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440880B - Camera lens - Google Patents

Camera lens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440880B
TWI440880B TW095114142A TW95114142A TWI440880B TW I440880 B TWI440880 B TW I440880B TW 095114142 A TW095114142 A TW 095114142A TW 95114142 A TW95114142 A TW 95114142A TW I440880 B TWI440880 B TW I440880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ens
formula
imaging
satisfies
valu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09511414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0700788A (en
Original Assignee
Enplas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Enplas Corp filed Critical Enplas Corp
Publication of TW20070078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070078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44088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440880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3/00Simple or compound lens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001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 G02B13/001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 G02B13/002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having at least one aspherical surface
    • G02B13/003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having at least one aspherical surface having two lens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9/00Optical objectives characterised both by the number of the components and their arrangements according to their sign, i.e. + or -
    • G02B9/04Optical objectives characterised both by the number of the components and their arrangements according to their sign, i.e. + or - having two components only
    • G02B9/10Optical objectives characterised both by the number of the components and their arrangements according to their sign, i.e. + or - having two components only one + and one - component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Lenses (AREA)

Description

攝像鏡頭
本發明係有關於攝像鏡頭,尤其是有關於在裝載在手提電腦、可視電話、手機等之CCD、CMOS等固體攝像元件之攝成像面上,使風景或人物等物體成像之攝像裝置,可以實現小型輕量化、提高光學性能及提高製造性之2個透鏡構成之攝像鏡頭。
近幾年,例如,在使用於裝載在手機、手提電腦或可視電話等上之CCD和CMOS等固體攝像元件之攝像裝置(照相機),小型輕量化及高性能化(固體攝像元件之高解析度化等)之要求提高。
因此,關於種攝像裝置上所使用之攝像鏡頭,也在小型且輕量基礎上,為了充分發揮固體攝像元件之解像能力,要求具有良好之光學性能。
為了對應這樣之要求,近幾年,這種攝像鏡頭在小型且輕量之同時,對比1個透鏡構成之透鏡系統,能發揮優良之光學性能之2個透鏡構成之透鏡系統正在普及,預計這種2個透鏡構成之透鏡系統,今後也會進一步增加重視度。
作為2個透鏡構成之透鏡系統,到目前為止,習知之有例如專利文獻1~4(專利文獻1-特開2004-4742號公報,專利文獻2-特開2003-329921號公報,專利文獻3-特開2003-227999號公報,專利文獻4-特開2003-75719號公報)所示之透鏡系統。
然而,專利文獻1~4所示之透鏡系統,全都是基本構成屬於下列3種類型1~3之任意一種之透鏡系統。
(類型1)物體側之透鏡(以下,稱第1透鏡),為具有正焦度之兩凸透鏡,且成像面側之透鏡(以下,稱第2透鏡),為具有負焦度之凹凸透鏡,而且是在第1透鏡之物體側配置了光圈之透鏡系統。
(類型2)第1透鏡為具有正焦度之兩凸透鏡,且第2透鏡為具有正焦度之凹凸透鏡,而且是在第1透鏡之物體側配置了光圈之透鏡系統。
(類型3)第1透鏡為凹面朝向物體側之具有正焦度之凹凸透鏡,且第2透鏡為具有正焦度之凹凸透鏡,而且是在第1透鏡之物體側配置了光圈之透鏡系統。
可是,這些類型1~3所屬之透鏡系統具有如下之問題。
