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941437A - 半導體裝置及其製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半導體裝置及其製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941437A
TW201941437A TW107145127A TW107145127A TW201941437A TW 201941437 A TW201941437 A TW 201941437A TW 107145127 A TW107145127 A TW 107145127A TW 107145127 A TW107145127 A TW 107145127A TW 201941437 A TW201941437 A TW 201941437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film
gate electrode
insulating film
region
ferroelectric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714512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山口直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瑞薩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瑞薩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瑞薩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94143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941437A/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1/00Processes or apparatus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solid state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70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olid 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or of parts thereof; Manufacture of integrated circuit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77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olid state components or integrated circui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 H01L21/78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olid state components or integrated circui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with subsequent division of the substrate into plural individual devices
    • H01L21/82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olid state components or integrated circui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with subsequent division of the substrate into plural individual devices to produce devices, e.g. integrated circuits, each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components
    • H01L21/822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olid state components or integrated circui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with subsequent division of the substrate into plural individual devices to produce devices, e.g. integrated circuits, each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components the substrate being a semiconductor, using silicon technology
    • H01L21/8232Field-effect technology
    • H01L21/8234MIS technology, i.e. integration processes of field effect transistors of the conductor-insulator-semiconductor type
    • H01L21/823462MIS technology, i.e. integration processes of field effect transistors of the conductor-insulator-semiconductor type with a particular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the gate insulating layers, e.g. different gate insulating layer thicknesses, particular gate insulator materials or particular gate insulator implan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7/00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 H01L27/02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oscillating, amplify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including integrated passive circuit elem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 H01L27/04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oscillating, amplify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including integrated passive circuit elem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the substrate being a semiconductor body
    • H01L27/08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oscillating, amplify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including integrated passive circuit elem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the substrate being a semiconductor body including only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of a single kind
    • H01L27/085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oscillating, amplify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including integrated passive circuit elem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the substrate being a semiconductor body including only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of a single kind including field-effect components only
