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348485A - 人力驅動車用之輪轂 - Google Patents

人力驅動車用之輪轂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348485A
TW202348485A TW112113550A TW112113550A TW202348485A TW 202348485 A TW202348485 A TW 202348485A TW 112113550 A TW112113550 A TW 112113550A TW 112113550 A TW112113550 A TW 112113550A TW 202348485 A TW202348485 A TW 202348485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hub
mentioned
braking force
wheel
arrangement surfac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211355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松枝慶治
伊藤實
益宏 陳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島野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島野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島野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34848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348485A/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BVEHICLE WHEELS; CASTORS; AXLES FOR WHEELS OR CASTORS; INCREASING WHEEL ADHESION
    • B60B27/00Hubs
    • B60B27/02Hubs adapted to be rotatably arranged on axle
    • B60B27/023Hubs adapted to be rotatably arranged on axle specially adapted for bicycl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BVEHICLE WHEELS; CASTORS; AXLES FOR WHEELS OR CASTORS; INCREASING WHEEL ADHESION
    • B60B27/00Hubs
    • B60B27/0047Hubs characterised by functional integration of other elements
    • B60B27/0052Hubs characterised by functional integration of other elements the element being a brake disc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TVEHICLE BRAKE CONTROL SYSTEMS OR PARTS THEREOF; BRAKE CONTROL SYSTEMS OR PARTS THEREOF, IN GENERAL; ARRANGEMENT OF BRAKING ELEMENTS ON VEHICLES IN GENERAL; PORTABLE DEVICES FOR PREVENTING UNWANTED MOVEMENT OF VEHICLES; VEHICLE 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OF BRAKES
    • B60T1/00Arrangements of braking elements, i.e. of those parts where braking effect occurs specially for vehicles
    • B60T1/02Arrangements of braking elements, i.e. of those parts where braking effect occurs specially for vehicles acting by retarding wheels
    • B60T1/06Arrangements of braking elements, i.e. of those parts where braking effect occurs specially for vehicles acting by retarding wheels acting otherwise than on tread, e.g. employing rim, drum, disc, or transmission or on double wheels
    • B60T1/062Arrangements of braking elements, i.e. of those parts where braking effect occurs specially for vehicles acting by retarding wheels acting otherwise than on tread, e.g. employing rim, drum, disc, or transmission or on double wheels acting on transmission par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JCYCLE SADDLES OR SEATS; AUXILIARY DEVICE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TO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ARTICLE CARRIERS OR CYCLE PROTECTORS
    • B62J6/00Arrangement of optical signalling or lighting devices on cycles; Mounting or supporting thereof; Circuits therefor
    • B62J6/06Arrangement of lighting dynamos or drives therefor
