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374331B - - Google Patents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374331B
TWI374331B TW097101523A TW97101523A TWI374331B TW I374331 B TWI374331 B TW I374331B TW 097101523 A TW097101523 A TW 097101523A TW 97101523 A TW97101523 A TW 97101523A TW I374331 B TWI374331 B TW I374331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blade
driving rod
blades
long hole
opening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09710152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0931162A (en
Inventor
Phichet Numnual
Takashi Nakano
Makoto Mikami
Original Assignee
Seiko Precision Kk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eiko Precision Kk filed Critical Seiko Precision Kk
Publication of TW20093116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093116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37433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374331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9/00Exposure-making shutters; Diaphragms
    • G03B9/02Diaphragms
    • G03B9/06Two or more co-operating pivoted blades, e.g. iris type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Diaphragms For Cameras (AREA)

Description

1374331 九、發明說明 【發明所屬之技術領域】 本發明係關於照相機用之光量調節裝置。 【先前技術】 傳統以來,照相機用之光量調節裝置如下所示,亦 即,相對於具有開口部之底板,可直線地於相反方向自如 移動地支持著至少2片葉片,將與該等葉片連結之驅動桿 之圓弧運動以直線運動方式輸出至葉片,來調節通過開口 部之光量之裝置(參照專利文獻1)。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平5-241224號公報 【發明內容】 然而,傳統之光量調節裝置,因爲驅動桿之圓弧運動 之方向、及葉片之移動方向大致接近平行,驅動桿之位置 偏離對光圏葉片之位置偏離會產生較大的影響。尤其是, 將開口部調節成期望之通過光量,亦即,保持期望之開口 徑時’因爲此種驅動桿之些微位置偏離,可能導致開口徑 產生較大的變動。因此,傳統之光量調節裝置,必須正確 地設定驅動桿之位置精度》 所以’本發明係提供’槪略設定驅動桿之位置精度 時,亦可保持期望之開口徑之光量調節裝置。 上述目的’可藉由其特徵爲具備:具有開口部之底 板、朝互相相反方向直進移動而用以調節通過前述開口部 (S ) -5- 1374331 之光量之一對葉片、以及藉由連結於前述一對葉片而旋動 來驅動前述一對葉片之驅動桿,前述驅動桿係在通過該驅 動桿之旋動之中心而以平行於前述葉片之移動方向之虛擬 線爲中心之90度之角度範圍內旋動之光量調節裝置來達 成。 