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424636B - 直流電插座 - Google Patents

直流電插座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424636B
TWI424636B TW99126246A TW99126246A TWI424636B TW I424636 B TWI424636 B TW I424636B TW 99126246 A TW99126246 A TW 99126246A TW 99126246 A TW99126246 A TW 99126246A TW I424636 B TWI424636 B TW I424636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plug
socket
pin
insertion groove
receiving portion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9912624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117497A (en
Inventor
Kazuhiro Kato
Toshiyuki Takii
Takashi Kawamoto
Maki Kondou
Satoru Ueno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9185060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336975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9185280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319448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9185057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308271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9185059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308272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9219727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319472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9219725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319470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9219726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319471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9266751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361678B2/ja
Application filed fil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20111749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11749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42463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424636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4Means for preventing incorrect coupl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2103/00Two pol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24/00Two-part coupling devices, or either of their cooperating par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verall structure
    • H01R24/76Two-part coupling devices, or either of their cooperating par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verall structure with sockets, clips or analogous contacts and secured to apparatus or structure, e.g. to a wall

Landscapes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Description

直流電插座
本發明是關於一種直流電插座,其包含具備插座單元之插座體,經由所述插座單元將直流電力(power)供應給插頭。
習知上,提供一種交流電(alternating current,AC)插座,用於經由可移除式而耦接至所述交流電插座之插頭以將電驅動電力(交流電力)供應給電裝置(諸如,個人電腦及電話)(例如,參見JP5-207626A)。在此交流電插座中,未對兩個插頭插腳(plug pin)插入至交流電插座之兩個插腳插入孔中的方向施加限制。因此,插頭可易於插入至交流電插座中。
同時,大多數電裝置利用直流(direct current,DC)電力作為其驅動電力。為此,AC-DC轉換器將自交流電插座供應之交流電力轉換成DC電力且接著將其饋入至電裝置。在AC-DC轉換器將交流電力轉換成DC電力時,會出現電力損失。
在努力防止此電力損失之過程中,已知一種用於將DC電力供應至電裝置的DC插座(例如,參見JP7-15835A)。DC插座之使用使得有可能省略原本設置於DC插座與電裝置之間的AC-DC轉換器。在此項技術中已知可用於此DC插座之兩種插頭,一種具有單一插頭插腳(如JP7-15835A中所揭露),且另一種具有遵照IEC標準之兩個插頭插腳。
在具有兩個插頭插腳之插頭中,插頭插腳分成正插腳及負插腳。相應地,DC插座具備插入正插腳之正插腳插入孔及插入負插腳之負插腳插入孔。就兩個插頭插腳及兩個插入孔之組態而言,有時情況為正插腳插入至負插腳插入孔中而負插腳插入至正插腳插入孔中(亦即,發生反向插入)。顧及此情況,DC插座具備用於防止反向插入之結構。
如與交流電插座相比,在DC插座中有可能出現以下情況:若在電力輸送期間自DC插座移除插頭,則DC插座與插頭之間持續產生電弧。為使自插頭外部看不見電弧,插頭具備用於在外部遮蓋插頭插腳之包圍壁(surrounding wall)。作為具有包圍壁及兩個插頭插腳之DC插座的實例,存在一種遵照IEC標準的可用的DC插座。
參看圖48A及圖48B,將對遵照IEC標準之DC插座及插頭進行描述。
如圖48A中繪示,插頭100包含用於與DC插座之插座單元110電性連接的兩個正及負插頭插腳101(參見圖48B)及用於在外部遮蓋插頭插腳101的圓柱形包圍壁102。向下突出之肋狀物103沿垂直方向設置於包圍壁102之上端部分中。插頭插腳101在垂直方向上配置在與包圍壁102之中心CR1相同的位置處且在水平方向上與中心CR1間隔開。
如圖48B中所說明,插座單元110包含插入有包圍壁102的插入凹槽111及由插入凹槽111包圍之插頭接納部分112。插入凹槽111經形成為環狀形狀(在如在插頭100之插入方向上所見之平面圖中)。肋狀物插入凹槽113(其中插入有插頭100之肋狀物103)沿垂直方向設置於插入凹槽111之上端部分中。
在插頭接納部分112中,形成兩個插腳插入孔114,插頭100之插頭插腳101插入於所述兩個插腳插入孔114中。插腳插入孔114在垂直方向上配置在與插入凹槽111之中心CR2相同的位置且在水平方向上與中心CR2間隔開。
藉由在以下狀態下將插頭100插入至插座單元110而使插頭100與插座單元110彼此連接:插頭插腳101與插腳插入孔114對準、包圍壁102與插入凹槽111對準,且肋狀物103與肋狀物插入凹槽113對準。
為避免插頭100反向插入至插座單元110中,插頭100需要在插頭100之肋狀物103與插座單元110之肋狀物插入凹槽113對準的情況下插入至插座單元110。換言之,在使用者用視覺確認設置於插頭100之包圍壁102中的肋狀物103之位置後,使用者必需將肋狀物103與肋狀物插入凹槽113對準。因此,將插頭100插入至插座單元110中之任務變得繁瑣且費力。
作為用於防止反向插入之另一插座結構,能想到要使用以下組態,其中,代替省略肋狀物103,在垂直方向上偏離插頭接納部分之中心的位置中設置插腳插入孔(如圖49A中所示)。更具體言之,如圖49A中所示,插座單元200具備具有環狀形狀(在如在插頭之插入方向上所見的平面圖中)的插入凹槽201。兩個插腳插入孔203設置於由插入凹槽201包圍之圓形插頭接納部分202的中心CR3之上側處。
然而,插頭接納部分202之水平寬度隨著其在垂直方向上遠離中心CR3生長而變小。因此,用來接合兩個插腳插入孔203之距離DR1變小。因此,插入至插腳插入孔203中之插頭的插頭插腳(未圖示)之間的距離減小。此情形引起降低插頭插腳之介電強度(dielectric strength)的問題。
作為對此問題之解決方案,可想到要使用以下組態,其中,如圖49B中所說明,藉由增加該插入凹槽201之外徑DR2使插頭接納部分112之大小增加。此情形使得有可能增加兩個插腳插入孔203之間的距離DR5(使得DR5變成大於DR1)。
然而,插頭接納部分202之大小的增加導致插座單元200之大小的增加。因此,插座單元110之外徑不可落在多達三個模組中之一者的尺寸(下文稱作「單模組尺寸」)內,所述三個模組在大小上遵照日本工業標準(參見JIS C 8303)且可並肩附接至大正方形轂型可互換佈線裝置(large-square-boss-type interchangeable wiring device)之固定框架(參見JIS C 8375)。因此,必需使用專用於插座單元200之固定框架。可附接至遵照日本工業標準之固定框架的佈線裝置不可附接至此專用固定框架。此情形引起佈線裝置及插座單元不可一起附接至普通固定框架的問題。
另外,DC插座可具有以下組態,其中,插腳插入孔呈矩形通孔而非圓形通孔之形式,插頭之扁平插腳(flat pin)(未圖示)可插入於所述矩形通孔中。
更具體言之,如圖50A中所示,插座單元300具備具有大體矩形形狀(在如在插頭之插入方向上所見的平面圖中)的插入凹槽301。兩個插腳插入孔303設置於垂直方向上由插入凹槽301包圍之插頭接納部分302之中心CR4的上側處(其中該中心CR4表示接合插頭接納部分302之四個角的兩條對角線的交點)。插腳插入孔303形成為長邊在垂直方向上延伸的矩形形狀。
在扁平插腳經形成以具有與插頭插腳之橫截面積相同的橫截面積的情況下,扁平插腳之垂直尺寸變得大於插頭插腳之垂直尺寸。因此,插腳插入孔303經形成以在垂直方向上長距離地延伸。更具體言之,插腳插入孔303之下端部分向下延伸超過中心CR4。因此,若插頭反向插入至插座單元300中,則扁平插腳部分進入插腳插入孔303中且有可能與插座單元300之插腳接納件(未圖示)接觸。
鑒於此,可想到要使用以下組態,其中,如圖50B中所繪示,藉由使插入凹槽301之外尺寸DR3及DR4大於圖50A中說明之插入凹槽301的外尺寸來使插頭接納部分302之大小增加。因此,插腳插入孔303之整個部分定位於垂直方向上中心CR4之上側處,此使得有可能防止反向插入。然而,引起插頭接納部分302之大小的增加導致插座單元300之大小的增加的問題。
此外,具有與遵照IEC標準之DC插座之包圍壁相同的包圍壁的習知DC插座不具有能夠允許使用者容易地執行建構於DC插座中之端子或插腳接納件與用於經由其供應DC電力之電線之間的連接的結構。
鑒於上述內容,本發明提供一種直流電(DC)插座,其具備一種組態,所述組態用於防止反向插入且能夠避免大小增加同時准許電線與端子或插腳接納件之間的較易連接。
根據本發明之第一態樣,提供一種直流電(DC)插座,插頭經調適以連接至所述直流電插座以將DC電力供應給所述插頭,所述插頭包含具有圓桿形狀之多個插頭插腳;及用於包圍所述插頭插腳之實質上四邊形形狀之包圍壁。所述DC插座包含具有插座單元之插座主體,插頭經調適以連接至插座單元,所述插座單元設置於插座主體之正面中。
另外,所述插座單元包含:插入凹槽,其形成為大體矩形形狀(在如在插頭之插入方向上所見之平面圖中)且所述包圍壁插入其中;及插頭接納部分,其由所述插入凹槽包圍且形成為大體矩形形狀(在如在插頭之插入方向上所見之平面圖中)。此外,所述插頭接納部分包含:多個圓形插腳插入孔,其沿充當插頭接納部分之周邊側中的一側之參考側來配置且插頭插腳插入於其中,且插座主體接納連接至插入至插腳插入孔中之插頭插腳的插腳接納件;端子,其電性連接至所述插腳接納件;及鎖定彈簧,其經調適以將用於供應DC電力之電線壓在所述端子上,所述電線經由設置於插座主體上之電線插入孔而插入。
就上文陳述之本發明而言,插入凹槽具有大體矩形形狀。因此,與插入凹槽具有環狀形狀之情況相比,有可能限制插頭之包圍壁的插入方向。此使得使用者能夠易於斷定插頭插入方向,藉此而增加使用之簡易性。
此外,插腳插入孔設置於某位置中,所述位置距插頭接納部分之沿插腳插入孔之配置方向延伸的參考側較距插頭接納部分之在垂直於參考側之垂直方向上與參考側相對的側更近。由於此特徵,有可能在無需在插座之插入凹槽或插頭之包圍壁中另外形成防反向插入結構的情況下防止插頭反向插入至DC插座中。因此,與在DC插座中另外形成防反向插入結構之情況相比,變得有可能防止增加DC插座之大小。
