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396613B - Cutting methods of logs and planing machines - Google Patents

Cutting methods of logs and planing machines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396613B
TWI396613B TW099139995A TW99139995A TWI396613B TW I396613 B TWI396613 B TW I396613B TW 099139995 A TW099139995 A TW 099139995A TW 99139995 A TW99139995 A TW 99139995A TW I396613 B TWI396613 B TW I396613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og
abutting
abutting members
planer
cutting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09913999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119819A (en
Inventor
Masaru Koike
Original Assignee
Meinan Machinery Works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einan Machinery Works filed Critical Meinan Machinery Works
Publication of TW20111981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11981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39661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396613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7WORKING OR PRESERVING WOOD OR SIMILAR MATERIAL; NAILING OR STAPLING MACHINES IN GENERAL
    • B27LREMOVING BARK OR VESTIGES OF BRANCHES; SPLITTING WOOD; MANUFACTURE OF VENEER, WOODEN STICKS, WOOD SHAVINGS, WOOD FIBRES OR WOOD POWDER
    • B27L5/00Manufacture of veneer ; Preparatory processing therefor
    • B27L5/02Cutting strips from a rotating trunk or piece; Veneer lathes
    • B27L5/027Cutting strips from a rotating trunk or piece; Veneer lathes centreles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7WORKING OR PRESERVING WOOD OR SIMILAR MATERIAL; NAILING OR STAPLING MACHINES IN GENERAL
    • B27LREMOVING BARK OR VESTIGES OF BRANCHES; SPLITTING WOOD; MANUFACTURE OF VENEER, WOODEN STICKS, WOOD SHAVINGS, WOOD FIBRES OR WOOD POWDER
    • B27L5/00Manufacture of veneer ; Preparatory processing therefor
    • B27L5/02Cutting strips from a rotating trunk or piece; Veneer lathes
    • B27L5/025Nose-bars; Back-up roll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Wood Science & Technology (AREA)
  • Forests & Forestry (AREA)
  • Manufacture Of Wood Veneers (AREA)

Description

原木的切削方法以及刨木機
本發明係關於一邊使得原木旋轉一邊藉由刀具切削原木的切削方法以及刨木機。
用於膠合板、單板疊層材等的板材之單板,通常是藉由刨木機使得原木旋轉,用刀具進行切削而得到。
在該刨木機中,為了防止原木在切削時所受到的力而產生撓曲,並且提高成品率,需要將原木切削到儘可能小的直徑為止。
因此,申請人曾提出一種記載在日本特許第2796799號公報中之刨木機。
該刨木機的概略係顯示在第28圖的側面說明圖。
亦即,符號101是設有切削原木107用的刀具105等的刨刀座。
刨刀座101與公知的刨木機相同,插入與設在刨刀座101的陰螺紋(未圖示)吻合的第一陽螺紋103。
該第一陽螺紋103連接於使其旋轉之伺服電動機(未圖示,以下稱為“第一伺服電動機”)。
第一伺服電動機如後所述接受來自控制器(未圖示)之信號,使得第一陽螺紋103正轉/逆轉,因此,刨刀座101能夠相對於原木107之旋轉中心朝著箭頭方向往復移動。
絕對旋轉式編碼器(未圖示)與第一伺服電動機連接,用於檢測藉由第一伺服電動機的正轉/逆轉而被移動的構件的相對於被任意設定的基準位置之位置。
藉由該絕對旋轉式編碼器能夠檢測設在刨刀座101之刀具105的刀尖和原木107之旋轉中心(用主軸支持原木時,為主軸之旋轉中心)之間的距離。
符號105是設在刨刀座101的刀具,符號107是原木,符號109是從原木107用刀具105切削下來的單板。
符號111是圓盤狀旋轉體,設在緊靠刀具105前的位置,周圍設有多個突刺原木107外周面的突刺體,如後所述,沿著旋轉的原木107的軸中心線方向,有多個突刺體呈並列配置。
第二伺服電動機113的動力藉由鏈條115傳遞,驅動該圓盤狀旋轉體111以一定速度旋轉,如後所述,使得被上述突刺體所突刺的原木107朝著箭頭方向旋轉。
符號117是刀尖桿(nose bar),當藉由刀具105切削原木107時,為了減少單板109產生的背面裂縫等的裂縫,在緊靠刀具105前的位置對原木107的外周面加壓。
符號119是第一輥,其沿軸中心線方向的長度為能夠與原木107的纖維方向大致整體碰觸的長度,藉由軸承(未圖示)可從動旋轉自如地被支承在保持體(未圖示)上。
與藉由上述第一陽螺紋103之旋轉,而使刨刀座101進行移動的方式相同地,伺服電動機(未圖示,以下稱為“第三伺服電動機”)接受來自控制器(未圖示)的信號,藉由該第三伺服電動機使得第二陽螺紋121旋轉,而使該保持體藉由第二陽螺紋121,如後所述一邊受到控制一邊沿著水平方向進行移動。
與第一伺服電動機相同,絕對旋轉式編碼器(未圖示)與第三伺服電動機連接,用於檢測原木107的旋轉中心和在第一輥119的外周面在刀具105切削原木107時之與原木107外周面接觸處(以下稱為“接觸處”)之間的距離。
符號123是第二輥,係與第一輥119相同地,其沿軸中心線方向的長度為能夠與原木107的纖維方向大致整體碰觸的長度,且比第一輥119直徑小,同樣從動自如地被支承在與上述不同的另一保持體(未圖示)上。
伺服電動機(未圖示,以下稱為“第四伺服電動機”)接受來自控制器(未圖示)的信號,藉由該第四伺服電動機使得第三陽螺紋125旋轉,上述另一保持體與支撐第一輥119的保持體相同地,藉由上述第三陽螺紋125,如後所述係一邊受到控制一邊沿著垂直方向進行移動。
絕對旋轉式編碼器(未圖示)與第四伺服電動機連接,與第一輥119的情況相同地,用來檢測原木107的旋轉中心和第二輥123的接觸處之間的距離。
再有,還設有用於檢測隨著原木107旋轉而旋轉的第二輥123的圓周速度的旋轉式編碼器(未圖示),將其資訊資訊傳送給控制器。
以這種方式設置的刨刀座101、第一輥119以及第二輥123的移動係按照以下的方式進行控制,而藉由刀具105對原木107進行切削。
藉由與第一伺服電動機連接的絕對旋轉式編碼器可知原木107的旋轉中心和刀具105的刀尖之間的距離r,藉由設在第二輥123的旋轉式編碼器可得知原木107的圓周速度x。
根據上述r及x在控制器計算原木107的每單位時間的轉數(以下稱為“轉數”)n。
圓盤狀旋轉體111如上所述係以一定的速度被驅動旋轉,因此,原木107的圓周速度x大致一定。
接著,在控制器中係根據轉數n的數值,向第一陽螺紋103的伺服電動機發出信號使其作動,以使得原木107每旋轉一周,刨刀座101朝著原木107移動的距離成都保持為一定。
其結果,刨刀座101將會移動,當然距離r的數值也會依序地變小,可是,如上所述原木107的圓周速度x係一定,與該變化的距離r的數值對應,刨刀座101的移動速度變快。
根據上述r及x的數值來決定刨刀座101的移動速度的控制器對於第二陽螺紋121的伺服電動機也發出如下所述的使其作動的信號。
