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391756B -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 Google Patents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391756B
TWI391756B TW095131615A TW95131615A TWI391756B TW I391756 B TWI391756 B TW I391756B TW 095131615 A TW095131615 A TW 095131615A TW 95131615 A TW95131615 A TW 95131615A TW I391756 B TWI391756 B TW I391756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film
group
liquid crystal
polarizing plate
polymer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09513161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0722872A (en
Inventor
Koji Tasaka
Original Assignee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filed Critical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Publication of TW20072287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072287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39175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391756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528Polariser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30Polarising element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3Birefringent elements, e.g. for optical compensation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504Diffusing, scattering, diffracting elements
    • G02F1/133507Films for enhancing the luminance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3Birefringent elements, e.g. for optical compensation
    • G02F1/133634Birefringent elements, e.g. for optical compensation the refractive index Nz perpendicular to the element surface being different from in-plane refractive indices Nx and Ny, e.g. biaxial or with normal optical axi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2202/00Materials and properties
    • G02F2202/40Materials having a particular birefringence, retardation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Polarising Elements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 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AREA)

Description

液晶顯示裝置
本發明係有關一種液晶顯示裝置,更詳言之,係有關可減低傾斜方向之亮度損失且提高亮度之液晶顯示裝置。
目前液晶顯示裝置企求更為低消耗電力化、亮度提高化、視野角擴大化。透過型液晶顯示裝置之高亮度化,雖可藉由提高背光之光量予以達成,惟同時會引起增加消耗電力、產生熱、液晶顯示裝置大型化的問題。達成高亮度化之其他方法,係在與偏光板之間設置亮度提高薄膜作為有效的方法,目前被廣泛使用。亮度提高薄膜係藉由於來自背光側之光中使透過偏光板之偏光藉由選擇性透過以減低被吸收的光,達成提高亮度。使透過或被偏光板吸收的偏光藉由被選擇性反射、再利用,以減低藉由偏光板吸收的光達成提高亮度。
目前液晶顯示裝置中主要所使用的偏光板,係為使具有偏光元件之聚乙烯醇薄膜使用二張三乙醯基纖維素薄膜(以下稱為TAC薄膜)貼合的構造。TAC薄膜之特徵係為高的透明性、小的阻滯性(retardation)、與偏光元件之黏合性的容易性等。然而,TAC薄膜特別是在厚度方向具有阻滯作用。使用亮度提高薄膜時,傾斜方向的直線偏光藉由TAC薄膜之厚度方向的阻滯作用變換成橢圓偏光。藉此,藉由偏光元件之光吸收,引起傾斜方向之亮度降低。專利文獻1中,藉由以相同的構成使偏光板保護用薄膜之相位差變小,以解決色彩偏移的問題。然而,該技術係使用非纖維素系之熱可塑性樹脂,與偏光元件之黏合性不充分,因熱的影響導致與偏光元件之黏合容易產生剝離情形的缺點。
而且,背光側之偏光板保護用薄膜,由於暴露於高溫下會有容易引起相位差變動或斑點,且亮度之均一性容易產生變化的問題。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04-271846號公報
〔發明之揭示〕
本發明之目的係提供一種防止液晶顯示裝置在傾斜方向之光利用效率降低情形,特別是使傾斜方向之亮度上昇、視野角擴大的液晶顯示裝置。
為達成上述目的時,本發明形態之一的液晶顯示裝置,其係由亮度提高薄膜、偏光板(A)、液晶晶胞、偏光板(B)順序層合所成液晶顯示裝置,其特徵為偏光板(A)之亮度提高薄膜側的偏光板保護用薄膜為纖維素酯,以下述式(I)所示之面內阻滯值Ro(550)為0~5nm的範圍,以下述式(II)所示厚度方向之阻滯值Rt(550)為-15~15nm的範圍。
〔為實施本發明之最佳形態〕
本發明之上述課題,係藉由下述構成予以達成。
(1)一種液晶顯示裝置,其係由以亮度提高薄膜、偏光板(A)、液晶晶胞、偏光板(B)之順序層合所成的液晶顯示裝置,其特徵為偏光板(A)之亮度提高薄膜側的偏光板保護薄膜為纖維素酯,以下述式(I)所示之面內阻滯值Ro(550)為0~5nm的範圍,以下述式(II)所示厚度方向之阻滯值Rt(550)為-15~15nm的範圍。
式(I)Ro(550)=(Nx-Ny)×d 式(II)Rt(550)={(Nx+Ny)/2-Nz}×d[式中,Nx、Ny係表示薄膜面內之折射率的最大值、最小值,Nz係表示厚度方向之折射率,d係表示薄膜之膜厚(nm),Ro(550)及Rt(550)係各為波長550nm之阻滯值]
(2)如上述(1)記載之液晶顯示裝置,其中Ro(400)、Ro(700)係各在波長400nm、700nm測定時面內之阻滯值,Rt(400)、Rt(700)係各在波長400nm、700nm測定時厚度方向之阻滯值時,亮度提高薄膜側之纖維素酯薄膜之Ro(400)、Ro(700)各為0~5nm之範圍,Rt(400)、Rt(700)各為-15~15nm之範圍。
(3)如上述(1)或(2)記載之液晶顯示裝置,其中亮度提高薄膜側之纖維素酯薄膜,含有纖維素酯、及使分子內不具芳香環與親水性基之乙烯性不飽和單體Xa與分子內不具芳香環但具親水性基之乙烯性不飽和單體Xb共聚合所得的重量平均分子量2000以上30000以下之聚合物X、及使不具芳香環之乙烯性不飽和單體Ya聚合所得的重量平均分子量500以上3000以下之聚合物Y,且聚合物X之重量平均分子量較聚合物Y之重量平均分子量更大。
(4)如上述(3)記載之液晶顯示裝置,其中該聚合物X以下述一般式(1-1)表示,該聚合物Y以下述一般式(2-1)表示,一般式(1-1)-[CH2 -C(-R1 )(-CO2 R2 )-]m-[CH2 -C(-R3 )(-CO2 R4 -OH)-]n-[Xc]p-(式中,R1 、R3 係表示H、CH3 ,R2 係表示碳數1~12之烷基、環烷基,R4 係表示-CH2 -、-C2 H4 -或-C3 H6 -,Xc係表示可聚合於Xa、Xb之單體單位,m、n及p係表示莫耳組成比,惟m≠0、n≠0、m+n+p=100)
一般式(2-1)-[CH2 -C(-R5 )(-CO2 R6 )-]k-[Yb]q-(式中,R5 係表示H或CH3 ,R6 係表示碳數1~12之烷基或環烷基,Yb係表示可與Ya共聚合的單體單位,k及q係表示莫耳組成比,惟k≠0、k+q=100)。
(5)如上述(1)~(4)中任一項記載之液晶顯示裝置,其中該偏光板(A)之亮度提高薄膜側之纖維素酯薄膜,在面著亮度提高薄膜之側上具有膜厚1~20μm之硬性塗覆層。
(6)如上述(1)~(5)中任一項記載之液晶顯示裝置,其中纖維素酯薄膜之膜厚為20~60μm。
藉由本發明可提供一種防止液晶顯示裝置在傾斜方向之光利用效率降低情形,特別是使傾斜方向之亮度上昇且使視野角擴大的液晶顯示裝置。
換言之,本發明係藉由使背光側之纖維素酯薄膜的阻滯性變得極小,即使於傾斜方向仍可藉由偏光板減低光之吸收損失,以達成提高亮度。另外,於本發明中藉由在背光側之纖維素酯薄膜上設置硬性塗覆層,可解決亮度之均一性。
於下述中,詳細說明有關為實施本發明之最佳形態,惟本發明不受此等所限制。
本發明之液晶顯示裝置,其係由亮度提高薄膜、偏光板(A)、液晶晶胞、偏光板(B)之順序層合所成之液晶顯示裝置中,其特徵為偏光板(A)之亮度提高薄膜側的偏光板保護用薄膜為纖維素酯,以下述式(I)所示之面內阻滯值Ro(550)為0~5nm的範圍,以下述式(II)所示厚度方向之阻滯值Rt(550)為-15~15nm的範圍。
式(I)Ro(550)=(Nx-Ny)×d 式(II)Rt(550)={(Nx+Ny)/2-Nz}×d[式中,Nx、Ny係表示薄膜面內之折射率的最大值、最小值,Nz係表示厚度方向之折射率,d係表示薄膜之膜厚(nm),Ro(550)及Rt(550)係各為波長550nm之阻滯值]
如上所述,使用亮度提高薄膜時,傾斜方向之直線偏光藉由TAC薄膜厚度方向之阻滯作用變換成橢圓偏光,藉此引起因偏光元件之光吸收導致傾斜方向之亮度降低情形。
本發明發現藉由使背光側之纖維素酯薄膜之阻滯作用變得極小,即使在傾斜方向仍不會因偏光元件產生光吸收損失的情形,可達成提高亮度。
上述纖維素酯薄膜,較佳者可藉由使用聚合物製得,其特徵為含有纖維素酯、及使分子內不具芳香環與親水性基之乙烯性不飽和單體Xa與分子內不具芳香環但具親水性基之乙烯性不飽和單體Xb共聚合所得的重量平均分子量2000以上30000以下之聚合物X、及使不具芳香環之乙烯性不飽和單體Ya聚合所得的重量平均分子量500以上3000以下之聚合物Y,且聚合物X之重量平均分子量較聚合物Y之重量平均分子量更大。
另外,背光側之偏光板保護用薄膜,由於暴露於高溫下會有容易引起相位差變動或斑點,且亮度之均一性容易產生變化的問題。於本發明中,藉由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之在背光側的纖維素酯薄膜上設置硬性塗覆層,可解決該問題。
於下述中,詳細說明本發明。
(聚合物X、聚合物Y)
說明有關亮度提高薄膜側之纖維素酯薄膜所使用的聚合物X、聚合物Y。
一般而言,單體中、特別是主鏈上具有芳香環之物質,與纖維素酯之複折射性相同地具有正的複折射性,係為已知,為不否定纖維素酯薄膜之阻滯值Rt時,以在薄膜中添加具有負的複折射性之材料較佳。
本發明之聚合物X係以在分子內不具芳香環與親水性基之乙烯性不飽和單體Xa與在分子內不具芳香環但具有親水性基之乙烯性不飽和單體Xb共聚合所得的重量平均分子量2000以上30000以下之聚合物,以下述一般式(1)所示之聚合物較佳。
一般式(1)-(Xa)m-(Xb)n-(Xc)p-
更佳者為以下述一般式(1-1)所示之聚合物。
一般式(1-1)-[CH2 -C(-R1 )(-CO2 R2 )]m-[CH2 -C(-R3 )(-CO2 R4 -OH)-]n-[Xc]p-(式中,R1 、R3 係表示H或CH3 ,R2 係表示碳數1~12之烷基、環烷基,R4 係表示-CH2 -、-C2 H4 -或-C3 H6 -,Xc係表示可聚合於Xa、Xb之單體單位,m、n及p係表示莫耳組成比,惟m≠0、n≠0、m+n+p=100)
構成本發明的聚合物X之單體單位的單體例如下所述,惟不受此等所限制。
