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250330B -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electro-optical device substrat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electro-optical device - Google Pat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electro-optical device substrat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electro-optical device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250330B
TWI250330B TW092127492A TW92127492A TWI250330B TW I250330 B TWI250330 B TW I250330B TW 092127492 A TW092127492 A TW 092127492A TW 92127492 A TW92127492 A TW 92127492A TW I250330 B TWI250330 B TW I250330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exposure
light
resin
substrate
rang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09212749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0416427A (en
Inventor
Toshihiro Otake
Mutsumi Matsuo
Original Assignee
Seiko Eps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eiko Epson Corp filed Critical Seiko Epson Corp
Publication of TW20041642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041642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25033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250330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553Reflecting element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553Reflecting elements
    • G02F1/133555Transflector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2203/00Function characteristic
    • G02F2203/03Function characteristic scattering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0/85Arrangements for extracting light from the devices
    • H10K50/856Arrangements for extracting light from the devices comprising reflective mean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 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AREA)

Description

1250330 (1) 玖、發明說明 【發明所屬之技術領域】 本發明乃有關光電裝置用基板之製造方法及光電裝置 之製造方法,尤其有關於具備表面凹凸形狀之樹脂層上, 具備反射層之反射基板及光電裝置之製造技術者。 【先前技術】 一般而g ’光電裝置之一種之液晶顯示裝置乃形有成 爲反射光線之反射層的情形。此反射層乃通常經由反射光 外所產生之反射光,將對應液晶之光學狀態所構成之畫 像’成爲可辨識之反射型之液晶顯示裝置而構成設置。 又,於反射層之一部分,經由設置光透過部等,形成半透 過反射層,而可實現透過型顯示和反射型顯示之雙方的半 透過反射型之液晶顯示裝置。 然而,將反射層之反射面構成爲凹凸狀,經由將反射 光適切散亂,提案有種種減低乃至防止上述照明光所造成 之幻影或背景投射的技術。經由蝕刻裝置等,將玻璃表面 摺疊構成爲玻璃狀,於此上經由設置金屬鋁薄膜等之反射 層,形成凹凸狀之反射面。 又,做爲形成上述凹凸狀之反射面的其他方法,將感 光性樹脂塗佈於玻璃基板上,將此感光性樹脂使用特定之 光罩圖案經由曝光顯像,形成具備凹凸形狀之樹脂層,或 設定成離散性之樹脂層,經由將此樹脂層一端加熱而熔 融,使某程度凹凸形狀平滑之後’更經由塗佈有機樹脂, -5 - (2) 1250330 形成較平滑之表面凹凸形狀,之後,於其上形成反射層之 方法。 【發明內容】
但是,於上述以往之方法中,於反射層之基材層形成 適切之凹凸形狀之故,需精密管理、調整基板玻璃之蝕刻 條件(例如蝕刻液之組成或蝕刻時間等),雖以使反射面之 凹凸形狀正確且再現性佳地加以獲得的同時,另需2階段 之蝕刻工程,需形成2層構造之樹脂層之故,會有製造時 間變長、製造成本增大的問題。 又,經由反射面之凹凸形狀所決定之散亂光之角度分 布有偏離時,會有無法有效利用外光於顯示,而使顯示變 暗,於特定角度亮度急遽變化,視角特性實質上變窄等之 顯示品質上的不妥。
在此,本發明乃解決上述問題點者,該課題乃提供較 以往將反射面之凹凸迅速且低成本地加以製造的光電裝置 用基板之製造方法及光電裝置之製造方法。又,經由改善 反射面之散亂特性,將光電裝置之反射型顯示之顯示品質 較以往提高者。 爲解決上述課題,本發明之光電裝置用基板之製造方 法,屬於具備將配置於基板上之感光性之樹脂,使用備有 光透過部及光遮蔽部之光罩圖案,進行曝光之曝光工程, 和顯像曝光之前述樹脂之顯像工程,和於前述樹脂上,形 成反射層之反射層形成工程的反射基板之製造方法,其特 -6 - 1250330 (3) 徵係前述曝光工程中,經由設定前述光罩圖案之前述光透 過部或前述光遮蔽部之大小,和前述光罩圖案及前述樹脂 間之曝光間隔’則述樹脂之表面上之曝光強度分布沿該表 面’成曲面狀增減變化之狀態下,進行曝光,於前述顯像 工程中,對應於前述曝光強度分布,形成具備表面凹凸形 狀之樹脂層。 根據此發明,於曝光工程中,將具有感光性之樹脂之 表面上的曝光強度分布,沿表面於曲面上增減變化地加以 構成,於該曝光強度分布進行曝光,將具備對應於曝光強 度分布的表面凹凸形狀的樹脂層,於顯像工程加以形成 地,無需形成2階段之蝕刻工程或2層構造之樹脂層,於 1階段之圖案工程中,爲可形成表面凹凸形狀,可將具備 凹凸狀之反射面之光電裝置用基板,迅速且低成本地加以 製造。 以往之技術中,經由使用微縮術之圖案,於樹脂層形 成表面凹凸形狀時,一般而言,經由圖案化所形成凹凸形 狀非常急遽之故,經由加熱使凹凸形狀緩和,於其上更形 成第2層之樹脂層。但是,於本發明中,經由各適切設定 光罩圖案之光透過部或光遮掩部之大小,和光罩圖案和感 光性樹脂間之曝光間隔,經由光罩圖案之光透過部或光遮 掩部之大小,調整光繞射角,經由曝光間隔G,經由調整 光罩圖案所造成之繞射光的擴展量,將曝光強度分布成爲 增減變化成曲面狀的狀態,將經由顯像所形成之樹脂層之 表面凹凸形狀,成爲所期望之曲面狀之凹凸形狀。如此 -7- (4) P50330 地,經由調整光透過部或光遮掩部之大小和曝光間隔,可 調整表面凹凸形狀之急峻性或緩和性之故,經由1次曝 光·顯像工程,可形成具備適切表面凹凸形狀之樹脂層。 一般而百’樹脂層之表面凹凸形狀過於急峻時,形成 於其上之反射層所成反射光之散亂角爲大之故,正反射率 會下降,畫像會變暗。