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234651A - 積體電路元件及其製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積體電路元件及其製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234651A
TW202234651A TW110114038A TW110114038A TW202234651A TW 202234651 A TW202234651 A TW 202234651A TW 110114038 A TW110114038 A TW 110114038A TW 110114038 A TW110114038 A TW 110114038A TW 202234651 A TW202234651 A TW 202234651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diode
heavily doped
type
doped region
front sid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011403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800818B (zh
Inventor
洪道一
黃禹軒
陳國基
Original Assignee
台灣積體電路製造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台灣積體電路製造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台灣積體電路製造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23465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23465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80081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800818B/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7/00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 H01L27/02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oscillating, amplify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including integrated passive circuit elem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 H01L27/0203Particular design considerations for integrated circuits
    • H01L27/0248Particular design considerations for integrated circuits for electrical or thermal protection, e.g. electrostatic discharge [ESD] protection
    • H01L27/0251Particular design considerations for integrated circuits for electrical or thermal protection, e.g. electrostatic discharge [ESD] protection for MOS devices
    • H01L27/0255Particular design considerations for integrated circuits for electrical or thermal protection, e.g. electrostatic discharge [ESD] protection for MOS devices using diodes as protective elemen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1/00Processes or apparatus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solid state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70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olid 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or of parts thereof; Manufacture of integrated circuit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77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olid state components or integrated circui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 H01L21/78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olid state components or integrated circui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with subsequent division of the substrate into plural individual devices
    • H01L21/82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olid state components or integrated circui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with subsequent division of the substrate into plural individual devices to produce devices, e.g. integrated circuits, each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componen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3/00Details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 state devices
    • H01L23/52Arrangements for conducting electric current within the device in operation from one component to another, i.e. interconnections, e.g. wires, lead frames
    • H01L23/522Arrangements for conducting electric current within the device in operation from one component to another, i.e. interconnections, e.g. wires, lead frames including external interconnections consisting of a multilayer structure of conductive and insulating layers inseparably formed on the semiconductor body
    • H01L23/528Geometry or layout of the interconnection structure
    • H01L23/5286Arrangements of power or ground bus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7/00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 H01L27/02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oscillating, amplify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including integrated passive circuit elem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 H01L27/0203Particular design considerations for integrated circuits
    • H01L27/0248Particular design considerations for integrated circuits for electrical or thermal protection, e.g. electrostatic discharge [ESD] protection
