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108452A - 送风装置 - Google Patents

送风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108452A
CN113108452A CN202110020110.4A CN202110020110A CN113108452A CN 113108452 A CN113108452 A CN 113108452A CN 202110020110 A CN202110020110 A CN 202110020110A CN 113108452 A CN113108452 A CN 11310845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flow
air
air conditioner
opening
wall surfa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020110.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衣斐俊彦
今关谦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rp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harp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rp Corp filed Critical Sharp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310845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10845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8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 F24F13/10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movable, e.g. damp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ir-Flow Control Members (AREA)
  • Structures Of 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Pumps (AREA)
  • Air Filters, Heat-Exchange Apparatuses, And Housings Of Air-Conditioning Units (AREA)
  • Duct Arrangemen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送风装置。空气调节机(1)具备箱体(10)和紊乱产生部(12)。箱体(10)具有空气的流路(FP)。紊乱产生部(12)使空气流产生局部的紊乱。箱体(10)具有与流路(FP)连通的气流调整空间(SP)和与气流调整空间(SP)接触的壁面(Wa)。气流调整空间(SP)包括空气流出的开口(10h)。气流调整空间(SP)是调整从开口(10h)流出之前的空气流的空间。紊乱产生部(12)位于壁面(Wa)。

Description

送风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送风装置。
背景技术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作为送风装置发挥功能的空气调节机。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空气调节机具有百叶窗、第一臂、第二臂以及连杆机构。连杆机构将第一臂的第一支点及第二支点与第二臂的第三支点及第四支点这四个支点连结。通过连杆机构运动的百叶窗在第一臂及第二臂的摆动端侧进行风向变更动作,从而沿水平方向送风。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特开2010-38392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但是,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空气调节机的构成复杂。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以简单的构成调整气流的朝向的送风装置。
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送风装置具备箱体和紊乱产生部。箱体具有空气的流路。紊乱产生部使所述空气流产生局部的紊乱。所述箱体具有与所述流路连通的气流调整空间和与所述气流调整空间接触的壁面。所述气流调整空间包括所述空气流出的开口。所述气流调整空间是对从所述开口流出前的所述空气流进行调整的空间。所述紊乱产生部位于所述壁面。
有益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以简单的结构构成调整气流的朝向。
附图说明
图1是从斜前方观察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机的立体图。
图2是从斜后方观察第一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机的立体图。
图3是图1所示的空气调节机的III-III截面图。
图4是示意性地表示图3所示的截面图的图。
图5是示意性地表示图1所示的空气调节机的V-V截面的图。
图6是示意地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机的截面的图。
图7是示意地表示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机的截面的图。
