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031170A - 棒狀材送出容器 - Google Patents

棒狀材送出容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031170A
TW202031170A TW109100860A TW109100860A TW202031170A TW 202031170 A TW202031170 A TW 202031170A TW 109100860 A TW109100860 A TW 109100860A TW 109100860 A TW109100860 A TW 109100860A TW 202031170 A TW202031170 A TW 202031170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cylinder
spiral
rod
protrusion
aforementioned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910086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小橋佳彥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資生堂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資生堂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資生堂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03117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031170A/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5HAND OR TRAVELLING ARTICLES
    • A45DHAIRDRESSING OR SHAVING EQUIPMENT; EQUIPMENT FOR COSMETICS OR COSMETIC TREATMENTS, e.g. FOR MANICURING OR PEDICURING
    • A45D40/00Casing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toring or handling solid or pasty toiletry or cosmetic substances, e.g. shaving soaps or lipsticks
    • A45D40/02Casings wherein movement of the lipstick or like solid is a sliding movement
    • A45D40/04Casings wherein movement of the lipstick or like solid is a sliding movement effected by a screw

Landscapes

  • Containers And Packaging Bodies Having A Special Means To Remove Content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之棒狀材送出容器在中央不設置螺旋軸,即便所剩無幾於不使容器之構件形狀變化下,亦可將棒狀材使用至最末。棒狀材送出容器10具備:螺旋筒2,其在內周面形成有螺旋突起;升降載台4,其與棒狀材6之下表面接觸,且與該棒狀材6一起升降;及旋轉規制筒3,其具有在軸向沿螺旋筒2之內周延伸之至少2條延伸板31、32,至少一部分在螺旋筒2之內側對於螺旋筒2旋轉自如地嵌入;且藉由螺旋筒2對於旋轉規制筒3相對地旋轉,而使升降載台4與棒狀材6上下移動,藉由螺旋筒2之內周面之螺旋突起21與棒狀材6之外周之螺旋槽65、66之阻力,使棒狀材6可與升降載台4一起依次退回。

Description

棒狀材送出容器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棒狀材送出容器,尤其是關於一種送出口紅等之棒狀化妝料之棒狀材送出容器。
作為棒狀化妝料之送出容器,廣為知悉在廉價之唇膏用等中,於中央設置螺旋軸,於棒狀化妝料之中央空出供該螺旋軸通過之孔之形狀(例如專利文獻1、圖8)。
然而,由於在棒狀化妝料之中央空出孔之形狀之美觀性變差,且因在中央形成孔而容易崩壞,故不適合與唇膏相比因著色而黏度變低之口紅。
因而,在口紅之送出容器中廣為知悉下述構成,即:一般而言使圓筒狀之芯卡盤保持器含住口紅之後部,且芯卡盤保持器相對於筒狀之套筒升降(例如,專利文獻1、圖4)。
然而,口紅之由芯卡盤保持器含住之部分在口紅所剩無幾且使用至芯卡盤上時殘留在保持器內。
因而,業界曾提案為了儘量減少殘留在芯卡盤保持器之口紅之量,可使用至最末,而在口紅所剩無幾時,破壞收容口紅之芯卡盤,或使推升芯卡盤之內盤等之構件之形狀變化之技術(專利文獻2、3)。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00-238863號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特開2016-088522號公報 專利文獻3:日本特開2007-209694號公報
[發明所欲解決之問題]
然而,如專利文獻2或3般,在所剩無幾時,若破壞芯卡盤,或使推升芯卡盤之內盤等之構件之形狀變化,則當欲自該狀態依序退回時,內容物貼附於套筒之內周面而殘留,除非以手指等壓入否則無法依序退回。
因而,鑒於上述事態,本發明之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在中央不設置螺旋軸,於即便所剩無幾亦不使容器之構件形狀變化下,能夠將棒狀材使用至最末之棒狀材送出容器。 [解決問題之技術手段]
為了解決上述問題,在本發明之一態樣中提供一種棒狀材送出容器,其具備: 螺旋筒,其在內周面形成螺旋突起; 升降載台,其與棒狀材之下表面接觸,且與該棒狀材一起升降;及 旋轉規制筒,其具有於軸向沿前述螺旋筒之內周延伸之至少2條延伸板,至少一部分在前述螺旋筒之內側對於前述螺旋筒旋轉自如地嵌入;且 藉由前述螺旋筒對於前述旋轉規制筒相對地旋轉,而前述升降載台與前述棒狀材上下移動; 藉由前述螺旋筒之前述內周面之前述螺旋突起與前述棒狀材之外周之螺旋槽之阻力,而前述棒狀材可與前述升降載台一起依序退回。 [發明之效果]
根據一態樣,在棒狀材送出容器中,在中央不設置螺旋軸,於即便所剩無幾亦不會使容器之形狀變化下,能夠將棒狀材使用至最末。
以下,參照圖式,針對用於實施本發明之形態進行說明。以下,在各圖式中,有針對同一構成部分賦予同一符號,且省略重複之說明之情形。
本發明係關於棒狀材、尤其是口紅等之棒狀化妝料之送出容器。此處,作為在本發明之棒狀材送出容器中收容、且可送出之棒狀材(stick),可能包含棒狀化妝料、及化妝料以外之棒狀物。
棒狀化妝料例如可能為口紅、唇膏、遮瑕膏、眼影筆、粉底條、棒狀之美容液、棒狀之保濕劑等。
化妝料以外之棒狀物例如可能為棒狀之香水膏、棒狀之止汗劑、棒狀之防曬霜、棒狀之藥物、棒狀之殺蟲劑、棒狀之固體洗滌劑、固體膠棒、棒狀接著劑、橡皮、仿口紅狀玩具等。
又,棒狀體除形成為特定之形狀之固體以外,也可能包含具有一定以上之黏度之可維持特定之形狀之材料、例如黏彈性材料等。
進而,棒狀體可將預先成形為棒狀者安裝於升降載台之上壁之上表面,或也包含在由螺旋筒、旋轉規制筒之延伸板之內側面、及升降載台之上壁之上表面形成之補充空間填充材料而形成棒狀材之情形。
以下,作為棒狀材,以棒狀化妝料6為例,且以作為棒狀材送出容器之一例之棒狀化妝料送出容器10為例進行說明。
<第1實施形態(整體構成)> 圖1係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之棒狀化妝料送出容器10之整體立體圖。圖2A係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之棒狀化妝料送出容器10之分解立體圖。
參照圖1及圖2A,針對棒狀化妝料送出容器10之整體構成進行說明。棒狀化妝料送出容器10送出棒狀化妝料6。
棒狀化妝料送出容器10具備:裙狀筒1、螺旋筒2、旋轉規制筒3、及升降載台4。又,在裙狀筒1與螺旋筒2之間夾有O型環5。此外,在圖2中顯示設置O型環5之例,但在棒狀化妝料送出容器1中可不設置O型環5。
又,蓋部20對棒狀化妝料送出容器10拆裝自如地安裝。
圖2B係蓋部20之分解立體圖。蓋部20具備外蓋部210、及內蓋部220。
棒狀化妝料送出容器10之裙狀筒1、螺旋筒2、旋轉規制筒3、升降載台4及蓋部20之外蓋部210及內蓋部220例如由ABS(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PBT(聚對苯二甲酸丁二酯)、POM(聚縮醛)等之樹脂構成。O型環5例如由NBR(腈橡膠)等之彈性素材構成。
