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381114B - 皮帶型傳動裝置,及跨坐式車輛 - Google Patents

皮帶型傳動裝置,及跨坐式車輛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381114B
TWI381114B TW097146508A TW97146508A TWI381114B TW I381114 B TWI381114 B TW I381114B TW 097146508 A TW097146508 A TW 097146508A TW 97146508 A TW97146508 A TW 97146508A TW I381114 B TWI381114 B TW I381114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resin
belt
blocks
resin block
block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09714650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0916672A (en
Inventor
Akifumi Oishi
Yousuke Ishida
Original Assignee
Yamah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amah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Yamah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TW20091667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091667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38111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381114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GBELTS, CABLES, OR ROPES, PREDOMINANTLY USED FOR DRIVING PURPOSES; CHAINS; FITTINGS PREDOMINANTLY USED THEREFOR
    • F16G5/00V-belts, i.e. belts of tapered cross-section
    • F16G5/16V-belts, i.e. belts of tapered cross-section consisting of several parts
    • F16G5/166V-belts, i.e. belts of tapered cross-section consisting of several parts with non-metallic ring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ransmissions By Endless Flexible Members (AREA)
  • 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s (AREA)
  • Injection Moulding Of Plastics Or The Like (AREA)
  • Electric Cable Arrangement Between Relatively Moving Parts (AREA)
  • Chain Conveyers (AREA)
  • Transmission Devices (AREA)

Description

皮帶型傳動裝置,及跨坐式車輛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V型皮帶,一種皮帶型傳動裝置,及一種跨坐式車輛。
在傳統上,已對安裝至機動腳踏車或類似車輛之皮帶型無段傳動裝置使用了一種具有複數個塊及一用於連接該等塊之無端連接構件之V型皮帶。作為用於此種V型皮帶之塊,由例如鋁等金屬製成之塊、藉由將一金屬模製成型材料塗覆以樹脂而獲得之塊、或類似塊已為吾人所知。
V型皮帶之使用方式係將V型皮帶捲繞於高速轉動之槽輪(滑輪)或類似物上。因此,一直需要減輕V型皮帶之重量以利於高速轉動。因此,為達成V型皮帶之重量之減輕,人們已建議使用由樹脂或基本上由樹脂製成之塊(在下文中稱作樹脂塊)作為該等塊(舉例而言,參見專利文獻1)。
參照圖22及23來說明在專利文獻1中所揭示之V型皮帶。如圖22所示,V型皮帶100包含若干排成一行之樹脂塊101及一無端連接構件102。如圖23(b)所示,每一樹脂塊101從正面看皆具有一平倒的H形狀,且在每一樹脂塊101之兩側中皆向內形成有槽105。如圖22所示,連接構件102被緊壓入每一樹脂塊101之槽105內。如此一來,各樹脂塊101即藉由連接構件102相互連接。連接構件102包括一橡膠件103及隱埋於橡膠件103中之芯體104。儘管未圖示,然而V 型皮帶100圍繞一皮帶型無段傳動裝置之主槽輪及副槽輪捲繞。
在V型皮帶100中,會因與槽輪摩擦而產生大量的熱。此外,在樹脂塊101與連接構件102之間會產生摩擦熱。當各連接構件圍繞槽輪及類似物捲繞時,會因該等連接構件之不平度而產生內部熱量。相應地,熱量會很容易地升高V型皮帶100之溫度。
然而,樹脂係一種導熱率低於金屬之材料。因此,在使用樹脂塊101之V型皮帶100中,由於熱量可很容易地保留在樹脂塊101中,因而樹脂塊101及連接構件102之溫度很容易升高。因此,自防熱特性之觀點而言,V型皮帶100不足以滿足要求。
因此,人們已提出一種具有改良之散熱特性之V型皮帶。在專利文獻2中揭示,一種具有平倒之H形狀樹脂塊之V型皮帶在該等樹脂塊之頂面的兩側上設置於下凹之凹陷。在該V型皮帶中,由於凹陷會增大散熱面積且作為摩擦生熱源之嚙合部分(其中樹脂塊與連接構件相互嚙合之部分)可得以減小,因而可達成摩擦熱之有效散熱。
在專利文獻3中揭示,藉由以整體方式硫化各個塊與一無端皮帶本體而形成一V型皮帶,在相鄰塊之間形成間隙,且向該等塊之間的間隙內引入冷卻空氣。具體而言,在專利文獻3中揭示一種具有平倒之H形狀塊之V型皮帶及一種具有藉由將上部塊與下部塊相互耦接而獲得之塊之V型皮帶。在具有平倒之H形狀塊之V型皮帶中,每一個塊 之左右兩端部之厚度皆小於其中心處之厚度,因此在塊之左右兩端部處在相鄰塊之間形成一間隙。相反,在具有由上部塊及下部塊組成之塊之V型皮帶中,在相鄰下部塊之間未形成間隙,但在相鄰上部塊之間形成有間隙。
[專利文獻1]JP-A-2002-147553[專利文獻2]JP-UM-A-61-97647[專利文獻3]JP-A-61-286638