在分子內不具芳香環與親水性基之乙烯性不飽和單體Xa,例如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乙酯、丙烯酸丙酯(i-、n-)、丙烯酸丁酯(n-、i-、s-、t-)、丙烯酸戊酯(n-、i-、s-)、丙烯酸己酯(n-、i-)、丙烯酸庚酯(n-、i-)、丙烯酸辛酯(n-、i-)、丙烯酸壬酯(n-、i-)、丙烯酸肉豆蔻酯(n-、i-)、丙烯酸(2-乙基己酯)、丙烯酸(ε-己內酯)、丙烯酸(2-乙氧基乙酯)等、以及使上述丙烯酸酯改成甲基丙烯酸酯者。其中,以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乙酯、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乙酯、甲基丙烯酸丙酯(i-、n-)較佳。
在分子內不具芳香環但具親水性基之乙烯性不飽和單體Xb,以丙烯酸或甲基丙烯酸酯作為具有羥基之單體單位較佳,例如丙烯酸(2-羥基乙酯)、丙烯酸(2-羥基丙酯)、丙烯酸(3-羥基丙酯)、丙烯酸(4-羥基丁酯)、丙烯三(2-羥基丁酯)、以及使此等丙烯酸改成甲基丙烯酸者,較佳者為丙烯酸(2-羥基乙酯)、及甲基丙烯酸(2-羥基乙酯)、丙烯酸(2-羥基丙酯)、丙烯酸(3-羥基丙酯)。
本發明係使用上述疏水性單體Xa與親水性單體Xb,藉由共聚合以合成聚合物X。
疏水性單體Xa與親水性單體Xb於合成時之使用比例,以99:1~65:35之範圍較佳,以95:5~75:25之範圍更佳。疏水性單體Xa之比例愈多時,與纖維素酯之相溶性愈佳,薄膜厚度方向之阻滯值Rt愈大。親水性單體Xb之比例愈多時,上述相溶性惡化,減低阻滯值Rt之效果高。另外,親水性單體Xb之比例在上述範圍內時,纖維素酯薄膜之霧度變低,故為企求。
Xc係為Xa、Xb以外者且可共聚合的乙烯性不飽和單體即可,沒有特別的限制,惟以不具芳香環者較佳。Xc之p為0~10。Xc亦可為數個單體單位。
聚合物X之羥基價以30~150[mgKOH/g]較佳。
(羥基價之測定方法)
該測定係以JIS K 0070(1992)為基準。該羥基價係定義使1g試料予以乙醯基化時,使與羥基鍵結的醋酸中和時所需的氫氧化鉀之mg數。具體而言,在燒瓶內精秤Xg試料(約1g),於其中正確地加入20ml之乙醯基化試藥(在20ml醋酸酐中加入吡啶形成400ml者)。在燒瓶口上裝設空氣冷卻管,在95~100℃之丙三醇浴中加熱。1小時30分鐘後冷卻,且自空氣冷卻管加入1ml純化水,使醋酸酐分解成醋酸。然後,使用電位差滴定裝置以0.5莫耳/L氫氧化鉀乙醇溶液進行滴定,以所得的滴定曲線之變曲點作為終點。另外,在沒有加入試料下滴定作為空試驗,求取滴定曲線之變曲點。羥基價係藉由下述式求取。
羥基價={(B-C)×f×28.05/X}+D(式中,B係為空試驗所使用的0.5莫耳/L之氫氧化鉀乙醇溶液之量(ml),C係為滴定時所使用的0.5莫耳/L之氫氧化鉀乙醇溶液之量(ml),f係為0.5莫耳/L氫氧化鉀乙醇溶液之因素,D係為酸價,及28.05係為氫氧化鉀之1莫耳量56.11的1/2)
聚合物X之分子量,係重量平均分子量為2000以上30000以下,更佳者為3000以上25000以下。
藉由分子量愈大,偏光板在高溫高濕下之尺寸變化愈小等之優點較佳。重量平均分子量為30000以下時,與纖維素酯之相溶性良好,可減低高溫高濕下分散開來的情形,製造霧度低的薄膜。
本發明聚合物X之重量平均分子量,可以習知的分子量調節方法調整。該分子量調節方法,例如添加四氯化碳、月桂基硫醇、硫代乙醇酸辛酯等之連鏈移動劑的方法等。另外,聚合溫度通常為室溫~130℃、較佳者50℃~100℃下進行,可調整該溫度或聚合反應時時間。
重量平均分子量之測定方法可藉由下述方法。
(分子量測定方法)
重量平均分子量之測定,使用凝膠滲透色層分析法測定。
測定條件如下所述。
溶劑:二氯甲烷柱:Shodex K806,K805,K803G(使3條昭和電工(股)製連接使用)柱溫度:25℃試料濃度:0.1質量%檢測器:RI Model 504(GL塞恩斯(譯音)公司製)幫浦:L6000(日立製作所(股)製)流量:1.0ml/min校正曲線:使用藉由13種之標準聚苯乙烯STK standard聚苯乙烯(東索(譯音)(股)製)Mw=1000000~500為止的試料之校正曲線。13種試料以大約等間隔使用。
此外,本發明之聚合物Y係為使不具芳香環之乙烯性不飽和單體Ya聚合所得的重量平均分子量500以上3000以下之聚合物,以下述一般式(2)所示之聚合物較佳。重量平均分子量小於500之聚合物,殘存的單體增多、不易製作,藉由含有500以上3000以下之聚合物,就阻滯值Rt降低且可容易得到本發明之效果而言較佳。
一般式(2)-(Ya)k-(Yb)q-
更佳者為以下述一般式(2-1)所示之聚合物。
一般式(2-1)-[CH2 -C(-R5 )(-CO2 R6 )]k-[Yb]q-(式中,R5 係表示H或CH3 ,R6 係表示碳數1~12之烷基或環烷基,Yb係表示可與Ya共聚合的單體單位,k及q係表示莫耳組成比,惟k≠0、k+q=100)
Yb只要是可與Ya共聚合的乙烯性不飽和單體即可,沒有特別的限制。Yb亦可為數個。q以0~30較佳。
構成不具芳香環之乙烯性不飽和單體聚合所得的聚合物Y之乙烯性不飽和單體Ya為丙烯酸酯時,例如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乙酯、丙烯酸丙酯(i-、n-)、丙烯酸丁酯(n-、i-、s-、t-)、丙烯酸戊酯(n-、i-、s-)、丙烯酸己酯(n-、i-)、丙烯酸庚酯(n-、i-)、丙烯酸辛酯(n-、i-)、丙烯酸壬酯(n-、i-)、丙烯酸肉豆蔻酯(n-、i-)、丙烯酸環己酯、丙烯酸(2-乙基己酯)、丙烯酸(ε-己內酯)、丙烯酸(2-羥基乙酯)、丙烯酸(2-羥基丙酯)、丙烯酸(3-羥基丙酯)、丙烯酸(4-羥基丁酯)、丙烯酸(2-羥基丁酯)、丙烯酸(2-甲氧基乙酯)、丙烯酸(2-乙氧基乙酯),為甲基丙烯酸酯時例如使上述丙烯酸酯改成甲基丙烯酸酯者;為不飽和羧酸時例如丙烯酸、甲基丙烯酸、馬來酸酐、巴豆酸、衣康酸等。
Yb只要是可與Ya共聚合的乙烯性不飽和單體時即可,沒有特別的限制,乙烯酯例如醋酸乙烯酯、丙酸乙烯酯、丁酸乙烯酯、戊酸乙烯酯、己酸乙烯酯、庚酸乙烯酯、辛酸乙烯酯、月桂酸乙烯酯、肉豆蔻酸乙烯酯、棕櫚酸乙烯酯、硬脂酸乙烯酯、環己烷羧酸乙烯酯、辛酸乙烯酯、甲基丙烯酸乙烯酯、巴豆酸乙烯酯、山梨酸乙烯酯、肉桂酸乙烯酯等較佳。Yb亦可為數個。
丙烯酸系聚合物可以為上述單體之均聚物或共聚物,以具有30質量%以上丙烯酸甲酯單體單位較佳,或以具有40質量%以上甲基丙烯酸甲酯單體單位較佳。特別是以丙烯酸甲酯或甲基丙烯酸甲酯之均聚物更佳。
使聚合物X、Y合成時,儘可能使分子量不為相當大的方法且可使分子量一致之方法較佳。該聚合方法可使用如過氧化枯烯或第3-丁基過氧化氫的過氧化物聚合引發劑的方法、使用多量聚合引發劑藉由一般聚合的方法、除聚合引發劑外使用巰基化合物或四氯化碳等之連鏈移動劑的方法、除聚合引發劑外如苯醌或二硝基苯之聚合停止劑的方法、以及特開2000-128911號或同2000-344823號公報中具有一個硫醇基與2級羥基之化合物、或使用併用該化合物與有機金屬化合物之聚合觸媒予以塊狀聚合的方法等,於本發明中皆可作為較佳的使用方法,特別是以該公報記載的方法更佳。
使上述乙烯性不飽和單體聚合所得的聚合物、丙烯酸系聚合物,與纖維素酯之相溶性皆優異,即使沒有蒸發與揮發、生產性仍為優異,作為偏光板用保護薄膜之保留性佳、透濕度小、尺寸安定性優異。
聚合物X與聚合物Y在纖維素酯薄膜中之含量,以滿足下述式(i)、式(ii)之範圍較佳。聚合物X之含量為Xg(質量%)、聚合物Y之含量為Yg(質量%)時,式(i)5≦Xg+Yg≦35(質量%) 式(ii)0.05≦Yg/(Xg+Yg)≦0.4
式(i)之較佳範圍為10~25質量%。
聚合物X與聚合物Y之總量不為5質量%以上時,阻滯值Rt之減低情形不充分。而且,總量為35質量%以下時,與偏光元件PVA之黏合性佳。
聚合物X增多時,雖可顯著改善偏光元件之惡化情形,由於阻滯值Rt有增加的傾向,滿足上述(ii)之範圍時,就可得本發明之效果而言較佳。
聚合物X與聚合物Y可作為構成下述漿料液之原料直接添加、溶解,或預先使纖維素酯溶解於有機溶劑後添加於漿料液中。
(纖維素酯)
本發明所使用的纖維素酯,以纖維素之低級脂肪酸酯較佳。纖維素之低級脂肪酸酯中之低級脂肪酸,係指碳原子數為6以下之脂肪酸,例如可使用纖維素乙酸酯、纖維素丙酸酯、纖維素丁酸酯等、或特開平10-45804號、同8-231761號、美國專利第2,319,052號記載的纖維素乙酸酯丙酸酯、纖維素乙酸酯丁酸酯等之混合脂肪酸酯。於上述記載中,更佳使用的纖維素之低級脂肪酸酯,有纖維素酸三乙酸酯、纖維素乙酸酯丙酸酯。此等之纖維素酯可單獨或混合使用。
為纖維素三乙酸酯時,以使用平均醋化度(結合醋酸量)為54.0~62.5%者較佳,更佳者平均醋化度為58.0~62.5%之纖維素三乙酸酯。
除纖維素三乙酸酯外之較佳的纖維素酯,為具有碳原子數2~4之醯基作為取代基,且乙醯基之取代度為X、丙醯基之取代度為Y時,同時滿足下述式(1)及(2)之纖維素酯。
(1)2.8≦X+Y≦3.0 (2)1.0≦X≦2.95(式中,X為乙醯基之取代度、Y為丙醯基之取代度)
其中,以1.0X2.95、0.1Y2.0之纖維素乙酸酯丙酸酯較佳。沒有被醯基取代的部分,通常以羥基存在。此等可以習知的方法合成。
纖維素酯可單獨或混合以棉花短絨纖維、木材紙漿、洋蔴等作為原料所合成的纖維素酯。特別是以使用單獨或混合由棉花短絨纖維(以下簡稱為棉短絨纖維)所合成的纖維素酯較佳。
纖維素酯之分子量愈大時,因熱導致彈性率之變化率變小,惟分子量過於提高時,纖維素酯之溶解液的黏度變得過高,生產性降低。纖維素酯之分子量以數平均分子量(Mn)為60000~200000較佳,以80000~170000更佳。
分子量分布Mw/Mn以1.0~5.0之範圍較佳,以1.0~3.0之範圍更佳。
(可塑劑)
使本發明之纖維素酯薄膜製膜時所使用的漿料中,含有習知所使用的低分子之可塑劑、低分子之紫外線吸收劑或低分子之抗氧化劑,視其所需,亦可在沒有使若干量的低分子可塑劑或低分子之紫外線吸收劑析出的程度下添加補助,以不會使阻滯值Rt上昇的材料作為添加的可塑劑,例如不具芳香環之材料較佳。
本發明之纖維素酯薄膜,可使用下述之可塑劑。磷酸酯系可塑劑:具體例如三乙醯基磷酸酯、三丁基磷酸酯等之磷酸烷酯、三環戊基磷酸酯、環己基磷酸酯等之磷酸環烷酯、三苯基磷酸酯、三甲酚磷酸酯、甲酚苯基磷酸酯、辛基二苯基磷酸酯、二苯基聯苯磷酸酯、三辛基磷酸酯、三丁基磷酸酯、三萘基磷酸酯、三二甲苯基磷酸酯、參鄰聯苯磷酸酯等之磷酸芳酯。此等之取代基可相同或不同,亦可另外被取代。另外,可以為烷基、環烷基、芳基之混合型,此外,取代基間亦可以共價鍵鍵結。
而且,例如亞乙基雙(二甲基磷酸酯)、亞丁基雙(二乙基磷酸酯)等之亞烷基雙(二烷基磷酸酯)、亞乙基雙(二苯基磷酸酯)、亞丙基雙(二萘基磷酸酯)等之亞烷基雙(二芳基磷酸酯)、亞苯基雙(二丁基磷酸酯)、亞苯基雙(二辛基磷酸酯)等之亞芳基雙(二烷基磷酸酯)、亞苯基雙(二苯基磷酸酯)、亞萘基雙(二甲次苯基磷酸酯)等之亞芳基雙(二芳基磷酸酯)等之磷酸酯。此等之取代基可以相同或不同,另外,亦可被取代。此外,亦可為烷基、環烷基、芳基之混合型,且取代基之間亦可以共價鍵鍵結。
而且,磷酸酯之部分構造可以為部分聚合物、或規則性側鏈化,且可部分導入抗氧化劑、酸捕捉劑、紫外劑吸收劑等添加劑之分子構造。於上述化合物中,以磷酸芳酯、亞芳基雙(二芳基磷酸酯)較佳,具體而言以三苯基磷酸酯、亞苯基雙(二苯基磷酸酯)較佳。
乙二醇酯系可塑劑:具體而言例如乙二醇二乙酸酯、乙二醇二丁酸酯等之乙二醇烷酯系之可塑劑、乙二醇二環丙基羧酸酯、乙二醇二環己基羧酸酯等之乙二醇環烷酯系之可塑劑、乙二醇二苯甲酸酯、乙二醇二-4-甲基苯甲酸酯等之乙二醇芳酯系之可塑劑。此等之烷基化物基、環烷基化物基、芳基化物基可以相同或不相同,更可被取代。另外,亦可為烷基化物基、環烷基化物基、芳基化物基之混合型,且此等取代基間亦可以共價鍵鍵結。此外,部分乙二醇亦可被取代,或被規則性側鏈化,且可部分導入抗氧化劑、酸捕捉劑、紫外線吸收劑等之添加劑的分子構造。
丙三醇酯系可塑劑:具體而言例如三乙酸甘油酯、三丁酸甘油酯、丙三醇二乙酸酯己酸酯、丙三醇油酸酯丙酸酯等之丙三醇烷酯、丙三醇三環丙基羧酸酯、丙三醇三環己基羧酸酯等之丙三醇環烷酯、丙三醇三苯甲酸酯、丙三醇4-甲基苯甲酸酯等之丙三醇芳酯、二丙三醇四乙醯化物、二丙三醇四丙酸酯、二丙三醇乙酸酯三己酸酯、二丙三醇四月桂酸酯等之二丙三醇烷酯、二丙三醇四環丁基羧酸酯、二丙三醇四環戊基羧酸酯等之二丙三醇環烷酯、二丙三醇四苯甲酸酯、二丙三醇3-甲基苯甲酸酯等之二丙三醇芳酯等。此等之烷基化物基、環烷基羧酸酯基、芳基化物基,可以相同或不同,更可被取代。另外,亦可為烷基化物基、環烷基羧酸酯基、芳基化物基之混合型,亦可以此等取代基以共價鍵鍵結。此外,丙三醇、二丙三醇部份亦可被取代,丙三醇酯、二丙三醇酯之部分構造亦可部分為聚合物、或被規則性側鏈化,而且,亦可導入部分抗氧化劑、酸捕捉劑、紫外線吸收劑等之添加劑的分子構造。
多元醇酯系之可塑劑:具體而言例如特開2003-12823號公報中段落30~33記載的多元醇酯系可塑劑。
此等之烷基化物基、環烷基羧酸酯基、芳基化物基,可以相同或不同,更可被取代。而且,亦可為烷基化物基、環烷基羧酸酯基、芳基化物基之混合型,亦可使取代基以共價鍵鍵結。此外,多元醇部份亦可被取代,多元醇之部分構造亦可以部分為聚合物或被規則性側鏈化,而且,亦可導入部分抗氧化劑、酸捕捉劑、紫外線吸收劑等之添加劑的分子構造。
