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001295A - 偏光薄膜及其製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偏光薄膜及其製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001295A
TW202001295A TW108122343A TW108122343A TW202001295A TW 202001295 A TW202001295 A TW 202001295A TW 108122343 A TW108122343 A TW 108122343A TW 108122343 A TW108122343 A TW 108122343A TW 202001295 A TW202001295 A TW 202001295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ayer
resin
polarizing film
film
thickness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812234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猪股貴道
真島啟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日本瑞翁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日本瑞翁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日本瑞翁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00129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001295A/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30Polarising elements
    • G02B5/3025Polarisers, i.e. arrangements capable of producing a definite output polarisation state from an unpolarised input state
    • G02B5/3033Polarisers, i.e. arrangements capable of producing a definite output polarisation state from an unpolarised input state in the form of a thin sheet or foil, e.g. Polaroid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F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 C08F297/00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successively polymerising different monomer systems using a catalyst of the ionic or coordination type without deactivating the intermediate polymer
    • C08F297/02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successively polymerising different monomer systems using a catalyst of the ionic or coordination type without deactivating the intermediate polymer using a catalyst of the anionic type
    • C08F297/04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successively polymerising different monomer systems using a catalyst of the ionic or coordination type without deactivating the intermediate polymer using a catalyst of the anionic type polymerising vinyl aromatic monomers and conjugated dien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JWORKING-UP; GENERAL PROCESSES OF COMPOUNDING; AFTER-TREATMENT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8B, C08C, C08F, C08G or C08H
    • C08J7/00Chemical treatment or coating of shaped articles made of macromolecular substances
    • C08J7/04Coating
    • C08J7/042Coating with two or more layers, where at least one layer of a composition contains a polymer binder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KUse of inorganic or non-macromolecular organic substances as compounding ingredients
    • C08K5/00Use of organic ingredients
    • C08K5/56Organo-metallic compounds, i.e. organic compounds containing a metal-to-carbon bond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DCOATING COMPOSITIONS, e.g. PAINTS, VARNISHES OR LACQUERS; FILLING PASTES; CHEMICAL PAINT OR INK REMOVERS; INKS; CORRECTING FLUIDS; WOODSTAINS; PASTES OR SOLIDS FOR COLOURING OR PRINTING; USE OF MATERIALS THEREFOR
    • C09D153/00Coating compositions based on block copolymers containing at least one sequence of a polymer obtained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Coating compositions based on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 C09D153/02Vinyl aromatic monomers and conjugated dien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JADHESIVES; NON-MECHANICAL ASPECTS OF ADHESIVE PROCESSES IN GENERAL; ADHESIVE PROCESSES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USE OF MATERIALS AS ADHESIVES
    • C09J7/00Adhesives in the form of films or foils
    • C09J7/20Adhesives in the form of films or foi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carrier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JADHESIVES; NON-MECHANICAL ASPECTS OF ADHESIVE PROCESSES IN GENERAL; ADHESIVE PROCESSES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USE OF MATERIALS AS ADHESIVES
    • C09J7/00Adhesives in the form of films or foils
    • C09J7/50Adhesives in the form of films or foils characterised by a primer layer between the carrier and the adhesive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00Opti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of which they are made; Optical coating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1/04Opti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of which they are made; Optical coatings for optical elements made of organic materials, e.g. plastic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30Polarising element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Polymers & Plas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Wood Science & Technology (AREA)
