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057219A - 锅炉 - Google Patents

锅炉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057219A
CN102057219A CN2009801216778A CN200980121677A CN102057219A CN 102057219 A CN102057219 A CN 102057219A CN 2009801216778 A CN2009801216778 A CN 2009801216778A CN 200980121677 A CN200980121677 A CN 200980121677A CN 102057219 A CN102057219 A CN 10205721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heat
inboard
transfer pipe
area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80121677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角宗司
德永幸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ura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ura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ura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ura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05721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05721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2STEAM GENERATION
    • F22BMETHODS OF STEAM GENERATION; STEAM BOILERS
    • F22B21/00Water-tube boilers of vertical or steeply-inclined type, i.e. the water-tube sets being arranged vertically or substantially vertically
    • F22B21/02Water-tube boilers of vertical or steeply-inclined type, i.e. the water-tube sets being arranged vertically or substantially vertically built-up from substantially straight water tubes
    • F22B21/04Water-tube boilers of vertical or steeply-inclined type, i.e. the water-tube sets being arranged vertically or substantially vertically built-up from substantially straight water tubes involving a single upper drum and a single lower drum, e.g. the drums being arranged transversely
    • F22B21/06Water-tube boilers of vertical or steeply-inclined type, i.e. the water-tube sets being arranged vertically or substantially vertically built-up from substantially straight water tubes involving a single upper drum and a single lower drum, e.g. the drums being arranged transversely the water tubes being arranged annularly in sets, e.g. in abutting connection with drums of annular shape
