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354822B - Liquid crystal display of ocb or va mode - Google Patents

Liquid crystal display of ocb or va mode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354822B
TWI354822B TW092135110A TW92135110A TWI354822B TW I354822 B TWI354822 B TW I354822B TW 092135110 A TW092135110 A TW 092135110A TW 92135110 A TW92135110 A TW 92135110A TW I354822 B TWI354822 B TW I354822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iquid crystal
film
protective film
cellulose acetate
transparent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09213511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0500690A (en
Inventor
Yoji Ito
Original Assignee
Fujifilm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film Corp filed Critical Fujifilm Corp
Publication of TW20050069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050069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35482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354822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3Birefringent elements, e.g. for optical compensation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528Polariser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3Birefringent elements, e.g. for optical compensation
    • G02F1/133634Birefringent elements, e.g. for optical compensation the refractive index Nz perpendicular to the element surface being different from in-plane refractive indices Nx and Ny, e.g. biaxial or with normal optical axi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7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characterised by the electro-optical or magneto-optical effect, e.g. field-induced phase transition, orientation effect, guest-host interaction or dynamic scattering
    • G02F1/139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characterised by the electro-optical or magneto-optical effect, e.g. field-induced phase transition, orientation effect, guest-host interaction or dynamic scattering based on orientation effects in which the liquid crystal remains transparent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7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characterised by the electro-optical or magneto-optical effect, e.g. field-induced phase transition, orientation effect, guest-host interaction or dynamic scattering
    • G02F1/139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characterised by the electro-optical or magneto-optical effect, e.g. field-induced phase transition, orientation effect, guest-host interaction or dynamic scattering based on orientation effects in which the liquid crystal remains transparent
    • G02F1/139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characterised by the electro-optical or magneto-optical effect, e.g. field-induced phase transition, orientation effect, guest-host interaction or dynamic scattering based on orientation effects in which the liquid crystal remains transparent the birefringence of the liquid crystal being electrically controlled, e.g. ECB-, DAP-, HAN-, PI-LC cell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504Diffusing, scattering, diffracting element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7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characterised by the electro-optical or magneto-optical effect, e.g. field-induced phase transition, orientation effect, guest-host interaction or dynamic scattering
    • G02F1/139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characterised by the electro-optical or magneto-optical effect, e.g. field-induced phase transition, orientation effect, guest-host interaction or dynamic scattering based on orientation effects in which the liquid crystal remains transparent
    • G02F1/139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characterised by the electro-optical or magneto-optical effect, e.g. field-induced phase transition, orientation effect, guest-host interaction or dynamic scattering based on orientation effects in which the liquid crystal remains transparent the birefringence of the liquid crystal being electrically controlled, e.g. ECB-, DAP-, HAN-, PI-LC cells
    • G02F1/1395Optically compensated birefringence [OCB]- cells or PI- cell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2413/00Indexing scheme related to G02F1/13363, i.e. to birefringent elements, e.g. for optical compensation, characterised by the number, position, orientation or value of the compensation plates
    • G02F2413/10Indexing scheme related to G02F1/13363, i.e. to birefringent elements, e.g. for optical compensation, characterised by the number, position, orientation or value of the compensation plates with refractive index ellipsoid inclined, or tilted, relative to the LC-layer surface O plate
    • G02F2413/105Indexing scheme related to G02F1/13363, i.e. to birefringent elements, e.g. for optical compensation, characterised by the number, position, orientation or value of the compensation plates with refractive index ellipsoid inclined, or tilted, relative to the LC-layer surface O plate with varying inclination in thickness direction, e.g. hybrid oriented discotic LC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Polarising Elements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Description

1354822 玖、發明說明: 發明所屬之枝術頜域 本發明係關於使用偏光板之OCB或VA模 示器》 先前技術 液晶顯示器包括偏光板及液晶晶胞。已提 模式之襄晶晶胞,例如,TN模式與STN模式, 使用。在TN與STN模式之液晶顯示器中,通 與液晶晶胞之間提供光學補償片以改良視角及 品質。 美國專利第4,583,825與5,410,422號揭示 示器,其包括OCB (光學補償彎曲)模式之液 中上部中棒狀液晶分子之排列對下部分子之排 反轉(對稱)。由於液晶分子在上部及下部對 此液晶晶胞具有自動光學補償功能。因此,此模 (光學補償彎曲)模式。除了自動光學補償功j 式之液晶顯示器另外具有快速回應之優點。 日本專利臨時公告第2- 1 76625號揭示一種 ,其包括VA (垂直排列)模式之液晶晶胞,其 電壓時棒狀液晶分子本質上垂直地排列(通常 ,及在施加電壓時分子本質上水平地排列。VA 顯示器具有產生具高對比之影像、快速回應、 出現不欲之顏色之優點。