  • Inorganic Chemistry (AREA)
  • Polarising Elements (AREA)
  • Graft Or Block Polymers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 Laminated Bodies (AREA)
  • 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AREA)

Abstract

一種偏光薄膜,其具備偏光件層與直接相接於前述偏光件層的第一樹脂層,前述第一樹脂層係由做成厚度1 mm之薄膜而量測到的儲存彈性模數為10 MPa以上且1000 MPa以下的第一樹脂所形成。

Description

偏光薄膜及其製造方法
本發明係關於偏光薄膜及其製造方法。
於液晶顯示裝置及有機電致發光(EL)顯示裝置等顯示裝置經常設置有偏光薄膜。此偏光薄膜,一般具備偏光件層與用以保護此偏光件層的保護薄膜層。
以往,通常會於偏光件層的兩側設置保護薄膜層。對此,為了薄化偏光薄膜,已提案有省略其中一側的保護薄膜層,而僅於偏光件層一側設置保護薄膜層的技術。
然而,在僅於偏光件層一側設置保護薄膜層的情形中,在加熱環境下之偏光薄膜的耐久性上存在著問題。於是,在專利文獻1中,已提案「於偏光件層一側設置保護薄膜層,且於偏光件層之另一側藉由塗布法設置聚乙烯醇樹脂及丙烯酸樹脂等之樹脂層」的技術。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第6078132號公報(對應公報:美國專利申請公開第2017/299919號)
然而,如專利文獻1之以往的偏光薄膜,其加濕可靠性低。具體而言,以往的偏光薄膜有著「在保存於高濕度環境的情況下,其偏光度會大幅降低」的傾向。
並且,以往的偏光薄膜,其曲折復原性低。具體而言,以往的偏光薄膜在彎折後展開的情形中,其經彎折的曲折部難以回到彎折前的平面形狀。此種偏光薄膜難以應用於可撓之顯示裝置。
本發明係鑑於前述問題而首創者,以提供加濕可靠性及曲折復原性兩者皆優異的偏光薄膜及其製造方法為目的。
本發明人為能解決前述問題潛心研究。其結果,本發明人發現,藉由於偏光件層上以直接相接的方式設置具有指定儲存彈性模數的樹脂層,可獲得加濕可靠性及曲折復原性兩者皆優異的偏光薄膜,進而完成本發明。
亦即,本發明包含下述者。
〔1〕一種偏光薄膜,其具備偏光件層與直接相接於前述偏光件層的第一樹脂層, 前述第一樹脂層係由做成厚度1 mm之薄膜而量測到的儲存彈性模數為10 MPa以上且1000 MPa以下的第一樹脂所形成。
〔2〕如〔1〕所記載之偏光薄膜,其中前述第一樹脂層的厚度大於0 μm且為13 μm以下。
〔3〕如〔1〕或〔2〕所記載之偏光薄膜,其中前述偏光件層的厚度大於1 μm且為12 μm以下。
〔4〕如〔1〕~〔3〕之任一項所記載之偏光薄膜,其依序具備前述偏光件層、前述第一樹脂層與黏合層, 前述黏合層的厚度為2 μm以上且25 μm以下。
〔5〕如〔1〕~〔4〕之任一項所記載之偏光薄膜,其中前述第一樹脂做成厚度100 μm之薄膜而量測到之在40℃90%RH下的水蒸氣滲透率為4 g/(m2 ·day)以下。
〔6〕如〔1〕~〔5〕之任一項所記載之偏光薄膜,其中前述第一樹脂包含具有脂環結構的聚合物。
〔7〕如〔6〕所記載之偏光薄膜,其中前述具有脂環結構的聚合物係將嵌段共聚物[D]氫化後的嵌段共聚物氫化物,所述嵌段共聚物[D]係由 以源自芳族乙烯化合物之重複單元[I]作為主成分的聚合物嵌段[A],與 以源自芳族乙烯化合物之重複單元[I]及源自鏈狀共軛二烯化合物之重複單元[II]作為主成分的聚合物嵌段[B],或以源自鏈狀共軛二烯化合物之重複單元[II]作為主成分的聚合物嵌段[C]而成。
〔8〕如〔1〕~〔7〕之任一項所記載之偏光薄膜,其中前述第一樹脂包含塑化劑及/或軟化劑。
〔9〕如〔8〕所記載之偏光薄膜,其中前述塑化劑及/或軟化劑係選自由酯系塑化劑及脂族烴聚合物而成之群組之一種以上。
〔10〕如〔1〕~〔9〕之任一項所記載之偏光薄膜,其中前述第一樹脂包含吸濕劑。
〔11〕如〔1〕~〔10〕之任一項所記載之偏光薄膜,其中前述第一樹脂包含有機金屬化合物。
〔12〕如〔1〕~〔11〕之任一項所記載之偏光薄膜,其依序具備前述第一樹脂層、前述偏光件層與直接相接於前述偏光件層的第二樹脂層, 前述第二樹脂層係由做成厚度1 mm之薄膜而量測到的儲存彈性模數為10 MPa以上且1000 MPa以下的第二樹脂所形成。
〔13〕一種偏光薄膜的製造方法,其係如〔1〕~〔12〕之任一項所記載之偏光薄膜的製造方法,包含: 準備包含前述第一樹脂之第一樹脂液的工序,與 於前述偏光件層塗布前述第一樹脂液的工序。
根據本發明,可提供加濕可靠性及曲折復原性兩者皆優異的偏光薄膜及其製造方法。
以下揭示實施型態及示例物以詳細說明本發明。惟本發明並非受限於以下所揭示之實施型態及示例物者,在不脫離本發明之申請專利範圍及其均等範圍的範圍內,得任意變更而實施。
在以下說明中,所謂「長條形狀」的薄膜,係謂相對於薄膜之幅寬具有5倍以上之長度者,以具有10倍或其以上之長度為佳,具體上係謂具有可收捲成輥狀儲存或搬運之程度之長度者。長度相對於薄膜之幅寬的比例之上限並不特別受限,但得定為例如100,000倍以下。
在以下說明中,所謂接合劑與黏合劑,除非另有註記,否則係藉由剪切儲存彈性模數來區別。具體而言,除非另有註記,否則所謂接合劑,表示於照射能量線後或加熱處理後,在23℃下之剪切儲存彈性模數為1 MPa~500 MPa的材料。並且除非另有註記,否則所謂黏合劑,表示在23℃下之剪切儲存彈性模數為未達1 MPa的材料。
在以下說明中,所謂「板」、「層」及「薄膜」,除非另有註記,否則可為剛性之部件,亦可為例如樹脂製之薄膜般具有可撓性的部件。
在以下說明中,某層體的面內延遲Re,除非另有註記,否則係由Re=(nx-ny)×d所示之值。於此,nx表示係為與前述層體之厚度方向垂直之方向(面內方向)且賦予最大折射率之方向的折射率。ny表示係為前述層體之面內方向且與nx之方向垂直之方向的折射率。並且,nz表示層體之厚度方向的折射率。d表示前述層體的厚度。量測波長,除非另有註記,否則為550 nm。
[1.偏光薄膜之概要]
本發明之一實施型態相關之偏光薄膜,具備偏光件層與直接相接於前述偏光件層的第一樹脂層。所謂偏光件層與第一樹脂層「直接」相接,表示偏光件層與第一樹脂層之間無其他層體。
在前述偏光薄膜中,第一樹脂層係由具有指定儲存彈性模數的第一樹脂所形成。藉此,偏光薄膜可具有優異之加濕可靠性及曲折復原性。
並且,偏光薄膜以更具備直接相接於偏光件層的第二樹脂層組合至偏光件層及第一樹脂層為佳。在此情形中,偏光薄膜依序具備第一樹脂層、偏光件層與第二樹脂層。所謂偏光件層與第二樹脂層「直接」相接,表示偏光件層與第二樹脂層之間無其他層體。
第二樹脂層係由具有指定儲存彈性模數的第二樹脂所形成。藉此,可更提高偏光薄膜的加濕可靠性及曲折復原性。
[2.偏光件層]
作為偏光件層,可使用「使振動方向直角交錯的兩道直線偏光的其中一者穿透,並將另一者吸收或反射」的薄膜。於此,所謂直線偏光的振動方向,表示直線偏光之電場的振動方向。此種薄膜通常具有偏光穿透軸,可使具有與該偏光穿透軸平行之振動方向的直線偏光穿透,並可將具有與偏光穿透軸垂直之振動方向的直線偏光吸收或反射。
若要舉出偏光件層之具體例,可舉出:對包含聚乙烯醇、部分縮甲醛化聚乙烯醇等乙烯醇系聚合物的聚乙烯醇樹脂之薄膜,以適切之順序及方式施加「利用碘、二色性染料等二色性物質的染色處理」、「延伸處理」、「交聯處理」等適切之處理者。偏光件層以包含聚乙烯醇樹脂為佳。
偏光件層的厚度,以大於1 μm為佳,以2 μm以上為較佳,以3 μm以上為尤佳,且以12 μm以下為佳,以10 μm以下為較佳,以7 μm以下為尤佳。在偏光件層的厚度大於前述範圍之下限值的情況下,可充分提高偏光薄膜的光學性能。並且,在偏光件層的厚度為前述範圍之上限值以下的情況下,可有效提高偏光薄膜的曲折復原性。
[3.第一樹脂層]
第一樹脂層係由第一樹脂所形成的層體。第一樹脂之做成厚度1 mm之薄膜而量測到的儲存彈性模數位於指定範圍。具體而言,第一樹脂之前述儲存彈性模數通常為10 MPa以上,以50 MPa以上為佳,以150 MPa以上為較佳,以170 MPa以上為更佳,且通常為1000 MPa以下,以900 MPa以下為佳,以850 MPa以下為較佳。第一樹脂之前述儲存彈性模數,除非另有註記,否則表示在23℃下的儲存彈性模數。透過由具有前述範圍之儲存彈性模數的第一樹脂來形成第一樹脂層,可優化偏光薄膜的加濕可靠性及曲折復原性。
第一樹脂之前述儲存彈性模數可藉由下述量測方法量測。
成形第一樹脂,準備厚度1 mm的量測用薄膜。作為成形方法,可使用熱熔融加壓法。之後,對於所準備的量測用薄膜使用動態黏彈性量測裝置,量測儲存彈性模數。此量測係在-100℃至+250℃之溫度範圍內,以升溫速度5℃/分鐘之條件進行。由所量測到的結果,得讀取在23℃下的儲存彈性模數。
第一樹脂以做成厚度100 μm之薄膜而量測到之在40℃90%RH下的水蒸氣滲透率位於指定範圍為佳。具體而言,第一樹脂之前述水蒸氣滲透率以4.0 g/(m2 ·day)以下為佳,以3.0 g/(m2 ·day)以下為較佳,以2.0 g/(m2 ·day)以下為尤佳。下限值就理想上為0 g/(m2 ·day)以上,亦可為0.1 g/(m2 ·day)以上。透過由具有前述範圍之水蒸氣滲透率的第一樹脂來形成第一樹脂層,可格外優化偏光薄膜的加濕可靠性。具體而言,由於可充分降低第一樹脂層的透濕性,故可抑制水蒸氣到達偏光件層,而有效抑制水蒸氣所致之偏光度的下降。
第一樹脂之前述水蒸氣滲透率可藉由下述量測方法量測。
