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043835A - 攝像鏡頭及攝像裝置 - Google Patents

攝像鏡頭及攝像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043835A
TW202043835A TW109108768A TW109108768A TW202043835A TW 202043835 A TW202043835 A TW 202043835A TW 109108768 A TW109108768 A TW 109108768A TW 109108768 A TW109108768 A TW 109108768A TW 202043835 A TW202043835 A TW 202043835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ens
image
imaging
optical axis
refractive power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910876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細野誉士雄
亀淵健太
谷山実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索尼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索尼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索尼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04383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043835A/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9/00Optical objectives characterised both by the number of the components and their arrangements according to their sign, i.e. + or -
    • G02B9/62Optical objectives characterised both by the number of the components and their arrangements according to their sign, i.e. + or - having six components only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001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 G02B13/001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 G02B13/002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having at least one aspherical surface
    • G02B13/004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having at least one aspherical surface having five or more lense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Lenses (AREA)

Abstract

本揭露的攝像鏡頭係為,從物體側起,往攝像元件所被配置之像面側依序是由:具有正的折射力的前群透鏡系;和後群透鏡系,係在最靠像面側具有:在光軸附近是朝像面側呈凹形狀、且在周邊部是朝像面側呈凸形狀的透鏡面所構成,且滿足以下的條件式:

Description

攝像鏡頭及攝像裝置
本揭露係有關於,在CCD(Charge Coupled Device)或CMOS(Complementary 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等之攝像元件上令被攝體之光學像被成像的攝像鏡頭、及搭載此種攝像鏡頭的攝像裝置。
數位靜態相機係像是卡片型等每年越做越薄型,攝像裝置的小型化係被人們所需求。又,於智慧型手機或平板中也是,為了追求設計性到謀求終端本身的薄型化或差別化而搭載多機能的空間確保,而被要求攝像裝置的小型化。因此,對攝像裝置中所被搭載的攝像鏡頭,更進一步的小型化之要求,係日益提高。又,CCD或CMOS這類攝像元件的小型化的同時,攝像元件的像素間距之細微化所致之高像素數化係正在邁進,伴隨於此,這些攝像裝置中所被使用的攝像鏡頭也逐漸被要求高性能。作為如此的小型且高性能的攝像鏡頭係有例如:專利文獻1及專利文獻2中所記載的攝像鏡頭,已為人知。
[專利文獻1]國際公開第2013/187405號 [專利文獻2]國際公開第2015/098226號
另一方面,為了一面防止暗處攝影時的雜訊所致之畫質的劣化,同時可進行高感度攝影,攝像元件的元件尺寸(攝像面的尺寸)被要求大型化。
可支援大型元件尺寸的攝像元件,且就光學系而言係為小型且各種像差有被良好補正的高性能之攝像鏡頭、及搭載有此種攝像鏡頭的攝像裝置的提供,係被期望。
本揭露的一實施形態所述之攝像鏡頭係為,從物體側起,往攝像元件所被配置之像面側依序是由:具有正的折射力的前群透鏡系;和後群透鏡系,係在最靠像面側具有:在光軸附近是朝像面側呈凹形狀、且在周邊部是朝像面側呈凸形狀的透鏡面所構成,且滿足以下的條件式:
Figure 02_image001
其中, Gun2R2(sag6-sag10) :於後群透鏡系之最靠像面側的透鏡面中,6成之像高的主光線的交會點與10成之像高的主光線的交會點間,且對光軸呈平行的2點間之距離(單位係為「mm」) TTL:前群透鏡系之最靠物體側的透鏡面之頂點起至像面為止的光軸上之距離 2Y:攝像元件之對角長 ODMAX :於攝像鏡頭所產生之攝像區域內的扭曲像差之最大值。
本揭露的一實施形態所述之攝像裝置係含有:攝像鏡頭;和攝像元件,係將藉由攝像鏡頭而被形成之光學像所相應之攝像訊號,予以輸出;和演算器,係將藉由攝像元件而被攝像之影像的扭曲像差,予以補正;其中,攝像鏡頭係藉由上記本揭露之一實施形態所述之攝像鏡頭而被構成。
在本揭露的一實施形態所述之攝像鏡頭、或攝像裝置中,從物體側起往像面側依序所被配置的前群透鏡系與後群透鏡系,係可謀求構成的最佳化,而可支援大型元件尺寸的攝像元件,且就光學系而言係為小型且各種像差有被良好補正。
以下,參照圖式來詳細說明本揭露的實施形態。此外,說明係用以下順序來進行。 0.比較例 1.攝像裝置的基本構成 2.透鏡的基本構成 3.作用・效果 4.具體的對攝像裝置的適用例 5.透鏡的數值實施例 6.應用例 6.1第1應用例 6.2第2應用例 7.其他實施形態
<0.比較例> 專利文獻1中係記載了滿足以下條件的攝像鏡頭。 0.60<L/2Y<0.95 L:攝像鏡頭的全長 2Y:攝像面對角線長(固體攝像元件的矩形實效像素領域之對角線長)
於專利文獻1所記載之攝像鏡頭中,為了可進行高感度攝影而謀求攝像元件之元件尺寸(攝像面之尺寸)的大型化,同時為了達成攝像鏡頭的更進一步的小型化,必須將上記條件式的值變小。在專利文獻1所記載之數值實施例中,雖然上記條件式的最小值是0.69,但為了從該值起進行攝像鏡頭的更進一步的全長縮短化,光就專利文獻1所記載的技術而言,會導致軸外像差的補正不足,而會導致難以確保必要的光學性能。因此,藉由重新檢視透鏡的枚數及光焦度構成、或最靠近最像面側的透鏡之形狀,而仍有改善的餘地。
又,專利文獻2中係記載了滿足以下條件的攝像鏡頭。 0.55<Linf /D<0.80 Linf :攝像鏡頭之最靠物體側的透鏡面起至攝像面為止的光軸上之距離 D:有效攝像區域之對角長
於專利文獻2所記載之攝像鏡頭中,為了可進行高感度攝影的謀求攝像元件之元件尺寸的大型化,同時為了達成攝像鏡頭的更進一步的小型化,必須將上記條件式之值變小。在專利文獻2所記載之數值實施例中,雖然上記條件式的最小值是0.582,但為了從該值起進行攝像鏡頭的更進一步的全長縮短化,光就專利文獻2所記載的技術而言,會導致軸外像差的補正不足,而會導致難以確保必要的光學性能。又,在使用D較大的攝像元件的情況,為了要能縮短全長,同時確保良好的性能,就專利文獻2所記載之透鏡的枚數及光焦度構成而言,會難以確保必要的光學性能。因此,藉由重新檢視透鏡的枚數及光焦度構成、以及最靠近最像面側的透鏡之形狀,而仍有改善的餘地。
於是,可支援大型元件尺寸的攝像元件,且就光學系而言係為小型且各種像差有被良好補正的高性能之攝像鏡頭、及搭載有此種攝像鏡頭的攝像裝置的提供,係被期望。
<1.攝像裝置的基本構成> 圖1係圖示了本揭露之一實施形態所述之攝像裝置之一構成例。本揭露之一實施形態所述之攝像裝置,係如圖1所示,具備:攝像鏡頭300、攝像元件301、演算器302。攝像元件301,係隨應於藉由攝像鏡頭300而在像面IMG所被形成的光學像,而轉換成電性的攝像訊號,是由例如CCD或CMOS等之固體攝像元件所構成。攝像鏡頭300的像面(成像面),係被配置成與攝像元件301的攝像面一致。
演算器302,係將藉由攝像元件301而被攝像之影像加以取得並實施各種影像處理。演算器302係具有:將藉由攝像元件301而被攝像之影像加以取得的影像取得部303、和將對該已被取得之影像實施了像是補正扭曲像差這類影像處理之後的影像予以輸出的扭曲影像補正部304。
<2.透鏡的基本構成> 圖2~圖13中係圖示,對圖1所示的攝像裝置中的攝像鏡頭300所被適用的,本揭露之一實施形態所述之攝像鏡頭300的第1乃至第12之構成例。圖2係圖示了本揭露之一實施形態所述之攝像鏡頭300的第1構成例。圖3係圖示了一實施形態所述之攝像鏡頭300的第2構成例。圖4係圖示了一實施形態所述之攝像鏡頭300的第3構成例。圖5係圖示了一實施形態所述之攝像鏡頭300的第4構成例。圖6係圖示了一實施形態所述之攝像鏡頭300的第5構成例。圖7係圖示了攝像鏡頭300的第6構成例。圖8係圖示了攝像鏡頭300的第7構成例。圖9係圖示了攝像鏡頭300的第8構成例。圖10係圖示了攝像鏡頭300的第9構成例。圖11係圖示了攝像鏡頭300的第10構成例。圖12係圖示了攝像鏡頭300的第11構成例。圖13係圖示了攝像鏡頭300的第12構成例。對這些構成例適用了具體數值的數值實施例係於後述。
於圖2等中,符號IMG係表示像面,Z1係表示光軸。St係表示開口光圈。在像面IMG之附近係亦可配置有CCD或CMOS等之攝像元件301(圖1)。在攝像鏡頭300與像面IMG之間,係亦可配置有攝像元件保護用之密封玻璃SG或各種之光學濾波器等之光學構件。
以下,將本揭露之一實施形態所述之攝像鏡頭300之構成,適宜與圖2等所示的構成例做對應說明,但本揭露所致之技術,係不限定於圖示的構成例。
一實施形態所述之攝像鏡頭300,係沿著光軸Z1而從物體側起往像面側依序是由前群透鏡系Gun1、後群透鏡系Gun2所構成。
前群透鏡系Gun1,係具有正的折射力。後群透鏡系Gun2,係在最靠像面側具有:在光軸附近是朝像面側呈凹形狀、且在周邊部是朝像面側呈凸形狀的透鏡面。前群透鏡系Gun1係由複數枚透鏡所成,後群透鏡系Gun2係由1枚透鏡所成為理想。
一實施形態所述之攝像鏡頭300,係例如如圖2~圖9、及圖13所示的構成例般地,從物體側往像面側依序被配置有:第1透鏡L1、第2透鏡L2、第3透鏡L3、第4透鏡L4、第5透鏡L5、第6透鏡L6,實質上是由6枚透鏡所構成。如此全體而言是以6枚透鏡來構成的情況下,前群透鏡系Gun1是由第1乃至第5透鏡L1~L5所成,後群透鏡系Gun2是由第6透鏡L6所成為理想。又,此情況下,第1透鏡L1係於光軸附近具有正的折射力為理想。第2透鏡L2係於光軸附近具有正或負的折射力為理想。第3透鏡L3係於光軸附近具有負的折射力為理想。第4透鏡L4係於光軸附近具有負的折射力為理想。第5透鏡L5係於光軸附近具有正或負的折射力為理想。第6透鏡L6係於光軸附近具有正或負的折射力為理想。第6透鏡L6係為,其像面側的透鏡面是在光軸附近是朝像面側呈凹形狀,且在周邊部是朝像面側呈凸形狀的非球面形狀為理想。