图8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机的截面的图。
图9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机的截面的图。
图10是示意地表示本发明的第六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机的截面的图。
图11是示意地表示本发明的第七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机的截面的图。
图12是示意地表示本发明的第八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机的截面的图。
图13是示意地表示本发明的第九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机的截面的图。
图14A是表示比较例中的空气流的模拟结果的图。
图14B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1中的空气流动的模拟结果的图。
图14C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2中的空气流动的模拟结果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另外,在图中,对相同或相当部分标注相同的参照符号且不重复说明。另外,在附图中,为了便于理解,图示了表示三维正交坐标系的X轴、Y轴以及Z轴。作为一个例子,X轴及Y轴与水平方向平行,Z轴与铅垂方向平行。
[第一实施方式]
参照图1及图2,对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机1进行说明。图1是从斜前方观察空气调节机1时的立体图。图2是从斜后方观察空气调节机1时的立体图。空气调节机1是“送风装置”的一个例子。空气调节机1例如具备除湿功能和加湿功能。在除湿功能中,空气调节机(1)吸入空气调节机(1)的周围的空气,除去吸入的空气中包含的水分并吹出空气。空气调节机1能够通过将除湿后的空气(风)吹向衣物上来使衣物干燥。在加湿功能中,空气调节机1使空气调节机1吸入的空气中含有的水分增加并吹出空气。
如图1及图2所示,空气调节机1具备操作部8、箱体10、百叶窗11和控制器(未图示)。操作部8设置于箱体10的上部。操作部8接受来自外部的指示。具体而言,用户经由操作部8的操作按钮(未图示)进行除湿模式和干燥模式等模式的切换以及风向控制和风量控制等各运转模式的指示。
控制器收容于箱体10。控制器基于操作部8接收到的指示来生成控制信号,并根据控制信号对构成空气调节机1的各部的动作进行控制。
箱体10是中空的构件。箱体10的材质例如包括板金或合成树脂。但是,箱体10的材质没有特别限定。箱体10包括前盖5、后盖6、一对侧板7以及把手9。另外,在图1中仅表示了一对侧板7中的一方,隐藏了一对侧板7中的另一方。另外,在图2中,仅表示一对侧板7的另一方,一对侧板7的一方。
前盖5位于用户主要利用空气调节机1的朝向。后盖6与前盖5相对配置。侧板7位于前盖5与后盖6之间。后盖6具有多个吸入口14。后盖6的周边的空气通过吸入口14被吸入到空气调节机1的内部。把手9分别形成于一对侧板。用户抓住把手9并抬起空气调节机1。
此外,箱体10具有开口10h(参照图4、图13)。开口10h位于箱体10的顶面。开口10h将箱体10的内部与外部连通。在箱体10的内部移动的空气从开口10h流出。即,在箱体10的内部移动的气流WF从开口10h流出。另外,开口10h只要形成于箱体10即可,既可以位于前盖5,也可以位于后盖6,开口10h的位置没有特别限定。
百叶窗11可旋转地安装于箱体10。具体而言,在图3中,百叶窗11以转动轴线(未图示)为中心可转动地安装于箱体10。百叶窗11的转动轴线例如与水平方向(例如Y轴)大致平行。此外,百叶窗11可装卸地安装于箱体10。百叶窗11引导在箱体10的内部移动的气流WF,并分支成在前盖5侧移动的第一气流WF1和在后盖6侧移动的第二气流WF2。在图3的例子中,第一气流WF1朝向空气调节机1的前方侧从开口10h流出,第二气流WF2朝向空气调节机1的后方侧从开口10h流出。
此外,百叶窗11在开口10h上调整通过箱体10内部的空气流出的朝向。即,百叶窗11在开口10h对从开口10h流出的第一气流WF1的方向和第二气流WF2的方向进行调整。具体而言,通过百叶窗11转动,从开口10h流出的第一气流WF1的朝向和第二气流WF2的朝向被调整。百叶窗11是“风向调整构件”的一个例子。
接着,参照图3对空气调节机1进行详细说明。图3是图1所示的空气调节机1的III-III截面图。在本实施方式中,箱体10例如具有箱形状。箱体10还具有空气的流路FP、与流路FP连通的气流调整空间SP以及面向气流调整空间SP的壁面Wa。壁面Wa位于前盖5侧和后盖6侧中的后盖6侧。气流调整空间SP包括开口10h。此外,百叶窗11例如在截面观察中具有大致三角形形状。
空气调节机1还具备紊乱产生部12、整流构件13、空气净化过滤器15、加湿过滤器16、冷却部17、散热部18、容器19、风扇20、风扇箱21、管道22、压缩部(未图示)以及膨胀部(未图示)。冷却部17和散热部18作为热交换器发挥功能。
风扇20例如通过从马达之类的驱动源传递动力来旋转。风扇20被风扇箱21覆盖。风扇箱21具有吸入口21a及吹出口21b。风扇箱21在吹出口21b侧与管道22连结。在本实施方式中,风扇20向离心方向排出空气。通过风扇20旋转,空气从吸入口14被吸入到箱体10内。然后,从吸入口14吸入的空气移动并产生气流WF,并通过空气净化过滤器15、加湿过滤器16、冷却部17以及散热部18。然后,气流WF被吸入到吸入口21a,从吹出口21b排出至管道22。管道22构成流路FP的一部分。另外,也可以使用涡轮风扇、高压轴流风扇来代替风扇20。
管道22将由风扇20的旋转产生的气流WF引导至整流构件13。在管道22中也可以配置使气流WF中包含离子的离子发生器。在该情况下,离子发生器在大气中放电并产生离子。作为离子发生器,优选产生使m、n分别为任意的自然数的正离子H+(H2O)m、负离子O2-(H2O)n的构成。这种情况下,正负离子附着于空气中的悬浮细菌、病毒的表面并进行反应,在表面生成活性种OH自由基(·OH)、过氧化氢(H2O2),从而能够发挥杀菌等效果。
