TWI452234B - 鍋爐 - Google Patents

鍋爐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452234B
TWI452234B TW098114676A TW98114676A TWI452234B TW I452234 B TWI452234 B TW I452234B TW 098114676 A TW098114676 A TW 098114676A TW 98114676 A TW98114676 A TW 98114676A TW I452234 B TWI452234 B TW I452234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transfer
region
transfer tube
fins
row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09811467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0951373A (en
Inventor
Soji Sumi
Yukihiro Tokunaga
Original Assignee
Miura Kogyo Kk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ura Kogyo Kk filed Critical Miura Kogyo Kk
Publication of TW20095137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095137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45223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452234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2STEAM GENERATION
    • F22BMETHODS OF STEAM GENERATION; STEAM BOILERS
    • F22B21/00Water-tube boilers of vertical or steeply-inclined type, i.e. the water-tube sets being arranged vertically or substantially vertically
    • F22B21/02Water-tube boilers of vertical or steeply-inclined type, i.e. the water-tube sets being arranged vertically or substantially vertically built-up from substantially straight water tubes
    • F22B21/04Water-tube boilers of vertical or steeply-inclined type, i.e. the water-tube sets being arranged vertically or substantially vertically built-up from substantially straight water tubes involving a single upper drum and a single lower drum, e.g. the drums being arranged transversely
    • F22B21/06Water-tube boilers of vertical or steeply-inclined type, i.e. the water-tube sets being arranged vertically or substantially vertically built-up from substantially straight water tubes involving a single upper drum and a single lower drum, e.g. the drums being arranged transversely the water tubes being arranged annularly in sets, e.g. in abutting connection with drums of annular shape