又,一實施形態所述之攝像鏡頭300,係例如如圖9~圖12所示的構成例般地,從物體側起往像面側依序被配置有:第1透鏡L1、第2透鏡L2、第3透鏡L3、第4透鏡L4、第5透鏡L5、第6透鏡L6、第7透鏡L7,實質上是由7枚透鏡所構成。如此,全體而言是以7枚透鏡來構成的情況下,前群透鏡系Gun1是由第1乃至第6透鏡L1~L6所成,後群透鏡系Gun2是由第7透鏡L7所成為理想。又,此情況下,第1透鏡L1係於光軸附近具有正的折射力為理想。第2透鏡L2係於光軸附近具有正的折射力為理想。第3透鏡L3係於光軸附近具有負的折射力為理想。第4透鏡L4係於光軸附近具有正或負的折射力為理想。第5透鏡L5係於光軸附近具有負的折射力為理想。第6透鏡L6係於光軸附近具有正或負的折射力為理想。第7透鏡L7係於光軸附近具有正或負的折射力。第7透鏡L7係為,其像面側的透鏡面是在光軸附近是朝像面側呈凹形狀,且在周邊部是朝像面側呈凸形狀的非球面形狀為理想。
此外,本揭露之一實施形態所述之攝像鏡頭300,係還要滿足後述的所定之條件式等為理想。
<3.作用・效果> 接著說明,本揭露之一實施形態所述之攝像鏡頭300的作用及效果。一併說明,本揭露之一實施形態所述之攝像鏡頭300中的較理想之構成。 此外,本說明書中所記載之效果僅為例示並非限定,又,亦可還有其他的效果。
一實施形態所述之攝像鏡頭300中,從物體側起往像面側依序所被配置的前群透鏡系Gun1與後群透鏡系Gun2,係可謀求構成的最佳化,而可支援大型元件尺寸的攝像元件301,且就光學系而言係為小型且各種像差有被良好補正。
在一實施形態所述之攝像鏡頭300中,係如以下所說明般地,進行折射力配置之最佳化、有效使用非球面的透鏡形狀之最佳化、及透鏡材料之最佳化等為理想。藉此,可提供能夠支援大型元件尺寸的攝像元件301,且就光學系而言係為小型且各種像差有被良好補正的高性能的攝像鏡頭300。
在一實施形態所述之攝像鏡頭300中,係謀求折射力配置等之構成之最佳化,而刻意令其產生可藉由演算器302(圖1)來做補正之所定範圍(條件式(2))的扭曲像差,同時平衡良好地補正其他像差。
若依據一實施形態所述之攝像裝置,則因攝像鏡頭300而產生的扭曲像差是可藉由演算器302來加以補正,因此可支援大型元件尺寸的高像素之攝像元件301,且可謀求攝像裝置全體的小型化。
在一實施形態所述之攝像鏡頭300中,係藉由將後群透鏡系Gun2之最靠像面側的透鏡面,設成在光軸附近是朝像面側呈凹形狀,且在周邊部是朝像面側呈凸形狀,而可抑制最靠像面側的透鏡面所出射的光往像面IMG之入射角。
一實施形態所述之攝像鏡頭300,係滿足以下的條件式(1)、(2)為理想。圖14中係圖示了條件式(1)中的參數Gun2R2(sag6-sag10) 之概要。
Figure 02_image003
其中, Gun2R2(sag6-sag10) :於後群透鏡系Gun2之最靠像面側的透鏡面中,6成之像高的主光線的交會點與10成之像高的主光線的交會點間,且對光軸呈平行的2點間之距離(單位係為「mm」) TTL:前群透鏡系Gun1之最靠物體側的透鏡面之頂點起至像面為止的光軸上之距離 2Y:攝像元件301之對角長 ODMAX :於攝像鏡頭300所產生之攝像區域內的扭曲像差之最大值。
條件式(1)係規定了,於後群透鏡系Gun2之最靠像面側的透鏡面中,6成之像高的主光線的交會點與10成之像高的主光線的交會點的2點間之距離,和前群透鏡系Gun1之最靠物體側的透鏡面之頂點起至像面為止的光軸上之距離與攝像元件301之對角長的比值。又,上記條件式(2)係規定了,於攝像鏡頭300之攝像區域內的扭曲像差之最大值。藉由滿足條件式(1)、(2),就可確保小型且良好的性能。
若超出條件式(1)的上限,則於後群透鏡系Gun2之最靠像面側的透鏡面中,6成之像高的主光線的交會點與10成之像高的主光線的交會點的2點間之距離就會變大。此情況下,由於對入射光線的折射力會變強,因此可以達成小型化,軸外彗星像差補正係變得容易,但是透鏡成形時的加工難易度會變高。若超出條件式(1)的下限,則於後群透鏡系Gun2之最靠像面側的透鏡面中,6成之像高的主光線的交會點與10成之像高的主光線的交會點的2點間之距離就會變小。此情況下,由於對入射光線的折射力會變弱,因此透鏡全長會變長而難以達成小型化。
又,若超出條件式(2)的上限,則扭曲像差量會變得過大。雖然有利於縮短全長,但也難以平衡良好地補正其他軸外像差。若超出條件式(2)的下限,則攝像鏡頭300中的扭曲像差補正就變成必須,因此難以實現攝像裝置所必須的全長縮短。
此外,為了較為良好地實現上記條件式(1)之效果,將條件式(1)之數值範圍,如下記條件式(1)’般地加以設定,較為理想。
Figure 02_image005
又,一實施形態所述之攝像鏡頭300,係滿足以下的條件式(3)為理想。
Figure 02_image007
其中, f:鏡頭全系之焦距 Gun1R1:前群透鏡系Gun1之最靠物體側的透鏡面之曲率半徑。
條件式(3)係規定了,全系之焦距與前群透鏡系Gun1之最靠物體側的透鏡面之曲率半徑的比值。藉由滿足條件式(3),就可確保小型且良好的性能。若超出條件式(3)的上限,則全系之焦距會變長,對入射光線的折射力會變弱,因此透鏡全長會變大而變得難以達成小型化。若超出條件式(3)的下限,則全系之焦距會變短,對入射光線的折射力會變強,因此可以達成小型化,各種像差之補正會變得容易,但是鏡頭組裝時的敏感度會變高。
此外,為了較為良好地實現上記條件式(3)之效果,將條件式(3)之數值範圍,如下記條件式(3)’般地加以設定,較為理想。
Figure 02_image009
又,一實施形態所述之攝像鏡頭300,係滿足以下的條件式(4)為理想。
Figure 02_image011
其中, f:鏡頭全系之焦距 Gun2R2:後群透鏡系Gun2之最靠像面側的透鏡面之曲率半徑。
條件式(4)係規定了,全系之焦距與後群透鏡系Gun2之最靠像面側的透鏡面之曲率半徑的比值。藉由滿足條件式(4),就可確保小型且良好的性能。若超出條件式(4)的上限,則全系之焦距會變長,對入射光線的折射力會變弱,因此透鏡全長會變大而變得難以達成小型化。若超出條件式(4)的下限,則全系之焦距會變短,對入射光線的折射力會變強,因此可以達成小型化,各種像差之補正會變得容易,但是鏡頭組裝時的敏感度會變高。
此外,為了較為良好地實現上記條件式(4)之效果,將條件式(4)之數值範圍,如下記條件式(4)’般地加以設定,較為理想。
Figure 02_image013
又,一實施形態所述之攝像鏡頭300,係滿足以下的條件式(5)為理想。
Figure 02_image015
其中, νd(L4):第4透鏡L4對d線的阿貝數。
上記條件式(5)係規定了第4透鏡L4的阿貝數。藉由滿足條件式(5),就可確保良好的性能。若超出條件式(5)的上限,則無法充分獲得F線或g線之折射率,因此導致無法完全抑制軸上色像差。若超出條件式(5)的下限,則F線或g線之折射率會變得過剩,因此導致無法完全抑制軸上率色像差。
又,一實施形態所述之攝像鏡頭300,係還滿足以下的條件式(6)為理想。
Figure 02_image017
其中, νd(L5):第5透鏡L5對d線的阿貝數。
條件式(6)係規定了第5透鏡L5的阿貝數。藉由滿足條件式(6),就可確保良好的性能。若超出條件式(6)的上限,則無法充分獲得F線或g線之折射率,因此導致無法完全抑制軸上色像差。若超出條件式(6)的下限,則F線或g線之折射率會變得過剩,因此導致無法完全抑制軸上率色像差。
又,一實施形態所述之攝像鏡頭300,係還滿足以下的條件式(7)為理想。
Figure 02_image019
其中, νd(L6):第6透鏡L6對d線的阿貝數。
上記條件式(7)係規定了第6透鏡L6的阿貝數。藉由滿足條件式(7),就可確保良好的性能。若超出條件式(7)的上限,則無法充分獲得F線或g線之折射率,因此導致無法完全抑制軸上色像差。若超出條件式(7)的下限,則F線或g線之折射率會變得過剩,因此導致無法完全抑制軸上率色像差。
又,於一實施形態所述之攝像鏡頭300中,開口光圈St係被配置在:第1透鏡L1之物體側的透鏡面與第1透鏡L1之像面側的透鏡面之間、第1透鏡L1之像面側的透鏡面與第2透鏡L2之像面側的透鏡面之間、或第2透鏡L2之像面側的透鏡面與第3透鏡L3之像面側的透鏡面之間為理想。將開口光圈St配置在第1透鏡L1之物體側的透鏡面與第1透鏡L1之像面側的透鏡面之間的情況下,入射至第1透鏡L1之光線的寬廣度可被抑制,因此可以兼顧像差補正與起因於第1透鏡L1的曜光之改善。將開口光圈St配置在第1透鏡L1之像面側的透鏡面與第2透鏡L2之像面側的透鏡面之間的情況下,入射至第2透鏡L2之光線的寬廣度可被抑制,因此可以兼顧像差補正與起因於第2透鏡L2的曜光之改善。
<4.具體的對攝像裝置的適用例> 接著說明,本揭露之一實施形態所述之攝像鏡頭300的具體的對攝像裝置的適用例。
圖27及圖28係圖示了,適用了一實施形態所述之攝像鏡頭300的攝像裝置之一構成例。此構成例,係為具備攝像裝置的攜帶型終端機器(例如攜帶型資訊終端或行動電話終端)之一例。該攜帶型終端機器,係具備略長方形狀之框體201。在框體201之前面側(圖27)係設有顯示部202或前置相機部203。在框體201之背面側(圖28)係設有主相機部204或相機閃光燈205。又,框體201之側部係設有操作鈕206、207。
顯示部202係設計成例如,藉由測知對表面的接觸狀態而可進行各種操作的觸控面板。藉此,顯示部202係具有,顯示各種資訊之顯示機能與讓使用者所做的各種之輸入操作成為可能的輸入機能。顯示部202係顯示操作狀態、或前置相機部203或主相機部204所拍攝到的影像等之各種資料。此外,也可從操作鈕206、207進行各種操作。
一實施形態所述之攝像鏡頭300,係可適用來作為例如圖27及圖28所示的攜帶型終端機器中的攝像裝置(前置相機部203或主相機部204)之相機模組用鏡頭。作為如此的相機模組用鏡頭來使用時,在攝像鏡頭300的像面IMG附近配置有,將藉由攝像鏡頭300所被形成之光學像所相應之攝像訊號(影像訊號)予以輸出的CCD或CMOS等之攝像元件301。此時,如圖2等所示,在最終透鏡與像面IMG之間,亦可配置有攝像元件保護用之密封玻璃SG或各種之光學濾波器等之光學構件。又,關於密封玻璃SG或各種光學濾波器等之光學構件,只要是在最終透鏡與像面IMG之間,則無論配置在任意之位置均可。
此外,一實施形態所述之攝像鏡頭300,係不限於上記的攜帶型終端機器,亦可適用來作為其他電子機器,例如數位靜態相機或數位視訊相機用的攝像鏡頭。其他還可適用於使用了CCD或CMOS等之固體攝像元件的一般小型攝像裝置,例如光感測器、攜帶型用模組相機、及WEB相機等。又,亦可適用於監視相機等。 [實施例]
<5.透鏡的數值實施例> 接著說明,本揭露之一實施形態所述之攝像鏡頭300的具體的數值實施例。 此處說明,對圖2~圖13所示的各構成例之攝像鏡頭1~12,適用了具體數值的數值實施例。
此外,關於以下的各表或說明中所表示的記號之意義等,係如下記所示。「Si」係表示,從最靠物體側起依序增加而標示了符號的第i面的號碼。「Ri」係表示第i面的近軸之曲率半徑之值(mm)。「Di」係表示第i面與第i+1面與之間的光軸上之間隔之值(mm)。「Ndi」係表示具有第i面的光學元件之材質的d線(波長587.6nm)下的折射率之值。「νdi」係表示具有第i面的光學元件之材質的d線上的阿貝數之值。「Ri」之值為「∞」的部分係表示平面、或假想面。「Li」係表示面的屬性。於「Li」中例如「L1R1」係表示這是第1透鏡L1的物體側之透鏡面,「L1R2」係表示這是第1透鏡L1的像面側之透鏡面。同樣地,於「Li」中「L2R1」係表示這是第2透鏡L2的物體側之透鏡面,「L2R2」係表示這是第2透鏡L2的像面側之透鏡面。至於其他透鏡面也是同樣如此。
又,於各數值實施例中所被使用的透鏡中,有些透鏡面是藉由非球面而被構成。非球面形狀,係藉由以下的式子而被定義。此外,於後述的表示非球面係數的各表中,「E-i」係為以10為底的指數表現,亦即代表「10-i 」,例如「0.12345E-05」係代表「0.12345×10-5 」。
(非球面的式子)
Figure 02_image021
(n=3以上之整數) 其中, Z:非球面之深度 C:近軸曲率=1/R h:從光軸到透鏡面為止之距離 K:離心率(第2次的非球面係數) An:第n次的非球面係數。
(各數值實施例之概要) 以下之各數值實施例所被適用的攝像鏡頭1~12係皆為滿足了上記透鏡之基本構成的構成。亦即,攝像鏡頭1~12係皆為,沿著光軸Z1而從物體側起往像面側依序是由前群透鏡系Gun1、後群透鏡系Gun2所構成。
開口光圈St係被配置在:第1透鏡L1之物體側的透鏡面與第1透鏡L1之像面側的透鏡面之間、第1透鏡L1之像面側的透鏡面與第2透鏡L2之像面側的透鏡面之間、或第2透鏡L2之像面側的透鏡面與第3透鏡L3之像面側的透鏡面之間。