此外,插座主體包含電線插入孔,供應DC電力用之電線插入於所述電線插入孔中。多個鎖定彈簧設置於插座主體之內部空間內以將電線壓在端子上。由於此特徵,可使用鎖定彈簧之彈性藉由端子及鎖定彈簧將電線夾住。此使得有可能易於執行電線與端子之間的連接。
根據本發明之第二態樣,提供一種直流電(DC)插座,插頭經調適以連接至所述直流電插座以將DC電力供應給所述插頭,所述插頭包含具有圓桿形狀之多個插頭插腳;及用於包圍所述插頭插腳之實質上四邊形形狀之包圍壁。所述DC插座包含具有插座單元之插座主體,插頭經調適以連接至插座單元,所述插座單元設置於插座主體之正面中。另外,所述插座單元包含:插入凹槽,其經形成為大體矩形形狀(在如在插頭之插入方向上所見之平面圖中)且所述包圍壁插入其中;及插頭接納部分,其由所述插入凹槽包圍且形成為大體矩形形狀(在如在插頭之插入方向上所見之平面圖中)。
此外,所述插頭接納部分包含:多個圓形插腳插入孔,其沿充當插頭接納部分之周邊側的一側之參考側來配置且插頭插腳插入於其中,且插座主體接納連接至插入至插腳插入孔中之插頭插腳的插腳接納件;端子,其電性連接至所述插腳接納件;及螺桿(screw)部件,其安裝於所述端子處且在上緊時經調適以將用於供應DC電力之電線壓在所述端子上,所述電線經由設置於插座主體上之電線插入孔而插入。
就上文陳述之本發明而言,插入凹槽具有大體矩形形狀。因此,與插入凹槽具有環狀形狀之情況相比,有可能限制插頭之包圍壁的插入方向。此使得使用者能夠易於斷定插頭插入方向,藉此而增加使用之簡易性。此外,插腳插入孔設置於某位置中,所述位置距插頭接納部分之沿插腳插入孔之配置方向延伸的參考側較距插頭接納部分之在垂直於參考側之垂直方向上與參考側相對的側更近。
由於此特徵,有可能在無需在插座之插入凹槽或插頭之包圍壁中另外形成防反向插入結構的情況下防止插頭反向插入至DC插座中。因此,與在DC插座中另外形成防反向插入結構之情況相比,變得有可能防止增加DC插座之大小。
另外,藉由上緊螺桿部件而將電線壓在端子體部分上。因此,與端子體部分與電線是藉由(例如)熔接或焊接而彼此連接的情況相比,使用者有可能易於執行將電線連接至端子體部分的任務。
根據本發明之第三態樣,提供一種直流電(DC)插座,插頭經調適以連接至所述直流電插座以將DC電力供應給所述插頭,所述插頭包含具有圓桿形狀之多個插頭插腳;及用於包圍所述插頭插腳之實質上四邊形形狀之包圍壁。所述DC插座包含具有插座單元之插座主體,插頭經調適以連接至插座單元,所述插座單元設置於插座主體之正面中。另外,所述插座單元包含:插入凹槽,其形成為大體矩形形狀(在如在插頭之插入方向上所見之平面圖中)且所述包圍壁插入其中;及插頭接納部分,其由所述插入凹槽包圍且形成為大體矩形形狀(在如在插頭之插入方向上所見之平面圖中)。
此外,所述插頭接納部分包含:多個圓形插腳插入孔,其沿充當插頭接納部分之周邊側的一側之參考側來配置且插頭插腳插入於其中,且插座主體接納連接至插入至插腳插入孔中之插頭插腳的插腳接納件;端子,其電性連接至所述插腳接納件且部分暴露在插座主體外。
就上文陳述之本發明而言,插入凹槽具有大體矩形形狀。因此,與插入凹槽具有環狀形狀之情況相比,有可能限制插頭之包圍壁的插入方向。此使得使用者能夠易於斷定插頭插入方向,藉此而增加使用之簡易性。此外,插腳插入孔設置於某位置中,所述位置距插頭接納部分之沿插腳插入孔之配置方向延伸的參考側較距插頭接納部分之在垂直於參考側之垂直方向上與參考側相對的側更近。
由於此特徵,有可能在無需在插座之插入凹槽或插頭之包圍壁中另外形成防反向插入結構的情況下防止插頭反向插入至DC插座中。因此,與在DC插座中另外形成防反向插入結構之情況相比,變得有可能防止增加DC插座之大小。
此外,電線連接至端子之暴露於插座主體外部之部分,使得可經由端子將DC電力自電線供應至插腳接納件。由於此特徵,可藉由經由焊接或熔接而將電線連接至端子之暴露部分來可靠地執行電線與插腳接納件的電性連接。
下文中,將參看附圖來更詳細地描述本發明之實施例,附圖形成本發明之一部分。
將參看圖1來描述設置於住宅H中之直流(DC)配電系統70的一般態樣。
參看圖1,用於輸出DC電力之DC電力供應單元71及作為負載受DC電力驅動之電裝置72設置於住宅H中。DC電力經由DC供應線Wdc而供應給電裝置72,DC供應線Wdc連接至DC電力供應單元71之輸出端子。就此而言,電裝置72之實例包含資訊裝置72a(諸如,個人電腦及其類似者)、照明裝置72b、正門系統(front door system)裝置72c(諸如,對內電話及其類似者)及家庭安全裝置72d(諸如,火感測器及其類似者)。
在DC電力供應單元71與電裝置72之間,設置DC斷路器73,用於監視流經DC供應線Wdc之電流及用於在偵測到麻煩時限制或中斷經由DC供應線Wdc自DC電力供應單元71供應給電裝置72的DC電力。DC斷路器73與電裝置72成對應關係來設置。
基本上,DC電力供應單元71藉由執行自住宅H外部之交流電源AC供應之電力(例如,商用電力)的轉換來產生DC電力。更具體言之,經由設置於配電板74中之主斷路器75將交流電源AC之交流電力輸入至包含開關電源的AC-DC轉換器76。接著,藉由AC-DC轉換器76將交流電力轉換成DC電力。經由協作控制單元(collaborative control unit)77將自AC-DC轉換器76輸出之DC電力饋入至各別DC斷路器73。
在DC電力供應單元71中,設置以下各者:二次電池78a,其在無電力自交流電源AC供應時(例如,在交流電源AC之無法運作週期(outage period)期間)工作;及太陽能電池78b或燃料電池78c,用於產生DC電力。二次電池78a、太陽能電池78b及燃料電池78c構成與主電源79相對的分散式電源78,主電源79包含用於自交流電源AC產生DC電力的AC-DC轉換器76。
協作控制單元77控制自主電源79供應之DC電力及自分散式電源78饋入之DC電力的分配。協作控制單元77具備DC-DC轉換器77a。DC-DC轉換器77a將自主電源79供應之DC電力的電壓及自分散式電源78饋入之DC電力的電壓轉換至所要電壓。就上文陳述之組態而言,在適當時對主電源79及分散式電源78之DC電力進行分配且將其供應給電裝置72。
就此而言,DC插座(下文稱作「插座1」)設置於DC斷路器73中之每一者與電裝置72中之資訊裝置72a中的每一者或圖中未示之家用電裝置之間。插座1連接至DC供應線Wdc中之每一者。資訊裝置72a中之每一者的插頭1C(參見圖9A、圖9B及圖10)連接至插座1,使得DC電力供應單元71之DC電力可供應給資訊裝置72a中之每一者。
第一實施例
現將參看圖2至圖15來描述根據本發明之第一實施例的DC插座,所述DC插座具體化為嵌入於建築物之牆壁部分中的DC插座。
首先參看圖2至圖4,將對插座1之組態及用於將插座1安裝至安裝框架2的結構進行描述。
如圖2A中繪示,插座1包含大體矩形實心形狀之插座體1A、容納於插座體1A內之插腳接納件1B(參見圖11A及圖11B)等等。在以下描述中,插頭1C相對於插座1之插入方向(參見圖10)被稱作「前後方向(front-back direction)」。在如在前後方向上所見之平面圖中,插座體1A之縱向方向被稱作「水平方向」,且插座體1A之寬度方向被稱作「垂直方向」。另外,沿前後方向放置插頭1C之側被稱作「前側」,且沿前後方向放置插座1之側被稱作「後側」。垂直方向與水平方向彼此垂直。
插座體1A包含:大體框形插座主體10,其用樹脂材料射出成型且在前後方向上其前側處開放;及大體框形蓋20,其用樹脂材料射出成型且在前後方向上其後側處開放。插座體1A更包含一對耦接框架30,所述耦接框架30在蓋20安裝至插座主體10後附接在適當位置。耦接框架30藉由壓製金屬板來形成。插座主體10及蓋20界定用於容納插腳接納件1B、端子1D、鎖定彈簧1E及釋放按鈕1F(其皆最佳地繪示於圖5中)的內部空間。
插腳接納件1B藉由端子1D及鎖定彈簧1E而連接至自DC供應線Wdc(參見圖1)延伸而來之電線,DC供應線Wdc配置於建築物牆壁部分之牆面的背面側處。此確保DC電力自DC電力供應單元71(參見圖1)供應給插腳接納件1B。
在蓋20之水平相對側處,設置多個耦接框架安裝部分21,其安裝有耦接框架30。向前突出超過耦接框架安裝部分21的大體矩形實心形狀之插座單元22在水平方向上設置於多個耦接框架安裝部分21之間。用於DC電力之插頭1C可移除地連接至插座單元22。
插座單元22具有插入凹槽23,所述插入凹槽23自插座單元22之正面22a向後凹陷且形成為大體矩形形狀(在如在前後方向上自前側所見之平面圖中)。在本實施例中,插入凹槽23在其兩個垂直下部及水平相對轉角處具備傾斜部分23a(在如在插頭1C之插入方向上(亦即,在前後方向上)所見之平面圖中)。另外,延伸凹槽部分23b設置於插入凹槽23之下部延伸部之中心處。插座單元22之插入凹槽23之形狀隨電源之供應電壓及電流以及電力供應電路的種類而變化。
在由插入凹槽23包圍之插座單元22之區域中,設置插頭接納部分24,其具有與插座單元22之正面22a齊平的正面24a。插頭接納部分24在形狀上對應於插入凹槽23,且經形成為兩個側沿垂直方向延伸且兩個側沿水平方向延伸的大體矩形形狀(在如在前後方向上自前側所見之平面圖中)。兩個插腳插入孔25設置於插頭接納部分24中。插腳插入孔25為電力供應插腳插入孔,其經形成為具有圓形形狀(在如在前後方向上所見之平面圖中)之通孔。
如圖2B中所繪示,插腳插入孔25沿參考側24b(亦即,插頭接納部分24之沿水平方向延伸的外周邊邊緣的上側)來配置。插腳插入孔25中之每一者設置於偏心位置中,所述偏心位置距參考側24b比距插頭接納部分24之下側24c更近。換言之,插腳插入孔25設置於插頭接納部分24之中心C1之上側處(其中該中心C1表示接合插頭接納部分24之四個角的兩條對角線(亦即,單點鏈線)的交點)。
插腳插入孔25沿水平方向配置於中心C1之相對側處。詳言之,垂直方向上插腳插入孔25之面向插頭接納部分24之下側24c的下端部分25a配置於參考側24b與在水平方向上延伸經過中心C1的直線L1(雙點鏈線)之間。亦即,插腳插入孔25之下端部分25a沿垂直方向配置於直線L1之上側處。
在水平方向上量測的大體矩形插頭接納部分24之寬度H1在傾斜部分23a及延伸凹槽部分23b不存在之區中沿垂直方向為實質上恆定的。因此,即使插腳插入孔25設置於垂直方向上中心C1上方,但有可能防止插腳插入孔25之間的距離D1的減少。此使得有可能防止出現插座單元200之插腳插入孔203之間的距離DR1減少的問題(如圖49A中所說明)及插座單元200之大小增加的問題(如圖49B中所說明)。
由於插腳插入孔25經形成為圓形形狀,因此與在圖50A及圖50B中所說明之插腳插入孔303相比,變得有可能減少插座單元22在垂直方向上之寬度。因此,如與插腳插入孔303經形成為矩形形狀使得其長邊可在垂直方向上延伸(如圖50A及圖50B中所說明)的插座單元300相比,有可能將插腳插入孔25配置於落在單模組尺寸內的插頭接納部分24中之中心C1的上側處。因此,有可能防止出現插頭反向插入至插座單元300中的問題(如圖50A中所說明)及插座單元300大小增加的問題(如圖50B中所說明)。
如圖3A中所繪示,插座體1A具有遵照日本工業標準之大小(參見JIS C 8303),且形成為落在多達三個模組中之一者的尺寸(下文中稱作「單模組尺寸」)內的大小,所述三個模組可並肩附接至大正方形轂型可互換佈線裝置之固定框架2(參見JIS C 8375)
固定框架2形成為框架形狀且在其中心處具備長邊在垂直方向上延伸之大體矩形開口40。在固定框架2之上端部分及下端部分中,設置固定地緊固至開關盒(未圖示)之固定部分41。用於在垂直方向上互連各固定部分41的一對連接部分42設置於固定部分41之水平末端部分中。
各固定部分41中之每一者具有:第一通孔43,螺桿(未圖示)插入至其中,作為用於將各固定部分41中之每一者扣緊至開關盒的扣緊部件;以及第二通孔44,螺桿(未圖示)插入至其中以作為用於扣緊板3(參見圖4)之扣緊部件。
各連接部分42中之每一者具備在前後方向上自連接部分42中之每一者的內邊緣向後延伸的裝置固定部分45。在裝置固定部分45中,設置在水平方向上延伸而經過裝置固定部分45的多個垂直間隔開之固定孔46。
如圖3B中所繪示,插座體1A之耦接框架30中之每一者具備兩個垂直間隔開之突起31。藉由使突起31與固定框架2之固定孔46嚙合來將插座體1A安裝至固定框架2。
如圖4中所繪示,板3在前後方向上之向前側處附接至固定框架2。板3具有開口3a,其形成為落在單模組尺寸內之大小。插座1之插座單元22容納於開口3a內。因此,在前後方向上自牆面之前側僅可看見板3及插座單元22。
接下來,將參看圖5至圖8來詳細地描述插座1之內部組態及插座1中之電性連接結構,所述電性連接結構介於插腳接納件1B與用於供應DC電力之電線之間。
參看圖5,插座1包含:插腳接納件1B,其用於在插頭1C插入至插座單元22中時與插頭插腳52連接;端子1D,其電性連接至插腳接納件1B;多個彈性鎖定彈簧1E;及釋放按鈕1F,其能夠按壓各鎖定彈簧1E,其全部容納於插座體1A內。
插座1之插座主體10具有用於容納此等組件之內部空間。換言之,插腳接納件1B、端子1D、鎖定彈簧1E及釋放按鈕1F配置於插座主體10之內部空間內。可藉由將此等組件放在一起來使其簡化。舉例而言,插腳接納件1B與端子ID可形成為單一部件。
在本實施例中,插座1具備與插腳插入孔25之數目一致的兩個插腳接納件1B。插腳接納件1B中之每一者(其由導電金屬材料製成)包含用於將插頭插腳52固持在適當位置中的固持器部分60及自固持器部分60持續向後延伸的扁平端子連接部分61。固持器部分60與端子連接部分61經由使用單種材料而一體式形成。在本實施例中,端子1D中之一者連接至插腳接納件1B中之一者。
如圖5、圖7A及圖7B中所繪示,端子1D中之每一者(其由導電金屬材料製成)包含:插腳擱置部件(rest-member)連接部分62,其連接至插腳接納件1B中之每一者的端子連接部分61;彈簧移動限制部分63,其彎曲以遮蓋鎖定彈簧1E中之每一者;以及端子部分64,供應DC電力用之電線中之每一者連接至所述端子部分64。插腳擱置部件連接部分62、彈簧移動限制部分63及端子部分64經由使用單種材料而一體式形成。在連接用於將DC電力供應給端子部分64之電線L(參見圖7B)中之每一者後,即經由插腳擱置部件連接部分62而將DC電力供應給插腳接納件1B。在本實施例中,鎖定彈簧1E中之兩者設置於端子1D中之一者上。
鎖定彈簧1E中之每一者(其由導電金屬材料製成)包含用於有彈性地按壓電線L中之每一者的按壓件65。按壓件65在水平方向上彈性變形。在本實施例中,按壓件65包含:第一按壓件65a,用於在前後方向上在後側處按壓電線L中之每一者;及第二按壓件65b,用於在前後方向上在前側處按壓電線L中之每一者。
各釋放按鈕1F中之每一者設置於配置於端子1D中之每一者中的鎖定彈簧1E中。鎖定彈簧IE與端子1D中之每一者的端子連接部分61成相對關係而設置於插座主體10之內部空間內。
