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420989A - 釣竿 - Google Patents

釣竿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420989A
TW202420989A TW112135902A TW112135902A TW202420989A TW 202420989 A TW202420989 A TW 202420989A TW 112135902 A TW112135902 A TW 112135902A TW 112135902 A TW112135902 A TW 112135902A TW 202420989 A TW202420989 A TW 202420989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rod
reel seat
rod body
handle
fishing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213590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小澤知之
髙原剛
松田雄貴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島野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23004621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24059060A/ja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島野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島野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42098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420989A/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KANIMAL HUSBANDRY; AVICULTURE; APICULTURE; PISCICULTURE; FISHING; REARING OR BREEDING ANIM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NEW BREEDS OF ANIMALS
    • A01K87/00Fishing rods
    • A01K87/08Handgrip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KANIMAL HUSBANDRY; AVICULTURE; APICULTURE; PISCICULTURE; FISHING; REARING OR BREEDING ANIM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NEW BREEDS OF ANIMALS
    • A01K87/00Fishing rods
    • A01K87/06Devices for fixing reels on rods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A)
  • Marine Sciences & Fisheries (AREA)
  • Animal Husbandry (AREA)
  • Biodiversity & Conservation Biology (AREA)
  • Fishing Rod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的課題在於使朝把持捲線器座的手之振動傳達效率提升。 用以解決課題之手段為,一種釣竿,具備捲線器座(2)、中空的第1竿體(11)及第2竿體(12)。釣魚用捲線器安裝於捲線器座(2)。第1竿體(11)具有第1本體部(20)和第1手柄部(21)。第1本體部(20)設在較捲線器座(2)更靠近竿梢側。在第1本體部20與捲線器座(2)之間,第1手柄部(21)與第1本體部(20)一體地設置。第2竿體(12)具有第1連結部(30)、插通部(31)及第1裝設部(32)。第1連結部(30)連結於第1本體部(20)的內周面。插通部(31)位於第1手柄部(21)的徑方向內側。插通部(31)設在較第1連結部(30)更靠近竿根側。捲線器座(2)裝設於第1裝設部(32)的外周面。第1裝設部(32)設在較插通部(31)更靠近竿根側。

Description

釣竿
本發明係關於具備捲線器座之釣竿。
在捲線器座的前側或後側設有手柄。手柄由EVA、軟木等構成。手柄裝設於竿體的外周面或者裝設於捲線器座。但,由於手柄由EVA等構成,故,在竿體傳達的振動不易向手柄傳達,不易從手柄傳達至手。特別是捲線器座的附近部分為釣者的手始終碰觸的部分。因此,捲線器座的附近部分的振動傳達特性大幅影響釣魚。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17-209020號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特開2022-85176號公報
[發明所欲解決之問題]
本發明的課題在於使朝把持捲線器座的手之從釣竿傳達來的振動傳達效率提升。 [解決問題之技術手段]
本發明的第1態樣之釣竿,具備捲線器座、中空的第1竿體及第2竿體。釣魚用捲線器安裝於捲線器座。第1竿體具有第1本體部和第1手柄部。第1本體部設在較捲線器座更靠近竿梢側。在第1本體部與捲線器座之間,第1手柄部與第1本體部一體地設置。第2竿體具有第1連結部、插通部及第1裝設部。第1連結部連結於第1本體部的內周面。插通部位於第1手柄部的徑方向內側。插通部設在較第1連結部更靠近竿根側。捲線器座裝設於第1裝設部的外周面。第1裝設部設在較插通部更靠近竿根側。
若依據此結構,在較捲線器座更靠近竿梢側設置第1手柄部。第1手柄部一體地設在中空的第1竿體。魚的魚訊等的振動從第1本體部圓滑且高靈敏度地傳達至第1手柄部。又,從第1手柄部以高靈敏度傳達至把持捲線器座的手。另一方面,第2竿體在第1連結部與第1竿體相連結。第1連結部位於較第1手柄部更靠近竿梢側。亦即,在第1本體部從竿梢側朝竿根側傳達的振動,在較第1手柄部更靠近竿梢側,從第1本體部經由第1連結部傳達至第2竿體。因此,振動以高靈敏度從第1竿體傳達至第2竿體。又,振動從第2竿體的第1裝設部傳達至捲線器座,再從捲線器座傳達至手。