二羧酸酯系之可塑劑:具體而言二-十二烷基丙二酸酯(C1)、二辛基己二酸酯(C4)、二丁基癸二酸酯(C8)等之烷基二羧酸烷酯系之可塑劑、二環戊基琥珀酸酯、二環己基己二酸酯等之烷基二羧酸環烷酯系之可塑劑、二苯基琥珀酸酯、二-4-甲基苯基戊二酸酯等之烷基二羧酸芳酯系可塑劑、二己基-1,4-環己烷二羧酸酯、二癸基二環[2.2.1]庚烷-2,3-二羧酸酯等之環烷基二羧酸烷酯系之可塑劑、二環己基-1,2-環丁烷-二羧酸酯、二環丙基-1,2-環己基二羧酸酯等之環烷基二羧酸環烷酯系之可塑劑、二苯基-1,1-環丙基二羧酸酯、二2-萘基-1,4-環己烷二羧酸酯等之環烷基二羧酸芳酯系之可塑劑、二乙基酞酸酯、二甲基酞酸酯、二辛基酞酸酯、二丁基酞酸酯、二-2-乙基己基酞酸酯等之芳基二羧酸烷酯系之可塑劑、二環丙基酞酸酯、二環己基酞酸酯等之芳基二羧酸環烷酯系之可塑劑、二苯基酞酸酯、二-4-甲基苯基酞酸酯等之芳基二羧酸芳酯系之可塑劑。此等之烷氧基、環烷氧基可以相同或不相同,更可被取代,此等之取代基亦可另外被取代。烷基、環烷基亦可為混合,或此等取代基亦可以共價鍵鍵結。另外,酞酸之芳香環亦可被取代,可以為二聚物、三聚物、四聚物等之多聚物。另外,酞酸酯之部分構造可以為部分聚合物、或被聚合物規則性側鏈化,亦可導入部分抗氧化劑、酸捕捉劑、紫外線吸收劑等之添加劑的分子構造。
多元羧酸酯系之可塑劑:具體而言例如三-十二烷基三碳酸酯、三丁基-meso-丁烷-1,2,3,4-四羧酸酯等之烷基多元羧酸烷酯系之可塑劑、三環己基三碳酸酯、三環丙基-2-羥基-1,2,3-丙烷三羧酸酯等之烷基多元羧酸環烷酯系之可塑劑、三苯基-2-羥基-1,2,3-丙烷三羧酸酯、四-3-甲基苯基四氫呋喃-2,3,4,5-四羧酸酯等之烷基多元羧酸芳酯系之可塑劑、四己基-1,2,3,4-環丁烷四羧酸酯、四丁基-1,2,3,4-環戊烷四羧酸酯等之環烷基多元羧酸烷酯系之可塑劑、四環丙基-1,2,3,4-環丁烷四羧酸酯、三環己基-1,3,5-環己基三羧酸酯等之環烷基多元羧酸環烷酯系之可塑劑、三苯基-1,3,5-環己基三羧酸酯、六-4-甲基苯基-1,2,3,4,5,6-環己基六羧酸酯等之環烷基多元羧酸芳酯系之可塑劑、三-十二烷苯-1,2,4-三羧酸酯四辛基苯-1,2,4,5-四羧酸酯等之芳基多元羧酸烷酯系之可塑劑、三環戊基苯-1,3,5-三羧酸酯、四環己基苯-1,2,3,5-四羧酸酯等之芳基多元羧酸環烷酯系之可塑劑、三苯基苯-1,3,5-四羧酸酯、六-4-甲基苯基苯-1,2,3,4,5,6-六羧酸酯等之芳基多元羧酸芳酯系之可塑劑。此等烷氧基、環烷氧基可以相同或不相同,亦可被取代,此等之取代基更可被取代。烷基、環烷基亦可為混合,此外,此等取代基亦可以共價鍵鍵結。另外,酞酸之芳香環亦可被取代,亦可為二聚物、三聚物、四聚物等之聚合物。而且,酞酸酯之部分構造可為部分聚合物、或可被規則性側鏈於聚合物,亦可導入部分抗氧化劑、酸捕捉劑、紫外線吸收劑等之添加劑的分子構造。
(紫外線吸收劑)
在液晶影像顯示裝置所用的偏光板保護用薄膜或其他薄膜上,含有紫外線吸收劑,紫外線吸收劑在屋外使用時可作為防止液晶或偏光膜惡化的作用。於本發明之纖維素酯薄膜中,以使用紫外線吸收劑較佳。紫外線吸收劑吸收波長370nm以下之紫外線的性能優異,且很少可吸收波長400nm以上之可視光,以透過率為50%以上較佳。特別是以波長370nm之透過率為10%以下較佳,更佳者為5%以下。於本發明中,使用的紫外線吸收劑例如氧化二苯甲酮系化合物、苯并三唑系化合物、水楊酸酯系化合物、二苯甲酮系化合物、氰基丙烯酸酯系化合物、三嗪系化合物、鎳錯鹽系化合物等,惟以著色少的苯并三唑系化合物較佳。對光而言具有安定性之苯并三唑系紫外線吸收劑或二苯甲酮系紫外線吸收劑較佳,較不要的著色更少之苯并三唑系紫外線吸收劑更佳。例如使用千葉.特殊.化學(股)製之TINUVIN109(稱為UV-1)、TINUVIN171、TINUVIN326、TINUVIN327、TINUVIN328等較佳,由於低分子之紫外線吸收劑視使用量而定,與可塑劑同樣地於製膜中析出形成波紋且揮發,其添加量為1~10質量%。
於本發明中,在本發明中之聚合物與纖維素酯薄膜中含有不會引起因上述低分子之紫外線吸收劑的析出情形之高分子紫外線吸收劑更佳,在不會損害尺寸安定性、保留性、透濕性等下、且於薄膜中不會有相分離情形之安定狀態下,可充分地切斷紫外線。本發明中有用的高分子紫外線吸收劑,可使用特開平6-148430號公報記載的高分子紫外線吸收劑、或含有紫外線吸收劑單體之聚合物,沒有特別的限制。
特別是本發明以含有下述一般式(3)所示之紫外線吸收性單體所合成的紫外線吸收性共聚合聚合物(稱為高分子紫外線吸收劑、或聚合物UV劑)較佳。
(式中,n係表示0~3之整數,R1 ~R5 係表示氫原子、鹵素原子、或取代基,X係表示-COO-、-CONR7 -、-OCO-、-NR7 CO-,R6 、R7 係表示氫原子、烷基、或芳基。惟以R6 所示之基具有聚合性基作為部分構造)
於上述一般式(3)中,n係表示0~3之整數,n為2以上時,數個R5 可以相同或不相同,另外,亦可互相鍵結形成5~7碳環。
R1 ~R5 係各表示氫原子、鹵素原子或取代基。鹵素原子例如氟原子、氯原子、溴原子、碘原子等,較佳者為氟原子、氯原子。另外,取代基例如烷基(例如甲基、乙基、異丙基、羥基乙基、甲氧基甲基、三氟化甲基、第3-丁基等)、烯基(例如乙烯基、烯丙基、3-丁烯-1-基等)、芳基(例如苯基、萘基、對-甲苯基、對-氯化苯基等)、雜環基(例如吡啶基、苯并咪唑基、苯并噻唑基、苯并噁唑基等)、烷氧基(例如甲氧基、乙氧基、異丙氧基、正丁氧基等)、芳氧基(例如苯氧基等)、雜環氧基(例如1-苯基四唑-5-氧基、2-四氫吡喃氧基等)、醯氧基(例如乙醯氧基、戊醯氧基、苯甲醯氧基等)、醯基(例如乙醯基、丙醯基、丁醯基等)、烷氧基羰基(例如甲氧基羰基、乙氧基羰基等)、芳氧基羰基(例如苯氧基羰基等)、胺甲醯基(例如甲基胺甲醯基、乙基胺甲醯基、二甲基胺甲醯基等)、胺基、烷胺基(例如甲胺基、乙胺基、二乙胺基等)、苯胺基(例如苯胺基、N-甲基苯胺基等)、醯胺基(例如乙醯胺基、丙醯胺基等)、羥基、氰基、硝基、碸醯胺基(例如甲烷碸醯胺基、苯碸醯胺基等)、胺磺醯基胺基(例如二甲基胺磺醯基胺基等)、磺醯基(例如甲烷磺醯基、丁烷磺醯基、苯基磺醯基等)、胺磺醯基(例如乙基胺磺醯基、二甲基胺磺醯基等)、磺醯基胺基(例如甲烷磺醯基胺基、苯磺醯基胺基等)、脲基(例如3-甲基脲基、3,3-二甲基脲基、1,3-二甲基脲基等)、醯亞胺基(例如酞醯亞胺基等)、甲矽烷基(例如三甲基甲矽烷基、三乙基甲矽烷基、第3-丁基二甲基甲矽烷基等)、烷硫基(例如甲硫基、乙硫基、正丁硫基等)、芳硫基(例如苯硫基等),較佳者為烷基、芳基。
於一般式(3)中,R1 ~R5 所示之各基為另外具有可取代的基時,亦可另具有取代基,或相鄰的R1 ~R4 可互相鍵結形成5~7碳環。
R6 係表示氫原子、烷基、環烷基、烯基、炔基,烷基例如甲基、乙基、丙基、異丙基、正丁基、異丁基、第3-丁基、戊基、異戊基、己基等。此外,上述烷基更可具有鹵素原子、取代基,鹵素原子例如氟原子、氯原子、溴原子、碘原子等,取代基例如醯基(例如乙醯基、丙醯基、丁醯基等)、烷氧基(例如甲氧基、乙氧基、異丙氧基、正丁氧基等)、胺基、烷胺基(例如甲胺基、乙胺基、二乙胺基等)、醯胺基(例如乙醯胺基、丙醯胺基等)、羥基、氰基、胺甲醯基(例如甲基胺甲醯基、乙基胺甲醯基、二甲基胺甲醯基等)、醯氧基(例如乙醯氧基、戊醯氧基等)、烷氧基羰基(例如甲氧基羰基、乙氧基羰基等)。
環烷基例如環戊基、環己基、原菠烷基、金剛烷基等之飽和環式烴,此等可不經取代、亦可經取代。
烯基例如乙烯基、烯丙基、1-甲基-2-丙烯基、3-丁烯基、2-丁烯基、3-甲基-2-丁烯基、油烯基等,較佳者為乙烯基、1-甲基-2-丙烯基。
炔基例如乙炔基、丁二炔基、炔丙基、1-甲基-2-丙炔基、2-丁炔基、1,1-二甲基-2-丙炔基等,較佳者為乙炔基、炔丙基。
於一般式(3)中,X係表示-COO-、-CONR7 -、-OCO-、或-NR7 CO-。
R7 係表示氫原子、烷基、環烷基,烷基例如甲基、乙基、丙基、異丙基、正丁基、異丁基、第3-丁基、戊基、異戊基、己基等。該烷基亦可另具有鹵素原子、取代基,鹵素原子例如氟原子、氯原子、溴原子、碘原子等,取代基例如醯基(例如乙醯基、丙醯基、丁醯基等)、烷氧基(例如甲氧基、乙氧基、異丙氧基、正丁氧基等)、胺基、烷胺基(例如甲胺基、乙胺基、二乙胺基等)、苯胺基(例如苯胺基、N-甲基苯胺基等)、醯胺基(例如乙醯胺基、丙醯胺基等)、羥基、氰基、胺甲醯基(例如甲基胺甲醯基、乙基胺甲醯基、二甲基胺甲醯基等)、醯氧基(例如乙醯氧基、戊醯氧基等)、烷氧基羰基(例如甲氧基羰基、乙氧基羰基等)。
環烷基例如環戊基、環己基、原菠烷基、金剛烷基等之飽和環式烴,此等可不經取代、亦可經取代本發明所指的聚合性基,係為不飽和乙烯系聚合性基或二官能系聚縮合性基,較佳者為不飽和乙烯系聚合性基。不飽和乙烯系聚合性基之具體例,如乙烯基、烯丙基、丙烯醯基、甲基丙烯醯基、苯乙烯基、丙烯醯胺基、甲基丙烯醯胺基、氰化乙烯基、2-氰基丙烯氧基、1,2-環氧基、乙烯醚基等,較佳者為乙烯基、丙烯醯基、甲基丙烯醯基、丙烯醯胺基、甲基丙烯醯胺基。另外,具有聚合性基作為部分構造時,上述聚合性基係指直接或藉由2價以上之鍵結基鍵結,2價以上之鍵結基例如亞烷基(例如伸甲基、1,2-亞乙基、1,3-亞丙基、1,4-亞丁基、環亞己基-1,4-二基等)、烯基(例如乙烯-1,2-二基、丁烯-1,4-二基等)、炔基(例如乙炔-1,2-二基、丁烷-1,3-二基-1,4-二基等)、雜原子鍵結基(例如氧、硫、氮、矽、磷原子等),較佳者為亞烷基、及以雜原子鍵結的基。此等之鍵結基亦可另外組合形成複合基。由紫外線吸收性單體衍生的聚合物之重量平均分子量,以2000以上30000以下較佳、以5000以上20000以下更佳。
本發明所使用的紫外線吸收性共聚合聚合物之重量平均分子量,可以習知的分子量調節方法調整。該分子量調節方法例如添加四氯化碳、月桂基硫醇、硫代醇酸辛酯等之連鏈移動劑的方法等。聚合溫度通常在室溫~130℃(較佳者為50~100℃)下進行。
本發明所使用的紫外線吸收性共聚合聚合物,可以僅為紫外線吸收性單體之均聚物,亦可以為與其他聚合性單體之共聚物,可共聚合的其他聚合性單體例如苯乙烯衍生物(例如苯乙烯、α-甲基苯乙烯、鄰-甲基苯乙烯、間-甲基苯乙烯、對-甲基苯乙烯、乙烯基萘等)、丙烯酸酯衍生物(例如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乙酯、丙烯酸丙酯、丙烯酸丁酯、丙烯酸異丁酯、丙烯酸第3-丁酯、丙烯酸辛酯、丙烯酸環己酯等)、甲基丙烯酸酯衍生物(例如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乙酯、甲基丙烯酸丙酯、甲基丙烯酸丁酯、甲基丙烯酸異丁酯、甲基丙烯酸第3-丁酯、甲基丙烯酸辛酯、甲基丙烯酸環己酯等)、烷基乙烯醚(例如甲基乙烯醚、乙基乙烯醚、丁基乙烯醚等)、烷基乙烯酯(例如甲酸乙烯酯、醋酸乙烯酯、丁酸乙烯酯、己酸乙烯酯、硬脂酸乙烯酯等)、巴豆酸、馬來酸、富馬酸、衣康酸、丙烯腈、甲基丙烯腈、氯化乙烯基、氯化次乙烯基、丙烯醯胺、甲基丙烯醯胺等之不飽和化合物。較佳者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甲酯、醋酸乙烯酯。
由紫外線吸收性單體所衍生的聚合物中除紫外線吸收性單體外之共聚合成分,以至少含有1種親水性之乙烯性不飽和單體較佳。
親水性之乙烯性不飽和單體,只要是具有親水性、在分子中具有可聚合的不飽和雙鍵即可,沒有特別的限制,例如丙烯酸或甲基丙烯酸等之不飽和羧酸、或具有羥基或醚鍵之丙烯酸或甲基丙烯酸酯(例如甲基丙烯酸2-羥基乙酯、甲基丙烯酸2-羥基丙酯、甲基丙烯酸四氫呋喃酯、丙烯酸2-羥基乙酯、丙烯酸2-羥基丙酯、2,3-二羥基-2-甲基丙基甲基丙烯酸酯、丙烯酸四氫呋喃酯、丙烯酸2-乙氧基乙酯、丙烯酸二乙二醇羥乙基酯、丙烯酸3-甲氧基丁酯等)、丙烯酸醯胺、N,N-二甲基(甲基)丙烯醯胺等之(N-取代)(甲基)丙烯醯胺、N-乙烯基吡咯烷酮、N-乙烯基噁唑酮等。
親水性之乙烯性不飽和單體以在分子內具有羥基或羧基之(甲基)丙烯酸酯較佳,以甲基丙烯酸2-羥基乙酯、甲基丙烯酸2-羥基丙酯、丙烯酸2-羥基乙酯、丙烯酸2-羥基丙酯更佳。
此等之聚合性單體可以1種或2種以上併用,與紫外線吸收性單體共聚合。
本發明所使用的紫外線吸收性共聚合聚合物之聚合方法,沒有特別的限制,可廣泛採用習知的方法,例如游離基聚合、陰離子聚合、陽離子聚合等。游離基聚合法之引發劑例如偶氮化合物、過氧化物等,例如偶氮雙異丁腈(AIBN)、偶氮雙異丁酸二酯衍生物、過氧化苯甲醯基、過氧化氫等。聚合溶劑沒有特別的限制,例如甲苯、氯苯等之芳香族烴系溶劑、二氯乙烷、氯仿等之鹵化烴系溶劑、四氫呋喃、二噁烷等之醚系溶劑、二甲基甲醯胺等之醯胺系溶劑、甲醇等之醇系溶劑、醋酸甲酯、醋酸乙酯等之酯系溶劑、丙酮、環己酮、甲基乙酮等之酮系溶劑、水溶劑等。可藉由選擇溶劑,在均一系中聚合之溶液聚合、使生成的聚合物沉澱之沉澱聚合、以膠粒狀態聚合的乳化聚合、以懸浮狀態聚合的懸浮聚合進行。惟藉由乳化聚合所得的紫外線吸收性乳膠,不適合作為光學薄膜用途。
上述紫外線吸收性單體、可與該物共聚合的聚合性單體及親水性之乙烯性不飽和單體之使用比例,考慮所得的紫外線吸收性共聚合聚合物與其他透明聚合物之相溶性、對光學薄膜之透明性或機械特性的影響適當選擇。
