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030537A - 顯示裝置 - Google Patents
顯示裝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202030537A TW202030537A TW108104992A TW108104992A TW202030537A TW 202030537 A TW202030537 A TW 202030537A TW 108104992 A TW108104992 A TW 108104992A TW 108104992 A TW108104992 A TW 108104992A TW 202030537 A TW202030537 A TW 202030537A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light
- shielding layer
- display panel
- display device
- protrusions
- Prior art dat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F—DISPLAYING; ADVERTISING; SIGNS; LABELS OR NAME-PLATES; SEALS
- G09F9/00—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308—Support structures for LCD panels, e.g. frames or bezel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509—Filters, e.g. light shielding masks
- G02F1/133512—Light shielding layers, e.g. black matrix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Abstract
一種顯示裝置,包含顯示面板、第一遮光層、第二遮光層、蓋板以及膠體。第一遮光層設置在顯示面板之上。第二遮光層設置在顯示面板與第一遮光層之間。蓋板設置在該膠體及第一遮光層上。第一遮光層具有第一側表面,而第二遮光層具有第二側表面。第一側表面相對第二側表面遠離蓋板之邊緣,且第一側表面的形狀相對第二側表面的形狀係為平坦的。膠體設置在顯示面板與蓋板之間。
Description
本揭露內容是有關於一種顯示裝置。
於家用電器設備的各式電子產品之中,顯示裝置已經被廣泛地使用來輸出影像或是操作選單。顯示裝置可透過多個元件組裝而成。例如,液晶型的顯示裝置可包含了依序層疊的背光模組、陣列基板以及彩色濾光層基板。於將依序層疊的背光模組、陣列基板以及彩色濾光層基板固定後,可將蓋板覆蓋在層疊結構之上,且可在蓋板與層疊結構之間配置遮光層。
然而,在組裝過程中,若貼合階段因相貼合的兩表面之間存在高低起伏,則將可能致使貼合不均勻,使得部分層體會面臨到應力集中的問題。當應力集中在層體的局部位置時,將可能會引起顯示裝置的顯示影像不均勻,像是會有條紋產生,或者是引起亮度不均勻。因此,如何解決上述問題已成為相關領域的重要議題之一。
本揭露內容之一實施方式提供一種顯示裝置,包
含顯示面板、第一遮光層、第二遮光層、蓋板以及膠體。第一遮光層設置在顯示面板之上。第二遮光層設置在顯示面板與第一遮光層之間。蓋板設置在該膠體及第一遮光層上。第一遮光層具有第一側表面,而第二遮光層具有第二側表面。第一側表面相對第二側表面遠離蓋板之邊緣,且第一側表面的形狀相對第二側表面的形狀係為平坦的。膠體設置在顯示面板與蓋板之間。
於部分實施方式中,第二遮光層具有突出部,自第二遮光層朝著膠體突出,突出部定義出凹陷部於其之間,且膠體填補至凹陷部內。
於部分實施方式中,突出部定義出之凹陷部的凹陷深度實質上為介於400微米至500微米之間。
於部分實施方式中,第一遮光層之第一側表面與突出部相距的水平距離實質上為介於750微米至1050微米之間。
於部分實施方式中,突出部各自為三角形、弧形、梯形或富士山形。
於部分實施方式中,第二遮光層具有突出部,自第二遮光層朝著膠體突出,突出部沿方向排列,且排列方式係為連續地排列或週期性地排列。