釋放按鈕1F中之每一者(其由絕緣合成樹脂製成)包含可與鎖定彈簧1E嚙合之套環(collar)部分66。亦即,釋放按鈕1F中之每一者能夠藉由套環部分66而按壓鎖定彈簧1E之第一按壓件65a。
自DC供應線Wdc延伸以供應DC電力的電線L(參見圖7B)在前後方向上自後側配合至插座1之插座主體10。如圖6中可見,插座體1A之插座主體10具有插入電線L之電線插入孔11。電線插入孔11之數目視鎖定彈簧1E之數目而定。
為將插腳接納件1B電性連接至DC供應線Wdc,自插座主體10外部將電線L插入且穿過電線插入孔11。圖7A為繪示在電線L插入至電線插入孔11中之前的插座1之狀態的示意剖面圖。在圖7A中,以橫截面來僅繪示插座主體10。此橫截面是沿圖6中之單點鏈線S1-S1而截取。圖7B為繪示在電線L插入至電線插入孔11中之後的插座1之狀態的示意剖面圖。在圖7B中,以橫截面來僅繪示插座主體10。此橫截面是沿圖6中之單點鏈線S1-S1而截取。
如圖7A及圖7B中所繪示,插入且穿過電線插入孔11中之每一者的電線L中之每一者受驅動而至端子1D中之每一者的端子部分64與鎖定彈簧1E中之每一者的按壓件65之間。此時,按壓件65彈性變形以遠離端子部分64而移動,藉由其復原力使電線L中之每一者保持在適當位置中。亦即,電線L中之每一者藉由端子1D及鎖定彈簧1E來夾住。
在本實施例中,電線L中之每一者在兩個點處藉由第一按壓件65a及第二按壓件65b來夾住。與電線L中之每一者在一點處被夾住的情況相比,此使得有可能將電線L中之每一者穩固地固持在適當位置中。以此方式,藉由鎖定彈簧1E將插入且穿過電線插入孔11以供應DC電力之電線L壓在端子1D上。因此,自DC供應線Wdc延伸之電線L經由鎖定彈簧1E及端子1D而連接至插腳接納件1B。
在本實施例中,可藉由將工具(未圖示)自後側驅動至插座主體10中且接著執行指定任務來將驅動至插座主體10中之電線L拉出。如圖6中所繪示,在數目上與釋放按鈕1F對應之工具插入孔12形成於插座體1A之插座主體10中。諸如小型起子(driver)或其類似者之工具可插入至工具插入孔12中。
為自插座主體10拉出由端子1D及鎖定彈簧1E夾住之電線L,將工具(未圖示)插入且穿過工具插入孔12中之一者以操作各釋放按鈕1F中之一者。圖8A為繪示在電線L中之每一者插入至電線插入孔11中之每一者中後但在藉由所述工具操作釋放按鈕1F中之一者之前的可用狀態的示意剖面圖。在圖8A中,以橫截面來僅繪示插座主體10。此橫截面是沿圖6中之單點鏈線S2-S2截取。圖8B為繪示在藉由所述工具來操作各釋放按鈕1F中之一者後的可用狀態的示意剖面圖。在圖8B中,以橫截面來僅繪示插座主體10。此橫截面亦沿圖6中之單點鏈線S2-S2截取。
如圖8A中所繪示,在釋放按鈕1F未藉由所述工具來操作的情況下,電線L中之每一者藉由第一按壓件65a及第二按壓件65b在兩個點處夾住。若釋放按鈕1F中之一者如圖8B中所繪示般操作,則釋放按鈕1F中之每一者的套環部分66按壓第一按壓件65a。換言之,釋放按鈕1F中之每一者按壓鎖定彈簧1E,使得第一按壓件65a可遠離電線L中之每一者而移動。因此,第一按壓件65a及端子部分64可自夾住電線L中之每一者釋放。藉由釋放在兩點處夾住之電線L中之每一者的一點處的夾持,變得有可能易於自插座主體10拉出電線L中之每一者。
接下來,將參看圖9至圖11來描述插頭1C之組態及用於將插頭1C插入至插座1中的結構。
參看圖9A,插頭1C包含電纜部分50及連接至電纜部分50之插頭體51。插頭體51具有在前後方向上與插座1之插頭接納部分24(參見圖10)相對的相對表面51a。在相對表面51a上,設置有在前後方向上自相對表面51a向後突出的兩個插頭插腳52及用於在外部遮蓋插頭插腳52的大體矩形的包圍壁53。插頭插腳52經設置以在前後方向上稍微向後突出而超過該包圍壁53。該包圍壁53經組態以具有對應於插座1之插入凹槽23之形狀的形狀。
如圖9B中所繪示,插頭插腳52設置於包圍壁53之中心C2的上側處(其中該中心C2表示接合該包圍壁53之四個角的兩條對角線(亦即,單點鏈線)之交點)。插頭插腳52沿水平方向而配置於中心C2之相對側處。詳言之,插頭插腳52之下端部分52a配置於水平方向上延伸而經過中心C2之直線L2(雙點鏈線)上方。
在如圖10中所繪示插頭1C配合至插座1時,插頭體51之包圍壁53插入至插座單元22之插入凹槽23中。此時,插頭插腳52插入至插腳插入孔25中。
在遵照IEC標準之習知插座單元110中,如圖48A及圖48B中所繪示,插入凹槽111及包圍壁102經形成以具有圓形形狀(在如在前後方向上所見之平面圖中)。此意謂插頭100之包圍壁102可在圓周方向上以360度插入至插入凹槽111中。
然而,在本實施例中,插入凹槽23及包圍壁53具有大體正方形形狀(或大體矩形形狀)(在如在前後方向上自前側所見之平面圖中)。此意謂包圍壁53相對於插入凹槽23之插入方向限於兩個方向。藉由以此方式來限制插頭1C相對於插座1之插入方向,變得令使用者有可能易於決定插頭1C插入至插座1中的方向。因此,使用者可易於將插頭1C插入至插座1中,同時避免反向插入。
參看圖11A,插腳接納件1B配置於插腳插入孔25中。在如圖11B中所說明插頭1C插入至插座1中時,插頭1C之插頭插腳52保持由插座1之插腳接納件1B夾住。此時,固持器(holder)部分60彈性變形以藉由其彈力將插頭插腳52固持在適當位置。因此,插座1及插頭1C進入導電狀態。
在如圖12中所說明的使用者試圖將插頭1C反向插入至插座1中的情況下,插頭1C之插頭插腳52在垂直方向上位於插頭接納部分24之中心C1下方。因此,插頭插腳52與插頭接納部分24之正面24a接觸,藉此使得不可能將插頭1C插入至插座1中。
在此狀態下,插腳插入孔25與插頭插腳52在垂直方向上彼此間隔開。此可靠地防止插頭插腳52無意中插入至插腳插入孔25中。
接下來,將參看圖13來描述隨供應電壓變化的插座單元22之形狀。
插座單元22之形狀可如下地改變。不同種類之供應電壓(例如,6 V、12 V、24 V及48 V)用於自DC電力供應單元71供應之電力來操作的電裝置72。因此,變得有可能藉由改變插入凹槽23及插頭接納部分24(亦即,插座單元22之大體矩形部分)之四個角中之至少一者的形狀來根據供應電壓而鑑別插座單元22。
更具體言之,一個或兩個傾斜部分23a與6 V、12 V及48 V之供應電壓成對應關係而形成於插入凹槽23之四個角中,在此種情況下,24 V之供應電壓用作參考電壓。插頭接納部分24之四個角中對應於傾斜部分23a的一些角亦形成為與傾斜部分23a一致的傾斜形狀。
若供應電壓為6 V,如圖13A中所繪示,則一個傾斜部分23a形成於插入凹槽23之四個角中的右下角中。若供應電壓為12V,如圖13B中所繪示,則一個傾斜部分23a形成於插入凹槽23之四個角中的左下角中。若電源電壓為48V,如圖13C中所繪示,則兩個傾斜部分23a形成於插入凹槽23之四個角中的左下角及右下角中。若電源電壓為24V,如圖13D中所繪示,則無傾斜部分形成於插入凹槽23之四個角中的任一角中。
類似地,插頭1C之包圍壁53具有與插入凹槽23之形狀一致地形成之一個或兩個傾斜部分。此使得有可能根據供應電壓來鑑別插座單元22。因此,除非插頭1C之包圍壁53的形狀匹配插座單元22之插入凹槽23的形狀,否則插頭1C不可插入至插座1中。此防止供應電壓彼此不同的插座1與插頭1C之間的連接。
參看圖19,形狀隨供應電壓變化且遵照IEC標準的比較插座單元400具有根據供應電壓而形成的四個切開凹槽404至407。更具體言之,具有環狀形狀(在如在前後方向上所見之平面圖中)的插入凹槽401形成於插座單元400中。在由插入凹槽401包圍之插頭接納部分402中,形成插入插頭(未圖示)之插頭插腳的插腳插入孔403。
沿插頭接納部分402之下周邊邊緣,以一方式形成切開凹槽404至407,使得其與插入凹槽401組合且在徑向上自插入凹槽401向內凹陷。在插頭接納部分402之上周邊邊緣中,形成用於防止插頭之反向插入的切開凹槽408。
就此而言,切開凹槽404至407對應於供應電壓6V、12V、24V及48V,且形成於自存在切開凹槽408之參考位置(0°)起順時針方向之120°、150°、210°及240°位置中。不同種類之插頭包含與切開凹槽404至407成對應關係而設置的不同之識別肋狀物。識別肋狀物中之一者插入至切開凹槽404至407中之相應一者中,藉此確保匹配供應電壓之插頭插入至插座單元400中。
然而,在插座單元400中,各切開凹槽404及407配置於插腳插入孔403附近。此情形引起插頭接納部分402遭受強度降低的問題。另外,由於插頭中之每一者的識別肋狀物形成於包圍壁之內表面上,因此使用者難以在插頭之前後方向上自前側用視覺確認所述識別肋狀物的位置。為此,使用者需要自插頭之後側確認所述識別肋狀物之位置以將插頭之識別肋狀物的位置與插座單元400之切開凹槽404至407中之相應者的位置對準,且接著將插頭插入至插座單元400中。此使將使插頭插入至插座單元400中之任務變複雜。
然而,在本實施例之插座1中,傾斜部分23a形成於插入凹槽23之四個角中的下部角中。由於此特徵,與上文剛剛陳述之習知插座單元400的組態相比,傾斜部分23a與插腳插入孔25之間的距離變大。因此,與習知插座單元400之組態相比,有可能防止插頭接納部分24之強度降低。
由於插頭1C之包圍壁53的總體形狀視供應電壓而改變,因此使用者可在插頭1C之前後方向上在前側處用視覺確認插頭1C相對於插座單元22的匹配位置。此使得使 用者有可能易於將插頭1C插入至插座單元22中。
接下來,將參看圖14A及圖14B來描述隨作為電源之電力供應電路(未圖示)之種類而變的插座單元22之形狀。電力供應電路設置於DC電力供應單元71與插座1之間且安裝(例如)於配電板74內。
電力供應電路包含至少兩種電路,亦即特低電壓電路(extra-low voltage circuit,ELV)及安全特低電壓電路(safety extra-low voltage circuit,SELV)。ELV及SELV分別在IEC標準中之IEC60950-1及IEC60335-1中指定。
電裝置72(參見圖1)具有不同的內部絕緣結構,此視使用ELV及SELV中之哪一者而定。更具體言之,具有ELV之電裝置72使用雙絕緣結構或加強型絕緣結構,此意謂所述絕緣結構極其嚴格。相反,情況有時為具有SELV之電裝置72不使用雙絕緣結構或加強型絕緣結構。因此,具有SELV之電裝置72的絕緣結構比具有ELV之電裝置72的絕緣結構簡單。
在具有ELV之電裝置72連接至用於SELV之插座1的情況下,不出現問題。此是因為具有ELV之電裝置72的絕緣結構極其嚴格。相反,若具有SELV之電裝置72連接至用於ELV之插座1,則通常出現的情況為電裝置72在經供應危險高電壓時會發生故障。此是因為基於(based on)SELV的電裝置72之絕緣結構為簡化的。因此,需要鑑別插座1及插頭1C是否與ELV或SELV相容。詳言之,必需防止具有SELV之電裝置72無意中連接至用於ELV 之插座1。
鑒於此,如圖14A中所繪示,用於SELV之插座單元22包含形成於插入凹槽23之下側中的延伸凹槽23b。延伸凹槽23b與插入凹槽23組合且經形成以在垂直方向上自插入凹槽23之下側向上延伸。相反,如圖14B中所繪示,用於ELV之插座單元22是省略延伸凹槽23b的結構。插座單元22之此形狀改變無關緊要。因此,使用者有可能鑑別用於SELV之插座單元22與用於ELV之插座單元22。
儘管用於ELV之插頭1C可插入至用於SELV之插座單元22中,但用於SELV之插頭1C不可插入至用於ELV之插座單元22中。此使得有可能防止具有SELV之電裝置72無意中連接至用於ELV之插座1。
在形狀隨電力供應電路之種類而變化的插座單元中,可想到要使用以下組態(第一組態),其中,如圖20A中所繪示,延伸凹槽23b獨立於插入凹槽23而形成。此外,可想到要使用以下組態(第二組態),其中,如圖20B中所繪示,延伸凹槽23b形成於插入凹槽23外部,亦即形成於插頭接納部分24外部。
然而,第一組態遭受一種插頭接納部分24之強度因該延伸凹槽23b與插腳插入孔25之間的距離的縮短而降低的問題。儘管第二組態沒有強度降低問題,但其引起插座單元22之大小歸因於延伸凹槽23b之供應而變大的問題。
在本實施例中,該延伸凹槽23b與該插入凹槽23在其下側中組合。與第一組態相比,此使得有可能增加插腳 插入孔25與延伸凹槽23b之間的距離。此外,有可能防止插座單元22之大小的任何增加,因為該延伸凹槽23b自插入凹槽23之下部延伸部向上延伸,亦即,因為該延伸凹槽23b形成於插頭接納部分24中。因此,就本實施例而言,變得有可能解決在上文陳述之第一組態及第二組態中引起的問題。
接下來,將參看圖46A至圖46C來描述視供應電流及供應電壓而變的插頭接納部分24及插入凹槽23的形狀。在圖46A至圖46C中,將用於48V之供應電壓及SELV電路的DC插座1用作實例。
存在著需要(例如)6A、12A及16A之供應電流的多個電裝置。在本實施例中,藉由形成自前面觀看呈插頭接納部分24之形狀的凹痕(indentation)來改變該插入凹槽23之形狀,藉此使DC插座1可視供應電流之種類而得以辨別。換言之,基於如圖46A中所繪示的供應電流為6A之DC插座1,在12A及16A之供應電流的DC插座1中設置所述凹痕。
具體言之,在如圖46B中所繪示的供應電流為12A之DC插座1中,三角形形狀之第二延伸凹槽23c'藉由在左右方向Y上自傾斜凹槽23c在內部延伸而設置於傾斜凹槽23c之上部部分處。類似地,構成三角形形狀之第二延伸凹槽23c'的兩條邊的凹痕180設置於插頭接納部分24之對應於第二延伸凹槽23c'的部分處。此外,在如圖46C中所繪示的供應電流為16A之DC插座1中,第二延伸凹槽23c'及凹痕180設置於兩個插入凹槽23c中之每一者的上部部分處。同時,在傾斜凹槽23c未設置於插入凹槽23中的情況下,第二延伸凹槽23c'及凹痕180中之每一者可經形成以具有自前面觀看為實質四邊形之形狀。
根據供應電壓、供應電流或電力供應電路之種類來改變插座單元22之插入凹槽23的形狀的各種實例描述於由本申請案之申請人申請的PCT申請案第         號中,所述PCT申請案之內容以引用方式併入本文中。
接下來,將參看圖15A至圖15G來描述插座1之配置的變化。
由於本實施例之插座1經設定為具有單模組尺寸,因此有可能將同種類的插座1獨立地或與日本工業標準中指定之具有單模組尺寸或兩模組尺寸之其他佈線裝置組合地附接至固定框架2。換言之,插座1及佈線裝置可附接至共同固定框架2。三模組尺寸之開口3a形成於圖15A至圖15G中所繪示之板3中之每一者中。
如圖15A中所繪示,同種類的插座1可多個地附接至固定框架2(參見圖3)。如圖15B中所繪示,形狀隨供應電壓變化的插座1及形狀隨電力供應電路之種類而變化的插座1可組合地附接至固定框架2。如圖15C中所繪示,插座1可與用於同軸電纜之插座5及用於電話線之模組化插座6相組合而安裝。如圖15D中所繪示,插座1可與用於LAN之模組化插座7及用於電話線之模組化插座6相組合而安裝。
