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242750A - 卡片所有權管理系統、卡片所有權管理方法及電腦程式產品 - Google Patents

卡片所有權管理系統、卡片所有權管理方法及電腦程式產品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242750A
TW202242750A TW111107728A TW111107728A TW202242750A TW 202242750 A TW202242750 A TW 202242750A TW 111107728 A TW111107728 A TW 111107728A TW 111107728 A TW111107728 A TW 111107728A TW 202242750 A TW202242750 A TW 202242750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token
user
wallet
exchange
card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110772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鵜川太郎
大橋寛史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普雷辛克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普雷辛克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普雷辛克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24275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242750A/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Q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SYSTEM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6Q20/00Payment architectures, schemes or protocols
    • G06Q20/38Payment protocols; Details thereof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Q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SYSTEM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6Q30/00Commerce
    • G06Q30/06Buying, selling or leasing transactions

Landscapes

  •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Accounting & Taxation (AREA)
  • Finance (AREA)
  • Strategic Management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Development Economics (AREA)
  • Economics (AREA)
  • Marketing (AREA)
  • Financial Or Insurance-Related Operations Such As Payment And Settlement (AREA)
  • Management, Administration, Business Operations System, And Electronic Commerce (AREA)

Abstract

從使用者終端4a接收交換指示(步驟S30),該交換指示包含有:特定記憶在儲存有複數個非替代性代幣的經營錢包DW中的交換用的代幣卡C的資訊;及特定記憶在用戶錢包UWa中1張以上的代幣卡A1、A2、A3、B的資訊,該用戶錢包UWa記憶有使用者終端4a的用戶持有的1張以上的代幣卡。將由交換指示所特定的交換用的代幣卡C從經營錢包DW移動到用戶錢包UWa(步驟S38)。將由交換指示所特定的1張以上的代幣卡A1、A2、A3、B從用戶錢包UWa移動到經營錢包DW(步驟S36, S37)。

Description

卡片所有權管理系統、卡片所有權管理方法及程式
本發明係有關於卡片所有權管理系統、卡片所有權管理方法及程式,特別是有關用於管理交易卡片所有權的卡片所有權管理系統、卡片所有權管理方法及程式。
交易卡是以其自本身收集為目的而銷售或分發的觀賞用卡片。在日本當地,著名的交易卡有:作為零食「J.LEAGUE CHIPS」的附錄所發行的交易卡、印有動漫「口袋妖怪」圖像的交易卡。
由於交易卡本身就被認為有價值性,因此有些供應商會從用戶那裡收購交易卡然後進行轉售。日本專利文獻1公開了一種用於縮短交易卡購買評估所需時間及降低人力成本等的系統。
此外,近年來,出現了將交易卡轉換為數位卡來使用的社交遊戲。日本專利文獻2為公開了這種遊戲的示例。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公開第2019-082870號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專利公開第2021-037199號公報
順便一提,最初銷售或發行交易卡的人(以下簡稱「經營者」)一旦銷售了交易卡,將脫離經營者的手,並在市場上自由流通。為了控制市場上流通的交易卡的張數,經營者所能做的就是調整新發行的張數。
另一方面,如果準備了只能利用交易卡交換而獲得的交易卡(以下簡稱「交換卡」),也包含經營者利用適當設定交易內容來減少市場上流通的交易卡的張數, 並考慮可以自由控制市場上流通的交易卡的張數。
然而,對於傳統的交易卡,不可能發行如上所述的交換卡。亦即,為了交換交易卡,需要郵寄交易卡,因此就會衍生郵寄成本。作為收回此種郵寄成本的方法,可以考慮對交換交易卡收取手續費、轉售回收的交易卡等,但前者生意難做,而後者則取決於回收到的交易卡的狀況。因此,傳統上無法使用交換卡。
另一方面,如果將交易卡轉換為數位卡,則可以在不產生郵寄成本的情況下進行交換,此外,考慮可以不依賴於交易卡的狀態而進行轉售。然而,如日本專利文獻2中所述,習知的數位化交易卡(以下稱為「數位交易卡」),僅授予用戶一定時間段的使用權,由於用戶沒有所有權,因此無法解決用戶持有的傳統交易卡的上述問題。
因此,本發明的一個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可實現交換卡發行的卡片所有權管理系統、卡片所有權管理方法和程式。