(攝像鏡頭1~8、12) 攝像鏡頭1~8、12(圖2~圖9、圖13)係皆為,從物體側往像面側而依序配置:第1透鏡L1、第2透鏡L2、第3透鏡L3、第4透鏡L4、第5透鏡L5、第6透鏡L6,實質上是由6枚透鏡所構成。前群透鏡系Gun1係由第1乃至第5透鏡L1~L5所成。後群透鏡系Gun2係由第6透鏡L6所成。
於攝像鏡頭1~8、12中,第1透鏡L1係於光軸附近具有正的折射力。第2透鏡L2係於光軸附近具有正或負的折射力。第3透鏡L3係於光軸附近具有負的折射力。第4透鏡L4係於光軸附近具有負的折射力。第5透鏡L5係於光軸附近具有正或負的折射力。第6透鏡L6係於光軸附近具有正或負的折射力。第6透鏡L6係為,其像面側的透鏡面是在光軸附近是朝像面側呈凹形狀,且在周邊部是朝像面側呈凸形狀的非球面形狀。
於攝像鏡頭1~8、12中,第6透鏡L6與像面IMG之間係被配置有密封玻璃SG。
(攝像鏡頭9~11) 攝像鏡頭9~11(圖9~圖12)係皆為,從物體側往像面側而依序配置:第1透鏡L1、第2透鏡L2、第3透鏡L3、第4透鏡L4、第5透鏡L5、第6透鏡L6、第7透鏡L7,實質上是由7枚透鏡所構成。前群透鏡系Gun1係由第1乃至第6透鏡L1~L6所成。後群透鏡系Gun2係由第7透鏡L7所成。
於攝像鏡頭9~11中,第1透鏡L1係於光軸附近具有正的折射力。第2透鏡L2係於光軸附近具有正的折射力。第3透鏡L3係於光軸附近具有負的折射力。第4透鏡L4係於光軸附近具有正或負的折射力。第5透鏡L5係於光軸附近具有負的折射力。第6透鏡L6係於光軸附近具有正或負的折射力。第7透鏡L7係於光軸附近具有正或負的折射力。第7透鏡L7係為,其像面側的透鏡面是在光軸附近是朝像面側呈凹形狀,且在周邊部是朝像面側呈凸形狀的非球面形狀。
於攝像鏡頭9~11中,第7透鏡L7與像面IMG之間係被配置有密封玻璃SG。
[數值實施例1] [表1]中係表示,對圖2所示的攝像鏡頭1適用了具體數值的數值實施例1的基本的透鏡數據。在數值實施例1所涉及的攝像鏡頭1中,第2透鏡L2係於光軸附近具有負的折射力。第5透鏡L5係於光軸附近具有正的折射力。第6透鏡L6係於光軸附近具有負的折射力。
於數值實施例1所涉及的攝像鏡頭1中,第1透鏡L1~第6透鏡L6之各透鏡的兩面係為非球面形狀。[表2]、[表3]中係表示,表示這些非球面之形狀的係數之值。
又,[表4]中係表示,數值實施例1所述之攝像鏡頭1中的透鏡全系之焦距f、F值、全長、及半攝角ω之值。[表5]中係表示第1透鏡L1~第6透鏡L6之每一者的焦距之值。
Figure 02_image023
Figure 02_image025
Figure 02_image027
Figure 02_image029
Figure 02_image031
以上的數值實施例1中的各種像差,示於圖15。圖15中作為各種像差係圖示了球面像差、非點像差(像面彎曲)、及扭曲像差。在這些各像差圖係表示,以d線(587.56nm)為基準波長的像差。在球面像差圖及非點像差圖係也圖示對g線(435.84nm)、及C線(656.27nm)的像差。於非點像差圖中,S係表示弧矢像面,T係表示正切像面中的值。至於以後的其他數值實施例中的像差圖也是同樣如此。
從各像差圖可知,數值實施例1所述之攝像鏡頭1,係可支援大型元件尺寸,且就光學系而言係為小型且各種像差有被良好補正,具有優良的光學性能。
[數值實施例2] [表6]中係表示,對圖3所示的攝像鏡頭2適用了具體數值的數值實施例2的基本的透鏡數據。在數值實施例2所涉及的攝像鏡頭2中,第2透鏡L2係於光軸附近具有負的折射力。第5透鏡L5係於光軸附近具有正的折射力。第6透鏡L6係於光軸附近具有負的折射力。
於數值實施例2所涉及的攝像鏡頭2中,第1透鏡L1~第6透鏡L6之各透鏡的兩面係為非球面形狀。[表7]、[表8]中係表示,表示這些非球面之形狀的係數之值。
又,[表9]中係表示,數值實施例2所述之攝像鏡頭2中的透鏡全系之焦距f、F值、全長、及半攝角ω之值。[表10]中係表示第1透鏡L1~第6透鏡L6之每一者的焦距之值。
Figure 02_image033
Figure 02_image035
Figure 02_image037
Figure 02_image039
Figure 02_image041
以上的數值實施例2中的各種像差,示於圖16。
從各像差圖可知,數值實施例2所述之攝像鏡頭2,係可支援大型元件尺寸,且就光學系而言係為小型且各種像差有被良好補正,具有優良的光學性能。
[數值實施例3] [表11]中係表示,對圖4所示的攝像鏡頭3適用了具體數值的數值實施例3的基本的透鏡數據。在數值實施例3所涉及的攝像鏡頭3中,第2透鏡L2係於光軸附近具有正的折射力。第5透鏡L5係於光軸附近具有正的折射力。第6透鏡L6係於光軸附近具有負的折射力。
於數值實施例3所涉及的攝像鏡頭3中,第1透鏡L1~第6透鏡L6之各透鏡的兩面係為非球面形狀。[表12]、[表13]中係表示,表示這些非球面之形狀的係數之值。
又,[表14]中係表示,數值實施例3所述之攝像鏡頭3中的透鏡全系之焦距f、F值、全長、及半攝角ω之值。[表15]中係表示第1透鏡L1~第6透鏡L6之每一者的焦距之值。
Figure 02_image043
Figure 02_image045
Figure 02_image047
Figure 02_image049
Figure 02_image051
以上的數值實施例3中的各種像差,示於圖17。
從各像差圖可知,數值實施例3所述之攝像鏡頭3,係可支援大型元件尺寸,且就光學系而言係為小型且各種像差有被良好補正,具有優良的光學性能。
[數值實施例4] [表16]中係表示,對圖5所示的攝像鏡頭4適用了具體數值的數值實施例4的基本的透鏡數據。在數值實施例4所涉及的攝像鏡頭4中,第2透鏡L2係於光軸附近具有正的折射力。第5透鏡L5係於光軸附近具有正的折射力。第6透鏡L6係於光軸附近具有負的折射力。
於數值實施例4所涉及的攝像鏡頭4中,第1透鏡L1~第6透鏡L6之各透鏡的兩面係為非球面形狀。[表17]、[表18]中係表示,表示這些非球面之形狀的係數之值。
又,[表19]中係表示,數值實施例4所述之攝像鏡頭4中的透鏡全系之焦距f、F值、全長、及半攝角ω之值。[表20]中係表示第1透鏡L1~第6透鏡L6之每一者的焦距之值。
Figure 02_image053
Figure 02_image055
Figure 02_image057
Figure 02_image059
Figure 02_image061
以上的數值實施例4中的各種像差,示於圖18。
從各像差圖可知,數值實施例4所述之攝像鏡頭4,係可支援大型元件尺寸,且就光學系而言係為小型且各種像差有被良好補正,具有優良的光學性能。
[數值實施例5] [表21]中係表示,對圖6所示的攝像鏡頭5適用了具體數值的數值實施例5的基本的透鏡數據。在數值實施例5所涉及的攝像鏡頭5中,第2透鏡L2係於光軸附近具有正的折射力。第5透鏡L5係於光軸附近具有正的折射力。第6透鏡L6係於光軸附近具有負的折射力。
於數值實施例5所涉及的攝像鏡頭5中,第1透鏡L1~第6透鏡L6之各透鏡的兩面係為非球面形狀。[表22]、[表23]中係表示,表示這些非球面之形狀的係數之值。
又,[表24]中係表示,數值實施例5所述之攝像鏡頭5中的透鏡全系之焦距f、F值、全長、及半攝角ω之值。[表25]中係表示第1透鏡L1~第6透鏡L6之每一者的焦距之值。
Figure 02_image063
Figure 02_image065
Figure 02_image067
Figure 02_image069
Figure 02_image071
以上的數值實施例5中的各種像差,示於圖19。
從各像差圖可知,數值實施例5所述之攝像鏡頭5,係可支援大型元件尺寸,且就光學系而言係為小型且各種像差有被良好補正,具有優良的光學性能。
[數值實施例6] [表26]中係表示,對圖7所示的攝像鏡頭6適用了具體數值的數值實施例6的基本的透鏡數據。在數值實施例6所涉及的攝像鏡頭6中,第2透鏡L2係於光軸附近具有正的折射力。第5透鏡L5係於光軸附近具有正的折射力。第6透鏡L6係於光軸附近具有負的折射力。
於數值實施例6所涉及的攝像鏡頭6中,第1透鏡L1~第6透鏡L6之各透鏡的兩面係為非球面形狀。[表27]、[表28]中係表示,表示這些非球面之形狀的係數之值。
又,[表29]中係表示,數值實施例6所述之攝像鏡頭6中的透鏡全系之焦距f、F值、全長、及半攝角ω之值。[表30]中係表示第1透鏡L1~第6透鏡L6之每一者的焦距之值。
Figure 02_image073
Figure 02_image075
Figure 02_image077
Figure 02_image079
Figure 02_image081
以上的數值實施例6中的各種像差,示於圖20。
從各像差圖可知,數值實施例6所述之攝像鏡頭6,係可支援大型元件尺寸,且就光學系而言係為小型且各種像差有被良好補正,具有優良的光學性能。
[數值實施例7] [表31]中係表示,對圖8所示的攝像鏡頭7適用了具體數值的數值實施例7的基本的透鏡數據。在數值實施例7所涉及的攝像鏡頭7中,第2透鏡L2係於光軸附近具有負的折射力。第5透鏡L5係於光軸附近具有正的折射力。第6透鏡L6係於光軸附近具有負的折射力。
於數值實施例7所涉及的攝像鏡頭7中,第1透鏡L1~第6透鏡L6之各透鏡的兩面係為非球面形狀。[表32]、[表33]中係表示,表示這些非球面之形狀的係數之值。
又,[表34]中係表示,數值實施例7所述之攝像鏡頭7中的透鏡全系之焦距f、F值、全長、及半攝角ω之值。[表35]中係表示第1透鏡L1~第6透鏡L6之每一者的焦距之值。
Figure 02_image083
Figure 02_image085
Figure 02_image087
Figure 02_image089
Figure 02_image091
以上的數值實施例7中的各種像差,示於圖21。
從各像差圖可知,數值實施例7所述之攝像鏡頭7,係可支援大型元件尺寸,且就光學系而言係為小型且各種像差有被良好補正,具有優良的光學性能。
[數值實施例8] [表36]中係表示,對圖9所示的攝像鏡頭8適用了具體數值的數值實施例8的基本的透鏡數據。在數值實施例8所涉及的攝像鏡頭8中,第2透鏡L2係於光軸附近具有正的折射力。第5透鏡L5係於光軸附近具有負的折射力。第6透鏡L6係於光軸附近具有正的折射力。
於數值實施例8所涉及的攝像鏡頭8中,第1透鏡L1~第6透鏡L6之各透鏡的兩面係為非球面形狀。[表37]、[表38]中係表示,表示這些非球面之形狀的係數之值。
又,[表39]中係表示,數值實施例8所述之攝像鏡頭8中的透鏡全系之焦距f、F值、全長、及半攝角ω之值。[表40]中係表示第1透鏡L1~第6透鏡L6之每一者的焦距之值。
Figure 02_image093
Figure 02_image095
Figure 02_image097
Figure 02_image099
Figure 02_image101
以上的數值實施例8中的各種像差,示於圖22。
從各像差圖可知,數值實施例8所述之攝像鏡頭8,係可支援大型元件尺寸,且就光學系而言係為小型且各種像差有被良好補正,具有優良的光學性能。
[數值實施例9] [表41]中係表示,對圖10所示的攝像鏡頭9適用了具體數值的數值實施例9的基本的透鏡數據。在數值實施例9所涉及的攝像鏡頭9中,第4透鏡L4係於光軸附近具有正的折射力。第6透鏡L6係於光軸附近具有正的折射力。第7透鏡L7係於光軸附近具有負的折射力。
於數值實施例9所涉及的攝像鏡頭9中,第1透鏡L1~第7透鏡L7之各透鏡的兩面係為非球面形狀。[表42]、[表43]中係表示,表示這些非球面之形狀的係數之值。
又,[表44]中係表示,數值實施例9所述之攝像鏡頭9中的透鏡全系之焦距f、F值、全長、及半攝角ω之值。[表45]中係表示第1透鏡L1~第7透鏡L7之每一者的焦距之值。
Figure 02_image103
Figure 02_image105
Figure 02_image107
Figure 02_image109
Figure 02_image111
以上的數值實施例9中的各種像差,示於圖23。
從各像差圖可知,數值實施例9所述之攝像鏡頭9,係可支援大型元件尺寸,且就光學系而言係為小型且各種像差有被良好補正,具有優良的光學性能。
[數值實施例10] [表46]中係表示,對圖11所示的攝像鏡頭10適用了具體數值的數值實施例10的基本的透鏡數據。在數值實施例10所涉及的攝像鏡頭10中,第4透鏡L4係於光軸附近具有負的折射力。第6透鏡L6係於光軸附近具有負的折射力。第7透鏡L7係於光軸附近具有負的折射力。
