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341882B - Circular knitting machine - Google Patents
Circular knitting machine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I341882B TWI341882B TW093112244A TW93112244A TWI341882B TW I341882 B TWI341882 B TW I341882B TW 093112244 A TW093112244 A TW 093112244A TW 93112244 A TW93112244 A TW 93112244A TW I341882 B TWI341882 B TW I341882B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needle
- dial
- knitting
- gap
- syringe
- Prior art dat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B—KNITTING
- D04B9/00—Circular knitting machines with independently-movable needles
-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B—KNITTING
- D04B9/00—Circular knitting machines with independently-movable needles
- D04B9/06—Circular knitting machines with independently-movable needles with needle cylinder and dial for ribbed good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Knitting Machines (AREA)
- Knitting Of Fabric (AREA)
Description
玖、發明說明 【發明所屬之技術領域】 本發明係有關於在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前文中詳述 的形式之一種圓針織機。 【先前技術】 在此一形式之圓針織機中(例如DE 4 1 2 8 3 72 A 1 ) ,三尺寸均被針筒與針盤的相對位置所固定,這些尺寸於 後係描述爲"軸向精梳間隙"、"徑向精梳間隙"、及’’線圈 間隙"。軸向精梳間隙係由針筒的上部末端面或線圈脫圈 邊沿與承接針盤針的針盤之槽的基底或地底之間的間隙所 給定,而徑向精梳問隙係由針盤的外部末端面或線圈脫圈 邊沿與承接針筒針的針筒之槽的基底之間的間隙所提供。 以此方式界定之二精梳間隙最終固定描述於線圈間隙(或 線圈長度)的尺寸,其實質上由二圓線之間的間隙所產生 ,其中,一係由針盤的外部圓周線於其之槽基底水平處所 提供,而另一係由針筒的外部圓周線於其之槽基底水平處 所提供。 在針織品的生產中,使用針筒與針盤二者,其經常地 需要選擇自標準値偏離的値,特別是大的値,以供前述之 特別是線圈間隙的間隙之用。此可應用在使用初始說明之 形式的圓針織機於生產所請之"間隔織物"。必須了解,此 係代表包括僅由針筒之針或個別地僅由針盤的針所生產之 二織布,這些織布被薄中間層所互聯(例如 -5- 1341882 DE 74 25 934 Ul, DE 28 50 823 A1)。這些中間層均被形 成在用以生產二織布的生產步驟之間,一最薄的單絲連接 紗線被嵌入針筒針內與針盤針內,且被以集圈組織的方式 由後者加工。位於二織布之間的此一連接紗線的區段之長 度,及因而之間隔織布的總厚度,均實質上依據線圈間隙 的尺寸而定,且線圈間隙愈大,界定線圏間隙的前述二圓 線均進一步的互相間隔開。 當使用具有針筒及針盤的標準圓針織機時,其亦適合 供其他目的之用,線圈間隙係相當地小,因爲例如軸向精 梳問隙係最大大約5.6mm且徑向精梳問隙係最大大約 1 mm。即使在軸向精梳間隙係由針盤相對於針筒之軸向位 移所變化的圓針織機中,如同亦施加至前述的已知圓針織 機,可被生產之最大軸向精梳間隙一般係少於6mm,而 徑向精梳間隙係被針筒與針盤之外部直徑所固定地預定於 大約爲1 m m的値。 最大軸向精梳間隙的小尺寸係特別是所通常使用之舌 針及舌針的小舌長度或鉸鏈長度之結果。因爲在一方面, 當被結入集圈位置內時,連接紗線必須實質上同時地嵌入 針筒針與針盤針內,且另一方面,於紗線拾取期間,針筒 及針盤針僅可被最大地上昇,使得位於其之鈎中的("舊” )線圈仍維持在開啓針舌上,且不會自舌滑出至針軸上, 軸向精梳間隙係實質上被所使用之織針的舌長度所限制。 相關於徑向精梳間隙與在生產非間隔織物的製品中產生相 對應之限制。 -6 - 1341882 有關於生產間隙織物,已知(US 2002/0 1 52776 Al) 經由選擇二精梳間隙爲在標準機器中的至少二倍大,且較 佳爲三至四倍大,以放大線圈間隙。