    • H01L27/088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oscillating, amplify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including integrated passive circuit elem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the substrate being a semiconductor body including only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of a single kind including field-effect components only the components being field-effect transistors with insulated gat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9/00Semiconductor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amplifying, oscillat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Capacitors or resistor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e.g. a PN-junction depletion layer or carrier concentration layer; Details of semiconductor bodies or of electrodes thereof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 H01L29/40Electrodes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 H01L29/43Electrodes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s of which they are formed
    • H01L29/49Metal-insulator-semiconductor electrodes, e.g. gates of MOSFET
    • H01L29/51Insulating materials associated therewith
    • H01L29/511Insulating materials associated therewith with a compositional variation, e.g. multilayer structures
    • H01L29/513Insulating materials associated therewith with a compositional variation, e.g. multilayer structures the variation being perpendicular to the channel plan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9/00Semiconductor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amplifying, oscillat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Capacitors or resistor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e.g. a PN-junction depletion layer or carrier concentration layer; Details of semiconductor bodies or of electrodes thereof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 H01L29/40Electrodes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 H01L29/43Electrodes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s of which they are formed
    • H01L29/49Metal-insulator-semiconductor electrodes, e.g. gates of MOSFET
    • H01L29/51Insulating materials associated therewith
    • H01L29/516Insulating materials associated therewith with at least one ferroelectric layer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9/00Semiconductor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amplifying, oscillat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Capacitors or resistor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e.g. a PN-junction depletion layer or carrier concentration layer; Details of semiconductor bodies or of electrodes thereof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 H01L29/40Electrodes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 H01L29/43Electrodes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s of which they are formed
    • H01L29/49Metal-insulator-semiconductor electrodes, e.g. gates of MOSFET
    • H01L29/51Insulating materials associated therewith
    • H01L29/517Insulating materials associated therewith the insulating material comprising a metallic compound, e.g. metal oxide, metal silicat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9/00Semiconductor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amplifying, oscillat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Capacitors or resistor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e.g. a PN-junction depletion layer or carrier concentration layer; Details of semiconductor bodies or of electrodes thereof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 H01L29/66Types of semiconductor device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 H01L29/66007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 H01L29/66075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of devices having semiconductor bodies comprising group 14 or group 13/15 materials
    • H01L29/66227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of devices having semiconductor bodies comprising group 14 or group 13/15 materials the devices being controllable only by the electric current supplied or the electric potential applied, to an electrode which does not carry the current to be rectified, amplified or switched, e.g. three-terminal devices
    • H01L29/66409Unipolar field-effect transistors
    • H01L29/66477Unipolar field-effect transistors with an insulated gate, i.e. MISFET
    • H01L29/6684Unipolar field-effect transistors with an insulated gate, i.e. MISFET with a ferroelectric gate insulator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9/00Semiconductor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amplifying, oscillat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Capacitors or resistor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e.g. a PN-junction depletion layer or carrier concentration layer; Details of semiconductor bodies or of electrodes thereof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 H01L29/66Types of semiconductor device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 H01L29/68Types of semiconductor device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controllable by only the electric current supplied, or only the electric potential applied, to an electrode which does not carry the current to be rectified, amplified or switched
