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241798A - 接紗處理裝置及給紗裝置 - Google Patents

接紗處理裝置及給紗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241798A
TW202241798A TW111114221A TW111114221A TW202241798A TW 202241798 A TW202241798 A TW 202241798A TW 111114221 A TW111114221 A TW 111114221A TW 111114221 A TW111114221 A TW 111114221A TW 202241798 A TW202241798 A TW 202241798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yarn
mentioned
layer side
package
outer layer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111422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利山裕介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Tmt機械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Tmt機械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Tmt機械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24179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241798A/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DTEXTILES; PAPER
    • D01NATURAL OR MAN-MADE THREADS OR FIBRES; SPINNING
    • D01HSPINNING OR TWISTING
    • D01H15/00Piecing arrangements ; Automatic end-finding, e.g. by suction and reverse package rotation; Devices for temporarily storing yarn during piec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69/00Methods of, or devices for, interconnecting successive lengths of material; Knot-tying devices ;Control of the correct working of the interconnecting device
    • B65H69/06Methods of, or devices for, interconnecting successive lengths of material; Knot-tying devices ;Control of the correct working of the interconnecting device by splic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49/00Unwinding or paying-out filamentary material; Supporting, storing or transporting packages from which filamentary material is to be withdrawn or paid-out
    • B65H49/02Methods or apparatus in which packages do not rotate
    • B65H49/04Package-supporting devices
    • B65H49/10Package-supporting devices for one operative package and one or more reserve packages
    • B65H49/12Package-supporting devices for one operative package and one or more reserve packages the reserve packages being mounted to permit manual or automatic transfer to operating position
    • DTEXTILES; PAPER
    • D01NATURAL OR MAN-MADE THREADS OR FIBRES; SPINNING
    • D01HSPINNING OR TWISTING
    • D01H13/00Other common constructional feature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 D01H13/04Guides for slivers, rovings, or yarns; Smoothing dies
    • DTEXTILES; PAPER
    • D02YARNS; MECHANICAL FINISHING OF YARNS OR ROPES; WARPING OR BEAMING
    • D02GCRIMPING OR CURLING FIBRES, FILAMENTS, THREADS, OR YARNS; YARNS OR THREADS
    • D02G1/00Producing crimped or curled fibres, filaments, yarns, or threads, giving them latent characteristics
    • D02G1/02Producing crimped or curled fibres, filaments, yarns, or threads, giving them latent characteristics by twisting, fixing the twist and backtwisting, i.e. by imparting false twis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701/00Handled material; Storage means
    • B65H2701/30Handled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2701/31Textiles threads or artificial strands of filaments
    • B65H2701/313Synthetic polymer thread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Replacing, Conveying, And Pick-Finding For Filamentary Materials (AREA)
  • Spinning Or Twisting Of Yarn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之接紗處理裝置9A控制吸嘴614及臂部612,以執行包含如下動作中之至少一個動作之導紗處理:第一導紗動作,其係於將第一給紗捲裝體P11之第一紗端Y1安置於接紗機構64之第一安置動作之前,使吸嘴614保持第一紗端Y1,藉由臂部612將第一給紗捲裝體P11之紗Y卡止於夾扣29;及第二導紗動作,其係於將第二給紗捲裝體P12之第二紗端Y2安置於接紗機構64之第二安置動作之前,使吸嘴614保持第二紗端Y2,藉由臂部612將第二給紗捲裝體P12之紗Y卡止於夾扣29。

Description

接紗處理裝置及給紗裝置
本發明之一形態係關於一種接紗處理裝置及給紗裝置。
已知有對自給紗捲裝體供給之複數個合纖紗實施假撚加工,並利用捲取裝置捲取加工後之合纖紗而形成捲取捲裝體之假撚加工機。例如,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特公平7-68010號公報)中揭示了包含保持複數個給紗捲裝體之給紗架、及對自給紗捲裝體供給之紗實施假撚加工之加撚裝置之假撚加工機。於此種給紗架中,進行將支持於一掛筒樁(peg)之給紗捲裝體之合纖紗與支持於另一掛筒樁之給紗捲裝體之合纖紗相連之接紗處理(尾端接續處理)。藉此,即便一給紗捲裝體之合纖紗耗盡,亦會自另一給紗捲裝體供給合纖紗,因此能連續地向加撚裝置供給合纖紗。
於上述接紗處理中,自兩個給紗捲裝體分別拉出紗,並使用接續器將該等紗連接。於該連接完成之時間點,將給紗捲裝體間相連之紗部分成為相當鬆弛之狀態。假如於此狀態下一給紗捲裝體用光,則將捲裝體間鬆弛之紗部分向加工部側送出時,該紗部分之一部分受到局部負荷,或因該紗部分與周邊零件接觸而發生紗之損傷或紗之斷裂。為了避免此種故障,作業人員於藉由接續器將紗連接後,使捲裝體間之紗部分卡止於設置在給紗架之特定位置之卡止部,而以該卡止狀態沿著拉拽該紗部分之方向轉動一個或兩個給紗捲裝體,藉此消除鬆弛。
對如何將上述一系列動作,即包含接紗處理及導紗處理之一系列動作自動化進行了研究,上述接紗處理係分別自2個給紗捲裝體拉出紗,將該紗引導至接續器並加以安置,藉由接續器將該等紗彼此連接;上述導紗處理係將連接後之紗卡止於上述卡止部。然而,若欲以將紗切實地卡止於卡止部之方式使紗緻密地轉動,則必須藉由保持部牢固地抓持紗,使之無法活動,但該情形時,被抓持之紗部分會受損。另一方面,例如以將紗鉤掛於鉤而加以保持等不會損傷到紗之態樣進行保持之情形時,由於紗存在不規則之鬆弛,因此難以使紗端緻密地移動,從而向卡止部導紗容易失敗。
因此,本發明之一形態之目的在於,提供一種能同時實現紗品質之維持與動作精度之提高,且能實現包含接紗處理及導紗處理之一系列動作之自動化之接紗處理裝置及給紗裝置。