成形第一樹脂,準備厚度100 μm的量測用薄膜。作為成形方法,可使用熱熔融加壓法。之後,對於所準備的量測用薄膜,量測在溫度40℃、濕度90%RH之條件下的水蒸氣滲透率。此量測係使用水蒸氣滲透度量測裝置,並遵循JIS K 7129 B法進行。
第一樹脂通常包含聚合物。作為第一樹脂所包含之聚合物,可列舉例如:聚酯、丙烯酸聚合物、具有脂環結構之聚合物等。此等聚合物可單獨使用1種,亦可以任意比率組合2種以上使用。其中,就降低第一樹脂之水蒸氣滲透率的觀點而言,以具有脂環結構之聚合物為佳。
具有脂環結構之聚合物,係此聚合物之重複單元具有脂環結構的聚合物。具有脂環結構之聚合物通常水蒸氣滲透率低。因此,藉由以包含具有脂環結構之聚合物的第一樹脂來形成第一樹脂層,可抑制水蒸氣到達偏光件層,而有效提升偏光薄膜的加濕可靠性。
具有脂環結構之聚合物,可於主鏈具有脂環結構,亦可於側鏈具有脂環結構,還可於主鏈及側鏈兩者皆具有脂環結構。其中,就機械性強度及耐熱性的觀點而言,以至少於主鏈具有脂環結構之聚合物為佳。
作為脂環結構,可列舉例如:飽和脂環烴(環烷)結構、不飽和脂環烴(環烯、環炔)結構等。其中,就機械強度及耐熱性的觀點而言,以環烷結構及環烯結構為佳,其中又以環烷結構為尤佳。
構成脂環結構之碳原子數,其範圍以每一脂環結構為4個以上為佳,以5個以上為較佳,且以30個以下為佳,以20個以下為較佳,以15個以下為尤佳。在構成脂環結構之碳原子數位於此範圍的情況下,包含具有脂環結構之聚合物之樹脂的機械強度、耐熱性及成形性可取得高度平衡。
在具有脂環結構之聚合物中,具有脂環結構之重複單元的比例,得因應使用目的適當選擇。具有脂環結構之聚合物中之具有脂環結構之重複單元的比例,以55重量%以上為佳,以70重量%以上為更佳,以90重量%以上為尤佳。若具有脂環結構之聚合物中之具有脂環結構之重複單元的比例位於此範圍,則包含具有脂環結構之聚合物的樹脂之透明性及耐熱性會變得良好。
作為具有脂環結構之聚合物,可列舉例如:降𦯉烯系聚合物、單環的環烯烴系聚合物、環狀共軛二烯系聚合物、乙烯基脂環烴聚合物及此等之氫化物;以及乙烯基芳烴聚合物之氫化物。此等之中,由於透明性及成形性良好,再者易於使儲存彈性模數落於指定範圍,故以乙烯基芳烴聚合物之氫化物為佳。
乙烯基芳烴聚合物,意謂包含源自芳族乙烯化合物之重複單元[I]的聚合物。據此,乙烯基芳烴聚合物之氫化物,意謂包含源自芳族乙烯化合物之重複單元[I]的聚合物之氫化物。所謂源自某化合物之重複單元,係謂具有透過該化合物之聚合而獲得之結構的重複單元。並且,所謂某聚合物之氫化物,係謂具有透過該聚合物之氫化而獲得之結構的物質。惟該重複單元及氫化物並不因其製造方法而受限。
作為對應重複單元[I]的芳族乙烯化合物,可列舉例如:苯乙烯;α-甲基苯乙烯、2-甲基苯乙烯、3-甲基苯乙烯、4-甲基苯乙烯、2,4-二甲基苯乙烯、2,4-二異丙基苯乙烯、4-三級丁基苯乙烯、5-三級丁基-2-甲基苯乙烯等具有碳數1~6之烷基作為取代基的苯乙烯類;4-氯苯乙烯、二氯苯乙烯、4-一氟苯乙烯等具有鹵素原子作為取代基的苯乙烯類;4-甲氧基苯乙烯等具有碳數1~6之烷氧基作為取代基的苯乙烯類;4-苯基苯乙烯等具有芳基作為取代基的苯乙烯類;1-乙烯基萘、2-乙烯基萘等乙烯基萘類;等。此等可單獨使用1種,亦可以任意比率組合2種以上使用。此等之中,就可有效降低吸濕性而言,以苯乙烯、具有碳數1~6之烷基作為取代基的苯乙烯類等不含極性基的芳族乙烯化合物為佳,就工業上取得之容易性而言,以苯乙烯為尤佳。
在包含源自芳族乙烯化合物之重複單元[I]的聚合物之氫化物中,以下述為佳:將嵌段共聚物[D]氫化後的嵌段共聚物氫化物[E],所述嵌段共聚物[D]係由「以源自芳族乙烯化合物之重複單元[I]作為主成分的聚合物嵌段[A]」與「以源自芳族乙烯化合物之重複單元[I]及源自鏈狀共軛二烯化合物之重複單元[II]作為主成分的聚合物嵌段[B]或以源自鏈狀共軛二烯化合物之重複單元[II]作為主成分的聚合物嵌段[C]」而成。
其中,以下述為尤佳:將嵌段共聚物[D]氫化後的嵌段共聚物氫化物[E],所述嵌段共聚物[D]係由「以源自芳族乙烯化合物之重複單元[I]作為主成分的聚合物嵌段[A]」與「以源自鏈狀共軛二烯化合物之重複單元[II]作為主成分的聚合物嵌段[C]」而成。
於此,所謂「主成分」,係謂在聚合物嵌段中通常為50重量%以上,以70重量%以上為佳,以80重量%以上為較佳,以90重量%以上為尤佳的成分。
藉由使用包含前述嵌段共聚物氫化物[E]的第一樹脂,可顯著提高偏光薄膜之加濕可靠性及曲折復原性兩者。
在前述嵌段共聚物氫化物[E]中,聚合物嵌段[A]之重量分率wA與聚合物嵌段[B]之重量分率wB的比(wA/wB),以落於指定範圍為佳。並且,在前述嵌段共聚物氫化物[E]中,聚合物嵌段[A]之重量分率wA與聚合物嵌段[C]之重量分率wC的比(wA/wC),以落於指定範圍為佳。具體而言,前述比(wA/wB)及比(wA/wC),以分別為30/70以上為佳,以40/60以上為較佳,且以70/30以下為佳,以60/40以下為較佳。在前述比(wA/wB)及比(wA/wC)為前述範圍之下限值以上的情況下,可提升第一樹脂層的硬度及耐熱性,或減小雙折射。並且,在前述比(wA/wB)及比(wA/wC)為前述範圍之上限值以下的情況下,可提升第一樹脂層的柔軟性。
作為對應重複單元[II]的鏈狀共軛二烯化合物,可列舉例如:1,3-丁二烯、異戊二烯、2,3-二甲基-1,3-丁二烯、1,3-戊二烯等。此等可單獨使用1種,亦可以任意比率組合2種以上使用。
乙烯基芳烴聚合物之氫化物,係將乙烯基芳烴聚合物所具有之不飽和鍵氫化而獲得的物質。於此,在所氫化之乙烯基芳烴聚合物的不飽和鍵中,聚合物之主鏈及側鏈的碳—碳不飽和鍵,以及芳環的碳—碳不飽和鍵皆包含在內。氫化率以90%以上為佳。
前述乙烯基芳烴聚合物之氫化物,可藉由例如:國際專利公開第2000/32646號、國際專利公開第2001/081957號、日本專利公開第2002-105151號公報、日本專利公開第2006-195242號公報、日本專利公開第2011-13378號公報、國際專利公開第2015/002020號等所記載的方法製造。
第一樹脂所包含之聚合物的重量平均分子量Mw,以10,000以上為佳,以15,000以上為較佳,以20,000以上為尤佳,且以100,000以下為佳,以80,000以下為較佳,以50,000以下為尤佳。在重量平均分子量位於此種範圍時,第一樹脂層的機械性強度及成形性取得高度平衡。
第一樹脂所包含之聚合物的分子量分布(Mw/Mn),以1.2以上為佳,以1.5以上為較佳,以1.8以上為尤佳,且以3.5以下為佳,以3.0以下為較佳,以2.7以下為尤佳。於此,Mn表示數量平均分子量。在分子量分布為前述範圍之下限值以上的情況下,可提高聚合物之生產性,抑制製造成本。並且,在分子量分布為前述範圍之上限值以下的情況下,低分子成分的量會變小,故可抑制暴露於高溫時的鬆弛,提高第一樹脂層的穩定性。
前述重量平均分子量(Mw)及數量平均分子量(Mn)可使用凝膠滲透層析法(GPC)量測。作為GPC中所使用之溶劑,可列舉:環己烷、甲苯、四氫呋喃。在使用GPC的情形中,重量平均分子量係作為例如聚異戊二烯換算或聚苯乙烯換算的相對分子量來量測。
第一樹脂以進一步包含塑化劑及/或軟化劑組合至聚合物為佳。第一樹脂可僅包含塑化劑,亦可僅包含軟化劑,還可包含塑化劑及軟化劑。藉由第一樹脂包含塑化劑及/或軟化劑,可減低第一樹脂層的相位差顯現性。
作為塑化劑及軟化劑,得使用可均勻溶解乃至於分散至第一樹脂者。作為塑化劑及軟化劑之具體例,可列舉:多元醇酯系塑化劑、多元羧酸酯系塑化劑等酯系塑化劑;磷酸酯系塑化劑;醣酯系塑化劑;及其他聚合物軟化劑。所謂多元醇酯系塑化劑,表示由多元醇與一元羧酸而成之酯系塑化劑。並且,所謂多元羧酸酯系塑化劑,表示由多元羧酸與一元醇而成之酯系塑化劑。
作為係為酯系塑化劑之原料的多元醇之例,並不特別受限,但以乙二醇、丙三醇、三羥甲丙烷為佳。
作為多元醇酯系塑化劑之例,可列舉:乙二醇酯系塑化劑、丙三醇酯系塑化劑及其他多元醇酯系塑化劑。
作為多元羧酸酯系塑化劑之例,可列舉二羧酸酯系塑化劑及其他多元羧酸酯系塑化劑。
作為磷酸酯系塑化劑之例,可列舉:磷酸三乙醯酯、磷酸三丁酯等磷酸烷酯;磷酸三環戊酯、磷酸環己酯等磷酸環烷酯;磷酸三苯酯、磷酸三甲苯酯等磷酸芳酯。
作為醣酯系塑化劑之例,可良佳列舉:五乙酸葡萄糖酯、五丙酸葡萄糖酯、五丁酸葡萄糖酯、八乙酸蔗糖酯、八苯甲酸蔗糖酯等,在此之中以八乙酸蔗糖酯為較佳。
作為聚合物軟化劑之例,可列舉:脂族烴聚合物;脂環烴系聚合物;聚丙烯酸乙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甲酯與甲基丙烯酸-2-羥乙酯的共聚物、甲基丙烯酸甲酯與丙烯酸甲酯與甲基丙烯酸-2-羥乙酯的共聚物等丙烯酸系聚合物;聚乙烯基異丁基醚、聚-N-乙烯氫吡咯酮等乙烯系聚合物;聚苯乙烯、聚-4-羥基苯乙烯等苯乙烯系聚合物;聚丁二酸丁二酯、聚對酞酸乙二酯、聚萘二甲酸乙二酯等聚酯;聚環氧乙烷、聚環氧丙烷等聚醚;聚醯胺;聚胺甲酸酯;聚脲;等。
作為脂族烴聚合物之具體例,可列舉:聚異丁烯、聚丁烯、聚-4-甲基戊烯、聚-1-辛烯、乙烯─α-烯烴共聚物等之低分子量物及其氫化物;聚異戊二烯、聚異戊二烯─丁二烯共聚物等之低分子量物及其氫化物等。就易於均勻溶解乃至於分散至環烯烴樹脂的觀點而言,脂族烴聚合物以數量平均分子量為300~5,000為佳。
此等聚合物軟化劑可為由1種重複單元而成之均聚物,亦可為具有多種重複結構體的共聚物。並且,上述聚合物軟化劑可單獨使用1種,亦可以任意比率組合2種以上使用。
作為塑化劑及軟化劑,由於與第一樹脂所包含之成分的相容性格外優異,故以選自由酯系塑化劑及脂族烴聚合物而成之群組之一種以上為尤佳。
相對於第一樹脂所包含之聚合物100重量份,塑化劑及軟化劑之合計量以5重量份以上為佳,以10重量份以上為較佳,以20重量份以上為更佳,且以100重量份以下為佳,以70重量份以下為較佳,以50重量份以下為更佳。在第一樹脂中之塑化劑及軟化劑之合計的比例位於前述範圍的情況下,可有效減小第一樹脂層的相位差顯現性。
第一樹脂以進一步包含吸濕劑組合至聚合物為佳。藉由第一樹脂包含吸濕劑,可降低水蒸氣滲透率而不會損害第一樹脂之透明性。尤其在第一樹脂層為薄的情況下,以第一樹脂包含吸濕劑為佳。舉例而言,在第一樹脂層之厚度為2 μm以下的情形中,第一樹脂以包含吸濕劑為尤佳。作為吸濕劑,舉例而言,以國際專利公開第2018/155311號所記載之沸石、水滑石等為佳。吸濕劑可單獨使用1種,亦可以任意比率組合2種以上使用。
相對於第一樹脂所包含之聚合物100重量份,吸濕劑的量以5重量份以上為佳,以10重量份以上為較佳,以15重量份以上為尤佳,且以40重量份以下為佳,以30重量份以下為較佳,以25重量份以下為尤佳。