    • B62J6/12Dynamos arranged in the wheel hub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LBRAK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 B62L1/00Brakes; Arrangements thereof
    • B62L1/005Brakes; Arrangements thereof 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brake elements, e.g. fastening of brake blocks in their hold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Y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ASPECTS CROSS-CUTTING VEHICLE TECHNOLOGY
    • B60Y2200/00Type of vehicle
    • B60Y2200/10Road Vehicles
    • B60Y2200/13Bicycles; Tricycles

Abstract

本揭示之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可削減零件件數之具備制動力調整機構之人力驅動車用之輪轂。 人力驅動車用之輪轂具備:輪轂軸;輪轂殼,其可相對於上述輪轂軸旋轉地設置,包含第1凸緣、與自上述第1凸緣朝上述輪轂軸之軸向離開而設置之第2凸緣;第1配置面,其設置於上述輪轂軸或上述輪轂殼,供磁鐵或磁鐵安裝部設置;制動力調整機構,其以調整制動裝置之制動力之方式,至少一部分設置於上述輪轂殼;第1區域,其供上述第1凸緣及上述第1配置面設置;及第2區域,其供上述第2凸緣及上述制動力調整機構設置;上述輪轂殼包含上述第1區域所含之第1部分、及上述第2區域所含之第2部分,上述第1部分與上述第2部分一體形成。

Description

人力驅動車用之輪轂
本揭示係關於一種人力驅動車用之輪轂。
例如,專利文獻1揭示人力驅動車用之輪轂之一例。專利文獻1所揭示之輪轂具備制動力調整機構。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特開2001-213104號公報
[發明所欲解決之問題]
專利文獻1所揭示之輪轂之輪轂殼包含第1區域、及與第1區域分開形成之第2區域。專利文獻1所揭示之輪轂於第1區域設置磁鐵,於第2區域設置制動力調整機構。
本揭示之目的之一在於提供一種可削減零件件數之具備制動力調整機構之人力驅動車用之輪轂。 [解決問題之技術手段]
依照本揭示之第1態樣之輪轂為人力驅動車用之輪轂,且具備:輪轂軸;輪轂殼,其可相對於上述輪轂軸旋轉地設置,包含第1凸緣、與自上述第1凸緣朝上述輪轂軸之軸向離開而設置之第2凸緣;第1配置面,其設置於上述輪轂軸或上述輪轂殼,供磁鐵或磁鐵安裝部設置;制動力調整機構,其以調整制動裝置之制動力之方式,至少一部分設置於上述輪轂殼;第1區域,其供上述第1凸緣及上述第1配置面設置;及第2區域,其供上述第2凸緣及上述制動力調整機構設置;上述輪轂殼包含上述第1區域所含之第1部分、及上述第2區域所含之第2部分,上述第1部分與上述第2部分一體形成。 根據第1態樣之輪轂,於設置制動力調整機構之輪轂中,由於輪轂殼中包含於第1區域之第1部分、及輪轂殼中包含於第2區域之第2部分一體形成,故可削減零件件數。
依照本揭示之第1態樣之第2態樣之輪轂,其中上述第1配置面設置於上述輪轂殼,上述磁鐵或上述磁鐵安裝部在設置於上述第1配置面之狀態下,與上述輪轂軸對向。 根據第2態樣之輪轂,可將磁鐵或磁鐵安裝部以與輪轂軸對向之方式設置於輪轂殼。
依照本揭示之第2態樣之第3態樣之輪轂,其包含第2配置面,該第2配置面設置於上述輪轂軸,供可配置於上述輪轂殼與上述輪轂軸之間之發電機構可裝卸地設置;上述磁鐵或上述磁鐵安裝部在設置於上述第1配置面之狀態下,與上述第2配置面對向。 根據第3態樣之輪轂,可將磁鐵或磁鐵安裝部設置於輪轂殼,且將發電機構設置於輪轂軸。因此,於發電機構設置於第2配置面之狀態下,於輪轂殼與輪轂軸之間,磁鐵與發電機構可以成為較佳之位置關係之方式設置。
依照本揭示之第1態樣之第4態樣之輪轂,其進而具備設置於上述輪轂殼與上述輪轂軸之間之發電機構,上述發電機構可裝卸地設置於上述輪轂軸。 根據第4態樣之輪轂,由於發電機構可裝卸地設置於輪轂殼與輪轂軸之間,故於無需發電機構之情形時,可使用卸除發電機構後之輪轂。
依照本揭示之第4態樣之第5態樣之輪轂,其中上述發電機構包含可裝卸地安裝於上述輪轂軸之安裝部分。 根據第5態樣之輪轂,可藉由安裝部分將發電機構較佳地裝卸於輪轂軸。
依照本揭示之第4或第5態樣之第6態樣之輪轂,其中上述發電機構包含設置於上述輪轂軸之定子及磁軛,上述定子及上述磁軛於上述輪轂軸之徑向上以與上述第1配置面重疊之方式設置。 根據第6態樣之輪轂,可藉由包含定子及磁軛之發電機構較佳地發電。
依照本揭示之第4至第6之任一態樣之第7態樣之輪轂,其中上述發電機構設置於上述第1區域。 根據第7態樣之輪轂,可將發電機構較佳地設置於輪轂。
依照本揭示之第1至第7態樣之任一態樣之第8態樣之輪轂,其中上述第1區域中之上述輪轂殼之最小內徑為上述第2區域中之上述輪轂殼之最大內徑以下。 根據第8態樣之輪轂,可縮小第1區域中之輪轂殼之最小內徑。
依照本揭示之第8態樣之第9態樣之輪轂,其中上述第1區域中之上述輪轂殼之最小內徑與上述第2區域中之上述輪轂殼之最大內徑實質上相等。 根據第9態樣之輪轂,可將輪轂殼之內表面設為簡單之形狀。
依照本揭示之第1至第9態樣之任一態樣之第10態樣之輪轂,其中上述第1區域中之上述輪轂殼之最小外徑與上述第2區域中之上述輪轂殼之最小外徑實質上相等。 根據第10態樣之輪轂,可將輪轂殼之外表面設為簡單之形狀。
依照本揭示之第1至第10態樣之任一態樣之第11態樣之輪轂,其中上述制動力調整機構設置於上述輪轂殼,上述輪轂殼於上述制動力調整機構設置於上述輪轂殼之狀態下,可自上述輪轂軸裝卸地設置於上述輪轂軸。 根據第11態樣之輪轂,由於可於制動力調整機構設置於輪轂殼之狀態下,將輪轂殼自輪轂軸卸除,故可簡化將制動力調整機構及輪轂殼自輪轂軸卸除之步驟。
依照本揭示之第1至第11態樣之任一態樣之第12態樣之輪轂,其中上述制動力調整機構於上述制動力大於特定制動力之情形時,以上述制動力成為上述特定制動力以下之方式調整上述制動力。 根據第12態樣之輪轂,由於以制動力成為特定制動力以下之方式調整制動力,故可較佳制動。
依照本揭示之第12態樣之第13態樣之輪轂,其中上述制動力調整機構包含:第1構件,其可連接於上述制動裝置而構成,相對於上述輪轂軸旋轉;及第2構件,其設置於上述第2部分,卡合於上述第1構件;上述第2構件構成為於上述制動力大於上述特定制動力之情形時,相對於上述第1構件旋轉。 根據第13態樣之輪轂,藉由第2構件相對於第1構件旋轉,可較佳地將制動力設為特定制動力以下。