    • H01L27/0251Particular design considerations for integrated circuits for electrical or thermal protection, e.g. electrostatic discharge [ESD] protection for MOS devices
    • H01L27/0292Particular design considerations for integrated circuits for electrical or thermal protection, e.g. electrostatic discharge [ESD] protection for MOS devices using a specific configuration of the conducting means connecting the protective devices, e.g. ESD bus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7/00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 H01L27/02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oscillating, amplify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including integrated passive circuit elem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 H01L27/0203Particular design considerations for integrated circuits
    • H01L27/0248Particular design considerations for integrated circuits for electrical or thermal protection, e.g. electrostatic discharge [ESD] protection
    • H01L27/0251Particular design considerations for integrated circuits for electrical or thermal protection, e.g. electrostatic discharge [ESD] protection for MOS devices
    • H01L27/0296Particular design considerations for integrated circuits for electrical or thermal protection, e.g. electrostatic discharge [ESD] protection for MOS devices involving a specific disposition of the protective devic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 Semiconductor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Geometry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Semiconductor Integrated Circuits (AREA)
  • Metal-Oxide And Bipolar Metal-Oxide Semiconductor Integrated Circuits (AREA)
  • Ceramic Engineering (AREA)

Abstract

本發明提供一種靜電放電(electro static discharge,ESD)保護元件,包括形成於半導體主體中的PN二極體。PN二極體具有耦接至半導體主體的前側上的金屬結構的第一接點及耦接至半導體主體的後側上的金屬結構的第二接點。耦接至第一接點的金屬藉由半導體主體的厚度與耦接至第二接點的金屬間隔開。此間隔極大地減小與金屬結構相關的電容,可在實質上減小由ESD保護元件施加至輸入/輸出(input/output,I/O)通道的總電容且從而改善使用I/O通道的高速電路的效能。

Description

積體電路元件及其製造方法
隨著積體電路密度增加,結構之間的間隔變得更小。更小的間隔導致更高的電容。若電容相對於操作的需求速度過高,則效能可能降低。因此,可用於高速電路中的低電容元件結構一直是長期以來的需求。
本揭露內容提供用於實施本揭露內容的不同特徵的許多不同實施例或實例。下文描述組件及配置的具體實例以簡化本揭露內容。當然,此等僅為實例且並不意欲為限制性的。舉例而言,在以下描述中,第一特徵形成於第二特徵之上或第二特徵上可包括第一特徵與第二特徵直接接觸地形成的實施例,且亦可包括額外特徵可形成於第一特徵與第二特徵之間以使得第一特徵與第二特徵可不直接接觸的實施例。
本揭露內容教示用於改良具有帶有ESD保護的I/O通道的高速電路的效能的方法及元件結構。根據本教示內容的一些態樣,ESD保護元件包括形成於半導體主體中的PN二極體。PN二極體具有耦接至半導體主體的前側上的金屬結構的第一接點及耦接至半導體主體的後側上的金屬結構的第二接點。耦接至第一接點的金屬藉由半導體主體的厚度與耦接至第二接點的金屬間隔開。此間隔極大地減小與金屬結構相關的電容,從而在實質上減小與I/O通道相關的總電容並進而改善高速電路的效能。
二極體可為P+/N型井(P+/N-well)二極體,以及N+/P型井(N+/P-well)二極體、N型井/P型井(N-well/P-well)二極體,或具有任何其他類型的接面的二極體。在一些實施例中,二極體具有淺溝渠隔離(shallow trench isolation;STI)二極體結構,其中包括在半導體主體的前側上藉由STI結構分開的兩個重摻雜區。與習知的STI二極體相比,兩個重摻雜區可具有相同的摻雜類型。在一些實施例中,二極體具有包括兩個重摻雜區的閘極對準二極體(gate-aligned diode)結構,所述兩個重摻雜區與半導體主體的前側相鄰且具有與設置於前側上的閘極結構的兩側對準的邊緣。在一些實施例中,與前側相鄰的兩個重摻雜區具有相同的摻雜類型或相反的摻雜類型。在一些實施例中,閘極對準二極體更包括與半導體主體的後側相鄰的具有與設置於前側上的閘極結構的兩側對準的邊緣的兩個重摻雜區。在一些實施例中,閘極結構為多晶矽或金屬電晶體閘極結構。在一些實施例中,閘極結構為鰭式場效電晶體(fin field effect transistor;finFET)閘極。在一些實施例中,閘極結構包括奈米片或奈米線。因此,可在形成積體電路元件的過程中另外使用許多相同的製程步驟來形成根據本教示內容的二極體。
本教示內容的一些態樣是關於一種ESD保護元件,所述ESD保護元件具有耦接於I/O通道與VDD軌之間的第一PN二極體(上拉二極體)及耦接於I/O通道與VSS軌之間的第二PN二極體(下拉二極體)。VDD軌(rail)及VSS軌為用於電路(其可為高速電路)的電源軌(power rail)。上拉二極體的N端耦接至VDD軌。下拉二極體的P端耦接至VSS軌。上拉二極體的P端及下拉二極體的N端各自耦接至I/O通道。此結構將I/O通道箝制在剛好高於VDD軌的電壓且剛好低於VSS軌的電壓。根據本教示內容,第一下拉二極體及上拉二極體中的每一者在半導體主體的相對側上具有接點,所述接點耦接至半導體主體的相對側上的金屬結構。
在一些實施例中,上拉二極體為P+/N型井二極體。此結構可有助於具有耦接至VDD的N型井的元件中的隔離。在一些實施例中,下拉二極體為N+/P型井二極體。此結構可有助於具有耦接至VSS的P型基板的元件中的隔離。
本教示內容的一些態樣是關於一種製造具有根據本揭露內容的二極體的積體電路元件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在半導體基板中形成PN接面二極體;在半導體基板的前側上形成耦接至PN接面二極體的一側的第一金屬內連線;以及在半導體基板的後側上形成耦接至至PN接面二極體的第二側的第二金屬內連線。在一些實施例中,半導體基板在形成第二金屬內連線之前薄化。在一些實施例中,半導體基板的所有摻雜在形成第一金屬內連線或第二金屬內連線之前完成。
圖1示出根據本教示內容的一些態樣的積體電路元件中的ESD保護元件105A的橫截面視圖100。ESD保護元件105A包括形成於半導體基板的第一區153中的下拉二極體167A及形成於半導體基板的第二區149中的上拉二極體133A。第一頂部金屬結構171可將下拉二極體167A耦接至I/O端。I/O端可為焊料凸塊101或某些其他可與外部元件進行電性連接的結構。第一底部金屬結構155可將下拉二極體167A耦接至VSS軌。VSS軌可自第一底部金屬結構155延伸且可經由焊料凸塊151或相似結構連接至電源的陽極。
第二頂部金屬結構107可將上拉二極體133A耦接至I/O端。此連接亦可經由焊料凸塊101或某些其他的結構。焊料凸塊101被繪示兩次以闡明下拉二極體167A及上拉二極體133A中的每一者具有與I/O端的連接。第二底部金屬結構145可將上拉二極體133A耦接至VDD軌。VDD軌可自第二底部金屬結構145延伸且可經由焊料凸塊147或相似結構連接至電源的陰極。
下拉二極體167A包括與半導體主體159A的前側124相鄰的N型重摻雜區165A。N型重摻雜區165A具有與形成於前側124上的閘極結構114A對準的邊緣,且可具有由諸如淺溝渠隔離(STI)區129或類似的介電結構決定的另外的邊緣。N型重摻雜區165A在前側124上提供N型摻雜接點166A。下拉二極體167A的N端經由N型摻雜接點166A連接至第一頂部金屬結構171。自對準矽化物(Self-Aligned Silicide;Salicide)接墊125A可設置於N型摻雜接點166A上以減小連接電阻。金屬插塞123亦可為連接結構的部分。金屬插塞123可為鎢(W)、銅(Cu)、鈷(Co)、鈦(Ti)、氮化鈦(TiN)或類似者,或任何其他適用於進行此類型的連接的的材料。