但由前述解釋之觀點 ’此會預先假定針筒針及/或針盤針可被相對應地遠之上 昇’且爲達此目的,均設有相對應長之針舌,其不顧被增 加之上昇可配置織針在一集圈位置中。 考慮這些需求之圓針織機的構造,原理上係可能的, 但引致針織系統的相當大寬度及/或相當低之最大針織速 率的缺點。依據針筒與針盤相對於固定針筒三角與針盤三 角旋轉(或反向爲之)的速率,針筒三角與針盤三角的上 昇與取下曲線,不會超過預先選定之最大陡度,使避免針 斷裂。如此,不可避免地造成個別針織系統的某些最小寬 度之結果’且引致圓針織機在具有30英吋直徑之針筒的 圓周上可具有最多大約4 8個針織系統(大約每英吋1.6 個針織系統)。如果係經常的情況之供一間隔織物的完整 線圈列之用,需要六個鄰近之針織系統,因而,針筒的每 一轉數可生產最多大約八個完整線圈列或區段之針織物。 【發明內容】 由此’本發明之技術問題係硏發初始所述型式之圓針 織機’其不顧相當大之最大線圈間隙,仍可以較小系統寬 度及/或於較高速率操作。 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的特徵特色係作用以解決此一問 題。 1341882 本發明係由一理想進行,當複合針被使用時,其應可 上昇其之針部位,且因而,其之針鈎係於相當高之速率, 以較陡三角之速率係遠高於舌針可達之速率,且由此,由 滑動部件之協助控制開啓與封閉該鈎,如果必須,即使當 針部件被上昇至高處,舊線圈不會滑出針鈎地形成集圈組 織。實驗已確認此一假設係正確的,且14mm或更多之精 梳間隙,可以複合針輕易地實現。除了複合針已知的優點 之外(例如D E 3 8 2 1 2 1 3 C 2 ),本發明因而具有引致一 高功能機器的優點,其可配設供一 3 0英吋之針筒直徑用 的7 2個與更多之針織系統,且可以先前已知之機器通常 使用的速率操作。達成增加50%效率的結果。 由申請專利範圍的附屬項可了解進一步之優點特色。 【實施方式】 依據圖1,僅槪略地顯示之圓針織機,含有一循環針 筒1形式的第一針床,其設有未詳細顯示之軸向平行針槽 ,且其中,以針筒針2形式之第一織針均被裝配使得可在 直立方向中位移。環繞針筒1且以針筒三角3形式的第一 三角,具有未顯示之三角部件,其與針筒針2的亦未顯示 之針腳合作,以使提供必須之在軸向方向中的上昇與取下 運動。 在針筒1上方安排以針盤4形式的第二針床,其設有 未詳細顯示之徑向槽,該槽相關於針筒1的槽而垂直地延 伸,且其中,以針盤針5形式之第二織針均被裝配使得可 -8- 1341882 徑向地位移。在針盤4上方安排以針盤三角6形式之第二 三角,具有未顯示之三角部件,其與針盤針5的亦未顯示 之針腳合作,以使提供必須之在徑向方向中的上昇與取下 運動。 此外,很清楚的,多數之針織系統被沿著針筒1之圓 周與針盤4的表面裝設,這些系統具有必須之三角部件, 用以上昇或取下針筒針及/或針盤針2,5。 在此一形式的圓針織機中,爲了本發明之目標,相對 應於針筒1的上部末端面或線圈脫圈邊緣與承接針盤針5 的針盤4之槽的基底或底部之間的間隙之値X,係代表直 立精梳間隙,另一方面,在針盤4的外部末端面或線圈脫 圈邊緣與承接針筒針2的針筒1之槽的基底之間的尺寸Y ’係代表水平精梳間隙。此外,線圈長度或線圈間隙Z係 代表實質上由二圓線7與8之間的間隙所提供之尺寸,其 中’一圓線係由針盤4的外部圓周線於其之槽基底水平處 所給定,且另一圓線係由針筒1的外部圓周線於其之槽基 底水平處所提供。 此一形式之圓針織機及其之作業,均爲習於本技藝者 所習知,例如文件D E 4 1 2 8 3 7 2 A 1,該文件將於本發明 之揭示中配合參考,以避免重複。 如果將以依據圖1之圓針織機生產間隙織物,可進行 如圖2所示之步驟,其中,針筒針與針盤針2,5均以線 槪略顯示,且由針筒針與針盤針2,5形成的線圈均以圓 圈9與1 〇槪略地顯示。在第一方法步驟或個別之系統s j -9- 1341882 •中,例如一第一紗線被單獨地自針盤針5捲繞,且加工 - 爲線圈9,由此,生產形成在針盤4上之羅紋軟管2 3 • 式的一織物網(亦可參照圖4)。在第二方法步驟或個 之系統S2中,一第二紗線單獨地被針筒針2捲繞且加 成爲線圈1 0,由此,生產形成在針筒1上之針筒軟管 式的一織物網(亦可參照圖5 )。最後,在第三方法步 或個別之系統S 3中,一連接紗線1 1被嵌入所選擇針筒 I及所選擇針盤針2,5內,且被加工或襯墊成爲一集圈 織’其於圖2中係由一連續線指示。於此,提供連接紗 被僅在每一第二針筒與針盤針2,5嵌入,在每一情況 係由一長破折號(dash )代表,而被顯示爲短破折號的 筒與針盤針2,5不會拾取連接紗線I 1。於此,長與短 折號代表結合之針具有自以一較少或較大距離自針頭間 開的針腳,且均被選擇具有與其結合之三角部件。 在二額外方法步驟或個別之針織系統S4與S5中, φ 似於針織系統S 1與S2的執行線圈成型。另一方面,在 六方法步驟或個別之針織系統S 6中,程序係相同於針 系統S 3 ’但不同點係一連接紗線丨2僅被由短破折號代 的針筒或針盤針2,5所拾取,且加工成爲集圈組織。 而’在間隔織物的完整循環中,需要六個依序執行之針 系統S 1至S6。但如習於本技術前所知的,可使用多種 他形式之針織。