依照本揭示之第13態樣之第14態樣之輪轂,其中上述第2構件與上述第1構件摩擦卡合。 根據第14態樣之輪轂,藉由第2構件與第1構件摩擦卡合,可較佳制動。
依照本揭示之第1至第14態樣之任一態樣之第15態樣之輪轂,其中於包含上述輪轂軸之中心軸心,且與上述軸向平行之剖面中,上述第1配置面包含與上述軸向平行之直線部分。 根據第15態樣之輪轂,可將磁鐵或磁鐵安裝部較佳配置於第1配置面。
依照本揭示之第1至第15態樣之任一態樣之第16態樣之輪轂,其中於上述軸向上,上述第1配置面之長度為30 mm以上且40 mm以下。 根據第16態樣之輪轂,可於軸向之長度為30 mm以上且40 mm以下之第1配置面配置磁鐵或磁鐵安裝部。
依照本揭示之第3態樣之第17態樣之輪轂,其中於上述軸向上,上述第2配置面之長度為28 mm以上且38 mm以下。 根據第17態樣之輪轂,可於軸向之長度為28 mm以上且38 mm以下之第2配置面配置發電機構。
依照本揭示之第3或第17態樣之第18態樣之輪轂,其中於與上述軸向垂直之方向上,自上述第1配置面至上述第2配置面之距離為15 mm以上且25 mm以下。 根據第18態樣之輪轂,可於與軸向垂直之方向之距離為15 mm以上且25 mm以下之部分配置發電機構。
依照本揭示之第1至第18態樣之任一態樣之第19態樣之輪轂,其中於上述軸向上,上述第1區域之長度大於上述第2區域之長度。 根據第19態樣之輪轂,於軸向上,可使第1配置面大於制動力調整機構。
依照本揭示之第1至第19態樣之任一態樣之第20態樣之輪轂,其中於上述軸向上,上述第1區域之長度為40 mm以上且50 mm以下。 根據第20態樣之輪轂,可於軸向上40 mm以上且50 mm以下之部分配置第1配置面。
依照本揭示之第1至第20態樣之任一態樣之第21態樣之輪轂,其中於上述軸向上,上述第2區域之長度為15 mm以上且25 mm以下。 根據第21態樣之輪轂,可於軸向上15 mm以上且25 mm以下之部分配置制動力調整機構。
依照本揭示之第1至第21態樣之任一態樣之第22態樣之輪轂,其中上述第1區域於上述軸向上與上述第2區域相鄰。 根據第22態樣之輪轂,可簡單地形成第1部分與第2部分。 [發明之效果]
本揭示之人力驅動車用之輪轂可削減零件件數。
<第1實施形態> 參照圖1至圖13,說明第1實施形態之人力驅動車用之輪轂10。人力驅動車為具有至少1個車輪,至少可藉由人力驅動力驅動之載具。人力驅動車包含例如山地自行車、公路自行車、城市自行車、載貨自行車、手搖車、及臥式自行車等各種自行車。人力驅動車具有之車輪數無限定。人力驅動車亦包含例如1輪車及具有2輪以上之車輪之載具。人力驅動車不限定於可僅藉由人力驅動力驅動之載具。人力驅動車包含不僅將人力驅動力,亦將電性馬達之驅動力使用於推進之電動自行車(E-bike)。電動自行車包含藉由電性馬達輔助推進之電動輔助自行車。以下,於實施形態中,將人力驅動車作為自行車進行說明。
如圖1及圖2所示,輪轂10具備輪轂軸12、輪轂殼14、第1配置面16、制動力調整機構18、第1區域30及第2區域32。輪轂殼14可相對於輪轂軸12旋轉地設置。例如,輪轂軸12形成為圓柱形狀。例如,輪轂軸12形成為筒形狀。例如,輪轂殼14形成為筒形狀。例如,輪轂軸12無法相對於人力驅動車10之車架90旋轉地設置於車架90。例如,於輪轂軸12之內部空間,設置用以將輪轂軸12安裝於車架90之安裝構件之一部分。輪轂殼14可相對於車架90旋轉地設置於輪轂軸12。輪轂殼14可繞輪轂軸12之中心軸心C1相對於輪轂軸12旋轉地設置於輪轂軸12。
例如,輪轂軸12包含外表面12A。例如,輪轂軸14包含內表面14A。於輪轂軸12之徑向上,於輪轂軸12之外表面12A與輪轂殼14之內表面14A間形成內部空間SA。
第1配置面16設置於輪轂軸12或輪轂殼14,設置磁鐵24或磁鐵安裝部。例如,第1配置面16設置於輪轂殼14。本實施形態中,第1配置面16設置於內表面14A。例如,如圖2般包含輪轂軸12之中心軸心C1,且與軸向平行之剖面中,第1配置面16包含與軸向平行之直線部分16A。例如,於軸向上,第1配置面16之長度L1為30 mm以上且40 mm以下。例如,長度L1與直線部分16A之軸向上之長度一致。
例如,輪轂10進而具備磁鐵24。本實施形態中,磁鐵24設置於第1配置面16。例如,磁鐵24經由接著劑26設置於第1配置面16。磁鐵24亦可以花鍵嵌合等卡合於第1配置面16,藉此設置於第1配置面16。例如,磁鐵24形成為筒形狀,於第1配置面16形成第1花鍵,於磁鐵24之外表面形成與第1花鍵卡合之第2花鍵。磁鐵24之軸向之長度實質上與第1配置面16之長度L1一致。磁鐵24之軸向之長度亦可短於第1配置面16之長度L1。如圖3所示,磁鐵24亦可包含複數個磁鐵24。複數個磁鐵24以複數個極於周向排列之方式,設置於輪轂殼14之內表面14A。磁鐵24包含永磁鐵。磁鐵24亦可為於內表面14A磁化之磁鐵24。輪轂10亦可具備可安裝磁鐵24之磁鐵安裝部。磁鐵24亦可可裝卸地安裝於磁鐵安裝部。磁鐵安裝部例如包含內螺紋部。磁鐵安裝部包含內螺紋部之情形時,磁鐵24藉由螺栓及內螺紋部設置於內表面14A。磁鐵24亦可取代接著劑26,而藉由焊接設置於第1配置面16。
例如,輪轂10包含第2配置面20。例如,第2配置面20設置於輪轂軸12或輪轂殼14。例如,第2配置面20設置於輪轂軸12。本實施形態中,第2配置面20設置於外表面12A。例如,第2配置面20供能配置於輪轂殼14與輪轂軸12間之發電機構22可裝卸地設置。於軸向上,第2配置面20之長度L2為28 mm以上且38 mm以下。例如,輪轂軸12之軸向上,第1配置面16之長度L1可長於或短於第2配置面20之長度L2。例如,輪轂軸12之軸向上,第1配置面16之長度L1與第2配置面20之長度L2實質上相等。
輪轂殼14包含第1凸緣28A與第2凸緣28B。第2凸緣28B自第1凸緣28A朝輪轂軸12之軸向離開而設置。於第1凸緣28A及第2凸緣28B設置車輪之輻條。車輪為人力驅動車之前輪或後輪。輪轂殼14以與車輪一體旋轉之方式構成。
第1區域30及第2區域32為輪轂軸12之軸向上互不相同之區域。第1區域30於軸向上與第2區域32相鄰。第1區域30及第2區域32互不重疊。於軸向上,第1區域30之長度L3大於第2區域32之長度L4。於軸向上,第1區域30之長度L3為40 mm以上且50 mm以下,於軸向上,第2區域32之長度L4為15 mm以上且25 mm以下。
於第1區域30設置第1凸緣28A及第1配置面16。第1凸緣28A自第1區域30中之輪轂外殼14之外表面朝向徑向外側延伸。第1配置面16設置於第1區域30中之輪轂殼14之內表面14A。於第2區域32設置第2凸緣28B及制動力調整機構18。第2凸緣28B自第2區域32之輪轂殼14之外表面朝向徑向外側延伸。制動力調整機構18設置於第2區域32之輪轂殼14之內表面14A。
例如,第1區域30為輪轂軸12之軸向上,自輪轂殼14中之第1端部至特定部分之區域。例如,第2區域32為輪轂軸12之軸向上,自輪轂殼14中之第2端部至特定部分之區域。特定部分例如於輪轂軸12之軸向上,與制動力調整機構18與第1配置面16之間之部分對應。特定部分可於輪轂軸12之軸向上,與制動力調整機構18中之第1配置面16側之端部對應,亦可於輪轂軸12之軸向上,與第1配置面16側中之制動力調整機構18側之端部對應。
