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427149B - 使用dxp及mva途徑之改良之異戊二烯製造 - Google Patents

使用dxp及mva途徑之改良之異戊二烯製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427149B
TWI427149B TW99119621A TW99119621A TWI427149B TW I427149 B TWI427149 B TW I427149B TW 99119621 A TW99119621 A TW 99119621A TW 99119621 A TW99119621 A TW 99119621A TW I427149 B TWI427149 B TW I427149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isoprene
polypeptide
nucleic acid
cells
cell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9911962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111512A (en
Inventor
Gopal K Chotani
Joseph C Mcauliffe
Michael Charles Miller
Rachel Erin Muir
Dmitrii V Vaviline
Walter Weyler
Original Assignee
Danisco Us Inc
Goodyear Tire & Rubber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anisco Us Inc, Goodyear Tire & Rubber filed Critical Danisco Us Inc
Publication of TW20111151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11151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42714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427149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12BIOCHEMISTRY; BEER; SPIRITS; WINE; VINEGAR; MICROBIOLOGY; ENZYMOLOGY; MUTATION OR GENETIC ENGINEERING
    • C12PFERMENTATION OR ENZYME-USING PROCESSES TO SYNTHESISE A DESIRED CHEMICAL COMPOUND OR COMPOSITION OR TO SEPARATE OPTICAL ISOMERS FROM A RACEMIC MIXTURE
    • C12P5/00Preparation of hydrocarbons or halogenated hydrocarbons
    • C12P5/007Preparation of hydrocarbons or halogenated hydrocarbons containing one or more isoprene units, i.e. terpen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12BIOCHEMISTRY; BEER; SPIRITS; WINE; VINEGAR; MICROBIOLOGY; ENZYMOLOGY; MUTATION OR GENETIC ENGINEERING
    • C12NMICROORGANISMS OR ENZYMES; COMPOSITIONS THEREOF; PROPAGATING, PRESERVING, OR MAINTAINING MICROORGANISMS; MUTATION OR GENETIC ENGINEERING; CULTURE MEDIA
    • C12N15/00Mutation or genetic engineering; DNA or RNA concerning genetic engineering, vectors, e.g. plasmids, or their isolation, preparation or purification; Use of hosts therefor
    • C12N15/09Recombinant DNA-technology
    • C12N15/63Introduction of foreign genetic material using vectors; Vectors; Use of hosts therefor; Regulation of expression
    • C12N15/70Vectors or expression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 coli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Genetics & Genomic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Wood Science & Technology (AREA)
  • Zoology (AREA)
  • Bioinformatics & Cheminformatics (AREA)
  • Biotechnology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biology (AREA)
  • Bi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Biophysics (AREA)
  • Molecular Biology (AREA)
  • Plant Pathology (AREA)
  • Preparation Of Compounds By Using Micro-Organisms (AREA)
  • Micro-Organisms Or Cultivation Processes Thereof (AREA)
  • Enzymes And Modification Thereof (AREA)

Description

使用DXP及MVA途徑之改良之異戊二烯製造
本發明大體而言係關於使用DXP途徑及MVA途徑改良自已培養細胞製造異戊二烯之組合物及方法。
本申請案主張2009年6月17日申請之美國臨時專利申請案第61/187,941號、2009年6月17日申請之美國臨時專利申請案第61/187,930號、2010年3月17日申請之美國臨時專利申請案第61/314,985號、2010年3月17日申請之美國臨時專利申請案第61/314,979號之優先權,所有此等申請案之揭示內容藉此以全文引用的方式併入本文中。
異戊二烯(2-甲基-1,3-丁二烯)為多種合成聚合物、最特別為合成橡膠之關鍵起始材料。異戊二烯天然地由多種微生物、植物及動物物種製造而成。詳言之,已鑑別兩種生物合成異戊二烯之途徑:甲羥戊酸(mevalonate,MVA)途徑及非甲羥戊酸(non-mevalonate,DXP)途徑(圖19A)。然而,自天然存在之生物體製造異戊二烯之產率在商業上不具吸引力。每年約有800,000噸順式聚異戊二烯藉由異戊二烯聚合製造而成;大多數此聚異戊二烯用於輪胎及橡膠工業中。異戊二烯亦經共聚以用作諸如鞋、機械產品、醫學產品、體育用品及乳膠之其他產品中的合成彈性體。
當前,輪胎及橡膠工業係基於天然及合成橡膠之使用。天然橡膠係自非洲雨林中所見之橡膠樹或植物之乳汁獲得。合成橡膠主要基於丁二烯聚合物。對於此等聚合物,丁二烯係作為乙烯及丙烯製造之副產物獲得。
儘管異戊二烯可由分餾石油獲得,但此材料之純化昂貴且耗時。C5烴流之石油裂化僅製得約15%異戊二烯。因此,製造異戊二烯需要更經濟之方法。詳言之,需要以足以滿足穩健工業化生產過程的要求之速率、力價及純度製造異戊二烯之方法。亦需要自廉價起始材料製造異戊二烯之系統。
本發明特別提供使用各種DXP途徑基因與多肽及各種MVA途徑基因與多肽、鐵硫簇相互作用氧化還原基因與多肽、異戊二烯合成酶、及視情況選用之各種與DXP途徑相關之基因與多肽、各種與MVA途徑相關之基因與多肽、及IDI基因與多肽,以增加之量製造異戊二烯的組合物及方法。在一態樣中,本發明提供細胞或培養中細胞,其已經工程改造以使用各種DXP途徑基因與多肽、各種MVA途徑基因與多肽、鐵硫簇相互作用氧化還原基因與多肽、異戊二烯合成酶基因與多肽、及視情況選用之DXP途徑相關基因與多肽、MVA途徑相關基因與多肽及IDI基因與多肽之組合,以增加之量製造異戊二烯。
在一些實施例中,細胞或培養中細胞包含(i)編碼鐵硫簇相互作用氧化還原多肽、DXP途徑多肽、MVA途徑多肽及異戊二烯合成酶多肽之異源核酸,及/或(ii)編碼鐵硫簇相互作用氧化還原多肽、DXP途徑多肽、MVA途徑多肽及異戊二烯合成酶多肽之內源核酸之複本。在一些實施例中,細胞或培養中細胞包含(i)編碼鐵硫簇相互作用氧化還原多肽之異源或內源核酸之一或多個複本,(ii)編碼DXP途徑多肽及/或MVA途徑多肽之異源或內源核酸之一或多個複本,及(iii)編碼異戊二烯合成酶多肽之異源或內源核酸之一或多個複本。在一些實施例中,鐵硫簇相互作用氧化還原多肽、DXP途徑多肽、MVA途徑多肽及異戊二烯合成酶多肽可操作地連接於啟動子。
在一些實施例中,DXP途徑多肽係選自由以下組成之群:DXS(1-去氧-D-木酮糖-5-磷酸合成酶)、DXR(1-去氧-D-木酮糖-5-磷酸還原異構酶)、MCT(4-二磷酸胞苷-2C-甲基-D-赤藻糖醇合成酶)、CMK(4-二磷酸胞苷-2-C-甲基-D-赤藻糖醇激酶)、MCS(2C-甲基-D-赤藻糖醇2,4-環二磷酸合成酶)、HDS(1-羥基-2-甲基-2-(E)-丁烯基4-二磷酸合成酶)及HDR(1-羥基-2-甲基-2-(E)-丁烯基4-二磷酸還原酶)。在一些實施例中,DXP途徑多肽為DXS、HDS或HDR。在一些實施例中,細胞進一步包含編碼IDI(異戊烯基-二磷酸δ-異構酶)多肽之異源核酸、或內源核酸之複本。
在一些實施例中,MVA途徑多肽係選自由以下組成之群:乙醯基-CoA乙醯轉移酶(AA-CoA硫解酶)、3-羥基-3-甲基戊二醯基-CoA合成酶(HMG-CoA合成酶)、3-羥基-3-甲基戊二醯基-CoA還原酶(HMG-CoA還原酶)、甲羥戊酸激酶(MVK)、磷酸甲羥戊酸激酶(PMK)、二磷酸甲羥戊酸去羧酶(MVD)、磷酸甲羥戊酸去羧酶(PMDC)及異戊烯基磷酸激酶(IPK)。在一些實施例中,細胞進一步包含編碼IDI(異戊烯基-二磷酸δ-異構酶)多肽之異源核酸、或內源核酸之複本。
在一實施例中,DXP途徑與MVA途徑可以任何比率存在以於細胞或培養中細胞中按任何比例自各途徑製造異戊二烯。在另一實施例中,約10%至50%之異戊二烯係利用DXP途徑製造且其餘係利用MVA途徑製造。在另一實施例中,至少約50%之異戊二烯係利用DXP途徑製造且其餘係利用MVA途徑製造。
在一些實施例中,本發明提供製造大於約400奈莫耳異戊二烯/公克細胞(細胞濕重)/小時(nmol/gwcm /h)之異戊二烯的細胞或培養中細胞。在一些實施例中,細胞或培養中細胞使細胞培養基中超過約0.002%之碳轉化成異戊二烯。
在一些實施例中,本發明提供歷經醱酵操作之持續時間,HMBPP及DMAPP之含量維持低於1 mM之細胞或培養中細胞。在其他實施例中,本發明提供在醱酵的指數期期間,HMBPP及DMAPP之含量維持低於1 mM之培養中細胞。在其他實施例中,本發明提供晚期DXP途徑酶、尤其IspG及IspH之含量維持與Dxr之磷酸化程度最低相一致的細胞或培養中細胞。
在本發明之任何態樣之一些實施例中,鐵硫簇相互作用氧化還原多肽包含黃素氧化還原蛋白(flavodoxin)(例如黃素氧化還原蛋白I)、黃素氧化還原蛋白還原酶、鐵氧化還原蛋白(ferredoxin)(例如鐵氧化還原蛋白I)、鐵氧化還原蛋白-NADP+氧化還原酶,及編碼其之基因或多肽(例如fprfldA )。
在一些實施例中,細胞或培養中細胞包含(i)編碼鐵氧化還原蛋白多肽、鐵氧化還原蛋白-NADP+氧化還原酶多肽、DXP途徑多肽及異戊二烯合成酶多肽之異源核酸,及/或(ii)編碼鐵氧化還原蛋白多肽、鐵氧化還原蛋白-NADP+氧化還原酶多肽、DXP途徑多肽及異戊二烯合成酶多肽之內源核酸之複本。在一些實施例中,細胞或培養中細胞包含IspG及fldA。在另一實施例中,細胞或培養中細胞包含IspG、fldA及IspH。在一些實施例中,鐵氧化還原蛋白多肽、鐵氧化還原蛋白-NADP+氧化還原酶、DXP途徑多肽及異戊二烯合成酶多肽可操作地連接於啟動子。在一些實施例中,細胞進一步包含編碼IDI多肽之異源核酸、或內源核酸之複本。
在一些實施例中,培養中細胞包含(i)編碼黃素氧化還原蛋白多肽、DXP途徑多肽、MVA途徑多肽及異戊二烯合成酶多肽之異源核酸,及/或(ii)編碼黃素氧化還原蛋白多肽、DXP途徑多肽、MVA途徑多肽及異戊二烯合成酶多肽之內源核酸之複本。在一些實施例中,黃素氧化還原蛋白多肽、DXP途徑多肽、MVA途徑多肽及異戊二烯合成酶多肽可操作地連接於啟動子。在一些實施例中,細胞進一步包含編碼IDI多肽之異源核酸、或內源核酸之複本。
在一些實施例中,在包括碳源之培養基中培養細胞,該碳源為諸如(但不限於)碳水化合物、甘油(glycerol)、丙三醇(glycerine)、二羥基丙酮、單碳源(one-carbon source)、油、動物脂肪、動物油、脂肪酸、脂質、磷脂、甘油脂、單酸甘油酯、二酸甘油酯、三酸甘油酯、可再生碳源、多肽(例如微生物或植物蛋白質或肽)、酵母提取物、來自酵母提取物之組分,或前述兩者或兩者以上之任何組合。在一些實施例中,於限制性葡萄糖條件下培養細胞。
在其他態樣中,本發明提供製造異戊二烯之方法,該方法包含(a)在適於製造異戊二烯之培養條件下培養包含以下之細胞:(i)編碼鐵硫簇相互作用氧化還原多肽、DXP途徑多肽、MVA途徑多肽及異戊二烯合成酶多肽之異源核酸,或(ii)編碼鐵硫簇相互作用氧化還原多肽、DXP途徑多肽、MVA途徑多肽及異戊二烯合成酶多肽之內源核酸之複本;及(b)製造異戊二烯。在一實施例中,細胞進一步包含編碼IDI(異戊烯基-二磷酸δ-異構酶)多肽之異源核酸、或內源核酸之複本。在其他實施例中,培養中細胞製造大於約400 nmol/gwcm /h之異戊二烯。在其他實施例中,細胞自細胞培養基中消耗之碳有超過約0.02莫耳%轉化成異戊二烯。
在一態樣中,本發明提供製造異戊二烯之方法,諸如使用本文所述之任何細胞製造異戊二烯之方法。在一些實施例中,該方法包含培養包含以下之細胞:(i)編碼鐵硫簇相互作用氧化還原多肽、DXP途徑多肽及異戊二烯合成酶多肽之異源核酸,及/或(ii)編碼鐵硫簇相互作用氧化還原多肽、DXP途徑多肽及異戊二烯合成酶多肽之內源核酸之複本。在一些實施例中,於適於製造異戊二烯之培養條件下培養細胞,且製造異戊二烯。在一些實施例中,鐵硫簇相互作用氧化還原多肽、異戊二烯合成酶多肽及DXP途徑多肽可操作地連接於啟動子。在一些實施例中,DXP途徑多肽係選自由以下組成之群:DXS(1-去氧-D-木酮糖-5-磷酸合成酶)、DXR(1-去氧-D-木酮糖-5-磷酸還原異構酶)、MCT(4-二磷酸胞苷-2C-甲基-D-赤藻糖醇合成酶)、CMK(4-二磷酸胞苷-2-C-甲基-D-赤藻糖醇激酶)、MCS(2C-甲基-D-赤藻糖醇2,4-環二磷酸合成酶)、HDS(1-羥基-2-甲基-2-(E)-丁烯基4-二磷酸合成酶)及HDR(1-羥基-2-甲基-2-(E)-丁烯基4-二磷酸還原酶)。在一些實施例中,DXP途徑多肽為DXS、HDS或HDR。在一些實施例中,細胞進一步包含編碼IDI(異戊烯基-二磷酸δ-異構酶)多肽之異源核酸、或內源核酸之複本。在一些實施例中,該方法包含在足以製造大於約400 nmol/gwcm /h之異戊二烯之條件下培養細胞。在一些實施例中,該方法包含在足以使細胞培養基中超過約0.002%(mol/mol)之碳轉化成異戊二烯的條件下培養細胞。
在多個實施例中,在停滯期期間所製造之異戊二烯之量(諸如所製造之異戊二烯的總量,或1 OD600 每小時每公升培養液所製造之異戊二烯之量)大於或約為在生長期期間歷經相同持續時間所製造之異戊二烯之量的兩倍或兩倍以上。在一些實施例中,氣相包含大於或約9.5%(體積)之氧氣,且氣相中異戊二烯之濃度低於可燃下限或高於可燃上限。在特定實施例中,(i)氣相中異戊二烯之濃度低於可燃下限或高於可燃上限,及(ii)細胞製造大於約400 nmol/gwcm /h之異戊二烯。
在一些實施例中,僅在停滯期製造異戊二烯。在一些實施例中,在生長期與停滯期皆製造異戊二烯。在多個實施例中,在停滯期期間所製造之異戊二烯之量(諸如所製造之異戊二烯的總量,或1 OD600 每小時每公升培養液所製造之異戊二烯之量)大於或約為在生長期期間歷經相同持續時間所製造之異戊二烯之量的2、3、4、5、10、20、30、40、50倍或50倍以上。
在一態樣中,本發明提供包含異戊二烯之組合物及系統。在一些實施例中,組合物包含大於或約2、5、10、20、30、40、50、60、70、80、90、100、200、300、400、500、600、700、800、900或1000 mg之異戊二烯。在一些實施例中,組合物包含大於或約2、5、10、20、30、40、50、60、70、80、90、100 g之異戊二烯(w/w),該組合物之揮發性有機部分為異戊二烯。
在一些實施例中,以組合物中所有C5烴之總重量計,組合物包含大於或約99.90、99.92、99.94、99.96、99.98或100重量%之異戊二烯。在一些實施例中,以組合物中所有C5烴之總重量計,組合物包含小於或約0.12、0.10、0.08、0.06、0.04、0.02、0.01、0.005、0.001、0.0005、0.0001、0.00005或0.00001重量%之非異戊二烯之C5烴(諸如1,3-環戊二烯、順-1,3-戊二烯、反-1,3-戊二烯、1,4-戊二烯、1-戊炔、2-戊炔、3-甲基-1-丁炔、戊-4-烯-1-炔、反-戊-3-烯-1-炔或順-戊-3-烯-1-炔)。在一些實施例中,以組合物中所有C5烴之總重量計,組合物具有小於或約0.12、0.10、0.08、0.06、0.04、0.02、0.01、0.005、0.001、0.0005、0.0001、0.00005或0.00001重量%之1,3-環戊二烯、反-1,3-戊二烯、順-1,3-戊二烯、1,4-戊二烯、1-戊炔、2-戊炔、3-甲基-1-丁炔、戊-4-烯-1-炔、反-戊-3-烯-1-炔或順-戊-3-烯-1-炔。在特定實施例中,組合物具有大於約2 mg之異戊二烯,且以組合物中所有C5烴之總重量計,具有大於或約99.90、99.92、99.94、99.96、99.98或100重量%之異戊二烯。
在一些實施例中,組合物具有小於或約50、40、30、20、10、5、1、0.5、0.1、0.05、0.01或0.005 μg/L抑制異戊二烯聚合之化合物(組合物中抑制異戊二烯聚合之任何化合物)。在特定實施例中,組合物亦具有大於約2 mg之異戊二烯。
在一些實施例中,組合物包含(i)包含異戊二烯之氣相,及(ii)製造大於約400 nmol/gwcm /h的異戊二烯之培養中細胞。在一些實施例中,組合物包含封閉系統,且當針對1 mL、1 OD600 、培養1小時進行校正時,氣相包含大於或約5、10、20、30、40、50、60、70、80、90、100 μg/L之異戊二烯。在一些實施例中,組合物包含開放系統,且當以1 vvm之速率釋氣時,氣相包含大於或約5、10、20、30、40、50、60、70、80、90、100 μg/L之異戊二烯。在一些實施例中,以揮發性有機部分中所有C5烴之總重量計,氣相之揮發性有機部分包含大於或約99.90、99.92、99.94、99.96、99.98或100重量%之異戊二烯。在一些實施例中,以揮發性有機部分中所有C5烴之總重量計,氣相之揮發性有機部分包含小於或約0.12、0.10、0.08、0.06、0.04、0.02、0.01、0.005、0.001、0.0005、0.0001、0.00005或0.00001重量%之非異戊二烯之C5烴(諸如1,3-環戊二烯、順-1,3-戊二烯、反-1,3-戊二烯、1,4-戊二烯、1-戊炔、2-戊炔、3-甲基-1-丁炔、戊-4-烯-1-炔、反-戊-3-烯-1-炔或順-戊-3-烯-1-炔)。在一些實施例中,以揮發性有機部分中所有C5烴之總重量計,氣相之揮發性有機部分具有小於或約0.12、0.10、0.08、0.06、0.04、0.02、0.01、0.005、0.001、0.0005、0.0001、0.00005或0.00001重量%之1,3-環戊二烯、順-1,3-戊二烯、反-1,3-戊二烯、1,4-戊二烯、1-戊炔、2-戊炔、3-甲基-1-丁炔、戊-4-烯-1-炔、反-戊-3-烯-1-炔或順-戊-3-烯-1-炔。在特定實施例中,氣相之揮發性有機部分具有大於約2 mg之異戊二烯,且以揮發性有機部分中所有C5烴之總重量計,具有大於或約99.90、99.92、99.94、99.96、99.98或100重量%之異戊二烯。
在一些實施例中,氣相之揮發性有機部分具有小於或約50、40、30、20、10、5、1、0.5、0.1、0.05、0.01或0.005 μg/L抑制異戊二烯聚合之化合物(氣相之揮發性有機部分中抑制異戊二烯聚合之任何化合物)。在特定實施例中,氣相之揮發性有機部分亦具有大於約2 mg之異戊二烯。
在本發明之任何組合物之一些實施例中,至少一部分異戊二烯處於氣相中。在一些實施例中,至少一部分異戊二烯處於液相(諸如冷凝物)中。在一些實施例中,至少一部分異戊二烯處於固相中。在一些實施例中,至少一部分異戊二烯吸附於固體支撐物,諸如包括二氧化矽及/或活性碳之支撐物。在一些實施例中,組合物包括乙醇。在一些實施例中,組合物包括約75至約90重量%之乙醇,諸如約75至約80重量%、約80至約85重量%或約85至約90重量%之乙醇。在一些實施例中,組合物包括約4至約15重量%之異戊二烯,諸如約4至約8重量%、約8至約12重量%或約12至約15重量%之異戊二烯。
在一些實施例中,本發明亦提供包括本文所述之任何細胞及/或組合物之系統。在一些實施例中,系統包括腔室包含製造大於約400、500、600、700、800、900、1,000、1,250、1,500、1,750、2,000、2,500、3,000、4,000、5,000 nmol/gwcm /h或5,000 nmol/gwcm /h以上之異戊二烯之培養中細胞的反應器。在一些實施例中,系統並非封閉系統。在一些實施例中,自系統中移出至少一部分異戊二烯。在一些實施例中,系統包括包含異戊二烯之氣相。在多個實施例中,氣相包含本文所述之任何組合物。
在一態樣中,本發明提供一種包含聚異戊二烯之輪胎。在一些實施例中,聚異戊二烯係藉由(i)使本文所述之任何組合物中之異戊二烯聚合,或(ii)使自本文所述之任何組合物中回收之異戊二烯聚合來製造。在一些實施例中,聚異戊二烯包含順-1,4-聚異戊二烯。
在本發明之任何組合物、系統及方法之一些實施例中,於氣相中製造非可燃濃度之異戊二烯。在一些實施例中,氣相包含小於約9.5%(體積)之氧氣。在一些實施例中,氣相包含大於或約9.5%(體積)之氧氣,且氣相中異戊二烯之濃度低於可燃下限或高於可燃上限。在一些實施例中,氣相中非異戊二烯之部分包含約0%至約100%(體積)之氧氣,諸如約10%至約100%(體積)之氧氣。在一些實施例中,氣相中非異戊二烯之部分包含約0%至約99%(體積)之氮氣。在一些實施例中,氣相中非異戊二烯之部分包含約1%至約50%(體積)之CO2
在本發明之任何態樣之一些實施例中,細胞進一步包含編碼DXP途徑相關多肽之異源核酸、或內源核酸之複本。
在本發明之任何態樣之一些實施例中,培養中細胞製造大於或約400、500、600、700、800、900、1,000、1,250、1,500、1,750、2,000、2,500、3,000、4,000、5,000 nmol異戊二烯/gwcm /h或5,000 nmol異戊二烯/gwcm /h以上之異戊二烯。在本發明之任何態樣之一些實施例中,培養中細胞使細胞培養基中大於或約0.002、0.005、0.01、0.02、0.05、0.1、0.12、0.14、0.16、0.2、0.3、0.4、0.5、0.6、0.7、0.8、0.9、1.0、1.2、1.4、1.6%或1.6%以上之碳轉化成異戊二烯。在本發明之任何態樣之一些實施例中,培養中細胞製造大於或約1、10、25、50、100、150、200、250、300、400、500、600、700、800、900、1,000、1,250、1,500、1,750、2,000、2,500、3,000、4,000、5,000、10,000、100,000奈克異戊二烯/公克細胞(細胞濕重)/小時(ng/gwcm /h)或100,000 ng/gwcm /h以上之異戊二烯。在本發明之任何態樣之一些實施例中,培養中細胞製造累積力價(總量)大於或約為1、10、25、50、100、150、200、250、300、400、500、600、700、800、900、1,000、1,250、1,500、1,750、2,000、2,500、3,000、4,000、5,000、10,000、50,000、100,000毫克異戊二烯/公升培養液(mg/L培養液 ,其中培養液體積包括細胞及細胞培養基之體積)或100,000 mg/L培養液 以上之異戊二烯。異戊二烯製造之其他例示性速率及異戊二烯製造之總量揭示於本文中。
在本發明之任何態樣之一些實施例中,可使用突變型DXP途徑多肽及源自其之核酸來進一步增加異戊二烯產量。在一些實施例中,突變型DXP途徑多肽為移除鐵硫簇調控子(iscR)之HDR多肽。在一些實施例中,突變型DXP途徑多肽為僅製造DMAPP或相對於IPP所製造之DMAPP佔大多數之突變型HDR多肽。
在本發明之任何態樣之一些實施例中,可藉由增加通過DXP途徑及/或MVA途徑之碳通量來進一步增加異戊二烯產量。在一些實施例中,可藉由避免DXP途徑下游之代謝物或/及使用DXP途徑多肽作為受質之其他途徑之中間物對DXS活性產生任何回饋抑制來增加碳通量。在一些實施例中,使用DXP途徑多肽作為受質(例如DXP)之其他途徑為硫胺素(thiamine)(維生素B1)或吡哆醛(pyridoxal)(維生素B6)途徑。在一些實施例中,可藉由表現來自不同生物體的不受DXP途徑之下游產物抑制之DXP途徑多肽來增加碳通量。在一些實施例中,可藉由解除對葡萄糖吸收之控制來增加碳通量。在其他實施例中,可藉由使DXP途徑及/或MVA途徑所需之前驅物之間的平衡達到最大來增加碳通量。在一些實施例中,可藉由在獨立地升高或降低丙酮酸或甘油醛-3-磷酸(G-3-P)之作用下使碳通量重定向來達成DXP途徑前驅物、丙酮酸及G-3-P之平衡。在一些實施例中,可使用CRP(cAMP受體蛋白)缺失之突變體來增加碳通量。
在一些實施例中,可使用含有丙酮酸去氫酶E1次單位變異體之菌株(含有一或多個DXP途徑基因或一或多個DXP途徑與MVA途徑基因)來增加碳通量。在一些實施例中,丙酮酸去氫酶(PDH)E1次單位變異體具有E636Q點突變。
在本發明之任何態樣之一些實施例中,可藉由將異源萜類合成酶核酸、或內源萜類合成酶核酸之複本引入細胞中,利用DXP途徑之下游基因或多肽來進一步增加異戊二烯產量,該萜類合成酶核酸包括(但不限於)羅勒烯合成酶(ocimene synthase)、法呢烯合成酶(farnesene synthase)及青蒿素合成酶(artemesinin synthase)。
在本發明之任何態樣之一些實施例中,在一些實施例中,載體包含選擇性標記物,諸如抗生素抗性核酸。
在本發明之任何態樣之一些實施例中,異源異戊二烯合成酶核酸可操作地連接於T7啟動子,諸如中等複本或高複本質體中所含之T7啟動子。在本發明之任何態樣之一些實施例中,異源異戊二烯合成酶核酸可操作地連接於Trc啟動子,諸如中等複本或高複本質體中所含之Trc啟動子。在本發明之任何態樣之一些實施例中,異源異戊二烯合成酶核酸可操作地連接於Lac啟動子,諸如低複本質體中所含之Lac啟動子。在本發明之任何態樣之一些實施例中,異源異戊二烯合成酶核酸可操作地連接於內源啟動子,諸如內源鹼性絲胺酸蛋白酶啟動子。在一些實施例中,異源異戊二烯合成酶核酸整合至不含選擇性標記物之細胞的染色體中。
在一些實施例中,鐵硫簇相互作用氧化還原核酸,DXP途徑、MVA途徑中之任意一或多種核酸,及異戊二烯合成酶核酸置於在停滯期比在生長期更具活性之啟動子或因子的控制下。在一實施例中,亦包括IDI核酸以供IDI表現,從而製造與未使用IDI之情況相比更高量之異戊二烯。舉例而言,一或多種鐵硫簇相互作用氧化還原核酸、DXP途徑核酸、IDI核酸或異戊二烯合成酶核酸可置於停滯期σ因子(諸如RpoS)之控制下。在一些實施例中,一或多種鐵硫簇相互作用氧化還原核酸、DXP途徑核酸、MVA途徑核酸、IDI核酸或異戊二烯合成酶核酸置於在停滯期可誘導之啟動子,諸如在停滯期可由反應調控子誘導呈活性之啟動子的控制下。
在本發明之任何態樣之一些實施例中,表現鐵硫簇相互作用氧化還原多肽、異戊二烯合成酶多肽及DXP途徑多肽之細胞在非誘導條件下生長。在本發明之任何態樣之一些實施例中,表現鐵硫簇相互作用氧化還原多肽、DXP途徑多肽、IDI多肽及異戊二烯合成酶多肽之細胞在非誘導條件下生長。舉例而言,非誘導條件為Trc啟動子調控之基因構築體未進行IPTG誘導之表現。
在本發明之任何態樣之一些實施例中,除第一DXP途徑多肽以外,細胞亦表現第二DXP途徑多肽,該第一DXP途徑多肽包括DXS(1-去氧-D-木酮糖-5-磷酸合成酶)、DXR(1-去氧-D-木酮糖-5-磷酸還原異構酶)、MCT(4-二磷酸胞苷-2C-甲基-D-赤藻糖醇合成酶)、CMK(4-二磷酸胞苷-2-C-甲基-D-赤藻糖醇激酶)、MCS(2C-甲基-D-赤藻糖醇2,4-環二磷酸合成酶)、HDS(1-羥基-2-甲基-2-(E)-丁烯基4-二磷酸合成酶)及HDR(1-羥基-2-甲基-2-(E)-丁烯基4-二磷酸還原酶)。在本發明之任何態樣之一些實施例中,除如上所述之第一DXP途徑多肽以外,細胞亦表現兩種或兩種以上DXP途徑多肽。在本發明之任何態樣之一些實施例中,除如上所述之第一DXP途徑多肽以外,細胞亦表現2、3、4、5、6或7種DXP途徑多肽。
在本發明之任何態樣之一些實施例中,除第一MVA途徑多肽以外,細胞亦表現第二MVA途徑多肽,該第一MVA途徑多肽包括乙醯基-CoA乙醯轉移酶(AA-CoA硫解酶)、3-羥基-3-甲基戊二醯基-CoA合成酶(HMG-CoA合成酶)、3-羥基-3-甲基戊二醯基-CoA還原酶(HMG-CoA還原酶)、甲羥戊酸激酶(MVK)、磷酸甲羥戊酸激酶(PMK)、二磷酸甲羥戊酸去羧酶(MVD)、磷酸甲羥戊酸去羧酶(PMDC)及異戊烯基磷酸激酶(IPK)。在本發明之任何態樣之一些實施例中,除如上所述之第一MVA途徑多肽以外,細胞亦表現兩種或兩種以上MVA途徑多肽。在本發明之任何態樣之一些實施例中,除如上所述之第一MVA途徑多肽以外,細胞亦表現2、3、4、5、6或7種MVA途徑多肽。
在本發明之任何態樣之一些實施例中,至少一部分細胞於連續培養物(諸如未經稀釋之連續培養物)中歷經至少或約5、10、20、40、50、60、65次或65次以上之細胞分裂,維持異源鐵硫簇相互作用氧化還原核酸、DXP途徑核酸及異戊二烯合成酶核酸。在本發明之任何態樣之一些實施例中,至少一部分細胞於連續培養物(諸如未經稀釋之連續培養物)中歷經至少或約5、10、20、40、50、60、65次或65次以上之細胞分裂,維持異源鐵硫簇相互作用氧化還原核酸、IDI核酸、DXP途徑核酸及異戊二烯合成酶核酸。在本發明之任何態樣之一些實施例中,至少一部分細胞於連續培養物(諸如未經稀釋之連續培養物)中歷經至少或約5、10、20、40、50、60、65次或65次以上之細胞分裂,維持異源異戊二烯合成酶核酸、DXS核酸、IDI核酸及鐵硫簇相互作用氧化還原核酸。在本發明之任何態樣之一些實施例中,包含鐵硫簇相互作用氧化還原核酸、異戊二烯合成酶核酸、DXP途徑核酸及/或IDI核酸之核酸亦包含選擇性標記物,諸如抗生素抗性核酸。
在本發明之任何態樣之一些實施例中,異戊二烯合成酶多肽為來自以下植物之多肽:諸如葛屬(Pueraria )(例如山葛(Pueraria Montana )或大葛藤(Pueraria lobata ))或楊屬(Populus )(例如美洲山楊(Populus tremuloides )、銀白楊(Populus alba )、黑楊(Populus nigra )、毛果楊(Populus trichocarpa )或銀白楊與歐洲山楊雜交種(hybrid,Populus alba x Populus tremula ))。
在本發明之任何態樣之一些實施例中,細胞為細菌細胞,諸如革蘭氏陽性細菌細胞(例如桿菌屬(Bacillus )細胞,諸如枯草桿菌(Bacillus subtilis )細胞;或鏈黴菌屬(Streptomyces )細胞,諸如青紫鏈黴菌(Streptomyces lividans )、天藍色鏈黴菌(Streptomyces coelicolor )或灰色鏈黴菌(Streptomyces griseus )細胞);或藍細菌細胞(例如溫泉菌屬(Thermosynechococcus )細胞,諸如臺灣溫泉菌(Thermosynechococcus elongates )細胞)。在本發明之任何態樣之一些實施例中,細胞為革蘭氏陰性細菌細胞(例如大腸桿菌屬(Escherichia )細胞,諸如大腸桿菌(Escherichia coli )細胞;或泛菌屬(Pantoea )細胞,諸如檸檬泛菌(Pantoea citrea )細胞);或藍細菌細胞(例如溫泉菌細胞,諸如臺灣溫泉菌細胞)。在本發明之任何態樣之一些實施例中,細胞為真菌細胞,諸如絲狀真菌細胞(例如木黴屬(Trichoderma )細胞,諸如里氏木黴(Trichoderma reesei )細胞;或麴菌屬(Aspergillus )細胞,諸如米麴菌(Aspergillus oryzae )及黑麴菌(Aspergillus niger ));或酵母細胞(例如耶氏酵母屬(Yarrowia )細胞,諸如解脂耶氏酵母(Yarrowia lipolytica )細胞)。
在本發明之任何態樣之一些實施例中,微生物多肽碳源包括一或多種來自酵母或細菌之多肽。在本發明之任何態樣之一些實施例中,植物多肽碳源包括一或多種來自大豆、玉米、芥花(canola)、麻風樹、棕櫚、花生、向日葵、椰子、芥子、油菜籽、棉籽、棕櫚仁、橄欖、紅花、芝麻或亞麻子之多肽。
在一態樣中,本發明提供一種由本發明之任何組合物或方法製造之產品。
本發明特別提供使用各種DXP途徑基因與多肽、各種MVA途徑基因與多肽、鐵硫簇相互作用氧化還原基因與多肽、異戊二烯合成酶基因與多肽、及視情況選用之IDI基因與多肽及各種與DXP途徑及/或MVA途徑相關之基因與多肽,以增加之量製造異戊二烯的組合物及方法。
除非另有規定,否則本文中所用之所有技術及科學術語之含義皆為熟習本發明所屬領域之技術者通常所理解之含義。Singleton等人,Dictionary of Microbiology and Molecular Biology,第2版,John Wiley and Sons,New York(1994),及Hale與Marham,The Harper Collins Dictionary of Biology,Harper Perennial,N.Y.(1991)向熟習此項技術者提供本發明中所用之許多術語的通用辭典。應瞭解,本發明並不限於所描述之特定方法、方案及試劑,因為其可變化。熟習此項技術者亦應瞭解,類似或等效於本文所述之任何方法及材料亦可用於實施或測試本發明。本文中所提供之標題並不限制本發明之各個態樣或實施例,該等態樣或實施例總體上可參考說明書而獲得。
本文中所用之術語「異戊二烯」或「2-甲基-1,3-丁二烯」(CAS編號78-79-5)係指自3,3-二甲基烯丙基焦磷酸(DMAPP)消除焦磷酸而得到之直接及最終揮發性C5烴產物,且並不涉及一或多種異戊烯基二磷酸(IPP)分子與一或多種DMAPP分子之鍵聯或聚合。術語「異戊二烯」一般不欲受其製造方法限制。
本文中所用之片語「各種與DXP途徑相關之基因及多肽」或「DXP途徑相關核酸或多肽」係指與DXP途徑多肽或核酸直接或間接地相互作用之任何核酸或多肽,包括(但不限於)萜類合成酶(例如羅勒烯合成酶、法呢烯合成酶及青蒿素合成酶)。
對於在本文中使用,除非另有明確指示,否則術語「一種(個)」及其類似術語之使用係指一或多種(個)。
本文中對「約」某一值或參數之提及情況包括(且描述)指向彼值或參數本身之實施例。舉例而言,提及「約X」之描述包括「X」之描述。數值範圍包括界定該範圍之數值。
應瞭解,本文所述之本發明態樣及實施例包括「包含態樣及實施例」、「由態樣及實施例組成」及「基本上由態樣及實施例組成」。
本發明部分地基於以下令人驚訝之發現:鐵硫簇相互作用氧化還原多肽之量增加會增加DXP途徑多肽(諸如HDS多肽(GcpE或IspG)或HDR多肽(IspH或LytB))所顯示之活性。在不欲受特定理論約束下,咸信一或多種內源或異源鐵硫相互作用氧化還原核酸或多肽之表現增加會改良含有鐵硫簇之DXP途徑多肽(諸如HDS或HDR)之形成速率及量,及/或穩定含有鐵硫簇之DXP途徑多肽(諸如HDS或HDR)。此繼而藉由在DXP途徑中增加HMBPP及/或DMAPP合成且減少cMEPP及HMBPP庫來增加細胞中實現異戊二烯合成之碳通量。舉例而言,在過度表現DXP途徑多肽(DXS)、異戊二烯合成酶多肽及IDI多肽之細胞中過度表現鐵硫簇相互作用氧化還原多肽(黃素氧化還原蛋白I)使得異戊二烯產量與僅過度表現DXP途徑多肽、異戊二烯合成酶多肽及IDI多肽之細胞相比增加約1-2倍。參見實例8。過度表現一或多種鐵硫簇相互作用氧化還原多肽(鐵氧化還原蛋白及鐵氧化還原蛋白-NADP+氧化還原酶)、一或多種DXP途徑多肽、異戊二烯合成酶多肽及IDI多肽使得異戊二烯產量增加。參見實例9。
因此,在本發明之一態樣中,培養中細胞包含(i)編碼鐵硫簇相互作用氧化還原多肽之異源核酸、編碼DXP途徑多肽之異源核酸及編碼異戊二烯合成酶之異源核酸,及/或(ii)編碼鐵硫簇相互作用氧化還原多肽、DXP途徑多肽及異戊二烯合成酶多肽之內源核酸之複本。在一些實施例中,培養中細胞包含(i)編碼鐵硫簇相互作用氧化還原多肽之異源或內源核酸之一或多個複本,(ii)編碼DXP途徑多肽之異源或內源核酸之一或多個複本,及(iii)編碼異戊二烯合成酶多肽之異源或內源核酸之一或多個複本。
在本發明之另一態樣中,提供製造異戊二烯之方法。在一實施例中,該方法包含(a)在適於製造異戊二烯之培養條件下培養包含以下之細胞:(i)編碼鐵硫簇相互作用氧化還原多肽、DXP途徑多肽及異戊二烯合成酶多肽之異源核酸,及/或(ii)編碼鐵硫簇相互作用氧化還原多肽、DXP途徑多肽及異戊二烯合成酶多肽之內源核酸之複本;及(b)製造異戊二烯。
本文中所用之鐵硫簇相互作用氧化還原多肽為能夠將電子轉移至含有鐵硫簇之多肽的多肽。鐵硫簇相互作用氧化還原多肽包括(但不限於)黃素氧化還原蛋白(例如黃素氧化還原蛋白I)、黃素氧化還原蛋白還原酶、鐵氧化還原蛋白(例如鐵氧化還原蛋白I)、鐵氧化還原蛋白-NADP+氧化還原酶,及編碼其之基因或多肽(例如fprfldA )。舉例而言,DXP途徑多肽HDS(GcpE)為具有[4Fe-4S]2+ 中心之金屬酶,且經由在黃素氧化還原蛋白/黃素氧化還原蛋白還原酶存在下還原[4Fe-4S]2+ 中心所介導之兩個依序單電子轉移過程而催化cMEPP還原成HMBPP(參見Wolff等人,FEBS Letters ,541:115-120(2003),其藉此以全文引用的方式併入)。類似地,DXP途徑多肽HDR(LytB)亦為在黃素氧化還原蛋白/黃素氧化還原蛋白還原酶/NADPH系統存在下經由兩個依序單電子轉移過程而催化HMBPP還原成IPP或DMAPP之Fe/S蛋白。參見,例如Seemann,M.等人,Agnew. Chem. Int. Ed .,41: 4337-4339(2002);Wolff.M.等人,FEBS Letters ,541:115-120(2003),各藉此以全文引用的方式併入,尤其關於GcpE、LytB及黃素氧化還原蛋白/黃素氧化還原蛋白還原酶/NADPH系統之描述。
本文中所用之黃素氧化還原蛋白為能夠轉移電子且含有輔基黃素單核苷酸之蛋白質。在大腸桿菌中,黃素氧化還原蛋白係由fldA 基因編碼且由含FAD蛋白NADPH:鐵氧化還原蛋白氧化還原酶還原,且在類異戊二烯生物合成之DXP途徑中起基本作用(參見,例如Kia-Joo,P.等人,FEBS Letters ,579: 3802-3806,2005,其藉此以全文引用的方式併入)。
本文中所用之鐵氧化還原蛋白為能夠轉移電子且含有等量之鐵及不穩定硫且在類異戊二烯生物合成之DXP途徑中起基本作用的蛋白質。舉例而言,來自植物及藍細菌之HDS已顯示為鐵氧化還原蛋白依賴性酶,而非黃素氧化還原蛋白依賴性酶(Seemann等人,FEBS Lett .,580(6):1547-52(2006),其藉此以全文引用的方式併入)。
本文中所用之Fpr 編碼黃素氧化還原蛋白/鐵氧化還原蛋白NADPH-氧化還原酶且經由FldA向HDS及HDR提供源自NADPH之必需電子以執行HDS及HDR之催化功能(於以下報導中評述:L. A. Furgerson,The Mevalonate-Independent Pathway to Isoprenoid Compounds: Discovery,Elucidation,and Reaction Mechanisms ,2006年2月13日出版,其藉此以全文引用的方式併入)。
本文中所用之經編碼DXS、DXR、MCT、CMK、MCS、HDS及HDR多肽為生物合成異戊二烯之DXP途徑之一部分(圖19A)。
DXS多肽使丙酮酸及D-甘油醛-3-磷酸轉化成1-去氧-D-木酮糖-5-磷酸(DXP)。在不欲受任何特定理論約束下,咸信增加DXS多肽之量會增加通過DXP途徑之碳流量,從而使得異戊二烯產量較高。
DXR多肽使1-去氧-D-木酮糖5-磷酸(DXP)轉化成2-C-甲基-D-赤藻糖醇4-磷酸(MEP)。在不欲受任何特定理論約束下,咸信增加DXS多肽之量會增加通過DXP途徑之碳流量,從而使得異戊二烯產量較高。
MCT多肽使2-C-甲基-D-赤藻糖醇4-磷酸(MEP)轉化成4-(胞苷5'-二磷酸基)-2-C-甲基-D-赤藻糖醇(CDP-Me)。在不欲受任何特定理論約束下,咸信增加MCT多肽之量會增加通過DXP途徑之碳流量,從而使得異戊二烯產量較高。
CMK多肽使4-(胞苷5'-二磷酸基)-2-C-甲基-D-赤藻糖醇(CDP-ME)轉化成2-磷酸基-4-(胞苷5'-二磷酸基)-2-C-甲基-D-赤藻糖醇(CDP-MEP)。在不欲受任何特定理論約束下,咸信增加CMK多肽之量會增加通過DXP途徑之碳流量,從而使得異戊二烯產量較高。
MCS多肽使2-磷酸基-4-(胞苷5'-二磷酸基)-2-C-甲基-D-赤藻糖醇(CDP-MEP)轉化成2-C-甲基-D-赤藻糖醇2,4-環二磷酸(ME-CPP或cMEPP)。在不欲受任何特定理論約束下,咸信增加MCS多肽之量會增加通過DXP途徑之碳流量,從而使得異戊二烯產量較高。
HDS多肽使2-C-甲基-D-赤藻糖醇2,4-環二磷酸(ME-CPP或cMEPP)轉化成(E)-4-羥基-3-甲基丁-2-烯-1-基-二磷酸(HMBPP或HDMAPP)。在不欲受任何特定理論約束下,咸信增加HDS多肽之量會增加通過DXP途徑之碳流量,從而使得異戊二烯產量較高。
HDR多肽使(E)-4-羥基-3-甲基丁-2-烯-1-基-二磷酸(HMBPP)轉化成異戊烯基二磷酸(IPP)及二甲基烯丙基二磷酸(DMAPP)。在不欲受任何特定理論約束下,咸信增加HDR多肽之量會增加通過DXP途徑之碳流量,從而使得異戊二烯產量較高。
異戊二烯合成酶多肽使二甲基烯丙基二磷酸(DMAPP)轉化成異戊二烯。
異源鐵硫簇相互作用氧化還原多肽、DXP途徑多肽及異戊二烯合成酶多肽可於多種宿主細胞,諸如大腸桿菌、檸檬泛菌、枯草桿菌、解脂耶氏酵母及里氏木黴中表現。所有此等細胞比僅天然存在之DXP途徑製造更多異戊二烯。
如下文進一步論述,可藉由增加鐵硫簇相互作用氧化還原多肽、DXP途徑多肽及異戊二烯合成酶多肽之表現量來增強細胞製造異戊二烯。DXP途徑多肽包括DXS、DXR、MCT、CMK、MCS、HDS及HDR。舉例而言,可將一或多種DXP途徑核酸引入細胞中,包括DXS、DXR、MCT、CMK、MCS、HDS及HDR。DXS、DXR、MCT、CMK、MCS、HDS或HDR核酸可為異源核酸、或內源核酸之複本。類似地,鐵硫簇相互作用氧化還原核酸可為異源核酸、或內源核酸之複本。類似地,異戊二烯合成酶核酸可為異源核酸、或內源核酸之複本。在一些實施例中,藉由將一或多種內源鐵硫簇相互作用氧化還原啟動子或調控區、一或多種內源DXS、DXR、MCT、CMK、MCS、HDS或HDR啟動子或調控區、及異戊二烯合成酶啟動子或調控區置換為增強鐵硫簇相互作用氧化還原核酸、一或多種DXS、DXR、MCT、CMK、MCS、HDS或HDR核酸、及異戊二烯合成酶核酸之轉錄的其他啟動子及/或調控區,來增加一或多種鐵硫簇相互作用氧化還原多肽、一或多種DXS、DXR、MCT、CMK、MCS、HDS或HDR多肽、及異戊二烯合成酶多肽之量。
在一些實施例中,異源或額外內源鐵硫簇相互作用氧化還原核酸、DXP途徑核酸及異戊二烯合成酶核酸之存在使得細胞與僅具有此等異源或額外內源核酸中之一或兩者的相應細胞相比,生長更具再現性及/或保持活力更長時間。在不欲受特定理論約束下,咸信過度表現鐵硫簇相互作用氧化還原多肽可增加一或多種DXP途徑多肽(例如GcpE及/或LytB)之形成速率或量或穩定一或多種DXP途徑多肽(例如GcpE及/或LytB),使得一或多種DXP途徑多肽歷經較長時段具有活性,繼而使得含有異源或額外內源鐵硫簇相互作用氧化還原核酸、DXP途徑核酸及異戊二烯合成酶核酸之細胞與僅具有此等異源或額外內源核酸中之一或兩者的相應細胞相比,生長更具再現性及/或保持活力更長時間。舉例而言,含有異源鐵硫簇相互作用氧化還原核酸、DXP途徑核酸及異戊二烯合成酶核酸之細胞與僅具有DXP途徑核酸、僅具有異源鐵硫簇相互作用氧化還原核酸、具有異源鐵硫簇相互作用氧化還原核酸及DXP途徑核酸、具有鐵硫簇相互作用氧化還原核酸及異戊二烯合成酶核酸、或具有DXP途徑核酸及異戊二烯合成酶核酸之細胞相比,生長情況更好。又,大量鐵硫簇相互作用氧化還原多肽、DXP途徑多肽及異戊二烯合成酶多肽可於細胞中表現,而對細胞不產生過量毒性。
在本發明之任何態樣之一些實施例中,除第一DXP途徑多肽以外,細胞亦表現第二DXP途徑多肽,該第一DXP途徑多肽包括DXS(1-去氧-D-木酮糖-5-磷酸合成酶)、DXR(1-去氧-D-木酮糖-5-磷酸還原異構酶)、MCT(4-二磷酸胞苷-2C-甲基-D-赤藻糖醇合成酶)、CMK(4-二磷酸胞苷-2-C-甲基-D-赤藻糖醇激酶)、MCS(2C-甲基-D-赤藻糖醇2,4-環二磷酸合成酶)、HDS(1-羥基-2-甲基-2-(E)-丁烯基4-二磷酸合成酶)及HDR(1-羥基-2-甲基-2-(E)-丁烯基4-二磷酸還原酶)。在本發明之任何態樣之一些實施例中,除如上所述之第一DXP途徑多肽以外,細胞亦表現兩種或兩種以上DXP途徑多肽。在本發明之任何態樣之一些實施例中,除如上所述之第一DXP途徑多肽以外,細胞亦表現2、3、4、5、6或7種DXP途徑多肽。
另外,可藉由增加含有異源鐵硫簇相互作用氧化還原核酸、DXP途徑核酸(例如DXS、DXR、MCT、CMK、MCS、HDS或HDR)及異戊二烯合成酶核酸之細胞表現之IDI多肽的量來增強該等細胞製造異戊二烯。
在一些實施例中,可藉由增加含有異源鐵硫簇相互作用氧化還原核酸、DXS核酸及異戊二烯合成酶核酸之細胞表現之IDI多肽的量來增強該等細胞製造異戊二烯。在其他實施例中,可藉由增加含有異源鐵硫簇相互作用氧化還原核酸、HDS(IspG或GcpE)及異戊二烯合成酶核酸之細胞表現之IDI多肽的量來增強該等細胞製造異戊二烯。在一些實施例中,細胞包含IspG及fldA。在另一實施例中,細胞包含IspG、fldA及IspH。
在一些實施例中,可藉由增加含有異源黃素氧化還原蛋白核酸、DXS核酸及異戊二烯合成酶核酸之細胞表現之IDI多肽的量來增強該等細胞製造異戊二烯。在其他實施例中,可藉由增加含有異源黃素氧化還原蛋白核酸、HDS(IspG或GcpE)核酸及異戊二烯合成酶核酸之細胞表現之IDI多肽的量來增強該等細胞製造異戊二烯。
在一些實施例中,可藉由增加含有異源鐵氧化還原蛋白核酸、鐵氧化還原蛋白-NADP+氧化還原酶核酸、DXS核酸及異戊二烯合成酶核酸之細胞表現之IDI多肽的量來增強該等細胞製造異戊二烯。在其他實施例中,可藉由增加含有異源鐵氧化還原蛋白核酸、鐵氧化還原蛋白-NADP+氧化還原酶核酸、HDS(IspG或GcpE)核酸及異戊二烯合成酶核酸之細胞表現之IDI多肽的量來增強該等細胞製造異戊二烯。
在一些實施例中,可藉由增加含有異源鐵硫簇相互作用氧化還原核酸、HDR(IspH或LytB)核酸及異戊二烯合成酶核酸之細胞表現之IDI(異戊烯基-二磷酸δ-異構酶)多肽的量來增強該等細胞製造異戊二烯。在一些實施例中,細胞包含IspG及fldA。在另一實施例中,細胞包含IspG、fldA及IspH。
在一些實施例中,可藉由增加含有異源黃素氧化還原蛋白、HDR(IspH或LytB)及異戊二烯合成酶核酸之細胞表現之IDI(異戊烯基-二磷酸δ-異構酶)多肽的量來增強該等細胞製造異戊二烯。
在一些實施例中,可藉由增加含有異源鐵氧化還原蛋白核酸、鐵氧化還原蛋白-NADP+氧化還原酶核酸、HDR(IspH或LytB)核酸及異戊二烯合成酶核酸之細胞表現之IDI(異戊烯基-二磷酸δ-異構酶)多肽的量來增強該等細胞製造異戊二烯。
在一些實施例中,可藉由增加含有異源鐵氧化還原蛋白核酸、鐵氧化還原蛋白-NADP+氧化還原酶核酸、HDS及HDR核酸、及異戊二烯合成酶核酸之細胞表現之IDI(異戊烯基-二磷酸δ-異構酶)多肽的量來增強該等細胞製造異戊二烯。
IDI多肽催化異戊烯基二磷酸(IPP)與二甲基烯丙基二磷酸(DMAPP)相互轉化。在不欲受任何特定理論約束下,咸信增加細胞中IDI多肽之量會增加轉化成DMAPP(繼而轉化成異戊二烯)之IPP的量(及轉化率)。
IDI核酸可為異源核酸、或內源核酸之複本。在一些實施例中,藉由將內源鐵硫簇相互作用氧化還原啟動子或調控區、一或多種內源DXP途徑啟動子或調控區、及IDI啟動子或調控區置換為增強鐵硫簇相互作用氧化還原核酸、DXP途徑核酸、異戊二烯合成酶核酸及IDI核酸之轉錄的其他啟動子及/或調控區來增加鐵硫簇相互作用氧化還原多肽、一或多種DXP途徑多肽(例如DXS、DXR、MCT、CMK、MCS、HDS或HDR)、異戊二烯合成酶多肽及IDI多肽之量。
異源IDI多肽亦可在異戊二烯合成酶存在下於多種宿主細胞,諸如大腸桿菌、檸檬泛菌、枯草桿菌、解脂耶氏酵母及里氏木黴中表現。所有此等細胞與未使用IDI之情況相比製造更多異戊二烯。
另外,可藉由增加含有異源鐵硫簇相互作用氧化還原核酸、DXP途徑核酸(例如DXS、DXR、MCT、CMK、MCS、HDS或HDR)、異戊二烯合成酶核酸及視情況選用之IDI核酸的細胞表現之DXP途徑相關多肽的量來增強該等細胞製造異戊二烯。
在本發明之任何態樣之一些實施例中,可使用突變型DXP途徑多肽或源自其之核酸來進一步增加異戊二烯產量。在一些實施例中,突變型DXP途徑多肽為移除鐵硫簇調控子(iscR)之HDR多肽。在一些實施例中,突變型DXP途徑多肽為僅製造DMAPP或相對於IPP所製造之DMAPP佔大多數之突變型HDR多肽。舉例而言,在DXP途徑介導之異戊二烯製造菌株中使用LytBG120D可唯一產生幾乎完全源自DMAPP之類異戊二烯產物。參見實例18。
本文中所用之iscR係由位於緊接編碼大腸桿菌Fe-S簇組裝蛋白之基因上游之處之ORF編碼。在DXP途徑中,將可引導該涉及鐵硫簇組裝之isc操縱子過度表現之基因卡匣引進大腸桿菌菌株中,使該大腸桿菌菌株經工程改造,使以厭氧方式自此菌株中純化之HDR蛋白達至少200倍(Grwert等人,J Am Chem Soc .126(40):12847-55(2004);Schwartz等人,PNAS, 98(26):14751-3(2001);Akhtar及Jones,Appl. Microbiol. Biotechnol . 78(5):853-62(2008),各藉此以全文引用的方式併入)。
在本發明之任何態樣之一些實施例中,可藉由增加通過DXP途徑之碳通量來進一步增加異戊二烯產量。在一些實施例中,可藉由避免DXP途徑下游之代謝物或/及使用DXP途徑多肽作為受質(例如DXR)之其他途徑之中間物對DXS活性產生任何回饋抑制來增加碳通量。在一些實施例中,可藉由重新平衡途徑酶且將HMBPP及DMAPP之含量維持在低於1至2 mM DMAPP及1至2 mM HMBPP之濃度下來減少一些DXP途徑多肽(例如DXR)所致之回饋抑制。在一些實施例中,歷經醱酵操作之持續時間,HMBPP及DMAPP之含量維持低於1 mM。在其他實施例中,在醱酵的指數期期間,HMBPP及DMAPP之含量維持低於1 mM。在其他實施例中,晚期DXP途徑酶、尤其IspG及IspH之含量維持與Dxr之磷酸化程度最低相一致。
在一些實施例中,使用DXP途徑多肽作為受質(例如DXP)之其他途徑為硫胺素(維生素B1)或吡哆醛(維生素B6)途徑。在一些實施例中,可藉由表現來自不同生物體的不受DXP途徑之下游產物抑制之DXP途徑多肽來增加碳通量。在一些實施例中,可藉由解除對葡萄糖吸收之控制來增加碳通量。在其他實施例中,可藉由使DXP途徑所需之前驅物之間的平衡達到最大來增加碳通量。在一些實施例中,可藉由在獨立地升高或降低丙酮酸或甘油醛-3-磷酸(G-3-P)之作用下使碳通量重定向來達成DXP途徑前驅物、丙酮酸及G-3-P之平衡。在一些實施例中,可使用含有丙酮酸去氫酶E1次單位變異體之菌株(含有一或多個DXP途徑基因或一或多個DXP途徑與MVA途徑基因)來增加碳通量。在一些實施例中,丙酮酸去氫酶(PDH)E1次單位變異體具有E636Q點突變。在一些實施例中,可使用CRP缺失之突變體來增加碳通量。本文中所用之CRP(cAMP受體蛋白)為由環狀AMP活化之正調控蛋白。RNA聚合酶需要CRP來引發大腸桿菌之某些(分解代謝物敏感性)操縱子的轉錄。
在本發明之任何態樣之一些實施例中,可藉由將異源萜類合成酶核酸、或內源萜類合成酶核酸之複本引入細胞中,利用DXP途徑之下游基因或多肽來進一步增加異戊二烯產量,該萜類合成酶核酸包括(但不限於)羅勒烯合成酶、法呢烯合成酶及青蒿素合成酶。
在一些實施例中,使用可再生碳源來製造異戊二烯。在一些實施例中,異戊二烯及任何氧化劑之濃度處於非可燃範圍內以降低或消除在製造或回收異戊二烯期間可能起火之風險。參見,例如美國申請案第61/133,947號,其藉此以全文引用的方式併入,尤其關於實例13及WO 2010/003007中異戊二烯之可燃性模型化及測試。本發明之組合物及方法為理想的,因為其使每個細胞之異戊二烯產率較高、碳產率較高、異戊二烯純度較高、生產力較高、能量使用較少、製造成本及投資較低及副反應最少。異戊二烯製造之此有效且大規模的生物合成過程向合成異戊二烯基橡膠提供異戊二烯來源且提供替代使用天然橡膠之理想且低成本的方法。
在一些實施例中,至少一部分細胞於連續培養物(諸如未經稀釋之連續培養物)中歷經至少約5、10、20、50、75、100、200、300次或300次以上之細胞分裂,維持異源鐵硫簇相互作用氧化還原核酸、DXP途徑核酸、DXP途徑相關核酸及異戊二烯合成酶核酸。在一些實施例中,至少一部分細胞於連續培養物(諸如未經稀釋之連續培養物)中歷經至少約5、10、20、50、75、100、200、300次或300次以上之細胞分裂,維持異源鐵硫簇相互作用氧化還原核酸、DXP途徑核酸、DXP途徑相關核酸、異戊二烯合成酶核酸及IDI核酸。在本發明之任何態樣之一些實施例中,包含以下異源核酸、或以下內源核酸之複本的核酸:鐵硫簇相互作用氧化還原核酸、DXP途徑核酸、異戊二烯合成酶核酸及/或IDI核酸及DXP途徑相關核酸,亦包含選擇性標記物,諸如康黴素(kanamycin)、胺苄青黴素(ampicillin)、羧苄青黴素(carbenicillin)、慶大黴素(gentamicin)、潮黴素(hygromycin)、腐草黴素(phleomycin)、博萊黴素(bleomycin)、新黴素(neomycin)或氯黴素(chloramphenicol)抗生素抗性核酸。
可藉由將酵母提取物添加至細胞培養基中來進一步增加所製造之異戊二烯的量。舉例而言,測試發現所製造之異戊二烯的量與細胞培養基中酵母提取物之量就濃度而言成線性比例關係。在葡萄糖存在下增加酵母提取物之量與在酵母提取物存在下增加葡萄糖之量相比可製造更多異戊二烯。又,增加酵母提取物之量可使細胞歷經較長持續時間製造高含量之異戊二烯且改良細胞之健康狀況。
亦可使用三種類型之水解生質(甜菜渣、玉米乾草及軟木漿)作為碳源來製造異戊二烯。必要時,可在本發明之組合物及方法中使用任何其他生質碳源。生質碳源為理想的,因為其比許多習知細胞培養基便宜,進而有助於經濟地製造異戊二烯。
在一些實施例中,細胞培養基中包括油。參見,例如U.S. 61/134,094,其藉此以全文引用的方式併入,尤其關於細胞培養基中所包括之油。在一些實施例中,細胞培養基中包括一種以上油(諸如2、3、4、5種或5種以上油)。在不欲受任何特定理論約束下,咸信(i)油可增加細胞中可用於轉化成異戊二烯之碳的量;(ii)油可增加細胞中甘油醛3-磷酸及/或丙酮酸之量,進而增加通過DXP途徑之碳流量;及/或(ii)油可向細胞提供額外營養素,此為理想的,因為在此類細胞中許多碳轉化成異戊二烯而非其他產物。在一些實施例中,在含有油之細胞培養基中培養之細胞天然地使用DXP途徑製造異戊二烯,或經遺傳修飾而含有整個DXP途徑之核酸。在一些實施例中,油在添加至細胞培養基中之前部分或完全水解以有助於宿主細胞使用該油。
例示性多肽與核酸
各種鐵硫簇相互作用氧化還原多肽與核酸、DXP途徑多肽與核酸、DXP途徑相關多肽與核酸、異戊二烯合成酶多肽與核酸、及IDI多肽與核酸可用於本發明之組合物及方法中。
本文中所用之「多肽」包括多肽、蛋白質、肽、多肽片段及融合多肽。在一些實施例中,融合多肽包括第一多肽(例如鐵硫簇相互作用氧化還原多肽、DXP途徑多肽、DXP途徑相關多肽、異戊二烯合成酶多肽及IDI多肽,或其催化活性片段)之一部分或全部,且可視情況包括第二多肽(例如有助於純化或偵測融合多肽之肽,諸如His標籤)之一部分或全部。在一些實施例中,融合多肽具有兩種或兩種以上DXP途徑多肽之活性。
在多個實施例中,多肽具有至少或約50、100、150、175、200、250、300、350、400個或400個以上胺基酸。在一些實施例中,多肽片段含有至少或約25、50、75、100、150、200、300個或300個以上來自全長多肽之相鄰胺基酸,且具有相應全長多肽之至少或約5%、10%、20%、30%、40%、50%、60%、70%、80%、90%、95%或100%的活性。在特定實施例中,多肽包括任何天然存在之鐵硫簇相互作用氧化還原多肽、DXP途徑多肽、DXP途徑相關多肽、異戊二烯合成酶多肽或IDI多肽之區段或整個胺基酸序列。在一些實施例中,多肽與野生型鐵硫簇相互作用氧化還原多肽、DXP途徑多肽、DXP途徑相關多肽、異戊二烯合成酶多肽或IDI多肽之序列(亦即,天然存在之序列)相比,具有一或多個突變。
在一些實施例中,多肽為分離之多肽。本文中所用之「分離之多肽」並非多肽文庫,諸如2、5、10、20、50種或50種以上不同多肽之文庫的一部分,且自與之一起天然存在之至少一種組分分離得到。分離之多肽可例如藉由表現編碼該多肽之重組核酸而獲得。
在一些實施例中,多肽為異源多肽。「異源多肽」意謂胺基酸序列與同一宿主細胞中天然表現之另一多肽之胺基酸序列不一致的多肽。詳言之,異源多肽與同一宿主細胞中天然所見之野生型核酸不一致。
本文中所用之「核酸」係指兩種或兩種以上呈單股或雙股形式之去氧核糖核苷酸及/或核糖核苷酸。在一些實施例中,核酸為重組核酸。「重組核酸」意謂相關核酸不含一或多種核酸(例如基因),該一或多種核酸在產生相關核酸之生物體的天然存在之基因組中側接相關核酸。因此,該術語包括例如藉此併入載體中、併入自主複製之質體或病毒中、或併入原核細胞或真核細胞之基因組DNA中,或不依賴於其他序列以獨立分子(例如cDNA、基因組DNA片段,或藉由PCR或限制性核酸內切酶分解而製造之cDNA片段)之形式存在的重組DNA。在多個實施例中,核酸為重組核酸。在一些實施例中,鐵硫簇相互作用氧化還原核酸、DXP途徑核酸、DXP途徑相關核酸、異戊二烯合成酶核酸或IDI核酸可操作地連接於編碼另一多肽之全部或一部分的另一核酸,使得重組核酸編碼包括鐵硫簇相互作用氧化還原多肽、DXP途徑多肽、DXP途徑相關多肽、異戊二烯合成酶多肽及/或IDI、及另一多肽(例如有助於純化或偵測融合多肽之肽,諸如His標籤)之全部或一部分的融合多肽。在一些實施例中,重組核酸之一部分或全部係以化學方式合成的。應瞭解,包括單一核苷酸突變之突變可在本文所定義之核酸內發生。
在一些實施例中,核酸為異源核酸。「異源核酸」意謂核酸序列與同一宿主細胞中天然所見之另一核酸之序列不一致的核酸。
在特定實施例中,核酸包括任何天然存在之鐵硫簇相互作用氧化還原核酸、DXP途徑核酸、DXP途徑相關核酸、異戊二烯合成酶核酸或IDI核酸之區段或整個核酸序列。在一些實施例中,核酸包括至少或約50、100、150、200、300、400、500、600、700、800個或800個以上來自天然存在之鐵硫簇相互作用氧化還原核酸、DXP途徑核酸、DXP途徑相關核酸、異戊二烯合成酶核酸或IDI核酸之相鄰核苷酸。在一些實施例中,核酸與野生型鐵硫簇相互作用氧化還原核酸、DXP途徑核酸、DXP途徑相關核酸、異戊二烯合成酶核酸或IDI核酸之序列(亦即,天然存在之序列)相比,具有一或多個突變。在一些實施例中,核酸具有一或多個增加鐵硫簇相互作用氧化還原核酸、DXP途徑核酸、DXP途徑相關核酸、異戊二烯合成酶核酸或IDI核酸之轉錄或轉譯的突變(例如沉默突變)。在一些實施例中,核酸為編碼鐵硫簇相互作用氧化還原多肽、DXP途徑多肽、DXP途徑相關多肽、異戊二烯合成酶多肽或IDI多肽之任何核酸的簡併變異體。
「密碼子簡併」係指在不影響經編碼多肽之胺基酸序列的情況下允許核苷酸序列變化之遺傳密碼趨異性(divergence)。熟練技術人員充分瞭解使用特定針對既定胺基酸之核苷酸密碼子的特定宿主細胞所展現之「密碼子偏向性(codon-bias)」。因此,當合成使宿主細胞中之表現改良之核酸時,在一些實施例中需要設計該核酸,使得其密碼子使用頻率接近於宿主細胞之較佳密碼子使用之頻率。
例示性異戊二烯合成酶及DXP途徑多肽與核酸之寄存編號列於附錄1中(附錄1及其相應序列之寄存編號以全文引用的方式併入本文中,尤其關於異戊二烯合成酶及/或DXP途徑多肽與核酸之胺基酸及核酸序列)。Kegg資料庫亦含有眾多例示性異戊二烯合成酶及/或DXP途徑多肽與核酸之胺基酸及核酸序列(參見,例如全球資訊網「genome.jp/kegg/pathway/map/map00100.html」及其中之序列,各藉此以全文引用的方式併入,尤其關於異戊二烯合成酶及/或DXP途徑多肽與核酸之胺基酸及核酸序列)。在一些實施例中,異戊二烯合成酶及/或DXP途徑多肽及/或核酸中之一或多者的序列與2007年12月12日或2008年9月14日公開可用之序列,諸如對應於附錄1中之任何寄存編號的任何序列或Kegg資料庫中存在之任何序列一致。其他例示性異戊二烯合成酶及/或DXP途徑多肽與核酸進一步描述於下文中。
例示性異戊二烯合成酶多肽與核酸
如上所述,異戊二烯合成酶多肽使二甲基烯丙基二磷酸(DMAPP)轉化成異戊二烯。例示性異戊二烯合成酶多肽包括具有異戊二烯合成酶多肽之至少一種活性的多肽、多肽片段、肽及融合多肽。可使用標準方法,藉由量測多肽於活體外、細胞提取物中或活體內使DMAPP轉化成異戊二烯之能力來判定該多肽是否具有異戊二烯合成酶多肽活性。在例示性檢驗中,如實例1所述,藉由採用震盪燒瓶方法使菌株(例如本文所述之大腸桿菌/pTrcKudzu菌株)生長來製備細胞提取物。誘導完成後,藉由以7000×g 離心10分鐘使約10 mL細胞集結成粒,且再懸浮於5 ml不含甘油之PEB中。採用標準程序,使用弗氏細胞壓碎器(French Pressure cell)使細胞溶解。或者,在-80℃下冷凍/解凍後,用溶菌酶(Ready-Lyse溶菌酶溶液;EpiCentre)處理細胞。
細胞提取物中異戊二烯合成酶多肽之活性可例如如Silver等人,J. Biol. Chem. 270:13010-13016,1995及其中之參考文獻所述來量測,各文獻藉此以全文引用的方式併入,尤其關於異戊二烯合成酶多肽活性之檢驗。將DMAPP(Sigma)在氮氣流下蒸發至乾燥且於100 mM磷酸鉀緩衝液(pH 8.2)中再水合至100 mM濃度,並儲存於-20℃下。為進行檢驗,將5 μL 1 M MgCl2 、1 mM(250 μg/ml)DMAPP、65 μL植物提取緩衝液(PEB)(50 mM Tris-HCl(pH 8.0)、20 mM MgCl2 、5%甘油及2 mM DTT)之溶液添加至具有金屬螺旋帽及經鐵氟龍(teflon)塗覆之矽隔板的20 ml頂部空間小瓶(Agilent Technologies)中之25 μL細胞提取物中,且在37℃、於震盪下培養15分鐘。藉由添加200 μL 250 mM EDTA中止反應,且如實例1部分II所述藉由GC/MS定量。