下拉二極體167A可包括與半導體主體159A的後側138相鄰的P型重摻雜區161A。P型重摻雜區161A亦具有與閘極結構114A對準的邊緣。P型重摻雜區161A在後側138上提供P型摻雜接點158A。下拉二極體167A的P端經由P型摻雜接點158A連接至第一底部金屬結構155。矽化物接墊156A可設置於P型摻雜接點158A上以減小連接電阻。自對準矽化物接墊125A、矽化物接墊137A以及矽化物接墊156A可包括任何合適的矽化物。合適的矽化物可為例如矽化鈦(TiSi 2)、矽化鎢(WSi 2)、矽化鉭(TaSi 2)、矽化鎳(NiSi)、矽化鈷(CoSi 2)、矽化鉑(PtSi)或類似者。
考慮到用於與後側138上的下拉二極體167A介接的相對較大的面積,ESD保護元件105A可在無P型重摻雜區161A的情況下操作。在此種情況下,P型井可提供P型摻雜接點158A。排除P型重摻雜區161A可簡化ESD保護元件105A的製造。另一選擇為形成在下拉二極體167A之下橫越後側138延伸的單一P型重摻雜區161A。
P型井163A自N型重摻雜區165A延伸至與後側138相鄰的P型重摻雜區161A。P型井163A亦自前側124延伸至後側138。P型井163A設置於P型重摻雜區161A之間及閘極結構114A下方。P型井163A可藉由摻雜半導體主體159A形成;或若半導體主體159A原先即為P型摻雜的,則所述P型井163A可僅為半導體主體159A。
下拉二極體167A為N+/P型井二極體,其包括藉由N型重摻雜區165A與P型井163A之間的界面形成的非重摻雜的PN接面164A。P型井163A可電性耦接至VSS軌且有效地保持在電源陽極的電壓下。下拉二極體167A為閘極對準二極體。閘極對準二極體為包括具有與閘極結構對準的邊緣的PN接面的二極體。下拉二極體167A的PN接面164A具有對準至閘極結構114A的邊緣。
上拉二極體133A包括與半導體主體159A的前側124相鄰的P型重摻雜區127A。P型重摻雜區127A具有與形成於前側124上的閘極結構115A對準的邊緣,且可具有由諸如淺溝渠隔離(STI)區129或類似的介電結構決定的另外的邊緣。P型重摻雜區127A在前側124上提供P型摻雜接點116A。上拉二極體133A的P端經由P型摻雜接點116A連接至第二頂部金屬結構107。自對準矽化物接墊125A可設置於P型摻雜接點116A上以減小連接電阻。金屬插塞123亦可為連接結構的部分。
上拉二極體133A可包括與半導體主體159A的後側138相鄰的N型重摻雜區135A。在此實例中,N型重摻雜區135A亦具有與閘極結構115A中的一者對準的邊緣。N型重摻雜區135A在後側138上提供N型摻雜接點139A。上拉二極體133A的N端經由N型摻雜接點139A連接至第二底部金屬結構145。矽化物接墊137A可設置於N型摻雜接點139A上以減小連接電阻。同前述的P型重摻雜區161A,ESD保護元件105A可在無N型重摻雜區135A的情況下操作。在此種情況下,N型井131A可提供N型摻雜接點139A。
N型井131A自P型重摻雜區127A延伸至與後側138相鄰的N型重摻雜區135A。N型井131A亦自前側124延伸至後側138。N型井131A設置於N型重摻雜區135A之間及閘極結構115A中的一者下方。N型井131A可藉由摻雜半導體主體159A形成,或若半導體主體159A原先即為N型摻雜的,則所述N型井131A可僅為半導體主體159A。
上拉二極體133A為P+/N型井二極體,其包括藉由P型重摻雜區127A與N型井131A之間的界面形成的非重摻雜的PN接面130A。N型井131A可電性耦接至VDD軌且有效地保持在電源陰極的電壓下。上拉二極體133A亦為閘極對準二極體。上拉二極體133A的PN接面130A具有對準至閘極結構115A的邊緣。
閘極結構114A、閘極結構115A可為虛擬閘極、多晶矽閘極、金屬閘極、類似者或任何其他類型的閘極。閘極結構114A、閘極結構115A可包括閘極電極117,以及設置於閘極電極117與半導體主體159A之間的閘極介電質119。閘極結構114A、閘極結構115A更包括閘極電極117的側面的間隙壁121。間隙壁121可為氮化矽(SiN)、氮氧化矽(SiON)、碳氮化矽(SiCN)或類似者、另一介電質,或在摻雜半導體主體159A時用作罩幕的任何其他材料。
本文中所提及的與閘極結構或閘極結構的邊緣的對準是指藉由使用閘極結構的所有或部分作為用於摻雜劑佈植的罩幕而產生的對準。閘極對準二極體為具有藉由具有此類型的對準的摻雜分佈(doping profile)確定的PN接面位置的二極體。所述對準與具有自對準閘極的電晶體中的源極區-通道接面及汲極區-通道接面的對準相同。在自對準閘極中,使用閘極電極作為罩幕或閘極電極加上側壁間隙壁作為罩幕來形成源極佈植及汲極佈植。在任一情況下,閘極電極與源極區及汲極區的邊緣之間的水平對準是在未使用微影的情況下建立的。自對準摻雜可提供大致對稱且位於閘極結構的兩個相對側上的兩個PN接面。
如圖1中所繪示,已藉由以包括間隙壁121的閘極結構114A及閘極結構115A遮蔽的摻雜劑的佈植形成接近前側124的N型重摻雜區165A及P型重摻雜區127A及接近後側138的P型重摻雜區161A及N型重摻雜區135A。於此藉由繪示具有與間隙壁121的邊緣完美水平對準的邊界的重摻雜區來強調。在實際應用中,對準僅為大致的。歸因於包括摻雜劑的擴散的效應,重摻雜區的邊緣位於間隙壁121下方。重摻雜區通常終止於未到達閘極電極117之處且並不在閘極電極117下方延伸。因此,PN接面164A及PN接面130A通常在間隙壁121下方延伸且終止於間隙壁121下方。
重摻雜區為半導體基板的退化(degenerately)摻雜區。半導體基板的退化摻雜區為其中摻雜濃度足夠高以使得半導體的導電率類似於金屬的導電率的摻雜區。在一些實施例中,重摻雜區具有10 19/立方公分或大於10 19/立方公分的摻雜劑濃度。在一些實施例中,重摻雜區具有10 20/立方公分或大於10 20/立方公分的摻雜劑濃度。本揭露內容的N型井及P型井可具有相對較高但未退化的適中的摻雜程度。在一些實施例中,此等摻雜濃度在自10 13/立方公分至10 18/立方公分的範圍內。在一些實施例中,此等摻雜濃度在自10 15/立方公分至10 18/立方公分的範圍內。在一些實施例中,此等摻雜濃度在自10 16/立方公分至10 18/立方公分的範圍內。相對較高的摻雜濃度減小下拉二極體167A及上拉二極體133A的電阻。
第一頂部金屬結構171及第二頂部金屬結構107均為形成於半導體主體159A的前側124上的金屬內連線結構169的部分。金屬內連線結構169包括介電矩陣109中的多個金屬化層111(例如,金屬化層M0、金屬化層M1、金屬化層M2…金屬化層Mtop)及通孔113。若第一頂部金屬結構171及第二頂部金屬結構107均連接至相同端或軌,則其可為一個連續的金屬結構。第一底部金屬結構155及第二底部金屬結構145均為形成於半導體主體159A的後側138上的底部金屬內連線結構157的部分。底部金屬內連線結構157包括介電矩陣143中的多個金屬化層141(例如,金屬化層BM0、金屬化層BM1…金屬化層BMtop)及通孔140。
在一些實施例中,P型井163A藉由STI區129或相似介電結構與N型井131A隔離。但若P型井163A耦接至VSS且N型井131A耦接至VDD,則P型井163A與N型井131A之間的接面將反向偏壓。因此,P型井163A及N型井131A可鄰接,但矽化物接墊156A及矽化物接墊137A仍應隔離。
ESD保護元件105A已被描述為使用前側124上的金屬結構107及金屬結構171用於I/O端連接,且使用後側138上的金屬結構145及金屬結構155用於VSS軌連接及VDD軌連接。在一替代實施例中,後側上的金屬結構155及金屬結構145用於I/O端連接,金屬結構171用於VDD軌連接,且金屬結構107用於VSS軌連接。在此組態中,P型井163A及N型井131A可與I/O端一起浮置。若使用此替代連接結構,則可反轉P型井163A及N型井131A的摻雜類型以避免浮置。
金屬化層111、金屬化層141、通孔113以及通孔140可由任何合適的金屬形成,諸如銅(Cu)、鋁(Al)、金(Au)、鎢(W)、氮化鈦(TiN)或類似者。介電矩陣109及介電矩陣143可包括低κ介電質或極低κ介電質。低κ介電質為具有比SiO 2更小的介電常數的材料。SiO 2具有約3.9的介電常數。低κ介電質的實例包括有機矽酸鹽玻璃(organosilicate glass;OSG),諸如摻碳二氧化矽、摻氟二氧化矽(又稱為氟化矽石玻璃(fluorinated silica glass;FSG))、有機聚合物低κ介電質,以及多孔矽酸鹽玻璃。極低κ介電質為具有約2.1或小於2.1的介電常數的材料。極低κ介電材料通常為形成為多孔結構的低κ介電材料。多孔性減小有效介電常數。
半導體主體159A可為或包括矽(Si)、鍺(Ge)、矽鍺(SiGe)、氧化物半導體(諸如氧化銦鎵鋅(indium gallium zinc oxide;IGZO))、第III-V族材料(諸如砷化銦鎵(InGaAS))或類似者的一或多個層。半導體主體159A的一些層可藉由磊晶生長形成。半導體主體159A可為諸如晶圓或晶粒的半導體基板的部分。在一些實施例中,半導體基板為絕緣層上矽(silicon on insulator;SOI)。半導體主體159A可乘載各種元件,包括形成受ESD保護元件105A保護的電路的元件。
半導體主體159A可為極薄的。在一些實施例中,當自前側124經由下拉二極體167A或上拉二極體133A至後側138量測,半導體主體159A的厚度136A為5微米或小於5微米。在一些實施例中,厚度136A為1微米或小於1微米。在一些實施例中,厚度136A為400奈米或小於400奈米。維持較小的厚度136A有助於使下拉二極體167A及上拉二極體133A的電阻較低。降低下拉二極體167A及上拉二極體133A的電阻可擴大由ESD保護元件105A提供的ESD保護。