如上所述,相較於廣爲使用之TN與STN 式之液晶顯 議各種顯示 其現正廣爲 常在偏光板 顯示影像之 一種液晶顯 晶晶胞*其 列爲本質上 稱地排列, 式稱爲OCB 拒,OCB模 液晶顯示器 中在未施加 爲黑色時) 模式之液晶 及防止影像 模式之顯示 1354822 器,OCB與VA模式之液晶顯示器在顯示影像具有優良之 特性。儘管如此,在考量CRT顯示器產生之影像時,改良 OCB與VA模式之顯示器仍爲必要的。 在OCB與VA模式、及TN與STN模式之顯示器中, 可使用光學補償片改良顯示之影像。 日本專利臨時公告第09(1997)-197397號(美國專利第 5,805,253號—)及PCT公告第96737抑4號(歐洲專-徐公告 第0,783, 128號)揭示一種裝有含碟狀液晶化合物之光學補 償片之OCB模式液晶顯示器。此光學補償片明顯地改良OCB 模式之液晶顯示器之視角。 日本專利臨時公告第2001-027706號揭示一種裝有含碟 狀液晶化合物之光學補償片之VA模式液晶顯示器。 然而,雖然改良影像品質,提供於液晶晶胞與偏光板 間之光學補償片通常使顯示器變厚。此外,由於光學補償 片增加組成顯示器之元件,此顯示器易因熱變形而漏光。 日本專利臨時公告第11(1 999)-3 1 63 7 8號揭示一種其中 光學補償片與偏光板合一之OCB模式用(或水平排列模式 用)橢圓形偏光板。詳言之,此光學補償片包括透明撐體 及提供於其上、由碟狀液晶化合物形成之光學各向異性層 ,而且亦作爲偏光板之透明保護膜。如此合一之偏光板改 良顯示之影像而不使顯示器變厚。 然而,即使是合一之偏光板亦難以完全地防止17吋或 更大(近來已製造且使用)之大顯示器熱變形因而不漏光 -6 - 1354822 發明內容 本發明人已硏究及發現,OCB或VA模式之液晶顯示器 之漏光係由以下兩種機構造成。 第一成因爲外部溫度與濕度之變化誘發之變形。在溫 度或濕度改變時’用於光學補償片之聚合物膜膨脹或收縮 。此膨脹或收縮由於膜被固定而受限,因而補償片變形而 H其—光學特。另—二成-因爲-光-學貧償分― 布誘發之變形。內部或相鄰熱源(如背光單位)產生之熱 發生熱分布’其使片熱變形而改變其光學特性。 因此,爲了防止漏光,希望製造較不改變其光學特性 之光學補償片。 在合一偏光板或光學補償片中,通常使用纖維素乙酸 酯膜。然而已發現,具羥基之聚合物(如纖維素乙酸酯) 大受環境條件影響而改變其光學特性。 本發明人已進一步硏究及最終發現,其中光學補償片 與偏光板合一之合一偏光板可藉由以兩片纖維素乙酸酯膜 提供於偏光薄膜之兩側上作爲保護膜,而防止改變其光學 特性因而不漏光。 本發明之目的爲藉依序含由液晶化合物形成之光學各 向異性層、纖維素乙酸酯膜之第一透明保護膜、偏光薄膜 、第二透明保護膜、與光擴散層之偏光板,改良OCB模式 液晶顯示器產生之影像品質。 本發明之另一個目的爲藉依序含由液晶化合物形成之 光學各向異性層、纖維素乙酸酯膜之第—透明保護膜、偏 _ 7 - 1354822 光薄膜、第二透明保護膜、與光擴散層之偏光板,改良VA 模式液晶顯示器產生之影像品質。 本發明之進一步目的爲藉光學各向異性纖維素乙酸酯 或液晶化合物製成之光學各向異性層,改良設計爲產生寬 視角之液晶顯示器之影像品質(特別是將視角放大)。 本發明之另一個目的爲藉具有改良耐久性之偏光板, n供=種m視_角~且防正顯示之影__像因-視角而降低―對比_ 、色調反轉、及改變色度,而不使顯示器變厚之液晶顯示 器。 本發明之目的係藉下述之液晶顯示器(1)至(3 3)完成》 (1) —種OCB模式之液晶顯示器,其依序包括背光 單位、背光側偏光板、OCB模式之液晶晶胞、與觀看側偏 光板,其中觀看側偏光板依序包括由液晶化合物形成之光 學各向異性層、纖維素乙酸酯膜之第一透明保護膜、偏光 薄膜、第二透明保護膜、與光擴散層,該觀看側偏光板係 安置爲使得由液晶化合物形成之光學各向異性層配置於液 晶晶胞側上,其中第一透明保護膜爲具20至70奈米之Re 阻滯値與100至5 00奈米之Rth阻滯値之纖維素乙酸酯膜 ,及其中光擴散層包括透明樹脂與分散於其中之透明細粒 ,該透明樹脂與該透明細粒具有彼此不同之折射率。 (2) 如(1)之液晶顯示器,其中第一透明保護膜爲具10 至70微米之厚度之纖維素乙酸酯膜。 (3) 如(1)之液晶顯示器,其中第一透明保護膜爲包 括具59.0至61.5%之乙酸含量之纖維素乙酸酯之纖維素乙 1354822 酸酯膜。 (4) 如(1 )之液晶顯示器,其中第一透明保護膜爲包 括100重量份之纖維素乙酸酯及0.01至20重量份具至少 兩個芳環之芳族化合物之纖維素乙酸酯膜。 (5) 如(1)之液晶顯示器,其中第二透明保護膜爲具1〇 至70微米之厚度之纖維素乙酸酯膜》
(6) 如α)之液晶顯示器「萁中第二透明保護膜爲包 括具59.0至61.5%之乙酸含量之纖維素乙酸酯之纖維素乙 酸酯膜。 (7) 如(1)之液晶顯示器,其中第二透明保護膜在光 擴散層側上具有平均表面粗度(以每100毫米長度爲0.8 毫米之切斷値測量)爲0.2微米或更小之表面。 (8) 如(1)之液晶顯示器,其中液晶化合物爲碟狀液 晶化合物。
(9) 如(1)之液晶顯示器,其中透明樹脂之折射率與 透明細粒之折射率間之差爲0.02至0.15之範圍。 (1〇) 如(1)之液晶顯示器,其中透明細粒具有具至少 兩個峰之大小分布。 (11) 如(10)之液晶顯示器,其中一個峰在0·5至2.0 微米之範圍及另一個峰在2.0至5.0微米之範圍。 (12) 如(1)之液晶顯示器,其中光擴散層具有4〇%或 更大之霧度。 (13) 如(1)之液晶顯示器,其中在光擴散層上提供具 1.3 5至1.45之折射率之低折射率層》 -9 一 1354822 (14) 如(1 3 )之液晶顯示器,其中低折射率層係藉由以 熱或游離放射線將組成物交聯及硬化而形成,該組成物包 括含氟化合物與無機細粒。 (15) 如(1 3 )之液晶顯示器,其中低折射率層之表面在 450至650奈米之波長顯示2.3%或更小之合倂球形平均反 射。 〇6) 如11)之液―晶顯示―器,其中〇 CTB模式之液晶-晶胞 具有濾色器,及濾色器與觀看側偏光板之光擴散層間之距 離爲0.6毫米或更小。 (17) 如(1)之液晶顯示器,其中OCB模式之液晶晶胞 依序包括背光基材、液晶層、與觀看側基材,其中濾色器 係安置於液晶層與觀看側基材之間,及其中觀看側基材、 觀看側偏光板之光學各向異性層、觀看側偏光板之第一透 明保護膜、觀看側偏光板之偏光薄膜、與觀看側偏光板之 第二透明保護膜之總厚度爲〇 . 6毫米或更小。 (18) —種VA模式之顯示器,其依序包括背光單位、 背光側偏光板、VA模式之液晶晶胞、與觀看側偏光板,其 中觀看側偏光板依序包括纖維素乙酸酯膜之第一透明保護 膜、偏光薄膜、第二透明保護膜、與光擴散層,該觀看側 偏光板係安置爲使得第一透明保護膜配置於液晶晶胞側上 ,其中第一透明保護膜爲具20至70奈米之Re阻滯値與100 至5 00奈米之Rth阻滯値之纖維素乙酸酯膜,及其中光擴 散層包括透明樹脂與分散於其中之透明細粒,該透明樹脂 與該透明細粒具有彼此不同之折射率。 -10- 1354822 (19) 如(18)之液晶顯示器,其中第一透明保護膜爲具 10至70微米之厚度之纖維素乙酸酯膜。 (20) 如(18)之液晶顯示器,其中第一透明保護膜爲包 括具59.0至61.5 %之乙酸含量之纖維素乙酸酯之纖維素乙 酸酯膜。 (21) 如(18)之液晶顯示器,其中第一透明保護膜爲包 m〇〇重量扮之纖維素乙酸酯及0.0 1至2 〇-重量份具-至少 兩個芳環之芳族化合物之纖維素乙酸酯膜。 (22) 如(18)之液晶顯示器,其中第二透明保護膜爲具 10至70微米之厚度之纖維素乙酸酯膜。 (23) 如(18)之液晶顯示器,其中第二透明保護膜爲包 括具59.0至61.5%之乙酸含量之纖維素乙酸酯之纖維素乙 酸酯膜》 (24) 如(18)之液晶顯示器,其中第二透明保護膜在光 擴散層側上具有平均表面粗度(以每1〇〇毫米長度爲〇.8 毫米之切斷値測量)爲0.2微米或更小之表面。 (25) 如(1 8)之液晶顯示器,其中透明樹脂之折射率與 透明細fil之折射率間之差爲0.〇2至0.15之範圍。 (26) 如(丨8)之液晶顯示器,其中透明細粒具有具至少 兩個峰之大小分布。 (27) 如(26)之液晶顯不器,其中一個峰在ο·〗至2.0 微米之範圍及另一個峰在2.0至5.0微米之範圍。 (28) 如(18)之液晶顯示器,其中光擴散層具有40 %或 更大之霧度。 -11- 1354822 (29) 如(18)之液晶顯示器,其中在光擴散層上提供具 1.3 5至1.45之折射率之低折射率層。 (30) 如(29)之液晶顯示器,其中低折射率層係藉由以 熱或游離放射線將組成物交聯及硬化而形成,該組成物包 括含氟化合物與無機細粒。 (3 1) 如(29)之液晶顯示器,其中低折射率層之表面在 _4 _5 0至6 5 0奈米之彼長顯示…2.3 %或更小之合倂球形平-均反 射。 (32) 如(18)之液晶顯示器,其中VA模式之液晶晶胞 具有濾色器,及濾色器與觀看側偏光板之光擴散層間之距 離爲0.6毫米或更小。 (33) 如(18)之液晶顯示器,其中VA模式之液晶晶胞 依序包括背光基材、液晶層、與觀看側基材,其中濾色器 係安置於液晶層與觀看側基材之間,及觀看側基材、觀看 側偏光板之第一透明保護膜、觀看側偏光板之偏光薄膜、 與觀看側偏光板之第二透明保護膜之總厚度爲0.6毫米或 更小。 在本發明中,大小分布之名詞「峰」表示大小分布曲 線中之局部最大値,其可藉由將顆粒依照大小(0.1微米之 單位)分類,而且將大小繪於水平軸及顆粒數量繪於垂直 軸而得。 阻滯値Re係由式(I)定義,及阻滯値Rth係由式(II)定 義: (I) Re = (nx-ny)xd 1354822 (II) Rth={(nx + ny)/2-nz}xd 其中nx爲膜面中沿慢軸之折射率(最大折射率),ny爲膜 面中垂直慢軸之方向之折射率,η z爲沿膜深度之折射率, 及d爲膜厚之奈米値。 實施方式 (液晶顯示器之基本結構) 第1圖爲略—示—地―顯示-具偏光货-之O 模式液晶顯禾器-之結構之剖面圖。 第1圖所示之液晶顯示器包括背光單位(1 )、背光側偏 光板(2)、OCB模式之液晶晶胞(3)、及觀看側偏光板(4)。 背光單位(1)包括光源(1 1)與導光板(12)。用於增加亮度 之擴散板或膜可提供於背光單位(1)與背光側偏光板(2)之間 〇 背光側偏光板(2)包括第二透明保護膜(21)、偏光薄膜(22) 、纖維素乙酸酯膜之第一透明保護膜(23)、定向層(24)、及 由液晶化合物形成之光學各向異性層(2 5 ),其係依此次序 分層。第一透明保護膜(23)可具有光學各向異性。在第1 圖中,定向層(24)中之箭頭表示磨擦方向。在光學各向異 性層(2 5)中,碟狀液晶化合物之分子(251)係以混合排列定 向,其中靠近定向層(24)之液晶分子以小傾斜角排列,而 遠離定向層(24)者以大傾斜角排列。 OCB模式之液晶晶胞(3)包括下玻璃基材(31)、下透明 導電性薄膜(32)、下定向層(33)、液晶層(3 4)、上定向層(35) 、上透明導電性薄膜(36)、濾色器(37)、及上玻璃基材(38) 1354822 ’其係依此次序分層。在第1圖中,定向層中之箭頭(33, 35) 表示磨擦方向。在液晶層(34)中,棒狀液晶化合物之分子(341) 係以彎曲排列定向,其中上與下分子爲對稱地排列。濾色 器(37)之各部份中包括藍色部份(371)、綠色部份(372)、紅 色部份(3 73)、與黑色基質(374)« 觀看側偏光板(4)包括由液晶化合物形成之光學各向異 性層^ ( 41-厂、定响層-(-4了厂、纖 乙—酸ST膜之第—一透-明-贫護· (43)、偏光薄膜(44) '第二透明保護膜(45)、及光擴散層(46) ,其係依此次序分層。在光學各向異性層(41)中,碟狀液 晶化合物之分子(4 1 1 )係以混合排列定向,其中靠近定向層 (42)之液晶分子以小傾斜角排列,而遠離定向層(42)者以大 傾斜角排列。在第1圖中,定向層(42)中之箭頭表示磨擦 方向。第一透明保護膜(43)具有光學各向異性,及第二透 明保護膜(45)可具有光學各向同性。光擴散層(46)包括透明 樹脂、分散於其中之第一透明細粒(46 1)與第二透明細粒(462) 。第一與第二透明細粒較佳爲具有不同之折射率及不同之 大小(即,總大小分布曲線較佳爲具有兩個峰)。其可爲 同類顆粒(其可具有相同之折射率)但具有不同之大小, 或者其可具有幾乎相同之大小(即,大小分布曲線無需具 有明確地分離之峰)但具有不同之折射率。亦可使用僅一 種顆粒。在光擴散層(|4 6)上可提供低折射率層。 濾色器(37)與光W散層(46)間之距離(第1圖之dl)較 佳爲0 · 6毫米或更小。 第2圖爲略示地顯示具偏光板之VA模式液晶顯示器之 一 1 4 一 1354822 結構之剖面圖。 第2圖所示之液晶顯示器包括背光單位(1 )、背光側偏 光板(2)、VA模式之液晶晶胞(3)、及觀看側偏光板(4)。 背光單位(1)包括光源(1 1)與導光板(12)。用於增加亮度 之擴散板及/或膜可提供於背光單位(1)與背光側偏光板(2) 之間。 背光側偏光板(2)包括第二透明保護膜(2 1 )、偏光薄膜( 22) 、及纖維素乙酸酯膜之第一透明保護膜(23),其係依此次 序分層。第一透明保護膜(2 3)可具有光學各向異性。 VA模式之液晶晶胞(3)包括下玻璃基材(3 1)、下透明導 電性薄膜(32)、下定向層(33)、液晶層(34)、上定向層(35) 、上透明導電性薄膜(36)、濾色器(37)、及上玻璃基材(38) ,其係依此次序分層。在第2圖中,定向層中之箭頭(33, 35) 表示磨擦方向。在液晶層(34)中,棒狀液晶化合物之分子(341) 係定向使得上與下分子爲對稱地排列,及中央部份爲本質 上垂直地排列》濾色器(37)之各部份中包括藍色部份(371) 、綠色部份(372)、紅色部份(373)、與黑色基質(374)。 觀看側偏光板(4)包括纖維素乙酸酯膜之第一透明保護 膜(4 3)、偏光薄膜(4 4)、第二透明保護膜(4 5)、及光擴散層(4 6) ’其係依此次序分層。第一透明保護膜(43)具有光學各向 異性,及第二透明保護膜(45)可具有光學各向同性。光擴 散層(46)包括透明樹脂、分散於其中之第一透明細粒(461) 與第二透明細粒(462)。第一與第二透明細粒較佳爲具有不 同之折射率及不同之大小(即,總大小分布曲線較佳爲具 -15- 1354822 有兩個峰)。其可爲同類顆粒(其可具有相同之折射率) 但具有不同之大小,或者其可具有幾乎相同之大小(即, 大小分布曲線無需具有明確地分離之峰)但具有不同之折 射率。亦可使用僅一種顆粒。在光擴散層(4 6)上可提供低 折射率層。 濾色器(3 7)與光擴散層(46)間之距離(第2圖之d2 )較 佳爲076毫米或更小》 — (纖維素乙酸酯膜) 在本發明中,較佳爲使用兩種纖維素乙酸酯膜作爲偏 光板之兩個(第一與第二)透明保護膜。 纖維素乙酸酯較佳爲具有59.0至61.5%範圍之乙酸含 量。名詞「乙酸含量」表示每莫耳單位重量之纖維素之組 合乙酸量。乙酸含量可依照ASTM: D-817-91 (纖維素乙酸 酯之測試)測定。 纖維素乙酸酯具有較佳爲250或更高,較佳爲290或 更高之黏度平均聚合程度(DP)。 此外,亦較佳爲纖維素乙酸酯具有窄分子量分布Mm/Mn (Mm與Μη各爲重量及數量平均分子量),其係藉凝膠穿 透層析術測定。