本發明之一形態之接紗處理裝置用以將安裝於給紗架之第一給紗捲裝體之紗端與第二給紗捲裝體之紗端連接,並形成將連接後之紗卡止於給紗架上所設置之至少一個卡止部之狀態,且包含:吸引保持部,其藉由吸引紗而保持紗;移動部,其移動吸引保持部;連接部,其將第一給紗捲裝體之紗端與第二給紗捲裝體之紗端連接;及控制部,其控制吸引保持部、移動部及連接部;控制部控制吸引保持部、移動部及連接部,以執行包含如下動作之接紗處理:第一安置動作,其係藉由吸引保持部保持第一給紗捲裝體之紗端,藉由移動部移動吸引保持部以將第一給紗捲裝體之紗端安置於連接部;第二安置動作,其係藉由吸引保持部保持第二給紗捲裝體之紗端,藉由移動部移動吸引保持部以將第二給紗捲裝體之紗端安置於連接部;及連接動作,其係於第一安置動作及第二安置動作之後,藉由連接部將第一給紗捲裝體之紗端與第二給紗捲裝體之紗端連接;並且控制部控制吸引保持部及移動部,以執行包含如下動作中之至少一個動作之導紗處理:第一導紗動作,其係於第一安置動作之前,藉由吸引保持部保持第一給紗捲裝體之紗端,藉由移動部移動吸引保持部以將第一給紗捲裝體之紗卡止於卡止部;及第二導紗動作,其係於第二安置動作之前,藉由吸引保持部保持第二給紗捲裝體之紗端,藉由移動部移動吸引保持部以將第二給紗捲裝體之紗卡止於卡止部。
此處所謂之第一給紗捲裝體之紗端及第二給紗捲裝體之紗端係指以紗之前端為基點而具有特定長度之紗部分,而並非單指該前端。又,給紗架設置於紗加工裝置之給紗部,支持複數個給紗捲裝體。給紗捲裝體上捲取著向紗加工裝置之加工部供給之紗。於該構成之接紗處理裝置中,與作業人員所實施之先前之作業順序不同,進行紗之連接之前會先向卡止部導紗。而且,由於被吸引保持部保持之狀態之第一給紗捲裝體及第二給紗捲裝體各自之紗始終於吸引方向上受到吸引力作用,故而自給紗捲裝體至吸引保持部之紗部分會受到張力作用。移動部能移動緊繃狀態之紗端,因此與移動不規則地鬆弛之紗之紗端之情形相比,能緻密地移動紗,故而能以高精度向卡止部導紗。又,紗之保持係藉由吸引而進行,因此不會發生如加以抓持之情形般之紗之損傷。再者,於吸引保持第一給紗捲裝體之紗端與第二給紗捲裝體之紗端連接而成之紗之情形時,紗之一部分會以彎折狀態被吸引保持部吸引,因此紗會受損,但於該構成中,係吸引保持第一給紗捲裝體及第二給紗捲裝體各自之紗端,故而不會發生如上所述之彎折。因此,即便藉由吸引保持部保持紗,紗亦不會受損。結果,能同時實現紗品質之維持與動作精度之提高,且能實現包含接紗處理及導紗處理之一系列動作之自動化。
於本發明之一形態之接紗處理裝置中,亦可為:卡止部包含第一卡止部與第二卡止部,且第一導紗動作係移動吸引保持部以將第一給紗捲裝體之紗卡止於第一卡止部之動作,第二導紗動作係移動吸引保持部以將第二給紗捲裝體之紗卡止於第二卡止部之動作。
於該構成之接紗處理裝置中,將鉤掛第一給紗捲裝體之紗之第一卡止部、及鉤掛第二給紗捲裝體之紗之第二卡止部設置於給紗架之情形時,亦能獲得與上文所述相同之效果。尤其是使第一卡止部卡止第一給紗捲裝體之紗,並且使第二卡止部卡止第二給紗捲裝體之紗之情形時,能獲得更穩定之卡止狀態。
於本發明之一形態之接紗處理裝置中,亦可為:第一卡止部包含第一內層側用卡止部與第一外層側用卡止部,第二卡止部包含第二內層側用卡止部與第二外層側用卡止部,且自第一給紗捲裝體之外層側解開紗時之第一導紗動作係藉由吸引保持部保持第一給紗捲裝體之內層側之紗端,藉由移動部移動吸引保持部以將第一給紗捲裝體之紗卡止於第一內層側用卡止部之動作,自第一給紗捲裝體之外層側解開紗時之第二導紗動作係藉由吸引保持部保持第二給紗捲裝體之外層側之紗端,藉由移動部移動吸引保持部以將第二給紗捲裝體之紗卡止於第二外層側用卡止部之動作,自第一給紗捲裝體之外層側解開紗時之第一安置動作係藉由吸引保持部保持第一給紗捲裝體之內層側之紗端,藉由移動部移動吸引保持部以將第一給紗捲裝體之內層側之紗端安置於連接部之動作,自第一給紗捲裝體之外層側解開紗時之第二安置動作係藉由吸引保持部保持第二給紗捲裝體之外層側之紗端,藉由移動部移動吸引保持部以將第二給紗捲裝體之外層側之紗端安置於連接部之動作,自第一給紗捲裝體之外層側解開紗時之連接動作係將第一給紗捲裝體之內層側之紗端與第二給紗捲裝體之外層側之紗端連接之動作,自第二給紗捲裝體之外層側解開紗時之第一導紗動作係藉由吸引保持部保持第一給紗捲裝體之外層側之紗端,藉由移動部移動吸引保持部以將第一給紗捲裝體之紗卡止於第一外層側用卡止部之動作,自第二給紗捲裝體之外層側解開紗時之第二導紗動作係藉由吸引保持部保持第二給紗捲裝體之內層側之紗端,藉由移動部移動吸引保持部以將第二給紗捲裝體之紗卡止於第二內層側用卡止部之動作,自第二給紗捲裝體之外層側解開紗時之第一安置動作係藉由吸引保持部保持第一給紗捲裝體之外層側之紗端,藉由移動部移動吸引保持部以將第一給紗捲裝體之外層側之紗端安置於連接部之動作,自第二給紗捲裝體之外層側解開紗時之第二安置動作係藉由吸引保持部保持第二給紗捲裝體之內層側之紗端,藉由移動部移動吸引保持部以將第二給紗捲裝體之內層側之紗端安置於連接部之動作,自第二給紗捲裝體之外層側解開紗時之連接動作係將第一給紗捲裝體之外層側之紗端與第二給紗捲裝體之內層側之紗端連接之動作。
於該構成之接紗處理裝置中,給紗架中與第一給紗捲裝體之內層側之紗、第一給紗捲裝體之外層側之紗、第二給紗捲裝體之內層側之紗及第二給紗捲裝體之外層側之紗分別對應而設置有卡止部之情形時,亦能獲得與上文所述相同之效果。尤其是自第一給紗捲裝體之外層側解開紗時,使第一內層側用卡止部卡止第一給紗捲裝體之紗,並且使第二外層側用卡止部卡止第二給紗捲裝體之紗之情形時;及自第二給紗捲裝體之外層側解開紗時,使第一外層側用卡止部卡止第一給紗捲裝體之紗,並且使第二內層側用卡止部卡止第二給紗捲裝體之紗之情形時,能進一步提高藉由各卡止部而形成之卡止狀態之穩定性。
本發明之一形態之給紗裝置包含:給紗架,其具備供安裝第一給紗捲裝體之第一安裝部、供安裝第二給紗捲裝體之第二安裝部、及卡止紗之卡止部;以及接紗處理裝置,其用以將安裝於第一安裝部之第一給紗捲裝體之紗端與安裝於第二安裝部之第二給紗捲裝體之紗端連接,並形成將連接後之紗卡止於卡止部之狀態;且卡止部包含:至少一個第一卡止部,其用以卡止自第一給紗捲裝體拉出之紗;及至少一個第二卡止部,其用以卡止自第二給紗捲裝體拉出之紗;接紗處理裝置包含:吸引保持部,其藉由吸引紗而保持紗;移動部,其移動吸引保持部;連接部,其將第一給紗捲裝體之紗端與第二給紗捲裝體之紗端連接;及控制部,其控制連接部、吸引保持部及移動部;控制部控制吸引保持部、移動部及連接部,以執行包含如下動作之接紗處理:第一安置動作,其係藉由吸引保持部保持第一給紗捲裝體之紗端,藉由移動部移動吸引保持部以將第一給紗捲裝體之紗端安置於連接部;第二安置動作,其係藉由吸引保持部保持第二給紗捲裝體之紗端,藉由移動部移動吸引保持部以將第二給紗捲裝體之紗端安置於連接部;及連接動作,其係於第一安置動作及第二安置動作之後,藉由連接部將第一給紗捲裝體之紗端與第二給紗捲裝體之紗端連接;並且控制部控制吸引保持部及移動部,以執行包含如下動作中之至少一個動作之導紗處理:第一導紗動作,其係於第一安置動作之前,藉由吸引保持部保持第一給紗捲裝體之紗端,藉由移動部移動吸引保持部以將第一給紗捲裝體之紗卡止於第一卡止部;及第二導紗動作,其係於第二安置動作之前,藉由吸引保持部保持第二給紗捲裝體之紗端,藉由移動部移動吸引保持部以將第二給紗捲裝體之紗卡止於第二卡止部。
於該構成之給紗裝置中,與作業人員所實施之先前之作業順序不同,進行紗之連接之前會先進行導紗。而且,由於被吸引保持部保持之狀態之第一給紗捲裝體及第二給紗捲裝體各自之紗始終於吸引方向上受到吸引力作用,故而自給紗捲裝體至吸引保持部之紗部分會受到張力作用。移動部能移動緊繃狀態之紗端,因此與移動不規則地鬆弛之紗之紗端之情形相比,能緻密地移動紗,故而能以高精度向卡止部導紗。又,紗之保持係藉由吸引而進行,因此不會發生如加以抓持之情形般之紗之損傷。再者,於吸引第一給紗捲裝體之紗端與第二給紗捲裝體之紗端連接而成之紗之情形時,紗之一部分會以彎折狀態被吸引保持部吸引,因此紗會受損,但於該構成中,係吸引第一給紗捲裝體及第二給紗捲裝體各自之紗端,故而不會發生如上所述之彎折。因此,即便藉由吸引保持部保持紗,紗亦不會受損。
進而於該構成之給紗裝置中,給紗架中設置有與第一給紗捲裝體對應而設置之第一卡止部、及與第二給紗捲裝體對應而設置之第二卡止部。藉此,與兼用於第一給紗捲裝體之導紗及第二給紗捲裝體之導紗之卡止部相比,能以更合適之位置及方向設置第一卡止部及第二卡止部。結果,容易進行導紗並且使被導置後之紗不易鬆脫。
進而於該構成之給紗裝置中,能將接紗動作後為了去除鬆弛而使給紗捲裝體旋轉之情形時對卡止部造成之負擔分別分散於第一卡止部及第二卡止部。因此,能更有效地抑制紗分別自第一卡止部及第二卡止部鬆脫。進而,即便紗自第一卡止部及第二卡止部中之一個卡止部鬆脫,由於紗仍卡止於第一卡止部及第二卡止部中之另一個卡止部,故而亦能維持將給紗捲裝體間相連之紗之卡止狀態。
如以上所說明般,於該構成之給紗裝置中,能同時實現紗品質之維持與動作精度之提高,且能實現包含接紗處理及導紗處理之一系列動作之自動化。
於本發明之一形態之給紗裝置中,亦可為:第一卡止部配置於較第一安裝部與第二安裝部之間之中央靠第一安裝部側之位置,第二卡止部配置於較第一安裝部與第二安裝部之間之中央靠第二安裝部側之位置。
於該構成中,自第一給紗捲裝體拉出之紗卡止於配置在第一給紗捲裝體附近之第一卡止部,自第二給紗捲裝體拉出之紗卡止於配置在第二給紗捲裝體附近之第二卡止部。藉此,能以更高精度更穩定地向第一卡止部及第二卡止部導紗。
於本發明之一形態之給紗裝置中,亦可為:第一卡止部包含第一內層側用卡止部與第一外層側用卡止部,第二卡止部包含第二內層側用卡止部與第二外層側用卡止部,且自第一給紗捲裝體之外層側解開紗時之第一導紗動作係藉由吸引保持部保持第一給紗捲裝體之內層側之紗端,藉由移動部移動吸引保持部以將第一給紗捲裝體之紗卡止於第一內層側用卡止部之動作,自第一給紗捲裝體之外層側解開紗時之第二導紗動作係藉由吸引保持部保持第二給紗捲裝體之外層側之紗端,藉由移動部移動吸引保持部以將第二給紗捲裝體之紗卡止於第二外層側用卡止部之動作,自第一給紗捲裝體之外層側解開紗時之第一安置動作係藉由吸引保持部保持第一給紗捲裝體之內層側之紗端,藉由移動部移動吸引保持部以將第一給紗捲裝體之內層側之紗端安置於連接部之動作,自第一給紗捲裝體之外層側解開紗時之第二安置動作係藉由吸引保持部保持第二給紗捲裝體之外層側之紗端,藉由移動部移動吸引保持部以將第二給紗捲裝體之外層側之紗端安置於連接部之動作,自第一給紗捲裝體之外層側解開紗時之連接動作係將第一給紗捲裝體之內層側之紗端與第二給紗捲裝體之外層側之紗端連接之動作,自第二給紗捲裝體之外層側解開紗時之第一導紗動作係藉由吸引保持部保持第一給紗捲裝體之外層側之紗端,藉由移動部移動吸引保持部以將第一給紗捲裝體之紗卡止於第一外層側用卡止部之動作,自第二給紗捲裝體之外層側解開紗時之第二導紗動作係藉由吸引保持部保持第二給紗捲裝體之內層側之紗端,藉由移動部移動吸引保持部以將第二給紗捲裝體之紗卡止於第二內層側用卡止部之動作,自第二給紗捲裝體之外層側解開紗時之第一安置動作係藉由吸引保持部保持第一給紗捲裝體之外層側之紗端,藉由移動部移動吸引保持部以將第一給紗捲裝體之外層側之紗端安置於連接部之動作,自第二給紗捲裝體之外層側解開紗時之第二安置動作係藉由吸引保持部保持第二給紗捲裝體之內層側之紗端,藉由移動部移動吸引保持部以將第二給紗捲裝體之內層側之紗端安置於連接部之動作,自第二給紗捲裝體之外層側解開紗時之連接動作係將第一給紗捲裝體之外層側之紗端與第二給紗捲裝體之內層側之紗端連接之動作。