由紫外線吸收性單體所衍生的聚合物中紫外線吸收性單體之含量,以1~70質量%較佳,以5~60質量%更佳。紫外線吸收性聚合物中紫外線單體之含量小於1質量%時,為滿足企求的紫外線吸收性能時必須使用多量的紫外線吸收性聚合物,成為霧度上昇或因析出等導致透明性降低、且薄膜強度降低的要因。另外,紫外線吸收性聚合物中紫外線單體之含量小於70質量%時,與纖維素酯之相溶性變得良好,容易製得透明的光學薄膜,故為企求。而且,就對溶劑之溶解度增高,製作薄膜時之作業性、生產性而言,為所企求。
親水性乙烯性不飽和單體,在上述紫外線吸收性共聚物中含有0.1~50質量%較佳。為0.1質量%以下時,不具藉由親水性乙烯性不飽和單體之相溶性的改良效果,大於50質量%時,不易使共聚物離析純化。親水性乙烯性不飽和單體之更佳含量為0.5~20質量%。紫外線吸收性單體本身被親水性基取代時,親水性之紫外線吸收性單體與親水性乙烯性不飽和單體之合計含量以在上述範圍內較佳。
為滿足紫外線吸收性單體及親水性單體之較佳含量時,除兩者外以另外使分子中不具親水性基之乙烯性不飽和單體共聚合較佳。
紫外線吸收性單體及(非)親水性乙烯性不飽和單體,亦可各2種以上混合、共聚合。
於下述中,例示本發明所使用的較佳紫外線吸收性單體之典型例,惟不受此等所限制。
本發明所使用的紫外線吸收劑、紫外線吸收性單體及其中間體,可參照習知文獻予以合成。例如可參照美國專利第3,072,585號公報、同3,159,646號公報、同3,399,173號公報、同3,761,272號公報、同4,028,331號公報、同5,683,861號公報、歐洲專利第86,300,416號、特開昭63-227575號、同63-185969號、Polymer Bulletin V.20(2)、169-176及Chemical Abstracts V.109、No.191389等予以合成。
本發明所使用的紫外線吸收劑及紫外線吸收性聚合物,在其他的透明聚合物中混合時,視其所需可一起使用低分子化合物或高分子化合物、無機化合物等。例如本發明所使用的紫外線吸收劑與其他的低分子紫外線吸收劑同時混合於其他的透明聚合物中,且使本發明所使用的紫外線吸收性聚合物與其他的低分子紫外線吸收劑同時混合於其他的透明聚合物中為較佳的形態之一。同樣地,同時使抗氧化劑、可塑劑、難燃劑等之添加劑混合為較佳的形態之一。
在纖維素酯薄膜中添加本發明所使用的紫外線吸收劑及紫外線吸收性聚合物之方法,可以含於纖維素酯薄膜中,亦可以塗覆於纖維素酯薄膜上。含於纖維素酯薄膜中時,可直接添加,亦可以於線上添加皆可。線上添加係為預先溶解於有機溶劑(例如甲醇、乙醇、二氯甲烷等)後,以線上混合機等添加於漿料組成中的方法。
本發明所使用的紫外線吸收劑及紫外線吸收性聚合物之使用量,係視化合物之種類、使用條件等而不同,為紫外線吸收劑時,於1m2 纖維素酯薄膜中為0.2~3.0g較佳、以0.4~2.0g更佳、以0.5~1.5g最佳。另外,為紫外線吸收性聚合物時,於1m2 纖維素酯薄膜中為0.6~9.0g較佳、以1.2~6.0g更佳、以1.5~3.0g最佳。
另外,就防止液晶惡化而言波長380nm以下之紫外線吸收性能優異,且就良好的液晶顯示性而言400nm以上之可視光吸收少者較佳。於本發明中,特別是波長380nm之透過率為8%以下較佳,更佳者為4%以下,最佳者為1%以下。
本發明可使用的市售品之紫外線吸收劑單體,係為UVM-1之1-(2-苯并三唑)-2-羥基-5-(2-乙烯氧基羰基乙基)苯、大塚化學公司製之反應型紫外線吸收劑RUVA-93之1-(2-苯并三唑)-2-羥基-5-(2-甲基丙烯醯氧基乙基)苯或該類似的化合物。此等以使用單獨或共聚合的聚合物或共聚物較佳,惟不受此等所限制。例如以使用大塚化學(股)製之PUVA-30M作為市售品之高分子紫外線吸收劑較佳。紫外線吸收劑可以為2種以上。紫外線吸收劑添加於漿料的方法,可以使紫外線吸收劑溶解於醇或二氯甲烷、二噁茂、醋酸甲酯等之有機溶劑後添加,亦可以直接添加於漿料組成中。
另外,本發明之纖維素酯薄膜中亦可含有抗氧化劑。例如特開平5-197073號公報中記載,亦可含有過氧化物分解劑、游離基連鏈禁止劑、金屬惰性劑或酸捕捉劑。此等化合物之添加量對纖維素酯而言以質量比例為1ppm~1.0%較佳、以10~1000ppm更佳。
此外,於本發明之纖維素酯薄膜中,以含有微粒子之緩衝劑較佳,微粒子之緩衝劑例如含有二氧化矽、二氧化鈦、氧化鋁、氧化鋯、碳酸鈣、高嶺土、滑石、燒成矽酸鈣、水和矽酸鈣、矽酸鋁,矽酸鎂、磷酸鈣等之無機微粒子或交聯高分子微粒子較佳。其中,由於二氧化矽可使薄膜之霧度變小,故較佳。微粒子之2次粒子的平均粒徑為0.01~1.0μm之範圍,其含量對纖維素酯而言以0.005~0.3質量%較佳。如二氧化矽之微粒子大多藉由有機物進行表面處理,由於如此可使薄膜之霧度降低,故較佳。表面處理時較佳的有機物,例如鹵化矽烷類、烷氧基矽烷類(特別是具有甲基之烷氧基矽烷類)、矽噁烷、矽氧烷等。微粒子之平均粒徑愈大時緩衝效果愈大,相反地,平均粒徑愈小時為使透明性優異時,較佳的一次粒子之平均粒徑為5~50nm,較佳者為7~16nm。此等之微粒子在纖維素薄膜中,通常以凝聚物存在,且在纖維素酯薄膜表面上生成0.01~1.0μm之凹凸較佳。二氧化矽之微粒子例如亞耶羅吉魯(譯音)(股)製之AEROSIL 200、200V、300、R972、R972V、R974、R202、R812、OX50、TT600等,較佳者為AEROSIL 200V、R972、R972V、R974、R202、R812。此等之緩衝劑可以2種以上併用。2種以上併用時,可以任意比例混合使用。此時,平均粒徑或材質不同的緩衝劑例如AEROSIL 200V與R972V以質量比為0.1:99.9~99.9:0.1之範圍使用。
其次,說明有關本發明之纖維素酯薄膜之製造方法。
說明有關本發明之纖維素酯漿料之調製方法。以對纖維素酯而言良溶劑為主的有機溶劑中,在溶解鍋中使碎片狀纖維素酯攪拌且溶解,形成漿料。溶解係有在常壓下進行的方法、在主溶劑之沸點以下進行的方法、在主溶劑之沸點以上加壓進行的方法、如特開平9-95544號、同9-95557號或同9-95538號公報中記載的冷卻溶解法進行的方法、如特開平11-21379號公報記載的在高壓下進行的方法等各種溶解方法。溶解後使漿料以濾材過濾且脫泡、以幫浦移送至次工程。漿料中纖維素酯之濃度約為10~35質量%。更佳者為15~25質量%。在纖維素酯漿料中含有本發明中有用的聚合物時,預先在有機溶劑中溶解該聚合物後添加、在纖維素酯漿料中直接添加等,有關添加方法沒有特別的限制。此時,聚合物在漿料中不會產生白濁、相分離下添加。有關添加量如上所述。
對纖維素酯而言為良溶劑之有機溶劑,例如醋酸甲酯、醋酸乙酯、醋酸戊酯、甲酸乙酯、丙酮、環己酮、乙醯基醋酸甲酯、四氫呋喃、1,3-二噁茂、4-甲基-1,3-二噁茂、1,4-二噁烷、2,2,2-三氟化乙醇、2,2,3,3-六氟-1-丙醇、1,3-二氟-2-丙醇、1,1,1,3,3,3-六氟-2-甲基-2-丙醇、1,1,1,3,3,3-六氟-2-丙醇、2,2,3,3,3-五氟-1-丙醇、硝基乙烷、2-吡咯烷酮、N-甲基-2-吡咯烷酮、1,3-二甲基-2-咪唑啉酮、二氯甲烷、溴化丙烷等,以使用醋酸甲酯、丙酮、二氯甲烷較佳。而且,在此等有機溶劑中併用甲醇、乙醇、丁醇等低級醇時,可提高纖維素酯對有機溶劑之溶劑性且減低漿料黏度,故較佳。本發明之漿料中所使用的有機溶劑,以混合纖維素酯之良溶劑與弱溶劑使用時,就生產效率而言較佳,良溶劑與弱溶劑之混合比例的較佳範圍係良溶劑為70~98質量%,弱溶劑為2~30質量%。本發明所使用的良溶劑、弱溶劑,單獨溶解使用的纖維素酯者定義為良溶劑,無法單獨溶解者定義為弱溶劑。本發明之漿料中所使用的弱溶劑,沒有特別的限制,例如使用甲醇、乙醇、正丁醇、環己烷、環己酮等較佳。對本發明之聚合物而言有機溶劑之選定,以使用纖維素酯之良溶劑較佳。如上所述,使用低分子可塑劑時,可以一般的添加方法進行,可直接添加於漿料中,亦可以預先溶解於有機溶劑後注入漿料中。
於本發明中,使如上述之各種添加劑添加於纖維素酯漿料時,以使纖維素酯漿料與各種添加劑在線上添加於溶解有少量纖維素酯之溶液中進行混合較佳。例如以使用斯塔吉谷(譯音)混合機SWJ(東雷靜止型管內混合器Hi-Mixer)(東雷工程製)之線上混合器較佳。使用線上混合器時,使用使纖維素酯在高壓下濃縮溶解的漿料較佳,加壓容器之種類,沒有特別的限制,可耐所定壓力、在加壓下可加熱、攪拌即可。
於本發明中,纖維素酯漿料必須藉由過濾除去異物、特別是於液晶影像顯示裝置中可與影像區別之異物。偏光板用保護薄膜之品質,可藉由過濾決定。過濾時所使用的濾材以絕對過濾精度小者較佳,惟絕對過濾精度過小時,過濾材容易產生阻塞,必須頻繁地替換濾材,導致生產性降低的問題。因此,本發明纖維素酯漿料之濾材,以絕對過濾精度0.008mm以下者較佳,以0.001~0.008mm之範圍更佳,以0.003~0.006mm之範圍的濾材最佳。濾材之材質,沒有特別的限制,可使用一般的濾材,惟聚丙烯、鐵氟龍(註冊商標)等之塑膠纖維製濾材或不銹鋼纖維等之金屬製濾材,不會纖維之脫落等情形,故較佳。本發明之纖維素酯漿料的過濾,可以一般的方法進行,惟溶劑於常壓下之沸點以上且溶劑沒有沸騰的範圍之溫度下,加壓下加熱且過濾的方法,過濾前後之壓差(以下稱為濾壓)上昇小,故較佳。較佳的溫度範圍為45~120℃,更佳者為45~70℃,最佳者為45~55℃。濾壓小者較佳。濾壓以1.6x106 Pa以下較佳,以1.2×106 Pa以下更佳,以1.0x106 Pa以下最佳。原料之纖維素中含有未經取代或低取代度之醯基的纖維素酯時,會產生異物故障(以下稱為亮點)情形。亮點係在直交狀態(十字尼科爾稜鏡)之2張偏光板間放置纖維素酯薄膜,自一側照射光,由其相反側以光學顯微鏡(50倍)觀察時,只要是正常的纖維素薄膜時,光會被遮斷,變得漆黑無法看見,惟有異物時自該處漏光,會有點狀光點的現象。亮點之直徑愈大時,作為液晶影像顯示裝置時之實害愈大,以50μm以下較佳,以10μm以下更佳,以8μm以下更佳。而且,亮點之直徑係指測定亮點接近圓形之直徑。亮點只要是上述直徑者為400個/cm2 以下時,在實用上沒有問題,惟以300個/cm2 以下時較佳,以200個/cm2 以下時更佳。為減少該亮點之發生數及大小時,必須使細的異物充分過濾。而且,於特開2000-137115號公報中記載,使一度製膜的纖維素酯薄膜之粉碎品以具有漿料之比例再添加,纖維素酯及其添加劑作為原料之方法,由於可減低亮度,故較佳。
其次,說明有關纖維素酯漿料流延於金屬支持體上之步驟、在金屬支持體上之乾燥步驟及使波紋自金屬支持體剝離的剝離步驟。金屬支持體係為無限移行的無端金屬帶或回轉的金屬桶,其表面為鏡面。流延步驟係使如上述之漿料通過加壓型定量齒輪幫浦,送液至加壓塑模,於流延位置中在金屬支持體上自加壓塑模使漿料硫延的步驟。其他的流延方法有使流延的漿料膜以葉片調節膜厚的刮刀葉片法、或藉由以逆回轉之輥調節的可逆輥滾筒之方法,以可調整模具部分之隙縫形狀、容易使膜厚均一的加壓塑模較佳。加壓塑模有塗覆壓延機或T塑模等,使用任何一種皆較佳。為提高製膜速度時,亦可在金屬支持體上設置2個以上加壓塑模,分割漿料量予以雙層化。膜厚之調節,係可在企求的厚度下控制漿料濃度、幫浦之送液量、塑模之模具的隙縫間隙、塑模之押出壓力、金屬支持體之速度等。
在金屬支持體上之乾燥步驟,係為使波紋(在金屬支持體上流延以後之漿料膜稱為波紋)在支持體上加熱且使溶劑蒸發的步驟。使溶劑蒸發時,有自波紋側及支持體內側吹入加熱風的方法、自支持體內側藉由加熱液體傳熱的方法、藉由輻射熱自表裏傳熱的方法等。另外,組合此等之方法亦較佳。而且,波紋之膜厚愈薄時愈快乾燥。金屬支持體之溫度可以全部相同,亦可視位置不同而有所不同。
本發明使用的在金屬支持體上之乾燥方法,例如以金屬支持體溫度為0~40℃(較佳者為5~30℃)流延較佳。波紋上之乾燥風以約30~45℃較佳,惟不受此等所限制。
剝離步驟係以在金屬支持體上使有機溶劑蒸發,金屬支持體於一周前使波紋剝離的步驟,再使波紋移送至乾燥步驟。自金屬支持體使波紋剝離的位置稱為剝離點,且有助於剝離之輥稱為剝離輥。視波紋的厚度而不同,在剝離點之波紋的殘留溶劑量(下述式)過大時不易剝離,反之,在支持體充分乾燥後剝離時,途中會有部分波紋剝離的情形。通常,殘留溶劑量以20~180質量%進行波紋之剝離。於本發明中,較佳的剝離殘留溶劑量為20~40質量%或60~150質量%,更佳者為80~140質量%。提高製膜速度的方法(殘留溶劑量儘可能的多量時,為進行剝離時可提高製膜速度),殘留溶劑量多時,亦為可剝離出來的凝膠流延法(凝膠鑄造法)。該方法有在漿料中加入對纖維素酯而言之弱溶劑,漿料流延後予以凝膠化的方法,降低支持體溫度進行凝膠化的方法等。另外,有在漿料中加入金屬鹽的方法。在支持體上藉由使被凝膠化的膜加強,可快速剝離,提高製膜速度。殘留溶劑量較多時進行剝離時,波紋過於柔軟,於剝離時會損及平面性且因剝離張力而容易產生起皺(puckering)或縱條紋,藉由兼具經濟速度與品質以決定殘留溶劑量。
本發明所使用的殘留溶劑量係以下述式表示。
殘留溶劑量(質量%)={(M-N)/N}x100
此處,M係為波紋在任意點之質量,N係為使M在110℃下乾燥3小時之質量。
而且,於纖維素酯薄膜之乾燥步驟中,再使自支持體剝離的薄膜乾燥,且使殘留溶劑量為2.0質量%以下較佳。更佳者為1.0質量%以下,最佳者為0.5質量%以下。
