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348853A - 保持方法、給紗裝置、及給紗架 - Google Patents

保持方法、給紗裝置、及給紗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348853A
TW202348853A TW112121946A TW112121946A TW202348853A TW 202348853 A TW202348853 A TW 202348853A TW 112121946 A TW112121946 A TW 112121946A TW 112121946 A TW112121946 A TW 112121946A TW 202348853 A TW202348853 A TW 202348853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yarn
mentioned
yarn feeding
feeding package
holding part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212194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山本真人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Tmt機械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Tmt機械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Tmt機械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34885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348853A/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49/00Unwinding or paying-out filamentary material; Supporting, storing or transporting packages from which filamentary material is to be withdrawn or paid-out
    • B65H49/02Methods or apparatus in which packages do not rotate
    • B65H49/04Package-supporting devices
    • B65H49/10Package-supporting devices for one operative package and one or more reserve packages
    • B65H49/12Package-supporting devices for one operative package and one or more reserve packages the reserve packages being mounted to permit manual or automatic transfer to operating posi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49/00Unwinding or paying-out filamentary material; Supporting, storing or transporting packages from which filamentary material is to be withdrawn or paid-out
    • B65H49/18Methods or apparatus in which packages rotate
    • B65H49/34Arrangements for effecting positive rotation of packag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67/00Replacing or removing cores, receptacles, or completed packages at paying-out, winding, or depositing stations
    • B65H67/02Arrangements for removing spent cores or receptacles and replacing by supply packages at paying-out st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69/00Methods of, or devices for, interconnecting successive lengths of material; Knot-tying devices ;Control of the correct working of the interconnecting device
    • B65H69/06Methods of, or devices for, interconnecting successive lengths of material; Knot-tying devices ;Control of the correct working of the interconnecting device by splic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701/00Handled material; Storage means
    • B65H2701/30Handled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2701/31Textiles threads or artificial strands of filaments

Landscapes

  • Unwinding Of Filamentary Materials (AREA)
  • Replacing, Conveying, And Pick-Finding For Filamentary Materials (AREA)

Abstract

給紗架20中,於前視下,當將通過第一安裝部25A與第二安裝部25B之直線假想地設定為安裝部線L1時,第一保持部28及第二保持部29中之一者配置於以安裝部線為邊界而分斷之一側之區域中,並且第一保持部及第二保持部中之另一者配置於以安裝部線為邊界而分斷之另一側之區域中,當將通過第一保持部與第二保持部之直線假想地設定為保持部線L2時,第一安裝部及第二安裝部中之一者配置於以保持部線為邊界而分斷之一側之區域中,並且第一安裝部及第二安裝部中之另一者配置於以保持部線為邊界而分斷之另一側之區域中。

Description

保持方法、給紗裝置、及給紗架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保持方法、給紗裝置、及給紗架。
已知有一種假撚加工裝置,其具有將複數個給紗捲裝體支持為能夠旋轉之給紗架及對從給紗捲裝體供給之紗實施假撚加工之假撚加工裝置。例如,於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特開2021-24744號公報)中揭示了一種給紗架,其成對地設置有分別支持複數個給紗捲裝體之安裝部(支持插件)。於此種給紗架中,藉由進行將一對中之一安裝部所支持之給紗捲裝體(以下,稱為第一給紗捲裝體)之紗之紗端(尾紗)與一對中之另一安裝部所支持之給紗捲裝體(以下,稱為第二給紗捲裝體)之紗之紗端(紗頭)相連之接紗處理(接尾處理),藉此,即便第一給紗捲裝體之紗用盡,亦能夠從作為預備而設置之第二給紗捲裝體向假撚加工裝置供給紗。即,專利文獻1之給紗架能夠藉由自動地切換向假撚加工裝置進行供給之給紗捲裝體而向假撚加工裝置連續地供給紗。
於上述接紗處理中,從第一給紗捲裝體及第二給紗捲裝體分別拉出紗,並使用接紗裝置連接該等紗。於該連接完成時刻,連接於第一給紗捲裝體與第二給紗捲裝體之間之紗(以下,稱為兩個給紗捲裝體間之紗)成為鬆弛之狀態。當於兩個給紗捲裝體間之紗鬆弛之狀態下從一給紗捲裝體退繞紗時,鬆弛狀態之紗有時會糾纏至退繞之紗中,產生斷紗等不良情況。又,當於兩個給紗捲裝體間之紗鬆弛之狀態下進行向假撚加工裝置供給之給紗捲裝體之切換時,由於對兩個給紗捲裝體間之紗施加局部之負荷、或者兩個給紗捲裝體間之紗與周邊零件接觸,有時會產生紗之損傷、斷紗等不良情況。
於給紗架中,於第一給紗捲裝體與第二給紗捲裝體之間之下方設置有一個保持部(夾持件)(參照日本專利特開平9-67064號公報),該保持部用以避免於給紗捲裝體之退繞時或者切換時產生如上所述之不良情況,作業者於消除了兩個給紗捲裝體間之紗之鬆弛之後,使保持部保持該兩個給紗捲裝體間之紗。
然而,根據從給紗捲裝體退繞紗時之狀況,如正在從第一給紗捲裝體及第二給紗捲裝體中之哪個退繞紗、從第一給紗捲裝體或者第二給紗捲裝體退繞之紗相對於給紗筒管之捲繞方向(右捲或者左捲)等,保持部對兩個給紗捲裝體間之紗之保持狀態發生變化。因此,於使第一給紗捲裝體與第二給紗捲裝體之間僅設置有一個之保持部保持紗之情形時,根據給紗捲裝體間之紗之狀態,例如有時給紗捲裝體中之紗之拉出位置與保持部之配置位置之間之高低差變大而對給紗捲裝體間之紗產生不必要之阻力。而且,當產生此種不必要之阻力時,於切換所要退繞之給紗捲裝體時,例如產生紗被切斷或者紗之一部分產生損傷等不良情況。
因此,本發明之目的在於提供一種能夠抑制於給紗捲裝體之退繞時或者切換時產生不良情況之保持方法、給紗裝置、及給紗架。
本發明之一態樣之保持方法係於給紗架中,使第一保持部或者第二保持部保持被連接於第一給紗捲裝體與第二給紗捲裝體之間之紗,給紗架具備:第一安裝部,其供安裝將紗捲繞於筒管而成之第一給紗捲裝體;第二安裝部,其供安裝將紗捲繞於筒管而成之第二給紗捲裝體;引導部,其於第一給紗捲裝體之內層側之紗端連接有第二給紗捲裝體之外層側之紗端之狀態下,將從第一給紗捲裝體之外層側退繞之紗引導至紗加工裝置,或者於第二給紗捲裝體之內層側之紗端連接有第一給紗捲裝體之外層側之紗端之狀態下,將從第二給紗捲裝體之外層側退繞之紗引導至紗加工裝置;第一保持部,其於第一給紗捲裝體之內層側之紗端與第二給紗捲裝體之外層側之紗端連接之狀態下,保持兩個給紗捲裝體間之紗之一部分;及第二保持部,其於第二給紗捲裝體之內層側之紗端與第一給紗捲裝體之外層側之紗端連接之狀態下,保持兩個給紗捲裝體間之紗之一部分;且於以引導部位於第一安裝部與第二安裝部之間且紗加工裝置位於較引導部靠後方之位置之方式觀察之前視下,將通過第一安裝部與第二安裝部之直線假想地設定為安裝部線時,第一保持部及第二保持部中之一者於前視下配置於以安裝部線為邊界而分斷之一側之區域中,並且第一保持部及第二保持部中之另一者配置於以安裝部線為邊界而分斷之另一側之區域中;於前視下,將通過第一保持部與第二保持部之直線假想地設定為保持部線時,第一安裝部及第二安裝部中之一者於前視下配置於以保持部線為邊界而分斷之一側之區域中,並且第一安裝部及第二安裝部中之另一者配置於以保持部線為邊界而分斷之另一側之區域中,且保持方法係於前視下,第一安裝部配置於引導部之左側,第二安裝部配置於引導部之右側,第一保持部配置於引導部之上側,第二保持部配置於引導部之下側之構成中,於前視下,第一給紗捲裝體之紗沿順時針方向捲繞,第二給紗捲裝體之紗沿順時針方向捲繞,並且捲繞於第一給紗捲裝體之紗被退繞時,使第一保持部保持被連接之紗,於前視下,第一給紗捲裝體之紗沿順時針方向捲繞,第二給紗捲裝體之紗沿順時針方向捲繞,並且捲繞於第二給紗捲裝體之紗被退繞時,使第二保持部保持被連接之紗,於前視下,第一給紗捲裝體之紗沿逆時針方向捲繞,第二給紗捲裝體之紗沿逆時針方向捲繞,並且捲繞於第一給紗捲裝體之紗被退繞時,使第二保持部保持被連接之紗,於前視下,第一給紗捲裝體之紗沿逆時針方向捲繞,第二給紗捲裝體之紗沿逆時針方向捲繞,並且捲繞於第二給紗捲裝體之紗被退繞時,使第一保持部保持被連接之紗。
該保持方法中,於第一保持部配置於較第一安裝部靠鉛直方向之上方且較第二安裝部靠鉛直方向之上方之位置,第二保持部配置於較第一安裝部靠鉛直方向之下方且較第二安裝部靠鉛直方向之下方之位置之給紗裝置中,根據兩個安裝部所支持之給紗捲裝體中之紗之捲繞方向及正在退繞之給紗捲裝體之安裝位置,使如不對兩個給紗捲裝體間之紗施加局部之負荷或者不使兩個給紗捲裝體間之紗與周邊零件接觸之適當之保持部(第一保持部或者第二保持部)保持兩個給紗捲裝體間之紗。其結果,能夠抑制於給紗捲裝體之退繞時或者切換時產生不良情況。
