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122885A - 元件陣列基板及其製作方法 - Google Patents

元件陣列基板及其製作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122885A
TW202122885A TW109124052A TW109124052A TW202122885A TW 202122885 A TW202122885 A TW 202122885A TW 109124052 A TW109124052 A TW 109124052A TW 109124052 A TW109124052 A TW 109124052A TW 202122885 A TW202122885 A TW 202122885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conductive layer
patterned conductive
layer
array substrate
patterned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912405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754323B (zh
Inventor
李珉澤
葉柏良
鍾岳宏
徐雅玲
廖烝賢
Original Assignee
友達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友達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友達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CN202011330565.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909018B/zh
Publication of TW20212288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12288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5432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54323B/zh

Links

Images

Abstract

一種元件陣列基板的製作方法,至少包括以下步驟。在基板上形成第一圖案化導電層、具有第一通孔的絕緣層、以及具有待移除部分及保留部分的第二圖案化導電層,保留部分填入第一通孔中而與第一圖案化導電層電性連接;形成覆蓋保留部分的圖案化光阻層,且移除第二圖案化導電層的待移除部分;移除圖案化光阻層;形成具有源極、汲極、與疊層部分的第三圖案化導電層,且疊層部分位於保留部分上;形成圖案化覆蓋層;以及形成畫素電極。保留部分與疊層部分的總厚度,大於源極或汲極的厚度。此外,還提出一種元件陣列基板。

Description

元件陣列基板及其製作方法
本發明是有關於一種元件陣列基板及其製作方法。
在使用聚合物穩定配向(Polymer Sustained Alignment,PSA)技術的顯示裝置的製造過程中,為了降低走線的電阻值,通常會在半導體層圖案的製程步驟之後,再進行一道通孔(VIA)光罩製程,以在閘極絕緣層上形成通孔。如此,可使得後續製作的第二導電層(Metal 2),經由通孔而與先前製作的第一導電層(Metal 1)電性連接,進而降低走線的電阻值。
另外,為了避免良率過低,若是第二導電層在進行圖案化後的斷線或是短路過多,則通常會對第二導電層進行重工步驟(rework step)。
然而,當進行重工步驟時,所使用的蝕刻液在移除第二導電層後,還會沿著閘極絕緣層的通孔向下繼續侵蝕第一導電層,如此一來,將造成通孔下方的第一導電層被掏空,導致良率變差。
本發明提供一種元件陣列基板及其製作方法,良率佳。
本發明的一個實施例提出一種元件陣列基板的製作方法,包括:提供基板;在基板上形成第一圖案化導電層,第一圖案化導電層包括閘極;在基板上形成絕緣層,以覆蓋第一圖案化導電層;於絕緣層上形成半導體圖案,且半導體圖案位於閘極的上方;於絕緣層中形成第一通孔,以暴露出第一圖案化導電層;在絕緣層上形成第二圖案化導電層,該第二圖案化導電層具有待移除部分及保留部分,保留部分填入第一通孔中,而與第一圖案化導電層電性連接;形成圖案化光阻層覆蓋保留部分,且移除第二圖案化導電層的待移除部分;移除圖案化光阻層;在基板上形成第三圖案化導電層,第三圖案化導電層包括源極、汲極、與疊層部分,其中,疊層部分位於保留部分上;在基板上形成圖案化覆蓋層,圖案化覆蓋層具有第二通孔,以暴露出汲極;以及在基板上形成畫素電極,畫素電極經由第二通孔而與汲極電性連接;其中,保留部分與疊層部分的總厚度,大於第三圖案化導電層的源極或汲極的厚度。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第一圖案化導電層還包括轉接線的輔助部,疊層部分包括轉接線的主要部,主要部透過保留部分與輔助部電性連接。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轉接線的主要部的線寬,小於轉接線的輔助部的線寬。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第一圖案化導電層還包括共用電極,疊層部分包括橋接元件,橋接元件透過保留部分與共用電極電性連接。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橋接元件的線寬,大於共用電極的線寬。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第一圖案化導電層還包括:與閘極連接的閘極線,疊層部分包括轉接線的主要部,主要部透過保留部分與閘極線電性連接。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閘極線在第一方向上延伸,轉接線在與第一方向相交的第二方向上延伸。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第三圖案化導電層的材料與第二圖案化導電層的材料相同。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形成圖案化覆蓋層的步驟包括:在基板上形成第一保護層、彩色濾光層、與第二保護層;以及對於第一保護層、彩色濾光層、與第二保護層進行圖案化製程。
