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272692B - System and method for contact module processing - Google Patents

System and method for contact module processing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272692B
TWI272692B TW095101206A TW95101206A TWI272692B TW I272692 B TWI272692 B TW I272692B TW 095101206 A TW095101206 A TW 095101206A TW 95101206 A TW95101206 A TW 95101206A TW I272692 B TWI272692 B TW I272692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ayer
thickness
dielectric layer
dielectric
semiconductor devic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09510120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0627581A (en
Inventor
Cheng-Hung Chang
Hsiao-Tzu Lu
Chu-Yun Fu
Weng Chang
Shwang-Ming Jeng
Original Assignee
Taiwan Semiconductor Mfg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aiwan Semiconductor Mfg filed Critical Taiwan Semiconductor Mfg
Publication of TW20062758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062758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27269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272692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3/00Details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 state devices
    • H01L23/28Encapsulations, e.g. encapsulating layers, coatings, e.g. for protection
    • H01L23/31Encapsulations, e.g. encapsulating layers, coatings, e.g. for protection characterised by the arrangement or shape
    • H01L23/3157Partial encapsulation or coating
    • H01L23/3192Multilayer coat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924/00Indexing scheme for arrangements or methods for connecting or disconnecting semiconductor or solid-state bodies as covered by H01L24/00
    • H01L2924/0001Technical content checked by a classifier
    • H01L2924/0002Not covered by any one of groups H01L24/00, H01L24/00 and H01L2224/00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924/00Indexing scheme for arrangements or methods for connecting or disconnecting semiconductor or solid-state bodies as covered by H01L24/00
    • H01L2924/10Details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 state devices to be connected
    • H01L2924/11Device type
    • H01L2924/13Discrete devices, e.g. 3 terminal devices
    • H01L2924/1304Transistor
    • H01L2924/1306Field-effect transistor [FET]
    • H01L2924/13091Metal-Oxide-Semiconductor Field-Effect Transistor [MOSFET]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 Semiconductor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Internal Circuitry In Semiconductor Integrated Circuit Devices (AREA)
  • Formation Of Insulating Films (AREA)

Description

1272692 九、發明說明: 【發明所屬之技術領域】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製造積體電路之系统及 別地是關於-種增進插塞模組表現的系統與方法决,更4寺 【先如技術】 、在積體電路元件製造完成後,便需要於元 連線’以產生具有功能的積體電路。在現今二製後内 =影技術可狀f赌塞的m^ ’先學 =閘極端點’此種插塞需穿透用以保護與隔離二:與元 然而,用於介電層之材料會依據各種材料;t及 用於光微影製程中之不同波長的光,而且有輿所隻 性,因此為使微影製程達到最大之精確度、,將介:戈射特 射率變異性降至最低是必要的’介電材料之反射:層之戈 φ導致在微影製程所使用的光具有不一致的行為,:要異可 致行為會降低插塞穿透介電層之準確度。由於介=不〜 率為介電層厚度與光波長之函數(其可藉由所施行二射 修正)’其須盡可能使介電層之厚度維持固定。 衣& —-般所使用降低介電層厚度變異性之技術係為使用言 孩、度電漿化學氣相沈積(HDP-CVD)以沈積得一介電層,: 接著以化學機械研磨(CMP)對介電層進行平坦化。