根據本發明的卡片所有權管理系統,係從第1使用者終端接收交換指示,該交換指示包含有:特定記憶在儲存有複數個非替代性代幣(token)的經營錢包中的交換用的該非替代性代幣的資訊;及特定記憶在第1用戶錢包中的1張以上的該非替代性代幣的資訊,該第1用戶錢包係記憶有該第1使用者終端的用戶持有的1張以上的該非替代性代幣,將由該交換指示所特定的該交換用的非替代性代幣從該經營錢包移動到該第1用戶錢包,從該第1用戶錢包將由該交換指示所特定的該1張以上的非替代性代幣移動到該經營錢包。
根據本發明的卡片所有權管理方法,係藉由電腦來執行,其中該電腦從該第1使用者終端接收交換指示,該交換指示包含有:特定記憶在儲存有複數個非替代性代幣的經營錢包中的交換用的該非替代性代幣的資訊;及特定記憶在第1用戶錢包中的1張以上的該非替代性代幣的資訊,該第1用戶錢包係記憶有第1使用者終端的用戶持有的1張以上的該非替代性代幣,該電腦將由該交換指示所特定的該交換用的非替代性代幣從該經營錢包移動到該第1用戶錢包之步驟,以及從該第1用戶錢包將由該交換指示所特定的該1張以上的非替代性代幣移動到該經營錢包之步驟。
根據本發明的程式,係於電腦中執行以下步驟:從該第1使用者終端接收交換指示的步驟,該交換指示包含有:特定記憶在儲存有複數個非替代性代幣的經營錢包中的交換用的該非替代性代幣的資訊;及特定記憶在第1用戶錢包中的1張以上的該非替代性代幣的資訊,該第1用戶錢包係記憶有第1使用者終端的用戶持有的1張以上的該非替代性代幣,將由該交換指示所特定的該交換用的非替代性代幣從該經營錢包移動到該第1用戶錢包之步驟,以及從該第1用戶錢包將由該交換指示所特定的該1張以上的非替代性代幣移動到該經營錢包之步驟。
根據本發明,由於可以將所有權授予用戶的非替代性代幣用作交易卡,並且也使用非替代性代幣進行交換,所以無需郵寄即可進行交換交易卡。此外,由於作為非替代性代幣的交易卡不會變質,因此可以轉售或重新發行利用交換回收的銷售用的非替代性代幣或交換用的非替代性代幣。因此,可以發行交換用的交易卡。
以下,將參考附圖詳細說明本發明的實施例。
第1圖為表示本實施例的卡片所有權管理系統1的架構圖。如圖所示,卡片所有權管理系統1具有透過網路2而相互連接有操作者終端3、複數個使用者終端4a,4b、NFT(Non-Fungible Token:非替代性代幣)管理伺服器5、應用程式伺服器(application server)6和區塊鏈網路7的架構。
操作者終端3係供卡片所有權管理系統1的經營者的負責人操作的終端。此外,使用者終端4a,4b係供卡片所有權管理系統1的用戶操作的終端。儘管第1圖僅表示出兩個使用者終端4a,4b,但實際的卡片所有權管理系統1可以包含更多的使用者終端。以下,當不需要區分使用者終端4a,4b時,可以將它們統稱為「使用者終端4」。NFT管理伺服器5和應用程式服務器6係由卡片所有權管理系統1的經營者所設置和管理的WEB伺服器,以用於經營卡片所有權管理系統1。
第2圖為表示操作者終端3、使用者終端4、NFT管理伺服器5、應用程式伺服器6的硬體架構之一示例子圖。操作者終端3、使用者終端4、NFT管理伺服器5和應用程式伺服器6可分別由具有圖示構造的電腦100來構成。在典型示例中,構成操作者終端3和使用者終端4的電腦100為個人電腦,例如個人電腦、平板終端或智慧型手機等。此外,構成NFT管理伺服器5和應用程式伺服器6的電腦100可以利用組合複數台電腦而構成的電腦。
如第2圖所示,電腦100架構包含有: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101、記憶裝置102、輸入裝置103、輸出裝置104及通信裝置105。
CPU 101係控制電腦100的各部分並讀出且執行記憶在記憶裝置102中的各種程式的裝置。參考稍後描述的第3圖至第14圖並說明的每個處理過程,供操作者終端3、使用者終端4、NFT管理伺服器5和應用程式伺服器6的CPU 101利用執行記憶在記憶裝置102的程式來實現。
記憶裝置102包含:DRAM(Dynamic Random Access Memory)等之主記憶裝置和硬碟等之輔助記憶裝置,並發揮記憶用於執行電腦100的操作系統或各種應用程式的各種程式以及由此等程式所使用的數據之作用。
輸入裝置103係接收用戶的輸入操作並將其提供給CPU 101的裝置,例如,包含有鍵盤、滑鼠和觸控面板等。輸出裝置104係向用戶輸出CPU 101的處理結果的裝置,例如包含有顯示器、揚聲器。通信設備105係用於與外部裝置進行通信的裝置,並且根據來自CPU 101的指示來發送/接收數據。操作者終端3、使用者終端4、NFT管理伺服器5、應用程式伺服器6分別使用有該通信裝置105,並於包含有第1圖所示的區塊鏈網路7的其他裝置、系統、網路等之間進行通信。
返回第1圖。區塊鏈網路7係利用點對點連接的複數台電腦的網路,並構成為在區塊鏈上記憶智能合約交易。一般而言,區塊鏈分為三種類型:沒有特定管理員的公有鏈(public chain)、由單一組織所管理的私有鏈(private chain)和由複數個組織所管理的聯盟鏈(consortium chain),但區塊鏈網路7可以為此等中的任何一類型。在典型的示例中,區塊鏈網路7係歸類為公有鏈的以太坊網路(Ethereum network)及歸類為私有鏈的LINE區塊鏈之任一種。以下,區塊鏈網路7係以以太坊網路繼續說明。
區塊鏈上的交易記錄係由連接到區塊鏈網路7的複數台電腦(以下稱為「礦工 (miner)」)執行。具體而言,構成區塊鏈的每個區塊係被構成為包含區塊頭(block header)和指示交易的具體內容的數據(交易數據)。其中,區塊頭包含有:利用壓縮交易數據的大小所得到的數據之默克爾根(merkle root);和前一個區塊的哈希值;以及任意字串的隨機值(nonce)。在區塊鏈網路7中,為了將新區塊鏈接到區塊鏈,制定了該區塊的哈希值必須滿足既定條件(例如,該值以「000」開頭的條件)的規則。因此,試圖在區塊鏈中記憶區塊鏈的礦工,執行以循環方式找出隨機值的工作(挖礦(mining)),使該區塊的區塊頭的哈希值滿足上述既定條件。作為這項工作的結果,最早成功找到隨機值的礦工,利用將該區塊鏈連接到區塊鏈,並將交易記錄在區塊鏈上。
如果區塊鏈網路7係以太坊網路,則任何試圖想要在區塊鏈上記憶交易的人都須要以虛擬貨幣支付所謂的「礦工費 (gas)」。礦工費作為獎勵支付給成功連接區塊鏈的礦工。
第3圖為表示NFT管理伺服器5和應用程式伺服器6的功能方塊的方塊示意圖。該圖還表示操作者終端3、使用者終端4和區塊鏈網路7,此外,還表示出在區塊鏈網路7中所提供的經營錢包DW和用戶錢包UWa、UWb。
經營錢包DW和用戶錢包UWa、UWb分別是用於管理充當交易卡功能的非替代性代幣(以下簡稱「代幣卡(card token)」)的虛擬記憶裝置。非替代性代幣通常是區塊鏈上的一個數據單元,具有提供購買非替代性代幣的人的所有權證明的功能。在本實施例中,由於該非替代性代幣作為交易卡使用,所以與上述數位交易卡不同,可以將已轉換為數位卡的交易卡的所有權授予用戶。
經營錢包DW為負責管理卡片所有權管理系統1的經營者持有的代幣卡的作用,而用戶錢包UWa、UWb各自負責管理使用者終端4a、4b的用戶持有的代幣卡的作用。以下,當不需要區分用戶錢包UWa、UWb時,有時可以將它們統稱為「用戶錢包UW」。
如第3圖所示,NFT管理伺服器5在功能上具有:NFT發行系統T1、元(meta)資訊管理系統M1、事件監視系統E1和流動日誌分析系統OC1之構造。此外,應用程式伺服器6在功能上被構成為具有市場系統A1和代幣管理資料庫D1。
NFT發行系統T1係執行新發行代幣卡的功能部。由NFT 發行系統T1所發行的代幣卡是表示交易卡的非替代性代幣,被構成包含有:主題、類型、卡片類型、發行日期、表示經營者的資訊(名稱等)、交易卡圖像的URL(Uniform Resource Locator)、稀有度(表示交易卡等級的資訊) 等。
