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424633B - 插頭座 - Google Patents

插頭座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424633B
TWI424633B TW099126245A TW99126245A TWI424633B TW I424633 B TWI424633 B TW I424633B TW 099126245 A TW099126245 A TW 099126245A TW 99126245 A TW99126245 A TW 99126245A TW I424633 B TWI424633 B TW I424633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plug
receiving portion
insertion groove
shape
socket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09912624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112531A (en
Inventor
Keisuke Bessyo
Kouji Higashide
Takashi Kawamoto
Toshiyuki Takii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9185280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319448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9185057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308271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9185059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308272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9185060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336975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9219730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319473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9266751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361678B2/ja
Application filed fil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20111253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11253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42463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424633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25/00Coupling parts adapted for simultaneous co-operation with two or more identical counterparts, e.g. for distributing energy to two or more circuits
    • H01R25/003Coupling parts adapted for simultaneous co-operation with two or more identical counterparts, e.g. for distributing energy to two or more circuits the coupling part being secured only to wires or cabl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4Means for preventing incorrect coupl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24/00Two-part coupling devices, or either of their cooperating par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verall structure
    • H01R24/76Two-part coupling devices, or either of their cooperating par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verall structure with sockets, clips or analogous contacts and secured to apparatus or structure, e.g. to a wall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2103/00Two poles

Description

插頭座
本發明是關於一種插頭座(plug receptacle),插頭經調適以連接至所述插頭座,且所述插頭座包含:外殼,其具有用於將DC電力供應給所述插頭之插座單元;及電纜,其連接至所述外殼。
習知上,已知一種具有插座單元之插頭座,電裝置(諸如,個人電腦或電話)之插頭可拆卸地連接至所述插座單元,且所述插座單元用以經由所述插頭(例如,台用接頭(table tap))將操作電力(AC電力)供應給電裝置(例如,參見日本專利申請公開案第H07-211384號(JP07-211384A))。
同時,大多數電裝置利用直流(direct current,DC)電力作為其驅動電力。為此,用AC-DC轉換器(AC-DC converter)將自交流電(alternating current,AC)插座供應之交流電力轉換成DC電力且接著將其饋入至電裝置。在AC-DC轉換器將AC電力轉換成DC電力時,會出現電力損失。在努力防止此電力損失之過程中,已知一種用於將DC電力供應給電裝置的DC插座(例如,參見日本專利申請公開案第H07-15835號(JP07-15835A))。DC插座之使用使得有可能省略原本設置於DC插座與電裝置之間的AC-DC轉換器。在此項技術中已知可用於此DC插座之兩種插頭,一種具有單一插頭插腳(如JP7-15835A中所揭露者),且另一種具有遵照IEC標準之兩個插頭插腳。
在具有兩個插頭插腳之插頭中,插頭插腳分成正插腳及負插腳。相應地,DC插座具備插入正插腳之正插腳插入孔及插入負插腳之負插腳插入孔。就兩個插頭插腳及兩個插入孔之組態而論,有時情況為正插腳插入至負插腳插入孔中而負插腳插入至正插腳插入孔中(亦即,發生反向插入)。顧及此情況,DC插座具備用於防止反向插入之結構。
與AC插座相比,在DC插座中有可能出現以下情況:若在電力輸送期間自DC插座移除插頭,則DC插座與插頭之間持續產生電弧。為使自插頭外部看不見電弧,插頭具備用於在外部遮蓋插頭插腳之包圍壁(surrounding wall)。作為具有包圍壁及兩個插頭插腳之DC插座的實例,存在一種遵照IEC標準的可用DC插座。
參看圖21A及圖21B,將對遵照IEC標準之DC插座及插頭進行描述。
如圖21A中繪示,插頭100包含用於與DC插座之插座單元(下文中被稱作「插座單元110」)電性連接的兩個正及負插頭插腳101以及用於在外部遮蓋插頭插腳101的圓柱形包圍壁102。向下突出之肋狀物103沿垂直方向設置於包圍壁102之上端部分中。插頭插腳101在垂直方向上配置在與包圍壁102之中心CR1相同的位置處,且在水平方向上與中心CR1間隔開。
如圖21B中所說明,插座單元110包含插入有包圍壁102之插入凹槽111及由插入凹槽111包圍之插頭接納部分112。插入凹槽111形成為環狀形狀(在如在插頭100之插入方向上所見之平面圖中)。鍵槽(keyway)113(肋狀物103插入於其中)沿垂直方向設置於插入凹槽111之上端部分中。在插頭接納部分112中,形成兩個插腳插入孔114,插頭100之插頭插腳101插入於所述兩個插腳插入孔114中。插腳插入孔114在垂直方向上配置在與插入凹槽111之中心CR2相同的位置中,且在水平方向上與中心CR2間隔開。
藉由在以下狀態下將插頭100插入至插座單元110中而使插頭100與插座單元110彼此連接:插頭插腳101與插腳插入孔114對準,包圍壁102與插入凹槽111對準,及肋狀物103與鍵槽113對準。
為避免插頭100反向插入至插座單元110中,插頭100需要在插頭100之肋狀物103與插座單元110之鍵槽113對準的情況下插入至插座單元110中。換言之,在使用者用視覺確認設置於插頭100之包圍壁102中的肋狀物103之位置後,使用者必需將肋狀物103與鍵槽113對準。因此,將插頭100插入至插座單元110中之任務變得繁瑣且費勁。