例示性異戊二烯合成酶核酸包括編碼具有異戊二烯合成酶多肽之至少一種活性之多肽、多肽片段、肽或融合多肽的核酸。例示性異戊二烯合成酶多肽與核酸包括來自本文所述之任何源生物體的天然存在之多肽與核酸,以及源自本文所述之任何源生物體的突變型多肽與核酸。
在一些實施例中,異戊二烯合成酶多肽或核酸係來自豆科,諸如豆科植物亞科。在一些實施例中,異戊二烯合成酶多肽或核酸為來自山葛(野葛(kudzu))(Sharkey等人,Plant Physiology137:700-712,2005)、大葛藤、楊屬(諸如銀白楊、黑楊、毛果楊或銀白楊與歐洲山楊雜交種(CAC35696),Miller等人,Planta 213:483-487,2001)、山楊屬(諸如美洲山楊,Silver等人,JBC 270(22): 13010-1316,1995)或英國櫟(English Oak/Quercus robur )(Zimmer等人,WO 98/02550)之多肽或核酸,各文獻藉此以全文引用的方式併入,尤其關於異戊二烯合成酶核酸、及異戊二烯合成酶多肽之表現。適合之異戊二烯合成酶包括(但不限於)根據Genbank寄存編號AY341431、AY316691、AY279379、AJ457070及AY182241所鑑別者,各藉此以全文引用的方式併入,尤其關於異戊二烯合成酶核酸與多肽之序列。在一些實施例中,異戊二烯合成酶多肽或核酸並非來自英國櫟之天然存在之多肽或核酸(亦即,異戊二烯合成酶多肽或核酸為除了來自英國櫟之天然存在之多肽或核酸以外的異戊二烯合成酶多肽或核酸)。在一些實施例中,異戊二烯合成酶核酸或多肽為來自楊屬之天然存在之多肽或核酸。在一些實施例中,異戊二烯合成酶核酸或多肽並非來自楊屬之天然存在之多肽或核酸。
例示性DXP途徑多肽與核酸
例示性DXP途徑多肽包括(但不限於)以下任何多肽:DXS多肽、DXR多肽、MCT多肽、CMK多肽、MCS多肽、HDS多肽、HDR多肽、IDI多肽,及具有一種、兩種或兩種以上DXP途徑多肽之活性的多肽(例如融合多肽)。詳言之,DXP途徑多肽包括具有DXP途徑多肽之至少一種活性的多肽、多肽片段、肽及融合多肽。例示性DXP途徑核酸包括編碼具有DXP途徑多肽之至少一種活性之多肽、多肽片段、肽或融合多肽的核酸。例示性DXP途徑多肽與核酸包括來自本文所述之任何源生物體的天然存在之多肽與核酸,以及源自本文所述之任何源生物體的突變型多肽與核酸。
詳言之,DXS多肽使丙酮酸及D-甘油醛3-磷酸轉化成1-去氧-d-木酮糖5-磷酸(DXP)。可使用標準方法,藉由量測多肽於活體外、細胞提取物中或活體內轉化丙酮酸及D-甘油醛3-磷酸之能力來判定該多肽是否具有DXS多肽活性。
DXR多肽使1-去氧-d-木酮糖5-磷酸(DXP)轉化成2-C-甲基-D-赤藻糖醇4-磷酸(MEP)。可使用標準方法,藉由量測多肽於活體外、細胞提取物中或活體內轉化DXP之能力來判定該多肽是否具有DXR多肽活性。
MCT多肽使2-C-甲基-D-赤藻糖醇4-磷酸(MEP)轉化成4-(胞苷5'-二磷酸基)-2-甲基-D-赤藻糖醇(CDP-ME)。可使用標準方法,藉由量測多肽於活體外、細胞提取物中或活體內轉化MEP之能力來判定該多肽是否具有MCT多肽活性。
CMK多肽使4-(胞苷5'-二磷酸基)-2-C-甲基-D-赤藻糖醇(CDP-ME)轉化成2-磷酸基-4-(胞苷5'-二磷酸基)-2-C-甲基-D-赤藻糖醇(CDP-MEP)。可使用標準方法,藉由量測多肽於活體外、細胞提取物中或活體內轉化CDP-ME之能力來判定該多肽是否具有CMK多肽活性。
MCS多肽使2-磷酸基-4-(胞苷5'-二磷酸基)-2-C-甲基-D-赤藻糖醇(CDP-MEP)轉化成2-C-甲基-D-赤藻糖醇2,4-環二磷酸(ME-CPP或cMEPP)。可使用標準方法,藉由量測多肽於活體外、細胞提取物中或活體內轉化CDP-MEP之能力來判定該多肽是否具有MCS多肽活性。
HDS多肽使2-C-甲基-D-赤藻糖醇2,4-環二磷酸轉化成(E)-4-羥基-3-甲基丁-2-烯-1-基二磷酸(HMBPP或HDMAPP)。可使用標準方法,藉由量測多肽於活體外、細胞提取物中或活體內轉化ME-CPP之能力來判定該多肽是否具有HDS多肽活性。
HDR多肽使(E)-4-羥基-3-甲基丁-2-烯-1-基二磷酸轉化成異戊烯基二磷酸(IPP)及二甲基烯丙基二磷酸(DMAPP)。可使用標準方法,藉由量測多肽於活體外、細胞提取物中或活體內轉化HMBPP之能力來判定該多肽是否具有HDR多肽活性。
IDI多肽使異戊烯基二磷酸轉化成二甲基烯丙基二磷酸。可使用標準方法,藉由量測多肽於活體外、細胞提取物中或活體內轉化異戊烯基二磷酸之能力來判定該多肽是否具有IDI多肽活性。
例示性MVA途徑多肽與核酸
在本發明之一些態樣中,本文所述之任何組合物或方法中所述之細胞包含編碼MVA途徑多肽之核酸。在一些實施例中,MVA途徑多肽為內源多肽。在一些實施例中,細胞包含編碼MVA途徑多肽之內源核酸之一或多個其他複本。在一些實施例中,編碼MVA途徑多肽之內源核酸可操作地連接於組成性啟動子。在一些實施例中,編碼MVA途徑多肽之內源核酸可操作地連接於組成性啟動子。在一些實施例中,編碼MVA途徑多肽之內源核酸可操作地連接於強啟動子。在一特定實施例中,細胞經工程改造以相對於野生型細胞過度表現內源MVA途徑多肽。
在一些實施例中,MVA途徑多肽為異源多肽。在一些實施例中,細胞包含編碼MVA途徑多肽之異源核酸之一個以上複本。在一些實施例中,編碼MVA途徑多肽之異源核酸可操作地連接於組成性啟動子。在一些實施例中,編碼MVA途徑多肽之異源核酸可操作地連接於強啟動子。
例示性MVA途徑多肽包括乙醯基-CoA乙醯轉移酶(AA-CoA硫解酶)多肽、3-羥基-3-甲基戊二醯基-CoA合成酶(HMG-CoA合成酶)多肽、3-羥基-3-甲基戊二醯基-CoA還原酶(HMG-CoA還原酶)多肽、甲羥戊酸激酶(MVK)多肽、磷酸甲羥戊酸激酶(PMK)多肽、二磷酸甲羥戊酸去羧酶(MVD)多肽、磷酸甲羥戊酸去羧酶(PMDC)多肽、異戊烯基磷酸激酶(IPK)多肽、IDI多肽,及具有兩種或兩種以上MVA途徑多肽之活性的多肽(例如融合多肽)。詳言之,MVA途徑多肽包括具有MVA途徑多肽之至少一種活性的多肽、多肽片段、肽及融合多肽。例示性MVA途徑核酸包括編碼具有MVA途徑多肽之至少一種活性之多肽、多肽片段、肽或融合多肽的核酸。例示性MVA途徑多肽與核酸包括來自本文所述之任何源生物體的天然存在之多肽與核酸。另外,同樣亦可使用提供較佳異戊二烯產量之結果的MVA途徑多肽變異體。
可使用之MVA途徑多肽及/或DXP途徑多肽之類型、及製備編碼MVA途徑多肽及/或DXP途徑多肽之微生物(例如兼性厭氧菌,諸如大腸桿菌)的方法亦描述於國際專利申請公開案第WO2009/076676號;美國專利申請案第12/496,573號、第12/560,390號、第12/560,317號、第12/560,370號、第12/560,305號及第12/560,366號;及美國臨時專利申請案第61/187,930號、第61/187,934號及第61/187,959號中。
熟習此項技術者可容易地選擇及/或使用適合之啟動子以使異戊二烯合成酶或/及一或多種MVA途徑多肽及/或一或多種DXP途徑多肽之表現最佳。類似地,熟習此項技術者可容易地選擇及/或使用適合之載體(或轉移運載體)以使異戊二烯合成酶或/及一或多種MVA途徑多肽及/或一或多種DXP途徑多肽之表現最佳。在一些實施例中,載體含有選擇性標記物。可選擇標記物之實例包括(但不限於)抗生素抗性核酸(例如康黴素、胺苄青黴素、羧苄青黴素、慶大黴素、潮黴素、腐草黴素、博萊黴素、新黴素或氯黴素)及/或賦予宿主細胞以代謝優勢(諸如營養優勢)之核酸。在一些實施例中,異戊二烯合成酶或MVA途徑核酸整合至不含選擇性標記物之細胞的染色體中。
例示性鐵硫簇相互作用氧化還原多肽與核酸
如上所述,鐵硫簇相互作用氧化還原多肽在類異戊二烯生物合成之DXP途徑中起基本作用。例示性鐵硫簇相互作用氧化還原多肽包括具有鐵硫簇相互作用氧化還原多肽之至少一種活性的多肽、多肽片段、肽及融合多肽。可使用標準方法,藉由使用氫化酶聯結檢驗量測甲硝噠唑(metronidazole)[1-(2-羥乙基)-2-甲基-5-硝基咪唑]還原之速率來判定多肽是否具有鐵硫簇相互作用氧化還原多肽活性(Chen及Blanchard,Analytical Biochem,93:216-222(1979),其藉此以全文引用的方式併入,尤其關於鐵氧化還原蛋白及黃素氧化還原蛋白之氫化酶聯結檢驗)。
例示性鐵硫簇相互作用氧化還原多肽核酸包括編碼具有鐵硫簇相互作用氧化還原多肽之至少一種活性之多肽、多肽片段、肽或融合多肽的核酸。例示性鐵硫簇相互作用氧化還原多肽與核酸包括來自本文所述之任何源生物體的天然存在之多肽與核酸,以及源自本文所述之任何源生物體的突變型多肽與核酸。
分離核酸之例示性方法
鐵硫簇相互作用氧化還原核酸、DXP途徑核酸、DXP途徑相關核酸、異戊二烯合成酶核酸或IDI核酸可使用標準方法分離。自相關源生物體(諸如細菌基因組)獲得所要核酸之方法為常見且在分子生物學領域中熟知的方法(參見,例如WO 2004/033646及其中所引用之參考文獻,各文獻藉此以全文引用的方式併入,尤其關於相關核酸之分離)。舉例而言,若核酸序列為已知的(諸如本文所述之任何已知核酸),則可藉由限制性核酸內切酶分解而生成適合之基因組文庫,且可使用與所要核酸序列互補之探針進行篩選。一旦分離出序列,即可使用標準引子引導之擴增方法,諸如聚合酶鏈反應(PCR)(美國專利第4,683,202號,其藉此以全文引用的方式併入,尤其關於PCR方法)來擴增DNA,以獲得適於使用適當載體進行轉型之DNA的量。
或者,可使用標準方法以化學方式合成鐵硫簇相互作用氧化還原核酸、DXP途徑核酸、DXP途徑相關核酸、異戊二烯合成酶核酸及/或IDI核酸(諸如核酸序列已知之任何異戊二烯合成酶核酸、鐵硫簇相互作用氧化還原核酸、DXP途徑核酸及/或IDI核酸)。
可使用標準方法鑑別可適用於本文所述之組合物及方法的其他鐵硫簇相互作用氧化還原核酸、DXP途徑核酸、DXP途徑相關核酸、異戊二烯合成酶核酸及/或IDI核酸。舉例而言,可在諸如大腸桿菌之生物體中構築已知天然製造異戊二烯之生物體之染色體DNA的黏質體文庫,接著針對異戊二烯產量進行篩選。詳言之,可生成基因組DNA之大區段(35-45 kb)封裝於載體中且用於轉型適當宿主之黏質體文庫。黏質體載體之獨特點在於能夠容納大量DNA。一般而言,黏質體載體具有封裝異源DNA、隨後使異源DNA成環所需之cos DNA序列的至少一個複本。除cos序列以外,此等載體亦含有複製起點,諸如ColEI;及抗藥性標記物,諸如對胺苄青黴素或新黴素具抗性之核酸。使用黏質體載體轉型適合之細菌宿主之方法充分描述於Sambrook等人,Molecular Cloning:A Laboratory Manual,第2版,Cold Spring Harbor,1989中,該文獻藉此以全文引用的方式併入,尤其關於轉型方法。
通常,為選殖黏質體,使用適當限制性核酸內切酶分離異源DNA且使用適當接合酶接合於鄰近黏質體載體之cos區之處。接著使含有線性化異源DNA之黏質體載體與DNA封裝運載體(諸如噬菌體)反應。在封裝過程中,cos位點裂解且異源DNA封裝於細菌病毒粒子之頭部。此等粒子接著用於轉染適合之宿主細胞,諸如大腸桿菌。一旦注射至細胞中,異源DNA即在cos黏性末端影響下成環。以此方式,可將異源DNA之大區段引入宿主細胞中且於其中表現。
獲得鐵硫簇相互作用氧化還原核酸、DXP途徑核酸、DXP途徑相關核酸、異戊二烯合成酶核酸及/或IDI核酸之其他方法包括藉由檢驗(諸如頂部空間檢驗)(參見,例如美國申請案第12/335,071號及PCT/US2008/086809,其藉此以全文引用的方式併入,尤其關於實例1及7中異戊二烯製造之頂部空間檢驗)或藉由使用針對編碼一定長度之保守胺基酸(例如至少3個保守胺基酸)之核苷酸的引子進行PCR來篩選多源基因組文庫(metagenomic library)。保守胺基酸可藉由比對已知鐵硫簇相互作用氧化還原多肽、DXP途徑多肽、DXP途徑相關多肽、異戊二烯合成酶多肽及/或IDI多肽之胺基酸序列來鑑別。異戊二烯合成酶多肽之保守胺基酸可基於已知異戊二烯合成酶多肽之經比對序列來鑑別。可對據發現天然地製造異戊二烯之生物體進行標準蛋白質純化方法(在此項技術中為熟知的)且可使用標準方法對所得經純化多肽進行定序。其他方法見於文獻中(參見,例如Julsing等人,Applied. Microbiol. Biotechnol . 75:1377-84,2007;Withers等人,Appl Environ Microbiol .73(19): 6277-83,2007,各藉此以全文引用的方式併入,尤其關於與異戊二烯合成有關之核酸的鑑別)。
另外,可使用標準序列比對及/或結構預測程式,基於其他DXP途徑多肽與核酸之一級結構及/或預測多肽二級結構與已知DXP途徑多肽與核酸的相似性來鑑別其他DXP途徑多肽與核酸。亦可使用標準資料庫,諸如swissprot-trembl資料庫(全球資訊網「expasy.org」,Swiss Institute of Bioinformatics Swiss-Prot group CMU-1 rue Michel Servet CH-1211 Geneva 4,Switzerland)來鑑別異戊二烯合成酶、黃素氧化還原蛋白I、DXP途徑及/或IDI多肽與核酸。可使用標準結構預測程式,諸如PredictProtein(630 West,168 Street,BB217,New York,N.Y. 10032,USA)之預設定值來預測鐵硫簇相互作用氧化還原多肽、DXP途徑多肽、DXP途徑相關多肽、異戊二烯合成酶多肽及/或IDI多肽之二級及/或三級結構。或者,可使用標準方法確定鐵硫簇相互作用氧化還原多肽、DXP途徑多肽、DXP途徑相關多肽、異戊二烯合成酶多肽及/或IDI多肽之實際二級及/或三級結構。亦可藉由與自已知鐵硫簇相互作用氧化還原核酸、DXP途徑核酸、DXP途徑相關核酸、異戊二烯合成酶核酸及/或IDI核酸產生之探針雜交來鑑別其他鐵硫簇相互作用氧化還原核酸、DXP途徑核酸、DXP途徑相關核酸、異戊二烯合成酶核酸及/或IDI核酸。
例示性啟動子與載體
本文所述之任何鐵硫簇相互作用氧化還原核酸、DXP途徑核酸、DXP途徑相關核酸、異戊二烯合成酶核酸或IDI核酸均可包括於一或多種載體中。因此,本發明亦提供具有一或多種編碼本文所述之任何鐵硫簇相互作用氧化還原多肽、DXP途徑多肽、DXP途徑相關多肽、異戊二烯合成酶多肽及/或IDI多肽之核酸的載體。本文中所用之「載體」意謂能夠傳遞一或多種相關核酸且理想地於宿主細胞中表現該一或多種相關核酸之構築體。載體之實例包括(但不限於):質體、病毒載體、DNA或RNA表現載體、黏質體及噬菌體載體。在一些實施例中,載體所含之核酸處於表現控制序列之控制下。
本文中所用之「表現控制序列」意謂引導相關核酸轉錄之核酸序列。表現控制序列可為啟動子,諸如組成性或誘導性啟動子;或可為強化子。「誘導性啟動子」為在環境或發育調控下具活性之啟動子。表現控制序列可操作地連接於待轉錄之核酸區段。
在一些實施例中,載體含有選擇性標記物。術語「選擇性標記物」係指能夠於宿主細胞中表現,使得易於選擇含有所引入之核酸或載體之宿主細胞的核酸。可選擇標記物之實例包括(但不限於)抗生素抗性核酸(例如康黴素、胺苄青黴素、羧苄青黴素、慶大黴素、潮黴素、腐草黴素、博萊黴素、新黴素或氯黴素)及/或賦予宿主細胞以代謝優勢(諸如營養優勢)之核酸。例示性營養選擇性標記物包括此項技術中已知之標記物,如amd S、arg B及pyr4 。適用於供木黴屬轉型用之載體系統中之標記物在此項技術中為已知的(參見,例如Finkelstein,第6章,Biotechnology of Filamentous Fungi,Finkelstein等人編,Butterworth-Heinemann,Boston,MA,第6章,1992;及Kinghorn等人,Applied Molecular Genetics of Filamentous Fungi,Blackie Academic and Professional,Chapman and Hall,London,1992,各藉此以全文引用的方式併入,尤其關於選擇性標記物)。在一些實施例中,選擇性標記物為amd S核酸,其編碼乙醯胺酶,使得經轉型之細胞於乙醯胺氮源上生長。使用小巢狀麴菌(A. nidulans )amd S核酸作為選擇性標記物描述於Kelley等人,EMBO J. 4:475-479,1985及Penttila等人,Gene 61:155-164,1987中(各文獻藉此以全文引用的方式併入,尤其關於選擇性標記物)。在一些實施例中,異戊二烯合成酶、黃素氧化還原蛋白I、DXP途徑或IDI核酸整合至不含選擇性標記物之細胞的染色體中。
適合之載體為與所採用之宿主細胞相容之載體。適合之載體可源自例如細菌、病毒(諸如噬菌體T7或源自M-13之噬菌體)、黏質體、酵母或植物。獲得及使用該等載體之方案在此項技術中為已知的(參見,例如Sambrook等人,Molecular Cloning: A Laboratory Manual,第2版,Cold Spring Harbor,1989,其藉此以全文引用的方式併入,尤其關於載體之使用)。
啟動子在此項技術中為熟知的。在宿主細胞中發揮功能之任何啟動子皆可用於鐵硫簇相互作用氧化還原核酸、DXP途徑核酸、DXP途徑相關核酸、異戊二烯合成酶核酸或IDI核酸於宿主細胞中之表現。適用於驅動鐵硫簇相互作用氧化還原核酸、DXP途徑核酸、DXP途徑相關核酸、異戊二烯合成酶核酸及/或IDI核酸於各種宿主細胞中表現之起始控制區或啟動子為數眾多且為熟習此項技術者所熟知(參見,例如WO 2004/033646及其中所引用之參考文獻,各藉此以全文引用的方式併入,尤其關於供表現相關核酸用之載體)。實際上,能夠驅動此等核酸之任何啟動子皆適於本發明,包括(但不限於)CYC1、HIS3、GAL1、GAL10、ADH1、PGK、PHO5、GAPDH、ADCI、TRP1、URA3、LEU2、ENO及TPI(適用於酵母(Saccharomyces )中之表現);AOX1(適用於畢赤酵母(Pichia )中之表現);及lac、trp、λPL 、λPR 、T7、tac及trc(適用於大腸桿菌中之表現)。
在一些實施例中,使用葡萄糖異構酶啟動子(參見,例如美國專利第7,132,527號及其中所引用之參考文獻,各藉此以全文引用的方式併入,尤其關於供表現相關多肽用之啟動子及質體系統)。所報導之葡萄糖異構酶啟動子突變體可用於改變可操作地連接於該葡萄糖異構酶啟動子之核酸所編碼之多肽的表現量(美國專利第7,132,527號)。在多個實施例中,葡萄糖異構酶啟動子含於低複本質體、中等複本質體或高複本質體中(美國專利第7,132,527號)。
在多個實施例中,鐵硫簇相互作用氧化還原核酸、DXP途徑核酸、DXP途徑相關核酸、異戊二烯合成酶核酸或IDI核酸含於低複本質體(例如維持約1至約4個複本/細胞之質體)、中等複本質體(例如維持約10至約15個複本/細胞之質體)或高複本質體(例如維持約50個或50個以上複本/細胞之質體)中。在一些實施例中,異源或額外內源鐵硫簇相互作用氧化還原核酸、DXP途徑核酸、DXP途徑相關核酸、異戊二烯合成酶核酸或IDI核酸可操作地連接於T7啟動子。在一些實施例中,可操作地連接於T7啟動子之異源或額外內源鐵硫簇相互作用氧化還原核酸、DXP途徑核酸、DXP途徑相關核酸、異戊二烯合成酶核酸或IDI核酸含於中等複本質體或高複本質體中。在一些實施例中,異源或額外內源鐵硫簇相互作用氧化還原核酸、DXP途徑核酸、DXP途徑相關核酸、異戊二烯合成酶核酸或IDI核酸可操作地連接於Trc啟動子。在一些實施例中,可操作地連接於Trc啟動子之異源或額外內源鐵硫簇相互作用氧化還原核酸、DXP途徑核酸、DXP途徑相關核酸、異戊二烯合成酶核酸或IDI核酸含於中等複本質體或高複本質體中。在一些實施例中,異源或額外內源鐵硫簇相互作用氧化還原核酸、DXP途徑核酸、DXP途徑相關核酸、異戊二烯合成酶核酸或IDI核酸可操作地連接於Lac啟動子。在一些實施例中,可操作地連接於Lac啟動子之異源或額外內源鐵硫簇相互作用氧化還原核酸、DXP途徑核酸、DXP途徑相關核酸、異戊二烯合成酶核酸或IDI核酸含於低複本質體中。在一些實施例中,異源或額外內源鐵硫簇相互作用氧化還原核酸、DXP途徑核酸、DXP途徑相關核酸、異戊二烯合成酶核酸或IDI核酸可操作地連接於內源啟動子,諸如內源大腸桿菌屬、泛菌屬、桿菌屬、耶氏酵母屬、鏈黴菌屬、木黴屬或溫泉菌屬啟動子,或內源鹼性絲胺酸蛋白酶鐵硫簇相互作用氧化還原啟動子、DXP途徑啟動子、DXP途徑相關啟動子、異戊二烯合成酶啟動子或IDI啟動子。在一些實施例中,可操作地連接於內源啟動子之異源或額外內源異戊二烯合成酶核酸、鐵硫簇相互作用氧化還原核酸、DXP途徑核酸、DXP途徑相關核酸及/或IDI核酸含於高複本質體中。在一些實施例中,載體為不整合至細胞中之染色體中的複製質體。在一些實施例中,載體之一部分或全部整合至細胞中之染色體中。
在一些實施例中,載體為當引入真菌宿主細胞中時整合至宿主細胞基因組中且進行複製之任何載體。關於載體之清單,參考Fungal Genetics Stock Center Catalogue of Strains(FGSC,全球資訊網「fgsc.net」及其中所引用之參考文獻,各藉此以全文引用的方式併入,尤其關於載體)。適合之表現及/或整合載體之其他實例提供於Sambrook等人,Molecular Cloning: A Laboratory Manual,第2版,Cold Spring Harbor,1989,Current Protocols in Molecular Biology(F. M. Ausubel等人(編)1987,增刊30,章節7.7.18);van den Hondel等人,Bennett及Lasure(編)More Gene Manipulations in Fungi,Academic Press,第396-428頁,1991;及美國專利第5,874,276號中,各文獻藉此以全文引用的方式併入,尤其關於載體。尤其適用之載體包括pFB6、pBR322、PUC18、pUC100及pENTR/D。
在一些實施例中,鐵硫簇相互作用氧化還原核酸、DXP途徑核酸、DXP途徑相關核酸、異戊二烯合成酶核酸或IDI核酸可操作地連接於在真菌宿主細胞中顯示轉錄活性之適合啟動子。該啟動子可源自一或多種編碼宿主細胞之內源或異源多肽的核酸。在一些實施例中,啟動子適用於木黴屬宿主。適合啟動子之非限制性實例包括cbh 1、cbh 2、egl 1、egl 2、pepAhfb 1、hfb 2、xyn 1及amy 。在一些實施例中,啟動子為宿主細胞之天然啟動子。舉例而言,在一些實施例中,當里氏木黴(T .reesei )為宿主時,啟動子為天然里氏木黴啟動子。在一些實施例中,啟動子為里氏木黴cbh1 ,該啟動子為誘導性啟動子且以寄存編號D86235寄存於GenBank(藉此以全文引用的方式併入,尤其關於啟動子)。在一些實施例中,啟動子為真菌宿主細胞之異源啟動子。適用啟動子之其他實例包括來自泡盛麴菌(A .awamori )及黑麴菌(A .niger )葡糖澱粉酶之基因(glaA)的啟動子(Nunberg等人,Mοl .Cell Biol . 4:2306-2315,1984及Boel等人,EMBO J . 3:1581-1585,1984,各藉此以全文引用的方式併入,尤其關於啟動子);來自黑麴菌α澱粉酶、米麴菌TAKA澱粉酶、里氏木黴xln 1及里氏木黴纖維二糖水解酶1之基因的啟動子(EP 137280,其藉此以全文引用的方式併入,尤其關於啟動子)。
在一些實施例中,表現載體亦包括終止序列。終止控制區亦可源自宿主細胞之各種天然基因。在一些實施例中,終止序列及啟動子序列源自相同來源。在另一實施例中,終止序列對宿主細胞而言為內源的。尤其適合之終止子序列為源自木黴屬菌株(諸如里氏木黴)之cbh 1。其他適用之真菌終止子包括來自黑麴菌或泡盛麴菌葡糖澱粉酶核酸之終止子(Nunberg等人,Mol. Cell Biol . 4:2306-2315,1984及Boel等人,EMBO J. 3:1581-1585,1984,各藉此以全文引用的方式併入,尤其關於真菌終止子)。視情況,可包括終止位點。為有效表現多肽,編碼多肽之DNA經由起始密碼子可操作地連接於所選表現控制區,使得表現會形成適當信使RNA。
在一些實施例中,啟動子、編碼區及終止子皆源於待表現之鐵硫簇相互作用氧化還原核酸、DXP途徑核酸、DXP途徑相關核酸、異戊二烯合成酶核酸或IDI核酸。在一些實施例中,將鐵硫簇相互作用氧化還原核酸、DXP途徑核酸、DXP途徑相關核酸、異戊二烯合成酶核酸或IDI核酸之編碼區插入通用表現載體中,使得該編碼區處於表現構築體啟動子及終止子序列之轉錄控制下。在一些實施例中,於強cbh 1啟動子之下游插入基因或其一部分。
可使用標準技術將鐵硫簇相互作用氧化還原核酸、DXP途徑核酸、DXP途徑相關核酸、異戊二烯合成酶核酸或IDI核酸併入載體(諸如表現載體)中(Sambrook等人,Molecular Cloning:A Laboratory Manual,Cold Spring Harbor,1982,其藉此以全文引用的方式併入,尤其關於適當DNA序列之篩選、及載體之構築)。用於接合包含相關核酸(諸如鐵硫簇相互作用氧化還原核酸、DXP途徑核酸、DXP途徑相關核酸、異戊二烯合成酶核酸或IDI核酸)、啟動子、終止子及其他序列之DNA構築體且將其插入適合載體中之方法在此項技術中為熟知的。舉例而言,可使用限制性酶使鐵硫簇相互作用氧化還原核酸、DXP途徑核酸、DXP途徑相關核酸、異戊二烯合成酶核酸或IDI核酸及載體裂解。接著,可接合裂解之鐵硫簇相互作用氧化還原核酸、DXP途徑核酸、DXP途徑相關核酸、異戊二烯合成酶核酸或IDI核酸及裂解之載體的相容末端。一般藉由在適宜限制性位點處接合而實現連接。若該等位點不存在,則根據習知規範使用合成寡核苷酸連接子(參見Sambrook等人,Molecular Cloning: A Laboratory Manual,第2版,Cold Spring Harbor,1989,及Bennett與Lasure,More Gene Manipulations in Fungi,Academic Press,San Diego,第70-76頁,1991,各藉此以全文引用的方式併入,尤其關於寡核苷酸連接子)。另外,可使用已知重組技術(例如Invitrogen Life Technologies,Gateway Technology)構築載體。
在一些實施例中,可能需要以遠遠高於天然存在之細胞中當前所見之量,過度表現鐵硫簇相互作用氧化還原核酸、DXP途徑核酸、DXP途徑相關核酸、異戊二烯合成酶核酸或IDI核酸。可藉由將編碼彼等多肽之核酸選擇性選殖至多複本質體中或將彼等核酸置於強誘導性或組成性啟動子之控制下來達成此結果。過度表現所要多肽之方法為常見的且在分子生物學領域中為熟知的,且實例可見於Sambrook等人,Molecular Cloning: A Laboratory Manual,第2版,Cold Spring Harbor,1989中,該文獻藉此以全文引用的方式併入,尤其關於選殖技術。
以下資源包括根據本發明適用之其他一般方法之描述:Kreigler,Gene Transfer and Expression;A Laboratory Manual,1990及Ausubel等人編,Current Protocols in Molecular Biology,1994,各藉此以全文引用的方式併入,尤其關於分子生物學及選殖技術。
例示性源生物體
鐵硫簇相互作用氧化還原核酸、DXP途徑核酸、DXP途徑相關核酸、異戊二烯合成酶核酸或IDI核酸(及其所編碼之多肽)可獲自天然含有鐵硫簇相互作用氧化還原核酸、DXP途徑核酸、DXP途徑相關核酸、異戊二烯合成酶核酸及/或IDI核酸之任何生物體。如上所述,異戊二烯天然地由多種生物體,諸如細菌、酵母、植物及動物形成。生物體含有用於製造異戊二烯之MVA途徑、DXP途徑、或MVA途徑與DXP途徑(圖19A)。因此,DXS、DXR、MCT、CMK、MCS、HDS或HDR核酸可獲自例如含有DXP途徑或含有MVA途徑與DXP途徑之任何生物體。IDI核酸及異戊二烯合成酶核酸可獲自例如含有MVA途徑、DXP途徑、或MVA途徑與DXP途徑之任何生物體。
在一些實施例中,鐵硫簇相互作用氧化還原核酸、DXP途徑核酸、DXP途徑相關核酸、異戊二烯合成酶核酸或IDI核酸之核酸序列與由以下任何生物體天然地製造之核酸的序列一致。在一些實施例中,鐵硫簇相互作用氧化還原多肽、DXP途徑多肽、DXP途徑相關多肽、異戊二烯合成酶多肽或IDI多肽之胺基酸序列與由以下任何生物體天然地製造之多肽的序列一致。在一些實施例中,鐵硫簇相互作用氧化還原核酸、DXP途徑核酸、DXP途徑相關核酸、異戊二烯合成酶核酸或IDI核酸或其所編碼之多肽為源自本文所述之任何生物體之突變型核酸或多肽。本文中所用之「源自」係指引入有一或多個突變之核酸或多肽的來源。舉例而言,「源自植物多肽」之多肽係指藉由將一或多個突變引入野生型植物多肽之序列(亦即,天然存在之序列)中而產生之相關多肽。
在一些實施例中,源生物體為真菌,其實例為麴菌屬,諸如米麴菌(A. oryzae )及黑麴菌;酵母屬,諸如釀酒酵母(S. cerevisiae );裂殖酵母屬(Schizosaccharomyces ),諸如粟酒裂殖酵母(S. pombe );及木黴屬,諸如里氏木黴。在一些實施例中,源生物體為絲狀真菌細胞。術語「絲狀真菌」係指真菌亞門(subdivision Eumycotina)之所有絲狀形式(參見Alexopoulos,C. J.(1962),Introductory Mycology,Wiley,New York)。此等真菌之特徵在於具有由甲殼素、纖維素及其他複雜多醣構成之細胞壁的營養菌絲體。絲狀真菌在形態上、生理學上及遺傳學上不同於酵母。絲狀真菌藉由菌絲伸長實現營養生長,且碳分解代謝為專性好氧的。絲狀真菌母細胞可為以下(但不限於以下)屬之細胞:木黴屬(例如里氏木黴,紅褐肉座菌(Hypocrea jecorina )之無性變種,先前分類為長梗木黴(T. longibrachiatum )、綠色木黴(Trichoderma viride )、康寧木黴(Trichoderma koningii )、哈茨木黴(Trichoderma harzianum ))(Sheir-Neirs等人,Appl. Microbiol. Biotechnol 20: 46-53,1984;ATCC第56765號及ATCC第26921號);青黴菌屬(Penicillium sp .);腐質黴屬(Humicola sp .)(例如特異腐質黴(H. insolens )、綿毛狀腐質黴(H. lanuginose )或灰色腐質黴(H. grisea ));金孢子菌屬(Chrysosporium sp. )(例如洛克維金孢子菌(C. lucknowense ));黏帚黴屬(Gliocladium sp .);麴菌屬(例如米麴菌、黑麴菌、醬油麴菌(A. sojae )、日本麴菌(A. japonicus )、小巢狀麴菌或泡盛麴菌)(Ward等人,Appl. Microbiol. Biotechnol. 39: 7380743,1993及Goedegebuur等人,Genet 41: 89-98,2002);鐮刀菌屬(Fusarium sp .)(例如粉紅鐮刀菌(F. roseum )、禾赤鐮刀菌(F. graminum )、禾穀鐮刀菌(F. cerealis )、尖孢鐮刀菌(F. oxysporuim )或棉狀嗜熱鐮刀菌(F. venenatum ));鏈孢黴屬(Neurospora sp. )(例如粗糙鏈孢黴(N. crassa ));肉座菌屬(Hypocrea sp .);毛黴屬(Mucor sp. )(例如米黑毛黴(M. miehei ));根黴屬(Rhizopus sp .);及裸胞殼屬(Emericella sp .)(亦參見Innis等人,Sci. 228: 21-26,1985)。術語「木黴屬(Trichoderma /Trichoderma sp ./Trichoderma spp .)」係指先前或當前歸類為木黴之任何真菌屬。
在一些實施例中,真菌為小巢狀麴菌、泡盛麴菌、米麴菌、棘孢麴菌(A. aculeatus )、黑麴菌、日本麴菌、里氏木黴、綠色木黴(T. viride )、尖孢鐮刀菌(F. oxysporum )或茄腐鐮刀菌(F. solani )。麴菌屬菌株揭示於Ward等人,Appl. Microbiol. Biotechnol. 39:738-743,1993及Goedegebuur等人,Curr Gene 41:89-98,2002中,各文獻藉此以全文引用的方式併入,尤其關於真菌。在特定實施例中,真菌為木黴屬菌株,諸如里氏木黴菌株。里氏木黴菌株為已知的,且非限制性實例包括ATCC第13631號、ATCC第26921號、ATCC第56764號、ATCC第56765號、ATCC第56767號及NRRL 15709,各藉此以全文引用的方式併入,尤其關於里氏木黴菌株。在一些實施例中,宿主菌株為RL-P37之衍生物。RL-P37揭示於Sheir-Neiss等人,Appl. Microbiol. Biotechnology 20:46-53,1984中,該文獻藉此以全文引用的方式併入,尤其關於里氏木黴菌株。
在一些實施例中,源生物體為酵母,諸如酵母屬、裂殖酵母屬、畢赤酵母屬或假絲酵母屬(Candida sp. )。
在一些實施例中,源生物體為細菌,諸如桿菌屬菌株,諸如地衣桿菌(B. lichenformis )或枯草桿菌(B. subtilis );泛菌屬菌株,諸如檸檬泛菌(P. citrea );假單胞菌屬(Pseudomonas )菌株,諸如產鹼假單胞菌(P. alcaligenes );鏈黴菌屬菌株,諸如青紫鏈黴菌(S. lividans )或鏽赤黴鏈黴菌(S. rubiginosus );溫泉菌屬菌株,諸如臺灣溫泉菌(T. elongatus );根瘤菌屬(Sinorhizobium )菌株,諸如苜蓿根瘤菌(S. meliloti );螺旋桿菌屬(Helicobacter )菌株,諸如幽門螺旋桿菌(H. pylori );土壤桿菌屬(Agrobacterium )菌株,諸如根癌土壤桿菌(A. tumefaciens );奇異球菌屬(Deinococcus )菌株,諸如耐輻射奇異球菌(D. radiodurans );李氏菌屬(Listeria )菌株,諸如單核球增多性李氏菌(L. monocytogenes );乳桿菌屬(Lactobacillus )菌株,諸如乳桿菌(L. spp );或大腸桿菌屬菌株,諸如大腸桿菌。
本文中所用之「桿菌屬」包括如熟習此項技術者已知,屬於「桿菌」屬之所有種類,包括(但不限於)枯草桿菌、地衣桿菌、緩慢桿菌(B. lentus )、短桿菌(B. brevis )、嗜熱脂肪桿菌(B. stearothermophilus )、嗜鹼桿菌(B. alkalophilus )、解澱粉桿菌(B. amyloliquefaciens )、克勞氏桿菌(B. clausii )、耐鹽桿菌(B. halodurans )、巨大桿菌(B. megaterium )、凝結桿菌(B. coagulans )、環狀桿菌(B. circulans )、燦爛桿菌(B. lautus )及蘇雲金桿菌(B. thuringiensis )。應瞭解,桿菌屬繼續經歷分類改組。因此,該屬意欲包括已重新分類之種類,包括(但不限於)諸如嗜熱脂肪桿菌之生物體,現稱為「嗜熱脂肪土桿菌(Geobacillus stearothermophilus )」。在氧氣存在下產生抗性內生孢子被視為桿菌屬之特定特徵,不過此特徵亦適用於最新命名之脂環桿菌屬(Alicyclobacillus )、兩性桿菌屬(Amphibacillus )、嗜熱桿菌屬(Aneurinibacillus )、厭氧桿菌屬(Anoxybacillus )、短桿菌屬(Brevibacillus )、菲洛桿菌屬(Filobacillus )、薄壁桿菌屬(Gracilibacillus )、鹵桿菌屬(Halobacillus )、類桿菌屬(Paenibacillus )、柳桿菌屬(Salibacillus )、熱桿菌屬(Thermobacillus )、脲桿菌屬(Ureibacillus )及維京桿菌屬(Virgibacillus )。
在一些實施例中,源生物體為革蘭氏陽性細菌。非限制性實例包括鏈黴菌屬菌株(例如青紫鏈黴菌、天藍色鏈黴菌(S .coelicolor )或灰色鏈黴菌(S .griseus ))、桿菌屬菌株、李氏菌屬菌株(例如單核球增多性李氏菌)或乳桿菌屬菌株(例如乳桿菌)。在一些實施例中,源生物體為革蘭氏陰性細菌,諸如大腸桿菌、假單胞菌屬或幽門螺旋桿菌。
在一些實施例中,源生物體為植物,諸如豆科(諸如豆科植物亞科)之植物。在一些實施例中,源生物體為野葛、楊屬(諸如銀白楊與歐洲山楊雜交種CAC35696)、山楊屬(諸如美洲山楊)、英國櫟、芥菜屬(Arabidopsis )(諸如擬南芥(A .thaliana )),或玉蜀黍屬(Zea )(諸如玉蜀黍(Z .mays ))。
在一些實施例中,源生物體為藻類,諸如綠藻、紅藻、灰綠藻(glaucophytes)、阿米巴狀藻(chlorarachniophytes)、類眼蟲鞭毛藻(euglenids)、原藻(chromista)或渦鞭毛藻(dinoflagellates)。
在一些實施例中,源生物體為藍細菌,諸如基於形態歸類為以下任一組之藍細菌:色球藻目(Chroococcales )、寬球藻目(Pleurocapsales )、顫藻目(Oscillatoriales )、念珠藻目(Nostocales )或真枝藻目(Stigonematales )。在一些實施例中,藍細菌為臺灣溫泉菌。
示性宿主細胞
多種宿主細胞可用於表現鐵硫簇相互作用氧化還原多肽、DXP途徑多肽、DXP途徑相關多肽、MVA途徑多肽、MVA途徑相關多肽、異戊二烯合成酶多肽或IDI多肽且用於利用本發明之方法製造異戊二烯。例示性宿主細胞包括來自標題為「例示性源生物體」之先前章節中所列之任何生物體的細胞。宿主細胞可為天然地製造異戊二烯之細胞或不會天然地製造異戊二烯之細胞。在一些實施例中,宿主細胞使用DXP途徑及異戊二烯合成酶天然地製造異戊二烯,且添加一或多種DXP途徑多肽及鐵硫簇相互作用氧化還原多肽以增強使用此途徑製造異戊二烯。在一些實施例中,宿主細胞使用DXP途徑及異戊二烯合成酶天然地製造異戊二烯,且添加一或多種DXP途徑核酸、一或多種鐵硫簇相互作用氧化還原核酸及IDI以增強使用此途徑製造異戊二烯。
1. 例示性轉型方法
可使用標準技術將鐵硫簇相互作用氧化還原核酸、DXP途徑核酸、DXP途徑相關核酸、異戊二烯合成酶核酸或IDI核酸或含其之載體插入宿主細胞(例如本文所述之植物細胞、真菌細胞、酵母細胞或細菌細胞)中以供表現所編碼之鐵硫簇相互作用氧化還原多肽、DXP途徑多肽、DXP途徑相關多肽、異戊二烯合成酶多肽及/或IDI多肽。可使用以下技術將DNA構築體或載體引入宿主細胞中:諸如轉型、電穿孔、細胞核顯微注射、轉導、轉染(例如脂質體轉染介導或DEAE-糊精介導之轉染,或使用重組噬菌體病毒進行轉染)、與磷酸鈣DNA沈澱物一起培育、用經DNA塗覆之微彈進行高速轟擊,及原生質體融合。一般轉型技術在此項技術中為已知的(參見,例如Current Protocols in Molecular Biology(F. M. Ausubel等人(編),第9章,1987);Sambrook等人,Molecular Cloning: A Laboratory Manual,第2版,Cold Spring Harbor,1989;及Campbell等人,Curr. Genet. 16:53-56,1989,各藉此以全文引用的方式併入,尤其關於轉型方法)。異源多肽於木黴中之表現描述於以下文獻中:美國專利第6,022,725號;美國專利第6,268,328號;美國專利第7,262,041號;WO 2005/001036;Harkki等人,Enzyme Microb. Technol. 13:227-233,1991;Harkki等人,Bio Technol. 7:596-603,1989;EP 244,234;EP 215,594;及Nevalainen等人,「The Molecular Biology of Trichoderma and its Application to the Expression of Both Homologous and Heterologous Genes 」,Molecular Industrial Mycology,Leong及Berka編,Marcel Dekker Inc.,NY,第129-148頁,1992,各藉此以全文引用的方式併入,尤其關於轉型及表現方法。關於麴菌屬菌株之轉型,亦參考Cao等人,Sci. 9:991-1001,2000;EP 238023;及Yelton等人,Proceedings. Natl. Acad. Sci. USA 81:1470-1474,1984(各藉此以全文引用的方式併入,尤其關於轉型方法)。所引入之核酸可整合至染色體DNA中或維持染色體外複製序列之形式。
此項技術中已知之任何方法皆可用於選擇轉型體。在一非限制性實例中,包括amdS 標記物之穩定轉型體與不穩定轉型體之區別在於其生長速率較快且在含有乙醯胺之固體培養基上形成輪廓平滑而非粗糙之環形群落。另外,在一些狀況下,由以下步驟對穩定性進行進一步測試:使轉型體於固體非選擇性培養基(例如缺乏乙醯胺之培養基)上生長,自此培養基收集孢子,且測定隨後在含有乙醯胺之選擇性培養基上發芽並生長之此等孢子的百分比。
在一些實施例中,藉由包含原生質體形成及原生質體轉型、接著以已知方式再生細胞壁之過程來轉型真菌細胞。在一特定實施例中,供轉型用之木黴屬之製備包含自真菌菌絲體製備原生質體(參見Campbell等人,Curr. Genet. 16:53-56,1989,其藉此以全文引用的方式併入,尤其關於轉型方法)。在一些實施例中,自發芽之營養孢子獲得菌絲體。用分解細胞壁之酶處理菌絲體,從而得到原生質體。接著在滲透壓穩定劑存在下於懸浮培養基中保護原生質體。此等穩定劑包括山梨糖醇、甘露糖醇、氯化鉀、硫酸鎂及其類似物。通常,此等穩定劑之濃度在0.8 M與1.2 M之間變化。需要在懸浮培養基中使用約1.2 M山梨糖醇溶液。
DNA吸收至宿主木黴屬菌株中取決於鈣離子濃度。一般而言,吸收溶液中使用約10 mM CaCl2 至50 mM CaCl2 。吸收溶液中除鈣離子以外,一般包括之其他化合物為緩衝系統,諸如TE緩衝液(10 Mm Tris,pH 7.4;1 mM EDTA)或10mM MOPS(嗎啉丙烷磺酸)緩衝液(pH 6.0),及聚乙二醇(PEG)。在不欲受任何特定理論約束下,咸信聚乙二醇起作用而與細胞膜融合,由此使得培養基之內含物傳遞至木黴屬菌株之細胞質中且質體DNA轉移至細胞核。此融合常常留下質體DNA之多個複本整合至宿主染色體中。
通常,使用含有已經歷滲透處理且密度為105 至107 /mL(諸如2×106 /mL)之木黴屬原生質體或細胞的懸浮液進行轉型。將100μL體積之含有此等原生質體或細胞之適當溶液(例如1.2 M山梨糖醇及50 mM CaCl2 )與所要DNA混合。一般將高濃度之PEG添加至吸收溶液中。可將0.1至1體積之25% PEG 4000添加至原生質體懸浮液中。在一些實施例中,將約0.25體積添加至原生質體懸浮液中。亦可將諸如二甲亞碸、肝素、亞精胺(spermidine)、氯化鉀及其類似物之添加劑添加至吸收溶液中且幫助轉型。類似程序可用於其他真菌宿主細胞(參見,例如美國專利第6,022,725號及第6,268,328號,各藉此以全文引用的方式併入,尤其關於轉型方法)。
一般而言,接著在約0℃下培養混合物10至30分鐘。接著再將PEG添加至混合物中以進一步增強所要核酸序列之吸收。一般添加體積為轉型混合物體積之5至15倍的25%PEG 4000;然而,可能需要較大及較小體積。25% PEG 4000理想地為轉型混合物體積之約10倍。添加PEG後,接著在室溫下或於冰上培養轉型混合物,隨後添加山梨糖醇及CaCl2 溶液。接著再將原生質體懸浮液添加至生長培養基之熔融等分試樣中。當生長培養基包括生長選擇劑(例如乙醯胺或抗生素)時,其僅允許轉型體生長。
可根據習知方法進行細菌細胞之轉型,例如,如Sambrook等人,Molecular Cloning: A Laboratory Manual,Cold Spring Harbor,1982中所述,該文獻藉此以全文引用的方式併入,尤其關於轉型方法。
例示性細胞培養基
本發明亦包括一種製造異戊二烯之培養中細胞或細胞群體。「培養中細胞」意謂於允許細胞經歷一或多次細胞分裂之溶液(例如細胞培養基)中之兩個或兩個以上細胞。「培養中細胞」不包括如下植物細胞:其為含有已分化成植物組織之細胞之活的多細胞植物之一部分。在多個實施例中,細胞培養物包括至少或約10、20、50、100、200、500、1,000、5,000、10,000個或10,000個以上細胞。
任何碳源皆可用於培養宿主細胞。術語「碳源」係指一或多種能夠由宿主細胞或生物體代謝之含碳化合物。舉例而言,用於培養宿主細胞之細胞培養基可包括適於維持生存力或使宿主細胞生長之任何碳源。
在一些實施例中,碳源為碳水化合物(諸如單醣、雙醣、寡醣或多醣)、轉化糖(例如酶促處理之蔗糖糖漿)、甘油、丙三醇(例如生物柴油或製皂製程之丙三醇副產物)、二羥基丙酮、單碳源、油(例如植物油,諸如玉米油、棕櫚油或大豆油)、動物脂肪、動物油、脂肪酸(例如飽和脂肪酸、不飽和脂肪酸或多元不飽和脂肪酸)、脂質、磷脂、甘油脂、單酸甘油酯、二酸甘油酯、三酸甘油酯、多肽(例如微生物或植物蛋白質或肽)、可再生碳源(例如生質碳源,諸如水解之生質碳源)、酵母提取物、來自酵母提取物之組分、聚合物、酸、醇、醛、酮、胺基酸、丁二酸鹽、乳酸鹽、乙酸鹽、乙醇,或前述兩者或兩者以上之任何組合。在一些實施例中,碳源為光合作用之產物,包括(但不限於)葡萄糖。
例示性單醣包括葡萄糖及果糖;例示性寡醣包括乳糖及蔗糖;且例示性多醣包括澱粉及纖維素。例示性碳水化合物包括C6糖(例如果糖、甘露糖、半乳糖或葡萄糖)及C5糖(例如木糖或阿拉伯糖)。在一些實施例中,細胞培養基包括碳水化合物、以及非碳水化合物之碳源(例如甘油、丙三醇、二羥基丙酮、單碳源、油、動物脂肪、動物油、脂肪酸、脂質、磷脂、甘油脂、單酸甘油酯、二酸甘油酯、三酸甘油酯、可再生碳源,或來自酵母提取物之組分)。在一些實施例中,細胞培養基包括碳水化合物以及多肽(例如微生物或植物蛋白質或肽)。在一些實施例中,微生物多肽為來自酵母或細菌之多肽。在一些實施例中,植物多肽為來自大豆、玉米、芥花、麻風樹、棕櫚、花生、向日葵、椰子、芥子、油菜籽、棉籽、棕櫚仁、橄欖、紅花、芝麻或亞麻子之多肽。
在一些實施例中,碳水化合物之濃度為至少或約5公克/公升培養液(g/L,其中培養液體積包括細胞培養基體積與細胞體積),諸如至少或約10、15、20、30、40、50、60、80、100、150、200、300、400 g/L或400 g/L以上。在一些實施例中,碳水化合物之濃度介於約50 g/L與約400 g/L之間,諸如約100 g/L與約360 g/L之間,約120 g/L與約360 g/L之間,或約200 g/L與約300 g/L之間。在一些實施例中,此碳水化合物濃度包括在培養宿主細胞之前及/或期間所添加之碳水化合物的總量。
在一些實施例中,於限制性葡萄糖條件下培養細胞。「限制性葡萄糖條件」意謂所添加之葡萄糖的量小於或約為細胞所消耗之葡萄糖之量的105%(諸如約100%)。在特定實施例中,添加至培養基中之葡萄糖的量與在特定時段期間細胞所消耗之葡萄糖之量大致相同。在一些實施例中,藉由限制所添加之葡萄糖的量來控制細胞生長速率,使得細胞以細胞培養基中葡萄糖之量可支持之速率生長。在一些實施例中,葡萄糖在細胞培養期間不會積累。在多個實施例中,於限制性葡萄糖條件下培養細胞,超過或約為1、2、3、5、10、15、20、25、30、35、40、50、60或70小時。在多個實施例中,於限制性葡萄糖條件下培養細胞,超過或約為細胞培養總持續時間之5、10、15、20、25、30、35、40、50、60、70、80、90、95或100%。在不欲受任何特定理論約束下,咸信限制性葡萄糖條件可更有利於調控細胞。
在一些實施例中,於過量葡萄糖存在下培養細胞。在特定實施例中,所添加之葡萄糖的量大於在特定時段期間細胞所消耗之葡萄糖之量的約105%或105%以上(諸如約為或大於110、120、150、175、200、250、300、400或500%)。在一些實施例中,葡萄糖在細胞培養期間積累。
例示性脂質為任何含有一或多種飽和、不飽和或分支脂肪酸之物質,該一或多種脂肪酸為C4及C4以上脂肪酸。
例示性油為在室溫下呈液體之脂質。在一些實施例中,脂質含有一或多種C4或C4以上脂肪酸(例如含有一或多種具4個或4個以上碳之飽和、不飽和或分支脂肪酸)。在一些實施例中,油獲自大豆、玉米、芥花、麻風樹、棕櫚、花生、向日葵、椰子、芥子、油菜籽、棉籽、棕櫚仁、橄欖、紅花、芝麻、亞麻子、油質微生物細胞、烏桕,或前述兩者或兩者以上之任何組合。
例示性脂肪酸包括式RCOOH之化合物,其中「R」為烴。例示性不飽和脂肪酸包括如下化合物:其中「R」包括至少一個碳碳雙鍵。例示性不飽和脂肪酸包括(但不限於)油酸、十八碳烯酸、亞麻油酸、棕櫚烯酸及花生四烯酸。例示性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包括如下化合物:其中「R」包括複數個碳碳雙鍵。例示性飽和脂肪酸包括如下化合物:其中「R」為飽和脂族基團。在一些實施例中,碳源包括一或多種C12 -C22 脂肪酸,諸如C12 飽和脂肪酸、C14 飽和脂肪酸、C16 飽和脂肪酸、C18 飽和脂肪酸、C20 飽和脂肪酸或C22 飽和脂肪酸。在一例示性實施例中,脂肪酸為棕櫚酸。在一些實施例中,碳源為脂肪酸(例如不飽和脂肪酸)之鹽、脂肪酸(例如不飽和脂肪酸)之衍生物,或脂肪酸(例如不飽和脂肪酸)之衍生物之鹽。適合之鹽包括(但不限於)鋰鹽、鉀鹽、鈉鹽及其類似鹽。二酸甘油酯及三酸甘油酯為甘油之脂肪酸酯。
在一些實施例中,脂質、油、脂肪、脂肪酸、單酸甘油酯、二酸甘油酯或三酸甘油酯之濃度為至少或約1公克/公升培養液(g/L,其中培養液體積包括細胞培養基體積與細胞體積),諸如至少或約5、10、15、20、30、40、50、60、80、100、150、200、300、400 g/L或400 g/L以上。在一些實施例中,脂質、油、脂肪、脂肪酸、單酸甘油酯、二酸甘油酯或三酸甘油酯之濃度介於約10 g/L與約400 g/L之間,諸如約25 g/L與約300 g/L之間,約60 g/L與約180 g/L之間,或約75 g/L與約150 g/L之間。在一些實施例中,該濃度包括在培養宿主細胞之前及/或期間所添加之脂質、油、脂肪、脂肪酸、單酸甘油酯、二酸甘油酯或三酸甘油酯的總量。在一些實施例中,碳源包括以下兩者:(i)脂質、油、脂肪、脂肪酸、單酸甘油酯、二酸甘油酯或三酸甘油酯;及(ii)碳水化合物,諸如葡萄糖。在一些實施例中,脂質、油、脂肪、脂肪酸、單酸甘油酯、二酸甘油酯或三酸甘油酯與碳水化合物之比率以碳計為約1:1(亦即,碳水化合物中之每個碳對應於脂質、油、脂肪、脂肪酸、單酸甘油酯、二酸甘油酯或三酸甘油酯中之一個碳)。在特定實施例中,脂質、油、脂肪、脂肪酸、單酸甘油酯、二酸甘油酯或三酸甘油酯之量介於約60 g/L與180 g/L之間,且碳水化合物之量介於約120 g/L與360 g/L之間。
例示性微生物多肽碳源包括一或多種來自酵母或細菌之多肽。例示性植物多肽碳源包括一或多種來自大豆、玉米、芥花、麻風樹、棕櫚、花生、向日葵、椰子、芥子、油菜籽、棉籽、棕櫚仁、橄欖、紅花、芝麻或亞麻子之多肽。
例示性可再生碳源包括乾酪乳清滲透液、玉米漿、甜菜糖蜜、大麥芽,及來自前述任一者之組分。例示性可再生碳源亦包括諸如玉米、柳枝稷、甘蔗之生質中存在的葡萄糖、己醣、戊醣及木糖,醱酵過程之細胞廢物,及研磨大豆、玉米或小麥所產生之蛋白質副產物。在一些實施例中,生質碳源為木質纖維素、半纖維素或纖維素材料,諸如(但不限於)草、小麥、小麥稈、甜菜渣、甘蔗渣、軟木漿、玉米、玉米穗軸或玉米殼、玉米粒、玉米粒纖維、玉米乾草、柳枝稷、稻殼產品,或濕式或乾式研磨穀物(例如玉米、高粱、黑麥、黑小麥、大麥、小麥及/或酒糟穀物(distillers grains))所產生之副產物。例示性纖維素材料包括木材、紙張及製漿廢液、草本植物,及果漿。在一些實施例中,碳源包括任何植物部分,諸如莖幹、穀粒、根或塊莖。在一些實施例中,使用以下任何植物之整體或一部分作為碳源:玉米、小麥、黑麥、高粱、黑小麥、稻、粟、大麥、木薯、豆類(諸如蠶豆及豌豆)、馬鈴薯、甘薯、香蕉、甘蔗及/或樹薯。在一些實施例中,碳源為生質水解產物,諸如包括木糖與葡萄糖或包括蔗糖與葡萄糖之生質水解產物。
在一些實施例中,在將可再生碳源(諸如生質)添加至細胞培養基中之前,對該可再生碳源進行預處理。在一些實施例中,預處理包括酶促預處理、化學預處理、或酶促預處理與化學預處理之組合(參見,例如Farzaneh等人,Bioresource Technology 96(18): 2014-2018,2005;美國專利第6,176,176號;美國專利第6,106,888號;各藉此以全文引用的方式併入,尤其關於可再生碳源之預處理)。在一些實施例中,在將可再生碳源添加至細胞培養基中之前,使該可再生碳源部分或完全水解。
在一些實施例中,在將可再生碳源(諸如玉米乾草)添加至細胞培養基中之前,對該可再生碳源進行氨纖維膨脹(ammonia fiber expansion,AFEX)預處理(參見,例如Farzaneh等人,BioresourceTechnology 96(18): 2014-2018,2005)。在AFEX預處理期間,在中等溫度(諸如約60℃至約100℃)及高壓(諸如約250 psi至約300 psi)下,用無水液態氨處理可再生碳源約5分鐘。接著,快速釋放壓力。在此過程中,木質素溶解、半纖維素水解、纖維素解晶及表面積增加之化學作用與物理作用之組合能夠使纖維素及半纖維素接近完全地酶促轉化成可醱酵糖。AFEX預處理之優勢在於接近全部之氨可回收及再使用,而其餘氨充當下游過程中微生物之氮源。又,AFEX預處理不需要洗滌流。因此,AFEX處理後之乾物回收率基本上為100%。AFEX本質上為乾式-乾式過程。經處理之可再生碳源長時間穩定,且可以極高固體負載饋入酶促水解或醱酵過程中。纖維素及半纖維素在AFEX過程中保存完好,幾乎不降解。在已經歷AFEX預處理之可再生碳源酶促水解之前,不需要進行中和。經AFEX處理之碳源的酶促水解產生潔淨糖流供後續醱酵使用。
在一些實施例中,碳源(例如可再生碳源)之濃度等效於至少或約0.1、0.5、1、1.5、2、3、4、5、10、15、20、30、40或50%葡萄糖(w/v)。可使用標準HPLC方法,以葡萄糖作為參考來量測碳源所產生之葡萄糖的量,藉此確定葡萄糖當量數。在一些實施例中,碳源(例如可再生碳源)之濃度等效於約0.1%至約20%葡萄糖,諸如約0.1%至約10%葡萄糖、約0.5%至約10%葡萄糖、約1%至約10%葡萄糖、約1%至約5%葡萄糖,或約1%至約2%葡萄糖。
在一些實施例中,碳源包括酵母提取物、或酵母提取物之一或多種組分。在一些實施例中,酵母提取物之濃度為至少1公克酵母提取物/公升培養液(g/L,其中培養液體積包括細胞培養基體積與細胞體積),諸如至少或約5、10、15、20、30、40、50、60、80、100、150、200、300 g/L或300 g/L以上。在一些實施例中,酵母提取物之濃度介於約1 g/L與約300 g/L之間,諸如約1 g/L與約200 g/L之間,約5 g/L與約200 g/L之間,約5 g/L與約100 g/L之間,或約5 g/L與約60 g/L之間。在一些實施例中,該濃度包括在培養宿主細胞之前及/或期間所添加之酵母提取物的總量。在一些實施例中,碳源包括酵母提取物(或其一或多種組分)與另一碳源(諸如葡萄糖)。在一些實施例中,酵母提取物與另一碳源之比率為約1:5、約1:10或約1:20(w/w)。
另外,碳源亦可為單碳受質,諸如二氧化碳或甲醇。關於自單一碳源(例如甲醇、甲醛或甲酸酯)製造甘油,已報導甲基營養型酵母中之情形(Yamada等人,Agric. Biol. Chem. ,53(2)541-543,1989,其藉此以全文引用的方式併入,尤其關於碳源),及細菌中之情形(Hunter等人,Biochemistry ,24,4148-4155,1985,其藉此以全文引用的方式併入,尤其關於碳源)。此等生物體可同化呈氧化態介於甲烷至甲酸酯之範圍內的單碳化合物,且製造甘油。碳同化途徑可經由單磷酸核酮糖、經由絲胺酸或經由單磷酸木酮糖達成(Gottschalk,Bacterial Metabolism ,第2版,Springer-Verlag:New York,1986,其藉此以全文引用的方式併入,尤其關於碳源)。單磷酸核酮糖途徑包含使甲酸酯與核酮糖-5-磷酸縮合形成六碳糖,其變成果糖且最終變成三碳產物甘油醛-3-磷酸。同樣,絲胺酸途徑經由亞甲基四氫葉酸將單碳化合物同化至醣解途徑中。
除一種及兩種碳受質以外,亦已知甲基營養型生物體利用許多其他含碳化合物,諸如甲胺、葡糖胺及多種胺基酸來達成代謝活性。舉例而言,已知甲基營養型酵母利用甲胺之碳形成海藻糖或甘油(Bellion等人,Microb. Growth Cl Compd., [Int. Symp.],第7版,415-32.編輯:Murrell等人,出版者:Intercept,Andover,UK,1993,其藉此以全文引用的方式併入,尤其關於碳源)。類似地,各種假絲酵母屬使丙胺酸或油酸發生代謝(Sulter等人,Arch. Microbiol . 153(5),485-9,1990,其藉此以全文引用的方式併入,尤其關於碳源)。
在一些實施例中,於含有生理鹽及營養素之標準培養基中培養細胞(參見,例如Pourquie,J.等人,Biochemistry and Genetics of Cellulose Degradation,Aubert等人編,Academic Press,第71-86頁,1988及Ilmen等人,Appl. Environ. Microbiol . 63:1298-1306,1997,各藉此以全文引用的方式併入,尤其關於細胞培養基)。例示性生長培養基為常見之商業製備之培養基,諸如魯利亞-貝爾塔尼(Luria Bertani,LB)培養液、薩蒲洛氏右旋糖(Sabouraud Dextrose,SD)培養液或酵母培養基(YM)培養液。亦可使用其他限定或合成生長培養基,且供特定宿主細胞生長用之適當培養基為熟習微生物學或醱酵科學技術者所知。
除適當碳源以外,細胞培養基理想地含有適合之礦物、鹽、輔因子、緩衝液,及熟習此項技術者已知適於培養物生長或適於增強異戊二烯製造之其他組分(參見,例如WO 2004/033646與其中所引用之參考文獻、及WO 96/35796與其中所引用之參考文獻,各藉此以全文引用的方式併入,尤其關於細胞培養基及細胞培養條件)。在一些實施例中,若異戊二烯合成酶核酸、鐵硫簇相互作用氧化還原核酸、DXP途徑核酸、DXP途徑相關核酸或IDI核酸處於誘導性啟動子之控制下,則需要以有效誘導異戊二烯合成酶多肽、鐵硫簇相互作用氧化還原多肽、DXP途徑多肽、DXP途徑相關多肽或IDI多肽表現之濃度添加誘導劑(例如糖、金屬鹽或抗微生物劑)至培養基中。在一些實施例中,細胞培養基具有對應於具有一或多種異戊二烯合成酶核酸、鐵硫簇相互作用氧化還原核酸、DXP途徑核酸、DXP途徑相關核酸或IDI核酸之載體上之抗生素抗性核酸(諸如康黴素抗性核酸)的抗生素(諸如康黴素)。
例示性細胞培養條件
適用於細菌培養物之維持與生長之材料及方法在此項技術中為熟知的。例示性技術可見於Manual of Methods for General Bacteriology ,Gerhardt等人編,American Society for Microbiology,Washington,D.C.(1994)或Brock,Biotechnology: A Textbook of Industrial Microbiology ,第2版(1989) Sinauer Associates,Inc.,Sunderland,MA中,各文獻藉此以全文引用的方式併入,尤其關於細胞培養技術。在一些實施例中,在允許由插入宿主細胞中之核酸編碼之一或多種異戊二烯合成酶多肽、鐵硫簇相互作用氧化還原多肽、DXP途徑多肽、DXP途徑相關多肽或IDI多肽表現之條件下,於培養基中培養細胞。
可使用標準細胞培養條件培養細胞(參見,例如WO 2004/033646及其中所引用之參考文獻,各藉此以全文引用的方式併入,尤其關於細胞培養與醱酵條件)。使細胞生長並維持於適當溫度、氣相混合物及pH值(諸如約20℃至約37℃、約6%至約84% CO2 及約5至約9之pH值)下。在一些實施例中,使細胞在35℃下於適當細胞培養基中生長。在一些實施例中,舉例而言,在約28℃下於震盪培養器或醱酵槽中之適當培養基中培養培養物,直至達成所要異戊二烯產量為止。在一些實施例中,醱酵之pH值範圍為約pH 5.0至約pH 9.0(諸如約pH 6.0至約pH 8.0,或約6.5至約7.0)。可基於宿主細胞之需求,在好氧、缺氧或厭氧條件下進行反應。既定絲狀真菌之例示性培養條件在此項技術中為已知的,且可見於科學文獻及/或來自真菌來源,諸如美國菌種保存中心(American Type Culture Collection)及真菌遺傳保存中心(Fungal Genetics Stock Center)。
在多個實施例中,使用任何已知之醱酵模式,諸如分批、批式補料(fed-batch)或連續製程使細胞生長。在一些實施例中,使用分批醱酵方法。經典分批醱酵為封閉系統,其中培養基之組成在醱酵開始時進行設定且在醱酵期間不會作出人工變更。因此,在醱酵開始時,用所要宿主細胞接種細胞培養基且在未向系統中添加任何物質下進行醱酵。然而,「分批」醱酵就添加碳源而言通常為分批的,且常常試圖控制諸如pH值及氧濃度之因素。在分批系統中,系統之代謝物及生質組成恆定地發生變化直至停止醱酵為止。在分批培養中,細胞平緩經過靜態遲滯期(static lag phase)至高度生長對數期,且最終到達生長速率減緩或停止之停滯期。在一些實施例中,對數期之細胞負責製造大部分異戊二烯。在一些實施例中,停滯期之細胞製造異戊二烯。
在一些實施例中,使用基於標準分批系統之變更,諸如批式補料系統。批式補料醱酵過程包含典型分批系統,但隨著醱酵之進行,遞增式添加碳源。當分解代謝物抑制作用傾向於抑制細胞代謝時且當細胞培養基中需要具有有限量之碳源時,批式補料系統為適用的。可以有限量或過量之碳源(例如葡萄糖)進行批式補料醱酵。量測批式補料系統中碳源之實際濃度較為困難,且因此基於諸如pH值、溶解氧、及廢氣(諸如CO2 )分壓之可量測因素的變化來估算該實際濃度。分批及批式補料醱酵為常見的且在此項技術中為熟知的,且實例可見於Brock,Biotechnology:A Textbook of Industrial Microbiology ,第2版(1989)Sinauer Associates,Inc.,該文獻藉此以全文引用的方式併入,尤其關於細胞培養與醱酵條件。
在一些實施例中,使用連續醱酵方法。連續醱酵為開放系統,其中將限定醱酵培養基連續添加至生物反應器中,且同時移除等量條件培養基以供處理。連續醱酵一般將培養物維持在恆定的高密度下,其中細胞主要處於生長對數期。
連續醱酵允許調節影響細胞生長或異戊二烯製造之一個因素或多個因素。舉例而言,一種方法將諸如碳源或氮含量之限制性營養素維持於固定速率下且允許減緩所有其他參數。在其他系統中,可連續改變多個影響生長之因素,同時使細胞濃度(例如由培養基濁度量度之濃度)保持恆定。連續系統力求維持穩態生長條件。因此,因抽出培養基所致之細胞損失針對醱酵中之細胞生長速率達成平衡。調節連續醱酵過程之營養素及生長因素之方法以及使產物形成速率最大化之技術在工業微生物學技術中為熟知的,且多種方法係由Brock,Biotechnology:A Textbook of Industrial Microbiology ,第2版(1989)Sinauer Associates,Inc.詳述,該文獻藉此以全文引用的方式併入,尤其關於細胞培養與醱酵條件。
在一些實施例中,細胞固定於作為全細胞催化劑之受質上且經受醱酵條件以供製造異戊二烯。
在一些實施例中,將液體培養瓶置於震盪器中以將氧氣引入液體中且維持培養物之均勻性。在一些實施例中,使用培育箱控制培養物生長之溫度、濕度、震盪速度及/或其他條件。最簡單之培育箱為具有可調式加熱器(通常至多升至約65℃)之保溫箱。更精緻之培育箱亦可具有降低溫度(經由致冷)之能力或控制濕度或CO2 含量之能力。最精密之培育箱包括計時器;一些亦可經程式設計以循環通過不同溫度、濕度水準等。培育箱之台面至單元之尺寸、小室之尺寸可改變。
必要時,可更換細胞培養基之一部分或全部以補充營養素及/或避免潛在有害之代謝副產物及死細胞積累。在懸浮液培養之狀況下,可藉由離心或過濾懸浮液培養物且接著將細胞再懸浮於新鮮培養基中而自培養基分離細胞。在貼壁培養之狀況下,可藉由抽吸直接移除培養基且加以替換。在一些實施例中,細胞培養基允許至少一部分細胞於連續培養物(諸如未經稀釋之連續培養物)中分裂,達至少或約5、10、20、40、50、60、65次或65次以上之細胞分裂。
在一些實施例中,使用組成性啟動子或滲漏啟動子(leaky promoter)(諸如Trc啟動子),且不添加用以誘導可操作地連接於該啟動子之異戊二烯合成酶核酸、鐵硫簇相互作用氧化還原核酸、DXP途徑核酸、DXP途徑相關核酸或IDI核酸表現之化合物(諸如IPTG)。在一些實施例中,添加用以誘導可操作地連接於啟動子之異戊二烯合成酶核酸、鐵硫簇相互作用氧化還原核酸、DXP途徑核酸、DXP途徑相關核酸或IDI核酸表現之化合物(諸如IPTG)。
使異戊二烯製造與細胞生長相分離之例示性方法
本發明特別提供增強已培養細胞製造異戊二烯之組合物及方法。當使用原料時,需要原料中之碳轉化成異戊二烯,而非用於細胞之生長及維持。在一些實施例中,使細胞生長至低OD600 至中等OD600 ,接著開始或增強異戊二烯製造。此策略使得大部分碳轉化成異戊二烯。