代幣卡中包含的上述資訊的「主題」為特定交易卡的主題的資訊,例如「J.LEAGUE CHIPS」和「口袋妖怪」。另外,「類型」係特定將「主題」的細分化的內容(圖片、人物等)的資訊。
「卡片類」是表示該代幣卡為銷售給用戶的代幣卡(以下簡稱「銷售用代幣卡」)及用於與用戶持有的其他代幣卡交換的代幣卡(以下簡稱「交換用代幣卡」)之任一資訊。交換用代幣卡還包含表示交換所需的1張以上代幣卡的資訊。
「交易卡圖像」是代表「類型」的圖像數據,其用於完成用戶能夠識別代幣卡的「類型」之作用。交易卡圖像的URL是用於透過第1圖所示的網路2存取交易卡圖像的位址(address)。在一個示例中,交易卡圖像儲存在代幣管理資料庫D1中,這種情況下的位址是表示代幣管理資料庫D1中的位置的資訊。
由NFT發行系統T1所發行代幣卡是根據來自操作者終端3的發行指示來執行。發行指示包含:特定要發行的代幣卡的主題、類型和卡片類型的資訊,發行單位的張數、預定發行張數(最大發行張數)、交易卡圖像的URL,以及稀有度(rarity)。如果要發行的代幣卡的卡片類型為交換用代幣卡,則在發行指示中也可以包含表示交換所需的1張以上代幣卡的資訊。
為了具體說明發行代幣卡的處理過程,NFT發行系統T1首先決定僅發行由接收到的發行指示中所包含的發行單元張數所表示由接收到的發行指示所特定類型的代幣卡的張數。然後,生成表示要發行的1張以上的代幣卡的新智能合約交易(以下稱為「NFT生成交易」)並記錄在區塊鏈網路7中,同時執行將1張以上的已發行代幣卡添加到經營錢包DW的處理。稍後將參考第8圖並更詳細地說明上述處理過程的細節。
如第3圖所示,經營錢包DW包含有:記憶複數個銷售用代幣卡的銷售列表SC1、記憶複數個交換用代幣卡的交換列表SC2、以及臨時記憶重印的代幣的重印列表SC3。NFT發行系統T1被構成為將新發行的銷售用代幣卡添加到銷售列表SC1,並將新發行的交換用代幣卡添加到交換列表SC2。
此外,NFT 發行系統T1在已發行代幣卡張數達到發行指示中所包含的預定發行張數之前,依據來自後述的流動日誌分析系統OC1的通知,執行重印代幣卡的處理。在這種情況下,NFT發行系統T1被構成為將重印的代幣卡添加到重印列表SC3。添加到重印列表SC3的代幣卡可以利用移動到銷售列表SC1、交換列表SC2或用戶錢包UW在用戶之間進行銷售、交換或交易。稍後將參考第13圖及第14圖並說明重印代幣卡的處理過程的細節。
元資訊管理系統M1是管理代幣卡的元資訊並且依據從NFT發行系統T1所提供的發行指示將元資訊通知給NFT發行系統T1的功能部。NFT發行系統T1基於如此通知的元資訊並發行或重印代幣卡。由元資訊管理系統M1所管理的元資訊的具體內容是利用上述發行指示或其他通知從操作者終端3設定在元資訊管理系統M1中。
由發行指示在元資訊管理系統M1中所設定的元資訊,包含有表示每種類型要發行的單位張數、預定發行張數、交易卡圖像的 URL、稀有度以及交換所需的1張以上代幣卡的資訊。元資訊管理系統M1將依據類型記憶此等資訊,並在NFT發行系統T1重印代幣卡時將該資訊作為元資訊的一部分提供給NFT發行系統T1。
另一方面,利用其他通知設定在元資訊管理系統M1中的元資訊包含有表示經營者的資訊。當NFT發行系統T1為新發行或重印代幣卡時,元資訊管理系統M1將該資訊作為元資訊的一部分而提供給NFT發行系統T1。
事件監視系統E1係利用監視區塊鏈網路7來檢測區塊鏈網路7中事件的發生的功能部。具體而言,利用定期確認由每個經營錢包DW和用戶錢包UW所管理的代幣卡,檢測與代幣卡相關的事件的發生,例如代幣卡的發行或錢包之間的移動等。當事件監視系統E1檢測到事件時,事件監視系統E1將從區塊鏈網路7獲取表示檢測到的事件的內容的事件資訊。然後,將獲取到的事件資訊的履歷數據(以下稱為「流動日誌(log)」)提供給流動日誌分析系統OC1,同時將表示由所獲取到的事件資訊所表示的代幣卡的轉換之數據(以下稱為「NFT數據」)提供給代幣管理資料庫D1。
流動日誌分析系統OC1是功能部,該功能部係將依據事件監視系統E1所提供的流動日誌,將每種類型的代幣卡匯總了與交易相關的數據,例如發行張數、轉移數量和交易價格等,並根據匯總結果而計算出每種類型代幣卡的流動性。當為某種類型計算出的代幣卡的流動性小於預先記憶的既定閾值時(亦即,流動性變差時),還執行通知NFT發行系統T1的處理。NFT發行系統T1收到該通知後,判斷對應的已發行代幣卡張數是否已達到預定發行張數,若未達到,則重印對應的代幣卡。
舉一個更具​​體的例子,代幣卡的流動性是用戶之間的交易價格。於這種情況下,流動日誌分析系統OC1當用戶之間某種類型的代幣卡的交易價格超過既定閾值時,則判斷該類型的流動性已經惡化,並通知給NFT發行系統T1。利用這樣做,可以重印交易價格飆升的代幣卡並抑制交易價格。
代幣管理資料庫D1是基於從事件監視系統E1所提供的NFT數據來管理代幣卡的資料庫。具體而言,複製並記憶經營錢包DW和用戶錢包UW,並且構成記憶有已發行代幣卡張數。如上所述,交易卡圖像也可以記憶在代幣管理資料庫D1中。
此外,代幣管理資料庫D1還負責記憶關於作為用於銷售代幣卡單位的代幣組的資訊和作為預先制定的代幣卡類型的組合之綜合(combo)的資訊的功能。代幣組資訊包含1張以上的代幣卡的複數個組合,而每個組合構成1張代幣組和每個代幣組的價格。綜合資訊包含構成每個綜合的代幣卡的複數個組合。代幣組資訊和綜合資訊從操作者終端3設定在代幣管理資料庫D1中。
市場系統A1是對使用者終端4提供介面的功能部,該介面係用於存取記憶在代幣管理資料庫D1中的錢包。該介面包含有:供用戶購買銷售用代幣的第1介面;供交換記憶於交換用代幣卡和用戶錢包UW中的代幣卡之第2介面;及供在用戶之間進行記憶在用戶錢包 UW中的代幣卡的交易之第3介面。後述的第4圖表示出第1介面的示例,第5圖表示出第2介面的示例,第6圖和第7圖表示第3介面的示例。
市場系統A1還具有作為每個介面的後端的功能,且構成為執行代幣卡購買處理、代幣卡交換處理以及於用戶之間進行代幣卡的交易處理。其中,稍後將參考第9圖及第10圖來說明有關代幣卡購買處理過程的細節,參考第9圖及第11圖來說明有關代幣卡交換處理過程的細節,參考第12圖並說明有關在用戶之間進行代幣卡的交易處理過程。為了要執行於用戶之間進行代幣卡交易的處理過程, 市場系統A1還負責起記憶上架列表的作用,該上架列表儲存有關用戶投放市場以出售給另一用戶的代幣卡的資訊。
第4圖至第7圖為表示作為智慧型手機的使用者終端4所顯示的畫面的一示例圖。各圖中所示的各畫面是在使用者終端4上執行的應用程式與市場系統A1協作而生成的畫面。以下,將參考此等圖並說明卡片所有權管理系統1的處理概要。
第4(a)圖至第4(c)圖為表示構成上述第1介面的畫面。第4(a)圖為卡片所有權管理系統1的上部畫面,其包含有:使用者資訊顯示10、返回按鈕11、動畫圖像顯示12和操作按鈕13至17。
使用者資訊10是登錄到應用程式的用戶的資訊,如圖所示,由用戶的圖標(或照片)和用戶名稱所構成。儘管未表示,但使用者資訊10還包含關於用戶的支付方法的資訊(例如,虛擬貨幣錢包或信用卡資訊)。儘管未圖示,但當用戶未登錄時,表示登錄按鈕以代替使用者資訊10,並且當用戶按下該登錄按鈕進行登錄時,顯示使用者資訊10。使用者資訊10的具體內容由用戶預先登錄在應用程式中。返回按鈕11是用於轉換到前一畫面的按鈕。使用者資訊10和返回按鈕11構成全球導航,也同樣表示後述的每個畫面上。