如圖15E中所繪示,插座1可與交流電插座4組合而安裝。如圖15F中所繪示,插座1可與開關8組合而安裝。如圖15G中所繪示,插座1及交流電插座4a可設置於雙開口型之固定框架2中。插座1之配置的變化不限於前述實例(圖15A至圖15G中所繪示)。上述變化之實例可以組合方式來具體化。
本實施例之插座1能夠提供以下有利的效應。
(1)插座單元22之插入凹槽23經組態以具有大體矩形形狀。因此,與具有環狀形狀之插入凹槽相比,有可能限制插頭1C之包圍壁53插入至插入凹槽23中的方向。此使得使用者能夠易於斷定插頭1C插入至插座單元22中的所要插入方向,藉此而改良使用之簡易性。因此,使用者可易於將插頭1C插入至插座1中,同時避免反向插入。
另外,插腳插入孔25沿插頭接納部分24之上部及外部周邊邊緣而形成於插頭接納部分24之中心C1上方。此使得有可能在無需在插入凹槽23或包圍壁53中另外形成防反向插入結構的情況下防止插頭1C反向插入至插座1中。因此,與在插座中另外形成防反向插入結構的情況相比,有可能防止插座1之大小的增加。
(2)插座主體10設有電線插入孔11,電線L插入至電線插入孔11中以自外部供應DC電力。在插座主體10之內部空間內,提供多個鎖定彈簧1E,用於將插入且穿過電線插入孔11之電線L壓在端子1D上。由於此特徵,可使用各鎖定彈簧1E之彈性以藉由端子1D及鎖定彈簧1E而將電線L夾住。此使得有可能易於執行電線L與端子1D之連接。
(3)插腳插入孔25之下端部分25a在垂直方向上位於中心C1上方。此使得有可能在使用者試圖將插頭1C反向插入至插座1中時防止插頭插腳52插入至插腳插入孔25中。因此,有可能更可靠地防止發生反向插入。
(4)傾斜部分23a形成於插入凹槽23中。包圍壁53亦具備與插入凹槽23之形狀一致的傾斜部分。由於包圍壁53之形狀及插入凹槽23之形狀可隨供應電壓而變化,因此有可能防止將插頭1C錯誤地插入至供應電壓不同於插頭1C之供應電壓的插座1中。
此外,使用者可藉由在前後方向上自前側用視覺確認包圍壁53之形狀來斷定插頭1C相對於插座1之插入方向。此使得使用者能夠易於將插頭1C插入至插座1中。
(5)傾斜部分23a形成於插入凹槽23之下側中(亦即,插頭接納部分24之下側24c附近)。與傾斜部分形成於插入凹槽23之上側中(亦即,插頭接納部分24之參考側24b附近)的組態相比,此使得有可能增加傾斜部分23a與插頭插入孔25之間的距離。因此,變得有可能增加插頭接納部分24之強度,且因此可防止在插入及拉出插頭1C時原本會發生的對插頭接納部分24之損害。
(6)插頭接納部分24具有位置對應於插入凹槽23之傾斜部分23a且形狀與插入凹槽23之傾斜部分23a一致的傾斜側。此使得有可能防止插入凹槽23之寬度變窄。
在插頭接納部分24不具有位置對應於插入凹槽23之傾斜部分23a的傾斜側的假設情況中,僅插入凹槽23之外周邊邊緣形成為傾斜形狀。因此,插頭接納部分24之外周邊邊緣與傾斜部分23a中之插入凹槽23之間的寬度變得窄於除了傾斜部分23a外之區中的寬度。在本實施例中,插頭接納部分24之傾斜側與插入凹槽23之傾斜部分23a成對應關係來形成。此使得有可能解決插入凹槽23之寬度變窄的問題。
(7)插入凹槽23之傾斜部分23a形成為與插頭接納部分24之傾斜側一致的傾斜形狀。因此,傾斜形狀為簡單的,且可藉由僅切掉插入凹槽23及插頭接納部分24之四個角中的一些來實現。由於此特徵,有可能以較簡單方式提供能夠防止插頭1C錯誤地插入至供應電壓不同於插頭1C之供應電壓的插座1中的結構。此使得有可能易於製造插座1。
(8)該延伸凹槽23b經組態以自該插入凹槽23延伸。與該延伸凹槽23b獨立於該插入凹槽23而形成的情況相比,此使得有可能防止插座單元22之大小增加及插頭接納部分24之強度降低。
(9)該延伸凹槽23b形成於該插入凹槽23之下側中。與該延伸凹槽形成於插腳插入孔25與該插入凹槽23之間的情況相比,此使得有可能增加插頭接納部分24之強度。因此,有可能防止在插入及拉出插頭1C時原本會發生的對插頭接納部分24之損害。
(10)插座單元22之正面22a在前後方向上與插頭接納部分24之正面24a齊平。插頭1C之插頭插腳52在前後方向上稍微向前突出而超過該包圍壁53。此等組態確保了:在使用者試圖將插頭1C反向插入至插座單元22中時,在該包圍壁53的相當多部分插入至插入凹槽23中之前,插頭插腳52與插頭接納部分24接觸。此使得使用者能夠清楚地辨識出插頭1C至插座單元22中之反向插入。
在插頭1C反向插入至插座單元22中時,不再有可能將插頭1C保持附接至插座單元22。此消除使插頭1C保持反向而插入至插座單元22中的可能性。
(11)插座體1A經形成為遵照日本工業標準且落在多達三個模組中之一者的尺寸內,所述三個模組可並肩附接至大正方形轂型可互換佈線裝置之固定框架2。由於此特徵,有可能將插座體1A附接至其他等同地標準化之佈線裝置的固定框架2。因此,無需另外製造專用於插座體1A之固定框架,此有助於使固定框架標準化。此使得有可能將插座1與其他佈線裝置一起附接至固定框架2,所述其他佈線裝置經形成為落在單模組尺寸或兩模組尺寸內的大小,此增強插座1之使用上的簡易性。
第一實施例之經修改實例
本實施例之插座1不限於上述內容,而是可如下修改。以下經修改實例並非僅適用於第一實施例,而是可以彼此組合之方式來具體化。
儘管根據第一實施例該延伸凹槽23b形成於插頭接納部分24中,但該延伸凹槽23b之形成位置不限於此。舉例而言,如圖16A中所繪示,該延伸凹槽23b可經形成以在垂直方向上自該插入凹槽23之下側向下延伸。如圖16B中所繪示,該延伸凹槽23b可經形成以在垂直方向上自插入凹槽23之上側向上延伸。
如圖16C中所繪示,該延伸凹槽23b可經形成以在水平方向上自插入凹槽23之左側向左延伸。如圖16D中所繪示,該延伸凹槽23b可經形成以在水平方向上自該插入凹槽23之右側向右延伸。
儘管根據第一實施例插座1之供應電壓藉由在插入凹槽23之下側的一個或兩個角中形成傾斜部分23a來進行識別,但用於識別插座1之供應電壓的組態不限於此。若該插入凹槽23之形狀改變以准許插入具有相容供應電壓之插頭的包圍壁,這是完全可行的。
舉例而言,如圖17A中所繪示,可藉由切掉插入凹槽23之四個角中的一者來形成階梯(step)狀凹座23c。如圖17B中所繪示,可藉由部分切掉該插入凹槽23來形成在側面向外突出的突起23d。在此種情況下,插頭1C之包圍壁53經形成以具有與插入凹槽23之形狀相同的形狀(在如在前後方向上自前側所見之平面圖中)。代替切掉該插入凹槽23之四個角中之一者以形成凹座23c,如圖17C及圖17D中所示,可在該插入凹槽23之下側的右角或左角中形成該延伸凹槽23b。
儘管根據第一實施例該傾斜部分23a及該延伸凹槽23b形成於插入凹槽23之下側中,但該延伸凹槽23b之位置不限於此。舉例而言,傾斜部分23a及延伸凹槽23b可形成於該插入凹槽23之上側中。
儘管根據第一實施例插腳插入孔25之下端部分25a配置於插頭接納部分24之中心C1上方,但下端部分25a之位置不限於此。在使用者試圖將插頭1C反向插入至插座1中時防止插頭插腳52插入至插腳插入孔25中為完全可行的。此意謂插腳插入孔25之下端部分25a可實質上形成於與中心C1相同之垂直位置中。
儘管根據第一實施例該插入凹槽23經形成為長邊在水平方向上延伸且短邊在垂直方向上延伸的大體矩形形狀,但該插入凹槽23之形狀不限於此。該插入凹槽23可形成為具有實質上相等之水平邊及垂直邊的正方形形狀。
儘管根據第一實施例在插頭接納部分24中形成兩個插腳插入孔25,但如圖18中所繪示,可在插頭接納部分24中另外形成作為另一插腳插入孔的一個接地插腳插入孔26。正如插腳插入孔25,接地插腳插入孔26具有圓形形狀(在如在插頭之插入方向上所見之平面圖中)。接地插頭插腳(未圖示)插入至接地插腳插入孔26中。接地插腳插入孔26可在垂直方向上形成於插腳插入孔25之下側處且在中心C1下方。
此外,接地插腳插入孔26可形成於插腳插入孔25之間的水平中間位置中且在與中心C1相同之水平位置中。在圖18中,接地插腳插入孔26之面向插頭接納部分24之參考側24b的上端部分26a配置於插頭接納部分24之下側24c與直線L1之間。在具有此接地插腳插入孔26之插座1中,與具有與接地插腳插入孔26相同之面積且具有長邊垂直延伸之矩形形狀的接地插腳插入孔(未圖示)形成於插頭接納部分302中(如圖50A中所說明)的情況相比,有可能確保各插入孔之間的最短距離。
亦即,經修改實例之插座1使得插腳插入孔25與接地插腳插入孔26之間的距離易於確保。在具有插頭插腳52及接地插頭插腳之插頭(未圖示)中,有可能增加插頭插腳52與接地插頭插腳之間的距離。
儘管根據第一實施例插座1經形成以具有落在單模組尺寸內的大小,但插座1之大小不限於此。舉例而言,插座1可形成為落在一個半模組尺寸、兩模組尺寸或三模組尺寸內的大小。
第二實施例
現將參看圖21至圖23來描述根據本發明之第二實施例的DC插座,所述DC插座具體化為嵌入於住宅之牆壁部分中的DC插座。本實施例與第一實施例之不同之處在於提供端子2D來代替端子1D、鎖定彈簧1E及釋放按鈕1F。
此外,在插座主體10之某些結構方面且在端子2D與電線之連接結構方面,本實施例不同於第一實施例。現將著重於與第一實施例之不同點來對第二實施例進行描述。相同組件將由相似元件符號表示且將省略對其之描述。
如圖21A至圖21D中所繪示,插座1包含大體矩形實心形狀之插座體1A、插腳接納件1B(參見圖24)及端子2D,其兩者皆容納於插座體1A內。插腳接納件1B容納於由插座主體10及插座體1A之蓋20界定之內部空間內,且經由端子2D連接至電線Wdc。端子2D之某些部分配置於插座體1A之水平相對末端附近(參見圖21D)。
參看圖22,插腳接納件1B及端子2D容納於插座體1A之內部空間內。更具體言之,插腳接納件1B及端子2D之後部部分以使得插腳接納件1B附接至端子2D的狀態而置放於插座主體10內。
端子2D中之每一者包含在前後方向上向後開放之大體U型端子體部分80及以螺紋方式耦接至端子體部分80的螺桿部件81。端子體部分80包含:插腳擱置部件固持部分82,其固定有插腳接納件1B中之每一者;及螺桿固持部分83,其附接有螺桿部件81。螺桿固持部分83與插腳擱置部件固持部分82在水平方向上間隔開。
在電線Wdc連接至插座體1A時,如圖23A中所繪示,預先自螺桿固持部分83鬆開螺桿部件81,因此在螺桿固持部分83與螺桿部件81之頭部81a之間在水平方向上形成間隙。在此狀態下,電線Wdc中之每一者繞著螺桿部件81之軸81b而捲繞。
接下來,如圖23B中所繪示,上緊螺桿部件81,使得螺桿部件81之頭部81a可更接近於螺桿固持部分83,藉此使螺桿固持部分83及螺桿部件81之頭部81a夾住電線Wdc中之每一者。因此,如圖23C中所繪示,將繞著螺桿部件81之軸81b而捲繞的電線Wdc中之每一者壓在端子體部分80上。
在自插座體1A移除電線Wdc時,以相反次序來進行剛在上文提及之任務。
就此而言,電線Wdc中之每一者包含所謂的絞合的線導體W1,所述絞合的線導體W1藉由將多根細銅絲與用於遮蓋導體W1之電絕緣蒙皮(electrically-insulating cover)部分W2絞合在一起而形成。就電線Wdc之組態而言,與由比導體W1之細銅絲厚的棒狀銅部件所形成的單線導體相比,有可能易於彎曲該導體W1。
插頭1C之組態及用於將插頭1C插入至插座1中的結構與上文參看圖9至圖15在第一實施例中描述的情況相同,且因此將省略掉對其之描述。
本實施例之插座1能夠提供以下的有利效應。
(1)就本實施例而言,插座單元22之插入凹槽23經組態以具有在其兩個角中形成之傾斜部分23a。因此,與如圖48B、圖49A及圖49B中繪示的環狀形狀之插入凹槽111或201相比,有可能限制插頭1C之包圍壁53插入至插入凹槽23中的方向。此使得使用者能夠易於斷定插頭1C插入至插座單元22中的所要方向,藉此改良使用之簡易性。因此,使用者可易於將插頭1C插入至插座1中,同時避免反向插入。
另外,插腳插入孔25沿插頭接納部分24之外周邊邊緣的上側形成於插頭接納部分24之中心C1上方。此使得有可能在無需在插入凹槽23或包圍壁53中另外形成防反向插入結構的情況下防止插頭1C反向插入至插座1中。因此,與在插座中另外形成防反向插入結構的情況相比,有可能防止插座1之大小的增加。
(2)就本實施例而言,插腳插入孔25之下端部分25a在垂直方向上位於中心C1上方。此使得有可能在使用者試圖將插頭1C反向插入至插座1中時防止插頭插腳52插入至插腳插入孔25中。因此,有可能更可靠地防止發生反向插入。
(3)就本實施例而言,傾斜部分23a形成於插入凹槽23之四個角中。包圍壁53亦具備與插入凹槽23之形狀一致的傾斜延伸部。由於包圍壁53之形狀及插入凹槽23之形狀可隨供應電壓而變化,因此有可能防止將插頭1C錯誤插入至供應電壓不同於插頭1C之供應電壓的插座1中。
此外,使用者可藉由在前後方向上自前側用視覺確認包圍壁53之形狀來斷定插頭1C相對於插座1之插入方向。此使得使用者能夠易於將插頭1C插入至插座1中。
(4)就本實施例而言,傾斜部分23a形成於插入凹槽23之下側中(亦即,插頭接納部分24之下側24c附近)。與傾斜部分形成於插入凹槽23之上延伸部中(亦即,插頭接納部分24之參考側24b附近)的組態相比,此使得有可能增加傾斜部分23a與插頭插入孔25之間的距離。因此,變得有可能增加插頭接納部分24之強度,且因此,防止在插入及拉出插頭1C時原本會發生的對插頭接納部分24之損害。
(5)就本實施例而言,插頭接納部分24具有位置對應於插入凹槽23之傾斜部分23a且形狀與插入凹槽23之傾斜部分23a一致的傾斜側。此使得有可能防止插入凹槽23之寬度變窄。
在插頭接納部分24不具有位置對應於插入凹槽23之傾斜部分23a的傾斜側的假設情況中,僅插入凹槽23之外周邊邊緣形成為傾斜形狀。因此,插頭接納部分24之外周邊邊緣與傾斜部分23a中之插入凹槽23之間的寬度變得窄於除了傾斜部分23a外之區中的寬度。在本實施例中,插頭接納部分24之傾斜側與插入凹槽23之傾斜部分23a成對應關係來形成。此使得有可能解決插入凹槽23之寬度變窄的問題。
(6)就本實施例而言,插入凹槽23之傾斜部分23a經形成為與插頭接納部分24之傾斜側一致的傾斜形狀。因此,傾斜形狀為簡單的且可藉由僅切掉插入凹槽23及插頭接納部分24之四個角中的一些來實現。由於此特徵,有可能以較簡單方式提供能夠防止插頭1C錯誤插入至供應電壓不同於插頭1C之供應電壓的插座1中的結構。此使得有可能易於製造插座1。
(7)就本實施例而言,延伸凹槽23b經組態以自插入凹槽23延伸。與延伸凹槽23b獨立於插入凹槽23形成的情況相比,此使得有可能防止插座單元22之大小增加及插頭接納部分24之強度減少。
