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028628A - 碟煞及其製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碟煞及其製造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202028628A TW202028628A TW108138419A TW108138419A TW202028628A TW 202028628 A TW202028628 A TW 202028628A TW 108138419 A TW108138419 A TW 108138419A TW 108138419 A TW108138419 A TW 108138419A TW 202028628 A TW202028628 A TW 202028628A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pin
- bracket
- sliding pin
- sub
- caliper
- Prior art dat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D—COUPLINGS FOR TRANSMITTING ROTATION; CLUTCHES; BRAKES
- F16D55/00—Brakes with substantially-radial braking surfaces pressed together in axial direction, e.g. disc brakes
- F16D55/02—Brakes with substantially-radial braking surfaces pressed together in axial direction, e.g. disc brakes with axially-movable discs or pads pressed against axially-located rotating members
- F16D55/22—Brakes with substantially-radial braking surfaces pressed together in axial direction, e.g. disc brakes with axially-movable discs or pads pressed against axially-located rotating members by clamping an axially-located rotating disc between movable braking members, e.g. movable brake discs or brake pads
- F16D55/224—Brakes with substantially-radial braking surfaces pressed together in axial direction, e.g. disc brakes with axially-movable discs or pads pressed against axially-located rotating members by clamping an axially-located rotating disc between movable braking members, e.g. movable brake discs or brake pads with a common actuating member for the braking members
- F16D55/225—Brakes with substantially-radial braking surfaces pressed together in axial direction, e.g. disc brakes with axially-movable discs or pads pressed against axially-located rotating members by clamping an axially-located rotating disc between movable braking members, e.g. movable brake discs or brake pads with a common actuating member for the braking members the braking members being brake pads
- F16D55/226—Brakes with substantially-radial braking surfaces pressed together in axial direction, e.g. disc brakes with axially-movable discs or pads pressed against axially-located rotating members by clamping an axially-located rotating disc between movable braking members, e.g. movable brake discs or brake pads with a common actuating member for the braking members the braking members being brake pads in which the common actuating member is moved axially, e.g. floating caliper disc brakes
- F16D55/2265—Brakes with substantially-radial braking surfaces pressed together in axial direction, e.g. disc brakes with axially-movable discs or pads pressed against axially-located rotating members by clamping an axially-located rotating disc between movable braking members, e.g. movable brake discs or brake pads with a common actuating member for the braking members the braking members being brake pads in which the common actuating member is moved axially, e.g. floating caliper disc brakes the axial movement being guided by one or more pins engaging bores in the brake support or the brake housing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D—COUPLINGS FOR TRANSMITTING ROTATION; CLUTCHES; BRAKES
- F16D65/00—Parts or details