動畫圖像12為表示上述代幣卡的「主題」之動畫圖像或靜止圖像。於此,在同一應用程式中處理的代幣卡的「主題」較佳地為恆定的。利用這樣做,用戶可以從動畫圖像12知道當前運行的應用程式處理的交易卡的主題。
操作按鈕13是根據用戶的按壓操作而用以轉換到代幣組的購買畫面(如第4(b)圖所示)的按鈕。按下操作按鈕13的操作,具體而言為利用點擊或單擊來實現。這一點與以下說明的其他按鈕相同。在第4(a)圖中,操作按鈕13的表面標示為「Pack 1 release! On sale」,但這是一種鼓勵用戶購買的廣告文宣。
操作按鈕14是根據用戶的按壓操作而用以轉換到用戶已持有的代幣卡的一覽畫面(如第6(a)圖所示)的按鈕。操作按鈕15係用於根據用戶的按下操作而轉換到用於將記憶在交換列表SC2中的代幣卡和用戶已持有的代幣卡進行交換的交換所畫面(如第5(a)圖所示)的按鈕。 操作按鈕16係用於根據用戶的按壓操作而轉換到用於以類似於畫本的方式說明已發行代幣的畫本畫面(未圖示)的按鈕。操作按鈕17係用於根據用戶的按壓操作而轉換到由另一用戶上架的代幣卡的一覽畫面(如第7(a)圖所示)的按鈕。
第4(b)圖為當用戶按下第4(a)圖的操作按鈕13時所顯示的代幣卡購買畫面,並包含有:複數個代幣組的顯示20、價格的顯示21、為每個代幣組20提供的複數個購買按鈕22以及綜合徽章(combo badge)23。
代幣組20是記憶在代幣管理資料庫D1中的代幣組。第4(b)圖表示其中一個代幣組20由五個銷售用代幣卡所構成的示例。此外,價格21是記憶在代幣管理資料庫D1中的代幣組20的價格。為了在購買畫面上顯示此等資訊,於是市場系統A1將從代幣管理資料庫D1獲取代幣組20的資訊。然後,利用參考包含在構成由獲取的資訊所表示的代幣組20的每個銷售用代幣卡中的URL來獲取每個銷售用代幣卡的交易卡圖像,對於購買畫面中的每個代幣組20,並排顯示所獲取的交易卡圖像。再者,從獲取的代幣組20的資訊中取出代幣組20的價格並顯示為價格21。又,第4(b)圖為表示顯示中的複數個代幣組20的價格都是1,000日元的情況。
於此,如第4(b)圖所示,每個交易卡圖像可以附加「剩餘多少張」的顯示,其顯示記憶在銷售列表SC1中的相同類型的代幣卡的數量。利用這樣做,可以鼓勵用戶儘早購買代幣卡。
購買按鈕22是根據用戶的按壓操作而用以轉換到相對應的代幣組20的購買畫面(如第4(c)圖所示)的按鈕。綜合徽章23係疊加在交易卡圖像上所顯示的小尺寸圖像,表示上述綜合是在購買相對應的代幣卡時完成。為了表示該綜合徽章23,市場系統A1存取代幣管理資料庫D1以獲取綜合資訊,此外,利用存取登錄用戶的用戶錢包UW,如果再購買一張卡就檢測出為綜合成功的代幣卡組合。然後,將綜合徽章23附加到用以讓與該組合相關的綜合成功所需的代幣卡的交易卡圖像中。
第4(c)圖是用戶按下第4(b)圖的購買按鈕22所顯示的代幣組20的購買畫面,並構成包含購買按鈕24和取消按鈕25。其中,購買按鈕24是用於根據用戶的按壓操作來執行代幣組20的購買處理的按鈕。當用戶按下購買按鈕24時,市場系統A1將構成所購買的代幣組20的複數個代幣卡從銷售列表SC1移動到用戶錢包UW。然後,當該移動成功時,將顯示圖示的購買完成視窗26,並且通知用戶代幣組20的購買已經完成。在購買完成視窗26中,排列了構成購買了代幣組20的每個代幣卡的交易卡圖像。當用戶按下取消按鈕25時,市場系統A1將返回到第4(b)圖所示的購買畫面,而不執行上述移動處理。
第5(a)圖至第5(c)圖表示構成上述第2介面的畫面。第5(a)圖是用戶按下第4(a)圖的操作按鈕15所顯示的交換所畫面,並構成具有:複數個交換用代幣卡30的顯示;每次交換需要顯示1張以上的代幣卡31的顯示;及為每個交換用代幣卡30所設置的複數個交換按鈕32。
在顯示交換所畫面時,市場系統A1從代幣管理資料庫D1中的交換列表SC2獲取交換用代幣30的資訊。然後,利用參考包含在由獲取的資訊所表示的交換用代幣卡30中的URL來獲取交易卡圖像,並將獲取到的交易圖像顯示在交換所畫面上。如第5(a)圖所示,可以進一步顯示交換用代幣卡30的標題和說明。於此種情況下,此等資訊被預先配置在交換用代幣卡30中。
此外,市場系統A1係從交換列表SC2獲取到的交換用代幣卡30中取出交換所需的1張以上的代幣卡31的資訊,並利用參考包含在由提取的資訊所表示的1張以上的代幣卡31的每一個中的URL來獲取1張以上的交易卡圖像。然後,將獲取到的1張以上的交易卡圖像並排顯示在交易所畫面上與對應的交易代幣卡30的交易卡圖像相鄰的位置。
市場系統A1進一步判斷在登錄用戶的用戶錢包UW中是否包含交換所需的1張以上卡代幣31中的每一個並顯示包含的數量,如果都包含在內,則進一步顯示「可交換」一詞。此外,在與不包含在登錄用戶的用戶錢包UW中的代幣卡31相對應的交易卡圖像中進行陰影著色,並通知用戶由於用戶沒有該代幣卡31而不能交換。
交換按鈕32是根據用戶的按壓操作而用以轉換到交換卡選擇畫面的按鈕,該交換卡選擇畫面係用於讓用戶選擇用於與對應的交換用代幣卡30實際交換的代幣卡。在需要發放某種類型的代幣卡用以將其交換為對應的交換用代幣卡30的情況下,假設用戶持有複數個該類型的代幣卡,則在市場系統A1執行交換過程之前,需要讓用戶選擇持有的複數個卡代幣其中一個。設置交換卡選擇畫面來實現這種選擇。
第5(b)圖是用戶按下第5(a)圖的交換按鈕32所顯示的交換卡選擇畫面,並包含有:1個以上的代幣卡31的顯示;為每個代幣卡31提供1張以上的選擇按鈕33;及交換按鈕34。在交換卡選擇畫面上,於每個代幣卡31顯示交易圖像、標題和用戶持有卡片的張數。
選擇按鈕33是根據用戶的按壓操作而用以顯示選擇視窗(未圖示)的按鈕,該選擇視窗被構成為使得可以從與對應的代幣卡31相同類型的代幣卡中選擇用戶持有的1張以上的代幣卡中的一個。當用戶在該選擇視窗中選擇代幣卡時,選擇視窗會消失並且返回到第5圖(b)所示的交換卡選擇畫面。於此種情況下,交換卡選擇畫面可以顯示特定在選擇視窗中所選擇的代幣卡的資訊(未圖示)。
交換按鈕34是用於根據用戶的按壓操作來執行交換用代幣卡30的交換處理處理的按鈕。當用戶按下交換按鈕34時,市場系統A1首先會判斷用戶是否對所有代幣卡31進行了上述選擇。如果還有剩餘未選擇的代幣卡31,則顯示該資訊並且返回到交換卡選擇畫面。另一方面,當用戶對所有代幣卡31進行選擇時,用戶選擇的所有代幣卡將從用戶錢包UW移動到經營錢包DW,同時將對應的交換用代幣卡30從交換列表SC2移動到用戶錢包UW。移動到經營錢包DW的代幣卡31,如果為銷售用代幣卡,則添加到銷售列表SC1,那如果為交換用代幣卡,則添加到交換列表SC2。然後,當此等動作成功時,市場系統A1將顯示第5(c)圖所示的交換完成視窗35,並通知用戶交換用代幣卡30的交換已經完成。對應的交換用代幣卡30的交易卡圖像被配置在交換完成視窗35中。
第6(a)圖、第6(b)圖和第7(a)圖至第7(c)圖顯示構成上述之第3介面的畫面。第6(a)圖是用戶按下第4(a)圖的操作按鈕14所顯示的持卡畫面,並以列表的方式顯示記憶在登錄用戶的用戶錢包UW中的所有代幣卡40的交易卡圖像。每個交易卡圖像都是鏈接到卡片詳細畫面,當用戶按下任一交易卡圖像時,市場系統A1會在使用者終端4上顯示對應的代幣卡40的詳細畫面。
第6(b)圖為當用戶按下第6(a)圖的交易卡圖像時所顯示的卡片詳細畫面,顯示與對應的代幣卡有關的各種資訊並具有上架按鈕41。各種資訊中,如第6(b)圖所示,包含有該代幣卡發行張數(已發行張數)和預計發行張數,以及表示用戶之間的代幣卡交易價格的資訊。其中,表示交易價格的資訊是流動日誌分析系統OC1基於流動日誌獲取的資訊,如第6(b)圖所示,由最新的交易價格、迄今為止的最低交易價格(低價)和顯示交易價格波動的圖表所構成。