    • F22B21/065Water-tube boilers of vertical or steeply-inclined type, i.e. the water-tube sets being arranged vertically or substantially vertically built-up from substantially straight water tubes involving a single upper drum and a single lower drum, e.g. the drums being arranged transversely the water tubes being arranged annularly in sets, e.g. in abutting connection with drums of annular shape involving an upper and lower drum of annular shap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2STEAM GENERATION
    • F22BMETHODS OF STEAM GENERATION; STEAM BOILERS
    • F22B37/00Component parts or details of steam boilers
    • F22B37/02Component parts or details of steam boilers applicable to more than one kind or type of steam boiler
    • F22B37/10Water tub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F22B37/101Tubes having fins or rib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Details Of Fluid Heaters (AREA)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包括蒸汽锅炉、温水锅炉、废热锅炉以及排气锅炉等在内的各种锅炉。在连接上部集水管和下部集水管之间的传热管上,在比燃烧气体的下游区域更靠上游的区域设置有突出部,以减小上述传热管的每单位长度的传热面积。此外,突出部被设置成在比燃烧气体的下游区域更靠上游的区域,改变相邻的上下的突出部之间的设置间距以及/或者从上述传热管突出的突出长度,以减小传热管的每单位长度的传热面积。

Description

锅炉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包括蒸汽锅炉、温水锅炉、废热锅炉以及排气锅炉等在内的各种锅炉。本申请依据2008年6月13日在日本提出申请的特愿2008-155088号主张优先权,并在此引用其内容。
背景技术
作为多管式锅炉,下述专利文件1中所述的内容已经众所周知。该种锅炉在形成为环状的上部集水管和下部集水管之间具有由多条水管排列成同心圆筒状而构成的罐体。在该罐体中,较内侧水管列更靠内侧处被作为燃烧室,较其外侧处则被作为燃烧气路。
因此,如果从设置于罐体上部的燃烧器面向燃烧室内进行燃料燃烧,则燃烧气体会在燃烧室的下部翻转,通过内侧水管列和外侧水管列之间,作为排气从罐体上部向烟道排出。在此期间,燃烧气体与各水管内的水进行热交换,从而可对各水管内的水进行加热。为了高效地实现对水管内的水的传热,在各外侧水管上,上下等间隔地设置有散热片(11),这样便实现了传热面积的增加。
专利文件1:日本特许第3373127号公报
然而,燃烧气体的温度会随着向下游的移动而降低。例如,在为上述专利文件1的图1所示罐体的情况下,从较内侧水管列更靠内侧的燃烧室沿着内侧水管列与外侧水管列之间的燃烧气路向上方流动的燃烧气体,其温度会随着沿该燃烧气路向上方移动而下降。即,燃烧气路与其上方相比,其下方为高温部。
因此,如果不考虑上述情况,而只是简单在各水管以上下等间隔地设置散热片,则安装在燃烧室附近侧的散热片所产生的热应力将会增大。特别是,在水管内附着有水垢时,将会阻碍从散热片向水管内的水的传热,因此散热片有可能产生过大的热应力。在此情况下,散热片会过热,并有可能引起脱落或烧损等问题。另一方面,还需要考虑燃烧气体从燃烧室进入燃烧气路的压力损失。考虑上述因素,虽然也可如上述专利文件1所述的发明所示,不在高温部设置散热片,但是如果不利用高温部,就不利于实施高效的热回收。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为:在缓和散热片所产生的热应力的同时,减少燃烧气体的压力损失,并且实现高效的热回收。
