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022171A - 驅氣管、單晶提拉裝置、及矽單晶的製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驅氣管、單晶提拉裝置、及矽單晶的製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022171A
TW202022171A TW108126505A TW108126505A TW202022171A TW 202022171 A TW202022171 A TW 202022171A TW 108126505 A TW108126505 A TW 108126505A TW 108126505 A TW108126505 A TW 108126505A TW 202022171 A TW202022171 A TW 202022171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single crystal
silicon single
chamber
purging pipe
silicon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812650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715122B (zh
Inventor
早川裕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Sumco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Sumco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Sumco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02217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02217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1512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15122B/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30CRYSTAL GROWTH
    • C30BSINGLE-CRYSTAL GROWTH; UNIDIRECTIONAL SOLIDIFICATION OF EUTECTIC MATERIAL OR UNIDIRECTIONAL DEMIXING OF EUTECTOID MATERIAL; REFINING BY ZONE-MELTING OF MATERIAL; PRODUCTION OF A HOMOGENEOUS POLYCRYSTALLINE MATERIAL WITH DEFINED STRUCTURE; SINGLE CRYSTALS OR HOMOGENEOUS POLYCRYSTALLINE MATERIAL WITH DEFINED STRUCTURE; AFTER-TREATMENT OF SINGLE CRYSTALS OR A HOMOGENEOUS POLYCRYSTALLINE MATERIAL WITH DEFINED STRUCTURE; APPARATUS THEREFOR
    • C30B15/00Single-crystal growth by pulling from a melt, e.g. Czochralski method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30CRYSTAL GROWTH
    • C30BSINGLE-CRYSTAL GROWTH; UNIDIRECTIONAL SOLIDIFICATION OF EUTECTIC MATERIAL OR UNIDIRECTIONAL DEMIXING OF EUTECTOID MATERIAL; REFINING BY ZONE-MELTING OF MATERIAL; PRODUCTION OF A HOMOGENEOUS POLYCRYSTALLINE MATERIAL WITH DEFINED STRUCTURE; SINGLE CRYSTALS OR HOMOGENEOUS POLYCRYSTALLINE MATERIAL WITH DEFINED STRUCTURE; AFTER-TREATMENT OF SINGLE CRYSTALS OR A HOMOGENEOUS POLYCRYSTALLINE MATERIAL WITH DEFINED STRUCTURE; APPARATUS THEREFOR
    • C30B15/00Single-crystal growth by pulling from a melt, e.g. Czochralski method
    • C30B15/20Controlling or regulating
