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035577A - 結構體、光感測器及圖像顯示裝置 - Google Patents

結構體、光感測器及圖像顯示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035577A
TW202035577A TW108131453A TW108131453A TW202035577A TW 202035577 A TW202035577 A TW 202035577A TW 108131453 A TW108131453 A TW 108131453A TW 108131453 A TW108131453 A TW 108131453A TW 202035577 A TW202035577 A TW 202035577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photoelectric conversion
light
infrared
conversion element
wavelength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813145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宮田哲志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富士軟片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富士軟片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富士軟片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03557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035577A/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3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radiation-sensitive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30/00
    • H10K39/30Devices controlled by radiation
    • H10K39/32Organic image sensor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3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radiation-sensitive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30/00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20Filter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20Filters
    • G02B5/22Absorbing filter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20Filters
    • G02B5/26Reflecting filter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20Filters
    • G02B5/28Interference filt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7/00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 H01L27/14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 H01L27/144Devices controlled by radiatio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7/00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 H01L27/14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 H01L27/144Devices controlled by radiation
    • H01L27/146Imager structur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1/00Semiconductor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1/02Details
    • H01L31/0216Coatings
    • H01L31/02161Coatings for devices characterised by at least one potential jump barrier or surface barrier
    • H01L31/02162Coatings for devices characterised by at least one potential jump barrier or surface barrier for filtering or shielding light, e.g. multicolour filters for photodetect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1/00Semiconductor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1/08Semiconductor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in which radiation controls flow of current through the device, e.g. photoresistors
    • H01L31/10Semiconductor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in which radiation controls flow of current through the device, e.g. photoresistors characterised by potential barriers, e.g. phototransist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1/00Semiconductor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1/08Semiconductor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in which radiation controls flow of current through the device, e.g. photoresistors
    • H01L31/10Semiconductor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in which radiation controls flow of current through the device, e.g. photoresistors characterised by potential barriers, e.g. phototransistors
    • H01L31/101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visible or ultraviolet radiation
    • H01L31/102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visible or ultraviolet radiation characterised by only one potential barrier
    • H01L31/103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visible or ultraviolet radiation characterised by only one potential barrier the potential barrier being of the PN homojunction typ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5/00Circuitry of solid-state image sensors [SSIS]; Control thereof
    • H04N25/70SSIS architectures; Circuits associated therewith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5/00Details of television systems
    • H04N5/30Transforming light or analogous information into electric information
    • H04N5/33Transforming infrared radiation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1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element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amplifying, oscillating or switching, covered by group H10K10/00
    • H10K19/2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element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amplifying, oscillating or switching, covered by group H10K10/00 comprising components having an active region that includes an inorganic semiconductor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30/00Organic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 H10K30/30Organic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comprising bulk heterojunctions, e.g. interpenetrating networks of donor and acceptor material domain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30/00Organic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 H10K30/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2101/00Properties of the organic materials covered by group H10K85/00
    • H10K2101/30Highest occupied molecular orbital [HOMO], lowest unoccupied molecular orbital [LUMO] or Fermi energy value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60OLEDs integrated with inorganic light-sensitive elements, e.g. with inorganic solar cells or inorganic photodiodes