本发明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而提出,在技术方案1中所述的发明为一种锅炉,其特征在于:在连接上部集水管和下部集水管之间的传热管上,在比燃烧气体的下游区域更靠上游的区域设置有突出部,以减小上述传热管的每单位长度的传热面积。
根据技术方案1中所述的发明,由设置于传热管周侧面的突出部所实现的传热面积的扩大被设定成在比燃烧气体的下游区域(低温区域)更靠上游的区域(高温区域)减小。由此,可在缓和突出部的设置部所产生的热应力的同时,减少燃烧气体的压力损失,并且实现高效的热回收。
技术方案2中所述的发明为技术方案1中所述的锅炉,其特征在于:上述突出部被设置成在比燃烧气体的下游区域更靠上游的区域中,改变相邻的上下的上述突出部之间的设置间距以及/或者从上述传热管突出的突出长度,以减小上述传热管的每单位长度的传热面积。
根据技术方案2中所述的发明,在比燃烧气体的下游区域(低温区域)更靠上游的区域(高温区域),通过扩大突出部的设置间距以及/或者减小突出部的突出长度,可在缓和突出部所产生的热应力的同时,减少燃烧气体的压力损失,并且实现高效的热回收。
技术方案3中所述的发明为技术方案2中所述的锅炉,其特征在于:关于上述传热管的每单位长度的受热量,为减少上述传热管的上下方向的位置所引起的差异,上述突出部被设置成:在比燃烧气体的下游区域更靠上游的区域,缩小从上述传热管突出的突出长度,并且当为相同的突出长度时,在比燃烧气体的下游区域更靠上游的区域扩大设置间距。
根据技术方案3所述的发明,在比燃烧气体的下游区域(低温区域)更靠上游的区域(高温区域),通过扩大突出部的设置间距以及/或者减小突出部的突出长度,可减少传热管的每单位长度的受热量因传热管的上下位置而产生的变化。由此,可在缓和突出部所产生的热应力的同时,减少燃烧气体的压力损失,并且实现高效的热回收。
技术方案4中所述的发明为技术方案2或技术方案3中所述的锅炉,其特征在于:上述突出部被设置为在上述传热管上下分开设置的散热片,且上述突出部具有:
在上部集水管和下部集水管之间排列成圆筒状、构成内侧传热管列的多条内侧传热管;
以包围上述内侧传热管列的方式,在上述上部集水管和上述下部集水管之间排列成圆筒状、构成外侧传热管列的多条外侧传热管;
以除了上述内侧传热管列的下端部以外,闭塞相邻的上述内侧传热管之间的缝隙的方式设置的多个内侧闭塞部;
以除了上述外侧传热管列的上端部以外,闭塞相邻的上述外侧传热管之间的缝隙的方式设置的多个外侧闭塞部;
在构成上述内侧传热管列的外周面的面上,从上述各内侧传热管向外部延伸设置、且随着朝向上述内侧传热管列的圆周方向一方而向上方倾斜的内侧散热片;以及
在构成上述外侧传热管列的内周面的面上,从上述各外侧传热管向外部延伸设置、且随着朝向上述外侧传热管列的圆周方向一方而向上方倾斜的外侧散热片;
并且上述内侧散热片以及上述外侧散热片被设置成:在比上述各传热管的上方区域更靠下方的区域中,缩小从上述各传热管突出的突出长度,并且当为相同的突出长度时,在比上述各传热管的上方区域更靠下方的区域中,扩大设置间距。
根据技术方案4中所述的发明,可凭借简易的构造,在缓和散热片所产生的热应力的同时,减少燃烧气体的压力损失,并且实现高效的热回收。
进而,技术方案5中所述的发明为技术方案4中所述的锅炉,其特征在于:上述内侧传热管的上述内侧散热片的设置区域、以及上述外侧传热管的上述外侧散热片的设置区域分别自下而上被划分为第一区域、第二区域、第三区域以及第四区域,上述内侧散热片以及上述外侧散热片分别被设定为:上述第一区域和上述第二区域中的突出长度小于上述第三区域和上述第四区域中的突出长度,上述内侧散热片以及上述外侧散热片分别被设定为:上述第一区域和上述第三区域中的设置间距大于上述第二区域和上述第四区域中的设置间距。
根据技术方案5中所述的发明,通过包括以较大间距设置较短散热片的第一区域、以较小间距设置上述散热片的第二区域、以较大间距设置较长散热片的第三区域、以及以较小间距设置上述散热片的第四区域的结构,可在缓和各散热片所产生的热应力的同时,减少燃烧气体的压力损失,并且实现高效的热回收。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所述的锅炉,可在缓和散热片所产生的热应力的同时,减少燃烧气体的压力损失,并且实现高效的热回收。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锅炉一实施例的概略纵剖面图。
图2为图1的II-II剖面图。
图3是表示图1的锅炉的内侧水管的图示,(a)是从内侧水管列的外周侧所看到的图,(b)是其侧视图。
图4是表示图1的锅炉的外侧水管的图示,(a)是从外侧水管列的内周侧所看到的图,(b)是其侧视图。
符号说明
1    锅炉
2    罐体
3    上部集水管
4    下部集水管
