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374330B - Imaging device - Google Patents

Imaging device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374330B
TWI374330B TW094142156A TW94142156A TWI374330B TW I374330 B TWI374330 B TW I374330B TW 094142156 A TW094142156 A TW 094142156A TW 94142156 A TW94142156 A TW 94142156A TW I374330 B TWI374330 B TW I374330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guiding
image
optical axis
optical element
axis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09414215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0632528A (en
Inventor
Hiroshi Nomura
Original Assignee
Hoya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ya Corp filed Critical Hoya Corp
Publication of TW20063252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063252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37433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374330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04N23/68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for stable pick-up of the scene, e.g. compensating for camera body vibrations
    • H04N23/682Vibration or motion blur correction
    • H04N23/685Vibration or motion blur correction performed by mechanical compensation
    • H04N23/687Vibration or motion blur correction performed by mechanical compensation by shifting the lens or sensor position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5/00Adjustment of optical system relative to image or object surface other than for focusing
    • G03B5/02Lateral adjustment of le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5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04N23/54Mounting of pick-up tubes,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deviation or focusing coi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04N23/68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for stable pick-up of the scene, e.g. compensating for camera body vibr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205/00Adjustment of optical system relative to image or object surface other than for focusing
    • G03B2205/0007Movement of one or more optical elements for control of motion blu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Studio Devices (AREA)
  • Adjustment Of Camera Lenses (AREA)
  • Lens Barrels (AREA)
  • Structure And Mechanism Of Cameras (AREA)

Description

九、發明說明: 【發明所屬之技術領域】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影像裝置,尤其是關於一種具有 光學影像穩定器的影像裝置,該光學影像穩定器消除 由於振動(例如手抖動(相機枓動))的影像抖動。 【先前技術】 當例如手抖動的振動作用於影像裝置時,具有影像 穩定性或例如抗抖動的變數以防止在成像面上發生影 像抖動的影像裝置(例如相機)是很實用的。然而, 這種具有光學影像穩定器(光學移動影像穩定器)的 影像裝置一般都是體積大,且重量較重。 【發明内容】 本發明提供了 一種具有光學影像穩定器的小型影 像裝置。 根據本發明的觀點,提供了一種影像裝置,其包 括:引導裝置,其作爲拍攝光學系統的一部分,沿拍 攝光學系統的公共光轴上的拍攝位置和偏離公共光軸 的徑向縮回位置間的引導方向,在正交於公共光軸的 平面上,引導至少一個徑向可縮回光學元件;偵測器, 其偵測作用於拍攝光學系統的振動的方向和大小;和 公共致動器,其當徑向可縮回光學元件處於拍攝位置 時,依據偵測器的輸出沿引導方向移動徑向可縮回光 學元件以消徐振動,以及沿拍攝位置和徑向縮回位置 間的引導方向移動徑向可縮回光學元件。 1374330 公共光軸的方裝向置上3導轴在垂直於 :元件的固定器,該引導軸用; 2致動器包括進給螺桿轴和直線可移動 f件’ 5_杯轴平行於直線引導轴並被驅動旋轉,直 線可移動構件與進給螺桿轴螺紋嗔合,盆 和ί向旋轉促使直線可移動構件沿進:螺‘ 移動,從而分別沿直線引導㈣前 期望直線引導軸比進給螺桿轴長。 期望影像裝置包括第二料裝置, 沿不同於引導方向的第二引導方向在正交 的平面㈣導徑向可縮回光學元件;和第二ς動^車由 ,當控向可,回光學元件處於拍攝位置時,依據憤測 二 沿第二引導方向移動徑向可縮回光學元件以 沩除振動。 期望引導裝置的引導方向與第二引導裝置的 引導方向互相垂直。 例如’引導裝置包括第—直線?丨導軸