於部分實施方式中,膠體之一部分位在顯示面板與第一遮光層之間,且此膠體之一部分接觸第二遮光層之第二側表面。
於部分實施方式中,膠體之一部分與第二側表面
形成交界面,且交界面之形狀為波浪狀、鋸齒狀或其組合。
於部分實施方式中,第一遮光層具有下表面,下表面朝向顯示面板,並位在第一側表面與第二側表面之間。
於部分實施方式中,第一遮光層及第二遮光層各自的厚度介於6微米至9微米之間。
藉由上述配置,當要將蓋板、第一遮光層及第二遮光層透過膠體貼合至顯示面板上的時候,膠體會因接觸到顯示面板而開始受到擠壓,其中受到擠壓的膠體可填補至第二遮光層的凹陷部內,從而降低膠體施加於顯示面板的應力,以防止顯示面板發生顯示不均勻的問題。
100A、100B、100C、100D、100E‧‧‧顯示裝置
110‧‧‧顯示面板
111‧‧‧背光模組
112‧‧‧第一偏光層
113‧‧‧陣列基板
114‧‧‧彩色濾光層基板
115‧‧‧第二偏光層
116‧‧‧遮光體
120‧‧‧膠體
130‧‧‧第一遮光層
140‧‧‧第二遮光層
142‧‧‧突出部
144‧‧‧凹陷部
150‧‧‧蓋板
B‧‧‧區域
D1、D3、D5、D7、D9‧‧‧凹陷深度
D2、D4、D6、D8、D10‧‧‧水平距離
E‧‧‧邊緣
SB‧‧‧下表面
SW1‧‧‧第一側表面
SW2‧‧‧第二側表面
T1、T2‧‧‧厚度
第1A圖為根據本揭露內容的第一實施方式繪示顯示裝置的側視示意圖。
第1B圖為第1A圖的區域B的放大示意圖。
第1C圖為自第1B圖的顯示面板看向第二遮光層、第一遮光層以及蓋板的正視示意圖。
第2圖為根據本揭露內容的第二實施方式繪示顯示裝置的第一遮光層、第二遮光層以及蓋板的相對位置關係,其中第2圖的視角與第1C圖相同。
第3圖為根據本揭露內容的第三實施方式繪示顯示裝置的第一遮光層、第二遮光層以及蓋板的相對位置關係,其中第2圖的視角與第1C圖相同。
第4圖為根據本揭露內容的第四實施方式繪示顯示裝置的第一遮光層、第二遮光層以及蓋板的相對位置關係,其中第2圖的視角與第1C圖相同。
第5圖為根據本揭露內容的第五實施方式繪示顯示裝置的第一遮光層、第二遮光層以及蓋板的相對位置關係,其中第2圖的視角與第1C圖相同。
以下將以圖式揭露本揭露內容之複數個實施方式,為明確說明起見,許多實務上的細節將在以下敘述中一併說明。然而,應瞭解到,這些實務上的細節不應用以限制本揭露內容。也就是說,在本揭露內容部分實施方式中,這些實務上的細節為非必要的。此外,為簡化圖式起見,一些習知慣用的結構與元件在圖式中將以簡單示意的方式繪示之。
當一個元件被稱為「在…上」時,它可泛指該元件直接在其他元件上,也可以是有其他元件存在於兩者之中。相反地,當一個元件被稱為「直接在」另一元件,它是不能有其他元件存在於兩者之中間。在本文中,使用第一、第二與第三等等之詞彙,來描述各種元件、組件、區域、層與/或區塊是可以被理解的,這些詞彙是用來辨別單一元件、組件、區域、層與/或區塊。因此,在下文中的一第一元件、組件、區域、層與/或區塊也可被稱為第二元件、組件、區域、層與/或區塊,而不脫離本揭露內容的本意。
本文使用的「約」或「實質上」包括所述值和在
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確定的特定值的可接受的偏差範圍內的平均值,考慮到所討論的測量和與測量相關的誤差的特定數量(即,測量系統的限制)。例如,「約」或「實質上」可以表示在所述值的一個或多個標準偏差內,或±30%、±20%、±10%、±5%內。
請參照第1A圖,第1A圖為根據本揭露內容的第一實施方式繪示顯示裝置100A的側視示意圖。顯示裝置100A可包含顯示面板110、膠體120、第一遮光層130、第二遮光層140以及蓋板150。
顯示面板110包含依序層疊的背光模組111、第一偏光層112、陣列基板113、彩色濾光層基板114以及第二偏光層115。第一偏光層112連接背光模組111,並位在背光模組111與陣列基板113之間。背光模組111可用以朝著第一偏光層112發射光線,以做為顯示面板110的光照來源。陣列基板113可包含薄膜電晶體及畫素電極(未繪示),其中薄膜電晶體電性連接畫素電極,以透過薄膜電晶體施加電壓予畫素電極,從而耦合出電場。彩色濾光層基板114設置在陣列基板113之上,並可包含不同顏色的色阻層,例如紅色色阻層、綠色色阻層及藍色色阻層,以使自背光模組111發射的光線在通過彩色濾光層基板114後,可帶有相因應的顏色,從而使顯示面板110能提供影像。此外,第二偏光層115可連接彩色濾光層基板114。
