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333869B - - Google Patents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333869B
TWI333869B TW093135659A TW93135659A TWI333869B TW I333869 B TWI333869 B TW I333869B TW 093135659 A TW093135659 A TW 093135659A TW 93135659 A TW93135659 A TW 93135659A TW I333869 B TWI333869 B TW I333869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engaging
unit
toy
main body
engagement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09313565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0526309A (en
Inventor
Shinichi Hanamoto
Koji Okamoto
Ryosuke Toriyama
Shinya Saito
Motokazu Shibasaki
Hachitaro Sato
Original Assignee
Konami Digital Entertainment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onami Digital Entertainment filed Critical Konami Digital Entertainment
Publication of TW20052630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052630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33386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333869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3SPORTS; GAMES; AMUSEMENTS
    • A63HTOYS, e.g. TOPS, DOLLS, HOOPS OR BUILDING BLOCKS
    • A63H3/00Dolls
    • A63H3/04Dolls with deformable framework
    • AHUMAN NECESSITIES
    • A63SPORTS; GAMES; AMUSEMENTS
    • A63HTOYS, e.g. TOPS, DOLLS, HOOPS OR BUILDING BLOCKS
    • A63H3/00Dolls
    • A63H3/36Details; Accessories
    • A63H3/46Connections for limb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3SPORTS; GAMES; AMUSEMENTS
    • A63HTOYS, e.g. TOPS, DOLLS, HOOPS OR BUILDING BLOCKS
    • A63H33/00Other toys
    • A63H33/003Convertible toys, e.g. robots convertible into rockets or vehicles convertible into planes

Landscapes

  • Toys (AREA)

Description

1333869 (1) 九、發明說明 【發明所屬之技術領域】 本發明是關於:是經由可裝卸的連結機構,來連結第 一零件單元與第二零件單元所構成的玩具用組裝單元,及 使用該玩具用組裝單元所構成而可變形的形態變形玩具。 【先前技術】 在日本第3 1 5 2 5 9 1號專利公報所示的傳統的形態變形 玩具,是經由可裝卸的連結機構,來連結複數的零件單 元。在傳統的形態變形玩具中,在將零件單元卸下的狀 態,基本構成連結機構的卡合部,是成爲露出的狀態。在 組裝各種形狀的塊體而作成預定的立體物的玩具,特別是 公型或突出型式的卡合部,是成爲露出的狀態。 【專利文獻1】 日本第3 1 5 2 5 9 1號專利 【發明內容】 〔發明欲解決的課題〕 在傳統的構造中,當不使其他的零件單元連結於零件 單元的卡合部時’卡合部會露出,而會有欠缺美觀性的問 題。 