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111167A - 鍍敷方法、鍍敷裝置及陽極保持器 - Google Patents

鍍敷方法、鍍敷裝置及陽極保持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111167A
TW202111167A TW109130009A TW109130009A TW202111167A TW 202111167 A TW202111167 A TW 202111167A TW 109130009 A TW109130009 A TW 109130009A TW 109130009 A TW109130009 A TW 109130009A TW 202111167 A TW202111167 A TW 202111167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substrate
anode
holder
plating
opening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913000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下村直樹
長井瑞樹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荏原製作所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荏原製作所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荏原製作所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11116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111167A/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25ELECTROLYTIC OR ELECTROPHORETIC PROCESSES; APPARATUS THEREFOR
    • C25DPROCESSES FOR THE ELECTROLYTIC OR ELECTROPHORETIC PRODUCTION OF COATINGS; ELECTROFORMING; APPARATUS THEREFOR
    • C25D17/00Constructional parts, or assemblies thereof, of cells for electrolytic coating
    • C25D17/06Suspending or supporting devices for articles to be coated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25ELECTROLYTIC OR ELECTROPHORETIC PROCESSES; APPARATUS THEREFOR
    • C25DPROCESSES FOR THE ELECTROLYTIC OR ELECTROPHORETIC PRODUCTION OF COATINGS; ELECTROFORMING; APPARATUS THEREFOR
    • C25D5/00Electroplat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process; Pretreatment or after-treatment of workpieces
    • C25D5/02Electroplating of selected surface areas
    • C25D5/022Electroplating of selected surface areas using masking mea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25ELECTROLYTIC OR ELECTROPHORETIC PROCESSES; APPARATUS THEREFOR
    • C25DPROCESSES FOR THE ELECTROLYTIC OR ELECTROPHORETIC PRODUCTION OF COATINGS; ELECTROFORMING; APPARATUS THEREFOR
    • C25D17/00Constructional parts, or assemblies thereof, of cells for electrolytic coating
    • C25D17/008Current shielding devic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25ELECTROLYTIC OR ELECTROPHORETIC PROCESSES; APPARATUS THEREFOR
    • C25DPROCESSES FOR THE ELECTROLYTIC OR ELECTROPHORETIC PRODUCTION OF COATINGS; ELECTROFORMING; APPARATUS THEREFOR
    • C25D17/00Constructional parts, or assemblies thereof, of cells for electrolytic coating
    • C25D17/001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olytic coating of wafers, e.g. semiconductors or solar cell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25ELECTROLYTIC OR ELECTROPHORETIC PROCESSES; APPARATUS THEREFOR
    • C25DPROCESSES FOR THE ELECTROLYTIC OR ELECTROPHORETIC PRODUCTION OF COATINGS; ELECTROFORMING; APPARATUS THEREFOR
    • C25D17/00Constructional parts, or assemblies thereof, of cells for electrolytic coating
    • C25D17/06Suspending or supporting devices for articles to be coated
    • C25D17/08Supporting racks, i.e. not for suspending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25ELECTROLYTIC OR ELECTROPHORETIC PROCESSES; APPARATUS THEREFOR