    • H10K59/65OLEDs integrated with inorganic image sensor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85/00Organic materials used in the body or electrodes of devic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 H10K85/30Coordination compounds
    • H10K85/321Metal complexes comprising a group IIIA element, e.g. Tris (8-hydroxyquinoline) gallium [Gaq3]
    • H10K85/322Metal complexes comprising a group IIIA element, e.g. Tris (8-hydroxyquinoline) gallium [Gaq3] comprising boron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50Photovoltaic [PV] energy
    • Y02E10/549Organic PV cell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 Semiconductors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ultimedia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Inorganic Chemistry (AREA)
  • Light Receiving Elements (AREA)
  • Solid State Image Pick-Up Elements (AREA)
  • Optical Filter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提供一種結構體(1),其在同一光路上設置有:紅外光光電轉換元件(300),包括包含在紅外區具有極大吸收波長且產生與所吸收的紅外區的光相應的電荷之光電轉換材料之紅外光光電轉換層;可見光光電轉換元件(200),吸收可見區的波長的光,產生與所吸收的光相應的電荷;及濾光器(400),遮蔽並透射規定波長的光,且該結構體(1)在來自該濾光器(400)的光射出側分別設置有紅外光光電轉換元件(300)及可見光光電轉換元件(200)。本發明還提供一種包含結構體(1)之光感測器及圖像顯示裝置。

Description

結構體、光感測器及圖像顯示裝置
本發明有關一種能夠同時檢測出可見光及紅外光之結構體。又,有關一種包含前述結構體之光感測器及圖像顯示裝置。
與可見光相比,紅外光(紅外線)的波長長,因此不易散射,亦能夠應用於距離測量或三維測量等。又,由於人類、動物等的眼睛看不見紅外光,因此作為即使在夜間用紅外光光源照射被攝體,亦不會讓被攝體察覺地拍攝夜行性野生動物之用途、防範用途,亦能夠用於不刺激對方地進行拍攝的情況。如此,感測紅外光之光感測器能夠應用於各種用途中,關於該種光感測器正進行各種研究。
又,近年來,能夠同時檢測出可見光及紅外光之光感測器的開發亦有進展。
作為該種能夠同時檢測出可見光及紅外光之光感測器,如專利文獻1等中所記載,已知有在矽光二極體等受光元件上分別形成有濾色器的像素及紅外光透射濾波器的像素者等。
又,在專利文獻2中記載有關於固體撮像元件的發明,該固體攝像元件包括紅外光光電轉換部及可見光光電轉換部,作為整體,透射50%以上的可見區的光之該紅外光光電轉換部包括包含在紅外區具有將可見區和紅外區合併之範圍內的吸收光譜的吸收峰且產生與所吸收的光相應的電荷之光電轉換材料而構成的光電轉換層,設置於紅外光光電轉換部的下方之該可見光光電轉換部在可見區具有將可見區和紅外區合併之範圍內的吸收光譜的吸收峰,產生與所吸收的光相應之電荷。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16-162946號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特開2012-169676號公報
藉由在受光元件上分別形成濾色器的像素和紅外光透射濾波器的像素,能夠同時檢測出可見光及紅外光,藉此能夠同時獲得彩色圖像和紅外光圖像。然而,在該結構的情況下,伴隨導入紅外光透射濾波器的像素,會導致濾色器的像素面積減少,因此存在可見光的受光靈敏度降低之情況。又,紅外光存在靈敏度比可見光低的傾向,因此若減少紅外光透射濾波器的像素面積,則存在紅外光的受光靈敏度亦容易降低之傾向。
另一方面,在專利文獻2中,在可見光光電轉換部的上方,亦即在向可見光光電轉換部的光入射側設置有紅外光光電轉換部,該紅外光光電轉換部包括包含在紅外區具有將可見區和紅外區合併之範圍內的吸收光譜的吸收峰且產生與所吸收的光相應的電荷之光電轉換材料而構成之光電轉換層。藉由設為該種結構,能夠充分確保可見光及紅外光的受光面積。然而,在該種結構的情況下,除了目的波長以外的光亦入射到紅外光光電轉換部,因此有時會產生雜訊,存在進一步改善紅外光的檢測精度的餘地。又,依據本發明人的研究,可知關於包含上述光電轉換材料而構成之光電轉換層的耐光性,存在進一步改善的餘地。
因此,本發明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耐光性良好且可見光及紅外光的檢測精度優異之結構體、光感測器及圖像顯示裝置。
鑑於上述情況,本發明人進行深入研究之結果,發現藉由設為後述結構能夠實現上述目的,以至完成本發明。因此,本發明提供以下。 <1>一種結構體,其在同一光路上設置有:紅外光光電轉換元件,包括包含在紅外區具有極大吸收波長且產生與所吸收的紅外區的光相應的電荷之光電轉換材料之紅外光光電轉換層; 可見光光電轉換元件,吸收可見區的波長的光,產生與所吸收的光相應的電荷;及 濾光器,分別透射在可見區的波長的光中可見光光電轉換元件具有靈敏度之波長的至少一部分的波長的光及在紅外區的波長的光中紅外光光電轉換元件具有靈敏度之波長的至少一部分的波長的光且遮蔽紅外區的波長的光的一部分, 且該結構體在來自濾光器的光射出側分別設置有紅外光光電轉換元件及可見光光電轉換元件。 <2>如<1>所述之結構體,其中紅外光光電轉換元件還包含電荷傳輸層。 <3>如<1>或<2>所述之結構體,其中紅外光光電轉換元件中可見區的波長的光透射率為50%以上。 <4>如<1>~<3>中任一項所述之結構體,其中在向可見光光電轉換元件的光入射側具有濾色器。 <5>如<1>~<4>中任一項所述之結構體,其中可見光光電轉換元件包括包含在可見區的波長中吸收至少一部分的波長的光且產生與所吸收的光相應的電荷之光電轉換材料之可見光光電轉換層。 <6>如<1>~<5>中任一項所述之結構體,可見光光電轉換元件包含矽光二極體。 <7>如<1>~<6>中任一項所述之結構體,其中紅外光光電轉換層包含p型有機半導體及n型有機半導體,p型有機半導體及n型有機半導體中的至少一個在波長700nm以上具有極大吸收波長。 <8>如<7>所述之結構體,其中p型有機半導體及n型有機半導體中的至少一個在波長700nm以上具有極大吸收波長,且最高佔用分子軌域的能階為-4.5eV以下。 <9>如<7>或<8>所述之結構體,其中p型有機半導體及n型有機半導體中的至少一個在波長700nm以上具有極大吸收波長,且最低未佔用分子軌域的能階為-3.0eV以下。 <10>如<7>~<9>中任一項所述之結構體,其中p型有機半導體及n型有機半導體中的一個在波長700nm以上具有極大吸收波長,另一個在波長400nm以下具有極大吸收波長。 <11>如<1>~<10>中任一項所述之結構體,其中濾光器進一步遮蔽紫外區的波長的光的至少一部分。 <12>一種光感測器,其包含<1>~<11>中任一項所述之結構體。 <13>一種圖像顯示裝置,其包含<1>~<11>中任一項所述之結構體。 [發明效果]
依本發明,能夠提供一種耐光性良好且可見光及紅外光的檢測精度優異之結構體、光感測器及圖像顯示裝置。
以下,對本發明的內容進行說明。 本說明書中,“~”表示以將記載於其前後之數值作為下限值及上限值而包含之含義使用。 關於本說明書中的基團(原子團)的標記,未記述經取代及未經取代之標記同時包含不具有取代基之基團(原子團)和具有取代基之基團(原子團)。例如,“烷基”不僅包含不具有取代基之烷基(未經取代之烷基),還包含具有取代基之烷基(取代烷基)。 本說明書中,重量平均分子量及數平均分子量作為基於凝膠滲透色譜(GPC)測定之聚苯乙烯換算值而定義。 本說明書中,“步驟”這一術語,不僅包含獨立的步驟,而且即使在無法與其他步驟明確區分時,若可實現該步驟的所需作用,則亦包含於本術語中。
<結構體> 本發明的結構體的特徵為,在同一光路上設置有: 紅外光光電轉換元件,包括包含在紅外區具有極大吸收波長且產生與所吸收的紅外區的光相應的電荷之光電轉換材料之紅外光光電轉換層; 可見光光電轉換元件,吸收可見區的波長的光,產生與所吸收的光相應的電荷;及 濾光器,分別透射在可見區的波長的光中上述可見光光電轉換元件具有靈敏度之波長的至少一部分的波長的光及在紅外區的波長的光中上述紅外光光電轉換元件具有靈敏度之波長的至少一部分的波長的光且遮蔽紅外區的波長的光的一部分, 且該結構體在來自濾光器的光射出側分別設置有上述紅外光光電轉換元件及上述可見光光電轉換元件。
本發明的結構體在同一光路上分別設置有紅外光光電轉換元件及可見光光電轉換元件,亦即沿縱向配置有檢測不同光之光電轉換元件。因此,能夠將入射到各元件之光的幾乎全部作為訊號來提取,能夠靈敏度良好地檢測可見光及紅外光而無光量損失。又,在向該等元件的光入射側配置有具有上述分光特性之濾光器,因此能夠將減少了成為雜訊之成分的光入射到該等元件。因此,能夠提高可見光及紅外光的檢測精度。進而,亦能夠提高紅外光光電轉換元件的耐光性。推測這是因為,利用上述濾光器,遮蔽入射到紅外光光電轉換元件的紅外區的波長的光(紅外光)的一部分,藉此能夠抑制紅外光光電轉換層中包含的光電轉換材料的劣化或分解等。
又,藉由適當調整將上述濾光器中的紅外光透射之範圍及遮蔽之範圍,亦能夠容易變更入射到紅外光光電轉換元件的紅外光的波長。因此,亦能夠容易進行與目的或用途相應的設計變更。
用以下附圖,對本發明的結構體的實施形態進行說明。另外,圖中的箭頭表示向結構體的入射光。又,在以下說明中,紅外區的波長區的光(紅外光)通常表示波長700~2500nm的範圍的光,可見區的波長區的光(可見光)通常表示波長400~650nm的範圍的光。又,本說明書中,將“特定波長區α~βnm中的吸收率或透射率”設為如下:將對波長區α~βnm的吸收率或透射率設為100%時的波長區α~βnm中的積分值設為X,將各波長的吸收率或透射率在波長區α~βnm中的積分值設為Y時,可用Y/X×100表示者。
(第1實施形態) 圖1所示之結構體1在支撐體100上設置有可見光光電轉換元件200。作為支撐體100,並無特別限定。例如,可舉出玻璃基板、陶瓷基板、樹脂基板、半導體基板等。作為半導體基板,矽基板、SOI(Silicon on Insulator:絕緣體上之矽)基板、在SOI基板的矽層上形成有磊晶矽成長層之基板等。又,支撐體100上亦可以形成有用於讀出藉由可見光光電轉換元件200或紅外光光電轉換元件300被光電轉換的訊號電荷的轉移閘(transfer gate)。又,支撐體100上亦可以形成有配線部。
可見光光電轉換元件200係吸收可見區的波長的光,產生與所吸收的光相應的電荷之元件。可見光光電轉換元件200係吸收波長400nm以上的波長的光,產生與所吸收的光相應的電荷之元件為較佳。又,可見光光電轉換元件200係至少吸收波長400~650nm的範圍的波長的光,產生與所吸收的光相應的電荷之元件亦較佳。
可見光光電轉換元件200可舉出矽光二極體或包括包含吸收可見區的波長且產生與所吸收的光相應的電荷之光電轉換材料之可見光光電轉換層之元件等。
矽光二極體能夠使用矽基板作為支撐體100,利用離子注入等公知的半導體製程在矽基板的表面形成。
作為包含上述可見光光電轉換層之元件的結構,可舉出具有在後述紅外光光電轉換元件300一項中說明的結構者。作為用於可見光光電轉換層之光電轉換材料,只要為在可見區(較佳為波長400~650nm的範圍)具有極大吸收波長且產生與所吸收的光相應的電荷之光電轉換材,則均可較佳地使用。
可見光光電轉換層的膜厚為1~100000nm為較佳。上限為90000nm以下為較佳,10000nm以下為更佳。下限為5nm以上為較佳,10nm以上為更佳。
作為用於可見光光電轉換層之光電轉換材料,可舉出在可見區具有吸收之半導體材料。例如,可舉出色素化合物、量子點等。作為色素化合物,可舉出口山口星色素化合物、三芳基甲烷色素化合物、花青色素化合物、方酸菁色素化合物、克酮鎓色素化合物、苯并咪唑酮(benzimidazolone)色素化合物、苯并咪唑酮(benzimidazolinone)色素化合物、喹啉黃色素化合物、酞菁色素化合物、蒽醌色素化合物、二酮吡咯并吡咯色素化合物、喹吖酮色素化合物、偶氮色素化合物、異吲哚啉酮色素化合物、異吲哚啉色素化合物、二㗁井色素化合物、苝色素化合物、硫靛藍色素化合物、吡咯亞甲基色素化合物等。作為量子點,可舉出InP、Si、CdSe等。