然而,在專利文獻2所揭示之V型皮帶中,由於在樹脂塊頂面中形成下凹之凹陷,因而樹脂塊的兩個接觸槽輪之側面之面積減小。如此一來,無法保證V型皮帶與槽輪之間具有足夠之接觸面積,因而不能認為會提供足夠之強度。具體而言,難以在樹脂塊之排列方向上保持高的剛性(縱向剛性)。相反,當為維持足夠之強度而減小該等凹陷之尺寸時,散熱面積會減小。因此,無法獲得足夠之冷卻效果。
在專利文獻3中所揭示的具有平倒之H形狀塊之V型皮帶中,由於如上文所述無法保證槽輪與V型皮帶之間具有足夠之接觸面積,因而難以維持足夠之強度。此外,由於相鄰塊之間之間隙到達V型皮帶中之皮帶本體,因而儘管各個塊與皮帶本體係以整體方式硫化,然而各個塊與皮帶本體嚙合之部分之強度仍舊不足。
在專利文獻3中所揭示的具有上部塊及下部塊之V型皮帶 中,下部塊接觸槽輪但在相鄰下部塊之間未形成間隙。如此一來,可保證槽輪與V型皮帶之間具有足夠之接觸面積,但難以獲得足夠之冷卻效果。在該V型皮帶中,可自上部塊獲得一定程度之冷卻效果。然而,由於上部塊與下部塊係藉由銷相互連接之單獨構件,因而上部塊之有效冷卻未必保證下部塊之冷卻。
如上文所述,在習知之V型皮帶中,難以兼顧樹脂塊之強度及散熱特性。
本發明係鑒於上述問題而構想得出,本發明之目的係在具有樹脂塊及連接構件之V型皮帶中藉由使樹脂塊之強度及散熱特性處於高水準而改良V型皮帶之耐久性。
[解決問題之途徑]
根據本發明之一態樣,提供一種V型皮帶,其包括:複數個沿一方向排列之樹脂塊;及一無端連接構件,其沿該等樹脂塊之排列方向延伸且緊壓入該等樹脂塊內以連接該等樹脂塊,其中在每一樹脂塊中皆形成一沿該等樹脂塊之排列方向下凹並與該連接構件相隔離之凹陷。
在該V型皮帶中,由於在每一樹脂塊中形成沿該排列方向下凹之凹陷,因而可擴大該等樹脂塊之散熱面積並在該等樹脂塊之間引入空氣,藉以改良散熱特性。此外,由於凹陷係與該連接構件相隔離,因而樹脂塊與連接構件之間之嚙合強度不會視凹陷之形狀而變弱,並因而可使V型皮帶之強度保持較高。因此,可使樹脂塊之強度與散熱特性一同保持在高水準,藉以改良V型皮帶之耐久性。
根據本發明之另一態樣,提供一種V型皮帶,其包括:複數個沿一方向排列之樹脂塊,每一樹脂塊皆在兩個左右側表面之上下方向中心處形成有向內之槽;及一無端連接構件,其沿該等樹脂塊之排列方向延伸且緊壓入該等樹脂塊之槽內以連接該等樹脂塊,其中在每一樹脂塊之左右方向中心處形成有一外露於空氣中之凹陷。
本發明之發明者發現,在所謂平倒之H形樹脂塊中,熱量可易於滯留於其中之部分係中心部分,因而可藉由冷卻中心部分來有效地冷卻整個樹脂塊。在該V型皮帶中,外露於空氣中之凹陷形成於每一平倒之H形樹脂塊之中心處。如此一來,由於可直接冷卻其中可易於滯留熱量之部分,因而無需擴大該凹陷即可獲得足夠之散熱特性。因此,可使樹脂塊之強度與散熱特性一同保持於高水準,藉以改良V型皮帶之耐久性。
根據本發明之又一態樣,提供一種V型皮帶,其包括:複數個沿一方向排列之樹脂塊,每一樹脂塊皆在兩個左右側表面之上下方向中心處形成有向內之槽;及一無端連接構件,其沿該等樹脂塊之排列方向延伸且緊壓入該等樹脂塊之槽內以連接該等樹脂塊,其中在每一樹脂塊中形成有一外露於空氣中並與樹脂塊之兩個左右側表面皆隔開之凹陷。
在該V型皮帶中,由於在每一樹脂塊中皆形成外露於空氣中之凹陷,因而可改良散熱特性。此外,由於該凹陷與每一樹脂塊之兩個左右側表面相隔開,因而可充分的保證 樹脂塊與槽輪之間之接觸面積。如此一來,無論凹陷之形成如何,皆可使樹脂塊之強度保持較高。因此,可使樹脂塊之強度與散熱特性一同保持於高水準,藉以改良V型皮帶之耐久性。
根據本發明之再一態樣,提供一種V型皮帶,其包括:複數個包含碳纖維並沿一方向排列之樹脂塊;及一無端連接構件,其沿該等樹脂塊之排列方向延伸且緊壓入該等樹脂塊內以連接該等樹脂塊,其中在每一樹脂塊中形成一外露於空氣中之凹陷。
本發明之發明者注意到,碳纖維之導熱特性較樹脂塊更為優異,並考量在樹脂塊中形成凹陷之同時向樹脂塊添加碳纖維。在該V型皮帶中,樹脂塊中之熱量可經由碳纖維有效地傳遞至樹脂塊表面,換言之,凹陷表面,藉以改良散熱特性。此外,由於碳纖維具有加強材料之作用,因而無論凹陷之形成如何,皆可使樹脂塊之強度保持較高。因此,可使樹脂塊之強度與散熱特性一同保持於高水準,藉以改良V型皮帶之耐久性。
[本發明之優點]
根據上文所述之本發明,可使樹脂塊之強度與散熱特性一同保持於高水準,藉以增強V型皮帶之耐久性。
現在,將參照圖式來說明本發明之實例性實施例。
圖1顯示一作為跨坐式車輛之一實例之機動腳踏車1。機動腳踏車1具有一車架2。車架2包括一頭部轉向管3、一對 左側及右側主管4、及一置於每一主管4上之座椅橫擋5。轉向頭部管3位於車架2之前端處並藉由一前叉6支撐一前輪7。
每一主管4皆自轉向頭部管3向後延伸。每一主管4皆具有一自轉向頭部管3向後並傾斜向下延伸之前半部分4a、一自前半部分4a向後並大體水平延伸之中間部分4c、及一自中間部分4c向後並傾斜向上延伸之後半部分4b。
座椅橫擋5佈置於管4之前半部分4a與後半部分4b之間。座椅橫擋5支撐一座椅8,駕乘者即騎座於該座椅8上。車架2覆蓋有一車輛罩殼9。車輛罩殼9與座椅8之下端連續佈置。
一後臂托架10固定至每一主管4之中心部分4c上。後臂托架10自每一主管4之中心部分4c向下突出。後臂托架10支撐一向後延伸之後臂11。後臂11可在後臂托架10之支撐點上向上及向下轉動。後輪12由後臂11之後端支撐。
車架2支撐一用於驅動後輪12之動力單元13。動力單元13包括一4衝程單缸引擎14及一皮帶型無段傳動裝置15(參見圖2)。動力單元13覆蓋有車輛罩殼9。
引擎14懸掛於主管4之前半部分4a上並由主管4之前半部分4a支撐。引擎14包括一曲軸箱16及一連接至曲軸箱16之汽缸17。
曲軸箱16接納一曲軸18及一齒輪減速器(未圖示)。如圖3所示,曲軸18係由曲軸箱16藉由軸承19a及19b支撐。曲軸18沿機動腳踏車1之車輛寬度方向(圖3中之左右方向)水 平佈置。
如圖1所示,齒輪傳動裝置之輸出端設置有一驅動鏈輪20。驅動鏈輪20佈置於曲軸18之後部。後輪12之中心設置有一從動鏈輪21。一鏈條22捲繞於驅動鏈輪20與從動鏈輪21之間。
引擎14之汽缸17沿主管4之前半部分4a自曲軸箱16向上突出。如圖2所示,汽缸17接納一活塞23。如圖3所示,曲軸18設置有曲柄臂25a及25b。一曲柄銷24a設置於曲柄臂25a與25b之間。活塞23藉由一連桿24連接至曲柄銷24a。
如圖2及3所示,皮帶型無段傳動裝置(在下文中稱作「CVT」)15佈置於曲軸箱16之右側。曲軸箱16之右側表面覆蓋有一變速箱28,且CVT 15即接納於變速箱28中。
CVT 15包括一主槽輪29、一副槽輪30及一捲繞於主槽輪29與副槽輪30上之V型皮帶31。主槽輪29位於變速箱28之前側並由一輸入軸32支撐。如圖3所示,輸入軸32係與曲軸18整體形成。一位於曲軸18之右端處之軸頸部分18a朝變速箱28(在圖3中未顯示)向右延伸。該延伸部分亦用作輸入軸32。
主槽輪29包括一固定盤34a及一與固定盤34a對置之滑動盤34b。固定盤34a固定至輸入軸32之端部。相應地,固定盤34a與輸入軸32成一體地轉動。另一方面,滑動盤34b可沿輸入軸32之軸線方向滑動。滑動盤34b具有一圓柱形凸台部分35。凸台部分35由輸入軸32藉由一軸環36支撐。如此一來,滑動盤34b即可沿其中滑動盤34b更接近或更遠離 固定盤34a之方向滑動並可以輸入軸32為中心轉動。