包含吸濕劑之第一樹脂,就使吸附劑均勻分散至樹脂中的觀點而言,以更包含分散劑為佳。作為分散劑,得使用具有「可吸附吸濕劑等吸附粒子的骨架」與「可使聚合物及溶劑等基質相互作用而提升吸附粒子之相容性的骨架」的化合物。吸附劑的具體種類並無特別限制。分散劑可單獨使用1種,亦可以任意比率組合2種以上使用。
相對於吸濕劑的量100重量份,分散劑的量以20重量份以上為佳,以30重量份以上為較佳,以40重量份以上為尤佳,且以80重量份以下為佳,以70重量份以下為較佳,以60重量份以下為尤佳。
第一樹脂以進一步包含有機金屬化合物組合至聚合物為佳。藉由包含有機金屬化合物,可提高第一樹脂層與偏光件層的密合力。
有機金屬化合物係包含「金屬與碳之化學鍵」及「金屬與氧之化學鍵」之至少一者的化合物,且係具有有機基的金屬化合物。作為有機金屬化合物,可列舉:有機矽化合物、有機鈦化合物、有機鋁化合物、有機鋯化合物等。此等之中,以有機矽化合物、有機鈦化合物及有機鋯化合物為佳,由於與偏光件層所包含之聚乙烯醇等成分的反應性優異故以有機矽化合物為較佳。有機金屬化合物可單獨使用1種,亦可以任意比率組合2種以上使用。
作為有機金屬化合物,可列舉例如由下述式(1)所示之有機矽化合物。 R1 a Si(OR2 )3-a (1) (在式(1)中,R1 及R2 分別獨立表示選自由氫原子、鹵素原子、碳原子數1~10之烴基、環氧基、胺基、巰基、異氰酸酯基及碳原子數1~10之有機基而成之群組之基,a表示0~3的整數。)
在式(1)中,若要舉出佳例作為R1 ,可列舉:環氧基、胺基、巰基、異氰酸酯基、乙烯基、丙烯醯基、碳原子數1~8之烷基等。
並且,在式(1)中,若要舉出佳例作為R2 ,可列舉:氫原子、乙烯基、芳基、丙烯醯基、碳原子數1~8之烷基、-CH2 OCn H2n+1 (n表示1~4的整數。)等。
作為有機矽化合物之例,可列舉:3-環氧丙氧基丙基三甲氧基矽烷、2-(3,4-環氧環己基)乙基三甲氧基矽烷等環氧系有機矽化合物;3-胺基丙基三甲氧基矽烷、N-(2-胺基乙基)-3-胺基丙基三甲氧基矽烷等胺系有機矽化合物;三聚異氰酸(三甲氧基矽基丙基)酯等異氰酸酯系有機矽化合物;3-巰基丙基三甲氧基矽烷等巰系有機矽化合物;3-異氰酸丙酯基三乙氧基矽烷等異氰酸酯系有機矽化合物。
作為有機鈦化合物之例,可列舉:鈦酸四異丙酯等烷氧化鈦、乙醯丙酮鈦等鈦螯合物、異硬脂酸鈦等醯氧鈦。
作為有機鋯化合物之例,可列舉:鋯酸正丙酯等烷氧化鋯、四乙醯丙酮鋯等鋯螯合物、硬脂酸鋯等醯氧鋯。
作為有機鋁化合物之例,可列舉二級丁基氧化鋁等烷氧化鋁、三乙醯丙酮鋁等鋁螯合物。
相對於第一樹脂所包含之聚合物100重量份,有機金屬化合物的量,以0.005重量份以上為佳,以0.01重量份以上為較佳,以0.03重量份以上為尤佳,且以1.0重量份以下為佳,以0.5重量份以下為較佳。在有機金屬化合物之比例位於前述範圍之情況下,可提高第一樹脂層與偏光件層的密合力。
第一樹脂亦可進一步包含任意成分組合至於上已述之成分。作為任意成分,可列舉例如:抗氧化劑、紫外線吸收劑、光穩定劑等穩定劑;滑劑等樹脂改質劑;染料、顏料等著色劑;抗靜電劑;等。此等成分可單獨使用1種,亦可以任意比率組合2種以上使用。
第一樹脂的玻璃轉移溫度Tg,以30℃以上為佳,以50℃以上為較佳,以70℃以上為尤佳,且以140℃以下為佳,以120℃以下為較佳,以100℃以下為尤佳。在第一樹脂具有多個玻璃轉移溫度的情況下,以其最高的玻璃轉移溫度落於前述範圍為佳。在第一樹脂的玻璃轉移溫度Tg位於前述範圍的情況下,可優化「第一樹脂層與偏光件層之密合力」及「偏光薄膜之耐熱性」的平衡。樹脂的玻璃轉移溫度Tg,可作為黏彈性頻譜中之tanδ的尖峰值求出。
第一樹脂以透明為佳。於此,所謂透明之樹脂,係謂將該樹脂做成厚度1 mm之試片而量測到的全光線穿透率通常為70%以上──以80%以上為佳,以90%以上為較佳──的樹脂。全光線穿透率可使用紫外線/可見光分光計,在波長400 nm~700 nm之範圍內量測。
第一樹脂層以對偏光件層之密合力優異為佳。具體而言,第一樹脂層對偏光件層之密合力以0.5 N/10mm以上為佳,以0.8 N/10mm以上為較佳,以1.0 N/10mm以上為尤佳。藉此,可有效抑制偏光件層與第一樹脂層的剝離,故可有效提高偏光薄膜的加濕可靠性及曲折復原性。前述密合力的上限值並無特別之限制,以因材料損壞而無法獲得量測值為最佳。
前述密合力可使用剝離試驗機,以速度300 mm/分鐘將第一樹脂層朝相對於偏光件層之表面180°之方向拉扯來量測。
第一樹脂層以在光學上具有各向同性為佳。所謂在光學上具有各向同性的層體,意謂面內延遲Re以0 nm以上且5 nm以下為佳──以0 nm以上且2 nm以下為較佳──的層體。
於與偏光件層為相反側的第一樹脂層之面,亦可施有電暈處理等表面處理。在施有表面處理的情況下,可提升第一樹脂層與黏合層等任意層體的密合力。
第一樹脂層的厚度通常大於0 μm,以1 μm以上為佳,以2 μm以上為較佳,以3 μm以上為更佳,且以13 μm以下為佳,以10 μm以下為較佳,以7 μm以下為更佳。在第一樹脂層之厚度為前述範圍之下限值以上的情況下,可有效提高偏光薄膜的加濕可靠性。並且,在第一樹脂層的厚度為前述範圍之上限值以下的情況下,可有效顯現曲折復原性。
第一樹脂層,舉例而言,可藉由包含「準備包含第一樹脂之第一樹脂液的工序」與「於偏光件層塗布第一樹脂液的工序」的形成方法來形成。
第一樹脂液係包含第一樹脂的液狀材料。此第一樹脂液,通常包含第一樹脂與溶劑。在第一樹脂液中,亦可為第一樹脂之一部分或全部成分溶解於溶劑。並且,在第一樹脂液中,亦可為第一樹脂之一部分或全部成分分散於溶劑。並且,第一樹脂液亦可為不包含溶劑之熱熔融狀態。
作為溶劑,以有機溶劑為佳,以能夠將第一樹脂所包含之聚合物溶解的有機溶劑為尤佳。作為溶劑,可列舉例如:環己烷、甲苯等烴溶劑;四氫呋喃等環狀醚溶劑;等。溶劑可單獨使用1種,亦可以任意比率組合2種以上使用。
第一樹脂液中之第一樹脂的濃度,可在第一樹脂液成為適合塗布之黏度的範圍內任意設定。具體之濃度範圍以15重量%以上為佳,以18重量%以上為較佳,以20重量%以上為尤佳,且以35重量%以下為佳,以30重量%以下為較佳,以28重量%以下為尤佳。
藉由將第一樹脂液塗布於偏光件層的表面,可獲得直接相接於偏光件層的第一樹脂層。作為塗布方法,可列舉例如:簾塗法、擠製塗法、輥塗法、旋塗法、浸塗法、棒塗法、噴塗法、斜板式塗法、印刷塗法、凹板塗法、模具塗法、間隙塗法及浸漬法等。
第一樹脂層的形成方法,亦可進一步包含任意工序組合至前述工序。舉例而言,第一樹脂層的形成方法亦可包含使塗布於偏光件層之表面之第一樹脂液乾燥的工序。由於溶劑等揮發成分可透過乾燥去除,故可藉由作為第一樹脂液之非揮發成分的第一樹脂來形成第一樹脂層。
[4.第二樹脂層]
偏光薄膜以具備直接相接於偏光件層的第二樹脂層作為任意層體為佳。第二樹脂層係由第二樹脂所形成的層體。第二樹脂之做成厚度1 mm之薄膜而量測到的儲存彈性模數位於與第一樹脂相同的指定範圍。第二樹脂的前述儲存彈性模數,除非另有註記,否則表示在23℃下的儲存彈性模數。藉由透過具有前述範圍之儲存彈性模數的第二樹脂來形成第二樹脂層,可格外優化偏光薄膜的加濕可靠性及曲折復原性。「將第一樹脂做成厚度1 mm之薄膜而量測到的儲存彈性模數」與「將第二樹脂做成厚度1 mm之薄膜而量測到的儲存彈性模數」可為相同值,亦可相異。
第二樹脂之前述儲存彈性模數,可藉由與第一樹脂相同的方法量測。
第二樹脂以做成厚度100 μm之薄膜而量測到之在40℃90%RH下的水蒸氣滲透率位於與第一樹脂相同之指定範圍為佳。藉由透過具有前述範圍之水蒸氣滲透率的第二樹脂來形成第二樹脂層,可格外優化偏光薄膜的加濕可靠性。「將第一樹脂做成厚度100 μm之薄膜而量測到之在40℃90%RH下的水蒸氣滲透率」與「將第二樹脂做成厚度100 μm之薄膜而量測到之在40℃90%RH下的水蒸氣滲透率」可為相同值,亦可相異。
第二樹脂之前述水蒸氣滲透率,可藉由與第一樹脂相同的方法來量測。
作為第二樹脂,可任意使用「已說明作為第一樹脂之範圍」的樹脂。據此,第二樹脂所包含之成分的組成(種類及量),可自「已說明作為第一樹脂所包含之成分的組成之範圍」任意採用。並且,第二樹脂的玻璃轉移溫度、透明性等物性,以落於已說明作為第一樹脂的物性之範圍為佳。藉此,在第二樹脂層中亦可獲得在第一樹脂層之說明中所說明的優點。「第一樹脂之組成及物性」與「第二樹脂之組成及物性」可相同,亦可相異。
第二樹脂層,以對偏光件層之密合力優異為佳。具體而言,第二樹脂層對偏光件層之密合力,以位於與已說明作為第一樹脂層對偏光件層之密合力者相同之範圍為佳。藉此,可有效抑制偏光件層與第二樹脂層的剝離,故可有效提高偏光薄膜的加濕可靠性及曲折復原性。
第二樹脂層對偏光件層之密合力,可藉由與第一樹脂層對偏光件層之密合力相同的方法來量測。
第二樹脂層以在光學上具有各向同性為佳。
與偏光件層為相反側的第二樹脂層之面,亦可施有電暈處理等表面處理。在施有表面處理的情況下,可提升第二樹脂層與黏合層等任意層體的密合力。
第二樹脂層的厚度,可自「已說明作為第一樹脂層的厚度之範圍」任意採用。藉此,在第二樹脂層中亦可獲得在第一樹脂層之說明中所說明的優點。第一樹脂層的厚度與第二樹脂層的厚度可相同,亦可相異。
第二樹脂層可藉由與第一樹脂層相同的形成方法來形成。據此,第二樹脂層,舉例而言,可藉由包含「準備包含第二樹脂之第二樹脂液的工序」與「於偏光件層塗布第二樹脂液的工序」的形成方法來形成。第二樹脂液亦可如同第一樹脂液包含溶劑。並且,第二樹脂層的形成方法,亦可包含任意工序。舉例而言,第二樹脂層的形成方法,亦可包含使塗布於偏光件層之表面之第二樹脂液乾燥的工序。
[5.黏合層]
偏光薄膜亦可進一步具備黏合層作為任意層體。在此情形中,偏光薄膜以依序具備偏光件層、第一樹脂層與黏合層為佳。利用此黏合層的黏合力,可將偏光薄膜與其他光學部件貼合。舉例而言,在將偏光薄膜安裝至具備液晶單元及有機EL元件等顯示元件的顯示裝置的情形中,會將此偏光薄膜的黏合層貼合至顯示元件。
作為「作為黏合層之材料的黏合劑」,可列舉例如:橡膠系黏合劑、丙烯酸系黏合劑、聚乙烯醚系黏合劑、胺甲酸酯系黏合劑、聚矽氧系黏合劑、聚烯烴系黏合劑等黏合劑。其中,就耐熱性及生產性的觀點而言,以丙烯酸系黏合劑及聚烯烴系黏合劑為佳,以丙烯酸系黏合劑為尤佳。並且,黏合劑可單獨使用1種,亦可以任意比率組合2種以上使用。
黏合層的厚度以2.0 μm以上為佳,以5.0 μm以上為較佳,且以25.0 μm以下為佳,以20.0 μm以下為較佳,以15.0 μm以下為尤佳。在黏合層的厚度為前述範圍之下限值以上的情況下,可提高黏合層的黏合力,並可抑制貼合時之氣泡的捲入。並且,在黏合層的厚度為前述範圍之上限值以下的情況下,可遏抑偏光薄膜的膨脹、收縮現象,而變得能夠無邊框化。