本發明的一個實施例提出一種元件陣列基板,包括:基板、位於基板上的第一圖案化導電層、絕緣層、半導體圖案、第二圖案化導電層、第三圖案化導電層、圖案化覆蓋層、以及畫素電極。第一圖案化導電層包括閘極。絕緣層覆蓋第一圖案化導電層,絕緣層具有第一通孔。半導體圖案位於絕緣層上、且位於閘極的上方。第二圖案化導電層具有保留部分,該保留部分填入第一通孔中,而與第一圖案化導電層電性連接。第三圖案化導電層包括源極、汲極、與疊層部分,疊層部分位於保留部分上。圖案化覆蓋層具有第二通孔。畫素電極經由第二通孔與汲極電性連接。保留部分與疊層部分的總厚度,大於第三圖案化導電層的源極或汲極的厚度。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保留部分與疊層部分的總厚度,與源極或汲極的厚度之差,介於200Å至10,000Å之間。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第一圖案化導電層還包括:轉接線的輔助部;疊層部分包括轉接線的主要部;主要部透過保留部分與輔助部電性連接。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轉接線的主要部的線寬,小於轉接線的輔助部的線寬。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第三圖案化導電層還包括:與源極連接的資料線。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第一圖案化導電層還包括共用電極;疊層部分包括橋接元件;橋接元件透過保留部分與共用電極電性連接。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橋接元件的線寬,大於共用電極的線寬。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第一圖案化導電層還包括:與閘極連接的閘極線;疊層部分包括轉接線的主要部;主要部透過保留部分與閘極線電性連接。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閘極線在第一方向上延伸,轉接線在與第一方向相交的第二方向上延伸。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第三圖案化導電層的材料與第二圖案化導電層的材料相同。
基於上述,本發明的實施例的元件陣列基板及其製作方法,至少具有以下的技術效果:在對於第二導電層進行重工步驟之前,於連接第一導電層與第二導電層的通孔處,預先覆蓋了圖案化光阻層,以包覆該通孔。如此,能夠防止蝕刻液侵蝕通孔處的第二導電層,並且,能夠防止蝕刻液經由通孔而向下侵蝕第一導電層。由此,使得本發明的實施例的元件陣列基板的製作方法具有較高的良率。另外,本發明的實施例的元件陣列基板,可利用通孔將不同膜層的圖案化導電層進行電性連接,而達成雙層金屬走線的設計,有助於:降低走線的整體電阻值,使元件陣列基板易於驅動,以及,縮減元件陣列基板的周邊電路區的佈局面積,進而達到窄邊框的設計。
為讓本發明的上述特徵和優點能更明顯易懂,下文特舉實施例,並配合所附圖式作詳細說明如下。
本發明的實施例的元件陣列基板的製作方法,在對於第二導電層進行重工步驟之前,於連接第一導電層與第二導電層的通孔處,預先覆蓋了圖案化光阻層,以包覆該通孔。如此,能夠防止蝕刻液侵蝕通孔處的第二導電層,並且,能夠防止蝕刻液經由通孔而向下侵蝕第一導電層。
以下,配合圖1~圖6,說明本發明的元件陣列基板的製作方法以及元件陣列基板的實施例。
圖1為本發明的一實施例的元件陣列基板的俯視示意圖。請參照圖1,元件陣列基板100可適用於顯示裝置10中。一般而言,顯示裝置10可包括:元件陣列基板100、相對於元件陣列基板100的對向基板(未繪示)、設置於元件陣列基板100與對向基板之間的顯示介質(未繪示,例如:液晶層、或有機發光元件層等)、以及用於驅動元件陣列基板100的驅動元件200。
圖1僅繪示了元件陣列基板100及驅動元件200,而省略顯示裝置10的其它構件,以利於說明元件陣列基板100及驅動元件200的構造。
請參照圖1,元件陣列基板100可具有基板110。在元件陣列基板100上,設置了轉接線gl、橋接元件BL以及閘極線GL,此處,僅是示意性地表示各條走線的設置方式,關於走線的詳細佈局方式,可根據設計需求而定。
在元件陣列基板100上,可設置多個畫素112,亦即,多個第一畫素112A(112)與多個第二畫素112B(112)。
驅動元件200可包括:晶片,所述晶片可藉由晶粒-軟片接合製程(Chip On Film,COF)與元件陣列基板100接合。在其它實施例中,所述晶片也可藉由晶粒-玻璃接合製程(Chip On Glass,COG)、軟片式晶粒接合(Tape Automated Bonding,TAB)或其它方式與元件陣列基板100接合。
圖2為圖1的元件陣列基板的第一畫素112A(112)的放大示意圖。在第一畫素112A(112)的周邊,還繪製了資料線DL、閘極線GL、轉接線gl、共用電極cl與共用電極圖案CL。
圖3A至圖3N為沿著圖2的剖面線A-A’而繪示的元件陣列基板的製作方法的步驟流程的剖面示意圖。以下,配合圖2、圖3A~圖3N,以說明元件陣列基板100的製作方法。
首先,請參照圖2與圖3A,提供基板110。舉例而言,基板110的材料可以是玻璃。然而,基板110的材料也可以是石英、有機聚合物、或是不透光/反射材料(例如:晶圓、陶瓷等)、或是其它可適用的材料。
接著,請參照圖2與圖3A,在基板110上形成第一圖案化導電層120。第一圖案化導電層120可包括:閘極121c。此外,第一圖案化導電層120也可包括:和閘極121c連接的閘極線GL、和閘極線GL平行而設置的共用電極cl (即,共用電極圖案CL)、以及轉接線gl的輔助部glb。
基於導電性的考量,第一圖案化導電層120的材料可包括金屬,例如銅(Cu)、鋁(Al)、鉬(Mo)、鈦(Ti)、銀(Ag)、鉻(Cr)、或釹(Nd)、或上述金屬的任意組合之合金。第一圖案化導電層120也可以使用其他導電材料,例如:金屬的氮化物、金屬的氧化物、金屬的氮氧化物、金屬與其它導電材料的堆疊層、或是其它具有導電性質之材料。
另外,關於第一圖案化導電層120的形成方法,可包括以下的步驟:首先,利用化學氣相沉積法或物理氣相沉積法,在基板110上形成導電層(未繪示);接著,利用微影製程,在導電層上形成圖案化光阻(未繪示);繼之,利用圖案化光阻作為罩幕,來對於導電層進行濕式或乾式蝕刻製程;之後,移除圖案化光阻,而形成第一圖案化導電層120。
接著,請參照圖2與圖3B,在基板110上形成絕緣層130,以覆蓋第一圖案化導電層120。絕緣層130的材料可包括無機材料、有機材料或其組合。無機材料例如是(但不限於):氧化矽、氮化矽、氮氧化矽、或上述至少二種材料的堆疊層。有機材料例如是(但不限於):聚醯亞胺系樹脂、環氧系樹脂或壓克力系樹脂等高分子材料。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絕緣層130可為單一膜層。在其他實施例中,絕緣層130也可以由多個膜層堆疊而成。絕緣層130的形成方法,可包括物理氣相沉積法或化學氣相沉積法。
接著,請參照圖2與圖3C,於絕緣層130上形成半導體圖案121d,且半導體圖案121d位於閘極121c的上方。關於半導體圖案121d的形成方法,可包括以下步驟:首先,在絕緣層130上形成一層半導體材料層(未繪示);接著,利用微影製程,在半導體材料層上形成圖案化光阻(未繪示);繼之,利用圖案化光阻作為罩幕,來對於半導體材料層進行濕式或乾式蝕刻製程;之後,移除圖案化光阻,以形成半導體圖案121d。