藉由該構成,因爲驅動桿於一對之葉片使開口部成爲 全閉狀態或全開狀態時,在通過其旋動中心而以葉片之移 動方向之虛擬線爲中心之90度之角度範圍內進行旋動, 即使驅動桿之位置些許偏離既定開口徑時,對葉片之移動 亦不會產生較大之影響。因此,即使槪略設定驅動桿之位 置精度時,亦可保持期望之開口徑。 此外,上述目的,可藉由其特徵爲具備:具有開口部 之底板、朝互相相反方向直進移動而用以調節通過前述開 口部之光量之一對葉片、以及藉由連結於前述一對葉片而 旋動來驅動前述一對葉片之驅動桿,前述驅動桿於其旋動 範圍之一端至另一端之間至少1處中途位置具有停止位 置,前述停止位置之前述驅動桿係位於通過該驅動桿之旋 動中心而以平行於前述葉片之移動方向之虛擬線爲中心之 90度之角度範圍內位置之光量調節裝置來達成。 藉由該構成,因爲驅動桿於一對之葉片使開口部成爲 既定開口徑時,位於通過其旋動中心而以葉片之移動方向 之虛擬線爲中心之90度之角度範圍內,即使驅動桿之位 置些許偏離既定開口徑時’對葉片之移動亦不會產生較大 之影響。因此,即使槪略設定驅動桿之位置精度,亦可保 (S ) -6- 1374331 持期望之開口徑。 此外,上述之各構成時,前述一對之葉片之構成’係 分別形成卡合突設於前述驅動桿之銷之長孔’前述長孔係 以跨越各葉片寬度方向之方式來形成。 藉由該構成,因爲形成跨越前述一對葉片之寬度方向 之長孔,前述驅動桿可位於通過其旋動中心而以前述葉片 之移動方向之虛擬線爲中心之90度之角度範圍內。 | 此外,上述構成時,係前述中途位置之前述開口部之 狀態爲全閉狀態之構成。 藉由該構成,可防止全閉時之再曝光° 依據本發明,可以提供,即使槪略設定驅動桿之位置 精度時,亦可保持期望之開口徑之光量調節裝置。 【實施方式】 以下,參照圖式,針對本發明之實施例進行說明。 • 參照圖式,針對本實施例之光量調節裝置之構成進行 說明。第1圖係從上方觀看光量調節裝置1時之分解立體 圖。第2圖係從下方觀看光量調節裝置1時之分解立體 圖。 光量調節裝置1係由葉片壓板10、第1葉片20、輔 助葉片30、葉片受板40、第2葉片50、底板60、驅動桿 7〇、以及馬達部80等所構成。 第1葉片20、輔助葉片30、以及第2葉片50’係藉 由其移動來調節通過形成於底板60之光路開口 61之光 1374331 葉片壓板10係用以將插入於與底板60之間之葉片等 從光軸方向壓入,並限制各葉片之光軸方向之移動量。 此外,於葉片壓板10,形成以使朝向攝影元件(未圖 示)之光通過爲目的之開口 1 1。 此外,葉片壓板1〇,於與形成開口 11之側之相反 側,形成圓弧狀之驅動桿70之第1銷71之退避孔13, φ 且形成半圓狀之第2銷72之退避孔12。 於第1葉片20,以擴散至葉片之中央部整體之方 式,形成以改變光路開口 61之開口面積爲目的之開口 21。此外,開口 21兼做爲形成於驅動桿70之第2銷72 之退避孔。 與形成於驅動桿70之第1銷71進行卡合之長孔 22,係跨越第1葉片20之寬度方向而形成。該長孔22係 被當做於中途彎曲成〈字形之凸輪。 φ 此外,與形成於底板60之導引銷64進行卡合之導引 孔24,係於第1葉片20之長度方向延伸而形成。 輔助葉片3 0,形成著以改變光路開口 6 1之開口面積 爲目的之開口 3 1。 此外,輔助葉片30,與第1銷71卡合之長孔32,係 跨越寬度方向而形成爲直線狀。此處,第1葉片20及輔 助葉片30,係卡合於架設在驅動桿70之同一第1銷71» 此外’輔助葉片30,係重疊於第1葉片20,與第1葉片 20及第2葉片50連動並使光路開口 61成爲閉鎖狀態而 -8- 1374331 形成。 輔助葉片30,形成著半圓狀之供第2銷72之移動退 避之退避孔33。 此外,輔助葉片30,與導引銷64進行卡合之導引孔 34係於其長度方向延伸而形成。導引孔34,係對應輔助 葉片30之移動量,而以短於形成在第1葉片20之導引孔 24之方式形成。 葉片受板40,被收容於輔助葉片30及第2葉片50 之間。 此外’葉片受板40,形成著以供朝向攝影元件之光 通過爲目的之開口 41。 此外’葉片受板40,形成著圓弧狀之第2銷72之退 避孔42,而形成著半圓狀之第1銷71之退避孔43。 