在如第1態樣之第2態樣的釣竿,其中,在第1手柄部的內周面與插通部的外周面之間設有第1空間。若依據此結構,藉由設置第1空間,使得第1手柄部與插通部能各自獨立地振動。因此,比起在第1手柄部的內周面與插通部的外周面之間存在有其他構件的情況,在第1手柄部傳達的振動與在插通部傳達的振動各自不易衰減。另外,即使在第1空間,振動也被傳達,亦可獲得振動的共振效果。
如第1態樣或第2態樣之第3態樣的釣竿,其中,第1手柄部朝向竿根側擴徑。若依據此結構,因第1空間朝竿根側逐漸變大,所以,可獲得喇叭效果,能以高靈敏度將振動傳達至手。
如第2態樣或第3態樣之第4態樣的釣竿,其中,第1手柄部具有延長部。延長部位於捲線器座的徑方向外側。延長部較捲線器座的竿梢側的端部更朝竿根側延伸。若依據此結構,因在第1手柄部設置較捲線器座的竿梢側的端部更朝竿根側延伸的延長部,所以,把持捲線器座的手容易與第1手柄部的延長部接觸。另外,能使手接觸於第1手柄部的寬廣的面積。因此,能夠使振動以高靈敏度傳達至手。
如第4態樣之第5態樣的釣竿,其中,延長部覆蓋捲線器座的至少一部分。在延長部與捲線器座之間,設有第2空間。第2空間設在捲線器座的徑方向外側。第2空間與第1空間相連續。若依據此結構,因在捲線器座的徑方向外側設置第2空間,所以,延長部之振動不會被捲線器座阻礙,振動能以高靈敏度在延長部傳達。又,因第1空間與第2空間相連續,所以,第1空間的振動圓滑地傳達至第2空間。
如第5態樣之第6態樣的釣竿,其中,捲線器座具有一對第1聚合部。一對第1聚合部互相在周方向上分離設置。延長部在周方向的兩端部具有一對第2聚合部。一對第2聚合部從捲線器座的徑方向外側重疊於一對第1聚合部。第2空間設在在延長部與捲線器座之間。第2空間在一對第1聚合部之間連續於周方向。若依據此結構,在一對第1聚合部之間,第2空間於捲線器座的周方向相連續,所以,可容易擴大第2空間。又,因第1空間為剖面視角呈環狀且向周方向呈無端狀,相對於此,第2空間在剖面視角,於周方向上具有有限的長度,所以,第1空間之振動向第2空間集結而傳達。
如第4態樣至第6態樣中的任一態樣之第7態樣的釣竿,其中,延長部具有預定的周方向長度。周方向長度朝竿根側變短。若依據此結構,因延長部的周方向長度朝竿根側變短,所以,能夠防止捲線器座的部分之釣竿的徑方向之過度的肥大化,能夠容易使握持舒適度與藉由延長部之振動傳達效果並存。另外,在設有第2空間的情況,第2空間的周方向長度也朝竿根側變短。因此,在第2空間傳達的振動向竿根側集結。
如第6態樣或第7態樣之第8態樣的釣竿,其中,捲線器座具有腳載置部。在腳載置部,載置釣魚用捲線器的腳。延長部對於腳載置部,位於捲線器座的徑方向相反側。若依據此結構,能容易使延長部向竿根側延長。又,當在捲線器座安裝紡車式捲線器時,紡車式捲線器位於捲線器座的下側,延長部位於捲線器座的上側。因此,把持捲線器座的手容易碰觸到延長部。
如第8態樣之第9態樣的釣竿,其中,捲線器座具有帽。帽設在較腳載置部更靠近竿梢側。帽用以保持腳的竿梢側之端部。延長部較帽更朝竿根側延伸。若依據此結構,因延長部較帽更朝竿根側延伸,所以,容易使把持捲線器座的手碰觸到延長部。
如第1態樣至第9態樣中的任一態樣之第10態樣的釣竿,其中,第1手柄部具有延長部。延長部較捲線器座的竿梢側的端部更朝竿根側延伸。延長部包含第1支承部。捲線器座具有第2支承部和第3支承部。第2支承部從捲線器座的徑方向內側支承第1支承部。第3支承部從捲線器座的徑方向外側支承第1支承部。若依據此結構,捲線器座之延長部的第1支承部,藉由第2支承部及第3支承部從捲線器座的徑方向內側及徑方向外側雙方進行支承。因此,可確保在第1竿體與捲線器座之間穩固的結合狀態。特別是即使在釣竿大幅彎曲的狀態,第1竿體與捲線器座也不易分離。
如第1態樣至第10態樣中的任一態樣之第11態樣的釣竿,其中,第2竿體還具有第2本體部。第2本體部設在較第1裝設部更靠近竿根側。若依據此結構,因從捲線器座朝竿根側,第2本體部延伸,所以,可使例如把持捲線器座之手腕碰觸到第2本體部。因藉由第2本體部支承手腕,所以,可穩固地把持釣竿。另外,亦可藉由一方的手把持捲線器座,藉由另一方的手把持第2本體部,可容易進行雙手拋投。
本發明的第12態樣之釣竿,具備捲線器座、第3竿體及第4竿體。釣魚用捲線器安裝於捲線器座。第3竿體具有第2裝設部、第3本體部和中空的第2手柄部。捲線器座裝設於第2裝設部的外周面。第3本體部設在較第2裝設部更靠近竿根側。第2手柄部與第3本體部的外周面一體地設置。第4竿體具有第2連結部與第4本體部。第2連結部連結於第3本體部。第4本體部設在較第2連結部更靠近竿根側。第2手柄部具有開口端部。開口端部設在第2手柄部的竿梢側之端部。開口端部對於第3本體部,向第3本體部的徑方向外側分離。
若依據此結構,因第2手柄部與第3本體部的外周面一體地設置,所以,比起第2手柄部與第3本體部的外周面為不同體的情況,能將振動以高靈敏度傳達至第2手柄部。
如第12態樣的第13態樣之釣竿,其中,第3竿體與前述第4竿體一體地形成。若依據此結構,振動可從第3竿體圓滑地傳達至第4竿體,另外,可防止釣竿的厚壁化而能將釣竿輕量化。 [發明效果]
如以上所述,因手柄部與本體部一體地設置,所以,能將振動以高靈敏度傳達至手柄部。
以下,參照圖1至圖13說明關於本發明的第1實施形態之釣竿。再者,將釣竿的軸線方向設為前後方向,將竿梢側設為前側(第1軸線方向),將竿根側設為後側(第2軸線方向)。釣竿具備:竿本體1(毛坯);裝設於竿本體1的捲線器座2;及裝設於竿本體1的後端部之尾栓3。
<竿本體1> 在竿本體1,設有未圖示的釣線導引件。竿本體1為纖維強化樹脂製。強化纖維可為碳纖維、玻璃纖維等。本實施形態的竿本體1具備第1竿體11和第2竿體12。
<第1竿體11> 第1竿體11位於第2竿體12的前側。第1竿體11以反向並聯的方式連接於第2竿體12的前側。第1竿體11為主毛坯。第1竿體11位於較捲線器座2更前側。第1竿體11可延伸到釣竿的穗尖,亦可在第1竿體11的前側,連結一個或複數個中空或中實的竿體。
第1竿體11遍及全長的方式呈中空。第1竿體11具有第1本體部20和第1手柄部21。第1本體部20對於捲線器座2位於遠離前側的位置。第1本體部20為第1竿體11的全長中較捲線器座2更前側的部分。第1本體部20為第1竿體11的主要部分。第1本體部20構成第1手柄部21以外之第1竿體11的全長。第1本體部20具有第1竿體11的前端部。第1本體部20為圓筒狀。第1本體部20以第1梯度朝後側擴徑。第1梯度為一般的毛坯之梯度即可,例如1/1000至5/1000左右。第1本體部20在其後端部具有連結有第2竿體12的第3連結部22。第3連結部22鄰接於第1手柄部21的前側。第3連結部22可與第1手柄部21相同長度或較其短。第3連結部22可與後述的手柄主部23相同長度或較其短。再者,第3連結部22可為朝後側不擴徑而實質上直徑為一定之直線形狀。亦即,第3連結部22的梯度可為0。