^學= 械研磨機台使用化性(溶劑)及物性(研磨環境與表面)=術 以平坦化介電層,典型地,將研磨漿(含化性與物性研磨環 0503-Α31434TWF/Jyliu 5 1272692 埏)使用於晶片上,且接著可以一研磨表面(通常為研磨輪 或研f對晶片進行研磨,於製程中平坦化晶片。 4知技術之缺點之一為雖然化學機械研磨可有效地平 化曰曰片’但化學晶片研磨之使用仍會導致晶片之介電層 產生嚴重的厚度差異,再者,在不同晶片間之介電層亦會 產生明顯的厚度差異。此外,由於用以平坦化晶片之化學 與物理技術與在化學機械研磨製程進行後所需外加的清洗 籲步驟’將會使化學機械研磨製程變得更為昂貴。 習知技術之另一缺點為高密度電漿化學氣相沈積並非 為一用以於元件間填充間隙之有效技術,無法填充元件間 之間隙則無法得到良好的元件之電性隔離,此會導致積體 電路的不正常工作。 、 習知技術的另一缺點為高密度電漿化學氣相沈積之使 用會v致元件自高密度電漿化學氣相沈積製程而來的電性 放電與超紫外光所產生之損害。高密度電漿化學氣相沈積 鲁亦可造成插塞蝕刻停止層(CESL)厚度之損失,此插塞蝕刻 兮止層之厚度減少會使其因厚度不足而無法停止化學儀刻 對元件的損害。 、習知技術之又一缺點為介電層之壓縮(compressi〇n)會 备致應力效應之鬆他(relaxati〇n),藉此使用應變技術 (stramed technology),戶斤見之驅動電流性能的好處將會變 得無效。 白技術之#缺點為厚度量測需在化學機械研磨製 程施行前與施行後進行,以確保其可維持所欲得到之介電 0503-A31434TWF/Jyliu 6 1272692 層厚度,此為於化學機械研磨製程間,準確地控制所移除 的介電材料量之結果,舉例而言,由於研磨輪之耗損程度 會隨使用時間增長而惡化,因此化學機械研磨製程間所移 除之材料量需考慮研磨輪之條件。 【發明内容】 本發明之較佳實施例係提供一種改善插塞模組表現之 系統與方法,以解決或預防上述問題及達到更好的效果。 根據本發明之一較佳具體實施例,其係提供一種半導 體元件中之多層内介電層(MID),其中此半導體元件包括: 一場效電晶體(FET)及一基底;此多層内介電層包含:覆蓋 於該場效電晶體上的多層内介電層之一第一厚度,在多層 内介電層之第一厚度上的多層内介電層之第二厚度,其中 多層内介電層之第一厚度相對於多層内介電層之第二厚度 的厚度比例範圍約自〇.〇6至0·90,且其中此多層内介電層 更包括一第三厚度及一第四厚度。 根據本發明另一具體實施例,其係提供一種半導體元 件中之多層内介電層(MID),其中此半導體元件包括一場效 電晶體(FET)及一基底;此多層内介電層係包含:覆蓋於場 效電晶體上的一含氮層及至少一含氧層,其中含氧層之厚 度相對於含氮層之厚度的厚度比例範圍約自1.1至15,且 其中多層内介電層含有至少四層。。 根據本發明又一具體實施例,其係提供一種製造半導 體元件中之方法,其包括:於一半導體基底上形成一場效電 0503-A31434TWF/Jyliu 7 1272692 晶體’之後在此半導體基底上形成一第一氣化層,接著在 弟-虱化層上形成-第-氧化層’且於第一氧化層上形成 -第二氧化層。此方法更包含估算—第三氧化層之厚度, 並形成一第三氧化層於第二氧化層上。 本發明之較佳實施例的優勢在於其對介電層提供一種 較以往施行化學機械研磨製程更均勻一致的平坦化方法, 且無論在單—晶片内或是各晶片間之均勻度都具有較佳的 #表現,此由於本發明所揭露之製程方式具有較高的可預測 性與精準度。 本發明之較佳實施例更進一步的優勢在於可具有比高 密度電聚化學氣相沉積法(high density plasma 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 ; HDP_CVD)更高效率之方法進行元件間間 .隙的填充,良好的間隙填充可導致較佳的元件隔離效果。 本發明之較佳實施例亦具有另一優勢,其可經由應變 技術的維持進而可達到驅動電流(driving current)的增益。 籲本發明之較佳實施例之另一優勢為無須縮減插塞蝕刻 停止層(CESL)之厚度,藉由此不影響插塞蝕刻停止層之間 隙填充製程,於蝕刻製程進行期間,在元件中發生於插塞 蝕刻停止層下方的損害機會也大大地減少,因此,產率因 此提升。 本發明之較佳實施例具有另一外加優勢,在製造介電 層之後,無須在另外進行厚度之量測,此厚度量測步驟之 免除可導致更快速的積體電路製造流程與製造成本之降 低0 0503-A31434TWF/JyHu 1272692 穌上所述,其為更廣泛聞述本發明之離樣 以使本發明之後續描述更為明確且易為瞭解。、,丁支勢 【實施方式】 "本發明將藉由以下的較佳具體實施例而作更進一牛地 坪細說明,但這些具體實施例僅是 _ 以限定本發明之範脅。 牛⑴兄月而非用 本發明為提供在一積體電路中之掣 技術,本揭露之目的為欲得到最大平垣化程;::二目關 =之另一目的亦為欲達到對積體電路之其他各到 鈿小各層厚度之變異值。 、到 請參考第丨圖,其為1料圖表嘴示光反射層上之 插基钕物止層(CESL)細介電(ILD)狀厚度 ^的影響。如先前所述,—使用於特定層之材二光反: 率可依據所使用之光的波長及特定層與其材料之而办 特定層下之—層亦可因 = 有衫響力。更甚者,此層之厚度亦可因特定層之光ς 而影響。舉例而言,在一積體電路中,一磷矽破G) 層可形成於插塞關停止層之上而用以作為内介電丄在) 積體電路中,為了製造内連線元件中之電性插塞,: 移除部分财玻璃,故可知該财麵之歧射率 定性的。然而,若m々麵與插塞_停止層^ = 變異的情形,則磷㈣璃之反射性會隨之改變,:二 配置、大小、深度、及前述將被移除以生成插塞之部分磷 0503-A31434TWF/Jyliu 9 1272692 % 矽玻璃的不準確,且可能導致誤形成、功 能失效、及/或不 適當地錯置電性插塞。 第1圖所示之資料圖表所繪示之三條曲線繪示一鱗 矽玻璃層的反射率相對於此磷矽玻璃層之厚度。其中每一 條曲線代表一插塞蝕刻停止層不同的厚度。一第一曲線105 代表插基蝕刻停止層之厚度為20奈米之條件下,一第二曲 線110代表插塞蝕刻停止層之厚度為30奈米之條件下,而 鲁一第二曲線115代表插塞蝕刻停止層之厚度為40奈米之條 件下’明顯地,此磷矽玻璃層之反射率取決於磷矽玻璃層 之厚度,然而,第!圖所繪示的資料圖表顯示插塞蝕刻停 止層亦對磷矽玻璃的反射率具有極大的影響。舉例而言, 若磷矽玻璃層厚度為400奈米,則磷矽玻璃層之反射率可 產生自約0.025(當插塞蝕刻停止層之厚度為2〇奈米)至 0.015(當插塞姓刻停止層之厚度為3〇奈米)至〇 〇〇5(當插塞 钱刻停止層之厚度為40奈米)之變異。 • 當鱗發破璃層(内介電層)之反射率隨著磷矽玻璃層厚 度與插基蝕刻停止層厚度之函數而廣泛地改變,且當其伴 隨使用光微影製程以製造磷矽玻璃層内之開口進而製得電 性插塞時,其難以達到所要的精確度,且隨著磷矽玻璃層 的反射率廣泛地改變,也逐漸變得難以預測在光微影製程 中之光束行為,因此,製程無法準確地形成磷矽玻璃層内 的開口(或其他如大小與深度等物理性質)。因此,本實施 例期望達到平坦化磷矽玻璃層之目的,使其均勻一致以儘 可能減少每一層厚度之變異度,其中在兩層以内的結構是 0503-A31434TWF/Jyliu 10 1272692 可以提絲面均⑽進而達到減少厚度變異的目的, 注意的是,本案討論的是針對插塞钱刻停止層與碟石夕玻璃