亦即,使得第三伺服電動機進行作動,以使得第一輥119的接觸處位於隔著原木107而與刀具105的刀尖成為對稱的位置,換言之,在第28圖中,從原木107的旋轉中心向左側離開距離r的位置,正確地說,請參照第9圖,係位於後述的阿基米德螺線曲線(以下稱為“曲線”)上,且與刨刀座101之向著原木107進行移動相對應地,第一輥119也一邊保持著相對於上述刀尖的位置關係,一邊向著原木107作水平移動。
其結果,即使藉由刀具105進行切削,使得原木107的直徑依序地變小,第一輥119仍將繼續與原木107的周面保持碰觸地進行移動。
同樣地,控制器對於第四伺服電動機也是使其進行作動,而使得第二輥123的接觸處位於從原木107的旋轉中心朝下方離開距離r的位置,同樣地,正確地說,係位於成為上述曲線上的位置,且與刨刀座101之向著原木107側的移動相對應地,向著原木107作垂直移動。
在這種刨木機中,能防止原木因切削受到的力量而撓曲,而可獲得所希望厚度的單板,同時,與使用主軸支承原木的兩橫截面使其旋轉的情況相比,能切削原木直到很小直徑為止,可提高成品率。
[專利文獻1]日本特許第2796799號公報
可是,即使是這種刨木機,隨著刀具105切削原木107的進行,如僅顯示第28圖的主要部分的第29圖所示,若繼續被切削的原木107的直徑變小的話,則刨刀座101和第二輥123將會相碰,或第一輥119和第二輥123將會相碰,因此無法切削原木107直到比圖示更小的直徑。
因此,存在著無法進一步提高成品率的問題。
本發明係為了解決目前這樣的問題,其目的在於:提供能以抵接構件來持續支撐原木,使得切削進展直至原木直徑變得更小,而能夠提高成品率的原木的切削方法以及刨木機。
為了解決上述的問題,本發明在刨木機中,在支承旋轉的原木的至少兩個抵接構件上,在各自沿著上述原木的軸中心線方向上隔開間隔而從抵接面向著內方形成適當深度的凹部,上述凹部的形狀是設成:在其中一方的抵接構件的上述凹部,另一方的抵接構件的沒有形成上述凹部的地方係與其相對,且能夠進入的形狀。
從開始切削原木起,或隨著切削進展,原木的直徑成為所定數值之後,就使上述兩個抵接構件成為上述進入狀態,來支承原木。
這些就是最主要的特徵。
以下說明本發明的效果。
本發明能夠以抵接構件來持續支承原木,使得切削進展直到原木直徑變成更小為止,因此具有提高成品率的優點。
以下係根據附圖來說明本發明之實施形態。
在第1圖中,符號101是與第19圖說明的刨刀座相同的刨刀座,同樣設有第一陽螺紋103,刀具105,圓盤狀旋轉體111,電動機113,鏈條115,以及刀尖桿117。
符號3是一對主軸,藉由液壓缸(未圖示)的作動,在待機位置和支承位置之間可往復移動自如,上述待機位置係即使刀具105接近以雙點鏈線所示的原木W的旋轉中心也不會碰觸到原木W之與原木W分開的位置,上述支承位置係分別與原木W的兩木材橫截面壓接的位置。
一對主軸3當位於支承位置時,可旋轉自如地支承原木W,且如後所述,也可以藉由伺服電動機(未圖示,以下稱為“第五伺服電動機”)來驅動原木W進行旋轉,在其被驅動旋轉時,轉速可以變更自如。
再者,一對主軸3中的其中一方係與用於檢測每單位時間的旋轉數的旋轉式編碼器(未圖示)連接,可將旋轉數資訊資訊輸入到後述的控制器79。
刀具105之與主軸3的軸中心線方向平行方向上的長度係形成為比原木W的纖維方向長度更長一些。
符號5是用於支承原木W周面的第一背撐裝置,其構成方式如下。
符號7是在第2圖的左右方向兩側隔開間隔分別配置的第一基台,第六伺服電動機9固定在各第一基台7上。
第六伺服電動機9也連接著絕對旋轉式編碼器(未圖示)。
符號11是與各第六伺服電動機9相連接的第四陽螺紋,為了將第四陽螺紋保持在一定位置,可旋轉自如地插入於同樣地被固定在各第一基台7上的第一軸承13。
符號15是形成有螺紋的陰螺紋,其與第四陽螺紋11吻吻合。
符號17是第一支承台,係在第2圖的左右方向兩側隔開間隔分別配置的第二基台19上,上述第一支承台17係被固定在由固定單元21a及滑動單元21b所構成的第一線性軸承21的滑動單元21b(參照第4圖)。藉此,第一支承台17係可相對於第二基台19水平移動自如。
陰螺紋15在插入有第四陽螺紋11的狀態下,在第2圖的左右方向,分別被固定在各第一支承台17的外側的側面上。
在兩個第一支承台17之間,如第5圖所示,使得垂直的第一鋼板17a和水平的第二鋼板17b分別以兩片互成直角地固定形成截面成為長方形的箱型安裝單元18,將該箱型安裝單元18之沿著第2圖左右方向的兩端,分別固定在各第一支承台17上的狀態進行設置。
在各第一支承台17的第1圖左右方向上之成為主軸3側的右側側面上,在第3圖的左右方向上之兩端部各設有一個軸承23,在箱型安裝單元18的相同方向上的中央部,在朝主軸3側突出固定的安裝單元17c上固定了兩個軸承23。
上述軸承23之在於第3圖左側第一支承台17的軸承23和中央部左側的軸承23之間,同樣地,在於右側第一支承台17的軸承23和中央部右側的軸承23之間,分別配置有第一軸25,上述兩個第一軸25係將直徑小的兩端部25a插入到各軸承23,而被保持成可旋轉自如。
在第一軸25上,在如後所述之成為切削中旋轉的原木W的軸中心線方向的第2圖、第3圖的左右方向上隔開間隔,並且其軸中心線是與原木W的軸中心線成為同一平面上的位置上,配置有多個第一背撐輥27,以使得在後述的第一背撐體61所相對之處,形成有第一背撐體61可進入的凹部。
藉由公知的鍵及鍵槽來固定各第一背撐輥27與第一軸25,藉此,各第一背撐輥27和第一軸25係可成為一體旋轉自如。
此外,在兩個第一軸25的其中一方側,在第2圖左側的第一軸25的右側端部附近,設有環狀構件29以及第一齒輪31,為了可以從動旋轉自如,藉由軸承(未圖示)設置了與第一背撐輥27相同直徑且寬度較狹窄的環狀構件29,上述第一齒輪31比環狀構件29直徑小,可與環狀構件29成一體旋轉。
在第一齒輪31上,係如第2圖所示,經由與第一齒輪31嚙合的第二齒輪33,設有旋轉式編碼器35,用於檢測環狀構件29的每單位時間的轉數,而向後述的控制器79發送信號。
在第3圖中的雙點鏈線Z-Z是表示通過一對主軸3的旋轉中心的假想線。
再者,在第2圖左右方向上,在左側的第一軸25的左端端部25a和相同方向右側的第一軸25的右端端部25a上,(此處,僅僅說明後者),係如從第2圖的單點鏈線G-G朝箭頭方向觀察時的局部截面說明圖的第8圖所示,同樣地藉由鍵及鍵槽來固定各第一鏈輪37。
此外,在第一鋼板17a的下部,如第8圖所示,固定著電動機39,在電動機39的旋轉軸上,在與上述同樣方式固定的第二鏈輪41和第一鏈輪37之間掛設第一鏈條43。
電動機39藉由第一鏈條43驅動第一背撐輥27朝向第8圖所示箭頭方向旋轉,第一背撐輥27的圓周速度係如後所述地設定為與圓盤狀旋轉體111的圓周速度相同。
在上述構成方式中,藉由第六伺服電動機9使得第四陽螺紋進行正轉/逆轉,就能夠使得第一支承台17及箱型安裝單元18相對於第二基台19朝向第1圖箭頭所示的水平方向進行往復移動。
此外,絕對旋轉式編碼器(未圖示)與第六伺服電動機9相連接,該絕對旋轉式編碼器用於檢測該移動的第一支承台17之在於上述水平方向上的位置(正確地說,如第9圖所示,係與第一背撐輥27在於相同方向上的接觸處P的位置)。
且將該位置資訊輸入到後述的控制器79。
位於第2圖下方的符號49是第二支承台,如第2圖、第3圖、及第5圖所示,第二線性軸承51將固定單元51a固定在第一支承台17,上述第二支承台49係固定在該第二線性軸承51的滑動單元51b。藉由,第二支承台49係可相對於第一支承台17上下移動自如。
在水平方向朝主軸3側突出的載置台53在第2圖左右方向上係隔開間隔係有多個固定在第二支承台49上,在各載置台53的下面,係如第5圖所示,固定著肋片55,當受到朝著下方的力量時,可使得載置台53不易撓曲。
此外,在各載置台53的上面,係如第2圖及第5圖所示,固定著第三線性軸承57的固定單元57a。又,在各第三線性軸承57的滑動單元57b上,係如第2圖所示,設有一個板片59,其具有擴及全部滑動單元57b的長度,且沿著第5圖左右方向的寬度即為其寬度。藉由,板片59係可在上述左右方向移動自如。
在板片59之與主軸3的相反側,係如第5圖及第6圖所示,垂直地固定著側板59a,在側板59a上形成有可與後述的第五陽螺紋吻吻合的陰螺紋(未圖示)。
又,在板片59上,係如第2圖、第5圖所示,固定著如下所述的多個第一背撐體61。
各第一背撐體61的形狀係如第5圖所示,上端側面61a為水平,且在第2圖的左右方向上的寬度係比在相同方向上鄰接的各第一背撐輥27的間隔小一些,在第5圖中,相對於上側端面61a,主軸3側端面61b係形成為垂直,在主軸3的相反側,斜面61c係形成為朝左下方傾斜。
上述第一背撐體61之在第2圖的左右方向上的位置係設為:與在相同方向上鄰接的各第一背撐輥27的各間隔相對的位置,如後所述,設為沿著第2圖的左右方向隔開間隔的位置,當第一背撐體61相對於第一支承台17上昇時,可使各第一背撐體61能夠進入上述各間隔內。
符號63係如第5圖、第6圖所示,是設有絕對旋轉式編碼器的第七伺服電動機,分別被固定在第二支承台49的主軸3側的面的兩處,與上述相同地用於檢測第一背撐體61在水平方向上的位置。
符號63a是與第七伺服電動機63相連接之可旋轉及停止自如的第五陽螺紋。
第五陽螺紋63a插通在側板59a的上述陰螺紋。
在上述構成方式中,根據以後述方式設定的控制器79向第七伺服電動機63發送的旋轉/停止作動信號,以及從傳遞到控制器79之從絕對旋轉式編碼器得到的第一背撐體61位置的信號,可使第五陽螺紋63a進行正轉/反轉/停止作動。
其結果,相對於載置台53,能夠使得板片59,即第一背撐體61朝第5圖的左右方向移動,以及在希望位置停止自如。
符號65是在第2圖的左右方向上隔開間隔固定在第一鋼板17a上的第二空壓缸,以如後所述方式來設定的壓力的壓縮空氣經由軟管(未圖示)被連續供給,藉此,係如第5圖所示,其第二活塞桿65a的前端係以一定的力量持續與第二支承台49的上面碰觸。