作為用於防止反向插入之另一插座結構,能想到要使用以下組態,其中,代替省略該肋狀物103,在垂直方向上偏離插頭接納部分之中心的位置中設置插腳插入孔(如圖22A中所示)。更具體言之,如圖22A中所示,插座單元200具備具有環狀形狀(在如在前後方向上自前側所見之平面圖中)的插入凹槽201。兩個插腳插入孔203設置於由插入凹槽201包圍之圓形插頭接納部分202的中心CR3之上側處。
然而,插頭接納部分202之水平寬度隨著其在垂直方向上自中心CR3向上延伸而變小。因此,接合兩個插腳插入孔203之距離DR1變小。因此,接合插入至插腳插入孔203中之插頭的插頭插腳(未圖示)的距離減小。此情形引起降低插頭插腳之介電強度的問題。
作為對此問題之解決方案,可想到要使用以下組態,其中,如圖22B中所說明,藉由增加插入凹槽201之外徑DR2而使插頭接納部分112之大小增加。此情形使得有可能增加兩個插腳插入孔203之間的距離DR5(使得DR5變得大於DR1)。
另外,DC插座可具有以下組態,其中,插腳插入孔呈矩形通孔而非圓形通孔之形式,插頭之扁平插腳(未圖示)可插入於所述矩形通孔中。
更具體言之,如圖23A中所示,插座單元300具備具有大體矩形形狀(在如在前後方向上所見的平面圖中)的插入凹槽301。兩個插腳插入孔303設置於由插入凹槽301包圍之插頭接納部分302之中心CR4的上側處(其中該中心CR4表示接合該插頭接納部分302之四個角的兩條對角線的交點)。插腳插入孔303經形成為長邊在垂直方向上延伸的矩形形狀。
在扁平插腳經形成以具有與插頭插腳之橫截面積相同的橫截面積的情況下,扁平插腳之垂直尺寸變成大於插頭插腳之垂直尺寸。因此,插腳插入孔303經形成以在垂直方向上長距離地延伸。更具體言之,插腳插入孔303之下端部分向下延伸超過中心CR4。因此,若插頭反向插入至插座單元300中,則扁平插腳部分進入插腳插入孔303中且可與插座單元300之插腳擱置部件(未圖示)接觸。
鑒於此,可想到要使用以下組態,其中,如圖23B中所繪示,藉由使插入凹槽301之外尺寸DR3及DR4大於圖23A中說明之插入凹槽301的外尺寸來使插頭接納部分302之大小增加。因此,插腳插入孔303之整個部分在垂直方向上定位於中心CR4之上側處,此使得有可能防止反向插入。然而,引起插頭接納部分302之大小的增加會導致插座單元300之大小的增加的問題。
鑒於上述內容,本發明提供一種DC插座,其能夠在未按比例增大(scaled up)之情況下防止插頭反向插入至其且在插頭連接至其時易於將插頭與其對準。
根據本發明之一態樣,提供一種插頭座,其包括:外殼,其具有至少一插座單元,插頭經調適以連接至所述插座單元以將DC電力供應給所述插頭,所述插頭包含具有圓桿形狀的多個插頭插腳;及實質四邊形形狀之包圍壁,其用於包圍所述插頭插腳;及電纜,其連接至所述外殼,用於將DC電力供應給所述外殼,其中:所述插座單元包含:插頭接納部分,其具有插入有所述插頭之所述插頭插腳的多個實質上圓形插腳插入孔,所述插頭接納部分自其前側觀看時具有實質四邊形形狀;及插入凹槽,其經形成以包圍所述插頭接納部分之周邊,所述插入凹槽經調適以接納所述插頭之所述包圍壁且自前側觀看時具有實質四邊形形狀;且所述插腳接納孔是沿所述插頭接納部分之充當參考側的一側而配置且偏離地配置成距所述參考側較距所述參考側之相對側更近。
插頭接納部分及插入凹槽中之至少一者自其前面觀看時之形狀可視供應電壓或供應電流之種類而部分地改變。
插入凹槽自前面觀看時之形狀可改變,使得與插頭接納部分自前面觀看時具有實質四邊形形狀的情況相比,插頭接納部分之面積減小。
插入凹槽自前面觀看時之形狀可視供應電壓或供應電流之種類而不同地改變,所述改變是藉由視供應電壓或供應電流之種類而切割插頭接納部分之實質四邊形形狀的至少一側及沿插頭接納部分之外周邊形成插入凹槽來進行。
形狀視供應電壓或供應電流之種類而改變的插入凹槽之一部分距參考側之相對側可較距參考側更近。
插入凹槽自前面觀看時之形狀可改變,使得與插頭接納部分自前面觀看時具有實質四邊形形狀的情況相比,插頭接納部分之面積增加。
插入凹槽自前面觀看時之形狀可藉由形成有自插入凹槽延伸之延伸凹槽來改變。在此種情況下,延伸凹槽可藉由使插入凹槽之一部分延伸至插頭接納部分中而形成,且延伸凹槽可經設置成距插頭接納部分之參考側的相對側較距所述參考側更近。
或者,延伸凹槽可藉由使插入凹槽之一部分向外延伸而形成於插座主體之正面上。
插頭接納部分及插入凹槽中之至少一者自其前面觀看時之形狀可視充當電力供應源之電力供應電路的種類而部分地改變。
在此種情況下,插入凹槽自前面觀看時之形狀可僅在電力供應電路為安全特低電壓(safety extra low voltage,SELV)電路時才部分改變。
插頭之插頭插腳可包含接地插腳,且插頭接納部分之插腳插入孔可包含插入有插頭之接地插腳的接地插腳插入孔。在此種情況下,接地插腳插入孔可偏離地設置成較接近於參考側之相對側。
根據本發明之實施例,所述插座單元包含自前面觀看時具有實質四邊形形狀之插頭接納部分,所述插頭接納部分之周邊由插入凹槽所包圍。在插頭接納部分中,對應於用於供應DC電力之插腳接納件的兩個插腳插入孔沿插頭接納部分之充當參考側的一側而配置且偏離成較接近於插頭接納部分之參考側。因此,有可能易於辨識插頭插入至插座單元中的定向。另外,由於插頭插入至插座單元中的定向受插頭之將插入至繞著實質四邊形形狀之插頭接納部分而設置的插入凹槽中的實質四邊形形狀之包圍壁所限制,因此有可能具體化能夠易於執行位置對準、防止反向插入且便於使用的DC插座。另外,插頭接納部分具有實質四邊形形狀。因此,即使當兩個插腳插入孔偏離地配置以致較接近於參考側時,仍有可能獲得足夠之絕緣距離而無需縮短插腳插入孔之間的距離,以藉此來防止DC插座按比例增大。
本發明之目的及特徵將自結合附圖所給出的以下對實施例之描述而變得顯而易見。
(第一實施例)
將參看圖1至圖11來描述根據本發明之第一實施例的插頭座,其經具體化為附接至用於容納伺服器裝置或其類似者的資訊架(information rack)的插座。
首先,將參看圖1來描述資訊架JR與插頭座1及插頭座1之電力供應結構之間的關係。在圖3至圖11中,省略插頭座1之電纜1C,且在圖2中省略插頭2。
如圖1中所示,資訊架JR是由形成其外框架之框架體J1以盒形狀來形成。資訊架JR包含容納區段JS,其具有開放之前部部分且充當用於容納伺服器裝置(未圖示)的空間。另外,資訊架JR包含分割部件J2,其用於在上下方向上將容納區段JS分割成上容納區段JS1及下容納區段JS2。
框架體J1具有形成資訊架JR之外部部分的外框架體J11及界定容納區段JS的內框架體J12,內框架體J12經安置於外框架體J11內部且同時與外框架體J11以預定距離隔開。在上下方向上延伸之實質平板形插座附接部件J13設置於外框架體J11與內框架體J12之間。
此實施例之插頭座1附接至插座附接部件J13之下部部分。具體言之,藉由將螺桿SC1插入至分別形成於插頭座1之上部部分及下部部分處的上及下螺桿插入通孔1D及1E中且接著將螺桿SC1固定至插座附接部件J13來將插頭座1附接至資訊架JR。
用配電器BR之AC/DC轉換器BR1使來自作為商業電力供應之AC電源AC的AC電力轉換成DC電力,且將因此獲得之DC電力供應給插頭座1。另外,配電器BR與插頭座1藉由電纜1C而彼此連接彼此。因此,經由電纜1C將DC電力供應給設置於插頭座1內部之饋電部件1B(見圖3B)。此外,藉由將伺服器裝置之插頭(未圖示)連接至插頭座1而將DC電力供應給伺服器裝置。電纜1C具有兩根電極線及單根接地線。
在下文中,將參看圖2及圖3來解釋插頭座1之組態。
如圖2A中所描繪,插頭座1包含:實質矩形之四邊形形狀之外殼1A,其形成插頭座1之外框架;電力供應部件1B(見圖3B),其容納於外殼1A中;及電纜1C,用於將DC電力供應給電力供應部件1B。在以下描述中,將插頭2插入至插頭座1中的方向定義為前後方向;將外殼1A之縱向方向定義為上下方向;且將外殼1A之寬度方向定義為左右方向。另外,將插頭2所定位之側定義為前側,且將插頭座1所定位之側定義為後側。上下方向與左右方向彼此垂直。
外殼1A包含:實質盒形體10,其具有開放之前部部分且使用樹脂材料藉由射出成形(injection molding)而形成;及實質盒形蓋(cover)20,其具有開放之後部部分且使用樹脂材料藉由射出成形來形成。此外,由體10及蓋20界定之內部空間容納電力供應部件1B,電力供應部件1B經調適以連接至插頭2以將DC電力供應給插頭2。
蓋20具有:第一蓋20A,其具備沿上下方向配置之六個插座單元22;及第二蓋20B,其用於自前側遮蓋電纜連接部分11(見圖3B),電纜連接部分11連接至電纜1C。DC電力插頭2(例如)可拆卸地連接至插座單元22。
如圖2B中所說明,插座單元22具有自插座單元22之正面22a向後凹入之插入凹槽23。插入凹槽23具有以下形狀,其中,自前側觀看時之實質四邊形形狀之右下角及左下角被切割。具體言之,插入凹槽23之右下角及左下角被切割以具有傾斜區段23a。由插入凹槽23包圍之部分充當插頭接納部分24,其正面24a在前後方向上與正面22a定位於同一平面上。插頭接納部分24之外周邊具有以下形狀,其中根據插入凹槽23之形狀來切割自前側觀看時之實質四邊形形狀之右下角及左下角。此外,三個插腳插入孔25形成於插頭接納部分24處。此等插腳插入孔25在自前面觀看時為圓形通孔。
插腳插入孔25包含兩個電極插腳插入孔25A及一個接地插腳插入孔25B。電極插腳插入孔25A沿參考側24b來配置,參考側24b對應於插頭接納部分24之外周邊的一側(在左右方向上延伸),亦即,插頭接納部分24之上側。與電極插腳插入孔25A之情況相比,接地插腳插入孔25B偏離地安置成距參考側24b之相對側較距參考側24b更近。換言之,接地插腳插入孔25B之位置低於電極插腳插入孔25A之位置。
更具體言之,電極插腳插入孔25A偏離地配置成距參考側24b較距插頭接納部分24之側24c更近。亦即,電極插腳插入孔25A在上下方向上安置於插頭接納部分24之中心C1(亦即,對角線(虛點線)之交點上方)。另外,電極插腳插入孔25A位於中心C1之左側及右側。尤其,電極插腳插入孔25A之面向側24c的下端25a經定位以致距參考側24b較距側24c更近,亦即,位於通過中心C1之中心線L1(雙點劃線)上方。