主槽輪29具有一對夾合表面37a與37b,V型皮帶31即夾於該對夾合表面37a與37b之間。具體而言,夾合表面37a形成於固定盤34a之左側,而夾合表面37b形成於滑動盤34b之右側。夾合表面37a與37b形成為一錐形形狀並相互對置。夾合表面37a與37b在固定盤34a與滑動盤34b之間界定一具有V形剖面之皮帶槽38。皮帶槽38之寬度L1可藉助滑動盤34b之滑動來加以調節。
一凸輪盤39固定至輸入軸32之左側外圓周部分上。因此,凸輪盤39與輸入軸32一同轉動。凸輪盤39在左右方向上與滑動盤34b相向。滑動盤34b安裝至凸輪盤39上並可沿輸入軸32之軸線方向滑動。因此,凸輪盤39與滑動盤34b可在一同轉動時沿其中其更相互接近或更相互遠離之方向移動。
一與凸輪盤39對置之凸輪面40形成於滑動盤34b之左側。複數個重物輥41設置於滑動盤34b與凸輪盤39之間(在圖3中僅顯示一個重物輥41)。當曲軸18轉動時,在重物輥41中會產生離心力。重物輥41會響應於該離心力而沿凸輪面40運動。藉助該運動,一指向右側之力自重物輥41施加至滑動盤34b,由此使滑動盤34b沿輸入軸32之軸線方向滑動。由此使皮帶槽38之寬度L1變化。
副槽輪30佈置於變速箱28中之後側。副槽輪30由一輸出軸42支撐。輸出軸42平行於輸入軸32佈置並藉由一自動離心式離合器(未圖示)連接至齒輪減速器之輸入端。
副槽輪30具有一固定盤45a及一滑動盤45b。固定盤45a之轉動中心設置有一圓柱形軸環46。軸環46嚙合輸出軸42之外圓周表面。固定盤45a與輸出軸42藉助該嚙合而一同轉動。
滑動盤45b之轉動中心設置有一襯套47。襯套47安裝至軸環46之外圓周表面上以便可沿其軸線方向滑動。複數個嚙合槽48形成於襯套47中。各嚙合槽48沿襯套47之軸線方向延伸並沿襯套47之圓周方向排列且具有一間隔。
軸環46具有複數個嚙合銷49,嚙合銷49沿軸環46之向外之徑向方向突出並可以滑動方式緊壓至襯套47之嚙合槽48內。如此一來,固定盤45a與滑動盤45b即一同轉動並可沿其中其更相互接近或更相互遠離之方向移動。
副槽輪30具有一對夾合表面51a與51b,V型皮帶31即夾於該對夾合表面51a與51b之間。具體而言,夾合表面51a形成於固定盤45a之右側,而夾合表面51b形成於滑動盤45b之左側。夾合表面51a與51b形成為一錐形形狀並相互對置。夾合表面51a與51b在固定盤45a與滑動盤45b之間界定一具有V形剖面之皮帶槽52。皮帶槽52之寬度L2可藉助滑動盤45b之滑動來加以調節。
一彈簧軸承53固定至軸環46之右端。彈簧軸承53在左右方向上與滑動盤45b對向配置。一壓縮螺旋彈簧54置於彈簧軸承53與滑動盤45b之間。彈簧54將滑動盤45b朝固定盤45a偏置。
如圖3所示,V型皮帶31圍繞主槽輪29與副槽輪30捲繞。 具體而言,V型皮帶31緊壓入主槽輪29之皮帶槽38及副槽輪30之皮帶槽52內。V型皮帶31之詳細構造將在下文加以說明。
在其中曲軸18之轉數較小之狀態中(舉例而言,在其中引擎14空轉之狀態或類似狀態中),作用於重物輥41上之離心力較小。相應地,重物輥41位於主槽輪29之偏內徑向側。在此種狀態中,滑動盤34b距離固定盤34a最遠,因而皮帶槽38之寬度L1最大。因此,V型皮帶31在主槽輪29中之捲繞直徑最小。
反之,在副槽輪30中,彈簧54將滑動盤45b朝固定盤45a偏置,因而皮帶寬度L2最小。因此,緊壓至皮帶槽52內之V型皮帶31朝副槽輪30之外圓周部分擠壓出。因此,V型皮帶31在副槽輪30中之捲繞直徑最大。
藉由此種方式,在其中曲軸18之轉數較小之狀態中,在主槽輪29中之捲繞直徑最小而在副槽輪30中之捲繞直徑最大。因此,CVT 15之變速比最大。
相反,當曲軸18之轉數增大時,作用於重物輥41上之離心力增大,因而重物輥41沿滑動盤34b之向外徑向方向移動。結果,滑動盤34b被重物輥41壓至右側並朝固定盤34a滑動。因此,皮帶槽38之寬度L1慢慢變小。由此,夾於夾合表面37a與37b之間之V型皮帶31被沿主槽輪29之向外徑向方向擠出,因而V型皮帶31在主槽輪29中之捲繞直徑增大。
反之,隨著在主槽輪29中之捲繞直徑增大,在副槽輪30 中,V型皮帶31被沿副槽輪30之向內徑向方向拉緊。相應地,V型皮帶31對滑動盤45b施加向右側作用之力,因而滑動盤45b反作用於彈簧54之偏置力沿其中滑動盤45b遠離固定盤45a之方向滑動。結果,皮帶槽38之寬度L2慢慢變大。因此,V型皮帶31在副槽輪30中之捲繞直徑減小。
藉由此種方式,當曲軸18之轉數增大時,在主槽輪29中之捲繞直徑增大而在副槽輪30中之捲繞直徑減小。相應地,在迄今所述之CVT 15中,隨著曲軸18之轉數增大,變速比自動地連續變化。此外,當在主槽輪29中之捲繞直徑最大時,CVT 15之變速比最小。
接下來,對V型皮帶31之詳細構造加以說明。如圖4及5所示,V型皮帶31包含複數個沿一方向排列之樹脂塊56a及一對用於連接該等樹脂塊56a之連接構件57。在下文說明中,為便於闡釋,將樹脂塊56a之前後、左右及上下定義如下。換言之,前後表示樹脂塊56a之排列方向。樹脂塊56a的接觸槽輪29及30之表面係由左右側表面來表示。當V型皮帶31繞槽輪29及30捲繞時在槽輪29及30之直徑方向上位於外側之部分稱作上部部分,而在該直徑方向上位於內側之部分稱作下部部分。然而,上文所述之各個方向僅係為了便於闡釋起見,而不意味著在V型皮帶使用時之方向。
如圖6(a)至6(c)所示,每一樹脂塊56a皆係由一前後方向寬度較小之薄板製成並具有兩個左右側表面70、一上表面71、及一下表面72。如圖6(b)所示,樹脂塊56a之左右方向 長度自上表面71至下表面72減小,且樹脂塊56a形成為對應於槽輪29及30之皮帶槽38及52之V形形狀。槽59在樹脂塊56a之兩個左右側表面70之上下方向中心處內凹。槽59用於將連接構件57緊壓至槽59。在其中連接構件57緊壓至樹脂塊56a之狀態中,槽59不外露至空氣中。
另一方面,外露至空氣中之凹陷81及82形成於樹脂塊56a之上表面71及下表面72中。凹陷81及82形成為自樹脂塊56a之左右兩側至樹脂塊56a之中心並沿前後方向下凹(參見圖6(a))。凹陷81及82分別形成於樹脂塊56a之正面及背面中。樹脂塊56a之上部部分及下部部分之前後方向寬度自左右兩側至中心逐漸減小。然而,凹陷81及82形成於中心而非左右兩側處且未形成於左右兩側處。因此,樹脂塊56a僅左右兩側(換言之,接觸槽輪29及30之部分)之寬度大於其他部分一未形成該等凹陷之寬度。
此外,如圖6(b)所示,凹陷81及82自樹脂塊56a之左右兩側至中心在上下方向下凹。換言之,凹陷81及82沿前後方向及上下方向下凹。凹陷81及82在樹脂塊56a之橫向剖面(垂直於樹脂塊56a之排列方向之剖面)中內凹。在本實施例中,下凹程度自樹脂塊56a之左右兩側向中心處增大且凹陷81及82在左右方向中心處下凹最大。