爲進一步詳細解釋,參照文件 DE 74 25 934 Ul、DE 2 8 5 0 823 A1、及 US 2 002/0 1 776 A1,均將於本發明的揭示中配合參考。此外,無須 成 形 別 工 形 驟 針 組 線 中 針 破 隔 類 第 織 表 因 織 其 52 說 -10- 1341882 的’完工之間隔織物包括互相獨立地生產之二層或表面, 其被以連接紗線1 1,1 2形成之第三中間層固持在一起。 如圖1所示,線圈間隙Z決定自針筒針2至針盤針5 延伸或反向延伸的連接紗線1 1,1 2區段的長度,且因而 亦決定中間層的厚度。在標準機器中,此一厚度係相當地 小,因爲尺寸X係例如爲5.5mm且尺寸Y係例如爲1 .05 mm。於此,在一方面,很重要的,標準機器均配設有舌 針,其如示於圖1的針盤針5範例,具有針鈎5 a及樞轉 針舌5 b。在習知的線圈成形中,針舌5 b均因而被樞轉進 入圖1清楚顯示之開啓位置內,或被樞轉進入一封閉位置 內,針舌5 b於此抵靠向針钩5 a且固持於封閉。另一方面 ,很重要的,如果針盤針5將與針筒針2 —起捲繞’由導 紗器1 4所供應之連接紗線(例如圖2中的連接紗線1 1 ) ,不能徑向地上昇超過圖1清楚顯示的位置’否則被針钩 5 a固持的舊線圏會在針舌5 b下滑至針盤針5之軸上’且 然後被加工成爲一線圈。被額外連接紗線1 1或1 2嵌入針 鈎5 a內所生產且亦仍固持舊線圈之集圈組織的成形將成 爲不可能。相同狀況亦發生於針筒針2。 相反的,依據本發明’提供二針床的至少一針床(其 於以範例顯示之本實施例中係爲針筒1 )配設複合針。針 筒針2均因而設有針部件1 5及滑動部件1 ό ’且均可在直 立方向中彼此相對平行地位移’滑動部件被裝配以在針部 件1 5的槽口中滑動(特別地示於圖3 )。針部件1 5之上 部末端處具有針鈎1 5 .〗,而滑動部件1 6在其之上部末端 -11 - t1341882 •處具有滑動尖梢16.1,由此’可以已知方式開啓或 ''鈎1 5 · 1。環繞針筒1的針筒三角3在此一情況中具 立地顯示之三角部件’其與亦未顯示之針及滑動g 、1 6的針腳合作,以使施加必須之運動而開啓或 鈎1 5 · 1及拾取紗線。複合針及其之控制系統亦均 本技藝者所已知,因此,例如爲文件D E 3 8 2 1 2 b 於本發明之揭示中配合參考以避免重複。 ^ 在本發明的實施例中,其係目前最佳的,提供 質上大於標準機器之垂直精梳間隙χ(具有不變之 梳間隙Y ),且係如給予例如爲1 4 m m的値,其具 値爲1.05mm’引致尺寸Z之値大約爲14.04mm。 別之方法必須提出以獲致此結果,且將於下參照G 1 1加以解釋。 依據圖3,複合針2的針部件15具有一軸1 有一後部15.3被置於一配合之針筒1的槽之基底 φ 合軸1 5.2上方的係一胸部位1 5.4,其沿著朝向後 地凹下之區段1 5 . 5併合進入針鈎1 5 . 1內。槽口形 1、2及胸部位15.4中並容納滑動部件16,槽口係 成使針部件1 5在兩位置之間往復運動,該兩位置 15.1被抽回實質地在針筒1的上部邊緣(圓線8) 的位置,及針鈎1 5 · 1被裝設在鄰近針盤針5的上 楚示於圖1的上昇位置。且滑動部件16可被保持 尖梢16.1被裝位在依據圖1的直接位於針筒1之 緣下方,或些微地高於或低於該邊緣之位置,此將 關閉針 有未獨 “牛15 封閉針 爲習於 t C2將 選擇實 水平精 有之Y 沒有特 a 3至 5.2,具 上。接 側傾斜 成在軸 被設計 爲針鈎 之下方 方之清 在滑動 上部邊 於後詳 -12- 1341882 述。此外,胸部位1 5.4係被設計成在軸向方向中爲連續 之直線型,較佳的,至少其之前側面向離開針筒1,以使 不會防止線圈成形或個別地使得能夠形成線圈,此於下文 說明。 圖3顯示在圖2中之系統s 1至S 3協助下解釋的供線 圈成形用之示範針織曲線,針2、5的行進方向係由箭頭 V顯示。此外,實線1 8代表針筒針2的針鈎1 5. 1所沿著 移動之曲線。虛線1 9給予針筒針2的滑動尖梢1 6.1之路 徑。最後,分割線2 0顯示一通路,針盤針5之針鈎5 a沿 著該通路移動通過系統S1至S3。 在系統S 1,類似於圖2的生產一列羅紋襪管。於此 ’針盤針5被沿著一相對應於針織位置終|h於一通路區段 2 〇 . 2的通路區段2 0 . 1徑向向外地向前推進,以使開啓針 钩5a ’且而後’被沿著一通路區段2〇.3徑向向內地抽開 ’以使自導紗器22拾取一紗線2 1,將之加工爲線圈,且 因而形成第一織布表面或層,即爲一羅紋襪管23(圖2 與4 )。複合針2均被固持在系統S 1中的停動位置。 在系統S2 ’針盤針5保持在一抽回停動位置中,而 複合針2的針部件丨5沿著通路區段1 8 1初始地上昇。於 此’ '滑動部件1 6初始地保持在滑動尖梢1 6. 1被裝設在低 於針筒1的上部邊沿(圖1中之圓線8)之位置中。因而 ’當抵達通路區段丨8.2時針鈎15.1被開啓,使得當針部 件1 5被再次沿著通路區段1 8 3柚離時,由導紗器24供 應之第—紗線2 5可被嵌入,且同時的,滑動部件1 6沿著 -13- 1341882 •通路區段1 9 · 1初始地些微上昇,且然後,與針部件1 5 一 "起沿著通路區段19.2抽離,以因而關閉該針鈎15·!。以 '此方式’紗線2 5可被針鈎1 5 . 