在一些實施例中,細胞達到使之不再分裂或分裂極其緩慢之光學密度,但繼續製造異戊二烯,持續數小時(諸如約2、4、6、8、10、15、20、25、30小時或30小時以上)。在一些狀況下,550 nm下之光學密度隨時間降低(諸如在細胞因細胞溶解而不再處於指數生長期之後,光學密度降低),且細胞繼續製造大量異戊二烯。在一些實施例中,550 nm下細胞之光學密度經某一時段(諸如超過或約5、10、15、20、25、30、40、50或60小時)增加小於或約50%(諸如小於或約40、30、20、10、5或0%),且在此時段期間細胞製造大於或約1、10、25、50、100、150、200、250、300、400、500、600、700、800、900、1,000、1,250、1,500、1,750、2,000、2,500、3,000、4,000、5,000奈莫耳異戊二烯/公克細胞(細胞濕重)/小時(nmol/gwcm /h)或5,000 nmol/gwcm /h以上之異戊二烯。在一些實施例中,異戊二烯之量為約2至約5,000 nmol/gwcm /h,諸如約2至約100 nmol/gwcm /h、約100至約500 nmol/gwcm /h、約150至約500 nmol/gwcm /h、約500至約1,000 nmol/gwcm /h、約1,000至約2,000 nmol/gwcm /h、或約2,000至約5,000 nmol/gwcm /h。在一些實施例中,異戊二烯之量為約20至約5,000 nmol/gwcm /h、約100至約5,000 nmol/gwcm /h、約200至約2,000 nmol/gwcm /h、約200至約1,000 nmol/gwcm /h、約300至約1,000 nmol/gwcm /h、或約400至約1,000 nmol/gwcm /h。
在一些實施例中,550 nm下細胞之光學密度經某一時段(諸如超過或約5、10、15、20、25、30、40、50或60小時)增加小於或約50%(諸如小於或約40、30、20、10、5或0%),且在此時段期間細胞製造累積力價(總量)大於或約為1、10、25、50、100、150、200、250、300、400、500、600、700、800、900、1,000、1,250、1,500、1,750、2,000、2,500、3,000、4,000、5,000、10,000、50,000、100,000毫克異戊二烯/公升培養液(mg/L培養液 ,其中培養液體積包括細胞及細胞培養基之體積)或100,000 mg/L培養液 以上之異戊二烯。在一些實施例中,異戊二烯之量為約2至約5,000 mg/L培養液 ,諸如約2至約100 mg/L培養液 、約100至約500 mg/L培養液 、約500至約1,000 mg/L培養液 、約1,000至約2,000 mg/L培養液 、或約2,000至約5,000 mg/L培養液。在一些實施例中,異戊二烯之量為約20至約5,000 mg/L培養液 、約100至約5,000 mg/L培養液 、約200至約2,000 mg/L培養液 、約200至約1,000 mg/L培養液 、約300至約1,000 mg/L培養液 、或約400至約1,000 mg/L培養液
在一些實施例中,550 nm下細胞之光學密度經某一時段(諸如超過或約5、10、15、20、25、30、40、50或60小時)增加小於或約50%(諸如小於或約40、30、20、10、5或0%),且在此時段期間細胞使細胞培養基中大於或約0.0015、0.002、0.005、0.01、0.02、0.05、0.1、0.12、0.14、0.16、0.2、0.3、0.4、0.5、0.6、0.7、0.8、0.9、1.0、1.2、1.4、1.6、1.8、2.0、2.5、3.0、3.5、4.0、5.0、6.0、7.0或8.0%之碳轉化成異戊二烯。在一些實施例中,碳轉化成異戊二烯之轉化百分率為諸如約0.002%至約4.0%、約0.002%至約3.0%、約0.002%至約2.0%、約0.002%至約1.6%、約0.002%至約0.005%、約0.005%至約0.01%、約0.01%至約0.05%、約0.05%至約0.15%、0.15%至約0.2%、約0.2%至約0.3%、約0.3%至約0.5%、約0.5%至約0.8%、約0.8%至約1.0%、或約1.0%至約1.6%。在一些實施例中,碳轉化成異戊二烯之轉化百分率為約0.002%至約0.4%、0.002%至約0.16%、0.04%至約0.16%、約0.005%至約0.3%、約0.01%至約0.3%、或約0.05%至約0.3%。
在一些實施例中,僅在停滯期製造異戊二烯。在一些實施例中,在生長期與停滯期皆製造異戊二烯。在多個實施例中,在停滯期期間所製造之異戊二烯之量(諸如所製造之異戊二烯的總量,或1 OD600 每小時每公升培養液所製造之異戊二烯之量)大於或約為在生長期期間歷經相同持續時間所製造之異戊二烯之量的2、3、4、5、10、20、30、40、50倍或50倍以上。在多個實施例中,當細胞處於停滯期時,製造大於或約為所製造總量(諸如在醱酵期間歷經某一時間段(諸如20小時)製造之異戊二烯)之5、10、20、30、40、50、60、70、80、90、95、99%或99%以上之異戊二烯。在多個實施例中,當細胞緩慢分裂或不分裂,使得550 nm下細胞之光學密度增加小於或約50%(諸如小於或約40、30、20、10、5或0%)時,製造大於或約為所製造總量(諸如在醱酵期間歷經某一時間段(諸如20小時)製造之異戊二烯)之5、10、20、30、40、50、60、70、80、90、95、99%或99%以上之異戊二烯。在一些實施例中,僅在生長期製造異戊二烯。
在一些實施例中,一或多種異戊二烯合成酶核酸、鐵硫簇相互作用氧化還原核酸、DXP途徑核酸、DXP途徑相關核酸及/或IDI核酸置於在停滯期比在生長期更具活性之啟動子或因子的控制下。舉例而言,一或多種異戊二烯合成酶核酸、鐵硫簇相互作用氧化還原核酸、DXP途徑核酸、DXP途徑相關核酸及/或IDI核酸可置於停滯期σ因子(諸如RpoS)之控制下。在一些實施例中,一或多種異戊二烯合成酶核酸、鐵硫簇相互作用氧化還原核酸、DXP途徑核酸、DXP途徑相關核酸及/或IDI核酸置於在停滯期可誘導之啟動子,諸如在停滯期可由反應調控子誘導呈活性之啟動子的控制下。
在安全操作範圍內製造異戊二烯
本發明特別提供增強自已培養細胞製造異戊二烯之組合物及方法。根據異戊二烯之可燃性特徵在安全操作水準下製造異戊二烯簡化了工業化設施之設計與構建,大大改良安全操作之能力,且限制起火之可能性。詳言之,異戊二烯製造之最佳範圍處於安全區域內,亦即,異戊二烯濃度之非可燃範圍內。在一此類態樣中,本發明提供一種在異戊二烯濃度之非可燃範圍內(異戊二烯之可燃包絡範圍(flammability envelope)外)製造異戊二烯之方法。
因此,使用電腦模型化及實驗測試來測定異戊二烯(諸如在O2 、N2 、CO2 或兩種或兩種以上前述氣體之任何組合存在下的異戊二烯)之可燃限度以確保製程安全性。可燃包絡範圍之特徵在於可燃下限(LFL)、可燃上限(UFL)、極限氧濃度(LOC)及極限溫度。若系統欲可燃,則須在最少量之氧化劑(通常為氧氣)存在下含有最少量之燃料(諸如異戊二烯)。LFL為維持燃燒須存在之異戊二烯的最小量,而UFL為可存在之異戊二烯的最大量。高於此限度時,混合物富含燃料且氧氣分數過低而使混合物不可燃。LOC表示亦須存在以使混合物可燃之氧氣的最小分數。極限溫度係基於異戊二烯之閃點且為異戊二烯燃燒可傳播之最低溫度。此等限度具體到異戊二烯濃度、氧化劑類型及濃度、系統中存在之惰性物質、系統溫度及壓力。處於可燃包絡範圍之限度內的組合物傳播燃燒且在製程設備之設計與操作方面需要其他安全防範。
使用電腦模擬與數學分析以及實驗測試來測試以下條件。必要時,可使用本文所述之方法來測試其他條件(諸如其他溫度、壓力及永久氣體組成)以測定LFL、UFL及LOC濃度。
(1) 電腦模擬與數學分析
測試套件1:
異戊二烯:0重量%-14重量%
O2 :6重量%-21重量%
N2 :79重量%-94重量%
測試套件2:
異戊二烯:0重量%-14重量%
O2 :6重量%-21重量%
N2 :79重量%-94重量%
以H2 O達到飽和
測試套件3:
異戊二烯:0重量%-14重量%
O2 :6重量%-21重量%
N2 :79重量%-94重量%
CO2 :5重量%-30重量%
(2) 最終測定可燃限度之實驗測試
測試套件1:
異戊二烯:0重量%-14重量%
O2 :6重量%-21重量%
N2 :79重量%-94重量%
測試套件2:
異戊二烯:0重量%-14重量%
O2 :6重量%-21重量%
N2 :79重量%-94重量%
以H2 O達到飽和
使用模擬軟體得到若干不同測試條件下系統之可燃特徵的估算值。CO2 顯示對系統之可燃限度無顯著影響。藉由實驗測試確認測試套件1及2。模型化結果與實驗測試結果相一致。在添加水之情況下發現僅稍有變化。
40℃及1個大氣壓下,異戊二烯、O2 、N2 及CO2 混合物之LOC據測定為9.5體積%。添加至多30% CO2 不會顯著影響異戊二烯、O2 及N2 混合物之可燃特徵。在無水與以水達到飽和之異戊二烯、O2 及N2 系統之間顯示可燃特徵僅稍有變化。極限溫度為約-54℃。低於約-54℃之溫度因過低而不能傳播異戊二烯燃燒。
在一些實施例中,視系統中氧氣之量而定,異戊二烯之LFL在約1.5體積%至約2.0體積%之範圍內,且異戊二烯之UFL在約2.0體積%至約12.0體積%之範圍內。在一些實施例中,LOC為約9.5體積%之氧氣。在一些實施例中,當溫度為約25℃至約55℃(諸如約40℃)且壓力為約1個大氣壓至3個大氣壓時,異戊二烯之LFL為約1.5體積%至約2.0體積%,異戊二烯之UFL為約2.0體積%至約12.0體積%,且LOC為約9.5體積%之氧氣。
在一些實施例中,在小於約9.5體積%(亦即,低於異戊二烯混合物可燃所需之LOC)之氧氣存在下製造異戊二烯。在大於或約9.5體積%之氧氣存在下製造異戊二烯之一些實施例中,異戊二烯濃度低於LFL(諸如低於約1.5體積%)。舉例而言,可藉由用惰性氣體稀釋異戊二烯組合物(例如,藉由連續或週期性地添加諸如氮氣之惰性氣體以保持異戊二烯組合物低於LFL)來保持異戊二烯之量低於LFL。在大於或約9.5體積%之氧氣存在下製造異戊二烯之一些實施例中,異戊二烯濃度高於UFL(諸如高於約12體積%)。舉例而言,可使用製造濃度高於UFL之異戊二烯的系統(諸如本文所述之任何細胞培養系統)來保持異戊二烯之量高於UFL。必要時,可使用相對較低含量之氧氣以使得UFL亦相對較低。在此狀況下,需要較低異戊二烯濃度以保持高於UFL。
在大於或約9.5體積%之氧氣存在下製造異戊二烯之一些實施例中,異戊二烯濃度在可燃包絡範圍內(諸如介於LFL與UFL之間)。在一些實施例中,當異戊二烯濃度可能處於可燃包絡範圍內時,進行一或多個步驟以降低起火或爆炸之可能性。舉例而言,可避開一或多個燃燒源(諸如可能產生火花之任何材料)。在一些實施例中,進行一或多個步驟以縮短異戊二烯濃度保持在可燃包絡範圍內之時間段。在一些實施例中,使用感測器偵測異戊二烯濃度何時接近或處於可燃包絡範圍內。必要時,可在細胞培養期間於一或多個時間點量測異戊二烯濃度,且若異戊二烯濃度接近或處於可燃包絡範圍內,則可使用標準方法調整細胞培養條件及/或惰性氣體量。在特定實施例中,調整細胞培養條件(諸如醱酵條件)以使異戊二烯濃度降至LFL以下或使異戊二烯濃度增至UFL以上。在一些實施例中,藉由用惰性氣體稀釋異戊二烯組合物(諸如藉由連續或週期性地添加惰性氣體以保持異戊二烯組合物低於LFL)來保持異戊二烯之量低於LFL。
在一些實施例中,除異戊二烯以外之可燃性揮發物(諸如一或多種糖)之量比所製造的異戊二烯之量至少約低2、5、10、50、75或100倍。在一些實施例中,除異戊二烯氣體以外之氣相部分包含約0%至約100%(體積)之氧氣,諸如約0%至約10%、約10%至約20%、約20%至約30%、約30%至約40%、約40%至約50%、約50%至約60%、約60%至約70%、約70%至約80%、約80%至約90%、或約90%至約100%(體積)之氧氣。在一些實施例中,除異戊二烯氣體以外之氣相部分包含約0%至約99%(體積)之氮氣,諸如約0%至約10%、約10%至約20%、約20%至約30%、約30%至約40%、約40%至約50%、約50%至約60%、約60%至約70%、約70%至約80%、約80%至約90%、或約90%至約99%(體積)之氮氣。
在一些實施例中,除異戊二烯氣體以外之氣相部分包含約1%至約50%(體積)之CO2 ,諸如約1%至約10%、約10%至約20%、約20%至約30%、約30%至約40%、或約40%至約50%(體積)之CO2
在一些實施例中,異戊二烯組合物亦含有乙醇。舉例而言,可使用乙醇對異戊二烯進行萃取蒸餾,從而得到包括乙醇及異戊二烯之組合物(諸如中間產物流)。理想地,乙醇之量處於乙醇之可燃包絡範圍外。在標準條件,諸如約1個大氣壓及約60℉下,乙醇之LOC為約8.7體積%,且乙醇之LFL為約3.3體積%(NFPA 69Standard on Explosion Prevention Systems ,2008版,其藉此以全文引用的方式併入,尤其關於LOC、LFL及UFL值)。在一些實施例中,在低於乙醇混合物可燃所需之LOC(諸如小於約8.7體積%)下製造包括異戊二烯及乙醇之組合物。在高於或約為乙醇混合物可燃所需之LOC下製造包括異戊二烯及乙醇之組合物的一些實施例中,乙醇濃度低於LFL(諸如小於約3.3體積%)。
在多個實施例中,氧化劑(諸如氧氣)之量低於系統中任何燃料(諸如異戊二烯或乙醇)之LOC。在多個實施例中,氧化劑(諸如氧氣)之量比異戊二烯或乙醇之LOC約低60、40、30、20、10或5%。在多個實施例中,氧化劑(諸如氧氣)之量比異戊二烯或乙醇之LOC至少低2、4、5或5個以上絕對百分點(體積%)。在特定實施例中,氧氣之量比異戊二烯或乙醇之LOC至少低2個絕對百分點(體積%)(諸如當異戊二烯之LOC為9.5體積%時,氧氣濃度小於7.5體積%)。在多個實施例中,燃料(諸如異戊二烯或乙醇)之量小於或約為彼燃料之LFL的25、20、15、10或5%。
例示性製造異戊二烯
本發明特別提供使用各種DXP途徑酶與鐵硫簇相互作用氧化還原基因或多肽及異戊二烯合成酶基因或多肽、視情況選用之IDI基因與多肽及DXP途徑相關基因與多肽之組合來增強自已培養細胞製造異戊二烯之組合物及方法。在一些實施例中,在允許細胞製造異戊二烯之條件下於培養基中培養細胞。「峰值絕對生產力」意謂在歷經特定時段培養細胞(例如在特定醱酵操作期間培養細胞)期間釋出氣體中異戊二烯之最大絕對量。「峰值絕對生產力時間點」意謂在醱酵操作期間,在歷經特定時段培養細胞(例如在特定醱酵操作期間培養細胞)期間釋出氣體中異戊二烯之絕對量處於最大值時的時間點。在一些實施例中,於峰值絕對生產力時間點量測異戊二烯之量。在一些實施例中,細胞之峰值絕對生產力約為本文中所揭示之任何異戊二烯的量。
「峰值比生產力」意謂在歷經特定時段培養細胞(例如在特定醱酵操作期間培養細胞)期間每個細胞所製造之異戊二烯的最大量。「峰值比生產力時間點」意謂在歷經特定時段培養細胞(例如在特定醱酵操作期間培養細胞)期間,每個細胞所製造之異戊二烯之量處於最大值時的時間點。如600 nm下之光學密度(OD600 )所測定,藉由用總生產力除以細胞量來測定比生產力。在一些實施例中,於峰值比生產力時間點量測異戊二烯之量。在一些實施例中,細胞之峰值比生產力約為本文中所揭示之任何異戊二烯的量/細胞。
「累積總生產力」意謂在歷經特定時段培養細胞(例如在特定醱酵操作期間培養細胞)期間所製造之異戊二烯的累積總量。在一些實施例中,量測異戊二烯之累積總量。在一些實施例中,細胞之累積總生產力約為本文中所揭示之任何異戊二烯的量。
「相對偵測器回應值」係指一種化合物(諸如異戊二烯)之偵測器回應值(諸如GC/MS面積)與一或多種化合物(諸如所有C5烴)之偵測器回應值(諸如GC/MS面積)之比率。可如本文所述量測偵測器回應值,諸如用配備有Agilent HP-5MS GC/MS管柱(30 m×250 μm;0.25 μm膜厚度)之Agilent 6890 GC/MS系統進行GC/MS分析。必要時,可使用各化合物之回應因子將相對偵測器回應值轉換成重量百分比。此回應因子為針對既定量之特定化合物所產生之信號強弱(亦即,偵測器對特定化合物之敏感程度)的量度。當偵測器對相比較之化合物具有不同敏感度時,此回應因子可用作將相對偵測器回應值轉換成重量百分比之修正因子。或者,可藉由假定相比較之化合物的回應因子相同來近似估計重量百分比。因此,可假定重量百分比與相對偵測器回應值近似相同。
在一些實施例中,培養中細胞製造大於或約1、10、25、50、100、150、200、250、300、400、500、600、700、800、900、1,000、1,250、1,500、1,750、2,000、2,500、3,000、4,000、5,000奈莫耳異戊二烯/公克細胞(細胞濕重)/小時(nmol/gwcm /h)或5,000 nmol/gwcm /h以上之異戊二烯。在一些實施例中,異戊二烯之量為約2至約5,000 nmol/gwcm /h,諸如約2至約100 nmol/gwcm /h、約100至約500 nmol/gwcm /h、約150至約500 nmol/gwcm /h、約500至約1,000 nmol/gwcm /h、約1,000至約2,000 nmol/gwcm /h、或約2,000至約5,000 nmol/gwcm /h。在一些實施例中,異戊二烯之量為約20至約5,000 nmol/gwcm /h、約100至約5,000 nmol/gwcm /h、約200至約2,000 nmol/gwcm /h、約200至約1,000 nmol/gwcm /h、約300至約1,000 nmol/gwcm /h、或約400至約1,000 nmol/gwcm /h。
以nmol/gwcm /h為單位之異戊二烯之量可如美國專利第5,849,970號中所揭示來量測,該專利藉此以全文引用的方式併入,尤其關於異戊二烯產量之量測。舉例而言,使用標準氣相層析系統,諸如採用正辛烷/多孔矽膠珠C(porasil C)管柱(Alltech Associates,Inc.,Deerfield,Ill.)以等溫方式(85℃)操作且耦接至RGD2氧化汞還原氣體偵測器(Trace Analytical,Menlo Park,CA)之系統,分析2 mL頂部空間氣體(headspace)(例如培養物之頂部空間氣體,諸如在密封小瓶中於32℃、以200 rpm震盪下培養約3小時之2 mL培養物之頂部空間氣體)中的異戊二烯(參見,例如Greenberg等人,Atmos. Environ . 27A: 2689-2692,1993;Silver等人,Plant Physiol . 97:1588-1591,1991,各藉此以全文引用的方式併入,尤其關於異戊二烯產量之量測)。經由標準異戊二烯濃度校準曲線將氣相層析面積單位轉換成異戊二烯奈莫耳數。在一些實施例中,藉由獲得細胞培養物樣品之A600 值,接著基於具有已知A600 值之細胞培養物的濕重之校準曲線將該A600 值轉換成細胞公克數來計算細胞公克數之值(細胞濕重)。在一些實施例中,藉由假定A600 值為1之1公升培養液(包括細胞培養基及細胞)的細胞濕重為1公克來估算細胞公克數。亦用該值除以培育培養物已歷經之小時數,諸如3小時。
在一些實施例中,培養中細胞製造大於或約1、10、25、50、100、150、200、250、300、400、500、600、700、800、900、1,000、1,250、1,500、1,750、2,000、2,500、3,000、4,000、5,000、10,000、100,000奈克異戊二烯/公克細胞(細胞濕重)/小時(ng/gwcm /h)或100,000 ng/gwcm /h以上之異戊二烯。在一些實施例中,異戊二烯之量為約2至約5,000 ng/gwcm /h,諸如約2至約100 ng/gwcm /h、約100至約500 ng/gwcm /h、約500至約1,000 ng/gwcm /h、約1,000至約2,000 ng/gwcm /h、或約2,000至約5,000 ng/gwcm /h。在一些實施例中,異戊二烯之量為約20至約5,000 ng/gwcm /h、約100至約5,000 ng/gwcm /h、約200至約2,000 ng/gwcm /h、約200至約1,000 ng/gwcm /h、約300至約1,000 ng/gwcm /h、或約400至約1,000 ng/gwcm /h。以ng/gwcm /h為單位之異戊二烯的量可藉由用上文所論述之單位為nmol/gwcm /h之異戊二烯產量值乘以68.1(如以下等式5所述)來計算。
在一些實施例中,培養中細胞製造累積力價(總量)大於或約為1、10、25、50、100、150、200、250、300、400、500、600、700、800、900、1,000、1,250、1,500、1,750、2,000、2,500、3,000、4,000、5,000、10,000、50,000,100,000毫克異戊二烯/公升培養液(mg/L培養液 ,其中培養液體積包括細胞及細胞培養基之體積)或100,000 mg/L培養液 以上之異戊二烯。在一些實施例中,異戊二烯之量為約2至約5,000 mg/L培養液 ,諸如約2至約100 mg/L培養液 、約100至約500 mg/L培養液 、約500至約1,000 mg/L培養液 、約1,000至約2,000 mg/L培養液 、或約2,000至約5,000 mg/L培養液 。在一些實施例中,異戊二烯之量為約20至約5,000 mg/L培養液 、約100至約5,000 mg/L培養液 、約200至約2,000 mg/L培養液 、約200至約1,000 mg/L培養液 、約300至約1,000 mg/L培養液 、或約400至約1,000 mg/L培養液
在一些實施例中,培養中細胞製造至少約2 g/L培養液 、至少約2.1 g/L培養液 、至少約2.2 g/L培養液 、至少約2.3 g/L培養液 、至少約2.4 g/L培養液 、至少約2.5 g/L培養液 、至少約2.6 g/L培養液 、至少約2.7 g/L培養液 、至少約2.8 g/L培養液 、至少約2.9 g/L培養液 、至少約3.0 g/L培養液 、至少約3.2 g/L培養液 、至少約3.5 g/L培養液 、至少約3.7 g/L培養液 、或至少約4.0 g/L培養液
來自震盪燒瓶或類似培養器之異戊二烯之比生產力(毫克異戊二烯/公升頂部空間氣體)可藉由自OD600 值為約1.0之細胞培養物獲取1 ml樣品,將其置於20 mL小瓶中,培育30分鐘,接著量測頂部空間氣體中異戊二烯之量來量測(如例如實例1部分II所述)。若OD600 值不為1.0,則可藉由用量測值除以OD600 值來針對1.0之OD600 值進行校正。可藉由用毫克異戊二烯/公升頂部空間氣體之值乘以38將其轉換成mg/L培養液 /h/培養液之OD600 。可將以mg/L培養液 /h/OD600 為單位之值乘以小時數及OD600 值來獲得以毫克異戊二烯/公升培養液為單位之累積力價。
醱酵槽中以mg/L培養液 /h為單位之瞬時異戊二烯製造速率可藉由獲取醱酵槽釋出氣體之樣品,如例如實例1部分II所述分析樣品中異戊二烯之量(以諸如毫克異戊二烯/公升氣體為單位),且將此值乘以釋出氣體通過每公升培養液之速率(例如1 vvm(空氣體積/培養液體積/分鐘),其為60公升氣體/小時)來量測。因此,1 mg/L氣體 之釋出氣體量對應於在1 vvm之空氣流速下60 mg/L培養液 /h之瞬時製造速率。必要時,可將以mg/L培養液 /h為單位之值除以OD600 值來獲得以mg/L培養液 /h/OD為單位之比速率。毫克異戊二烯/公升氣體之平均值可如下轉換成總產物生產力(公克異戊二烯/公升醱酵培養液,mg/L培養液 ):將此平均釋出氣體異戊二烯濃度乘以在醱酵期間每公升醱酵培養液釋出之釋出氣體的總量。因此,在1 vvm下經10小時0.5 mg/L培養液 /h之平均釋出氣體異戊二烯濃度對應於300 mg異戊二烯/L培養液 之總產物濃度。
在一些實施例中,培養中細胞使細胞培養基中大於或約0.0015、0.002、0.005、0.01、0.02、0.05、0.1、0.12、0.14、0.16、0.2、0.3、0.4、0.5、0.6、0.7、0.8、0.9、1.0、1.2、1.4、1.6、1.8、2.0、2.5、3.0、3.5、4.0、5.0、6.0、7.0或8.0%之碳轉化成異戊二烯。在一些實施例中,碳轉化成異戊二烯之轉化百分率為諸如約0.002%至約4.0%、約0.002%至約3.0%、約0.002%至約2.0%、約0.002%至約1.6%、約0.002%至約0.005%、約0.005%至約0.01%、約0.01%至約0.05%、約0.05%至約0.15%、0.15%至約0.2%、約0.2%至約0.3%、約0.3%至約0.5%、約0.5%至約0.8%、約0.8%至約1.0%、或約1.0%至約1.6%。在一些實施例中,碳轉化成異戊二烯之轉化百分率為約0.002%至約0.4%、0.002%至約0.16%、0.04%至約0.16%、約0.005%至約0.3%、約0.01%至約0.3%、或約0.05%至約0.3%。
碳轉化成異戊二烯之轉化百分率(亦稱作碳產率%)可藉由用所製造之異戊二烯中之碳莫耳數除以碳源中之碳莫耳數(諸如批料及補料葡萄糖及酵母提取物中之碳莫耳數)來量測。將此數值乘以100%以得到百分比值(如等式1所指示)。
等式1
碳產率%=(所製造之異戊二烯中之碳莫耳數)/(碳源中之碳莫耳數)×100
關於此計算,可假定酵母提取物含有50% w/w碳。舉例而言,對於實例7部分VIII所述之500公升,可如等式2所示計算碳轉化成異戊二烯之轉化百分率。
等式2
碳產率%=(39.1 g異戊二烯×1/68.1 mol/g×5 C/mol)/[(181221 g葡萄糖×1/180 mol/g×6 C/mol)+(17780 g酵母提取物×0.5×1/12 mol/g)]×100=0.042%
對於本文中(實例7部分VII及VIII)所述之兩個500公升醱酵,碳轉化成異戊二烯之轉化百分率為0.04-0.06%。已使用如本文所述之14公升系統達成0.11-0.16%之碳產率。
熟習此項技術者可易於將異戊二烯製造速率或所製造之異戊二烯的量轉換成任何其他單位。用於單位之間相互轉換之例示性等式如下文所列。
異戊二烯製造速率(總速率及比速率)之單位
等式3
1 g異戊二烯/L培養液 /h=14.7 mmol異戊二烯/L培養液 /h(總體積速率)
等式4
1 nmol異戊二烯/gwcm /h=1 nmol異戊二烯/L培養液 /h/OD600 (此轉換假定OD600 值為1之1公升培養液的細胞濕重為1公克。)
等式5
1 nmol異戊二烯/gwcm /h=68.1 ng異戊二烯/gwcm /h(給出異戊二烯之分子量)
等式6
1 nmol異戊二烯/L氣體 O2 /h=90 nmol異戊二烯/L培養液 /h(對於每公升培養液,O2 流動速率為90 L/h)
等式7
1 μg異戊二烯/L氣體 釋出氣體中之異戊二烯=60 μg異戊二烯/L培養液 /h(流動速率為60 L氣體 /L培養液 (1 vvm))力價(總力價及比力價)之單位
等式8
1 nmol異戊二烯/mg細胞蛋白質=150 nmol異戊二烯/L培養液 /OD600 (此轉換假定OD600 值為1之1公升培養液的總細胞蛋白質為約150 mg)(比生產力)
等式9
1 g異戊二烯/L培養液 =14.7 mmol異戊二烯/L培養液 (總力價)必要時,可使用等式10將包括細胞濕重之任何單位轉換成包括細胞乾重之相應單位。
等式10
細胞乾重=(細胞濕重)/3.3
必要時,可使用等式11在單位ppm與μg/L之間進行轉換。詳言之,「ppm」意謂依μg/g(w/w)定義之百萬分率。
氣體濃度亦可以體積計使用依μL/L(體積/體積)定義之「ppmv」(體積百萬分率)來表示。可藉由測定每公升釋出氣體之質量(亦即,氣體密度)將μg/L轉換成ppm(例如微克分析物/公克氣體)。舉例而言,在標準溫度及壓力(STP;101.3 kPa(1巴)及273.15K)下,1公升空氣之密度為約1.29 g/L。因此,在STP下,1 ppm(μg/g)之濃度等於1.29 μg/L(等式11)。ppm(μg/g)至μg/L之轉換為壓力、溫度與釋出氣體之總體組成的函數。
等式11
在標準溫度及壓力(STP;101.3 kPa(1巴)及273.15K)下,1 ppm(μg/g)等於1.29 μg/L。
可使用通用氣體定律(Universal Gas Law)(等式12)將μg/L轉換成ppmv(例如微升分析物/公升氣體)。舉例而言,1000 μg/L氣體 之釋出氣體濃度對應於14.7 μmol/L氣體 。通用氣體常數為0.082057 L.atm K-1 mol-1 ,故使用等式12,在STP下14.7 μmol HG所佔據之體積等於0.329 mL。因此,在STP下,1000 μg/L HG之濃度等於329 ppmv或0.0329%(v/v)。
等式12
PV=nRT,其中「P」為壓力,「V」為體積,「n」為氣體莫耳數,「R」為通用氣體常數,且「T」為克耳文(Kelvin)溫度。
異戊二烯組合物中雜質之量在本文中通常以重量/體積(w/v)計,以諸如μg/L之單位加以量測。必要時,可使用等式13將以μg/L為單位之量測值轉換成單位mg/m3
等式13
1 μg/L=1 mg/m3
在本發明所涵蓋之一些實施例中,包含編碼異戊二烯合成酶多肽之異源核酸的細胞所製造之異戊二烯之量至少或約為在基本上相同條件下生長、但不含編碼異戊二烯合成酶多肽之異源核酸的相應細胞所製造之異戊二烯之量的2倍、3倍、5倍、10倍、25倍、50倍、100倍、150倍、200倍、400倍或400倍以上。
在本發明所涵蓋之一些實施例中,包含編碼異戊二烯合成酶多肽之異源核酸及一或多種編碼DXP途徑多肽之異源核酸的細胞所製造之異戊二烯之量至少或約為在基本上相同條件下生長、但不含異源核酸的相應細胞所製造之異戊二烯之量的2倍、3倍、5倍、10倍、25倍、50倍、100倍、150倍、200倍、400倍或400倍以上。
在一些實施例中,以組合物中所有C5烴之總重量計,異戊二烯組合物包含大於或約99.90、99.92、99.94、99.96、99.98或100重量%之異戊二烯。在一些實施例中,以組合物中所有C5烴之偵測器回應值計,組合物中異戊二烯之相對偵測器回應值大於或約為99.90、99.91、99.92、99.93、99.94、99.95、99.96、99.97、99.98、99.99或100%。在一些實施例中,以組合物中所有C5烴之總重量計,異戊二烯組合物包含約99.90至約99.92重量%、約99.92至約99.94重量%、約99.94至約99.96重量%、約99.96至約99.98重量%、約99.98至100重量%之異戊二烯。
在一些實施例中,以組合物中所有C5烴之總重量計,異戊二烯組合物包含小於或約0.12、0.10、0.08、0.06、0.04、0.02、0.01、0.005、0.001、0.0005、0.0001、0.00005或0.00001重量%之非異戊二烯之C5烴(諸如1,3-環戊二烯、反-1,3-戊二烯、順-1,3-戊二烯、1,4-戊二烯、1-戊炔、2-戊炔、3-甲基-1-丁炔、戊-4-烯-1-炔、反-戊-3-烯-1-炔或順-戊-3-烯-1-炔)。在一些實施例中,以組合物中所有C5烴之偵測器回應值計,組合物中非異戊二烯之C5烴的相對偵測器回應值小於或約為0.12、0.10、0.08、0.06、0.04、0.02、0.01、0.005、0.001、0.0005、0.0001、0.00005或0.00001%。在一些實施例中,以組合物中所有C5烴之偵測器回應值計,組合物中1,3-環戊二烯、反-1,3-戊二烯、順-1,3-戊二烯、1,4-戊二烯、1-戊炔、2-戊炔、3-甲基-1-丁炔、戊-4-烯-1-炔、反-戊-3-烯-1-炔或順-戊-3-烯-1-炔之相對偵測器回應值小於或約為0.12、0.10、0.08、0.06、0.04、0.02、0.01、0.005、0.001、0.0005、0.0001、0.00005或0.00001%。在一些實施例中,以組合物中所有C5烴之總重量計,異戊二烯組合物包含約0.02至約0.04重量%、約0.04至約0.06重量%、約0.06至0.08重量%、約0.08至0.10重量%或約0.10至約0.12重量%之非異戊二烯之C5烴(諸如1,3-環戊二烯、反-1,3-戊二烯、順-1,3-戊二烯、1,4-戊二烯、1-戊炔、2-戊炔、3-甲基-1-丁炔、戊-4-烯-1-炔、反-戊-3-烯-1-炔或順-戊-3-烯-1-炔)。
在一些實施例中,異戊二烯組合物包含小於或約50、40、30、20、10、5、1、0.5、0.1、0.05、0.01或0.005 μg/L抑制異戊二烯聚合之化合物(組合物中抑制異戊二烯聚合之任何化合物)。在一些實施例中,異戊二烯組合物包含約0.005至約50 μg/L,諸如約0.01至約10、約0.01至約5、約0.01至約1、約0.01至約0.5或約0.01至約0.005 μg/L抑制異戊二烯聚合之化合物(組合物中抑制異戊二烯聚合之任何化合物)。在一些實施例中,異戊二烯組合物包含小於或約50、40、30、20、10、5、1、0.5、0.1、0.05、0.01或0.005 μg/L之非異戊二烯之烴(諸如1,3-環戊二烯、反-1,3-戊二烯、順-1,3-戊二烯、1,4-戊二烯、1-戊炔、2-戊炔、3-甲基-1-丁炔、戊-4-烯-1-炔、反-戊-3-烯-1-炔或順-戊-3-烯-1-炔)。在一些實施例中,異戊二烯組合物包含約0.005至約50 μg/L,諸如約0.01至約10、約0.01至約5、約0.01至約1、約0.01至約0.5或約0.01至約0.005 μg/L之非異戊二烯之烴。在一些實施例中,異戊二烯組合物包含小於或約50、40、30、20、10、5、1、0.5、0.1、0.05、0.01或0.005 μg/L之蛋白質或脂肪酸(諸如與天然橡膠天然相關之蛋白質或脂肪酸)。
在一些實施例中,異戊二烯組合物包含小於或約10、5、1、0.8、0.5、0.1、0.05、0.01或0.005 ppm之α-炔烴、間戊二烯、乙腈或1,3-環戊二烯。在一些實施例中,異戊二烯組合物包含小於或約5、1、0.5、0.1、0.05、0.01或0.005 ppm之硫或丙二烯。在一些實施例中,異戊二烯組合物包含小於或約30、20、15、10、5、1、0.5、0.1、0.05、0.01或0.005 ppm之所有炔烴(諸如1-戊炔、2-丁炔、2MB1-3-炔及1-戊炔-4-炔)。在一些實施例中,異戊二烯組合物包含小於或約2000、1000、500、200、100、50、40、30、20、10、5、1、0.5、0.1、0.05、0.01或0.005 ppm之異戊二烯二聚體,諸如環狀異戊二烯二聚體(例如源自兩個異戊二烯單元的二聚化之環狀C10化合物)。
在一些實施例中,組合物包含大於約2 mg之異戊二烯,諸如大於或約5、10、20、30、40、50、60、70、80、90、100、200、300、400、500、600、700、800、900或1000 mg之異戊二烯。在一些實施例中,組合物包含大於或約2、5、10、20、30、40、50、60、70、80、90、100 g之異戊二烯。在一些實施例中,組合物中異戊二烯之量為約2至約5,000 mg,諸如約2至約100 mg、約100至約500 mg、約500至約1,000 mg、約1,000至約2,000 mg、或約2,000至約5,000 mg。在一些實施例中,組合物中異戊二烯之量為約20至約5,000 mg、約100至約5,000 mg、約200至約2,000 mg、約200至約1,000 mg、約300至約1,000 mg、或約400至約1,000 mg。在一些實施例中,異戊二烯超過或約為組合物之揮發性有機部分的20、25、30、40、50、60、70、80、90或95重量%。
在一些實施例中,組合物包括乙醇。在一些實施例中,組合物包括約75至約90重量%之乙醇,諸如約75至約80重量%、約80至約85重量%或約85至約90重量%之乙醇。在組合物包括乙醇之一些實施例中,組合物亦包括約4至約15重量%之異戊二烯,諸如約4至約8重量%、約8至約12重量%或約12至約15重量%之異戊二烯。
例示性異戊二烯純化方法
在一些實施例中,本文所述之任何方法均進一步包括回收異戊二烯。舉例而言,使用本發明之組合物及方法所製造之異戊二烯可使用標準技術加以回收,諸如氣提、膜增強型分離、分餾、吸附/脫附、滲透蒸發(pervaporation)、使異戊二烯自固相熱脫附或真空脫附,或用溶劑萃取固定或吸附於固相之異戊二烯(參見,例如美國專利第4,703,007號及第4,570,029號,各藉此以全文引用的方式併入,尤其關於異戊二烯回收與純化方法)。在一實施例中,藉由吸附氣提來回收異戊二烯(參見,例如美國申請案61/288,142)。在特定實施例中,用醇(諸如乙醇、甲醇、丙醇或其組合)進行萃取蒸餾來回收異戊二烯。在一些實施例中,異戊二烯回收包含以液體形式分離異戊二烯(諸如異戊二烯之純溶液或異戊二烯於溶劑中之溶液)。氣提包含以連續方式自醱酵釋出氣流中移出異戊二烯蒸氣。該移出可以若干不同方式達成,包括(但不限於)吸附於固相、分配至液相中、或直接冷凝(諸如因與冷凝線圈接觸而冷凝或因壓力增加而冷凝)。在一些實施例中,在稀異戊二烯蒸氣流之露點之上對該蒸氣進行膜富集,從而冷凝得到液體異戊二烯。在一些實施例中,對異戊二烯進行壓縮及冷凝。
異戊二烯回收可包含一個步驟或多個步驟。在一些實施例中,自醱酵釋出氣體中移出異戊二烯蒸氣及使異戊二烯轉化成液相係同時進行。舉例而言,可使異戊二烯自釋出氣流中直接冷凝而形成液體。在一些實施例中,自醱酵釋出氣體中移出異戊二烯蒸氣及使異戊二烯轉化成液相係依序進行。舉例而言,可使異戊二烯吸附於固相,接著用溶劑自固相萃取。在一實施例中,使用如美國臨時申請案第61/288,142號所述之吸附氣提來回收異戊二烯。
在一些實施例中,本文所述之任何方法均進一步包括純化異戊二烯。舉例而言,使用本發明之組合物及方法所製造之異戊二烯可使用標準技術加以純化。純化係指使異戊二烯與一或多種在製造異戊二烯時所存在之組分分離的過程。在一些實施例中,以實質上純液體之形式獲得異戊二烯。純化方法之實例包括(i)用液體萃取劑自溶液蒸餾,及(ii)層析。本文中所用之「經純化異戊二烯」意謂已與一或多種在製造異戊二烯時所存在之組分分離的異戊二烯。在一些實施例中,至少約20重量%的異戊二烯與在製造異戊二烯時所存在之其他組分分離。在多個實施例中,異戊二烯之純度至少或約為25重量%、30重量%、40重量%、50重量%、60重量%、70重量%、75重量%、80重量%、90重量%、95重量%或99重量%。可藉由任何適當方法,例如藉由管柱層析、HPLC分析或GC-MS分析來檢驗純度。
在一些實施例中,藉由將一或多個移出異戊二烯之回收步驟之後殘留之至少一部分氣相引入用於製造異戊二烯之細胞培養系統(諸如醱酵槽)中使該氣相再循環。
在一些實施例中,本文所述之任何方法均進一步包括使異戊二烯聚合。舉例而言,可使用標準方法,使經純化之異戊二烯聚合形成順式聚異戊二烯或其他下游產物(使用標準方法)。因此,本發明亦提供一種包含自本文所揭示之任何異戊二烯組合物製成之聚異戊二烯(諸如順-1,4-聚異戊二烯及/或反-1,4-聚異戊二烯)之輪胎。
實例
實例欲僅例示本發明且因此不應視為以任何方式限制本發明,其亦描述並詳解上文所論述之本發明態樣及實施例。除非另有指示,否則溫度為攝氏度且壓力為大氣壓或接近大氣壓。前述實例及詳細描述係作為說明而提供,且並非作為限制。本說明書中所引用之所有公開案、專利申請案及專利皆以引用的方式併入本文中,如同各個別公開案、專利申請案或專利特定及個別地以引用的方式併入一般。詳言之,本文中所引用之所有公開案均係出於描述及論述可能與本發明結合使用之組合物及方法的目的而以引用的方式明確併入本文中。儘管已出於清楚理解之目的而經由說明及實例略為詳細地描述前述發明內容,但一般技術者鑒於本發明之教示將顯而易知,可在不脫離隨附申請專利範圍之精神或範疇下對其作出某些變化及修改。
實例1:在表現重組野葛異戊二烯合成酶之大腸桿菌中製造異戊二烯
I. 構築用於在大腸桿菌中表現野葛異戊二烯合成酶之載體
野葛(山葛)異戊二烯合成酶基因(IspS)之蛋白質序列獲自GenBank(AAQ84170)。針對大腸桿菌密碼子使用最佳化之野葛異戊二烯合成酶基因購自DNA2.0(SEQ ID NO:1)。藉由用Bsp LU11I/Pst I進行限制性核酸內切酶分解而自供應之質體中移出異戊二烯合成酶基因,經凝膠純化,且接合至已用Nco I/Pst I分解之pTrcHis2B(Invitrogen)中。設計構築體,使得異戊二烯合成酶基因5'之終止密碼子在Pst I位點之前。因此,當構築體表現時,His標籤不連接於異戊二烯合成酶蛋白。藉由定序來驗證所得質體pTrcKudzu(圖2及圖3)。
亦將異戊二烯合成酶基因選殖至pET16b(Novagen)中。在此狀況下,將異戊二烯合成酶基因插入pET16b中,使得重組異戊二烯合成酶蛋白含有N端His標籤。藉由使用引子組pET-His-Kudzu-2F:5'-CGTGAGATCATATGTGTGCGACCTCTTCTCAATTTAC(SEQ ID NO:3)及pET-His-Kudzu-R:5'-CGGTCGACGGATCCCTGCAGTTAGACATACATCAGCTG(SEQ ID NO:4)進行PCR而自pTrcKudzu擴增異戊二烯合成酶基因。分別在基因之5'末端之Nde I位點處及3'末端之Bam H1位點處添加此等引子。使用上述質體pTrcKudzu作為模板DNA,根據製造商之說明書使用Herculase聚合酶(Stratagene),且以10 pMol之濃度添加引子。以25 μl之總體積進行PCR。用Nde I/Bam H1分解PCR產物且將其選殖至經相同酶分解之pET16b中。將接合混合物轉型至大腸桿菌Top10(Invitrogen)中且藉由定序選擇正確純系。所得質體命名為pETNHisKudzu(圖4及圖5),其中野葛異戊二烯合成酶基因自T7啟動子開始表現。
亦將野葛異戊二烯合成酶基因選殖至低複本數質體pCL1920中。使用引子自上述pTrcKudzu擴增野葛異戊二烯合成酶基因。前置引子將Hin dIII位點及大腸桿菌共同RBS添加至5'末端。Pst I選殖位點已存在於pTrcKudzu中緊鄰終止密碼子之3'處,由此構築反置引子以使得最終PCR產物包括Pst I位點。引子序列為:HindIII-rbs-Kudzu F:5'-CATATGAAAGCTTGTATCGATTAAATAAGGAGGAATAAACC(SEQ ID NO:6)及BamH1-Kudzu R:5'-CGGTCGACGGATCCCTGCAGTTAGACATACATCAGCTG(SEQ ID NO:4)。使用Herculase聚合酶,以濃度為10 pmol之引子及1 ng模板DNA(pTrcKudzu)擴增PCR產物。擴增方案包括30次循環(95℃下持續1分鐘,60℃下持續1分鐘,72℃下持續2分鐘)。用Hin dIII及Pst I分解產物且將其接合至亦已用Hin dIII及Pst I分解之pCL1920中。將接合混合物轉型至大腸桿菌Top10中。藉由定序檢查若干轉型體。所得質體命名為pCL-lac-Kudzu(圖6及圖7)。
II. 測定異戊二烯產量
對於震盪燒瓶培養,將1 ml培養物自震盪燒瓶轉移至20 ml CTC頂部空間小瓶(Agilent小瓶目錄號5188 2753;帽目錄號5188 2759)中。將帽旋緊,且在等效溫度、以250 rpm震盪下培育小瓶。30分鐘後,自培育箱移出小瓶且如下所述進行分析(關於此檢驗之一些實驗值,參見表1)。
在測定醱酵槽中異戊二烯產量之狀況下,自醱酵槽之釋出氣體獲取樣品且如下所述直接進行分析(關於此檢驗之一些實驗值,參見表2)。
使用與CTC Analytics(Switzerland)CombiPAL自動取樣器相接且以頂部空間模式操作之Agilent 6890 GC/MS系統進行分析。使用Agilent HP-5MS GC/MS管柱(30 m×0.25 mm;0.25 μm膜厚度)分離分析物。設置取樣器以注射500 μL頂部空間氣體。GC/MS方法利用氦作為載氣,流速為1 ml/min。保持注射口在250℃下,分流比為50:1。歷經2分鐘之分析持續時間,保持烘箱溫度為37℃。以m/z為67之單離子監測(SIM)模式操作Agilent 5793N質量選擇偵測器。自1.4分鐘至1.7分鐘切斷偵測器以允許永久氣體溶離。在此等條件下,觀測到異戊二烯(2-甲基-1,3-丁二烯)在1.78分鐘時溶離。使用校準表來定量異戊二烯之絕對量,且發現自1 μg/L至2000 μg/L呈線性。使用此方法估算偵測限度為50至100 ng/L。
III. 在含有表現重組異戊二烯合成酶之大腸桿菌細胞之震盪燒瓶中製造異戊二烯
將上述載體引入大腸桿菌菌株BL21(Novagen)中以製造菌株BL21/ptrcKudzu、BL21/pCL-lac-Kudzu及BL21/pETHisKudzu。塗佈菌株使其分離於LA(魯利亞瓊脂(Luria agar))+羧苄青黴素(50 μg/ml)上,且在37℃下培育隔夜。將單一群落接種至含有20 ml魯利亞-貝爾塔尼培養液(LB)及羧苄青黴素(100 μg/ml)之250 ml擋板式震盪燒瓶中。在20℃、以200 rpm震盪下使培養物生長隔夜。量測隔夜培養物之OD600 ,且將培養物稀釋至含有30 ml MagicMedia(Invitrogen)+羧苄青黴素(100 μg/ml)之250 ml擋板式震盪燒瓶中直至OD600 達到約0.05。在30℃、以200 rpm震盪下培育培養物。當OD600 為約0.5-0.8時,添加400 μM IPTG,且在30℃、以200 rpm震盪下再培育細胞6小時。在用IPTG誘導後0、2、4及6小時,收集培養物之1 ml等分試樣,測定OD600 ,且如上所述量測所製造之異戊二烯之量。結果展示於圖8中。
IV. 以14公升醱酵自BL21/ptrcKudzu製造異戊二烯
自批式補料培養物測定含有重組野葛異戊二烯合成酶基因之大腸桿菌大規模製造之異戊二烯。關於醱酵培養基(TM2),每公升醱酵培養基的配方如下:K2 HPO4 13.6 g、KH2 PO4 13.6 g、MgSO4 ‧7H2 O 2 g、單水合檸檬酸2 g、檸檬酸鐵銨0.3 g、(NH4 )2 SO4 3.2 g、酵母提取物5 g、1000X改質痕量金屬溶液1 ml。所有組分一起添加且溶解於去離子水(diH2 O)中。用氫氧化鉀(KOH)將pH值調整至6.8且補足體積。用0.22 μ過濾器(僅採用過濾器,而非高壓滅菌器)對最終產物進行過濾滅菌。1000X改質痕量金屬溶液之配方如下:單水合檸檬酸40 g、MnSO4 ‧H2 O 30 g、NaCl 10 g、FeSO4 ‧7H2 O 1 g、CoCl2 ‧6H2 O 1 g、ZnSO4 ‧7H2 O 1 g、CuSO4 ‧5H2 O 100 mg、H3 BO3 100 mg、NaMoO4 ‧2H2 O 100 mg。將各組分逐一溶解於去離子水中,用HCl/NaOH將pH值調整至3.0,接著補足體積,且用0.22 μ過濾器進行過濾滅菌。
在14 L生物反應器中進行此實驗以監測在醱酵所要之pH 6.7及溫度34℃下自葡萄糖形成異戊二烯之情況。在大豆腖(soytone)-酵母提取物-葡萄糖培養基中製備自冷凍小瓶中獲取之大腸桿菌菌株BL21/ptrcKudzu之接種體。在接種體生長至OD550 =0.6之後,對兩個600 ml燒瓶進行離心,且使內含物再懸浮於70 ml上清液中以將細胞顆粒(70 ml物質,OD 3.1)轉移至生物反應器中。在接種後之多個時間,移出樣品且如上所述測定所製造之異戊二烯之量。結果展示於圖9中。
實例2:在表現重組楊屬異戊二烯合成酶之大腸桿菌中製造異戊二烯
楊屬(銀白楊與歐洲山楊雜交種)異戊二烯合成酶之蛋白質序列(Schnitzler,J-P等人,(2005)Planta 222:777-786)獲自GenBank(CAC35696)。針對大腸桿菌進行密碼子最佳化之基因購自DNA2.0(p9796-poplar,圖30及圖31)。藉由用Bsp LU11I/Pst I進行限制性核酸內切酶分解而自供應之質體中移出異戊二烯合成酶基因,經凝膠純化,且接合至已用Nco I/Pst I分解之pTrcHis2B中。選殖構築體,使得插入物中之終止密碼子在Pst I位點之前,從而得到His標籤不連接於異戊二烯合成酶蛋白之構築體。藉由定序來驗證所得質體pTrcPoplar(圖26及圖27)。
實例3:在表現重組野葛異戊二烯合成酶之檸檬泛菌中製造異戊二烯
將實例1所述之pTrcKudzu及pCL-lac Kudzu質體電穿孔至檸檬泛菌中(美國專利第7,241,587號)。分別在含有羧苄青黴素(200 μg/ml)或壯觀黴素(spectinomycin)(50 μg/ml)之LA上選擇轉型體。如實例1中針對表現重組野葛異戊二烯合成酶之大腸桿菌菌株所述,自震盪燒瓶製造異戊二烯且測定所製造之異戊二烯之量。結果展示於圖10中。
實例4:在表現重組野葛異戊二烯合成酶之枯草桿菌中製造異戊二烯
I.構築供野葛異戊二烯合成酶表現用之枯草桿菌複製質體
aprE 啟動子控制下,使用複製質體(具有氯黴素抗性卡匣之pBS19)於枯草桿菌aprEnprE Pxyl-comK 菌株(BG3594comK)中表現野葛異戊二烯合成酶基因。使用PCR獨立地擴增異戊二烯合成酶基因、aprE 啟動子及轉錄終止子,且將其融合。接著將構築體選殖至pBS19中且轉型至枯草桿菌中。
a) 擴增aprE 啟動子
使用以下引子自枯草桿菌之染色體DNA擴增aprE 啟動子:
aprE啟動子MfeI之CF 797(+)起始端
5'-GACATCAATTGCTCCATTTTCTTCTGCTATC(SEQ ID NO:29)
CF 07-43(-)融合aprE啟動子與野葛ispS
5'-ATTGAGAAGAGGTCGCACACACTCTTTACCCTCTCCTTTTA(SEQ ID NO:30)
b) 擴增異戊二烯合成酶基因
自質體pTrcKudzu(SEQ ID NO:2)擴增野葛異戊二烯合成酶基因。該基因已針對大腸桿菌進行密碼子最佳化且由DNA 2.0合成。使用以下引子:
CF 07-42(+)融合aprE啟動子與野葛異戊二烯合成酶基因(GTG起始密碼子)
5'-TAAAAGGAGAGGGTAAAGAGTGTGTGCGACCTCTTCTCAAT(SEQ ID NO:31)
CF 07-45(-)融合野葛異戊二烯合成酶基因之3'末端與終止子
5'-CCAAGGCCGGTTTTTTTTAGACATACATCAGCTGGTTAATC(SEQ ID NO:32)
c) 擴增轉錄終止子
使用以下引子,自先前定序之質體pJHPms382擴增解澱粉桿菌(Bacillus amyliquefaciens )的鹼性絲胺酸蛋白酶之終止子。
CF 07-44(+)融合野葛異戊二烯合成酶之3'末端與終止子
5'-GATTAACCAGCTGATGTATGTCTAAAAAAAACCGGCCTTGG(SEQ ID NO:33)
解澱粉桿菌(B. amyliquefaciens )終止子(BamHI)之CF 07-46(-)末端
5'-GACATGACGGATCCGATTACGAATGCCGTCTC(SEQ ID NO:34)
使用PCR,用以下引子將野葛片段與終止子片段融合:
CF 07-42(+)融合aprE 啟動子與野葛異戊二烯合成酶基因(GTG起始密碼子)
5'-TAAAAGGAGAGGGTAAAGAGTGTGTGCGACCTCTTCTCAAT(SEQ ID NO:32)
解澱粉桿菌終止子(BamHI)之CF 07-46(-)末端
5'-GACATGACGGATCCGATTACGAATGCCGTCTC(SEQ ID NO:34)
使用PCR,用以下引子將野葛終止子片段與啟動子片段融合:
aprE 啟動子MfeI之CF 797(+)起始端
5'-GACATCAATTGCTCCATTTTCTTCTGCTATC(SEQ ID NO:35)
解澱粉桿菌終止子(BamHI)之CF 07-46(-)末端
5'-GACATGACGGATCCGATTACGAATGCCGTCTC(SEQ ID NO:34)
使用Qiagen套組純化融合PCR片段,且用限制性酶MfeI 及BamHI分解。使用Qiagen套組對此經分解之DNA片段進行凝膠純化,且接合至已用Eco RI及Bam HI分解且經凝膠純化之載體(稱為pBS19)。
將接合混合物轉型至大腸桿菌Top 10細胞中,且在LA+50羧苄青黴素板上選擇群落。選擇總共六個群落,且在LB+50羧苄青黴素中生長隔夜,接著使用Qiagen套組分離質體。用Eco RI及Bam HI分解該等質體以檢查插入物,且遞呈三個正確質體以供以下引子定序:
aprE 啟動子之CF149(+)EcoRI起始端
5'-GACATGAATTCCTCCATTTTCTTCTGC(SEQ ID NO:36)
pXX 049中之CF 847(+)序列(aprE 啟動子之末端)
5'AGGAGAGGGTAAAGAGTGAG(SEQ ID NO:37)
CF 07-45(-)融合野葛異戊二烯合成酶之3'末端與終止子
5'-CCAAGGCCGGTTTTTTTTAGACATACATCAGCTGGTTAATC(SEQ ID NO:32)
野葛異戊二烯合成酶之CF 07-48(+)定序引子
5'-CTTTTCCATCACCCACCTGAAG(SEQ ID NO:38)
野葛異戊二烯合成酶中之CF 07-49(+)定序引子
5'-GGCGAAATGGTCCAACAACAAAATTATC(SEQ ID NO:39)
藉由定序判定命名為pBS Kudzu #2之質體(圖44及圖12)為正確的,且將其轉型至BG 3594 comK(一種枯草桿菌宿主菌株)中。在LA+5氯黴素板上進行選擇。轉型體在LA+5氯黴素上選擇且導向單一群落,接著於LB+5氯黴素中生長直至其OD600 達到1.5為止。在-80℃下,於甘油存在下,將其冷凍儲存於小瓶中。所得菌株命名為CF 443。
II. 在含有表現重組異戊二烯合成酶之枯草桿菌細胞之震盪燒瓶中製造異戊二烯
用來自LA+氯黴素(Cm,25 μg/ml)之CF 443之單一群落接種隔夜培養物。在37℃、以200 rpm震盪下,使培養物於LB+Cm中生長。使用此等隔夜培養物(1 ml)接種含有25 ml Grants II培養基及氯黴素之250 ml擋板式震盪燒瓶,最終濃度為25 μg/ml。Grants II培養基配方為10 g大豆腖、3 ml 1 M K2 HPO4 、75 g葡萄糖、3.6 g尿素、100 ml 10×MOPS,用H2 O補足至1 L,pH 7.2;10×MOPS配方為83.72 g MOPS、7.17 g三(羥甲基)甲基甘胺酸(tricine)、12 g KOH顆粒、10 ml 0.276 M K2 SO4 溶液、10 ml 0.528 M Mg Cl2 溶液、29.22 g NaCl、100 ml 100×微量營養素,用H2 O補足至1 L;且100×微量營養素配方為1.47 g CaCl2 ‧2H2 O、0.4 g FeSO4 ‧7H2 O、0.1 g MnSO4 ‧H2 O、0.1 g ZnSO4 ‧H2 O、0.05 g CuCl2 ‧2H2 O、0.1 g CoCl2 ‧6H2 O、0.1 g Na2 MoO4 ‧2H2 O,用H2 O補足至1 L。在37℃下培育震盪燒瓶,且在18、24及44小時獲取樣品。在18小時,對CF443及對照菌株之頂部空間氣體進行取樣。此表示異戊二烯之18小時積累情況。如實例1所述,藉由氣相層析測定異戊二烯之量。異戊二烯產量藉由表現重組異戊二烯合成酶而顯著提高(圖11)。
III. 以14 L醱酵由CF443製造異戊二烯
自批式補料培養物測定於複製質體上含有重組野葛異戊二烯合成酶基因之枯草桿菌大規模製造之異戊二烯。藉由在含有大豆粉(Cargill)、磷酸鈉及磷酸鉀、硫酸鎂、及檸檬酸、氯化鐵及氯化錳之溶液的營養素培養基中進行習知批式補料醱酵來培養表現野葛異戊二烯合成酶基因之桿菌菌株CF 443或不表現野葛異戊二烯合成酶基因之對照菌株。在醱酵之前,使用包括纖維素酶、半纖維素酶及果膠酶之酶混合物浸漬培養基90分鐘(參見WO 95/04134)。用60% wt/wt葡萄糖(Cargill DE99右旋糖、ADM Versadex greens或Danisco轉化糖)及99% wt/wt油(Western Family大豆油,其中99% wt/wt為添加至細胞培養基中之前油的濃度)對14 L分批醱酵進行補料。當批料中之葡萄糖不可偵測時,開始補料。補料速率經數小時均勻變化,且加以調整以在等碳基礎上添加油。使用28% w/v氫氧化銨將pH值控制在6.8-7.4。在起泡之狀況下,將消泡劑添加至培養基中。將醱酵溫度控制在37℃且以750 rpm攪動醱酵培養物。在整個過程中監測多個其他參數,諸如pH值、DO%、氣流及壓力。維持DO%高於20。經36小時時程獲取樣品且分析細胞生長(OD550 )及異戊二烯產量。此等實驗之結果呈現於圖45A及圖45B中。
IV. 將野葛異戊二烯合成酶(ispS)整合於枯草桿菌中
aprE 啟動子控制下,將野葛異戊二烯合成酶基因選殖於整合質體(pJH101-cmpR)中。在測試條件下,未偵測到異戊二烯。
實例5: 在木黴屬中製造異戊二烯
I. 構築用於在里氏木黴中表現野葛異戊二烯合成酶之載體
由DNA 2.0合成針對解脂耶氏酵母進行密碼子最佳化之野葛IS基因(SEQ ID NO:8)(圖13)。此質體充當以下PCR擴增反應之模板:1 μl質體模板(20 ng/μl)、1 μl引子EL-945(10 μM)5'-GCTTATGGATCCTCTAGACTATTACACGTACATCAATTGG(SEQ ID NO:9)、1 μl引子EL-965(10 μM)5'-CACCATGTGTGCAACCTCCTCCCAGTTTAC(SEQ ID NO: 10)、1 μl dNTP(10 mM)、5 μl 10×PfuUltra II融合HS DNA聚合酶緩衝液、1 μl PfuUltra II融合HS DNA聚合酶、40 μl水,總反應體積為50 μl。前置引子之5'末端含有其他4個核苷酸,其不對應於針對解脂耶氏酵母(Y .lipolytica )進行密碼子最佳化之野葛異戊二烯合成酶基因,但為選殖至pENTR/D-TOPO載體中所必需。反置引子之5'末端含有其他21個核苷酸,其不對應於針對解脂耶氏酵母進行密碼子最佳化之野葛異戊二烯合成酶基因,但經插入以供選殖至其他載體骨架中。使用MJ Research PTC-200溫度循環器,如下進行PCR反應:95℃下持續2分鐘(僅第一次循環)、95℃下持續30秒、55℃下持續30秒、72℃下持續30秒(重複27次循環)、最後一次循環後於72℃下持續1分鐘。在1.2%E-gel上分析PCR產物以確認針對解脂耶氏酵母進行密碼子最佳化之野葛異戊二烯合成酶基因成功擴增。
接著遵循製造商之方案,使用以下TOPO pENTR/D-TOPO選殖套組選殖PCR產物:1 μl PCR反應物、1 μl鹽溶液、1 μl TOPO pENTR/D-TOPO載體及3 μl水,總反應體積為6 μl。在室溫下培育反應物5分鐘。將1微升TOPO反應物轉型至TOP10化學性勝任大腸桿菌細胞中。在LA+50 μg/ml康黴素板上選擇轉型體。揀選數個群落,且將各群落接種至含有LB+50 μg/ml康黴素之5 ml管中,且在37℃、以200 rpm震盪下使培養物生長隔夜。遵循製造商之方案,使用QIAprep Spin Miniprep套組自隔夜培養管中分離質體。對數個質體進行定序以驗證DNA序列為正確的。
編碼針對解脂耶氏酵母進行密碼子最佳化之野葛異戊二烯合成酶基因之單一pENTR/D-TOPO質體用於Gateway選殖至定製pTrex3g載體中。pTrex3g之構築描述於WO 2005/001036 A2中。遵循製造商關於Gateway LR Clonase II酶混合套組(Invitrogen)之方案進行反應:1 μl針對解脂耶氏酵母進行密碼子最佳化之野葛異戊二烯合成酶基因pENTR/D-TOPO供體載體、1 μl pTrex3g目的載體、6 μl TE緩衝液,pH 8.0,總反應體積為8 μl。在室溫下培育反應物1小時,接著添加1 μl蛋白酶K溶液,且在37℃下繼續培育10分鐘。接著將1 μl反應物轉型至TOP10化學性勝任大腸桿菌細胞中。在LA+50 μg/ml羧苄青黴素板上選擇轉型體。揀選數個群落,且將各群落接種至含有LB+50μg/ml羧苄青黴素之5 ml管中,且在37℃、以200 rpm震盪下使培養物生長隔夜。遵循製造商之方案,使用QIAprepSpin Miniprep套組(Qiagen,Inc.)自隔夜培養管中分離質體。對數個質體進行定序以驗證DNA序列為正確的。
使用基因槍PDS-1000/HE粒子傳遞系統將針對解脂耶氏酵母進行密碼子最佳化之野葛異戊二烯合成酶pTrex3g質體(圖14)以基因槍技術轉型至四重缺失之里氏木黴菌株中(參見WO 2005/001036 A2)。使用專利公開案WO 2005/001036 A2之實例11中所列之方案來分離穩定轉型體及評估震盪燒瓶。
II. 在重組里氏木黴菌株中製造異戊二烯
將上述異戊二烯合成酶轉型體之1 ml老培養物(15小時及36小時)轉移至頂部空間小瓶中。密封小瓶且在30℃下培育5小時。量測頂部空間氣體且由實例1所述之方法鑑別異戊二烯。兩個轉型體顯示痕量異戊二烯。可藉由培育14小時來增加異戊二烯之量。兩個陽性樣品顯示歷經14小時培育,異戊二烯之含量為約0.5 μg/L。未轉型之對照顯示異戊二烯之含量不可偵測。此實驗顯示當向里氏木黴供給外源異戊二烯合成酶時,其能夠自內源前驅物製造異戊二烯。
實例6:在耶氏酵母屬中製造異戊二烯
I. 構築用於在解脂耶氏酵母中表現野葛異戊二烯合成酶之載體
構築用於在解脂耶氏酵母中表現野葛異戊二烯合成酶基因之載體的起點為載體pSPZ1(MAP29Spb)。此載體之完整序列(SEQ ID No:11)展示於圖15中。
藉由使用解脂耶氏酵母菌株GICC 120285之染色體DNA作為模板進行PCR來擴增以下片段:無啟動子形式之URA3基因、18S核糖體RNA基因之片段、解脂耶氏酵母XPR2基因之轉錄終止子,及兩個含有XPR2及ICL1基因之啟動子的DNA片段。使用以下PCR引子:
ICL1 3
5'-
GGTGAATTCAGTCTACTGGGGATTCCCAAATCTATATATACTGCAGGTGAC(SEQ ID NO:40)
ICL1 5
5'-GCAGGTGGGAAACTATGCACTCC(SEQ ID NO:41)XPR 3
5'-CCTGAATTCTGTTGGATTGGAGGATTGGATAGTGGG(SEQ ID NO: 42)
XPR 5
5'-GGTGTCGACGTACGGTCGAGCTTATTGACC(SEQ ID NO:43)XPRT3
5'-GGTGGGCCCGCATTTTGCCACCTACAAGCCAG(SEQ ID NO:44)XPRT 5
5'-GGTGAATTCTAGAGGATCCCAACGCTGTTGCCTACAACGG(SEQ ID NO:45)
Y18S3
5'-GGTGCGGCCGCTGTCTGGACCTGGTGAGTTTCCCCG(SEQ ID NO:46)
Y18S 5
5'-GGTGGGCCCATTAAATCAGTTATCGTTTATTTGATAG(SEQ ID NO:47)
YURA3
5'-GGTGACCAGCAAGTCCATGGGTGGTTTGATCATGG(SEQ ID NO:48)
YURA 50
5'-GGTGCGGCCGCCTTTGGAGTACGACTCCAACTATG(SEQ ID NO:49)
YURA 51
5'-GCGGCCGCAGACTAAATTTATTTCAGTCTCC(SEQ ID NO:50)
對於PCR擴增,按照製造商之說明書使用PfuUltraII聚合酶(Stratagene)、供應商提供之緩衝液及dNTP、2.5 μM引子及指定模板DNA。使用以下循環進行擴增:95℃下持續1分鐘;34次(95℃下持續30秒;55℃下持續30秒;72℃下持續3分鐘);及72℃下持續10分鐘,接著在4℃下培育。
由DNA 2.0獲得編碼針對耶氏酵母中之表現進行密碼子最佳化之野葛異戊二烯合成酶基因的合成DNA分子(圖16;SEQ ID NO:12)。在XPR2及ICL1啟動子控制下載運合成野葛異戊二烯合成酶基因之質體pYLA(KZ1)及pYLI(KZ1)之構築流程的全部細節分別呈現於圖18中。亦構築對照質體,其中插入交配因子基因(MAP29)來替代異戊二烯合成酶基因(圖18E及圖18F)。
可使用類似選殖程序表現楊屬(銀白楊與歐洲山楊雜交種)異戊二烯合成酶基因。楊屬異戊二烯之序列描述於Miller B.等人(2001)Planta 213,483-487中,且展示於圖17中(SEQ ID NO:13)。產生在XPR2及ICL1啟動子控制下載連合成楊屬異戊二烯合成酶基因之質體pYLA(POP1)及pYLI(POP1)的構築流程分別呈現於圖18A及圖18B中。
II. 由重組解脂耶氏酵母菌株製造異戊二烯
Sac II分解載體pYLA(KZ1)、pYLI(KZ1)、pYLA(MAP29)及pYLI(MAP29),且使用該等載體藉由標準乙酸鋰/聚乙二醇程序將解脂耶氏酵母菌株CLIB 122轉型成尿苷原養型(uridine prototrophy)0簡言之,藉由離心(4000 rpm,10分鐘)收集於YEPD(1%酵母提取物、2%蛋白腖、2%葡萄糖)中生長隔夜之酵母細胞,用無菌水洗滌一次,且懸浮於0.1 M乙酸鋰(pH 6.0)中。將細胞懸浮液之200 μl等分試樣與線性化質體DNA溶液(10-20 μg)混合,在室溫下培育10分鐘,且於相同緩衝液中與1 ml 50% PEG 4000混合。在室溫下再培育懸浮液1小時,接著在42℃下熱休克2分鐘。接著將細胞塗於SC his leu板(0.67%酵母氮源、2%葡萄糖、各100 mg/L之白胺酸及組胺酸)上。在30℃下培育3-4天後,出現轉型體。