如圖6(c)所示,其中形成有凹陷81及82之樹脂塊56a之上端及下端朝兩端漸縮。在本實施例中,在包含凹陷81及82之縱向剖面(沿上下方向且平行於樹脂塊56a之排列方向之剖面)中,樹脂塊56a之該等端部之輪廓係彎曲狀。該輪廓 之形狀不受特定限制且較佳形成為二次曲線形狀,例如拋物線形狀。樹脂塊56a之突出端具有一彎曲表面。
樹脂塊56a具有一由樹脂製成之基材及一加強材料。此處,在樹脂塊56a中含有碳纖維作為加強材料。碳纖維具有較基材之樹脂材料更為優異之導熱率。包含於樹脂塊56a中之碳纖維起到增強樹脂塊56a之導熱率之功能,且亦用作加強材料。增大碳纖維之含量可改良樹脂塊56a之散熱特性。可考量樹脂塊56a所需之強度或生產率來正確地設定碳纖維之含量。
然而,當可保證獲得足夠之強度時,可不使用加強材料。當然,在基材中亦可包含不同於加強材料之材料。可使用例如熱塑性樹脂、熱固性樹脂及類似樹脂等各種樹脂材料作為基材。加強材料之種類並無限制,且除碳纖維之外,亦可適當地採用玻璃纖維、芳族聚酸胺纖維或類似材料。舉例而言,在不同於加強材料之材料中可含有防磨損劑或摩擦係數調節劑。
連接構件57形成為無端連接構件。如圖4所示,連接構件57沿樹脂塊56a之排列方向延伸並緊壓至樹脂塊56a之槽59內。藉由此種方式,藉由將連接構件57緊壓至樹脂塊56a之槽59內,使複數個樹脂塊56a藉由連接構件57相互連接。連接構件57係由橡膠製成。構成連接構件57之橡膠之種類並不受特定限制,且舉例而言,最佳可使用超防熱橡膠。如圖5所示,在橡膠中隱埋有複數個加強用芯體60。
樹脂塊56a與連接構件57並非整體硫化。然而,樹脂塊 56a與連接構件57亦可整體硫化。
如迄今所述,在本實施例之V型皮帶31中,外露至空氣之凹陷81及82分別形成於樹脂塊56a之上側及下側中。如此一來,樹脂塊56a之散熱面積增大。換言之,樹脂塊56a接觸空氣之面積增大。因此,樹脂塊56a之散熱特性得到改良。
如圖7所示意性顯示,由於凹陷81及82(在圖7中未顯示凹陷82)形成於每一樹脂塊56a之正面及背面中,因而在相鄰樹脂塊56a之間形成間隙83。如此一來,隨著V型皮帶31之行進,空氣會在間隙83中流動(參見圖7中之實線箭頭)。具體而言,沿V型皮帶31之行進方向(該行進方向平行於樹脂塊56a之排列方向)形成間隙83。間隙83沿該行進方向形成於各個樹脂塊56a之正面處。因此,由於間隙83形成於其中空氣可易於流動之部分中,因而隨著V型皮帶31之行進,空氣會在樹脂塊56a之表面上方有效地流動,藉以進一步改良樹脂塊56a之散熱特性。
當槽輪29及30之轉數增大時,由V型皮帶31發出之熱量增大。然而,根據本實施例,隨著槽輪29及30之轉數之增大,V型皮帶31之行進速度增大,因而穿過間隙83之空氣之流速增大。如此一來,槽輪29及30之轉數之增大會改良樹脂塊56a之散熱特性。因此,根據本實施例,即使在高速驅動情況下,亦可防止V型皮帶31之溫度升高。
在本實施例之V型皮帶31中,包含凹陷81及82的每一樹脂塊56a之縱向剖面之上端及下端皆漸縮。因此,間隙83 形成為一其中端部朝開口端變寬之形狀,從而可易於引入空氣。因此,可進一步改良V型皮帶31之散熱特性。
在本實施例之V型皮帶31中,每一樹脂塊56a之縱向剖面中之端部之輪廓皆呈曲線狀。如此一來,由於空氣可沿樹脂塊56a之曲線在間隙83中平滑地流動。換言之,每一樹脂塊56a之突出端皆具有一彎曲表面且該突出端為圓形,空氣可在間隙83中平滑地流動。因此,可更有效地達成散熱。
凹陷81及82形成於每一樹脂塊56a之左右方向中心處。如此一來,即可有效地冷卻每一樹脂塊56a中最容易滯留熱量之中心部位。
在本實施例之V型皮帶31中,由於樹脂塊56a具有優異之散熱特性,因而熱量難以滯留於樹脂塊56a中。如此一來,即可防止樹脂塊56a及連接構件57中之溫度過度升高。此外,由於V型皮帶31之防熱特性得到改良,因而可增強V型皮帶31之可靠性。
在本實施例之V型皮帶31中,凹陷81及82形成於每一樹脂塊56a之中心側而非左右兩側處。換言之,凹陷81及82形成於不同於左右兩側之部分中並與每一樹脂塊56a之兩個左右側表面70相間隔。因此,儘管設置有凹陷81及82,樹脂塊56a中與槽輪29及30相接觸之接觸部分之面積可得到充分保證,因而可較佳地保持該等接觸部分之強度。
此外,在本實施例之V型皮帶31中,凹陷81及82未到達連接構件57,而是與連接構件57相間隔。換言之,凹陷81 及82形成於其中未緊壓有連接構件57之部分中。因此,儘管設置有凹陷81及82,然而樹脂塊56a中與連接構件57相嚙合之嚙合部分之強度不會大大降低。因此,可維持樹脂塊56a之高強度。
在V型皮帶31之樹脂塊56a中含有碳纖維。如此一來,樹脂塊56a中之熱量即可經由碳纖維傳遞至樹脂塊56a之表面(具體而言,具有高冷卻效果之凹陷81及82之表面),藉以進一步改良散熱特性。此外,由於碳纖維起加強材料之作用,因而無論凹陷81及82如何,皆可維持樹脂塊56a之高強度。
在本實施例之V型皮帶31中,可使樹脂塊56a之強度及散熱特性一同保持於高水準。因此,可改良V型皮帶31之耐久性。
根據本實施例,由於可抑制V型皮帶31因發熱而引起之劣化,因而可提高CVT 15之可靠性。此外,由於即使在高速驅動時V型皮帶31也不容易劣化,因而可擴大CVT 15之可容許運作範圍。CVT 15之可靠性之提高亦會提高機動腳踏車1之可靠性。CVT 15之可容許運作範圍之擴大可提高在設計引擎14時之自由度。
接下來,將說明本發明其他實施例之V型皮帶31。在下文所述各實施例中,V型皮帶31包括複數個樹脂塊及一連接構件。由於該連接構件類似於第一實施例,因而不再對其加以贅述。在下文中,將主要說明該等樹脂塊。與第一實施例相同之元件將由相同之參考編號加以標記並不再對 其加以說明。
圖8(a)至8(c)顯示一第二實施例之V型皮帶31之樹脂塊56b。類似於第一實施例之樹脂塊56a,根據第二實施例,在樹脂塊56b之上部正面及背面中形成凹陷81,而在樹脂塊56b之下部正面及背面中形成凹陷82。然而,樹脂塊56b之凹陷81及82係呈臺階形狀下凹,因而在凹陷81與82之邊界處形成一臺階差。
如圖8(a)所示,樹脂塊56b之前後方向寬度自左右兩側端至中心呈臺階狀減小。凹陷81之前後方向寬度恒定不變。如圖8(b)所示,上部凹陷81沿上下方向朝樹脂塊56b之中心下凹。凹陷81之上下方向長度在整個左右方向上接近恒定,且凹陷81之底側平行於樹脂塊56b之上表面71。下部凹陷82亦沿上下方向朝樹脂塊56b之中心下凹。凹陷82之上下方向長度在整個左右方向上接近恒定。如圖8(c)所示,樹脂塊56b之上部部分及下部部分之寬度小於上下方向中心之寬度。
因此,如圖9所示,在第二實施例之V型皮帶31中,樹脂塊56b之散熱面積擴大且在相鄰樹脂塊56b之間形成間隙83。由此,使樹脂塊56b之散熱特性得到改良並防止熱量滯留於樹脂塊56b中。因此,可抑制V型皮帶31因產生熱而引起之劣化。圖9係包含凹陷81及82之V型皮帶31之縱向剖面圖,其中省略了表示剖面之陰影線。對於下面的所有圖式亦皆然。
圖10(a)至10(c)顯示一第三實施例之V型皮帶31之樹脂塊 56c。在樹脂塊56c之上部正面及背面中各形成兩個左右方向排列之凹陷81。在下部正面及背面中各形成一凹陷82。類似於第二實施例,凹陷81及82在第三實施例之樹脂塊中呈一臺階形狀下凹,因而在凹陷81與82之每一邊界處皆形成一臺階。