- F16D65/02—Braking members; Mounting thereof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Braking Arrangements (AREA)
Abstract
[課題]本發明的目的在於:提供能達成絕緣體之耐久性提升的碟煞。
[解決手段]卡鉗具備可供副銷(33)插入的副銷插嵌部(75),副銷(33)在外周部具有曲率半徑不同的第1面部(131)與第2面部(132),將位於周方向的第1面部(131)的中間部或者第2面部(132)的中間部,配置在透過「配置於與副銷插嵌部(75)之間的絕緣體(24)」接收制動時由副銷插嵌部(75)所產生之荷重(F2)的領域。
Description
本發明關於:用來執行車輛制動(煞車)的碟煞及其製造方法。
傳統上存在一種碟煞,在安裝構件的銷孔與卡鉗的滑動銷之間,於轉動方向上具有較碟盤的徑向更大的間隙(譬如,請參考專利文獻1)。此外,也存在一種碟煞,卡鉗之滑動銷在碟盤徑向的外側剖面,成為略六角的板手可卡合的變形(deformed)形狀(譬如,請參考專利文獻2)。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平11-117959號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特開2013-204813號公報
[發明欲解決之問題]
如以上所述,在具有「將變形形狀的銷插入銷孔的構造」的習知技術中,當把「由彈性材料所形成的絕緣體」嵌裝於銷與銷孔之間時,尋求絕緣體的耐久性提升。
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能達成絕緣體之耐久性提升的碟煞、及其製造方法。
[解決問題之技術手段]
為了達成上述目的,本發明的第1樣態,形成以下的構造:卡鉗具備可供滑動銷插入的銷插嵌部,前述滑動銷,在外周部具有曲率半徑不同的第1面部與第2面部,將「周方向上前述第1面部的中間部或者前述第2面部的中間部」,配置於「透過配置在與前述銷插嵌部之間的絕緣體,接收制動時由前述銷插嵌部所產生的荷重」的領域,前述滑動銷,在托架之相反側的前端部,形成有相位符合前述第1面部或者前述第2面部之變形狀的凹部或者凸部。
此外,本發明的第2樣態構成:在滑動銷的外周部,形成曲率半徑不同的第1面部與第2面部,在前述滑動銷的外表面,設有可指定「該滑動銷之前述第1面部與第2面部的周方向位置」的周方向位置指定部,並包含以下的步驟:定位步驟,為了將「周方向上前述第1面部的中間部或者前述第2面部的中間部」配置於「透過配置在與卡鉗之間的絕緣體,接收制動時從前述卡鉗所傳遞的荷重」的領域,而藉由前述轉動方向位置指定部來定位前述滑動銷;及壓入步驟,在該已定位的狀態下,將前述滑動銷壓入前述托架。
[發明的效果]
根據本發明,能達成絕緣體的耐久性提升。
[第1實施形態] 以下,參考圖1~圖20說明第1實施形態。第1實施形態的碟煞10,是兩輪車和四輪車等車輛用的碟煞,具體地說,是機車用的碟煞。如圖1、圖2所示,第1實施形態的碟煞10具有:圓板狀的碟盤11、配置於碟盤11之軸方向其中一側的支架12、由支架12所支承而跨越碟盤11的卡鉗13。此外,該碟煞10具有:一對摩擦墊21、22;防塵套23;絕緣體24。
碟盤11,設在碟煞10的制動對象亦即車輛之圖示省略的車輪,與車輪一體地轉動。以下,將碟盤11之中心軸線的方向作為碟盤軸方向,將碟盤11的徑向作為碟盤徑向,將碟盤11的轉動方向亦即周方向,作為碟盤轉動方向。此外,將車輛前進時之碟盤轉動方向R的入口側作為碟盤轉入側,將車輛前進時之碟盤轉動方向R的出口側作為碟盤轉出側。
支架12,是固定於車輛之非轉動部的構件,且具有:金屬製的托架31;一體地固定於托架31,且均為金屬製的扭矩接收銷32及副銷33。支架12在托架31固定於車輛,據此,托架31是將支架12固定於車輛的構件。扭矩接收銷32,承接摩擦墊21、22的制動扭矩,並且是用來導引「沿著卡鉗13之碟盤軸方向的移動」的構件,能以「一支銷」兼任扭矩接收銷與滑動銷。副銷33,是用來導引「沿著卡鉗13之碟盤軸方向的移動」的滑動銷。
托架31,配置在碟盤11的其中一面側,亦即外側(車輪的相反側),是固定在車輛之碟盤11附近的非轉動部(譬如前叉、後搖臂等)的構件。托架31呈板狀,如圖1、圖3所示,具有延伸於碟盤轉動方向的安裝基座部41、從安裝基座部41之碟盤轉出側的端部朝碟盤徑向外側延伸的支承部42。在本文中,相對於安裝基座部41,支承部42沿著碟盤軸方向朝外側形成偏位(offset),彼此形成平行。藉此,在安裝基座部41與支承部42之間,形成有段差部40。段差部40形成直線狀。在安裝基座部41,於碟盤轉動方向之支承部42側的端部形成有安裝孔43,於支承部42之相反側的端部形成有安裝孔44,該兩個孔皆貫穿碟盤軸方向。托架31,透過上述的安裝孔43、44而安裝於車輛的非轉動部。在本實施形態中,雖然如以上所述在托架31形成段差部40,但亦可不設置段差部40,而採用整體呈現平板狀的托架。
此外,在安裝基座部41,如圖1、圖2所示,可供副銷33安裝的副銷安裝孔45,貫穿碟盤軸方向形成於安裝孔43、44間之安裝孔44附近的位置。不僅如此,在安裝基座部41,可供扭矩接收銷32安裝的扭矩接收銷安裝孔46,貫穿碟盤軸方向形成於支承部42。
扭矩接收銷32,其軸方向的中間部固定於托架31的扭矩接收銷安裝孔46,沿著碟盤軸方向延伸。扭矩接收銷32具有:從托架31的支承部42朝碟盤軸方向的內側延伸的扭矩接收軸部51、從支承部42朝碟盤軸方向的外側延伸之圖示省略的滑動軸部。扭矩接收銷32,較碟盤11更配置於碟盤徑向的外側。扭矩接收軸部51,在沿著碟盤軸方向的狀態下,從托架31的支承部42跨越碟盤11而延伸,圖示省略的滑動軸部,在沿著碟盤軸方向的狀態下,從支承部42朝碟盤11的相反側延伸。扭矩接收軸部51,是可供一對摩擦墊21、22滑動的部分,圖示省略的滑動軸部,是可供卡鉗13滑動的部分。圖示省略的滑動軸部,卡鉗13與托架31的支承部42之間的部分,被「可伸縮之橡膠製的防塵套23」所覆蓋。
副銷33,其軸方向的端部被壓入並固定於托架31的副銷安裝孔45,沿著碟盤軸方向從托架31延伸。據此,副銷33與扭矩接收銷32呈現平行。副銷33,從托架31朝碟盤11的相反側亦即外側延伸。副銷33,透過橡膠製的絕緣體24插入卡鉗13,將卡鉗13支承成可沿著碟盤軸方向移動。副銷33,其「卡鉗13與托架31之間的部分」被可伸縮的絕緣體24所覆蓋。
卡鉗13,藉由副銷33、與扭矩接收銷32之圖示省略的滑動軸部,可朝碟盤軸方向移動地由支架12所支承,而成為所謂的銷滑動型的卡鉗。卡鉗13具有:金屬製的卡鉗本體61、金屬製的吊架銷(hanger pin)62、橡膠製的安裝具63。此外,卡鉗13,如圖4所示具有:金屬製的活塞66、橡膠製的密封環67、橡膠製的刮刷封環(Wiper seal)68。
如圖1、圖2所示,卡鉗本體61,在已跨越碟盤11的狀態下,可朝碟盤軸方向移動地安裝於「支架12的扭矩接收銷32之圖示省略的滑動軸部」、副銷33。卡鉗本體61具有:配置於托架31之外側的缸筒部71;從缸筒部71的碟盤徑向外側,以越過碟盤11之徑向外側的方式朝內側延伸的橋接部72;從橋接部72之內側的端部,以面向缸筒部71的方式朝碟盤11的徑向內側延伸的爪部73。
在缸筒部71,於碟盤轉入側形成有可供副銷33插入的副銷插嵌部75(銷插入部),於碟盤轉出側形成有可供扭矩接收銷32之圖示省略的滑動軸部插入的扭矩接收銷插嵌部76。如圖3所示,副銷插嵌部75,形成在缸筒部71的碟盤徑向內側,扭矩接收銷插嵌部76,形成在缸筒部71的碟盤徑向外側。如圖5所示,在副銷插嵌部75,副銷33透過絕緣體24嵌合成可滑動,在圖1所示的扭矩接收銷插嵌部76,扭矩接收銷32之圖示省略的滑動軸部嵌合成可滑動。卡鉗本體61,僅在上述扭矩接收銷插嵌部76及副銷插嵌部75的兩處,可滑動地由支架12所支承。