相反地,樹脂層之表面凹凸形狀過 於緩和時,形成於其上之反射層所成反射光之散亂角會變 小之故,正反射率會變高,結果,畫像雖會明亮,反射面 愈接近鏡面,照明之幻影或背景之投射則會變得顯著。因 此,將樹脂層之表面凹凸形狀,經由形成呈具備適切之曲 率的曲面狀,需兼顧期望之亮度和辨視性。此時,僅調整 光罩圖案之光透過部之直徑,和曝光間隔之任一方時,難 以將曝光強度分布之增減變化對應於適度之表面凹凸形狀 者。例如,將光透過部之直徑僅於光罩圖案之凹凸周期及 開口率之限制中增減,在於曝光波長λ之繞射程度上不會 有太大變化故,基本上改變凹凸形狀之周期,調整凹凸形 狀之曲率是困難的。又,僅增減曝光間隔,難以改變凹凸 形狀之曲率,經由曝光間隔之變化使凹凸形狀之曲率過於 變大之故,因此仍然難以具備形成適度之表面凹凸形狀之 樹脂層。 然而本發明乃控制對應於光透過部或光遮蔽部之臨界 範圍的樹脂層之表面範圍之凹凸曲面形狀’包含於從該表 面範圍脫離樹脂層之一部分,形成平坦部之情形。樹脂層 之表面乃大多部分構成呈緩和之凹凸曲面形狀即可’於一 -8- 1250330 (5) 部分存在平坦部或基材曝露部時,亦可得良好之 性。 於本發明中,前述光罩圖案中,分散配置構成 數之島狀的前述光透過部分,經由將前述光透過部 成爲前述光遮蔽部,於樹脂層之表面形成對應於前 過部之凹部。此時,經由光透過部之大小和上述間 變化通過光透過部之光線的繞射程度之故,可將凹 面形狀緩和地加以構成。 於此時,令則述曝光工程之曝光波長λ爲3 0 0 之範圍內,令前述光透過部之直徑成爲約9〜12 μιη 內,令前述曝光間隔爲約150〜2 5 0 μηι之範圍內者 根據此時,經由將光透過部之直徑設定於上述範圍 將通過光透過部之光線,向適切之角度繞射的同時 將曝光間隔G設定於上述範圍,可調整繞射光之 圍之故,於感光性樹脂之表面上,形成具備適度曲 面狀之曝光強度分布。 於本發明中,前述光罩圖案中,分散配置構成 數之島狀的前述光遮蔽部分’經由將前述光遮蔽部 成爲前述光透過部’於樹脂層之表面形成對應於前 蔽部之凸部。此時’經由光罩圖案之光遮掩部,可 被遮蔽之部分的光繞射程度’可將凸部之表面形狀 加以構成。 於此時,令前述曝光工程之曝光波長人爲300 之範圍內,令前述光遮蔽部之直徑成爲約8〜12 μιη 光學特 成爲複 之周圍 述光透 隔,可 部之表 -4 5 0nm 之範圍 爲佳。 內,可 ,經由 擴散範 率之曲 成爲複 之周圍 述光遮 變化光 緩和地 -4 5 Onm 之範圍 -9- 1250330 (6) 內’令前述曝光間隔爲約60〜100 μιη 散配置島狀之光遮蔽部之光罩圖案中 光遮蔽部之光罩圖案中,光透過部之 _高之故,需經由使凸部之傾斜曝光 光。又,一般而言,對應於光罩圖案 減低曝光強度。例如,相較使用分散 之開口率約30%之光罩圖案情形,於 光遮蔽部之遮光率約30%(開口率約 時,設定前者時約一半程度的曝光強 本發明中,具有於前述反射層形 述反射層之一部分,形成透過部之透 由此,可構成具備透過部之半透過反 板。 於此時,前述透過部形成工程中 部分同時,除去該正下方之前述樹脂 此,於透過部不存在樹脂層,可防止 接著,本發明之光電裝置之製造 物質,和於該光電物質施加電場,包 電極的電場賦予構造,和與前述光電 有表面凹凸形狀之樹脂層,和於前述 映前述表面凹凸形狀之反射面的反射 方法,其特徵係做爲形成前述樹脂層 備光透過部及光遮蔽部之光罩圖案’ 脂之曝光工程,和顯像曝光之前述榜 之範圍內者爲佳。分 ,較分散配置島狀之 面積則變大,開口率 間隔變小,減低繞射 之開口率的增大,需 配置島狀之光透過部 使用分散配置島狀之 70%)之光罩圖案情形 度爲佳。 成工程之後,除去前 過部形成工程爲佳。 射型之光電裝置用基 ,與前述反射層之一 層的一部分爲佳。由 透過型顯示之著色。 方法,屬於具有光電 含控制該光學特性之 物質平面性重疊,備 表面凹凸狀上具備反 層的光電裝置之製造 之工程,具有使用具 曝光其有感光性之樹 Ϊ脂之顯像工程;前述 -10 - (7) 1250330 曝光工程中,經由設定前述光罩圖案之前述光透過部或 述光遮蔽部之大小,和前述光罩圖案及前述樹脂間之曝 間隔’前述樹脂之表面上之曝光強度分布沿該表面,成 面狀增減變化之狀態下,進行曝光,於前述顯像工程中 對應於前述曝光強度分布,形成具備表面凹凸形狀之樹 層爲特徵者。 於本發明中,其中,前述光罩圖案中,分散配置構 成爲複數之島狀的前述光透過部分,經由將前述光透過 之周圍成爲前述光遮蔽部,於樹脂層之表面形成對應於 述光透過部之凹部爲佳。此時,尤其令前述曝光工程之 光波長λ爲3 0 0〜45 0nm之範圍內,令前述光透過部之 徑成爲約9〜12 μηι之範圍內,令前述曝光間隔爲 150〜250 μηι之範圍內者爲佳。 於本發明中,前述光罩圖案中,分散配置構成成爲 數之島狀的前述光遮蔽部分,經由將前述光遮蔽部之周 成爲前述光透過部,於樹脂層之表面形成對應於前述光 蔽部之凸部爲佳。此時,令前述曝光工程之曝光波長λ 3 0 0〜4 5 〇 nm之範圍內,令前述光遮蔽部之直徑成爲 8〜1 2 μ m之範圍內’令HU述曝光間隔爲約6 0〜1 0 0 μ m 範圍內者爲佳。 於本發明中,具有除去前述反射層之一部分,形成 過部之透過部形成工程爲佳。此時’前述透過部形成工 中,與前述反射層之一邰分同時’除去該正下力之前述 脂層的一部分爲佳。 刖 光 曲 脂 成 部 前 曝 直 約 複 圍 遮 爲 約 之 透 程 樹 -11 - 1250330 (8) 如以上說明,根據本發明時,於光電裝置用基板之製 造時,可較以往迅速且低成本地製造反射面之凹凸形狀。 【實施方式】 接著’參照添加圖面,對於有關本發明之反射基板之 製造方法及光電裝置之製造方法之實施形態詳細加以說 明。 〔第1實施形態:反射基板〕 首先,做爲有關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對於光電裝 置用基板之反射基板之製造方法,參照圖1及圖2加以說 明。圖1乃顯示有關本發明之光電裝置用基板之反射基板 之製造方法的實施形態的工程說明圖(a)〜(d)、圖2乃顯示 同製造方法之工程說明圖(a)〜(c)。 本實施形態中,如圖1 (a)所示,首先,洗淨以玻璃或 塑膠等透明材料所構成之基板1 1 1,於基板1 1 1之表面 上,將丙烯酸樹脂爲基材之感光性樹脂1 0 1,經由塗佈等 加以配置。接著,如圖1(b)所厚,使用光罩102曝光感光 性樹脂1 〇 1。在此。光罩1 02乃於玻璃等之透明基板 102A之表面,形成以 Cr等薄膜等所構成之遮光層 102B。此光罩102乃如圖4(A)所示,於單位範圍S內, 構成呈多數島狀之光透過部被隨機分散配置。光透過部之 周圍乃遮光層102B所成光遮蔽部。即,此光透過部102x 乃經由上述遮光層102B之開口所構成。光透過部102x之 -12- (9) 1250330 形狀乃未特別限定圓形、橢圓形、長圓形、多角形等,但 是,尤以圓形或正多角形(正方形、正五角形、正六角 形、正八角形等)爲佳爲佳。如此之形狀乃不具有特定方 位之偏移等,可易於得均等之光學特性,又光罩加工會變 得容易之故。惟,於需要散亂特性之方位關連性之時,令 光透過部1 02x之形狀成爲向特定方向延伸之形狀亦可。 於此曝光工程中,將超高壓水銀燈做爲光源使用。此 燈之光線乃主要以3種波長(3 6 5 n m之i線、4 0 5 n m之h 線、43 6nm之g線)加以構成爲主。本實施形態中,做爲 感光性樹脂101之感度分布,乃對於波長3 6 5 nm之i線之 感度最高之故,於此曝露工程中,感光性樹脂1 01乃實質 上經由i線(波長3 6 5 nm)加以曝光。 接著,將上述感光性樹脂1 01經由特定顯像液加以顯 像,如圖1(〇所示,於對應於上述光罩102之光透過部 1 〇2x的範圍,和對應於光遮蔽部之範圍間,形成凹凸狀 階差。於本實施形態之情形,經由調節上述光透過部 l〇2x之直徑D及感光性樹脂101和光罩102間之曝光間 隔G,沿感光性樹脂1 〇 1之表面之曝光強度分布,尤其對 應於光透過部102x及對應於該周圍附近之表面範圍之曝 光強度則緩和增減變化地加以携成,於此狀態,進行曝 光。然後,於顯像工程中,對應於該曝光強度分布量之樹 脂爲由感光性樹脂1 0 1之表面除去。由此,如圖所示,可 得具有較緩和之表面凹凸形狀11 9a之樹脂層。此表面凹 凸形狀11 9a乃具有對應於光透過部之島狀凹部被分散配 -13- (10) 1250330 置的形態。對於此等之部分,詳述於後。 接著,於如上所述所構成之樹脂層表面上,形成鋁、 銀合金(APC合金等)、鉻等之金屬薄膜,而成爲反射層。 反射層乃於成爲該基材面之樹脂層的表面,經由形成表面 凹凸形狀119a,具備具有反映該表面凹凸形狀U9a之凹 凸形狀的反射面。