    • H01L29/76Unipolar devices, e.g. field effect transistors
    • H01L29/772Field effect transistors
    • H01L29/78Field effect transistors with field effect produced by an insulated gate
    • H01L29/78391Field effect transistors with field effect produced by an insulated gate the gate comprising a layer which is used for its ferroelectric propertie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BELECTRONIC MEMORY DEVICES
    • H10B51/00Ferroelectric RAM [FeRAM] devices comprising ferroelectric memory transistors
    • H10B51/30Ferroelectric RAM [FeRAM] devices comprising ferroelectric memory transistors characterised by the memory core region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BELECTRONIC MEMORY DEVICES
    • H10B51/00Ferroelectric RAM [FeRAM] devices comprising ferroelectric memory transistors
    • H10B51/40Ferroelectric RAM [FeRAM] devices comprising ferroelectric memory transistors characterised by the peripheral circuit regio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1/00Processes or apparatus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solid state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70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olid 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or of parts thereof; Manufacture of integrated circuit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77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olid state components or integrated circui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 H01L21/78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olid state components or integrated circui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with subsequent division of the substrate into plural individual devices
    • H01L21/82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olid state components or integrated circui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with subsequent division of the substrate into plural individual devices to produce devices, e.g. integrated circuits, each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components
    • H01L21/822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olid state components or integrated circui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with subsequent division of the substrate into plural individual devices to produce devices, e.g. integrated circuits, each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components the substrate being a semiconductor, using silicon technology
    • H01L21/8232Field-effect technology
    • H01L21/8234MIS technology, i.e. integration processes of field effect transistors of the conductor-insulator-semiconductor type
    • H01L21/8238Complementary field-effect transistors, e.g. CMOS
    • H01L21/823814Complementary field-effect transistors, e.g. CMOS with a particular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the source or drain structures, e.g. specific source or drain implants or silicided source or drain structures or raised source or drain structur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7/00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 H01L27/02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oscillating, amplify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including integrated passive circuit elem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 H01L27/04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oscillating, amplify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including integrated passive circuit elem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the substrate being a semiconductor body
    • H01L27/08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oscillating, amplify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including integrated passive circuit elem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the substrate being a semiconductor body including only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of a single kind
    • H01L27/085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oscillating, amplify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including integrated passive circuit elem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the substrate being a semiconductor body including only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of a single kind including field-effect components only