空气净化过滤器15例如是将无纺布形成为纸状的HEPA(High EfficiencyParticulate Air:高效空气过滤器)过滤器。但是,对于空气净化过滤器15的种类没有特别限定。空气净化过滤器15对从吸入口14吸入的气流WF进行净化。另外,箱体10内的存在空气净化过滤器15的区域与存在风扇20的区域由壁面Wc划分。
容器19收容加湿用的水(例如自来水)。收容于容器19的水被供给到加湿过滤器16。加湿过滤器16的一部分收容在容器19的内部。此外,加湿过滤器16例如固定于容器19内。通过空气净化过滤器15净化的气流WF通过加湿过滤器16被加湿。
压缩部(未图示)压送制冷剂。压缩部包括压缩机。膨胀部(未图示)对制冷剂进行减压。膨胀部例如包括毛细管。在箱体10的内部形成制冷循环。制冷循环是形成将压缩部、散热部18、膨胀部以及冷却部17连结成环状的循环路,并利用压缩部使制冷剂通过循环路循环的循环。在制冷循环中,通过压缩部的动作使制冷剂高温高压化。高温高压化了的制冷剂被送到散热部18。散热部18通过将制冷剂的热量散热到通过散热部18的气流WF中来冷却制冷剂。通过了散热部18的制冷剂被送到膨胀部。膨胀部通过对由散热部18冷却了的制冷剂进行减压,从而生成低温低压化的制冷剂。通过了膨胀部的制冷剂被送到冷却部17。冷却部17通过从膨胀部供给低温低压化了的制冷剂而被冷却。通过了冷却部17的制冷剂被送到压缩部。在制冷循环中,制冷剂按照压缩部、散热部18、膨胀部以及冷却部17的顺序循环,从而抑制冷却部17的温度上升。另外,在制冷循环中,由压缩部高温高压化的制冷剂被送到散热部18,因此散热部18的温度上升。
冷却部17容易冷却通过冷却部17的气流WF。冷却部17包括蒸发器。冷却部17对通过冷却部17的空气进行冷却,使空气中包含的水分冷凝。其结果,气流WF被除湿,并且生成水。
散热部18与冷却部17相对配置。散热部18通过在制冷循环中冷却制冷剂来对冷却部17进行冷却。散热部18包括电容器。散热部18通过将制冷剂的热量散热到通过散热部18的空气中来冷却制冷剂。通过了散热部18的制冷剂被送到膨胀部。膨胀部通过对由散热部18冷却了的制冷剂进行减压来生成低温低压化了的制冷剂。散热部18在通过了冷却部17的气流WF与制冷剂之间进行热交换。其结果,通过了冷却部17的气流WF从制冷剂接收热量,气流WF的温度上升。
整流构件13对从吹出口21b排出的气流WF进行整流。整流构件13在流路FP上位于比开口10h更靠近空气流的上游的位置。具体而言,整流构件13在流路FP上位于空气流动的上游侧的端部。整流构件13根据整流构件13的形状对气流WF进行整流。整流构件13例如减少通过流路FP的气流WF的旋转气流、编织流和/或气流缩小。
气流调整空间SP相当于整流构件13与开口10h之间的空间。气流调整空间SP是调整从开口10h流出之前的空气流的空间。即,气流调整空间SP是调整从开口10h流出前的气流WF的空间。
紊乱产生部12位于开口10h的附近。在本实施方式中,紊乱产生部12位于百叶窗11的附近。在图3的例子中,紊乱产生部12隔着气流调整空间SP与百叶窗11相对。具体而言,紊乱产生部12位于与气流调整空间SP接触的壁面Wa。而且,紊乱产生部12使气流WF产生局部的紊乱。因此,与气流WF不产生局部紊乱的情况相比,从开口10h流出的气流WF的朝向发生变化。其结果,能够以简单的构成调整从开口10h流出的气流WF的朝向。
具体而言,在本实施方式中,紊乱产生部12是壁面Wa,位于后盖6侧。因此,紊乱产生部12使通过了整流构件13的气流WF中的、在后盖6侧移动的第二气流WF2产生局部的紊乱。其结果,与第二气流WF2不产生局部紊乱的情况相比,从开口10h流出的第二气流WF2的朝向发生变化,因此,能够以简单的构成调整从开口10h流出的第二气流WF2的朝向。
此外,与空气调节机1不具备紊乱产生部12的情况相比,与仅利用百叶窗11调整气流WF的朝向相比,空气调节机1具备紊乱产生部12的一方从气流WF向百叶窗11的冲击减轻。其结果,能够减轻对百叶窗11的负担。
(加湿功能的动作)
接着,对空气调节机1的加湿功能的动作进行说明。在空气调节机1的加湿运转时,水进入到容器19中。此外,制冷循环停止运转。此时,若风扇20旋转,则空气从吸入口14被吸入到箱体10的内部并产生气流WF,气流WF通过空气净化过滤器15。接着,通过了空气净化过滤器15的气流WF通过加湿过滤器16而被加湿。进一步地,通过了加湿过滤器16的气流WF绕回到冷却部17的前表面,通过冷却部17以及放热部18并被吸入到吸入口21a。被吸入到吸入口21a的气流WF通过风扇20、吹出口21b以及整流构件13,从开口10h流出到空气调节机1的外部。另外,在空气调节机1的加湿运转时,由于制冷循环停止运转,因此通过冷却部17以及放热部18的气流WF不被冷却部17以及放热部18除湿。
(除湿功能的动作)
接着,对空气调节机1的除湿功能的动作进行说明。在空气调节机1的除湿运转时,水未进入容器19。此外,制冷循环运转。此时,若风扇20旋转,则空气从吸入口14被吸入到箱体10的内部并产生气流WF,气流WF通过空气净化过滤器15。接着,通过了空气净化过滤器15的气流WF通过加湿过滤器16。进一步地,通过了加湿过滤器16的气流WF绕回到冷却部17的前表面,通过冷却部17以及放热部18而被除湿。通过了冷却部17以及散热部18的气流WF被吸入到吸入口21a,通过风扇20以及吹出口21b,从开口10h流出到空气调节机1的外部。在对气流WF进行除湿时产生的排水由配置于冷却部17以及放热部18的下方的贮存部24贮存。贮存部24具备检测贮存于贮存部24的排水的量或水位的检测部(未图示)。当在贮存部24储存一定量的排水时,通知排水已达一定量以上,空气调节机1使除湿功能停止。用户能够将贮存部24从箱体10拉出而废弃贮存于贮存部24的排水。即使贮存于贮存部24的泄放水为一定量以上,也能够通过用户废弃贮存于贮存部24的排水来再次使除湿功能动作。除湿了的气流WF若流出到空气调节机1外,则对设置有空气调节机1的房间的空气进行除湿,或者用于衣物干燥。另外,在空气调节机1的除湿运转时,水未进入容器19,因此通过加湿过滤器16的气流WF未被加湿。
接着,参照图4,对通过空气调节机1的内部的气流WF进行说明。图4是示意地表示图3所示的空气调节机1的截面图的图。在图4中,左侧是空气调节机1的前方,右侧是空气调节机1的后方。另外,为了便于理解,在图4中,省略空气调节机1的详细的设计而进行记载。例如,在图4中,壁面Wa的上部具有带棱角的形状,但作为结构上的一个例子,壁面Wa的上部也可以具有掺混的形状或具有倒角的形状。