因此,此反射層之反射面乃具有對應於 該表面凹凸形狀U 9a之島狀之凹部被分散配置之形態。 接著,如圖2(a)所示,於反射層112之表面上,通常 經由微縮術法,形成光阻劑等所構成之光罩1 03。光罩 1 〇 3乃於無需反射層1 1 2之範圍,設置開口 1 0 3 a者。然 後,使用該光罩103,經由進行蝕刻,如圖2(b)所示,形 成具備開口部1 1 2 a之反射層1 1 2。如此,形成半透過反 射型之反射基板11 0。 然而,於上述蝕刻工程,經由共同除去反射層1 1 2和 樹脂層1 19 ’如圖2(c)所示,形成反射層1 12之開口部 1 1 2a,和樹脂層1 1 9之開口部1 1 9b設於相互平面重疊之 位置的反射基板1 1 0,亦可。又,於樹脂層1 1 9之形成階 段,設置開口邰1 1 9 b,形成重疊於開口部1 1 9 b地設置反 射層1 1 2之開口部1 1 2 a的反射基板1 1 0,亦可。於此反射 基板110’時,於樹脂層119經由形成開口部119b,通過 反射層1 1 2之開口部丨丨2 a的透過光,不通過樹脂層1 j 9 之故,可避免樹脂層119之些微的著色或樹脂層119之袠 面凹凸形狀U 9a所造成散亂作用或折射作用造成之透過 光之影響。 -14- 1250330 (11) (實施例) 圖3 (A)乃顯示本實施形態之一實施例的曝光工程之 基板上的感光性樹脂1 0 1和光罩1 02的開係擴大部分剖面 圖。又,圖4(A)乃該光罩102中,顯示單位範圍S之光 敦形狀的平面圖,圖5乃將基板整體之各單位範圍S之排 列形態,令光罩102之遮光層102B之圖案形態重疊於基 板之狀態的平面圖。於本實施例中’感光性樹脂1 0 1之厚 度爲2.0 μιη,令光罩102之光透過部10 2x的直徑DA爲 約1 0 μιη,令感光性樹脂1 〇 1上面和光罩1 02之下面間之 距離,即曝光間隔(間隔)G a成爲1 8 0 μιη。在此,曝光裝 置之曝光量乃 80mJ/cm2,曝光波長 λ爲 3 65nm(i線)。 又,光罩102之單位範圍S內之光透過開口率爲30%,光 透過部102x乃隨機配置。圖4(A)所示光透過部102x之 平均間隔p a乃約1 4 μ m。 本實施例中,將光罩102之光透過部102x的直徑Da 和曝光間隔G A,經由設定成上述値,沿感光性樹脂1 0 1 之表面,可柿構成曲面狀增減變化之曝光強度分布,之 後,經由顯像感光性樹脂1 0 1,以圖示點線顯示,可形成 對應於上述曝光強度分布之緩和曲面狀之表面凹凸形狀。 測定如此形成之樹脂層 1 1 9之正反射率時,約爲 1.3〜30%。在此,正反射率(鏡面反射率)乃將可視光範圍 之光(例如波長λ = 65 0ηιη)以入射角40度入射,經由設置 於射出角4 0咨之方向,經由光感測器檢出而測定。又, -15- (12) 1250330 於樹脂層1 1 9之表面上,以鋁形成反射層1 1 2時’正反射 率則成爲8〜2 0 %。在此,將樹脂層之表面形成呈平坦時之 正反射率爲約8.0程度,經由上述表面凹凸形狀,反射光 之反射角被擴展(即反射光散亂),如上所述正反射率下 降。然而,於此平坦之樹脂層上,形成以鋁構成之反射層 時,可得約9 5 %之正反射率。又,本實施例中,做爲感光 性樹脂,雖以光感光部用顯像液除去的正片系爲例,但對 於光感光部用顯像液成爲不溶化的負片系樹脂亦可同樣處 理。此時,對祇於光罩之光透過部的凹凸則變成相反。 (比較例) 接著,對於與上述實施例對比之比較例之製造方法進 行說明。圖1 6及圖1 7乃比較例之製造工程之工程說明 圖。於此比較例之製造方法中,如圖16(a)所示,於基板 1 1 1上,塗佈厚1.6 um之感光性樹脂101後,如圖16(b) 所厚,經由光罩1 04進行感光性樹脂1 01之曝光。在此, 光罩104乃於透明基板104A上形成遮光層104B者,與 上述光罩102同樣地,光透過部104x則隨機配置。此等 之光透過部l〇4x乃於單位範圍S內,如圖4(B)所示地加 以配置。光透過部1 〇4x的直徑DB雖較上述實施例爲小之 7.5 um,光罩104之單位範圍S內之開口率與實施例相同 爲 30%,結果,光透過部 104x之平均間隔 PB乃約 1 1 μπι。 圖3(B)乃顯示此比較例之曝光工程的情形,圖4(B) -16- 1250330 (13) 乃顯示比較例之單位範圍S之光罩1 04之平面形狀。於此 比較例中,對於厚1 .6 μηι之感光性樹脂1 01而言,如上 所述,令光透過部的直徑D β約爲7.5 μ m,又,令曝光間 隔G將爲60 μηι而進行曝光。在此曝光波長λ或曝光強 度乃與圖3 (A)所示者相同。於此時,於圖3 (Β )以點線顯 示,於圖16(C)亦顯示,於顯像後形成之/129的表面凹凸 面乃過於急峻,正反射率低之故,實際上於使用於液晶顯 不裝置時,賦予顯不之光量爲少,無法得明売之顯不,無 法形成滿足液晶顯示特性之反射面。 在此,如圖16(d)所示,於樹脂層129,更將感光性 樹脂130塗佈1·3 μηι,之後,如圖17(a)所示,使用具有 透明基板10 5Α和遮光層105Β之光罩105,僅對於單位範 圍S以外之範圍,進行曝光,對於單位範圍S不進行曝 光,直接進行顯像。然後,經由進行樹脂層之燒成,如圖 17(b)所示,經由樹脂層129和樹脂層130之2層構造, 與上述實施例相同之緩和的表面凹凸形狀。 之後,如圖17(c)所示,於樹脂層130之表面上,經 由鋁等,形成反射層1 1 2。又,於其上形成具備開口部 l〇6a之光阻劑106,進行蝕刻。如圖17(d)所2,經由於 反射層1 12設置開口部1 12a,可得半透過反射型之光電 裝置用基板。 於此比較例中,最終雖可形成與實施例幾近同樣之凹 凸形狀的反射面,經由曝光·顯像工程,於暫時形成之樹 脂層129上,更需形成樹脂層130,無法構成具有所期望 -17- 1250330 (14) 之反射特性的反射面之故,伴隨增大製造工數,使製造時 間變長,會有增大製造成本的問題。 (曝光條件) 接著,參照圖6及圖7,對於有關本發明之實施形態 之曝光工程條件,和於該曝光後經由進行顯像形成之樹脂 層之光學特性的開係進行說明。圖6乃顯示樹脂層1 1 9之 正反射率,和曝光工程之光罩圖案之光透過部之直徑d 及曝光間隔G的關係圖。在此,令光透過部之直徑D成 爲 7.5 μιη、1〇·〇 μπα、12.0 um,令曝光間隔 G 於 1〇〇〜250 μηι之範圍變化測定正反射率。然後,光罩之開口率(單位 範圍S之開口面積之比例)乃於所有之情形下成爲3 〇%。 又’感光性樹脂之厚度乃於所有的情形下,成爲1 . 7 μιη。 光罩之光透過部之直徑 D爲小時(直徑 D = 7.5 μιη 時),於曝光間隔G爲小之範圍下,正反射率會變低,曝 光間隔G變大時,急速地增大正反射率。即,直徑d爲 小時’變化曝光間隔G時之正反射率的變化寬度則會變 大。 另一方面,直徑 D變大時(直徑 D=10 um、12 μηι 時),變化曝光間隔G時,正反射率之變化爲少,尤其曝 光間隔G爲小時,則未見直徑D愈小之正反射率的下 降。 如上所述,光透過率之直徑D變小時,經由正反射率 之變動率變大,難以將期望之反射率再現性佳,或精度佳 -18- 1250330 (15) 地獲得,直徑D乃非7 · 5 μ m之程度,爲其以上之値,例 如9 μπι以上爲佳。又,直徑D更大之時,如圖6所示, 由於正反射率的變動寬度會變小之故,正反射率的調整範 圍會變窄,直徑D乃1 2 μπι以下者爲佳。 如圖6所示,曝光間隔G爲小的範圍大,對於曝光 間隔G之增加,正反射率之增加比率爲小,或相反地, 正反射率伴隨曝光間隔G之增加的同時而減少。此乃曝 光間隔G愈小,表面凹凸形狀會變得急峻,反而使平坦 部分增大,結果,增加正反射。因此,防止照明光所造成 之幻影或背景投射的同時,爲將正反射率調節至特定範圍 (例如於本實施例中,爲1.3〜3.0%程度,反射層之正反射 率8〜2 0 %程度),可將曝光間隔G較1 5 0 μ m更大爲佳。 即,當曝光間隔G不足150 μπι時,該正反射率掉落 到適切之正反射率之範圍(上述1.3〜3.0 %程度)以下,顯示 變暗的情形。又,該正反射率進入上述範圍內時,此乃表 面凹凸邪珍狀非成爲緩和狀態之故,即成爲平坦部分和急 峻部分混合存在的凹凸形狀之故,結果,散亂光變少,而 成灰暗顯示。 然而,如圖6所示,於曝光間隔G爲大之範圍中, 根據曝光間隔G之增加,正反射率則單純地增大。此乃 曝光間隔G愈大之時,表面凹凸形狀變得緩和,表面凹 凸形狀變得愈緩和,正反射光會漸漸增加之緣故。於此範 圍中,將正反射率調整於適切範圍,可得做爲液晶顯示裝 置之反射面適切的表面凹凸形狀。 -19- (16) 1250330 然而,即使上述曝光間隔爲大之範圍下,當正反射率 變得過大時,顯示雖會變亮,上述照明光所成幻影或背景 之投射會變大之故,辨視性會下降。