上架按鈕41是用於在市場上架該代幣卡以出售給其他用戶的按鈕。當用戶按下上架按鈕41時,則市場系統A1會顯示用於特定上架價格的輸入視窗(未圖示)。當用戶在該輸入視窗輸入上架價格時,市場系統A1將對應的代幣卡和其上架價格添加到持有的上架列表中。結果,對應的代幣卡及其上架價格將顯示在後述的上架卡片一覽畫面上。
第7(a)圖是用戶按下第4(a)圖的操作按鈕17所顯示的上架卡片一覽畫面,其係由包含在上架列表中的代幣卡的列表以及為列表中的每個代幣卡所設置的複數個購買按鈕50所構成。當用戶按下購買按鈕50時,市場系統A1顯示第7(b)圖所示的購買確認視窗51。購買確認視窗51是用於確認對應的代幣卡的購買意圖的視窗,其具有一個Yes按鈕52和一個No按鈕53,以及顯示用以表示對應的代幣卡及其上架價格的資訊。
當用戶在購買確認視窗51中按下No按鈕53時,市場系統A1會清除購買確認視窗51並返回到第7(a)圖的上架卡片一覽畫面。另一方面,當用戶在購買確認視窗51中按下Yes按鈕52時,市場系統A1將對應的代幣卡從賣方的用戶錢包UW移動到買方的用戶錢包UW。然後,當該移動成功時,將顯示第7(c)圖所示的購買完成視窗54以通知用戶購買已經完成。
如第7(c)圖所示,購買完成視窗54由兩個操作按鈕55,56以及購買的代幣卡的交易卡圖像所構成。操作按鈕55是根據用戶的按下操作而用以轉換到第7(a)圖所示的上架卡片一覽畫面的按鈕。當用戶按下操作按鈕55時,市場系統A1再次顯示第7(a)圖所示的上架卡片一覽畫面。這次購買的代幣卡,已經從此時所顯示的上架卡片一覽畫面中消失了。操作按鈕56是根據用戶的按壓操作而用以轉換到第6(a)圖所示的持卡畫面的按鈕。當用戶按下操作按鈕56時,市場系統A1再次顯示第6(a)圖所示的持卡畫面。這次購買的代幣卡被添加到此時所顯示的持卡畫面中。
以上,已經參考顯示在使用者終端4上的畫面的示例並說明了卡片所有權管理系統1執行的處理過程的概要。接下來,將參考第8圖至第14圖更詳細地說明卡片所有權管理系統1執行的處理過程。
第8圖為表示發行新代幣卡的處理過程之序列圖。當發行新代幣卡時,首先,操作者終端3將上述發行指示提供給NFT發行系統T1(步驟S1)。NFT發行系統T1將所提供的發行指示傳送給元資訊管理系統M1, 元資訊管理系統M1基於所傳送的發行指示中所包含的資訊而生成上述元資訊(步驟S2),並提供給NFT發行系統T1(步驟S3)。
接收到元資訊的NFT發行系統T1生成表示新代幣卡的智能合約交易(NFT生成交易),並將其發送到區塊鏈網路7(​​步驟S4)。接收到NFT產成交易的區塊鏈網路7,首先將交易哈希回歸給NFT發行系統T1(步驟S5)。之後,在區塊鏈網路7中進行上述挖礦,並將NFT生成交易記錄在區塊鏈中(步驟S5)。當記錄完成時,區塊鏈網路7在經營錢包DW上生成代幣卡 (步驟S7)。如果為銷售用代幣卡,則將這樣生成的代幣卡添加到銷售列表SC1,如果為交換用代幣卡,則將其添加到交換列表SC2(步驟S8),從而完成發行新代幣卡的過程。
如上所述,事件監視系統E1為監視區塊鏈網路7中事件的發生(步驟S10) ,並週期性地判斷是否發生事件(步驟S12)。在第8圖的示例中,由於在步驟S8中將代幣卡添加到經營錢包DW,所以事件監視系統E1,作為監視的結果就是從區塊鏈網路7獲取表示代幣卡已被添加到經營錢包DW的事件資訊(步驟S11), 在步驟S12中判斷為「是」。當步驟S12中的判斷結果為「是」時,事件監視系統E1會將包含所獲取的事件資訊的流動日誌寫入到流動日誌分析系統OC1(步驟S13) ,並將表示由所獲取的事件資訊所表示的代幣卡的轉換之NFT數據寫入到代幣管理資料庫D1中(步驟S14)。
接下來,將說明與代幣卡的購買和交換有關的處理過程。首先,第9圖為說明購買和交換代幣卡的概略流程圖。圖中,標有「A」的長方形為表示銷售用代幣卡,而標有「B」的長方形為表示交換用代幣卡。另外,圖中的箭頭A1~A5為表示處理順序。
在初始狀態下,如第9圖所示,複數個銷售用代幣卡儲存在銷售列表SC1中,複數個交換用代幣卡儲存在交換列表SC2中。首先,用戶使用使用者終端4購買銷售用代幣卡。此時,用戶向經營者支付銷售用代幣卡的價格(箭頭 A1)。在箭頭A1的處理過程中實際支付的價格通常是由區塊鏈網路7所管理的虛擬貨幣(以太坊網路的以太坊,LINE 區塊鏈的 LINK 等),但也可為另一種虛擬貨幣或法定貨幣,例如日幣或美元等。當支付完成時,經營者會將購買的銷售用代幣卡從銷售列表SC1移動到用戶錢包UW(箭頭A2)。結果,用戶將獲得購買到的銷售用代幣卡的所有權。此外,在第9圖中,五個銷售用代幣卡在箭頭A2的處理過程中從銷售列表SC1移動到用戶錢包UW,但這為對應於上述的代幣組。
接下來,想要交換用代幣卡的用戶將兌換該交換用代幣卡所需的一個以上的代幣卡(銷售用代幣卡及交換用代幣卡的一方或此等的組合)發送給經營者(箭頭A3)。以這種方式從用戶接收到一個以上的代幣的經營者,將與接收到的一個以上的代幣對應的交換用代幣卡從交換列表SC2移動到用戶錢包UW(箭頭A4),並且在收到的一個以上的代幣中,將銷售用代幣卡儲存在銷售列表SC1中(箭頭A5),將交換用代幣卡儲存在交換列表SC2中。利用以上流程完成交換,用戶獲得交換用代幣卡的所有權。此外,經營者可以利用再次銷售收到的代幣卡或將其交換為用戶的代幣卡來獲利。
第10圖為表示購買代幣卡處理過程之時序圖。該圖表示使用者終端4a的用戶購買的情況,但同樣適用於其他用戶購買的情況。首先,在使用者終端4a上,由用戶執行用於指示購買作為銷售用代幣卡的代幣卡A的操作。具體而言,該操作為按下第4(c)圖所示的購買按鈕22。根據該操作,使用者終端4a將代幣卡A的購買指示發送給市場系統A1 (步驟S20)。該購買指示包含特定要購買的代幣卡A的資訊和關於支付方法的資訊(例如,虛擬貨幣錢包或信用卡資訊)。
在接收到購買指示時,市場系統A1將判斷所指示的購買是否成功(步驟S21)。該判斷包含判斷是否可以根據用戶的支付方法來支付所需金額。所需金額為購買代幣組所需的金額,如果區塊鏈網路7不需要如上述提到的用於記錄交易的礦工費(gas fee),則它等於代幣組的價格。另一方面,如果區塊鏈網路 7不需要如上述提到用於記錄交易的礦工費 ,那麼上述所需金額為代幣組的價格加上費用。判斷是否可以支付,例如,如果用戶打算用虛擬貨幣支付,則判斷用戶的虛擬貨幣錢包中的餘額是否足夠,如果用戶打算利用信用卡支付,則判斷在線上支付是否成功。市場系統A1當在判斷可以利用用戶的支付方法來支付所需金額時,則判斷所指示的購買成功。
判斷購買成功的市場系統A1為生成表示購買代幣卡A的智能合約交易(NFT購買交易)並將其發送到區塊鏈網路7(​​步驟S22)。接收到NFT購買交易的區塊鏈網路7,首先將交易哈希返回給市場系統A1(步驟S23)。之後,在區塊鏈網路7中進行上述的挖礦,NFT購買交易記錄在區塊鏈中(步驟S24)。當記憶完成時,區塊鏈網路7轉移經營錢包DW和用戶錢包UWa中的代幣卡A的所有權(步驟S25)。結果,代幣卡A從經營錢包DW的銷售列表SC1移動到用戶錢包UWa(步驟S26),並且購買過程完成。之後,當執行參考第8圖並說明的步驟S10到S14的處理時,分別將表示已購買代幣卡A的流動日誌寫入到流動日誌分析系統OC1中,而將表示代幣卡A的轉換的NFT數據寫入到代幣管理資料庫D1中。
