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107577A - 半導體封裝結構及其製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半導體封裝結構及其製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107577A
TW202107577A TW108127862A TW108127862A TW202107577A TW 202107577 A TW202107577 A TW 202107577A TW 108127862 A TW108127862 A TW 108127862A TW 108127862 A TW108127862 A TW 108127862A TW 202107577 A TW202107577 A TW 202107577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die
layer
package structure
back surface
semiconductor packag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812786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陳宇泰
Original Assignee
力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力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力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0812786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202107577A/zh
Publication of TW20210757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107577A/zh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Internal Circuitry In Semiconductor Integrated Circuit Devices (AREA)

Abstract

一種半導體封裝結構,其包括第一晶粒、第二晶粒、第一保護層以及重佈線路層。第一晶粒具有第一主動面、相對於第一主動面的第一背面、位於第一主動面上的感光部、位於第一背面的凹穴以及貫穿第一晶粒的多個矽穿孔。第二晶粒配置於凹穴中。第一保護層位於凹穴中,且位於第一晶粒與第二晶粒之間。重佈線路層位於第一背面上,且與第二晶粒及多個矽穿孔電性連接。另提供一種半導體封裝結構的製造方法。

Description

半導體封裝結構及其製造方法
本發明是有關於一種封裝結構及其製造方法,且特別是有關於一種半導體封裝結構及其製造方法。
為了使得電子產品能達到輕薄短小的設計,半導體封裝技術亦跟著日益進展,以發展出符合小體積、重量輕、高密度以及在市場上具有高競爭力等要求的產品。因此,如何有效地減少半導體封裝結構的厚度,實為目前研發人員亟待解決的議題之一。
本發明提供一種半導體封裝結構及其製造方法,其可以有效地減少半導體封裝結構的厚度。
本發明提供一種半導體封裝結構,其包括第一晶粒、第二晶粒、第一保護層以及重佈線路層。第一晶粒具有第一主動面、相對於第一主動面的第一背面、位於第一主動面上的感光部、位於第一背面的凹穴以及貫穿第一晶粒的多個矽穿孔。第二晶粒配置於凹穴中。第一保護層位於凹穴中,且位於第一晶粒與第二晶粒之間。重佈線路層位於第一背面上,且與第二晶粒及多個矽穿孔電性連接。
本發明提供一種半導體封裝結構的製造方法,其至少包括以下步驟。提供第一晶粒。第一晶粒具有第一主動面、相對於第一主動面的第一背面以及位於第一主動面上的感光部。形成凹穴於第一背面。配置第二晶粒於凹穴中。形成第一保護層於凹穴中。第一保護層填滿第二晶粒與第一晶粒之間的間隙。形成多個矽穿孔於第一晶粒中,且多個矽穿孔貫穿第一晶粒。形成重佈線路層於第一背面上,且與第二晶粒及多個矽穿孔電性連接。
基於上述,本發明的半導體封裝結構中,由於第二晶粒配置於凹穴中,第二晶粒可以是內嵌晶粒,因此可以有效減少半導體封裝結構的厚度。再者,藉由第一保護層的配置,可使第二晶粒與第一晶粒電性絕緣,而藉由第二保護層的配置,可使重佈線路層中的導電線路電性絕緣,提升半導體封裝結構的可靠度。此外,第二晶粒可以是切割後的晶粒,可以有效地提升整體封裝結構的良率,減少良率損失,且可以不限制相同晶圓生產大小以及晶片設計尺寸,提高製程的彈性。
