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383903B - 機車 - Google Patents

機車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383903B
TWI383903B TW98123106A TW98123106A TWI383903B TW I383903 B TWI383903 B TW I383903B TW 98123106 A TW98123106 A TW 98123106A TW 98123106 A TW98123106 A TW 98123106A TW I383903 B TWI383903 B TW I383903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vehicle
disposed
throttle valve
throttle
rotating shaft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9812310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016496A (en
Inventor
Toshio Matsubara
Takayuki Gouke
Motoaki Mizushima
Yoshihiro Hashimoto
Kyouji Morita
Yoshitaka Nagai
Wataru Ishii
Hiroyuki Tsuzuku
Original Assignee
Yamah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amah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Yamah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TW20101649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01649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38390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383903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02T10/125
    • Y02T10/14

Landscapes

  • Control Of Throttle Valves Provided In The Intake System Or In The Exhaust System (AREA)

Description

機車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具有節氣門體之機車。
如專利文獻1中所述,機車係包括引擎、車身護罩、主進氣通路、節氣門體、以及副進氣通路者。
上述引擎係例如配置於座墊下方之單元擺動式之引擎。單元擺動式引擎可圍繞樞軸對於車身擺動。上述車身護罩覆蓋座墊之下方。上述主進氣通路向引擎供給進氣用空氣。上述節氣門體配置於主進氣通路之中途,且收納有可執行開閉動作之兩個節氣閥。上述副進氣通路將兩個節氣閥之間的空間與安裝於引擎之汽缸蓋上之噴射器的噴射口附近相連接。
副進氣通路內至少於空轉時,作為輔助空氣而流過來自主進氣通路之進氣。輔助空氣吹向自噴射器噴射出之燃料上而促進燃料之微粒化。藉此,可提高至少空轉時之燃料之燃燒效率。
又,於汽缸蓋上收納有噴射器之至少一部分。藉由該構成,與進氣管內安裝有噴射器之情形相比,可減小噴射器所需之配置空間。從而,能進一步擴大座墊下之空間。其結果能進一步增大座墊下之收納箱之容量。
又,設有連桿機構,用以開閉節氣門體內之兩個節氣閥。連桿機構具有兩個主連桿構件。兩個主連桿構件圍繞大致水平之兩個擺動軸擺動,藉此使兩個節氣閥進行開閉動作。又,連桿機構具有用以連結兩個主連桿構件之副連桿構件。副連桿構件於較擺動軸更下方處與兩個主連桿構件連動地擺動。
[先行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國際公開WO2004/38213號公報
專利文獻1之機車中,由前輪或後輪濺起之泥、水可能會飛濺至引擎上。故而,為確保連桿機構之作動,該連桿機構配置於足夠遠離引擎本體之上方處。
然而,若以遠離引擎本體之狀態配置連桿機構,則當於座墊與引擎本體之間配置收納箱時,會存在收納箱之容量減小之問題。
為將連桿機構與引擎本體配置得較接近,並且抑制泥或水到達連桿機構,考慮到以護罩覆蓋整個連桿機構。然而,若為覆蓋整個連桿機構之護罩,則護罩將會變得較大,故而會相應地縮小收納箱之配置空間。
又,如專利文獻1中所述,搭載有單元擺動式引擎之機車中有如下類型:形成有連接於引擎之上表面且向後方延伸之進氣通路。此類機車中,由於將進氣通路配置於收納箱之下方,故而收納箱難以具有較大的配置空間。
因此,本發明之目的在於提供一種機車,其中搭載有單元擺動式之引擎,該引擎中形成有連接於引擎之上表面且向後方延伸之進氣通路,於該機車中,燃料之燃燒效率較高,能確保較大的收納空間,且亦能充分對應泥及水等異物。
本發明之機車包括:車架體,其沿車輛前後方向延伸;座墊,其由上述車架體支持;收納箱,其配置於上述座墊之下方空間內;腳踏板,其配置於上述座墊之前方;引擎單元,其以可於上下方向擺動之狀態由上述車架體支持,且配置於上述下方空間內之上述收納箱之下方;以及縱壁構件,其將上述下方空間之前方隔開。上述引擎單元包括:引擎本體,其具有汽缸蓋,該汽缸蓋形成燃燒室之一部分、以及連接於上述燃燒室之主進氣通路之一部分;進氣管,其連接於上述汽缸蓋,且與上述汽缸蓋一併形成上述主進氣通路;節氣門體,其具有沿進氣之流動方向隔著間隔而配置於上述進氣管內之第1節氣閥以及第2節氣閥,且配置於上述引擎本體之上方;燃料噴射裝置,其安裝於上述汽缸蓋上,且具有向上述汽缸蓋內之上述主進氣通路噴射燃料之噴射嘴;副進氣通路形成體,其形成副進氣通路,該副進氣通路係於上述第1節氣閥與第2節氣閥之間自上述主進氣通路分支,且至少於空轉時將上述進氣導入至上述噴射嘴附近之空間;連桿機構,其配置於上述引擎本體之上方,且為使上述第1節氣閥與第2節氣閥連動而連接於上述第1節氣閥以及第2節氣閥;以及下護罩構件,其具有如下之面,該面於上述連桿機構與上述引擎本體之間與上述連桿機構相對向,且對於上述車輛左右方向以及車輛前後方向中之至少一方傾斜。
根據本發明而可提供一種機車,其中搭載有單元擺動式之引擎,該引擎中形成有連接於引擎之上表面且向後方延伸之進氣通路,於該機車中,燃料之燃燒效率較高,能確保較大的收納空間,且能充分對應泥及水等異物。
<完成本案發明之經過>
本案發明者研究了具有如下構成之機車之開發,其中搭載有單元擺動式之引擎,該引擎中形成有連接於引擎之上表面且向後方延伸之進氣通路,該機車中,為提高燃料之燃燒效率而設有兩個節氣閥、副進氣通路、及連桿機構,且能儘量增大座墊下之收納箱之容量。
於該形態之機車中,與專利文獻1中所述之形態之機車相同,於引擎與收納箱之間配置有進氣通路,故而存在難以確保收納箱之容量之問題。
尤其是單元擺動式之引擎內,除了引擎之外,節氣門體及連桿機構亦對於車架體而圍繞樞軸上下擺動。故而,需要供節氣門體及連桿機構等對於車架體上下擺動之空間,故極難確保收納箱之容量。由此,考慮藉由將引擎配置為靠近節氣門體以及連桿機構可增大收納箱之容量。然而,若引擎過度靠近連桿機構,則向引擎飛濺之泥水等容易附著於連桿機構上。
本案發明者發現,該種形態之機車與專利文獻1中揭示之形態之機車相同,前輪濺起之泥或水會被由車身護罩及收納箱所形成之縱壁阻擋,故而不容易到達引擎單元。從而,足以對應被後輪捲起之泥或水等異物。
進而發現,被後輪捲起之泥或水可能會進入座墊下的空間,但其等主要自上方到達節氣門體附近。故而,只要考慮對應自上方而來之泥或水等異物之對策,即可充分確保連桿機構之作動。
本案發明者對此事實進行深入調查而完成本案發明。
<實施形態1>
以下,參照圖式,對將本發明具體化之實施形態進行說明。再者,以下之說明中,前後、上下以及左右之各方向係以處於相當於機車於水平面上直線前進之狀態之標準姿勢,且駕駛者面向前方時之該駕駛者之視線為基準。
又,各圖式中,機車之前方由箭頭F表示。同樣,各圖式中,機車之後方由箭頭B表示,機車之上方由箭頭U表示,機車之下方由箭頭D表示,機車之左方由箭頭L表示,機車之右方由箭頭R表示。
圖1係本發明之實施形態1之機車200的右側視圖。圖1中係截去機車200之一部分進行表示。本實施形態中,機車200係速克達。再者,本實施形態中,以速克達作為本發明之機車之一例進行說明,但並不限於此。本發明亦可適用於引擎單元之前方配置有車身護罩之前壁或收納箱之一部分來作為縱壁構件的其他機車。
機車200之前部配置有把手10。把手10係經由插通前管11內之轉向軸13而與前輪14相連結。前管11與車架體15相結合。
車架體15之形態係整體上於車輛前後方向X1延伸。車架體15之前端部與前管11相結合。車架體15之後部安裝有座墊16。車架體15中之較座墊16更前方處安裝有腳踏板17。腳踏板17位於較座墊16更下方。
又,車架體15上安裝有車身護罩18。車身護罩18係自腳踏板17之後部向上方立起之形態,且包圍座墊16之下方空間G1。
如圖2之局部放大右側視圖所示,車身護罩18形成為包圍座墊16之下方空間G1。該車身護罩18包括配置於座墊16之前端部之下方的作為縱壁構件之前壁202、以及配置於座墊16之右端部及左端部之下方的一對側壁203。但圖2中僅圖示有一對側壁203中之右側的側壁203。一對側壁203係左右對稱地形成。前壁202將座墊16下之下方空間G1之前方隔開。