    • H01L27/088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oscillating, amplify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including integrated passive circuit elem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the substrate being a semiconductor body including only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of a single kind including field-effect components only the components being field-effect transistors with insulated gate
    • H01L27/092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oscillating, amplify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including integrated passive circuit elem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the substrate being a semiconductor body including only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of a single kind including field-effect components only the components being field-effect transistors with insulated gate complementary MIS field-effect transist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9/00Semiconductor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amplifying, oscillat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Capacitors or resistor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e.g. a PN-junction depletion layer or carrier concentration layer; Details of semiconductor bodies or of electrodes thereof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 H01L29/66Types of semiconductor device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 H01L29/68Types of semiconductor device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controllable by only the electric current supplied, or only the electric potential applied, to an electrode which does not carry the current to be rectified, amplified or switched
    • H01L29/76Unipolar devices, e.g. field effect transistors
    • H01L29/772Field effect transistors
    • H01L29/78Field effect transistors with field effect produced by an insulated gate
    • H01L29/785Field effect transistors with field effect produced by an insulated gate having a channel with a horizontal current flow in a vertical sidewall of a semiconductor body, e.g. FinFET, MuGFE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 Semiconductor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Ceramic Engineering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Semiconductor Memories (AREA)
  • Non-Volatile Memory (AREA)

Abstract

本發明之課題為,於「在閘極電極與半導體基板之間具有鐵電膜的鐵電體儲存體」,防止閘極絕緣膜之介質擊穿,並提高因鐵電膜造成之極化性能,藉此,使半導體裝置的性能提高。
作為上述課題之解決手段,本發明係於由包含「形成於半導體基板SB上之控制閘極電極CG1」之場效電晶體所構成的儲存體單元MC1,在控制閘極電極CG1與半導體基板SB的主面之間,形成從半導體基板SB的主面側依序堆疊之順電體膜HK1及鐵電膜HK2。

Description

半導體裝置及其製造方法
本發明係關於半導體裝置及其製造方法,尤其,係關於有效適用在作為「使用鐵電膜的儲存元件」利用之半導體裝置及其製造方法。
近年,吾人開發使用鐵電體之鐵電體儲存體,作為以低電壓動作之半導體儲存元件。鐵電體儲存體係藉由控制鐵電體之極化方向,而使「資訊的寫入狀態及刪除狀態」變化之非揮發性儲存元件。
又,作為動作速度快,並可使「漏泄電流及消耗電力」降低及微細化的場效電晶體,吾人知悉「鰭式場效應電晶體」。鰭式場效應電晶體(FINFET:Fin Field Effect Transistor),例如係具有「向基板上突出的板狀(壁狀)之半導體層」作為通道層,並具有「以跨越該圖案上的方式形成之閘極電極」的半導體元件。
專利文獻1(美國專利公開公報第2015/0214322號說明書)中記載,由具有「在半導體基板上依序形成之SiON層、HfO2 層、TiN層及閘極電極」之電晶體所構成的鐵電體儲存體。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美國專利公開公報第2015/0214322號說明書
﹝發明所欲解決之問題﹞
在使用作為鐵電膜之HfO2 膜的鐵電體儲存體中,該HfO2 膜的結晶相必須為正交晶。然而,正交晶為準穩定相,半導體裝置的製程中在半導體基板上形成非晶質(非結晶)的HfO2 膜後,若為了結晶化而以例如600~1000℃左右的高溫進行熱處理,則由於HfO2 膜的結晶相成為穩定相之單斜晶,因此HfO2 膜不會成為鐵電體,而會成為順電體,而產生「元件無法作為儲存元件而正常動作」的問題。
又,在以「向鐵電膜施加正或是負的電場而控制極化反轉」為目的而向閘極電極施加電壓後,若鐵電膜捕集從半導體基板進入到鐵電膜的電子,則鐵電膜的性能會劣化。相對於此,吾人考量藉由在鐵電膜下插入界面層(阻隔層),以抑制由於電荷捕集造成鐵電體層的性能劣化。然而,當界面層的介電常數為小之情形,因為由鐵電膜所感應產生的電場,會引起界面層之介質擊穿,而產生耐壓不良的問題。又,在界面層與鐵電體層之間插入金屬膜後,若界面層的靜電電容為小,便會使電場難以施加至鐵電體層,而存在「使極化反轉用之電壓變高」的問題。
本發明之其它目的與新穎特徵,可從本說明書的記載及附加圖式中理解。
﹝解決問題之技術手段﹞
本案所揭露的實施態樣中,若簡單說明有代表性的內容概要,係記載如下。
依一實施態樣之半導體裝置,在由「包含『形成在半導體基板上的控制閘極電極』之場效電晶體」所構成的儲存體單元,於控制閘極電極與半導體基板的主面之間,形成從半導體基板的主面側依序堆疊之順電體膜及鐵電膜。
﹝發明之效果﹞
依本案所揭露之一實施態樣,可提高半導體裝置的性能。
以下,基於圖式詳細說明本發明之實施態樣。又,在用以說明實施態樣之全部圖式中,對於具有相同功能的構件係附加相同的符號,並省略其重覆說明。又,以下實施態樣中,除特別必要時,原則上不重覆說明相同或是同樣的部分。
(實施態樣1)
<半導體晶片之配置構成例>
針對具有本實施態樣中作為非揮發性儲存體之鐵電體儲存體之半導體裝置,邊參照圖1~圖4邊進行說明。圖1係表示搭載有本實施態樣的半導體裝置之半導體晶片的配置構成例之概略圖。圖2係表示本實施態樣的半導體裝置之剖面圖。圖3係表示本實施態樣之半導體裝置的一部分之放大剖面圖。圖4係表示於本實施態樣之半導體裝置,向「寫入」、「刪除」及「讀取」時之選擇儲存體單元的各部位施加電壓的條件之一例的表格。
首先,針對形成「包含非揮發性儲存體的系統」之半導體裝置(半導體晶片)的配置構成加以說明。圖1中,半導體晶片CHP,包含: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處理單元)CC1、RAM(Random Access Memory,隨機存取記憶體)CC2、類比電路CC3。又,半導體晶片CHP,包含:EEPROM(Electrically Erasable Programmable Read Only Memory,電子可抹除可程式化唯讀記憶體)CC4、鐵電體儲存體CC5及I/O(Input/Output,輸入/輸出)電路CC6,而構成半導體裝置。
CPU(電路)CC1亦稱為中央運算處理裝置,其從儲存裝置讀取命令而解讀之,並基於此,進行各種運算及控制等。
RAM(電路)CC2,係可將「儲存資訊」隨機地、亦即可將「隨時儲存的儲存資訊」讀取,以及可將「儲存資訊」重新寫入之儲存體,亦稱為可隨時寫入讀取之儲存體。作為RAM,係採用使用靜態電路之SRAM(Static RAM,靜態隨機存取記憶體)。
類比電路CC3,係處理「在時間上連續變化的電壓及電流之訊號」,亦即處理「類比訊號」的電路,例如係由放大電路、變換電路、調變電路、振盪電路、電源電路等構成。