如圖10(a)所示,樹脂塊56c之前後方向寬度自左右兩側至中心呈臺階狀減小並在中心處呈臺階狀增大。凹陷81中之前後方向寬度恒定不變。如圖10(b)所示,上部凹陷81下凹。凹陷81之上下方向長度在整個左右方向上接近恒定,且凹陷81之底側平行於樹脂塊56c之頂71。如圖10(c)所示,樹脂塊56c之上端及下端之寬度小於上下方向中心之寬度。
因此,在第三實施例之V型皮帶31中,樹脂塊56c之散熱面積擴大且在相鄰樹脂塊56c之間形成間隙。如此一來,使樹脂塊56c之散熱特性得到改良並可由此抑制V型皮帶31因產生熱而引起之劣化。
圖11(a)至11(c)顯示一第四實施例之V型皮帶31之樹脂塊56d。在第四實施例之樹脂塊56d中,在上部正面及背面中形成一凹陷81,且在下部正面及背面中形成一凹陷82。在樹脂塊56d之中心處形成一將上部凹陷81連接至下部凹陷82之凹陷84。在凹陷84之兩側處形成一大體上下方向延伸之圓周部分85。在第四實施例4之樹脂塊56d中,由於凹陷81、82及84在上下方向上彼此相連,因而形成一整體沿上下方向在樹脂塊56d中延伸的大體I形之凹陷。其他構造則 類似於第二實施例之樹脂塊56d。
因此,在第四實施例之V型皮帶31中,樹脂塊56d之散熱特性得到改良,藉以抑制因產生熱而引起之劣化。此外,在第四實施例中,由於在每一樹脂塊56d之上下方向中心處形成凹陷84,因而可有效地冷卻樹脂塊56d之中心。熱量最容易滯留於樹脂塊56d之中心處。因此,根據第四實施例,由於可直接冷卻容易滯留熱量之部分,因而可進一步改良樹脂塊56d之散熱特性。因此,可進一步抑制V型皮帶31因產生熱而引起之劣化。
圖12(a)至12(c)顯示一第五實施例之V型皮帶31之樹脂塊56e。樹脂塊56e係藉由自第四實施例之樹脂塊56d移除中心凹陷84之圓周部分85而獲得。因此,在第五實施例中,由於可直接冷卻容易滯留熱量之中心部分,從而可改良樹脂塊56d之散熱特性。
在迄今所述之第二至第五實施例中,樹脂塊56b至56d之上端及下端中之前後方向寬度皆恒定不變。然而,樹脂塊56b至56d之該等端部之形狀不受限制。舉例而言,樹脂塊56b至56d之該等端部可形成為漸縮形狀。接下來,將說明其中樹脂塊56b至56d之端部形狀得到修改之實施例。
圖13顯示一第六實施例之V型皮帶31。在第六實施例中,樹脂塊56e之上端及下端之前邊緣及後邊緣被傾斜裁切。換言之,該等端部呈倒角形狀。因此,在第六實施例中,形成於相鄰樹脂塊56e之間之間隙83朝開口端(換言之,空氣之出入側)變寬。
在第六實施例之V型皮帶31中,由於間隙83之開口端變寬,因而空氣可容易地進入間隙83。如此一來,即可進一步改良樹脂塊56e之散熱特性。
圖14顯示一第七實施例之V型皮帶31。在第七實施例中,樹脂塊56f之上端及下端之前邊緣及後邊緣被傾斜裁切。然而,在第七實施例中,該等邊緣係呈一自其前後方向中心位置前後方向裁切之形狀。因此,樹脂塊56f之端部具有一具有銳角之尖端形狀。
根據第七實施例,由於間隙83之開口端變寬,因而空氣可容易地進入間隙83。如此一來,即可改良樹脂塊56f之散熱特性。
圖15顯示一第八實施例之V型皮帶31。在第八實施例中,樹脂塊56g之上端及下端具有一圓弧剖面形狀。因此,間隙83之寬度連續地緩慢變化。相應地,由於間隙83中之流動路徑之面積不會快速變化,因而空氣可平滑地引入至間隙83內。因此,可改良樹脂塊56g之散熱特性。
在第六至第八實施例中,樹脂塊56e至56f中僅該等端部具有一局部縮窄之尖端。然而,樹脂塊的自上下方向中心至該等端部之整個部分可形成為具有一縮窄之尖端。接下來,將說明其中樹脂塊自中心至該等端部之整個部分形成為具有一緩慢縮窄之尖端之實施例。
圖16顯示一第九實施例之V型皮帶31。在第九實施例中,樹脂塊56h之上端及下端形成為一如下形狀:自中心至該等端部之整個部分被傾斜裁切。如此一來,間隙83之 寬度即自中心至該等端部緩慢變寬。因此,由於空氣可容易地在間隙83中流動,因而可改良樹脂塊56h之散熱特性。
圖17顯示一第十實施例之V型皮帶31。第十實施例之樹脂塊56i具有一如下形狀:第九實施例之樹脂塊56h之該等端部被進一步倒角。換言之,樹脂塊56i具有一如下形狀:該等端部自中心至該等端部以兩個臺階形式縮窄。根據第十實施例,由於間隙83之入口進一步加寬,因而空氣可更容易地流入間隙83中。因此,可改良樹脂塊56i之散熱特性。
圖18顯示一第十一實施例之V型皮帶31。第十一實施例之樹脂塊56j具有一如下形狀:該等端部自中心至該等端部以兩個臺階形狀縮窄。然而,在第十一實施例中,該等端部形成為一具有銳角之尖端形狀。根據第十一實施例,由於間隙83之入口加寬,因而空氣可更容易地流入間隙83中。因此,可改良樹脂塊56j之散熱特性。
圖19顯示一第十二實施例之V型皮帶31。第十二實施例之樹脂塊56k具有一如下形狀:其邊緣自中心至該等端部被裁切成一具有銳角之減縮形狀。根據第十二實施例,由於間隙83之入口進一步加寬,因而空氣可更容易地流入間隙83中。因此,可改良樹脂塊56k之散熱特性。
圖20顯示一第十三實施例之V型皮帶31。在第十三實施例中,將第二至第五實施例之樹脂塊之剖面形狀變至與第一實施例相同之形狀。換言之,在第十三實施例中,樹脂 塊561之前後方向寬度自中心至端部平滑減小。樹脂塊561之該等端部之輪廓形成一朝尖端凸出之凸曲線。根據第十三實施例,如在第一實施例中所述,空氣可沿樹脂塊561之彎曲形狀平滑地流入間隙83中。如此一來,由於空氣可容易地流入間隙83中,因此,可改良樹脂塊561之散熱特性。
如上文所述,藉由連續地或按臺階狀減小樹脂塊在樹脂塊之縱向剖面中自中心至端部之寬度,可使間隙形成為在相鄰樹脂塊之間自樹脂塊之中心自端部加寬。如此一來,由於空氣可容易地流入間隙中,因而可有效地改良樹脂塊之散熱特性。
本發明之V型皮帶並不僅限於上述實施例,而是可按不同之形式實施。在該等實施例中,凹陷81及82形成於所有樹脂塊中。然而,凹陷81及82可僅形成於該等樹脂塊之一部分中。換言之,在該V型皮帶之一部分中,複數個其中形成有凹陷81及82之樹脂塊可藉由連接構件相連。因此,藉由組合具有凹陷81及82之樹脂塊與無凹陷之樹脂塊而獲得之V型皮帶屬於本發明之範疇。藉由製備複數種其中形成有不同形狀及尺寸之凹陷之樹脂塊並組合該等不同種類之樹脂塊,亦可構造一V型皮帶31。
舉例而言,如圖21所示,具有凹陷之第一樹脂塊56m及無凹陷之樹脂塊56n可沿連接構件57之長度方向交替排列。此一V型皮帶31可改良散熱特性。在一其中複數個樹脂塊總體上彼此相連之V型皮帶中,當連接構件鬆動時, 在V型皮帶中可能會出現高頻振動。然而,在上述V型皮帶中,由於具有凹陷之樹脂塊56m與無凹陷之樹脂塊56n相混合,因而可使諧振頻率分散。因此,可抑制V型皮帶31之振動及雜訊。此外,即使當複數種具有凹陷之樹脂塊形成於不同位置或者複數種具有形成為不同形狀或尺寸之凹陷之樹脂塊相組合時,亦可減輕振動及雜訊,此類似於圖21所示之V型皮帶31。
[工業適用性]
如上文所述,本發明適用於一種V型皮帶、一種具有該V型皮帶之皮帶型傳動裝置、及一種跨坐式車輛。
1‧‧‧機動腳踏車(跨坐式車輛)
2‧‧‧車架
3‧‧‧頭部轉向管
4‧‧‧左側及右側主管