[6.保護薄膜層]
偏光薄膜亦可進一步具備保護薄膜層作為任意層體。在此情形中,偏光薄膜以依序具備第一樹脂層、偏光件層與保護薄膜層為佳。藉此,不僅可藉由第一樹脂層,亦可藉由保護薄膜層來保護偏光件層。並且,依序具備保護薄膜層、第二樹脂層、偏光件層與第一樹脂層一事亦有益處,在此情形中,除了偏光薄膜的加濕可靠性之外,還可提高鉛筆硬度或耐擦傷性。於保護薄膜層可單獨追加透明硬塗層、防眩硬塗層、抗反射層、抗靜電層、防汙層,亦可組合多種層體而追加之。
作為保護薄膜層,通常使用由透明之樹脂所形成的樹脂薄膜。作為保護薄膜層所包含之樹脂,可列舉三乙酸纖維素等乙酸酯樹脂、聚酯樹脂、聚醚碸樹脂、聚碳酸酯樹脂、聚醯胺樹脂、聚醯亞胺樹脂、聚烯烴樹脂、環烯烴樹脂、(甲基)丙烯酸樹脂等,作為透明性、機械性強度、熱穩定性及水分遮蔽性優異之例。其中,在雙折射小這點上,以乙酸酯樹脂、環烯烴樹脂、(甲基)丙烯酸樹脂為佳,而就透明性、低吸濕性、尺寸穩定性、輕量性等觀點而言,以環烯烴樹脂為尤佳。
保護薄膜層的厚度並無特別之限制,舉例而言,得為20 μm~100 μm。
[7.接合層]
偏光薄膜亦可進一步具備接合層作為任意層體。透過接合層,可將偏光薄膜所包含之層體彼此接合。舉例而言,可將偏光件層與保護薄膜層透過接合層接合。
作為「作為接合層之材料的接合劑」,可列舉例如:丙烯酸系接合劑、環氧系接合劑、胺甲酸酯系接合劑、聚酯系接合劑、聚乙烯醇系接合劑、聚烯烴系接合劑、改質聚烯烴系接合劑、聚乙烯基烷基醚系接合劑、橡膠系接合劑、氯乙烯―乙酸乙烯酯系接合劑、SEBS(苯乙烯―乙烯―丁烯―苯乙烯共聚物)系接合劑、乙烯―苯乙烯共聚物等乙烯系接合劑、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乙烯―(甲基)丙烯酸乙酯共聚物等丙烯酸酯系接合劑等。
接合層的厚度通常大於0 μm,以0.1 μm以上為佳,以1 μm以上為較佳,且以5 μm以下為佳,以3 μm以下為較佳。在接合層的厚度位於上述範圍的情況下,可獲得良好之外觀,並且,可將偏光薄膜所包含之層體彼此強固接合。
[8.其他層體]
偏光薄膜亦可具備光學各向異性層作為任意層體。舉例而言,用以應用在液晶顯示裝置的偏光薄膜,亦可具備用以進行「液晶單元所包含之液晶的視角相依性之補償」及「偏光件層的軸偏差之補償」的光學補償薄膜層,作為光學各向異性層。再者,舉例而言,用以應用在液晶顯示裝置的偏光薄膜,亦可為了實現抑制反射功能,而具備λ/4層作為光學各向異性層組合至光學補償薄膜層。有機EL顯示裝置通常不會為了紅綠藍之發光及畫面之顯示而需要偏光薄膜,但藉由應用「具備作為光學各向異性層之λ/4層的偏光薄膜」,能夠提升黑顯示特性的質感。
所謂λ/4層,係謂在波長550 nm具有指定範圍之面內延遲的層體。具體而言,λ/4層在波長550 nm的面內延遲,以110 nm以上為佳,以120 nm以上為較佳,以125 nm以上為尤佳,且以165 nm以下為佳,以155 nm以下為較佳,以150 nm以下為尤佳。
就視角特性的層面而言,λ/4層的三維折射率以表現「呈nx>ny=nz之單軸性」為佳。再者,λ/4層的三維折射率為nx>nz>ny亦佳,以滿足(nx-nz)/(nx-ny)=0.5之關係為理想。
λ/4層的慢軸對偏光件層之偏光穿透軸所夾之角度以45°±5°(即40°~50°)為佳,以45°±3°(即42°~48°)為較佳,以45°±1°(即44°~46°)為尤佳。藉此,可做成偏光件層與λ/4層的組合,獲得圓偏光板。
λ/4層以具有逆波長色散特性為佳。所謂逆波長色散特性,係謂在量測波長450 nm及550 nm之面內延遲Re(450)及Re(550)滿足Re(450)<Re(550)的性質。具有逆波長色散特性的λ/4層,可在寬廣之波長範圍中發揮其光學功能。
λ/4層,舉例而言,亦可以「將由適切之樹脂形成的延伸前薄膜延伸的延伸薄膜」的形式來製造。並且,λ/4層,舉例而言,亦可以「形成包含適切之液晶性化合物的液晶組成物之層體,並在使液晶性化合物之分子定向後,使此液晶組成物固化成的液晶固化層」的形式來製造。其中,在獲得薄且可撓之偏光薄膜的觀點上,λ/4層以液晶固化層為佳。作為此種液晶固化層的λ/4層,可藉由例如國際專利公開第2016/121602號所記載的方法製造。
偏光薄膜亦可進一步具備λ/2層作為任意層體。所謂λ/2層,係謂在波長550 nm具有指定範圍之面內延遲的層體。具體而言,λ/2層在波長550 nm的面內延遲,以240 nm以上為佳,以250 nm以上為較佳,且以300 nm以下為佳,以280 nm以下為較佳,以265 nm以下為尤佳。
就視角特性的層面而言,λ/2層的三維折射以表現「呈nx>ny=nz之單軸性」為佳。再者,λ/2層的三維折射率亦以nx>nz>ny為佳,以滿足(nx-nz)/(nx-ny)=0.5之關係為理想。
λ/2層的慢軸可因應欲使偏光薄膜發揮的光學功能任意設定。舉例而言,在偏光薄膜組合而具備λ/2層與λ/4層的情形中,於λ/4層之慢軸對某基準方向所夾之角度θ(λ/4)與λ/2層對前述基準方向所夾之角度θ(λ/2)滿足式(X):「θ(λ/4)=2θ(λ/2)+45°」的情況下,λ/2層及λ/4層的組合,可在寬廣之波長範圍中發揮作為寬頻帶λ/4板的功能,所述寬頻帶λ/4板得對通過該λ/2層及λ/4層之正面方向的光線賦予此光線之波長之約略1/4波長的面內延遲(參照日本專利公開第2007-004120號公報)。據此,在欲獲得可於寬廣波長範圍中發揮作為圓偏光板之功能的偏光薄膜之情形中,λ/2層及λ/4層的慢軸,以設定成滿足近乎前述式(X)之關係為佳。舉例而言,λ/2層及λ/4層的慢軸,以滿足下述(X1)~(X3)之任一關係為佳。
(X1)λ/4層及λ/2層之一者的慢軸對偏光件層之偏光穿透軸所夾之角度,以75°±5°(即70°~80°)為佳,以75°±3°(即72°~78°)為較佳,以75°±1°(即74°~76°)為尤佳,且λ/4層及λ/2層之另一者的慢軸對偏光件層之偏光穿透軸所夾之角度,以15°±5°(即10°~20°)為佳,以15°±3°(即12°~18°)為較佳,以15°±1°(即14°~16°)為尤佳。
(X2)λ/4層及λ/2層之一者的慢軸對偏光件層之偏光穿透軸所夾之角度,以15°±5°(即10°~20°)為佳,以15°±3°(即12°~18°)為較佳,以15°±1°(即14°~16°)為尤佳,且λ/4層及λ/2層之另一者的慢軸對偏光件層之偏光穿透軸所夾之角度,以75°±5°(即70°~80°)為佳,以75°±3°(即72°~78°)為較佳,以75°±1°(即74°~76°)為尤佳。
(X3)λ/4層及λ/2層之一者的慢軸對偏光件層之偏光穿透軸所夾之角度,以22.5°±5°(即17.5°~27.5°)為佳,以22.5°±3°(即19.5°~25.5°)為較佳,以22.5°±1°(即21.5°~23.5°)為尤佳,且λ/4層及λ/2層之另一者的慢軸對偏光件層之偏光穿透軸所夾之角度,以90°±5°(即85°~95°)為佳,以90°±3°(即87°~93°)為較佳,以90°±1°(即89°~91°)為尤佳。
於此,λ/4層及λ/2層之一者的慢軸對偏光件層之偏光穿透軸夾前述角度的方向,通常與λ/4層及λ/2層之另一者的慢軸對偏光件層之偏光穿透軸夾前述角度的方向相同。
λ/2層以具有逆波長色散特性為佳。具有逆波長色散特性的λ/2層,可在寬廣之波長範圍中發揮其光學功能。
λ/2層,舉例而言,亦可以延伸薄膜的形式製造。並且,λ/2層,舉例而言,亦可以液晶固化層的形式製造。其中,在獲得薄且可撓之偏光薄膜的觀點上,λ/2層以液晶固化層為佳。作為此種液晶固化層的λ/2層,可藉由例如國際專利公開第2016/121602號所記載的方法製造。
偏光薄膜亦可進一步具備正型C板層作為任意層體。尤其在偏光薄膜不具備「具有滿足(nx-nz)/(nx-ny)=0.5之關係之三維折射率」之λ/4層或λ/2層的情況下,此偏光薄膜以具備正型C板層為佳。所謂正型C板層,係發揮作為正型C板之功能的層體。即使在偏光薄膜不具備「具有滿足(nx-nz)/(nx-ny)=0.5之關係之三維折射率」之λ/4層或λ/2層的情況下,藉由擁有正型C板層,仍可適度調整厚度方向的折射率,改善視角特性。並且,正型C板層亦可使用多片與於上已述之λ/2層及λ/4層等光學各向異性層組合。
正型C板層,舉例而言,亦可以延伸薄膜的形式製造。並且,正型C板層,舉例而言,亦可以液晶固化層的形式製造。其中,在獲得薄且可撓之偏光薄膜的觀點上,正型C板層以液晶固化層為佳。作為此種液晶固化層的正型C板層,可藉由例如日本專利公開第2015-14712號公報、日本專利公開第2015-57646號公報等所記載的方法製造。並且,作為用以製造正型C板層的液晶性化合物,亦可使用具有逆波長色散特性者。
於上已述之任意層體,可僅使用1種,亦可組合2種以上使用。並且,前述層體的數量可為1層,亦可為2層以上。再者,於上已述之層體的位置,只要不損及本發明之效果即為任意。
[9.偏光薄膜的製造方法]
偏光薄膜可藉由包含「於偏光件層上形成第一樹脂層的工序」的製造方法製造。據此,偏光薄膜,得藉由例如包含「準備包含第一樹脂之第一樹脂液的工序」與「於偏光件層塗布第一樹脂液的工序」的製造方法製造。並且,具備第二樹脂層的偏光薄膜,可藉由例如包含「準備包含第一樹脂之第一樹脂液的工序」、「於偏光件層塗布第一樹脂液的工序」、「準備包含第二樹脂之第二樹脂液的工序」與「於偏光件層塗布第二樹脂液的工序」的製造方法製造。此時,第一樹脂層及第二樹脂層先形成何者皆可,亦可同時形成兩者。並且,偏光薄膜的製造方法亦可更包含任意工序。
[10.偏光薄膜的層體構造之例]
以下揭示圖式以說明偏光薄膜的良佳層體構造。
圖1係作為本發明之第一例之偏光薄膜100的剖面示意圖。如圖1所示,此例相關之偏光薄膜100依序具備:黏合層110、第一樹脂層120、偏光件層130、接合層140與保護薄膜層150。此偏光薄膜100在設置於顯示裝置(並未圖示)的情形中,通常以黏合層110作為顯示元件側、以保護薄膜層150作為觀看側設置。
圖2係作為本發明之第二例之偏光薄膜200的剖面示意圖。如圖2所示,此例相關之偏光薄膜200依序具備:黏合層110、第一樹脂層120、偏光件層130與第二樹脂層260。此偏光薄膜200在設置於顯示裝置(並未圖示)的情形中,通常以黏合層110作為顯示元件側、以第二樹脂層260作為觀看側設置。