符號67係如第7圖所示,為第二鏈條,如後所述,其兩端分別連接,其中間部掛設在以如後所述方式設置的鏈輪75上。
亦即,安裝台77在第2圖的左右方向上的兩端的下方部分別被固定在第一基台7,且在第1圖的右側的面,下方部係如第4圖所示,也是被固定在第二基台19上,而第二鏈條67的一端是被固定在上述安裝台77的上部。
另一方面,第二鏈條67的另一端係如第7圖所示,被固定在第二支承台49的上端。
鏈輪75係藉由第二軸承73而可從動旋轉自如地被支承在第二軸71上,該第二軸71被固定在設在第二鋼板17b上面的保持構件69上。
在此,預先說明藉由設有第二鏈條67而可使得第一支承台17進行移動,以及與此相伴的第二支承台49的移動。
如後所述,當藉由刀具105切削原木W而得到厚度T的單板時,在第1圖中,接受來自控制器79的信號,以預先決定的移動速度,第一支承台17在第二基台19上朝主軸3側進行移動。
於是,在第7圖中,第一支承台17係與箱型安裝單元18一起朝右方向遠離安裝台77。
另一方面,因為第二鏈條67的長度一定,藉由上述第一支承台17及箱型安裝單元18的移動,張力作用在第二鏈條67,藉由第二線性軸承51而可上下移動自如地設在第一鋼板17a上的第二支承台49係上昇達到與第一支承台17的移動距離相等的距離。
該第二鏈條67的長度,係以:在切削原木W的過程中之上述第一支承台17的移動中,相對於正在被切削的原木W之各構件成為以下所述的位置關係的方式來決定的。
亦即,第9圖係表示從木材橫截面側觀看原木時之主要構件的位置關係的示意圖,當藉由刀具105切削旋轉的原木W以便得到厚度T的單板Y時,刀具105的刀尖通過原木W的軌跡在第9圖中用雙點鏈線來表示,係成為假想的阿基米德螺線曲線(以下與上述相同,稱為“曲線”)。
第9圖中,位於曲線的最外側的實線表示在該時刻的原本W的外周,各曲線的外側的線和內側的線的間隔就成為單板的厚度T。符號Q係表示原木W的旋轉中心。
調整第二鏈條67的長度,以使得第一背撐輥27的接觸處P以及第一背撐體61的上側端面61a位於表示該原木W外周的曲線上。
該位置關係,當改變單板厚度的情況下,需要改變以第二鏈條67來連接的距離,為此,係藉由適當手段使得該距離可以改變自如。
例如,在安裝台77形成陰螺紋,在第二鏈條67的安裝台77側的端部形成與該陰螺紋吻合的陽螺紋,可旋轉自如地安裝該陽螺紋,可以利用陽螺紋向該陰螺紋的的旋轉所產生的插入量來調整該距離。
另外,第二空壓缸65係設為被注入一定壓力的壓縮空氣的狀態。其壓力被設為下述的數值:亦即,不會妨害第一支承台17在第二基台19上朝主軸3側移動時,藉由對第二鏈條67作用的張力,第二支承台49上升,並且,如後所述,當結束切削原木W,而第一支承台17朝著離開主軸3的方向移動,以便於進行切削下一個原木W的情況下,若第二鏈條67的上述張力消失的話,則第二支承台49能夠下降。
如上所述,從木材橫截面看,在圍繞著原木W的狀態下,配置有:刨刀座101,第一背撐輥27以及第一背撐體61。
控制器79係如下所述,構成為可輸入各種資訊,並根據上述資訊使得各構件進行作動。
本發明的實施例係如上所述的構成方式,此處將說明其作動如下。
最初,操作者預先將藉由刀具105切削原木W所能夠得到單板厚度T的資訊輸入到控制器79。
作為初始狀態,係如上所述,預先調整第二鏈條67的長度。
另一方面,預先將用第1圖的雙點鏈線來表示的原木W的兩個木材橫截面的大致中央部夾持在一對主軸3之間。
在該狀態下,使得一對主軸3旋轉,藉由刀具105開始切削,由於原木W的形狀每根不同,因此,例如進行如下方式的設定,使得上述各構件位於與開始旋轉的原木W不會碰觸的充分分開的位置。
亦即,利用目視方式的手工作業,刀具105的位置到達與被切削的原木充分分開的位置,將促使第一伺服電動機作動的信號送向控制器79,使得刨刀座101移動到第1圖的右側之待機位置。
另外,與刨刀座101的作動連動,從控制器79發出促使第六伺服電動機9及第七伺服電動機63作動的信號,與第9圖所示的情況相同地,第一背撐輥27的外周面的接觸處P,第一背撐體61的上端側面61a總是位於從上述移動後的刀具105的刀尖位置起沿著原木W的旋轉方向的上述曲線上。
因該作動所產生的第二鏈條67的作用,以及同樣地與上述作動連動而從控制器79發出信號,促使第七伺服電動機63作動,第一背撐體61也在主軸3的旋轉中心的大致正下方,且在上述曲線的上述線上,到達距離原木的外周面充分分開的位置上。
將上述的設定方式作為初始狀態。
為了從上述狀態開始切削原木W,若操作者將利用手工作業的作動信號發送給控制器79的話,則控制器79將會發出促使主軸3的伺服電動機、第一伺服電動機、第六伺服電動機9、以及第七伺服電動機63進行作動的信號。
其結果,主軸3即原木W進行旋轉,因第一陽螺紋103的旋轉,促使刨刀座101朝著主軸3移動,因第四陽螺紋11的旋轉,促使第一背撐裝置5朝著主軸3移動。
在該刨刀座101的移動中,藉由第一伺服電動機所具備的絕對旋轉式編碼器,依序地變化的刀具105的刀尖和主軸3的旋轉中心之間的距離的值(以下稱為“距離L1”)的資訊一直被輸入到控制器79中。
從被輸入距離L1資訊的控制器79將促使主軸3的轉速變化的作動信號輸出到主軸3的伺服電動機,如上所述,使得藉由主軸3旋轉的原木W之在被刀具105切削處的圓周速度與圓盤狀旋轉體111的圓周速度相等。
再者,如上所述,從主軸3的旋轉式編碼器也將其旋轉速度資訊輸入到控制器79。
根據該資訊,在控制器79計算主軸3旋轉一周所需要的時間S1,將藉由刀具105切削原木W所得到的單板的厚度設為所希望的值T,發出促使第一伺服電動機進行作動的信號,以使得每經時間S1,就促使刨刀座101朝向第1圖中由主軸3所支承旋轉的原木W僅僅移動距離T。
其結果,刨刀座101雖然進行移動,但其移動距離能夠藉由設在第一伺服電動機的絕對旋轉式編碼器來確認,可將該資訊傳遞給控制器79來進行控制。
另一方面,從控制器79也向第六伺服電動機9發送促使其進行作動的信號,使得第一背撐裝置5每當主軸3旋轉一周就朝向原木W僅僅移動距離T。
其結果,第一背撐裝置5進行移動,其移動距離能夠藉由設在第六伺服電動機9的絕對旋轉式編碼器來確認,可將該資訊傳遞給控制器79來進行控制。
另外,第一支承台17係構成第一背撐裝置5的一部分,固定在第一支承台17的第一背撐輥27係朝向原木W移動,第二支承台49則是如上述第二鏈條67那樣地,相對於第一支承台17繼續上升。
再者,如上所述,第一支承台17朝第1圖所示的右方向移動之結果,在該狀態下,第一背撐體61係從主軸3的大致正下方位置朝右方向錯開。
但是,藉由將設在第六伺服電動機9的絕對旋轉式編碼器的資訊傳遞給控制器79,促使第七伺服電動機63進行作動,使第五陽螺紋63a旋轉,而促使第一背撐體61朝向左側移動與第一支承台17之朝第1圖所示的右方向的移動距離相等的距離。
該移動距離也可藉由設在第七伺服電動機63的絕對旋轉式編碼器來進行確認。
其結果,在原木W切削中呈連續移動的刀具105的刀尖,第一背撐輥27的接觸處P,以及第一背撐體61的上側端面61a會互相接近,隨時都處於第9圖所示曲線上。
藉由上述這樣的各個構件的作動,利用刀具105依照如下所述的方式來切削原木W。
原木W是自然物體,形狀各不相同,而且,在外周部有凹凸。
為此,在剛開始切削後,原木W在被主軸3支承其木材橫截面的狀態下,受到從圓盤狀旋轉體111及主軸3傳遞來的力量而進行旋轉,藉由刀具105進行斷續性的切削,可以一定的厚度獲得不連續狀的單板Y。
這時的原木W的外周係與第9圖作為原木W外周所示的實線不同,亦即,係成為在實線的旋轉方向上,有許多個局部性地凹向內側的地方的狀態。
因此,第一背撐輥27及第一背撐體61係一邊斷續地與旋轉的原木W的外周面相碰,一邊支承該原木W。
若上述切削進一步進行的話,則會如與第7圖相對應的第10圖所示,被主軸3所支承的原木W大致成為圓柱形,而能得到連續成帶狀的單板Y。
在該狀態下,由於上述的構成方式,第一背撐輥27的接觸處P係位在相對於原木W呈大致水平的位置上,第一背撐體61係位在相對於原木W大致正下方的位置,分別與原木W的外周面持續性地相接觸。
在第10圖至第14圖中,為方便起見,設在刨刀座101上的構件僅僅顯示出刀具105,刀尖桿117,以及圓盤狀旋轉體111。
更進一步繼續切削的話,則如第11圖所示,如果由與第一伺服電動機連接的絕對旋轉式編碼器檢測到:原木W的直徑在該狀態下,若繼續進行切削的話,將會接近於刀具105碰觸到主軸3的這種程度的值的話,則該信號將會發送到控制器79。
於是,控制器79就對於主軸3的油壓缸(未圖示)發出促使主軸3各自移動到與原木W分開的待機位置的作動信號。
其結果,原木W僅由圓盤狀旋轉體111、第一背撐輥27以及第一背撐體61所支承,利用來自圓盤狀旋轉體111的力量而旋轉,繼續由刀具105進行切削。
在該狀態的切削中,如上所述,因主軸3離開了原木W,因此能夠從第11圖的狀態進一步繼續進行切削。
隨著繼續切削,同樣地在第11圖中,朝著原木W的旋轉中心,從右側,係有刨刀座101即刀具105及圓盤狀旋轉體111進行移動,而從左側,係有第一背撐輥27進行移動,從下側,係有第一背撐體61進行移動。
這時,刀具105的刀尖,第一背撐輥27的接觸處P,以及第一背撐體61的上側端面61a互相更為接近,隨時都處於第9圖所示的曲線上。
在該階段的切削中,主軸3係離開原木W,因此,不能使用主軸3來檢測原木W旋轉一周所需要的時間。
於是,如上所述,使用與原木W的外周面相接觸的從動旋轉的環狀構件29,代替主軸3來檢測上述時間。
亦即,將藉由旋轉編碼器35來檢測的環狀構件29之每單位時間的旋轉數,以及從與第六伺服電動機9連接的絕對旋轉式編碼器所獲得的第一背撐輥27之與原木W相抵接處和原木W的旋轉中心之間的距離都輸入到控制器79。