EEPROMCC4及鐵電體儲存體CC5,係於寫入動作及刪除動作中可將儲存資訊電性覆寫之非揮發性儲存體的一種,亦稱為可電性刪除之程式讀取專用儲存體。此EEPROMCC4之儲存體單元,係由儲存(儲存體)用之例如MONOS(Metal Oxide Nitride Oxide Semiconductor,金屬氧化氮氧化半導體)型電晶體或是MNOS(Metal Nitride Oxide Semiconductor,金屬氮氧化半導體)型電晶體等構成。在EEPROMCC4,儲存有覆寫頻率高的各種資料。EEPROMCC4或是鐵電體儲存體CC5,包含:儲存體單元陣列,以矩陣狀配置有複數非揮發性儲存體單元;及其以外的位址緩衝器、行解碼器、列解碼器、驗證讀取放大電路、讀取放大電路及寫入電路等。
I/O電路CC6係輸出入電路,係用於從半導體晶片CHP內向連接於半導體晶片CHP的外部之設備進行資料的輸出,或是,從連接於半導體晶片CHP的外部之設備向半導體晶片內進行資料的輸入等之電路。
本實施態樣的半導體裝置,具有儲存體單元區域及邏輯電路區域。在儲存體單元區域,形成以矩陣狀配置有複數非揮發性儲存體單元之儲存體單元陣列。在邏輯電路區域,形成CPUCC1、RAMCC2、類比電路CC3、I/O電路CC6、以及,EEPROMCC4或是鐵電體儲存體CC5的位址緩衝器、行解碼器、列解碼器、驗證讀取放大電路、讀取放大電路或是寫入電路等。
<半導體裝置的構造>
圖2中表示本實施態樣的儲存體單元MC1及n型電晶體Q1。在圖2的左側表示形成「構成作為『非揮發性儲存體』之『鐵電體儲存體』的儲存體單元MC1」之儲存體單元區域MR。又,在圖2的右側表示形成作為「n型之MISFET(Metal Insulator Semiconductor Field Effect Transistor,金屬積體半導體型場效電晶體)」之「n型電晶體Q1」之邏輯電路區域(周邊電路區域)LR。所謂周邊電路,係非揮發性儲存體以外的電路。周邊電路,例如,在儲存體模組內,係控制電路、感測放大器、行解碼器、列解碼器、與模組外之輸出入電路或是電源電路等;在儲存體模組外則為CPU等處理器、各種類比電路、SRAM(Static Random Access Memory,靜態隨機存取記憶體)儲存體模組或是外部輸出入電路等。形成於邏輯電路區域LR之n型電晶體,係以較儲存體單元MC1為低的電壓驅動之低耐壓MISFET。
形成於儲存體單元區域MR的儲存體單元MC1,例如係形成於圖1之鐵電體儲存體CC5。又,邏輯電路區域LR的n型電晶體Q1,例如係形成於RAMCC2或是CPUCC1等。
雖然本實施態樣中,作為構成「儲存體單元區域MR的儲存體單元MC1」之電晶體,係針對形成n通道型之MISFET的情形加以說明,然而,亦可將導電型態反轉而將p通道型之MISFET形成於儲存體單元區域MR。同樣地,雖然本實施態樣中,係針對在邏輯電路區域LR形成n通道型之MISFET的情形加以說明,然而,亦可將導電型態反轉而將p通道型的MISFET形成於邏輯電路區域LR。又,在邏輯電路區域LR,亦可形成n通道型之MISFET及p通道型之MISFET雙方,亦即可形成CMISFET(Complementary MISFET,互補性金氧半場效電晶體)。
如圖2所示,本實施態樣之半導體裝置,包含由「具有例如1~10Ωcm左名的電阻率之p型的單晶矽(Si)等」所構成之半導體基板(半導體晶圓)SB。半導體基板SB,具備主面(頂面)及該主面相反側的背面(底面),儲存體單元MC1及n型電晶體Q1係形成於半導體基板SB的主面側。在半導體基板SB的主面形成複數的溝,在該溝內,形成由「形成活性區域的絕緣膜」所構成的元件分離區域EI。元件分離區域EI,於沿著半導體基板SB的主面並列的各區域之間,為了元件彼此電性地分離而設置。又,於儲存體單元區域MR及邏輯電路區域LR分別的內部,為使複數元件相互間電性分離亦設有元件分離區域EI。
元件分離區域EI係由矽氧化物等絕緣體構成,例如可藉由STI(Shallow Trench Isolation,淺溝槽隔離)法或是LOCOS(Local Oxidization of Silicon,矽局部氧化)法等形成。在此,元件分離區域EI係藉由STI法形成。
形成於儲存體單元區域MR之鐵電體儲存體的儲存體單元MC1,係藉由「隔著由『在半導體基板SB上依序形成之順電體膜HK1、鐵電膜HK2及金屬膜MF1』所組成的堆疊膜而形成的控制閘極電極CG1,以及在控制閘極電極CG1旁的半導體基板SB之頂面所形成的一對源極、汲極區域」而構成之非揮發性儲存元件。在儲存體單元MC1下之半導體基板SB的主面,形成以「p型的雜質(例如B(硼))相對較低的濃度」導入之p型井PW1。控制閘極電極CG1例如係由多晶矽膜所構成。
上述一對源極、汲極區域,分別具有以「n型的雜質(例如As(砷)或是P(磷)或是它們雙方)相對較低的濃度」導入之n 型半導體區域,亦即延伸區域EX1。延伸區域EX1、擴散區域D1及p型井PW1,係分別從半導體基板SB的主面(頂面),跨越半導體基板SB內的中段深度,而以既定的深度形成。p型井PW1的深度,係較延伸區域EX1、擴散區域D1及元件分離區域EI分別的深度為深。又,上述一對源極、汲極區域,分別具有以「n型的雜質(例如只有As(砷),或是As(砷)及P(磷)雙方)相對較高的濃度」導入之n 型半導體區域,亦即擴散區域(擴散層)D1。
亦即,上述一對源極、汲極區域,除了n型的雜質濃度高的擴散區域D1外,分別具有雜質濃度較擴散區域D1低的延伸區域EX1。亦即,上述一對源極、汲極區域,分別具有LDD(Lightly doped Drain,輕摻雜汲極)構造。在一對源極、汲極區域,延伸區域EX1分別形成於較擴散區域D1靠近控制閘極電極CG1的位置。亦即,延伸區域EX1及擴散區域D1係形成於半導體基板SB的主面,延伸區域EX1係配置於「擴散區域D1」與「控制閘極電極CG1正下方之半導體基板SB的主面」之間。在此,雖然延伸區域EX1係形成的較擴散區域D1為淺,然而,延伸區域EX1亦可形成的較擴散區域D1為深。
本案中所謂的深度,在形成於半導體基板SB的主面(頂面)之半導體區域的情形,係指對於半導體基板SB的主面於垂直方向(高度方向、深度方向、垂直方向、縱方向)上的距離,亦即,從半導體基板SB的頂面,至位於該半導體區域之最為下側(半導體基板SB的背面側)的位置之底面為止的距離。
於構成儲存體單元MC1之MISFET的通道長方向上,在由「順電體膜HK1、鐵電膜HK2、金屬膜MF1及控制閘極電極CG1」所組成的堆疊膜之兩方的側面,分別接觸由絕緣膜所構成的側壁間隔SW。側壁間隔SW例如係由氮化矽膜與氧化矽膜之堆疊膜所構成。又,在上述堆疊膜與側壁間隔SW之間,例如亦可形成由「氮化矽膜或氧化矽膜、或是它們的堆疊膜」所構成的補償間隔。控制閘極電極CG1及擴散區域D1分別的頂面,係從側壁間隔SW露出。
接著,低耐壓的n型電晶體Q1,係藉由「在半導體基板SB的主面上隔著閘極絕緣膜GI而形成之閘極電極GE」及「形成於閘極電極GE旁之半導體基板SB的主面之一對源極、汲極區域」而構成。該源極、汲極區域,與形成於儲存體單元區域MR之源極、汲極區域同樣地,具有:n 型半導體區域亦即延伸區域EX2,以及雜質濃度較延伸區域EX2高的n 型半導體區域亦即擴散區域D2。延伸區域EX2及擴散區域D2係形成於半導體基板SB的主面,延伸區域EX2係配置在「擴散區域D2」與「閘極電極GE正下方的半導體基板SB的主面」之間。
閘極絕緣膜GI例如具有2nm左右的膜厚,且例如係由氧化矽膜所形成。閘極電極GE例如係由多晶矽膜所形成。n型電晶體Q1的通道長方向中的閘極電極GE之兩側的側面,分別由側壁間隔SW所覆蓋。側壁間隔SW,係從閘極電極GE的頂面與擴散區域D2的頂面露出。在n型電晶體Q1下之半導體基板SB的主面,形成以「p型的雜質(例如B(硼))相對較低的濃度」導入之p型井PW2。p型井PW2的深度,係較延伸區域EX1、擴散區域D1及元件分離區域EI分別的深度為深。
由於低耐壓的n型電晶體Q1係要求高速動作的元件,故閘極電極GE的閘極長相對較小,而閘極絕緣膜GI的膜厚相對較小。
雖然控制閘極電極CG1與閘極電極GE分別的厚度係互為相同,但控制閘極電極CG1頂面的高度,係較閘極電極GE頂面的高度為高。其原因在於:在閘極電極GE與半導體基板SB之間,作為閘極絕緣膜G,只有一個氧化矽膜;相對於此,在控制閘極電極CG1與半導體基板SB之間,形成由順電體膜HK1、鐵電膜HK2及金屬膜MF1所構成的堆疊膜之故。又,順電體膜HK1及鐵電膜HK2,具有作為閘極絕緣膜之角色。在此所謂的高度,只要是在高度方向上的距離,若無特別說明,係指從半導體基板SB的主面起算的距離。
儲存體單元區域MR的控制閘極電極CG1及擴散區域D1,與邏輯電路區域LR的閘極電極GE及擴散區域D1分別的頂面,係藉由矽化物層S1覆蓋著。矽化物層S1例如藉由鈷矽化物層、鎳矽化物層或是鎳鉑矽化物層等所形成。
在半導體基板SB上,形成覆蓋儲存體單元MC1及n型電晶體Q1之層間絕緣膜IL。層間絕緣膜IL例如主要係由氧化矽膜形成,層間絕緣膜IL的頂面為平坦化。層間絕緣膜IL的厚度係較由「順電體膜HK1、鐵電膜HK2、金屬膜MF1、控制閘極電極CG1及矽化物層S1」所形成的堆疊膜的厚度為大,層間絕緣膜IL覆蓋著「控制閘極電極CG1及閘極電極GE,與它們頂面的矽化物層S1」。
在控制閘極電極CG1及一對擴散區域D1分別的頂面上,隔著矽化物層S1連接著栓塞(接觸栓塞)CP。栓塞CP係貫通層間絕緣膜IL之連接用金屬膜(導電性連接部)。圖1中未顯示電性連接控制閘極電極CG1之栓塞,該栓塞係形成於別的區域。
同樣地,在閘極電極GE及一對擴散區域D2分別的頂面上,隔著矽化物層S1連接著栓塞CP。圖1中未顯示電性連接於閘極電極GE之栓塞,該栓塞係形成於別的區域。
複數栓塞CP例如分別主要以W(鎢)構成。雖然考量栓塞CP係由「以W(鎢)構成之主導體膜」與「覆蓋主導體膜的側面及底面之阻障導體膜」所構成,然而,圖中係省略該主導體膜及該阻障導體膜的堆疊構造之圖示,而將栓塞CP作為一個導電體膜表示。又,作為阻障導體膜之材料,例如可使用TiN(氮化鈦)。
在層間絕緣膜IL上及栓塞CP上,更形成層間絕緣膜(未圖示)。該層間絕緣膜,例如主要係由氧化矽膜所構成。該層間絕緣膜具有複數從其頂面達到底面的配線溝,在該等配線溝分別的內側埋入配線M1。配線M1例如主要係由Cu(銅)所構成,例如係藉由所謂的單金屬鑲嵌法而形成。配線M1的頂面與該層間絕緣膜的頂面,係於約略相同的面內平坦化。該層間絕緣膜及複數的配線M1,構成第1配線層。第1配線層係位於半導體基板SB的主面上之配線層,為最靠近半導體基板SB主面的配線層。
配線M1的底面係連接於栓塞CP的頂面。亦即,配線M1係隔著栓塞CP及矽化物層S1,而與控制閘極電極CG1、閘極電極GE、及源極、汲極區域分別電性連接。又,與控制閘極電極CG1及閘極電極GE分別電性連接的配線M1,係形成於圖1所未顯示的其他區域。
在此,順電體膜HK1係介電常數(相對介電係數)較SiN(氮化矽)為高的膜。亦即,順電體膜HK1係所謂高介電係數(high-k)膜。順電體膜HK1係由「施加電場(電場)則會產生介電極化,除去電場則極化會變為的物質」亦即「順電體」構成之絕緣膜。亦即,與鐵電體不同,在未施加電場的狀態下,在順電體膜HK1極化不會殘留。順電體膜HK1,例如,係由HfSiO4 (矽酸鉿)、HfO2 (二氧化鉿)或是ZrO2 (氧化鋯)所形成的膜。在順電體膜HK1亦可導入Zr(鋯)、Si(矽)、N(氮)、C(碳)或是F(氟)等雜質。順電體膜HK1的膜厚例如為2nm。