本發明之一態樣之給紗架之保持方法中亦可為第一保持部具有配置於較第二安裝部更接近第一安裝部之位置之第一安裝部用第一保持部、及配置於較第一安裝部更接近第二安裝部之位置之第二安裝部用第一保持部,第二保持部具有配置於較第二安裝部更接近第一安裝部之位置之第一安裝部用第二保持部、及配置於較第一安裝部更接近第二安裝部之位置之第二安裝部用第二保持部。
該保持方法中,能夠根據係從第一給紗捲裝體拉出之紗或從第二給紗捲裝體拉出之紗,以更適當之狀態保持兩個給紗捲裝體間之紗。藉此,能夠更確實地抑制於給紗捲裝體之退繞時或者切換時產生不良情況。
本發明之一態樣之給紗裝置包含給紗架、及接紗處理裝置,給紗架具備:第一安裝部,其供安裝將紗捲繞於筒管而成之第一給紗捲裝體;第二安裝部,其供安裝將紗捲繞於筒管而成之第二給紗捲裝體;引導部,其於第一給紗捲裝體之內層側之紗端連接有第二給紗捲裝體之外層側之紗端之狀態下,將從第一給紗捲裝體之外層側退繞之紗引導至紗加工裝置,或者於第二給紗捲裝體之內層側之紗端連接有第一給紗捲裝體之外層側之紗端之狀態下,將從第二給紗捲裝體之外層側退繞之紗引導至紗加工裝置;第一保持部,其於第一給紗捲裝體之內層側之紗端與第二給紗捲裝體之外層側之紗端連接之狀態下,保持兩個給紗捲裝體間之紗之一部分;及第二保持部,其於第二給紗捲裝體之內層側之紗端與第一給紗捲裝體之外層側之紗端連接之狀態下,保持兩個給紗捲裝體間之紗之一部分;且於以引導部位於第一安裝部與第二安裝部之間且紗加工裝置位於較引導部靠後方之位置之方式觀察之前視下,將通過第一安裝部與第二安裝部之直線假想地設定為安裝部線時,第一保持部及第二保持部中之一者於前視下配置於以安裝部線為邊界而分斷之一側之區域中,並且第一保持部及第二保持部中之另一者配置於以安裝部線為邊界而分斷之另一側之區域中;於前視下,將通過第一保持部與第二保持部之直線假想地設定為保持部線時,第一安裝部及第二安裝部中之一者於前視下配置於以保持部線為邊界而分斷之一側之區域中,並且第一安裝部及第二安裝部中之另一者配置於以保持部線為邊界而分斷之另一側之區域中,於以第一安裝部及第二安裝部相互重疊之方式觀察之側視下,將通過引導部、第一保持部及第二保持部之直線假想地設定為引導部・安裝部線時,第一保持部與第二保持部相對於引導部・安裝部線呈線對稱地配置,接紗處理裝置包含接紗裝置、及控制接紗裝置之控制部,接紗裝置係將安裝於第一安裝部之第一給紗捲裝體之紗端與安裝於第二安裝部之第二給紗捲裝體之紗端進行連接,並且設為連接之紗之一部分保持於第一保持部或者第二保持部之狀態,於前視下,第一安裝部配置於引導部之左側,第二安裝部配置於引導部之右側,第一保持部配置於引導部之上側,第二保持部配置於引導部之下側之構成中,控制部係於前視下,第一給紗捲裝體之紗沿順時針方向捲繞,第二給紗捲裝體之紗沿順時針方向捲繞,並且捲繞於第一給紗捲裝體之紗被退繞時,使第一保持部保持被連接之紗,於前視下,第一給紗捲裝體之紗沿順時針方向捲繞,第二給紗捲裝體之紗沿順時針方向捲繞,並且捲繞於第二給紗捲裝體之紗被退繞時,使第二保持部保持被連接之紗,於前視下,第一給紗捲裝體之紗沿逆時針方向捲繞,第二給紗捲裝體之紗沿逆時針方向捲繞,並且捲繞於第一給紗捲裝體之紗被退繞時,使第二保持部保持被連接之紗,於前視下,第一給紗捲裝體之紗沿逆時針方向捲繞,第二給紗捲裝體之紗沿逆時針方向捲繞,並且捲繞於第二給紗捲裝體之紗被退繞時,使第一保持部保持被連接之紗。
該保持方法中,於第一保持部配置於較第一安裝部靠鉛直方向之上方且較第二安裝部靠鉛直方向之上方之位置,第二保持部配置於較第一安裝部靠鉛直方向之下方且較第二安裝部靠鉛直方向之下方之位置之給紗裝置中,根據兩個安裝部所支持之給紗捲裝體中之紗之捲繞方向及正在退繞之給紗捲裝體之安裝位置,使如不對兩個給紗捲裝體間之紗施加局部之負荷或者不使兩個給紗捲裝體間之紗與周邊零件接觸之適當之保持部(第一保持部或者第二保持部)保持兩個給紗捲裝體間之紗。其結果,能夠抑制於給紗捲裝體之退繞時或者切換時產生不良情況。又,該構成中,能夠使從第一給紗捲裝體拉出之紗與從第二給紗捲裝體拉出之紗由第一保持部及第二保持部保持之保持狀態相互一致。
本發明之一態樣之給紗裝置亦可為第一保持部具有配置於較第二安裝部更接近第一安裝部之位置之第一安裝部用第一保持部、及配置於較第一安裝部更接近第二安裝部之位置之第二安裝部用第一保持部,第二保持部具有配置於較第二安裝部更接近第一安裝部之位置之第一安裝部用第二保持部、及配置於較第一安裝部更接近第二安裝部之位置之第二安裝部用第二保持部,且控制部係於前視下,第一給紗捲裝體之紗沿順時針方向捲繞,第二給紗捲裝體之紗沿順時針方向捲繞,並且捲繞於第一給紗捲裝體之紗被退繞時,使第一安裝部用第一保持部及第二安裝部用第一保持部之雙方保持被連接之紗,於前視下,第一給紗捲裝體之紗沿順時針方向捲繞,第二給紗捲裝體之紗沿順時針方向捲繞,並且捲繞於第二給紗捲裝體之紗被退繞時,使第一安裝部用第二保持部及第二安裝部用第二保持部之雙方保持被連接之紗,於前視下,第一給紗捲裝體之紗沿逆時針方向捲繞,第二給紗捲裝體之紗沿逆時針方向捲繞,並且捲繞於第一給紗捲裝體之紗被退繞時,使第一安裝部用第二保持部及第二安裝部用第二保持部之雙方保持被連接之紗,於前視下,第一給紗捲裝體之紗沿逆時針方向捲繞,第二給紗捲裝體之紗沿逆時針方向捲繞,並且捲繞於第二給紗捲裝體之紗被退繞時,使第一安裝部用第一保持部及第二安裝部用第一保持部之雙方保持被連接之紗。
該構成中,能夠根據係從第一給紗捲裝體拉出之紗或從第二給紗捲裝體拉出之紗,以更適當之狀態保持兩個給紗捲裝體間之紗。藉此,能夠更確實地抑制於給紗捲裝體之退繞時或者切換時產生不良情況。
本發明之一態樣之給紗裝置包含給紗架、接紗處理裝置、及給紗捲裝體旋轉裝置,給紗架具備:第一安裝部,其供安裝將紗捲繞於筒管而成之第一給紗捲裝體;第二安裝部,其供安裝將紗捲繞於筒管而成之第二給紗捲裝體;引導部,其於第一給紗捲裝體之內層側之紗端連接有第二給紗捲裝體之外層側之紗端之狀態下,將從第一給紗捲裝體之外層側退繞之紗引導至紗加工裝置,或者於第二給紗捲裝體之內層側之紗端連接有第一給紗捲裝體之外層側之紗端之狀態下,將從第二給紗捲裝體之外層側退繞之紗引導至紗加工裝置;第一保持部,其於第一給紗捲裝體之內層側之紗端與第二給紗捲裝體之外層側之紗端連接之狀態下,保持兩個給紗捲裝體間之紗之一部分;及第二保持部,其於第二給紗捲裝體之內層側之紗端與第一給紗捲裝體之外層側之紗端連接之狀態下,保持兩個給紗捲裝體間之紗之一部分;且於以引導部位於第一安裝部與第二安裝部之間且紗加工裝置位於較引導部靠後方之位置之方式觀察之前視下,將通過第一安裝部與第二安裝部之直線假想地設定為安裝部線時,第一保持部及第二保持部中之一者於前視下配置於以安裝部線為邊界而分斷之一側之區域中,並且第一保持部及第二保持部中之另一者配置於以安裝部線為邊界而分斷之另一側之區域中;於前視下,將通過第一保持部與第二保持部之直線假想地設定為保持部線時,第一安裝部及第二安裝部中之一者於前視下配置於以保持部線為邊界而分斷之一側之區域中,並且第一安裝部及第二安裝部中之另一者配置於以保持部線為邊界而分斷之另一側之區域中,於以第一安裝部及第二安裝部相互重疊之方式觀察之側視下,將通過引導部、第一保持部及第二保持部之直線假想地設定為引導部・安裝部線時,第一保持部與第二保持部相對於引導部・安裝部線呈線對稱地配置,且接紗處理裝置用以將安裝於第一安裝部之第一給紗捲裝體之紗端與安裝於第二安裝部之第二給紗捲裝體之紗端進行連接,並且設為連接之紗之一部分保持於第一保持部或者第二保持部之狀態,給紗捲裝體旋轉裝置使安裝於第一安裝部之第一給紗捲裝體以第一安裝部之延伸方向為旋轉軸而旋轉,並且使安裝於第二安裝部之第二給紗捲裝體以第二安裝部之延伸方向為旋轉軸而旋轉;給紗捲裝體旋轉裝置藉由使第一給紗捲裝體及第二給紗捲裝體中之至少一者旋轉,而消除第一保持部所保持之紗或者第二保持部所保持之紗之鬆弛。
該構成中,於第一保持部配置於較第一安裝部靠鉛直方向之上方且較第二安裝部靠鉛直方向之上方之位置,第二保持部配置於較第一安裝部靠鉛直方向之下方且較第二安裝部靠鉛直方向之下方之位置之給紗裝置中,根據兩個安裝部所支持之給紗捲裝體中之紗之捲繞方向及正在退繞之給紗捲裝體之安裝位置,使如不對兩個給紗捲裝體間之紗施加局部之負荷或者不使兩個給紗捲裝體間之紗與周邊零件接觸之適當之保持部(第一保持部或者第二保持部)保持兩個給紗捲裝體間之紗。其結果,能夠抑制於給紗捲裝體之退繞時或者切換時產生不良情況。又,該構成中,能夠使從第一給紗捲裝體拉出之紗與從第二給紗捲裝體拉出之紗由第一保持部及第二保持部保持之保持狀態相互一致。該構成中,能夠不經由作業者之手地執行將第一給紗捲裝體之紗端與第二給紗捲裝體之紗端彼此進行連接之處理、及使第一保持部及第二保持部保持給紗捲裝體彼此被連接之紗之一部分之掛紗處理。藉此,能夠減輕接紗處理及掛紗處理所需要之作業者之負擔。
本發明之一態樣之給紗裝置包含給紗架、接紗處理裝置、及鬆弛調整機構,給紗架具備:第一安裝部,其供安裝將紗捲繞於筒管而成之第一給紗捲裝體;第二安裝部,其供安裝將紗捲繞於筒管而成之第二給紗捲裝體;引導部,其於第一給紗捲裝體之內層側之紗端連接有第二給紗捲裝體之外層側之紗端之狀態下,將從第一給紗捲裝體之外層側退繞之紗引導至紗加工裝置,或者於第二給紗捲裝體之內層側之紗端連接有第一給紗捲裝體之外層側之紗端之狀態下,將從第二給紗捲裝體之外層側退繞之紗引導至紗加工裝置;第一保持部,其於第一給紗捲裝體之內層側之紗端與第二給紗捲裝體之外層側之紗端連接之狀態下,保持兩個給紗捲裝體間之紗之一部分;及第二保持部,其於第二給紗捲裝體之內層側之紗端與第一給紗捲裝體之外層側之紗端連接之狀態下,保持兩個給紗捲裝體間之紗之一部分;且於以引導部位於第一安裝部與第二安裝部之間且紗加工裝置位於較引導部靠後方之位置之方式觀察之前視下,將通過第一安裝部與第二安裝部之直線假想地設定為安裝部線時,第一保持部及第二保持部中之一者於前視下配置於以安裝部線為邊界而分斷之一側之區域中,並且第一保持部及第二保持部中之另一者配置於以安裝部線為邊界而分斷之另一側之區域中;於前視下,將通過第一保持部與第二保持部之直線假想地設定為保持部線時,第一安裝部及第二安裝部中之一者於前視下配置於以保持部線為邊界而分斷之一側之區域中,並且第一安裝部及第二安裝部中之另一者配置於以保持部線為邊界而分斷之另一側之區域中,且第一保持部具有配置於較第二安裝部更接近第一安裝部之位置之第一安裝部用第一保持部、及配置於較第一安裝部更接近第二安裝部之位置之第二安裝部用第一保持部,第二保持部具有配置於較第二安裝部更接近第一安裝部之位置之第一安裝部用第二保持部、及配置於較第一安裝部更接近第二安裝部之位置之第二安裝部用第二保持部,且接紗處理裝置用以將安裝於第一安裝部之第一給紗捲裝體之紗端與安裝於第二安裝部之第二給紗捲裝體之紗端進行連接,並且設為連接之紗之一部分保持於第一安裝部用第一保持部與第二安裝部用第一保持部之兩者、或者第一安裝部用第二保持部與第二安裝部用第二保持部之兩者之狀態;及鬆弛調整機構藉由調整第一安裝部用第一保持部與第二安裝部用第一保持部之間之紗之長度,來消除第一安裝部用第一保持部與第一給紗捲裝體之間之紗及第二安裝部用第一保持部與第二給紗捲裝體之間之紗中之至少一者之鬆弛,或者,藉由調整第一安裝部用第二保持部與第二安裝部用第二保持部之間之紗之長度,來消除第一安裝部用第二保持部與第一給紗捲裝體之間之紗及第二安裝部用第二保持部與第二給紗捲裝體之間之紗中之至少一者之鬆弛。
該構成中,於第一保持部配置於較第一安裝部靠鉛直方向之上方且較第二安裝部靠鉛直方向之上方之位置,第二保持部配置於較第一安裝部靠鉛直方向之下方且較第二安裝部靠鉛直方向之下方之位置之給紗裝置中,根據兩個安裝部所支持之給紗捲裝體中之紗之捲繞方向及正在退繞之給紗捲裝體之安裝位置,使如不對兩個給紗捲裝體間之紗施加局部之負荷或者不使兩個給紗捲裝體間之紗與周邊零件接觸之適當之保持部(第一保持部或者第二保持部)保持兩個給紗捲裝體間之紗。其結果,能夠抑制於給紗捲裝體之退繞時或者切換時產生不良情況。該構成中,能夠根據係從第一給紗捲裝體拉出之紗或從第二給紗捲裝體拉出之紗,以更適當之狀態保持兩個給紗捲裝體間之紗。藉此,能夠更確實地抑制於給紗捲裝體之退繞時或者切換時產生不良情況。又,該構成中,能夠不經由作業者之手地執行將第一給紗捲裝體之紗端與第二給紗捲裝體之紗端彼此進行連接之處理、及使作為第一保持部而設置之各保持部及作為第二保持部而設置之各保持部保持給紗捲裝體彼此被連接之紗之一部分之掛紗處理。藉此,能夠減輕接紗處理及掛紗處理所需要之作業者之負擔。
本發明之一態樣之給紗裝置亦可為進一步包含:給紗捲裝體旋轉裝置,其使安裝於第一安裝部之第一給紗捲裝體以第一安裝部之延伸方向為旋轉軸而旋轉,並且使安裝於第二安裝部之第二給紗捲裝體以第二安裝部之延伸方向為旋轉軸而旋轉;給紗捲裝體旋轉裝置藉由使第一給紗捲裝體及第二給紗捲裝體中之至少一者旋轉,而消除第一保持部所保持之紗或者第二保持部所保持之紗之鬆弛。
該構成中,能夠不經由作業者之手地執行將第一給紗捲裝體之紗端與第二給紗捲裝體之紗端彼此進行連接之處理、及使第一保持部及第二保持部保持給紗捲裝體彼此被連接之紗之一部分之掛紗處理。藉此,能夠減輕接紗處理及掛紗處理所需要之作業者之負擔。