顯示面板110可更包含配置在陣列基板113與彩色濾光層基板114之間的顯示介質層(未繪示)及遮光體116。顯示介質層具有顯示介質,例如像是液晶分子。顯示介質層的
顯示介質可藉由陣列基板113的畫素電極所耦合出的電場來控制,從而控制是否使向上行進的光線進入彩色濾光層基板114。遮光體116可為具有光遮蔽性的層體,像是黑色矩陣或光阻,並可設置在顯示介質層之上,以利區隔彩色濾光層基板114內的各色色阻層,並遮蔽位其下方的層體或元件的可視性。
膠體120配置在顯示面板110上,例如可配置在顯示面板110的第二偏光層115上。膠體120可具有透光性,例如膠體120可以是光學膠。蓋板150設置在顯示面板110之上,並可透過膠體120的黏性來與顯示面板110連接。也就是說,可透過將膠體120設置在顯示面板110與蓋板150之間,以將蓋板150固定在顯示面板110上。蓋板150可以是透光基板,像是玻璃基板,並用以保護位在其下方的層體,例如可提供防磨、防撞擊或防刮等抗性。
第一遮光層130及第二遮光層140設置在顯示面板110之上,其中第二遮光層140設置在顯示面板110與第一遮光層130之間。具體而言,第一遮光層130及第二遮光層140會位在膠體120與蓋板150之間,其中第二遮光層140與蓋板150可透過第一遮光層130而與彼此分隔開來,且第二遮光層140相對第一遮光層130會更靠近顯示面板110。
於顯示裝置100A的製作過程中,在膠體120、第一遮光層130、第二遮光層140及蓋板150尚未設置在顯示面板110上之前,第一遮光層130及第二遮光層140可先形成在蓋板150的表面(以第1A圖為例,即形成在蓋板150之朝向膠體120
的表面)上,接著再將表面形成有第一遮光層130及第二遮光層140的蓋板150透過膠體120貼合至顯示面板110。
於部分實施方式中,第一遮光層130及第二遮光層140可以是藉由在蓋板150的表面上印刷油墨(深色油墨或黑色油墨)而形成,舉例來說,可先將網版放置在蓋板150上且網版上配置有油墨,接著再使用刮刀擠壓油墨,使得油墨可經網版的透墨孔印刷在蓋板150的表面上,從而形成遮光層。在印刷油墨過程中,第一遮光層130及第二遮光層140可以是依序形成,例如先於蓋板150的表面上形成第一遮光層130,接著再於第一遮光層130上形成第二遮光層140。於部分實施方式中,第一遮光層130及第二遮光層140各自的厚度T1及T2實質上可介於6微米至9微米之間,以使第一遮光層130及第二遮光層140可提供足夠的遮光效果。部分實施方式中,層疊的第一遮光層130及第二遮光層140之間存在可辨識的界線。
於貼合過程中,膠體120可以是配置在蓋板150上或是顯示面板110的第二偏光層115上,例如可將膠體120配置在第一遮光層130、第二遮光層140及蓋板150的同一面,並再將第一遮光層130、第二遮光層140及蓋板150連同膠體120貼合至顯示面板110。
此外,於貼合過程中,若膠體120因結構表面的地形關係(例如遮光層在蓋板150的表面上形成高低起伏),而對顯示面板110產生了局部性地擠壓,則將可能會在顯示面板的局部區域造成應力集中現象。一旦發生應力集中現象,顯示面板110將可能因此衍生出顯示不均勻的問題,像是亮度不均
勻或是有條紋產生。對此,可將第二遮光層140的邊緣印刷為具有突出形狀的幾何圖案,以避免發生應力集中現象,以下將對此做進一步的說明。
請同時看到第1A圖、第1B圖以及第1C圖,第1B圖為第1A圖的區域B的放大示意圖,而第1C圖為自第1B圖的顯示面板110看向第二遮光層140、第一遮光層130以及蓋板150的正視示意圖。為了不使圖式過於複雜,第1C圖未繪示第1B圖的膠體120。
第一遮光層130具有第一側表面SW1,而第二遮光層140具有第二側表面SW2。第一側表面SW1相對第二側表面SW2遠離蓋板150之邊緣E(邊緣E的位置可如第1A圖所示),且第一側表面SW1及第二側表面SW2可接觸膠體120。第二遮光層140的第二側表面SW2可設計為具有起伏狀,其中起伏狀的第二側表面SW2的起伏方向為平行第1A圖以及第1B圖的水平方向。本揭露內容中,所述的「第二遮光層140的第二側表面SW2具有起伏狀」指的可以是:第二遮光層140的第二側表面SW2相對第一遮光層130的第一側表面SW1,在水平方向上會具有較大的起伏變化,或是稱:第一遮光層130的第一側表面SW1的形狀相對第二遮光層140的第二側表面SW2的形狀係為平坦的。