接著,請參照圖2與圖3D,於絕緣層130中形成第一通孔131,以暴露出第一圖案化導電層120。可利用微影製程配合乾式蝕刻製程,來形成第一通孔131。舉例而言,在圖2的實施例中,第一通孔131的形成位置,可位在暴露出轉接線gl的輔助部glb的位置。
然後,請參照圖3E,在絕緣層130上形成第二圖案化導電層140。第二圖案化導電層140具有:待移除部分(即,如圖3E所示的資料線DL、源極121a、汲極121b)及保留部分(即,如圖3E所示的轉接線gl的主要部gla1)。該保留部分gla1填入該第一通孔131中,而與該第一圖案化導電層140(即,如圖3E所示的轉接線gl的輔助部glb)電性連接。
請參照圖3E,第二圖案化導電層140可包括:轉接線gl的主要部gla1、資料線DL、源極121a、與汲極121b,其中,第二圖案化導電層140的保留部分,即為填入第一通孔131中的轉接線gl的主要部gla1,並且,第二圖案化導電層140的待移除部分,即為資料線DL、源極121a、與汲極121b。
基於導電性的考量,第二圖案化導電層140的材料可使用金屬,例如銅(Cu)、鋁(Al)、鉬(Mo)、鈦(Ti)、銀(Ag)、鉻(Cr)、或釹(Nd)、或上述金屬的任意組合之合金。在其他實施例中,第二圖案化導電層140也可以使用其他導電材料,例如:金屬的氮化物、金屬的氧化物、金屬的氮氧化物、金屬與其它導電材料的堆疊層、或是其它具有導電性質之材料。另外,關於第二圖案化導電層140的形成方法,可採用與上述第一圖案化導電層120相同的形成方法,在此不予以重述。
然後,請參照圖3F,形成一圖案化光阻層150覆蓋該保留部分gla1。形成該圖案化光阻層150的方法,可包括以下的步驟:首先,在基板110上形成光阻層(未繪示);然後,移除大部分的光阻層,保留位於該保留部分(即,轉接線gl的主要部gla1)上方的光阻層,以形成圖案化光阻層150。
請參照圖3G,接著,移除第二圖案化導電層140的該待移除部分(即,資料線DL、源極121a、與汲極121b)。例如,可使用蝕刻液來去除該待移除部分。資料線DL、源極121a、與汲極121b沒有被圖案化光阻層150所覆蓋,被蝕刻液侵蝕而去除。並且,可注意到,由圖案化光阻層150所覆蓋的該保留部分gla1,在圖3G的步驟中沒有被去除,而被保留下來。
然後,請參照圖3H,移除該圖案化光阻層150,也就是,會暴露出該通孔131處的該保留部分gla1。
接著,請參照圖2與圖3I,在基板110上形成第三圖案化導電層160,第三圖案化導電層160可包括:源極121a、汲極121b與疊層部分(即,轉接線gl的主要部gla2),其中,疊層部分gla2位於該保留部份gla1上。
第三圖案化導電層160可包括:轉接線gl的主要部gla2、資料線DL、源極121a、與汲極121b,其中,第三圖案化導電層160的該疊層部分,即為轉接線gl的主要部gla2。請參照圖3I,第三圖案層160的轉接線gl的主要部gla2設置於第二圖案化導電層140的該保留部分gla1上,並經由該保留部分gla1而電性連接至轉接線gl的輔助部glb。
承上述,如圖3F~圖3I所示的步驟,通常稱為重工步驟(rework step)。如圖3F所示,由於在保留部分gla1的上方形成了圖案化光阻層150,所以,可保護位在第一通孔131處的第一圖案化金屬層120(即,轉接線gl的輔助部glb)與第二圖案化金屬層140(即,轉接線gl的主要部gla1)。如此一來,如圖3G所示,例如使用蝕刻液來移除該第二圖案化導電層140的待移除部分(即,資料線DL、源極121a、與汲極121b)時,蝕刻液並不會經由第一通孔131而侵蝕位於下方的第一圖案化金屬層120(即,轉接線gl的輔助部glb)。結果是,可大幅地提升元件陣列基板100的製作良率。
第三圖案化導電層160的材料與第二圖案化導電層140的材料可以相同,也可以不相同。也就是說,在進行圖3I的第三圖案化導電層160的製作時,可以使用與圖3E的第二圖案化導電層140的製作相同的材料、光罩及微影蝕刻製程。當然,也可以使用與圖3E的第二圖案化導電層140的製作不相同的材料、光罩及微影蝕刻製程。
另外,第三圖案化導電層160的厚度、與第二圖案化導電層140的厚度,可為相同或不相同。第三圖案化導電層160的厚度,可大於、小於、或等於第二圖案化導電層140的厚度。
再者,請參照圖2與圖3I,轉接線gl的主要部gla1或主要部gla2的線寬W1,小於轉接線gl的輔助部glb的線寬W2,但本發明不限於此。另外,如圖2所示,可看出,屬於第一圖案化導電層120的轉接線gl的輔助部glb的面積,大於屬於第三圖案化導電層160的轉接線gl的主要部gla的面積;並且,轉接線gl的主要部gla的面積,大於通孔131的面積。
還可注意到,源極121a、汲極121b、閘極121c、與半導體圖案121d構成第一畫素112A的主動元件121(即,薄膜電晶體),且絕緣層130夾設於閘極121c與半導體圖案121d之間。
接著,請參照圖3J~圖3M,在基板110上形成圖案化覆蓋層170 (如圖3M所示),該圖案化覆蓋層170具有第二通孔174,以暴露出該汲極121b。
請先參照圖3J~圖3L,在基板110上依序形成保護層171、彩色濾光層172、及平坦化層173。保護層171例如是藉由電漿化學氣相沈積法或其他合適的薄膜沈積技術而製作,且使用例如是氧化矽、氮化矽、氮氧化矽或是其組合等的介電材料。彩色濾光層172可以包括紅色濾光圖案、綠色濾光圖案以及藍色濾光圖案。平坦化層173可以使用透光的有機材料或是無機材料。
請再參照圖3M,在保護層171、彩色濾光層172、及平坦化層173中形成第二通孔174,以暴露出汲極121b。也就是說,圖案化覆蓋層170可包括:保護層171、彩色濾光層172、及平坦化層173,並且,在圖案化覆蓋層170中形成第二通孔174。
接著,請參照圖3N,在基板110上形成畫素電極122,畫素電極122經由第二通孔174與第三圖案化導電層160的汲極121b電性連接。
畫素電極122可以是透明導電層。畫素電極122的材料可包括金屬氧化物,例如:銦錫氧化物、銦鋅氧化物、鋁錫氧化物、鋁鋅氧化物、銦鍺鋅氧化物、其它合適的氧化物、或者是上述至少二者之堆疊層。在經過上述的圖3A~圖3N的步驟之後,完成元件陣列基板100的製作。
請再參照圖3N,可注意到,轉接線gl的主要部gla包括:該保留部分(即,轉接線gl的主要部gla1)與該疊層部分(即,轉接線gl的主要部gla2)。該保留部分與該疊層部分的總厚度(即,主要部gla1與主要部gla2的總厚度),大於第三圖案化導電層160的資料線DL、或源極121a、或汲極121b的厚度。
舉例而言,請參照圖3N,主要部gla1與主要部gla2的總厚度T1(即,主要部gla的總厚度),與資料線DL的厚度T2、或汲極121b的厚度T3、或源極121a的厚度T4之差,介於200Å至10,000Å之間,亦即, 200Å≦T1-T2≦10,000Å 200Å≦T1-T3≦10,000Å 200Å≦T1-T4≦10,000Å。