因此,如上所述,光 透過部之直徑D爲9〜12 μπι之範圍下,可得適度之正反 射率之故,將曝光間隔G成爲2 5 0 μιη以下之範圍爲佳。 圖7乃顯示令光透過部之直徑D爲10 μπι時之感光 性樹脂的膜厚及曝光間隔和樹脂層之正反射率的關係圖。 在此,令感光性樹脂之膜厚成爲 1.5 μιη、1.7 μπι、1.9 u m,令曝光間隔G於1 0 0〜2 5 0 μ m之範圍加以變化,測定 正反射率。然而,光罩之開口率(單位範圍S之開口面積 比例)乃於所有情形時,成爲30%。 於此圖中,將感光性樹脂之膜厚於上述範圍變化,對 於正反射率之曝光間隔G之變化的變化傾向,基本上幾 乎不變,感光性樹脂之膜厚愈薄,正反射率就整體而言會 有增加的傾向。此乃,樹脂層爲薄之時,於經由曝光形成 之凹部底部,曝露基材面,增大正反射者。對於任一之膜 厚而言,曝光間隔G由超越1 5 0 μ m處,正反射率則單純 增加。另一方面,曝光間隔G不足1 5 0 μιη之範圍下,使 曝光間隔G變小時,相反地正反射率會緩緩增加。此曝 光間隔不足1 5 Onm之範圍乃如上所述,伴隨曝光間隔的 變小,表面凹凸形狀會變得急峻,平坦範圍會增加之故, 就整體而言,增加正反射率,散亂光變少而顯示變暗。 如上述之檢討結果,做爲本實施形態,使用於曝光工 程之光罩的光透過部之直徑DA乃約9〜12 μιη之範圍內’ -20- (17) 1250330 曝露間隔GA乃約150〜2 5 0 μπι之範圍內爲佳。此等範圍 內,可抑制照明光之幻影或背景之投影的同時,可確保顯 示之亮度。β卩,做爲液晶顯示裝置之反射面,可得適切之 表面凹凸形狀。尤其,直徑DA乃9.5〜11 μηι之範圍,曝 露間隔GA乃約160〜200 μηι之範圍,更可設置良好之表 面凹凸形狀爲佳。 上述實施例之光罩之光透過部之直徑及曝光間隔之範 圍乃曝露工程之曝露波長 λ ( = 3 65 nm)爲前提而得者。但 是,一般而言,稱紫外線範圍,波長λ使用3 00〜450nm 之範圍內之光線時,可得與上述同樣之結果。即,上述實 施例之光透過部之直徑DA之範圍(9〜12 μπι)乃曝露波長 λ( = 3 65 ηηι)之25〜33倍程度之故,爲上述3 00〜450nm之波 長範圍,即使改變曝光波長,該繞射效果幾乎不會改變, 又,上述實施例之曝露間隔 GA的範圍(150〜2 50 μπι)乃曝 露波長λ之400〜700倍程度,於上述3 00〜450nm之波長 範圍中,改變曝光波長,繞射光寬廣之程度則幾近不會改 變。 又,光罩之開口率乃通常爲20〜40%程度爲佳。開口 率不足20%中,島狀之光透過部之間隔變大之故,樹脂層 之表面之平坦部之面積則增大,形成正反射之多反射面。 又,超越開口率40%時,鄰接之島狀之光透過部之間隔爲 小之故,形成於樹脂層之表面之凹部間則易於連接,結 果,平坦部之面積則增大,形成正反射之多反射面。 更且,曝光量在上述條件下,70〜9 OmJ程度者爲佳。 -21 - (18) 1250330 此曝光量乃以經由光透過部之大小和曝光間隔所決定之最 大曝光量(光透過部之中心位置的曝光量),調整成感光性 樹脂不全部除去之程度(殘膜量爲5〜20%)爲佳。經由上述 最大曝露量,於感光性樹脂全部除去之情形下,於形成於 樹脂層之凹部底,曝露出基材面,形成於此曝露基材面上 的反射面部分則成爲平坦,產生正反射。 〔第2實施形態:反射基板〕 接著,參照圖8乃至圖11,對於有關本發明之第2 實施形態加以說明。於上述第1實施形態中,於上述光罩 012,分散配置構成呈複數島狀之光透過部102x,使用於 本實施形態之光罩1 〇 6中,如圖8所示,分散配置構成呈 複數島狀之光遮蔽部l〇6x。然後,光遮蔽部106x之周圍 乃成爲光透過部。此光遮蔽部10 6x乃經由形成於與上述 第1實施形態同樣之光透過性材料的表面上的遮光層而構 成。於單位範圍S內,光遮蔽部l〇6x則以隨機且均等之 分布密度分散配置。 於此光罩106中,光遮蔽部i〇6x之直徑Dc成爲9 μπι及10 μπι,使光遮蔽部l〇6x之平均間隔 Pc =約14 μπι。此時,開口率成爲 70%,因此,透光率則成爲 3 0%。然後,令與第1實施形態同樣之感光性樹脂形成成 爲2μιη,使用上述光罩106,曝光間隔G = 70 μιη,以曝光 量3 0〜4 OmJ進行曝光。於此實施形態,光罩1〇6之開口 率爲第1實施形態之2〜2.5倍程度之故,於對應於光遮蔽 -22- (19) 1250330 部1 〇6x之樹脂層之表面部分,形成具備充妙散亂性能的 凸部,且爲令經由該凸部所形成之表面凹凸形狀充分緩 和,使曝光間隔G成爲第1實施形態之4 0〜5 0 %程度, 又,曝光量亦.成爲第1實施形態之40〜50%程度。然後, 其他之條件乃所有與第1實施形態相同,形成具有表面凹 凸形狀的樹脂層。 於本實施形態中,如上所述爲使曝光量變少,如圖9 所示,最初以光罩106曝光之後,於第2之光罩108以較 大之曝光量進行2次曝光。使用於此2次曝光的第2之光 罩108乃如上所述,將形成表面凹凸形狀的單位範圍S之 部分’經由遮光層108x完全遮光,其他部分,即於單位 範圍以外之部分中,透過光線地加以構成。因此,經由2 次曝光,單位範圍S內之曝光狀態不受影響地,僅從單位 範圍S脫離部分之樹脂層被強烈曝光。之後,經由進行顯 像處理’於單位範圍S內,形成對應上述光罩106所成曝 光狀態的表面凹凸形狀,單位範圍S以外之部分中,幾近 完全除去樹脂層。於此實施形態中,進行2次之曝光處 理’爲形成樹脂層之表面凹凸形狀之曝光處理乃與第1實 施形態同樣僅爲1次。 經由本實施形態所形成之表面凹凸形狀乃對應上述光 罩1〇6之光遮蔽部ι〇6χ的島狀凸部成爲分散配置之形 態。即’與島狀之凹部被分散配置所成第〗實施形態中所 形成之表面凹凸形狀比較,槪略凹凸則相互成相反的形 態。爲此,形成於第1實施形態之樹脂層上的反射面,和 -23- (20) 1250330 形成於第2實施形態之樹脂層上的反射面中 特性上會產生不同。 圖1 0乃顯示對於第1實施形態及第2 射面各別加以測定之散亂光強度的散亂角關 之A乃經由第1實施形態所形成之反射面的 由實施形態所形成之反射面之資料。於第1 射面中,伴隨散亂角的變大,散亂光強度 言’第2實施形態之反射面糾,散亂光強度 性會變小,散亂角即使變大,散亂光強度的 此,於更寬廣之視角範圍,可辨視明亮的顯 根據本實施形態之基本製造方法,如圖 芍於光遮蔽部l〇6x之各直徑Dc(7.5 μπι、9 調查對於樹脂層之正反射率的曝光間隔G 此,樹脂層之起姑厚度所有爲2.0 μπι,光罩 有成爲約70%。結果,光遮蔽部106χ之直卷 於正反射率之曝光間隔的關連性爲小,光遮 直徑Dc愈是增大,變化曝光間隔時之變 大。因此,就光遮蔽部l〇6x之直徑Dc而 μπι之範圍爲佳。直徑Dc下降至8 μιη時, 之故,難以經由曝光間隔調整正反射率,因 射層之反射特性之精度或再現性。 又,不論光遮蔽部1〇 6χ之直徑Dc爲何 於70 μιη以上之範圍下,對應於曝光間隔的 率會單純地增大,但於曝光間隔不足70 μπι ,在於該散亂 實施形態之反 連性圖。圖中 資料,Β乃經 實施形態之反 會大爲下降而 之散亂角關連 下降亦少。因 不 ° 1 1 1 ( a)所示, μπι、1 0 um), 的關連性。在 之開口率乃所 g Dc愈小,對 蔽部 1 0 6 X之 化率會伴之變 言,約 8.0〜12 凸部難以形成 此難以進行反 ,曝光間隔G 增大,正反射 之範圍下,曝 -24- (21) (21)1250330 光間隔減少時,可得正反射率增大的結果。此乃與第1實 施形態相同,當曝光間隔到達某程度大小時,經由光之繞 射現象,曝光間隔愈大,樹脂層之表面凹凸形狀會變得緩 和,而使正反射率增大,但曝光間隔過小時,難以產生光 之繞射之故,難以得緩和之凹凸形狀,曝光間隔愈小時, 平坦部分和急峻部分則會增大,經由成爲兩者混合存在的 態,而使正反射率上昇。 。 本實施形態中,基本上較第1實施形態正反射率爲低 之範圍下,於散亂角大之範圍,可得大的散亂光強度之 故,正反射率低之範圍下,亦可得良好之顯示特性。因 此,由上述資料視之,做爲曝光間隔G而言,60〜100 μηι 之範菌爲佳。低於此範圍時,如上所述,表面凹凸形狀中 之平坦部和急峻部的比較會增多之故,散亂角會變少,而 成爲灰暗的顯示。相反地,高於上述範圍時,光繞射程度 會經由變大,而難以形成凸部,盲整體而言使反射面成爲 平坦地,會使正反射光所造成之不妥增加。 圖11(b)乃顯示將樹脂層之啓始厚度變化爲1.4 um、 1 .7 um、2.0 μηι時的正反射率的曝光間隔關連性圖。