    • F22B21/065Water-tube boilers of vertical or steeply-inclined type, i.e. the water-tube sets being arranged vertically or substantially vertically built-up from substantially straight water tubes involving a single upper drum and a single lower drum, e.g. the drums being arranged transversely the water tubes being arranged annularly in sets, e.g. in abutting connection with drums of annular shape involving an upper and lower drum of annular shap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2STEAM GENERATION
    • F22BMETHODS OF STEAM GENERATION; STEAM BOILERS
    • F22B37/00Component parts or details of steam boilers
    • F22B37/02Component parts or details of steam boilers applicable to more than one kind or type of steam boiler
    • F22B37/10Water tub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F22B37/101Tubes having fins or rib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Details Of Fluid Heaters (AREA)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Description

鍋爐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包含蒸氣鍋爐、溫水鍋爐、廢熱鍋爐或排氣鍋爐之各種鍋爐。
就多管式之鍋爐而言,巳知有掲示於後述之專利文獻1者。該種鍋爐係於形成環狀之上部管集箱(upper header)與下部管集箱(lower header)之間具備以同心圓筒狀排列有多數個水管而構成的罐體。在該罐體中,將內側水管列之更內側作成為燃燒室,將內側水管列之更外側作成為燃燒氣體流路。
於是,以從設置於罐體上部之燃燒器朝向燃燒室內之方式進行燃料之燃燒時,燃燒氣體係在燃燒室之下部反轉,並通過內側水管列與外側水管列之間,成為排氣從罐體上部朝煙道排出。在此期間,燃燒氣體即與各水管內之水進行熱交換,以對各水管內之水進行加熱。為了有效地進行對水管內之水的傳熱,乃在各外側水管之上下,以等間隔設置散熱片(fin),以謀求傳熱面積之增加。
(專利文獻)日本專利第3373127號公報
然而,燃燒氣體溫度係隨著往下游而降低。例如,在前述專利文獻1之第1圖所示之罐體的情形時,從內側水管列之更內側的燃燒室朝上方流動於內側水管列與外側水 管列之間的燃燒氣體的溫度係隨著往上方流動於該燃燒氣體流路而降低。換言之,燃燒氣體的流路,下方成為比上方更高溫。
因此,未考慮上述情事,而僅以上下等間隔在各水管設置散熱片時,會造成在安裝於靠近燃燒室之側之散熱片所產生的熱應力變大。特別是,在水管內附著有水垢時,會妨礙從散熱片至水管內之水的傳熱,因此會有在散熱片產生過大之熱應力之虞。在那種情形,亦有使散熱片過熱而脫落或燒損之虞。另一方面,亦需要考慮燃燒氣體從燃燒室進入燃燒氣體流路的壓力損失。考慮上述之各點,如前述專利文獻1掲示之發明,雖亦考慮在高溫部不設置散熱片,但卻由於不利用高溫部,故就進行有效率之熱回收之點而言並不理想。
本發明欲解決之課題係在於舒緩在散熱片所產生之熱應力,並且減輕燃燒氣體之壓力損失,以謀求有效之熱回收。
本發明係為了要解決前述課題而研創者,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發明的鍋爐係在連接上部管集箱與下部管集箱之間的傳熱管設置突部,該突部係設置成使前述傳熱管之每單位長度的傳熱面積在燃燒氣體之下游區域的更上游區域為較小。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本發明,因設置於傳熱管之周側面的突部所造成之傳熱面積的增大的量,係設成為 在燃燒氣體之下游區域(低溫區域)的更上游區域(高溫區域)者為較小。藉此謀求在突部之設置部產生的熱應力之舒緩,並且可減輕燃燒氣體之壓力損失,同時謀求有效之熱回收。