承上述,在圖2、圖3A~圖3N的實施例中,由於在進行重工步驟時,先在保留部分gla1的上方形成了圖案化光阻層150,所以,可保護位在第一通孔131處的第一圖案化金屬層120(即,轉接線gl的輔助部glb)與第二圖案化金屬層140(即,轉接線gl的主要部gla1)。如此,當使用蝕刻液來移除該第二圖案化導電層140的待移除部分(即,資料線DL、源極121a、與汲極121b)時,蝕刻液並不會沿著第一通孔131向下繼續侵蝕第一圖案化金屬層120(即,轉接線gl的輔助部glb)。因此,可提升元件陣列基板100的製造良率。
以下,配合圖式,說明本發明的一實施例的元件陣列基板100的結構。請參照圖1、圖2與圖3N,元件陣列基板100包括:多條資料線DL和多條閘極線GL。多條資料線DL和多條閘極線GL設置於基板110上。多條資料線DL在第一方向x上排列,多條閘極線GL第二方向y上排列,其中第一方向x與第二方向y交錯。舉例而言,第一方向x與第二方向y可垂直。另外,資料線DL與閘極線GL屬於不同的膜層。舉例而言,閘極線GL可選擇性地屬於第一圖案化導電層120,資料線DL可選擇性地屬於第三圖案化導電層160。
請參照圖1與圖2,第一畫素112A (112)包括:主動元件121及畫素電極122。主動元件121電性連接至對應的一條資料線DL及對應的一條閘極線GL,且畫素電極122電性連接至主動元件121。
舉例而言,主動元件121可以是薄膜電晶體,此薄膜電晶體具有源極121a、汲極121b、閘極121c及半導體圖案121d,源極121a和汲極121b分別與半導體圖案121d的不同兩區電性連接,源極121a電性連接至對應的一條資料線DL,閘極121c電性連接至對應的一條閘極線GL,且汲極121b電性連接至畫素電極122。請參照圖2與圖3N,閘極121c和共用電極cl可選擇性地屬於第一圖案化導電層120,源極121a和汲極121b可選擇性地屬於第三圖案化導電層160。
請參照圖1,元件陣列基板100還包括多條轉接線gl。多條轉接線gl設置於基板110上,且在第一方向x上排列。請參照圖1、圖2與圖3N,第一圖案化導電層120還包括轉接線gl的輔助部glb。疊層部分(即,轉接線gl的主要部gla2)包括轉接線gl的主要部gla。主要部gla(gla2)透過保留部分gla1而與輔助部glb電性連接。
也就是說,請參照圖2,每一轉接線gl可包括主要部gla及輔助部glb,經由通孔131而彼此電性連接;也就是說,轉接線gl可包括:分別屬於不同層的圖案化導電層、且透過第一通孔131而彼此電性連接的主要部gla及輔助部glb。如此一來,可使轉接線gl具有雙層金屬走線的設計,有助於降低轉接線gl的整體電阻值,使元件陣列基板100易於驅動。
請參照圖2、圖3E與圖3N,多條轉接線gl的主要部gla可選擇性地屬於第二圖案化導電層140和第三圖案化導電層160。多條轉接線gl的輔助部glb可選擇性地屬於第一圖案化導電層120。
請參照圖2與圖3N,元件陣列基板100可包括:基板110、第一圖案化導電層120、絕緣層130、半導體圖案121d、第二圖案化導電層140、第三圖案化導電層160、圖案化覆蓋層170、以及畫素電極122。
第一圖案化導電層120位於基板110上,且包括閘極121c。第一圖案化導電層120還可包括轉接線的輔助部glb。
絕緣層130位於基板110上,且覆蓋第一圖案化導電層120。絕緣層130具有第一通孔131。可從圖2與圖3N看出,第一通孔131位於轉接線gl的輔助部glb的位置處。
半導體圖案121d位於絕緣層130上,且位於閘極121c的上方。
第二圖案化導電層140具有保留部分gla1,保留部分gla1填入第一通孔131中,而與第一圖案化導電層120電性連接。可從圖2與圖3N看出,第二圖案化導電層140的保留部分gla1,與第一圖案化導電層120的轉接線gl的輔助部glb電性連接。
第三圖案化導電層160位於基板110上,第三圖案化導電層160包括源極121a、汲極121b、與疊層部分gla2,該疊層部分gla2位於保留部分gla1上。可從圖2與圖3N看出,第三圖案化導電層160還可包括:與源極121a連接的資料線DL。
圖案化覆蓋層170具有第二通孔174。圖案化覆蓋層170可包括保護層171、彩色濾光層172、及平坦化層173。可從圖3M與圖3N看出,第二通孔170形成在保護層171、彩色濾光層172、及平坦化層173中。畫素電極122經由第二通孔174與汲極121b電性連接。
請參照圖3N,可注意到,轉接線gl的主要部gla包括:保留部分(即,主要部gla1)與疊層部分(即,主要部gla2)。該保留部分與該疊層部分的總厚度T1(即,主要部gla的總厚度),大於第三圖案化導電層160的資料線DL的厚度T2、或汲極121b的厚度T3、或源極121a的厚度T4。
請參照圖3N,主要部gla的總厚度T1,與資料線DL的厚度T2之差,可介於200Å至10,000Å之間。在另外的實施例中,主要部gla的總厚度T1,與資料線DL的厚度T2之差,可介於500Å至8,000Å之間。在又一實施例中,主要部gla的總厚度T1,與資料線DL的厚度T2之差,可介於1,000Å至6,000Å之間。
請參照圖3N,主要部gla的總厚度T1,與汲極121b的厚度T3之差,可介於200Å至10,000Å之間。在另一實施例中,主要部gla的總厚度T1,與汲極121b的厚度T3之差,可介於500Å至8,000Å之間。在又一實施例中,主要部gla的總厚度T1,與汲極121b的厚度T3之差,可介於1,000Å至6,000Å之間。
請參照圖3N,主要部gla的總厚度T1,與源極121a的厚度T4之差,可介於200Å至10,000Å之間。在另一實施例中,主要部gla的總厚度T1,與源極121a的厚度T4之差,可介於500Å至8,000Å之間。在又一實施例中,主要部gla的總厚度T1,與源極121a的厚度T4之差,可介於1,000Å至6,000Å之間。
承上述,如圖3N所示,在通孔131的位置,設置了:第二圖案化導電層140的保留部分gla1、及第三圖案化導電層160的疊層部分gla2。保留部分gla1與疊層部分gla2的總厚度T1,大於第三圖案化導電層160的資料線DL的厚度T2、汲極121b的厚度T3、或源極的厚度T4。如此一來,可利用通孔131將不同膜層的圖案化導電層進行電性連接,而達成雙層金屬走線的設計,有助於降低走線的整體電阻值,使元件陣列基板100易於驅動。
圖4為圖1的元件陣列基板的第二畫素112B(112)的放大示意圖。在第二畫素112B(112)的周邊,還繪製了資料線DL、橋接元件BL、轉接線gl、閘極線GL、共用電極cl與共用電極圖案CL。
圖5A至圖5K為沿著圖4的剖面線B-B’而繪示的元件陣列基板的製作方法的步驟流程的剖面示意圖。以下,配合圖4、圖5A~圖5K,以說明元件陣列基板100的製作方法。
首先,請參照圖4與圖5A,提供基板110。舉例而言,基板110的材料可以是玻璃。然而,基板110的材料也可以是石英、有機聚合物、或是不透光/反射材料(例如:晶圓、陶瓷等)、或是其它可適用的材料。
接著,請參照圖4與圖5A,在基板110上形成第一圖案化導電層120。第一圖案化導電層120可包括:共用電極cl。此外,請參照圖4,第一圖案化導電層120也可包括:和共用電極cl (即,共用電極圖案CL)平行而設置的閘極線GL、以及和閘極線GL連接的閘極121c。第一圖案化導電層120的材料與形成方法,可參考前述實施方式,於此不再重述。
接著,請參照圖4與圖5B,在基板110上形成絕緣層130,以覆蓋第一圖案化導電層120。絕緣層130的材料與形成方法,可參考前述實施方式,於此不再重述。