在缸筒部71,如圖4所示,以朝向爪部73側形成開口的方式,形成有沿著碟盤軸方向之有底的鏜孔(bore)81。在缸筒部71,如圖3所示,配管連接孔82沿著碟盤徑向形成於該碟盤徑向外側部分,在該配管連接孔82連接著圖示省略的煞車配管。此外,在缸筒部71,於較配管連接孔82更朝碟盤轉出側,安裝有排氣用的排洩孔塞(bleeder plug)83。這些配管連接孔82及排洩孔塞83,連通於圖4所示的鏜孔81內。
活塞66為金屬製,且可移動地配置於缸筒部71的鏜孔81內。活塞66,以沿著碟盤軸方向的姿勢朝碟盤軸方向移動。在缸筒部71,於鏜孔81之碟盤軸方向的中間位置,安裝有密封環67。橡膠製的密封環67,將活塞66與缸筒部71之間的間隙予以密封,並且支承活塞66。密封環67,是用來密封鏜孔81內之煞車液的構件,當液壓施加於鏜孔81時藉由活塞66的移動而變形,當該液壓解除時復原成初期狀態,藉此使活塞66形成縮回(retract)。在缸筒部71,於鏜孔81的開口側安裝有刮刷封環68。刮刷封環68,是為了限制異物進入鏜孔81而設置。
如圖2所示,在缸筒部71形成有朝碟盤轉入側突出的銷支承部86,在爪部73也形成有朝碟盤轉入側突出的銷支承部87。銷支承部86配置於碟盤11的外側,銷支承部87配置於碟盤11的內側。
吊架銷62,穿過銷支承部86及銷支承部87,在該穿過狀態下,以連結銷支承部86及銷支承部87的方式延伸。吊架銷62沿著碟盤軸方向,在較碟盤11更朝碟盤徑向外側,配置成跨越碟盤11。吊架銷62,是利用由O型環所形成的銷安裝具63,而安裝於銷支承部86、87。
如圖4所示,摩擦墊21,是配置於「碟盤11的缸筒部71側」亦即外側的面、與活塞66之間的外側的墊。摩擦墊21具有:抵接於碟盤11而產生摩擦抵抗的襯片(lining)91;該襯片91貼合於其中一面,並以另一面承受「來自於活塞66之按壓力」的金屬製的背板(back board) 92。如圖2所示,在摩擦墊21的背板92,於碟盤轉入側形成有貫穿孔95,如圖1所示,在碟盤轉出側,形成有從碟盤轉出側的端面朝碟盤轉入側凹陷的凹狀部96。凹狀部96凹陷成半圓狀,貫穿孔95,成為朝碟盤轉動方向伸長的長孔。外側的摩擦墊21,在凹狀部96嵌合有扭矩接收銷32的扭矩接收軸部51,在貫穿孔95穿過有卡鉗13的吊架銷62。外側的摩擦墊21,由上述扭矩接收銷32及吊架銷62支承成可朝碟盤軸方向滑動。
如圖4所示,摩擦墊22,是配置於「碟盤11的爪部73側」亦即內側的面、與爪部73之間的內側的墊。摩擦墊22,相對於外側的摩擦墊21成為鏡像對稱的形狀,具有與摩擦墊21相同的襯片91及背板92。如圖1所示,內側的摩擦墊22,也在凹狀部96嵌合有扭矩接收銷32的扭矩接收軸部51,在圖示省略的貫穿孔穿過有卡鉗13的吊架銷62。內側的摩擦墊22,同樣由上述扭矩接收銷32及吊架銷62支承成可朝碟盤軸方向滑動。
根據以上的說明,一對摩擦墊21、22,由支架12的扭矩接收銷32及卡鉗13的吊架銷62所支承,而配置於碟盤11的兩面側。
卡鉗13,一旦將煞車液導入圖4所示的缸筒部71內,活塞66將相對於缸筒部71朝碟盤11的方向前進,並將一對摩擦墊21、22之中的一個摩擦墊21朝碟盤11按壓。一旦如此,將成為「該摩擦墊21接觸於碟盤11其中一面」的狀態,藉由其反作用力,卡鉗本體61促使扭矩接收銷插嵌部76及副銷插嵌部75,相對於支架12的扭矩接收銷32之圖示省略的滑動軸部、及副銷33形成滑動,同時使缸筒部71朝「從碟盤11分離的方向」移動。一旦如此,爪部73將使另一個摩擦墊22接觸碟盤11的另一面。如此一來,卡鉗13,藉由活塞66與爪部73從兩側挾持摩擦墊21、22而對碟盤11形成按壓,藉此對碟盤11亦即車輪的轉動施以煞車(制動)。換言之,卡鉗13,透過扭矩接收銷32及副銷33,而可移動地安裝於支架12。
此時,主要是由扭矩接收銷32的扭矩接收軸部51,接收產生於一對摩擦墊21、22的制動扭矩。藉由使貫穿孔95形成「朝碟盤轉動方向伸長的長孔」,而形成:產生於一對摩擦墊21、22的制動扭矩,實質上不會由吊架銷62所接收。
如圖5所示,副銷33具有:可嵌合於托架31之副銷安裝孔45的嵌合軸部101;從嵌合軸部101之軸方向的其中一端側朝徑向外側擴張的凸緣部102;從凸緣部102於軸方向之嵌合軸部101的相反側,朝嵌合軸部101的相反側延伸的支承軸部103。副銷33,其支承軸部103從托架31沿著碟盤軸方向,朝碟盤11的相反側延伸。
在卡鉗13的副銷插嵌部75,貫穿形成有本身為直孔(straight bore)的保持孔108,絕緣體24嵌合於該保持孔108。保持孔108,與圖4所示之缸筒部71的鏜孔81形成平行。
絕緣體24,為具有密封性的彈性材料製,具體而言,如以上所述為橡膠製。如圖5所示,絕緣體24呈現有底筒狀,亦即袋狀,底側朝向開口側依序具有:有底筒狀的頭部111、圓筒狀的嵌合部112、伸縮囊(bellows)狀的伸縮部113、圓環狀的安裝部114。
頭部111具有:圓板狀的底板部117、從底板部117的外周緣部朝軸方向延伸之筒狀的筒狀部118。在筒狀部118,如圖3、圖4、圖6所示,於外周部形成有一對彼此平行的平面部119。
如圖5所示,嵌合部112,其徑向的厚度在軸方向的全長以及全周呈現一定(恆定),其內徑形成與筒狀部118的內徑相同。嵌合部112,其外徑比筒狀部118的外徑更小,與卡鉗13之保持孔108的內徑大致相同。絕緣體24,其嵌合部112嵌合於副銷插嵌部75的保持孔108,在該狀態下,由頭部111與伸縮部113從兩側挾持副銷插嵌部75。如此一來,頭部111及伸縮部113被安裝於副銷插嵌部75。
支架12之副銷33的支承軸部103,從安裝部114側嵌合於該絕緣體24,在該狀態下,將安裝部114安裝於副銷33的凸緣部102。藉此,絕緣體24包覆副銷33的支承軸部103,在安裝部114安裝於支架12。
如此一來,在透過絕緣體24使支架12的副銷33形成嵌合的狀態下,副銷插嵌部75的保持孔108,與支架12的副銷33相同,成為沿著碟盤軸方向的狀態。在該狀態下,副銷插嵌部75由副銷33支承成:能與絕緣體24的頭部111及嵌合部112一起朝碟盤軸方向滑動。
如此一來,卡鉗13,其副銷插嵌部75透過絕緣體24可滑動地由副銷33支承之外,圖1所示的扭矩接收銷插嵌部76,可滑動地由扭矩接收銷32之圖示省略的滑動軸部所支承。其結果,卡鉗13,其卡鉗本體61可朝碟盤軸方向滑動地由支架12所支承。此時,卡鉗本體61,由支架12所直接支承的部分,僅扭矩接收銷插嵌部76的一處部位。換言之,卡鉗本體61,僅扭矩接收銷插嵌部76,採金屬接觸(metal contact)的方式由支架12所支承。當卡鉗13相對於支架12朝碟盤軸方向滑動時,絕緣體24的伸縮部113形成伸縮,而全程覆蓋「副銷33之支承軸部103的托架31」與副銷插嵌部75之間的部分。
如圖7所示,副銷33,在支承軸部103的外周部,曲率半徑不同的第1面部131(周方向位置指定部)與第2面部132(周方向位置指定部)於周方向上交互地存在複數個部位,具體地說為三處部位。據此,副銷33形成:支承軸部103為非圓柱狀的變形形狀。
複數個第1面部131,皆在副銷33之周方向上連續的指定寬度範圍中,成為曲率半徑一定(恆定)之圓筒面的局部形狀。亦即,複數個第1面部131皆為彎曲面。複數個第1面部131的曲率半徑為相等。複數個第1面部131,其曲率半徑的中心軸形成一致,該中心軸成為副銷33的中心軸。複數個第1面部131,在副銷33之周方向上的寬度相等,且以相等的間隔配置於副銷33的周方向上。換言之,複數個第1面部131,在以副銷33的中心軸作為中心的同一個圓筒面上,以相等的間隔配置於周方向。