在於上已述之任一例相關之偏光薄膜100及200中,偏光件層130受到有效保護絕於水蒸氣,故可抑制水蒸氣所致之偏光度的下降,據此可獲得優異之加濕可靠性。並且,第一樹脂層120及第二樹脂層260具有高柔軟性,故可獲得優異之曲折復原性。
『實施例』
以下揭示實施例以具體說明本發明。惟本發明並非受限於以下所示之實施例者,在不脫離本發明之申請專利範圍及其均等範圍的範圍內,得任意變更而實施。
在以下說明中,表示量的「%」及「份」,除非另有註記否則係重量基準。並且,以下所說明之操作,除非另有註記,否則係在常溫常壓大氣中進行。
在以下說明中,有時會以簡稱「St」表示源自苯乙烯之重複單元,並以「St嵌段」表示由源自苯乙烯之重複單元所形成的聚合物嵌段。
在以下說明中,有時會以簡稱「IP」表示源自異戊二烯之重複單元,並以「IP嵌段」表示由源自異戊二烯之重複單元所形成的聚合物嵌段。
在以下說明中,有時會以「St―IP嵌段」表示由源自苯乙烯之重複單元及源自異戊二烯之重複單元所形成的雜亂聚合嵌段。
[評價方法]
〔聚合物之重量平均分子量Mw及數量平均分子量Mn的量測方法〕
聚合物之重量平均分子量Mw及數量平均分子量Mn,係使用凝膠滲透層析(GPC)系統(東曹公司製「HLC-8020 GPC」),量測為聚苯乙烯換算值或聚異戊二烯換算值。在使用聚苯乙烯作為標準物質的情況下,作為溶劑使用四氫呋喃。並且,在使用聚異戊二烯作為標準物質的情況下,作為溶劑使用環己烷。量測時的溫度為38℃。
〔聚合物之氫化率的量測方法〕
聚合物之氫化率係透過1 H-NMR量測來量測。
〔厚度的量測方法〕
薄膜的厚度係透過卡規來量測。
〔儲存彈性模數的量測方法〕
儲存彈性模數係透過動態黏彈性量測裝置(TA Instruments Japan公司製「ARES」),在條件:-100℃至+250℃之溫度範圍內以升溫速度5℃/分鐘來量測。自量測到的結果,讀取在23℃下的儲存彈性模數。
〔水蒸氣滲透率的量測方法〕
水蒸氣滲透率係使用水蒸氣滲透度量測裝置(MOCON公司製「PERMATRAN-W」),遵循JIS K 7129 B法,在溫度40℃、濕度90%RH之條件下量測而得。
〔偏光薄膜之加濕可靠性的評價方法〕
將偏光薄膜的黏合層貼合至玻璃板,獲得評價試樣。進行將此評價試樣靜置於溫度60℃、濕度90%RH之環境中500小時的加濕試驗。使用試驗後的評價試樣,量測偏光薄膜的偏光度。作為量測裝置,使用紫外線可見光分光光度計(日本分光公司製「V-7100」)。
自所獲得之偏光度,依據下述判定基準評價偏光薄膜的加濕可靠性。
判定基準 AA:偏光度99.95%以上。 A:偏光度99.90%以上且未達99.95%。 B:偏光度99.00%以上且未達99.90%。 C:偏光度未達99.00%。
〔偏光薄膜之曲折復原性的評價方法〕
依循JIS K5600-5-1(耐曲折性(圓筒型心軸法)),以直徑2 mm之心軸彎折偏光薄膜。此時,偏光薄膜係以與黏合層為相反側之面(即保護薄膜側或第二樹脂層側之面)成為與心軸相接的內側之方式彎折。保持此彎折狀態24小時。之後,將偏光薄膜自心軸移除,於水平之台座攤開。以目視觀察因心軸而彎折的曲折部。自所觀察之曲折部上的反射光來評價此曲折部之形變。然後,自此曲折部之形變,依據下述判定基準評價偏光薄膜的曲折復原性。
判定基準 AA:於曲折部無形變,完全復原。 A:於曲折部少部分無形變,稍微復原。 B:曲折部之形變顯著,並未復原。
[製造例1.樹脂X1的製造及評價]
(嵌段共聚物的合成)
使具備攪拌裝置的不鏽鋼製反應器充分乾燥後,將之氮氣置換。
於此反應器置入脫水環己烷320份、苯乙烯單體25.0份及二丁基醚0.38份,獲得反應溶液。將此反應溶液在60℃下攪拌的同時,添加正丁基鋰溶液(含15%己烷溶液)0.36份,起始第一階段的聚合反應。
進行聚合反應1小時後,於反應溶液添加由苯乙烯單體25.0份與異戊二烯單體25.0份而成的混合單體50.0份,進一步進行第二階段的聚合反應1小時。
之後,於反應溶液中添加苯乙烯單體25.0份,進一步進行第三階段的聚合反應1小時。
之後,於反應溶液添加異丙基醇0.2份,使反應終止。藉此,於反應溶液中獲得具有苯乙烯嵌段/苯乙烯―異戊二烯雜亂共聚合嵌段/苯乙烯嵌段之結構的嵌段共聚物。
(嵌段共聚物的氫化)
隨後,將上述反應溶液移送至具備攪拌裝置的耐壓反應器。於此耐壓反應器添加矽─鋁負載型鎳觸媒(日揮化學工業公司製「E22U」,鎳負載量60%)10份作為氫化觸媒,並將之混合。並且,以氫氣置換反應器內部。之後,在攪拌反應溶液的同時對反應器供給氫,在溫度160℃、壓力4.5 MPa下進行氫化反應8小時。
氫化反應結束後,過濾反應溶液以去除氫化觸媒。之後,於反應溶液加入環己烷800份將之稀釋。將經稀釋之反應溶液注入異丙醇3500份,使嵌段共聚物之氫化物析出。作為前述異丙醇,使用在級別1000的無塵室以孔徑1 μm之濾器過濾者。
將析出之嵌段共聚物的氫化物藉由過濾而分離回收,並在80℃下使之減壓乾燥48小時。
所獲得之嵌段共聚物的氫化物,係由St嵌段、St―IP嵌段與St嵌段而成之三元嵌段共聚物的氫化物,各嵌段的莫耳比為St嵌段/St―IP嵌段/St嵌段=25/50(St:IP=25:25)/25。此氫化物的重量平均分子量Mw為85,000,分子量分布Mw/Mn為1.44,主鏈及芳環之氫化率為幾乎100%。
(樹脂X1的製備)
於前述嵌段共聚物的氫化物100份,熔融混練肆{3-[3,5-二(三級丁基)-4-羥基苯基]丙酸}新戊四醇酯(Songwon Industry Co., Ltd製「Songnox 1010」)0.1份作為抗氧化劑,獲得樹脂X1。此樹脂X1係成形為顆粒狀而回收。
(儲存彈性模數的量測)
以間隙1 mm、溫度250℃、壓力30 MPa之條件,使用熱熔融壓機將樹脂X1熱熔融成形,藉此獲得厚度1 mm之量測用薄膜。使用此量測用薄膜,藉由前述量測方法量測樹脂X1的儲存彈性模數。做成厚度1 mm而量測到之樹脂X1的儲存彈性模數為520 MPa。
(水蒸氣滲透率的量測方法)
以間隙100 μm、溫度250℃、壓力30 MPa之條件,使用熱熔融壓機將樹脂X1熱熔融成形,藉此獲得厚度100 μm之量測用薄膜。使用此量測用薄膜,藉由前述量測方法量測樹脂X1的水蒸氣滲透率。做成厚度100 μm之薄膜而量測到之在40℃90%RH下之樹脂X1的水蒸氣滲透率為2.0 g/(m2 ·day)。
[製造例2.樹脂X2的製造及評價]
將第一階段之聚合反應中之苯乙烯單體的置入量變更為30.0份。
將第二階段之聚合反應中之苯乙烯單體及異戊二烯單體的置入量變更為20.0份及20.0份。
將第三階段之聚合反應中之苯乙烯單體的置入量變更為30.0份。
除了以上事項以外,藉由與製造例1相同之操作,進行樹脂X2的製造及評價。
樹脂X2所包含之嵌段共聚物的氫化物係由St嵌段、St―IP嵌段與St嵌段而成之三元嵌段共聚物的氫化物,各嵌段的莫耳比為St嵌段/St―IP嵌段/St嵌段=30/40(St:IP=20:20)/30。此氫化物的重量平均分子量Mw為80,000,分子量分布Mw/Mn為1.47,主鏈及芳環之氫化率為幾乎100%。
並且,做成厚度1 mm之薄膜而量測到之樹脂X2的儲存彈性模數為780 MPa。
再者,做成厚度100 μm之薄膜而量測到之在40℃90%RH下之樹脂X2的水蒸氣滲透率為2.0 g/(m2 ·day)。
[製造例3.樹脂X3的製造及評價]
將製造例1中所製造的樹脂X1 100份與作為軟化劑的聚異丁烯(JX日鑛日石能源公司製「日石聚丁烯 HV-300」,數量平均分子量1,400)30份熔融混練,獲得樹脂X3。
對於樹脂X3,藉由與在製造例1中之樹脂X1之評價方法相同的方法,評價儲存彈性模數及水蒸氣滲透率。
做成厚度1 mm之薄膜而量測到之樹脂X3的儲存彈性模數為430 MPa。
做成厚度100 μm之薄膜而量測到之在40℃90%RH下之樹脂X3的水蒸氣滲透率為3.0 g/(m2 ·day)。
[製造例4.樹脂X4的製造及評價]
在第二階段之聚合反應中,置入異戊二烯單體50份,來代替苯乙烯單體25.0份及異戊二烯單體25.0份。
除了以上事項以外,藉由與製造例1相同之操作,進行樹脂X4的製造及評價。
樹脂X4所包含之嵌段共聚物的氫化物係由St嵌段、IP嵌段與St嵌段而成之三元嵌段共聚物的氫化物,各嵌段的莫耳比為St嵌段/IP嵌段/St嵌段=25/50/25。此氫化物的重量平均分子量Mw為68,000,分子量分布Mw/Mn為1.21,主鏈及芳環的氫化率為幾乎100%。
並且,做成厚度1 mm之薄膜而量測到之樹脂X4的儲存彈性模數為210 MPa。
再者,做成厚度100 μm之薄膜而量測到之在40℃90%RH下之樹脂X4的水蒸氣滲透率為4.0 g/(m2 ·day)。
[製造例5.樹脂X5之製造及評價]
使用珠磨機,將環己烷100份、作為吸濕劑的沸石粒子(一次粒徑50 nm,折射率1.5)5份及分散劑(BYK公司製「DISPERBYK-109」)2份攪拌混合,獲得沸石分散液。
將此沸石分散液、製造例4中所製造之樹脂X4與環己烷混合,獲得以濃度25重量%包含樹脂X4的樹脂溶液。沸石分散液的量,係以相對於樹脂X4的量100重量%,沸石粒子之量成為19重量%的方式調整。
透過乾燥而自前述樹脂溶液去除作為溶劑的環己烷,獲得作為包含樹脂X4、沸石粒子及分散劑之組成物的樹脂X5。對於此樹脂X5,藉由與在製造例1中之樹脂X1的評價方法相同的方法,評價儲存彈性模數及水蒸氣滲透率。
做成厚度1 mm之薄膜而量測到之樹脂X5的儲存彈性模數為220 MPa。
做成厚度100 μm之薄膜而量測到之在40℃90%RH下之樹脂X5的水蒸氣滲透率為0.8 g/(m2 ·day)。
[實施例1]
(1-1.偏光件層的製造)
準備厚度20 μm之未延伸聚乙烯醇薄膜(維尼綸薄膜,平均聚合度約2400,皂化度99.9莫耳%)作為長條狀之原料薄膜。中介導輥將此薄膜沿長邊方向連續運送,同時對該薄膜進行在30℃下於純水浸漬1分鐘的潤脹處理、在32℃下於染色溶液(以莫耳比1:23包含碘及碘化鉀的染色劑溶液,染色劑濃度1.2 mmol/L)浸漬2分鐘的染色處理,使薄膜吸附碘。之後,將薄膜以硼酸3%水溶液在35℃下清洗30秒鐘。之後,在57℃下,於包含硼酸3%及碘化鉀5%之水溶液中,將薄膜延伸至6.0倍。之後,在35℃下,於包含碘化鉀5%及硼酸1.0%之水溶液中對薄膜進行補色處理。之後,使薄膜在60℃下乾燥2分鐘,獲得厚度7 μm之偏光件層。以紫外線可見光分光光度計(日本分光公司製「V-7100」)量測此偏光件層的偏光度,結果為99.996%。
(1-2.保護薄膜層對偏光件層的貼合)