類型1、2所屬之透鏡系統,由於第1透鏡物體側之面之形狀朝向物體側都是凸形,所以有不能同時實現高遠心性和後焦距之問題。
類型3所屬之透鏡系統,由於第2透鏡具有正焦度,所以即使第1透鏡與第2透鏡之色散相互不同,也有不能良好地校正色像差之問題。特別地,最近,自動調焦機構也被裝載在附帶照相機之手機等所使用之小型照相機上,裝載這種自動調焦機構之照相機上所使用之透鏡系統,為了正確地檢測出圖像中心附近之最佳焦點位置,良好地校正光軸之各種像差,特別是軸上色像差之校正是非常重要的。然而,在類型3所屬之透鏡系統中,難以良好地校正這種軸上色像差,不能充分有效地利用自動調焦機構之性能。
因而,關於習知之能實現小型輕量化、能進一步提高光學性能之透鏡系統,實際情況是至今還沒有提出有效之申請專利範圍。
因此,本發明就是鑒於上述問題而提出,目的在於提供一種能實現小型輕量化,又能充分對應進一步提高光學性能之要求,同時,能提高製造性之攝像鏡頭。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之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攝像鏡頭之特徵是,用於在固體攝像元件之攝像面上使物體成像,從物體側向成像面側依次配置有光圈,凹面朝向物體側之具有正焦度之凹凸透鏡之第1透鏡,以及凸面朝向成像面側為具有負焦度之凹凸透鏡之第2透鏡,滿足以下(1)~(8)之各條件式,1.65≧L/f1≧0.9 (1)
-0.4≧f1/f2≧-0.7 (2)
0.63≧f1/f1≧0.4 (3)
-0.85≧f2/f1≧-1.15 (4)
0.65≧d2/d1≧0.35 (5)
4mm≧f1≧1mm (6)
-1.5>(r3+r4)/(r3-r4)>-2 (7)
0.45≧d1/f1≧0.25 (8)
式中,L:透鏡系統之全長(從光圈到攝像面在光軸上之距離(換算成空氣中之長度))
f1:透鏡系統整體之焦距
f1:第1透鏡之焦距
f2:第2透鏡之焦距
d1:第1透鏡中心厚度
d2:光軸上之第1透鏡與第2透鏡之間隔
r3:第2透鏡物體側之面之曲率半徑
r4:第2透鏡成像面側之面之曲率半徑
並且,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發明,光圈配置在最靠近物體側,且將第1透鏡做成凹面朝向物體側之具有正焦度之凹凸透鏡,可以確保高遠心性,確保後焦距,保持良好之光學性能,光學系統整體小型輕量化及提高製造性。
這裏,所謂製造性除作為攝像鏡頭大量生產場合之製造性(例如,由射出成形來大量生產攝像鏡頭場合之成形性和成本等)之意思外,也包含用於製造攝像鏡頭使用之設備加工、製造等之容易性(例如,用於注射成形之模具之加工容易性等)之意思(以下相同)。
另外,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發明,由將第2透鏡做成凸面朝向成像面側之具有負焦度之凹凸透鏡,可以良好地校正色像差、提高周邊部分之光學性能及有效利用入射固體攝像元件周邊部分之光線。
而且,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發明,由滿足(1)~(8)之各條件式,能進一步小型輕量化及提高製造性,可以進一步提高遠心性及光學性能。另外,由滿足(1)~(8)之各條件式,可以更好地校正色像差、提高周邊部分之光學性能及有效利用入射至固體攝像元件周邊部分之光線。
另外,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之攝像鏡頭之特徵是,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還滿足如下之條件式,0.3≧d 3/f1≧0.15 (9)
式中,d3:第2透鏡中心厚度。
並且,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之發明,由進一步滿足(9)之條件式,可以使光學系統整體更小型輕量化,可以進一步提高製造性。
而且,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之攝像鏡頭之特徵是,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上述第2透鏡之阿貝色散係數比上述第1透鏡之阿貝色散係數小,且上述第2透鏡之阿貝色散係數滿足以下之條件式ν 2<35 (10)
式中ν 2:第2透鏡之阿貝色散係數。
並且,由該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之發明,第2透鏡具有比第1透鏡更高色散之材質,且由滿足(10)之條件式,可以更好地校正色像差。
再者,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之攝像鏡頭之特徵是,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進一步滿足以下條件式1≧D/f1≧0.8 (11)
式中D:在光軸上從光圈到第2透鏡之成像面側之面之距離。
並且,依該申請專利範圍4之發明,由滿足(11)條件式,光學系統整體更小型輕量化,同時可以更好地校正各種像差(特別是失真)、進一步提高製造性。
另外,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之攝像鏡頭之特徵是,進一步滿足以下條件式,0.2≧S/f1≧0.05 (12)
式中S:光軸上之光圈與第1透鏡之物體側之面之距離。
並且,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之發明,由滿足(12)條件式,可以確保製造性並進一步提高光學性能,另外,可以有效利用入射固體攝像元件周邊部分之光線。而且,可以使光學系統整體小型輕量化之同時,可以確保更高之遠心性。
而且,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之攝像鏡頭之特徵是,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進一步滿足以下條件式1.7>(r1+r2)/(r1-r2)>0.8 (13)
式中r1:第1透鏡之物體側之面之曲率半徑
r2:第1透鏡之成像面側之面之曲率半徑。