層(内介電層)。這樣的討論可推及兩相上而不影響本發 明之實質精神。 X 請參考第2圖,料示先前技術製程之流程圖, 此製程為對麟石 夕玻璃層進行平坦化以促使降低表面變異 性,其係以製程200雜底内元件上之财玻璃層(亦稱為 籲内介電層)進行平坦化,更明確地,本發明是在元件製造於 基底上之後且在建構内連線(金屬層)之前開始進行掣程 200。在開始建料件於基底上後,沈積插塞_停止層於 元件之上(如步驟205所示),插塞钱刻停止層可用以保講 元件防止蝕刻損害發生於後續的製程步驟中,一旦插塞^ 刻停止層沈積完成,會接著沈積-内介電層(一般為使用填 矽玻璃或是未摻雜矽玻璃(USG))於基底上(如步驟21〇),此 内連線之沈積步驟可以高密度電漿化學氣相沉積法(hi迚 φ density plasma 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 ; HDP-CVD)技術 達成。此種高密度電漿化學氣相沉積技術(或其他上述製程 技術)係為一般熟習此技藝人士所能瞭解,本發明不再對其 技術内容贅述。 ’、 内介電層之沈積分為兩步驟。在第—步驟中,内介電 層之沈積目標為填充在元件中之任一間隙,由於元件為三 維空間的結構,間隙(valleys)會存在於緊密棑列之元件中, 且除非這些間隙被良好地填充,否則電性載子會穩定地在 各個元件之間流動。完成第一步驟的間隙填充後,第二步 0503-A31434TWF/Jyliu 11 1272692 驟可使内介電声夕a 埃,在建構内;,達到—定之厚度,例如:厚度為9〇0〇 之量測(如步;之後(如步驟210),進行内介電層厚後 的製程準確声I)。由於相對高密度電漿化學氣相沉積法 此乃因為一^ 丁量測沈積之内介電層厚度是必須的, 地推瞀楫内二不可能僅由沈積過程所耗費的時間來適咯 測是:要的:電層的厚度,是《,實際上對内介電層的; 為決定所恭儿 之多寡,量測:八2學機械研磨(CMP)製程移除内介電層 坦化内介電N如^層之厚度為必要的,此製程係用以平 乃使用化學:c,如先前所述及,化學機械岍磨 溶劑及研磨媒内介電層,將可能含有化學 研磨漿料使用於内介電詹且接著以〜 二研磨帶之研磨器機械地對内介電層進行研 ’、於研磨漿料之反應性與磨蝕性、機械研 二磨蝕性、研磨所耗費的時間長短、及機械研磨器的 楚損等。由於有許多因素會影響化學機械研磨製程的效 口此而要先進製程控制(APC)系統以達到準確的結果。 先進製程控制(APC)系統可包含對化學機械研磨製程準確 的時間控難對研磨漿料及时電層厚度量測之完全控 據此,先進製程控制(APC)系統可將所使用之機械研磨 益(研磨輪盤或研磨帶)自前次替換時間之使用週期及所使 =之研磨椠料的汰換時間等因素列入考慮,由於研磨效率 是,據機械研磨器的耗損量與研磨聚料的重複使用頻率而 決定的,是以,此為一關鍵性的重要因素。 0503-A31434TWF/JyUu 12 I272692 即便是伴隨著先進製程控制(APC)系統的使用,準確地 預測自内介電層移除之介電材料量仍為相當困難的,因 此,在進行化學機械研磨製程後(如步驟220),則需要再次 進行内介電層之厚度量測(如步驟225),除了驗證内介電層 之厚度與確認此厚度位在標準範圍之内,其亦可能量測内 介電層之變異性。在進行内介電層平坦化製程之後,則繼 續完成積體電路之製造流程。 餐 如前所述,製程200之缺點係包含··在化學機械研磨 平坦化製程(約為10%之非均勻度)後,厚度之變化程度仍 為重要的,且南密度電漿化學氣相沉積製程之間隙填充效 果並不理想,由於高密度電漿化學氣相沉積製程,在插塞 蝕刻停止層上會造成價電子與紫外線之損害,同時,此高 密度電漿化學氣相沉積製程會導致插塞蝕刻停止層厚度之 降低,且由於昂貴的材料之使用與多道製程步驟之進行, 亦會造成化學機械研磨製程的成本提高,在化學機械研磨 ⑩製程進行之前及之後皆必須進行内介電層厚度的量測,以 得到較佳的效果,(且内介電層之壓縮可導致應變效應的秦 他,而使其原可導入基底内以獲得良好的驅動電流表現之 優勢喪失)。 請參考第3a及3b圖,其繪示一含有内介電層之製造 元件的基底於進行平垣化製程2〇〇(視第2圖)之前、進行 中、及之後的剖面圖,其係用以降低内介電層厚度之變化 程度。第3a圖乃繪示在平坦惠製程進行前之一含有製造% 件的基底305,此製造元件包含—對源極7汲極端點31〇及 0503-A31434TWF/Jyliu 13 1272692 一閘極端點315,其具有一多晶矽閘極320。町用一由氧化 區域325及一氮化矽區域33〇組成之間隙壁以有效地控制 通逗長度’此間隙壁亦可視為_區诚。 將插塞蝕刻停止層335沈積於製造元件上,可用以防 止過度的蝕刻損害製造元件,接著將内介電層340沈積於 製造兀件上方,於一實施例中,在一現行製造流程中,磷 矽玻璃(PSG)與未摻雜矽玻璃可用以成為内介電層 =0之材料,且可藉由高密度電漿化學氣相沈積製程而製 得之。值得注意的是,由於製造元件為三維空間結構,因 此凸起處342會存在於介電層内1亦需注意,由於化學 機械研磨製程會導致时電層34q厚度之減少,因此所使 用内"包層340之厚度(如介電層厚度(span)345)可大於實 =所預期之厚度以達到平坦化的目的。舉例而言,内介電 層340可為約9〇〇〇埃之厚度。 面圖m圖,其1會示在平垣化製程進行後之基底剖 丄 340進行研磨製程顯示其可成功地消除 ^衣造兀件之輪廓產生的凸起處(如凸起處342,視第3a 圖)’更甚者,研磨内介電層權可降低内介電 ^如,内介電層擔降低之厚度範圍自約侧埃1 土矢(如介電層厚度355)。 、々5000 请參考第4圖,其緣示多數曰μ 表_。此資料圖表4〇〇t層的資料圖 ―么〜 .、肩不在進行化學機械研磨丰+θ/μ ,多數W晶片的_彻之厚瞭务3 == 介電層34。)厚度,第4圖所_晶片的内處^ 0503-Α31434TWF/Jyliu 14 1272692 ί尽ί”曰:,(如圖所示之水平虛線405)。對晶片#1而 點410),二t的内介電層厚度為約近似5600埃(數據 曰)且取小的内介電層厚度為47〇〇埃(數據點斗^, 則具有約_埃或18%之厚度變異,而在晶片#2則 2^=大厚度約為5_埃(數據點415)或最小厚度約為 〇埃(數據點417),其厚度變異為 20% 〇 >很’月疋地’利用化學機械研磨製程以平坦化内介電層 •工热法產生良好的結果,雖然所得到之介電層已較未進行 平一化之内介電層呈現平缓,但其仍維持極大的變異程 度’其足以導致劣質插塞之產生。 月i考第5圖,其緣示根據本發明之一較佳實施例對 内層進行製程500之流程圖,以促使其表面變化程度 低。與先前述及之製程200相同,製程500可用以對 製造元=上=内介電層進行平坦化以協助其降低表面差異 度。值付注意的是,在製程500的實施例中,内介電層可 •包含四層介電材料,更甚者,其可使用任何不同層數之介 電層而不影響本發明精神之實質。 可於基底上方製造元件之後且在元件間内連線(電性 ,結物)製造之前開始進行製程5〇〇,在元件製造之後,插 塞蝕刻如止層可沈積於元件(如步驟505)上方。根據本發明 之較佳實施例可知,氮化石夕(如SiNx,其中X係約小於2) 可用作為插塞蝕刻停止層,且可以低壓化學氣相沈積 (LP-CVD)或電漿輔助化學氣相沈積(pE_€VD)技術沈積而 得。