在控制器79係從上述旋轉數來計算原木W的圓周速度,從上述距離來計算原木W的外周長度,藉由將外周長度除以圓周速度,計算出原木W旋轉一周所需要的時間S2。
該時間S2係隨著原木W切削進行而變小,從控制器79根據時間S2向各伺服電動機發出信號,與上述相同地,使得原木W每旋轉一周,刨刀座101及第一支承台17朝向原木W移動的距離保持成一定。
因此,能夠繼續獲得上述厚度的單板Y。
當然,即使在該階段,也是根據來自控制器79的作動信號,使得第七伺服電動機63進行作動,繼續進行控制,以使得第一背撐體61位於原木W的旋轉中心的大致正下方位置。
在上述刀具105及圓盤狀旋轉體111,第一背撐輥27及第一背撐體61的移動過程中,第一背撐輥27和第一背撐體61互相進一步接近,如上所述,在與第2圖所示的左右方向上相鄰接的各第一背撐輥27的空間相對的位置上,配置著第一背撐體61。
因此,因應於隨著切削的進行而依序地小徑化的原木W,第一背撐輥27及第一背撐體61係如上所述地進行移動,不久,原木W的直徑將會成為在第12圖中之第一背撐輥27的外周面和第一背撐體61的斜面61c互相重疊的那種直徑。
這種重疊時的原木W的直徑(如上所述地,能夠得到連續帶狀的單板時的原木W的木材橫截面的外周形狀,正確地說並不是圓,而是上述曲線的一部分,但是為了方便起見,稱之為直徑)係由:第一背撐輥27的直徑以及相對原木W旋轉中心的位置,也就是由:第一背撐體61的上側端面61a及斜面61c的形狀來決定的。
若從該狀態進一步進行切削,原木W的直徑變得更小的話,則如第13圖及作為第13圖的原木W附近的局部放大說明圖的第14圖所示,第一背撐體61將會進入上述互相鄰接的各第一背撐輥27的空間內,而不會妨害互相的移動。
因此,原木W繼續由第一背撐輥27的外周面以及第一背撐體61的上側端面61a所支承,而被進行切削。
相對於第一背撐體61的上側端面61a,刨刀座側端面61b被形成垂直,因此,如第14圖所示,即使原木W成為更小徑,第一背撐體61也不會與刀具105等設在刨刀座101上的各構件相碰。
其結果,能夠一邊藉由第一背撐輥27及第一背撐體61來支承原木W,一邊持續進行良好的切削,直到成為迄今為止不可能切削的小直徑,例如:10mm左右為止。
若進一步繼續切削,藉由與第一伺服電動機連接的絕對旋轉式編碼器來檢測到刨刀座101已經到達第14圖所示位置的話,則接受到該信號的控制器79將會發出促使第一伺服電動機、第二伺服電動機113、第六伺服電動機9、以及第七伺服電動機63的作動停止的信號。
其結果,將會結束原木W的切削作業。
接著,根據操作者的輸入信號,將會發出促使第一伺服電動機、第六伺服電動機9、以及第七伺服電動機63與上述相反的逆旋轉的信號,使得刨刀座101、第一背撐裝置5朝向初始位置後退以進行待機。
當該第一背撐裝置5後退時,在第5圖中,相對於第二支承台49,來自第二鏈條67所作用的朝上方的力量消失,僅僅作用著從第二空壓缸65的第二活塞桿65a朝下方推壓的力量。
因此,當上述原木W的切削結束時,原本係朝箱型安裝單元18的上方移動的第二支承台49就很容易下降,同樣地朝向初始位置移動。
此時,因來自第二空壓缸65的力量,在第二鏈條67中作用有張力,因此,第二鏈條67不會脫離鏈輪75。
以下則是藉由反覆上述的作動,即可一根一根地切削原木W。
其次,說明變更例如下。
1)在上述實施例中,第一背撐體61係採用與原木W進行滑動的構件,但是,也可以採用藉由軸承而被支承成可從動旋轉自如的旋轉體。這種情況下,旋轉體的直徑儘可能地小的話,就可使得原木W能夠切削到儘可能小的直徑。
2)在上述實施例中,與切削中的原木W的外周面相碰的兩個構件為第一背撐輥27及第一背撐體61,若隨著切削的進行而逐漸小徑化的原木W的直徑變成預先設定的數值的話,就使得第一背撐體61進入到互相鄰接的各第一背撐輥27的空間內。
可是,也可以製作成使得這兩個構件一體化,預先互相使得另一方側進入到其中一方側的凹部,且兩個構件的位置關係不產生變化。
亦即,第15圖是主要部分的側面說明圖,第16圖是從第15圖的單點鏈線H-H觀看箭頭方向的圖,是除去原木W後的狀態的正面說明圖。也就是製作成如第16圖所示的構成方式。
符號81是第二背撐輥,在第三軸83上,係在切削中旋轉的原木W的軸中心線方向上隔開間隔,以與第一背撐輥27相同的結構固定於該第三軸83。
符號85是第三背撐輥,同樣地在第四軸87上,係在原木W的軸中心線方向上隔開間隔,同樣地固定於該第四軸87。
第二背撐輥81及第三背撐輥85係如第16圖所示,製作讓另一方側的各輥能夠進入其中一方側的互相鄰接的輥與輥之間的形狀及間隔。
第二背撐輥81及第三背撐輥85與上述實施例的第一背撐輥27的構造相同。
亦即,兩輥81及85雖然未圖示,但是係藉由軸承可旋轉自如地保持在與第一支承台17相同的支承構件(以下,稱為“支承構件R”)上,且藉由電動機39的驅動而可旋轉,在兩個輥81及85之其中一方,具有與用於計算原木W的圓周速度的環狀構件29、旋轉編碼器35等相同的結構。
另一方面,給予原木W旋轉力量的圓盤狀旋轉體111及刀具105雖然未圖示,但係與上述實施例相同地,設置在刨刀座101上。
是以,從木材橫截面看,以圍繞著原木W的狀態,配置著刨刀座101、第二背撐輥81及第三背撐輥85。
支承構件R係與第一支承台17相同地,被控制成對應於刨刀座的移動而進行移動。
在這種構成方式中,係與最初參照第1圖來說明的情況相同地,在利用主軸3保持原木W並使其旋轉的狀態下,使得刨刀座及支承構件R如上所述地朝向原木W移動,與上述實施例相同地,藉由刀具105來切削原木W。
此時,在原木W成為圓柱狀,正確地說,原木W的外周成為上述曲線的一部分之前,第二背撐輥81及第三背撐輥85係與原木W的外周面進行斷續性的相接觸。
另外,若原木W成為圓柱狀,則第二背撐輥81及第三背撐輥85就如第15圖所示,係與原木W的外周面進行連續性的接觸,隨著原木W的逐漸小徑化,第二背撐輥81及第三背撐輥85之與原木W接觸的位置將會互相地逐漸接近。
接著,繼續切削,與上述實施例相同,若檢測到原木W的直徑成為預先設定的值的話,則使得主軸3離開原木W之後,原木W一邊由圓盤狀旋轉體111、第二背撐輥81及第三背撐輥85所支承,一邊藉由來自圓盤狀旋轉體111的力量使其旋轉,藉由刀具105來繼續進行切削。
若在該狀態下繼續切削的話,則如第17圖所示,原木W之與第二背撐輥81及第三背撐輥85的接觸處將會變化到更接近的位置,能夠藉由第二背撐輥81及第三背撐輥85繼續予以支承,直到原木W的直徑變得更小為止,因而可提高成品率。
若想要在第17圖狀態下,讓原木W的直徑變成所希望的最小值的話,只要將第二背撐輥81及第三背撐輥85的位置關係及直徑的數值設定成:第二背撐輥81及第三背撐輥85的外周面不抵達較之通過原木W的旋轉中心的垂線即單點鏈線K-K更靠近刀具105側的數值即可。
3)在上述實施例及變更例中,若隨著切削進展逐漸小徑化的原木W的直徑變成所定值的話,則使得主軸3離開原木W,並且繼續進行切削,但是,也可以不使得主軸3離開,而繼續進行切削。
這種情況下,係將主軸3採用:公知的多重主軸,例如,在小徑主軸的外側設有大徑主軸,且相對於各原木W的木材橫截面可往復移動自如的雙重主軸。
原木W直徑大時,以該雙重主軸的大徑及小徑的兩個主軸如上述實施例那樣地支承原木W使其旋轉,若隨著切削原木W變成小徑,則使得大徑的主軸離開原木W,繼續進行切削。
當然,無法切削原木W直到其變成比小徑的主軸直徑更小的直徑,但是,如上所述,藉由第一背撐輥27及第一背撐體61,或第二背撐輥81及第三背撐輥85來支承原木W,因此,能夠防止原木W因切削時所受到的力量而撓曲,能夠獲得所希望厚度的單板。
4)在上述實施例及變更例中,最初在藉由主軸3來支承原木W的狀態下,由刀具105開始進行切削。
但是,若是預先大致加工成圓柱狀的原木W的話,則也可以不使用主軸3,僅僅藉由圓盤狀旋轉體111、第一背撐輥27及第一背撐體61、或第二背撐輥81及第三背撐輥85來支承原木W,就開始進行切削。
5)在上述實施例及變更例中,切削原木W時,係使得刨刀座101、第一背撐裝置5、或第二背撐輥81、第三背撐輥85一起朝向原木W的旋轉中心移動,但是,也可以不使刨刀座101移動,而在一定位置進行待機,並促使第一背撐裝置5,或第二背撐輥81、第三背撐輥85朝著相同方向移動。相反地,也可以促使刨刀座101移動,而使得第一背撐裝置5,或第二背撐輥81、第三背撐輥85在一定位置進行待機。
這種情況下,只要將相對於原木W的旋轉一周之使其移動側的構件的移動距離設為上述實施例中的移動距離的二倍即可。
6)在上述參照第15圖至第16圖來說明的變更例中,為了減少原木W旋轉時的阻力,將與原木W外周面接觸的構件採用如第二背撐輥81及第三背撐輥85那樣的旋轉體,但是,也可以將其中的一方使用阻力大一些之表面平坦的滑動體。
亦即,例如第18圖所示,將抵接構件87與第二背撐輥81及第三軸83作成一體來構成第二背撐體89,以代替第15圖的第三背撐輥85。
在抵接構件87上,如圖所示,上端部附近沿著第三軸83的軸中心線方向隔開間隔,形成多個缺口部,以便第二背撐輥81能進入。
另外,與此相反,抵接構件87之除了缺口部以外的上端部,係成為進入沿著上述第二背撐輥81的軸中心線方向的互相鄰接的輥與輥之間的狀態。
該抵接構件87係設有與原木W的外周面相抵接的傾斜面87a。
這種情況下,相對於原木W的旋轉一周,係藉由促使刨刀座101和第二背撐體89的至少其中一方側,朝向上述原木W的方向移動所定量,而能夠使得第二背撐輥81及傾斜面87a繼續與原木W的外周面相抵接,並且藉由刀具來切削原木W。
促使原本支承著原木W的主軸3離開原木W的時期,以及原木W預先加工成為大致圓狀的情況的對應方式,只要以與採用第15圖所示的第二背撐輥81及第三背撐輥85來切削原木W的情況相同的方式來加以對應即可。
7)在上述所示實施例及變更例中,係藉由設在與圓盤狀旋轉體111相對位置上的第一背撐輥27及第一背撐體61,或第二背撐輥81及第三背撐輥85,或第二背撐體89來支承原木W的外周面,但也可以再加上與原木W外周面相抵接而予以繼續支承的旋轉體等的其他構件。