    • C30B15/22Stabilisation or shape controlling of the molten zone near the pulled crystal; Controlling the section of the crystal
    • C30B15/26Stabilisation or shape controlling of the molten zone near the pulled crystal; Controlling the section of the crystal using television detectors; using photo or X-ray detector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30CRYSTAL GROWTH
    • C30BSINGLE-CRYSTAL GROWTH; UNIDIRECTIONAL SOLIDIFICATION OF EUTECTIC MATERIAL OR UNIDIRECTIONAL DEMIXING OF EUTECTOID MATERIAL; REFINING BY ZONE-MELTING OF MATERIAL; PRODUCTION OF A HOMOGENEOUS POLYCRYSTALLINE MATERIAL WITH DEFINED STRUCTURE; SINGLE CRYSTALS OR HOMOGENEOUS POLYCRYSTALLINE MATERIAL WITH DEFINED STRUCTURE; AFTER-TREATMENT OF SINGLE CRYSTALS OR A HOMOGENEOUS POLYCRYSTALLINE MATERIAL WITH DEFINED STRUCTURE; APPARATUS THEREFOR
    • C30B15/00Single-crystal growth by pulling from a melt, e.g. Czochralski method
    • C30B15/02Single-crystal growth by pulling from a melt, e.g. Czochralski method adding crystallising materials or reactants forming it in situ to the melt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30CRYSTAL GROWTH
    • C30BSINGLE-CRYSTAL GROWTH; UNIDIRECTIONAL SOLIDIFICATION OF EUTECTIC MATERIAL OR UNIDIRECTIONAL DEMIXING OF EUTECTOID MATERIAL; REFINING BY ZONE-MELTING OF MATERIAL; PRODUCTION OF A HOMOGENEOUS POLYCRYSTALLINE MATERIAL WITH DEFINED STRUCTURE; SINGLE CRYSTALS OR HOMOGENEOUS POLYCRYSTALLINE MATERIAL WITH DEFINED STRUCTURE; AFTER-TREATMENT OF SINGLE CRYSTALS OR A HOMOGENEOUS POLYCRYSTALLINE MATERIAL WITH DEFINED STRUCTURE; APPARATUS THEREFOR
    • C30B29/00Single crystals or homogeneous polycrystalline material with defined structure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or by their shape
    • C30B29/02Elements
    • C30B29/06Silicon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Metallurgy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Crystals, And After-Treatments Of Crystals (AREA)

Abstract

[課題]:本發明提供能由腔室的外部適當地掌握矽單晶的生成狀況之驅氣管。 [解決手段]:驅氣管5具備:圓筒部51,形成為圓筒狀,將由腔室21的外部導入的惰性氣體引導至矽熔液M側;鍔部52,由圓筒部51的外周面朝向外側突出成鍔狀,其中,在鍔部52的至少一部分,設置有穿透部522,其藉由設置在腔室21的外部的光學觀察手段3,而能觀察矽單晶SM的生成狀況。

Description

驅氣管、單晶提拉裝置、及矽單晶的製造方法
本發明是關於驅氣管、單晶提拉裝置及矽單晶的製造方法。
先前,在矽單晶的製造中,使用腔室外部的成像手段而成像內部,並根據矽單晶的生成狀況,進行控制矽單晶的生成條件(例如,參閱專利文獻1)。
在專利文獻1記載的單晶提拉裝置,具備石英製的驅氣管。驅氣管具備透明的探視窗。藉由此探視窗,CCD照相機變得能成像矽單晶的生成狀況。 [先前技術文件] [專利文件]
[專利文獻1] 日本特開2011-246341號公報