裙狀筒1為棒狀化妝料送出容器10之外筒部(也稱為主體、外側殼體),例如,由有底之圓筒形狀或多角筒形狀構成。
螺旋筒2與裙狀筒1相比直徑更小,在組裝狀態下,如圖1所示般對於裙狀筒1以朝前端側(上側)突出(飛出)之方式連結。在本實施形態中,螺旋筒2為上下兩端經開放之形狀。
螺旋筒2可對於裙狀筒1相對地旋轉,藉由使螺旋筒2與裙狀筒1相對地旋轉,而棒狀化妝料6對於裙狀筒1在軸向(圖1之上下方向)作前進、後退移動。
升降載台4為使棒狀化妝料6升降之移動構件。
旋轉規制筒3係規制升降載台4之旋轉且將其支持為可滑動移動之支持筒(止轉筒),也可為滑動筒部。旋轉規制筒3對於裙狀筒1被固定,且可對於螺旋筒2旋轉。
詳細而言,如圖2A所示,裙狀筒1在側面具有口部11及本體筒(固持筒)12,且在口部11之上端附近設置有環狀突條111。口部11較本體筒12更薄,外側較本體筒12更凹入。
在螺旋筒2之內周設置有螺旋突起21。螺旋筒2之內周之上端附近係與螺旋突起區域21R相比內周側更凹入之上端薄壁部22。螺旋筒2之外周之上端側為套筒26,下端側為內筒部27。套筒26與內筒部27相比在外側更厚。套筒26如圖1所示般自裙狀筒1之上端朝上突出且露出於外部,在使用時,藉由以使用者之手指進行操作,使套筒26對於裙狀筒1相對地旋轉,而送出棒狀化妝料6。
在套筒26之外周設置上端附近之上端環狀槽261,在下端附近形成有供O型環5嵌入之環狀槽262。
旋轉規制筒3具備:延伸板31、32、上端環33、34、樑部35、下表面36、及下側卡合構件37、381~384(參照圖4)。在旋轉規制筒3之延伸板31、32之大致中央之外側之面分別設置有朝上下方向(移動方向)延伸之延伸肋311、321。
又,升降載台4具有上壁45及側壁41~44(參照圖7A)。升降載台4之上壁45在俯視下為自圓形切出大致平行之線段之部分之形狀、亦即包含2個相等長度之平行線、及2個半圓形或半橢圓形(或2個圓之一部分或橢圓之一部分)之長圓形狀(如田徑跑道之形狀)。在本實施形態中,升降載台4之上壁45之上表面為平面。
側壁41~44由對向之2個圓弧狀之卡合側壁43、44(參照圖3(a))、及夾於2個卡合側壁43、44之間之2個大致平行之平坦之滑動側壁41、42構成。滑動側壁41、42夾於旋轉規制筒3之延伸板31、32之間相接觸地被保持。
在升降載台4之卡合側壁43、44之外周分別設置有與螺旋突起21之卡合突起(螺紋突起)即上下突起對431、432、(441、442(參照圖3(a)))。針對升降載台4之形狀之細節,與圖5、圖6、圖7A、圖10A、圖10B一起詳細敘述。
而且,在組裝有棒狀化妝料送出容器10後,在升降載台4之上側安裝並裝填固體之化妝料。例如,在硬度較高之棒狀化妝料、或取代棒狀化妝料而將橡皮用作棒狀材之情形下,選擇該安裝方法。
或,可在組裝後,自螺旋筒2之前端側(圖2A之上側)朝螺旋筒2、及旋轉規制筒3之延伸板31、32之內側注入並填充流動體之化妝料。所謂可藉由注入而填充之棒狀化妝料例如意指在填充時藉由將周圍溫度設定為較高而可變形之流動體,即為膏狀、設為半固體以易於基於凡士林或蜂蠟等塗抹於皮膚且不滴液者。
此外,無論以何種方法安裝化妝料,均存在特定之摩擦阻力,以使棒狀化妝料6之下表面68與升降載台4之上壁45之上表面可一起旋轉。
作為本發明之棒狀材之一例之棒狀化妝料6為將對向之2面切出線狀之長圓形狀延伸之形狀,而非圓柱形。詳細而言,如圖2A、圖4所示,在棒狀化妝料6中,側面由平坦狀之滑動側面61、62、及圓弧狀之卡合側面63、64構成,上表面67及下表面68為係圓形切出大致平行之線段之部分之長圓形狀。而且,在卡合側面63、64之2面分別形成有螺旋槽65、66。
此棒狀化妝料6之滑動側面61、62夾於旋轉規制筒3之延伸板31、32之間而被保持。
蓋部20對如上述般組裝且藉由棒狀化妝料6插入而裝填之、或藉由注入而填充之棒狀化妝料送出容器10拆裝自如地安裝。
圖3係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之棒狀化妝料送出容器1之剖視說明圖。詳細而言,圖3(a)係圖1之AA’剖視圖,圖3(b)係圖1之BB’剖視圖。
如圖3(a)所示,藉由棒狀化妝料6之螺旋槽65、66與螺旋筒2之內周之螺旋突起21卡合,升降載台4之上下突起對(431、432)、(441、442)與螺旋筒2之內周之螺旋突起21卡合,而升降載台4及棒狀化妝料6對於螺旋筒2旋轉且上下升降。
又,升降載台4之上下2個突起441、442之間隔P2與棒狀化妝料之螺旋槽66之槽間之間隔均與螺旋筒2之螺旋突起21之槽間之間隔P1大致相等。
又,如圖3(b)所示,棒狀化妝料6之滑動側面61、62及升降載台4之滑動側壁41、42與旋轉規制筒3之延伸板31、32及上端環33、34之內側面接觸,與螺旋筒2之內周之螺旋突起21不接觸。在棒狀化妝料6之滑動側面61與延伸板31、32接觸之區域中,如圖3(a)所示,延伸肋311、321在與螺旋筒2之內周面之螺旋突起21之頂面不卡合下接觸。
因而,在升降載台4及棒狀化妝料6對於螺旋筒2旋轉且上下升降時,旋轉規制筒3與升降載台4及棒狀化妝料6一起旋轉,升降載台4之滑動側壁41、42及棒狀化妝料6之滑動側面61、62沿旋轉規制筒3之延伸板31、32滑動移動。
又,在外側殼體即裙狀筒1之口部11之內周面與螺旋筒2之外周面之間設置有O型環5。該O型環5形成裙狀筒1與螺旋筒2相對地旋轉時之滑動阻力。因而,使用者可一面感覺到特定之手感,一面使裙狀筒1與螺旋筒2相對地旋轉。或,可不設置O型環5,選擇如藉由構成裙狀筒1之內周面與螺旋筒2之外周面之素材之組合而形成相對地旋轉時之滑動阻力之素材。
又,在本實施形態中,裙狀筒1與旋轉規制筒3不可旋轉地連結。針對裙狀筒1與旋轉規制筒3之卡合,與圖6一起於後文敘述。
根據該構成,使用者藉由使裙狀筒1與螺旋筒2相對地旋轉,而使旋轉規制筒3與裙狀筒1一起對於螺旋筒2旋轉,藉此可使升降載台4及棒狀化妝料6升降。
圖4係棒狀化妝料送出容器10之平面圖。如圖2A、圖4所示,棒狀化妝料6之上表面為長圓形狀。
而且,如圖3(b)所示,棒狀化妝料6之卡合側面63、64之長度方向之大部分與螺旋筒2之內周接觸,但如圖3(a)所示,螺旋筒2之上端附近為上端薄壁部22,內周側凹入。
又,如圖2A所示,在旋轉規制筒3之上端附近設置有上端環即上端厚壁環33及上端薄壁環34。
而且,如圖3(a)、圖3(b)所示,上端薄壁環34嵌入螺旋筒2之上端薄壁部22之內側之部分,上端厚壁環33位於較螺旋筒2之上端薄壁部22更上側。
而且,螺旋筒2夾於旋轉規制筒3之上端厚壁環33與裙狀筒1之底面之間而被固定。而且,螺旋筒2藉由夾於旋轉規制筒3之上端厚壁環33與裙狀筒1之底面之間,而以對於旋轉規制筒3可旋轉之方式將上下方向固定。
根據該構成,在旋轉規制筒3之上端附近,如圖4所示,棒狀化妝料6之側面61~64由上端環33、34自所有方向包圍。
詳細而言,如圖4所示,最上端之上端厚壁環33之外側緣33O為圓周狀,內側緣為圓之兩端被大致平行地切割之大致圓弧形狀(I切割形狀)之開口部。而且,上端厚壁環33具有:弓型部331、332,其等由作為圓周狀之外側緣33O之一部分之弧及弦(缺口緣部)335、336包圍;及部分環333、334,其等以在俯視下持續同一粗細度之方式,由圓周狀之外側緣33O及沿該外側緣33O無缺口之緣部337、338包圍。
如此,藉由在螺旋筒2之上端附近,棒狀化妝料6之側面61~64自所有方向由與棒狀化妝料6一起旋轉之內側之旋轉規制筒3包圍,而棒狀化妝料6自螺旋筒2壓出時之移動穩定化。
圖5係將螺旋筒2與旋轉規制筒3及升降載台4分解之仰視立體圖。圖6係卸下棒狀化妝料6及螺旋筒2,且將旋轉規制筒3及升降載台4與裙狀筒1分解之剖視立體圖。
如圖5所示,在螺旋筒2之外周之下側之內筒部27設置有4條縱肋271~274(※273未圖示),在螺旋筒2之外周之下端設置有外周下端厚壁部28。
參照圖2A、圖5,在旋轉規制筒3之延伸板31、32之大致中央分別設置有朝上下方向(移動方向)延伸之延伸肋311、321。如圖3(a)所示,延伸肋311、321與螺旋筒2之內周面之螺旋突起21在不卡合下接觸。
又,參照圖5、圖9,在延伸板31、32各自之左右方向(寬度方向)之兩端部形成有外側逐漸變薄之傾斜面312、322。
又,在旋轉規制筒3之延伸板31、32之上側設置有:最上端之上端厚壁環33、及該上端厚壁環33之下側之上端薄壁環34。
上端薄壁環34具有上端平坦面341、342及圓弧面343、344。上端薄壁環34之內側面呈與上端厚壁環33之內側緣(開口部)同一面狀延伸,內側面為大致長圓形狀(I切割形狀)。
上端平坦面341、342分別自延伸板31、32連接,但上端平坦面341、342之橫向之長度較延伸板31、32之上端之長度朝兩側長階差SA之長度。
上端平坦面341、342由於剖面形狀並非係弓型,故較上端之弓型部331、332更薄,上端平坦面341、342之外側面較上端之弓型部331、332之外側面(外側緣33O)更凹入。在上端平坦面341、342之中央分別設置有上端肋347、348(參照圖3(b))。
圓弧面343、344分別設置於上端厚壁環33之部分環333、334之下側,外周面較上端之部分環333、334之外側面(外側緣33O)更薄而凹入。而且,在圓弧面343、344之下表面之大致中央形成有朝上方凹入之凹部345、346。
又,參照圖5、圖6(a),在旋轉規制筒3之延伸板31、32之下側設置有:樑部35、下表面36、下側卡合構件即卡合環37及卡合肋381~384。