5    内侧水管(内侧传热管)
6    外侧水管(外侧传热管)
7    内侧水管列(内侧传热管列)
8    外侧水管列(外侧传热管列)
9    内侧闭塞部
10   内列连通部
11   外侧闭塞部
12   外列连通部
14   上方内侧散热片(突出部)
15   下方内侧散热片(突出部)
16   上方外侧散热片(突出部)
17   下方外侧散热片(突出部)
18   燃烧室
19   燃烧气路
I1~I4  (内侧水管的)第一区域~第四区域
i1~i4  (内侧水管的)散热片的设置间距
O1~O4  (外侧水管的)第一区域~第四区域
o1~o4  (外侧水管的)散热片的设置间距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就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加以详细说明。
图1是本发明之锅炉的一实施例的概略纵剖面图。此外,图2为其II-II剖面图。本实施例的锅炉1为具有圆筒状罐体2的多管式贯流锅炉。罐体2是由排列为圆筒状的多条水管(传热管)5,5,…、6,6,…将上部集水管3和下部集水管4之间相连接而构成的。
上部集水管3和下部集水管4上下分开平行配置,分别为中空的圆环状。并且,上部集水管3和下部集水管4分别被水平配置,同时还被配置于同一轴线上。
各水管5,6垂直地进行配置,上端部连接于上部集水管3,下端部连接于下部集水管4。各水管5,6通过沿上部集水管3和下部集水管4的圆周方向依次排列,构成圆筒状的水管列7,8。在本实施例中,内侧水管列7和外侧水管列8被排列为同心圆筒状。内侧水管列7由排列为圆筒状的内侧水管5,5,…构成。另一方面,外侧水管列8以包围内侧水管列7的方式由排列为圆筒状的外侧水管6,6,…构成。
内侧水管5和外侧水管6沿着罐体2的圆周方向相互错开配置。即,在罐体2的俯视(图2)中,外侧水管6被配置于:由配置为同心圆的两水管列7,8的共同圆心与相邻接的内侧水管5,5的各圆心的连接线所构成的夹角的二等分线上。
在内侧水管列7以留出下端部的设定区域、闭塞邻接的内侧水管5,5间的缝隙的方式设置内侧闭塞部9。即,内侧水管5,5之间的缝隙除下端部的设定区域以外,都被内侧闭塞部9所闭塞。内侧水管列7在未设置内侧闭塞部9的下端部,在相邻的内侧水管5,5之间留有缝隙。通过由上述缝隙构成的内列连通部10,内侧水管列7的内侧和外侧得以连通。
在外侧水管列8以留出上端部的设定区域、闭塞邻接的外侧水管6,6间的缝隙的方式设置外侧闭塞部11。即,外侧水管6,6之间的缝隙除上端部的设定区域以外都被外侧闭塞部11所闭塞。外侧水管列8在未设置外侧闭塞部11的上端部,在相邻接的外侧水管6,6之间留有缝隙。通过由上述缝隙构成的外列连通部12,外侧水管列8的内侧和外侧得以连通。
在图示例中,各内侧水管5在与内列连通部10相对应的位置形成为小径部13。即,各内侧水管5的下端部形成为直径较其更上部小的小径部13。其目的在于,通过内列连通部10,减少燃烧气体进入内外水管列7,8间的燃烧气路19时的压力损失。另一方面,在图示例中,虽然在各外侧水管6的上端部未形成有小径部13,但是也可与各内侧水管5同样形成小径部。
图3是表示内侧水管5的图示,(a)是从内侧水管列7的外周侧所看到的图,(b)是其侧视图。另外,图4是表示外侧水管6的图示,(a)是从外侧水管列8的内周侧所看到的图,(b)是其侧视图。
在各水管5,6上还设有作为扩大传热面的突出部。该突出部在本实施例中被设定为散热片14,15,16,17。上述散热片14~17被设定成在比燃烧气体的下游区域更靠上游的区域,各水管5,6的每单位长度的传热面积减小。在本实施例中,来自内侧水管列7内侧的燃烧室18的燃烧气体,通过内列连通部10,被导向内侧水管列7和外侧水管列8之间的燃烧气路19而向上方移动,因此各水管5,6的上方区域被作为燃烧气体的下游区域,下方区域被作为燃烧气体的上游区域。故而,在本实施例中,散热片14~17被设置成在比各水管5,6的上方区域更靠下方的区域,各水管5,6的每单位长度的传热面积减小。
具体而言,散热片14~17是改变相邻接的上下散热片之间的设置间距以及/或者从各水管5,6突出的突出长度而设置。较为典型的是,关于各水管5,6的每单位长度的受热量,为减少因各水管5,6的上下方向的位置所引起的差异,散热片14~17在比各水管5,6的上方区域更靠下方的区域,将从各水管5,6突出的突出长度设定得较小,同时如果为相同的突出长度,则在比各水管5,6的上方区域更靠下方的区域,以扩大设置间距的方式进行设置。