8)在上述所示實施例及變更例中,係以圓盤狀旋轉體111來作為旋轉驅動體,為了減少原木W因刀具105切削時所發生的單板的背面裂縫,係在緊靠刀具105的前方,使用了對原木W的外周面加壓的刀尖桿117。
但是,也可以在緊靠刀具105的前方,設有兼有作為旋轉驅動體的功能以及作為刀尖桿的功能的構件,例如僅僅表示主要部分的第19圖所示,設有藉由電動機(未圖示)來驅動旋轉的輥桿91,來代替上述圓盤狀旋轉體111及刀尖桿117。
這種情況下,為了提高向原木W傳遞的旋轉力量,可以在輥桿91的外周面上形成凹凸。
9)在上述所示實施例中,可以作如下的變更。
在本變更例中,將具有與原木W的外周面抵接的抵接面的兩個抵接構件設為互相獨立支承,且可移動。
本變更例的構成方式,係在上述實施例的第1圖所示的構成方式中,主軸3以及主軸3右側的刨刀座101等的構件,同樣地也是具備用於使得第一陽螺紋103旋轉的具有絕對旋轉式編碼器的第一伺服電動機。
另外,在上述實施例的第一背撐裝置5中的第一基台7,連接絕對旋轉式編碼器(未圖示)的第六伺服電動機9,第四陽螺紋11,第一軸承13,陰螺紋15,第一支承台17,將兩端固定在兩第一支承台17的水平的第二鋼板17b,安裝單元17c,第二基台19,第一線性軸承21,軸承23,第一軸25,第一背撐輥27,環狀構件29,第一齒輪31,第二齒輪33,旋轉式編碼器35等等的構件,在本變更例中也是各自以同樣的狀態來配置使用。
下面,參照附圖說明本變更例之與上述實施例不同的構成。
第20圖是本變更例之與第1圖的第一背撐裝置5相當的第二背撐裝置131的側面說明圖。
第21圖是從第20圖的單點鏈線L-L觀看箭頭方向的說明圖。第22圖是從第21圖的單點鏈線M-M觀看箭頭方向時顯示後述的第二背撐體133以及與其關連各構件的平面說明圖。第23圖是從第22圖的單點鏈線N-N觀看箭頭方向的局部截面說明圖。第24圖是顯示從第23圖狀態到後述的第二背撐體133的上升狀態、升降台135處於最上位置狀態的作動說明圖。第25圖是從第21圖的單點鏈線S-S觀看箭頭方向的局部截面說明圖。第26圖是表示本變更例的原木W的切削開始時的說明圖。第27圖是表示本變更例的原木W的切削結束時的說明圖。
符號133係與上述實施例的第一背撐體61相當,是在後述升降台135的上面,分別藉由固定台133c而被固定的多個的第二背撐體。
各第二背撐體133在其上側端面形成的缺口部,埋入固定著由難以磨耗的材質所構成的片材133a,且上側端面係形成水平的平坦面。
第二背撐體133係如第23圖所示,其刨刀座101側端面133b係相對於上側端面61a形成垂直。
上述第二背撐體133與上述實施例的第一背撐體61同樣地設置成:在第21圖中,能夠進入以與上述實施例相同位置關係設置的互相鄰接的第一背撐輥27彼此之間的位置及大小。
符號135是升降台,在上部固定著第二背撐體133,係如第21圖所示,係以與切削的原木W的纖維方向的長度對應的長度左右相連在一起。
在升降台135的第21圖所示的左右兩端部,固定著第一連接構件137,在第22圖中僅表示左側,該第一連接構件137用於將由後述的陽螺紋141的旋轉所產生的上下移動的力量傳遞給升降台135。
在各第一連接構件137的第23圖所示的離開主軸3側的端部,分別形成上下貫通的陰螺紋139,在第23圖所示狀態下,相對於垂直方向,朝向上方逐漸地形成向左傾斜5度。
與陰螺紋139吻合的陽螺紋141插通於各陰螺紋139。
在各陽螺紋141的下端,連接著固定在基台143上的第八伺服電動機145,陽螺紋141係根據來自後述第二控制器的信號,兩個第八伺服電動機145能夠以預先設定的轉速互相同步,進行正轉/逆轉及停止。在第八伺服電動機145,如後所述,設有絕對旋轉式編碼器(未圖示),用於檢測第二背撐體133的上側端面和主軸3的旋轉中心之間的距離。
另一方面,在各第一連接構件137之第23圖中所示的主軸3側,係如第21圖及第22圖所示,將第二連接構件147固定設置在升降台135以及各第一連接構件137上。
符號149是沿著第21圖的左右方向,相對於各第二連接構件147的外側端部而分別設置的支柱。
各支柱149的主軸3側的面149a在第20圖所示狀態下,隨著朝向上方,而逐漸形成向左傾斜5度。
如第20圖及第22圖所示,在面149a上設有第四線性軸承151,將其滑動單元151b與第二連接構件147予以固定。
藉由上述的構成方式,各第八伺服電動機145係如後所述地接受來自控制器159的控制信號,以如上所述的方式進行旋轉,以使得各陽螺紋141同步正轉/逆轉及停止。
因各陽螺紋141作動引起的各陽螺紋141插通的陰螺紋139的作用,而促使與各第一連接構件137一體的升降台135上下移動及停止。
又,與各第一連接構件137一體的升降台135的移動,因上述第四線性軸承151的作用,係沿著與各支柱149的面149a的滑動單元151b平行的方向被導向。
亦即,升降台135在第23圖中沿著箭頭所示方向,隨著朝向上方,逐漸向左傾斜5度的路徑,上下移動及停止。
再者,第二背撐體133的大小及配置位置,係按照下列方式來構成。
第23圖係表示升降台135移動到最下方時的位置,在該狀態下,在第23圖中,從第二背撐體133的片材133a的上側端面的右側角部例如:30mm程度左側處位於主軸3的旋轉中心正下方。
另一方面,第24圖係表示升降台135處於最上位置狀態,為方便說明起見,用黑色圓Q來表示主軸3的旋轉中心,第二背撐體133的片材133a的上側端面的右側角部係位於該旋轉中心的正下方位置。
第二背撐體133的大小及配置位置,係如上所述的構成方式,在第23圖狀態下,從主軸3的旋轉中心到片材133a的上側端面的距離,在本變更例中,係如後所述,係成為一邊使得第二背撐體133及片材133a與原木的外周面相抵觸一邊進行切削的情況下之可切削原木的最大半徑。
當然,在第23圖中,若使得片材133a的左右方向的長度更長,增加陽螺紋141的朝下方的長度,使得升降台135從圖示位置更進一步下降的話,則能夠使得上述最大半徑更大。
在第20圖及第21圖中,符號27係與上述實施例相同,係為被設有多個的第一背撐輥。
又,僅僅說明第一軸25的左端端部25a,係如第25圖所示,用於以與上述實施例相同的圓周速度來驅動第一背撐輥27旋轉的電動機153係被固定在第二鋼板17b的下面。
採用與上述實施例相同的方法將第三鏈輪155固定在電動機153的旋轉軸153a上。
又,與上述實施例相同地,將第一鏈輪37固定在第一軸25的左端端部25a。
如第25圖所示,藉由將第三鏈條157掛設在上述兩個鏈輪37,155上,將電動機153的動力傳遞到第一背撐輥27,使其進行旋轉。
如第21圖所示,在第一軸25的右端端部25a也設有電動機153,與在上述第一軸25的左端端部25a側的電動機153同步,使得第一背撐輥27旋轉。
再者,如後所述,設有控制器159,係一邊藉由絕對旋轉式編碼器進行檢測,以使得移動的各構件位於設定的位置,一邊檢測各自對應構件的位置,並且向各伺服電動機發送作動信號。
在上述構成方式中,控制器159的構成方式如下。
亦即,與上述實施例相同,若預先設定單板厚度T的話,則從控制器159發出藉由第一伺服電動機使得第一陽螺紋103旋轉的信號,相對於主軸3旋轉一周,使得刨刀座101朝向主軸3側僅僅移動距離T。
藉由設在第一陽螺紋103的絕對旋轉式編碼器,檢測設在上述正在移動中的刨刀座101的刀具105的刀尖位置,和主軸3的旋轉中心之間的距離,將該資訊傳遞到控制器159。
又,還藉由分別設在第六伺服電動機9以及第八伺服電動機145的絕對旋轉式編碼器,向控制器159傳送從主軸3的旋轉中心到第一背撐輥27的接觸處P以及第二背撐體133的片材133a上側端面的各距離的資訊。
根據上述資訊,控制器159向第六伺服電動機9以及第八伺服電動機145發出如下所述之控制各構件使其作動的信號。
亦即,即使相對於旋轉中心Q的刀具105的刀尖位置依序地變化,也能夠與上述實施例的第9圖的情況同樣地,在於由上述T所決定的阿基米德螺線曲線(以下與上述實施例相同,稱為“曲線”),且在通過上述刀尖沿原木W的旋轉方向連續的大致半週份的上述曲線上,相對於旋轉中心Q,在與上述刀尖相反側,第一背撐輥27的接觸處P繼續位於上述曲線上,第二背撐體133的片材133a的上側端面繼續位於旋轉中心Q的大致正下方的位置,亦即,與第9圖的第一背撐體61的上側端面61a相同的位置。
在上述這種構成方式中,原木W的切削係以下述方是進行。
最初係與上述實施例相同,操作者預先將藉由刀具105切削原木W所得到單板的厚度T的資訊輸入控制器159,將第1圖中用雙點鏈線表示的原木W的兩個木材橫截面的大致中央部夾持在一對主軸3之間。
在該狀態下,與上述實施例相同地,使得一對主軸3旋轉,當使得原木W開始旋轉時,促使刨刀座101、第一背撐輥27以及第二背撐體133一邊保持在上述曲線上的位置,一邊各自移動到各構件不與原木W相碰觸的位置待機。
接著,與上述實施例相同地,若操作者將藉由手工作業的作動信號送向控制器159以使得主軸3旋轉的話,則刨刀座101、第一背撐輥27以及第二背撐體133就會一邊保持上述曲線上的位置,一邊各自向著主軸3即原木W的旋轉中心進行移動。
其結果,係與上述實施例相同地,可切削原木W而得到單板。
若繼續上述切削,用主軸3所支承的原木W大致成為圓柱狀,則可得到連續成為帶狀的單板Y。
若進一步繼續切削,接近到刀具105將會接觸到主軸3程度的值的話,則與上述實施例同樣地,控制器159就對於主軸3的油壓缸(未圖示),發出促使主軸3移動到離開原木W的待機位置的信號。
其結果,原木W僅僅由圓盤狀旋轉體111、第一背撐輥27以及第二背撐體133所支承,由來自圓盤狀旋轉體111的力量使其進行旋轉,繼續藉由刀具105來進行切削。