接地插腳插入孔25B向下偏離中心C1。另外,接地插腳插入孔25B在左右方向上位於兩個電極插腳插入孔25A之間的中心位置處。換言之,接地插腳插入孔25B及中心C1在上下方向上彼此對應地定位。尤其,接地插腳插入孔25B之上端25b經定位成距該側24c較距參考側24b更近,亦即,位於中心線L1下方。
傾斜區段23a僅設置於直線L1下方,使得與傾斜區段設置於中心線L1上方的情況相比,有可能獲得傾斜區段23a與電極插腳插入孔25A之間的足夠距離。
插頭接納部分24之上部部分具有實質相同之水平寬度H1(見圖2B)。因此,即使當兩個電極插腳插入孔25A向上偏離中心C1時,仍不需要按比例增大插座單元22。此可抑制圖22B中所示的插座單元200之按比例增大。
另外,如圖23A中所說明,單一接地插腳插入孔304形成於插座單元300之插頭接納部分302的下部部分處。接地插腳插入孔304具有垂直細長之矩形形狀,且位於兩個電極插腳插入孔303之間的水平中心位置處。
為獲得面積與此實施例之接地插腳插入孔25B之面積相同的接地插腳插入孔304,須使接地插腳插入孔304之上部部分自中心CR4向上延伸。因此,電極插腳插入孔303與接地插腳插入孔304部分定位於同一水平面處。此使接地插腳插入孔304與電極插腳插入孔303中之每一者之間的最小水平距離DR6減小。亦即,插頭之電極插腳及接地插腳(皆未圖示)彼此鄰近地配置。
因此,如圖23B中所示,可藉由使插入凹槽301之外徑DR3及DR4增加而使插頭接納部分302按比例增大。在此組態中,與圖23A中所示之插座單元300中之距離DR6相比,距離DR6可增加。
在圖23B之上述組態中,插座單元300按比例增大。
然而,在此實施例中,電極插腳插入孔25A經形成為圓形形狀,使得與電極插腳插入孔303之垂直寬度相比,其垂直寬度可減小。因此,電極插腳插入孔25A可形成於插頭接納部分24之中心C1上方而未使插座單元22按比例增大。
另外,接地插腳插入孔25B形成為圓形形狀,使得與接地插腳插入孔304之垂直寬度相比,其垂直寬度可減小。為此,接地插腳插入孔25B可形成於插頭接納部分24之中心C1下方而未使插座單元22按比例增大。歸因於電極插腳插入孔25A與接地插腳插入孔25B之間的位置關係,與接地插腳插入孔304與電極插腳插入孔303中之每一者之間的距離DR6(見圖23A)相比,電極插腳插入孔25A中之每一者與接地插腳插入孔25B之間的最小距離可增加。與對應於插座單元300之插頭中的情況相比,此允許電極插腳51A中之每一者與接地插腳51B(見圖4)之間的最小距離增加。
如圖3A中所說明,插座單元22經安置,以使得電極插腳插入孔25A置放於上部部分處,且接地插腳插入孔25B置放於下部部分。此外,所有插座單元22之電極插腳插入孔25A及接地插腳插入孔25B在左右方向上位於同一水平面處。
電纜插入通孔1F形成於外殼1A之下端部分處,電纜插入通孔1F在上下方向上穿透外殼1A且允許有電纜1C(見圖1)延伸通過。
如自圖3B可見,電力供應部件1B包含:電纜連接單元11,其連接至電纜1C;插腳接納件連接部分12,其連接至電纜連接單元11;及插腳接納件13,其連接至插腳接納件連接部分12。
電纜連接單元11具有:第一連接單元11a,其連接至電纜1C;及第二連接單元11b,其具有用於連接第一連接單元11a與插腳接納件連接部分12的三根線。第一連接單元11a具有兩個電極連接部分11a1及設置於所述兩個電極連接部分11a1之間的接地連接部分11a2。
插腳接納件連接部分12包含有在左右方向上彼此隔開且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三個扁平銅板。插腳接納件連接部分12之下端部分連接至第二連接單元11b。
插腳接納件13經配置以對應於插座單元22之電極插腳插入孔25A及接地插腳插入孔25B且連接至插腳接納件連接部分12。具體言之,在上下方向上以預定間隙彼此隔開的六個插腳接納件13連接至插腳接納件連接部分12。
下文中,將參看圖4及圖5來描述插頭2之組態。
如圖4中所示,插頭2包含電纜2A及連接至電纜2A之插頭主體2B。插頭主體2B具有:殼套(case),其使用樹脂材料藉由射出成形來形成;連接部件(未圖示),其容納於殼套50中且經由電纜2A而被供應電力;及插頭插腳51,其連接至所述連接部件。
殼套50包含第一殼套52、第二殼套53及包圍壁54,所述三者自前側朝後側按此次序而配置。
第一殼套52中容納電纜2A之一部分及所述連接部件。電纜2A自第一殼套52之前端面朝前延伸。
第二殼套53藉由螺桿SC2而固定至第一殼套52且容納插頭插腳51之前部部分。
包圍壁54自第二殼套53之後端面向後延伸。第二殼套53與包圍壁54形成為一個單元。包圍壁54自插頭插腳51外部包圍插頭插腳51。具體言之,包圍壁54具有以下形狀,其中,自後側觀看時呈實質四邊形形狀之右下角及左下角被切割。具體言之,包圍壁54之右下角及左下角被切割以具有傾斜區段54a。將與插座單元22嚙合之鎖定單元55設置於第二殼套53之兩個側面處。
多個鎖定單元55中之每一者包含按壓部分55a、連接部分55b及嚙合部分55c,所述三者自前側朝後側按此次序而配置。鎖定單元55連接至包圍壁54。換言之,包圍壁54與鎖定單元55形成為單一部件。
如圖5A中所示,插頭插腳51包含:兩個電極插腳51A,其沿第二殼套53之表面50a的一側(在左右方向上延伸)配置,所述表面50a面向插頭座1之插座單元22(見圖2);及單一接地插腳51B,其定位於電極插腳51A下方。電極插腳51A並未突出超過包圍壁54之前端。接地插腳51B稍突出而超過包圍壁54之前端。
電極插腳51A定位於包圍壁54之中心C2(亦即,對角線(虛點線)之交點上方。另外,電極插腳51A在左右方向上形成於中心C2之兩側處。尤其,電極插腳51A之下端51a定位於通過中心C1之中心線L2(雙點劃線)上方。
接地插腳51B設置於中心C2下方。另外,接地插腳51B位於兩個電極插腳51A之間的中心位置處(在左右方向上)(亦即,在左右方向上與中心C2位於同一水平面處)。尤其,接地插腳51B之上端51b定位於中心線L2下方。
如圖5B中所示,朝前凹陷之凹座52a形成於第一殼套52之兩個側面的後端部分處,且將與凹座52a嚙合之突起53a形成於第二殼套53之兩個側面的前端部分處。鎖定單元55與突起53a位於同一高度的水平面處。
用於容納按壓部分55a及連接部分55b的切除部分53b設置於第二殼套53之兩個側面處。切除部分53b之垂直寬度經設定成為大於按壓部分55a及連接部分55b之垂直寬度。
用於容納嚙合部分55c之切除部分54b設置於包圍壁54之兩個側面處。另外,將連接至嚙合部分55c之鎖定單元連接部分54c安置於包圍壁54之兩個側面的後端部分處。
連接部分55b之垂直寬度經設定成為大於按壓部分55a之垂直寬度。此外,嚙合部分55c之垂直寬度經設定成為大於連接部分55b之垂直寬度。
如自圖5C可見,按壓部分55a自第二殼套53之兩個側面突出。具體言之,按壓部分55a中之每一者具有傾斜外表面,所述傾斜外表面與第二殼套53之相應側面逐漸分離。
嚙合部分55c中之每一者包含第一傾斜區段55c1、第二傾斜區段55c2及第三傾斜區段55c3,所述三者自後側朝前側按此次序而配置。第一傾斜區段55c1連接至鎖定單元連接部分54c。另外,第一傾斜區段55c1朝前側傾斜以與包圍壁54之兩個側面逐漸分離。
第二傾斜區段55c2連接至第一傾斜區段55c1之前端部分。另外,第二傾斜區段55c2朝前側傾斜以便向外逐漸變寬。第二傾斜區段55c2之傾斜角α2不同於第一傾斜區段55c1之傾斜角α1。具體言之,傾斜角α2經設定以大於傾斜角α1。
第三傾斜區段55c3連接至第二傾斜區段55c2之前端部分及連接部分55b(見圖5B)之兩側。另外,第三傾斜區段55c3朝前側傾斜以便向外逐漸變寬。第三傾斜區段55c3之傾斜角α3經設定以等於傾斜角α1。
如圖5D中所說明,嚙合部分55c之寬度自第二傾斜區段55c2朝著第一傾斜區段55c1(亦即,自前側朝著後側)而逐漸減小。
插頭2具有用於支撐插頭插腳51之插腳支撐部分56。插腳支撐部分56具有在插頭插腳51之左側及右側處向後凹陷的凹座56a。凹座56a中容納形成於連接部分55b處之突起55b1。具體言之,突起55b1與界定凹座56a之右外壁及左外壁接觸。此防止各鎖定單元55在左右方向上向外過度地變形。
下文中,將參看圖6A至圖8D來描述當插頭2插入 至插頭座1中時的組態及在插頭2與插頭座1分離時的組態。
如圖6A中所示,在插頭2插入至插頭座1中時,插頭主體2B之包圍壁54插入至插座單元22之插入凹槽23中,使得插頭插腳51插入至插腳插入孔25中。
在由IEC標準來標準化之習知插座單元110中,如圖21A及圖21B中所描繪,插入凹槽111及包圍壁102形成為環形形狀。因此,插頭100之包圍壁102繞著360°之圓周方向而插入至插入凹槽111中。
然而,在此實施例中,插入凹槽23及包圍壁54具有藉由切割自前側觀看時呈實質四邊形形狀之右下角及左下角而獲得的形狀。因此,包圍壁54插入至插入凹槽23中的定向限於一個定向。由於插頭2插入至插頭座1中之定向為受限的,因此操作員可易於確定插頭2插入至插頭座1中的定向。因此,操作員可易於將插頭2插入至插頭座1中且同時避免反向插入。
如圖6B中所描繪,插頭2之插頭主體2B之水平寬度實質上等於插頭座1之外殼1A的水平寬度。具體言之,插頭2之鎖定單元55的按壓部分55a在左右方向上自外殼1A稍向外突出。
各鎖定單元55設置於插頭2之左側及右側處,使得與鎖定單元設置於插頭2之上側及下側處的情況相比,在上下方向上彼此鄰近的插頭2之間的距離可減小。此抑制插頭座1在上下方向上按比例增大。
具體言之,在各鎖定單元設置於插頭之上側及下側處時,各鎖定單元自插頭向上且向下突出。因此,在上下方向上彼此鄰近的插頭之間需要用於容納所述兩個鎖定單元的空間。另外,需要用於允許操作員用手指操縱鎖定單元的空間,使得在上下方向上彼此鄰近的插頭之間的空間將增加。此致使插頭座在上下方向上按比例增大。