第1手柄部21設在第1本體部20與捲線器座2之間。第1手柄部21為第1竿體11的全長中較第1本體部20更後側的部分。第1手柄部21連續於第1本體部20的後側,與第1本體部20一體地形成。第1手柄部21的後端部為第1竿體11的後端部。第1手柄部21為較第1本體部20更大徑,更詳細而言,較第1本體部20的後端部更大徑。第1手柄部21以較第1梯度大的第2梯度朝後側擴徑。第1手柄部21的後端部為第1竿體11的後端開口部。第1竿體11的後端開口部對於前後方向未正交,而是對於前後方向傾斜。第1竿體11的後端開口部藉由捲線器座2封閉。第1竿體11的後端開口部,可如在圖3或圖10這樣的側面視角,從上側朝下側一邊彎曲一邊延伸,亦可呈直線狀延伸。在第1竿體11的後端開口部在側面視角呈直線狀延伸的情況,該後端開口部成為對於前後方向傾斜的平面。
第1手柄部21由手柄主部23、和與手柄主部23的後側相連續的延長部24(重疊部)構成。手柄主部23為剖面圓形狀,朝後側擴徑之筒狀。手柄主部23為第1手柄部21的全長中較捲線器座2的前端部更前側之區域,亦即,從第1本體部20的後端部到與捲線器座2的前端部對應的部分為止之區域。
延長部24為第1手柄部21的全長中朝較捲線器座2的前端部更後側延伸之區域。延長部24位於捲線器座2的徑方向外側,從徑方向外側覆蓋捲線器座2的一部分。延長部24可覆蓋捲線器座2的全周,亦可僅覆蓋捲線器座2的全周中的一部分。
在本實施形態,延長部24由與手柄主部23的後側相連續的環狀部25和與環狀部25的後側相連續的彎曲片部26構成。環狀部25為剖面視角呈圓形狀,朝後側擴徑。環狀部25和手柄主部23一同構成一個截頂圓錐形狀的筒部。環狀部25遍及全周覆蓋捲線器座2。彎曲片部26僅覆蓋捲線器座2的全周中的一部分。彎曲片部26為以捲線器座2的中心線(竿本體1的中心線)為中心之剖面視角圓弧狀,具有周方向長度。彎曲片部26的周方向長度朝後側逐漸變短,在彎曲片部26的後端部成為最小,在本實施形態成為0。彎曲片部26為以頂上部26a為中心之左右對稱形狀,呈朝上側彎曲的形狀。因此,彎曲片部26覆蓋捲線器座2的上部。彎曲片部26的周方向之兩端部26b朝後側逐漸形成為上側。彎曲片部26為在俯視視角朝後側形成尖銳的前端細形狀。
延長部24具有從徑方向外側重疊於後述的捲線器座2的第1聚合部57之第2聚合部27。第2聚合部27分別設在彎曲片部26的周方向之兩端部26b。左右一對第2聚合部27在彎曲片部26的前端部及後端部互相連接。因此,第2聚合部27以遍及全周的方式設在第1竿體11之後端開口部。
<第2竿體12> 第2竿體12不能分離地連結於第1竿體11。第2竿體12為主毛坯。第2竿體12朝較捲線器座2更後側延伸。第2竿體12延伸至釣竿的竿根。第2竿體12的後端部裝設有尾栓3。但,在第2竿體12的後側,亦可連結一個或複數個竿體。
第2竿體12遍及全長呈中空。第2竿體12具有第1連結部30、插通部31、第1裝設部32及第2本體部33。第1連結部30為從第2竿體12的前端部朝後側之預定長度範圍的部分。第1連結部30連結於第1竿體11的第1本體部20。第1連結部30為第2竿體12的全長中的與第1竿體11連結之部分。第1連結部30連結於第1本體部20的第3連結部22。第1連結部30的長度對應於第3連結部22的長度。第1連結部30的外周面接著固定於第3連結部22的內周面。第1連結部30為圓筒狀。第1連結部30以第3梯度朝後側擴徑。第3梯度實質上與第1梯度相同。再者,第1連結部30可為朝後側不擴徑之直線形狀,亦即,第3梯度為0。
插通部31鄰接於第1連結部30的後側。插通部31與第1連結部30相連續。插通部31為圓筒狀。插通部31可朝後側擴徑,亦可為直線形狀。插通部31插通第1手柄部21的徑方向內側。詳細而言,插通部31插通第1手柄部21的手柄主部23之徑方向內側。插通部31的長度對應於手柄主部23的長度。插通部31為第2竿體12的全長中之較第1連結部30更後側且較捲線器座2更前側的部分。
第1裝設部32鄰接於插通部31的後側。第1裝設部32與插通部31相連續。第1裝設部32為圓筒狀。捲線器座2裝設於第1裝設部32的外周面。亦即,捲線器座2裝設於第2竿體12。在第1裝設部32,安裝有捲線器座2中之後述的捲線器座本體40。第1裝設部32為第2竿體12的全長中裝設有後述的捲線器座本體40的部分。第1裝設部32的長度對應於捲線器座本體40的長度。第1裝設部32可朝後側擴徑,但直線形狀為佳。
第2本體部33鄰接於第1裝設部32的後側。第2本體部33與第1裝設部32相連續。第2本體部33為圓筒狀,但亦可為其一部分或全部在剖面視角呈非圓形狀。第2本體部33朝較捲線器座2更後側延伸。第2本體部33延伸直到第2竿體12的後端部。第2本體部33的後端部為第2竿體12的後端部。在第2竿體12的後端部裝設有尾栓3。第2本體部33為第2竿體12的全長中較捲線器座本體40更後側的部分。
第2本體部33,直到其後端部為止呈直線形狀,但,在本實施形態,為其後部中的預定長度區域一體地具有第3手柄部35之結構。亦即,第2本體部33由第2本體主部34與第3手柄部35構成。第2本體主部34構成第2本體部33的前部,第3手柄部35構成第2本體部33的後部。第2本體主部34鄰接於第1裝設部32的後側。第2本體主部34與第1裝設部32相連續。第2本體主部34為圓筒狀。第2本體主部34為直線形狀,但亦可朝後側擴徑。
第3手柄部35一體地形成在第2竿體12。第3手柄部35鄰接於第2本體主部34的後側。第3手柄部35以較第2本體主部34的梯度大的梯度朝後側擴徑。第3手柄部35為較第2本體主部34更大徑,更詳細而言,較第2本體主部34的後端部更大徑。第3手柄部35的剖面形狀,在本實施形態為圓形狀,但亦可為非圓形狀。再者,在本實施形態,第3手柄部35一體地設在第2竿體12,但,第3手柄部35亦可為與第2竿體12不同體的結構。
<捲線器座2> 捲線器座2裝設於第2竿體12。捲線器安裝於捲線器座2。本實施形態的捲線器座2適合安裝紡車式捲線器。在使用狀態,紡車式捲線器位於釣竿的下側。以下,上下方向以釣竿的使用狀態為基準進行說明。在俯視視角,將與上下方向正交的方向作為左右方向。
捲線器座2全體為筒狀。竿本體1貫通捲線器座2的徑方向內側。捲線器座2具備捲線器座本體40、可動帽41及固定螺帽42。捲線器座本體40為筒狀,竿本體1貫通其徑方向內側。捲線器座本體40直接或經由筒狀的間隔件43安裝於竿本體1的外周面。在本實施形態,捲線器座本體40經由間隔件43安裝於竿本體1的外周面。捲線器座本體40例如合成樹脂製,為樹脂成形品。捲線器座本體40具有腳載置部50、固定帽51及公螺紋部52。腳載置部50設在捲線器座本體40的下表面。在腳載置部50,載置捲線器的腳200。固定帽51位於腳載置部50的前側。固定帽51保持捲線器的腳200之前端部201。固定帽51一體地形成於捲線器座本體40。公螺紋部52設在捲線器座本體40的後端部的外周面。