車架體15上安裝有單元擺動式之引擎單元20。引擎單元20係強制空冷式引擎單元。引擎單元20之一部分被車身護罩18覆蓋。具體而言,引擎單元20之後述之引擎本體21之前端側及遮罩板50之前端側被車身護罩18覆蓋。引擎單元20配置於座墊16以及收納箱301之下方。
如圖1中所最清晰地表示般,引擎單元20具有引擎本體21、進氣管36、節氣門體38、副進氣通路形成體41、及遮罩板50。
引擎本體21於座墊16之下方空間G1內配置於車身護罩18之前壁202的後方。
圖3係引擎單元20之局部剖面圖,圖中表示俯視引擎單元20之狀態。亦即,表示引擎單元20之一部分之水平剖面。引擎本體21之缸筒軸線朝向車輛前後方向X1。引擎本體21係單缸四衝程引擎。引擎本體21具有汽缸體22、安裝於汽缸體22之前端部之汽缸蓋23、以及安裝於汽缸體22之後端部之曲柄軸箱24。
圖4係引擎單元20之主要部分之縱剖面圖,圖中表示自右側面觀察引擎單元20之狀態。圖5係引擎單元20之右側視圖,圖中截去一部分進行表示,且以作為假想線之2點鏈線表示一部分。再者各圖式中,使假想線為2點鏈線。
參照圖3以及圖5,引擎本體21上安裝有用以使引擎本體21冷卻之遮罩板50。遮罩板50具有:筒狀部51,其包圍整個汽缸體22之全周,且包圍作為汽缸蓋23之一部分之後端部207的全周;側板部52,其自曲柄軸箱24之右側覆蓋曲柄軸箱24;以及護板53。
筒狀部51具有配置於引擎本體21上方之上壁243。上壁243覆蓋汽缸體22之上表面、及汽缸蓋23之後端部207之上表面的一部分。
曲柄軸箱24構成引擎本體21之後端部。曲柄軸箱24內收納有於車輛左右方向Y1延伸之曲柄軸57。曲柄軸57係經由軸承281、282而可旋轉地由曲柄軸箱24支持。曲柄軸57之右端部204自曲柄軸箱24之右側面246突出。風扇56可一體旋轉地連結於曲柄軸57之右端部204。風扇56係藉由曲柄軸57之旋轉而驅動。風扇56係為使引擎本體21冷卻而自遮罩板50之外方向內方吸入空氣,將空氣作為冷卻風導入至遮罩板50內。又,連接桿205之大端部連接於曲柄軸57之中間部。
汽缸體22係連接於曲柄軸箱24之前端面206之筒狀構件。汽缸體22內之空間形成汽缸室E1。汽缸室E1內以可沿缸筒軸線往返移動之方式收納有活塞208。活塞208係經由活塞銷29而連結於連接桿205之小端部。
汽缸蓋23連接於汽缸體22之前端面,構成引擎本體21之前端部。汽缸蓋23內收納有用以驅動進氣閥(未圖示)以及排氣閥31之凸輪軸209。
如圖1所示,曲柄軸箱24與車架體15係經由樞軸25而相連結。樞軸25之軸線沿車輛左右方向Y1延伸。又,引擎單元20之後部經由動力傳送部26而安裝有後輪27。又,動力傳送部26之後部與車架體15之後部之間安裝有後減震器28。藉由上述構成,引擎單元20以及後輪27可以樞軸25為擺動中心對於車架體15而於上下方向擺動。
參照圖4,收納於汽缸體22內之活塞29、汽缸體22、及汽缸蓋23之間的空間係混合氣體於其內部燃燒之燃燒室A1。汽缸蓋23上設有面向燃燒室A1之進氣閥210及上述排氣閥。
參照圖4以及圖5,於汽缸蓋23之右側面上部設有筒狀之第1輪轂32。第1輪轂32與汽缸蓋23形成為一體。第1輪轂32自汽缸蓋23向遮罩板50之外側突出。第1輪轂32之前端側之一部分位於遮罩板50之外側,且自遮罩板50露出。第1輪轂32之內側空間與進氣閥210周邊之後述的主進氣通路P1相連通。
第1輪轂32上經由合成樹脂製之保持件33而安裝有作為燃料噴射裝置之噴射器34。噴射器34係安裝於汽缸蓋23上,故位於引擎本體21之前端。
參照圖4,保持件33包括圓筒部211、以及設於圓筒部211之基端之凸緣部212。凸緣部212抵接於第1輪轂32之前端。藉此,相對於第1輪轂32而對保持件33進行定位。圓筒部211收納於第1輪轂32之內側上所形成之收納空間H1內。圓筒部211之基端部213之外周面與第1輪轂32之內周面之間,藉由O形環等第1密封構件214而液密性地密封。圓筒部211之中間部215之外周面與第1輪轂32之內周面之間形成有環狀之間隙即腔室G2。圓筒部211之前端部216之前端緣與第1輪轂32之內周面大致無間隙地嵌合。
圓筒部211之前端部216之內側空間成為作為噴射器34的噴射嘴35附近之空間之噴射空間G3。噴射空間G3形成於汽缸蓋23上,且經由進氣閥210而與燃燒室A1相連通。圓筒部211之前端部216上形成有複數個貫通孔217。貫通孔217係於圓筒部211之前端部216之圓周方向上以等間隔形成有複數個(例如四個)。通過該貫通孔217而使腔室G2與噴射空間G3相連通。
噴射器34係用以將燃料箱(未圖示)內之燃料噴射至進氣通路者。該噴射器34包括具有細長形狀之噴射器本體218、以及配置於噴射器本體218之前端之噴射嘴35。
噴射器本體218插通於保持件33之圓筒部211內,並由該保持件33保持。噴射器本體218之長度方向之大致一半係收納於第1輪轂32內。噴射器本體218之外周面與保持件33之內周面之間係藉由O形環等第2密封構件219而液密性地密封。噴射嘴35配置為面向噴射空間G3,且經由汽缸蓋23內之主進氣通路P1而向進氣閥210噴出燃料。噴射器34向進氣閥210噴射燃料之時序係由未圖示之ECU(Engine Control Unit(引擎控制單元),亦稱作Electronic Control Unit(電子控制單元))等控制裝置而控制。
進氣管36包括:進氣用軟管37,其配置為連接於空氣濾清器(省略圖示)且向前方延伸;圓筒狀之筒狀體220,其連接於進氣用軟管37之前端部;以及連接管39,其連接於筒狀體220之前端部,且向下彎曲。
汽缸蓋23上形成有筒狀之進氣埠221。藉由進氣埠221而形成汽缸本體21上之主進氣通路P1。進氣埠221之一端上配置有進氣閥210。進氣埠221之另一端係於汽缸蓋23之上表面開放。該進氣埠221之另一端係由汽缸蓋23上所形成之凸緣222所形成。該凸緣222與形成於連接管39之前端部之凸緣223彼此對接,且使用未圖示之固定螺絲固定。藉此,進氣埠221連接於連接管39之前端部(亦即進氣管36之下游端)。
由汽缸蓋23之進氣埠221、及進氣管36形成主進氣通路P1。
節氣門體38包括上述筒狀體220、兩個節氣閥即第1節氣閥40A以及第2節氣閥40B。筒狀體220之中心軸線S1沿車輛前後方向X1而延伸。筒狀體220配置於引擎本體21之汽缸體22之上方。又,筒狀體220配置於遮罩板50之後述之筒狀部51的上壁243之上方。藉此,整個節氣門體38配置於遮罩板50之外側。
第1節氣閥40A以及第2節氣閥40B分別係使進氣管36之主進氣通路P1開閉者。第1節氣閥40A及第2節氣閥40B隔著間隔而配置於主進氣通路P1之進氣之流動方向C1上。第1節氣閥40A及第2節氣閥40B收納於筒狀體220內。於進氣之流動方向C1上,第1節氣閥40A配置於較第2節氣閥40B更下游側。亦即,主進氣通路P1中,第1節氣閥40A位於第2節氣閥40B與汽缸蓋23之間。第1節氣閥40A及第2節氣閥40B分別形成為圓板狀。
第1節氣閥40A係由與筒狀體220之中心軸線S1成正交而延伸之第1旋轉軸224所支持。第2節氣閥40B係由與筒狀體220之中心軸線成正交而延伸之第2旋轉軸225所支持。第1旋轉軸224以及第2旋轉軸225分別於車輛左右方向Y1上延伸。又,第1旋轉軸224以及第2旋轉軸225分別自筒狀體220之右側面向筒狀體220之右側突出。
圖6係節氣門體38周邊之主要部分之圖解式的右側視圖,其中一部分係以剖面表示。圖7係節氣門體38周邊之主要部分之平面圖,圖中截去一部分進行表示。圖6以及圖7中分別表示第1節氣閥40A以及第2節氣閥40B處於全閉狀態時之情形。再者,所謂「第1節氣閥40A以及第2節氣閥40B全閉」係指於未操作節氣門手柄之空轉時之第1節氣閥40A以及第2節氣閥40B的狀態。以下,以第1節氣閥40A以及第2節氣閥40B處於全閉狀態時為基準進行說明。
參照圖6以及圖7,第1旋轉軸224以及第2旋轉軸225分別以可旋轉之方式而由筒狀體220支持。藉由第1旋轉軸224之旋轉,使第1節氣閥40A圍繞第1旋轉軸224而與第1旋轉軸224一體地旋轉。同樣,藉由第2旋轉軸225之旋轉,使第2節氣閥40B圍繞第2旋轉軸225而與第2旋轉軸225一體地旋轉。
於第2旋轉軸225之右端部以可一體旋轉之方式連結有驅動滑輪226。驅動滑輪226包括排列於車輛左右方向Y1上之右側板302以及左側板303。驅動滑輪226上安裝有節氣門導線304。節氣門導線304之一端連結於把手10之節氣門手柄。節氣門導線304之另一端連接於驅動滑輪226。節氣門導線304之另一端配置於右側板302與左側板303之間。藉由上述構成,驅動滑輪226會與駕駛者之節氣門操作連動地旋轉。藉由驅動滑輪226之旋轉,第2旋轉軸225亦旋轉,而使第2節氣閥40B開閉。
第2節氣閥40B之開閉動作與第1節氣閥40A之開閉動作係藉由連桿機構227而相關聯。亦即,第1節氣閥40A以及第2節氣閥40B連動。
連桿機構227具有所謂之無效運動構造,於第2節氣閥40B開始打開動作之後,第1節氣閥40A開始打開動作。該連桿機構227係配置於節氣門體38之筒狀體220之右側,且配置於引擎本體21之上方。連桿機構227包括第1主連桿構件228、配置於第1主連桿構件228之後側之第2主連桿構件229、副連桿構件230、以及旋轉傳送構件231。
參照圖6、及作為沿圖6之VIII-VIII線之主要部分之剖面圖的圖8,連桿機構227相對於節氣門體38之筒狀體220之中心軸線S1而配置於車輛左右方向Y1上之一方側即右側。該中心軸線S1係車輛左右方向Y1上之節氣門體38的中心。第2主連桿構件229係與驅動滑輪226之左側板303形成為一體之小片構件。第2主連桿構件229配置於第2旋轉軸225之右端部,可以第2旋轉軸225為中心旋轉。