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之發明係在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鍋爐中,前述突部係變更鄰接之上下之前述突部間之設置間距及/或從前述傳熱管突出之突出長度而設置,俾使前述傳熱管之每單位長度的傳熱面積在燃燒氣體之下游區域的更上游區域為較小。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之發明,藉由在燃燒氣體之下游區域(低溫區域)的更上游區域(高溫區域)使突部之設置間距變大,及/或使突部之突出長度為較小,即可舒緩在突部產生的熱應力,並且可減輕燃燒氣體之壓力損失,同時謀求有效之熱回收。
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之發明係在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之鍋爐中,為了減小前述傳熱管之每單位長度的受熱量因前述傳熱管之上下方向的位置所產生之差,前述突部係設成為,在燃燒氣體之下游區域的更上游區域中,使從前述傳熱管突出之突出長度設定為較小,且若為同一之突出長度,則使設置間距在燃燒氣體之下游區域的更上游區域中為較大。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之發明,藉由在燃燒氣體之下游區域(低溫區域)的更上游區域(高溫區域)使突部之設置間距較大,及/或使突部之突出長度較小,而減小前 述傳熱管之每單位長度的受熱量因傳熱管之上下位置所產生的變化。藉此,可舒緩在突部產生的熱應力,並且可減輕燃燒氣體之壓力損失,同時謀求有效之熱回收。
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之發明係在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或第3項之鍋爐中,前述突部係作為以上下隔離之方式設置在前述傳熱管之散熱片,且具備:複數個內側傳熱管,係以圓筒狀排列在上部管集箱與下部管集箱之間而構成內側傳熱管列;複數個外側傳熱管,以圍繞前述內側傳熱管列之方式,以圓筒狀排列在前述上部管集箱與前述下部管集箱之間而構成外側傳熱管列;複數個內側閉塞部,係將除了前述內側傳熱管列之下端部以外之部分,以閉塞鄰接之前述內側傳熱管間之間隙的方式設置;複數個外側閉塞部,係將除了前述外側傳熱管列之上端部以外之部分,以閉塞鄰接之前述內側傳熱管間之間隙的方式設置;內側散熱片,係在構成前述內側傳熱管列之外周面的面上,以從前述各外側傳熱管朝外側延伸之方式設置,且隨著往前述內側傳熱管列之圓周方向之一方而朝上方傾斜;及外側散熱片,係在構成前述外側傳熱管列之外周面的面上,以從前述各外側傳熱管朝外側延伸之方式設置,且隨著往前述外側傳熱管列之圓周方向之一方而朝上方傾斜;其中,前述內側散熱片及前述外側散熱片係設成為,在前述各傳熱管之上方區域的更下方區域中,使從前述各傳熱管突出之突出長度設定為較小,且若為同一之突出長度,則使設置間距在前述各傳熱管之上方區域的更下方區域為較大。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之發明,以簡單之構成,舒緩在散熱片所產生之熱應力,並且減輕燃燒氣體之壓力損失,以謀求有效之熱回收。
再者,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之發明係在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之鍋爐中,前述內側傳熱管中之前述內側散熱片的設置區域、及前述外側傳熱管中之前述外側散熱片的設置區域係隨著從下方往上方分別分成為第一區域、第二區域、第三區域、第四區域,而前述內側散熱片及前述外側散熱片係分別將前述第一區域與前述第二區域之突出長度設定為比前述第三區域與前述第四區域之突出長度小,前述內側散熱片及前述外側散熱片係分別將前述第一區域與前述第三區域之設置間距設定為比前述第二區域與前述第四區域之設置間距大。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之發明,由於係由以較大之間距設有比較短之散熱片的第一區域、以較細之間距設有比較短之散熱片的第二區域、以較大之間距設有比較長之散熱片的第三區域、及以較細之間距設有比較長之散熱片的第四區域所構成,因此可舒緩在各散熱片所產生之熱應力,並且減輕燃燒氣體之壓力損失,以謀求有效之熱回收。
依據本發明,可舒緩在散熱片所產生之熱應力,並且減輕燃燒氣體之壓力損失,同時謀求有效之熱回收。