如圖3等所示,捲線器座本體40被區劃為主筒部53(第1筒部)與延伸筒部54(第2筒部)。主筒部53為捲線器座本體40的主要部分,佔據捲線器座本體40的全長中之大部分。在主筒部53,設置固定帽51、腳載置部50及公螺紋部52。延伸筒部54鄰接於主筒部53的前側。延伸筒部54設在捲線器座本體40中之包含前端部的預定長度區域。延伸筒部54的直徑略為一定。延伸筒部54與主筒部53之間的邊界部55,並非設在對於前後方向正交的正交面,而是對於正交面向前後方向傾斜。邊界部55越靠下側越成為前側。邊界部55的全周中之邊界部55的最下部位於最前側,邊界部55的最上部位於最後側。邊界部55在圖3這樣的側面視角,可從上側朝下側一邊彎曲一邊延伸,亦可呈直線狀延伸。在邊界部55在側面視角從上側朝下側呈直線狀延伸的情況,第1竿體11的後端開口部也與其相對應而在側面視角呈直線狀。亦即,第1竿體11的後端開口部形成為對於前後方向傾斜之平面。延伸筒部54的長度(軸方向的長度)朝周方向改變。延伸筒部54的長度係在全周中的最下部為最短,從最下部向最上部逐漸變長,在最上部為最長。延伸筒部54的最下部位於較固定帽51更靠前側。
在邊界部55設有階差部56。階差部56設在遍及邊界部55的全周。階差部56以對於延伸筒部54的外周面,主筒部53的外周面成為徑方向外側的方式形成。在階差部56,形成為兩段的階差狀,在其第一段形成有左右一對第1聚合部57。左右一對第1聚合部57互相左右對稱且互相連續。因此,第1聚合部57全體環繞邊界部55,以遍及邊界部55的全周的方式設置。第1聚合部57的外周面為延伸筒部54的外周面更大直徑,較主筒部53的外周面更小的直徑。
在第1聚合部57的徑方向內側,設有邊界凹部58。邊界凹部58朝前側開口,從邊界部55向後側凹陷。邊界凹部58延伸直到主筒部53的內部。邊界凹部58除了邊界部55的最下部以外,形成遍及邊界部55的全周。延伸筒部54的外周面為與邊界凹部58的徑方向內側之壁面同一面。
延伸筒部54進入第1竿體11的內部。延伸筒部54的外周面從第1竿體11的內周面向徑方向內側分離。第1竿體11的第2聚合部27之內周面抵接於第1聚合部57的外周面。第1聚合部57從徑方向內側支承第1竿體11的後端開口部。第1竿體11的後端面從前側抵接於主筒部53的前端面。
固定螺帽42螺合於公螺紋部52。本實施形態的捲線器座2為在其後部具備固定螺帽42及可動帽41的結構。可動帽41位於固定螺帽42的前側。固定螺帽42將可動帽41朝前後移動。可動帽41保持捲線器的腳200之後端部202。可動帽41為筒狀,覆蓋於捲線器座本體40的徑方向外側。
<空間> 第1竿體11的手柄主部23對於第2竿體12的插通部31向徑方向外側分離。手柄主部23的內周面從插通部31的外周面向徑方向外側分離。手柄主部23的內周面與插通部31的外周面之間設有第1空間61。第1空間61為環狀。手柄主部23以較插通部31更大的梯度朝後側擴徑。因此,當將第1空間61朝與前後方向正交的方向切斷時的剖面積朝向後側逐漸變大。第1空間61的剖面積在手柄主部23的後端部成為最大。
第1竿體11的延長部24除了第2聚合部27以外,對於捲線器座本體40的延伸筒部54向徑方向外側分離。延長部24的內周面從延伸筒部54的外周面向徑方向外側分離。延長部24的內周面與延伸筒部54的外周面之間設有第2空間62。第2空間62在延長部24的環狀部25的徑方向內側,以遍及全周的方式連續地設置。第2空間62在延長部24的彎曲片部26的徑方向內側,向周方向連續直到彎曲片部26的周方向之兩端部26b。第2空間62在全周中主要偏向上側設置。第2空間62與第1空間61相連續。第2空間62從第1空間61的後端部到第2聚合部27為止在前後方向相連續。
且,在第2空間62的後側,藉由邊界凹部58設置第3空間63。第3空間63設在第2聚合部27的徑方向內側。第3空間63與第2空間62相連續。如此,空間向後側越過第1竿體11延伸直到捲線器座本體40的主筒部53。
在圖12與圖13,顯示以右手把持釣竿的狀態。在圖12,使食指302與中指303位於較捲線器的腳200更前側,使無名指304與小指305位於較捲線器的腳200更後側。亦即,使捲線器的腳200位於中指303與無名指304之間,但,把持的方式為任意,亦可使捲線器的腳200位於食指302與中指303之間或者位於無名指304與小指305之間。又,使拇指301位於釣竿的上表面。朝向前側的拇指301抵接於第1手柄部21的上表面。另外,在延長部24的彎曲片部26的上表面,拇指球300從拇指301的根部抵接。另外,在彎曲片部26的側面,手掌從食指302的根部附近抵接。
在圖13,使拇指301位於釣竿的左側面,並且使中指303位於釣竿的右側面,主要以拇指301與中指303從左右挾持釣竿。又,使食指302位於釣竿的上表面並向前側延伸。在如此進行把持的情況,能將食指302抵接於第1手柄部21的上表面。又,可使食指302的根部附近抵接於彎曲片部26的上表面。另外,可使拇指301與中指303抵接於彎曲片部26的左右側面。
如此,在本實施形態的釣竿,設在捲線器座2的正前方之第1手柄部21為中空,並且一體地設在第1竿體11,因此,魚的魚訊等的振動從第1手柄部21直接傳達到手。第1手柄部21與第1本體部20的後側相連續且與第1本體部20一體地形成,因此,在第1本體部20傳達而來的振動能以高靈敏度傳達至第1手柄部21。因此,能夠使振動從第1手柄部21以高靈敏度傳達至手。
特別是因延長部24向後側延伸,所以,能容易使手與延長部24接觸,容易將振動從延長部24傳達至手。且因延長部24具有在釣竿的上表面向後側延伸的彎曲片部26,所以,能夠使手掌大的面積抵接於彎曲片部26,能以高靈敏度捕捉到振動。特別是因彎曲片部26朝較固定帽51更後側延伸,所以,能容易使彎曲片部26抵接於手掌。因彎曲片部26的周方向長度向後側減少,所以,不會對捲線器座本體40的形狀造成大的影響,容易使彎曲片部26向後側延伸。
並且,第1手柄部21的徑方向內側形成為空洞,在第1手柄部21與插通部31之間設有第1空間61。因此,在第1空間61容易產生共鳴,能以高效率將振動從第1手柄部21傳達至手。因第1空間61向後側擴大,所以,能夠獲得朝向後側之喇叭效果。另外,在延長部24的徑方向內側尤其是彎曲片部26的徑方向內側,與第1空間61連通的第2空間62設在與捲線器座本體40的徑方向之間,所以,在第1空間61內共鳴的振動朝第2空間62傳達,並且空間的前後方向的全長變長,因此,共振效果提高,另外,在延長部24傳達的振動不易衰減。因第2空間62在周方向上相連續,所以,在如圖13這樣的把持方式,亦能以高效率將振動傳達至拇指301或中指303。並且在捲線器座本體40形成有邊界凹部58而設置第3空間63,該第3空間63與第2空間62連通,因此,空間的前後方向的長度進一步增加,並且亦可將振動從捲線器座本體40有效率地傳達至手掌。