此外,葉片受板4〇,形成著用以嵌合導引銷64之卡 止孔44,藉此’葉片受板40被以相對於底板60不會移 動之方式固定。 第2葉片50’以切除其端部之方式形成開口 51。第 2葉片50’以跨越第2葉片50之寬度方向而形成與第2 銷72進行卡合之長孔52。該長孔52係被當做於中途彎 曲成〈字形之凸輪。 此外,第2葉片50’與導引銷64進行卡合之導引孔 54係沿著其移動方向延伸而形成。 底板60’形成著光路開口 61»此外,形成著驅動桿 70之退避孔62。此外’光路開口 61之附近’形成著與導 -9- 1374331 引孔54、34、24進行卡合,並嵌合於卡止孔44之導引銷 64。此外,於底板60之兩側部之一部分,形成著導引壁 65,藉由導引銷64及導引孔65,第1葉片20、輔助葉片 30、以及第2葉片50於底板60之長度方向被導引成直線 移動。 驅動桿70,係以其中心位置爲旋動中心而在既定作 動角範圍內旋動,於其兩端部,以朝向葉片側之方式突設 著第1銷71及第2銷72。 此外,驅動桿70,可停止於其旋動範圍之一端至另 一端之間之至少1處之中途位置。亦即,藉由驅動桿70 之旋動,第1葉片20、輔助葉片30、以及第2葉片50被 驅動’於驅動桿70之一端、另一端、以及中途之停止位 置,調節通過光路開口 61之光量。 馬達部80,其旋轉軸連結於驅動桿70之中心位置, 用以驅動驅動桿70。 其次,針對葉片之動作進行說明。 第3圖係葉片之動作狀態,第3圖之(a)係全開狀 態’(b)係全閉狀態,(c)係小光圈狀態。此外,第3圖 中,省略了葉片壓板10、葉片受板40、以及底板60之退 避孔62。此外’第1葉片20及輔助葉片30等之形狀, 亦簡化記載。 參照第3(a)圖,針對全開狀態進行說明。 光路開口 61,以環繞形成於第丨葉片20之開口 21、 形成於輔助葉片30之開口 31'以及形成於第2葉片50 -10- 1374331 之開口 51之方式,保持全開狀態。 此外,驅動桿70係定位於與光量調節裝置1之寬度 方向大致平行之位置。 針對從全開狀態進入全閉狀態之動作,進行說明。 從第3(a)圖所示之驅動桿70之旋動範圍之另一端之 全開狀態,驅動桿70朝反時針方向旋動,使第1葉片20 及輔助葉片30朝右方向直進移動,並使第2葉片50朝左 φ 方向直進移動,亦即,使第1葉片20與輔助葉片30、及 第2葉片50朝相反方向直進移動,而使光路開口 61之狀 態成爲如第3(b)圖所示,調節成驅動桿70之旋動範圍之 中途位置之全閉狀態。此處,藉由第1葉片20、輔助葉 片30、以及第2葉片50遮蔽光路開口 61,而保持全閉狀 態。 其次,針對從全閉狀態進入小光圈狀態之動作,進行 說明。 # 從第3(b)圖所示之驅動桿70之旋動範圍之中途位置 之全閉狀態’驅動桿70更朝反時針方向旋轉,使第1葉 片20及輔助葉片30朝左方向直進移動,並使第2葉片 5〇朝右方向直進移動,而使光路開口 61之狀態成爲第 3(c)圖所示,調節成驅動桿70之旋動範圍之一端位置之 小光圈狀態。該小光圈狀態,藉由開口 21及開口 5 1之內 輪廓來保持。 如以上所示’藉由驅動桿70之旋轉,光路開口 61之 狀態’被從全開狀·態調節成全閉狀態,被從全閉狀態調節 -11 - 1374331 成小光圈狀態。 其次,針對調節成全閉狀態時之驅動桿70之位置, 進行詳細說明。第4圖係調節成全閉狀態時之驅動桿7〇 之位置之說明圖。 第4(a)圖係光路開口 6 1之狀態調節成全閉狀態時之 驅動桿70、及通過驅動桿70之旋動中心P而平行於各葉 片之移動方向之虛擬線A。此外,從虛擬線A以旋動中心 φ P爲中心之至時針方向之45°之角度範圍內爲αΐ、α3, 至反時針方向之45°之角度範圍內爲α2、此外’上 述以外之90°之角度範圍內爲点1、卢2。 全閉狀態時,第1銷71位於角度範圍α3內,第2 銷72位於角度範圍αΐ內。亦即,全開狀態時’驅動桿 70位於從虛擬線Α至時針方向之454之角度範圍內。 其次,針對光路開口 6 1之狀態調節成全閉狀態時’ 驅動桿70定位於上述位置之效果進行說明。 • 第4(b)圖係全閉狀態之驅動桿70之位置從第4(a)圖 所示之狀態朝反時針方向偏離少許時。第4(幻圖係驅動桿 70定位於角度範圍々1、/32之位置,而從該位置朝反時 針方向偏離少許時。此外,第4(b)圖及(c)之驅動桿70’ 分別偏離之角度爲大致相同。 