进一步加以具体说明,在各内侧水管5上,在构成内侧水管列7的外周面的面上,设置有内侧散热片14,15。各内侧散热片14,15被设置成向内侧水管5的径向外侧呈凸缘(ッバ)状延伸出。此时,在各内侧水管5上,在除下端部的小径部13以外的区域以上下隔开间隔的方式设置内侧散热片14,15。在各内侧水管5上,在上方区域内设置有上方内侧散热片14,14…,在下方区域内设置有下方内侧散热片15,15…。下方内侧散热片15与上方内侧散热片14相比,从内侧水管5突出的突出长度短。此外,在上方内侧散热片14上,如图2所示,在伸出前端部形成有切口20、20,但在下方内侧散热片15上并未形成有上述那样的切口。
另一方面,在各外侧水管6上,在构成外侧水管列8的内周面的面上设置有外侧散热片16,17。各外侧散热片16,17以向外侧水管6的径向外侧呈凸缘状延伸出的方式设置。此时,在各外侧水管6上,在上下方向的大致整个区域内,以上下隔开间隔的方式设置有外侧散热片16,17。在各外侧水管6上,在上方区域内设置有上方外侧散热片16,16…,在下方区域内设置有下方外侧散热片17,17…。下方外侧散热片17与上方外侧散热片16相比,从外侧水管6突出的突出长度短。此外,在上方外侧散热片16,如图2所示,在伸出前端部形成有切口21、21,但在下方外侧散热片17上并未形成有上述那样的切口。
如前所述,内侧水管5和外侧水管6沿罐体2的圆周方向相互错开而配置。并且,调整内侧散热片14,15以及外侧散热片16,17的大小、形状及配置,使得在罐体2的俯视中内侧散热片14,15以及外侧散热片16,17并不重叠。此外,内侧散热片14,15以及外侧散热片16,17全都可以设置为水平状态,但也可设置为沿罐体2的圆周方向的一方朝上倾斜。在本实施例中,内侧散热片14,15以及外侧散热片16,17被设置成相对于各水管5,6的轴向(垂直方向)以相同的设定角度倾斜。该倾斜角度例如设定为80度。这样,在使各散热片14~17从水平状态倾斜的情形时,搅拌通过内侧水管列7和外侧水管列8之间的燃烧气路19向上方流动的燃烧气体,可提高从燃烧气体向各水管5,6的传热。
各内侧水管5上的内侧散热片14,15的设置区域,沿内侧水管5自下而上,被划分为第一区域I 1、第二区域I 2、第三区域I 3以及第四区域I 4。在第一区域I 1和第二区域I 2内分别设有下方内侧散热片15,在第三区域I 3和第四区域I 4内分别设有上方内侧散热片14。
第一区域I 1和第二区域I 2的差在于:上下相邻接的下方内侧散热片15,15间的设置间距。第一区域I 1内的间距i 1比第二区域I 2内的间距i 2宽。同样,第三区域I 3和第四区域I 4的差在于:上下相邻接的上方内侧散热片14,14间的设置间距。第三区域I 3内的间距i 3比第四区域I 4内的间距i 4宽。此外,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区域I1和第三区域I 3内的散热片15,14的设置间距i 1、i 3相等,第二区域I 2和第四区域I 4内的散热片15,14的设置间距i 2、i 4相等。
关于外侧水管6也是同样,各外侧水管6上的外侧散热片16,17的设置区域,沿外侧水管6自下而上,被划分为第一区域O 1、第二区域O 2、第三区域O 3以及第四区域O 4。在第一区域O 1和第二区域O 2内分别设有下方外侧散热片17,在第三区域O 3和第四区域O 4内分别设有上方外侧散热片16。
第一区域O 1和第二区域O 2的差在于:上下相邻接的下方外侧散热片17,17间的设置间距。第一区域O 1内的间距o 1比第二区域O 2内的间距o 2宽。同样,第三区域O 3和第四区域O 4的差在于:上下相邻接的上方外侧散热片16,16间的设置间距。第三区域O 3内的间距o 3比第四区域O 4内的间距o 4宽。此外,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区域O1和第三区域O 3内的散热片17,16的设置间距o 1、o 3相等,第二区域O 2和第四区域O 4内的散热片17,16的设置间距o 2、o 4相等。
但是,内侧水管5的各区域I 1~I 4与外侧水管6的各区域O 1~O 4在上下方向相互错开。其原因在于,相对于内侧水管列7的内周面成为燃烧室18而言,外侧水管列8的外周面如后所述不会作为传热面起作用。此外,由于在内侧水管5上设有小径部13,也会导致内侧水管5的各区域I 1~I 4与外侧水管6的各区域O 1~O 4上下相互错开。在本实施例中,外侧水管6的第一区域O 1、第二区域O 2、第三区域O 3以及第四区域O 4与内侧水管5的第二区域I 2、第三区域I 3以及第四区域I 4被配置成相互错开。具体而言,罐体2自下而上依次出现配置外侧水管6的第一区域O 1、内侧水管5的第一区域I 1、内侧水管5的第二区域I 2、外侧水管6的第二区域O 2、内侧水管5的第三区域I 3、外侧水管6的第三区域O 3、内侧水管5的第四区域I 4以及外侧水管6的第四区域O 4。