樑部35具備樑板350、及弓型板351、352(參照圖2A)。在樑部35之下側設置有圓形之下表面36。下表面36以上表面變寬、下表面變窄之方式設置有階差SC,以在同一中心圓中直徑不同。
下表面36及樑部35作為旋轉規制筒3之防變形構件而發揮功能,即便在2條延伸板31、32之間設置狹槽狀之空間,亦可在旋轉規制筒3不變形下於螺旋筒2內旋轉。
又,在下表面36之下側形成有用於與裙狀筒1之底面卡合之卡合環37。在卡合環37之外周形成有在大致十字方向延伸而出之4條卡合肋381~384。卡合環37及卡合肋381~384在旋轉規制筒3嵌入螺旋筒2之內側之狀態下自螺旋筒2之下端突出。
4條卡合肋381~384中之卡合肋381、282與延伸板31、32之大致中央之延伸肋311、321在圓周方向上配置於相同之角度(參照圖3(a))。又,卡合肋383、384以與嵌合於旋轉規制筒3之升降載台4之卡合側壁43、44之圓弧之中央成為相同角度之方式配置(參照圖3(b))。
此處,參照圖6(b),在裙狀筒1之底面設置有為同心圓之雙重之環13、15。在外側環13之外周連接地設置有放射狀之外側卡合肋141~148。內側環15具有形成有4個間隙(狹槽)161~164之間斷的環片151~154。
在連結旋轉規制筒3與裙狀筒1時,旋轉規制筒3之下表面36之階差SC以自內側嵌入且抵接於內側環15之內周及上端之方式嵌合。而且,藉由旋轉規制筒3之下端之卡合環37位於內側環15之內側,卡合肋381~384插入間隙161~164,而規制旋轉規制筒3與裙狀筒1之旋轉。
又,裙狀筒1之外側環13之外側之外側卡合肋141~148之上側載置有螺旋筒2之下端。因而,裙狀筒1與螺旋筒2相對地不干擾。
圖7A係升降載台4之仰視立體圖,圖7B係說明螺旋筒2之後端之圖。利用圖5~圖7B,針對升降載台4與螺旋筒2之卡合進行說明。
參照圖5(b)、圖6(a)、圖7A,在升降載台4之2個圓弧狀之卡合側壁43、44之外周面分別設置有長度不同之上下2個突起對(431、432)、(441、442(未圖示))。藉由形成於2個卡合側壁43、44之上下2個突起(431、432)、(441、442)與螺旋筒2之螺旋突起21螺合,而升降載台4可與棒狀化妝料6一起沿螺旋筒2之螺旋突起21升降。
設置於卡合側壁43、44之上下2個突起個上突起(長突起)431、432為對於水平方向(與延伸板31、32之延伸方向正交之方向)略傾斜之線條突起。在本實施形態中,由於卡合側壁43與44為大致相同之形狀,故在卡合側壁43與44中上突起(長突起)之數目相等。
又,在各卡合側壁43、44形成有狹槽片433、443,該狹槽片433、443藉由形成為包圍上、下、左之3方向之大致U字狀之狹槽434、444而自各卡合側壁43、44部分地切離,且在橫向延伸。狹槽片433、443以固定端為支點,自由端側可撓曲變形,作為規定後述之升降載台4之上止點之擋止片而發揮功能。
上下2個突起之下突起(短突起)432、442自靠近狹槽片433、443之自由端之部分之外側面朝外側突出。又,下突起432、442為較上突起431、441更短之突起。
升降載台4之卡合側壁43、44位於較棒狀化妝料6之卡合側面63、64更內側。
2個突起(431、432)、(441、442)與螺旋筒2之螺旋突起卡合,2個突起(431、432)、(441、442)之頂面與棒狀化妝料6之圓弧狀之外周面大致相等(參照圖3(a)、圖3(b))。
在本發明中,由於在作為內容物之棒狀化妝料之圓弧狀之外周部分即卡合側面63、64形成有螺紋槽即螺旋槽65、66,故若棒狀化妝料6與未形成螺旋筒2之螺旋之下端接觸,則棒狀化妝料6之卡合側面63、64之螺旋槽65、66之槽間之螺紋突起崩壞之虞。因而,必須將規定後退限度之棒狀化妝料6之移動範圍,在與未形成螺旋之面即下端薄壁部23、及未形成螺旋突起21之螺旋突起區域21R(參照圖7B)之下端區域之內周不接觸下,限制於螺旋筒2之內周之形成有螺旋突起21之區域內。
因而,在升降載台4之2個圓弧狀之卡合側壁43、44之下緣部43L、44L一體地形成有朝下側突出之突出片46、47,而作為升降載台4之下止點。突出片46、47之側緣SE形成突出片46、47之下緣46L、47L與卡合側壁43、44之下緣部43L、44L之階差。
而且,在螺旋筒2之內周面,於較螺旋突起21之最下端21L更下方設置有卡止突起24、25。
升降載台4之突出片46、47之側緣SE藉由與螺旋筒2之卡止突起24、25之側緣抵接,而形成因升降載台4之旋轉所致之下降之下止點。
卡止突起24、25偏移180゚而對向地設置(參照圖8(b))。由於藉由卡止突起24、25偏移180゚而對向配置,而在到達下止點時,可均等對2個卡止突起24、25施加力,故可防止打破升降載台4之平衡。
又,圖7C之D面放大圖顯示自後端側觀察圖7B之卡止突起24周邊之箭頭D之部分之放大圖。
如圖7C所示,在卡止突起24中,與升降載台4之下側之突出片46、47之側緣SE抵接之面即側面SG自直角(90゚)傾斜約10゚而成為80゚且彎曲。因而,藉由對於卡止突起24,在升降載台4之突出片46、47之側緣SE抵接於卡止突起24、25之側面SG時,側面SG彎曲,而可不產生攀越力而將旋轉力反彈,從而將突出片46、47留置於此處。
詳細而言,藉由在卡止突起24、25之側面SG設置梯度,而能夠防止在升降載台9之突出片46、47之側緣SE與側面SG接觸,且進一步施加力時,突出片46、47朝中央側(遠離外周之方向)變形而倒塌。此時,由於若在突出片46、47與卡止突起24、25之側面SG之間存在空隙則有朝壁面側(靠近外周之側)變形之虞,故為了掩埋空隙而設置區域延伸部241。
又,下端薄壁部23由於較形成有螺旋突起21之螺旋突起區域21R、區域延伸部241更薄,故存在階差SF。藉由設置階差SF而螺旋筒2之模具容易脫模。
<下止點> 圖8係說明下止點之圖。此外,在圖8中,將旋轉規制筒3之位置固定而顯示,使螺旋筒2旋轉移動而顯示。
藉由升降載台4之突出片46、47之側緣SE與卡止突起24、25抵接,而形成因升降載台4之旋轉所致之下降之下止點。
詳細而言,如圖8(b)所示,由於螺旋筒2之卡止突起24、25設置於較螺旋突起21之最下端21L更靠下,故直至到達最下端為止,如圖8(a)所示,卡止突起24、25與升降載台4為非接觸。
若進一步進行旋轉,則如圖8(b)、圖8(c)所示,卡止突起25之側面SG靠近突出片46之側緣SE,如圖8(d)般藉由卡止突起25之側面SG與突出片46之側緣SE接觸而旋轉被卡止。
圖8(d)顯示升降載台4之突出片46之側緣SE與卡止突起25之側面SG抵接而停止之狀態。
此外,卡止突起25之側面SG如圖7C所示朝近前側傾斜約10゚。因而,即便使用者勉強使螺旋筒2對於裙狀筒1旋轉,在升降載台4之突出片46之側緣SE與卡止突起25之側面SG抵接時,亦可在不越過卡止突起25下使旋轉停止。
因而,由於旋轉規制筒3亦不會超過下止點而對於螺旋筒2旋轉,故可避免利用過度之旋轉之力,對旋轉規制筒3與裙狀筒1之卡合狀態、及螺旋筒2與裙狀筒1之卡合施加負載。
圖9係卸下棒狀化妝料6,且將螺旋筒2與旋轉規制筒3及升降載台4分解之俯視立體圖。圖10A、圖10B係升降載台4與旋轉規制筒3之說明圖。詳細而言,圖10A係升降載台4與旋轉規制筒3之立體圖,圖10B係升降載台4之平面圖(俯視圖)及仰視圖。
如圖9及圖10B所示,在升降載台4中,上部分之上壁45之外緣部為平坦狀之滑動側壁41、42之上緣41U、42U、及圓弧狀之卡合側壁43、44之上緣43U、44U連接之長圓形狀。
如圖10B所示,上側之卡合側壁43、44之上部側端HS與滑動側壁41、42連接。另一方面,下側之卡合側壁43、44之下緣部44L、43L之下部側端LS對於滑動側壁41、42之下緣部41L、42L飛出。
而且,如圖10A所示,在卡合側壁43、44之上部側端HS與下部側端LS之間形成有階差SD。
因而,在升降載台4之下部分中,卡合側壁43、44之下部側端LS對於滑動側壁41、42飛出,在組裝狀態下,卡合側壁43、44之下部側端LS自兩側將延伸板31、32夾入(參照圖2A、圖5)。
因而,當在使用所剩無幾之棒狀化妝料6之情形下等,使升降載台4沿旋轉規制筒3之延伸板31、32朝上方移動時,藉由升降載台4之上部側端HS與下部側端LS之階差SD與旋轉規制筒3之階差SA接觸,而升降載台4對旋轉規制筒3規定上端(前進限度)(參照圖9及圖10B)。
另一方面,當在棒狀化妝料6之使用後等,使棒狀化妝料6依序退回而後退時,藉由升降載台4之滑動側壁41、42之下緣部41L、42L與位於較延伸板31、32更靠中央側之樑部35之如將薄魚糕形狀設為縱向之弓型板351、352之上端之階差SB(圖6參照)接觸,而升降載台4對旋轉規制筒3規定下端(後退限度)。
又,升降載台4如圖8中所說明般,藉由卡止突起24、25而規定對於螺旋筒2之下端。
又,如圖3、圖4中所說明般,由於螺旋筒2被夾於旋轉規制筒3之上端厚壁環33與裙狀筒1之底面之間,藉由O型環5產生阻力而可旋轉地嵌合且連結,故升降載台4若對於螺旋筒2過度上升,則有連同旋轉規制筒3一起自螺旋筒2脫落之虞。因而,必須也對螺旋筒2規定升降載台4之上止點。
在本發明中,藉由將升降載台4之下突起432、442設置於狹槽片433、443之自由端附近,而當狹槽片433、443於在下突起432、442攀上螺旋突起21時如彈簧般暫時撓曲後恢復原狀時可賦予卡㗳感。藉此,可規定上止點,而防止升降載台4之過度上升。
