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132729A - 濕度調節裝置 - Google Patents

濕度調節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132729A
TW202132729A TW109144146A TW109144146A TW202132729A TW 202132729 A TW202132729 A TW 202132729A TW 109144146 A TW109144146 A TW 109144146A TW 109144146 A TW109144146 A TW 109144146A TW 202132729 A TW202132729 A TW 202132729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container
humidification
box
dehumidification
wall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914414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田中克治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夏普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夏普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夏普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13272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132729A/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3/00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 F24F3/12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eatment of the air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and cooling
    • F24F3/14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eatment of the air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and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by dehumidifica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ir Humidification (AREA)
  • Central Air Conditioning (AREA)
  • Drying Of Gase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提供一種濕度調節裝置。濕度調節裝置(100)具備框體(10)、第一容器(70)、加濕部(40)、除濕部(30)以及第二容器(60)。加濕部(40)進行加濕。第一容器(70)容納向加濕部(40)供給的第一水。除濕部(40)進行除濕。第二容器(60)容納由除濕部(30)產生的第二水。第一容器(70)與第二容器(60)在成為一體的狀態下,能夠相對於框體(10)裝卸。在從框體(10)拆下的狀態下,第一容器(70)與第二容器(60)可以分離。

Description

濕度調節裝置
本發明關於一種濕度調節裝置。
已經開發了具有除濕功能及加濕功能的除加濕裝置。例如,專利文獻1所公開的除加濕裝置具備框體、除濕部、加濕部、除濕箱的加濕箱。除濕部藉由利用熱交換器對經過框體的內部的空氣進行冷卻,使空氣所包含的水分結露,從而去除空氣所包含的水分,對空氣進行除濕。除濕部產生的水被送到除濕箱。加濕部利用加濕過濾器對經過框體的內部的空氣進行加濕。加濕過濾器設置於加濕託盤內,從加濕託盤供給水。從加濕箱向加濕託盤補給水。在專利文獻1所公開的除加濕裝置中,加濕箱及除濕箱分別獨立地設置於框體。