於數值實施例10所涉及的攝像鏡頭10中,第1透鏡L1~第7透鏡L7之各透鏡的兩面係為非球面形狀。[表47]、[表48]中係表示,表示這些非球面之形狀的係數之值。
又,[表49]中係表示,數值實施例10所述之攝像鏡頭10中的透鏡全系之焦距f、F值、全長、及半攝角ω之值。[表50]中係表示第1透鏡L1~第7透鏡L7之每一者的焦距之值。
Figure 02_image113
Figure 02_image115
Figure 02_image117
Figure 02_image119
Figure 02_image121
以上的數值實施例10中的各種像差,示於圖24。
從各像差圖可知,數值實施例10所述之攝像鏡頭10,係可支援大型元件尺寸,且就光學系而言係為小型且各種像差有被良好補正,具有優良的光學性能。
[數值實施例11] [表51]中係表示,對圖12所示的攝像鏡頭11適用了具體數值的數值實施例11的基本的透鏡數據。在數值實施例11所涉及的攝像鏡頭11中,第4透鏡L4係於光軸附近具有負的折射力。第6透鏡L6係於光軸附近具有負的折射力。第7透鏡L7係於光軸附近具有正的折射力。
於數值實施例11所涉及的攝像鏡頭11中,第1透鏡L1~第7透鏡L7之各透鏡的兩面係為非球面形狀。[表52]、[表53]中係表示,表示這些非球面之形狀的係數之值。
又,[表54]中係表示,數值實施例11所述之攝像鏡頭11中的透鏡全系之焦距f、F值、全長、及半攝角ω之值。[表55]中係表示第1透鏡L1~第7透鏡L7之每一者的焦距之值。
Figure 02_image123
Figure 02_image125
Figure 02_image127
Figure 02_image129
Figure 02_image131
以上的數值實施例11中的各種像差,示於圖25。
從各像差圖可知,數值實施例11所述之攝像鏡頭11,係可支援大型元件尺寸,且就光學系而言係為小型且各種像差有被良好補正,具有優良的光學性能。
[數值實施例12] [表56]中係表示,對圖13所示的攝像鏡頭12適用了具體數值的數值實施例12的基本的透鏡數據。在數值實施例12所涉及的攝像鏡頭12中,第2透鏡L2係於光軸附近具有正的折射力。第5透鏡L5係於光軸附近具有正的折射力。第6透鏡L6係於光軸附近具有負的折射力。
於數值實施例12所涉及的攝像鏡頭12中,第1透鏡L1~第6透鏡L6之各透鏡的兩面係為非球面形狀。[表57]、[表58]中係表示,表示這些非球面之形狀的係數之值。
又,[表59]中係表示,數值實施例12所述之攝像鏡頭12中的透鏡全系之焦距f、F值、全長、及半攝角ω之值。[表60]中係表示第1透鏡L1~第6透鏡L6之每一者的焦距之值。
Figure 02_image133
Figure 02_image135
Figure 02_image137
Figure 02_image139
Figure 02_image141
以上的數值實施例12中的各種像差,示於圖26。
從各像差圖可知,數值實施例12所述之攝像鏡頭12,係可支援大型元件尺寸,且就光學系而言係為小型且各種像差有被良好補正,具有優良的光學性能。
[各實施例的其他數值資料] [表61]~[表62]中係將上述之各條件式所相關的值,針對各數值實施例加以整理而表示。由[表61]~[表62]可知,關於各條件式,各數值實施例之值是在其數值範圍內。
Figure 02_image143
Figure 02_image145
<6.應用例> [6.1 第1應用例] 本揭露所述之技術,係可應用於各種產品。例如,本揭露所述的技術,係亦可被實現成為汽車、電動汽車、油電混合汽車、機車、自行車、個人行動裝置、飛機、無人機、船舶、機器人、建設機械、農業機械(牽引車)等之任一種類的移動體上所被搭載的裝置。
圖29係本揭露所述之技術所能適用的移動體控制系統之一例的車輛控制系統7000之概略構成例的區塊圖。車輛控制系統7000,係具備透過通訊網路7010而連接的複數電子控制單元。在圖29所示的例子中,車輛控制系統7000係具備:驅動系控制單元7100、車體系控制單元7200、電池控制單元7300、車外資訊偵測單元7400、車內資訊偵測單元7500、及整合控制單元7600。連接這些複數控制單元的通訊網路7010,係可為符合例如:CAN(Controller Area Network)、LIN(Local Interconnect Network)、LAN(Local Area Network)或FlexRay(註冊商標)等之任意規格的車載通訊網路。
各控制單元係具備:依照各種程式而進行演算處理的微電腦;和記憶被微電腦所執行之程式或被使用於各種演算之參數等的記憶部;和驅動各種控制對象之裝置的驅動電路。各控制單元,係具備用來透過通訊網路7010而和其他控制單元之間進行通訊所需之網路I/F,同時,具備用來與車內外之裝置或感測器等之間,藉由有線通訊或無線通訊而進行通訊所需之通訊I/F。在圖29中,作為整合控制單元7600之機能構成,係被圖示有:微電腦7610、通用通訊I/F7620、專用通訊I/F7630、測位部7640、信標收訊部7650、車內機器I/F7660、聲音影像輸出部7670、車載網路I/F7680及記憶部7690。其他控制單元也同樣地,具備微電腦、通訊I/F及記憶部等。
驅動系控制單元7100,係依照各種程式來控制與車輛之驅動系有關連的裝置之動作。例如,驅動系控制單元7100成為:內燃機或驅動用馬達等之用來產生車輛之驅動力所需之驅動力產生裝置、用來將驅動力傳達至車輪所需之驅動力傳達機構、調節車輛之舵角的駕駛機構、及令車輛產生制動力的制動裝置等之控制裝置,而發揮機能。驅動系控制單元7100係亦可具有,作為ABS(Antilock Brake System)或ESC(Electronic Stability Control)等之控制裝置的機能。
驅動系控制單元7100係連接有車輛狀態偵測部7110。車輛狀態偵測部7110中係包含有,例如:偵測車體之軸旋轉運動之角速度的陀螺儀感測器、偵測車輛之加速度的加速度感測器、或者是用來偵測油門踏板的操作量、煞車踏板的操作量、方向盤的操舵角、引擎旋轉數或車輪的旋轉速度等所需之感測器的其中至少一者。驅動系控制單元7100係使用從車輛狀態偵測部7110所輸入之訊號來進行演算處理,以控制內燃機、驅動用馬達、電動動力操舵裝置或煞車裝置等。
車體系控制單元7200,係依照各種程式來控制被裝備於車體的各種裝置之動作。例如,車體系控制單元7200係成為:免鑰匙進入系統、智能鑰匙系統、動力車窗裝置、或者是頭燈、尾燈、煞車燈、方向燈或霧燈等之各種燈具的控制裝置而發揮機能。此情況下,對車體系控制單元7200係可輸入,從替代鑰匙的攜行機所發出之電波或各種開關之訊號。車體系控制單元7200,係受理這些電波或訊號之輸入,以控制車輛的門鎖裝置、動力車窗裝置、燈具等。
電池控制單元7300,係依照各種程式來控制驅動用馬達之電力供給源也就是充電電池7310。例如,對電池控制單元7300,係從具備充電電池7310的電池裝置,輸入著電池溫度、電池輸出電壓或電池之剩餘容量等之資訊。電池控制單元7300,係使用這些訊號來進行演算處理,進行充電電池7310之溫度調節控制或電池裝置所具備之冷卻裝置等之控制。
車外資訊偵測單元7400,係偵測搭載車輛控制系統7000的車輛的外部資訊。例如,對車外資訊偵測單元7400係被連接有,攝像部7410及車外資訊偵測部7420之其中至少一方。攝像部7410係中係含有:ToF(Time Of Flight)相機、立體相機、單眼相機、紅外線相機及其他相機之其中至少一者。車外資訊偵測部7420中係含有例如:用來偵測目前天候或氣象所需之環境感測器、或是用來偵測搭載車輛控制系統7000的車輛之周圍的其他車輛、障礙物或步行者等所需之周圍資訊偵測感測器的其中至少一者。
環境感測器係可為例如,偵測雨天的雨滴感測器、偵測霧的霧感測器、偵測日照程度的日照感測器、及偵測降雪的雪感測器之其中至少一者。周圍資訊偵測感測器係可為:超音波感測器、雷達裝置及LIDAR(Light Detection and Ranging、Laser Imaging Detection and Ranging)裝置之其中至少一者。這些攝像部7410及車外資訊偵測部7420,係可以各自獨立的感測器乃至裝置的方式而被具備,也可為由複數感測器乃至裝置所被整合而成的裝置的方式而被具備。
此處,圖30係圖示攝像部7410及車外資訊偵測部7420之設置位置之例子。攝像部7910、7912、7914、7916、7918係被設置在例如:車輛7900的前車鼻、側後照鏡、後保險桿、後車門及車室內的前擋風玻璃之上部的其中至少一個位置。具備在前車鼻的攝像部7910及具備在車室內之前擋風玻璃之上部的攝像部7918,係主要取得車輛7900前方的影像。具備在側後照鏡的攝像部7912、7914,係主要取得車輛7900側方的影像。具備在後保險桿或後車門的攝像部7916,係主要取得車輛7900後方的影像。車室內之前擋風玻璃之上部所具備的攝像部7918,係主要用於偵測先行車輛、或步行者、障礙物、紅綠燈、交通標識或車線等。
此外,圖30中係圖示了,各個攝像部7910、7912、7914、7916的攝影範圍之一例。攝像範圍a係表示被設在前車鼻的攝像部7910的攝像範圍,攝像範圍b、c係分別表示被設在側後照鏡的攝像部7912、7914的攝像範圍,攝像範圍d係表示被設在後保險桿或後車門的攝像部7916的攝像範圍。例如,藉由將攝像部7910、7912、7914、7916所拍攝到的影像資料予以重合,就可獲得從上方觀看車輛7900的鳥瞰影像。
車輛7900的前端、後端、側端、角落及車室內的前擋風玻璃之上部所被設置的車外資訊偵測部7920、7922、7924、7926、7928、7930,係可為例如超音波感測器或雷達裝置。車輛7900的前車鼻、後保險桿、後車門及車室內之前擋風玻璃之上部所被設置的車外資訊偵測部7920、7926、7930,係可為例如LIDAR裝置。這些車外資訊偵測部7920~7930,係主要用於先行車輛、步行者或障礙物等之偵測。
回到圖29繼續說明。車外資訊偵測單元7400,係令攝像部7410拍攝車外的影像,同時,接收已被拍攝到的影像資料。又,車外資訊偵測單元7400,係從所被連接之車外資訊偵測部7420,接收偵測資訊。車外資訊偵測部7420是超音波感測器、雷達裝置或LIDAR裝置的情況下,則車外資訊偵測單元7400,係令其發出超音波或電磁波等,同時,將所被接收之反射波之資訊,予以收訊。車外資訊偵測單元7400,係基於所接收到的資訊,來進行人、車、障礙物、標識或路面上之文字等的物體偵測處理或距離偵測處理。車外資訊偵測單元7400,係亦可基於所接收到的資訊,來進行辨識降雨、霧或路面狀況等的環境辨識處理。車外資訊偵測單元7400,係亦可基於所接收到的資訊,來算出到車外之物體為止的距離。
又,車外資訊偵測單元7400,係亦可基於所接收到的影像資料,來進行辨識人、車、障礙物、標識或路面上之文字等的影像辨識處理或距離偵測處理。車外資訊偵測單元7400,係亦可對所接收到的影像資料進行扭曲補正或位置對合等之處理,同時,將由不同攝像部7410所拍攝到的影像資料加以合成,生成鳥瞰影像或全景影像。車外資訊偵測單元7400,係亦可使用不同攝像部7410所拍攝到的影像資料,來進行視點轉換處理。
車內資訊偵測單元7500,係偵測車內的資訊。車內資訊偵測單元7500上係被連接有例如:偵測駕駛人之狀態的駕駛人狀態偵測部7510。駕駛人狀態偵測部7510係亦可含有:拍攝駕駛人的相機、偵測駕駛人之生物資訊的生物感測器或收集車室內之聲音的麥克風等。生物感測器係被設在例如座面或方向盤等,偵測坐在座席之搭乘者或握住方向盤之駕駛人的生物資訊。車內資訊偵測單元7500,係基於從駕駛人狀態偵測部7510所被輸入的偵測資訊,來算出駕駛人的疲勞程度或集中程度,亦可判別駕駛人是否正在打瞌睡。車內資訊偵測單元7500,係亦可對收集到的聲音訊號進行雜訊消除處理等之處理。
整合控制單元7600,係依照各種程式來控制車輛控制系統7000內的整體動作。整合控制單元7600上係被連接有輸入部7800。輸入部7800係藉由例如:觸控面板、按鈕、麥克風、開關或搖桿等,被搭乘者進行輸入操作的裝置來實現。對整合控制單元7600係亦可輸入,將由麥克風所被輸入之聲音進行語音辨識而得的資料。輸入部7800係亦可為例如,利用紅外線或其他電波的遙控裝置,亦可為對應於車輛控制系統7000之操作的行動電話或PDA(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等之外部連接機器。輸入部7800,係例如亦可為相機,此時,搭乘者係可藉由手勢來輸入資訊。或者,亦可被輸入,藉由偵測搭乘者所穿戴的可穿戴裝置之運動而得到的資料。甚至,輸入部7800係亦可含有例如:基於使用上記之輸入部7800而由搭乘者等所輸入之資訊來生成輸入訊號,並輸出至整合控制單元7600的輸入控制電路等。搭乘者等,係藉由操作該輸入部7800,以對車輛控制系統7000輸入各種資料或指示處理動作等等。