本發明之一態樣之給紗裝置亦可為進一步包含:鬆弛調整機構,其藉由調整第一安裝部用第一保持部與第二安裝部用第一保持部之間之紗之長度,來消除第一安裝部用第一保持部與第一給紗捲裝體之間之紗及第二安裝部用第一保持部與第二給紗捲裝體之間之紗中之至少一者之鬆弛,或者,藉由調整第一安裝部用第二保持部與第二安裝部用第二保持部之間之紗之長度,來消除第一安裝部用第二保持部與第一給紗捲裝體之間之紗及第二安裝部用第二保持部與第二給紗捲裝體之間之紗中之至少一者之鬆弛。
該構成中,能夠不經由作業者之手地執行將第一給紗捲裝體之紗端與第二給紗捲裝體之紗端彼此進行連接之處理、及使作為第一保持部而設置之各保持部及作為第二保持部而設置之各保持部保持給紗捲裝體彼此被連接之紗之一部分之掛紗處理。藉此,能夠減輕接紗處理及掛紗處理所需要之作業者之負擔。
本發明之一態樣之給紗架具備:第一安裝部,其供安裝將紗捲繞於筒管而成之第一給紗捲裝體;第二安裝部,其供安裝將紗捲繞於筒管而成之第二給紗捲裝體;引導部,其於第一給紗捲裝體之內層側之紗端連接有第二給紗捲裝體之外層側之紗端之狀態下,將從第一給紗捲裝體之外層側退繞之紗引導至紗加工裝置,或者於第二給紗捲裝體之內層側之紗端連接有第一給紗捲裝體之外層側之紗端之狀態下,將從第二給紗捲裝體之外層側退繞之紗引導至紗加工裝置;第一保持部,其於第一給紗捲裝體之內層側之紗端與第二給紗捲裝體之外層側之紗端連接之狀態下,保持兩個給紗捲裝體間之紗之一部分;及第二保持部,其於第二給紗捲裝體之內層側之紗端與第一給紗捲裝體之外層側之紗端連接之狀態下,保持兩個給紗捲裝體間之紗之一部分;且於以引導部位於第一安裝部與第二安裝部之間且紗加工裝置位於較引導部靠後方之位置之方式觀察之前視下,將通過第一安裝部與第二安裝部之直線假想地設定為安裝部線時,第一保持部及第二保持部中之一者於前視下配置於以安裝部線為邊界而分斷之一側之區域中,並且第一保持部及第二保持部中之另一者配置於以安裝部線為邊界而分斷之另一側之區域中;於前視下,將通過第一保持部與第二保持部之直線假想地設定為保持部線時,第一安裝部及第二安裝部中之一者於前視下配置於以保持部線為邊界而分斷之一側之區域中,並且第一安裝部及第二安裝部中之另一者配置於以保持部線為邊界而分斷之另一側之區域中,且第一保持部具有配置於較第二安裝部更接近第一安裝部之位置之第一安裝部用第一保持部、及配置於較第一安裝部更接近第二安裝部之位置之第二安裝部用第一保持部,第二保持部具有配置於較第二安裝部更接近第一安裝部之位置之第一安裝部用第二保持部、及配置於較第一安裝部更接近第二安裝部之位置之第二安裝部用第二保持部。
該構成中,第一保持部及第二保持部於前視下分別配置於以安裝部線為邊界而分斷之區域中之一側與另一側。藉此,能夠根據從切換後(預備)之給紗捲裝體拉出之紗之位置來選擇保持兩個給紗捲裝體間之紗之保持部(第一保持部或者第二保持部),因此於每種狀況下均能夠以適當之狀態保持兩個給紗捲裝體間之紗。其結果,能夠抑制於給紗捲裝體之退繞時或者切換時產生不良情況。又,該構成中,能夠根據係從第一給紗捲裝體拉出之紗或從第二給紗捲裝體拉出之紗,以更適當之狀態保持兩個給紗捲裝體間之紗。藉此,能夠更確實地抑制於給紗捲裝體之退繞時或者切換時產生不良情況。
本發明之一態樣之給紗架亦可為係於以第一保持部及第二保持部相互重疊之方式觀察之俯視下,將通過引導部、第一保持部及第二保持部之直線假想地設定為引導部・保持部線時,第一安裝部與第二安裝部相對於引導部・保持部線呈線對稱地配置。又,該構成中,能夠使從第一給紗捲裝體拉出之紗與從第二給紗捲裝體拉出之紗由第一保持部及第二保持部保持之保持狀態相互一致。
本發明之一態樣之給紗架亦可為安裝部線為沿著水平方向之方向,保持部線為沿著鉛直方向之方向。該構成中,該構成之給紗架中,第一保持部及第二保持部中之一者配置於較第一安裝部靠鉛直方向之上方且較第二安裝部靠鉛直方向之上方之位置,第一保持部及第二保持部中之另一者配置於較第一安裝部靠鉛直方向之下方且較第二安裝部靠鉛直方向之下方之位置。藉此,能夠根據從切換後(預備)之給紗捲裝體拉出之紗之位置來選擇保持兩個給紗捲裝體間之紗之保持部(第一保持部或者第二保持部),因此於每種狀況下均能夠以適當之狀態保持兩個給紗捲裝體間之紗。其結果,能夠抑制於給紗捲裝體之退繞時或者切換時產生不良情況。
根據本發明之一態樣,能夠抑制於給紗捲裝體之退繞時或者切換時產生不良情況。
以下,參照附圖對一實施方式進行詳細說明。再者,於附圖之說明中,對於相同要素標註相同符號並省略重複之說明。
如圖1所示,給紗裝置100具備筒管架(給紗架)20及接紗處理裝置9A。筒管架20設置於假撚加工裝置1。一實施方式之接紗處理裝置9A搭載於捲裝體更換裝置9。接紗處理裝置9A包括後文詳細敍述之接紗裝置60及控制部94而構成(參照圖1及圖11)。於以下之說明中,圖中所示之「Z方向」係鉛直方向(上下方向),「X方向」係水平方向,「Y方向」係與「X方向」正交之水平方向,亦係與X方向及Z方向之兩者正交之方向。
圖1所示之假撚加工裝置1對從複數個給紗捲裝體P供給之紗(合成纖維紗)Y實施加工,製造捲取捲裝體。紗Y例如係由聚酯、聚醯胺等熱塑性之合成纖維形成之合成纖維紗。給紗捲裝體P係於給紗筒管B上捲取預取向紗(POY:Partially Oriented Yarn)而形成。捲取捲裝體係於捲取筒管上捲取拉伸變形紗(DTY:Draw Textured Yarn)而形成。即,假撚加工裝置1對作為預取向紗之紗Y實施加工而生成拉伸變形紗。
如圖2所示,於給紗捲裝體P安裝有接合器8。接合器8以能夠同步旋轉之方式安裝於給紗捲裝體P之給紗筒管B之端部。接合器8形成為圓筒狀。於接合器8形成有使給紗捲裝體P之外層側(紗頭側)之紗Y之紗端(以下,將外層側之紗Y之紗端亦稱為「第一紗端Y1」)進入而保持之保持孔部81。再者,於以下之說明中,將給紗捲裝體P之內層側(尾紗側)之紗Y之紗端亦稱為「第二紗端Y2」。
如圖1所示,假撚加工裝置1具備給紗部2及加工部(紗加工裝置)3。下述之給紗部2及加工部3所具有之各構成於與配置有從給紗部2至加工部3之紗路之紗Y之行進面(圖1之紙面)正交之Y方向(基座長度方向)上排列有複數個。
給紗部2向加工部3供給紗Y。給紗部2具備保持複數個給紗捲裝體P之筒管架20。如圖1及圖3所示,筒管架20具備筒管架基座部21、第一支柱22、第二支柱23、分隔板24、支持插件(第一安裝部、第二安裝部)25、引導部26及一對夾持件27、27。筒管架基座部21設置於地面等,支持第一支柱22及第二支柱23。第一支柱22及第二支柱23豎立設置於筒管架基座部21。
第一支柱22沿著Z方向(鉛直方向)延伸。第一支柱22於Y方向上等間隔地排列。第一支柱22配置於筒管架20之X方向之後方側F1。X方向之後方側F1係配置有加工部3之側,且係向要實施假撚加工之加工部3送出紗Y之側。
第二支柱23沿著Z方向延伸。第二支柱23於Y方向上以兩根為一組地配置,於Y方向上排列有複數組第二支柱23、23。第二支柱23配置於筒管架20之X方向之前方側F2。X方向之前方側F2係後文詳細敍述之捲裝體更換裝置9行進之側,且係實施接紗作業之作業者進行作業之側。由複數個第一支柱22構成之第一支柱22組與由複數個第二支柱23構成之第二支柱23組於X方向上對向地排列。
分隔板24以跨及第一支柱22與第二支柱23之方式設置。分隔板24係板狀構件,於Z方向上隔開規定間隔地配置。分隔板24防止給紗捲裝體P從支持插件25掉落。
支持插件25支持給紗捲裝體P。支持插件25設置於第二支柱23。支持插件25於第二支柱23之Z方向上隔開規定間隔地配置有複數個(例如,4個)。支持插件25於Z方向上配置於兩張分隔板24之間。又,支持插件25與以兩根為一組地配置之第二支柱23、23相對應而以兩個為一組地配置,於Y方向上排列有複數組(一對)支持插件25、25。
該構成之支持插件25中,能夠將支持於一對中之一支持插件25之給紗捲裝體P之紗Y與支持於一對中之另一支持插件25之給紗捲裝體P之紗Y相連。具體而言,將支持於一對中之一支持插件25之給紗捲裝體P之第一紗端Y1與支持於一對中之另一支持插件25之給紗捲裝體P之第二紗端Y2相連,或者將支持於一對中之一者支持插件25之給紗捲裝體P之第二紗端Y2與支持於一對中之另一者支持插件25之給紗捲裝體P之第一紗端Y1相連。藉此,從分別支持於一對支持插件25、25之兩個給紗捲裝體P、P供給一根紗Y。即,能夠向加工部3連續地供給紗Y。
以下,為了便於說明,將一對支持插件25、25中之一者稱為第一支持插件(第一安裝部)25A,將一對支持插件25、25中之另一者稱為第二支持插件(第二安裝部)25B。又,將安裝於第一支持插件25A之給紗捲裝體P稱為第一給紗捲裝體PA,將安裝於第二支持插件25B之給紗捲裝體P稱為第二給紗捲裝體PB。
引導部26於第一給紗捲裝體PA之第二紗端Y2連接有第二給紗捲裝體PB之第一紗端Y1之狀態(圖4所示之狀態)下,將從第一給紗捲裝體PA之外層側退繞之紗Y引導至加工部3,或者,於第二給紗捲裝體PB之第二紗端Y2連接有第一給紗捲裝體PA之第一紗端Y1之狀態下,將從第二給紗捲裝體PB之外層側退繞之紗Y引導至加工部3。引導部26由形成於板狀構件26A之長孔26B構成,該板狀構件26A固定於分隔板24之X方向之後方側F1之一部分並且沿著Z軸方向延伸。再者,於圖4及圖16中,省略從第一給紗捲裝體PA之外層側退繞之紗Y通過引導部26引導至加工部3之狀態之紗Y之圖示。
一對夾持件27、27保持第一給紗捲裝體PA之第二紗端Y2與第二給紗捲裝體PB之第一紗端Y1被連接之狀態之紗Y之一部分、或者第二給紗捲裝體PB之第二紗端Y2與第一給紗捲裝體PA之第一紗端Y1被連接之狀態之紗Y之一部分。關於一對夾持件27、27,以下將一對夾持件27、27中之一者稱為第一夾持件(第一保持部)28,將一對夾持件27、27中之另一者稱為第二夾持件(第二保持部)29。
此處,如圖6(A)所示,將以引導部26位於第一支持插件25A與第二支持插件25B之間、且加工部3位於較引導部26靠後方之位置之方式觀察筒管架20之情況,定義為前視。筒管架20於前視下,第一支持插件25A配置於引導部26之左側,第二支持插件25B配置於引導部26之右側,第一夾持件28配置於引導部26之上側,第二夾持件29配置於引導部26之下側。
如圖4及圖5所示,第一夾持件28及第二夾持件29經由安裝於第一安裝件24A之第二安裝件24B固定於分隔板24,該第一安裝件24A固定於分隔板24。第一夾持件28及第二夾持件29具有一對盤板281(291)、282(292)、彈性構件283(293)及軸部284(294)。一對盤板281(291)、282(292)被設置成能夠於軸部284(294)之延伸方向上於規定範圍內移動,且由彈性構件283(293)向第二安裝件24B側彈推。構成為,當紗Y配置於一對盤板281(291)與282(292)之間時,紗Y被一對盤板281(291)、282(292)夾持而卡止。再者,能夠適當地選擇或者調整彈性構件283(293)之彈力,以便當作業者拉拽紗Y時一對盤板281(291)、282(292)之卡止解除。
第一夾持件28及第二夾持件29之構成並不限定於上述構成,只要為能夠保持紗Y之構成即可。例如,彈推上述一對盤板281(291)、282(292)之彈性構件283(293)並非必須,亦可為藉由盤板281(291)、282(292)之自重來保持紗Y之構成。
如圖4及圖6(A)所示,於對筒管架20進行前視時,第一夾持件28及第二夾持件29於水平方向上配置於第一支持插件25A與第二支持插件25B之間,並且以於鉛直方向上夾著第一支持插件25A及第二支持插件25B之兩者之方式配置。於假定為滿捲之第一給紗捲裝體PA安裝於第一支持插件25A並且滿捲之第二給紗捲裝體PB安裝於第二支持插件25B時,第一夾持件28及第二夾持件29以於鉛直方向上夾著滿捲之第一給紗捲裝體PA及滿捲之第二給紗捲裝體PB之方式配置。即,第一夾持件28於鉛直方向上配置於較滿捲之第一給紗捲裝體PA之外緣更靠上方之位置,第二夾持件29配置於較滿捲之第二給紗捲裝體PB之外緣更靠下方之位置。
以下,對第一夾持件28及第二夾持件29之配置位置進行更詳細說明。於圖6(A)所示之前視下,將通過第一支持插件25A與第二支持插件25B之直線假想地設定為安裝部線L1。此時,第一夾持件28及第二夾持件29中之一者於前視下配置於以安裝部線L1為邊界而分斷之一側區域中,並且第一夾持件28及第二夾持件29中之另一者配置於以安裝部線L1為邊界而分斷之另一側區域中。本實施方式中,安裝部線L1於沿著水平方向之方向上延伸,第一夾持件28於前視下配置於以安裝部線L1為邊界而分斷之上方側之區域A1中,並且第二夾持件29配置於以安裝部線L1為邊界而分斷之下方側之區域A2中。
又,此處,於前視時,將通過第一夾持件28與第二夾持件29之直線假想地設定為保持部線L2。此時,第一支持插件25A及第二支持插件25B中之一者於前視下配置於以保持部線L2為邊界而分斷之一側區域中,並且,第一支持插件25A及第二支持插件25B中之另一者配置於以保持部線L2為邊界而分斷之另一側區域中。本實施方式中,保持部線L2於沿著鉛直方向之方向上延伸,第一支持插件25A於前視下配置於以保持部線L2為邊界而分斷之左側之區域A3中,並且第二支持插件25B配置於以保持部線L2為邊界而分斷之右側之區域A4中。