第2主連桿構件229包括:基端部305,其連接於驅動滑輪226之左側板303;以及前端部306,其與該基端部305相連,且相對於基端部305而配置於左側。該前端部306形成為與車輛左右方向Y1成正交之平板狀。前端部306配置於第2旋轉軸225之下方。又,前端部306配置於車輛左右方向Y1上,且位於節氣門體38之筒狀體220之長度方向上的中央部307之下端。
前端部306上安裝有第2連結軸232。第2連結軸232係與第2旋轉軸225平行之軸。第2主連桿構件229經由第2連結軸232而以可相對旋轉之方式與副連桿構件230相連結。
副連桿構件230係於車輛前後方向X1上較長之金屬板構件,使第2主連桿構件229與第1主連桿構件228相關聯。
副連桿構件230配置為該副連桿構件230之厚度方向與車輛左右方向Y1平行。副連桿構件230配置於第1旋轉軸224以及第2旋轉軸225之下方。副連桿構件230係於車輛左右方向Y1上配置於第1主連桿構件228以及第2主連桿構件229與筒狀體220之右端部之間。
副連桿構件230之後端部308與驅動滑輪226之各側板302、303之前端於車輛前後方向X1上之位置重疊。又,副連桿構件230之長度方向上之中間部309與第1旋轉軸224於車輛前後方向X1上之位置重疊。又,副連桿構件230之前端部310位於較第1旋轉軸224更前側。
於右側視圖時,副連桿構件230形成為V字狀。藉此,於副連桿構件230中,中間部309位於較前端部310以及後端部308更下方。
於第2主連桿構件229之前端部306配置有第2連結軸232。副連桿構件230之前端部310係經由第1連結軸233而以可相對旋轉之方式連結於第1主連桿構件228之下端部311。第1連結軸233係與第1旋轉軸224平行之軸。
參照圖6以及圖7,第1主連桿構件228係由金屬板形成之細長構件。第1主連桿構件228成為隨著向前側而向下側延伸之形狀。第1主連桿構件228包括下端部311、中間部312以及上端部313。
第1主連桿構件228之中間部312以及下端部311配置為其厚度方向與車輛左右方向Y1平行。驅動滑輪226與第1主連桿構件228於車輛上下方向Z1上的位置重疊。第1主連桿構件228之中間部312以及下端部311與副連桿構件230之中間部309以及前端部310於車輛前後方向X1上之位置重疊。第1主連桿構件228之中間部312以及下端部311與第1主連桿構件228之前端部306於車輛左右方向Y1上之位置重疊。
第1主連桿構件228之上端部313對於中間部312成大致直角而向右側彎折。第1主連桿構件228之上端部313包括以遠離第1旋轉軸224之中心軸線J3之方式延伸的延伸部314。該延伸部314上設有推壓構件234。推壓構件234自延伸部314向第1旋轉軸224之圓周方向上之一方(圖6中為右側)突出。藉此,推壓構件234與旋轉傳送構件231之後述之被推壓部235於第1旋轉軸224之圓周方向上相對向。
第1主連桿構件228之中間部312以可相對旋轉之方式連結於第1旋轉軸224之右端部。藉此,第1主連桿構件228可獨立於第1旋轉軸224而旋轉。
作為第2主連桿構件229之擺動中心的第2旋轉軸225之中心軸線J1至第2連結軸232之中心軸線J2僅隔有距離D2。又,作為第1主連桿構件228之擺動中心的第1旋轉軸224之中心軸線J3至第1連結軸233之中心軸線J4僅隔有距離D1。距離D1、D2之間滿足D2>D1之關係。
旋轉傳送構件231係由金屬板所形成之構件。旋轉傳送構件231以可一體旋轉之方式連結於第1旋轉軸224。旋轉傳送構件231上形成有可與推壓構件234抵接之被推壓部235。被推壓部235係以離開第1旋轉軸224之中心軸線J3之方式延伸。當第2節氣閥40B處於全閉狀態時,推壓構件234與被推壓部235於第1旋轉軸224之圓周方向上隔有特定之間隔M1而相對向。於右側視圖中,當空轉時,兩個主連桿構件228、229成為向斜下方且前方延伸之姿勢。
圖9係當第1節氣閥40A以及第2節氣閥40B處於全開狀態時節氣門體之圖解式的右側視圖。如圖9所示,當第1節氣閥40A以及第2節氣閥40B全開時,兩個主連桿構件228、229成為向斜下後方延伸之姿勢。又,於兩個主連桿構件228、229擺動之過程中,副連桿構件230一面保持與車輛前後方向X1大致平行之姿勢,且改變車輛上下方向Z1上之位置,一面於車輛前後方向X1上擺動。當第1節氣閥40A以及第2節氣閥40B於處於空轉狀態時而處於全開狀態時,副連桿構件230於車輛上下方向Z1上處於較高之位置。又,副連桿構件230於第1節氣閥40A為半開之狀態下處於最低之位置。
如圖6所示,於右側視圖中,考慮作為第1主連桿構件45A之擺動中心之第1旋轉軸224的中心軸線J3至第1連結軸233之中心軸線J4的第1假想線P1。又,考慮連結第1連結軸233之中心軸線J4與第2連結軸232之中心軸線J2之第2假想線P2。於右側視圖中,當第1節氣閥以及第2節氣閥處於全閉狀態時,假想線P1、P2所成之角度θ1為銳角。
此處,如圖6以及圖9所示,當第2節氣閥40B自打開狀態轉移至全閉狀態時,於右側視圖中,第1主連桿構件228以及第2主連桿構件229逆時針旋轉。又,副連桿構件230自後側向前側移位。此時,若第2節氣閥40B接近於全閉狀態,則於第1主連桿構件228之中間部312的下緣314與副連桿構件230之中間部309的上緣315之間,泥水等異物容易積於上緣315上。
因此,設有難以積有泥水等異物之機構。具體而言,於第1主連桿構件228之中間部312之下緣314設有凸出部318。於右側視圖中,凸出部318向副連桿構件230側(下側)呈弧狀凸起。
藉此,如圖6所示,當第2節氣閥40B全閉時,於右側視圖中,第1主連桿構件228之凸出部318與副連桿構件230之中間部309之上緣315所成之角度θ2大於兩條假想線P1、P2所成之上述角度θ1。亦即,θ2>θ1之關係成立。因此,可減小於右側視圖中兩條假想線P1、P2以及通過第1旋轉軸224之中心軸線J3之鉛垂線Q1所包圍之區域內的,凸出部318與上緣315之間的間隙。其結果,於第1主連桿構件228之下緣314與副連桿構件230之上緣315之間,泥水等異物難以積於上緣315上。
亦考慮有其他之於第1主連桿構件228之下緣314與副連桿構件230之上緣315之間使泥水等異物難以積於上緣315上的機構。例如,考慮如下構成,擴大車輛前後方向X1上之第1節氣閥40A以及第2節氣閥40B之前後間隔,藉此使上述下緣314與上緣315所成之角不會成為銳角。然而,此時,連桿機構227於車輛前後方向X1上變長。故而,節氣門體38於車輛前後方向X1上變長。就該方面而言,根據本實施形態,可避免節氣門體38之大型化,且可於第1主連桿構件228之下緣314與副連桿構件230之上緣315之間使泥水等異物難以積於上緣315上。
如圖7所示,節氣門體38之筒狀部220與第1主連桿構件228之間配置有第1扭轉螺旋彈簧316。第1扭轉螺旋彈簧316係用以對第1節氣閥40A賦予朝向閉閥方向之轉動力者。第1扭轉螺旋彈簧316對第1旋轉軸224賦予上述轉動力。第1扭轉螺旋彈簧316設置為包圍第1旋轉軸224。藉由該第1扭轉螺旋彈簧316及第1旋轉軸224而構成第1擺動軸部317。
於節氣門體38之筒狀體220與驅動滑輪226之間配置有第2扭轉螺旋彈簧319。第2扭轉螺旋彈簧319係用以對第2節氣閥40B賦予朝向閉閥方向之轉動力者。第2扭轉螺旋彈簧319經由驅動滑輪226而對第2旋轉軸225賦予上述轉動力。第2扭轉螺旋彈簧319設置為包圍第2旋轉軸225。藉由該第2扭轉螺旋彈簧319及第2旋轉軸225而構成第2擺動軸部320。
第1旋轉軸224以及第2旋轉軸225、節氣門體38之筒狀體220之右端部370、及副連桿構件230之間形成有俯視時大致矩形之空間R1。空間R1內,第1擺動軸部317與第2擺動軸部320之間成為於車輛上下方向Z1上開放之開放空間R2。遮罩板50之上表面位於開放空間R2之下方。故而,泥水等異物會通過作為異物通路之開放空間R2而朝遮罩板50之上表面落下。然而,較好的是,於副連桿構件230之附近等處,不使泥水等異物滯留於遮罩板50上。其原因為,藉由設為不使泥水等異物滯留,而具有可抑制副連桿構件230變髒等優點。
因此,針對節氣門體38設有上護罩構件321。上護罩構件321係自車輛上下方向Z1所相關之上方覆蓋連桿機構227之附近者。於俯視時,上護罩構件321覆蓋開放空間R2之至少一部分。藉此,於俯視時,開放空間R2之開口面積變小。
參照圖7以及圖8,上護罩構件321形成為與車輛左右方向Y1成正交而延伸之平板狀。上護罩構件321配置於較開放空間R2更上方數mm左右處。藉此,上護罩構件321位於第1旋轉軸224以及第2旋轉軸225之上方。於車輛左右方向Y1上,上護罩構件321配置於筒狀體220之右端部370與副連桿構件230之間。上護罩構件321之前端部322與第1旋轉軸224排列於車輛上下方向Z1。上護罩構件321之後端部323與第2旋轉軸225排列於車輛上下方向Z1。又,於車輛前後方向X1上,上護罩構件321自第1主連桿構件228之上端部313向第2主連桿構件229之後方延伸。
如圖6所示,上護罩構件321之後端部323一體形成於用以支持節氣門導線304之托架324上。藉由使用螺絲325、326而將托架324固定於節氣門體38之右側面。托架324具有與車輛左右方向Y1成正交之平板狀之固定板部327、以及自固定板部327之後端緣向右方成大致直角伸出之支持板部328。形成於支持板部328上之插通孔329內插通有管330。節氣門導線304之中間部插通該管330。藉此,節氣門導線304之中間部受到支持。
參照圖4,副進氣通路形成體41形成於節氣門體38之筒狀體220與汽缸蓋23之第1輪轂32之間。整個副進氣通路形成體41配置於遮罩板50之外側。副進氣通路形成體41形成副進氣通路K1。
第1輪轂32一體形成於汽缸蓋23上。第1輪轂32上安裝有噴射器34。第1輪轂32上一體形成有第4輪轂239。第4輪轂239對於噴射器34之軸線而垂直延伸。第4輪轂239上安裝有第3輪轂238。
副進氣形成體41包括固定於筒狀體220上之第2輪轂236、形成於汽缸蓋23上之第4輪轂239、安裝於第4輪轂239上之第3輪轂238、以及將第3輪轂238與第2輪轂236相連接之軟管237。