[發明所欲解決之課題]
然而,在專利文獻1的構造中,因為探視窗的表面與鉛直線(沿重力方向延伸的直線)平行,所以相對於探視窗的表面,CCD照相機的光軸的入射角變得較大。因此,CCD照相機成像了位於探視窗的表面上的反射圖像,而有著無法適當地成像矽單晶的生成狀況的情形。
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能由腔室的外部適當地掌握矽單晶的生成狀況之驅氣管,單晶提拉裝置,及矽單晶的製造方法。 [解決課題的手段]
本發明的驅氣管是設置在單晶提拉裝置的腔室內的驅氣管,其特徵在於,包括:圓筒部,形成為圓筒狀,將由上述腔室的外部導入的惰性氣體引導至矽熔液側;鍔部,由上述圓筒部的外周面向外側突出成鍔狀;其中,在上述鍔部的至少一部分,設置有穿透部,其藉由設置在上述腔室的外部的光學觀察手段,而能觀察矽單晶的生成狀況。
作為以光學觀察手段觀察矽單晶的生成狀況,在矽單晶與矽熔液的液面之間的界面,可例示存在有圓環狀的彎液面(meniscus)的產生狀況,或由矽熔液的液面至熱遮蔽體下端的距離(以下,有稱為「間隙」的情況)等。 根據本發明,藉由使圓筒部的中心軸與鉛直線成為平行的方式,將驅氣管設置於單晶提拉裝置上,能使光學觀察手段的光軸相對於穿透部的上表面的入射角,比上述專利文獻1的構造(以下,稱為「先前的構造」)更小。因此,能抑制以光學觀察手段觀察到位於穿透部上表面的反射成分,而能以光學觀察手段適當地掌握矽單晶的生成狀況。
在無法適當地掌握矽單晶的生成狀況的情況,恐怕會有無法精密地控制矽單晶製造中的間隙如此的問題、無法精密地控制製造中的矽單晶的直徑如此的問題、以及無法精密地進行與矽單晶的直徑控制有密接關連的提拉速度的控制等之情形。 由於本發明能適當地掌握矽單晶的生成狀況,因此能精密地控制間隙、精密地控制矽單晶的直徑、或精密地控制提拉速度、或適宜地製造同時追求上述的半導體用的矽單晶。
在本發明的驅氣管,上述穿透部,係以上述光學觀察手段的光軸相對於此穿透部的上表面的入射角成為45°以下的方式而形成為佳。
在上述入射角為45°以下的的情況,在側面視角中,圓筒部的外周面與穿透部的上表面所構成的角度包含成為銳角的情況,及成為鈍角的情況兩者。 根據本發明,可以抑制以光學觀察手段觀察到位於穿透部上表面的反射成分。此外,上述入射角以成為22.5°以下的方式而形成為佳。
本發明的驅氣管中,上述穿透部係以上述入射角成為0°的方式而形成為佳。
在入射角為0°的的情況,除了0°,亦包含-5°至5°的範圍。 根據本發明,可以防止以光學觀察手段觀察到位於穿透部上表面的反射成分。
本發明的驅氣管中,上述穿透部係以厚度為均勻的平板狀的石英形成為佳。
根據本發明,能抑制二維觀察時的觀察結果的扭曲,並能以光學觀察手段更適當地掌握矽單晶的生成狀況。
根據本發明,上述鍔部是由與上述圓筒部的中心軸為正交的方向而延伸的圓環板狀所形成為佳。特別是,上述鍔部是以厚度為均勻的方式而形成為佳。
根據本發明,藉由使鍔部為單純的形狀,能容易地製造此鍔部。
在本發明的驅氣管,上述鍔部的外徑,比設置在上述腔室內的圓筒狀或圓錐台筒狀的熱遮蔽體的下端的內徑大為佳。
根據本發明,藉由使鍔部只與熱遮蔽體直接接觸,能容易地設置驅氣管。
在本發明的驅氣管,上述圓筒部係藉由石墨而形成為佳。
根據本發明, 能達成驅氣管的輕量化及成本下降。
本發明的單晶提拉裝置,其特徵在於,包括:坩堝,其容納矽熔液;提拉部,其藉由使晶種接觸至上述矽熔液後提拉,而生成矽單晶;圓筒狀的熱遮蔽體,以圍住上述坩堝的上方的上述矽單晶的方式設置;上述驅氣管;腔室,其容納上述坩堝、上述熱遮蔽體及上述驅氣管;氣體導入部,其將惰性氣體由上述腔室的外部導入至上述腔室的內部;以及光學觀察手段,設置在上述腔室的外部,經由上述驅氣管的上述穿透部,觀察上述矽單晶的生成狀況。
在本發明的單晶提拉裝置,在上述熱遮蔽體的內周面,設置有從下方支撐上述驅氣管的驅氣管支撐部為佳。特別是,從下方支撐上述驅氣管的鍔部為佳。
根據本發明,能容易地定位驅氣管。特別是,若從下方支撐鍔部,則驅氣管不會傾斜而穩定。
本發明的矽單晶的製造方法,是使用上述單晶提拉裝置的矽單晶的製造方法,其特徵在於:根據上述光學觀察手段的觀察結果,控制上述矽單晶的生成條件。
[第1實施形態] 以下,針對本發明的第1實施形態,參照圖式而說明。
〔相關技術〕 首先,針對單晶提拉裝置的一般性的構造說明。 如圖1所示,單晶提拉裝置1是用於CZ法(Czochralski法)的裝置,其具備:提拉裝置本體2、光學觀察手段3、控制部4。 提拉裝置本體2具備:腔室21、配置於此腔室21內的坩堝22、加熱此坩堝22的加熱器23、提拉部24、熱遮蔽體25、設置於腔室21的內壁的隔熱材26、坩堝驅動部27。 此外,如雙點劃線所示,單晶提拉裝置1是用於MCZ(Magnetic field applied Czochralski)法的裝置,其亦可具有:以夾持位於腔室21的外側的坩堝22而配置的一對電磁線圈28。
腔室21具備:主腔室211、經由閘閥212連接主腔室211的上部的提拉腔室213。 主腔室211,上表面形成為所作成的形狀,其具備:配置了坩堝22、加熱器23、熱遮蔽體25等的本體部211A,以及塞封本體部211A的上表面的蓋部211B。在蓋部211B設置有:用於導入Ar氣體等的惰性氣體至主腔室211的開口部211C,以及用於光學觀察手段3觀察腔室21內部的石英製的窗部211D。本體部211A與蓋部211B之間設置有朝內側延伸的支撐部211E。 在提拉腔室213設置有將Ar氣體等的惰性氣體導入至主腔室211內的氣體導入口21A。在主腔室211的本體部211A的下部設置有:使此主腔室211內的氣體排出的氣體排氣口21B。