Mm/Mn値較佳爲1.00至1.70之範圍,更 佳爲1.30至1.65之範圍,最佳爲1.40至1.60之範圍。 在製備纖維素乙酸酯時,在纖維素單位之2-、3-與6-位置之羥基通常爲不相同地取代,而且在位置之取代程 度易爲相當小。然而,在用於本發明之纖維素乙酸酯中, 在6-位置之取代程度較佳爲不小於2-與3-位置者。 一 1 6 - 1354822 以2·、3-與6-位置之總取代程度計,在6-位置之羥基 係以較佳爲3 2 %或更高’更佳爲3 3 %或更高,最佳爲3 4 % 或更高之量取代。此外,在6-位置之取代程度較佳爲0.88 或更高》 用於本發明之纖維素乙酸酯膜可依照日本專利臨時公 告第1 1 ( 1 999)-5 8 5 1號所述之方法(合成例1至3 )由纖維 素乙酸酯製成。 — — … 此纖維素乙酸酯膜具有較佳爲10至70微米,更佳爲20 至70微米,最佳爲2〇至60微米之厚度。此纖維素乙酸酯 膜具有較佳爲3,000 MPa或更小之範圍,更佳爲2,500 MPa 或更小之範圍之彈性模數。此膜亦較佳爲具有3 Ox 1 〇V平方 公分/% RH或更小之水分膨脹係數。水分膨脹係數更佳爲 15xl0·5/平方公分/%RH或更小,最佳爲ΙΟχΙΟ·5/平方公分 /%RH或更小。水分膨脹係數表示在固定溫度下相對濕度增 加時,膜樣品膨脹多長。此膜較佳爲雙軸地拉伸使得聚合 物分子可在平面中排列,因而可有效地降低溫度與濕度變 化誘發之變形。 此纖維素乙酸酯膜具有較佳爲0.2微米或更小,更佳爲 〇· 16微米或更小,最佳爲0.14微米或更小之表面粗度(Ra) 。控制第二透明保護膜之光擴散層側表面之表面粗度(Ra) 特別有效。在製備纖維素乙酸酯膜時,通常易於橫向地發 生相當細小之皺褶。因此,表面粗度係沿橫向方向在隨機 位置測量,以估計每1 〇〇毫米之粗度。切斷値設爲0.8毫 米。 -17- 1354822 此纖維素乙酸酯膜較佳爲依照溶劑鑄製法製備。在溶 劑鑄製法中,使用其中纖維素乙酸酯溶於有機溶劑之溶液 (塗液)。 此有機溶劑較佳爲含選自具2至12個碳原子之醚、具 3至12個碳原子之酮、具2至12個碳原子之酯、及具1至 6個碳原子之鹵化烴之溶劑。 醚、酮或-贈可具—有環—形結―構具二-或更方種醚-、爾-或-酯官能基(-0-、-C0-或-C00-)之化合物亦可作爲溶劑。 此有機溶劑可具有其他之官能基,如醇系羥基。 醚之實例包括二異丙醚、二甲氧基甲烷、二甲氧基乙 院、1,4_ —噚院、I,3·二嘻院、四氫咲喃、甲氧苯、與苯基 乙基醚。 酮之貫例包括丙酮、甲乙酮、二乙酮、二異丁酮、環 己酮、與甲基環己酮。 酯之實例包括甲酸乙酯、甲酸丙酯、甲酸戊酯、乙酸 甲酯、乙酸乙酯、與乙酸戊酯。 具二或更多種官能基之化合物之實例包括乙酸2_乙氧 基乙酯、2 -甲氧基乙醇、與2 -丁氧基乙醇。 齒化煙較佳爲具有一或兩個碳原子,更佳爲一個碳原 子。鹵素較佳爲氯。鹵化烴中之鹵素係經鹵素以較佳爲Μ 至75莫耳% ’更佳爲30至70莫耳%,進—步較佳爲35至 65莫耳❶/。’最佳爲40¾ 60莫耳%之量取代。典型鹵化烴爲 二氯甲烷。 二或更多種溶劑可組合而混合使用。 -18- 1354822 纖維素乙酸酯溶液可以一般方式製備。名詞「一般方 式」表示此製備係在o°c或更高(室溫或高溫)之溫度進行 。纖維素乙酸酯溶液(塗液)可藉一般溶劑鑄製法之常用 設備經常用方法製備。在一般製程中,較佳爲使用鹵化烴 (特別是二氯甲烷)作爲溶劑。 溶液中之纖維素乙酸酯量較佳爲1〇至40重量%之範圍 ’更佳爲1 0至3 0重量—%之範菌。下述之添如劑可視情況地 加入有機(主)溶劑。 纖維素乙酸酯及有機溶劑係在室溫(〇至401)混合及 攪拌而製備溶液。爲了製備高濃度溶劑,此製備可在高壓 下於高溫進行。在此情形,將纖維素乙酸酯與有機溶劑置 於抗壓容器中。在將容器密封後,在高溫於增壓下將混合 物攪拌。控制溫度使得其在大氣壓力高於溶劑沸點,但使 得溶劑不沸騰。此溫度通常爲4 〇。(:或更高之範圍,較佳爲 60至2 0 0 °C之範圍,更佳爲80至1 lot;之範圍。 在置於容器中之前’可事先混合溶液之成分。其亦可 --加入容器中。容器必須裝有攪拌器。如氮氣之非活性 氣體可裝於容器中以增加內壓。或者,可將容器加熱以提 高蒸氣壓使得可增加內壓。在將容器密封後,各成分可在 高壓下加入。 容器較佳爲由外部加熱。例如,較佳爲使用外套加熱 器。或者’可使以置於容器外部之板加熱器加熱之液體流 經圍繞容器之管線而將全部容器加熱》 混合物較佳爲以提供於容器中之推進器混合器攪拌》 -19- 1354822 推進器之翼較佳爲具有到達容器內壁之長度。此外,在翼 之尖端提供刮除裝置,以將附著於內壁上之液體刮除及更 新。 在容器中可提供各種表計,如壓力表與溫度計。成分 溶於容器中之溶劑中。可將如此製備之摻雜物冷卻然後自 容器取出,或可取出然後以熱交換器冷卻。 一此溶液可依照冷卻溶解法製備,其可將纖維素乙酸酯 溶於藉習知製程無法溶解纖維素乙酸酯之有機溶劑中。此 外,依照此方法,纖維素乙酸酯可快速地及均勻地溶於藉 習知製程可溶解纖維素乙酸酯之有機溶劑中。 在冷卻溶解法之製程中,首先在室溫將纖維素乙酸酯 逐漸地攪拌加入有機溶劑中。 混合物中之纖維素乙酸酯量較佳爲1 〇至40重量%之範 圍,更佳爲1 〇至30重量%之範圍。各種後述之添加劑可加 入混合物中。 將製備之混合物冷卻至-100至-10 °C(較佳爲-80至-10 °C,更佳爲-5 〇至-2 0 °c ’最佳爲· 5 0至-3 0 °c )之溫度。例如 ,冷卻步驟可以乾冰-甲醇浴(-75 °C )或以冷卻乙二醇溶液 (_30至-2 0°C )進行。經由此冷卻步驟,將混合物固化。 冷卻速率較佳爲4°C/分鐘或更高,更佳爲8°C/分鐘或更 高,而且最佳爲12 °C/分鐘或更高°冷卻速率較佳爲儘量快 速。然而,冷卻速率之理論上限爲每秒1 0,0 0 0 °c ’技術上 限爲每秒1,0 G 0 °c ’及實務上限爲每秒1 0 0 °C。冷卻速率表 示完成冷卻步驟所花之時間之冷卻1步驟溫度變化。溫度變 -20- 1354822 化表示冷卻步驟開始之溫度與冷卻步驟完成之溫度間之差 然後將冷卻之混合物加溫至〇至20 〇°C(較佳爲0至150 °C,更佳爲〇至120°C,最佳爲0至50°C )之溫度。經由此 加溫步驟,纖維素乙酸酯溶於有機溶劑。對於加溫,混合 物可在室溫靜置或可在溫浴中加熱。 加溫速率爲分鐘或更高,更佳爲8X/分鐘或更髙,-而且最佳爲12°C/分鐘或更高。加溫速率較佳爲儘量快速。 然而,加溫速率之理論上限爲每秒l〇,〇〇〇°c,技術上限爲 f 每秒1,000°C,及實務上限爲每秒100°C。加溫速率表示完 成加溫步驟所花之時間之加溫步驟溫度變化。溫度變化表 示加溫步驟開始之溫度與加溫步驟完成之溫度間之差。 如此可製備均勻溶液。如果纖維素乙酸酯未充分地溶 解,則可重複冷卻及加溫步驟。其可以肉眼觀察纖維素乙 酸酯是否充分地溶解。
在冷卻溶解法之製程中,較佳爲使用密封容器以防止 水污染,其可能在冷卻步驟因露凝而造成。此外,混合物 可在低壓下冷卻使得完成冷卻步驟所花之時間縮短,因此 較佳爲使用抗壓容器進行低壓下之步驟。 依照差式掃描熱度計測量(D S C),藉由經冷卻溶解法將 纖維素乙酸酯(乙酸含量:60.9%,黏度平均聚合程度:299 )溶於乙酸甲酯中而製備之20重量%溶液在約33 t具有凝 膠與溶膠間之假相轉移點。低於此溫度,溶液爲均勻凝膠 之形式。因此,必須將溶液保持在高於假相轉移點之溫度 -2 1- 1354822 ,較佳爲比假凝膠相轉移點高約10°c之溫度。假相轉移點 視各種條件而定,如有機溶劑、乙酸含量、黏度平均聚合 程度、及纖維素乙酸酯濃度。 纖維素乙酸酯膜係由依照溶劑鑄製法製備之纖維素乙 酸酯溶液(塗液)形成。 此摻雜物係在滾筒或帶上鑄製,而且將溶液蒸發而形 成膜。此慘_雜物之固體含量—較佳爲控制於183 3 5%之範圍 。滾筒或帶之表面較佳爲事先拋光成鏡面。此鑄製法之鑄 製及乾燥步驟敘述於美國專利第2,336,310、2,367,603、 2,492,078 、 2,492,977 、 2,492,978 、 2,607,704 、 2,739,069 、2,739,070號、英國專利第640,731、736,892號、日本專 利公告第45(1970)-4554、49(1974)-5614號、曰本專利臨 時公告第 60(1985)-176834 、 60(1985)-203430 ' 與 62( 1 9 8 7)- 1 1 5 03 5 號。 滾筒或帶之表面溫度較佳爲1 0 °C或更低。在鑄製於滾 筒或帶上後’將摻雜物吹風2秒或更久以乾燥。然後剝除 形成之膜,及以溫度由1〇〇。(:連續地變成160 °C之熱風吹風 以將殘留之溶劑蒸發。此步驟敘述於日本專利臨時公告第 5 ( 1 993 )- 1 7 844號。此步驟可縮短完成冷卻至剝除之步驟所 花之時間。爲了實行此步驟,鑄製之摻雜物必須在滚筒或 帶之表面溫度膠凝。 可共同地鑄製二或更多種纖維素乙酸酯溶液(塗液) 而形成二或更多層。例如,將二或更多個出口沿撐體之行 進方向間隔配置,及鑄製來自各出口之各纖維素乙酸酯溶 -22- 1354822 液而形成分層膜(日本專利臨時公告第61(1986)-158414、 1 (1 989)- 1224 19、與 1 1 ( 1 999)- 1 9828 5 號)。或者,可鑄製 來自兩個出口之纖維素乙酸酯溶液而形成膜(日本專利公 告第60( 1 985)-27562號、日本專利臨時公告第6 1 ( 1 986)-94724、61(1986)-947245、61(1986)-104813、61(1986)-158413 、與6( 1 994)-1 34933號)。此外,高黏性纖維素乙酸酯溶 ''液"之流動可以其m之-流-動包菌-ϊτ形-成分-層-流菌而i 可同時擠壓分層流動中之高-與低-黏性溶液而製造膜(曰 本專利臨時公告第56(1981)-162617號)。 此外,曰本專利公告第44(1969)-20235號揭示另一種 膜製備。在揭示之製程中,在撐體上鑄製來自一個出口之 纖維素乙酸酯溶液而形成膜。在自撐體剝除後,將形成之 薄膜顛倒且再度置於撐體上。在如此出現之表面(已接觸 撐體)上鑄製來自另一個出口之另一種纖維素乙酸酯溶液 而形成膜。 多種纖維素乙酸酯溶液可彼此相同或不同。各纖維素 乙酸酯層之功能可由自各出口擠壓之各對應溶液產生。 形成其他功能層(例如,黏著層、染料層、抗靜電層 、防暈層、UV吸收層、偏光層)之塗料溶液可同時隨纖維 素乙酸酯溶液擠壓。 在習知單層製法中’必須擠壓具有高濃度及高黏度之 纖維素乙酸酯溶液使得所得膜可具有目標之厚度。在此情 开夕’纖維素乙酸酯ί谷液經常不穩定’使固體內容物沈積而 造成困擾及損害平面表面。爲了避免此問題,將多種濃縮 -23- 1354822 纖維素乙酸酯溶液同時自出口擠壓至撐體上。如此製備之 厚膜具有優良之平面表面。此外,由於使用濃縮溶液,此 膜易於乾燥而改良生產力(特別是製造速度)。 在纖維素乙酸酯溶液中,可加入塑性劑以強化所得膜 之機械強度或縮短乾燥時間。塑性劑爲,例如,磷酸酯或 羧酸酯。磷酸酯之實例包括磷酸三苯酯(TPP)與磷酸酯三甲 苯氧酯(TCP)。羧酸酯之典型實例^爲酸酯與檸檬酸酯》 酸酯之實例包括 酸二甲酯(DMP)、 酸二乙酯(DEP)、 酸二丁酯(DBP)、 酸二辛酯(DOP)、 酸二苯酯(DPP)、與 酸二乙基己酯(DEHP)。檸檬酸酯之實例包括鄰乙醯基檸 檬酸三乙酯(OACTE)與鄰乙醯基檸檬酸三丁酯(OACTB)。此 外,可使用油酸丁酯、蓖麻油酸甲基乙醯酯、癸二酸二丁 酯、與各種偏苯三甲酸酯。磷酸酯(DMP、DEP' DBP、DOP 、DPP、DEHP)塑性劑較佳。特佳爲DEP與DPP。 以纖維素酯之量計,塑性劑之含量較佳爲〇. 1至25重 量%之範圍,更佳爲1至20重量%之範圍,而且最佳爲3 至1 5重量%之範圍。 此外,可將退化抑制劑(例如,氧化抑制劑、過氧化 物分解劑、自由基抑制劑、金屬鈍化劑、氧淸除劑、胺) 加入纖維素乙酸酯膜。退化抑制劑敘述於日本專利臨時公 告第 3( 1 99 1 )-1 9920 1 ' 5 ( 1 99 3)- 1 907 073 ' 5( 1 993)- 1 94789 ' 5( 1 993)-27 1 471、與 6(1 994)-1 07854 號。以摻雜劑之量計 ,退化抑制劑之含量較佳爲〇 · 〇 1至1重量%之範圍’更佳 爲0 · 0 1至0.2重量%之範圍。如果此含量低於0 · 0 1重量% -24- 1354822 ,則退化抑制劑產生極小之作用。如果其超過1重量%,則 此抑制劑經常滴出(流出)而出現膜表面上。特佳之退化 抑制劑爲丁基化羥基苯(BHT)與三%胺(TBA)。 作爲第一透明保護膜之纖維素乙酸酯膜具有光學各向 異性。至於第二保護膜,可使用光學各向同性纖維素乙酸 酯膜。 一二或更多層光學各向異性纖維素乙酸酯膜可甩·於液晶 顯示器。例如,除了本發明之偏光板(觀看側偏光板), 光學各向異性纖維素乙酸酯膜可用於背光側偏光板。 以上之「作爲第一透明保護膜之纖維素乙酸酯膜具有 光學各向異性」表示此膜具有各爲20至70奈米與1〇〇至500 奈米範圍之Re與Rth阻滯値。 在兩層光學各向異性纖維素乙酸酯膜用於液晶顯示器 之情形,一層膜較佳爲具有各爲20至70奈米與100至250 奈米範圍之Re與Rth阻滯値。 另一方面,在一層光學各向異性纖維素乙酸酯膜用於 顯示器之情形,其較佳爲具有各爲40至150奈米與200至 5 00奈米範圍之Re與Rth阻滯値。 纖維素乙酸酯膜之雙折射率(Δη: nx-ny)較佳爲0.001 至0.002之範圍,及沿膜厚度{(nX + ny)/2-nz}較佳爲0.001 至0.04之範圍。 光學各向異性纖維素乙酸酯膜係藉由加入阻滯增加劑 及/或藉由調整製造條件(特別是拉伸條件)而控制其光學 各向異性製備。 1354822 此阻滞增加劑較佳爲具至少兩個芳環之芳族化合物。 以1 00重量份之纖維素乙酸酯計,此阻滯增加劑係以較佳 爲0.01至20重量份,更佳爲0.05至15重量份,最佳爲01 至10重量份之量使用。二或更多種芳族化合物可組合使用 〇 芳族化合物中之芳環可爲芳族烴環或芳族雜環。此阻 滯增加劑之分子量較爲3 0 0至8 0 0之範圍。 阻滯增加劑敘述於日本專利臨時公告第2000-1 U914、 2000-275434' 2001-166144號、及 PCT 公告第 00/02619 號 〇 在藉拉伸控制阻滯之情形,拉伸比例較佳爲3至1 00% 之範圍。 