具體來說,第二遮光層140可具有突出部142。突出部142為自第二遮光層140朝著膠體120突出,且每一對相鄰的突出部會定義出凹陷部144於其之間。以第1C圖為例,突出部142各自為弧形,並沿著一直線方向(例如第1C圖的縱向方
向)排列,其中突出部142的排列方式可以是連續地排列。在此,所述的「連續地排列」指的是:突出部142的排列方式會使得相鄰的突出部142的交界處即為凹陷部144之凹陷最深處。透過將弧形的突出部142沿著一直線方向排列,可使第二遮光層140的第二側表面SW2形成波浪狀的外觀。
具有突出部142之第二遮光層140可以是在印刷油墨階段形成。具體來說,可在形成第二遮光層140時所使用的網版上配置層體,例如像是乳劑,使得網版的一部分的透墨孔為無法透墨,而網版的另一部分的透墨孔則仍可透墨,其中這些可透墨的透墨孔可用來定義出第二遮光層140的圖案形狀,使得第二遮光層140於油墨印刷完成後就呈現出具有突出部142的波浪狀外觀。
於貼合過程中,當配置在蓋板150上的膠體120接觸到顯示面板110的時候,膠體120會開始受到擠壓,透過上述配置,受到擠壓的膠體120可填補至第二遮光層140的凹陷部144內。也就是說,第二遮光層140的凹陷部144可用來容納膠體120(或稱受到擠壓的膠體120),從而降低膠體120施加於顯示面板的應力,以防止顯示不均勻的問題。另一方面,填補至凹陷部144內的膠體120會與第二遮光層140的第二側表面SW2形成交界面,且此交界面會與第二側表面SW2共形,即所形成的交界面也會是波浪狀的外觀。
第一遮光層130與第二遮光層140可共同形成段差,以利引導膠體120填補至第二遮光層140的凹陷部144。具體來說,第一遮光層130會具有朝向顯示面板110的下表面
SB,且下表面SB位在第一側表面SW1與第二側表面SW2之間,使得第一遮光層130與第二遮光層140之間會存在段差。透過此段差,當位在顯示面板110與蓋板150之間的部分膠體120受擠壓時,此部分膠體120將可順著段差的地形而被擠壓至位在顯示面板110與第一遮光層130之間,並再接著填補至第二遮光層140的凹陷部144內,以接觸第二遮光層140之第二側表面SW2。另一方面,透過第一遮光層130與第二遮光層140之間所形成的段差,也可增加膠體120對第一遮光層130及第二遮光層140的包覆力。
此外,可藉由調整第二遮光層140的面積,以使第二遮光層140仍可提供足夠的遮光效果,即第二遮光層140不會因形成凹陷部144而導致遮光量不足。具體來說,由第二遮光層140的突出部142定義出之凹陷部144的凹陷深度D1實質上可介於400微米至500微米之間,而第二遮光層140的突出部142與第一遮光層130之第一側表面SW1相距的水平距離D2實質上可介於750微米至1050微米之間,其中可藉由降低第二遮光層140的突出部142與第一遮光層130之第一側表面SW1相距的水平距離,來增加第二遮光層140的面積。藉由上述深度及距離配置,可調整第二遮光層140的面積,使得第一遮光層130與第二遮光層140之間有足夠的重疊面積來提供遮光效果。
雖本實施方式中的第二遮光層140是透過波浪形狀來降低膠體120施加於顯示面板110的應力,然而本揭露內容不以此為限,於其他實施方式中,可依據不同需求來調整第
二遮光層140的形狀,其中不同需求例如是當膠體120的性質(密度、黏滯力或其他性質)改變時,可調整第二遮光層140的形狀以使膠體120仍能填補至凹陷部144內,以維持降低膠體120施加於顯示面板110的應力之功效,從而防止顯示不均勻的問題,請再見到以下說明。
請參照第2圖,第2圖為根據本揭露內容的第二實施方式繪示顯示裝置100B的第一遮光層130、第二遮光層140以及蓋板150的相對位置關係,其中第2圖的視角與第1C圖相同。本實施方式與第一實施方式的至少一個差異點在於,本實施方式的第二遮光層140的突出部142各自為富士山形。本揭露內容中,所述的「富士山形」指的是突出部142各自可由一對弧形側邊以及位在側邊之間的線形頂邊形成。
富士山形的突出部142可沿著一直線方向(例如第2圖的縱向方向)連續地排列,且每一對相鄰的突出部142會定義出凹陷部144於其之間。在此,所述的「連續地排列」指的是:突出部142的排列方式會使得相鄰的突出部142的交界處即為凹陷部144之凹陷最深處。