並且,依該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之發明,由滿足(13)條件式,可以更好地校正各種像差(特別是色像差及慧形像差)。
再次,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之攝像鏡頭之特徵是,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進一步滿足以下條件式0.8≧Bf1/f1≧0.4 (14)
1.5mm≧Bf1≧0.9mm (15)
式中Bf1:後焦距(從第2透鏡之成像面側之面到攝成像面在光軸上之距離(換算成空氣中之長度))。
並且,依該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之發明,由滿足(14)及(15)各條件式,可以實現更有效地小型輕量化,且可以進一步提高製造性及組裝上之易於操作性。
本發明之效果是,依本發明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攝像鏡頭,能實現小型輕量化且光學性能優良,而且製造性良好之攝像鏡頭。
另外,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之攝像鏡頭,除了具有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攝像鏡頭之效果外,還能夠實現更小型輕量且製造性優良之攝像鏡頭。
而且,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之攝像鏡頭,除了具有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攝像鏡頭之效果外,還能夠實現更好地校正了色像差之光學性、且能達成具優良之小型攝像鏡頭。
再次,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之攝像鏡頭,除了具有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攝像鏡頭之效果外,還能夠實現更小型輕量且光學性能及製造性更優良之攝像鏡頭。
另外,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之攝像鏡頭,除了具有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攝像鏡頭的效果外,還能夠實現保持良好之製造性的同時其光學性能更優良,且能更有效地利用入射固體攝像元件周邊部分之光線之小型攝像鏡頭。
而且,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之攝像鏡頭,除了具有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攝像鏡頭之效果外,還能夠實現光學性能更優良之攝像鏡頭。
再次,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之攝像鏡頭,除了具有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攝像鏡頭之效果外,還能夠實現更小型輕量化及適於提高製造性之攝像鏡頭。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關於本發明之攝像鏡頭之實施方式,參照圖1說明。
如圖1所示,本實施方式之攝像鏡頭1,從物體側向成像面側依次具有光圈2、凹面朝向物體側之為具有正焦度之凹凸透鏡之樹脂製第1透鏡3和凸面朝向成像面側之為具有正焦度之透鏡之樹脂製第2透鏡4。
以下,將第1透鏡3及第2透鏡4之物體側及成像面側之各透鏡面分別稱為第1面、第2面。
另外,在第2透鏡4之第2面4b側分別配置有蓋玻片、紅外線截止濾光鏡、低通濾波器等各種濾光器6及CCD或CMOS等攝像元件之受光面即攝成像面7。再者,各種濾光器6也可以依需要省略。
這樣,在本實施方式中,光圈2配置在最靠近物體側,且由將第1透鏡3做成凹面朝向物體側之具有正焦度之凹凸透鏡,能遠射出光瞳位置。
由此,能確保高遠心性,可以緩和對固體攝像元件之感測器之光線入射角度(接近於垂直)。
另外,依這種第1透鏡3之面形狀與光圈2之位置,可以實現保持良好之光學性能及光學系統整體之小型輕量化,提高製造性。
而且,在本實施方式中,由第2透鏡4做成凸面朝向成像面側之具有負焦度之凹凸透鏡,可以良好地校正色像差及失真。
另外,依這種第2透鏡4之面形狀,可以提高周邊部分之光學性能,而且,可以有效利用入射固體攝像元件周邊部分之光線。
因而,在本實施方式中,能實現光學系統整體之小型輕量化,可以良好地使確保遠心性與色像差校正二者平衡,而且,可以提高製造性、保持良好之光學性能及有效利用光線。
而且,在本實施方式中,攝像鏡頭1滿足下面(1)~(8)所示之各條件式。
1.65≧L/f1≧0.9 (1)
-0.4≧f1/f2≧-0.7 (2)
0.63≧f1/f1≧0.4 (3)
-0.85≧f2/f1≧-1.15 (4)
0.65≧d2/d 1≧0.35 (5)
4mm≧f1≧1mm (6)
-1.5>(r3+r4)/(r3-r4)>-2 (7)
0.45≧d1/f1≧0.25 (8)
其中,(1)式中之L是透鏡系統之全長,即從光圈2到攝成像面7在光軸8上之距離。另外,(1)、(3)、(4)、(6)及(8)式中之f1是透鏡系統全體之焦距。而且,(2)及(3)式中之f1是第1透鏡3之焦距。再者,(2)及(4)式中之f2是第2透鏡4之焦距。另外,(5)及(8)式中之d1是第1透鏡3之中心厚度。而且,(5)式中之d2是光軸8上之第1透鏡3與第2透鏡4之間隔。再者,(7)式中之r3是第2透鏡4之第1面4a之曲率半徑。另外,(7)式中之r4是第2透鏡4之第2面4b之曲率半徑。
這裏,當L/f1之值超過(1)式所示之值(1.65)變大時,光學系統整體就大型化了,違背了小型輕量化之要求。另一方面,當L之值比(1)式所示之值(0.9)小時,由於光學系統整體小型化,所以製造性降低,難以維持光學性能,而且,難以確保需要之後焦距。
因而,依本實施方式,由使L/f1之值滿足(1)條件式,可以確保需要之後焦距又能使光學系統整體充分地小型輕量化,且可以保持良好之光學性能,並且可以提高製造性。
再者,該L和f1之關係最好為1.6≧L/f1≧1.2。
另外,當f1/f2之值超過(2)式所示之值(-0.4)變大時,由於第1透鏡3之焦度過大,所以第1透鏡3之製造性下降。而且,第1透鏡3之焦度與第2透鏡4之焦度之平衡變差,光學性能也變差。