第2輪轂236係金屬製之筒狀構件,且形成為L字狀。第2輪轂236配置於筒狀體220之上側。第2輪轂236之一端構成副進氣通路形成體41之上游端形成部240。上游端形成部240之一端係於第1節氣閥40A與第2節氣閥40B之間固定於筒狀體220上。第2輪轂236內之副進氣通路K1構成副進氣通路K1之上游端K2,且與主進氣通路P1相連通。
軟管237係由橡膠及其他可撓性材料所形成之管體。軟管237之一端連接於第2輪轂236之另一端。
第3輪轂238之一端連接於軟管237之另一端。第4輪轂239與第1輪轂32形成為一體。第4輪轂239與第1輪轂32配置為各自之中心軸線大致正交。參照圖4以及圖5,第4輪轂239配置於遮罩板50之外側。第4輪轂239之副進氣通路K1構成副進氣通路K1之下游端K3。下游端K3與第1輪轂32內之腔室G2相連通。第3輪轂238之另一端連接於第4輪轂239上。由軟管237之另一端、第3輪轂238以及第4輪轂239而構成副進氣通路形成體41之下游端形成部241。該下游端形成部241係於遮罩板50之外側連接於第1輪轂32。
藉由上述構成,副進氣通路K1之上游端K2係由第2輪轂236之上游端形成部240所形成,且於第1節氣閥40A與第2節氣閥40B之間與主進氣通路P1相連通。又,副進氣通路K1之下游端K3由下游端形成部241所形成。下游端K3經由腔室G2以及貫通孔217而與噴射空間G3相連通。
進氣作為輔助空氣而自主進氣通路P1進入副進氣通路K1。通過副進氣通路K1之輔助空氣經由腔室G2、及保持件33之貫通孔217而被導入至噴射空間G3內。供給至噴射空間G3內之輔助空氣吹向自噴射器34噴射出之燃料,藉此促進燃料之微粒化。
圖10係表示第1節氣閥40A之開度與第2節氣閥40B之開度之間的關係之圖表。再者,圖10中,第1節氣閥40A於空轉時之開度表示為零。同樣,第2節氣閥40B於空轉時之開度表示為零。
圖10中,實線之圖表表示本實施形態之第1節氣閥40A以及第2節氣閥40B之開度。如該實線之圖表所示,當第2節氣閥40B之開度為10度以下時,第1節氣閥40A之開度保持0度。
另一方面,圖10中,虛線之圖表表示因未設有無效運動機構而使第1節氣閥以及第2節氣閥之開度始終相同之情形。如該等虛線之圖表及實線之圖表所示,本實施形態中,第2節氣閥40B係遲於第1節氣閥40A而進行打開動作。關於第1節氣閥40A以及第2節氣閥40B之動作,於下文進行更詳細的說明。
參照圖6以及圖10,第1節氣閥40A及第2節氣閥40B之開度係隨著負載(節氣門操作量)之變化而以如下方式控制。首先,位於進氣之流動方向C1之下游側的第1節氣閥40A自無負載(空轉)運轉區直至特定之部分負載運轉區為止保持於全閉位置。
具體而言,直至部分負載運轉區域之前,驅動滑輪226伴隨駕駛者之節氣門操作所進行之旋轉並不傳遞至第1旋轉軸224而僅傳遞至第2旋轉軸225。
其原因在於,第1主連桿構件228之推壓構件234與旋轉傳送構件231之被推壓構件235於第1旋轉軸224之圓周方向上僅隔有間隙M1。此時,第1主連桿構件228係與第2主連桿構件229之擺動連動地擺動,而旋轉傳送構件231不擺動。
因此,藉由第2旋轉軸225之旋轉,僅使第2節氣閥40B開閉。此時,副連桿構件230以及第1主連桿構件228與第2主連桿構件229之動作連動地動作。藉此,第1主連桿構件228圍繞第1旋轉軸224而旋轉。然而,直至第1主連桿構件228之推壓構件234抵接於被推壓部235之前,第1旋轉軸224以及第1節氣閥40A不旋轉。
因此,如圖4以及圖10所示,直至部分負載運轉區域之前,流入至噴射嘴35之噴射空間G3內的空氣量係僅根據第2節氣閥40B之開度而受到控制。於該部分負載運轉區內,副進氣通路K1內所流動之輔助空氣於噴射空間G3內與自噴射嘴35噴射出之燃料混合。藉此,可促進燃料之微粒化,且可提高燃料之燃燒效率。從而,亦可減少引擎冷起動時容易產生之未燃燃料。
另一方面,於自部分負載運轉區向高負載運轉區轉移之過程中,對應於節氣門操作而打開第1節氣閥40A。
藉此,不僅將通過副進氣通路K1之輔助空氣,而且亦將通過進氣埠221之另一端之進氣導入至汽缸蓋23內。
具體而言,參照圖9以及圖10,當自部分負載運轉區向高負載運轉區轉移時,以空轉時為標準之第1主連桿構件228之旋轉量超過特定值。其結果,第1主連桿構件228之推壓構件234抵接於旋轉傳送構件231之被押圧部235。藉此,旋轉傳送構件231以及第1旋轉軸224與第1主連桿構件228之旋轉連動地旋轉,且第1節氣閥40A亦旋轉。藉此,不僅將通過副進氣通路K1之進氣,而且亦將通過連接管39之空氣導入至汽缸蓋23內。
如上所述,於連桿機構227中距離D2>距離D1之結果而使得於高負載運轉區內,第1節氣閥40A之開閉速度快於第2節氣閥40B之開閉速度。其結果,當使第2節氣閥40B全開時,第1節氣閥40A亦成為全開。
參照圖1以及圖6,本實施形態之機車200中,於引擎本體21之上方配置有收納箱301。收納箱301係用以收納頭盔等者。收納箱301由車架體15支持。
收納箱301配置於座墊16之下方空間G1內。座墊16作為用以使收納箱301之上表面之開口開閉的蓋而發揮功能。具體而言,於座墊16之前端設有鉸鏈331。藉由使座墊16圍繞鉸鏈331旋轉,而使收納箱301之上表面之開口開放。又,若將座墊16恢復至可就座之狀態,則收納箱301之上表面之開口關閉。
副連桿構件230係配置於較兩個節氣閥40A、40B之第1旋轉軸224以及第2旋轉軸225更下方處。藉此,可避免副連桿構件230與收納箱301之底面332之間相干擾。
然而,若將副連桿構件230配置於較第1旋轉軸224以及第2旋轉軸225更靠車輛上下方向Z1之下方,則會使得遮罩板50之上壁243中的與副連桿構件230相對向之對向部333、與副連桿構件230於車輛上下方向Z1上之距離D3縮短。
另一方面,引擎單元20係可圍繞樞軸25而對於車架體15於上下方向擺動之單元擺動式引擎。藉此,後輪27與節氣門體38之筒狀體220之位置接近。其結果,可能會導致由後輪27捲起之泥水等異物飛濺至節氣門體38之筒狀體220的附近。
因此,於引擎單元20上設有下護罩構件334而作為將飛濺至筒狀體220附近之泥水等異物排出之機構。
參照圖6,下護罩構件334配置於副連桿構件230與遮罩板50之上壁243之對向部333之間。亦即,下護罩構件334藉由配置於連桿機構227與引擎本體21之汽缸體22之間,而配置於引擎本體21以及遮罩板50之上方。下護罩構件334係由對特定形狀之金屬板材進行彎曲加工而成形之單一零件。亦即,下護罩構件334係由較合成樹脂製之遮罩板50硬之材料形成。下護罩構件334具有縱壁部335及傾斜壁部336。
參照圖6以及圖8,縱壁部335成為與車輛左右方向Y1成正交之平板狀。縱壁部335成為整體上於車輛前後方向X1上較長地延伸之形態。作為縱壁部335之壁面之右側面337係與副連桿構件230之左側面338相對向。縱壁部335包括排列於車輛前後方向X1上之支持部339以及安裝部340。
支持部339配置於縱壁部335之前端側。支持部339之下端部直接與傾斜壁部336相連。安裝部340配置於縱壁部335之後端側。安裝部340係用以將下護罩構件334安裝於節氣門體38之筒狀體220上者。
參照圖7以及圖8,於節氣門體38之筒狀體220之下端部343設有自該下端部343向下方突出之座部344F、344R。下護罩構件334係藉由插通下護罩構件334之貫通孔(未圖示)之螺絲345、346而固定於筒狀體220之各座部344F、344R上。
圖11係圖6之下護罩構件334周邊之放大圖。圖12係圖7之下護罩構件334周邊之放大圖。圖13係圖8之下護罩構件334周邊之放大圖。
參照圖11以及圖13,傾斜壁部336之上端緣之長度方向上的中間部連接於支持部339之下端緣。傾斜壁部336對於縱壁部335而配置於右側。下護罩構件334係整體上對於節氣門體38之筒狀體220之中心軸線S1而配置於偏向車輛左右方向Y1上之一方側即右側的位置上。
傾斜壁部336形成彎曲之板狀。該傾斜壁部336之上表面成為遍及其整個區域對於水平面而傾斜之面347。縱壁部335之右側面337沿面347中車輛上下方向Z1上最高之端緣348而於車輛上下方向Z1上立起。
面347可將因藉由後輪27而自地面飛散等原因而落下至面347上之泥水等異物自該面347排出。面347係於連桿機構227與引擎本體21之間與連桿機構227相對向。
面347係對於車輛左右方向Y1以及車輛前後方向X1中之至少一方而傾斜。具體而言,面347整體上成為越靠近右側越位於下方之形狀。藉此,面347於車輛左右方向Y1傾斜。又,面347整體上成為越靠近後方越位於下方之形狀。
參照圖12,於俯視時,面347配置為與開放空間R2重疊。亦即,面347配置為於車輛左右方向Y1上對應於節氣門體38之筒狀體220之右端部370與副連桿構件230之間的開放空間R2。又,面347配置為於車輛前後方向X1上對應於第1旋轉軸224與第2旋轉軸225之間的開放空間R2。
面347上規定有沿車輛前後方向X1延伸之第1假想邊界線T1。第1假想邊界線T1於車輛左右方向Y1上配置於靠面347之左側,且配置於筒狀體220與副連桿構件230之間。
又,面347上規定有沿車輛左右方向Y1延伸之第2假想邊界線T2。第2假想邊界線T2於車輛前後方向X1上配置於靠面347之前方。又,於車輛前後方向X1上,第2假想邊界線T2之位置與第1擺動軸部317重疊。於俯視時,第1假想邊界線T1與第2假想邊界線T2成正交。
面347包括第1斜面351、第2斜面352、第3斜面353、以及第4斜面354。以第1假想邊界線T1以及第2假想邊界線T2將面347隔開,藉此形成上述四個斜面351~354。各上述斜面351~354形成為大致平坦。
面347中遠離縱壁部335之右側之區域,亦即第1假想邊界線T1右側之區域內,配置有第1斜面351及第2斜面352。第1斜面351以及第2斜面352夾著第2假想邊界線T2而排列於前後。