如图4所示,百叶窗11具有第一引导件11a和第二引导件11b。第一引导件11a位于前盖5侧。此外,第二引导件11b位于后盖6侧。
在本实施方式中,紊乱产生部12包括形成于壁面Wa的凹部121。凹部121向后盖6侧凹陷。具体而言,凹部121向与流路FP延伸的方向D1交叉的方向D2凹陷。在图4的例子中,方向D2与方向D1大致正交。此外,在图4的例子中,方向D1是沿着铅直方向的方向。在本实施方式中,紊乱产生部12(具体地为凹部121)在截面观察时具有大致四边形形状。因此,凹部121具有沿着方向D1的壁面W11。
通过整流构件13的气流WF通过气流调整空间SP,朝向开口10h。气流WF的一部分的第一气流WF1被第一引导件11a引导,并从开口10h中的前盖5侧流出。此外,气流WF的另一部分第二气流WF2被第二引导件11b引导,并从开口10h中的后盖6侧流出。
在第二气流WF2朝向开口10h时,第二气流WF2的一部分侵入凹部121。凹部121使从侵入凹部121的第二气流WF2的一部分产生空气的涡流WP。因此,第二气流WF2被拉成涡流WP,从开口10h流出的第二气流WF2的行进方向变化为靠近水平方向(方向D2)。也就是说,从开口10h流出的第二气流WF2向靠近水平方向的一侧弯曲。其结果,通过在与气流调整空间SP接触的壁面Wa上设置结构简单的凹部121,能够调整第二气流WF2的朝向。进而,能够扩大第一气流WF1及第二气流WF2从空气调节机1的开口10h流出的角度。
接着,参照图5,对紊乱产生部12进行说明。图5是示意地表示图1所示的空气调节机1的V-V截面的图。另外,为了便于说明,在图5中,省略了百叶窗11的记载。此外,在图5中,为了容易理解,对紊乱产生部12标注点影线。
如图5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紊乱产生部12沿着从一对侧板7的一方朝向另一方的方向D3(在图5的例子中为Y轴方向)延伸。即,紊乱产生部12具有呈大致直线状延伸的大致槽形状。方向D3与方向D1、方向D2(图4)大致正交。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空气调节机1具备一个紊乱产生部12。但是,空气调节机1也可以具备多个紊乱产生部12。具体而言,例如,也可以是方向D3上的宽度短的多个紊乱产生部12沿着方向D3配置。
[第二实施方式]
接着,参照图6说明第二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机lb。图6是第二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机1b的截面图。在图6中,示意性地表示以与图4所示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机1同样的视点观察第二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机lb时的截面。在截面观察时,第二实施方式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不同之处在于,紊乱产生部12b具有大致三角形形状。以下,关于第二实施方式,对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的事项进行说明,对于与第一实施方式重复的部分的说明省略。
如图6所示,紊乱产生部12b包括凹部121b。在本实施方式中,紊乱产生部12b(具体而言凹部121b)在截面观察时具有大致三角形形状。因此,凹部121b具有相对于方向D1倾斜的壁面W12。在本实施方式的凹部121b相对于壁面Wa的深度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凹部121(图4)相对于壁面Wa的深度相同的情况下,本实施方式的凹部121b比第一实施方式的凹部121小。即,凹部121b的容量比凹部121的容量小。因此,侵入本实施方式的凹部121b的第二气流WF2的流量比侵入第一实施方式的凹部121的第二气流WF2的流量小。其结果,能够减少在第二气流WF2产生的压力损失。
[第三实施方式]
接着,参照图7,对第三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机1c进行说明。图7是第三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机1c的截面图。在图7中,示意性地表示以与图4所示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机1同样的视点观察第三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机1c时的截面。在截面观察时,第三实施方式与第一实施方式、第二实施方式不同之处在于,紊乱产生部12c具有半圆形状。以下,关于第三实施方式,对与第一实施方式以及第二实施方式的每一个不同的事项进行说明,对于与第一实施方式以及第二实施方式的每一个重叠的部分的说明省略。
如图7所示,紊乱产生部12c包括凹部121c。在本实施方式中,紊乱产生部12c(具体而言是凹部121c)在截面观察时具有大致半圆形状。因此,凹部121c具有曲面W13。其结果是,进入紊乱产生部12c的第二气流WF2沿着凹部121c的曲面顺畅地流动,因此能够有效地产生空气的涡流WP。
[第四实施方式]
接着,参照图8,对第四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机1d进行说明。图8是第四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机1d的截面图。在图8中,示意性地表示以与图4所示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机1同样的视点观察第四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机1d时的截面。第四实施方式与第一实施方式~第三实施方式的不同之处在于,空气调节机1d具备一对紊乱产生部12d。以下,关于第四实施方式,说明与第一实施方式~第三实施方式各自不同的事项,对于与第一实施方式~第三实施方式各自重叠的部分的说明省略。