拉伸可藉張力機進行。在拉伸製程中,將鑄製形成之 膜剝除且立即以張力機拉伸以控制阻滯。在拉伸後期,較 佳爲將膜保持接近玻璃轉移溫度且窄化以與剝除速度均衡 ,使得慢軸角度之標準差小。 膜可在輥間縱向地拉伸。在此情形,如果輥間之距離 變寬,則慢軸之標準差降低。 纖維素乙酸酯膜較佳爲接受表面處理。表面處理之實 例包括電暈放電處理、輝光放電處理、火焰處理、酸處理 '鹼處理、及紫外線(UV)處理。 此外,爲了代替或除了表面處理,亦可提供底塗層( 敘述於日本專利臨時公告第7 ( 1 995 )-3 3 3 43 3號)。 表面處理較佳爲在高於膜之Tg (玻璃轉移溫度)之溫 - 2 6 - 1354822 度進行,以改良膜之平面表面。其不高於150°C。 接受表面處理之膜之表面能量較佳爲小於55毫牛頓/米 ,更佳爲60至75毫牛頓/米之範圍。 表面能量可藉接觸角法、濕加熱法、或吸附法測量。 這些方法敘述於”The basic theory and application of wetting (以日文撰寫)”,Realize Co.,Ltd.出版,1981接觸角 _一 一法東隹在—此— 法—中—τ |兩良有―已缸衷面—能—量—之1容液滴在-膜上。測量各滴之接觸角,及由測量之接觸角計算膜之表 面能量。接觸角定義爲膜表面與滴表面在交叉點之正切間 之角度(包括滴)。 纖維素乙酸酯膜較佳爲接受酸或鹼(即皂化)處理, 以強化對偏光板之黏附性。 特佳爲實行鹼處理。 至於鹼處理,較佳爲循環地進行將膜表面浸於鹼溶液 中,以酸溶液中和,以水淸洗,及乾燥之步驟。 鹼溶液之實例包括K0 Η與NaOH之水溶液。羥離子之 當量濃度較佳爲0.1至3.0 N之範圍,更佳爲0.5至2.0 N 之範圍。溶液溫度較佳爲室溫至9 0°C之範圍,更佳爲40至 70°C之範圍。 考量生產力,可將鹼溶液塗佈於膜表面上而非浸漬。 在此情形,在塗佈鹼溶液以將膜表面皂化後,以水淸洗膜 以去除溶液。至於塗料溶液之溶劑,考量潤濕力,醇(例 如,異丙醇、正丁醇、甲醇、乙醇)較佳。可加入溶解鹼 之助劑(例如,水、丙二醇、乙二醇)。 -27- 1354822 偏光板之生產力受作爲透明保護膜之纖維素乙酸酯膜 之水分滲透力影響。偏光薄膜與保護膜通常以水性黏著劑 層壓,其隨黏著劑溶劑擴散至保護膜中而逐漸乾燥。如果 膜具有高水分滲透力,則溶劑快速地乾燥使得生產力改良 。然而’如果滲透力太高,則空氣中之水分進入偏光薄膜 中’而在某些條件下(例如,在潮濕條件下)使用液晶顯 示器時損害偏光力。— — 纖維素乙酸酯膜之水分滲透力較佳爲100至1,000克/ 平方米·24小時’更佳爲300至700克/平方米.24小時之範 圍。 (光擴散層) 如第1與2圖所示,光擴散層較佳爲包括透明樹脂與 分散於其中之兩種透明細粒。例如,使用交聯聚苯乙烯顆 粒(平均粒度:3 · 6微米,折射率:1.6 1 )作爲第一透明細 粒,及使用矽石細粒(平均粒度:1 .0微米,折射率:1 .5 1 )作爲第二透明細粒。 層之光擴散功能係因透明樹脂與力粒間之折射率差而 產生。折射率差較佳爲0.02至0.15,更佳爲0.03至0.13 ,最佳爲0.04至0.10之範圍。 第一細粒(相對大顆粒)較佳爲具有其中峰(型)位 於2.5至5.0微米範圍之大小分布。第二顆粒(相對小顆粒 )較佳爲具有其中峰(型)位於〇.5至2.0微米範圍之大小 分布。顆粒之較佳大小分布可易於藉由混合兩種具不同型 度之顆粒而得。 1354822 第二透明細粒(相對小顆粒)有助於光散 分布。爲了改良影像品質(以改良向下視角) 擴散某些程度爲必要的。事實上,擴散越多光 越大。然而,爲了使前方見到之影像具有足以 像品質之亮度,使透光度儘量高爲必要的。如 之型位於〇 . 5微米或更大,則降低向後散射之 亮度i另一方面’飞卩果型在2.0微米或更小, 足以改良視角。在第二透明細粒之大小分布中 爲位於0.6至1.8微米之範圍,最佳爲〇.7至】 圍。 第一透明紐粒(相對大顆粒)有助於最適 爲了改良影像品質,散射顯示螢幕表面上之入 止螢幕反射周圍景象亦爲重要的。因此,控制 大小分布使得此型可位於2.0至5.0微米。 .表面具有之霧度越小,則影像模糊越爲降 示器產生越明確之影像。然而,如果霧度太低 面反射周圍景象,而且在螢幕上觀察到其他之 爍)。相反地,如果霧度太高,則顯示影像白 表面上之霧度(hs)較佳爲〇·5至30之範圍,更 之範圍,最佳爲7至15之範圍。 爲了控制表面上之霧度,較佳爲藉第一透 對大顆粒)將樹脂層表面適當地粗化。霧度可 7105 藉測量設備(HR-100, Murakami Shiki Kenkyujo Co·,Ltd.)測定。 射之最適角 ,將入射光 則視角改良 確保較佳影 果大小分布 光量以保持 則光散射而 ,此型更佳 [.6微米之範 表面散射。 射光因而防 第一細粒之 低,因而顯 ,則螢幕表 眩光點(閃 化。因此, 佳爲7至5 0 明細粒(相 依照JIS-K-sai Gij utsu- -29- 1354822 如果第一顆粒之大小爲2 · 〇微米或更小,則粗度太小使 螢幕表面無法散射光而不足以防止周圍景象之反射。如果 此大小爲0.5微米或更大,則表面具有足以防止周圍景象 反射之表面,但是顯示之影像明顯地白化而損害影像品質 。因此,在第一透明細粒之大小分布中,此型較佳爲位於2.2 至4.7微米之範圍,更佳爲2.4至4.5微米之範圍》 —如上所述,關於細粒之—大小,型度比平均(平-均値)- 大小更爲重要。在本說明書中,名詞「型度」表示在將顆 粒依照大小(按0.1微米)時最多數量之顆粒所屬之大小 f 。在以下(及實例),細粒之「大小」表示型度。 此表面具有較佳爲1.2微米或更小,更佳爲0.8微米或 更小,最佳爲0.5微米或更小之平均表面粗度(Ra)。 光擴散層之霧度,特別是內霧度(其主要助於穿透光 之擴散),與視角之改良密切地相關。
提供於偏光板觀看側表面上之光擴散層使自背光發射 之光擴散,因而改良視角特性。如果光過度擴散,則向後 散射之光量增加,因而前方見到之影像亮度降低。此外, 影像之鮮明度亦受損。因此,內霧度較佳爲3 0至8 0 %,更 佳爲3 5至7 0 %,最佳爲4 0至6 0 %之範圍。 有一些提高內霧度之方法。例如,可增加具〇·5至1.5 微米大小之顆粒之含量,或可將層增厚。使用具較大折射 率之顆粒亦爲有效的。 除了內霧度,較佳爲控制表面粗度而得到可淸楚地見 到顯示影像之適當表面霧化。內及表面霧化共同地產生較 -30- 1354822 佳爲4〇至90 %之範圍’更佳爲45至80 %之範圍,最佳爲50 至7 0 %之範圍之總霧度。 至於透明細粒,塑膠球粒較佳。塑膠球粒較佳爲由具 高透明度之材料製成,而且此材料與透明樹脂間之折射率 差較佳爲在上述範圍內。 球粒用材料之實例包括丙烯酸-苯乙烯共聚物(折射率 :1 · 5 5 7 、三聚氰胺樹脂(折射率:· 1 · 5 7 )交聯丙烯酸樹 脂(折射率:丨.49 )、聚碳酸酯(折射率:1.57 )、聚苯乙 烯(折射率:1 .60 )、交聯聚苯乙烯樹脂(折射率:1.61 ) 、及聚氯乙烯(折射率:1.60)。 至於透明顆粒’可使用無機細粒。無機細粒之實例包 括矽石球粒(折射率:1.44 )及氧化鋁球粒(折射率:1.63 )。 透明細粒之量較佳爲每1 0 0重量份透明樹脂爲5至3 0 重量份之範圍。 此細粒易在樹脂組成物(透明樹脂)中沈降。爲了防 止之,可加入無機塡料(例如,矽石)。然而,無機塡料 經常損害層之透明性。因此,爲了不降低透明性,以透明 樹脂之量計,由具0.5微米或更小之大小之粒組成之無機 塡料較佳爲以少於0.1重量%之量使用。 至於用於光擴散層之透明樹脂,較佳爲使用以紫外線 或電子束硬化之樹脂。亦可使用熱固性樹脂。此樹脂可含· 熱塑性樹脂及溶劑。 此透明樹脂具有較佳爲1.50至2.00,更佳爲1.57至1.9〇 -31- 1354822 ,最佳爲1.64至1.80之折射率。 此透明樹脂較佳爲包括具飽和烴或多醚主鏈之聚合物 黏合劑。主鏈更佳爲烴,及聚合物較佳爲交聯。具飽和烴 主鏈之聚合物較佳爲經聚合反應由乙烯不飽和單體製備。 爲了製備交聯聚合物,較佳爲使用具二或更多種乙烯不飽 和基之單體。具二或更多種乙烯不飽和基之單體之實例包 括多羥基度與_(甲基)丙烯酸之酯厂例如,乙二醇二飞甲 基)丙烯酸酯、1,4-二氯己烷二丙烯酸酯、異戊四醇四(甲 基)丙烯酸酯、異戊四醇三(甲基)丙烯酸酯、三羥甲基 丙烷三(甲基)丙烯酸酯、三羥甲基乙烷三(甲基)丙烯 酸酯' 二異戊四醇四(甲基)丙烯酸酯、二異戊四醇五( 甲基)丙烯酸酯、二異戊四醇六(甲基)丙烯酸酯、1,3,5-環己烷三醇三甲基丙烯酸酯、聚胺甲酸酯聚丙烯酸酯、聚 酯聚丙烯酸酯)、乙烯基苯與其衍生物(例如,1,4-二乙烯 基苯、4-乙烯基苯甲酸-2_丙烯醯基醚-酯、l,4-二乙烯基環 己酮)、乙烯基亞楓(例如,二乙烯基亞碾)、丙烯醯胺 (例如’亞甲基貳丙烯醯胺)、與甲基丙烯醯胺。就層之 硬度及抗刮性而言,具五或更多個官能基之丙烯酸酯較佳 。二異戊四醇五丙烯酸酯與二異戊四醇六丙烯酸酯之混合 物爲市售且特隹地使用。 這些具乙烯不飽和基之單體與各種聚合引發劑及添加 劑溶於溶劑中。將如此製備之溶液(塗料溶液)塗佈於撐 體上’乾燥,及藉游離放射線或熱聚合而硬化。 爲了代替或除了具二或更多種乙烯不飽和基之單體, -32- 1354822 可將父聯基引入欲交聯之黏合劑中。交聯基之實例包括異 氰酸基、環氧基、吖啶基 '噚唑啉基、醛基、羰基、肼基 、殘基 '羥甲基、及活性亞甲基β此外,此交聯結構亦可 藉如乙烯基磺酸、酸酐、氰基丙烯酸酯衍生物、三聚氰胺 、醒化經甲基、酯、胺甲酸酯、及金屬烷氧化物(如四甲 氧基矽烷)之單體得到。此外,此黏合劑可因某些單體( 如嵌段異氰酸基)之分解而交聯。至於交聯基,不僅-立即 誘發交聯反應之基’亦可使用分解造成反應之基。可應用 具交聯基之黏合劑且藉由加熱交聯β 除了以上聚合物’透明樹脂黏合劑可包括具高折射率 之共聚物或單體及/或具高折射率之超細金屬氧化物顆粒。 具高折射率之單體之實例包括硫化貳(4_甲基丙烯醯基 硫苯基)、乙烯萘、及4-甲基丙烯氧基苯基-4’-甲氧基苯 基硫醚。 超細顆粒之大小較佳爲100奈米或更小,更佳爲50奈 米或更小。具高折射率之金屬氧化物較佳爲至少一種選自 锆、鈦、鋁、銦、鋅、錫、與銻之金屬之氧化物。金屬氧 化物之實例包括 Zr02、Ti02、Al203、ln203、ZnO、Sn02、 Sb203、與ΙΤΟ。其中Zr02特佳。以透明樹脂總重量計,超 細顆粒之量較佳爲10至90重量%之範圍,更佳爲20至80 重量%之範圍》 光擴散層較佳爲經塗覆製程形成於纖維素乙酸酯膜上 。通常將塗料溶液直接塗佈於纖維素乙酸酯之第二透明保 護膜上,而形成擴散層。或者,事先在另一層纖維素乙酸 -33- 1354822 酯膜上形成此層,然後將其層壓於第二保護膜上。 在纖維素乙酸酯膜上形成光擴散層之情形,特佳爲在 塗料溶液中使用混合溶劑。此混合溶劑較佳爲包括溶解纖 維素乙酸酯之溶劑與不溶解纖維素乙酸酯之其他溶劑。較 佳爲’不溶解纖維素乙酸酯之溶劑(或至少一種溶劑)具 有高於溶解纖維素乙酸酯之溶劑(或至少一種溶劑)之沸 !。不溶溶劑之拂點(如_果含二或更多種不溶溶劑則爲最 高沸點)較佳爲比溶解溶劑之沸點(如果含二或更多種溶 解溶劑則爲最低沸點)高30°C或更多,最佳爲50°C或更多 f
溶解纖維素乙酸酯之溶劑之實例包括具2至12個碳原 子之醚(例如’二丁醚、二甲氧基甲烷、二甲氧基乙烷、 二乙氧基乙烷、環氧丙烷、1,4-二噚烷、1,3·二噚烷、l,3,5-三噚烷、四氫呋喃、甲苯氧、苯基乙基醚)、具3至12個 碳原子之酮(例如,丙酮、甲乙酮、二乙酮、二丙酮、二 異丁酮、環戊酮、環己酮、甲基環己酮)、具〖至12個碳 原子之酯(例如’甲酸乙酯、甲酸丙酯、甲酸正戊酯、乙 酸甲酯、乙酸乙酯、丙酸甲酯、丙酸乙酯、乙酸正戊酯、□_ 丁內酯)、具二或更多種官能基之有機溶劑(例如,2-甲 氧基乙酸甲酯、2-乙氧基乙酸甲酯、2_乙氧基乙酸乙酯、2-乙氧基丙酸乙酯、2 -甲氧基乙醇、2 -丙氧基乙醇、2 -丁氧基 乙醇、1,2-二乙醯氧基丙酮、乙醯基丙酮、二丙酮醇、乙醯 乙酸甲酯、乙醯乙酸乙酯)。二或更多種溶劑可組合使用 1354822 不溶解纖維素乙酸酯之溶劑之實例包括醇(例如,甲 醇' 乙醇、1-丙醇、2-丙醇、1-丁醇、2-丁醇、第三丁醇、 1-戊醇、2 -甲基-2-丁醇、環己醇)、酯(例如,乙酸異丁 酯)、及酮(例如,甲基異丁基酮、2·辛酮、2-戊酮、2-己 酮、2_庚酮、3-戊酮、3-庚酮、與4-庚酮)。二或更多種 溶劑可組合使用。 -溶解纖維素乙酸酯之溶劑總量( A) lf不1溶解之Ί容劑(ΊΒ)之 重量比例(A/B)較佳爲5/95至50/5 0之範圍,更佳爲10/90 至4 0/60之範圍,最佳爲15/85至30/70之範圍。 在形成光擴散層時,塗佈塗料溶液且藉電子束或紫外 線之照射硬化。 在電子束照射中,可使用自電子加速器發射之電子束 。此電子束具有50至1,000汗電子伏特之範圍,較佳爲1〇 至300仟電子伏特之範圔之能量。電子加速器之實例包括 Cockcroft-Walton 加速器 ' Van de Graaff 加速器、共振轉 變加速告?、絕緣核•轉變加速、線性加速器、d i n a m i t r ο η 、與無線電頻率加速器。在紫外線照射中,可使用各種光 源’如超高壓汞燈、高壓汞燈、低高壓汞燈、碳弧燈、氙 弧燈、與金屬鹵化物弧燈。 光擴散層之厚度較佳爲0.5至50微米,更佳爲1至20 微米’進一步較佳爲2至10微米,最佳爲3至7微米之範 圍。 (低折射率層) 低折射率層可提供於光擴散層上作爲上表面層,以使 -35- 1354822 偏光板產生抗反射功能。 低折射率層具有1.35至1.45範圍之折射率。 低折射率層之折射率較佳爲滿足下式: (mA/4)x 0.7 < η, X d , <(m λ/4) X 1.3 其中m爲正奇數(通常爲1) ,η,爲低折射率層之折射率 ,d,爲低折射率層之厚度(奈米),及λ爲450至650奈 一米之區域之可見光波長》 — _ 在折射率(ηι)滿足上式時,在以上之波長區域中可發現 滿足上式之特定正奇數(m)(通常爲1)。 低折射率層較佳爲由含氟樹脂製成。詳言之,其係藉 由硬化熱固性或游離放射線固化性可交聯含氟化合物製備 。硬化之含氟樹脂具有較佳爲0.03至0. 1 5範圍之動磨擦係 數,而且與水產生較佳爲90°至120°之範圍之接觸角。 可交聯含氟化合物之實例包括含全氟烷基矽烷化合物 (例如,(十七氟-1,1,2,2-十四碳基)三乙氧基矽烷)、及 衍生自含氟單體與引入交聯基之單體之含氟共聚物。 