本發明的目的’要提供一種玩具用組裝單元及形態變 形玩具,要能夠將不使用的卡合部收容於零件單元內。 -5- (2) (2)1333869 本發明的其他目的,要提供一種玩具用組裝單元及形 態變形玩具,是具備有強度較高的卡合用凸部來作爲卡合 部。 . 本發明的其他目的,是要提供一種玩具用組裝單元及 》 形態變形玩具,容易進行卡合部的收容及取出。 〔用以解決課題的手段〕 本發明,其第一零件單元與第二零件單元,是經由 φ 以:設置在第一零件單元側的卡合部、與設置在第二零件 單元側,且具有讓卡合部可裝卸地卡合的構造的被卡合部 所構成的連結機構,所連結構成的玩具用組裝單元作爲對 象。在本發明所使用的第一零件單元,是具有:將主體部 的內部所設置的轉動軸作爲中心而轉動的轉動構件。該轉 動構件,是具備有:當在沒有與上述卡合部及第二零件單 元連結的狀態使用時,構成第一零件單元的需要部分的需 要構件。第一零件單元,其轉動構件是作成可於第一位置 φ 與第二位置之間選擇性地轉動。這裡所謂的第一位置,是 當將第一零件單元與第二零件單元連結時,需要構件被收 容在主體部內,且卡合部從主體部露出的狀態的位置。而 所謂的第二位置,是當不將第一零件單元與第二零件單元 連結時,將卡合部收容在主體部內,且需要構件從主體部 露出的狀態的位置。藉由本發明,當將第二零件單元連結 於第一零件單元時,會將轉動構件轉動到第一位置來使卡 合部從主體部露出。當不將第二零件單元連結於第一零件 -6 - (3) (3)1333869 單元時,會將轉動構件轉動到第二位置來使需要構件從主 體部露出。於是藉由本發明,當不需要將第二零件單元連 結於第一零件單元時,即使不使用其他的零件單元,只要 ‘ 使轉動構件轉動,就可將卡合部收容於第一零件單元的主 -體部內,能夠成爲不會從外部看到卡合部的狀態,可以使 實際使用狀態的零件單元的外觀更美觀化。 設置在第一零件單元側的卡合部的構造是任意的構 造,可以使用卡合用凸部、以及可裝卸地與該卡合用凸部 鲁 卡合的卡合用凹部的其中一方,來作爲卡合部。在這種情 況,設置在第二零件單元的被卡合部,則是卡合用凸部及 上述卡合用凹部的另一方。 卡合用凸部的形狀是任意的構造。例如,其構造可以 具備有:設置於轉動構件的基座、與該基座設置成一體, 且朝向遠離基座的方向延伸的板狀部、以及以附帶於板狀 部的前端的方式’與板狀部設置成一體的卡合部側伸出 部。當使用這種卡合用凸部時’作爲對應的卡合用凹部, · 可以作成具有一對具有可撓性的壁部的構造,該—對壁 部,是隔著預定的間隔進行配置,將卡合用凸部的板狀部 及卡合部側伸出部夾在其間’在前端部是一體地具備有: 用來防止卡合部側伸出部脫落的被卡合部側伸出部。這種 成爲凹凸關係的由卡合用凹部與卡合用凸部所構成的連結 機構’是一般所使用的。可是當組裝頻率變多時,卡合用 凸部的板狀部會變形’最快的情況會斷掉。因此在卡合用 凸部,將涵蓋於基座與板狀部配置且用來機械性地補強板 (4) (4)1333869 狀部的補強部設置成:允許將板狀部及卡合部側伸出部插 入到卡合用凹部的一對壁部之間。藉由具有該補強部,可 將卡合用凸部的板狀部予以補強,可大幅延長卡合用凸部 · 的使用壽命》 - 第一零件單元的主體部的構造是任意的,最好是作成 如下述的構造。也就是將主體部作成:在內部具備有用來 收容需要構件或卡合部的收容空間的中空構造。在該主體 部的內部是設置有轉動軸。而將圍繞主體部的收容空間的 φ 周壁部作成:以轉動軸爲中心而允許轉動構件在第一位置 與第二位置之間位移。這樣當轉動構件位於第二位置時, 卡合部是藉由主體部的周壁部所包圍,而無法實際從外側 看見。 在以轉動軸爲中心而轉動構件從第一位置轉動到第二 位置的情況、以及以轉動軸爲中心而轉動構件從第二位置 轉動到第一位置的情況的至少其中一種情況,會使周壁部 的一部分開啓’也可以藉由允許轉動構件的轉動的門部構 鲁 件來構成。當以這種門部構件來構成周壁部的一部分時, 即使在可能的範圍縮小主體部的周壁部的形狀尺寸,當使 轉動構件旋轉時,可以開啓門部構件而允許轉動構件轉 動,所以可將主體部的外形小型化。 當將本發明的玩具用組裝單元適用於形態變形玩具 時’只要在形態變形玩具的局部使用本發明的玩具用組裝 單元即可。如果在局部也能收容卡合部的話,能夠使變形 的形態變形玩具的外觀更美觀。而爲了隱藏卡合部,不需 -8- (5) (5)1333869 要結合其他零件單元,所以能夠以很少的零件數量來構成 形態變形玩具。 本發明的形態變形玩具,是經由分別由:卡合部、與 具有與該卡合部卡合的構造的被卡合部所構成的連結機 · 構,所連結作成的,是藉由:改變複數的零件單元的連結 組合方式、將預先準備好的其他零件單元利用連結機構與 複數的零件單元的一部分更換、或者將預先準備好的其他 零件單元利用上述機構而追加於複數的零件單元,來改變 φ 姿態的形態的形態變形玩具。在該形態變形玩具,經由連 結機構所連結的一個零件單元,是具備有:當在不與其他 的一個零件單元連結的狀態使用時,構成一個的零件單元 的需要部分的需要構件,且具有將設置在一個零件單元的 主體部的轉動軸爲中心轉動的轉動構件。