在30℃、震盪下,使三個來自pYLA(KZ1)轉型之分離物、三個來自pYLI(KZ1)轉型之分離物、兩個來自pYLA(MAP29)轉型之分離物及兩個來自pYLI(MAP29)轉型之分離物於YEP7培養基(1%酵母提取物、2%蛋白腖,pH 7.0)中生長24小時。藉由離心自10 ml培養物中收集細胞,再懸浮於3 ml新鮮YEP7中,且置於15 ml螺旋帽小瓶中。在室溫、平緩(60 rpm)震盪下,培育小瓶隔夜。如實例1所述,藉由氣相層析,使用質譜偵測器來分析此等小瓶之頂部空間氣體中之異戊二烯含量。以pYLA(KZ1)及pYLI(KZ1)獲得之所有轉型體皆製造可易於偵測之量的異戊二烯(0.5 μg/L至1 μg/L,圖20)。在載運植酸酶基因而非異戊二烯合成酶基因之對照菌株的頂部空間氣體中未偵測到異戊二烯。
實例7:在表現野葛異戊二烯合成酶及 idi 、或 dxs 、或 idi dxs 之大腸桿菌中製造異戊二烯
I. 構築編碼野葛異戊二烯合成酶及idi 、或dxs 、或ididxs 之載體以供在大腸桿菌中製造異戊二烯
i) 構築pTrcKudzuKan
用賦予康黴素抗性之基因置換pTrcKudzu(實例1所述)之bla 基因。為移除bla 基因,用Bsp HI分解pTrcKudzu,用蝦鹼性磷酸酶(SAP)處理,在65℃下熱滅活,接著用Klenow片段及dNTP填補末端。由瓊脂糖凝膠純化5 kbp大片段,且使用引子MCM22 5'-GATCAAGCTTAACCGGAATTGCCAGCTG(SEQ ID NO:14)及MCM23 5'-GATCCGATCGTCAGAAGAACTCGTCAAGAAGGC(SEQ ID NO:15)將該片段接合於已自pCR-Blunt-II-TOPO進行PCR擴增之kanr 基因,用Hin dIII及Pvu I分解,且填補末端。在含有50 μg/ml康黴素之LA上選擇載運賦予康黴素抗性之質體(pTrcKudzuKan)的轉型體。
ii) 構築pTrcKudzu yIDI Kan
Pst I分解pTrcKudzuKan,用SAP處理,進行熱滅活及凝膠純化。用合成RBS將其接合於編碼來自釀酒酵母之idi 的PCR產物。PCR之引子為NsiI-YIDI 1 F 5'-CATCAATGCATCGCCCTTAGGAGGTAAAAAAAAATGAC(SEQ ID NO:16)及PstI-YIDI 1 R 5'-CCTTCTGCAGGACGCG TTGTTATAGC(SEQ ID NO:17);且模板為釀酒酵母基因組DNA。PCR產物在接合之前用Nsi I及Pst I分解且經凝膠純化。將接合混合物轉型至化學性勝任TOP10細胞中,且在含有50 μg/ml康黴素之LA上進行選擇。分離數個轉型體且定序,所得質體稱為pTrcKudzu-yIDI(kan)(圖28及圖29)。
iii) 構築pTrcKudzu DXS Kan
Pst I分解質體pTrcKudzuKan,用SAP處理,進行熱滅活及凝膠純化。用合成RBS將其接合於編碼來自大腸桿菌之dxs 的PCR產物。PCR之引子為MCM135'-GATCATGCATTCGCCCTTAGGAGGTAAAAAAACATGAGTTTTGATATTGCCAAATACCCG(SEQ ID NO:18)及MCM14 5'-CATGCTGCAGTTATGCCAGCCAGGCCTTGAT(SEQ ID NO:19);且模板為大腸桿菌基因組DNA。PCR產物在接合之前用Nsi I及Pst I分解且經凝膠純化。將所得轉型反應物轉型至TOP10細胞中,且在含有50 μg/ml康黴素之LA上進行選擇。分離數個轉型體且定序,所得質體稱為pTrcKudzu-DXS(kan)(圖30及圖31)。
iv) 構築pTrcKudzu-yIDI-dxs(kan)
Pst I分解pTrcKudzu-yIDI(kan),用SAP處理,進行熱滅活及凝膠純化。用合成RBS將其接合於編碼大腸桿菌dxs 之PCR產物(引子MCM13 5'-GATCATGCATTCGCCCTTAGGAGGTAAAAAAACATGAGTTTTGATATTGCCAAATACCCG(SEQ ID NO:18)及MCM14 5'-CATGCTGCAGTTATGCCAGCCAGGCCTTGAT(SEQ ID NO:19);模板TOP10細胞),該PCR產物已用Nsi I及Pst I分解且經凝膠純化。最終質體稱為pTrcKudzu-yIDI-dxs(kan)(圖21及圖22)。
v) 構築pCL PtrcKudzu
使用Ssp I自pTrcKudzu分解上述實例1之含有啟動子、結構基因及終止子之DNA片段,且進行凝膠純化。將其接合於已用Pvu II分解、用SAP處理且經熱滅活之pCL1920。將所得接合混合物轉型至TOP10細胞中,且在含有50 μg/ml壯觀黴素之LA中進行選擇。分離數個純系且定序,且選擇其中兩者。pCL PtrcKudzu及pCL PtrcKudzu(A3)具有相反定向之插入物(圖32-35)。
vi) 構築pCL PtrcKudzu yIDI
將上述(ii)之經Nsi I-Pst I分解、經凝膠純化之IDI PCR擴增子接合至已用Pst I分解、用SAP處理且經熱滅活之pCL PtrcKudzu中。將接合混合物轉型至TOP10細胞中,且在含有50 μg/ml壯觀黴素之LA中進行選擇。分離數個純系且定序,所得質體稱為pCL PtrcKudzu yIDI(圖36及圖37)。
vii) 構築pCL PtrcKudzu DXS
將上述(iii)之經Nsi I-Pst I分解、經凝膠純化之DXS PCR擴增子接合至已用Pst I分解、用SAP處理且經熱滅活之pCL PtrcKudzu(A3)中。將接合混合物轉型至TOP10細胞中,且在含有50 μg/ml壯觀黴素之LA中進行選擇。分離數個純系且定序,所得質體稱為pCL PtrcKudzu DXS(圖38及圖39)。
II. 量測在不同複本數下表現野葛異戊二烯合成酶、idi 及/或dxs 之培養物的頂部空間氣體中之異戊二烯
使先前經質體pTrcKudzu(kan)(A)、pTrcKudzu-yIDI kan(B)、pTrcKudzu-DXS kan(C)、pTrcKudzu-yIDI-DXS kan(D)轉型之大腸桿菌BL21(λDE3)之培養物於LB+50 μg/ml康黴素中生長。使pCL PtrcKudzu(E)、pCL PtrcKudzu、pCL PtrcKudzu-yIDI(F)及pCL PtrcKudzu-DXS(G)之培養物於LB+50 μg/ml壯觀黴素中生長。在0時(OD600 為約0.5)用400 μM IPTG誘導培養物,且獲取樣品以供量測頂部空間氣體中之異戊二烯(參見實例1)。結果展示於圖23A-23G中。
藉由轉型將質體pTrcKudzu-yIDI-dxs(kan)引入大腸桿菌菌株BL21中。在20℃下使所得菌株BL21/pTrc Kudzu IDI DXS於含有康黴素(50 μg/ml)之LB中生長隔夜,且用於接種含有1%葡萄糖之TM3(13.6 g K2 PO4 、13.6 g KH2 PO4 、2.0 g MgSO4 ‧7H2 O、2.0 g單水合檸檬酸、0.3 g檸檬酸鐵銨、3.2 g(NH4 )2 SO4 、0.2 g酵母提取物、1.0 ml 1000X改質痕量金屬溶液,調整至pH 6.8且用H2 O補足,且經過濾滅菌)之震盪燒瓶。在30℃下培育該等燒瓶直至OD600 達到0.8為止,接著用400 μM IPTG進行誘導。在誘導後之多個時間獲取樣品,且如實例1所述量測頂部空間氣體中異戊二烯之量。結果展示於圖23H中。
III. 在大腸桿菌/pTrcKudzu yIDI DXS中自生質製造異戊二烯
測試菌株BL21 pTrcKudzuIDIDXS自三種類型之生質(甜菜渣、玉米乾草及軟木漿)產生異戊二烯之能力,使用葡萄糖作為對照。藉由酶促水解製備生質之水解產物(Brown,L及Torget,R.,1996,NREL standard assay method Lap-009「Enzymatic Saccharification of Lignocellulosic Biomass」),且在基於葡萄糖當量稀釋下使用。在此實例中,葡萄糖當量等於1%葡萄糖。使用來自BL21(DE3)pTrcKudzu yIDI DXS(kan)之板新鮮轉型細胞之單一群落接種5 ml LB+康黴素(50 μg/ml)。在25℃、震盪下培育培養物隔夜。次日,於25 ml TM3+0.2% YE+1%原料中將隔夜培養物稀釋至OD600 為0.05。原料為玉米乾草、甜菜渣或軟木漿。使用葡萄糖作為陽性對照,且不使用葡萄糖作為陰性對照。在30℃、以180 rpm震盪下培育培養物。監測培養物之OD600 ,且當其OD600 達到約0.8時,在1小時及3小時如實例1所述分析培養物之異戊二烯產量。培養物未經誘導。含有所添加之原料的所有培養物所製造之異戊二烯均等同於葡萄糖陽性對照之情況。實驗一式兩份進行且展示於圖40中。
IV. 在大腸桿菌/pTrcKudzuIDIDXS中自轉化糖製造異戊二烯
使用來自BL21(λDE3)/pTrcKudzu yIDI DXS(kan)之板新鮮轉型細胞之單一群落接種5 ml LB+康黴素(50 μg/ml)。在25℃、震盪下培育培養物隔夜。次日,於25 ml TM3+0.2% YE+1%原料中將隔夜培養物稀釋至OD600 為0.05。原料為葡萄糖、轉化葡萄糖或玉米乾草。藉由酶促處理蔗糖糖漿製備轉化糖原料(Danisco轉化糖)。如下文(部分V)所述來製備AFEX玉米乾草。使細胞於30℃下生長,且當培養物之OD600 達到約0.8-1.0時(0小時),量測第一樣品。在0小時、1小時及3小時,分析培養物之生長(如由OD600 量測)及異戊二烯產量(如實例1)。結果展示於圖41中。
V. 自經AFEX預處理之玉米乾草製備水解產物
經AFEX預處理之玉米乾草獲自密西根生物技術研究所(Michigan Biotechnology Institute)。預處理條件為60%濕度,1:1氨負載,及於90℃下持續30分鐘,接著空氣乾燥。經AFEX預處理之玉米乾草中之水分含量為21.27%。經AFEX預處理之玉米乾草中葡聚糖及木聚糖之含量分別為31.7%及19.1%(乾基)。糖化過程如下:將20 g經AFEX預處理之玉米乾草添加至具有5 ml 1 M檸檬酸鈉緩衝液(pH 4.8)、2.25 ml乙醇纖維素酶1000(Accellerase 1000)、0.1 ml格林酶H121(Grindamyl H121)(來自麵包製造工業用之黑麴菌的Danisco木聚糖酶產品)及72.65 ml去離子水之500 ml燒瓶中。將該燒瓶置於迴轉式震盪器中且在50℃下培育96小時。自震盪器中獲取一個樣品且使用HPLC進行分析。水解產物含有38.5 g/l葡萄糖、21.8 g/l木糖,及10.3 g/l之葡萄糖及/或木糖寡聚物。
VI. 酵母提取物對生長於批式補料培養物中之大腸桿菌之異戊二烯產量的影響
如先前關於含有上述pTrcKudzu yIDI DXS質體之大腸桿菌細胞所述,以14-L規模進行醱酵。以指數速率補給酵母提取物(Bio Springer,Montreal,Quebec,Canada)。在40小時醱酵期間,傳遞至醱酵槽中之酵母提取物之總量在70-830 g之間變化。在550 nm波長下量測醱酵培養液之光學密度。醱酵槽內之最終光學密度與所添加之酵母提取物之量成比例(圖42A)。如先前所述測定醱酵槽之釋出氣體中之異戊二烯含量。異戊二烯力價隨著醱酵過程而增加(圖42B)。所製造之異戊二烯之量與所補給之酵母提取物之量成線性比例關係(圖42C)。
VII. 以pTrcKudzu DXS yIDI之500 L醱酵製造異戊二烯
使用具有野葛異戊二烯合成酶、釀酒酵母IDI及大腸桿菌DXS核酸(大腸桿菌BL21(λDE3)pTrc Kudzu dxs yidi)之大腸桿菌細胞之500公升醱酵來製造異戊二烯。異戊二烯含量經15小時時期自50 μg/L變為300 μg/L。基於平均異戊二烯濃度、通過器件之平均流量及異戊二烯析出(breakthrough)程度,計算出所收集之異戊二烯之量為約17g°
VIII. 以生長於批式補料培養物中之大腸桿菌之500 L醱酵製造異戊二烯
培養基配方(每公升醱酵培養基):K2 HPO4 7.5 g、MgSO4 ‧7H2 O 2 g、單水合檸檬酸2 g、檸檬酸鐵銨0.3 g、酵母提取物0.5 g、1000X改質痕量金屬溶液1 ml。所有組分一起添加且溶解於去離子水中。對此溶液進行高壓滅菌。用氨氣(NH3 )將pH值調整至7.0且補足體積。滅菌及調整pH值之後,添加10 g葡萄糖、0.1 g鹽酸硫胺素、及抗生素。
1000X改質痕量金屬溶液:單水合檸檬酸40 g、MnSO4 ‧H2 O 30 g、NaCl 10 g、FeSO4 ‧7H2 O 1 g、CoCl2 ‧6H2 O 1 g、ZnSO4 ‧7H2 O 1 g、CuSO4 ‧5H2 O 100 mg、H3 BO3 100 mg、NaMoO4 ‧2H2 O 100 mg。將各組分逐一溶解於去離子水中,用HCl/NaOH將pH值調整至3.0,接著補足體積,且用0.22微米過濾器進行過濾滅菌。
在500-L生物反應器中用含有pTrcKudzu yIDI DXS質體之大腸桿菌細胞進行醱酵。進行此實驗以監測在醱酵所要之pH 7.0及溫度30℃下自葡萄糖及酵母提取物形成異戊二烯之情況。在大豆腖-酵母提取物-葡萄糖培養基中製備自冷凍小瓶中獲取之大腸桿菌菌株之接種體。在接種體生長至OD 0.15(在550 nm下所量測)之後,使用20 ml接種體接種含有2.5-L大豆腖-酵母提取物-葡萄糖培養基之生物反應器。使2.5-L生物反應器物質在30℃下生長至OD為1.0,且將2.0-L物質轉移至500 L生物反應器中。
以指數速率補給酵母提取物(Bio Springer,Montreal,Quebec,Canada)及葡萄糖。在50小時醱酵期間,傳遞至生物反應器中之葡萄糖及酵母提取物之總量分別為181.2 kg及17.6 kg。生物反應器內隨時間而變之光學密度展示於圖43A中。如先前所述測定生物反應器之釋出氣體中之異戊二烯含量。異戊二烯力價隨著醱酵過程而增加(圖43B)。在50小時醱酵期間所製造之異戊二烯之總量為55.1 g,且製造時程展示於圖43C中。
實例8:黃素氧化還原蛋白I( fldA )之過度表現增加過度表現大腸桿菌 dxs 酵母 idi 及野葛異戊二烯合成酶之菌株的異戊二烯產量
具有pTrcKudzuDXSyIDI之BL21(DE3)菌株在非誘導條件下與在IPTG誘導條件下相比製造更多異戊二烯,且觀測到積累HMBPP((E)-4-羥基-3-甲基-丁-2-烯基焦磷酸),即HDS(GcpE或IspG)之受質。使用具有pTrcKudzuDXSyIDI之BL21(DE3)菌株作為親本宿主菌株,評估引入單獨及與編碼黃素氧化還原蛋白I之fldA 基因組合之野葛異戊二烯合成酶基因的另一質體來源性複本對非誘導條件下該等菌株相對於空載體對照菌株之異戊二烯產量的影響。
此等實驗研究異戊二烯合成酶之另一複本是否改良非誘導條件下具有pTrcKudzuDXSyIDI構築體之BL21(DE3)菌株的異戊二烯產量。在非誘導條件下,異戊二烯合成酶可能為有限的且野葛酶之另一複本可能能夠改良菌株產生異戊二烯之比生產力。該等實驗亦研究另一(其他)因素是否促使菌株製造適量之異戊二烯,且fldA 之質體來源性複本是否可增加非誘導條件下具有pTrcKudzuDXSyIDI構築體之BL21(DE3)菌株之異戊二烯產量。fldA 所編碼之黃素氧化還原蛋白I欲以超過內源fldA 基因座所產生之量由pTrcHgSfldA/pBAD33構築體異位表現。黃素氧化還原蛋白I之量增加可增加DXP途徑酶GcpE(HDS或IspG)及LytB(HDR或IspH)所顯示之活體內活性,與先前於活體外所見相同(Seemann,M.等人,Agnew .Chem .Int .Ed .,41: 4337-4339,2002;Wolff,M.等人,FEBS Letters ,541: 115-120,2003),且可能改良相關菌株中實現異戊二烯合成之碳通量,使之超過相當的含pTrcKudzuDXSyIDI之BL21(DE3)對照菌株。
細菌轉型及分子生物學技術係使用標準方案(Sambrook等人)來執行,該文獻藉此以全文引用的方式併入,尤其關於細菌轉型。大腸桿菌菌株BL21(DE3)及TOP10獲自Invitrogen。在製備下文所述之pTrcHgS/pBA D33及pTrcHgSfldA/pBAD33構築體期間使用TOP10細胞。經由化學轉型將載體構築體移入BL21(DE3)菌株中以供後續評估異戊二烯產量。
構築體
前置引子
名稱:5' fldA NsiI SpeI rbs
序列:GG ATGCAT ACTAGT TTCA AGAGG TATTTCACTCATG (SEQ ID NO:54)
引子購自Integrated DNA Technologies(Coralville,Iowa)。根據製造商之說明書,以Herculase II Fusion(Stratagene)進行PCR反應。
反置引子
名稱:3' fldA PstI stop
序列:ATC CTGCAGTCA GGCATTGAGAATTTCGTC (SEQ ID NO:55)
引子購自Integrated DNA Technologies(Coralville,Iowa)。根據製造商之說明書,以Herculase II Fusion(Stratagene)進行PCR反應。
大腸桿菌12 MG1655(全球資訊網genome.wisc.edu/resources/strains.htm)為用於擴增fldA 基因座之基因組模板之來源;使用無菌牙籤將細胞直接添加至PCR反應中。
利用MinElute PCR純化套組(Qiagen)清潔fldA PCR產物。pBAD33描述於例如Luz-Maria,G.等人,J. Bacteriology ,77:4121-4130,1995中,該文獻藉此以全文引用的方式併入,尤其關於pBAD33。pTrcKudzu及pTrcKudzuDXSyIDI kan描述於例如美國申請案第12/335,071號及PCT/US2008/086809中,該等文獻藉此以全文引用的方式併入,尤其關於實例1及7。
在此,藉由將含有源自pTrcKudzu之野葛異戊二烯合成酶之Trc啟動子區、rbs及編碼序列之SspI-PstI(1934 bp)片段選殖至pBAD33之SmaI-PstI位點中來構築pTrcHgS/pBAD33。
在此構築pTrcHgSfldA/pBAD33。將包含fldA start上游22 bp直至fldA 基因之終止密碼子且包括內源rbs的經NsiI-PstI(1471 bp)分解且經PCR擴增之fldA 片段選殖至pTrcHgS/pBAD33中異戊二烯合成酶開放閱讀框架下游緊鄰之PstI位點中。
藉由Sequetech(Mountain View,California)進行定序,藉此驗證構築體。
培養條件
在25℃及30℃下使細菌於LB 1.5%瓊脂板上及TM3液體培養基中生長(參見TM3之描述,例如美國申請案第12/335,071號及PCT/US2008/086809,其藉此以全文引用的方式併入,尤其關於TM3液體培養基),該等培養基以0.1%酵母提取物及1.0%葡萄糖補充至最終濃度。適當時,分別以50 μg/ml及10 μg/ml將康黴素(Kan)及/或氯黴素(Cmp)添加至生長培養基中;基於pTrc之構築體編碼KanR 且基於pBAD33之構築體編碼CmpR 。由600 nm下所量測之光學密度來監測細菌生長。
評估異戊二烯產量
關於異戊二烯產量之頂部空間檢驗描述於實例1中。各菌株之比生長力以μg/L‧OD‧h形式報導;注意,檢驗小瓶中之比率為1900 μl頂部空間氣體:100 μl培養液。使用Microsoft Office Excel 2003軟體生成描繪各菌株之生長速率及比生產力之圖。
構築BL21(DE3)菌株及評估異戊二烯產量
構築以下BL21(DE3)菌株且評估相對於彼此之異戊二烯產量:具有pTrcKudzuDXSyIDI載體及1)空pBAD33載體(亦稱作「空載體」);2)pTrcHgS/pBAD33構築體(亦稱作「HgS」);或3)pTrcHgSfldA/pBAD33構築體(亦稱作「HgS-FldA」)之BL21(DE3)。
全部三種BL21(DE3)測試菌株皆具有KanR 及CmpR ,且在適當選擇兩種質體構築體下生長。空載體菌株表示親本對照菌株;HgS菌株表示具有野葛異戊二烯合成酶基因之另一質體來源性複本的親本菌株;HgS-FldA菌株表示具有黃素氧化還原蛋白I及異戊二烯合成酶基因之其他質體來源性複本的親本菌株。
在25℃、震盪(250 rpm)下,使細菌菌株於10 ml含有抗生素之補充TM3培養基中生長隔夜;在此及對於以下實驗,生長培養基中存在50 μg/ml康黴素及10 μg/ml氯黴素。接著將培養物稀釋至含有抗生素之新鮮補充TM3培養基中以使600 nm下之光學密度達到約0.05,且使之在30℃、震盪(250 rpm)下於250 ml Erlenmeyer燒瓶中之12.5-25 ml含有抗生素之補充TM3培養基中生長。通常,一旦600 nm下培養物之光學密度達到0.4,即評估菌株之異戊二烯產量。在最密集取樣之實驗中,一旦開始異戊二烯量測,即以45分鐘時間間隔監測各培養物之異戊二烯產量。描述空載體(對照)、HgS及HgS-FldA菌株所產生之異戊二烯之生長速率及比生產力的兩個獨立實驗之結果展示於圖46A-46D中。該等菌株在非誘導條件下生長;意謂Trc啟動子調控之基因構築體未進行IPTG誘導之表現。此處所述之實驗中所有相關質體來源性基因皆由IPTG誘導性Trc啟動子控管。此項技術中熟知Trc啟動子在不存在IPTG誘導子之情況下具活性。
在所測試之非誘導條件下,針對空載體、HgS及HgS-FldA菌株進行之異戊二烯頂部空間檢驗所獲得之結果指示,pTrcHgSfldA/pBAD33構築體上所存在之fldA之另一複本實質上增加HgS-FldA菌株之異戊二烯產量,使之超過HgS與空載體對照菌株所製造之異戊二烯。在兩個獨立實驗中,觀測到經3.75小時及2.5小時時程,HgS-FldA菌株展現出產生異戊二烯之比生產力比增加,分別為對照菌株之1.5至1.9倍及1.3至1.8倍。所觀測到的對異戊二烯產量之影響似乎特定針對含fldA 構築體之存在,此係因為HgS菌株在非誘導條件下製造之異戊二烯之量與空載體對照菌株製造之異戊二烯相當。
實例9:在製造異戊二烯之大腸桿菌中表現來自臺灣溫泉
菌BP-1之替代性ispG(gcpE或HDS)及ispH(lytB或HDR)及 其相應還原穿梭系統(reducing shuttle system)以改良異戊二烯產量
在此實例中,吾人證實鐵氧化還原蛋白/鐵氧化還原蛋白-NADP氧化還原酶/NADPH還原系統以及來自臺灣溫泉菌之GcpE及LytB酶改良大腸桿菌BL21(DE3)之異戊二烯產量。
臺灣溫泉菌如同大腸桿菌一般經由DXP途徑合成類異戊二烯,但不具有編碼黃素氧化還原蛋白之任何基因。先前顯示植物GcpE酶為鐵氧化還原蛋白依賴性酶,且黃素氧化還原蛋白無法支持cMEPP(ME-CPP)經由此酶酶促轉化成HDMAPP(HMBPP)(參見Seemann等人,FEBS Lett .,580(6): 1547-52(2006),其藉此以全文引用的方式併入)。亦於活體外證實,臺灣溫泉菌之GcpE、以及PetF(鐵氧化還原蛋白)、PetH(鐵氧化還原蛋白-NADP+ 氧化還原酶)及NADPH可使cMEPP轉化成HDMAPP(Okada及Hase,J Biol Chem ,280(21):20627-9(2005),其藉此以全文引用的方式併入)。在基因組中缺乏除鐵氧化還原蛋白以外之其他小電子載體蛋白之情況下,臺灣溫泉菌之LytB可能亦利用與GcpE相同之還原穿梭系統。
展示在REM23-26中藉由過度表現來自臺灣溫泉菌BP-1之GcpE、PetF及PetH而使異戊二烯產量增加及cMEPP含量升高。
吾人先前已證實,dxs 之表現增加會增加dxs 表現量增加及變化之製造異戊二烯之大腸桿菌菌株(REM19-22)中通過DXP途徑之通量,該等菌株係藉由將GI 1.X啟動子系列整合於大腸桿菌BL21(DE3)基因組內緊接dxs 基因座上游之處構築而成。隨後,藉由用表現petFpetH 所編碼之臺灣溫泉菌GcpE及其相應還原穿梭系統之質體轉型來產生菌株REM23-26之測試組。評估親本菌株及測試菌株之生長、異戊二烯產量及DXP途徑代謝物之存在。結果呈現於圖47-49中。
構築REM19-22之MCM16、MCM640、MCM639、MCM641及親本菌株
根據製造商之說明書,使用來自Gene Bridges GmbH之Red/ET系統進行此實例中所述之GI 1.X啟動子插入及後續抗生素抗性標記物環出。使用菌株BL21(DE3)(Invitrogen)。
引子序列
MCM319:5'
使N鹼基簡併:A鹼基得到GI 1.6-,T鹼基得到GI 1.5-,G鹼基得到GI1.2-,且C鹼基得到GI 1.0-啟動子。
MCM320:5'-
MCM327: 5'-TTGTAGACATAGTGCAGCGCCA(SEQ ID NO:59)。
GB-DW:
產生MCM638-641菌株之策略
將GI1.X啟動子系列插入dxs 之前的策略展示於圖50中。藉由使用引子組MCM319/MCM320進行PCR來擴增抗生素抗性卡匣GB-NeoR。該等引子含有50個與dxs 編碼區之5'緊接之區域同源的鹼基以允許在pRed-ET質體存在下在PCR產物電穿孔之後於特定基因座處進行重組。
擴增缺失卡匣
為擴增GB-NeoR卡匣以緊接dxs 基因座上游插入GI 1.X啟動子,設置以下PCR反應:
1 μl(100 ng GB-NeoR)
10 μlHerculaseII 緩衝液
0.5 μl dNTP(100 mM)
1.25 μl引子(10 μM)MCM319
1.25 μl引子(10 μM)MCM320
35 μl去離子水
+1 μl來自Stratagene之HerculaseII fusion
循環參數
95℃×2分鐘;[95℃×20秒,55℃×20秒,72℃×50秒]×30次循環;72℃×3分鐘;4℃直至冷卻(BioRadPCR機器)。
在1.2% E-gel(Invitrogen)上分離所得PCR片段以驗證成功擴增,且根據製造商之說明書使用QIAquick PCR純化套組進行純化。所得儲備物為GB-NeoR-GI 1.X-dxs片段。
將GB-NeoR-GI 1.X-dxs PCR產物整合至BL21(DE3)/pRed-ET菌株中
藉由電穿孔將pRed-ET載體(Gene Bridges套組)轉型至BL21(DE3)中,得到菌株MCM327(BL21(DE3)/pRed-ET)。將約500 ng之GB-NeoR-GI 1.x-dxs PCR片段電穿孔至MCM327中。在37℃、以200 rpm震盪下於L培養液中回收轉型體1小時,接著塗於含有康黴素(10 μg/ml)之L瓊脂上。藉由使用引子GB-DW/MCM327進行PCR來分析康黴素抗性群落中GB-NeoR卡匣及GI 1.X啟動子之存在。使用MCM327及GB-DW引子對來自許多轉型體(MCM617-625)之PCR片段進行定序(Quintara;Berkeley,CA),且鑑別多個相關GI 1.X-dxs 菌株。正確菌株命名為MCM617(FRT-neo-FRT-GI 1.0-dxs)、MCM618(FRT-neo-FRT-GI 1.5-dxs)、MCM623(FRT-neo-FRT-GI 1.2-dxs)及MCM625(FRT-neo-FRT-GI 1.6-dxs)。根據製造商之說明書,使用來自RED/ET套組之pCP20使菌株之康黴素抗性卡匣環出。經由康黴素(10 μg/ml)抗性損失、及顯示GB-NeoR卡匣環出之PCR來驗證轉型體。所得菌株命名為MCM638(BL21(DE3) GI 1.0-dxs)、MCM639(BL21(DE3) GI 1.5-dxs)、MCM640(BL21(DE3) GI 1.2-dxs)及MCM641(BL21(DE3) GI 1.6-dxs)。
分別自MCM638、MCM640、MCM639及MCM641構築親本菌株REM19-22
使用標準分子生物學技術構築此實例中所述之T7-MEARR alba/pBBR1MCS-5(Sambrook等人,1989,其藉此以全文引用的方式併入)。先前已描述pBBR1MCS-5質體(Kovach等人,Biotechniques ,16(5):800-2(1994),其藉此以全文引用的方式併入,尤其關於pBBR1MCS之選殖)。說明所得質體構築體之圖展示於圖51中。MCM638-641菌株用於此處所述之轉型。
引子序列
5' KpnI至lacI MEARR T7片段:5'-GCTGGGTACCCTGCCCGCTTTCCAGTCGGGAAACCT(SEQ ID NO:61)
3' SpeI至T7終止子MEARR T7片段:5'-TAGAACTAGTCAAAAAACCCCTCAAGACCCGTTTAG(SEQ ID NO:62)
M13前置引子(-20):5'-GTAAAACGACGGCCAGT(SEQ ID NO:63)
EL-1000:5'-GCACTGTCTTTCCGTCTGCTGC(SEQ ID NO:64)
A-rev:5'-CTCGTACAGGCTCAGGATAG(SEQ ID NO:65)
A-rev2:5'-TTACGTCCCAACGCTCAACT(SEQ ID NO:66)
產生REM19-22菌株之策略
將T7-MEARR alba/pBBR1MCS-5電穿孔至菌株MCM638-641中。使用具有T7聚合酶控管之MEARR alba對偶基因MD09-173(未經標記之BL21(DE3)pLysS,pET24a-P.alba(MEA)(pDu39))之載體構築體作為PCR模板。
擴增T7-MEARR alba片段
為擴增T7-MEARR alba片段以供選殖至pBBR1MCS-5質體中,進行以下PCR反應:
1 μl(約120 ng MDO9-173)
10 μlHerculaseII 緩衝液
0.5 μl dNTP(100 mM)
1.25 μl引子(10 μM)5' KpnI至lacI MEARR T7片段
1.25 μl引子(10 μM)3' SpeI至T7終止子MEARR T7片段
35μI去離子水
+1 μl來自Stratagene之HerculaseII fusion
循環參數:
95℃×2分鐘;[95℃×30秒,63℃×30秒,72℃×3分鐘]×29次循環;72℃×5分鐘;4℃直至冷卻(Biometra T3000 Combi溫度循環器)。
在1.2% E-gel(Invitrogen)上分離所得PCR片段以驗證成功擴增,且根據製造商之說明書使用QIAquick PCR純化套組(Qiagen)進行純化。所得儲備物為T7-MEARR alba片段。
將T7-MEARR alba片段選殖至pBBR1MCS-5中
根據製造商之說明書,用Kpn I及Spe I(Roche)分解約600 ng T7-MEARR alba片段及200 ng pBBR1MCS-5質體。隨後組合分解物,且使用Qiagen QiaQuick凝膠萃取套組進行清潔。根據製造商建議之方案,使用T4 DNA接合酶(New England Biolabs)接合約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的經清潔之切斷DNA。使用標準熱休克方案(參見,例如Sambrook等人,1989,其藉此以全文引用的方式併入),以接合反應轉型化學性勝任TOP10細胞(Invitrogen),在37℃下於L培養液中回收1小時,接著塗於含有慶大黴素(gentamycin)(10 μg/ml)及5-溴-4-氯-3-吲哚基-β-D-哌喃半乳糖苷(X-GAL,40 μg/ml;Sigma)之L瓊脂上。選擇白色慶大黴素抗性群落,於含有慶大黴素(10 μg/ml)之L培養液中生長隔夜,且次日收集以供製備質體。使用Qiagen Qiaprep Spin Miniprep套組分離質體構築體,且首先藉由限制性酶分解及電穿孔(如上所述)分析T7-MEARR alba片段之假定存在。使用引子M13前置引子(-20)、EL-1000、A-rev及A-rev2對相關質體製劑進行定序(Sequetech;Mountain View,CA),且鑑別正確T7-MEARR alba/pBBR1MCS-5純系。
將T7-MEARRalba/pBBR1MCS-5轉型至MCM638-641中
為構建製造異戊二烯之菌株REM19-22,藉由電穿孔將T7-MEARR alba/pBBR1MCS-5質體轉型至MCM638-641中。在L培養液中回收轉型體且塗於含有慶大黴素(10 μg/ml)之L瓊脂上。所得菌株指定如下:REM19(MCM638/T7-MEARR alba/pBBR1MCS-5)、REM20(MCM640/T7-MEARR alba/pBBR1MCS-5)、REM21(MCM639/T7-MEARR alba/pBBR1MCS-5)及REM22(MCM641/T7-MEARR alba/pBBR1MCS-5)。
構築測試菌株REM23-26
藉由將Ptac-gcpE-petF-petH/pK184構築體轉型至MCM638、MCM640、MCM639及MCM641中來構築REM23-26。由Gene Oracle,Inc.(Mountain View,CA)藉由對用於在大腸桿菌中表現之gcpEpetFpetH 進行密碼子最佳化來合成此實例中所述之質體Ptac-gcpE-petF-petH/pK184。先前已描述Ptac啟動子及aspA 終止子序列(Genbank寄存編號分別為E02927及CP001164)。pK184選殖載體已例如由Jobling及Holmes,Nucleic Acids Res . 18(17):5315-6(1990)描述,該文獻藉此以全文引用的方式併入,尤其關於pK184選殖載體。說明所得質體構築體之圖展示於圖52中。REM19-22菌株用於本文所述之轉型。
產生REM23-26菌株之策略
將Ptac-gcpE-petF-petH/pK184電穿孔至菌株REM19-22中。Ptac-gcpE-petF-petH/pK184之質體製劑由Gene Oracle,Inc.提供。
將Ptac-gcpE-petF-petH/pK184轉型至REM19-22中
為構建製造異戊二烯之測試菌株REM23-26,藉由電穿孔將Ptac-gcpE-petF-petH/pK184質體轉型至REM19-22中。在L培養液中回收轉型體且塗於含有康黴素(10 μg/ml)及慶大黴素(10 μg/ml)之L瓊脂上。所得菌株指定如下:REM23(REM19/Ptac-gcpE-petF-petH/pK184)、REM24(REM20/Ptac-gcpE-petF-petH/pK184)、REM25(RE M21/Ptac-gcpE-petF-petH/pK184)及REM26(REM22/Ptac-gcpE-petF-petH/pK184)。
分析REM19-26之生長、異戊二烯產量及DXP代謝物產生
在震盪燒瓶異戊二烯頂部空間檢驗中以及在DXP代謝物測定研究中,將親本菌株REM19-22與測試菌株REM23-26相比較。表現臺灣溫泉菌GcpE酶在大腸桿菌宿主產生DXP代謝物及製造異戊二烯方面的益處說明於圖47及圖48中。
生長
在30℃下使菌株REM19-26於TM3液體培養基(13.6 g K2 PO4 、13.6 g KH2 PO4 、2.0 g MgSO4 ‧7H2 O、2.0 g單水合檸檬酸、0.3 g檸檬酸鐵銨、3.2 g(NH4 )2 SO4 、0.2 g酵母提取物、1.0 ml 1000X改質痕量金屬溶液,調整至pH 6.8且用H2 O補足,且經過濾滅菌)中生長,該培養基以0.1%酵母提取物及1.0%葡萄糖補充至最終濃度且包括康黴素(10 μg/ml)及慶大黴素(10 μg/ml)。藉由記錄在600 nm下使用Eppendorf Biophotometer光譜儀(Eppendorf)所量測之培養物之各光學密度來週期性地監測生長。
異戊二烯產量
使用頂部空間檢驗分析異戊二烯產量。對於震盪燒瓶培養,將1 ml培養物自震盪燒瓶轉移至20 ml CTC頂部空間小瓶(Agilent小瓶目錄號5188 2753;帽目錄號5188 2759)中。將帽旋緊,且在等效溫度、以250 rpm震盪下培育小瓶。30分鐘後,自培育箱中移出小瓶且進行分析。使用與CTC Analytics(Switzerland)CombiPAL自動取樣器相接且以頂部空間模式操作之Agilent 6890 GC/MS系統進行分析。使用Agilent HP-5MS GC/MS管柱(30 m×0.25 mm;0.25 μm膜厚度)分離分析物。設置取樣器以注射500 μL頂部空間氣體。GC/MS方法利用氦作為載氣,流速為1 ml/min。保持注射口在250℃下,分流比為50:1。歷經2分鐘之分析持續時間,保持烘箱溫度為37℃。以m/z為67之單離子監測(SIM)模式操作Agilent 5793N質量選擇偵測器。自1.4分鐘至1.7分鐘切斷偵測器以允許永久氣體溶離。在此等條件下,觀測到異戊二烯(2-甲基-1,3-丁二烯)在1.78分鐘時溶離。使用校準表來定量異戊二烯之絕對量,且發現自1 μg/L至200 μg/L呈線性。使用此方法估算偵測限度為50至100 ng/L。各菌株之比生產力以μg/L OD h形式報導。注意,在檢驗小瓶中歷經30分鐘培育,1900 μl頂部空間氣體:100 μl培養液之比率引起微克異戊二烯/公升培養物至比生產力之以下轉換:(由GC-MS測定之異戊二烯/公升)×(38)/(培養物之OD 600 nm)。
DXP代謝物積累
分別分離上文所述且圖48中所描繪之製造異戊二烯之親本菌株及測試菌株REM19-22及REM23-26的DXP代謝物,且如下定量:
代謝物定量
藉由將3.5 mL培養物抽取至填充有3.5 mL乾冰冷卻甲醇之管中而使細胞代謝快速失活。藉由離心使細胞碎片集結成粒,且將上清液負載至含有30 mg吸附劑之Strata-X-AW陰離子交換管柱(Phenomenex)上。將顆粒再萃取兩次,首先用3 mL含50%甲醇之1 mM NH4 HCO3 緩衝液(pH=7.0)萃取,接著用3 mL 75%甲醇/1 mM NH4 HCO3 緩衝液(pH=7.0)萃取。每一次萃取後,藉由離心使細胞碎片集結成粒,且將上清液連續負載至同一陰離子交換管柱上。在萃取及離心步驟期間,保持樣品低於+4℃。在代謝物溶離之前,用水及甲醇(各1 mL)洗滌陰離子交換管柱,且藉由添加0.35 mL濃氨水/甲醇(1:14,v/v),接著添加0.35 mL濃氨水/水/甲醇(1:2:12,v/v/v)混合物來溶離分析物。用30 μL冰醋酸中和溶離液,且藉由在微量離心機中離心而使之澄清。
代謝物定量
使用Thermo Scientific TSQ Quantum Access質譜儀(Thermo Electron Corporation,San Jose,CA)分析代謝物。使用XCalibur及LCQuan軟體(Thermo Electron Corp)進行所有系統控制、數據擷取及質譜數據評估。對於LC-ESI-MS/MS方法,以表1所示之移動相梯度(流動速率為0.4 mL/min)溶離配備有CC 8/4 Nucleodex β-OH保護筒之對掌性Nucleodex β-OH 5 μM HPLC管柱(100×2 mm,Macherey-Nagel,Germany)。樣品注射體積為10 μL。
使用負離子模式之電噴霧電離進行質量偵測。選擇母離子之以下m/z值以SRM模式偵測相關代謝物:IPP及DMAPP為245.0,FPP為381.1,DXP為213.0,MEP為215.0,HDMAPP為260.0,及cMEPP為277.0。基於PO3 - 子離子(m/z=79.0)所產生之峰的積分強度來測定代謝物濃度。藉由注射購自Echelon Biosciences Inc之相應標準物而獲得校準曲線。基於在OD=200之1 mL培養物中所有細胞之積分體積為50 μL之假設,計算細胞內代謝物濃度。
展示在REM31及REM29中藉由過度表現臺灣溫泉菌BP-1之GcpE、LytB、PetF及PetH而使異戊二烯產量增加
吾人已證實,dxs 之表現增加使得大腸桿菌內通過DXP途徑之通量增加,而idi 基因之額外過度表現顯著增加下游類異戊二烯之產量。為證實表現非黃素氧化還原蛋白依賴性GcpE及LytB酶在通過內源大腸桿菌DXP途徑而合成異戊二烯之碳通量方面的益處,構築組成性表現dxs 及酵母IDI酶之製造異戊二烯之大腸桿菌菌株BL21(DE3)。BL21(DE3) GI 1.6-dxs菌株MCM641描述於上文。具有酵母IDI酶之載體構築體pDU9-pET-16b rev-yIDI之構築描述於本文中。含異戊二烯合成酶之銀白楊(P. alba )構築體T7-(-3) alba/pBBR 1MCS-5及T7-MTE alba/pBBR1MCS-5描述於下文。產生一組源自MCM641的製造異戊二烯且過度表現IDI之親本菌株(REM H76及REMH86),以與新產生之具有臺灣溫泉菌GcpE、LytB及其相應還原穿梭系統(下文所述)之測試組菌株(REM31及REM29)相比較。評估親本菌株及測試菌株之生長、異戊二烯產量、及DXP途徑代謝物之存在。結果描繪於圖49中。
構築pDU-9
將來自釀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 e)(yIDI)之IPP異構酶選殖至載體pET16b(Invitrogen)中。使用引子組Hg-yIDI-R2/Hg-yIDI-F2以模板DNA pTrcKudzu yIDI Kan進行PCR。PCR循環條件:
PCR反應
1 μl模板(pMVK1-菲南多氏模板(Fernando's template))
5 μl 10×PfuII Ultra緩衝液
1 μl dNTP
1 μl引子(50 μM)Hg-MVK-F2-NdeI
1 μl引子(50 μM)Hg-yIDI-R2
40 μl去離子水
+1 μl來自Stratagene之Pfu Ultra II Fusion DNA聚合酶
循環參數:
(95℃ 2分鐘;95℃ 20秒,55℃ 20秒,72℃ 21秒,29X;72℃ 3分鐘;4℃直至冷卻,使用Eppendorf Mastercycler梯度機)
根據製造商之建議,使用QiaQuick PCR純化套組純化PCR產物。使用T4接合酶(NEB),將5 μL經純化PCR產物之等分試樣接合於先前用Nde I分解-用SAP(蝦鹼性磷酸酶)處理之Invitrogen pET-16b載體。在16℃下接合隔夜。
將5 μL隔夜接合混合物引入Invitrogen TOP10細胞中,且在含有羧苄青黴素(50 μg/ml)之L瓊脂上選擇轉型體,在37℃下培育。使用QiaQuick spin Miniprep套組自轉型體分離質體。用T7啟動子及T7終止子對插入物定序(使用Quintara Bio Sequencing Service)。所得質體r稱為pDu-9。
一旦驗證序列,即根據製造商之方案將1 μl質體pDu-9轉型至BL21(DE3) pLysS宿主菌株中。在含有羧苄青黴素(50 μg/ml)之L瓊脂板上選擇轉型體且在37℃下培育。
引子序列
Hg-yIDI-R2 
Hg-yIDI-F2 
構築REMD76(MCM641/pDU9-pET-16b rev-yIDI)、REMH76及REMH86(分別為REMD76/T7-(-3) alba/pBBR1MCS-5及REMD76/T7-MTE alba/pBBR1MCS-5)產生REMD76之策略
將pDU9-pET-16b rev-yIDI電穿孔至MCM641中。
將pDU9-pET-16b rev-yIDI轉型至MCM641中
為構建過度表現BL21(DE3) GI 1.6-dxs yIDI之菌株REMD76,藉由電穿孔將表現酵母IDI(yIDI)對偶基因之pDU9-pET-16b rev-yIDI質體轉型至MCM641中。在L培養液中回收轉型體且塗於含有羧苄青黴素(50 μg/ml)之L瓊脂上。選擇羧苄青黴素抗性群落且命名為REMD76。
產生親本菌株REMH76及REMH86(分別為REMD76/T7-(-3) alba/pBBR1MCS-5及REMD76/T7-MTE alba/pBBR1MCS-5)
使用標準分子生物學技術構築此實例中所述之T7-(-3) alba/pBBR1MCS-5及T7-MTE alba/pBBR1MCS-5構築體(參見,例如Sambrook等人,1989)。先前已描述pBBR1MCS-5質體(參見Kovach 等人,Biotechniques,16(5):800-2(1994),其藉此以全文引用的方式併入,尤其關於pBBR1MCS-5質體)。說明所得質體構築體之圖展示於圖53中。REMD76菌株用於本文所述之轉型。
產生REMH76及REMH86菌株之策略
將T7-(-3) alba/pBBR1MCS-5及T7-MTE alba/pBBR1MCS-5電穿孔至菌株REMD76中。使用具有T7聚合酶控管之(-3)及MTE alba對偶基因(未經標記之pDU47-3-pET24a-P.alba(-3)及pDU42 pET24a-P.alba-MTE)之載體構築體作為PCR模板。
引子序列
5' KpnI至lacI MEARR T7片段:5'-GCTGGGTACCCTGCCCGCTTTCCAGTCGGGAAACCT(SEQ ID NO:67)
3' SpeI至T7終止子MEARR T7片段:5'-TAGAACTAGTCAAAAAACCCCTCAAGACCCGTTTAG(SEQ ID NO:68)
M13前置引子(-20):5'-GTAAAACGACGGCCAGT(SEQ ID NO:69)
EL-1000:5'-GCACTGTCTTTCCGTCTGCTGC(SEQ ID NO: 70)
A-rev:5'-CTCGTACAGGCTCAGGATAG(SEQ ID NO:71)
A-rev2:5'-TTACGTCCCAACGCTCAACT(SEQ ID NO:72)
擴增T7-(-3)及T7-MTE alba片段
為擴增T7-(-3)及T7-MTE alba片段以供選殖至pBBR1MCS-5質體中,進行以下PCR反應:1 μl(約100 ng未經標記之pDU47-3-pET24a-P.alba(-3)或pDU42 pET24a-P.alba-MTE)
10 μlHerculaseII 緩衝液
0.5 μl dNTP(100 mM)
1.25 μl引子(10 μM)5' KpnI至lacI MEARR T7片段
1.25 μl引子(10 μM)3' SpeI至T7終止子MEARR T7片段
35 μl去離子水
+1 μl來自Stratagene之HerculaseII fusion
循環參數:
95℃×2分鐘;[95℃×30秒,63℃×30秒,72℃×3分鐘]×29次循環;72℃×5分鐘;4℃直至冷卻(Biometra T3000 Combi溫度循環器)
在1.2% E-gel(Invitrogen)上分離所得PCR片段以驗證成功擴增,且根據製造商之說明書使用QIAquick PCR純化套組進行純化。所得儲備物為T7-(-3) alba片段及T7-MTE alba片段。
將T7-(-3) alba及T7-MTE alba片段選殖至pBBR1MCS-5中
根據製造商之說明書,用來自Roche之KpnI及SpeI分解約600 ng T7-(-3) alba片段或T7-MTE alba片段及200 ng pBBR1MCS-5質體。隨後組合分解物,且使用Qiagen QiaQuick凝膠萃取套組進行清潔。根據製造商建議之方案,使用來自New England Biolabs之T4 DNA接合酶接合約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的經清潔之切斷DNA。
使用標準熱休克方案(Sambrook等人,1989,其藉此以全文引用的方式併入)以接合反應轉型化學性勝任TOP10細胞(Invitrogen),在37℃下於L培養液中回收1小時,接著塗於含有慶大黴素(10 μg/ml)及5-溴-4-氯-3-吲哚基-β-D-哌喃半乳糖苷(X-GAL,40 μg/ml;Sigma)之L瓊脂上。選擇白色慶大黴素抗性群落,於含有慶大黴素(10 μg/ml)之L培養液中生長隔夜,且次日收集以供製備質體。使用Qiagen Qiaprep Spin Miniprep套組分離質體構築體,且首先藉由限制酶分解及電穿孔(如上所述)分析T7-(-3) alba片段或T7-MTE alba片段之假定存在。使用引子M13前置引子(-20)、EL-1000、A-rev及 A-rev2對所鑑別之相關質體製劑進行定序(Sequetech;Mountain View,CA),且鑑別正確T7-(-3) alba/pBBR1MCS-5及T7-MTE alba/pBBR1MCS-5純系。
構築測試菌株REM31及REM29
為產生菌株REM31及29,將質體Ptac-gcpE-lytB-petF-petH/pK184轉型至REMH76及REMH86中。由 Gene Oracle,Inc.(Mopuntain View,CA)合成此實例中所述之Ptac-gcpE-lytB-petF-petH/pK184且針對大腸桿菌進行密碼子最佳化。先前已描述Ptac啟動子及aspA 終止子序列(Genbank寄存編號分別為E02927及CP001164),且其亦以合成方式構築而成。先前已描述pK184選殖載體(參見Jobling及Holmes,Nucleic Acids Res . 18(17):5315-6(1990),其藉此以全文引用的方式併入,尤其關於pK184選殖載體)。說明所得質體構築體之圖展示於圖54中。REMH76及REMH86菌株用於本文所述之轉型。
產生REM31及REM29菌株之策略
將Ptac-gcpE-lytB-petF-petH/pK184電穿孔至REMH76菌株及REMH86菌株中:Ptac-gcpE-lytB-petF-petH/pK184之質體製劑由Gene Oracle,Inc.提供。
將Ptac-gcpE-lytB-petF-petH/pK184轉型至REMH76及REMH86中
為構建具有臺灣溫泉菌GcpE及LytB酶之製造異戊二烯之測試菌株(REM31及REM29)以相對於親本菌株(REMH76及REMH86)評估在DXP途徑通量及異戊二烯產量方面的益處,藉由電穿孔將Ptac-gcpE-lytB-petF-petH/pK184質體轉型至REMH76及REMH86中。在L培養液中回收轉型體且塗於含有羧苄青黴素(50 μg/ml)、康黴素(10 μg/ml)及慶大黴素(10 μg/ml)之L瓊脂上。所得菌株指定如下:REM31(REMH76/Ptac-gcpE-lytB-petF-petH/pK184)及REM29(REMH86/Ptac-gcpE-lytB-petF-petH/pK184)。
比較REMH76及REMH86與REM31及REM29之生長及異戊二烯產量
在震盪燒瓶異戊二烯頂部空間檢驗中以及在DXP代謝物測定研究中,分別將親本菌株REMH76及REMH86與測試菌株REM31及REM29相比較。表現臺灣溫泉菌GcpE及LytB酶在大腸桿菌宿主製造異戊二烯方面的益處說明於圖48中。
生長
在30℃下使親本菌株REMH76及REMH86與測試菌株REM31及REM29於TM3液體培養基(13.6 g K2 PO4 、13.6 gKH2 PO4 、2.0 g MgSO4 ‧7H2 O、2.0 g單水合檸檬酸、0.3 g檸檬酸鐵銨、3.2 g(NH4 )2 SO4 、0.2 g酵母提取物、1.0 ml 1000X改質痕量金屬溶液,調整至pH 6.8且用H2 O補足,且經過濾滅菌)中生長,該培養基以0.1%酵母提取物及1.0%葡萄糖補充至最終濃度且包括羧苄青黴素(50 μg/ml)、康黴素(10 μg/ml)及慶大黴素(10 μg/ml)。藉由記錄在600 nm下使用Eppendorf Biophotometer光譜儀(Eppendorf)所量測之培養物之各光學密度來週期性地監測生長。
異戊二烯產量
使用頂部空間檢驗分析異戊二烯產量。對於震盪燒瓶培養,將1 ml培養物自震盪燒瓶轉移至20 ml CTC頂部空間小瓶(Agilent小瓶目錄號5188 2753;帽目錄號5188 2759)中。將帽旋緊,且在等效溫度、以250 rpm震盪下培育小瓶。30分鐘後,自培育箱中移出小瓶且進行分析。使用與CTC Analytics(Switzerland)CombiPAL自動取樣器相接且以頂部空間模式操作之Agilent 6890 GC/MS系統進行分析。使用Agilent HP-5MS GC/MS管柱(30 m×0.25 mm;0.25 μm膜厚度)分離分析物。設置取樣器以注射500 μL頂部空間氣體。GC/MS方法利用氦作為載氣,流速為1 ml/min。保持注射口在250℃下,分流比為50:1。歷經2分鐘之分析持續時間,保持烘箱溫度為37℃。以m/z為67之單離子監測(SIM)模式操作Agilent 5793N質量選擇偵測器。自1.4分鐘至1.7分鐘切斷偵測器以允許永久氣體溶離。在此等條件下,觀測到異戊二烯(2-甲基-1,3-丁二烯)在1.78分鐘時溶離。使用校準表來定量異戊二烯之絕對量,且發現自1 μg/L至200 μg/L呈線性。使用此方法估算偵測限度為50至100 ng/L。
各菌株之比生產力以μg/L OD h形式報導。在檢驗小瓶中歷經30分鐘培育,1900 μl頂部空間氣體:100 μl培養液之比率引起微克異戊二烯/公升培養物至比生產力之以下轉換:(由GC-MS測定之異戊二烯/公升)×(38)/(培養物之OD 600 nm)。
DXP代謝物積累
分離上述製造異戊二烯之親本菌株(REMH76及REMH86)及測試菌株(REM31及REM29)的DXP代謝物,且如下所述進行定量。所得數據論述於圖48之圖例中。
代謝物萃取
藉由將3.5 mL培養物抽取至填充有3.5 mL乾冰冷卻甲醇之管中而使細胞代謝快速失活。藉由離心使細胞碎片集結成粒,且將上清液負載至含有30 mg吸附劑之Strata-X-AW陰離子交換管柱(Phenomenex)上。將顆粒再萃取兩次,首先用3 mL含50%甲醇之1 mM NH4 HCO3 緩衝液(pH=7.0)萃取,接著用3 mL 75%甲醇/1 mM NH4 HCO3 緩衝液(pH=7.0)萃取。每一次萃取後,藉由離心使細胞碎片集結成粒,且將上清液連續負載至同一陰離子交換管柱上。在萃取及離心步驟期間,保持樣品低於+4℃。在代謝物溶離之前,用水及甲醇(各1 mL)洗滌陰離子交換管柱,且藉由添加0.35 mL濃氨水/甲醇(1:14,v/v),接著添加0.35 mL濃氨水/水/甲醇(1:2:12,v/v/v)混合物來溶離分析物。用30 μL冰醋酸中和溶離液,且藉由在微量離心機中離心而使之澄清。
代謝物定量
使用Thermo Scientific TSQ Quantum Access質譜儀(Thermo Electron Corporation,San Jose,CA)分析代謝物。使用XCalibur及LCQuan軟體(Thermo Electron Corp)進行所有系統控制、數據擷取及質譜數據評估。對於LC-ESI-MS/MS方法,以表1所示之移動相梯度(流動速率為0.4 mL/min)溶離配備有CC 8/4 Nucleodex β-OH保護筒之對掌性Nucleodex β-OH 5 μM HPLC管柱(100×2 mm,Macherey-Nagel,Germany)。樣品注射體積為10 μL。
使用負離子模式之電噴霧電離進行質量偵測。選擇母離
子之以下m/z值以SRM模式偵測相關代謝物:IPP及DMAPP為245.0,FPP為381.1,DXP為213.0,MEP為215.0,HDMAPP為260.0,及cMEPP為277.0。基於PO3 - 子離子(m/z=79.0)所產生之峰的積分強度來測定代謝物濃度。藉由注射購自Echelon Biosciences Inc之相應標準物而獲得校準曲線。基於在OD=200之1 mL培養物中所有細胞之積分體積為50 μL之假設,計算細胞內代謝物濃度。
實例10:使大腸桿菌BL21(DE3)基因型中之iscR缺失以改良異戊二烯產
先前研究提出,修復GcpE內之受損Fe-S中心及更新或再生GcpE內之活性4Fe-4S中心可部分地造成在經由GcpE進行之催化步驟中在DXP介導之類異戊二烯生物合成方面意識到瓶頸。已自經工程改造而過度表現isc 操縱子之大腸桿菌獲得較高量之相關酶LytB(Grwert等人,J Am Chem Soc. 126(40):12847-55(2004),其藉此以全文引用的方式併入)。由大腸桿菌isc 操縱子編碼之酶已顯示在Fe-S簇生物發生及維持方面起作用(Tokumoto及Takahashi,J. Biochem., 130: 63-71(2001);Djaman等人,J. of Biol. Chem., 279(43):44590-44599(2004),各藉此以全文引用的方式併入)。在大腸桿菌中過度表現isc 操縱子以產生較高量之含有諸如GcpE及LytB之酶的活性4Fe-4S簇之替代性方法為移除抑制isc 操縱子表現之IscR轉錄抑制子(Schwartz等人,PNAS, 98(26):14751-3(2001),其藉此以全文引用的方式併入)。此類方法最近經證實針對大腸桿菌BL21(DE3)中表現梭菌氫化酶之群組取得成功(Akhtar及Jones,Appl. Microbiol. Biotechnol. 78(5):853-62(2008),其藉此以全文引用的方式併入)。
在此實例中,吾人證實自大腸桿菌BL21(DE3)基因組中移除iscR 會顯著改良異戊二烯產量,使之超過相應野生型菌株所製造之異戊二烯。
使iscR自BL21(DE3)/pRed/ET中缺失
根據製造商之說明書,使用來自Gene Bridges GmbH之Red/ET系統進行此實例中所述之基因缺失及後續抗生素抗性標記物環出。使用菌株BL21(DE3)(Invitrogen)。
所用引子序列
頂部iscR缺失:5'-GGGCGAGTTTGAGGTGAAGTAAGACATGAGACTGACATCTGAACCCTCACTAAAGGGCGGCCGC(SEQ ID NO:80)
底部iscR缺失:5'-TTCTTTTTATTAAGCGCGTAACTTAACGTCGATCGCGTCTTGAAGTTCCTATACTTTCTAGAGAATAGGAACTTCTTACGCCCCGCCCTGCCACTCATCGCA(SEQ ID NO:81)
上iscR之5'上緣:5'-AGCCAGGAGTTGAATATCCTG(SEQ ID NO:82)
下iscR之3'下緣:5'-TGATGGACACGAGGATGGTGT(SEQ ID NO:83)
產生缺失菌株之策略
使iscR 缺失之策略展示於圖61中。藉由使用引子組頂部iscR缺失/底部iscR缺失進行PCR來擴增抗生素抗性卡匣GB-CmR以使iscR 基因座缺失。該等引子含有50個與側接iscR 基因之區域同源的鹼基以允許在pRed-ET質體存在下在PCR產物電穿孔之後於特定基因座處進行重組。
擴增缺失卡匣
為擴增GB-CmR卡匣以使iscR 缺失,設置以下PCR反應:
1 μl(100 ng GB-CmR)
10 μlHerculaseII 緩衝液
0.5 μl dNTP(100 mM)
1.25 μl引子(10 μM)頂部iscR缺失
1.25 μl引子(10 μM)底部iscR缺失
35 μl去離子水
+1 μl來自Stratagene之HerculaseII fusion
循環參數:
95℃×2分鐘;[95℃×30秒,63℃×30秒,72℃×3分鐘]×29次循環;72℃×5分鐘;4℃直至冷卻(Biometra T3000 Combi溫度循環器)。
在1.2% E-gel(Invitrogen)上分離所得PCR片段以驗證成功擴增,且根據製造商之說明書使用QIAquick PCR純化套組進行純化。所得儲備物命名為GB-CmR-iscR 片段。
將GB-CmR-iscR產物整合至BL21(DE3)基因組中
藉由電穿孔將pRed-ET載體(Gene Bridges)轉型至電穿孔勝任BL21(DE3)(Invitrogen)中,得到菌株BL21(DE3)/pRed-ET。將約500 ng GB-CmR-iscR PCR片段電穿孔至BL21(DE3)/pRed-ET中。在37℃下於L培養液中回收轉型體1小時,接著塗於含有氯黴素(10 μg/ml)之L瓊脂上。藉由以GB-CmR-iscR 片段置換iscR ,使用引子上iscR之5'上緣/下iscR之3'下緣進行PCR來分析氯黴素抗性群落。正確純系命名為REM14::CMP。根據製造商之說明書,使用來自RED/ET套組之pCP20使菌株之氯黴素抗性卡匣環出。經由氯黴素(10 μg/ml)之抗性損失及顯示GB-CmR卡匣環出之PCR來驗證轉型體。所得菌株命名為REM14。
產生菌株REM65-1及REM4(REM12及REM13之親本菌株)
用T7-MEARR alba/pBBR1MCS-5構築體轉型野生型BL21(DE3)(Invitrogen)及ΔiscR 菌株REM14以分別產生製造異戊二烯之REM65-1菌株及REM4菌株。含有載體T7-MEARR alba/pBBR1MCS-5之異戊二烯合成酶之圖展示於圖61中。T7-MEARR alba/pBBR1MCS-5之構築描述於以下實例中:在製造異戊二烯之大腸桿菌中表現來自臺灣溫泉菌BP-1之替代性ispG (gcpE )及ispH (lytB )及其相應還原穿梭系統以改良異戊二烯產量。
將T7-MEAR R alba/pBBR1MCS-5轉型至BL21(DE3)及REM14中
為構建製造異戊二烯之REM65-1菌株及REM4菌株,藉由電穿孔將T7-MEARR alba/pBBR1MCS-5質體轉型至BL21(DE3)(Invitrogen)及REM14中。在L培養液中回收轉型體且塗於含有慶大黴素(10 μg/ml)之L瓊脂上。所得菌株指定如下:REM65-1(BL21(DE3)/T7-MEARR alba/pBBR1MCS-5)及REM4(REM14/T7-MEARR alba/pBBR1MCS-5)。
構築測試菌株REM12及REM13
由DNA2.0(Menlo Park,CA)合成大腸桿菌之整個DXP途徑且將其選殖至pET24a中(見圖63)。
為構建具有較高通量DXP途徑之製造異戊二烯之REM12及REM13菌株,藉由電穿孔將DXP操縱子pET24a質體轉型至REM65-1及REM4中。含有載體DXP操縱子pET24a質體之DXP途徑酶之圖展示於圖63中。
將DXP操縱子pET24a轉型至REM65-1及REM4中為構建測試菌株REM12及REM13菌株,藉由電穿孔將DXP操縱子pET24a質體轉型至REM65-1及REM4中。在L培養液中回收轉型體且塗於含有慶大黴素(10 μg/ml)及康黴素(10 μg/ml)之L瓊脂上。所得菌株指定如下:REM12(REM65-1/DXP操縱子pET24a)及REM13(REM4//DXP操縱子pET24a)。
分析REM12及REM13之生長及異戊二烯產量
在震盪燒瓶異戊二烯頂部空間檢驗中比較野生型菌株REM12與其他方面同源基因之ΔiscR 菌株REM13。大腸桿菌宿主中之iscR 損失在異戊二烯產量方面之益處及對生長速率之影響說明於圖60中。
生長
在30℃下使菌株REM12及REM13於TM3液體培養基(13.6 g K2 PO4 、13.6 g KH2 PO4 、2.0 g MgSO4 ‧7H2 O、2.0 g單水合檸檬酸、0.3 g檸檬酸鐵銨、3.2 g(NH4 )2 SO4 、0.2 g酵母提取物、1.0 ml 1000X改質痕量金屬溶液,調整至pH 6.8且用H2 O補足,且經過濾滅菌)中生長,該培養基以0.1%酵母提取物及1.0%葡萄糖補充至最終濃度且包括康黴素(10 μg/ml)及慶大黴素(10 μg/ml)。藉由記錄在600 nm下使用Eppendorf Biophotometer光譜儀(Eppendorf)所量測之培養物之各光學密度來週期性地監測生長。將50 μM異丙基β-D-1-硫代哌喃半乳糖苷(IPTG)添加至培養物中以在零時誘導菌株所具有之異戊二烯合成酶及DXP酶表現,如圖60之圖例所指示。
異戊二烯產量
使用頂部空間檢驗分析異戊二烯產量。對於震盪燒瓶培養,將1 ml培養物自震盪燒瓶轉移至20 ml CTC頂部空間小瓶(Agilent小瓶目錄號5188 2753;帽目錄號5188 2759)中。將帽旋緊,且在等效溫度、以250 rpm震盪下培育小瓶。30分鐘後,自培育箱中移出小瓶且進行分析。使用與CTC Analytics(Switzerland)CombiPAL自動取樣器相接且以頂部空間模式操作之Agilent 6890 GC/MS系統進行分析。使用Agilent HP-5MS GC/MS管柱(30 m×0.25 mm;0.25 μm膜厚度)分離分析物。設置取樣器以注射500 μL頂部空間氣體。GC/MS方法利用氦作為載氣,流速為1 ml/min。保持注射口在250℃下,分流比為50:1。歷經2分鐘之分析持續時間,保持烘箱溫度為37℃。以m/z為67之單離子監測(SIM)模式操作Agilent 5793N質量選擇偵測器。自1.4分鐘至1.7分鐘切斷偵測器以允許永久氣體溶離。在此等條件下,觀測到異戊二烯(2-甲基-1,3-丁二烯)在1.78分鐘時溶離。使用校準表來定量異戊二烯之絕對量,且發現自1 μg/L至200 μg/L呈線性。使用此方法估算偵測限度為50至100 ng/L。各菌株之比生產力以μg/L‧OD‧h形式報導。注意,在檢驗小瓶中歷經30分鐘培育,1900 μl頂部空間氣體:100 μl培養液之比率引起微克異戊二烯/公升培養物至比生產力之以下轉換:(由GC-MS測定之異戊二烯/公升)×(38)/(培養物之OD 600 nm)。