坩堝22具備:石英坩堝221、容納此石英坩堝221的石墨坩堝222。 加熱器23配置在坩堝22的周圍,熔解坩堝22內的矽。提拉部24具備:設置在晶種SC一端的纜線241、使此纜線241昇降及回轉的提拉驅動部242。
熱遮蔽體25,以圍住矽單晶SM的方式而設置,並阻斷由加熱器23朝向上方放射的輻射熱。熱遮蔽體25具備:以直徑朝向下方減少而形成的圓錐台筒狀的熱遮蔽體本體部251,及由熱遮蔽體本體部251的上端向外側延伸成鍔狀的被支撐部252。如圖2所示,在熱遮蔽體本體部251設有從其內周面以圓周方向連續而突出的驅氣管支撐部251A。 熱遮蔽體25,藉由被支撐部252被固定在支撐部211E上,而配置在坩堝22的上方。 坩堝驅動部27具備由下方支撐石墨坩堝222的支撐軸271,使坩堝22以既定的速度回轉及昇降。
光學觀察手段3觀察存在於矽熔液M的液面的彎液面之產生狀況,或間隙G等作為矽單晶SM的生成狀況。光學觀察手段3具備成像手段31及演算手段32。成像手段31例如為二維CCD照相機,由腔室21的外部經由窗部211D而成像矽熔液M的液面。演算手段32根據成像手段31的成像結果,而求得演算矽單晶SM的生成狀況。
控制部4根據記憶於記憶體41的各種情報、或作業者的操作等,而製造矽單晶SM。作為記憶於記憶體41的情報,能例示腔室21內的氣體流量或爐內壓、輸入至加熱器23的電力、坩堝22或矽單晶SM的回轉數等。
〔驅氣管的構造〕 其次,針對設置在單晶提拉裝置1的驅氣管的構造說明。 如圖3(A)~(C)所示,驅氣管5具備:圓筒狀的圓筒部51、及由此圓筒部51的下端向外側突出成鍔狀的鍔部52。
鍔部52的直徑朝下方變大,而形成為圓錐台筒狀。鍔部52具備:鍔本體部521及穿透部522。 在上視視角中,厚度為均勻的圓錐台筒形狀的一部分被切除,因此鍔本體部521形成大略為C字狀。亦即,鍔本體部521的上表面521A成為曲面。 穿透部522形成為厚度均勻的平板狀。亦即,穿透部522的上表面522A成為平面。穿透部522是以埋入鍔本體部521的切除部分而設置。在側面視角中,上表面522A與圓筒部51的外周面51A所構成的角度θ1 以成為鈍角的方式而設置穿透部522。如圖2所示,穿透部522是以成像手段31的光軸P相對於其上表面522A的入射角(光軸P相對於上表面522A的法線N的角度)成為45°以下的方式設置。在本第1實施形態的入射角為0°,亦即,上表面522A與光軸P所構成的角度θ2 以成為90°的方式而設置。
圓筒部51、鍔本體部521及穿透部522個別藉由透明的石英而形成,上述元件是藉由以圓筒部51的中心軸與鍔本體部521的中心軸為一致的方式熔接而一體化。在上視視角中,鍔部52的外形成為圓形,其外徑比熱遮蔽體25的下端開口的內徑更大。矽單晶SM通過此圓筒部51的內部而被提拉至上方。
〔具備驅氣管的單晶提拉裝置的構造〕 如圖1及圖3所示,驅氣管5係藉由從熱遮蔽體本體部251的內周面突出的驅氣管支撐部251A從下方支撐鍔部52,而將由矽熔液M的液面至穿透部522的距離以成為L1 的方式而定位。藉由決定此距離L1 ,穿透部522的下端的位置變得比在後述的實施例中的驅氣管9的變色區域A的上端位置更高。此外,以圓筒部51的中心軸與熱遮蔽體25的中心軸為一致的方式,並且以圓筒部51的中心軸與鉛直線V成為平行的方式而定位驅氣管5。
在提拉裝置本體2內亦可設有拉管29。拉管29例如可由內徑比驅氣管5的圓筒部51的外徑更大的金屬形成為圓筒狀。藉由使拉管29其外周面被固定於蓋部211B的開口部211C的內周面,而能以其下端位於熱遮蔽體25的內部,且使鍔部52的上端部位於其內部的方式而設置。此外,在本實施形態,驅氣管5與拉管29可未接觸,亦可兩者接觸。
〔矽單晶的製造方法〕 其次,針對使用單晶提拉裝置1的矽單晶SM的製造方法說明。 此外,藉由本製造方法,亦可製造200mm、300mm、450mm等取得可能的矽晶圓之矽單晶SM。
首先,單晶提拉裝置1的控制部4設定:在矽單晶SM所要求的品質,例如電阻;為了滿足氧濃度的提拉條件之惰性氣體的流量;腔室21內部的壓力;坩堝22或矽單晶SM的回轉數;加熱器23的加熱條件等。此外,此設定條件,亦可為作業者所輸入者,亦可為根據作業者輸入的目標氧濃度等,控制部4演算求得者。
其次,控制部4係藉由加熱坩堝22,使此坩堝22內的多晶矽素材(矽原料)熔解而生成矽熔液M。此外,矽熔液M亦可含有矽單晶SM的電阻調整用的摻雜質。 之後,控制部4將既定的流量的惰性氣體由氣體導入口21A導入至腔室21內,同時減壓腔室21內的壓力,使腔室21內維持在減壓下的惰性氣體環境。 之後,控制部4係將晶種SC浸漬於矽熔液M,一邊使坩堝22及纜線241朝既定的方向回轉,一邊提拉此纜線241,而生成矽單晶SM。
在此矽單晶SM的生成中,矽熔液M的矽蒸發,並與氧反應,而有生成SiO的情況。若此SiO附著至主腔室211的蓋部211B的內壁而凝聚,則此凝聚物會通過熱遮蔽體25的內部而落下至矽熔液M,而有矽單晶SM多結晶化之情形。但是,在本實施形態,由於圓錐台筒狀的鍔部52的外緣整個周邊接觸至熱遮蔽體25的內周面,因此即使凝聚物落下至熱遮蔽體25的內部,藉由鍔部52而能防止凝聚物到達至矽熔液M。
此外,在矽單晶SM的生成中,光學觀察手段3是以成像手段31,而使穿透了穿透部522的矽熔液M或矽單晶SM的影像成像,根據此成像結果,以演算手段32求得矽單晶SM的生成狀況。然後,控制部4根據以光學觀察手段3得到的生成狀況,以製造所希望的矽單晶SM之方式,控制矽單晶SM的直徑或間隙G等的生成條件。