順電體膜HK1具有多結晶構造,其結晶構造(結晶相)係正交晶以外的構造。亦即,作為包含Hf或是Zr的膜之結晶構造,有正交晶(orthorhombic crystal)、單斜晶(monoclinic crystal)及正方晶(tetragonal crystal);順電體膜HK1的結晶構造,非為正交晶,而為單斜晶或是正方晶。假使,即便構成順電體膜HK1的多數結晶粒(grain)之一部份的結晶構造為正交晶,順電體膜HK1之每單位體積所佔的正交晶的結晶粒之體積的比率,係未滿50%。亦即,構成順電體膜HK1的多數結晶粒之中,50%以上具有正交晶以外的結晶構造。其意味著,構成順電體膜HK1之複數結晶粒的結晶相,主要為單斜晶或是正方晶或是它們雙方。換言之,構成順電體膜HK1的多數結晶粒之中,50%以上的結晶粒之結晶構造,並非正交晶。如此,本案中係將主要由正交晶以外的結晶構成的高介電係數膜,稱為順電體膜。
又,鐵電膜HK2,係介電常數(相對介電係數)較SiN(氮化矽)及順電體之任一者均為高的膜。換言之,鐵電膜HK2並非SiN,亦非介電常數較SiN膜為低的絕緣膜。亦即,鐵電膜HK2為所謂的高介電係數膜,鐵電膜HK2的介電常數(相對介電係數),係較順電體膜HK1的介電常數(相對介電數)為高。鐵電膜HK2,係由「施加電場則會產生介電極化,即便除去電場極化亦不會變成0的物質」亦即「鐵電體」所構成之絕緣膜。亦即,與順電體不同,即便在未施加電場的狀態下,在鐵電膜HK2極化亦會殘留。鐵電體係在外部無電場電偶極亦會對齊,且偶極矩的方向可隨電場而變化之物質。
又,由於高介電係數膜係用作為鐵電膜,故該高介電係數膜的結晶相必需為正交晶。換言之,主要由正交晶以外的結晶相之結晶構成的高介電係數膜,為順電體膜。從而,為了在鐵電體儲存體中實現「增大鐵電膜的殘留極化、提高作為鐵電體的性能、以及降低鐵電體儲存體的驅動電力」,需要將構成鐵電膜的結晶盡量以正交晶形成。
鐵電膜HK2,例如,係由HfSiO4 (矽酸鉿)、HfO2 (二氧化鉿)或是HfZrO2 (二氧化鉿鋯)形成的膜。亦即,鐵電膜HK2為氧化鉿(HfX OY )膜。在鐵電膜HK2,亦可導入Zr(鋯)、Si(矽)、N(氮)、C(碳)或是F(氟)等雜質。具體而言,鐵電膜HK2例如係由以1:1的比率混雜之HfO2 與雜質(例如Zr、Si等)所構成。亦即,鐵電膜HK2的雜質濃度例如為50%。鐵電膜HK2內的雜質(Zr、Si、N、C或是F)的濃度(雜質濃度),係較順電體膜HK1內的雜質(Zr、Si、N、C或是F)之濃度(雜質濃度)更高。
鐵電膜HK2的膜厚例如為10~20nm。亦即,鐵電膜HK2的膜厚係較順電體膜HK1的膜厚為大。其原因在於,藉由向控制閘極電極CG1施加電壓而產生的電場(電場、閘極電場),更容易施加至鐵電膜HK2之故。亦即,若使鐵電膜HK2較順電體膜HK1更厚地形成,則閘極電場會集中於鐵電膜HK2,故鐵電膜HK2易於極化。藉此,可降低儲存體單元MC1之操作電壓。
鐵電膜HK2具有多結晶構造,其結晶構造(結晶相)為正交晶。假使,即便構成鐵電膜HK2的多數結晶粒(grain)之一部份的結晶構造為正交晶以外的構造,在鐵電膜HK2的每單位體積所佔的正交晶以外之結晶粒的體積之比率,係未滿50%。亦即,構成鐵電膜HK2的多數結晶粒之中,50%以上具有正交晶的結晶構造。亦即,本案中所謂的鐵電膜,係主要由正交晶之結晶構成的高介電係數膜。
又,金屬膜MF1例如係由TiN(氮化鈦)膜等構成的導電膜。金屬膜MF1的膜厚例如為10~20nm。金屬膜MF1係為了給予鐵電膜HK2應力而設置之罩膜。鐵電體儲存體的製程,係將非結晶(非晶質)狀態下成膜的HfO2 膜加熱,藉此形成由結晶化的該HfO2 膜構成的鐵電膜HK2。此時,藉由在非結晶的HfO2 膜上在形成金屬膜MF1的狀態下進行該加熱,可以容易地在鐵電膜HK2內形成正交晶的結晶粒。亦即,藉由形成金屬膜MF1,可使鐵電膜HK2內所佔的正交晶之結晶粒的比率增大,藉此,可使鐵電膜HK2在低電壓下極化。從而,可使儲存體單元MC1省電力化。
順電體膜HK1,係為了防止「在包含鐵電膜HK2的閘極絕緣膜內所捕集(捕獲)到的電子」而設置的界面層(阻隔層)。在使鐵電體儲存體動作時,為了向鐵電膜施加正或是負的電場而控制鐵電膜的極化反轉,在向控制閘極電極施加電壓時,有時電子會從半導體基板進入鐵電膜。因此,若電荷在由鐵電膜所構成的閘極絕緣膜受到捕集,則鐵電膜的性能會劣化。
亦即,若為了將電晶體構成的鐵電體儲存體之儲存體單元設定為刪除狀態(電晶體的臨限值電壓低的狀態),而向控制閘極電極施加正電壓,則由於電荷在閘極絕緣膜受到捕集,故電晶體的臨限值電壓會變高。反之,若為了將該儲存體單元設定為寫入狀態(電晶體的臨限值電壓高的狀態),而向控制閘極電極施加負電壓,則由於在閘極絕緣膜內受到捕集到的電荷會移除,故電晶體的臨限值電壓會變低。因此,由於電荷在閘極絕緣膜受到捕集,鐵電體儲存體可能變得無法正常動作。
為了防止電荷如此受到捕集,本實施態樣中,在圖2所示的鐵電膜HK2與半導體基板SB之間,形成順電體膜HK1作為界面層(阻隔層)。藉此,可防止電荷在「由順電體膜HK1及鐵電膜HK2所構成的閘極絕緣膜」受到捕集。亦即,可防止鐵電膜HK2的性能劣化。
接著,使用圖3說明順電體膜HK1及鐵電膜HK2的具體構成。圖3中係放大表示順電體膜HK1及鐵電膜HK2分別的多結晶構造,而鐵電膜HK2上的構造(控制閘極電極、側壁間隔及層間絕緣膜等)之圖示係省略。
如圖3所示,順電體膜HK1係由複數結晶GR1所構成,鐵電膜HK2係由複數結晶GR2所構成。結晶GR1的直徑(粒徑)例如為1~2nm,結晶GR2的直徑(粒徑)例如為5~10nm。亦即,構成鐵電膜HK2的結晶GR2之平均粒徑,係較構成順電體膜HK1之結晶GR1的平均之粒徑大。在此,複數結晶GR1分別的粒徑及高度有差異,複數結晶GR2分別的粒徑及高度亦有差異。因此,順電體膜HK1及鐵電膜HK2分別的頂面存在凹凸。由於構成鐵電膜HK2的結晶GR2之粒徑,係較構成順電體膜HK1的結晶GR1之粒徑大,故鐵電膜HK2頂面的凹凸(粗糙度),係較順電體膜HK1頂面的凹凸(粗糙度)大。
如此在結晶GR1、GR2分別的大小上存在差異的理由之一,在於係將鐵電膜HK2以「較順電體膜HK1更大的膜厚」形成之故。又,另一理由之一,在於係將結晶GR2的粒徑增大,藉此使鐵電膜HK2的極化特性提高之故。雖然理想上希望鐵電膜HK2僅以單結晶構成,但由於難以形成單結晶,鐵電膜HK2係形成為多結晶膜。在此,由於相鄰的結晶GR2彼此的邊界區域(結晶晶界)為不產生極化的區域,故希望能減少這種區域。
又,本實施態樣中,藉由將結晶GR2以較結晶GR1大的方式形成,以減少結晶晶界。又,藉由將結晶粒徑增大,構成鐵電膜HK2的複數結晶GR2分別的極化方向容易變為一致。藉此,可使向鐵電膜HK2施加電壓後的殘留極化增大。所謂殘留極化,係在鐵電膜HK2施加的電場為0時,在鐵電膜HK2殘留的極化的大小。藉由增大鐵電膜HK2的殘留極化,可降低鐵電體儲存體的操作電壓,並可使鐵電體儲存體中的資訊之保持特性提高。
<半導體裝置的動作>
接著,針對非揮發性儲存體的動作例,參照圖4說明。
圖4係表示向「寫入」、「刪除」及「讀取」時之選擇儲存體單元的各部位施加電壓的條件之一例的表格。圖4的表格中記載,在「寫入」、「刪除」、「讀取」分別之動作時,係向圖2所示的儲存體單元(選擇儲存體單元)MC1的汲極區域施加之電壓Vd、向控制閘極電極CG1施加的電壓Vg、向源極區域施加的電壓Vs、及向p型井PW1施加的電壓Vb。又,圖4的表格所示者,為電壓的施加條件之適當的一例,但並不限定於此,而可因應必要進行各種改變。又,本實施態樣中,將「鐵電膜HK2的極化為朝向上方,且構成儲存體單元MC1的電晶體之臨限值電壓設為相對較高的狀態」,定義為「寫入」。並將「鐵電膜HK2的極化為朝向下方,且構成儲存體單元MC1的電晶體之臨限值電壓設為相對較低的狀態」,定義為「刪除」。
本實施態樣的儲存體單元MC1中,係藉由向控制閘極電極CG1施加負電壓,而進行「寫入」。亦即,例如係將如圖4的「寫入」欄所示的電壓,施加至進行寫入的選擇儲存體單元之各部位。藉此,利用將選擇儲存體單元的鐵電膜HK2朝向上方極化,以進行「寫入」。其結果,構成儲存體單元MC1的電晶體之臨限值電壓會上升。亦即,儲存體單元MC1成為寫入狀態。
本實施態樣的儲存體單元MC1中,係藉由向控制閘極電極CG1施加正電壓,而進行「刪除」。亦即,例如將如圖4的「刪除」欄所示的電壓,施加至進行刪除的選擇儲存體單元之各部位。藉此,藉由將選擇儲存體單元的鐵電膜HK2朝向下方極化,以進行刪除。其結果,使構成儲存體單元MC1的電晶體之臨限值電壓下降。亦即,儲存體單元MC1成為刪除狀態。
在讀取時,例如係將如圖4的「讀取」欄所示的電壓,施加至進行讀取的選擇儲存體單元之各部位。可藉由將「向讀取時的控制閘極電極CG1施加的電壓Vg」,設定為「在寫入狀態下的上述電晶體的臨限值電壓」與「刪除狀態下的上述電晶體的臨限值電壓」之間的値,以判別寫入狀態與刪除狀態。
<半導體裝置的效果>
接著,使用圖75說明本實施態樣的半導體裝置之效果。圖75係表示比較例的半導體裝置之鐵電體儲存體的儲存體單元MCA之剖面圖。
圖75所示的比較例之儲存體單元MCA的構造,相較於本實施態樣的儲存體單元,主要差異在於:在鐵電膜HK2與半導體基板SB之間形成「既非鐵電膜亦非順電體膜的絕緣膜IFC」這點上。絕緣膜IFC例如係由氧化矽膜或是氮化矽膜構成。亦即,絕緣膜IFC的介電常數(相對介電係數)係在氮化矽以下,絕緣膜IFC並非高介電係數膜。
如上述般,為了防止「由電晶體構成的鐵電體儲存體中,電荷在包含鐵電膜的閘極絕緣膜受到捕集」,考量在鐵電膜與半導體基板之間形成界面層(阻隔層)。又,比較例中,例如將「由氮化矽膜構成的絕緣膜IFC」插入鐵電膜HK2下。然而,在作為界面層之絕緣膜IFC係,如同氮化矽或是矽氧化物般由介電常數小的材料構成時,以鐵電膜HK2感應產生的電場會引起界面層的介質擊穿,而產生耐壓不良的問題。
相對於此,本實施態樣中,如圖2所示,係將順電體膜HK1形成為界面層。如此,藉由將由「介電常數(非介電常數)較氮化矽為大的材料」構成的順電體膜HK1,形成為界面層,可防止以鐵電膜HK2感應產生的電場,引起在界面層介質擊穿。從而,可使半導體裝置的可靠度提高。
又,本實施態樣中,如同使用圖3說明過般,由於將結晶GR2係以較結晶GR1大的方式形成,故可使鐵電膜HK2的殘留極化增大。藉此,可降低鐵電體儲存體的操作電壓,且可使鐵電體儲存體中的資訊之保持特性提高。亦即,可使半導體裝置的性能提高。
如此,為了以較結晶GR1大的方式形成結晶GR2所需克服的麻煩之一,在此係在鐵電膜HK2下形成接近鐵電膜HK2底面之順電體膜HK1。亦即,在以順電體膜HK1構成界面層時,相較於以氮化矽膜或是氧化矽膜等構成界面層之情形,在界面層的頂面上形成鐵電膜HK2時,難以在鐵電膜HK2內形成結晶核。其結果,構成鐵電膜HK2的結晶GR2的數量會變少。亦即,各結晶GR2,可在不受到附近的結晶GR2阻礙成長的情況下大幅成長。從而,藉由在鐵電膜HK2下將順電體膜HK1形成為界面層,可大幅形成構成鐵電膜HK2的結晶GR2。
<半導體裝置的製程>