另一方面,f1/f2之值比(2)式所示之值(-0.7)小時,由於第2透鏡4之焦度過大,所以第2透鏡4之製造性下降。而且,第1透鏡3之焦度與第2透鏡4之焦度之平衡變差,光學性能也變差。
因而,依本實施方式,由於進一步使f1/f2之值滿足(2)條件式,所以可以進一步提高製造性,且能使第1透鏡3之焦度和第2透鏡4之焦度良好地平衡,並可以保持良好之光學性能。
再者,該f1與f2之關係最好為-0.45≧f1/f2≧-0.55。
而且,當f1/f1之值超過(3)式所示之值(0.63)變大時,後焦距過長,難以小型輕量化。並且,難以同時確保期望之視場角與光學性能。
另一方面,當f1/f1之值比(3)式所示之值(0.4)小時,就難以確保需要之後焦距。而且,難以同時確保期望之視場角與光學性能。
因而,依本實施方式,並且由於f1/f1之值滿足(3)條件式,所以可以確保需要之後焦距,可以更小型輕量化及提高製造性,而且,可以確保期望之視場角,確保良好之光學性能。
再者,該f1與f1之關係最好為0.6≧f1/f1≧0.5。
再次,當f2/f1之值超過(4)式所示之值(-0.85)變大時,由於第2透鏡4之焦度過大,所以第2透鏡4之製造性下降。而且,相對地由於第1透鏡3之焦度也過大,所以第1透鏡3之製造性也下降。
另一方面,當f2/f1之值比(4)式所示之值(-1.15)小時,第2透鏡4之焦度不足,不能有效地校正色像差等,難以提高光學性能。
因而,依本實施方式,由於進一步使f2/f1之值滿足(4)條件式,所以可以進一步提高製造性,且可以進一步提高光學性能。
再者,該f2與f1之關係最好為-0.95≧f2/f1≧-1.1。
另外,當d2/d1之值超過(5)式所示之值(0.65)變大時,相對地d2之值變大,難以確保需要之後焦距。而且,由於由第2透鏡4之第2面4b之光線高度過高,所以製造性進一步下降。
另一方面,當d2/d1之值比(5)式所示之值(0.35)小時,相對地d1之值變大,由於後焦距過大,所以難以使光學系統整體小型輕量化。而且,難以插入有效地限制光量之光圈。
因而,依本實施方式,由於進一步使d2/d1之值滿足(5)條件式,可以進一步提高製造性,且可以確保需要之後焦距,可以進一步有效地使光學系統整體小型輕量化,並可以進一步良好地保持光學性能。
再者,該d2與d1之關係最好為0.55≧d2/d1≧0.45。
並且,當f1之值偏離(6)式所示之值(4≧f1≧1)之值時,不適合作為裝載在攜帶終端等上之影像感測模組用之透鏡。
因而,在本實施方式中,由於進一步使f1之值滿足(6)條件式,所以可以做成更適合於裝載在攜帶終端等之影像感測模組用之透鏡。
再者,該f之值最好為3≧f1≧1。
再次,當(r3+r4)/(r3-r4)之值為在(7)式所示之值(-1.5)以上時,不能有效地校正各種像差(特別是色像差),光學性能變差。
另一方面,當(r3+r4)/(r3-r4)之值為在(7)式所示之值(-2)以下時,不能有效地校正各種像差(特別是慧形像差),光學性能變差。
因而,在本實施方式中,由於進一步使(r3+r4)/(r3-r4)之值滿足(7)條件式,所以可以更好地校正各種像差,能實現良好之光學性能。
再者,該(r3+r4)與(r3-r4)之關係最好為-1.8>(r3+r4)/(r3-r4)>-2。
另外,當d1/f1之值超過(8)式所示之值(0.45)時,光學系統之全長過長,難以小型輕量化。另一方面,當d1/f1之值比(8)式所示之值(0.25)小時,第1透鏡3難以製造。
因而,依本實施方式,由於進一步使d1/f1之值滿足(8)條件式,可以更小型輕量化及提高製造性。
再者,該d1與f1之關係最好為0.45≧d1/f1≧0.3。
而且,除了上述結構外,最好滿足下面(9)所示之條件式0.3≧d3/f1≧0.15 (9)
(9)式中之d3是第2透鏡4之中心厚。
這樣,可以使光學系統整體進一步小型輕量化,可以進一步提高製造性(批量生產性)。
再者,該d3與f1之關係最好為0.3≧d3/f1≧0.2。
再有,除了上述結構外,最好第2透鏡4之阿貝色散係數比第1透鏡3之阿貝色散係數小,且滿足下面(10)所示之條件式。
(10)式中之ν 2是第2透鏡4阿貝色散係數。
ν 2<35 (10)
這樣,可以更好地校正色像差。
另外,除了上述結構外,最好滿足下面之(11)所示之條件式。
1≧D/f1≧0.8 (11)
(11)式中之D為從光圈2到第2透鏡4之第2面4b在光軸8上之距離。
這樣,光學系統整體更小型輕量化之同時,可以更好校正各種像差(特別是失真),可以實現良好之光學性能,進一步提高製造性。
再者,該D與f1之關係最好為0.95≧D/f1≧0.8。
而且,除了上述結構外,最好還滿足下面之(12)所示之條件式。
0.2≧S/f1≧0.05 (12)
(12)式中之S是光軸8上之光圈2與第1透鏡3之第1面3a之距離。
這樣,由恰當地設定光圈2之位置與第1透鏡3(主要是具有焦度之透鏡)之焦度,不會對各透鏡3、4(特別是第1透鏡3)之形狀等(製造性)增加負擔,可以提高周邊部分之光學性能。另外,可以有效地利用入射固體攝像元件周邊部分之光線。而且,可以使光學系統整體小型輕量化之同時,可以確保更高之遠心性。
特別地,在本申請發明之小型光學系統(透鏡系統)中,當光軸8上之光圈2與第1透鏡3之第1面3a之距離(S值)產生很大變化時,由於對光學性能產生很大之影響,所以如(12)式,在不給光學性能帶來壞影響之範圍內設定S值很重要。
再者,該S與f1之關係最好為0.15≧S/f1≧0.05。
再有,除了上述結構外,最好滿足下面之(13)所示之條件式。
1.7>(r1+r2)/(r1-r2)>0.8 (13)
(13)式中之r1是第1透鏡3之第1面3a之曲率半徑,r2是第1透鏡3之第2面3b之曲率半徑。
這裏,當(r1+r2)/(r1-r2)之值為(13)式所示之值(1.7)以上時,就不能有效地校正各種像差(特別是色像差),光學性能變差。
另一方面,當(r1+r2)/(r1-r2)之值為(13)式所示之值(0.8)以下時,就不能有效地校正各種像差(特別是慧形像差),光學性能變差。
因而,由使(r1+r2)/(r1-r2)之值滿足(13)條件式,可以更好地校正各種像差(特別是色像差及慧形像差),能實現良好之光學性能。
再者,該(r1+r2)與(r1-r2)之關係最好為1.7>(r1+r2)/(r1-r2)>1.4。
另外,最好是除了上述結構外,還滿足下面之(14)、(15)所示之各條件式。