該構成之給紗裝置之給紗架中,與第一給紗捲裝體之內層側之紗、第一給紗捲裝體之外層側之紗、第二給紗捲裝體之內層側之紗及第二給紗捲裝體之外層側之紗分別對應而設置有卡止部。藉此,能以更合適之位置及方向設置各卡止部。結果,能進一步提高各卡止部之導紗之精度與穩定性。
根據本發明之一形態,能同時實現紗品質之維持與動作精度之提高,且能實現包含接紗處理及導紗處理之一系列動作之自動化。
以下,參照隨附圖式,詳細地對本發明之較佳之實施方式進行說明。再者,於圖式之說明中,對相同或等同之要素標註相同符號,並省略重複說明。
一實施方式之給紗裝置100如圖1所示,包含紗筒架(creel stand,給紗架)20與接紗處理裝置9A。紗筒架20設置於假撚加工機1。一實施方式之接紗處理裝置9A搭載於捲裝體更換裝置9。接紗處理裝置9A係包含後文將予以詳述之接紗裝置60與控制部94而構成(參照圖1及圖11)。於以下之說明中,圖中所示之「Z方向」為鉛直方向(上下方向),「X方向」為水平方向,「Y方向」為與「X方向」正交之水平方向,亦為與X方向及Z方向兩個方向均正交之方向。
圖1所示之假撚加工機1對自複數個給紗捲裝體P1供給之紗(合纖紗)Y實施加工,而製造捲取捲裝體P2。紗Y係由例如聚酯、聚醯胺等熱塑性合成纖維形成之合纖紗。給紗捲裝體P1係於給紗梭芯B1上捲取半延伸紗(POY:Partially Oriented Yarn)而形成。捲取捲裝體P2係於捲取梭芯B2上捲取延伸加工紗(DTY:Draw Textured Yarn)而形成。即,假撚加工機1對身為半延伸紗之紗Y實施加工而製出延伸加工紗。
如圖2所示,於給紗捲裝體P1安裝有配接器(adapter)8。配接器8保持紗Y。配接器8包含安裝部81、第一保持部82及第二保持部83。安裝部81以可與給紗捲裝體P1之給紗梭芯B1同步旋轉之方式安裝於該給紗梭芯B1。安裝部81形成為圓筒狀。安裝部81安裝於自給紗捲裝體P1之側面突出之給紗梭芯B1之端部。
第一保持部82保持給紗捲裝體P1之外層側(紗頭側)之紗Y之紗端(以下,將外層側之紗Y之紗端亦稱作第一紗端Y1)。第一保持部82設置於安裝部81。第一保持部82包含第一臂821、第一抓持器具822及第一導紗器823。第一臂821之基端側固定於安裝部81之側面,該第一臂821沿著安裝部81之徑向而延伸。第一抓持器具822抓持第一紗端Y1。第一抓持器具822設置於第一臂821之前端側。第一導紗器823設置於第一臂821。
第二保持部83保持給紗捲裝體P1之內層側(紗尾側)之紗Y之紗端(以下,將內層側之紗Y之紗端亦稱作第二紗端Y2)。第二保持部83設置於安裝部81。第二保持部83包含第二臂831、第二抓持器具832及第二導紗器833。第二臂831之基端側固定於安裝部81之側面,該第二臂831沿著安裝部81之徑向而延伸。第二臂831係以與第一臂821位於同一直線上之方式配置。第二抓持器具832抓持第二紗端Y2。第二抓持器具832設置於第二臂831之前端側。第二導紗器833設置於第二臂831。再者,此處所提及之第一紗端Y1及第二紗端Y2係指以紗Y之前端為基點而具有特定長度之紗部分,而並非單指紗Y之前端。
於配接器8中,經由第一保持部82之第一導紗器823,利用第一抓持器具822抓持給紗捲裝體P1之第一紗端Y1,並且經由第一保持部82之第一導紗器823及第二保持部83之第二導紗器833,利用第二抓持器具832抓持自給紗捲裝體P1之內層側拉出之第二紗端Y2。配接器8例如由作業人員安裝於給紗捲裝體P1。亦可於給紗梭芯B1之與供安裝配接器8之端部為相反側之端部,安裝梭芯蓋(圖示省略)。
如圖1所示,假撚加工機1包含給紗部2、加工部3、捲取部4、主機台5、捲取台6及支持框架7。下述之給紗部2、加工部3及捲取部4所具有之各構成於與供配置自給紗部2通過加工部3到達捲取部4之紗道之紗Y之移行面(圖1之紙面)正交的Y方向(機台長度方向)上,排列有複數個。
給紗部2向加工部3供給紗Y。給紗部2包含保持複數個給紗捲裝體P1之紗筒架20。如圖1及圖3所示,紗筒架20包含筒架基台部21、第一支柱22、第二支柱23、間隔板24、掛筒樁(第一安裝部、第二安裝部)25及夾扣(卡止部)29。筒架基台部21設置於地板等處,支持第一支柱22及第二支柱23。第一支柱22及第二支柱23立設於筒架基台部21。
第一支柱22沿著Z方向(鉛直方向)延伸。第一支柱22於Y方向上以相等間隔排列。第一支柱22配置於紗筒架20之X方向之一側F1。X方向之一側F1係供配置後文將予以詳述之加工部3之側,為向實施假撚加工之加工部3送出紗Y之側。
第二支柱23沿著Z方向延伸。第二支柱23於Y方向上每兩根為一組而配置,於Y方向上排列有複數組第二支柱23、23。第二支柱23配置於紗筒架20之X方向之另一側F2。X方向之另一側F2係供後文將予以詳述之捲裝體更換裝置9移行之側,為供實施接紗作業之作業人員進行作業之側。由複數個第一支柱22構成之第一支柱22群與由複數個第二支柱23構成之第二支柱23群於X方向上對向而排列。
間隔板24係以橫跨於第一支柱22與第二支柱23之方式設置。間隔板24為板狀構件,於Z方向上隔開特定間隔而配置。間隔板24係用以防止給紗捲裝體P1自掛筒樁25掉落。
掛筒樁25支持給紗捲裝體P1。掛筒樁25設置於第二支柱23。掛筒樁25於第二支柱23之Z方向上,隔開特定間隔而配置有複數個(例如,4個)。掛筒樁25於Z方向上配置於兩張間隔板24之間。又,掛筒樁25對應於每兩根為一組而配置之第二支柱23、23,每兩個為一組地配置,於Y方向上排列有複數組(複數對)掛筒樁25、25。
藉由該構成之掛筒樁25,能將支持於一對掛筒樁中之一個掛筒樁(第一掛筒樁)25之給紗捲裝體P1之紗Y與支持於一對掛筒樁中之另一個掛筒樁(第二掛筒樁)25之給紗捲裝體P1之紗Y連接。具體而言,將支持於一對掛筒樁中之一個掛筒樁25之給紗捲裝體P1之第一紗端Y1與支持於一對掛筒樁中之另一個掛筒樁25之給紗捲裝體P1之第二紗端Y2連接,或將支持於一對掛筒樁中之一個掛筒樁25之給紗捲裝體P1之第二紗端Y2與支持於一對掛筒樁中之另一個掛筒樁25之給紗捲裝體P1之第一紗端Y1連接。藉此,自分別支持於一對掛筒樁25、25之兩個給紗捲裝體P1、P1供給一根紗Y。即,能連續地向加工部3供給紗Y。
夾扣29於Y方向上配置於上述一對掛筒樁25、25之間。本實施方式中,配置於上述一對掛筒樁25、25之中央部。如圖4所示,夾扣29包含:一對載板291、292;使一對載板291、292向間隔板24側施力之彈性構件293;及軸部294。一對載板291、292係以可沿著軸部294之延伸方向於特定範圍內移動之方式設置,被彈性構件293向間隔板24側施力。形成為若將紗Y配置於一對載板291、292之間則紗Y會被一對載板291、292夾持從而卡止之構成。再者,彈性構件293之彈力係以一旦作業人員拉拽紗Y,由一對載板291、292所形成之卡止便會鬆脫之方式,而被適當選擇或調整。
如圖5所示,掛筒樁25包含給紗捲裝體支持部251、掛筒樁本體部252、第一旋動機構253、本體支持部254及第二旋動機構255。
給紗捲裝體支持部251支持給紗捲裝體P1。給紗捲裝體支持部251包含捲裝體支持構件251A、251B。捲裝體支持構件251A、251B為棒狀構件。捲裝體支持構件251A、251B可旋轉地支持於掛筒樁本體部252。捲裝體支持構件251A、251B係以沿著一個方向延伸並且相互平行之方式,隔開特定間隔而配置。掛筒樁25藉由捲裝體支持構件251A、251B於兩點支持給紗捲裝體P1。
於捲裝體支持構件251A之延伸方向之一端部,設置有被覆部251D。於捲裝體支持構件251B之延伸方向之一端部,設置有被覆部251E。被覆部251D、251E例如由摩擦係數較大之橡膠(樹脂)等形成。被覆部251D、251E與捲取捲裝體P2之給紗梭芯B1之內周面接觸(抵接)。捲裝體支持構件251A之一端與捲裝體支持構件251B之一端藉由連結構件251F而連結。
掛筒樁本體部252以捲裝體支持構件251A及捲裝體支持構件251B可繞其旋轉軸旋轉之方式,支持著該等捲裝體支持構件251A及捲裝體支持構件251B。掛筒樁本體部252設置有限制構件252A。限制構件252A例如形成為圓盤狀。限制構件252A配置於掛筒樁本體部252之一側面。限制構件252A被捲裝體支持構件251A及捲裝體支持構件251B插通而安裝著該等捲裝體支持構件251A及捲裝體支持構件251B。限制構件252A與給紗捲裝體P1之端面對向,限制給紗捲裝體P1於捲裝體支持構件251A及捲裝體支持構件251B之延伸方向上之移動。於掛筒樁本體部252形成有插通孔252B。插通孔252B被紗筒架20之第二支柱23插通(參照圖3)。
第一旋動機構253包含從動輪253A、驅動輪253B、動力傳送帶253C及第一轉輪253D。從動輪253A設置於捲裝體支持構件251A之另一端。驅動輪253B設置於捲裝體支持構件251B之另一端。動力傳送帶253C架設於從動輪253A及驅動輪253B。第一轉輪253D設置於驅動輪253B(捲裝體支持構件251B)。本實施方式中,第一轉輪253D係構成日內瓦機構之日內瓦輪。第一轉輪253D藉由下述接紗裝置60之第一接紗驅動器621或第二接紗驅動器631之旋轉驅動而旋轉。
本體支持部254形成為筒狀。本體支持部254之一端連接於掛筒樁本體部252,本體支持部254與掛筒樁本體部252形成一體。本體支持部254之中空部與掛筒樁本體部252之插通孔252B連通。本體支持部254中內插著紗筒架20之第二支柱23(參照圖3)。
第二旋動機構255係構成日內瓦機構之日內瓦輪。第二旋動機構255連接於本體支持部254之另一端,第二旋動機構255與本體支持部254形成一體。第二旋動機構255藉由下述旋動裝置932之旋動驅動器932A之驅動而旋轉。掛筒樁本體部252隨著第二旋動機構255之旋轉而旋轉。藉此,捲裝體支持構件251A、251B旋動。
加工部3對自給紗部2供給之紗Y實施假撚加工。如圖1所示,加工部3包含止撚導引器31、第一加熱裝置32、冷卻裝置33、假撚裝置34、第二加熱裝置35及喂紗羅拉36(喂紗羅拉361~363)。止撚導引器31、第一加熱裝置32、冷卻裝置33、假撚裝置34、第二加熱裝置35及喂紗羅拉36(喂紗羅拉361~363)每一者皆相對於自給紗部2供給之每一條紗Y而個別地設置,且於Y方向上排成一行。
止撚導引器31係用以防止藉由下述假撚裝置34而對紗Y賦予之絞撚向較止撚導引器31靠紗移行方向上游側之處傳遞。第一加熱裝置32加熱自給紗部2經由喂紗羅拉361而送來之紗Y。冷卻裝置33冷卻被第一加熱裝置32加熱後之紗Y。假撚裝置34絞撚紗Y。第二加熱裝置35加熱自假撚裝置34經由喂紗羅拉362而送來之紗Y。
紗筒架20與止撚導引器31之間設置有喂紗羅拉361,假撚裝置34與第二加熱裝置35之間設置有喂紗羅拉362,第二加熱裝置35與捲取裝置41之間設置有喂紗羅拉363。各喂紗羅拉36(喂紗羅拉361~363)係包含驅動羅拉及從動羅拉而構成。各喂紗羅拉36各自亦於Y方向上排成一行。