如第4(b)圖所示,驅動桿70之位置偏離少許時’第 2銷72之中心位置,只朝葉片之移動方向偏離D1。 另一方面,如第4(c)圖所示,即使驅動桿70之位置 只偏離少許時,第2銷72之中心位置朝葉片之移動方向 (S ) -12- 1374331 偏離D2。 將D1及D2進行比較,雖然驅動桿70之位置偏離所 導致之旋動角度大致相同,葉片之移動方向之偏離卻大不 相同,可得知D1<D2。此外,Dl、D2,直接成爲各葉片 之移動方向之位置偏離量。亦即,即使驅動桿70之位置 偏離所導致之旋動範圍相同,驅動桿7〇之位置有時會導 致各葉片在移動方向出現較大之偏離。 如上所示,藉由在第1葉片20、輔助葉片30、以及 第2葉片5 0被調節成光路開口 6 1之狀態爲全閉狀態時, 相對於虛擬線A,驅動桿70位於時針方向之45度之角度 範圍內,使驅動桿70從全閉狀態之位置只偏離少許時, 對各葉片之移動不會產生較大的影響。因此,即使槪略地 設定驅動桿70之位置精度時,亦可確實保持全閉狀態。 此外,光路開口 6 1之狀態調節成全閉狀態時,若設 定成第2銷72位於角度範圍α2內,而第1銷71位於角 度範圍α4內,亦即,即使設定成驅動桿70相對於虛擬 線Α位於反時針方向之45度之角度範圍內時,亦可得到 與上述相同之效果。因此,藉由設定成驅動桿70位於以 虛擬線A爲中心之90度之角度範圍內,可以得到上述效 果。 此外,不只是光路開口 6 1之狀態爲全閉狀態,調節 成全開狀態或小光圈狀態時,藉由設定成驅動桿70定位 於上述之位置,可得到與上述相同之效果。 此外,只要驅動桿70位於以虛擬線A爲中心之90 -13- 1374331 ( 度之角度範圍內即可,亦可設定成位於80度或70度之範 圍內,亦可以與虛擬線 A爲大致水平之方式來進行設 定。 其次,針對形成於各葉片之長孔進行說明。 第5圖係針對形成於各葉片之長孔之說明圖。 第5(a)圖係第1葉片20。 於第1葉片20之離開開口 21之位置,形成跨越一半 以上之寬度方向之區域之長孔22。於長孔22,係具有在 中途被彎曲之彎曲部22a而形成爲〈字形之凸輪。長孔 22係以朝開口 2 1側凸出之方式形成。 第5(b)圖係第2葉片50。 第2葉片5 0,亦於離開開口 51之位置,形成跨越一 半以上之寬度方向之之區域之長孔52,該長孔52,亦係 具有在中途被彎曲之彎曲部5 2a而形成爲〈字形之凸輪。 長孔5 2係以朝開口 5 1側之相反側凸出之方式形成。 第5(c)圖係輔助葉片30。 輔助葉片30 ,於退避孔33之附近形成長孔32。長孔 32,係以跨越一半以上之寬度方向之區域而形成,而形成 爲相對於寬度方向只呈少許傾斜之直線狀。 如上所示,形成於各葉片之長孔,係跨越葉片之寬度 方向而形成。因此,驅動桿70可位於以虛擬線A爲中心 之90度之角度範圍內。 其次,針對長孔之形狀及葉片之移動量之關係進行說 明。 -14- 1374331 第6圖係長孔之形狀之差異所導致之葉片移動量差異 之說明圖。 第6 (a)圖係隨著第2銷72之旋動之長孔52之位置變 化。此外,爲了明確表示各狀態之第2銷72及長孔52之 位置,第6(a)圖中,全開位置、全閉位置、以及小光圈位 置之第2銷72及長孔52之位置,分別以(a)、(b)、以及 (c)來表示。此外,第2銷72係以旋動中心P爲中心而以 0 既定範圍進行旋動。 全開位置(a)時,第2銷72定位於長孔52之一端。 此時之長孔52係位於比旋動中心P稍爲靠右側之位置。 第2銷72從全開位置(a)朝反時針方向旋轉,第2銷 72定位於長孔52之彎曲部52a附近之全閉位置(b)。此時 之長孔5 2係位於比旋動中心P大幅靠近左側(亦即,光路 開口 61側)之位置。從全開位置(a)至全閉位置(b)爲止之 長孔52之移動距離爲L1。 φ 其次,第2銷72從全閉位置(b)更朝反時針方向旋 轉,第2銷72定位於長孔52之另一端之小光圈位置 (b)。長孔52從全閉位置(b)經由光圈位置(b)而位於更右 側(亦即,離開光路開口 61之方向)之位置。 如此,長孔52於驅動桿70位於上述90度之範圍內 時,朝向驅動桿70之旋動中心P形成凸狀。具體而言, 長孔5 2,相對於第2銷72之旋動軌跡,形成爲凸狀^ 其次,針對長孔52相對於葉片之移動方向形成爲垂 直之直線狀時進行說明。 (S ) -15- 1374331 第6(b)圖係長孔相對於葉片之移動方向形成爲垂直之 直線狀時,長孔位置隨著第2銷72之旋動而變化時。此 外,形成爲直線狀之長孔以長孔52g爲例來進行說明。此 外,第6(b)圖,長孔52g(a)、52g(b)、52g(c)係對應於上 述長孔 52(a)、52(b)、52(c)。 從位置(a)至位置(b)爲止之長孔52g之移動距離爲 L2 ° 將第6(a)圖所示之移動距離L1、及第6(b)圖所示之 移動距離L2進行比較,可以得知,移動距離L1較大。 第6(c)圖係長孔52之形狀。如第6(c)圖所示,長孔 52,若從彎曲部5 2a至前端爲止之,葉片之移動方向之距 離爲Am,則第2葉片50只可朝左方向移動該距離Am 份。 如此,長孔52,於驅動桿70位於上述90度之範圍 內時,因爲朝向驅動桿70之旋動中心P形成爲凸狀,藉 由可使驅動桿70之旋動所驅動之第2葉片50之移動量較 大。 此外,形成於第1葉片20之長孔22,亦具有與長孔 52相同之機能。藉此,可大幅增加第1葉片20及第2葉 片50之相對移動量。藉由大幅增加第1葉片20及第2葉 片50之相對移動量,即使各葉片及底板60之大小大於光 路開口 6 1時,亦可將光路開口 6 1從全開狀態調節成全閉 狀態。此外,因爲可在確保光路開口 61之大小下,縮小 各葉片及底板60之大小,故可實現光量調節裝置整體之 (S ) -16- 1374331 小型化。 此外,於輔助葉片30及第2葉片50之間,夾著葉 受板40。該輔助葉片30之移動量小於第1葉片20, 而,朝與第1葉片20相同之方向移動。該葉片受板40 具有緩衝移動量較大之第2葉片50、及朝與第2葉片 相反之方向移動之輔助葉片30之移動的機能。藉此, 但葉片之動作可順暢執行,且可防止葉片之磨損。 其次,針對第1葉片20及輔助葉片30之關係進行 明。 第7圖係針對第1葉片20及輔助葉片30之重疊量 說明圖。 第7(a)圖係全開狀態之光路開口 61附近之放大圖 第7(b)圖係全閉狀態之光路開口 61附近之放大圖。 如第7(a)圖所示,第1葉片20及輔助葉片30,係 光路開口 61爲開放之狀態保持於底板60。此外,第1 片20及輔助葉片30,於設定成全閉狀態時,被以覆蓋 路開口 61而使第1葉片20之所定區域及輔助葉片30 所定區域被收容於該空間S之方式進行保持。空間S, 指從光路開口 61之左緣至底板60之左側端部爲止之 離。 於該空間S內,第1葉片20及輔助葉片30重疊之 域之長度爲L。 進入全閉吠態後,如第7(b)圖所示’第1葉片20 輔助葉片30,其重疊量減少而覆蓋於光路開口 61。該 片 然 , 50 不 說 之 以 葉 光 之 係 距 丨品. 及 第 -17- 1374331 1葉片20及輔助葉片30之重疊偏離量以AL表示時,藉 由第1葉片20及輔助葉片30覆蓋之光路開口 61之區域 之長度可以L+AL表示》 如此,第1葉片20及輔助葉片30爲重疊狀態而使光 路開口 61成爲全開狀態時,因爲第1葉片20及輔助葉片 30伸展而減少重疊量,而與第2葉片50共同使光路開口 6 1處於全閉狀態,可以縮小用以收容全開狀態之第1葉 片20及輔助葉片30之空間。藉此,亦可實現光量調節裝 置之小型化。 其次,針對長孔22、32之形狀不同所導致之第1葉 片20及輔助葉片30之重疊偏離量進行說明。 第8圖係針對長孔22、32之形狀不同所導致之第1 葉片20及輔助葉片30之重疊偏離量之說明圖。此外,第 8圖中,爲了明確標示各狀態之第1銷71及長孔32之位 置,以(a)、(b)標示全開位置及全閉位置之各長孔32及第 1銷71之位置。此外,以長孔22爲基準,標示長孔32 及第1銷71之位置變化。 如第8圖所示,第1銷71之全開位置(a)時,長孔 32,係相對於長孔22而位於右側。此外,第1銷71係定 位於長孔22及長孔32之下端部。 第1銷71從第1銷71之全開位置(a)朝反時針方向 旋轉,第1銷71定位於長孔22之彎曲部22a附近之第1 銷71之全閉位置(b)。第1銷71之全閉位置(b)之長孔32 之位置,與第1銷71之全開位置U)之長孔32之位置進 1374331 行比較,係偏向左方向之位置。此時之偏離量以AL表 示。亦即,第7圖所示之第1葉片20及輔助葉片30之移 動偏離量,係因爲長孔22及長孔32之形狀不同。