實例11:藉由補充BL21(DE3)PL.2 mKKDyI ::FRT之 Δ ispG 及/或Δ ispH 菌株評估來自不同生物體之替代性 ispG ( gcpE )及 i spH ( lytB )對偶基因
吾人構築表現下游甲羥戊酸途徑(來自酵母之甲羥戊酸激酶、磷酸甲羥戊酸激酶、二磷酸甲羥戊酸去羧酶及IPP異構酶)之大腸桿菌菌株作為基礎菌株以供測試來自異源生物體之DXP途徑酶之功能性。此菌株若在甲羥戊酸存在下生長,則自下游甲羥戊酸途徑製造IPP及DMAPP。可藉由使菌株在甲羥戊酸存在下生長來補救DXP途徑酶之缺失。因此,可在含有下游MVA途徑且在不存在甲羥戊酸之情況下尋求生長之大腸桿菌中表現異源DXP途徑基因之功能性。
構築MD09-170(BL21(DE3)PL.2 mKKDyI::FRT)
引子序列
MCM 161:
MCM162:
MCM143:
MCM144:
自MCM521(BL21 neo-PL.2-mKKDyI)產生P1噬菌體溶菌液且轉導至BL21(DE3)中(根據程序12-遺傳轉導,使用P1vir方案)。在含有康黴素(20 μg/ml)之L瓊脂板上選擇轉導體,同時在37℃下培育隔夜。藉由PCR驗證四個群落為正確轉導體。選擇此等群落之一且命名為MD09-169(BL21(DE3)PL.2mKKDyI ::Kan)。根據製造商之說明書,使用來自Gene Bridges GmbH之Red/ET系統之pCP20使此菌株之康黴素抗性標記物環出。藉由測試對康黴素(20μg/ml)之敏感性來確認正確環出,接著藉由PCR驗證康黴素抗性卡匣之損失。正確菌株命名為MD09-170(BL21(DE3)PL.2mKKDyI ::FRT)。
使ispG及ispH自MD09-170中缺失
根據製造商之說明書,使用來自Gene Bridges GmbH之Red/ET系統進行此實例中所述之基因缺失及後續抗生素抗性標記物環出。使用菌株MD09-170。
所用引子序列
MQ09-18F
5'-
MQ09-18R 5'-
MQ09-19F 5'
MQ09-19R 5'
MQ09-20F
MQ09-20R
MQ09-21F
MQ09-21R
產生缺失菌株之策略
使ispG及ispH缺失之策略展示於圖66中。藉由使用分別針對ispG或ispH缺失之引子組MQ09-18F/MQ09-18R或MQ09-19F/MQ09-19R進行PCR來擴增抗生素抗性卡匣GB-CmR。該等引子含有50個與側接ispG或ispH基因之區域同源的鹼基以允許在pRed-ET質體存在下在PCR產物電穿孔之後於特定基因座處進行重組。
擴增缺失卡匣
為擴增GB-CmR卡匣以使ispGispH 缺失,設置以下PCR反應:
2 μl(100 ng GB-CmR)
10 μlHerculaseII 緩衝液
0.5 μl dNTP(100 mM)
1.25 μl引子(10 μM)MQ09-18F/19F
1.25 μl引子(10 μM)MQ09-18R/19R
2 μl DMSO
32 μl去離子水
+1 μl來自Stratagene之HerculaseII fusion
循環參數:
95℃×2分鐘;[95℃×20秒,55℃×20秒,72℃×50秒]×29次循環;72℃×3分鐘;4℃直至冷卻(Eppendorf Mastercycler PCR機器)
在1.2% E-gel(Invitrogen)上分離所得PCR片段,且根據製造商之說明書使用Qiagen QiaQuick凝膠萃取套組及QIAquick PCR純化套組進行純化。所得儲備物為:約180 ng/μl GB-CmR-ispG 片段(1.593 kb),及約165 ng/μl GB-CmR-ispH 片段(1.593 kb)。
將GB-CmR-ispG或GB-CmR-ispH PCR產物整合至MD09-170/pRed-ET菌株中
藉由電穿孔將pRed-ET載體(Gene Bridges套組)轉型至MD09-170中,得到菌株MD09-170/pRed-ET。將約300-500 ngGB-CmR-ispG 或GB-CmR-ispH PCR片段電穿孔至MD09-170/pRed-ET中。在37℃下於含有500 μM甲羥戊酸(Sigma)之L培養液中回收轉型體1小時,接著塗於含有氯黴素(5μg/ml)及甲羥戊酸(MVA)(500 μM)之L瓊脂上。藉由分別使用引子MQ09-20F/MQ09-20R或MQ09-21F/MQ09-21R進行PCR來分析氯黴素抗性群落中GB-CmR卡匣的存在及ispGispH 基因的缺乏。正確菌株命名為MD09-209(BL21(DE3)PL.2 mKKDyI::FRT-ΔispG::Cm )及MD09-210(BL21(DE3)PL.2 mKKDyI::FRT-ΔispH::Cm )。根據製造商之說明書,使用來自RED/ET套組之pCP20使兩個菌株之氯黴素抗性卡匣環出。經由氯黴素(5 μg/ml)之抗性損失及顯示GB-CmR卡匣環出之PCR來驗證轉型體。
所得菌株命名為MD09-219(BL21(DE3)PL.2mKKDyI ::FRT-ΔispG::FRT)及MD09-220(BL21(DE3)PL.2mKKDyI ::FRT-ΔispH::FRT)。
用來自臺灣溫泉菌BP-1之對偶基因補充MD09-219及MD09-220
為測試來自臺灣溫泉菌之gcpElytB 基因(經註釋)之功能性,藉由電穿孔將表現此等構築體或來自大腸桿菌之gcpElytB 的以下質體轉型至MD09-219及MD09-220中:
1.大腸桿菌:GI 1.6-gcpE-lytB-yidi/pCR-Blunt II-TOPO(Kan)(陽性對照)
2.臺灣溫泉菌:Ptac-gcpE-petF-petH/pK184(Kan)
3.臺灣溫泉菌:Ptac-gcpE-lytB-petF-petH/pK184(Kan)
在含有MVA(500 μM)之L培養液中回收來自1.(大腸桿菌)之轉型體,且塗於含有康黴素(50 μg/ml)之L瓊脂上。所得菌株命名為MD09-219/GI1.6-gcpE-lytB-yidi/pCRII-TOPO(Kan)。
在含有MVA(500 μM)及IPTG(200 μM)之L培養液中回收來自2.(臺灣溫泉菌)或3.(臺灣溫泉菌)之轉型體,接著塗於含有康黴素(50 μg/ml)及IPTG(200 μM)之L瓊脂上。所得菌株分別命名為MD09-219/Ptac-gcpE-petF-petH/pK184(Kan)及MD09-219/Ptac-gcpE-lytB-petF-petH/pK184(Kan)。
在所有板上均獲得數個轉型體,表明臺灣溫泉菌gcpElytB 在大腸桿菌中發揮功能。為確認此結果,在存在及不存在IPTG(200 μM)之情況下,使轉型體於含有康黴素(50 μg/ml)之L培養液中生長。
構築GI 1.6-gcpE-lytB-yidi/pCR-Blunt II-TOPO
使用標準分子生物學技術構築此實例中所述之GI 1.6-gcpE-lytB-yidi/pCR-Blunt II-TOPO(參見,例如Sambrook等人,Molecular Cloning: A Laboratory Manual,第2版,Cold Spring Harbor,1989,其藉此以全文引用的方式併入,尤其關於選殖技術)。說明所得質體構築體之圖展示於圖67中。MD09-219及MD09-220菌株用於本文所述之轉型。
引子序列
5' EcoRI-GI 1.X-BamHI gcpE DXP操縱子:5'-GAG GAA TTC GCG AGC CGT CAC GCC CTT GAC NAT GCC ACA TCC TGA GCA AAT AAT TCA ACC ACT AAA CAA ATC AAC CGC GTT TCC CGG AGG TAA CCG GAT CCA AGG AGA TAT ACC ATG CAT AAC CAG GCT CCA ATT CAA CGT AGA(SEQ ID NO:96)
3' PstI idi DXP操縱子:5'-ATA TCC TGC AGT TAT AGC ATT CTA TGA ATT TGC CTG TC(SEQ ID NO:97)M13前置引子(-20):5'-GTAAAACGACGGCCAGT(SEQ ID NO:98)
M13反置引子(-27):5'-CAGGAAACAGCTATGAC(SEQ ID NO:99)
使N鹼基簡併:A鹼基得到GI 1.6-,T鹼基得到GI 1.5-,G鹼基得到GI1.2-,且C鹼基得到GI 1.0-啟動子
構築GI 1.6-gcpE-lytB-yidi/pCR-Blunt II-TOPO之策略
使用具有T7聚合酶控管之合成DXP操縱子(DXP操縱子pET24a)之載體構築體作為PCR模板。
擴增GI 1.6-gcpE-lytB-yidi片段
為擴增GI 1.6-gcpE-lytB-yidi片段(其他GI 1.X-亦有可能)以供選殖至pCR-Blunt II-TOPO載體中,進行以下PCR反應:
1 μl(約100 ng DXP操縱子pET24a)
10 μlHerculaseII 緩衝液
0.5 μl dNTP(100 mM)
1.25 μl引子(10 μM)5' EcoRI-GI 1.X-BamHI gcpE DXP操縱子
1.25 μl引子(10 μM)3' PstI idi DXP操縱子
35 μl去離子水
+1 μl來自Stratagene之HerculaseII fusion
循環參數:
95℃×2分鐘;[95℃×30秒,63℃×30秒,72℃×3.5分鐘]×29次循環;72℃×5分鐘;4℃直至冷卻(Biometra T3000 Combi溫度循環器)。
在1.2% E-gel(Invitrogen)上分離所得PCR片段以驗證成功擴增,且根據製造商之說明書使用QIAquick PCR純化套組(Qiagen)進行純化。所得儲備物為GI 1.X-gcpE-lytB-yidi片段。
將GI 1.6-gcpE-lytB-yidi片段選殖至pCR-Blunt II-TOPO中
採用所建議之方案,使用Invitrogen之Zero BluntTOPOPCR選殖套組將GI 1.X-gcpE-lytB-yidi片段選殖至pCR-Blunt II-TOPO中。使用標準熱休克方案以2 μl接合反應轉型化學性勝任TOP10細胞(Invitrogen),且在37℃下於L培養液中回收1小時,接著塗於含有康黴素(10 μg/ml)之L瓊脂上。選擇所得群落,於含有康黴素(10 μg/ml)之L培養液中生長隔夜,且次日收集以供製備質體。使用QiagenQiaprep Spin Miniprep套組分離質體構築體。使用引子M13前置引子(-20)及M13反置引子(-27)對許多質體製劑進行定序(Quintara;Mountain View,CA),且鑑別正確GI 1.6-gcpE-lytB-yidi/pC R-Blunt II-TOPO純系。
實例12:藉由解除對葡萄糖吸收之控制改良大腸桿菌之異戊二烯產量
在大腸桿菌中,使用由PtsHICRR及轉運體PtsG組成之磷酸烯醇丙酮酸轉運系統(PTSglc)轉運葡萄糖(參見Tchieu等人,J. Mol. Microbiol. Biotechnol. 3(3):329-46(2001),其藉此以全文引用的方式併入)。葡萄糖在轉運至細胞中時經磷酸化,其中磷酸源於磷酸烯醇丙酮酸。所得葡萄糖-6-磷酸經由糖酵解而發生代謝,從而再生PEP。葡萄糖轉運繼續通過指數生長期,但當細胞進入停滯期時有所下調。出於商業目的,需要使所要分子之製造時間及產率達到最大,此在原料轉運體下調時難以達成。為解決此問題,藉由使ptsHIcrr 缺失且在一些實施例中使ptsG 缺失而除去PTSglc系統,且組成性表現分別編碼半乳糖透過酶及葡糖激酶之galPglk 。半乳糖透過酶轉運葡萄糖而不使之磷酸化,故必需表現葡糖激酶(參見美國專利申請案第20050079617號,其藉此以全文引用的方式併入)。使用來自Gene Bridges之Red/ET系統使BL21中之ptsHIcrr 操縱子缺失。用pRed/ET質體轉型電穿孔勝任BL21(Invitrogen),且藉由在冰冷去離子水中洗滌3-4次而使所得細胞呈電穿孔勝任。使用具有至少50個與ptsH 上游緊接或crr 下游緊接之區域同源之鹼基的前置引子及反置引子擴增GB-cmR卡匣。使用所得PCR產物轉型BL21/pRED,且將轉型體塗於含有葡萄糖(1%)及氯黴素(5 μg/ml)之MacConkey瓊脂上。已生長且顏色呈白色之轉型體將為正確基因型。使用P1轉導將剔除之ptsHIcrr 轉導至製造異戊二烯之所要宿主中。
藉由用至少50個在5'末端及3'末端同源之鹼基對(bp)進行PCR而擴增來自菌株KLpts::gal-trc::Cm或KLgalPglk-trc-cat S(參見美國專利申請案第20050079617號,其藉此以全文引用的方式併入)之Ptrc-galP-cat及Ptrc-glk-cat卡匣,以允許同源重組至具有DXP途徑或MVA途徑或這兩種途徑且表現異戊二烯合成酶(例如來自銀白楊之ispS 或其變異體)且缺失ptsHIcrr 及/或ptsG 之BL21中。使所要菌株能勝任且用pRed/ET質體轉型,且在勝任之後,用galP-trc-cat卡匣轉型新菌株。在含有1%葡萄糖及氯黴素(5 μg/ml)之MacConkey瓊脂上選擇轉型體。呈微粉紅色之群落具有正確基因型。此等卡匣中之CAT標記物由loxP 位點側接且可由標準方法環出(Palmeros等人,Gene 18;247(1-2):255-64(2000),其藉此以全文引用的方式併入)。接著用glk-trc-cat卡匣轉型表現來自Ptrc之galP 的菌株,且在含有1%葡萄糖及氯黴素(5 μg/ml)之MacConkey瓊脂上選擇轉型體。顏色呈深紅色之群落為正確群落。
所得菌株具有完整MVA途徑,具有或不具有DXP途徑組成性表現之異戊二烯合成酶(例如銀白楊ispS 或其變異體),缺失ptsHIcrr 及/或ptsG ,且組成性表現半乳糖透過酶及葡糖激酶。為證實此等菌株與經由PTSglc系統轉運葡萄糖之親本菌株相比異戊二烯產量提高及/或時間延長,在震盪燒瓶(含有1%葡萄糖、0.1%酵母提取物之TM3)、微量醱酵槽(含有1%葡萄糖、0.1%酵母提取物之TM3)中且以14公升醱酵來測試菌株。亦使用經預處理且經糖化之生質,例如玉米纖維、玉米乾草、柳枝稷、飼用高粱、軟木漿、硬木漿或其他適合生質來測試此等菌株。
缺失ptsHIcrr 及/或ptsG 且組成性表現半乳糖透過酶及葡糖激酶之菌株與未缺失ptsHIcrr 及/或ptsG 且未組成性表現半乳糖透過酶及葡糖激酶之親本菌株相比,異戊二烯產量提高及/或時間延長。
實例13:單萜及倍半萜合成酶之表現與異戊二烯合成酶之表現的組合增加大腸桿菌中異戊二烯之比生產力
在大腸桿菌中經由DXP途徑(亦稱為非甲羥戊酸途徑及MEP途徑)生物合成異戊烯基焦磷酸(IPP)及二甲基烯丙基焦磷酸(DMAPP)。可使IPP與DMAPP縮合形成香葉基焦磷酸(GPP),隨後經由法呢烯合成酶(IspA)形成法呢基焦磷酸(FPP)。可藉由用IPP延長FPP而使FPP轉化成八異戊二烯基焦磷酸(OPP)及十一異戊二烯基焦磷酸(UPP)。此等產物在大腸桿菌中發揮多種功能,包括用DMAPP使tRNA(蛋白質合成組分)異戊二烯化、用OPP形成醌(呼吸鏈組分),及用UPP形成肽聚糖(細胞壁組分)。
可藉由製造IPP及DMAPP來調控DXP途徑之產物。因此,該實例顯示在大腸桿菌中引入利用DXP途徑下游產物之萜合成酶與異戊二烯合成酶之組合會增加通過DXP途徑之通量且增加異戊二烯之比生產力。
方法
構築菌株
構築以下菌株。
將羅勒烯合成酶、法呢烯合成酶及青蒿素合成酶選殖至pTrchis2A質體中,得到pTrcFPP、pTrcAS或pTrcOS。在Ptrc啟動子之控制下,將異戊二烯合成酶(例如來自銀白楊之IspS或其變異體)選殖至pBBR中,得到pBBRPtrcalba。菌株組1)BL21GI1.6yIDI/pBBRPtrcalba自身或與PtrcFPP或pTrcAS或pTrcOS組合。
菌株組2)BL21GI1.6yIDIGI1.6DXS/pBBRPtrcalba自身或與PtrcFPP或pTrcAS或pTrcOS組合。
使菌株組1)或2)中之菌株在震盪燒瓶中或在微量醱酵槽中於含有0.1%酵母提取物及1%葡萄糖之TM3中生長。隨時間量測異戊二烯之比生產力。
比較菌株組1)中之菌株的異戊二烯比生產力。含有FPP、OS或AS之菌株的異戊二烯比生產力高於不含FPP、OS或AS之菌株。
比較菌株組2)中之菌株的異戊二烯比生產力。含有FPP、OS或AS之菌株的異戊二烯比生產力高於不含FPP、OS或AS之菌株。
實例14:避免或減少碳進入硫胺素及吡哆醇途徑中以減輕 抑制作用
1-去氧-D-木酮糖-5-磷酸(DXP)為大腸桿菌中三個基本同化途徑(亦即類異戊二烯、硫胺素及吡哆醛合成)中之受質。硫胺素或吡哆醛途徑之任何回饋調控作用均可能接著降低DXP途徑中製造類異戊二烯之通量,故為避免此作用,吾人構建硫胺素及/或吡哆醛途徑中發生突變之菌株。
A:構築硫胺素合成途徑缺失之大腸桿菌菌株
數種酶與自DXP生物合成硫胺素有關。ThiG與ThiH組合形成含有鐵硫簇之複合物(Leonardi等人,FEBS Lett. 539(1-3):95-9(2003),PMID: 12650933,其藉此以全文引用的方式併入)。ThiG與ThiH同時為合成4-甲基-5-(β-羥乙基)噻唑磷酸所需,此合成為硫胺素合成中之限速步驟(Leonardi等人,J Biol. Chem. 279(17):17054-62(2004),PMID: 14757766;Vander等人,J. Bacteriol. 175(4):982-92(1993),PMID: 8432721;其藉此以全文引用的方式併入)。由於thiG處於限速步驟中,且為1-去氧-D-木酮糖-5-磷酸之後首選的酶,故選擇thiG作為待缺失之基因。
使用引子GB400thiGF(caggagccagaacgcaactgc(SEQ ID NO:100))及GB400thiGR(CACTTTCGCCTGATGTTCACC(SEQ ID NO:101))以及來自Keio保存中心之菌株JW5549之基因組DNA獲得PCR產物(Baba等人,Mol. Syst. Biol. 2006.008(2006),其藉此以全文引用的方式併入)。PCR產物含有置換大多數thiG基因以及thiG基因兩側之約400 bp側接區的康黴素卡匣。
接著藉由使用上述PCR產物進行Red/ET重組工程改造(Gene Bridges,Dresden,Germany)來獲得BL21(DE3)thiG::Kan突變體。藉由擴增及定序證實該突變體為正確的。該菌株稱為CMP179。
B:構築吡哆醛合成途徑缺失之大腸桿菌菌株
PdxJ催化1-去氧-D-木酮糖-5-磷酸及1-胺基-丙-2-酮-3-磷酸形成吡哆醇-5-磷酸(吡哆醛-5-磷酸之前驅物,吡哆醛-5-磷酸繼而形成吡哆醛)。吡哆醇-5-磷酸係由一系列以赤藻糖-4-磷酸(由D-赤藻糖4-磷酸去氫酶(epd)催化之第一者)起始之反應製得。因此,pdxJepd 均為用於避免製造吡哆醛之良好候選物。然而,已報導epd並非糖酵解或合成吡哆醛所需(Seta等人,J. Bacteriol. 179(16):5218-21(1997),其藉此以全文引用的方式併入)。因此,選擇pdxJ 作為突變標靶。
使用引子GB400pdxJF(CAT TCA GTC TCT TGC AGG GGT C(SEQ ID NO:102))及GB400pdxJR(gcatagtgccgctcatctgcc(SEQ ID NO:103))以及來自Keio保存中心之菌株JW2548之基因組DNA獲得PCR產物(Baba等人,2006)。PCR產物含有置換大多數pdxJ基因以及pdxJ基因兩側之約400 bp側接區的康黴素卡匣。
接著藉由使用上述PCR產物進行Red/ET重組工程改造(Gene Bridges,Dresden,Germany)來獲得BL21(DE3)pdxJ::Kan突變體。藉由擴增及定序證實該突變體為正確的。該菌株稱為CMP180。
C:構築硫胺素及吡哆醛合成途徑缺失之大腸桿菌菌株
藉由使用來自Gene Bridges(Dresden,Germany)之質體706-Flp進行Flp介導之切除而自CMP179及/或CMP180中移除康黴素卡匣。接著,使用章節A中所述之PCR產物,經由Red/ET重組工程改造使BL21(DE3) pdxJ突變。
D:在thiG及/或pdxJ突變體中經由DXP途徑製造異戊二烯
在增強DXP途徑通量且表現來自銀白楊之IspS(異戊二烯合成酶)之不同構築體,諸如MCM597(BL21(DE3)pLysS pET24(MEA)alba-DXS-yIDI)或MCM719(BL21 gil.6-yIDI gil.6-dxs,pTrc(MEA)alba)中評估thiG、pdxJ或thiG pdxJ突變對經由DXP途徑製造異戊二烯之影響。
在30℃、200 RPM下,使菌株於HM1培養基(表2)+適當抗生素中生長隔夜。次日早晨,將其再懸浮於OD=0.2之新鮮HM1培養基+適當抗生素中。在30℃、200 RPM下培育燒瓶,且有規律地取樣以供測定OD及異戊二烯生產力。
當菌株MCM597或MCM719含有thiG、pdxJ或thiG pdxJ突變時,比生產力(μg異戊二烯/OD‧h)增加。
實例15:平衡丙酮酸與G-3-P(甘油醛-3-磷酸)以增加異戊二烯產量
可藉由使DXP途徑所需之兩種前驅物丙酮酸與G-3-P(甘油醛-3-磷酸)之間的平衡達到最大而積極地影響通向DXP途徑之通量(通量增加)以增加異戊二烯產量。因此,調整決定通向糖酵解中、通向磷酸戊糖途徑(PPP)中及通向恩納-杜道夫(Entner-Doudoroff,ED)途徑中之通量之酶的表現量(圖68)。在章節B-D中,同時影響丙酮酸與G-3-P之通量。亦可藉由在獨立地升高或降低丙酮酸或G-3-P之作用下使通量重定向來達成DXP途徑之兩種前驅物的最佳平衡。章節E展示共同表現甲羥戊酸途徑之此方法。另外提出,藉由選擇原料,例如補給葡萄糖+葡萄糖酸之混合物來達成所要通量平衡;章節A展示此方法。此等方法之組合可證實在達成前驅物平衡以及使異戊二烯產率最大化方面具有相加作用;此在章節F中加以測試。
章節A
用各種碳源補給已藉由習此相關技藝之人士已知且如此申請案中所例示之用以過度表現DXP途徑之程序構築之細胞、或野生型細胞,但更特定言之,用葡萄糖+葡萄糖酸或單獨葡萄糖酸補給細胞。對培養物取樣,且分析異戊二烯之析出改良。藉由在以不同濃度之碳源培養細胞期間用質譜儀連續地或在特定時間點監測培養物之頂部空間氣體來完成此分析。
章節B
對章節A中具有過度表現之DXP途徑之細胞、或野生型細胞進行遺傳工程改造以過度表現葡萄糖-6-磷酸去氫酶,從而使通向PPP及ED之通量重定向。可藉由量測異戊二烯比生產力來評估此等突變之作用及益處。
章節C
對章節A中具有過度表現之DXP途徑之細胞、或野生型細胞進行遺傳工程改造以限制葡萄糖-6-磷酸異構酶之表現,從而使通向PPP及ED之通量重定向。可藉由量測異戊二烯比生產力來評估此等突變之作用及益處。
章節D
對章節A中具有過度表現之DXP途徑之細胞、或野生型細胞進行遺傳工程改造以限制葡萄糖酸-6-磷酸去氫酶(gnd )之表現,從而限制通向磷酸戊糖之通量且使通向ED之通量達到最大。可藉由量測異戊二烯比生產力來評估此等突變之作用及益處。
章節E
在此章節中,由以丙酮酸為唯一前驅物之甲羥戊酸途徑之表現量調整DXP前驅物丙酮酸。構築細胞使其過度表現DXP途徑酶以及甲羥戊酸途徑酶,且藉由選擇適當啟動子強度來調整這兩種途徑之表現,使得丙酮酸通量與G-3-P通量平衡且無前驅物積累於細胞中。類似地,在zwf、gnd及pgi突變存在下(單獨或以所有可能的組合存在),該等方法具有改良效能之潛力。
章節F
組合章節B-E中所產生之菌株以分析潛在相加作用。測試得出,在DXP途徑過度表現之菌株中zwf與gnd之組合改良該菌株之效能。類似地,預期pgi與gnd之組合得到類似結果。
實例16:在含有PDH E1 E636Q次單位變異體之菌株中通過DXP途徑之碳通量得到改良
此實例描述構築含有丙酮酸去氫酶E1次單位(PDH)變異體之大腸桿菌BL21菌株之方法,該等變異體增加通過DXP途徑之碳通量。詳言之,此等菌株含有編碼具有E636Q點突變之PDH變異體的突變型aceE基因,該PDH變異體之丙酮酸轉化成乙醯基-CoA之活性降低(野生型PDH活性之26%)。另外,據信PDH E636Q變異體具有類dxs活性,從而經由丙酮酸與甘油醛-3-磷酸之醇醛縮合而製造1-去氧木酮糖-5-磷酸(DXP)。丙酮酸去氫酶E1 E636Q突變體之聚醛酶活性已由Nemeria等人(J. Biol. Chem.,280(22),21473-21482(2005),其藉此以全文引用的方式併入)報導。淨效應為相對於含有野生型PDH E1活性之菌株,通向DXP途徑中之碳通量增加,且通向乙醯基-CoA之碳通量減少。
含有PDH E1 E636Q突變體之大腸桿菌BL21菌株之構築係如Sauret-Geto等人(FEBS Lett.,580,736-740(2006),其藉此以全文引用的方式併入本文中)所述。簡言之,藉由將含有氯黴素乙醯基轉移酶(CAT)之卡匣插入含有一或多個編碼異源甲羥戊酸途徑(MVA)之質體的大腸桿菌BL21菌株之dxs基因座中來破壞dxs基因之染色體複本。所得大腸桿菌BL21 MVA+(dxs::CAT)菌株需要甲羥戊酸以供正常生長。當在不存在甲羥戊酸之情況下培養菌株時,抑制突變aceE基因以低頻率至中等頻率出現,其補救來自以其他方式致死之dxs表型的存活純系。進行aceE基因及相關啟動子區之定序以確認產生PDH E636Q突變體之誤義突變的存在。
用源自大腸桿菌或源自如本文所述之異源來源之dxs基因的一或多個功能複本補充所得大腸桿菌BL21 dxs::CAT PDH E1 E636Q MVA+菌株。所得菌株相對於不具有PDH E1 E636Q變異體之菌株展現通向DXP途徑中之通量改良。
另外,可用源自大腸桿菌或源自如本文所述之異源來源之DXP途徑基因、DXP途徑相關基因、鐵硫簇相互作用氧化還原基因(例如fldA或fpr)及/或IDI基因的一或多個功能複本進一步補充所得大腸桿菌BL21 dxs::CAT PDH E1 E636Q MVA+菌株。
亦可用編碼如本文所述之異戊二烯合成酶(例如來自銀白楊之IspS或其變異體)之基因的一或多個複本轉型該等菌株。與不具有PDH E636Q變異體之菌株相比,此等菌株經由DXP途徑與MVA途徑製造異戊二烯,其中相對於MVA途徑,較大比例之異戊二烯源自DXP途徑。使用熟習此項技術者已知之同位素標記技術測定DXP碳通量與MVA碳通量之比率。
必要時,可視情況使用熟習此項技術者已知之技術用編碼MVA途徑之質體處理菌株(例如CHL18或任何其他MVA途徑菌株,如美國專利申請案第61/097,186號、第61/097,189號及第61/125,336號中所述,各文獻藉此以全文引用的方式併入)。
實例17:CRP突變增加通向DXP途徑之通量且增加異戊二烯產量
某些碳源會降低敏感性操縱子的轉錄之分解代謝物抑制作用可主要限制DXP途徑中之通量,進而減少可製造之異戊二烯之量。
CRP(cAMP受體蛋白)缺失突變體可自Keio保存中心獲得且可易於評估經由DXP途徑製造異戊二烯。已研究該突變體之整體轉錄調控的影響(Perrenoud及Sauer,J. Bact . 187:3171-3179(2005),其藉此以全文引用的方式併入)。其他類型之CRP突變體亦可對該過程有利。一個此類實例為Eppler及Boos(Eppler及Boos,Mol. Micrbbiol . 33:1221-1231(1999),其藉此以全文引用的方式併入)所述之CRP突變體。CRP*為cAMP非依賴性CRP變異體。
A:構築製造異戊二烯之大腸桿菌Crp*突變體
藉由在製造異戊二烯之菌株,諸如MCM597(BL21(DE3)pLysS pET24(MEA)alba-DXS-yIDI)或MCM719(BL21 gi1.6-yIDI gi1.6-dxs,pTrc(MEA)alba)中進行P1轉導(自大腸桿菌菌株ET25(獲自W. Boos)製備之溶菌液)而引入CRP*突變,以分別形成菌株CMP220及CMP221。
B:在大腸桿菌Crp*突變體中經由DXP途徑製造異戊二烯
在30℃、200 RPM下,使菌株CMP220與CMP221以及菌株MCM597與MCM719在HM1培養基(表3)+適當抗生素+10 g/L葡萄糖+1 g/L酵母提取物中生長隔夜。次日早晨,將其再懸浮於OD=0.2之新鮮HM1培養基+適當抗生素+5 g/L葡萄糖+1 g/L酵母提取物中。在30℃、200 RPM下培育燒瓶,且有規律地取樣以供測定OD600 及異戊二烯生產力。
與菌株MCM597或MCM719相比,菌株CMP220及CMP221之比生產力(μg異戊二烯/OD‧h)增加。
C:當大腸桿菌Crp*突變體於葡萄糖/木糖混合物上生長時,在該菌株中經由DXP途徑製造異戊二烯
經預處理之生質樣品含有葡萄糖、木糖及乙酸鹽之混合物作為主要組分。在葡萄糖存在下通常阻止大腸桿菌消耗木糖。CRP*突變將有助於增強葡萄糖與木糖之共同消耗(Cirino等人,biotech. Bioeng. 95:1167-1176(2006)其藉此以全文引用的方式併入)。
在30℃、200 RPM下,使菌株CMP220與CMP221以及菌株MCM597與MCM719在HM1培養基(表3)+適當抗生素+10 g/L葡萄糖+1 g/L酵母提取物中生長隔夜。次日早晨,將其再懸浮於OD600 =0.2之新鮮HM1培養基+適當抗生素+2.5 g/L木糖及2.5 g/L葡萄糖+1 g/L酵母提取物中。在30℃、200 RPM下培育燒瓶,且有規律地取樣以供測定OD600 、異戊二烯生產力及碳水化合物濃度。藉由HPLC(離子排阻管柱Aminex HPX-87H,300 mm×7.8 mm,0.005 M H2 SO4 作為移動相,0.6 mL/min)測定碳水化合物濃度。
儘管菌株MCM597及MCM719顯示二階段生長曲線,但在菌株CMP220及CMP221中木糖與葡萄糖之共同消耗有所增加。此使得醱酵在較短時間內完成。
實例18:在具有LytBG120D突變之大腸桿菌菌株中異戊二烯產量增加
此概念之主要問題涉及突變型DXP途徑酶LytBG120D之生物化學測定以及LytBG10D酶之預期功能是否可參與到標靶DXP途徑菌株之相關態樣中以用於生物異戊二烯製造。在此實例中,所要DXP途徑菌株欲經由二甲基烯丙基焦磷酸(DMAPP)分子製造大多數(若非全部,則儘可能接近全部)異戊二烯,該分子係直接源自(E) -4-羥基-3-甲基丁-2-烯基焦磷酸(HMBPP)之LytBG120D催化;與經由IDI酶產生之DMAPP形成對比,該IDI酶使異戊烯基焦磷酸(IPP)異構成DMAPP。
已報導大腸桿菌之野生型LytB、及許多其他生物體(包括植物及藻類以及其他細菌)所共有之LytB酶製造DMAPP與IPP,兩者之比率通常在1:4至1:6(DMAPP:IPP)之範圍內。Kia-Joo Puan等人(FEBS Letters ,579:3802-3806(2005),其藉此以全文引用的方式併入)之工作提供了支持以下假設之活體內數據:LytBG120D突變型酶可製造DMAPP,但不能產生足量IPP來支持缺乏IDI之大腸桿菌的生存力。尚無支持所提出之LytBG120D活性的活體外數據引入此領域中。
當前,類異戊二烯製造系統自IPP得到其大多數產物。若確定LytBG120D僅產生DMAPP或相對於IPP所產生之DMAPP佔大多數,則在DXP途徑介導異戊二烯製造之菌株中使用lytBG120D 對偶基因可唯一產生幾乎完全源自DMAPP之類異戊二烯產物。
經由基於PCR之方法使用大腸桿菌MG1655作為模板來產生lytBG12D ,且將其選殖至表現載體(pET-15b)中。為進行比較,將野生型lytB 選殖至相同pET-15b表現載體骨架中。一旦構築體之序列已得到驗證,即將各構築體移入BL21(DE3)或相當的表現宿主中。自表現菌株製造LytB及LytBG120D,隨後使用標準親和純化程序進行純化。在進行活性評估(方案存在於文獻中)以測定穩固的酶促功能之前,蛋白質可能需要在厭氧條件下重構。LytB為含4Fe-4S簇之酶且已知對氧敏感。或者,LytB及LytBG120D可能能夠在自細胞溶菌液中純化之前直接進行檢驗,條件為在彼等條件下可支持各酶之足夠活性且可缺乏顯著Idi活性。測定各酶之表現且藉由凝膠電泳及/或免疫墨點法定量。活性檢驗描述於文獻中,但簡言之,可包括在包括受質HMBPP之先前所述緩衝液中且在缺乏Idi活性之情況下培育各酶(經純化或含於細胞提取物中)。在規定時間之後,使用HPLC方法測定DMAPP與IPP之比率。所得數據為首次可為吾人所用之關於LytBG120D之活體外結果。
若發現LytBG120D僅製造DMAPP,或至少製造比IPP多得多的DMAPP,則將lytBG120D 對偶基因之使用併入DXP途徑異戊二烯製造菌株中。最初,此係藉由在支持通過DXP途徑至異戊二烯合成酶之碳通量的宿主背景中於異戊二烯製造期中相對於野生型對偶基因過度表現lytBG120D 基因來達成。作為評估特定針對預期伴隨lytBG120D 過度表現而相對於IPP產生較高DMAPP含量之任何益處的對照,亦構築並評估過度表現野生型lytB 基因之類似菌株。此等菌株所產生之DMAPP及IPP、以及異戊二烯及其他下游類異戊二烯之量係由HPLC及/或GC-MS方法測定。
吾人過去之發現指示,大腸桿菌對較高IPP含量之耐受性不佳。此外,吾人已觀察到,較高IPP含量伴隨Idi之顯著活性會導致合成較大下游類異戊二烯產物,該等產物亦使得生存力顯著下降。由於LytB所製造之IPP相對於DMAPP佔大多數,且由於大腸桿菌之內源IdI活性極小,又由於DMAPP為異戊二烯合成酶之受質,故吾人當前之DXP系統依賴於使用源自酵母之IdI。在DXP製造菌株中使用LytBG120消除了吾人當前之系統對酵母IdI之依賴性(條件為確定LytBG120D主要製造DMAPP)。亦預期LytBG120之使用會降低下游類異戊二烯合成之水準,此係因為較大類異戊二烯之主要次單位IPP無法大量獲得。
實例19:改變宿主以減輕DXP途徑之內源調控
在大多數原核生物中製造類異戊二烯所需之DXP途徑為強力調控之途徑。當然,DXP途徑為必需的,而且需要少量,因為其使來自中心代謝中間物甘油醛-3-P及丙酮酸之碳分流。因此,當DXP途徑與內源基因一起起作用時,其可能難以逃脫調控作用。
此問題之解決方法可為使來自一種生物體之整個DXP途徑表現於另一種宿主生物體中,後一種生物體在系統發生樹上為近親或遠親。此等宿主生物體包括(但不限於)工業用生物體,諸如大腸桿菌、螢光假單胞菌(Pseudomonas fluorescens )、運動醱酵單胞菌(Zymomonas mobilis )、桿菌屬、釀酒酵母、梭菌屬(Clostridium sp. )、麩胺酸棒狀桿菌(Corynebacterium glutamicum )及釀酒酵母。自一種生物體選殖所有與途徑有關之基因的實情保證彼等基因所製造之酶可共同起作用以製造終產物DMAPP。
A:藉由選殖大腸桿菌DXP基因來構築表現DXP途徑之質體
將自質體pTrcHis2A(Invitrogen,Carlsbad,CA)進行PCR擴增之Ptrc啟動子選殖至pBBR1-MCS4質體(Kovach等人,Gene,166:175-176(1995),其藉此以全文引用的方式併入)中之多選殖位點處,留下啟動子下游之PstI位點。此質體稱為pBBR4Ptrc。使用在上游引子上含有NsiI位點及RBS且在下游引子上含有PstI位點之引子,自大腸桿菌MG1655之基因組DNA擴增大腸桿菌基因yajP(dxs)、ispC(dxr)、ispD、ispE、ispF、gcpE、lytB及idi。將該等基因依次添加至質體中。使用限制酶分解來檢查並選擇具有正確定向之純系。或者,在ispF之後引入終止子,且已在由gcpE、lytB及idi構成之操縱子之前引入新啟動子(例如Ptrc)。由此產生之質體稱為pBBR4PtrcDXPc及pBBR4PtrcDXPc2。
B:藉由合成DNA之合成來構築進行密碼子最佳化之表現DXP途徑之質體
類似於上文所述之合成操縱子經設計及定序,針對螢光假單胞菌進行密碼子最佳化,來自GeneArt(Regensburg,Germany)。將該合成操縱子次選殖於質體pBBR4Ptrc中以產生質體pBBR4PtrcDXPa。
C:大腸桿菌DXP途徑於螢光假單胞菌中之表現,及其對異戊二烯產量之影響
將針對假單胞菌屬(參見其他假單胞菌屬專利實例)進行密碼子最佳化之ispS(來自楊屬之異戊二烯合成酶)基因選殖至質體pHRP309(慶大黴素抗性)中(Parales及Harwood,Gene 133:23-30(1993),其藉此以全文引用的方式併入),且藉由雙親本交配轉型至螢光假單胞菌ATCC 13525中。藉由電穿孔將質體pBBR4PtrcDXPc、PBBR4PtrcDXPc2及pBBR4PtrcDXPa轉型至大腸桿菌S17-1中,且在LB+康黴素50 μg/ml上選擇轉型體。接著藉由雙親本交配將質體轉型至具有表現IspS之pHRP309之螢光假單胞菌中,且在M9培養基+16 mM檸檬酸鈉+康黴素50 μg/ml+慶大黴素50 μg/ml上進行選擇,以分別形成菌株CMP222、CMP223及CMP224。
當使菌株CMP222、CMP223及CMP224於HM1培養基+10 g/L葡萄糖中生長時,異戊二烯比生產力高於不含表現DXP途徑的質體之螢光假單胞菌菌株。
實例20:鑑別影響經由DXP途徑製造異戊二烯之化合物
使用具有一系列不同的碳、氮或磷酸來源之96孔微量滴定板來研究過度表現DXP途徑酶及異戊二烯合成酶之大腸桿菌菌株的異戊二烯產量及生長。令人驚訝的是,鑑別出許多以顯著程度積極地或消極地影響異戊二烯產量之化合物。積極地或消極地影響異戊二烯比生產力之化合物可幫助鑑別影響異戊二烯產量之代謝途徑。該等途徑可直接牽涉於異戊二烯製造中,或其可具有調控作用。可例如藉由遺傳修飾來修飾所鑑別之化合物或代謝途徑以使異戊二烯產量最佳化。亦可將所鑑別之碳、氮或磷酸來源直接補充至培養基中以增加異戊二烯產量。
實驗程序:
TM3培養基配方(每公升醱酵培養基):
K2 HPO4 13.6 g、KH2 PO4 13.6 g、單水合檸檬酸2 g、檸檬酸鐵銨0.3 g、(NH4 )2 SO4 3.2 g、1000×痕量金屬溶液1 ml。將所有組分依序溶解於去離子水中。用氫氧化銨(30%)將pH值調整至6.8且補足體積。用0.22微米過濾器對培養基進行過濾滅菌。使用前,將2 g MgSO4 ‧7H2 O、0.2 g酵母提取物添加至培養基中。必要時,添加碳源以使最終濃度達到0.5%。滅菌及調整pH值之後,添加所需抗生素。
1000×痕量金屬溶液(每公升醱酵培養基): 單水合檸檬酸40 g、MnSO4 ‧H2 O 30 g、NaCl 10 g、FeSO4 ‧7H2 O 1 g、CoCl2 ‧6H2 O 1 g、ZnSO4 ‧7H2 O 1 g、CuSO4 ‧5H2 O 100 mg、H3 BO3 100 mg、NaMoO4 ‧2H2 O 100 mg。將各組分逐一溶解於去離子水中,用HCl/NaOH將pH值調整至3.0,接著補足體積,且用0.22微米過濾器進行過濾滅菌。
菌株: MCM597
(i) 構築MCM597(BL21(DE3) pLys Spet24(MEA)albadxsyIDI)構築pDU-39
引子序列:
Alba TRC(MEA)-NdeI-F
Alba FLTRC(-) TEV-R
藉由使用引子組Alba TRC(MEA)-NdeI-F/Alba FLTRC(-) TER-R及模板pET24 alba HGS擴增基因來產生銀白楊異戊二烯合成酶之截短型式(描述於美國專利申請案第12/335,071號之實例10中,該文獻藉此以全文引用的方式併入)。PCR反應設置如下:
1 μl(pET24a-銀白楊)
5 μl 10×PfuUltraII融合緩衝液
1 μl dNTP(10 mM)
1 μl引子(50 μM)第1組前置引子
1 μl引子(50 μM)第1組反置引子
41 μl去離子水
+1 μl來自Stratagene之PfuUltra II Fusion DNA聚合酶
循環參數:
95℃ 1分鐘;[95℃ 30秒,55℃ 20秒,72℃ 25秒]×29次循環;72℃ 3分鐘;4℃直至冷卻(Eppendorf Mastercycler)
根據製造商之說明書,用Nde I-Xho I限制性核酸內切酶(Roche)分解PCR產物,且使用QIAquick凝膠萃取套組(Qiagen)進行凝膠純化。使用T4接合酶(New England BioLabs)將3 μl經純化產物之等分試樣接合於先前已用Nde I-Xho I分解、經凝膠純化且用蝦鹼性磷酸酶(SAP,Roche)處理之pET-24a載體(Invitrogen)。在16℃下接合隔夜。
將5 μL隔夜接合混合物之等分試樣轉型至TOP10細胞(Invitrogen)中,且在37℃下於含有康黴素(50 μg/ml)之L瓊脂上選擇轉型體隔夜。
根據製造商之說明書,使用QiaQuick Spin套組(Qiagen)自數個轉型體中分離質體。藉由Nde I-Xho I限制性核酸內切酶分解驗證插入物,且用市售T7啟動子及T7終止子對純系進行定序(Quintara Bio Sequencing Service,Berkeley,CA)。
正確質體命名為pDu-39(圖69)。
構築MCM597
引子序列
MCM270 5'-GATCGGATCCATTCGCCCTTAGGAGGTAAA(SEQ ID NO:106)MCM271 5'-GATCGCGGCCGCCAGCTGCAGGACGCGTTGTTATAGCATT(SEQ ID NO:107)
藉由使用引子MCM270/MCM271及模板pMCM72進行PCR來擴增DXS-yIDI基因(描述於美國專利申請案第12/335,071號之實例7中,該文獻藉此以全文引用的方式併入)。根據製造商關於Herculase II Fusion(Stratagene)之方案,設置兩個相同PCR反應。35 μL水、10 μL緩衝液、1.25 μL各引子、0.5 μL dNTP、1 μL聚合酶。反應如下循環:95℃ 2:00;(95℃ 0:15,55℃ 0:15,72℃ 1:45)×30;72℃ 3:00;4℃直至冷卻。
Bam HI及Not I(Roche)分解所得PCR片段,接著使用Roche快速接合套組將其接合至已用相同限制性核酸內切酶分解之pDu39中。設置含有5 μL緩衝液1、1 μL載體、3 μL插入物及1 μL接合酶之10 μL接合反應物,且在室溫下培育1小時。將5 μL等分試樣轉型至大腸桿菌Top10化學性勝任細胞(Invitrogen)中。在37℃下於含有康黴素(50 μg/ml)之L瓊脂上選擇轉型體隔夜。自數個轉型體中純化質體,且使用Herculase II Fusion(Stratagene)針對插入物之存在進行篩選。17.5 μL水、5 μL緩衝液、0.625 μL各引子、0.25 μL dNTP、0.5 μL聚合酶。反應如下循環:95℃2:00;(95℃ 0:15,52℃ 0:15,72℃ 0:45)×30;72℃ 3:00;4℃直至冷卻。對具有接近1.5 kbp之PCR產物之純系進行定序(Quintara Biosciences,Berkeley CA)。正確質體命名為MCM596。接著將質體轉型至電穿孔勝任BL21(DE3)pLysS細胞(Invitrogen)中,且在含有康黴素(50 μg/ml)及氯黴素(35 μg/mL)之L瓊脂上選擇轉型體。選擇一個群落且命名為MCM597。
實驗方案
自冷凍小瓶中獲取過度表現來自大腸桿菌之DXP途徑酶dxs 及來自釀酒酵母之idi 及來自銀白楊之異戊二烯合成酶ispS 的大腸桿菌菌株MCM597之接種體,且在LB培養液瓊脂板(含抗生素)上劃線培養,且在30℃下培育隔夜。將單一群落接種至含有葡萄糖作為唯一碳源之TM3培養基中,且在30℃下生長隔夜。藉由離心洗滌隔夜培養物,且將其再懸浮於不含葡萄糖或酵母提取物之新鮮TM3培養基中。接著將細菌稀釋至20 mL TM3培養基中以使600 nm下所量測之光學密度達到0.05。為對不同氮源之作用進行實驗測試,使用Biolog PM3B微量滴定板(Biolog,USA),將細菌稀釋至含有0.5%葡萄糖且不含酵母提取物之培養基中。為對不同碳源之作用進行實驗測試,使用Biolog PM1及PM2A微量滴定板(Biolog,USA),將細菌稀釋至含有0.2%酵母提取物且不含或含有0.5%葡萄糖之培養基中。將總共120 μL培養物分配至Biolog板之各孔中,且在30℃下於迴轉式震盪器(250 rpm)上培育該板。在實驗開始時且此後每小時,使用384孔微量滴定板讀取器(Molecular Devices,Spectramax Plus 384)在600 nm下量測各孔中之光學密度,以追蹤細菌生長。發現biolog板中無一化合物干擾600 nm下之光學密度量測值。在生長四至六小時之後,再次量測光學密度,且兩次將50 μL培養物轉移至兩個96孔石英玻璃磚(Zinsser,Germany)上且用Biomek鋁箔膠帶蓋(Beckman Coulter,USA)密封。在30℃下以450 rpm震盪玻璃磚30分鐘,接著在70℃下熱處理12分鐘。使用GC-MS(GC 7889A及MSD 5975C;Agilent Technologies,USA)量測所製造之異戊二烯。鑒於玻璃磚與玻璃磚之間的差異,針對磚平均值對異戊二烯量測值進行校正。藉由用異戊二烯產量除以各孔之光學密度來計算異戊二烯比生產力。一式兩份進行各Biolog實驗。使用統計分析(司徒頓氏T測試(students T-test))鑑別微量滴定板中對異戊二烯比生產力具有統計顯著性(p<0.1)影響之化合物。
結果
影響異戊二烯產量之氮源:
當具有DXP途徑及異戊二烯合成酶之大腸桿菌在缺乏酵母提取物之培養基中於作為唯一碳源之0.5%葡萄糖上生長時,發現許多含氮化合物積極地或消極地影響經由DXP途徑製造異戊二烯。來自Biolog之PM3B板用於此等實驗。使用統計分析鑑別最顯著影響異戊二烯產量之化合物(表4)。添加亞硝酸鹽、硝酸鹽、氨及尿素並未顯著改變異戊二烯比產量,表明醱酵培養基中之細菌並不直接缺乏氮。令人驚訝的是,增加異戊二烯比產量之化合物包括L-麩胺酸、L-天冬胺酸、嘌呤肌苷及鳥苷、L-蘇胺酸、L-絲胺酸、L-色胺酸及L-天冬醯胺。特定言之,消極地影響異戊二烯比生產力之化合物包括腺嘌呤及L-甲硫胺酸及L-酪胺酸。一些此等化合物牽涉於嘌呤及硫胺素生物合成中,與DXP途徑相關,且由此可在DXP途徑之調控方面起重要作用。
在葡萄糖上生長期間影響異戊二烯產量之碳源:
當具有DXP途徑及異戊二烯合成酶之大腸桿菌在含有0.2%酵母提取物之醱酵培養基中於0.5%葡萄糖上生長時,發現一系列碳源對經由DXP途徑之異戊二烯比生產力的影響達到令人驚訝的高程度。來自Biolog之PM1及PM2A碳源板用於此等實驗。使用統計分析鑑別最顯著影響異戊二烯產量之化合物(表5)。最顯著增加異戊二烯比生產力之化合物包括(但不限於)苯乙胺、丙酸、D-半乳糖醛酸、肌苷、L-半乳糖酸-γ-內酯、D-阿洛酮糖(D-psicose)、葡糖醛醯胺、2-胺基乙醇、D-纖維雙糖、蔗糖、黏液酸、L-蘋甲酸、L-苯丙胺酸、2,3-丁二醇、L-鳥胺酸、D-葡萄糖酸、D-胺基葡萄糖酸、D-甘露糖。預期將此等化合物添加至葡萄糖補料醱酵中將增加異戊二烯之比生產力。發現一系列其他化合物消極地影響比生產力(表5)。此等作用可由該等化合物或相關代謝途徑之調控作用產生,從而使得此等途徑為遺傳修飾所關注。
鑑別適用於製造異戊二烯之碳源: 當具有DXP途徑及異戊二烯合成酶之大腸桿菌在含有一系列不同碳源之微量滴定板中於含有0.2%酵母提取物之培養基中生長時,有可能鑑別導致以令人驚訝的高比生產力製造異戊二烯之碳源。來自Biolog之PM1碳源板用於此等實驗。一系列導致極高異戊二烯比生產力之化合物展示於表6中。最顯著增加異戊二烯比生產力之化合物包括(但不限於)D-半乳糖醛酸、D-海藻糖、N-乙醯基-D-葡糖胺、D-甘露糖醇、D-果糖、D-葡萄糖-6-磷酸、α-D-葡萄糖。於不同化合物上生長之培養物之最終光學密度展示於表6中。一些此等碳源可用於製造異戊二烯。
實例21: fpr 之表現增加改良異戊二烯產量
在此實例中,吾人證實藉由提供額外之必需輔助因子Fpr使得DXP途徑之GcpE及LytB酶之活性增強,Fpr已顯示積極地影響該等酶之活體外及活體內活性(Seemann,M.等人,Agnew.Chem. Int. Ed. ,41: 4337-4339(2002);Wolff,M.等人,FEBS Letters ,541: 115-120(2003),其藉此以全文引用的方式併入)。Fpr經由FldA 向GcpE及LytB提供源自NADPH之必需電子以執行GcpE及LytB之催化功能(於以下報導中評述:L. A. Furgerson,The mevalonate-independent Pathway to Isoprenoid Compounds: Discovery,Elucidation,and Reaction Mechanisms ,2006年2月13日出版,其藉此以全文引用的方式併入)。
在經工程改造之製造異戊二烯之大腸桿菌菌株中fpr (編碼黃素氧化還原蛋白/鐵氧化還原蛋白NADPH-氧化還原酶)之表現增加。吾人先前測試的DXP通量較高之菌株僅製造適量之異戊二烯,且觀測到積累大量cMEPP(2-C -甲基-D-赤藻糖醇-2,4-環二磷酸)與HMBPP((E )-4-羥基-3-甲基丁-2-烯基二磷酸)。cMEPP及HMBPP DXP中間物分別為GcpE及LytB之受質。Fpr之量增加可增加DXP途徑酶GcpE及LytB所顯示之活性,從而改良相關菌株中實現異戊二烯合成之碳通量,使之超過僅製造內源量之Fpr的相當BL21(DE3)對照菌株之碳通量。通量改良由異戊二烯力價增加得到證實。
fpr 編碼之黃素氧化還原蛋白/鐵氧化還原蛋白NADPH-氧化還原酶欲以較高量自大腸桿菌染色體中表現,此係藉由在fpr 開放閱讀框架之前併入高活性之組成性GI 1.6-啟動子,同時置換內源啟動子序列而達成。或者,fpr 可由多複本載體構築體異位表現。對於任一種方法,吾人之目標均在於以超過內源fldA 基因座所產生之量表現並積累Fpr。吾人之初步qRT-PCR結果表明GI 1.6-fpr 比內源基因座產生更多fpr 轉錄物,且由於fpr 訊息之量增加,將可能比對照積累更多Fpr。一旦吾人收到針對Fpr之抗體,即藉由免疫墨點法對此進行確認。
使用BL21(DE3)高DXP通量菌株作為親本宿主菌株,相對於對照菌株評估引入上調fpr 基因座對異戊二烯產量之影響。另外,對DXP中間物進行之代謝物研究表明Fpr含量增加對GcpE及LytB活性具有有利影響。
最初,構築以下BL21(DE3)測試菌株且相對於對照評估生長及異戊二烯產量:BL21(DE3) GI 1.6-dx s GI 1.6-fpr T7-MEARR alba/pBBR1MCS-5。比較此菌株與親本對照菌株(BL21(DE3) GI 1.6-dxs T7-MEARR alba/pBBR1MCS-5)之生長、異戊二烯產量及DXP代謝物積累。
生長
在30℃下使菌株於TM3液體培養基(13.6 g K2 PO4 、13.6 g KH2 PO4 、2.0 g MgSO4 ‧7H2 O、2.0 g單水合檸檬酸、0.3 g檸檬酸鐵銨、3.2 g(NH4 )2 SO4 、0.2 g酵母提取物、1.0 ml 1000X改質痕量金屬溶液,調整至pH 6.8且用H2 O補足,且經過濾滅菌)中生長,該培養基以0.1%酵母提取物及1.0%葡萄糖補充至最終濃度且包括適當抗生素。藉由記錄在600 nm下使用Eppendorf Biophotometer光譜儀(Eppendorf)所量測之培養物之各光學密度來週期性地監測生長。
異戊二烯產量
使用頂部空間檢驗分析異戊二烯產量。對於震盪燒瓶培養,將1 ml培養物自震盪燒瓶轉移至20 ml CTC頂部空間小瓶(Agilent小瓶目錄號5188 2753;帽目錄號5188 2759)中。將帽旋緊,且在等效溫度、以250 rpm震盪下培育小瓶。30分鐘後,自培育箱中移出小瓶且進行分析。使用與CTC Analytics(Switzerland)CombiPAL自動取樣器相接且以頂部空間模式操作之Agilent 6890 GC/MS系統進行分析。使用Agilent HP-5MS GC/MS管柱(30 m×0.25 mm;0.25 μm膜厚度)分離分析物。設置取樣器以注射500 μL頂部空間氣體。GC/MS方法利用氦作為載氣,流速為1 ml/min。保持注射口在250℃下,分流比為50:1。歷經2分鐘之分析持續時間,保持烘箱溫度為37℃。以m/z為67之單離子監測(SIM)模式操作Agilent 5793N質量選擇偵測器。自1.4分鐘至1.7分鐘切斷偵測器以允許永久氣體溶離。在此等條件下,觀測到異戊二烯(2-甲基-1,3-丁二烯)在1.78分鐘時溶離。使用校準表來定量異戊二烯之絕對量,且發現自1 μg/L至200 μg/L呈線性。使用此方法估算偵測限度為50至100 ng/L。各菌株之比生產力以μg/L OD h形式報導。在檢驗小瓶中歷經30分鐘培育,1900 μl頂部空間氣體:100 μl培養液之比率引起微克異戊二烯/公升培養物至比生產力之以下轉換:(由GC-MS測定之異戊二烯/公升)×(38)/(培養物之OD 600 nm)。
DXP代謝物積累
將分離製造異戊二烯之親本菌株及測試菌株之DXP代謝物,且如下定量:
代謝物萃取
藉由將3.5 mL培養物抽取至填充有3.5 mL乾冰冷卻甲醇之管中而使細胞代謝快速失活。藉由離心使細胞碎片集結成粒,且將上清液負載至含有30 mg吸附劑之Strata-X-AW陰離子交換管柱(Phenomenex)上。將顆粒再萃取兩次,首先用3 mL含50%甲醇之1 mM NH4 HCO3 緩衝液(pH=7.0)萃取,接著用3 mL 75%甲醇/1 mM NH4 HCO3 緩衝液(pH=7.0)萃取。每一次萃取後,藉由離心使細胞碎片集結成粒,且將上清液連續負載至同一陰離子交換管柱上。在萃取及離心步驟期間,保持樣品低於+4℃。在代謝物溶離之前,用水及甲醇(各1 mL)洗滌陰離子交換管柱,且藉由添加0.35 mL濃氨水/甲醇(1:14,v/v),接著添加0.35 mL濃氨水/水/甲醇(1:2:12,v/v/v)混合物來溶離分析物。用30 μL冰醋酸中和溶離液,且藉由在微量離心機中離心而使之澄清。
代謝物定量
使用Thermo Scientific TSQ Quantum Access質譜儀(Thermo Electron Corporation,San Jose,CA)分析代謝物。使用XCalibur及LCQuan軟體(Thermo Electron Corp)進行所有系統控制、數據擷取及質譜數據評估。對於LC-ESI-MS/MS方法,以表7所示之移動相梯度(流動速率為0.4 mL/min)溶離配備有CC 8/4 Nucleodex β-OH保護筒之對掌性Nucleodex β-OH 5 μM HPLC管柱(100×2 mm,Macherey-Nagel,Germany)。樣品注射體積為10 μL。
使用負離子模式之電噴霧電離進行質量偵測。選擇母離子之以下m/z值以SRM模式偵測相關代謝物:IPP及DMAPP為245.0,FPP為381.1,DXP為213.0,MEP為215.0,HDMAPP為260.0,及cMEPP為277.0。基於PO3 - 子離子(m/z=79.0)所產生之峰的積分強度來測定代謝物濃度。藉由注射購自Echelon Biosciences Inc之相應標準物而獲得校準曲線。基於在OD=200之1 mL培養物中所有細胞之積分體積為50 μL之假設,計算細胞內代謝物濃度。
實例22:使用異源DXS改良通向DXP途徑中之碳適量
活生物體經由以下兩種不同途徑合成類異戊二烯:甲羥戊酸(MVA)途徑與2-C-甲基-D-赤藻糖醇4-磷酸(MEP)途徑。MEP途徑始於1-去氧-D-木酮糖5-磷酸(DXP),DXP係藉由丙酮酸與甘油醛-3-磷酸縮合而合成。此反應係由1-去氧-D-木酮糖-5-磷酸合成酶(DXS)催化。在一些細菌(包括大腸桿菌)中,DXP不僅用作類異戊二烯之前驅物,而且用於生物合成以下兩個重要輔因子:硫胺素(維生素B1)與磷酸吡哆醇(維生素B6)。
在DXS層面上調控大腸桿菌中類異戊二烯之合成速率。此調控之機制之一可包含由MEP途徑下游之代謝物或/及維生素B1/B6生物合成之中間物對DXS活性產生回饋抑制。因此,可藉由表現來自不同生物體的不受下游產物抑制之酶來增加大腸桿菌中通向MEP途徑中之總體通量。異源DXS亦可因為關於丙酮酸或甘油醛-3-磷酸之Km 值較低或Kcat 值較高而優於天然大腸桿菌DXS。較早研究已顯示,大腸桿菌DXS中之單一Y392F取代使得活體外酶活性增強兩倍,不過尚未詳細研究經修飾之酶的催化特性。
用於在大腸桿菌中異源表現之DXS之來源可基於以下考慮因素(見表8)進行選擇。第一,可選擇具有編碼若干dxs 同源基因之基因組的生物體。此等生物體包括具有兩個或兩個以上dxs 同源基因之植物(植物中DXS之不同形式歸類為DXS1及DXS2)及細菌(例如鏈黴菌屬)。第二,可選擇經由MEP(或DXP)途徑與MVA途徑合成類異戊二烯之細菌。第三,經由MVA途徑合成類異戊二烯,但基因組中含有dxs 基因複本之細菌特定需要製造維生素輔因子。此組微生物之DXS序列之特徵在於對應於大腸桿菌DXS序列之胺基酸203-242之環顯著較短(圖74)。
在一組實驗中,將來自多種生物體(實例列於表8中)之DXS引入過度表現植物異戊二烯合成酶及異戊烯基-二磷酸δ-異構酶(IDI)之大腸桿菌細胞中。(大腸桿菌中之IDI活性通常極低;因此,必需增強此酶之表現以使得異戊烯基-二磷酸有效轉化成二甲基烯丙基-二磷酸,即異戊二烯合成酶之受質。)測試所得菌株之異戊二烯產量及DXP途徑中間物之積累,且與含有在與測試突變體相同之情形下表現之天然大腸桿菌DXS的對照菌株進行比較,其中該等中間物包括(但不限於)DXP、MEP、4-(胞苷5'-二磷酸基)-2-C-甲基-D-赤藻糖醇、2-磷酸基-4-(胞苷5'-二磷酸基)-2-C-甲基-D-赤藻糖醇、2-C-甲基-D-赤藻糖醇2,4-環二磷酸及1-羥基-2-甲基-2-丁烯基4-二磷酸。含有異源DXS之突變體中DXP中間物之濃度增加及/或異戊二烯析出之速率提高指示,來自特定生物體之酶在大腸桿菌中具有較高活性且不受積累之產物的回饋抑制。
在另一組實驗中,將一組過度表現異源dxs 基因或來自大腸桿菌(對照)之dxs 的突變體引入含有植物異戊二烯合成酶、IDI及若干MVA途徑酶之背景大腸桿菌菌株中,以使彼菌株當於含有外源MVA之培養基中生長時合成過量類異戊二烯。測試此等菌株之特定針對DXP途徑之中間物的積累。如在先前狀況下,與對照相比DXP中間物之濃度增加顯示,來自特定生物體之DXS在大腸桿菌中相比天然酶具有較高活性且不受異戊烯基-二磷酸及/或下游類異戊二烯產物之回饋抑制。為驗證特定突變體特定地歸因於經修飾之DXS而具有改良之異戊二烯製造速率,在未經標記之MVA存在下在於13 C均勻標記之葡萄糖上生長之細胞中量測異戊二烯製造速率。在此狀況下,由質譜法分析之異戊二烯之13 C組成明確指示,此化合物係經由DXP途徑自經標記之葡萄糖合成,而非自未經標記之外源MVA合成。
在第三組實驗中,進行實驗以證實在大腸桿菌DXS之位置392處用酪胺酸取代苯丙胺酸使得通向DXP途徑中之通量率相比野生型酶較高。對於此實驗,在含有植物異戊二烯合成酶及IDI之大腸桿菌菌株中過度表現野生型DXS及突變型DXS。比較兩個菌株之異戊二烯製造速率及DXP途徑中間物之積累。在具有經工程改造之酶之較佳特性的菌株中DXP中間物之濃度增加及/或異戊二烯析出之速率提高證實突變型酶之屬性較佳。
實例23:鑑別增加通過DXP途徑之通量的基因組合、基因表現或突變
產生具有高度基因型多樣性之細胞群體以鑑別增加通過DXP途徑之通量的基因組合、基因表現或突變。在此實例中使用三種不同方法。第一,使用Multisite Gateway(Invitrogen)程序組裝大腸桿菌之內源基因或來自異源生物體之基因的組合,且將其引入大腸桿菌篩選菌株中。第二,產生來自大腸桿菌或異源生物體之基因組DNA之文庫,且將其引入大腸桿菌篩選菌株中。第三,引入因內部啟動子指向轉座元件之反向重複序列而可導致基因破壞或活化之轉座子。
A.產生合成操縱子之Multisite gateway(Invitrogen)程序
將大腸桿菌之內源基因或來自異源生物體之基因組裝成合成操縱子,隨後針對通過DXP途徑之通量增加及所得異戊二烯產量進行篩選。Multisite Gateway(Invitrogen)套組提供最多四個離散DNA「元件」,該等元件可一起組裝成一個操縱子。根據製造商之方案,將四個基因個別地選殖至pENTR載體中。舉例而言,藉由以適當att重組位點(根據製造商之方案)及可變RBS(參見Yarchuk等人,J. of Mol. Biol.,226(3):581-596(1992),其藉此以全文引用的方式併入)進行PCR來擴增DXP途徑中之最後兩個基因ispGispH ,以產生各基因之表現量不同之質體池。將相同程序應用於電子載體基因fldAfpr ,且根據製造商之方案,將四個所得質體池一起重組至Gateway目的載體(pDEST-14(Invitrogen)、pET54-DEST或pCOLA-2-DEST(Novagen))上。所得質體具有四個基因操縱子,其中各ORF之表現量不同。接著藉由選擇抗生素抗性標記物(康黴素或胺苄青黴素)將彙集之目的載體引入大腸桿菌菌株中,且藉由GC-MS(下文所述)篩選所得池。
B.產生基因組文庫
根據製造商推薦之方案,將大腸桿菌之內源基因組DNA或來自異源生物體之基因組DNA選殖至pSMART LCKan載體(Lucigen)中(參見Lynch等人,Nat. Methods,4(1):87-93(2007),其藉此以全文引用的方式併入)。使用來自大腸桿菌BL21及K12菌株、枯草桿菌、植物乳桿菌(Lb. plantarum )、沙克乳桿菌(Lb. sakei )、檸檬泛菌、天藍色鏈黴菌、渾球鏈黴菌(S. spheroides )、單核球增多性李氏菌、根癌土壤桿菌、苜蓿根瘤菌及空腸曲桿菌(C. jejuni )之DNA產生文庫。接著將尺寸為至多20 kb之基因組DNA插入物引入大腸桿菌菌株中以供篩選。藉由引入抗生素抗性(康黴素)來選擇陽性轉型體,將其彙集且藉由GC-MS進行篩選。
C. 轉座子突變誘發與基因活化
將因轉座元件中之內源啟動子而可藉由破壞ORF使基因失活且亦驅動近端基因表現之轉座子引入大腸桿菌中以供篩選。藉由將組成性或誘導性啟動子插入EZ-Tn5轉座子構築載體(Epicentre)之MCS中來產生定製轉座子。內部啟動子之實例包括PT7、Ptrc、Ptac、Pbad、Plac、PL(噬菌體λ)、gi系列及Ptet。將此等啟動子選殖至轉座元件中,且將所得定製轉座子引入大腸桿菌中。藉由抗生素抗性來鑑別插入轉座子之菌株,將其彙集且藉由GC-MS進行篩選。
大腸桿菌菌株與篩選
將質體池或轉座子引入不同大腸桿菌菌株中以供篩選。由位於質體上或轉座元件內之抗生素抗性標記物(通常為Kan或Amp)鑑別陽性轉型體。菌株包括:具有在T7啟動子控制下載運dxs、dxr、idi及IspS(異戊二烯合成酶)之質體的菌株;具有整合及組成性表現之dxs、dxr及idi與亦自質體整合或表現之ispS的菌株;在T7啟動子控制下表現整個DXP操縱子之菌株;具有用於製造異戊二烯之DXP途徑基因之當前最佳構形的任何菌株,然而其仍然展現DXP途徑代謝物(例如HDMAPP)的明顯積累。彙集個別轉型體(每個池有100至1000個個體之組),且在96孔玻璃磚中經由GC-MS進行篩選。使用與5973 MS Leap CTC CombiPAL自動取樣器相接且以頂部空間模式操作之Agilent 6890 GC/MS系統進行分析(2 mL及96孔板方法)。使用Agilent HP-5(5%苯基甲基矽氧烷(15 m×0.25 mm×0.25 μM))管柱分離分析物。設置取樣器以注射100 μL頂部空間氣體。GC/MS方法利用氦作為載氣,流速為1 ml/min。保持注射口在250℃下,分流比為50:1。歷經2分鐘之分析持續時間,保持烘箱溫度為37℃。以質量為67之單離子監測(SIM)模式操作Agilent 5793N質量選擇偵測器。將偵測器自0.00分鐘切換至0.44分鐘以允許永久氣體在0.44分鐘至0.60分鐘溶離。在此等條件下,觀測到異戊二烯(2-甲基-1,3-丁二烯)在0.49分鐘時溶離。使用校準表來定量異戊二烯之絕對量,且發現自0 μg/L至5600 μg/L呈線性(使用校準氣體)。接著再檢驗陽性池以確認對異戊二烯產量之任何積極影響。鑑別展現異戊二烯產量增加之菌株或池中之個別質體或構築體以確定對DXP途徑通量之積極影響的確切性質。
所檢查生物體之基因
檢查包括(但不限於)以下生物體之基因:擬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 )、玉蜀黍(Zea mays )、空腸曲桿菌(Campylobacter jejuni )、苜蓿根瘤菌(Sinorhizobium meliloti )、幽門螺旋桿菌(Helicobacter pylori )、根癌土壤桿菌(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 )、耐輻射奇異球菌(Deinococcus radiodurans )、枯草桿菌、檸檬泛菌、單核球增多性李氏菌、乳桿菌屬及鏈黴菌屬。
材料
Multisite Gateway套組(Invitrogen)
Lucigen(Clonesmart選殖套組)-文庫構築
EZ-Tn5系統(EpiCentre)-基因破壞/活化
質體
pET-PT7驅動之完整DXP途徑質體
pET-PT7驅動之dxs、dxr、idi、ispS
pET-用於製造異戊二烯之DXP途徑基因之最佳構形
pBBR-PT7或Ptrc ispS