專利文獻1:特開2017-53582號公報。
<發明所要解決的課題> 然,在專利文獻1所記載的除加濕裝置那樣的濕度調節裝置中,由於加濕箱及除濕箱獨立設置,故在框體的內部需要二空間,故存在濕度調節裝置大型化的趨勢。
本發明係鑒於前述課題而完成的,其目的在於,提供具備加濕功能及除濕功能,並且能夠小型化的濕度調節裝置。
<用於解決課題的方案> 根據本發明的一個方面,濕度調節裝置具備框體、第一容器、加濕部、除濕部以及第二容器。所述加濕部進行加濕。所述第一容器容納向所述加濕部供給的第一水。所述除濕部進行除濕。所述第二容器容納由所述除濕部產生的第二水。所述第一容器與所述第二容器在成為一體的狀態下,能夠相對於所述框體裝卸。在從所述框體拆下的狀態下,所述第一容器及所述第二容器能夠分離。
根據本發明所涉及的濕度調節裝置,具備加濕功能以及除濕功能,並且能夠小型化。
以下,參照前述說明本發明的實施方式。另,在圖中,對相同或相當部分標注相同的參照標記而不重複說明。
<第一實施方式> 參照圖1~圖3,對本發明的第一實施方式所涉及的空氣調節機100進行說明。圖1係表示空氣調節機100的立體圖。圖2及圖3係表示空氣調節機100的內部的示意圖。具體而言,圖2係表示除濕模式時的空氣調節機100的內部的示意圖。圖3係表示加濕模式時的空氣調節機100的內部的示意圖。又,在第一實施方式中,在圖中示出相互正交的X軸、Y軸以及Z軸。Z軸與垂直向上平行,X軸及Y軸與水平方向平行。
如圖1~圖3所示,空氣調節機100具備框體10、控制部20、存儲部21、除濕部30、加濕部40、除濕箱60、加濕箱70及送風部80。空氣調節機100係濕度調節裝置的一個例子。加濕箱70係第一容器的一個例子。除濕箱60係第二容器的一個例子。
空氣調節機100例如係固定式的空氣調節機。在第一實施方式中,空氣調節機100具有“除濕模式”及“加濕模式”。“除濕模式”係對空氣進行除濕的模式。“加濕模式”係對空氣進行加濕的模式。
存儲部21包括ROM(Read Only Memory:唯讀記憶體)以及RAM(Random Access Memory:隨機存取記憶體)這樣的主存儲裝置(例如,半導體記憶體),還可以包括輔助存儲裝置(例如,硬碟驅動器)。主存儲裝置及/或輔助存儲裝置存儲由控制部20執行的各種控制程式。
控制部20係包括CPU(CentralProcessingUnit:中央處理器)這樣的處理器的硬體電路。具體而言,控制部20藉由執行存儲於存儲部21的控制程式,控制除濕部30、加濕部40以及存儲部21。
框體10具有頂板11、底板12、一對的側板13、前面面板14以及後面面板15。前面面板14、後面面板15及側板13分別配置於頂板11與底板12之間。
如圖2所示,後面面板15與前面面板14相對配置。而且,後面面板15配置於框體10的X軸的負方向側。後面面板15具有複數吸入口15a。複數吸入口15a分別係開口。
頂板11與底板12相對配置。而且,頂板11配置於框體10的上方側。具體而言,頂板11具有吹出口11a、蓋部件11b以及操作面板11c。吹出口11a係開口。蓋部件11b係大致板狀的部件。蓋部件11b覆蓋吹出口11a。蓋部件11b作為規定從吹出口11a放出的空氣的流動方向的風向板發揮功能。操作面板11c接受來自外部的指示。
框體10還具有供空氣流通的複數流通部50。具體而言,複數流通部50具有第一室51、第二室52、第三室53、第四室54以及第五室55。
第一室51配置於框體10的X軸的負方向側。第一室51藉由複數吸入口15a與框體10的外部連通。第一室51具有過濾器51a。過濾器51a例如係除臭過濾器及/或集塵過濾器。
第二室52配置於第一室51的X軸的正方向側。第一室51與第二室52連通。在第二室52的內部配置有除濕部30。除濕部30進行除濕。具體而言,除濕部30被控制部20控制。具體而言,如圖2所示,除濕部30在除濕模式時被控制部20驅動,如圖3所示,在加濕模式時不被控制部20驅動。
第三室53配置於框體10的Z軸的負方向側。第一室51與第三室53連通。在第三室53的內部配置有加濕部40、除濕箱60及加濕箱70。具體而言,第三室53具有容納除濕箱60及加濕箱70的容納空間。加濕箱70容納第一水。加濕部40藉由加濕箱70內的第一水進行加濕。具體而言,如圖3所示,加濕箱70在加濕模式時由使用者預先容納第一水。如圖2所示,加濕箱70在除濕模式時由使用者預先設置為空。除濕箱60容納由除濕部30產生的第二水。
第四室54配置於框體10的X軸的正方向側。另,第四室54與第三室53連通。在第四室54配置有送風部80。
第五室55配置於框體10的Z軸的正方向側。第四室54與第五室55連通。另,第二室52與第五室55連通。另,第五室55藉由吹出口11a與框體10的外部連通。