    • C25DPROCESSES FOR THE ELECTROLYTIC OR ELECTROPHORETIC PRODUCTION OF COATINGS; ELECTROFORMING; APPARATUS THEREFOR
    • C25D17/00Constructional parts, or assemblies thereof, of cells for electrolytic coating
    • C25D17/10Electrodes, e.g. composition, counter electrode
    • C25D17/12Shape or form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25ELECTROLYTIC OR ELECTROPHORETIC PROCESSES; APPARATUS THEREFOR
    • C25DPROCESSES FOR THE ELECTROLYTIC OR ELECTROPHORETIC PRODUCTION OF COATINGS; ELECTROFORMING; APPARATUS THEREFOR
    • C25D7/00Electroplat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article coated
    • C25D7/12Semiconductor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25ELECTROLYTIC OR ELECTROPHORETIC PROCESSES; APPARATUS THEREFOR
    • C25DPROCESSES FOR THE ELECTROLYTIC OR ELECTROPHORETIC PRODUCTION OF COATINGS; ELECTROFORMING; APPARATUS THEREFOR
    • C25D7/00Electroplat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article coated
    • C25D7/12Semiconductors
    • C25D7/123Semiconductors first coated with a seed layer or a conductive layer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1/00Processes or apparatus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solid state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02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04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the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e.g. a PN junction, depletion layer or carrier concentration layer
    • H01L21/18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the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e.g. a PN junction, depletion layer or carrier concentration layer the devices having semiconductor bodies comprising elements of Group IV of the Periodic Table or AIIIBV compounds with or without impurities, e.g. doping materials
    • H01L21/28Manufacture of electrodes on semiconductor bodies using processe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H01L21/20 - H01L21/268
    • H01L21/283Deposition of conductive or insulating materials for electrodes conducting electric current
    • H01L21/288Deposition of conductive or insulating materials for electrodes conducting electric current from a liquid, e.g. electrolytic deposition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Metallurgy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 Semiconductor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Electroplating Methods And Accessorie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提供一種在不改變極間距離的情況下使各種方型基板的面內均勻性提高的鍍敷方法。某形態的鍍敷方法是將保持方形形狀的陽極62的陽極保持器44與保持方形形狀的基板W的基板保持器24相向配置,對所述基板W實施鍍敷處理的鍍敷方法,所述鍍敷方法中,陽極保持器44包括:保持器本體80,具有方形形狀的開口部,使陽極62的面從開口部露出同時保持陽極62;以及遮罩88,在開口部的內側遮蔽陽極62的一部分,且根據基板W變更利用遮罩88實現的遮蔽位置。

Description

鍍敷方法、鍍敷裝置及陽極保持器
本發明是有關於一種鍍敷方法、鍍敷裝置及陽極保持器。
作為在半導體晶片等的圓形基板形成配線或凸塊(突起狀電極)的方法,廣泛使用相對較廉價且處理時間短的電鍍法。電鍍法中使用的鍍敷裝置包括以使表面露出的狀態保持基板的基板保持器、及與基板相向配置的陽極。基板經由基板保持器連接於電源,陽極經由保持其的陽極保持器連接於電源。在鍍敷處理時,連同所述基板保持器一起浸漬在鍍敷液中,在浸漬在相同的鍍敷液中的陽極與基板之間流動電流,由此使導電材料堆積在基板表面。