複數個第2面部132,皆在副銷33之周方向上連續的指定寬度範圍中,成為曲率半徑無限大的平面。亦即,複數個第2面部132,其曲率半徑皆大於第1面部131。複數個第2面部132,皆對副銷33的徑向形成正交,換言之,對副銷33的中心軸形成平行。複數個第2面部132,皆配置在從副銷33的中心軸起相等距離的位置。複數個第2面部132,在副銷33之周方向上的寬度相等,該寬度小於第1面部131之相同方向的寬度。複數個第2面部132,以相等的間隔配置於副銷33的周方向上。複數個第2面部132,皆配置在:較複數個第1面部131所配置的一個圓筒面更朝徑向內側。複數個第2面部132,是藉由對一個具有圓筒面的棒狀材料執行倒角加工所形成。在支承軸部103的外周部,相鄰的第1面部131與第2面部132間之邊界的角部133,形成於六個部位。
如圖8所示,支承軸部103,其嵌合軸部101之相反側的前端面140,正交於副銷33的中心軸且成擴張,在支承軸部103,於包含該前端面140的前端部141形成有:從前端面140朝副銷33的軸方向凹陷的凹部142(周方向位置指定部)。換言之,在副銷33,於「可供嵌合軸部101嵌合的托架31」之相反側的前端部141,形成有凹部142。
凹部142,其正交於副銷33之中心軸的剖面形狀,成為非圓形的變形形狀,具體地說,成為正三角形狀。亦即,凹部142具有:與前端面140平行之正三角形狀的底面145;及連結該底面145的各邊與前端面140的複數個內壁面146,具體地說,共三個內壁面146。
凹部142,在副銷33的周方向中,使內壁面146的相位與第2面部132一致,並使「相鄰的內壁面146與內壁面146間之邊界的角落部147」的相位與第1面部131一致。具體地說,在副銷33的周方向中,內壁面146的中央位置與第2面部132的中央位置形成一致的相位,角落部147與第1面部131的中央位置形成一致的相位。內壁面146,與「副銷33之周方向的相位一致」的第2面部132平行。然而,亦可在副銷33的周方向中,使內壁面146的相位與第1面部131一致,並使角落部147的相位與第2面部132一致。
據此,可藉由設在副銷33之外表面的凹部142,來指定副銷33的第1面部131與第2面部132的周方向位置。然而,亦可藉由設在副銷33之外表面的第2面部132,來指定副銷33的第1面部131與第2面部132的周方向位置。換言之,亦可藉由設在副銷33之外表面的第1面部131,來指定副銷33的第1面部131與第2面部132的周方向位置。
如圖5所示,副銷33,雖然藉由將嵌合軸部101壓入副銷安裝孔45而被固定於托架31,但此時在副銷33的周方向,圖7、圖8所示的第1面部131及第2面部132,被定位固定成:對托架31形成指定的相位關係(稍後說明)。
在本案中,一旦卡鉗13藉由活塞66與爪部73從兩側挾持摩擦墊21、22而按壓碟盤11,在卡鉗13將形成:如圖9所示,沿著碟盤轉動方向從轉入側朝向轉出側,將荷重F1施加於活塞66。接收該荷重F1的活塞66,被配置在:比支架12之直接支承卡鉗13的扭矩接收銷32,更朝碟盤徑向內側且碟盤轉入側。其結果,在卡鉗13,以扭矩接收銷32的中心O作為中心,產生「使副銷插嵌部75朝碟盤轉出側且碟盤徑向內側移動的方向」的轉動力矩。
藉由該轉動力矩,如圖7所示,從副銷插嵌部75,透過配置於副銷插嵌部75與副銷33之間的絕緣體24的嵌合部112,將荷重F2施加於副銷33的支承軸部103,在副銷33,朝向與前述相反的方向,產生圖9所示的反作用力F3。然後,如圖10所示,絕緣體24位於「嵌合部112的荷重F2及反作用力F3的方向」的領域,被副銷插嵌部75與副銷33所挾持。
相對於此,副銷33,一個第1面部131之位在副銷33周方向的中間部,以配置於上述荷重F2及反作用力F3的方向的相位,固定於托架31。
換言之,在副銷33,於透過絕緣體24的嵌合部112接收「制動時從副銷插嵌部75產生的荷重F2」的領域(具體而言,最強力接收的領域),配置有一個第1面部131之位在副銷33周方向的中間部。
換個方式說,為了將一個第1面部131之位在副銷33周方向的中間部,配置在正交於「連結副銷33與扭矩接收銷32的線」且從副銷33朝碟盤徑向外側沿伸的線上,而將副銷33固定於托架31。在該場合中,為了將凹部142的一個角落部147,配置在正交於「連結副銷33與扭矩接收銷32的線」且從副銷33朝碟盤徑向外側沿伸的線上,而將副銷33固定於托架31。
在此,為了將副銷33安裝於托架31,用來將副銷33的嵌合軸部101壓入托架31之副銷安裝孔45的壓入機201,如圖11所示,具有:載置台202,用來定位托架31並載置;夾具機構203,與載置台202一起夾住已定位於載置台202的托架31;副銷壓入機構205,具有相對於該經定位的托架31,使副銷安裝孔45與中心軸線形成一致之筒狀的副銷壓入治具204(筒狀治具);扭矩接收銷壓入機構207,具有相對於經定位的托架31,使扭矩接收銷安裝孔46與中心軸線形成一致之筒狀的扭矩接收銷壓入治具206。
然後,為了符合上述的關係,利用副銷壓入機構205將副銷33定位於周方向並壓入副銷安裝孔45。此外,利用扭矩接收銷壓入機構207,將扭矩接收銷32壓入扭矩接收銷安裝孔46。
在載置台202形成:將托架31的安裝基座部41載置於由水平的平面所形成的載置面211上。在載置台202,如圖12所示,利用V型面215抵接於「托架31之安裝基座部41的支承部42之相反側的端部」而執行其水平方向之定位的定位治具212,被安裝於載置面211上。此外,在載置台202,「抵接於安裝基座部41的段差部40,執行將安裝基座部41的上述端部作為中心之轉動方向的定位」的定位治具213,安裝成從載置面211突出。
藉此,已正確地抵接於定位治具212與定位治具213之狀態下的托架31,被定位於水平全方向,並且在載置面211被定位於上下方向。在該狀態下,托架31藉由夾具機構203而固定於載置台202。此時,副銷壓入治具204與副銷安裝孔45形成中心軸線一致,且扭矩接收銷壓入治具206與扭矩接收銷安裝孔46形成中心軸線一致。在此,副銷壓入治具204,其周方向的相位,是相對於「已定位於載置台202的托架31」而決定。在「於托架並未形成段差部40,且整體為平板狀的托架」的場合中,不採用定位治具213,而是另外配置定位治具對托架進行定位並載置。
副銷壓入治具204,安裝在副銷壓入機構205之壓入頭218的下部。如圖13、圖14所示,副銷壓入治具204呈筒狀,且具有可供副銷33之支承軸部103嵌合的嵌合孔220。副銷壓入治具204,形成由壓入頭218封閉嵌合孔220的上部,據此,藉由壓入頭218而成為有底筒狀。
該嵌合孔220在下部具有:當副銷33嵌合時,滑接於支承軸部103之第1面部131的前端側滑接面221。此外,嵌合孔220在上部具有:當副銷33嵌合時,滑接於支承軸部103之第1面部131,且數量與第1面部131相同的第1滑接面222(卡合部);當副銷33嵌合時,滑接於支承軸部103之第2面部132,且數量與第2面部132相同的第2滑接面223(卡合部)。換言之,在筒狀的副銷壓入治具204的內周面,將第1滑接面222與第2滑接面223交互地設於周方向。
前端側滑接面221,是具有與「第1面部131的曲率半徑」相同之半徑的圓筒面,第1滑接面222,是具有與「第1面部131的曲率半徑」相同之半徑的圓筒面的局部。上述的前端側滑接面221及複數個第1滑接面222,配置在同一個圓筒面。第2滑接面223,是曲率配合第2面部132的平面,與第2面部132相同,保持相同間隔地在嵌合孔220的周方向上形成於三個部位。