含氟單體之實例包括氟烯烴(例如,氟乙烯、氟亞乙 烯、四氟乙烯、六氟乙烯、六氟丙烯 '全氟-2,2-二甲基-1,3-二嗜哩)、部份或完全氟化(甲基)丙烯酸烷酯衍生物( 例如 ’ Biscoat6FM [商標名,〇saka Organic Chemicals Co., Ltd·]、M-2020 [商標名,Daikin Co., Ltd.])、及部份或完 全氟化乙烯醚。 引入交聯基之單體之實例包括具交聯基之(甲基)丙 稀酸醋單體(例如’甲基丙烯酸縮水甘油酯)、及具羧基 一 3 6 - 1354822 、羥基、胺基、或磺酸基之(甲基)丙烯酸酯單體(例如 ,(甲基)丙烯酸、羥甲基(甲基)丙烯酸酯、(甲基) 丙烯酸羥烷酯、丙烯酸烯丙酯)。在將具羧基、羥基'胺 基、或磺酸基之(甲基)丙烯酸酯單體共聚合後,可以如 日本專利臨時公告第10(1998)-25388與10(1998)-147739 號所述之方式形成交聯結構。 如词衍生自含氟單體與引X交聯基之單體之共聚物; 亦可使用衍生自這些單體與其他單體之共聚物。 以上單體以外之可用單體並未特別地限制。其實例包 括烯烴(例如,乙烯、丙烯、異戊二烯 '氯乙烯、氯亞乙 烯)、丙烯酸酯(例如,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乙酯、丙烯 酸2-乙基己酯)、甲基丙烯酸酯(例如,甲基丙烯酸甲酯 、甲基丙烯酸乙酯、甲基丙烯酸丁酯、乙二醇二甲基丙烯 酸酯)、苯乙烯與其衍生物(例如,二乙烯基苯、乙烯基 甲苯、α -甲基苯乙烯)、乙烯醚(例如,甲基乙烯醚)、 乙烯酯(例如,乙酸乙烯酯、丙酸乙烯酯、桂皮酸乙烯酯 )、丙烯醯胺(例如,N-第三丁基丙烯醯胺、N-環己基丙 烯醯胺)、甲基丙烯醯胺衍生物、及丙烯腈衍生物。 在含氟樹脂中,較佳爲分散超細氧化矽顆粒以使層硬 而抗刮。顆粒之平均大小較佳爲〇. 1微米或更小,更佳爲 0.001至0.05微米之範圍。 至於超細氧化矽顆粒’可將市售矽膠直接加入用於形 成低折射率層之塗料溶液。或者,可將各種市售矽石粉分 散於有機溶劑中而製備加入塗料溶液中之氧化矽分散液。 -37- 1354822 (由液晶化合物形成之光學各向異性層) OCB模式用偏光板包括由液晶化合物形成之光學各向 異性層。 此液晶化合物包括棒狀液晶化合物與碟狀化合物。此 化合物可爲聚合物液晶化合物。此外,亦可使用其中聚合 或交聯低分子量液晶分子’因而不再表現如液晶之聚合物 棒狀液晶化合物之實例包括甲亞胺、氧化偶氮、氰聯 苯、氰苯酯、苯甲酸酯 '環己烷羧酸苯酯、氰苯基環己烷 f 、經氰基取代苯基嘧啶 '經烷氧基取代苯基嘧啶、苯基二 噚烷、二苯乙炔、與烯基環己基苯甲腈。此棒狀液晶化合 物中亦包括金屬錯合物。此外,亦可使用其中重複單位包 括棒狀液晶部份之液晶聚合物作爲棒狀液晶化合物。換言 之,此棒狀液晶化合物可組合(液晶)聚合物。
棒狀液晶化合物之敘述可發現於”Kagaku-Sosetsu, Ekisho no Kageku”(以日文撰寫),第 22 卷(1994),第 4 ' 7 與 11 章;” Ekisho Devise Handbook”(以日文撰寫), 第3章;及日本專利公告第2000-304932號》 特佳爲使用碟狀液晶化合物。 碟狀液晶化合物之實例包括苯衍生物,其敘述於C. Destrade 等人之 Mol. Cryst.第 71 卷,第 111 頁,(1981); 參節并苯衍生物,其敘述於C. Destrade等人之Mol Cryst. 第 122 卷,第 141 頁(1985),Physics lett. A,第 78 卷,第 82頁,( 1 990);環己烷衍生物,其敘述於B. Kohn等人之 -38- 1354822
Angew. Chem.第96卷,第70頁,( 1 984);及氮冠型 乙炔型巨環化合物,其敘述於M. Lehn等人之J. Commun.第 1794 頁,(1985),與 J. Zhang 等人之 J. Am. Soc.第116卷,第26 5 5頁,(1 994)。以上之碟狀液 物通常具有其中碟狀結構單位位於中央作爲母核, 其他直鏈基(如烷基、烷氧基、與經取代!%氧基) 1代之結構。然而,可使_用任何 >化合物作爲碟狀液 物,只要其具有負單軸性質及定向性質。 由碟狀液晶化合物形成之所得光學各向異性層 液晶化合物之分子》例如,藉熱或光將一些具反應 低分子量碟狀液晶化合物聚合,而形成不再表現如 聚合物。此聚合物亦可用於本發明。碟狀液晶化合 佳實例敘述於日本專利臨時公告第8(1996)-50206號 光學各向異性層較佳爲由碟狀液晶化合物形成 液晶化合物之分子較佳爲具有依照層深度方向自纖 酸酯膜面傾斜不同角度之碟狀平面(即,此分子較 混合排列定向)。 上述碟狀平面之角度(傾斜角)通常隨距光學 性層底部(即’距纖維素乙酸酯膜表面)之深度方 增加而增加或減小。此傾斜角較佳爲隨距離增加而 此外’此傾斜角之變化例包括連續增加、連續減小 增加、斷續減小、含連續增加與減小之變化、及含 減小之斷續變化。斷續變化含在層之厚度方向途中 不變之區域。此傾斜角較佳爲在層中完全地增加或 或苯基 Chem. Chem . 晶化合 而且經 徑向地 晶化合 不需含 性基之 液晶之 物之較 〇 。碟狀 維素乙 佳爲以 各向異 向距離 增加。 、斷續 增加或 傾斜角 減小, 1354822 即使是其在此途中不變之區域。此傾斜角更佳爲完全地增 加,而且特佳爲連續地增加。
此光學各向異性層通常可藉以下步驟製備:以碟狀液晶 化合物與添加劑(例如,可聚合單體、光聚合引發劑)溶 於溶劑中之溶液塗覆定向層,乾燥,加熱至形成碟狀向列 相之溫度’及保持定向條件(碟狀向列相)而冷卻。此定 相較佳爲藉聚合(例如,TJV光照射)固定。由猫狀向-列相 至固相之轉移溫度較佳爲70至300 °c,特別是70至170 °c 之溫度。
纖維素乙駿酯膜側上之碟狀平面之傾斜角通常可藉由 選擇定向層之碟狀化合物或材料,或藉由選擇磨擦處理之 方法而控制。另一方面,爲了控制表面側(空氣側)上之 碟狀平面之傾斜角而適當地選擇碟狀化合物或與碟狀化合 物一起使用之添加劑(例如,塑性劑、表面活性劑、可聚 合單體、或聚合物)。此外,傾斜角之變化程度亦可藉以 上之選擇而控制。如塑性劑、表面活性劑、及可聚合單體 之添加劑較佳爲與碟狀化合物相容。其可產生傾斜角之變 化,但是較佳爲不抑制碟狀化合物分子排列。 可聚合單體之貫例包括具聚合乙稀基、乙烯氧基、丙 烯醯基、或甲基丙烯醯基)之化合物。此可聚合單體較佳 爲具有多個官能基之丙烯酸酯。官能基之數量較佳爲三或 更多個’更佳爲四或更多個’最佳爲六個。具六個官能基 之丙烯酸酯之特佳實例爲二異戊四醇六丙烯酸酯。可混合 二或更多種具不同官能基數量之單體而組合使用。 -40- 1354822 以碟狀化合物之量計,可聚合單體較佳爲以1至50重 量%’特別是5至30重量%之量使用。 此光學各向異性層可含聚合物,其較佳爲與碟狀化合 物相容且亦較佳爲不抑制碟狀液晶分子排列。此聚合物可 產生傾斜角變化。至於此聚合物,較佳爲使用纖維素酯( 例如,纖維素乙酸酯、纖維素乙酸酯丙酸酯、羥丙基纖維 素、與纖維素乙酸酯丁酸酯)。以碟狀化合物之量計,1 聚合物較佳爲以1至10重量%,更佳爲〇·1至8.0重量%, 最佳爲0.1至5 · 0重量%之量使用。 (定向層) 液晶化合物之分子係以定向層排列。 此定向層較佳爲接受磨擦處理之交聯聚合物薄膜。更 佳爲’此定向層係由交聯之兩種聚合物製成。至於聚合物 ’不僅可使用原始可交聯之聚合物,亦可使用以交聯劑交 聯者。 具官能基之聚合物可藉光、熱或pH變化交聯而形成定 向層。或者,可使用高反應性交聯劑將交聯劑引入聚合物 中,以形成定向層。 爲了將聚合物交聯,將含可交聯聚合物與交聯劑(如 果需要)之塗料溶液塗佈於纖維素乙酸酯膜上,然後藉光 、熱或pH變化誘發交聯反應。然而,只要所得液晶顯示器 具有足夠之耐久性,可在以定向層塗覆膜之步驟至製造所 得顯示器之最終步驟之任何階段造成此反應。 考量定向層上光學各向異性層中液晶分子之定向,較 -4 1- 1354822 佳爲在液晶分子對齊後後造成交聯反應。在纖維素乙酸酯 膜上塗佈含聚合物與交聯劑之塗料溶液且加熱乾燥而形成 定向層之情形,交聯反應通常在將溶液加熱及乾燥時同時 進行。(如果加熱溫度低,則此反應進一步在將液晶化合 物加熱至形成液晶相以形成光學各向異性層之溫度時進行 。)在經塗佈及乾燥層接受磨擦處理以形成定向層後,將 另一嘗含液晶化合物之塗料溶液+塗佈且加熱至高於开f成液 晶相之溫度。將定向層上之加熱溶液冷卻而製備光學各向 異性層。 定向層用聚合物之實例包括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丙 烯酸、聚甲基丙烯酸、聚苯乙烯、聚順丁烯二醯亞胺、明 膠、聚乙烯醇、改性聚乙烯醇、聚(N-羥甲基丙烯醯胺) 、聚乙烯基甲苯、氯磺醯化聚乙烯、硝基纖維素、聚氯乙 烯、氯化聚烯烴、聚酯(例如,聚碳酸酯)、聚醯亞胺、 聚乙酸乙烯酯、羧甲基纖維素、聚乙烯、與聚丙烯。亦可 使用其共聚物。共聚物之實例包括丙烯酸/甲基丙烯酸共聚 物、苯乙烯/順丁烯二醯亞胺共聚物、苯乙烯/乙烯基甲苯共 聚物、乙酸乙烯酯/氯乙烯共聚物、與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 物。可使用矽烷偶合劑。較佳實例爲水溶性聚合物,如聚 (N-羥甲基丙烯醯胺)、羧甲基纖維素、明膠、聚乙烯醇 、與改性聚乙烯醇。明膠、聚乙烯醇、與改性聚乙烯醇更 佳’而且聚乙烯醇與改性聚乙烯醇特佳。 最佳爲使用兩種具有不同聚合程度之聚乙烯醇或改性 聚乙烯醇。 -42- 1354822 聚乙烯醇之皂化程度較佳爲70至100%,更佳爲80至 100 %,更佳爲85至95 %之範圍。聚合程度較佳爲100至3,000 之範圍。改性聚乙烯醇之實例包括藉共聚(引入改性基: COONa、Si(OH)3、N(CH3)3-C1、C9H19COO、S03Na、CI2H25 等)、藉鏈轉移(引入改性基:COONa、SH、或3<:|21125等 )、及藉嵌段聚合(引入改性基:COOH、CONH2、COOR ; 、C6H )改性之聚乙烯醇。 — 一 關於改性聚乙烯醇,日本專利臨時公告第 8(1996)-338913號詳述其合成、可見光吸收光譜之測量、及測定所 f 引入改性基之比例之方法。 具有8 5至9 5 %之皂化程度之未或經烷硫基改性聚乙烯 醇特佳。
交聯劑之實例包括醛(例如,甲醛、乙二醛、戊二醛 )、N -羥甲基化合物(例如,二羥甲基脲、羥甲基二甲基 乙內醯脲)、二曙烷衍生物(例如,2,3 -二羥基二曙烷)、 在殘基活化時作用之化合物(例如,碳鐵、2 -萘擴酸酯、1,1_ 貳吡咯啶基-1-氯吡啶、1-嗎啉基羰基- 3-(磺醯基胺基甲基 ))、活性乙烯基化合物(例如,1,3,5-三丙烯醯基六氫-s-三哄、貳(乙烯基亞珮)甲烷、N,N,-亞甲基貳q-(乙嫌 基磺醯基)丙醯胺])、活性鹵素化合物(例如,2,4_二氯_ 6-羥基-s-三哄)、異噚唑、及二醛澱粉。二或更多種交聯 劑可組合使用。考量生產力,反應性酸較佳。特佳爲戊二 醛。 以聚合物之量計,交聯劑之量較佳爲小於5 0重量% , -43- 1354822 更佳爲0.1至20重量%,最佳爲0.5至15重量%之範圍β 以定向層之量計’殘留於定向層中之未反應交聯劑之量較 佳爲不超過1.0重量%,更佳爲不超過0.5重量%。 定向層可藉以下步驟形成:將含聚合物(與交聯劑)之 塗料溶液塗佈於纖維素乙酸酯膜上,加熱乾燥(及交聯) ,及接受磨擦處理。此塗料液體較佳爲由水與具消泡特性 之有機溶劑(例如τ甲醇)之混合溶劑_製備。在混合溶劑 中,水係以較隹爲1重量%或更高,更佳爲9重量%或更高 之量得到。 塗料液體之pH値較佳爲依照使用之交聯劑調整至最適 値。如果使用戊二醛作爲交聯劑,則pH較佳爲4.5至5.5 之範圍,更佳爲5.0。 至於塗覆法,可採用如旋塗、浸塗、簾塗、擠壓塗覆 、棒塗、與E-型塗覆之已知方法。E-型塗覆法特佳。 層之厚度較佳爲0.1至10微米之範圍。塗佈之層係在 較佳爲20至110 °C,更佳爲60至1〇〇 °C’最佳爲80至100 。(:之溫度乾燥。乾燥時間較佳爲1分鐘至3 6小時’更佳爲 5分鐘至30分鐘之範圍。 在聚合物層交聯後,層表面接受磨擦處理。磨擦處理 可以排列習知液晶顯示器之液晶分子廣泛採用之方式進行 。層表面係以紙、布(紗網、氈、耐綸、聚酯)或橡膠沿 特定方向磨擦而產生排列功能。層通常以其上提供具有相 同長度與厚度之纖維之布磨擦數次。 (偏光薄膜) -44- 1354822 偏光薄膜之實例包括碘偏光薄膜、多烯偏光薄膜、與 二色染料偏光薄膜。碘偏光薄膜與染料偏光薄膜通常由聚 乙烯醇膜製備。 安置偏光薄膜與纖維素乙酸酯膜使得膜之慢軸本質上 平行薄膜之穿透軸。 (液晶顯示器) 此偏疋板有利地用於0 CB模式>或V A—模式之液晶-顯示 OCB模式或VA模式之液晶顯示器包括兩個偏光板與提 供於其間之液晶晶胞。此液晶晶胞包括一對電極基材與置 於其間之液晶。本發明之偏光板係提供於觀看側(顯示螢 幕側)上而使用。安置偏光板使得其光擴散層可在顯示螢 幕側上。 在OCB (彎曲排列)模式之液晶晶胞中》在液晶晶胞 之上部與下部之棒狀液晶分子本質上逆向地(對稱地)排 列。因爲液晶分子之對稱排列,0 c B模式之液晶晶胞具有 自動光學補償功能。具〇CB模式之液晶晶胞之液晶顯示器 揭示於美國專利第4,583,825與5,410,422號。OCB模式之 液晶顯示器具有快速地反應之優點。 在VA模式之液晶晶胞中,在未施加電壓時,棒狀液晶 分子爲本質上垂直地排列。 V A模式之液晶晶胞包括一些型式: (1 ) 窄義V A模式之液晶晶胞(敘述於日本專利臨時 公告第2( 1 990)- 1 766255號),其中在未施加電 1354822 壓時,棒狀液晶分子爲本質上垂直地排列,及在 施加電壓時,分子爲本質上水平地排列: (2) MVA模式之液晶晶胞(敘述於SID97, Digest of tech. Papers, 28( 1 99 7),845 ),其中將 VA 模式 修改成多域型式以將視角放大之; (3) n-ASM模式之液晶晶胞(敘述於Nippon Ekisho - To ro nlc ar [日本液晶論壇"],Dijest of tech. Papers ( 1 99 8),58-59 ),其中在未施加電壓時,棒狀液 晶分子爲本質上垂直地排列,及在施加電壓時, 分子本質上以扭曲多域排列定向;及 (4) SURVAIVAL 模式之液晶晶胞(在 LCD International 98 中公開)。 