以下,使用圖5~圖20,說明本實施態樣的半導體裝置之製造方法。圖5~圖20係本實施態樣的半導體裝置之形成步驟中的剖面圖。圖5~圖20中,從左側向右側依序表示並列的儲存體單元區域MR及邏輯電路區域LR。
在此,首先如圖5所示,準備半導體基板SB。半導體基板SB係由具有例如1~10Ωcm左右的電阻率之p型單晶矽等構成。接著,在半導體基板SB的周面,使用光微影技術及蝕刻法,形成複數溝(分離溝)。其後,將分別嵌入該複數溝的填氧化矽膜,例如使用CVD(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化學氣相沈積)法而形成。其後,藉由分別除去該複數溝的外部的該氧化矽膜,而形成殘留在各溝內的元件分離區域EI。元件分離區域EI主要係由矽氧化物等絕緣構成,例如具有STI構造。
接著,藉由使用離子植入法在半導體基板SB的主面導入雜質,以於儲存體單元區域MR,從半導體基板SB的主面跨越至半導體基板SB的中段深度,形成p型半導體區域亦即p型井PW1。又,藉由使用離子植入法在半導體基板SB的主面導入雜質,以於邏輯電路區域LR,從半導體基板SB的主面跨越至半導體基板SB的中段深度,形成p型半導體區域亦即p型井PW2。p型井PW1、PW2,係藉由植入p型的雜質(例如B(硼))而形成。
接著,如圖6所示,在半導體基板SB的主面上,形成絕緣膜IFA。絕緣膜IFA具有例如2nm左右的膜厚,並例如由氧化矽膜構成。絕緣膜IFA可藉由熱氧化法等氧化法、或是化學氣相沉積法等形成。
接著,如圖7所示,使用光微影技術及蝕刻法,除去儲存體單元區域MR的絕緣膜IFA。藉此,使儲存體單元區域MR的半導體基板SB之主面露出。
接著,如圖8所示,在半導體基板SB之主面上形成非結晶狀態(非晶質)的高介電係數膜(絕緣膜)AM1。高介電係數膜AM1,例如可藉由化學氣相沉積法、PVD(Physical Vapor DepoSition,物理氣相沉積)法、或是ALD(Atomic Layer DepoSition,原子層沉積)法形成。高介電係數膜AM1的膜厚例如為1~2nm。
接著,如圖9所示,以600~1000℃左右加熱高介電係數膜AM1而使其結晶化(第1熱處理)。藉此,形成順電體膜HK1。順電體膜HK1的膜厚例如為1~2nm。順電體膜HK1係介電常數(非介電常數)較氮化矽高的膜,例如,係由HfSiO4 (矽酸鉿)、HfO2 (二氧化鉿)或是ZrO2 (氧化鋯)所形成的膜。在順電體膜HK1,亦可導入Zr(鋯)、Si(矽)、N(氮)、C(碳)或是F(氟)等雜質。
順電體膜HK1係由複數結晶(結晶粒、微晶)構成之多結晶體,該複數結晶之平均直徑(結晶粒徑)例如為1~2nm。該等結晶具有正交晶以外的結晶構造。亦即,順電體膜HK1主要係由單斜晶或是正方晶的結晶構成之多結晶膜。在此,係以600~1000℃左右之相對較高的溫度加熱半導體基板SB,藉此形成順電體膜HK1。因此,容易形成為穩定相之單斜晶作為構成順電體膜HK1之結晶。
第1熱處理可使用RTA(Rapid Thermal Annealing,快速升溫退火)法進行。或是,可藉由爐退火處理進行第1熱處理。爐退火處理係在縱型的爐體內設有複數半導體晶圓的狀態下,將該等半導體晶圓分別同時熱處理。
接著,如圖10所示,在半導體基板SB的主面上形成包含Hf(鉿)之非結晶狀態(非晶質)的高介電係數膜(絕緣膜)AM2。亦即,在順電體膜HK1上形成高介電係數膜AM2。高介電係數膜AM2例如可藉由化學氣相沉積法、PVD法、或是ALD法形成。高介電係數膜AM2的膜厚例如為10~20nm。
接著,如圖11所示,例如使用化學氣相沉積法或是濺鍍法,在高介電係數膜AM2上形成罩膜亦即金屬膜MF1。金屬膜MF1例如係由TiN(氮化鈦)膜構成,其膜厚例如為10~20nm。金屬膜MF1係接觸高介電係數膜AM2的頂面而形成。金屬膜MF1係為了向高介電係數膜AM2施加應力而設置的膜。
接著,使用如圖12所示的微波加熱裝置,如圖13所示,將高介電係數膜AM2在300~400℃左右加熱(第2熱處理)。藉此,藉由使高介電係數膜AM2結晶化,而形成鐵電膜HK2。鐵電膜HK2的膜厚例如為10~20nm。鐵電膜HK2係介電常數(非介電常數)較氮化矽及順電體膜HK1高的膜,例如,係由HfSiO4 (矽酸鉿)、HfO2 (二氧化鉿)或是HfZrO2 (二氧化鉿鋯)所形成的膜。在鐵電膜HK2,亦可導入Zr(鋯)、Si(矽)、N(氮)、C(碳)或是F(氟)等雜質。鐵電膜HK2內中的這些雜質的濃度,係較順電體膜HK1內的雜質(Zr、Si、N、C或是F)的濃度為高。
鐵電膜HK2係由複數結晶(結晶粒)構成的多結晶體,該複數結晶的平均直徑(結晶粒徑)例如為5~10nm。鐵電膜HK2的結晶粒徑係較順電體膜HK1的結晶粒徑大。因此,構成鐵電膜HK2之複數結晶分別的粒徑差異,係較構成順電體膜HK1之複數結晶分別的粒徑差異為大。從而,鐵電膜HK2頂面的凹凸(粗糙度),係較順電體膜HK1頂面的凹凸(粗糙度)為大。
該等結晶,具有正交晶的結晶構造。亦即,鐵電膜HK2主要係由正交晶的結晶構成之多結晶膜。在此,以300~400℃左右的相對較低的溫度加熱半導體基板SB,藉此形成鐵電膜HK2。因此,作為構成鐵電膜HK2的結晶,易形成為準穩定相之正交晶。又,在高介電係數膜AM2(參照圖11)上形成金屬膜MF1,並在向高介電係數膜AM2施加應力的狀態下進行第2熱處理,藉此,容易在鐵電膜HK2內形成正交晶,而非單斜晶及正方晶。由於第2熱處理的加熱溫度未滿300℃,難以產生結晶化,故第2熱處理係在300℃以上的條件下進行加熱。
圖12所示的微波加熱裝置,具備:容器內的晶圓平台ST,以及以「在水平方向夾著晶圓平台S」的方式配置之一對磁控(微波振盪器)MGT。第2熱處理中,在晶圓平台ST上設有半導體基板SB亦即半導體晶圓WF的狀態下,從磁控MGT將振盪後的電磁波(RF:Radio Frequency,微波)向半導體晶圓WF照射。藉此,藉由利用了結晶的晶格振動之加熱方式,加熱高介電係數膜AM2,而形成鐵電膜HK2。在此,照射的微波之頻率係設成1~10GHz,具體而言,例如設成2.45GHz。
此時,如圖13所示,照射「電場E的振動方向對於半導體基板SB的主面呈90度(垂直)的微波」。換言之,該微波的磁場(磁界)M之振動方向,係沿半導體基板SB的主面之方向。亦即,在此係以「微波的電場E之振動方向,對於高介電係數膜AM2的頂面垂直」的方式,使該微波入射高介電係數膜AM2。藉此,在將高介電係數膜AM2結晶化的過程中,於垂直方向上極化的結晶,藉由電場E的振動方向為垂直方向的微波,選擇性地受加熱而成長。從而,在鐵電膜HK2內,形成於垂直方向上極化的正交晶。又,由於在垂直方向上極化的結晶,係藉由「電場E的振動方向為垂直方向之微波」選擇性地受加熱,故可在400℃以下的低溫度下進行結晶化。
在此,於頂面上難以形成結晶核的順電體膜HK1上,在形成高介電係數膜AM2的狀態下,進行第2熱處理。因此,構成鐵電膜HK2的結晶數量會變少。從而,構成鐵電膜HK2的結晶,可在不阻礙相鄰的其他結晶成長的情況下大幅成長。
接著,如圖14所示,使用光微影技術及蝕刻法,除去邏輯電路區域LR的金屬膜MF1、鐵電膜HK2及順電體膜HK1,藉此使絕緣膜IFA露出。
接著,如圖15所示,在半導體基板SB的主面上,形成多晶矽膜PS。多晶矽膜PS係覆蓋「儲存體單元區域MR之金屬膜MF1的頂面」與「邏輯電路區域LR之絕緣膜IFA的頂面」而形成。
接著,如圖16所示,使用光微影技術及乾式蝕刻法,加工多晶矽膜PS、金屬膜MF1、鐵電膜HK2、順電體膜HK1及絕緣膜IFA,藉此使半導體基板SB的主面及元件分離區域EI的頂面露出。藉由此圖案化步驟,在儲存體單元區域MR形成由多晶矽膜PS構成的控制閘極電極CG1,並在邏輯電路區域LR形成「由多晶矽膜PS所構成的閘極電極GE」及「由絕緣膜IFA所構成的閘極絕緣膜GI」。亦即,在儲存體單元區域MR形成由「半導體基板SB的主面上依序堆疊之順電體膜HK1、鐵電膜HK2、金屬膜MF1及控制閘極電極CG1」所構成的疊層體。又,在邏輯電路區域LR形成由「半導體基板SB的主面上依序堆疊之閘極絕緣膜GI及閘極電極GE」所構成的疊層體。
接著,如圖17所示,將控制閘極電極CG1及閘極電極GE作為遮罩(離子植入阻擋遮罩)使用,而對半導體基板SB的主面進行離子植入。藉此,在儲存體單元區域MR及邏輯電路區域LR分別的半導體基板SB的主面,形成n型之半導體區域亦即一對延伸區域EX1。延伸區域EX1,可藉由植入n型之雜質(例如P(磷)或是As(砷))而形成。延伸區域EX1係從半導體基板SB的主面以既定的深度而形成,其深度係較元件分離區域EI、p型井PW1及PW2為淺。
接著,如圖18所示,在半導體基板SB上,藉由化學氣相沉積法等堆積絕緣膜,而藉由該絕緣膜分別覆蓋控制閘極電極CG1及閘極電極GE。該絕緣膜例如係由氧化矽膜及氮化矽膜的堆疊膜所構成。接著,使用乾式蝕刻法而除去該絕緣膜的一部分,並使半導體基板SB、控制閘極電極CG1及閘極電極GE分別的頂面露出。藉此,自對準形成由「覆蓋『控制閘極電極CG1及閘極電極GE分別的側面』之該絕緣膜」所構成的側壁間隔SW。
接著,如圖19所示,將控制閘極電極CG1、閘極電極GE及側壁間隔SW作為遮罩(離子植入阻擋遮罩)使用,而對於半導體基板SB的主面進行離子植入。藉此,在儲存體單元區域MR及邏輯電路區域LR分別的半導體基板SB之主面,形成n型之半導體區域亦即一對擴散區域D1。擴散區域D1,可藉由植入n型之雜質(例如P(磷)或是As(砷))而形成。擴散區域D1係從半導體基板SB的主面以既定的深度形成,其深度係較延伸區域EX1為深,而較元件分離區域EI、p型井PW1及PW2為淺。擴散區域D1的雜質濃度係較延伸區域EX1為高。
於儲存體單元區域MR,以夾著控制閘極電極CG1的方式形成之一對延伸區域EX1及一對擴散區域D1,係構成源極、汲極區域。亦即,在控制閘極電極CG1旁的一側互相接近的延伸區域EX1及擴散區域D1,係構成源極區域;在控制閘極電極CG1旁的另一側互相接近的延伸區域EX1及擴散區域D1,係構成汲極區域。同樣地,於邏輯電路區域LR,以夾著閘極電極GE的方發形成之一對延伸區域EX1及一對擴散區域D1,係構成源極、汲極區域。
藉此,在儲存體單元區域MR,形成由包含「順電體膜HK1、鐵電膜HK2、控制閘極電極CG1及源極、汲極區域」的MISFET(MIS型場效電晶體)所構成的鐵電體儲存體之儲存體單元MC1。又,在邏輯電路區域LR,形成包含閘極電極GE及源極、汲極區域的MISFET(MIS型場效電晶體)亦即n型電晶體Q1。順電體膜HK1及鐵電膜HK2,係作為構成儲存體單元MC1的電晶體之閘極絕緣膜發揮功能。
接著,藉由進行周知的自行對準金屬矽化(Self aligned silicide,Salicide)處理,而在控制閘極電極CG1、閘極電極GE、擴散區域D1分別的頂面,形成矽化物層S1。在此,在半導體基板SB上,藉由濺鍍法例如堆積NiPt膜後,進行熱處理而形成矽化物層S1。其後,將多餘的NiPt膜除去。