第2滑接面223,從嵌合孔220之中心起的最短距離,小於第1滑接面222及第1面部131的曲率半徑。據此,第2滑接面223,在周方向的位置與第1面部131重疊的狀態下,限制支承軸部103正確地朝嵌合孔220嵌合。藉此,倘若無法成為「使第1滑接面222與第1面部131之周方向的位置形成一致,且使第2滑接面223與第2面部132之周方向的位置形成一致」的狀態,支承軸部103便無法正確地朝嵌合孔220嵌合。換言之,倘若第1滑接面222與第1面部131未卡合,且第2滑接面223與第2面部132未卡合,支承軸部103便無法正確地朝嵌合孔220嵌合。換個方式說,第1滑接面222可與第1面部131卡合,第2滑接面223可與第2面部132卡合,不可與第1面部131卡合。
在此,支承軸部103已正確地朝嵌合孔220形成嵌合之狀態下副銷33,其凸緣部102抵接於副銷壓入治具204的下表面,支承軸部103被構成「副銷壓入機構205之圖15所示的嵌合孔220的底面」的磁鐵235所吸引,而如圖16所示,保持該抵接狀態。藉由使第1面部131之周方向的位置對準第2滑接面223並形成嵌合,而使支承軸部103停止於「嵌合孔220的正確位置」之前的狀態下,磁鐵235並不會吸附副銷33。
操作者如圖12所示,將托架31的安裝基座部41載置於載置台202的載置面211,並將托架31的安裝基座部41之支承部42的相反側端部,抵接於定位治具212的V型面215,而執行將安裝基座部41的段差部40抵接於定位治具213的托架定位步驟。
在該狀態下,使夾具機構203作動,藉由夾具機構203,在定位的狀態下執行將托架31固定於載置台202的夾緊步驟。一旦如此,使副銷壓入治具204與副銷安裝孔45的中心軸線形成一致,並使扭矩接收銷壓入治具206與扭矩接收銷安裝孔46的中心軸線形成一致。
在此,在使夾具機構203作動之前或者作動之後,操作者如圖15所示,將副銷33的支承軸部103插入副銷壓入治具204的嵌合孔220。一旦如此,副銷33的支承軸部103,首先,滑接於前端側滑接面221。
然後,操作者執行副銷配置步驟:適當地轉動副銷33的支承軸部103,而形成「使第1滑接面222與第1面部131之周方向的位置形成一致,且使第2滑接面223與第2面部132之周方向的位置形成一致」的狀態,使第1面部131滑接於第1滑接面222,第2面部132滑接於第2滑接面223,並且如圖16所示,直到凸緣部102抵接於副銷壓入治具204的下表面,使副銷33嵌合於嵌合孔220。藉此,副銷33,藉由磁鐵235的吸附力來保持其狀態。該狀態下的副銷33,相對於托架31,成為以下的位置關係:將周方向上之第1面部131的中間部,配置在透過「配置於副銷33與卡鉗13之間的絕緣體24」,接收制動時由卡鉗13所傳遞之荷重的領域。
在該狀態下,如圖17所示,執行壓入步驟:使副銷壓入機構205作動,將副銷33的嵌合軸部101壓入托架31的副銷安裝孔45並形成固定。在此之後,如圖18所示,使副銷壓入機構205退開。如此一來,固定於托架31的副銷33,將周方向上之第1面部131的中間部,配置在透過「配置於副銷33與卡鉗13之間的絕緣體24」接收制動時由卡鉗13所傳遞之荷重的領域。
亦即,托架定位步驟、夾緊步驟及副銷配置步驟,為了將周方向上之第1面部131的中間部,配置在透過「配置於副銷33與卡鉗13之間的絕緣體24」接收制動時由卡鉗13所傳遞之荷重的領域,而成為利用第1面部131與第2面部132來定位副銷33的定位步驟。然後,壓入步驟,將已形成上述定位狀態的副銷33壓入托架31。
據此,在定位步驟中,當利用壓入步驟進行壓入時,藉由第1滑接面222及第2滑接面223來定位副銷33,該第1滑接面222及第2滑接面223設在可供副銷33插入之筒狀的副銷壓入治具204的周面,且可與第1面部131及第2面部132卡合。亦即,在副銷33設有變形形狀的支承軸部103,該支承軸部103,藉由嵌合於副銷壓入治具204,使副銷33在周方向上的相位,相對於副銷壓入治具204形成指定的相位。
在該場合中,設在副銷33的外表面,可指定副銷33之第1面部131與第2面部132之周方向位置的部分,成為第1面部131及第2面部132。而亦可僅以第1面部131及第2面部132的其中任一個,來指定副銷33之第1面部131與第2面部132的周方向位置。此外,設在副銷壓入治具204的內周面,能與副銷33的第1面部131及第2面部132卡合的部分,成為第1滑接面222及第2滑接面223。而亦可僅以第1滑接面222及第2滑接面223的其中任一個,與副銷33的第1面部131或者第2面部132卡合,進而將副銷33定位於周方向。
上述專利文獻1所記載的碟煞,在安裝構件的銷孔與卡鉗的滑動銷之間,具有在轉動方向上較碟盤徑向更大的間隙,在銷孔與滑動銷之間配置有橡膠襯套(rubber bush)。專利文獻2所記載的碟煞,卡鉗之滑動銷在碟盤徑向的外側剖面,成為略六角的板手可卡合的變形形狀,在導銷支承孔與滑動銷之間配置有橡膠製的防塵套。如專利文獻2,倘若是將變形形狀的銷插入插嵌部的構造,有時將導致配置於前述構件之間「由彈性材料所形成的絕緣體」的耐久性下降。亦即,因為絕緣體抵接於變形形狀的銷的角部,而在絕緣體產生應力集中,使絕緣體的耐久性下降,有可能因反覆地制動而在絕緣體產生龜裂。
相對於此,第1實施形態的碟煞10,插入卡鉗13之副銷插嵌部75的副銷33,在外周部具有曲率半徑不同的第1面部131與第2面部132,並將副銷33之周方向上的第1面部131的中間部,配置在透過「配置於副銷33與副銷插嵌部75之間的絕緣體24」接收制動時由副銷插嵌部75所產生之荷重F2的領域。藉此,相較於「將第1面部131於副銷33之周方向上的端部,亦即第1面部131與第2面部132間之邊界的角部133,配置於該領域」的場合,能降低產生於絕緣體24之嵌合部112的應力。因此,能達成絕緣體24的耐久性提升。
此外,第2面部132,是曲率半徑大於第1面部131的平面,由於在角部133處的角度變化變得急遽,因此將第1面部131的中間部配置於上述領域所衍生之「絕緣體24的耐久性提高」的效果更為顯著。具體地說,執行了模擬的結果,相較於將角部133配置於上述領域的場合,可得知將第1面部131的中間部配置於上述領域的第1實施形態,可降低53%的應力。
此外,副銷33,由於在托架31之相反側的前端部141,形成有相位與第1面部131及第2面部132相符之變形形狀的凹部142,因此可容易地將第1面部131的中間部配置於上述領域,並將副銷33壓入固定於托架31。不僅如此,藉由形成凹部142,可達成副銷33的輕量化,此外,由於不需要考慮對絕緣體24的干涉,因此在布局(layout)上也變得有利。
最好是在副銷33上可透過絕緣體24的嵌合部112而強力接收「制動時從副銷插嵌部75產生的荷重F2」的領域,配置有一個第1面部131之位在副銷33周方向的中間部。
第1實施形態之碟煞10的製造方法,在副銷33的外周部,形成曲率半徑不同的第1面部131與第2面部132,藉由副銷33外表面的這些第1面部131與第2面部132,來指定副銷33之第1面部131與第2面部132的周方向位置。然後,為了將周方向上之第1面部131的中間部,配置在透過「配置於副銷33與卡鉗13之間的絕緣體24」接收制動時由卡鉗13所傳遞之荷重的領域,而執行利用第1面部131與第2面部132來定位副銷33的定位步驟,在該已定位的狀態下,執行將副銷33壓入托架31的壓入步驟。藉此,相較於將第1面部131於副銷33之周方向上的端部,亦即第1面部131與第2面部132間之邊界的角部133,配置在透過「配置於副銷33與卡鉗13之間的絕緣體24」接收制動時由卡鉗13所傳遞之荷重的領域的場合,能降低產生於絕緣體24之嵌合部112的應力。因此,能達成絕緣體24的耐久性提升。