本發明之偏光板在用於可產生彩色影像之液晶顯示器 時特別有效。產生彩色影像之液晶顯示器包括裝有濾色器 之液晶晶胞。此濾色器通常提供於液晶晶胞之觀看側玻璃 板上。 在液晶晶胞之顯示螢幕側上,濾色器係以基質或點圖 樣之形式提供。此濾色器可具有使各彩色部份之厚度設計 爲不同之不均勻厚度,以得到較佳之對比比例(參考資料 :日本專利臨時公告第60( 1 985)- 1 59 8 23號),因爲液晶顯 示器產生之影像之對比比例(亮度比例)視穿透光之波長 及液晶層之厚度而定。 驅動液晶之透明電極可提供於濾色器上。亦較佳爲在 彩色部份中提供黑光吸收區域(黑色基質)。在薄膜電晶 —4 6 _ 1354822 體之切換裝置提供於相對電極側上之情形,可提供黑色基 質以覆蓋此裝置。 黑色基質可由金屬(例如,鉻)或金屬化合物(例如 ,氧化鉻、氮化鉻)製成。此金屬基質可包括多層。黑色 基質之厚度控制爲使得透光率[log,。(入射光之量/穿透光 之量)]可爲2至3之範圍。黑色基質通常較佳爲具有0.06 至0.2微-米之厚度β 1色基質可-依照光蝕刻法或離ϋ法形 成。 在提供濾色器時,較佳爲首先形成綠色部份(其不均 勻性易由肉眼識別)。 濾色器中之各彩色部份係由含染料或顏料(較佳爲染 料)之聚合物基質形成。此聚合物基質可由含蛋白(例如 ,酪蛋白、膠、明膠)且其中加入二鉻酸鉀或二鉻酸銨之 水溶液之感光樹脂製備。此感光樹脂可包括丙烯酸酯樹脂 與光交聯劑。例如,此感光樹脂係藉轉盤塗佈而形成具預 定厚度之塗層。使塗層經光罩暴露於光,及顯影形成所需 凸像,然後以經乙酸酸化之水性染料著色。 爲了製備濾色器,可使用市售染料。紅色染料之實例 包括 Lanasn Red S-2GL (Sandoz Ltd.)、Irganol Red V L (Ciba-Geigy)、Kayanol Milling Red RS 與 Kayakalan Scarlet GL (Nippon Kayak u Co.,Ltd.)、及 Suminol Level Vinol 3GP (Sumitomo Chemical Co·,Ltd.)。綠色染料之實例包括 Diamilla Brilliant Green 6B (Mitsubishi Chemical Industries, Ltd.)、Iliganol Yellow 4GLS (Ciba-Geigy)、Sumifix Starx -47- 1354822
Blue B S 10 0% (Sumitomo Chemical Co., Ltd.) ' Kayakalan Yellow GL143 (Nippon Kayaku Co., Ltd.)' Brilliant Indoblue (Hoechst)、及 S um i no i 1 Y e 11 o w M R ( S u m i t o m o C h e m i c al C o ·, Ltd.)。藍色染料之實例包括3〇1(^61〖6辻丨8 811^810^((:沁&-Geigy)' Kayanol Milling Cyanine G (Nippon Kayaku Co., Ltd.) 、及 Mitsui Acid Milling Sky Blue FSE (Mitsui Toatsu Chemicals,Inc.厂。可混合使用二或更多種·之染料(成爲二 成分系統染料)。爲了將濾色層染色,以1至3重量%之量 之乙酸將染料之0.5至2重量%水溶液酸化,而製備染料溶 液。此層較佳爲在50至70 °C之熱浴中加熱時染色。染色時 間較佳爲5至2 0分鐘之範圍。 [實例1] (作爲第一透明保護膜之纖維素乙酸酯膜之製備) 將以下組成物倒入混合槽中’及攪拌且加熱而溶解各 成分。如此製備纖維素乙酸酯溶液》 維素乙酸酯溶液 具60.9%之乙酸含量之纖維素乙酸酯 (棉毛) 80重量份 具60.8%之乙酸含量之纖維素乙酸酯 (棉毛) 20重量份 磷酸三苯酯 7.8重量份 磷酸聯苯基二苯酯 3.9重量份 二氯甲烷(第一溶劑) 3〇〇重量份 甲醇(第二溶劑) 45重量份 分別地將4重量份之具6〇· 9%之乙酸含量之纖維素乙酸 酯(棉毛)、2 5重量份以下之阻滯增加劑、〇. 5重量份之 1354822 矽石細粒(粒度:20奈米)、80重量份之二氯甲烷、與2〇 重量份之甲醇倒入另一個混合槽中,及攪拌且加熱而製備 阻滯增加劑溶液。 (阻滯增加劑)
將纖維素乙酸酯溶液(4 7 0重量份)與阻滯增加劑溶液 (30重量份)混合,而且完全地攪拌而製備摻雜物。以1〇〇 重量份之纖維素乙酸酯計,製備之摻雜物含6.2重量份之 阻滯增加劑。 藉帶鑄機在帶上將摻雜物鑄製。在帶上之摻雜物表面 溫度達到35 °C後,將摻雜物乾燥1分鐘。在殘留在所形成 摻雜物膜中之溶劑達到45重量%時,自帶剝除此膜。將膜 輸送至張力機拉伸區,在此以張力機在140 °C將其橫向地拉 伸28%。拉伸之膜然後在140t乾燥10分鐘,及進一步在 130°C乾燥20分鐘。如此製備含〇.3重量%之殘餘溶劑量之 纖維素乙酸酯膜(厚度:6 0微米)。 所製備纖維素乙酸酯膜之光學特性係藉橢圓儀(Μ-150, JASCO CORPORATION)在5 5 0奈米波長測量,因而發現Re 與Rth値各爲35奈米及175奈米。 -4 9 一 1354822 將所製備纖維素乙酸酯膜之表面塗覆5毫升/平方米之 1.5 N氫氧化鉀溶液(溶劑:水/異丙醇/丙二醇=14/86/15體 積%),在60°C保持1〇秒,以水淸洗而去除氫氧化鉀,及 乾燥。依照接觸角法測量如此處理之膜之表面能量,發現 爲60毫牛頓/米。 如此製造作爲第一透明保護膜之纖維素乙酸酯膜。 (定向層之形成) - ·- - 一 在第一透明保護膜之纖維素乙酸酯膜上,藉#16網棒塗 覆器以28毫升/平方米之量塗佈具以下之塗料溶液。將塗 佈之溶液以6G°C熱風乾燥60秒,然後進一步以90°C熱風乾 燥1 5 0秒。 然後使形成之層接受磨擦處理,其中磨擦方向爲對纖 維素乙酸酯膜縱向方向45。角,而形成定向層。 以下之改性聚乙烯醇 10重量份 水 371重量份 甲醇 119重量份 戊一醛(交聯劑) ______ 0.5重量份 (改性聚乙烯醇) —(CHg—CH)q7.8— —(CH2—CH)〇.2 0Η -(CH2—CH)i2.c
6〇 6h3 0-(CH2)4-〇-CO'_CH~CH2 (光學各向異性層之形成) 4 1 . 〇 1公斤以下之碟狀液晶 在102公斤之甲乙酮中溶解 -50- 1354822 化合物、4.06公斤之經環氧乙烷改性三羥甲基丙烷三丙烯 酸醋(V # 3 6 0,0 s a k a Ο r g a n i c C h e m i c a 1 C 〇 · L t d ·)、0.6 8 公斤 之纖維素乙酸酯 丁酸酯(CAB-551-0.2,Eastman Chemical)、 1.35公斤之光聚合引發劑(Irgacure 907, Ciba-Geigy)、與 0.45 公斤之感光劑(Kayacure DETX,Nippon Kayaku Co., Ltd.)而製備塗料溶液。將此塗料溶液藉#4網棒塗覆器塗佈 一於定向層上,然後在1 3 0X恆溫區加-熱2分鐘而將碟—狀化合 物之分子以混合排列定向。將此膜以自1 200瓦/公分之高 壓汞燈發射之UV光在l〇〇°C照射0.4秒,而將碟狀化合物 之分子聚合及固定如此形成光學各向異性層。 在550奈米測量如此形成之光學各向異性層之Re阻滯 値,發現爲42奈米。碟狀平面與纖維素乙酸酯膜表面間之 平均角度(傾斜角)發現爲3 0 ° 。 (碟狀液晶化合物)
R R:—°-C0—^ y—〇—(CH2)4-〇-C〇-CH=CH2 (作爲第二透明保護膜之纖維素乙酸酯膜之製備) 混合以下成分而製備作爲用於形成內與外(表面)層 之摻雜物之纖維素乙酸酯溶液。各溶液係依照冷卻溶解法 製備。詳言之,將成分混合而製備各混合物組成物,其然 -51- 1354822 後在室溫靜置3小時而形成不均質凝膠溶液。在-70 °C冷卻 6小時後,將凝膠溶液加熱至50。(:且攪拌而得各溶液。 纖維素乙酸酯溶液 內層 表面層 纖維素乙酸酯(乙酸含量:59.5%) 100重量份 100重量份 磷酸三苯酯 7.8重量份 7.8重量份 磷酸聯苯基二苯酯 2.0重量份 2.0重量份 乙酸甲酯 306重量份 327重量份 環己酮 122重量份 131重量份 甲醇 3 0.5重量份 32.7重量份 乙醇 3 0.5重量份 32.7重量份 矽石顆粒(平均粒度:20奈米) 1.0重量份 1.0重量份 使得到之外層用摻雜物在5 0 °C經濾紙(絕對過濾精確 度:0.00 2 5 毫米,FH025 PALL CORPORATION )過濾。使 得到之內層用摻雜物在5 0 °C經另一種濾紙(絕對過濾精確 度:0·01 毫米,#63 TO YO ROSHI KAISHA LTD.)過濾。 將摻雜物自三層共鑄製模共同地鑄製於金屬撐體上, 使得內層用模與外層用模夾雜,而且亦使得內與外層之乾 厚各爲48微米與6微米。在撐體上於70°C逐步乾燥3分鐘 及在1 40°C乾燥5分鐘後,自撐體剝除形成之膜。使剝除之 膜進一步在130°C乾燥30分鐘以將溶劑蒸發。在自撐體剝 除膜時,殘留於膜中之溶劑量爲3 0重量%,而在完成所有 步驟時其爲〇. 9重量%。 藉張力機將剝除之膜在橫向方向單軸地拉伸1 0%,及 進一步在輥間之縱向方向單軸地拉伸1 5%。將拉伸用輥表 -52- 1354822 面事先拋光成鏡面。使加熱輥循環而在將膜拉伸時將輥溫 度控制在135 °C。在拉伸後,在130 °C將膜乾燥且轉緊30分 鐘。所得膜之厚度爲50微米。 在橫向方向隨機地選擇之10處測量每100毫米之膜之 表面粗度(Ra),發現爲平均0.09微米。 如此製造作爲第二透明保護膜之纖維素乙酸酯膜。 (充層一之形―成—) 製備13.8重量份之紫外線可硬化樹脂(DPHA,Nippon Kayaku Co.,Ltd.;折射率:1 .5 1 ) 、42.0重量份之紫外線 可硬化樹脂(KZ-7114A,JSR Co.,Ltd.;折射率:1.68) 、以30重量%之量分散之7.7重量份之含聚苯乙烯球粒之 甲基異 丁基酮(SXS-350H,Soken Kagaku Co·,Ltd.;粒度 :3.5微米;折射率:1.61)、及以30重量%之量分散之20 重量份之含矽石細粒之甲乙酮(MXS-150CF,Nippon Shoukubai Co., Ltd.)之混合物。將10.0重量份之甲乙酮與 1.9重量份之甲基異丁基酮加入此混合物而製備塗料溶液。 將製備之塗料溶液以8.6毫升/平方米之量塗佈於第二 透明保護膜之纖維素乙酸酯膜上。將塗覆層乾燥,然後暴 露於自160瓦/公分之氣冷式金屬鹵化物燈(Eyegraphics Co., Ltd.)發射之紫外光(照明度:140毫瓦/平方公分,曝光度 :3 00毫焦/平方公分)以將層硬化。 如此製備光擴散層。 其上提供擴散層之第二透明保護膜之霧度係依照JTIS -K-7105 藉測量裝置(HR-100,Murakami ShikisaiGijutsu- -53- 1354822 kenkyujoCo.,Ltd,)測定,發現爲 56%。 (OCB模式用觀看側偏光板之製造) 使碘吸附至拉伸聚乙烯醇膜上而製備偏光薄膜。 將第二透明保護膜(其上提供擴散層)皂化,及以聚 乙烯醇黏著劑層壓於偏光薄膜之一個表面上,使得第二透 明保護膜(纖維素乙酸酯膜)可接觸薄膜。 將第一透明保護膜(其上提供光學各向異性層K以聚 乙烯醇黏著劑層壓於偏光薄膜之另一個表面上,使得第一 透明保護膜(纖維素乙酸酯膜)可接觸薄膜。第一透明保 護膜係安置使得膜之慢軸平行偏光薄膜之穿透軸。 如此製造OCB模式用觀看側偏光板》 (背光側偏光板之製造) 使碘吸附至拉伸聚乙烯醇膜上而製備偏光薄膜。 將第一透明保護膜(其上提供光學各向異性層)以聚 乙烯醇黏著劑層壓於偏光薄膜之一個表面上,使得第一透 明保護膜(纖維素乙酸酯膜)可接觸薄膜。第一透明保護 膜係安置使得膜之慢軸平行偏光薄膜之穿透軸。 將市售纖維素三乙酸酯薄膜(Fixjitac TD80,Fuji Photo Film Co·, Ltd.)巷化且層壓於偏光薄膜之另一個表面上。 如此製造背光側偏光板。 (OCB模式之液晶顯示器之製造) 在具ITO電極之玻璃基材上形成聚醯亞胺層,而且層 表面接受磨擦處理而形成定向層。此外,以相同方式製備 另一個具定向層之玻璃基材。將如此製備之兩片玻璃基材 -54- 1354822 彼此面對使得磨擦方向彼此平行,及組合使得板間之間隙 爲6微米。將市售液晶化合物(△!! = 0.1396;商標名:ZLI 1132 ’ Merck & Co.,Inc.)插入管隙中而製備OCB模式之液晶 晶胞。 將觀看側偏光板層壓在所製備液晶晶胞之一側上。將 背光側偏光板層壓於另一側上。觀看側偏光板係安置使得 光學各向異-性層接觸管,而且使-得光學各向異-性層之磨擦 方向不平行液晶晶胞之磨擦方向。在背光側偏光板上提供 背光單位》 將方波(5 5 Hz)電壓施加於液晶晶胞。依照正常白色模 式(白色:2伏特,黑色:5伏特)顯示影像。藉儀器(EZ-Contrast 160D,ELDIM)測量 L1 (全黑)至 L8(全白)之 8 個顯示狀態之對比(白/黑)比例。 評估視角如產生1 0或更大之對比比例而無黑色色調反 轉之角度範圍。結果發現在向上、向下及左右方向各爲80 。角。 [實例2] (VA模式用觀看側偏光板之製造) 使碘吸附至拉伸聚乙烯醇膜上而製備偏光薄膜。 將第二透明保護膜(其上提供如實例1之擴散層)皂 化,及以聚乙烯醇黏著劑層壓於偏光薄膜之一個表面上, 使得第二透明保護膜(纖維素乙酸酯膜)可接觸薄膜。 將如實例1製備之第一透明保護膜以聚乙烯醇黏著劑 層壓於偏光薄膜之另一個表面上,使得膜之慢軸平行偏光 -55- 1354822 薄膜之穿透軸。 如此製造VA模式用觀看側偏光板。 (背光側偏光板之製造) 使碘吸附至拉伸聚乙烯醇膜上而製備偏光薄膜。 將如實例1製備之第一透明保護膜以聚乙烯醇黏著劑 層壓於偏光薄膜之一個表面上,使得膜之慢軸平行偏光薄 膜之穿透軸_3 — —— — _ 一 ' 將市售纖維素三乙酸酯薄膜(Fujitac TD80, Fuji Photo Film Co.,Ltd.)皂化且層壓於偏光薄膜之另一個表面上。 如此製造背光側偏光板。 (VA模式之液晶顯示器之製造) 自VA模式之市售液晶顯示器(VL- 1 5 30S, Fujitsu Ltd.) 