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339206A - 半導體裝置 - Google Patents

半導體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339206A
TW202339206A TW111147183A TW111147183A TW202339206A TW 202339206 A TW202339206 A TW 202339206A TW 111147183 A TW111147183 A TW 111147183A TW 111147183 A TW111147183 A TW 111147183A TW 202339206 A TW202339206 A TW 202339206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ower electrode
layer
semiconductor device
electrode layer
support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114718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金容煥
金亮阧
朴相郁
徐旻揆
李相昊
洪定杓
Original Assignee
南韓商三星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南韓商三星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南韓商三星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33920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339206A/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BELECTRONIC MEMORY DEVICES
    • H10B12/00Dynamic random access memory [DRAM] devices
    • H10B12/30DRAM devices comprising one-transistor - one-capacitor [1T-1C] memory cells
    • H10B12/31DRAM devices comprising one-transistor - one-capacitor [1T-1C] memory cells having a storage electrode stacked over the transistor
    • H10B12/318DRAM devices comprising one-transistor - one-capacitor [1T-1C] memory cells having a storage electrode stacked over the transistor the storage electrode having multiple segment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BELECTRONIC MEMORY DEVICES
    • H10B12/00Dynamic random access memory [DRAM] devices
    • H10B12/30DRAM devices comprising one-transistor - one-capacitor [1T-1C] memory cells
    • H10B12/31DRAM devices comprising one-transistor - one-capacitor [1T-1C] memory cells having a storage electrode stacked over the transistor
    • H10B12/315DRAM devices comprising one-transistor - one-capacitor [1T-1C] memory cells having a storage electrode stacked over the transistor with the capacitor higher than a bit lin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8/00Passive two-terminal components without a potential-jump or surface barrier for integrated circuits; Details thereof;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 H01L28/40Capacitors
    • H01L28/60Electrodes
    • H01L28/82Electrodes with an enlarged surface, e.g. formed by texturisation
    • H01L28/90Electrodes with an enlarged surface, e.g. formed by texturisation having vertical extens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7/00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 H01L27/02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oscillating, amplify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including integrated passive circuit elem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 H01L27/12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oscillating, amplify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including integrated passive circuit elem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the substrate being other than a semiconductor body, e.g. an insulating body
    • H01L27/13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oscillating, amplify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including integrated passive circuit elem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the substrate being other than a semiconductor body, e.g. an insulating body combined with thin-film or thick-film passive component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BELECTRONIC MEMORY DEVICES