内侧水管5的各区域I 1~I 4与外侧水管6的各区域O 1~O 4分别在适当的范围内进行设置。但是,此时,如前所述,关于各水管5,6的每单位长度的受热量,以减少因各水管5,6的上下方向的位置所产生的差异的方式进行设定。并且,优选通过进一步将区域细分化(划分为更多区域)等,将各水管5,6的每单位长度的受热量根据不同的场所设定为固定。换言之,可以说是使各散热片14~17的热流束(每单位传热面积的受热量)均一化。
在上部集水管3和下部集水管4之间以包围外侧水管列8的方式设置有分段式圆筒状的罐体保护层22。罐体保护层22由内筒23和与之相比直径更大的外筒24构成。内筒23的下端部固定于下部集水管4,内筒23的上端部配置于与外列连通部12的下端部相对应的高度。另一方面,外筒24的上端部固定于上部集水管3,外筒24的下端部配置于与内筒23的上下方向中途部相对应的高度。藉此,罐体保护层22的内筒23的下端部与下部集水管4之间的缝隙被封堵,罐体保护层22的外筒24的上端部与上部集水管3之间的缝隙被封堵。此外,在外筒24的下端部,内筒23和外筒24之间的缝隙被封堵。进而,在罐体保护层22的内筒23和外侧水管列8之间的圆筒状缝隙处填充有隔热材料25。
在罐体保护层22的外筒24上,在其圆周方向的一部分形成有大致呈矩形的开口部26。在罐体保护层22的外筒24上设置有膨出管27,以覆盖上述开口部26。膨出管27设定为大致矩形的中空盒状,在从外筒24向径向外侧膨出的同时,向上下方向延伸出。在膨出管27的下端部连接有烟道28。进而,以包围罐体保护层22的方式设置有圆筒状的套管29。膨出管27和烟道28以贯穿套管29的方式设置。在罐体保护层22和套管29之间的缝隙处也可填充隔热材料(省略其图示)。
在上部集水管3的下表面以及下部集水管4的上表面,以覆盖各集水管3,4和各水管5,6的连接部的方式,设置有耐火材料30,31。此时,下部集水管4侧的耐火材料31被设置成还闭塞下部集水管4的中央部。在下部集水管4侧的耐火材料31的中央部形成有呈圆柱状或圆锥台状的凹部32。
在上部集水管3的中央部,面向下方设置有燃烧器33。向该燃烧器33供给燃料的同时还供给燃烧用空气。通过使燃烧器33动作,在罐体2内燃料得以燃烧。此时,内侧水管列7的内侧作为燃烧室18而发挥功能。
在燃烧室18内由燃料燃烧所产生的燃烧气体经内列连通部10被导出向内侧水管列7和外侧水管列8之间的燃烧气路19。并且,上述燃烧气体沿燃烧气路19向上方移动,通过外列连通部12从外侧水管列8的上部呈放射状导出,进入罐体保护层22。之后,通过设置于罐体保护层22的膨出管27和烟道28,作为排气向外部排出。在此期间,燃烧气体与各水管5,6内的水进行热交换,可实现对各水管5,6内的水的加热。藉此,可自上部集水管3取出蒸气,上述蒸气通过气水分离器(省略其图示)等被输送至蒸气利用机(省略其图示)。
根据本实施例的锅炉1,通过在比燃烧气体的下游区域(低温区域)更靠上游的区域(高温区域),扩大散热片的设置间距,或减小散热片的突出长度,从而可减少各水管5,6的每单位长度的受热量因各水管5,6的上下位置而产生的变化。藉此,可缓和在散热片14~17所产生的热应力。此外,可减少燃烧气体从燃烧室18进入燃烧气路19时的压力损失。进而,由于也可在内侧水管列7与外侧水管列8之间的燃烧气路19的下部设置散热片15、17,因此可实现在高温部的热回收、提高效率。
本发明的锅炉的结构并非限定于上述实施例,也可适当进行变更。特别是,罐体2的结构可适当进行变更。此外,在上述实施例中,虽然就适用于蒸气锅炉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是也同样适用于温水锅炉或热媒锅炉。进而,在上述实施例中,如果取代设置燃烧器33,而向内侧水管列7的内侧导入排气,则可做为废热锅炉或排气锅炉。
此外,只要是减小各水管5,6的上下位置的受热量差异的结构,则可在散热片的形状、大小以及设置间距等方面适当进行变更。例如,在上述实施例中,是将各水管5,6划分为四个区域I 1~I 4、O 1~O 4,并对散热片14~17的突出长度和设置间距进行变更,但是也可划分为两个或三个区域,或者相反地划分为五个以上的区域。进而,关于散热片14~17的突出长度以及/或者设置间距,也可使其在水管5,6的长度方向上逐渐地、即连续地变化。
此外,在上述实施例中,设置于各水管5,6的突出部设定为散热片14~17,但是也可设定为螺栓(stud)。螺栓可形成为圆柱状、圆锥状、圆锥台状或半球状,并固定于各水管的外周面。

Claims (5)

1.一种锅炉,其特征在于:
在连接上部集水管和下部集水管之间的传热管上,在比燃烧气体的下游区域更靠上游的区域设置有突出部,以减小上述传热管的每单位长度的传热面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锅炉,其特征在于:
上述突出部被设置成在比燃烧气体的下游区域更靠上游的区域中,改变相邻的上下的上述突出部之间的设置间距以及/或者从上述传热管突出的突出长度,以减小上述传热管的每单位长度的传热面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锅炉,其特征在于:
关于上述传热管的每单位长度的受热量,为减少上述传热管的上下方向的位置所引起的差异,上述突出部被设置成:在比燃烧气体的下游区域更靠上游的区域,缩小从上述传热管突出的突出长度,并且当为相同的突出长度时,在比燃烧气体的下游区域更靠上游的区域扩大设置间距。
4.根据权利要求2或权利要求3所述的锅炉,其特征在于:
上述突出部被设置为在上述传热管上下分开设置的散热片,且上述突出部具有:
在上部集水管和下部集水管之间排列成圆筒状、构成内侧传热管列的多条内侧传热管;
以包围上述内侧传热管列的方式,在上述上部集水管和上述下部集水管之间排列成圆筒状、构成外侧传热管列的多条外侧传热管;
以留出上述内侧传热管列的下端部,闭塞相邻的上述内侧传热管之间的缝隙的方式设置的多个内侧闭塞部;
以留出上述外侧传热管列的上端部,闭塞相邻的上述外侧传热管之间的缝隙的方式设置的多个外侧闭塞部;
在构成上述内侧传热管列的外周面的面上,从上述各内侧传热管向外部延伸设置、且随着朝向上述内侧传热管列的圆周方向一方而向上方倾斜的内侧散热片;以及
在构成上述外侧传热管列的内周面的面上,从上述各外侧传热管向外部延伸设置、且随着朝向上述外侧传热管列的圆周方向一方而向上方倾斜的外侧散热片;
并且上述内侧散热片以及上述外侧散热片被设置成:在比上述各传热管的上方区域更靠下方的区域中,缩小从上述各传热管突出的突出长度,并且当为相同的突出长度时,在比上述各传热管的上方区域更靠下方的区域中,扩大设置间距。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锅炉,其特征在于:
上述内侧传热管的上述内侧散热片的设置区域、以及上述外侧传热管的上述外侧散热片的设置区域分别自下而上被划分为第一区域、第二区域、第三区域以及第四区域,
上述内侧散热片以及上述外侧散热片分别被设定为:上述第一区域和上述第二区域中的突出长度小于上述第三区域和上述第四区域中的突出长度,
上述内侧散热片以及上述外侧散热片分别被设定为:上述第一区域和上述第三区域中的设置间距大于上述第二区域和上述第四区域中的设置间距。
CN2009801216778A 2008-06-13 2009-04-09 锅炉 Pending CN102057219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8-155088 2008-06-13
JP2008155088 2008-06-13
PCT/JP2009/057240 WO2009150891A1 (ja) 2008-06-13 2009-04-09 ボイラ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057219A true CN102057219A (zh) 2011-05-11

Family

ID=4141660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801216778A Pending CN102057219A (zh) 2008-06-13 2009-04-09 锅炉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8677945B2 (zh)
JP (1) JP5287856B2 (zh)
KR (1) KR101529110B1 (zh)
CN (1) CN102057219A (zh)
TW (1) TWI452234B (zh)
WO (1) WO2009150891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555820B2 (en) 2011-03-25 2013-10-15 Miura Co., Ltd. Boiler
CN103206700B (zh) * 2013-03-23 2015-03-04 安徽金鼎锅炉股份有限公司 垃圾焚烧余热锅炉蒸发管屏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144401A (ja) * 1997-07-23 1999-02-16 Samson Co Ltd 燃焼ガス流に対し交差する熱吸収用フィンを設けたボイラ
JP2002048302A (ja) * 2000-08-01 2002-02-15 Samson Co Ltd 燃焼ガス通路に水平な熱吸収用フィンを設けたボイラ
CN1135316C (zh) * 1999-04-30 2004-01-21 三浦工业株式会社 水管锅炉
CN101191662A (zh) * 2006-11-30 2008-06-04 三浦工业株式会社 锅炉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13921B2 (ja) * 1986-01-31 1994-02-23 三浦工業株式会社 多管式貫流ボイラ−の伝熱面構造