接著,詳細說明空氣的流動。送風部80例如具有風扇及馬達。馬達使風扇旋轉。風扇產生第一氣流F1及第二氣流F2。第一氣流F1依次經過第一室51、第二室52及第五室55。第二氣流F2依次經過第一室51、第三室53、第四室54以及第五室55。
進而,詳細說明除濕模式時的第一氣流F1及第二氣流F2。如圖2所示,首先,使用者使加濕箱70變空。接著,使用者使用操作面板11c藉由控制部20驅動除濕部30。其結果係,第一氣流F1在藉由第二室52時,被除濕部30除濕。並且,除濕箱60容納由除濕部30產生的第二水。另,第二氣流F2在藉由第三室53時,不被加濕部40加濕。由此,從空氣調節機100放出除濕後的空氣。
接著,對加濕模式時的第一氣流F1及第二氣流F2進行詳細說明。如圖3所示,首先,使用者向加濕箱70容納規定量的第一水。又,使用者藉由控制部20不驅動除濕部30。其結果係,第一氣流F1在藉由第二室52時,不被除濕部30除濕。另,第二氣流F2在藉由第三室53時被加濕部40加濕。由此,從空氣調節機100放出加濕後的空氣。
在此,參照圖4及圖5,對空氣調節機100的除濕箱60及加濕箱70進行說明。圖4係表示空氣調節機100的立體圖。圖5係表示除濕箱60及加濕箱70的立體圖。
如圖4及圖5所示,在空氣調節機100中,除濕箱60及加濕箱70在成為一體的狀態下,相對於框體10可裝卸。具體而言,除濕箱60及加濕箱70在成為一體的狀態下,能夠相對於框體10的第三室53向第一方向D1抽出。第一方向D1表示從框體10拆下除濕箱60及加濕箱70的方向。另,第二方向D2表示垂直向上。在本實施方式中,第一方向D1沿Y軸方向延伸。第二方向D2沿Z軸方向延伸。
接著,參照圖5~圖7,對空氣調節機100的除濕箱60以及加濕箱70進行說明。圖6係表示除濕箱60的立體圖。圖7係表示加濕箱70的立體圖。如圖6及圖7所示,在從框體10拆下的狀態下,除濕箱60與加濕箱70能夠分離。即,在從框體10拆下的狀態下,除濕箱60及加濕箱70能夠相互安裝或者拆卸。
如圖6所示,除濕箱60的形狀具有大致矩形的箱狀。除濕箱60的上表面開口。具體而言,除濕箱60具有第二底面61及第二壁部62。第二壁部62具有第一壁63、第二壁64、第三壁65、第四壁66以及第五壁67。
第一壁63的形狀、第二壁64的形狀、第三壁65的形狀及第五壁67的形狀為大致平面形狀。第四壁66具有朝向內側彎曲的曲面。第一壁63與第三壁65相對配置。第一壁63具有把手63a。另,第二壁64與第四壁66及第五壁67相對配置。
如圖7所示,加濕箱70的形狀具有大致矩形的箱狀。加濕箱70的上表面開口。具體而言,加濕箱70具有第一底面71、第一壁部72及把持部78。第一壁部72具有第一壁73、第二壁74、第三壁75、第四壁76以及第五壁77。
第一壁73的形狀、第二壁74的形狀、第三壁75的形狀及第五壁77的形狀為大致平面形狀。第四壁76具有朝向內側彎曲的曲面。第一壁73與第三壁75相對地配置。另,第二壁74與第四壁76及第五壁77相對地配置。
把持部78的形狀為長方體形狀。把持部78的一端部與第一壁73的上端部連接,把持部78的另一端部與第三壁75的上端部連接。
以上,如參照圖1至圖7所說明的那樣,根據空氣調節機100,除濕箱60及加濕箱70在成為一體的狀態下能夠相對於框體10裝卸。故,框體10只要僅具有一個容納空間即可,故能夠使空氣調節機100小型化。
另,由於在從框體10拆下的狀態下,除濕箱60與加濕箱70能夠分離,是以能夠獨立地操作除濕箱60及加濕箱70。例如,使用者能夠容易地僅清掃除濕箱60。另,使用者能夠容易地僅清掃加濕箱70。
更詳細地,如圖5所示,加濕箱70配置於除濕箱60的內部。具體而言,加濕箱70的形狀比除濕箱60的形狀小。加濕箱70的第一壁部72的高度比除濕箱60的第二壁部62的高度低。更具體而言,加濕箱70的壁部的外周面中的至少一部分沿著除濕箱60的壁部的內周面中的至少一部分。具體而言,除濕箱60的第四壁66的形狀與加濕箱70的第四壁76的形狀為相似形狀。
以上,根據空氣調節機100,加濕箱70配置於除濕箱60的內部。故,由於能夠減小容納空間,是以能夠使空氣調節機100更加小型化。另,加濕箱70的壁部的外周面中的至少一部分沿著除濕箱60的壁部的內周面中的至少一部分。故,使用者容易將加濕箱70相對於除濕箱60配置於正確的位置。例如,能夠抑制使用者以錯誤的朝向將加濕箱70安裝於除濕箱60內。
又,如圖7所示,加濕箱70還具有從第一壁部72的上端部向外側伸出的伸出部81。具體而言,伸出部81具有第一伸出部81a、第二伸出部81b、第三伸出部81c、第四伸出部81d。第一伸出部81a及第二伸出部81b從第二壁74的上端部朝向外方伸出。第三伸出部81c從第四壁76的上端部朝向外方伸出。第四伸出部81d從第五壁77的上端部朝向外方伸出。