此外,採用副銷33的第1面部131及第2面部132來指定第1面部131及第2面部132的周方向位置,在定位步驟中,當利用壓入步驟進行壓入時,藉由第1滑接面222及第2滑接面223來定位副銷33,該第1滑接面222及第2滑接面223設在可供副銷33插入之筒狀的副銷壓入治具204的周面,且可與第1面部131及第2面部132卡合。在該場合中,在副銷33亦可不形成凹部142。
設於副銷33之前端面的凹部142,由於可指定第1面部131及第2面部132的周方向位置,因此,為了將周方向上之第1面部131的中間部,配置在透過「配置於副銷33與卡鉗13之間的絕緣體24」接收制動時由卡鉗13所傳遞之荷重的領域,亦可採用該凹部142,在定位步驟中,利用第1面部131與第2面部132來定位副銷33。
在該場合中,如圖19、圖20所示,副銷壓入治具204a,其可供支承軸部103嵌合之嵌合孔220a的內周面,是不具第2滑接面223的圓筒面,在壓入頭218a中成為「嵌合孔220a的內側底面」的位置形成有:藉由嵌合於副銷33的凹部142,使副銷33之周方向的相位形成指定相位的突起部231(卡合部)。突起部231成為可掩埋凹部142之三角柱的凸出狀。
在已將該副銷壓入治具204a的突起部231嵌合於副銷33之凹部142的狀態下,倘若以副銷壓入治具204a將副銷33壓入「定位於載置台202,由載置台202及夾具機構203所夾持的托架31」,將如以上所述,在副銷33的周方向中,將第1面部131及第2面部132定位成「相對於托架31,成為指定的相位關係」並形成固定。亦即,在副銷33設有變形形狀的凹部142,該凹部142,藉由嵌合於副銷壓入治具204a,使副銷33在周方向上的相位,相對於副銷壓入治具204a形成指定的相位。
亦即,藉由設在副銷33之端面的凹部142,來指定副銷33的第1面部131與第2面部132的周方向位置。然後,在定位步驟中,當利用壓入步驟進行壓入時,藉由突起部231將副銷33定位於周方向,該突起部231設在可供副銷33插入之筒狀的副銷壓入治具204a的嵌合孔220a底面,且可與凹部142卡合。
「第2實施形態」,其次,主要根據圖21,並以與第1實施形態之間的差異為主,來說明第2實施形態。對於與第1實施形態共通的部分,以相同的稱呼、相同的圖號來表示。
第2實施形態,具有與第1實施形態的副銷33局部不同的副銷33A(滑動銷)。副銷33A,具有與第1實施形態的支承軸部103局部不同的支承軸部103A。支承軸部103A,在嵌合軸部101之相反側的前端部141A,並未設有第1實施形態的凹部142,而形成從前端面140朝副銷33A的軸方向突出的凸部142A。換言之,副銷33A,在「可供嵌合軸部101嵌合的托架31」之相反側的前端部141A,形成有凸部142A。
凸部142A,其正交於副銷33A之中心軸的剖面形狀,成為非圓形的變形形狀,具體地說,成為正三角形狀。亦即,凸部142A具有:與前端面140平行之正三角形狀的頂面145A;及連結該頂面145A的各邊與前端面140的複數個外壁面146A,具體地說,為三個外壁面146A。
凸部142A,在副銷33A的周方向中,使外壁面146A的相位與第2面部132一致,並使「相鄰的外壁面146A與外壁面146A間之邊界的角落部147A」的相位與第1面部131一致。具體地說,在副銷33A的周方向中,外壁面146A的中央位置與第2面部132的中央位置形成一致的相位,角落部147A與第1面部131的中央位置形成一致的相位。外壁面146A,與「副銷33A之周方向的相位一致」的第2面部132平行。然而,亦可在副銷33A的周方向中,使外壁面146A的相位與第1面部131一致,並使角落部147A的相位與第2面部132一致。
副銷33A被定位且固定成:使第1面部131及第2面部132相對於托架31,形成與第1實施形態相同的相位關係。相對於第1實施形態,此時所使用的壓入機,在副銷壓入治具形成有:藉由嵌合於副銷33A的凸部142A,使副銷33A之周方向的相位形成指定相位的凹部。凹部成為可被凸部142A所掩埋的凹陷形狀。
「第3實施形態」,其次,主要根據圖22、圖23,並以與第1實施形態之間的差異為主,來說明第3實施形態。對於與第1實施形態共通的部分,以相同的稱呼、相同的圖號來表示。
如圖22所示,第3實施形態,具有與第1實施形態的副銷33局部不同的副銷33B(滑動銷)。副銷33B,具有與第1實施形態的支承軸部103局部不同的支承軸部103B。支承軸部103B具有:複數個與第1實施形態相同的第1面部131,具體為三個;複數個與第1實施形態的第2面部132不同的第2面部132B,具體為三個。第2面部132B,與第1面部131的曲率半徑不同。據此,副銷33B也形成:支承軸部103B為非圓柱狀的變形形狀。
複數個第2面部132B均為彎曲面,該彎曲面係在副銷33B之周方向上連續的指定寬度範圍中,成為曲率半徑一定(恆定)之圓筒面的局部形狀。複數個第2面部132B的曲率半徑為相等。複數個第2面部132B,曲率半徑的中心軸彼此錯開,這些中心軸,與副銷33B的中心軸亦即複數個第1面部131的中心軸平行,且配置在從副銷33B的中心軸起相等距離的位置。複數個第2面部132B,在副銷33B之周方向上的寬度相等,且以相等的間隔配置於副銷33B的周方向上。複數個第2面部132B,皆如圖23所示,曲率半徑R2形成:比第1面部131的曲率半徑R1更大徑。複數個第2面部132B,皆配置在:較複數個第1面部131所配置的一個圓筒面更朝徑向內側。在支承軸部103B的外周部,相鄰的第1面部131與第2面部132B間之邊界的角部133B,形成於六個部位。
副銷33B,雖然與第1實施形態相同,藉由壓入而固定於托架31,但此時在副銷33B的周方向,第1面部131及第2面部132B,相對於托架31被定位且固定成以下的相位關係。
亦即,即使在第3實施形態中,當制動時從副銷插嵌部75透過絕緣體24的嵌合部112,將圖22所示的荷重F2施加於副銷33B的支承軸部103B,在副銷33B,產生朝向與前述相反方向的反作用力F3。然後,副銷33B,一個第2面部132B之位在副銷33B周方向的中間部,以配置於上述荷重F2及反作用力F3的方向的相位,固定於托架31。
換言之,在副銷33B,於透過絕緣體24的嵌合部112接收「制動時從副銷插嵌部75產生的荷重F2」的領域(具體而言,最強力接收的領域),配置有一個第2面部132B之位在副銷33B周方向的中間部。
換個方式說,為了將一個第2面部132B之位在副銷33B周方向的中間部,配置在正交於「連結副銷33B與扭矩接收銷32的線」且從副銷33B朝碟盤徑向外側沿伸的線上,而將副銷33B固定於托架31。
藉此,由於能更進一步降低接收「由副銷插嵌部75產生之荷重F2」之領域的絕緣體24的面壓,故相較於配置有第1實施形態之角部133的場合,能更進一步降低產生於絕緣體24之嵌合部112的應力。因此,能更進一步達成絕緣體24的耐久性提升。
此外,由於第2面部132B,是曲率半徑大於第1面部131的彎曲面,使在角部133B處的角度變化變得平緩,因此能更進一步達成絕緣體24的耐久性提升。具體地說,執行了模擬的結果,相較於配置有第1實施形態之角部133的場合,可得知將第2面部132B的中間部配置於上述領域的第3實施形態,可降低85%的應力。
最好是在副銷33B上可透過絕緣體24的嵌合部112而強力接收「制動時從副銷插嵌部75產生的荷重F2」的領域,配置有一個第2面部132B之位在副銷33B周方向的中間部。
在第1~第3實施形態中,當副銷33藉由壓入而固定於托架31時,在副銷33的周方向中,第1面部131及第2面部132,相對於托架31,亦可形成與第1~第3實施形態相反的相位關係。