在轉動構件設置 有卡合部。且也可以將一個零件單元作成:讓轉動構件以 上述轉動軸爲中心而可選擇性地轉動於:當將一個零件單 元與其他的一個零件單元連結時,將需要構件收容於主體 # 部內且卡合部從主體部露出的狀態的第一位置、以及當在 不將一個零件單元與其他的一個零件單元連結的狀態使用 時,將卡合部收容於主體部內且需要構件從主體部露出的 狀態的第二位置之間。例如,一個零件單元也能以其本身 構成腕部。在這種情況,需要構件則是手部。 〔發明效果〕 當使用本發明的玩具用組裝單元時,在不需要將可連 -9 - (6) (6)1333869 結的第二零件單元連結於第一零件單元時,只要使轉動構 件旋轉’將卡合部收容於第一零件單元的主體部內,並且 在該第一零件單元的外部,能夠使需要的需要構件露出於 #零ί牛單元;’可以使組合零件單元所構成的玩具的外觀成 爲更美觀的狀態。 【實施方式】 參照以下圖面來詳細說明本發明的實施方式。第1圖鲁 〜第4圖’是分別顯示將本發明的玩具用組裝單元適用於 形態變形玩具的實施方式的變形形態的立體圖。適用本發 明的形態變形玩具,是所謂的機器人玩具。在第1圖所示 的狀態’在機器人玩具1的兩支腿部3、5的前端所設置 的腳部7、9之中,左腳部9是變形成爪部豎立的狀態。 而在用來覆蓋位於兩支腕部11、13上方的肩部的護肩外 殼15、17之中,左肩側的護肩外殼17是變形爲抬起的狀 態。在第2圖所示的狀態,爲了與第1圖作比較,是將頸 Φ 部19延伸而變形爲頭部的形狀。在該頸部19的伸縮動作 方面,是採用了形態變形玩具用伸縮構造。在第3圖所示 的形態,爲了與第2圖所示的形態作比較,在構成腕部 11、13的一個構件也就是第一零件單元,是經由連結機構 連結著其他構件也就是零件單元21、23,這一點是與第2 圖所示的狀態不同。而針對該連結機構’在後面會詳細說 明。在第4圖所示的狀態’爲了與第3圖的狀態作比較’ 在腳部的形狀不同方面、在尾部的有無方面、以及在背部 -10- (7) (7)1333869 背負有武器方面,是與第3圖所示的狀態不同。在第4圖 的狀態,第3圖所示的腿部3、5,是在大腿部3b' 5b與 小腿部3a、5a的部分分離,在大腿部3b、5b是經由連結 · 機構連結著零件單元25 ' 27 ’在該零件單元25 ' 27下則 · 連結著原來的小腿部3 a、5 a以下的部分。腳.部7、9,則 相對於小腿部3a、5a變形成爪部豎立的狀態。與第3圖 的狀態相比,在第4圖的變形形態,由於腳部的形狀變 大,所以成爲相當穩定的狀態。 φ 在該機器人玩具中’是藉由將零件單元21、23、25、 27連結在腕部1 1、1 3及大腿部3b、5b ’其形態是大幅度 地變化。腕部1 1、1 3的構造是實質上相同的’所以以下 針對在腕部13連結第二零件單元23(第3圖、第4圖) 的構造來加以說明。在該機器人玩具1 ’是相對於腕部 13,經由連結機構,連結著分割其他機器人玩具的一部分 所得到的第二零件單元23。連結機構’是由:設置在腕部 (第一零件單元)側的卡合部、以及設置在第二零件單元 23側且具有讓卡合部可裝卸地卡合的構造的被卡合部所構 成。 第5圖是顯示了分解左腕部的構造而顯示的分解立體 圖,第6圖是顯示左腕部的半切割圖,第7圖是顯示組裝 了第5圖的各構件的組裝狀態的左腕部的背面圖。包含護 肩外殼17的外裝構件全都被分割爲二。護肩外殼17 ’是 藉由兩個外殼半體l7a、17b所構成。機構殼體37是位於 外殼半體17a、17b下方。該機構殼體37的內部’是收容 -11 - (8) (8)1333869 有虽使腕部左右動作時會產生卡嗒感的棘輪機構39。外殼 半體17a、17b’是可轉動地被安裝在:分別設置於機構殼 體半體37a、37b的被安裝部37c、37d。棘輪機構39,是 · 由:在外周形成凹凸部的齒輪狀構件、以及繞於該齒輪 -狀構件41的外周的棘輪彈簧保持構件43所構成。棘輪彈 簧保持部43’是具有:具彈性而嵌合在齒輪狀構件41的 外周部的凹凸部且具有突起部的板簧部43a。齒輪狀構件 41’是一體地安裝在軸部45的其中一端,在軸部45的另 鲁 一端’是一體地設置有:當使腕部前後轉動時,用來產生 卡嗒感的其他棘輪機構的齒輪狀構件47。 在機構殼體37下方,是安裝著腕部13的主體部14。 主體部14’具有中空構造,是作成將兩個主體半部i4a、