(8)就本實施例而言,延伸凹槽23b形成於插入凹槽23之下側中。與延伸凹槽形成於插腳插入孔25與插入凹槽23之間的情況相比,此使得有可能增加插頭接納部分24之強度。因此,有可能防止在插入及拉出插頭1C時原本會發生的對插頭接納部分24之損害。
(9)就本實施例而言,插座單元22之正面22a在前後方向上與插頭接納部分24之正面24a齊平。插頭1C之插頭插腳52在前後方向上稍微向前突出超過該包圍壁53。此等組態確保,在使用者試圖將插頭1C反向插入至插座單元22中時,在該包圍壁53相當多部分插入至插入凹槽23中之前,插頭插腳52與插頭接納部分24接觸。
此使得使用者能夠清楚地辨識出插頭1C至插座單元22中之反向插入。在插頭1C反向插入至插座單元22中時,不再有可能將插頭1C保持附接至插座單元22。此消除了使插頭1C保持反向插入至插座單元22中的可能性。
(10)就本實施例而言,藉由上緊螺桿部件81將電線Wdc中之每一者壓在端子體部分80上。與端子體部分80與電線Wdc中之每一者藉由(例如)熔接或焊接而彼此連接的情況相比,此使得使用者能夠易於執行將所述電線中之每一者連接至所述端子體部分的任務。
(11)就本實施例而言,插座體1A經形成為遵照日本工業標準且落在多達三個模組中之一者的尺寸內,所述三個模組可並肩附接至大正方形轂型可互換佈線裝置之固定框架2。由於此特徵,有可能將插座體1A附接至其他等同標準化佈線裝置之固定框架2。
因此,無需另外製造專用於插座體1A之固定框架,此有助於使固定框架標準化。此使得有可能將插座1與其他佈線裝置一起附接至固定框架2,所述其他佈線裝置經形成為落在單模組尺寸或兩模組尺寸內的大小,此增強插座1之使用的簡易性。
第三實施例
現將參看圖24至圖26來描述根據本發明之第三實施例的DC插座,所述DC插座具體化為嵌入於住宅之牆壁部分中的DC插座。在插座主體10及端子2D之某些結構方面且在端子2D與電線Wdc之連接結構方面,本實施例不同於第二實施例。現將著重於與第二實施例之不同點來對第三實施例進行描述。相同組件將由相似元件符號表示且將省略對其之描述。
參看圖24A至圖24D,插座主體10之底壁11具備兩對電線插入孔12,電線Wdc(參見圖26)經由所述兩對電線插入孔12插入。底壁11之存在電線插入孔12的區域經形成以在前後方向上向後突出超過底壁11之剩餘區域。
如圖25中所繪示,端子2D中之每一者包含端子體部分80、螺桿部件81及耦接至螺桿部件81之軸81b的扁平固定件84。固定件84在水平方向上配置於插腳擱置部件固持部分82與螺桿固持部分83之間。
在電線Wdc附接至插座體1A時,如圖26A中所繪示,預先使固定件84相對於螺桿固持部分83成間隔開之關係。在此狀態下,將電線Wdc中之每一者經由電線插入孔12中之每一者而插入至螺桿固持部分83與固定件84之間的水平間隙中。
接著,如圖26B中所繪示,上緊螺桿部件81(向外上緊),使得螺桿部件81之頭部81a可在水平方向上遠離螺桿固持部分83而移動。因此,固定件84朝著螺桿固持部分83移動,使得電線Wdc中之每一者可由固定件84及螺桿固持部分83夾住。
在自插座體1A移除電線Wdc時,以相反次序來執行剛在上文提及之任務。本實施例能夠提供與第二實施例所提供之效應(1)至(11)類似的有利效應。
第四實施例
現將參看圖27至圖29來描述根據本發明之第四實施例的DC插座,所述DC插座具體化為嵌入於住宅之牆壁部分中的DC插座。在插座主體10及端子2D之某些結構方面且在端子2D與電線Wdc之連接結構方面,本實施例不同於第二實施例。現將著重於與第二實施例之不同點來對第四實施例進行描述。相同組件將由相似的元件符號來表示且將省略對其之描述。
如圖27A至圖27D中所繪示,插座主體10之側壁13具備在前後方向上延伸而經過側壁13的切開部分14(參見圖28)。端子2D部分容納於切開部分14內。插座主體10之底壁11具備兩個電線插入孔15,電線Wdc經由所述兩個電線插入孔15插入。
如圖28中所繪示,端子2D中之每一者包含有在前後方向上向後開放之方框型端子體部分85及以螺紋方式耦接至端子體部分85的螺桿部件81。插腳接納件1B中之每一者固定至端子體部分85之前端。螺桿部件81耦接至端子體部分85之上表面。
在電線Wdc附接至插座體1A時,如圖29A中所繪示,使螺桿部件81之軸81b相對於端子體部分85之下板85a成間隔開之關係。在此狀態下,將電線Wdc中之每一者插入至螺桿部件81之軸81b與端子體部分85之下板85a之間的垂直間隙中。接著,如圖29B中所繪示,藉由使螺桿部件81之軸81b朝著下板85a移動來上緊螺桿部件81,藉以使電線Wdc中之每一者由螺桿部件81之軸81b的垂直端面及端子體部分85之下表面85a夾住。
在自插座體1A移動電線Wdc時,以相反次序來執行剛在上文提及之任務。本實施例能夠提供與第二實施例所提供之效應(1)至(11)類似的有利效應。
第二至第四實施例之經修改實例
第二至第四實施例之插座1不限於上述內容,而是可如下修改。以下經修改實例並非僅適用於第二至第四實施例,而是可以彼此組合之方式來具體化。
儘管根據第二至第四實施例該延伸凹槽23b形成於插入凹槽23之下側之中心位置中,但該延伸凹槽23b之形成位置不限於此。舉例而言,該延伸凹槽23b可形成於插入凹槽23之下側的右端部分或左端部分中。另外,該延伸凹槽23b之形成位置不限於插入凹槽23之下部延伸部。或者,延伸凹槽23b可形成於插入凹槽23之四個延伸部中之任一者中。
儘管根據第二至第四實施例該延伸凹槽23b形成於插頭接納部分24中,但該延伸凹槽23b之形成位置不限於此。舉例而言,如圖30A中所繪示,該延伸凹槽23b可經形成以自插入凹槽23之下側向下延伸。如圖30B中所繪示,該延伸凹槽23b可經形成以自插入凹槽23之右側向右延伸。該延伸凹槽23b之形成位置不限於圖30A及圖30B中所繪示之位置。或者,該延伸凹槽23b可形成於插入凹槽23之其他延伸部中。
儘管根據第二至第四實施例該插座1之供應電壓是藉由插入凹槽23之傾斜部分23a來識別,但用於識別插座1之供應電壓的組態不限於此。若插入凹槽23之形狀改變以准許插入具有相容的供應電壓之插頭的包圍壁,則這樣是完全可行的。
舉例而言,如圖30C中所繪示,可藉由切掉該插入凹槽23之四個角中的一者來形成階梯狀凹座23c。如圖30D中所繪示,可藉由部分切掉該插入凹槽23來形成在側面向外突出的突起23d。在此種情況下,插頭1C之包圍壁53經形成以具有與插入凹槽23相同之形狀(在如在前後方向上自後側所見之平面圖中)。
儘管根據第二至第四實施例傾斜部分23a形成於插入凹槽23之下側中,但其可形成於插入凹槽23之上側中。
儘管根據第二至第四實施例插腳插入孔25之下端部分25a配置於插頭接納部分24之中心C1上方,但下端部分25a之位置不限於此。若在使用者試圖將插頭1C反向插入至插座1中時防止插頭插腳52插入至插腳插入孔25中,則這樣是完全可行的。此意謂插腳插入孔25之下端部分25a可實質上形成於與中心C1相同之位置中。
儘管根據第二至第四實施例插入凹槽23經形成為長邊在水平方向上延伸且短邊在垂直方向上延伸的大體矩形形狀,但插入凹槽23之形狀不限於此。插入凹槽23可形成為具有實質上相等之水平邊及垂直邊的正方形形狀。
儘管根據第二至第四實施例插腳插入孔25是由插入插頭1C之兩個插頭插腳52的兩個插入孔形成,但插腳插入孔25之組態不限於此。如圖31A中所繪示,插腳插入孔25可包含插入插頭1C之兩個電力供應插腳的兩個電力供應插腳插入孔25A及插入插頭1C之一個接地插腳的一個接地插腳插入孔25B。如圖31B中所繪示,電力供應插腳插入孔25A及接地插腳插入孔25B分別形成為圓形形狀(在如在前後方向上自前側所見之平面圖中)。
接地插腳插入孔25B在垂直方向上形成於中心C1下方且在水平方向上形成於插頭接納部分24之中間位置中。此使得有可能增加電力供應插腳插入孔25A與接地插腳插入孔25B之間的距離,且因此增強插入至插入孔25A及25B中之插頭插腳的絕緣強度。
儘管根據第二至第四實施例插座1經形成以具有落在單模組尺寸內的大小,但插座1之大小不限於此。舉例而言,插座1可形成為落在一個半模組尺寸、兩模組尺寸或三模組尺寸內的大小。
儘管根據第二實施例電線Wdc中之每一者是由端子2D中之每一者及螺桿部件81之頭部81a夾住,但本發明不限於此。舉例而言,弧形形狀或環形形狀(包含多邊環形形狀(諸如,矩形環形形狀)及環狀形狀)之金屬墊圈可耦接至螺桿部件81之軸81b,使得電線Wdc中之每一者可由端子2D中之每一者及金屬墊圈夾住。
在第三實施例中,同樣有可能將金屬墊圈耦接至螺桿部件81之軸81b,使得電線Wdc中之每一者可由端子2D中之每一者及金屬墊圈夾住。在第四實施例中,同樣有可能將弧形形狀或環形形狀(包含多邊環形形狀(諸如,矩形環形形狀)及環狀形狀)之固定件以螺紋方式耦接至螺桿部件81之軸81b的末端部分,使得電線Wdc中之每一者可由端子2D中之每一者及固定件夾住。
第五實施例
接下來,將參看圖32至圖46來描述根據本發明之第五實施例的DC插座。
在本實施例中,插座1為嵌入於室內物品80(參見圖1)中之嵌入類型。作為室內物品80之實例,廣泛已知有一種沖洗單元,諸如具有洗臉盆之浴室盥洗台。所述沖洗單元具備插座1。諸如乾燥機、電動牙刷及電動刮鬍刀(其皆未繪示於圖式中)之電裝置的插頭1C通常連接至插座1。
首先,將參看圖32至圖34來描述插座1之組態及用於將插座1附接至固定框架2的結構。
如圖32A中所繪示,插座1包含大體矩形實心形狀之插座體1A、容納於插座體1A內之插腳接納件1B(參見圖39)等等。
插座體1A包含:大體矩形實心形狀之插座主體10(參見圖35),其藉由樹脂材料射出成型以容納插腳接納件1B;以及蓋20,其以使得插座主體10可在前後方向上嵌入於蓋20之後側中的形狀而藉由樹脂材料來射出成型。
插腳接納件1B連接至自DC供應線Wdc延伸之電線,DC供應線Wdc配置於建築物牆壁部分之牆面的背面側處。此確保DC電力自DC電力供應單元71供應給插腳接納件1B。
在前後方向上蓋20之前側處,設置具有大體矩形形狀(在如在前後方向上所見之平面圖中)的插座單元22。用於DC電力之插頭1C可移除地連接至插座單元22。在前後方向上蓋20之後側處,設置沿前後方向自插座單元22向後延伸的大體矩形實心形狀之體(body)儲藏部分27。在體儲藏部分27之水平相對表面上,設置用於將插座1附接至室內物品80之固定框架2(參見圖33)的嚙合凸耳(lugs)28。
插座單元22具有插入凹槽23,所述插入凹槽23自插座單元22之正面22a向後凹陷且形成為大體矩形形狀(在如在前後方向上自前側所見之平面圖中)。在本實施例中,插入凹槽23在其兩個垂直下部及水平相對的角中具備傾斜部分23a(在如在插頭1C之插入方向上(亦即,在前後方向上)所見之平面圖中)。
插座單元22之插入凹槽23之形狀隨電源之供應電壓及電流以及電力供應電路的種類而變化。在由插入凹槽23包圍之插座單元22之區域中,設置插頭接納部分24,其具有與插座單元22之正面22a齊平的正面24a。插頭接納部分24在形狀上對應於插入凹槽23,且形成為兩個側沿垂直方向延伸且兩個側沿水平方向延伸的大體矩形形狀(在如在前後方向上自前側所見之平面圖中)。兩個插腳插入孔25設置於插頭接納部分24中。
插腳插入孔25為電力供應插腳插入孔,其形成為具有圓形形狀(在如在前後方向上所見之平面圖中)之通孔。在本實施例中,在插頭接納部分24中設置作為另一插腳插入孔的一個接地插腳插入孔26。正如插腳插入孔25,接地插腳插入孔26形成為具有圓形形狀(在如在前後方向上所見之平面圖中)之通孔。
如圖32B中所繪示,插腳插入孔25沿參考側24b(亦即,插頭接納部分24之沿水平方向延伸的外周邊邊緣的上側)來配置。插腳插入孔25中之每一者設置於偏心位置中,所述偏心位置距參考側24b比距插頭接納部分24之下側24c更近。換言之,插腳插入孔25設置於插頭接納部分24之中心C1之上側處(其中該中心C1表示接合插頭接納部分24之四個角的兩條對角線(亦即,單點鏈線)的交點)。
插腳插入孔25沿水平方向配置於中心C1之相對側處。詳言之,垂直方向上插腳插入孔25之面向插頭接納部分24之下側24c的下端部分25a配置於參考側24b與在水平方向上延伸經過中心C1的直線L1(雙點鏈線)之間。
接地插腳插入孔26在垂直方向上形成於插腳插入孔25之下側處且在中心C1下方。此外,接地插腳插入孔26形成於插腳插入孔25之間的水平中間位置中,亦即,在水平方向上在與中心C1相同之水平位置中。詳言之,接地插腳插入孔26之面向插頭接納部分24之參考側24b的上端部分26a配置於插頭接納部分24之下側24c與直線L1之間。
大體矩形插頭接納部分24之水平寬度H1在傾斜部分23a不存在之區中沿垂直方向為實質上恆定的。因此,即使插腳插入孔25在垂直方向上設置於中心C1上方,但有可能防止插腳插入孔25之間的距離D1的減少。此使得有可能防止出現插座單元200之插腳插入孔203之間的距離DR1減少的問題(如圖49A中所說明)及插座單元200之大小增加的問題(如圖49B中所說明)。
由於插腳插入孔25形成為圓形形狀,因此與在圖50A及圖50B中所說明之插腳插入孔303相比,變得有可能減少插座單元22之垂直寬度。因此,與插腳插入孔303形成為長邊在垂直方向上延伸的矩形形狀(如圖50A及圖50B中所說明者)的插座單元300相比,有可能將插腳插入孔25配置於插頭接納部分24中之中心C1的上側處。因此,有可能防止發生如圖50B中所說明的插座單元300之大小增加的問題。
由於接地插腳插入孔26亦形成為圓形形狀,因此與接地插腳插入孔304(參見圖50A及圖50B)相比,變得有可能減少插座單元22之垂直寬度。此使得有可能將接地插腳插入孔26配置於插頭接納部分24中之中心C1之下側處,而無需增加插座單元22之大小。
此外,與插腳插入孔303與接地插腳插入孔304之間的距離DR6(參見圖50A及圖50B)相比,有可能增加插腳插入孔25與接地插腳插入孔26之間的最短距離。因此,與對應於插座單元300之插頭相比,有可能增加插頭1C之插頭插腳52A與接地插頭插腳52B(參見圖37A及圖37B)之間的最短距離。
如圖33A中所繪示,插座體1A之體儲藏部分27經形成以具有允許體儲藏部分27插入至室內物品80之固定框架2中的大小。固定框架2構成室內物品之一部分,且具有長邊在水平方向上延伸的矩形開口40。開口40之形狀使得蓋20之體儲藏部分27可自固定框架2之前側嵌入於開口40中。
在體儲藏部分27自固定框架2之前側嵌入至開口40 中時,嚙合凸耳28發生彈性變形。在嚙合凸耳28之彈力下,將固定框架2夾於插座單元22之後端部分與嚙合凸耳28之間。因此,如圖33B中所繪示,插座1嵌入於固定框架2中且附接至固定框架2。一旦如圖34中所說明插座1嵌入於固定框架2中,則僅自固定框架2之前側可看見插座單元22。
接下來,將參看圖35、圖36A及圖36B來描述插座1之內部組態及插座1中之電連接結構,所述電連接結構介於插腳接納件1B與用於供應DC電力之電線之間。