透過連續地排列的富士山形的突出部142,可使第二遮光層140的第二側表面SW2也形成波浪狀的外觀。對此,第一實施方式與第二實施方式皆是以「波浪狀」來描述第二遮光層140的第二側表面SW2的外觀,雖第一實施方式與第二實施方式所繪的「波浪狀」不完全相同,然而,此「波浪狀」指的可以是:因沿著一直線方向排列突出部142,而使第二遮光層140的第二側表面SW2形成的連續起伏外觀。由富士山形
的突出部142所定義出之凹陷部144的凹陷深度D3實質上可介於400微米至500微米之間,而富士山形的突出部142與第一遮光層130之第一側表面SW1相距的水平距離D4實質上可介於750微米至1050微米之間。此外,由於本實施方式的第二遮光層140的第二側表面SW2是呈現波浪狀的外觀,故填補至第二遮光層140的凹陷部144內的膠體(如第1B圖的膠體120)與第二遮光層140的第二側表面SW2形成的交界面也會是呈現波浪狀的外觀。
請參照第3圖,第3圖為根據本揭露內容的第三實施方式繪示顯示裝置100C的第一遮光層130、第二遮光層140以及蓋板150的相對位置關係,其中第3圖的視角與第1C圖相同。本實施方式與第一實施方式的至少一個差異點在於,本實施方式的第二遮光層140的突出部142各自為梯形。
梯形的突出部142可沿著一直線方向(例如第3圖的縱向方向)週期性地排列,且每一對相鄰的突出部142會定義出凹陷部144於其之間。在此,所述的「週期性地排列」指的是每一對相鄰的突出部142會相隔一段距離,使得凹陷部144之凹陷最深處的位置會是直線形的輪廓。
透過週期性地排列的梯形的突出部142,可使第二遮光層140的第二側表面SW2形成鋸齒狀的外觀。由梯形的突出部142所定義出之凹陷部144的凹陷深度D5實質上可介於400微米至500微米之間,而梯形的突出部142與第一遮光層130之第一側表面SW1相距的水平距離D6實質上可介於750微米至1050微米之間。此外,由於本實施方式的第二遮光層
140的第二側表面SW2是呈現鋸齒狀的外觀,故填補至第二遮光層140的凹陷部144內的膠體(如第1B圖的膠體120)與第二遮光層140的第二側表面SW2形成的交界面也會是呈現鋸齒狀的外觀。
請參照第4圖,第4圖為根據本揭露內容的第四實施方式繪示顯示裝置100D的第一遮光層130、第二遮光層140以及蓋板150的相對位置關係,其中第4圖的視角與第1C圖相同。本實施方式與第一實施方式的至少一個差異點在於,本實施方式的第二遮光層140的突出部142各自為三角形。
三角形的突出部142可沿著一直線方向(例如第4圖的縱向方向)連續地排列,且每一對相鄰的突出部142會定義出凹陷部144於其之間。在此,所述的「連續地排列」指的是:突出部142的排列方式會使得相鄰的突出部142的交界處即為凹陷部144之凹陷最深處。
透過週期性地排列的梯形的突出部142,可使第二遮光層140的第二側表面SW2形成鋸齒狀的外觀。由三角形的突出部142所定義出之凹陷部144的凹陷深度D7實質上可介於400微米至500微米之間,而三角形的突出部142與第一遮光層130之第一側表面SW1相距的水平距離D8實質上可介於750微米至1050微米之間。此外,由於本實施方式的第二遮光層140的第二側表面SW2是呈現鋸齒狀的外觀,故填補至第二遮光層140的凹陷部144內的膠體(如第1B圖的膠體120)與第二遮光層140的第二側表面SW2形成的交界面也會是呈現鋸齒狀的外觀。
請參照第5圖,第5圖為根據本揭露內容的第五實施方式繪示顯示裝置100E的第一遮光層130、第二遮光層140以及蓋板150的相對位置關係,其中第5圖的視角與第1C圖相同。本實施方式與第一實施方式的至少一個差異點在於,本實施方式的第二遮光層140的突出部142為不同樣式的弧形(異於第一實施方式的突出部142的弧形樣式),且此弧形的突出部142可定義出輪廓也為弧形的凹陷部144。透過弧形的凹陷部144,可增加用來容納膠體(如第1B圖的膠體120)的空間。同前所述,因應增加凹陷部144的容積,可進一步調整第二遮光層140的面積,以使第二遮光層140不會因增加凹陷部144的容積而導致遮光量不足。由第二遮光層140的突出部142定義出之凹陷部144的凹陷深度D9實質上可介於400微米至500微米之間,而第二遮光層140的突出部142與第一遮光層130之第一側表面SW1相距的水平距離D10實質上可介於750微米至1050微米之間。此外,由於本實施方式的第二遮光層140的突出部142為弧形,故第二遮光層140的第二側表面SW2是呈現波浪狀的外觀。
