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126970A - 送風裝置 - Google Patents

送風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126970A
TW202126970A TW110100900A TW110100900A TW202126970A TW 202126970 A TW202126970 A TW 202126970A TW 110100900 A TW110100900 A TW 110100900A TW 110100900 A TW110100900 A TW 110100900A TW 202126970 A TW202126970 A TW 202126970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airflow
air
air conditioner
opening
air flow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010090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衣斐俊彥
今關謙一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夏普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夏普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夏普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12697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126970A/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8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 F24F13/10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movable, e.g. damp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ir-Flow Control Members (AREA)
  • Air Filters, Heat-Exchange Apparatuses, And Housings Of Air-Conditioning Units (AREA)
  • Duct Arrangements (AREA)
  • Structures Of 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Pump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提供一種送風裝置。空氣調節機(1)具備箱體(10)和紊亂產生部(12)。箱體(10)具有空氣的流路(FP)。紊亂產生部(12)使空氣流產生局部的紊亂。箱體(10)具有與流路(FP)連通的氣流調整空間(SP)和與氣流調整空間(SP)接觸的壁面(Wa)。氣流調整空間(SP)包括空氣流出的開口(10h)。氣流調整空間(SP)係調整從開口(10h)流出之前的空氣流的空間。紊亂產生部(12)位於壁面(Wa)。

Description

送風裝置
本發明涉及一種送風裝置。
在專利文獻1中公開了作為送風裝置發揮功能的空氣調節機。專利文獻1中記載的空氣調節機具有百葉窗、第一臂、第二臂以及連杆機構。連杆機構將第一臂的第一支點及第二支點與第二臂的第三支點及第四支點這四個支點連結。藉由連杆機構運動的百葉窗在第一臂及第二臂的擺動端側進行風向變更動作,從而沿水準方向送風。
專利文獻1:特開2010-38392號公報。
<發明所要解決的課題> 然,專利文獻1中記載的空氣調節機之構成複雜。
本發明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能以簡單的構成調整氣流的朝向的送風裝置。
<用於解決課題的方案> 根據本發明的一個方面,送風裝置具備箱體和紊亂產生部。箱體具有空氣的流路。紊亂產生部使所述空氣流產生局部的紊亂。所述箱體具有與所述流路連通的氣流調整空間和與所述氣流調整空間接觸的壁面。所述氣流調整空間包括所述空氣流出的開口。所述氣流調整空間係對從所述開口流出前的所述空氣流進行調整的空間。所述紊亂產生部位於所述壁面。
根據本發明,能夠以簡單的結構構成調整氣流的朝向。
參照圖式說明本發明的實施方式。另外,在圖中,對相同或相當部分標注相同的參照符號且不重複說明。另外,在圖式中,為了便於理解,圖示了表示三維正交坐標系的X軸、Y軸以及Z軸。作為一個例子,X軸及Y軸與水準方向平行,Z軸與鉛垂方向平行。