記憶部7690係亦可含有:記憶被微電腦所執行的各種程式的ROM(Read Only Memory)、及記憶各種參數、演算結果或感測器值等的RAM(Random Access Memory)。又,記憶部7690,係亦可藉由HDD(Hard Disc Drive)等之磁性記憶裝置、半導體記憶裝置、光記憶裝置、或光磁性記憶裝置等,來加以實現。
通用通訊I/F7620,係與存在於外部環境7750的各式各樣的機器之間仲介通訊的通用的通訊I/F。通用通訊I/F7620係可實作GSM(註冊商標)(Global System of Mobile communications)、WiMAX(註冊商標)、LTE(註冊商標)(Long Term Evolution)或者是LTE-A(LTE-Advanced)等之蜂巢式通訊協定、或無線LAN(亦稱為Wi-Fi(註冊商標))、Bluetooth(註冊商標)等之其他無線通訊協定。通用通訊I/F7620係亦可例如,透過基地台或存取點,而連接至外部網路(例如網際網路、雲端網路或事業者固有之網路)上所存在的機器(例如應用程式伺服器或控制伺服器)。又,通用通訊I/F7620係亦可使用例如P2P(Peer To Peer)技術,而與存在於車輛附近的終端(例如駕駛人、步行者或者是店舖之終端、或MTC(Machine Type Communication)終端)連接。
專用通訊I/F7630,係為支援作為車輛中使用為目的而被策定之通訊協定的通訊I/F。專用通訊I/F7630係可實作例如:下層之IEEE802.11p與上層之IEEE1609之組合的WAVE(Wireless Access in Vehicle Environment)、DSRC(Dedicated Short Range Communications)、或蜂巢式通訊協定這類標準協定。專用通訊I/F7630,典型而言,係遂行包含車車間(Vehicle to Vehicle)通訊、路車間(Vehicle to Infrastructure)通訊、車輛與家之間(Vehicle to Home)之通訊及步車間(Vehicle to Pedestrian)通訊之其中1者以上之概念的V2X通訊。
測位部7640,係例如,將來自GNSS(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衛星之GNSS訊號(例如來自GPS(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衛星之GPS訊號)予以接收而執行測位,生成包含車輛之緯度、經度及高度的位置資訊。此外,測位部7640,係亦可藉由與無線存取點之訊號的交換來特定現在位置,或亦可從具有測位機能的行動電話、PHS或者是智慧型手機這類終端,取得位置資訊。
信標收訊部7650,係例如,將被設置在道路上的無線台等所發出之電波或電磁波予以接收,以取得目前位置、塞車、禁止通行或所要時間等之資訊。此外,信標收訊部7650之機能,係亦可被包含在上述的專用通訊I/F7630中。
車內機器I/F7660,係為微電腦7610與存在於車內的各式各樣的車內機器7760之間仲介連接的通訊介面。車內機器I/F7660,係亦可使用無線LAN、Bluetooth(註冊商標)、NFC(Near Field Communication)或WUSB(Wireless USB)這類無線通訊協定來建立無線連接。又,車內機器I/F7660,係亦可透過未圖示的連接端子(及若有必要則用纜線),而建立USB(Universal Serial Bus)、HDMI(註冊商標)(High-Definition Multimedia Interface)、或MHL(Mobile High-definition Link)等之有線連接。車內機器7760係亦可包含有例如:搭乘者所擁有的行動機器或者是可穿戴機器、或被搬入至車輛或者是被安裝的資訊機器的其中至少1者。又,車內機器7760亦可包含有,進行到任意目的地為止之路徑探索的導航裝置。車內機器I/F7660,係與這些車內機器7760之間,交換控制訊號或資料訊號。
車載網路I/F7680,係仲介微電腦7610與通訊網路7010之間之通訊的介面。車載網路I/F7680,係依照被通訊網路7010所支援的所定之協定,而收送訊號等。
整合控制單元7600的微電腦7610,係基於透過通用通訊I/F7620、專用通訊I/F7630、測位部7640、信標收訊部7650、車內機器I/F7660及車載網路I/F7680之其中至少一者所取得的資訊,依照各種程式,來控制車輛控制系統7000。例如,微電腦7610,係基於所被取得的車內外之資訊,來演算驅動力發生裝置、操舵機構或制動裝置之控制目標值,對驅動系控制單元7100輸出控制指令。例如,微電腦7610,係亦可以包含車輛的碰撞避免或衝擊緩和、基於車間距離的追蹤行車、車速維持行車、車輛的碰撞警告、或車輛的道路脫逸警告等的ADAS(Advanced Driver Assistance System)的機能實現為目的,而進行協調控制。又,微電腦7610,係基於所被取得的車輛周圍之資訊來控制驅動力發生裝置、操舵機構或制動裝置等,進行不依照駕駛人之操作而自律性行走的自動駕駛等為目的的協調控制。
微電腦7610,係亦可基於透過通用通訊I/F7620、專用通訊I/F7630、測位部7640、信標收訊部7650、車內機器I/F7660及車載網路I/F7680之其中至少一者所取得的資訊,生成車輛與周邊構造物或人物等物體之間的3維距離資訊,作成包含車輛目前位置之周邊資訊的本地地圖資訊。又,微電腦7610,係亦可基於所被取得的資訊,預測車輛的碰撞、步行者等之接近或禁止通行之道路的進入等之危險,生成警告用訊號。警告用訊號係可為例如,用來產生警告音、或是使警告燈閃爍等等所需之訊號。
聲音影像輸出部7670,係向可對車輛之搭乘者或車外以視覺性或聽覺性地通知資訊的輸出裝置,發送聲音及影像之其中至少一方之輸出訊號。在圖29的例子中,作為輸出裝置,係例示了音訊揚聲器7710、顯示部7720及儀表板7730。顯示部7720係亦可含有例如,面板顯示器及抬頭顯示器之至少一者。顯示部7720,係亦可具有AR(Augmented Reality)顯示機能。輸出裝置,係除了這些裝置以外,亦可為耳機、搭乘者所裝著的眼鏡型顯示器等之可穿戴裝置、投影機或燈號等之其他裝置。輸出裝置是顯示裝置時,顯示裝置係將微電腦7610進行各種處理所得的結果或從其他控制單元所接收到的資訊,以文字、影像、表、圖形等,各式各樣的形式,做視覺性顯示。又,輸出裝置是聲音輸出裝置時,聲音輸出裝置,係將已被再生之聲音資料或音響資料等所成之音訊訊號,轉換成類比訊號而做聽覺性輸出。
此外,在圖29所示的例子中,透過通訊網路7010而被連接的至少二個控制單元,係亦可被一體化成為一個控制單元。或者,每個控制單元,亦可由複數控制單元所構成。甚至,車輛控制系統7000亦可還具備未圖示的其他控制單元。又,於上記的說明中,亦可使任一控制單元所負責的機能之部分或全部,讓其他控制單元來持有。亦即,只要是透過通訊網路7010而進行資訊之收送訊,則所定之演算處理係亦可由任何控制單元來進行。同樣地,任一控制單元上所被連接的感測器或裝置,亦可被連接至其他控制單元,同時,複數控制單元係亦可透過通訊網路7010而相互收送偵測資訊。
於以上說明的車輛控制系統7000中,本揭露的攝像鏡頭、及攝像裝置,係可適用於攝像部7410、及攝像部7910、7912、7914、7916、7918。
[6.2 第2應用例] 本揭露所述之技術,係亦可被適用於內視鏡手術系統。
圖31係可適用本揭露所述之技術的內視鏡手術系統5000之概略構成之一例的圖示。在圖31中係圖示了,施術者(醫師)5067係使用內視鏡手術系統5000,而正在對病床5069上的患者5071進行手術的樣子。如圖示,內視鏡手術系統5000係由:內視鏡5001、其他手術器械5017、支持內視鏡5001的支持臂裝置5027、搭載有內視鏡下手術所需之各種裝置的推車5037所構成。
在內視鏡手術中,係取代切開腹壁的剖腹,而改用一種被稱為套管針5025a~5025d的筒狀之開孔器具,對腹壁做複數穿刺。然後,從套管針5025a~5025d,係有內視鏡5001的鏡筒5003、或其他手術器械5017,會被插入至患者5071的體腔內。在圖示的例子中,作為其他手術器械5017,係有氣腹管5019、能量處置器械5021及鉗子5023,會被插入至患者5071的體腔內。又,能量處置器械5021,係藉由高頻電流或超音波振動,以進行組織的切開及剝離、或血管的封阻等的處置器械。但是,圖示的手術器械5017係僅為一例,作為手術器械5017係可使用例如鑷子、牽引器等,一般在內視鏡下手術所被用到的各種手術器械。
藉由內視鏡5001而被攝影的患者5071的體腔內的手術部之影像,係被顯示於顯示裝置5041。施術者5067,係一面即時觀看顯示裝置5041中所被顯示的手術部之影像,一面使用能量處置器械5021或鉗子5023,來進行例如患部的切除等之處置。此外,雖然省略圖示,但氣腹管5019、能量處置器械5021及鉗子5023,係在手術中,可藉由施術者5067或助手等而加以支持。
(支持臂裝置) 支持臂裝置5027,係具備從基部5029延伸的臂部5031。在圖示的例子中,臂部5031係由關節部5033a、5033b、5033c、及連桿5035a、5035b所構成,藉由來自臂控制裝置5045之控制而被驅動。藉由臂部5031來支持內視鏡5001,並控制其位置及姿勢。藉此,可實現內視鏡5001的穩定的位置之固定。
(內視鏡) 內視鏡5001係由:從尖端起算所定長度之領域會被插入至患者5071之體腔內的鏡筒5003、和被連接在鏡筒5003之基端的相機頭5005所構成。在圖示的例子中,雖然圖示了作為具有硬性之鏡筒5003的所謂硬性鏡而被構成的內視鏡5001,但內視鏡5001係亦可作為具有軟性之鏡筒5003所謂軟性鏡而被構成。
在鏡筒5003的尖端係設有,內嵌著接物透鏡的開口部。對內視鏡5001係有光源裝置5043被連接,藉由該當光源裝置5043所生成的光,會藉由被延伸設置在鏡筒5003之內部的光導而被導光到該當鏡筒之尖端,經由接物透鏡而往患者5071的體腔內之觀察對象進行照射。此外,內視鏡5001係可為直視鏡,亦可為斜視鏡或側視鏡。
在相機頭5005之內部係設有光學系及攝像元件,來自觀察對象的反射光(觀察光)係藉由該當光學系而被聚光在該當攝像元件。藉由該當攝像元件,觀察光會被光電轉換,生成對應於觀察光的電性訊號,亦即對應於觀察像的影像訊號。該當影像訊號,係作為RAW資料而被發送至相機控制單元(CCU:Camera Control Unit)5039。此外,相機頭5005中係被搭載有,藉由適宜驅動其光學系,而調整倍率及焦距的機能。
此外,例如為了支援立體視覺(3D顯示)等,在相機頭5005亦可設置複數個攝像元件。此情況下,在鏡筒5003的內部,對了對該當複數個攝像元件之每一者將觀察光進行導光,而被設有複數個中繼光學系。
(被搭載於推車的各種裝置) CCU5039,係由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或GPU(Graphics Processing Unit)等所構成,係統籌控制內視鏡5001及顯示裝置5041之動作。具體而言,CCU5039係對於從相機頭5005所收取到的影像訊號,實施例如顯影處理(去馬賽克處理)等,用來顯示基於該當影像訊號之影像所需之各種影像處理。CCU5039,係將施行過該當影像處理的影像訊號,提供給顯示裝置5041。又,CCU5039,係對相機頭5005發送控制訊號,控制其驅動。該當控制訊號中係可含有倍率或焦距等,關於攝像條件的資訊。
顯示裝置5041,係藉由來自CCU5039之控制,而將基於藉由該當CCU5039而被施行過影像處理之影像訊號的影像,加以顯示。在內視鏡5001是支援例如4K(水平像素數3840×垂直像素數2160)或8K(水平像素數7680×垂直像素數4320)等之高解析度之攝影的情況下,及/或支援3D顯示的情況下,則作為顯示裝置5041係可分別支援之,採用可進行高解析度之顯示者,及/或可進行3D顯示者。在是有支援4K或8K等之高解析度之攝影的情況下,作為顯示裝置5041,藉由使用55吋以上之尺寸者,可獲得更進一步的沈浸感。又,亦可隨著用途,而設置解析度、尺寸不同的複數個顯示裝置5041。
光源裝置5043,係由例如LED(light emitting diode)等之光源所構成,係對內視鏡5001供給將手術部進行攝影之際的照射光。