接著,請參照圖4與圖5C,於絕緣層130中形成第一通孔131,以暴露出第一圖案化導電層120。在此實施例中,第一通孔131的形成位置,可位在暴露出共用電極cl的位置。
然後,請參照圖4與圖5D,在絕緣層130上形成第二圖案化導電層140。第二圖案化導電層140具有:待移除部分(即,如圖5D所示的資料線DL)及保留部分(即,如圖5D所示的橋接元件BL1)。該保留部分BL1填入該第一通孔131中,而與該第一圖案化導電層120(即,如圖5D所示的共用電極cl)電性連接。
請參照圖4與圖5D,第二圖案化導電層140可包括:橋接元件BL1與資料線DL,其中,第二圖案化導電層140的保留部分,即為填入第一通孔131中的橋接元件BL1,並且,第二圖案化導電層140的待移除部分,即為資料線DL。第二圖案化導電層140的材料與形成方法可參考前述實施方式,於此不再重述。
然後,請參照圖5E~圖5G,形成一圖案化光阻層150覆蓋該保留部分BL1,且移除第二圖案化導電層140的該待移除部分(即,資料線DL)。
請參照圖5E,形成該圖案化光阻層150的方法,可包括以下的步驟:首先,在基板110上形成光阻層(未繪示);然後,移除大部分的光阻層,保留位於該保留部分(即,橋接元件BL1)上方的光阻層,以形成圖案化光阻層150。
請參照圖5F,接著,移除未被圖案化光阻層150覆蓋的第二圖案化導電層140(即,資料線DL)。
然後,請參照圖5G,移除該圖案化光阻層150。
接著,請參照圖4與圖5H,在基板110上形成第三圖案化導電層160,第三圖案化導電層160可包括:資料線DL與疊層部分(即,橋接元件BL2),其中,疊層部分BL2位於該保留部份BL1上。
第三圖案化導電層160可包括:橋接元件BL2與資料線DL,其中,第三圖案化導電層160的該疊層部分,即為橋接元件BL2。請參照圖5H,橋接元件BL2設置於第二圖案化導電層140的該保留部分BL1上,並經由該保留部分BL1而電性連接至共用電極cl。
如圖5E~圖5H所示的步驟,通常稱為重工步驟(rework step)。如圖5E所示,由於在保留部分BL1的上方形成了圖案化光阻層150,所以,可保護位在第一通孔131處的第一圖案化金屬層(即,共用電極cl)與第二圖案化金屬層140(即,橋接元件BL1)。如此,如圖5F所示,例如使用蝕刻液來移除該第二圖案化導電層140的待移除部分(即,資料線DL)時,蝕刻液並不會經由第一通孔131而侵蝕位於下方的第一圖案化金屬層(即,共用電極cl)。結果是,可大幅地提升元件陣列基板100的製作良率。
請參照圖5H,第三圖案化導電層160的材料與第二圖案化導電層140的材料可以相同,也可以不相同。在進行圖5H的第三圖案化導電層160的製作時,可以使用與圖5D的第二圖案化導電層140的製作相同的材料、光罩及微影蝕刻製程。當然,也可以使用與圖5D的第二圖案化導電層140的製作不相同的材料、光罩及微影蝕刻製程。
另外,第三圖案化導電層160的厚度、與第二圖案化導電層140的厚度,可為相同或不相同。第三圖案化導電層160的厚度,可大於、小於、或等於第二圖案化導電層140的厚度。在一實施例中,請參照圖4與圖5H,橋接元件BL1或橋接元件BL2的線寬W3,大於共用電極cl的線寬W4,但本發明不限於此。並且,如圖4與圖5H所示,可看出,屬於第一圖案化導電層120的共用電極cl的面積,小於屬於第三圖案化導電層160的橋接元件BL2的面積。並且,橋接元件BL的面積,大於通孔131的面積。
接著,請參照圖5I~圖5K,在基板110上依序形成保護層171、彩色濾光層172、與平坦化層173。保護層171、彩色濾光層172、與平坦化層173的材料與形成方法可參考前述實施方式,於此不再重述。並且,對於保護層171、彩色濾光層172、與平坦化層173進行微影製程,進而形成圖案化保護層170。
請參照圖5K,橋接元件BL包括:該保留部分(即橋接元件BL1)與該疊層部分(即,橋接元件BL2),該保留部分與該疊層部分的總厚度(即,橋接元件BL1與橋接元件BL2的總厚度),大於第三圖案化導電層160的資料線DL的厚度。
舉例而言,請參照圖5K,橋接元件BL1與橋接元件BL2的總厚度T5,與資料線DL的厚度T6之差,介於200Å至10,000Å之間,亦即, 200Å≦T5-T6≦10,000Å 。
承上述,在圖4、圖5A~圖5K的實施例中,由於在進行重工步驟時,先在保留部分BL1的上方形成了圖案化光阻層150,所以,可保護位在第一通孔131處的第一圖案化金屬層(即,共用電極cl)與第二圖案化金屬層140(即,橋接元件BL1)。如此,當使用蝕刻液來移除該第二圖案化導電層140的待移除部分(即,資料線DL)時,蝕刻液並不會沿著第一通孔131向下繼續侵蝕第一圖案化金屬層120(即,共用電極cl)。因此,可提升元件陣列基板100的製造良率。
請參照圖1、圖4與圖5K,第一圖案化導電層120可包括共用電極cl。疊層部分包括橋接元件BL2。橋接元件BL2透過保留部分BL1與共用電極cl電性連接。
請參照圖4,共用電極cl與畫素電極122部分地重疊,以形成儲存電容。舉例而言,多個第二畫素112B(112)可排成多個畫素列,每一畫素列的多個第二畫素112B(112)在第一方向x上排列;同一畫素列之多個第二畫素112B(112)的多個共用電極cl可直接連接,以形成共用電極圖案CL。多個畫素列的多個共用電極圖案CL,在第二方向y上排列。
在元件陣列基板100中,可藉由在第一方向x上排列的多個橋接元件BL,使多個畫素列的多個共用電極圖案CL互相電性連接。也就是說,請參照圖4,在元件陣列基板100的俯視圖中,具有相同參考電位的多個共用電極圖案CL與多個橋接元件BL,可交織成一個近似於網狀的導電圖案。然而,本發明不限於此,根據其它實施例,多個第二畫素112B(112)的多個共用電極cl,也可藉由其它排列方式的多個橋接元件而互相電性連接。
舉例而言,請參照圖4與圖5K,共用電極cl可選擇性地屬於第一圖案化導電層120。多個橋接元件BL可選擇性地屬於第二圖案化導電層160和第三圖案化導電層170。多個橋接元件BL可透過絕緣層130的多個第一通孔131,而電性連接至多個共用電極cl,但本發明不以此為限。另外,橋接元件BL可遮蔽相鄰之兩畫素電極122之間的間隙,因此,橋接元件BL也可稱遮光金屬(shielding metal),但本發明不以此為限。
請參照圖5K,在本實施例中,元件陣列基板100可包括:基板110、第一圖案化導電層120、絕緣層130、第二圖案化導電層140、第三圖案化導電層160、以及圖案化覆蓋層170。
第一圖案化導電層120包括共用電極cl。絕緣層130位於基板110上,且覆蓋第一圖案化導電層120。絕緣層130具有第一通孔131。可從圖4與圖5K看出,第一通孔131位於共用電極cl的位置處。
第二圖案化導電層140具有保留部分(即橋接元件BL1),保留部分BL1填入第一通孔131中,而與第一圖案化導電層120的共用電極cl電性連接。
第三圖案化導電層160位於基板110上,第三圖案化導電層160包括資料線DL與疊層部分(即,橋接元件BL2)。疊層部分BL2位於保留部分BL1上。圖案化覆蓋層170可包括保護層171、彩色濾光層172、及平坦化層173。