〔第1實施形態的作用效果〕 根據第1實施形態,能達成以下的作用效果。 (1)     以圓筒部51的中心軸與鉛直線V成為平行的方式,使以圓筒部51及鍔部52構成的驅氣管5定位於腔室21內。 因此,能使成像手段31的光軸P相對於穿透部522的上表面522A的入射角 ,比先前的構造更小。其結果,能抑制以成像手段31使位在穿透部522的上表面522A的反射成分成像,而能由腔室21的外部適當地掌握矽單晶SM的生成狀況。
(2)特別是,由於使光軸P相對於上表面522A的入射角成為0°的方式構成穿透部522,而能防止以成像手段31使位在上表面522A的反射成分成像。 (3)此外,由於平板狀的穿透部522的厚度為均勻,而能抑制二維觀察時的觀察結果的扭曲。 藉由這些(2)、(3)的效果,成像手段31能使矽熔液M或矽單晶SM的實際的狀況成像為大致上正確且清晰映出之影像。特別是,能使矽熔液M及矽單晶SM的界面部及其周圍的影像清晰地成像。 其結果,能由腔室21的外部正確地掌握矽單晶SM的生成狀況。然後,根據所掌握的生成狀況,而能精密地控制矽單晶SM的直徑及間隙G。亦即,藉由清晰的影像,而正確地掌握相對於目標直徑之偏移量,或相對於目標間隙G之偏移量,而使以其偏移量消失的方式之控制變得可能。
(4)由於鍔部52的外徑比熱遮蔽體25的下端開口的內徑更大,因此藉由使鍔部52只與熱遮蔽體25直接接觸,而能容易地設置驅氣管5。
(5)由於驅氣管5是以從矽熔液M的液面至穿透部522的距離成為L1 的方式而定位,所以能抑制穿透部522因來自矽熔液M的輻射熱而變色。 因為此變色是藉由氧化矽(SiOx) 附著至穿透部522結合而產生,雖然能藉由氟酸等的酸洗淨而除去,但因為產生除去費用而使製造成本增加。 在上述實施形態,因為能抑穿透部522的變色,而能抑制成本增加。
[第2實施形態] 其次,針對本發明的第2實施形態,參照圖式說明。 此外,針對與第1實施形態同樣的構造,賦予相同的符號,且省略或簡略地說明。
〔驅氣管的構造〕 首先,針對驅氣管的構造說明。 如圖4(A)~(B)所示,驅氣管7具備:圓筒狀的圓筒部71、以及由此圓筒部71的下端向外側突出成鍔狀的鍔部72。如圖5所示,鍔部72的外徑的特徵為:比熱遮蔽體25的下端開口的內徑大,此外,亦比熱遮蔽體25的上端開口的內徑大。
圓筒部71是藉由石墨而形成。 鍔部72是藉由透明的石英而形成。鍔部72以與圓筒部71的中心軸為正交的方向延伸,且形成為厚度均勻的圓環板狀。鍔部72的外徑比熱遮蔽體25的下端開口的內徑更大,亦比熱遮蔽體25的上端開口的內徑更大。驅氣管7設置於腔室21內時,在鍔部72中,含有與成像手段31的光軸P重疊部分的一部分的區域,係作為穿透部721的功能。例如,在圖4(A)中,雖然以雙點劃線圍住的區域作為穿透部721的功能,但藉由驅氣管7的設置狀態,能使其他的區域成為穿透部721。藉由這樣的構造,能使穿透部721的上表面721A成為平面。 在鍔部72的上表面72A,設有沿著圓環板狀的內緣的圓形之定位溝部72B。藉由使圓筒部71的下端鑲入至此定位溝部72B,以圓筒部71的中心軸與鍔部72的中心軸為一致的方式,使兩者定位。在側面視角中,穿透部721係以其上表面721A與圓筒部71的外周面71A所構成的角度θ3 成為直角的方式而設置。
〔具備驅氣管的單晶提拉裝置的構造〕 如圖5及圖6所示,驅氣管7設置於單晶提拉裝置1A的腔室21內。由於驅氣管7比熱遮蔽體25的上端開口的內徑大,因此能載置於熱遮蔽體25的被支撐部252的上表面上。藉由使鍔部72載置於熱遮蔽體25的被支撐部252的上表面上,能使由矽熔液M的液面至穿透部721的距離L2 比第1實施形態的距離L1 更長,而能使穿透部721的下端的位置確實地比驅氣管9的變色區域A的上端位置更高。此外,與第1實施形態比較,能避免讓驅氣管7在高溫下曝曬,變的能重複使用更多次。 此外,驅氣管7係以圓筒部71的中心軸與熱遮蔽體25的中心軸為一致,且圓筒部71的中心軸成為與鉛直線V平行的方式而定位。此外,驅氣管7係以其上端側的一部分位於蓋部211B的開口部211C內的方式而定位。驅氣管7與開口部211C可不接觸,亦可兩者接觸。 如上所述,藉由在腔室21內支撐驅氣管7,成像手段31的光軸P相對於穿透部721的上表面721A的入射角θ4 (光軸P相對於上表面721A的法線N的入射角θ4 )成為45°以下。
〔矽單晶的製造方法〕 其次,針對使用單晶提拉裝置1A的矽單晶SM的製造方法說明。 此外,由於矽單晶SM的製造步驟與第1實施形態相同,只針對取代驅氣管5的驅氣管7所設置的不同點說明。
在矽單晶SM的生成中,有SiO的凝聚物伴隨矽熔液M的蒸發而落下至熱遮蔽體25的內部的情形,在本實施形態,由於圓環板狀的鍔部72的外緣整個周邊位於比熱遮蔽體本體部251的上端開口更外側,因此能防止因鍔部72而導致凝聚物到達至矽熔液M。
此外,在矽單晶SM的生成中,光學觀察手段3的成像手段31成像穿透了穿透部721的影像。然後,控制部4根據以光學觀察手段3得到的生成狀況,以製造所希望的矽單晶SM的方式控制生成條件。
〔第2實施形態的作用效果〕 根據第2實施形態,除了與第1實施形態的(4)、(5)同樣的作用效果之外,能達成以下所述的作用效果。 (6)由圓筒部71及鍔部72所構成的驅氣管7,係以圓筒部71的中心軸與鉛直線V成為平行的方式,而被定位於腔室21內。 因此,能使成像手段31的光軸P相對於穿透部721的上表面721A的入射角θ4 比先前的構造小,而能由腔室21的外部適當地掌握矽單晶SM的生成狀況。