1拾取且加工成爲線圈,由 此’在複合針2上生產一織布面或層,即爲針筒襪管26 .(圖2及5至7 )。 而後’首先,針盤針5被沿著相對應於集圈位置終止 於一通路區段20.5的通路區段20.4在系統S3中上昇。 0在些微延遲之後,針部件1 5均沿著一通路區段1 8.4上昇 ’直到抵達相對應於集圈位置之通路區段1 8.5爲止。滑 動部件1 6於此仍保持在其之在針筒1的上部邊沿下方抽 回之低位置(圖8 )。但,在此一位置中,滑動尖梢1 6.1 係在胸部位1 5 · 4的中央區域中,使得其亦仍低於懸掛在 胸部15.4上且在先前系統中形成的舊線圈27下方。進一 步的,必須注意,可依據圖2在系統S 3中選擇針筒針與 針盤針2.5,而未被選擇之針保持在通過或停動位置中( _ 未顯示)。 特別的如圖8所示,在一方面,儘管大的精梳間隙X ’針部件1 5仍被上昇進入其之針鈎1 5 . 1位在針盤針的平 面上方之高位置內。另一方面,針盤針5被徑向向外地向 前推進,使其之針鈎5 a立於針筒針2的前側上。因而, 如圖8所示,導紗器1 4所供應之連接紗線1 1 (亦示於圖 1與2 ),可被同時地嵌入兩種針內(亦可於圖1中看到 )0 現今,針部件1 5及針鈎1 5 被沿一通路區段1 8.6 -14- 1341882 再次向下拉,而實質上於相同時間,針盤針5被沿一通路 區的20.6拉回。在此一過程中,如示於圖9,滑動部件 1 6保持在其之抽回位置中’直到舊線圈2 7抵達針部件1 5 的區段1 5.5爲止(圖3 ) ’其係位於胸部位1 5.4與針鈎 1 5 . 1之間且以一角度延伸朝向後側,且均被針筒襪管26 的拉力抽向針部件1 5之後側。不像在線圈的成形中,滑 動部件1 6僅在舊線圈2 7被固著地置於滑動尖梢1 6.1之 內部側上時沿著通路區段1 9.3上昇(圖3與1 0 )。因而 ,相反於圖6與7,舊線圏2 7在針部件1 5持續抽離時’ 不會被斷開而係均沿通路區段1 8.6運回進入針鈎1 5 . 1內 (圖11)。因而,在通路區段18.6的末端處,舊線圈27 與新嵌入紗線1 1的線圈2 8均位於在集圈構造中通常之針 鈎1 5. 1中(圖1 0與1 1 )。相對應的,針盤針5被沿通路 區段2 0.6如此的抽離,使得嵌入紗線1 1之線圈2 8均被 加固在其之針鈎5 a中以做爲集圈組織,且長紗線線圈2 8 均被生產使得延伸在針織襪管23與26之間。然後’針2 與5均回復至其之基本位置(圖1 1 )使得在其次之系統 S4(圖2)中,可重複所述之程序。 由圖3至1 1之協助所解釋的一具有大精梳間隙X之 圓針織機,亦可相對應的實現在具有一大精梳間隙Y的 圓針織機中,只要所選擇之針盤4的直徑足夠小。於此情 況,針盤針5可被形成爲複合針。自然的,亦可能提供大 的線圈間隙Z在均被形成爲滑動針的針筒與針盤針二者中 ,且垂直與水平精梳間隙X或Y二者可被選擇比一般爲 -15- 1341882 .大。 在所有已述情況中,可達成特別之優點, 於使用複合針而可保持相當小,且當使用慣常 可輕易實現每英吋針筒直徑2.4個系統之系統 對應於當以圓周方向測量時之大約3 3 m m的系 據本發明’以係可利用以配設圓針織機具有多 較佳的至少72個針織系統。 Φ 本發明並不侷限於所述之實施例,且可以 正。例如’參照圖3所述之針三角可被改變爲 s 2中的針部件1 5被卜昇至應用於系統S 3之 通路區段1 8 · 5 )。此外,"複合針"之定義亦包 合針(例如 US 1,385,929' US - Re 1 574 1 )。 說的’多種特色亦可以不同於所述及所示之方 同組合應用。 % 【圖式簡單說明】 以聯合所附圖式之實施例,於下將詳細說 其中: ffi 1係通過依據本發明之圓針織機的槪略 ’其具有一針筒及一針盤; 圖2係槪略地顯示使用依據圖1之圓針織 織物: ® 3係槪略地顯示依據本發明及依據圖1 的—三角的展開圖;及 系統寬度由 的速率時, 寬度,其相 統寬度。依 於48個, 多種方式修 例如在系統 相同商度( 含修正之複 然後,無須 式,而以不 明本發明, 縱向剖面圖 機生產間隔 之圓針織機 -16- 1341882 圖4至1 1槪略地顯示沿著圖3的線IV _ IV至IX-IX取得之穿過圖1的圆針織機之剖面圖。 元件對照表 1 :第一針床(針筒) 2 :第一織針(針筒針) 3:第一三角(針筒三角) 4 :第二針床(針盤) 5 :第二織針(針盤針) 5 a :針鈎 5b :針舌 6 :第二三角(針盤二角) 7,8 :圓線 9,1 0 :圓圈(線圈) 1 1 :連接紗線 1 2 :連接紗線 1 4 :導紗器 1 5 :針部件 1 5 . 1 :針鈎 1 5 · 2 :軸 1 5 . 3 :後部 1 5.4 :胸部位 15.5 ·區段 1 6 :滑動部件 -17- J341882 1 6.1 :滑動尖梢 1 8 :實線 18.1,18.2,18.3,18.4,18.5,18.6:通路區段 1 9 :虛線 19.1, 19.2, 19.3, 19.4:通路區段 2 0 :分割線 20.1 , 20.2, 20.3 , 20.4, 20.5, 20.6:通路區段 2 1 :紗線 22 :導紗器 2 3 :羅紋襪管 24 :導紗器 2 5 :第二紗線 2 6 :針筒襪管 2 7 :舊線圈 2 8 :線圈 X :直立精梳間隙 Y :水平精梳間隙 Z :線圈間隙 V :箭頭 -18-