請參照圖5K,可注意到,保留部分BL1與疊層部分BL2的總厚度T5(即,橋接元件BL的總厚度),大於第三圖案化導電層160的資料線DL的厚度T6。
請參照圖5K,橋接元件BL的總厚度T5,與資料線DL的厚度T6之差,介於200Å至10,000Å之間。在另外的實施例中,橋接元件BL的總厚度T5,與資料線DL的厚度T6之差,可介於500Å至8,000Å之間。在又一實施例中,橋接元件BL的總厚度T5,與資料線DL的厚度T6之差,可介於1,000Å至6,000Å之間。
請參照圖4與圖5K,共用電極cl(共用電極圖案CL)在第一方向x上延伸,而橋接元件BLl(包括保留部分BL1與疊層部分BL2)在與第一方向x相交的第二方向y上延伸,橋接元件BL可透過第一通孔131與共用電極cl連接。
承上述,在通孔131的位置,設置了:第二圖案化導電層140的保留部分gla1、以及第三圖案化導電層160的疊層部分gla2。該保留部分gla1與該疊層部分gla2的總厚度T1,大於第三圖案化導電層160的資料線DL的厚度T2、汲極121b的厚度T3、或源極的厚度T4。如此一來,可利用通孔131將不同膜層的圖案化導電層進行電性連接,而達成雙層金屬走線的設計,有助於降低走線的整體電阻值,使元件陣列基板100易於驅動。
圖6為沿著圖4的剖面線C-C’而繪示的元件陣列基板的剖面示意圖。請參照圖4與圖6,可看出:基板110、第一圖案化導電層120、絕緣層130、第二圖案化導電層140、第三圖案化導電層160、以及圖案化覆蓋層170等結構。
第一圖案化導電層120包括:與閘極121c連接的閘極線GL。絕緣層130覆蓋第一圖案化導電層120。絕緣層130具有第一通孔131。可注意到,在此實施例中,第一通孔131的形成位置,位在暴露出閘極線GL的位置。
第二圖案化導電層140具有保留部分(即,轉接線gl的主要部gla1),保留部分gla1填入第一通孔131中,而與第一圖案化導電層120的閘極線GL電性連接。第三圖案化導電層160包括資料線DL與疊層部分(即,轉接線gl的主要部gla2),疊層部分gla2位於保留部分gla1上。主要部gla2透過保留部分gla1與閘極線GL電性連接。圖案化覆蓋層170可包括保護層171、彩色濾光層172、及平坦化層173。
在本實施例中,轉接線gl的主要部gla包括:該保留部分(即,轉接線gl的主要部gla1)與該疊層部分(即,轉接線gl的主要部gla2)。該保留部分與該疊層部分的總厚度(即,主要部gla1與主要部gla2的總厚度),大於第三圖案化導電層160的資料線DL的厚度。
請參照圖6,主要部gla1與主要部gla2的總厚度T7,大於第三圖案化導電層160的資料線DL的厚度T8。舉例而言,主要部gla1與主要部gla2的總厚度T7(即,主要部gla的總厚度),與資料線DL的厚度T8之差,介於200Å至10,000Å之間,亦即, 200Å≦T7-T8≦10,000Å 。
在另一實施例中,主要部gla1與主要部gla2的總厚度T7,與資料線DL的厚度T8之差,可介於500Å至8,000Å之間。在又一實施例中,主要部gla1與主要部gla2的總厚度T7,與資料線DL的厚度T8之差,可介於1,000Å至6,000Å之間。
請同時參照圖4與圖6,閘極線GL在第一方向x上延伸,而轉接線gl的主要部gla(包括保留部分gla1與疊層部分gla2)在與第一方向x相交的第二方向y上延伸。轉接線gl的主要部gla可透過第一通孔131與閘極線GL連接。換句話說,閘極線GL可透過第一通孔131連接轉接線gl的主要部gla,而從第一方向x延伸至第二方向y。如此一來,可以僅在元件陣列基板100的一側設置驅動元件200(如圖1所示),就能利用閘極線GL在第一方向x與第二方向y上進行掃描,有助於縮減元件陣列基板100的周邊電路區的佈局面積,進而達到窄邊框的設計。
在上述的元件陣列基板100中,描述了透過第一通孔131而連接兩層導電層的多個實施例,亦即:如圖3N所示,描述了透過第一通孔131而連接的轉接線gl的主要部gla與轉接線gl的輔助部glb;如圖5K所示,描述了透過第一通孔131而連接的橋接元件BL與共用電極cl;以及,如圖6所示,描述了透過第一通孔131而連接的轉接線gl的主要部gla與閘極線GL,但是,本發明不限於此。上述這些透過第一通孔131而連接兩層導電層的實施方式,可以應用在同一個元件陣列基板中,也可以應用在不同的元件陣列基板中,可視設計需求而定。
綜上所述,本發明的元件陣列基板的製作方法及元件陣列基板,至少具有以下的技術效果:在對於第二導電層進行重工步驟之前,於連接第一導電層與第二導電層的通孔處,預先覆蓋了圖案化光阻層,如此,能夠避免蝕刻液侵蝕通孔處的第二導電層,從而避免蝕刻液向下侵蝕第一導電層。藉此,可提升元件陣列基板的製造良率。另外,本發明的實施例的元件陣列基板,可利用通孔將不同膜層的導電層進行電性連接,而達成雙層金屬走線的設計,有助於:降低走線的整體電阻值,使元件陣列基板易於驅動,並且,能縮減元件陣列基板的周邊電路區的佈局面積,進而達到窄邊框的設計。
雖然本發明已以實施例揭露如上,然其並非用以限定本發明,任何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在不脫離本發明的精神和範圍內,當可作些許的更動與潤飾,故本發明的保護範圍當視後附的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者為準。
10:顯示裝置 100:元件陣列基板 110:基板 112:畫素 112A:第一畫素 112B:第二畫素 121:主動元件 121a:源極 121b:汲極 121c:閘極 121d:半導體圖案 122:畫素電極 130:絕緣層 131:第一通孔 140:第二圖案化導電層 150:圖案化光阻層 160:第三圖案化導電層 170:圖案化覆蓋層 171:保護層 172:彩色濾光層 173:平坦化層 174:第二通孔 200:驅動元件 A-A’、B-B’、C-C’:剖面線 BL、BL1、BL2:橋接元件 CL:共用電極圖案 cl:共用電極 DL:資料線 GL:閘極線 gl:轉接線 gla、gla1、gla2:主要部 glb:輔助部 T1~T8:厚度 W1、W2、W3、W4:線寬 x:第一方向 y:第二方向
圖1為本發明的一實施例的元件陣列基板的俯視示意圖。 圖2為圖1的元件陣列基板的第一畫素的放大示意圖。 圖3A至圖3N為沿著圖2的剖面線A-A’而繪示的元件陣列基板的製作方法的步驟流程的剖面示意圖。 圖4為圖1的元件陣列基板的第二畫素的放大示意圖。 圖5A至圖5K為沿著圖4的剖面線B-B’而繪示的元件陣列基板的製作方法的步驟流程的剖面示意圖。 圖6為沿著圖4的剖面線C-C’而繪示的元件陣列基板的剖面示意圖。
100:元件陣列基板
110:基板
120:第一圖案化導電層
121a:源極
121b:汲極
121c:閘極
121d:半導體圖案
122:畫素電極
130:絕緣層
131:第一通孔
140:第二圖案化導電層
160:第三圖案化導電層
170:圖案化覆蓋層
171:保護層
172:彩色濾光層
173:平坦化層
A-A’:剖面線
DL:資料線
gla、gla1、gla2:主要部
glb:輔助部
T1~T4:厚度

Claims (19)