<上止點> 圖11係說明上止點之圖。在圖11中利用設置於卡合側壁43之上下突起對431、432進行說明,但設為在卡合側壁44中也同樣地動作者。
設置於升降載台4之卡合側壁43之上突起(長螺紋、主螺紋)431自水平方向略傾斜且較長地延伸。上突起431由於與卡合側壁43一體地形成,故上突起431在不變形下固定於卡合側壁43。
因而,在上止點處,較長之螺紋即突起431完全卸下而空轉。圖11(a)顯示上突起431即將朝螺旋突起21之螺旋上端21U之上側轉移前之狀態。在圖11(b)~圖11(d)中,上突起431位於較螺旋上端21U更上方。
如此,若升降載台4接近上止點,則上突起431自螺旋筒2之螺旋突起21之螺旋上端21U脫離,上突起431成為介隔著上端薄壁環34之圓弧面343與螺旋筒2之無螺旋突起21之較螺旋突起區域21R之階差SH更上側之上端薄壁部22對向之狀態。
相對於此,較短之螺紋即下突起432持續至螺旋筒2之螺旋突起21之範圍內、亦即持續至較螺旋上端21U更下側(參照圖11(b)~圖11(d))。
此處,如上述般,較長之螺紋即上突起431與較短之螺紋即下突起432之間之間隔與螺旋突起21之槽間之間隔相等。亦即,對於上突起431,在螺旋突起21之1圈份額下設置有較短之彈簧(彈簧螺絲)即下突起432。
如圖11(a)~圖11(d)所示,較短之彈簧即下突起432形成於狹槽片433。狹槽片433自卡合側壁43之其他之部分藉由包圍3方向之狹槽434而3方向被切離。因而,狹槽片433之自由端對於內周側可如彈簧般撓曲變形,以使距螺旋筒2之內周面之距離變化。而且,在移動量最大之自由端之附近設置有下突起432。
因而,狹槽片433藉由以避開螺旋筒2之螺旋突起21之方式撓曲變形,而避開螺旋上端21U,下突起432可越過螺旋上端21U。
詳細而言,如圖11(b)所示,當對於下突起432,螺旋上端21U自橫向開始接觸時,在狹槽片433之自由端以朝內側、亦即遠離外周側之螺旋突起21之方式變形之狀態下,螺旋上端21U一面與下突起432接觸一面越過下突起432,且導引至上側之狹槽434。亦即,螺旋上端21U在下突起432之上通過。此時,與下突起432之位置連動地,升降載台4之位置亦略下降(圖11(b)⇒圖11(c)⇒圖11(d))。
如此,藉由在藉由狹槽片433以遠離外周側之螺旋突起21之方式變形下,下突起432避開螺旋上端21U,而下突起432始終持續至形成有螺旋突起21之範圍內、亦即持續至較螺旋突起21之螺旋上端21U更下側。
此外,在螺旋上端21U與下突起432接觸時發出卡㗳聲。因而,若在到達上止點之狀態下持續旋轉,則發出咔咔音,藉此使用者可知悉升降載台4到達最上端。
又,由於狹槽片433可撓曲,故即便在下突起432正在越過螺旋突起21之期間之狀態(圖11(b)、圖11(c))下,升降載台4亦可停止上升或下降。
又,在上止點處,由於藉由狹槽片433之變形,而較短之螺紋即下突起432持續至螺旋突起之範圍內、亦即持續至較螺旋突起21之螺旋上端21U更下側,故在自該狀態反轉之情形下,由於藉由狹槽片433之撓曲,而下突起432進入螺旋上端21U與自上方起之第2個螺旋突起之間,故即便於在任何位置停止之情形下,螺合亦被重啟。而且,若受下突起432與螺旋突起21之螺合導引,升降載台4進一步朝下降方向旋轉,則較長之螺紋即上突起431亦自螺旋上端21U之上方位置被拉回至螺旋上端21U與自上方起之第2個螺旋突起之間之槽,上突起431也再次螺合。
又,如圖3(a)所示,升降載台4之上下2個突起(431、432)、(441、442)之間隔與棒狀化妝料6之螺旋槽65、66之間隔與螺旋筒2之螺旋突起21之槽間之間隔大致相等。而且,棒狀化妝料6具有特定之阻力地對於升降載台4之上壁45載置。進而,在棒狀化妝料6之外周之螺旋槽65、66與螺旋筒2之內周面之螺旋突起21之間,對於螺旋槽65、66之槽方向產生沿槽之滑動之力,對於上下方向產生抗著螺旋突起21之阻力之力。
因而,若進一步反轉旋轉,則載置於升降載台4之上之棒狀化妝料6之螺旋槽65、66也與螺旋突起21再次開始螺合。因而,藉由螺旋筒2之內周面之螺旋突起21與棒狀化妝料6之外周之螺旋槽65、66之阻力,而棒狀化妝料6可與升降載台4一起依序退回。
藉此,在使升降載台4上升至最上方後也可將升降載台4依序退回。如此,在上止點處,由於較短之螺紋即下突起432位於螺旋區域內,故在依序退回時藉由下突起432鉤絆而可返回。藉由該舉動,而在本發明中,即便不設置含住棒狀化妝料6之下端之保持筒,亦可實現棒狀化妝料6與升降載台4一起依序退回。
再者,如圖11所示,在升降載台4到達移動上限即上止點時,升降載台4之上壁45之上表面到達較螺旋筒2及旋轉規制筒3之上端更上方。
而且,升降載台4之上壁45為平面,如圖11(a)~圖11(d)所示,由於在升降載台4之上壁45超過螺旋筒2之上端之位置處,上突起431載置於位於最上方之螺旋突起21之上,故即便自所剩無幾之棒狀化妝料6之前端施加力,但除非旋轉否則不會大幅度縮進,而升降載台4可維持自螺旋筒2飛出之狀態。因而,本發明之送出容器與在棒狀化妝料之下端之周面含住而予以保持之周面保持之芯卡盤保持器不同,可在最末在不破壞送出容器之構件或不將其變形、且不污染手下,將棒狀化妝料用盡。
在本實施形態中,例示在旋轉規制筒之上端環之上表面之開口部中,對向之缺口緣部(335、336)如弦般為直線狀之例,但在上表面為平面之開口部中,對向之缺口緣部可較無缺口之圓弧更緩和地彎曲。又,可在直線狀之或彎曲之缺口緣部中,形成凹部或凸部。
又,在上述實施形態中,針對螺旋筒2之上表面及旋轉規制筒3之上表面為平面,螺旋筒存在至送出容器之上端之構成進行了說明,但在螺旋筒存在至送出容器之上端之構成中,螺旋筒2之上表面及旋轉規制筒3之上表面可傾斜。
進而,本發明之棒狀材送出容器可為螺旋筒不存在至送出容器之上端且不設置裙狀筒之形狀。針對該形狀之實施形態,於下文說明。
<第2實施形態> 其次,利用圖12A~圖15B,針對本發明之第2實施形態進行說明。
圖12A係本發明之第2實施形態之棒狀化妝料送出容器(棒狀材送出容器)10A之整體立體圖。圖12B係第2實施形態之棒狀化妝料送出容器10A之俯視圖。圖13係第2實施形態之棒狀化妝料送出容器10A之分解立體圖。利用圖12A、圖12B及圖13,針對本實施形態之構成與第1實施形態之不同方面進行說明。
在上述實施形態中,首先,不具有裙狀筒1之方面與第1實施形態不同。因而,在本實施形態中,螺旋筒(有底螺旋筒)7具有底面72(參照圖14),作為下側殼體而發揮功能。
又,本實施形態之旋轉規制筒為在2條延伸板81、82之上方具有與2條延伸板81、82之外側面之距離相比外徑更大之筒狀之套筒85的附套筒之旋轉規制筒8。
如圖12A所示,在本實施形態中,附套筒之旋轉規制筒8在套筒85自有底螺旋筒7之上端朝上側突出之狀態下露出於外部且被固定。而且,藉由利用使用者之手握持套筒85之外周與有底螺旋筒7之固持筒77之外周,且使套筒85與有底螺旋筒7相對地旋轉,而升降載台9與棒狀化妝料6A一起上下移動。
在本實施形態中,由於有底螺旋筒7為下側殼體,套筒85構成為附套筒之旋轉規制筒8之一部分,故於在送出棒狀化妝料6A時,藉由使用者之操作使套筒85與下側之有底螺旋筒7相對地旋轉之情形下,由於棒狀化妝料6A對於送出容器之上端即套筒85不旋轉,故與先前產品比較,使用者可不適感較少地執行升降動作。
如圖12A、圖13所示,套筒85之上表面835對於與延伸板81、82之延伸方向垂直之方向傾斜。如圖13所示,升降載台9之上壁95為對於與延伸板81、82之延伸方向垂直之方向傾斜之傾斜面。
此處,若如圖13所示套筒85之上表面之傾斜與升降載台9之上壁95之傾斜之斜率相等,則較佳為,在將升降載台9送出至最末時,升降載台9不自套筒85之上表面部分地飛出。又,與套筒85之上表面之形狀相配對應地,棒狀材即棒狀化妝料6A之上表面之形狀也傾斜。
如圖12B所示,附套筒之旋轉規制筒8之套筒85在俯視下外側緣83O為圓周形,內側緣為圓之對向之2個緣部(2面)831I、832I被切出為緩和之曲線狀、亦即長方形之四邊朝外側突起且具有角部之酒桶形狀之開口部。
詳細而言,在本實施形態之構成中,套筒85之上表面具有環狀之部分環833、834,再者,由缺口形成之部分形成新月部831、832而非弓狀部。在新月部831、832中,在整體上,與形成上表面之外周即外側緣83O之外側緣(弧)之曲率相比,新月部之內周緣(弧)之曲率更小。亦即,在新月部831、832中,與外側緣83O相比,內側緣即缺口彎曲緣831I、832I之曲線更緩和。
又,在第1實施形態中,顯示在上端環33之俯視下,開口部之對於圓之直線狀之缺口緣部(弦)335、336(參照圖4)短於無缺口之圓弧部之內側緣337、338之例,但在第2實施形態中,在套筒85之俯視下之開口部中,緩和地彎曲之新月之內側之弧即缺口彎曲緣831I、832I長於無缺口之內側之圓弧緣(833I、834I)。開口部之缺口彎曲緣831I、832I與無缺口之圓弧緣833I、834I之比率既可任一者較長,也可與構成相配對應地適宜地調整尺寸。
又,如圖13所示,附套筒之旋轉規制筒8之延伸板81、82朝外側彎曲。詳細而言,延伸板81、82之內側面為與升降載台9之滑動側壁91、92、棒狀化妝料6A之滑動側面61A、62A之接觸面。而且,延伸板81、82之內側面從自作為圖12B所示之上表面之開口部即內側緣之一部分的緩和之曲線之缺口彎曲緣831I、832I連接之面之一部分連接。
又,延伸板81、82之外側面如圖13、圖14所示為自套筒85之外周面凹入且適於與有底螺旋筒7之內周面接觸之曲線之彎曲形狀。因而,延伸板81、82之剖面形狀為與套筒85之上表面之新月部831、832相比外側更薄之新月形狀。