面347中靠近縱壁部335之左側之區域,亦即第1假想邊界線T1左側之區域內,配置有第3斜面353及第4斜面354。第3斜面353以及第4斜面354夾著第2假想邊界線T2而排列於前後。
換而言之,第1斜面351及第3斜面353係於第2假想邊界線T2之前側夾著第1假想邊界線T1而排列於左右。又,第2斜面352及第4斜面354係於第2假想邊界線T2之後側夾著第1假想邊界線T1而排列於左右。
藉由排列於車輛左右方向Y1上之作為第2面之第3斜面353以及作為第1面之第1斜面351而形成前側斜面單元355。該等第3斜面353以及第1斜面351相對於節氣門體38之筒狀體220之中心軸線S1而配置於車輛左右方向Y1之一方側即右側。
參照圖12以及圖13,第3斜面353對於第1斜面351而配置於車輛左右方向Y1之另一方側即左側。第3斜面353與副連桿構件230之左側面338以及下端面356之前端分別相對向。
第1斜面351對於第3斜面353而配置於車輛左右方向Y1之一方側即右側。第1斜面351與副連桿構件230之下端面356之前端相對向,且與第1主連桿構件228於上下方向上相對向。
圖14係沿圖12之XIV-XIV線之主要部分的剖面圖。圖14中,僅圖示作為下護罩構件334之剖面之第1剖面357。參照圖12以及圖14,規定有與車輛前後方向X1成正交之第1假想平面U1。第1假想平面U1配置於車輛前後方向X1上之前側斜面單元355之任意位置上。圖14中,作為一例,表示觀察到配置於靠前側斜面單元355之前端之第1假想平面U1的狀態。
於第1剖面357上,車輛左右方向Y1上之第3斜面353之傾斜大於第1斜面351之傾斜。換而言之,於第1剖面357上,第3斜面353與水平面B1所成之角度θ3小於第1斜面351與水平面B1所成之角度θ4(θ3>θ4)。再者,因第1斜面351之角度θ4大於零,故對於車輛左右方向Y1而傾斜。
如此,第1斜面351對於第3斜面353而配置於右側,且越靠近右側越位於下方。又,第3斜面353對於第1斜面351而配置於左側,且向第1斜面353延伸。又,第3斜面353係越靠近右側越位於下方。
參照圖12以及圖13,由排列於車輛左右方向Y1上之作為第2面之第4斜面354以及作為第1面之第2斜面352形成後側斜面單元358。該等第4斜面354以及第2斜面352對於節氣門體38之筒狀體220之中心軸線S1而配置於車輛左右方向Y1上之一方側即右側。
第4斜面354對於第2斜面352而配置於車輛左右方向Y1上之另一方側即左側。第4斜面354與副連桿構件230之左側面338之後端以及下端面356之後端分別相對向。
第2斜面352對於第4斜面354而配置於車輛左右方向Y1上之一方側即右側。第2斜面352與副連桿構件230之下端面356之後端於上下方向上相對向,且與第2主連桿構件229於上下方向上相對向。
圖15係沿圖12之XV-XV線之主要部分之剖面圖。圖15中僅表示作為下護罩構件334之剖面之第2剖面359。參照圖12以及圖15,規定有與車輛前後方向X1成正交之第2假想平面U2。第2假想平面U2係配置於車輛前後方向X1上之後側斜面單元358之任意位置上。圖15中,作為一例,表示觀察到配置於靠後側斜面單元358之前端之第2假想平面U2的狀態。
於第2剖面359上,車輛左右方向Y1上之第4斜面354之傾斜大於第2斜面352之傾斜。換而言之,於第2剖面359上,第4斜面354與水平面B1所成之角度θ5大於第2斜面352與水平面B1所成之角度θ6(θ5>θ6)。再者,因第2斜面352之角度θ6大於零,故對於車輛左右方向Y1而傾斜。
如上所述,第2斜面352對於第4斜面354而配置於右側,且越靠近右側越位於下方。又,第4斜面354對於第2斜面352而配置於左側,且向第2斜面352延伸。又,第4斜面354越靠近右側越位於下方。
參照圖14以及圖15,第1剖面357之第3斜面353之角度θ3與第2剖面359之第4斜面354之角度θ5相等(θ3=θ5)。又,第1剖面357之第1斜面351之角度θ4與第2剖面359之第2斜面352之角度θ6相等(θ4=θ6)。
參照圖12以及圖13,第3斜面353構成第7斜面363。亦即,面347中構成第3斜面353之部分亦係構成第7斜面363之部分。又,第4斜面354構成第8斜面364。亦即,面347中構成第3斜面353之部分亦係構成第7斜面363之部分。
由排列於車輛前後方向X1上之作為第4面之第7斜面363以及作為第3面之第8斜面364形成左側斜面單元365。第7斜面363配置於第8斜面364之前側。
圖16係沿圖13之XVI-XVI線之主要部分之剖面圖。圖16中僅表示作為下護罩構件334之剖面之第3剖面366。參照圖13以及圖16,規定有與車輛左右方向Y1成正交之第3假想平面U3。第3假想平面U3配置於車輛左右方向Y1上之左側斜面單元365之任意位置上。圖16中,作為一例,表示觀察到配置於靠左側斜面單元365之右方之第3假想平面U3的狀態。
於第3剖面366上,車輛前後方向X1上之第7斜面363之傾斜大於第8斜面364之傾斜。換而言之,於第3剖面366上,第7斜面363與水平面B1所成之角度θ7大於第8斜面364與水平面B1所成之角度θ8(θ7>θ8)。再者,因第8斜面364之角度θ8大於零,故對於車輛前後方向X1而傾斜。
如上所述,第8斜面364係越靠後方越位於下方。又,第7斜面363配置於較第8斜面364更前側,且向第8斜面364延伸。第7斜面363係越靠後方越位於下方。
參照圖12以及圖13,第1斜面351構成第5斜面361。亦即,面347中構成第1斜面351之部分亦係構成第5斜面361之部分。又,第2斜面352構成第6斜面362。亦即,面347中構成第2斜面352之部分亦係構成第6斜面362之部分。
由排列於車輛前後方向X1上之作為第4面之第5斜面361以及作為第3面之第6斜面362形成右側斜面單元367。第5斜面361配置於第6斜面362之前側。
圖17係沿圖13之XVII-XVII線之主要部分之剖面圖。圖17中僅圖示作為下護罩構件334之剖面的第4剖面368。參照圖13以及圖17,規定有與車輛左右方向Y1成正交之第4假想平面U4。第4假想平面U4配置於車輛左右方向Y1上之右側斜面單元367之任意位置上。圖17中,作為一例,表示觀察到配置於靠右側斜面單元367之右端的第4假想平面U4的狀態。
於第4剖面368上,第5斜面361對於車輛前後方向X1之傾斜大於第6斜面362之傾斜。換而言之,於第4剖面368上,第5斜面361與水平面B1所成之角度θ9大於第6斜面362與水平面B1所成之角度θ10(θ9>θ10)。再者,因第6斜面362之角度θ10大於零,故對於車輛前後方向X1傾斜。
如上所述,第6斜面362係越靠近後方越位於下方。又,第5斜面361配置於較第6斜面362更前側,且向第6斜面362延伸。第5斜面361係越靠近後方越位於下方。
參照圖16以及圖17,第3剖面366之第7斜面363之角度θ7與第4剖面368之第5斜面361之角度θ9相等(θ7=θ9)。又,第3剖面366之第8斜面364之角度θ8與第4剖面368之第5斜面361之角度θ10相等(θ8=θ10)。
於傾斜壁部336之後端部形成有加強肋369。加強肋369與傾斜壁部336形成為一體。加強肋369係由構成下護罩構件334之材料中之位於傾斜壁部336的後方之部分彎折而形成。
參照圖12以及圖13,加強肋369遍及車輛左右方向Y1上之傾斜壁部336之整個後端部而形成。加強肋369對於傾斜壁部336之後端部而向下側延伸。加強肋369係自傾斜壁部336之後端緣中於車輛上下方向Z1上之最高位置起連續形成至最低位置。如此,加強肋369沿下護罩構件334之彎曲形狀延伸。藉此,能抑制下護罩構件334受到外力時產生變形。
以下,對本實施形態之作用進行說明。
參照圖1,有時會因後輪27通過積水處等而導致泥水等異物自連桿機構227之上側落下。此時,如圖12以及圖13所示,自連桿機構227之正上方落下之泥水等異物通過開放空間R2等後落下至面347上。
泥水等異物會於面347之第3斜面353上以及第4斜面354上,如箭頭W1、W2所示向下側急速落下。此時,於第3斜面353上,即第7斜面363上,泥水等異物如箭頭W1所示亦急速流向車輛後方。又,於第4斜面354上,即第8斜面364上,泥水等異物如箭頭W2所示亦緩緩地流向車輛後方。
自第3斜面353上或者第4斜面354上急速落下之泥水等異物到達第1斜面351或者第2斜面352上。此時,於第1斜面351上以及第2斜面352上,泥水等異物如箭頭W3、W4所示急速流向右側。此時,於第1斜面351上,即第5斜面361上,泥水等異物如箭頭W3所示急速流向車輛後方。又,第2斜面352上,即第6斜面362上,如箭頭W4所示,泥水等異物緩緩地亦流向車輛後方。藉由上述作用,泥水等異物會自面347之右端以及後端排出。
根據本實施形態,可獲得以下效果。亦即,至少空轉時,進氣作為輔助空氣而自副進氣通路K1導入至噴射空間G3內。藉此,輔助空氣吹向自噴射嘴35噴射出之燃料而促進燃料之微粒化。其結果,至少空轉時可提高燃料之燃燒效率。
又,機車200中,於連桿機構227之下方配置有引擎本體21。又,藉由車身護罩18之前壁202自前側覆蓋引擎本體21。亦即,成為如下狀態:連桿機構227之下方由引擎本體21覆蓋,連桿機構227之前方由車身護罩18之前壁202覆蓋。藉此,泥水等異物不會自連桿機構227之下方以及前方到達連桿機構227。由此,藉由使自連桿機構227之上方落下之泥水等異物難以滯留於連桿機構227之周邊,可使泥水等異物難以滯留於連桿機構227之周邊。
又,自連桿機構227之上方朝連桿機構227落下之泥水等異物落下至下護罩構件334之面347上。面347上形成有對於車輛左右方向Y1之傾斜、以及對於車輛前後方向X1之傾斜。藉此,面347上之泥水等異物相對於連桿機構227而朝車輛左右方向Y1或者車輛前後方向X1上之外側排出。藉此,可抑制來自連桿機構227上方之異物滯留於連桿機構227周邊。又,於連桿機構227之下方配置有遮罩板50以及引擎本體21,連桿機構227之前方由車身護罩18之前壁202覆蓋。藉此,可抑制泥水等異物自連桿機構227之下方以及前方到達連桿機構227。其結果,可確實地抑制泥水等異物滯留於連桿機構227之周邊。如此,可充分地對應泥水等異物。