Mb與後述的門部構件Me組合在一起。具體來說,主體 部14,是具有朝向外部開口的開口部Me,是在內部具備 有收容空間14d,該收容空間Md是用來收容在轉動構件 50所設置的機器人的手部51(需要構件)或卡合部53。 · 在主體部14,是在開口部14c附近設置有轉動軸55。在 該轉動軸55,是可自由轉動地嵌合著轉動構件50。轉動 軸55,是具有:將其中一端固定在主體半體14a,且將另 —端嵌合在主體半體14b的構造。門部構件I4e,其上側 端部的兩端部是分別相對於主體半體1^、14b可自由擺 動地被支承著。轉動構件5 0,是以轉動軸5 5爲中心,而 轉動於:將手部(需要構件)收容於主體部14內且成爲 讓卡合部53從主體部Μ露出的狀態的第一位置、與將卡 -12- (9) (9)1333869 合部53收容於主體部I4內且讓手部(需要構件)從主體 部14露出的狀態的第二位置之間。在第9圖是顯示轉動 構件5 0位於第一位置的狀態’在第8圖是顯示轉動構件 · 5 0位於第二位置的狀態,如第8圖所示,當轉動構件$ 0 - 位於第二位置時’卡合部是藉由主體部14的周壁部 (1 4 a、1 4 b、1 4 e )所包圍’所以無法從外側實際看到。 而開口部14c的大小,是定成:讓卡合部53能通過開口 部l4c而出入於收容空間Md。而門部構件Me的大小,$ 在門部構件14e開啓的狀態’是定成:可通過藉由門部構 件14e所封閉的窗部14f (第9圖)而出入於收容空間 1 4 e 〇 在本實施方式中’當將第二零件單元23 (第3圖及第 4圖)與腕部1 3連結時,是使轉動構件5 〇轉動到第一位 置(第9圖所示的位置)而使卡合部53從主體部14露 出。而當不使第二零件單元23連結於腕部13時,則將轉 動構件5 0轉動到第二位置(第7圖所示的位置)而使手 · 部(需要構件)從主體部14露出。結果,藉由該實施方 式,當不需要將第二零件單元23連結到作爲第一零件單 元的腕部13時,只要使轉動構件旋轉,將卡合部53收容 於第一零件單元的主體部內,則可成爲不會從外部看見卡 合部53的狀態》當連結第二零件單元23時,如第9圖所 示’不將腕部13卸下,而使轉動構件50旋轉使卡合部53 露出,則可以使第二零件單元23的卡合用凹部22卡合在 露出的卡合部53。 -13- (10) (10)1333869 設置在腕部1 3的轉動構件5 0的卡合部5 3的構造是 任意的構造。在該實施方式中,如第9圖所示,作爲卡合 部53是設置有卡合用凸部54。可是作爲該卡合部53,當 . 然也可使用可裝卸地與卡合用凸部54卡合的卡合用凹部 -(設置在第二零件單元23的與卡合用凹部22相同的東 西)。在該情況,設置在第二零件單元23的被卡合部, 是成爲卡合用凸部。 該實施方式的卡合用凸部54,其構造是具備有:設置 · 在轉動構件50的基座54a、與該基座54a設置成一體且朝 向遠離基座54的方向(垂直相交方向)延伸的板狀部 54b、以及以附帶於板狀部54b的前端的方式,與板狀部 5 4b設置成一體的卡合部側伸出部54c。當使用該卡合用 凸部54時’作爲對應的卡合用凹部22,可以作成具有一 對具有可撓性的壁部22a、22b的構造,該一對壁部22a、 22b,是隔著預定的間隔進行配置,將卡合用凸部54的板 狀部54b及卡合部側伸出部54c夾在其間,在前端部是一鲁 體地具備有:用來防止卡合部側伸出部54c脫落的卡合用 凹部側伸出部22c»這種成爲凹凸關係的由卡合用凹部22 與卡合用凸部54所構成的連結機構,是一般所使用的。 可是當組裝頻率變多時,卡合用凸部54的板狀部54b會 變形,最壞的情況會斷掉》 因此如第10圖所示,作爲卡合用凸部154,最好是使 用設置了:涵蓋基座154a與板狀部154b進行配置而用來 機械性地補強板狀部154b的補強部154d的構造。該補強 -14 - (11) (11)1333869 部154d,需要設置成:允許板狀部及卡合部側伸出 部15k被插入到卡合用凹部122的—對壁部122&及i22b 之間。藉由具有該補強部154d,則補強了卡合用凸部ι54 - 的板狀部154b’ #夠大幅度地延長卡合用凸部154的使用 · 壽命。在將卡合用凸部154嵌合到卡合用凹部122之後, 即使在從外部將力量施加到零件單元,且在卡合用凸部 1 5 4施加較大的負荷的情況,如果設置有補強部1 5 4 d,則 可防止板狀部1 5 4 b折斷的情形。 φ 在上述的實施方式中,雖然是針對腕部13詳細說 明,而腕部1 1側的構造也與腕部1 3相同。而在腿部3、5 的大腿部3b、5b(參照第4圖),是設置有與上述同樣的 卡合用凸部54。因此如第II圖所示,作爲在腿部3、5的 大腿部3b、5b所設置的卡合用凸部154、154,當然也可 以使用如第10圖所示的具備有補強部154cl的卡合用凸部 154 〇 上述的實施方式,相對於機器人玩具的腕部(第一零 件單元)’是經由連結機構來連結其他構件(第二零件單 元)’而本發明並不限定於上述實施方式,可以適用於構 成形態變形玩具的所有構件,即使是在腿部、腳部、身體 部 '頭部等的任何構件(第一零件單元)連結其他構件 (第二零件單元)的情況,也可適用本發明。而作爲其他 構件(第二零件單元),當然也包含從形態變形玩具卸下 的構件。 第12圖,是圖示了,當將本發明適用於塊體玩具時 -15- (12) (12)1333869 的零件單元的一個例子的卡合部的露出操作。在第—零件 單元101的其中一面’是將作爲需要構件的壁部102設置 成以沒有圖示的旋轉軸爲中心而旋轉。在該壁部丨〇 2的背 · 面是設置有作爲卡合部的卡合用凸部154。如第13圖所 — 示’如果使第一零件單元101的卡合用凸部154嵌合在第 二零件單元201所設置的卡合用凹部203的話,第一零件 單元101與第二零件單元201的連結就完成了。