臂控制裝置5045,係由例如CPU等之處理器所構成,藉由依照所定之程式而動作,而依照所定之控制方式來控制支持臂裝置5027的臂部5031之驅動。
輸入裝置5047,係為對內視鏡手術系統5000的輸入介面。使用者,係可透過輸入裝置5047,而對內視鏡手術系統5000進行各種資訊的輸入或指示輸入。例如,使用者係透過輸入裝置5047,而將關於患者的身體資訊、或手術之術式的資訊等,關於手術的各種資訊,進行輸入。又,例如,使用者係透過輸入裝置5047,來輸入使臂部5031做驅動之意旨的指示、或變更內視鏡5001所致之攝像條件(照射光的種類、倍率及焦距等)之意旨的指示、使能量處置器械5021做驅動之意旨的指示等。
輸入裝置5047的種類係沒有限定,輸入裝置5047係可為各種公知的輸入裝置。作為輸入裝置5047係可適用例如:滑鼠、鍵盤、觸控面板、開關、腳踏開關5057及/或撥桿等。使用觸控面板來作為輸入裝置5047的情況下,則該當觸控面板係亦可被設在顯示裝置5041的顯示面上。
或者,輸入裝置5047係為例如眼鏡型的可穿戴裝置或HMD(Head Mounted Display)等,可被使用者所穿戴的裝置,隨應於被這些裝置所偵測到的使用者的手勢或視線,而進行各種輸入。又,輸入裝置5047係包含可偵測使用者之運動的相機,隨應於從藉由該當相機所拍攝到的映像所被偵測到的使用者之手勢或視線,而進行各種輸入。甚至,輸入裝置5047係包含可收音使用者之聲音的麥克風,透過該當麥克風而藉由聲音來進行各種輸入。如此,藉由把輸入裝置5047構成為可採用非接觸方式來輸入各種資訊,就可讓尤其是屬於清潔區的使用者(例如施術者5067),以非接觸方式來操作屬於污染區的機器。又,使用者係由於可以不必把正在拿持的手術器械從手中放開就能夠操作機器,因此使用者的便利性會提升。
處置器械控制裝置5049係控制為了組織之燒灼、切開或血管之封阻等所需之能量處置器械5021的驅動。氣腹裝置5051,係為了內視鏡5001所致之視野的確保及施術者之作業空間的確保之目的,而為了使患者5071的體腔膨起,可透過氣腹管5019而對該當體腔內吹送氣體。記錄器5053,係為可以記錄關於手術之各種資訊的裝置。印表機5055,係為可將關於手術之各種資訊,以文字、影像或圖形等各種形式加以列印的裝置。
以下,針對在內視鏡手術系統5000中特別的特徵性構成,做更詳細的說明。
(支持臂裝置) 支持臂裝置5027係具備:身為基台的基部5029、和從基部5029延伸的臂部5031。在圖示的例子中,臂部5031係由複數個關節部5033a、5033b、5033c、和藉由關節部5033b而被連結的複數個連桿5035a、5035b所構成,但在圖31中,為了簡化,而將臂部5031之構成做簡略化而圖示。實際上,為了讓臂部5031具有所望之自由度,關節部5033a~5033c及連桿5035a、5035b的形狀、數量及配置,以及關節部5033a~5033c的旋轉軸之方向等,都可被適宜設定。例如,臂部5031,合適來說,可具有6自由度以上之自由度而被構成。藉此,由於在臂部5031的可動範圍內可使內視鏡5001自由移動,因此可從所望之方向將內視鏡5001的鏡筒5003插入至患者5071的體腔內。
在關節部5033a~5033c係設有致動器,關節部5033a~5033c係被構成為,藉由該當致動器之驅動而可繞著所定之旋轉軸而旋轉。該當致動器之驅動是是臂控制裝置5045所控制,藉此而控制各關節部5033a~5033c的旋轉角度,控制臂部5031之驅動。藉此,可以實現內視鏡5001的位置及姿勢之控制。此時,臂控制裝置5045係可藉由力控制或位置控制等各種公知的控制方式,而控制臂部5031之驅動。
例如,施術者5067透過輸入裝置5047(包含腳踏開關5057)而適宜進行操作輸入,藉此,隨應於該當操作輸入,藉由臂控制裝置5045而會適宜控制臂部5031之驅動,來控制內視鏡5001的位置及姿勢即可。藉由該當控制,使得臂部5031之尖端的內視鏡5001從任意之位置移動至任意之位置之後,就可在該移動後之位置上被固定地支持。此外,臂部5031係亦可用所謂的主從方式而被操作。此情況下,臂部5031係可透過被設置在遠離手術室之場所的輸入裝置5047而被使用者做遠端操作。
又,在適用力控制的情況下,亦可為,臂控制裝置5045係受到來自使用者的外力,而驅動各關節部5033a~5033c的致動器,以使得臂部5031會仿效該外力而滑順地移動,進行所謂的動力輔助控制。藉此,使用者直接接觸臂部5031而使臂部5031移動之際,可以比較輕的力道,就能使該當臂部5031做移動。因此,可以使用較直覺、較簡易的操作,就能使內視鏡5001做移動,可提升使用者的便利性。
此處,一般來說,在內視鏡下手術中,內視鏡5001是藉由稱作內視鏡操作助手的醫師,而被支持。相對於此,藉由使用支持臂裝置5027,就可不必仰賴人手而更確實地固定內視鏡5001的位置,因此可穩定地獲得手術部之影像,可圓滑地進行手術。
此外,臂控制裝置5045並不一定要設置在推車5037。又,臂控制裝置5045並不一定要為1台裝置。例如,臂控制裝置5045係亦可分別被設在支持臂裝置5027的臂部5031的各關節部5033a~5033c,藉由複數個臂控制裝置5045彼此協動,以實現臂部5031的驅動控制。
(光源裝置) 光源裝置5043,係對內視鏡5001供給在拍攝手術部之際的照射光。光源裝置5043係由例如LED、雷射光源或這些的組合所構成的白色光源所構成。此時,若是藉由RGB雷射光源之組合而構成白色光源的情況下,則由於可高精度地控制各色(各波長)之輸出強度及輸出時序,因此可於光源裝置5043中進行攝像影像的白平衡之調整。又,此情況下,來自RGB雷射光源之各者的雷射光是以分時方式照射觀察對象,藉由同步於該照射時序而控制相機頭5005的攝像元件之驅動,就可分時拍攝分別對應於RGB的影像。若依據該當方法,則即使該當攝像元件未設置彩色濾光片,也能獲得彩色影像。
又,光源裝置5043,係亦可使所輸出的光的強度,每隔所定之時間就會變更的方式,控制其驅動。藉由同步於該該光的強度之變更之時序而控制相機頭5005的攝像元件之驅動而以分時方式取得影像,並將該影像進行合成,就可生成沒有所謂欠曝及暈光的高動態範圍之影像。
又,光源裝置5043係亦可被構成為,可供給對應於特殊光觀察的所定之波長頻帶的光。在特殊光觀察時係例如,利用體組織的吸光波長依存性,而照射比通常觀察時的照射光(亦即白色光)還要窄頻帶之光線,以將黏膜表層的血管等之所定之組織以高對比度進行攝影,進行所謂的窄頻帶光觀察(Narrow Band Imaging)。或者,在特殊光觀察時,亦可藉由照射激發光所產生的螢光而獲得影像的螢光觀察。在螢光觀察時係可進行,對體組織照射激發光而觀察來自該當體組織之螢光(自發螢光觀察)、或將吲哚花青綠(ICG)等之試藥局部注射至體組織並且對該當體組織照射對應於該試藥之螢光波長的激發光而獲得螢光像等。光源裝置5043係可被構成為,可供給對應於這類特殊光觀察的窄頻帶光及/或激發光。
(相機頭及CCU) 參照圖32,更詳細說明內視鏡5001的相機頭5005及CCU5039之機能。圖32係為圖31所示的相機頭5005及CCU5039之機能構成之一例的區塊圖。
參照圖32,相機頭5005作為其機能是具有:透鏡單元5007、攝像部5009、驅動部5011、通訊部5013、相機頭控制部5015。又,CCU5039作為其機能是具有:通訊部5059、影像處理部5061、控制部5063。相機頭5005與CCU5039係藉由傳輸纜線5065而被連接成可雙向通訊。
首先說明相機頭5005的機能構成。透鏡單元5007,係為被設在與鏡筒5003之連接部的光學系。從鏡筒5003之尖端所擷取的觀察光,係被導光至相機頭5005,入射至該當透鏡單元5007。透鏡單元5007,係由含有變焦透鏡及對焦透鏡的複數枚透鏡所組合而被構成。透鏡單元5007,其光學特性會被調整,以使得觀察光會被聚光在攝像部5009的攝像元件之受光面上。又,變焦透鏡及對焦透鏡,係為了調整攝像影像的倍率及焦點,而被構成為其光軸上之位置是可移動。
攝像部5009係由攝像元件所構成,被配置在透鏡單元5007之後段。通過了透鏡單元5007的觀察光,係被聚光在該當攝像元件之受光面,藉由光電轉換,生成對應於觀察像的影像訊號。已被攝像部5009所生成的影像訊號,係被提供至通訊部5013。
作為構成攝像部5009的攝像元件係為例如CMOS(Complementary 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型的影像感測器,是使用具有Bayer排列之可進行彩色攝影者。此外,作為該當攝像元件係亦可採用例如可支援4K以上之高解析度之影像之攝影者。藉由以高解析度獲得手術部之影像,施術者5067係可更詳細地掌握該當手術部之樣子,可更圓滑地進行手術。
又,構成攝像部5009的攝像元件係被構成為,用來分別取得支援3D顯示的右眼用及左眼用之影像訊號所需之1對攝像元件。藉由進行3D顯示,施術者5067係可更正確地掌握手術部中的生物組織的縱深。此外,攝像部5009是以多板式而被構成的情況下,則對應於各攝像元件,透鏡單元5007也是被設置複數系統。
又,攝像部5009,係並不一定要被設在相機頭5005。例如,攝像部5009係亦可被設在鏡筒5003之內部,在接物透鏡的正後方。
驅動部5011,係由致動器所構成,藉由來自相機頭控制部5015之控制,可使透鏡單元5007的變焦透鏡及對焦透鏡沿著光軸而移動所定之距離。藉此,可適宜調整攝像部5009所致之攝像影像的倍率及焦點。
通訊部5013係由用來與CCU5039之間收送各種資訊所需之通訊裝置所構成。通訊部5013係將從攝像部5009所得到的影像訊號,以RAW資料的方式,透過傳輸纜線5065而發送至CCU5039。此時,為了將手術部的攝像影像以低延遲來做顯示,該當影像訊號係藉由光通訊而被發送為理想。在手術之際,施術者5067是藉由攝像影像而一面觀察患部之狀態一面進行手術,因為為了較安全且確實的手術,手術部之動態影像是被要求盡可能即時地被顯示。在進行光通訊的情況下,則通訊部5013中係設有,用來把電性訊號轉換成光訊號的光電轉換模組。影像訊號係藉由該當光電轉換模組而被轉換成光訊號後,透過傳輸纜線5065而被發送至CCU5039。
又,通訊部5013,係從CCU5039,接收用來控制相機頭5005之驅動所需之控制訊號。該當控制訊號中係含有例如:用來指定攝像影像之畫格速率之意旨的資訊、用來指定攝像時之曝光值之意旨的資訊、以及/或用來指定攝像影像之倍率及焦點之意旨的資訊等,關於攝像條件的資訊。通訊部5013係將所接收到的控制訊號,提供給相機頭控制部5015。此外,來自CCU5039的控制訊號亦可藉由光通訊而被傳輸。此情況下,在通訊部5013中係設有用來把光訊號轉換成電性訊號的光電轉換模組,控制訊號係藉由該當光電轉換模組而被轉換成電性訊號後,被提供給相機頭控制部5015。
此外,上記的畫格速率或曝光值、倍率、焦點等之攝像條件,係基於已被取得之影像訊號而由CCU5039的控制部5063自動設定。亦即,所謂的AE(Auto Exposure)機能、AF(Auto Focus)機能及AWB(Auto White Balance)機能,是被內建於內視鏡5001。
相機頭控制部5015,係基於透過通訊部5013所接收到的來自CCU5039之控制訊號,來控制相機頭5005之驅動。例如,相機頭控制部5015,係基於用來指定攝像影像之畫格速率之意旨的資訊及/或用來指定攝像時之曝光之意旨的資訊,而控制攝像部5009的攝像元件之驅動。又,例如,相機頭控制部5015,係基於用來指定攝像影像之倍率及焦點之意旨的資訊,透過驅動部5011而使透鏡單元5007的變焦透鏡及對焦透鏡適宜地移動。相機頭控制部5015係亦可還具備有,記憶用來識別鏡筒5003或相機頭5005所需之資訊的機能。
此外,藉由把透鏡單元5007或攝像部5009等之構成,配置在氣密性及防水性高的密閉結構內,就可針對相機頭5005,使其具備對於高溫高壓滅菌釜滅菌處理的耐受性。
接著說明CCU5039的機能構成。通訊部5059係由用來與相機頭5005之間收送各種資訊所需之通訊裝置所構成。通訊部5059係將從相機頭5005透過傳輸纜線5065所被發送過來的影像訊號,予以接收。此時,如上述,該當影像訊號可合適地藉由光通訊而被發送。此情況下,對應於光通訊,在通訊部5059係設有用來把光訊號轉換成電性訊號的光電轉換模組。通訊部5059,係將已經轉換成電性訊號的影像訊號,提供給影像處理部5061。
又,通訊部5059,係對相機頭5005,發送用來控制相機頭5005之驅動所需之控制訊號。該當控制訊號也是可以藉由光通訊而被發送。