<第一實施方式> 參照圖1及圖2,對本發明的第一實施方式之空氣調節機1進行說明。圖1係從斜前方觀察空氣調節機1時的立體圖。圖2係從斜後方觀察空氣調節機1時的立體圖。空氣調節機1係“送風裝置”的一個例子。空氣調節機1例如具備除濕功能和加濕功能。在除濕功能中,空氣調節機(1)吸入空氣調節機(1)的周圍的空氣,除去吸入的空氣中包含的水分並吹出空氣。空氣調節機1能夠藉由將除濕後的空氣(風)吹向衣物上來使衣物乾燥。在加濕功能中,空氣調節機1使空氣調節機1吸入的空氣中含有的水分增加並吹出空氣。
如圖1及圖2所示,空氣調節機1具備操作部8、箱體10、百葉窗11和控制器(未圖示)。操作部8設置於箱體10的上部。操作部8接受來自外部的指示。具體而言,使用者經由操作部8的操作按鈕(未圖示)進行除濕模式和乾燥模式等模式的切換以及風向控制和風量控制等各運轉模式的指示。
控制器收容於箱體10。控制器基於操作部8接收到的指示來生成控制信號,並根據控制信號對構成空氣調節機1的各部的動作進行控制。
箱體10係中空的構件。箱體10的材質例如包括板金或合成樹脂。然,箱體10的材質沒有特別限定。箱體10包括前蓋5、後蓋6、一對側板7以及把手9。另外,在圖1中僅表示了一對側板7中的一方,隱藏了一對側板7中的另一方。另外,在圖2中,僅表示一對側板7的另一方,一對側板7的一方。
前蓋5位於用戶主要利用空氣調節機1的朝向。後蓋6與前蓋5相對配置。側板7位於前蓋5與後蓋6之間。後蓋6具有多個吸入口14。後蓋6的周邊的空氣藉由吸入口14被吸入到空氣調節機1的內部。把手9分別形成於一對側板。用戶抓住把手9並抬起空氣調節機1。
另,箱體10具有開口10h(參照圖4、圖13)。開口10h位於箱體10的頂面。開口10h將箱體10的內部與外部連通。在箱體10的內部移動的空氣從開口10h流出。即,在箱體10的內部移動的氣流WF從開口10h流出。另外,開口10h只要形成於箱體10即可,既可以位於前蓋5,也可以位於後蓋6,開口10h的位置沒有特別限定。
百葉窗11可旋轉地安裝於箱體10。具體而言,在圖3中,百葉窗11以轉動軸線(未圖示)為中心可轉動地安裝於箱體10。百葉窗11的轉動軸線例如與水準方向(例如Y軸)大致平行。另,百葉窗11可裝卸地安裝於箱體10。百葉窗11引導在箱體10的內部移動的氣流WF,並分支成在前蓋5側移動的第一氣流WF1和在後蓋6側移動的第二氣流WF2。在圖3的例子中,第一氣流WF1朝向空氣調節機1的前方側從開口10h流出,第二氣流WF2朝向空氣調節機1的後方側從開口10h流出。
另,百葉窗11在開口10h上調整藉由箱體10內部的空氣流出的朝向。即,百葉窗11在開口10h對從開口10h流出的第一氣流WF1的方向和第二氣流WF2的方向進行調整。具體而言,藉由百葉窗11轉動,從開口10h流出的第一氣流WF1的朝向和第二氣流WF2的朝向被調整。百葉窗11係“風向調整構件”的一個例子。
接著,參照圖3對空氣調節機1進行詳細說明。圖3係圖1所示的空氣調節機1的III-III截面圖。在本實施方式中,箱體10例如具有箱形狀。箱體10還具有空氣的流路FP、與流路FP連通的氣流調整空間SP以及面向氣流調整空間SP的壁面Wa。壁面Wa位於前蓋5側和後蓋6側中的後蓋6側。氣流調整空間SP包括開口10h。另,百葉窗11例如在截面觀察中具有大致三角形形狀。
空氣調節機1還具備紊亂產生部12、整流構件13、空氣淨化篩檢程式15、加濕篩檢程式16、冷卻部17、散熱部18、容器19、風扇20、風扇箱21、管道22、壓縮部(未圖示)以及膨脹部(未圖示)。冷卻部17和散熱部18作為熱交換器發揮功能。
風扇20例如藉由從馬達之類的驅動源傳遞動力來旋轉。風扇20被風扇箱21覆蓋。風扇箱21具有吸入口21a及吹出口21b。風扇箱21在吹出口21b側與管道22連結。在本實施方式中,風扇20向離心方向排出空氣。藉由風扇20旋轉,空氣從吸入口14被吸入到箱體10內。然後,從吸入口14吸入的空氣移動並產生氣流WF,並藉由空氣淨化篩檢程式15、加濕篩檢程式16、冷卻部17以及散熱部18。然後,氣流WF被吸入到吸入口21a,從吹出口21b排出至管道22。管道22構成流路FP的一部分。另外,也可以使用渦輪風扇、高壓軸流風扇來代替風扇20。
管道22將由風扇20的旋轉產生的氣流WF引導至整流構件13。在管道22中也可以配置使氣流WF中包含離子的離子發生器。在該情況下,離子發生器在大氣中放電並產生離子。作為離子發生器,優選產生使m、n分別為任意的自然數的正離子H+ (H2 O)m、負離子O2- (H2 O)n的構成。這種情況下,正負離子附著於空氣中的懸浮細菌、病毒的表面並進行反應,在表面生成活性種OH自由基(·OH)、過氧化氫(H2 O2 ),從而能夠發揮殺菌等效果。
空氣淨化篩檢程式15例如係將無紡布形成為紙狀的HEPA(High Efficiency Particulate Air:高效空氣篩檢程式)篩檢程式。然,對於空氣淨化篩檢程式15的種類沒有特別限定。空氣淨化篩檢程式15對從吸入口14吸入的氣流WF進行淨化。另外,箱體10內的存在空氣淨化篩檢程式15的區域與存在風扇20的區域由壁面Wc劃分。
容器19收容加濕用的水(例如自來水)。收容於容器19的水被供給到加濕篩檢程式16。加濕篩檢程式16的一部分收容在容器19的內部。另,加濕篩檢程式16例如固定於容器19內。藉由空氣淨化篩檢程式15淨化的氣流WF藉由加濕篩檢程式16被加濕。