一般來說,在對基板表面實施電鍍處理的情況下,要求鍍敷膜盡可能成為均勻的厚度。以下,將基板表面上的鍍敷膜的厚度的均勻性稱為「面內均勻性」。為了獲得具有所述面內均勻性高的膜厚的基板,進行了形成在陽極與基板之間的電場的控制。另外,近年來對需求高漲的方型的基板的鍍敷處理也得到了開發。例如,在專利文獻1等中,對設置在陽極保持器的陽極遮罩的形狀進行控制。 [現有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特開2019-056164號 [專利文獻2]日本專利特開2005-029863號
[發明所要解決的問題] 然而,關於方型的基板的尺寸未規定規格。因此,存在各種大小的基板。另一方面,在對基板實施電鍍的情況下,為了確保膜厚的面內均勻性,需要將陽極與基板的距離(極間距離)設定為適當的長度。所述適當的極間距離根據基板的大小等而變化,因此在對不同的基板進行鍍敷的情況下需要變更極間距離,從而非常麻煩。特別是在極間距離比適當的長度短的情況下,膜厚有可能變得不均勻。通過以往進行的改變陽極遮罩的形狀等對策無法完全消除所述膜厚的不均勻性。
本發明是鑒於此種情況而成,其目的之一在於在不變更極間距離的情況下使各種方型基板的面內均勻性提高。 [解決問題的技術手段]
本發明的某形態為鍍敷方法。所述鍍敷方法是在鍍敷槽中,將保持方形形狀的陽極的陽極保持器與保持方形形狀的基板的基板保持器相向配置,對所述基板實施鍍敷處理。陽極保持器包括:保持器本體,具有方形形狀的開口部,使陽極的面從所述開口部露出同時保持陽極;以及遮罩,在開口部的內側遮蔽陽極的一部分。根據基板變更利用遮罩實現的遮蔽位置。
本發明的另一形態為鍍敷裝置。所述鍍敷裝置用於對方形形狀的基板實施鍍敷處理。鍍敷裝置包括:鍍敷槽;陽極保持器,保持方形形狀的陽極,配置在鍍敷槽;以及基板保持器,保持基板,配置成在鍍敷槽與陽極相向。陽極保持器包括:保持器本體,具有方形形狀的開口部,使陽極的面從所述開口部露出同時保持陽極;以及遮罩,在開口部的內側遮蔽陽極的一部分。陽極保持器包括驅動部,所述驅動部用於驅動遮罩,變更遮罩相對於開口部的位置。
本發明的又一形態為陽極保持器。所述陽極保持器保持方形形狀的陽極。陽極保持器包括:保持器本體,具有方形形狀的開口部,使陽極的面從所述開口部露出同時保持陽極;遮罩,在比開口部的端部更靠內側遮蔽陽極的一部分;以及驅動部,驅動遮罩,變更遮罩相對於保持器本體的位置。
本發明的再一形態為鍍敷裝置。所述鍍敷裝置用於對方形形狀的基板實施鍍敷處理。鍍敷裝置包括:鍍敷槽;陽極保持器,保持方形形狀的陽極,配置在鍍敷槽;以及基板保持器,保持基板,配置成在鍍敷槽與陽極相向。陽極保持器包括:保持器本體,具有方形形狀的開口部,使陽極的面從開口部露出並且保持陽極;以及遮罩,在開口部的內側遮蔽陽極的一部分。基板保持器包括接點,所述接點沿著基板的邊設置,且向基板供給電流。遮罩與並列設置有接點的基板的邊即供電邊平行地延伸,不與並非供電邊的基板的邊平行地延伸。 [發明的效果]
根據本發明,可在不變更極間距離的情況下使各種方型基板的面內均勻性提高。
以下,參照圖式對本實施方式進行說明。再者,在以下的實施方式及其變形例中,對於大致相同的結構元件標注相同的符號,並適當省略其說明。
[第一實施方式] 圖1是示意性地表示第一實施方式的鍍敷裝置1的平面圖。 鍍敷裝置1包括基板裝卸部2、鍍敷處理部4及控制部6。本實施方式的鍍敷裝置1是用於在基板上形成突起狀的電極(凸塊)的凸塊鍍敷裝置。在基板裝卸部2的前方設置有基板交接台8,以與基板交接台8鄰接的方式設置有前清洗部10及後清洗部12。再者,在鍍敷裝置1的前方設置有將在上游步驟中經處理的基板交接至基板交接台8的裝置,但其說明省略。
基板交接台8以水平姿勢載置基板W。基板W是相對較大的薄型基板,且容易彎曲。在本實施方式中,作為基板W,使用一邊的長度約為500 mm的矩形基板。基板W是在表面設置銅的籽晶層,在其上形成有抗蝕劑的圖案的基板。
前清洗部10具有清洗裝置14,進行在鍍敷處理之前將附著在基板W的表面的有機物等除去的前清洗。後清洗部12具有清洗裝置16,清洗在鍍敷處理後從基板保持器24取下的基板W。從基板裝卸部2跨及鍍敷處理部4設置有保持器搬送機構18。控制部6對各部的動作進行控制。
基板裝卸部2具有裝卸機構20、基板搬送機器人22及移動機構23。基板搬送機器人22具有機械手22a。基板搬送機器人22作為「基板搬送部」發揮功能,進行與基板交接台8的基板W的交接、及與各機構的基板W的交接。機械手22a具有用於保持基板W呈水平姿勢的非接觸卡盤。
移動機構23根據基板W的交接位置使基板搬送機器人22移動。基板搬送機器人22在前清洗步驟中移動至前清洗部10的附近,在後清洗步驟中移動至後清洗部12的附近。
在裝卸機構20的下方設置有用於收容基板保持器24的儲料器25。裝卸機構20使基板W相對於基板保持器24裝卸。保持器搬送機構18具有把持基板保持器24的把持機構26、及將基板保持器24搬送至鍍敷處理部4的各槽的搬送機構28。裝卸機構20還使基板保持器24相對於把持機構26裝卸。
鍍敷處理部4從基板裝卸部2之側起依次具有預濕槽30、預浸槽32、沖洗槽34、吹送槽36、沖洗槽38、溢出槽40。在溢出槽40的內側設置有多列鍍敷槽42。預濕槽30通過使基板W浸漬在脫氣水中並浸濕,基板表面的抗蝕劑開口部內也可由脫氣水充滿。預浸槽32利用藥液將在基板W的表面生成的氧化膜蝕刻去除。
沖洗槽34、沖洗槽38利用去離子水清洗基板W的表面。沖洗槽34進行鍍敷處理前的水洗,沖洗槽38進行鍍敷處理後的水洗。吹送槽36進行清洗後的基板W的除水。在鍍敷槽42儲留鍍敷液。使基板W浸漬在鍍敷槽42,使鍍敷液在溢出槽40中溢出同時使鍍敷液循環,由此可實施鍍敷。鍍敷處理一般來說與清洗或乾燥及其他處理相比,處理時間長。因此,設置多個鍍敷槽42,可同時並行地對多個基板W進行鍍敷處理。
搬送機構28例如是線性馬達方式的機構,且將基板保持器24搬送至鍍敷處理部4的各槽。搬送機構28利用各鍍敷槽42中的處理的時滯(time lag),一個接一個地搬送基板保持器24。
控制部6包含微型電腦,且包括執行各種運算處理的中央處理器(Central Processing Unit,CPU)、存儲控制程式等的唯讀記憶體(Read Only Memory,ROM)、作為用於資料存儲或程式執行的工作區域而利用的隨機存取記憶體(Random Access Memory,RAM)、電源斷開後也保持存儲內容的非易失性記憶體、輸入輸出介面、計時用的計時器等。再者,在本實施方式中,控制部6對各機構進行驅動控制,但是,也可針對每個機構包括控制部。在此情況下,也可包括對各機構的控制部進行整合的整合控制部。
通過如上所述的結構,鍍敷裝置1大致進行以下的動作。 首先,基板搬送機器人22從基板交接台8取出作為鍍敷對象的基板W,並將其組裝在清洗裝置14。清洗裝置14當接收到基板W後,執行去除有機物等的前清洗處理。當前清洗結束後,基板搬送機器人22從清洗裝置14接收基板W,傳遞給裝卸機構20。裝卸機構20將基板W組裝在基板保持器24,並安裝於把持機構26。
搬送機構28提升把持機構26來搬送基板保持器24,使基板W連同基板保持器24一起浸漬在預濕槽30。由此,利用脫氣水進行預濕處理。再者,在本實施方式中,在預濕槽30儲留脫氣水,但只要可與基板表面的抗蝕劑開口部內的空氣置換,能夠進行抗蝕劑開口部內也由液體充滿的預濕處理,則無需限於此。