而且,如圖5所示,在將加濕箱70安裝於除濕箱60時,伸出部81的下表面與除濕箱60的第二壁部62的上表面抵接。故,能夠限制加濕箱70的相對於除濕箱60的向下移動。其結果係,能夠抑制加濕箱70相對於除濕箱60的鬆動。
接著,參照圖5至圖9,對使除濕箱60及加濕箱70—體化的構成進行說明。圖8係加濕箱70被插入除濕箱60的內部時的截面圖。圖9係加濕箱70固定於除濕箱60時的截面圖。
如圖6所示,除濕箱60還具有配置於第二壁部62的第二卡合部69。具體而言,第二卡合部69從第二壁部62的上端部朝向內側突出。具體而言,第二卡合部69具有第一突出部69a、第二突出部69b、第三突出部69c及第四突出部69d。第一突出部69a、第二突出部69b及第三突出部69c各自的形狀為平板形狀。另,第四突出部69d的形狀為大致平板形狀。又,第四突出部69d的形狀亦可以與第一突出部69a、第二突出部69b及第三突出部69c的各自的形狀相同。第一突出部69a及第二突出部69b配置於第一壁63的內周面。第三突出部69c配置於第五壁67的內周面。第四突出部69d配置於第四壁66的內周面。圖8及圖9係以XY平面切斷圖5所示的除濕箱60及加濕箱70後的截面圖。具體而言,圖8及圖9係於包括第一突出部69a、第二突出部69b、第三突出部69c及第四突出部69d的XY平面上剖切的截面圖。
如圖7所示,加濕箱70還具有配置於第一壁部72的第一卡合部79。具體而言,第一卡合部79具有從第一壁部72朝向內側凹陷的凹部。具體而言,第一卡合部79具有第一凹部79a、第二凹部79b、第三凹部79c及第四凹部79d。第一凹部79a及第二凹部79b配置於第二壁74上。第三凹部79c配置於第五壁77。第四凹部79d配置於第四壁76。第一凹部79a的形狀與第一突出部69a的形狀對應。第二凹部79b的形狀與第二突出部69b的形狀對應。第三凹部79c的形狀與第三突出部69c的形狀對應。第四凹部79d的形狀與第四突出部69d的形狀對應。
如圖5及圖8所示,第一凹部79a、第二凹部79b及第三凹部79c分別具有高壁部101及低壁部102。低壁部102的沿著第二方向D2的高度低於高壁部101的沿著第二方向D2的高度。低壁部102配置於高壁部101的與第一方向D1相反的一側。另,第四凹部79d具有空洞部103及低板部104。低板部104配置於空洞部103的與第一方向D1相反的一側。
接著,詳細說明加濕箱70與除濕箱60的安裝方法。使用者在第一凹部79a內配置第一突出部69a,在第二凹部79b內配置第二突出部69b,在第三凹部79c內配置第三突出部69c,在空洞部103內配置第四突出部69d。使用者使加濕箱70相對於除濕箱60向下方移動。當加濕箱70向下方移動時,伸出部81的下表面與除濕箱60的第二壁部62的上表面抵接。其結果係,能夠限制加濕箱70相對於除濕箱60向下方的移動。
接著,如圖5及圖9所示,使用者使加濕箱70相對於除濕箱60沿第一方向D1移動。當加濕箱70沿第一方向D1移動時,第一突出部69a、第二突出部69b、第三突出部69c及第四突出部69d分別配置於低壁部102或低板部104上,並且與高壁部101接觸。即,第一卡合部79與第二卡合部69卡合。其結果係,在第一卡合部79與第二卡合部69卡合的狀態下,限制加濕箱70相對於除濕箱60在第一方向D1及第二方向D2上的移動。故,能夠將加濕箱70固定於除濕箱60。其結果係,例如,當加濕箱70及除濕箱60成為一體的結構而不小心倒下時,能夠以簡單的結構抑制加濕箱70從除濕箱60上脫落。
接著,參照圖10,對限制加濕箱70相對於除濕箱60向與第一方向D1相反的方向移動的限制方法進行詳細說明。圖10係表示除濕箱60及加濕箱70的立體圖。
如圖10所示,空氣調節機100還具備限制部件90。在加濕箱70及除濕箱60成為一體的狀態下,限制部件90配置於加濕箱70的壁部及除濕箱60的壁部之間。具體而言,限制部件90配置於第三壁75與第三壁65之間。限制部件90限制加濕箱70相對於除濕箱60向與第一方向D1相反的方向的移動。故,能夠更可靠地將加濕箱70固定於除濕箱60。
具體而言,限制部件90例如形成為漏斗狀。具體而言,限制部件90具有接受部91及孔部92。
接受部91配置於除濕部30的下方。接受部91接受由除濕部30產生的第二水。
孔部92將由接受部91接受的第二水引導至除濕箱60的內部。其結果係,在除濕箱60中容納第二水。由此,能夠以簡單的結構將加濕箱70更可靠地固定於除濕箱60,並且能夠在除濕箱60中容納第二水。