將丙烯酸樹脂(住友化學公司製「SUMIPEX HT55X」)供給至具備T字模的熱熔融擠製薄膜成形機。將丙烯酸樹脂自T字模擠出,將丙烯酸樹脂成形為薄膜狀。藉此,獲得由丙烯酸樹脂所形成之厚度40 μm之長條狀的保護薄膜層。
對所獲得之保護薄膜層之一面施加電暈處理。之後,於已施加電暈處理之保護薄膜層的面塗布紫外線固化型接合劑(ADEKA公司製「ARKLS KRX-7007」),形成接合層。中介此接合層,使用夾送輥貼合偏光件層與保護薄膜層。之後立刻透過UV照射裝置對接合層進行750 mJ/cm2 之紫外線照射,使接合層固化。藉此,獲得具有偏光件層/接合層(厚度2 μm)/保護薄膜層之層體構造的中間薄膜。
(1-3.樹脂層的形成)
將製造例1中所製造之樹脂X1與作為溶劑的環己烷混合,獲得作為「包含樹脂X1濃度25重量%之第一樹脂液」的樹脂溶液。將此樹脂溶液塗布於前述中間薄膜之偏光件層的面後,在70℃下乾燥2分鐘,獲得由樹脂X1所形成之厚度4 μm的第一樹脂層。藉此,獲得具有第一樹脂層/偏光件層/接合層(厚度2 μm)/保護薄膜層之層體構造的多層薄膜。
(1-4.黏合層的形成)
將丙烯酸正丁酯69重量份、丙烯酸苯氧基二乙二醇酯30重量份、丙烯酸-4-羥基丁酯1重量份、乙酸乙酯120重量份及偶氮雙異丁腈0.1重量份放入反應容器。以氮氣置換反應容器內的空氣。之後,在攪拌下,在氮氣環境中使反應溶液升溫至66℃,使之反應10小時。反應終止後,以乙酸乙酯稀釋反應溶液,獲得固體成分20重量%的丙烯酸系共聚物溶液。以GPC分析所獲得之丙烯酸系共聚物,結果其重量平均分子量(Mw)為110萬。
對丙烯酸系共聚物溶液500重量份(固體成分100重量份)添加異氰酸酯系交聯劑(Nippon Polyurethane Industry Co., Ltd.製「Coronate L」)0.1重量份及矽烷耦合劑(Shin-Etsu Polymer Co.,Ltd.製「KBM-402」)0.1重量份,並充分混合,獲得黏合劑組成物。
準備已於表面施加利用聚矽氧之剝離處理的PET薄膜(聚對酞酸乙二酯薄膜;三菱化學製「MRV38」)。使用模塗機將前述黏合劑組成物塗布於此PET薄膜。之後,在90℃下乾燥3分鐘,藉此使溶劑成分自黏合劑組成物揮發,獲得具有厚度25 μm之黏合層與PET薄膜的黏合薄膜。
將此黏合薄膜的黏合層貼合至前述多層薄膜的第一樹脂層。之後,在溫度23℃、濕度55%之條件下儲存5天藉此使之成熟。之後,去除PET薄膜,獲得具有保護薄膜層/接合層/偏光件層/第一樹脂層/黏合層之層體構造的偏光薄膜(參照圖1)。
利用於上已述之評價方法評價所獲得之偏光薄膜的加濕可靠性及曲折復原性。
[實施例2]
藉由在前述工序(1-3)中調整樹脂溶液的塗布厚度,而將第一樹脂層的厚度變更為2 μm。
除了以上事項以外藉由與實施例1相同之操作,進行具有保護薄膜層/接合層/偏光件層/第一樹脂層/黏合層之層體構造之偏光薄膜的製造及評價。
[實施例3]
藉由在前述工序(1-1)中將長條狀之原料薄膜變更為厚度15 μm之未延伸聚乙烯醇薄膜(維尼綸薄膜,平均聚合度約2400,皂化度99.9莫耳%),而將偏光件層的厚度變更為5 μm。此實施例3中所製造之偏光件層的偏光度為99.995%。
藉由在前述工序(1-3)中調整樹脂溶液的塗布厚度,而將第一樹脂層的厚度變更為2 μm。
除了以上事項以外藉由與實施例1相同之操作,進行具有保護薄膜層/接合層/偏光件層/第一樹脂層/黏合層之層體構造之偏光薄膜的製造及評價。
[實施例4]
在前述工序(1-3)中,使用製造例2中所製造之樹脂X2來代替樹脂X1。
除了以上事項以外藉由與實施例1相同之操作,進行具有保護薄膜層/接合層/偏光件層/第一樹脂層/黏合層之層體構造之偏光薄膜的製造及評價。
[實施例5]
在前述工序(1-3)中,使用製造例3中所製造之樹脂X3來代替樹脂X1。
除了以上事項以外藉由與實施例1相同之操作,進行具有保護薄膜層/接合層/偏光件層/第一樹脂層/黏合層之層體構造之偏光薄膜的製造及評價。
[實施例6]
在前述工序(1-3)中,使用製造例4中所製造之樹脂X4來代替樹脂X1。
除了以上事項以外藉由與實施例1相同之操作,進行具有保護薄膜層/接合層/偏光件層/第一樹脂層/黏合層之層體構造之偏光薄膜的製造及評價。
[實施例7]
在前述工序(1-3)中,使用包含製造例5中所製備之樹脂X5的樹脂溶液作為第一樹脂液。並且,在前述工序(1-3)中,將所形成之第一樹脂層的厚度變更為2 μm。
除了以上事項以外藉由與實施例1相同之操作,進行具有保護薄膜層/接合層/偏光件層/第一樹脂層/黏合層之層體構造之偏光薄膜的製造及評價。
[實施例8]
藉由與實施例1之工序(1-1)相同之操作,獲得偏光件層。於此偏光件層之兩面塗布實施例1之工序(1-3)中所製備之樹脂溶液後,在70℃下乾燥2分鐘,獲得由樹脂X1所形成之厚度4 μm之第一樹脂層及第二樹脂層。據此,獲得具有第一樹脂層/偏光件層/第二樹脂層之層體構造的多層薄膜。
於此多層薄膜之第一樹脂層貼合實施例1之工序(1-4)中所製造之黏合薄膜的黏合層。之後,在溫度23℃、濕度55%之條件下儲存5天藉此使之成熟。之後,去除黏合薄膜之PET薄膜,獲得具有第二樹脂層/偏光件層/第一樹脂層/黏合層之層體構造的偏光薄膜(圖2參照)。
利用於上已述之評價方法評價所獲得之偏光薄膜的加濕可靠性及曲折復原性。
[實施例9]
將製造例4所製造之樹脂X4與作為溶劑的環己烷混合,獲得作為「以濃度25重量%包含樹脂X4之第一樹脂液及第二樹脂液」的樹脂溶液。使用此包含樹脂X4的樹脂溶液來代替包含樹脂X1的樹脂溶液。
除了以上事項以外藉由與實施例8相同之操作,進行具有第二樹脂層/偏光件層/第一樹脂層/黏合層之層體構造之偏光薄膜的製造及評價。
[比較例1]
在前述工序(1-3)中,形成丙烯酸樹脂層來代替包含樹脂X1的第一樹脂層。具體而言,準備N-羥乙基丙烯醯胺(HEAA)45份、丙烯醯𠰌啉(ACMO)55份及光聚合起始劑(BASF製「Irgacure 907」)3份之混合物,作為紫外線固化型丙烯酸樹脂。然後,於實施例1之工序(1-2)中所獲得之中間薄膜之偏光件層的面,塗布前述紫外線固化型丙烯酸樹脂來代替包含樹脂X1之樹脂溶液後,照射750 mJ/cm2 之紫外線以將之固化,藉此獲得厚度2 μm之丙烯酸樹脂層。
除了以上事項以外藉由與實施例1相同之操作,進行具有保護薄膜層/接合層/偏光件層/丙烯酸樹脂層/黏合層之層體構造之偏光薄膜的製造及評價。
並且,在比較例1中,作為相當於「第一樹脂層所包含之樹脂」的成分,對於固化後之丙烯酸樹脂,量測儲存彈性模數及水蒸氣滲透率。儲存彈性模數及水蒸氣滲透率的量測係使用厚度1 mm及100 μm的量測用薄膜來進行,所述量測用薄膜係藉由將丙烯酸樹脂塗布於適切之面及對其照射紫外線來製作。
[比較例2]
於實施例1之工序(1-2)中所獲得之中間薄膜之偏光件層的面,貼合實施例1之工序(1-4)中所製造之黏合薄膜的黏合層。之後,在溫度23℃、濕度55%之條件下儲存5天藉此使之成熟。之後,去除黏合薄膜之PET薄膜,獲得具有保護薄膜層/接合層/偏光件層/黏合層之層體構造的偏光薄膜。
利用於上已述之評價方法評價所獲得之偏光薄膜的加濕可靠性及曲折復原性。
並且,在比較例2中,作為相當於「第一樹脂層所包含之樹脂」的成分,對於黏合層所包含之黏合劑,量測儲存彈性模數及水蒸氣滲透率。黏合劑之儲存彈性模數及水蒸氣滲透率的量測係使用由黏合劑製作之厚度1 mm及100 μm的量測用薄膜來進行。前述量測用薄膜係藉由將黏合劑組成物塗布於適切之面並使溶劑乾燥後,在溫度23℃、濕度55%之條件下儲存5天而使之成熟來製作。
[結果]
於前已述之實施例及比較例的結果揭示於下述表1。在下述表1中,簡稱的意義如同下述。 AC1:丙烯酸樹脂。 AC2:經紫外線固化之丙烯酸樹脂。 PSA:黏合劑。
『表1』 [表1.實施例及比較例的結果]
Figure 108122343-A0304-0001
100、200‧‧‧偏光薄膜 110‧‧‧黏合層 120‧‧‧第一樹脂層 130‧‧‧偏光件層 140‧‧‧接合層 150‧‧‧保護薄膜層 260‧‧‧第二樹脂層
〈圖1〉圖1係作為本發明之第一例之偏光薄膜的剖面示意圖。
〈圖2〉圖2係作為本發明之第二例之偏光薄膜的剖面示意圖。
100‧‧‧偏光薄膜
110‧‧‧黏合層
120‧‧‧第一樹脂層
130‧‧‧偏光件層
140‧‧‧接合層
150‧‧‧保護薄膜層

Claims (13)

  1. 一種偏光薄膜,其具備偏光件層與直接相接於前述偏光件層的第一樹脂層,前述第一樹脂層係由做成厚度1 mm之薄膜而量測到的儲存彈性模數為10 MPa以上且1000 MPa以下的第一樹脂所形成。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偏光薄膜,其中前述第一樹脂層的厚度大於0 μm且為13 μm以下。
  3. 如請求項1所述之偏光薄膜,其中前述偏光件層的厚度大於1 μm且為12 μm以下。
  4. 如請求項1所述之偏光薄膜,其依序具備前述偏光件層、前述第一樹脂層與黏合層,前述黏合層的厚度為2 μm以上且25 μm以下。
  5. 如請求項1所述之偏光薄膜,其中前述第一樹脂做成厚度100 μm之薄膜而量測到之在40℃90%RH下的水蒸氣滲透率為4 g/(m2 ·day)以下。
  6. 如請求項1所述之偏光薄膜,其中前述第一樹脂包含具有脂環結構之聚合物。
  7. 如請求項6所述之偏光薄膜,其中前述具有脂環結構之聚合物係將嵌段共聚物[D]氫化後的嵌段共聚物氫化物,所述嵌段共聚物[D]係由以源自芳族乙烯化合物之重複單元[I]作為主成分的聚合物嵌段[A],與以源自芳族乙烯化合物之重複單元[I]及源自鏈狀共軛二烯化合物之重複單元[II]作為主成分的聚合物嵌段[B],或以源自鏈狀共軛二烯化合物之重複單元[II]作為主成分的聚合物嵌段[C]而成。
  8. 如請求項1所述之偏光薄膜,其中前述第一樹脂包含塑化劑及/或軟化劑。
  9. 如請求項8所述之偏光薄膜,其中前述塑化劑及/或軟化劑係選自由酯系塑化劑及脂族烴聚合物而成之群組之一種以上。
  10. 如請求項1所述之偏光薄膜,其中前述第一樹脂包含吸濕劑。
  11. 如請求項1所述之偏光薄膜,其中前述第一樹脂包含有機金屬化合物。
  12. 如請求項1所述之偏光薄膜,其依序具備前述第一樹脂層、前述偏光件層與直接相接於前述偏光件層的第二樹脂層,前述第二樹脂層係由做成厚度1 mm之薄膜而量測到的儲存彈性模數為10 MPa以上且1000 MPa以下的第二樹脂所形成。
  13. 一種偏光薄膜的製造方法,其係如請求項1至12之任一項所述之偏光薄膜的製造方法,包含:準備包含前述第一樹脂之第一樹脂液的工序,與於前述偏光件層塗布前述第一樹脂液的工序。