(14)、(15)式中之Bf1是後焦距(從第2透鏡4之第2面4b到攝成像面7在光軸8上之距離(換算成空氣中之長度))。
0.8≧Bf1/f1≧0.4 (14)
1.5mm≧Bf1≧0.9mm (15)
這裏,當Bf1/f1之值超過(14)式所示之值(0.8)變大時,就難以小型輕量化。另一方面,當Bf1/f1之值比(14)式所示之值(0.4)小時,難以插入需要之濾光器等,影像感測模組之製造性下降。
因而,如果使Bf1/f1之值滿足(14)條件式,就可以更有效地實現小型輕量化,且可以進一步提高製造性及組裝上之易操作性。
再者,該Bf1與f1之關係最好為0.7≧Bf1/f1≧0.55。
另外,當Bf1之值超過(15)式所示之值(1.5)變大時,就難以小型輕量化。另一方面,當Bf1之值比(15)式所示之值(0.9)小時,難以插入需要之濾光器等,影像感測模組之製造性下降。
因而,如果使Bf1之值滿足(15)條件式,就可以更有效地實現小型輕量化,且可以進一步提高製造性及組裝上之易於操作性。
再者,Bf1之值最好為1.5≧Bf1≧1.3。
而且,作為用於成形第1透鏡3及第2透鏡4之樹脂材料,可以使用丙烯,聚碳酸脂,非晶質聚烯烴樹脂等具有透明性之各種組成材料。
接著,關於本發明之實施例,參照圖2至圖15說明。
這裏,在本實施例中,Fno表示F序號,r表示光學面之曲率半徑(透鏡之場合為中心曲率半徑)。另外,對應各光學面之d表示從各光學面到下一個光學面之距離。另外,nd表示照射d線(黃色)之場合之各光學系統之折射率,ν d表示相同之d線之場合之各光學系統之阿貝色散係數。
k、A、B、C、D表示下面之(16)式之各係數。即,透鏡之非球面之形狀,光軸8方向取為Z軸,與光軸8垂直相交之方向取為X軸,以光之行進方向為正,在k為圓錐係數,A、B、C、D為非球面係數,r為曲率半徑時,以下式表示。
Z(X)=r-1X2/[1+{1-(k+1)r-2X2}1/2]+AX4+BX6+CX8+DX10 (16)
另外,在以下之實施例中,表示非球面係數之數值所使用之標號E表示其下後續之數值為以10為底之指數,用以10為底之指數表示之數值表示與E前面之數值做乘法運算。
例如,0.114E+1表示0.114×101。
第1實施例
圖2表示本發明第1實施例,在本實施例中,與圖1所示構成之攝像鏡頭1相同,在第1透鏡3之第1面3a之物體側配置光圈2,在第2透鏡4之第2面4b與攝像面7之間配置有作為濾光器6之蓋玻片。
該第1實施例之攝像鏡頭1,被設定為以下之條件。
鏡頭資料L=2.766 mm,f1=1.803 mm,f1=0.99 mm,f2=-2.02mm,d1=0.762 mm,d2=0.377mm,d3=0.482mm,r1=-2.272 mm,r2=-0.480mm,r3=-0.700mm,r4=-2.145mm,D=1.651,S=0.02,Bf1=1.115,Fno=2.85
(成像面)
在這種條件下,L/f1=1.534,滿足(1)式。另外,f1/f2=-0.490,滿足(2)式。並且,f1/f1=0.549,滿足(3)式。再次,f2/f1=-1.120,滿足(4)式。另外,d2/d1=0.495,滿足(5)式。並且,f1=1.803,滿足(6)式。再者,(r3+r4)/(r3-r4)=-1.969,滿足(7)式。另外,d1/f1=0.423,滿足(8)式。並且,d3/f1=0.267,滿足(9)式 再次,ν 2=30.0,滿足(10)式。另外,D/f1=0.916,滿足(11)式 並且,S/f1=0.020,滿足(12)式。再次,(r1+r2)/(r1-r2)=1.536,滿足(13)式。另外,Bf1/f1=0.618,滿足(14)式。並且,Bf1=1.115,滿足(15)式。
圖3所示為該第1實施例之攝像鏡頭1之球面像差、像散現象及失真。
依該結果可知,為球面像差、像散現象及失真任意一個都大致能滿足之結果,能取得足夠之光學特性。
第2實施例
圖4表示本發明之第2實施例,在本實施例中,與圖1所示構成之攝像鏡頭1相同,在第1透鏡3之第1面3a之物體側配置光圈2,在第2透鏡4之第2面4b與攝像面7之間配置有作為濾光器6之蓋玻片。
該第2實施例之攝像鏡頭1,被設定為以下條件。
透鏡資料L=2.746 mm,f1=1.798 mm,f1=1 mm,f 2=-2.01mm,d1=0.761mm,d2=0.384 mm,d3=0.486 mm,r1=-2.355mm,r2=-0.483mm,r3=-0.700mm,r4=-2.145mm,D=1.651,S=0.02,Bf1=1.095,Fno=2.85
(成像面)
在這種條件下,L/f1=1.527,滿足(1)式。另外,f1/f2=-0.498,滿足(2)式。並且,f 1/f 1=0.556,滿足(3)式。再次,f2/f1=-1.118,滿足(4)式。另外,d2/d1=0.505,滿足(5)式。並且,f1=1.798,滿足(6)式。再次,(r3+r4)/(r3-r4)=-1.969,滿足(7)式。另外,d1/f1=0.423,滿足(8)式。並且,d3/f1=0.270,滿足(9)式。再次,ν 2=30.0,滿足(10)式。另外,D/f1=0.918,滿足(11)式。並且,S/f1=0.020,滿足(12)式。再次,(r1+r2)/(r1-r2)=1.516,滿足(13)式。另外,Bf1/f1=0.609,滿足(14)式。並且,Bf1=1.095,滿足(15)式。
圖5所示為該第2實施例之攝像鏡頭1之球面像差、像散現象及失真。依該結果可知,為球面像差、像散現象及失真任意一個都大致能滿足之結果,能取得足夠之光學特性。
第3實施例
圖6表示本發明之第3實施例,在本實施例中,與圖1所示構成之攝像鏡頭1相同,在第1透鏡3之第1面3a之物體側配置光圈2,在第2透鏡4之第2面4b與攝像面7之間配置有作為濾光器6之蓋玻片。
該第3實施例之攝像鏡頭1,被設定為以下條件。
透鏡資料L=2.739 mm,f1=1.805 mm,f1=0.98 mm,f2=-2.04mm,d1=0.671mm,d2=0.361mm,d3=0.534mm,r1=-1.984mm,r2=-0.464mm,r3=-0.700mm,r4=-2.145mm,D=1.616,S=0.05,Bf1=1.123,Fno=2.85
(成像面)