波紋乾燥步驟係採用輥以千鳥狀配置的輥乾燥裝置、使波紋兩端以夾子夾住且保持寬度或朝寬度方向稍許延伸的拉幅器乾燥裝置,搬送波紋且乾燥的方式。於本發明中,在藉由拉幅器乾燥裝置支持體剝離後之任意過程中、或任意的殘留溶劑量多時,由於藉由保持寬度或延伸可使光學性能之濕度安定性良好,故更佳。使波紋乾燥的方法沒有特別的限制,一般而言可以熱風、紅外線、加熱輥、微波爐等進行。就簡便性而言,以熱風進行較佳。乾燥溫度以在40~180℃之範圍內分段式增高較佳,以在50~160℃之範圍進行更佳。另外,由於具有使阻滯值Rt、Ro降低的效果,故以具有140~180℃下進行熱處理的步驟較佳。
本發明之纖維素酯薄膜,為確保平面性時,以朝MD(薄膜之搬送方向)及TD(與搬送方向垂直的方向)同時為1%以上延伸較佳。製作在面內不具相位差之薄膜時,使MD延伸率與TD延伸率接近較佳,惟MD與TD方向之延伸率亦可不同。惟MD延伸率與TD延伸率之總和小者,為使阻滯值Rt變低時可適當調整。而且,就Rt之減低效果而言,延伸時皆在高溫下進行較佳。
而且,延伸操作亦可分割為多段式實施,以朝流延方向、寬度方向實施二軸延伸較佳。此外,進行二軸延伸時,可同時進行二軸延伸,亦可分段式實施。此時,分段式例如可朝不同的延伸方向順序進行延伸,亦可使同一方向分割成多段式延伸且在任一階段中施加不同方向的延伸。
由於纖維素酯薄膜之厚度變薄者,所形成的偏光板變薄,可容易使液晶顯示裝置薄膜化,故較佳,惟過薄時透濕度或斷裂強度等惡化。使此等兩立之纖維素酯薄膜的膜厚以10~100μm較佳,以10~80μm更佳,以10~60μm尤佳,以20~45μm最佳。
纖維素酯薄膜之寬度為1.4m以上(較佳者為1.4m~4m)的範圍,就生產性而言以大尺寸之液晶顯示裝置較佳。
本發明之纖維素酯薄膜,適合於各種液晶顯示裝置所使用的偏光板,亮度提高薄膜側之纖維素酯薄膜,其特徵為下述式(I)所示之面內阻滯值Ro(550)為0~5nm之範圍,以下述式(II)所示之厚度方向的阻滯值Rt(550)為-15~15nm之範圍。
式(I)Ro(550)=(Nx-Ny)×d 式(II)Rt(550)={(Nx+Ny)/2-Nz}×d[式中,Nx、Ny係表示薄膜面內之折射率的最大值、最小值,Nz係表示厚度方向之折射率,d係表示薄膜之膜厚,Ro(550)及Rt(550)係各為波長550nm之阻滯值]
另外,Ro(400)、Ro(700)係各在波長400nm、700nm測定時面內之阻滯值,Rt(400)、Rt(700)係各在波長400nm、700nm測定時厚度方向之阻滯值時,亮度提高薄膜側之纖維素酯薄膜之Ro(400)、Ro(700)各為0~5nm之範圍,Rt(400)、Rt(700)各為-15~15nm之範圍較佳。
而且,阻滯值Ro(400)、Ro(550)、Ro(700)、Rt(400)、Rt(550)、Rt(700),可使用自動複折射率計、變化波長予以測定。例如使用KOBRA-21ADH(王子計測機器(股)),可在23℃、55%RH之環境下求取。
接近背光側之偏光板保護薄膜,由於在更高溫度下容易引起相位差變動或斑點,會有亮度均一性容易產生變化的問題,為改善該問題時,本發明之纖維素酯薄膜以設有含下述活性線硬化樹脂之硬性塗覆層較佳。
(活性線硬化樹脂層)
說明有關作為硬性塗覆層所使用的活性線硬化樹脂層。
活性線硬化樹脂層係指以藉由如紫外線或電子線之活性線照射、經由交聯反應等硬化的樹脂為主要成份之層。活性線硬化樹脂以使用含有具乙烯性不飽和雙鍵之單體的成分較佳,藉由照射如紫外線或電子線之活性線予以硬化形成硬性塗覆層。活性線硬化樹脂例如以紫外線硬化性樹脂或電子線硬化性樹脂等為典型例,以藉由紫外線照射硬化的樹脂較佳。
紫外線硬化性樹脂例如使用紫外線硬化型胺基甲酸酯丙烯酸酯系樹脂、紫外線硬化型聚酯丙烯酸酯系樹脂、紫外線硬化型環氧基丙烯酸酯系樹脂、紫外線硬化型多醇丙烯酸酯系樹脂、或紫外線硬化型環氧樹脂等較佳。
紫外線硬化型丙烯酸胺基甲酸酯系樹脂,一般而言在聚酯多醇中使異氰酸酯單體、或預聚物反應所得的生成物中另使2-羥基乙基丙烯酸酯、2-羥基乙基甲基丙烯酸酯(以下丙烯酸酯中包含甲基丙烯酸酯,僅以丙烯酸酯表示)、2-羥基丙基丙烯酸酯等之具有羥基的丙烯酸酯系單體反應,可容易製得。例如,可使用特開平59-151110號記載者。
例如以使用100份優尼迪谷(譯音)17-806(大日本油墨(股)製)與1份克羅奈頓(譯音)L(日本聚胺基甲酸酯(股)製)之混合物等較佳。
紫外線硬化型聚酯丙烯酸酯系樹脂,一般而言例如在聚酯多醇中使2-羥基乙基丙烯酸酯、2-羥基丙烯酸酯系單體反應,可容易形成者,可使用特開昭59-151112號記載者。
紫外線硬化型環氧基丙烯酸酯系樹脂之具體例,如以環氧基丙烯酸酯作為低聚物,且於其中添加反應性稀釋劑、光反應引發劑,反應所生成者,可使用特開平1-105738號記載者。
紫外線硬化型多醇丙烯酸酯系樹脂之具體例,如三羥甲基丙烷三丙烯酸酯、二-三羥甲基丙烷四丙烯酸酯、季戊四醇三丙烯酸酯、季戊四醇四丙烯酸酯、二季戊四醇六丙烯酸酯、烷基改質二季戊四醇五丙烯酸酯等。
此等紫外線硬化性樹脂之光反應引發劑,具體而言例如苯偶因及其衍生物、苯乙酮、二苯甲酮、羥基二苯甲酮、米希勒酮、α-戊氧酯、噻噸酮等及此等之衍生物。亦可與光增感劑同時使用。上述光反應引發劑可作為光增感劑使用。而且,使用環氧基丙烯酸酯系之光反應引發劑時,可使用正丁胺、三乙胺、三正丁基膦等之增感劑。紫外線硬化樹脂組成物中所使用的光反應引發劑或光增感劑,對100質量份該組成物而言為0.1~15質量份,較佳者為1~10質量份。
樹脂單體例如甲基丙烯酸酯、乙基丙烯酸酯、丁基丙烯酸酯、苯甲基丙烯酸酯、環己基丙烯酸酯、醋酸乙烯酯、苯乙烯等一般的單體作為具有一個不飽和雙鍵之單體。而且,具有二個以上不飽和雙鍵之單體例如乙二醇二丙烯酸酯、丙二醇二丙烯酸酯、二乙烯苯、1,4-環己烷二丙烯酸酯、1,4-環己基二甲基二丙烯酸酯、上述之三羥甲基丙烷三丙烯酸酯、季戊四醇四丙烯酸酯等。
本發明中使用的紫外線硬化樹脂之市售品,例如適當選擇亞狄卡歐布頓馬(譯音)KR.BY系列:KR-400、KR-410、KR-550、KR-566、KR-567、BY-320B(旭電化(股)製);克耶巴頓(譯音)A-101-KK、A-101-WS、C-302、C-401-N、C-501、M-101、M-102、T-102、D-102、NS-101、FT-102Q8、MAG-1-P20、AG-106、M-101-C(廣榮化學(股)製);西卡比姆(譯音)PHC2210(S)、PHC X-9(K-3)、PHC2213、DP-10、DP-20、DP-30、P1000、P1100、P1200、P1300、P1400、P1500、P1600、SCR900(大日精化工業(股)製);KRM7033、KRM7039、KRM7130、KRM7131、UVECRYL29201、UVECRYL29202(賴西魯.優西比(譯音)(股)製);RC5015、RC-5016、RC-5020、RC-5031、RC-5100、RC-5102、RC-5120、RC-5122、RC-5152、RC-5171、RC-5180、RC-5181(大日本油墨化學工業(股)製;歐雷谷斯(譯音)No.340谷里耶(譯音)(中國塗料(股)製);塞拉頓(譯音)H-601、RC-750、RC-700、RC-600、RC-500、RC-611、RC-612(三洋化成工業(股)製);SP-1509、SP-1507(昭和高分子(股)製);RCC-15C(谷雷斯(譯音).日本(股)製)、亞羅尼古斯(譯音)M-6100、M-8030、M-8060(東亞合成(股)製)等予以利用。
而且,具體的化合物例如三羥甲基丙烷三丙烯酸酯、二-三羥甲基丙烷四丙烯酸酯、季戊四醇三丙烯酸酯、季戊四醇四丙烯酸酯、二季戊四醇六丙烯酸酯、烷基改質二季戊四醇五丙烯酸酯等。
此等之活性線硬化樹脂層可以照相凹版塗覆法、浸漬塗覆法、可逆塗覆法、線圈棒塗覆法、塑模塗覆法、噴墨法等習知方法塗設。
為使紫外線硬化性樹脂藉由光硬化反應予以硬化,形成硬化皮膜層之光源,只要是產生紫外線之光源即可,沒有特別的限制。例如可使用低壓水銀燈、中壓水銀燈、高壓水銀燈、超高壓水銀燈、碳弧燈、金屬鹵化物燈、氙氣燈等。照射條件係視各種燈而不同,惟活性線之照射量以5~150mJ/cm2 較佳,更佳者為20~100 mJ/cm2
另外,於照射活性線時,以朝向薄膜之搬送方向施加張力且進行較佳,更佳者為朝寬度方向亦施加張力且進行。施加的張力以30~300N/m較佳。施加張力的方法,沒有特別的限制,可以背後輥朝搬送方向施加張力,亦可以拉幅器朝寬度方向、或朝2軸方向施加張力。藉此可製得平面性更為優異的薄膜。
紫外線硬化樹脂層組成物塗覆液之有機溶液,例如適當選自烴類(甲苯、二甲苯)、醇類(甲醇、乙醇、異丙醇、丁醇、環己醇)、酮類(丙酮、甲基乙酮、甲基異丁酮)、酯類(醋酸甲酯、醋酸乙酯、乳酸甲酯)、乙二醇醚類、其他有機溶劑、或混合此等予以利用。以使用含有5質量%以上(較佳者為5~80質量%)之丙二醇單烷醚(烷基之碳數為1~4)或丙二醇單烷醚醋酸酯(烷基之碳數為1~4)等之上述有機溶劑較佳。
另外、紫外線硬化樹脂組成物塗覆液中,以添加矽化合物更佳。聚醚改質矽油之數平均分子量,例如1,000~100,000為宜,較佳者為2,000~50,000。數平均分子量小於1,000時會降低塗膜之乾燥性,反之,數平均分子量大於100,000時會有在塗膜表面上不易分散開來傾向。
矽化合物之市售品,例如DKQ8-779(塔克寧谷(譯音)公司製商品名)、SF3771、SF8410、SF8411、SF8419、SF8421、SF8428、SH200、SH510、SH1107、SH3749、SH3771、BX16-034、SH3746、SH3749、SH8400、SH3771M、SH3772M、SH3773M、SH3775M、BY-16-837、BY-16-839、BY-16-869、BY-16-870、BY-16-004、BY-16-891、BY-16-872、BY-16-874、BY-22-008M、BY-22-012M、FS-1265(以上為東雷.塔克寧谷矽公司製商品名)、KF-101、KF-100T、KF-351、KF-352、KF-353、KF-354、KF-355、KF-615、KF-618、KF-945、KF-6004、矽X-22-945、X22-160AS(以上為信越化學工業公司製商品名)、XF3940、XF3949(以上為東芝矽公司製商品名)、迪斯巴龍(譯音)LS-009(楠本化成公司製)、古拉羅魯(譯音)410(共榮社油脂化學工業(股)製)、TSF4440、TSF4441、TSF4445、TSF4446、TSF4452、TSF4460(GE東芝矽製)、BYK-306、BYK-330、BYK-306、BYK-307、BYK-341、BYK-344、BYK-361(比谷肯米(譯音)日本公司製)日本優尼卡(譯音)(股)製之L系列(例如L7001、L-7006、L-7604、L-9000)、Y系列、FZ系列(FZ-2203、FZ-2206、FZ-2207)等較佳。
此等成分可提高對基材或底層之塗覆性。添加於層合體最表面層時,不僅可提高塗膜之防水、防油性、防污性,且可發揮表面之耐擦傷性效果。此等成分對塗覆液之固成分而言,以添加0.01~3質量%之範圍較佳。
紫外線硬化性樹脂組成物塗覆液之塗覆方法,可使用上述者。塗覆量以濕式膜厚為0.1~30μm為宜,較佳者為0.5~15μm。另外,亁式膜厚為0.1~20μm,較佳者為1~10μm。
紫外線硬化性樹脂組成物於塗覆乾燥中或後照射紫外線為宜,為得上述之5~150 mJ/cm2 之活性線的照射量時之照射時間,約為0.1秒~5分鐘,就紫外線硬化性樹脂之硬化效率或作業效率而言,以0.1~10秒較佳。
而且,此等活性線照射部分之照度以50~150 mW/m2 較佳。
在該所得的硬化樹脂層中,為防止黏連情形時、或為提高對擦傷性等時、或為具有光擴散性時且為調整折射率時,亦可添加無機化合物或有機化合物之微粒子。
硬性塗覆層所使用的無機微粒子,例如氧化矽、氧化鈦、氧化鋁、氧化鋯、氧化鎂、碳酸鈣、滑石、黏土、燒成高嶺土、燒成矽酸鈣、水合矽酸鈣、矽酸鋁、矽酸鎂及磷酸鈣。特別是以使用氧化矽、氧化鈦、氧化鋁、氧化鋯、氧化鎂等較佳。
此外,有機微粒子例如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基丙烯酸酯樹脂粉末、丙烯酸苯乙烯系樹脂粉末、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樹脂粉末、矽系樹脂粉末、聚苯乙烯系樹脂粉末、聚碳酸酯樹脂粉末、苯并鳥糞胺系樹脂粉末、蜜胺系樹脂粉末、聚烯烴系樹脂粉末、聚酯系樹脂粉末、聚醯胺系樹脂粉末、聚醯亞胺系樹脂粉末、或聚氟化乙烯系樹脂粉末等紫外線硬化性樹脂組成物。更佳者為交聯聚苯乙烯粒子(例如綜研化學製SX-130H、SX-200H、SX-350H)、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系粒子(例如綜研化學製MX150、MX300)。
此等之微粒子粉末的平均粒徑以0.005~5μm較佳,以0.01~1μm更佳。紫外線硬化樹脂組成物與微粒子粉末之比例,對100質量份樹脂組成物而言以配合0.1~30質量份為宜。
紫外線硬化樹脂層係以JIS B 0601規定的中心線平均粗細(Ra)為1~50nm之透明硬性塗覆層、或Ra約為0.1~1μm之光擴散層較佳。中心線平均粗細(Ra)以光干涉式表面粗細測定器予以測定較佳,例如使用WYKO公司製RST/PLUS測定。紫外線硬化樹脂層之鉛筆高度以H~8H較佳,以2H~4H更佳。鉛筆刮擦試驗之硬度(鉛筆硬度)係使所製作的硬性塗覆薄膜試料在溫度25℃、相對濕度60%之條件下調濕2小時後,使用以JIS-S-6006規定的試驗用鉛筆,以JIS-K-5400規定的鉛筆硬度評估方法為基準,在1kg之加重下以各硬度鉛筆重複刮擦10次,以完全沒有傷痕的刮擦條數表示者。