在此實施例中,鎖定單元55設置於插頭之左側及右側處。因此,在上下方向上彼此鄰近的插頭2之間可省略用於容納鎖定單元55之空間及用於允許操作員插入手指之空間。因此,插頭座1無需按比例增大。
圖7A至圖7C描述用於將插頭2插入至插頭座1中的過程。將插頭2與插頭座1分離(圖7A)。藉由將插頭2之鎖定單元55與插頭座1之插入凹槽23嚙合(圖7B),將插頭2連接至插頭座1(圖7C)。下文中將描述此等過程之詳細描述。
如自圖7A可見,插座單元22之插入凹槽23具備包圍壁固持部分26。具體言之,插入凹槽23經形成為由插座單元22之外壁23c及內壁23d界定的凹入空間,內壁23d連接至插頭接納部分24。包圍壁固持部分26經形成為階梯狀(stepped)形狀,其允許插頭2之嚙合部分55c與外壁23c嚙合。另外,接觸部分23d1自內壁23d之後端部分朝著外壁23c突出以與插頭2之包圍壁54接觸。
如圖7B中所示,在插頭2正插入至插頭座1中時,插頭2之電極插腳51A插入至電極插腳插入孔25A中。儘管未繪示,但接地插腳51B插入至接地插腳插入孔25B中。
此外,包圍壁54之一部分插入至插入凹槽23中。此時,第三傾斜區段55c3插入至插入凹槽23中,且第二傾斜區段55c2與外壁23c接觸。因此,嚙合部分55c在左右方向上向內彈性變形。
如圖7C中所示,在插頭2至插頭座1中之插入已完成的狀態下,插頭2之電極插腳51A插入至插頭座1之插腳接納件13中且藉由插腳接納件13而固持著。因此,插頭座1與插頭2彼此電性連接。儘管未繪示,但接地插腳51B亦連接至插頭座1。
在第二傾斜區段55c2與包圍壁固持部分26嚙合時,嚙合部分55c藉由恢復力而在左右方向上向外恢復(restored)。因此,第二傾斜區段55c2之正面55c4在前後方向上面向包圍壁固持部分26之面向面26a。因此,在插頭2向前移動時,其移動受表面55c4與面向面26a之間的接觸所限制。
另外,包圍壁54之後端表面與內壁23d之接觸部分23d1接觸,以防止插頭2向後移動超過接觸部分23d1。亦即,插頭2相對於插頭座1之向前/向後移動受限。
圖8A至圖8D繪示用於將插頭2與插頭座1分離的過程。插頭2處於正插入至插頭座1中的狀態下(圖8A)。操作員握住插頭2之鎖定單元55以釋放鎖定單元55與插入凹槽23之間的嚙合(圖8B),且接著向前拉動插頭(圖8C)。因此,將插頭2與插頭座1分離(圖8D)。下文中將描述此等過程之詳細描述。
為將插頭2與插頭座1分離,操作員握住插頭2之按壓部分55a(如圖8A中所示),且接著將該按壓部分55a向內按壓(如圖8B中所說明)。因此,按壓部分55a及連接部分55b彈性變形,且此允許嚙合部分55c向內彈性變形。在此狀態下,嚙合部分55c之第二傾斜區段55c2的表面55c4定位於插入凹槽23之面向面的內部。換言之,表面55c4與所述面向面在前後方向上彼此並不重疊。接下來,操作員向前拉動插頭2(如圖8C中所描繪),使得嚙合部分55c與包圍壁固持部分26分離。其後,如自圖8D可見,操作員進一步向前拉動插頭2以使包圍壁54及插頭插腳51可與插入凹槽23及插腳插入孔25分離。
下文中,將參看圖9來描述插頭2至插頭座1中之反向插入。
如圖9中所說明,在插頭2反向插入至插頭座1中時,插頭2之電極插腳51A在上下方向上位於插頭接納部分24之中心C1下方,且接地插腳51B在上下方向上置放於中心C1上方。因此,電極插腳51A及接地插腳51B是與插頭接納部分24之正面24a接觸,且插頭2不可插入至插頭座1中。
在此狀態下,電極插腳插入孔25A與電極插腳51A在上下方向上彼此並不對準,且接地插腳插入孔25B與接地插腳51B在上下方向上彼此並不對準。因此,能夠可靠地防止插頭插腳51反向插入至插腳插入孔25中。
下文中,將參看圖10來描述插座單元22之視供應電壓之種類而定的形狀。
存在著需要(例如)6 V、12 V、24 V、48 V之供應電壓的多個電裝置,且所述電裝置在與插頭座1連接時進行操作。在此實施例中,插入凹槽23及插頭接納部分24自前側觀看時具有實質四邊形形狀,且視供應電壓之種類而切割實質四邊形形狀之至少一角,此允許識別出各插座單元22。具體言之,視6 V、12 V、24 V及48 V之供應電壓而切割插入凹槽23之至少一角以具有傾斜區段23a。另外,切割插頭接納部分24之對應於傾斜區段23a的角以具有傾斜區段。
插頭2之包圍壁54具有根據插入凹槽23之形狀的傾斜區段中之傾斜區段,此允許視供應電壓之種類而識別插頭2。插頭2不可插入至插頭座1中,直至插頭2之包圍壁54之形狀與插座單元22之插入凹槽23的形狀相同為止。因此,用於不同供應電壓之插頭2與插頭座22不可彼此連接。
如圖19中所說明,在由IEC標準來標準化之插座單元400中,視供應電壓之種類而形成四個切除凹槽404至407。具體言之,插座單元400自前側觀看時具有形成為圓環形形狀之插入凹槽401。由插入凹槽401包圍之插頭接納部分402具有插入有插頭之插頭插腳(未圖示)的插腳插入孔403。自插入凹槽401向內凹入之切除凹槽404至407形成於插頭接納部分402之外周邊的下部部分處。此外,用於防止插頭之反向插入的切除凹槽408形成於插頭接納部分402之外周邊的上部部分處。
各切除凹槽404至407分別對應於6 V、12 V、24 V及48 V之供應電壓,且在順時針方向上與切除凹槽408以120°、150°、210°及240°之角度隔開。另外,插頭具有對應於切除凹槽404至407之識別肋狀物。藉由將該識別肋狀物插入至切除凹槽404至407中之相應者中,可將供應電壓與插座單元400之供應電壓相同的插頭插入至相應的插座單元400中。
然而,由於各切除凹槽404至407形成於插腳插入孔403附近,因此插頭接納部分402之強度降低。此外,該識別肋狀物形成於包圍壁之內表面處,使得操作員難以自插頭之前側檢查該識別肋狀物之位置。因此,為將插頭插入至插座單元400中,操作員將自插頭之後側檢查該識別肋狀物之位置,且將插頭之識別肋狀物與插座單元400之切除部分404至407中之相應者對準。為此,將插頭插入至插座單元400中之操作變複雜。
在此實施例中,傾斜區段23a設置於插入凹槽23之下部角處,使得與插座單元400之組態相比,有可能獲得傾斜區段23a與插腳插入孔25之間的足夠距離。與插座單元400之組態相比,此可抑制插頭接納部分24之強度降低。
此外,插頭2之包圍壁54的形狀視供應電壓之種類而改變,使得可自插頭2之前側用視覺來檢查插頭2與插座單元22之間的對準位置。因此,可易於將插頭2插入至插座單元22中。
如圖11中所示,根據供應電壓之種類而具有各種形狀之插座單元22配置於插頭座1上。因此,插頭座1可用於各種供應電壓。插座單元22之組合可變化,而不限於圖11中所示之組合。
此實施例之插頭座1可提供以下效應。
(1)在此實施例中,插座單元22之插入凹槽23具有實質四邊形形狀,使得與插入凹槽111及201具有圓環形形狀(如圖21B、圖22A及圖22B中所示)之情況相比,插頭2插入至包圍壁54中之定向受限。此使得操作員能夠易於辨識插頭2插入至插座單元22中的定向,此便於使用。因此,操作員可易於將插頭2插入至插頭座1中且同時避免反向插入。
此外,電極插腳插入孔25A設置於中心C1上方,且接地插腳插入孔25B設置於中心C1下方。因此,可防止插頭2反向插入至插頭座1中而無需在插入凹槽23及包圍壁54處形成防反向插入結構。因此,與插頭座具備防反向插入結構之情況相比,可抑制插頭座1按比例增大。
另外,電極插腳插入孔25A及接地插腳插入孔25B具有圓形形狀,使得與電極插腳插入孔25A及接地插腳插入孔25B具有矩形形狀(如圖23A及圖23B中所示)之情況相比,接地插腳插入孔25B與電極插腳插入孔25A中之每一者之間的最小距離可增加。因此,與電極插腳插入孔25A及接地插腳插入孔25B形成為矩形形狀的情況相比,可改良絕緣強度而未使插座單元22按比例增大。
此外,由於接地插腳插入孔25B形成於插座單元22處,因此插頭座1可對應於具有接地插腳51B之插頭2以及不具有接地插腳之插頭2。
(2)在此實施例中,接地插腳插入孔25B在上下方向上位於電極插腳插入孔25A下方,使得與電極插腳插入孔及接地插腳插入孔位於實質上相同之高度水平面處的情況相比,插頭接納部分24之電極插腳插入孔25A與接地插腳插入孔25B之間的最小距離可增加。因此,有可能使電極插腳插入孔25A與接地插腳插入孔25B之間的絕緣距離增加且同時抑制插頭座1按比例增大,且亦有可能抑制插頭接納部分24之強度降低。
(3)在此實施例中,電極插腳插入孔25A之下端25a在上下方向上位於中心C1上方。因此,即使插頭2反向插入至插頭座1中,電極插腳51A仍未插入至電極插腳插入孔25A中。因此,能夠可靠地防止反向插入。另外,電極插腳插入孔25A與接地插腳插入孔25B之間的最小距離可增加。
此外,接地插腳插入孔25B在上下方向上對應於中心C1而定位,且接地插腳插入孔25B之上端25b在上下方向上位於中心C1下方。因此,與接地插腳插入孔25B之位置在左右方向上自中心C1偏向右側或左側的情況相比,電極插腳插入孔25A與接地插腳插入孔25B之間的最小距離可增加。此外,與接地插腳插入孔25B之上端25b在上下方向上定位於中心C1上方的情況相比,電極插腳插入孔25A與接地插腳插入孔25B之間的最小距離可增加。
(4)在此實施例中,傾斜區段23a形成於插入凹槽23之角處,且因此,包圍壁54之形狀根據插入凹槽23之形狀而改變。包圍壁54及插入凹槽34之形狀視供應電壓之種類而改變,使得可防止插頭2插入至用於不同供應電壓之插頭座1中。
此外,操作員可自包圍壁54之形狀而用視覺來辨識插頭2插入至插頭座1中的定向。因此,操作員可將插頭2插入至插頭座1中且同時避免反向插入。
(5)在此實施例中,傾斜區段23a形成於插入凹槽23之下部部分處(在插頭接納部分24之該側24c附近)。因此,與傾斜區段23a形成於插入凹槽23之上部部分處(插頭接納部分24之參考側24b附近)的情況相比,可獲得傾斜區段23a與插腳插入孔25之間的足夠距離。此可增加插頭接納部分24之強度且抑制插頭接納部分24之破裂,所述破裂可能由插頭2之插入及分離而引起。