再者,只要清洗裝置14中的預濕處理充分,則預濕槽30也可不設置。
搬送機構28繼而從預濕槽30取出基板保持器24來搬送,並使其浸漬在預浸槽32。在預浸槽32儲留有硫酸或鹽酸等藥液。在基板W的籽晶層(導電層)產生氧化膜的情況下,通過利用所述藥液進行預浸處理而將氧化膜去除。由此,可使籽晶層的清潔的金屬面露出。
搬送機構28繼而從預浸槽32取出基板保持器24來搬送,並使其浸漬在沖洗槽34。由此,附著在基板W的藥液被去離子水洗掉。搬送機構28繼而使基板W浸漬在空的鍍敷槽42。再者,在本實施方式中,在所述鍍敷處理中進行鍍銅,但通過變更向鍍敷槽42供給的鍍敷液,也可實施鍍鎳、鍍金及其他鍍敷。
以如上方式實施了鍍敷的基板W在沖洗槽38中被清洗後,在吹送槽36中進行除水。然後,被搬送至裝卸機構20。裝卸機構20從把持機構26取下基板保持器24,並從所述基板保持器24取出基板W。基板搬送機器人22從裝卸機構20接收所述基板W,並將其組裝在清洗裝置16。清洗裝置16當接收到基板W後,執行後清洗處理。
圖2是表示鍍敷槽42的概要的圖。在本實施方式中,對基板W的兩面實施鍍敷。在鍍敷槽42中包括第一陽極保持器44a、第一中間遮罩46a、第一槳葉48a、基板保持器24、第二槳葉48b、第二中間遮罩46b、第二陽極保持器44b。在第一陽極保持器44a保持有第一陽極62a。第一陽極62a經由第一陽極保持器44a內的配線連接於外部電源。另外,在第二陽極保持器44b保持有第二陽極62b。第二陽極62b經由第二陽極保持器44b內的配線連接於外部電源。在基板保持器24保持有基板W。在鍍敷處理中,第一陽極保持器44a以與基板W的第一面(表面)相向的方式配置,第二陽極保持器44b以與基板W的第二面(背面)相向的方式配置。
在第一陽極保持器44a與基板保持器24之間設置有第一中間遮罩46a。在第一中間遮罩46a設置有第一開口部58a。通過調整第一開口部58a的大小,來調整第一中間遮罩46a與基板W之間的電場。在第一陽極保持器44a與基板保持器24之間設置有用於攪拌基板W的表面附近的鍍敷液的第一槳葉48a。第一槳葉48a例如是棒狀的構件,且以朝向鉛垂方向的方式設置在鍍敷槽42內。第一槳葉48構成為通過未圖示的驅動裝置可相對於基板W的兩面平行移動。
另外,在第二陽極保持器44b與基板保持器24之間設置有第二中間遮罩46b。在第二中間遮罩46b設置有第二開口部58b。通過調整第二開口部58b的大小,來調整第二中間遮罩46b與基板W之間的電場。在第二陽極保持器44b與基板保持器24之間設置有用於攪拌基板W的背面附近的鍍敷液的第二槳葉48b。第二槳葉48b例如是棒狀的構件,且以朝向鉛垂方向的方式設置在鍍敷槽42內。第二槳葉48b構成為通過未圖示的驅動裝置可相對於基板W的兩面平行移動。
當從外部電源向第一陽極62a與基板W之間供給電壓時,電流在從外部電源起經過第一陽極62a、鍍敷液、基板W而返回至外部電源的路徑中流動。另外,當從外部電源向第二陽極62b與基板W之間供給電壓時,電流在從外部電源起經過第二陽極62b、鍍敷液、基板W而返回至外部電源的路徑中流動。通過這些電流對基板W的兩面進行鍍銅。
在鍍敷槽42的外周設置有接納從鍍敷槽42溢出的鍍敷液的外槽66。鍍敷裝置1包括使鍍敷液在鍍敷槽42與外槽66之間循環的循環機構68。循環機構68包括連接外槽66與鍍敷槽42的循環管線70。在循環管線70分別設置有閥72、泵74、溫度控制裝置76、過濾器78。
以下,關於第一陽極保持器44a及第二陽極保持器44b,在未特別區別的情況下僅設為陽極保持器44,不標注識別符。同樣地,關於第一開口部58a與第二開口部58b、第一中間遮罩46a與第二中間遮罩46b、第一槳葉48a與第二槳葉48b、第一陽極62a與第二陽極62b也設為開口部58、中間遮罩46、槳葉48、陽極62。再者,如圖2所示,陽極保持器44、中間遮罩46、基板保持器24相向配置。
圖3是表示陽極保持器44的結構的立體圖。圖4是表示陽極保持器44的結構的分解立體圖。 如圖3所示,陽極保持器44包括大致矩形形狀的保持器本體80及矩形形狀的臂部82。保持器本體80具有開口部84。保持器本體80保持陽極62,且構成為使陽極62的表面從開口部84露出。臂部82設置在保持器本體80的上方,並在保持器本體80的上端部與臂部82之間設置有連接兩者的連結部85。保持器本體80以臂部82的兩端部支撐於鍍敷槽42(參照圖2)上表面的形態配設於鍍敷裝置1(參照圖2)。另外,在臂部82的端部設置有與設置在鍍敷槽42上表面的外部電極電連接的供電端子(未圖示)。
在開口部84的周緣部設置有框狀的陽極遮罩86。陽極遮罩86包含介電體材料,且設置在陽極保持器44的與基板保持器24(參照圖2)的相向面。陽極遮罩86具有比開口部84小的開口部87,且以在陽極保持器44的正面覆蓋陽極62的外周緣的形態配置。
陽極保持器44包括與陽極遮罩86分開、用於調整鍍敷膜的厚度的遮罩部88(遮罩)。遮罩部88包括兩個帶狀的遮罩構件90及驅動機構92。在本實施方式中,遮罩構件90以架設開口部84的上邊與下邊的形態與開口部84的左邊(右邊)平行地延伸。遮罩構件90的寬度例如為5 mm~100 mm,更優選為10 mm~50 mm。
在遮罩構件90的上端部設置有引導構件94。引導構件94在與遮罩構件90的延伸方向正交的方向上設置有貫通孔96,且在貫通孔96的內周面形成有內螺紋98。驅動機構92包括杆100、一對軸承102及馬達104。在杆100的外周面形成有外螺紋106。杆100插通至兩個貫通孔96,內螺紋98與外螺紋106螺合而構成螺紋進給機構。杆100由一對軸承102支撐,端部連接於馬達104的旋轉軸。
馬達104及軸承102固定於鍍敷槽42(參照圖2)。兩個引導構件94通過杆100的旋轉而相對於杆100的軸線方向向彼此相反的方向移動。兩個引導構件94設置在相對於開口部84的上邊(下邊)的中心對稱的位置。即,兩個引導構件94通過杆100的旋轉,相對於穿過開口部84的中心且與杆100的軸線垂直的方向即中心線L1接近及分離。由此,兩個遮罩構件90通過杆100的旋轉而接近及分離。
在保持器本體80的下部(開口部84的下方)設置有與杆100的軸線方向平行地延伸的引導件108。在引導件108與保持器本體80之間形成有狹縫110。遮罩構件90的下端部插入至所述狹縫110,以沿著引導件108的形態移動。
如圖4所示,陽極保持器44從背面向正面依次重疊保持器本體80、陽極遮罩86、遮罩部88、引導件108而構成。在陽極保持器44的開口部84保持有陽極62。以下,對陽極保持器44與陽極62的位置關係進行說明。
圖5是圖4中的A-A剖視圖。 保持器本體80(陽極保持器44)具有大致矩形形狀的保持器基座112、及部分地覆蓋保持器基座112的前表面的保持器基座蓋114。
在保持器基座蓋114的大致中央部形成有與陽極62大致相等大小的開口部116。通過所述開口部116而陽極62露出單面。保持器基座蓋114螺固於保持器基座112。由此,保持器基座蓋114與保持器基座112的結合部密接。
保持器本體80具有從供電端子(未圖示)向保持器基座112與保持器基座蓋114之間延伸的供電構件118。供電構件118是大致板狀的導電構件,且與供電端子電連接。 在供電構件118的前表面經由陽極接點117固定有陽極62。陽極62及陽極接點117通過包含螺釘的固定構件119固定於供電構件118。由此,可經由供電端子、供電構件118及陽極接點117從外部電源向陽極62施加電壓。