參看圖35,插座1包含插腳接納件1B,所述插腳接納件1B容納於插座體1A內,且在插頭1C插入至插座單元22中時與插頭插腳52A及接地插頭插腳52B(參見圖37A)耦接。插座1之插座主體10具有插腳擱置部件插入孔11,其充當用於儲藏插腳接納件1B之內部空間。
在本實施例中,插座1包含與圖37A中所繪示之插頭1C的形狀一致的三個插腳接納件1B。插腳接納件1B中之每一者(其由導電金屬材料製成)包含用於將插頭插腳52A固持在適當位置中的固持器部分60及自固持器部分60持續向後延伸的端子部分61。用於經由其供應DC電力之電線中之每一者連接至端子部分61。固持器部分60與端子部分61經由使用單種材料而一體式形成。
插腳接納件1B充當連接至用於供應DC電力的電線的端子。或者,插座1可經組態以包含(獨立於具有固持器部分60之插腳接納件1B)具有連接至電線之端子部分 的端子(未圖示)。換言之,插腳接納件1B與所述端子可一體式或獨立地形成,只要固持器部分60與端子部分61彼此電性連接便可。
在本實施例中,如圖36A中所繪示,作為端子的插腳接納件1B之端子部分61暴露於插座主體10之外部。換言之,與端子部分61之形狀一致的通孔12形成於插座主體10之背面上,使得插腳接納件1B之端子部分61可自插座主體10經由通孔12而向後突出。
自DC供應線Wdc延伸以供應DC電力的電線藉由焊接而連接至暴露在插座主體10外部的端子部分61。端子部分61與電線可藉由電弧熔接或其他熔接方法來代替焊接而連接至彼此。可藉由以此方式將電線連接至端子部分61來將DC電力自電線供應給插腳接納件1B。
接下來,參看圖37至圖39來描述插頭1C之組態及用於將插頭1C插入至插座1中的結構。
參看圖37A,插頭1C包含電纜部分50及連接至電纜部分50之插頭體51。插頭體51具有在前後方向上與插座1之插頭接納部分24(參見圖38)相對的相對表面51a。在相對表面51a上,設置以下各者:兩個插頭插腳52A,其自相對表面51a向後突出;一個接地插頭插腳52B,其自相對表面51a向後突出;及大體矩形的包圍壁53,其用於在外部遮住插頭插腳52A及接地插頭插腳52B。
插頭插腳52A經設置以稍微向前突出而超過該包圍壁53之前端。接地插頭插腳52B經設置以在前後方向上 稍微向前突出而超過該包圍壁53。插頭1C之包圍壁53經組態以具有對應於插座1之插入凹槽23之形狀的形狀。
如圖37B中所繪示,插頭插腳52A設置於包圍壁53之中心C2的上側處(其中該中心C2表示接合該包圍壁53之四個角的兩條對角線(亦即,單點鏈線)之交點)。插頭插腳52A沿水平方向配置於中心C2之相對側處。詳言之,插頭插腳52A之下端部分52a配置於水平方向上延伸經過該中心C2之直線L2(雙點鏈線)上方。
接地插頭插腳52B設置於包圍壁53之中心C2的下側處(其中該中心C2表示接合該包圍壁53之四個角的兩條對角線(亦即,單點鏈線)之交點)。接地插頭插腳52B配置於水平中間位置中(亦即,在與中心C2相同之水平位置中)。詳言之,接地插頭插腳52B之上端部分52b配置於水平方向上延伸經過該中心C2之直線L2(雙點鏈線)下方。
在如圖38中所繪示插頭1C配合至插座1時,插頭體51之包圍壁53插入至插座單元22之插入凹槽23中。此時,插頭插腳52A插入至插腳插入孔25中,且接地插頭插腳52B插入至接地插腳插入孔26中。
在遵照IEC標準之習知插座單元110中,如圖49A及圖49B中所繪示,插入凹槽111及包圍壁102經形成以具有圓形形狀(在如在前後方向上所見之平面圖中)。此意謂插頭100之包圍壁102可在圓周方向上以360度插入至插入凹槽111中。
然而,在本實施例中,該插入凹槽23及包圍壁53具有大體正方形形狀(或大體矩形形狀)(在如在前後方向上自前側所見之平面圖中)。此意謂該包圍壁53相對於插入凹槽23之插入方向限於兩個方向。藉由以此方式來限制插頭1C相對於插座1之插入方向,變得令使用者有可能易於決定插頭1C插入至插座1中的方向。因此,使用者可易於將插頭1C插入至插座1中,同時避免反向插入。
參看圖39A,插腳接納件1B配置於插腳插入孔25中。在如圖39B中所說明般插頭1C插入至插座1中時,插頭1C之插頭插腳52A保持由插座1之插腳接納件1B夾住。此時,固持器部分60發生彈性變形以藉由其彈力將插頭插腳52A固持在適當位置。因此,插座1及插頭1C進入導電狀態。儘管圖39A及圖39B中未繪示,但接地插頭插腳52B以類似方式而電性連接至插座1。
在使用者試圖如圖40中所說明般將插頭1C反向插入至插座1中的情況下,插頭1C之插頭插腳52A在垂直方向上定位於插頭接納部分24之中心C1下方,且接地插頭插腳52B在垂直方向上定位於插頭接納部分24之中心C1上方。因此,插頭插腳52A及接地插頭插腳52B將與插頭接納部分24之正面24a接觸,藉此使得不可能將插頭1C插入至插座1中。
在此狀態下,插腳插入孔25與插頭插腳52A在垂直方向上彼此間隔開,且接地插腳插入孔26與接地插頭插腳52B亦在垂直方向上彼此間隔開。此可靠地防止插頭插腳 52A無意中插入至插腳插入孔25中。
接下來,將參看圖41A至圖41D來描述隨供應電壓而變化的插座單元22之形狀。
插座單元22之形狀可如下地改變。不同種類之供應電壓(例如,6V、12V、24V及48V)用於以自DC電力供應單元71供應之電力來操作的電裝置72。因此,變得有可能藉由改變該插入凹槽23及插頭接納部分24(亦即,插座單元22之大體矩形部分)之四個角中之至少一者的形狀以根據供應電壓來鑑別插座單元22。
更具體言之,一個或兩個傾斜部分23a與6V、12V及48V之供應電壓成對應關係而形成於插入凹槽23之四個角中,在此種情況下,24V之供應電壓用作參考電壓。插頭接納部分24之四個角中對應於傾斜部分23a的一些角亦形成為與傾斜部分23a一致的傾斜形狀。
若供應電壓為6V,則如圖41A中所繪示,一個傾斜部分23a形成於插入凹槽23之四個角中的右下角中。若供應電壓為12V,則如圖41B中所繪示,一個傾斜部分23a形成於插入凹槽23之四個角中的左下角中。若供應電壓為48V,則如圖41C中所繪示,兩個傾斜部分23a形成於插入凹槽23之四個角中的左下角及右下角中。若供應電壓為24V,則如圖41D中所繪示,無傾斜部分形成於插入凹槽23之四個角中的任一角中。
類似地,插頭1C之包圍壁53具有與插入凹槽23之形狀一致地形成之一個或兩個傾斜部分。此使得有可能根 據供應電壓來鑑別插座單元22。因此,除非插頭1C之包圍壁53的形狀匹配插座單元22之插入凹槽23的形狀,否則插頭1C不可插入至插座1中。此防止供應電壓彼此不同的插座1與插頭1C之間的連接。
在本實施例之插座1中,傾斜部分23a形成於插入凹槽23之四個角中的下角中。由於此特徵,與圖19中所繪示之比較插座單元400的組態相比,傾斜部分23a與插腳插入孔25之間的距離變大。因此,與習知插座單元400之組態相比,有可能防止插頭接納部分24之強度降低。
由於插頭1C之包圍壁53的總體形狀視供應電壓而改變,因此使用者可在插頭1C之前後方向上在前側處用視覺來確認插頭1C相對於插座單元22的匹配位置。此使得使用者有可能易於將插頭1C插入至插座單元22中。
接下來,將參看圖42A及圖42B來描述隨作為電源之電力供應電路(未圖示)之種類而變的插座單元22之形狀。電力供應電路設置於DC電力供應單元71與插座1之間且安裝(例如)於配電板74內。
電力供應電路包含至少兩種電路,亦即,特低電壓電路(ELV)及安全特低電壓電路(SELV)。ELV及SELV分別在IEC標準中之IEC60950-1及IEC60335-1中指定。
電裝置72(諸如,家用電裝置及其類似者)具有不同的內部絕緣結構,此視使用ELV及SELV中之哪一者而定。更具體言之,具有ELV之電裝置72使用雙絕緣結構或加強型絕緣結構,此意謂所述絕緣結構極其嚴格。相反, 情況有時為具有SELV之電裝置72不使用雙絕緣結構或加強型絕緣結構。因此,具有SELV之電裝置72的絕緣結構比具有ELV之電裝置72的絕緣結構簡單。
在具有ELV之電裝置72連接至用於SELV之插座1的情況下,不會出現問題。此是因為電裝置72之絕緣結構極其嚴格。相反,若具有SELV之電裝置72連接至用於ELV之插座1,則通常出現的情況為電裝置72在被供應危險之高電壓時會發生故障。此是因為電裝置72之絕緣結構為簡化的。因此,需要鑑別插座1及插頭1C是否與ELV或SELV相容。詳言之,必需防止具有SELV之電裝置72無意中連接至用於ELV之插座1。
鑒於此,如圖42A中所繪示,用於SELV之插座單元22包含形成於插入凹槽23之左下延伸部中的延伸凹槽23b。延伸凹槽23b與插入凹槽23組合且經形成以自插入凹槽23之下部延伸部向上延伸。相反,如圖42B中所繪示,用於ELV之插座單元22是省略延伸凹槽23b的結構。插座單元22之此形狀改變無關緊要。因此,使用者有可能鑑別用於SELV之插座單元22與用於ELV之插座單元22。
儘管用於ELV之插頭1C可插入至用於SELV之插座單元22中,但用於SELV之插頭1C不可插入至用於ELV之插座單元22中。此使得有可能防止具有SELV之電裝置72無意中連接至用於ELV之插座1。
在形狀隨電力供應電路之種類而變化的插座單元中,能想到要使用以下組態(第一組態),其中,如圖47A 中所繪示,延伸凹槽23b獨立於插入凹槽23而形成。此外,能想到要使用以下組態(第二組態),其中,如圖47B中所繪示,延伸凹槽23b形成於插入凹槽23外部,亦即插頭接納部分24外部。
然而,第一組態遭受一種因該延伸凹槽23b與插腳插入孔25之間的距離的縮短而使插頭接納部分24之強度降低的問題。儘管第二組態沒有強度降低問題,但其引起一種歸因於該延伸凹槽23b之設置而使插座單元22之大小變大的問題。
若該延伸凹槽23b與插入凹槽23在其下側中組合,則與第一組態相比,有可能增加該插腳插入孔25與該延伸凹槽23b之間的距離。此外,若該延伸凹槽23b自該插入凹槽23之下部延伸部向上延伸(亦即,若延伸凹槽23b形成於插頭接納部分24中),則有可能防止插座單元22之大小的任何增加。因此,藉由將該延伸凹槽23b與該插入凹槽23一體式形成,變得有可能解決在上文陳述之第一組態及第二組態中引起的問題。
本實施例之插座1能夠提供以下的有利效應。
(1)插座單元22之插入凹槽23經組態以具有大體矩形形狀。因此,與圖48中所繪示的環狀形狀之插入凹槽111相比,有可能限制插頭1C之包圍壁53插入至插入凹槽23中的方向。此使得使用者能夠易於斷定插頭1C插入至插座單元22中的所要方向,藉此改良使用的簡易性。因此,使用者可易於將插頭1C插入至插座1中,同時避免 反向插入。
另外,插腳插入孔25沿插頭接納部分24之外周邊邊緣的上側形成於插頭接納部分24之中心C1上方。此使得有可能在無需在插入凹槽23或包圍壁53中另外形成防反向插入結構的情況下防止插頭1C反向插入至插座1中。因此,與在插座中另外形成防反向插入結構的情況相比,有可能防止插座1之大小的增加。
(2)藉由將電線連接至作為端子之插腳接納件1B的暴露在插座主體10外部之端子部分61而自電線將DC電力供應至插腳接納件1B。若電線是藉由焊接或熔接而連接至插腳接納件1B的暴露在插座主體10外部之端子部分61,則有可能可靠地執行電線與插腳接納件1B之間的電性連接。
(3)插腳接納件1B與端子可形成為單一部件。換言之,插腳接納件1B充當端子。由於此特徵,與插腳接納件1B與端子彼此獨立地形成之情況相比,有可能減少組件之數目。
(4)插腳插入孔25之下端部分25a在垂直方向上位於中心C1上方。此使得有可能在使用者試圖將插頭1C反向插入至插座1中時防止插頭插腳52A插入至插腳插入孔25中。因此,有可能更可靠地防止發生反向插入。
(5)傾斜部分23a形成於插入凹槽23中。包圍壁53亦具備與插入凹槽23之形狀一致的傾斜部分。由於包圍壁53之形狀及插入凹槽23之形狀隨供應電壓而變化,因此有可能防止將插頭1C錯誤地插入至供應電壓不同於插頭1C之供應電壓的插座1中。
此外,使用者可藉由在前後方向上自前側用視覺確認包圍壁53之形狀來斷定插頭1C相對於插座1之插入方向。此使得使用者能夠易於將插頭1C插入至插座1中。
(6)傾斜部分23a形成於插入凹槽23之下側中(亦即,插頭接納部分24之下側24c附近)。與傾斜部分形成於插入凹槽23之上側中(亦即,插頭接納部分24之參考側24b附近)的組態相比,此使得有可能增加傾斜部分23a與插頭插入孔25之間的距離。因此,變得有可能增加插頭接納部分24之強度,且因此,防止在插入及拉出插頭1C時原本會發生的對插頭接納部分24之損害。
(7)插頭接納部分24具有位置對應於插入凹槽23之傾斜部分23a且形狀與插入凹槽23之傾斜部分23a一致的傾斜側。此使得有可能防止插入凹槽23之寬度變窄。
在插頭接納部分24不具有位置對應於插入凹槽23之傾斜部分23a的傾斜部分的假設情況中,僅該插入凹槽23之外周邊邊緣形成為傾斜形狀。因此,插頭接納部分24之外周邊邊緣與傾斜部分23a中之該插入凹槽23之間的寬度變得窄於除了傾斜部分23a外之區中的寬度。在本實施例中,插頭接納部分24之傾斜側與該插入凹槽23之傾斜部分23a成對應關係而形成。此使得有可能解決該插入凹槽23之寬度變窄的問題。
(8)該插入凹槽23之傾斜部分23a形成為與插頭接納部分24之傾斜部分一致的傾斜形狀。因此,傾斜形狀為簡單的且可藉由僅切掉該插入凹槽23及插頭接納部分24之四個角中的一些來實現。由於此特徵,有可能以較簡單方式提供能夠防止插頭1C錯誤地插入至供應電壓不同於插頭1C之供應電壓的插座1中的結構。此使得有可能易於製造插座1。
(9)該延伸凹槽23b經組態以自該插入凹槽23延伸。與該延伸凹槽23b獨立於該插入凹槽23而形成的情況相比,此使得有可能防止該插座單元22之大小增加及插頭接納部分24之強度降低。
(10)該延伸凹槽23b形成於該插入凹槽23之下部延伸部中。與延伸凹槽形成於插腳插入孔25與該插入凹槽23之間的情況相比,此使得有可能增加插頭接納部分24之強度。因此,有可能防止在插入及拉出插頭1C時原本會發生的對插頭接納部分24之損害。
(11)插座單元22之正面22a在前後方向上與插頭接納部分24之正面24a齊平。插頭1C之插頭插腳52A在前後方向上稍微向前突出而超過該包圍壁53。此等組態確保了在使用者試圖將插頭1C反向插入至插座單元22中時,在該包圍壁53相當多部分插入至插入凹槽23中之前,插頭插腳52A與插頭接納部分24相接觸。
此使得使用者能夠清楚地辨識出插頭1C至插座單元22中之反向插入。在插頭1C反向插入至插座單元22中時,不再有可能將插頭1C保持成附接至插座單元22。此消除了使插頭1C保持反向地插入至插座單元22中的可能性。
(12)插頭接納部分24具備插入有接地插頭插腳52B的一個接地插腳插入孔26。接地插腳插入孔26具有圓形形狀(在如在插頭1C之插入方向上所見之平面圖中)。由於此特徵,插座1是與具有接地插頭插腳52B之插頭1C以及不具有接地插頭插腳之插頭(未圖示)相容。
第五實施例之經修改實例