影像處理部5061,係對從相機頭5005所被發送過來的屬於RAW資料的影像訊號,實施各種影像處理。作為該當影像處理係包含例如:顯影處理、高畫質化處理(頻帶強調處理、超解析處理,NR(Noise reduction)處理及/或手晃補正處理等)、以及/或放大處理(電子變焦處理)等,各種公知的訊號處理。又,影像處理部5061,係為了進行AE、AF及AWB,而對影像訊號進行檢波處理。
影像處理部5061,係由CPU或GPU等之處理器所構成,藉由該當處理器依照所定之程式而動作,就可進行上述的影像處理或檢波處理。此外,影像處理部5061是由複數個GPU所構成的情況下,則影像處理部5061係將影像訊號所涉及的資訊做適宜分割,藉由這些複數個GPU而平行地進行影像處理。
控制部5063係進行內視鏡5001所致之手術部之攝像、及關於該攝像影像之顯示的各種控制。例如,控制部5063係生成用來控制相機頭5005之驅動所需之控制訊號。此時,攝像條件是由使用者而被輸入的情況下,則控制部5063係基於該當使用者所致之輸入而生成控制訊號。或者,在內視鏡5001內建有AE機能、AF機能及AWB機能的情況下,則控制部5063係隨應於影像處理部5061所致之檢波處理之結果,而適宜算出最佳的曝光值、焦距及白平衡,並生成控制訊號。
又,控制部5063,係基於已被影像處理部5061施行過影像處理的影像訊號,而令手術部之影像被顯示於顯示裝置5041。此時,控制部5063,係使用各種影像辨識技術來辨識手術部影像內中的各種物體。例如,控制部5063,係藉由偵測手術部影像中所含之物體的邊緣之形狀或顏色等,而可辨識鉗子等之手術器械、特定之組織部位、出血、能量處置器械5021使用時的霧氣等。控制部5063係在令顯示裝置5041顯示手術部之影像之際,使用該辨識結果,而令各種手術支援資訊被重疊顯示於該當手術部之影像。藉由把手術支援資訊進行重疊顯示而提示給施術者5067,就可更安全且確實地進行手術。
連接相機頭5005及CCU5039的傳輸纜線5065,係為對應於電性訊號之通訊的電性訊號纜線、對應於光通訊的光纖,或這些的複合纜線。
此處,在圖示的例子中,雖然是使用傳輸纜線5065而以有線方式進行通訊,但相機頭5005與CCU5039之間的通訊亦可用無線來進行。兩者之間的通訊是以無線而被進行的情況下,就不需要在手術室內鋪設傳輸纜線5065,可解決手術室內中的醫療人員之移動被該當傳輸纜線5065所妨礙的事態。
以上說明了,本揭露所述之技術所能被適用的內視鏡手術系統5000之一例。此外,此處雖然作為一例而說明了內視鏡手術系統5000,但本揭露所述之技術所能適用的系統係不限於所述例子。例如,本揭露所述之技術係亦可被適用於檢查用軟性內視鏡系統或顯微鏡手術系統。
本揭露所述之技術,係在以上說明的構成之中,可理想適用於相機頭5005。尤其是,本揭露的攝像鏡頭,係可理想適用於相機頭5005的透鏡單元5007。
<7.其他實施形態> 本揭露所致之技術,係不限定於上記實施形態及實施例之說明而可做各種變形實施。
例如,於上記各數值實施例中所示的各部之形狀及數值,係皆只是用來實施本技術所需之具體化的單純之一例而已,本技術的技術範圍當然並非根據這些而做限定性解釋。
又,在上記實施形態及實施例中,雖然針對了實質上由6枚或7枚透鏡所成的構成加以說明,但亦可為還具備有實質上不具折射力的透鏡之構成。又,本揭露的攝像鏡頭亦可設計成5枚以下、或8枚以上之透鏡構成。
又,例如,本技術係亦可採取如下之構成。 若依據以下構成的本技術,則從物體側起往像面側被依序配置前群透鏡系與後群透鏡系,並謀求各透鏡系之構成的最佳化,因此可提供能夠支援大型元件尺寸的攝像元件,且就光學系而言係為小型且各種像差有被良好補正的高性能的攝像鏡頭、及攝像裝置。
[1] 一種攝像鏡頭,係 從物體側起,往攝像元件所被配置之像面側依序是由: 具有正的折射力的前群透鏡系;和 後群透鏡系,係在最靠像面側具有:在光軸附近是朝像面側呈凹形狀、且在周邊部是朝像面側呈凸形狀的透鏡面 所構成,並且滿足以下的條件式:
Figure 02_image147
其中, Gun2R2(sag6-sag10) :於前記後群透鏡系之前記最靠像面側的透鏡面中,6成之像高的主光線的交會點與10成之像高的主光線的交會點間,且對光軸呈平行的2點間之距離(單位係為「mm」) TTL:前記前群透鏡系之最靠物體側的透鏡面之頂點起至像面為止的光軸上之距離 2Y:前記攝像元件之對角長 ODMAX :於前記攝像鏡頭所產生之攝像區域內的扭曲像差之最大值。 [2] 如上記[1]所記載之攝像鏡頭,其中, 前記前群透鏡系是由複數枚透鏡所成; 前記後群透鏡系是由1枚透鏡所成。 [3] 如上記[1]或[2]所記載之攝像鏡頭,其中, 前記前群透鏡系係為, 從物體側往像面側而依序是由: 於光軸附近具有正的折射力的第1透鏡;和 於光軸附近具有正或負的折射力的第2透鏡;和 於光軸附近具有負的折射力的第3透鏡;和 於光軸附近具有負的折射力的第4透鏡;和 於光軸附近具有正或負的折射力的第5透鏡 所構成; 前記後群透鏡系是由: 於光軸附近具有正或負的折射力的第6透鏡所構成。 [4] 如上記[1]乃至[3]之任1項所記載之攝像鏡頭,其中, 滿足以下的條件式:
Figure 02_image149
其中, f:鏡頭全系之焦距 Gun1R1:前記前群透鏡系之最靠物體側的透鏡面之曲率半徑。 [5] 如上記[1]乃至[4]之任1項所記載之攝像鏡頭,其中, 滿足以下的條件式:
Figure 02_image151
其中, f:鏡頭全系之焦距 Gun2R2:前記後群透鏡系之前記最靠像面側的透鏡面之曲率半徑。 [6] 如上記[1]乃至[5]之任1項所記載之攝像鏡頭,其中, 前記前群透鏡系,係從物體側起往像面側依序含有:第1透鏡、第2透鏡、第3透鏡、第4透鏡;且 滿足以下的條件式:
Figure 02_image153
其中, νd(L4):前記第4透鏡對d線的阿貝數。 [7] 如上記[1]乃至[6]之任1項所記載之攝像鏡頭,其中, 前記前群透鏡系,係從物體側起往像面側依序含有:第1透鏡、第2透鏡、第3透鏡、第4透鏡、第5透鏡;且 滿足以下的條件式:
Figure 02_image155
其中, νd(L5):前記第5透鏡對d線的阿貝數。 [8] 如上記[1]乃至[7]之任1項所記載之攝像鏡頭,其中, 前記前群透鏡系,係從物體側起往像面側依序含有:第1透鏡、第2透鏡、第3透鏡、第4透鏡、第5透鏡、第6透鏡;且 滿足以下的條件式:
Figure 02_image157
其中, νd(L6):前記第6透鏡對d線的阿貝數。 [9] 如上記[1]乃至[8]之任1項所記載之攝像鏡頭,其中, 前記前群透鏡系,係從物體側起往像面側依序含有:第1透鏡、第2透鏡、第3透鏡;且 在前記第1透鏡之物體側的透鏡面與前記第1透鏡之像面側的透鏡面之間、前記第1透鏡之像面側的透鏡面與前記第2透鏡之像面側的透鏡面之間、或前記第2透鏡之像面側的透鏡面與前記第3透鏡之像面側的透鏡面之間,係被配置有開口光圈。 [10] 如上記[1]、[2]、或[4]乃至[9]之任1項所記載之攝像鏡頭,其中, 前記前群透鏡系係為, 從物體側往像面側而依序是由: 於光軸附近具有正的折射力的第1透鏡;和 於光軸附近具有正的折射力的第2透鏡;和 於光軸附近具有負的折射力的第3透鏡;和 於光軸附近具有正或負的折射力的第4透鏡;和 於光軸附近具有負的折射力的第5透鏡;和 於光軸附近具有正或負的折射力的第6透鏡 所構成; 前記後群透鏡系是由: 於光軸附近具有正或負的折射力的第7透鏡所構成。 [11] 一種攝像裝置,係 含有: 攝像鏡頭;和 攝像元件,係將藉由前記攝像鏡頭而被形成之光學像所相應之攝像訊號,予以輸出;和 演算器,係將藉由前記攝像元件而被攝像之影像的扭曲像差,予以補正; 前記攝像鏡頭係為, 從物體側起,往前記攝像元件所被配置之像面側依序是由: 具有正的折射力的前群透鏡系;和 後群透鏡系,係在最靠像面側具有:在光軸附近是朝像面側呈凹形狀、且在周邊部是朝像面側呈凸形狀的透鏡面 所構成,並且滿足以下的條件式:
Figure 02_image159
其中, Gun2R2(sag6-sag10) :於前記後群透鏡系之前記最靠像面側的透鏡面中,6成之像高的主光線的交會點與10成之像高的主光線的交會點間,且對光軸呈平行的2點間之距離(單位係為「mm」) TTL:前記前群透鏡系之最靠物體側的透鏡面之頂點起至像面為止的光軸上之距離 2Y:前記攝像元件之對角長 ODMAX :於前記攝像鏡頭所產生之攝像區域內的扭曲像差之最大值。 [12] 如上記[1]乃至[10]之任1項所記載之攝像鏡頭,其中, 還具備實質上不具折射力之透鏡。 [13] 如上記[11]所記載之攝像裝置,其中, 前記攝像鏡頭係還具備實質上不具折射力之透鏡。
本申請案係以在日本國特許廳2019年3月29日申請的日本專利申請號第2019-68037號為基礎而主張優先權,該申請案的全部內容係藉由參照而引用於本申請案。
只要是當業者,可隨著設計上之要件或其他因素,而想到各種修正、結合、次結合、及變更,但這些係被添附的申請專利範圍或其均等物之範圍所包含,這點必須理解。
1~12:攝像鏡頭 201:框體 202:顯示部 203:前置相機部 204:主相機部 205:相機閃光燈 206:操作鈕 207:操作鈕 300:攝像鏡頭 301:攝像元件 302:演算器 303:影像取得部 304:扭曲影像補正部 5000:內視鏡手術系統 5001:內視鏡 5003:鏡筒 5005:相機頭 5007:透鏡單元 5009:攝像部 5011:驅動部 5013:通訊部 5015:相機頭控制部 5017:手術器械 5019:氣腹管 5021:能量處置器械 5023:鉗子 5025a~5025d:套管針 5027:支持臂裝置 5029:基部 5031:臂部 5033a,5033b,5033c:關節部 5035a,5035b:連桿 5037:推車 5039:CCU 5041:顯示裝置 5043:光源裝置 5045:臂控制裝置 5047:輸入裝置 5049:處置器械控制裝置 5051:氣腹裝置 5053:記錄器 5055:印表機 5057:腳踏開關 5059:通訊部 5061:影像處理部 5063:控制部 5065:傳輸纜線 5067:施術者(醫師) 5069:病床 5071:患者 7000:車輛控制系統 7010:通訊網路 7100:驅動系控制單元 7110:車輛狀態偵測部 7200:車體系控制單元 7300:電池控制單元 7310:充電電池 7400:車外資訊偵測單元 7410:攝像部 7420:車外資訊偵測部 7500:車內資訊偵測單元 7510:駕駛人狀態偵測部 7600:整合控制單元 7610:微電腦 7640:測位部 7650:信標收訊部 7660:車內機器I/F 7670:聲音影像輸出部 7680:車載網路I/F 7690:記憶部 7710:音訊揚聲器 7720:顯示部 7730:儀表板 7750:外部環境 7760:車內機器 7800:輸入部 7900:車輛 7910,7912,7914,7916,7918:攝像部 7920~7930:車外資訊偵測部 Gun1:前群透鏡系 Gun2:後群透鏡系 IMG:像面 L1:第1透鏡 L2:第2透鏡 L3:第3透鏡 L4:第4透鏡 L5:第5透鏡 L6:第6透鏡 L7:第7透鏡 SG:密封玻璃 St:開口光圈 Z1:光軸
[圖1]本揭露之一實施形態所述之攝像裝置之概要的區塊圖。 [圖2]一實施形態所述之攝像鏡頭的第1構成例的透鏡剖面圖。 [圖3]一實施形態所述之攝像鏡頭的第2構成例的透鏡剖面圖。 [圖4]一實施形態所述之攝像鏡頭的第3構成例的透鏡剖面圖。 [圖5]一實施形態所述之攝像鏡頭的第4構成例的透鏡剖面圖。 [圖6]一實施形態所述之攝像鏡頭的第5構成例的透鏡剖面圖。 [圖7]一實施形態所述之攝像鏡頭的第6構成例的透鏡剖面圖。 [圖8]一實施形態所述之攝像鏡頭的第7構成例的透鏡剖面圖。 [圖9]一實施形態所述之攝像鏡頭的第8構成例的透鏡剖面圖。 [圖10]一實施形態所述之攝像鏡頭的第9構成例的透鏡剖面圖。 [圖11]一實施形態所述之攝像鏡頭的第10構成例的透鏡剖面圖。 [圖12]一實施形態所述之攝像鏡頭的第11構成例的透鏡剖面圖。 [圖13]一實施形態所述之攝像鏡頭的第12構成例的透鏡剖面圖。 [圖14]條件式(1)中的參數Gun2R2(sag6-sag10) 之概要的說明圖。 [圖15]對圖2所示的攝像鏡頭適用了具體數值的數值實施例1中的各種像差的像差圖。 [圖16]對圖3所示的攝像鏡頭適用了具體數值的數值實施例2中的各種像差的像差圖。 [圖17]對圖4所示的攝像鏡頭適用了具體數值的數值實施例3中的各種像差的像差圖。 [圖18]對圖5所示的攝像鏡頭適用了具體數值的數值實施例4中的各種像差的像差圖。 [圖19]對圖6所示的攝像鏡頭適用了具體數值的數值實施例5中的各種像差的像差圖。 [圖20]對圖7所示的攝像鏡頭適用了具體數值的數值實施例6中的各種像差的像差圖。 [圖21]對圖8所示的攝像鏡頭適用了具體數值的數值實施例7中的各種像差的像差圖。 [圖22]對圖9所示的攝像鏡頭適用了具體數值的數值實施例8中的各種像差的像差圖。 [圖23]對圖10所示的攝像鏡頭適用了具體數值的數值實施例9中的各種像差的像差圖。 [圖24]對圖11所示的攝像鏡頭適用了具體數值的數值實施例10中的各種像差的像差圖。 [圖25]對圖12所示的攝像鏡頭適用了具體數值的數值實施例11中的各種像差的像差圖。 [圖26]對圖13所示的攝像鏡頭適用了具體數值的數值實施例12中的各種像差的像差圖。 [圖27]攝像裝置之一構成例的正面圖。 [圖28]攝像裝置之一構成例的背面圖。 [圖29]車輛控制系統的概略構成之一例的區塊圖。 [圖30]車外資訊偵測部及攝像部的設置位置之一例的說明圖。 [圖31]內視鏡手術系統的概略構成之一例的構成圖。 [圖32]圖31所示的相機頭及CCU的機能構成之一例的區塊圖。