    • H10B12/00Dynamic random access memory [DRAM] devices
    • H10B12/01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 H10B12/02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for one transistor one-capacitor [1T-1C] memory cells
    • H10B12/03Making the capacitor or connections thereto
    • H10B12/033Making the capacitor or connections thereto the capacitor extending over the transistor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BELECTRONIC MEMORY DEVICES
    • H10B12/00Dynamic random access memory [DRAM] devices
    • H10B12/30DRAM devices comprising one-transistor - one-capacitor [1T-1C] memory cells
    • H10B12/36DRAM devices comprising one-transistor - one-capacitor [1T-1C] memory cells the transistor being a FinFET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BELECTRONIC MEMORY DEVICES
    • H10B12/00Dynamic random access memory [DRAM] devices
    • H10B12/50Peripheral circuit region structur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7/00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 H01L27/02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oscillating, amplify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including integrated passive circuit elem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 H01L27/12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oscillating, amplify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including integrated passive circuit elem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the substrate being other than a semiconductor body, e.g. an insulating body
    • H01L27/1203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oscillating, amplify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including integrated passive circuit elem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the substrate being other than a semiconductor body, e.g. an insulating body the substrate comprising an insulating body on a semiconductor body, e.g. SOI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BELECTRONIC MEMORY DEVICES
    • H10B12/00Dynamic random access memory [DRAM] devices
    • H10B12/01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 H10B12/02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for one transistor one-capacitor [1T-1C] memory cells
    • H10B12/05Making the transistor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BELECTRONIC MEMORY DEVICES
    • H10B12/00Dynamic random access memory [DRAM] devices
    • H10B12/30DRAM devices comprising one-transistor - one-capacitor [1T-1C] memory cells
    • H10B12/34DRAM devices comprising one-transistor - one-capacitor [1T-1C] memory cells the transistor being at least partially in a trench in the substrat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 Semiconductor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Semiconductor Memories (AREA)
  • Semiconductor Integrated Circuits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種半導體裝置,包含:基底;儲存節點接觸件,位於基底上;下部電極結構,位於儲存節點接 .觸件上;支撐件結構,位於下部電極結構的外部側表面上且將鄰近下部電極結構彼此連接;介電層,位於下部電極結構及支撐件結構上;以及上部電極結構,位於介電層上,其中下部電極結構各自包含與儲存節點接觸件接觸的柱部分以及位於柱部分上的圓柱部分,柱部分包含具有圓柱形狀且具有下部表面及側表面的第一下部電極層以及覆蓋第一下部電極層的至少內部壁的第一部分;且圓柱部分包含自第一部分延伸且覆蓋第一下部電極層的上部末端的第二部分。

Description

半導體裝置
[相關申請案的交叉參考]
本申請案主張2021年12月17日在韓國智慧財產局申請的韓國專利申請案第10-2021-0181313號的優先權,申請案的揭露內容以全文引用的方式併入本文中。
實施例是關於一種半導體裝置。
隨著要求高整合及小型化半導體裝置,半導體裝置的電容器亦已小型化。