線引導軸的第二引導裝置,其中第—直線引導U 直於公共光軸的方向上延伸,而第二直線引導轴在垂 直於公共光軸和第一直線引導軸的軸兩者方向上延 伸。 期望影像裝置包括偏置裝置,該偏置裝置在從縮回 位置到抬攝位置的方向上偏置徑向可縮回光學元件。 8 期望偏置裝置包括拉伸螺旋彈簧,拉伸螺旋彈簧在 平行於引導裝置的引導方向的方向上延伸。 當可縮回光學元件在徑向縮回位置時,另一光學元 件可以進入公共光軸的空間,該公共光軸的空間在徑 向可縮回光學元件處於拍攝狀態的拍攝位置時被可縮 回光學元件佔據。 期望另一光學元件包括拍攝光學系統的鏡頭群。 期望徑向可縮回光學元件包括影像感測器,影像感 測器在徑向可縮回光學元件處於拍攝狀態的拍攝位置 時,定位在拍攝光學系統的成像位置。 期望徑向可縮回光學元件包括拍攝光學系統的最 後鏡頭群。 期望徑向可縮回光學元件包括位於最後鏡頭群和 影像感測器間的濾光器。 期望公共致動器是步進馬達。 期望第二致動器是步進馬達。 期望拍攝光學系統建構成變焦鏡頭系統。 在一實施例t,提供了一種影像裝置,其包括:驅 動裝置,該驅動裝置依據作用於拍攝光學系統的振動 的方向和大小、在正交於拍攝光學系統的公共光軸的 平面内、移動拍攝光學系統的影像穩定光學元件以消 除影像抖動;和提供在驅動裝置中的致動器。該致動 器在影像裝置處於拍攝狀態時運作以在公共光軸上的 用於影像穩定的預定的移動範圍内移動影像穩定光學 元件,在影像裝置從拍攝狀態變爲非拍攝狀態時運作 以將影像穩定光學元件移動到偏離公共光轴的非光軸 縮回位置,並且在影像裝置從非拍攝狀態變爲拍攝狀 態時運作以將影像穩定光學元件從非光轴縮回位置移 動到公共光軸上用於影像穩定的預定移動範圍内。 在一實施例中,提供了一種影像裝置,其包括:偵 測器,其偵測作用於拍攝光學系統的振動的方向和大 小;開關訊號產生器,其産生開關訊號以在拍攝狀態 和非拍攝狀態間切換拍攝光學系統;和致動器,其在 正交於拍攝光學系統的公共光軸的平面内移動拍攝光 學系統的影像感測器,其中該感測器位於拍攝光學系 統的成像位置。該致動器,在影像感測器處於公共光 軸上的拍攝位置時依據偵測器的輸出運作以移動影像 感測器以消除振動,以及當開關訊號產生器產生開關 訊號時該致動器運作以移動公共光轴上的拍攝位置和 偏離公共光軸的非光軸縮回位置之間的影像感測器。 根據本發明,藉由在非拍攝狀態時,將影像感測器 偏離公共光軸,可以獲得包含尺寸較小的光學影像穩 定器的照相裝置。特別地,由於公共致動器既用於將 影像感測器偏離公共光軸也用於消除影像抖動,從而 可以獲得由較少元件構成地低成本、小型化及重量輕 便的影像裝置。 【實施方式】 第一圖和第二圖表示結合在變焦鏡頭相機中的變 焦鏡頭10的橫截面。變焦鏡頭10具有一個盒形的 1374330 殼體11和一個可伸縮地支撐在殼體11中的可伸縮 筒部分12。殼體11被相機的外部部件覆蓋,外部部 件在圖中未表示。變焦鏡頭10的拍攝光學系統包括 第一鏡頭群13a,快門13b,光圈13c,第二鏡頭群 13d,第三鏡頭群(徑向可縮回光學元件/影像穩定光 ‘ 學元件)13e,低通濾光器(徑向可縮回光學元件/影 像穩定光學元件)13f,和CCD影像感測器(徑向可 縮回光學元件/影像穩定光學元件)13g (下文中稱爲 • CCD),從物體侧(第一圖和第二圖中所示的左側) 看去具有上述順序。如第五圖中所示,CCD 13g與具 有影像處理電路的控制電路14a相連。這樣,電子影 像可以在相機外表面上帶的LCD監視器14b上顯 示,且電子影像資料可以存儲在記憶體14c中。在第 二圖所示變焦鏡頭10的拍攝狀態(準備拍攝的狀態) 中,構成拍攝光學系統的全部光學元件排列在相同的 拍攝光軸(拍攝光學系統的公共光軸)Z1上。另一方 面,在第一圖所示變焦鏡頭10的容納(徑向縮回) ® 狀態中,第三鏡頭群13e,低通濾光器13f和CCD 13g 從柏攝光軸Z1移至在殼體11中向上徑向縮回,且 第二鏡頭群13d直線縮回到由於第三鏡頭群13e,低 通濾光器13f和CCD 13g向上徑向縮回運動而産生 的空間中,這減小了變焦鏡頭10在其縮回狀態中的 長度。下文中將對包括徑向縮回機構的變焦鏡頭10 的全部結構作詳細說明,該徑向縮回機構用於向上徑 向可縮回光學元件。在下面的說明中,裝有變焦鏡頭 11 1374330 10的變焦鏡頭相機體的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從其前 方看去時分別表示爲y軸和X軸。 殼體11具有t空盒形部分15和一個中空固定環部 分16,該中空固定環部分16在中空盒形部分15的前 壁15a上形成,從而圍繞拍攝光轴Z1封閉拍攝光學系 統。作爲固定環部分16中心的旋轉中心軸ZO平行於拍 攝光軸Z1,並偏移地位於拍攝光轴Z1下方。縮回空間 (預留空間)SP (第一圖和第二圖)在盒形部分15中 形成並位元於固定環部分16上方。 變焦齒輪17 (第八圖,第十圖和第十一圖)支撐在 固定環部分16的内圓周表面側上,圍繞一個平行於旋轉 中心軸Z0的軸旋轉。變焦齒輪17藉由由殼體11支撐 的變焦馬達MZ (第五圖,第十圖,和第十一圖)來迴 旋轉。此外,固定環部分16在其内圓周表面上具有内螺 紋16a,圓周槽16b和多個直線導槽16c (第八圖中只 表示了其中一個)。圓周槽16b是一個環形槽,其中心位 於旋轉中心軸ZO上,而多個直線導槽16c平行於旋轉 中心軸Z0 (見第三圖,第四圖和第八圖)。 螺紋環18支撐在固定環部分16内側,以圍繞旋轉 中心軸Z0旋轉。螺紋環18具有與固定環部分16内螺 紋16a嚙合的外螺紋18a,從而由於内螺紋16a與外螺 紋18a的嚙合,螺紋環18可以在旋轉的同時,在光軸 方向前伸或縮回。螺紋環18在其外圓周面上,在外螺紋 18a的前方,還具有多個旋轉引導突出部18b(第八圖中 只表示了其中兩個)。在第二圖至第四圖表示的狀態中, 12 1374330 螺紋環18相對於固定環部分16,前伸到其最前端的位 置’内螺紋16a與外螺紋18a彼此分離,同時多個旋轉 引導^出部18b可滑動地裝在圓周槽中,從而防止 螺紋環18繼續在光軸方向運動且只允許螺紋環18在 光軸方向的一個固定位置上旋轉。螺紋環18在外螺紋 18a的螺紋上還具有與變焦齒輪17嚙合的環狀正齒輪 18c。正齒輪18c的齒平行於拍攝光軸Z1排列。變焦齒 輪17在其軸向延長’從而在螺紋環18從第一圖中所= 螺紋垓18細回狀態至第二圖和第十一圖中所示螺紋環 18展開狀態的整個運動範圍内始終與正齒輪18c嚙 合。螺紋1 18由兩個在光軸方向上可分離的組合環構件 構成。在第十圖和第十一圖中,只表示了螺紋環18 後部環構件。 ' 直線引導環20支撐在螺紋環18的内側。如第四圖 中所示,直線引導環20在靠近其後端處具有一個直線弓丨 導突出部20a,並藉由直線引導突出部2〇a與固定環部 分16直線引導槽16c的可滑動結合,沿著旋轉中心軸 Z0 (和拍攝光軸Z1)直線引導。在螺紋環18的内圓周 面和直線引導環20的外圓周面之間,具有旋轉引導部分 21。螺紋環18由直線引導環2〇支撐成可以相對於直線 引導環20旋轉,並可以經由旋轉引導部分21與直線弓丨 導環20 —起在光軸方向運動。旋轉引導部分21由一些 在軸向不同位置上具有的圓周槽和一些徑向突出部組 成’其中的每個突出部都可滑動地結合在相應的圓周槽中 (見第三圖和第四圖)。 13 中m 7/導裱20在其内圓周面上具有多個平行於旋轉 一二和拍攝光軸Z1)延伸的直線引導槽20b(第 從笛一 ^四圖中的每幅圖都僅表示了其中一個槽)。多個 突出部^頭鮮直線弓丨導環22徑向向外突出的直線引導 -個— 至第四圖中的每幅圖都僅表示了其中 出從第二鏡頭群直線引導環23徑向向外突 僅表;*、了1由犬出部23a(第一圖至第四圖中的每幅圖都 動二二、—個槽)分別與多個直線引導槽20b可滑 直線ΐ二二鏡頭群直線引導環22經由在第一鏡頭群 内圓周面上形成的多個直線引導槽22b 在平:二二綠^圖令的每幅圖都僅表示了其中-個槽), —鏡zo(和拍攝光轴ζι)的方向引導第 示彳·、(目第圖中的每幅圖都僅表 zi)的方tΐ ’在平行機射妹ZG (和拍攝光轴 向直、、純;丨導第—鏡稱讀_ 25。第-鏡 碩鮮支撐框架24通過哿隹栢加00 + 鏡 13a,而第忙木29支撐第一鏡頭群 在首_ 25支撐第二鏡頭群13d。 旋轉= 2〇内側具有可以圍繞旋轉中心轴功 &和第輪環%㈣—鏡轉直線引導環 和弟一鏡頭群直線引導環23 —鏡頭群直線引導瑷22 &筮^ 亚可以相對於第 中^^導第二鏡頭群直線引導環23 ,母-個旋轉,並可以經由旋轉 :四圖)产述兩環一起在光轴方向運二27 圖所不,旋轉引導部分27由一個 一 Θ第 彳固在凸輪環26外圓周 1374330 ,上形成的不連續圓職27a (第三圖中未表示), =鏡頭群直線引導環22㈣向内突出的内凸緣