(6)在此實施例中,插頭接納部分24之對應於插入凹槽23之傾斜區段23a的部分為傾斜的。因此,該插入凹槽23之寬度並未減小。
若插頭接納部分24之對應於插入凹槽23之傾斜區段23a的部分並不傾斜,則僅插入凹槽23之外周邊傾斜。因此,插頭接納部分24之外周邊與插入凹槽23之外周邊之間的寬度在插入凹槽23之傾斜區段23a處減小。然而,在此實施例中,插頭接納部分24具有對應於傾斜區段23a之傾斜區段,使得插入凹槽23之寬度並不減小。
(7)在此實施例中,插入凹槽23之傾斜區段23a根據插頭接納部分24之傾斜形狀而形成。因此,可簡單地藉由斜切該插入凹槽23及插頭接納部分24之角來獲得用於防止插頭2插入至用於不同供應電壓之插頭座1中的結構。因此,可易於製造插頭座1。
(8)在此實施例中,插座單元22之正面22a與插頭接納部分24之正面24a位於同一平面上。另外,插頭2之電極插腳51A不延伸超過包圍壁54之前端,且接地插腳51B稍延伸而超過包圍壁54之前端。歸因於此組態,在插頭2反向插入至插座單元22中時,在包圍壁54插入至插入凹槽23中之前,接地插腳51B與插頭接納部分24接觸。因此,操作員可辨識出插頭2反向插入至插座單元22中,且插頭2在反向插入狀態下不連接至插座單元22。因此,有可能防止插頭2反向插入至插座單元22中的狀態。
(9)在此實施例中,插座單元22之插入凹槽23具備將與插頭2之嚙合部分55c嚙合的包圍壁固持部分26。為此,插頭2之包圍壁54藉由插入凹槽23來支撐,且可維持插頭2插入至插頭座1中的狀態。因此,在拉動電纜部分2A時可防止插頭2無意中與插頭座1分離。
(10)在此實施例中,包圍壁固持部分26安置於兩個電極插腳插入孔25A之左側及右側處,使得與嚙合部分形成於電極插腳插入孔25A之一側處的情況相比,包圍壁54可藉由插入凹槽23而穩定地固持著,因此,可穩定地維持插頭2插入至插頭座1中的狀態。
(11)在此實施例中,插頭2之嚙合部分55c的第二傾斜區段55c2傾斜成朝著前側逐漸變寬。因此,在第二傾斜區段55c2藉由插頭2插入至插座單元22中而與插入凹槽23之外壁23c接觸時,第二傾斜區段55c2藉由第二傾斜區段55c2與外壁23c之間的接觸所致的反作用力而逐漸向內彈性變形。因此,嚙合部分55c可與包圍壁固持部分26嚙合而無需操作員進行握住鎖定單元55之操作,這樣便於使用。
(12)在此實施例中,各鎖定單元55與該包圍壁54形成為一個單元。因此,與各鎖定單元55與該包圍壁54分開形成之情況相比,構成插頭2之組件的數目可減少。
(13)在此實施例中,插座單元22配置於上下方向上,且電極插腳插入孔25A配置於左右方向上。另外,包圍壁固持部分26配置於左右方向上,使得插頭2之鎖定單元55配置於左右方向上。因此,在插頭2插入至在上下方向上彼此鄰近之插座單元22中時,可防止插頭2之鎖定單元55彼此鄰近。此可抑制插頭座1在上下方向上按比例增大。此外,操作員無需將手指插入於上下方向上彼此鄰近的插頭2之間,以便於將多個插頭2插入至插頭座1中。
(14)在此實施例中,插頭單元22配置於上下方向上;插座單元22之左或右電極插腳插入孔25A在上下方向上彼此對應而定位著;且插座單元22之接地插腳插入孔25B在上下方向上彼此對應而定位著。因此,分別對應於電極插腳插入孔25A及接地插腳插入孔25B之多個插腳接納件13在上下方向上彼此對應而定位著,此使得用於連接各插腳接納件13之插腳接納件連接部分12具有在上下方向上延伸之平板形狀。換言之,該插腳接納件連接部分12之形狀可簡化。因此,可抑制插頭座1在左右方向上按比例增大。
(第二實施例)
將參看圖12至圖15來描述第二實施例,其中本發明之插頭座經具體化為連接至埋入於建築物之牆壁中的DC插座的台用接頭(table tap)。圖15省略對電纜及插頭之說明。
將參看圖12來描述安裝於住宅H處之整個DC配電系統70。
如圖12中所示,住宅H具備用於輸出DC電力之DC電源單元71;及以DC電力操作之電裝置72。經由連接至DC電源單元71之輸出端子的DC電力供應線Wdc而將DC電力供應給電裝置72。
此外,DC斷路器73設置於DC電源單元71與電裝置72之間。DC斷路器73監視在DC電力供應線Wdc中流動之電流,且在偵測到錯誤時限制或中斷經由DC電力供應線Wdc自DC電源單元71至電裝置72之DC電力供應。
DC電源單元71基本上藉由轉換自住宅H外部供應之AC電力來產生DC電力。具體言之,來自AC電源AC之AC電力經由安裝於配電器74中之主斷路器75。接著,AC電力輸入至包含切換式電源之AC/DC轉換器76且轉換成DC電力。自AC/DC轉換器76輸出之DC電力經由控制單元77且接著輸入至DC斷路器73。此外,DC斷路器73經由電力供應線Wdc而連接至各別的DC插座80。
DC電源單元71具有用於不自AC電源供應電力之時段(例如,AC電源之電力供應故障時段或其類似者)的二次電池78a、用於產生DC電力之太陽能電池78b,及燃料電池78c。用於自AC電力產生DC電力之AC/DC轉換器76充當主電源79,而太陽能電池78b、二次電池78a及燃料電池78c充當分散式電源78。
控制單元77控制來自主電源79之DC電力及來自分散式電源78之DC電力的分配。控制單元77具有AC/DC轉換器77a,其用於使來自主電源79及分散式電源78之DC電力的DC電壓轉換成所需電壓。在需要時分配來自主源79及分散式電源78之DC電力且經由DC插座80而將其供應給電裝置72。
此處,DC插座80連接至台用接頭3(下文中,被稱作「接頭3」)之插頭3C。藉由將電裝置72之插頭72a連接至台用接頭3之插座單元22,使來自DC電源單元71之DC電力供應給電裝置72。
下文中,將參看圖13來描述接頭3之組態。此實施例之接頭3不同於第一實施例之插頭座1,不同之處在於插座單元22之數目及形狀改變且插頭3C設置於電纜3B處。在以下描述中,將描述接頭3與插頭座1之間的差異。此外,相同的參考元件符號將用於與第一實施例之部分相同的部分,且將省略對其之多餘描述。
如圖13中所說明,接頭3包含:外殼3A;電力供應部件(未圖示),其容納於外殼3A中;電纜3B,其連接至所述電力供應部件且自外殼3A延伸至外部;及插頭3C,其設置於電纜3B之與連接至所述電力供應部件之末端部分相對的另一末端部分處。外殼3A具備在上下方向上彼此隔開的四個插座單元22。另外,所述電力供應部件及插頭3C之組態與第一實施例之電力供應部件1B及插頭2之組態實質上相同。
接下來,將參看圖14以根據作為電力供應源之電力供應電路(未圖示)之種類來描述插座單元22之形狀。所述電力供應電路設置於DC電源單元71與DC插座80之間,例如設置於配電器74內部。
所述電力供應電路至少包含ELV(特低電壓)電路及SELV(安全特低電壓)電路。ELV電路及SELV電路由ICE 60950-1及IEC 60335-1來標準化。
電裝置72(參見圖12)視電力供應電路是ELV電路或是SELV電路而具有不同的內部絕緣結構。換言之,用於ELV之電裝置72使用雙絕緣結構或加強型絕緣結構。另一方面,用於SELV之電裝置72可能不會使用雙絕緣結構或加強型絕緣結構,且因此其絕緣結構較用於ELV之電裝置72的絕緣結構簡單。
在用於ELV之電裝置72連接至用於SELV之接頭3時,不會歸因於電裝置72之複雜絕緣結構而產生問題。另一方面,在用於SELV之電裝置連接至用於ELV之接頭3時,可能會歸因於電裝置72之簡單絕緣結構而產生以下問題:在對電裝置72供應危險電壓時,電裝置72被擊穿。因此,將視接頭3及插頭72a適用於ELV或是SELV來識別接頭3及插頭72a。尤其,應防止用於SELV之電裝置72與用於ELV之接頭3的錯誤連接。
為此,在用於SELV之插座單元22中,如圖14中所說明,在插入凹槽23之左下角處形成延伸凹槽23b。延伸凹槽23b自插入凹槽23之下側向上連續地延伸。相反,用於ELV之插座單元22不具備延伸凹槽23b(見圖13)。以此方式,可識別用於SELV之插座單元22及用於ELV之插座單元22。
因此,用於ELV之插頭72a可插入至用於SELV之插座單元22中,而用於SELV之插頭72a不可插入至用於ELV之插座單元22中。因此,可防止用於ELV之接頭3與用於SELV之電裝置72之間的連接。
另外,根據電力供應電路之種類,插座單元可具有另一組態,諸如:圖20A中所示之組態(第一組態),其中,延伸凹槽23b與插入凹槽23分開形成;或圖20B中所示之組態(第二組態),其中,延伸凹槽23b形成於插入凹槽23外部,亦即形成於插頭接納部分24外部。
然而,第一組態為不利的,因為插頭接納部分24之強度歸因於延伸凹槽23b與插腳插入孔25之間的距離減小而降低。在第二組態中,儘管插頭接納部分24之強度並未降低,但插座單元22歸因於延伸凹槽23b所需之空間而按比例增大。
在此實施例中,延伸凹槽23b在插入凹槽23之下部部分處自插入凹槽23連續地延伸,使得插腳插入孔25與延伸凹槽23b之間的距離長於第一組態中之所述距離。此外,延伸凹槽23b在插頭接納部分24中自插入凹槽23向上延伸。因此,可抑制插座單元22按比例增大。亦即,此實施例可解決第一組態及第二組態之問題。
如圖15中所示,接頭3之插座單元22的組合可包含具有用於識別供應電壓之種類的組態的插座單元22以及具有用於識別電力供應電路之種類(諸如,SELV電路及ELV電路)的組態的插座單元22。插座單元22之組合可不同地變化,而不限於圖15之組合。
除了第一實施例之效應(1)至(14)外,此實施例可提供以下效應。
(15)在此實施例中,延伸凹槽23b自插入凹槽23延伸,使得與延伸凹槽23b與插入凹槽23分開形成之情況相比,可抑制插座單元22之按比例增大或插頭接納部分24之強度的降低。
(16)在此實施例中,延伸凹槽23b形成於插入凹槽23之下側處,因此,與延伸凹槽形成於插腳插入孔25與插入凹槽23之間的情況相比,可改良插頭接納部分24之強度。此可抑制插頭接納部分24之破裂,所述破裂可能由插頭72a之插入及分離而引起。