亦即,即使在該場合中,當制動時從副銷插嵌部75透過絕緣體24的嵌合部112將荷重F2施加於副銷33的支承軸部103,雖然在副銷33B產生朝向與前述相反方向的反作用力F3,但副銷33,亦可採用「將一個平面的第2面部132於副銷33周方向的中間部,配置於上述荷重F2及反作用力F3的方向」的相位,固定於托架31。
換言之,亦可在副銷33,於透過絕緣體24的嵌合部112接收「制動時從副銷插嵌部75產生的荷重F2」的領域(具體而言,最強力接收的領域),配置有一個第2面部132之位在副銷33周方向的中間部。
換個方式說,為了將一個第2面部132之位在副銷33周方向的中間部,配置在正交於「連結副銷33與扭矩接收銷32的線」且從副銷33朝碟盤徑向外側沿伸的線上,而將副銷33固定於托架31。
即使構成如上所述,相較於將第1實施形態的角部133配置於「接收由副銷插嵌部75產生之荷重F2的領域」的場合,也能降低產生於絕緣體24之嵌合部112的應力。因此,能達成絕緣體24的耐久性提升。不僅如此,由於第2面部132為平坦面,因此製造容易。
上述實施形態的第1樣態,是具有下述構件的碟煞:支架,固定於車輛的非轉動部;一對摩擦墊,可滑動地由該支架所支承,配置於碟盤的兩面側;卡鉗,具有用來按壓該一對摩擦墊之其中一個摩擦墊的活塞,可滑動地由前述支架所支承,前述支架具備:托架;扭矩接收銷,從該托架越過前述碟盤朝碟盤軸方向延伸,可供前述一對摩擦墊滑動;滑動銷,平行於前述扭矩接收銷從前述托架延伸,前述卡鉗具備可供前述滑動銷插入的銷插嵌部,前述滑動銷,於外周部具有曲率半徑不同的第1面部與第2面部,在透過配置於與前述銷插嵌部之間的絕緣體而接收制動時由前述銷插嵌部所產生之荷重的領域,配置有位於周方向之前述第1面部的中間部或者前述第2面部的中間部,前述滑動銷,在前述托架之相反側的前端部,形成有與前述第1面部或者前述第2面部相位相符之變形形狀的凹部或者凸部。藉此,能達成絕緣體的耐久性提升。
第2樣態,是在第1樣態中,前述第2面部,為曲率半徑大於前述第1面部的平面,在前述領域配置有前述第1面部。
第3樣態,是在第1樣態中,前述第2面部,為曲率半徑大於前述第1面部的彎曲面,在前述領域配置有前述第2面部。
第4樣態,是將滑動銷安裝在用來固定於車輛的托架,並透過該滑動銷,將卡鉗可移動地安裝於前述支架之碟煞的製造方法,在前述滑動銷的外周部,形成曲率半徑不同的第1面部與第2面部,在前述滑動銷的外表面,設有可指定「該滑動銷之前述第1面部與第2面部的周方向位置」的周方向位置指定部,並包含以下的步驟:定位步驟,為了將周方向上前述第1面部的中間部或者前述第2面部的中間部,配置於「透過配置在與前述卡鉗之間的絕緣體,接收制動時從前述卡鉗所傳遞的荷重」的領域,而藉由前述轉動方向位置指定部來定位前述滑動銷;及壓入步驟,在該已定位的狀態下,將前述滑動銷壓入前述托架。藉此,能達成絕緣體的耐久性提升。
第5樣態,是在第4樣態中,前述周方向位置指定部設在前述滑動銷的端面,在前述定位步驟中,當藉由前述壓入步驟執行壓入時,利用卡合部來定位前述滑動銷,該卡合部可與前述周方向位置指定部卡合,且設在可供前述滑動銷插入之筒狀的筒狀治具的底面。
第6樣態,是在第4樣態中,前述周方向位置指定部是前述滑動銷的第1面部或者第2面部,在前述定位步驟中,當藉由前述壓入步驟執行壓入時,利用卡合部來定位前述滑動銷,該卡合部可與前述周方向位置指定部卡合,且設在可供前述滑動銷插入之筒狀的筒狀治具的周面。
10:碟煞
11:碟盤
12:支架
13:卡鉗
21,22:摩擦墊
24:絕緣體
31:托架
32:扭矩接收銷(torque receiving pin)
33,33A,33B:副銷(滑動銷)
66:活塞
75:副銷插嵌部(銷插入部)
131:第1面部(周方向位置指定部)
132,132B:第2面部(周方向位置指定部)
141,141A:前端部
142:凹部(周方向位置指定部)
142A:凸部(周方向位置指定部)
204,204a:副銷壓入治具(筒狀治具)
222:第1滑接面(卡合部)
223:第2滑接面(卡合部)
F2:荷重
[圖1]:顯示第1實施形態之碟煞的立體圖。
[圖2]:顯示第1實施形態之碟煞的立體圖。
[圖3]:顯示第1實施形態之碟煞的前視圖。
[圖4]:顯示第1實施形態之碟煞的剖面圖。
[圖5]:顯示第1實施形態的碟煞之重點部位的局部剖面圖。
[圖6]:局部剖面的側視圖,顯示第1實施形態之碟煞的重點部位。
[圖7]:圖6之VII-VII的剖面圖,顯示第1實施形態之碟煞的重點部位。
[圖8]:顯示第1實施形態之碟煞的副銷的立體圖。
[圖9]:以箭號顯示第1實施形態的碟煞於制動時之荷重方向的前視圖。
[圖10]:顯示第1實施形態的碟煞之重點部位的局部剖面圖。
[圖11]:顯示第1實施形態之碟煞的製造裝置的前視圖。
[圖12]:顯示第1實施形態的碟煞之製造裝置的載置台的俯視圖。
[圖13]:顯示第1實施形態的碟煞之製造裝置的副銷壓入治具的仰視圖。
[圖14]:顯示第1實施形態的碟煞之製造裝置的副銷壓入治具的前視剖面圖。
[圖15]:顯示第1實施形態的碟煞之製造裝置的重點部位的前視剖面圖。
[圖16]:顯示第1實施形態的碟煞之製造裝置的重點部位的前視剖面圖。
[圖17]:顯示第1實施形態的碟煞之製造裝置的重點部位的前視剖面圖。
[圖18]:顯示第1實施形態的碟煞之製造裝置的重點部位的前視剖面圖。
[圖19]:顯示第1實施形態的碟煞之製造裝置的副銷壓入治具之變形例的仰視圖。
[圖20]:顯示第1實施形態的碟煞之製造裝置的副銷壓入治具之變形例的前視剖面圖。
[圖21]:顯示第2實施形態之碟煞的副銷的立體圖。
[圖22]:顯示第3實施形態的碟煞之重點部位的局部剖面圖。
[圖23]:顯示第3實施形態的碟煞之第1面部及第2面部的關係的局部剖面圖。
F2:荷重
F3:反作用力
24:絕緣體
33:副銷(滑動銷)
75:副銷插嵌部(銷插入部)
103:支承軸部
108:保持孔
112:嵌合部
131:第1面部(周方向位置指定部)
132:第2面部(周方向位置指定部)
133:角部
Claims (6)
- 一種碟煞,是具有下述構件的碟煞:支架,固定於車輛的非轉動部;一對摩擦墊,可滑動地由該支架所支承,配置於碟盤的兩面側;卡鉗,具有用來按壓該一對摩擦墊之其中一個摩擦墊的活塞,可滑動地由前述支架所支承, 其特徵為: 前述支架具備:托架;扭矩接收銷,從該托架越過前述碟盤朝碟盤軸方向延伸,可供前述一對摩擦墊滑動;滑動銷,平行於前述扭矩接收銷從前述托架延伸, 前述卡鉗具備可供前述滑動銷插入的銷插嵌部, 前述滑動銷,於外周部具有曲率半徑不同的第1面部與第2面部,在透過配置於與前述銷插嵌部之間的絕緣體而接收制動時由前述銷插嵌部所產生之荷重的領域,配置有位於周方向之前述第1面部的中間部或者前述第2面部的中間部, 前述滑動銷,在前述托架之相反側的前端部,形成有與前述第1面部或者前述第2面部相位相符之變形形狀的凹部或者凸部。
- 如請求項1所記載的碟煞,其中前述第2面部,是曲率半徑大於前述第1面部的平面,在前述領域配置有前述第1面部。
- 如請求項1所記載的碟煞,其中前述第2面部,是曲率半徑大於前述第1面部的彎曲面,在前述領域配置有前述第2面部。
- 一種碟煞的製造方法,是將滑動銷安裝在用來固定於車輛的托架,並透過該滑動銷,將卡鉗可移動地安裝於前述支架之碟煞的製造方法, 其特徵為: 在前述滑動銷的外周部,形成曲率半徑不同的第1面部與第2面部, 在前述滑動銷的外表面,設有可指定該滑動銷之前述第1面部與第2面部的周方向位置的周方向位置指定部, 並包含以下的步驟:定位步驟,為了將周方向上前述第1面部的中間部或者前述第2面部的中間部,配置於透過配置在與前述卡鉗之間的絕緣體,而接收制動時從前述卡鉗所傳遞的荷重的領域,藉由前述轉動方向位置指定部來定位前述滑動銷;及壓入步驟,在該已定位的狀態下,將前述滑動銷壓入前述托架。