在 亥,光罩之光遮蔽部l〇6x之直徑Dc爲1〇 μπχ,開口率乃 成所有之70%。樹脂層之厚度即使變化了,對於正反射率 之曝光間隔的關連性雖幾乎不改變,樹脂層之啓始厚度愈 薄,正反射率乃就整體而言會上昇。此乃於樹脂層薄之 時,經由曝光形成之凸部以外之部分,使基材面曝露,增 大正反射者。又’本實施形態時,光罩之開口率爲高之 -25- (22) 1250330 故,當zs/層爲薄時,於顯像時等,易於剝離樹脂層。爲 此,本實施形態時,即分散配置島狀之光遮蔽部地構成光 罩,該開口率超過50%之時,樹脂層之厚度乃於第1實施 形態時,即分散配置島狀之光透過部,形成光罩,較該開 口率低於5 0 %之時,形成較厚爲佳(例如0.3 μπι之程度). 又,光罩之開口率乃通常 60%〜80%爲佳。開口率超 越8 0%時,島狀之光遮蔽部之間隔爲大之故,樹脂層之表 面的平坦部面積會增大,形成正反射多之反射面。又,開 口率不足6 0 %時,鄰接之島狀之光遮蔽部之間隔會變小之 故,形成於樹脂層之表面的凸部間會變得易於連接,結 果,平坦部面積仍然會增大,形成正反射多之反射面。 更且,曝光量乃於上述條件下,30〜4 OmJ程度者爲 佳。此曝光量乃以經由光透過部之大小和曝光間隔所決定 之最大曝光量(光透過部之中心位置的曝光量),調整成感 光性樹脂不全部除去之程度(殘膜量爲5〜50%)爲佳。經由 上述最大曝露量,於感光性樹脂全部除去之情形下,於形 成於樹脂層之凹部底,曝露出基材面,形成於此曝露基材 面上的反射面部分則成爲平坦,產生正反射。 〔第3實施形態:光電裝置〕 接著,對於使用經由上述反射基板之製造方法所形成 之反射基板的光電裝置之構成及該製造方法,以圖12所 示之液晶顯示裝置200爲例加以說明。 圖12乃顯示經由有關本發明之光電裝置之製造方法 •26- (23) 1250330 之實施形態所形成之液晶顯示裝置200的外觀槪略斜視 圖,圖13(a)乃液晶顯示裝置200之模式性槪略圖,圖 13(b)乃構成液晶顯示裝置200之反射基板210之擴大部 分平面圖。然而,圖中,僅顯示具有所謂反射半透過方式 之被動矩陣型構造的液晶面板部分,於實際構成之液晶顯 示裝置中,對於圖示之部分,依需要適切安裝未圖示之背 光或前置光等之照明裝置或殻體等。 , 如圖12所示,液晶顯示裝置200乃將玻璃板或合成 樹脂板等所成透明之第1基板211成爲基板之反射基板, 和將對向於此之同樣之第2基板22 1成爲基板之對向基 板,則藉由密封材2 3 0加以貼合,於密封材2 3 0之內側, 從注入口 23 0a注入液晶23 2之後,於封閉材231加以封 閉,構成晶胞構造。 於第1基板211之內面(對向於第2基板221之表面) 上,複數並列之條紋狀之透明電極2 1 6經由濺鍍法等加以 形成。又,上述透明電極216乃導電連接於配線21 8A, 上述透明電極222乃導電連接於配線22 8。相互正交透明 電極216和透明電極222,該交叉範圍乃構成排列成矩陣 狀之多數畫素,此等之畫素排列構成液晶顯示範圍A。 第1基板2 1 1乃具有較第2基板22 1之外形,向外側 展出而成之基板展開部21 0T,於此基板展開部210T中, 形成上述配線21 8A、藉由對於上述配線228以密封材 23 0之一部分構成之上下導通部導電連接之配線218B及 獨立形成之複數之配線圖案所成輸入端子部219。又,於 -27· (24) 1250330 基板展開部210T上,對於此等配線218A、218B及輸入 端子部2 1 9導電連接地,安裝內藏液晶驅動電路等之半導 體IC261。又,於基板展開部210T之端部,導電連接於 上述輸入端子219,安裝可撓性配線基板263。 於此液晶顯不裝置2 0 0,如圖1 3所示,於第1基板 21 1之外面,配置相位差(1/4波長板)240及偏光板241, 於第2基板221之外面,配置相位差(1/4波長板)2 5 0及偏 光板2 5 1。 <反射基板210及對向基板220之詳細構造〉 接著,參照圖13(a)及(b),對於反射基板210及對向 基板220之詳細構造加以說明。 對於反射基板2 1 0,於基板2 1 1之表面,形成透明之 樹脂層219。又,於此樹脂層219上形成反射電極212, 於每上述畫素,設置開口部212a。此反射層212中,開 口部212a以外之部分反射實質上之光的反射部212b。於 本實施形態中,形成具有開口部2 1 2a和反射部2 1 2b的反 射層212。當然,將反射層212 —體形成於液晶顯示範圍 A整體,僅將開口部212a形成於每畫素。 上述樹脂層2 1 9及反射層2 1 2乃相當於經由上述反射 基板之製造方法所構成之樹脂層119及反射層112,經由 與上述同樣之製造方法所形成。因此,省略此部分之製造 方法的說明。然而,圖13所示反射基板210之構造乃對 應上述反射基板者。於該下層之樹脂層219,於與開 •28- 1250330 (25) 口部212a重疊之位置,設置開口部。 於反射層212之上形成著色層214,於其上,更形成 透明樹脂等所成表面保護層(外敷層)2 1 5。經由著色層2 1 4 和表面保護膜2 1 5,構成彩色濾光片。 著色層2 1 4乃通常於透明樹脂中,分散顏料或染料等 之著色材,成爲特定之色調者。做爲著色層之色調之一 例,做爲原色系彩色濾光片組合R(紅)、G(綠)、B(藍)之 3色所成者,但非限定於此,以補色系之外的種種色調加 以形成。通常,於基板表面上,塗佈含有顏料或染料等之 著色材的感光性樹脂所成著色光阻劑,經由微縮術法,除 去不要部分,形成具有特定之彩色圖面的著色層。在此, 於形成複數之色調之著色層時,重覆上述工程。 然而,做爲著色層之排列圖案,於圖13(b)所示之圖 示例,採用條紋排列,於此條紋排列之外’可採用δ排列 或斜馬賽克排列等之種種圖案形狀。又,於上述RGB之 各著色層之周圍,做爲著色層之一部分’形成爲進行畫素 間範圍之遮光的遮光膜(黑矩陣或黑光罩)。 於表面保護膜215上,ITO(銦錫氧化物)等之透明導 電體所成透明電極2 1 6則以濺鍍法等加以形成。透明電極 216乃形成呈向圖13(b)之圖示上下方向延伸之帶狀’複 數之透明電極2 1 6則相互排列構成吐條紋狀。於透明電極 2 1 6上,形成聚醯亞胺樹脂等所成配向膜2 1 7。 於本實施形態中,如圖13(b)所示,構成彩色濾光片 之著色層214,於各畫素內完全被覆反射層212之開口部 -29- 1250330 (26) 212a地平面性重疊,從與開口部212a平面重疊之範圍, 朝向周圍,於開口部2 1 2a之周圍之反射部2 1 2b上,加以 展開地一體形成。 又,著色層214非形成於各畫素整體,僅重疊於反射 層2 1 2之一部分地加以形成。即,於反射層2 1 2中,存在 與著色層2 1 4平面重疊之範圍(圖示例中,臨接開口部 212a之內周範圍),和與著色層214不平面重疊之範圍(圖 示例中,爲外周範圍)。 另一方面,於上述液晶顯示裝置2 0 0中,於與上述反 射基板210對向之對向基板220中,於玻璃等所成第2基 板2 2 1上,形成與上述同樣之透明電極2 2 2,於此上,形 成Si02或Ti〇2等所成硬質保護膜223。更且於其上,層 積與上述同樣之配向膜2 2 4。 〔第4實施形態:光電裝置〕 接著,對於具有與上述不同之構造的其他光電裝置, 參照圖1 4及圖1 5加以說明。此實施形態之光電裝置乃具 備反射基板310之主動矩陣型之液晶顯示裝置3 00。此液 晶顯示裝置3 0 0乃反射基板3 1 0,和對向此之對向基板 3 2 0則經由密封材3 3 0加以貼合,於兩基板間,封入液晶 3 3 2 〇 於反射基板3 1 0中,於基板3 1 1之內面上,如圖1 4 所示,與上述樹脂層同樣地,於具備表面凹凸形狀之樹脂 層312上,形成兼顧反射層之畫素電極315,於其上形成 -30- 1250330 (27) 配向膜3 1 6。又,於反射基板3 1 0之內面上,於圖1 5以 點線顯示之掃瞄線3 1 3,和於圖1 4及圖1 5顯示剖面之資 料線3 1 4向相正交叉或正交方向延伸之狀態下,各別複數 形成。 於畫素電極315之下層上,圖15所示構成TFT(薄膜 電晶體)310T。此TFT310T中,形成具備通道範圍310c、 源極範圍310s及汲極範圍310d的半導體層,通道範圍 3 1 0c乃藉由絕緣膜,對向配置於導電連接於上述掃瞄線 3 1 3之閘極電極3 1 0 g、源極3 1 0 s乃導電連接於上述資料 線3 1 4,源極範圍3 1 0 s乃連接於上述資料線3 1 4,汲極範 圍310d乃導電連接於上述畫素電極315。然後,TFT310T 乃非限定於具有逆堆疊構造圖示之構成,具備閘極電極配 置於通道層之上的構造即可,又,採用公知之LDD構造 者亦可。 