如图8所示,箱体10在具有壁面Wa的基础上,还具有壁面Wb。壁面Wb与气流调整空间SP接触。壁面Wb在方向D2上与壁面Wa对置。壁面Wb位于前盖5侧。在本实施方式中,一对紊乱产生部12d各自在截面观察时具有大致四边形形状。一对紊乱产生部12d在方向D2上彼此相对。有时将一对紊乱产生部12d中的一个紊乱产生部12d记载为紊乱产生部12df。一对紊乱产生部12d中的另一方的紊乱产生部12d是与参照图4说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紊乱产生部12同样的紊乱产生部12。紊乱产生部12df位于壁面Wb。具体而言,紊乱产生部12df是壁面Wb,位于前盖5侧。紊乱产生部12df包括凹部121df。紊乱产生部12df以及凹部121df具有与参照图4说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紊乱产生部12以及凹部121同样的构成。但是,凹部121df向前盖5侧凹陷。
当第一气流WF1朝向开口10h时,第一气流WF1的一部分侵入凹部121df。然后,凹部121df使从侵入凹部121df的第一气流WF1的一部分产生空气的涡流WPf。因此,第一气流WF1的一部分被拉成涡流WPf,从开口10h流出的第一气流WF1的行进方向变化成靠近水平方向(在图8的例子中是方向D2)。也就是说,从开口10h流出的第一气流WF1向靠近水平方向的一侧弯曲。其结果,通过在与气流调整空间SP接触的壁面Wb设置结构简单的凹部121df,能够调整第一气流WF1的朝向。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通过紊乱产生部12,从开口10h流出的第二气流WF2的行进方向变化成靠近水平方向。除此之外,通过紊乱产生部12df,从开口10h流出的第一气流WF1的行进方向变化成靠近水平方向。其结果,除了第二气流WF2以外,还能够调整第一气流WF1的朝向。进而,能够进一步扩大第一气流WF1及第二气流WF2从空气调节机1d的开口10h流出的角度。
[第五实施方式]
接着,参照图9,对第五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机le进行说明。图9是第五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机1e的截面图。在图9中,示意性地表示以与图4所示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机1同样的视点观察第五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机1e时的截面。第五实施方式与第一实施方式~第四实施方式的不同之处在于,空气调节机1e具备的紊乱产生部12e包括深度调整部122。以下,关于第五实施方式,说明与第一实施方式~第四实施方式各自不同的事项,对于与第一实施方式~第四实施方式各自重叠的部分的说明省略。
如图9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紊乱产生部12e在截面观察中具有大致四边形形状。紊乱产生部12e包括凹部121、深度调整部122和移动机构(未图示)。
深度调整部122配置于凹部121的内部。即,深度调整部122以被凹部121包围的方式配置。深度调整部122例如是大致板状构件。深度调整部122沿凹部121移动。即,深度调整部122沿着与流路FP延伸的方向D1交叉的方向D2移动。即,深度调整部122沿凹部121的深度方向移动。
移动机构使深度调整部122沿凹部121的深度方向移动。移动机构的构成没有特别限定。移动机构例如是从箱体10的外表面突出的旋钮。移动机构连结于深度调整部122,通过用户操作旋钮来使深度调整部122在凹部121的深度方向上移动。
深度调整部122调整凹部121中的第二气流WF2的侵入深度。具体而言,通过深度调整部122靠近气流调整空间SP,第二气流WF2的侵入深度变浅。另一方面,通过深度调整部122远离气流调整空间SP,第二气流WF2的侵入深度变深。通过深度调整部122靠近气流调整空间SP,可以使深度调整部122中的与气流调整空间SP接触的外表面和壁面Wa大致共面。
通过调整凹部121中的第二气流WF2的侵入深度来调整在凹部121中产生的涡流WP的大小。例如,通过使凹部121中的第二气流WF2的侵入深度变浅来使涡流WP的大小变小。当涡流WP的大小变小时,第二气流WF2被拉成涡流WP的力变弱,从开口10h流出的第二气流WF2的朝向的变化变小。另一方面,由于凹部121中的第二气流WF2的侵入深度变深,因此涡流WP的大小变大。当涡流WP的大小变大时,第二气流WF2被拉成涡流WP的力变大,从开口10h流出的第二气流WF2的朝向的变化变大。因此,通过使深度调整部122移动,能够调整第二气流WF2的朝向的变化。其结果,能够根据用户的喜好而容易地调整第二气流WF2的朝向。
[第六实施方式]
接着,参照图10,对第六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机1f进行说明。图10是第六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机1f的截面图。在图10中,示意性地表示以与图4所示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机1同样的视点观察第六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机1f时的截面。第六实施方式与第五实施方式的不同之处在于,空气调节机1f具备移动机构30。以下,关于第六实施方式,说明与第一实施方式~第五实施方式各自不同的事项,对与第一实施方式~第五实施方式各自重叠的部分的说明省略。
如图10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紊乱产生部12f包括凹部121。空气调节机1f具备移动机构30。移动机构30与深度调整部122连接,使深度调整部122沿凹部121的深度方向移动。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与第五实施方式同样地,调整凹部121中的第二气流WF2的侵入深度,能够调整在凹部121产生的涡流WP的大小。其结果,通过移动机构30,能够容易地调整第二气流WF2的朝向的变化。另外,在图10中,为了附图的简化,省略了涡流WP。