  1. 一種元件陣列基板的製作方法,包括: 提供一基板; 在該基板上形成一第一圖案化導電層,該第一圖案化導電層包括一閘極; 在該基板上形成一絕緣層,以覆蓋該第一圖案化導電層; 於該絕緣層上形成一半導體圖案,且該半導體圖案位於該閘極的上方; 於該絕緣層中形成一第一通孔,以暴露出該第一圖案化導電層; 在該絕緣層上形成一第二圖案化導電層,該第二圖案化導電層具有一待移除部分及一保留部分,該保留部分填入該第一通孔中,而與該第一圖案化導電層電性連接; 形成一圖案化光阻層覆蓋該保留部分,且移除該第二圖案化導電層的該待移除部分; 移除該圖案化光阻層; 在該基板上形成一第三圖案化導電層,該第三圖案化導電層包括一源極、一汲極與一疊層部分,其中,該疊層部分位於該保留部分上; 在該基板上形成一圖案化覆蓋層,該圖案化覆蓋層具有一第二通孔,以暴露出該汲極;以及 在該基板上形成一畫素電極,該畫素電極經由該第二通孔而與該汲極電性連接; 其中,該保留部分與該疊層部分的總厚度,大於該第三圖案化導電層的該源極或該汲極的厚度。
  2. 如請求項1所述的元件陣列基板的製作方法,其中, 該第一圖案化導電層還包括一轉接線的一輔助部, 該疊層部分包括該轉接線的一主要部, 該主要部透過該保留部分與該輔助部電性連接。
  3. 如請求項2所述的元件陣列基板的製作方法,其中, 該轉接線的該主要部的線寬,小於該轉接線的該輔助部的線寬。
  4. 如請求項1所述的元件陣列基板的製作方法,其中, 該第一圖案化導電層還包括一共用電極, 該疊層部分包括一橋接元件, 該橋接元件透過該保留部分與該共用電極電性連接。
  5. 如請求項4所述的元件陣列基板的製作方法,其中, 該橋接元件的線寬,大於該共用電極的線寬。
  6. 如請求項1所述的元件陣列基板的製作方法,其中, 該第一圖案化導電層還包括:與該閘極連接的一閘極線, 該疊層部分包括一轉接線的一主要部, 該主要部透過該保留部分與該閘極線電性連接。
  7. 如請求項6所述的元件陣列基板的製作方法,其中, 該閘極線在一第一方向上延伸, 該轉接線在與該第一方向相交的一第二方向上延伸。
  8. 如請求項1所述的元件陣列基板的製作方法,其中, 該第三圖案化導電層的材料與該第二圖案化導電層的材料相同。
  9. 如請求項1所述的元件陣列基板的製作方法,其中,形成該圖案化覆蓋層的步驟包括: 在該基板上形成一第一保護層、一彩色濾光層、與一第二保護層;以及 對於該第一保護層、該彩色濾光層及該第二保護層進行圖案化製程。
  10. 一種元件陣列基板,包括: 一基板; 一第一圖案化導電層,位於該基板上,該第一圖案化導電層包括一閘極; 一絕緣層,位於該基板上,該絕緣層覆蓋該第一圖案化導電層,該絕緣層具有一第一通孔; 一半導體圖案,位於該絕緣層上,該半導體圖案位於該閘極的上方; 一第二圖案化導電層,具有一保留部分,該保留部分填入該第一通孔中,而與該第一圖案化導電層電性連接; 一第三圖案化導電層,位於該基板上,該第三圖案化導電層包括一源極、一汲極、與一疊層部分,該疊層部分位於該保留部分上; 一圖案化覆蓋層,具有一第二通孔;以及 一畫素電極,經由該第二通孔與該汲極電性連接; 其中,該保留部分與該疊層部分的總厚度,大於該第三圖案化導電層的該源極或該汲極的厚度。
  11. 如請求項10所述的元件陣列基板,其中, 該保留部分與該疊層部分的總厚度,與該源極或該汲極的厚度之差,介於200Å至10,000Å之間。
  12. 如請求項10所述的元件陣列基板,其中, 該第一圖案化導電層還包括一轉接線的一輔助部, 該疊層部分包括該轉接線的一主要部, 該主要部透過該保留部分與該輔助部電性連接。
  13. 如請求項12所述的元件陣列基板,其中, 該轉接線的該主要部的線寬,小於該轉接線的該輔助部的線寬。
  14. 如請求項10所述的元件陣列基板,其中, 該第三圖案化導電層還包括:與該源極連接的一資料線。
  15. 如請求項10所述的元件陣列基板,其中, 該第一圖案化導電層還包括一共用電極, 該疊層部分包括一橋接元件, 該橋接元件透過該保留部分與該共用電極電性連接。
  16. 如請求項15所述的元件陣列基板,其中, 該橋接元件的線寬,大於該共用電極的線寬。
  17. 如請求項10所述的元件陣列基板,其中, 該第一圖案化導電層還包括:與該閘極連接的一閘極線, 該疊層部分包括一轉接線的一主要部, 該主要部透過該保留部分與該閘極線電性連接。
  18. 如請求項17所述的元件陣列基板,其中, 該閘極線在一第一方向上延伸, 該轉接線在與該第一方向相交的一第二方向上延伸。
  19. 如請求項10所述的元件陣列基板,其中, 該第三圖案化導電層的材料與該第二圖案化導電層的材料相同。
TW109124052A 2019-12-04 2020-07-16 元件陣列基板及其製作方法 TWI75432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330565.8A CN112909018B (zh) 2019-12-04 2020-11-24 元件阵列基板及其制作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201962943450P 2019-12-04 2019-12-04
US62/943,450 2019-12-04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122885A true TW202122885A (zh) 2021-06-16
TWI754323B TWI754323B (zh) 2022-02-01

Family

ID=77516890

Famil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9117074A TWI733462B (zh) 2019-12-04 2020-05-22 畫素陣列基板
TW109124052A TWI754323B (zh) 2019-12-04 2020-07-16 元件陣列基板及其製作方法
TW109127043A TWI747428B (zh) 2019-12-04 2020-08-10 顯示裝置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9117074A TWI733462B (zh) 2019-12-04 2020-05-22 畫素陣列基板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9127043A TWI747428B (zh) 2019-12-04 2020-08-10 顯示裝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3) TWI733462B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1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453517B (zh) * 2008-08-26 2014-09-21 Chunghwa Picture Tubes Ltd 液晶顯示裝置之畫素陣列基板
TWI397756B (zh) * 2009-05-22 2013-06-01 Au Optronics Corp 主動陣列基板、液晶顯示面板及製造主動陣列基板之方法