實施例可藉由提供一種半導體裝置來實現,所述半導體裝置包含:基底;儲存節點接觸件,位於基底上;下部電極結構,位於儲存節點接觸件上;支撐件結構,位於下部電極結構的外部側表面的至少一部分上且將鄰近下部電極結構彼此連接;介電層,位於下部電極結構及支撐件結構上;以及上部電極結構,位於介電層上,其中下部電極結構中的各者包含與儲存節點接觸件中的各者接觸的柱部分以及位於柱部分上的圓柱部分,柱部分包含具有圓柱形狀且具有下部表面及側表面的第一下部電極層以及覆蓋第一下部電極層的至少內部壁的第一部分,且圓柱部分包含自第一部分延伸且覆蓋第一下部電極層的上部末端的第二部分。
實施例可藉由提供一種半導體裝置來實現,所述半導體裝置包含:下部電極結構,包含柱部分及位於柱部分上且自柱部分延伸的圓柱部分;介電層,位於下部電極結構上;以及上部電極結構,位於介電層上,其中柱部分包含第一下部電極層及位於第一下部電極層上的第二下部電極層。
實施例可藉由提供一種半導體裝置來實現,所述半導體裝置包含:基底;儲存節點接觸件,位於基底上;以及電容器,分別位於儲存節點接觸件上,其中電容器中的各者包含下部電極結構,下部電極結構包含柱部分及位於柱部分上的圓柱部分;介電層,位於下部電極結構上;以及上部電極結構,位於介電層上,且柱部分包含第一下部電極層及位於第一下部電極層上的第二下部電極層。
另外,諸如「上部」、「中間」、「下部」以及類似者的術語用於區分組件的相對位置,但實例實施例不限於此等術語。因此,諸如「上部」、「中間」、「下部」以及類似者的術語可稱為「第一」、「第二」、「第三」以及類似者,且用於描述本說明書的組件。然而,組件不限於術語,且「第一組件」可稱作「第二組件」。舉例而言,如本文所使用,術語「第一」、「第二」以及類似者僅用於識別及區分,且不意欲暗示或要求順序包含(例如,可在不暗示或要求第一元件或第二元件的存在的情況下描述第三元件及第四元件)。
在下文中,將參考圖1及圖2描述根據實例實施例的半導體裝置。
圖1為根據實例實施例的半導體裝置100的示意性佈局圖,且圖2為根據實例實施例的半導體裝置100的示意性橫截面圖。圖2為沿著圖1的線I-I'截取的橫截面圖。
參考圖1及圖2,半導體裝置100可包含基底110、位於基底110上的儲存節點接觸件150以及與儲存節點接觸件150接觸的電容器CP。半導體裝置100可更包含儲存節點接觸件150與電容器CP之間的著陸襯墊155。
基底110可包含半導體材料,例如第IV族半導體、第III-V族化合物半導體或第II-VI族化合物半導體。在實施中,第IV族半導體可包含矽、鍺或矽鍺。基底110可更包含雜質。基底110可包含例如矽基底、絕緣體上矽(silicon-on-insulator;SOI)基底、鍺基底、絕緣體上鍺(germanium-on-insulator;GOI)基底、矽鍺基底或包含磊晶層的基底。如本文中所使用,術語「或」非排他性術語,例如,「A或B」將包含A、B或A及B。
基底110可包含裝置隔離區域120及由裝置隔離區域120限定的主動區域125。
主動區域125可具有條狀,且可在基底110內以在一個方向上延伸的島形狀安置。在實施中,主動區域125可相對於X方向及Y方向傾斜預定角度,且可包含以規則間隔重複配置的多個主動區域。由於主動區域125的傾斜配置,因此可增加基底110的每單元面積的胞元密度同時確保鄰近主動區域125之間的分隔距離。
主動區域125可具有距基底110的上部表面具有預定深度的第一雜質區域及第二雜質區域。第一雜質區域及第二雜質區域可彼此間隔開。第一雜質區域及第二雜質區域可提供為由字元線(閘極電極層133)形成的電晶體的源極/汲極區域。在實施中,源極區域及汲極區域中的第一雜質區域及第二雜質區域的深度可彼此不同。
裝置隔離區域120可由淺溝槽隔離(shallow trench isolation;STI)製程形成。裝置隔離區域120可將主動區域彼此電隔離同時包圍主動區域125。裝置隔離區域120可由絕緣材料形成,例如氧化矽、氮化矽或其組合。裝置隔離區域120可包含具有底部深度的多個區域,底部深度取決於其中已蝕刻基底110的溝槽的寬度而不同。裝置隔離區域120可限定主動區域125。
基底110可更包含埋入式基底110中以在第一方向(Y方向)上延伸的埋入式閘極結構130。
埋入式閘極結構130可包含閘極電極層133、閘極介電層136以及閘極封蓋層139。閘極電極層133可提供為在第一方向(Y方向)上延伸以構成字元線的線形狀。字元線可穿過主動區域125且在第一方向(Y方向)上延伸(例如,縱向)。在實施中,一對鄰近字元線可穿過一個主動區域125。
閘極電極層133的上部表面可位於低於基底110的上部表面的水平高度的水平高度上。本文所使用的術語「水平高度」的高及低可基於實質上平坦上部表面來限定。在實施中,閘極電極層133可構成埋入式通道陣列電晶體(buried channel array transistor;BCAT)的閘極。在實施中,閘極電極層133可具有在基底110上的形狀。
閘極電極層133可包含導電材料,例如多晶矽(Si)、鈦(Ti)、氮化鈦(TiN)、鉭(Ta)、氮化鉭(TaN)、鎢(W)、氮化鎢(WN)或鋁(Al)。在實施中,閘極電極層133可具有其中兩個層由不同材料形成的雙層結構。
閘極介電層136可共形地覆蓋閘極電極層133的側表面及底部表面。閘極介電層136可包含例如氧化矽、氮化矽或氮氧化矽。
閘極封蓋層139可位於閘極電極層133上。閘極封蓋層139可包含例如氮化矽的絕緣材料。
半導體裝置100可更包含位於基底110上的層間絕緣層140。層間絕緣層140可包含多個層間絕緣層。層間絕緣層140可包含例如第一層間絕緣層143、第二層間絕緣層146以及第三層間絕緣層149。第一層間絕緣層143、第二層間絕緣層146以及第三層間絕緣層149中的各者可包含絕緣材料。在實施中,第一層間絕緣層143、第二層間絕緣層146以及第三層間絕緣層149可包含例如氧化矽、氮化矽或氮氧化矽。
儲存節點接觸件150可位於基底110上。儲存節點接觸件150可形成為穿過層間絕緣層140的至少一部分。在實施中,儲存節點接觸件150可延伸穿過第一層間絕緣層143及第二層間絕緣層146。
儲存節點接觸件150可連接至主動區域125的一個區域。儲存節點接觸件150可位於字元線(閘極電極層133)之間。儲存節點接觸件150的下部表面可位於低於基底110的上部表面的水平高度的水平高度上或處於所述水平高度。儲存節點接觸件150可包含導電材料。在實施中,儲存節點接觸件150可由以下形成:例如摻雜多晶矽、Al、Cu、Ti、Ta、Ru、W、Mo、Pt、Ni、Co、TiN、TaN、WN、NbN、TiAl、TiAlN、TiSi、TiSiN、TaSi、TaSiN、RuTiN、NiSi、CoSi、IrO x、RuO x或其組合。
半導體裝置100可更包含儲存節點接觸件150與電容器CP之間的著陸襯墊155。著陸襯墊155可將儲存節點接觸件150與電容器CP的下部電極結構170彼此電連接。著陸襯墊155可位於儲存節點接觸件150上且可穿透層間絕緣層140的至少一部分。在實施中,著陸襯墊155可穿透第三層間絕緣層149。著陸襯墊155可包含導電材料,例如多晶矽(Si)、鈦(Ti)、氮化鈦(TiN)、鉭(Ta)、氮化鉭(TaN)、鎢(W)或氮化鎢(WN)。
半導體裝置100可更包含位於層間絕緣層140上的蝕刻終止層160。電容器CP的下部電極結構170可穿透蝕刻終止層160以與著陸襯墊155接觸。蝕刻終止層160可包含在特定蝕刻條件下相對於模型層(圖6A的ML1、ML2以及ML3)具有蝕刻選擇性的絕緣材料。在實施中,當模型層(圖6A的ML1、ML2以及ML3)包含氧化矽時,蝕刻終止層160可包含例如氮化矽(SiN)或碳氮化矽(SiCN)。
電容器CP可包含下部電極結構170、介電層180以及上部電極結構190。支撐件結構SS可位於電容器CP的下部電極結構170的側表面上。
下部電極結構170可經由蝕刻終止層160與著陸襯墊155接觸。
下部電極結構170可包含第一下部電極層171及位於第一下部電極層171上的第二下部電極層173。在實施中,第一下部電極層171及第二下部電極層173可各自包含例如多晶矽(Si)、鈦(Ti)、氮化鈦(TiN)、鉭(Ta)、氮化鉭(TaN)、鎢(W)、氮化鎢(WN)或鋁(Al)。