^内四緣27b可滑動地結合在不連續圓周槽W =如!二圖和第四圖所示,旋轉引導部分28由 =輪;衣_26内圓周面上形成的不連續圓周槽挪(第三 二外不)’和一個從第二鏡頭群直線引導環23經向
==!!外&緣28b組成,該外凸緣28b可滑動地妹 合在不連續圓周槽28a中。 中圖輯’在凸輪環26上具衫難向向外突 出的從動突出部施(第四圖中只表示了其中之卜^ 些從動突出部26a穿過多個在直線引導 = ,動引導槽2〇c (第四圖中只表示了其= 一〇 = 二:圓:面上形,旋轉傳遞槽咖(第 平r你、二’、中之一)中。每一旋轉傳遞槽18d都 ^订於沾中心軸z〇 (和拍攝光軸ζι),且每—從 =26a可滑動地結合在相應旋轉傳遞槽18 =
=目對於,旋轉傳遞# 18d在圓周方向上運動1 …叙ίίί 18的旋轉經由多個旋轉傳遞槽18d和多個 263之間的結合被傳遞給凸輪環26。儘管每 =動?丨導槽2〇c的漸變形狀沒有在圖中表示,但每一 二^^\2〇C都包括一個中心在旋轉中心軸Z〇上的 ^周分和一個平行於内螺紋16a的傾斜導向槽部 二因此’當由於螺紋環18的旋轉而旋轉時凸輪環% 疋’同時如果每—從動突出部26a 都結合在相應從動 才9. 2〇C的導向糟部分中時,凸輪環26沿著旋轉中 15 =軸Z0 (和拍攝光轴Z1)前後 =部26a都結合在相應從動引而如果每一從動突 中時,則凸輪環26在光軸方 θ 2〇c的圓周槽部分 而不前後運動。 。的一個固定位置上旋轉, 多個外凸輪槽26b( = J::’部圓周面上分別具有 内凸輪槽26c(第三圖和第:不了其申之一)和多個 f則凸輪環。這些外_| ‘ ^表示了其中之一)的 弟一鏡頭群支撐框架24 刀別可滑動地與多個從 24a(第三圖中只表示了其中突出的凸輪從動件 分別可滑動地與多個從第二;7)結合,而内凸輪槽26c 外穴出的凸輪從動件25a(第二頭群支撺框架25徑向向 只表示了其中之一)結合。;圖和第四圖中的每幅圖都 由第-鏡頭群直線引導環^ ’當凸輪環26旋轉時, 一鏡頭群支撐框架24根、在光軸方向直線引導的第 沿著旋轉中心轴ZG(和拍1些外凸輪槽勘的輪摩, ^樣,當凸輪環以=預鄉^ 導被23在光轴方向直線引f時’由第二鏡頭群直線引 根據這些内凸輪 I導的第二鏡頭群支撐框架25 拍攝^ Zl) = 謝心軸Z0 (和 的杈形邹分25b Γ篦二25具有容納第二鏡頭群l3d 25b的前方支禮# 圖和第二圖),並在柱形部分 1;^ -e 13C - 仏可以分別通㈣門^關閉。快n 13b和光圈 ]致動器MS和光圈致動器 1374330 μα(見第五圖) 25支撐。 開啓和關閉,其由第 ζ鏡頭群支撐框架 13a的|焦框架29由第一鏡頭群 能沿著旋轉中心轴z〇 (和拍攝光轴 29可以通過聚焦馬達MF前後運 聚隹㈣致動器奶、光圈致動器說和
相機主開關(開關訊號產生器)14d (見工士歼二 變焦馬達MZ將變隹鏡頭1〇帶動 圖)%,驅動 狀筚。捫鏡頭1〇 ▼動到圖2所示的拍攝 狀〜、Μ相機主開關Md(見第五圖 從拍攝狀態移_圖1所示的縮回d 頭 變4imiG的運作總結如下。#在第—圖所示 隹齒iV二:態中開啓主開㈣14“寺,驅動變
容納第一鏡頭群 支撐框架24支撐, Ζ1)運動。聚焦框架 動(見第五圖)。 轉二時在Hi:位置旋轉。從而’螺紋環18在旋 螺向前運動’同時’直線引導環2〇與 、 起直線向前運動。此外,螺紋環18 相對於直線引導環π在旋轉的同日ί在 群直線;,鏡頭f直線引導環22 *第二鏡頭 前運動。第=1、凸輪環26 一起在光轴方向直線向 25中的| 續域24和I鏡頭群支樓框架 方向Λ1Γ個都相對於凸輪環26 ^定的動作在光軸 時,第因此’當變焦鏡頭1〇從其縮回狀態伸展開 相對於固在光抽方向上的運動量由凸輪環26 部分16的運動量與第一鏡頭群支撐框架 17 24相對於凸輪環26的運動量(第一鏡頭群支樓框架24 通過凸輪槽26b的前伸/縮回量)的和決定。而且,當變 焦鏡頭10從其縮回狀態伸展開時,第二鏡頭群13d在 光軸方2上的運動量由凸輪環26相對於固定環部分16 的運動量與第二鏡頭群支撐框架25相對於凸輪環26 ίΐ動量(第二鏡頭群支馳架25通過凸輪槽26c的 刖伸/縮回量)的和決定。 圖表示螺紋環18和凸輪環26的運動軌跡及 的運=頭群i3a和第二鏡頭群13b相對於凸輪環16 直動轨跡(凸輪槽26b和凸輪槽26c的凸輪圖)。垂 位置it鏡筒從變焦鏡頭10的縮回狀態到其長焦極限 向、旋轉量(角度位置),而水平轴表示鏡筒在光軸方 二二的運動量。如第六圖所示,螺紋環18在光軸方向上 二動,同時旋轉到一個旋轉角度Θ1,該角度大致位於 1、,碩10從縮回位置(第一圖所示)至廣角極限位置 、。第二圖中所示,從拍攝光軸Ζ1上,由變焦鏡頭10 的j半邹分表示)的延伸範圍中點,而螺紋環18如上述 在邊焦繞頭1〇從旋轉角度Θ1至長焦極限位置(如第 八厅不,從拍攝光轴Z1上,由變焦鏡頭1〇的下半部 刀表示)的延伸範圍内,在光轴方向一個固定位置中旋 轉。另〜方面,凸輪環26在光軸上向前運動,同時旋轉 到個旋轉角度Θ2’該角度在變焦鏡頭1〇從縮回位置延 伸至廣角極限位置的範圍内,緊接在變焦鏡頭廣角 罝後,而凸輪環26類似於螺紋環18,如上述在變 焦鏡顯10從旋轉角度Θ2至長焦極限位置的延伸範圍 1374330 内’在光轴方向一 到長焦極限位^固定位置令旋轉。在從廣角極限位置 方向上的運動息由受焦範圍内,第一鏡頭群 13a在光軸 環26的運動量鏡頭群支樓框架24相對於凸輪 26b的前伸/縮回旦 ^頭群支撐框架24藉由凸輪槽 的一個固定位晉 、疋其中凸輪環26在光轴方向中 的運動量由第二鏡:支鏡頭群別光轴方向上 運動量(第二♦支撐框采25對於凸輪環20的
伸/縮回量)決定,由凸輪槽26c的前 定位置上旋轉。變隹 U6在光軸方向中的-個固 鏡頭群!3a =焦距根據光轴方向上第一 化。圖7夺干笛一^鏡頭辟Ud之間的相對運動而變 处《轉13a的實際運祕徑,其通過 、、·。口累次% 18和凸輪環26的 13a通過凸輪槽26h沾.蛋紅旦“ 弟鏡頭群 ^ ,運動里而後得。第七圖還表示了 第-鏡頭,13d的貫際運動路徑,其通過結合螺紋環π 和凸輪if< 26的運動量與第二鏡頭群⑶ 26c的運動量而獲得。 輪才θ
在從廣角極限位置到長焦極限位置的變焦範圍内, 用聚焦馬達MF獨立於其他光學元件,通過在光轴方向 移動第一鏡頭群13a而執行聚焦運作。 ° 第一鏡頭群13a和第二鏡頭群13d的運作已經在上 文中進行了說明。在本發明的變焦鏡頭1〇中,變^鏡頭 10從第三鏡頭群到CCD 13g的光學元件可以從拍 軸Z1上的拍攝位置縮回到位於上述拍攝位置上方的偏 離光軸的縮回位置(徑向縮回位置)Z2。此外,藉由在垂 19 1374330 直於拍攝光軸Z1的平面上將光學元件從第三鏡頭 動到CCD 13g,也可以消除影像抖動。下文中將說明縮^ 機構和影像穩定機構。 、@ 如第八圖和第十八圖所示,由CCD固定器3〇容 納的第三鏡頭群13e、低通濾波器i3f和ccDi°3g可^ 作爲一個單元。CCD固定器30具有固定器體 封構件30b和壓板30c。第三鏡頭群13e由固定器體
3〇a支撐在其前端的礼中。低通濾波器13f支撐在一個固 疋器體30a内表面上形成的凸緣和密封構件3〇b之 間,而CCD 13g支撐在密封構件3〇b和壓板3〇c之 間。固定器體30a和壓板30c藉由三個固定螺絲3〇d (見第十五圖和第十八圖)彼此分離地圍繞CCD固定 器30的中心軸(變焦鏡頭1〇拍攝狀態中的拍攝光軸 Z1)排列固定。三個固定螺絲30d還將固定影像傳遞可 撓性印刷線路板31的一個端部固定到壓板3〇c的後表