藉由該 構成,使光路開口 61成爲全閉狀態時、及成爲全開狀態 時之第1葉片20及輔助葉片30之重疊程度成爲不同。 其次,針對調節成小光圈狀態時之驅動桿70之位置 進行說明。 第9圖係調節成小光圈狀態時之驅動桿之位置之說明 圖。 第9圖係形成於底板60之退避孔62及調節成小光圈 狀態時之驅動桿70。 退避孔62係形成爲大致圓形狀,然而,其內輪廓之 一部分係以朝向退避孔62之中心凸出而彎曲,於其彎曲 部分,形成擋止部63。擋止部63,係以退避孔62爲中心 而形成於對象之2個位置。 調節成小光圏狀態時,第1銷71及第2銷72分別抵 接擋止部63,而規制驅動桿70進一步朝反時針方向之旋 動。 如此,各葉片,於驅動桿70位於爲擋止部63所規制 之旋動範圍之一端時,因爲光路開口 61被調節成小光圈 狀態,故可使小光圈狀態之開口部之開口量維持一定。因 此,可以良好精度確保小光圈狀態。 此外,擋止部63,係與底板60 —體形成。藉由該構 成,簡單構成即可規制驅動桿70之旋動範圍。 -19- 1374331 此外,第1葉片20、輔助葉片30、以及第2葉片 50,於驅動桿70位於旋動範圍之另一端時,光路開口 61 被調節成全開狀態,驅動桿70位於旋動範圍之中途時, 光路開口 61被調節成全閉狀態。藉由該構成,可使光路 開口 6 1保持於全開狀態、全閉狀態、以及小光圈狀態。 此外,第1葉片20、輔助葉片30、以及第2葉片 50,係以使驅動桿70從旋動範圍之一端至中途爲止之上 述各葉片之移動方向、及從中途至另一端爲止之上述各葉 片之移動方向爲相反之方式進行設定。因此,驅動桿70 從旋動範圍之一端至中途爲止之間,上述各葉片從小光圈 位置進入全閉位置,驅動桿70從旋動範圍之中途至另一 端爲止之間,上述各葉片從全閉位置進入全開位置。 此外,如前面所述之長孔22及長孔52,係跨越各葉 片之寬度方向而形成爲凸輪形狀。依據該構成,藉由驅動 桿70之旋動位置很容易使各葉片移動至小光圈位置、全 閉位置、以及全開位置。 其次,針對光量調節裝置之變形例進行說明。 光量調節裝置之變形例之第2葉片5 0 A,係於開口 51部分具備ND濾光鏡。第10圖係配設著ND濾光鏡 5La之第2葉片50A之例示圖。此處,ND濾光鏡51A, 係以驅動桿70位於旋動範圍之一端時,亦即,各葉片位 於小光圈位置時覆蓋光路開口 61之方式配設。 如上所示,亦可以爲於各葉片當中之至少一片配設 ND濾光鏡之構成。 -20- 1374331 以上,係針對本發明之良好實施形態進行詳細說明, 然而,本發明並受限於該特定實施形態,只要在申請專利 範圍所記載之本發明之要旨範圍內’可以實施變形及變 更。 上述實施例時,如第3圖所示’係藉由驅動桿之一方 向之旋動而從全開狀態進入全閉狀態,且從全閉狀態進入 小光圈狀態之構成,然而,並未受限於上述構成,例如, 亦可以爲從全閉狀態進入全開狀態,且從全開狀態進入小 光圈狀態之構成。 此外,停止位置,並未限制爲實施例之3處,亦可以 爲只有一端及另一端2處。此時,驅動桿70,係在通過 驅動桿70之旋動之中心而以平行於葉片之移動方向之虛 擬線爲中心之90度之角度範圍內旋動。 第1葉片20、輔助葉片30、以及第2葉片50,亦可 以爲藉由其移動,來調節具有小於形成於底板60之光路 開口 61之口徑之葉片受板40上之開口 41之通過光量的 構成。 亦可以爲不配設輔助葉片30,而只以第1葉片20及 第2葉片50來調節光路開口 61之通過光量。此外,此 時,可藉由於第1葉片20及第2葉片50之間介設葉片受 板40,來緩衝雙方之葉片之滑動。 【圖式簡單說明】 第1圖係從上方觀看時之光量調節裝置之分解立體 -21 - 1374331 • < 圖。 第2圖係從下方觀看時之光量調節裝置之分解立體 圖β 第3圖係葉片之動作狀態圖。 第4圖係針對全閉狀態時之驅動桿70之位置之說明 圖。 第5圖係各針對形成於葉片之長孔之說明圖。 φ 第6圖係針對長孔之形狀不同所導致之葉片之移動量 不同之說明圖。 第7圖係針對第1葉片20及輔助葉片30之重疊量之 說明圖。 第8圖係針對長孔之形狀不同所導致之第1葉片及幢 助葉片之重疊偏離量之說明圖。 第9圖係小光圈狀態時之驅動桿之位置之說明圖。 第10圖係針對配設ND濾光鏡著第2葉片之例示 蠢 圖。 【主要元件符號說明】 1 :光量調節裝置 I 〇 :葉片壓板 II :開口 1 2、1 3 :退避孔 20 :第1葉片 2 1 :開口