圖1 4所示,於對向基板3 2 0,於基板 3 2 1之內面 上,形成以ITO等之透明導電體所構成之對向電極3 22, 於其上,構成與特定適切之著色層3 2 3之排列形態所形成 之第3實施形態同樣之彩色濾光片,更於其上,形成配向 膜 3 24。 如此構成之液晶顯示裝置中,經由掃瞄線液晶面板 3 1 3選擇之畫素中,經由資料線3 1 4供給之電位則供予畫 素電極3 1 5,對應於形成於此畫素電極3 1 5,和對向電極 3 2 2間之電場,變化液晶3 3 2之配向狀態,形成期望之畫 像。惟,做爲主動矩陣型之液晶顯示裝置,如上所述令 -31 - 1250330 (28) TFT不限於做爲開關元件使用,將TFD(薄膜二極體)做爲 開關元件使用時,亦同樣適用本發明。 然而,本發明之上述光電裝置乃非如圖示例之液晶顯 示裝置’於電激發光裝置、有機電激發光裝置、電漿裝 置、電泳顯示裝置、使用電子放出元件之裝置(場發射顯 示器及表面連接電子放射顯示器等)等之各種光電裝置 中,可同樣適用本發明。 【圖式簡單說明】 圖1乃有關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之光電製置用基板 之製造方法之工程說明圖(a)〜(d)。 圖2乃同光電製置用基板之製造方法之工程說明圖 (a)〜(c)。 圖3乃顯不對於同光電裝置用基板之製造方法之曝光 工程,對比實施例(A)和比較例(B)之說明圖。 圖4乃顯示將同光電裝置用基板之製造方法之曝光工 程之單位範圍S之光罩,對比實施例(a )和比較例(B )之說 明圖。 圖5乃顯示同光電裝置用基板之製造方法之曝光工程 之光罩整體的構成槪略平面圖。 圖6乃顯示同光電裝置用基板之製造方法之曝光工程 之光罩之光透過部之直徑D及曝光間隔G,和形成之樹脂 層之正反射率(平行線反射率)之關係圖。 圖7乃顯示同光電裝置用基板之製造方法之曝光工程 -32- 1250330 (29) 之感光性樹脂之膜厚及曝光間隔G,和形成之樹脂層之正 反射率(平行線反射率)之關係圖。 圖8乃顯示使用於有關本發明之第2實施形態之光電 裝置用基板之製造方法的光罩之單位範圍S之光罩圖案的 說明圖。 圖9乃顯示重疊第2實施形態之1次曝光時之光罩及 2次曝光時之光罩的說明圖。 圖1 〇乃顯示第1實施形態及第2實施形態之反射層 之散亂光強度的散亂角關連性圖。 圖1 1乃顯示第2實施形態之光罩之光透過部之直徑 D及曝光間隔G、和形成之樹脂層之正反射率(平行線反 射率)的關係圖(a),及顯示感光性樹脂之膜厚及曝光間隔 G、和形成之樹脂層之正反射率(平行線反射率)的關係圖 (b) ° 圖12乃顯示有關本發明之光電裝置之製造方法所形 成之第3實施形態之液晶顯示裝置之槪觀的槪略斜視圖。 圖1 3乃模式性顯示經由受光電裝置之製造方法所形 成之液晶顯不裝置之剖面構造的槪略部分剖面圖(a)及顯 示該光電裝置用基板之平面構造的槪略部分平面圖(b)。 圖1 4乃顯示第4實施形態之液晶顯示裝置之槪觀的 槪略斜視圖。 圖1 5乃第4實施形態之液晶顯示裝置之一方之基板 之擴大部分剖面圖。 圖16乃比較例之光電裝置用基板之製造方法之工程 -33- 1250330 (30) 說明圖(a)〜(d)。 圖1 7乃同比較例之光電裝置用基板之製造方法之工 程說明圖(a)〜(d)。 〔符號說明〕 1 〇 1感光性樹脂 102 光罩 102x光透過部 1 06 光罩 106x光遮蔽部 1 1 0,1 1 0 ’反射基板 1 11基板 1 1 2反射層 1 1 9樹脂層 2 0 0液晶顯不裝置 2 1 0反射基板 2 2 0對向基板 2 3 0 密封材 2 3 2液晶 2 1 1第1基板 2 1 2反射層 2 1 9樹脂層 3 0 〇液晶顯示裝置 3 1 0反射基板 -34-

Claims (1)

  1. IML 3. |S5#3|(k 更年月J 拾、申請專利範圍 第921 27492號專利申請案 中文申請專利範圍修正本 民國94年3月17 1. 一種光電裝置用基板之製造方法,屬於具備 於基板上之感光性之樹脂,使用備有光透過部及光 之光罩圖案,進行曝光之曝光工程,和顯像曝光之 脂之顯像工程,和於前述樹脂上,形成反射層之反 成工程的光電裝置用基板之製造方法,其特徵係前 工程中,經由設定前述光罩之前述光透過部或前述 部之大小,和前述光罩及前述樹脂間之曝光間隔, 脂之表面上之曝光強度分布沿該表面,成曲面狀增 之狀態下,進行曝光,於前述顯像工程中,對應於 光強度分布,形成具備表面凹凸形狀之樹脂層。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光電裝置用基板之 法,其中,前述光罩中,分散配置構成成爲複數之 前述光透過部分,經由將前述光透過部之周圍成爲 遮蔽部,於樹脂層之表面形成對應於前述光透過 部。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之光電裝置用基板之 法,其中,令前述曝光工程之曝光波長λ爲3 00/ 之範圍內,令前述光透過部之直徑成爲約9〜12 μπι 內,令前述曝光間隔爲約150〜250 μιη之範圍內者<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光電裝置用基板之 日修正 將配置 遮蔽部 前述樹 射層形 述曝光 光遮蔽 前述樹 減變化 前述曝 製造方 島狀的 前述光 部之凹 製造方 -4 5 0 n m 之範圍 製造方 (2) 1250330 法’其中’前述光罩中,分散配置構成成爲複數之島狀的 前述光遮蔽部分,經由將前述光遮蔽部之周圍成爲前述光 透過部’於樹脂層之表面形成對應於前述光遮蔽部之凸 部。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之光電裝置用基板之製造方 法,其中,令前述曝光工程之曝光波長λ爲3 0 0〜45 0nm 之範圍內,令前述光遮蔽部之直徑成爲約8〜12 μιη之範圍 內,令前述曝光間隔爲約60〜100 μιη之範圍內者。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光電裝置用基板之製造方 法,其中,具有於前述反射層形成工程之後,除去前述反 射層之一部分,形成透過部之透過部形成工程。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之光電裝置用基板之製造方 法,其中,前述透過部形成工程中,與前述反射層之一部 分同時,除去該正下方之前述樹脂層的一部分。 8 . —種光電裝置之製造方法,屬於具有液晶,和於該 液晶施加電場,包含控制該光學特性之電極的電場賦予構 造,和與前述液晶平面性重疊,備有表面凹凸形狀之樹脂 層,和於前述表面凹凸狀上具備反映前述表面凹凸形狀之 反射面的反射層的光電裝置之製造方法,其特徵係做爲形 成前述樹脂層之工程,具有使用具備光透過部及光遮蔽部 之光罩,曝光其有感光性之樹脂之曝光工程,和顯像曝光 之則述樹脂之顯像工程;前述曝光工程中,經由設定前述 光罩之前述光透過部或前述光遮蔽部之大小,和前述光罩 及前述樹脂間之曝光間隔,前述樹脂之表面上之曝光強度 -2- (3) 1250330 分布沿該表面,成曲面狀增減變化之狀態下,進行曝光, 於前述顯像工程中,對應於前述曝光強度分布,形成具備 前述表面凹凸形狀之前述樹脂層。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之光電裝置之製造方法,其 中,前述光罩中,分散配置構成成爲複數之島狀的前述光 透過部分,經由將前述光透過部之周圍成爲前述光遮蔽 部,於樹脂層之表面形成對應於前述光透過部之凹部。 1 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之光電裝置之製造方法, 其中,令前述曝光工程之曝光波長人爲3〇〇〜45〇nm之範 圍內’令前述光透過部之直徑成爲約9〜12 μηι之範圍內, 令前述曝光間隔爲約1 50〜25 0 μηι之範圍內者。 1 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之光電裝置之製造方法, 其中,前述光罩中,分散配置構成成爲複數之島狀的前述 光遮蔽部分,經由將前述光遮蔽部之周圍成爲前述光透過 部’於樹脂層之表面形成對應於前述光遮蔽部之凸部。 1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 1項之光電裝置之製造方法, 其中,令前述曝光工程之曝光波長人爲3 00〜45〇nm之範 圍內,令前述光遮蔽部之直徑成爲約8〜12 μηι之範圍內, 令前述曝光間隔爲約60〜100 μηι之範圍內者。 