面上,使得CCD 13g的感光層與影像傳遞可撓性印刷線 路板31電連接。 影像傳遞可撓性印刷線路板31從其在CCD 13g上 的連接端延伸到殼體U中的縮回空間sp。影像傳遞可 撓性印刷線路板31具有第一直線部分31a,U形部分 31b 第二直線部分31c,和第三直線部分(見第一 圖和第二圖)。第—直線部分31a與拍攝光軸Ζι實質 上成直角並向上延伸。U形部分31b從第一直線部分 31a向前彎曲。第二直線部分31c從U形部分3讣向 下延伸。第二直線部分31d從第二直線部分Me向上折 20 1374330 疊。第三直線部分31d固定到殼體u 面。第—直線部分31δ,υ形部* 3 =内表 31c (降笛〜1刀·和弟二直線部分 I可^H 3Μ外)用作—個自由變形部分, ^據CCD固定器30的動作自由彈性變形。 隹固定器3〇經由圍繞CCD固定器30中心轴 (在支焦鏡頭1〇準備拍攝狀態中的拍攝光軸 八: 排列的三個調節螺絲33 (見第十 :? =(第二引導裝置的元件”2支 =34安裂在CCD固定器3〇和水平運動框二: =t。當改變調節螺絲33的扭緊量時,每―螺: =的壓縮量也分別改變。調節螺絲 彈-34位於圍繞第三鏡頭群 ^疋 上,從而,固定器3M目對於水平運立置 :斜;”三鏡頭群13e光軸相對於拍攝光轴:: 糟由改變三個調節螺絲33的扭緊量調節。 如弟十五圖所示,水平運動框架%由垂直 (引導裝置的元件/較可縮回光學元件_定1^樞架 撐,以缒由在X軸方向上延伸的水平引導軸支 置的元件)35姆勒。_地,水平運純架=導欺 -個矩形框架部分似’其封閉CCD固定器3具有 架部分32a水平延伸的臂部分細。—個彈 ^成趣 二"2c在框架部* 32a的上表 ,而二 咖和-個位置限制面处在臂部分微的_^铒岛 上形成。位置限制面32e是一個平行於y轴的^嘴部 〇另 21 -方面’垂直運動框架36具有—對運動限制框架 和36b,一個彈簀支撐部分36c,一個上軸承部分36d, =-個下軸承部分36e。該對運動限制框冑36&和施 在X軸方向上間隔分離地佈置。彈簧支撐部分 於運動限制框架36a和36b之間。上轴承部分% 元於從彈簧支撐部分36c在χ軸方向延伸的直線上。下 轴承部分36e位元於上軸承部分施的下方。如第十六
圖所示’水平運動框架32由垂直運動框架%在一種/狀 ^中支樓’在該狀態中,框架部分32a位於運動限制框 术36a和36b之間,而傾斜面32d和臂部分3孔的位 置限制面32e位於運動限制框架36b和上 36d之間。 丨刀 水平引導軸35的一端固定到垂直運動框架36的 運動限制框架36a上,而水平引導轴35的另-端固定 到垂直運動框架36的上轴承部分36d JL。分別在運動 限制框架36b和彈簧支撐部分36c上形成的兩個穿透 孔彼此水平排列,以允許水平引導軸35穿過運動限制框 糸36b和彈簧支撐部分36c。水平引導軸%插入的水 平穿透礼32x1和32x2 (見第十六圖)分別在水平運動 框架32的臂部分32b和彈簧支撐突出部32c上形 成。水平運動框架32的水平穿透孔32x1和32x2及上 述兩個分別在運動限制框架36b和彈簧支撐部分36c 上形成的穿透孔彼此水平排列。由於水平引導軸35可滑 動地裝在水平穿透孔32X1和32x2中,因此水平運動框 架32由垂直運動框架36支撐,以在x軸方向上可相 22 1374330 對於垂直運動框& 1 安裝在水平弓丨導:上强動。水平運動框架偏置彈簧37 八^^ 彈黃支撐突出部32C和彈簧支撐部 /水平運動框架偏置彈簧37是一個壓縮螺 運動框架32向—個方向(第十六圖中向 ^ 以使彈黃支撐突出部32c靠近運動限制框 36a 〇 垂直穿透孔36yl和36y2 (見第十五圖)進一步分
別在垂直運動框架36的上軸承部分咖和下轴承部分 36e中形成,延兩個孔在沿著正交於拍攝光軸ζι的丫 軸方向的一條直線上延伸。垂直穿透孔36yl和垂直穿透 孔36y2垂直排列,而垂直引導軸(引導裝置的元件/第一 直線引導軸)38 (見第八圖和第九圖)穿過垂直穿透孔 36yl和垂直穿透孔36y2。垂直引導軸38的兩端都固定 到殼體11上,從而,垂直運動框架36可以在相機内部 沿著垂直引導軸38在y軸方向上運動。更具體地,垂 直運動框架36可以在第一圖中所示拍攝位置和第二圖
中示縮回位置之間運動。當垂直運動框架36位於如第二 圖中所示拍攝位置中時,CCD固定器30中的第三鏡^ 群13e的中心、低通濾波器13f和CCD 13g位=拍攝 光軸Z1上。當垂直運動框架36位於如第一圖中所示 徑向縮回位置中時,CCD固定器30中的第三鏡頭群 13e的中心、低通濾波器13f和CCD13g位於^離光軸 的縮回位置Z2上,該縮回位置Z2位於固定環部分ι6 上方。 ^ 刀 23 1^/4330 離開垂直穿透孔361的方從垂直運動框架36侧面在 部分Ua (見第八圖刀)之間二疋到殼體11 +的彈簧釣 39。垂直運動框架偏置彈簧(偏=^動,偏置彈簧 旋彈簧並使垂直運動框架36向下=)9二,伸螺 所示向其拍攝位置偏置)。 P如第—圖中 如上述’固定CCD固定考如从u τ 由垂直運動框架36支樓,以Γ 〇的水平運動框架32 運動植架36運動,而垂直運^在加X轴方向相對於垂直 38由殼體11支樓,以能在y二向由垂直引導轴 動。影像抖動可以藉由在χ軸^ .於忒體11運 CCD固定器30消除。爲了達到這y袖方向移動 的該變焦鏡頭10實現CCD固定j ’具有驅動裝置 置將於後文描述。 。。的運動。該驅動裝 該驅動裝置具有水平驅動桿4 圖,水平驅動桿4G在其桿轉軸42 =九圖和第十九 中桿轉軸42提供在殼體u内 =下端樞轉,其 攝光轴Z1。水平驅動桿40在水平驅^其以平行於拍 供給施力端4la。 驅動挣40的上端提 水平驅動桿40在施力端4〇a 方向上向後突出的運作插銷4〇b ’ ”有—個在光軸 前突出的彈簧鈎部分4〇c。如第十二個在光軸方向上向 的施力端40a f靠著第一運示’水平驅動桿 仏。該運動構件43由一對平行 :43的凸出部 等闩 44 (44a 和 44b) 24 運動構件43。傳二件:動螺母構件45緊靠著該 和一個滑動安裝在導浐 5具有—個内螺紋孔45b 九圖),第一步^干的旋轉限制槽45a (見第 進馬達(弟二致動器Μ6的偉叙鮎r、#仏士罗 =;:?45”。如圖二== 旋彈菩47的緊㈣該運動構件&拉伸螺 ♦上',而彈菩一驅動桿40的彈菁鈎部分 部的彈簽鈎部分1上(21在從殼體11内表面突出 平驅動桿4。向一個方二二 ==:7 十九圖中所示的逆時針位置。由/二^第十四圖和第 進馬達46導致傳動螺母構件45、運作第-步 三圖所Γ由42擺動。特別地,如第十 $ 動構件43,從而導致水平驅動桿二^ 【:弟十四圖中所示順時針旋轉。相反,如第十 =十四圖所示’向左移動傳動螺母構件4 力二^相同方向移動’同時由於拉伸彈簧47"的偏置 動桿4Γ=動螺母構件45向左移動,從而導致水平驅 如圖】3和Μ中所示逆時針旋轉。 ⑽i十九圖所示’緊靠著仅置限制面%的水平驅 于的運作插銷位於水平運動框架%臂部分 25 1374330 32b的末端4於水平運動錢%如苐十摘所示被水 平運動框架偏置彈簧37向左偏置,因此運作插鎖働 與位置限制面32e保持接觸。當水平驅動# 時,運作插銷.的位置沿著χ軸方向變化,從而= 運動框架32沿著水平引導轴%運動。特別地,如第 ,圖所示順時針旋轉水平驅鱗4(),導 屢位,面32e,這使得水平運動框架32如圖;94: :反:ί架拉,簧37的偏置力向右移動。 如第八圖,第十 使運_==動^架拉伸彈菁37的偏置力,接著 圖 第-牛、厂第十三圖和第十四圖中所 件(線以。;和傳動螺母構 :以1:軸巧。平行於垂直_ 38 8延=傳; 如第十圖,第十1,第十:Π38上下運動。 _母構“與_:架和36=:由 26 1374330 於追種羝稱,驅動第 一 巧逆川便傅動螺母構件71 Μ者垂直引導軸38運動,從而使垂直運動 % 著垂直弓丨導軸38運動4別地,向上移動傳動螺母^ 71使傳動料構件Ή向上推動垂直運動框架3 :=i3二從而垂直運動框架36克服垂直運動框 木偏置^39的偏置力向上運動。相反,向下移動傳動 螺母構件71使垂直運動框架36與傳動螺母構