可能與下拉二極體167A及上拉二極體133A的電阻更密切相關的另一參數為下拉二極體167A或上拉二極體133A的中度摻雜部分的跨度134A。上拉二極體133A的中度摻雜部分的跨度134A為自P型重摻雜區127A至N型重摻雜區135A的距離。若去除N型重摻雜區135A,則跨度134A將為自P型重摻雜區127A至後側138的距離。同樣地,下拉二極體167A的中度摻雜部分的跨度134A為自N型重摻雜區165A至P型重摻雜區161A的距離。若去除P型重摻雜區161A,則下拉二極體167A的跨度134A將為自N型重摻雜區165A至後側138的距離。在一些實施例中,跨度134A為1微米或小於1微米。在一些實施例中,跨度134A為小於400奈米或小於400奈米。在一些實施例中,跨度134A在自30奈米至150奈米範圍內。
圖2A及圖2B示出積體電路元件200的前側201及後側202,並聚焦於包括一種ESD保護元件105A的邊緣部分。如圖2A中所繪示,焊料凸塊101可被設置在位於下拉二極體167A上方的前側124上。在此類型的ESD保護元件105A中,由於第一頂部金屬結構171與第二頂部金屬結構107結合,因此不需要焊料凸塊101。如圖式所示,ESD保護元件105A可為積體電路元件200中的類似的元件的陣列中的一個。
如圖2B中所繪示,提供VSS連接的焊料凸塊151可自下拉二極體167A偏移。第一底部金屬結構155可為自焊料凸塊151延伸至下拉二極體167A下方的更大的金屬結構203的一部分。更大的金屬結構203可操作為向多個ESD保護元件105A且也可能向其他元件提供VSS連接的VSS軌。同樣地,提供VDD連接的焊料凸塊147可自上拉二極體133A偏移。第二底部金屬結構145可為自焊料凸塊147延伸至上拉二極體133A下方的更大的金屬結構205的一部分。更大的金屬結構205可操作為向多個ESD保護元件105A且也可能向其他元件提供VDD連接的VDD軌。
圖3A及圖3B示出積體電路元件300的前側301及後側303,所述積體電路元件300可包括ESD保護元件105A,同時所有的焊料凸塊都在一側上。如圖3A及圖3B中所繪示,提供VSS連接的焊料凸塊151可在前側301上且藉由矽穿孔305連接至後側303上的更大的金屬結構203。同樣地,提供VDD連接的焊料凸塊147可在前側301上且藉由另一矽穿孔307連接至後側303上的更大的金屬結構205。
圖4A提供可包括ESD保護元件105A的電路400的圖。在電路400中,下拉二極體167A連接於I/O端401與VSS軌407之間。在下拉二極體167A的電阻足夠低的前提下,I/O端401上的負電壓突波(spike)將經由下拉二極體167A而非經由受保護電路405放電。上拉二極體133A連接於I/O端401與VDD軌403之間。倘若上拉二極體133A的電阻足夠低,則I/O端401上的正電壓突波將經由上拉二極體133A而非經由受保護電路405放電。在上拉二極體133A及下拉二極體167A的電容足夠低的前提下,經由I/O端401輸入的訊號將如實地傳輸至受保護電路405。
圖4B提供亦可包括ESD保護元件105A的電路420的圖。在電路420中,下拉二極體167A連接於I/O端401與VSS軌407之間,並與第二下拉二極體423串聯。上拉二極體133A連接於I/O端401與VDD軌403之間,並與第二上拉二極體421串聯。此組態擴大了ESD保護將不會觸發的電壓範圍。下拉二極體167A及上拉二極體133A可個別地或組合地用作任何ESD保護電路中或任何其他需要低電容或低電阻特性的元件中的二極體。
圖5至圖9示出具有分別代替下拉二極體167A的下拉二極體167B、下拉二極體167C、下拉二極體167D、下拉二極體167E、下拉二極體167F及分別代替上拉二極體133A的上拉二極體133B、上拉二極體133C、上拉二極體133D、上拉二極體133E、上拉二極體133F的ESD保護元件105B、ESD保護元件105C、ESD保護元件105D、ESD保護元件105E、ESD保護元件105F的橫截面視圖500、橫截面視圖600、橫截面視圖700、橫截面視圖800、橫截面視圖900。除了在圖式中繪示的或在以下描述中指出的差異之外,關於橫截面視圖100中的結構作出的敘述適用於藉由橫截面視圖500、橫截面視圖600、橫截面視圖700、橫截面視圖800、橫截面視圖900示出的對應結構。
圖5的橫截面視圖500示出包括下拉二極體167B及上拉二極體133B的ESD保護元件105B。下拉二極體167B包括對準形成於前側124上的閘極結構114A的兩側的N型重摻雜區165B及P型重摻雜區161B。N型重摻雜區165B提供前側接點166B且P型重摻雜區161B提供後側接點158B。設置於閘極結構114A下方的P型井163B自N型重摻雜區165B延伸至P型重摻雜區161B。PN接面164B藉由N型重摻雜區165B與P型井163B之間的界面形成。因此,下拉二極體167B為閘極對準N+/P型井接面二極體。
上拉二極體133B包括對準形成於前側124上的閘極結構115A的兩側的P型重摻雜區127B及N型重摻雜區135B。P型重摻雜區127B提供前側接點116B且N型重摻雜區135B提供後側接點139B。設置於閘極結構115A下方的N型井131B自P型重摻雜區127B延伸至N型重摻雜區135B。PN接面130B藉由P型重摻雜區127B與N型井131B之間的界面形成。因此,上拉二極體133B為閘極對準P+/N型井接面二極體。
N型井131B的寬度134B與閘極結構115A的寬度大致相同且為自P型重摻雜區127B至N型重摻雜區135B的跨度。減小寬度134B使上拉二極體133B的電阻減小。在一些實施例中,寬度134B為400奈米或小於400奈米。在一些實施例中,寬度134B為小於100奈米或小於100奈米。在一些實施例中,寬度134B為28奈米或小於28奈米。亦可藉由增加P型重摻雜區127B至N型重摻雜區135B的深度來減小上拉二極體133B的電阻。在一些實施例中,P型重摻雜區127B及N型重摻雜區135B自前側124延伸至後側138。一般而言,上拉二極體133B可在主體159B內具有比上拉二極體133A更低的電阻。相較於可用於介接上拉二極體133A與第二頂部金屬結構107及第二底部金屬結構145的面積,上述優勢可能因為可用於介接上拉二極體133B與所述金屬結構的面積的減小而被抵消。舉例而言,可用於自對準矽化物接墊125B及矽化物接墊137B的面積小於可用於自對準矽化物接墊125A及矽化物接墊137A的面積。應瞭解,將下拉二極體167B與下拉二極體167A進行相似比較。
圖6的橫截面視圖600示出包括下拉二極體167C及上拉二極體133C的ESD保護元件105C。下拉二極體167C包括對準閘極結構115C的兩側的兩個N型重摻雜區165C。兩個N型重摻雜區165C可包括半導體鰭片(fin)168C的摻雜區域及/或半導體鰭片168C上的磊晶生長。N型重摻雜區165C提供前側接點166C。在N型重摻雜區165C之間的半導體鰭片168C為P型摻雜,但可替代地為N型摻雜。設置於半導體鰭片168C下方的P型井163C延伸至後側138且提供後側接點158C。PN接面164C藉由N型重摻雜區165C與P型井163C之間的界面形成。因此,下拉二極體167C為閘極對準N+/P型井接面二極體。
上拉二極體133C包括對準閘極結構115C的兩側的兩個P型重摻雜區127C。兩個P型重摻雜區127C可包括半導體鰭片126C的摻雜區域及/或半導體鰭片126C上的磊晶生長。P型重摻雜區127C提供前側接點116C。在P型重摻雜區127C之間的半導體鰭片126C為N型摻雜但可替代地為P型摻雜。設置於半導體鰭片126C下方的N型井131C延伸至後側138且提供後側接點139C。PN接面130C藉由P型重摻雜區127C與N型井131C之間的界面形成。因此,上拉二極體133C為閘極對準P+/N型井接面二極體。
半導體主體159C在鰭片168C下方的厚度134C將N型重摻雜區165C與後側接點158C分開。相同的厚度134C將P型重摻雜區127C與後側接點139C分開。減小厚度134C使下拉二極體167C及上拉二極體133C的電阻減小。在一些實施例中,厚度134C為5微米或小於5微米。在一些實施例中,厚度134C為1微米或小於1微米。在一些實施例中,厚度134C為400奈米或小於400奈米。
下拉二極體167C及上拉二極體133C並不具有與其後側接點158C及後側接點139C相鄰的重摻雜半導體,但這些接點具有相對較大的面積。在一些實施例中,後側接點158C具有等於P型井163C的面積的面積。在一些實施例中,後側接點139C具有等於N型井131C的面積的面積。在替代性實施例中,調整N型重摻雜區165C及P型重摻雜區127C的摻雜以對應於如圖5的橫截面視圖500繪示的圖案,從而向後側接點提供重摻雜並在下拉二極體167C和上拉二極體133C的中度摻雜部分之間提供短的水平路徑。
閘極結構114C及閘極結構115C可為單鰭片閘極結構或多鰭片閘極結構。圖6A示出其中閘極結構114C及閘極結構115C為三鰭片閘極的實例中的閘極結構115C的俯視圖。半導體鰭片126C上的磊晶生長增加了可用於前側接點116C的面積。增加前側接點116C的面積使上拉二極體133C的電阻減小。此面積可藉由多鰭片閘極結構進一步增加:相鄰鰭片上的生長合併以形成相對較大的P型重摻雜區127C,如圖6A中所繪示。P型重摻雜區127C及N型重摻雜區165C可在其形成前側接點或後側接點之處矽化(silicided)。
圖7的橫截面視圖700示出包括形成於半導體主體159D中的下拉二極體167D及上拉二極體133D的ESD保護元件105D。下拉二極體167D包括形成於P型摻雜鰭片163D的兩側上的N型重摻雜區165D及P型重摻雜區161D。N型重摻雜區165D提供前側接點166D且P型重摻雜區161D提供後側接點158D。矽化物接墊137D可形成於後側接點158D上。閘極結構114D包括藉由多個奈米片形成的閘極電極117D。奈米片藉由閘極介電質119D與P型摻雜鰭片163D分開。P型摻雜鰭片163D可上覆於介電質129D,自N型重摻雜區165D延伸至P型重摻雜區161D,且作為用於下拉二極體167D的P型井。PN接面164D藉由N型重摻雜區165D與P型摻雜鰭片163D之間的界面形成。因此,下拉二極體167D為N+/P型井接面二極體。下拉二極體167D的中度摻雜部分的跨度134D可限於P型摻雜鰭片163D的寬度。