插頭座1及接頭3可以各種方式修改,而不限於前述實施例之插頭座1及接頭3。以下修改不僅可應用於前述實施例,且可應用於具有不同修改組合的實施例。
在前述實施例中,藉由插入凹槽23之傾斜區段23a來識別插頭座1及接頭3之供應電壓。然而,用於識別插頭座1及接頭3之供應電壓的組態不限於此。插頭座1及接頭3之插入凹槽23的形狀可改變,使得僅供應電壓與插頭座1及接頭3之供應電壓相同的插頭2及插頭72a之包圍壁54可插入於其中。舉例而言,如圖16A中所示,可藉由切割該插入凹槽23之四個角中之一者來形成階梯狀凹座23e。此外,如圖16B中所描繪,在切割該插入凹槽23之一部分後,可形成向外突出之突起23f。根據該插入凹槽23之形狀來確定插頭2及插頭72a之包圍壁54自後側觀看時之形狀。
儘管傾斜區段23a在上述實施例中形成於插入凹槽23之下側處,但傾斜區段23a可形成於插入凹槽23之上側處。
此外,在上述實施例中,插腳插入孔25之下部部分25a定位於高於插頭接納部分24之中心C1處。然而,下部部分25a之位置不限於此,且可改變,只要在插頭2及插頭72a反向插入至插頭座1及接頭3中時有可能防止插頭插腳51插入至插腳插入孔52中便可。下部部分25a可定位於與中心C1實質上相同之水平面處。
儘管插入凹槽23及插頭接納部分24在前述實施例中形成為矩形形狀,但插入凹槽23及插頭接納部分24可形成為正方形形狀。
另外,在前述實施例中,插座單元22之接地插腳插入孔25B定位於與插頭接納部分24之中心C1相同之水平面處,且在垂直方向上位於低於電極插腳插入孔25A處。然而,接地插腳插入孔25B之位置不限於此。舉例而言,接地插腳插入孔25B可自中心C1向右偏離或向左偏離。或,接地插腳插入孔25B與電極插腳插入孔25A可定位於實質上相同高度之水平面處。
在第二實施例中,插座單元22之插腳插入孔25包含電極插腳插入孔25A及接地插腳插入孔25B。然而,插腳插入孔25之組態不限於此。舉例而言,如自圖17可見,插腳插入孔25可僅包含電極插腳插入孔25A而未具備接地插腳插入孔25B。
在第二實施例中,延伸部分23b形成於插入凹槽23之左下角處。然而,延伸部分23b之位置不限於此。舉例而言,延伸凹槽23b可形成於插入凹槽之右下角處。
延伸凹槽23b未必形成於插入凹槽23之下側處,且可形成於插入凹槽23之四個側中之任一者處。
此外,延伸部分23b未必設置於插頭接納部分24處。舉例而言,延伸部分23b可設置於插座單元22之正面22a處。
在第二實施例中,延伸凹槽23b形成於插入凹槽23之左下角處。然而,延伸凹槽23b之位置不限於此。舉例而言,在插腳插入孔25不包含接地插腳插入孔25B的圖17中所示之組態中,延伸凹槽23b可形成於插入凹槽23之下部中心部分處。在此組態中,延伸凹槽23b可形成於插入凹槽23之下部中心部分處,而與供應電壓之類型無關。
在上述實施例中,插座單元22之插入凹槽23之形狀視供應電壓之種類及/或電力供應電路之種類而改變。然而,如圖18A至圖18C中所說明,插座單元22之插入凹槽23的形狀可視供應電流之種類而部分地改變。
圖18A至圖18C繪示用於SELV及48 V之插座單元以作為實例。
電裝置需要多個供應電流,例如6 A、12 A及16 A。在此實施例中,為根據供應電流之類型來識別插座單元22,藉由在插入凹槽23處形成延伸凹槽23a'來改變插入凹槽23自前側觀看時之形狀。具體言之,在供應電流為6 A之情況下,如圖18A中所示,不形成延伸凹槽。
在供應電流為12 A之情況下,如圖18B中所說明,具有三角形橫截面之延伸凹槽23a'在右傾斜區段23a之上部部分處是在左右方向(Y方向)上向內延伸。在供應電流為16 A之情況下,如圖18C中所示,延伸部分23a'形成於兩個傾斜區段23a處。在傾斜區段23並非形成於插入凹槽23處時,延伸凹槽23a'自前側觀看時具有四邊形橫截面。
除了供應電流及供應電壓之種類外,亦可根據電力供應電路之種類(諸如,SELV電路及ELV電路)來識別插座單元。為此,如圖18A至圖18C中所示,可在用於SELV之插座單元22處形成延伸部分23b。
根據供應電壓、供應電流或電力供應電路之種類來改變插座單元22之插入凹槽23的形狀的各種實例描述於由本申請案之申請人申請的PCT申請案第PCT/IB2010/001892號中,所述PCT申請案之內容以引用方式併入本文中。
在前述實施例中,可與鎖定單元55嚙合之包圍壁固持部分26形成於插入凹槽23之左側及右側處。然而,包圍壁插入部分26之位置不限於此。舉例而言,包圍壁固持部分26可形成於插入凹槽23之上側及下側兩者處。在此情況下,可獲得與第一實施例相同之效應(9)。
雖然已關於實施例來繪示並描述了本發明,但熟習此項技術者應理解,在不脫離如以下申請專利範圍中所界定的本發明之範圍的情況下,可進行各種改變及修改。
1...插頭座
1A...外殼
1B...電力供應部件/饋電部件
1C...電纜
1D...上螺桿插入通孔
1E...下螺桿插入通孔
1F...電纜插入通孔
2...插頭
2A...電纜
2B...插頭主體
3...台用接頭
3A...外殼
3B...電纜
3C...插頭
10...實質盒形體
11...電纜連接單元
11a...第一連接單元
11a1...電極連接部分
11a2...接地連接部分
11b...第二連接單元
12...插腳接納件連接部分
13...插腳接納件
20...蓋
20A...第一蓋
20B...第二蓋
22...插座單元
22a...插座單元之正面
23...插入凹槽
23a...傾斜區段
23a'...延伸凹槽
23b...延伸凹槽
23c...插座單元之外壁
23d...插座單元之內壁
23d1...接觸部分
23f...突起
24...插頭接納部分
24a...插頭接納部分之正面
24b...參考側
24c...插頭接納部分之側
25...插腳插入孔
25A...電極插腳插入孔
25a...電極插腳插入孔之下端
25B...接地插腳插入孔
25b...接地插腳插入孔之上端
26...包圍壁固持部分
26a...面向面
50...殼套
50a...第二殼套之表面
51...插頭插腳
51A...電極插腳
51a...電極插腳之下端
51B...接地插腳
51b...接地插腳之上端
52...第一殼套
52a...凹座
53...第二殼套
53a...突起
53b...切除部分
54...包圍壁
54a...傾斜區段
54b...切除部分
54c...鎖定單元連接部分
55...鎖定單元
55a...按壓部分
55b...連接部分
55b1...突起
55c...嚙合部分
55c1...第一傾斜區段
55c2...第二傾斜區段
55c3...第三傾斜區段
55c4...第二傾斜區段之正面
56...插腳支撐部分
56a...凹座
70...DC配電系統
71...DC電源單元
72...電裝置
72a...插頭
73...DC斷路器
74...配電器
75...主斷路器
76...AC/DC轉換器
77...控制單元
77a...AC/DC轉換器
78...分散式電源
78a...二次電池
78b...太陽能電池
78c...燃料電池
79...主電源
80...DC插座
100...插頭
101...插頭插腳
102...包圍壁
103...肋狀物
110...插座單元
111...插入凹槽
112...插頭接納部分
113...鍵槽
114...插腳插入孔
200...插座單元
201...插入凹槽
202...插頭接納部分
203...插腳插入孔
300...插座單元
301...插入凹槽
302...插頭接納部分
303...插腳插入孔
304...接地插腳插入孔
400...插座單元
401...插入凹槽
402...插頭接納部分
403...插腳插入孔
404...切除凹槽
405...切除凹槽
406...切除凹槽
407...切除凹槽
408...切除凹槽
BR...配電器
BR1...AC/DC轉換器
C1...插頭接納部分之中心
C2...包圍壁之中心
CR1...包圍壁之中心
CR2...插入凹槽之中心
CR3...圓形插頭接納部分之中心
CR4...插頭接納部分之中心
J1...框架體
J11...外框架體
J12...內框架體
J13...實質平板形插座附接部件
J2...分割部件
JR...資訊架
JS...容納區段
JS1...上容納區段
JS2...下容納區段
SC1...螺桿
SC2...螺桿
圖1為繪示使用根據本發明之第一實施例之插頭座的資訊架的示意圖。
圖2A及圖2B分別為繪示第一實施例之插頭座之外觀的透視圖及所述插頭座之插座的正視圖。
圖3A繪示插頭座之正視圖、側視圖及仰視圖,且圖3B為繪示插頭座之內部結構的平面圖。
圖4為繪示可連接至插頭座之插頭的透視圖。
圖5A至圖5D為插頭之正視圖、側視圖、俯視圖及部分橫截面圖。
圖6A及圖6B為繪示插頭座與插頭之間的連接關係的透視圖及繪示插頭連接至插頭座的狀態的正視圖。
圖7A至圖7C為分別繪示在插頭連接至插頭座之前的狀態、插頭正連接至插頭座時的狀態及插頭已連接至插頭座的狀態的截面圖。
圖8A為繪示插頭連接至插頭座之狀態的截面圖,圖8B及圖8C為繪示在插頭之鎖定部分由手指按壓時插頭與插頭座斷開的狀態的截面圖,且圖8D為繪示插頭與插頭座斷開的狀態的截面圖。
圖9為解釋插頭反向插入至插頭座中之情況的插頭座之正視圖。
圖10為插頭座之插座單元的正視圖,其繪示插座單元之形狀視供應電壓之種類而進行的改變。
圖11為配置有各種形狀之插座單元的插頭座之平面圖。
圖12為繪示使用根據本發明之第二實施例的插頭座之DC配電系統的結構的示意圖。
圖13繪示第二實施例之插頭座的透視圖。
圖14為繪示插頭座之插座單元的視電力供應電路之種類而定的形狀的正視圖。
圖15為繪示配置有各種形狀之插座單元的插頭座之平面圖。
圖16A及圖16B為繪示插座單元之形狀的修改的正視圖。
圖17為配置有各種形狀之插座單元的插頭座之平面圖。
圖18A至圖18C為繪示插頭座之插座單元的視供應電流之種類而定的形狀的正視圖。
圖19繪示作為比較實例的插座單元之正視圖。