4a‧‧‧前半部分
4b‧‧‧後半部分
4c‧‧‧中間部分
5‧‧‧座椅橫擋
6‧‧‧前叉
7‧‧‧前輪
8‧‧‧座椅
9‧‧‧車輛罩殼
10‧‧‧後臂托架
11‧‧‧後臂
12‧‧‧後輪
13‧‧‧動力單元
14‧‧‧4衝程單缸引擎
15‧‧‧皮帶型無段傳動裝置(皮帶型傳動裝置)
16‧‧‧曲軸箱
17‧‧‧汽缸
18‧‧‧曲軸
18a‧‧‧軸頸部分
19a‧‧‧軸承
19b‧‧‧軸承
20‧‧‧驅動鏈輪
22‧‧‧鏈條
23‧‧‧活塞
24‧‧‧連桿
24a‧‧‧曲柄銷
25a‧‧‧曲柄臂
25b‧‧‧曲柄臂
28‧‧‧變速箱
29‧‧‧主槽輪
30‧‧‧副槽輪
31‧‧‧V型皮帶
32‧‧‧輸入軸
34a‧‧‧固定盤
34b‧‧‧滑動盤
35‧‧‧圓柱形凸台部分
36‧‧‧軸環
37a‧‧‧夾合表面
37b‧‧‧夾合表面
38‧‧‧皮帶槽
39‧‧‧凸輪盤
40‧‧‧凸輪面
41‧‧‧重物輥
42‧‧‧輸出軸
45a‧‧‧固定盤
45b‧‧‧滑動盤
46‧‧‧軸環
47‧‧‧襯套
48‧‧‧嚙合槽
49‧‧‧嚙合銷
51a‧‧‧夾合表面
51b‧‧‧夾合表面
52‧‧‧皮帶槽
53‧‧‧彈簧軸承
54‧‧‧壓縮螺旋彈簧
56a‧‧‧樹脂塊
56b‧‧‧樹脂塊
56c‧‧‧樹脂塊
56d‧‧‧樹脂塊
56e‧‧‧樹脂塊
56f‧‧‧樹脂塊
56g‧‧‧樹脂塊
56h‧‧‧樹脂塊
56i‧‧‧樹脂塊
56j‧‧‧樹脂塊
56k‧‧‧樹脂塊
56l‧‧‧樹脂塊
56m‧‧‧樹脂塊
56n‧‧‧樹脂塊
57‧‧‧無端連接構件
59‧‧‧槽
60‧‧‧芯體
70‧‧‧左右側表面
71‧‧‧上表面
72‧‧‧下表面
81‧‧‧凹陷
82‧‧‧凹陷
83‧‧‧間隙
84‧‧‧凹陷
100‧‧‧V型皮帶
101‧‧‧樹脂塊
102‧‧‧無端連接構件
103‧‧‧橡膠件
104‧‧‧芯體
105‧‧‧槽
圖1係一本發明一實施例之機動腳踏車之側視圖;圖2係一動力單元之側視圖;圖3係一皮帶型無段傳動裝置之剖面圖;圖4係一第一實施例之V型皮帶之側視圖;圖5係一沿圖4所示之線V-V剖切之剖面圖;圖6係一第一實施例之樹脂塊之闡釋圖,其中圖6(a)係一平面圖,圖6(b)係一正視圖,圖6(c)係一側視圖;圖7係一顯示V型皮帶中之空氣流動之示意圖;圖8係一第二實施例之樹脂塊之闡釋圖,其中圖8(a)係一平面圖,圖8(b)係一正視圖,圖8(c)係一沿圖10(b)中之線VIIIc-VIIIc剖切之剖面圖;圖9係一第二實施例之V型皮帶之縱向剖面圖;圖10係一第三實施例之樹脂塊之闡釋圖,其中圖10(a)係 一平面圖,圖10(b)係一正視圖,圖10(c)係一沿圖10(b)中之線Xc-Xc剖切之剖面圖;圖11係一第四實施例之樹脂塊之闡釋圖,其中圖11(a)係一平面圖,圖11(b)係一正視圖,圖11(c)係一沿圖11(b)中之線XIc-XIc剖切之剖面圖;圖12係一第五實施例之樹脂塊之闡釋圖,其中圖12(a)係一平面圖,圖12(b)係一正視圖,圖12(c)係一沿圖12(b)中之線XIIc-XIIc剖切之剖面圖;圖13係一第六實施例之V型皮帶之縱向剖面圖;圖14係一第七實施例之V型皮帶之縱向剖面圖;圖15係一第八實施例之V型皮帶之縱向剖面圖;圖16係一第九實施例之V型皮帶之縱向剖面圖;圖17係一第十實施例之V型皮帶之縱向剖面圖;圖18係一第十一實施例之V型皮帶之縱向剖面圖;圖19係一第十二實施例之V型皮帶之縱向剖面圖;圖20係一第十三實施例之V型皮帶之縱向剖面圖;圖21係一另一實施例之V型皮帶之縱向剖面圖;圖22係一傳統V型皮帶之側視剖面圖;圖23係一傳統樹脂塊之闡釋圖,其中圖23(a)係一平面圖,圖23(b)係一正視圖,圖23(c)係一側視圖。
31‧‧‧V型皮帶
56a‧‧‧樹脂塊
57‧‧‧無端連接構件
59‧‧‧槽
60‧‧‧芯體
70‧‧‧左右側表面
71‧‧‧上表面
72‧‧‧下表面
81‧‧‧凹陷
82‧‧‧凹陷

Claims (19)

  1. 一種皮帶型傳動裝置,其包括:主槽輪,其中一皮帶槽之寬度可變;副槽輪,其中一皮帶槽之寬度可變;及V型皮帶,其捲繞該主槽輪與該副槽輪且包括:複數個含有碳纖維並沿一方向排列之樹脂塊,該碳纖維的導熱特性較樹脂塊的基材的樹脂材料更為優異;及無端連接構件,其沿該等樹脂塊之該排列方向延伸且緊壓入該等樹脂塊之槽內以連接該等樹脂塊,其中在每一樹脂塊中形成外露至空氣之凹陷,上述凹陷係分別於樹脂塊之上下兩側之正面及背面,自樹脂塊之左右兩側至中心朝前後方向凹陷,使樹脂塊之上部部分及下部部分之前後方向寬度自左右兩側至中心逐漸減小。
  2. 一種皮帶型傳動裝置,其包括:主槽輪,其中一皮帶槽之寬度可變;副槽輪,其中一皮帶槽之寬度可變;及V型皮帶,其捲繞該主槽輪與該副槽輪且包括:複數個含有碳纖維並沿一方向排列之樹脂塊,該碳纖維的導熱特性較樹脂塊的基材的樹脂材料更為優異;及無端連接構件,其沿該等樹脂塊之該排列方向延伸且緊壓入該等樹脂塊內以連接該等樹脂塊,其中在每一樹脂塊中形成有一沿該等樹脂塊之該排列方向下凹並與該連接構件相隔開之凹陷,上述凹陷係分 別於樹脂塊之上下兩側之正面及背面,自樹脂塊之左右兩側至中心朝前後方向凹陷,使樹脂塊之上部部分及下部部分之前後方向寬度自左右兩側至中心逐漸減小。
  3. 一種皮帶型傳動裝置,其包括:主槽輪,其中一皮帶槽之寬度可變;副槽輪,其中一皮帶槽之寬度可變;及V型皮帶,其捲繞該主槽輪與該副槽輪且包括:複數個含有碳纖維並沿一方向排列之樹脂塊,該碳纖維的導熱特性較樹脂塊的基材的樹脂材料更為優異,每一樹脂塊皆在其兩個左右側表面之上下方向中心處形成有槽;及無端連接構件,其沿該等樹脂塊之該排列方向延伸且緊壓入該等樹脂塊之該等槽內以連接該等樹脂塊,其中在每一樹脂塊之一左右方向中心處形成有外露至空氣之凹陷,上述凹陷係分別於樹脂塊之上下兩側之正面及背面,自樹脂塊之左右兩側至中心朝前後方向凹陷,使樹脂塊之上部部分及下部部分之前後方向寬度自左右兩側至中心逐漸減小。
  4. 一種皮帶型傳動裝置,其包括:主槽輪,其中一皮帶槽之寬度可變;副槽輪,其中一皮帶槽之寬度可變;及V型皮帶,其捲繞該主槽輪與該副槽輪且包括:複數個含有碳纖維並沿一方向排列之樹脂塊,該碳纖維的導熱特性較樹脂塊的基材的樹脂材料更為優異,每 一樹脂塊皆在其兩個左右側表面之上下方向中心處形成有槽;及無端連接構件,其沿該等樹脂塊之該排列方向延伸且緊壓入該等樹脂塊之該等槽內以連接該等樹脂塊,其中在每一樹脂塊中形成有與該等樹脂塊之兩個左右側表面相隔開並外露至空氣之凹陷,上述凹陷係分別於樹脂塊之上下兩側之正面及背面,自樹脂塊之左右兩側至中心朝前後方向凹陷,使樹脂塊之上部部分及下部部分之前後方向寬度自左右兩側至中心逐漸減小。
  5. 如請求項1,3,及4中任一項之皮帶型傳動裝置,其中該凹陷沿該等樹脂塊之該排列方向下凹。
  6. 如請求項1至4中任一項之皮帶型傳動裝置,其中該凹陷沿該等樹脂塊之該排列方向形成於一個側面或兩個側面處。
  7. 如請求項1或2之皮帶型傳動裝置,其中每一樹脂塊皆具有兩個左右側表面,及其中該凹陷形成於每一樹脂塊之中心部分處而非左右兩側部分處。
  8. 如請求項1至4中任一項之皮帶型傳動裝置,其中該凹陷於與每一樹脂塊之該排列方向正交的一垂直剖面中向內凹入。