上述實施方式中的突出部的形狀及排列方式可相互變動或調整,以符合不同需求。舉例來說,第1B圖的連續性地排列的突出部也可變動為週期性地排列。或者,也可將第1B圖的突出部變動為其他弧形,使得第1B圖的第二遮光層的第二側表面變動為其他的波浪形外觀。
綜上所述,本揭露內容的顯示裝置包含顯示面板、第一遮光層、第二遮光層、蓋板以及膠體。第一遮光層及
第二遮光層可形成在蓋板的表面,其中第二遮光層具有突出部,且相鄰之突出部可於其之間定義出凹陷部。膠體可配置在顯示面板與蓋板之間,以使蓋板可透過膠體貼合在顯示面板上。於貼合過程中,當配置在蓋板上的膠體接觸到顯示面板的時候,膠體會開始受到擠壓,而受到擠壓的膠體可填補至第二遮光層的凹陷部內,從而降低膠體施加於顯示面板的應力,以防止顯示面板發生顯示不均勻的問題。
雖然本揭露內容已以多種實施方式揭露如上,然其並非用以限定本揭露內容,任何熟習此技藝者,在不脫離本揭露內容之精神和範圍內,當可作各種之更動與潤飾,因此本揭露內容之保護範圍當視後附之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者為準。
100A‧‧‧顯示裝置
130‧‧‧第一遮光層
140‧‧‧第二遮光層
142‧‧‧突出部
144‧‧‧凹陷部
150‧‧‧蓋板
D1‧‧‧凹陷深度
D2‧‧‧水平距離
SB‧‧‧下表面
SW1‧‧‧第一側表面
SW2‧‧‧第二側表面
Claims (10)
- 一種顯示裝置,包含:一顯示面板;一第一遮光層,設置在該顯示面板之上;一第二遮光層,設置在該顯示面板與該第一遮光層之間;一蓋板,設置在該膠體及該第一遮光層上,其中該第一遮光層具有一第一側表面,該第二遮光層具有一第二側表面,該第一側表面相對該第二側表面遠離該蓋板之一邊緣,且該第一側表面的形狀相對該第二側表面的形狀係為平坦的;以及一膠體,設置在該顯示面板與該蓋板之間。
- 如請求項1所述的顯示裝置,其中該第二遮光層具有至少一對突出部,自該第二遮光層朝著該膠體突出,該對突出部定義出一凹陷部於其之間,且該膠體填補至該凹陷部內。
- 如請求項2所述的顯示裝置,其中由該對突出部定義出之該凹陷部的凹陷深度實質上為介於400微米至500微米之間。
- 如請求項2所述的顯示裝置,其中該第一遮光層之該第一側表面與該對突出部之其中一者相距的水平距離實質上為介於750微米至1050微米之間。
- 如請求項2所述的顯示裝置,其中該對突出部各自為三角形、弧形、梯形或富士山形。
- 如請求項1所述的顯示裝置,其中該第二遮光層具有複數個突出部,自該第二遮光層朝著該膠體突出,該些突出部沿一方向排列,且排列方式係為連續地排列或週期性地排列。
- 如請求項1所述的顯示裝置,其中該膠體之一部分位在該顯示面板與該第一遮光層之間,且該膠體之該部分接觸該第二遮光層之該第二側表面。
- 如請求項7所述的顯示裝置,其中該膠體之該部分與該第二側表面形成一交界面,且該交界面之形狀為波浪狀、鋸齒狀或其組合。
- 如請求項1所述的顯示裝置,其中該第一遮光層具有一下表面,該下表面朝向該顯示面板,並位在該第一側表面與該第二側表面之間。
- 如請求項1所述的顯示裝置,其中該第一遮光層及該第二遮光層各自的厚度實質上介於6微米至9微米之間。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TW108104992A TWI679479B (zh) | 2019-02-14 | 2019-02-14 | 顯示裝置 |
CN201911040936.6A CN110930865B (zh) | 2019-02-14 | 2019-10-30 | 显示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TW108104992A TWI679479B (zh) | 2019-02-14 | 2019-02-14 | 顯示裝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I679479B TWI679479B (zh) | 2019-12-11 |
TW202030537A true TW202030537A (zh) | 2020-08-16 |
Family