然而,只要其他作為插塞蝕刻停止層之材料可與用於 0503-A31434TWF/Jyliu 15 1272692 蝕刻内電層材料(特地, 性)之蝕刻材料呈頭^於蝕刻材料相當不具反應 其受到_材料的損:不同者,㈣ 在沈積插塞餞刻停止声 y 第二層於插塞钱刻停止声:’:形成多層内介電層之 上,盆=ΓΓ510)。第一介電層可特別地覆蓋於元件 上,、中此兀件為存在於基底之 *忏 型可為^ Γ 以電性隔離此元件,其典 次常⑽ 介電層。—&化予亂相》冗積法(APCVD).製程形成第一 層(如介電層之後,可接著進行沈積-第二介電 電~之主使用第二介電層心使填充存在於第一介 不規則表面的間隙中,如沿基底上元件之輪 ;,如旋佈二可進行旋轉塗佈沈積製程以形成第二介電 ^電材料^ )技術,其可#助離"、力的使用以促使 =抖句地散佈在整個晶片上,且其可⑽ 璃衣传4=製得—具低變異性全面厚度之介電層。 、隹成第—及第二介電層後(如步驟510及515),開始 t =電層之厚度量測(步驟52G),厚度量測步驟可確二 兩介電狀厚度,確定所需用作沈積的介電材料 制雨卩使多層介電層厚度達到預期之總厚度。在量 ^ ¾層之後,進行;第三介電層之沈積步驟(如步 ⑵)。根據本發明之一較佳實施例,第三介電層可用以使 0503-A31434TWF/Jyliu 16 1272692 多層介電層達到一預期厚度,其係由磷矽玻璃或未摻雜石 玻璃組成,且可使用電漿輔助化學氣相沈積製程配合常髮 化學氣相沉積法製程以沈積之。由於電漿輔助化學氣相、 積技術係具高度準確性且可根據所使用之技術量以精確^ 預測以此技術所得之已沈積材料厚度,而用來控制第三介 電層沈積之常壓化學氣相沉積法製程乃僅根據使用技術^ 耗費之時間長短來決定。 鲁 請參考第6a至6e圖,其係根據本發明之一較佳實施 例緣示在形成多層内介電層之不同階段中,一含有製造元 件之基底的剖面示意圖,其中多層内介電層之製造係可產 生具有低表面變異程度之内介電層。第6a圖繪示一基底 605,其係具有一元件607建構於其表面之上,根據本發明 之一較佳實施例所述,元件607可為一具有閘桎寬度小於 130奈米之金屬氧化半導體場效電晶體(mosfET)元件。然 而元件607可為具有其他閘極寬度之多種元件或金屬氧^ #半導體場效電晶體元件之一,更甚者,金屬氧化半導體場 效電晶體應具有不超過200奈米之整體高度。值得注意白= 疋,當單一元件存在於基底605之表面上時,實際上,其 底605可容許各種數量之元件建構於其表面上,其上限二 取決於母一元件之大小及基底605之總表面區域,—基底 含有數千萬個元件是常見的。 土一 在兀件607製造於基底605表面之後,與元件6〇7電 性連結是必要的,然而,電性連結不能只是 件的頂部上,而是必須形成一多層内介電層於元件與 0503-A31434TWF/Jyliu 1272692 Ϊ性連結元件間以防止電性連結元件及其所需製程的損 告。弟6b ^示製造多層内介電層之第-步驟,其係於元 件607之上放置一插塞蝕刻停止層610(如第5圖所示之步 驟505),可藉由低壓化學氣相沈積製程(Lp_c或電漿辅 助化學氣相沉積法製程將钱刻停止層61〇沈積於基底6〇5 及=件607之上。根據本發明之較佳實施例所述,插塞蝕 刻#止層61。〇之沈積條件如下:基底6〇5得、存在於溫度為 鲁3日00 C至550 c之範圍且含有氮氣與石夕原子之環境下,沈積 ^力耗圍可自〇·5至5托耳,且氨氣师3)亦存在於環境 在上列條件下,所得到之插塞蝕刻停止層010對波長 633奈米之反射係數(RI)為1·9〇至2.05,而對波長193夺 米。之反射絲(RI)為2·1()至2 7G,且氫狀百分比為介於 ^ ^至之範圍内’其階梯覆蓋(對基底605之不連續覆 盖程度的量測;stepcoverage)能力係自7〇%至ι〇〇%,厚度 為150 ^ 1200 i矢(如介電層615所示),且不均句度為小於 鲁2%。插塞钱刻停止層61〇之厚度應取決於應變效應之需求 且可具有自150至12〇〇埃之厚度範圍,應變效應可用以改 善電流表現且應為熟習此技藝之人士所瞭解。然而,值得 注意的是’插塞_停止層61〇可依據各種條件及所需功 能而進行沈積。 在插塞钱刻停止層610形成之後,開始形成多層内介 ,層之第一介電層620。第6c圖緣示製造多層内介電層之 第二步驟,其係在插塞餘刻停止層6H)之上方放置第一介 電層62G(如第5圖所示之步驟51Ό),可藉由常壓化學氣相
0503-A31434TWF/Jyliu 1R 1272692 沈積製程(ΑΡ-CVD)或次常壓化學氣相沉積法製程 (SA-CVD)將第一介電層620沈積於蝕刻停止層61〇之上。 根據本發明之較佳實施例所述,由未摻雜矽玻璃所組成的 第一介電層620之沈積條件如下:基底6〇5係存在於低於 溫度550°C且含有四乙基氧矽烷(TE〇s)氣體及氧氣之環境 下。在上列條件下,所得到之第一介電層62〇係對多晶石夕 材料320(第3a圖)具有極佳的間隙填充能力,並在其下方 •結構具有低全面性膜層應力(low 〇verall film也以勾,'及約 2500埃之厚度(如介電層625)。此第一介電層62〇之厚度 可具有上限,此上限係取決於在隔離區域(視第%圖,由 氧化區域325與矽氮區域33〇所組成)上第一介電層6汕之 厚度,其應小於多晶矽閘極320(視第3a圖)之高度與5〇〇 埃之總和厚度。除了最大厚度限制外,可限制插^刻停 止層610與第一介電層62〇於自〇 〇6至〇 9〇之厚度比例範 圍(插塞兹刻停止層厚度對於第一介電層厚度),用於製造 #插塞_停止層61G之材料可具有—特定的介電常數^特 =的反射係數’分別以沉肌及RW代表之。然而,值 付注意的是’第-介電層62〇乃可以各種條件進行沈積, 且所製得之第一介電層實質上為具有相同的功能。 …在第一介電層形成後,接著進行一第二介電層63〇之 形成步驟。第6d圖繪示製造多層内介電層之第三步驟,其 係在第-介電層620之上方放置第二介電層63〇^第$圖 所示之步驟,5 i 5)。根據本發縣之,較佳實施例所述,第二 介電層630為由未摻雜石夕玻璃所組成,且以旋轉塗佈(s⑽ 0503-A31434TWF/Jyliu I272692 層㈣之上’此旋 型上 係包含在基底ό〇5上一材料之應用( 印孜7、孓 元件上以特定速率旋轉基底605,其離心力可使材 料均句-致地分佈於基底605之整個表面上。根據本發明 ,實施例所述,第二介電層630之沈積條件如下:以 =践石夕氧刪用作製造第二介電層63〇,其係以液 t Μ嫩基底’之上,係以15Q至5⑼脚分鐘之 4轉基底605,且以溫度範圍自崎至3抓與自彻 =4贼之條件進行縣烤製程。當多層介電層(包含插 土蝕刻停止層610、第一介電層62〇、及第二介電層 =全面性非均勻度低於3%時,所製得的第二介電材 即具有約遍=之厚度(如介電層厚度635)與一低於2 一。之非均勻度。*第二介電層帶有插紐刻停止層_盘 弟-介電層620時,此第二介電層63〇係具有一上限,此 上限為插塞蝕刻停止層610、第一介電層62〇、及第二介帝 層630之厚度總和需低於多晶矽閘極32〇之高度與3_ : $和厚度。第-介電層62〇與第二介電層㈣可視為以 玻璃組成之單—介電層,第-介電層620與第二 W電層630之總厚度最佳為限制在插塞蝕刻停止層之 ^1^15倍厚度’用以製造第二介電層63〇之材料可具有 :特定之介電常數與反射係數,分別以沉狐及幻飢代 广之。根據本發明之—較佳實施賴述,用於插縣刻化 止”10、第一介電層伽、及第二介電㈣ 在常數與反射係數應具有下列之關係式Γ 〇5〇3.A31434TWF/Jyliu 20 Γ272692 DCCESl>DCSDl>DCFDl 及 RIcesl^RIfdi^RIsdl。