輪轂殼14包含第1部分30A及第2部分32A。第1部分30A包含於第1區域30。第2部分32A包含於第2區域32。第1部分30A與第2部分32A一體形成。例如,第1部分30A及第2部分32A藉由鑄造、接著劑之接著或焊接等以無法分離之方式形成。第1部分30A及第2部分32A可由單一之材料形成,亦可由不同之材料形成。
亦可於輪轂10設置將輪轂殼14中之輪轂軸12之第1區域30側之端部之開口封閉之罩56。罩56可裝卸地設置於第1部分30A之內表面14A。罩56以區劃輪轂殼14之內部空間SA之方式,自第1部分30A之內表面14A朝向輪轂軸12延伸至輪轂殼14之徑向內側。罩56以與輪轂殼14一體旋轉之方式構成。亦可於輪轂10設置將輪轂殼14中之第2區域32側之端部之開口封閉之蓋部。蓋部例如與制動力調整機構18一體形成。
輪轂軸12包含第3部分34與第4部分36。第3部分34為輪轂軸12中包含於第1區域30之部分。第4部分36為輪轂軸12中包含於第2區域32之部分。於第3部分34設置第2配置面20。例如,第4部分36之最大外徑D1為第3部分34之最大外徑D2以上。例如,第4部分36之最大外徑D1大於第3部分34之最大外徑D2。
制動力調整機構18以調整制動裝置92之制動力之方式,至少一部分設置於輪轂殼14。例如,制動裝置92包含圓盤制動裝置。制動力調整機構18構成為調整藉由制動裝置92輸入之制動力,將調整後之制動力傳遞至輪轂殼14。例如,制動力調整機構18於制動力大於特定制動力之情形時,以制動力成為特定制動力以下之方式調整制動力。
例如,制動力調整機構18設置於輪轂殼14。輪轂殼14於制動力調整機構18安裝於輪轂殼14之狀態下,可自輪轂軸12裝卸地設置於輪轂軸12。例如,制動力調整機構18無法裝卸地設置於輪轂殼14。
例如,制動力調整機構18包含第1構件38與第2構件40。第1構件38及第2構件40形成為圓盤形狀,以輪轂軸12貫通之方式構成。例如,制動力調整機構18包含複數個第1構件38與複數個第2構件40。例如,制動力調整機構18包含2個第1構件38與2個第2構件40。複數個第1構件38及複數個第2構件40於軸向上交替設置。
例如,制動力調整機構18包含第1支持構件42及第2支持構件44。第1支持構件42及第2支持構件44可繞中心軸心C1相對於輪轂軸12旋轉地構成。於第1支持構件42,形成可連接於制動裝置92而構成之第1支持面42A。例如,於第1支持面42A連接制動裝置92之旋轉體94。例如,於第1支持面42A形成與制動裝置92之旋轉體94連接之花鍵部。第2支持構件44以與第1支持構件42一體旋轉之方式連接於第1支持構件42。例如,第2支持構件44包含與第2構件40接觸之第2支持面44A。
例如,第1構件38可連接於制動裝置92而構成,相對於輪轂軸12旋轉。第1構件38經由第1支持構件42及第2支持構件44連接於制動裝置92之旋轉體94。例如,制動裝置92包含圓盤制動器,且旋轉體94包含圓盤制動器轉子。制動裝置92可為滾子制動器,亦可為輪緣制動器。第1構件38以藉由與第2支持構件44之外表面花鍵嵌合,與第2支持構件44一體旋轉之方式,設置於第2支持構件44。
例如,第2構件40設置於輪轂殼14,與第1構件38卡合。第2構件40以藉由與第2部分32A之內表面14A花鍵嵌合,而與輪轂殼14一體旋轉之方式,設置於輪轂殼14。例如,第2構件40與第1構件38摩擦卡合。第2構件40藉由與第1構件38摩擦卡合,於由制動裝置92輸入之制動力為特定制動力以下之情形時,與第1構件38一體旋轉。特定制動力藉由第1構件38與第2構件40之摩擦力設定。
例如,第2構件40構成為於制動力大於特定制動力之情形時,相對於第1構件38旋轉。於制動力大於特定制動力之情形時,第1構件38相對於第2構件40之旋轉力大於第1構件38與第2構件40之摩擦力。第1構件38相對於第2構件40之旋轉力大於第1構件38與第2構件40之摩擦力之情形時,第2構件40相對於第1構件38旋轉,故以制動力成為特定制動力以下之方式調整。
例如,制動力調整機構18包含賦能構件46。賦能構件46形成為圓盤形狀,以輪轂軸12貫通之方式設置。例如,賦能構件46包含碟形彈簧。複數個第1構件38及複數個第2構件40於軸向上被夾於賦能構件46與第2支持面44A之間。藉由賦能構件46將軸向上交替設置之複數個第1構件38及複數個第2構件40朝輪轂軸12之軸向賦能,第2構件40與第1構件38摩擦卡合。
例如,制動力調整機構18包含賦能力調整機構48。賦能力調整機構48形成為圓盤形狀,以輪轂軸12貫通之方式設置。例如,賦能力調整機構48包含螺入第2支持構件44之外螺紋部44B之內螺紋部48A。賦能力調整機構48構成為根據內螺紋部48A螺入外螺紋部44B之量,可調整賦能構件46之賦能力。內螺紋部48A螺入外螺紋部44B之量愈大,賦能構件46之賦能力愈大。賦能構件46之賦能力愈大,第1構件38與第2構件40之摩擦力愈大。
例如,輪轂10進而具備設置於輪轂殼14與輪轂軸12之間之發電機構22。例如,發電機構22可裝卸地設置於輪轂軸12。例如,發電機構22包含可裝卸地安裝於輪轂軸12之安裝部分22A。例如,於第2配置面20形成花鍵。安裝部分22A藉由花鍵嵌合,安裝於第2配置面20。藉由安裝部分22A安裝於第2配置面20,限制發電機構22相對於輪轂軸12繞中心軸心C1之旋轉。
例如,發電機構22包含發電機。例如,發電機構22包含設置於輪轂軸12之定子50及磁軛52。例如,發電機構22為爪極型發電機。定子50及磁軛52無法與輪轂軸12相對旋轉,且設置於輪轂軸12之外表面12A。例如,定子50及磁軛52以於輪轂軸12之徑向上與第1配置面16重疊之方式設置。定子50及磁軛52以相對於設置於第1配置面16之磁鐵24旋轉之方式,設置於第3部分34之外表面12A。發電機構22藉由定子50及磁軛52相對於磁鐵24旋轉而發電。
定子50包含線圈50A及繞線管50B。線圈50A捲繞於繞線管50B。磁軛52包含複數個第1磁軛52A及複數個第2磁軛52B。第1磁軛52A由複數個第1磁軛片構成。第2磁軛52B由複數個第2磁軛片構成。複數個第1磁軛52A及複數個第2磁軛52B藉由嵌入設置於繞線管50B之凹部,而於周向上交替設置於第3部分34之外表面12A。
例如,發電機構22進而具備電氣零件54。電氣零件54與定子50及磁軛52電性連接。電氣零件54構成為可與不同於人力驅動車之輪轂10之電氣組件電性連接。電氣零件54將定子50及磁軛52與不同於人力驅動車之輪轂10之組件電性連接。
例如,輪轂10進而具備第1軸承58及第2軸承60。第1軸承58係輪轂殼14可相對於輪轂軸12旋轉地設置於罩56與輪轂軸12之間。例如,第1軸承58包含第1外輪58A、第1內輪58B及第1旋轉體58C。第1外輪58A設置於罩56之徑向內側。第1內輪58B設置於第3部分34之外表面12A。第1旋轉體58C係第1外輪58A可相對於第1內輪58B旋轉地設置於第1外輪58A與第1內輪58B之間。例如,第1旋轉體58C為滾珠,第1軸承58為滾珠軸承。