可見光光電轉換層中包含的光電轉換材料包含p型有機半導體及n型有機半導體中的至少一個為較佳,包含p型有機半導體及n型有機半導體這兩者為更佳。其中,p型有機半導體係供體性有機半導體,表示主要以空穴傳輸性有機化合物為代表,具有容易供應電子的性質之有機化合物。進一步詳細而言,在使2種有機材料接觸而使用時,表示離子化電位小的有機化合物。因此,p型有機半導體中使用具有電子供應性之有機化合物。又,n型有機半導體(化合物)係受體性有機半導體(化合物),表示主要以電子傳輸性有機化合物為代表,具有容易接收電子的性質之有機化合物。進一步詳細而言,在使2種有機化合物接觸而使用時,表示電子親和力大的有機化合物。因此,n型有機半導體中使用具有電子接收性之有機化合物。
作為用於可見光光電轉換層之p型有機半導體與n型有機半導體的組合,可舉出p型有機半導體的最高佔用分子軌域的能階比n型有機半導體的最高佔用分子軌域的能階大0.1eV以上,兩者的吸收最大值對可見區為相輔的組合作為較佳具體例。
在本發明的結構體中,作為可見光光電轉換元件200使用矽光二極體時,存在能夠沿用現有製程,能夠降低成本,耐久性高的優點。又,在本發明的結構體中,作為可見光光電轉換元件200使用包括包含上述光電轉換材料之可見光光電轉換層之元件時,能夠使可見光光電轉換元件200整體的厚度更薄,從而能夠使適用了本發明的結構體之各種裝置的厚度更薄。進而,具有能夠進行自由度高的分光設計的優點。
在圖1所示之結構體1中,在可見光光電轉換元件200上設置有紅外光光電轉換元件300。該紅外光光電轉換元件300係包括包含在紅外區具有極大吸收波長且產生與所吸收的紅外區的光相應的電荷之光電轉換材料之紅外光光電轉換層者。
紅外光光電轉換層的膜厚為1~10000nm為較佳。上限為10000nm以下為較佳,1000nm以下為更佳。下限為5nm以上為較佳,10nm以上為更佳。
紅外光光電轉換層中包含的光電轉換材料在700nm以上(較佳為波長700~2500nm)的範圍內具有紅外區中的極大吸收波長為較佳。又,關於上述波長中的紅外光光電轉換層的吸收率,50%以上為較佳,60%以上為更佳,70%以上為進一步較佳,80%以上為特佳。
如圖1所示,將紅外光光電轉換元件300配置於向可見光光電轉換元件200的光入射側時,紅外光光電轉換元件300的可見區的波長(較佳為波長400~650nm)的光透射率高為較佳。例如,紅外光光電轉換元件300的可見區的波長(較佳為波長400~650nm)的光透射率為50%以上為較佳,60%以上為更佳,75%以上為進一步較佳。另一方面,將可見光光電轉換元件200配置於向紅外光光電轉換元件300的光入射側時,紅外光光電轉換元件300的可見區的波長的光透射率並無特別限定。例如,紅外光光電轉換元件300的可見區的波長(較佳為波長400~650nm)的光透射率可以小於50%,亦可以為50%以上。
參考圖2,對紅外光光電轉換元件300進行更詳細的說明。圖2係表示用於本發明的結構體之紅外光光電轉換元件300的一例之概略圖。圖2所示之紅外光光電轉換元件300包含下部電極330、與下部電極330相對之上部電極320及設置於下部電極330與上部電極320之間的紅外光光電轉換層310。圖2所示之紅外光光電轉換元件300從上部電極320的上方入射光來使用。 另外,雖未圖示,但亦可以在紅外光光電轉換層310與下部電極330之間和/或紅外光光電轉換層310與上部電極320之間設置有電荷傳輸層。以下,亦將上部電極和下部電極簡單統稱為電極。藉由在該等電極與紅外光光電轉換層310之間設置電荷傳輸層,能夠提高紅外光光電轉換層310中的電荷分離效率,並能夠提高紅外光的受光靈敏度。進而,在紅外光光電轉換層310上形成電極的情況下,在紅外光光電轉換層310上形成電荷傳輸層,藉由在該電荷傳輸層上形成電極,亦能夠減輕電極形成時對紅外光光電轉換層310帶來的損傷。又,在電極上形成紅外光光電轉換層310的情況下,在電極上形成電荷傳輸層,藉由在該電荷傳輸層上形成紅外光光電轉換層310,容易形成均勻膜厚的紅外光光電轉換層。作為電荷傳輸層,可舉出空穴傳輸層、電子傳輸層。作為空穴傳輸層的材料,可舉出PEDOT:PSS(聚(3,4-乙烯基二氧噻吩):聚(4-苯乙烯磺酸))、MoO3 等。作為電子傳輸層的材料,可舉出ZnO2 、TiO2 等。
上部電極320係由對將可見區和紅外區合併之範圍的光(可見光及紅外光)為透明的導電材料構成之透明電極為較佳。又,下部電極330與上部電極320同樣地亦使用透明電極為較佳。本說明書中,“對特定波長的光為透明”表示透射70%以上該波長的光。又,上部電極320的可見光及紅外光透射率為90%以上為較佳,95%以上為更佳。又,下部電極330的可見光透射率為90%以上為較佳,95%以上為更佳。藉由未圖示的配線對上部電極320施加有偏壓。關於該偏壓,將其極性設定成在紅外光光電轉換層310中產生的電荷中,電子移動至上部電極320,空穴移動至下部電極330。當然,亦可以將偏壓設定成在紅外光光電轉換層310中產生的電荷中,空穴移動至上部電極320,電子移動至下部電極330。
作為上部電極320、下部電極330的材料,可較佳地舉出金屬、合金、金屬氧化物、金屬氮化物、金屬硼化物、有機導電性化合物、該等混合物等。作為具體例,可舉出氧化錫、氧化鋅、氧化銦、氧化銦鋅(IZO)、氧化銦錫(ITO)、氧化銦鎢(IWO)等導電性金屬氧化物、氮化鈦等金屬氮化物、金、鉑、銀、鉻、鎳、鋁等金屬、進而該等金屬與導電性金屬氧化物的混合物或積層物、碘化銅、硫化銅等無機導電性物質、聚苯胺、聚噻吩、聚吡咯等有機導電性材料、該等與ITO的積層物等。又,亦可以使用在澤田豐監修“透明導電膜的新展開”(CMC刊,1999年)、澤田豐監修“透明導電膜的新展開II”(CMC刊,2002年)、日本學術振興會著“透明導電膜的技術”(Ohmsha, Ltd.,1999年)等中詳細記載者。考慮與相鄰層的密接性或電子親和力、離子化電位、穩定性等來選擇上部電極320、下部電極330的材料。
作為電極(上部電極、下部電極)的形成方法,能夠依據所使用的材料適當選擇。例如在氧化銦錫(ITO)的情況下,能夠利用電子束法、濺射法、電阻加熱沉積法、化學反應法(溶膠-凝膠法等)、氧化銦錫的分散物的塗佈等方法形成。
紅外光光電轉換層310包含在紅外區具有極大吸收波長且產生與所吸收的紅外區的光相應的電荷之光電轉換材料。作為該種光電轉換材料,可較佳地使用在紅外區具有吸收之半導體材料等。例如,可舉出三芳基胺化合物、三芳基甲烷化合物、聯苯胺化合物、吡唑啉化合物、苯乙烯胺化合物、腙化合物、咔唑化合物、聚矽烷化合物、噻吩化合物、酞菁化合物、卟啉化合物、花青化合物、部花青化合物、氧雜菁化合物、聚胺化合物、吲哚化合物、吡咯化合物、吡咯并吡咯化合物、吡唑化合物、聚亞芳基化合物、方酸菁化合物、克酮鎓化合物、縮合芳香族碳環化合物(萘、蒽、稠四苯、稠五苯、稠六苯及該等衍生物等)、噻吩化合物、四硫富烯化合物、喹啉化合物、苝化合物、聚亞芳基化合物、芴化合物、環戊二烯化合物、矽基化合物、金屬錯合物化合物、富勒烯化合物、醌化合物等。作為金屬錯合物化合物,可舉出包含具有與金屬配位的至少1個氮原子、氧原子或硫原子之配位體之金屬錯合物化合物,作為金屬,可舉出鈹、鎂、鋁、鎵、鋅、銦、錫。作為配位體,存在各種公知的配位體,例如,可舉出“Photochemistry and Photophysics of Coordination Compounds”,Springer-Verlag出版社,H.Yersin著1987年發行、“有機金屬化學-基礎和應用-”SHOKABO Co.,Ltd.山本明夫著,1982年發行等中記載之配位體。較佳為含氮雜環配位體(較佳為碳數1~30,更佳為碳數2~20,特佳為碳數3~15,可以為單牙配位體,亦可以為雙牙以上的配位體。例如為吡啶配位體、聯吡啶配位體、羥喹啉配位體、羥基偶氮苯配位體(可舉出羥基苯基苯并咪唑、羥基苯基苯并㗁唑配位體、羥基苯基咪唑配位體等)、烷氧基配位體(較佳為碳數1~30,更佳為碳數1~20,特佳為碳數1~10,例如可舉出甲氧基、乙氧基、丁氧基、2-乙基己氧基等。)、芳氧基配位體(較佳為碳數6~30,更佳為碳數6~20,特佳為碳數6~12,例如可舉出苯氧基、1-萘氧基、2-萘氧基、2,4,6-三甲基苯氧基、4-聯苯氧基等。)、雜芳氧基配位體(較佳為碳數1~30,更佳為碳數1~20,特佳為碳數1~12,例如可舉出吡啶氧基、吡唑氧基、嘧啶氧基、喹啉氧基等。)、烷硫基配位體(較佳為碳數1~30,更佳為碳數1~20,特佳為碳數1~12,例如可舉出甲硫基、乙硫基等。)、芳硫基配位體(較佳為碳數6~30,更佳為碳數6~20,特佳為碳數6~12,例如可舉出苯硫基等。)、雜環取代硫基配位體(較佳為碳數1~30,更佳為碳數1~20,特佳為碳數1~12,例如可舉出吡啶硫基、2-苯并咪唑硫基、2-苯并㗁唑硫基、2-苯并噻唑硫基等。)或矽氧基配位體(較佳為碳數1~30,更佳為碳數3~25,特佳為碳數6~20,例如可舉出三苯矽氧基、三苯基矽氧基、三異丙基矽氧基等),更佳為含氮雜環配位體、芳氧基配位體、雜芳氧基或矽氧配位體,進一步較佳為含氮雜環配位體、芳氧基配位體或矽氧基配位體。
又,作為上述光電轉換材料,使用量子點亦較佳。作為量子點的材料,可使用鎘化合物、鉛化合物、銦化合物等。作為具體例,可舉出CdS、CdSe、PbS、PbSe、InAs等。作為量子點的形狀,並無特別限定,可舉出正球形狀、薄片狀、板狀、柱狀、橢圓球狀、不定形。
紅外光光電轉換層310中包含的光電轉換材料包含p型有機半導體及n型有機半導體中的至少一個為較佳,包含p型有機半導體及n型有機半導體這兩者為更佳。 作為p型有機半導體,縮合芳香族碳環化合物(萘、蒽、稠四苯、稠五苯、稠六苯及該等衍生物等)、噻吩化合物、酞菁化合物、卟啉化合物、三芳基胺化合物、四硫富烯化合物、吡咯并吡咯化合物、方酸菁化合物為較佳。作為n型有機半導體,富勒烯化合物、三芳基胺化合物、醌化合物、酞菁化合物、苝化合物為較佳。作為該等具體例,可舉出後述之實施例中所記載之化合物。
又,p型有機半導體及n型有機半導體中的至少一個滿足波長400~650nm的範圍的莫耳吸光係數的最大值與波長700~2500nm的範圍的莫耳吸光係數的最大值之比為0.5以下(較佳為0.4以下,更佳為0.3以下)的條件為較佳,兩者均滿足上述關係為更佳。
在使用p型有機半導體及n型有機半導體的兩者均在波長700nm以上具有極大吸收波長者時,能夠進一步提高紅外光光電轉換層310中的紅外光的靈敏度。
又,使用p型有機半導體及n型有機半導體中的一個在波長700nm以上具有極大吸收波長,另一個在波長400nm以下(較佳為波長200~400nm的範圍)具有極大吸收波長者亦較佳。依該態樣,能夠提高紅外光光電轉換層310的可見光透射性。因此,如圖1所示之態樣,將紅外光光電轉換元件300設置於比可見光光電轉換元件200更靠近來自外部的光入射側時,能夠進一步提高可見光光電轉換元件200中的可見光的靈敏度,能夠獲得更加鮮明的可見光圖像。進而,藉由使用吸收紫外線的材料作為一個有機半導體,亦能夠抑制設置於來自紅外光光電轉換層310的光射出側之構件的劣化。
又,p型有機半導體及n型有機半導體中的至少一個在紅外區具有極大吸收波長,且最高佔用分子軌域的能階為-4.5eV以下為較佳。最高佔用分子軌域的能階為-4.5eV以下為較佳,-4.8eV以下為更佳,-5.0eV以下為進一步較佳。依該態樣,能夠進一步提高紅外光光電轉換層310的耐熱性。又,在使用p型有機半導體及n型有機半導體兩者均在紅外區具有極大吸收波長者時,從耐熱性的觀點考慮,p型有機半導體及n型有機半導體兩者的最高佔用分子軌域的能階為-4.5eV以下為較佳。
又,p型有機半導體及n型有機半導體中的至少一個在紅外區具有極大吸收波長,且p型有機半導體的最低未佔用分子軌域的能階為-3.0eV以下亦較佳。最低未佔用分子軌域的能階為-3.0eV以下為較佳,-3.1eV以下為更佳。又,p型有機半導體的最低未佔用分子軌域的能階比n型有機半導體的最低未佔用分子軌域的能階大0.1eV以上為較佳,大0.2eV以上為更佳。依該態樣,能夠進一步提高紅外光光電轉換層310中的紅外光的轉換效率,並能夠進一步提高紅外光的靈敏度。又,在使用p型有機半導體及n型有機半導體兩者均在紅外區具有極大吸收波長者時,從紅外光的轉換效率的觀點考慮,p型有機半導體及n型有機半導體兩者的最低未佔用分子軌域的能階為-3.0eV以下為較佳。
又,p型有機半導體及n型有機半導體中,一個有機半導體的最高佔用分子軌域的能階與另一個有機半導體的最低未佔用分子軌域的能階之差的絕對值為0.2~2.5eV為較佳。上限為2.0eV以下為較佳,1.8eV以下為更佳,1.7eV以下為進一步較佳。下限為0.3eV以上為較佳,0.4eV以上為更佳,0.5eV以上為進一步較佳。依該態樣,能夠期待發揮高的紅外光光電轉換能之效果。
本發明中,紅外光光電轉換層310可以為具有p型半導體層及n型半導體層,p型半導體及n型半導體中的至少一個為有機半導體,且該等半導體層之間具有包含p型半導體及n型半導體之異質接面(Bulk Heterojunction)結構層作為中間層者。此時,藉由在紅外光光電轉換層310中含有異質接面結構,亦能夠進一步提高紅外光光電轉換層310中的光電轉換效率。