Claims (1)
1341882 拾、申請專利範圍 第93 1 1 2244號專利申請案 中文申請專利範圍替換本
民國99年8月18日修正 1 .—種圓針織機,包括:—針筒形式的第一針床(! )’其具有供第一織針(2)用的槽、一第—三角,用於 控制第一織針、一針盤形式的第二針床(4 ),其具有供 第—織針(5)用的槽、及一第二三角(6),用於控制第 一織針(5) ’固疋該兩針床(丨’ 4)形成直立與水平精 梳間隙(X ’ Y )以及線圈間隙(Z );其特徵在於該兩針 床(1 ’ 4 )被安裝以形成—至少6 m m的線圈間隙(z ), 且至少一針床(1 )的織針(2 )被設計成具有針鈎(n 5 . ! )之複合針’且多個針織系統(S丨至S6 )與該兩針床(1 ’ 4 )聯合,xg些系統的寬度係小於每吋針筒直徑有1.6 個系統的對應寬度。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圓針織機,其中經由〜 相對應之大直ii* ^梳間隙(X )達成至少6 m m的線圈間隙 (Z ) ’且第一織針(2 )被設計爲複合針。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之圓針織機,其中設 計該兩個三角(3,6)使得第一織針(2)與第二織針(5 )可被攜入集圈位置內’於其中,其針鈎(15.1、5a)被 安排在其他織針(5 ’ 2 )的上方或個別地在個別之其他織 針(5,2 )的前方。 4.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之圓針織機,其中第 1341882 一與第二織針(2,5 )均被設計爲複合針
,1341882 _ 99年8月/》口修(更)正本 柒、指定代表圖: 1圖 (一)、本案指定代表圖為:第 本代表圖之元件代表符號簡單說明
1 :針筒 3 :針筒三角 5 :針盤針 5 b :針舌 7,8 :圓線 1 5 :針部件 1 5.4 :胸部位 1 6 . 1 :滑動尖梢 Y :水平精梳間隙 2 :針筒針 4 :針盤 5 a :針钩 6 :針盤三角 1 4 :導紗器 1 5 . 1 :針鈎 1 6 :滑動部件 X :直立精梳間隙 Z ·_線圈間隙 捌、本案若有化學式時,請揭示最能顯示發明特徵的化學 式:無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DE10320533A DE10320533A1 (de) | 2003-05-02 | 2003-05-02 | Rundstrickmaschine, insbesondere zur Herstellung von Abstandsgestricken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0508443A TW200508443A (en) | 2005-03-01 |
TWI341882B true TWI341882B (en) | 2011-05-11 |
Family
ID=3301632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093112244A TWI341882B (en) | 2003-05-02 | 2004-04-30 | Circular knitting machine |
Country Status (10)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6915666B2 (zh) |
EP (1) | EP1477600B9 (zh) |
JP (1) | JP2004332191A (zh) |
KR (1) | KR101182483B1 (zh) |
CN (2) | CN1542185A (zh) |
AT (1) | ATE440165T1 (zh) |
DE (2) | DE10320533A1 (zh) |
ES (1) | ES2331996T3 (zh) |
SG (1) | SG112905A1 (zh) |
TW (1) | TWI341882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FR2889208B1 (fr) * | 2005-08-01 | 2007-10-19 | Jacques Abramo | Dispositif de tricotage pour la confection d'un textile double face epais |
DE102005062403B3 (de) | 2005-12-23 | 2007-08-23 | Groz-Beckert Kg | Vorrichtung und Verfahren zur Erzeugung eines Abstandsgestricks |