ID=6958241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108104992A TWI679479B (zh) | 2019-02-14 | 2019-02-14 | 顯示裝置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0930865B (zh) |
TW (1) | TWI679479B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TWI804232B (zh) * | 2022-03-14 | 2023-06-01 | 達運精密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 電子裝置 |
TWI826327B (zh) * | 2022-03-14 | 2023-12-11 | 達運精密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 電子裝置的製造方法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KR100775739B1 (ko) * | 2005-10-24 | 2007-11-09 |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 액정표시장치용 일체형 보상필름 |
CN100452377C (zh) * | 2005-12-01 | 2009-01-14 | 联华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 芯片与封装结构 |
CN103365498B (zh) * | 2012-04-01 | 2015-07-29 | 深圳欧菲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面板、含有该面板的触摸屏及该面板的制作方法 |
JP5657763B2 (ja) * | 2012-09-28 | 2015-01-21 |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 表示装置、液晶表示装置 |
KR101426615B1 (ko) * | 2012-11-21 | 2014-08-06 | 희성전자 주식회사 | 광학용 투명 글루층을 형성하는 평판 디스플레이의 제조방법 |
CN203739364U (zh) * | 2013-10-16 | 2014-07-30 | 刘泽选 | 手持式移动终端的触屏保护膜结构 |
CN104576973B (zh) * | 2015-01-30 | 2017-04-05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封装盖板的密封胶表面的平坦化方法及系统、封装方法 |
JP6550251B2 (ja) * | 2015-03-03 | 2019-07-24 | リンテック株式会社 | 粘着剤層付き光学フィルム |
CN206075738U (zh) * | 2016-09-09 | 2017-04-05 | 南昌欧菲显示科技有限公司 | 电子设备和柔性显示装置 |
CN107948345A (zh) * | 2016-10-12 | 2018-04-20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终端设备和无边框工艺实现方法 |
CN206209254U (zh) * | 2016-12-06 | 2017-05-31 | 信利半导体有限公司 | 一种背光源及液晶显示模组 |
CN107068902B (zh) * | 2017-03-14 | 2019-04-12 | 上海天马有机发光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显示装置 |
CN107799012B (zh) * | 2017-11-13 | 2020-08-04 |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 可折叠显示设备及可折叠显示设备的制作方法 |
CN108319336B (zh) * | 2018-01-24 | 2020-06-23 |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显示装置和电子设备 |