上拉二極體133D包括形成於N型摻雜鰭片131D的兩側上的P型重摻雜區127D及N型重摻雜區135D。P型重摻雜區127D提供前側接點116D且N型重摻雜區135D提供後側接點139D。閘極結構115D包括藉由多個奈米片形成的閘極電極117D。奈米片藉由閘極介電質119D與N型摻雜鰭片131D分開。N型摻雜鰭片131D可上覆於介電質129D且作為用於上拉二極體133D的自P型重摻雜區127D延伸至N型重摻雜區135D的N型井。PN接面130D藉由P型重摻雜區127D與N型摻雜鰭片131D之間的界面形成。因此,上拉二極體133D為P+/N型井接面二極體。下拉二極體167D及上拉二極體133D可使用用於形成具有閘極結構114D及閘極結構115D的電晶體的同一製程集合形成於絕緣層上。
圖8的橫截面視圖800示出包括形成於半導體主體159E中的下拉二極體167E及上拉二極體133E的ESD保護元件105E。下拉二極體167E包括被STI區112界定所有側的N型重摻雜區165E。下拉二極體167E包括藉由STI區112分開的兩個N型重摻雜區165E,但也可選擇除去N型重摻雜區165E之間的STI區112。N型重摻雜區165E提供前側接點166E,在所述前側接點166E上可形成自對準矽化物125E。設置於N型重摻雜區165E下方的P型井163E延伸至後側138且提供後側接點158E。視情況,重摻雜的P型深井可插入於P型井163E與後側138之間以提供與後側接點158E相鄰的重摻雜。P型井163E可在STI區112中的一或多者下方自N型重摻雜區165E中的一者延伸至N型重摻雜區165E中的另一者。PN接面164E藉由N型重摻雜區165E與P型井163E之間的界面形成。因此,下拉二極體167E為STI N+/P型井接面二極體。
上拉二極體133E包括被STI區112界定所有側的P型重摻雜區127E。上拉二極體133E包括藉由STI區112分開的兩個P型重摻雜區127E。P型重摻雜區127E提供前側接點116E,在所述前側接點116E上可形成自對準矽化物125E。設置於P型重摻雜區127E下方的N型井131E延伸至後側138且提供後側接點139E。替代地,重摻雜的N型深井可插入於N型井131E與後側138之間以提供後側接點139E。N型井131E可在STI區112中的一或多者下方自P型重摻雜區127E中的一者延伸至P型重摻雜區127E中的另一者。PN接面130E藉由P型重摻雜區127E與N型井131E之間的界面形成。因此,上拉二極體133E為STI P+/N型井接面二極體。
上拉二極體133E的電阻與自P型重摻雜區127E至後側138的距離134E成正比。距離134E隨主體159E的厚度136E而變化。主體159E可在第一區153及第二區149中製造得較薄以使下拉二極體167E及上拉二極體133E的電阻較低。
圖9的橫截面視圖900示出包括形成於半導體主體159F中的下拉二極體167F及上拉二極體133F的ESD保護元件105F。除了在下拉二極體167F中插入N型井156於N型重摻雜區165E與P型井163F之間之外,下拉二極體167F類似於圖8的下拉二極體167E。下拉二極體167F包括藉由N型井156與P型井163F之間的界面形成的PN接面164F。因此,下拉二極體167E為STI P型井/N型井接面二極體。
除了在上拉二極體133F中插入P型井128於P型重摻雜區127E與N型井131F之間之外,上拉二極體133F類似於圖8的上拉二極體133E。上拉二極體133F包括藉由P型井128與N型井131F之間的界面形成的PN接面130F。因此,上拉二極體133F為STI P型井/N型井接面二極體。在一些應用中,分別相較於下拉二極體167E及上拉二極體133E,下拉二極體167F及上拉二極體133F就電阻或電容而言可為更佳的。
圖10至圖19繪示根據本揭露內容的一些實施例的示出形成具有二極體的積體電路元件的方法的橫截面視圖1000、橫截面視圖1100、橫截面視圖1200、橫截面視圖1300、橫截面視圖1400、橫截面視圖1500、橫截面視圖1600、橫截面視圖1700、橫截面視圖1800、橫截面視圖1900。儘管相對於方法描述了圖10至圖19,但應瞭解,圖10至圖19中所揭露的結構不限於此方法,而是反而可單獨作為獨立於所述方法的結構。另外,儘管圖10至圖19示出特定結構及組成物,但在本揭露內容的範圍內,所述方法可容易地擴展至其他結構及組成物。
如圖10的橫截面視圖1000所繪示,製程可始於以下操作:形成光阻罩幕1001且使用其遮蔽主體159A的第一區153,同時用電漿照射以在第二區149中形成N型井131A。主體159A可初始地為P型摻雜的,藉此基板的未暴露於電漿的區域形成P型井163A。隨後剝離光阻罩幕1001。
如圖11的橫截面視圖1100所繪示,STI區129可形成於主體159A中。形成STI區129可包括形成溝渠、沈積介電質,以及平坦化以移除沈積於溝渠外部的介電質。可使用其他類型的隔離結構代替STI區129。STI區129可在製程中較早或較晚形成。
如圖12的橫截面視圖1200所繪示,虛擬閘極結構1201可形成於藉由圖11的橫截面視圖1100所繪示的結構之上。虛擬閘極結構1201包括虛擬閘極電極1203,所述虛擬閘極電極1203可為多晶矽或類似者。虛擬閘極結構1201可包括閘極介電質119或隨後由閘極介電質119替換的另一材料。側壁間隙壁121圍繞虛擬閘極電極1203形成且視為虛擬閘極結構1201的部分。形成側壁間隙壁121可包括沈積間隙壁材料以及接著進行非等向性蝕刻從而僅留下形成側壁間隙壁121的材料。
如圖13的橫截面視圖1300所繪示,在P型重摻雜區161A形成於第一區153中時,第二區149可由光阻罩幕1301覆蓋。虛擬閘極結構1201遮蔽第一區153的一部分,藉此P型重摻雜區161A形成有對準虛擬閘極結構1201的邊緣的邊緣。P型重摻雜區161A可藉由用於形成P型深井(例如,在STI區129之下且與前側124間隔開的P型井)的類型的高能電漿佈植(high energy plasma implantation)製程形成。隨後剝離光阻罩幕1301。
如圖14的橫截面視圖1400所繪示,在N型重摻雜區135A形成於第二區149中時,第一區153可由光阻罩幕1401覆蓋。虛擬閘極結構1201遮蔽第二區149的一部分,藉此N型重摻雜區135A形成有對準虛擬閘極結構1201的邊緣的邊緣。N型重摻雜區135A可藉由用於形成N型深井的類型的高能電漿佈植製程形成。此製程可包括用高能電漿照射前側124。替代地,擴散及/或磊晶生長製程可用以形成埋入層(buried layer),所述埋入層與P型重摻雜區161A及N型重摻雜區135A具有相似的功用但未對準虛擬閘極1201。未閘極對準的P型重摻雜區161A及N型重摻雜區135A亦可在形成虛擬閘極結構1201之前藉由高能電漿佈植形成。
如圖15的橫截面視圖1500所繪示,N型重摻雜區165A可鄰近與第一區153中的虛擬閘極結構1201對準的前側124形成,且P型重摻雜區127A可鄰近與第二區149中的虛擬閘極結構1201對準的前側124形成。所述重摻雜區可藉由使用兩個分別的罩幕的兩個分別的低能佈植形成。如圖15的橫截面視圖1500所進一步繪示,自對準矽化物接墊125A可形成於P型重摻雜區127A及N型重摻雜區165A上。
如圖16的橫截面視圖1600所繪示,虛擬閘極電極1203可由金屬閘極電極117替換以形成閘極結構114A及閘極結構115A。此示出的替換閘極製程是在對先前的佈植進行退火之後再進行閘極替換。藉由在形成金屬閘極電極117之前完成基板的摻雜及退火,可避免金屬閘極電極117與高k閘極介電質119之間不必要的相互作用。
如圖17的橫截面視圖1700所繪示,金屬插塞123及金屬內連線結構169可形成於前側124上。此結構可藉由標準的後段製程(back-end-of-line;BEOL)形成,所述製程可包括金屬鑲嵌(damascene)製程或雙金屬鑲嵌(dual damascene)製程。
如圖18的橫截面視圖1800所繪示,半導體主體159A可藉由自後側138移除材料來薄化。薄化可藉由任何合適的製程完成。製程可包括濕式蝕刻、乾式蝕刻以及化學機械研磨中的一或多者。可翻轉包括半導體主體159A的晶圓以實施此製程。薄化的表面有時可用旋轉塗佈(spin-on)或類似的方法使其平整。薄化產生在後側138上具有P型重摻雜區161A及N型重摻雜區135A的下拉二極體167A及上拉二極體133A。可接著藉由與後側138上的主體159A反應來形成矽化物接墊156A及矽化物接墊137A。
如圖19的橫截面視圖1900所繪示,底部金屬內連線結構157可接著形成於後側138上。底部金屬內連線結構157可藉由與用於形成金屬內連線結構169的製程相似的製程形成。可接著形成鈍化層、接觸墊、焊料球或類似者以提供完整元件,諸如藉由圖1的橫截面視圖100所示出的完整元件。
圖20提供根據本揭露內容的形成具有二極體的積體電路元件的方法2000的一些實施例的流程圖。儘管方法2000在下文中示出及描述為一系列動作或事件,但應瞭解,不應以限制性意義來解釋此類動作或事件的所示出次序。舉例而言,除本文中所示出及/或描述的動作或事件之外,一些動作可與其他動作或事件以不同次序及/或同時發生。此外,可能並不需要所有所示出動作來實施本文中的描述的一或多個態樣或實施例。另外,本文中所描繪的動作中的一或多者可以一或多個個別動作及/或階段進行。
方法2000可始於動作2001和動作2003以形成P型井及形成N型井。圖10提供一個實例。形成P型井及形成N型井的製程可包括電漿佈植、擴散或磊晶生長的一或多者以向半導體主體提供一些初始的摻雜類型。
方法2000可繼續執行動作2005以形成隔離區。所述隔離區可為如圖12中所繪示的STI區。可改為使用其他類型的隔離區,諸如場氧化層(field oxide)。STI區可在方法2000的摻雜操作中的任一者之前或之後形成。