為讓本發明的上述特徵和優點能更明顯易懂,下文特舉實施例,並配合所附圖式作詳細說明如下。
本文所使用之方向用語(例如,上、下、右、左、前、後、頂部、底部)僅作為參看所繪圖式使用且不意欲暗示絕對定向。
除非另有明確說明,否則本文所述任何方法絕不意欲被解釋為要求按特定順序執行其步驟。
參照本實施例之圖式以更全面地闡述本發明。然而,本發明亦可以各種不同的形式體現,而不應限於本文中所述之實施例。圖式中的層或區域的厚度、尺寸或大小會為了清楚起見而放大。相同或相似之參考號碼表示相同或相似之元件,以下段落將不再一一贅述。
圖1A至圖1E是依據本發明一實施例的半導體封裝結構的部分製造方法的部分剖面示意圖。
在本實施例中,半導體封裝結構100的製造方法可以包括以下步驟。
請參照圖1A,可提供一個晶圓包括多個排列成陣列的第一晶粒110。第一晶粒110具有第一主動面110a、相對於第一主動面110a的第二背面110b以及位於第一主動面110a上的感光部112。應說明的是,本發明不限制第一晶粒110的種類,第一晶粒110可以是背照式(BSI)或前照式(FSI)的影像感測晶粒。
在一實施例中,感光部112例如是可以偵測光學訊號(例如光線)或是圖像數據的元件。在一實施例中,感光部112可以是由紅色濾光片、綠色濾光片以及藍色濾光片所形成的彩色濾光片陣列。
請繼續參照圖1A,於第一晶粒110的第一背面110b形成凹穴C。在此,本發明不限制凹穴C的形成方法,凹穴C可以使用適宜的製程所形成。在一實施例中,凹穴C具有寬度W1,感光部112具有寬度W2,其中寬度W1可以是小於寬度W2,但本發明不限於此,凹穴C的寬度W1可視實際需求而定。
接著,於凹穴C中配置第二晶粒120,其中第二晶粒120具有第二主動面120a以及相對於第二主動面120a的第二背面120b。在本實施例中,由於第二晶粒120配置於凹穴C中,第二晶粒120可以是內嵌晶粒,因此可以有效減少半導體封裝結構100的厚度。第二晶粒120與第一晶粒110之間可具有間隙。
在一實施例中,第二晶粒120可以是以第二背面120b配置於凹穴C的底面上。換句話說,第二晶粒120的第二主動面120a遠離凹穴C的底面。在一實施例中,第二晶粒120可以是藉由晶粒黏著膜(die attach film, DAF)配置於凹穴C的底面上,但本發明不限於此。
在一實施例中,第二晶粒120可以是完全埋設於凹穴C內。在一實施例中,第二晶粒120的第二主動面120a與第一晶粒110的第一背面110b基本上共面(coplanar)。
由於在半導體封裝中,舉例而言,晶圓級晶片尺寸封裝,較低良率(known good dies, KGD)的晶圓易導致整體封裝結構的良率損失,在本實施例中,第二晶粒120可以是切割後的晶粒,因此在將第二晶粒120配置於凹穴C中以前,可以先對第二晶粒120的品質進行篩選,進而可以有效地提升整體封裝結構的良率,減少良率損失。此外,由於第二晶粒120可以是切割後的晶粒,因此可以不限制相同晶圓生產大小以及晶片設計尺寸,提高製程的彈性。
請參照圖1B,在配置第二晶粒120之後,於凹穴C中形成第一保護層130。第一保護層130可以是填滿第二晶粒120與第一晶粒110之間的間隙。換句話說,第二晶粒120與第一保護層130可以填滿凹穴C。第一保護層130可以使第一晶粒110與第二晶粒120電性絕緣,提升半導體封裝結構100的可靠度。第一保護層130的材料例如是氧化矽,但本發明不限於此。
在本實施例中,第一保護層130的形成方法可以是於第一背面110b上及凹穴C中形成絕緣材料(未繪示)。接著,藉由平坦化製程移除部分絕緣材料,以形成第一保護層130,並裸露出第二晶粒120的第二主動面120a。第二晶粒120的第二主動面120a、第一保護層130的頂面130a以及第一晶粒110的第一背面可以是基本上共面。
在一實施例中,平坦化製程可以包括化學機械研磨製程(chemical-mechanical polishing, CMP)、機械研磨製程(mechanical grinding process)或其他適宜的製程,但本發明不限於此。
請參照圖1C,在形成第一保護層130之後,於第一晶粒110中形成多個矽穿孔140。在一實施例中,多個矽穿孔140例如是貫穿第一晶粒110之導電路徑,其可用於第一晶粒110與外部線路的電性連接。
在一實施例中,多個矽穿孔140可以是圍繞第二晶粒120與第一保護層130。在一實施例中,矽穿孔140遠離感光部112的端面可以與第二晶粒120的第二主動面120a以及第一保護層130的頂面130a基本上共面。
請參照圖1D,在形成多個矽穿孔140之後,於第一晶粒110的第一背面110b上形成重佈線路層150,其中重佈線路層150與第二晶粒120及多個矽穿孔140電性連接。重佈線路層150可以包括介電層152以及導電層154。