故而,即便將連桿機構227與引擎本體21配置為於上下方向上靠近,亦可使泥水等異物難以滯留於連桿機構227與遮罩板50之間。藉此,可將連桿機構227與引擎本體21於上下方向上靠近配置。故而,可縮短車輛上下方向Z1上之引擎單元20之長度。藉此,無須提高座墊16之位置,便可使座墊16下之收納箱301於車輛上下方向Z1上之長度增長,且能進一步增大收納箱301之容量。
又,汽缸蓋23內收納有噴射器34之一部分。藉此,與將噴射器安裝於進氣管內之情形相比,可減少噴射器34所佔據之空間。由此,可進一步擴大座墊16之下方空間G1。其結果,可進一步擴大座墊16下方之收納箱301之容量。
又,將第1主連桿構件228與第2主連桿構件229彼此連結之副連桿構件230係配置於第1旋轉軸224以及第2旋轉軸225之下側。藉由如此之構成,可將連桿機構227之各連桿構件228、229、230集中配置於遮罩板50側。其結果,可確保進一步擴大連桿機構227之上方之空間。藉此,因可使收納箱301於車輛上下方向Z1上更大,故而,可確保更大之收納空間。又,以與配置於第1主連桿構件228以及第2主連桿部229之下端側之副連桿構件230相對向之方式配置有面347。藉此,即便縮短副連桿構件230與引擎本體21之間的距離,亦可確實地抑制泥水等異物滯留於副連桿構件230上。故而,有利於擴大收納空間。
形成主進氣通路P1之一部分之進氣管36係配置於引擎本體21上方,故而,相應地收納箱301之配置空間受到限制。然而,如上所述,因採取了用以確保收納箱301之配置空間之對策,故而可使收納箱301之容量充分大。
又,面347整體上係越靠右側越位於下方。藉此,可容易地將落下至面347上之泥水等異物向機車200之右側排出。藉此,可抑制所排出之泥水等異物再次被後輪27捲起。
進而,落下至面347上之泥水等異物向遠離節氣門體38之方向即右方排出。藉此,可確實地抑制泥水等異物滯留於節氣門體38之周圍。
進而,沿第3斜面353或者第4斜面354滑落之泥水等異物急速向下側落下。其後,該泥水等異物接觸於第1斜面351或者第2斜面352而向右側排出。藉此,可確實地將泥水等異物自面347之右側排出。又,第1斜面351以及第2斜面352對於車輛左右方向Y1之傾斜小於第3斜面353以及第4斜面354之傾斜。藉此,可縮小第1斜面351以及第2斜面352之高度方向上之尺寸。與此相應,可縮小下護罩構件334之高度方向上之尺寸。藉此,可使收納箱301於車輛上下方向Z1上進一步擴大,故而可進一步擴大收納箱301之容量。
進而,面347整體上係越靠近後方越位於下方。藉此,可將落下至面347上之泥水等異物自下護罩構件334向下護罩構件334之後方排出。藉此,可確實地抑制自面347一經排出之泥水等異物再落至連桿機構227附近。
又,沿第7斜面363或者第5斜面361滑落之泥水等異物急速向下側落下。其後,該泥水等異物接觸於第8斜面364或者第6斜面362而向後側排出。藉此,可容易地將泥水等異物向機車200之後側排出。又,第8斜面364以及第6斜面362對於車輛前後方向X1之傾斜小於第7斜面363以及第5斜面361之傾斜。藉此,可縮小第8斜面364以及第6斜面362之高度方向上之尺寸。與此相應地,可縮小下護罩構件334之高度方向上之尺寸。藉此,可使收納箱301於車輛上下方向Z1上進一步增長,故而可進一步擴大收納箱301之容量。
進而,面347配置為於車輛左右方向Y1上對應於節氣門體38與副連桿構件230之間的開放空間R2。藉此,可使通過節氣門體38與副連桿構件230之間而落下之泥水等異物落下至面347上。其結果,可使通過節氣門體38與副連桿構件230之間而落下之泥水等異物藉由面347而向面347外側排出。
又,面347配置為於車輛前後方向X1上對應於第1旋轉軸224與第2旋轉軸225之間的開放空間R2。藉此,可使通過開放空間R2而落下之泥水等異物落下至面347上。藉此,可使通過開放空間R2而落下之泥水等異物藉由面347而向面347之外側排出。
進而,於面347中車輛上下方向Z1上最高側之端緣348上形成有右側面337。藉此,可將於面347上濺起而接觸於縱壁部335之右側面337上之泥水等異物導引至面347。藉此,可更容易地使面347上之泥水等異物自面347排出。
又,藉由加強肋369可提高下護罩構件334之剛性。藉此,可抑制面347之變形,故而可確實地維持面347之異物排出效果。
又,連桿機構227之附近由上護罩構件321自上方側覆蓋。故而,可抑制泥水等異物落下至面347、第1主連桿構件228、第2主連桿構件229、或副連桿構件230上。藉此,可更確實地抑制泥水等異物滯留於連桿機構227周邊。
亦即,可以上護罩構件321而將欲通過開放空間R2落下之泥水等異物之至少一部分撥開。
又,將上護罩構件321一體形成於托架324上。藉此,與獨立於托架而設置上護罩構件之情形相比,可減少零件數量。
又,將下護罩構件334固定於節氣門體38之筒狀體220上。藉此,可將下護罩構件334配置於節氣門體38附近。其結果,可減小下護罩構件334與節氣門體38整體所佔之空間。藉此,可進一步擴大收納箱301之配置空間。故而可進一步擴大收納箱301之容量。
進而,於連桿機構227之副連桿構件230與遮罩板50之上壁243之對向部333之間配置有下護罩構件334。藉此,可防止泥水等異物滯留於遮罩板50與連桿機構227之間。
又,遮罩板50係覆蓋引擎本體21之至少一部分,且導入用以對引擎本體21進行強制空冷之冷卻風之導風構件。因設置遮罩板50而進一步限制引擎本體21與座墊16之間之空間。因此,藉由使連桿機構227充分接近引擎本體21,可確保引擎本體21與座墊16之間具有充足容量之收納空間。此時,藉由下護罩構件334之動作可確保連桿機構227之作動。
又,金屬製之下護罩構件334較合成樹脂製之遮罩板50硬。藉此,可進一步提高下護罩構件334撥開泥水等異物之效果。又,下護罩構件334之剛性較高。藉此,可抑制面347變形、及面347受損。藉此,可長期確實地維持面347之異物排出效果。
又,於右側視圖中,第1假想線P1與第2假想線P2所成之角度θ1形成銳角。又,於第1主連桿構件228之中間部312之下緣314形成有凸出部318。凸出部318係朝向副連桿構件230側(後側)凸起。
藉由上述構成,第1主連桿構件228之凸出部318與副連桿構件230之中間部309之上緣315所成之角度θ2大於兩條假想線P1、P2所成之角度θ1。由此,泥水等異物難以積於副連桿構件230之中間部309之上緣315上。
<實施形態2>
圖18係本發明之其他實施形態之主要部分之右側視圖,且以剖面表示其一部分。又,圖19係自車輛前後方向X1上之後側觀察到之主要部分的局部剖面圖。再者,本實施形態中,主要對於與上述實施形態不同之處進行說明,圖中,對於與上述實施形態相同之構成使用相同之符號且省略說明。
參照圖18以及圖19,本實施形態中,固定有下護罩構件334之座部372係固定於遮罩板50之上壁243之對向部333上。下護罩構件334上形成有排列於車輛前後方向X1上之一對安裝孔(未圖示)。藉由插通該安裝孔之螺絲374、375,使下護罩構件334固定於座部372之右側面。藉此,下護罩構件334經由座部372而固定於遮罩板50上。
如上所述,藉由將下護罩構件334固定於遮罩板50上,可將下護罩構件334配置於遮罩板50之上壁243之對向部333附近。其結果,可減小下護罩構件334與遮罩板50整體上所佔之空間。藉此,可進一步擴大收納箱301之配置空間,故而可進一步擴大收納箱301之容量。
<實施形態3>
圖20係本發明之又一實施形態之主要部分之自右側面觀察到之局部剖面圖。再者,本實施形態中,主要對於與實施形態1不同之處進行說明,圖中對於與實施形態1相同之構成使用相同之符號且省略說明。
本實施形態中,設置成收納箱301A形成縱壁構件384。關於收納箱301A,主要對與實施形態1之收納箱301不同之處進行說明。
收納箱301A形成為上表面開放之箱型,包括前壁376、底壁377、後壁378、以及左右一對側壁379。再者,圖20中省略右側之側壁379之圖示。右側之側壁379為與左側之側壁379成左右對稱之形狀。
前壁376配置於引擎單元20之前方。於車輛上下方向Z1上,該前壁376自較連桿機構227更上方之位置延伸至較遮罩板50之上壁243更下方之位置。又,於車輛上下方向Z1上,前壁376向較汽缸蓋23之上端更下方延伸。前壁376經由鉸鏈331而與座墊16之前端部連結。
底壁377包括第1部分380、第2部分381、第3部分382、以及第4部分383。該等第1~第4部分380~383係自前方朝後方依序排列。
第1部分380係自前壁376之下端部朝汽缸蓋23而大致筆直地於後方延伸。第2部分381係自第1部分380之後端部朝上方延伸。於車輛上下方向Z1上,第2部分381之上端部位於較汽缸蓋23之上端部更上方。第2部分381之上端部形成為彎曲狀,且越靠近上側越位於後方。
第3部分382配置於引擎單元20之上方,且自上側覆蓋引擎單元20。第4部分383係以越靠近後側越位於上方之方式傾斜。第4部分383之後端部與動力傳送部26之後端部大致於上下方向相對向。
於第4部分383之後端部設有後壁378。
由上述前壁376、以及底壁377之第1部分380及第2部分381形成縱壁構件384。藉由縱壁構件384而將下方空間G1之前方隔開。底壁構件384配置於引擎單元20之汽缸蓋23之前方,且配置於連桿機構227之前方。
此時,前輪所濺起之泥或水被收納箱301A之縱壁構件384阻擋而無法到達連桿機構227。
<其他實施形態>
本發明並不限定於由上述說明及圖式所述之實施形態,例如以下之實施形態亦屬於本發明之技術範圍。