而在第二 零件單元201,如果將設置有卡合用凹部203的壁部2〇2 φ 的厚度作成:較卡合用凹部203的厚度更厚,且使壁部全 體旋轉的話,則可收容卡合用凹部2 0 3。 以下列出本案說明書所記載的形態變形玩具的技術特 徵。 (1 )是經由連結機構連結複數的構件所構成, 在上述複數的構件的至少其中一個構件,更經由連結 機構連結其他構件,讓形態再變化, 上述連結機構’是由:設置在上述其中一個構件側的 · 卡合部、以及設置在上述另一構件側,且具有讓上述卡合 部可裝卸地卡合的構造的被卡合部所構成之形態變化玩 具,其特徵爲: 上述其中一個構件’是具有:以設置在其主體部的轉 動軸爲中心轉動的轉動構件, 在上述轉動構件’是設置有:當在不與上述其他構件 連結的狀態使用時’構成上述其中一個構件的需要部分的 需要構件及上述卡合部, -16 - (13) (13)1333869 當連結上述其中一個構件與上述其他構件時,是將上 述其中一個構件作成:讓上述轉動構件以上述轉動軸爲中 心可選擇性地轉動於:當將上述其中一個構件與上述其他 -構件連結時,將上述需要構件收容於上述主體部內,且成 -爲讓上述卡合部從上述主體部露出的狀態的第一位置、以 及當不將上述其中一個構件與上述其他構件連結的狀態使 用時,將上述卡合部收容於上述主體部內,且成爲讓上述 需要構件從上述主體部露出的狀態的第二位置之間。 φ (2 )在上述(1 )所記載的形態變形玩具中,上述卡 合部,是由:卡合用凸部、以及可裝卸地與該卡合用凸部 卡合的卡合用凹部的其中一方所構成,上述被卡合部是由 上述卡合用凸部及上述卡合用凹部的另一方所構成。 (3 )在上述(1 )所記載的形態變形玩具中,上述主 體部,是具有朝向外部開口的開口部,且具有:在內部具 有用來收容上述需要構件或上述卡合部的收容空間的中空 構造, _ 相對於上述主體部,在上述開口部附近設置有上述轉 動軸, 上述主體部的上述開口部及圍繞上述收容空間的周壁 部’是作成:允許以上述轉動軸爲中心而讓上述轉動構件 於上述第一位置與上述第二位置之間位移。 (4)在上述(3)所記載的形態變形玩具中,上述周 壁部的一部分,是藉由:在以上述轉動軸爲中心,上述轉 動構件從上述第一位置轉動到上述第二位置的情況、以及 -17- (14) (14)1333869 以上述轉動軸爲中心,上述轉動構件從上述第二位置轉動 到上述第一位置的情況的至少其中一種情況,會被開啓’ 而允許上述轉動構件轉動的門部構件所構成。 _ 【圖式簡單說明】 第1圖是顯示適用本發明的玩具用組裝單元的形態變 形玩具的實施方式的變形形態的立體圖。 第2圖是顯示適用本發明的玩具用組裝單元的形態變 φ 形玩具的實施方式的變形形態的立體圖。 第3圖是顯示適用本發明的玩具用組裝單元的形態變 形玩具的實施方式的變形形態的立體圖》 第4圖是顯示適用本發明的玩具用組裝單元的形態變 形玩具的實施方式的變形形態的立體圖。 第5圖是顯示左腕部的分解立體圖》 第6圖是顯不半分割圖。 第7圖是顯示左腕部的背面圖。 春 第8圖是顯示轉動構件位於第二位置的狀態的圖面。 第9圖是顯示轉動構件位於第一位置的狀態的圖面。 第10圖是用來說明卡合用凸部的變形例所使用的圖 面。 第11圖是用來說明’當將其他構件連結於大腿部 時’使用具備有補強部的卡合用凸部的情況的立體圖。 第12圖是將本發明適用於塊體玩具的玩具用組裝單 元時的零件單元的變形形態的顯示圖。 -18- (15) (15)1333869 第13圖是將本發明適用於塊體玩具的玩具用組裝單 元時的兩個零件單元的連結狀態的顯示圖。 【主要元件符號說明】 · 1 :機器人玩具(形態變形玩具) 3、5 :腿部 7、9 :腳部 11、13:腕部(第一零件單元) · 1 4 :主體部 1 4 d :收容空間 14e :門部構件 15、17 :護肩外殼 1 9 :頸部 20 :臉部 21、25、27:零件單元 2 3 :第二零件單元 _ 5 0 :轉動構件 5 I :手部(需要構件) 53 :卡合部 54 :卡合用凸部 5 5 :轉動軸 -19 -

Claims (1)

1333869 ------ 州年替汶頁 十、申請專利範圍. 第93 1 3 5 65 9號專利申請案 中文申請專利範圍修正本 民國99年7月21曰修正 1. 一種玩具用組裝單元,其第一零件單元與第二零 件單元,是經由以:設置在上述第一零件單元側的卡合部 、與設置在上述第二零件單元側,且具有讓上述卡合部可 ® 裝卸地卡合的構造的被卡合部所構成的連結機構,而連結 構成的玩具用組裝單元,其特徵爲: 上述第一零件單元,是具有:將設置在其主體部的轉 動軸作爲中心而轉動的轉動構件, 在上述轉動軸,是設置有:當在沒有與上述卡合部及 上述第二零件單元連結的狀態使用時,構成上述第一零件 單元的需要部分的需要構件, 是將上述第一零件單元作成:讓上述轉動構件以上述 ^ 轉動軸爲中心可選擇性地轉動於:當將上述第一零件單元 與上述第二-件單元連結時,將上述需要構件收容於上述 主體部內,且成爲讓上述卡合部從上述主體部露出的狀態 的第一位置、以及當在不將上述第一零件單元與上述第二 零件單元連結的狀態使用時,將上述卡合部收容於上述主 體部內,且成爲讓上述需要構件從上述主體部露出的狀態 的第二位置之間。 