1:攝像鏡頭
Gun1:前群透鏡系
Gun2:後群透鏡系
IMG:像面
L1:第1透鏡
L2:第2透鏡
L3:第3透鏡
L4:第4透鏡
L5:第5透鏡
L6:第6透鏡
SG:密封玻璃
St:開口光圈
Z1:光軸

Claims (11)

  1. 一種攝像鏡頭,係 從物體側起,往攝像元件所被配置之像面側依序是由: 具有正的折射力的前群透鏡系;和 後群透鏡系,係在最靠像面側具有:在光軸附近是朝像面側呈凹形狀、且在周邊部是朝像面側呈凸形狀的透鏡面 所構成,並且滿足以下的條件式:
    Figure 03_image001
    其中, Gun2R2(sag6-sag10) :於前記後群透鏡系之前記最靠像面側的透鏡面中,6成之像高的主光線的交會點與10成之像高的主光線的交會點間,且對光軸呈平行的2點間之距離(單位係為「mm」) TTL:前記前群透鏡系之最靠物體側的透鏡面之頂點起至像面為止的光軸上之距離 2Y:前記攝像元件之對角長 ODMAX :於前記攝像鏡頭所產生之攝像區域內的扭曲像差之最大值。
  2. 如請求項1所記載之攝像鏡頭,其中, 前記前群透鏡系是由複數枚透鏡所成; 前記後群透鏡系是由1枚透鏡所成。
  3. 如請求項1所記載之攝像鏡頭,其中, 前記前群透鏡系係為, 從物體側往像面側而依序是由: 於光軸附近具有正的折射力的第1透鏡;和 於光軸附近具有正或負的折射力的第2透鏡;和 於光軸附近具有負的折射力的第3透鏡;和 於光軸附近具有負的折射力的第4透鏡;和 於光軸附近具有正或負的折射力的第5透鏡 所構成; 前記後群透鏡系是由: 於光軸附近具有正或負的折射力的第6透鏡所構成。
  4. 如請求項1所記載之攝像鏡頭,其中, 滿足以下的條件式:
    Figure 03_image003
    其中, f:鏡頭全系之焦距 Gun1R1:前記前群透鏡系之最靠物體側的透鏡面之曲率半徑。
  5. 如請求項1所記載之攝像鏡頭,其中, 滿足以下的條件式:
    Figure 03_image005
    其中, f:鏡頭全系之焦距 Gun2R2:前記後群透鏡系之前記最靠像面側的透鏡面之曲率半徑。
  6. 如請求項1所記載之攝像鏡頭,其中, 前記前群透鏡系,係從物體側起往像面側依序含有:第1透鏡、第2透鏡、第3透鏡、第4透鏡;且 滿足以下的條件式:
    Figure 03_image007
    其中, νd(L4):前記第4透鏡對d線的阿貝數。
  7. 如請求項1所記載之攝像鏡頭,其中, 前記前群透鏡系,係從物體側起往像面側依序含有:第1透鏡、第2透鏡、第3透鏡、第4透鏡、第5透鏡;且 滿足以下的條件式:
    Figure 03_image009
    其中, νd(L5):前記第5透鏡對d線的阿貝數。
  8. 如請求項1所記載之攝像鏡頭,其中, 前記前群透鏡系,係從物體側起往像面側依序含有:第1透鏡、第2透鏡、第3透鏡、第4透鏡、第5透鏡、第6透鏡;且 滿足以下的條件式:
    Figure 03_image011
    其中, νd(L6):前記第6透鏡對d線的阿貝數。
  9. 如請求項1所記載之攝像鏡頭,其中, 前記前群透鏡系,係從物體側起往像面側依序含有:第1透鏡、第2透鏡、第3透鏡;且 在前記第1透鏡之物體側的透鏡面與前記第1透鏡之像面側的透鏡面之間、前記第1透鏡之像面側的透鏡面與前記第2透鏡之像面側的透鏡面之間、或前記第2透鏡之像面側的透鏡面與前記第3透鏡之像面側的透鏡面之間,係被配置有開口光圈。
  10. 如請求項1所記載之攝像鏡頭,其中, 前記前群透鏡系係為, 從物體側往像面側而依序是由: 於光軸附近具有正的折射力的第1透鏡;和 於光軸附近具有正的折射力的第2透鏡;和 於光軸附近具有負的折射力的第3透鏡;和 於光軸附近具有正或負的折射力的第4透鏡;和 於光軸附近具有負的折射力的第5透鏡;和 於光軸附近具有正或負的折射力的第6透鏡 所構成; 前記後群透鏡系是由: 於光軸附近具有正或負的折射力的第7透鏡所構成。
  11. 一種攝像裝置,係含有: 攝像鏡頭;和 攝像元件,係將藉由前記攝像鏡頭而被形成之光學像所相應之攝像訊號,予以輸出;和 演算器,係將藉由前記攝像元件而被攝像之影像的扭曲像差,予以補正; 前記攝像鏡頭係為, 從物體側起,往前記攝像元件所被配置之像面側依序是由: 具有正的折射力的前群透鏡系;和 後群透鏡系,係在最靠像面側具有:在光軸附近是朝像面側呈凹形狀、且在周邊部是朝像面側呈凸形狀的透鏡面 所構成,並且滿足以下的條件式:
    Figure 03_image013
    其中, Gun2R2(sag6-sag10) :於前記後群透鏡系之前記最靠像面側的透鏡面中,6成之像高的主光線的交會點與10成之像高的主光線的交會點間,且對光軸呈平行的2點間之距離(單位係為「mm」) TTL:前記前群透鏡系之最靠物體側的透鏡面之頂點起至像面為止的光軸上之距離 2Y:前記攝像元件之對角長 ODMAX :於前記攝像鏡頭所產生之攝像區域內的扭曲像差之最大值。
TW109108768A 2019-03-29 2020-03-17 攝像鏡頭及攝像裝置 TW202043835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068037 2019-03-29
JP2019068037 2019-03-29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043835A true TW202043835A (zh) 2020-12-01

Family

ID=7266798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9108768A TW202043835A (zh) 2019-03-29 2020-03-17 攝像鏡頭及攝像裝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220244492A1 (zh)
JP (1) JPWO2020202965A1 (zh)
CN (1) CN113614603A (zh)
TW (1) TW202043835A (zh)
WO (1) WO2020202965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644642B2 (en) 2019-02-21 2023-05-09 Samsung Electro-Mechanics Co., Ltd. Optical imaging system
JP6919028B1 (ja) * 2020-06-23 2021-08-11 エーエーシー オプティックス ソリューションズ ピーティーイー リミテッド 撮像レンズ
CN111929872B (zh) * 2020-09-21 2021-01-05 常州市瑞泰光电有限公司 摄像光学镜头
CN112285907B (zh) * 2020-12-30 2021-03-30 江西联益光学有限公司 光学镜头及成像设备
CN114815154B (zh) * 2022-04-20 2023-08-08 江西晶超光学有限公司 光学镜头、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CN115308890B (zh) * 2022-10-12 2022-12-20 昆明全波红外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紧凑型长波手动变焦红外镜头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1262420A (ja) * 1985-05-17 1986-11-20 Hitachi Metals Ltd 熱間押出機用インナ−ライナ−
JP5915462B2 (ja) * 2012-08-28 2016-05-11 ソニー株式会社 撮像レンズおよび撮像装置
JP6167348B2 (ja) * 2013-09-11 2017-07-26 カンタツ株式会社 撮像レンズ
WO2015060166A1 (ja) * 2013-10-21 2015-04-30 カンタツ株式会社 撮像レンズ
JP2016090777A (ja) * 2014-11-04 2016-05-23 Hoya株式会社 撮像光学系
JP2016109871A (ja) * 2014-12-05 2016-06-20 Hoya株式会社 撮像光学系
JP6489134B2 (ja) * 2015-01-09 2019-03-27 株式会社ニコン 撮像レンズおよび撮像装置
JP6555342B2 (ja) * 2015-05-01 2019-08-07 株式会社ニコン 撮像レンズおよび撮像装置
JPWO2017199633A1 (ja) * 2016-05-19 2019-03-14 ソニー株式会社 撮像レンズおよび撮像装置
JP6378822B1 (ja) * 2017-10-19 2018-08-22 エーエーシー テクノロジーズ ピーティーイー リミテッドAac Technologies Pte.Ltd. 撮像光学レン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20244492A1 (en) 2022-08-04
WO2020202965A1 (ja) 2020-10-08
JPWO2020202965A1 (zh) 2020-10-08
CN113614603A (zh) 2021-11-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7364022B2 (ja) 撮像レンズおよび撮像装置
WO2020202965A1 (ja) 撮像レンズおよび撮像装置
WO2020090368A1 (ja) 撮像レンズおよび撮像装置
US20220146799A1 (en) Variable focal distance lens system and imaging device
WO2021117497A1 (ja) 撮像レンズおよび撮像装置
JP7192852B2 (ja) ズームレンズおよび撮像装置
WO2022059463A1 (ja) 広角レンズおよび撮像装置
WO2022009760A1 (ja) 魚眼レンズおよび撮像装置
CN113692367B (zh) 光学系统以及摄像装置
JP2022140076A (ja) 撮像レンズおよび撮像装置
WO2021085154A1 (ja) 撮像レンズおよび撮像装置
WO2020246427A1 (ja) 光学系および撮像装置
WO2021200206A1 (ja) ズームレンズおよび撮像装置
WO2021200257A1 (ja) ズームレンズおよび撮像装置
WO2021200253A1 (ja) ズームレンズおよび撮像装置
WO2021200207A1 (ja) ズームレンズおよび撮像装置
WO2023153076A1 (ja) ズームレンズ、および撮像装置
US11470295B2 (en) Signal processing device, signal processing method, and imaging device
WO2020174866A1 (ja) 可変焦点距離レンズ系及び撮像装置
JP2022117197A (ja) 撮像レンズおよび撮像装置
JP2022155067A (ja) ズームレンズおよび撮像装置
JP2023044106A (ja) ズームレンズ、および撮像装置
JP2023149383A (ja) コンバータレンズ、および撮像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