圖6是基板保持器24的立體圖。圖7是基板保持器24的分解立體圖。 基板保持器24包括第一保持構件122及第二保持構件126。第一保持構件122及第二保持構件126例如由鈦(Ti)等金屬形成,且表面被實施絕緣塗敷。如圖6所示,基板W以夾入第一保持構件122與第二保持構件126之間的形態由基板保持器24保持。
如圖7所示,第一保持構件122具有第一開口部120,第二保持構件126具有第二開口部124。基板W以通過第一開口部120及第二開口部124而表面及背面的被鍍敷面露出的方式由第一保持構件122及第二保持構件126保持。即,第一保持構件122及第二保持構件126以從兩側僅夾持基板W的外周部的形態保持基板W。再者,在本實施方式中,第一開口部120與第二開口部124為相同形狀。
第一保持構件122包括形成第一開口部120的框形形狀的第一本體部128、三個第一連結部130及第一臂部132。在第一本體部128的上方配設第一臂部132,第一本體部128與第一臂部132由三個第一連結部130橋接。第二保持構件126包括形成第二開口部124的框形形狀的第二本體部134、三個第二連結部136及第二臂部138。第二保持構件126也在第二本體部134的上方配設第二臂部138,第二本體部134與第二臂部138由三個第二連結部136橋接。
在第一連結部130及第二連結部136收容有未圖示的配線。通過第一臂部132與第二臂部138彼此卡合,基板保持器24成為圖6所示的狀態。
第一本體部128包括框形形狀的第一本體140、框形形狀的內側密封件146及基板接點142。內側密封件146及基板接點142設置在第一本體部128中的與第二保持構件126的相向面。第二本體部134包括框形形狀的第二本體144、基板接點142、框形形狀的內側密封件146及框形形狀的外側密封件148。基板接點142、內側密封件146及外側密封件148設置在第二本體144中的與第一保持構件122的相向面。
內側密封件146以沿著第一開口部120及第二開口部124的形態設置在第一本體140及第二本體144。外側密封件148以包圍內側密封件146的形態設置在第二本體144。在內側密封件146的外周設置有基板接點142。在第一保持構件122與第二保持構件126夾入基板W時,內側密封件146及基板接點142抵接於基板W。另外,外側密封件148抵接於第一本體140。由此,基板接點142被內側密封件146、外側密封件148、第一本體140、第二本體144包圍。
第一連結部130及第二連結部136收容用於從外部電源向基板接點142供給電力的多個配線(未圖示)。關於從外部電源向基板接點142供給電力的方法等,例如可採用日本專利特開2019-7075號公報中記載的公知的技術。
在本實施方式中,基板接點142以沿著在第一開口部120及第二開口部124的上下方向上延伸的邊的形態在第一本體140及第二本體144配設多個。即,基板接點142分別沿著第一開口部120及第二開口部124的縱的邊配置成兩列。以下,將在基板W中基板接點142所沿著的邊稱為「供電邊150」。
圖8是圖6中的B-B剖面圖。 在第一本體部128與第二本體部134之間設置有密封件保持器152、密封件保持器154。兩個密封件保持器152用於將兩個內側密封件146分別固定於第一本體140或第二本體144。在內側密封件146的外周面設置有階差部156。在密封件保持器152的端部也設置有階差部158。階差部156與階差部158呈彼此互補形狀。內側密封件146與密封件保持器152以階差部156與階差部158抵接的形態卡合。
兩個密封件保持器152通過螺釘160分別固定於第一本體部128或第二本體部134。通過所述結構,內側密封件146經由密封件保持器152固定於第一本體140或第二本體144。
密封件保持器154用於將外側密封件148固定於第二本體144。在外側密封件148的端部設置有階差部162。在密封件保持器154的端部也設置有階差部164。階差部162與階差部164呈彼此互補形狀。外側密封件148與密封件保持器154以階差部162與階差部164抵接的形態卡合。密封件保持器154通過螺釘166固定於第二本體部134。通過所述結構,外側密封件148經由密封件保持器154固定於第二本體144。
基板W與內側密封件146抵接。另外,固定於第二本體144的外側密封件148與第一本體140抵接。基板接點142在內側密封件146與外側密封件148之間與基板W抵接。即,基板接點142存儲在通過內側密封件146及外側密封件148確保了密封性的空間中。通過所述結構,即使在基板保持器24浸漬在鍍敷槽42(參照圖2)的鍍敷液的情況下,基板接點142也不會與鍍敷液接觸。
再者,如結合圖7所說明那樣,第一開口部120與第二開口部124為相同形狀。如圖8所示,第一開口部120與第二開口部124在基板保持器24上位於相同高度。即,第一開口部120與第二開口部124在垂直於基板W的方向(圖8中的橫方向)上重疊。
圖9是表示陽極保持器44、中間遮罩46、基板保持器24的位置關係的概念圖。 如結合圖3、圖4所說明那樣,在陽極保持器44配設有遮罩部88。遮罩構件90相對於陽極保持器44在上下方向上延伸。另外,如結合圖7所說明那樣,基板接點142(供電邊150)配設於第一開口部120及第二開口部124的縱方向上。即,如圖9所示,兩個遮罩構件90與兩列供電邊150各自的延伸方向平行。
如結合圖3所說明那樣,兩個遮罩構件90通過杆100的旋轉而接近及分離。此時,兩個遮罩構件90設置在與中心線L1對稱的位置。遮罩構件90的所述位置成為相對於從陽極62朝向基板W的電場的遮蔽位置。如圖9所示,將從中心線L1至各遮罩構件90的中心的距離設為距離l1。另外,將穿過第一開口部120(第二開口部124)的中心且與第一開口部120(第二開口部124)的縱的邊平行的線設為中心線L2。在使陽極保持器44與基板保持器24相向時,在正面觀察陽極保持器44(基板保持器24)的方向上,中心線L1的投影位置與中心線L2的投影位置一致。
此處,對由遮罩構件90的有無引起的基板W的膜厚的差異進行說明。 圖10是表示相對於從中心線L2向供電邊150的距離的鍍敷膜的厚度的圖表。圖10中的(A)表示不將遮罩構件90配設於陽極保持器44的情況,圖10中的(B)表示將遮罩構件90配設於陽極保持器44的情況。圖10中的(A)、(B)均設定為陽極62與基板W的距離(極間距離)比最佳距離短。
如圖10中的(A)所示,在極間距離比最佳距離短的情況下,基板W的膜厚從中心線L2至供電邊150在與供電邊150隔開的位置即地點x1處變大。即使改變陽極遮罩86的開口部87(參照圖9)的大小,所述局部的膜厚的起伏也不會改善。
在本實施方式中,在與產生所述膜厚的起伏的部位相向的位置設置遮罩構件90(參照圖9)。即,將距離l1設定為稱為x1的長度。於是,如圖10中的(B)所示,從中心線L2至供電邊150基板W的膜厚的起伏消除,面內均勻性提高。