(亮度提高薄膜)
亮度提高薄膜係使用具有使來自光源(背光)之出射光分離成透過偏光與反射偏光或散射偏光的功能之偏光變換元件。該亮度提高薄膜係利用反射偏光或散射偏光之來自背光的再回光,可提高直線偏光之出射效率。
亮度提高薄膜例如向異性反射偏光元件。向異性反射偏光元件,例如使一方的振動方向之直線偏光透過,且使另一方之振動方向的直線偏光反射的向異性多重薄膜。向異性多重薄膜例如3M製之DBEF(例如參照特開平4-268505號公報等)。另外,向異性反射偏光元件例如膽固醇液晶層與λ/4板之複合體。該複合體例如日東電工製之PCF(例如參照特開平11-231130號公報等)。此外,向異性反射偏光元件例如反射格栅偏光元件。反射格栅偏光元件例如對金屬施加微細加工且即使在可視光範圍內仍可使反射偏光出射的金屬格子反射偏光元件(參照美國專利第6288840號說明書等)、使金屬之微粒子加入高分子基體中予以延伸者(參照特開平8-184701號公報等)。
另外,亮度提高薄膜例如向異性散射偏光元件。向異性散射偏光元件例如3M製之DRPF(參照美國專利第5825543號說明書)。
而且,亮度提高薄膜例如可以一次偏光變換之偏光元件。例如使用史梅谷迪谷(譯音)C 者等(參照特開2001-201635號公報等)。另外,亮度提高薄膜可使用向異性繞射格子使偏光板與亮度提高薄膜貼合時之黏合劑,沒有特別的限制。例如可使用適當選擇丙烯酸系聚合物、聚矽氧烷系聚合物、聚酯、聚胺基甲酸酯、聚醯胺、聚乙烯醚、醋酸乙烯酯/氯化乙烯基共聚物、改質聚烯烴、環氧系、氟系、天然橡膠、合成橡膠等之橡膠系等聚合物作為基體聚合物。特別是以使用具有優異的光學透明性、適當的濕潤性與凝聚性與黏接性之黏合特性,且耐候性或耐熱性優異者較佳。
上述黏接劑中可含有對應於基體聚合物之交聯劑。而且,黏接劑中亦可含有例如天然物或合成物之樹脂類、特別是黏合性賦予樹脂、或玻璃纖維、玻璃珠、金屬粉、其他的無機粉末等所成的填充劑或顏料、著色劑、抗氧化劑等之添加劑。此外,亦可含有微粒子、具有光擴散性之黏接劑層等。
黏合劑通常使用使基體聚合物或其組成物溶解或分散於溶劑中、固成分濃度約為10~50質量%之黏接劑溶液、溶劑可適當選擇甲苯或醋酸乙酯等之有機溶劑或水等之對應於黏接劑的種類者。
(偏光板)
說明有關本發明之偏光板、使用它之本發明液晶顯示裝置。
本發明之偏光板(A)可以一般的方法製作。本發明之纖維素酯薄膜係至少使一面進行鹼性皂化處理,且使經處理的薄膜浸漬於碘溶液中予以延伸、製作的偏光元件兩面上使用各完全皂化型聚乙烯醇水溶液貼合較佳。
偏光板之主要構成要素的偏光元件,係為僅使一定方向的偏波面之光通過的元件,目前已知的典型偏光元件為聚乙烯醇系偏光薄膜,此係在聚乙烯醇係薄膜上使碘染色者與使二色性染料染色者。偏光元件係使用使聚乙烯醇水溶液製膜,且使該物一軸延伸、染色,或經染色後進行一軸延伸後,較佳者以硼化合物進行耐久性處理者。偏光元件之膜厚為5~40μm,較佳者為5~30μm,更佳者為5~25μm。在該偏光元件面上貼合本發明之纖維素酯薄膜,形成偏光板。較佳者係以完全皂化聚乙烯醇等為主成分、藉由水系之黏接劑貼合。而且,為除皂化適性低的纖維素酯薄膜外之樹脂薄膜時,可經由適當的黏合層黏接加工於偏光板上。
偏光元件於為朝一軸方向(通常為長度方向)延伸時,使偏光板放置於高溫高濕的環境時,朝延伸方向(通常為長度方向)收縮、朝與延伸垂直方向(通常為寬度方向)拉伸。偏光板保護用薄膜之膜厚愈薄時,偏光板之伸縮率愈大,特別是偏光元件之延伸方向的收縮量愈大。通常,為使偏光元件之延伸方向與偏光板保護用薄膜之流延方向(MD方向)貼合時,使偏光板保護用薄膜予以薄膜化時,特別是抑制流延方向之伸縮率,係極為重要。本發明所使用的纖維素酯薄膜,由於尺寸安定性優異,故適合作為該偏光板保護薄膜使用。
偏光板可另外在該偏光板之一面上貼合保護用薄膜,在反面上貼合分離用薄膜予以構成。保護用薄膜及分離用薄膜,於偏光板裝貨時、製品檢查時等以保護偏光板為目的時所使用。此時,保護用薄膜以保護偏光板之表面為目的時所使用,使用於使偏光板貼合於液晶板之相反側上。另外,分離用薄膜係以使貼合液晶板之黏接層覆蓋為目的時所使用,使用於使偏光板貼合於液晶晶胞側。
本發明之液晶顯示裝置,其特徵為順序層合偏光板(A)、液晶晶胞、偏光板(B)所成的液晶顯示裝置,在該偏光板(A)之亮度提高薄膜側上配置本發明之纖維素酯薄膜。
在各偏光板之另一面上,可使用本發明之纖維素酯薄膜,亦可使用別的偏光板保護用薄膜。對本發明之纖維素酯薄膜而言,另一面上所使用的偏光板保護用薄膜可使用市售的纖維素酯薄膜。市售的纖維素酯薄膜例如KC8UX2M、KC4UX、KC5UX,KC4UY、KC8UY、KC12UR、KC8UCR-3、KC8UCR-4、KC8UCR-5、KC4FR-1(以上為優尼卡米羅魯塔歐布頓(譯音)(股)製)、夫吉塔克(譯音)TD80UF、夫吉塔克T80UZ、夫吉塔克T40UZ、等較佳。特別是以使用KC4FR-1更佳。
此外,另一面上所使用的偏光板(B)中,特別是視認側之偏光板保護用薄膜上以具有8~20μm厚度之硬性塗覆層或抗眩層較佳。例如特開2003-114333號公報、特開2004-203009號公報、2004-354699號公報、2004-354828號公報等記載的具有硬性塗覆層或抗眩層之偏光板保護用薄膜較佳。另外,以在透明硬性塗覆層或抗眩層上至少具有含低折射率層之上述防止反射層較佳,該低折射率層中以含有二氧化矽等之中空微粒子更佳。
(液晶顯示裝置)
藉由使本發明之偏光板組入顯示裝置,可製作各種視認性優異的本發明液晶顯示裝置。本發明之纖維素酯薄膜以使用透過型、半透過型LCD或TN型、STN型、OCB型、HAN型、VA型(MVA型、PVA型)、IPS型、FFS型等各種驅動方式之LCD較佳,特別是以使用VA型(MVA型、PVA型)、IPS型、FFS型等之液晶顯示裝置較佳。
本發明之偏光板,於使用於大畫面之液晶晶胞的背光側時可發揮優異的亮度提高性。
另外,以擴大液晶顯示裝置之視野角為目的時,在偏光板(A)及偏光板(B)各偏光元件間使用相位差薄膜,藉由與本發明之組合較佳。相位差薄膜之相位差值,可視液晶晶胞之特性而定予以適當選擇。而且,可使用偏光板(A)及偏光板(B)之保護用薄膜中液晶晶胞面側之一面、或兩面具有相位差之功能性薄膜較佳。
〔實施例〕
於下述中以實施例具體說明本發明,惟本發明不受此等所限制。
(評估方法)於下述中記載有關評估方法。
(分子量測定)重量平均分子量之測定,係使用高速液體色層分析法測定。
測定條件如下所述。
溶劑:二氯甲烷柱:Shodex K806,K805,K803G(昭和電工(股)製、使用3條連接)柱溫度:25℃試料濃度:0.1質量%檢測器:RI Model 504(GL塞恩斯公司製)幫浦:L6000(日立製作所(股)製)流量:1.0ml/min校正曲線:使用藉由標準聚苯乙烯STK standard聚苯乙烯(東索(譯音)(股)製)Mw=1000000~500為止的13種試料之校正曲線。13種試料係大約等間隔使用。
(阻滯值測定Ro、Rt)使用自動複折射率計(王子計測機器(股)製、KOBRA-21ADH),使薄膜狀試料在23℃、55%RH之環境下,於400、550、700nm之波長中進行3次元折射率測定、,求取折射率nx、ny、nz。以式(I)為基準求取面內方向之阻滯值Ro,以式(II)為基準求取厚度方向之阻滯值Rt。
式(I)Ro(*)=(nx-ny)×d 式(II)Rth(*)={(nx+ny)/2-nz}×d[式中,試料之面內遲相軸方向之折射率為nx,在面內與遲相軸垂直方向之折射率為ny,薄膜厚度方向之折射率為nz,d係表示薄膜之厚度(nm), 為測定波長。例如Ro(400)為400nm測定時]
實施例1
[聚合物X之合成]在附有攪拌機、2個滴入漏斗、氣體導入管及溫度計之玻璃燒瓶中,加入40g表1記載的種類及比例之單體Xa、Xb混合液、2g連鏈移動劑之巰基丙酸及30g甲苯,在90℃下升溫。然後,自一方的滴入漏斗、以3小時滴入60g表1記載的種類及比例之單體Xa、Xb混合液,同時自另一方之漏斗、以3小時滴入14g溶解有0.4g偶氮雙異丁腈的甲苯。然後,另外以2小時滴入56g溶解有0.6g偶氮雙異丁脂之甲苯後,再繼續反應2小時,製得聚合物X。該聚合物X之重量平均分子量,藉由上述測定法測定。
(聚合物Y之合成)藉由特開2000-128911號公報記載的聚合方法進行塊狀聚合。換言之,在具備攪拌機、氮氣氣體導入管、溫度計、投入口及回流冷卻管之燒瓶中投入作為單體之下述甲基丙烯酸酯,導入氮氣氣體,使燒瓶內以氮氣氣體取代,在攪拌下添加下述硫代丙三醇。
添加硫代丙三醇後,進行4小時聚合,使內容物回復至室溫,於其中添加20質量份苯醌5質量%四氫呋喃溶液,以停止聚合。使內容物移至蒸餾器中,在80℃、減壓下,除去四氫呋喃、殘存的單體及殘存的硫代丙三醇,製得聚合物Y。該聚合物Y之重量平均分子量藉由上述測定法測定。
丙烯酸甲酯 100質量份硫代丙三醇 5質量份
(纖維素酯薄膜1~6之製作)(漿料液之調製)纖維素酯(由棉短絨纖維所合成的纖維素三乙酸酯、Mn=148000、Mw=310000、Mw/Mn=2.1、乙醯基取代度2.92) 100質量份聚合物X 表1記載份聚合物Y 表1記載份二氯甲烷 430質量份乙醇 40質量份吉努平(譯音)109(千葉特殊化學(股)製)1.5質量份吉努平171(千葉特殊化學(股)製)0.7質量份AEROSIL R972V(日本亞耶羅吉魯(股)製)0.1質量份
以表1記載的聚合物X、聚合物Y添加比例製作上述漿料液,然後,以日本精線(股)製之法因梅頓(譯音)NF過濾,使用帶狀流延裝置,溫度23℃下、以2m寬度均勻地流延於不銹鋼帶支持體上。在不銹鋼帶支持體上使溶劑蒸發至殘留溶劑量為100%為止,以剝離張力162N/m自不銹鋼帶支持體上剝離。經剝離的纖維素酯之波紋在35℃下使溶劑蒸發,以1.6m寬度隙縫化,然後,以拉幅器朝寬度方向延伸1.1倍,且在140℃之乾燥溫度下乾燥。此時以拉幅器開始延伸時之殘留溶劑量為10%。以拉幅器延伸後,在130℃下進行緩和後,在120℃、130℃之乾燥區以數個輥搬送且完成乾燥,以1.5m寬度隙縫化,且在薄膜兩端施加寬度10mm、高度5μm之壓花加工,以初期張力220N/m、終端張力110N/m捲成內徑6吋芯,製得表1記載的纖維素酯薄膜1~6。由不銹鋼帶支持體之回轉速度與拉幅器之運轉速度求得的MD方向之延伸倍率為1.1倍。表1記載的纖維素酯薄膜之殘留溶劑量各為0.1%,膜厚為80μm,捲數為4000m。而且,膜厚變更為40μm,且與纖維素酯薄膜1~6相同地製得表1記載的纖維素酯薄膜7~12。表1記載的纖維素酯薄膜之阻滯值如表2所示。
MA:丙烯酸甲酯MMA:甲基丙烯酸甲酯HEMA:2-羥基乙基甲基丙烯酸酯
(偏光板(A)之製作)使厚度120μm之聚乙烯醇薄膜浸漬於100kg之含1kg碘、4kg硼酸的水溶液中,在50℃下延伸6倍,作成偏光元件。在該偏光元件之一面上,以下述件進行鹼性皂化處理的表1記載之纖維素酯薄膜1~12與完全皂化型聚乙烯醇5%水溶液各使用黏合劑貼合。而且,在偏光元件另一面上使用優尼卡米魯塔歐布頓(股)製KC8UCR-5相同地貼合,製作偏光板(A)1~12。
(鹼性皂化處理)皂化工程 2N-NaOH 50℃ 90秒水洗工程 水 30℃ 45秒中和工程 10質量%HCl 30℃ 45秒水洗工程 水 30℃ 45秒
以上述條件使薄膜試料順序進行皂化、水洗、中和、水洗,然後,在80℃下進行乾燥。
(偏光板(B)之製作)除於製作偏光板時在偏光元件兩面上使用優尼卡米羅魯塔歐布頓(股)KC8UCR-5及KC8UX2M外,相同地製作偏光板(B)。
(亮度提高薄膜)使用3M公司製之DBEF(向異性多重薄膜)。
(液晶晶胞)使預先貼合有富士通製15型液晶顯示裝置VL-150SD的兩面偏光板剝離,作為評估使用。
(液晶顯示裝置之製作)自背光側順序層合偏光板(A)1~12、液晶晶胞、偏光板(B),製作液晶顯示裝置1~12,進行評估。而且,在偏光板(A)之亮度提高薄膜側以纖維素酯薄膜1~12為面進行配置,偏光板係在與預備有吸收軸之液晶晶胞的方向一致下予以配置。
此外,偏光板(B)係在液晶晶胞上以KC8UCR-5為面,且在與有關預備有偏光板之吸收軸的液晶晶胞之方向一致下予以配置。
(評估)(視野角測定)視野角特性之評估係使用ELDIM公司製EZ-對比測定黑顯示及白顯示時之透過光量。視野角之評估係求取對照比=(白顯示時之透過光量:cd/cm2 )/(黑顯示時之透過光量:cd/cm2 )進行評估。係為液晶顯示裝置之平面內,在一般所使用的配置之上方向為0℃時,僅在傾斜45°方向具有對照比20之值的角度予以擴大進行評估,結果如表2所示。另外,評估時為保持相同的熱影響,在調整為23℃、55%之恆溫恆濕室內進行。而且,使用在液晶晶胞之兩面上使用偏光板(B)取代偏光板(A)之液晶顯示裝置的視野角評估數據作為基準(參照第1圖)。
說明有關詳細的透過光量之測定。使上述測定機(EZ-對比)之感應器放置於液晶顯示裝置平面內之一點的法線上,使感應器朝向相同點,保持一定的距離且順序傾斜,在0°~90°之範圍內測定透過光量。惟感應器在法線上時之傾斜為0°。該測定係有關在液晶顯示裝置平面內0°(上方向)~360°之全方向進行。同樣的測定係各進行有關黑顯示及白顯示時。由此等結果可計算各方向、各角度之上述對照比。第2~4圖中,Y之方向係表示液晶顯示裝置平面內之0°的方向,X之方向係表示90°(水平方向)之方向。此外,圖中之點與原點的距離係表示朝該點方向使上述測定機之感應器傾斜時感應器之傾斜度(法線上傾斜:0°)。於第2~4圖中,曲線係表示各方向之對照比為20之感應器的傾斜度。