TW108122343A 2018-06-28 2019-06-26 偏光薄膜及其製造方法 TW202001295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123730 2018-06-28
JP2018123730 2018-06-28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001295A true TW202001295A (zh) 2020-01-01

Family

ID=6898447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8122343A TW202001295A (zh) 2018-06-28 2019-06-26 偏光薄膜及其製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JP (1) JP7435440B2 (zh)
KR (1) KR20210025006A (zh)
CN (1) CN112313549B (zh)
TW (1) TW202001295A (zh)
WO (1) WO2020004323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2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0304921A (ja) * 1999-04-19 2000-11-02 Sekisui Chem Co Ltd 光学用透明フィルム
JP4455452B2 (ja) 2004-09-01 2010-04-21 Sriスポーツ株式会社 ゴルフボール
TW200630226A (en) * 2004-11-09 2006-09-01 Zeon Corp Antireflective film, polarizing plate and display
KR20080050398A (ko) * 2005-08-30 2008-06-05 닛토덴코 가부시키가이샤 편광자 보호 필름, 편광판, 및 화상표시장치
JP2008134385A (ja) * 2006-11-28 2008-06-12 Kyoritsu Kagaku Sangyo Kk 液晶表示用偏光板
JP5051696B2 (ja) 2007-04-06 2012-10-17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偏光板
JP5454857B2 (ja) * 2008-02-04 2014-03-26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偏光板
JP2009214341A (ja) * 2008-03-07 2009-09-24 Nippon Zeon Co Ltd 延伸積層フィルム、偏光板、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WO2009139284A1 (ja) * 2008-05-12 2009-11-19 コニカミノルタオプト株式会社 偏光板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JP5324316B2 (ja) 2008-05-27 2013-10-23 日東電工株式会社 粘着型偏光板、画像表示装置およびそれらの製造方法
CN104169757B (zh) * 2012-03-15 2017-08-18 日本瑞翁株式会社 相位差膜叠层体、相位差膜叠层体的制造方法以及相位差膜的制造方法
JP2013200446A (ja) 2012-03-26 2013-10-03 Sumitomo Chemical Co Ltd 偏光板及び液晶表示パネル
JP5942710B2 (ja) * 2012-09-04 2016-06-29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光学フィルム、偏光板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JP6076035B2 (ja) * 2012-10-26 2017-02-08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偏光性積層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及び偏光板の製造方法
JP6043315B2 (ja) * 2013-06-28 2016-12-14 日東電工株式会社 偏光子保護フィルム、その製造方法、偏光板、光学フィルムおよび画像表示装置
KR20170007783A (ko) * 2014-05-20 2017-01-20 니폰 제온 가부시키가이샤 광학용 필름의 제조 방법
JP6078132B1 (ja) 2015-08-27 2017-02-08 日東電工株式会社 偏光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JP6077620B2 (ja) * 2014-09-30 2017-02-08 日東電工株式会社 片保護偏光フィルム、粘着剤層付偏光フィルム、画像表示装置およびその連続製造方法
JP6412807B2 (ja) * 2015-01-19 2018-10-24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偏光板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JP6125061B2 (ja) * 2015-02-13 2017-05-10 日東電工株式会社 偏光フィルム、粘着剤層付偏光フィルム並びに画像表示装置およびその連続製造方法
JP6711065B2 (ja) * 2016-03-25 2020-06-17 日本ゼオン株式会社 光学フィルム、偏光板、及び表示装置
KR102262499B1 (ko) * 2016-03-29 2021-06-09 닛토덴코 가부시키가이샤 플렉서블 편광막, 그 제조 방법 및 화상 표시 장치
KR20200081369A (ko) 2017-10-31 2020-07-07 니폰 제온 가부시키가이샤 편광 필름 및 그 제조 방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20210025006A (ko) 2021-03-08
WO2020004323A1 (ja) 2020-01-02
JP7435440B2 (ja) 2024-02-21
JPWO2020004323A1 (ja) 2021-08-05
CN112313549B (zh) 2022-09-20
CN112313549A (zh) 2021-02-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652298B (zh) 光學膜、防眩性膜及偏光板
TWI309311B (zh)
KR101065200B1 (ko) 광학 필름, 편광자 보호 필름, 이를 이용한 편광판, 및 이를 이용한 화상 표시 장치
TW201231603A (en) Adhesive composition curable with actinic energy ray, polarizer, optical film, and image display device
TWI524992B (zh) 保護膜及包含其之偏光板
WO2015046225A1 (ja) 偏光板および画像表示装置
TW200808545A (en) Polarizing plate, image display,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polarizing plate
TWI788439B (zh) 偏光薄膜及其製造方法
US10012772B2 (en) Polarizing plate and image display apparatus comprising same
TWI743256B (zh) 偏光板及偏光板之製造方法
TW200844510A (en) Multi-layered polarization plate, anti-glare products and polarization plates for LCD having the same
CN104822784A (zh) 活性能量射线固化型胶粘剂组合物、偏振膜及其制造方法、光学膜和图像显示装置
CN103430060A (zh) 偏振片和层叠光学构件
TWI795500B (zh) 偏光板用堆疊體、偏光板、堆疊體薄膜卷、偏光板用堆疊體的製造方法及偏光板的製造方法
CN105492564A (zh) 偏振膜用固化型胶粘剂、偏振膜、光学膜和图像显示装置
TW202001295A (zh) 偏光薄膜及其製造方法
WO2020261931A1 (ja) 偏光フィルム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表示装置
TW202246818A (zh) 圓偏光板及使用其之圖像顯示裝置
JP2009092825A (ja) 光学積層体
TW202032176A (zh) 堆疊體、偏光板、堆疊體的製造方法、偏光板的製造方法及顯示裝置的製造方法
TWI814019B (zh) 光學薄膜、偏光板及液晶顯示裝置
JP2023067092A (ja) 積層体、粘着層付き積層体、偏光フィルム、粘着層付き偏光フィルム及び偏光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JP7294142B2 (ja) 偏光板用積層体、偏光板、表示装置、及び偏光板の製造方法
TW202216456A (zh) 轉印媒介堆疊體、偏光薄膜及附有偏光件層之成形體的製造方法
JP2024050947A (ja) 位相差層付き偏光板および有機el表示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