又,在本實施形態中,O型環5A嵌入有底螺旋筒7之上部薄壁部76(口部)之外周與附套筒之旋轉規制筒8之套筒85之內周之間。藉此,在螺旋筒對於旋轉規制筒之旋轉時,可具有適度之阻力。此外,O型環5A可不設置。
圖14係在第2實施形態中卸下棒狀化妝料6A,且將有底螺旋筒7與附套筒之旋轉規制筒8及升降載台9分解之剖視立體圖。
如圖14所示,在附套筒之旋轉規制筒8中,套筒85為2階形狀,具有小徑之筒部即上端筒83、及大徑之筒部即連結筒84。
在組裝之狀態下,有底螺旋筒7之上部薄壁部76之外周對於連結筒84之內周嵌入,上部薄壁部76之上端76U與套筒85之連結筒84與上端筒83之邊界之階差SJ抵接。因而,在組裝之狀態下,套筒85自有底螺旋筒7之固持筒77之上側始終朝上方突出且露出。
在上端筒83中,上端為如圖12B所示之具有酒桶形狀之開口部之上表面,在上端筒83之下端連結有2條延伸板81、82。
在本實施形態中,延伸板81、82由於接觸之面積寬廣,故在內側設置有內側延伸肋811、821(參照圖15A),以使棒狀化妝料6A及升降載台9不對於延伸板81、82偏移。
而且,參照圖13、圖14,以與內側延伸肋811、821卡合之方式,在棒狀化妝料6A之滑動側面61、62之中央形成有朝上下伸長之延伸凹槽611、621,在升降載台9之滑動側壁91、92之中央形成有卡合凹槽911、921。
如圖14所示,延伸板81以較自上端筒83之開口部之缺口彎曲緣831I同一面狀之面為短之寬度形成。因而,在自上端筒83之缺口彎曲緣831I同一面狀之面之下端中,未連結有延伸板81之部分形成階差SI。
如圖14所示,在有底螺旋筒7之底面72形成有環狀肋73。又,在附套筒之旋轉規制筒8之下表面87形成有中央凹部88。
藉由旋轉規制筒8之下端之中央凹部88嵌入有底螺旋筒7之底面72之環狀肋73,而附套筒之旋轉規制筒8與有底螺旋筒7可旋轉地連結。
圖15A、圖15B係第2實施形態之升降載台9與附套筒之旋轉規制筒8之說明圖。圖15A係升降載台9與附套筒之旋轉規制筒8之立體圖,圖15B係升降載台9之側視說明圖。
升降載台9由於如上述般上壁95傾斜,故2個卡合側壁93、94之高度、亦即延伸方向之長度不同。此處,將延伸方向之長度較長者設為卡合側壁93,將較短者設為卡合側壁94。
而且,設置於2個卡合側壁93、94之長突起個數目不同。詳細而言,在較長之卡合側壁93設置有2個長突起935、931,在較短之卡合側壁94設置有1個長突起941。在升降載台9之各卡合側壁93、94中,長突起935、931、941為自與延伸板81、82之延伸方向正交之方向傾斜之線條突起。又,在各卡合側壁93、94分別設置有1個短突起932、942。
藉由在較長之卡合側壁93與較短之卡合側壁94中長突起之數目不同,而可將用於與有底螺旋筒7之內周之螺旋突起71卡合之螺旋槽之間隔在2個卡合側壁93、99間設為相等。又,該等長突起931、941與短突起932、942之間之槽之間隔P3、及與長突起935、931之槽之間隔P4、和形成於棒狀化妝料6A之螺旋槽65A、66A之間隔PL(參照圖13)設定為相等。
而且,該等間隔P3、P4、PL均等於卡合對象之螺旋筒2之螺旋突起之間隔PH(參照圖14)。此外,如圖15A所示,由於在卡合側壁93、94中,槽及突起被中斷,故較佳為在將棒狀化妝料6A設置於升降載台9之狀態下,槽及突起構成為連續。
又,在各卡合側壁93、94形成有狹槽片933、943,該狹槽片933、943藉由自外側觀察以包圍上、下、右之3方向之方式進入之狹槽934、944而自各卡合側壁93、94部分地切離,且在橫向延伸。短突起932、942自狹槽片933、943之由狹槽934、944包圍之自由端附近之外側面朝外側突出。
因而,雖然未圖示本實施形態,但與圖10同樣地,在長突起935、931、941自有底螺旋筒7之內周之螺旋突起71脫離,且與套筒85之內周面接觸之狀態,藉由狹槽片933、943之如彈簧般移動,而如短突起932、942重複與螺旋突起71之上端卡合、及卡合解除之旋轉位置形成升降載台9對於有底螺旋筒7之上止點。
再者,如圖14、圖15A所示,升降載台9之卡合側壁93、94之短突起932、942周邊之下側之下部側端LS長於長突起935、931、941周邊之上部側端HS。因而,下側之側端LD自兩側將附套筒之旋轉規制筒8之延伸板81、82夾入且可滑動。又,藉由圖15B所示之升降載台9之下部側端LS之階差SD對於圖14所示之附套筒之旋轉規制筒8之套筒85之階差SI接觸,而形成升降載台9對於附套筒之旋轉規制筒8之上止點。
又,在本實施形態中,於升降載台9之滑動側壁91、92之下端中央分別形成有下端狹槽97、98。由於該下端狹槽97、98與附套筒之旋轉規制筒8之下端之樑部86(參照圖14)卡合,故升降載台9對於附套筒之旋轉規制筒8可下降至較第1實施形態更下方。再者,在附套筒之旋轉規制筒8之底面與升降載台9之底面之形狀相配對應地形成有缺口871、872、873、874,以供在酒桶形狀之角部飛出之下部側端LS之下端嵌入。
因而,在第2實施形態中,由於升降載台9之卡合側壁93、94之下端與附套筒之旋轉規制筒8之下表面87接觸之狀態形成對於附套筒之旋轉規制筒8之後退限度,故在棒狀化妝料送出容器於第1實施形態及第2實施形態中為相同長度之情形下,與第1實施形態相比,可使棒狀化妝料之初始收容量增加在第1實施形態中由樑部35處之階差SB(圖6參照)規定後退限度而隔開之空間之量。
此外,雖然在顯示第2實施形態之圖12~圖15中,於升降載台9中省略形成對於螺旋筒之下止點之突出片之構成,但在本實施形態中亦然,更佳為,與第1實施形態同樣地,在2個卡合側壁之下端中形成用於形成下止點之突出片,在有底螺旋筒7之螺旋突起71之下方設置卡合突起(參照圖7)。
又,在本實施形態中,顯示下述之例,即:由於升降載台9之上壁95傾斜,故以按照相同高度包圍傾斜之上壁95之緣部之方式設置朝上方立起之保持壁96,以使棒狀化妝料6A在送出之上端附近不會對於升降載台9偏移。惟,保持壁96可不設置。
在本實施形態中,例示在附套筒之旋轉規制筒8之套筒85之上表面之開口部中,對向之缺口緣部彎曲之例,但即便在上表面傾斜之開口部中,對向之缺口緣部亦可為直線狀。又,可在直線狀之或彎曲之缺口緣部中,形成凹部或凸部。 再者,在本實施形態中,針對在附套筒之旋轉規制筒之上表面傾斜之構成中省略裙狀筒,在使螺旋筒不延伸至上端下於旋轉規制筒之上設置套筒之構成進行了說明,但可為在旋轉規制筒之上表面為平面之構成中,省略裙狀筒且在旋轉規制筒係上設置套筒之構成。
<第3實施形態> 其次,利用圖16~圖22,針對本發明之第3實施形態進行說明。
圖16係本發明之第3實施形態之棒狀化妝料送出容器(棒狀材送出容器)10B之整體立體圖。圖17係第3實施形態之棒狀化妝料送出容器10B之分解立體圖。首先,針對本實施形態之與第1實施形態、第2實施形態之不同方面進行說明。
棒狀化妝料送出容器10B具備:裙狀筒1B、螺旋筒2B、附套筒之旋轉規制筒8B、及升降載台9B。又,可在附套筒之旋轉規制筒8B與裙狀筒1B之間夾有O型環5B。此外,O型環5B可不設置。
本實施形態之旋轉規制筒與第2實施形態同樣地為在2條延伸板81、82之上方具有與2條延伸板81、82之外側面之距離相比外徑更大之筒狀之套筒85B的附套筒之旋轉規制筒8B。
然而,在本實施形態中,由於有底之裙狀筒1B與內筒即螺旋筒2B分別設置,故附套筒之旋轉規制筒8B設置為套筒85在自裙狀筒1B之上端朝上側突出之狀態下露出於外部。
又,在本實施形態中,在通常使用中,當施加旋轉之力時,螺旋筒2B對於裙狀筒1B之旋轉受規制。
因而,藉由利用使用者之手握持套筒85之外周與裙狀筒1B之本體筒12B之外周,且使套筒85B與裙狀筒1B相對地旋轉,而升降載台9B與棒狀化妝料6B一起上下移動。
又,本實施形態之螺旋筒2B與第1實施形態不同,不具有露出之套筒,而為內筒部。螺旋筒2B在外周部中具有上側內筒部27A、及下側內筒部27B,邊界設置有直徑較上下之內筒部27A、27B更大之線狀突起即分隔突條275。
自分隔突條275以下之下側內筒部27B嵌入裙狀筒1B之內周。自分隔突條275以上之上側內筒部27A自裙狀筒1B之上端朝上方突出,且在附套筒之旋轉規制筒8B之套筒85之中嵌入內周。
藉由在螺旋筒2B之下端沿筒之周向形成複數個未達1/2圓周之狹槽,而由狹槽201、202及螺旋筒2B之下端包圍之部分形成撓曲之帶狀之彈射部29a、29b。而且,在彈射部29a、29b之內周面設置有凸部291、292(參照圖18、圖20)。
又,螺旋筒2B之下端之彈射部29a、29b形成棘輪機構,在施加臨限值以上之力時朝外側撓曲。因而,在升降載台9B欲自下端之狀態下降之情形下、或升降載台9B欲自上端之狀態進一步上升之情形下等,僅在施加超過上止點或下止點旋轉之負載時,藉由彈射部29a、29b朝外側撓曲,而可使螺旋筒2B對於裙狀筒1B旋轉。彈射部29a、29b之舉動之細節與圖19~圖21一起進行說明。
又,本實施形態之附套筒之旋轉規制筒8B為如上端之棒狀化妝料6B出沒之開口部膨脹之等腰三角形之形狀。詳細而言,開口部為對於橢圓以將頂點設為相同之彎曲之2邊進行切出之形狀。因而,附套筒之旋轉規制筒8B之上端面839由2個新月部836、837、及1個環部838構成。又,形成有開口部之上端面839與第2實施形態同樣地傾斜。