2.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的玩具用組裝單元,其中 上述卡合部,是由:卡合用凸部、以及可裝卸地與該卡合 1333869 ' 啊年η月 曰修奶正替犮I 用凸部卡合的卡合用凹部的其中一方所構成,上述被卡合 部’則是由:上述卡合用凸部及上述卡合用凹部的另一方 ' 所構成。 '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的玩具用組裝單元,其中 上述卡合用凸部,是具備有:設置於上述轉動構件的基座 '與上述基座設置成一體,且朝向遠離上述基座的方向延 伸的板狀部、以及以附帶於上述板狀部的前端的方式,與 φ 上述板狀部設置成一體的卡合部側伸出部, 上述卡合用凹部,是具備有:具有可撓性的一對壁部 ’該一對壁部,是隔著預定的間隔進行配置,將上述板狀 部及上述卡合部側伸出部夾在其間,在前端部是一體地具 備有··用來防止卡合部側伸出部脫落的被卡合部側伸出部 ) 在上述卡合用凸部,將涵蓋於上述基座與上述板狀部 配置且用來補強上述板狀部的補強部設置成:允許將上述 φ 板狀部及上述卡合部側伸出部,插入到卡合用凹部的上述 —對壁部之間。 4.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的玩具用組裝單元,其中 上述主體部’是具有:在內部具備有用來收容上述需要構 件或上述卡合部的收容空間的中空構造, 而將圍繞上述主體部的上述收容空間的周壁部作成: 以上述轉動軸爲中心而允許上述轉動構件在上述第一位置 與上述第二位置之間位移。 5 _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的玩具用組裝單元,其中
-2- 1333869 在以上述轉動軸爲中心而上述轉動構件從上述第一位置轉 動到上述第二位置的情況、以及以上述轉動軸爲中心而上 述轉動構件從上述第二位置轉動到上述第一位置的情況的 至少其中一種情況,會使上述周壁部的—部分開啓,而上 述周壁部的一部分是藉由允許上述轉動構件轉動的門部構 件來構成。 6 · —種形態變形玩具,其特徵爲:
其局部是包含:申請專利範圍第1〜5項的其中一項 的玩具用組裝單元,來使其姿態進行變形。 7. —種形態變形玩具,其特徵爲: 其基本形態是包含:申請專利範圍第1〜5項的其中 —項的玩具用組裝單元的上述第一零件單元。
8. —種形態變形玩具,其複數的零件單元,是經由 分別由:卡合部 '與具有與上述卡合部卡合的構造的被卡 合部所構成的連結機構,所連結作成的,是藉由:改變上 述複數的零件單元的連結組合方式、將預先準備好的其他 零件單元利用上述連結機構與上述複數的零件單元的一部 分更換、或者將預先準備好的其他零件單元利用上述連結 機構而追加於上述複數的零件單元,來改變姿態的形態變 形玩具,其特徵爲: 經由上述連結機構所連結的一個上述零件單元,是具 備有:當在不與其他的一個零件單元連結的狀態使用時, 構成上述一個的零件單元的需要部分的需要構件,且具備 有:以設置.在上述一個零件單元的主體部的轉動軸爲中心. -3- 1333869 轉動的轉動構件 在上述轉動構件設置有上述卡合部, 將上述一個零件單元作成:讓上述轉動構件以 動軸爲中心而可選擇性地轉動於:當將上述一個零 與上述其他的一個零件單元連結時,將上述需要構 於上述主體部內且上述卡合部從上述主體部露出的 第一位置、以及當在不將上述一個零件單元與上述 零件單元連結的狀態使用時,將上述卡合部收容於 體部內且上述需要構件從上述主體部露出的狀態的 置之間。 9.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的形態變形玩具,其 —個零件單元是以其本身構成腕部, 上述需要構件是手部。 1 0·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的形態變形玩具, 述卡合部,是由:卡合用凸部、以及可裝卸地與該 φ 凸部卡合的卡合用凹部的其中一方所構成,上述被 ’則是由:上述卡合用凸部及上述卡合用凹部的另 構成; 上述卡合用凸部,是具備有:設置於上述轉動 基座、與上述基座設置成一體,且朝向遠離上述基 向延伸的板狀部、以及以附帶於上述板狀部的前端 ,與上述板狀部設置成一體的卡合部側伸出部, 上述卡合用凹部,是具備有:具有可撓性的一 ,該一對壁部,是隔著預定的間隔進行配置,將上 上述轉 件單元 件收容 狀態的 其他的 上述主 第二位 中上述 其中上 卡合用 卡合部 —方所 構件的 座的方 的方式 對壁部 述板狀 -4- 1333869 __ 朽年0月 日修⑷正替益頁 部及上述卡合部側伸出部夾在其間,在前端部是一體地具 備有:用來防止卡合部側伸出部脫落的被卡合部側伸出部 f 在上述卡合用凸部,將涵蓋於上述基座與上述板狀部 配置且用來補強上述板狀部的補強部設置成:允許將上述 板狀部及上述卡合部側伸出部’插入到上述卡合用凹部的 上述一對壁部之間。