DE102008006502A1 (de) | 2008-01-25 | 2009-07-30 | Sipra Patententwicklungs- Und Beteiligungsgesellschaft Mbh | Rechts/Rechts-Rippware sowie Verfahren und Strickmaschine zu ihrer Herstellung |
DE102008006504A1 (de) | 2008-01-25 | 2009-07-30 | Sipra Patententwicklungs- Und Beteiligungsgesellschaft Mbh | Abstandsgestrick sowie Verfahren und Strickmaschine zu seiner Herstellung |
KR100929819B1 (ko) | 2008-03-31 | 2009-12-11 | 김민수 | 환편기 및 이를 이용하는 편직 방법 |
CN102534988B (zh) * | 2011-09-20 | 2014-08-06 | 常熟市国光机械有限公司 | 电脑针织横机的机头三角系统 |
DE102014108987B3 (de) * | 2014-06-26 | 2015-10-22 | Karl Mayer Textilmaschinenfabrik Gmbh | Wirkware, Verfahren zum Erzeugen einer Wirkware und Kettenwirkmaschine |
DE102014118217B4 (de) * | 2014-12-09 | 2020-12-31 | Sipra Patententwicklungs- Und Beteiligungsgesellschaft Mbh | Rundstrickmaschine |
EP3075893B1 (de) * | 2015-04-02 | 2018-09-12 | Karl Mayer Textilmaschinenfabrik GmbH | Wirkware und verfahren zum herstellen einer wirkware |
US11066763B1 (en) * | 2020-04-21 | 2021-07-20 |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 Knitting methods for increased separation of fabric layers of tethered spacer fabrics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DE7425934U (de) | 1974-11-14 | Buesing + Co | Textilgewebebahn, insbesondere für sportliche Kleidungsstücke | |
US152776A (en) * | 1874-07-07 | Improvement in files | ||
US1385929A (en) | 1921-07-26 | Knitting-machine needle | ||
USRE15741E (en) | 1924-01-08 | scott | ||
US2250658A (en) * | 1938-12-31 | 1941-07-29 | Smith | Circular knitting machine |
GB1571584A (en) * | 1976-03-19 | 1980-07-16 | Iws Nominee Co Ltd | Plush fabrics |
JPS5473975A (en) | 1977-11-24 | 1979-06-13 | Onitsuka Co | Reversible knitting method |
DE2821214A1 (de) | 1978-05-13 | 1979-11-15 | Schliessmann Kellerei | Flaechenhaftes fluessigkristall-thermometer, insbesondere fuer die kellereiwirtschaft |
DE3140787A1 (de) * | 1981-10-14 | 1983-04-28 | Akzo Gmbh, 5600 Wuppertal | Verfahren, gestrick und vorrichtung fuer die herstellung von strick-schneid-plueschware |
US5133196A (en) * | 1982-07-14 | 1992-07-28 | Draper Corporation | Circular weft knitting machine |
US4608839A (en) * | 1982-07-14 | 1986-09-02 | Tibbals Jr Edward C | Circular weft knitting machines |
JPS6111791U (ja) * | 1984-06-21 | 1986-01-23 | イナモト機械株式会社 | 複合針を備えたメリヤス丸編機の編針作動装置 |