第一下部電極層171可具有圓柱形狀,圓柱形狀具有下部表面及側表面。第二下部電極層173可包含覆蓋第一下部電極層171的至少內部壁的第一部分173L及自第一部分173L延伸且覆蓋第一下部電極層171的上部末端的第二部分。第二部分可包含第一側壁部分173F及第二側壁部分173S。第一部分173L可填充由第一下部電極層171的圓柱形狀限定的空白空間的部分或全部。第一側壁部分173F及第二側壁部分173S可自第一部分173L延伸以覆蓋第一下部電極層171的上部末端。第二部分可包含與第一下部電極層171的側表面的至少一部分對準的側表面。
下部電極結構170可包含柱部分170P及位於柱部分170P上的圓柱部分170C。第一下部電極層171及第二下部電極層173的第一部分173L可構成柱部分170P。第二下部電極層173的第一側壁部分173F及第二側壁部分173S可構成圓柱部分170C。
在實施中,柱部分170P可延伸至第一支撐件層SS1與第二支撐件層SS2之間的水平高度。第一側壁部分173F可自第一部分173L延伸例如至第三支撐件層SS3的上部表面的水平高度。第二側壁部分173S可自第一部分173L延伸至低於第一側壁部分173F的水平高度的水平高度。在實施中,第二側壁部分173S可延伸至低於或等於第三支撐件層SS3的下部表面的水平高度的水平高度。
在實施中,第一下部電極結構170可包含朝向支撐件結構SS突出(例如,朝外)的突出部P1、突出部P2以及突出部P3。第一突出部P1可自第一下部電極層171朝向第一支撐件層SS1突出。第二突出部P2可自第一側壁部分173F朝向第二支撐件層SS2突出。第三突出部P3可自第一側壁部分173F朝向第三支撐件層SS3突出。
在實施中,第二側壁部分173S可具有其寬度在朝向上部部分的方向上減小的形狀。在實施中,第二側壁部分173S的一個側表面可垂直於基底110,且其其他側表面可具有朝向一個側表面傾斜的形狀。柱部分170P與圓柱部分170C的比率、圓柱部分170C的形狀、支撐件結構SS的形狀以及類似者可根據實例實施例而變化。
如上文所描述,根據實例實施例的電容器CP可包含處於其下部部分的柱部分170P及處於其上部部分的圓柱部分170C。電容器CP可包含柱部分170P以有助於均勻地吸附介電層180,且可包含圓柱部分170C以有助於確保半導體裝置的電容。可改良根據實例實施例的電容器CP的電特性。
半導體裝置100可包含多個電容器CP。電容器CP中的各者可包含具有相同高度的第一下部電極層171及第二下部電極層173。此外,電容器CP中的各者可包含具有相同高度的柱部分170P及圓柱部分170C。因此,電容器CP中的各者可具有恆定電容。
支撐件結構SS可位於下部電極結構170的側表面上。在實施中,支撐件結構SS可包含多個支撐件層,例如第一支撐件層SS1、第二支撐件層SS2以及第三支撐件層SS3。第一支撐件層SS1、第二支撐件層SS2以及第三支撐件層SS3可在垂直於基底110的上部表面的Z方向上彼此間隔開,且可在垂直於Z方向的水平方向上延伸。
第一支撐件層SS1、第二支撐件層SS2以及第三支撐件層SS3可與多個下部電極結構170接觸,且可將多個鄰近下部電極結構170彼此連接。在實施中,第一支撐件層SS1可與柱部分170P的外部表面接觸,且第二支撐件層SS2及第三支撐件層SS3可與圓柱部分170C的外部表面接觸。在實施中,第一支撐件層SS1可與柱部分170P的第一下部電極層171接觸,且第二支撐件層SS2可與圓柱部分170C的第一側壁部分173F接觸。
第一支撐件層SS1、第二支撐件層SS2以及第三支撐件層SS3可為支撐具有高縱橫比的多個下部電極結構170的結構。第一支撐件層SS1、第二支撐件層SS2以及第三支撐件層SS3可包含例如氧化矽、氮化矽或氮氧化矽。
在實施中,第一支撐件層SS1及第二支撐件層SS2可具有小於第三支撐件層SS3的厚度的厚度(例如,在豎直Z方向上)。層間絕緣層140的上部表面與第一支撐件層SS1的下部表面之間的距離(在Z方向上)可大於第一支撐件層SS1的上部表面與第二支撐件層SS2的下部表面之間的距離(在Z方向上)。第一支撐件層SS1的上部表面與第二支撐件層SS2的下部表面之間的距離(在Z方向上)可大於第二支撐件層SS2的上部表面與第三支撐件層SS3的下部表面之間的距離(在Z方向上)。
介電層180可位於蝕刻終止層160上且可覆蓋下部電極結構170及支撐件結構SS。介電層180可共形地覆蓋多個下部電極結構170的上部表面及側表面、蝕刻終止層160的上部表面以及支撐件結構SS的暴露表面。在實施中,介電層180可包含朝內延伸或在下部電極結構170的柱部分170P中的部分。
介電層180可包含例如高k介電材料、氧化矽、氮化矽或其組合。在實施中,介電層180可包含例如氧化物、氮化物、矽化物、氮氧化物或包含鉿(Hf)、鋁(Al)、鋯(Zr)或鑭(La)的矽酸。
上部電極結構190可為覆蓋多個下部電極結構170、支撐件結構SS以及介電層180的結構。上部電極結構190可為填充多個下部電極結構170之間的空間及支撐件結構SS之間的空間的結構。
上部電極結構190可包含單一上部電極層或多個上部電極層。在實施中,上部電極結構190可包含依次位於下部電極結構170上的第一上部電極層191及第二上部電極層192。
第一上部電極層191可為共形地覆蓋介電層180的導電層。第一上部電極層191可包含含金屬材料,例如氮化鈦(TiN)。
第二上部電極層192可填充多個下部電極結構170之間的空間及支撐件結構SS之間的空間同時覆蓋第一上部電極層191。第二上部電極層192可包含半導體材料,例如含有雜質的多晶矽(Si)。
圖3至圖5為根據實例實施例的半導體裝置的示意性橫截面圖。
圖3至圖5的實例實施例在電容器的形狀、結構或類似者不同於圖1及圖2的先前實施例。在圖3至圖5的實例實施例中,附圖標號與圖1及圖2的彼等相同但使用不同字母來描述不同於圖1及圖2的實例實施例的實例實施例。用上文描述的相同附圖標號描述的特徵可相同或類似。
圖3的半導體裝置100a在電容器CPa的柱部分170Pa與圓柱部分170Ca的(例如,高度)比率上不同於根據圖1及圖2的實例實施例的半導體裝置100。
參考圖3,柱部分170Pa可僅延伸至蝕刻終止層160與第一支撐件層SS1之間的水平高度。圓柱部分170Ca可位於柱部分170Pa上。圓柱部分170Ca可自蝕刻終止層160與第一支撐件層SS1之間的水平高度延伸至第三支撐件層SS3的上部表面的水平高度。圓柱部分170Ca可具有在Z方向上大於柱部分170Pa的高度的高度。
在圓柱部分170Ca中,介電層180可位於第一側壁部分173Fa及第二側壁部分173Sa的內部表面及外部表面上。介電層180可位於柱部分170Pa的外部表面上。隨著圓柱部分170Ca的高度與電容器CPa的總高度的比率增加,可增加電容器CPa的電容。圖3中所示出的電容器CPa可具有高於圖1及圖2中示出的電容器CP的電容的電容。
在實施中,圓柱部分170Ca的高度與電容器CPa的總高度的比率可取決於產品的電容、電容器的大小及形狀、介電層的厚度或類似者而變化。
圖4的半導體裝置100b在柱部分170Pb及介電層180b的形狀上不同於根據圖1及圖2的實例實施例的半導體裝置100。
參考圖4,柱部分170Pb其中可不包含接縫。介電層180b可共形地位於下部電極結構170b的上部表面及側表面上。介電層180b可位於下部電極結構170b的柱部分170Pb的上部表面上,且可不朝內或在柱部分170Pb的內部延伸。柱部分170Pb及介電層180b的形狀可取決於電容器CPb及其間間隙的大小、第一下部電極層171及第二下部電極層173b的厚度及材料以及類似者而變化。
圖5的半導體裝置100c在圓柱部分170Cc的形狀上不同於根據圖1及圖2的實例實施例的半導體裝置100。
參考圖5,圓柱部分170Cc的第一側壁173Fc及第二側壁173Sc可具有相同形狀。第一側壁173Fc及第二側壁173Sc可延伸至第三支撐件層SS3的上部表面的水平高度。在實施中,第一側壁173Fc及第二側壁173Sc可在其整個高度上具有均勻寬度。在實施中,第一側壁173Fc及第二側壁173Sc的形狀可取決於在製造製程期間蝕刻模型層(圖6A的ML1、ML2、ML3以及類似者)及初級支撐件層(圖6A的SL1、SL2、SL3以及類似者)的方法而變化。
圖6A至圖6N為製造根據實例實施例的半導體裝置的方法中的各階段的示意性橫截面圖。圖6A至圖6N示出對應於圖2的橫截面的橫截面。