-22- 1374331 :長孔 :導引孔 :輔助葉片 :開口 :長孔 :退避孔 :導引孔 :葉片受板 :開口 、43 :退避孔 :第2葉片 :開口 :長孔 :導引孔 :底板 :光路開口 :退避孔 :擋止部 :導引銷 :導引壁 :驅動桿 :第1銷 :第2銷 :馬達 -23-

Claims (1)

1374331 ' 第097101523號專利申請案中文申請專利範圍修正本 民國101年2月16日修正 十、申請專利範圍 1. 一種光量調節裝置,其特徵爲具備: 具有開口部之底板、朝互相相反方向直進移動而用以 調節通過前述開口部之光量之一對葉片、以及藉由連結於 前述一對葉片而旋動來驅動前述一對葉片之驅動桿, BU述驅動桿係在通過該驅動桿之旋動中心而以平行於 前述葉片之移動方向之虛擬線爲中心之90度之角度範圍 內進行旋動, 前述驅動桿係朝預定方向延伸, 前述驅動桿係可成爲與前述虛擬線平行。 / 2. ~種光量調節裝置,其特徵爲具備: 具有開口部之底板、朝互相相反方向直進移動而用以 調節通過前述開口部之光量之一對葉片、以及藉由連結於 • 前述一對葉片而旋動來驅動前述一對葉片之驅動桿, 前述驅動桿,於其旋動範圍之一端至另一端之間至少 1處中途位置具有停止位置,該停止位置之前述驅動桿係 位於通過該驅動桿之旋動中心而以平行於前述葉片之移動 方向之虛擬線爲中心之90度之角度範圍內, 前述驅動桿係朝預定方向延伸, 前述驅動桿係可成爲與前述虛擬線平行》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所記載之光量調節裝 置,其中 1374331 前述一對葉片,分別形成與突設於前述驅動桿之銷進 行卡合之長孔, 前述長孔係跨各葉片之寬度方向而形成。 4.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記載之光量調節裝置’ 其中 前述中途位置之前述開口部之狀態係全閉狀態。
-2 -
TW097101523A 2006-09-11 2008-01-15 Light quantity control device TW200931162A (en)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6245771A JP4712652B2 (ja) 2006-09-11 2006-09-11 光量調節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0931162A TW200931162A (en) 2009-07-16
TWI374331B true TWI374331B (zh) 2012-10-11

Family

ID=3918358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097101523A TW200931162A (en) 2006-09-11 2008-01-15 Light quantity control device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7762732B2 (zh)
JP (1) JP4712652B2 (zh)
CN (1) CN101512430B (zh)
TW (1) TW200931162A (zh)
WO (1) WO2008032518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224885B2 (ja) * 2008-04-11 2013-07-03 セイコープレシジョン株式会社 羽根駆動装置
JP4971257B2 (ja) 2008-06-30 2012-07-11 セイコープレシジョン株式会社 光量調節装置及び光学機器
US8537271B2 (en) * 2010-09-28 2013-09-17 Apple Inc. Mechanical camera shutter mechanism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5241224A (ja) 1992-02-26 1993-09-21 Minolta Camera Co Ltd 絞り装置