在本實施方式中,供電邊150存在兩邊,因此圖10中的(A)的圖表所示的膜厚的起伏在從圖9所示的中心線L2朝向各個供電邊150的方向上產生。即,在基板W上膜厚的起伏產生兩處。需要在相對於各個供電邊150產生膜厚的起伏的部位設置遮罩構件90,因此在本實施方式中,相對於一個陽極保持器44設置兩個遮罩構件90。再者,關於距離l1,無需嚴格地設定為x1。只要在可抑制膜厚的起伏的位置配設遮罩構件90即可。
在本實施方式中,遮罩構件90是為了抑制圖10中的(A)中所示的基板W的膜厚的起伏而設置。換句話說,若在與膜厚變大的部位以外的部位對應的位置配設遮罩構件90,則此部分的膜厚變小,面內均勻性反而有可能下降。在供電邊150為兩邊的情況下,不使遮罩構件90與基板W中的供電邊150以外的其它兩邊平行地延伸。
一般來說,在極間距離相等的情況下,根據基板W的大小或種類等,膜厚的起伏部位或其程度發生變化。在本實施方式中,通過驅動機構92能夠變更遮罩構件90的位置。通過將遮罩部88設為此種結構,可相對於各種大小等的基板W抑制膜厚的起伏。因此,可提高各種基板W的面內均勻性。
如以上所說明那樣,根據本實施方式,在極間距離比最佳距離短的情況下,通過將兩個遮罩構件90設置在距中心線L1等距離、並且與基板W的產生膜厚的起伏的部位對應的位置,可使膜厚的面內均勻性提高。
另外,根據本實施方式,通過變更遮罩構件90的位置,可在不變更極間距離的情況下使各種基板W提高膜厚的面內均勻性。因此,可將鍍敷槽42(參照圖2)的大小設為最小限度,從而可實現省空間化。
圖11、圖12是第一實施方式的變形例的陽極保持器44的前視圖。為了簡化說明,在變形例中省略遮罩部88中的引導構件94、引導件108(參照圖3)。另外,設為將驅動機構92固定於陽極保持器44(保持器本體80)的形態,示意性地表示其各部。圖11中的(A)示出了變形例1的陽極保持器44,圖11中的(B)示出了變形例2的陽極保持器44。另外,圖12示出了變形例3的陽極保持器44。
如結合圖7所說明那樣,在第一實施方式中,將基板W的縱的兩邊設為供電邊150進行說明。作為變形例1,可以沿著第一開口部120及第二開口部124的橫的邊的形態配設基板接點142。即,也可設為基板W的橫的兩邊是供電邊150,且縱的兩邊並非供電邊150。在此情況下,如圖11中的(A)所示,配設有兩根相對於陽極保持器44的開口部84在橫方向上延伸的遮罩構件90。
在變形例1中,也可通過驅動機構92來變更遮罩構件90的位置。通過驅動機構92,遮罩構件90相對於穿過開口部84的中心且與杆100的軸線平行的方向接近及分離。通過將遮罩部88設為此種結構,即使在供電邊150(參照圖7)橫向延伸的情況下,也可抑制膜厚的起伏,可使面內均勻性提高。另外,即使改變基板W的大小等,也可通過變更遮罩構件90的位置,有效地抑制膜厚的起伏。
另外,作為變形例2,也可以沿著第一開口部120及第二開口部124的全部邊的形態配設基板接點142(參照圖7)。即,基板W的四邊全部是供電邊150。在此情況下,如圖11中的(B)所示,在與相對於一邊的供電邊150可能產生膜厚的起伏的部位對應的位置設置一個遮罩構件90。即,配設兩根相對於陽極保持器44的開口部84在縱方向上延伸的遮罩構件90、兩根在橫方向上延伸的遮罩構件90。
在縱方向上延伸的兩根遮罩構件90及在橫方向上延伸的兩根遮罩構件90配設於相對於與陽極62垂直的方向而彼此不同的位置。通過將遮罩部88設為此種結構,即使在供電邊150(參照圖7)存在四邊的情況下,也可抑制膜厚的起伏,從而可使面內均勻性提高。
作為變形例3,可相對於一個陽極保持器44設置兩個遮罩構件90的延伸方向相同的遮罩部88。如圖12所示,在變形例3中,將遮罩部88a、遮罩部88b設置在相對於陽極保持器44在與陽極62垂直的方向上不同位置。遮罩構件90a、遮罩構件90b全部在縱方向上延伸,分別由驅動機構92a、驅動機構92b在橫方向上驅動。在向與陽極62垂直的方向的投影位置上,遮罩構件90a、驅動機構92b的一部分彼此重疊。
如在第一實施方式中說明那樣,在使極間距離一定同時改變實施鍍敷的基板W的情況下,根據基板W的大小或形狀等,膜厚的起伏位置或其程度不同。通過相對於一個陽極保持器44設置兩個遮罩部88,可變更各遮罩部88向與陽極62垂直的方向的投影位置上的重疊的程度。即,可使遮罩構件90相對於陽極62的遮蔽面積(寬度)變化。因此,可使各種基板W提高膜厚的面內均勻性。
[第二實施方式] 圖13是第二實施方式的陽極保持器244的立體圖。 在第二實施方式中,遮罩部200的形狀與第一實施方式不同。以下,以與第一實施方式不同的部分為中心進行說明。
遮罩部200具有框狀的安裝部202及兩根帶狀的遮罩構件204。遮罩構件204以架設陽極保持器244的開口部84的上邊及下邊的形態與開口部84的縱的邊平行地延伸。遮罩構件204以其端面抵接於安裝部202的內周面的形態配置在安裝部202。在遮罩部200中未設置驅動機構,遮罩構件204固定於安裝部202。安裝部202通過未圖示的固定構件安裝於保持器本體80。
在第二實施方式中,遮罩構件204也配設成與基板W的供電邊150(參照圖7)平行。通過將此種遮罩部200安裝於陽極保持器244,在第二實施方式中,也可抑制極間距離比最佳值短時的基板W的膜厚的起伏,從而可使面內均勻性提高。
圖14是第二實施方式的變形例的陽極保持器244的前視圖。圖14中的(A)表示變形例1的陽極保持器244,圖14中的(B)表示變形例2的陽極保持器244。
如結合圖7所說明那樣,在第一實施方式及第二實施方式中,將基板W的縱的兩邊設為供電邊150進行了說明。在變形例1中,也可以沿著第一開口部120(第二開口部124)的橫的邊的形態配設基板接點142。即,也可設為基板W的橫的兩邊是供電邊150,且縱的兩邊並非供電邊150。在此情況下,如圖14中的(A)所示,相對於陽極保持器244的開口部84在橫方向上配設兩根遮罩構件204。通過將遮罩部200設為此種結構,即使在供電邊150(參照圖7)橫向延伸的情況下,也可抑制膜厚的起伏,可提高面內均勻性。
另外,作為變形例2,也可以沿著第一開口部120(第二開口部124)的全部邊的形態配設基板接點142(參照圖7)。即,基板W的全部邊可為供電邊150。在此情況下,可採用如圖14中的(B)所示那樣的遮罩部200。
圖14中的(B)所示的遮罩部200具有矩形形狀的遮罩構件206。所述遮罩構件206在安裝部202的內側以使中心對準安裝部202的形態由連結部208橋接。連結部208包含不阻礙電場的材質的棒狀構件。遮罩構件206配設於與可能產生膜厚的起伏的部位對應的位置。通過將遮罩部200設為此種結構,即使在供電邊150(參照圖7)存在四邊的情況下,也可抑制膜厚的起伏,從而可使面內均勻性提高。
如此,也可準備多種與基板W的大小或形狀等相應的遮罩部200,來適當更換。由此,可將極間距離的變更設為最小限度,同時抑制各種基板W的膜厚的起伏。或者,可在不變更極間距離的情況下抑制各種基板W的膜厚的起伏。因此,可將鍍敷槽42(參照圖2)的大小設為最小限度,從而可實現省空間化。
以上,對本發明的優選的實施方式進行了說明,但本發明並不限定於其特定的實施方式,當然能夠在本發明的技術思想的範圍內進行各種變形。
在所述實施方式中,對在陽極保持器設置陽極遮罩的形態進行了說明。在變形例中,也可設為不設置陽極遮罩,陽極的單面全部露出。或者,也可將陽極保持器與陽極遮罩一體成形。