這種情況下的原木W的轉速係與上述實施例相同,根據由設在第一陽螺紋103的絕對旋轉式編碼器所得到的刀具105的刀尖位置和主軸3的旋轉中心之間的距離,以及與原木W的外周面抵接旋轉的環狀構件29的每單位時間的旋轉數,在控制器159求取。
若進一步繼續切削的話,係如第27圖所示,原木W的直徑變得更小,則與上述實施例相同,第二背撐體133將會進入上述互相鄰接的各第一背撐輥27的空間內,能夠不妨害地互相移動而繼續進行切削。
因此,係藉由第一背撐輥27的外周面以及第二背撐體133的片材133a的上面來繼續支承原木W,直到切削成為很小徑為止。
此後,結束切削,開始執行下一個原木切削等的工作係與上述實施例相同地進行。
在第23圖所示的狀態下,在各第一連接構件137上,使得陰螺紋139隨著朝向上方,逐漸形成向左傾斜5度。
因此,隨著切削進展,原木W直徑變小,在第23圖中,第二背撐體133一邊上升一邊向左側移動。
該進行移動的理由係與上述實施例相同。
10)在上述說明的實施例及變更例中,係使得刨刀座及抵接構件一起朝著原木的旋轉中心移動,藉由刀具來切削原木,可是,也可以將某一方固定在一定位置,而使另一方朝著上述旋轉中心移動。
雖然本發明已經以較佳實施例揭露如上所述,然其並非用以限定本發明,任何熟習此項技藝者,在不脫離本發明之精神和範圍內,仍可作些許的更動與潤飾,因此本發明之保護範圍係以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者為準。
1...刨刀座
3...主軸
5...第一背撐裝置
7...第一基台
17...第一支承台
27...第一背撐輥
49...第二支承台
61...背撐體
67...第二鏈條
91...輥桿
101...刨刀座
111...圓盤狀旋轉體
131...第二背撐裝置
133...第二背撐體
135...昇降台
139...陰螺紋
141...陽螺紋
143...基台
149...支柱
第1圖是實施例的側面說明圖。
第2圖是從第1圖的單點鏈線A-A觀看箭頭方向的說明圖。
第3圖是從第2圖的單點鏈線B-B觀看箭頭方向的平面說明圖。
第4圖是從第2圖的單點鏈線C-C觀看箭頭方向的局部截面側面說明圖。
第5圖是從第2圖的單點鏈線D-D觀看箭頭方向的局部截面側面說明圖。
第6圖是從第2圖的單點鏈線E-E觀看箭頭方向的局部截面側面說明圖。
第7圖是從第2圖的單點鏈線F-F觀看箭頭方向的局部截面側面說明圖。
第8圖是從第2圖的單點鏈線G-G觀看箭頭方向的局部截面側面說明圖。
第9圖係以示意圖表示一邊使得原木旋轉一邊用刀具切削時從木材橫截面側觀看原木時,刀具的刀尖通過原木的軌跡之假設阿基米德螺線曲線和主要構件。
第10圖是說明原木W的切削狀態的作動說明圖。
第11圖是說明原木W的切削狀態的作動說明圖。
第12圖是說明原木W的切削狀態的作動說明圖。
第13圖是說明原木W的切削狀態的作動說明圖。
第14圖是第13圖的原木W附近的局部放大說明圖。
第15圖是變更例的主要部分的側面說明圖。
第16圖是從第15圖的單點鏈線H-H觀看箭頭方向的圖,係除去原木W狀態的正面說明圖。
第17圖是說明原木W的切削狀態的作動說明圖。
第18圖是變更例的側面說明圖。
第19圖是變更例的側面說明圖。
第20圖是變更例的與第1圖的第一背撐裝置5相當的背撐裝置131的側面說明圖。
第21圖是從第20圖的單點鏈線L-L觀看箭頭方向的說明圖。
第22圖是從第21的單點鏈線M-M觀看箭頭方向、表示第二背撐體133以及與其有關聯各構件的平面說明圖。
第23圖是從第22圖的單點鏈線N-N觀看箭頭方向的局部截面說明圖。
第24圖是表示從第23圖的狀態至第二背撐體133處於最上位置狀態的作動說明圖。
第25圖是從第21圖的單點鏈線S-S觀看箭頭方向的局部截面說明圖。
第26圖是表示變更例的原木W的切削開始時的說明圖。
第27圖時表示變更例的原木W的切削結束時的說明圖。
第28圖是以往裝置的側面說明圖。
第29圖是以往裝置的作動說明圖。
W...原木
Y...單板
17c...安裝單元
23...軸承
27...第一背撐輥
61...第一背撐體
61a...第一背撐體61的上側端面
61b...第一背撐體61的側端面
61c...第一背撐體61的斜面
101...刨刀座
105...刀具
111...圓盤狀旋轉體
117...刀尖桿

Claims (8)

  1. 一種原木(W)的切削方法,包括以下工序:將刨刀座(101)以及兩個抵接構件(27、61;27、133)配置成從木材橫截面側觀看係圍繞著原木(W)的狀態的工序,該刨刀座(101)係設有旋轉的旋轉驅動體(111)以及刀具(105),該兩個抵接構件(27、61;27、133)係具有與原木(W)的外周面抵接的抵接面,上述兩個抵接構件(27、61;27、133)分別都具有:在上述原木(W)的軸中心線方向上隔開間隔而從上述抵接面向著內方形成適當深度的凹部,在其中一方的抵接構件(27)的上述凹部係與另一方的抵接構件(61、133)之未形成上述凹部的地方相對,且上述凹部係形成可供該未形成上述凹部的地方進入之形狀;藉由使得上述兩個抵接構件(27、61;27、133)和旋轉驅動體(111)分別朝向上述原木(W)移動,藉由上述兩個抵接構件(27、61;27、133)和旋轉驅動體(111)一邊保持上述原木(W),一邊藉由旋轉驅動體(111)使得上述原木(W)旋轉,同時,上述的移動方式係將相對於原木(W)旋轉一周的移動距離設為一定,並藉由上述刀具(105)來切削上述原木(W)的工序;若藉由上述的切削而使得原木(W)的直徑成為所定值的話,則上述移動的兩個抵接構件(27、61;27、133)彼此之間,係另一方的抵接構件(61、133)之未形成上述凹部 的地方進入其中一方的抵接構件(27)的上述凹部,藉此上述兩個抵接構件(27、61;27、133)繼續保持與上述原木(W)抵接的狀態,並且繼續進行上述原木(W)的切削的工序。
  2. 一種原木(W)的切削方法,包括以下工序:藉由一對主軸(3)旋轉自如地支承原木(W)的兩個木材橫截面的工序;將刨刀座(101)以及兩個抵接構件(27、61;27、133)配置成從木材橫截面側觀看係圍繞著原木(W)的狀態的工序,該刨刀座(101)係設有旋轉的旋轉驅動體(111)以及刀具(105),該兩個抵接構件(27、61;27、133)為具有可與原木(W)的外周面抵接的抵接部之可各自單獨移動自如的兩個抵接構件(27、61;27、133),上述兩個抵接構件(27、61;27、133)分別都具有:在上述原木(W)的纖維方向上隔開間隔而從上述抵接部向著抵接構件(27、61;27、133)內方形成適當深度的凹部,在其中一方的抵接構件(27)的上述凹部係與另一方的抵接構件(61、133)之未形成上述凹部的地方相對,且上述凹部係形成可供該未形成上述凹部的地方進入之形狀;藉由使得一對主軸(3)以所定的每單位時間的旋轉數旋轉,以使得上述原木(W)以上述旋轉數旋轉的工序;檢測出旋轉中的上述原木(W)旋轉一周所需要的時間的工序;使得刨刀座(101)朝向上述主軸(3)僅僅移動對於上述時間所設定的距離,同時,沿著由上述距離及旋轉數所決 定之作為上述刀具(105)的刀尖通過原木(W)的軌跡的阿基米德螺線曲線,也就是從原木(W)的木材橫截面側觀看時,沿著從上述刀具(105)的刀尖位置起假想的上述曲線,在朝著原木(W)旋轉方向連續旋轉一周為止的期間的上述曲線上,一邊保持上述兩個抵接構件(27、61;27、133)之與上述原木(W)抵接處位於上述曲線上的狀態,一邊使得上述兩個抵接構件(27、61;27、133)向著上述主軸(3)各自移動,一邊藉由旋轉驅動體(111)以及上述兩個抵接構件(27、61;27、133)來支承原木(W),一邊使其旋轉,並且藉由刀具(105)來切削原木(W)的工序;若藉由上述的切削而使得原木(W)的直徑成為所定值的話,則向著上述原木(W)旋轉中心移動的上述兩個抵接構件(27、61;27、133)彼此之間,係另一方的抵接構件(61、133)之未形成上述凹部的地方進入其中一方的抵接構件(27)的上述凹部,上述兩個抵接構件(27、61;27、133)之與上述原木(W)的抵接處係繼續保持在上述位置的狀態,並且繼續進行上述原木(W)的切削的工序。
  3. 一種原木(W)的切削方法,包括以下工序:藉由一對主軸(3)旋轉自如地支承原木(W)的兩個木材橫截面的工序;將刨刀座(101)以及兩個抵接構件(81、85;81、87)配置成從木材橫截面側觀看係圍繞著原木(W)的狀態的工序,該刨刀座(101)係設有旋轉的旋轉驅動體(111)以及刀具(105),該兩個抵接構件(81、85;81、87)為具有可與原 木(W)的外周面抵接的抵接部的一體化的兩個抵接構件(81、85;81、87),上述兩個抵接構件(81、85;81、87)分別都具有:在上述原木(W)的纖維方向上隔開間隔而從上述抵接部向著抵接構件(81、85;81、87)內方形成適當深度的凹部,在其中一方的抵接構件(81)的上述凹部係與另一方的抵接構件(85、87)之未形成上述凹部的地方相對,且上述凹部係形成可供該未形成上述凹部的地方進入的狀態;藉由使得一對主軸(3)以所定的旋轉數旋轉,使得上述原木(W)以上述旋轉數旋轉的工序;檢測出旋轉的上述原木(W)旋轉一周所需要的時間的工序;使得刨刀座(101)朝著上述主軸(3)僅僅移動對於上述時間所設定的距離,同時,沿著由上述距離及旋轉數所決定之作為上述刀具(105)的刀尖通過原木(W)的軌跡的阿基米德螺線曲線,也就是從原木(W)的木材橫截面側觀看時,沿著從上述刀具(105)的刀尖位置起所假想的上述曲線,在朝著原木(W)旋轉方向連續旋轉一周為止的期間的上述曲線上,一邊保持上述兩個抵接構件(81、85;81、87)之與上述原木(W)抵接處位於上述曲線上的狀態,一邊使得上述兩個抵接構件(81、85;81、87)向著上述主軸(3)移動,一邊藉由旋轉驅動體(111)以及上述兩個抵接構件(81、85;81、87)來支承原木(W),一邊使其旋轉,並且藉由刀具(105)來切削原木(W)的工序。