參考圖6A,可形成包含基底110的下部結構,且模型層ML1、模型層ML2以及模型層ML3及初級支撐件層SL1、初級支撐件層SL2以及初級支撐件層SL3可交替地堆疊於下部結構上。可形成孔H以穿透模型層ML1、模型層ML2以及模型層ML3及初級支撐件層SL1、初級支撐件層SL2以及初級支撐件層SL3。
主動區域125及裝置隔離區域120(限定主動區域125)可形成於基底110上。可移除基底110的一部分以形成在第一方向(Y方向)上延伸(例如,縱向)的溝槽,且埋入式閘極結構130可形成於溝槽中。雜質區域可形成於鄰近埋入式閘極結構130的相對側上,且位元線結構可在與第一方向(Y方向)相交的第二方向(X方向)上形成。
可形成第一層間絕緣層143及第二層間絕緣層146以覆蓋基底110。可形成穿過第一層間絕緣層143及第二層間絕緣層146的開口以暴露主動區域125的部分。可用導電材料填充開口以形成儲存節點接觸件150。在實施中,儲存節點接觸件150可包含例如多晶矽(Si)、鈦(Ti)、氮化鈦(TiN)、鉭(Ta)、氮化鉭(TaN)、鎢(W)、氮化鎢(WN)或鋁(Al)。
可形成第三層間絕緣層149以覆蓋第二層間絕緣層146及儲存節點接觸件150。可形成穿過第三層間絕緣層149的開口以暴露儲存節點接觸件150的至少一部分。可用導電材料填充開口以形成著陸襯墊155。在實施中,著陸襯墊155可包含例如摻雜多晶矽(Si)。
可形成蝕刻終止層160以覆蓋第三層間絕緣層149及著陸襯墊155。蝕刻終止層160可包含在特定蝕刻條件下相對於模型層ML1、模型層ML2以及模型層ML3具有蝕刻選擇性的絕緣材料。在實施中,當模型層ML1、模型層ML2以及模型層ML3包含氧化矽時,蝕刻終止層160可包含例如氮化矽(SiN)或碳氮化矽(SiCN)。
模型層ML1、模型層ML2以及模型層ML3及初級支撐件層SL1、初級支撐件層SL2以及初級支撐件層SL3可交替地堆疊於蝕刻終止層160上以形成堆疊結構D。在實施中,模型層ML1、模型層ML2以及模型層ML3及初級支撐件層SL1、初級支撐件層SL2以及初級支撐件層SL3中的各者可包含三層。模型層ML1、模型層ML2以及模型層ML3及初級支撐件層SL1、初級支撐件層SL2以及初級支撐件層SL3可具有相同厚度或不同厚度。在實施中,第一模型層ML1可具有大於第二模型層ML2的厚度的厚度(例如,在Z方向上),且第二模型層ML2可具有大於第三模型層ML3的厚度的厚度。第三初級支撐件層SL3可具有大於第一初級支撐件層SL1及第二初級支撐件層SL2中的各者的厚度的厚度。
可形成孔H以穿透堆疊結構D。孔H可穿透蝕刻終止層160以暴露著陸襯墊155。
參考圖6B,第一初級下部電極層171'可共形地形成於孔H中且位於堆疊結構D的上部表面上。第一初級下部電極層171'可形成為具有小於孔H中的各者的直徑的厚度。
第一初級下部電極層171'可由諸如化學氣相沈積(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CVD)、原子層沈積(atomic layer deposition;ALD)或類似者的製程來形成。第一初級下部電極層171'可包含導電材料。在實施中,第一初級下部電極層171'可包含例如多晶矽(Si)、鈦(Ti)、氮化鈦(TiN)、鉭(Ta)、氮化鉭(TaN)、鎢(W)或氮化鎢(WN)或鋁(Al)。
參考圖6C,犧牲層OM可形成於第一初級下部電極層171'的上部表面上。可形成第一初級下部電極層171'以填充孔H及以覆蓋堆疊結構D。
犧牲層OM可包含有機材料。包含於犧牲層OM中的有機材料可具有低黏度且可在描述如下的製程中容易地移除。在實施中,犧牲層OM可包含底部抗反射塗層(bottom anti-reflection coating;BARC)。在實施中,犧牲層OM可包含熱消除聚合物(heat eliminable polymer;HELP)。HELP可在170攝氏度或小於170攝氏度的溫度下以固態形式吸附於裝置中,且可在170攝氏度或大於170攝氏度的溫度下以氣態形式由熱分解移除。當犧牲層OM包含HELP時,可在的170度或小於170度的溫度下執行形成犧牲層OM的製程。
包含有機材料的犧牲層OM可在圖6C的製程中形成於第一初級下部電極層171'上以塗佈無接縫的孔H的內部。若孔H用諸如氮化鈦(TiN)的導電材料填充,則導電材料的形態可不均勻,使得接縫可形成於孔H中。若以此狀態蝕刻導電材料,則可出現凹部的不均勻分佈。因此,單一圓柱堆疊的長度可針對多個電容器中的各者變化,從而導致不均勻電容。
在圖6C的製程中,第一初級下部電極層171'可共形地形成於孔H中,且孔H可接著用包含有機材料的犧牲層OM填充。因此,孔H可無接縫填充。
參考圖6D,可移除位於堆疊結構D上的犧牲層OM的部分。在實施中,可由使用氫氣(H 2)及氮氣(N 2)的(例如,濕式)蝕刻製程來移除犧牲層OM。在實施中,蝕刻製程可取決於包含於犧牲層OM中的有機材料的類型而變化。
參考圖6E,可移除孔H中的犧牲層OM的至少一部分。作為移除犧牲層OM的方法,可應用上文參考圖6D描述的蝕刻。
接縫可不形成於孔H中的犧牲層OM中,且犧牲層OM可在孔H中的各者中蝕刻為相同深度。分別剩餘在多個孔H中的犧牲層OM可具有相同高度。在實施中,犧牲層OM可蝕刻為第一初級支撐件層SL1與第二初級支撐件層SL2之間的深度。在實施中,當犧牲層OM蝕刻為蝕刻終止層160與第一初級支撐件層SL1之間的深度時,可形成圖3中所示出的電容器CPa。
參考圖6F,可蝕刻位於堆疊結構D的上部表面上且在孔H中的第一初級下部電極層171'的至少一部分。
第一初級下部電極層171'可蝕刻為與孔H中剩餘的犧牲層OM相同的高度。分別剩餘在多個孔H中的犧牲層OM可具有相同高度,且多個孔H中的第一初級下部電極層171'亦可蝕刻為具有相同高度。
參考圖6G,可移除孔H中的犧牲層OM的所有(例如,剩餘部分)。在實施中,移除犧牲層OM的方法可包含上文參考圖6D描述的蝕刻。在實施中,當犧牲層OM包含HELP時,犧牲層OM可在170攝氏度或大於170攝氏度的溫度下藉由熱分解來移除。
具有具備下部表面的圓柱形狀的第一初級下部電極層171'可形成於孔H中的各者中。分別形成於孔H中的第一初級下部電極層171'可具有相同高度。
參考圖6H,第二初級下部電極層173'可形成於孔H中的各者中且位於堆疊結構D的上部表面上。
可形成第二初級下部電極層173'的第一部分173L'以覆蓋孔H中的各者中的第一初級下部電極層171'。第一部分173L'可填充由第一初級下部電極層171'限定或在第一初級下部電極層171'內的空間的部分或全部。第一初級下部電極層171'及第一部分173L'可形成柱形狀。
在實施中,接縫可形成於第一部分173L'之間。在實施中,第一初級下部電極層171'的整個內部空間可無接縫填充,取決於孔H的大小、第二初級下部電極層173'的厚度及材料或類似者。在此情況下,可形成圖4中所示出的電容器CPb。
第二初級下部電極層173'的第二部分173U'可覆蓋其上不形成(例如,已移除)第一初級下部電極層171'的孔H的側表面。第二部分173U'可具有圓柱形狀。
可形成第二初級下部電極層173'的第三部分173T'以覆蓋堆疊結構D的上部表面。
第二初級下部電極層173'可包含導電材料。在實施中,第二初級下部電極層173'可包含例如多晶矽(Si)、鈦(Ti)、氮化鈦(TiN)、鉭(Ta)、氮化鉭(TaN)、鎢(W)、氮化鎢(WN)或鋁(Al)。
參考圖6I,可蝕刻第二初級下部電極層173'以移除第三部分173T'。在孔H中,第一初級下部電極層171'及第二下部電極層173'的第一部分173L'可具有柱形狀,且第二下部電極層173'的第二部分173U'可具有圓柱形狀。
參考圖6J,遮罩M可形成於堆疊結構D上。遮罩M可充當用於蝕刻第一模型層ML1、第二模型層ML2以及第三模型層ML3的蝕刻遮罩。遮罩M可限定其中安置圖2的下部電極結構170的區域。遮罩M可具有包含孔形狀開口的結構。
參考圖6K,藉由使用遮罩M作為蝕刻遮罩,可移除模型層ML1、模型層ML2以及模型層ML3且可移除初級支撐件層SL1、初級支撐件層SL2以及初級支撐件層SL3的部分。