DE3821213A1 (de) | 1987-07-25 | 1989-02-09 | Sipra Patent Beteiligung | Rundstrickmaschine mit schiebernadeln |
IT1226258B (it) * | 1988-08-04 | 1990-12-27 | Vignoni Srl | Perfezionamenti alle macchine circolari da maglieria |
DE4128372A1 (de) * | 1991-08-27 | 1993-03-04 | Sipra Patent Beteiligung | Rundstrickmaschine mit einem nadelzylinder und einer rippscheibe |
FR2751351B1 (fr) * | 1996-07-19 | 1998-08-28 | Textiles Plastiques Chomarat | Procede pour la realisation d'un tricot presentant un aspect velours |
FR2806424B1 (fr) * | 2000-03-15 | 2002-07-05 | Ames Europ | Nouveau tricot epais double face a structure souple |
US6526783B2 (en) * | 2001-02-09 | 2003-03-04 | Pat Sheu | Double-faced reversible color effect weft knit fabrics and methods for making same |
US6370921B1 (en) * | 2001-04-18 | 2002-04-16 | V2 Composite Reinforcements, Inc. | Tubular knitting machine |
-
2003
- 2003-05-02 DE DE10320533A patent/DE10320533A1/de not_active Withdrawn
-
2004
- 2004-04-27 EP EP04009913A patent/EP1477600B9/de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 2004-04-27 AT AT04009913T patent/ATE440165T1/de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 2004-04-27 DE DE502004009908T patent/DE502004009908D1/de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 2004-04-27 ES ES04009913T patent/ES2331996T3/es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 2004-04-29 CN CNA2004100366508A patent/CN1542185A/zh active Pending
- 2004-04-29 CN CN201210504601.7A patent/CN103031662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4-04-30 US US10/835,782 patent/US6915666B2/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4-04-30 JP JP2004136336A patent/JP2004332191A/ja active Pending
- 2004-04-30 TW TW093112244A patent/TWI341882B/zh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 2004-05-03 KR KR1020040030878A patent/KR101182483B1/ko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 2004-05-03 SG SG200402388A patent/SG112905A1/en unknown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EP1477600A2 (de) | 2004-11-17 |
EP1477600B1 (de) | 2009-08-19 |
ATE440165T1 (de) | 2009-09-15 |
EP1477600A3 (de) | 2004-11-24 |
DE502004009908D1 (de) | 2009-10-01 |
US20040216496A1 (en) | 2004-11-04 |
ES2331996T3 (es) | 2010-01-22 |