去除一對偏光板及一對光學補償片》將以上製備之觀看側 與背光側偏光板以黏著劑各層壓於管之觀看側與背光側上 而代替去除之構件。觀看側偏光板係安置使得第一透明保 護膜在液晶晶胞側上,而且使得穿透軸爲上下之方向。背 光側偏光板係安置使得穿透軸爲左右之方向。如此將偏光 板以交叉-Nicol位置配置。 在如此組合之組成物中,濾色器與光擴散層間之距離 爲0.59毫米。 +在顯示黑色(L1)至白色(L 8)之8個色調時,藉測量設備 (EZ-Contrast 160D,ELDIM)測量所製備液晶顯示器之視角 〇 結果,沿穿透軸且對穿透軸亦爲45 °角而產生1 0或更 -56- 1354822 大之對比比例之角度範圍超過80。。 對穿透軸爲51°至45°角在20° (左右)見到之產生 明亮色調(L7,L8)之角度,即,產生較佳色調特性之範圍, 爲 50。。 依照本發明’此偏光板改良OCB與VA模式之液晶顯 示器顯示之影像品質。特別地,其改良(放大)寬液晶顯 示器之影像品質(特別是向下視角_)。視角c特別是向下 視角)放大而影像對比幾乎不降低,防止色調或黑白反轉 ,及色度幾乎不改變。 |S|忒簡單說明 第1圖爲略示地顯示具偏光板之OCB模式液晶顯示器 之結構之剖面圖。 第2圖爲略示地顯示具偏光板之Va模式液晶顯示器之 結構之剖面圖。 元件符號說明表: 1 背光單位 2 背光側偏光板 3 液晶晶胞 4 觀看側偏光板 11 光源 12 導光板 21 第二透明保護膜 22 偏光薄膜 23 第一透明保護膜 -57- 1354822 24 定 向 層 25 光 學 各 向 異 性 層 25 1 碟 狀 液 晶 化 合 物 之 分 子 3 1 下 玻 璃 基 材 3 2 下 透 明 導 電 性 薄 膜 33 下 定 向 層 34 液 晶 層 一 34 1 棒 狀 液 晶 化 合 物 之 分 子 35 上 定 向 層 36 上 透 明 導 電 性 薄 膜 37 濾 色 器 3 7 1 m xm. 色 部 份 3 72 綠 色 部 份 373 紅 色 部 份 3 74 里 色 基 質 3 8 上 玻 璃 基 材 4 1 光 學 各 向 異 性 層 4.2 定 向 層 43 第 一 透 明 保 護 膜 44 偏 光 薄 膜 45 第 二 透 明 保 護 膜 46 光 擴 散 層 46 1 第 一 透 明 細 462 第 二 透 明 細 办丄 -58-

Claims (1)

1354822 |D啤叫。曰修正本 第 092 1 35 1 1 0 號「OCB 或 VA 模式之 - 、〜饮日日顯示器」專利案 拾、申請專利範圍: (201丨年8月30日修正) 1 _ 一種OCB模式之液晶顯示器,1 具依序包括背光單位 、背光側偏光板、OCB模式之液曰曰 履日日晶胞、與觀看側偏 一光板,其中觀看侧偏光板依序包括由液晶化合物形成 之光學各向異性層、第-透明保護膜-、偏-光薄膜、第 二透明保護膜及光擴散層,該觀看側偏光板係安置為 使得由液晶化合物形成之光學各向異性層配置於液 晶晶胞侧上,其中第一透明保護膜為具1〇至7〇微米 厚度’20至70奈米之Re阻滯值與1〇〇至5〇〇奈米之 Rth阻滯值之纖維素乙酸酿膜,其中第二透明保護膜 為具20至70微米厚度之纖維素乙酸酯膜,其中光擴 散層包括透明樹脂與分散於其中之透明細粒,該透明 樹脂與該透明細粒具有彼此不同之折射率,且其中 〇CB模式之液晶晶胞具有濾色器,及據色器與觀看側 偏光板之光擴散層間之距離為〇 6毫米以下。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i項之液晶顯示器,其中第一透明 保護膜為包括且59 0 i 61 57 α 匕任,、π.υ主ου/。之乙酸含量之纖維素乙 酸酯之纖維素乙酸酯膜。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項之液晶顯示器,其中第一透明 保護膜為包括100重量份之纖維素乙酸醋及〇〇1至 20重量份具至少兩個芳環之芳族化合物之纖維素乙 酸酯膜。 1354822 修正本 示器,其中第二透明 乙酸含量之纖維素乙 4.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液晶顯 保護膜為包括具59.0至61.5%之 酸酯之纖維素乙酸酯膜。 5·如申請專利範圍第丨項之液晶顯示器,其中第二透明 保護膜在光擴散層側上具有平均表面粗度(以每1〇〇 毫米長度為0.8毫米之切斷值測量)為〇2微米以下 一之-表面。 、 顯示器’其中液晶化合 顯示器’其中透明樹脂 間之差為〇·〇2至0.15 6.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液晶 物為碟狀液晶化合物。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丨項之液晶 之折射率與透明細粒之折射率 之範圍。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液晶 ^ 日日貝不态,其中透明細粒 係含有具至少兩個峰之大小分布,其—在〇 5至2 〇 微求之範圍及另一在2.0至5‘0微米之範圍; .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 a ^ 狀日日員不盗’其中光擴散層 具有40 %以上之霧度。 10·如申請專利範圍第i項之液晶 a t 日日•肩不态,其中在光擴散 肩上提供具1.35至145夕仏44· $ 主 5之折射率之低折射率層。 1 1 · 一種OCB模式之液晶顯示琴並 此 不盗其依序包括背光單位 、月光側偏光板、〇CB模式之、凉a a 夜日日日日胞、與觀看側偏 无板,其中觀看側偏光板依序 ^ . m 厅巴括由液晶化合物形成 之光于各向異性層、第一透明伴 & , “ 处θ保濩膜、偏光溥膜、第 =保護膜及光擴散層’該觀看侧偏光板係安置為 付由液晶化合物形成之光學各向異性層配置於液 1354822 修正本 晶晶胞侧上,其中第一透明保護膜為具1 〇至7〇微米 厚度,20至70奈米之Re阻滯值與ι〇〇至5〇〇奈米之 Rth阻滯值之纖維素乙酸酯膜,其中第二透明保護膜 為具20至70微米厚度之纖維素乙酸醋膜,其中光於 散層包括透明樹脂與分散於其中之透明細粒,該透明 樹脂與該透明細粒具有彼此不同之折射率,且其中 OCB模式之液晶晶胞依序包括背光基材、液晶—層、廣 觀看側基材,其中濾色器係安置於液晶層與觀看側基 材之間,及其中觀看側基材、觀看側偏光板之光學各 向異性層、觀看側偏光板之第一透明保護膜、觀看側 偏光板之偏光薄膜、與觀看側偏光板之第二透明保護 膜之總厚度為0.6毫米以下。 ° 12 .一種VA模式之液晶顯示器,其依序包括背光單位、 背光側偏光板、VA模式之液晶晶胞、與觀看側偏光 板,其中觀看側偏光板依序包括第—透明保護臈、偏 光薄膜、第二透明保護膜、與光擴散層,該觀看側偏 光板係安置為使得第一透明保護膜配置於液晶晶胞 側上’其中第一透明保護膜為具1〇至7〇微米:曰:, 2〇至70奈米之Re阻滯值與1〇〇至5〇〇奈米之^仆 阻滯值之纖維素乙酸S旨膜,纟中第二透明保護膜為且 2〇至7〇微米厚度之纖維素乙酸醋膜,其中光擴散層 包括透明樹脂與分散於其中之透明細粒,該透明樹脂 與該透明細粒具有彼此不同之折射率,且其中則 式之液晶晶胞具有滤色11 ’及渡色器與觀看側偏光板 之光擴散層間之距離為〇6毫米以下。 1354822 修正本 1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 2項之液晶顯示器,其中第一透 明保護膜包括具5 9.0至6 1.5 %之乙酸含量之纖維素乙 酸酯之纖維素乙酸酯膜。 14.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之液晶顯示器,其中第一透 明保護膜為包括 1 0 0重量份之纖維素乙酸酯及0.0 1 至20重量份具至少兩個芳環之芳族化合物之纖維素 乙酸酯膜。— ~ — — — — — 1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 2項之液晶顯示器,其中第二透 明保護膜包括具59.0至61.5%之乙酸含量之纖維素乙 酸酯之纖維素乙酸酯膜。 1 6.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 2項之液晶顯示器,其中第二透 明保護膜在光擴散層側上具有平均表面粗度(以每 1 0 0毫米長度為0.8毫米之切斷值測量)為0.2微米以 下之表面。 1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 2項之液晶顯示器,其中透明樹 脂之折射率與透明細粒之折射率間之差為 0.02至 0 _ 1 5之範圍。 1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 2項之液晶顯示器,其中透明細 粒具有具至少兩個峰之大小分布,其一在〇 . 5至2.0 微米之範圍及另一在2.0至5.0微米之範圍。 1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之液晶顯示器,其中光擴散 層具有40%以上之霧度。 2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之液晶顯示器,其中在光擴 散層上提供具1.3 5至1.45之折射率之低折射率層。 1354822 修正本 21 .種VA模式之液晶顯示器’其依序包括背 北 π环九早位、 月先側偏光板、VA模式之液晶晶胞、與觀看側偏光 板,其中觀看側偏光板依序包括第一透明保罐膜偏 光薄膜 '第二透明保護膜、與光擴散層,' / 、70 c狀滑忒硯看側偏 光板係安置為使得第一透明保護膜配置於液晶晶胞 側上,其中第一透明保護膜為具10至70微米:^二 20 i 74奈来之—Re阻滯值與―1〇〇 _至5€)Θ奈米之及化― 阻滯值之纖維素乙酸酯膜,其中第二透明保護膜為具 20至70微米厚度之纖維素乙酸酯膜,其中光擴散層 包括透明樹脂與分散於其中之透明細粒,該透明樹脂 與該透明細粒具有彼此不同之折射率,且其中VA模 式之液晶晶胞依序包括背光基材、液晶層、與觀看側 基材’其中;慮色器係安置於液晶層與觀看側基材之間 ’及其中液晶晶胞之觀看側基材、觀看側偏光板之第 一透明保護膜、觀看側偏光板之偏光薄膜、與觀看側 偏光板之弟二透明保護膜之總厚度為〇. 6毫米以下。 1354822 第0921 35110號「OCB或VA模式之液晶顯示器」專利案 修正頁 拾壹、圖式: (2010年11月25日修正) 第 月we修正本 Ί
1354822 修正頁 第2 Λ<
1/--372 y ^ryvv v / / y / 广 373,· 374 IHII 、/、π371
'2 d2 i 341 3< 34、 U u u 0 U u u u J
-2-
TW092135110A 2002-12-13 2003-12-12 Liquid crystal display of ocb or va mode TWI354822B (en)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2362759A JP4054670B2 (ja) 2002-12-13 2002-12-13 偏光板および液晶表示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0500690A TW200500690A (en) 2005-01-01
TWI354822B true TWI354822B (en) 2011-12-21

Family

ID=3258817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092135110A TWI354822B (en) 2002-12-13 2003-12-12 Liquid crystal display of ocb or va mode

Country Status (8)

Country Link
US (1) US7586562B2 (zh)
EP (1) EP1570312B1 (zh)
JP (1) JP4054670B2 (zh)
KR (1) KR100957484B1 (zh)
CN (1) CN100414395C (zh)
AU (1) AU2003285763A1 (zh)
TW (1) TWI354822B (zh)
WO (1) WO2004055584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0577798B1 (ko) * 2004-02-04 2006-05-11 비오이 하이디스 테크놀로지 주식회사 액정표시장치
JP4285350B2 (ja) * 2004-02-26 2009-06-24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視角制御素子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液晶表示装置、電子機器
JP4046116B2 (ja) * 2004-02-26 2008-02-13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晶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JP2006048007A (ja) * 2004-06-29 2006-02-16 Fuji Photo Film Co Ltd 光学用セルロースアシレートフィルム、偏光板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JP4686164B2 (ja) * 2004-10-18 2011-05-18 東芝モバイルディスプレイ株式会社 液晶表示装置
JP4640929B2 (ja) * 2004-11-09 2011-03-02 日東電工株式会社 液晶表示装置