  4. 一種刨木機,包括:一對主軸(3),係可旋轉自如地支承原木(W)的兩個木材橫截面;驅動裝置,係驅動一對主軸(3)的至少其中一方以希望的轉速進行旋轉或停止旋轉;刨刀座(101)以及兩個抵接構件(27、61;27、133),從一對主軸(3)的其中一方之該主軸(3)側來觀看另一方的主軸(3)時,係分別設在圍繞著該主軸(3)的位置,且相對的位置上;在上述刨刀座(101),係設有第一移動構件(103),其包括用於切削上述原木(W)的刀具(105)以及旋轉驅動體(111),該旋轉驅動體(111)在上述刨刀座(101)係被保持在上述刀具(105)附近之與上述原木(W)抵接的位置,用於使得上述原木(W)以希望的圓周速度進行旋轉,上述第一移動構件(103)係使得上述刨刀座(101)向著上述原木(W)以希望的速度移動;上述兩個抵接構件(27、61;27、133)係在上述主軸(3)的旋轉方向上隔開間隔設置,這兩個抵接構件(27、61;27、133)分別都具有:在上述主軸(3)的中心線方向上隔開間隔而從上述抵接面向著內方形成適當深度的凹部,上述凹部係設在當兩個抵接構件(27、61;27、133)接近時,其中一方的抵接構件(27)的上述凹部,係可供另一方的抵接構件(61、133)之未形成上述凹部的地方能夠進入的位置上,且設有可使得上述兩個抵接構件(27、61;27、133)各自以希望的速度及方向進行移動的第二移動構件(9) 及第三移動構件(63、145);第一檢測構件,用來檢測上述主軸(3)的中心線和上述刀具(105)的刀尖之間的第一距離;第二檢測構件(29、35),用來檢測旋轉的上述原木(W)旋轉一周所需要的時間;控制構件(79),使得第一移動構件(103)作動,以使得刨刀座(101)朝向支承在上述主軸(3)上的原木(W)僅僅移動對於由上述第二檢測構件(29、35)檢測到的時間預先設定的第二距離;沿著由上述第二距離及根據上述時間所求得的每單位時間的上述原木(W)的旋轉數所決定之作為上述刀具(105)的刀尖通過原木(W)的軌跡的阿基米德螺線曲線,也就是,沿著從原木(W)的木材橫截面側看時之從上述刀具(105)的刀尖位置起所假想的上述曲線,在朝著原木(W)旋轉方向連續旋轉一周為止的期間的上述曲線上,上述控制構件(79)輸出信號,使得上述第二移動構件(9)及第三移動構件(63、145)作動,以使得兩個抵接構件(27、61;27、133)朝向上述原木(W)各自移動,並且繼續保持上述兩個抵接構件(27、61;27、133)之與上述原木(W)的抵接處係位於上述曲線上的狀態。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述的刨木機,其中,第二檢測構件是用來檢測上述主軸(3)的每單位時間的旋轉數的檢測構件。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述的刨木機,其中,第二檢測構件(29、35)是從與上述原木(W)直接相抵 接而進行從動旋轉的旋轉體(111)來檢測上述原木(W)的每單位時間的旋轉數的檢測構件。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至第6項中任一項所述的刨木機,其中,兩個抵接構件(27、61)的其中一方的抵接構件(61)配置在主軸(3)的中心線的大致正下方的位置,該抵接構件(61)的上側端面(61a)設在從下方與原木(W)外周面相抵接的位置,上述其中一方的抵接構件(61)之與另一方的抵接構件(27)相對的面(61c)實質上係朝向下方遠離刨刀座(101)的傾斜面,同樣地,刨刀座(101)側的面實質上係以垂直面(61b)來構成。
  8. 一種刨木機,包括:刨刀座(101);支承台(7),係與上述刨刀座(101)隔開間隔,且呈相對配置;第一移動構件(9、103),係以令刨刀座(101)及支承台(7)接近的方式,使得至少其中一方朝著原木(W)方向移動;刀具(105),係被保持在上述刨刀座(101)上,用於切削旋轉的原木(W);旋轉驅動體(111),係利用上述刨刀座(101)被保持在上述刀具(105)附近,與原木(W)相抵接的位置,可使得上述原木(W)旋轉;至少兩個抵接構件(27、61),係在上述支承台(7)上, 在上述原木(W)旋轉方向上隔開間隔,設在其抵接面與上述原木(W)外周面相抵接的位置,上述兩個抵接構件(27、61)分別都具有:在上述旋轉的原木(W)的軸中心線方向上隔開間隔而從上述抵接面向著內方形成適當深度的凹部,該凹部係設在當兩個抵接構件(27、61)接近時,其中一方的抵接構件(27)的上述凹部可供另一方的抵接構件(61)之未形成上述凹部的地方能夠進入的位置上;第二移動構件(9、63),係設在兩個抵接構件(27、61)的至少其中一方上,以便能夠在上述支承台(7)上,在上述兩個抵接構件(27、61)互相分開的位置,和上述另一方的抵接構件(61)之未形成上述凹部的地方進入上述其中一方的抵接構件(27)的上述凹部的位置之間做適當的選擇;直徑檢測構件,藉由上述旋轉驅動體(111)驅動上述原木(W)旋轉,利用上述刀具(105)切削上述原木(W),而上述直徑檢測構件係用來檢測直徑依序地減少的上述原木(W)的直徑;控制構件(79),係因應從上述直徑檢測構件所得到的上述直徑值,使得第一移動構件(9、103)及第二移動構件(9、63)作動,以使得上述旋轉驅動體(111)及各抵接構件(27、61)追隨上述原木(W)外周面持續相抵接,若上述直徑值比預先設定的值小的話,則控制構件(79)就發出信號,以使得處於互相分開位置上的上述兩個抵接構件(27、61)依序地移動到上述進入位置。
TW099139995A 2009-11-19 2010-11-19 Cutting methods of logs and planing machines TWI39661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9263497 2009-11-19
JP2010176941A JP5554657B2 (ja) 2009-11-19 2010-08-06 原木の切削方法及びベニヤレース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119819A TW201119819A (en) 2011-06-16
TWI396613B true TWI396613B (zh) 2013-05-21

Family

ID=4363873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099139995A TWI396613B (zh) 2009-11-19 2010-11-19 Cutting methods of logs and planing machines

Country Status (10)

Country Link
US (2) US9079329B2 (zh)
EP (1) EP2324978B1 (zh)
JP (1) JP5554657B2 (zh)
CN (1) CN102069513B (zh)
AU (1) AU2010241495B2 (zh)
CA (1) CA2722568C (zh)
MY (1) MY156975A (zh)
NZ (1) NZ589317A (zh)
RU (1) RU2463158C2 (zh)
TW (1) TWI396613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FI20115939L (fi) * 2011-09-26 2013-03-27 Raute Oyj Viilusorvin telajärjestely
CN108656287B (zh) * 2018-05-17 2020-12-15 漳州市炯辉机械有限公司 一种自动化高掌控型的旋切设备
CN110466024B (zh) * 2019-08-28 2021-11-30 莆田市在梦里贸易有限公司 一种可以在将圆木剥皮后使圆木自动滚落的剥皮机
JP7450918B2 (ja) * 2019-12-16 2024-03-18 株式会社名南製作所 単板の切断選別装置
CN111267181B (zh) * 2020-01-15 2021-12-07 荆门市美饰家智能家居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百叶窗窗架切割模块
RU2740940C1 (ru) * 2020-03-12 2021-01-21 Общество с ограниченной ответственностью "СВЕЗА" Чурак для получения лущёного шпона, способ его изготовления и способ получения лущёного шпона
CN111873081A (zh) * 2020-07-31 2020-11-03 曲佳龙 一种自动切割木块设备
KR102466570B1 (ko) * 2021-07-15 2022-11-11 한국생산기술연구원 핀-온-디스크 시험시 나선 궤적의 비틂각도 오차를 계산하는 방법 및, 이를 구현하는 컴퓨터 프로그램을 기록하고 컴퓨터로 읽을 수 있는 기록매체