第2軸承60係制動力調整機構18可相對於輪轂軸12旋轉地設置於制動力調整機構18與輪轂軸12之間。例如,第2軸承60包含第2外輪60A、第2內輪60B及第2旋轉體60C。第2外輪60A設置於制動力調整機構18之第2支持構件44之內表面。第2內輪60B設置於第4部分36之外表面12A。第2旋轉體60C係第2外輪60A可相對於第2內輪60B旋轉地設置於第2外輪60A與第2內輪60B之間。例如,第2旋轉體60C係長邊方向與軸向一致之棒狀構件,第2軸承60係滾針軸承。
例如,輪轂10進而具備第1限制構件62、第2限制構件64及第3限制構件66。第1限制構件62、第2限制構件64及第3限制構件66以限制輪轂殼14相對於輪轂軸12於軸向移動之方式構成。第1限制構件62、第2限制構件64及第3限制構件66形成為環狀,輪轂軸12貫通。
例如,第1限制構件62及第2限制構件64為可裝卸地設置於輪轂軸12之鎖緊螺母。第1限制構件62及第2限制構件64以於軸向上,輪轂殼14位於其等之間之方式,設置於輪轂軸12。例如,第3限制構件66為決定輪轂殼14相對於軸向上之第2限制構件64之位置之間隔件。第3限制構件66以於軸向上,位於第2限制構件64與制動力調整機構18之第2支持構件44間之方式,設置於輪轂軸12。
例如,輪轂10進而具備第3軸承68。第3軸承68係第2支持構件44可相對於第3限制構件66旋轉地設置於第2支持構件44。例如,第3軸承68包含第3外輪68A、第3內輪68B及第3旋轉體68C。第3外輪68A以與第3限制構件66接觸之方式設置。第3內輪68B以與第2支持構件44接觸之方式設置。第3旋轉體68C於周向上,第3外輪68A可相對於第3內輪68B旋轉地設置於第3外輪68A與第3內輪68B之間。例如,第3旋轉體68C為滾珠,第3軸承68為滾珠軸承。
例如,輪轂10進而具備第4限制構件70及第5限制構件72。第4限制構件70及第5限制構件72以限制發電機構22相對於輪轂軸12於軸向移動之方式設置。第4限制構件70及第5限制構件72形成為環狀,輪轂軸12貫通。例如,第4限制構件70及第5限制構件72為可裝卸地設置於輪轂軸12之鎖緊螺母。第4限制構件70及第5限制構件72以於軸向上,發電機構22位彼此之間之方式設置於輪轂軸12。
如圖3所示,輪轂10構成為於卸除發電機構22之狀態下,可作為人力驅動車用之輪轂10使用。圖3之輪轂10可使用於無需發電機構22之發電之人力驅動車。藉由自輪轂10卸除發電機構22,而將輪轂10輕量化。例如,圖3之不具備發電機構22之輪轂10中,磁鐵24或磁鐵安裝部於設置於第1配置面16之狀態下與輪轂軸12對向。本實施形態中,圖3之不具備發電機構22之輪轂10中,設置於第1配置面16之磁鐵24與輪轂軸12對向。例如,圖3之不具備發電機構22之輪轂10中,磁鐵24或磁鐵安裝部於設置於第1配置面16之狀態下與第2配置面20對向。本實施形態中,圖3之不具備發電機構22之輪轂10中,磁鐵24於配置於第1配置面16之狀態下與第2配置面20對向。
例如,圖3之不具備發電機構22之輪轂10進而包含第6限制構件74而取代電氣零件54。第6限制構件74於卸除發電機構22之狀態下,設置於卸除電氣零件54後之位置。例如,第6限制構件74為決定軸向上輪轂殼14相對於第1限制構件62之位置之間隔件。第6限制構件74以於軸向上位於第1限制構件62與第1軸承58之間之方式設置於輪轂軸12。
第1部分30A之內表面14A與第2部分32A之內表面14A於軸向上連續形成。例如,第1區域30中之輪轂殼14之最小內徑D3為第2區域32中之輪轂殼14之最大內徑D4以下。例如,第1區域30中之輪轂殼14之最小內徑D3為第1部分30A之最小內徑。例如,第2區域32中之輪轂殼14之最大內徑D4為第2部分32A之最小內徑。例如,第1區域30中之輪轂殼14之最小內徑D3與第2區域32中之輪轂殼14之最大內徑D4實質上相等。
例如,第1區域30中之輪轂殼14之最小外徑D5與第2區域32中之輪轂殼14之最小外徑D6實質上相等。例如,第1區域30中之輪轂殼14之最小外徑D5為第1部分30A之最小外徑。例如,第2區域32中之輪轂殼14之最小外徑D6為第2部分32A之最小外徑。
例如,與軸向垂直之方向上,自第1配置面16至第2配置面20之距離D7為15 mm以上且25 mm以下。例如,配置空間SA1為內部空間SA中包含於第1區域30之空間。例如,配置空間SA1為內部空間SA中可配置發電機構22而構成之空間。第2配置面20之長度L2及距離D7分別根據可安裝於輪轂10之發電機構22之尺寸而決定。
輪轂10具有可裝卸發電機構22之構造。例如,根據輪轂軸12之外表面12A之形狀及輪轂殼14之內表面14A之形狀,可自輪轂10裝卸發電機構22而構成。例如,輪轂10中,發電機構22以外之其他零件亦可裝卸於外表面12A地設置於輪轂軸12。例如,輪轂軸12以軸向之中間部分之外徑最大之方式構成。輪轂軸12亦可以軸向上之一側之外徑最大之方式構成。
參照圖4至圖13,針對發電機構22之卸除步驟進行說明。藉由卸除步驟,自圖2之輪轂10製造圖3之不具備發電機構22之輪轂10。發電機構22之卸除步驟包含第1步驟、第2步驟、第3步驟、第4步驟、第5步驟、第6步驟、第7步驟、第8步驟、第9步驟、第10步驟及第11步驟。
第1步驟包含自輪轂軸12卸除第2限制構件64及第3限制構件66之步驟。圖4顯示第1步驟中,卸除第2限制構件64及第3限制構件66後之輪轂10。第1步驟中,藉由第2限制構件64及第3限制構件66相對於輪轂軸12朝第1方向AD1移動,而自輪轂軸12卸除第2限制構件64及第3限制構件66。第1方向AD1為輪轂軸12之軸向上自第3部分34朝向第4部分36之方向。
第2步驟包含自輪轂軸12卸除輪轂殼14及制動力調整機構18之步驟。圖5顯示第1步驟之後,於第2步驟中,卸除輪轂殼14及制動力調整機構18後之輪轂10。第2步驟中,自輪轂殼14卸除罩56後,自輪轂軸12卸除輪轂殼14及制動力調整機構18。藉由輪轂殼14及制動力調整機構18相對於輪轂軸12朝第1方向AD1移動,而自輪轂軸12卸除輪轂殼14及制動力調整機構18。輪轂殼14於制動力調整機構18設置於輪轂殼14之狀態下,自輪轂軸12卸除。因此,將輪轂殼14及制動力調整機構18一體地自輪轂軸12卸除。
第3步驟包含自輪轂軸12卸除第1限制構件62及電氣零件54之步驟。圖6顯示第2步驟之後,於第3步驟中,卸除第1限制構件62及電氣零件54後之輪轂10。第3步驟中,藉由第1限制構件62及電氣零件54相對於輪轂軸12朝第2方向AD2移動,而自輪轂軸12卸除第1限制構件62及電氣零件54。第2方向AD2為軸向上與第1方向AD1相反之方向。
第4步驟包含自輪轂軸12卸除第1軸承58及罩56之步驟。圖7顯示第3步驟之後,於第4步驟中,卸除第1軸承58及罩56後之輪轂10。第4步驟中,藉由第1軸承58及罩56相對於輪轂軸12朝第2方向AD2移動,而自輪轂軸12卸除第1軸承58及罩56。
第5步驟包含自輪轂軸12卸除發電機構22、第4限制構件70及第5限制構件72之步驟。圖8顯示第4步驟之後,於第5步驟中,卸除發電機構22、第4限制構件70及第5限制構件72後之輪轂10。第5步驟中,藉由發電機構22、第4限制構件70及第5限制構件72相對於輪轂軸12朝第2方向AD2移動,而自輪轂軸12卸除發電機構22、第4限制構件70及第5限制構件72。