應說明的是,儘管圖1B中僅繪示一層介電層152與兩層導電層154,然而,本發明不限於此,重佈線路層150可以是由多層導電層152與多層介電層154交替堆疊而成,且介電層152以及導電層154的層數可視實際需求而定。
在本實施例中,重佈線路層150可以是於第一背面110b上形成介電層152,其中介電層152具有多個開口,且部分開口暴露出多個矽穿孔140。接著,於多個開口與介電層152上形成導電層154。
在一實施例中,介電層152的材料可以是與第一保護層130相同,例如是氧化矽。在其他實施例中,介電層152的材料可以是與第一保護層130不同。由於介電層152進行平坦化製程後,才形成於第一背面110b上,因此,第一保護層130與介電層152之間具有一介面(interface)。
請參照圖1E,在形成重佈線路層150之後,於重佈線路層150上形成第二保護層160,其中第二保護層160覆蓋導電層154。第二保護層160可以使導電層154之間電性絕緣,提升半導體封裝結構100的可靠度。在此,第二保護層160可以使用適宜的絕緣材料及沉積製程所形成。
經過上述製程後即可大致上完成本實施例之半導體封裝結構100的製作。半導體封裝結構100包括第一晶粒110、第二晶粒120、第一保護層130以及重佈線路層150。第一晶粒110具有第一主動面110a、相對於第一主動面110a的第一背面110b、位於第一主動面110上的感光部112、位於第一背面110b的凹穴C以及貫穿第一晶粒110的多個矽穿孔140。第二晶粒120配置於凹穴C中。第一保護層130位於凹穴C中,且位於第一晶粒110與第二晶粒120之間。重佈線路層150位於第一背面110b上,且與第二晶粒120及多個矽穿孔140電性連接。
在半導體封裝結構100中,由於第二晶粒120配置於凹穴C中,第二晶粒120可以是內嵌晶粒,因此可以有效減少半導體封裝結構100的厚度。
圖2A至圖2D是依據本發明另一實施例的半導體封裝結構的部分製造方法的部分剖面示意圖。在本實施例中,半導體封裝結構200與半導體封裝結構100相似,其類似的構件以相同的標號表示,且具有類似的功能、材質或形成方式,並省略描述。
請參照圖2A,與圖1A類似,其主要差別在於第一晶粒110的第一主動面110a上配置有間隔件212以及透光蓋板214。透光蓋板214可進一步保護感光部112以提升光學成像的品質。在一實施例中,透光蓋板214例如是玻璃。
請參照圖2B以及圖2C,與圖1B以及圖1C類似,在本實施例中,在配置第二晶粒120之後,於凹穴C中形成第一保護層130與多個矽穿孔140。
請參照2D,與圖1D類似,其主要差別在於在形成第二保護層160之後,更包括於第二保護層160上形成多個導電端子270,以使半導體封裝結構200進一步與外部進行電性連接。多個導電端子270投影於重佈線路層150上的投影可以與凹穴C投影於重佈線路層150上的投影部分重疊。
在本實施例中,形成多個導電端子270的方法可以是於第二保護層160上形成多個開口,以暴露出部分導電層154。接著,於前述多個開口中形成多個導電端子270,以使導電層154與多個導電端子270進行電性連接。
導電端子270可以藉由植球製程(ball placement process)以及/或回焊製程(reflow process)來形成。導電端子270可以是焊球等的導電凸塊。
綜上所述,本發明的半導體封裝結構中,由於第二晶粒配置於凹穴中,第二晶粒可以是內嵌晶粒,因此可以有效減少半導體封裝結構的厚度。再者,藉由第一保護層的配置,可使第二晶粒與第一晶粒電性絕緣,而藉由第二保護層的配置,可使重佈線路層中的導電線路電性絕緣,提升半導體封裝結構的可靠度。此外,第二晶粒可以是切割後的晶粒,可以有效地提升整體封裝結構的良率,減少良率損失,且可以不限制相同晶圓生產大小以及晶片設計尺寸,提高製程的彈性。
雖然本發明已以實施例揭露如上,然其並非用以限定本發明,任何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在不脫離本發明的精神和範圍內,當可作些許的更動與潤飾,故本發明的保護範圍當視後附的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者為準。
100:半導體封裝結構 110、120:晶粒 110a、120a:主動面 110b、120b:背面 112:感光部 130、160:保護層 140:矽穿孔 150:重佈線路層 152:介電層 154:導電層 212:間隔件 214:透光蓋板 270:導電端子 C:凹穴 W1、W2:寬度
圖1A至圖1E是依據本發明一實施例的半導體封裝結構的部分製造方法的部分剖面示意圖。 圖2A至圖2D是依據本發明另一實施例的半導體封裝結構的部分製造方法的部分剖面示意圖。
100:半導體封裝結構
110、120:晶粒
110a、120a:主動面
110b、120b:背面
112:感光部
130、160:保護層
140:矽穿孔
150:重佈線路層
152:介電層
154:導電層