第五實施例之插座1不限於上述內容,而是可如下修改。以下經修改實例並非僅適用於第五實施例,而是可以彼此組合之方式來具體化。
該延伸凹槽23b可不形成於插頭接納部分24中。舉例而言,如圖43A中所繪示,該延伸凹槽23b可經形成以在垂直方向上自插入凹槽23之下側向下延伸。如圖43B中所繪示,該延伸凹槽23b可經形成以在垂直方向上自該插入凹槽23之上側向上延伸。如圖43C中所繪示,該延伸凹槽23b可經形成以在水平方向上自該插入凹槽23之左側向左延伸。如圖43D中所繪示,該延伸凹槽23b可經形成以在水平方向上自該插入凹槽23之右側向右延伸。
儘管根據第五實施例插座1之供應電壓藉由在插入凹槽23之下側的一個或兩個角中形成傾斜部分23a來進行識別,但用於識別插座1之供應電壓的組態不限於此。若插入凹槽23之形狀改變以准許插入具有相容供應電壓之插頭1C的包圍壁53,則這樣是完全可行的。
舉例而言,如圖44A中所繪示,可藉由切掉該插入凹槽23之四個角中的一者來形成階梯狀凹座23c。如圖44B中所繪示,可藉由部分切掉該插入凹槽23來形成一在側面向外突出的突起23d。在此種情況下,插頭1C之包圍壁53經形成以具有與該插入凹槽23相同之形狀(在如在前後方向上自前側所見之平面圖中)。代替切掉該插入凹槽23之四個角中之一者以形成凹座(recess)23c,如圖44C及圖44D中所示,可在插入凹槽23之下部延伸部的右端或左端部分中形成該延伸凹槽23b。
儘管根據第五實施例傾斜部分23a及該延伸凹槽23b形成於該插入凹槽23之下側中,但該延伸凹槽23b之位置不限於此。舉例而言,傾斜部分23a及該延伸凹槽23b可形成於該插入凹槽23之上側中。
儘管根據第五實施例插腳插入孔25之下端部分25a配置於插頭接納部分24之中心C1上方,但下端部分25a之位置不限於此。在使用者試圖將插頭1C反向插入至插座1中時若防止了插頭插腳52A插入至插腳插入孔25中,則這樣是完全可行的。此意謂插腳插入孔25之下端部分25a可實質上形成於與中心C1相同之垂直位置中。
儘管根據第五實施例插頭接納部分24具備接地插腳插入孔26,但本發明可適用於如圖45中所繪示未在插頭接納部分24中形成接地插腳插入孔26的插座1。
插座體1A可形成為遵照日本工業標準且落在多達三個模組之單模組尺寸、一個半模組尺寸、兩模組尺寸或三模組尺寸內的大小,所述三個模組可並肩(side-by-side)附接至一種大正方形轂型可互換佈線裝置之固定框架。此組態使得有可能將插座體1A附接至其他等同地標準化之佈線裝置的固定框架(未圖示)。因此,無需另外製造專用於插座體1A之固定框架,此有助於使固定框架標準化且增強插座1之使用的簡易性。
儘管根據第五實施例該插入凹槽23經形成為長邊在水平方向上延伸且短邊在垂直方向上延伸的大體矩形形狀,但該插入凹槽23之形狀不限於此。該插入凹槽23可形成為具有相等之水平邊及垂直邊的正方形形狀。
1...插座
1A...插座體
1B...插腳接納件
1C...插頭
1D...端子
1E...鎖定彈簧
1F...釋放按鈕
2...安裝框架
2D...端子
3...扣緊板
3a...開口
4...交流電插座
4a...交流電插座
5...用於同軸電纜之插座
6...用於電話線之模組化插座
7...用於LAN之模組化插座
8...開關
10...插座主體
11...電線插入孔
12...電線插入孔
13...側壁
14...切開部分
15...電線插入孔
20...蓋
21...耦接框架安裝部分
22...插座單元
22a...正面
23...插入凹槽
23a...傾斜部分
23b...延伸凹槽
23c...凹座
23c'...第二延伸凹槽
23d...突起
24...插頭接納部分
24a...正面
24b...參考側
24c...下側
25...插腳插入孔
25a...下端部分
25A...電源插腳插入孔
25B...接地插腳插入孔
26...接地插腳插入孔
26a...接地插腳插入孔之上端部分
27...插座體之體儲藏部分
28...嚙合凸耳
30...耦接框架
31...突起
40...開口
41...固定部分
42...連接部分
43...第一通孔
44...第二通孔
45...裝置固定部分
46...固定孔
50...電纜部分
51...插頭體
51a...相對表面
52...插頭插腳
52a...插頭插腳之下端部分
52b...接地插頭插腳之上端部分
52A...插頭插腳
52B...接地插頭插腳
53...包圍壁
60...固持器部分
61...端子部分
62...插腳擱置部件連接部分
63...彈簧移動限制部分
64...端子部分
65...按壓件
65a...第一按壓件
65b...第二按壓件
66...套環部分
70...直流配電系統
71...直流電力供應單元
72...電裝置
72a...資訊裝置
72b...照明裝置
72c...正門系統裝置
72d...家庭安全裝置
73...直流斷路器
74...配電板
75...主斷路器
76...交流-直流轉換器
77...協作控制單元
77a...直流-直流轉換器
78...分散式電源
78a...二次電池
78b...太陽能電池
78c...燃料電池
79...主電源
80...端子體部分/室內物品
81...螺桿部件
81a...螺桿部件之頭部
81b...螺桿部件之軸
82...插腳擱置部件固持部分
83...螺桿固持部分
84...固定件
85...端子體部分
85a...端子體部分之下板
100...插頭
101...插頭插腳
102...包圍壁
103...肋狀物
110...插座單元
111...插入凹槽
112...插頭接納部分
113...肋狀物插入凹槽
114...插腳插入孔
180...凹痕
200...插座單元
201...插入凹槽
202...插頭接納部分
203...插腳插入孔
300...插座單元
301...插入凹槽
302...插頭接納部分
303...插腳插入孔
304...接地插腳插入孔
400...比較插座單元
401...插入凹槽
402...插頭接納部分
403...插腳插入孔
404...切開凹槽
405...切開凹槽
406...切開凹槽
407...切開凹槽
408...切開凹槽
C1...插頭接納部分之中心
C2...包圍壁之中心
CR1...包圍壁之中心
CR2...插入凹槽之中心
CR3...圓形插頭接納部分之中心
CR4...插頭接納部分之中心
D1...插腳插入孔之間的距離
DR1...插腳插入孔之間的距離
DR2...插入凹槽之外徑
DR3...插入凹槽之外尺寸
DR4...插入凹槽之外尺寸
DR5...插腳插入孔之間的距離
DR6...插腳插入孔與接地插腳插入孔之間的距離
H...住宅
H1...插頭接納部分之水平寬度
L...電線
W1...絞合線導體
W2...電絕緣蒙皮部分
Wdc...直流供應線/電線
圖1為繪示具備根據本發明之DC插座的DC分配系統之總體組態的示意圖。
圖2A為繪示根據本發明之第一實施例的DC插座之透視圖,且圖2B為其正視圖。
圖3A為繪示尚未附接至固定框架的第一實施例之DC插座的透視圖,且圖3B為繪示附接至固定框架的第一實施例之DC插座的透視圖。
圖4為繪示附接至固定框架的第一實施例之DC插座及板的正視圖。
圖5為繪示第一實施例之DC插座的分解透視圖。
圖6為繪示第一實施例之DC插座的背面結構的透視圖。
圖7A為繪示第一實施例之DC插座之橫截面結構的剖面圖,其中用於供應DC電力之電線尚未插入至插座主體中,且圖7B為繪示電線插入至插座主體中的橫截面結構的剖面圖。
圖8A為繪示第一實施例之DC插座之橫截面結構的剖面圖,其中用於供應DC電力之電線插入至插座主體中,且圖8B為繪示操作釋放按鈕的橫截面結構的剖面圖。
圖9A為繪示插入至第一實施例之DC插座中的插頭之透視圖,且圖9B為其正視圖。
圖10為繪示第一實施例之DC插座與插頭之間的插入關係的透視圖。
圖11A為繪示第一實施例之DC插座及插頭之橫截面結構的剖面圖,其中插頭尚未插入至插座中,且圖11B為繪示插頭插入至插座中的橫截面結構之剖面圖。
圖12為繪示反向插入至第一實施例之DC插座中之插頭的正視圖。
圖13A至圖13D為繪示形狀隨供應電壓變化的第一實施例之DC插座的不同插座單元的正視圖。
圖14A及圖14B為繪示形狀隨電力供應電路之種類而變化的第一實施例之DC插座的不同插座單元的正視圖。
圖15A至圖15G為繪示第一實施例之DC插座附接至固定框架的不同實例之正視圖。
圖16A至圖16D為繪示第一實施例之DC插座之插座單元的一群經修改實例的正視圖。
圖17A至圖17D為繪示第一實施例之DC插座之插座單元的另一群經修改實例的正視圖。
圖18為繪示第一實施例之DC插座之插座單元的另一經修改實例的正視圖。
圖19為繪示比較用DC插座之插座單元的正視圖。
圖20A及圖20B為繪示另一比較用DC插座之插座單元的正視圖。
圖21A為繪示根據本發明之第二實施例的DC插座之平面圖,圖21B為其正視圖,圖21C為其側視圖,且圖21D為其後視圖。
圖22為繪示第二實施例之DC插座的分解透視圖。
圖23A為沿圖21D中之線A-A截取之剖面圖,繪示尚未連接有電線的第二實施例之DC插座,圖23B為沿圖21D中之線A-A截取的剖面圖,繪示連接有電線的第二實施例之DC插座,且圖23C為繪示連接有電線的第二實施例之DC插座的側視圖。
圖24A為繪示根據本發明之第三實施例的DC插座之平面圖,圖24B為其正視圖,圖24C為其側視圖,且圖24D為其後視圖。
圖25為繪示第三實施例之DC插座的分解透視圖。
圖26A為沿圖24D中之線B-B截取的剖面圖,繪示尚未連接有電線的第三實施例之DC插座,且圖26B為沿圖24D中之線B-B截取的剖面圖,繪示連接有電線的第三實施例之DC插座。
圖27A為繪示根據本發明之第四實施例的DC插座之平面圖,圖27B為其正視圖,圖27C為其側視圖,且圖27D為其後視圖。
圖28為繪示第四實施例之DC插座的分解透視圖。
圖29A為沿圖27D中之線C-C截取的剖面圖,繪示尚未連接有電線的第四實施例之DC插座,且圖29B為沿圖27D中之線C-C截取的剖面圖,繪示連接有電線的第四實施例之DC插座。
圖30A至圖30D為繪示第四實施例之DC插座之插座單元的不同經修改實例的正視圖。
圖31A為繪示第四實施例之DC插座之經修改實例的透視圖,且圖31B為其正視圖。
圖32A為繪示根據本發明之第五實施例的DC插座之透視圖,且圖32B為其正視圖。
圖33A為繪示尚未附接至固定框架的第五實施例之DC插座的透視圖,且圖33B為繪示附接至固定框架的第五實施例之DC插座的透視圖。
圖34為繪示附接至固定框架的第五實施例之DC插座的正視圖。
圖35為繪示第五實施例之DC插座的分解透視圖。
圖36A為繪示第五實施例之DC插座的背面結構的透視圖,且圖36B為繪示第五實施例之DC插座的側面結構的側視圖。
圖37A為繪示插入至第五實施例之DC插座中的插頭之透視圖,且圖37B為其正視圖。
圖38為繪示第五實施例之DC插座與插頭之間的插入關係的透視圖。
圖39A為繪示第五實施例之DC插座之橫截面結構的剖面圖,其中插頭尚未插入至插座中,且圖39B為繪示插頭插入至插座中的橫截面結構之剖面圖。
圖40為繪示反向插入至第五實施例之DC插座中之插頭的正視圖。
圖41A至圖41D為繪示形狀隨供應電壓而變化的第五實施例之DC插座的不同插座單元的正視圖。
圖42A及圖42B為繪示形狀隨電力供應電路之種類而變化的第五實施例之DC插座的不同插座單元的正視圖。
圖43A至圖43D為繪示第五實施例之DC插座之插座單元的一群經修改實例的正視圖。
圖44A至圖44D為繪示第五實施例之DC插座之插座單元的另一群經修改實例的正視圖。
圖45為繪示第五實施例之DC插座之插座單元的另一經修改實例的正視圖。
圖46A至圖46C為繪示形狀隨供應電流變化的第一實施例之DC插座的不同插座單元的正視圖。
圖47A及圖47B為繪示習知DC插座之插座單元的正視圖。
圖48A為繪示習知插頭之正視圖,且圖48B為繪示習知DC插座之插座單元的正視圖。
圖49A及圖49B為繪示比較用DC插座之插座單元的正視圖。
圖50A及圖50B為繪示另一比較用DC插座之插座單元的正視圖。
1...插座
1A...插座體
10...插座主體
20...蓋
21...耦接框架安裝部分
22...插座單元
22a...正面
23...插入凹槽
23a...傾斜部分
23b...延伸凹槽
24...插頭接納部分
24a...正面
24b...參考側
24c...下側
25...插腳插入孔
25a...下端部分
30...耦接框架
31...突起
C1...插頭接納部分之中心
D1...插腳插入孔之間的距離
H1...插頭接納部分之水平寬度
L1...直線

Claims (26)

  1. 一種直流電(DC)插座,插頭經調適以連接至所述直流電插座以將DC電力供應給所述插頭,所述插頭包含具有圓桿形狀之多個插頭插腳;及用於包圍所述插頭插腳之實質上四邊形形狀之包圍壁,所述DC插座包括:插座主體,其具有使所述插頭經調適而予以連接的插座單元,所述插座單元設置於所述插座主體之正面中,其中所述插座單元包含:插入凹槽,其經形成為如在所述插頭之插入方向上所見之平面圖中為大體矩形形狀,所述包圍壁經調適以插入於所述插入凹槽中;及插頭接納部分,其由所述插入凹槽包圍且形成為如在所述插頭之所述插入方向上所見之平面圖中為大體矩形形狀,所述插頭接納部分包含多個圓形插腳插入孔,其沿充當所述插頭接納部分之周邊側中之一側的參考側來配置,所述插頭之所述插頭插腳經調適以插入於所述插腳插入孔中,且所述插座主體中包含:插腳接納件,其連接至插入至所述插腳插入孔中的所述插頭插腳;端子,其電性連接至所述插腳接納件;及鎖定彈簧,其經調適以將用於供應DC電力之電線壓在所述端子上,所述電線經由設置於所述插座主體上之電線插入孔而插入。
  2. 一種直流電(DC)插座,插頭經調適以連接至所述直流電插座以將DC電力供應給所述插頭,所述插頭包含具有圓桿形狀之多個插頭插腳;及用於包圍所述插頭插腳之實質上四邊形形狀之包圍壁,所述DC插座包括:插座主體,其具有使所述插頭經調適而予以連接的所述插座單元,所述插座單元設置於所述插座主體之正面中,其中所述插座單元包含:插入凹槽,其形成為如在所述插頭之插入方向上所見之平面圖中為大體矩形形狀,所述包圍壁經調適以插入於所述插入凹槽中;及插頭接納部分,其由所述插入凹槽包圍且形成為如在所述插頭之所述插入方向上所見之平面圖中為大體矩形形狀,所述插頭接納部分包含多個圓形插腳插入孔,其沿充當所述插頭接納部分之周邊側中之一側的參考側來配置,所述插頭之所述插頭插腳經調適以插入於所述插腳插入孔中,所述插座主體中包含:插腳接納件,其連接至插入至所述插腳插入孔的所述插頭插腳;端子,其電性連接至所述插腳接納件;及螺桿部件,其安裝於所述端子處,且在上緊時經調適以將用於供應DC電力之電線壓在所述端子上,所述電線經由設置於所述插座主體上之電線插入孔而插入。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DC插座,其中所述端子中之每一者具備通孔;且所述螺桿部件中之每一者包含頭部及軸,所述軸自所述頭部延伸且以螺紋方式耦接至所述插座主體,且在所述螺桿部件藉由上緊而固定至所述通孔時,藉由所述軸之與所述頭部相對的端面而將所述電線中之每一者壓在所述端子中之每一者上。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DC插座,其中所述螺桿部件中之每一者包含頭部及自所述頭部延伸之軸,且更包括配置於所述插座主體內且以螺紋方式耦接至所述螺桿部件之所述軸的固定件,所述端子中之每一者在所述頭部與所述固定件中之每一者之間具備通孔,所述軸經由所述通孔而插入,且所述固定件中之每一者經配置以在所述螺桿部件上緊時朝著所述端子中之每一者而移動以將所述電線中之每一者壓在所述端子中之每一者上。