壓縮部(未圖示)壓送製冷劑。壓縮部包括壓縮機。膨脹部(未圖示)對製冷劑進行減壓。膨脹部例如包括毛細管。在箱體10的內部形成製冷迴圈。製冷迴圈係形成將壓縮部、散熱部18、膨脹部以及冷卻部17連結成環狀的迴圈路,並利用壓縮部使製冷劑藉由迴圈路迴圈的迴圈。在製冷迴圈中,藉由壓縮部的動作使製冷劑高溫高壓化。高溫高壓化了的製冷劑被送到散熱部18。散熱部18藉由將製冷劑的熱量散熱到藉由散熱部18的氣流WF中來冷卻製冷劑。藉由了散熱部18的製冷劑被送到膨脹部。膨脹部藉由對由散熱部18冷卻了的製冷劑進行減壓,從而生成低溫低壓化的製冷劑。藉由了膨脹部的製冷劑被送到冷卻部17。冷卻部17藉由從膨脹部供給低溫低壓化了的製冷劑而被冷卻。藉由了冷卻部17的製冷劑被送到壓縮部。在製冷迴圈中,製冷劑按照壓縮部、散熱部18、膨脹部以及冷卻部17的順序迴圈,從而抑制冷卻部17的溫度上升。另外,在製冷迴圈中,由壓縮部高溫高壓化的製冷劑被送到散熱部18,因此散熱部18的溫度上升。
冷卻部17容易冷卻藉由冷卻部17的氣流WF。冷卻部17包括蒸發器。冷卻部17對藉由冷卻部17的空氣進行冷卻,使空氣中包含的水分冷凝。其結果,氣流WF被除濕,並且生成水。
散熱部18與冷卻部17相對配置。散熱部18藉由在製冷迴圈中冷卻製冷劑來對冷卻部17進行冷卻。散熱部18包括電容器。散熱部18藉由將製冷劑的熱量散熱到藉由散熱部18的空氣中來冷卻製冷劑。藉由了散熱部18的製冷劑被送到膨脹部。膨脹部藉由對由散熱部18冷卻了的製冷劑進行減壓來生成低溫低壓化了的製冷劑。散熱部18在藉由了冷卻部17的氣流WF與製冷劑之間進行熱交換。其結果,藉由了冷卻部17的氣流WF從製冷劑接收熱量,氣流WF的溫度上升。
整流構件13對從吹出口21b排出的氣流WF進行整流。整流構件13在流路FP上位於比開口10h更靠近空氣流的上游的位置。具體而言,整流構件13在流路FP上位於空氣流動的上游側的端部。整流構件13根據整流構件13的形狀對氣流WF進行整流。整流構件13例如減少藉由流路FP的氣流WF的旋轉氣流、編織流和/或氣流縮小。
氣流調整空間SP相當於整流構件13與開口10h之間的空間。氣流調整空間SP係調整從開口10h流出之前的空氣流的空間。即,氣流調整空間SP係調整從開口10h流出前的氣流WF的空間。
紊亂產生部12位於開口10h的附近。在本實施方式中,紊亂產生部12位於百葉窗11的附近。在圖3的例子中,紊亂產生部12隔著氣流調整空間SP與百葉窗11相對。具體而言,紊亂產生部12位於與氣流調整空間SP接觸的壁面Wa。而且,紊亂產生部12使氣流WF產生局部的紊亂。因此,與氣流WF不產生局部紊亂的情況相比,從開口10h流出的氣流WF的朝向發生變化。其結果,能夠以簡單的構成調整從開口10h流出的氣流WF的朝向。
具體而言,在本實施方式中,紊亂產生部12係壁面Wa,位於後蓋6側。因此,紊亂產生部12使藉由了整流構件13的氣流WF中的、在後蓋6側移動的第二氣流WF2產生局部的紊亂。其結果,與第二氣流WF2不產生局部紊亂的情況相比,從開口10h流出的第二氣流WF2的朝向發生變化,因此,能夠以簡單的構成調整從開口10h流出的第二氣流WF2的朝向。
另,與空氣調節機1不具備紊亂產生部12的情況相比,與僅利用百葉窗11調整氣流WF的朝向相比,空氣調節機1具備紊亂產生部12的一方從氣流WF向百葉窗11的衝擊減輕。其結果,能夠減輕對百葉窗11的負擔。
(加濕功能的動作) 接著,對空氣調節機1的加濕功能的動作進行說明。在空氣調節機1的加濕運轉時,水進入到容器19中。另,製冷迴圈停止運轉。此時,若風扇20旋轉,則空氣從吸入口14被吸入到箱體10的內部並產生氣流WF,氣流WF藉由空氣淨化篩檢程式15。接著,藉由了空氣淨化篩檢程式15的氣流WF藉由加濕篩檢程式16而被加濕。進一步地,藉由了加濕篩檢程式16的氣流WF繞回到冷卻部17的前表面,藉由冷卻部17以及放熱部18並被吸入到吸入口21a。被吸入到吸入口21a的氣流WF藉由風扇20、吹出口21b以及整流構件13,從開口10h流出到空氣調節機1的外部。另外,在空氣調節機1的加濕運轉時,由於製冷迴圈停止運轉,因此藉由冷卻部17以及放熱部18的氣流WF不被冷卻部17以及放熱部18除濕。
(除濕功能的動作) 接著,對空氣調節機1的除濕功能的動作進行說明。在空氣調節機1的除濕運轉時,水未進入容器19。另,製冷迴圈運轉。此時,若風扇20旋轉,則空氣從吸入口14被吸入到箱體10的內部並產生氣流WF,氣流WF藉由空氣淨化篩檢程式15。接著,藉由了空氣淨化篩檢程式15的氣流WF藉由加濕篩檢程式16。進一步地,藉由了加濕篩檢程式16的氣流WF繞回到冷卻部17的前表面,藉由冷卻部17以及放熱部18而被除濕。藉由了冷卻部17以及散熱部18的氣流WF被吸入到吸入口21a,藉由風扇20以及吹出口21b,從開口10h流出到空氣調節機1的外部。在對氣流WF進行除濕時產生的排水由配置於冷卻部17以及放熱部18的下方的貯存部24貯存。貯存部24具備檢測貯存於貯存部24的排水的量或水位的檢測部(未圖示)。當在貯存部24儲存一定量的排水時,通知排水已達一定量以上,空氣調節機1使除濕功能停止。用戶能夠將貯存部24從箱體10拉出而廢棄貯存於貯存部24的排水。即使貯存於貯存部24的泄放水為一定量以上,也能夠藉由用戶廢棄貯存於貯存部24的排水來再次使除濕功能動作。除濕了的氣流WF若流出到空氣調節機1外,則對設置有空氣調節機1的房間的空氣進行除濕,或者用於衣物乾燥。另外,在空氣調節機1的除濕運轉時,水未進入容器19,因此藉由加濕篩檢程式16的氣流WF未被加濕。