另一方面,在第1竿體11的第1本體部20向後側傳達而來的振動成為從第1本體部20傳達至第1連結部30。因第1連結部30位於較第1手柄部21更前側,所以,在較第1手柄部21更前側的位置,振動從第1竿體11傳達至第2竿體12。因此,第1竿體11的振動可有效率地傳達至第2竿體12。又,因振動從第2竿體12的第1裝設部32向捲線器座本體40傳達,並且第2本體部33延伸至較捲線器座2更後側,所以,藉由使另一方的手例如左手抵接於第2本體部33,亦可將振動有效率地傳達至左手。特別是在第3手柄部35一體地形成於第2本體部33的情況,藉由以左手把持第3手柄部35,亦能以高靈敏度將振動傳達至左手。
<第2實施形態> 其次,說明關於本發明的第2實施形態之釣竿。圖14至圖19顯示第2實施形態的釣竿。再者,針對與第1實施形態相同的結構,省略詳細的說明。另外,在圖15等,省略可動帽41與固定螺帽42之圖示。在本實施形態,第1竿體11的第1手柄部21具有手柄主部23和延長部24。延長部24僅具有環狀部25,不具有彎曲片部26。因此,第1竿體11的後端開口部形成為對於前後方向呈正交的形狀。捲線器座本體40未經由間隔件43而是直接接著固定於第2竿體12的外周面。
如圖18所示,第2竿體12由兩個竿體構成。亦即,第2竿體12由後竿體15與連接竿體16構成。後竿體15構成第2竿體12的主要部分。後竿體15由第1裝設部32與第2本體部33構成。捲線器座本體40裝設於後竿體15的前部。捲線器座本體40的前端部與後竿體15的前端部,其前後方向的位置相同且為同一面。捲線器座本體40的前端部與後竿體15的前端部亦可朝前後位置偏移。
連接竿體16連結於後竿體15的前端部之內周面。連接竿體16以並聯的方式連接於後竿體15的前側。連接竿體16為中空,但亦可為中實。後竿體15具有第1中繼接合部71,連接竿體16具有連接於第1中繼接合部71的徑方向內側之第2中繼接合部72。連接竿體16在捲線器座本體40的徑方向內側連結於後竿體15。因此,第2中繼接合部72設在第1裝設部32。在本實施形態,第2中繼接合部71的長度較第1裝設部32的長度短,但,亦可與第1裝設部32的長度相同或較長。
連接竿體16從後竿體15的前端部向前側突出預定長度。連接竿體16具有第1連結部30與插通部31。連接竿體16的全長中之除了第2中繼接合部72以外的部分亦即連接竿體16的全長中之從後竿體15向前側突出的部分,是藉由第1連結部30與插通部31構成。如此,亦可為在第1竿體11連結有第2竿體12的連接竿體16的結構。
連接竿體16的強化纖維,可為對於前後方向傾斜的纖維,亦可為互相交叉的雙方向之纖維。若連接竿體16的強化纖維為對於前後方向傾斜且互相交叉的雙方向之纖維,則連接竿體16容易彎曲,並且,扭轉強度提升。若連接竿體16容易彎曲,則追隨第1竿體11的彎曲,就連釣竿的竿尾部也能整齊地彎曲。再者,若連接竿體16以與第1竿體11相同梯度向後側擴徑,則連接竿體16容易彎曲。相反地,若連接竿體16為直線形狀,則連接竿體16變得不易彎曲,能夠作成為竿尾部不太彎曲的釣竿之軟硬度。如此,藉由具備連接竿體16,能夠容易設定竿尾部的軟硬度。
<第3實施形態> 圖20及圖21顯示本發明的第3實施形態的釣竿。再者,針對與第2實施形態相同的結構,省略詳細的說明。省略可動帽41與固定螺帽42之圖示。本實施形態的釣竿與第2實施形態的釣竿,僅捲線器座2的安裝部位不同。在第2實施形態,捲線器座本體40安裝於後竿體15,但,在本實施形態,安裝於連接竿體16。因此,第1裝設部32設在連接竿體16。
<第4實施形態> 圖22及圖23顯示本發明的第4實施形態的釣竿。再者,針對與前述實施形態相同的結構,省略詳細的說明。省略可動帽41與固定螺帽42之圖示。本實施形態的釣竿與第2及第3實施形態的釣竿,在第2竿體12的結構不同。在第2及第3實施形態,連接竿體16連結於後竿體15的徑方向內側,在本實施形態,連接竿體16連結於後竿體15的徑方向外側。亦即,在本實施形態,連接竿體16以反向並聯的方式連接於後竿體15的前側。捲線器座本體40安裝於後竿體15。如此,若連接竿體16以反向並聯的方式連接於後竿體15的前側,則竿尾部變得不易彎曲,能夠製作強韌的竿本體1。
<第5實施形態> 圖24及圖25顯示本發明的第5實施形態的釣竿。再者,針對與前述實施形態相同的結構,省略詳細的說明。省略可動帽41與固定螺帽42之圖示。本實施形態的釣竿與第4實施形態的釣竿,僅捲線器座2的安裝部位不同。在第4實施形態,捲線器座本體40安裝於後竿體15,但,在本實施形態,安裝於連接竿體16。
<第6實施形態> 圖26至圖30顯示本發明的第6實施形態的釣竿。再者,針對與前述實施形態相同的結構,省略詳細的說明。本實施形態之釣竿為適合於安裝雙軸承捲線器的釣竿。腳載置部50設在捲線器座本體40的上表面,雙軸承捲線器在使用狀態下位於釣竿的上側。在捲線器座本體40的下表面,設有向下側突出的扳機59。固定帽51設在腳載置部50的後側,可動帽41及固定螺帽42設在捲線器座本體40的前側。
如圖28所示,本實施形態的竿本體1具備第3竿體13。第3竿體13具有主竿體部80和第2手柄部81。主竿體部80為主毛坯。在主竿體部80裝設有捲線器座2,另外,在外導引件的情況,裝設有未圖示的釣線導引件。主竿體部80朝較捲線器座2更前側延伸。主竿體部80可延伸到釣竿的穗尖,亦可在主竿體部80的前側,連結一個或複數個中空或中實的竿體。
主竿體部80為圓筒狀。主竿體部80具有第5本體部82、第2裝設部83及第3本體部84。第5本體部82位於較捲線器座2更前側。第5本體部82為第3竿體13的主竿體部80的全長中朝較捲線器座2更前側突出的部分。第5本體部82為主竿體部80的主要部分。第5本體部82理想為具有主竿體部80的前端部。第5本體部82朝後側擴徑。
第2裝設部83連續於第5本體部82的後側,與第5本體部82一體地形成。捲線器座本體40裝設於第2裝設部83。第2裝設部83為第3竿體13的主竿體部80的全長中裝設有捲線器座本體40的部分。第2裝設部83係直線形狀為佳。第3本體部84連續於第2裝設部83的後側,與第2裝設部83一體地形成。第3本體部84為圓筒狀。第3本體部84與第2裝設部83相連續。第3本體部84,為第3竿體13的主竿體部80全長中從捲線器座本體40向後側突出的部分且至第2手柄部81的後端部為止之範圍。
第2手柄部81與第3本體部84的外周面一體地形成。第2手柄部81為中空且較第3本體部84更大徑。第2手柄部81從徑方向外側覆蓋第3本體部84的全長。第2手柄部81在其後端部與第3本體部84的外周面一體地連接。第2手柄部81的後端部的內周面與第3本體部84的後端部的外周面一體地形成。第2手柄部81的內周面,除了第2手柄部81的後端部以外,相對於第3本體部84的外周面朝徑方向外側分離。藉由第2手柄部81與第3本體部84,第3竿體13部分成為雙重管構造。第2手柄部81朝前側擴徑。第2手柄部81的內周面與第3本體部84的外周面之間,設有環狀的第4空間64。第2手柄部81在其前端部具有向前側開口的開口端部81a。開口端部81a對於第3本體部84向徑方向外側分離。第2手柄部81的開口端部81a與捲線器座本體40的後端部後側相對向。第2手柄部81的前端部呈開口,第2手柄部81的後端部關閉。