在這種條件下,L/f1=1.517,滿足(1)式。另外,f1/f2=-0.480,滿足(2)式。並且,f1/f1=0.543,滿足(3)式。再次,f2/f1=-1.130,滿足(4)式。另外,d2/d1=0.538,滿足(5)式。並且,f1=1.805,滿足(6)式。再次,(r3+r4)/(r3-r4)=-1.969,滿足(7)式。另外,d1/f1=0.372,滿足(8)式。並且,d3/f1=0.296,滿足(9)式。再次,ν 2=30.0,滿足(10)式。另外,D/f1=0.895,滿足(11)式。並且,S/f1=0.051,滿足(12)式。再次,(r1+r 2)/(r1-r2)=1.611,滿足(13)式。另外,Bf1/f1=0.622,滿足(14)式。並且,Bf1=1.123,滿足(15)式。
圖7所示為該第3實施例之攝像鏡頭1之球面像差、像散現象及失真。
依該結果可知,為球面像差、像散現象及失真任意一個都大致能滿足之結果,能取得足夠之光學特性。
第4實施例
圖8表示本發明之第4實施例,在本實施例中,與圖1所示構成之攝像鏡頭1相同,在第1透鏡3之第1面3a之物體側配置光圈2,在第2透鏡4之第2面4b與攝像面7之間配置有作為濾光器6之蓋玻片。
該第4實施例之攝像鏡頭1,被設定為以下條件。
透鏡資料L=2.664mm,f1=1.802 mm,f1=0.93 mm,f2=-1.83mm,d1=0.633mm,d2=0.308mm,d3=0.473mm,r1=-2.144mm,r2=-0.445mm,r3=-0.637mm,r4=-1.990mm,D=1.464,S=0.05,Bf1=1.200,Fno=2.85
(成像面)
在這種條件下,L/f1=1.478,滿足(1)式。另外,f1/f2=-0.508,滿足(2)式。並且,f1/f1=0.516,滿足(3)式。再次,f2/f1=-1.016,滿足(4)式。另外,d2/d1=0.487,滿足(5)式。並且,f1=1.802,滿足(6)式。再次,(r3+r4)/(r3-r4)=-1.942,滿足(7)式。另外,d1/f1=0.351,滿足(8)式。並且,d3/f1=0.262,滿足(9)式。再次,ν 2=30.0,滿足(10)式。另外,D/f1=0.812,滿足(11)式。並且,S/f1=0.054,滿足(12)式。再次,(r1+r 2)/(r1-r 2)=1.524,滿足(13)式。另外,Bf1/f1=0.666,滿足(14)式。並且,Bf1=1.200,滿足(15)式。
圖9所示為該第4實施例之攝像鏡頭1之球面像差、像散現象及失真。
依該結果可知,為球面像差、像散現象及失真任意一個都大致能滿足之結果,能取得足夠之光學特性。
第5實施例
圖10表示本發明之第5實施例,在本實施例中,與圖1所示構成之攝像鏡頭1相同,在第1透鏡3之第1面3a之物體側配置光圈2,在第2透鏡4之第2面4b與攝像面7之間配置有作為濾光器6之蓋玻片。
該第5實施例之攝像鏡頭1,被設定為以下條件。
透鏡資料L=2.646mm,f1=1.802 mm,f1=0.93 mm,f2=-1.79mm,d1=0.628mm,d2=0.302mm,d3=0.466mm,r1=-2.190mm,r2=-0.445mm,r3=-0.651mm,r4=-2.148mm,D=1.446,S=0.05,Bf1=1.200,Fno=2.85
(成像面)
在這種條件下,L/f1=1.468,滿足(1)式。另外,f1/f2=-0.520,滿足(2)式。並且,f1/f1=0.516,滿足(3)式。再次,f2/f1=-0.993,滿足(4)式。另外,d2/d1=0.481,滿足(5)式。並且,f1=1.802,滿足(6)式。再次,(r3+r4)/(r3-r4)=-1.870,滿足(7)式。另外,d1/f1=0.349,滿足(8)式。並且,d3/f1=0.259,滿足(9)式。再次,ν 2=30.0,滿足(10)式。另外,D/f1=0.802,滿足(11)式。並且,S/f1=0.054,滿足(12)式。再次,(r1+r2)/(r1-r2)=1.510,滿足(13)式。另外,Bf1/f1=0.666,滿足(14)式。並且,Bf1=1.200,滿足(15)式。
圖11所示為該第5實施例之攝像鏡頭1之球面像差、像散現象及失真。
依該結果可知,為球面像差、像散現象及失真任意一個都大致能滿足之結果,能取得足夠之光學特性。
第6實施例
圖12表示本發明之第6實施例,在本實施例中,與圖1所示構成之攝像鏡頭1相同,在第1透鏡3之第1面3a之物體側配置光圈2,在第2透鏡4之第2面4b與攝像面7之間配置有作為濾光器6之蓋玻片。
該第6實施例之攝像鏡頭1,被設定為以下條件。
透鏡資料L=2.685mm,f1=1.787mm,f1=0.93 mm,f2=-1.79mm,d1=0.630mm,d2=0.300mm,d3=0.470mm,r1=-2.222mm,r2=-0.444mm,r3=-0.651mm,r4=-2.151mm,D=1.5,S=0.1,Bf1=1.185,Fno=2.85
(成像面)
在這種條件下,L/f1=1.503,滿足(1)式。另外,f1/f2=-0.520,滿足(2)式 並且,f1/f1=0.520,滿足(3)式 再次,f2/f1=-1.002,滿足(4)式 另外,d2/dl=0.476,滿足(5)式 並且,f1=1.787,滿足(6)式。再次,(r3+r4)/(r3-r4)=-1.868,滿足(7)式。另外,d1/f1=0.353,滿足(8)式。並且,d3/f1=0.263,滿足(9)式。再次,ν 2=30.0,滿足(10)式。另外,D/f1=0.839,滿足(11)式。並且,S/f1=0.108,滿足(12)式。再次,(r1+r2)/(r1-r2)=1.499,滿足(13)式。另外,Bf1/f1=0.663,滿足(14)式。並且,Bf1=1.185,滿足(15)式。
圖13所示為該第6實施例之攝像鏡頭1之球面像差、像散現象及失真。
依該結果可知,為球面像差、像散現象及失真任意一個都大致能滿足之結果,能取得足夠之光學特性。
第7實施例
圖14表示本發明之第7實施例,在本實施例中,與圖1所示構成之攝像鏡頭1相同,在第1透鏡3之第1面3a之物體側配置光圈2,在第2透鏡4之第2面4b與攝像面7之間配置有作為濾光器6之蓋玻片。
該第7實施例之攝像鏡頭1,被設定為以下條件。
透鏡資料L=2.685mm,f1=1.787mm,f1=0.93mm,f2=-1.79mm,d1=0.630mm,d2=0.300mm,d3=0.470mm,r1=-2.222mm,r2=-0.444mm,r3=-0.651mm,r4=-2.151mm,D=1.5,S=0.1,Bf1=1.185,Fno=2.85
(成像面)