接著,參照圖4,對藉由空氣調節機1的內部的氣流WF進行說明。圖4係示意地表示圖3所示的空氣調節機1的截面圖的圖。在圖4中,左側係空氣調節機1的前方,右側係空氣調節機1的後方。另外,為了便於理解,在圖4中,省略空氣調節機1的詳細的設計而進行記載。例如,在圖4中,壁面Wa的上部具有帶棱角的形狀,然,作為結構上的一個例子,壁面Wa的上部也可以具有摻混的形狀或具有倒角的形狀。
如圖4所示,百葉窗11具有第一引導件11a和第二引導件11b。第一引導件11a位於前蓋5側。另,第二引導件11b位於後蓋6側。
在本實施方式中,紊亂產生部12包括形成於壁面Wa的凹部121。凹部121向後蓋6側凹陷。具體而言,凹部121向與流路FP延伸的方向D1交叉的方向D2凹陷。在圖4的例子中,方向D2與方向D1大致正交。另,在圖4的例子中,方向D1係沿著鉛直方向的方向。在本實施方式中,紊亂產生部12(具體地為凹部121)在截面觀察時具有大致四邊形形狀。因此,凹部121具有沿著方向D1的壁面W11。
藉由整流構件13的氣流WF藉由氣流調整空間SP,朝向開口10h。氣流WF的一部分的第一氣流WF1被第一引導件11a引導,並從開口10h中的前蓋5側流出。另,氣流WF的另一部分第二氣流WF2被第二引導件11b引導,並從開口10h中的後蓋6側流出。
在第二氣流WF2朝向開口10h時,第二氣流WF2的一部分侵入凹部121。凹部121使從侵入凹部121的第二氣流WF2的一部分產生空氣的渦流WP。因此,第二氣流WF2被拉成渦流WP,從開口10h流出的第二氣流WF2的行進方向變化為靠近水準方向(方向D2)。也就是說,從開口10h流出的第二氣流WF2向靠近水準方向的一側彎曲。其結果,藉由在與氣流調整空間SP接觸的壁面Wa上設置結構簡單的凹部121,能夠調整第二氣流WF2的朝向。進而,能夠擴大第一氣流WF1及第二氣流WF2從空氣調節機1的開口10h流出的角度。
接著,參照圖5,對紊亂產生部12進行說明。圖5係示意地表示圖1所示的空氣調節機1的V-V截面的圖。另外,為了便於說明,在圖5中,省略了百葉窗11的記載。另,在圖5中,為了容易理解,對紊亂產生部12標注點影線。
如圖5所示,在本實施方式中,紊亂產生部12沿著從一對側板7的一方朝向另一方的方向D3(在圖5的例子中為Y軸方向)延伸。即,紊亂產生部12具有呈大致直線狀延伸的大致槽形狀。方向D3與方向D1、方向D2(圖4)大致正交。另,在本實施方式中,空氣調節機1具備一個紊亂產生部12。然,空氣調節機1也可以具備多個紊亂產生部12。具體而言,例如,也可以係方向D3上的寬度短的多個紊亂產生部12沿著方向D3配置。
<第二實施方式> 接著,參照圖6說明第二實施方式之空氣調節機lb。圖6係第二實施方式之空氣調節機1b的截面圖。在圖6中,示意性地表示以與圖4所示的第一實施方式之空氣調節機1同樣的視點觀察第二實施方式之空氣調節機lb時的截面。在截面觀察時,第二實施方式與第一實施方式之不同之處在於,紊亂產生部12b具有大致三角形形狀。以下,關於第二實施方式,對與第一實施方式不同的事項進行說明,對於與第一實施方式重複的部分的說明省略。
如圖6所示,紊亂產生部12b包括凹部121b。在本實施方式中,紊亂產生部12b(具體而言凹部121b)在截面觀察時具有大致三角形形狀。因此,凹部121b具有相對於方向D1傾斜的壁面W12。在本實施方式之凹部121b相對於壁面Wa的深度與第一實施方式之凹部121(圖4)相對於壁面Wa的深度相同的情況下,本實施方式之凹部121b比第一實施方式之凹部121小。即,凹部121b的容量比凹部121的容量小。因此,侵入本實施方式之凹部121b的第二氣流WF2的流量比侵入第一實施方式之凹部121的第二氣流WF2的流量小。其結果,能夠減少在第二氣流WF2產生的壓力損失。
<第三實施方式> 接著,參照圖7,對第三實施方式之空氣調節機1c進行說明。圖7係第三實施方式之空氣調節機1c的截面圖。在圖7中,示意性地表示以與圖4所示的第一實施方式之空氣調節機1同樣的視點觀察第三實施方式之空氣調節機1c時的截面。在截面觀察時,第三實施方式與第一實施方式、第二實施方式不同之處在於,紊亂產生部12c具有半圓形狀。以下,關於第三實施方式,對與第一實施方式以及第二實施方式之每一個不同的事項進行說明,對於與第一實施方式以及第二實施方式之每一個重疊的部分的說明省略。
如圖7所示,紊亂產生部12c包括凹部121c。在本實施方式中,紊亂產生部12c(具體而言係凹部121c)在截面觀察時具有大致半圓形狀。因此,凹部121c具有曲面W13。其結果係,進入紊亂產生部12c的第二氣流WF2沿著凹部121c的曲面順暢地流動,因此能夠有效地產生空氣的渦流WP。
<第四實施方式> 接著,參照圖8,對第四實施方式之空氣調節機1d進行說明。圖8係第四實施方式之空氣調節機1d的截面圖。在圖8中,示意性地表示以與圖4所示的第一實施方式之空氣調節機1同樣的視點觀察第四實施方式之空氣調節機1d時的截面。第四實施方式與第一實施方式~第三實施方式之不同之處在於,空氣調節機1d具備一對紊亂產生部12d。以下,關於第四實施方式,說明與第一實施方式~第三實施方式各自不同的事項,對於與第一實施方式~第三實施方式各自重疊的部分的說明省略。
如圖8所示,箱體10在具有壁面Wa的基礎上,還具有壁面Wb。壁面Wb與氣流調整空間SP接觸。壁面Wb在方向D2上與壁面Wa對置。壁面Wb位於前蓋5側。在本實施方式中,一對紊亂產生部12d各自在截面觀察時具有大致四邊形形狀。一對紊亂產生部12d在方向D2上彼此相對。有時將一對紊亂產生部12d中的一個紊亂產生部12d記載為紊亂產生部12df。一對紊亂產生部12d中的另一方的紊亂產生部12d係與參照圖4說明的第一實施方式之紊亂產生部12同樣的紊亂產生部12。紊亂產生部12df位於壁面Wb。具體而言,紊亂產生部12df係壁面Wb,位於前蓋5側。紊亂產生部12df包括凹部121df。紊亂產生部12df以及凹部121df具有與參照圖4說明的第一實施方式之紊亂產生部12以及凹部121同樣的構成。然,凹部121df向前蓋5側凹陷。