pET-54-DEST、pCOLA-DEST載體(Novagen)
pDEST14、pDEST15(Invitrogen)
實例24:藉由在CMP272內過度表現臺灣溫泉菌BP- 1之GcpE、LytB、PetF及PetH而增加REMG39中之異戊二烯產量
此實例進一步證實,藉由在CMP272(源自BL21之宿主)內過度表現臺灣溫泉菌BP-1之GcpE、LytB、PetF及PetH而增加REMG39中之異戊二烯產量。
如下文所述及所示,dxs 與酵母idi 之表現增加均會增加大腸桿菌中通過內源DXP途徑之通量。此領域中之先前工作(參見,例如Chao等人,Biotechnol Prog .,18(2):394-400(2002)及Zhang等人,Protein Expression and Purification ,29(1): 132-139(2003年5月))已得出結論:基於T7之表現系統不穩定且當經受14 L醱酵條件時其行為不能完全預測。構築CMP271及後續CMP272菌株以:(1)替代表現源於染色體的酵母idi 當前由T7控管之基於質體之表現,從而允許使用非基於T7之表現菌株進行DXP介導之異戊二烯製造;及/或(2)引入具有下游MVA途徑酶及酵母IDI之基因的經基因組編碼之基因座以提供足量酵母IDI,使得通向異戊二烯合成酶之通量最大。
藉由經電穿孔添加具有銀白楊異戊二烯合成酶對偶基因之pDW33將CMP271菌株製成產生異戊二烯之菌株,隨後得到菌株CMP272。
CMP272菌株充當基線宿主,其中已藉由添加臺灣溫泉菌IspG(GcpE)及IspH(LytB)編碼基因以及其假定還原穿梭系統(PetF及PetH)而成功改良異戊二烯產量。具有臺灣溫泉菌基因Ptac-gcpE-lytB-petF-petH/pK184之構築體已描述於下文利用臺灣溫泉菌之實例中。評估親本CMP272及測試菌株REMG39在下文所述之14-L醱酵條件下的生長、異戊二烯產量、代謝物概況及基於碳之產物產率。結果描繪於圖77中。
A. 構築菌株CMP271、CMP272及REMG39
根據製造商之說明書,使用來自Gene Bridges GmbH之Red/ET系統進行此實例中所述之GI 1.X啟動子插入及後續抗生素抗性標記物環出。使用菌株BL21(Novagene)。如先前所述進行P1溶菌液之製備與轉導(Thomason等人,2007)。
引子
MQ09-10F-5'
MQ09-10R
5'
*在GI1.6之狀況下,上述引子序列中N=T。
MQ09-11F-
*在GI1.6之狀況下,上述引子序列中N=A。
MQ09-11R-
頂部Gb's CMP 5' ACTGAAACGTTTTCATCGCTC
MQ09-12R- 5' gatgcgtccagtaaaataagcattacgttatgctc
galMR 5' gtcaggctggaatactcttcg
galMF 5' gacgctttcgccaagtcagg
使用Gene Bridges GmbH方法將GI1.X-yidi系列插入大腸桿菌idi 基因座中之策略說明於圖77中。藉由使用引子組MQ09-10F/MQ09-10R進行PCR來擴增含抗生素抗性卡匣GB-CMP之片段(片段A)。藉由使用引子組MQ09-11F/MQ09-11R進行PCR來擴增含GI1.X-yidi之片段(片段B)。最後,使用引子MQ09-10F及MQ09-11R產生GB-CMP-GI1.X-yidi片段。MQ09-10F及MQ09-11R引子各含有至少50個與大腸桿菌idi 基因座同源之鹼基,其允許在pRed-ET質體存在下在PCR產物電穿孔之後於特定位點處進行重組。
擴增GB-CMP-GI1.X-yidi片段
GB-CmR(片段A)之PCR反應
2 μl(100 ng GB-CmR)
10 μl HerculaseII緩衝液
0.5 μl dNTP(100 mM)
1.25 μl 引子(10 μM)MQ09-10F
1.25 μl引子(10 μM)MQ09-10R
2 μl DMSO
32 μl去離子水
+1 μl來自Stratagene之HerculaseII fusion
GB-CmR(片段B)之PCR反應
2 μl(100 ng GB-CmR)
10 μl HerculaseII緩衝液
0.5 μl dNTP(100 mM)
1.25 μl引子(10 μM)MQ09-11F
1.25 μl引子(10 μM)MQ09-11R
2 μl DMSO
32 μl去離子水
+1 μl來自Stratagene之HerculaseII fusion
GB-CmR(片段A+B)之PCR反應
1 μl(片段A)
1 μl(片段B)
10 μl HerculaseII緩衝液
0.5 μl dNTP(100 mM)
1.25 μl引子(10 μM)MQ09-10F
1.25 μl引子(10 μM)MQ09-11R
2 μl DMSO
32 μl去離子水
+1 μl來自Stratagene之HerculaseII fusion
循環參數:
片段A
(95℃ 2分鐘;95℃ 20秒,55℃ 20秒,72℃ 1分鐘,29X;72℃ 3分鐘;4℃直至冷卻,使用Eppendorf Mastercycler)
片段B
(95℃ 2分鐘;95℃ 20秒,55℃ 20秒,72℃ 35秒,29X;72℃ 3分鐘;4℃直至冷卻,使用Eppendorf Mastercycler)
片段A+B
(95℃ 2分鐘;95℃ 20秒,55℃ 20秒,72℃ 1.2分鐘,29X;72℃ 3分鐘;4℃直至冷卻,使用Eppendorf Mastercycler)
在1.2% E-gel(Invitrogen)上分離所得PCR片段(片段A、B及A+B)以驗證成功擴增,且根據製造商之說明書使用QIAquick PCR純化套組進行純化。使用片段A及片段B之經純化儲備物進行上文所述之片段A+B PCR反應。片段A+B之所得經純化儲備物稱作GB-CMP-GI1.X-yidi。
擴增CMP263之galM基因座
將CMP263之一個群落攪拌加入30 μL H2 O中,接著加熱至95℃,持續5分鐘。對所得溶液進行短暫離心以使碎片集結成粒,且使用2 μL上清液在以下PCR反應中作為模板:
於H2 O中之2 μl群落(見上文)
5 μlHerculase 緩衝液
1 μl dNTP(100 mM)
1 μl galMF引子(10 μM)
1 μl galMR引子(10 μM)
39.5 μl H 2 O
+0.5 μl來自Stratagene之HerculaseEnhanced DNA 聚合酶
循環參數:
95℃×2分鐘;[95℃×30秒,52℃×30秒,72℃×60秒]×30次循環;72℃×7分鐘;4℃直至冷卻(來自ThermoHybaid之PCRExpress溫度循環器)。
使用DNA分子量X(Roche)作為標準梯(ladder),在0.8% E-gel(Invitrogen)上測定所得PCR片段之尺寸;如關於陰性對照所預期,自BL21細胞未獲得相應PCR產物。
將GB-CMP GI 1.X-yidi PCR產物整合至BL21/pRed-ET菌株中
使用BIO RAD Gene Pulser系統及製造商(BIO RAD)建議之轉型方案,藉由電穿孔將pRed-ET載體(Gene Bridges套組)轉型至BL21中,得到菌株MD08-114(BL21/pRed-ET)。將約400 μg經純化之GB-CMP GI 1.X-yidi PCR片段電穿孔至MD08-114中。在L培養液中回收轉型體,接著塗於含有氯黴素(5 μg/ml)之L瓊脂上。藉由使用頂部Gb's CMP及MQ09-12R引子進行PCR來分析氯黴素抗性群落中所要基因座處GB-CMP GI 1.X-yidi序列的存在。使用MQ09-12R及頂部GB's CMP引子(Quintara;Albany,CA)對來自許多轉型體之PCR片段進行定序,且鑑別多個相關GI1.X-yidi 菌株。選擇一個具有GI1.6-yidi基因座之氯黴素抗性純系(BL21 FRT-CmR-FRT GI1.6(A)-yidi )且命名為MD09-211。
B. 產生CMP271菌株之策略
經由P1介導之轉導作用將實例9中所述之菌株MCM625之GI1.6-dxs::kan基因座引入MD09-211中,且所得康黴素與氯黴素抗性菌株稱為MD09-221。根據製造商之說明書(GeneBridges),使用來自pRed-ET套組之pCP20,使菌株MD09-221之抗生素抗性標記物環出。經由氯黴素(5 μg/ml)及康黴素(50 μg/ml)之抗性損失來驗證相關轉型體;選擇一個氯黴素與康黴素敏感性純系且命名為MCM710。藉由P1介導之轉導作用,將美國申請案第61/289,959號中所述之菌株MCM521的FRT-Neo-FRT PL.2 mKKDyI基因座(具有酵母idi 基因之另一複本)移入MCM710中。選擇一個康黴素抗性純系且命名為MCM783。用大腸桿菌K-12 MG1655之P1溶菌液轉導MCM783,且在M9培養基(Na2 HPO4 6 g/L、KH2 PO4 3 g/L、NaCl 0.5 g/L、NH4 Cl 0.5 g/L、0.1 mM CaCl2 、2 mM MgSO4 )+0.4% w/v半乳糖上進行選擇。選擇一個利用半乳糖之純系且命名為CMP263。藉由使用引子組galMF/galMR進行PCR來驗證MG1655之17,257 bp內galM 基因座的存在,該galM 基因座對BL21而言並非內源性,但現為CMP263所具有;此PCR反應描述於上文。使用Gene Bridges GmbH方法使菌株CMP263內之康黴素抗性標記物環出。選擇一個康黴素敏感性純系且命名為CMP271。
C. 產生CMP272菌株之策略
使用BIO RAD Gene Pulser系統(0.1 cm電擊管(cuvette),目錄號165-2089)及製造商(BIO RAD)建議之轉型方案,將pDW33電穿孔至菌株CMP271中。載體構築體具有編碼異戊二烯合成酶之截短形式的PTrc控管之MEARR銀白楊對偶基因。用於構築pDW33之模板EWL230已描述於美國公開案第2009/0203102號及WO 2009/076676中。pDW33載體圖譜之圖呈現於圖78中。
構築pDW33
構築pDW33以在Ptrc啟動子控制下產生具有銀白楊異戊二烯合成酶之截短型式(MEA變異體)的製造異戊二烯之大腸桿菌菌株。
構築菌株DW194:
藉由基於模板EWL230(aka pTrc-銀白楊)進行Quikchange PCR突變誘發(Stratagene-參見下文關於引子序列之表格)來構築具有截短的銀白楊異戊二烯合成酶(IspS)之質體。PCR反應及循環參數描述於下文。藉由凝膠電泳(E-gel,Invitrogen)使PCR產物顯現,接著在37℃下用1 μl DpnI限制性核酸內切酶(Roche)處理3小時。接著使用微透析膜(MilliPore)脫除10 μl PCR產物之鹽,且使用標準分子生物學技術將其轉型至電穿孔勝任大腸桿菌菌株MCM531(先前所述)中。在30℃下於1 ml LB培養基中回收細胞1.5小時,將其塗於含有50 μg/ml羧苄青黴素及5 mM甲羥戊酸之LB固體瓊脂板上,接著在37℃下培育隔夜。次日,選擇陽性群落(菌株DW194之群落,見下文)進行生長及質體純化(Qiagen),且最後藉由用下文所列之引子進行DNA定序(Quintara)加以確認。最終質體pDW33載運編碼IspS之截短型式(MEA)的開放閱讀框架。
引子:
菌株:
QuikChange PCR反應:
1 μl質體EWL230(aka pTrc-銀白楊)
5 μl 10×PfuUltra HF緩衝液
1 μl dNTP(100 mM)
1 μl(50 μM)QC EWL244 MEA F
1 μl(50 μM)QC EWL244 MEA R
2 μl DMSO
39 μl去離子水
1 μl PfuUltra HF聚合酶(Stratagene)
PCR循環參數:
1. 95℃ 1分鐘
2. 95℃ 30秒
3. 55℃ 1分鐘
4. 68℃ 6分鐘
5. 進入第2步-18次循環
6. 4℃
截短的銀白楊IspS(MEA)之序列
pDW33之序列:
將pDW33轉型至CMP271中
藉由經電穿孔將pDW33質體轉型至CMP271中來完成此步驟以構建製造異戊二烯之菌株CMP272。在L培養液中回收轉型體且塗於含有羧苄青黴素(50 μg/ml)之L瓊脂上。所得菌株命名為CMP272。
D. 產生REMG39菌株之策略
使用BIO RAD Gene Pulser系統(0.1 cm電擊管,目錄號165-2089)及製造商(BIO RAD)建議之轉型方案,將Ptac-gcpE-lytB-petF-petH/pK184電穿孔至菌株CMP272中。Ptac-gcpE-lytB-petF-petH/pK184之質體製劑由Gene Oracle,Inc.提供。Ptac-gcpE-lytB-petF-petH/pK184已描述於下文(參見,例如實例11)。
將Ptac-gcpE-lytB-petF-petH/pK184轉型至CMP272中
為構建REMG39測試菌株,藉由電穿孔將Ptac-gcpE-lytB-petF-petH/pK184轉型至CMP272中。在L培養液中回收轉型體且塗於含有羧苄青黴素(50 μg/ml)及康黴素(50μg/ml)之L瓊脂上。所得菌株命名為REMG39。
E. 比較CMP272與REMG39在14-L醱酵期間之生長、異戊二烯產量、DXP代謝物概況及基於碳之產物產率
在14-L醱酵條件下比較親本菌株CMP272與測試菌株REMG39。臺灣溫泉菌IspG(GcpE)及IspH(LytB)活性在大腸桿菌之異戊二烯產量及通過其他方面內源之DXP途徑之總體通量方面的益處分別說明於圖79及圖80A-B中。臺灣溫泉菌基因之表現改良異戊二烯產量,使之為親本菌株CMP272之異戊二烯產量的約2.7倍。儘管在初始10小時期間觀測到REM G39菌株中cMEPP之量較高,但在稍後段醱酵期間REMG39菌株與親本菌株相比積累較少量之cMEPP中間物,此觀測結果與在後指數生長與最大CER生長期間比生產力增加相關聯(見圖3B-D)。
F. 菌株CMP272之大規模醱酵
由在15 L規模下於批式補料培養物中生長之表現來自DXP途徑及異戊二烯合成酶之基因的大腸桿菌製造異戊二烯。
培養基配方(每公升醱酵培養基):K2 HPO4 7.5 g、MgSO4 ‧7H2 O 2 g、單水合檸檬酸2 g、檸檬酸鐵銨0.3 g、酵母提取物5 g、1000X改質痕量金屬溶液1 ml。所有組分一起添加且溶解於去離子水中。對此溶液進行熱滅菌(123℃下持續20分鐘)。用氫氧化銨(28%)將pH值調整至7.0且補足體積。滅菌及調整pH值之後,添加10 g葡萄糖、8 mL汞維生素溶液、及抗生素。
1000X改質痕量金屬溶液(每公升):單水合檸檬酸40 g、MnSO4 ‧H2 O 30g、NaCl 10 g、FeSO4 ‧7H2 O 1 g、CoCl2 ‧6H2 O 1 g、ZnSO4 ‧7H2 O 1 g、CuSO4 ‧5H2 O 100 mg、H3 BO3 100 mg、NaMoO4 ‧2H2 O 100 mg。將各組分逐一溶解於去離子水中,用HCl/NaOH將pH值調整至3.0,接著補足溶液體積,且用0.22微米過濾器進行過濾滅菌。
汞維生素溶液(每公升):鹽酸硫胺素1.0 g、D-(+)-生物素1.0 g、菸鹼酸1.0 g、D-泛酸4.8 g、鹽酸吡哆醇4.0 g。將各組分逐一溶解於去離子水中,用HCl/NaOH將pH值調整至3.0,接著補足溶液體積,且用0.22微米過濾器進行過濾滅菌。
補料溶液(每公斤):葡萄糖0.57 kg、去離子水0.38 kg、K2 HPO4 7.5 g及100% Foamblast 10 g。將所有組分混合在一起且進行高壓滅菌。溶液已冷卻至25℃之後,添加6.7 mL汞維生素溶液。
在15 L生物反應器中,以過度表現dxp途徑中之第一個酶(GI1.6-dxs)、DXP途徑中之最後一個酶(GI1.6y-IDI)、下游MVA途徑(PL.2-mKKDyI)及來自銀白楊(pDW33)之截短的異戊二烯合成酶且含有源自MG1655(菌株名稱CMP272)之經恢復之17,257 bp含galM 染色體區域的大腸桿菌BL21細胞進行醱酵。進行此實驗以監測在醱酵所要之pH 7.0及溫度34℃下自葡萄糖形成異戊二烯之情況。解凍大腸桿菌菌株之冷凍小瓶,且接種至生物反應器之胰蛋白腖-酵母提取物培養基中。接種體生長至550 nm下所量測之光學密度(OD550 )為1.0之後,使用500 mL接種體接種15 L生物反應器且使初始槽體積達到5 L。
以指數速率補給補料溶液,直至最高補料速率達到4.8 g/min為止。此後,以小於或等於4.8 g/min之速率補給葡萄糖補料以滿足代謝要求。在45小時醱酵期間傳遞至生物反應器之葡萄糖的總量為5.6 kg。藉由添加異丙基-β-D-1-硫代哌喃半乳糖苷(1PTG)達成誘導。當細胞之OD為8時,添加單份IPTG至槽中以使濃度達到200 μM。
使用Hiden質譜儀測定生物反應器之釋出氣體中之異戊二烯含量。異戊二烯力價隨著醱酵過程而增加,在45小時之時達到0.97 g/L之最大值。
計算異戊二烯力價之等式:∫(瞬時異戊二烯製造速率,g/L/h)dt(t=0-45小時)[=]g/L培養液
計算比生產力水準之等式:(mg異戊二烯t -mg異戊二烯to )/[(OD550t ×L培養液t -OD550to ×L培養液to )/(2.7O D×L/g細胞)]/(t-t0 )[=]mg異戊二烯/g細胞/h
G. 菌株REMG39之大規模醱酵
由在15 L規模下於批式補料培養物中生長之表現來自DXP途徑及異戊二烯合成酶之基因的大腸桿菌製造異戊二烯。
培養基配方(每公升醱酵培養基):K2 HPO4 7.5 g、MgSO4 ‧7H2 O 2 g、單水合檸檬酸2 g、檸檬酸鐵銨0.3 g、酵母提取物0.5 g、1000X改質痕量金屬溶液1 ml。所有組分一起添加且溶解於去離子水中。對此溶液進行熱滅菌(123℃下持續20分鐘)。用氫氧化銨(28%)將pH值調整至7.0且補足體積。滅菌及調整pH值之後,添加10 g葡萄糖、8 mL汞維生素溶液、及抗生素。
1000X改質痕量金屬溶液(每公升):單水合檸檬酸40 g、MnSO4 ‧H2 O 30 g、NaCl 10 g、FeSO4 ‧7H2 O 1 g、CoCl2 ‧6H2 O 1 g、ZnSO4 ‧7H2 O 1 g、CuSO4 ‧5H2 O 100 mg、H3 BO3 100 mg、NaMoO4 ‧2H2 O 100 mg。將各組分逐一溶解於去離子水中,用HCl/NaOH將pH值調整至3.0,接著補足溶液體積,且用0.22微米過濾器進行過濾滅菌。
汞維生素溶液(每公升):鹽酸硫胺素1.0 g、D-(+)-生物素1.0 g、菸鹼酸1.0 g、D-泛酸4.8 g、鹽酸吡哆醇4.0 g。將各組分逐一溶解於去離子水中,用HCl/NaOH將pH值調整至3.0,接著補足溶液體積,且用0.22微米過濾器進行過濾滅菌。
補料溶液(每公斤):葡萄糖0.57 kg、去離子水0.38 kg、K2 HPO4 7.5 g及100% Foamblast 10 g。將所有組分混合在一起且進行高壓滅菌。溶液已冷卻至25℃之後,添加3.4 mL Macro鹽溶液、0.8 ml 1000X改質痕量金屬溶液及6.7 mL汞維生素溶液。
Macro鹽溶液(每公升):MgSO4 ‧7H2 O 296 g、單水合檸檬酸296 g、檸檬酸鐵銨49.6 g。將所有組分溶解於水中,補足體積且用0.22微米過濾器進行過濾滅菌。
在15 L生物反應器中,以過度表現dxp途徑中之第一個酶(GI1.6-dxs)、DXP途徑中之最後一個酶(GI1.6-yIDI)、下游MVA途徑(PL.2-mKKDyI)、來自臺灣溫泉菌(Ptac-gcpE-lytB-petF-petH/pK184)之DXP途徑之多種其他基因及來自銀白楊(pDW33)之截短的異戊二烯合成酶且含有源自MG1655(菌株名稱REMG39)之經恢復之17,257 bp含galM 染色體區域的大腸桿菌BL21細胞進行醱酵。進行此實驗以監測在醱酵所要之pH 7.0及溫度34℃下自葡萄糖形成異戊二烯之情況。解凍大腸桿菌菌株之冷凍小瓶,且接種至生物反應器之胰蛋白腖-酵母提取物培養基中。接種體生長至550 nm下所量測之光學密度(OD550 )為1.0之後,使用500 mL接種體接種15 L生物反應器且使初始槽體積達到5 L。
以指數速率補給補料溶液,直至最高補料速率達到4.8 g/min為止。此後,以小於或等於4.8 g/min之速率補給葡萄糖補料以滿足代謝要求。在56小時醱酵期間傳遞至生物反應器之葡萄糖的總量為7.0 kg。藉由添加異丙基-β-D-1-硫代哌喃半乳糖苷(IPTG)達成誘導。當細胞之OD為5時,添加單份IPTG至槽中以使濃度達到300 μM。在36小時操作時間之後,週期性地抽出整個培養液(包括細胞塊)以防止生物反應器溢流。
使用Hiden質譜儀測定生物反應器之釋出氣體中之異戊二烯含量。異戊二烯力價隨著醱酵過程而增加,在56小時之時達到2.7 g/L之最大值。
計算異戊二烯力價之等式:∫(瞬時異戊二烯製造速率,g/L/h)dt(t=0-56小時)[=] g/L培養液
計算比生產力水準之等式:(mg異戊二烯t -mg異戊二烯to )/[(OD550t ×L培養液t -OD550to ×L培養液to )/(2.7 OD×L/g細胞)]/(t-t0 )[=]mg異戊二烯/g細胞/h
實例25:DXP代謝物測定
A. 代謝物萃取:處理14 L醱酵槽樣品
藉由將數毫升醱酵槽培養物抽取至填充有9.0 mL乾冰冷卻甲醇之預稱重管中而使細胞代謝快速失活。再次稱重所得樣品以計算所抽取之細胞培養物之量,接著置於-80℃下儲存直至進一步分析。為萃取代謝物,藉由在-9℃下以4500×g離心4分鐘對500 μL經甲醇淬滅之醱酵樣品進行短暫離心。接著將顆粒再萃取兩次,首先用350 μL以5 mM乙酸銨水溶液(pH=7.0)緩衝之85%甲醇萃取,接著用350 μL含50%甲醇之乙酸銨緩衝液萃取。每一次萃取後,藉由離心使細胞碎片集結成粒,且將全部三份上清液彙集在一起以供進一步分析。
代謝物定量
藉由在Quantum三重四極桿質譜儀(Thermo Electron Corporation,San Jose,CA)上進行LC-ESI-MS/MS來分析所萃取之代謝物。使用XCalibur及LCQuan軟體(Thermo Electron Corp)進行系統控制、數據擷取及質譜數據評估。在0.4 mL/min之流動速率及40℃之管柱溫度下,於Synergi 45 μM Hydro-RP HPLC管柱(150×2 mm,Phenomenex,USA)上進行LC分離。LC梯度為t =0 min,12% Bit =5 min,12% B;t =9 min,23 %B;t =20 min,99% B;t =23 min,99% B;t =24 min,12% B;t =29 min,12% B,其中溶劑A為10 mM三丁胺/15 mM乙酸之水溶液且溶劑B為LCMS級甲醇。樣品注射體積為10 μL。
使用負離子模式之電噴霧電離進行質量偵測。選擇母離子之以下m/z值以SRM模式偵測相關代謝物:DXP為213.0,MEP為215.0,IPP及DMAPP為245.0,HDMAPP為260.0,及cMEPP為277.0,FPP為381.1,CDP-ME為520.1,CDP-MEP為600.0。基於PO3 - 子離子(m/z=79.0)所產生之峰的積分強度,使用藉由注射相應標準物(Echelon Biosciences Inc)而獲得之校準曲線來測定代謝物濃度。由於商用標準不可用,故CDP-MEP之濃度以任意單位表示。基於在OD=200之1 mL培養物中所有細胞之積分體積為50 μL之標準假設,計算細胞內代謝物濃度。
實例26:IspG活性增強之結果
此實例證實當在不存在FldA表現增加之情況下出現IspG活性增強時,其可對異戊二烯產量不利。
使用14 L REMG39所獲得之數據指示,儘管REMG39中之異戊二烯產量增加,但該菌株仍因IspG活性而受限;此係由以下表明:在醱酵大半過程中REMG39菌株維持約19 mM之cMEPP含量(見圖80B)。一種改良IspG活性之方式為增加其表現,如菌株REM E7_12中所觀測(圖85B)。然而,與親本菌株CMP272相比,增加測試菌株REM E7_12中IspG之活性證實對異戊二烯產量不利(圖9A)。增加自CMP272菌株背景產生之IspG活性的替代方法為增加fldA 表現(測試菌株REM C9_12;圖85B)。在小規模下IspG活性與內源IspH活性增強以及CMP272背景之異戊二烯產量改良所確定之最大益處在於共同過度表現fldAispG (測試菌株REM D6_12;圖85)。
A. 構築測試菌株REM C9_12、REM D6_12及REM E7_12
使用標準分子生物學技術構築GI1.6 fldA/pCL、GI1.6 fldA-ispG/pCL及GI1.6 ispG/pCL(Sambrook等人,1989)。pCL1920(pCL)選殖載體已描述於公開案中,參見,例如Lerner,C.G.等人,Nucleic Acids Research ,第18卷:4631(1990)。圖82-84描繪所得質體構築體。CMP272菌株用於下文所述之轉型。
使用來自菌株REM I6_4之染色體DNA作為PCR模板來產生具有GI1.6 fldA之PCR片段,該片段用於產生GI1.6 fldA/pCL。菌株REM I6_4之產生描述於下文。使用最終源自DXP操縱子pET24a質體(參見,例如實例11)之DNA作為PCR模板來產生具有ispG之PCR片段與具有GI1.6 ispG之PCR片段,該等片段分別用於產生GI1.6 fldA-ispG/pCL及GI1.6 ispG/pCL。所利用之DXP操縱子pET24a質體及GI1.6 gcpE-lytB-yidi pCR Blunt II TOPO載體PCR模板先前已有所描述(參見,例如實例11)。
B. 產生REM I6_4,GI1.6 fldA/pCL之前驅物
根據製造商之說明書,使用來自Gene Bridges GmbH之Red/ET系統進行此實例中所述之GI 1.X啟動子插入及後續抗生素抗性標記物環出。使用菌株BL21(DE3)(Invitrogen)。BIO RAD Gene Pulser系統(0.1 cm電擊管,目錄號165-2089)及製造商(BIORAD)建議之轉型方案用於所述電穿孔。
引子
*在GI1.6 fldA之狀況下,上述引子序列中N=T。
頂部Gb's CMP 5' actgaaacgttttcatcgctc
底部Pgb2 5' ggtttagttcctcaccttgtc
使用Gene Bridges GmbH方法在內源fldA 編碼區上游引入之GI1.X啟動子說明於圖81中。藉由使用引子組fldA cmpGI1.X-F/fldA cmpGI1.X-R進行PCR來擴增抗生素抗性卡匣GB-CMP。該等引子含有40個與fldA 編碼區之5'緊接之區域同源的鹼基以允許在pRed-ET質體存在下在PCR產物電穿孔之後於特定基因座處進行重組。在翻轉酶(Flipase)介導抗生素標記物切除之後所殘留之FRT「疤痕(scar)」序列亦描繪於圖中。
擴增GB-CmpR-fldA片段
為擴增GB-CmpR卡匣以緊接fldA 基因座上游插入GI 1.X啟動子,設置以下PCR反應:
1 μl模板(100 ng GB-CmpR)
10 μlHerculaseII 緩衝液
0.5 μl dNTP(100 mM)
1.25 μl引子(10 μM)fldA cmpGI1.X-F
1.25 μl引子(10 μM)fldA cmpGI1.X-R
35 μl去離子水
+1 μl來自Stratagene之HerculaseII fusion
循環參數:
95℃×2分鐘;(95℃×30秒,63℃×30秒,72℃×2分鐘)×29次循環;72℃×5分鐘;4℃直至冷卻(Biometra T3000 Combi溫度循環器)
在0.8% E-gel(Invitrogen)上分離所得PCR片段以驗證成功擴增,且根據製造商之說明書使用QIAquick PCR純化套組(Qiagen)進行純化。所得儲備物為GB-CmpR-GI 1.X-fldA片段。
將GB-CmpR-GI 1.X-fldA PCR產物整合至BL21(DE3)/pRed-ET菌株中
藉由電穿孔將pRed-ET載體(Gene Bridges套組)轉型至BL21(DE3)中,得到菌株DW30(BL21(DE3)/pRed-ET)。將經純化之GB-CmpR-GI 1.X-fldA PCR片段電穿孔至DW30中。在L培養液中回收轉型體,接著塗於含有氯黴素(10 μg/ml)之L瓊脂上。藉由使用引子fldA confirm-F、fldA confirm-R、頂部GB's CMP及底部Pgb2進行PCR來分析氯黴素抗性群落中GB-CmpR卡匣及GI 1.X啟動子的存在。使用fldA confirm-R及頂部GB's CMP引子(Sequetech;Mountain View,CA)對來自許多轉型體之PCR片段進行定序,且鑑別多個相關GI 1.X-fldA 菌株。氯黴素抗性菌株BL21(DE3) CMP::GI1.6fldA 命名為REM I6_4。
C. 產生REM C9_12之策略
使用BIO RAD Gene Pulser系統(0.1 cm電擊管,目錄號165-2089)及製造商(BIO RAD)建議之轉型方案,將GI1.6fldA/pCL電穿孔至CMP272中。使用編碼GI1.6fldA 之菌株REM I6_4之細胞作為PCR模板以供構築載體。
引子序列
M13(-20)5' GTAAAACGACGGCCAGT
M13反置引子5' CAGGAAACAGCTATGAC
擴增GI1.6 fldA片段
為擴增GI1.6 fldA片段以將GI1.6fldA 片段插入pCL中,設置以下PCR反應:
1 μl模板(約1 μl體積之I6_4細胞)
10 μlHerculaseII 緩衝液
0.5 μl dNTP(100 mM)
1.25 μl引子(10 μM)5' SalI GI1.X
1.25 μl引子(10 μM)3'NruI/SacII fldA stop
35 μl去離子水
+1 μl來自Stratagene之HerculaseII fusion
循環參數:
95℃×2分鐘;[95℃×30秒,60℃×30秒,72℃×3分鐘]×29次循環;72℃×5分鐘;4℃直至冷卻(Biometra T3000 Combi溫度循環器)
在1.2% E-gel(Invitrogen)上分離所得PCR片段以驗證成功擴增,且根據製造商之說明書使用QIAquick PCR純化套組進行純化。所得儲備物為GI 1.6-fldA片段。
將GI1.6 fldA片段選殖至pCL中
根據製造商之說明書用Sal I(Roche)分解約600 ng GI1.6 fldA片段,且根據製造商之說明書用SalI及SmaI(Roche)分解約200 ng pCL質體。隨後組合分解物,且使用Qiagen QiaQuick凝膠萃取套組進行清潔。根據製造商建議之方案,使用來自New England Biolabs之T4 DNA接合酶接合約一半經清潔之切斷DNA。使用標準熱休克方案(Sambrook等人,1989)以接合反應轉型化學性勝任TOP10細胞(Invitrogen),在37℃下於L培養液中回收1小時,接著塗於含有壯觀黴素(50 μg/ml)及5-溴-4-氯-3-吲哚基-β-D-哌喃半乳糖苷(X-GAL,40 μg/ml;Sigma)之L瓊脂上。選擇白色壯觀黴素抗性群落,於含有壯觀黴素(50 μg/ml)之L培養液中生長隔夜,且加以收集以供隨後製備質體。使用Qiagen Qiaprep Spin Miniprep套組分離質體構築體。使用引子M13(-20)及M13反置引子對相關質體製劑進行定序(Sequetech;Mountain View,CA),且鑑別正確GI1.6 fldA/pCL純系,其已命名為菌株REM A1_11(TOP10 w/GI1.6 fldA/pCL;5'Sal I-3' SacII/NruI未切斷(鈍3')末端PCR片段進入pCL之5'SalI-3' Sma I中)。GI1.6 fldA/pCL載體圖譜之圖呈現於圖82中。
將GI1.6 fldA/pCL轉型至CMP271中
為構建製造異戊二烯之測試菌株REM C9_12,藉由電穿孔將GI1.6 fldA/pCL質體轉型至CMP272中。在L培養液中回收轉型體且塗於含有壯觀黴素(50 μg/ml)及羧苄青黴素(50 μg/ml)之L瓊脂上。所得菌株命名為REM C9_12。
產生REM D6_12之策略
使用BIO RAD Gene Pulser系統(0.1 cm電擊管,目錄號165-2089)及製造商(BIO RAD)建議之轉型方案,將GI1.6 fldA-ispG/pCL電穿孔至CMP272中。使用DXP操縱子pET24a質體作為PCR模板以供構築載體。
引子序列
擴增5' SacII-ispG-3' NruI片段
為擴增ispG片段以供插入GI1.6 fldA/pCL中,設置以下PCR反應:
1 μl模板(約1 μl體積之I6_4細胞)
10 μlHerculaseII 緩衝液
0.5 μl dNTP(100 mM)
1.25 μl引子(10 μM)5' SacII Ec ispG w/rbs
1.25 μl引子(10 μM)3' NruI Ec ispG stop
35 μl去離子水
+1 μl來自Stratagene之HerculaseII fusion
循環參數: 95℃×2分鐘;[95℃×30秒,60℃×30秒,72℃×2分鐘]×29次循環;72℃×5分鐘;4℃直至冷卻(Biometra T3000 Combi溫度循環器)
在1.2% E-gel(Invitrogen)上分離所得PCR片段以驗證成功擴增,且根據製造商之說明書使用QIAquick PCR純化套組進行純化。所得儲備物為5'SacII-ispG-3' NruI片段。
將GI1.6 fldA片段選殖至pCL中
根據製造商之說明書用Sac II(New England BioLabs)分解約600 ng 5' SacII-ispG-3' NruI片段,且根據製造商之說明書用SacII及NruI(New England BioLabs)分解約200 ng GI1.6 fldA/CL質體。隨後組合分解物,且使用Qiagen QiaQuick凝膠萃取套組進行清潔。根據製造商建議之方案,使用T4 DNA接合酶(New England Biolabs)接合約一半經清潔之切斷DNA。使用標準熱休克方案((Sambrook等人,1989)以接合反應轉型化學性勝任TOP10細胞(Invitrogen),在37℃下於L培養液中回收1小時,接著塗於含有壯觀黴素(50 μg/ml)之L瓊脂上。選擇一些壯觀黴素抗性群落,於含有壯觀黴素(50 μg/ml)之L培養液中生長隔夜,且加以收集以供隨後製備質體。使用Qiagen Qiaprep Spin Miniprep套組分離質體構築體。使用引子5' SacII Ec ispG、3' NruI Ec ispG stop、M13For、5' BamHI Ec ispG w/rbs、3' SacI Ec ispG w/stop、pRA42及pRA43對相關質體製劑進行定序(Sequetech;Mountain View,CA),且鑑別正確GI1.6fldA-ispG/pCL純系,其已命名為菌株REM D9_11(TOP10 w/GI1.6 fldA-ispG/pCL;5' Sac II-3' NruI未切斷(鈍3'末端)PCR片段進入pCL之5' SacII-3' NruI中)。GI1.6 fldA-ispG/pCL載體圖譜之圖呈現於圖83中。
將GI1.6 fldA-ispG/pCL轉型至CMP271中
為構建製造異戊二烯之測試菌株REMD6_12,藉由電穿孔將GI1.6 fldA-ispG/pCL質體轉型至CMP272中。在L培養液中回收轉型體且塗於含有壯觀黴素(50 μg/ml)及羧苄青黴素(50 μg/ml)之L瓊脂上。所得菌株命名為REM D6_12。
E. 產生REME7_12之策略
使用BIO RAD GenePulser系統(0.1 cm電擊管,目錄號165-2089)及製造商(BIO RAD)建議之轉型方案,將GI1.6 ispG/pCL電穿孔至CMP272中。使用GI1.6 gcpE-lytB-yidi pCR Blunt II TOPO載體作為PCR模板以供構築載體。
引子序列
擴增GI1.6 ispG片段
為擴增GI1.6 ispG片段以供插入pCL中,設置以下PCR反應:
1 μl模板(約1 μl體積之I6_4細胞)
10 μlHerculaseII 緩衝液
0.5 μl dNTP(100 mM)
1.25 μl引子(10 μM)5' SalI GI1.X
1.25 μl引子(10 μM)3' SacI Ec ispG w/stop
35 μl去離子水
+1 μl來自Stratagene之HerculaseII fusion
循環參數: 95℃×2分鐘;[95℃×30秒,60℃×30秒,72℃×2分鐘]×29次循環;72℃×5分鐘;4℃直至冷卻(Biometra T3000 Combi溫度循環器)
在1.2% E-gel(Invitrogen)上分離所得PCR片段以驗證成功擴增,且根據製造商之說明書使用QIAquick PCR純化套組進行純化。所得儲備物為GI1.6 ispG片段。
將GI1.6 ispG片段選殖至pCL中
根據製造商之說明書,用SalI及SacI(Roche)分解約600 ng GI1.6 ispG片段及200 ng pCL載體。隨後組合分解物,且使用Qiagen QiaQuick凝膠萃取套組進行清潔。根據製造商建議之方案,使用T4 DNA接合酶(New England Biolabs)接合約一半經清潔之切斷DNA。使用標準熱休克方案(Sambrook等人,1989)以接合反應轉型化學性勝任TOP10細胞(Invitrogen),在37℃下於L培養液中回收1小時,接著塗於含有壯觀黴素(50 μg/ml)及5-溴-4-氯-3-吲哚基-β-D-哌喃半乳糖苷(X-GAL,40 μg/ml;Sigma)之L瓊脂上。選擇白色壯觀黴素抗性群落,於含有壯觀黴素(50 μg/ml)之L培養液中生長隔夜,且加以收集以供隨後製備質體。使用Qiagen Qiaprep Spin Miniprep套組分離質體構築體。使用引子3' SacI Ec ispG w/stop、M13For及M13 Rev對相關質體製劑進行定序(Sequetech;Mountain View,CA),且鑑別正確GI1.6 ispG/pCL純系,其已命名為菌株REM H5_11(TOP10 w/GI1.6 ispG/pCL;5' SalI-3' SacI PCR片段進入pCL之5' SalI-3' SacI中)。GI1.6 ispG/pCL載體圖譜之圖呈現於圖84中。
將GI1.6 ispG/pCL轉型至CMP271中
為構建製造異戊二烯之測試菌株REM E7_12,藉由電穿孔將GI1.6 ispG/pCL質體轉型至CMP272中。在L培養液中回收轉型體且塗於含有壯觀黴素(50 μg/ml)及羧苄青黴素(50 μg/ml)之L瓊脂上。所得菌株命名為REM E7_12。
F . 分析測試菌株REMC9_12、REM D6_12及REM E7_12與親本菌株CMP272之生長、異戊二烯產量及DXP代謝物積累
在圖85A及圖85B之震盪燒瓶檢驗以及DXP代謝物測定研究中,分別將親本菌株CMP272與測試菌株(REM C9_12、REM D6_12及REM E7_12)相比較。圖85A中展示在CMP272背景(菌株REM E7_12)內單獨表現ispG 使得異戊二烯產量不利地降低約20%。圖85A中亦描繪小規模共同表現fldA 以及ispG 與單獨表現fldAispG 相比,自CMP272宿主製造異戊二烯方面之益處增加。觀測到REM D6_12菌株相對於親本對照菌株CMP272,異戊二烯產量改良1.4倍。增加fldA 表現量在菌株REM C9_12中大腸桿菌IspG及IspH活性之內源水準以及改良ispG 過度表現菌株REM D6_12內IspH之活性方面的益處係由圖85B中所述之代謝物概況指示。更特定言之,相對於親本菌株CMP272,菌株REM C9_12中之額外FldA分別降低IspG與IspH受質(cMEPP與HDMAPP)之含量(cMEPP,降低17%;HDMAPP,降低16%);而與僅過度表現ispG 之REM E7_12菌株相比,發現共同過度表現(fldAispG )菌株REM D6_12內之額外FldA使HDMAPP降低至約23%(1/4.3)。
生長
在30℃下使菌株CMP272、REM C9_12、REM D6_12及REM E7_12以2-5 ml培養物形式於TM3液體培養基(13.6 g K2 PO4 、13.6 g KH2 PO4 、2.0 g MgSO4 ‧7H2 O、2.0 g單水合檸檬酸、0.3 g檸檬酸鐵銨、3.2 g(NH4 )2 SO4 、0.2 g酵母提取物、1.0 ml 1000X改質痕量金屬溶液,調整至pH 6.8且用H2 O補足,且經過濾滅菌)中生長,該培養基以0.1%酵母提取物及1.0%葡萄糖補充至最終濃度且包括壯觀黴素(50 μg/ml)及羧苄青黴素(50 μg/ml)。藉由添加異丙基-β-D-1-硫代哌喃半乳糖苷(IPTG)使濃度達到600 μM來誘導LacI調控之基因表現。藉由記錄在600 nm下使用Eppendorf Biophotometer光譜儀(Eppendorf)所量測之培養物之各光學密度來週期性地監測生長。
異戊二烯產量
使用頂部空間檢驗分析異戊二烯產量。對於震盪燒瓶培養,將200 μl培養物自震盪燒瓶轉移至2 ml CTC頂部空間小瓶(SUN-SRI 2 mL HS小瓶,VWR# 66020-950;及帽,VWR# 66008-170)中。將帽旋緊,且在等效溫度、以250 rpm震盪下培育小瓶。30分鐘後,自培育箱中移出小瓶且進行分析。使用與CTC Analytics(Switzerland)CombiPAL自動取樣器相接且以頂部空間模式操作之Agilent 6890 GC/MS系統進行分析。使用Agilent HP-5MS GC/MS管柱(15 m×0.25 mm;0.25 μm膜厚度)分離分析物。設置取樣器以注射100 μL頂部空間氣體。GC/MS方法利用氦作為載氣,流速為1 ml/min。保持注射口在250℃下,分流比為50:1。歷經0.6分鐘之分析持續時間,保持烘箱溫度為37℃。以m/z為67之單離子監測(SIM)模式操作Agilent 5793N質量選擇偵測器。自0分鐘至0.42分鐘切斷偵測器以允許永久氣體溶離。在此等條件下,觀測到異戊二烯(2-甲基-1,3-丁二烯)在約0.49分鐘時溶離。使用校準表來定量異戊二烯之絕對量,且發現自1 μg/L至5000 μg/L呈線性。使用此方法估算偵測限度為50至100 ng/L。各菌株之比生產力以μg/L‧OD‧h形式報導。注意,在檢驗小瓶中歷經30分鐘培育,1900 μl頂部空間氣體:100 μl培養液之比率引起微克異戊二烯/公升培養物至比生產力之以下轉換:(由GC-MS測定之異戊二烯/公升)×(38)/(培養物之OD 600 nm)。
DXP代謝物積累
分別分離上文所述且圖85B中所描繪之製造異戊二烯之親本菌株及測試菌株CMP272與REM C9_12、REM D6_12及REM E7_12的DXP代謝物,且如下定量:
代謝物萃取:處理小規模實驗之樣品
為量測小規模實驗中代謝物之積累,在-9℃下以7500×g對0.4至1.5 mL細胞培養物離心3分鐘。離心後即刻將上清液抽吸至清潔管中以供分析所分泌之代謝物,且將100 μL乾冰冷卻甲醇添加至集結成粒之細胞中。接著將所得樣品儲存於-80℃下直至進一步處理。
為測定所分泌之代謝物之濃度,將500 μL甲醇添加至300 μL上清液中,且在4℃下以20000×g對所得混合物離心10分鐘以移除不溶性物質,隨後進行LCMS分析。
為自顆粒中萃取代謝物(另稱作細胞內代謝物),將10 μL水添加至含甲醇樣品中,將顆粒再懸浮於所得甲醇/水混合物中,且藉由以4500×g離心4分鐘對細胞碎片進行短暫離心。將顆粒再萃取兩次,首先用100 μL以1 mM乙酸銨水溶液(pH=8.0)緩衝之75%甲醇萃取,接著用90 μL含50%甲醇之乙酸銨緩衝液萃取。每一次萃取後,藉由離心使細胞碎片集結成粒,且合併來自全部三次萃取之上清液並藉由LCMS進行分析。在萃取程序期間,儘可能使樣品保持於冰上或冷凍離心機中以使代謝物降解減至最少。
代謝物定量
藉由在Quantum三重四極桿質譜儀(Thermo Electron Corporation,San Jose,CA)上進行LC-ESI-MS/MS來分析所萃取之代謝物。使用XCalibur及LCQuan軟體(Thermo Electron Corp)進行系統控制、數據擷取及質譜數據評估。在0.4 mL/min之流動速率及40℃之管柱溫度下,於Synergi 45 μM Hydro-RP HPLC管柱(150×2 mm,Phenomenex,USA)上進行LC分離。LC梯度為t =0 min,12% B;t =5 min,12% B;t =9 min,23% B;t =20 min,99% B;t =23 min,99% B;t =24 min,12% B;t =29 min,12% B,其中溶劑A為10 mM三丁胺/15 mM乙酸之水溶液且溶劑B為LCMS級甲醇。樣品注射體積為10 μL。
使用負離子模式之電噴霧電離進行質量偵測。選擇母離子之以下m/z值以SRM模式偵測相關代謝物:DXP為213.0,MEP為215.0,IPP及DMAPP為245.0,HDMAPP為260.0,及cMEPP為277.0,FPP為381.1,CDP-ME為520.1,CDP-MEP為600.0。基於PO3 - 子離子(m/z=79.0)所產生之峰的積分強度,使用藉由注射相應標準物(Echelon Biosciences Inc)而獲得之校準曲線來測定代謝物濃度。由於商用標準不可用,故CDP-MEP之濃度以任意單位表示。基於在OD=200之1 mL培養物中所有細胞之積分體積為50 μL之標準假設,計算細胞內代謝物濃度。
實例27:IspG活性增強之影響
此實例證實IspG活性增強可因菌株REM G4_11內IspH之活性不足而對異戊二烯產量不利。
如上述實例中所述,CMP272菌株背景內單獨或與ispG 組合之fldA 表現增加會改良異戊二烯產量(圖85)。將此等認知應用於菌株REMG39,因為總體目標在於改良此(基準)菌株背景內IspG之活性。應重申,REMG39菌株展現如下特徵:在通過DXP途徑製造異戊二烯之通量中在IspG活性方面意識到瓶頸(參見14 L REMG39實例)。在圖86A中,小規模增加REM G4_11菌株內之IspG活性之益處變得明顯(異戊二烯產量相比親本對照增加35%);然而,如圖79及圖80中所示,此益處並未轉移至大規模醱酵中。圖80中所呈現之大規模醱酵之結果指示,IspH活性增強為REM G4_11菌株所需;此係由以下表明:在REM G4_1之指數期生長期間觀測到高的(>15 mM)HDMAPP含量(圖80C)。
A. 構築測試菌株REM G2_11及REM G4_11
為進一步改良REMG39菌株背景所產生之IspG活性,分別將載體構築體GI1.6 fldA/pCL及GI1.6 fldA-ispG/pCL引入該菌株中,隨後產生測試菌株REM G2_11及REM G4_11。
B. 產生REM G2_11及REM G4_11之策略
使用BIO RAD Gene Pulser系統及製造商(BIO RAD)建議之轉型方案,將GI1.6 fldA/pCL及GI1.6 fldA-ispG/pCL電穿孔至REMG39中。使用自菌株REM A1_11產生之GI1.6 fldA/pCL及自菌株REM D9_11產生之GI1.6 fldA-ispG/pCL的質體製劑;此等菌株及構築體描述於上文。
將GI1.6 fldA/pCL及GI1.6 fldA-ispG/pCL轉型至CMP271中
為構建製造異戊二烯之測試菌株REM G2_11及REM G4_11,藉由電穿孔分別將GI1.6 fldA/pCL及GI1.6 fldA-ispG/pCL質體轉型至REMG39中。在L培養液中回收轉型體且塗於含有壯觀黴素(50 μg/ml)、康黴素(50 μg/ml)及羧苄青黴素(50 μg/ml)之L瓊脂上。所得菌株分別命名為REMG2_11及REMG4_11。
C. 分析測試菌株REM G2_11、REM G4_11及親本菌株REMG39之生長、異戊二烯產量及DXP代謝物積累
在震盪燒瓶檢驗中以及在DXP代謝物測定研究中,將親本菌株REMG39與測試菌株(REM G2_11、及REM G4_11)相比較。圖86A中描繪在REM G39背景內GI1.6 fldA/pCL及GI1.6 fldA-ispG/pCL之存在使異戊二烯產量增加。在3.5小時時間點,測試菌株REM G4_11所製造之異戊二烯約為親本對照菌株REMG39之1.35倍;而在3.5小時時間點,REM G2_11所產生之異戊二烯約為親本對照之1.25倍。如圖86B中所見,在3.5小時時間點,發現兩種測試菌株REM G2_11與REM G4_11相比親本菌株REMG39積累較少IspG受質cMEPP(REMG2_11之cMEPP含量約為親本對照之66%;且REM G4_11之cMEPP含量約為親本對照之9%)。然而,REM G4_11菌株積累之HDMAPP(IspH之受質)之含量為親本對照與測試菌株REM G2_11之5.4倍(圖86B)。
生長
在30℃下使菌株REMG39、REM G2_11及REM G4_11以2-5 ml培養物形式於TM3液體培養基(13.6 g K2 PO4 、13.6 g KH2 PO4 、2.0 g MgSO4 ‧7H2 O、2.0 g單水合檸檬酸、0.3 g檸檬酸鐵銨、3.2 g(NH4 )2 SO4 、0.2 g酵母提取物、1.0 ml 1000X改質痕量金屬溶液,調整至pH 6.8且用H2 O補足,且經過濾滅菌)中生長,該培養基以0.1%酵母提取物及1.0%葡萄糖補充至最終濃度且包括壯觀黴素(50 μg/ml)及羧苄青黴素(50 μg/ml)。藉由添加異丙基-β-D-1-硫代哌喃半乳糖苷(IPTG)使濃度達到400 μM來誘導LacI調控之基因表現。藉由記錄在600 nm下使用Eppendorf Biophotometer光譜儀(Eppendorf)所量測之培養物之各光學密度來週期性地監測生長。
異戊二烯產量
使用頂部空間檢驗分析異戊二烯產量。對於震盪燒瓶培養,將200 μl培養物自震盪燒瓶轉移至2 ml CTC頂部空間小瓶(SUN-SRI 2 mL HS小瓶,VWR# 66020-950;及帽,VWR# 66008-170)中。將帽旋緊,且在等效溫度、以250 rpm震盪下培育小瓶。30分鐘後,自培育箱中移出小瓶且進行分析。使用與CTC Analytics(Switzerland)CombiPAL自動取樣器相接且以頂部空間模式操作之Agilent 6890 GC/MS系統進行分析。使用Agilent HP-5MS GC/MS管柱(15 m×0.25 mm;0.25 μm膜厚度)分離分析物。設置取樣器以注射100 μL頂部空間氣體。GC/MS方法利用氦作為載氣,流速為1 ml/min。保持注射口在250℃下,分流比為50:1。歷經0.6分鐘之分析持續時間,保持烘箱溫度為37℃。以m/z為67之單離子監測(SIM)模式操作Agilent 5793N質量選擇偵測器。自0分鐘至0.42分鐘切斷偵測器以允許永久氣體溶離。在此等條件下,觀測到異戊二烯(2-甲基-1,3-丁二烯)在約0.49分鐘時溶離。使用校準表來定量異戊二烯之絕對量,且發現自1 μg/L至5000 μg/L呈線性。使用此方法估算偵測限度為50至100 ng/L。各菌株之比生產力以μg/L‧OD‧h形式報導。注意,在檢驗小瓶中歷經30分鐘培育,1900 μl頂部空間氣體:100 μl培養液之比率引起微克異戊二烯/公升培養物至比生產力之以下轉換:(由GC-MS測定之異戊二烯/公升)×(38)/(培養物之OD 600 nm)。
DXP代謝物積累
分別分離上文所述且圖10B中所描繪之製造異戊二烯之親本菌株及測試菌株REMG39及REM G2_11與REM G4_11的DXP代謝物,且如下定量:
代謝物萃取:處理小規模實驗之樣品
為量測小規模實驗中代謝物之積累,在-9℃下以7500×g對0.4至1.5 mL細胞培養物離心3分鐘。離心後即刻將上清液抽吸至清潔管中以供分析所分泌之代謝物,且將100 μL乾冰冷卻甲醇添加至集結成粒之細胞中。接著將所得樣品儲存於-80℃下直至進一步處理。
為測定所分泌之代謝物之濃度,將500 μL甲醇添加至300 μL上清液中,且在4℃下以20000×g對所得混合物離心10分鐘以移除不溶性物質,隨後進行LCMS分析。
為自顆粒中萃取代謝物(另稱作細胞內代謝物),將10 μL水添加至含甲醇樣品中,將顆粒再懸浮於所得甲醇/水混合物中,且藉由以4500×g離心4分鐘對細胞碎片進行短暫離心。將顆粒再萃取兩次,首先用100 μL以1 mM乙酸銨水溶液(pH=8.0)緩衝之75%甲醇萃取,接著用90 μL含50%甲醇之乙酸銨緩衝液萃取。每一次萃取後,藉由離心使細胞碎片集結成粒,且合併來自全部三次萃取之上清液並藉由LCMS進行分析。在萃取程序期間,儘可能使樣品保持於冰上或冷凍離心機中以使代謝物降解減至最少。
代謝物定量
藉由在Quantum三重四極桿質譜儀(Thermo Electron Corporation,San Jose,CA)上進行LC-ESI-MS/MS來分析所萃取之代謝物。使用XCalibur及LCQuan軟體(Thermo Electron Corp)進行系統控制、數據擷取及質譜數據評估。在0.4 mL/min之流動速率及40℃之管柱溫度下,於Synergi 45 μM Hydro-RP HPLC管柱(150×2 mm,Phenomenex,USA)上進行LC分離。LC梯度為t =0 min,12% B;t =5 min,12% B;t =9 min,23% B;t =20 min,99% B;t =23 min,99% B;t =24 min,12% B;t =29 min,12% B,其中溶劑A為10 mM三丁胺/15 mM乙酸之水溶液且溶劑B為LCMS級甲醇。樣品注射體積為10 μL。
使用負離子模式之電噴霧電離進行質量偵測。選擇母離子之以下m/z值以SRM模式偵測相關代謝物:DXP為213.0,MEP為215.0,IPP及DMAPP為245.0,HDMAPP為260.0,及cMEPP為277.0,FPP為381.1,CDP-ME為520.1,CDP-MEP為600.0。基於PO3 - 子離子(m/z=79.0)所產生之峰的積分強度,使用藉由注射相應標準物(Echelon Biosciences Inc)而獲得之校準曲線來測定代謝物濃度。由於商用標準不可用,故CDP-MEP之濃度以任意單位表示。基於在OD=200之1 mL培養物中所有細胞之積分體積為50 μL之標準假設,計算細胞內代謝物濃度。
D. 分析在大規模下測試菌株REM G4_11之生長、異戊二烯產量及DXP代謝物積累
REM G4_11細胞中存在之HDMAPP的增加程度高於親本對照菌株;然而,在REM G4_11細胞中所量測之平均0.63 mM之細胞內HDMAPP濃度顯著低於>10 mM之細胞內HDMAPP含量,該含量已與細胞生長較差及異戊二烯產量較低相關聯(見圖10B)。然而,令人驚訝的是,在14 L醱酵槽規模下,菌株REM G4_11表現較差且製造之異戊二烯約為親本對照之1/3(圖3)。已發現,在小規模下所觀測到之REM G4_11細胞中出現之HDMAPP的適度積累會在大規模醱酵條件下過度放大,使得細胞內HDMAPP含量>20 mM(圖4C)。相對於親本對照菌株REMG39所觀測到的REM G4_11菌株之cMEPP減少及相應HDMAPP增加強有力地表明:
1)IspG活性在REM G4_11菌株內已有改良。
2)DXP通量中之瓶頸現在REM G4_11菌株中之IspH活性方面出現。
E. 菌株REM G4_11之大規模醱酵
親本菌株REMG39之大規模醱酵描述於上文。由在15 L規模下於批式補料培養物中生長之表現來自DXP途徑及異戊二烯合成酶之基因的大腸桿菌製造異戊二烯。
培養基配方(每公升醱酵培養基): K2 HPO4 7.5 g、MgSO4 ‧7H2 O 2 g、單水合檸檬酸2 g、檸檬酸鐵銨0.3 g、酵母提取物0.5 g、1000X改質痕量金屬溶液1 ml。所有組分一起添加且溶解於去離子水中。對此溶液進行熱滅菌(123℃下持續20分鐘)。用氫氧化銨(28%)將pH值調整至7.0且補足體積。滅菌及調整pH值之後,添加10 g葡萄糖、8 mL汞維生素溶液、及抗生素。
1000X改質痕量金屬溶液(每公升): 單水合檸檬酸40 g、MnSO4 ‧H2 O 30 g、NaCl 10 g、FeSO4 ‧7H2 O 1 g、CoCl2 ‧6H2 O 1 g、ZnSO4 ‧7H2 O 1 g、CuSO4 ‧5H2 O 100 mg、H3 BO3 100 mg、NaMoO4 ‧2H2 O 100 mg。將各組分逐一溶解於去離子水中,用HCl/NaOH將pH值調整至3.0,接著補足溶液體積,且用0.22微米過濾器進行過濾滅菌。
汞維生素溶液(每公升): 鹽酸硫胺素1.0 g、D-(+)-生物素1.0 g、菸鹼酸1.0 g、D-泛酸4.8 g、鹽酸吡哆醇4.0 g。將各組分逐一溶解於去離子水中,用HCl/NaOH將pH值調整至3.0,接著補足溶液體積,且用0.22微米過濾器進行過濾滅菌。
補料溶液(每公斤): 葡萄糖0.57 kg、去離子水0.38 kg、K2 HPO4 7.5 g及100% Foamblast 10 g。將所有組分混合在一起且進行高壓滅菌。溶液已冷卻至25℃之後,添加3.4 mL Macro鹽溶液、0.8 ml 1000X改質痕量金屬溶液及6.7 mL汞維生素溶液。
Macro鹽溶液(每公升): MgSO4 ‧7H2 O 296 g、單水合檸檬酸296 g、檸檬酸鐵銨49.6 g。將所有組分溶解於水中,補足體積且用0.22微米過濾器進行過濾滅菌。
在15 L生物反應器中,以過度表現dxp途徑中之第一個酶(GI1.6-dxs)、DXP途徑中之最後一個酶(GI1.6-yIDI)、下游MVA途徑(PL.2-mKKDyI)、來自臺灣溫泉菌(Ptac-gcpE-1ytB-petF-petH/pK184)之DXP途徑之多種其他基因、大腸桿菌ispGfldA 基因(GI1.6 fldA-ispG/pCL)及來自銀白楊(pDW33)之截短的異戊二烯合成酶且含有源自MG1655(菌株名稱REM G4_11)之經恢復之17,257 bp含galM 染色體區域的大腸桿菌BL21細胞進行醱酵。進行此實驗以監測在醱酵所要之pH 7.0及溫度34℃下自葡萄糖形成異戊二烯之情況。解凍大腸桿菌菌株之冷凍小瓶,且接種至生物反應器之胰蛋白腖-酵母提取物培養基中。接種體生長至550 nm下所量測之光學密度(OD550 )為1.0之後,使用500 mL接種體接種15 L生物反應器且使初始槽體積達到5 L。
以指數速率補給補料溶液,直至最高補料速率達到4.9 g/min為止。此後,以小於或等於4.9 g/min之速率補給葡萄糖補料以滿足代謝要求。在44小時醱酵期間傳遞至生物反應器之葡萄糖的總量為3.0 kg。藉由添加異丙基-β-D-1-硫代哌喃半乳糖苷(IPTG)達成誘導。當對槽進行首次接種時,初始IPTG濃度為50 μM。當細胞之OD550 為10時,接著經5小時添加數份50 μM IPTG以使IPTG濃度達到350 μM。
使用Hiden質譜儀測定生物反應器之釋出氣體中之異戊二烯含量。異戊二烯力價隨著醱酵過程而增加,在44小時之時達到0.98 g/L之最大值。
計算異戊二烯力價之等式:∫(瞬時異戊二烯製造速率,g/L/h)dt(t=0-44小時)[=]g/L培養液
計算比生產力水準之等式:(mg異戊二烯t -mg異戊二烯to )/[(OD550t ×L培養液t -OD550to ×L培養液to )/(2.7 OD×L/g細胞)]/(t-t0 )[=] mg異戊二烯/g細胞/h
實例28:DXP代謝物測定
A. 代謝物萃取:處理14 L醱酵槽樣品
藉由將數毫升醱酵槽培養物抽取至填充有9.0 mL乾冰冷卻甲醇之預稱重管中而使細胞代謝快速失活。再次稱重所得樣品以計算所抽取之細胞培養物之量,接著置於-80℃下儲存直至進一步分析。為萃取代謝物,藉由在-9℃下以4500×g離心4分鐘對500 μL經甲醇淬滅之醱酵樣品進行短暫離心。接著將顆粒再萃取兩次,首先用350 μL以5 mM乙酸銨水溶液(pH=7.0)緩衝之85%甲醇萃取,接著用350 μL含50%甲醇之乙酸銨緩衝液萃取。每一次萃取後,藉由離心使細胞碎片集結成粒,且將全部三份上清液彙集在一起以供進一步分析。
B. 代謝物定量
藉由在Quantum三重四極桿質譜儀(Thermo Electron Corporation,San Jose,CA)上進行LC-ESI-MS/MS來分析所萃取之代謝物。使用XCalibur及LCQuan軟體(Thermo Electron Corp)進行系統控制、數據擷取及質譜數據評估。在0.4 mL/min之流動速率及40℃之管柱溫度下,於Synergi 45 μM Hydro-RP HPLC管柱(150×2 mm,Phenomenex,USA)上進行LC分離。LC梯度為t =0 min,12% B;t =5 min,12% B;t =9 min,23% B;t =20 min,99% B;t =23 min,99% B;t =24 min,12% B;t =29 min,12% B,其中溶劑A為10 mM三丁胺/15 mM乙酸之水溶液且溶劑B為LCMS級甲醇。樣品注射體積為10 μL。
使用負離子模式之電噴霧電離進行質量偵測。選擇母離子之以下m/z值以SRM模式偵測相關代謝物:DXP為213.0,MEP為215.0,IPP及DMAPP為245.0,HDMAPP為260.0,及cMEPP為277.0,FPP為381.1,CDP-ME為520.1,CDP-MEP為600.0。基於PO3 - 子離子(m/z=79.0)所產生之峰的積分強度,使用藉由注射相應標準物(Echelon Biosciences Inc)而獲得之校準曲線來測定代謝物濃度。由於商用標準不可用,故CDP-MEP之濃度以任意單位表示。基於在OD=200之1 mL培養物中所有細胞之積分體積為50 μL之標準假設,計算細胞內代謝物濃度。
實例29:藉由表現IspH酶增加異戊二烯產量且同時證實維持較高DXP代謝物含量之積累
此實例證實藉由在菌株REM H8_12中表現來自念珠藻屬(Anabaena sp.)PCC7120之IspH酶增加異戊二烯產量且同時證實在展現IspG活性增強之REM H8_12菌株中維持較高DXP代謝物含量之積累。
上述實例中以測試菌株G4_11產生之資料指示,DXP通量增強之菌株內IspG活性增強需要與足夠IspH活性相平衡以避免在14L醱酵期間出現高HDMAPP含量之積累。細胞內HDMAPP(IspH之受質)含量超過10 mM已與小規模及大規模實驗中細胞生長較差、通過DXP途徑之通量降低、隨後自異戊二烯製造菌株產生之異戊二烯減少相關聯。因此,藉由過度表現念珠藻屬PCC7120之ispH 對偶基因來達成DXP途徑增強之菌株(REM I7_11;下文所述)內IspH活性增強,從而產生測試菌株REM H8_12。圖89中展示藉由表現念珠藻屬PCC7120之IpsH所提供之IspH活性增強在測試菌株REM H8_12製造異戊二烯方面的小規模益處。在14 L規模下,測試菌株REM H8_12產生針對展現GI1.6 fldA-ispG/pCL所提供之IspG活性增強之菌株所記錄的最高(2.6 g/L)異戊二烯力價(圖90A)。此外,不同於14 L規模下REM G4_11菌株,菌株REM H8_12能夠維持通過DXP途徑之通量,如MEPP及cMEPP中間物之積累得以維持所指示(比較圖80C與圖90C)。
A. 構築測試菌株REM H8_12及親本菌株REM I7_11
REM I7_11及REM H8_12為WW119之衍生物。此WW119菌株係藉由用質體pDW33對菌株WW103進行電穿孔來構築(關於WW119之構築,參見實例30)。WW119展現DXP通量改良,但產生類似於先前親本菌株CMP272之異戊二烯含量;此可能歸因於通量中在IspG方面之瓶頸。WW119具有兩處優於CMP272菌株之改良。此等有利修飾包括dxs 表現增加及dxr 表現增加,且描述於下文。藉由將GI1.6 fldA-ispG/pCL引入WW119中而產生REM I7_11且藉由將Ptac念珠藻屬ispH aspA終止子/pEWL454移入REM I7_11中而製成REMH8_12;經由電穿孔轉型方法將兩種質體併入其相應宿主菌株中。
引子
擴增REM I1_9之pg1基因座
為驗證/擴增REM I1_9之pgl 基因座,設置以下PCR反應:
1 μl模板(約1 μl體積之I1_9細胞)
10 μlHerculaseII 緩衝液
0.5 μl dNTP(100 mM)
1.25 μl引子(10 μM)5' AseI F-pgl pET-15b
1.25 μl引子(10 μM)3' BamHI R-pgl pET-15b
35 μl去離子水
+1 μl來自Stratagene之HerculaseII fusion
循環參數:
95℃×2分鐘;[95℃×30秒,55℃×30秒,72℃×2分鐘]×29次
循環;72℃×5分鐘;
4℃直至冷卻(Biometra T3000 Combi溫度循環器)
在1.2% E-gel(Invitrogen)上分離所得PCR片段以驗證成功擴增。經pgl +驗證之純系選作REM I1_9。
擴增pEWL454片段
為產生pEWL454,設置以下PCR反應:
1 μl模板(約1 μl體積之pK184 w/aspA終止子載體(Gene
Oracle,Inc.))