再次強調, 一第二介電層可以其他技術或在不同條件下使用旋佈域^离 (SOG)技術以使所製得之第二介電層具有相同之功能表現。 在完成第二介電層630之形成步驟後,可進行多居内 介電層全面性總厚度之量測(如第5圖之步驟520),得到夕 層内介電層總厚度之量測結果後,則可確立第三介電声料〇 之厚度。根據本發明之一較佳實施例所述,第三介電屑6切 可用以使多層内介電層之總厚度達到一預定值,因此,〜 三介電層640之厚度為由介於預期的多層内介電層、第— 介電層620與第二介電層630之總厚度間的差異而確立。 第6e圖係繪示製造多層介電層之第五步驟,其係在^ 二介電層630之上方放置第三介電層如第5圖之步: 525),可藉由電漿辅助化學氣相沈積製程(pE_cVD =户 度電漿化學氣相沉積法製裎(jjdp-cvd)將第三介命屑门山 第2電層630之上。根據本發明讀佳 述’弟三介電層_係由卿玻璃所組成的1而二 雜石夕玻璃所製得之第三介電層⑽之沈積條件如下= 6〇5係存在於石夕,、及氧原子之氣體環境下。若以= 輔助化學氣相沈積製程〇pE_cvd) 人 水 /么收—尸,人山 VJJJ/尤積弟二介電層640,則 係將氣篇(3有矽、磷、及氧原子)濺鍍於第二介電層6孙 之旋佈玻棘面上。祕其沈積製料—_製/在化 學氣相沈積製程(無論是電漿辅助化學氣相沈積或高穷产 電襞化學氣相_顧,應配合 糸統以控制第三介電層_之成長厚度,此先進製程控制 0503-A31434TWF/Jyliu 21 1272692 =可u化争氣相沈積製程之耗時以確: 二二,厚度。上述製程條件可產生-具有約· 層厚度⑷)及非均句度低於 $ = 蝕刻停止層010、塞—入 層不右插塞 三介電層640独厚^電層㈣、及第二介電層咖,第 之厚度以使多層;介;^限=’:縮限第 樣地,-第三介^層之總厚度達到一預期的厚度。同 漿辅助化9可叫他技㈣在不同條件下使用電 使所f得積或高密度電漿化學氣相沉積法技術以 斤二介電層具有湘之功能表現。 W在本I明1佳實施例之條件下所完成的多層介電層 弟6e圖所不)係具有約5000埃之總厚度(其中第-介電 二:、々為2500埃,第二介電層63〇約為5⑽埃,而第三 二= 640約為2〇⑽埃),且其整體非均勻度係低於4%(第 ;1毛層620之均句度低於2%,第二介電層630之均勻 度低於2%,且第三介電層640之均勻度低於2%)。除了 取决於上述多層内介電層中各層之厚度外,另外的限 縮备、件應取決於多層内介電層之各層厚度,以促使多層内 介電反射係數達到最佳二 明茶考第7圖,其係繪示根據本發明之較佳實施例, 用以,造半導體元件的製程70〇所示之流程圖。根據本發 明之只施例’可在製造基底後開始進行製程7〇〇,其係用 以製備並麥舆半導體元件之製造,如第7圖所示,半導體 兀件之製造可在製程、7祕完成'後翁^ 可藉由在基底上製造元件(較伎地為一金屬氧化半導體場 0503-A31434TWF/Jyliu 22 1272692 效電晶體元件)步驟開始進行製程700(如步驟705)。此元件 製造可包含多數製程步驟,在此則簡化為單一製程步驟, 一旦元件製造完成,一保護層(氮化層)可形成於元件上方 (如步驟710)。氮化層覆蓋於元件上且可用以保護元件防止 其遭受後續製程之損害。根據本發明之較佳實施例,可以 低壓化學氣相沈積或電漿辅助化學氣相沈積製程形成氮化 層。 I 在形成氮化層(如步驟710)之後,第一氧化層可形成於 氮化層之上(如步驟715),第一氧化層可為多層内介電結構 之起始層,其中第一氧化層可藉由次常壓化學氣相沈積 (S A-C VD)或常壓化學氣相沈積(AP-C VD)製程形成之。在第 一氧化層形成之後,可接著形成一第二氧化層(如步驟 720),此第二氧化層之主要功能為填充任何存在於第一氧 化層間之間隙,由於元件之三維結構輪廓,其高度會增加。 可以旋佈玻璃製程形成第二介電層,其可協助產生一具有 • 良好間隙填充特性之氧化層。在第一及第二氧化層形成之 下,可藉由一演算系統以估算第三氧化層之厚度(如步驟 725)。根據本發明之較佳實施例,此演算系統可以為一先 進製程控制系統應用,其可用以確立第一及第二氧化層之 厚度,且根據所得到之量測厚度而推算第三氧化層之厚 度,以使第一、第二、及第三氧化層達到預期之厚度。由 於用以形成第三氧化層之製程十分地準確,因此在第三氧 化層與形成此層所耗費的時間量之間存有一直接册係,故 在估算第三氧化層所需厚度後,可進行此第三氧化層之形 0503-A31434TWF/Jyliu 23 1272692 成,較佳地乃施行電漿輔助化學氣相沈積或高密度電漿化 學氣相沈積製程(如步驟730)。 雖然本發明及其優點已陳述於前文,但仍可進行各種 變化、替代、及取代方式而不影響本發明所依附之申請專 利範圍所界定的實質範圍及精神。第二介電層可用以特定 使用於間隙填充之操作目的方面,如填充元件間之凹蝕處 以確使元件為電性隔離。 雖然本發明已以較佳實施例揭露如上,然其並非用以 限定本發明,任何熟習此技藝者,在不脫離本發明之精神 和範圍内,當可作些許之更動與潤飾,因此本發明之保護 範圍當視後附之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者為準。 0503-A31434TWF/Jyliu 24 1272692 【圖式簡單說明】 層介電層 製程之習 第1圖繪示插塞钱刻停止層與光反射上之内 厚度變異之作用資料圖。 第2圖繪示用以對內爲’ 層介電層進行平坦化 知技術流程圖。 弟3 a及3 b圖、4會示古 ^ 3有—内層介電層之基底剖运 圖,其顯示使用如第2圖所+从 ^
與之後的態樣。 % 弟4圖纟會示使用如第2同^ 製% 層% 層介 昂2圖所示的習知技術平坦 所付之數個晶片内層介電声严危 包續与度之資料示意圖。 第5圖繪示依據本發明 s Θ之較佳實施例對内層介 行平坦化製料降低表φ變料之餘圖。 第6ai6e圖緣示一基底之剖面示意圖表,其_ 據本發明之較佳實施狀形成料録面變異性、 電層之各種步驟。 變異續㈣低表面 【主要元件符號說明】 105〜第一曲線; 110〜第二曲線; 115〜第三曲線; 200〜先前技術製程; 205、210、215、220、225、505、510、515、520、525、 705、710、715、720、725、73Ό〜步驟乂 305、605〜基底; 0503-A31434TWF/Jyliu 25 1272692 315〜閘極端點; 325〜氧化區域; 335、610〜插塞蝕刻停止層; 342〜凸起處; 635、645〜介電層厚度(span); 405〜水平虛線; 500〜製程; 620〜第一介電層;
310〜源極/汲極端點; 320〜多晶矽閘極; 330〜氮化矽區域; 340〜内介電層; 345 、 355 、 615 、 625 400〜資料圖表; 410、415〜數據點; 607〜元件; 630〜第二介電層; 640〜第三介電層; 700〜半導體元件的製程。
0503-A31434TWF/Jyliu 26

Claims (1)