方法2000可繼續執行動作2007以形成如圖14中所繪示的虛擬閘極結構。在一些實施例中,此閘極結構可為多晶矽閘極、金屬閘極或虛擬閘極。在一些實施例中,二極體並非閘極對準的二極體且此步驟是可依需求選擇的。
方法2000可繼續執行動作2009以形成如圖13中所繪示的P型深井及動作2011以形成如圖14中所繪示的N型深井。這些深井可用於提供後側接點的重摻雜區。用於後側接點的重摻雜區可藉由其他方法形成或完全除去。
動作2013為形成N型摻雜擴散區且動作2015為形成P型摻雜擴散區,且動作2017為自對準矽化製程,上述動作中皆由圖15示出。擴散區為與上部表面相鄰的重摻雜區且可為閘極對準的。自對準矽化製程可為自對準至閘極結構的矽化物製程。
動作2019為各種摻雜劑佈植的高溫退火。動作2021為如圖16中所繪示的替換閘極製程。動作2023為在前側上形成金屬內連線,如圖17中所繪示。
動作2025為翻轉晶圓。翻轉晶圓標示製程由前側124上的製程轉為後側138上的製程。晶圓可能不需要翻轉,但典型的晶片處理設備被設計為在晶圓朝上的一側上操作,為此可使用翻轉晶圓的物理過程。
動作2027為使晶圓薄化,如圖18中所繪示。動作2029為在後側上形成矽化物,亦如圖18所繪示。動作2031為在後側上形成金屬內連線,如圖19中所繪示。動作2033為進一步的製程以完成積體電路元件的形成。
本教示內容的一些態樣是關於一種積體電路元件,所述積體電路元件包括具有前側及後側的半導體主體。前側金屬結構形成於前側上且後側金屬結構形成於後側上。在半導體主體內為具有PN接面、P型摻雜接點以及N型摻雜接點的PN二極體。PN接面藉由半導體主體的P型摻雜區與半導體主體的N型摻雜區之間的界面形成。P型摻雜接點及N型摻雜接點中的一者為在前側上的前側接點,且另一者為在後側上的後側接點。前側接點耦接至前側金屬結構。後側接點耦接至後側金屬結構。
本教示內容的一些態樣是關於一種積體電路元件,所述積體電路元件包括位於半導體基板的相對側上第一金屬內連線及第二金屬內連線;經組態以為電路供電的VSS軌及VDD軌;用於所述電路的I/O端;以及用於所述電路的ESD保護元件。ESD保護元件包括形成於半導體基板中的第一PN二極體及第二PN二極體。第一PN二極體經由第一I/O端的耦接耦接至I/O端子,且經由VDD軌的耦接耦接至VDD軌。第二PN二極體經由第二I/O端的耦接耦接至I/O端,且經由VSS軌的耦接耦接至VSS軌。第一金屬內連線及第二金屬內連線各自提供第一I/O端的耦接及VDD軌的耦接中的僅一者,以及第二I/O端的耦接及VSS軌的耦接中的僅一者。
本教示內容的一些態樣是關於一種提供用於積體電路的ESD保護元件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在具有前側及後側的半導體基板中形成PN二極體;在前側上形成第一金屬內連線;以及在後側上形成第二金屬內連線。第一金屬內連線與PN二極體的在前側上的第一接點耦接。第二金屬內連線與PN二極體的在後側上的第二接點耦接。
前文概述若干實施例的特徵,使得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可更佳地理解本揭露內容的態樣。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應瞭解,其可易於使用本揭露內容作為設計或修改用於實現本文中所引入的實施例的相同目的及/或達成相同優勢的其他製程及結構的基礎。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亦應認識到,此類等效構造並不脫離本揭露內容的精神及範圍,且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可在不脫離本揭露內容的精神及範圍的情況下在本文中作出各種改變、替代以及更改。
100、500、600、700、800、900、1000、1100、1200、1300、1400、1500、1600、1700、1800、1900:橫截面視圖 101、147、151:焊料凸塊 105A、105B、105C、105D、105E、105F:ESD保護元件 107、145、155、171、203、205:金屬結構 109、143:介電矩陣 111、141、BM0、BM1、BMtop、M0、M1、M2、Mtop:金屬化層 112、129:淺溝渠隔離(STI)區 113、140:通孔 114A、115A、114C、115C、114D、115D、1201:閘極結構 116A、116B、116C、116D、116E、139A、139B、139C、139D、139E、158A、158B、158C、158D、158E、166A、166B、166C、166D、166E:接點 117、117D、1203:閘極電極 119、119D:閘極介電質 121:間隙壁 123:金屬插塞 124、201、301:前側 125A、125B:自對準矽化物接墊 125E:自對準矽化物 126C、131D、168C、163D:鰭片 127A、127B、127C、127D、127E、161A、161B、161D:P型重摻雜區 128、163A、163B、163C、163E、163F:P型井 129D:介電質 130A、130B、130C、130D、130E、130F、164A、164B、164C、164D、164E、164F:PN接面 131A、131B、131C、131E、131F、156:N型井 133A、133B、133C、133D、133E、133F、421:上拉二極體 134A、134D:跨度 134B:寬度 134C、136A、136E:厚度 134E:距離 135A、135B、135C、135D、165A、165B、165C、165D、165E:N型重摻雜區 137A、137B、137D、156A:矽化物接墊 138、202、303:後側 149:第二區 153:第一區 157、169:金屬內連線結構 159:基板 159A、159B、159C、159D、159E、159F:主體 167A、167B、167C、167D、167E、167F:下拉二極體 200、300:積體電路元件 305、307:矽穿孔 400、420:電路 401:I/O端 403:VDD軌 405:受保護電路 407:VSS軌 1001、1301、1401:光阻罩幕 2000:方法 2001、2003、2005、2007、2009、2011、2013、2015、2017、2019、2021、2023、2025、2027、2029、2031、2033:動作
結合隨附圖式閱讀以下實施方式時會最佳地理解本揭露內容的態樣。應注意,根據業界中的標準慣例,各種特徵未按比例繪製。事實上,可出於論述清楚起見而任意地增大或減小各種特徵的尺寸。 圖1提供根據本教示內容的一些態樣的示出積體電路元件中的ESD保護元件的橫截面視圖。 圖2A示出根據本教示內容的一些態樣的包括ESD保護元件的積體電路元件的前側的邊緣部分 圖2B示出圖2A的積體電路元件的後側。 圖3A示出根據本教示內容的一些態樣的包括ESD保護元件的另一積體電路元件的前側的邊緣部分 圖3B示出圖3A的積體電路元件的後側。 圖4A提供根據本教示內容的可包括二極體的電路的圖。 圖4B提供根據本教示內容的可包括二極體的另一電路的圖。 圖5示出根據本教示內容的一些其他態樣的積體電路元件中的ESD保護元件的橫截面視圖。 圖6示出根據本教示內容的一些其他態樣的積體電路元件中的ESD保護元件的橫截面視圖。 圖6A示出圖6的閘極結構的俯視圖。 圖7示出根據本教示內容的一些其他態樣的積體電路元件中的ESD保護元件的橫截面視圖。 圖8示出根據本教示內容的一些其他態樣的積體電路元件中的ESD保護元件的橫截面視圖。 圖9示出根據本教示內容的一些其他態樣的積體電路元件中的ESD保護元件的橫截面視圖。 圖10至圖19為根據本教示內容的一些態樣的示出形成具有ESD保護元件的積體電路元件的方法的一系列橫截面視圖。 圖20提供根據本教示內容的一些態樣的形成積體電路元件的實例方法的流程圖。
100:橫截面視圖
101、147、151:焊料凸塊
105A:ESD保護元件
107、145、155、171:金屬結構
109、143:介電矩陣
111、141、BM0、BM1、BMtop、M0、M1、M2、Mtop:金屬化層
113、140:通孔
114A、115A:閘極結構
116A、139A、158A、166A:接點
117:閘極電極
119:閘極介電質
121:間隙壁
123:金屬插塞
124:前側
125A:自對準矽化物接墊
127A、161A:P型重摻雜區
129:淺溝渠隔離(STI)區
130A、164A:PN接面
131A:N型井
133A:上拉二極體
134A:跨度
136A:厚度
135A、165A:N型重摻雜區
137A、156A:矽化物接墊
138:後側
149:第二區
153:第一區
157、169:金屬內連線結構
159A:主體
163A:P型井
167A:下拉二極體

Claims (20)

  1. 一種積體電路元件,包括: 半導體主體,具有前側及後側; 前側金屬結構,形成於所述前側上; 後側金屬結構,形成於所述後側上;以及 PN二極體,包括PN接面、第一接點以及第二接點; 其中所述PN接面藉由所述半導體主體的P型摻雜區與所述半導體主體的N型摻雜區之間的界面形成; 所述第一接點及所述第二接點中的一者為在所述前側上的前側接點,且所述第一接點及所述第二接點中的另一者為在所述後側上的後側接點; 所述前側接點耦接至所述前側金屬結構;且 所述後側接點耦接至所述後側金屬結構。
  2. 如請求項1所述的積體電路元件,其中所述第一接點及所述第二接點各自具有10 19/立方公分或大於10 19/立方公分的摻雜劑濃度。
  3. 如請求項1所述的積體電路元件,其中所述後側接點矽化且具有比所述前側接點更大的面積。
  4. 如請求項1所述的積體電路元件,其中所述PN接面在與形成於所述前側上的閘極結構相關的間隙壁下方延伸且終止於所述間隙壁下方。
  5. 如請求項4所述的積體電路元件,其中: 所述PN二極體更包括第二PN接面;且 所述第一PN接面及所述第二PN接面對稱地設置於所述閘極結構的兩側上。
  6. 如請求項1所述的積體電路元件,其中所述後側接點藉由所述半導體主體的摻雜為10 19/立方公分或大於10 19/立方公分的濃度的區提供。