再者,本實施形態之附套筒之旋轉規制筒8B於下端設置有2個防脫片89a、89b。詳細而言,設置自延伸板81、82之下端之下表面87B朝下延伸之下端筒80,在該下端筒80中藉由自外側觀察以包圍左、上、右之3方向之方式進入之狹槽801、802而自周壁部分地切離之部分形成防脫片89a、89b。
因而,防脫片89a、89b為朝上下方向延伸之彈性之狹槽片(也稱為彈性卡止片、止回爪片),若自外周側接收力,則與下端筒80之外周面相同,可進一步朝較外周面更內側移動,在不施加力之情形下,位於朝較下端筒80之外周面更外側膨脹之位置(參照圖21)。
防脫片89a(89b)具有:形成因來自外部之壓力而傾斜變化之彈性之狹槽片之傾斜面891(893)、及朝上端之外側伸出之膨大部892(894)。
該防脫片89a、89b被用於附套筒之旋轉規制筒8B與裙狀筒1B之卡合。針對附套筒之旋轉規制筒8B、螺旋筒2B、及裙狀筒1B之卡合之細節於下文說明。
圖18係在第3實施形態中卸下棒狀化妝料6B,且將附套筒之旋轉規制筒8B及升降載台9B、螺旋筒2B、及裙狀筒1B分解之剖視立體圖。圖19係顯示第3實施形態之裙狀筒1B之底面17之上表面側的剖視立體圖。圖20係將第3實施形態之螺旋筒2B之下端上下顛倒地顯示之立體圖。
在本實施形態中,如圖19所示,中央筒18在裙狀筒1B之底面17立起。在中央筒18之外周面形成有凹凸181。
又,如圖20所示,螺旋筒2B之下端之較狹槽201、202更下側之彈射部29a、29b設置為對向,在內側面設置有凸部291、292。
中央筒18之外周之連續性凹凸181之凹部之任一者與圖20所示之螺旋筒2B之下端之彈射部29a、29b之凸部291、292卡合。
又,設置於中央筒18之上端的內周側之上端之上端凸緣184鉤絆圖17、圖18所示之附套筒之旋轉規制筒8B之防脫片89a、89b之膨大部892、894,而規制附套筒之旋轉規制筒8B對於裙狀筒1B之上下方向之移動。
又,裙狀筒1B之本體筒(固持筒)12B之上側形成與本體筒12B相比外側更薄之上端薄壁部(口部)11B,蓋部(未圖示)對該部分拆裝自如地安裝。
升降載台9B之上表面以沿附套筒之旋轉規制筒8B之上端面839之傾斜之方式傾斜。本實施形態之升降載台9B為除上壁95B之形狀以外,具有與第2實施形態之大致同樣之功能之構成。
因而,與第1、第2實施形態同樣地,升降載台9B對於附套筒之旋轉規制筒8B於旋轉受規制下嵌入,進而升降載台9B與螺旋筒2B之螺旋突起21螺合且對於螺旋筒2B可升降。
而且,在將升降載台9B嵌入附套筒之旋轉規制筒8B,對於設置有升降載台9B之附套筒之旋轉規制筒8B安裝螺旋筒2B時,螺旋筒2B之上側內筒部27A之外周對於附套筒之旋轉規制筒8B之套筒85B嵌入。此時,藉由上側內筒部27A之上端27U與套筒85B之2條延伸板81、82與上端頭部850之邊界之階差SJ抵接,而螺旋筒2B對於旋轉規制筒8B之嵌入結束。又,在螺旋筒2B對於旋轉規制筒8B之嵌入結束時,旋轉規制筒8B之套筒85B之下端85L與設置於螺旋筒2B之外周面至分隔突條275接觸。
圖21係在第3實施形態中將螺旋筒2B自下方對於附套筒之旋轉規制筒8B嵌入之狀態之圖。
如圖21所示,在將螺旋筒2B完全嵌入附套筒之旋轉規制筒8B之內周,螺旋筒2B之上端27U(參照圖18)與附套筒之旋轉規制筒8B之階差SJ抵接,且套筒85B之下端85L與螺旋筒2B之分隔突條275抵接之狀態下,附套筒之旋轉規制筒8B之下端自螺旋筒2B之下端略飛出。
在對於裙狀筒1B安裝圖21所示之附套筒之旋轉規制筒8B及螺旋筒2B時,在附套筒之旋轉規制筒8B之下端與螺旋筒2B之下端之間插入裙狀筒1B之中央筒18。亦即,裙狀筒1B之中央筒18在螺旋筒2B之下端之內側,且嵌入與附套筒之旋轉規制筒8B之下端之外側之間。
在正在對於裙狀筒1B之組裝之期間中,當附套筒之旋轉規制筒8B之下端之彈性之卡止爪即防脫片89a、89b通過中央筒18之內周時,防脫片89a、89b藉由與中央筒18之上端凸緣184之內側面接觸而以抑制擴展之方式變形。而且,在組裝後,由於與上端凸緣184成為非接觸,故防脫片89a、89b藉由彈性力恢復原狀而擴展。
藉此,在組裝後,由於防脫片89a、89b以擴展之狀態位於裙狀筒1B之中央筒18之上端凸緣184之下,故藉由防脫片89a、89b之膨大部892、894之上端與上端凸緣184之下端接觸,而附套筒之旋轉規制筒8B規制朝對於裙狀筒1B離開之方向之移動。
又,如上述般,螺旋筒2B藉由與階差SJ之抵接及與套筒85B之下端85L之抵接,而規制接近附套筒之旋轉規制筒8B之方向之位置,且藉由防脫片89a、89b而附套筒之旋轉規制筒8B對於與裙狀筒1B遠離之方向規制位置,藉此,附套筒之旋轉規制筒8B及螺旋筒2B對於裙狀筒1B規制上下方向之位置。
又,在本實施形態中亦然,升降載台9B與螺旋筒2B螺合,且對於螺旋筒2B升降。
圖22係在第3實施形態中顯示彈射部之凸部與裙狀筒之中央筒之外周之凸凹之仰視圖。詳細而言,圖22(a)顯示彈射部29b之凸部292卡合於中央筒18之外周之凹部183之狀態,圖22(b)顯示彈射部29b之凸部292攀上中央筒18之外周之頂點182之狀態之圖。
如圖22所示,中央筒18之外側之凹凸181如內擺線般為凸凹之外側之頂部尖銳、內側之頂部呈圓弧狀彎曲之形狀。凹凸181係由外側之頂點182、及將相鄰之頂點182間彎曲地連接之彎曲之凹部183構成。
而且,如圖22(a)所示,螺旋筒2B通常時藉由彈射部29a、29b之凸部291、292嵌入裙狀筒1B之中央筒18之凹凸181之凹部183,而不可旋轉地固定於裙狀筒1B。
根據該構成,在本實施形態中,於通常使用時,藉由裙狀筒1B及螺旋筒2B對於附套筒之旋轉規制筒8B之套筒85B一起旋轉,而升降載台9B與棒狀化妝料(棒狀材)6B一起上下移動。
另一方面,在超過上止點或下止點,施加強勁之力,而螺旋筒2B對於裙狀筒1B旋轉之情形下,由於彈射部29a、29b之凸部291、292一面與形成於裙狀筒1B之中央筒18之外周面之凹凸181之尖銳之頂點182碰觸,一面如圖22(a)⇒圖22(b)⇒圖22(a)般越過頂點182而移動,故發出咔咔聲。因而,使用者可根據聲音確認旋轉到達上端、或下端,而使旋轉停止。
如此,若在升降載台9B位於附套筒之旋轉規制筒8B之上端或下端之狀態下,施加特定之力以上之負載,則螺旋筒2B之下端之凸部越過中藉由央筒之外周面之凹凸,而螺旋筒2B可對於裙狀筒1B旋轉。
根據該構成,在本實施形態中,於對棒狀化妝料送出容器10B施加自使用者施加強勁之旋轉之力之情形下,亦可避免裙狀筒1B、附套筒之旋轉規制筒8B或升降載台9B等之構件破壞。
又,在本實施形態之構成中,於組裝後,由於裙狀筒1B之底面17之中心為中央孔17O,故中央筒18之筒之內側可自下端側視認。因而,若在中央筒18之筒之內側自下側利用鑷子等夾入防脫片89a、89b且將下端筒80朝上側壓入,則防脫片89a、89b可以收縮之狀態通過中央筒18之上端凸緣184之內周。藉此,可解除附套筒之旋轉規制筒8B與裙狀筒1B之卡合,且自裙狀筒1B卸下附套筒之旋轉規制筒8B及升降載台9B及螺旋筒2B。再者,由於附套筒之旋轉規制筒8B與螺旋筒2B僅抵接而不卡合,故在自裙狀筒1B卸下後,可自旋轉規制筒8B及升降載台9B卸下螺旋筒2B。
因而,在本實施形態之構成中,將附套筒之旋轉規制筒8B及升降載台9B之部分設為可與棒狀化妝料6B一起更換之更換件,也可將螺旋筒2B與裙狀筒1B之部分設為可重複使用之容器。
此外,在本實施形態中,說明了設置2個彈射部29a、29b作為棘輪機構之例,但彈射部29a、29b可在周向設置3個以上。
進而,在本實施形態中,說明了設置2個防脫片89a、89b作為上下方向之位置之規制之例,但可在附套筒之旋轉規制筒8B之下端之周向設置3個以上之防脫片。
此外,在本例中於內周側之中央筒18中,外周側之凹凸181顯示頂點182與左右對稱之圓弧狀之凹部183之組合之例,但凹凸181之頂點182及凹部183可為左右非對稱之形狀。或,凹凸181在外周面中既可為如鋸齒波、三角波、矩形波、正弦波之形狀,也可為其他之凹凸形狀。
同樣地,雖然顯示設置於外側之2個彈射部29a、29b之內周面之凸部292為如橢圓之一部分之形狀之例,但凸部292之形狀可與內側之中央筒18之凹凸181之形狀相配對應地為例如大致半圓形、等腰三角形、兩邊之傾斜不同之三角形、矩形等各種形狀。
又,在本例中顯示作為螺旋筒2B之下端筒200之一部分之彈射部29a、29b在撓曲時於外側方向上朝大致水平方向撓曲之例,但撓曲之方向可為其他之方向。例如可朝上方向、下方向、外側之斜向方向撓曲。
再者,在本例中顯示外側之螺旋筒2B之下端筒200之彈射部29a、29b撓曲,內側之中央筒18不撓曲之例,但可藉由外側之螺旋筒2B之下端筒200不撓曲,內側之中央筒18之一部分朝內側撓曲而構成棘輪機構。該情形下亦然,中央筒18之一部分例如可朝下方向、上方向、內側之斜向方向撓曲。
<變化例> 此外,在上述實施形態中說明了下述之例,即:於旋轉規制筒3、8中設置朝上下方向延伸且相互對向之2條延伸板,棒狀化妝料6之剖面及升降載台4之上表面在俯視下為將圓之兩端大致平行地切出直線狀之長圓形狀、或在俯視下為將圓之兩端彎曲地切出之酒桶形狀,以在該延伸板之內側面保持平坦或緩和之圓弧狀之側面之方式,但本發明並不限定於該構成。
例如,對於在旋轉規制筒3或8中設置離開120゚之3條延伸板,棒狀化妝料之剖面及升降載台之上壁在俯視下為如將圓之3方向均等地切出直線狀之圓角三角形之形狀,以在該延伸板之內側面保持平坦或緩和之圓弧狀之側面,而可在本發明之上述之棒狀化妝料直接形成螺旋槽,且應用可依序退回之棒狀化妝料送出容器。該構成之情形下,為螺旋突起且規定上止點之升降載台之上下突起對、規定下止點之升降載台之突出片及螺旋筒2之卡止突起為與圓弧狀之側面之數目相同之數目即3個,且各離開120゚而設置。