  9. 如請求項8之皮帶型傳動裝置,其中該凹陷在每一樹脂塊之該垂直剖面中之該左右方向中心處下凹最大。
  10. 如請求項8之皮帶型傳動裝置,其中該凹陷在每一樹脂 塊之該垂直剖面中上下方向貫穿。
  11. 如請求項1至4中任一項之皮帶型傳動裝置,其中在一垂直地平行於該等樹脂塊之該排列方向之縱向剖面中,每一樹脂塊之一上端與一下端中之至少一者在該排列方向上之寬度小於每一樹脂塊之該上下方向中心在該排列方向上之寬度,及其中每一樹脂塊之該端構成該凹陷之至少一部分。
  12. 如請求項11之皮帶型傳動裝置,其中每一樹脂塊之該端之一突起端具有一彎曲表面。
  13. 如請求項11之皮帶型傳動裝置,其中在每一樹脂塊之該縱向剖面中,每一樹脂塊在該排列方向上之寬度自該中心至該端連續地或呈臺階狀地減小。
  14. 如請求項13之皮帶型傳動裝置,其中在每一樹脂塊之該縱向剖面中,每一樹脂塊自該中心至該端形成一朝該端凸出之曲線凸面輪廓。
  15. 如請求項1或2之皮帶型傳動裝置,其中該等向內凹之槽形成於每一樹脂塊之兩個左右側表面之該上下方向中心處,其中該連接構件緊壓入該等槽內,及其中該凹陷形成於每一樹脂塊之一上側及一下側中之至少一者中。
  16. 如請求項3或4之皮帶型傳動裝置,其中該凹陷形成於每一樹脂塊之一上側與一下側中之至少一者中。
  17. 如請求項1至4中任一項之皮帶型傳動裝置,其中包括該 等具有該凹陷之樹脂塊及不具有凹陷之樹脂塊,其中該等不具有凹陷之樹脂塊及該等具有該凹陷之樹脂塊藉由該連接構件相連。
  18. 如請求項1至4中任一項之皮帶型傳動裝置,其中包括該等具有該凹陷之樹脂塊及具有不同於該凹陷之凹陷之樹脂塊,其中該等具有不同於該凹陷之凹陷之樹脂塊與該等具有該凹陷之樹脂塊藉由該連接構件相連。
  19. 一種跨坐式車輛,其具有如請求項1至18中任一項之皮帶型傳動裝置。
TW097146508A 2004-08-06 2005-07-26 皮帶型傳動裝置,及跨坐式車輛 TWI38111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4231035 2004-08-06
JP2005184747A JP4822750B2 (ja) 2004-08-06 2005-06-24 Vベルト、ベルト式変速装置及び鞍乗型車両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0916672A TW200916672A (en) 2009-04-16
TWI381114B true TWI381114B (zh) 2013-01-01

Family

ID=35262132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094125257A TWI381113B (zh) 2004-08-06 2005-07-26 V型皮帶,皮帶型傳動裝置,及跨坐式車輛
TW097146508A TWI381114B (zh) 2004-08-06 2005-07-26 皮帶型傳動裝置,及跨坐式車輛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094125257A TWI381113B (zh) 2004-08-06 2005-07-26 V型皮帶,皮帶型傳動裝置,及跨坐式車輛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2) US7766776B2 (zh)
EP (1) EP1624223A3 (zh)
JP (1) JP4822750B2 (zh)
BR (1) BRPI0503181A (zh)
MY (1) MY140782A (zh)
TW (2) TWI381113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8069893A (ja) * 2006-09-14 2008-03-27 Honda Motor Co Ltd 防音構造
US20100004084A1 (en) * 2008-07-01 2010-01-07 Xinjian Fan Variable speed belt
JP5278560B2 (ja) * 2009-12-26 2013-09-04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無段変速機用ベルトのエレメント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5302254B2 (ja) * 2010-03-31 2013-10-02 三ツ星ベルト株式会社 ベルト
JP5487436B2 (ja) * 2010-07-27 2014-05-07 三ツ星ベルト株式会社 ベルト
WO2013140771A1 (ja) * 2012-03-19 2013-09-26 バンドー化学株式会社 高負荷伝動用vベルト
JP5840293B2 (ja) * 2012-07-06 2016-01-06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金属ベルト用エレメント
JP6221045B2 (ja) * 2012-12-27 2017-11-01 ダイハツ工業株式会社 無段変速機用金属ベルト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257646A2 (en) * 1986-08-28 1988-03-02 Bando Chemical Industries, Ltd. V belt with blocks

Family Cites Families (2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5163349A (en) * 1979-06-08 1980-12-19 Nippon Denso Co Ltd Transmission belt
JPS56120848A (en) * 1980-02-25 1981-09-22 Nippon Denso Co Ltd Transmission belt
DE3465374D1 (de) * 1983-03-08 1987-09-17 Honda Motor Co Ltd V-belt transmission device
DE3466042D1 (de) 1983-07-29 1987-10-15 Bando Chemical Ind V belt
JPS6197647U (zh) 1984-12-03 1986-06-23
US4718881A (en) * 1985-02-12 1988-01-12 Tsubakimoto Chain Co. Frictional transmission chain
JPS61286638A (ja) 1985-06-14 1986-12-17 Honda Motor Co Ltd 伝動ベルト