當第一氣流WF1朝向開口10h時,第一氣流WF1的一部分侵入凹部121df。然後,凹部121df使從侵入凹部121df的第一氣流WF1的一部分產生空氣的渦流WPf。因此,第一氣流WF1的一部分被拉成渦流WPf,從開口10h流出的第一氣流WF1的行進方向變化成靠近水準方向(在圖8的例子中係方向D2)。也就是說,從開口10h流出的第一氣流WF1向靠近水準方向的一側彎曲。其結果,藉由在與氣流調整空間SP接觸的壁面Wb設置結構簡單的凹部121df,能夠調整第一氣流WF1的朝向。
另,在本實施方式中,與第一實施方式同樣地,藉由紊亂產生部12,從開口10h流出的第二氣流WF2的行進方向變化成靠近水準方向。除此之外,藉由紊亂產生部12df,從開口10h流出的第一氣流WF1的行進方向變化成靠近水準方向。其結果,除了第二氣流WF2以外,還能夠調整第一氣流WF1的朝向。進而,能夠進一步擴大第一氣流WF1及第二氣流WF2從空氣調節機1d的開口10h流出的角度。
<第五實施方式> 接著,參照圖9,對第五實施方式之空氣調節機le進行說明。圖9係第五實施方式之空氣調節機1e的截面圖。在圖9中,示意性地表示以與圖4所示的第一實施方式之空氣調節機1同樣的視點觀察第五實施方式之空氣調節機1e時的截面。第五實施方式與第一實施方式~第四實施方式之不同之處在於,空氣調節機1e具備的紊亂產生部12e包括深度調整部122。以下,關於第五實施方式,說明與第一實施方式~第四實施方式各自不同的事項,對於與第一實施方式~第四實施方式各自重疊的部分的說明省略。
如圖9所示,在本實施方式中,紊亂產生部12e在截面觀察中具有大致四邊形形狀。紊亂產生部12e包括凹部121、深度調整部122和移動機構(未圖示)。
深度調整部122配置於凹部121的內部。即,深度調整部122以被凹部121包圍的方式配置。深度調整部122例如係大致板狀構件。深度調整部122沿凹部121移動。即,深度調整部122沿著與流路FP延伸的方向D1交叉的方向D2移動。即,深度調整部122沿凹部121的深度方向移動。
移動機構使深度調整部122沿凹部121的深度方向移動。移動機構的構成沒有特別限定。移動機構例如係從箱體10的外表面突出的旋鈕。移動機構連結於深度調整部122,藉由用戶操作旋鈕來使深度調整部122在凹部121的深度方向上移動。
深度調整部122調整凹部121中的第二氣流WF2的侵入深度。具體而言,藉由深度調整部122靠近氣流調整空間SP,第二氣流WF2的侵入深度變淺。另一方面,藉由深度調整部122遠離氣流調整空間SP,第二氣流WF2的侵入深度變深。藉由深度調整部122靠近氣流調整空間SP,可以使深度調整部122中的與氣流調整空間SP接觸的外表面和壁面Wa大致共面。
藉由調整凹部121中的第二氣流WF2的侵入深度來調整在凹部121中產生的渦流WP的大小。例如,藉由使凹部121中的第二氣流WF2的侵入深度變淺來使渦流WP的大小變小。當渦流WP的大小變小時,第二氣流WF2被拉成渦流WP的力變弱,從開口10h流出的第二氣流WF2的朝向的變化變小。另一方面,由於凹部121中的第二氣流WF2的侵入深度變深,因此渦流WP的大小變大。當渦流WP的大小變大時,第二氣流WF2被拉成渦流WP的力變大,從開口10h流出的第二氣流WF2的朝向的變化變大。因此,藉由使深度調整部122移動,能夠調整第二氣流WF2的朝向的變化。其結果,能夠根據使用者的喜好而容易地調整第二氣流WF2的朝向。
<第六實施方式> 接著,參照圖10,對第六實施方式之空氣調節機1f進行說明。圖10係第六實施方式之空氣調節機1f的截面圖。在圖10中,示意性地表示以與圖4所示的第一實施方式之空氣調節機1同樣的視點觀察第六實施方式之空氣調節機1f時的截面。第六實施方式與第五實施方式之不同之處在於,空氣調節機1f具備移動機構30。以下,關於第六實施方式,說明與第一實施方式~第五實施方式各自不同的事項,對與第一實施方式~第五實施方式各自重疊的部分的說明省略。
如圖10所示,在本實施方式中,紊亂產生部12f包括凹部121。空氣調節機1f具備移動機構30。移動機構30與深度調整部122連接,使深度調整部122沿凹部121的深度方向移動。因此,在本實施方式中,與第五實施方式同樣地,調整凹部121中的第二氣流WF2的侵入深度,能夠調整在凹部121產生的渦流WP的大小。其結果,藉由移動機構30,能夠容易地調整第二氣流WF2的朝向的變化。另外,在圖10中,為了圖式的簡化,省略了渦流WP。
具體而言,移動機構30與百葉窗11的轉動聯動,使深度調整部122沿凹部121的深度方向移動。移動機構30例如包括棒狀構件或平板狀構件。詳細而言,移動機構30的一端部(以下,第一端部)連結於百葉窗11,移動機構30的另一端部(以下,第二端部)連結於深度調整部122。當百葉窗11轉動時,移動機構30的第一端部發生位移。其結果,移動機構30的第二端部發生位移,與第二端部連接的深度調整部122沿方向D2移動。
更具體而言,移動機構30包括一對連結構件32。連結構件32例如係棒狀構件或平板狀構件。另,在圖10中,僅圖示了一對連結構件32的一方,省略了一對連結構件32的另一方的記載。