捲線器座2具有從徑方向內側支承第2手柄部81的前端部的內周面之支承部。支承部可與捲線器座本體40一體地形成,但,在本實施形態為與捲線器座本體40不同體的結構。支承部以遍及全周的方式支承第2手柄部81為佳。
如圖27所示,在本實施形態,捲線器座2具備連結筒90。連結筒90與捲線器座本體40不同體。在捲線器座本體40的後端部,形成有從後端面向前側延伸的環狀凹部100。環狀凹部100延伸直到扳機59的徑方向內側,並且延伸直到固定帽51的徑方向內側。捲線器座本體40的後端部具有:設在環狀凹部100的外側之外筒部101;及設在環狀凹部100的內側之內筒部102。內筒部102朝較外筒部101更後側延伸。連結筒90具有:第1安裝筒部91、第2安裝筒部92、作為支承部的支承筒部93及隔壁部94。第1安裝筒部91之內周面安裝於捲線器座本體40的內筒部102之外周面。第1安裝筒部91從隔壁部94朝後側延伸。第2安裝筒部92之外周面安裝於捲線器座本體40的外筒部92之內周面。第2安裝筒部92從隔壁部94朝前側延伸。
支承筒部93安裝於第2手柄部81的前端部的內周面,從徑方向內側支承第2手柄部81的前端部。支承筒部93的外周面朝徑方向重疊於第2手柄部81的內周面。支承筒部93從隔壁部94朝後側延伸。支承筒部93為較第1安裝筒部91更大徑,對於第1安裝筒部91向徑方向外側分離。支承筒部93較第1安裝筒部91長,並朝較第1安裝筒部91更後側延伸。隔壁部94位於捲線器座本體40與第2手柄部81之間。隔壁部94被捲線器座本體40的外筒部101的後端面與第2手柄部81的前端面向前後夾入。連結筒90中,僅隔壁部94的外周面露出於外部。藉由連結筒90,在第2裝設部83及第3本體部84的徑方向外側,捲線器座本體40與第2手柄部81在前後相連結。
如圖28所示,竿本體1具備第4竿體14。第4竿體14與第3竿體13一體地形成。第3竿體13與第4竿體14在前後相連續而構成1根的竿管。主竿體部80朝較第2手柄部81的後端部更後側延伸,該延伸部分構成第4竿體14。
第4竿體14具有第2連結部110與第4本體部111。第2連結部110為與第3本體部84的後側相連續的部分。第2連結部110連續於第3本體部84的後側,與第3本體部84一體地形成。如圖29所示,在第2連結部110設置厚壁部114為佳。厚壁部114位於第2手柄部81的後端部正後方。厚壁部114為環狀,亦即以遍及全周的方式設置為佳。厚壁部114的厚度係較第3本體部84的厚度厚,較第4本體部111的厚度特別是後述的第4本體主部112的厚度厚。再者,厚壁部114亦可延伸至第2手柄部81的後端部。若設置厚壁部114,則可緩和在第2手柄部81與第3本體部84的接合部位中之應力集中。另外,藉由設置厚壁部114,從第3本體部84到第4竿體14,碳纖維等的強化纖維變得不易蛇行,使得強度穩定。
第4本體部111與第2連結部110的後側相連續。第4本體部111可為與前述第2本體部33相同的結構。第4本體部111,可為直到其後端部為止均呈直線形狀,但,在本實施形態,為在其後部中的預定長度區域一體地具有第4手柄部113之結構。亦即,第4本體部111由第4本體主部112與第4手柄部113構成。第4本體主部112構成第4本體部111的前部,第4手柄部113構成第4本體部111的後部。第4本體主部112為與第3本體部84的後側相連續。第4本體主部112為直線形狀,但亦可朝後側擴徑。
第4手柄部113與第4本體部111一體地形成。第4手柄部113鄰接於第4本體主部112的後側。第4手柄部113以較第4本體主部112的梯度大的梯度朝後側擴徑。第4手柄部113為較第4本體主部112更大徑,更詳細而言,較第4本體主部112的後端部更大徑。第4手柄部113的剖面形狀,在本實施形態為圓形狀,但亦可為非圓形狀。再者,在本實施形態,第4手柄部113一體地設在第4本體部111,亦即與竿本體1一體地設置,但,第4手柄部113亦可為與竿本體1不同體的結構。第4手柄部113的後端部裝設有尾栓3。
圖30顯示竿本體1的製造方法的一例。首先,如圖30(a)所示,形成主竿管120。再者,在主竿管120賦予多數個點加以表示。主竿管120在例如未圖示的第1芯棒捲繞預浸材再進行加熱烘烤後,抽出第1芯棒而形成主竿管120。藉由主竿管120,構成第3竿體13的主竿體部80與第4竿體14。其次,如圖30(b)、(c)所示,在主竿管120的外周面裝設第2芯棒121。然後,藉由在第2芯棒121捲繞預浸材並進行加熱烘烤,將第2手柄部81一體地形成於主竿管120的外周面。之後,如圖30(d)所示,從第2手柄部81朝前側抽離第2芯棒121。藉此,形成竿本體1。
如此,在本實施形態,位於捲線器座2的正後方的第2手柄部81一體地形成於作為主毛坯之主竿體部80的外周面。因此,變得不需要用來接著第2手柄部81的接著劑,能夠輕量化。並且,在主竿體部80傳達的振動不會因接著劑層衰減,能夠從主竿體部80的外周面向第2手柄部81圓滑且高靈敏度地傳達。第2手柄部81位於捲線器座2的正後方。若將手指放在捲線器座2的扳機59而把持捲線器座2,則其手掌抵接於第2手柄部81。亦即,第2手柄部81與捲線器座2一同被一體地把持。因此,藉由振動從第2手柄部81圓滑地傳達至手掌,能夠容易以手掌捕捉到魚的魚訊,能夠快速地帶入釣獲。並且,因第2手柄部81的徑方向內側為空洞而形成第4空間64,所以,在第3本體部84傳達的振動在第4空間64產生共鳴,藉此,第2手柄部81也大幅地振動。特別是因第4空間64的剖面積向前側擴大,所以,藉由喇叭效果將振動向前側增幅,可將振動有效地傳達至把持第2手柄部81的尤其是前部之手。
另一方面,主竿體部80和第2手柄部81構成雙重管構造。因此,可將振動從第3本體部84圓滑地傳達至第4竿體14。特別是在本實施形態,由於第4竿體14與第3本體部84相連續而構成1根的竿管,故,可將振動圓滑地傳達至第4竿體14。另外,因第4手柄部113一體地形成於第4竿體14,所以,亦可將振動從第3竿體13直接傳達至第4手柄部113。
另外,因第3竿體13與第4竿體14一體地形成,所以,比起將第4竿體14接著固定於第3竿體13的外周面或內周面的結構,可容易彎曲地設定第4竿體14。若可容易彎曲地設定第4竿體14,則例如在進行跳汰(jigging)釣法時,第4竿體14可適度地撓曲,變得容易進行晃餌操作。藉由使第4竿體14適度地撓曲,使得釣竿的操作變得容易,可減輕釣者的負擔。
<第7實施形態> 圖31及圖32顯示本發明的第7實施形態的釣竿之竿本體1。再者,針對與前述實施形態相同的結構,省略詳細的說明。在本實施形態,第3竿體13與第4竿體14互相分體形成。第4竿體14連接於第3竿體13的後側。藉由接著,將第4竿體14的前端部之外周面連接於第3竿體13的後端部之內周面。亦即,第4本體的第2連結部110之外周面連結於第3竿體13的第3本體部84之內周面。