TW093135659A 2003-12-19 2004-11-19 Assembly unit for toy and morphologically deforming toy TW200526309A (en)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3423874A JP3965384B2 (ja) 2003-12-19 2003-12-19 玩具用組立ユニット及び形態変形玩具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0526309A TW200526309A (en) 2005-08-16
TWI333869B true TWI333869B (zh) 2010-12-01

Family

ID=3469739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093135659A TW200526309A (en) 2003-12-19 2004-11-19 Assembly unit for toy and morphologically deforming toy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7445538B2 (zh)
JP (1) JP3965384B2 (zh)
CN (1) CN1894014B (zh)
GB (1) GB2426722B (zh)
TW (1) TW200526309A (zh)
WO (1) WO2005058447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508764B (zh) * 2014-04-02 2015-11-21 Univ Chaoyang Technology 3d變形結構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6346206A (ja) * 2005-06-16 2006-12-28 Konami Digital Entertainment:Kk 玩具用組立ユニット及び形態変形玩具
US7753700B2 (en) * 2008-10-10 2010-07-13 Cord-It Limited Safety protection structure for universal sockets
KR101377026B1 (ko) * 2012-10-23 2014-03-20 (주)빅펌킨 조립식 완구
CN103143173B (zh) * 2013-02-08 2015-06-10 广东奥飞动漫文化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组合性强的玩具组合体
JP6179822B2 (ja) * 2015-10-23 2017-08-16 株式会社バンダイ 人形体及び演出パーツ
JP3206727U (ja) * 2016-07-21 2016-09-29 有限会社イング二十一 変形玩具
IT201700117675A1 (it) * 2017-10-18 2019-04-18 Cicaboom S R L "Kit da gioco comprendente una pluralità di corpi articolati e fra loro assemblabili"
JP6481013B1 (ja) * 2017-11-14 2019-03-13 株式会社バンダイ 変形玩具、及び変形玩具セット
CN108015778B (zh) * 2017-12-04 2023-08-04 深圳市优必选科技有限公司 肩甲结构以及机器人
JP6568629B2 (ja) * 2018-07-31 2019-08-28 株式会社バンダイ 人形体の手および人形体
USD891535S1 (en) * 2019-02-20 2020-07-28 Koelnmesse GmbH Robot
CN109876463A (zh) * 2019-02-28 2019-06-14 乐森机器人(深圳)有限公司 一种变形机器人
JP6955614B2 (ja) * 2019-08-02 2021-10-27 株式会社バンダイ 人形体の手および人形体
JP7175258B2 (ja) * 2019-12-24 2022-11-18 株式会社バンダイ 人形体の腕部および人形体
JP6999020B2 (ja) * 2020-12-28 2022-01-18 株式会社バンダイ 人形体の手および人形体