  7. 如請求項1所述的積體電路元件,其中: 所述後側接點藉由所述半導體結構的與形成於所述前側上的閘極結構的邊緣水平對準的重摻雜區提供;且 所述重摻雜區具有10 19/立方公分或大於10 19/立方公分的摻雜劑濃度。
  8. 如請求項1所述的積體電路元件,其中: 所述PN二極體包括所述半導體的在形成於所述半導體主體上的閘極結構的兩側上的兩個重摻雜區; 所述兩個重摻雜區具有相同摻雜類型;且 所述重摻雜區為具有10 19/立方公分或大於10 19/立方公分的摻雜劑濃度的區。
  9. 如請求項1所述的積體電路元件,其中: 所述PN二極體包括在形成於所述半導體主體上的閘極結構的兩側上的P型重摻雜區及N型重摻雜區; 所述P型重摻雜區及所述N型重摻雜區中的一者提供所述前側接點; 所述P型重摻雜區及所述N型重摻雜區中的每一者具有10 19/立方公分或大於10 19/立方公分的摻雜劑濃度。
  10. 如請求項9所述的積體電路元件,其中所述P型重摻雜區及所述N型重摻雜區中的第二者提供所述後側接點。
  11. 如請求項1所述的積體電路元件,其中: 所述PN二極體包括所述半導體主體的在形成於所述前側上的淺溝渠隔離區的兩側上的兩個重摻雜區; 所述兩個重摻雜區具有相同摻雜類型;且 所述兩個重摻雜區中的每一者具有10 19/立方公分或大於10 19/立方公分的摻雜劑濃度。
  12. 如請求項1所述的積體電路元件,其中所述後側接點藉由所述半導體主體的具有小於10 19/立方公分的摻雜濃度的一部分提供。
  13. 一種積體電路元件,包括: 第一金屬內連線及第二金屬內連線,位於半導體主體的相對側上; V SS軌及V DD軌,經組態以為電路供電; 輸入/輸出(input/output,I/O)端,用於所述電路; 靜電放電(electro static discharge,ESD)保護元件,用於所述電路,所述ESD保護元件包括: 第一PN二極體及第二PN二極體,形成於所述半導體主體中; 其中所述第一PN二極體經由第一I/O端的耦接耦接至所述I/O端,且經由V DD軌的耦接耦接至所述V DD軌; 所述第二PN二極體經由第二I/O端的耦接耦接至所述I/O端,且經由V SS軌的耦接耦接至所述V SS軌; 所述第一金屬內連線及所述第二金屬內連線各自提供所述第一I/O端的耦接及所述V DD軌的耦接中的一者及僅一者;且 所述第一金屬內連線及所述第二金屬內連線各自提供所述第二I/O端的耦接及所述V SS軌的耦接中的一者及僅一者。
  14. 如請求項13所述的積體電路元件,其中: 所述第一PN二極體包括第一PN接面,所述第一PN接面藉由所述半導體主體的P型重摻雜區及所述半導體主體的N型摻雜區形成; 所述第二PN二極體包括第二PN接面,所述第二PN接面藉由所述半導體主體的N型重摻雜區及所述半導體主體的P型摻雜區形成;且 所述P型重摻雜區及所述N型重摻雜區具有10 19/立方公分或大於10 19/立方公分的摻雜劑濃度。
  15. 如請求項13所述的積體電路元件,其中: 所述第一PN二極體包括第一PN接面,所述第一PN接面在與第一閘極結構相關的間隙壁下方延伸且終止於所述間隙壁下方;且 所述第二PN二極體包括第二PN接面,所述第二PN接面在與第二閘極結構相關的間隙壁下方延伸且終止於所述間隙壁下方。
  16. 一種製造積體電路元件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在半導體基板中形成PN二極體,所述半導體基板具有前側及後側; 在所述前側上形成第一金屬內連線,其中所述第一金屬內連線耦接至所述PN二極體的在所述前側上的第一接點;以及 在所述後側上形成第二金屬內連線,其中所述第二金屬內連線耦接至所述PN二極體的在所述後側上的第二接點。
  17. 如請求項16所述的製造積體電路元件的方法,更包括在形成所述PN二極體之後但在形成所述第二金屬內連線之前使所述半導體基板薄化。
  18. 如請求項16所述的製造積體電路元件的方法,更包括: 經由所述前側將摻雜劑佈植至所述半導體基板中以形成所述半導體基板的具有10 19/立方公分或大於10 19/立方公分的摻雜劑濃度且提供所述第二接點的重摻雜區。
  19. 如請求項16所述的製造積體電路元件的方法,其中所述前側上的閘極結構提供用於所述將所述摻雜劑佈植至所述半導體基板中的罩幕。
  20. 如請求項18所述的製造積體電路元件的方法,其中所述佈植所述摻雜劑包括用高能佈植照射所述前側,且產生接近所述第二金屬內連線結構且遠離所述第一金屬內連線結構的井。
TW110114038A 2021-02-22 2021-04-20 積體電路元件及其製造方法 TWI80081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17/181,196 2021-02-22
US17/181,196 US11973075B2 (en) 2021-02-22 2021-02-22 Dual substrate side ESD diode for high speed circuit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234651A true TW202234651A (zh) 2022-09-01
TWI800818B TWI800818B (zh) 2023-05-01

Family

ID=8227027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0114038A TWI800818B (zh) 2021-02-22 2021-04-20 積體電路元件及其製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1973075B2 (zh)
KR (1) KR102414341B1 (zh)
CN (1) CN114975421A (zh)
DE (1) DE102021104477B4 (zh)
TW (1) TWI800818B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2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258372A (ja) * 1988-08-24 1990-02-27 Hitachi Ltd 半導体回路装置
KR100222078B1 (ko) * 1996-11-02 1999-10-01 윤종용 최소면적에 형성되는 정전기 보호 회로
US6479844B2 (en) 2001-03-02 2002-11-12 University Of Connecticut Modulation doped thyristor and complementary transistor combination for a monolithic optoelectronic integrated circuit
US6515330B1 (en) 2002-01-02 2003-02-04 Apd Semiconductor, Inc. Power device having vertical current path with enhanced pinch-off for current limiting
TWI223889B (en) * 2004-01-20 2004-11-11 Opto Tech Corp Light-emitting device capable of preventing electrostatic damage
JP4995455B2 (ja) * 2005-11-30 2012-08-08 ルネサスエレクトロニクス株式会社 半導体装置
US8431958B2 (en) 2006-11-16 2013-04-30 Alpha And Omega Semiconductor Ltd Optimized configurations to integrate steering diodes in low capacitance transient voltage suppressor (TVS)
KR101320516B1 (ko) * 2007-07-20 2013-10-22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정전압 방전 보호 회로를 포함하는 반도체 소자 및 그 제조방법
US8338854B2 (en) * 2009-03-31 2012-12-25 Alpha And Omega Semiconductor Incorporated TVS with low capacitance and forward voltage drop with depleted SCR as steering diode
US8633562B2 (en) 2011-04-01 2014-01-21 Qualcomm Incorporated Voltage switchable dielectric for die-level electrostatic discharge (ESD) protection
US8614480B2 (en) * 2011-07-05 2013-12-24 Texas Instruments Incorporated Power MOSFET with integrated gate resistor and diode-connected MOSFET
US8823096B2 (en) 2012-06-01 2014-09-02 Taiwan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Company, Ltd. Vertical power MOSFET and methods for forming the same