在所述實施方式中,對將陽極保持器直接螺固於陽極遮罩的形態進行了說明。在變形例中,也可在陽極保持器與陽極遮罩之間設置離子交換膜等隔膜。通過設置隔膜,可在鍍敷處理時不使鍍敷液中的添加劑等透過,而從陽極側向基板側(陰極側)引導陽離子。
在所述第一實施方式中,對於有基板接點相向的基板的邊(供電邊),沿著從所述邊的一端至另一端的整個區域的方式配設基板接點。另外,設為將遮罩構件架設在陽極保持器的開口部的對邊的形態。在變形例中,也可設為遮罩構件無法架設在對邊的程度的長度。例如,如第二實施方式的變形例2那樣,也可經由連結部使遮罩構件支撐於杆。在基板接點與供電邊的一部分相向的情況下,也可將遮罩構件設為與基板接點相同程度的長度,設置在與基板接點相向的位置。通過將遮罩構件設為此種結構,可在可能產生膜厚的起伏的部位抑制膜厚,而使得不會在其附近過度抑制膜厚。因此,可提高面內均勻性。
在所述實施方式中,關於基板中的膜厚的起伏示出了一例。膜厚的起伏部位或起伏的程度根據基板的大小、材質等而發生變化。遮罩構件的配設部位只要為抑制膜厚度起伏的位置即可。
在所述第一實施方式中,設為兩根遮罩構件90共有一根杆100的形態,利用一個驅動機構92使這些兩根遮罩構件90一次移動。在變形例中,也可設為將一個驅動機構連接於一根遮罩構件,來各別地對遮罩構件進行控制。
在所述第一實施方式中,設為陽極保持器具有包括馬達104的驅動機構92的形態。作為變形例,陽極保持器也可僅具有使遮罩構件移動的杆或引導件,將作為使遮罩構件移動的動力源的馬達或氣缸等致動器設置在鍍敷槽。例如也可設為將設置在鍍敷槽的致動器的輸出軸連結於杆,使遮罩構件移動。
在所述實施方式中,說明了對基板的兩面實施鍍敷的形態。在變形例中,也可對基板的單面實施鍍敷。在此情況下,可將陽極設置在基板的與鍍敷面相向的位置,而不設置在基板的與和鍍敷面為相反側的面相向的位置。
在所述實施方式中,基板保持器用於保持方型的基板,但並不限定於此,也可設為六邊形等多邊形的基板。在此情況下,第一開口部120及第二開口部124也同樣地成為多邊形。另外,供電邊設置在基板的邊中的彼此平行的邊。即使為多邊形的基板的情況下,通過將與供電邊平行的遮罩構件設置在陽極,也可抑制基板的膜厚的起伏,從而可使面內均勻性提高。
在所述實施方式中,在抑制基板的膜厚的起伏的位置設置了遮罩構件。在變形例中,只要以獲得所期望的膜厚的方式適當設定遮罩構件的位置即可。例如,也可在與欲減小基板的膜厚的部位對應的位置設置遮罩構件。
再者,本發明並不限定於所述實施方式或變形例,可在不脫離主旨的範圍內將結構元件變形而具體化。也可通過適當組合所述實施方式或變形例所公開的多個結構元件來形成各種發明。另外,也可從所述實施方式或變形例中所示的全部結構元件中刪除一些結構元件。
1:鍍敷裝置 2:基板裝卸部 4:鍍敷處理部 6:控制部 8:基板交接台 10:前清洗部 12:後清洗部 14、16:清洗裝置 18:保持器搬送機構 20:裝卸機構 22:基板搬送機器人 22a:機械手 23:移動機構 24:基板保持器 25:儲料器 26:把持機構 28:搬送機構 30:預濕槽 32:預浸槽 34、38:沖洗槽 36:吹送槽 40:溢出槽 42:鍍敷槽 44、244:陽極保持器 44a:第一陽極保持器 44b:第二陽極保持器 46:中間遮罩 46a:第一中間遮罩 46b:第二中間遮罩 48:槳葉 48a:第一槳葉 48b:第二槳葉 58:開口部 58a:第一開口部 58b:第二開口部 62:陽極 62a:第一陽極 62b:第二陽極 66:外槽 68:循環機構 70:循環管線 72:閥 74:泵 76:溫度控制裝置 78:過濾器 80:保持器本體 82:臂部 84、87:開口部 85、208:連結部 86:陽極遮罩 88:遮罩部(遮罩) 88a、88b、200:遮罩部 90、90a、90b、204、206:遮罩構件 92、92a、92b:驅動機構 94:引導構件 96:貫通孔 98:內螺紋 100:杆 102:軸承 104:馬達 106:外螺紋 108:引導件 110:狹縫 112:保持器基座 114:保持器基座蓋 116:開口部 117:陽極接點 118:供電構件 119:固定構件 120:第一開口部 122:第一保持構件 124:第二開口部 126:第二保持構件 128:第一本體部 130:第一連結部 132:第一臂部 134:第二本體部 136:第二連結部 138:第二臂部 140:第一本體 142:基板接點 144:第二本體 146:內側密封件 148:外側密封件 150:供電邊 152、154:密封件保持器 156、158、162、164:階差部 160、166:螺釘 202:安裝部 L1、L2:中心線 W:基板 l1:距離 x1:地點
圖1是示意性地表示第一實施方式的鍍敷裝置的平面圖。 圖2是表示鍍敷槽的概要的圖。 圖3是表示陽極保持器的結構的立體圖。 圖4是表示陽極保持器的結構的分解立體圖。 圖5是圖4中的A-A剖面圖。 圖6是基板保持器的立體圖。 圖7是基板保持器的分解立體圖。 圖8是圖6中的B-B剖面圖。 圖9是表示陽極保持器、中間遮罩、基板保持器的位置關係的概念圖。 圖10是表示鍍敷膜的厚度的圖表。 圖11是第一實施方式的變形例的陽極保持器的前視圖。 圖12是第一實施方式的變形例的陽極保持器的前視圖。 圖13是第二實施方式的陽極保持器的立體圖。 圖14是第二實施方式的變形例的陽極保持器的前視圖。
24:基板保持器
44:陽極保持器
46:中間遮罩
62:陽極
80:保持器本體
82:臂部
84:開口部
86:陽極遮罩
88:遮罩部(遮罩)
90:遮罩構件
94:引導構件
100:杆
120:第一開口部
124:第二開口部
140:第一本體
142:基板接點
144:第二本體
150:供電邊
L1、L2:中心線
W:基板
11:距離

Claims (6)

  1. 一種鍍敷方法,在鍍敷槽中,將保持方形形狀的陽極的陽極保持器與保持方形形狀的基板的基板保持器相向配置,對所述基板實施鍍敷處理,其中, 所述陽極保持器包括: 保持器本體,具有方形形狀的開口部,使所述陽極的面從所述開口部露出同時保持所述陽極;以及 遮罩,在所述開口部的內側遮蔽所述陽極的一部分,且 根據所述基板變更利用所述遮罩實現的遮蔽位置。
  2. 一種鍍敷裝置,用於對方形形狀的基板實施鍍敷處理,包括: 鍍敷槽; 陽極保持器,保持方形形狀的陽極,配置在所述鍍敷槽;以及 基板保持器,保持所述基板,配置成在所述鍍敷槽與所述陽極相向,且 所述陽極保持器包括: 保持器本體,具有方形形狀的開口部,使所述陽極的面從所述開口部露出同時保持所述陽極;以及 遮罩,在所述開口部的內側遮蔽所述陽極的一部分,且 所述鍍敷裝置包括驅動部,所述驅動部用於驅動所述遮罩,變更所述遮罩相對於所述開口部的位置。
  3. 一種陽極保持器,保持方形形狀的陽極,包括: 保持器本體,具有方形形狀的開口部,使所述陽極的面從所述開口部露出同時保持所述陽極; 遮罩,在比所述開口部的端部更靠內側遮蔽所述陽極的一部分;以及 驅動部,驅動所述遮罩,變更所述遮罩相對於所述保持器本體的位置。
  4. 一種鍍敷裝置,用於對方形形狀的基板實施鍍敷處理,包括: 鍍敷槽; 陽極保持器,保持方形形狀的陽極,配置在所述鍍敷槽;以及 基板保持器,保持所述基板,配置成在所述鍍敷槽與所述陽極相向,且 所述陽極保持器包括: 保持器本體,具有方形形狀的開口部,使所述陽極的面從所述開口部露出同時保持所述陽極;以及 遮罩,在所述開口部的內側遮蔽所述陽極的一部分, 所述基板保持器包括接點,所述接點沿著所述基板的邊設置,且向所述基板供給電流, 所述遮罩與並列設置有所述接點的所述基板的邊即供電邊平行地延伸,不與並非所述供電邊的所述基板的邊平行地延伸。