=在垂直運動框架偏置彈簧39的偏置力作用下向下運 =^構巾,n由鶴第—步進騎46前 退,此使水平運動框架32在x轴方向上 ^ 動。此外’藉由驅動第二步進馬達7 ^ 垂直^動框架36在y軸方向上向上或向下運動。月邊 框加r且固有定,30由水平運動框架32支樓。水平運動
時大致成倒L形,並1延伸^部分紐從相機前方看 32f的下端向下到達^ / 向上延伸’從而板部分 運動框架36在;如的附近。此外,垂直 36s。如部ΐ有-個板部分 兩個光感測器55和56:斤一^ —圖至第十四圖所示, 置,並裝在殼體U中光有彼此分離間隔佈 32f穿過光感測器55 $ 和f妾收器。當板部分 平運動框架32的初始位“ ° =之間時’水 分32f和光感測哭55 感态55偵測。板部 。55組成一個光電遮斷器。同樣,當板 27 1374330 部分32s穿過光感測器56的光發射器和光接收哭 時’垂直運動框架36的初始位置可由光感測哭56态之間 板部分32s和光感測器56組成一個光電遮^°哭。偵測。 5亥變焦鏡頭相機實施例具有一個影像抖動 器m見第五圖),該感測繞 =直和水平軸)的角速度,這兩個軸在垂直相1 的平面令互相正交。相機抖動(振動)的大 Z1 影像抖㈣測感測H 57仙。控制電路14 =過 二動_感測器57對兩個軸向的相機抖動角二3 =面而侦測運動角。錢’控制電路14a從移動= CD,的影像表面/光接收表面)上的影像在X 軸方向上的運動量。爲了餘相 計算水平運動框架32和垂直運動框架t 第-牛的驅動量和驅動方向(第一步進馬達46和 70的驅動脈衝)。於是’第一步進馬達姑 這種二3 2致動且其運作根據計算值而控制。以 -個^平運純架32和垂直賴絲36中的每 二向^計算方向驅動計算量,以消除拍攝光轴^的 式^^ =穩定焦面:的影像。相機可以通過開啓拍攝模 果開關:=(見第五圖)而進人該影像穩定模式。如 從而執行正態’則影像穩定功能不起作用’ 機的^^1G從拍攝狀態縮回時,該變焦鏡頭相 :鏡頭ί Γ列使用部分上述的影像穩定機構來實現第 —鏡脚13e、低通濾光器⑶和CCD13g的向非光轴 28 1374330 縮回位置Z2進入縮回空間SP中的的縮回運作(徑向 縮回運作)。如第八圖至第十一圖、第十三圖和第十 四圖所示,第二步進馬達70安裝有位於其底部的主 體,並且從第二步進馬達70的主體向上延伸的傳動軸 70a的長度比y軸方向上垂直運動框架36的縮回運動 量大。平行於傳動轴70a的垂直引導軸38比傳動轴70a 更長。這種結構使在y軸方向上將垂直運動框架36移 動大大超出垂直運動框架36的預定移動範圍成爲可 _ 能,此預定移動範圍對於影像穩定性是必要的,即, 消除影像抖動。也就是,由垂直運動框架36支撐的第 三鏡頭群13e、低通濾光器13f和CCD 13g可以從拍攝 光軸Z1上的一個位置(如第十一圖和第十四圖所示的 位置)移動到非光軸縮回位置Z2 (如第十圖和第十三 圖所示的位置)。 控制電路14a依據變焦鏡頭10的狀態、藉由驅動 第二步進馬達來控制垂直運動框架36的位置。首先, 當變焦鏡頭10處於拍攝狀態(即,當變焦鏡頭10的 ® 焦距設置在廣角極限位置和長焦極限位置間),傳動 螺母構件71位於鄰近傳動軸70a的下端處,這樣垂直 運動框架36 (和第三鏡頭群13e、低通濾光器13f和 CCD 13g —起)位於拍攝光軸Z1上。在該拍攝狀態中, 上述影像穩定運作可以藉由在X軸方向和y軸方向適 當地驅動第一步進馬達46和第二步進馬達70來實 現。這種影像穩定運作是由保持在拍攝光軸Z1處的第 三鏡頭群13e、低通濾光器13f和CCD 13g來實現。也 29 1374330 即,在影像穩定運作中,第三鏡頭群13e、低通濾光器 13f和CCD 13g很小程度地移向超出拍攝光軸Z1的非 光軸縮回位置Z2。 當相機的主開關14d (如第五圖所示)被打開,變 焦鏡頭10進入如圖2所示的拍攝狀態,而在主開關14d 被關閉時,則進入如第一圖所示的縮回狀態。當變焦 鏡頭在主開關關閉時從拍攝狀態變爲縮回狀態,控制 電路14a驅動變焦馬達MZ來執行變焦鏡頭10的縮回 • 運作,並同時驅動第二步進馬達70將傳動螺母構件71 向上移動到緊鄰傳動軸70a上端的位置。因此,傳動螺 母構件71在垂直運動框架偏置彈簧39的偏置力作用 下舉起垂直運動框架36,其中垂直運動框架偏置彈簧 39的偏置力使垂直運動框架36在沿垂直光軸38引導 時被移動到如第一圖所示的非光轴縮回位置Z2。所 以,第三鏡頭群13e、低通濾光器13f和CCD 13g被從 拍攝光軸Z1的位置徑向向外縮回到非光軸縮回位置 Z2 ° ® 垂直運動框架36的縮回運作,即,第二步進馬達 70的運作,在變焦鏡頭10被完全縮回之前,被控制維 持在旋轉角度Θ3 (如第六圖和第七圖所示)。之後, 螺紋環18和凸輪環26在旋轉時進一步沿光軸方向從 旋轉角度Θ3向後移動。從那以後,當螺紋環18和凸 輪環26到達它們各自的縮回位置(如第一圖所示), 支撐第二鏡頭群13d的第二鏡頭群支撐框架25的柱形 部分25b縮回到殼體11的空間中,其中在變焦鏡頭10 30 1374330 處於拍攝狀態時,殼體之前被垂直運動框架36佔據。 這樣,柏攝光學系統在光轴方向上的厚度在變焦鏡頭 10的縮回狀態中可以減小,這使得減小變焦鏡頭10的 厚度成爲可能,從而使得結合了變焦鏡頭10的相機的 厚度減少成爲可能。垂直運動框架36縮回運作開始的 時間可以在如第六圖和第七圖所示的廣角極限位置和 旋轉角度之間的範圍内自由確定。在本發明中,垂直 運動框架36的縮回運作由受控的第二步進馬達70實 • 現,從而從鄰近旋轉角度Θ.2定位位置開始,在旋轉角 度Θ2,凸輪環26在凸輪環26在固定位置旋轉的狀態 和凸輪環26旋轉且在向前或向後運動所處的狀態之 間,改變其運作狀態。 當變焦鏡頭10從如第一圖所示的縮回狀態變爲如 第二圖所示的拍攝狀態,執行變焦鏡頭10的運作,其 中變焦鏡頭10的運作與上述變焦鏡頭10的運作相 反。首先,控制電路14a在主開關14d打開時致動變焦 馬達MZ啓動變焦鏡頭10的前伸運作。此時,第二步 ® 進馬達70未被致動。變焦馬達MZ的前伸運作使支撐 第二鏡頭群13d的第二支撐框架25從如第一圖所示的 最後位置向前移動。第二支撐框架25的這種前移打開 了位於縮回位置上垂直運動框架36之下(和拍攝光軸 Z1之上)的空間。當鏡筒10到達如第六圖和第七圖所 示的旋轉角度Θ3,第二支撐框架25完成前伸運作到一 個位置,在該位置第二支撐框架25在y轴方向上不被 垂直運動框架36交疊。從這個狀態,控制電路14a開 31 1374330 一步進馬達7〇,這樣傳動螺母構件71移動到 C 38下端的位置同時沿垂直引導軸38被引 叫的’垂直運動框架36在垂直運動框架偏置彈簧 拍摄^置力作用下、跟隨傳動螺母構件71向下移動到 -先袖Ζ1上的—個位置,如第十—圖和第十四圖所 ° 離#運動框架36如第二十®所示向上縮回到偏 f· S回位置Z2時’位於水平運動框架32臂部分 作插办Μ於水平_桿40上的運 亡種八施刀離。位置限制面奴與運作插銷40b的 使得水平運動框架32如第二十圖J,在水以 平力作向左運動到使水 36的運動_㈣36a的位置L I直運動框木 直運動框年36⑽ f攸5亥狀態開始,一旦垂 枢靼^ 下運動到拍攝光轴Z1上,則水平運叙 上32的傾斜面32d如第二十圖令的雙運動 框竿36#=%接觸°傾斜面32d傾斜成根據垂直^動 Μ 36的向下運動,將運作插 嫁ΐΐ運動 面32e側。因此,一旦垂 叙 丨導到位置限制 攝位置,則運作插銷4〇b如 向下運動到拍 制面&結合,而水平運動^3九2 = ?次與位置限 回到其位於運動限制框架 、框木部分32a返 間的中間位置。 %和運動限制框架36b之 從上述描述可以理解, 中,垂直運動框架36在第以=本實施例 /退馬違70的驅動力下 32 1374330 從拍攝光軸zi上的位置舉起,以便在變焦鏡頭縮回到 縮回位置時,將可縮回光學單元移動到非光轴縮回位 置Z2(進入縮回空間SP),其中可縮回光學單元由第 三鏡頭群13e、低通濾光器13f和CCD 13g組成。該第 二鏡頭群13d進入拍攝光軸Z1上的空間,其中該空間 在第三鏡頭群13e、低通濾光器13f和CCD 13g縮回到 非光軸縮回位置Z2 (如第一圖所示)後生成,這使得 在拍攝光轴Z1的方向上減少變焦鏡頭10的厚度成爲 • 可能,之後即使相機包括光學影像穩定器、且處於非 拍攝狀態時,依然使獲得包含有變焦鏡頭10的小型相 機成爲可能。 垂直運動框架36到非光軸縮回位置Z2的縮回運動 是藉由y軸方向直線驅動機構的運作實現的,其中該 機構包括垂直引導軸38、第二步進馬達70和驅動螺母 構件71。y軸方向直線驅動機構和X方向直線驅動機 構構成了影像驅動機構(影像穩定器),其中y軸方 向直線驅動機構和X方向直線驅動機構包括水平驅動 • 桿40、運動構件43、一對導桿44、驅動螺母構件45 和第一步進馬達46。因此,影像穩定機構和縮回機構 (徑向縮回機構)共用多個元件,這使得減少每個機 構部件的數量進而減少其大小成爲可能。 特別地,在y方向直線驅動運作中,作爲公共馬達 的第二步進馬達70作爲驅動源將可縮回光學單元(由 第三鏡頭群13e、低通濾光器13f和CCD 13g組成)在 拍攝光轴Z1上的拍攝位置和偏離光軸的縮回位置Z2 33 1374330 :還作爲驅動源將可縮回光學單元在y軸方向 撼二2用於實現影像穩定f生。這種結構與影像穩定 ’·S,機構相獨立以及由單獨的驅動源驅動的情 .此夠貫現影像穩定機構和縮回機構(徑向縮 回機構)的實質地小型化。 明光H⑽基於上述實施_述了本發明,但是本發 r例Γί限於這些特定的實施例。例如,雖然上述實 Μ例應用於變缝頭,但是,只要 二 ==態;容納狀態(縮回狀態)間』且包ί拍』 明I可、像穩定運作的光學影像穩定器,則本發 像裝置^用於除了變焦鏡頭的上述實施例之外的影 、雖然包括傳動轴70a的第二步進馬達7 縮回運作和影像穩定運作的公共驅 2 ° 】於進、.,。螺★軸的驅動源的致動器可用作公共驅動 在此描述的本發明的特定實 變’這種改變在所要求 本 有各種改 内。應當指出,所有涉及的;^和範圍 是對本發明範圍的限制。 丨疋况月丨生的,而不 34 1374330 【圖式簡單說明】 下面將參考附圖對本發明做詳細說明,其中: 第一圖係本發明用於一個可伸縮變焦鏡頭實施 例,變焦鏡頭筒處於縮回狀態時的剖視圖; 第二圖係第一圖中所示的變焦鏡頭處於拍攝狀態 時的剖視圖; 第三圖係變焦鏡頭的一部分在其廣角極限位置時 的放大剖視圖; • 第四圖係變焦鏡頭的一部分在其長焦極限位置時 的放大剖視圖; 第五圖係一個方塊圖,表示具有如第一圖和第二圖 中所示變焦鏡頭的相機電路配置; 第六圖係一個概念圖,表示螺紋環和凸輪環的運動 軌迹,以及第一鏡頭群和第二鏡頭群藉由凸輪環的運 動而産生的運動轨迹; 第七圖係一個概念圖,表示第一鏡頭群和第二鏡頭 群中每一鏡頭群的組合運動執迹,其中包括了螺紋環 ® 和凸輪環的運動軌迹; 第八圖係第一圖和第二圖中所示變焦鏡頭的分解 透視圖; 第九圖係一個影像穩定機構的構件和第八圖中所 示徑向縮回機構的分解透視圖; 第十圖係影像穩定機構和徑向縮回機構的前視透 視圖,表示CCD固定器在第一圖所示變焦鏡頭處於 縮回狀態時的縮回狀態; 35 1374330 第十一圖係影像穩定機構和徑向縮回機構的前視 透視圖,表示CCD固定器在變焦鏡頭處於拍攝狀態 時的光軸前伸狀態; 第十二圖係當從第十圖和第十一圖後側看去時,影 ' 像穩定機構一部分的後視透視圖; 第十三圖係影像穩定機構和徑向縮回機構處於第 十圖所示的狀態中,從光轴方向的前方看去時的前視 圖, • 第十四圖係影像穩定機構和徑向縮回機構處於第 十一圖所示的狀態中,從光軸方向的前方看去時的前 視圖; 第十五圖係支撐CCD固定器的水平運動框架和 垂直運動框架,以及關聯元件的前視透視圖; 第十六圖係第十五圖中所示水平運動框架和垂直 運動框架,以及關聯元件的前視圖; 第十七圖係第十五圖和第十六圖中所示水平運動 框架和垂直運動框架,以及關聯元件的後視圖; # 第十八圖係沿著第十六圖中所示D1-D1線所作 的,CCD固定器、水平運動框架、垂直運動框架和其 他元件的剖視圖; 第十九圖係第十五圖至第十八圖中所示元件和其 他關聯元件的前視圖,表示在水平驅動桿作用下在水 平方向中的影像穩定作用; 36 1374330 第二十圖係第十九圖所示部件的前視圖,表示水平 驅動桿與CCD固定器、水平運動框架和垂直運動框 架的垂直運動之間的關係。 【主要元件符號說明】
10 變焦鏡頭 11 殼體 12 可伸縮筒部分 13a 第一鏡頭群 13b 快門 13c 光圈 13d 第二鏡頭群 13e 第三鏡頭群 13f 低通濾光器 13g CCD影像感測器 14a 影像處理電路的控制電路 14b LCD監視器 14c 記憶體 14d 主開關 15 中空盒形部分 15a 前壁 16 中空固定環部分 16a 内螺紋 16b 圓周槽 16c 直線導槽 17 變焦齒輪 18 螺紋環 37 1374330
18a 外螺紋 18b 旋轉引導突出部 18c 環狀正齒輪 18d 旋轉傳遞槽 20 直線引導環 20a 直線引導突出部 20b 直線引導槽 20c 從動引導槽 21 旋轉引導部分 22 直線引導環 22a 直線引導突出部 22b 直線引導槽 23 直線引導環 23a 直線引導突出部 23b 直線引導鍵 24 支撐框架 24a 凸輪從動件 25 支撐框架 25a 凸輪從動件 25b 柱形部分 26 凸輪環 26a 從動突出部 26b 外凸輪槽 27 旋轉引導部分 28 旋轉引導部分 29 聚焦框架 30 CCD固定器 38 1374330 30a 固定器體 30b 密封構件 30c 壓板 30d 固定螺絲 31 影像傳遞可撓性印刷線路板 31a 第一直線部分 31b U形部分 31c 第二直線部分 31d 第三直線部分 32 水平運動框架 32a 矩形框架部分 32b 臂部分 32c 彈簧支撐突出部 32d 傾斜面. 32e 限制面 32x1 水平穿透孔 32x2 水平穿透孔 33 調節螺絲 34 壓縮螺旋彈簧 35 水平引導轴 36 垂直運動框架 36a 運動限制框架 36c 運動限制框架 36d 上軸承部分 36e 下轴承部分 36f 彈簧鈎部分 36s 板部分 39 1374330
36yl 垂直穿透孔 36y2 垂直穿透孔 37 水平運動框架偏置彈簧 38 垂直引導軸 39 垂直運動框架偏置彈簧 40 水平驅動桿 40a 施力端 40b 運作插銷 40c 彈簧鈎部分 42 桿轉軸 43 第一運動構件 44 導閂 44a 導閂 44b 導閂 45 傳動螺母構件 45a 旋轉限制槽 45b 内虫累紋孔 46 第一步進馬達 46a 傳動軸 47 拉伸螺旋彈簧 55 光感測器 56 光感測器 57 影像抖動偵測感測器 70 第二步進馬達 70a 傳動軸 71 傳動螺母構件 71a 旋轉限制槽 1374330 71b 内螺紋孔 ΜΑ 光圈致動器 MF 聚焦馬達 MS 快門致動器 MZ 變焦馬達 SP 縮回空間 zo 旋轉中心轴 Z1 拍攝光轴 Z2 縮回位置

Claims (1)