Claims (10)

  1. 一種半導體封裝結構,包括: 第一晶粒,具有: 第一主動面; 第一背面,相對於所述第一主動面; 感光部,位於所述第一主動面上; 凹穴,位於所述第一背面;以及 多個矽穿孔,貫穿所述第一晶粒; 第二晶粒,配置於所述凹穴中; 第一保護層,位於所述凹穴中,且位於所述第一晶粒與所述第二晶粒之間;以及 重佈線路層,位於所述第一背面上,且與所述第二晶粒及所述多個矽穿孔電性連接。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半導體封裝結構,其中所述多個矽穿孔圍繞所述第二晶粒與所述第一保護層。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半導體封裝結構,其中: 所述第二晶粒具有第二主動面以及相對於所述第二主動面的第二背面; 所述凹穴具有底面; 所述第二晶粒以所述第二背面配置於所述底面上。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的半導體封裝結構,其中所述第二主動面、所述第一保護層的頂面與所述第一背面基本上共面。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半導體封裝結構,其中所述重佈線路層包括導電層以及介電層,其中所述介電層與所述第一保護層具有介面。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半導體封裝結構,更包括: 第二保護層,位於所述重佈線路層上; 多個導電端子,配置於所述第二保護層上,其中所述多個導電端子投影於所述重佈線路層上的投影與所述凹穴投影於所述重佈線路層上的投影部分重疊。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半導體封裝結構,其中所述第二晶粒為切割後的晶粒。
  8. 一種半導體封裝結構的製造方法,包括: 提供第一晶粒,具有第一主動面、相對於所述第一主動面的第一背面以及位於所述第一主動面上的感光部; 形成凹穴於所述第一背面; 配置所述第二晶粒於所述凹穴中; 形成第一保護層於所述凹穴中,其中所述第一保護層填滿所述第二晶粒與所述第一晶粒之間的間隙; 形成多個矽穿孔於所述第一晶粒中,且所述多個矽穿孔貫穿所述第一晶粒; 形成重佈線路層於所述第一背面上,且與所述第二晶粒及所述多個矽穿孔電性連接。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所述的半導體封裝結構的製造方法,其中形成所述第一保護層的步驟包括: 形成絕緣材料於所述第一背面上,且部分所述絕緣材料位於所述凹穴中;以及 藉由平坦化製程移除部分所述絕緣材料。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所述的半導體封裝結構的製造方法,其中形成所述重佈線路層的步驟包括: 形成介電層於所述第一背面上,其中形成所述介電層的步驟在藉由所述平坦化製程移除部分所述絕緣材料的步驟之後; 形成導電層於所述介電層上。
TW108127862A 2019-08-06 2019-08-06 半導體封裝結構及其製造方法 TW202107577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8127862A TW202107577A (zh) 2019-08-06 2019-08-06 半導體封裝結構及其製造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8127862A TW202107577A (zh) 2019-08-06 2019-08-06 半導體封裝結構及其製造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107577A true TW202107577A (zh) 2021-02-16

Family

ID=7574549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8127862A TW202107577A (zh) 2019-08-06 2019-08-06 半導體封裝結構及其製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202107577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746776B (zh) 半導體元件及其製造方法
TWI402941B (zh) 半導體結構及其製造方法
US9748304B2 (en) Image sensor devices, methods of manufacture thereof, and semiconductor device manufacturing methods
KR101782224B1 (ko) 이미지 센서 칩 측벽 배선
TWI596702B (zh) 半導體裝置及其製造方法
KR101692955B1 (ko) 반도체 패키지 및 그 제조 방법
TWI531053B (zh) 半導體裝置與其形成方法與影像感測裝置
TW202038420A (zh) 晶片封裝結構及其製造方法
TWI528440B (zh) 半導體晶圓
US20080111223A1 (en) Wafer Level Chip Size Packaged Chip Device With A Double-Layer Lead Structure And Method Of Fabricating The Same
JP2008109046A (ja) 半導体パッケージおよび積層型半導体パッケージ
JP6140965B2 (ja) 半導体装置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US11996368B2 (en) Pad structure for enhanced bondability
US8906781B2 (en) Method for electrically connecting wafers using butting contact structure and semiconductor device fabricated through the same
US11824076B2 (en) Semiconductor package including an image sensor chip and a method of fabricating the same
US20200343280A1 (en) Semiconductor apparatus and equipment
US11158591B2 (en) Bond pad structure for bonding improvement
TW202107577A (zh) 半導體封裝結構及其製造方法
KR101128892B1 (ko) 반도체 장치 및 그 제조 방법
WO2022160084A1 (en) Substrate structure, and fabrication and packaging methods thereof
JP2023004854A (ja) 半導体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TW202301451A (zh) 半導體裝置和製造半導體裝置的方法
JP2011243668A (ja) 半導体パッケージの製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