又,紅外光光電轉換層310可以為具有形成於p型半導體層及n型半導體層的pn接合層的重複結構(串聯結構)數為2以上之結構者。又,可以在重複結構之間插入導電材料的薄層。pn接合層的重複結構(串聯結構)數並無特別限定,從光電轉換效率的觀點考慮,2~50為較佳,2~30為更佳,2~10進一步較佳。作為導電材料,銀或金為較佳,銀為更佳。
又,紅外光光電轉換層310具有p型半導體層、n型半導體層,亦可以包含由p型半導體層及n型半導體層中的至少一個(較佳為兩者)配向控制的有機化合物。
作為紅外光光電轉換層310的形成方法,可舉出塗佈等濕式成膜法、沉積等乾式成膜法等。能夠依據所使用的材料,適當選擇。
作為乾式成膜法,可較佳地使用真空沉積法。真空沉積法中,電阻加熱沉積法、電子束加熱沉積法等加熱化合物的方法、坩堝、舟皿等沉積源的形狀、真空度、沉積溫度、基盤溫度、沉積速度等為基本參數。為了能夠均勻沉積,將基盤旋轉而進行沉積為較佳。真空度高為較佳,1×10-2 Pa以下為更佳,1×10-3 Pa以下為進一步較佳,1×10-6 Pa以下為進一步較佳。沉積時的所有步驟在真空中進行為較佳,基本上,不使化合物直接與外界空氣中的氧、水分接觸為更佳。
利用濕式成膜法形成時,能夠使用包含產生與所吸收的紅外區的光相應的電荷之有機光電轉換材料(例如選自p型有機半導體及n型有機半導體的至少1種,較佳為p型有機半導體及n型有機半導體)之光電轉換層用組成物,利用以往公知的塗佈方法塗佈於電極等支撐體上來形成。作為塗佈方法,可舉出滴加法(滴鑄);狹縫塗佈法;噴塗法;輥塗法;旋轉塗佈法(旋塗法);流延塗佈法;狹縫及旋轉法;預濕法(例如,日本特開2009-145395號公報中記載之方法);噴墨法(例如,按需噴塗方式、壓電方式、熱方式)、噴嘴噴塗等吐出型印刷、柔性版印刷、網版印刷、凹版印刷、反轉平版印刷、金屬遮罩印刷等各種印刷法;使用模具等之轉印法、納米壓印法等。
紅外光光電轉換層用組成物可進一步包含溶劑、聚合性化合物、聚合起始劑、樹脂等。又,用於紅外光光電轉換層用組成物的聚合性化合物或樹脂係具有導電性之材料為較佳。作為具有導電性之樹脂,可舉出π共軛系高分子等。作為具體例,可舉出下述結構的樹脂(P-1)、(p-2)等。 [化學式1]
Figure 02_image001
作為聚合起始劑,可舉出熱聚合起始劑及光聚合起始劑,光聚合起始劑為較佳。又,聚合起始劑係自由基聚合起始劑為較佳。作為聚合起始劑,例如可舉出鹵化烴衍生物(例如,具有三𠯤骨架之化合物、具有㗁二唑骨架之化合物等)、醯基膦化合物、六芳基聯咪唑、肟化合物、有機過氧化物、硫化合物、酮化合物、芳香族鎓鹽、α-羥基酮化合物、α-胺基酮化合物等。從曝光靈敏度的觀點考慮,光聚合起始劑係三鹵代甲基三𠯤化合物、苄基二甲基縮酮化合物、α-羥基酮化合物、α-胺基酮化合物、醯基膦化合物、氧化膦化合物、茂金屬化合物、肟化合物、三芳基咪唑二聚體、鎓化合物、苯并噻唑化合物、二苯甲酮化合物、苯乙酮化合物、環戊二烯-苯-鐵錯合物、鹵代甲基㗁二唑化合物及3-芳基取代香豆素化合物為較佳,選自肟化合物、α-羥基酮化合物、α-胺基酮化合物及醯基膦化合物中之化合物為更佳,肟化合物為進一步較佳。作為肟化合物的市售品,可舉出IRGACURE-OXE01、IRGACURE-OXE02、IRGACURE-OXE03、IRGACURE-OXE04(以上,BASF公司製)、TR-PBG-304(Changzhou Tronly New Electronic Materials CO.,LTD.製)、ADEKA OPTOMER N-1919(ADEKA CORPORATION製,日本特開2012-014052號公報中記載之光聚合起始劑2)。
紅外光光電轉換層用組成物中,有機光電轉換材料的含量在光電轉換層用組成物的總固體成分中1~100質量%為較佳,10~100質量%為更佳。又,紅外光光電轉換層用組成物進一步含有聚合性化合物時,聚合性化合物的含量在紅外光光電轉換層用組成物的總固體成分中90質量%以下為較佳,50質量%以下為更佳。又,紅外光光電轉換層用組成物進一步含有樹脂時,樹脂的含量在紅外光光電轉換層用組成物的總固體成分中90質量%以下為較佳,50質量%以下為更佳。又,紅外光光電轉換層用組成物進一步含有聚合起始劑時,聚合起始劑的含量在紅外光光電轉換層用組成物的總固體成分中0.5~15質量%為較佳,1~10質量%為更佳。紅外光光電轉換層用組成物進一步含有溶劑時,溶劑的含量在紅外光光電轉換層用組成物的總固體成分中1~99質量%為較佳,20~95質量%為更佳。另一方面,使用紅外光光電轉換層用組成物,利用沉積等乾式成膜法形成紅外光光電轉換層310時,可以不包含溶劑、聚合性化合物、聚合起始劑、溶劑等除了有機光電轉換材料以外的材料。
再返回圖1,圖1所示之結構體1中,在紅外光光電轉換元件300上設置有濾光器400。另外,圖1中,在紅外光光電轉換元件300的上方保持距離設置有濾光器400,但亦可以在紅外光光電轉換元件300的表面設置濾光器有400。又,可以在紅外光光電轉換元件300與濾光器400之間設置有中間層。
本發明的結構體中,作為濾光器400,使用具有如下分光特性者,亦即均透射可見區的波長的光中可見光光電轉換元件200具有靈敏度之波長的至少一部分波長的光及紅外區的波長的光中紅外光光電轉換元件300具有靈敏度之波長的至少一部分的波長的光,且遮蔽紅外區的波長的光的一部分。
關於濾光器400,例如波長450~600nm的範圍的光透射率為70%以上為較佳,80%以上為更佳,90%以上為進一步較佳。 又,紅外光光電轉換元件300具有靈敏度之波長的至少一部分波長的光透射率為70%以上為較佳,80%以上為更佳,90%以上為進一步較佳。紅外光光電轉換元件300具有靈敏度之紅外區的波長的光且濾光器400所透射之光的波長寬度(例如,透射率超過70%的光的波長寬度)能夠依據用途適當選擇。例如5~200nm為較佳,10~100nm為更佳。依該態樣,能夠進一步提高紅外光的檢測精度。
本發明中使用的濾光器400係進一步遮蔽紫外區的波長的光(較佳為波長300~400nm的範圍的光)的至少一部分者亦較佳。依該態樣,可獲得結構體的耐光性提高、雜訊減少之效果。又,濾光器400的波長300~400nm的範圍的至少一部分的波長的光透射率為50%以下為較佳,10%以下為更佳。又,波長300~400nm的範圍的光透射率的最大值為10%以下為較佳,5%以下為更佳。
作為濾光器400,可舉出介電質多層膜等。介電質多層膜例如可以在玻璃基板或樹脂基板等透明基板上形成來使用。又,亦可以在紅外光光電轉換元件300上形成來使用。將介電質多層膜形成於透明基板上時,介電質多層膜可以在透明基板的一面形成,亦可以在雙面形成。
介電質多層膜係利用光干擾的效果來遮蔽紅外線之膜。介電質多層膜能夠藉由將高折射率的介電質薄膜(高折射率材料層)與低折射率的介電質薄膜(低折射率材料層)交替積層來製作。介電質多層膜中的介電質薄膜的積層數為2~100層為較佳,4~60層為更佳,6~40層進一步較佳。
作為用於形成高折射率材料層的材料,折射率為1.7~2.5的材料為較佳。作為具體例,可舉出Sb2 O3 、Sb2 S3 、Bi2 O3 、CeO2 、CeF3 、HfO2 、La2 O3 、Nd2 O3 、Pr6 O11 、Sc2 O3 、SiO、Ta2 O5 、TiO2 、TlCl、Y2 O3 、ZnSe、ZnS、ZrO2 等。作為用於形成低折射率材料層的材料,折射率為1.2~1.6的材料為較佳。作為具體例,可舉出Al2 O3 、BiF3 、CaF2 、LaF3 、PbCl2 、PbF2 、LiF、MgF2 、MgO、NdF3 、SiO2 、Si2 O3 、NaF、ThO2 、ThF4 、Na3 AlF6 等。
作為介電質多層膜的形成方法,並無特別限制,例如可舉出離子鍍、離子束等真空沉積法、濺射等物理氣相沉積法(PVD法)、化學氣相沉積法(CVD法)等。
高折射率材料層及低折射率材料層的各層的厚度係欲遮蔽之光的波長λ(nm)的0.1λ~0.5λ的厚度為較佳。藉由將厚度設為上述範圍,容易控制特定波長的遮蔽/透射。
濾光器400可進一步包含選自紅外線吸收劑及紫外線吸收劑中的至少1種。例如,可以在介電質多層膜的表面形成包含該等成分之層,亦可以是形成介電質多層膜之支撐體包含該等成分。
作為紅外線吸收劑,可舉出吡咯并吡咯化合物、花青化合物、方酸菁化合物、酞菁化合物、萘酞菁化合物、四萘嵌三苯化合物、部花青化合物、克酮鎓化合物、氧雜菁化合物、亞銨化合物、二硫醇化合物、三芳基甲烷化合物、吡咯亞甲基化合物、偶氮次甲基化合物、蒽醌化合物、二苯并呋喃酮化合物、金屬氧化物、金屬硼化物等。作為吡咯并吡咯化合物,可舉出日本特開2009-263614號公報的段落號0016~0058中記載之化合物、日本特開2011-068731號公報的段落號0037~0052中記載之化合物、國際公開第2015/166873號的段落號0010~0033中記載之化合物等。作為方酸菁化合物,可舉出日本特開2011-208101號公報的段落號0044~0049中記載之化合物、日本專利第6065169號公報的段落號0060~0061中記載之化合物、國際公開第2016/181987號的段落號0040中記載之化合物、日本特開2015-176046號公報中記載之化合物、國際公開第2016/190162號的段落號0072中記載之化合物、日本特開2016-074649號公報的段落號0196~0228中記載之化合物、日本特開2017-067963號公報的段落號0124中記載之化合物、國際公開第2017/135359號中記載之化合物、日本特開2017-114956號公報中記載之化合物、日本專利6197940號公報中記載之化合物、國際公開第2016/120166號中記載之化合物等。作為花青化合物,可舉出日本特開2009-108267號公報的段落號0044~0045中記載之化合物、日本特開2002-194040號公報的段落號0026~0030中記載之化合物、日本特開2015-172004號公報中記載之化合物、日本特開2015-172102號公報中記載之化合物、日本特開2008-088426號公報中記載之化合物、國際公開第2016/190162號的段落號0090中記載之化合物等。作為克酮鎓化合物,可舉出日本特開2017-082029號公報中記載之化合物。作為亞銨化合物,例如可舉出日本特表2008-528706號公報中記載之化合物、日本特開2012-012399號公報中記載之化合物、日本特開2007-092060號公報中記載之化合物、國際公開第2018/043564號的段落號0048~0063中記載之化合物。作為酞菁化合物,可舉出日本特開2012-077153號公報的段落號0093中記載之化合物、日本特開2006-343631號公報中記載之酞菁氧鈦、日本特開2013-195480號公報的段落號0013~0029中記載之化合物。作為萘酞菁化合物,可舉出日本特開2012-077153號公報的段落號0093中記載之化合物。作為金屬氧化物,例如可舉出氧化銦錫、氧化銻錫、氧化鋅、Al摻雜氧化鋅、氟摻雜二氧化錫、鈮摻雜二氧化鈦、氧化鎢等。關於氧化鎢的詳細內容,能夠參考日本特開2016-006476號公報的段落號0080,將該內容編入本說明書中。作為金屬硼化物,可舉出硼化鑭等。作為硼化鑭的市售品,可舉出LaB6 -F(Japan New Metals Co.,Ltd.製)等。又,作為金屬硼化物,亦能夠使用國際公開第2017/119394號中記載之化合物。作為氧化銦錫的市售品,可舉出F-ITO(DOWA HIGHTECH CO.,LTD.)製)等。又,作為紅外線吸收劑,亦能夠使用日本特開2017-197437號公報中記載之方酸菁化合物、國際公開第2017/213047號的段落號0090~0107中記載之方酸菁化合物、日本特開2018-054760號公報的段落號0019~0075中記載之含吡咯環化合物、日本特開2018-040955號公報的段落號0078~0082中記載之含吡咯環化合物、日本特開2018-002773號公報的段落號0043~0069中記載之含吡咯環化合物、日本特開2018-041047號公報的段落號0024~0086中記載之在醯胺α位具有芳香環之方酸菁化合物、日本特開2017-179131號公報中記載之醯胺連結型方酸菁化合物、日本特開2017-141215號公報中記載之具有吡咯雙型方酸菁骨架或克酮鎓骨架之化合物、日本特開2017-082029號公報中記載之二氫咔唑雙型方酸菁化合物、日本特開2017-068120號公報的段落號0027~0114中記載之非對稱型化合物、日本特開2017-067963號公報中記載之含吡咯環化合物(咔唑型)、日本專利第6251530號公報中記載之酞菁化合物等。
關於紫外線吸收劑,可舉出偶氮次甲基化合物、吲哚化合物、苯并三唑化合物、三𠯤化合物、二苯甲酮化合物、苯甲酸酯化合物、水楊酸酯化合物、草醯苯胺化合物、丙二酸酯化合物、氰基丙烯酸酯化合物等。作為偶氮次甲基化合物、吲哚化合物、苯并三唑化合物、三𠯤化合物,可舉出日本特開2016-162946號公報的段落號0061~0074中記載之化合物。作為二苯甲酮化合物,可舉出日本特開2014-218610號公報的段落0067等中記載之化合物。作為苯甲酸酯化合物,可舉出日本特開2014-218610號公報的段落0066等中記載之化合物。作為水楊酸酯化合物,例如可舉出日本特開2014-218610號公報的段落0069等中記載之化合物。作為草醯苯胺化合物,可舉出日本特開2014-218610號公報的段落0070等中記載之化合物。作為丙二酸酯化合物,可舉出日本特開2015-030811號公報的段落0074等中記載之化合物。作為氰基丙烯酸酯化合物,可舉出日本特開2014-218610號公報的段落0068等中記載之化合物。