可對在Z方向上不與遮罩M重疊的模型層ML1、模型層ML2以及模型層ML3及初級支撐件層SL1、初級支撐件層SL2以及初級支撐件層SL3的部分執行蝕刻製程。在實施中,可藉由各向異性蝕刻製程蝕刻第三初級支撐件層SL3,且可在蝕刻第二初級支撐件層SL2之前藉由各向同性蝕刻製程移除第三模型層ML3。類似地,可藉由各向異性蝕刻製程蝕刻第二初級支撐件層SL2,且可在蝕刻第一初級支撐件層SL1之前藉由各向同性蝕刻製程移除第二模型層ML2。在藉由各向異性蝕刻製程蝕刻第一初級支撐件層SL1之後,可藉由各向同性蝕刻製程移除第一模型層ML1。可在蝕刻模型層ML1、模型層ML2以及模型層ML3之後或在蝕刻模型層ML1、模型層ML2以及模型層ML3的同時移除遮罩M。
參考圖6L,可執行蝕刻製程以減小初級下部電極結構170'的厚度以形成下部電極結構170。
可執行圖6L的蝕刻製程以增加鄰近下部電極結構170之間的間隙。因此,可防止下部電極結構170之間的短路的發生。下部電極結構170可具有類似於初級下部電極結構170'的形狀的形狀,除了其厚度減小之外。
鄰近圖6K的初級支撐件層SL1、初級支撐件層SL2以及初級支撐件層SL3的初級下部電極結構的部分可保留而不經蝕刻。初級支撐件層(圖6K的SL1、SL2以及SL3)的剩餘部分可限定為第一支撐件層SS1、第二支撐件層SS3以及第三支撐件層SS3。第一支撐件層SS1、第二支撐件層SS2以及第三支撐件層SS3可位於下部電極結構170的側表面上以連接下部電極結構170當中彼此鄰近的下部電極結構。
鄰近第一支撐件層SS1、第二支撐件層SS2以及第三支撐件層SS3的下部電極結構170的部分可保留而不經蝕刻。因此,可形成突出部P1、突出部P2以及突出部P3以自下部電極結構170朝向第一支撐件層SS1、第二支撐件層SS2以及第三支撐件層SS3突出(例如,朝外)。在實施中,第一突出部P1可自第一下部電極層171突出為與第一支撐件層SS1接觸(例如,直接接觸)。第二突出部P2可自第二下部電極層173的第一側壁部分173F突出為與第二支撐件層SS2接觸(例如,直接接觸)。第三突出部P3可自第二下部電極層173的第一側壁部分173F突出為與第三支撐件層SS3接觸(例如,直接接觸)。
參考圖6M,可形成介電層180以覆蓋多個下部電極結構170及連接至多個下部電極結構170的第一支撐件層SS1、第二支撐件層SS2以及第三支撐件層SS3。
介電層180可共形地覆蓋多個下部電極結構170的上部表面及側表面、蝕刻終止層160的上部表面以及第一支撐件層SS1、第二支撐件層SS2以及第三支撐件層SS3的暴露表面。當接縫形成於第二下部電極層173的第一部分173L中時,介電層180可延伸以亦填充接縫。介電層180可包含例如高k介電材料、氧化矽、氮化矽、氮氧化矽或其組合。
參考圖6N,第一上部電極層191可形成於介電層180上。第一上部電極層191可共形地覆蓋介電層180。第一上部電極層191可包含例如氮化鈦(TiN)。
返回至圖2,第二上部電極層192可形成於第一上部電極層191上。
第二上部電極層192可填充多個下部電極結構170之間的空間,且可覆蓋多個下部電極結構170及第一支撐件層SS1、第二支撐件層SS2以及第三支撐件層SS3。
第二上部電極層192可包含半導體材料,例如含有雜質的多晶矽(Si)。第二上部電極層192可連同第一上部電極層191構成上部電極結構190。
可藉由吸附或沈積下部電極層兩次(例如,兩個分離沈積或形成製程)來形成根據實例實施例的電容器CP的下部電極結構170。當電容器CP的下部電極結構170使用穿透電子顯微術(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TEM)分析時,可識別第一下部電極層171及第二下部電極層173。
在實施中,在下部電極結構170的柱部分170P中,可提供具有具備下部表面及側表面的圓柱形狀的第一下部電極層171及填充第一下部電極層171的內部空間的第二下部電極層173的第一部分173L。可識別下部電極層173的第一部分173L。自第二下部電極層173的第一部分173L延伸的側壁部分173F及側壁部分173S可在下部電極結構170的圓柱部分170C中經識別。
圖7至圖8示出根據實例實施例的半導體裝置200。
圖7為根據實例實施例的半導體裝置200的佈局圖。圖8為根據實例實施例的半導體裝置的橫截面圖。圖8為沿著圖7的線II-II'及線III-III'截取的橫截面圖。
參考圖7及圖8,半導體裝置200可包含基底210、多個第一導電線220、通道層230、閘極電極層240、閘極絕緣層250以及電容器CP。半導體裝置200可為包含豎直通道電晶體(vertical channel transistor;VCT)的記憶體裝置。豎直通道電晶體可指通道層230的通道長度在豎直方向上自基底210增加的結構。
下部絕緣層212可位於基底210上,且多個第一導電線220可在X方向上彼此間隔開且可在下部絕緣層212上在Y方向上延伸(例如,縱向)。多個第一絕緣圖案222可位於下部絕緣層212上以填充多個第一導電線220之間的空間。多個第一絕緣圖案222可在Y方向上延伸,且多個第一絕緣圖案222的上部表面可處於與多個第一導電線220的上部表面相同的水平高度。多個第一導電線220可充當半導體裝置200的位元線。
在實施中,多個第一導電線220可包含摻雜多晶矽、金屬、導電金屬氮化物、導電金屬矽化物、導電金屬氧化物或其組合。在實施中,多個第一導電線220可由以下形成:例如摻雜多晶矽、Al、Cu、Ti、Ta、Ru、W、Mo、Pt、Ni、Co、TiN、TaN、WN、NbN、TiAl、TiAlN、TiSi、TiSiN、TaSi、TaSiN、RuTiN、NiSi、CoSi、IrO x、RuO x或其組合。多個第一導電線220可包含單層或多層上述材料。在實施中,多個第一導電線220可包含二維半導體材料。在實施中,二維半導體材料可包含例如石墨烯、碳奈米管或其組合。
通道層230可以在多個第一導電線220上在X方向及Y方向上間隔開的矩陣形式配置。通道層230可具有在X方向上的第一寬度及在Z方向上的第一高度,且第一高度可大於第一寬度。在實施中,第一高度可為例如第一寬度的約2倍至10倍。通道層230的底部部分可充當第一源極/汲極區域,通道層230的上部部分可充當第二源極/汲極區域,且通道層230的在第一源極/汲極區域與第二源極/汲極區域之間的部分可充當通道區域。
在實施中,通道層230可包含氧化物半導體。在實施中,氧化物半導體材料可包含例如In xGa yZn zO、In xGa ySi zO、In xSn yZn zO、In xZn yO、Zn xO、Zn xSn yO、Zn xO yN、Zr xZn ySn zO、Sn xO、Hf xIn zO、Hf xIn n、Al xZn ySn zO、Yb xGa yZn zO、In xGa yO或其組合。通道層230可包含單層或多層氧化物半導體。在實施中,通道層230可具有大於矽的帶隙能量的帶隙能量。在實施中,通道層230可具有約1.5電子伏至約5.6電子伏的帶隙能量。在實施中,通道層230在具有約2.0電子伏至4.0電子伏的帶隙能量時可具有最佳通道效能。在實施中,通道層230可為多晶或非晶形。在實施中,通道層230可包含二維半導體材料。在實施中,二維半導體材料可包含例如石墨烯、碳奈米管或其組合。
閘極電極層240可在通道層230的相對側壁上在X方向上延伸。閘極電極層240可包含:第一子閘極電極240P1,面向通道層230的第一側壁;及第二子閘極電極240P2,面向與通道層230的第一側壁相對的第二側壁。單一通道層230可在第一子閘極電極240P1與第二子閘極電極240P2之間,且半導體裝置200可具有雙閘極電晶體。在實施中,可藉由省略第二子閘極電極240P2及僅形成面向通道層230的第一側壁的第一子閘極電極240P1來實施單閘極電晶體結構。
閘極電極層240可包含例如摻雜多晶矽、金屬、導電金屬氮化物、導電金屬矽化物、導電金屬氧化物或其組合。在實施中,閘極電極層240可由以下形成:例如摻雜多晶矽、Al、Cu、Ti、Ta、Ru、W、Mo、Pt、Ni、Co、TiN、TaN、WN、NbN、TiAl、TiAlN、TiSi、TiSiN、TaSi、TaSiN、RuTiN、NiSi、CoSi、IrO x、RuO x或其組合。