具体而言,移动机构30与百叶窗11的转动联动,使深度调整部122沿凹部121的深度方向移动。移动机构30例如包括棒状构件或平板状构件。详细而言,移动机构30的一端部(以下,第一端部)连结于百叶窗11,移动机构30的另一端部(以下,第二端部)连结于深度调整部122。当百叶窗11转动时,移动机构30的第一端部发生位移。其结果,移动机构30的第二端部发生位移,与第二端部连接的深度调整部122沿方向D2移动。
更具体而言,移动机构30包括一对连结构件32。连结构件32例如是棒状构件或平板状构件。此外,在图10中,仅图示了一对连结构件32的一方,省略了一对连结构件32的另一方的记载。
在此,百叶窗11具有百叶窗轴31。百叶窗11以百叶窗轴31为中心转动。百叶窗轴31沿方向D3(图1)延伸。在本实施方式中,百叶窗轴31贯通百叶窗11。具体而言,百叶窗轴31贯通形成于百叶窗11的贯通孔。方向D3上的百叶窗轴31的两端部分别从百叶窗11突出。
一对连结构件32分别与百叶窗轴31和深度调整部122连结。一对连结构件32的一端与分别从百叶窗11突出的百叶窗轴31的两端部连结。一对连结构件32的另一端分别与深度调整部122连结。因此,通过百叶窗11转动,一对连结构件32与百叶窗11联动,使深度调整部122移动。其结果,能够与百叶窗11的转动联动,并调整从开口10h流出的第一气流WF1及第二气流WF2各自的朝向。
以上,如参照图10说明的那样,移动机构30与百叶窗11联动,并移动深度调整部122。因此,能够同时调整通过百叶窗11的风向的调整和第二气流WF2侵入到凹部121的深度(即,产生的涡流WP的大小)。其结果,能够自由地控制从空气调节机1f流出的第一气流WF1和第二气流WF2各自的朝向。
[第七实施方式]
接着,参照图11,对第七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机lg进行说明。图11是第七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机1g的截面图。在图11中,示意性地表示以与图4所示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机1同样的视点观察第七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机lg时的截面。第七实施方式与第一实施方式~第六实施方式的不同之处在于,百叶窗11g包括突出部11P。以下,关于第七实施方式,说明与第一实施方式~第六实施方式各自不同的事项,对于与第一实施方式~第六实施方式各自重叠的部分的说明省略。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1所示,紊乱产生部12包括凹部121。百叶窗11包括突出部11P。突出部11P在百叶窗11的紊乱产生部12所在的一侧向空气的路径PH突出。因此,与百叶窗11不包含突出部11P的情况相比,能够使从开口10h流出的第二气流WF2的行进方向变化成进一步靠近水平方向(在图11的例子中是方向D2)。其结果,能够以简单的构成进一步有效地调整第二气流WF2的朝向。此外,在图11的例子中,空气的路径PH表示开口10h的外部,但也可以包含于气流调整空间SP。
具体而言,突出部11P在百叶窗11的第二引导件11b中位于气流WF(具体为第二气流WF2)的气流的下游侧和上游侧中的下游侧。此外,在图11的例子中,突出部11P朝向空气调节机1的后方突出。
[第八实施方式]
接着,参照图12,对第八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机1h进行说明。图12是第八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机1h的截面图。在图12中,示意性地表示以与图4所示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机1同样的视点观察第八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机1h时的截面。第八实施方式与第一实施方式~第七实施方式的不同之处在于,空气调节机1h的紊乱产生部12包括凸部123。以下,关于第八实施方式,说明与第一实施方式~第七实施方式各自不同的事项,对于与第一实施方式~第七实施方式各自重叠的部分的说明省略。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2所示,紊乱产生部12h包括凸部123。凸部123形成于壁面Wa。具体而言,凸部123是壁面Wa,形成于后盖6侧。凸部123从壁面W朝向气流调整空间SP突出。
通过第二气流WF2朝向开口10h,第二气流WF2的一部分侵入由凸部123的特定面123a和壁面Wa规定的角部空间,从而产生空气的涡流WP。因此,第二气流WF2的一部分被拉成涡流WP,从开口10h流出的第二气流WF2的行进方向变化成靠近水平方向(在图12的例子中是方向D2)。其结果,通过使简单的结构的凸部123位于与气流调整空间SP接触的壁面Wa上,能够调整第二气流WF2的行进方向。另外,特定面123a表示在凸部123中气流WF(具体为第二气流WF2)的上游侧的面和下游侧的面中的下游侧的面。
[第九实施方式]
接着,参照图13,说明第九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机1j。图13是第九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机1j的截面图。在图13中,示意性地表示以与图4所示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机1同样的视点观察第九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机1j时的截面。第九实施方式与第一实施方式~第八实施方式的不同之处在于,空气调节机1j不具备百叶窗11。以下,关于第九实施方式,说明与第一实施方式~第八实施方式各自不同的事项,对于与第一实施方式~第八实施方式各自重叠的部分的说明省略。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3所示,紊乱产生部12包括凹部121。在气流WF朝向开口10h时,气流WF的一部分侵入凹部121。并且,凹部121使从侵入凹部121的气流WF的一部分产生空气的涡流WP。因此,在凹部121的附近移动的气流WF的一部分被拉成涡流WP。其结果,气流WF中的靠近紊乱产生部12j的气流WF4以靠近水平方向(在图13的例子中是方向D2)的方式使朝向变化,并从空气调节机1j流出。另一方面,气流WF中的远离紊乱产生部12的气流WF3不受由紊乱产生部12j产生的涡流WP的影响,因此不改变朝向并从空气调节机1j流出。