在此,百葉窗11具有百葉窗軸31。百葉窗11以百葉窗軸31為中心轉動。百葉窗軸31沿方向D3(圖1)延伸。在本實施方式中,百葉窗軸31貫通百葉窗11。具體而言,百葉窗軸31貫通形成於百葉窗11的貫通孔。方向D3上的百葉窗軸31的兩端部分別從百葉窗11突出。
一對連結構件32分別與百葉窗軸31和深度調整部122連結。一對連結構件32的一端與分別從百葉窗11突出的百葉窗軸31的兩端部連結。一對連結構件32的另一端分別與深度調整部122連結。因此,藉由百葉窗11轉動,一對連結構件32與百葉窗11聯動,使深度調整部122移動。其結果,能夠與百葉窗11的轉動聯動,並調整從開口10h流出的第一氣流WF1及第二氣流WF2各自的朝向。
以上,如參照圖10說明的那樣,移動機構30與百葉窗11聯動,並移動深度調整部122。因此,能夠同時調整藉由百葉窗11的風向的調整和第二氣流WF2侵入到凹部121的深度(即,產生的渦流WP的大小)。其結果,能夠自由地控制從空氣調節機1f流出的第一氣流WF1和第二氣流WF2各自的朝向。
<第七實施方式> 接著,參照圖11,對第七實施方式之空氣調節機lg進行說明。圖11係第七實施方式之空氣調節機1g的截面圖。在圖11中,示意性地表示以與圖4所示的第一實施方式之空氣調節機1同樣的視點觀察第七實施方式之空氣調節機lg時的截面。第七實施方式與第一實施方式~第六實施方式之不同之處在於,百葉窗11g包括突出部11P。以下,關於第七實施方式,說明與第一實施方式~第六實施方式各自不同的事項,對於與第一實施方式~第六實施方式各自重疊的部分的說明省略。
在本實施方式中,如圖11所示,紊亂產生部12包括凹部121。百葉窗11包括突出部11P。突出部11P在百葉窗11的紊亂產生部12所在的一側向空氣的路徑PH突出。因此,與百葉窗11不包含突出部11P的情況相比,能夠使從開口10h流出的第二氣流WF2的行進方向變化成進一步靠近水準方向(在圖11的例子中係方向D2)。其結果,能夠以簡單的構成進一步有效地調整第二氣流WF2的朝向。另,在圖11的例子中,空氣的路徑PH表示開口10h的外部,然,也可以包含於氣流調整空間SP。
具體而言,突出部11P在百葉窗11的第二引導件11b中位於氣流WF(具體為第二氣流WF2)的氣流的下游側和上游側中的下游側。另,在圖11的例子中,突出部11P朝向空氣調節機1的後方突出。
<第八實施方式> 接著,參照圖12,對第八實施方式之空氣調節機1h進行說明。圖12係第八實施方式之空氣調節機1h的截面圖。在圖12中,示意性地表示以與圖4所示的第一實施方式之空氣調節機1同樣的視點觀察第八實施方式之空氣調節機1h時的截面。第八實施方式與第一實施方式~第七實施方式之不同之處在於,空氣調節機1h的紊亂產生部12包括凸部123。以下,關於第八實施方式,說明與第一實施方式~第七實施方式各自不同的事項,對於與第一實施方式~第七實施方式各自重疊的部分的說明省略。
在本實施方式中,如圖12所示,紊亂產生部12h包括凸部123。凸部123形成於壁面Wa。具體而言,凸部123係壁面Wa,形成於後蓋6側。凸部123從壁面W朝向氣流調整空間SP突出。
藉由第二氣流WF2朝向開口10h,第二氣流WF2的一部分侵入由凸部123的特定面123a和壁面Wa規定的角部空間,從而產生空氣的渦流WP。因此,第二氣流WF2的一部分被拉成渦流WP,從開口10h流出的第二氣流WF2的行進方向變化成靠近水準方向(在圖12的例子中係方向D2)。其結果,藉由使簡單的結構的凸部123位於與氣流調整空間SP接觸的壁面Wa上,能夠調整第二氣流WF2的行進方向。另外,特定面123a表示在凸部123中氣流WF(具體為第二氣流WF2)的上游側的面和下游側的面中的下游側的面。
<第九實施方式> 接著,參照圖13,說明第九實施方式之空氣調節機1j。圖13係第九實施方式之空氣調節機1j的截面圖。在圖13中,示意性地表示以與圖4所示的第一實施方式之空氣調節機1同樣的視點觀察第九實施方式之空氣調節機1j時的截面。第九實施方式與第一實施方式~第八實施方式之不同之處在於,空氣調節機1j不具備百葉窗11。以下,關於第九實施方式,說明與第一實施方式~第八實施方式各自不同的事項,對於與第一實施方式~第八實施方式各自重疊的部分的說明省略。
在本實施方式中,如圖13所示,紊亂產生部12包括凹部121。在氣流WF朝向開口10h時,氣流WF的一部分侵入凹部121。並且,凹部121使從侵入凹部121的氣流WF的一部分產生空氣的渦流WP。因此,在凹部121的附近移動的氣流WF的一部分被拉成渦流WP。其結果,氣流WF中的靠近紊亂產生部12j的氣流WF4以靠近水準方向(在圖13的例子中係方向D2)的方式使朝向變化,並從空氣調節機1j流出。另一方面,氣流WF中的遠離紊亂產生部12的氣流WF3不受由紊亂產生部12j產生的渦流WP的影響,因此不改變朝向並從空氣調節機1j流出。
接著,基於實施例對本發明進行具體說明,然,本發明並不限定於以下實施例。
<實施例> 在實施例1、實施例2中,藉由模擬算出第一氣流WF1及第二氣流WF2的流出方向。在類比中,使用軟體“scFLOW”(株式會社軟體製造)。
以下,參照圖14,說明本發明的實施例1的空氣調節機1、實施例2的空氣調節機lg以及比較例的空氣調節機100X。