另外,圖1中,在支撐體100上設置有可見光光電轉換元件200,但亦可以對調可見光光電轉換元件200與紅外光光電轉換元件300的積層順序。又,圖1中,可見光光電轉換元件200與紅外光光電轉換元件300接觸,但兩者之間可以配置有由中間層、或者玻璃或樹脂等構成之透明基板。例如,預先將可見光光電轉換元件200及紅外光光電轉換元件300分別在不同基板上形成,將該等接合時,能夠設為在可見光光電轉換元件200與紅外光光電轉換元件300之間夾有基板的結構體。
藉由將圖1所示之結構體組裝到光感測器等,能夠同時獲得鮮明的黑白圖像及紅外光圖像。
(第2實施形態) 接著,利用圖3,對本發明的結構體的第2實施形態進行說明。圖3所示之結構體2在紅外光光電轉換元件300上配置有濾色器500這一點與第1實施形態的結構體不同。
作為濾色器500,可舉出具有1種顏色以上的紅色像素、藍色像素、綠色像素、青色像素、洋紅色像素、黃色像素等著色像素之濾波器。作為濾色器的具體例,可舉出至少具有紅色像素、藍色像素及綠色像素之濾波器或至少具有青色像素、洋紅色像素及黃色像素之濾波器等。濾色器能夠使用含有彩色著色劑之著色組成物而製造。又,濾色器可以進一步具有除了該等著色像素以外的像素。作為除了著色像素以外的像素,可舉出透明(白色)像素等。濾色器500中的各像素的排列能夠採用用於公知的單板式固體撮像元件之濾色器排列(拜爾排列或縱條紋、橫條紋等)。
另外,圖3中,濾色器500具有像素500a、500b、500c這3種。例如,可以將像素500a作為紅色像素、500b作為藍色像素、500c作為綠色像素之態樣為一例而舉出。又,圖3中,濾色器具有3種像素,像素的種類能夠設為2種以下,亦能夠設為4種以上。
又,雖未圖示,在濾色器500的各像素上表面形成有微透鏡亦較佳。在各像素上表面形成微透鏡時,微透鏡可以直接形成於各像素的表面,亦可以在各像素之間夾有中間層。
該實施形態中,關於濾光器400,例如波長450~600nm的範圍的光透射率為50%以上為較佳,70%以上為更佳,80%以上為進一步較佳。又,關於濾光器400,包括紅色波長區的光的至少一部分、綠色波長區的光的至少一部分及藍色波長區的光的至少一部分之可見光透射率為50%以上為較佳,70%以上為更佳,80%以上為進一步較佳。其中,紅色波長區的光通常表示波長550~650nm的範圍的光,綠色波長區的光通常表示波長450~610nm的範圍的光,藍色長區的光通常表示波長400~520nm的範圍的光。又,紅外光光電轉換元件300具有靈敏度之波長的至少一部分波長的光透射率為50%以上為較佳,70%以上為更佳,90%以上為進一步較佳。
另外,圖3中,在紅外光光電轉換元件300上設置有濾色器500,但亦可以對調紅外光光電轉換元件300與濾色器500的積層順序。又,圖3中,紅外光光電轉換元件300與濾色器500接觸,但兩者之間可以配置有中間層。
藉由將圖3所示之結構體組裝到光感測器等,能夠同時獲得鮮明的彩色圖像及紅外光圖像。
(第3實施形態) 接著,利用圖4,對本發明的結構體的第3實施形態進行說明。
在圖4所示之結構體3中,在支撐體100上設置有紅外光光電轉換元件300。關於支撐體100及紅外光光電轉換元件300,可舉出在第1實施形態中說明者。另外,圖4中,可見光光電轉換元件250設置於比紅外光光電轉換元件300更靠入射光側,因此紅外光光電轉換元件300對可見區的波長的光透射性並無特別限定。例如,紅外光光電轉換元件300的可見區的波長(較佳為波長400~650nm)的光透射率可以小於50%,亦可以為50%以上。另一方面,在對調了可見光光電轉換元件250與紅外光光電轉換元件300的積層順序的情況下,關於紅外光光電轉換元件300,可見區的波長(較佳為波長400~650nm)的光透射率高為較佳。例如,關於紅外光光電轉換元件300,可見區的波長(較佳為波長400~650nm)的光透射率為50%以上為較佳,60%以上為更佳,75%以上為進一步較佳。
圖4中,在紅外光光電轉換元件300上積層有複數層包括包含吸收可見區的波長中的一部分波長的光且產生與所吸收的光相應的電荷之光電轉換材料之可見光光電轉換層之可見光光電轉換元件250。該實施形態中,積層有可見光光電轉換元件250a~250c這3種元件。此時,使用所吸收的光的波長範圍不同者。例如,作為可見光光電轉換元件250,可舉出分別積層有透射紅色光之可見光光電轉換元件(以下,亦稱為紅色光電轉換元件)、透射綠色光之可見光光電轉換元件(以下,亦稱為綠色光電轉換元件)及透射藍色光之可見光光電轉換元件(以下,亦稱為藍色光電轉換元件)之態樣。又,複數個可見光光電轉換元件250a~250c中,從降低訊號處理時的負荷之理由考慮,將透射更長波側的光之可見光光電轉換元件配置於入射光側為較佳。例如,作為可見光光電轉換元件250,使用紅色光電轉換元件、綠色光電轉換元件及藍色光電轉換元件時,符號250a為紅色光電轉換元件,符號250b為綠色光電轉換元件,符號250c為藍色光電轉換元件為較佳。
圖4中,在可見光光電轉換元件250上設置有濾光器400。另外,圖3中,亦在紅外光光電轉換元件300的上方保持距離設置有濾光器400,但亦可以在入射光側最表層的可見光光電轉換元件250c的表面設置有濾光器400。又,可以在可見光光電轉換元件250c與濾光器400之間設置有中間層。
圖4中,可見光光電轉換元件250的積層數為3層,但可以為1層,亦可為2層,還可以為4層以上。
(第4實施形態) 接著,利用圖5,對本發明的結構體的第4實施形態進行說明。
在圖5所示之結構體4中,在支撐體100上設置有可見光光電轉換元件200。又,在可見光光電轉換元件200上設置有紅外光光電轉換元件300。 關於支撐體100、可見光光電轉換元件200及紅外光光電轉換元件300,可適用與在第1實施形態一項中說明的支撐體100、可見光光電轉換元件200及紅外光光電轉換元件300相同的結構,較佳之態樣亦相同。
又,在紅外光光電轉換元件300上設置有複數層包括包含吸收可見區的波長中的一部分波長的光且產生與所吸收的光相應的電荷之光電轉換材料之可見光光電轉換層之可見光光電轉換元件250d。又,在可見光光電轉換元件250d上設置有濾色器501。
作為濾色器501,可舉出具有1種顏色以上的紅色像素、藍色像素、綠色像素、青色像素、洋紅色像素、黃色像素等著色像素之濾波器。圖5中,濾色器501具有2種不同種類的像素501a、501b。在圖5所示之結構體中,像素501a、501b及可見光光電轉換元件250d係在可見區的光中分別透射不同顏色的光者為較佳。例如,可以將像素501a作為紅色像素、501b作為藍色像素、可見光光電轉換元件250d作為綠色光電轉換元件之結構為較佳之一例而舉出。依該態樣,在濾色器方式中,能夠以高靈敏度獲得靈敏度趨於變小之綠色像素,容易獲得更加鮮明的圖像。
又,在濾色器501上設置有濾光器400。另外,圖5中,亦在濾色器501的上方保持距離設置有濾光器400,但亦可以在濾色器501的表面設置有濾光器400。又,亦可以在濾色器501與濾光器400之間設置有中間層。
另外,圖5中,濾色器具有2種像素,但像素的種類能夠設為1種,亦能夠設為3種以上。又,該實施形態中,可見光光電轉換元件僅為1層,但亦能夠設為2層以上。設為2層以上時,各自的可見光光電轉換元件係透射不同顏色的光者為較佳。 又,在圖5所示之結構體中,亦可以分別對調可見光光電轉換元件200與紅外光光電轉換元件300的積層順序、紅外光光電轉換元件300與可見光光電轉換元件250d的積層順序。又,亦可以從入射光側依次配置有濾光器400、紅外光光電轉換元件300、濾色器501、可見光光電轉換元件250d、可見光光電轉換元件200、支撐體100。又,亦可以從入射光側依次配置有濾光器400、紅外光光電轉換元件300、濾色器501、可見光光電轉換元件200、可見光光電轉換元件250d、支撐體100。
<光感測器> 本發明的光感測器具有本發明的結構體。作為光感測器,可舉出固體攝像元件等。作為本發明的光感測器的結構,係具有本發明的結構體之結構,只要作為光感測器發揮功能之結構,則並無特別限定。組裝有本發明的結構體之光感測器,能夠較佳地用於生物辨識用途、監視用途、移動用途、汽車用途、農業用途、醫療用途、測距用途、手勢辨識用途等用途。
<圖像顯示裝置> 本發明的結構體亦能夠使用液晶顯示裝置或有機電致發光(有機EL)顯示裝置等圖像顯示裝置。關於圖像顯示裝置的定義或詳細內容,例如記載於“電子顯示設備(佐佐木昭夫著,Kogyo Chosakai Publishing Co.,Ltd.,1990年發行)”、“顯示設備(伊吹順章著,Sangyo Tosho PublishingCo.,Ltd.,1989年發行)”等中。又,關於液晶顯示裝置,例如記載於“下一代液晶顯示技術(內田龍男編輯,Kogyo Chosakai Publishing Co.,Ltd.,1994年發行)”中。本發明能夠適用之液晶顯示裝置並無特別限制,例如能夠適用於上述“下一代液晶顯示技術”中所記載之各種方式的液晶顯示裝置。
圖像顯示裝置可以為具有白色有機EL元件者。作為白色有機EL元件,串聯結構為較佳。關於有機EL元件的串聯結構,記載於日本特開2003-045676號公報、三上明義監修、“有機EL技術開發的最前線-高亮度·高精度·長壽命化·技術集-”、技術情報協會、326-328頁、2008年等中。有機EL元件發出的白色光的光譜在藍色區域、綠色區域及黃色區域具有強的極大發光峰者為較佳。除了該等的發光峰以外進而在紅色區域具有極大發光峰者為更佳。 [實施例]
以下,例舉實施例對本發明進行進一步詳細的說明。以下實施例中所示出之材料、使用量、比例、處理內容、處理步驟等在不脫離本發明的宗旨之範圍內,能夠適當進行變更。因此,本發明的範圍並不限定於以下所示之具體例。
以下實施例及比較例中使用的材料如下。以下,HOMO係最高佔用分子軌域的縮寫,LUMO係最低未佔用分子軌域的縮寫,λmax係極大吸收波長的縮寫,Mw係重量平均分子量的縮寫。
(p型半導體) IR-p1:下述結構的化合物(LUMO的能階=-3.5eV,HOMO的能階=-5.2eV,λmax=830nm) [化學式2]
Figure 02_image003
IR-p2:下述結構的化合物(LUMO的能階=-3.4eV,HOMO的能階=-5.3eV,λmax=830nm) [化學式3]
Figure 02_image005
IR-p3:下述結構的化合物(LUMO的能階=-3.0eV,HOMO的能階=-4.0eV,λmax=1240nm) [化學式4]
Figure 02_image007
IR-p4:下述結構的化合物(LUMO的能階=-2.7eV,HOMO的能階=-5.1eV,λmax=516nm) [化學式5]
Figure 02_image009
佐劑-p1:下述結構的化合物(LUMO的能階=-1.8eV,HOMO的能階=-5.2eV,λmax=380nm) [化學式6]
Figure 02_image011
佐劑-p2:下述結構的化合物(LUMO的能階=-1.4eV,HOMO的能階=-5.0eV,λmax=340nm) [化學式7]
Figure 02_image013
(n型半導體) IR-n1:下述結構的化合物(LUMO的能階=-4.1eV,HOMO的能階=-5.4eV,λmax=950nm) [化學式8]
Figure 02_image015
IR-n2:下述結構的化合物(LUMO的能階=-3.8eV,HOMO的能階=-4.8eV,λmax=1300nm) [化學式9]
Figure 02_image017
佐劑-n1:下述結構的化合物(PC60BM(苯基C61 丁酸甲酯),LUMO的能階=-3.8eV,HOMO的能階=-6.1eV,λmax=340nm) [化學式10]
Figure 02_image019
佐劑-n2:下述結構的化合物(LUMO的能階=-4.0eV,HOMO的能階=-7.7eV,λmax=340nm) [化學式11]
Figure 02_image021
(樹脂) P-1:下述結構的樹脂(Mw=10000) P-2:下述結構的樹脂(Mw=10000) [化學式12]
Figure 02_image023
(聚合起始劑) I-1:IRGACURE-OXE01(BASF公司製)
<濾光器的製作> (IRC-1) 添加ARTON F4520(JSR Corporation製,降莰烯樹脂)100質量份、作為紫外線吸收劑的下述結構的化合物(u-1)0.10質量份、作為紅外線吸收劑的下述結構的化合物(a-1)0.03質量份、下述結構的化合物(a-2)0.03質量份、下述結構的化合物(a-3)0.03質量份亦即二氯甲烷,藉此獲得了樹脂濃度為20質量%的溶液。接著,將所獲得之溶液澆鑄在平滑的玻璃板上,以20℃乾燥8小時後,從玻璃板剝離。將剝離的塗膜進而在減壓下,以100℃乾燥8小時,獲得了厚度0.1mm的透明樹脂製基板。
[化學式13]
Figure 02_image025
[化學式14]
Figure 02_image027