第6步驟包含將第2軸承60安裝於制動力調整機構18之步驟。圖9顯示於第2步驟中自輪轂軸12卸除之輪轂殼14及制動力調整機構18安裝有第2軸承60之狀態。第6步驟中,藉由自輪轂軸12卸除第2內輪60B後,將第2外輪60A安裝於制動力調整機構18,而將第2軸承60安裝於制動力調整機構18。
第7步驟包含將輪轂軸12安裝於輪轂殼14及制動力調整機構18之步驟。圖10顯示第6步驟之後,於第7步驟中,安裝輪轂殼14及制動力調整機構18後之輪轂10。第7步驟中,藉由輪轂軸12相對於輪轂殼14及制動力調整機構18朝第1方向AD1移動,而將輪轂軸12安裝於輪轂殼14及制動力調整機構18。
第8步驟包含將罩56及第1外輪58A安裝於輪轂殼14之步驟。圖11顯示第7步驟之後,於第8步驟中,安裝罩56及第1外輪58A後之輪轂10。第8步驟中,藉由罩56相對於輪轂殼14朝第1方向AD1移動,而將罩56安裝於輪轂殼14。
第9步驟包含將第1旋轉體58C及第1內輪58B安裝於輪轂軸12之步驟。圖12顯示第8步驟之後,於第9步驟中,安裝第1旋轉體58C及第1內輪58B後之輪轂10。第9步驟中,藉由第1旋轉體58C及第1內輪58B相對於輪轂10朝第1方向AD1移動,而將第1旋轉體58C及第1內輪58B安裝於輪轂10。
第10步驟包含將第1限制構件62及第6限制構件74安裝於輪轂軸12之步驟。圖13顯示第9步驟之後,於第10步驟中,安裝第1限制構件62及第6限制構件74後之輪轂10。第10步驟中,藉由第1限制構件62及第6限制構件74相對於輪轂軸12朝第1方向AD1移動,而將第1限制構件62及第6限制構件74安裝於輪轂軸12。
第11步驟包含將第2限制構件64及第3限制構件66安裝於輪轂軸12之步驟。第11步驟中,藉由第2限制構件64及第3限制構件66相對於輪轂軸12朝第2方向AD2移動,而將第2限制構件64及第3限制構件66安裝於輪轂軸12。
輪轂10亦可構成為可自卸除發電機構22之狀態安裝發電機構22。發電機構22之安裝步驟例如藉由與發電機構22之卸除步驟相反之順序進行。
本實施形態之人力驅動車用之輪轂10由於第1區域30之長度L3大於第2區域32之長度L4,故可適當確保內部空間SA中用以設置發電機構22之空間。由於第2區域32之長度L4小於第1區域30之長度L3,但制動力調整機構18為將制動力設為特定制動力以下之構成,故即使為小型之制動力調整機構18亦可適當維持制動力。由於第2區域32之長度L4小於第1區域30之長度L3,故可使輪轂10小型化,及提高輪轂10之設計自由度。根據本實施形態之人力驅動車用之輪轂10,於卸除發電機構22之狀態下亦可將輪轂10作為人力驅動車用之輪轂10使用,故可方便使用輪轂10。
<第2實施形態> 參照圖14,說明第2實施形態之輪轂10。第2實施形態之輪轂10除第2軸承60之構成不同之點、不包含第3軸承68之點、及包含第4軸承76之點以外,皆與第1實施形態之輪轂10相同,故對與第1實施形態共通之構成標註與第1實施形態相同之符號,省略重複說明。
本實施形態之第2軸承60包含複數個第2軸承60。複數個第2軸承60包含2個第2軸承60。複數個第2軸承60於軸向上分開設置。複數個第2軸承60各自之第2外輪60A設置於制動力調整機構18之第2支持構件44之內表面。複數個第2軸承60各自之第2內輪60B設置於第4部分36之外表面12A。複數個第2軸承60之第2旋轉體60C為滾珠,複數個第2軸承60為滾珠軸承。複數個第2軸承60之內輪中之一者以與第3限制構件66接觸之方式設置。
例如,本實施形態之輪轂10進而具備第4軸承76。第4軸承76以制動力調整機構18可相對於輪轂殼14旋轉之方式設置於制動力調整機構18。例如,第4軸承76包含第4外輪76A、第4內輪76B及第4旋轉體76C。第4外輪76A設置於第2區域32之內表面14A。第4內輪76B與第2支持構件44一體形成。第4旋轉體76C係周向上第4外輪76A可相對於第4內輪76B旋轉地設置於第4外輪76A與第4內輪76B之間。例如,第4旋轉體76C為滾珠,第4軸承76為滾珠軸承。
<第3實施形態> 參照圖15,說明第3實施形態之輪轂10。第3實施形態之輪轂10除制動力調整機構18包含第3支持構件78之點、及第2構件40設置於第3支持構件78之內表面之點以外,皆與第2實施形態之輪轂10相同,故對與第2實施形態共通之構成標註與第2實施形態相同之符號,省略重複之說明。
本實施形態之制動力調整機構18包含第3支持構件78。第3支持構件78以與輪轂殼14一體旋轉之方式,設置於第2區域32中之輪轂殼14之內表面14A。第3支持構件78之外表面經由第1構件38及第2構件40連接於第2支持構件44。
例如,本實施形態之第2構件40設置於制動力調整機構18。本實施形態之第2構件40藉由與第3支持構件78之內表面花鍵嵌合,而設置於第3支持構件78之內表面。
<第4實施形態> 參照圖16,說明第4實施形態之輪轂10。第4實施形態之輪轂10除包含第4支持構件80之點、第1軸承58之構成不同之點、第2軸承60之構成不同之點、不包含第3軸承68之點、包含第5軸承82之點、包含第6軸承84之點、及不包含罩56之點以外,與第1實施形態之輪轂10相同,故對與第1實施形態共通之構成標註與第1實施形態相同之符號,省略重複之說明。
例如,本實施形態之輪轂10進而具備第4支持構件80。第4支持構件80於輪轂殼14之徑向上設置於輪轂殼14與輪轂軸12之間。第4支持構件80可相對於輪轂殼14及輪轂軸12各者旋轉地構成。本實施形態之第1軸承58係第4支持構件80可相對於輪轂軸12旋轉地設置於輪轂軸12。例如,本實施形態之第1軸承58之第1外輪58A設置於第4支持構件80之徑向內側。
本實施形態之第2軸承60之第2外輪60A與第2支持構件44一體形成。本實施形態之第2外輪60A亦可與第2支持構件44分開設置。第2內輪60B設置於輪轂軸12之外周部。本實施形態之第2軸承60之第2旋轉體60C為滾珠,第2軸承60為滾珠軸承。第2軸承60之內輪以於軸向上與第3限制構件66接觸之方式設置。
例如,本實施形態之輪轂10進而具備第5軸承82。第5軸承82係輪轂殼14可相對於第4支持構件82旋轉地設置於第4支持構件80。例如,第5軸承82包含第5外輪82A、第5內輪82B及第5旋轉體82C。第5外輪82A設置於第1部分30A之內表面14A。第5內輪82B設置於第4支持構件80之徑向外側。第5旋轉體82C係第5外輪82A可相對於第5內輪82B旋轉地設置於第5外輪82A與第5內輪82B之間。例如,第5旋轉體82C為滾珠,第5軸承82為滾珠軸承。
例如,本實施形態之輪轂10進而具備第6軸承84。第6軸承84以制動力調整機構18可相對於輪轂殼14旋轉之方式設置於制動力調整機構18。例如,第6軸承84包含第6外輪84A、第6內輪84B及第6旋轉體84C。第6外輪84A設置於第2區域32之輪轂殼14之內表面14A。第6內輪84B與第2支持構件44一體形成。第6內輪84B亦可與第2支持構件44分開形成。第6旋轉體84C係周向上第6外輪84A可相對於第6內輪84B旋轉地設置於第6外輪84A與第6內輪84B之間。例如,第6旋轉體84C為滾珠,第6軸承84為滾珠軸承。