CN109321156B (zh) * | 2018-10-18 | 2021-03-16 | 合肥京东方显示光源有限公司 | 一种遮光胶带、背光模组、显示装置、制作和使用方法 |
-
2019
- 2019-02-14 TW TW108104992A patent/TWI679479B/zh active
- 2019-10-30 CN CN201911040936.6A patent/CN110930865B/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TWI804232B (zh) * | 2022-03-14 | 2023-06-01 | 達運精密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 電子裝置 |
TWI826327B (zh) * | 2022-03-14 | 2023-12-11 | 達運精密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 電子裝置的製造方法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I679479B (zh) | 2019-12-11 |
CN110930865A (zh) | 2020-03-27 |
CN110930865B (zh) | 2021-10-08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JP4177658B2 (ja) | 液晶表示装置 | |
CN109541833A (zh) | 显示组件、显示装置及其驱动方法 | |
WO2012074010A1 (ja) | 液晶表示パネルおよび液晶表示装置 | |
KR20140030382A (ko) | 액정 표시 장치 및 이의 제조 방법 | |
TWI427389B (zh) | 拼接式電泳顯示面板 | |
WO2019047461A1 (zh) | 液晶面板及其制作方法 | |
US9285625B2 (en) | Display device | |
JP2018054733A (ja) | 液晶表示装置及びカラーフィルタ基板 | |
JP6232769B2 (ja) | 表示装置用基板の製造方法及び表示装置用基板、表示装置 | |
JP2017191276A (ja) | 液晶表示装置 | |
TWI679479B (zh) | 顯示裝置 | |
US20050122465A1 (en) |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an apparatus using electro-optical modulating material | |
CN109976024B (zh) | 彩色滤光片基板及其制造方法、以及显示面板 | |
JP4092177B2 (ja) | 液晶表示装置 | |
JP2006343615A (ja) | 液晶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 |
JP2006337590A (ja) | カラー液晶表示パネル | |
JP4648672B2 (ja) | 電気光学変換部材を用いた装置の製造方法 | |
US10642090B2 (en) |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 |
JP6508817B2 (ja) | 液晶表示装置 | |
JP4511248B2 (ja) | 液晶表示装置 | |
TWI515480B (zh) | 顯示面板及顯示裝置 | |
CN116300187B (zh) | 彩膜基板、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
JP2005148477A (ja) | 電気光学装置用基板、電気光学装置、電子機器 | |
JP2007072016A (ja) | 液晶表示装置 | |
US10962704B2 (en) | Display devic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