以下,依據圖式詳細地說明本發明之具體實施例。
第1圖係顯示本發明之鍋爐之一實施例的概略縱剖視圖。再者,第2圖係第1圖之Ⅱ-Ⅱ剖視圖。本實施例之鍋爐1係具備圓筒狀之罐體2的多管式貫流鍋爐。罐體2係以排列成圓筒狀之多數個水管(傳熱管)5、5…、6、6…連接上部管集箱3與下部管集箱4之間而構成。
上部管集箱3與下部管集箱4係上下隔離而平行地配置,且分別形成為中空之圓環狀。再者,上部管集箱3與下部管集箱4係分別水平地配置,且配置在同一軸線上。
各水管5、6係垂直地配置,上端部係連接在上部管集箱3,而下端部係連接在下部管集箱4。各水管5、6係依序朝上部管集箱3與下部管集箱4之圓周方向排列,而構成圓筒狀之水管列7、8。在本實施例中,內側水管列7與外側水管列8係排列成同心圓筒狀。內側水管列7係以排列成圓筒狀之內側水管5、5、…所構成。另一方面,外側水管列8係以圍繞內側水管列7之方式由排列成圓筒狀之外側水管6、6、…所構成。
內側水管5與外側水管6係隨著往罐體2之圓周方向而配置成互不相同。亦即,在罐體2之俯視(第2圖)下,在將以連結配置於同心圓之兩水管列7、8之共通中心、與鄰接之內側水管5、5之各中心的線所成之角分為二等分的線上,配置有外側水管6。
在內側水管列7設置有內側閉塞部9,俾將除了下端部之設定區域以外之部分閉塞鄰接之內側水管5、5間之間隙。亦即,內側水管5、5間之間隙係,除了下端部之設定 區域以外,由內側閉塞部9所閉塞。內側水管列7係在未設置內側閉塞部9之下端部之部分,於鄰接之內側水管5、5間開設有間隙。經由以該間隙所構成之內列連通部10,內側水管列7之內側與外側係相連通。
在外側水管列8設置有外側閉塞部11,俾將除了上端部之設定區域以外之部分閉塞鄰接之外側水管6、6間之間隙。亦即,外側水管6、6間之間隙係,除了上端部之設定區域以外,由外側閉塞部11所閉塞。外側水管列8係在未設置外側閉塞部11之上端部之部分,於鄰接之外側水管6、6間開設有間隙。經由以該間隙所構成之外列連通部12,外側水管列8之內側與外側係相連通。
在圖示之例中,各內側水管5之與內列連通部10對應的位置係形成在小徑部13。亦即,各內側水管5之下端部係形成在比上述位置更上部的小徑部13。這是為了使燃燒氣體經由內列連通部10進入內外之水管列7、8間的燃燒氣體流路19時之壓力損失減少之緣故。另一方面,在圖示例中,雖在各外側水管6之上端部未形成小徑部13,但亦可與各內側水管5同様地形成小徑部。
第3圖係顯示內側水管5的圖,(a)為從內側水管列7之外周側觀看之圖,(b)為其側視圖。第4圖係顯示外側水管6的圖,(a)為從外側水管列8之內周側觀看之圖,(b)為其側視圖。
在各水管5、6復設有作為擴大傳熱面之突部。該突部係在本實施例中作為散熱片14、15、16、17。該散熱片 14至17係設成使各水管5、6之每單位長度的傳熱面積在燃燒氣體之下游區域的更上游區域者較小。在實施例中,來自內側水管列7之內側之燃燒室18的燃燒氣體係經由內列連通部10被導出至內側水管列7與外側水管列8之間的燃燒氣體路19而進入上方,因此各水管5、6係將上方區域設成為燃燒氣體之下游區域,將下方區域設成為燃燒氣體之上游區域。因此,在本實施例中,散熱片14至17係設成使各水管5、6之每單位長度的傳熱面積在各水管5、6之上方區域的更下方區域者為較小。
具體而言,散熱片14至17係變更鄰接之上下之散熱片間之設置間距及/或從各水管5、6突出之突出長度而設置。典型而言,為了減小各水管5、6之每單位長度的受熱量因各水管5、6之上下方向的位置所產生之差,散熱片14至17係設置成,在各水管5、6之上方區域的更下方區域中,將從各水管5、6突出之突出長度設成為較小,且若為同一之突出長度,則使設置間距在各水管5、6之上方區域的更下方區域者為較大。
更具體說明時,各內側水管5係在構成內側水管列7之外周面的面設有內側散熱片14、15。各內側散熱片14、15係朝內側水管5之直徑方向外側延伸成凸緣狀而設置。此時,各內側水管5係在除了下端部之小徑部13以外的區域,上下隔著間隔設置有內側散熱片14、15。各內側水管5係在上方區域設置上方內側散熱片14、14…,而在下方區域設置下方內側散熱片15、15…。下方內側散熱片15 之從內側水管5突出之突出長度係比上方內側散熱片14之從內側水管5突出之突出長度短。再者,如第2圖所示,雖在上方內側散熱片14之延伸出之前端部形成有缺口20、20,但在下方內側散熱片15並未形成該缺口。
另一方面,各外側水管6係在構成外側水管列8之內周面的面設有外側散熱片16、17。各外側散熱片16、17係朝外側水管6之直徑方向外側延伸成凸緣狀而設置。此時,各外側水管6係在上下方向的大致全域,上下隔著間隔設置有外側散熱片16、17。各外側水管6係在上方區域設置有上方外側散熱片16、16…,而在下方區域設置下方外側散熱片17、17…。下方外側散熱片17之自外側水管6突出之突出長度係比上方外側散熱片16之自外側水管6突出之突出長度短。再者,如第2圖所示,雖在上方外側散熱片16之延伸出之前端部形成有缺口21、21,但在下方外側散熱片17並未形成該缺口。