13.74330 101年5月25曰 十、申請專利範園: • 一種影像裝置,包括: / 一引導裝置,其作爲一拍攝光學系統的一部分, 沿該拍攝光學系統的一公共光軸上的一拍攝位置和 偏離該公共光軸的一徑向縮回位置間的一引導方向 在正交於該公共光軸的一平面内,引導至少一個徑 向可縮回光學元件; 工 一偵測器,其偵測作用於該拍攝光學系統的一振 • 動的方向和大小;和 一公共致動器,當徑向可縮回光學元件處於一拍 攝位置%,其依據該偵測器的一輸出沿該引導方向 移動該徑向可縮回光學元件以消除該振動,以及其 沿該拍攝位置和該徑向縮回位置間的該引導方向移 動該徑向可縮回光學元件; 其中該引導裝置包括一直線引導軸,該直線引導 軸在垂直於該公共光軸的方向上延伸,並且該直線 _ 引導軸與支撐5彡彳!向可縮回光學元件的-gj定器滑 擊動㈣合以沿該直線引導紐引導, 其中該公共致動器包括: 一進給螺桿軸,其平行於該直線引導軸並被驅 旋轉;和 人,:直,可移動構件,其與該進給螺桿軸螺紋嚙 二二/、中該進給螺桿軸的向前和反向旋轉促使該直 乂 '移,構件沿該進給螺桿軸的軸來回移動 以從而 刀另1 /〇 5亥直線引導轴來回移動該固定器。 42 101年5月25日 2·如申請專利範圍帛1項之影像裝置,其中該直線引導 軸比該進給螺桿軸長。 3_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影像裝置,進一步包括: 一第二引導裝置,其沿不同於該引導方向的一第 二引導方向在正交於該公共光軸的該平面内引導該 仏向可縮回光學元件;和 一第二致動器,當該徑向可縮回光學元件處於該
拍攝位置時,其依據該偵測器的該輸出沿該第二引 導方向移動該徑向可縮回光學元件以 4.如申請專利範㈣3項之影像裝置,其中該引導動裝置 的該引導方向與該第二引導裝置的該第二引導方向 互相垂直。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之影像裝置,其中該 包括在垂直於該公共光軸的方向上延伸的一第二 線引導轴,並且其中該第二引導裝置包括在垂直 该公共光軸和該第一直線引導軸的
延伸的-第二直線引導軸。 ㈣万〇 6.如著申 = 專利範圍第1項之影像裝置,進-步包括- =二該偏置裝置在從該縮回位置朝向該拍攝 置的方向上偏置該徑向可縮回光學元件。 ^申^翻範㈣6項之影像㈣’其中該偏置裂 行於該引導裝置的該引導方向的方向上^ 伸的一拉伸螺旋彈簀。 上3 8.如申請翻顧第〗項之影像裝置,其中,_ 回光學兀件在該徑向.縮回位置時,另—光^件: 43 1374330 / 101年5月25曰 • 以進入該公共光軸的在該徑向可縮回光學元件位於 拍攝狀態的拍攝位置時由該可縮回光學元件佔據的 空間。 • - 9.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之影像裝置,其中該另一光學 . 元件包括該拍攝光學系統的一鏡頭群。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影像裝置,其中該徑向可縮 回光學元件包括一影像感測器,該影像感測器在該 徑向可縮回光學元件處於拍攝狀態的拍攝位置時, ^ 定位在該拍攝光學系統的成像位置。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之影像裝置,其中該徑向可 縮回光學元件進一步包括該拍攝光學系統的一最後 鏡頭群。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之影像裝置,其中該徑向可 縮回光學元件進一步包括位於該最後鏡頭群和該影 像感測器間的一濾光器。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影像裝置,其中該公共致動 器是一步進馬達。 • 14.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之影像裝置,其中該第二致動 器包括一步進馬達。 15.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影像裝置,其中該拍攝光學 系統建構爲一變焦鏡頭系統。 44
TW094142156A 2004-12-01 2005-11-30 Imaging device TWI374330B (en)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4349185A JP2006154675A (ja) 2004-12-01 2004-12-01 撮像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0632528A TW200632528A (en) 2006-09-16
TWI374330B true TWI374330B (en) 2012-10-11

Family

ID=3568588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094142156A TWI374330B (en) 2004-12-01 2005-11-30 Imaging device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7515815B2 (zh)
JP (1) JP2006154675A (zh)
KR (1) KR20060061264A (zh)
CN (1) CN100589022C (zh)
DE (1) DE102005057412A1 (zh)
GB (1) GB2420865B (zh)
TW (1) TWI374330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19397C (zh) * 2002-10-22 2005-09-14 张晓林 仿生型自动视觉和视线控制系统及方法
CA2538972A1 (en) 2003-10-07 2005-04-21 Craig Strong Flexible lens mount system for rapid tilt photography
JP4980024B2 (ja) 2005-10-07 2012-07-18 Hoya株式会社 像振れ補正装置
JP4537931B2 (ja) * 2005-10-11 2010-09-08 Hoya株式会社 撮像素子の傾き調整機構
WO2008027846A2 (en) * 2006-08-30 2008-03-06 Lensbabies, Llc Movable lens systems and associated methods
JP5404256B2 (ja) * 2009-08-31 2014-01-2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振れ補正装置および撮像装置
TWI477878B (zh) * 2012-06-13 2015-03-21 Ability Entpr Co Ltd 補正機構及應用其之鏡頭模組
TWI444698B (zh) * 2012-07-06 2014-07-11 Altek Corp 調校裝置及其調校方法
KR101422627B1 (ko) * 2014-03-31 2014-07-23 주식회사 유투에스알 카메라와 광필터 체인저 결합장치
US10382698B2 (en) * 2015-09-30 2019-08-13 Apple Inc. Mobile zoom using multiple optical image stabilization cameras
JP6970488B1 (ja) * 2020-09-29 2021-11-24 エーエーシー オプティックス ソリューションズ ピーティーイー リミテッド 光学部品駆動装置、撮像装置及び携帯式電子機器
CN112672025B (zh) * 2020-12-28 2022-11-25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摄像头模组及电子设备
CN114598798A (zh) * 2022-03-09 2022-06-07 烟台艾睿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电子设备及其运动模块