第11圖為表示代幣卡的交換處理之時序圖。該圖示為使用者終端4a的用戶交換代幣卡的情況,但當另一個用戶交換代幣卡時也是如此。首先,在使用者終端4a中,執行由用戶指示代幣卡A1、A2、A3和B交換成代幣卡C的操作。具體而言,該操作是按下第5(b)圖所示的交換按鈕34。此外,如第11圖所示,代幣卡A1、A2和A3為銷售用代幣卡,而代幣卡B、C為交換用代幣卡。根據該操作,使用者終端4a將交換指示發送給市場系統A1(步驟S30)。該交換指示包含特定用戶提供的代幣卡A1、A2、A3和B的資訊以及用於特定用戶請求的代幣卡C的資訊。當區塊鏈網路7請求記錄交易的費用時,交換指示還包含關於如何支付費用的資訊(例如,加密貨幣錢包或信用卡資訊)。
市場系統A1接收到交換指示後,將判斷所指示的交換是否成功(步驟S31)。該判斷包含判斷與代幣卡C交換所需的一個以上代幣卡是否與代幣卡A1、A2、A3和B一致。當市場系統A1判斷與代幣卡C交換所需的一個以上的代幣卡與代幣卡A1、A2、A3和B一致時,就判斷所指示的交換成功。此外,當區塊鏈網路7需要諸如上述礦工的費用來記錄交易時,該判斷還包含是否可以根據用戶的支付方法支付所需金額的判斷。市場系統A1在判斷為可以利用用戶的支付方法支付所需金額的情況下,判斷為所指示的交換成功。
判斷交易成功的市場系統A1生成表示代幣卡A1、A2、A3和B與代幣卡 C 之間的交換的智能合約交易(NFT 交易交易),並發送到區塊鏈網路7(步驟S32)。接收到NFT交換交易的區塊鏈網路7,首先,將交易哈希返回給市場系統A1(步驟S33)。隨後,在區塊鏈網路7中進行上述挖礦,NFT 交換交易記錄在區塊鏈中(步驟 S34)。當記憶完成時,區塊鏈網路7轉移經營錢包DW和用戶錢包UWa中的卡代幣A1、A2、A3、B和C的所有權(步驟S35)。結果,代幣卡A1、A2和A3從用戶錢包UWa移動到經營錢包DW的銷售列表SC1,代幣卡B從從用戶錢包UWa移動到經營錢包DW的交換列表SC2,卡代幣C從經營錢包DW的兌換列表SC2移動到用戶錢包UWa中(步驟S36~S38) ,並完成交換過程。之後,當執行參考第8圖並說明的步驟S10到S14的處理時,分別將表示代幣卡A1、A2、A3、B和代幣卡C已經交換的流動日誌寫入到在流動日誌分析系統OC1中,而將表示代幣卡A1、A2、A3、B,C的轉換的NFT數據寫入到代幣管理資料庫D1。
接著,第12圖為表示代幣卡的用戶間的交易之時序圖。該圖式顯示使用者終端4b的用戶上架代幣卡D並且使用者終端4a的用戶購買它的情況,但當代幣卡在其他用戶之間交易時也是如此。此外,待上架的代幣卡D可以為銷售用代幣卡或交換卡代幣。首先,在使用者終端4b上,用戶執行指示代幣卡D的上架的操作。具體而言,該操作為按下第6(b)圖所示的上架按鈕41。根據該操作,使用者終端4b將代幣卡D的上架指示發送到市場系統A1(步驟S40)。該上架指示包含特定要上架的代幣卡D的資訊和表示上架價格的資訊。
接收到上架指示的市場系統A1將進行代幣卡D的上架處理(步驟S41)。具體而言,上架處理過程是將代幣卡D的資訊添加到上述上架列表中的處理過程。當完成上架處理過程,每個用戶可以在第7(a)圖所示的上架卡片一覽畫面上確認代幣卡的資訊。使用者終端4a的用戶瀏覽上架卡片一覽畫面(步驟S42),當執行用於指示購買代幣卡D的操作時,使用者終端4a將代幣卡D的購買指示發送到市場系統A1(步驟S43)。該購買指示包含特定要購買的代幣卡D的資訊和關於支付方法的資訊。
在接收到購買指示的市場系統A1將判斷所指示的購買是否成功(步驟S44)。該判斷的細節與第10圖所示的步驟S21中的判斷相同,除了代幣卡D的上架價格為判斷的目標而不是代幣組的價格。
在步驟S44中判斷購買成功的市場系統A1,將生成表示購買代幣卡D(用戶之間的交易)的智能合約交易(NFT購買交易),且傳送到區塊鏈網路7(​​步驟S45)。接收到NFT購買交易的區塊鏈網路7,首先將交易哈希返回給市場系統A1(步驟S46)。隨後,在區塊鏈網路7中進行上述礦工挖擴,並將NFT購買交易記錄在區塊鏈中(步驟S47)。當記錄完成時,區塊鏈網路7轉移用戶錢包UWa、UWb中代幣卡D的所有權(步驟S48)。結果,代幣卡D從用戶錢包UWb移動到用戶錢包UWa(步驟S49),並完成購買過程。之後,當執行參考第8圖並說明的步驟S10到S14的處理過程時,分別將表示代幣卡D已經在用戶之間進行交易的流動日誌寫入到流動日誌分析系統OC1中,而將表示代幣卡D的轉換的NFT數據寫入到代幣管理資料庫D1中。
第13圖和第14圖為表示代幣的重印處理之時序圖。流動日誌分析系統OC1為週期性地匯總在第12圖等的步驟S13等中所寫入的流動日誌(步驟S50) ,且每次判斷是否滿足重印條件(步驟S51)。具體而言,如上所述,判斷每個代幣卡的流動性是否小於預先記憶的既定的閾值。判斷對於某個代幣卡為滿足重印條件的流動日誌分析系統OC1,將關於代幣卡的流動性的通知發送給NFT發行系統T1 (步驟S52)。
NFT發行系統T1接收到該通知後,將判斷滿足重印條件的發行代幣卡的張數是否達到預計發行的代幣卡張數(步驟S53)。此處判斷已到達數量的NFT發行系統T1決定不重印代幣卡,並結束該處理過程。另一方面,判斷為未達到數量的NFT發行系統T1,根據上述發行單位的張數決定重印張數,同時決定重印代幣卡的所有者(分發代幣卡的位置。包含銷售列表SC1、交換列表SC2和用戶錢包UW)(步驟S54)。較佳者,重印的代幣卡的所有者是持有相同代幣卡的代幣卡的所有者。此外,較佳者,分配給每個所有者的張數與持有相同代幣卡的張數成正比。
已執行步驟S54的NFT發行系統T1,接著將發行新代幣卡的指示發送到元資訊管理系統M1(步驟S55)。之後,卡片所有權管理系統1的各部將執行與第8圖所示的步驟S2至S7相同的處理(步驟S56至S61)。在經營錢包DW上生成代幣卡(步驟S61)。這樣所生成的代幣卡暫時被添加到重印列表SC3(步驟S62)。
之後,如第14圖所示,NFT發行系統T1在適當的時機將生成表示轉移記憶在重印列表SC3中的代幣的智能合約交易(NFT轉賬交易),並發送到區塊鏈網路7(​​步驟S63)。接收到NFT轉賬交易的區塊鏈網路7,首先將交易哈希返回給NFT發行系統T1(步驟S64)。隨後,在區塊鏈網路7中進行上述礦工挖礦,並將NFT轉賬交易記錄在區塊鏈中(步驟S65)。當記錄完成時,區塊鏈網路7將要轉賬的代幣卡的所有權轉移到經營錢包DW和用戶錢包UWa、UWb中(步驟66)。結果,記憶在經營錢包DW的重印列表SC3中的代幣卡將移動到在第13圖的步驟S54中決定的代幣卡所有者的錢包(步驟67)。以如此方式重印的代幣卡將流通到市場上進行銷售、交換和用戶之間的交易。
如上所述,根據本實施例的卡片所有權管理系統1,可以將所有權賦予用戶的非替代性代幣用作交易卡,由於交換也是由非替代性代幣完成,因此無需郵寄即可交換交易卡。此外,由於作為非替代性代幣的交易卡不會變質,因此可以轉售或重新發行由交換所回收的銷售用的非替代性代幣或交換用的非替代性代幣。因此,可以發行交換用的交易卡。
此外,根據本實施例的卡片所有權管理系統1,用戶可以購買卡代幣,在用戶之間交易卡代幣,並根據交易狀態重印代幣卡。
儘管以上已經說明了本發明的較佳實施例,但本發明並不限於此等實施例,並且本發明可以在不脫離其主​​旨的情況下來實施各種實施例。