(1)下護罩構件之面亦可為彎曲之弧狀面。又,下護罩構件之面之傾斜可於車輛左右方向上為固定。進而,下護罩構件之面之傾斜亦可於車輛前後方向上為固定。
(2)下護罩構件之面亦可為越向接近於節氣門體之方向即左方越位於下方。
(3)下護罩構件之面亦可為越靠近車輛前方側越位於下方。
(4)下護罩構件之面亦可為僅於車輛左右方向上傾斜,且於車輛前後方向上無高低差之面。
(5)下護罩構件之面亦可為僅於車輛前後方向上傾斜,且於車輛左右方向上無高低差之面。
(6)下護罩構件之面並不限於車輛左右方向上之傾斜相異之兩個斜面,亦可使傾斜相異之3個以上之斜面排列於車輛左右方向上。此時,各斜面之傾斜角度、及車輛左右方向上各斜面之排列方式均可具有多種組合。
(7)下護罩構件之面並不限於車輛前後方向上傾斜相異之兩個斜面,亦可使傾斜相異之3個以上之斜面排列於車輛前後方向上。此時,各斜面之傾斜角度、及車輛前後方向上各斜面之排列方式方均可具有多種組合。
(8)車輛前後方向上之下護罩構件之面的形成範圍亦可為僅與第1旋轉軸以及第2旋轉軸各自之中心軸線間的一部分相對應之範圍。
(9)車輛左右方向上之下護罩構件之面之形成範圍亦可為僅與節氣門體之右端部與副連桿構件之間的空間之一部分相對應之範圍。
(10)下護罩構件可一體形成於節氣門體之筒狀體上,亦可一體形成於遮罩板之上壁上。遮罩板亦可覆蓋整個引擎本體。
(11)各主連桿構件之擺動中心,亦即第1旋轉軸之中心軸線以及第2旋轉軸之中心軸線之朝向並不限於水平方向,亦可為對於水平方向而傾斜之方向。
(12)下護罩構件亦可不具有向上方立起之縱壁部。
(13)下護罩構件亦可不具有加強肋。
(14)上護罩構件亦可為與節氣門導線用托架相獨立之零件。
(15)於右側視圖中,第1主連桿構件之中間部之下緣亦可不具有凸出部。例如,第1主連桿構件之中間部之下緣亦可為與第2假想線大致平行之直線。
(16)下護罩構件並不限於與遮罩板之上表面相對向之形態。下護罩構件之形態亦可為與構成引擎本體之其他構件之上表面相對向。
(17)連桿機構並不限於使用第1主連桿機構及第2主連桿機構以及副連桿機構者。亦可採用能使第1節氣閥與第2節氣閥連動地開閉之其他連桿機構。
(18)亦可將連桿機構以及下護罩構件對於節氣門體之筒狀體之中心軸線而配置於左側。此時,連桿機構以及下護罩構件則與對於節氣門體之筒狀體之中心軸線而配置於右側時的連桿機構以及下護罩構件成為左右對稱之形狀。
(19)副進氣通路形成體並不限於與進氣管相獨立地形成之形態。副進氣通路形成體亦可與形成連接管等進氣管之構件形成為一體。即便於副進氣通路形成體與進氣管獨立地形成時,通路之形狀亦可相異。例如,亦可省略第3輪轂,而將軟管之另一端嵌入且固定於第4輪轂內。又,亦可省略第4輪轂,而於第1輪轂上形成凹陷,將第3輪轂嵌入且固定於該凹陷內。又,亦可省略第3輪轂以及第4輪轂,而將軟管之端部直接固定於第1輪轂內。又,亦可於節氣門體之筒狀體上形成凹陷,且將軟管之端部固定於該凹陷內。
(20)亦可於下護罩構件上形成複數個貫通孔,從而形成網狀。例如,下護罩構件可由金屬絲網形成。
(21)將下方空間之前方隔開之縱壁構件並不限於各上述實施形態中所述之類型。亦可設置將下方空間之前方隔開之其他構件。
(22)如圖21所示,亦可將空氣濾清器386配置於引擎本體21之上方。空氣濾清器386對於引擎本體21之位置並無限定。
15...車架體
16...座墊
17...腳踏板
20...引擎單元(車輛用強制空冷式引擎單元)
21...引擎本體
22...汽缸體
23...汽缸蓋
24...曲柄軸箱
34...噴射器(燃料噴射裝置)
35...噴射嘴
36...進氣管
38...節氣門體
39...連接管
40A、40B...節氣閥
41...副進氣通路形成體
50...遮罩板
200...機車
202...前壁(縱壁構件)
207...汽缸蓋之後端部(汽缸蓋之一部分)
220...筒狀體
224...第1旋轉軸
225...第2旋轉軸
227...連桿機構
228...第1主連桿構件
229...第2主連桿構件
230...副連桿構件
232...第2連結軸
233...第1連結軸
301...收納箱
304...節氣門導線
321...上護罩構件
324...托架
334...下護罩構件
336...傾斜壁部(形成有面之部分)
337...右側面(壁面)
347...面
348...(面之)端緣
351...第1斜面(第1面)
352...第2斜面(第1面)
353...第3斜面(第2面)
354...第4斜面(第2面)
361...第5斜面(第4面)
362...第6斜面(第3面)
363...第7斜面(第4面)
364...第8斜面(第3面)
369...加強肋
384...縱壁構件
A1...燃燒室
C1...進氣之流動方向
D1...距離
D2...距離
G1...下方空間
G3...噴射空間(噴射嘴附近之空間)
J1...第2旋轉軸之中心軸線(第2主連桿構件之擺動中心)
J2...第2連結軸之中心軸線
J3...第1旋轉軸之中心軸線(第1主連桿構件之擺動中心)
J4...第1連結軸之中心軸線
K1...副進氣通路
P1...主進氣通路
R2...開放空間(於上下方向上開放之空間)
S1...節氣門體之筒狀體之中心軸線(車輛左右方向上之中心)
X1...車輛前後方向
Y1...車輛左右方向
圖1係本發明之實施形態1之機車的右側視圖;
圖2係車身護罩周邊之機車之局部放大右側視圖;
圖3係引擎單元之局部剖面圖,且表示俯視引擎單元時之狀態;
圖4係引擎單元之主要部分之縱剖面圖,且表示自右側面觀察引擎單元之狀態;
圖5係引擎單元之右側視圖,且截去一部分進行表示,且以作為假想線之2點鏈線表示一部分;
圖6係節氣門體周邊之主要部分之圖解式的右側視圖,且以剖面表示其中之一部分;
圖7係節氣門體周邊之主要部分之平面圖,且截去一部分進行表示;
圖8係沿圖6之VIII-VIII線之主要部分之剖面圖;
圖9係當第1節氣閥以及第2節氣閥處於全開狀態時之節氣門體之圖解式的右側視圖;
圖10係表示第1節氣閥之開度與第2節氣閥之開度的關係之圖表;
圖11係圖6之下護罩構件周邊之放大圖;
圖12係圖7之下護罩構件周邊之放大圖;
圖13係圖8之下護罩構件周邊之放大圖;
圖14係沿圖12之XIV-XIV線之主要部分之剖面圖;
圖15係沿圖12之XV-XV線之主要部分之剖面圖;
圖16係沿圖13之XVI-XVI線之主要部分之剖面圖;
圖17係沿圖13之XVII-XVII線之主要部分之剖面圖;
圖18係本發明之其他實施形態之主要部分的右側視圖,且以剖面表示其中之一部分;
圖19係自車輛前後方向中之後側觀察到之主要部分的局部剖面圖;
圖20係自右側面觀察本發明之又一實施形態之主要部分的局部剖面圖;及
圖21係自左側觀察本發明之又一實施形態之主要部分的側視圖。
20...引擎單元
21...引擎本體
22...汽缸體
36...進氣管
37...進氣用軟管
38...節氣門體
39...連接管
40A...第1節氣閥
40B...第2節氣閥
50...遮罩板
51...筒狀部
220...筒狀體
224...第1旋轉軸
225...第2旋轉軸
226...驅動滑輪
227...連桿機構
228...第1主連桿構件
229...第2主連桿構件
230...副連桿構件
231...旋轉傳送構件
232...第2連結軸
233...第1連結軸
234...推壓構件
235...被推壓部
236...第2輪轂
238...第3輪轂
243...上壁
304...節氣門導線
305...基端部
306...(第2主連桿構件229之)前端部
307...中央部
308...後端部
309...中間部
310...(副連桿構件230之)前端部
311...(第1主連桿構件228之)下端部
312...中間部
313...上端部
314...延伸部
315...(中間部309之)上緣
318...凸出部
321...上護罩構件
322...(上護罩構件321之)前端部
323...後端部
324...托架
325、326、345、346...螺絲
327...固定板部
328...支持板部
329...插通孔
330...管
333...對向部
334...下護罩構件
335...縱壁部
336...傾斜壁部
337...右側面(壁面)
339...支持部
340...安裝部
347...面
369...加強肋
A1...燃燒室
B...機車之後方
C1...進氣之流動方向
D...機車之下方
D1~D3...距離
F...機車之前方
G1...下方空間
J1...第2旋轉軸之中心軸線(第2主連桿構件之擺動中心)
J2...第2連結軸之中心軸線
J3...第1旋轉軸之中心軸線(第1主連桿構件之擺動中心)
J4...第1連結軸之中心軸線
K1...副進氣通路
M1...間隔
P1...主進氣通路
P2...第2假想線
Q1...鉛垂線
U...機車之上方
X1...車輛前後方向
Z1...車輛上下方向

Claims (16)

  1. 一種機車,其包括:車架體,其於車輛前後方向延伸;座墊,其由上述車架體支持;收納箱,其配置於上述座墊之下方空間內;腳踏板,其配置於上述座墊之前方;引擎單元,其以可於上下方向擺動之狀態由上述車架體支持,且於上述下方空間中配置於上述收納箱之下方;及縱壁構件,其將上述下方空間之前方區隔開;且上述引擎單元包括:引擎本體,其具有汽缸蓋,該汽缸蓋形成燃燒室之一部分、以及連接於上述燃燒室之主進氣通路之一部分;進氣管,其連接於上述汽缸蓋,且與上述汽缸蓋一併形成上述主進氣通路;節氣門體,其具有於進氣之流動方向上隔著間隔而配置於上述進氣管內之第1節氣閥以及第2節氣閥,且配置於上述引擎本體之上方;燃料噴射裝置,其安裝於上述汽缸蓋上,且具有對上述汽缸蓋內之上述主進氣通路噴射燃料之噴射嘴;副進氣通路形成體,其形成副進氣通路,該副進氣通路係於上述第1節氣閥與第2節氣閥之間自上述主進氣通路分支,且至少於空轉時將上述進氣導入至上述噴射嘴附近之空間;連桿機構,其配置於上述引擎本體之上方,且為使上述第1節氣閥與第2節氣閥連動而連接於上述第1節氣閥以及第2節氣閥;及下護罩構件,其具有如下之面,該面於上述連桿機構與上述引擎本體之間與上述連桿機構相對向,且至少相對於上述車輛左右方向以及車輛前後方向中之至少一方而傾斜。