如前所述,內側水管5與外側水管6係隨著往罐體2之圓周方向而配置成互不相同。再者,內側散熱片14、15及外側散熱片16、17之大小、形狀及配置係調整成在罐體2之俯視下不會重畳之方式。再者,內側散熱片14、15及外側散熱片16、17雖亦可皆設置成水平狀態,但以隨著往罐體2之圓周方向一方而朝上方傾斜之方式設置較佳。在本實施例中,內側散熱片14、15及外側散熱片16、17係以相對於各水管5、6之軸方向(垂直方向)傾斜成同一之設定角度之方式設置。該傾斜角度係設定為例如80度。如 此,使各散熱片14至17從水平狀態傾斜時,可使於內側水管列7與外側水管列8之間的燃燒氣體流路19中朝向流動的燃燒氣體攪拌,而可提高從燃燒氣體至各水管5、6之傳熱。
各內側水管5之內側散熱片14、15的設置區域係隨著從內側水管5之下方往上方分別分成為第一區域I1、第二區域I2、第三區域I3、第四區域I4。在第一區域I1及第二區域I2分別設有下方內側散熱片15,在第三區域I3及第四區域I4分別設有上方內側散熱片14。
第一區域I1與第二區域I2之差係在於上下鄰接之下方內側散熱片15、15間的設置間距。第一區域I1之間距i1係比第二區域I2之間距i2寬。同様地,第三區域I3與第四區域I4之差係在於上下鄰接之下方內側散熱片14、14間的設置間距。第三區域I3之間距i3係比第四區域I4之間距i4寬。再者,在本實施例中,第一區域I1及第三區域I3中之散熱片15、14的設置間距i1、i3係相等,第二區域I2及第四區域I4中之散熱片15、14的設置間距i2、i4係相等。
關於外側水管6亦同,各外側水管6之外側散熱片16、17的設置區域係隨著從外側水管6之下方往上方分別分成為第一區域O1、第二區域O2、第三區域O3、第四區域O4。在第一區域O1及第二區域O2分別設有下方外側散熱片17,在第三區域O3及第四區域O4分別設有上方外側散熱片16。
第一區域O1與第二區域O2之差係在於上下鄰接之下方外側散熱片17、17間的設置間距。第一區域O1之間距01係比第二區域O2之間距o2寬。同様地,第三區域O3與第四區域O4之差係在於上下鄰接之上方外側散熱片16、16間的設置間距。第三區域O3之間距o3係比第四區域O4之間距o4寬。再者,在本實施例中,第一區域O1及第三區域O3中之散熱片17、16的設置間距o1、o3係相等,第二區域O2及第四區域O4中之散熱片17、16的設置間距o2、o4係相等。
然而,內側水管5之各區域I1至I4、與外側水管6之各區域O1至O4係朝上下方向偏離。這是由於內側水管列7之內周面成為燃燒室18,而外側水管列8之外周面則如後述不具備作為傳熱面之功能。再者,由於在內側水管5具有小徑部13,因此內側水管5之各區域I1至I4、外側水管6之各區域O1至O4會朝上下偏離。在本實施例中,外側水管6之第一區域O1、第二區域O2、第三區域O3以及第四區域O4,以及內側水管5之第二區域I2、第三區域I3、以及第四區域I4係配置成互不相同。具體而言,從罐體2之下方往上方依序配置外側水管6之第一區域O1、內側水管5之第一區域I1、內側水管5之第二區域I2、外側水管6之第二區域O2、內側水管5之第三區域I3、外側水管6之第二區域O3、內側水管5之第四區域I4、及外側水管6之第四區域O4,配置成依順序出現。
將內側水管5之各區域I1至I4與外側水管6之各區 域O1至O4分別設定在適當之範圍。然而,此時如前所述,係設定成減小各水管5、6之每單位長度的受熱量因各水管5、6之上下方向的位置所產生之差。再者,較佳為再將區域細分化(再以多階段畫分區域)等,而設定成各水管5、6之每單位長度的受熱量因場所而一定。換言之,可謂將各散熱片14至17之熱通率(每單位傳熱面積的受熱量)均勻化者。
在上部管集箱3與下部管集箱4之間,以圍繞外側水管列8之方式設置附有階梯之圓筒狀的罐體罩22。罐體罩22係由內筒23及比內筒23更大徑之外筒24所構成。內筒23之下端部係固定在下部管集箱4,上端部係配置在與外列連通部12之下端部對應的高度。另一方面,外筒24之上端部係固定在上部管集箱3,下端部係配置在與內筒23之上下方向中途部對應的高度。如此,罐體罩22之內筒23的下端部係密封與下部管集箱4之間隙,外筒24的上端部則密封與上部管集箱3之間隙。再者,在外筒24之下端部,密封內筒23與外筒24之間隙。並且,在罐體罩22之內筒23與外側水管列8之間的圓筒狀間隙填充有隔熱材25。
罐體罩22之外筒24係在圓周方向之一部分形成有大致矩形之開口部26。以覆蓋該開口部26之方式,在罐體罩22之外筒24設置有膨出管27。膨出管27係形成為大致矩形之中空箱狀,以從外筒24朝直徑方向外側膨出,並且朝上下方向延伸出之方式設置。在膨出管27之下端部連 接有煙道28。再者,以圍繞罐體罩22之方式設置有圓筒狀之外殼29。膨出管27及煙道28係以貫穿外殼29之方式設置。亦可在罐體22與外殼29之間隙填充隔熱材(省略圖示)。