在這種條件下,L/f1=1.503,滿足(1)式。另外,f1/f2=-0.520,滿足(2)式。並且,f1/f1=0.520,滿足(3)式。再次,f2/f1=-1.002,滿足(4)式。另外,d2/d1=0.476,滿足(5)式。並且,f1=1.787,滿足(6)式。再次,(r3+r4)/(r3-r4)=-1.868,滿足(7)式。另外,d1/f1=0.353,滿足(8)式。並且,d3/f1=0.263,滿足(9)式。再次,ν 2=30.0,滿足(10)式。另外,D/f1=0.839,滿足(11)式。並且,S/f1=0.108,滿足(12)式。再次,(r1+r2)/(r1-r2)=1.499,滿足(13)式。另外,Bf1/f1=0.663,滿足(14)式。並且,Bf1=1.185,滿足(15)式。
圖15所示為該第7實施例之攝像鏡頭1之球面像差、像散現象及失真。
依該結果可知,為球面像差、像散現象及失真任意一個都大致能滿足之結果,能取得足夠之光學特性。
再者,本發明不限定於上述實施例,可以對應需要做各種變更。
例如,也可以在第1透鏡3之第2面3b與第2透鏡4之第1面4a之間依需要配置光量限制板。
1...攝像鏡頭
2...光圈
3...第1透鏡
4...第2透鏡
6...濾光器
7...攝成像面
8...光軸
3a...第1透鏡的第1面
3b...第1透鏡的第2面
4a...第2透鏡的第1面
4b...第2透鏡的第2面
圖1是表示本發明之攝像鏡頭之一實施方式之概略構成圖。
圖2是表示本發明之攝像鏡頭之第1實施例之概略構成圖。
圖3是表示圖2所示之攝像鏡頭之球面像差、像散現象及失真之說明圖。
圖4是表示本發明之攝像鏡頭之第2實施例之概略構成圖。
圖5是表示圖4所示之攝像鏡頭之球面像差、像散現象及失真之說明圖。
圖6是表示本發明之攝像鏡頭之第3實施例之概略構成圖。
圖7是表示圖6所示之攝像鏡頭之球面像差、像散現象及失真之說明圖。
圖8是表示本發明之攝像鏡頭之第4實施例之概略構成圖。
圖9是表示圖8所示之攝像鏡頭之球面像差、像散現象及失真之說明圖。
圖10是表示本發明之攝像鏡頭之第5實施例之概略構成圖。
圖11是表示圖10所示之攝像鏡頭之球面像差、像散現象及失真之說明圖。
圖12是表示本發明之攝像鏡頭之第6實施例之概略構成圖。
圖13是表示圖12所示之攝像鏡頭之球面像差、像散現象及失真之說明圖。
圖14是表示本發明之攝像鏡頭之第7實施例之概略構成圖。
圖15是表示圖14所示之攝像鏡頭之球面像差、像散現象及失真之說明圖。
1...攝像鏡頭
2...光圈
3...第1透鏡
4...第2透鏡
6...濾光器
7...攝成像面
8...光軸
3a...第1透鏡的第1面
3b...第1透鏡的第2面
4a...第2透鏡的第1面
4b...第2透鏡的第2面

Claims (7)

  1. 一種攝像鏡頭,係用於固體攝像元件之攝像面上使物體之像成像,其特徵在於:從物體側向成像面側依次配置有光圈、凹面朝向物體側具有正焦度之凹凸透鏡之第1透鏡及凸面朝向成像面側具有負焦度之凹凸透鏡之第2透鏡,滿足以下(1)~(8)之各條件式1.65≧L/f1≧0.9 (1) -0.4≧f1/f2≧-0.7 (2) 0.63≧f1/f1≧0.4 (3) -0.85≧f2/f1≧-1.15 (4) 0.65≧d2/d1≧0.35 (5) 4mm≧f1≧1mm (6) -1.5>(r3+r4)/(r3-r4)>-2 (7) 0.45≧d1/f1≧0.25 (8)式中,L:透鏡系統之全長(從光圈到攝像面在光軸上之距離(換算成空氣中之長度))f1:透鏡系統整體之焦距f1:第1透鏡之焦距f2:第2透鏡之焦距d1:第1透鏡中心厚度d2:光軸上之第1透鏡與第2透鏡之間隔r3:第2透鏡物體側之面之曲率半徑r4:第2透鏡成像面側之面之曲率半徑。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攝像鏡頭,其中,進一步滿足下面之條件式0.3≧d3/f1≧0.15 (9)式中,d3:第2透鏡中心厚度。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攝像鏡頭,其中,上述第2透鏡之阿貝色散係數比上述第1透鏡之阿貝色散係數小,且上述第2透鏡之阿貝色散係數滿足以下之條件式ν 2<35 (10)式中,ν 2:第2透鏡之阿貝色散係數。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攝像鏡頭,其中,進一步滿足以下條件式1≧D/f1≧0.8 (11)式中,D:從光圈到第2透鏡之成像面側在光軸上之距離。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攝像鏡頭,其中,進一步滿足以下條件式0.2≧S/f1≧0.05 (12)式中,S:光軸上之光圈與第1透鏡之物體側之面之距離。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攝像鏡頭,其中,進一步滿足以下條件式,1.7>(r1+r2)/(r1-r2)>0.8 (13)式中,r1:第1透鏡之物體側之面之曲率半徑r2:第1透鏡之成像面側之面之曲率半徑。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攝像鏡頭,其中,進一步滿足以下條件式,0.8≧Bf1/f1≧0.4 (14) 1.5mm≧Bf1≧0.9mm (15)式中Bf1:後焦距(從第2透鏡之成像面側之面到攝像面在光軸上之距離(換算成空氣中之長度))。
TW095114142A 2005-05-25 2006-04-20 Camera lens TWI44088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5152214A JP3857713B2 (ja) 2005-05-25 2005-05-25 撮像レンズ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0700788A TW200700788A (en) 2007-01-01
TWI440880B true TWI440880B (zh) 2014-06-11

Family

ID=3610145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095114142A TWI440880B (zh) 2005-05-25 2006-04-20 Camera lens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7158319B2 (zh)