接著,利用棒塗佈機,將下述組成的組成物(1)塗佈於所獲得之透明樹脂製基板的一面,在烘箱中,以70℃加熱2分鐘,藉此揮發去除了溶劑。此時,將棒塗佈機的塗佈條件調整成乾燥後的厚度成為2μm。接著,利用傳送帶式曝光機,進行曝光(曝光量500mJ/cm2 ,200mW),硬化組成物(1),藉此在透明樹脂製基板上形成了樹脂層。同樣地,在透明樹脂製基板的另一面亦形成包括組成物(1)之樹脂層,藉此獲得了基材。
組成物(1):將三環癸烷二甲醇丙烯酸酯60質量份、二新戊四醇六丙烯酸酯40質量份、1-羥基環己基苯基酮5質量份混合,添加甲基乙基酮,調整為固體成分濃度30質量%。
接著,在所獲得之基材的一面形成介電質多層膜I,獲得了濾光器(IRC-1)。將介電質多層膜I的膜結構示於下述表。另外,層1為最外層。
[表1]
介電質多層膜 材質 膜厚(nm)
I 1 SiO2 74.4
2 TiO2 105.4
3 SiO2 18.2
4 TiO2 16.9
5 SiO2 173.4
6 TiO2 12.4
7 SiO2 8.8
8 TiO2 121.2
9 SiO2 17.2
10 TiO2 13.2
11 SiO2 187.9
12 TiO2 13.6
13 SiO2 21.1
14 TiO2 113.9
15 SiO2 11.7
16 TiO2 12.6
17 SiO2 173.5
18 TiO2 14.5
19 SiO2 21.3
20 TiO2 120.5
21 SiO2 173.6
22 TiO2 100.4
23 SiO2 111.0
24 TiO2 21.0
25 SiO2 4.2
26 TiO2 4.5
27 SiO2 2.8
28 TiO2 54.2
29 SiO2 199.6
30 TiO2 21.8
31 SiO2 34.3
32 TiO2 117.4
33 SiO2 164.5
34 TiO2 41.0
35 SiO2 4.3
36 TiO2 36.7
37 SiO2 131.5
38 TiO2 99.2
39 SiO2 146.3
(IRC-2) 對ARTON F4520(JSR Corporation製,降莰烯樹脂)100質量份添加二氯甲烷來獲得了樹脂濃度為20質量%的溶液。接著,將所獲得之溶液澆鑄在平滑的玻璃板上,以20℃乾燥8小時後,從玻璃板剝離。將剝離的塗膜進而在減壓下,以100℃乾燥8小時,獲得了厚度0.1mm的透明樹脂製基板。利用與IRC-1相同的方法,使用該透明樹脂製基板,形成樹脂層、介電質多層膜II,藉此製造了濾光器(IRC-2)。將介電質多層膜II的膜結構示於下述表。另外,層1為最外層。 [表2]
介電質多層膜 材質 膜厚(nm)
II 1 MgF2 49.1
2 TiO2 100.6
3 MgF2 335.2
4 TiO2 108.1
5 MgF2 177.5
6 TiO2 106.8
7 MgF2 132.8
8 SiO2 11.0
9 MgF2 192.6
10 TiO2 110.8
11 MgF2 172.1
12 Al2 O3 131.9
13 MgF2 30.5
14 Al2 O3 260.1
15 MgF2 151.8
16 SiO2 25.3
17 Al2 O3 50.5
18 TiO2 45.9
19 MgF2 13.7
20 TiO2 28.8
(IRC-3) 對ARTON F4520(JSR Corporation製,降莰烯樹脂)100質量份添加二氯甲烷來獲得了樹脂濃度為20質量%的溶液。接著,將所獲得之溶液澆鑄在平滑的玻璃板上,以20℃乾燥8小時後,從玻璃板剝離。將剝離的塗膜進而在減壓下,以100℃乾燥8小時,獲得了厚度0.1mm的透明樹脂製基板。利用與IRC-1相同的方法,使用該透明樹脂製基板,形成樹脂層、介電質多層膜III,藉此製造了濾光器(IRC-3)。將介電質多層膜III的膜結構示於下述表。另外,層1為最外層。 [表3]
介電質多層膜 材質 膜厚(nm)
III 1 TiO2 103.4
2 MgF2 168.6
3 TiO2 95.1
4 MgF2 160.2
5 TiO2 96.2
6 MgF2 23.0
7 Na3 AlF6 123.4
8 MgF2 20.8
9 Al2 O3 261.8
10 Na3 AlF6 178.9
11 TiO2 114.1
12 Na3 AlF6 33.3
13 TiO2 30.5
14 Na3 AlF6 47.0
15 TiO2 9.9
16 Na3 AlF6 169.5
17 Al2 O3 150.0
18 Na3 AlF6 66.2
19 Al2 O3 33.8
20 Na3 AlF6 41.0
21 Al2 O3 37.2
22 Na3 AlF6 161.2
23 SiO2 34.2
24 Al2 O3 36.6
25 SiO2 122.6
26 Al2 O3 133.3
27 Na3 AlF6 137.3
28 MgF2 43.5
29 SiO2 22.7
30 Al2 O3 109.6
31 TiO2 106.8
32 Na3 AlF6 40.3
33 TiO2 9.0
34 MgF2 264.1
35 Al2 O3 151.5
36 Na3 AlF6 179.2
37 SiO2 131.0
38 Al2 O3 150.9
39 Na3 AlF6 25.4
40 MgF2 154.0
41 SiO2 74.8
42 Al2 O3 0.0
43 TiO2 0.0
44 Na3 AlF6 14.6
45 MgF2 36.7
(IRC-4) 對ARTON F4520(JSR Corporation製,降莰烯樹脂)100質量份添加二氯甲烷來獲得了樹脂濃度為20質量%的溶液。接著,將所獲得之溶液澆鑄在平滑的玻璃板上,以20℃乾燥8小時後,從玻璃板剝離。將剝離的塗膜進而在減壓下,以100℃乾燥8小時,獲得了厚度0.1mm的透明樹脂製基板。利用與IRC-1相同的方法,使用該透明樹脂製基板,形成樹脂層、介電質多層膜IV,藉此製造了濾光器(IRC-4)。將介電質多層膜IV的膜結構示於下述表。另外,層1為最外層。 [表4]
介電質多層膜 材質 膜厚(nm)
IV 1 TiO2 99.0
2 MgF2 164.1
3 TiO2 90.7
4 MgF2 153.7
5 TiO2 94.5
6 Na3 AlF6 168.2
7 Al2 O3 142.7
8 Na3 AlF6 70.1
9 Al2 O3 11.5
10 Na3 AlF6 216.6
11 TiO2 107.6
12 Na3 AlF6 43.9
13 TiO2 8.5
14 Na3 AlF6 285.2
15 Al2 O3 156.4
16 Na3 AlF6 36.9
17 Al2 O3 127.0
18 Na3 AlF6 142.7
19 SiO2 63.7
20 Al2 O3 231.3
21 Na3 AlF6 159.9
22 MgF2 8.1
23 TiO2 18.1
24 Na3 AlF6 23.9
25 TiO2 139.0
26 Na3 AlF6 24.7
27 TiO2 17.3
28 MgF2 191.5
29 Al2 O3 172.2
30 Na3 AlF6 32.9
31 Al2 O3 34.6
32 Na3 AlF6 180.2
33 SiO2 53.9
34 Al2 O3 224.2
35 MgF2 5.8
36 Al2 O3 39.7
37 Na3 AlF6 194.1
38 SiO2 132.5
39 Al2 O3 147.3
(IRC-1n) 對ARTON F4520(JSR Corporation製,降莰烯樹脂)100質量份添加二氯甲烷來獲得了樹脂濃度為20質量%的溶液。接著,將所獲得之溶液澆鑄在平滑的玻璃板上,以20℃乾燥8小時後,從玻璃板剝離。將剝離的塗膜進而在減壓下,以100℃乾燥8小時,獲得了厚度0.1mm的透明樹脂製基板。利用與IRC-1相同的方法,使用該透明樹脂製基板,形成介電質多層膜I,藉此製造了濾光器(IRC-1n)。
<結構體的製造> (實施例1) 藉由濺射法,在形成有矽光二極體之矽基板上形成30nm的非晶質性氧化銦錫(ITO)膜,藉此形成了下部電極。接著,將包括由p型半導體(IR-p1)與n型半導體(佐劑-n1)的混合物(質量比1:1)之組成之光電轉換材料100質量份、作為溶劑的鄰二氯苯400質量份之光電轉換層形成用組成物塗佈於下部電極上,以150℃乾燥300秒,藉此形成了厚度0.2μm的光電轉換層。接著,藉由濺射法,在該光電轉換層上形成5nm的非晶質性ITO膜而形成上部電極,藉此製作了紅外光光電轉換元件。
接著,利用旋塗法,在該紅外光光電轉換元件上,將紅色組成物塗佈至製膜後的膜厚成為1.0μm。接著,使用加熱板,以100℃加熱了2分鐘。接著,使用i射線步進機曝光裝置FPA-3000i5+(Canon Inc.製),以1000mJ/cm2 的曝光量經由具有2μm見方的圖案之遮罩進行了曝光。接著,使用四甲基氫氧化銨(TMAH)0.3質量%水溶液,以23℃進行了60秒鐘的旋覆浸沒顯影。之後,用純水的旋轉噴淋進行了沖洗。接著,使用加熱板,以200℃加熱5分鐘,藉此在近紅外線截止濾波器的拜爾圖案上對紅色組成物進行了圖案化。同樣地,依次對綠色組成物、藍色組成物進行圖案化,形成紅、綠及藍的著色圖案,藉此形成了濾色器。 接著,以濾光器(IRC-1)位於該濾色器上的方式實施封裝,藉此製造了實施例1的結構體。
紅色組成物、綠色組成物、藍色組成物如下。
(紅色組成物) 將下述成分進行混合並攪拌之後,用孔徑0.45μm的尼龍製過濾器(NIHON PALL LTD.製)進行過濾,從而製備了紅色組成物。 紅色顏料分散液・・・・・・51.7質量份 樹脂1・・・・・・0.6質量份 聚合性單體4・・・・・・0.6質量份 光聚合起始劑(IRGACURE-OXE01,BASF公司製)・・・・・・0.4質量份 界面活性劑1・・・・・・4.2質量份 紫外線吸收劑(UV-503,DAITO CHEMIX Co.,Ltd.製)・・・・・・0.3質量份 丙二醇單甲醚乙酸酯(PGMEA)・・・・・・42.6質量份
(綠色組成物) 將下述成分進行混合並攪拌之後,用孔徑0.45μm的尼龍製過濾器(NIHON PALL LTD.製)進行過濾,從而製備了綠色組成物。 綠色顏料分散液・・・・・・73.7質量份 樹脂1・・・・・・0.3質量份 聚合性單體1・・・・・・1.2質量份 光聚合起始劑(IRGACURE-OXE01,BASF公司製)・・・・・・0.6質量份 界面活性劑1・・・・・・4.2質量份 紫外線吸收劑(UV-503,DAITO CHEMIX Co.,Ltd.製)・・・・・・0.5質量份 PGMEA・・・・・・19.5質量份
(藍色組成物) 將下述成分進行混合並攪拌之後,用孔徑0.45μm的尼龍製過濾器(NIHON PALL LTD.製)進行過濾,從而製備了藍色組成物。 藍色顏料分散液・・・・・・44.9質量份 樹脂1・・・・・・2.1質量份 聚合性單體1・・・・・・1.5質量份 聚合性單體4・・・・・・0.7質量份 光聚合起始劑(IRGACURE-OXE01,BASF公司製)・・・・・・0.8質量份 界面活性劑1・・・・・・4.2質量份 紫外線吸收劑(UV-503,DAITO CHEMIX Co., Ltd.製)・・・・・・0.3質量份 PGMEA・・・・・・45.8質量份
用於紅色組成物、綠色組成物、藍色組成物的原料如下。
·紅色顏料分散液 藉由珠磨機(氧化鋯珠0.3mm直徑),將由9.6質量份的C.I.顏料紅254、4.3質量份的C.I.顏料黃139、6.8質量份的分散劑(Disperbyk-161,BYK Chemie公司製)、79.3質量份的PGMEA組成之混合液混合並分散了3小時,藉此製備了顏料分散液。然後,使用帶減壓機高壓分散機NANO-3000-10(Nippon Bee Chemical Co.,Ltd.製),在2000kg/cm3 的壓力下以流量500g/min進行了分散處理。將該分散處理重複10次而得到了紅色顏料分散液。
·綠色顏料分散液 藉由珠磨機(氧化鋯珠0.3mm直徑),將由6.4質量份的C.I.顏料綠36、5.3質量份的C.I.顏料黃150、5.2質量份的分散劑(Disperbyk-161、BYK Chemie公司製)、83.1質量份的PGMEA組成之混合液混合並分散3小時,藉此製備了顏料分散液。然後,使用帶減壓機高壓分散機NANO-3000-10(Nippon Bee Chemical Co.,Ltd.製),在2000kg/cm3 的壓力下以流量500g/min進行了分散處理。將該分散處理重複10次而得到了綠色顏料分散液。
·藍色顏料分散液 藉由珠磨機(氧化鋯珠0.3mm直徑),將由9.7質量份的C.I.顏料藍15:6、2.4質量份的C.I.顏料紫23、5.5質量份的分散劑(Disperbyk-161、BYK Chemie公司製)、82.4質量份的PGMEA組成之混合液混合並分散3小時,藉此製備了顏料分散液。然後,使用帶減壓機高壓分散機NANO-3000-10(Nippon Bee Chemical Co.,Ltd.製),在2000kg/cm3 的壓力下以流量500g/min進行了分散處理。將該分散處理重複10次而得到了藍色顏料分散液。
·聚合性單體1:KAYARAD DPHA(Nippon Kayaku Co.,Ltd.製) ·聚合性單體4:下述結構的化合物 [化學式15]
Figure 02_image029
·聚合性單體5:下述結構的化合物(左側化合物與右側化合物的莫耳比為7:3的混合物) [化學式16]