圖14A係表示比較例中的空氣流的模擬結果的圖。如圖14A所示,比較例的空氣調節機100X具備百葉窗100Y,具有從圖4的空氣調節機1中去除了紊亂產生部12的構成。圖14B係表示本發明的實施例1中的空氣流動的模擬結果的圖。如圖14B所示,實施例1的空氣調節機1的構成與參照圖4說明的第一實施方式之空氣調節機1的構成相同。圖14C係表示本發明的實施例2的空氣流動的模擬結果的圖。如圖14C所示,實施例2的空氣調節機1g的構成與參照圖11說明的第七實施方式之空氣調節機1g的構成相同。
在比較例的空氣調節機100X、實施例1的空氣調節機1以及實施例2的空氣調節機1g中,藉由模擬算出第一氣流WF1和第二氣流WF2。以下,著眼於第二氣流WF2。
如圖14A~圖14C所示,從實施例1和實施例2的空氣調節機1、1g流出的第二氣流WF2的流出方向比從比較例的空氣調節機100X流出的第二氣流WF2的流出方向更靠近水準方向HD。也就是說,從實施例1和實施例2的空氣調節機1、1g流出的第二氣流WF2與從比較例的空氣調節機100X流出的第二氣流WF2相比,更向水準方向HD側彎曲。因此,在實施例1及實施例2中,與比較例相比,能夠使第二氣流WF2的傾斜以靠近水準方向HD側的方式傾斜。
另,如圖14B和圖14C所示,從實施例2的空氣調節機1g流出的第二氣流WF2的流出方向,與從實施例1的空氣調節機1流出的第二氣流WF2的流出方向相比,更靠近水準方向HD。也就是說,從實施例2的空氣調節機1g流出的第二氣流WF2與從實施例1的空氣調節機1流出的第二氣流WF2相比,更向水準方向HD側彎曲。因此,在實施例2中,與實施例1相比,能夠使第二氣流WF2的傾斜以靠近水準方向HD側的方式傾斜。換而言之,藉由在百葉窗11上設置突出部11P,能夠使第二氣流WF2更向水準方向HD一側變化。
以上,參照圖式(圖1~圖14)對本發明的實施方式進行了說明。然,本發明不限於上述的實施方式,在不脫離其主旨的範圍內能夠以各種方式實施。另,藉由適當組合上述的實施方式中公開的多個構成要素,能夠形成各種發明。例如,也可以從實施方式所示的全部構成要素中刪除幾個構成要素。為了便於理解,圖式以各個構成要素為主體示意性地表示,圖示的各構成要素的個數等,由於圖式製作的方便,有時也與實際不同。另,上述的實施方式所示的各構成要素係一個例子,並無特別限定,能夠在實質上不脫離本發明的效果的範圍內進行各種變更。
(1)如參照圖3所說明的,在第一實施方式中,空氣調節機1藉由使用了製冷迴圈的壓縮機方式進行了除濕。然,只要空氣調節機1對氣流WF進行除濕,也可以利用使用了吸附氣流WF中的水分的乾燥劑等的乾燥劑方式進行除濕,另,也可以利用組合了壓縮機方式與乾燥劑方式的混合方式進行除濕,還可以利用其他的除濕方式進行除濕。
(2)如參照圖3所說明的,百葉窗11以Y軸為中心可旋轉的方式安裝於箱體10。然,只要能調整百葉窗11氣流WF流出的方向,百葉窗11也可以以X軸為中心旋轉。
(3)參照圖1~圖14所說明的,空氣調節機1係具備除濕功能和加濕功能的除加濕裝置。然,只要空氣調節機1具備紊亂產生部12,空氣調節機1就沒有特別限定。例如,空氣調節機1也可以係空氣淨化器、加濕器、除濕器或空氣調節器。另,例如,空氣調節機1也可以僅具有產生氣流的功能。 產業上之可利用性
本發明能夠用於送風裝置的領域。
1:空氣調節機(送風裝置) 10:箱體 10h:開口 11:百葉窗(風向調整構件) 12:紊亂產生部 121:凹部 122:深度調整部 123:凸部 30:移動機構 FP:流路 SP:氣流調整空間 Wa:壁面
圖1係從斜前方觀察本發明的第一實施方式之空氣調節機的立體圖。 圖2係從斜後方觀察第一實施方式之空氣調節機的立體圖。 圖3係圖1所示的空氣調節機的III-III截面圖。 圖4係示意性地表示圖3所示的截面圖的圖。 圖5係示意性地表示圖1所示的空氣調節機的V-V截面的圖。 圖6係示意地表示本發明的第二實施方式之空氣調節機的截面的圖。 圖7係示意地表示本發明第三實施方式之空氣調節機的截面的圖。 圖8係示意性地表示本發明的第四實施方式之空氣調節機的截面的圖。 圖9係示意性地表示本發明的第五實施方式之空氣調節機的截面的圖。 圖10係示意地表示本發明的第六實施方式之空氣調節機的截面的圖。 圖11係示意地表示本發明的第七實施方式之空氣調節機的截面的圖。 圖12係示意地表示本發明的第八實施方式之空氣調節機的截面的圖。 圖13係示意地表示本發明的第九實施方式之空氣調節機的截面的圖。 圖14A係表示比較例中的空氣流的模擬結果的圖。 圖14B係表示本發明的實施例1中的空氣流動的模擬結果的圖。 圖14C係表示本發明的實施例2中的空氣流動的模擬結果的圖。
1:空氣調節機(送風裝置)
5:前蓋
6:後蓋
10:箱體
10h:開口
11:百葉窗(風向調整構件)
11a:第一引導件
11b:第二引導件
12:紊亂產生部
121:凹部
13:整流構件
WF:氣流
WF1:第一氣流
WF2:第二氣流
WP:渦流
FP:流路
SP:氣流調整空間
Wa:壁面
W11:壁面

Claims (8)

  1. 一種送風裝置,所述送風裝置包括: 箱體,其具有空氣流路;以及 紊亂產生部,其使所述空氣流產生局部的紊亂; 所述箱體具有: 氣流調整空間,其與所述流路連通;以及 壁面,其與所述氣流調整空間接觸, 所述氣流調整空間包括所述空氣流出的開口, 所述氣流調整空間係調整從所述開口流出前的所述空氣流的空間, 所述紊亂產生部位於所述壁面。
  2. 據請求項1所述之送風裝置,其中, 所述送風裝置還包括風向調整構件,其在所述開口調整所述空氣流出的朝向, 所述紊亂產生部隔著所述氣流調整空間與所述風向調整構件相對。