EP (1) EP1729161A1 (zh)
JP (1) JP3857713B2 (zh)
KR (1) KR101247429B1 (zh)
CN (1) CN1869758B (zh)
TW (1) TWI440880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254736B2 (ja) * 2008-10-21 2013-08-07 株式会社エンプラス 撮像レンズ
JP2011090018A (ja) * 2009-09-24 2011-05-06 Sharp Corp 撮像レンズ、撮像モジュール、撮像レンズの製造方法、および、撮像モジュールの製造方法
TWI406003B (zh) * 2010-04-08 2013-08-21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薄型化成像透鏡組
CN103439858A (zh) * 2013-02-22 2013-12-11 杭州能基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激光数码投影机
CN109870802B (zh) * 2019-04-10 2024-02-20 珠海博明视觉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内置同轴照明线扫描镜头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870049B2 (ja) * 1989-10-13 1999-03-10 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コンパクトなズームレンズ
JPH09184979A (ja) * 1995-12-27 1997-07-15 Fuji Photo Optical Co Ltd 簡易ズームレンズ
JPH1130701A (ja) * 1997-05-15 1999-02-02 Minolta Co Ltd 光学系及び変倍光学系
JP3485503B2 (ja) * 1999-09-09 2004-01-13 株式会社エンプラス 撮像レンズ
JP3685486B2 (ja) 2001-09-07 2005-08-17 フジノン株式会社 撮影レンズ
JP3611558B2 (ja) 2001-11-27 2005-01-19 コニカミノルタオプト株式会社 撮像レンズ
US6927927B2 (en) * 2001-11-27 2005-08-09 Minolta Co., Ltd. Taking lens system
JP2004004742A (ja) 2002-04-16 2004-01-08 Konica Minolta Holdings Inc 小型の撮像レンズ、撮像ユニット及び携帯端末
EP1357414B1 (en) * 2002-04-16 2005-07-27 Konica Corporation Miniature lens for image capturing and mobile device provided therewith
JP2003329921A (ja) 2002-05-10 2003-11-19 Seiko Epson Corp 撮像レンズ
JP4130336B2 (ja) * 2002-07-15 2008-08-06 株式会社エンプラス 撮像レンズ
KR100741626B1 (ko) * 2002-10-25 2007-07-23 가부기키가이샤 나가노 코가쿠 겐큐쇼 촬상렌즈
KR20040049794A (ko) * 2002-12-06 2004-06-12 가부시키가이샤 엔프라스 촬상렌즈
JP2005284003A (ja) * 2004-03-30 2005-10-13 Fujinon Corp 撮影レンズ
CN100419488C (zh) * 2004-08-27 2008-09-17 清华大学 微型摄像镜头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20060121674A (ko) 2006-11-29
US7158319B2 (en) 2007-01-02
CN1869758B (zh) 2010-08-11
JP2006330248A (ja) 2006-12-07
TW200700788A (en) 2007-01-01
CN1869758A (zh) 2006-11-29
JP3857713B2 (ja) 2006-12-13
US20060268432A1 (en) 2006-11-30
KR101247429B1 (ko) 2013-03-25
EP1729161A1 (en) 2006-12-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071819B1 (ja) 撮像レンズ
JP4174553B1 (ja) 撮像レンズ
JP4418844B2 (ja) 撮像レンズ
JP4781487B1 (ja) 撮像レンズ
JP2012159664A (ja) 撮像レンズ
JP4222623B1 (ja) 撮像レンズ
JP2005345919A (ja) 撮像レンズ
TWI440880B (zh) Camera lens
JP2008292651A (ja) 撮像レンズ
JP2009103897A (ja) 撮像レンズ
JP4071817B1 (ja) 撮像レンズ
JP2008152004A (ja) 撮像レンズ
JP4869863B2 (ja) 撮像レンズ
KR101548776B1 (ko) 촬상렌즈 유닛
JP2009103896A (ja) 撮像レンズ
JP4256443B1 (ja) 撮像レンズ
JP2008203307A (ja) 撮像レンズ
JP4256442B1 (ja) 撮像レンズ
JP2009098183A (ja) 撮像レンズ
JP2008158122A (ja) 撮像レンズ
JP4548861B1 (ja) 撮像レンズ
KR101404199B1 (ko) 촬상렌즈 유닛
JP4376954B1 (ja) 撮像レンズ
JP4121546B1 (ja) 撮像レンズ
KR20140009948A (ko) 촬상렌즈 유닛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