5 μl 10×Pfu Ultra II Fusion DNA聚合酶
2.5 μl dNTP(10 mM)
1.0引子(10 μM)EL-1098
1.0引子(10 μM)EL-1099
39.5 μl去離子水
+1 μl來自Stratagene之Pfu Ultra II Fusion D NA聚合酶
循環參數:
95℃×2分鐘;[95℃×30秒,60℃×30秒,72℃×52秒]×29次循環;72℃×3分鐘;4℃直至冷卻(MJ Research PTC-200 Peltier溫度循環器)
在1.2% E-gel(Invitrogen)上分離所得PCR片段以驗證成功擴增。
菌株REM I1_9描述
菌株REM I1_9用於選殖已針對大腸桿菌(由Gene Oracle,Inc.提供)中之表現進行密碼子最佳化之念珠藻屬PCC7120ispH 對偶基因。令人驚訝的是,Gene Oracle,Inc.不能提供具有所要純系之大腸桿菌菌株。因此,使用菌株REM I1_9作為宿主以使用基於存活之策略獲得相關Ptac念珠藻屬ispH aspA終止子/pEWL454純系。
菌株REM I1_9源自MD09-220(BL21(DE3)PL.2mKKDyI ::FRT-ΔispH::FRT)且先前已有所描述。經由標準P1溶菌液/P1轉導方案(Thomason等人,2007)將菌株MCM625之FRT-neo-FRT-GI1.6-dxs 基因座轉導至MD09-220之基因組中,且所得康黴素抗性菌株稱為REM C5_9。使用Gene Bridge's GmbH方法,使抗生素標記物環出,從而產生菌株REM H5_9。隨後,使用標準P1溶菌液/P1轉導方案(Thomason等人,2007)將MG1655之pglgalP 區域轉導至菌株REMH5_9中,且選擇細胞在含有0.4% w/v半乳糖及500 μM甲羥戊酸之M9瓊脂(6 g/L Na2 HPO4 、3 g/L KH2 PO4 、0.5 g/L NaCl、0.5 g/L NH4 Cl、0.1 mM CaCl2 、2 mM MgSO4 、1.5%瓊脂)上生長。藉由PCR(見上文)驗證利用半乳糖、依賴於甲羥戊酸、對康黴素敏感之細胞中pgl 基因座的存在,且將一個純系選作REM I1_9(BL21(DE3)PL.2mKKDyI ::FRT-ΔispH::FRT pg1+ FRT::GI1.6-dxs)。
將念珠藻屬PCC7120 ispH對偶基因選殖至pEWL454中根據製造商建議之方案,使用T4DNA接合酶(New England Biolabs)將約90 ng具有針對大腸桿菌(由Gene Oracle,Inc.提供)中之表現進行密碼子最佳化之念珠藻屬PCC7120ispH 對偶基因的預切割5' BamHI-3' PstI純化之DNA片段接合於在源自pK184(Jobling及Holmes,1990)之質體內具有由多選殖位點(MCS)分開之tac啟動子及aspA終止子序列的預切割5' BamHI-3' PstI純化之DNA載體骨架pEWL454(由Gene Oracle,Inc.提供)。pEWL454中所存在之aspA終止子序列係由Gene Oracle,Inc.合成。使用上文概述之PCR方法移除pK184中所存在之lac啟動子序列,且使用上文詳述之寡核苷酸技術(oligos)(Integrated DNA Technologies)插入pEWL454內所具有之tac啟動子及MCS。根據製造商建議之方案,使用來自New England Biolabs之T4 DNA接合酶接合所得PCR片段。使用標準熱休克方案(Sambrook等人,1989)以接合反應轉型化學性勝任TOP10細胞(Invitrogen),在37℃下於L培養液中回收1小時,接著塗於含有康黴素(50 μg/ml)之L瓊脂上。選擇康黴素抗性純系,於含有康黴素(50 μg/ml)之L培養液中生長隔夜,且加以收集以供隨後製備質體。使用Qiagen Qiaprep Spin Miniprep套組分離質體構築體。使用引子EL-1100、EL-1101、EL-1102、EL-1103及EL-1104對相關質體製劑進行定序(Quintara;Albany,CA),且鑑別正確pEWL454純系,其已命名為菌株EWL454(TOP10 w/pEWL454;具有Ptac-RBS-NdeI-SacI-MluI-NotI-XhoI-PstI-aspA終止子之源自pK184之選殖載體)。說明pEWL454之圖展示於圖87中。
使用BIO RAD Gene Pulser系統(0.1 cm電擊管,目錄號165-2089)及製造商(BIO RAD)建議之轉型方案,經由電穿孔以接合反應轉型經水洗之REM I1_9細胞。在37℃下於L培養液+500 μM甲羥戊酸(可購自例如Sigma-Aldrich)中回收細胞1小時,接著塗於含有康黴素(50 μg/ml)之L瓊脂上。選擇在不存在甲羥戊酸之情況下生長之康黴素抗性群落,於含有康黴素(50 μg/ml)之L培養液中生長隔夜,且加以收集以供隨後製備質體;念珠藻屬ispH 對偶基因的存在解除了細胞生長對甲羥戊酸之依賴性。使用Qiagen Qiaprep Spin Miniprep套組分離質體構築體。使用引子EL-1105及Neo.21對相關質體製劑進行定序(Sequetech;Mountain View,CA),且鑑別正確Ptac念珠藻屬ispH aspA終止子/pEWL454純系,其已命名為菌株REM F5_12(REM I1_9 w/Ptac念珠藻屬ispH aspA終止子/pEWL454;5'BamHI-3' PstI合成片段進入pEWL454之5' BamHI-3' PstI中)。所得Ptac念珠藻屬ispH aspA終止子/pEWL454構築體之圖展示於圖88中。
B. 產生REMI7_11及REMH8_12之策略
藉由將GI1.6 fldA-ispG/pCL轉型至WW119中來構築REMI7_11。使用BIO RAD Gene Pulser系統(0.1 cm電擊管,目錄號165-2089)及製造商(BIORAD)建議之轉型方案,藉由電穿孔進行轉型。使用自菌株REM D9_11產生之GI1.6 fldA-ispG/pCL之質體製劑;此菌株及相應質體構築體描述於下文。
藉由使Ptac念珠藻屬ispH aspA終止子/pEWL454轉型來構築REM H8_12。使用BIO RAD Gene Pulser系統(0.1 cm電擊管,目錄號165-2089)及製造商(BIO RAD)建議之轉型方案,藉由電穿孔進行轉型。自菌株REM F5_12製成Ptac念珠藻屬ispH aspA終止子/pEWL454之質體製劑。
將GI1.6 fldA-ispG/pCL轉型至WW119中且將Ptac念珠藻屬ispHaspA終止子/pEWL454轉型至REM I7_11中為構建製造異戊二烯之親本菌株REM I7_11(測試菌株REM H8_12源自於其),藉由電穿孔將GI1.6 fldA-ispG/pCL質體轉型至WW119中。在L培養液中回收轉型體且塗於含有壯觀黴素(50 μg/ml)及羧苄青黴素(50 μg/ml)之L瓊脂上。所得菌株命名為REM I7_11。
接著藉由用Ptac念珠藻屬ispH aspA終止子/pEWL454進行電穿孔使REM I7_11轉型。在L培養液中回收轉型體且塗於含有壯觀黴素(50 μg/ml)、康黴素(50 μg/ml)及羧苄青黴素(50 μg/ml)之L瓊脂上。所得菌株命名為REM H8_12。
C. 分析在小規模下測試菌株REM H8_12及親本菌株REM I 7_11之生長、異戊二烯產量及DXP代謝物積累
在震盪燒瓶檢驗中以及在DXP代謝物測定研究中,將親本菌株REM I7_11與測試菌株REM H8_12相比較。圖89中描繪具有Ptac念珠藻屬ispH aspA終止子/pEWL454構築體之REM H8_12菌株相比親本對照菌株REM I7_11在異戊二烯產量方面之益處增加。與親本菌株REM I7_11相比,REM H8_12菌株中所存在之IspH活性增強係由歷經3小時及3.75小時時間點HDMAPP平均減少10倍來反映(圖89)。此藉由表現念珠藻屬PCC7120ispH 對偶基因提供之IspH活性提高使得REM H8_12測試菌株之異戊二烯產量相比親本對照增加2.1倍至3.2倍(圖89)。REM H8_12測試菌株之生長情況相比親本菌株REM I7_11亦適度較佳(生長約快20%)。
生長
在30℃下使菌株REM I7_11及REM H8_12以2-5 ml培養物形式於TM3液體培養基(13.6 g K2 PO4 、13.6 g KH2 PO4 、2.0 g MgSO4 ‧7H2 O、2.0 g單水合檸檬酸、0.3 g檸檬酸鐵銨、3.2 g(NH4 )2 SO4 、0.2 g酵母提取物、1.0 ml 1000X改質痕量金屬溶液,調整至pH 6.8且用H2 O補足,且經過濾滅菌)中生長,該培養基以0.1%酵母提取物及1.0%葡萄糖補充至最終濃度且包括壯觀黴素(50 μg/ml)及羧苄青黴素(50 μg/ml)。藉由添加異丙基-β-D-1-硫代哌喃半乳糖苷(IPTG)使濃度達到500 μM來誘導LacI調控之基因表現。藉由記錄在600 nm下使用Eppendorf Biophotometer光譜儀(Eppendorf)所量測之培養物之各光學密度來週期性地監測生長。
異戊二烯產量
使用頂部空間檢驗分析異戊二烯產量。對於震盪燒瓶培養,將200 μl培養物自震盪燒瓶轉移至2 ml CTC頂部空間小瓶(SUN-SRI 2 mL HS小瓶,VWR# 66020-950;及帽,VWR# 66008-170)中。將帽旋緊,且在等效溫度、以250 rpm震盪下培育小瓶。30分鐘後,自培育箱中移出小瓶且進行分析。使用與CTC Analytics(Switzerland)CombiPAL自動取樣器相接且以頂部空間模式操作之Agilent 6890 GC/MS系統進行分析。使用Agilent HP-5MS GC/MS管柱(15 m×0.25 mm;0.25 μm膜厚度)分離分析物。設置取樣器以注射100 μL頂部空間氣體。GC/MS方法利用氦作為載氣,流速為1 ml/min。保持注射口在250℃下,分流比為50:1。歷經0.6分鐘之分析持續時間,保持烘箱溫度為37℃。以m/z為67之單離子監測(SIM)模式操作Agilent 5793N質量選擇偵測器。自0分鐘至0.42分鐘切斷偵測器以允許永久氣體溶離。在此等條件下,觀測到異戊二烯(2-甲基-1,3-丁二烯)在約0.49分鐘時溶離。使用校準表來定量異戊二烯之絕對量,且發現自1 μg/L至5000 μg/L呈線性。使用此方法估算偵測限度為50至100 ng/L。各菌株之比生產力以μg/L‧OD‧h形式報導。注意,在檢驗小瓶中歷經30分鐘培育,1900 μl頂部空間氣體:100 μl培養液之比率引起微克異戊二烯/公升培養物至比生產力之以下轉換:(由GC-MS測定之異戊二烯/公升)×(38)/(培養物之OD 600 nm)。
DXP代謝物積累
分離上文所述且圖89中所描繪之製造異戊二烯之親本菌株REM I7_11及測試菌株REM H8_12之DXP代謝物,且如下定量:
代謝物萃取:處理小規模實驗之樣品
為量測小規模實驗中代謝物之積累,在-9℃下以7500×g對0.4至1.5 mL細胞培養物離心3分鐘。離心後即刻將上清液抽吸至清潔管中以供分析所分泌之代謝物,且將100 μL乾冰冷卻甲醇添加至集結成粒之細胞中。接著將所得樣品儲存於-80℃下直至進一步處理。
為測定所分泌之代謝物之濃度,將500 μL甲醇添加至300 μL上清液中,且在4℃下以20000×g對所得混合物離心10分鐘以移除不溶性物質,隨後進行LCMS分析。
為自顆粒中萃取代謝物(另稱作細胞內代謝物),將10 μL水添加至含甲醇樣品中,將顆粒再懸浮於所得甲醇/水混合物中,且藉由以4500×g離心4分鐘對細胞碎片進行短暫離心。將顆粒再萃取兩次,首先用100 μL以1 mM乙酸銨水溶液(pH=8.0)緩衝之75%甲醇萃取,接著用90 μL含50%甲醇之乙酸銨緩衝液萃取。每一次萃取後,藉由離心使細胞碎片集結成粒,且合併來自全部三次萃取之上清液並藉由LCMS進行分析。在萃取程序期間,儘可能使樣品保持於冰上或冷凍離心機中以使代謝物降解減至最少。
代謝物定量
藉由在Quantum三重四極桿質譜儀(Thermo ElectronCorporation,San Jose,CA)上進行LC-ESI-MS/MS來分析所萃取之代謝物。使用XCalibur及LCQuan軟體(Thermo Electron Corp)進行系統控制、數據擷取及質譜數據評估。在0.4 mL/min之流動速率及40℃之管柱溫度下,於Synergi 45 μM Hydro-RP HPLC管柱(150×2 mm,Phenomenex,USA)上進行LC分離。LC梯度為t =0 min,12% B;t =5 min,12% B;t =9 min,23% B;t =20 min,99% B;t =23 min,99% B;t =24 min,12% B;t =29 min,12% B,其中溶劑A為10 mM三丁胺/15 mM乙酸之水溶液且溶劑B為LCMS級甲醇。樣品注射體積為10 μL。
使用負離子模式之電噴霧電離進行質量偵測。選擇母離子之以下m/z值以SRM模式偵測相關代謝物:DXP為213.0,MEP為215.0,IPP及DMAPP為245.0,HDMAPP為260.0,及cMEPP為277.0,FPP為381.1,CDP-ME為520.1,CDP-MEP為600.0。基於PO3 - 子離子(m/z=79.0)所產生之峰的積分強度,使用藉由注射相應標準物(Echelon Biosciences Inc)而獲得之校準曲線來測定代謝物濃度。由於商用標準不可用,故CDP-MEP之濃度以任意單位表示。基於在OD=200之1 mL培養物中所有細胞之積分體積為50μL之標準假設,計算細胞內代謝物濃度。
D. 分析在14 L醱酵規模下測試菌株REM H8_12之生長、異戊二烯產量及DXP代謝物積累
REM_H8_12以14 L醱酵製造2.6 g/L之異戊二烯(圖14A)。除異戊二烯增加以外,在整個14 L醱酵過程中,與先前關於含GI1.6 fldA-ispG/pCL之菌株REM G4_11所觀測到的情況相比,REM H8_12測試菌株維持約2倍含量之MEP代謝物(DXR之產物)及高於15倍含量之cMEPP(IspG之受質)(比較圖80C與圖90C)。
E. 菌株REM H8_12之大規模醱酵
由在15 L規模下於批式補料培養物中生長之表現來自DXP途徑及異戊二烯合成酶之基因的大腸桿菌製造異戊二烯。
1000X改質痕量金屬溶液(每公升): 單水合檸檬酸40 g、MnSO4 ‧H2 O 30 g、NaCl 10 g、FeSO4 ‧7H2 O 1 g、CoCl2 ‧6H2 O 1 g、ZnSO4 ‧7H2 O 1 g、CuSO4 ‧5H2 O 100 mg、H3 BO3 100 mg、NaMoO4 ‧2H2 O 100 mg。將各組分逐一溶解於去離子水中,用HCl/NaOH將pH值調整至3.0,接著補足溶液體積,且用0.22微米過濾器進行過濾滅菌。
汞維生素溶液(每公升): 鹽酸硫胺素1.0 g、D-(+)-生物素1.0 g、菸鹼酸1.0 g、D-泛酸4.8 g、鹽酸吡哆醇4.0 g。將各組分逐一溶解於去離子水中,用HCl/NaOH將pH值調整至3.0,接著補足溶液體積,且用0.22微米過濾器進行過濾滅菌。
補料溶液(每公斤): 葡萄糖0.57 kg、去離子水0.38 kg、K2 HPO4 7.5 g及100%Foamblast 10 g。將所有組分混合在一起且進行高壓滅菌。溶液已冷卻至25℃之後,添加3.4 mL Macro鹽溶液、0.8 ml 1000X改質痕量金屬溶液及6.7 mL汞維生素溶液。
Macro鹽溶液(每公升): MgSO4 ‧7H2 O 296 g、單水合檸檬酸296 g、檸檬酸鐵銨49.6 g。將所有組分溶解於水中,補足體積且用0.22微米過濾器進行過濾滅菌。
在15 L生物反應器中,以過度表現dxp途徑中之第一個酶(GI1.6-dxs)、DXP途徑中之最後一個酶(GI1.6-yIDI)、下游MVA途徑(PL.2-mKKDyI)、來自臺灣溫泉菌(Ptac-gcpE-lytB-petF-petH/pK184)之DXP途徑之多種其他基因、大腸桿菌ispGfldA 基因(GI1.6 fldA-ispG/pCL)及來自銀白楊(pDW33)之截短的異戊二烯合成酶且含有源自MG1655(菌株名稱REM H8_12)之經恢復之17,257 bp含galM 染色體區域的大腸桿菌BL21細胞進行醱酵。進行此實驗以監測在醱酵所要之pH 7.0及溫度34℃下自葡萄糖形成異戊二烯之情況。解凍大腸桿菌菌株之冷凍小瓶,且接種至生物反應器之胰蛋白腖-酵母提取物培養基中。接種體生長至550 nm下所量測之光學密度(OD550 )為1.0之後,使用500 mL接種體接種15 L生物反應器且使初始槽體積達到5 L。
以指數速率補給補料溶液,直至最高補料速率達到5.8 g/min為止。此後,以小於或等於5.8 g/min之速率補給葡萄糖補料以滿足代謝要求。在44小時醱酵期間傳遞至生物反應器之葡萄糖的總量為4.4 kg。藉由添加異丙基-β-D-1-硫代哌喃半乳糖苷(IPTG)達成誘導。當細胞之OD550 為7時,添加單份IPTG至槽中以使濃度達到300 μM。
使用Hiden質譜儀測定生物反應器之釋出氣體中之異戊二烯含量。異戊二烯力價隨著醱酵過程而增加,在44小時之時達到2.6 g/L之最大值。
計算異戊二烯力價之等式:∫(瞬時異戊二烯製造速率,g/L/h)dt(t=0-84小時)[=]g/L培養液
F. DXP代謝物測定
代謝物萃取:處理14L醱酵槽樣品
藉由將數毫升醱酵槽培養物抽取至填充有9.0 mL乾冰冷卻甲醇之預稱重管中而使細胞代謝快速失活。再次稱重所得樣品以計算所抽取之細胞培養物之量,接著置於-80℃下儲存直至進一步分析。為萃取代謝物,藉由在-9℃下以4500×g離心4分鐘對500 μL經甲醇淬滅之醱酵樣品進行短暫離心。接著將顆粒再萃取兩次,首先用350 μL以5 mM乙酸銨水溶液(pH=7.0)緩衝之85%甲醇萃取,接著用350 μL含50%甲醇之乙酸銨緩衝液萃取。每一次萃取後,藉由離心使細胞碎片集結成粒,且將全部三份上清液彙集在一起以供進一步分析。
代謝物定量
藉由在Quantum三重四極桿質譜儀(Thermo Electron Corporation,San Jose,CA)上進行LC-ESI-MS/MS來分析所萃取之代謝物。使用XCalibur及LCQuan軟體(Thermo Electron Corp)進行系統控制、數據擷取及質譜數據評估。在0.4 mL/min之流動速率及40℃之管柱溫度下,於Synergi 45 μM Hydro-RP HPLC管柱(150×2 mm,Phenomenex,USA)上進行LC分離。LC梯度為t =0 min,12% B;t =5 min,12% B;t =9 min,23% B;t =20 min,99% B;t =23 min,99% B;t =24 min,12% B;t =29 min,12% B,其中溶劑A為10 mM三丁胺/15 mM乙酸之水溶液且溶劑B為LCMS級甲醇。樣品注射體積為10 μL。
使用負離子模式之電噴霧電離進行質量偵測。選擇母離子之以下m/z值以SRM模式偵測相關代謝物:DXP為213.0,MEP為215.0,IPP及DMAPP為245.0,HDMAPP為260.0,及cMEPP為277.0,FPP為381.1,CDP-ME為520.1,CDP-MEP為600.0。基於PO3 - 子離子(m/z=79.0)所產生之峰的積分強度,使用藉由注射相應標準物(Echelon Biosciences Inc)而獲得之校準曲線來測定代謝物濃度。由於商用標準不可用,故CDP-MEP之濃度以任意單位表示。基於在OD=200之1 mL培養物中所有細胞之積分體積為50 μL之標準假設,計算細胞內代謝物濃度。
實例30:發現Dxr之表觀生物化學回饋抑制及減少其消極作用
吾人驚訝地觀測到,在DXP菌株中,異戊二烯製造停止,而細胞仍處於旺盛生長期中。除此等情況以外,細胞亦積累1-去氧木酮糖-5-磷酸(Dxr之受質)。在不受理論約束下,解釋此觀測結果之一種可能性假設為該途徑在遺傳層面上或在生物化學層面上經受調控。Jawaid等人,PLoS One ,4(12):e8288(2009)報導,一小部分來自土拉文氏桿菌(Francisella tularensis )之Dxr蛋白當於大腸桿菌中過度表現時在ser177處發生磷酸化。基於S177D及S177E突變導致蛋白質失活之觀測結果,推測此磷酸化使蛋白質失活。吾人隨後顯示,自大腸桿菌中純化之Dxr當與二甲基烯丙基二磷酸(DMAPP)或1-羥基-2-甲基-2-(E)-丁烯基4-二磷酸(HMBPP)一起培育時失活。另外,去氧木酮糖磷酸(DXP)途徑經遺傳修飾之大腸桿菌菌株顯示所積累之DMAPP及/或HMBPP之量高於野生型中所觀測之量。在不受理論約束下,基於在經工程改造之DXP途徑菌株中所觀測到之活體外Dxr失活及活體內代謝物積累之結果,吾人假定該途徑關閉及1-去氧木酮糖-5-磷酸積累係歸因於在經工程改造之菌株中發生活體內Dxr失活。吾人發現,藉由重新平衡途徑酶且將HDMAPP及DMAPP之含量維持在低於1至2 mM DMAPP及1至2 mM HDMAPP之濃度下來阻止經工程改造之菌株中該途徑關閉。此等觀測結果例示於圖90中。圖90A展示菌株REMH8_12之異戊二烯產量,該菌株與DXP途徑平衡較差之菌株REMG4_11相比DXP途徑有所改良,如藉由持續異戊二烯產量及達到2.6 g/L之力價所判定。REM H8_12之生長展示於圖90之B圖中,而REM G4_11之生長展示於圖79C中(灰色三角形)。REM H8_12之相應代謝物含量展示於圖90C中。至8小時之時,HDMAPP含量低於1至2 mM,且異戊二烯產量維持30小時或30小時以上(圖90A,空心正方形)。與之相比,圖80C展示REM G4_11之代謝物含量。HDMAPP含量歷經10_12小時顯著高於1至2 mM,且異戊二烯產量僅維持約10至15小時,比預期短15至20小時(圖90A,空心圓圈)。此菌株之最終力價為0.98 g/L。
A. 方法
菌株描述
REMI7_11─此菌株係藉由對下文詳述之CMP271進行修飾而產生。用如下文所述而獲得之P1溶菌液MCM754轉導CMP271,該MCM754具有置換dxs 基因之前的天然啟動子之經修飾PL.6啟動子(DNA序號1)。
在dxs.gb DNA序號1序列處整合之FRT-neo-FRT PL.x(經修整)包括在dxs上游且包括ATG之FRT。
根據Gene Bridges之說明書使相關抗生素標記物環出,得到菌株WW102。另外,用具有稱為gi1.6(DNA序號2)之啟動子的P1溶菌液MCM755轉導此菌株。
FRT-neo-FRT-gi1.x-dxr區域BL21.gb DNA序號2序列包括在dxr上游且包括ATG之FRT。
靶向此啟動子以置換dxr 基因之天然啟動子。根據Gene Bridges之說明書使抗生素標記物環出,得到菌株WW103。藉由用質體pDW33進行電穿孔來轉型菌株WW103(實例24部分C),得到異戊二烯合成酶表現卡匣ispS,且所得菌株命名為WW119。
B. 詳細菌株構築方案
構築菌株CMP271
構築菌株
P1溶菌液MCM754及MCM755之構築詳述於下文:引子 (由Integrated DNA Technologies提供;Coralville,Iowa USA)
C. 產生供啟動子整合用之擴增子
P L.6(修整)- dxs
使用Herculase II Fusion套組(Stratagene),一式四份進行PCR反應。
35 μL再蒸餾水(ddH2 O)
10 μL 5×緩衝液
1.25 μL 10 μM引子MCM320(經凝膠純化)
1.25 μL 10 μM引子MCM347(經凝膠純化)
0.5 μL dNTP
1 μL聚合酶
1 μL FRT-PGK-gb2-neo-FRT模板DNA,GeneBridges目錄號K006
反應如下循環:95℃×2分鐘,繼之以(95℃×15秒;55℃×15秒;72℃×1分鐘)×30次循環,72℃×3分30秒,4℃直至冷卻。
gi1.6-dxr
使用Herculase II Fusion套組(Stratagene)進行四個PCR反應。反應不同之處為存在或不存在2 μL DMSO,且黏接溫度為55℃或60℃。
35 μL再蒸餾水
10 μL 5×緩衝液
1.25 μL 10 μM引子MCM321,IDT(經凝膠純化)
1.25 μL 10 μM引子MCM337,IDT(經凝膠純化)
0.5 μL dNTP
1 μL聚合酶
1 μL FRT-PGK-gb2-neo-FRT模板DNA,GeneBridges目錄號K006
+/- 2 μL DMSO
反應如下循環:
95℃×2分鐘,繼之以(95℃×20秒;55℃或60℃×20秒;72℃×1分鐘)×30次循環,72℃×3分鐘,4℃直至。
對於各擴增子,彙集四個反應物,且藉由使用QIAquick PCR純化套組(Qiagen)PCR管柱,於30 μL EB中溶離來進行純化。
D. 將擴增子整合至染色體上
在30℃下使載運pRedET-carb(GeneBridges)之菌株MCM327(BL21)於含有羧苄青黴素(50 μg/ml)之L培養液(LB)中生長隔夜,接著以1:100稀釋至新鮮LB+carb50中且在30℃下培養2小時。添加130 μL 10%阿拉伯糖,且在37℃下培養細胞約2小時。藉由在一半培養物體積之冰冷再蒸餾水中洗滌3次來製備用於電穿孔之細胞,且再懸浮於1/10培養物體積之冰冷再蒸餾水中。將100 μL細胞懸浮液與3 μL DNA擴增子合併於2 mm電穿孔電擊管中,以25 μFD、200歐姆(ohm)、2.5 kV進行電穿孔(Gene Pulser MXcell;BioRad),且即刻用500 μL LB淬滅。在37℃、震盪下回收細胞1-3小時,接著在37℃下於含有康黴素(10 μg/ml)之L瓊脂(LA)板上選擇轉型體隔夜。
將以各DNA擴增子轉型所產生之單一群落貼於LA+kan50上,且在37℃下生長隔夜。將純系接種至5 mL LB+kan10中,生長至OD600 約為1,接著藉由將1 mL 50%甘油與0.5 mL培養物混合、置於乾冰上直至呈固體、接著儲存於-80℃下使其冷凍。此等操作得到菌株MCM754[PL.6(修整)dxs]及菌株MCM755(gi1.6 dxr)。
擴增經整合之啟動子以藉由使用Herculase II Fusion套組(Stratagene)進行群落PCR來定序。
35 μL再蒸餾水
10 μL 5×緩衝液
1.25 μL 10 μM引子GB-DW
1.25 μL 10 μM引子MCM327(dxs)或MCM330(dxr)
0.5 μL dNTP
1 μL聚合酶
群落刮下
反應如下循環:
95℃下持續2分鐘;(95℃下持續20秒;55℃下持續20秒;72℃下持續30秒)×30次循環;72℃下持續3分鐘;4℃直至冷卻
在由ExoSAP處理後,對PCR產物進行定序(Quintara Biosciences)。
用引子GB-DW及MCM327對含有PL.6-dxs之P1溶菌液MCM754進行定序。
用引子GB-DW及MCM330對含有gi1.6-dxr之P1溶菌液MCM755進行定序。
E. 自菌株MCM754及MCM755製備P1溶菌液
將100 μL各別隔夜培養物(LB+kan10)稀釋至10 mL LB+0.2%葡萄糖+5 mM CaCl2 中,且在37℃、以250 rpm震盪下生長。30分鐘後,添加100 μL來自MG1655之通用P1溶菌液,且使培養物返回震盪器中,維持約3小時。將溶解之培養物轉移至15 mL管中,添加200 μL氯仿,且使其渦旋30秒。將樣品以4500 g離心10分鐘,接著將含水上清液轉移至新的15 mL管中。添加200 μL氯仿,且將溶菌液儲存於4℃下。
F. 選殖及純化酶
選殖來自大腸桿菌之Dxr,且由熟習此項技術者熟知之方法進行純化。如供應商所述將該基因插入pET15b載體中以包括N端His標籤序列(Invitrogen,Carlsbad,CA)。收集具有質體且表現該蛋白質之BL21(λDE3)大腸桿菌培養物,在弗氏細胞壓碎器中使細胞顆粒溶解,且遵循製造商(GE Healthcare,Pittsburg,PA)推薦之方案使用Ni-NTA管柱純化蛋白質。
G. 藉由與DMAPP及HDMAPP一起培育而使Dxr失活
在37℃下,在由100 mM Tris、100 mM NaCl(pH 8)、5 mM MgCl2 、0.2 mM NADPH、0.2 mM DXP及250 nM DXR.D組成之緩衝液中,於數種濃度之DMAPP或HMBPP(Echelon Bioscience,Salt Lake City,Utah)下培育5 μM經純化之蛋白質2小時,總體積為50μL。根據標準檢驗(參見,例如Koppisch等人,Biochemistry ,41:236-43(2002)),以失活反應混合物之20倍稀釋液週期性地量測Dxr活性。在類似條件下,在不存在DMAPP或HMBPP之情況下,於失活反應中進行酶之對照培育及檢驗。適當時,在20倍稀釋濃度之失活劑(DMAPP或HMBPP)存在下進行其他對照活性檢驗。用DMAPP以類似方式使酶之較大等分試樣(約400 μg)失活以藉由質譜分析來驗證預期胺基酸殘基修飾。如圖92中所示,在失活培育期間酶活性下降,且失活半衰期為0.72小時。
實例31:在大腸桿菌中共同表現用於製造異戊二烯之DXP及MVA途徑
DXP途徑與MVA途徑之能量學及碳利用效率的比較揭示,DXP途徑相比MVA途徑在碳利用方面較高效,但在氧化還原平衡方面較低效。當葡萄糖為碳源時,DXP途徑之基於碳之化學計量產率為約85%(每公克所利用之葡萄糖製造之異戊二烯的公克數)。DXP途徑相比MVA途徑在能量平衡方面較低效。對於葡萄糖經由DXP製造異戊二烯,形成每莫耳異戊二烯有3莫耳NAD(P)H短缺,且缺少2莫耳ATP。對於葡萄糖經由MVA製造異戊二烯之類似比較,此途徑製造過量4莫耳之NAD(P)H;ATP達到平衡,然而,碳利用效率僅為約55%。在不受理論約束下,可藉由在單一宿主中組合兩種途徑以使氧化還原化學及碳利用效率最佳化而製成更加平衡且更加有效之製造宿主。
在此實例中,吾人提供之證據與以下相一致:實務上可在單一宿主中建立兩種途徑之組合。兩種途徑之組合應得到改良之製程。將一系列包含上述兩個菌株REM H8_12及REM I7_11之培養物置於48孔深孔板(目錄號P-5ML-48-C-S;Axygen Scientific,California,USA)中,各孔提供2 mL培養物。稱為TM3之培養基描述於下文。在30℃、250 rpm下,使兩個菌株於補充有1%葡萄糖及0.1%酵母提取物之TM3培養基中生長隔夜。至早晨,將兩個菌株一式兩份接種至48孔深孔板中。對TM3培養基補充1%[U-13 C]-葡萄糖及0.1%酵母提取物。在30℃下以600 rpm震盪培養物(Shel-Lab Inc. SI6R型冷凍震盪培育箱;Oregon,USA)。兩小時後測定培養物OD,接著以定時時間間隔測定至4.25小時。在生長兩小時之時,藉由添加400 μM IPTG誘導培養物。誘導一小時後,各菌株之培養物亦接受0至8 mM(R)-甲羥戊酸[目錄號Sigma M4667]。以定時時間間隔,將各培養物之100 μL等分試樣轉移至98孔深孔玻璃磚(目錄號3600600 Zinsser;North America)中,即刻用不透性黏著鋁膜密封且在Eppendorf恆溫混勻器(Eppendorf;North America)上以450 rmp震盪下培育30分鐘。藉由在70℃下於第二Eppendorf恆溫混勻器上加熱7分鐘使培養物滅活。將玻璃磚轉移至附接於Agilent 5973 MS且配備有LEAP CTC CombiPAL自動取樣器以供頂部空間分析之Agilent 6890 GC中。管柱為Agilent HP-5(5%苯基甲基矽氧烷(15 m×0.25 mm×0.25 μm))。將100 μL體積之氣體注射於管柱上。其他條件如下。烘箱溫度:37℃(保持等溫並持續0.6分鐘);載氣:氦(流速-1 mL/min),在250℃下注射口處之分流比為50:1;質量為67或73之單離子監測模式(SIM);偵測器切斷:0.00分鐘-0.42分鐘;偵測器開通:0.42分鐘-0.60分鐘;異戊二烯(2-甲基-1,3-丁二烯)之溶離時間為約0.49分鐘,總分析時間為0.6分鐘。由熟習此項技術者熟知之方法進行儀器校準。
由培養物OD600 對異戊二烯頂部空間量測值進行校正以得到單位為μg/L/H/OD之異戊二烯比產量量度。所有反應皆進行4小時。圖92A及圖92B展示此實驗之結果。自[U-13 C]-葡萄糖(圖92,B圖)以及自甲羥戊酸(圖92,A圖)同時製造異戊二烯。資料指示,兩個菌株中自[U-13 C]-葡萄糖製造異戊二烯獨立於自甲羥戊酸製造異戊二烯。圖92之B圖進一步展示,在0至8 mM範圍內之甲羥戊酸濃度下,自[U-13 C]-葡萄糖得到之異戊二烯比生產力對兩個菌株而言為相同的。此等量測在m/z為73下進行,指示[U-13 C]-葡萄糖利用。同時,在相同濃度範圍內,異戊二烯比生產力隨著甲羥戊酸濃度增加而增加。此量測在m/z為67下進行,指示甲羥戊酸(所有12 C)利用。此實驗之總體結論為經由DXP途徑製造異戊二烯不受經由下游MVA途徑自甲羥戊酸製造異戊二烯影響。
TM3(每公升醱酵培養基):K2 HPO4 13.6 g、KH2 PO4 13.6 g、MgSO4 ‧7H2 O 2 g、單水合檸檬酸2 g、檸檬酸鐵銨0.3 g、酵母提取物1.0 g、1000X改質痕量金屬儲備溶液1 ml。所有組分一起添加且溶解於去離子水中。用NH4 OH將pH值調整至6.8,且經0.22微米膜對溶液進行過濾滅菌。滅菌後,視需要添加抗生素。滅菌後,按指示添加U-13 C-葡萄糖及[R]-甲羥戊酸。
1000X改質痕量金屬儲備溶液(每公升): 單水合檸檬酸40 g、MnSO4 ‧H2 O 30 g、NaCl 10 g、FeSO4 ‧7H2 O 1 g、CoCl2 ‧6H2 O 1 g、ZnSO4 ‧7H2 O 1 g、CuSO4 ‧5H2 O 100 mg、H3 BO3 100 mg、NaMoO4 ‧2H2 O 100 mg。將各組分逐一溶解於去離子水中,用HCl/NaOH將pH值調整至3.0,接著補足溶液體積,且用0.22微米過濾器進行過濾滅菌。
實例32:展示菌株REMA2_17經由雙重類異戊二烯生物合成途徑產生異戊二烯
此處描述具有外源MVA類異戊二烯生物合成途徑與增強之DXP生物合成途徑的製造異戊二烯之大腸桿菌菌株的構築。此處呈現之資料指示,菌株REM A2_17所製造之異戊二烯同時源自兩種類型之類異戊二烯生物合成途徑。對於此特定實例,觀測到對異戊二烯製造之MVA通量貢獻:DXP通量貢獻為約3:2至1:1;見圖96-102。
構築菌株REMA2_17
根據製造商之說明書,使用來自Gene Bridges GmbH之Red/ET系統進行此實例中所述之基因組插入。使用菌株BL21(Novagene)。如先前所述進行P1溶菌液之製備與轉導(Thomason等人,2007)。pBBR1MCS-5載體已有所描述(Kovach等人,1994),載體構築體MCM82、pMCM296、pDW34、pDW33、GI1.6 fldA-ispG/pCL 及Ptac念珠藻屬ispH aspA終止子/pEWL454亦有所描述(參見,例如上述實例29及WO 2009/076676)。MCM82含有編碼糞腸球菌(E .faecalis )mvaE及mvaS之pCL Ptrc上游途徑(UpperPathway)。Trc啟動子、Trp啟動子及aspA終止子序列獲自NCBI(http://www.ncbi.nlm.nih.gov/)及EcoCyc(http://ecocyc.org/)所提供之資訊。
構築pDW15(pBBR1MCS-5上之Ptrc上游MVA途徑)為將上游MVA途徑插入pBBR1MCS-5載體上,藉由使用引子上游5'XhoI及上游3'XbaI自MCM82進行PCR來擴增含有Ptrc、mvaE、mvaS及rrn終止子之整個表現卡匣。參見下文關於PCR引子序列(表9)、反應及循環參數之描述。根據製造商推薦之方案,藉由凝膠電泳(E-Gel,Invitrogen)確認約4.2 kb PCR產物,接著使用QiaQuick純化管柱(Qiagen)進行純化。接著,在37℃下用XbaI及XhoI限制性核酸內切酶處理經純化之PCR產物及pBBR1MCS-5載體隔夜。參見下文關於反應條件之描述。次日,將反應物加熱至65℃以使限制性酶失活,隨後進行接合。在4℃下進行接合反應(參見下文關於條件之描述)隔夜。根據製造商推薦之方案,將約5 μl接合反應物轉型至化學性勝任大腸桿菌TOP10細胞(Invitrogen)中,在37℃下於LB中回收1小時,接著塗於含有X-gal及10 μg/ml慶大黴素之LB板上。選擇不展示β-半乳糖苷酶活性之群落用於藉由使用引子M13反置引子及MCM163進行PCR而作進一步分析以確認插入物之存在。對來自此等群落之一的質體進行純化(Qiagen)且完全定序(Quintara Biosciences;關於引子序列,參見表9)以驗證其含有正確定向之完整上游MVA途徑表現卡匣。pDW15之序列及圖譜分別列於下文及圖93中。
PCR反應與循環參數:
1 μl MCM82(約30 ng)
10 μ1 5×Herculase緩衝液(Stratagene)
0.5 μl dNTP(100 mM)
1 μl上游5'XhoI(20 μM)
1 μl上游3'XbaI(20 μM)
35.5 μl去離子水
1μl Herculase DNA聚合酶(Stratagene)
1. 95℃ 4分鐘
2. 95℃ 20分鐘,52℃ 20秒,72℃ 4分鐘,5×
3. 95℃ 20分鐘,55℃ 20秒,72℃ 4分鐘,25×
4. 72℃ 10分鐘
5. 4℃直至冷卻
DNA分解:
6 μl去離子水
2 μl 10×緩衝液H(Roche)
10 μl DNA(pBBR1MCS-5或PCR插入物)
1 μl XhoI(Roche)
1 μl XbaI(Roche)
1. 37℃隔夜
2. 65℃ 20分鐘(熱滅活)
接合:
2 μl去離子水
1 μl 10×接合酶緩衝液(NEB)
1 μl T4 DNA接合酶(NEB)
2 μl載體(pBBR1MCS-5)
4 μl插入物(上游MVA表現卡匣)
1. 4℃隔夜
2.微透析(Millipore)並轉型至勝任大腸桿菌(Invitrogen)中
pDW15之序列
構築PTrp mMVK/pDW15
引子
*引子經5'磷酸化修飾
*5' phos Ptrp 5' mMVK 5'-TGGCAAATATTCTGAAATGAGCTGTTGACAATTAATCATCGAACTAGTTAACTAGTACGCAAGTTCACGTAAAAAGGGTATCGACATGGTATCCTGTTCTGCGCCGGGTAAGA
*3' phos aspA終止子3' mMVK 5'-CAAGAAAAAAGGCACGTCATCTGACGTGCCTTTTTTATTTGTATTAATCTACTTTCAGACCTTGCTCGGTCGG
5' mMVK序列引子 5'-GATACGTATGTTTCTACCTTC
3' mMVK序列引子 5'-GAAGGTAGAAACATACGTATC
EL1003 5'-GATAGTAACGGCTGCGCTGCTACC
MCM 177 5'-GGGCCCGTTTAAACTTTAACTAGACTTTAATCTACTTTCAGACCTTGC
擴增PTrp mMVK片段
PTrp mMVK之PCR反應
0.5 μl載體模板pDW34
10 μl HerculaseII緩衝液
0.5 μl dNTP(100 mM)
1.25 μl引子(10 μM)5' phos Ptrp 5' mMVK
1.25 μl引子(10 μM)3' phos aspA終止子3' mMVK
36 μl去離子水
+0.5 μl來自Stratagene之HerculaseII fusion
循環參數:
95℃×2分鐘;[95℃×30秒,60℃×30秒,72℃×2分鐘]×29次循環;72℃×5分鐘;4℃直至冷卻(Biometra T3000 Combi溫度循環器)
在0.8% E-gel(Invitrogen)上分離所得PCR片段以驗證成功擴增,且根據製造商之說明書使用QIAquick PCR純化套組(Qiagen)進行純化。所得經純化儲備物稱作PTrp mMVK;注意,所用引子含有5'磷酸化末端。
將PTrp mMVK片段選殖至pDW15中
根據製造商之說明書,用SfoI(New England Biolabs)分解約500 ng pDW15質體。接著根據製造商建議之方案,使用rAPpid鹼性磷酸酶(Roche)脫除SfoI切割載體之磷酸。使用Qiagen QiaQuick凝膠萃取套組清潔經分解/脫除磷酸之DNA,隨後進行接合。根據製造商建議之方案,使用來自New England Biolabs之T4 DNA接合酶將一部分PTrp mMVK片段(5'末端經磷酸化)接合於經清潔/SfoI切割/脫除磷酸之pDW15質體。使用標準熱休克方案(Sambrook等人,1989)以接合反應轉型化學性勝任TOP10細胞(Invitrogen),在37℃下於L培養液中回收1小時,接著塗於含有慶大黴素(10 μg/ml)之L瓊脂上。選擇慶大黴素抗性群落,於含有慶大黴素(10 μg/ml)之L培養液中生長隔夜,且加以收集以供隨後製備質體。使用Qiagen Qiaprep Spin Miniprep套組分離質體構築體。使用引子5' mMVK序列引子、3' mMVK序列引子、EL1003及MCM 177對相關質體製劑進行定序(Sequetech;Mountain View,CA),且鑑別正確PTrp mMVK/pDW15純系;所得相關純系已命名為菌株REM H9_14(TOP10 w/PTrp mMVK/pDW15;經PTrp mMVK破壞之SfoI位點以如構築體中所存在之Ptrc mvaE-mvaS操縱子之定向插入;見圖94)。
PTrp mMVK/pDW15之序列
構築菌株MCM928,BL21 t pgl FRT-cmp-FRT-Ptrc-PMK-MVD-yIDI
構築整合構築體pMCM900
用氯黴素抗性卡匣及Trc啟動子置換pMCM296之GI1.6啟動子及酵母MVK基因。藉由使用引子MCM127及MCM375自pMCM883(GeneBridges cmR卡匣)擴增而產生cmR抗性卡匣-Ptrc片段。2,根據製造商關於含有35 μL水、10 μL緩衝液、0.5 μL dNTP、1.25 μL各引子(10 μM)、1 μL質體模板、1 μL聚合酶之Herculase II Fusion(Agilent #600679)之方案產生50 μL反應物。反應如下循環:95℃ 2:00;30×(95℃ 0:20,55℃ 0:20,72℃ 1:00);72℃ 3:00;4℃直至冷卻。
在37℃下,於含有5 μL DNA、1 μL EcoRV、1 μL NotI(擴增子)或1 μL StuI(pMCM296)、1 μL Roche緩衝液H及2 μL再蒸餾水之10 μL反應物中分解約1.6 kb擴增子及質體pMCM296(下文所述),持續2小時。在65℃下將反應物熱滅活2小時,接著在Qiagen PCR管柱上純化經分解之DNA並於30 μL EB中溶離。在室溫下,於含有1 μL pMCM296、3 μL切割擴增子、5 μL緩衝液3及1 μL接合酶之10 μL Roche快速接合套組反應物中接合經溶離之DNA。將經接合之DNA轉型至Invitrogen Pir1化學性勝任細胞中,在37℃下回收1小時,塗於LB/cmp(25 μg/mL)上,接著在37℃下生長隔夜。純化所得質體且在整個啟動子區上進行定序。冷凍第四純系,稱為pMCM900;見圖95。
將cmR-Ptrc-KDyI整合至宿主BL21 t pgl中以產生MCM928
菌株MCM865為菌株MD253(BL21 t pgl pRedET-carb)之等分試樣。在30℃下使MCM865於LB+carb50中生長隔夜,接著以1:100稀釋至新鮮LB+carb50中且在30℃下培養2小時。添加130 μL 10%阿拉伯糖,且在37℃下培養細胞約2小時。藉由在一半培養物體積之冰冷再蒸餾水中洗滌3次來製備用於電穿孔之細胞,且再懸浮於1/10培養物體積之冰冷再蒸餾水中。將100 μL細胞懸浮液與1 μL pMCM900 DNA合併於2 mm電穿孔電擊管中,以25 μFD、200歐姆、2.5 kV進行電穿孔,且即刻用500 μL LB淬滅。在37℃、震盪下回收細胞1-3小時,接著在37℃下於LB cmp5板上選擇轉型體隔夜。
在LB cmp5上再劃線培養後,測試轉型體於LB cmp5、LB kan10及LB carb50上之生長。冷凍cmpR/carbS/kanS純系,稱為MCM928。
引子
pMCM900之序列
構築REM H4_15,菌株REM A2_17之親本背景
經由P1介導之轉導將上述菌株MCM928之氯黴素標記PTrc PMK-MVD-yIDI基因座引入菌株WW103中(參見,例如實例29及30)。所得氯黴素抗性菌株稱為REM H4_15(BL21 pgl+ PL.6-dxs,GI1.6-dxr,GI1.6 yIDI,CMP::PTrc PMK-MVD-yIDI)。
產生REM A2_17之策略
藉由pDW33、PTrp mMVK/pDW15、Ptac念珠藻屬ispH aspA終止子/pEWL454及最後GI1.6 fldA-ispG/pCL(最初進入菌株REM H4_15中)之後續質體轉型來產生REM A2_17。
使用BIO RAD Gene Pulser系統(0.1 cm電擊管,目錄號165-2089)及製造商(BIO RAD)建議之轉型方案,經由電穿孔以pDW33轉型經水洗之REM H4_15細胞。在37℃下於L培養液中回收細胞1小時,接著塗於含有羧苄青黴素(50 μg/ml)之L瓊脂上。選擇一個羧苄青黴素抗性群落,稱為REM A4_16,隨後經由所述方法以PTrp mMVK/pDW15進行轉型;在此狀況下,使用含有羧苄青黴素(50 μg/ml)及慶大黴素(10 μg/ml)之L瓊脂作為選擇劑,得到羧苄青黴素及慶大黴素抗性菌株REM I4_16。類似地,以Ptac念珠藻屬ispH aspA終止子/pEWL454轉型REM I4_16,得到羧苄青黴素(50 μg/ml)、慶大黴素(10 μg/ml)及康黴素(50 μg/ml)抗性菌株REM C5_16。最後,以GI1.6 fldA_ispG/pCL轉型菌株REM C5_16,得到羧苄青黴素(50 μg/ml)、慶大黴素(10 μg/ml)、康黴素(50 μg/ml)及壯觀黴素(50 μg/ml)抗性菌株REM A2_17。
實例33:使用未經標記、經1- 13 C標記或經3- 13 C標記之葡萄糖作為唯一碳源來分析在存在及不存在膦胺黴素 (fosmidomycin)之情況下菌株REM A2_17之生長、異戊二烯產量及DXP與MVA代謝物積累
先前確定,將1 mM膦胺黴素添加至具有與REM A2_17菌株共有之GI1.6-dxr基因座的大腸桿菌BL21菌株之生長培養基中可抑制異戊二烯產量至不可偵測之水準。膦胺黴素抑制執行內源大腸桿菌DXP途徑之關鍵步驟之DXR酶的活性(Kuzuyama等人,1998)。此外,發現將1 mM膦胺黴素添加至具有REM A2_17中所存在之相同異源MVA類異戊二烯生物合成途徑酶之無dxr大腸桿菌BL21菌株的生長培養基中會維持與不存在膦胺黴素之情況下生長時相同水準之異戊二烯產量。此資料指示,DXR抑制劑(膦胺黴素)不會不利地影響通過MVA類異戊二烯生物合成途徑之活體內通量。
由REM A2_17菌株產生之異戊二烯之比生產力
在小規模頂部空間檢驗及相應DXP與MVA代謝物測定研究中使用2 mM膦胺黴素與1-13 C葡萄糖(Isotec)或3-13 C葡萄糖(Omicron Biochemicals,Inc)之組合,以展示經由於REM A2_17內表現之雙重MVA與DXP類異戊二烯生物合成途徑通向異戊二烯之並行通量。參見下文關於使用1-13 C葡萄糖及3-13 C葡萄糖產生源自DXP途徑之經獨特標記之異戊二烯(可與經由MVA途徑產生之異戊二烯加以區分)之基本原理的描述。圖98及圖99中展示利用經1-13 C及3-13 C標記之葡萄糖之頂部空間檢驗的結果,其指示對菌株REM A2_17產生之異戊二烯之MVA通量貢獻為57-58%且DXP通量貢獻為42-43%,如由異戊二烯比生產力所確定。此等結果與圖96中所示之未經標記葡萄糖實驗中所觀測之結果(58% MVA及41% DXP)幾乎一致。有趣的是,圖101及圖102中所描繪的自REM A2_17所製造之異戊二烯中存在之各種12 C及13 C同位素比率之GC/MS分析獲得之結果表明,對所產生之異戊二烯之MVA通量貢獻及DXP通量貢獻分別為58-62%及42-38%。此數據與由異戊二烯比生產力測定所測定之數據一致。
藉由使用色胺酸抑制與MVA途徑共有之MVK酶之表現來進一步支持通向異戊二烯之雙重碳通量下調REM A2_17所具有之MVA及DXP類異戊二烯生物合成途徑(關於含PTrp-MVK載體之說明,參見圖94)。[色胺酸啟動子PTrp控管REM A2_17中MVK之表現;Trp抑制子當結合於色胺酸時抑制Trp啟動子之活性;請參見關於經EcoCyc可得之trp操縱子之資訊(http://ecocyc.org/)]。圖98中之數據指示,當REM A2_17在50 μM色胺酸存在下生長時,通向異戊二烯之MVA通量之比例降低約8%,使得菌株中對異戊二烯之MVA通量貢獻:DXP通量貢獻接近1:1。
DXP及MVA途徑代謝物於REM 8A2_17菌株中之積累
圖97比較在存在及不存在膦胺黴素之情況下生長之REM A2_17菌株中DXP及MVA途徑代謝物之積累。經偵測且藉由LC-MS/MS定量之代謝物中有甲羥戊酸(MVA途徑中間物)、DXP、MEP、CDP-ME、cMEPP、HDMAPP(DXP途徑中間物),及IPP與DMAPP(DXP與MVA途徑之中間物)。在抑制DXP轉化成MEP之膦胺黴素存在下生長之細胞中,DXP濃度顯著增加且MEP、CDP-ME及cMEPP濃度下降,但MVA濃度不變。在經膦胺黴素處理之樣品中所觀測到之HDMAPP減少程度明顯小於其他DXP途徑代謝物(諸如MEP、CDP-ME及cMEPP)之減少程度,此可能歸因於LC-MS/MS方法對HDMAPP之敏感度較差及與HDMAPP量測相關之誤差較大。在膦胺黴素存在下IPP及DMAPP之累積量平均減少55%,此與異戊二烯製造速率下降41%相關聯。總而言之,此等數據證實DXP與MVA途徑在REM A2_17菌株中均發揮功能且與兩種途徑促成在無膦胺黴素之情況下生長之細胞中製造異戊二烯的觀點相一致。
使用經標記之葡萄糖量測DXP及MVA途徑對異戊二烯製造之貢獻的基本原理
為證實在REM A2_17菌株中異戊二烯係經由同時起作用之DXP與MVA途徑製造,使上述菌株在特定位置處含有13 C同位素之葡萄糖上生長。如圖100中所說明,當細胞於1-13 C葡萄糖上生長時,預期經由MVA路徑合成之異戊二烯分子相比經由DXP路徑合成之分子富集13 C之程度較高;而當細胞於3-13 C葡萄糖上生長時,經由MVA路徑合成之異戊二烯分子相比經由DXP路徑製成之異戊二烯分子應含有較少13 C,此係因為當丙酮酸轉化成乙醯基-CoA時,經13 C標記之碳以13 CO2 形式釋放。當兩種途徑同時起作用時,細胞放出之異戊二烯之13 C標記模式應由兩種路徑中每一者所製造之異戊二烯分子之標記模式的疊加來表示。
異戊二烯標記實驗
圖101展示於A)1-13 C葡萄糖或B)3-13 C葡萄糖上生長之REM A2_17菌株所製造之cMEPP及異戊二烯同位素標記異構體組(cumomer)(累積同位素異構體)之相對豐度計算值。cMEPP及異戊二烯之同位素標記異構體組豐度可直接地彼此相比較,因為該兩種化合物在其分子中均含有五個碳原子,而O、P及H原子之數目的差異因除16 O、31 P及1 H以外之同位素的天然豐度極低而可忽略。所量測之cMEPP同位素標記異構體組豐度之分佈應等同於經由DXP途徑專製之異戊二烯之同位素標記異構體組分佈,且明顯不同於在不存在膦胺黴素之情況下生長之細胞的異戊二烯同位素標記異構體組之計算分佈(比較圖101A及9B中「異戊二烯(-FM)」與cMEPP(-FM)條之幅度),指示DXP與MVA途徑一起促成REM A2_17菌株合成異戊二烯。
藉由量測在2 mM膦胺黴素存在下放出之異戊二烯之GC光譜來估計於1-13 C葡萄糖或3-13 C葡萄糖上生長之REM A2_17細胞經由MVA途徑專製之異戊二烯的同位素標記異構體組分佈(圖101及圖102),且藉由使具有係數f MVAf DXP 之「異戊二烯(+FM)」與cMEPP同位素標記異構體組光譜疊加以擬合「異戊二烯(-FM)」光譜來計算DXP及MVA途徑對總異戊二烯產量之相對貢獻,如「方法」章節中所述。基於此等計算,DXP途徑對總異戊二烯產量之相對貢獻對於採用1-13 C葡萄糖及3-13 C葡萄糖之實驗據估算分別為42%及38%。此等數值接近於自膦胺黴素對總異戊二烯製造速率之抑制分別估算之42%及43%之DXP途徑貢獻。
方法
生長
在34℃下使菌株REM A2_17於TM3液體培養基(13.6 g K2 PO4 、13.6 gKH2 PO4 、2.0 g MgSO4 ‧7H2 O、2.0 g單水合檸檬酸、0.3 g檸檬酸鐵銨、3.2 g(NH4 )2 SO4 、1.0 ml 1000X改質痕量金屬溶液,調整至pH 6.8且用H2 O補足,且經過濾滅菌)中生長,該培養基以1%未經標記之葡萄糖及0.1%酵母提取物補充至最終濃度(圖96及圖97之實驗);或以1%未經標記之葡萄糖補充至最終濃度,不含酵母提取物且不含色胺酸;以1.0% 1-13 C葡萄糖(Isotec)補充至最終濃度,不含酵母提取物,且含有或不含50 μM色胺酸(圖98及圖101);或以1.0% 3-13 C葡萄糖(Omicron Biochemicals,Inc.)補充至最終濃度,且不含酵母提取物(圖99及圖10)。所有生長培養基均亦含有羧苄青黴素(50 μg/ml)、慶大黴素(10 μg/ml)、康黴素(50 μg/ml)及壯觀黴素(50 μg/ml)。用400 μM IPTG誘導培養物,隨後藉由添加2 mM膦胺黴素(Invitrogen)使培養物之DXP通量抑制一半。藉由記錄在600 nm下使用Eppendorf Biophotometer光譜儀(Eppendorf)所量測之培養物之各光學密度來週期性地監測生長。
異戊二烯之GC量測
使用頂部空間檢驗分析異戊二烯產量。對於頂部空間培養,將100 μl至200 μl培養物自震盪燒瓶轉移至2 ml CTC頂部空間小瓶(SUN-SRI 2 mL HS小瓶,VWR# 66020-950;及帽,VWR# 66008-170)中。將帽旋緊,且在等效溫度、以250 rpm震盪下培育小瓶。約30分鐘至1小時後,自培育箱中移出小瓶,在70℃下熱滅活7分鐘且進行分析。使用與CTC Analytics(Switzerland)CombiPAL自動取樣器相接且以頂部空間模式操作之Agilent 6890 GC/MS系統進行分析。使用Agilent HP-5MS GC/MS管柱(15 m×0.25 mm;0.25 μm膜厚度)分離分析物。設置取樣器以注射100 μL頂部空間氣體。GC/MS方法利用氦作為載氣,流速為1 ml/min。保持注射口在250℃下,分流比為50:1。歷經0.6分鐘之分析持續時間,保持烘箱溫度為37℃。以m/z為67之單離子監測(SIM)模式或以覆蓋m/z 25至80之全掃描模式操作Agilent 5793N質量選擇偵測器。自0分鐘至0.42分鐘切斷偵測器以允許永久氣體溶離。在此等條件下,觀測到異戊二烯(2-甲基-1,3-丁二烯)標準物(SCOTTYAnalyzed Gases)在約0.49分鐘時溶離。使用校準表來定量異戊二烯之絕對量,且發現自1 μg/L至5000 μg/L呈線性。使用此方法估算偵測限度為50至100 ng/L。各菌株之比生產力以μg/L‧OD‧h形式報導。注意,在檢驗小瓶中歷經1小時培育,1800 μl頂部空間氣體:200 μl培養液之比率引起微克異戊二烯/公升培養物至比生產力之以下轉換:(由GC-MS測定之異戊二烯/公升)×(9)/(培養物之OD 600 nm)。為定量自13 C標記之葡萄糖製造之異戊二烯之量,用基於未經標記之標準物的校準曲線獲得之濃度乘以轉換因子K 以補償同位素效應。轉換因子計算如下:
K =(Σ(A i )/A 67 )/(Σ(P i )/P 67 ), (方程1)
其中A i 13 C富集之異戊二烯所產生之GC峰的強度量測值,且P i 為異戊二烯標準物所產生之GC峰的強度量測值(下標i =60...72表示相應峰之m/z值,包括峰A 67 P 67 )。對於本文獻中所提及之實驗,將轉換因子2.901及3.369分別應用於在無膦胺黴素條件下及在2 mM膦胺黴素條件下於1-13 C葡萄糖上生長之細胞,且將因子1.476及1.315分別應用於在無膦胺黴素條件下及在2 mM膦胺黴素條件下於3-13 C葡萄糖上生長之細胞。
細胞代謝物之LC-MS/MS分析
對於代謝物分析,藉由離心對1.5至5 mL細胞培養物進行短暫離心,且在離心後將100或150 μL乾冰冷卻甲醇添加至集結成粒之細胞中。接著將所得樣品儲存於-80℃下直至進一步處理。為萃取細胞代謝物,將10或15 μL水添加至含甲醇樣品中,將顆粒再懸浮於所得甲醇/水混合物中,接著以4500×g對細胞碎片短暫離心4分鐘。將顆粒再萃取兩次,首先用90 μL以1 mM乙酸銨水溶液(pH=8.0)緩衝之75%甲醇萃取,接著用100 μL含50%甲醇之乙酸銨緩衝液萃取。每一次萃取後,藉由離心對細胞碎片進行短暫離心,且合併來自全部三次萃取之上清液。在萃取程序中,儘可能使樣品保持於冰上或冷凍離心機中以使代謝物降解減至最少。
藉由在TSQ Quantum三重四極桿質譜儀(Thermo Electron Corporation,San Jose,CA)上使用負離子模式之電噴霧電離進行LC-MS/MS來分析萃取物。使用XCalibur及LCQuan軟體(Thermo Electron Corp)進行系統控制、數據擷取及質譜數據評估。在0.4 mL/min之流動速率及40℃之管柱溫度下,於Synergi 45 μM Hydro-RP HPLC管柱(150×2 mm,Phenomenex,USA)上進行LC分離。LC梯度為t =0 min,12% B;t =5 min,12% B;t =9 min,23% B;t =20 min,99% B;t =23 min,99% B;t =24 min,12% B;t =29 min,12% B,其中溶劑A為10 mM三丁胺/15 mM乙酸之水溶液且溶劑B為LCMS級甲醇。樣品注射體積為10至25 μL。
使用負離子模式之電噴霧電離進行質量偵測。選擇以下MS/MS轉變來偵測相關代謝物:DXP為213→79,MEP為215→79,IPP及DMAPP為245→79,HDMAPP為261→79,cMEPP為277→79,CDP-ME為520.1→79,MVP為227→79,MVPP為307→79,及MVA為147→59。使其他質譜設定最佳化以使用購自Echelon Biosciences Inc.或自身合成之相應標準物獲得最高敏感度。為定量細胞代謝物之絕對濃度,藉由注射已知量之此等標準物構建校準表。注意,用於代謝物分析之LC-MS/MS方法並不區分結構上類似之IPP及DMAPP,因此,樣品中IPP及DMAPP之量係以該兩種化合物之濃度總和來確定。
藉由計算對應於cMEPP之M0、M+1、M+2、M+3、M+4及M+5同位素標記異構體組的277→79、278→79、279→79、280→79、281→79及282→79 MS/MS轉變所產生之峰的相對強度來分析此代謝物之同位素標記異構體組分佈。在獨立實驗中,已驗證在t約為14.3分鐘(cMEPP之滯留時間)時自常規葡萄糖上生長之大腸桿菌細胞獲得之萃取物在MS/MS轉變272→79、273→79、274→79、275→79、276→79下不產生可偵測之峰。此等對照量測排除了可能與cMEPP共同溶離但具有稍低分子量之化合物對細胞於13 C富集之葡萄糖上生長時由cMEPP產生之MS/MS峰有貢獻的可能性。
13 C標記之異戊二烯之同位素標記異構體組分析為量測於13 C-葡萄糖上生長之細胞放出之異戊二烯的13 C富集度,自m/z 58至m/z 68監測GC光譜,亦即,在可源於五碳異戊二烯衍生物之質荷比的整個範圍內監測。圖102展示含有13 C天然豐度之合成異戊二烯以及由3-13 C葡萄糖上生長之REM A2_17菌株放出且因此富集13 C之異戊二烯的典型GC光譜。
使用圖102A中所示之數據,根據以下線性方程組計算不含13 C同位素之異戊二烯(所有12 C5 異戊二烯)之理論GC光譜:
P 60 =1.00000 ×k 60
P 61 =0.05561 ×k 60 +1.00000 ×k 61
P 62 =0.01238 ×k 60 +0.05561 ×k 61 +1.00000 ×k 62
P 63 =0.01238 ×k 61 +0.05561 ×k 62 +1.00000 ×k 63
P 64 =0.01238 ×k 62 +0.05561 ×k 63 +1.00000 ×k 64
P 65 =0.01238 ×k 63 +0.05561 ×k 64 +1.00000 ×k 65  (方程2)
P 66 =0.01238 ×k 64 +0.05561 ×k 65 +1.00000 ×k 66
P 67 =0.01238 ×k 65 +0.05561 ×k 66 +1.00000 ×k 67
P 68 =0.01238 ×k 66 +0.05561 ×k 67 +1.00000 ×k 68
P 69 =0.01238 ×k 67 +0.05561 ×k 68 +1.00000 ×k 69
P 70 =0.01238 ×k 68 +0.05561 ×k 69 +1.00000 ×k 70
其中P 60 ...P 70 為異戊二烯標準物所產生之GC峰的強度量測值(下標表示相應峰之m/z值),k 60 ...k 70 為所有12 C5 異戊二烯應產生之GC峰的強度計算值(下標表示相應峰之m/z值),且係數1.00000、0.05561及0.05561為每個分子含有0、1或2個13 C同位素之三種C5 同位素標記異構體組之相對豐度估算值,其中假定此C5 化合物具有等於1.1%之13 C同位素天然豐度。(注意,在吾人對所有12 C5 異戊二烯光譜之計算中,假定氘之天然豐度過小而不會影響最終結果。)使用lsqlin solver(MATLAB 7.0,MathWorks)獲得k 60 ...k 70 之正值。k 69k 70 之計算值有效地為零,指示所有12 C5 異戊二烯之GC光譜在m/z=69及更高質荷比下不應具有任何峰。
基於如上所述而獲得之k 62 ...k 68 之值,根據以下線性方程組分析經標記之異戊二烯樣品之同位素標記異構體組分佈:
A 67 =k 67 ×XM0 +k 66 ×XM+1 +k 65 ×XM+2 +k 64 ×XM+3 +k 63 ×XM+4 +k 62 ×XM+5
A 68 =k 68 ×XM0 +k 67 ×XM+1 +k 66 ×XM+2 +k 65 ×XM+3 +k 64 ×XM+4 +k 63 ×XM+5
A 69 =k 68 ×XM+1 +k 67 ×XM+2 +k 66 ×XM+3 +k 65 ×XM+4 +k 64 ×XM+5
A 70 =k 68 ×XM+2 +k 67 ×XM+3 +k 66 ×XM+4 +k 65 ×XM+5  (方程3)
A 70 =k 68 ×XM+3 +k 67 ×XM+4 +k 66 ×XM+5
A 71 =k 68 ×XM+4 +k 67 ×XM+5
A 72 =k 68 ×XM+5
其中A 67 -A 7213 C富集之異戊二烯所產生之GC峰的強度量測值(下標表示相應峰之m/z值),且XM0 ...XM+5 為具有0至5個13 C原子之異戊二烯同位素標記異構體組之相對豐度(XM0 對應於所有碳原子皆由同位素12 C表示之異戊二烯分子)。使用1sqlin solver(MATLAB 7.0,Math Works)獲得XM0 ...XM+5 之非負值。
測定DXP及MVA途徑對異戊二烯產量之相對貢獻藉由在MATLAB(Math Works)中求解以下線性方程超定系統來估算DXP及MVA途徑對總異戊二烯產量之相對貢獻(分別為fDXP 及fMVA ):
XMO,Isp-FM =fDXP *XMO,cMEPP +fMVA *XMO,Isp+FM
XM+1,Isp-FM =fDXP *XM+1,cMEPP +fMVA *XM+1,Isp+FM
XM+2,Isp-FM =fDXP *XM+2,cMEPP +fMVA *XM+2,Isp+FM  (方程4)
XM+3,Isp-FM =fDXP *XM+3,cMEPP +fMVA *XM+3,Isp+FM
XM+4,Isp-FM =fDXP *XM+4,cMEPP +fMVA *XM+4,Isp+FM
其中XM0,Isp-FM ...XM+4,Isp-FM 及XMO,Isp+FM ...XM+4,Isp+FM 為根據方程3計算之含有0至4個13 C原子之異戊二烯同位素標記異構體組的相對豐度(下標「Isp+FM」及「Isp-FM」表示分別針對在存在及不存在膦胺黴素之情況下培育之細胞進行計算),XM0,cMEPP ...XM+4,cMEPP 為如上所述由LC-MS/MS量測之相應cMEPP同位素標記異構體組的相對豐度。
實例34:測定通過MVA及MEP途徑得到BioIsoprene TM 產物之碳通量的 1 3 C NMR方法
13 C NMR光譜法測定REM A2_17雙重途徑菌株中兩種類異戊二烯前驅物途徑MVA及MEP(DXP)途徑對異戊二烯產量之相對貢獻,且使用所得資訊計算MVA/MEP碳比率。類似技術已用於測定MVA及MEP途徑對生物合成聚類異戊二烯(Skorupinska-Tudek,K.等人(2008)J. Biol. Chem .,283(30),第21024-21035頁)及異戊二烯(Wagner,W.P.,Helmig,D.及Fall,R.(2000)J. Nat. Prod .,63 ,第37-40頁)之各別貢獻。源自13 C富集之葡萄糖標記之異戊二烯的標記模式因將碳自受質引導至產物所用之途徑不同而不同。此等模式展示於圖100A(關於[1-13 C]-D-葡萄糖受質)及圖100B(關於[3-13 C]-D-葡萄糖受質)中。
如自圖100A可見,異戊二烯之碳#3(C-3)不會自始於[1-13 C]-D-葡萄糖受質之任一途徑富集,13 C相對於12 C之富集程度等於1.1%之天然豐度。相比之下,C-5在兩種狀況下均經標記,由此C-5/C-3之富集度可確定13 C標記併入之總程度。在源自[1-13 C]-D-葡萄糖之BiosopreneTM 產物之C-5處13 C之最大可能富集度為50%,若氧化性磷酸戊糖途徑相對於糖酵解以較大通量起作用,則富集度更小。藉由比較C-1相對於C-2及C-4之富集度來確定MVA/MEP途徑之比率。此展示於圖103中。
在通過MVA與MEP途徑之碳通量相等(MVA/MEP比率為1:1)之狀況下,在BioisopreneTM 產物中C-1相對於C-2及C-4處之標記程度亦等同,最大富集度為25%。當MVA/MEP比率為9:1時,C-1之富集程度僅為5%,而C-2及C-4之富集程度為45%。
開發小規模產生、收集及分析經13 C標記之BioIsopreneTM 產物之方法以確定在菌株REM A2_17中MVA及MEP(DXP)途徑對異戊二烯產量之相對貢獻。在攪拌瓶格局中使菌株於含有[1-13 C]-D-葡萄糖(10 mg/mL)作為唯一碳源之HM-1培養基中生長,且使所得BioIsopreneTM 產物吸附於由200 mg活性碳(Koby filters,MA)裝填至具有棉絨(Scheme xx-1)之玻璃巴氏吸液管(glass Pasteur pipette)中所組成的小型碳濾器。在34℃下生長隔夜後,移出碳濾器,且直接脫附至具有CDCl3 (1 mL)之玻璃NMR管中。藉由將異戊二烯標準物(5 μL)(Sigma-Aldrich)稀釋至0.75 mL氘代氯仿(CDCl3 )中且擷取13 C NMR光譜來獲得未經標記之異戊二烯之參考光譜。
藉由13 C核磁共振光譜法(13 C-NMR)測定對應於異戊二烯之各碳原子之信號的相對強度且將此等值與來自未經標記(天然13 C豐度)之異戊二烯之碳信號的相對強度作比較,藉此確定異戊二烯之各碳原子處之相對13 C富集度。在以125.7 MHz操作之Varian 500 MHz VNMRS系統上獲得13 C NMR光譜。擷取參數為sw=30487,at=1.3 sec,dl=1,nt=10000,dn=H1,dm=yyy,dmm=w,dpr=42,dmf=12600。由峰高度及積分峰面積測定13 C信號強度。未經標記之異戊二烯(%13 C=1.1%)之13 C-NMR光譜展示於圖105中。碳1-4之峰高度為類似的,脂族C-5展示更強信號。
源自雙重途徑菌株REM A2_17之BioIsopreneTM 產物之13 C NMR光譜展示於圖106中。C-1、C-2、C-4及C-5之信號明顯可見,而C-3信號等於或小於、或等於雜訊水準。C-1、C-2及C-4之相對峰高度指示MVA/MEP途徑通量之比率大於1:1且小於2:1。C-1、C-2及C-4相對於C-3及C-5之富集度指示MVA與MEP途徑在菌株REM A2_17中均起作用,且促進通向異戊二烯之總體碳通量。
實例35:fkpB-ispH iscR
在此實例中,吾人展示當啟動子PL.6置換菌株WW119中之操縱子fkpB-ispH之天然啟動子以產生菌株REM D8_15時,異戊二烯產量自菌株WW119中所見之約500至600 μg/L/H/OD(見圖108)降至菌株REM D8_15中之約50 μg/L/H/OD(見圖108)。添加ΔispR 至WW119中顯示異戊二烯比生產力有小幅降低。將PL.6 fkpB-ispH引入WW119中所觀測到的結果未曾預期。吾人假設較多ispH將得到較高異戊二烯力價。吾人進一步展示,當使鐵硫簇調控基因iscR 自後一種菌株REM D8_15中缺失以產生菌株REM D6_15時,ΔiscR突變實質上恢復菌株REM D6_15之異戊二烯產量。此等觀測結果表明,ΔiscR 與fkpB-ispH之間的有利相互作用可改良經由DXP途徑製造異戊二烯之過程。
構築此實例之菌株
產生PL.6-fkpB基因座
在大腸桿菌BL21基因組內,ispH 基因位於緊接fkpB 基因之下游之處,該fkpB 基因編碼FKBP型肽基-脯胺醯基順反異構酶。有趣的是,大腸桿菌IspH酶之結構展示該蛋白質具有2個異構化脯胺酸殘基(Grwert,T.等人,2009)。FkpB可與IspH功能有關之觀點亦可由以下實情反映:fkpB orf與ispH orf恰好由一個核苷酸分開且合在一起已顯示轉錄成ribF -ileS -lspA -fkpB -ispH 5-基因操縱子之最末2個基因(參見http://ecocyc.org/)。
此外,使lspA 之終止密碼子與fkpB 之起始密碼子分開之125個鹼基的BLAST分析揭示在整個大腸桿菌基因組中多次出現之高度保守序列。此常見序列為:AATCGTAGGCCGGAT AAGGCG TTTACGCC GCATCCGGC AA。
此序列具有轉錄終止子之特徵,包括可能形成莖環。可能雜交在一起形成莖環之鹼基在上文以粗體及下劃線文字突出顯示(粗體黏接於粗體;下劃線黏接於下劃線)。在所觀測之各種情況下,始終發現此重複序列之位置緊鄰單一基因之3'末端之下游或朝向彼此轉錄之2個基因之3'末端之下游。在所分析之超過40個區域之編碼區內未發現重複序列。總之,此資訊表明序列發揮轉錄終止子之功能且暗示fkpBispH 可能轉錄成獨立的雙基因操縱子。
吾人自身對BL21 14 L醱酵之轉錄分析顯示ispH 轉錄物以幾乎不可偵測之含量存在;結果與此領域中先前所報導一致。類似地,在此等細胞及小規模生長細胞內,IspH蛋白質之含量積累至較低程度(關於小規模結果,參見圖108)。內源BL21ispH 之表現增加及其對異戊二烯產量之影響為此處所述工作之目標。先前所述之PL.6啟動子為所選用於上調ispH 表現之強組成性啟動子。基於FkpB與IspH以及fkpBispH 可能分別共有功能關係及轉錄關係之推測(上文所述),緊接fkpB orf上游插入PL.6啟動子。
根據製造商之說明書,使用來自Gene Bridges GmbH之Red/ET系統進行此實例中所述之PL.6啟動子插入及後續氯黴素抗性標記物環出。使用菌株BL21(Novagen)。如先前所述進行P1溶菌液之製備與轉導(Thomason等人,2007)。使用BIO RAD Gene Pulser系統(0.1 cm電擊管,目錄號165-2089)及製造商(BIO RAD)建議之轉型方案進行所述電穿孔。
引子
fkpB之5' CMP::80bp up
5'-AGATTGCTGCGAAATCGTAGGCCGGATAAGGCGTTTACGCCGCATCCGGCAAAAATCCTTAAATATAAGAGCAAACCTGCAATTAACCCTCACTAAAGGGCGGCCGC
3' CMP::PL.6-fkpB
5'-AGCGTGAAGTGCACCAGGACGGCGCTATTGCTCTGTACAGATTCAGACATGTTTTTACCTCCTTTGCAGTGCGTCCTGCTGATGTGCTCAGTATCACCGCCAGTGGTATTTATGTCAACACCGCCAGAGATAATTTATCACCGCAGATGGTTATCTTAATACGACTCACTATAGGGCTCGAG
fkpB之5' confirm CMP::80bp up
5'-ACGCATCTTATCCGGCCTACA
3' confirm CMP::PL.6-fkpB
5'-ACCGTTGTTGCGGGTAGACTC
PL.6之5'引子
5'-AGATAACCATCTGCGGTGATAAATTATCTCTGGCGGTG
頂部Gb'sCMP
5'-ACTGAAACGTTTTCATCGCTC
底部Pgb2
5'-GGTTTAGTTCCTCACCTTGTC
使用Gene Bridges GmbH方法在內源fkpB 編碼區上游引入之PL.6-啟動子說明於圖107中。藉由使用引子組fkpB之5' CMP::80bp up及3' CMP::PL.6-fkpB進行PCR來擴增抗生素抗性卡匣GB-CMP。fkpB之5' CMP::80bp up引子含有80個與fkpB 編碼區之5'緊接之區域同源的鹼基且3'CMP::PL.6-fkpB引子含有50個與fkpB orf(開放閱讀框架)之5'區域同源之鹼基以允許在pRed-ET質體存在下在PCR產物電穿孔之後於特定基因座處進行重組。在翻轉酶介導抗生素標記物切除之後所殘留之FRT(翻轉酶識別標靶)「疤痕」序列亦描繪於圖中。
擴增CMP::PL.6 fkpB片段
為擴增GB-CmpR卡匣以緊接fkpB基因座上游插入PL.6- 啟動子,設置以下PCR反應:
1 μl模板(100 ng GB-CmpR)
10 μlHerculaseII 緩衝液
0.5 μl dNTP(100 mM)
1.25 μl引子(10 μM)fkpB之5' CMP::80bp up
1.25 μl引子(10 μM)3' CMP::PL.6-fkpB
35 μl去離子水
+1 μl來自Stratagene之HerculaseII fusion
循環參數: 95℃×2分鐘;[95℃×30秒,60℃×30秒,72℃×3分鐘]×29次循環;72℃×5分鐘;4℃直至冷卻(Biometra T3000 Combi溫度循環器)
在0.8% E-gel(Invitrogen)上分離所得PCR片段以驗證成功擴增,且根據製造商之說明書使用QIAquick PCR純化套組(Qiagen)進行純化。所得儲備物為CMP::PL.6 fkpB片段。
將CMP::PL.6 fkpB片段PCR產物整合至BL21/pRed-ET菌株中
藉由電穿孔將pRed-ET載體(Gene Bridges套組)轉型至BL21(Novagen)中,得到菌株REM F7_13(BL21/pRed-ET)。將經純化之CMP::PL.6 fkpB PCR片段電穿孔至REM F7_13中。在L培養液中回收轉型體,接著塗於含有氯黴素(10 μg/ml)之L瓊脂上。藉由使用引子fkpB之5' confirm CMP::80bp up與底部Pgb2以及3' confirm CMP::PL.6-fkpB與頂部Gb's CMP進行PCR來分析氯黴素抗性群落中GB-CmpR卡匣、及fkpB 上游之PL.6-啟動子的存在。使用3' confirm CMP::PL.6-fkpB及頂部GB's C MP引子(Sequetech:Mountain View,CA)對來自許多轉型體之PCR片段進行定序,且鑑別相關PL.6fkpB 菌株。氯黴素抗性菌株BL21CMP::PL.6fkpB 命名為REM A4_14。
產生REMD1_14之策略
驗證REM D1_14內PL.6 fkpB之存在
為驗證REMD1_14菌株具有PL.6 fkp基因座,設置以下PCR反應:
約0.5 μl來自群落之細胞
5 μlHerculaseII 緩衝液
0.25 μl dNTP(100 mM)
0.625 μl引子(10 μM)PL.6之5'引子
0.625 μl引子(10 μM)3' confirm CMP::PL.6-fkpB
17.5 μl去離子水
+0.5 μl來自Stratagene之HerculaseII fusion
循環參數: 95℃×2分鐘;[95℃×30秒,60℃×30秒,72℃×2分鐘]×29次循環;72℃×5分鐘;4℃直至冷卻(Biometra T3000 Combi溫度循環器)
在2% E-gel(Invitrogen)上分離所得PCR片段以驗證成功擴增。
經由P1介導之轉導將上文所述之菌株REM A4_14之氯黴素標記PL.6fkpB 基因座引入菌株WW103中。所得氯黴素抗性菌株稱為REM A9_14。在翻轉酶介導抗生素卡匣切除之後,所得氯黴素敏感性菌株命名為REM D1_14(BL21 pgl+ PL.6-dxs,GI1.6-dxr,GI1.6 yIDI,PL.2下游MVA途徑,CMP::PL.6 fkpB)。藉由使用上文所述之引子PL.6之5'引子及3' confirm CMP::PL.6-fkpB進行PCR來驗證REM D1_14內fkpB 上游PL.6啟動子之存在。
產生REM A8_15之策略
經由P1介導之轉導將先前所述之菌株REM14::CMP之氯黴素標記ΔiscR 基因座引入菌株WW103中。所得氯黴素抗性菌株稱為REM A5_15。在翻轉酶介導抗生素卡匣切除之後,所得氯黴素敏感性菌株命名為REM A8_15(BL21 pgl+ PL.6-dxs,GI1.6-dxr,GI1.6 yIDI,PL.2下游MVA途徑,ΔiscR)。
產生REM A7_15之策略
經由P1介導之轉導將菌株REM14::CMP之氯黴素標記ΔiscR 基因座引入菌株REM D1_14中。所得氯黴素抗性菌株稱為REM A2_15。在翻轉酶介導抗生素卡匣切除之後,所得氯黴素敏感性菌株命名為REM A7_15(BL21 pgl+ PL.6-dxs,GI1.6-dxr,GI1.6 yIDI,PL.2下游MVA途徑,CMP::PL.6 fkpB,ΔiscR)。
驗證REM D1_14及REM A7_15內IspH之積累增多 西方墨點法
使REM D1_14、REM A7_15、REM A8_15及WW103細胞於TM3培養基(1%葡萄糖、0.1%酵母提取物)中生長至限制性OD,且藉由離心收集細胞並將顆粒儲存於-80℃下直至分析。為進行分析,將培養物顆粒再懸浮於0.05 M磷酸鈉、0.3 M氯化鈉、0.02 M咪唑(pH 8)以及0.2 mg/mlDNaseI中,達到100 OD/ml。藉由反覆通過弗氏壓碎器使細胞破裂。接著藉由以50,000 rpm超速離心30分鐘使8 ml各溶菌液澄清。移除可溶性物質,且將不溶性顆粒再懸浮於8 ml之0.05 M磷酸鈉、0.3 M氯化鈉、0.02 M咪唑緩衝液(pH 8)中。如iBlot及WesternBreeze使用者手冊中所述,遵循Invitrogen推薦之轉移與顯影技術,使用硝化纖維素西方墨點法分析大腸桿菌ispH表現。使用針對ProSci Inc之於兔中經純化之大腸桿菌ispH製造之一次多株抗體探測西方墨點。偵測使用來自Invitrogen之螢光二次抗體,Alexa Fluor488山羊抗兔IgG(H+L)。原始數據展示於圖109中。使用ImageQuant 5.2軟體進行樣品定量,且結果呈現於圖110中。
藉由經西方墨點法量測IspH積累程度間接地評估位於菌株REM D1_14及REM A7_15之fkpB -ispH 2基因操縱子上游之PL.6-啟動子所驅動之ispH 表現相對於菌株REM A8_15及WW103中的增加(見圖109及圖110)。測得具有PL.6fkpB 之菌株REM D1_14及REM A7_15之可溶性IspH含量相對於具有內源野生型fkpB -ispH 基因座之REM A8_15及WW103菌株增加約5倍。
產生REM D8_15、REM D7_15及REM D6_15之策略
藉由分別將pDW33轉型至WW103、REM D1_14、REM A8_15及REM A7_15(上文所述之菌株)中來產生菌株WW119、REM D8_15、REM D7_15及REM D6_15。
使用BIO RAD Gene Pulser系統(0.1 cm電擊管,目錄號165-2089)及製造商(BIORAD)建議之轉型方案,經由電穿孔以pDW33轉型經水洗之REM D1_14、REM A8_15及REM A7_15細胞。在37℃下於L培養液中回收細胞1小時,接著塗於含有羧苄青黴素(50 μg/ml)之L瓊脂上。針對各菌株選擇一個羧苄青黴素抗性群落。所得羧苄青黴素抗性菌株命名如下:REM D8_15(BL21 pgl+ PL.6-dxs,GI1.6-dxr,GI1.6 yIDI,PL.2下游MVA途徑,PL.6 fkpB,及pDW33);REM D7_15(BL21 pgl+ PL.6-dxs,GI1.6-dxr,GI1.6 yIDI,PL.2下游MVA途徑,ΔiscR,及pDW33);REM D6_1515(BL21 pgl+ PL.6-dxs,GI1.6_dxr,GI1.6 yIDI,PL.2下游MVA途徑,PL.6 fkpB,ΔiscR,及pDW33)。
異戊二烯製造及ispH定量之方法章節
異戊二烯量測。 將用以量測異戊二烯產量之培養物置於48孔深孔板(目錄號P-5ML-48-C-S;Axygen Scientific,California,USA)中,各孔提供2 mL培養物。稱為TM3之培養基描述於下文。在30℃、250 rpm下,使待比較之菌株於補充有1%葡萄糖及0.1%酵母提取物之TM3培養基中生長隔夜(o/n)。至早晨,將菌株以1:100接種於48孔深孔板中之一式四組孔中。以「Breath Easier」TM 膜(Electron Microscopy Sciences,目錄號70536-10)覆蓋培養物,且在600 rpm及30℃下連續震盪(Shel-Lab Inc. SI6R型冷凍震盪培育箱;Oregon,USA)。兩小時後測定培養物OD,接著以定時時間間隔測定至6小時。生長兩小時後,藉由將50、100、200及400 μM IPTG添加至一式四組孔(1至4)中而用IPTG進行誘導。誘導後兩小時及此後每小時一次至六小時,對此等培養物進行取樣以如下進行異戊二烯產量檢驗:將各培養物之100 μL等分試樣轉移至98孔深孔玻璃磚(目錄號3600600 Zinsser;North America)中,即刻用不透性黏著鋁膜密封且在Eppendorf恆溫混勻器(Eppendorf;North America)上以450 rmp震盪下培育30分鐘。藉由在70℃下於第二Eppendorf恆溫混勻器上加熱7分鐘使異戊二烯檢驗培養物滅活。將玻璃磚轉移至附接於Agilent 5973 MS且配備有LEAP CTC CombiPAL自動取樣器以供頂部空間分析之Agilent 6890 GC中。管柱為Agilent HP-5(5%苯基甲基矽氧烷(15 m×0.25 mm×0.25 μm))。將100 μL體積之氣體注射於管柱上。其他條件如下。烘箱溫度:37℃(保持等溫0.6分鐘);載氣:氦(流速-1 mL/min),在250℃下於注射口處之分流比為50:1;質量為67之單離子監測模式(SIM);偵測器切斷:0.00分鐘-0.42分鐘;偵測器開通:0.42分鐘-0.60分鐘;異戊二烯(2-甲基-1,3-丁二烯)之溶離時間為約0.49分鐘,總分析時間為0.6分鐘。由此項技術中之專業人士熟知之方法進行儀器校準。
由培養物OD600 對異戊二烯頂部空間量測值進行校正以得到單位為μg/L/H/OD之異戊二烯比產量量度。所有反應皆進行4至8小時。此實驗產生驚人結果:當ΔiscR 突變與PL.6 fkpB-ispH之染色體突變組合時,異戊二烯活性得以恢復。此結果與以下相一致:過度表現之ispH背景中之iscR對通過DXP途徑之通量起調控作用或至少干擾通過DXP途徑之通量。對於高通量,ispH需要過度表現,且在此等條件下,預期ΔiscR對過程有利。
由西方墨點法驗證ispH表現量增加。 預期PL.6啟動子取代fkpB-ispH操縱子之天然啟動子會提高ispH之含量。在菌株REM A7_15、REM D1_14中,藉由以如所述針對此酶製備之多株抗體進行西方墨點法而與對照菌株REM A8_15及WW103相比較,由此確認ispH之含量提高;啟動子交換使得可溶性ispH增加5倍。使細胞於TM3培養基(1%葡萄糖、0.1%酵母提取物)中生長至限制性OD,藉由離心加以收集並將顆粒儲存於-80℃下至次日。為進行分析,將顆粒再懸浮於0.05 M磷酸鈉、0.3 M氯化鈉、0.02 M咪唑(pH 8)以及0.2 mg/ml DNaseI中,達到100 OD/ml。藉由反覆通過弗氏壓碎器使細胞破裂。藉由以100,000×g超速離心30分鐘使8 ml各溶菌液澄清。移除上清液,且將顆粒再懸浮於8 ml之0.05 M磷酸鈉、0.3 M氯化鈉、0.02 M咪唑緩衝液(pH 8)中。如iBlot及WesternBreeze使用者手冊(Vitrogen)中所述進行西方墨點法。一次多株抗體係針對ProSci Inc(Poway,CA)之於大腸桿菌中過度表現且在兔中產生之經純化之大腸桿菌IspH。為進行偵測,使用來自Invitrogen之螢光二次抗體(Alexa Fluor488山羊抗兔IgG H+L)。原始數據展示於圖109中。使用ImageQuant 5.2軟體進行樣品定量,且結果呈現於圖110中。
TM3(每公升醱酵培養基): K2 HPO4 13.6 g、KH2 PO4 13.6 g、MgSO4 ‧7H2 O 2 g、單水合檸檬酸2 g、檸檬酸鐵銨0.3 g、酵母提取物1.0 g、1000X改質痕量金屬儲備溶液1 ml。所有組分一起添加且溶解於去離子水中。用NH4 OH將pH值調整至6.8,且經0.22微米膜對溶液進行過濾滅菌。通常添加1%葡萄糖,且通常增添0.1%酵母提取物。滅菌後,視需要添加抗生素(有時所製備之TM3培養基不含任何MgSO4 ,因為此Mg++導致隨時間發生沈澱。在此狀況下,在臨用前添加1 M MgSO4 無菌溶液)。
1000X改質痕量金屬儲備溶液(每公升): 單水合檸檬酸40 g、MnSO4 ‧H2 O 30 g、NaCl 10 g、FeSO4 ‧7H2 O 1 g、CoCl2 ‧6H2 O 1 g、ZnSO4 ‧7H2 O 1 g、CuSO4 ‧5H2 O 100 mg、H3 BO3 100 mg、NaMoO4 ‧2H2 O 100 mg。將各組分逐一溶解於去離子水中,用HCl/NaOH將pH值調整至3.0,接著補足溶液體積,且用0.22微米過濾器進行過濾滅菌。
<220>
<223> 合成構築體
<400> 87
<210> 83
<211> 73
<212> DNA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合成構築體
<400> 88
<210> 89
<211> 74
<212> DNA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合成構築體
<400> 89
<210> 90
<211> 73
<212> DNA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合成構築體
<400> 90
<210> 91
<211> 74
<212> DNA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合成構築體
<400> 91
<210> 92
<211> 40
<212> DNA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合成構築體
<400> 92
<210> 93
<211> 38
<212> DNA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合成構築體
<400> 93
<210> 94
<211> 40
<212> DNA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合成構築體
<400> 94
<210> 95
<211> 38
<212> DNA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合成構築體
<400> 95
<210> 96
<211> 144
<212> DNA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合成構築體
<220>
<221> misc_feature
<222> 31
<223> n=A、T、C或G
<400> 96
<210> 97
<211> 38
<212> DNA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合成構築體
<400> 97
<210> 98
<211> 17
<212> DNA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合成構築體
<400> 98
<210> 99
<211> 17
<212> DNA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合成構築體
<400> 99
<210> 100
<211> 21
<212> DNA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合成構築體
<400> 100
<210> 101
<211> 21
<212> DNA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合成構築體
<400> 101
<210> 102
<211> 22
<212> DNA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合成構築體
<400> 102
<210> 103
<211> 21
<212> DNA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合成構築體
<400> 103
<210> 104
<211> 35
<212> DNA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合成構築體
<400> 104
<210> 105
<211> 44
<212> DNA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合成構築體
<400> 105
<210> 106
<211> 30
<212> DNA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合成構築體
<400> 106
<210> 107
<211> 40
<212> DNA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合成構築體
<400> 107
<210> 108
<211> 6909
<212> DNA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合成構築體
<400> 108
<210> 109
<211> 9685
<212> DNA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合成構築體
<400> 109
<210> 110
<211> 9685
<212> DNA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合成構築體
<400> 110
<210> 111
<211> 32
<212> DNA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合成構築體
<400> 111
<210> 112
<211> 32
<212> DNA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合成構築體
<400> 112
<210> 113
<211> 25
<212> DNA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合成構築體
<400> 113
<210> 114
<211> 25
<212> DNA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合成構築體
<400> 114
<210> 115
<211> 24
<212> DNA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合成構築體
<400> 115
<210> 116
<211> 23
<212> DNA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合成構築體
<400> 116
<210> 117
<211> 26
<212> DNA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合成構築體
<400> 117
<210> 118
<211> 20
<212> DNA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合成構築體
<400> 118
<210> 119
<211> 26
<212> DNA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合成構築體
<400> 119
<210> 120
<211> 33