進而,參照圖2至圖5,詳細說明配置於第三室53的加濕部40。優選地,加濕部40、加濕箱70以及除濕箱60在成為一體的狀態下能夠相對於框體10裝卸。具體而言,加濕部40、除濕箱60及加濕箱70在成為一體的狀態下,能夠相對於框體10的第三室53向第一方向D1抽出。根據該優選的例子,框體10只要僅具有一個容納空間即可,故能夠使空氣調節機100更加小型化。
更具體而言,如圖2至圖5所示,加濕部40具有過濾器部。過濾器部浸漬有第一水。例如,過濾器部係矩形形狀的片材。片材由具有吸水性與通氣性的材料形成。片材例如由人造絲形成。
加濕部40容納在加濕箱70中。具體而言,加濕部40的一端部與第一壁73連接,加濕部40的另一端部與第三壁75連接。加濕部40的上端部與把持部78接觸,加濕部40的下端部與第一底面71接觸。其結果係,空氣通過加濕部40。故,加濕後的空氣從加濕部40放出。
另,在加濕部40、除濕箱60及加濕箱70被從框體10拆下的狀態下,除濕箱60與加濕部40能夠分離。其結果係,能夠容易地更換加濕部40。
接著,參照圖2以及圖3,對配置於第二室52的除濕部30進行詳細說明。如圖2以及圖3所示,除濕部30具備蒸發器31、電容器32以及壓縮機。
蒸發器31及電容器32分別具有供介質流通的流通管。介質例如係碳氟化合物。流通管的材質例如為金屬。蒸發器31的流通管、電容器32的流通管與壓縮機連結。
壓縮機壓縮作為低溫氣體的狀態的介質,製作作為高溫氣體的狀態的介質。並且,壓縮機將高溫氣體狀態的介質送出到電容器32的流通管。高溫氣體狀態的介質在電容器32的流通管中一邊傳遞熱一邊液化,成為高溫液體狀態的介質。進一步地,高溫液體狀態的介質膨脹,成為低溫液體狀態的介質。處於低溫液體狀態的介質係製冷劑的一個例子。處於低溫液體狀態的介質在蒸發器31的流通管中接收熱的同時進行氣化,成為低溫氣體狀態的介質。的後,作為低溫氣體的狀態的介質被壓縮機再次壓縮。如是,介質在蒸發器31的流通管、電容器32的流通管與壓縮機之間迴圈。
蒸發器31在空氣與製冷劑之間進行熱交換,從空氣中除去水蒸氣。具體而言,蒸發器31的流通管在第二室52內蜿蜒。蒸發器31在流通管之間還具有複數金屬板。其結果係,空氣一邊與流通管或金屬板接觸,一邊在第二室52內流通。故,空氣向製冷劑傳遞熱,空氣的溫度降低。其結果係,基於空氣中的水蒸氣的水滴附著於流通管或金屬板。由此,蒸發器31能夠有效地從空氣中除去水蒸氣。
電容器32在空氣與作為高溫氣體的狀態的介質之間進行熱交換,產生規定溫度的空氣。具體而言,電容器32的流通管在第二室52內蜿蜒。電容器32在流通管之間還具有複數金屬板。其結果係,空氣一邊與流通管或金屬板接觸,一邊在第二室52內流通。故,空氣從作為高溫氣體的狀態的介質中接受熱量,空氣的溫度上升。
<第二實施方式> 接著,參照圖11對第二實施方式的空氣調節機100進行說明。圖11係加濕部40、加濕箱70及除濕箱60的截面圖。在第一實施方式所涉及的空氣調節機100中,加濕箱70配置於除濕箱60的內部,與此相對,如圖11所示,在第二實施方式所涉及的空氣調節機100中,加濕箱70與除濕箱60並列。
以上,參照前述對本發明的實施方式進行了說明。惟,本發明不限於前述的實施方式,在不脫離其主旨的範圍內能夠以各種方式實施。另,藉由適當組合前述的實施方式中公開的複數構成要素,能夠形成各種發明。例如,亦可以從實施方式所示的全部構成要素中刪除幾個構成要素。進而,亦可以適當組合不同實施方式的構成要素。為了易於理解,前述以各個構成要素為主體示意性地示出,圖示的各構成要素的厚度、長度、個數、間隔等從製圖的觀點出發有時亦與實際不同。另,前述的實施方式所示的各構成要素的材質、形狀、尺寸等為一個例子,沒有特別限定,能夠在實質上不脫離本發明的效果的範圍內進行各種變更。
(1)如參照圖1~圖10所說明的那樣,在第一實施方式中,加濕箱70配置於除濕箱60的內部,惟本發明並不限定於此。除濕箱60亦可以配置於加濕箱70的內部。
(2)如參照圖1~圖11所說明的那樣,在第一實施方式的第二實施方式中,加濕部40容納於加濕箱70中,惟本發明並不限定於此。加濕部40亦可以不容納於加濕箱70。另,即使在除濕箱60配置於加濕箱70的內部的情況下,加濕部40亦可以不容納於加濕箱70。
(3)如參照圖1~圖11所說明的那樣,在第一實施方式的第二實施方式中,風扇產生第一氣流F1與第二氣流F2,惟本發明並不限定於此。風扇係離心風扇,亦可以產生藉由除濕部30及加濕部40這兩者的一種氣流。 產業上的可利用性
本發明提供一種空氣調節機,具有產業上的可利用性。
10:框體 30:除濕部 40:加濕部 60:除濕箱 62:第二壁部 69:第二卡合部 70:加濕箱 72:第一壁部 79:第一卡合部 81:伸出部 90:限制部件 100:空氣調節機 D1:第一方向