閘極絕緣層250可包圍通道層230的側壁,且可位於通道層230與閘極電極層240之間。在實施中,通道層230的整個側壁可由閘極絕緣層250包圍且閘極電極層240的側壁的一部分可與閘極絕緣層250接觸,如圖7中所示出。在實施中,閘極絕緣層250可在閘極電極層240延伸(例如,第一方向或X方向)的方向上延伸,且通道層230的側壁當中,僅面向閘極電極層240的兩個側壁可與閘極絕緣層250接觸。
在實施中,閘極絕緣層250可包含氧化矽層、氮氧化矽層、具有高於氧化矽層的介電常數的介電常數的高k介電層或其組合。高k介電層可由金屬氧化物或金屬氮氧化物形成。在實施中,可作為閘極絕緣層250使用的高k介電層可由例如HfO 2、HfSiO、HfSiON、HfTaO、HfTiO、HfZrO、ZrO 2、Al 2O 3或其組合形成。
多個第二絕緣圖案232可在多個第一絕緣圖案222上在第二方向或Y方向上延伸,且通道層230可位於多個第二絕緣圖案232當中兩個鄰近第二絕緣圖案232之間。在實施中,第一埋入式層234及第二埋入式層236可位於兩個鄰近第二絕緣圖案232之間的兩個鄰近通道層230之間的空間中。第一埋入式層234可位於兩個鄰近通道層230之間的空間的底部部分中,且可在第一埋入式層234上形成第二埋入式層236以填充兩個鄰近通道層230之間的空間的其他部分。第二埋入式層236的上部表面可位於與通道層230的上部表面相同的水平高度上,且第二埋入式層236可覆蓋閘極電極層240的上部表面。在實施中,多個第二絕緣圖案232可由材料層形成,連續至多個第一絕緣圖案222,或第二埋入式層236可由材料形成,連續至第一埋入式層234。
儲存節點接觸件260可位於通道層230上。儲存節點接觸件260可與通道層230豎直地重疊且可為在X方向及Y方向上間隔開的矩陣形式。在實施中,儲存節點接觸件260可由以下形成:例如摻雜多晶矽、Al、Cu、Ti、Ta、Ru、W、Mo、Pt、Ni、Co、TiN、TaN、WN、NbN、TiAl、TiAlN、TiSi、TiSiN、TaSi、TaSiN、RuTiN、NiSi、CoSi、IrO x、RuO x或其組合。上部絕緣層262可包圍多個第二絕緣圖案232及第二埋入式層236上的儲存節點接觸件260的側壁。
蝕刻終止層261可位於上部絕緣層262上,且電容器CP可位於蝕刻終止層261上。電容器CP可包含下部電極結構170、介電層280以及上部電極結構290。在實施中,電容器CP可具有與參考圖1至圖5所描述的結構相同或類似的結構。
藉助於總結及回顧,已考慮對各種結構的研究以增加可在動態隨機存取記憶體(dynamic random-access memory;DRAM)中儲存資訊的電容器的下部電極的有效表面面積。
如上文所描述,用於電容器的下部電極結構的導電材料可沈積兩次(例如,在兩個分離製程中)以允許下部柱堆疊及上部單圓柱堆疊的長度對於各電容器恆定。因此,可提供對於各電容器具有恆定電容的半導體裝置。
一或多個實施例可提供具有改良電特性的高整合半導體裝置。
本文中已揭示實例實施例,且儘管採用特定術語,但僅以一般及描述性意義而非出於限制目的來使用及解釋所述實例實施例。在一些情況下,如所屬技術領域中具通常知識者截至本申請案申請時將顯而易見,除非另外特別指示,否則結合特定實施例描述的特徵、特性及/或元件可單獨使用或與關於其他實施例描述的特徵、特性及/或元件組合使用。因此,所屬領域中具通常知識者應理解,可在不脫離如以下申請專利範圍中闡述的本發明的精神及範疇的情況下,對形式及細節作出各種改變。
100、100a、100b、100c、200:半導體裝置 110、210:基底 120:裝置隔離區域 125:主動區域 130:埋入式閘極結構 133:閘極電極層 136:閘極介電層 139:閘極封蓋層 140:層間絕緣層 143:第一層間絕緣層 146:第二層間絕緣層 149:第三層間絕緣層 150、260:儲存節點接觸件 155:著陸襯墊 160、261:蝕刻終止層 170、170'、170b:下部電極結構 170C、170Ca、170Cc:圓柱部分 170P、170Pa、170Pb:柱部分 171:第一下部電極層 171':第一初級下部電極層 173、173b:第二下部電極層 173':第二初級下部電極層 173F、173Fa、173Fc:第一側壁部分 173L、173L':第一部分 173S、173Sa、173Sc:第二側壁部分 173T':第三部分 173U':第二部分 180、180b:介電層 190:上部電極結構 191:第一上部電極層 192:第二上部電極層 212:下部絕緣層 220:第一導電線 222:第一絕緣圖案 230:通道層 232:第二絕緣圖案 234:第一埋入式層 236:第二埋入式層 240:閘極電極層 240P1:第一子閘極電極 240P2:第二子閘極電極 250:閘極絕緣層 262:下部絕緣層 280:介電層 290:上部電極結構 CP、CPa、CPb:電容器 D:堆疊結構 H:孔 M:遮罩 ML1:第一模型層 ML2:第二模型層 ML3:第三模型層 OM:犧牲層 P1:第一突出部 P2:第二突出部 P3:第三突出部 SL1:初級支撐件層 SL2:初級支撐件層 SL3:初級支撐件層 SS:支撐件結構 SS1:第一支撐件層 SS2:第二支撐件層 SS3:第三支撐件層 X:第二方向 Y:第一方向 Z:豎直方向 I-I'、II-II'、III-III':線
藉由參考隨附圖式詳細描述例示性實施例,特徵對於所屬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將變得顯而易見,其中: 圖1為根據實例實施例的半導體裝置的示意性佈局圖。 圖2為根據實例實施例的半導體裝置的示意性橫截面圖。 圖3為根據實例實施例的半導體裝置的示意性橫截面圖。 圖4為根據實例實施例的半導體裝置的示意性橫截面圖。 圖5為根據實例實施例的半導體裝置的示意性橫截面圖。 圖6A至圖6N為製造根據實例實施例的半導體裝置的方法中的各階段的示意性橫截面圖。 圖7為根據實例實施例的半導體裝置的示意性佈局圖。 圖8為根據實例實施例的半導體裝置的示意性橫截面圖。
100:半導體裝置
110:基底
120:裝置隔離區域
125:主動區域
130:埋入式閘極結構
133:閘極電極層
136:閘極介電層
139:閘極封蓋層
140:層間絕緣層
143:第一層間絕緣層
146:第二層間絕緣層
149:第三層間絕緣層
150:儲存節點接觸件
155:著陸襯墊
160:蝕刻終止層
170:下部電極結構
170C:圓柱部分
170P:柱部分
171:第一下部電極層
173:第二下部電極層
173F:第一側壁部分
173L:第一部分
173S:第二側壁部分
180:介電層
190:上部電極結構
191:第一上部電極層
192:第二上部電極層
CP:電容器
P1:第一突出部
P2:第二突出部
P3:第三突出部
SS:支撐件結構
SS1:第一支撐件層
SS2:第二支撐件層
SS3:第三支撐件層
X:第二方向
Y:第一方向
Z:豎直方向
I-I':線

Claims (20)

  1. 一種半導體裝置,包括: 基底; 儲存節點接觸件,位於所述基底上; 下部電極結構,位於所述儲存節點接觸件上; 支撐件結構,位於所述下部電極結構的外部側表面的至少一部分上且將鄰近下部電極結構彼此連接; 介電層,位於所述下部電極結構及所述支撐件結構上;以及 上部電極結構,位於所述介電層上, 其中: 所述下部電極結構中的各者包含: 柱部分,與所述儲存節點接觸件中的各者接觸;以及 圓柱部分,位於所述柱部分上, 所述柱部分包含: 第一下部電極層,具有圓柱形狀且具有下部表面及側表面;以及 第一部分,覆蓋所述第一下部電極層的至少內部壁,以及 所述圓柱部分包含自所述第一部分延伸且覆蓋所述第一下部電極層的上部末端的第二部分。
  2. 如請求項1所述的半導體裝置,其中所述下部電極結構中的所述各者的所述圓柱部分具有相同高度。
  3. 如請求項1所述的半導體裝置,其中所述第二部分包含與所述第一下部電極層的所述側表面的至少一部分對準的側表面。
  4. 如請求項1所述的半導體裝置,其中: 所述圓柱部分的所述第二部分包含第一側壁及第二側壁,以及 所述支撐件結構的至少一部分與所述第一側壁接觸。