再者,此處所述之通過第一支持插件25A與第二支持插件25B之直線係指於前視下通過第一支持插件25A支持第一給紗捲裝體PA之點與第二支持插件25B支持第二給紗捲裝體PB之點之直線。第一支持插件25A支持第一給紗捲裝體PA之點係第一支持插件25A之一部分,例如能夠設為後文詳細敍述之兩個給紗捲裝體支持部251、251之間之部分。又,第二支持插件25B支持第二給紗捲裝體PB之點係第二支持插件25B之一部分,例如能夠設為後文詳細敍述之兩個給紗捲裝體支持部251、251之間之部分。又,通過第一夾持件28與第二夾持件29之直線係通過第一夾持件28之一部分與第二夾持件29之一部分之直線。第一夾持件28之一部分例如係軸部284之位置。第二夾持件29之一部分例如係軸部294之位置。
本實施方式中,於前視下,第一夾持件28配置於較安裝於第一支持插件25A之滿捲之第一給紗捲裝體PA之外緣更遠離安裝部線L1之位置,且配置於較安裝於第二支持插件25B之滿捲之第二給紗捲裝體PB之外緣更遠離安裝部線L1之位置。第二夾持件29配置於較安裝於第一支持插件25A之滿捲之第一給紗捲裝體PA之外緣更遠離安裝部線L1之位置,且配置於較安裝於第二支持插件25B之滿捲之第二給紗捲裝體PB之外緣更遠離安裝部線L1之位置。
如圖6(B)所示,於從鉛直方向(Z方向上方)觀察之俯視下,第一夾持件28與第二夾持件29配置成相互重疊。於此種俯視下,將通過引導部26、第一夾持件28及第二夾持件29之直線假想地設定為引導部・保持部線L3。本實施方式中,第一支持插件25A與第二支持插件25B相對於引導部・保持部線L3呈線對稱地配置。
如圖6(C)所示,於從Y方向左側觀察之側視下,第一支持插件25A與第二支持插件25B配置成相互重疊。於此種側視下,將通過引導部26、第一支持插件25A及第二支持插件25B之直線假想地設定為引導部・安裝部線L4。本實施方式中,第一夾持件28與第二夾持件29相對於引導部・安裝部線L4呈線對稱地配置。
處於以上說明之配置關係之第一夾持件28及第二夾持件29保持第一給紗捲裝體PA之第二紗端Y2與第二給紗捲裝體PB之第一紗端Y1被連接之狀態之紗Y之一部分、或者第二給紗捲裝體PB之第二紗端Y2與第一給紗捲裝體PA之第一紗端Y1被連接之狀態之紗Y之一部分。
本實施方式之筒管架20之一個特徵點在於,對於一對支持插件25(即第一支持插件25A及第二支持插件25B)設置有一對夾持件27、27(即如上所述之第一夾持件28及第二夾持件29)。具體而言,本實施方式之筒管架20之一個特徵點在於,設置有根據第一給紗捲裝體PA及第二給紗捲裝體PB中之紗Y之捲繞方向(即,順時針方向或者逆時針方向)、及第一給紗捲裝體PA之紗Y與第二給紗捲裝體PB之紗Y之連接狀態(即,第一給紗捲裝體PA之第二紗端Y2與第二給紗捲裝體PB之第一紗端Y1被連接之狀態之紗Y之一部分、或者第二給紗捲裝體PB之第二紗端Y2與第一給紗捲裝體PA之第一紗端Y1被連接之狀態之紗Y之一部分)來決定所要保持之紗Y之第一夾持件28及第二夾持件29。以下,使用圖4進行詳細說明。
(A)於前視下,給紗捲裝體P之紗Y沿逆時針方向捲繞之情形 於捲繞於第二給紗捲裝體PB之紗Y被退繞時,第一夾持件28保持第二給紗捲裝體PB之第二紗端Y2與第一給紗捲裝體PA之第一紗端Y1被連接之狀態之紗Y(圖4所示之虛線之紗Y)之一部分。於捲繞於第一給紗捲裝體PA之紗Y被退繞時,第二夾持件29保持第一給紗捲裝體PA之第二紗端Y2與第二給紗捲裝體PB之第一紗端Y1被連接之狀態之紗Y(圖4所示之實線之紗Y)之一部分。
(B)於前視下,第一給紗捲裝體P之紗Y沿順時針方向捲繞之情形 於捲繞於第一給紗捲裝體PA之紗Y被退繞時,第一夾持件28保持第一給紗捲裝體PA之第二紗端Y2與第二給紗捲裝體PB之第一紗端Y1被連接之狀態之紗Y(省略圖示)之一部分。於捲繞於第二給紗捲裝體PB之紗Y被退繞時,第二夾持件29保持第二給紗捲裝體PB之第二紗端Y2與第一給紗捲裝體PA之第一紗端Y1被連接之狀態之紗Y(省略圖示)之一部分。
下述表1係表示根據上述捲繞方向與上述連接狀態決定之、保持被連接之狀態之紗Y之夾持件27(第一夾持件28或者第二夾持件29)之表。 [表1]
連接狀態 給紗捲裝體P之捲繞方向
逆時針方向 順時針方向
捲繞於第一給紗捲裝體PA之紗Y被退繞時,第一給紗捲裝體PA之第二紗端Y2與第二給紗捲裝體PB之第一紗端Y1被連接之狀態 第二夾持件29 第一夾持件28
捲繞於第二給紗捲裝體PB之紗Y被退繞時,第二給紗捲裝體PB之第二紗端Y2與第一給紗捲裝體PA之第一紗端Y1被連接之狀態 第一夾持件28 第二夾持件29
如圖4中虛線之紗Y所示,第一夾持件28被配置成,於從第二給紗捲裝體PB退繞紗Y時,滿捲之第一給紗捲裝體PA之外緣與第二夾持件29之間之紗Y相對於與安裝部線L1平行之線(即水平方向)所成之角度θ1不成為30度以上。如圖4中實線之紗Y所示,第二夾持件29被配置成,於從第一給紗捲裝體PA退繞紗Y時,滿捲之第二給紗捲裝體PB之外緣與第二夾持件29之間之紗Y相對於與安裝部線L1平行之線(即水平方向)所成之角度θ2不成為30度以上。藉此,能夠抑制第一夾持件28及第二夾持件29之保持狀態發生變化,因此能夠使第一夾持件28及第二夾持件29穩定地保持紗Y。
如圖7所示,支持插件25具有給紗捲裝體支持部251、支持插件本體部252、第一旋動機構253、本體支持部254及第二旋動機構255。
給紗捲裝體支持部251支持給紗捲裝體P。給紗捲裝體支持部251具有捲裝體支持構件251A、251B。捲裝體支持構件251A、251B係棒狀構件。捲裝體支持構件251A以捲裝體支持構件251A之延伸方向為旋轉軸而能夠旋轉地支持於支持插件本體部252。捲裝體支持構件251B以捲裝體支持構件251B之延伸方向為旋轉軸而能夠旋轉地支持於支持插件本體部252。捲裝體支持構件251A、251B以沿著一方向延伸並且相互平行之方式隔開規定間隔地配置。支持插件25藉由捲裝體支持構件251A、251B以兩點支持給紗捲裝體P。
於捲裝體支持構件251A之延伸方向之一端部設置有覆蓋部251D。於捲裝體支持構件251B之延伸方向之一端部設置有覆蓋部251E。覆蓋部251D、251E例如由摩擦係數較大之橡膠(樹脂)等形成。覆蓋部251D、251E與給紗捲裝體P之給紗筒管B之內周面接觸(抵接)。捲裝體支持構件251A之一端與捲裝體支持構件251B之一端藉由連結構件251F連結。
支持插件本體部252將捲裝體支持構件251A支持為能夠以捲裝體支持構件251A之延伸方向為旋轉軸旋轉,並且將捲裝體支持構件251B支持為能夠以捲裝體支持構件251B之延伸方向為旋轉軸旋轉。支持插件本體部252設置有限制構件252A。限制構件252A例如形成為圓盤狀。限制構件252A配置於支持插件本體部252之一側面。限制構件252A使捲裝體支持構件251A及捲裝體支持構件251B插通而安裝。限制構件252A與給紗捲裝體P之端面對向,限制給紗捲裝體P於捲裝體支持構件251A及捲裝體支持構件251B之延伸方向上移動。於支持插件本體部252形成有插通孔252B。於插通孔252B中插通有筒管架20之第二支柱23(參照圖3)。
第一旋動機構253具有從動輪253A、驅動輪253B、動力傳遞帶253C及第一轉輪253D。從動輪253A設置於捲裝體支持構件251A之另一端。驅動輪253B設置於捲裝體支持構件251B之另一端。動力傳遞帶253C架設於從動輪253A及驅動輪253B。第一轉輪253D設置於驅動輪253B(捲裝體支持構件251B)。本實施方式中,第一轉輪253D係構成日內瓦機構之日內瓦輪。第一轉輪253D藉由下述之接紗裝置60之第一接紗驅動器621或者第二接紗驅動器631之旋轉驅動而以捲裝體支持構件251B之延伸方向為旋轉軸旋轉。
本體支持部254形成為筒狀。本體支持部254之一端與支持插件本體部252連接,本體支持部254與支持插件本體部252一體地形成。本體支持部254之中空部與支持插件本體部252之插通孔252B連通。於本體支持部254,內插有筒管架20之第二支柱23(參照圖3)。
第二旋動機構255係構成日內瓦機構之日內瓦輪。第二旋動機構255與本體支持部254之另一端連接,第二旋動機構255與本體支持部254一體地形成。第二旋動機構255藉由下述之旋動裝置932之旋動驅動器932A之驅動而旋動。支持插件本體部252隨著第二旋動機構255之旋動而以第二支柱23為旋動軸旋動。藉此,捲裝體支持構件251A、251B以第二支柱23為旋動軸旋動。
加工部3對從複數個給紗捲裝體P供給之紗Y實施假撚加工,並將加工後之紗捲取於捲取筒管而形成捲取捲裝體。
捲裝體更換裝置9從支持插件25回收給紗筒管B,並且於支持插件25安裝給紗捲裝體P。如圖8所示,捲裝體更換裝置9沿著軌道98行進。軌道98鋪設於地面,且沿著Y方向延伸。即,捲裝體更換裝置9被設置成能夠沿著Y方向行進。捲裝體更換裝置9具備行進單元90、升降單元91、保持單元92、更換單元93、接紗裝置60、及對各單元90、91、92、93及接紗裝置60之動作進行控制之控制部94(參照圖12)。
行進單元90設置有於軌道98上行進之車輪及驅動機構等。行進單元90支持升降單元91、保持單元92及更換單元93。升降單元91供作業者搭乘而進行升降。於維護等時使用升降單元91。升降單元91具備供作業者搭乘之作業台911、將作業台911支持為能夠沿著Z方向移動之導引部912、及驅動作業台之驅動機構(省略圖示)。
保持單元92保持複數個(例如4個)給紗捲裝體P。保持單元92從捲裝體補給裝置(省略圖示)接受給紗捲裝體P之供給並暫時保管給紗捲裝體P,並且向更換單元93供給給紗捲裝體P。保持單元92被設置成能夠於大致90°範圍內旋動。更詳細而言,保持單元92被設置成能夠於從捲裝體補給裝置接受給紗捲裝體P之供給之補給位置與向更換單元93供給給紗捲裝體P之供給位置(圖8所示之位置)之間旋動。
更換單元93於支持插件25上進行給紗筒管B與給紗捲裝體P之更換。具體而言,更換單元93從支持插件25回收給紗筒管B並且於支持插件25上安裝給紗捲裝體P。更換單元93與保持單元92鄰接地設置。如圖9所示,更換單元93具備基台931、旋動裝置932、回收裝置933、供給裝置934及旋轉台936。再者,於圖8中省略了旋動裝置932、回收裝置933、供給裝置934、旋轉台936及後文詳細敍述之接紗裝置60之記載。
基台931支持著旋動裝置932、及對回收裝置933、供給裝置934及接紗裝置60進行支持之旋轉台936。基台931被設置成沿著Z方向升降自如。旋動裝置932固定於基台931。旋動裝置932使支持插件25以第二支柱23為旋動軸旋動(參照圖3)。旋動裝置932具有旋動驅動器932A及旋動臂932B。
旋動驅動器932A使支持插件25之第二旋動機構255(參照圖7)以第二支柱23為旋動軸旋動。旋動驅動器932A係構成日內瓦機構之日內瓦驅動器。旋動驅動器932A藉由馬達(省略圖示)之旋轉驅動而旋動。旋動臂932B支持著旋動驅動器932A。旋動臂932B被設置成能夠於水平方向上擺動。旋動臂932B例如由馬達或者氣缸(省略圖示)驅動。旋動裝置932被設置為,與於筒管架20中以兩個為一組地設置之第一支持插件25A及第二支持插件25B分別對應。
於向支持插件25安裝給紗捲裝體P時,旋動裝置932使支持插件25旋動而變更支持插件25之朝向。更詳細而言,旋動裝置932使旋動臂932B擺動而使旋動驅動器932A與支持插件25之第二旋動機構255卡合。旋動裝置932藉由使旋動驅動器932A與第二旋動機構255卡合而使旋動驅動器932A朝一方向旋動。於支持插件25中,當第二旋動機構255以第二支柱23為旋動軸旋動時,本體支持部254以第二支柱23為旋動軸旋動。藉此,支持插件25以第二支柱23為旋動軸旋動,給紗捲裝體支持部251之前端部朝向更換單元93側。
回收裝置933設置於能夠旋轉地支持於基台931之旋轉台936。回收裝置933從支持插件25回收給紗筒管B。回收裝置933具有支持給紗筒管B之給紗筒管支持部933A。回收裝置933藉由於不支持給紗筒管B之狀態下使給紗筒管支持部933A相對於支持插件25前進來支持給紗筒管B,藉由於支持有給紗筒管B之狀態下使給紗筒管支持部933A相對於支持插件25後退來從支持插件25回收給紗筒管B。
供給裝置934設置於能夠旋轉地支持於基台931之旋轉台936。供給裝置934向支持插件25供給給紗捲裝體P。供給裝置934具有支持給紗捲裝體P之給紗捲裝體供給部934A。供給裝置934藉由於支持有給紗捲裝體P之狀態下使給紗捲裝體供給部934A相對於支持插件25前進來向支持插件25安裝給紗捲裝體P,藉由於不支持給紗捲裝體P之狀態下使給紗捲裝體供給部934A相對於支持插件25後退來將給紗捲裝體P供給至支持插件25。
捲裝體更換裝置9除了從上述支持插件25回收給紗筒管B及向支持插件25安裝給紗捲裝體P之外,還將筒管架20之一對支持插件25、25上所安裝之一對給紗捲裝體P、P之紗端彼此進行連接(接紗處理),並且設為被連接之紗Y卡止於被設置在筒管架20之第一夾持件28或者第二夾持件29之狀態(掛紗處理)。上述接紗處理及掛紗處理由接紗處理裝置9A執行。接紗處理裝置9A包括接紗裝置60及控制部94而構成。