1272692 十、申請專利範圍: 1. 一種半導體元件之多層内介電層(MID),其中該半 導體元件係包括一場效電晶體(FET)及一基底,該多層内介 電層係包括: 覆蓋於該場效電晶體上的該多層内介電層之一第一 層;以及 在該多層内介電層之該第一層上的該多層内介電層之 一第二層; 其中該多層内介電層之該第一層厚度相對於該多層内 介電層之該第二層厚度的厚度比例範圍約自0.06至0.90 ; 其中該多層内介電層更包括一第三層及一第四層。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半導體元件之多層 内介電層,其中該第二層厚度係小於該場效電晶體的閘極 電極之厚度與500埃之總和。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半導體元件之多層 内介電層,其中該第二層厚度係藉由一次常壓化學氣相沈 積法(sub-atmospheric 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以製成,並 以四乙基氧矽烷(TE0S)氣體為主要氣體。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半導體元件之多層 内介電層,其中該第一層厚度、該第二層厚度、該第三層 厚度之厚度總和係約小於該場效電晶體之閘極電極之厚度 與3000埃的總和。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半導體元件之多層 内介電層,其中該第三層係自一可流動介電材料製得。 0503-A31434TWF/Jyliu 27 1272692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半導體元件之多層 内介電層,其中該第四層係為一已摻雜介電層,該介電層 具有約300埃以上之厚度。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述之半導體元件之多層 内介電層,其中該第四層係自一摻雜磷之玻璃材料製得。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半導體元件之多層 内介電層,其中用於該第一層、該第二層、及該第三層之 該材料係具有一介電常數,其中該材料之該介電常數間之 一關係式可表示為: DCfdi^DCtdi^DGsdl 其中DCfdl為該第一層之一介電常數’ DCsdl為該第 二層之一介電常數,DCtdl為該第三層之一介電常數。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半導體元件之多層 内介電層,其中用於該第一層、該第二層、及該第三層之 該材料係具有一反射係數,其中該材料之反射係數間之一 關係式可表示為: RIfdl>RIsdl>RItdl 其中RIfdl為該第一層之一反射常數’ RIsdl為該第二 層之一反射常數,RITDL為該第三層之一反射常數。 10. —種半導體元件之多層内介電層(MID),其中該半 導體元件係包括一場效電晶體(FET)及一基底,該多層内介 電層係包括: 覆蓋於該場效電晶體上的一含氮層;以及 至少一含氧層; 0503-A31434TWF/Jyliu 28 1272692 ,二氧層之—厚度相對於該含氮層之厚度的厚度 比例範圍約自1 · 1至j 5 ; 其中該多層内介電層含有至少四層。 1.如巾Μ專利||圍第1()項所述之半導體元件之多 層’其中該第二層之厚度係小於該場效電晶體的 閘極電極之厚度與50〇埃之總和。 12. ”請專利範圍第u項所述之半導體元件
㈣介電層’其中該第二層之厚度係藉由次常壓化學氣 沈積法以製成,並以四乙基氧魏(τ E 〇 s)氣體為主 ㈣料财a_1G顧狀半導;^ 層内介電層’其中該第一層之厚度、該第二:之夕 第三層之厚度的總和係約小於該場 ::度、該 厚度與3000埃的總和。 之間極電極之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〇項所 層内介電層,其中該第四層係為— 千―體凡件之多 層具有約300埃以上之厚度。 隹介電層,該介電 1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4項所述、、首 層内介電層,其+該第四祕自-摻半導體元件之多 1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〇項所迷*之玻^材料製得。 層内介電層,其中該含氧層係包括兩層=半導,元件之多 以一次常壓化學氣相沈積製程製得〜苐〜粘雜氣層,其中 以一旋轉塗佈製程製得一第二未摻雜氣^未摻雜氧層,且 17· —種半導體元件之製造方法, 於一半導體基底上形成一場效電晶髀包括: 0503-A31434TWF/Jyliu 29 1272692 於該半導體基底上形成一第一氮化層; 於該第一氮化層上形成一第一氧化層; 於該第一氧化層上形成一第二氧化層; 估算一第三氧化層之厚度;以及 於該弟《 —氧化層上形成一第三氧化層。 18·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7項所述之半導體元件之製 造方法’其中該第一氮化層係覆蓋於該場效電晶體元件之 上’且其係以一低壓化學氣相沈積(low pressure 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LP_CVD)或一含氮電漿製程製得該第一 氮化層。 19·如申請專利範圍第π項所述之半導體元件之製 造方法,其係以一次大氣壓化學氣相沈積或是一常壓化學 氣相沉積法(atmospheric pressure 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APCVD)製程製得該第一氧化層。 20·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7項所述之半導體元件之製 造方法,其中該第二氧化層係以一旋轉塗佈方法製得。 21·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7項所述之半導體元件之製 造方法,其中該估算步驟係包括藉由量測該第一氧化層之 厚度與該第二氧化層之厚度,並自三層氧化層之總期望厚 度減去該第一氧化層之厚度與該第二氧化層之厚度以確定 該第三氧化層之厚度。 22·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1項所述之半導體元件之製 造方法,其中該第三氧化層係以高密度電漿化學氣相沉積 法(high density plasma 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製程或電 0503-A31434TWF/Jyliu 30 1272692 vapor 漿辅助化學氣相沈積(plasma enhanced chemical deposition)製得。
0503-A31434TWF/Jyliu 31
TW095101206A 2005-01-20 2006-01-12 System and method for contact module processing TWI272692B (en)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11/039,159 US20060157776A1 (en) 2005-01-20 2005-01-20 System and method for contact module processing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0627581A TW200627581A (en) 2006-08-01