(7)由於鍔部72沿著與圓筒部71的中心軸為正交的方向延伸,且形成為厚度均勻的圓環板狀,因此能容易地製造此鍔部72。
(8)由於圓筒部71藉由石墨而形成,因此能達成驅氣管7的輕量化及成本降低。
[變形例] 此外,本發明並不限定於上述實施形態,在不脫離本發明的要旨的範圍內,可作各種改良及設計的變更等。
例如,穿透部522係以上表面522A與圓筒部51的外周面51A所構成的角度θ1 成為銳角,且光軸P相對於上表面522A的入射角成為45°以上的方式設置。 若上表面522A與圓筒部51的外周面51A所構成的角度θ1 未滿180°時,亦即不是如先前的構造所示的180°時,亦能以光軸P相對於上表面522A的入射角以超過45°的方式設置穿透部522。即使是這樣的構造,光軸P相對於上表面522A的入射角能比先前的構造小,而能抑制以成像手段31使位在穿透部522的反射成分成像。 穿透部522、721亦可為厚度不均勻的板狀。 亦可使曲面狀的鍔本體部521的上表面521A作為穿透部的功能,在此情況,鍔部52整體亦可形成為圓錐台筒狀。
圓筒部71亦能以不鏽鋼等的金屬或石英形成,作為圓筒部51、鍔本體部521、鍔部72的穿透部721的功能以外的區域,亦能以石墨或金屬形成。 熱遮蔽體25的熱遮蔽體本體部251亦可為圓筒狀,驅氣管支撐部251A亦可未設置於熱遮蔽體本體部251。 [實施例]
其次,藉由實施例更詳細地說明本發明,惟本發明並非限定於這些示例。
首先,如圖7(A)所示的驅氣管9配置於熱遮蔽體25的內部。驅氣管9如上述先行技術文獻(特開2011-246341號公報)的圖1所示,由石英形成為圓筒狀。驅氣管9係藉由從熱遮蔽體25的下端朝向內側突出的突出部259,支撐其下端91。
使用具有圖7(A)的構造之單晶提拉裝置,以單提拉法(使用1個石英坩堝製造1個矽單晶的方法)製造複數的矽單晶SM,每製造各個矽單晶SM後,觀察驅氣管9的變色。此時,經由驅氣管9的下端側的側面部分,一邊以光學觀察手段3觀察生成狀況,一邊調整間隙G。
製造第1個矽單晶SM後,如圖7(B)所示,開始發生變色,能確認到隨製造數目變多,變色的顏色變得更濃。在加熱器23的通電開始後大概經過50小時的製造矽單晶的時點,驅氣管9變色至難以光學觀察手段3觀察的狀態。 然後確認:由驅氣管9的下端91至變色區域A的上端的高度H,以及熱遮蔽體25的內側表面的變色的位置。 根據此確認結果,確認能藉由以穿透部522、721的下端的位置比驅氣管9的變色區域A的上端位置,以及比熱遮蔽體25內側的變色區域的上端位置更高的方式設置驅氣管5、7,而抑制變色的可能性。 實際上,在第1、第2實施形態的構造中,將驅氣管5、7設置在根據上述確認結果之位置而製造矽單晶SM時,即使在加熱器23的通電開始後超過50小時,亦沒有看到變色。
1、1A:單晶提拉裝置 21:腔室 22:坩堝 24:提拉部 25:熱遮蔽體 251A:驅氣管支撐部 3:光學觀察手段 5、7:驅氣管 51、71:圓筒部 51A、71A:外周面 52、72:鍔部 522、721:穿透部 522A、721A:上表面 M:矽熔液 SM:矽單晶
[圖1] 關於本發明的第1實施形態之提拉單晶裝置的示意圖。 [圖2] 在上述第1實施形態中,提拉單晶裝置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圖。 [圖3] 繪示上述第1實施形態中的驅氣管,(A)為上視圖,(B)為剖面圖,(C)為沿(B)的線段IIIC-IIIC的剖面圖。 [圖4] 繪示關於本發明的第2實施形態的驅氣管,(A)為上視圖,(B)為沿(A)的線段IVB-IVB的剖面圖。 [圖5] 上述第2實施形態中,提拉單晶裝置的示意圖。 [圖6] 上述第2實施形態中,提拉單晶裝置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圖。 [圖7] 繪示本發明的實施例,(A)為實驗例中,表示矽熔液表面附近的狀態的剖面圖,(B)為驅氣管的斜視圖。
1:單晶提拉裝置
2:提拉裝置本體
21:腔室
21A、21B:氣體導入口
211:主腔室
211A:本體部
211B:蓋部
211C:開口部
211D:窗部
211E:支撐部
212:閘閥
213:提拉腔室
22:坩堝
221:石英坩堝
222:石墨坩堝
23:加熱器
24:提拉部
241:纜線
242:提拉驅動部
25:遮蔽體
26:隔熱材
27:坩堝驅動部
271:支撐軸
28:電磁線圈
29:拉管
3:光學觀察手段
31:成像手段
32:演算手段
4:控制部
41:記憶體
5:驅氣管
51:圓筒部
52:鍔部
522:穿透部
522A:上表面
G:間隙
L1:距離
M:矽熔液
P:光軸
SC:晶種
SM:矽單晶
V:鉛直線

Claims (11)