Family Cites Families (2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NL7309554A (zh) * 1972-07-19 1974-01-22
US3882520A (en) * 1974-06-10 1975-05-06 Eastman Kodak Co Focusing device for camera having selectable focal lengths
US4669848A (en) 1983-12-07 1987-06-02 Nippon Kogaku K. K. Camera having partially retractable taking optical system
US5416558A (en) * 1991-10-16 1995-05-16 Nikon Corporation Camera with shake preventing apparatus
JPH0646314A (ja) 1992-01-14 1994-02-18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2次元駆動装置
JP2594475Y2 (ja) * 1992-11-27 1999-04-2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レンズのティルト・シフト連動機構
JP2575125Y2 (ja) 1992-12-14 1998-06-25 旭光学工業株式会社 カメラの駆動力伝達装置
US5661609A (en) 1993-07-06 1997-08-26 Olympus Optical Co., Ltd. Lens mount
JP3661229B2 (ja) * 1994-06-28 2005-06-15 株式会社ニコン 防振カメラ
US5986826A (en) * 1996-12-17 1999-11-16 Minolta Co., Ltd. Drive device using electromechanical conversion element
JPH10339897A (ja) * 1997-06-06 1998-12-22 Canon Inc レンズ駆動装置、防振装置及びカメラ
JPH114371A (ja) 1997-06-12 1999-01-06 Asahi Optical Co Ltd デジタルスチルカメラ
JP3887081B2 (ja) * 1997-10-01 2007-02-28 ペンタックス株式会社 デジタルスチルカメラ
JP2000019575A (ja) * 1998-07-02 2000-01-21 Olympus Optical Co Ltd 防振機能付きカメラ
JP2001215543A (ja) * 2000-01-31 2001-08-10 Canon Inc 振れ補正装置
US6606457B2 (en) * 2001-06-19 2003-08-12 Pentax Corporation Focused image tremble correcting device
JP2003110928A (ja) 2001-10-01 2003-04-11 Minolta Co Ltd 撮像装置
US7436435B2 (en) * 2001-10-01 2008-10-14 Minolta Co., Ltd. Image taking device having image-blur compensator
JP3551174B2 (ja) 2001-10-01 2004-08-04 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電気機械変換素子を用いた移動ステージ
JP3771909B2 (ja) 2002-02-21 2006-05-10 ペンタックス株式会社 沈胴式ズームレンズ鏡筒及びズームレンズ鏡筒の沈胴方法
JP3956787B2 (ja) 2002-07-10 2007-08-08 コニカミノルタフォトイメージング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
US7295770B2 (en) 2004-04-20 2007-11-13 Pentax Corporation Anti-shake apparatus
JP4579716B2 (ja) * 2004-10-19 2010-11-1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沈胴式レンズ鏡筒及び撮像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DE102005057412A1 (de) 2006-06-08
GB0524534D0 (en) 2006-01-11
KR20060061264A (ko) 2006-06-07
JP2006154675A (ja) 2006-06-15
CN100589022C (zh) 2010-02-10
TW200632528A (en) 2006-09-16
US7515815B2 (en) 2009-04-07
US20060115256A1 (en) 2006-06-01
GB2420865A (en) 2006-06-07
GB2420865B (en) 2007-10-10
CN1782848A (zh) 2006-06-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374330B (en) Imaging device
TWI377434B (en) Imaging device
US7630618B2 (en) Imaging device having an optical image stabilizer
KR100990893B1 (ko) 플렉시블 인쇄 배선 기판을 가진 촬상 장치
KR100950896B1 (ko) 이미지 센서용 각도 조정 장치를 가진 촬상 장치
TWI387841B (zh) 光學影像穩定器
JP4154223B2 (ja) レンズ装置及び撮像装置
TWI378316B (en) Lens barrel
US7450832B2 (en) Imaging device having an optical image stabilizer
TWI383242B (zh) 光學影像穩定器
US20050225646A1 (en) Camera incorporating a lens barrel
TW200938944A (en) Imaging device
JPH07159829A (ja) 沈胴式ズームカメラ
US7574121B2 (en) Imaging device having an optical image stabilizer
TWI383186B (zh) 鏡頭筒
JP3793985B2 (ja) レンズ装置
JP4772520B2 (ja) 像振れ補正装置
JP2007163841A (ja) レンズ鏡胴及び撮像装置並びにレンズ位置調整方法
JP2001242368A (ja) レンズ装置
JP3557639B2 (ja) 沈胴式ズームカメラ、及びこれに用いられる鏡筒装置
JP3820082B2 (ja) レンズ連動機構
JP4628224B2 (ja) 像振れ補正装置
JP2011191379A (ja) レンズ鏡筒及びそれを有する光学機器
JP2007206155A (ja) レンズ鏡胴及び撮像装置
JP2013092549A (ja) レンズ鏡筒および光学機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