  5. 如請求項4所述的半導體裝置,其中所述第一側壁具有大於所述第二側壁的高度的高度。
  6. 如請求項1所述的半導體裝置,其中所述支撐件結構包含依次與所述基底的上部表面間隔開的第一支撐件層、第二支撐件層以及第三支撐件層。
  7. 如請求項6所述的半導體裝置,其中所述第一下部電極層的所述上部末端位於所述第一支撐件層與所述第二支撐件層之間的水平高度處。
  8. 如請求項1所述的半導體裝置,其中所述下部電極結構中的所述各者包含朝向所述支撐件結構突出的突出部。
  9. 如請求項1所述的半導體裝置,其中所述介電層包含在所述下部電極結構中的所述各者的所述柱部分內延伸的一部分。
  10. 如請求項1所述的半導體裝置,其中所述基底包含: 主動區域,由裝置隔離區域限定;以及 埋入式閘極結構,在第一方向上延伸並與所述主動區域相交且在與所述第一方向相交的第二方向上彼此間隔開。
  11. 如請求項10所述的半導體裝置,其中所述儲存節點接觸件與所述埋入式閘極結構之間的所述主動區域的至少一部分接觸。
  12. 如請求項1所述的半導體裝置,更包括位於所述儲存節點接觸件與所述下部電極結構之間的著陸襯墊。
  13. 一種半導體裝置,包括: 下部電極結構,包含柱部分及位於所述柱部分上且自所述柱部分延伸的圓柱部分; 介電層,位於所述下部電極結構上;以及 上部電極結構,位於所述介電層上, 其中所述柱部分包含第一下部電極層及位於所述第一下部電極層上的第二下部電極層。
  14. 如請求項13所述的半導體裝置,其中所述圓柱部分自所述柱部分的所述第二下部電極層延伸。
  15. 如請求項13所述的半導體裝置,其中: 所述柱部分的所述第一下部電極層具有圓柱形狀,所述圓柱形狀具有封閉下部表面,以及 所述第二下部電極層包含一部分,所述一部分覆蓋由所述第一下部電極層的所述圓柱形狀限定的空間的內部壁。
  16. 如請求項13所述的半導體裝置,其中所述圓柱部分覆蓋所述第一下部電極層的上部末端。
  17. 一種半導體裝置,包括: 基底; 儲存節點接觸件,位於所述基底上;以及 電容器,分別位於所述儲存節點接觸件上, 其中: 所述電容器中的各者包含: 下部電極結構,包含柱部分及位於所述柱部分上的圓柱部分; 介電層,位於所述下部電極結構上;以及 上部電極結構,位於所述介電層上,且 所述柱部分包含第一下部電極層及位於所述第一下部電極層上的第二下部電極層。
  18. 如請求項17所述的半導體裝置,其中所述圓柱部分自所述柱部分的所述第二下部電極層延伸。
  19. 如請求項17所述的半導體裝置,更包括與所述基底的上部表面間隔開的支撐件層, 其中所述支撐件層包含: 第一支撐件層,與所述柱部分的外部側表面接觸;以及 第二支撐件層,與所述圓柱部分的外部側表面接觸。
  20. 如請求項19所述的半導體裝置,其中: 所述圓柱部分包含自所述柱部分的所述第二下部電極層延伸的一部分, 所述第一支撐件層與所述第一下部電極層接觸,以及 所述第二支撐件層與所述圓柱部分的自所述柱部分的所述第二下部電極層延伸的所述一部分接觸。
TW111147183A 2021-12-17 2022-12-08 半導體裝置 TW202339206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10-2021-0181313 2021-12-17
KR1020210181313A KR20230092175A (ko) 2021-12-17 2021-12-17 반도체 소자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339206A true TW202339206A (zh) 2023-10-01

Family

ID=8674428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1147183A TW202339206A (zh) 2021-12-17 2022-12-08 半導體裝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230200055A1 (zh)
KR (1) KR20230092175A (zh)
CN (1) CN116266989A (zh)
TW (1) TW202339206A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227926B2 (en) * 2020-06-01 2022-01-18 Nanya Technology Corporation Semiconductor device and method for fabricating the same
US20220238532A1 (en) * 2021-01-20 2022-07-28 Micron Technology, Inc. Capacitors with electrodes having a portion of material removed, and related semiconductor devices, systems, and methods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30200055A1 (en) 2023-06-22
CN116266989A (zh) 2023-06-20
KR20230092175A (ko) 2023-06-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202339206A (zh) 半導體裝置
TWI808570B (zh) 半導體裝置
TW202220170A (zh) 半導體記憶體裝置
CN114188305A (zh) 布线结构以及包括其的半导体器件
CN115312521A (zh) 半导体器件以及用于制造其的方法
US20230253445A1 (en) Semiconductor device
US20230225113A1 (en) Semiconductor device
TWI778796B (zh) 半導體裝置
US11716839B2 (en) Semiconductor devices
CN115696914A (zh) 半导体器件
TWI835549B (zh) 半導體裝置
US11882687B2 (en) Semiconductor devices
US20220344341A1 (en) 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air gaps
US20230164979A1 (en) Semiconductor devices
US20230178634A1 (en) 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spacer structures
US20240162281A1 (en) Semiconductor device
US20230371235A1 (en) Semiconductor device
US20230113319A1 (en) Semiconductor device including contact plug
US20240130116A1 (en) Semiconductor device
US20230284434A1 (en) Semiconductor device and method for fabricating the same
US20240021664A1 (en) Semiconductor devices
US20230387191A1 (en) Semiconductor device
JP2023165406A (ja) 半導体素子
TW202407887A (zh) 半導體記憶體裝置
KR20240070309A (ko) 반도체 장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