US11712636B1 (en) * 2022-08-12 2023-08-01 Spin Master Ltd. Transformable toy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122624Y2 (zh) * 1980-12-04 1986-07-07
JPS6055491U (ja) * 1983-09-22 1985-04-18 株式会社タカラ 組合せ変身玩具
JPS6274869A (ja) 1985-09-26 1987-04-06 Komori Printing Mach Co Ltd 紙揃え機の紙尻押え装置
JPH0352555Y2 (zh) * 1985-10-29 1991-11-14
JP3152591B2 (ja) 1995-05-12 2001-04-03 株式会社タカラ 形態変化玩具
US6089950A (en) * 1998-06-01 2000-07-18 C. J. Associates, Ltd. Toy figure with articulating joints
US6375536B1 (en) * 2000-11-01 2002-04-23 Ya Yung Enterprise Co., Ltd. Electric swayable toy
US6568984B1 (en) * 2000-11-09 2003-05-27 Johnson Research & Development Co., Inc. Toy figurine
US6491567B2 (en) * 2001-02-06 2002-12-10 Po Wing Chan Contractile toy structure
US6679749B2 (en) * 2002-03-21 2004-01-20 Jui Hsia Yu Telescopic doll structure
US6805606B1 (en) * 2003-10-08 2004-10-19 Freddie Lee Kellum Inflatable expanding doll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508764B (zh) * 2014-04-02 2015-11-21 Univ Chaoyang Technology 3d變形結構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7445538B2 (en) 2008-11-04
US20070167108A1 (en) 2007-07-19
CN1894014A (zh) 2007-01-10
GB2426722A (en) 2006-12-06
JP3965384B2 (ja) 2007-08-29
JP2005177201A (ja) 2005-07-07
GB0612988D0 (en) 2006-08-23
CN1894014B (zh) 2010-08-18
WO2005058447A1 (ja) 2005-06-30
TW200526309A (en) 2005-08-16
GB2426722B (en) 2008-10-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333869B (zh)
TWI345034B (en) Hinge device
CN112089597B (zh) 颈部按摩仪
TWI507143B (zh) Folding helmet
KR101780600B1 (ko) 인형체의 견관절 구조
JP2024015280A (ja) 構造体
JP2015061956A (ja) 折り畳みヘルメット
TWI332415B (zh)
JP2022037248A (ja) 玩具部品及び人形玩具
JP2023072646A (ja) 玩具部品及び人形玩具
CN113786630B (zh) 人形体的关节构造
JP4397293B2 (ja) 操作用ハンドルカバー、操作用ハンドル及びスロットマシン
JP2011067318A (ja) 髪ケア装置
JP7038236B1 (ja) 玩具部品、人形玩具、及び、カバー部材
JP7478296B1 (ja) 模型玩具
JP5081882B2 (ja) 髪ケア装置
JP3202285U (ja) ハンドマネキン
JP7059238B2 (ja) 人形用眼ユニット、および人形
JPH11141518A (ja) 部材の連結構造および連結ピン
JP6285394B2 (ja) 模型
JP2024036583A (ja) 玩具
JP4229666B2 (ja) キーホルダー
JPH02100240U (zh)
JPS643835U (zh)
JPS62155885A (ja) 合体ロボツト玩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