CN114393458B (zh) * 2022-01-11 2023-01-06 广东联塑日利门业有限公司 一种木门精准调控智能化成套加工方法及装置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141038A (en) * 1990-07-06 1992-08-25 Meinan Machinery Works, Inc. Apparatus for feed controlling in a centerless veneer lathe
JPH11268011A (ja) * 1998-03-25 1999-10-05 Meinan Mach Works Inc ベニヤレースでの原木切削方法およびベニヤレース
CN101318338A (zh) * 2008-05-13 2008-12-10 江苏江佳机械有限公司 双面刨叠式刨削压脚装置
TWM353813U (en) * 2008-09-19 2009-04-01 Mick & Amp Jack Machinery Co Ltd Improved transportation platform structure for wood planer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SU582093A1 (ru) * 1975-09-01 1977-11-30 Кировский Политехнический Институт Способ изготовлени шпона
JPS5391499A (en) * 1977-01-21 1978-08-11 Meinan Machinery Works Veneer lathe
IT1188691B (it) * 1986-05-22 1988-01-20 Lorenzo Cremona Sfogliatrice rotativa,per la trasformazione di un tronco di legno in fogli,provvista di un dispositivo antiflessione del tronco di tipo perfezionato
US4979120A (en) * 1988-11-28 1990-12-18 The Coe Manufacturing Company Control system for automatic adjustment of lathe knife pitch
JP2805167B2 (ja) * 1990-02-28 1998-09-30 株式会社名南製作所 ベニヤレースの原木支持ロールの押圧方法
JP2570947Y2 (ja) * 1992-05-29 1998-05-13 株式会社名南製作所 ベニヤレースにおける原木支持装置
US5711358A (en) * 1995-12-26 1998-01-27 Willis; Bobby G.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making vertical grain wood strands
JP3676535B2 (ja) * 1996-04-22 2005-07-27 株式会社名南製作所 ベニヤレースにおけるバックアップロールの歩送り制御方法及びベニヤレースにおけるバックアップロール装置
JP3665162B2 (ja) * 1996-12-20 2005-06-29 株式会社名南製作所 ベニヤレース
JP2796799B2 (ja) * 1997-06-27 1998-09-10 株式会社名南製作所 ベニヤレース
JP4080757B2 (ja) * 2001-02-06 2008-04-23 株式会社名南製作所 ベニヤレース
CN2465920Y (zh) * 2001-02-28 2001-12-19 周金生 木工旋切机
EP1547740B1 (en) * 2003-12-24 2008-01-30 Meinan Machinery Works, Inc. Veneer lathe and method of cutting wood block by the veneer lathe
US7370680B2 (en) * 2006-03-03 2008-05-13 Carlos Alberto Fernando Fezer Lathe having movable spindles and method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141038A (en) * 1990-07-06 1992-08-25 Meinan Machinery Works, Inc. Apparatus for feed controlling in a centerless veneer lathe
JPH11268011A (ja) * 1998-03-25 1999-10-05 Meinan Mach Works Inc ベニヤレースでの原木切削方法およびベニヤレース
CN101318338A (zh) * 2008-05-13 2008-12-10 江苏江佳机械有限公司 双面刨叠式刨削压脚装置
TWM353813U (en) * 2008-09-19 2009-04-01 Mick & Amp Jack Machinery Co Ltd Improved transportation platform structure for wood planer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069513A (zh) 2011-05-25
NZ589317A (en) 2012-01-12
MY156975A (en) 2016-04-15
EP2324978A3 (en) 2012-03-14
CA2722568C (en) 2013-08-13
RU2463158C2 (ru) 2012-10-10
JP2011126265A (ja) 2011-06-30
RU2010147260A (ru) 2012-05-27
CA2722568A1 (en) 2011-05-19
EP2324978A2 (en) 2011-05-25
US20150041021A1 (en) 2015-02-12
TW201119819A (en) 2011-06-16
JP5554657B2 (ja) 2014-07-23
US9079329B2 (en) 2015-07-14
US20110114223A1 (en) 2011-05-19
US9764494B2 (en) 2017-09-19
AU2010241495B2 (en) 2012-05-17
CN102069513B (zh) 2013-11-13
EP2324978B1 (en) 2014-02-19
AU2010241495A1 (en) 2011-06-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396613B (zh) Cutting methods of logs and planing machines
JP6378825B2 (ja) 回転速度比を利用して回転体内の複数個の切削ツールを自在に且つ選択的に制御することができるオービタル式切削装置
KR101718330B1 (ko) 단부-절삭 공작물 휠의 톱니 에지를 기계가공하는 방법 및 장치
CN107097318B (zh) 数控无卡轴旋切机
CN203919252U (zh) 一种封边机的端面间断开槽机构
RU2438872C2 (ru) Устройство для обработки заготовок из пластмасс
WO2013072845A1 (en) A machine for working slab edges
CN202344695U (zh) 一种多功能多头柱形仿形机
CN202779964U (zh) 一种塑料管管端坡口机
US8720503B2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barrel staves
CN103286361B (zh) 一种塑料管管端坡口机
CN202278668U (zh) 一种多功能多头柱形石材仿形机
US20200206976A1 (en) Combined cutting and bevelling machine for slabs of stone or stone-like material
CN104117739B (zh) 卧式锥形双铣刀数控齿轮倒棱机
KR100730452B1 (ko) 베니어 레이스
RU2616395C1 (ru) Продольно-фрезерный деревообрабатывающий станок
RU129870U1 (ru) Установка для обработки бревен
CN102490215A (zh) 钢琴弦槌木芯成形方法和钢琴弦槌木芯成形机
JP2013013973A (ja) 角鋼管などの開先加工装置
JP4387752B2 (ja) 原木の切削方法及び装置
KR20120033035A (ko) 스윙링 플레이트용 벤딩장치
US20070267103A1 (en) Woodworking machine
KR20120099355A (ko) 스윙링 플레이트용 벤딩장치
EP4147839A1 (en) Cutting machine for cutting a glass sheet
RU178647U1 (ru) Продольно-фрезерный деревообрабатывающий стано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