  1. 一種驅氣管,是設置在單晶提拉裝置的腔室內的驅氣管,其特徵在於,包括: 圓筒部,形成為圓筒狀,將由上述腔室的外部導入的惰性氣體引導至矽熔液側; 鍔部,由上述圓筒部的外周面向外側突出成鍔狀; 其中,在上述鍔部的至少一部分,設置有穿透部,其藉由設置在上述腔室的外部的光學觀察手段,而能觀察矽單晶的生成狀況。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驅氣管,其中,上述穿透部是以上述光學觀察手段的光軸相對於上述穿透部的上表面的入射角成為45°以下的方式而形成。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的驅氣管,上述穿透部是以上述入射角成為0°的方式而形成。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驅氣管,上述穿透部是以厚度為均勻的平板狀的石英所形成。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4項任一項所述的驅氣管,上述鍔部是由與上述圓筒部的中心軸為正交的方向而延伸的圓環板狀所形成。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述的驅氣管,上述鍔部是以厚度為均勻的方式而形成。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4項任一項所述的驅氣管,上述鍔部的外徑,比設置在上述腔室內的圓筒狀或圓錐台筒狀的熱遮蔽體的下端的內徑大。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4項任一項所述的驅氣管,上述圓筒部是藉由石墨而形成。
  9. 一種單晶提拉裝置,其特徵在於,包括: 坩堝,其容納矽熔液; 提拉部,其藉由使晶種接觸至上述矽熔液後提拉,而生成矽單晶; 圓筒狀的熱遮蔽體,以圍住上述坩堝的上方的上述矽單晶的方式設置; 驅氣管,係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8項任一項所記載; 腔室,其容納上述坩堝、上述熱遮蔽體及上述驅氣管; 氣體導入部,其將惰性氣體由上述腔室的外部導入至此腔室的內部;以及 光學觀察手段,設置在上述腔室的外部,經由上述驅氣管的上述穿透部,觀察上述矽單晶的生成狀況。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所述的單晶提拉裝置,在上述熱遮蔽體的內周面,設置有從下方支撐上述驅氣管的驅氣管支撐部。
  11. 一種矽單晶的製造方法,是使用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或10項所記載的單晶提拉裝置的矽單晶的製造方法,其特徵在於:根據上述光學觀察手段的觀察結果,控制上述矽單晶的生成條件。
TW108126505A 2018-11-30 2019-07-26 驅氣管、單晶提拉裝置、及矽單晶的製造方法 TWI71512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224843A JP7006573B2 (ja) 2018-11-30 2018-11-30 単結晶引き上げ装置、および、シリコン単結晶の製造方法
JP2018-224843 2018-11-30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022171A true TW202022171A (zh) 2020-06-16
TWI715122B TWI715122B (zh) 2021-01-01

Family

ID=7090637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8126505A TWI715122B (zh) 2018-11-30 2019-07-26 驅氣管、單晶提拉裝置、及矽單晶的製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7006573B2 (zh)
KR (1) KR102315979B1 (zh)
CN (1) CN111501088B (zh)
TW (1) TWI715122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2037698B2 (en) * 2022-01-06 2024-07-16 Globalwafers Co., Ltd Ingot puller apparatus having a flange that extends from the funnel or from the silicon feed tube
US11866845B2 (en) 2022-01-06 2024-01-09 Globalwafers Co., Ltd. Methods for growing single crystal silicon ingots that involve silicon feed tube inert gas control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795036B2 (ja) * 1992-02-04 1998-09-10 信越半導体株式会社 単結晶引上装置
JP2569053Y2 (ja) * 1992-10-09 1998-04-22 コマツ電子金属株式会社 半導体単結晶製造装置
JP3203342B2 (ja) * 1993-03-25 2001-08-27 ワッカー・エヌエスシーイー株式会社 単結晶体の製造装置
JP4097729B2 (ja) * 1996-05-22 2008-06-11 Sumco Techxiv株式会社 半導体単結晶製造装置
JP3760680B2 (ja) 1999-06-17 2006-03-29 株式会社Sumco 単結晶引上装置