喂紗羅拉362對紗Y之運送速度大於喂紗羅拉361對紗Y之運送速度,紗Y於喂紗羅拉361與喂紗羅拉362之間緊繃。喂紗羅拉363對紗Y之運送速度小於喂紗羅拉362對紗Y之運送速度,紗Y於喂紗羅拉362與喂紗羅拉363之間鬆弛。
如以上所述而構成之加工部3中,於喂紗羅拉361與喂紗羅拉362之間緊繃之紗Y會被假撚裝置34絞撚。雖然由假撚裝置34所形成之絞撚會傳遞至止撚導引器31,但不會向較止撚導引器31靠紗移行方向上游側之處傳遞。緊繃著被賦予絞撚之紗Y於藉由第一加熱裝置32加熱而熱固定之後,會藉由冷卻裝置33得到冷卻。雖然於較假撚裝置34靠下游之處會解除對紗Y之絞撚,但藉由上述熱固定,各絲得以維持經過假撚而成之狀態。
紗Y會於喂紗羅拉362與喂紗羅拉363之間鬆弛著被第二加熱裝置35熱固定。最後,自喂紗羅拉363送出之紗Y被捲取部4之捲取裝置41捲取,而形成捲取捲裝體P2。
捲取部4包含捲取裝置41、捲裝體堆疊器42及起紗裝置(圖示省略)等。捲取裝置41捲取已被加工部3施以假撚加工之紗Y,而形成捲取捲裝體P2。捲裝體堆疊器42儲存藉由捲取裝置41所形成之捲取捲裝體P2。起紗裝置拆下由捲取裝置41所形成之捲取捲裝體P2,將該捲取捲裝體P2移送至捲裝體堆疊器42,並且對捲取裝置41進行空的捲取梭芯B2之安裝等操作。
捲裝體更換裝置9自掛筒樁25回收給紗梭芯B1,並且向掛筒樁25安裝給紗捲裝體P1。如圖6所示,捲裝體更換裝置9沿著軌道98移行。軌道98鋪設於地板,沿著Y方向延伸。即,捲裝體更換裝置9係以可沿著Y方向移行之方式設置。捲裝體更換裝置9包含移行單元90、升降單元91、保持單元92、更換單元93、接紗裝置60、以及控制各單元90、91、92、93及接紗裝置60之動作之控制部94(參照圖11)。
移行單元90設置有於軌道98上移行之車輪及驅動機構等。移行單元90支持升降單元91、保持單元92及更換單元93。升降單元91供作業人員搭乘而升降。升降單元91於進行維護等時使用。升降單元91包含供作業人員搭乘之作業台911、將作業台911以可於Z方向上移動之方式支持之導引部912、及驅動作業台之驅動機構(圖示省略)。
保持單元92保持複數個(例如,4個)給紗捲裝體P1。保持單元92自捲裝體補給裝置(圖示省略)接受給紗捲裝體P1之供給,暫時保管給紗捲裝體P1,並且將給紗捲裝體P1向更換單元93供給。保持單元92係以可於約90°之範圍內旋動之方式設置。更詳細而言,保持單元92可旋動地設置於自捲裝體補給裝置接受給紗捲裝體P1之供給之補給位置與將給紗捲裝體P1向更換單元93供給之供給位置(圖6所示之位置)之間。
更換單元93於掛筒樁25中進行給紗梭芯B1與給紗捲裝體P1之交換。具體而言,更換單元93自掛筒樁25回收給紗梭芯B1(參照圖1),並且向掛筒樁25安裝給紗捲裝體P1。更換單元93鄰接於保持單元92而設置。如圖7所示,更換單元93包含基台931、旋動裝置932、回收裝置933、供給裝置934及旋轉台936。再者,於圖6中,省略了旋動裝置932、回收裝置933、供給裝置934、旋轉台936及後文將予以詳述之接紗裝置60之記載。
基台931支持旋動裝置932與旋轉台936,該旋轉台936支持回收裝置933、供給裝置934及接紗裝置60。基台931係以沿著Z方向自由升降之方式設置。旋動裝置932固定於基台931。旋動裝置932使紗筒架20之掛筒樁25旋動。旋動裝置932包含旋動驅動器932A與旋動臂932B。
旋動驅動器932A使掛筒樁25之第二旋動機構255(參照圖5)旋轉。旋動驅動器932A係構成日內瓦機構之日內瓦驅動器。旋動驅動器932A藉由馬達(圖示省略)之旋轉驅動而旋轉。旋動臂932B支持旋動驅動器932A。旋動臂932B係以可於水平方向上擺動之方式設置。旋動臂932B例如由馬達或汽缸(圖示省略)加以驅動。旋動裝置932係與紗筒架20中每兩個為一組而設置之一掛筒樁25及另一掛筒樁25分別對應地設置。
旋動裝置932於向掛筒樁25安裝給紗捲裝體P1時,使掛筒樁25旋動而變更掛筒樁25之方向。更詳細而言,旋動裝置932使旋動臂932B擺動,從而使旋動驅動器932A卡合於掛筒樁25之第二旋動機構255。旋動裝置932於旋動驅動器932A與第二旋動機構255卡合後,使旋動驅動器932A向一個方向旋轉。於掛筒樁25中,若第二旋動機構255旋轉,則本體支持部254旋轉。藉此,掛筒樁25旋動,從而給紗捲裝體支持部251之前端部朝向更換單元93側。
回收裝置933設置於可旋轉地支持於基台931之旋轉台936。回收裝置933自掛筒樁25回收給紗梭芯B1。回收裝置933包含支持給紗梭芯B1之給紗梭芯支持部933A。回收裝置933藉由使給紗梭芯支持部933A相對於掛筒樁25以未支持給紗梭芯B1之狀態進出,而支持給紗梭芯B1,藉由使給紗梭芯支持部933A相對於掛筒樁25以支持有給紗梭芯B1之狀態後退,而自掛筒樁25回收給紗梭芯B1。
供給裝置934設置於可旋轉地支持於基台931之旋轉台936。供給裝置934將給紗捲裝體P1向掛筒樁25供給。供給裝置934包含支持給紗捲裝體P1之給紗捲裝體供給部934A。供給裝置934藉由使給紗捲裝體供給部934A相對於掛筒樁25以支持有給紗捲裝體P1之狀態進出,而將給紗捲裝體P1安裝於掛筒樁25,藉由使給紗捲裝體供給部934A相對於掛筒樁25以未支持給紗捲裝體P1之狀態後退,而將給紗捲裝體P1供給至掛筒樁25。
捲裝體更換裝置9除了如上所述自掛筒樁25回收給紗梭芯B1及向掛筒樁25安裝給紗捲裝體P1以外,亦會將安裝於紗筒架20之一對掛筒樁25、25之一對給紗捲裝體P1、P1之紗端彼此連接(接紗處理),並且會形成將連接後之紗卡止於紗筒架20上所設置之至少一個夾扣29之狀態(導紗處理)。上述接紗處理及導紗處理由接紗處理裝置9A執行。接紗處理裝置9A係包含接紗裝置60與控制部94而構成。
接紗裝置60設置於可旋轉地支持於基台931之旋轉台936。接紗裝置60進行支持於一掛筒樁25之給紗捲裝體P1之第一紗端Y1與支持於另一掛筒樁25之給紗捲裝體P1之第二紗端Y2之相接,或進行支持於一掛筒樁25之給紗捲裝體P1之第二紗端Y2與支持於另一掛筒樁25之給紗捲裝體P1之第一紗端Y1之相接。以下,將支持於一掛筒樁25之給紗捲裝體P1亦稱作第一給紗捲裝體P11,將支持於另一掛筒樁25之給紗捲裝體P1亦稱作第二給紗捲裝體P12。如圖8、圖9及圖10所示,接紗裝置60包含導紗機構61、第一旋轉機構62、第二旋轉機構63及接紗機構64。
導紗機構61捕捉給紗捲裝體P1之紗Y,並將紗Y引導至接紗機構64。導紗機構61捕捉第一給紗捲裝體P11之第一紗端Y1及第二給紗捲裝體P12之第二紗端Y2,並將其等引導至接紗機構64,或捕捉第一給紗捲裝體P11之第二紗端Y2及第二給紗捲裝體P12之第一紗端Y1,並將其等引導至接紗機構64。導紗機構61包含吸槍611、臂部(移動部)612及鉤部615。
吸槍611吸引紗Y而加以捕捉。吸槍611包含吸管613及吸嘴(吸引保持部)614。吸嘴614設置於吸管613之前端部。吸嘴614吸引紗Y。於吸管613連接有負壓源(圖示省略)。藉此,使吸嘴614產生吸流。吸管613之基端側連接於臂部612。鉤部615設置於吸管613之前端部,且位於與吸嘴614背向之位置。鉤部615卡止藉由接紗裝置60而交絡(相接)之紗Y,並使之移動。臂部612使吸槍611移動。臂部612係包含連桿機構與複數個馬達而構成。臂部612支持於托架616。
第一旋轉機構62操作一掛筒樁25,使第一給紗捲裝體P11旋轉。第一旋轉機構62於欲藉由導紗機構61將紗Y向接紗機構64引導時,使第一給紗捲裝體P11旋轉,而自第一給紗捲裝體P11送出紗Y。第二旋轉機構63操作另一掛筒樁25,使第二給紗捲裝體P12旋轉。第二旋轉機構63於欲藉由導紗機構61將紗Y向接紗機構64引導時,使第二給紗捲裝體P12旋轉,而自第二給紗捲裝體P12送出紗Y。
第一旋轉機構62包含第一接紗驅動器621、第一馬達622及第一臂部623。第一接紗驅動器621旋轉自由地軸支於第一臂部623。於第一接紗驅動器621設置有第一從動輪624。第一馬達622固定於第一臂部623。於第一馬達622之輸出軸連接有第一驅動輪625。第一馬達622驅動第一驅動輪625,使之繞軸旋轉。於第一從動輪624及第一驅動輪625架設有第一動力傳送帶626。藉此,第一接紗驅動器621藉由第一馬達622之旋轉驅動而旋轉。
第二旋轉機構63包含第二接紗驅動器631、第二馬達632及第二臂部633。第二接紗驅動器631旋轉自由地軸支於第二臂部633。於第二接紗驅動器631設置有第二從動輪634。第二馬達632固定於第二臂部633。於第二馬達632之輸出軸連接有第二驅動輪635。第二馬達632驅動第二驅動輪635,使之繞軸旋轉。於第二從動輪634及第二驅動輪635架設有第二動力傳送帶636。藉此,第二接紗驅動器631藉由第二馬達632之旋轉驅動而旋轉。
接紗機構64進行接紗。接紗機構(連接部)64包含接續器(splicer)66、第一導引機構67及第二導引機構68。
接續器66包含:接紗部661;一對夾持部662、663;設置於夾持部662之切割器664;及設置於夾持部663之切割器665。接紗部661使第一給紗捲裝體P11之第一紗端Y1與第二給紗捲裝體P12之第二紗端Y2交絡(連接),或使第一給紗捲裝體P11之第二紗端Y2與第二給紗捲裝體P12之第一紗端Y1交絡(連接)。一對夾持部662、663設置於中間夾著接紗部661之位置。一對夾持部662、663夾持插通了接紗部661之腔室之紗Y(第一紗端Y1及第二紗端Y2:參照圖14A)。切割器664、665自藉由接紗部661而相接之紗Y之相接部分,將例如包含吸嘴614所吸引保持之部分在內之多餘部分等切斷。
第一導引機構67卡止紗Y而加以導引。第一導引機構67係以可擺動之方式設置。於第一導引機構67設置有用以檢測紗Y之張力之電位計(圖示省略)。接紗裝置60基於電位計之檢測結果,控制第一旋轉機構62之第一馬達622之動作。即,接紗裝置60基於電位計之檢測結果,調整第一給紗捲裝體P11之旋轉量(送出量),從而以特定張力自第一給紗捲裝體P11拉出紗Y。
第二導引機構68卡止紗Y而加以導引。第二導引機構68係以可擺動之方式設置。於第二導引機構68設置有用以檢測紗Y之張力之電位計(圖示省略)。接紗裝置60基於電位計之檢測結果,控制第二旋轉機構63之第二馬達632之動作。即,接紗裝置60基於電位計之檢測結果,調整第二給紗捲裝體P12之旋轉量(送出量),從而以特定張力自第二給紗捲裝體P12拉出紗Y。
如圖7所示,旋轉台936可旋轉地支持於基台931。旋轉台936於欲回收給紗梭芯B1時,以使給紗梭芯支持部933A位於其所對應之掛筒樁25之正面之方式旋轉。又,旋轉台936於欲供給給紗捲裝體P1時,以使給紗捲裝體供給部934A位於其所對應之掛筒樁25之正面之方式旋轉。又,旋轉台936於欲藉由接紗裝置60進行紗Y之接紗處理時,以位於其所對應之掛筒樁25之正面之方式旋轉。