JP3847931B2 (ja) 1997-12-25 2006-11-2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光量調節装置およびカメラ
JPH11194387A (ja) * 1997-12-26 1999-07-21 Canon Electron Inc 光量調節装置および画像入力装置
JPH11194384A (ja) * 1997-12-26 1999-07-21 Canon Electron Inc 光量調節装置
JP4182711B2 (ja) * 2002-09-18 2008-11-19 ソニー株式会社 光量調節装置および撮像装置
JP4164330B2 (ja) * 2002-10-21 2008-10-1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光学機器
JP3983235B2 (ja) * 2004-08-20 2007-09-26 ニスカ株式会社 光量調整装置
JP4949698B2 (ja) * 2006-03-01 2012-06-13 キヤノン電子株式会社 光量調節装置及び撮像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08032518A1 (fr) 2008-03-20
JP4712652B2 (ja) 2011-06-29
US7762732B2 (en) 2010-07-27
TW200931162A (en) 2009-07-16
CN101512430A (zh) 2009-08-19
CN101512430B (zh) 2011-11-02
US20090154913A1 (en) 2009-06-18
JP2008065252A (ja) 2008-03-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374331B (zh)
JPH11160605A (ja) ズーム鏡胴
US7965432B2 (en) Light quantity control device
JP2003140020A (ja) レンズ鏡筒
JP2565919Y2 (ja) レンズ駆動バネ装置
KR20050057708A (ko) 줌 렌즈 경통
TW200931164A (en) Device for adjusting light quantity
JP2003140021A (ja) レンズ鏡筒
JP4098286B2 (ja) 光量調節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撮像装置
JP3687367B2 (ja) レンズバリア開閉機構
JPH0527302A (ja) バリア機構
JP2607866B2 (ja) ズームレンズ鏡筒
WO2024036447A1 (en) Variable aperture device for camera module and product including the same
JP2010054880A (ja) バリア装置
JPH0614199Y2 (ja) 回転動作伝達機構
JP2002287213A (ja) レンズバリヤ機構
JP2000231137A (ja) レンズバリア
JP4203185B2 (ja) 絞り開閉装置の組立時調整機構
JPH0540503Y2 (zh)
JPH0540502Y2 (zh)
JP2584022Y2 (ja) 変倍光学装置
US8368989B2 (en) Light amount adjusting device and optical device
JP2001215566A (ja) 回転軸の結合構造及びファインダの視度調整装置
JP2003202484A (ja) レンズ鏡筒
JPH0655150U (ja) 変倍光学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