接紗裝置60設置於能夠旋轉地支持於基台931之旋轉台936。接紗裝置60進行支持於第一支持插件25A之第一給紗捲裝體PA之第一紗端Y1與支持於第二支持插件25B之第二給紗捲裝體PB之第二紗端Y2之接紗,或者進行支持於第一支持插件25A之第一給紗捲裝體PA之第二紗端Y2與支持於第二支持插件25B之第二給紗捲裝體PB之第一紗端Y1之接紗。如圖10、圖11及圖12所示,接紗裝置60具備掛紗機構61、第一旋轉機構62及第二旋轉機構63、以及接紗機構64。
掛紗機構61捕捉給紗捲裝體P之紗Y並將紗Y向接紗機構64引導。掛紗機構61捕捉第一給紗捲裝體PA之第一紗端Y1及第二給紗捲裝體PB之第二紗端Y2並向接紗機構64引導,或者捕捉第一給紗捲裝體PA之第二紗端Y2及第二給紗捲裝體PB之第一紗端Y1並向接紗機構64引導。掛紗機構61具有吸槍611及臂部612。
吸槍611吸引而捕捉紗Y。吸槍611具有吸管613及吸嘴(吸引保持部)614。吸嘴614設置於吸管613之前端部。吸嘴614吸引紗Y。吸管613連接有負壓源(省略圖示)。藉此,於吸嘴614產生吸引流。吸管613之基端側與臂部612連接。吸槍611一面吸引保持由接紗裝置60交絡(接紗)後之紗Y,一面使其移動。臂部612使吸槍611移動。臂部612包括連桿機構及複數個馬達而構成。臂部612支持於托架616。
第一旋轉機構62操作第一支持插件25A而使第一給紗捲裝體PA以給紗捲裝體支持部251之延伸方向為旋轉軸旋轉。於藉由掛紗機構61將紗Y向接紗機構64引導時,第一旋轉機構62使第一給紗捲裝體PA旋轉而從第一給紗捲裝體PA放出紗Y。為了消除由接紗機構64接紗後之紗Y、即保持於第一夾持件28或者第二夾持件29之狀態下之紗Y之鬆弛,第一旋轉機構62使第一給紗捲裝體PA旋轉而將紗Y捲取至第一給紗捲裝體PA。
第一旋轉機構62具有第一接紗驅動器621、第一馬達622及第一臂部623。第一接紗驅動器621旋轉自如地軸支於第一臂部623。於第一接紗驅動器621設置有第一從動輪624。第一馬達622固定於第一臂部623。於第一馬達622之輸出軸連接有第一驅動輪625。第一馬達622驅動第一驅動輪625繞軸旋轉。於第一從動輪624及第一驅動輪625,架設有第一動力傳遞帶626。藉此,第一接紗驅動器621藉由第一馬達622之旋轉驅動而旋轉。
第二旋轉機構63操作第二支持插件25B而使第二給紗捲裝體PB以給紗捲裝體支持部251之延伸方向為旋轉軸旋轉。於藉由掛紗機構61將紗Y向接紗機構64引導時,第二旋轉機構63使第二給紗捲裝體PB旋轉而從第二給紗捲裝體PB放出紗Y。為了消除由接紗機構64接紗後之紗Y、即保持於第一夾持件28或者第二夾持件29之狀態下之紗Y之鬆弛,第二旋轉機構63使第二給紗捲裝體PB旋轉而將紗Y捲取至第二給紗捲裝體PB。
第二旋轉機構63具有第二接紗驅動器631、第二馬達632及第二臂部633。第二接紗驅動器631旋轉自如地軸支於第二臂部633。於第二接紗驅動器631設置有第二從動輪634。第二馬達632固定於第二臂部633。於第二馬達632之輸出軸連接有第二驅動輪635。第二馬達632驅動第二驅動輪635繞軸旋轉。於第二從動輪634及第二驅動輪635,架設有第二動力傳遞帶636。藉此,第二接紗驅動器631藉由第二馬達632之旋轉驅動而旋轉。
接紗機構64進行接紗。接紗機構64具有接續器66、第一導引機構67及第二導引機構68。
接續器66具備接紗部661、一對夾持部662、663、設置於夾持部662之切斷器664、及設置於夾持部663之切斷器665。接紗部661使第一給紗捲裝體PA之第一紗端Y1與第二給紗捲裝體PB之第二紗端Y2交絡(連接),或者使第一給紗捲裝體PA之第二紗端Y2與第二給紗捲裝體PB之第一紗端Y1交絡(連接)。一對夾持部662、663設置於夾著接紗部661之位置。一對夾持部662、663夾持插通於接紗部661之腔室之紗Y(第一紗端Y1及第二紗端Y2)。切斷器664、665從由接紗部661接紗後之紗Y之接紗部分例如切斷包括吸嘴614吸引保持著之部分在內之多餘部分等。
第一導引機構67將紗Y卡止而進行導引。第一導引機構67設置成能夠擺動。於第一導引機構67設置有用以檢測紗Y之張力之電位計(省略圖示)。接紗裝置60基於電位計之檢測結果對第一旋轉機構(給紗捲裝體旋轉裝置)62之第一馬達622之動作進行控制。即,接紗裝置60基於電位計之檢測結果來調整第一給紗捲裝體PA之旋轉量(放出量),並以規定之張力從第一給紗捲裝體PA拉出紗Y。
第二導引機構68將紗Y卡止而進行導引。第二導引機構68設置成能夠擺動。於第二導引機構68設置有用以檢測紗Y之張力之電位計(省略圖示)。接紗裝置60基於電位計之檢測結果對第二旋轉機構(給紗捲裝體旋轉裝置)63之第二馬達632之動作進行控制。即,接紗裝置60基於電位計之檢測結果來調整第二給紗捲裝體PB之旋轉量(放出量),並以規定之張力從第二給紗捲裝體PB拉出紗Y。
如圖9所示,旋轉台936能夠旋轉地支持於基台931。於回收給紗筒管B時,旋轉台936以給紗筒管支持部933A位於作為對象之支持插件25之正面之方式旋轉。又,於供給給紗捲裝體P時,旋轉台936以給紗捲裝體供給部934A位於作為對象之支持插件25之正面之方式旋轉。又,於接紗裝置60對紗Y進行接紗處理時,旋轉台936以其位於作為對象之支持插件25之正面之方式旋轉。
圖13所示之控制部94係由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處理單元)、ROM(Read Only Memory,唯讀記憶體)、RAM(Random Access Memory,隨機存取記憶體)、I/O埠及通信埠等構成之電子控制單元。於ROM中記錄有用以對行進單元90、升降單元91、保持單元92及更換單元93之各部進行控制之程式。又,藉由使規定之電腦軟體讀入至CPU及主記憶部等硬體上,而於CPU之控制下執行控制部94中之各功能。本實施方式之控制部94主要對吸嘴614、臂部612、接續器66、第一旋轉機構62及第二旋轉機構63進行控制,以執行接紗處理及夾持保持處理。
控制部94於捲繞於第一給紗捲裝體PA之紗Y被退繞時,對臂部612、吸嘴614及接續器66進行控制,以便於將第一給紗捲裝體PA之第二紗端Y2及第二給紗捲裝體PB之第一紗端Y1設置於接續器66之後,執行將第二紗端Y2與第一紗端Y1進行接紗之接紗動作。控制部94於執行此種接紗動作之前對臂部612及吸嘴614進行控制,以便執行使夾持件27保持第一給紗捲裝體PA之第二紗端Y2與第一給紗捲裝體PA之內緣之間之一部分紗Y或者第二給紗捲裝體PB之第一紗端Y1與第二給紗捲裝體PB之外緣之間之一部分紗Y之掛紗動作。再者,保持紗Y之夾持件27係第一夾持件28與第二夾持件29中之哪一個將於後文詳細敍述。
控制部94於捲繞於第二給紗捲裝體PB之紗Y被退繞時,對臂部612、吸嘴614及接續器66進行控制,以便於將第二給紗捲裝體PB之第二紗端Y2及第一給紗捲裝體PA之第一紗端Y1設置於接續器66之後,執行將第二紗端Y2與第一紗端Y1進行接紗之接紗動作。控制部94於執行此種接紗動作之前對臂部612及吸嘴614進行控制,以便執行使夾持件27保持第二給紗捲裝體PB之第二紗端Y2與第二給紗捲裝體PB之內緣之間之一部分紗Y或者第一給紗捲裝體PA之第一紗端Y1與第一給紗捲裝體PA之外緣之間之一部分紗Y之掛紗動作。再者,保持紗Y之夾持件27係第一夾持件28與第二夾持件29中之哪一個將於後文詳細敍述。
再者,此種掛紗動作亦可於接紗動作之後使夾持件27保持藉由接紗動作而使第二紗端Y2與第一紗端Y1被連接之狀態下之紗Y之一部分。
接下來,說明於上述筒管架20中使第一夾持件28或者第二夾持件29保持被連接於第一給紗捲裝體PA與第二給紗捲裝體PB之間之紗Y之保持方法(控制方法)。本實施方式之保持方法(控制方法)之一特徵在於:於前視下,第一支持插件25A配置於引導部26之左側,第二支持插件25B配置於引導部26之右側,第一夾持件28配置於引導部26之上側,第二夾持件29配置於引導部26之下側之上述筒管架20之構成中,按照下述所示之(1)第一場景至(4)第四場景之每個場景來決定保持紗Y之夾持件27(第一夾持件28或者第二夾持件29)(使其不同)。
(1)於第一給紗捲裝體PA之紗Y沿逆時針方向捲繞,第二給紗捲裝體PB之紗Y沿逆時針方向捲繞,並且捲繞於第二給紗捲裝體PB之紗Y被退繞之第一場景中,第一夾持件28保持被連接於第一給紗捲裝體PA與第二給紗捲裝體PB之間之紗Y。 (2)於第一給紗捲裝體PA之紗Y沿順時針方向捲繞,第二給紗捲裝體PB之紗Y沿順時針方向捲繞,並且捲繞於第一給紗捲裝體PA之紗Y被退繞之第二場景中,第一夾持件28保持被連接於第一給紗捲裝體PA與第二給紗捲裝體PB之間之紗Y。
(3)於第一給紗捲裝體PA之紗Y沿逆時針方向捲繞,第二給紗捲裝體PB之紗Y沿逆時針方向捲繞,並且捲繞於第一給紗捲裝體PA之紗Y被退繞之第三場景中,第二夾持件29保持被連接於第一給紗捲裝體PA與第二給紗捲裝體PB之間之紗Y。 (4)於第一給紗捲裝體PA之紗Y沿順時針方向捲繞,第二給紗捲裝體PB之紗Y沿順時針方向捲繞,並且捲繞於第二給紗捲裝體PB之紗Y被退繞之第四場景中,第二夾持件29保持被連接於第一給紗捲裝體PA與第二給紗捲裝體PB之間之紗Y。
以下,使用圖10~圖15對實施基於上述保持方法之接紗處理及夾持保持處理之接紗處理裝置9A之一系列動作進行詳細說明。此處,以如下情形為例進行說明:於從第一給紗捲裝體PA之外層側退繞紗Y時(第三場景),接紗裝置60進行支持於第一支持插件25A之第一給紗捲裝體PA之第二紗端Y2與支持於第二支持插件25B之第二給紗捲裝體PB之第一紗端Y1之接紗。
控制部94驅動第一馬達622,使與第一支持插件25A之第一轉輪253D卡合之第一接紗驅動器621旋轉。當第一接紗驅動器621旋轉時,第一給紗捲裝體PA以給紗捲裝體支持部251之延伸方向為旋轉軸旋轉。控制部94驅動第二馬達632,使與第二支持插件25B之第一轉輪253D卡合之第二接紗驅動器631旋轉。當第二接紗驅動器631旋轉時,第二給紗捲裝體PB以給紗捲裝體支持部251之延伸方向為旋轉軸旋轉。控制部94例如基於對設置於接合器8之檢測體(省略圖示)進行檢測之感測器(省略圖示)之檢測結果,對第一馬達622及第二馬達632進行控制而使第一給紗捲裝體PA及第二給紗捲裝體PB旋轉至規定位置。
控制部94使吸槍611啟動。藉此,吸槍611能夠於吸嘴614中進行紗Y之吸引保持。控制部94對臂部612進行控制而使吸嘴614捕捉(保持)第一給紗捲裝體PA之第二紗端Y2。其次,控制部94對臂部612進行控制,如圖13(A)所示,使吸嘴614移動至第二夾持件29而使第二夾持件29鉤掛(保持)第一給紗捲裝體PA之紗Y。更詳細而言,第一給紗捲裝體PA之紗Y藉由被第二夾持件29之一對盤板291、292夾持而被保持。
其次,控制部94於將第一給紗捲裝體PA之紗Y鉤掛於第二夾持件29之狀態下對臂部612進行控制,如圖13(B)所示,使保持第一給紗捲裝體PA之第二紗端Y2之吸嘴614移動至第一導引機構67,將第一給紗捲裝體PA之紗Y鉤掛於第一導引機構67。控制部94基於設置於第一導引機構67之電位計之檢測結果來調整第一給紗捲裝體PA之旋轉量(放出量),以規定之張力從第一給紗捲裝體PA拉出紗Y。進而,控制部94於將第一給紗捲裝體PA之紗Y鉤掛於第一導引機構67之狀態下對臂部612進行控制,使吸嘴614移動至接紗機構64,藉此,將第一給紗捲裝體PA之第二紗端Y2設置(引導)至接紗機構64。
其次,控制部94使吸嘴614捕捉(保持)第二給紗捲裝體PB之第一紗端Y1。其次,控制部94對臂部612進行控制,如圖14(A)所示,使保持第二給紗捲裝體PB之第一紗端Y1之吸嘴614移動至第二導引機構68,將第二給紗捲裝體PB之紗Y鉤掛於第二導引機構68。其次,控制部94對臂部612進行控制,使保持第二給紗捲裝體PB之第一紗端Y1之吸嘴614移動至接紗機構64,將第二給紗捲裝體PB之第一紗端Y1設置(引導)至接紗機構64。
其次,控制部94對接紗裝置60之接續器66進行控制,如圖14(B)所示,使第一給紗捲裝體PA之第二紗端Y2與第二給紗捲裝體PB之第一紗端Y1接紗(連接)。又,控制部94對接紗裝置60之切斷器664、665進行控制,從第一給紗捲裝體PA之第二紗端Y2與第二給紗捲裝體PB之第一紗端Y1之接紗部分,例如切斷去除包括吸嘴614吸引保持著之部分在內之多餘部分。
其次,控制部94對更換單元93(接紗裝置60)進行控制而使紗Y移動至接紗機構64之外。藉此,如圖15(A)所示,被接紗之紗Y被排出至接紗裝置60之外。其次,控制部94對第二馬達632進行控制而使第二接紗驅動器631旋轉驅動,如圖15(B)所示,使第二給紗捲裝體PB以給紗捲裝體支持部251之延伸方向為旋轉軸旋轉。藉此,能夠消除鉤掛於第一夾持件28之狀態下之被接紗後之紗Y之鬆弛。
再者,於第一場景中,將第一給紗捲裝體PA之第一紗端Y1以鉤掛於第一夾持件28之狀態引導至接紗機構64,將第二給紗捲裝體PB之第二紗端Y2引導至接紗機構64,將引導至接紗機構64之第一紗端Y1與第二紗端Y2進行接紗,使第一給紗捲裝體PA以給紗捲裝體支持部251之延伸方向為旋轉軸旋轉而消除紗Y之鬆弛,雖然於此點上順序不同,但控制部94執行之各種控制與第三場景相同。因此,省略詳細之說明。