1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之光電裝置之製造方法, 其中,具有除去前述反射層之一部分,形成透過部之透過 部形成工程。 1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 3項之光電裝置之製造方法, 其中,前述透過部形成工程中,與前述反射層之一部分同 >3- (4) 1250330 時,除去該正下方之前述樹脂層的一部分。 1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光電裝置用基板之製造 方法,其中,前述曝光工程中,對於前述樹脂之曝光量而 言,以經由前述光透過部或前述光遮蔽部之大小,與前述 光罩和前述樹脂間之曝光間隔加以決定之最大曝光量,曝 光至不全部除去前述樹脂之程度者。 1 6。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之光電裝置之製造方法, 其中,前述曝光工程中,對於前述樹脂之曝光量而言,以 經由前述光透過部或前述光遮蔽部之大小,與前述光罩和 前述樹脂間之曝光間隔加以決定之最大曝光量,曝光至不 全部除去前述樹脂之程度者。
TW092127492A 2002-10-11 2003-10-03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electro-optical device substrat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electro-optical device TWI250330B (en)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2298986 2002-10-11
JP2003294688A JP3823961B2 (ja) 2002-10-11 2003-08-18 反射基板の製造方法及び電気光学装置の製造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0416427A TW200416427A (en) 2004-09-01
TWI250330B true TWI250330B (en) 2006-03-01

Family

ID=3247359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092127492A TWI250330B (en) 2002-10-11 2003-10-03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electro-optical device substrat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electro-optical device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7008807B2 (zh)
JP (1) JP3823961B2 (zh)
KR (1) KR100594664B1 (zh)
TW (1) TWI250330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5174701A (ja) * 2003-12-10 2005-06-30 Toyota Industries Corp 電界発光デバイス
JP2006053405A (ja) * 2004-08-13 2006-02-23 Sharp Corp アレイ基板の製造方法及びそれを用いた液晶表示装置の製造方法
KR101183928B1 (ko) * 2005-07-19 2012-10-11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액정표시장치의 제조방법
JP2007220865A (ja) * 2006-02-16 2007-08-30 Sumitomo Chemical Co Ltd 3族窒化物半導体発光素子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7311046A (ja) * 2006-05-16 2007-11-29 Seiko Epson Corp 発光装置、発光装置の製造方法、及び電子機器
JP4179344B2 (ja) * 2006-06-06 2008-11-12 エプソンイメージングデバイス株式会社 液晶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JP5351282B2 (ja) * 2009-11-27 2013-11-27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半導体装置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US8427747B2 (en) 2010-04-22 2013-04-23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OLED light extraction films laminated onto glass substrates

Family Cites Families (2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536898B1 (en) * 1991-09-10 1997-07-02 Sharp Kabushiki Kaisha Reflection typ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JPH0743707A (ja) * 1993-07-30 1995-02-14 Sharp Corp 液晶表示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US6195140B1 (en) 1997-07-28 2001-02-27 Sharp Kabushiki Kaisha Liquid crystal display in which at least one pixel includes both a transmissive region and a reflective region
JP2955277B2 (ja) * 1997-07-28 1999-10-04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液晶表示装置
US6295109B1 (en) * 1997-12-26 2001-09-25 Sharp Kabushiki Kaisha LCD with plurality of pixels having reflective and transmissive regions
KR20000031459A (ko) * 1998-11-06 2000-06-05 윤종용 반사형 액정표시장치 및 그의 제조방법
JP2000321410A (ja) * 1999-03-08 2000-11-24 Ricoh Co Ltd 反射板の製造方法及び反射板
JP3995229B2 (ja) * 1999-04-30 2007-10-24 オプトレックス株式会社 光反射性基板の製造方法
JP3078538B1 (ja) 1999-05-28 2000-08-21 京セラ株式会社 反射型液晶表示装置の製法
JP3490375B2 (ja) * 1999-06-28 2004-01-26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液晶表示装置の製造方法
JP2001141915A (ja) 1999-07-19 2001-05-25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反射板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反射板を備えた反射型表示素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KR100407413B1 (ko) 1999-07-19 2003-11-28 마쯔시다덴기산교 가부시키가이샤 반사판 및 그 제조방법, 및 반사판을 구비한 반사형표시소자 및 그 제조방법