KR101182483B1 (ko) | 2012-09-12 |
EP1477600B9 (de) | 2010-03-10 |
CN103031662A (zh) | 2013-04-10 |
TW200508443A (en) | 2005-03-01 |
KR20040094381A (ko) | 2004-11-09 |
CN1542185A (zh) | 2004-11-03 |
CN103031662B (zh) | 2015-04-01 |
SG112905A1 (en) | 2005-07-28 |
US6915666B2 (en) | 2005-07-12 |
DE10320533A1 (de) | 2004-11-18 |
JP2004332191A (ja) | 2004-11-25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TWI341882B (en) | Circular knitting machine | |
EP2634299B1 (en) | Knitting method of knitted fabric with fringe | |
US8418507B2 (en) | Method for circular-knitting of a sock | |
EP2568066B1 (en) | Set-up method of knitted fabric | |
CN110387636B (zh) | 用于制造金银丝针织物的针织横机和方法 | |
EP2565309B1 (en) | Flechage knitting method, and knitted fabric | |
CN105369458B (zh) | 袜品的编织方法 | |
JP2014047446A (ja) | パイル編成方法、パイル編地部を有する編地 | |
KR101013359B1 (ko) | 편성포의 편성방법 | |
KR101844740B1 (ko) | 편성포의 편성방법 및 편성포 | |
TW201002889A (en) | Spacer fabric and also method and knitting machine for the production thereof | |
EP2392707A1 (en) | Method of increasing the number of internal stitches, and knitted fabric | |
JP2022089327A (ja) | 編成方法 | |
EP2546399B1 (en) | Set-up method of knitted fabric and knitted fabric | |
JP2006225776A (ja) | 横編機によるミス柄の編成方法及びその編地 | |
EP2431510B1 (en) | Method of knitting tubular fabric, and tubular fabric | |
EP1364085A2 (en)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ferring a loop from a selected needle to an adjacent needle for creating a decorative open-work pattern with no-run stitch and loop transfer knitting needle | |
JPH0734360A (ja) | シングルニット編地の製造方法 | |
KR101735359B1 (ko) | 편성시작방법 | |
JP2010133055A (ja) | 編地の編成方法 | |
JP2022030303A5 (zh) | ||
JP7341960B2 (ja) | 編地の編成方法 | |
JP2012132107A (ja) | 立体編地の編成方法と立体編地及びパイプのカバー | |
US6615617B1 (en) | Method for producing a tubular knitted article, particularly a hosiery article, closed at one end, without a seam, with a circular machine | |
WO2015092703A1 (en) | Method for tying off at least one yarn at the beginning or at the end of its feed in the production of a weft knitted fabric with a knitting machine for knitting with alternating motion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MM4A |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