由表3可知,本發明之液晶顯示裝置係傾斜方向之對照比上昇。而且,由第4圖可知,對比較品而言本發明之液晶顯示裝置的視野角在45度方向之視野角擴大。
實施例2
在表1記載的纖維素酯薄膜2上以下述順序塗覆硬性塗覆層。
(硬性塗覆液之組成)丙烯酸單體:KAYARAD DPHA(二季戊四醇六丙烯酸酯、日本化藥製) 220質量份衣魯卡魯奇亞184(千葉特殊化學(股)製)20質量份丙二醇單甲醚 110質量份醋酸乙酯 110質量份
在表1記載的纖維素酯2上,使上述硬性塗覆層用塗覆液以孔徑0.4μm之聚丙烯製過濾器過濾,調製硬性塗覆層塗覆液,使該物使用微照相凹版塗覆器塗覆,在90℃下乾燥後,使用紫外線燈、以照射部之照度為100mW/cm2 、照射量為0.1J/cm2 ,使塗覆層硬化,形成乾燥膜厚5μm之硬性塗覆層,製作硬性塗覆薄膜1。
除上述之硬性塗覆層塗覆外,與實施例1相同地製作液晶顯示裝置,且進行評估。此處,硬性塗覆層側係以背光為面予以配置。
與實施例1相同地藉由視野角測定進行評估時,與表3相同地對視野角為11°為基準,辨識擴大的效果。另外,使視野角之評估條件變更為40度、55%,且使實施例1之偏光板2及實施例2之上述製作的偏光板進行比較時,對實施例1之視野角為8°之效果而言,有關實施例2之設置硬性塗覆層的試料,對11°之溫度變動而言可得安定的良好結果。
實施例3
使用實施例1記載的偏光板2及8之液晶顯示裝置,相對比較斜向45度方向之白顯示時的亮度。
(評估)有關亮度之配向特性,係使用克尼卡米羅魯塔(譯音)公司製分光放射亮度計CS-1000A。上述分光放射亮度計之感應器放置於液晶顯示裝置平面內之一點的法線上,使感應器朝向相同點,保持一定的距離且朝45°方向順序傾斜,在0°~90°之範圍內測定亮度。惟感應器在法線上時之傾斜角為0°。此時,正面(0°)之亮度的半值亮度作為所得的角度進行評估。
結果,對本發明80μ薄膜之試料2而言,本發明之40μ薄膜之亮度半值角度擴大8°。有關於此,雖沒有明確的原理,惟對薄膜內部之微小散射為80μ薄膜而言由於40μ薄膜較小,故可考慮在光路長度長的傾斜方向之亮度晶提高。
〔產業上之利用價值〕
藉由本發明,可防止液晶顯示裝置在斜向方向之光利用效率降低,特別是使斜向方向之亮度上昇且使視野角擴大的液晶顯示裝置。
〔第1圖〕係為實施例所使用的本發明之液晶顯示裝置與基準的液晶顯示裝置之構成。
〔第2圖〕係為實施例所使用的比較例之視野角圖。
〔第3圖〕係為實施例所使用的本發明之視野角圖。
〔第4圖〕係為實施例所使用的本發明及比較例之視野角進行比較的圖。

Claims (7)

  1. 一種液晶顯示裝置,其係由以亮度提高薄膜、偏光板(A)、液晶晶胞、偏光板(B)之順序層合所成之液晶顯示裝置,其特徵為偏光板(A)係於面向亮度提高薄膜之側具有偏光板保護薄膜(A1)、於面向液晶晶胞之側具有偏光板保護薄膜(A2)及偏光板保護薄膜(A1)與(A2)之間具有偏光元件,該偏光板保護薄膜(A1)為纖維素酯薄膜,該纖維素酯薄膜之以下述式(I)所示之面內阻滯值Ro(550)為0~5nm的範圍,以下述式(II)所示厚度方向之阻滯值Rt(550)為-15~15nm的範圍,式(I)Ro(550)=(Nx-Ny)×d式(II)Rt(550)={(Nx+Ny)/2-Nz}×d式中,Nx、Ny係表示薄膜面內之折射率的最大值、最小值,Nz係表示厚度方向之折射率,d係表示薄膜之膜厚(nm),Ro(550)及Rt(550)係各為波長550nm之阻滯值。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液晶顯示裝置,其中Ro(400)、Ro(700)係各在波長400nm、700nm測定時面內之阻滯值,Rt(400)、Rt(700)係各在波長400nm、700nm測定時厚度方向之阻滯值時,用於偏光板保護薄膜(A1)之纖維素酯薄膜之阻滯值Ro(400)、Ro(700)各為0~5nm之範圍,Rt(400)、Rt(700)各為-15~15nm之範圍。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液晶顯示裝置,其中用於偏光板保護薄膜(A1)之纖維素酯薄膜,含有纖維素酯、及使分子內不具芳香環與親水性基之乙烯性不飽和單體Xa與分子內不具芳香環但具親水性基之乙烯性不飽和單體Xb共聚合所得的重量平均分子量2000以上30000以下之聚合物X、及使不具芳香環之乙烯性不飽和單體Ya聚合所得的重量平均分子量500以上3000以下之聚合物Y,且聚合物X之重量平均分子量較聚合物Y之重量平均分子量更大。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之液晶顯示裝置,其中該聚合物X以下述一般式(1-1)表示,該聚合物Y以下述一般式(2-1)表示,一般式(1-1)-[CH2 -C(-R1 )(-CO2 R2 )]m-[CH2 -C(-R3 )(-CO2 R4 -OH)-]n-[Xc]p-式中,R1 、R3 係表示H或CH3 ,R2 係表示碳數1~12之烷基、環烷基,R4 係表示-CH2 -、-C2 H4 -或-C3 H6 -,Xc係表示可聚合於Xa、Xb之單體單位,m、n及p係表示莫耳組成比,惟m≠0、n≠0、m+n+p=100一般式(2-1) -[CH2 -C(-R5 )(-CO2 R6 )]k-[Yb]q-式中,R5 係表示H或CH3 ,R6 係表示碳數1~12之烷基或環烷基,Yb係表示可與Ya共聚合的單體單位,k及q係表示莫耳組成比,惟k≠0、k+q=100。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液晶顯示裝置,其中該用於偏光板保護薄膜(A1)之纖維素酯薄膜,在面向亮度提高薄膜之側上具有膜厚1~20μm之硬性塗覆層。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液晶顯示裝置,其中該纖維素酯薄膜之膜厚為20~60μm。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或第2項之液晶顯示裝置,其係於面向該偏光板(A)及偏光板(B)之保護薄膜的液晶晶胞之側的一面、或兩面使用相位差薄膜。
TW095131615A 2005-08-30 2006-08-28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TWI39175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5249037 2005-08-30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0722872A TW200722872A (en) 2007-06-16
TWI391756B true TWI391756B (zh) 2013-04-01

Family

ID=3780357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095131615A TWI391756B (zh) 2005-08-30 2006-08-28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7924379B2 (zh)
JP (1) JP5181673B2 (zh)
KR (1) KR101281878B1 (zh)
CN (1) CN100568067C (zh)
TW (1) TWI391756B (zh)
WO (1) WO2007026593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914002B2 (ja) * 2004-11-29 2012-04-11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液晶表示装置
CN101657752A (zh) * 2007-07-24 2010-02-24 夏普株式会社 液晶显示装置和偏光板
JP4928529B2 (ja) * 2008-11-12 2012-05-09 日東電工株式会社 偏光板の製造方法、偏光板、光学フィルムおよび画像表示装置
US9273195B2 (en) 2010-06-29 2016-03-01 Eastman Chemical Company Tires comprising cellulose ester/elastomer compositions
US20110319531A1 (en) 2010-06-29 2011-12-29 Eastman Chemical Company Cellulose ester compositions
JP5626138B2 (ja) * 2011-06-20 2014-11-19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垂直配向型液晶表示装置
US9708472B2 (en) 2011-12-07 2017-07-18 Eastman Chemical Company Cellulose esters in highly-filled elastomeric systems
CN103616780B (zh) * 2013-11-26 2017-02-08 亚世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明亮画面的黑色背景液晶显示器及其制造工艺
JP6249820B2 (ja) * 2014-02-27 2017-12-20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偏光板の製造方法及び偏光板
CN107003436B (zh) * 2014-06-13 2020-02-14 3M创新产权公司 用于闪烁减小的光学堆叠结构
KR101758440B1 (ko) * 2014-12-31 2017-07-17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액정표시장치용 모듈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액정표시장치
KR101803942B1 (ko) * 2015-06-23 2017-12-04 주식회사 엘엠에스 벤딩 저감이 가능한 반사편광모듈 및 이를 구비한 백라이트 유닛
KR101943692B1 (ko) * 2015-11-04 2019-01-29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편광판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액정 표시 장치
US10077342B2 (en) 2016-01-21 2018-09-18 Eastman Chemical Company Elastomeric compositions comprising cellulose ester additives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20075428A1 (en) * 2000-10-26 2002-06-20 Yuji Saiki Polarizing plate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using the same
TW200400396A (en) * 2002-01-23 2004-01-01 Nitto Denko Corp Optical film, multi-layer polarization plat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omprising them, and spontaneous emission display
US20040233363A1 (en) * 1997-10-20 2004-11-25 Fuji Photo Film Co., Ltd. Cellulose acetate film
US20040245499A1 (en) * 2000-03-29 2004-12-09 Fuji Photo Film Co., Ltd. Optically anisotropic sheet comprising aligned discotic liquid crystal molecules

Family Cites Families (4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072585A (en) 1960-01-13 1963-01-08 American Cyanamid Co Vinylbenzyloxy phenylbenzotriazoles
US3159646A (en) 1960-01-13 1964-12-01 American Cyanamid Co Alkenoylamido and oxy phenylbenzotriazoles
NL279774A (zh) 1961-06-16