1:卡片所有權管理系統 2:網路 3:操作者終端 4,4a,4b:使用者終端 5:NFT管理伺服器 6:應用程式伺服器 7:區塊鏈網路 10:使用者資訊 11:返回按鈕 12:動漫圖像 13~17,55,56:操作按鈕 20:代幣組 21:價格 22,24,50:購買按鈕 23:綜合徽章 25:取消按鈕 26,54:購買完成視窗 30:交換用代幣卡 31,40:代幣卡 32,34:交換按鈕 33:選擇按鈕 35:交換完成視窗 41:上架按鈕 51:購買確認視窗 52:Yes按鈕 53:No按鈕 100:電腦 101:中央處理單元 102:記憶裝置 103:輸入裝置 104:輸出裝置 105:通訊裝置 A1:市場系統 D1:代幣管理資料庫 DW:經營錢包 E1:事件監視系統 M1:元資訊管理系統 OC1:流動日誌分析系統 SC1:銷售列表 SC2:交換列表 SC3:重印列表 T1:NFT發行系統 UW,UWa,UWb:用戶錢包
第1圖為表示本實施例的卡片所有權管理系統1的架構圖。 第2圖為表示操作者終端3、使用者終端4、NFT管理伺服器5、應用程式伺服器(application server)6的硬體架構示例圖。 第3圖為表示NFT管理伺服器5和應用程式伺服器6的功能方塊的方塊示意圖。 第4圖為表示在作為智慧型手機的使用者終端4上所顯示的畫面之示例圖(供用戶購買代幣卡的第1介面)。 第5圖為表示在作為智慧型手機的使用者終端4上所顯示的畫面之示例子圖(供交換記憶在交換用代幣卡和用戶錢包UW 中的代幣卡之第2介面)。 第6圖為表示在作為智慧型手機的使用者終端4上所顯示的畫面之示例子圖 (供用戶之間進行記憶在用戶錢包UW 中的代幣卡的交易之第3介面)。 第7圖為表示在作為智慧型手機的使用者終端4上所顯示的畫面之示例子圖(用於用戶之間進行記憶在用戶錢包UW 中的代幣卡的交易之第3介面)。 第8圖為表示發行新代幣卡的處理過程之序列圖。 第9圖為說明購買和交換代幣卡的概略流程圖。 第10圖為表示購買代幣卡的處理過程之時序圖。 第11圖為表示交換代幣卡的處理過程之時序圖。 第12圖為表示代幣卡的用戶之間的交易之時序圖。 第13圖為表示重印(reprint)代幣卡的處理過程之時序圖。 第14圖為表示重印代幣卡的處理過程之時序圖。
(S30):指示將代幣卡A1、A2、A3、B交換成代幣卡C
(S31):是否成立
(S32):NFT交換交易
(S33):交易哈希
(S34):記錄
(S35):轉移所有權
(S36):代幣卡A1、A2、A3
(S37):代幣卡B交易
(S38):代幣卡C
(S10):監視
(S11):事件資訊
(S12):有事件?
(S13):流動日誌
(S14):寫入NFT數據

Claims (15)

  1. 一種卡片所有權管理系統,係從第1使用者終端接收交換指示,該交換指示包含有: 特定記憶在儲存有複數個非替代性代幣的經營錢包中的交換用的該非替代性代幣的資訊;及 特定記憶在第1用戶錢包中的1張以上的該非替代性代幣的資訊,該第1用戶錢包係記憶有該第1使用者終端的用戶持有的1張以上的該非替代性代幣, 將由該交換指示所特定的該交換用的非替代性代幣從該經營錢包移動到該第1用戶錢包, 將由該交換指示所特定的該1張以上的非替代性代幣從該第1用戶錢包移動到該經營錢包。
  2. 如請求項1之卡片所有權管理系統,其中,該交換用的非替代性代幣包含指示交換所需的1張以上的該非替代性代幣的資訊, 判斷由該交換指示所特定的該1張以上的該非替代性代幣與由該交換用的非替代性代幣所指示的1張以上的該非替代性代幣是否一致,如果判斷它們一致,則將由該交換指示所特定的該交換用的非替代性代幣從該經營錢包移動到該第1用戶錢包,同時執行將由該交換指示所特定的該1張以上的非替代性代幣從該第1用戶錢包移動到該經營錢包的步驟。
  3. 如請求項1之卡片所有權管理系統,其中,從該第1使用者終端接收到第1購買指示,該第1購買指示係特定記憶在該經營錢包中的銷售用的該非替代性代幣, 將由第1購買指示所特定的該銷售用的非替代性代幣從該經營錢包移動到該第1用戶錢包。
  4. 如請求項3之卡片所有權管理系統,其中,該銷售用的非替代性代幣係由該交換指示所特定的該1張以上的非替代性代幣。
  5. 如請求項4之卡片所有權管理系統,其中,該第1購買指示包含與代幣支付方法相關的資訊, 判斷購買該銷售用的非替代性代幣所需的金額是否可以利用由該第1購買指示所特定的該支付方法來支付, 當判斷可以進行支付時,執行將由該第1購買指示所特定的該銷售用的非替代性代幣從該經營錢包移動到該第1用戶錢包的步驟。
  6. 如請求項5之卡片所有權管理系統,其中,購買該銷售用的非替代性代幣所需的金額,包含有: 該銷售用的非替代性代幣的價格;及 將購買該銷售用的非替代性代幣的智能合約交易記錄於區塊鏈網路所需的手續費。
  7. 如請求項1至6中任一項之卡片所有權管理系統,其中,從該第1使用者終端接收到上架指示,該上架指示係特定記憶在該第1用戶錢包中的該非替代性代幣, 將由該上架指示所特定的該非替代性代幣添加到上架列表中,並在該第2使用者終端上顯示該上架列表, 從該第2使用者終端接收第2購買指示,該第2購買指示係特定包含在該上架列表中的非替代性代幣 將由該第2購買指示所特定的該非替代性代幣從該第1用戶錢包移動到記憶有該第2使用者終端的用戶所持有的1張以上的非替代性代幣的第二用戶錢包。
  8. 如請求項7之卡片所有權管理系統,其中,該第2購買指示包含與支付方法有關的資訊, 判斷購買由該第2購買指示所特定的非替代性代幣所需的金額是否可以利用由第2購買指示所特定的該支付方法來支付, 當判斷可以支付時,執行將由該第2購買指示所特定的非替代性代幣從第1用戶錢包移動到該第二用戶錢包的步驟。
  9. 如請求項8之卡片所有權管理系統,其中,該上架指示包含上架價格的資訊, 購買由該第2購買指示所特定的非替代性代幣所需的金額,其包含有: 該上架指示中所包含的該上架價格;及 將指示由該第2購買指示所特定的該非替代性代幣的用戶間交易之智能合約交易記錄於區塊鏈網路所需的手續費。
  10. 如請求項1至9中任一項之卡片所有權管理系統,其中, 接收特定非替代性代幣的發行指示, 將由發行指示所特定的非替代性代幣添加到該經營錢包中。
  11. 如請求項1至10中任一項之卡片所有權管理系統,其中,根據非替代性代幣相關的事件的履歷數據,判斷是否滿足非替代性代幣的重印條件, 當判斷第1非替代性代幣滿足該重印條件時,將該第1非替代性代幣添加到該經營錢包和該第1用戶錢包中的至少一個。
  12. 如請求項11之卡片所有權管理系統,其中,當由該履歷數據所指示的該第1非替代性代幣的交易價格超過既定閾值時,將判斷該第1非替代性代幣滿足該重印條件。
  13. 如請求項11或12之卡片所有權管理系統,其中,判斷該第1非替代性代幣的已發行張數是否達到了預定發行張數, 當判斷該第1非替代性化代幣滿足該重印條件且該第一非替代性代幣的已發行張數未達到預定發行張數時,執行將該第1非替代性代幣添加到該經營錢包和該第1用戶錢包中的至少一個的步驟。
  14. 一種卡片所有權管理方法,係藉由電腦來執行,其中該電腦從第1使用者終端接收交換指示,該交換指示包含有: 特定記憶在儲存有複數個非替代性代幣的經營錢包中的交換用的該非替代性代幣的資訊;及 特定記憶在第1用戶錢包中的1張以上的該非替代性代幣的資訊,該第1用戶錢包係記憶有該第1使用者終端的用戶持有的1張以上的該非替代性代幣, 該電腦將由該交換指示所特定的該交換用的非替代性代幣從該經營錢包移動到該第1用戶錢包之步驟,以及 將由該交換指示所特定的該1張以上的非替代性代幣從該第1用戶錢包移動到該經營錢包之步驟。