同樣地,對於在旋轉規制筒3或8中設置離開90゚之4條延伸板,棒狀化妝料之剖面及升降載台4之上壁在俯視下為如將圓之4方向均等地切出直線狀之圓角四角形之形狀,以在該延伸板之內側面保持平坦或緩和之圓弧狀之側面,而可在本發明之上述之棒狀化妝料直接形成螺旋槽,且應用依序退回之棒狀化妝料送出容器。該構成之情形下亦然,升降載台之上下突起對及突出片、及螺旋筒之卡止突起為與圓弧狀之側面之數目相同之數目即4個,且各離開90゚而設置。
在將旋轉規制筒之延伸板逐漸增加為5條、6條…之情形下也同樣地,藉由形成與延伸板之條數相同數目之升降載台之滑動側壁、棒狀化妝料之滑動側面,設置與延伸板之條數相同數目之升降載台之上下突起對及突出片、及螺旋筒之卡止突起,而可在本發明之上述之棒狀化妝料直接形成螺旋槽,且應用可依序退回之棒狀化妝料送出容器。
以上,針對本發明之較佳之實施形態進行了詳細敘述,但本發明並不限定於上述之特定之實施形態,在專利申請之範圍所記載之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之要旨之範圍內可進行各種變化、變更。
本申請案係基於2019年1月11日向日本專利廳申請之特願2019-003678號並主張其優先權者,且將特願2019-003678號之全部內容引用於本申請案中。
1:裙狀筒 1B:裙狀筒 2:螺旋筒 2B:螺旋筒 3:旋轉規制筒 4:升降載台 5:O型環 5A:O型環 5B:O型環 6:棒狀材/棒狀化妝料 6A:棒狀化妝料 6B:棒狀化妝料(棒狀材) 7:螺旋筒(有底螺旋筒) 8:旋轉規制筒 8B:旋轉規制筒 9:升降載台 9B:升降載台 10:棒狀化妝料送出容器 10A:棒狀化妝料送出容器(棒狀材送出容器) 10B:棒狀化妝料送出容器(棒狀材送出容器) 11:口部 11B:上端薄壁部(口部) 12:本體筒(固持筒) 12B:本體筒 13:環/外側環 15:環/內側環 17:底面 17O:中央孔 18:中央筒 20:蓋部 21:螺旋突起 21L:最下端 21R:螺旋突起區域 21U:螺旋上端 22:上端薄壁部 23:下端薄壁部 24:卡止突起 25:卡止突起 26:套筒 27:內筒部 27A:上側內筒部/內筒部 27B:下側內筒部/內筒部 27U:上端 28:外周下端厚壁部 29a:彈射部 29b:彈射部 31:延伸板 32:延伸板 33:上端環/上端厚壁環 33O:外側緣 34:上端環/上端薄壁環 35:樑部 36:下表面 37:下側卡合構件/卡合環 41:側壁/滑動側壁 41L:下緣部 41U:上緣 42:側壁/滑動側壁 42L:下緣部 42U:上緣 43:側壁/卡合側壁 43L:下緣部 43U:上緣 44:側壁/卡合側壁 44L:下緣部 44U:上緣 45:上壁 46:突出片 46L:下緣 47:突出片 47L:下緣 61:滑動側面/側面 61A:滑動側面 62:滑動側面/側面 62A:滑動側面 63:卡合側面/側面 64:卡合側面/側面 65:螺旋槽 65A:螺旋槽 66:螺旋槽 67:上表面 68:下表面 71:螺旋突起 72:底面 73:環狀肋 76:上部薄壁部 76U:上端 77:固持筒 80:下端筒 81:延伸板 82:延伸板 83:上端筒 83O:外側緣 84:連結筒 85:套筒 85B:套筒 85L:下端 86:樑部 87:下表面 87B:下表面 88:中央凹部 89a:防脫片 89b:防脫片 91:滑動側壁 92:滑動側壁 93:卡合側壁 94:卡合側壁 95:上壁 95B:上壁 96:保持壁 97:下端狹槽 98:下端狹槽 111:環狀突條 141:外側卡合肋 142:外側卡合肋 143:外側卡合肋 144:外側卡合肋 145:外側卡合肋 147:外側卡合肋 151:環片 152:環片 161:間隙(狹槽) 181:凹凸 182:頂點 183:凹部 184:上端凸緣 200:下端筒 201:狹槽 202:狹槽 210:外蓋部 220:內蓋部 241:區域延伸部 261:上端環狀槽 262:環狀槽 271:縱肋 272:縱肋 274:縱肋 275:分隔突條 291:凸部 292:凸部 311:延伸肋 312:傾斜面 321:延伸肋 322:傾斜面 331:弓型部 332:弓型部 333:部分環 334:部分環 335:缺口緣部(弦) 336:缺口緣部(弦) 337:緣部/內側緣 338:緣部/內側緣 341:上端平坦面 342:上端平坦面 343:圓弧面 344:圓弧面 345:凹部 346:凹部 347:上端肋 348:上端肋 350:樑板 351:弓型板 352:弓型板 381:下側卡合構件/卡合肋 382:下側卡合構件/卡合肋 383:下側卡合構件/卡合肋 384:下側卡合構件/卡合肋 431:上突起(長突起)(長螺紋、主螺紋) 432:下突起(短突起) 433:狹槽片 434:狹槽 441:上突起 442:下突起(短突起) 444:狹槽 621:延伸凹槽 802:狹槽 811:內側延伸肋 821:內側延伸肋 831:新月部 831I:缺口彎曲緣/緣部 832:新月部 832I:缺口彎曲緣/緣部 833:部分環 833I:圓弧緣 834:部分環 834I:圓弧緣 835:上表面 836:新月部 837:新月部 838:環部 839:上端面 850:上端頭部 871:缺口 872:缺口 873:缺口 874:缺口 891:傾斜面 892:膨大部 911:卡合凹槽 921:卡合凹槽 931:長突起 932:短突起 933:狹槽片 934:狹槽 935:長突起 941:長突起 942:短突起 943:狹槽片 944:狹槽 D:箭頭 HS:上部側端 LS:下部側端 P1:間隔 P2:間隔 P3:間隔 P4:間隔 PH:間隔 PL:間隔 SA:階差 SB:階差 SC:階差 SD:階差 SE:側緣 SF:階差 SG:側面 SH:階差 SI:階差 SJ:階差
圖1係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之棒狀化妝料送出容器之整體立體圖。 圖2A係第1實施形態之棒狀化妝料送出容器之分解立體圖。 圖2B係可與第1實施形態之棒狀化妝料送出容器卡合之蓋部之分解立體圖。 圖3(a)、圖3(b)係第1實施形態之棒狀化妝料送出容器之剖視圖。 圖4係第1實施形態之棒狀化妝料送出容器之平面圖。 圖5(a)、圖5(b)係將第1實施形態之螺旋筒與旋轉規制筒及升降載台分解之仰視立體圖。 圖6(a)、圖6(b)係在第1實施形態中卸下棒狀化妝料及螺旋筒,且將旋轉規制筒及升降載台與裙狀筒分解之剖視立體圖。 圖7A係第1實施形態之升降載台之仰視立體圖。 圖7B係說明第1實施形態之螺旋筒之後端之圖。 圖7C係第1實施形態之螺旋筒之後端之圖7A之箭頭D部分的放大圖。 圖8(a)~圖8(d)係說明第1實施形態之升降載台之下止點之圖。 圖9係在第1實施形態中卸下棒狀化妝料,且將螺旋筒與旋轉規制筒及升降載台分解之俯視立體圖。 圖10A係第1實施形態之升降載台與旋轉規制筒之立體圖。 圖10B係第1實施形態之升降載台之說明圖。 圖11(a)~圖11(d)係說明第1實施形態之升降載台之上止點之圖。 圖12A係本發明之第2實施形態之棒狀化妝料送出容器之整體立體圖。 圖12B係第2實施形態之棒狀化妝料送出容器之俯視圖。 圖13係第2實施形態之棒狀化妝料送出容器之分解立體圖。 圖14係在第2實施形態中卸下棒狀化妝料,且將附套筒之旋轉規制筒與螺旋筒及升降載台分解之剖視立體圖。 圖15A係第2實施形態之升降載台與附套筒之旋轉規制筒之立體圖。 圖15B係第2實施形態之升降載台之說明圖。 圖16係本發明之第3實施形態之棒狀化妝料送出容器之整體立體圖。 圖17係第3實施形態之棒狀化妝料送出容器之分解立體圖。 圖18係在第3實施形態中卸下棒狀化妝料,且將旋轉規制筒、螺旋筒、及裙狀筒分解之剖視立體圖。 圖19係顯示第3實施形態之裙狀筒之底面之上表面側的剖視立體圖。 圖20係顯示第3實施形態之螺旋筒之下端之立體圖。 圖21係在第3實施形態中顯示將螺旋筒嵌入附套筒之旋轉規制筒之狀態之圖。 圖22(a)、圖22(b)係在第3實施形態中顯示彈射部之凸部與裙狀筒之中央筒之外周之凸凹的仰視圖。
1:裙狀筒
2:螺旋筒
3:旋轉規制筒
4:升降載台
5:O型環
6:棒狀材/棒狀化妝料
10:棒狀化妝料送出容器
11:口部
12:本體筒(固持筒)
20:蓋部
21:螺旋突起
21R:螺旋突起區域
21U:螺旋上端
22:上端薄壁部
26:套筒
27:內筒部
31:延伸板
32:延伸板
33:上端環/上端厚壁環
34:上端環/上端薄壁環
35:樑部
36:下表面
37:下側卡合構件/卡合環
42:側壁/滑動側壁
45:上壁
46:突出片
61:滑動側面/側面
62:滑動側面/側面
63:卡合側面/側面
64:卡合側面/側面
65:螺旋槽
66:螺旋槽
67:上表面
68:下表面
111:環狀突條
210:外蓋部
220:內蓋部
261:上端環狀槽
262:環狀槽
321:延伸肋
331:弓型部
332:弓型部
333:部分環
334:部分環
341:上端平坦面
342:上端平坦面
343:圓弧面
344:圓弧面
345:凹部
346:凹部
350:樑板
351:弓型板
352:弓型板
431:上突起(長突起)(長螺紋、主螺紋)
432:下突起(短突起)