接着,基于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具体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以下实施例。
[实施例]
在实施例1、实施例2中,通过模拟算出第一气流WF1及第二气流WF2的流出方向。在模拟中,使用软件“scFLOW”(株式会社软件制造)。
以下,参照图14,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1的空气调节机1、实施例2的空气调节机lg以及比较例的空气调节机100X。
图14A是表示比较例中的空气流的模拟结果的图。如图14A所示,比较例的空气调节机100X具备百叶窗100Y,具有从图4的空气调节机1中去除了紊乱产生部12的构成。图14B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1中的空气流动的模拟结果的图。如图14B所示,实施例1的空气调节机1的构成与参照图4说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机1的构成相同。图14C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2的空气流动的模拟结果的图。如图14C所示,实施例2的空气调节机1g的构成与参照图11说明的第七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机1g的构成相同。
在比较例的空气调节机100X、实施例1的空气调节机1以及实施例2的空气调节机1g中,通过模拟算出第一气流WF1和第二气流WF2。以下,着眼于第二气流WF2。
如图14A~图14C所示,从实施例1和实施例2的空气调节机1、1g流出的第二气流WF2的流出方向比从比较例的空气调节机100X流出的第二气流WF2的流出方向更靠近水平方向HD。也就是说,从实施例1和实施例2的空气调节机1、1g流出的第二气流WF2与从比较例的空气调节机100X流出的第二气流WF2相比,更向水平方向HD侧弯曲。因此,在实施例1及实施例2中,与比较例相比,能够使第二气流WF2的倾斜以靠近水平方向HD侧的方式倾斜。
此外,如图14B和图14C所示,从实施例2的空气调节机1g流出的第二气流WF2的流出方向,与从实施例1的空气调节机1流出的第二气流WF2的流出方向相比,更靠近水平方向HD。也就是说,从实施例2的空气调节机1g流出的第二气流WF2与从实施例1的空气调节机1流出的第二气流WF2相比,更向水平方向HD侧弯曲。因此,在实施例2中,与实施例1相比,能够使第二气流WF2的倾斜以靠近水平方向HD侧的方式倾斜。换而言之,通过在百叶窗11上设置突出部11P,能够使第二气流WF2更向水平方向HD一侧变化。
以上,参照附图(图1~图14)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能够以各种方式实施。此外,通过适当组合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公开的多个构成要素,能够形成各种发明。例如,也可以从实施方式所示的全部构成要素中删除几个构成要素。为了便于理解,附图以各个构成要素为主体示意性地表示,图示的各构成要素的个数等,由于附图制作的方便,有时也与实际不同。此外,上述的实施方式所示的各构成要素是一个例子,并无特别限定,能够在实质上不脱离本发明的效果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更。
(1)如参照图3所说明的,在第一实施方式中,空气调节机1通过使用了制冷循环的压缩机方式进行了除湿。但是,只要空气调节机1对气流WF进行除湿,也可以利用使用了吸附气流WF中的水分的干燥剂等的干燥剂方式进行除湿,此外,也可以利用组合了压缩机方式与干燥剂方式的混合方式进行除湿,还可以利用其他的除湿方式进行除湿。
(2)如参照图3所说明的,百叶窗11以Y轴为中心可旋转的方式安装于箱体10。但是,只要能调整百叶窗11气流WF流出的方向,百叶窗11也可以以X轴为中心旋转。
(3)参照图1~图14所说明的,空气调节机1是具备除湿功能和加湿功能的除加湿装置。但是,只要空气调节机1具备紊乱产生部12,空气调节机1就没有特别限定。例如,空气调节机1也可以是空气净化器、加湿器、除湿器或空气调节器。此外,例如,空气调节机1也可以仅具有产生气流的功能。
产业上的利用可能性
本发明能够用于送风装置的领域。
附图标记说明
1 空气调节机(送风装置)
10 箱体
10h 开口
11 百叶窗(风向调整构件)
12 紊乱产生部
121 凹部
122 深度调整部
123 凸部
30 移动机构
FP 流路
SP 气流调整空间
Wa 壁面。

Claims (8)

1.一种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送风装置包括:
箱体,其具有空气流路;以及
紊乱产生部,其使所述空气流产生局部的紊乱;
所述箱体具有:
气流调整空间,其与所述流路连通;以及
壁面,其与所述气流调整空间接触,
所述气流调整空间包括所述空气流出的开口,
所述气流调整空间是调整从所述开口流出前的所述空气流的空间,
所述紊乱产生部位于所述壁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送风装置还包括风向调整构件,其在所述开口调整所述空气流出的朝向,
所述紊乱产生部隔着所述气流调整空间与所述风向调整构件相对。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风向调整构件包括突出部,所述突出部在所述紊乱产生部所在的一侧朝向所述空气的路径突出。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送风装置还包括整流构件,其对所述空气流进行整流,