  5. 如請求項4所述的鍍敷裝置,其中 作為所述供電邊,包括並列設置在所述基板的一對平行的邊的其中一個的第一供電邊及並列設置在另一個的第二供電邊, 所述遮罩包括與所述第一供電邊及所述第二供電邊平行的第一遮蔽部及第二遮蔽部。
  6. 如請求項5所述的鍍敷裝置,其中 所述第一遮蔽部與所述第二遮蔽部配置在相對於與所述第一供電邊及所述第二供電邊平行的所述基板的中心線對稱的位置。
TW109130009A 2019-09-10 2020-09-02 鍍敷方法、鍍敷裝置及陽極保持器 TW202111167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164344 2019-09-10
JP2019164344A JP7296832B2 (ja) 2019-09-10 2019-09-10 めっき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111167A true TW202111167A (zh) 2021-03-16

Family

ID=7485082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9130009A TW202111167A (zh) 2019-09-10 2020-09-02 鍍敷方法、鍍敷裝置及陽極保持器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210071312A1 (zh)
JP (1) JP7296832B2 (zh)
KR (1) KR20210030868A (zh)
CN (1) CN112553661A (zh)
TW (1) TW202111167A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802133B (zh) * 2021-12-07 2023-05-11 日商荏原製作所股份有限公司 鍍覆方法及鍍覆裝置
TWI831609B (zh) * 2021-12-07 2024-02-01 日商荏原製作所股份有限公司 鍍覆方法及鍍覆裝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2406773B1 (ko) * 2021-11-10 2022-06-13 주식회사 지씨이 수직 연속형 도금설비
WO2023188371A1 (ja) * 2022-03-31 2023-10-05 株式会社荏原製作所 めっき装置及びめっき方法
CN117545879A (zh) * 2022-06-27 2024-02-09 株式会社荏原制作所 镀覆装置及镀覆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044191B2 (ja) * 1997-12-26 2008-02-06 株式会社荏原製作所 ウエハのメッキ装置
JP4136830B2 (ja) 2003-07-10 2008-08-20 株式会社荏原製作所 めっき装置
JP4128115B2 (ja) 2003-07-24 2008-07-30 荏原ユージライト株式会社 プリント配線板めっき治具
JP6317299B2 (ja) * 2015-08-28 2018-04-25 株式会社荏原製作所 めっき装置、めっき方法、及び基板ホルダ
US10283396B2 (en) 2016-06-27 2019-05-07 Asm Nexx, Inc. Workpiece holder for a wet processing system
JP6815817B2 (ja) * 2016-10-17 2021-01-20 株式会社荏原製作所 アノードユニットおよび該アノードユニットを備えためっき装置
JP6859150B2 (ja) 2017-03-22 2021-04-14 株式会社荏原製作所 めっき装置及びめっき槽構成の決定方法
JP6993115B2 (ja) * 2017-06-16 2022-01-13 株式会社荏原製作所 めっき装置
JP6891060B2 (ja) * 2017-07-11 2021-06-18 株式会社荏原製作所 レギュレーションプレート、アノードホルダ、及び基板ホルダ
JP7014553B2 (ja) 2017-09-22 2022-02-01 株式会社荏原製作所 めっき装置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802133B (zh) * 2021-12-07 2023-05-11 日商荏原製作所股份有限公司 鍍覆方法及鍍覆裝置
TWI831609B (zh) * 2021-12-07 2024-02-01 日商荏原製作所股份有限公司 鍍覆方法及鍍覆裝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553661A (zh) 2021-03-26
JP7296832B2 (ja) 2023-06-23
US20210071312A1 (en) 2021-03-11
KR20210030868A (ko) 2021-03-18
JP2021042414A (ja) 2021-03-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202111167A (zh) 鍍敷方法、鍍敷裝置及陽極保持器
KR101027489B1 (ko) 도금장치 및 도금방법
JP7227875B2 (ja) 基板ホルダおよびめっき装置
KR102421298B1 (ko) 기판 홀더, 도금 장치, 기판 홀더의 제조 방법 및 기판을 유지하는 방법
US11686009B2 (en) Regulation plate, anode holder, and substrate holder
TW201735236A (zh) 基板固持器及鍍覆裝置
JP6739307B2 (ja) 基板ホルダ、めっき装置、及び基板ホルダの製造方法
JP2021110017A (ja) アノードホルダ、めっき方法
CN111621832B (zh) 镀覆装置
TWI833972B (zh) 基板保持架及鍍敷裝置
TWI805746B (zh) 鍍覆裝置
JP7460504B2 (ja) めっき装置
JP7058209B2 (ja) 基板ホルダに基板を保持させる方法
TWI809415B (zh) 鍍覆裝置及鍍覆方法
JP7174201B1 (ja) めっき装置
KR102494899B1 (ko) 도금 장치
JP7097523B1 (ja) 基板ホルダの保管方法、めっき装置
KR102553048B1 (ko) 기판 홀더, 도금 장치 및 도금 장치의 제조 방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