TWM371907U (en) * 2009-08-05 2010-01-01 Wintek Corp Pixel array and vertical alignment liquid crystal display panel
TWI395007B (zh) * 2009-09-30 2013-05-01 Au Optronics Corp 扇出線路以及顯示面板
TW201124784A (en) * 2010-01-13 2011-07-16 Century Display Shenzhen Co Double gate pixel array substrate
TWI424235B (zh) * 2010-03-15 2014-01-21 Au Optronics Corp 主動元件陣列基板
TWI441122B (zh) * 2011-12-30 2014-06-11 Au Optronics Corp 顯示面板之陣列基板結構及其製作方法
TWM432061U (en) * 2012-01-05 2012-06-21 Chunghwa Picture Tubes Ltd Pixel array substrate
TWI494675B (zh) * 2012-08-17 2015-08-01 Au Optronics Corp 立體顯示面板、顯示面板及其驅動方法
TWI572963B (zh) * 2014-02-12 2017-03-01 友達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顯示面板
KR101577659B1 (ko) * 2014-04-29 2015-12-16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표시장치용 어레이 기판의 리워크 방법 및 어레이 기판
TWI553837B (zh) * 2014-06-17 2016-10-11 友達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製作顯示面板之方法
KR102342073B1 (ko) * 2014-11-28 2021-12-22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박막 트랜지스터 어레이 기판
TWI519878B (zh) * 2014-12-25 2016-02-01 友達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顯示面板及其製作方法
TWI561905B (en) * 2016-01-04 2016-12-11 Au Optronics Corp Pixel structure
US9927666B2 (en) * 2016-04-20 2018-03-27 a.u. Vista Inc. Liquid crystal display systems and related methods
KR20180079577A (ko) * 2016-12-30 2018-07-11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표시장치
TWI637624B (zh) * 2017-05-09 2018-10-01 友達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畫素陣列
TWI648800B (zh) * 2017-08-03 2019-01-21 友達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畫素結構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123198A (zh) 2021-06-16
TWI747428B (zh) 2021-11-21
TW202122896A (zh) 2021-06-16
TWI754323B (zh) 2022-02-01
TWI733462B (zh) 2021-07-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221261B1 (ko) 액정 표시 장치용 어레이 기판 및 그 제조 방법
CN100576550C (zh) 薄膜晶体管阵列基板及其制造方法
US6731364B2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US7507594B2 (en) Contact portion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thin film transistor array panel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JP4657587B2 (ja) 薄膜トランジスタ表示板
JP2005534974A (ja) 薄膜トランジスタ基板
KR20040061787A (ko) 액정 표시 장치용 어레이 기판의 제조 방법
KR100558714B1 (ko) 액정표시패널 및 그 제조 방법
KR20040013548A (ko) 횡전계형 액정표시장치 및 그의 제조방법
KR101228538B1 (ko) 액정표시장치용 어레이 기판 및 그 제조방법
TWI754323B (zh) 元件陣列基板及其製作方法
CN112909018B (zh) 元件阵列基板及其制作方法
KR101996969B1 (ko) 프린지 필드 스위칭 모드 액정표시장치용 어레이 기판 및 이의 제조 방법
KR101275068B1 (ko) 횡전계형 액정표시장치용 어레이 기판 및 그의 제조방법
KR101144706B1 (ko) 액정표시장치용 어레이 기판 및 그 제조방법
KR100897720B1 (ko) 액정표시장치의 제조방법
JP2001051297A (ja) アレイ基板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KR102010393B1 (ko) 횡전계형 액정표시장치용 어레이 기판 및 그 제조 방법
US20060054889A1 (en) Thin film transistor array panel
KR101252480B1 (ko) 액정표시소자 및 그 제조방법
JPH11259016A (ja) 表示装置用アレイ基板の製造方法
KR100583313B1 (ko) 액정표시장치 및 그 제조 방법
KR100900536B1 (ko) 박막 트랜지스터 기판 및 그의 제조 방법
EP4207969A1 (en) Display device
KR101389466B1 (ko) 씨오티 구조 액정표시장치용 어레이기판 및 그 제조방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