在上部管集箱3之下表面及下部管集箱之上表面,以覆蓋各管集箱3、4與各水管5、6之連接部的方式設置有耐火材30、31。此時,下部管集箱4側之耐火材31係以亦閉塞下部管集箱4之中央部的方式設置。在下部管集箱4側之耐火材31的中央部形成有圓柱狀或圓錐台狀之凹部32。
在上部管集箱3之中央部,朝下方設置有燃燒器33。對該燃燒器33供給燃料,並且供給燃燒用空氣。藉由使燃燒器33動作,而在罐體2內進行燃料之燃燒。此時,內側水管列7之內側係作為燃燒室18發揮功能。
在燃燒室18因燃料之燃燒所產生之燃燒氣體係經由內列連通部10導出至內側水管列7與外側水管列8之間的燃燒氣體流路19。再者,該燃燒氣體係通過燃燒氣體流路19而向上方前進,並經由外列連通部12從外側水管列8之上部以放射狀導出,而收容在罐體罩22。然後,經由設置在罐體罩22之膨出管27及煙道28,成為排氣而排出至外部。在此期間,燃燒氣體係與各水管5、6內之水進行熱交換,以謀求各水管5、6內之水的加熱。藉此,可從上部管集箱3取出蒸氣,該蒸氣係經由氣水分離器(省略圖示)等送至蒸氣利用機器(省略圖示)。
依據本實施例之鍋爐1,在燃燒氣體之下游區域(低溫區域)的更上游區域(高溫區域)中,使散熱片之設置間距變大,使散熱片之突出長度變小,藉此減小各水管5、6之每單位長度的受熱量因各水管5、6之上下位置所產生之變化。藉此,可舒緩產生於散熱片14至17之熱應力。再者,可減少燃燒氣體從燃燒室18進入燃燒氣體流路19時之壓力損失。而且,由於亦可在內側水管列7與外側水管列8之間的燃燒氣體流路19之下部設置散熱片15、17,因此可謀求在高溫部之熱回收,而提高效率。
本發明之鍋爐並不限定於前述實施例,可適當地變更。特別是,罐體2之構成係可適當地變更。再者,前述實施例雖以應用蒸氣鍋爐之例加以說明,但亦可同様地應用在溫水鍋爐或熱媒鍋爐。此外,在前述實施例中,只要將排氣導入內側水管列7之內側,來取代燃燒器33之設置,即可作成為廢熱鍋爐或排氣鍋爐。
再者,只要為減小在各水管5、6之上下位置之受熱量的差之構成,則可適當地變更散熱片之形狀、大小、設置間距等。例如,在前述實施例中,雖將各水管5、6分為4個區域I1至I4、O1至O4,並變更散熱片14至17之突出長度及設置間距,但亦可分為2個或3個區域,相反地亦可分為5個以上之區域。此外,亦可使散熱片14至17之突出長度及/或設置間距在水管5、6之長度方向緩緩地(亦即連續地)變化。
再者,在前述實施例中,設置在各水管5、6之突部 雖係作為散熱片14至17,但亦可作為螺桿,螺桿係形成為圓柱狀、圓錐狀、圓錐台狀或半球狀,固定在各水管之外周面。
1‧‧‧鍋爐
2‧‧‧罐體
3‧‧‧上部管集箱
4‧‧‧下部管集箱
5‧‧‧內側水管(內側傳熱管)
6‧‧‧外側水管(外側傳熱管)
7‧‧‧內側水管列(內側傳熱管列)
8‧‧‧外側水管列(外側傳熱管列)
9‧‧‧內側閉塞部
10‧‧‧內列連通部
11‧‧‧外側閉塞部
12‧‧‧外列連通部
13...小徑部
14...上方內側散熱片(突部)
15...下方內側散熱片(突部)
16...上方外側散熱片(突部)
17...下方外側散熱片(突部)
18...燃燒室
19...燃燒氣體流路
20、21...缺口
22...罐體罩
23...內筒
24...外筒
25...隔熱材
26...開口部
27...膨出管
28...煙道
29...外殼
30、31...耐火材
32...凹部
33...燃燒器
I1至I4...(內側水管之)第一區域至第四區域
i1至i4...(內側水管之)散熱片之設置間距
O1至O4...(外側水管之)第一區域至第四區域
o1至o4...(外側水管之)散熱片之設置間距
第1圖係顯示本發明之鍋爐之一實施例的概略縱剖視圖。
第2圖係第1圖之Ⅱ-Ⅱ剖視圖。
第3圖(a)及(b)係顯示第1圖之鍋爐之內側水管的圖,(a)為從內側水管列之外周側觀看之圖,(b)為其側視圖。
第4圖(a)及(b)係顯示第1圖之鍋爐之外側水管的圖,(a)為從外側水管列之內周側觀看之圖,(b)為其側視圖。
1‧‧‧鍋爐
2‧‧‧罐體
3‧‧‧上部管集箱
4‧‧‧下部管集箱
5‧‧‧內側水管(內側傳熱管)
6‧‧‧外側水管(外側傳熱管)
7‧‧‧內側水管列(內側傳熱管列)
8‧‧‧外側水管列(外側傳熱管列)
9‧‧‧內側閉塞部
10‧‧‧內列連通部
11‧‧‧外側閉塞部
12‧‧‧外列連通部
13‧‧‧小徑部
14‧‧‧上方內側散熱片(突部)
15‧‧‧下方內側散熱片(突部)
16‧‧‧上方外側散熱片(突部)
17‧‧‧下方外側散熱片(突部)
18‧‧‧燃燒室
19‧‧‧燃燒氣體流路
22‧‧‧罐體罩
23‧‧‧內筒
24‧‧‧外筒
25‧‧‧隔熱材
26‧‧‧開口部
27‧‧‧膨出管
28‧‧‧煙道