<212> DNA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合成構築體
<400> 120
<210> 121
<211> 34
<212> DNA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合成構築體
<400> 121
<210> 122
<211> 452
<212> DNA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合成構築體
<400> 122
<210> 123
<211> 337
<212> DNA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合成構築體
<400> 123
<210> 124
<211> 22
<212> DNA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合成構築體
<400> 124
<210> 125
<211> 200
<212> DNA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合成構築體
<220>
<221> misc_feature
<222> 133
<223> n=A、T、C或G
<400> 125
<210> 126
<211> 103
<212> DNA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合成構築體
<400> 126
<210> 127
<211> 177
<212> DNA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合成構築體
<220>
<221> misc_feature
<222> 144
<223> n=A、T、C或G
<400> 127
<210> 128
<211> 103
<212> DNA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合成構築體
<400> 128
<210> 129
<211> 1702
<212> DNA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合成構築體
<220>
<221> misc_feature
<222> 1636
<223> n=A、T、C或G
<400> 129
<210> 130
<211> 1724
<212> DNA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合成構築體
<220>
<221> misc_feature
<222> 1657
<223> n=A、T、C或G
<400> 130
<210> 131
<211> 18
<212> DNA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合成構築體
<400> 131
<210> 132
<211> 20
<212> DNA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合成構築體
<400> 132
<210> 133
<211> 21
<212> DNA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合成構築體
<400> 133
<210> 134
<211> 21
<212> DNA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合成構築體
<400> 134
<210> 135
<211> 22
<212> DNA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合成構築體
<400> 135
<210> 136
<211> 20
<212> DNA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合成構築體
<400> 136
<210> 137
<211> 20
<212> DNA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合成構築體
<400> 137
<210> 138
<211> 112
<212> DNA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合成構築體
<400> 138
<210> 139
<211> 79
<212> DNA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合成構築體
<400> 139
<210> 140
<211> 94
<212> DNA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合成構築體
<400> 140
<210> 141
<211> 100
<212> DNA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合成構築體
<220>
<221> misc_feature
<222> 64
<223> n=A、T、C或G
<400> 141
<210> 142
<211> 100
<212> DNA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合成構築體
<220>
<221> misc_feature
<222> 10
<223> n=A、T、C或G
<400> 142
<210> 143
<211> 82
<212> DNA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合成構築體
<400> 143
<210> 144
<211> 21
<212> DNA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合成構築體
<400> 144
<210> 145
<211> 35
<212> DNA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合成構築體
<400> 145
<210> 146
<211> 21
<212> DNA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合成構築體
<400> 146
<210> 147
<211> 20
<212> DNA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合成構築體
<400> 147
<210> 148
<211> 30
<212> DNA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合成構築體
<400> 148
<210> 149
<211> 30
<212> DNA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合成構築體
<400> 149
<210> 150
<211> 23
<212> DNA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合成構築體
<400> 150
<210> 151
<211> 22
<212> DNA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合成構築體
<400> 151
<210> 152
<211> 20
<212> DNA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合成構築體
<400> 152
<210> 153
<211> 20
<212> DNA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合成構築體
<400> 153
<210> 154
<211> 20
<212> DNA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合成構築體
<400> 154
<210> 155
<211> 23
<212> DNA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合成構築體
<400> 155
<210> 156
<211> 544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合成構築體
<400> 156
<210> 157
<211> 6020
<212> DNA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合成構築體
<400> 157
<210> 158
<211> 21
<212> DNA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合成構築體
<400> 158
<210> 159
<211> 21
<212> DNA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合成構築體
<400> 159
<210> 160
<211> 67
<212> DNA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合成構築體
<400> 160
<210> 161
<211> 152
<212> DNA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合成構築體
<220>
<221> misc_feature
<222> 105
<223> n=A、T、C或G
<400> 161
<210> 162
<211> 38
<212> DNA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合成構築體
<400> 162
<210> 163
<211> 21
<212> DNA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合成構築體
<400> 163
<210> 164
<211> 31
<212> DNA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合成構築體
<400> 164
<210> 165
<211> 44
<212> DNA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合成構築體
<400> 165
<210> 166
<211> 52
<212> DNA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合成構築體
<400> 166
<210> 167
<211> 34
<212> DNA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合成構築體
<400> 167
<210> 168
<211> 20
<212> DNA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合成構築體
<400> 168
<210> 169
<211> 50
<212> DNA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合成構築體
<400> 169
<210> 170
<211> 37
<212> DNA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合成構築體
<400> 170
<210> 171
<211> 22
<212> DNA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合成構築體
<400> 171
<210> 172
<211> 20
<212> DNA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合成構築體
<400> 172
<210> 173
<211> 21
<212> DNA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合成構築體
<400> 173
<210> 174
<211> 33
<212> DNA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合成構築體
<400> 174
<210> 175
<211> 35
<212> DNA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合成構築體
<400> 175
<210> 176
<211> 8911
<212> DNA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合成構築體
<400> 176
<210> 177
<211> 113
<212> DNA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合成構築體
<400> 177
<210> 178
<211> 73
<212> DNA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合成構築體
<400> 178
<210> 179
<211> 21
<212> DNA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合成構築體
<400> 179
<210> 180
<211> 21
<212> DNA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合成構築體
<400> 180
<210> 181
<211> 24
<212> DNA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合成構築體
<400> 181
<210> 182
<211> 48
<212> DNA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合成構築體
<400> 182
<210> 183
<211> 9945
<212> DNA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合成構築體
<400> 183
<210> 184
<211> 35
<212> DNA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合成構築體
<400> 184
<210> 185
<211> 103
<212> DNA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合成構築體
<400> 185
<210> 186
<211> 8983
<212> DNA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合成構築體
<400> 186
<210> 187
<211> 40
<212> DNA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合成構築體
<400> 187
<210> 188
<211> 107
<212> DNA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合成構築體
<400> 188
<210> 189
<211> 182
<212> DNA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合成構築體
<400> 189
<210> 190
<211> 21
<212> DNA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合成構築體
<400> 190
<210> 191
<211> 21
<212> DNA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合成構築體
<400> 191
<210> 192
<211> 6578
<212> DNA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合成構築體
<400> 192
<210> 193
<211> 323
<212> DNA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合成構築體
<400> 193
圖1為針對大腸桿菌中之表現進行密碼子最佳化之野葛異戊二烯合成酶基因的核苷酸序列(SEQ ID NO:1)。atg起始密碼子為斜體,終止密碼子為粗體,且添加之Pst I位點加下劃線;
圖2為pTrcKudzu之圖譜;
圖3為pTrcKudzu之核苷酸序列(SEQ ID NO:2)。RBS加下劃線,野葛異戊二烯合成酶起始密碼子為粗體大寫字母,且終止密碼子為粗體、大寫、斜體字母。載體骨架為pTrcHis2B;
圖4為pETNHisKudzu之圖譜;
圖5為pETNHisKudzu之核苷酸序列(SEQ ID NO:5);
圖6為pCL-lac-Kudzu之圖譜;
圖7為pCL-lac-Kudzu之核苷酸序列(SEQ ID NO:7);
圖8A為展示不含載體之大腸桿菌BL21細胞中異戊二烯產量之圖;
圖8B為展示含有pCL-lac-Kudzu之大腸桿菌BL21細胞中異戊二烯產量之圖;
圖8C為展示含有pTrcKudzu之大腸桿菌BL21細胞中異戊二烯產量之圖;
圖8D為展示含有pETN-HisKudzu之大腸桿菌BL21細胞中異戊二烯產量之圖;
圖9A為展示在14公升批式補料醱酵中大腸桿菌BL21/pTrcKudzu之OD隨醱酵時間而變之圖;
圖9B為展示在14公升批式補料醱酵中大腸桿菌BL21/pTrcKudzu之異戊二烯產量隨醱酵時間而變之圖;
圖10A為展示檸檬泛菌中之異戊二烯產量之圖;不含重組野葛異戊二烯合成酶之對照細胞。灰色菱形表示異戊二烯合成,黑色正方形表示OD600
圖10B為展示表現pCL-lac Kudzu之檸檬泛菌中之異戊二烯產量之圖;灰色菱形表示異戊二烯合成,黑色正方形表示OD600
圖10C為展示表現pTrcKudzu之檸檬泛菌中之異戊二烯產量之圖;灰色菱形表示異戊二烯合成,黑色正方形表示OD600
圖11為展示表現重組異戊二烯合成酶之枯草桿菌中之異戊二烯產量之圖;BG3594comK為不含質體之枯草桿菌菌株(天然異戊二烯製造)。CF443-BG3594comK為含有pBSKudzu之枯草桿菌菌株(重組異戊二烯製造)。y軸上之IS表示異戊二烯;
圖12為pBS Kudzu #2之核苷酸序列(SEQ ID NO:56);
圖13為針對耶氏酵母屬中之表現進行密碼子最佳化之野葛異戊二烯合成酶的核苷酸序列(SEQ ID NO:8);
圖14為包含針對耶氏酵母屬中之表現進行密碼子最佳化之野葛異戊二烯合成酶基因之pTrex3g的圖譜;
圖15為載體pSPZ1(MAP29Spb)之核苷酸序列(SEQ ID NO:11);
圖16為針對耶氏酵母屬中之表現進行密碼子最佳化之合成野葛(山葛)異戊二烯基因的核苷酸序列(SEQ ID NO:12);
圖17為合成雜交楊屬(銀白楊與歐洲山楊雜交種)異戊二烯合成酶基因之核苷酸序列(SEQ ID NO:13)。ATG起始密碼子為粗體,且終止密碼子加下劃線;
圖18A展示概述載體pYLA 1、pYL1及pYL2之構造的示意圖;
圖18B展示概述載體pYLA(POP1)之構造的示意圖;
圖18C展示概述載體pYLA(KZ1)之構造的示意圖;
圖18D展示概述載體pYLI(KZ1)之構造的示意圖;
圖18E展示概述載體pYLI(MAP29)之構造的示意圖;
圖18F展示概述載體pYLA(MAP29)之構造的示意圖;
圖19A展示異戊二烯之MVA及DXP代謝途徑(基於F. Bouvier等人,Progress in Lipid Res. 44: 357-429,2005)。以下描述包括途徑中各多肽之替代性名稱及揭示用於量測指定多肽之活性之檢驗的參考文獻(此等參考文獻中之每一者各藉此以全文引用的方式併入,尤其關於針對MVA及DXP途徑中之多肽的多肽活性之檢驗)。甲羥戊酸途徑: AACT ;乙醯基-CoA乙醯轉移酶,MvaE,EC 2.3.1.9。檢驗:J. Bacteriol.,184: 2116-2122,2002;HMGS ;羥甲基戊二醯基-CoA合成酶,MvaS,EC 2.3.3.10。檢驗:J. Bacteriol.,184: 4065-4070,2002;HMGR ;3-羥基-3-甲基戊二醯基-CoA還原酶,MvaE,EC 1.1.1.34。檢驗:J. Bacteriol.,184: 2116-2122,2002;MVK ;甲羥戊酸激酶,ERG12,EC 2.7.1.36。檢驗:Curr Genet 19: 9-14,1991。PMK ;磷酸甲羥戊酸激酶,ERG8,EC 2.7.4.2。檢驗:Mol Cell Biol.,11: 620-631,1991;DPMDC ;二磷酸甲羥戊酸去羧酶,MVD1,EC 4.1.1.33。檢驗:Biochemistry,33: 13355-13362,1994;IDI ;異戊烯基-二磷酸δ-異構酶,IDI1,EC 5.3.3.2。檢驗:J. Biol. Chem. 264: 19169-19175,1989。DXP 途徑:DXS ;1-去氧-D-木酮糖-5-磷酸合成酶,dxs,EC 2.2.1.7。檢驗:PNAS,94: 12857-62,1997;DXR ;1-去氧-D-木酮糖5-磷酸還原異構酶,dxr,EC 2.2.1.7。檢驗:Eur. J. Biochem. 269: 4446-4457,2002;MCT ;4-二磷酸胞苷-2C-甲基-D-赤藻糖醇合成酶,IspD,EC 2.7.7.60。檢驗:PNAS,97: 6451-6456,2000;CMK ;4-二磷酸胞苷-2-C-甲基-D-赤藻糖醇激酶,IspE,EC 2.7.1.148。檢驗:PNAS,97: 1062-1067,2000;MCS ;2C-甲基-D-赤藻糖醇2,4-環二磷酸合成酶,IspF,EC 4.6.1.12。檢驗:PNAS,96: 11758-11763,1999;HDS ;1-羥基-2-甲基-2-(E)-丁烯基4-二磷酸合成酶,ispG,GcpE,EC 1.17.4.3。檢驗:J. Org. Chem.,70:9168-9174,2005;HDR ;1-羥基-2-甲基-2-(E)-丁烯基4-二磷酸還原酶,IspH,LytB,EC 1.17.1.2。檢驗:JACS,126:12847-12855,2004;
圖20展示描繪不含(左圖)或含有(右圖)野葛異戊二烯合成酶基因之重組解脂耶氏酵母菌株之異戊二烯產量之GC-MS分析結果的圖;箭頭表示可靠異戊二烯標準物之溶離時間;
圖21為pTrcKudzu yIDI DXS Kan之圖譜;
圖22為pTrcKudzu yIDI DXS Kan之核苷酸序列(SEQ ID NO:20);
圖23A為展示在BL21/pTrcKudzukan中自葡萄糖製造異戊二烯之情況之圖;0時為用IPTG(400 μmol)誘導之時間。x軸為誘導後時間;y軸為OD600 ,且y2軸為異戊二烯總生產力(μg/L頂部空間氣體)或比生產力(μg/L頂部空間氣體/OD)。菱形表示OD600 ,圓圈表示異戊二烯總生產力(μg/L),且正方形表示異戊二烯比生產力(μg/L/OD);
圖23B為展示在BL21/pTrcKudzu yIDI kan中自葡萄糖製造異戊二烯之情況之圖;0時為用IPTG(400 μmol)誘導之時間。x軸為誘導後時間;y軸為OD600 ,且y2軸為異戊二烯總生產力(μg/L頂部空間氣體)或比生產力(μg/L頂部空間氣體/OD)。菱形表示OD600 ,圓圈表示異戊二烯總生產力(μg/L),且正方形表示異戊二烯比生產力(μg/L/OD);
圖23C為展示在BL21/pTrcKudzu DXS kan中自葡萄糖製造異戊二烯之情況之圖;0時為用IPTG(400 μmol)誘導之時間。x軸為誘導後時間;y軸為OD600 ,且y2軸為異戊二烯總生產力(μg/L頂部空間氣體)或比生產力(μg/L頂部空間氣體/OD)。菱形表示OD600 ,圓圈表示異戊二烯總生產力(μg/L),且正方形表示異戊二烯比生產力(μg/L/OD);
圖23D為展示在BL21/pTrcKudzu yIDI DXS kan中自葡萄糖製造異戊二烯之情況之圖;0時為用IPTG(400 μmol)誘導之時間。x軸為誘導後時間;y軸為OD600 ,且y2軸為異戊二烯總生產力(μg/L頂部空間氣體)或比生產力(μg/L頂部空間氣體/OD)。菱形表示OD600 ,圓圈表示異戊二烯總生產力(μg/L),且正方形表示異戊二烯比生產力(μg/L/OD);
圖23E為展示在BL21/pCL PtrcKudzu中自葡萄糖製造異戊二烯之情況之圖;0時為用IPTG(400 μmol)誘導之時間。x軸為誘導後時間;y軸為OD600 ,且y2軸為異戊二烯總生產力(μg/L頂部空間氣體)或比生產力(μg/L頂部空間氣體/OD)。菱形表示OD600 ,圓圈表示異戊二烯總生產力(μg/L),且正方形表示異戊二烯比生產力(μg/L/OD);
圖23F為展示在BL21/pCL PtrcKudzu yIDI中自葡萄糖製造異戊二烯之情況之圖;0時為用IPTG(400 μmol)誘導之時間。x軸為誘導後時間;y軸為OD600 ,且y2軸為異戊二烯總生產力(μg/L頂部空間氣體)或比生產力(μg/L頂部空間氣體/OD)。菱形表示OD600 ,圓圈表示異戊二烯總生產力(μg/L),且正方形表示異戊二烯比生產力(μg/L/OD);
圖23G為展示在BL21/pCL PtrcKudzu DXS中自葡萄糖製造異戊二烯之情況之圖;0時為用IPTG(400 μmol)誘導之時間。x軸為誘導後時間;y軸為OD600 ,且y2軸為異戊二烯總生產力(μg/L頂部空間氣體)或比生產力(μg/L頂部空間氣體/OD)。菱形表示OD600 ,圓圈表示異戊二烯總生產力(μg/L),且正方形表示異戊二烯比生產力(μg/L/OD);
圖23H為展示在BL21/pTrcKudzuIDIDXSkan中自葡萄糖製造異戊二烯之情況之圖;箭頭表示用IPTG(400 μmol)誘導之時間。x軸為誘導後時間;y軸為OD600 ,且y2軸為異戊二烯總生產力(μg/L頂部空間氣體)或比生產力(μg/L頂部空間氣體/OD)。黑色菱形表示OD600 ,黑色三角形表示異戊二烯生產力(μg/L),且白色正方形表示異戊二烯比生產力(μg/L/OD);
圖24為p9796-poplar之圖譜;
圖25為p9796-poplar之核苷酸序列(SEQ ID NO:21);
圖26為pTrcPoplar之圖譜;
圖27為pTrcPoplar之核苷酸序列(SEQ ID NO:22);
圖28為pTrcKudzu yIDI Kan之圖譜;
圖29為pTrcKudzu yIDI Kan之核苷酸序列(SEQ ID NO:23);
圖30為pTrcKudzuDXS Kan之圖譜;
圖31為pTrcKudzuDXS Kan之核苷酸序列(SEQ ID NO:24);
圖32為pCL PtrcKudzu之圖譜;
圖33為pCL PtrcKudzu之核苷酸序列(SEQ ID NO:25);
圖34為pCL PtrcKudzu A3之圖譜;
圖35為pCL PtrcKudzu A3之核苷酸序列(SEQ ID NO: 26);
圖36為pCL PtrcKudzuy IDI之圖譜;
圖37為pCL PtrcKudzu yIDI之核苷酸序列(SEQ ID NO: 27);
圖38為pCL PtrcKudzu DXS之圖譜;
圖39為pCL PtrcKudzu DXS之核苷酸序列(SEQ ID NO: 28);
圖40展示描繪自生質原料而得之異戊二烯產量之圖;A圖展示自玉米乾草而得之異戊二烯產量,B圖展示自甜菜渣而得之異戊二烯產量,C圖展示自軟木漿而得之異戊二烯產量,D圖展示自葡萄糖而得之異戊二烯產量,且E圖展示自不含其他原料之細胞而得之異戊二烯產量。灰色正方形表示在接種後指定時間培養物之OD600 量測值,且黑色三角形表示在接種後指定時間之異戊二烯產量;
圖41A展示描繪在未添加葡萄糖之培養物中由BL21(λDE3) pTrcKudzu yIDI DXS(kan)而得之異戊二烯產量之圖;正方形表示OD600 ,且三角形表示所製造之異戊二烯(μg/ml);
圖41B展示描繪由BL21(λDE3) pTrcKudzu yIDI DXS(kan)自1%葡萄糖原料轉化糖而得之異戊二烯產量之圖;正方形表示OD600 ,且三角形表示所製造之異戊二烯(μg/ml);
圖41C展示描繪由BL21(λDE3) pTrcKudzu yIDI DXS(kan)自1%轉化糖原料而得之異戊二烯產量之圖;正方形表示OD600 ,且三角形表示所製造之異戊二烯(μg/ml);
圖41D展示描繪由BL21(λDE3) pTrcKudzu yIDI DXS(kan)自1% AFEX玉米乾草原料而得之異戊二烯產量之圖;正方形表示OD600 ,且三角形表示所製造之異戊二烯(μg/ml);
圖42展示顯示酵母提取物對異戊二烯產量之影響的圖;A圖展示在以不同量之酵母提取物進行補料之醱酵槽內光學密度之時程。B圖展示在以不同量之酵母提取物進行補料之醱酵槽內異戊二烯力價之時程。每公升醱酵培養液所製造之異戊二烯之量即定為力價。C圖展示酵母提取物對生長於批式補料培養物中之大腸桿菌之異戊二烯產量的影響;
圖43展示顯示在500 L生物反應器中含有pTrcKudzu+yIDI+DXS質體之大腸桿菌細胞之異戊二烯產量之圖;A圖展示在以葡萄糖及酵母提取物進行補料之500 L生物反應器內光學密度之時程。B圖展示在以葡萄糖及酵母提取物進行補料之500 L生物反應器內異戊二烯力價之時程。每公升醱酵培養液所製造之異戊二烯之量即定為力價。C圖展示以葡萄糖及酵母提取物進行補料之500 L生物反應器中所製造之總異戊二烯之時程;
圖44為pBS Kudzu #2之圖譜;
圖45A為展示在14公升批式補料醱酵中表現重組野葛異戊二烯合成酶之桿菌屬在醱酵時間期間之生長的圖;黑色菱形表示不含重組異戊二烯合成酶之對照菌株(BG3594comK)(天然異戊二烯製造),且灰色三角形表示含有pBSKudzu之桿菌屬(重組異戊二烯製造);
圖45B為展示在14公升批式補料醱酵中表現重組野葛異戊二烯合成酶之桿菌屬在醱酵時間期間之異戊二烯產量的圖;黑色菱形表示不含重組異戊二烯合成酶之對照菌株(BG3594comK)(天然異戊二烯製造),且灰色三角形表示含有pBSKudzu之桿菌屬(重組異戊二烯製造);
圖46A-D描繪空載體(對照)、HgS及HgS-FldA菌株產生之異戊二烯之生長速率及比生產力;
圖46E為pBAD33之圖譜;
圖46F及圖46G為pBAD33之核苷酸序列(SEQ ID NO:51);
圖46H為pTrcHgS-pBAD33之圖譜;
圖46I及圖46J為pTrcHgS-pBAD33之核苷酸序列(SEQ ID NO:52);
圖46K為pTrcHgSfldA-pBAD33之圖譜;
圖46L及圖46M為pTrcHgSfldA-pBAD33之核苷酸序列(SEQ ID NO:53);
圖47展示菌株REM19-22相比REM23-26之生長及異戊二烯產量。當培養物之ODλ600nm 為約0.2-0.25時,於0時用200μM IPTG誘導兩組菌株中異戊二烯合成酶之表現及測試組菌株中臺灣溫泉菌基因之表現。圖中所示之數據為將IPTG添加至培養物中之後4小時所獲得之數據。在30℃、震盪下使細胞於TM3中生長。親本菌株與測試組菌株之比較指示,GI1.0-dxs 、GI1.2-dxs 、GI1.5-dxs 及GI-1.6-dxs 測試菌株之異戊二烯產量相比親本菌株分別增加10%、20%、30%及80%;
圖48展示較高量之GcpE產物HDMAPP積累於菌株REM23-2中。在5小時IPTG誘導期中,測定REM19-26(x軸上所指示之菌株)之DXP代謝物及較大類異戊二烯分子之濃度。圖例中指示所量測之DXP代謝物及類異戊二烯;DXP,1-去氧-D-木酮糖5-磷酸;MEP,2-C-甲基-D-赤藻糖醇4-磷酸;cMEPP,2-C-甲基-D-赤藻糖醇-2,4-環二磷酸;HDMAPP,(E )-4-羥基-3-甲基丁-2-烯基二磷酸;DMAPP,二甲基烯丙基二磷酸;IPP,異戊烯基二磷酸;FPP,法呢基焦磷酸;
圖49展示菌株REM29相比REMH86之異戊二烯製造之比生產力;
圖50描繪使用RED/ET系統在dxs 之前插入GI 1.X啟動子系列所使用之策略的動畫表示圖;在整個3小時震盪燒瓶醱酵中,每隔30分鐘檢驗REM29(藍色)及REMH86(黃色)之生長速率(菌株生長情況相當)及異戊二烯產量。在0時,用400 μM IPTG誘導兩種培養物。在誘導後第一時間點開始之醱酵過程中,測試菌株所製造之異戊二烯的含量比親本菌株約高16%;
圖51為T7-MEARR alba/pBBR1MCS-5之圖譜;
圖52為用於產生菌株REM23-26之Ptac-gcpE-petF-petH/pK184構築體之圖譜;
圖53展示用於產生菌株REMH76及REMH86之T7-(-3)alba/pBBR1MCS-5(上圖)及T7-MTE alba/pBBR1MCS-5(下圖)構築體之動畫表示圖;
圖54為用於產生菌株REM31及REM29之Ptac-gcpE-lytB-petF-petH/pK184構築體之圖譜;
圖55A-55C為T7-MEARR alba/pBBR1MCS-5之核苷酸序列(SEQ ID NO:73);
圖56A-56B為Ptac-gcpE-petF-petH/pK184之核苷酸序列(SEQ ID NO:74);
圖57A-57C為T7-(-3)_alba/pBBR1MCS-5之核苷酸序列(SEQ ID NO:75);
圖58A-58C為T7-MTE alba/pBBR1MCS-5之核苷酸序列(SEQ ID NO:76);
圖59A-59B為Ptab-gcpE-LytB-petF-petH/pK184之核苷酸序列(SEQ ID NO:77);
圖60展示ΔiscR BL21(DE3)支持異戊二烯產量增加。圖60A展示REM12相比其他方面同源基因之ΔiscR 菌株REM13之比生產力。在誘導該等菌株所具有之IPTG誘導性異戊二烯合成酶及DXP酶之後4.5小時及8小時測定異戊二烯含量。展示來自各菌株之三個生物重複樣品之三個組(A-C)的數據。誤差槓描繪在各組之生物重複樣品之間存在的標準差。由此數據確定,在4.5小時及8小時時間點,自ΔiscR 菌株產生之異戊二烯的含量比野生型菌株所製造之異戊二烯的含量分別平均高40%及73%。圖60B展示製造異戊二烯之菌株REM12及REM13之生長速率。在8小時實驗過程中,藉由週期性量測600 nm下培養物之光學密度來監測A圖中所描繪之相同菌株之生長速率。0時對應於將50 μM IPTG添加至培養物中之時間。在30℃、震盪下使細胞於TM3中生長。製造較多異戊二烯之菌株ΔiscR (REM13)相對於製造較少異戊二烯之野生型(REM12)菌株以較低速率生長;
圖61為使用RED/ET系統使iscR 基因座缺失所使用之策略的動畫表示圖;
圖62為T7-MEARR alba/pBBR1MCS-5之動畫表示圖;
圖63為DXP操縱子pET24a之動畫表示圖;
圖64A-64C為T7-MEARR alba/pBBR1MCS-5之核苷酸序列(SEQ ID NO:78);
圖65A-65D為DXP操縱子pETt24a之核苷酸序列(SEQ ID NO:79);
圖66為使用RED/ET系統使ispGispH 缺失所使用之策略的動畫表示圖;
圖67為用於產生菌株MD09-219/GI1.6-gcpE-lytB-yidi/pCRII-TOPO(Kan)之GI 1.6-gcpE-lytB-yidi/pCR-Blunt II-TOPO構築體之動畫表示圖;
圖68描繪磷酸戊糖(PPP)及恩納-杜道夫(Entner-Doudoroff,ED)途徑(Fraenkel,J . Bact. 95:1267-1271(1965),其藉此以全文引用的方式併入);
圖69為pDu-39之圖譜;
圖70為pMCM596 pET24(MEA)alba-dxs-yIDI之圖譜;
圖71A-71B為pDu-39之核苷酸序列(SEQ ID NO:108);
圖72A-72C為MCM596之核苷酸序列(SEQ ID NO:109);
圖73A-C為pMCM596之核苷酸序列(SEQ ID NO:110);
圖74展示經由DXP途徑合成類異戊二烯之微生物(大腸桿菌、綠硫菌(Chlorobium tepidum )TLS、聚球藻屬(Synechocystis sp.)PCC6803、無類囊體藍藻(Gloeobacter violaceus )PCC 7421、肉毒梭菌(Clostridium botulinum )B1 str. Okra、結核分枝桿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CDC1551)與經由MVA途徑合成類異戊二烯之微生物(黃色黏球菌DK 1622、弗斯特革蘭菌KT0803、約氏黃桿菌UW101、約氏乳桿菌NCC 533、格氏乳桿菌ATCC 33323及乳酸乳球菌乳酸亞種I11403)中之DXS序列之比較。注意兩組微生物中位置200-260處胺基酸序列之差異;
圖75A及圖75B為pDU-9之核苷酸序列;
圖76為pDu9-pET-16b rev-yIDI之圖譜;
圖77描繪GB-CMP-GI1.X-yidi構築體設計。最終構築體由片段A與片段B融合而組成以產生轉錄上游具有氯黴素抗生素抗性標記物之yIDI且側接與染色體上所要整合位點同源之50 bp區域的GI1.X啟動子文庫;
圖78描繪pDW33之質體圖譜;pBR322-質體複製起點;lacIq-lac抑制子;Ptrc-trc啟動子;lac操縱子-lac抑制子結合位點;銀白楊IspS(MEA)-編碼異戊二烯合成酶之基因;rrn終止子-轉錄終止子;bla-β內醯胺酶基因;
圖79(包括五幅圖:圖79A、圖79B、圖79C、圖79D及圖79E)展示在15-L規模醱酵中菌株CMP272、REMG39及REM H8_12之生長、異戊二烯產量及基於碳之產物產率的比較結果。(A)圖:異戊二烯力價(g/L培養液);(B)圖:產生異戊二烯之培養物之比生產力;(C)圖:由光學密度(550 nm)描繪之細胞生長;(D)圖:由呼吸(碳析出速率,CER)展示之細胞生長;(E)圖:自碳而得之產物之總產率百分比(異戊二烯重量(公克)/饋入之碳重量(公克)×100)。醱酵條件描述於實例24章節F(CMP272)、章節G(REMG39)及實例29章節E(REM H8_12)中;
圖80(包括三幅圖,80A、80B及80C)展示在大規模醱酵中菌株CMP272、REMG39及REM H8_12之DXP代謝物的比較結果。(A-C)圖:此處呈現圖79中所述之相同細胞。在各圖底部展示描述代謝物概況之圖例。DXP,1-去氧-D-木酮糖5-磷酸;MEP,2-C-甲基-D-赤藻糖醇4-磷酸;CDP-ME,4-(胞苷5'-二磷酸基)-2-C -甲基-D-赤藻糖醇;CDP-MEP,2-磷酸基-4-(胞苷5’-二磷酸基)-2-C -甲基-D-赤藻糖醇;cMEPP,2-C -甲基-D-赤藻糖醇-2,4-環二磷酸;HDMAPP,1-羥基-2-甲基-2-丁烯-4-基4-二磷酸;DMAPP,二甲基烯丙基二磷酸;IPP,異戊烯基二磷酸;FPP,法呢基焦磷酸;
圖81(包括兩幅圖:圖81A及圖81B)描繪一種將GI1.X fldA插入BL21(DE3)染色體中之策略。(A)圖:展示內源150 bp BL21(DE3)fldA 基因座。GI1.X fldA PCR片段內與染色體上所要5'及3'整合位點同源之區域以灰色區塊箭頭描繪。半箭頭線展示使用PCR引子驗證構築體黏接於染色體之地點。展示核糖體結合位點(RBS)、經編碼之fldA mRNA之起始密碼子、及欲由GI1.X啟動子系列置換之fldA 之上游內源DNA。(B)圖:展示經由Gene Bridges方法產生之313 bp BL21(DE3) GI1.XfldA 區域(菌株REM I6_4之GI1.6fldA )。所插入之GI1.X啟動子序列以黑色區塊箭頭說明;指示因使用Gene Bridges插入方法而產生之FTR疤痕序列之置換;
圖82描繪GI1.6fldA/pCL之質體圖譜;repA-質體複製蛋白;aad-胺基醣苷腺苷酸轉移酶;M13 for及M13 rev-各別引子之結合位點;RBS-核糖體結合位點;fldA-大腸桿菌fldA 基因;
圖83描繪GI1.6fldA-IspG/pCL之質體圖譜;與圖82中相同之質體鹼基:FldA-大腸桿菌fldA 基因;IspG-大腸桿菌ispG 基因;
圖84描繪GI1.6IspG/pCL之質體圖譜;與圖82及圖83中相同之質體鹼基:IspG-大腸桿菌ispG 基因;
圖85(包括兩幅圖,圖85A及圖85B)描繪菌株REMC9_12、REME7_12及REMD6_12之小規模比較。(A)圖:異戊二烯產量相對於生長之比生產力(SP)。y1軸,異戊二烯產量之比生產力(μg/L/O D/h);y2軸,細胞密度(OD600 )。比生產力(實心條)與OD600 (菱形)。在誘導(600μM IPTG)後3小時及4.5小時,自至少2個生物重複樣品獲取量測值。(B)圖:細胞內代謝物濃度。cMEPP-2-C-甲基-D-赤藻糖醇2,4-環二磷酸;HDMAPP-羥基二甲基烯丙基二磷酸;DMAPP-二甲基烯丙基二磷酸;IPP-異戊烯基二磷酸。Y軸:代謝物濃度(mM)。在誘導(600 μM IPTG)後3.75小時獲取所示量測值;與(A)之實驗樣品分開;重複樣品產生類似結果。
圖86(包括兩幅圖:圖86A及圖86B)展示菌株REMG2_11、REMG4_11及REMG39之小規模比較之結果。(A)圖:異戊二烯產量相對於生長之比生產力。y1軸,異戊二烯產量之比生產力(μg/L/OD/h);y2軸,細胞密度(OD600 )。比生產力(實心條)與OD600 (菱形)。展示在誘導(400 μM IPTG)後1小時及3.5小時自至少2個生物重複樣品所得之量測值。(B)圖:菌株之細胞內代謝物濃度。y軸為代謝物濃度(mM)。cMEPP-2-C-甲基-D-赤藻糖醇2,4-環二磷酸;HDMAPP-羥基二甲基烯丙基二磷酸。展示在誘導(400 μM IPTG)後3.5小時自(A)之樣品所得之量測值;重複樣品產生類似結果(1-3列:REM G2_11;4-6列:REM G4_11;7-9列:REMG39);
圖87描繪pEWL454之質體圖譜;質體鹼基為pK184。p15A ori-質體複製起點;RBS-核糖體結合位點;kan-康黴素抗生素抗性標記物;
圖88描繪Ptac念珠藻屬AspA終止子/pEWL454之質體圖譜;此為與圖87中相同之質體鹼基。念珠藻屬IspH-編碼來自念珠藻屬之IspH酶之基因;
圖89描繪菌株REMI7_11及REMH8_12之異戊二烯產量之比生產力及細胞內代謝物。在誘導(500 μM IPTG)後3小時及3.75小時比較兩個菌株。展示至少2個生物重複樣品之異戊二烯量測值;未展示重複樣品之代謝物數據,但其產生類似結果;
圖90(包括三幅圖:圖90A、圖90B及圖90C)描繪菌株REM H8_12及REM G4_11(A)之15-L規模醱酵之結果。(A)圖:REMH 8_12(空心正方形)及REM G4_11(空心圓圈)之異戊二烯力價(g/L培養液);(B)圖:由光學密度(550 nm)描繪之細胞生長;(C)圖:DXP代謝物。(C)底部展示描述代謝物概況之圖例;關於代謝物描述,參見圖80;
圖91描繪在製備規模下由DMAPP使Dxr失活之結果;
圖92(包括兩幅圖:92A及92B)描繪具有經工程改造之DXP途徑及下游MVA途徑之菌株REM H8_12及REM I7_11的異戊二烯產量。上圖展示特定歸因於MVA以指定濃度饋入生長於[U-13 C]-葡萄糖上之培養物中之異戊二烯產量。下圖展示特定由[U-13 C]-葡萄糖產生之異戊二烯產量。在用IPTG誘導培養物之後於指定時間獲取異戊二烯量測值。藉由GC-MS,在m/z=67以及m/z=73下偵測來監測析出之異戊二烯。m/z=67對來自MVA(所有12 C)之異戊二烯進行報導,而m/z=73對源自[U-13 C]-葡萄糖之異戊二烯進行報導;
圖93描繪pDW15之質體圖譜;mob-質體移動區;AacC1(Gent抗性)-胺基醣苷乙醯轉移酶慶大黴素抗性基因;M13反置引子及M13前置引子-各別引子之結合位點;Ptrc-Trc啟動子;mvaE及mvaS-分別編碼乙醯乙醯基-輔酶A硫解酶/3-羥基-3-甲基戊二醯基-輔酶A還原酶及3-羥基-3-甲基戊二醯基-輔酶A合成酶之糞腸球菌基因;RepA-質體複製蛋白;
圖94描繪PTrp mMVK/pDW15之質體圖譜;與1)中相同之質體鹼基:Trp啟動子;經編碼之馬氏甲烷球菌(M. mazei )MVK-編碼甲羥戊酸激酶之馬氏甲烷球菌基因;aspA終止子;
圖95描繪pMCM900之質體圖譜;FRT-Flip重組酶標靶位點;核心Trc啟動子-RNA聚合酶結合位點;lac操縱子-LacI結合位點;PMK orf-酵母磷酸甲羥戊酸激酶編碼序列;MVD orf-酵母二磷酸甲羥戊酸去羧酶編碼序列;yIDI-酵母異戊烯基二磷酸異構酶編碼序列;aspA終止子-aspA轉錄終止子;attTn7下游-glmS-下游重組靶向序列;KanR-康黴素抗性基因;R6K ori-質體複製起點;attTn7上游(pstS)-上游重組靶向序列;
圖96描繪測定生長於未經標記葡萄糖上之菌株REM A2_17在存在及不存在膦胺黴素之情況下之比生產力相對於培養物密度之實驗的結果。y1軸,異戊二烯產量之比生產力(μg/L OD h);y2軸,細胞密度(OD600nm )。比生產力(實心條)與細胞密度(菱形)。在引入0 mM或2 mM膦胺黴素之後約45分鐘獲取量測值;均在用400 μM IPTG誘導之後約3小時進行。所呈現之數據為3個生物樣品之平均值;展示比生產力及細胞密度值之誤差槓。數據表明經由MVA途徑及DXP途徑產生異戊二烯之貢獻分別約為59%及41%;由在與膦胺黴素接觸期間所製造之異戊二烯相對於不存在該抑制劑之情況下所製造之異戊二烯之量的分數來確定MVA通量;
圖97描繪測定在REM A2_17菌株中膦胺黴素對DXP及MVA途徑代謝物之積累以及異戊二烯放出速率之影響之實驗的結果。在存在及不存在2 mM膦胺黴素(分別為「+FM」及「-FM」)之情況下在45分鐘培育結束時,於培養物中量測集結成粒之細胞(圖96中所描繪之相同細胞)中之代謝物濃度及異戊二烯放出速率。結果以所獲得之濃度與三個不同培養物中所量測之速率的平均比率表示;
圖98描繪測定生長於未經標記及經1-13 C標記之葡萄糖上之菌株REM A2_17在存在及不存在膦胺黴素之情況下之比生產力相對於培養物密度之實驗的結果。y1軸,異戊二烯產量之比生產力(μg/L OD h);y2軸,細胞密度(OD600nm )。比生產力(實心條)與細胞密度(菱形)。泳道1:不含色胺酸且不含膦胺黴素之未經標記培養物;泳道2:不含色胺酸且不含膦胺黴素之1-13 C葡萄糖培養物;泳道3:含有50 μM色胺酸且不含膦胺黴素之1-13 C葡萄糖培養物;泳道4:不含色胺酸且含有2 mM膦胺黴素之未經標記培養物;泳道5:含有50 μM色胺酸且含有2 mM膦胺黴素之1-13 C葡萄糖培養物;泳道6:含有50 μM色胺酸且含有2 mM膦胺黴素之1-13 C葡萄糖培養物。在引入0 mM或2 mM膦胺黴素之後約45分鐘獲取量測值;均在用400 μM IPTG誘導之後約3小時進行。所呈現之數據為2個技術重複樣品之平均值;展示比生產力值之誤差槓。數據表明對於未經標記之培養物,經由MVA途徑及DXP途徑產生異戊二烯之貢獻分別約為52%及48%。類似地,數據顯示MVA通量/DXP通量對不含及含有50 μM色胺酸之1-13 C葡萄糖培養物產生異戊二烯之貢獻分別為57%/43%及49%/51%。生長培養基中色胺酸之存在所介導的泳道3及6表示之培養物中MVK酶之表現受抑制係由與不將色胺酸添加至生長培養基中之情況下生長之培養物相比總體通量之數據降低24%至34%來反映。對於各特定培養物類型,由在與膦胺黴素接觸期間所製造之異戊二烯相對於不存在該抑制劑之情況下所製造之異戊二烯之量的分數來確定MVA通量;
圖99描繪測定生長於3-13 C葡萄糖上之菌株REM A2_17在存在及不存在膦胺黴素之情況下之比生產力相對於培養物密度之實驗的結果。y1軸,異戊二烯產量之比生產力(μg/L OD h);y2軸,細胞密度(OD600nm )。比生產力(實心條)與細胞密度(菱形)。在引入0 mM或2 mM膦胺黴素之後約1小時獲取量測值;均在用400 μM IPTG誘導之後約3小時進行。所呈現之數據為2個技術重複樣品之平均值;展示比生產力值之誤差槓。數據表明經由MVA途徑及DXP途徑產生異戊二烯之貢獻分別約為58%及42%;由在與膦胺黴素接觸期間所製造之異戊二烯相對於不存在該抑制劑之情況下所製造之異戊二烯之量的分數來確定MVA通量;
圖100(A圖及B圖)描繪由A)1-13 C葡萄糖及B)3-13 C葡萄糖經由糖酵解分解代謝而產生之異戊二烯之DXP及MVA途徑特異性標記模式。黑色圓圈表示在特定位置處13 C原子之豐度為100%。半黑圓圈表示在空心圓圈所示之葡萄糖位置處13 C之豐度為50%,其餘50%為12 C原子;
圖101(A圖及B圖)描繪在存在或不存在膦胺黴素(分別為+FM及-FM)之情況下在生長於A)1-13 C葡萄糖或B)3-13 C葡萄糖上之REM A2_17菌株中異戊二烯及cMEPP同位素標記異構體組的計算分佈;
圖102(A圖及B圖)描繪A)具有13 C天然豐度之未經標記(合成)異戊二烯標準物及B)由生長於3-13 C葡萄糖上之REM A2_17菌株製造之異戊二烯的GC-MS光譜;注意,REM A2_17菌株中m/z 68、69及70峰相對於m/z 67峰之強度因13 C富集而高於異戊二烯標準物;
圖103描繪隨MVA/MEP途徑比率而變之異戊二烯13 C同位素富集之結果;
圖104描繪產生、收集及分析BioisopreneTM 產物之例示性裝置;
圖105描繪展示具有天然13 C豐度之異戊二烯之13 C NMR光譜的結果;
圖106描繪展示源自MVA/MEP雙重途徑菌株之異戊二烯之13 C NMR光譜的結果;C-1與C-2/C-4相對於信號強度等於或小於雜訊水準之C-3均富集13 C,證實在此菌株中MVA與MEP途徑均對異戊二烯合成有貢獻;
圖107描繪一部分PL.6fkpB 基因座之圖;圖中所描繪之區域之核苷酸序列由該圖下方所列之323個鹼基表示。用於整合fkpB 上游之PL.6啟動子之5'及3'同源區域以灰色展示。以黑色粗體文字突出顯示之序列表示在Gene Bridges氯黴素抗性卡匣(圖中稱作Gene Bridges疤痕)環出之後保留於區域中之外源序列,其中剩餘FRT(翻轉酶識別標靶)位點加下劃線;PL.6啟動子序列以常規黑色文字展示。圖中指示-35、-10及RBS(核糖體結合位點)位置;
圖108(A圖、B圖、C圖、D圖)描繪4個菌株之異戊二烯生產力之比較。A圖,在200 μM IPTG下兩個時間點處菌株WW119(B圖及C圖中之菌株的親本菌株)之典型異戊二烯生產力。此實驗如針對B圖及C圖中之菌株之文字所述來進行,但異戊二烯監測限於2小時及4小時。在整個培養時段中以一小時時間間隔監測所有菌株之OD600 。B圖展示在若干IPTG濃度下菌株REM 6_15(PL.6 fkpB-ispHΔiscR )之異戊二烯比生產力。C圖展示在若干IPTG濃度下菌株REM D8_15(PL.6 fkpB-ispH)之異戊二烯比生產力。數據與ΔiscR 補救引入PL.6fkpB-ispH 所致之異戊二烯生產力損失相一致。D圖展示在若干IPTG濃度下菌株REM D7_15之異戊二烯比生產力;
圖109展示大腸桿菌ispH西方墨點之影像。泳道描述如下:泳道1,SeeBluePlus2預染色標準物,Invitrogen;泳道2,大腸桿菌ispH經純化標準物(0.4 μg);泳道3,REMA 7_15可溶性部分;泳道4,REM A7_15不溶性部分;泳道5,REM A8_15可溶性部分;泳道6,REM A8_15不溶性部分;泳道7,REM D1_14可溶性部分;泳道8,REM D1_14不溶性部分;泳道9,WW103可溶性部分;及泳道10,WW103不溶性部分。顯影方法:以1:10,000稀釋之1°Ab抗兔大腸桿菌ispH,2°Ab Alexa Fluor488山羊抗兔IgG(H+L),Invitrogen,1:1,000稀釋;參見關於其他細節之文字。凝膠為Novagen 4%至12% BT凝膠。針對相等OD600 對負載進行校正。pel,顆粒;sup,懸浮液;及
圖110展示大腸桿菌ispH西方墨點定量。由ImageQuant 5.2(Molecular Dynamics)定量西方墨點數據。亮陰影條表示可溶性部分中所存在之ispH之量。暗陰影條表示不溶性部分中所存在之ispH之量。
(無元件符號說明)

Claims (16)

  1. 一種分離之宿主細胞,其能製造異戊二烯,其包含(i)編碼鐵硫簇相互作用氧化還原多肽(iron-sulfur cluster-interacting redox polypeptide)之異源核酸,或編碼鐵硫簇相互作用氧化還原多肽之內源核酸之複本,及(ii)非甲羥戊酸(nonmevalonate,DXP)途徑多肽、甲羥戊酸(mevalonate,MVA)途徑多肽及異戊二烯合成酶多肽,其中該細胞能製造異戊二烯,且其中至少35%之異戊二烯從DXP途徑通量(DXP pathway flux)貢獻製造。
  2. 如請求項1之細胞,其中該等細胞進一步包含編碼IDI(異戊烯基-二磷酸δ-異構酶)多肽之異源核酸或內源核酸之複本。
  3. 如請求項1或2之細胞,其中培養中之該等細胞製造大於約400nmol/gwcm /小時之異戊二烯。
  4. 如請求項1或2之細胞,其中該等細胞自細胞培養基中消耗之碳有超過約0.02莫耳%轉化成異戊二烯。
  5. 如請求項1之細胞,其中至少40%之異戊二烯從DXP途徑通量貢獻製造。
  6. 如請求項1之細胞,其中至少45%之異戊二烯從DXP途徑通量貢獻製造。
  7. 如請求項1之細胞,其中至少50%之異戊二烯從DXP途徑通量貢獻製造。
  8. 如請求項1之細胞,其中該等細胞進一步包含細胞基因體中編碼IscR轉錄抑制子之基因之缺失。
  9. 一種製造異戊二烯之方法,該方法包括:(a)在適於製造異戊二烯之培養條件下培養包含以下之細胞:(i)編碼鐵硫簇相互作用氧化還原多肽之異源核酸,或編碼鐵硫簇相互作用氧化還原多肽之內源核酸之複本,及(ii)非甲羥戊酸(nonmevalonate,DXP)途徑多肽、甲羥戊酸(mevalonate,MVA)途徑多肽及異戊二烯合成酶多肽;及(b)製造異戊二烯,且其中至少35%之異戊二烯從DXP途徑通量貢獻製造。
  10. 如請求項9之方法,其中該等細胞進一步包含編碼IDI(異戊烯基-二磷酸δ-異構酶)多肽之異源核酸或內源核酸之複本。
  11. 如請求項9或10之方法,其中培養中之該等細胞製造大於約400nmol/gwcm /小時之異戊二烯。
  12. 如請求項9或10之方法,其中該等細胞自細胞培養基中消耗之碳有超過約0.02莫耳%轉化成異戊二烯。
  13. 如請求項9之方法,其中至少40%之異戊二烯從DXP途徑通量貢獻製造。
  14. 如請求項9之方法,其中至少45%之異戊二烯從DXP途徑通量貢獻製造。
  15. 如請求項9之方法,其中至少50%之異戊二烯從DXP途徑通量貢獻製造。
  16. 如請求項9之方法,其中該等細胞進一步包含細胞基因體中編碼IscR轉錄抑制子之基因之缺失。
TW99119621A 2009-06-17 2010-06-15 使用dxp及mva途徑之改良之異戊二烯製造 TWI42714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18794109P 2009-06-17 2009-06-17
US18793009P 2009-06-17 2009-06-17
US31497910P 2010-03-17 2010-03-17
US31498510P 2010-03-17 2010-03-17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111512A TW201111512A (en) 2011-04-01
TWI427149B true TWI427149B (zh) 2014-02-21

Family

ID=43356749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99119621A TWI427149B (zh) 2009-06-17 2010-06-15 使用dxp及mva途徑之改良之異戊二烯製造
TW102141532A TW201412988A (zh) 2009-06-17 2010-06-15 使用dxp及mva途徑之改良之異戊二烯製造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2141532A TW201412988A (zh) 2009-06-17 2010-06-15 使用dxp及mva途徑之改良之異戊二烯製造

Country Status (10)

Country Link
US (2) US8507235B2 (zh)
EP (1) EP2443244A4 (zh)
CN (1) CN102753697A (zh)
AR (1) AR077115A1 (zh)
BR (1) BRPI1014123A2 (zh)
CA (1) CA2765805A1 (zh)
MY (1) MY158160A (zh)
SG (2) SG10201403297UA (zh)
TW (2) TWI427149B (zh)
WO (1) WO2010148150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SG192545A1 (en) 2008-04-23 2013-08-30 Danisco Us Inc Isoprene synthase variants for improved microbial production of isoprene
US8361762B2 (en) 2008-09-15 2013-01-29 Danisco Us Inc. Increased isoprene production using the archaeal lower mevalonate pathway
US8470581B2 (en) * 2008-09-15 2013-06-25 Danisco Us Inc. Reduction of carbon dioxide emission during isoprene production by fermentation
WO2010031077A1 (en) * 2008-09-15 2010-03-18 Danisco Us Inc. Increased isoprene production using mevalonate kinase and isoprene synthase
US8647642B2 (en) 2008-09-18 2014-02-11 Aviex Technologies, Llc Live bacterial vaccines resistant to carbon dioxide (CO2), acidic PH and/or osmolarity for viral infection prophylaxis or treatment
SG10201501879PA (en) 2009-04-23 2015-05-28 Danisco Us Inc Three-dimensional structure of isoprene synthase and its use thereof for generating variants
TWI427149B (zh) * 2009-06-17 2014-02-21 Danisco Us Inc 使用dxp及mva途徑之改良之異戊二烯製造
US20110039323A1 (en) * 2009-08-14 2011-02-17 Eric Lawrence Singsaas Isoprene Production
JP5643838B2 (ja) * 2009-12-18 2014-12-17 ダニスコ・ユーエス・インク 再生可能資源からのイソプレンの精製
EP2516657A1 (en) * 2009-12-22 2012-10-31 Danisco US Inc. Membrane bioreactor for increased production of isoprene gas
CN103025688A (zh) 2010-06-17 2013-04-03 丹尼斯科美国公司 包含异戊二烯衍生物的燃料组合物
US20120045812A1 (en) 2010-08-06 2012-02-23 Danisco Us Inc. PRODUCTION OF ISOPRENE UNDER NEUTRAL pH CONDITIONS
JP2014502148A (ja) 2010-10-27 2014-01-30 ダニスコ・ユーエス・インク イソプレン生産の向上を目的としたイソプレン合成酵素変異体
CA2822467A1 (en) 2010-12-22 2012-06-28 Danisco Us Inc. Compositions and methods for improved isoprene production using two types of ispg enzymes
WO2012088450A1 (en) 2010-12-22 2012-06-28 Danisco Us Inc. Biological production of pentose sugars using recombinant cells
WO2012135591A2 (en) * 2011-03-30 2012-10-04 Amyris, Inc. Microbial isoprenoid production using a heterologous dxp pathway
CN103930541A (zh) 2011-04-29 2014-07-16 丹尼斯科美国公司 用于增强甲羟戊酸、异戊二烯和类异戊二烯的产量的重组微生物
JP2014519811A (ja) 2011-04-29 2014-08-21 ダニスコ・ユーエス・インク チオラーゼ、HMG−CoA合成酵素及びHMG−CoA還元酵素活性を有するポリペプチドをコードしている遺伝子を使用するメバロン酸、イソプレン、及びイソプレノイドの生産
US20130122562A1 (en) 2011-08-04 2013-05-16 Danisco Us Inc. Production of isoprene, isoprenoid precursors, and isoprenoids using acetoacetyl-coa synthase
WO2013022799A1 (en) 2011-08-05 2013-02-14 Danisco Us Inc. PRODUCTION OF ISOPRENOIDS UNDER NEUTRAL pH CONDITIONS
PL222067B1 (pl) * 2011-08-11 2016-06-30 Inst Biotechnologii I Antybiotyków Kaseta ekspresyjna, zastosowanie kasety ekspresyjnej, wektor ekspresyjny, komórka prokariotycznego gospodarza zawierająca wektor ekspresyjny, szczep bakteryjny oraz sposób wytwarzania polipeptydu
WO2013066568A1 (en) 2011-10-07 2013-05-10 Danisco Us Inc. Utilization of phosphoketolase in the production of mevalonate, isoprenoid precursors, and isoprene
EP2771460B1 (en) 2011-10-27 2017-04-26 Danisco US Inc. Isoprene synthase variants with improved solubility for production of isoprene
EP2794876A1 (en) 2011-12-23 2014-10-29 Danisco US Inc. Production of isoprene under reduced oxygen inlet levels
WO2013096863A1 (en) * 2011-12-23 2013-06-27 The Regents Of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Constructs and methods for improved isoprene biosynthesis
JP2015510392A (ja) 2011-12-23 2015-04-09 ダニスコ・ユーエス・インク 低減したispa活性を有する宿主細胞を用いるイソプレン産生増強法
US9315831B2 (en) 2012-03-30 2016-04-19 Danisco Us Inc. Direct starch to fermentable sugar as feedstock for the production of isoprene, isoprenoid precursor molecules, and/or isoprenoids
US9163263B2 (en) 2012-05-02 2015-10-20 The Goodyear Tire & Rubber Company Identification of isoprene synthase variants with improved properti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isoprene
US8895277B2 (en) 2012-05-02 2014-11-25 Danisco Us Inc. Legume isoprene synthase for production of isoprene
US20130323820A1 (en) * 2012-06-01 2013-12-05 Lanzatech New Zealand Limited Recombinant microorganisms and uses therefor
WO2013181647A2 (en) 2012-06-01 2013-12-05 Danisco Us Inc. Compositions and methods of producing isoprene and/or industrrial bio-products using anaerobic microorganisms
DK2898053T3 (da) 2012-09-20 2021-11-22 Danisco Us Inc Mikrotiterplader til styret frigivelse af kulturbestanddele til cellekulturer
WO2014066892A1 (en) * 2012-10-26 2014-05-01 Coelho Pedro S De novo metabolic pathways for isoprene biosynthesis
JP2016511630A (ja) 2012-12-21 2016-04-21 ダニスコ・ユーエス・インク 代案の下流メバロン酸経路を使用するイソプレン、イソプレノイド、およびイソプレノイド前駆体の生成
BR112015021003A2 (pt) * 2013-03-07 2017-07-18 Calysta Inc composições e métodos para a produção biológica de isopreno.
US9850512B2 (en) 2013-03-15 2017-12-26 The Research Foundation For The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Hydrolysis of cellulosic fines in primary clarified sludge of paper mills and the addition of a surfactant to increase the yield
WO2014169144A2 (en) 2013-04-10 2014-10-16 Danisco Us Inc. Phosphoketolases foe improved production of acetyl coenzyme a-derived metabolites, isoprene, isoprenoid precurosors, and isoprenoids
US9926568B2 (en) 2013-06-21 2018-03-27 Danisco Us Inc. Compositions and methods for clostridial transformation
CN103602626B (zh) * 2013-10-12 2016-02-10 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 一种以油脂为原料生产甲羟戊酸的方法及其构建的基因工程菌
CN103667153B (zh) * 2013-12-19 2015-05-13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一株产聚3-羟基丁酸酯的嗜热菌
EP3107993B1 (en) 2014-02-20 2020-08-26 Danisco US Inc. Recombinant microorganisms for the enhanced production of mevalonate, isoprene, isoprenoid precursors, isoprenoids, and acetyl-coa-derived products
US9951363B2 (en) 2014-03-14 2018-04-24 The Research Foundation for the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College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Forestry Enzymatic hydrolysis of old corrugated cardboard (OCC) fines from recycled linerboard mill waste rejects
WO2016015021A1 (en) 2014-07-24 2016-01-28 The Regents Of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Oxidative starch degradation by a new family of pmos
RU2664911C1 (ru) 2014-09-17 2018-08-23 Вкко Белтинг, Инк. Экологически безопасная композиция на основе каучука
CN104372017B (zh) * 2014-11-05 2017-06-30 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 一种提高基因工程菌异戊二烯及其衍生物产量的方法及应用
US11180535B1 (en) 2016-12-07 2021-11-23 David Gordon Bermudes Saccharide binding, tumor penetration, and cytotoxic antitumor chimeric peptides from therapeutic bacteria
US11129906B1 (en) 2016-12-07 2021-09-28 David Gordon Bermudes Chimeric protein toxins for expression by therapeutic bacteria
JP7330888B2 (ja) * 2017-01-26 2023-08-22 マナス バイオ 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ッド テルペノイド産物を微生物生産するための代謝工学
BR112019016036A2 (pt) * 2017-02-03 2020-05-26 Manus Bio, Inc. Manipulação metabólica para produção microbiana de produtos terpenoides
CN110468090B (zh) * 2018-05-09 2023-07-04 深圳艾格鑫科技有限公司 微生物及其用途
CN110468091B (zh) * 2018-05-09 2023-07-11 深圳艾格鑫科技有限公司 微生物及其用途
CN108715825B (zh) * 2018-06-01 2021-03-09 天津大学 基因过表达及获得的菌株、应用
US20200239796A1 (en) * 2018-09-28 2020-07-30 The Regents Of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Host cells and methods for producing tricyclic sesquiterpenes, aviation and missile fuel precursors
CN109609424B (zh) * 2018-12-26 2020-07-31 浙江医药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生产法尼烯的大肠杆菌
US20220162188A1 (en) * 2019-01-15 2022-05-26 North Carolina State University Isoprenoids and methods of making thereof
EP3683227A1 (en) * 2019-01-16 2020-07-22 Biosyntia ApS Cell factories for improved production of compounds and proteins dependent on iron sulfur clusters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40194162A1 (en) * 2000-07-31 2004-09-30 Hahn Frederick M. Manipulation of genes of the mevalonate and isoprenoid pathways to create novel traits in transgenic organisms
US20090137014A1 (en) * 2007-09-20 2009-05-28 Hiroko Tsuruta Production of isoprenoids

Family Cites Families (4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8407828D0 (en) 1984-03-27 1984-05-02 Ontario Research Foundation In situ preparation
US4570029A (en) 1985-03-04 1986-02-11 Uop Inc. Process for separating isoprene
US4683202A (en) 1985-03-28 1987-07-28 Cetus Corporation Process for amplifying nucleic acid sequences
DE3650202T3 (de) 1985-08-29 2004-06-03 Genencor International, Inc., South San Francisco Expression von heterologen Polypeptiden in filamentösen Pilzen, Verfahren zu deren Herstellung und Vektoren zu deren Herstellung.
DK122686D0 (da) 1986-03-17 1986-03-17 Novo Industri As Fremstilling af proteiner
GB8610600D0 (en) 1986-04-30 1986-06-04 Novo Industri As Transformation of trichoderma
WO1992010581A1 (en) 1990-12-10 1992-06-25 Genencor International, Inc. IMPROVED SACCHARIFICATION OF CELLULOSE BY CLONING AND AMPLIFICATION OF THE β-GLUCOSIDASE GENE OF TRICHODERMA REESEI
WO1995004134A1 (en) 1993-08-02 1995-02-09 Genencor International, Inc. Method of reducing complex carbohydrates in fermentation products
US5861271A (en) 1993-12-17 1999-01-19 Fowler; Timothy Cellulase enzymes and systems for their expressions
US5686276A (en) 1995-05-12 1997-11-11 E. I. Du Pont De Nemours And Company Bioconversion of a fermentable carbon source to 1,3-propanediol by a single microorganism
US5849970A (en) 1995-06-23 1998-12-15 The Regents Of The University Of Colorado Materials and methods for the bacterial production of isoprene
DE19629568C1 (de) 1996-07-15 1998-01-08 Fraunhofer Ges Forschung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von Isopren
US6176176B1 (en) 1998-04-30 2001-01-23 Board Of Trustees Operating 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 Apparatus for treating cellulosic materials
US6268328B1 (en) 1998-12-18 2001-07-31 Genencor International, Inc. Variant EGIII-like cellulase compositions
US6316695B1 (en) * 1999-04-22 2001-11-13 Korea Kumho Petrochemical Co., Ltd. Isopentenyl diphosphate isomerase from Hevea brasiliensis and rubber producing method using the same
ATE421577T1 (de) 2001-04-04 2009-02-15 Genencor Int Entkoppelte anabole und katabole stoffwechselwege in wirtszellen
US6998471B2 (en) 2001-07-25 2006-02-14 E.I. Du Pont De Nemours And Company Polynucleotides encoding an acetyl-CoA acetyltransferase from Hevea brasiliensis, related products, and methods
AU2003225123A1 (en) 2002-04-22 2003-11-03 E. I. Du Pont De Nemours And Company Promoter and plasmid system for genetic engineering
US20050079617A1 (en) 2003-10-03 2005-04-14 Cervin Marguerite A. Glucose transport mutants for production of biomaterial
ATE493490T1 (de) 2002-10-04 2011-01-15 Du Pont Verfahren zur biologischen herstellung von 1,3- propandiol mit hoher ausbeute
WO2005001036A2 (en) 2003-05-29 2005-01-06 Genencor International, Inc. Novel trichoderma genes
CA2546659C (en) 2003-11-21 2014-02-18 Genencor International, Inc. Expression of granular starch hydrolyzing enzymes in trichoderma and process for producing glucose from granular starch substrates
US20050287625A1 (en) 2004-03-05 2005-12-29 Miller Edward S Jr Process for expression of foreign genes in methylotrophic bacteria through chromosomal integration
DK2024504T4 (da) 2006-05-26 2023-02-27 Amyris Inc Fremstilling af isoprenoider
US7947478B2 (en) 2006-06-29 2011-05-24 The Regents Of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hort chain volatile hydrocarbon production using genetically engineered microalgae, cyanobacteria or bacteria
WO2008128159A1 (en) 2007-04-16 2008-10-23 Amyris Biotechnologies, Inc. Production of isoprenoids
JP5262044B2 (ja) 2007-09-27 2013-08-14 凸版印刷株式会社 太陽電池裏面封止用シート及びこれを用いた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SG191671A1 (en) 2007-12-13 2013-07-31 Danisco Us Inc Cultured cells that produce isoprene and methods for producing isoprene
US20090153993A1 (en) 2007-12-18 2009-06-18 Teradyne, Inc. Disk Drive Testing
US20110045563A1 (en) 2008-02-06 2011-02-24 The Regents Of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hort chain volatile isoprene hydrocarbon production using the mevalonic acid pathway in genetically engineered yeast and fungi
SG192545A1 (en) * 2008-04-23 2013-08-30 Danisco Us Inc Isoprene synthase variants for improved microbial production of isoprene
US7632995B2 (en) 2008-05-09 2009-12-15 Monsanto Technology Llc Plants and seeds of hybrid corn variety CH852179
MY156256A (en) 2008-07-02 2016-01-29 Danisco Us Inc Compositions and methods for producing isoprene free of c5 hydrocarbons under decoupling conditions and/or safe operating ranges
WO2010031077A1 (en) 2008-09-15 2010-03-18 Danisco Us Inc. Increased isoprene production using mevalonate kinase and isoprene synthase
ZA201102109B (en) 2008-09-15 2013-10-30 Goodyear Tire & Rubber Conversion of prenyl derivatives to isoprene
BRPI0918453A2 (pt) 2008-09-15 2019-12-17 Danisco Us Inc sistemas usando cultura de células para a produção de isopreno
US8470581B2 (en) 2008-09-15 2013-06-25 Danisco Us Inc. Reduction of carbon dioxide emission during isoprene production by fermentation
US8361762B2 (en) 2008-09-15 2013-01-29 Danisco Us Inc. Increased isoprene production using the archaeal lower mevalonate pathway
US8895288B2 (en) 2008-12-30 2014-11-25 Danisco Us Inc. Methods of producing isoprene and a co-product
US20100297749A1 (en) 2009-04-21 2010-11-25 Sapphire Energy, Inc. Methods and systems for biofuel production
SG10201501879PA (en) 2009-04-23 2015-05-28 Danisco Us Inc Three-dimensional structure of isoprene synthase and its use thereof for generating variants
TWI427149B (zh) 2009-06-17 2014-02-21 Danisco Us Inc 使用dxp及mva途徑之改良之異戊二烯製造
TWI434921B (zh) 2009-06-17 2014-04-21 Danisco Us Inc 從生物異戊二烯組合物製造燃料成分之方法及系統
IN2012DN01694A (zh) 2009-09-15 2015-06-05 Sapphire Energy Inc
JP5643838B2 (ja) 2009-12-18 2014-12-17 ダニスコ・ユーエス・インク 再生可能資源からのイソプレンの精製
JP2014502148A (ja) 2010-10-27 2014-01-30 ダニスコ・ユーエス・インク イソプレン生産の向上を目的としたイソプレン合成酵素変異体
CA2822467A1 (en) 2010-12-22 2012-06-28 Danisco Us Inc. Compositions and methods for improved isoprene production using two types of ispg enzymes
WO2012088450A1 (en) 2010-12-22 2012-06-28 Danisco Us Inc. Biological production of pentose sugars using recombinant cells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40194162A1 (en) * 2000-07-31 2004-09-30 Hahn Frederick M. Manipulation of genes of the mevalonate and isoprenoid pathways to create novel traits in transgenic organisms
US20090137014A1 (en) * 2007-09-20 2009-05-28 Hiroko Tsuruta Production of isoprenoids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Julsing, M.K. et al., Functional Analysis of Genes Involved in the Biosynthesis of Isoprene in Bacillus subtilis. 2007, Applied Microbiol. Biotechnol.75:1377-1384. Wolff,M. et al., Isoprenoid Biosynthesis via the Methylerthri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443244A1 (en) 2012-04-25
US20140162337A1 (en) 2014-06-12
EP2443244A4 (en) 2014-11-26
US8507235B2 (en) 2013-08-13
AR077115A1 (es) 2011-08-03
MY158160A (en) 2016-09-15
TW201412988A (zh) 2014-04-01
CA2765805A1 (en) 2010-12-23
US20110014672A1 (en) 2011-01-20
CN102753697A (zh) 2012-10-24
BRPI1014123A2 (pt) 2019-07-02
WO2010148150A1 (en) 2010-12-23
TW201111512A (en) 2011-04-01
SG176936A1 (en) 2012-02-28
SG10201403297UA (en) 2014-10-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427149B (zh) 使用dxp及mva途徑之改良之異戊二烯製造
JP6397090B2 (ja) 分離された条件下および/または安全操業条件下における、c5炭化水素を含まないイソプレン組成物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5793424B2 (ja) イソプレンと副生成物の産出方法
JP6262125B2 (ja) イソプレンを産出する組成物および方法
US9464301B2 (en) Increased isoprene production using the archaeal lower mevalonate pathway
US8685702B2 (en) Compositions and methods for improved isoprene production using two types of ISPG enzymes
US20100184178A1 (en) Increased isoprene production using mevalonate kinase and isoprene synthase
WO2024116153A1 (en) Compositions and methods for using previously cultured cell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