<第8實施形態> 再者,亦可如圖33所示,使第1手柄部21位於捲線器座2(捲線器座本體40)的前側。第1手柄部21以與第6實施形態之第2手柄部81相同的方式形成。此釣竿適合於紡車式捲線器的裝設。第1手柄部21的後端開口部向後側開口,與捲線器座本體40的前端部相對向。第1手柄部21一體地設在第1竿體11,與第1本體部20一體地形成。
<第9實施形態> 圖34至圖36顯示本發明的第9實施形態的釣竿。再者,本實施形態的釣竿與前述第1實施形態的釣竿,在延長部24及捲線器座2的結構不同。本實施形態之延長部24具有第1支承部131。第1支承部131設在延長部24的後端部,理想為設在遍及延長部24的全周。
捲線器座2具有第2支承部132和第3支承部133。如圖34所示,第2支承部132與第3支承部133一體地形成於捲線器座本體40。第2支承部132與第3支承部133,理想為設在遍及全周,但,亦可在周方向上,隔著間隔設在複數個部位。第2支承部132位在較第3支承部133更靠近徑方向內側。在本實施形態,第2支承部132與第3支承部133互相在徑方向上相對向。第2支承部132設在邊界凹部58的徑方向外側,構成邊界凹部58的徑方向外側之壁面。第2支承部132向前側延伸。
第3支承部133相對於第2支承部132,在徑方向外側隔著預定間隔設置。第3支承部133向前側延伸。第2支承部132與第3支承部133的徑方向之間的間隙構成卡合凹部134。如圖35及圖36所示,延長部24的第1支承部131向後側卡止於卡合凹部134。卡合凹部134理想為設成遍及全周,亦即為環狀的溝。卡合凹部134朝前側開口並向後側凹陷。卡合凹部134的徑方向之尺寸對應於第1支承部131的壁厚。第2支承部132從徑方向內側支承卡止於卡合凹部134之第1支承部131,第3支承部133從徑方向外側支承第1支承部131。亦即,第2支承部132與第3支承部133將第1支承部131挾持於徑方向。
如此,因藉由第2支承部132與第3支承部133從徑方向兩側支承第1支承部131,所以,可使延長部24與捲線器座本體40穩固安定地結合。因此,即使第1竿體11大幅度地彎曲,延長部24與捲線器座2也不會分離而可確保強固的結合狀態。特別是因第2支承部132與第3支承部133設在遍及全周,所以,無論第1竿體11朝哪個方向彎曲,也能穩固地支承第1支承部131。另外,因第2支承部132與第3支承部133並非互相在周方向上分離,而是第2支承部132與第3支承部133互相在徑方向上相對向,所以,可更確實地支承第1支承部131。
再者,第2支承部132與第3支承部133的前後方向之長度,可互相相等,亦可互相不同。例如,亦可為比起第2支承部132,第3支承部133之前後方向的長度較長。另外,在圖35,在第3支承部133的外周面與延長部24的外周面之間產生有階差,但,為了消除此階差,亦可使第3支承部133的外周面與延長部24的外周面形成為略同一面。另外,第3支承部133一體地形成於捲線器座本體40,但,亦可為與捲線器座本體40不同體的結構。例如,第3支承部133與捲線器座本體40分體地構成環狀,該環狀的第3支承部133接著固定於捲線器座本體40的外周面。
1:竿本體 2:捲線器座 3:尾栓 11:第1竿體 12:第2竿體 13:第3竿體 14:第4竿體 15:後竿體 16:連接竿體 20:第1本體部 21:第1手柄部 22:第3連結部 23:手柄主部 24:延長部 25:環狀部 26:彎曲片部 26a:頂上部 26b:兩端部 27:第2聚合部 30:第1連結部 31:插通部 32:第1裝設部 33:第2本體部 34:第2本體主部 35:第3手柄部 40:捲線器座本體 41:可動帽 42:固定螺帽 43:間隔件 50:腳載置部 51:固定帽(帽) 52:公螺紋部 53:主筒部 54:延伸筒部 55:邊界部 56:階差部 57:第1聚合部 58:邊界凹部 59:扳機 61:第1空間 62:第2空間 63:第3空間 64:第4空間 71:第1中繼接合部 72:第2中繼接合部 80:主竿體部 81:第2手柄部 81a:開口端部 82:第5本體部 83:第2裝設部 84:第3本體部 90:連結筒 91:第1安裝筒部 92:第2安裝筒部 93:支承筒部 94:隔壁部 100:環狀凹部 101:外筒部 102:內筒部 110:第2連結部 111:第4本體部 112:第4本體主部 113:第4手柄部 114:厚壁部 120:主竿管 121:第2芯棒 131:第1支承部 132:第2支承部 133:第3支承部 134:卡合凹部 200:捲線器的腳 201:腳的前端部 202:腳的後端部 300:拇指球 301:拇指 302:食指 303:中指 304:無名指 305:小指
[圖1]係顯示本發明的第1實施形態之釣竿的主要部分之立體圖。 [圖2]係顯示該釣竿的主要部分之前視圖。 [圖3]係圖2的主要部分放大圖。 [圖4]係顯示該釣竿的主要部分之剖面圖。 [圖5]係圖4的主要部分放大圖。 [圖6](a)係圖5的A-A剖面圖,(b)係圖5的B-B剖面圖。 [圖7](a)係圖5的C-C剖面圖,(b)係圖5的D-D剖面圖。 [圖8](a)係圖5的E-E剖面圖,(b)係圖5的F-F剖面圖。 [圖9]係顯示該釣竿的毛坯之分解圖。 [圖10]係該釣竿之分解圖。 [圖11]係該釣竿之分解圖。 [圖12]係顯示該釣竿的使用狀態的主要部分剖面圖。 [圖13]係顯示該釣竿的使用狀態的主要部分剖面圖。 [圖14]係顯示本發明的第2實施形態之釣竿的主要部分之立體圖。 [圖15]係顯示該釣竿的主要部分之剖面圖。 [圖16]係圖15的主要部分放大圖。 [圖17]係圖16的主要部分放大圖。 [圖18]係顯示該釣竿的毛坯之分解圖。 [圖19]係該釣竿之分解圖。 [圖20]係顯示本發明的第3實施形態之釣竿的主要部分之剖面圖。 [圖21]係該釣竿之分解圖。 [圖22]係顯示本發明的第4實施形態之釣竿的主要部分之剖面圖。 [圖23]係該釣竿之分解圖。 [圖24]係顯示本發明的第5實施形態之釣竿的主要部分之剖面圖。 [圖25]係該釣竿之分解圖。 [圖26]係顯示本發明的第6實施形態之釣竿的主要部分之剖面圖。 [圖27]係圖26的主要部分放大圖。 [圖28]係顯示該釣竿的毛坯之剖面圖。 [圖29]係圖28的主要部分放大圖。 [圖30](a)至(d)係顯示該毛坯的製造製程之圖。 [圖31]係顯示本發明的第7實施形態之釣竿的毛坯之剖面圖。 [圖32]係圖31的主要部分放大圖。 [圖33]係顯示本發明的第8實施形態之釣竿的主要部分之剖面圖。 [圖34]係顯示本發明的第9實施形態之釣竿的捲線器座的主要部分剖面圖。 [圖35]係顯示該實施形態之釣竿的主要部分之剖面圖。 [圖36](a)係圖35的G-G剖面圖,(b)係圖35的H-H剖面圖。
1:竿本體
2:捲線器座
3:尾栓
11:第1竿體
12:第2竿體
20:第1本體部