同樣,於第二場景中,將第二給紗捲裝體PB之第一紗端Y1以鉤掛於第一夾持件28之狀態引導至接紗機構64,將第一給紗捲裝體PA之第二紗端Y2引導至接紗機構64,將引導至接紗機構64之第一紗端Y1與第二紗端Y2進行接紗,使第二給紗捲裝體PB以給紗捲裝體支持部251之延伸方向為旋轉軸旋轉而消除紗Y之鬆弛,雖然於此點上順序不同,但控制部94執行之各種控制與第三場景相同。因此,省略詳細之說明。
同樣,於第四場景中,將第一給紗捲裝體PA之第一紗端Y1以鉤掛於第二夾持件29之狀態引導至接紗機構64,將第二給紗捲裝體PB之第二紗端Y2引導至接紗機構64,將引導至接紗機構64之第一紗端Y1與第二紗端Y2進行接紗,使第一給紗捲裝體PA以給紗捲裝體支持部251之延伸方向為旋轉軸旋轉而消除紗Y之鬆弛,雖然於此點上順序不同,但控制部94執行之各種控制與第三場景相同。因此,省略詳細之說明。
對上述實施方式之筒管架20之作用效果進行說明。上述實施方式之筒管架20中,於前視下如圖6(A)所示,第一夾持件28及第二夾持件29分別配置於以安裝部線L1為邊界而分斷之區域之上方側之區域A1與下方側之區域A2。藉此,能夠根據從切換後(預備)之給紗捲裝體P拉出之紗Y之位置來選擇保持兩個給紗捲裝體PA、PB間之紗Y之第一夾持件28及第二夾持件29,因此於每種狀況下均能夠以適當之狀態保持兩個給紗捲裝體PA、PB間之紗Y。其結果,能夠抑制於給紗捲裝體PA、PB之退繞時或者切換時產生不良情形。
上述實施方式之筒管架20中,於前視下,第一夾持件28及第二夾持件29分別配置於以安裝部線L1為邊界而分斷之區域之上方側之區域A1與下方側之區域A2,並且配置於以安裝部線L1為基準而較第一給紗捲裝體PA之外緣或者第二給紗捲裝體PB之外緣更遠之位置。藉此,能夠根據從切換後(預備)之給紗捲裝體P拉出之紗Y之位置來選擇保持兩個給紗捲裝體PA、PB間之紗Y之夾持件27(第一夾持件28或者第二夾持件29),因此於每種狀況下均能夠以適當之狀態保持兩個給紗捲裝體PA、PB間之紗Y。
上述實施方式之筒管架20中,於以第一夾持件28與第二夾持件29相互重疊之方式觀察之俯視下,將通過引導部26、第一夾持件28及第二夾持件29之直線假想地設定為引導部・保持部線L3時,第一支持插件25A與第二支持插件25B相對於引導部・保持部線L3呈線對稱地配置。藉此,能夠使從第一給紗捲裝體PA拉出之紗Y與從第二給紗捲裝體PB拉出之紗Y由第一夾持件28及第二夾持件29保持之保持狀態相互一致。
上述實施方式之筒管架20中,於以第一支持插件25A與第二支持插件25B相互重疊之方式觀察之側視下,將通過引導部26、第一支持插件25A及第二支持插件25B之直線假想地設定為引導部・安裝部線L4時,第一支持插件25A與第二支持插件25B相對於引導部・安裝部線L4呈線對稱地配置。藉此,能夠使從第一給紗捲裝體PA拉出之紗Y與從第二給紗捲裝體PB拉出之紗Y由第一夾持件28及第二夾持件29保持之保持狀態相互一致。
上述實施方式之給紗裝置100具備如下之第一旋轉機構62及第二旋轉機構63:藉由使安裝於第一支持插件25A之第一給紗捲裝體PA及安裝於第二支持插件25B之第二給紗捲裝體PB中之至少一者以給紗捲裝體支持部251之延伸方向為旋轉軸旋轉,藉此,消除被連接於第一給紗捲裝體PA與第二給紗捲裝體PB之間之紗Y之鬆弛。藉此,能夠不經由作業者之手地執行將第一給紗捲裝體PA之紗端與第二給紗捲裝體PB之紗端彼此進行連接之處理、及使第一夾持件28或者第二夾持件29保持給紗捲裝體PA、PB彼此被連接之紗Y之一部分之掛紗處理。藉此,能夠減輕接紗處理及掛紗處理所需要之作業者之負擔。
以上,對本發明之一態樣之實施方式進行了說明,但本發明之一態樣不一定限定於上述實施方式,於不脫離其主旨之範圍內能夠進行各種變更。
(變化例1) 上述實施方式中,列舉作為夾持件27而第一夾持件28及第二夾持件29各設置有一個之例進行了說明,但並不限定於此。例如,亦可如圖16所示,成為如下之變化例1之構成:第一夾持件28具有配置於較第二支持插件25B更接近第一支持插件25A之位置之第一支持插件用第一夾持件(第一安裝部用第一保持部)28A、及配置於較第一支持插件25A更接近第二支持插件25B之位置之第二支持插件用第一夾持件(第二安裝部用第一保持部)28B,第二夾持件29具有配置於較第二支持插件25B更接近第一支持插件25A之位置之第一支持插件用第二夾持件(第一安裝部用第二保持部)29A、及配置於較第一支持插件25A更接近第二支持插件25B之位置之第二支持插件用第二夾持件(第二安裝部用第二保持部)29B。
該變化例1之筒管架20中之第一支持插件用第一夾持件28A及第二支持插件用第一夾持件28B與第一支持插件用第二夾持件29A及第二支持插件用第二夾持件29B之間之配置關係,與上述實施方式中之第一夾持件28和第二夾持件29之間之配置關係相同。即,如圖16所示,於前視下,與上述實施方式之第一夾持件28相當之第一支持插件用第一夾持件28A及第二支持插件用第一夾持件28B、及與上述實施方式之第二夾持件29相當之第一支持插件用第二夾持件29A及第二支持插件用第二夾持件29B,於水平方向上配置於第一支持插件25A與第二支持插件25B之間,並且於鉛直方向上以夾著第一支持插件25A及第二支持插件25B之兩者之方式配置。又,於前視下,與上述實施方式之第一夾持件28相當之第一支持插件用第一夾持件28A及第二支持插件用第一夾持件28B及與上述實施方式之第二夾持件29相當之第一支持插件用第二夾持件29A及第二支持插件用第二夾持件29B,於鉛直方向上以夾著滿捲之第一給紗捲裝體PA或者滿捲之第二給紗捲裝體PB之方式配置。
更詳細而言,變化例1之構成中之第一夾持件28(第一支持插件用第一夾持件28A及第二支持插件用第一夾持件28B)於前視下配置於以安裝部線L1為邊界而分斷之上方側之區域A1中,並且第二夾持件29(第一支持插件用第二夾持件29A及第二支持插件用第二夾持件29B)配置於以安裝部線L1為邊界而分斷之下方側之區域A2中。
變化例1之筒管架20中,能夠根據係從第一給紗捲裝體PA拉出之紗Y或從第二給紗捲裝體PB拉出之紗Y,以更適當之狀態保持兩個給紗捲裝體PA、PB間之紗Y。藉此,能夠更確實地抑制於給紗捲裝體PA、PB之退繞時或者切換時產生不良情況。
又,變化例1之構成(圖16)中,亦可代替上述實施方式之第一旋轉機構62及第二旋轉機構63之構成或者於其基礎上具備如圖18(A)所示之鬆弛調整機構70,該鬆弛調整機構70能夠於使第一夾持件28或者第二夾持件29保持被連接於第一給紗捲裝體PA與第二給紗捲裝體PB之間之紗Y時消除於兩個給紗捲裝體PA、PB間產生之紗Y之鬆弛。鬆弛調整機構70設置於捲裝體更換裝置9(參照圖8)之更換單元93(參照圖9)。鬆弛調整機構70具有能夠鉤掛紗Y之鉤部71。鬆弛調整機構70由上述實施方式之接紗裝置60之第一導引機構67及第二導引機構68構成。
接下來,說明於藉由接紗裝置60將第一給紗捲裝體PA之第二紗端Y2與第二給紗捲裝體PB之第一紗端Y1進行接紗而連接之後,消除第一支持插件用第二夾持件29A及第二支持插件用第二夾持件29B所保持之紗Y之鬆弛之動作。於變化例1中,於將第一給紗捲裝體PA之第二紗端Y2與第二給紗捲裝體PB之第一紗端Y1進行接紗之後,被連接於第一給紗捲裝體PA與第二給紗捲裝體PB之間之紗Y如圖16所示般保持於第一支持插件用第二夾持件29A及第二支持插件用第二夾持件29B。再者,關於用以使被連接於第一給紗捲裝體PA與第二給紗捲裝體PB之間之紗Y成為如圖16所示之狀態之接紗處理裝置9A之動作,除了使第一支持插件用第二夾持件29A及第二支持插件用第二夾持件29B之兩者保持紗Y此點以外均相同,因此省略詳細之說明。
如圖17(A)所示,鬆弛調整機構70於將第一給紗捲裝體PA之第二紗端Y2與第二給紗捲裝體PB之第一紗端Y1進行接紗之後,使鉤部71移動至第一支持插件用第二夾持件29A與第二支持插件用第二夾持件29B之間之紗Y部分,且使藉由圖17(B)所示之空白箭頭方向之彈力被彈推之鉤部71進行鉤掛。其次,使鉤部71向圖18(A)所示之塗黑箭頭之方向移動,藉此,拉拽紗Y以便將其捲繞於第一支持插件用第二夾持件29A,並將紗Y壓入至構成第二夾持件29之一對盤板291、292之間。
再者,基於設置於第一導引機構67及第二導引機構68之電位計之檢測結果來調整將紗Y向一對盤板291、292壓入時之力Fs1。具體而言,於使鉤部71向圖18(A)所示之塗黑箭頭之方向移動時,於電位計之檢測結果成為大於上述力Fs1之力Fs3之時刻停止鉤部71之移動。於鉤部71之移動停止之後,如圖18(B)之塗黑箭頭所示,使鉤部71向與停止之前之移動方向相反之方向移動而使鉤部71從紗Y退避。
藉此,如圖19所示,鬆弛調整機構70藉由調整第一支持插件用第二夾持件29A與第二支持插件用第二夾持件29B之間之紗Y之長度,能夠消除第一支持插件用第二夾持件29A與第一給紗捲裝體PA之間之紗Y及第二支持插件用第二夾持件29B與第二給紗捲裝體PB之間之紗Y中之至少一者之鬆弛。於圖19中示出了第一支持插件用第二夾持件29A與第一給紗捲裝體PA之間之紗Y及第二支持插件用第二夾持件29B與第二給紗捲裝體PB之間之紗Y之兩者之鬆弛被消除之例。
雖然未圖示,但鬆弛調整機構70亦可藉由調整第一支持插件用第一夾持件28A與第二支持插件用第一夾持件28B之間之紗Y之長度,來消除第一支持插件用第一夾持件28A與第一給紗捲裝體PA之間之紗Y及第二支持插件用第一夾持件28B與第二給紗捲裝體PB之間之紗Y中之至少一者之鬆弛。該情形時之順序亦與調整第一支持插件用第二夾持件29A與第二支持插件用第二夾持件29B之間之紗Y之長度之鬆弛調整機構70之動作相同,因此省略此處之詳細說明。
再者,將紗Y向一對盤板291、292壓入之力Fs1較作為判定交絡判斷(接紗判斷)是否成功之基準值之力Fs2小,作為該基準值之力Fs2較作為判定為使鉤部71退避之時點(使鉤部71向相反方向移動之時點)之基準值之力Fs3小,作為該基準值之力Fs3較作為判定為對紗Y造成損傷之基準之力Fs4小。
變化例1之筒管架20中,能夠不經由作業者之手地執行將第一給紗捲裝體PA之紗端與第二給紗捲裝體PB之紗端彼此進行連接之處理、及使作為第一夾持件28而設置之第一支持插件用第一夾持件28A及第二支持插件用第一夾持件28B保持給紗捲裝體PA、PB彼此被連接之紗Y之一部分或者使作為第二夾持件29而設置之第一支持插件用第二夾持件29A及第二支持插件用第二夾持件29B保持給紗捲裝體PA、PB彼此被連接之紗Y之一部分之掛紗處理。藉此,能夠減輕接紗處理及掛紗處理所需要之作業者之負擔。
(其他變化例) 上述實施方式及上述變化例中,列舉接紗處理裝置9A將第一給紗捲裝體PA之紗端與第二給紗捲裝體PB之紗端彼此進行連接之例進行了說明,但並不限定於此。例如,即便於如藉由人手實施上述接紗處理之現場設置上述筒管架20之情形時,筒管架20亦能夠起到上述作用效果。
上述實施方式及上述變化例中,列舉安裝有要進行接紗之第一給紗捲裝體PA與第二給紗捲裝體PB之第一支持插件25A與第二支持插件25B被配置為於水平方向上相互相鄰之例進行了說明,但並不限定於此。例如,第一支持插件25A與第二支持插件25B亦可以相鄰之方式配置於鉛直方向上相互不同之位置。
1:假撚加工裝置 2:給紗部 3:加工部(紗加工裝置) 8:接合器 9:捲裝體更換裝置 9A:接紗處理裝置 20:筒管架(給紗架) 21:筒管架基座部 22:第1支柱 23:第2支柱 24:分隔板 24A:第1安裝件 24B:第2安裝件 25:支持插件 25A:第一支持插件(第一安裝部) 25B:第二支持插件(第二安裝部) 26:引導部 26A:板狀部件 26B:長孔 27:夾持件 28:第一夾持件 28A:第一支持插件用第一夾持件(第一安裝部用第一保持部) 28B:第二支持插件用第一夾持件(第二安裝部用第一保持部) 29:第二夾持件 29A:第一支持插件用第二夾持件(第一安裝部用第二保持部) 29B:第二支持插件用第二夾持件(第二安裝部用第二保持部) 60:接紗裝置 61:掛紗機構 62:第一旋轉機構(給紗捲裝體旋轉裝置) 63:第二旋轉機構(給紗捲裝體旋轉裝置) 64:接紗機構 66:接續器 67:第一導引機構 68:第二導引機構 70:鬆弛調整機構 71:鉤部 81:保持孔部 90:行進單元 91:升降單元 92:保持單元 93:更換單元 94:控制部 98:軌道 100:給紗裝置 251:給紗捲裝體支持部 251A:捲裝體支持構件 251B:捲裝體支持構件 251D:覆蓋部 251E:覆蓋部 251F:連結構件 252:支持插件本體部 252A:限制構件 252B:插通孔 253:第一旋動機構 253A:從動輪 253B:驅動輪 253C:動力傳遞帶 253D:第一轉輪 254:本體支持部 255:第二旋動機構 281(291), 282(292):一對盤板 283(293):彈性構件 284(294):軸部 611:吸槍 612:臂部 613:吸管 614:吸嘴(吸引保持部) 616:托架 621:第一接紗驅動器 622:第一馬達 623:第一臂部 624:第一從動輪 625:第一驅動輪 626:第一動力傳遞帶 631:第二接紗驅動器 632:第二馬達 633:第二臂部 634:第二從動輪 635:第二驅動輪 636:第二動力傳遞帶 661:接紗部 662,663:一對夾持部 664:切斷器 665:切斷器 911:作業台 912:導引部 931:基台 932:旋動裝置 932A:旋動驅動器 932B:旋動臂 933:回收裝置 933A:給紗筒管支持部 934:供給裝置 934A:給紗捲裝體供給部 936旋轉台 A1:區域 A2:區域 A3:區域 A4:區域 B:給紗筒管 F1:後方側 F2:前方側 L1:安裝部線 L2:保持部線 L3:引導部・保持部線 L4:引導部・安裝部線 P:給紗捲裝體 PA:第1給紗捲裝體 PB:第2給紗捲裝體 Y:紗 Y1:第一紗端 Y2:第二紗端 θ1:角度 θ2:角度