Figure 02_image031
·樹脂1:下述結構的樹脂。(標註於主鏈之數值為莫耳比。Mw=10000) [化學式17]
Figure 02_image033
·界面活性劑1:下述混合物(Mw=14000)的1質量%PGMEA溶液。下述式中,表示重複單元的比例的%為莫耳%。 [化學式18]
Figure 02_image035
(實施例2~14、22) 作為光電轉換層形成用組成物使用下述表5中記載者,作為濾光器使用下述表6中記載者,除此以外,以與實施例1相同的方式製造了結構體。另外,實施例3中,作為光電轉換材料,使用了p型半導體(IR-p1)、p型半導體(IR-p2)及n型半導體(佐劑-n1)的混合物(質量比0.5:0.5:1.0)。實施例5中,作為光電轉換材料,使用了p型半導體(IR-p1)、n型半導體(佐劑-n1)及n型半導體(佐劑-n2)的混合物(質量比1:0.5:0.5)。實施例8中,作為光電轉換材料,使用了p型半導體(佐劑-p1)、p型半導體(佐劑-p2)及n型半導體(IR-n1)的混合物(質量比0.5:0.5:1.0)。實施例10中,作為光電轉換材料,使用了p型半導體(佐劑-p1)、n型半導體(IR-n1)及n型半導體(IR-n2)的混合物(質量比1.0:0.5:0.5)。實施例12中,作為光電轉換材料,使用了p型半導體(IR-p1)、p型半導體(IR-p2)及n型半導體(IR-n1)及n型半導體(IR-n2)的混合物(質量比0.5:0.5:0.5:0.5)。
[表5]
光電轉換材料 樹脂 聚合起始劑 溶劑
p型半導體 n型半導體 配合量 (質量份)
種類 種類 種類 配合量 (質量份) 種類 配合量 (質量份) 種類 配合量 (質量份)
實施例1 IR-p1 佐劑-n1 100 - - - - 鄰二氯苯 400
實施例2 IR-p2 佐劑-n1 100 - - - - 鄰二氯苯 400
實施例3 IR-p1 IR-p2 佐劑-n1 100 - - - - 鄰二氯苯 400
實施例4 IR-p1 佐劑-n2 100 - - - - 鄰二氯苯 400
實施例5 IR-p1 佐劑-n1 佐劑-n2 100 - - - - 鄰二氯苯 400
實施例6 佐劑-p1 IR-n1 100 - - - - 鄰二氯苯 400
實施例7 佐劑-p2 IR-n1 100 - - - - 鄰二氯苯 400
實施例8 佐劑-p1 佐劑-p2 IR-n1 100 - - - - 鄰二氯苯 400
實施例9 佐劑-p1 IR-n2 100 - - - - 鄰二氯苯 400
實施例10 佐劑-p1 IR-n1 IR-n2 100 - - - - 鄰二氯苯 400
實施例11 IR-p1 IR-n1 100 - - - - 鄰二氯苯 400
實施例12 IR-p1 IR-p2 IR-n1 IR-n2 100 - - - - 鄰二氯苯 400
實施例13 IR-p1 佐劑-n1 100 P-1 20 - - 鄰二氯苯 400
實施例14 IR-p1 佐劑-n1 100 P-2 20 I-1 2 鄰二氯苯 400
實施例22 IR-p3 佐劑-n1 100 - - - - 鄰二氯苯 400
(實施例15) 將光電轉換層的厚度設為0.1μm,除此以外,以與實施例1相同的方式製造了結構體。
(實施例16) 將光電轉換層的厚度設為1μm,除此以外,以與實施例1相同的方式製造了結構體。
(實施例17) 藉由濺射法,在形成有矽光二極體之矽基板上形成30nm的非晶質性氧化銦錫(ITO)膜,藉此形成了下部電極。接著,作為光電轉換材料將p型半導體(IR-p1)與n型半導體(佐劑-n1)的混合物(質量比1:1)設置於鋁舟皿上,藉由真空加熱進行沉積,藉此在下部電極上形成了厚度0.2μm的光電轉換層。接著,藉由濺射法,在該光電轉換層上形成5nm的非晶質性ITO膜而形成上部電極,藉此製作了紅外光光電轉換元件。接著,以與實施例1相同的方法,在該紅外光光電轉換元件上設置濾光器(IRC-1),藉此製造了實施例17的結構體。
(實施例18) 實施例1中,在形成下部電極之後,藉由旋塗法,將PEDOT:PSS(聚(3,4-乙烯基二氧噻吩):聚(4-苯乙烯磺酸))形成為30nm膜而形成空穴傳輸層,除此以外,以與實施例1相同的方式製作了紅外光光電轉換元件。接著,以與實施例1相同的方法,在該紅外光光電轉換元件上設置濾光器(IRC-1),藉此製造了實施例18的結構體。
(實施例19) 實施例1中,在形成光電轉換層之後,藉由濺射法,在光電轉換層上將ZnO2 形成為7.5nm的膜而形成電子傳輸層,除此以外,以與實施例1相同的方式製作了紅外光光電轉換元件。接著,以與實施例1相同的方法,在該紅外光光電轉換元件上設置濾光器(IRC-1),藉此製造了實施例19的結構體。
(實施例20) 藉由濺射法,在形成有矽光二極體之矽基板上形成30nm的非晶質性氧化銦錫(ITO)膜,藉此形成了下部電極。接著,藉由旋塗法,在下部電極上,將PEDOT:PSS(聚(3,4-乙烯基二氧噻吩):聚(4-苯乙烯磺酸))形成為30nm的膜,藉此形成了空穴傳輸層。接著,將包含作為光電轉換材料的p型半導體(IR-p1)與n型半導體(佐劑-n1)的混合物(質量比1:1)100質量份、作為溶劑的鄰二氯苯400質量份之光電轉換層形成用組成物塗佈於空穴傳輸層上,以150℃乾燥300秒鐘,藉此形成了厚度0.2μm的光電轉換層。接著,藉由濺射法,在該光電轉換層上,將ZnO2 形成為7.5nm的膜,藉此形成了電子傳輸層。接著,藉由濺射法,在該電子傳輸層上形成5nm的非晶質性ITO膜而形成上部電極,藉此製作了紅外光光電轉換元件。接著,以與實施例1相同的方法,在該紅外光光電轉換元件上設置濾光器(IRC-1),藉此製造了實施例20的結構體。
(實施例21) 設置濾光器(IRC-1n)來代替濾光器(IRC-1),除此以外,以與實施例1相同的方式製造了實施例21的結構體。
(比較例1) 除了未使用濾光器以外,以與實施例1相同的方式製造了比較例1的結構體。
<評價> (可見光S/N) 測定從各實施例及比較例的結構體分別移除紅外光光電轉換元件的結構體的SNR10,對將其值設為100時的各結構體的相對SNR10亦即“RS”進行了比較。SNR10係白平衡處理後的最低被攝體照度的指標,表示該值越小,雜訊越低。關於SNR10的計算步驟,遵照日本特開2013-015817號公報的段落號0405~0426中記載之方法。 5:RS>90 4:90≧RS>80 3:80≧RS>60 2:60≧RS>30 1:30≧RS
(紅外光S/N) 暗室中,設置2個在400~2000nm的範圍具有均等的光擴散能力之白色擴散板。對一側照射將AM1.5G條件的300~400nm區及大於800nm的長波區遮蔽的光,對另一側照射1.0μW/cm2 的發光強度及具有記載於下述表中的波長之從紅外發光二極體光源發出的光。之後,利用結構體,一邊拍攝兩個擴散板,一邊在不改變AM1.5G條件的光譜形狀的狀態下,藉由夾入減光板來降低了發光強度。比較兩個擴散板的訊號強度,對AM1.5G側的強度Iv成為紅外發光二極體側的強度I的1/10的減光率進行了記錄。 5:減光率0%時達到 4:減光率90%時達到 3:減光率99%時達到 2:減光率99.9%時達到 1:減光率99.9%時亦未達到
(耐熱性) 將所獲得之結構體在設定為120℃的高溫庫中保管1000小時,實施了耐熱性試驗。 對耐熱性試驗前後的結構體,測定波長400~1300nm的光透射率T%,求出其差分亦即ΔT%=|T%(耐熱性試驗前)-T%(耐熱性試驗後)|,藉此評價了耐熱性。 3:ΔT%<5% 2:5%≦ΔT%<10% 1:10%≦ΔT%
(耐光性) 將所獲得之結構體放入耐光試驗機(照度1萬Lx、溫度50℃、濕度50%)6個月,藉此實施了耐光性試驗。 對耐光性試驗前後的結構體,測定波長400~1300nm的光透射率T%,求出其差分亦即ΔT%=|T%(耐光性試驗前)-T%(耐光性試驗後)|,藉此評價了耐光性。 3:ΔT%<5% 2:5%≦ΔT%<10% 1:10%≦ΔT%
[表6]
光電轉換層 膜厚 成膜方式 電荷傳輸層的有無 濾光器的種類 紅外測定波長(nm) 可見光S/N 紅外光S/N 耐熱性 耐光性
p型半導體 n型半導體 空穴傳輸層 電子傳輸層
實施例1 IR-p1 佐劑-n1 0.2μm 塗佈 IRC-1 830 4 4 2 3
實施例2 IR-p2 佐劑-n1 0.2μm 塗佈 IRC-1 830 4 4 2 3
實施例3 IR-p1 IR-p2 佐劑-n1 0.2μm 塗佈 IRC-1 830 4 4 2 3
實施例4 IR-p1 佐劑-n2 0.2μm 塗佈 IRC-1 830 4 4 2 3
實施例5 IR-p1 佐劑-n1 佐劑-n2 0.2μm 塗佈 IRC-1 830 4 4 2 3
實施例6 佐劑-p1 IR-n1 0.2μm 塗佈 IRC-2 950 4 4 2 3
實施例7 佐劑-p2 IR-n1 0.2μm 塗佈 IRC-2 950 4 4 2 3
實施例8 佐劑-p1 佐劑-p2 IR-n1 0.2μm 塗佈 IRC-2 950 4 4 2 3
實施例9 佐劑-p1 IR-n2 0.2μm 塗佈 IRC-3 1300 4 4 2 3
實施例10 佐劑-p1 IR-n1 IR-n2 0.2μm 塗佈 IRC-2 950 4 4 2 3
實施例11 IR-p1 IR-n1 0.2μm 塗佈 IRC-1 830 3 5 2 3
實施例12 IR-p1 IR-p2 IR-n1 IR-n2 0.2μm 塗佈 IRC-1 830 3 5 2 3
實施例13 IR-p1 佐劑-n1 0.2μm 塗佈 IRC-1 830 4 3 2 3
實施例14 IR-p1 佐劑-n1 0.2μm 塗佈 IRC-1 830 4 3 3 3
實施例15 IR-p1 佐劑-n1 0.1μm 塗佈 IRC-1 830 5 3 2 3
實施例16 IR-p1 佐劑-n1 1.0μm 塗佈 IRC-1 830 3 3 2 3
實施例17 IR-p1 佐劑-n1 0.2μm 塗佈 IRC-1 830 4 4 2 3
實施例18 IR-p1 佐劑-n1 0.2μm 塗佈 IRC-1 830 4 5 2 3
實施例19 IR-p1 佐劑-n1 0.2μm 塗佈 IRC-1 830 4 5 2 3
實施例20 IR-p1 佐劑-n1 0.2μm 塗佈 IRC-1 830 4 5 2 3
實施例21 IR-p1 佐劑-n1 0.2μm 塗佈 IRC-1n 830 4 3 2 3
實施例22 IR-p3 佐劑-n1 0.2μm 塗佈 IRC-4 1230 4 4 1 3
比較例1 IR-p1 佐劑-n1 0.2μm 塗佈 830 4 2 2 1
實施例的結構體的耐光性良好,且可見光及紅外光的檢測精度優異。相對於此,比較例的結構體的耐光性不充分。
1、2、3、4:結構體 100:支撐體 200、250、250a~250d:可見光光電轉換元件 300:紅外光光電轉換元件 310:紅外光光電轉換層 320:上部電極 330:下部電極 400:濾光器 500/501:濾色器 500a、500b、500c、501a、501b:像素
圖1係表示本發明的結構體的一實施形態之概略圖。 圖2係表示用於本發明的結構體之紅外光光電轉換元件的一實施形態之概略圖。 圖3係表示本發明的結構體的另一實施形態之概略圖。 圖4係表示本發明的結構體的另一實施形態之概略圖。 圖5係表示本發明的結構體的另一實施形態之概略圖。
1:結構體
100:支撐體
200:可見光光電轉換元件
300:紅外光光電轉換元件
400:濾光器

Claims (13)

  1. 一種結構體,其在同一光路上設置有: 紅外光光電轉換元件,包括包含在紅外區具有極大吸收波長且產生與所吸收的紅外區的光相應的電荷之光電轉換材料之紅外光光電轉換層; 可見光光電轉換元件,吸收可見區的波長的光,產生與所吸收的光相應的電荷;及 濾光器,分別透射在可見區的波長的光中該可見光光電轉換元件具有靈敏度之波長的至少一部分的波長的光及在紅外區的波長的光中該紅外光光電轉換元件具有靈敏度之波長的至少一部分的波長的光且遮蔽紅外區的波長的光的一部分, 且該結構體在來自該濾光器的光射出側分別設置有該紅外光光電轉換元件及該可見光光電轉換元件。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結構體,其中 該紅外光光電轉換元件還包含電荷傳輸層。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或第2項所述之結構體,其中 該紅外光光電轉換元件中可見區的波長的光透射率為50%以上。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或第2項所述之結構體,其中 在向該可見光光電轉換元件的光入射側具有濾色器。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或第2項所述之結構體,其中 該可見光光電轉換元件包括包含在可見區的波長中吸收至少一部分的波長的光且產生與所吸收的光相應的電荷之光電轉換材料之可見光光電轉換層。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或第2項所述之結構體,其中 該可見光光電轉換元件包含矽光二極體。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或第2項所述之結構體,其中 該紅外光光電轉換層包含p型有機半導體及n型有機半導體,該p型有機半導體及該n型有機半導體中的至少一個在波長700nm以上具有極大吸收波長。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之結構體,其中 該p型有機半導體及該n型有機半導體中的至少一個在波長700nm以上具有極大吸收波長,且最高佔用分子軌域的能階為-4.5eV以下。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之結構體,其中 該p型有機半導體及該n型有機半導體中的至少一個在波長700nm以上具有極大吸收波長,且最低未佔用分子軌域的能階為-3.0eV以下。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之結構體,其中 該p型有機半導體及該n型有機半導體中的一個在波長700nm以上具有極大吸收波長,另一個在波長400nm以下具有極大吸收波長。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或第2項所述之結構體,其中 該濾光器進一步遮蔽紫外區的波長的光的至少一部分。