29‧‧‧外殼
30‧‧‧耐火材
31‧‧‧耐火材
32‧‧‧凹部
33‧‧‧燃燒器

Claims (3)

  1. 一種鍋爐,係具備:複數個內側傳熱管,係以圓筒狀排列在上部管集箱與下部管集箱之間而構成內側傳熱管列;複數個外側傳熱管,係以圍繞前述內側傳熱管列之方式,以圓筒狀排列在前述上部管集箱與前述下部管集箱之間而構成外側傳熱管列;複數個內側閉塞部,係將除了前述內側傳熱管列之下端部以外之部分,以閉塞鄰接之前述內側傳熱管間之間隙的方式設置;複數個外側閉塞部,係將除了前述外側傳熱管列之上端部以外之部分,以閉塞鄰接之前述外側傳熱管間之間隙的方式設置;內側散熱片,係在構成前述內側傳熱管列之外周面的面上,以從前述各內側傳熱管朝外側延伸之方式設置;及外側散熱片,係在構成前述外側傳熱管列之內周面的面上,以從前述各外側傳熱管朝外側延伸之方式設置;其中於前述內側傳熱管列,係在未設有前述內側閉塞部之下端部中,於鄰接之內側傳熱管間隔開間隙而形成有連通前述內側傳熱管列之內側與外側的內列連通部;於前述外側傳熱管列,係在未設有前述外側閉塞 部之上端部中,於鄰接之外側傳熱管間隔開間隙而形成有連通前述外側傳熱管列之內側與外側的外列連通部;由在被前述內側傳熱管列圍繞之燃燒室之燃料的燃燒所產生的燃燒氣體,係經由前述內列連通部被導出至前述內側傳熱管列與前述外側傳熱管列之間的燃燒氣體路,並由該燃燒氣體路進入上方而從前述外列連通部導出;前述內側散熱片係變更鄰接之上下之前述內側散熱片間之設置間距及/或從前述內側傳熱管突出之突出長度而設置,俾使前述內側傳熱管之每單位長度的傳熱面積在燃燒氣體之上游區域比下游區域小;前述外側散熱片係變更鄰接之上下之前述外側散熱片間之設置間距及/或從前述外側傳熱管突出之突出長度之中之至少從前述外側傳熱管突出之突出長度而設置,俾使前述外側傳熱管之每單位長度的傳熱面積在燃燒氣體之上游區域比下游區域小;設有前述外側散熱片之所有的前述外側傳熱管,係在與前述內列連通部對應的高度亦設有前述外側散熱片;設在包含與前述內列連通部對應之高度的區域之前述外側散熱片,其從前述外側傳熱管突出的突出長度係設定成在設於前述外側傳熱管之前述外側散熱片之中為最小。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鍋爐,其中,前述內側散熱片係隨著往前述內側傳熱管列之圓周方向之一方而朝上方傾斜;前述外側散熱片係隨著往前述外側傳熱管列之圓周方向之一方而朝上方傾斜。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或第2項所述之鍋爐,其中,前述內側傳熱管中之前述內側散熱片的設置區域、及前述外側傳熱管中之前述外側散熱片的設置區域係隨著從下方往上方分別分成為第一區域、第二區域、第三區域、第四區域;而前述內側散熱片及前述外側散熱片係分別將前述第一區域與前述第二區域之突出長度設定為比前述第三區域與前述第四區域之突出長度小,前述內側散熱片及前述外側散熱片係分別將前述第一區域與前述第三區域之設置間距設定為比前述第二區域與前述第四區域之設置間距大。
TW098114676A 2008-06-13 2009-05-04 鍋爐 TWI45223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8155088 2008-06-13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0951373A TW200951373A (en) 2009-12-16
TWI452234B true TWI452234B (zh) 2014-09-11

Family

ID=4141660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098114676A TWI452234B (zh) 2008-06-13 2009-05-04 鍋爐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8677945B2 (zh)
JP (1) JP5287856B2 (zh)
KR (1) KR101529110B1 (zh)
CN (1) CN102057219A (zh)
TW (1) TWI452234B (zh)
WO (1) WO2009150891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555820B2 (en) * 2011-03-25 2013-10-15 Miura Co., Ltd. Boiler