圖1係表示本發明的第一實施方式所涉及的空氣調節機的立體圖。 圖2係表示第一實施方式所涉及的空氣調節機的內部的示意圖。 圖3係表示第一實施方式所涉及的空氣調節機的內部的示意圖。 圖4係表示第一實施方式所涉及的空氣調節機的立體圖。 圖5係表示第一實施方式所涉及的除濕箱的加濕箱的立體圖。 圖6係表示第一實施方式所涉及的除濕箱的立體圖。 圖7係表示第一實施方式所涉及的加濕箱的立體圖。 圖8係第一實施方式所涉及的加濕箱被插入除濕箱的內部時的截面圖。 圖9係第一實施方式所涉及的加濕箱固定於除濕箱時的截面圖。 圖10係表示第一實施方式所涉及的加濕箱及除濕箱的立體圖。 圖11係表示第二實施方式所涉及的加濕部、加濕箱及除濕箱的截面圖。
10:框體
11:頂板
11a:吹出口
11b:蓋部件
11c:操作面板
12:底板
14:前面面板
15:後面面板
15a:吸入口
30:除濕部
31:蒸發器
32:電容器
40:加濕部
50:流通部
51:第一室
51a:過濾器
52:第二室
53:第三室
54:第四室
55:第五室
60:第二容器
70:第一容器
80:送風部
100:空氣調節機
F2:第二氣流

Claims (8)

  1. 一種濕度調節裝置,其具備: 框體; 進行加濕的加濕部; 容納向所述加濕部供給的第一水的第一容器; 進行除濕的除濕部;以及 容納由所述除濕部產生的第二水的第二容器, 所述第一容器與所述第二容器在成為一體的狀態下,能夠相對於所述框體裝卸, 在從所述框體拆下的狀態下,所述第一容器與所述第二容器能夠分離。
  2. 據請求項1所述的濕度調節裝置,其中,所述第一容器配置於所述第二容器的內部。
  3. 據請求項2所述的濕度調節裝置,其中,所述第一容器的壁部的外周面中的至少一部分沿著所述第二容器的壁部的內周面中的至少一部分。
  4. 據請求項2或3所述的濕度調節裝置,其中, 所述第一容器具有配置於壁部的第一卡合部, 所述第二容器具有配置於壁部的第二卡合部, 在所述第一卡合部與所述第二卡合部卡合的狀態下,限制所述第一容器相對於所述第二容器在第一方向以及第二方向上的移動, 所述第一方向表示從所述框體拆下所述第一容器及所述第二容器的方向, 所述第二方向表示垂直向上。
  5. 據請求項4所述的濕度調節裝置,其中, 在所述第一容器與所述第二容器成為一體的狀態下,還具備配置於所述第一容器的所述壁部與所述第二容器的所述壁部之間的限制部件, 所述限制部件限制所述第一容器相對於所述第二容器朝所述第一方向的相反方向的移動。
  6. 據請求項5所述的濕度調節裝置,其中,所述限制部件具有: 接收部,其接收由所述除濕部產生的所述第二水;以及 孔部,其將由所述接收部接收的所述第二水引導至所述第二容器的內部。
  7. 據請求項2至6的任意一項所述的濕度調節裝置,其中, 所述第一容器具有從壁部的上端部朝外側伸出的伸出部, 所述伸出部的下表面與所述第二容器的壁部抵接。
  8. 據請求項1至7的任意一項所述的濕度調節裝置,其中, 所述加濕部、所述第一容器以及所述第二容器在成為一體的狀態下,能夠相對於所述框體進行裝卸, 在所述加濕部、所述第一容器以及所述第二容器從所述框體被拆下的狀態下,所述第一容器及所述加濕部能夠分離。
TW109144146A 2020-02-17 2020-12-14 濕度調節裝置 TW202132729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0-024220 2020-02-17
JP2020024220A JP7372169B2 (ja) 2020-02-17 2020-02-17 調湿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132729A true TW202132729A (zh) 2021-09-01

Family

ID=7722799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9144146A TW202132729A (zh) 2020-02-17 2020-12-14 濕度調節裝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7372169B2 (zh)
CN (1) CN113266891B (zh)
TW (1) TW202132729A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4017800A1 (en) 2002-08-21 2004-03-04 Yu Young Sil Apparatus for maintaining freshness