ATE501253T1 (de) * 2004-11-26 2011-03-15 Novagali Pharma Sa Modulierung der retinalen pigmentierten epithel- permeation durch hemmung von vegfr-1
JP3883134B2 (ja) * 2005-01-25 2007-02-21 日東電工株式会社 液晶表示装置
WO2006090887A1 (en) * 2005-02-23 2006-08-31 Fujifilm Corporation Optical compensation sheet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JP4646030B2 (ja) * 2005-03-31 2011-03-09 株式会社 日立ディスプレイズ 液晶表示装置
JP4479692B2 (ja) * 2005-08-29 2010-06-09 エプソンイメージングデバイス株式会社 電気光学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JP5061901B2 (ja) * 2005-08-29 2012-10-31 コニカミノルタアドバンストレイヤー株式会社 液晶表示装置
US20090086126A1 (en) * 2005-09-05 2009-04-02 Fujifilm Corporation Polarizing plate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using the same
KR101279114B1 (ko) * 2005-10-13 2013-06-26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액정표시장치
KR100738319B1 (ko) * 2005-11-30 2007-07-12 주식회사 에이스 디지텍 네마틱 액정을 이용한 브이에이용 보상 광학소자의제조방법 및 이를 이용한 브이에이용 광학소자
TWI447443B (zh) * 2006-02-28 2014-08-01 Fujifilm Corp 偏光板及液晶顯示器
KR101243818B1 (ko) * 2006-08-22 2013-03-18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편광판 및 이를 이용한 액정표시장치
JP4978995B2 (ja) * 2006-11-08 2012-07-18 株式会社ジャパンディスプレイイースト 液晶表示装置
KR101389265B1 (ko) * 2007-01-17 2014-05-28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표시장치
KR20080092568A (ko) * 2007-04-12 2008-10-16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위상차 보상필름, 이를 갖는 표시패널 어셈블리 및 이의제조방법
EP2161614B1 (en) * 2007-07-03 2013-10-23 Sharp Kabushiki Kaisha Liquid crystal display
KR101340052B1 (ko) * 2007-08-24 2013-12-11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액정 표시 패널 및 이의 제조 방법
CN101910717A (zh) * 2007-12-28 2010-12-08 夏普株式会社 照明装置和液晶显示装置
US20100283942A1 (en) * 2007-12-28 2010-11-11 Takehiro Murao Illuminating device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KR101255297B1 (ko) * 2008-03-11 2013-04-15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액정표시장치
JP2010066752A (ja) * 2008-08-13 2010-03-25 Fujifilm Corp セルロースアシレートフィルムおよび偏光板
TWI384289B (zh) * 2009-08-11 2013-02-01 Au Optronics Suzhou Corp Ltd 偏光板保護膜
KR20120085755A (ko) * 2009-09-04 2012-08-01 스미또모 가가꾸 가부시키가이샤 광확산 필름과 그 제조 방법, 광확산성 편광판, 및 액정 표시 장치
JP5686135B2 (ja) * 2010-07-12 2015-03-18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表示装置
TWI475723B (zh) * 2010-12-16 2015-03-01 Ind Tech Res Inst 發光元件
CN105572959B (zh) * 2016-03-01 2019-03-15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液晶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TWI634369B (zh) * 2016-05-11 2018-09-01 住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顯示裝置
JP6871756B2 (ja) * 2017-02-20 2021-05-12 リンテック株式会社 位置検出機能付き画像表示装置
CN108803124B (zh) * 2018-06-27 2021-05-28 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曲面液晶显示屏及其制造方法
KR102457444B1 (ko) * 2018-11-15 2022-10-21 닛토덴코 가부시키가이샤 편광자 보호 필름, 편광판 및 화상 표시 장치
KR20210036491A (ko) 2019-09-26 2021-04-05 강현민 반지형 무선 마우스
CN116039210A (zh) * 2023-01-15 2023-05-02 西京学院 一种双层电纺丝支撑聚合物稳定液晶复合薄膜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325203A (ja) * 1994-05-31 1995-12-12 Dainippon Printing Co Ltd 防眩性反射防止フィルム、偏光板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JP4151997B2 (ja) * 1996-07-08 2008-09-17 日本化薬株式会社 ノングレアシート
JP3339334B2 (ja) * 1996-12-05 2002-10-28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反射型液晶表示素子
JP4101339B2 (ja) * 1997-09-25 2008-06-18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光拡散フィルム、その製造方法、拡散層付偏光板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JP4112663B2 (ja) * 1998-02-19 2008-07-02 シチズン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液晶表示装置
JP2001272542A (ja) * 2000-03-27 2001-10-05 Nitto Denko Corp 光学補償フィルム付き偏光板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JP2002182036A (ja) * 2000-04-06 2002-06-26 Fujitsu Ltd 視角補償フィルム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US7084944B2 (en) * 2000-05-15 2006-08-01 Fuji Photo Film Co., Ltd. Optical compensatory sheet comprising a biaxially stretched cellulose acetate film, polarizing plate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JP2002107750A (ja) * 2000-10-04 2002-04-10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液晶表示パネルとその駆動方法
JP2002182215A (ja) * 2000-12-13 2002-06-26 Fuji Photo Film Co Ltd 液晶表示装置
JP2002258041A (ja) * 2001-03-01 2002-09-11 Nitto Denko Corp 光学補償偏光板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JP3361801B2 (ja) * 2001-04-23 2003-01-07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反射型液晶表示素子
JP2002328228A (ja) * 2001-04-27 2002-11-15 Fuji Photo Film Co Ltd 偏光板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液晶表示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726426A (zh) 2006-01-25
JP4054670B2 (ja) 2008-02-27
KR100957484B1 (ko) 2010-05-14
KR20050085529A (ko) 2005-08-29
TW200500690A (en) 2005-01-01
EP1570312A1 (en) 2005-09-07
EP1570312B1 (en) 2013-04-17
US7586562B2 (en) 2009-09-08
AU2003285763A1 (en) 2004-07-09
CN100414395C (zh) 2008-08-27
US20060072054A1 (en) 2006-04-06
EP1570312A4 (en) 2007-05-09
JP2004191865A (ja) 2004-07-08
WO2004055584A1 (en) 2004-07-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354822B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of ocb or va mode
TWI311665B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of transmission type
TWI235253B (en) Diffusion film comprising transparent substrate and diffusion layer
TW200305597A (en) Optical diffusion layer, method for preparing same, polarizing plate and liquid crystal device
JP4054581B2 (ja) 光拡散フイルム、防眩性フイルム、偏光板および液晶表示装置
JP2005265889A (ja) 液晶表示装置
TWI303005B (en) Polarizing plate
CN100443933C (zh) 光学补偿起偏振板、图像显示单元和液晶显示单元
JP2008003188A (ja) 偏光板の製造方法,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JP2003075638A (ja) 偏光板および液晶表示装置
JP5036209B2 (ja) 液晶表示装置
JP6961710B2 (ja) 液晶表示装置
JP2003279736A (ja) 光学補償シート、偏光板および液晶表示装置
JP4871611B2 (ja) 液晶表示装置
JP4316167B2 (ja) 液晶表示装置
JP2001100044A (ja) 偏光板
TW201326990A (zh) 液晶顯示裝置
US20080266488A1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JP2006259003A (ja) 偏光板および液晶表示装置
JP2006091701A (ja) 偏光板とそれを用いた液晶表示装置
JP2004226832A (ja) 光拡散フィルム、偏光板および液晶表示装置
JP2009169447A (ja) 偏光板および液晶表示装置
TW201321807A (zh) 液晶顯示裝置
TW201323988A (zh) 液晶顯示裝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