TWI272692B true TWI272692B (en) 2007-02-01

Family

ID=3668300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095101206A TWI272692B (en) 2005-01-20 2006-01-12 System and method for contact module processing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060157776A1 (zh)
CN (1) CN100426500C (zh)
SG (1) SG124328A1 (zh)
TW (1) TWI272692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975099B2 (ja) * 2002-03-26 2007-09-12 富士通株式会社 半導体装置の製造方法
KR101019699B1 (ko) * 2007-10-09 2011-03-07 주식회사 하이닉스반도체 반도체 소자의 절연막 형성방법

Family Cites Families (2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402126A (en) * 1981-05-18 1983-09-06 Texas Instruments Incorporated Method for fabrication of a non-volatile JRAM cell
JP2809018B2 (ja) * 1992-11-26 1998-10-08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半導体装置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TW333671B (en) * 1996-03-25 1998-06-11 Sanyo Electric Co The semiconductor device and its producing method
US5716890A (en) * 1996-10-18 1998-02-10 Vanguard International Semiconductor Corporation Structure and method for fabricating an interlayer insulating film
JP3686248B2 (ja) * 1998-01-26 2005-08-24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半導体集積回路装置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EP0954017A3 (en) * 1998-04-16 2000-08-09 STMicroelectronics, Inc. A semiconductor structure having an improved pre-metal dielectric stack
US6022776A (en) * 1999-04-07 2000-02-08 Worldwide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Corporation Method of using silicon oxynitride to improve fabricating of DRAM contacts and landing pads
US6127260A (en) * 1999-07-16 2000-10-03 Taiwan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Company Method of forming a tee shaped tungsten plug structure to avoid high aspect ratio contact holes in embedded DRAM devices
JP2001083895A (ja) * 1999-09-17 2001-03-30 Sanyo Electric Co Ltd 表示パネルおよび表示装置
US6479385B1 (en) * 2000-05-31 2002-11-12 Taiwan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Company Interlevel dielectric composite layer for insulation of polysilicon and metal structures
KR100338781B1 (ko) * 2000-09-20 2002-06-01 윤종용 반도체 메모리 소자 및 그의 제조방법
CN1173390C (zh) * 2000-10-30 2004-10-27 世界先进积体电路股份有限公司 具嵌入式栅极的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的形成方法
US6583440B2 (en) * 2000-11-30 2003-06-24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Soi substrate, element substrate, semiconductor device, electro-optical apparatus, electronic equipment,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oi substrate,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element substrat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electro-optical apparatus
US6514882B2 (en) * 2001-02-19 2003-02-04 Applied Materials, Inc. Aggregate dielectric layer to reduce nitride consumption
US7164206B2 (en) * 2001-03-28 2007-01-16 Intel Corporation Structure in a microelectronic device including a bi-layer for a diffusion barrier and an etch-stop layer