圖20A及圖20B為繪示作為另一比較實例之插座單元的正視圖。
圖21A及圖21B分別為習知插頭座之插頭及插座單元的正視圖。
圖22A及圖22B繪示作為參考實例之插頭座的插座單元之正視圖。
圖23A及圖23B繪示作為參考實例之插頭座的插座單元之正視圖。
1‧‧‧插頭座
1A‧‧‧外殼
1C‧‧‧電纜
1D‧‧‧上螺桿插入通孔
1E‧‧‧下螺桿插入通孔
10‧‧‧實質盒形體
20‧‧‧蓋
20A‧‧‧第一蓋
20B‧‧‧第二蓋
22‧‧‧插座單元
22a‧‧‧插座單元之正面
23‧‧‧插入凹槽
23a‧‧‧傾斜區段
24‧‧‧插頭接納部分
24a‧‧‧插頭接納部分之正面
24b‧‧‧參考側
24c‧‧‧插頭接納部分之側
25‧‧‧插腳插入孔
25A‧‧‧電極插腳插入孔
25a‧‧‧電極插腳插入孔之下端
25B‧‧‧接地插腳插入孔
25b‧‧‧接地插腳插入孔之上端
C1‧‧‧插頭接納部分之中心

Claims (22)

  1. 一種插頭座,包括:外殼,其具有至少一插座單元,插頭經調適以連接至所述插座單元以將DC電力供應給所述插頭,所述插頭包含具有圓桿形狀之多個插頭插腳;及實質四邊形形狀之包圍壁,其用於包圍所述插頭插腳;及電纜,其連接至所述外殼,用於將所述DC電力供應給所述外殼,其中:所述插座單元包含:插頭接納部分,其具有插入有所述插頭之所述插頭插腳的多個實質上圓形之插腳插入孔,所述插頭接納部分自其前側觀看時具有實質上四邊形形狀;及插入凹槽,其經形成以包圍所述插頭接納部分之周邊,所述插入凹槽經調適以接納所述插頭之所述包圍壁且自所述前側觀看時具有實質上四邊形形狀;且所述插腳接納孔是沿所述插頭接納部分之充當參考側的一側而配置且偏離地配置成距所述參考側較距所述參考側之相對側更近。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插頭座,其中所述插頭接納部分及所述插入凹槽中之至少一者自其前面觀看時的形狀是視供應電壓或供應電流之種類而部分地改變。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插頭座,其中所述插入凹槽自前面觀看時之所述形狀會改變,使得與所述插頭接納部分自前面觀看時具有所述實質上四邊形之形狀的情況相比,所述插頭接納部分之面積減小。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之插頭座,其中所述插入凹槽自前面觀看時之所述形狀視所述供應電壓或所述供應電流之所述種類而不同地改變,所述改變是藉由視所述供應電壓或所述供應電流之所述種類而切割所述插頭接納部分之所述實質上四邊形形狀的至少一角及沿所述插頭接納部分之外周邊而形成所述插入凹槽來進行。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插頭座,其中形狀視所述供應電壓或所述供應電流之所述種類而改變的所述插入凹槽之一部分距所述參考側之所述相對側較距所述參考側更近。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插頭座,其中所述插入凹槽自前面觀看時之所述形狀會改變,使得與所述插頭接納部分自前面觀看時具有所述實質上四邊形形狀的情況相比,所述插頭接納部分之面積增加。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或第4項所述之插頭座,其中所述插入凹槽自前面觀看時之所述形狀是藉由形成有自所述插入凹槽延伸之延伸凹槽來部分地改變。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之插頭座,其中所述延伸凹槽是藉由使所述插入凹槽之一部分延伸至所述插頭接納部分中來形成。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之插頭座,其中所述延伸凹槽經設置成距所述插頭接納部分之所述參考側之所述相對側較距所述參考側更近。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之插頭座,其中所述延伸凹槽藉由使所述插入凹槽之一部分向外延伸而形成於插座主體之正面上。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插頭座,其中所述插頭接納部分及所述插入凹槽中之至少一者自其前面觀看時的形狀是視充當電力供應源之電力供應電路之種類而部分地改變。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所述之插頭座,其中所述插入凹槽自前面觀看時之所述形狀會改變,使得與所述插頭接納部分自前面觀看時具有所述實質上四邊形形狀的情況相比,所述插頭接納部分之面積減小。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所述之插頭座,其中所述插入凹槽自前面觀看時之所述形狀視所述電力供應電路之所述種類而不同地改變,所述改變是藉由視所述電力供應電路之所述種類而切割所述插頭接納部分自前面觀看時之所述實質上四邊形形狀的至少一角及沿所述插頭接納部分之外周邊形成所述插入凹槽來進行。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所述之插頭座,其中形狀視所述電力供應電路之所述種類而改變的所述插入凹槽之一部分距所述參考側之所述相對側較距所述參考側更近。
  1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所述之插頭座,其中所述插入凹槽自前面觀看時之所述形狀會改變,使得與所述插頭接納部分自前面觀看時具有所述實質上四邊形形狀的情況相比,所述插頭接納部分之面積增加。
  1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或第13項所述之插頭座,其中所述插入凹槽自前面觀看時之所述形狀是藉由形成有自所述插入凹槽延伸之延伸凹槽來部分地改變。
  1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6項所述之插頭座,其中所述延伸凹槽藉由使所述插入凹槽之一部分延伸至所述插頭接納部分中來形成。
  1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6項所述之插頭座,其中所述延伸凹槽經設置成距所述插頭接納部分之所述參考側之所述相對側較距所述參考側更近。
  1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6項所述之插頭座,其中所述延伸凹槽藉由使所述插入凹槽向外延伸而形成於所述插座主體之所述正面上。
  2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所述之插頭座,其中所述插入凹槽自前面觀看時之所述形狀僅在所述電力供應電路為安全特低電壓(SELV)電路時才部分地改變。
  2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插頭座,其中所述插頭之所述插頭插腳包含接地插腳,且所述插頭接納部分之所述插腳插入孔包含插入有所述插頭之所述接地插腳的接地插腳插入孔。
  2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1項所述之插頭座,其中所述接地插腳插入孔經偏離地設置成較接近於所述參考側之所述相對側。
TW099126245A 2009-08-07 2010-08-06 插頭座 TWI42463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6)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9185280A JP5319448B2 (ja) 2009-08-07 2009-08-07 直流コンセント
JP2009185057A JP5308271B2 (ja) 2009-08-07 2009-08-07 直流コンセント
JP2009185059A JP5308272B2 (ja) 2009-08-07 2009-08-07 直流コンセント
JP2009185060A JP5336975B2 (ja) 2009-08-07 2009-08-07 直流コンセント
JP2009219730A JP5319473B2 (ja) 2009-09-24 2009-09-24 差込接続器
JP2009266751A JP5361678B2 (ja) 2009-11-24 2009-11-24 コンセント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112531A TW201112531A (en) 2011-04-01
TWI424633B true TWI424633B (zh) 2014-01-21

Family

ID=4354398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099126245A TWI424633B (zh) 2009-08-07 2010-08-06 插頭座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120190225A1 (zh)
EP (1) EP2462663A4 (zh)
CN (1) CN102549851A (zh)
TW (1) TWI424633B (zh)
WO (1) WO2011015925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448022B (zh) 2011-12-22 2014-08-01 Ind Tech Res Inst 智慧型插頭、插座及轉接器