- 如請求項4所記載之碟煞的製造方法,其中前述周方向位置指定部設在前述滑動銷的端面,在前述定位步驟中,當藉由前述壓入步驟執行壓入時,利用卡合部來定位前述滑動銷,該卡合部可與前述周方向位置指定部卡合,且設在可供前述滑動銷插入之筒狀的筒狀治具的底面。
- 如請求項4所記載之碟煞的製造方法,其中前述周方向位置指定部為前述滑動銷的第1面部或者第2面部,在前述定位步驟中,當藉由前述壓入步驟執行壓入時,利用卡合部來定位前述滑動銷,該卡合部可與前述周方向位置指定部卡合,且設在可供前述滑動銷插入之筒狀的筒狀治具的周面。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8242657 | 2018-12-26 | ||
JP2018-242657 | 2018-12-26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2028628A true TW202028628A (zh) | 2020-08-01 |
TWI715264B TWI715264B (zh) | 2021-01-01 |
Family
ID=7112900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108138419A TWI715264B (zh) | 2018-12-26 | 2019-10-24 | 碟煞及其製造方法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7069349B2 (zh) |
TW (1) | TWI715264B (zh) |
WO (1) | WO2020137281A1 (zh) |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8051958B1 (en) * | 2007-02-16 | 2011-11-08 | Kelsey-Hayes Company | Guide pin for disc brake assembly and disc brake assembly including such a guide pin |
JP5342966B2 (ja) * | 2009-08-31 | 2013-11-13 | 日立オートモティブ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 ディスクブレーキ |
JP5879032B2 (ja) * | 2010-12-10 | 2016-03-08 | 日立オートモティブ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 ディスクブレーキ |
DE102011017220A1 (de) * | 2011-04-15 | 2012-10-18 | Lucas Automotive Gmbh | Bolzenführungseinrichtung für eine Schwimmsattel-Scheibenbremse und entsprechende Schwimmsattel-Scheibenbremse |
JP5826091B2 (ja) * | 2012-03-29 | 2015-12-02 | 日立オートモティブ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 ディスクブレーキ |
US9587686B2 (en) * | 2012-11-01 | 2017-03-07 | Kelsey-Hayes Company | Guide pin for disc brake assembly and disc brake assembly including such a guide pin |
FR3013409B1 (fr) * | 2013-11-18 | 2015-12-25 | Chassis Brakes Int Bv | "frein a disque de vehicule automobile a jeu transversal reduit entre colonnettes et alesages" |
TWI703281B (zh) * | 2017-03-27 | 2020-09-01 | 日商日立汽車系統股份有限公司 | 碟式制動器 |
-
2019
- 2019-10-24 TW TW108138419A patent/TWI715264B/zh active
- 2019-11-22 JP JP2020562932A patent/JP7069349B2/ja active Active
- 2019-11-22 WO PCT/JP2019/045723 patent/WO2020137281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7069349B2 (ja) | 2022-05-17 |
JPWO2020137281A1 (ja) | 2021-09-30 |
WO2020137281A1 (ja) | 2020-07-02 |
TWI715264B (zh) | 2021-01-0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Z131696A3 (en) | Set of brake lining for a disk brake with floating yoke | |
CN114178880A (zh) | 夹具 | |
TWI715264B (zh) | 碟煞及其製造方法 | |
JP5961501B2 (ja) | ディスクブレーキキャリパの加工方法 | |
CN105793598A (zh) | 减小销与孔之间的横向间隙的汽车盘式制动器 | |
JP4342757B2 (ja) | ディスクブレーキ | |
JP7229343B2 (ja) | ディスクブレーキおよび積層シム | |
WO2019107407A1 (ja) | ディスクブレーキおよびピストンブーツ | |
TWI606187B (zh) | 流體壓力缸 | |
JP6429386B2 (ja) | ディスクブレーキおよびピストンの製造方法 | |
TWI703281B (zh) | 碟式制動器 | |
TWI664362B (zh) | Disc brake | |
CN110720000B (zh) | 钳体及盘式制动器 | |
JP7050603B2 (ja) | ディスクブレーキ | |
JP6983634B2 (ja) | ディスクブレーキ | |
JP6952573B2 (ja) | ブレーキ用摩擦パッドおよびディスクブレーキ | |
JP2003065369A (ja) | ディスクブレーキ | |
JP4730955B2 (ja) | ディスクブレーキ | |
JP2000213570A (ja) | ピンスライド型車両用ディスクブレ―キのスライドピン取り付け構造と該スライドピンの取り付けに用いるカシメ治具 | |
JP5943776B2 (ja) | ホース挟持機構 | |
JP7356939B2 (ja) | ディスクブレーキ | |
JP6789150B2 (ja) | ディスクブレーキ | |
JP7045930B2 (ja) | ブーツの組み付け方法 | |
WO2020066487A1 (ja) | ディスクブレーキ | |
JP2006038164A (ja) | ディスクブレー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