本實施形態之輪轂10亦可構成為於卸除發電機構22之狀態下作為人力驅動車用之輪轂10使用之情形時,制動力調整機構18設置於第1區域30。於卸除發電機構22之狀態下,制動力調整機構18之第2支持構件44亦可於軸向上,自第2區域32設置至第1區域30。於卸除發電機構22之狀態下,制動力調整機構18之第2支持構件44亦可與第4支持構件80連結。於卸除發電機構22之狀態下,於制動力調整機構18自第2區域32設置至第1區域30之情形時,制動力調整機構18可穩定旋轉。
<變更例> 各實施形態相關之說明為依照本揭示之人力驅動車用之輪轂可採取之形態之例示,未意欲限制其形態。依照本揭示之人力驅動車用之輪轂例如可採取將以下所示之各實施形態之變更例,及互不矛盾之至少2個變更例組合之形態。以下之變更例中,對與實施形態之形態共通之部分標註與實施形態相同之符號,省略其說明。
・亦可為第1配置面16設置於輪轂軸12,第2配置面20設置於輪轂殼14。例如,第1配置面16設置於外表面12A,第2配置面20設置於內表面14A。例如,磁鐵24或磁鐵安裝部設置於輪轂軸12,且發電機構22可裝卸地設置於輪轂殼14。例如,發電機構22包含可裝卸地設置於輪轂殼14之安裝部分。例如,發電機構22包含設置於輪轂殼14之定子50及磁軛52。
・亦可為磁鐵24可裝卸地設置於第1配置面16。磁鐵24可裝卸地設置於第1配置面16之情形時,圖3之輪轂10亦可不具備磁鐵24。圖3之輪轂10不具備磁鐵24之情形時,可裝卸磁鐵24而構成之磁鐵安裝部可設置於第1配置面16。圖3之輪轂10不具備磁鐵24之情形時,磁鐵24可裝卸於磁鐵安裝部而構成,且磁鐵安裝部可能裝卸地設置於第1配置面16。
・輪轂10除制動力調整機構18及發電機構22外,亦可具備內裝變速機。
本說明書中使用之「至少1者」之表述意指期望之選項之「1者以上」。作為一例,本說明書中使用之「至少1者」之表述係若選項之數量為2個時,則意指「僅1個選項」或「2個選項之兩者」。作為其他例,本說明書中使用之「至少1者」之表述係若選項之數量為3個以上時,則意指「僅1個選項」或「2個以上之任意選項之組合」。
10:輪轂 12:輪轂軸 12A:外表面 14:輪轂殼 14A:內表面 16:第1配置面 16A:直線部分 18:制動力調整機構 20:第2配置面 22:發電機構 22A:安裝部分 24:磁鐵 26:接著劑 28A:第1凸緣 28B:第2凸緣 30:第1區域 30A:第1部分 32:第2區域 32A:第2部分 34:第3部分 36:第4部分 38:第1構件 40:第2構件 42:第1支持構件 42A:第1支持面 44:第2支持構件 44A:第2支持面 44B:外螺紋部 46:賦能構件 48:賦能力調整機構 48A:內螺紋部 50:定子 50A:線圈 50B:繞線管 52:磁軛 52A:第1磁軛 52B:第2磁軛 54:電氣零件 56:罩 58:第1軸承 58A:第1外輪 58B:第1內輪 58C:第1旋轉體 60:第2軸承 60A:第2外輪 60B:第2內輪 60C:第2旋轉體 62:第1限制構件 64:第2限制構件 66:第3限制構件 68:第3軸承 68A:第3外輪 68B:第3內輪 68C:第3旋轉體 70:第4限制構件 72:第5限制構件 74:第6限制構件 76:第4軸承 76A:第4外輪 76B:第4內輪 76C:第4旋轉體 80:第4支持構件 82:第5軸承 82A:第5外輪 82B:第5內輪 82C:第5旋轉體 84:第6軸承 84A:第6外輪 84B:第6內輪 84C:第6旋轉體 90:車架 92:制動裝置 94:旋轉體 AD1:第1方向 AD2:第2方向 C1:中心軸心 D1:最大外徑 D2:最大外徑 D3:最小內徑 D4:最大內徑 D5:最小外徑 D6:最小外徑 D7:距離 L1:長度 L2:長度 L3:長度 L4:長度 SA:內部空間 SA1:配置空間
圖1係第1實施形態之人力驅動車用之輪轂中,具備發電機構之人力驅動車用之輪轂之前視圖。 圖2係圖1之人力驅動車用之輪轂之剖視圖。 圖3係圖2之人力驅動車用之輪轂中,不具備發電機構之人力驅動車用之輪轂之剖視圖。 圖4係顯示圖2之人力驅動車用之輪轂中,發電機構之卸除步驟之第1狀態之剖視圖。 圖5係顯示圖2之人力驅動車用之輪轂中,發電機構之卸除步驟之第2狀態之剖視圖。 圖6係顯示圖2之人力驅動車用之輪轂中,發電機構之卸除步驟之第3狀態之剖視圖。 圖7係顯示圖2之人力驅動車用之輪轂中,發電機構之卸除步驟之第4狀態之剖視圖。 圖8係顯示圖2之人力驅動車用之輪轂中,發電機構之卸除步驟之第5狀態之剖視圖。 圖9係顯示圖2之人力驅動車用之輪轂中,發電機構之卸除步驟之第6狀態之剖視圖。 圖10係顯示圖2之人力驅動車用之輪轂中,發電機構之卸除步驟之第7狀態之剖視圖。 圖11係顯示圖2之人力驅動車用之輪轂中,發電機構之卸除步驟之第8狀態之剖視圖。 圖12係顯示圖2之人力驅動車用之輪轂中,發電機構之卸除步驟之第9狀態之剖視圖。 圖13係顯示圖2之人力驅動車用之輪轂中,發電機構之卸除步驟之第10狀態之剖視圖。 圖14係第2實施形態之人力驅動車用之輪轂之剖視圖。 圖15係第3實施形態之人力驅動車用之輪轂之剖視圖。 圖16係第4實施形態之人力驅動車用之輪轂之剖視圖。
10:輪轂
12:輪轂軸
12A:外表面
14:輪轂殼
14A:內表面
16:第1配置面
16A:直線部分
18:制動力調整機構
20:第2配置面
22:發電機構
22A:安裝部分
24:磁鐵
26:接著劑
28A:第1凸緣
28B:第2凸緣
30:第1區域
30A:第1部分
32:第2區域
32A:第2部分
34:第3部分
36:第4部分
38:第1構件
40:第2構件
42:第1支持構件
42A:第1支持面
44:第2支持構件
44A:第2支持面
44B:外螺紋部
46:賦能構件
48:賦能力調整機構
48A:內螺紋部
50:定子
50A:線圈
50B:繞線管
52:磁軛
52A:第1磁軛
52B:第2磁軛
54:電氣零件
56:罩
58:第1軸承
58A:第1外輪
58B:第1內輪
58C:第1旋轉體
60:第2軸承
60A:第2外輪
60B:第2內輪
60C:第2旋轉體
62:第1限制構件
64:第2限制構件
66:第3限制構件
68:第3軸承
68A:第3外輪
68B:第3內輪
68C:第3旋轉體
70:第4限制構件
72:第5限制構件
C1:中心軸心
D1:最大外徑
D2:最大外徑
SA:內部空間

Claims (22)

  1. 一種輪轂,其為人力驅動車用者,且具備: 輪轂軸; 輪轂殼,其可相對於上述輪轂軸旋轉地設置,且包含第1凸緣、與自上述第1凸緣朝上述輪轂軸之軸向離開而設置之第2凸緣; 第1配置面,其設置於上述輪轂軸或上述輪轂殼,供磁鐵或磁鐵安裝部設置; 制動力調整機構,其以調整制動裝置之制動力之方式,至少一部分設置於上述輪轂殼; 第1區域,其供上述第1凸緣及上述第1配置面設置;及 第2區域,其供上述第2凸緣及上述制動力調整機構設置;且 上述輪轂殼包含上述第1區域所含之第1部分、及上述第2區域所含之第2部分, 上述第1部分與上述第2部分一體形成。