圖1係表示一實施方式之假撚加工裝置及捲裝體更換裝置之構成之圖。 圖2係表示安裝有接合器之給紗捲裝體之立體圖。 圖3係表示筒管架之立體圖。 圖4係放大表示筒管架中之一對支持插件之立體圖。 圖5係表示夾持件之前視圖。 圖6(A)係對筒管架之前視進行說明之圖。圖6(B)係對筒管架之俯視進行說明之圖。圖6(C)係對筒管架之側視進行說明之圖。 圖7係表示支持插件之立體圖。 圖8係表示捲裝體更換裝置之立體圖。 圖9係表示更換單元之概要構成之圖。 圖10係表示接紗裝置之立體圖。 圖11係表示接紗裝置之立體圖。 圖12係表示包括接紗處理裝置之捲裝體更換裝置之功能構成之框圖。 圖13(A)及圖13(B)係表示接紗處理裝置之一系列動作之立體圖。 圖14(A)及圖14(B)係表示接紗處理裝置之一系列動作之立體圖。 圖15(A)及圖15(B)係表示接紗處理裝置之一系列動作之立體圖。 圖16係放大表示變化例之筒管架中之一對支持插件之立體圖。 圖17(A)及圖17(B)係表示變化例之接紗處理裝置之一系列動作之立體圖。 圖18(A)及圖18(B)係表示變化例之接紗處理裝置之一系列動作之立體圖。 圖19係表示變化例之接紗處理裝置之一系列動作之立體圖。
2:給紗部
20:筒管架(給紗架)
22:第一支柱
23:第二支柱
24:分隔板
24A:第一安裝件
24B:第二安裝件
25:支持插件
25A:第一支持插件(第一安裝部)
25B:第二支持插件(第二安裝部)
26:引導部
26A:板狀構件
26B:長孔
27:夾持件
28:第一夾持件
29:第二夾持件
PA:第一給紗捲裝體
PB:第二給紗捲裝體
Y:紗
θ1:角度
θ2:角度

Claims (11)

  1. 一種保持方法,其係於給紗架中,使第一保持部或者第二保持部保持被連接於第一給紗捲裝體與第二給紗捲裝體之間之紗, 上述給紗架具備: 第一安裝部,其供安裝將紗捲繞於筒管而成之第一給紗捲裝體; 第二安裝部,其供安裝將紗捲繞於筒管而成之第二給紗捲裝體; 引導部,其於上述第一給紗捲裝體之內層側之紗端連接有上述第二給紗捲裝體之外層側之紗端之狀態下,將從上述第一給紗捲裝體之外層側退繞之紗引導至紗加工裝置,或者於上述第二給紗捲裝體之內層側之紗端連接有上述第一給紗捲裝體之外層側之紗端之狀態下,將從上述第二給紗捲裝體之外層側退繞之紗引導至紗加工裝置; 第一保持部,其於上述第一給紗捲裝體之內層側之紗端與上述第二給紗捲裝體之外層側之紗端連接之狀態下,保持兩個給紗捲裝體間之紗之一部分;及 第二保持部,其於上述第二給紗捲裝體之內層側之紗端與上述第一給紗捲裝體之外層側之紗端連接之狀態下,保持兩個給紗捲裝體間之紗之一部分;且 於以上述引導部位於上述第一安裝部與上述第二安裝部之間且上述紗加工裝置位於較上述引導部靠後方之位置之方式觀察之前視下,將通過上述第一安裝部與上述第二安裝部之直線假想地設定為安裝部線時, 上述第一保持部及上述第二保持部中之一者於上述前視下配置於以上述安裝部線為邊界而分斷之一側之區域中,並且上述第一保持部及上述第二保持部中之另一者配置於以上述安裝部線為邊界而分斷之另一側之區域中; 於上述前視下,將通過上述第一保持部與上述第二保持部之直線假想地設定為保持部線時, 上述第一安裝部及上述第二安裝部中之一者於上述前視下配置於以上述保持部線為邊界而分斷之一側之區域中,並且上述第一安裝部及上述第二安裝部中之另一者配置於以上述保持部線為邊界而分斷之另一側之區域中,且 上述保持方法係於上述前視下,上述第一安裝部配置於上述引導部之左側,上述第二安裝部配置於上述引導部之右側,上述第一保持部配置於上述引導部之上側,上述第二保持部配置於上述引導部之下側之構成中, 於上述前視下,上述第一給紗捲裝體之紗沿順時針方向捲繞,上述第二給紗捲裝體之紗沿順時針方向捲繞,並且捲繞於上述第一給紗捲裝體之紗被退繞時,使上述第一保持部保持上述被連接之紗, 於上述前視下,上述第一給紗捲裝體之紗沿順時針方向捲繞,上述第二給紗捲裝體之紗沿順時針方向捲繞,並且捲繞於上述第二給紗捲裝體之紗被退繞時,使上述第二保持部保持上述被連接之紗, 於上述前視下,上述第一給紗捲裝體之紗沿逆時針方向捲繞,上述第二給紗捲裝體之紗沿逆時針方向捲繞,並且捲繞於上述第一給紗捲裝體之紗被退繞時,使上述第二保持部保持上述被連接之紗, 於上述前視下,上述第一給紗捲裝體之紗沿逆時針方向捲繞,上述第二給紗捲裝體之紗沿逆時針方向捲繞,並且捲繞於上述第二給紗捲裝體之紗被退繞時,使上述第一保持部保持上述被連接之紗。
  2. 一種給紗架之保持方法,該給紗架係上述第一保持部具有配置於較上述第二安裝部更接近上述第一安裝部之位置之第一安裝部用第一保持部、及配置於較上述第一安裝部更接近上述第二安裝部之位置之第二安裝部用第一保持部, 上述第二保持部具有配置於較上述第二安裝部更接近上述第一安裝部之位置之第一安裝部用第二保持部、及配置於較上述第一安裝部更接近上述第二安裝部之位置之第二安裝部用第二保持部,且 上述保持方法係於上述前視下,上述第一給紗捲裝體之紗沿順時針方向捲繞,上述第二給紗捲裝體之紗沿順時針方向捲繞,並且捲繞於上述第一給紗捲裝體之紗被退繞時,使上述第一安裝部用第一保持部及上述第二安裝部用第一保持部之雙方保持上述被連接之紗, 於上述前視下,上述第一給紗捲裝體之紗沿順時針方向捲繞,上述第二給紗捲裝體之紗沿順時針方向捲繞,並且捲繞於上述第二給紗捲裝體之紗被退繞時,使上述第一安裝部用第二保持部及上述第二安裝部用第二保持部之雙方保持上述被連接之紗, 於上述前視下,上述第一給紗捲裝體之紗沿逆時針方向捲繞,上述第二給紗捲裝體之紗沿逆時針方向捲繞,並且捲繞於上述第一給紗捲裝體之紗被退繞時,使上述第一安裝部用第二保持部及上述第二安裝部用第二保持部之雙方保持上述被連接之紗, 於上述前視下,上述第一給紗捲裝體之紗沿逆時針方向捲繞,上述第二給紗捲裝體之紗沿逆時針方向捲繞,並且捲繞於上述第二給紗捲裝體之紗被退繞時,使上述第一安裝部用第一保持部及上述第二安裝部用第一保持部之雙方保持上述被連接之紗。
  3. 一種給紗裝置,其包含給紗架、及接紗處理裝置,其中 上述給紗架具備: 第一安裝部,其供安裝將紗捲繞於筒管而成之第一給紗捲裝體; 第二安裝部,其供安裝將紗捲繞於筒管而成之第二給紗捲裝體; 引導部,其於上述第一給紗捲裝體之內層側之紗端連接有上述第二給紗捲裝體之外層側之紗端之狀態下,將從上述第一給紗捲裝體之外層側退繞之紗引導至紗加工裝置,或者於上述第二給紗捲裝體之內層側之紗端連接有上述第一給紗捲裝體之外層側之紗端之狀態下,將從上述第二給紗捲裝體之外層側退繞之紗引導至紗加工裝置; 第一保持部,其於上述第一給紗捲裝體之內層側之紗端與上述第二給紗捲裝體之外層側之紗端連接之狀態下,保持兩個給紗捲裝體間之紗之一部分;及 第二保持部,其於上述第二給紗捲裝體之內層側之紗端與上述第一給紗捲裝體之外層側之紗端連接之狀態下,保持兩個給紗捲裝體間之紗之一部分;且 於以上述引導部位於上述第一安裝部與上述第二安裝部之間且上述紗加工裝置位於較上述引導部靠後方之位置之方式觀察之前視下,將通過上述第一安裝部與上述第二安裝部之直線假想地設定為安裝部線時, 上述第一保持部及上述第二保持部中之一者於上述前視下配置於以上述安裝部線為邊界而分斷之一側之區域中,並且上述第一保持部及上述第二保持部中之另一者配置於以上述安裝部線為邊界而分斷之另一側之區域中; 於上述前視下,將通過上述第一保持部與上述第二保持部之直線假想地設定為保持部線時, 上述第一安裝部及上述第二安裝部中之一者於上述前視下配置於以上述保持部線為邊界而分斷之一側之區域中,並且上述第一安裝部及上述第二安裝部中之另一者配置於以上述保持部線為邊界而分斷之另一側之區域中, 於以上述第一安裝部及上述第二安裝部相互重疊之方式觀察之側視下, 將通過上述引導部、上述第一保持部及上述第二保持部之直線假想地設定為引導部・安裝部線時, 上述第一保持部與上述第二保持部相對於上述引導部・安裝部線呈線對稱地配置, 上述接紗處理裝置包含接紗裝置、及控制上述接紗裝置之控制部,上述接紗裝置係將安裝於上述第一安裝部之上述第一給紗捲裝體之紗端與安裝於上述第二安裝部之上述第二給紗捲裝體之紗端進行連接,並且設為連接之紗之一部分保持於上述第一保持部或者上述第二保持部之狀態, 於上述前視下,上述第一安裝部配置於上述引導部之左側,上述第二安裝部配置於上述引導部之右側,上述第一保持部配置於上述引導部之上側,上述第二保持部配置於上述引導部之下側之構成中, 上述控制部係於上述前視下,上述第一給紗捲裝體之紗沿順時針方向捲繞,上述第二給紗捲裝體之紗沿順時針方向捲繞,並且捲繞於上述第一給紗捲裝體之紗被退繞時,使上述第一保持部保持上述被連接之紗, 於上述前視下,上述第一給紗捲裝體之紗沿順時針方向捲繞,上述第二給紗捲裝體之紗沿順時針方向捲繞,並且捲繞於上述第二給紗捲裝體之紗被退繞時,使上述第二保持部保持上述被連接之紗, 於上述前視下,上述第一給紗捲裝體之紗沿逆時針方向捲繞,上述第二給紗捲裝體之紗沿逆時針方向捲繞,並且捲繞於上述第一給紗捲裝體之紗被退繞時,使上述第二保持部保持上述被連接之紗, 於上述前視下,上述第一給紗捲裝體之紗沿逆時針方向捲繞,上述第二給紗捲裝體之紗沿逆時針方向捲繞,並且捲繞於上述第二給紗捲裝體之紗被退繞時,使上述第一保持部保持上述被連接之紗。
  4. 如請求項3之給紗裝置,其中上述第一保持部具有配置於較上述第二安裝部更接近上述第一安裝部之位置之第一安裝部用第一保持部、及配置於較上述第一安裝部更接近上述第二安裝部之位置之第二安裝部用第一保持部, 上述第二保持部具有配置於較上述第二安裝部更接近上述第一安裝部之位置之第一安裝部用第二保持部、及配置於較上述第一安裝部更接近上述第二安裝部之位置之第二安裝部用第二保持部,且 上述控制部係於上述前視下,上述第一給紗捲裝體之紗沿順時針方向捲繞,上述第二給紗捲裝體之紗沿順時針方向捲繞,並且捲繞於上述第一給紗捲裝體之紗被退繞時,使上述第一安裝部用第一保持部及上述第二安裝部用第一保持部之雙方保持上述被連接之紗, 於上述前視下,上述第一給紗捲裝體之紗沿順時針方向捲繞,上述第二給紗捲裝體之紗沿順時針方向捲繞,並且捲繞於上述第二給紗捲裝體之紗被退繞時,使上述第一安裝部用第二保持部及上述第二安裝部用第二保持部之雙方保持上述被連接之紗, 於上述前視下,上述第一給紗捲裝體之紗沿逆時針方向捲繞,上述第二給紗捲裝體之紗沿逆時針方向捲繞,並且捲繞於上述第一給紗捲裝體之紗被退繞時,使上述第一安裝部用第二保持部及上述第二安裝部用第二保持部之雙方保持上述被連接之紗, 於上述前視下,上述第一給紗捲裝體之紗沿逆時針方向捲繞,上述第二給紗捲裝體之紗沿逆時針方向捲繞,並且捲繞於上述第二給紗捲裝體之紗被退繞時,使上述第一安裝部用第一保持部及上述第二安裝部用第一保持部之雙方保持上述被連接之紗。
  5. 一種給紗裝置,其包含給紗架、接紗處理裝置、及給紗捲裝體旋轉裝置, 上述給紗架具備: 第一安裝部,其供安裝將紗捲繞於筒管而成之第一給紗捲裝體; 第二安裝部,其供安裝將紗捲繞於筒管而成之第二給紗捲裝體; 引導部,其於上述第一給紗捲裝體之內層側之紗端連接有上述第二給紗捲裝體之外層側之紗端之狀態下,將從上述第一給紗捲裝體之外層側退繞之紗引導至紗加工裝置,或者於上述第二給紗捲裝體之內層側之紗端連接有上述第一給紗捲裝體之外層側之紗端之狀態下,將從上述第二給紗捲裝體之外層側退繞之紗引導至紗加工裝置; 第一保持部,其於上述第一給紗捲裝體之內層側之紗端與上述第二給紗捲裝體之外層側之紗端連接之狀態下,保持兩個給紗捲裝體間之紗之一部分;及 第二保持部,其於上述第二給紗捲裝體之內層側之紗端與上述第一給紗捲裝體之外層側之紗端連接之狀態下,保持兩個給紗捲裝體間之紗之一部分;且 於以上述引導部位於上述第一安裝部與上述第二安裝部之間且上述紗加工裝置位於較上述引導部靠後方之位置之方式觀察之前視下,將通過上述第一安裝部與上述第二安裝部之直線假想地設定為安裝部線時, 上述第一保持部及上述第二保持部中之一者於上述前視下配置於以上述安裝部線為邊界而分斷之一側之區域中,並且上述第一保持部及上述第二保持部中之另一者配置於以上述安裝部線為邊界而分斷之另一側之區域中; 於上述前視下,將通過上述第一保持部與上述第二保持部之直線假想地設定為保持部線時, 上述第一安裝部及上述第二安裝部中之一者於上述前視下配置於以上述保持部線為邊界而分斷之一側之區域中,並且上述第一安裝部及上述第二安裝部中之另一者配置於以上述保持部線為邊界而分斷之另一側之區域中, 於以上述第一安裝部及上述第二安裝部相互重疊之方式觀察之側視下, 將通過上述引導部、上述第一保持部及上述第二保持部之直線假想地設定為引導部・安裝部線時, 上述第一保持部與上述第二保持部相對於上述引導部・安裝部線呈線對稱地配置,且 上述接紗處理裝置用以將安裝於上述第一安裝部之上述第一給紗捲裝體之紗端與安裝於上述第二安裝部之上述第二給紗捲裝體之紗端進行連接,並且設為連接之紗之一部分保持於上述第一保持部或者上述第二保持部之狀態, 上述給紗捲裝體旋轉裝置使安裝於上述第一安裝部之上述第一給紗捲裝體以上述第一安裝部之延伸方向為旋轉軸而旋轉,並且使安裝於上述第二安裝部之上述第二給紗捲裝體以上述第二安裝部之延伸方向為旋轉軸而旋轉; 上述給紗捲裝體旋轉裝置藉由使上述第一給紗捲裝體及上述第二給紗捲裝體中之至少一者旋轉,而消除上述第一保持部所保持之紗或者上述第二保持部所保持之紗之鬆弛。