  2. 如請求項1之機車,其中上述節氣門體包括分別可旋轉地支持上述第1節氣閥以及第2節氣閥之第1旋轉軸以及第2旋轉軸,上述連桿機構包括分別圍繞上述第1旋轉軸以及第2旋轉軸而擺動之第1主連桿構件以及第2主連桿構件,以及配置於上述第1旋轉軸以及第2旋轉軸之下側且將上述第1主連桿構件以及第2主連桿構件彼此連結之副連桿構件,且上述面係與上述副連桿構件相對向。
  3. 如請求項1之機車,其中上述連桿機構於上述車輛左右方向上相對於上述節氣門體之中心配置於一方側,上述面於上述車輛左右方向上,以自上述節氣門體之上述中心起越向上述一方側遠離越位於下方之方式傾斜。
  4. 如請求項1之機車,其中上述連桿機構係於上述車輛左右方向上相對於上述節氣門體之中心配置於一方側,上述面包括:第1面,其配置於上述車輛左右方向上之一方側且越靠近該一方側則越位於下方;及第2面,其配置於上述車輛左右方向上之另一方側、朝上述第1面延伸、且越靠近上述車輛左右方向上之上述一方側則越位於下方,於上述車輛左右方向上,上述第2面之傾斜大於上述第1面之傾斜。
  5. 如請求項1之機車,其中上述面係越朝車輛之後方則越位於下方。
  6. 如請求項1之機車,其中上述面包括:第3面,其越朝車輛之後方則越位於下方;以及第4面,其配置於較上述第3面更前側,朝上述第3面延伸且越朝車輛後方則越位於下方,於上述車輛前後方向上,上述第4面之傾斜大於上述第3面之傾斜。
  7. 如請求項2之機車,其中上述連桿機構於上述車輛左右方向上配置於上述節氣門體之一方側,上述面配置為於上述車輛左右方向上對應於形成在上述節氣門體與上述副連桿構件之間且於上述車輛上下方向開放之空間。
  8. 如請求項2之機車,其中上述連桿機構於上述車輛左右方向上配置於上述節氣門體之一方側,上述面配置為於上述車輛前後方向上對應於形成在上述第1旋轉軸與第2旋轉軸之間,且於車輛上下方向開放之空間。
  9. 如請求項1之機車,其中上述下護罩構件具有沿上述面中於車輛上下方向上高側之端緣,而於車輛上下方向立起之壁面。
  10. 如請求項1之機車,其中上述下護罩構件中形成上述面之部分係形成彎曲之板狀,上述下護罩構件包括沿形成上述面之部分之彎曲形狀而延伸的加強肋。
  11. 如請求項2之機車,其中上述連桿機構於上述車輛左右方向上配置於上述節氣門體之一方側,進而包括上護罩構件,其於車輛上下方向上配置於較上述第1旋轉軸以及第2旋轉軸更上方,且自與上述車輛上下方向相關之上方覆蓋上述連桿機構之附近。
  12. 如請求項11之機車,其中上述上護罩構件一體形成於托架上,該托架支持著與上述第1主連桿構件及第2主連桿構件中之任一者連接之節氣門導線。
  13. 如請求項1之機車,其中上述節氣門體包括筒狀體,該筒狀體形成上述進氣管之一部分且收納上述第1節氣閥以及第2節氣閥,且上述下護罩構件固定於上述筒狀體上。
  14. 如請求項1之機車,其中包括覆蓋上述引擎本體之至少一部分之遮罩板,且上述下護罩構件配置於上述遮罩板之上方。
  15. 如請求項14之機車,其中上述下護罩構件固定於上述遮罩板上。
  16. 如請求項14之機車,其中上述下護罩構件係由較上述遮罩板更硬之材料形成。
TW98123106A 2008-07-24 2009-07-08 機車 TWI38390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8190450 2008-07-24
JP2009042957 2009-02-25
JP2009042984 2009-02-25
JP2009114019A JP2010221987A (ja) 2008-07-24 2009-05-08 自動二輪車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016496A TW201016496A (en) 2010-05-01
TWI383903B true TWI383903B (zh) 2013-02-01

Family

ID=4303962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98123106A TWI383903B (zh) 2008-07-24 2009-07-08 機車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2010221987A (zh)
TW (1) TWI383903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552033B2 (ja) * 2010-11-26 2014-07-16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内燃機関の燃料供給装置
TWI487835B (zh) * 2012-08-29 2015-06-11 Sanyang Industry Co Ltd 機車引擎之進氣道控制裝置
JP6002648B2 (ja) * 2013-09-30 2016-10-05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スロットルボディ
JP6244216B2 (ja) * 2014-02-07 2017-12-06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型車両のスロットルケーブルの配索構造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435585B1 (en) * 2000-08-31 2002-08-20 Suzuki Kabushiki Kaisha Article storage device of motorcycle
JP2005153877A (ja) * 2005-01-26 2005-06-16 Suzuki Motor Corp 自動二輪車
TWI243130B (en) * 2003-10-10 2005-11-11 Honda Motor Co Ltd Motorcycle
TWI243874B (en) * 2002-10-25 2005-11-21 Yamaha Motor Co Ltd Motorcycle
US20060169512A1 (en) * 2004-12-28 2006-08-03 Eiji Tomii Vehicle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435585B1 (en) * 2000-08-31 2002-08-20 Suzuki Kabushiki Kaisha Article storage device of motorcycle
TWI243874B (en) * 2002-10-25 2005-11-21 Yamaha Motor Co Ltd Motorcycle
TWI243130B (en) * 2003-10-10 2005-11-11 Honda Motor Co Ltd Motorcycle
US20060169512A1 (en) * 2004-12-28 2006-08-03 Eiji Tomii Vehicle
JP2005153877A (ja) * 2005-01-26 2005-06-16 Suzuki Motor Corp 自動二輪車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016496A (en) 2010-05-01
JP2010221987A (ja) 2010-10-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2141067A1 (en) Motorcycle
CN101633388B (zh) 自动二轮车
JP4574415B2 (ja) 鞍乗型車両
US8061468B2 (en) Vehicle
TWI383903B (zh) 機車
JP3154660U (ja) 自動二輪車
JP5189846B2 (ja) 車両
JP3154342U (ja) 自動二輪車
JP4007788B2 (ja) スクータ型自動二輪車の燃料供給装置
JP4165890B2 (ja) スクータ型自動二輪車の吸気装置
EP2314852A1 (en) Cooling fin structure for vehicle-mounted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JP4602235B2 (ja) 内燃機関と自動二輪車
JP2009161017A (ja) 自動二輪車
TWI445637B (zh) 車輛用強制氣冷式引擎單元及機車
CN108884783A (zh) 发动机装置
EP2650528B1 (en) Motorcycle
JP5415363B2 (ja) 内燃機関のシリンダヘッド構造
JP5481283B2 (ja) 内燃機関のシリンダヘッド構造
JP2010221988A (ja) 自動二輪車
JP2010236407A (ja) 自動二輪車
JP6577551B2 (ja) 吸気装置
JP2009226989A (ja) 自動二輪車の燃料配管構造
JPH0380963B2 (zh)
JP2006299887A (ja) 自動二輪車用エンジンの油温検出構造
JP7478791B2 (ja) 燃料供給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