21:第1手柄部
22:第3連結部
23:手柄主部
24:延長部
30:第1連結部
31:插通部
32:第1裝設部
33:第2本體部
34:第2本體主部
35:第3手柄部
40:捲線器座本體
41:可動帽
42:固定螺帽

Claims (13)

  1. 一種釣竿,係具備:捲線器座,其安裝有釣魚用捲線器; 中空的第1竿體,其具有設在較前述捲線器座更靠近竿梢側的第1本體部、及在前述第1本體部與前述捲線器座之間與前述第1本體部一體地設置的第1手柄部;及 第2竿體,其具有連結於前述第1本體部的內周面之第1連結部、以位於前述第1手柄部的徑方向內側的方式設在較前述第1連結部更靠近竿根側的插通部、及以將前述捲線器座裝設於外周面的方式設在較前述插通部更靠近竿根側之第1裝設部。
  2. 如請求項1的釣竿,其中,在前述第1手柄部的內周面與前述插通部的外周面之間設有第1空間。
  3. 如請求項1或2的釣竿,其中,前述第1手柄部朝竿根側擴徑。
  4. 如請求項2的釣竿,其中,前述第1手柄部具有延長部,該延長部以位於前述捲線器座的徑方向外側的方式較前述捲線器座的竿梢側的端部更朝竿根側延伸。
  5. 如請求項4的釣竿,其中,前述延長部覆蓋前述捲線器座的至少一部分, 在前述延長部與前述捲線器座之間,設有在前述捲線器座的徑方向外側與前述第1空間相連續的第2空間。
  6. 如請求項5的釣竿,其中,前述捲線器座具有互相在周方向上分離設置的一對第1聚合部, 前述延長部在周方向的兩端部具有一對第2聚合部,其從前述捲線器座的徑方向外側重疊於前述一對第1聚合部, 前述第2空間以在前述一對第1聚合部之間相連續於周方向的方式,設置在前述延長部與前述捲線器座之間。
  7. 如請求項4的釣竿,其中,前述延長部具有預定的周方向長度, 前述周方向長度朝竿根側變短。
  8. 如請求項6的釣竿,其中,前述捲線器座具有載置前述釣魚用捲線器的腳之腳載置部, 前述延長部對於前述腳載置部,位於前述捲線器座的徑方向相反側。
  9. 如請求項8的釣竿,其中,前述捲線器座在較前述腳載置部更靠近竿梢側具有保持前述腳的竿梢側之端部的帽, 前述延長部較前述帽更朝竿根側延伸。
  10. 如請求項1或2的釣竿,其中,前述第1手柄部具有延長部,前述延長部較前述捲線器座的竿梢側的端部更朝竿根側延伸,並包含第1支承部, 前述捲線器座具有:從前述捲線器座的徑方向內側支承前述第1支承部之第2支承部、及從前述捲線器座的徑方向外側支承前述第1支承部之第3支承部。
  11. 如請求項1的釣竿,其中,前述第2竿體還具有設在較前述第1裝設部更靠近竿根側之第2本體部。
  12. 一種釣竿,係具備:捲線器座,其安裝有釣魚用捲線器; 第3竿體,其在外周面裝設有前述捲線器座的第2裝設部、設在較前述第2裝設部更靠近竿根側之第3本體部及與前述第3本體部的外周面一體地設置的中空的第2手柄部;及 第4竿體,其具有連結於前述第3本體部之第2連結部、及設在較前述第2連結部更靠近竿根側之第4本體部, 前述第2手柄部具有開口端部,該開口端部設在前述第2手柄部的竿梢側的端部,對於前述第3本體部向前述第3本體部的徑方向外側分離。
  13. 如請求項12的釣竿,其中,前述第3竿體與前述第4竿體一體地形成。
TW112135902A 2022-10-17 2023-09-20 釣竿 TW202420989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2166194 2022-10-17
JP2022-166194 2022-10-17
JP2023004621A JP2024059060A (ja) 2022-10-17 2023-01-16 釣竿
JP2023-004621 2023-03-08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420989A true TW202420989A (zh) 2024-06-01

Family

ID=9088439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2135902A TW202420989A (zh) 2022-10-17 2023-09-20 釣竿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KR (1) KR20240053518A (zh)
TW (1) TW202420989A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499119B2 (ja) 2016-05-23 2019-04-10 グローブライド株式会社 装飾キャップを備えたリールシート
JP7386149B2 (ja) 2020-11-27 2023-11-24 グローブライド株式会社 釣竿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20240053518A (ko) 2024-04-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576359B2 (en) Fishing rod
KR20190038786A (ko) 낚싯대
TW202420989A (zh) 釣竿
JP5525941B2 (ja) リールシート及び釣竿
JPH08126451A (ja) 中通し釣竿
JP2007020498A (ja) 穂先竿
JP2024059060A (ja) 釣竿
JP5570178B2 (ja) 釣り竿
CN117898266A (zh) 钓竿
US10383319B2 (en) Casting rod and method of fabricating tip rod of casting rod
JP2003102344A (ja) 穂先竿
EP0880891B1 (en) Fishing rod
JP2001136872A (ja) 釣 竿
CN110959589B (zh) 钓竿
JP4381581B2 (ja) 元竿
JP3925913B2 (ja) 釣竿
KR20240149307A (ko) 낚싯대
JP2024148292A (ja) 釣竿
JP2024040854A (ja) リールシート及び釣竿
JP3961980B2 (ja) 釣竿
AU2022398696A1 (en) Reel seat grip member, reel seat grip structure, and fishing rod
JP5812943B2 (ja) リールシートを備える釣竿
JP2023069352A5 (zh)
JPH11127733A (ja) 穂先竿体
JP2022184414A (ja) 釣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