JP2007278633A (ja) 2006-04-10 2007-10-25 Tiger Vacuum Bottle Co Ltd 除加湿機
JP2009068802A (ja) 2007-09-14 2009-04-02 Daikin Ind Ltd 調湿装置
JP2009257632A (ja) 2008-04-14 2009-11-05 Daikin Ind Ltd 空気調和機
CN101625144A (zh) * 2009-08-13 2010-01-13 广东志高空调有限公司 一种恒湿机水箱及恒湿机
CN201764592U (zh) * 2010-09-06 2011-03-16 李耀强 带一体化水箱的恒湿机
CN202501583U (zh) * 2012-01-17 2012-10-24 Tcl德龙家用电器(中山)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加湿功能的除湿机
JP5850000B2 (ja) 2013-07-02 2016-02-03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除湿機のドレンタンク
CN203704178U (zh) * 2014-02-18 2014-07-09 广东科龙空调器有限公司 一种除湿机
CN104315643B (zh) * 2014-07-03 2018-01-05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一种加湿装置和空气处理系统
KR102504092B1 (ko) 2014-11-12 2023-02-28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제습기 및 제가습기
JP6581006B2 (ja) 2016-02-03 2019-09-25 株式会社コロナ 空気調和機
KR102489912B1 (ko) * 2016-07-25 2023-01-19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공조기기 및 그 제습량 산출 방법
CN208620460U (zh) * 2018-06-11 2019-03-19 可林艾尔精密空调系统(苏州)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多功能除湿加湿一体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7372169B2 (ja) 2023-10-31
CN113266891A (zh) 2021-08-17
CN113266891B (zh) 2024-04-02
JP2021127884A (ja) 2021-09-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079138B2 (ja) 熱交換換気装置
CN104764103B (zh) 除湿器
JP5850000B2 (ja) 除湿機のドレンタンク
TW202132730A (zh) 濕度調節裝置
WO2022012090A1 (zh) 机身和除湿机
KR101972544B1 (ko) 제습기
TW202132729A (zh) 濕度調節裝置
JP6087232B2 (ja) 加湿装置
JP2003106578A (ja) 加湿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電気暖房機器
JP3115357U (ja) 加湿装置
JP5452757B2 (ja) 送風装置
JP4629529B2 (ja) 空気調節装置
JP2000274731A (ja) 除湿機
JP7382846B2 (ja) 調湿装置
JPH11248204A (ja) 空気調和機
KR20120113026A (ko) 가습장치
JP2002162071A (ja) 温風暖房機
JP2021175928A (ja) 加湿装置、調湿装置及び加湿ユニット
JP7412228B2 (ja) 容器及び加湿装置
CN213119307U (zh) 空气调湿装置
CN112534191B (zh) 空气调节机
CN215909302U (zh) 换气装置
KR20110112531A (ko) 기화 제습식 공조기
JP2023125857A (ja) 送風装置
JP2007322017A (ja) 加湿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