CN103206700B (zh) * 2013-03-23 2015-03-04 安徽金鼎锅炉股份有限公司 垃圾焚烧余热锅炉蒸发管屏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144401A (ja) * 1997-07-23 1999-02-16 Samson Co Ltd 燃焼ガス流に対し交差する熱吸収用フィンを設けたボイラ
CN1272606A (zh) * 1999-04-30 2000-11-08 三浦工业株式会社 水管锅炉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13921B2 (ja) * 1986-01-31 1994-02-23 三浦工業株式会社 多管式貫流ボイラ−の伝熱面構造
JPH0630603U (ja) * 1992-09-09 1994-04-22 石川島播磨重工業株式会社 多管式貫流ボイラ
JP3373127B2 (ja) 1997-02-10 2003-02-04 株式会社サムソン 燃焼ガス流に対し交差する熱吸収用フィンを持った多管式貫流ボイラ
JP2000314501A (ja) * 1999-04-30 2000-11-14 Miura Co Ltd 水管ボイラ
KR100676163B1 (ko) * 1999-08-02 2007-01-31 가부시키카이샤 미우라겐큐우쇼 수관보일러
JP4405652B2 (ja) * 2000-08-01 2010-01-27 株式会社サムソン 燃焼ガス通路に水平な熱吸収用フィンを設けたボイラ
JP5151373B2 (ja) * 2006-11-30 2013-02-27 三浦工業株式会社 ボイラ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144401A (ja) * 1997-07-23 1999-02-16 Samson Co Ltd 燃焼ガス流に対し交差する熱吸収用フィンを設けたボイラ
CN1272606A (zh) * 1999-04-30 2000-11-08 三浦工业株式会社 水管锅炉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5287856B2 (ja) 2013-09-11
KR101529110B1 (ko) 2015-06-16
KR20110019726A (ko) 2011-02-28
TW200951373A (en) 2009-12-16
US20110088636A1 (en) 2011-04-21
US8677945B2 (en) 2014-03-25
JPWO2009150891A1 (ja) 2011-11-10
CN102057219A (zh) 2011-05-11
WO2009150891A1 (ja) 2009-12-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952373B2 (ja) ボイラ
JP4946594B2 (ja) ボイラ
TWI452234B (zh) 鍋爐
JP5119720B2 (ja) ボイラ
US8555820B2 (en) Boiler
JP5135977B2 (ja) ボイラ
JP5050631B2 (ja) ボイラ
JP4616713B2 (ja) 丸形排熱ボイラ缶体構造
JP2015135218A (ja) 多管式貫流ボイラ
JP5174703B2 (ja) 多管式貫流ボイラ
JP2005164119A (ja) 燃焼ガス流に対し交差する熱吸収用フィンを持ったボイラ
JP4405652B2 (ja) 燃焼ガス通路に水平な熱吸収用フィンを設けたボイラ
JP2007032985A (ja) 熱吸収用フィン付き伝熱管を持ったボイラ
JP2914647B2 (ja) 多管式貫流ボイラー
JP2007163006A (ja) 熱吸収用フィンを付けたボイラ
JP2001343101A (ja) 水管列の一部を2列化したボイラ
JPH1130401A (ja) 燃焼ガス流に対し交差する熱吸収用フィンを設けたボイラ
JP2001349502A (ja) 蒸気発生器及び竪型水管ボイラ
JP2005164082A (ja) 燃焼ガス流に対し交差する熱吸収用フィンを持ったボイラ
JP2000065308A (ja) 燃焼ガス流に対し交差する熱吸収用フィンを持った多管式貫流ボイラ
JP2003322302A (ja) 燃焼ガス通路での熱吸収量を多くしたボイラ
JP2003302002A (ja) 燃焼ガス通路での熱吸収量を多くしたボイラ
JPH1144401A (ja) 燃焼ガス流に対し交差する熱吸収用フィンを設けたボイラ
JP2003302001A (ja) 水管に対し斜方向へ燃焼ガスを流動させるボイラ
JP2009198126A (ja) 多管式ボイ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