如圖11所示,控制部94係包含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處理單元)、ROM(Read Only Memory,惟讀記憶體)、RAM(Random Access Memory,隨機存取記憶體)、I/O(Put In/Put Out,輸入輸出)埠及通信埠等之電子控制單元。ROM中記錄有用以控制移行單元90、升降單元91、保持單元92及更換單元93各部之程式。又,控制部94之各功能係藉由使特定之電腦軟體讀入至CPU及主記憶部等硬體中,而於CPU之控制下加以執行。
控制部94控制吸嘴614、臂部612及接續器66,以執行包含第一安置動作、第二安置動作及接紗動作(連接動作)之接紗處理。進而,控制部94控制吸嘴614及臂部612,以執行包含第一導紗動作及第二導紗動作中之一個動作之導紗處理。
本實施方式中,對自第二給紗捲裝體P12之外層側解開紗Y時(自第二給紗捲裝體P12之外層側向加工部3供給紗Y時)(以下,亦稱作第一場景)之第一安置動作、第二安置動作、接紗動作、第一導紗動作及第二導紗動作進行說明。
第一場景中之第一安置動作係藉由吸嘴614保持第一給紗捲裝體P11之第一紗端Y1,藉由臂部612移動吸嘴614以將第一給紗捲裝體P11之第一紗端Y1安置於接續器66之動作。第二安置動作係藉由吸嘴614保持第二給紗捲裝體P12之第二紗端Y2,藉由臂部612移動吸嘴614以將第二給紗捲裝體P12之第二紗端Y2安置於接續器66之動作。接紗動作係於第一安置動作及第二安置動作之後,藉由接續器66將第一給紗捲裝體P11之第一紗端Y1與第二給紗捲裝體P12之第二紗端Y2連接之動作。
第一場景中之第一導紗動作係於第一安置動作之前,藉由吸嘴614保持第一給紗捲裝體P11之第一紗端Y1,藉由臂部612移動吸嘴614以將第一給紗捲裝體P11之紗Y卡止於夾扣29之動作。第一場景中之第二導紗動作係於第二安置動作之前,藉由吸嘴614保持第二給紗捲裝體P12之第二紗端Y2,藉由臂部612移動吸嘴614以將第二給紗捲裝體P12之紗Y卡止於夾扣29之動作。於第一場景中,僅進行第一導紗動作及第二導紗動作中之任一個動作。
其次,本實施方式中,對自第一給紗捲裝體P11之外層側解開紗Y時(自第一給紗捲裝體P11之外層側向加工部3供給紗Y時)(以下,亦稱作第二場景)之第一安置動作、第二安置動作、接紗動作、第一導紗動作及第二導紗動作進行說明。
第二場景中之第一安置動作係藉由吸嘴614保持第一給紗捲裝體P11之第二紗端Y2,藉由臂部612移動吸嘴614以將第一給紗捲裝體P11之第二紗端Y2安置於接續器66之動作。第二安置動作係藉由吸嘴614保持第二給紗捲裝體P12之第一紗端Y1,藉由臂部612移動吸嘴614以將第二給紗捲裝體P12之第一紗端Y1安置於接續器66之動作。接紗動作係於第一安置動作及第二安置動作之後,藉由接續器66將第一給紗捲裝體P11之第二紗端Y2與第二給紗捲裝體P12之第一紗端Y1連接之動作。
第二場景中之第一導紗動作係於第一安置動作之前,藉由吸嘴614保持第一給紗捲裝體P11之第二紗端Y2,藉由臂部612移動吸嘴614以將第一給紗捲裝體P11之紗Y卡止於夾扣29之動作。第二場景中之第二導紗動作係於第二安置動作之前,藉由吸嘴614保持第二給紗捲裝體P12之第一紗端Y1,藉由臂部612移動吸嘴614以將第二給紗捲裝體P12之紗Y卡止於夾扣29之動作。於第二場景中,亦僅進行第一導紗動作及第二導紗動作中之任一個動作。
以下,使用圖10~圖15,詳細地對接紗處理裝置9A中之包含接紗處理及導紗處理之一系列動作進行說明。此處,選取如下情形作為一例進行說明:自第二給紗捲裝體P12之外層側解開紗Y時(上述第一場景時),藉由接紗裝置60,進行支持於一掛筒樁25之第一給紗捲裝體P11之第一紗端Y1與支持於另一掛筒樁25之第二給紗捲裝體P12之第二紗端Y2之相接。
接紗處理裝置9A開始接紗動作後,如圖10所示,藉由第一旋轉機構62操作一掛筒樁25,並且藉由第二旋轉機構63操作另一掛筒樁25,使配接器8旋轉至藉由吸嘴614能捕捉到第一給紗捲裝體P11之第一紗端Y1及第二給紗捲裝體P12之第二紗端Y2之位置(圖12之步驟S1)。
具體而言,控制部94驅動第一馬達622,使卡合於一掛筒樁25之第一轉輪253D之第一接紗驅動器621旋轉。若第一接紗驅動器621旋轉,則第一給紗捲裝體P11旋轉,隨之配接器8旋轉。控制部94驅動第二馬達632,使卡合於另一掛筒樁25之第一轉輪253D之第二接紗驅動器631旋轉。若第二接紗驅動器631旋轉,則第二給紗捲裝體P12旋轉,隨之配接器8旋轉。控制部94基於檢測配接器8上所設置之檢測體(圖示省略)之感測器(圖示省略)之檢測結果,控制第一馬達622及第二馬達632,使配接器8旋轉至特定位置。
控制部94啟動吸槍611(圖12之步驟S2)。藉此,吸槍611能以吸嘴614吸引保持紗Y。控制部94控制臂部612,使吸嘴614捕捉(保持)第一給紗捲裝體P11之第一紗端Y1(圖12之步驟S3)。其次,控制部94控制臂部612,如圖13A所示,使吸嘴614移動至夾扣29,將第一給紗捲裝體P11之紗Y鉤掛(卡止)於夾扣29(圖12之步驟S4:第一導紗動作)。更詳細而言,將第一給紗捲裝體P11之紗Y夾持於夾扣29之一對載板291、292,藉此加以卡止。
其次,控制部94於將第一給紗捲裝體P11之紗Y鉤掛於夾扣29之狀態下,控制臂部612,如圖13B所示,使保持有第一給紗捲裝體P11之第一紗端Y1之吸嘴614移動至第一導引機構67,將第一給紗捲裝體P11之紗Y鉤掛於第一導引機構67。控制部94基於第一導引機構67上所設置之電位計之檢測結果,調整第一給紗捲裝體P11之旋轉量(送出量),從而以特定張力自第一給紗捲裝體P11拉出紗Y。進而,控制部94於將第一給紗捲裝體P11之紗Y鉤掛於第一導引機構67之狀態下,控制臂部612,使吸嘴614移動至接紗機構64,藉此將第一給紗捲裝體P11之第一紗端Y1安置於(引導至)接紗機構64(圖12之步驟S5:第一安置動作)。
其次,控制部94使吸嘴614捕捉(保持)第二給紗捲裝體P12之第二紗端Y2(圖12之步驟S6)。其次,控制部94控制臂部612,如圖14A所示,使保持有第二給紗捲裝體P12之第二紗端Y2之吸嘴614移動至接紗機構64,將第二給紗捲裝體P12之第二紗端Y2安置於(引導至)接紗機構64(圖12之步驟S7:第二安置動作)。
其次,控制部94控制接紗裝置60之接續器66,如圖14B所示,將第一給紗捲裝體P11之第一紗端Y1與第二給紗捲裝體P12之第二紗端Y2相接(連接)。又,控制部94控制接紗裝置60之切割器664、665,自第一給紗捲裝體P11之第一紗端Y1與第二給紗捲裝體P12之第二紗端Y2之相接部分,將例如包含吸嘴614所吸引保持之部分在內之多餘部分切斷去除(圖12之步驟S8:接紗動作(連接動作))。
其次,控制部94停止吸槍611(圖12之步驟S9)。其次,控制部94控制臂部612,將相接之紗鉤掛(保持)於鉤部615後,使鉤部615移動至接紗機構64之外。藉此,如圖15A所示,相接之紗Y脫離接紗機構64、第一導引機構67及第二導引機構68之卡止,而移出至接紗裝置60之外(圖12之步驟S10)。
其次,控制部94控制第一馬達622及第二馬達632,旋轉驅動第一接紗驅動器621及第二接紗驅動器631,如圖15B所示,使第一給紗捲裝體P11及第二給紗捲裝體P12旋轉。藉此,能使鉤掛於夾扣29之狀態之相接之紗Y鬆弛(圖12之步驟S11)。
於上述實施方式之接紗處理裝置9A中,與作業人員所實施之先前之作業順序不同,進行紗Y之接紗處理之前會先向夾扣29導紗。而且,由於被吸嘴614保持之狀態之第一給紗捲裝體P11及第二給紗捲裝體P12各自之紗Y、Y始終於吸引方向上受到吸引力作用,故而自第一給紗捲裝體P11及第二給紗捲裝體P12分別至吸嘴614之紗Y部分會受到張力作用。臂部612能移動緊繃狀態之第一紗端Y1(或第二紗端Y2),因此與移動不規則地鬆弛之紗Y之第一紗端Y1(或第二紗端Y2)之情形相比,能緻密地移動紗Y,故而能以高精度向夾扣29導紗。
又,紗Y之保持係藉由以吸嘴614實施吸引而進行,因此不會發生抓持紗Y之情形時所造成之紗之損傷。再者,於吸引第一給紗捲裝體P11之第一紗端Y1與第二給紗捲裝體P12之第二紗端Y2連接而成之紗Y、或第二給紗捲裝體P12之第一紗端Y1與第一給紗捲裝體P11之第二紗端Y2連接而成之紗Y之情形時,紗Y之一部分會以彎折狀態被吸嘴614吸引,因此紗Y會受損,但於上述實施方式之構成中,紗Y之保持係藉由吸引第一給紗捲裝體P11之第一紗端Y1或第二紗端Y2、及第二給紗捲裝體P12之第二紗端Y2或第一紗端Y1而進行,故而不會發生如上所述之彎折。因此,即便藉由吸嘴614保持第一給紗捲裝體P11及第二給紗捲裝體P12之紗Y,紗Y亦不會受損。結果,能同時實現紗品質之維持與動作精度之提高,且能實現包含接紗處理及導紗處理之一系列動作之自動化。
以上,對本發明之一形態之實施方式進行了說明,但本發明之一形態未必限定於上述實施方式,而可於不脫離其主旨之範圍內進行各種變更。
(變化例1) 於上述實施方式中,如圖3所示,紗筒架20在Y方向上,於上述一對掛筒樁25、25之間僅配置有一個夾扣29,上文以此為例進行了說明,但並不限定於此。例如,如圖16所示,紗筒架20亦可在Y方向上,於一對掛筒樁25、25之間配置有兩個夾扣29A、29B。
即,變化例1之紗筒架20係包含如下構件而構成:第一夾扣(卡止部、第一卡止部)29A,其配置於相較支持於一掛筒樁25之第一給紗捲裝體P11而言距支持於另一掛筒樁25之第二給紗捲裝體P12更遠之位置;第二夾扣(卡止部、第二卡止部)29B,其配置於相較支持於一掛筒樁25之第一給紗捲裝體P11而言距支持於另一掛筒樁25之第二給紗捲裝體P12更近之位置。變化例1之紗筒架20之第一夾扣29A配置於較一對掛筒樁25、25之間之中央靠支持第一給紗捲裝體P11之一掛筒樁25側之位置,第二夾扣29B配置於較一對掛筒樁25、25之間之中央靠支持第二給紗捲裝體P12之另一掛筒樁25側之位置。
變化例1之接紗處理裝置9A之控制部94控制吸嘴614、臂部612及接續器66,以執行包含第一安置動作、第二安置動作及接紗動作(連接動作)之接紗處理。上述第一場景(自第二給紗捲裝體P12之外層側解開紗Y時)及第二場景(自第一給紗捲裝體P11之外層側解開紗Y時)中之第一安置動作、第二安置動作、接紗動作與上述實施方式相同,因此省略詳細說明。於變化例1之接紗處理裝置9A中,與上述實施方式不同,控制部94於第一場景及第二場景中均控制吸嘴614及臂部612,以執行包含第一導紗動作及第二導紗動作兩個動作之導紗處理。
第一場景中之第一導紗動作係於第一安置動作之前,藉由吸嘴614保持第一給紗捲裝體P11之第一紗端Y1,藉由臂部612移動吸嘴614以將第一給紗捲裝體P11之紗Y卡止於第一夾扣29A之動作。第一場景中之第二導紗動作係於第二安置動作之前,藉由吸嘴614保持第二給紗捲裝體P12之第二紗端Y2,藉由臂部612移動吸嘴614以將第二給紗捲裝體P12之紗Y卡止於第二夾扣29B之動作。