  3. 據請求項2所述之送風裝置,其中, 所述風向調整構件包括突出部,所述突出部在所述紊亂產生部所在的一側朝向所述空氣的路徑突出。
  4. 據請求項1至3中任一項所述之送風裝置,其中, 所述送風裝置還包括整流構件,其對所述空氣流進行整流, 所述整流構件在所述流路中位於比所述開口更靠所述空氣流的上游的位置, 所述紊亂產生部在所述壁面上位於所述開口與所述整流構件之間。
  5. 據請求項1至4中任一項所述之送風裝置,其中, 所述紊亂產生部包括形成於所述壁面的凹部,所述凹部向與所述流路延伸的方向交叉的方向凹陷。
  6. 據請求項5所述之送風裝置,其中, 所述紊亂產生部還包括深度調整部,其對所述凹部中的所述空氣的侵入深度進行調整。
  7. 據請求項6所述之送風裝置,其中, 所述送風裝置還包括移動機構,其與所述深度調整部連接,使所述深度調整部沿所述凹部的深度方向移動。
  8. 據請求項1至4中任一項所述之送風裝置,其中, 所述紊亂產生部包括形成於所述壁面的凸部,所述凸部從所述壁面朝向所述氣流調整空間突出。
TW110100900A 2020-01-10 2021-01-09 送風裝置 TW202126970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0-002842 2020-01-10
JP2020002842A JP2021110296A (ja) 2020-01-10 2020-01-10 送風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126970A true TW202126970A (zh) 2021-07-16

Family

ID=7671019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0100900A TW202126970A (zh) 2020-01-10 2021-01-09 送風裝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2021110296A (zh)
CN (1) CN113108452A (zh)
TW (1) TW202126970A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000013090U (ko) * 1998-12-23 2000-07-15 전주범 분리형 에어컨의 실내기
JP5664290B2 (ja) * 2011-01-31 2015-02-04 株式会社トヨトミ 空気調和機の吹出口に備えたルーバー構造
JP6393147B2 (ja) * 2014-10-21 2018-09-19 ダイキョーニシカワ株式会社 車両用バッテリの冷却構造
WO2019180998A1 (ja) * 2018-03-19 2019-09-26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ルーバー、空気調和機および除湿機
CN108426318A (zh) * 2018-06-19 2018-08-21 奥克斯空调股份有限公司 风道结构及空调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108452A (zh) 2021-07-13
JP2021110296A (ja) 2021-08-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934598B2 (ja) 送風装置、気流提供方法及び気流提供プログラム
JP6268586B2 (ja) 空気調和機
JP6340597B2 (ja) 空気調和機
KR20150028171A (ko) 제습기
JP5234152B2 (ja) 送風装置
WO2017110058A1 (ja) 送風装置および送風機能付空気清浄装置
JP2011237063A (ja) 空調機
JP2012097958A (ja) 空気調和機
JP7150822B2 (ja) 送風装置および空気調和機
JP2006239647A (ja) 除湿機
JP2015004452A (ja) 空気調和機
TW202126970A (zh) 送風裝置
JP2007285533A (ja)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ユニット
JP2006239647A5 (zh)
JP6934610B2 (ja) 空気調和機
JP2007212000A (ja) 空気調和装置
JP2006234278A (ja) 天井埋込型空気調和装置
JP2010084994A (ja) 天井埋込型空気調和機
JP2010032067A (ja) 空気調和機
JP2022099755A (ja) 送風装置
WO2016147429A1 (ja) 風向板
JP5845400B2 (ja) パーソナル加湿機
JP2018051460A (ja) 除湿装置
JP2016196995A (ja) 風路切換装置
JP2014020578A (ja) 空気調和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