JPH0630603U (ja) * 1992-09-09 1994-04-22 石川島播磨重工業株式会社 多管式貫流ボイラ
JP3373127B2 (ja) 1997-02-10 2003-02-04 株式会社サムソン 燃焼ガス流に対し交差する熱吸収用フィンを持った多管式貫流ボイラ
JP2000314501A (ja) * 1999-04-30 2000-11-14 Miura Co Ltd 水管ボイラ
KR100676163B1 (ko) * 1999-08-02 2007-01-31 가부시키카이샤 미우라겐큐우쇼 수관보일러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144401A (ja) * 1997-07-23 1999-02-16 Samson Co Ltd 燃焼ガス流に対し交差する熱吸収用フィンを設けたボイラ
CN1135316C (zh) * 1999-04-30 2004-01-21 三浦工业株式会社 水管锅炉
JP2002048302A (ja) * 2000-08-01 2002-02-15 Samson Co Ltd 燃焼ガス通路に水平な熱吸収用フィンを設けたボイラ
CN101191662A (zh) * 2006-11-30 2008-06-04 三浦工业株式会社 锅炉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20110019726A (ko) 2011-02-28
KR101529110B1 (ko) 2015-06-16
JP5287856B2 (ja) 2013-09-11
TW200951373A (en) 2009-12-16
JPWO2009150891A1 (ja) 2011-11-10
WO2009150891A1 (ja) 2009-12-17
TWI452234B (zh) 2014-09-11
US20110088636A1 (en) 2011-04-21
US8677945B2 (en) 2014-03-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AU2009297366B2 (en) Boiler furnace for a power station
WO2022012398A1 (zh) 一种耦合预混水冷燃烧的单锅片串接铸铝硅热水炉
CN102692015B (zh) 锅炉
CN102057219A (zh) 锅炉
CN101290109B (zh) 锅炉
CN101290110B (zh) 锅炉
CN102149970A (zh) 连续蒸汽发生器
CN106288370B (zh) 基于多孔介质燃烧技术的燃气锅炉
CN115493296A (zh) 可调预混燃烧和局部回燃耦合的短流程超紧凑燃气锅炉
CN104034019A (zh) 内热式多管套筒燃气热水器
CN103868045B (zh) 移动式螺旋方形膜式壁油田蒸汽发生器
JP4165097B2 (ja) 水管ボイラ
CN110030574A (zh) 一种斯特林发动机外燃系统紧凑式空气预热器
CN115235117B (zh) 一种可承压的双螺旋水冷盘管卧式预混燃气锅炉
CN102588957A (zh) 一种采用双切圆燃烧炉膛的直流锅炉
JPS5844174B2 (ja) 風呂釜
JP4405652B2 (ja) 燃焼ガス通路に水平な熱吸収用フィンを設けたボイラ
CN210373399U (zh) 一种垃圾焚烧余热锅炉过热器扩展受热面的结构
KR100515636B1 (ko) 가스보일러의 열교환기 구조
CN118293408A (zh) 一种立式炉内燃烧径向布置火管的燃气锅炉
KR101724236B1 (ko) 고효율 보일러용 가열장치
JP2014025697A (ja) ボイラおよびその設計方法
JP3581928B2 (ja) 小型貫流ボイラ
KR100974432B1 (ko) 순환유동층 보일러용 수냉식 사이클론
JP2007032985A (ja) 熱吸収用フィン付き伝熱管を持ったボイラ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2 Rejection of a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its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1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