第二場景中之第一導紗動作係於第一安置動作之前,藉由吸嘴614保持第一給紗捲裝體P11之第二紗端Y2,藉由臂部612移動吸嘴614以將第一給紗捲裝體P11之紗Y卡止於第一夾扣29A之動作。第二場景中之第二導紗動作係於第二安置動作之前,藉由吸嘴614保持第二給紗捲裝體P12之第一紗端Y1,藉由臂部612移動吸嘴614以將第二給紗捲裝體P12之紗Y卡止於第二夾扣29B之動作。
再者,於具備第一夾扣29A及第二夾扣29B之構成中,同樣亦可於第一場景及第二場景中,均僅執行第一導紗動作及第二導紗動作中之一個動作。
以下,使用圖17~圖19,詳細地對接紗處理裝置9A中之包含接紗處理及導紗處理之一系列動作進行說明。此處,同樣選取如下情形作為一例進行說明:自第二給紗捲裝體P12之外層側解開紗Y時(上述第一場景時),藉由接紗裝置60,進行支持於一掛筒樁25之第一給紗捲裝體P11之第一紗端Y1與支持於另一掛筒樁25之第二給紗捲裝體P12之第二紗端Y2之相接。
與上述實施方式同樣地,控制部94驅動第一馬達622及第二馬達632,使配接器8(第一給紗捲裝體P11及第二給紗捲裝體P12)旋轉至藉由吸嘴614能捕捉到第一給紗捲裝體P11之第一紗端Y1及第二給紗捲裝體P12之第二紗端Y2之位置(圖17之步驟S21)。
控制部94啟動吸槍611(圖17之步驟S22)。藉此,吸槍611能以吸嘴614吸引保持紗Y。控制部94控制臂部612,使吸嘴614捕捉(保持)第一給紗捲裝體P11之第一紗端Y1(圖17之步驟S23)。其次,控制部94控制臂部612,如圖18A所示,使吸嘴614移動至第一夾扣29A,將第一給紗捲裝體P11之紗Y鉤掛於第一夾扣29A(圖17之步驟S24:第一導紗動作)。
其次,控制部94於將第一給紗捲裝體P11之紗Y鉤掛於第一夾扣29A之狀態下,控制臂部612,如圖18A所示,使保持有第一給紗捲裝體P11之第一紗端Y1之吸嘴614移動至第一導引機構67,將第一給紗捲裝體P11之紗Y鉤掛於第一導引機構67。控制部94基於第一導引機構67上所設置之電位計之檢測結果,調整第一給紗捲裝體P11之旋轉量(送出量),從而以特定張力自第一給紗捲裝體P11拉出紗Y。進而,控制部94於將第一給紗捲裝體P11之紗Y鉤掛於第一導引機構67之狀態下,控制臂部612,使吸嘴614移動至接紗機構64,將第一給紗捲裝體P11之第一紗端Y1安置於(引導至)接紗機構64(圖17之步驟S25:第一安置動作)。
其次,控制部94使吸嘴614捕捉(保持)第二給紗捲裝體P12之第二紗端Y2(圖17之步驟S26)。其次,控制部94控制臂部612,如圖18B所示,使吸嘴614移動至第二夾扣29B,將第二給紗捲裝體P12之紗Y鉤掛於第二夾扣29B(圖17之步驟S27:第二導紗動作)。
其次,控制部94於將第二給紗捲裝體P12之紗Y鉤掛於第二夾扣29B之狀態下,控制臂部612,如圖18B所示,使保持有第二紗端Y2之吸嘴614移動至第二導引機構68,將第二給紗捲裝體P12之紗Y鉤掛於第二導引機構68。控制部94基於第二導引機構68上所設置之電位計之檢測結果,調整第二給紗捲裝體P12之旋轉量(送出量),從而以特定張力自第二給紗捲裝體P12拉出紗Y。進而,控制部94於將第二給紗捲裝體P12之紗Y鉤掛於第二導引機構68之狀態下,控制臂部612,使吸嘴614移動至接紗機構64,將第二給紗捲裝體P12之第二紗端Y2安置於(引導至)接紗機構64(圖17之步驟S28:第二安置動作)。
其次,控制部94控制接紗裝置60之接續器66,將第一給紗捲裝體P11之第一紗端Y1與第二給紗捲裝體P12之第二紗端Y2相接(連接)。又,控制部94控制接紗裝置60之切割器664、665,自第一給紗捲裝體P11之第一紗端Y1與第二給紗捲裝體P12之第二紗端Y2之相接部分,將例如包含吸嘴614所吸引保持之部分在內之多餘部分切斷去除(圖17之步驟S29:接紗動作(連接動作))。
其次,控制部94停止吸槍611(圖17之步驟S30)。其次,控制部94控制臂部612,將相接之紗鉤掛(保持)於鉤部615後,使鉤部615移動至接紗機構64之外。藉此,如圖19A所示,相接之紗Y脫離接紗機構64、第一導引機構67及第二導引機構68之卡止,而移出至接紗裝置60之外(圖17之步驟S31)。
其次,控制部94控制第一馬達622及第二馬達632,旋轉驅動第一接紗驅動器621及第二接紗驅動器631,如圖19B所示,使第一給紗捲裝體P11及第二給紗捲裝體P12旋轉。藉此,能使鉤掛於夾扣29之狀態之相接之紗Y鬆弛(圖17之步驟S32)。
於變化例1之接紗處理裝置9A及給紗裝置100中,藉由第一導紗動作及第二導紗動作,紗Y卡止於第一夾扣29A及第二夾扣29B兩者,因此能獲得更穩定之卡止狀態。
(變化例2) 作為上述實施方式之又一變化例,例如,如圖20所示,紗筒架20亦可在Y方向上,於一對掛筒樁25、25之間配置有四個夾扣29C、29D、29E、29F。
即,變化例2之紗筒架20係包含如下構件而構成:一對第一內層側用夾扣(卡止部、第一卡止部、第一內層側用卡止部)29C及第一外層側用夾扣(卡止部、第一卡止部、第一外層側用卡止部)29D,其等配置於相較支持於一掛筒樁25之第一給紗捲裝體P11而言距支持於另一掛筒樁25之第二給紗捲裝體P12更遠之位置,並且係與第一給紗捲裝體P11之第二紗端Y2及第一給紗捲裝體P11之第一紗端Y1分別對應而設置;一對第二內層側用夾扣(卡止部、第二卡止部、第二內層側用卡止部)29E及第二外層側用夾扣(卡止部、第二卡止部、第二外層側用卡止部)29F,其等配置於相較支持於一掛筒樁25之第一給紗捲裝體P11而言距支持於另一掛筒樁25之第二給紗捲裝體P12更近之位置,並且係與第二給紗捲裝體P12之第二紗端Y2及第二給紗捲裝體P12之第一紗端Y1分別對應而設置。
本變化例2之第一內層側用夾扣29C、第一外層側用夾扣29D、第二內層側用夾扣29E及第二外層側用夾扣29F經由托架24A而固定於間隔板24。又,第一內層側用夾扣29C與第一外層側用夾扣29D彼此方向(一對載板291、292之方向)不同。又,第二內層側用夾扣29E與第二外層側用夾扣29F彼此方向不同。
變化例2之接紗處理裝置9A之控制部94控制吸嘴614、臂部612及接續器66,以執行包含第一導紗動作、第二導紗動作、第一安置動作、第二安置動作及接紗動作(連接動作)之接紗處理。
第一場景(自第二給紗捲裝體P12之外層側解開紗Y時)中之第一導紗動作係藉由吸嘴614保持第一給紗捲裝體P11之第一紗端Y1,藉由臂部612移動吸嘴614以將第一給紗捲裝體P11之紗Y卡止於第一外層側用夾扣29D之動作。第一場景中之第二導紗動作係藉由吸嘴614保持第二給紗捲裝體P12之第二紗端Y2,藉由臂部612移動吸嘴614以將第二給紗捲裝體P12之紗Y卡止於第二內層側用夾扣29E之動作。再者,於第一場景中,進行第一導紗動作及第二導紗動作兩者。
第一場景中之第一安置動作係藉由吸嘴614保持第一給紗捲裝體P11之第一紗端Y1,藉由臂部612移動吸嘴614以將第一給紗捲裝體P11之第一紗端Y1安置於接紗機構64之動作。第一場景中之第二安置動作係藉由吸嘴614保持第二給紗捲裝體P12之第二紗端Y2,藉由臂部612移動吸嘴614以將第二給紗捲裝體P12之第二紗端Y2安置於接紗機構64之動作。第一場景中之接紗動作係將第一給紗捲裝體P11之第一紗端Y1與第二給紗捲裝體P12之第二紗端Y2連接之動作。
第二場景(自第一給紗捲裝體P11之外層側解開紗Y時)中之第一導紗動作係藉由吸嘴614保持第一給紗捲裝體P11之第二紗端Y2,藉由臂部612移動吸嘴614以將第一給紗捲裝體P11之紗Y卡止於第一內層側用夾扣29C之動作。第二場景中之第二導紗動作係藉由吸嘴614保持第二給紗捲裝體P12之第一紗端Y1,藉由臂部612移動吸嘴614以將第二給紗捲裝體P12之紗Y卡止於第二外層側用夾扣29F之動作。再者,於第二場景中,進行第一導紗動作及第二導紗動作兩者。
第二場景中之第一安置動作係藉由吸嘴614保持第一給紗捲裝體P11之第二紗端Y2,藉由臂部612移動吸嘴614以將第一給紗捲裝體P11之第二紗端Y2安置於接紗機構64之動作。第二場景中之第二安置動作係藉由吸嘴614保持第二給紗捲裝體P12之第一紗端Y1,藉由臂部612移動吸嘴614以將第二給紗捲裝體P12之第一紗端Y1安置於接紗機構64之動作。第二場景中之接紗動作係將第一給紗捲裝體P11之第二紗端Y2與第二給紗捲裝體P12之第一紗端Y1連接之動作。
再者,於具備第一內層側用夾扣29C、第一外層側用夾扣29D、第二內層側用夾扣29E及第二外層側用夾扣29F之構成中,同樣亦可於第一場景及第二場景中,均僅執行第一導紗動作及第二導紗動作中之一個動作。
以下,使用圖21~圖22,詳細地對接紗處理裝置9A中之包含接紗處理及導紗處理之一系列動作進行說明。此處,與上述實施方式同樣地,亦選取如下情形作為一例進行說明:自第二給紗捲裝體P12之外層側解開紗Y時(上述第一場景時),藉由接紗裝置60,進行第一給紗捲裝體P11之第一紗端Y1與第二給紗捲裝體P12之第二紗端Y2之相接。
與上述實施方式同樣地,控制部94驅動第一馬達622及第二馬達632,使配接器8(第一給紗捲裝體P11及第二給紗捲裝體P12)旋轉至吸嘴614能捕捉到第一給紗捲裝體P11之第一紗端Y1及第二給紗捲裝體P12之第二紗端Y2之位置(圖21之步驟S41)。控制部94啟動吸槍611(圖21之步驟S42)。藉此,吸槍611能以吸嘴614吸引保持紗Y。控制部94控制臂部612,使吸嘴614捕捉(保持)第一給紗捲裝體P11之第一紗端Y1(圖21之步驟S43)。其次,控制部94控制臂部612,如圖22A所示,使吸嘴614移動至第一外層側用夾扣29D,將第一給紗捲裝體P11之紗Y鉤掛於第一外層側用夾扣29D(圖21之步驟S44:第一導紗動作)。
其次,控制部94於將第一給紗捲裝體P11之紗Y鉤掛於第一外層側用夾扣29D之狀態下,控制臂部612,使保持有第一給紗捲裝體P11之第一紗端Y1之吸嘴614移動至第一導引機構67,將第一給紗捲裝體P11之紗Y鉤掛於第一導引機構67。控制部94基於第一導引機構67上所設置之電位計之檢測結果,調整第一給紗捲裝體P11之旋轉量(送出量),從而以特定張力自第一給紗捲裝體P11拉出紗Y。進而,控制部94於將第一給紗捲裝體P11之紗Y鉤掛於第一導引機構67之狀態下,控制臂部612,使吸嘴614移動至接紗機構64,將第一給紗捲裝體P11之第一紗端Y1安置於(引導至)接紗機構64(圖21之步驟S45:第一安置動作)。
其次,控制部94使吸嘴614捕捉(保持)第二給紗捲裝體P12之第二紗端Y2(圖21之步驟S46)。其次,控制部94控制臂部612,使吸嘴614移動至第二內層側用夾扣29E,將第二給紗捲裝體P12之紗Y鉤掛於第二內層側用夾扣29E(圖21之步驟S47:第二導紗動作)。