所述整流构件在所述流路中位于比所述开口更靠所述空气流的上游的位置,
所述紊乱产生部在所述壁面上位于所述开口与所述整流构件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紊乱产生部包括形成于所述壁面的凹部,所述凹部向与所述流路延伸的方向交叉的方向凹陷。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紊乱产生部还包括深度调整部,其对所述凹部中的所述空气的侵入深度进行调整。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送风装置还包括移动机构,其与所述深度调整部连接,使所述深度调整部沿所述凹部的深度方向移动。
8.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紊乱产生部包括形成于所述壁面的凸部,所述凸部从所述壁面朝向所述气流调整空间突出。
CN202110020110.4A 2020-01-10 2021-01-07 送风装置 Pending CN113108452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0002842A JP2021110296A (ja) 2020-01-10 2020-01-10 送風装置
JP2020-002842 2020-01-10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108452A true CN113108452A (zh) 2021-07-13

Family

ID=7671019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020110.4A Pending CN113108452A (zh) 2020-01-10 2021-01-07 送风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2021110296A (zh)
CN (1) CN113108452A (zh)
TW (1) TW202126970A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000013090U (ko) * 1998-12-23 2000-07-15 전주범 분리형 에어컨의 실내기
JP2012159234A (ja) * 2011-01-31 2012-08-23 Toyotomi Co Ltd 空気調和機の吹出口に備えたルーバー構造
JP2016081844A (ja) * 2014-10-21 2016-05-16 ダイキョーニシカワ株式会社 車両用バッテリの冷却構造
CN108426318A (zh) * 2018-06-19 2018-08-21 奥克斯空调股份有限公司 风道结构及空调器
WO2019180998A1 (ja) * 2018-03-19 2019-09-26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ルーバー、空気調和機および除湿機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000013090U (ko) * 1998-12-23 2000-07-15 전주범 분리형 에어컨의 실내기
JP2012159234A (ja) * 2011-01-31 2012-08-23 Toyotomi Co Ltd 空気調和機の吹出口に備えたルーバー構造
JP2016081844A (ja) * 2014-10-21 2016-05-16 ダイキョーニシカワ株式会社 車両用バッテリの冷却構造
WO2019180998A1 (ja) * 2018-03-19 2019-09-26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ルーバー、空気調和機および除湿機
CN108426318A (zh) * 2018-06-19 2018-08-21 奥克斯空调股份有限公司 风道结构及空调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1110296A (ja) 2021-08-02
TW202126970A (zh) 2021-07-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964324B2 (en) Controller circuit for air conditioner with cool air guided with room temperature airstream
KR20140096971A (ko) 순환구조 공기조화장치
JP6072354B2 (ja) 送風装置
KR20150028171A (ko) 제습기
JP2011237063A (ja) 空調機
EP1707888A2 (en) Humidifier
JP5301798B2 (ja) 空気調和機
TW201938964A (zh) 扇葉、空氣調和機及除濕機
CN113108452A (zh) 送风装置
JP5471553B2 (ja) イオン発生装置
JP2007285533A (ja)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ユニット
JP2009018221A (ja) 空気清浄機
JP2004308930A (ja) 空気調和機
JP2022099755A (ja) 送風装置
JPH10220858A (ja) 空気調和機
JPH1082550A (ja) 空気調和機
CN114127477B (zh) 空调机
JP5234122B2 (ja) イオン発生装置
JP2003042470A (ja) 空調室内機
JP5842869B2 (ja) 空気調和機
JP2014020578A (ja) 空気調和機
JP2005069565A (ja) 空気調和装置の室内ユニット
WO2018185952A1 (ja) ルーバーおよび送風装置
JP2005282927A (ja) 熱交換形換気扇
WO2023218567A1 (ja) 除湿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