JP2001194662A (ja) * 2000-01-14 2001-07-19 Nec Corp 反射型液晶表示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WO2001061383A1 (fr) * 2000-02-16 2001-08-23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Corps a forme irreguliere, feuille reflechissante et element d'affichage a cristaux liquides de type reflechissant, et dispositif et procede de production correspondants
JP2002098955A (ja) 2000-07-19 2002-04-05 Seiko Epson Corp 液晶表示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2162645A (ja) * 2000-09-14 2002-06-07 Sony Corp 半透過型液晶表示装置
KR100803177B1 (ko) * 2001-05-14 2008-02-14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액정표시장치용 박막 트랜지스터 및 그 제조방법
JP3405340B2 (ja) 2001-05-28 2003-05-12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晶表示素子
JP3753673B2 (ja) 2001-06-20 2006-03-08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晶表示装置の製造方法
TW574532B (en) * 2001-07-18 2004-02-01 Au Optronics Corp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reflective TFT LCD devices with coarse diffusing surfaces
JP2003043217A (ja) * 2001-07-31 2003-02-13 Optrex Corp 光拡散膜の製造方法
JP3733923B2 (ja) 2002-04-10 2006-01-11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マスク及び表示装置の製造方法
JP2003302740A (ja) 2002-04-10 2003-10-24 Seiko Epson Corp マスク、光反射膜付基板、光反射膜の形成方法、電気光学装置の製造方法、及び電気光学装置、並びに電子機器
JP2003302742A (ja) 2002-04-10 2003-10-24 Seiko Epson Corp マスク、光反射膜付き基板、光反射膜の製造方法、および液晶表示装置、並びに電子機器
JP2003315515A (ja) 2003-02-28 2003-11-06 Seiko Epson Corp マスク、光反射膜付き基板、光反射膜の製造方法、及び光学表示装置、並びに電子機器
JP2003315514A (ja) 2003-02-28 2003-11-06 Seiko Epson Corp マスク、光反射膜付基板、光反射膜の形成方法、電気光学装置の製造方法、及び電気光学装置、並びに電子機器
JP2003302633A (ja) 2003-02-28 2003-10-24 Seiko Epson Corp マスク、光反射膜付き基板、光反射膜の製造方法、および液晶表示装置、並びに電子機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04151685A (ja) 2004-05-27
US20040115846A1 (en) 2004-06-17
TW200416427A (en) 2004-09-01
KR20040033258A (ko) 2004-04-21
US7008807B2 (en) 2006-03-07
JP3823961B2 (ja) 2006-09-20
KR100594664B1 (ko) 2006-06-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3394926B2 (ja) 液晶表示装置の製造方法
US20090109377A1 (en) Optical element, liquid crystal device,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JP3284187B2 (ja) 液晶表示装置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4452213B2 (ja) 反射−透過型液晶表示装置
JP3471246B2 (ja) 液晶表示装置の製造方法
TWI250330B (en)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electro-optical device substrat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electro-optical device
JP3974787B2 (ja) 反射型液晶表示装置
JP2007114770A (ja) アレイ基板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それを有する液晶表示装置
JP2003084122A (ja) カラーフィルタ及びこれを用いた液晶表示装置並びにその製造方法
JP3394925B2 (ja) 液晶表示装置の製造方法
KR100820648B1 (ko) 반사형 액정 표시 장치용 어레이 기판 및 그의 제조 방법
KR20010007310A (ko) 액정 표시장치 및 그 제조방법
KR20080026721A (ko) 컬러필터기판 및 이를 갖는 액정표시장치
JP2004212676A (ja) 半透過型カラー液晶表示装置用カラーフィルタ
JP2002090512A (ja) 反射板及びその反射板を備えた反射型液晶表示素子
KR101022320B1 (ko) 확산반사판과 그 제조방법, 및 프록시미티 노광방법
JP4336521B2 (ja) 拡散反射板の製造方法
JP2004157552A (ja) 液晶表示装置の製造方法
JP3610060B2 (ja) 液晶表示装置の製造方法
US7224505B2 (en)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electro-optical apparatus substrate,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electro-optical apparatus, electro-optical apparatus substrate, electro-optical apparatus, and electronic instrument
JP4067097B2 (ja) 液晶表示装置の製造方法
JP2003330016A (ja) 液晶表示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4512328B2 (ja) フォトマスク、拡散反射板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カラーフィルタ
JP2005215642A (ja) フォトマスク及び拡散反射板の製造方法
KR100989166B1 (ko) 액정표시소자 및 그 제조방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