其次,控制部94於將第二給紗捲裝體P12之紗Y鉤掛於第二內層側用夾扣29E之狀態下,控制臂部612,使保持有第二給紗捲裝體P12之第二紗端Y2之吸嘴614移動至第二導引機構68,將第二給紗捲裝體P12之紗Y鉤掛於第二導引機構68。控制部94基於第二導引機構68上所設置之電位計之檢測結果,調整第二給紗捲裝體P12之旋轉量(送出量),從而以特定張力自第二給紗捲裝體P12拉出紗Y。進而,控制部94於將第二給紗捲裝體P12之紗Y鉤掛於第二導引機構68之狀態下,控制臂部612,使吸嘴614移動至接紗機構64,將第二給紗捲裝體P12之第二紗端Y2安置於(引導至)接紗機構64(圖21之步驟S48:第二安置動作)。再者,其後之處理(圖21之步驟S49~步驟S52)與上述實施方式之圖12之步驟S8~步驟S11相同,故而此處省略說明。
再者,自第一給紗捲裝體P11之外層側解開紗Y時(自第一給紗捲裝體P11之外層側向加工部3供給紗Y時)(第二場景),接紗裝置60進行第二給紗捲裝體P12之第一紗端Y1與第一給紗捲裝體P11之第二紗端Y2之相接。
具體而言,控制部94控制臂部612,使吸嘴614捕捉(保持)第一給紗捲裝體P11之第二紗端Y2。其次,控制部94控制臂部612,如圖22B所示,使吸嘴614移動至第一內層側用夾扣29C,將第一給紗捲裝體P11之紗Y鉤掛於第一內層側用夾扣29C(第一導紗動作)。
其次,控制部94於將第一給紗捲裝體P11之紗Y鉤掛於第一內層側用夾扣29C之狀態下,控制臂部612,使保持有第一給紗捲裝體P11之第二紗端Y2之吸嘴614移動至第一導引機構67,將第一給紗捲裝體P11之紗Y鉤掛於第一導引機構67。控制部94基於第一導引機構67上所設置之電位計之檢測結果,調整第一給紗捲裝體P11之旋轉量(送出量),從而以特定張力自第一給紗捲裝體P11拉出紗Y。進而,控制部94於將第一給紗捲裝體P11之紗Y鉤掛於第一導引機構67之狀態下,控制臂部612,使吸嘴614移動至接紗機構64,將第一給紗捲裝體P11之第二紗端Y2安置於(引導至)接紗機構64(第一安置動作)。
其次,控制部94使吸嘴614捕捉(保持)第二給紗捲裝體P12之第一紗端Y1。其次,控制部94控制臂部612,使吸嘴614移動至第二外層側用夾扣29F,將第二給紗捲裝體P12之紗Y鉤掛於第二外層側用夾扣29F(第二導紗動作)。
其次,控制部94於將第二給紗捲裝體P12之紗Y鉤掛於第二外層側用夾扣29F之狀態下,控制臂部612,使保持有第二給紗捲裝體P12之第一紗端Y1之吸嘴614移動至第二導引機構68,將第二給紗捲裝體P12之紗Y鉤掛於第二導引機構68。控制部94基於第二導引機構68上所設置之電位計之檢測結果,調整第二給紗捲裝體P12之旋轉量(送出量),從而以特定張力自第二給紗捲裝體P12拉出紗Y。進而,控制部94於將第二給紗捲裝體P12之紗Y鉤掛於第二導引機構68之狀態下,控制臂部612,使吸嘴614移動至接紗機構64,將第二給紗捲裝體P12之第一紗端Y1安置於(引導至)接紗機構64(第二安置動作)。以後,截至使紗Y鬆弛為止之處理均如上文所述,故而省略說明。
於變化例2之接紗處理裝置9A及給紗裝置100中,與第一給紗捲裝體P11之內層側之紗Y、第一給紗捲裝體P11之外層側之紗Y、第二給紗捲裝體P12之內層側之紗Y及第二給紗捲裝體P12之外層側之紗Y分別對應而設置有夾扣(第一內層側用夾扣29C、第一外層側用夾扣29D、第二內層側用夾扣29E及第二外層側用夾扣29F)。藉此,能以更合適之位置及方向設置各夾扣。結果,能進一步提高各夾扣之導紗之精度與穩定性。
(其他變化例) 於上述實施方式及變化例之紗筒架20中,列舉夾扣29配置於一對掛筒樁25之中央之例進行了說明,但其實夾扣29亦可配置於距一對掛筒樁25中之任一個掛筒樁25較近之位置。
於上述實施方式及變化例之接紗處理裝置9A中,列舉藉由一次導紗動作將紗Y卡止於一個卡止部之例進行了說明,但其實亦可藉由一次導紗動作將紗Y卡止於複數個卡止部。
上述實施方式及變化例中,關於將紗Y引導至各夾扣29、29A~29F,或將紗Y引導至接紗機構64之導紗機構61,列舉包含吸嘴614及鉤部615之吸槍611為例進行了說明,但其實亦可不設置鉤部615。該情形時,可藉由接紗裝置60後退而將相接之紗Y移出至接紗裝置60之外,以此取代藉由移動鉤部615而將相接之紗Y移出至接紗裝置60之外。
上述實施方式及變化例中,列舉由統籌控制捲裝體更換裝置9之移行單元90、升降單元91、保持單元92及更換單元93之控制部94控制接紗裝置60為例進行了說明,但並不限定於此。亦可為控制部94係用以控制接紗裝置60而專門設置。又,控制部94亦可不設置於捲裝體更換裝置9,而以能有線或無線地通信之方式設置於遠離捲裝體更換裝置9之位置。
關於上述實施方式及變化例之接紗處理裝置9A,列舉包含第一旋轉機構62及第二旋轉機構63之例進行了說明,但其實亦可設置不含第一旋轉機構62及第二旋轉機構63之接紗裝置60。該情形時,例如於上述實施方式之接紗處理裝置9A中,將會省略使給紗捲裝體P1旋轉之動作(圖12之步驟S1、步驟S5、步驟S7及步驟S11等)。上述變化例亦同樣地,於上述實施方式之接紗處理裝置9A中,將會省略使給紗捲裝體P1旋轉之動作。
上述實施方式及變化例中,作為紗加工裝置之一例,列舉假撚加工機1進行了說明,但並不限定於此。即,雖然列舉實施撚紗加工(假撚加工)之裝置作為加工部3之一例進行了說明,但其實亦可應用於實施無撚紗加工(噴氣加工)之裝置。
1:假撚加工機 2:給紗部 3:加工部 4:捲取部 5:主機台 6:捲取台 7:支持框架 8:配接器 9:捲裝體更換裝置 9A:接紗處理裝置 20:紗筒架(給紗架) 21:筒架基台部 22:第一支柱 23:第二支柱 24:間隔板 24A:托架 25:掛筒樁(第一安裝部、第二安裝部) 29:夾扣(卡止部) 29A:第一夾扣(卡止部、第一卡止部) 29B:第二夾扣(卡止部、第二卡止部) 29C:第一內層側用夾扣(卡止部、第一卡止部) 29D:第一外層側用夾扣(卡止部、第一卡止部) 29E:第二內層側用夾扣(卡止部、第二卡止部) 29F:第二外層側用夾扣(卡止部、第二卡止部) 31:止撚導引器 32:第一加熱裝置 33:冷卻裝置 34:假撚裝置 35:第二加熱裝置 36:喂紗羅拉 60:接紗裝置 61:導紗機構 62:第一旋轉機構 63:第二旋轉機構 64:接紗機構(連接部) 66:接續器 67:第一導引機構 68:第二導引機構 81:安裝部 82:第一保持部 83:第二保持部 90:移行單元 91:升降單元 92:保持單元 93:更換單元 94:控制部 98:軌道 100:給紗裝置 251:給紗捲裝體支持部 251A:捲裝體支持構件 251B:捲裝體支持構件 251D:被覆部 251E:被覆部 251F:連結構件 252:掛筒樁本體部 252A:限制構件 252B:插通孔 253:第一旋動機構 253A:從動輪 253B:驅動輪 253C:動力傳送帶 253D:第一轉輪 254:本體支持部 255:第二旋動機構 291:載板 292:載板 293:彈性構件 294:軸部 361~363:喂紗羅拉 611:吸槍 612:臂部(移動部) 613:吸管 614:吸嘴(吸引保持部) 615:鉤部 621:第一接紗驅動器 622:第一馬達 623:第一臂部 624:第一從動輪 625:第一驅動輪 626:第一動力傳送帶 631:第二接紗驅動器 632:第二馬達 633:第二臂部 634:第二從動輪 635:第二驅動輪 636:第二動力傳送帶 661:接紗部 662:夾持部 663:夾持部 664:切割器 665:切割器 821:第一臂 822:第一抓持器具 823:第一導紗器 831:第二臂 832:第二抓持器具 833:第二導紗器 911:作業台 912:導引部 931:基台 932:旋動裝置 932A:旋動驅動器 932B:旋動臂 933:回收裝置 933A:給紗梭芯支持部 934:供給裝置 934A:給紗捲裝體供給部 936:旋轉台 B1:給紗梭芯 P1:給紗捲裝體 P11:第一給紗捲裝體 P12:第二給紗捲裝體 Y:紗 Y1:第一紗端 Y2:第二紗端
圖1係表示一實施方式之假撚加工機及捲裝體更換裝置之構成之圖。 圖2係表示安裝有配接器之給紗捲裝體之立體圖。 圖3係表示紗筒架之立體圖。 圖4係表示夾扣之前視圖。 圖5係表示掛筒樁之立體圖。 圖6係表示捲裝體更換裝置之立體圖。 圖7係表示更換單元之概略構成之圖。 圖8係表示接紗裝置之立體圖。 圖9係表示接紗裝置之立體圖。 圖10係表示接紗裝置之立體圖。 圖11係表示包含接紗處理裝置之捲裝體更換裝置之功能構成之方塊圖。 圖12係表示接紗處理裝置中之包含接紗處理及導紗處理的一系列動作之流程圖。 圖13A係表示圖12之一系列動作之立體圖。 圖13B係表示圖12之一系列動作之立體圖。 圖14A係表示圖12之一系列動作之立體圖。 圖14B係表示圖12之一系列動作之立體圖。 圖15A係表示圖12之一系列動作之立體圖。 圖15B係表示圖12之一系列動作之立體圖。 圖16係表示配置有變化例1之夾扣之紗筒架的一部分之立體圖。 圖17係表示變化例1之接紗處理裝置中之包含接紗處理及導紗處理的一系列動作之流程圖。 圖18A係表示圖17之一系列動作之立體圖。 圖18B係表示圖17之一系列動作之立體圖。 圖19A係表示圖17之一系列動作之立體圖。 圖19B係表示圖17之一系列動作之立體圖。 圖20係表示配置有變化例2之夾扣之紗筒架的一部分之立體圖。 圖21係表示變化例2之接紗處理裝置中之包含接紗處理及導紗處理的一系列動作之流程圖。 圖22A係表示藉由變化例2之接紗處理裝置而接紗之狀態之圖。 圖22B係表示藉由變化例2之接紗處理裝置而接紗之狀態之圖。

Claims (6)

  1. 一種接紗處理裝置,其用以將安裝於給紗架之第一給紗捲裝體之紗端與第二給紗捲裝體之紗端連接,並形成將連接後之紗卡止於上述給紗架上所設置之至少一個卡止部之狀態,且包含: 吸引保持部,其藉由吸引紗而保持上述紗; 移動部,其移動上述吸引保持部; 連接部,其將上述第一給紗捲裝體之紗端與上述第二給紗捲裝體之紗端連接;及 控制部,其控制上述吸引保持部、上述移動部及上述連接部; 上述控制部控制上述吸引保持部、上述移動部及上述連接部,以執行包含如下動作之接紗處理: 第一安置動作,其係藉由上述吸引保持部保持上述第一給紗捲裝體之紗端,藉由上述移動部移動上述吸引保持部以將上述第一給紗捲裝體之紗端安置於上述連接部; 第二安置動作,其係藉由上述吸引保持部保持上述第二給紗捲裝體之紗端,藉由上述移動部移動上述吸引保持部以將上述第二給紗捲裝體之紗端安置於上述連接部;及 連接動作,其係於上述第一安置動作及上述第二安置動作之後,藉由上述連接部將上述第一給紗捲裝體之紗端與上述第二給紗捲裝體之紗端連接;並且 上述控制部控制上述吸引保持部及上述移動部,以執行包含如下動作中之至少一個動作之導紗處理: 第一導紗動作,其係於上述第一安置動作之前,藉由上述吸引保持部保持上述第一給紗捲裝體之紗端,藉由上述移動部移動上述吸引保持部以將上述第一給紗捲裝體之紗卡止於上述卡止部;及 第二導紗動作,其係於上述第二安置動作之前,藉由上述吸引保持部保持上述第二給紗捲裝體之紗端,藉由上述移動部移動上述吸引保持部以將上述第二給紗捲裝體之紗卡止於上述卡止部。