433:狹槽片
434:狹槽
SA:階差
SB:階差

Claims (8)

  1. 一種棒狀材送出容器,其具備: 螺旋筒,其在內周面形成螺旋突起; 升降載台,其與棒狀材之下表面接觸,且與該棒狀材一起升降;及 旋轉規制筒,其具有於軸向沿前述螺旋筒之內周延伸之至少2條延伸板,至少一部分在前述螺旋筒之內側對於前述螺旋筒旋轉自如地嵌入;且 藉由前述螺旋筒對於前述旋轉規制筒相對地旋轉,而使前述升降載台與前述棒狀材上下移動; 藉由前述螺旋筒之前述內周面之前述螺旋突起與前述棒狀材之外周之螺旋槽之阻力,而使前述棒狀材可與前述升降載台一起依次退回。
  2. 如請求項1之棒狀材送出容器,其中前述棒狀材在俯視下為將圓之對向之2面直線切出之長圓形狀、或將前述2面彎曲地切出之酒桶形狀;且 前述棒狀材之側面由卡合側面、及滑動側面構成; 在前述卡合側面之外周面形成有前述螺旋槽; 前述棒狀材之前述卡合側面與前述螺旋筒之前述內周面接觸,前述滑動側面與前述旋轉規制筒之前述2條延伸板之內側面接觸; 藉由前述螺旋槽與前述螺旋筒之前述螺旋突起螺合,而前述棒狀材可與前述升降載台一起沿前述螺旋筒之前述螺旋突起升降。
  3. 如請求項1或2之棒狀材送出容器,其中前述升降載台具有上壁及側壁;且 前述升降載台之前述上壁在俯視下為將圓之對向之2面切出直線狀之長圓形狀、或將前述2面彎曲地切出之酒桶形狀; 前述側壁由與前述螺旋筒之內周接觸之對向之圓弧狀之2個卡合側壁、及夾於由前述2個卡合側壁之間之2個滑動側壁構成; 在前述2個卡合側壁之外周面分別設置有:至少1個較長之長突起、及較前述較長之突起為短且位於前述長突起之下側之1個短突起; 藉由形成於前述2個卡合側壁之前述至少1個長突起及前述短突起與前述螺旋筒之螺旋突起螺合,而前述升降載台可與前述棒狀材一起沿前述螺旋筒之前述螺旋突起升降。
  4. 如請求項3之棒狀材送出容器,其中在前述升降載台之前述2個卡合側壁之下緣部一體地形成有朝較其他之部分更下方突出之突出片;且 在前述螺旋筒之前述內周面,於較前述螺旋突起之最下端更下方設置卡止突起; 藉由前述升降載台之前述突出片之側緣與前述螺旋筒之前述卡止突起之側緣抵接,而形成因前述升降載台之旋轉所致之下降之下止點。
  5. 如請求項3或4之棒狀材送出容器,其中在前述升降載台之各卡合側壁中,前述長突起為自與前述上壁平行之方向傾斜之線條突起;且 在前述各卡合側壁形成狹槽片,該狹槽片藉由上、下、左之狹槽而自前述各卡合側壁部分地切離,且在橫向延伸; 前述短突起自前述狹槽片之由前述狹槽包圍之自由端附近之外側面朝外側突出。
  6. 如請求項3至5中任一項之棒狀材送出容器,其具備收容前述螺旋筒之下側之具有底面之裙狀筒;且 前述螺旋筒之上端為自前述裙狀筒之上端突出且露出於外部之筒狀之套筒; 前述旋轉規制筒具有位於前述2條延伸板之下方之設置於下表面之下側之下側卡合部; 在前述旋轉規制筒嵌入前述螺旋筒之內側之狀態下,前述下側卡合部自述螺旋筒之下端突出; 前述下側卡合部與前述裙狀筒之前述底面不可旋轉地連結; 藉由使前述套筒相對於前述裙狀筒相對地旋轉,而前述升降載台與前述棒狀材一起上下移動。
  7. 如請求項3至5中任一項之棒狀材送出容器,其中在前述旋轉規制筒中,於前述2條延伸板之上方設置筒狀之套筒,該筒狀之套筒之外徑大於前述2條延伸板之外側面間之距離,自前述螺旋筒之上端突出且露出於外部;且 前述螺旋筒具有底面; 藉由使前述套筒對於前述螺旋筒相對地旋轉,而前述升降載台與前述棒狀材一起上下移動。
  8. 如請求項3至5中任一項之棒狀材送出容器,其具備收容前述螺旋筒之下側之具有底面之裙狀筒;且 在前述旋轉規制筒中,於前述2條延伸板之上方設置筒狀之套筒,該筒狀之套筒之外徑大於前述2條延伸板之外側面間之距離,自前述裙狀筒之上端突出且露出於外部; 藉由在前述螺旋筒之下端沿筒之周向形成複數個未達1/2圓周之狹槽,而由狹槽及螺旋筒之下端包圍之部分形成可撓曲之帶狀之彈射部,在前述彈射部之內周面形成凸部; 在前述裙狀筒之底面中,於外周面具有可與前述螺旋筒之凸部卡合之凹凸,於上端中央筒在前述旋轉規制筒之防脫部中立起; 藉由前述裙狀筒及前述螺旋筒一起對於前述旋轉規制筒之前述套筒旋轉,而前述升降載台與前述棒狀材一起上下移動; 若在前述升降載台位於前述旋轉規制筒之上端或下端之狀態下施加特定之力以上之負載,則藉由前述螺旋筒之下端之凸部越過前述中央筒之外周面之凹凸面,而前述螺旋筒可對於前述裙狀筒旋轉。
TW109100860A 2019-01-11 2020-01-10 棒狀材送出容器 TW202031170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003678 2019-01-11
JP2019-003678 2019-01-11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031170A true TW202031170A (zh) 2020-09-01

Family

ID=7152167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9100860A TW202031170A (zh) 2019-01-11 2020-01-10 棒狀材送出容器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7441184B2 (zh)
CN (1) CN113271812A (zh)
TW (1) TW202031170A (zh)
WO (1) WO2020145324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219358A (ja) * 1985-07-18 1987-01-28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ロボツト制御装置
JPS6243342A (ja) * 1985-08-20 1987-02-25 Tokyo Tatsuno Co Ltd 給油所
JPH077858Y2 (ja) * 1987-02-12 1995-03-01 株式会社カツシカ 棒状化粧料繰り出し容器
JP3513099B2 (ja) * 2000-10-17 2004-03-31 鈴野化成株式会社 棒状化粧材繰出容器
JP2008022984A (ja) * 2006-07-19 2008-02-07 Tokiwa Corp 棒状化粧料繰出容器
JPWO2008146554A1 (ja) * 2007-05-25 2010-08-19 株式会社壽 棒状物繰り出し容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0145324A1 (ja) 2020-07-16
JP7441184B2 (ja) 2024-02-29
JPWO2020145324A1 (ja) 2021-11-18
CN113271812A (zh) 2021-08-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621625B2 (ja) 組成物例えば化粧品用包装及び塗布装置
JP3363456B2 (ja) 砕けやすい製品のためのディスペンサ
CN108024613B (zh) 消耗品包装
JP6929384B2 (ja) 口紅容器
EP2096956A1 (en) A package with a refill cartridge, a refill cartrige and an outer envelope
JP2549734B2 (ja) 粘性物質用分与容器
EP3973815B1 (en) Cosmetic container
JP2017524477A (ja) 格納可能な塗布部材を有するペースト状または液状化粧品用の容器
US10888148B2 (en) Baked powder pencils, sticks and pellets, and methods of making and using the same
TW202031170A (zh) 棒狀材送出容器
JP6998381B2 (ja) 化粧用塗布具
JP7326298B2 (ja) 繰出し容器
JP6795991B2 (ja) 塗布容器
EA034348B1 (ru) Способ и устройство для контроля потоотделения
JP7145674B2 (ja) 容器
WO2022196420A1 (ja) 容器
JP2017176225A (ja) 化粧料用塗布体
WO2023063072A1 (ja) 容器
WO2023063071A1 (ja) 容器
JP7334014B2 (ja) 繰出し容器
KR102045053B1 (ko) 스크류 분리 방지 기능을 구비한 양방향 동작이 가능한 누름 작동식 화장품 용기
KR102128572B1 (ko) 화장품 용기
JP6980347B2 (ja) 口紅容器
EP3864999A1 (en) Mechanism for cosmetic container and container comprising said mechanism
JP7120830B2 (ja) 塗布液用容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