JPH0830438B2 (ja) * 1986-08-29 1996-03-27 いすゞ自動車株式会社 電子式エンジン制御補正装置
JP2001159453A (ja) 1999-12-01 2001-06-12 Bando Chem Ind Ltd ベルト式伝動装置
IT1311308B1 (it) 1999-12-10 2002-03-12 Dayco Europe Srl Cinghia per una trasmissione a rapporto variabile in modo continuo.
US6306055B1 (en) * 2000-02-22 2001-10-23 The Gates Corporation Multi-ribbed CVT belt
JP2001262483A (ja) * 2000-03-13 2001-09-26 Ichikawa Woolen Textile Co Ltd シュープレス用ベルト
AU2001259834B2 (en) * 2000-05-09 2004-10-21 The Gates Corporation Block type CVT belt
DE10026876A1 (de) 2000-06-02 2001-12-06 Contitech Antriebssysteme Gmbh Keilriemen zur verlustarmen Leistungsübertragung
JP2002147553A (ja) * 2000-11-14 2002-05-22 Yamaha Motor Co Ltd 車両用ベルト式変速装置
MY130416A (en) * 2000-10-27 2007-06-29 Yamaha Motor Co Ltd Vehicle automatic transmission
ITTO20010469A1 (it) 2001-05-18 2002-11-18 Dayco Europe Srl Cinghia per variatori di velocita' a rapporto di trasmissione variabile in modo continuo.
ITRM20020298A1 (it) * 2001-05-30 2003-12-01 Mitsuboshi Belting Ltd Cinghia di trasmissione di potenza.
JP2003074642A (ja) 2001-09-04 2003-03-12 Bando Chem Ind Ltd 高負荷伝動用vベルト
JP2003120772A (ja) * 2001-10-19 2003-04-23 Bando Chem Ind Ltd ベルト式無段変速装置
JP2004003531A (ja) 2002-04-23 2004-01-08 Mitsuboshi Belting Ltd 高負荷伝動ベルト
JP2005273725A (ja) * 2004-03-23 2005-10-06 Mitsuboshi Belting Ltd 高負荷伝動ベルト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257646A2 (en) * 1986-08-28 1988-03-02 Bando Chemical Industries, Ltd. V belt with blocks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7766776B2 (en) 2010-08-03
BRPI0503181A (pt) 2006-03-21
US20060030443A1 (en) 2006-02-09
US20100267505A1 (en) 2010-10-21
EP1624223A2 (en) 2006-02-08
MY140782A (en) 2010-01-15
TW200916672A (en) 2009-04-16
EP1624223A3 (en) 2006-11-08
TW200617302A (en) 2006-06-01
JP4822750B2 (ja) 2011-11-24
JP2006071092A (ja) 2006-03-16
TWI381113B (zh) 2013-01-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381114B (zh) 皮帶型傳動裝置,及跨坐式車輛
JP4369428B2 (ja) ベルト式連続無段変速装置、ベルト式連続無段変速装置を有するパワーユニット、ベルト式連続無段変速装置を搭載した車両および連続無段変速装置用シーブ
US7857721B2 (en) Belt-type continuously variable transmission and straddle-type vehicle
JP4392406B2 (ja) ベルト式連続無段変速装置、連続無段変速装置用シーブおよびベルト式連続無段変速装置を搭載した車両
US7585239B2 (en) Transmission chain
JP5348839B2 (ja) ベルト式無段変速装置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鞍乗型車両
US20040224806A1 (en) Continuously variable transmission
KR100348871B1 (ko) 무단변속기용 벨트
US20080015067A1 (en) Belt-Type Continuously Variable Transmission and Straddle-Type Vehicle
EP1998063B1 (en) Centrifugal clutch and straddle type vehicle including the centrifugal clutch
CN100523543C (zh) V形带、带式变速装置和鞍乘型车辆
EP1201535A2 (en) Vehicle transmission
JPH11344089A (ja) ベルト式無段変速機のベルト案内装置
JP2011106667A (ja) 無段変速装置および鞍乗型車両
EP2846064B1 (en) V-belt, belt-type transmission and straddle-type vehicle
US11614049B2 (en)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JPH04210148A (ja) 自動二輪車のvベルト自動変速機
JP3193274B2 (ja) Vベルト式自動変速機用ウエイトローラ
JP2004150615A (ja) チェーンガイド
JP5296654B2 (ja) 無段変速装置および鞍乗型車両
JP2019199945A (ja) 伝動ベルト用エレメン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