  6. 一種給紗裝置,其包含給紗架、接紗處理裝置、及鬆弛調整機構 上述給紗架具備: 第一安裝部,其供安裝將紗捲繞於筒管而成之第一給紗捲裝體; 第二安裝部,其供安裝將紗捲繞於筒管而成之第二給紗捲裝體; 引導部,其於上述第一給紗捲裝體之內層側之紗端連接有上述第二給紗捲裝體之外層側之紗端之狀態下,將從上述第一給紗捲裝體之外層側退繞之紗引導至紗加工裝置,或者於上述第二給紗捲裝體之內層側之紗端連接有上述第一給紗捲裝體之外層側之紗端之狀態下,將從上述第二給紗捲裝體之外層側退繞之紗引導至紗加工裝置; 第一保持部,其於上述第一給紗捲裝體之內層側之紗端與上述第二給紗捲裝體之外層側之紗端連接之狀態下,保持兩個給紗捲裝體間之紗之一部分;及 第二保持部,其於上述第二給紗捲裝體之內層側之紗端與上述第一給紗捲裝體之外層側之紗端連接之狀態下,保持兩個給紗捲裝體間之紗之一部分;且 於以上述引導部位於上述第一安裝部與上述第二安裝部之間且上述紗加工裝置位於較上述引導部靠後方之位置之方式觀察之前視下,將通過上述第一安裝部與上述第二安裝部之直線假想地設定為安裝部線時, 上述第一保持部及上述第二保持部中之一者於上述前視下配置於以上述安裝部線為邊界而分斷之一側之區域中,並且上述第一保持部及上述第二保持部中之另一者配置於以上述安裝部線為邊界而分斷之另一側之區域中; 於上述前視下,將通過上述第一保持部與上述第二保持部之直線假想地設定為保持部線時, 上述第一安裝部及上述第二安裝部中之一者於上述前視下配置於以上述保持部線為邊界而分斷之一側之區域中,並且上述第一安裝部及上述第二安裝部中之另一者配置於以上述保持部線為邊界而分斷之另一側之區域中,且 上述第一保持部具有配置於較上述第二安裝部更接近上述第一安裝部之位置之第一安裝部用第一保持部、及配置於較上述第一安裝部更接近上述第二安裝部之位置之第二安裝部用第一保持部, 上述第二保持部具有配置於較上述第二安裝部更接近上述第一安裝部之位置之第一安裝部用第二保持部、及配置於較上述第一安裝部更接近上述第二安裝部之位置之第二安裝部用第二保持部,且 上述接紗處理裝置用以將安裝於上述第一安裝部之上述第一給紗捲裝體之紗端與安裝於上述第二安裝部之上述第二給紗捲裝體之紗端進行連接,並且設為連接之紗之一部分保持於上述第一安裝部用第一保持部與上述第二安裝部用第一保持部之兩者、或者上述第一安裝部用第二保持部與上述第二安裝部用第二保持部之兩者之狀態;及 上述鬆弛調整機構藉由調整上述第一安裝部用第一保持部與上述第二安裝部用第一保持部之間之紗之長度,來消除上述第一安裝部用第一保持部與上述第一給紗捲裝體之間之紗及上述第二安裝部用第一保持部與上述第二給紗捲裝體之間之紗中之至少一者之鬆弛,或者,藉由調整上述第一安裝部用第二保持部與上述第二安裝部用第二保持部之間之紗之長度,來消除上述第一安裝部用第二保持部與上述第一給紗捲裝體之間之紗及上述第二安裝部用第二保持部與上述第二給紗捲裝體之間之紗中之至少一者之鬆弛。
  7. 如請求項3之給紗裝置,其進一步包含: 給紗捲裝體旋轉裝置,其使安裝於上述第一安裝部之上述第一給紗捲裝體以上述第一安裝部之延伸方向為旋轉軸而旋轉,並且使安裝於上述第二安裝部之上述第二給紗捲裝體以上述第二安裝部之延伸方向為旋轉軸而旋轉; 上述給紗捲裝體旋轉裝置藉由使上述第一給紗捲裝體及上述第二給紗捲裝體中之至少一者旋轉,而消除上述第一保持部所保持之紗或者上述第二保持部所保持之紗之鬆弛。
  8. 如請求項4之給紗裝置,其進一步包含: 鬆弛調整機構,其藉由調整上述第一安裝部用第一保持部與上述第二安裝部用第一保持部之間之紗之長度,來消除上述第一安裝部用第一保持部與上述第一給紗捲裝體之間之紗及上述第二安裝部用第一保持部與上述第二給紗捲裝體之間之紗中之至少一者之鬆弛,或者,藉由調整上述第一安裝部用第二保持部與上述第二安裝部用第二保持部之間之紗之長度,來消除上述第一安裝部用第二保持部與上述第一給紗捲裝體之間之紗及上述第二安裝部用第二保持部與上述第二給紗捲裝體之間之紗中之至少一者之鬆弛。
  9. 一種給紗架,其具備: 第一安裝部,其供安裝將紗捲繞於筒管而成之第一給紗捲裝體; 第二安裝部,其供安裝將紗捲繞於筒管而成之第二給紗捲裝體; 引導部,其於上述第一給紗捲裝體之內層側之紗端連接有上述第二給紗捲裝體之外層側之紗端之狀態下,將從上述第一給紗捲裝體之外層側退繞之紗引導至紗加工裝置,或者於上述第二給紗捲裝體之內層側之紗端連接有上述第一給紗捲裝體之外層側之紗端之狀態下,將從上述第二給紗捲裝體之外層側退繞之紗引導至紗加工裝置; 第一保持部,其於上述第一給紗捲裝體之內層側之紗端與上述第二給紗捲裝體之外層側之紗端連接之狀態下,保持兩個給紗捲裝體間之紗之一部分;及 第二保持部,其於上述第二給紗捲裝體之內層側之紗端與上述第一給紗捲裝體之外層側之紗端連接之狀態下,保持兩個給紗捲裝體間之紗之一部分;且 於以上述引導部位於上述第一安裝部與上述第二安裝部之間且上述紗加工裝置位於較上述引導部靠後方之位置之方式觀察之前視下,將通過上述第一安裝部與上述第二安裝部之直線假想地設定為安裝部線時, 上述第一保持部及上述第二保持部中之一者於上述前視下配置於以上述安裝部線為邊界而分斷之一側之區域中,並且上述第一保持部及上述第二保持部中之另一者配置於以上述安裝部線為邊界而分斷之另一側之區域中; 於上述前視下,將通過上述第一保持部與上述第二保持部之直線假想地設定為保持部線時, 上述第一安裝部及上述第二安裝部中之一者於上述前視下配置於以上述保持部線為邊界而分斷之一側之區域中,並且上述第一安裝部及上述第二安裝部中之另一者配置於以上述保持部線為邊界而分斷之另一側之區域中,且 上述第一保持部具有配置於較上述第二安裝部更接近上述第一安裝部之位置之第一安裝部用第一保持部、及配置於較上述第一安裝部更接近上述第二安裝部之位置之第二安裝部用第一保持部, 上述第二保持部具有配置於較上述第二安裝部更接近上述第一安裝部之位置之第一安裝部用第二保持部、及配置於較上述第一安裝部更接近上述第二安裝部之位置之第二安裝部用第二保持部。
  10. 如請求項9之給紗架,其中於以上述第一保持部及上述第二保持部相互重疊之方式觀察之俯視下, 將通過上述引導部、上述第一保持部及上述第二保持部之直線假想地設定為引導部・保持部線時, 上述第一安裝部與上述第二安裝部相對於上述引導部・保持部線呈線對稱地配置。
  11. 如請求項9或10之給紗架,其中上述安裝部線為沿著水平方向之方向,上述保持部線為沿著鉛直方向之方向。
TW112121946A 2022-06-14 2023-06-13 保持方法、給紗裝置、及給紗架 TW202348853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2-095634 2022-06-14
JP2022095634 2022-06-14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348853A true TW202348853A (zh) 2023-12-16

Family

ID=8669285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2121946A TW202348853A (zh) 2022-06-14 2023-06-13 保持方法、給紗裝置、及給紗架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EP (1) EP4292967A1 (zh)
JP (1) JP2023182543A (zh)
CN (1) CN117228416A (zh)
TW (1) TW202348853A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BE1000377A4 (nl) * 1987-03-13 1988-11-16 Picanol Nv Bobijn en draadzoekinrichting die zulke bobijn toepast.
TW213958B (zh) * 1991-09-11 1993-10-01 Tsupakoma Kogyo Kabushiki Kaisha
JPH0578041A (ja) * 1991-09-20 1993-03-30 Tsudakoma Corp トランスフアテール保持装置
JPH0967064A (ja) 1995-09-01 1997-03-11 Murata Mach Ltd パッケージの糸解舒補助装置
US5624082A (en) * 1995-09-11 1997-04-29 Ligon; Lang S. In-line yarn feed creel
FR2997389B1 (fr) * 2012-10-25 2015-07-03 Superba Sa Controle d'un fil de rattache entre deux bobines
EP3771673B1 (en) 2019-07-30 2023-09-06 TMT Machinery, Inc. Peg, package exchanging device, and yarn processing system
BE1028478B1 (nl) * 2020-07-14 2022-02-15 Gilbos N V Verbeterde inrichting voor het houden van een bobijn met garen ter voorziening in een creel, en systeem daarvoor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4292967A1 (en) 2023-12-20
CN117228416A (zh) 2023-12-15
JP2023182543A (ja) 2023-12-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0873962B1 (en) Optical fiber dual spindle winder with automatic threading and winding
JP6960501B2 (ja) 紡糸巻取設備
TWI658180B (zh) 自動掛紗裝置
EP2497732A2 (en) Spinning winder
EP2570375B1 (en) Yarn winding unit and yarn winding machine
EP2441718B1 (en) Yarn winding apparatus
JP7426307B2 (ja) パッケージ交換装置
TWI829982B (zh) 絲線處理裝置
CN103010848A (zh) 纱线卷绕机及纱线卷绕单元
KR20200006537A (ko) 와인드업 시스템 및 스트립을 와인드업하는 방법
JP7425696B2 (ja) 合繊糸用糸継システム
KR102492723B1 (ko) 얀 자동 투입이 가능한 유리판 적재 장치
TW202348853A (zh) 保持方法、給紗裝置、及給紗架
EP3184475B1 (en) Yarn winding device, yarn threading member, and method for threading yarns in a yarn winding device
JPH07107212B2 (ja) 紡績機械の糸継方法
EP2441719B1 (en) Bobbin installation device and yarn winding apparatus including the same
JP7425695B2 (ja) 合繊糸用糸継システム
CN113874307B (zh) 喂纱模块
JP2016102005A (ja) 糸継装置、糸巻取機及び糸継方法
JP7431693B2 (ja) ペッグ、パッケージ交換装置及び糸加工システム
CN114103210A (zh) 一种用于角度的纤维帘布裁断自动接头卷取装置
TW202241798A (zh) 接紗處理裝置及給紗裝置
TWI839486B (zh) 纖維機械
CN104514058A (zh) 纤维机械的作业台车
CN111792438B (zh) 纤维机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