GB1346764A (en) 1970-06-09 1974-02-13 Agfa Gevaert Ultraviolet absorbing filter layers
JPS5329182B2 (zh) 1974-02-08 1978-08-18
JPS59151110A (ja) 1983-02-17 1984-08-29 Nitto Electric Ind Co Ltd 偏光板
JPS59151112A (ja) 1983-02-17 1984-08-29 Nitto Electric Ind Co Ltd 偏光板
GB8501563D0 (en) 1985-01-22 1985-02-20 Kodak Ltd Uv-absorbing polymers
US4716234A (en) 1986-12-01 1987-12-29 Iolab Corporation Ultraviolet absorbing polymers comprising 2-(2'-hydroxy-5'-acryloyloxyalkoxyphenyl)-2H-benzotriazole
JP2683007B2 (ja) 1987-03-03 1997-11-26 アイオーラブ・コーポレーシヨン ベンゾトリアゾール化合物、その共重合体および紫外線吸収用組成物
JPH01105738A (ja) 1987-10-19 1989-04-24 Sanyo Kokusaku Pulp Co Ltd 耐擦傷性、耐薬品性、防眩性を付与したトリアセテートフィルム
US5486949A (en) 1989-06-20 1996-01-23 The Dow Chemical Company Birefringent interference polarizer
JPH05197073A (ja) 1991-06-27 1993-08-06 Fuji Photo Film Co Ltd ハロゲン化銀写真感光材料の劣化防止法
JP3358029B2 (ja) 1992-11-11 2002-12-16 コニカ株式会社 偏光板用保護フィルム
JP3619592B2 (ja) 1995-01-19 2005-02-09 富士写真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セルロースアセテート溶液およびその調製方法
JP3619591B2 (ja) 1995-01-19 2005-02-09 富士写真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セルロースアセテートフイルムの製造方法
JP3712215B2 (ja) 1995-01-19 2005-11-02 富士写真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セルロースアセテート溶液、その調製方法およびセルロースアセテートフイルムの製造方法
JPH08240716A (ja) * 1995-03-03 1996-09-17 Teijin Ltd 光学補償層一体型偏光板および液晶表示装置
US5825543A (en) 1996-02-29 1998-10-20 Minnesota Mining And Manufacturing Company Diffusely reflecting polarizing element including a first birefringent phase and a second phase
US5683861A (en) 1996-10-23 1997-11-04 Eastman Kodak Company Benzotriazole-based UV absorbers and photographic elements containing them
US5867240A (en) * 1996-12-12 1999-02-02 Xerox Corporation Liquid crystal cell constructed to produce a highly anisotropic light distribution possessing extremely high contrast around a narrow meridian
ATE404902T1 (de) * 1997-03-10 2008-08-15 Fujifilm Corp Optischer kompensationsfilm für flüssigkristallanzeigen
JP3994244B2 (ja) 1998-10-30 2007-10-17 コニカミノルタ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偏光板用保護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JP3926072B2 (ja) * 1998-12-18 2007-06-06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液晶表示装置
US6288840B1 (en) 1999-06-22 2001-09-11 Moxtek Imbedded wire grid polarizer for the visible spectrum
JP2001201635A (ja) 2000-01-21 2001-07-27 Fuji Photo Film Co Ltd 偏光素子
JP4320128B2 (ja) * 2000-03-29 2009-08-26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ディスコティック液晶性分子を配向させる方法
US20040036828A1 (en) * 2000-12-04 2004-02-26 Eiichiro Aminaka Optical compensating sheet having optically anisotropic layer made of discotic liquid-crystalline molecules and transparent substrate comprising polymer film
JP4792677B2 (ja) 2001-04-25 2011-10-12 コニカミノルタ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セルロースエステルフィルム
JP2002363420A (ja) * 2001-06-06 2002-12-18 Konica Corp 樹脂組成物、光学フィルム、偏光板、及び表示装置
JP4788072B2 (ja) * 2001-06-29 2011-10-05 コニカミノルタ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セルロースエステルフィルム、偏光板用保護フィルム及び偏光板
JP4281304B2 (ja) 2001-07-31 2009-06-17 コニカミノルタ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光学フィルム、その製造方法、それを用いた偏光板及び表示装置
US7038744B2 (en) * 2002-01-09 2006-05-02 Konica Corporation Polarizing plate having a stretched film on a side thereof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employing the same
JP2004269842A (ja) * 2002-09-30 2004-09-30 Tosoh Corp 透明耐熱樹脂光学材料及びフィルム
JP4196686B2 (ja) 2002-10-31 2008-12-17 コニカミノルタ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光学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JP4676678B2 (ja) * 2003-03-07 2011-04-27 日東電工株式会社 高輝度偏光板
US6937310B2 (en) * 2003-05-16 2005-08-30 Eastman Kodak Company Compensation films for LCDs
JP2004354699A (ja) 2003-05-29 2004-12-16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反射防止フィルム及び偏光板
JP2004354828A (ja) 2003-05-30 2004-12-16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反射防止フィルム、該反射防止フィルムを有する偏光板及び表示装置
JP4268505B2 (ja) 2003-11-19 2009-05-27 株式会社生産日本社 合成樹脂製袋体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40233363A1 (en) * 1997-10-20 2004-11-25 Fuji Photo Film Co., Ltd. Cellulose acetate film
US20040245499A1 (en) * 2000-03-29 2004-12-09 Fuji Photo Film Co., Ltd. Optically anisotropic sheet comprising aligned discotic liquid crystal molecules
US20020075428A1 (en) * 2000-10-26 2002-06-20 Yuji Saiki Polarizing plate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using the same
TW200400396A (en) * 2002-01-23 2004-01-01 Nitto Denko Corp Optical film, multi-layer polarization plat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omprising them, and spontaneous emission display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0722872A (en) 2007-06-16
KR101281878B1 (ko) 2013-07-03
WO2007026593A1 (ja) 2007-03-08
KR20080039931A (ko) 2008-05-07
US7924379B2 (en) 2011-04-12
JPWO2007026593A1 (ja) 2009-03-05
CN100568067C (zh) 2009-12-09
US20070046872A1 (en) 2007-03-01
JP5181673B2 (ja) 2013-04-10
CN101253439A (zh) 2008-08-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391756B (zh)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US8062562B2 (en) Method of producing a cellulose ester film
KR101286869B1 (ko) 액정 표시 장치
JP5315993B2 (ja) 偏光板保護フィルム、偏光板、液晶表示装置
KR101310571B1 (ko) 셀룰로오스에스테르 필름, 편광판 및 액정 표시 장치
TWI411846B (zh) A polarizing plate, and a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using the same
TWI434856B (zh) Polarizing element protection film, polarizing plate and vertical alignment typ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JP5157897B2 (ja) 偏光板保護フィルム、偏光板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KR20090077786A (ko) Ips형 액정 표시 장치 및 ips형 액정 표시 장치의 제조 방법
JP2007292917A (ja) 偏光板
JP2007272172A (ja) セルロースエステルフィルム、偏光板及び液晶表示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