  5. 一種直流電(DC)插座,插頭經調適以連接至所述直流電插座以將DC電力供應給所述插頭,所述插頭包含具有圓桿形狀之多個插頭插腳;及用於包圍所述插頭插腳之實質上四邊形形狀之包圍壁,所述DC插座包括:插座主體,其具有使所述插頭經調適而予以連接的插座單元,所述插座單元設置於所述插座主體之正面中,其中所述插座單元包含:插入凹槽,其形成為如在所述插頭之插入方向上所見之平面圖中為大體矩形形狀,所述包圍壁經調適以插入於所述插入凹槽中;及插頭接納部分,其由所述插入凹槽包圍且形成為如在所述插頭之所述插入方向上所見之平面圖中為大體矩形形狀,所述插頭接納部分包含多個圓形插腳插入孔,其沿充當所述插頭接納部分之周邊側中之一側的參考側來配置,所述插頭之所述插頭插腳經調適以插入於所述插腳插入孔中,所述插座主體中包含:插腳接納件,其連接至插入至所述插腳插入孔的所述插頭插腳;端子,其電性連接至所述插腳接納件且部分暴露在插座主體外部。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5項中任一項所述之DC插座,其中所述插頭接納部分及所述插入凹槽中之至少一者自其前面觀看時的形狀是視供應電壓或供應電流之種類而部分地改變。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述之DC插座,其中所述插入凹槽自前面觀看時之所述形狀會改變,使得與所述插頭接納部分自前面觀看時具有實質四邊形形狀的情況相比,所述插頭接納部分之面積減小。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之DC插座,其中所述插入凹槽自前面觀看時之所述形狀視所述供應電壓或所述供應電流之所述種類而不同地改變,所述改變是藉由視所述供應電壓或所述供應電流之所述種類而切割所述插頭接納部分之所述實質四邊形形狀的至少一角及沿所述插頭接納部分之外周邊形成所述插入凹槽來進行。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述之DC插座,其中形狀視所述供應電壓或所述供應電流之所述種類而改變的所述插入凹槽之一部分距所述參考側之相對側較距所述參考側更近。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述之DC插座,其中所述插入凹槽自前面觀看時之所述形狀會改變,使得與所述插頭接納部分自前面觀看時具有所述實質四邊形形狀的情況相比,所述插頭接納部分之面積增加。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述之DC插座,其中所述插入凹槽自前面觀看時之所述形狀是藉由形成有自所述插入凹槽延伸之延伸凹槽來部分地改變。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所述之DC插座,其中所述延伸凹槽是藉由使所述插入凹槽之一部分延伸至所述插頭接納部分中來形成。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所述之DC插座,其中所述延伸凹槽設置於距所述插頭接納部分之所述參考側之所述相對側較距所述參考側更近的位置處。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所述之DC插座,其中所述延伸凹槽藉由使所述插入凹槽之一部分向外延伸而形成於所述插座主體之所述正面上。
  1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5項中任一項所述之DC插座,其中所述插頭接納部分及所述插入凹槽之至少一者自其前面觀看時的形狀是視充當電力供應源之電力供應電路之種類而部分地改變。
  1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5項所述之DC插座,其中所述插入凹槽自前面觀看時之所述形狀會改變,使得與所述插頭接納部分自前面觀看時具有所述實質四邊形形狀的情況相比,所述插頭接納部分之面積減小。
  1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6項所述之DC插座,其中所述插入凹槽自前面觀看時之所述形狀視所述電力供應電路之所述種類而不同地改變,所述改變是藉由視所述電力供應電路之所述種類而切割所述插頭接納部分自前面觀看時之所述實質四邊形形狀的至少一角及沿所述插頭接納部分之外周邊形成所述插入凹槽來進行。
  1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5項所述之DC插座,其中形狀視所述電力供應電路之所述種類而改變的所述插入凹槽之一部分距所述參考側之所述相對側較距所述參考側更近。
  1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5項所述之DC插座,其中所述插入凹槽自前面觀看時之所述形狀會改變,使得與所述插頭接納部分自前面觀看時具有所述實質四邊形形狀的情況相比,所述插頭接納部分之面積增加。
  2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5項所述之DC插座,其中所述插入凹槽自前面觀看時之所述形狀是藉由形成有自所述插入凹槽延伸之延伸凹槽來部分地改變。
  2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0項所述之DC插座,其中所述延伸凹槽是藉由使所述插入凹槽之一部分延伸至所述插頭接納部分中來形成。
  2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0項所述之DC插座,其中所述延伸凹槽設置於距所述插頭接納部分之所述參考側之所述相對側較距所述參考側更近的位置處。
  2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0項所述之DC插座,其中所述延伸凹槽藉由使所述插入凹槽之一部分向外延伸而形成於所述插座主體之所述正面上。
  2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5項中任一項所述之DC插座,其中所述插入凹槽自前面觀看時之所述形狀僅在所述電力供應電路為安全特低電壓(SELV)電路時才部分地改變。
  2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5項中任一項所述之DC插座,其中所述插頭之所述插頭插腳包含接地插腳,且所述插頭接納部分之所述插腳插入孔包含插入有所述插頭之所述接地插腳的接地插腳插入孔。
  2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5項所述之DC插座,其中所述接地插腳插入孔經偏離設置成相對於所述參考側而較接近於所述相對側。
TW99126246A 2009-08-07 2010-08-06 直流電插座 TWI42463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8)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9185060A JP5336975B2 (ja) 2009-08-07 2009-08-07 直流コンセント
JP2009185280A JP5319448B2 (ja) 2009-08-07 2009-08-07 直流コンセント
JP2009185057A JP5308271B2 (ja) 2009-08-07 2009-08-07 直流コンセント
JP2009185059A JP5308272B2 (ja) 2009-08-07 2009-08-07 直流コンセント
JP2009219727A JP5319472B2 (ja) 2009-09-24 2009-09-24 直流コンセント
JP2009219725A JP5319470B2 (ja) 2009-09-24 2009-09-24 直流コンセント
JP2009219726A JP5319471B2 (ja) 2009-09-24 2009-09-24 直流コンセント
JP2009266751A JP5361678B2 (ja) 2009-11-24 2009-11-24 コンセント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117497A TW201117497A (en) 2011-05-16
TWI424636B true TWI424636B (zh) 2014-01-21

Family

ID=4354398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99126246A TWI424636B (zh) 2009-08-07 2010-08-06 直流電插座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CN (1) CN102484339A (zh)
TW (1) TWI424636B (zh)
WO (1) WO2011015927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231445B2 (ja) * 2014-07-02 2017-11-15 株式会社日立産機システム 転流式直流遮断器及びその監視方法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1273778A (ja) * 1998-03-26 1999-10-08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ハーネスコネクタ
TWM249302U (en) * 2003-08-22 2004-11-01 P Two Ind Inc Structure improvement of DC power source receptacle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545236Y2 (ja) * 1990-07-27 1997-08-25 ミツミ電機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プラグ
CN2300199Y (zh) * 1997-03-31 1998-12-09 徐昌美 两极插座功能件
CN2384332Y (zh) * 1999-06-01 2000-06-21 李秋山 一种电源插座
CN2904381Y (zh) * 2006-03-30 2007-05-23 刘弘君 一种多插位墙壁插座
JP2008108675A (ja) * 2006-10-27 2008-05-08 Toshiba Corp プラグ
JP2009158212A (ja) * 2007-12-25 2009-07-16 Panasonic Electric Works Co Ltd 配電ケーブル、直流コンセント、配電ケーブル用工具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1273778A (ja) * 1998-03-26 1999-10-08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ハーネスコネクタ
TWM249302U (en) * 2003-08-22 2004-11-01 P Two Ind Inc Structure improvement of DC power source receptacl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1015927A1 (en) 2011-02-10
TW201117497A (en) 2011-05-16
CN102484339A (zh) 2012-05-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915975B2 (ja) 直流コンセント
TWI424633B (zh) 插頭座
JP2011113679A (ja) 刃受部材及びこれを備えるコンセント
TWI412189B (zh) 插頭
TWI424636B (zh) 直流電插座
JP5319471B2 (ja) 直流コンセント
JP5319472B2 (ja) 直流コンセント
JP5308272B2 (ja) 直流コンセント
JP5330926B2 (ja) 差込プラグ
JP5336975B2 (ja) 直流コンセント
JP5319470B2 (ja) 直流コンセント
JP5443890B2 (ja) 直流コンセント
JP2011040234A (ja) 直流コンセント
KR101573066B1 (ko) 배전반 및 분전반의 부스바 접속장치
JP5351697B2 (ja) 配線装置
JP5319448B2 (ja) 直流コンセント
JP5330948B2 (ja) 差込プラグ
JP2010073351A (ja) 配線装置
JP2011040233A (ja) 直流コンセント
JP5330949B2 (ja) 差込プラグ
KR200387831Y1 (ko) 콘센트
JP5650913B2 (ja) 抜止形差込プラグ
JP5361678B2 (ja) コンセント
JP2011113805A (ja) コンセント
KR20190044245A (ko) 교체식 멀티 콘센트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