US6992391B2 (en) * 2001-09-28 2006-01-31 Intel Corporation Dual-damascene interconnects without an etch stop layer by alternating ILDs
JP4340040B2 (ja) * 2002-03-28 2009-10-07 富士通マイクロエレクトロニクス株式会社 半導体装置の製造方法
US6852619B2 (en) * 2002-05-31 2005-02-08 Sharp Kabushiki Kaisha Dual damascene semiconductor devices
JP2004014770A (ja) * 2002-06-06 2004-01-15 Renesas Technology Corp 半導体装置
US6949456B2 (en) * 2002-10-31 2005-09-27 Asm Japan K.K.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semiconductor device having porous structure with air-gaps
JP2004207426A (ja) * 2002-12-25 2004-07-22 Renesas Technology Corp 半導体装置
US6852605B2 (en) * 2003-05-01 2005-02-08 Chartered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Ltd. Method of forming an inductor with continuous metal deposition
US7049702B2 (en) * 2003-08-14 2006-05-23 Taiwan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Co., Ltd. Damascene structure at semiconductor substrate level
KR100514166B1 (ko) * 2004-01-20 2005-09-13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상보형 반도체 소자 형성방법
US7361973B2 (en) * 2004-05-21 2008-04-22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Embedded stressed nitride liners for CMOS performance improvement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0426500C (zh) 2008-10-15
TW200627581A (en) 2006-08-01
CN1825582A (zh) 2006-08-30
US20060157776A1 (en) 2006-07-20
SG124328A1 (en) 2006-08-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6191050B1 (en) Interlayer dielectric with a composite dielectric stack
US5728621A (en) Method for shallow trench isolation
JP3511024B2 (ja) 半導体装置のシリコン酸化膜形成方法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素子分離方法
JP2004179614A (ja) 半導体装置の製造方法
JP2001319927A (ja) スピンオンガラス組成物及びこれを利用した半導体装置のシリコン酸化膜の形成方法
CN101577244B (zh) 层间介质层的平坦化方法及接触孔的形成方法
US20020052117A1 (en) Chemical-mechanical polishing method
US20040169005A1 (en) Methods for forming a thin film on an integrated circuit including soft baking a silicon glass film
JP4738349B2 (ja) 低kのcvd材料の勾配堆積
TWI272692B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contact module processing
TW200401355A (en) Substrate with a flattening film, display substrat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ubstrates
TW439148B (en) Method of enhancing CMP removal rate of polymer-like material and improving planarization in integrated circuit structure
KR100301530B1 (ko) 반도체소자의 층간 절연막 형성방법
Lin et al. A ULSI shallow trench isolation process through the integration of multilayered dielectric process and chemical–mechanical planarization
TW567546B (en) Etch-back method for dielectric layer
KR20050045799A (ko) 스핀온글래스 조성물 및 이를 이용한 실리콘 산화막형성방법
JPH09167765A (ja) 絶縁層およびこれを形成する方法
KR100368082B1 (ko) 연마 저지층을 가진 금속 다마신 배선 토포그라피를산화막 충전과 산화막의 선택적 화학 기계적 연마를이용하여 수정하는 방법
KR100542749B1 (ko) 반도체 장치의 박막 형성 방법, 층간 절연막 형성 방법 및평탄화 방법.
KR100972861B1 (ko) 반도체 소자의 층간절연막 형성방법
KR100248159B1 (ko) 반도체장치에 있어서 이온주입을 통한 에스오지층형성방법
KR19980040624A (ko) 보이드 없는 층간 절연막 형성방법
US20010053583A1 (en) Shallow trench isolation formation process using a sacrificial layer
KR20040059928A (ko) 반도체소자 제조시의 갭 매립방법
JP2011003734A (ja) 層間絶縁膜の平坦化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