  2. 如請求項1之接紗處理裝置,其中上述卡止部包含第一卡止部與第二卡止部,且 上述第一導紗動作係移動上述吸引保持部以將上述第一給紗捲裝體之紗卡止於上述第一卡止部之動作, 上述第二導紗動作係移動上述吸引保持部以將上述第二給紗捲裝體之紗卡止於上述第二卡止部之動作。
  3. 如請求項2之接紗處理裝置,其中 上述第一卡止部包含第一內層側用卡止部與第一外層側用卡止部, 上述第二卡止部包含第二內層側用卡止部與第二外層側用卡止部,且 自上述第一給紗捲裝體之外層側解開紗時之上述第一導紗動作係藉由上述吸引保持部保持上述第一給紗捲裝體之內層側之紗端,藉由上述移動部移動上述吸引保持部以將上述第一給紗捲裝體之紗卡止於上述第一內層側用卡止部之動作, 自上述第一給紗捲裝體之外層側解開紗時之上述第二導紗動作係藉由上述吸引保持部保持上述第二給紗捲裝體之外層側之紗端,藉由上述移動部移動上述吸引保持部以將上述第二給紗捲裝體之紗卡止於上述第二外層側用卡止部之動作, 自上述第一給紗捲裝體之外層側解開紗時之上述第一安置動作係藉由上述吸引保持部保持上述第一給紗捲裝體之內層側之紗端,藉由上述移動部移動上述吸引保持部以將上述第一給紗捲裝體之內層側之紗端安置於上述連接部之動作, 自上述第一給紗捲裝體之外層側解開紗時之上述第二安置動作係藉由上述吸引保持部保持上述第二給紗捲裝體之外層側之紗端,藉由上述移動部移動上述吸引保持部以將上述第二給紗捲裝體之外層側之紗端安置於上述連接部之動作, 自上述第一給紗捲裝體之外層側解開紗時之上述連接動作係將上述第一給紗捲裝體之內層側之紗端與上述第二給紗捲裝體之外層側之紗端連接之動作, 自上述第二給紗捲裝體之外層側解開紗時之上述第一導紗動作係藉由上述吸引保持部保持上述第一給紗捲裝體之外層側之紗端,藉由上述移動部移動上述吸引保持部以將上述第一給紗捲裝體之紗卡止於上述第一外層側用卡止部之動作, 自上述第二給紗捲裝體之外層側解開紗時之上述第二導紗動作係藉由上述吸引保持部保持上述第二給紗捲裝體之內層側之紗端,藉由上述移動部移動上述吸引保持部以將上述第二給紗捲裝體之紗卡止於上述第二內層側用卡止部之動作, 自上述第二給紗捲裝體之外層側解開紗時之上述第一安置動作係藉由上述吸引保持部保持上述第一給紗捲裝體之外層側之紗端,藉由上述移動部移動上述吸引保持部以將上述第一給紗捲裝體之外層側之紗端安置於上述連接部之動作, 自上述第二給紗捲裝體之外層側解開紗時之上述第二安置動作係藉由上述吸引保持部保持上述第二給紗捲裝體之內層側之紗端,藉由上述移動部移動上述吸引保持部以將上述第二給紗捲裝體之內層側之紗端安置於上述連接部之動作, 自上述第二給紗捲裝體之外層側解開紗時之上述連接動作係將上述第一給紗捲裝體之外層側之紗端與上述第二給紗捲裝體之內層側之紗端連接之動作。
  4. 一種給紗裝置,其包含: 給紗架,其具備供安裝第一給紗捲裝體之第一安裝部、供安裝第二給紗捲裝體之第二安裝部、及卡止紗之卡止部;以及 接紗處理裝置,其用以將安裝於上述第一安裝部之上述第一給紗捲裝體之紗端與安裝於上述第二安裝部之上述第二給紗捲裝體之紗端連接,並形成將連接後之紗卡止於上述卡止部之狀態;且 上述卡止部包含: 至少一個第一卡止部,其用以卡止自上述第一給紗捲裝體拉出之紗;及 至少一個第二卡止部,其用以卡止自上述第二給紗捲裝體拉出之紗; 上述接紗處理裝置包含: 吸引保持部,其藉由吸引紗而保持上述紗; 移動部,其移動上述吸引保持部; 連接部,其將上述第一給紗捲裝體之紗端與上述第二給紗捲裝體之紗端連接;及 控制部,其控制上述連接部、上述吸引保持部及上述移動部; 上述控制部控制上述吸引保持部、上述移動部及上述連接部,以執行包含如下動作之接紗處理: 第一安置動作,其係藉由上述吸引保持部保持上述第一給紗捲裝體之紗端,藉由上述移動部移動上述吸引保持部以將上述第一給紗捲裝體之紗端安置於上述連接部; 第二安置動作,其係藉由上述吸引保持部保持上述第二給紗捲裝體之紗端,藉由上述移動部移動上述吸引保持部以將上述第二給紗捲裝體之紗端安置於上述連接部;及 連接動作,其係於上述第一安置動作及上述第二安置動作之後,藉由上述連接部將上述第一給紗捲裝體之紗端與上述第二給紗捲裝體之紗端連接;並且 上述控制部控制上述吸引保持部及上述移動部,以執行包含如下動作中之至少一個動作之導紗處理: 第一導紗動作,其係於上述第一安置動作之前,藉由上述吸引保持部保持上述第一給紗捲裝體之紗端,藉由上述移動部移動上述吸引保持部以將上述第一給紗捲裝體之紗卡止於上述第一卡止部;及 第二導紗動作,其係於上述第二安置動作之前,藉由上述吸引保持部保持上述第二給紗捲裝體之紗端,藉由上述移動部移動上述吸引保持部以將上述第二給紗捲裝體之紗卡止於上述第二卡止部。
  5. 如請求項4之給紗裝置,其中 上述第一卡止部配置於較上述第一安裝部與上述第二安裝部之間之中央靠上述第一安裝部側之位置, 上述第二卡止部配置於較上述第一安裝部與上述第二安裝部之間之中央靠上述第二安裝部側之位置。
  6. 如請求項4或5之給紗裝置,其中 上述第一卡止部包含第一內層側用卡止部與第一外層側用卡止部, 上述第二卡止部包含第二內層側用卡止部與第二外層側用卡止部,且 自上述第一給紗捲裝體之外層側解開紗時之上述第一導紗動作係藉由上述吸引保持部保持上述第一給紗捲裝體之內層側之紗端,藉由上述移動部移動上述吸引保持部以將上述第一給紗捲裝體之紗卡止於上述第一內層側用卡止部之動作, 自上述第一給紗捲裝體之外層側解開紗時之上述第二導紗動作係藉由上述吸引保持部保持上述第二給紗捲裝體之外層側之紗端,藉由上述移動部移動上述吸引保持部以將上述第二給紗捲裝體之紗卡止於上述第二外層側用卡止部之動作, 自上述第一給紗捲裝體之外層側解開紗時之上述第一安置動作係藉由上述吸引保持部保持上述第一給紗捲裝體之內層側之紗端,藉由上述移動部移動上述吸引保持部以將上述第一給紗捲裝體之內層側之紗端安置於上述連接部之動作, 自上述第一給紗捲裝體之外層側解開紗時之上述第二安置動作係藉由上述吸引保持部保持上述第二給紗捲裝體之外層側之紗端,藉由上述移動部移動上述吸引保持部以將上述第二給紗捲裝體之外層側之紗端安置於上述連接部之動作, 自上述第一給紗捲裝體之外層側解開紗時之上述連接動作係將上述第一給紗捲裝體之內層側之紗端與上述第二給紗捲裝體之外層側之紗端連接之動作, 自上述第二給紗捲裝體之外層側解開紗時之上述第一導紗動作係藉由上述吸引保持部保持上述第一給紗捲裝體之外層側之紗端,藉由上述移動部移動上述吸引保持部以將上述第一給紗捲裝體之紗卡止於上述第一外層側用卡止部之動作, 自上述第二給紗捲裝體之外層側解開紗時之上述第二導紗動作係藉由上述吸引保持部保持上述第二給紗捲裝體之內層側之紗端,藉由上述移動部移動上述吸引保持部以將上述第二給紗捲裝體之紗卡止於上述第二內層側用卡止部之動作, 自上述第二給紗捲裝體之外層側解開紗時之上述第一安置動作係藉由上述吸引保持部保持上述第一給紗捲裝體之外層側之紗端,藉由上述移動部移動上述吸引保持部以將上述第一給紗捲裝體之外層側之紗端安置於上述連接部之動作, 自上述第二給紗捲裝體之外層側解開紗時之上述第二安置動作係藉由上述吸引保持部保持上述第二給紗捲裝體之內層側之紗端,藉由上述移動部移動上述吸引保持部以將上述第二給紗捲裝體之內層側之紗端安置於上述連接部之動作, 自上述第二給紗捲裝體之外層側解開紗時之上述連接動作係將上述第一給紗捲裝體之外層側之紗端與上述第二給紗捲裝體之內層側之紗端連接之動作。
TW111114221A 2021-04-16 2022-04-14 接紗處理裝置及給紗裝置 TW202241798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1-069790 2021-04-16
JP2021069790A JP2022164352A (ja) 2021-04-16 2021-04-16 糸継処理装置及び給糸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241798A true TW202241798A (zh) 2022-11-01

Family

ID=8130744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1114221A TW202241798A (zh) 2021-04-16 2022-04-14 接紗處理裝置及給紗裝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EP (1) EP4079670A1 (zh)
JP (1) JP2022164352A (zh)
CN (1) CN115216871A (zh)
TW (1) TW202241798A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910008198A (ko) * 1989-10-04 1991-05-30 고시바 헤이지 위사 급사체의 트랜스퍼테일 형성장치
JP2557028B2 (ja) 1994-06-06 1996-11-27 株式会社ソフィア 封入球式弾球遊技機
EP3771674B1 (en) * 2019-07-30 2022-09-07 TMT Machinery, Inc. Yarn joining system for synthetic yarn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216871A (zh) 2022-10-21
JP2022164352A (ja) 2022-10-27
EP4079670A1 (en) 2022-10-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7426307B2 (ja) パッケージ交換装置
JPH10310445A (ja) 自動スレッディング及び巻き取り方法
CN102453987B (zh) 绕纱机
CN112299146B (zh) 合成纤维纱用接头系统
CN102583105A (zh) 纱线输送装置、纤维机械及纤维机械的纱线卷绕方法
CN106976755B (zh) 丝线卷绕机、生头部件及丝线卷绕机的生头方法
TW202241798A (zh) 接紗處理裝置及給紗裝置
JP7431693B2 (ja) ペッグ、パッケージ交換装置及び糸加工システム
JP4987901B2 (ja) 糸継装置
JP7425695B2 (ja) 合繊糸用糸継システム
JP7425694B2 (ja) 合繊糸用スプライサ
JP2012086925A (ja) ボビンセット装置及びそれを備える糸巻取機
EP4197951A1 (en) Yarn package knot releasing device, yarn joining processing device, and yarn feeding device
JP2023182543A (ja) 保持方法、給糸装置及び給糸スタンド
CN112299145B (zh) 接合器以及卷装更换装置
CN112301484A (zh) 合成纤维纱用捻接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