  15. 一種程式,係於電腦中執行以下步驟: 從第1使用者終端接收交換指示的步驟,該交換指示包含有: 特定記憶在儲存有複數個非替代性代幣的經營錢包中的交換用的該非替代性代幣的資訊;及 特定記憶在第1用戶錢包中的1張以上的該非替代性代幣的資訊,該第1用戶錢包係記憶有該第1使用者終端的用戶持有的1張以上的該非替代性代幣, 將由該交換指示所特定的該交換用的非替代性代幣從該經營錢包移動到該第1用戶錢包之步驟,以及 將由該交換指示所特定的該1張以上的非替代性代幣從該第1用戶錢包移動到該經營錢包之步驟。
TW111107728A 2021-04-22 2022-03-03 卡片所有權管理系統、卡片所有權管理方法及電腦程式產品 TW202242750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1072882 2021-04-22
JP2021-072882 2021-04-22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242750A true TW202242750A (zh) 2022-11-01

Family

ID=8372278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1107728A TW202242750A (zh) 2021-04-22 2022-03-03 卡片所有權管理系統、卡片所有權管理方法及電腦程式產品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3) JP7245576B2 (zh)
CN (1) CN117203657A (zh)
TW (1) TW202242750A (zh)
WO (1) WO2022224562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357410B1 (ja) 2022-12-28 2023-10-06 翼 岩田 トレーディングカードシステムおよびトレーディングカードシステムのトレーディングカード取引処理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245269A (ja) * 2001-02-20 2002-08-30 Nec Corp 携帯端末、ディジタルカード流通システムおよびディジタルカード交換プログラム
JP2002306837A (ja) 2001-04-18 2002-10-22 Toppan Printing Co Ltd ゲーム用及びトレード用カード、並びにその運用システム
JP5074606B2 (ja) 2005-10-21 2012-11-14 株式会社タイトー ゲームカード交換システム及びゲーム機
JP5504544B1 (ja) 2013-11-13 2014-05-28 株式会社gloops ゲームサーバ、ゲーム制御方法、ゲームプログラム、ゲームシステム及び記録媒体
JP2018097725A (ja) 2016-12-15 2018-06-21 シラジ エイマル 仮想通貨に基づくデジタルトランザクションシステム
US10549202B2 (en) 2017-10-25 2020-02-04 Sony Interactive Entertainment LLC Blockchain gaming system
JP6710401B1 (ja) 2019-12-05 2020-06-17 bacoor dApps株式会社 対象物を管理する方法及び管理サーバ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3060877A (ja) 2023-04-28
WO2022224562A1 (ja) 2022-10-27
JP2023120420A (ja) 2023-08-29
JPWO2022224562A1 (zh) 2022-10-27
JP7335031B2 (ja) 2023-08-29
JP7245576B2 (ja) 2023-03-24
CN117203657A (zh) 2023-12-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A2385055C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offering digital content for sale over a communications network
JP2001340656A (ja) ゲームシステムならびにそのゲームサーバおよびゲーム端末
JP2022013271A (ja) 非代替性トークン管理システム
JP7033352B1 (ja) アート作品取引システム、アート作品取引方法、およびアート作品取引管理装置
JP7058898B1 (ja) 取引支援システム、取引支援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JP2019076350A (ja) アイテム取引システム及びアイテム取引プログラム
JP7335031B2 (ja) サーバー、トークン管理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JP2019079502A (ja) アイテム取引システム及びアイテム取引プログラム
JP6757042B2 (ja) 音楽投資システム
JP2018106587A (ja) 決済装置及び決済システム
WO2020100207A1 (ja)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無線通信端末、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JP7359891B1 (ja) 料金設定支援システム、料金設定支援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JP6696184B2 (ja) チケット販売プログラム、装置、及び方法
JP6847469B2 (ja) アミューズメント施設向けの決済システム、及びその決済制御方法
KR102377128B1 (ko) 상품 판매 촉진 시스템
JP7427496B2 (ja) プログラム、情報処理方法及び情報処理装置
JP7320311B1 (ja) 取引システム、取引方法、及び管理サーバ
WO2023127571A1 (ja) アイテム流通制御装置、アイテム流通制御プログラム、アイテム流通制御方法、vr端末、vr端末用プログラムおよびvr端末の制御方法
WO2024018611A1 (ja) 取引支援装置、取引支援プログラム、取引支援方法
JP2005063258A (ja) 電子ショップにおける商品販売方法及び給与天引きによる商品購入の可否通知方法
WO2024004493A1 (ja) 機能制限プログラム、機能制限方法、及び機能制限装置
JP7132498B2 (ja) 情報処理装置およびデジタルコンテンツ取引方法
EP4036840A1 (en) Information processing device, control program, and control method
KR102302859B1 (ko) 판매 수익 분배를 이용한 상품 판매 촉진 시스템
JP2005174043A (ja) 技術情報流通システ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