  2. 如請求項1之輪轂,其中上述第1配置面設置於上述輪轂殼, 上述磁鐵或上述磁鐵安裝部在設置於上述第1配置面之狀態下,與上述輪轂軸對向。
  3. 如請求項2之輪轂,其包含第2配置面,該第2配置面設置於上述輪轂軸,供可配置於上述輪轂殼與上述輪轂軸之間之發電機構可裝卸地設置; 上述磁鐵或上述磁鐵安裝部在設置於上述第1配置面之狀態下,與上述第2配置面對向。
  4. 如請求項1之輪轂,其進而具備設置於上述輪轂殼與上述輪轂軸之間之發電機構,且 上述發電機構可裝卸地設置於上述輪轂軸。
  5. 如請求項4之輪轂,其中上述發電機構包含可裝卸地安裝於上述輪轂軸之安裝部分。
  6. 如請求項4之輪轂,其中上述發電機構包含設置於上述輪轂軸之定子及磁軛,且 上述定子及上述磁軛於上述輪轂軸之徑向上以與上述第1配置面重疊之方式設置。
  7. 如請求項4之輪轂,其中上述發電機構設置於上述第1區域。
  8. 如請求項1至7中任一項之輪轂,其中上述第1區域中之上述輪轂殼之最小內徑為上述第2區域中之上述輪轂殼之最大內徑以下。
  9. 如請求項8之輪轂,其中上述第1區域之上述輪轂殼之最小內徑與上述第2區域之上述輪轂殼之最大內徑實質上相等。
  10. 如請求項1至7中任一項之輪轂,其中上述第1區域中之上述輪轂殼之最小外徑與上述第2區域中之上述輪轂殼之最小外徑實質上相等。
  11. 如請求項1至7中任一項之輪轂,其中上述制動力調整機構設置於上述輪轂殼, 上述輪轂殼於上述制動力調整機構設置於上述輪轂殼之狀態下,可自上述輪轂軸裝卸地設置於上述輪轂軸。
  12. 如請求項1至7中任一項之輪轂,其中上述制動力調整機構於上述制動力大於特定制動力之情形時,以上述制動力成為上述特定制動力以下之方式調整上述制動力。
  13. 如請求項12之輪轂,其中上述制動力調整機構包含: 第1構件,其可連接於上述制動裝置而構成,相對於上述輪轂軸旋轉;及 第2構件,其設置於上述第2部分,卡合於上述第1構件; 上述第2構件構成為於上述制動力大於上述特定制動力之情形時,相對於上述第1構件旋轉。
  14. 如請求項13之輪轂,其中上述第2構件與上述第1構件摩擦卡合。
  15. 如請求項1至7中任一項之輪轂,其於包含上述輪轂軸之中心軸心,且與上述軸向平行之剖面中,上述第1配置面包含與上述軸向平行之直線部分。
  16. 如請求項1之輪轂,其中於上述軸向上,上述第1配置面之長度為30 mm以上且40 mm以下。
  17. 如請求項3之輪轂,其中於上述軸向上,上述第2配置面之長度為28 mm以上且38 mm以下。
  18. 如請求項3之輪轂,其中於與上述軸向垂直之方向上,自上述第1配置面至上述第2配置面之距離為15 mm以上且25 mm以下。
  19. 如請求項1之輪轂,其中於上述軸向上,上述第1區域之長度大於上述第2區域之長度。
  20. 如請求項19之輪轂,其中於上述軸向上,上述第1區域之長度為40 mm以上且50 mm以下。
  21. 如請求項19或20之輪轂,其中於上述軸向上,上述第2區域之長度為15 mm以上且25 mm以下。
  22. 如請求項1之輪轂,其中上述第1區域於上述軸向上與上述第2區域相鄰。
TW112113550A 2022-05-31 2023-04-12 人力驅動車用之輪轂 TW202348485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2-088164 2022-05-31
JP2022088164A JP2023176076A (ja) 2022-05-31 2022-05-31 人力駆動車用のハブ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348485A true TW202348485A (zh) 2023-12-16

Family

ID=8869686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2113550A TW202348485A (zh) 2022-05-31 2023-04-12 人力驅動車用之輪轂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2023176076A (zh)
CN (1) CN117141157A (zh)
DE (1) DE102023113077A1 (zh)
TW (1) TW202348485A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477134B2 (ja) 2000-01-31 2003-12-10 株式会社シマノ 自転車用ハブ
JP2022088164A (ja) 2020-12-02 2022-06-14 Kddi株式会社 下りリンクでビームを形成して通信する通信システムにおける基地局装置、端末装置、通信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141157A (zh) 2023-12-01
JP2023176076A (ja) 2023-12-13
DE102023113077A1 (de) 2023-11-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217807C (zh) 自行车轮毂
TWI391263B (zh) 用以驅動車輪之驅動系統
WO2007116541A1 (en) Wheel rotating device for in-wheel motor vehicle
JP2005014729A (ja) 車両用懸架装置
TWI454407B (zh) 電動自行車
JP2012076473A (ja) 電動自転車のハブユニット及びそれを装備する電動自転車
JP7324664B2 (ja) ドライブユニット
JPH0648192A (ja) モータ駆動装置
JP5084977B1 (ja) 電動用ハブ装置および電動自転車
JP2005186667A (ja) 電動式車輪駆動装置
JP4730078B2 (ja) インホイールモータ
JP7210154B2 (ja) 人力駆動車の回転装置
JP4486443B2 (ja) 車両用ホイール駆動装置
TW202348485A (zh) 人力驅動車用之輪轂
JP5716520B2 (ja) 車輪駆動装置
JP2014177265A (ja) 駆動装置
CN102756640A (zh) 车轮驱动装置
JPH05338446A (ja) 車両用モータ駆動装置
KR20170099186A (ko) 전기 자전거용 휠 모터 조립체
JP5300830B2 (ja) モータ内蔵自転車用ハブ
JP2002331987A (ja) 電動補助自転車の動力ユニット付きハブ
JP2004067039A (ja) ハブモータユニット
JP7448321B2 (ja) 人力駆動車用のハブ
TW201912505A (zh) 輪轂及包含該輪轂的動力輪
JP2011025730A (ja) 電動車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