US11296467B2 (en) 2012-11-06 2022-04-05 Server Technology, Inc. High outlet density power distribution unit
CA2889216A1 (en) 2012-11-06 2014-05-15 Server Technology, Inc. High outlet density power distribution unit
USD809461S1 (en) * 2013-11-06 2018-02-06 Server Technology, Inc. Outlet bank
US9685730B2 (en) 2014-09-12 2017-06-20 Steelcase Inc. Floor power distribution system
CN104682106B (zh) * 2015-02-17 2017-04-19 福州六方机电有限公司 适用于pdu的大电流输入连接器
US9949400B2 (en) 2015-04-16 2018-04-17 Sandisk Technologies Llc Front rack cable management system and apparatus
US9698577B2 (en) * 2015-05-07 2017-07-04 Sandisk Technologies Llc Portable power supply unit with bus bar adapter and tool-less connection
US9799991B2 (en) 2015-09-14 2017-10-24 Sandisk Technologies Llc Power cord retainer
CN106299885A (zh) * 2016-08-05 2017-01-04 福州六方机电有限公司 一种互联耦合器
US10054993B2 (en) 2016-10-05 2018-08-21 Sandisk Enterprise Ip Llc Airflow guide assembly and enclosure
US10529466B1 (en) * 2018-08-03 2020-01-07 Wellgreen Technology Incorporation Plug with wireless communication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1273778A (ja) * 1998-03-26 1999-10-08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ハーネスコネクタ

Family Cites Families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259705A (en) * 1979-03-27 1981-03-31 Stifter Francis J Combination surge suppressor filter
ATE17416T1 (de) * 1980-12-03 1986-01-15 Wkr Limited Elektrischer verbindungsstecker.
CA1219307A (en) * 1986-05-08 1987-03-17 Terry E. Dods Modular interconnecting wiring system with molded mating components
JP2545236Y2 (ja) * 1990-07-27 1997-08-25 ミツミ電機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プラグ
FR2704686A1 (fr) * 1993-04-30 1994-11-04 Oneill Andre Procédé et dispositif de sécurisation d'un point de distribution d'énergie, notamment une prise électrique, et appareillages électriques incluant ce dispositif.
US7171461B2 (en) * 1996-07-23 2007-01-30 Server Technology, Inc. Network remote power management outlet strip
CN2372802Y (zh) * 1998-05-20 2000-04-05 徐义锦 可更换方向的电脑电源转接多接头
CN2384332Y (zh) * 1999-06-01 2000-06-21 李秋山 一种电源插座
US6458000B2 (en) * 1999-12-30 2002-10-01 Thomas & Betts International, Inc. Power connector ground polarization insert and connector used therewith
AU2001234132A1 (en) * 2000-02-22 2001-09-03 Yoshinobu Ito Power cord connecting set
JP2001237021A (ja) * 2000-02-22 2001-08-31 Yoshinobu Ito 電源コード接続セット
US6741442B1 (en) * 2000-10-13 2004-05-25 American Power Conversion Corporation Intelligent power distribution system
US6599000B2 (en) * 2001-10-15 2003-07-29 Steven T. Nolan Interior lamp for producing white light using bright white LEDs
TWI269513B (en) * 2004-05-21 2006-12-21 Delta Electronics Inc Power converter that supplies multiple output voltages via adaptor
US7355859B2 (en) * 2005-03-08 2008-04-08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DC power port in a rack
AU2008224835C1 (en) * 2007-03-14 2013-10-03 Zonit Structured Solutions, Llc Automatic transfer switch module
US8341837B2 (en) * 2007-05-25 2013-01-01 Braunstein Zachary L Modular power distribution and control system
DE112009000697B4 (de) * 2008-03-19 2021-08-12 Vertiv Corporation Anpassbare Steckdosenleiste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1273778A (ja) * 1998-03-26 1999-10-08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ハーネスコネクタ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462663A4 (en) 2013-11-27
CN102549851A (zh) 2012-07-04
US20120190225A1 (en) 2012-07-26
EP2462663A1 (en) 2012-06-13
TW201112531A (en) 2011-04-01
WO2011015925A1 (en) 2011-02-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424633B (zh) 插頭座
JP4915975B2 (ja) 直流コンセント
JP2014154802A (ja) Usbコンセント
TWI412189B (zh) 插頭
JP5319471B2 (ja) 直流コンセント
JP5319473B2 (ja) 差込接続器
JP5319472B2 (ja) 直流コンセント
JP5330926B2 (ja) 差込プラグ
JP5443890B2 (ja) 直流コンセント
JP2011040234A (ja) 直流コンセント
JP5319470B2 (ja) 直流コンセント
JP5319448B2 (ja) 直流コンセント
JP5330948B2 (ja) 差込プラグ
JP2010055896A (ja) コンセント、プラグ及び配線装置
TWI424636B (zh) 直流電插座
JP2011040220A (ja) 直流コンセント
JP5330949B2 (ja) 差込プラグ
JP2011040233A (ja) 直流コンセント
TWI438978B (zh) 插座
JP5361678B2 (ja) コンセント
JP2011081963A (ja) 配線装置
JP2011113805A (ja) コンセント
JP2010277694A (ja) 電気機器
JP2010176983A (ja) コンセント
JP2010055895A (ja) コンセント、プラグ及び配線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