  12. 一種光感測器,其包含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至第11項中任一項所述之結構體。
  13. 一種圖像顯示裝置,其包含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至第11項中任一項所述之結構體。
TW108131453A 2018-09-06 2019-09-02 結構體、光感測器及圖像顯示裝置 TW202035577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166955 2018-09-06
JP2018166955 2018-09-06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035577A true TW202035577A (zh) 2020-10-01

Family

ID=6972237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8131453A TW202035577A (zh) 2018-09-06 2019-09-02 結構體、光感測器及圖像顯示裝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1631720B2 (zh)
JP (1) JP7148617B2 (zh)
KR (1) KR20210032490A (zh)
TW (1) TW202035577A (zh)
WO (1) WO2020050265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490317A (zh) * 2020-11-27 2021-03-12 华中科技大学 一种基于硒化镉薄膜的近红外窄带探测器及其制备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1261447A1 (ja) * 2020-06-22 2021-12-30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光電変換素子、撮像素子、光センサ、及び化合物
JPWO2022264872A1 (zh) * 2021-06-14 2022-12-22
TW202315186A (zh) * 2021-09-15 2023-04-01 天光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光二極體之結構

Family Cites Families (2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5019654A (ja) 2003-06-25 2005-01-20 Japan Science & Technology Agency 量子ドット半導体素子及び該製造方法並びに量子ドット半導体素子を用いた量子ドット半導体レーザ、光増幅素子、光電変換素子、光送信機、光中継機及び光受信機
JP5365221B2 (ja) 2009-01-29 2013-12-11 ソニー株式会社 固体撮像装置、その製造方法および撮像装置
JP2012169676A (ja) 2012-05-31 2012-09-06 Fujifilm Corp 固体撮像素子
JP6135240B2 (ja) 2013-03-28 2017-05-31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光電変換器及び光検出方法
JP2015195333A (ja) 2014-03-19 2015-11-05 株式会社東芝 有機光電変換素子および撮像装置
JP2016162946A (ja) 2015-03-04 2016-09-05 Jsr株式会社 固体撮像装置
CN107533170B (zh) 2015-05-20 2021-06-15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红外线吸收组合物、红外线截止滤波器、层叠体、图案形成方法及固体成像元件
US10056417B2 (en) * 2016-03-10 2018-08-21 Visera Technologies Company Limited Image-sensor structures
US20190129036A1 (en) * 2016-04-19 2019-05-02 Trinamix Gmbh Detector for an optical detection of at least one object
JP2017208496A (ja) * 2016-05-20 2017-11-24 ソニー株式会社 固体撮像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KR101848604B1 (ko) * 2016-06-01 2018-04-13 주식회사 이노와이어리스 무선 채널 시뮬레이터의 제어 방법
KR20180001611A (ko) * 2016-06-24 2018-01-05 충남대학교산학협력단 전자선 조사후 열처리에 의하여 물리적 성질이 향상된 탄소섬유의 제조방법
JP2018076241A (ja) 2016-11-08 2018-05-17 日本化薬株式会社 縮合多環化合物及びその利用
JP6926450B2 (ja) 2016-11-22 2021-08-25 ソニーグループ株式会社 撮像素子、積層型撮像素子及び固体撮像装置
JP6875869B2 (ja) * 2017-01-24 2021-05-26 Juki株式会社 被縫製物搬送装置
CN108389870A (zh) 2017-02-03 2018-08-10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摄像装置
EP3474328B1 (en) * 2017-10-20 2021-09-29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Combination sensors and electronic devices
US10998514B2 (en) * 2017-12-01 2021-05-04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Photoelectric devices and image sensors and electronic devices
KR102491496B1 (ko) * 2018-01-05 2023-01-20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광전 소자, 이미지 센서 및 전자 장치
CN112189261A (zh) * 2018-06-21 2021-01-05 株式会社半导体能源研究所 摄像装置及其工作方法以及电子设备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490317A (zh) * 2020-11-27 2021-03-12 华中科技大学 一种基于硒化镉薄膜的近红外窄带探测器及其制备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7148617B2 (ja) 2022-10-05
JPWO2020050265A1 (ja) 2021-08-30
WO2020050265A1 (ja) 2020-03-12
KR20210032490A (ko) 2021-03-24
US20210175289A1 (en) 2021-06-10
US11631720B2 (en) 2023-04-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7148617B2 (ja) 構造体、光センサおよび画像表示装置
Han et al. Narrow-band organic photodiodes for high-resolution imaging
US7570292B2 (en) Photoelectric conversion film, photoelectric conversion element, imaging element, method of applying electric field thereto and electric field-applied element
Vanderspikken et al. Wavelength‐Selective Organic Photodetectors
Yoon et al. Prospects of colour selective organic photodiodes
WO2020241535A1 (ja) 光センサおよびセンシング装置
US11211409B2 (en) Solid-state imaging device to improve photoelectric efficiency
US20220077238A1 (en) Photodetector element and image sensor
TW202103354A (zh) 光檢測元件、光檢測元件的製造方法、影像感測器、分散液及半導體膜
KR20190053234A (ko) 좁고 조정가능한 스펙트럼 응답을 갖는 유기 미세공동 광 검출기
US20180342683A1 (en) Photoelectric conversion film, solid state imaging element, and electronic device
JP7372452B2 (ja) 光電変換膜、分散液、光検出素子およびイメージセンサ
CN111868951A (zh) 光电转换元件、成像元件、光传感器、化合物
US10361241B2 (en) Dispersion material, photoelectric conversion device, and imaging unit
TWI397542B (zh) A color conversion film containing a conjugated polymer copolymer, and a polychromatic organic EL device using the same
TWI660497B (zh) 影像感測器及其製造方法、以及積層體
TW202118024A (zh) 光檢測元件、光檢測元件的製造方法、影像感測器、分散液及半導體膜
JP7348283B2 (ja) 光検出素子、光検出素子の製造方法およびイメージセンサ
KR20190015473A (ko) 광전 변환 소자, 촬상 소자, 광센서, 화합물
US20230105965A1 (en) Semiconductor film, manufacturing method for semiconductor film, photodetector element, and image sensor
JP6674547B2 (ja) 光電変換素子、撮像素子、光センサ、化合物
TW202147464A (zh) 半導體膜、光檢測元件、影像感測器及半導體膜的製造方法
CN115088085A (zh) 光检测元件及图像传感器
JP2008182148A (ja) 光電変換素子アレイ、光電変換デバイス、光電変換ユニット、および画像読取り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