US9007732B2 (en) * 2013-03-15 2015-04-14 Nantero Inc. Electrostatic discharge protection circuits using carbon nanotube field effect transistor (CNTFET) devices and methods of making same
US9093462B2 (en) * 2013-05-06 2015-07-28 Qualcomm Incorporated Electrostatic discharge diode
US9613857B2 (en) 2014-10-30 2017-04-04 Taiwan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Company, Ltd. Electrostatic discharge protection structure and method
US9709524B2 (en) 2015-05-15 2017-07-18 Taiwan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Co., Ltd. Integrated circuit device with adaptations for multiplexed biosensing
US10121812B2 (en) * 2015-12-29 2018-11-06 Taiwan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Co., Ltd. Stacked substrate structure with inter-tier interconnection
CN110024111B (zh) 2016-12-30 2024-03-19 英特尔公司 带有具有用于扇出缩放的柱和过孔连接的高密度互连层的封装衬底
US10050033B1 (en) 2017-09-13 2018-08-14 Taiwan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Co., Ltd. High voltage integration for HKMG technology
US10840227B2 (en) * 2017-11-02 2020-11-17 Taiwan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Company, Ltd. Under-bump-metallization structure and redistribution layer design for integrated fan-out package with integrated passive device
US10700207B2 (en) 2017-11-30 2020-06-30 Taiwan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Company Ltd. Semiconductor device integrating backside power grid and related integrated circuit and fabrication method
US11410908B2 (en) 2018-06-26 2022-08-09 Intel Corporation Integrated circuit devices with front-end metal structures
US11171053B2 (en) * 2018-07-27 2021-11-09 Taiwan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Co., Ltd. Transistor device and related methods
US11031397B2 (en) * 2018-09-27 2021-06-08 Taiwan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Co., Ltd. Multi-gate device integration with separated Fin-like field effect transistor cells and gate-all-around transistor cells
US11043594B2 (en) * 2019-03-26 2021-06-22 Taiwan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Co., Ltd. Low parasitic resistance contact structure
US11710694B2 (en) 2019-05-24 2023-07-25 Intel Corporation Integrated circuit structures with contoured interconnects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20271026A1 (en) 2022-08-25
TWI800818B (zh) 2023-05-01
CN114975421A (zh) 2022-08-30
KR102414341B1 (ko) 2022-06-29
DE102021104477A1 (de) 2022-08-25
US11973075B2 (en) 2024-04-30
DE102021104477B4 (de) 2022-12-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5910676A (en) Method for forming a thick base oxide in a BiCMOS process
US20200328270A1 (en) Semiconductor device and a method for fabricating the same
JP2003037254A (ja) エッチング阻止膜を有するsoi基板、その製造方法、その上に製作されたsoi集積回路及びそれを用いてsoi集積回路を製作する方法
US11664374B2 (en) Backside interconnect structures f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and methods of forming the same
US11244925B2 (en) Semiconductor device structure with back-side layer to reduce leakage
US20040075146A1 (en) SCR-ESD structures with shallow trench isolation
KR101820233B1 (ko) 상호접속 구조물, 이의 제조 방법, 및 이를 사용한 반도체 디바이스
KR101466846B1 (ko) Mos 트랜지스터 및 그 형성 방법
US7410843B2 (en) Methods for fabricating reduced floating body effect static random access memory cells
US20210375891A1 (en) Semiconductor chip
US12009394B2 (en) Source/drain contacts and methods of forming same
US11233121B2 (en) Method of making bipolar transistor
CN113206082A (zh) 半导体装置
US20240096805A1 (en)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backside routing and method of forming same
US20240015985A1 (en) Semiconductor chip
US20230386993A1 (en) Semiconductor Devices Including Decoupling Capacitors
US11876045B2 (en) Method for preparing semiconductor device with copper-manganese liner
US10446538B2 (en) Electrostatic discharge protection structure and fabrication method thereof
KR102414341B1 (ko) 고속 회로를 위한 이중 기판 측 esd 다이오드
US11862561B2 (en)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backside routing and method of forming same
TWI788755B (zh) 使用底部崩潰電流路徑的雪崩保護電晶體及其形成方法
US11855099B2 (en) Metal-insulator-semiconductor tunnel diode memory
US20240021708A1 (en) Structure and formation method of semiconductor device with power rail
US20230317674A1 (en) Semiconductor device and method having high-kappa bonding layer
US11757018B2 (en) Formation method of semiconductor device with gate all around struc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