JP3838013B2 (ja) * 2000-09-26 2006-10-25 信越半導体株式会社 シリコン単結晶の製造方法
EP1356139B1 (en) * 2001-01-26 2006-08-09 MEMC Electronic Materials, Inc. Low defect density silicon substantially free of oxidation induced stacking faults having a vacancy-dominated core
JP4734139B2 (ja) * 2006-02-27 2011-07-27 Sumco Techxiv株式会社 位置測定方法
JP5708171B2 (ja) 2010-04-26 2015-04-30 株式会社Sumco シリコン単結晶引き上げ装置及びシリコン単結晶の製造方法
JP5664573B2 (ja) * 2012-02-21 2015-02-04 信越半導体株式会社 シリコン融液面の高さ位置の算出方法およびシリコン単結晶の引上げ方法ならびにシリコン単結晶引上げ装置
KR101554394B1 (ko) * 2013-12-19 2015-09-18 주식회사 엘지실트론 잉곳의 성장공정을 관찰하기 위한 뷰 포트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잉곳성장장치
JP6390579B2 (ja) * 2015-10-19 2018-09-19 信越半導体株式会社 単結晶の製造方法
JP6202119B2 (ja) * 2016-03-14 2017-09-27 株式会社Sumco シリコン単結晶の製造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102315979B1 (ko) 2021-10-21
CN111501088B (zh) 2022-06-17
JP7006573B2 (ja) 2022-01-24
CN111501088A (zh) 2020-08-07
JP2020083735A (ja) 2020-06-04
KR20200066193A (ko) 2020-06-09
TWI715122B (zh) 2021-01-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196144B (zh) 单晶硅的制造方法及装置
US8871023B2 (en) Silicon single crystal pull-up apparatus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silicon single crystal
TWI715122B (zh) 驅氣管、單晶提拉裝置、及矽單晶的製造方法
CN107923065B (zh) 单晶的制造方法及装置
US8357939B2 (en) Silicon wafer and production method therefor
JP6202119B2 (ja) シリコン単結晶の製造方法
US7374614B2 (en)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single crystal semiconductor
TWI835330B (zh) 一種用於拉晶爐的熱場控制裝置及拉晶爐
JP5409215B2 (ja) 単結晶引上装置
TW201300590A (zh) 用於晶體生長裝置之自動檢視系統
WO2002027077A1 (fr) Procede de fabrication d'un monocristal en silicium et dispositif de fabrication d'un monocristal semiconducteur
US20100126410A1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pulling silicon single crystal
JP2010280531A (ja) シリコン単結晶の育成方法及びシリコン半導体基板の製造方法
JP2006256898A (ja) シリコン単結晶引上装置
JP6107308B2 (ja) シリコン単結晶製造方法
CN113348275A (zh) 石英玻璃坩埚、及使用该石英玻璃坩埚的单晶硅的制造方法、石英玻璃坩埚的红外线透射率测定方法及制造方法
CN112899772B (zh) 单晶生长装置、该单晶生长装置的使用方法及单晶
KR101467117B1 (ko) 잉곳성장장치
US20090249996A1 (en) Silicon single crystal pulling method
JPH0297480A (ja) 単結晶引上装置
JP6610816B1 (ja) シリコン単結晶引上装置
KR102147459B1 (ko) 단결정 잉곳 성장 장치 및 단결정 잉곳 성장 방법
TWI828140B (zh) 單結晶的製造方法及單結晶製造裝置
JP2009292682A (ja) シリコン単結晶の引上げ装置及び引上げ方法
JP2006069803A (ja) シリコン単結晶引上げ装置の熱遮蔽部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