接著,在半導體基板SB的主面上,藉由化學氣相沉積法等堆積絕緣膜,其後,藉由將該絕緣膜的頂面平坦化,而形成由該絕緣膜所構成的層間絕緣膜IL。層間絕緣膜IL,主要係由氧化矽膜所構成。層間絕緣膜IL亦可具有厚的氧化矽膜,及夾設於「該氧化矽膜,與半導體基板SB、控制閘極電極CG1、閘極電極GE、側壁間隔SW及矽化物層S1之間」的薄的氮化矽膜(襯膜)。層間絕緣膜IL的頂面,例如可藉由以CMP(Chemical Mechanical Polishing,化學機械拋光)法進行之拋光處理而平坦化。
接著,如圖20所示,使用光微影技術及乾式蝕刻法,貫通層間絕緣膜IL,並形成將複數矽化物層S1分別的頂面露出之複數接觸洞(連接孔)。亦即,接觸洞將覆蓋「控制閘極電極CG1、閘極電極GE、擴散區域D1分別的頂面」之矽化物層S1的頂面露出。設置控制閘極電極CG1及閘極電極GE分別的正上方之接觸洞,係形成於未圖示的區域。
接著,在半導體基板SB的主面上,例如使用濺鍍法形成金屬膜,藉此,在複數接觸洞分別將內側藉由該金屬膜嵌入。其後,使用CMP法進行拋光,而使層間絕緣膜IL的頂面露出。藉由在此拋光步驟除去層間絕緣膜IL上的該金屬膜,而在各接觸洞內,形成由該金屬膜所構成之栓塞CP。栓塞CP,例如主要係由(鎢)所構成。雖然考量栓塞CP係由「W(鎢)所構成主導體膜」與「覆蓋主導體膜的側面及底面之阻障導體膜」所構成,然而,圖中係省略該主導體膜及該阻障導體膜的堆疊構造之圖示,而將栓塞CP作為一個導電體膜表示。作為阻障導體膜的材料,例如可使用TiN(氮化鈦)。
接著,在層間絕緣膜IL上形成配線M1。配線M1係由「阻障導體膜(例如氮化鈦膜、鉭膜或是氮化鉭膜等)」與「在阻障導體膜上所形成的主導體膜(銅膜)之堆疊構造」所構成。圖中,為了簡化圖式,配線M1係將阻障導體膜及主導體膜一體化表示。
配線M1例如可藉由所謂單金屬鑲嵌法而形成。亦即,在層間絕緣膜IL上,形成具有配線溝的層間絕緣膜,並在該配線溝內嵌入金屬膜,藉此,可形成配線M1。但是,在此係省略配線M1旁的層間絕緣膜之圖示。
藉由以上步驟,大略完成本實施態樣的半導體裝置。
<半導體裝置的製造方法之效果>
接著,說明有關本實施態樣之半導體裝置的製造方法之效果。
關於本實施態樣的半導體裝置之效果,如上述般,本實施態樣中,為了防止電荷在包含鐵電膜HK2的閘極絕緣膜受到捕集,係在鐵電膜HK2與半導體基板SB之間,形成順電體膜HK1作為界面層(阻隔層)。藉此,可防止因「以鐵電膜HK2感應產生的電場」在界面層引起介質擊穿。從而,可使半導體裝置的可靠度提高。
又,本實施態樣中,如同使用圖3說明過般,由於係使鐵電膜HK2的結晶GR2以較順電體膜HK1的結晶GR1大的方式形成,故可使鐵電膜HK2的殘留極化增大。藉此,可降低鐵電體儲存體的操作電壓,並可使鐵電體儲存體中的資訊之保持特性提高。亦即,可使半導體裝置的性能提高。在此,由於係將順電體膜HK1形成作為接近鐵電膜HK2底面的界面層,故可將結晶GR2以較結晶GR1大的方式形成。
又,本實施態樣中,係於使用圖12及圖13而說明過的第2熱處理,使用「電場在對於半導體基板SB的主面垂直的方向上振動的微波」進行加熱。藉此,可使在垂直方向上極化的正交晶,於鐵電膜HK2內成長。亦即,可防止於鐵電膜HK2內,在垂直方向以外的方向上極化的結晶成長。藉此,由於構成鐵電膜HK2的複數結晶之極化方向會一致,可使鐵電膜HK2的殘留極化增大。
又,藉由使用微波進行第2熱處理,在400℃以下的低溫進行結晶化,可在藉此形成的鐵電膜HK2內容易地形成正交晶。亦即,可藉由在構成鐵電膜HK2的結晶相之中使正交晶的比率增大,而使鐵電膜HK2的殘留極化增大。
又,在高介電係數膜AM2(參照圖11)上形成金屬膜MF1的狀態下,進行第2熱處理,藉此,可容易地在鐵電膜HK2內形成正交晶。
如上所述,由於在鐵電膜HK2內容易形成正交晶,故可提高鐵電膜HK2的極化性能。亦即,由於即便向儲存體單元MC1的控制閘極電極CG1施加的電壓低,亦可使鐵電膜HK2極化,因此,可實現鐵電體儲存體之省電力化。又,由於殘留極化增大,可使保持特性提高。由上,可使半導體裝置的性能提高。
<變形例1>
本變形例中,說明有關在作為界面層之順電體層與半導體基板的主面之間形成薄的絕緣膜。
在本變形例的半導體裝置之製程中,係藉由使用圖7說明過的步驟而將絕緣膜IFA加工後,如圖21所示,在儲存體單元MC1的半導體基板SB之主面上,例如使用氧化法形成絕緣膜IFB。其後,進行使用圖8~圖13說明過的步驟。或是,亦可在使用圖6說明過的步驟形成後,不進行使用圖7說明過的絕緣膜IFA之除去步驟,而在維持將絕緣膜IFA殘留在儲存體單元區域MR的狀態下,進行使用圖8~圖13說明過的步驟。絕緣膜IFB例如係由氧化矽膜所構成,其膜厚例如為1~2nm。
其後,可藉由進行與「使用圖14~圖20說明過的步驟」同樣的步驟,而形成圖22所示之本變形例的半導體裝置。亦即,本變形例之半導體裝置的儲存體單元MC1,係在半導體基板SB的主面與控制閘極電極CG1之間,具有從半導體基板SB的主面側依序堆疊之絕緣膜IFB、順電體膜HK1、鐵電膜HK2及金屬膜MF1。
本變形例中,在順電體膜HK1與半導體基板SB的主面之間,形成絕緣膜IFB作為界面層(阻隔層)之一部分。藉此,在儲存體單元MC1動作時,可防止電荷在鐵電膜HK2及順電體膜HK1受到捕集。
亦即,為了將儲存體單元MC1設成刪除狀態(電晶體的臨限值電壓為低的狀態)而對控制閘極電極CG1施加正電壓時,可防止電荷在鐵電膜HK2及順電體膜HK1受到捕集而造成電晶體的臨限值電壓變高。又,為了將儲存體單元MC1設為寫入狀態(電晶體的臨限值電壓為高的狀態)而對控制閘極電極CG1施加負電壓時,可防止在鐵電膜HK2及順電體膜HK1捕集到的電荷被抽出而造成電晶體的臨限值電壓變低。從而,可防止儲存體單元MC1的保持特性降低。又,藉由控制臨限值電壓而切換寫入狀態及刪除狀態,可防止作為鐵電體儲存體的性能降低。又,可將儲存體單元MC1省電力化。
<變形例2>
本變形例中,說明有關在界面層與鐵電膜之間進而插入金屬膜之情形。
本變形例之半導體裝置的製程中,係在進行使用圖5~圖10說明過的步驟後,如圖23所示,例如使用化學氣相沉積法或是濺鍍法,在順電體膜HK1上形成金屬膜MF2。金屬膜MF2例如係由TiN(氮化鈦)膜所構成,其膜厚例如為10~20nm。其後,進行使用圖11~圖13說明過的步驟。
其後,藉由進行與「使用圖14~圖20說明過的步驟」同樣的步驟,可形成圖24所示的本變形例之半導體裝置。亦即,本變形例的半導體裝置之儲存體單元MC1,係在半導體基板SB的主面與控制閘極電極CG1之間,具有從半導體基板SB的主面側依序堆疊之順電體膜HK1、金屬膜MF2、鐵電膜HK2及金屬膜MF1。
未形成金屬膜MF2之情形,由於構成儲存體單元MC1的電晶體之臨限值電壓,係由每個鐵電膜HK2的結晶粒之極化直接決定,故容易產生局部的臨限值差異。相對於此,本變形例中,電性浮動狀態的金屬膜MF2係作為電極運作,使由鐵電膜HK2的極化所產生的電場均一化。從而,由於可防止該電晶體的臨限值電壓不均一,故可使半導體裝置的性能及可靠度提高。
在此,在界面層與鐵電膜之間插入金屬膜的情形,若界面層的靜電電容小則難以向鐵電膜施加電場,而存在使極化反轉用的電壓變高的問題。界面層係如使同用圖75說明過般由氧化矽膜或是氮化矽膜所構成時,由於界面層的靜電電容小,故如上述般使極化反轉用的電壓,亦即向控制閘極電極CG1之施加電壓會變大。從而,鐵電體儲存體的消耗電力會增大,且半導體裝置的性能會降低。
相對於此,本變形例中,在作為界面層之順電體膜HK1與鐵電膜HK2之間插入金屬膜MF2時,由於將界面層藉由介電常數(非介電常數)較氮化矽高的順電體膜HK1構成,故可防止由「向控制閘極電極CG1之施加電壓」產生的電場變得難以施加至鐵電膜HK2。從而,由於藉由低的閘極電壓亦可控制鐵電膜HK2之極化,故可將鐵電體儲存體省電力化。亦即,可使半導體裝置的性能提高。
(實施態樣2)
<半導體裝置之構造>
以下,使用圖25~圖28,說明有關本實施態樣2之半導體裝置的構造。圖25係本實施態樣中的半導體裝置之俯視圖。圖26係本實施態樣中之半導體裝置的立體圖。圖27及圖28係本實施態樣中之半導體裝置的剖面圖。又,在圖26、圖28,係省略井的圖示。又,在圖28,係省略源極、汲極區域的圖示。
於圖25,在儲存體單元區域1A係表示儲存體單元陣列的俯視圖,在nMIS區域1B係表示構成邏輯電路區域的邏輯電路等之n型電晶體QN的俯視圖,在pMIS區域1C係表示構成邏輯電路區域的邏輯電路等之p型電晶體QP的俯視圖。作為n型電晶體QN,係例示n型之MISFET。作為p型電晶體QP,係例示p型之MISFET。以下,有時將n型之MISFET稱為nMIS,並將p型之MISFET稱為pMIS。
形成於儲存體單元區域1A之儲存體單元MC2,例如係在圖1之鐵電體儲存體CC5形成。又,nMIS區域1B之n型電晶體QN及pMIS區域1C之p型電晶體QP,例如係形成在圖1之RAMCC2、CPUCC1等。
如圖25所示,在儲存體單元區域1A,於X方向上延伸的複數鰭片FA,係於Y方向上以等間隔配置。X方向及Y方向,係沿著半導體基板SB的主面之方向。X方向係對於Y方向垂直。鰭片FA例如係從半導體基板SB的主面選擇性地突出之直方體的突出部(凸部),其具有壁狀(板上)之形狀。鰭片FA的下端部分,係以覆蓋半導體基板SB的主面之元件分離區域EI包圍著。鰭片FA為半導體基板SB的一部分,為半導體基板SB之活性區域。俯視觀察時相鄰的鰭片FA彼此之間,係以元件分離區域EI掩埋;鰭片FA的周圍,係以元件分離區域EI包圍著。鰭片FA係用以形成儲存體單元MC2之活性區域。
在複數鰭片FA上,配置有於Y方向上延伸的複數之控制閘極電極CG2及複數儲存體閘極電極MG。在鰭片FA的頂面,係以夾著控制閘極電極CG2及儲存體閘極電極MG的方式,形成「控制閘極電極CG2側之汲極區域MD」與「儲存體閘極電極側之源極區域MS」。亦即,於X方向,互為相鄰的一個控制閘極電極CG2及一個儲存體閘極電極MG,係位在源極區域MS與汲極區域MD之間的位置。
汲極區域MD及源極區域MS,係n型的半導體區域。汲極區域MD係於X方向相鄰的兩個控制閘極電極CG2彼此之間形成,源極區域MS係於X方向相鄰的兩個儲存體閘極電極MG彼此之間形成。儲存體單元MC2,係具有控制閘極電極CG2、儲存體閘極電極MG、汲極區域MD及源極區域MS之非揮發性儲存元件。以下,有時將構成一個儲存體單元MC2之源極區域MS及汲極區域MD,稱為源極、汲極區域。
於X方向鄰接之兩個儲存體單元MC2,共有汲極區域MD或是源極區域MS。共有汲極區域MD之兩個儲存體單元MC2,係以於Y方向上延伸之汲極區域MD為軸,而於X方向上成為線對稱;共有源極區域MS之兩個儲存體單元MC2,係以於Y方向上延伸之源極區域MS為軸,而於X方向上成為線對稱。
在各鰭片FA,形成於X方向上並列之複數儲存體單元MC2。各儲存體單元MC2的汲極區域MD,係隔著形成於「貫通形成在儲存體單元MC2上之層間絕緣膜(未圖示)的接觸洞內」之栓塞PG1,而與「由在於X方向上延伸的配線M1所構成之源極線SL」電性連接。又,配置於Y方向上之複數儲存體單元MC2的源極區域MS,係與「由在Y方向上延伸的配線M1所構成之位元線BL」電性連接。
又,在nMIS區域1B,例如,形成在X方向上延伸之鰭片FB。鰭片FB係與鰭片FA同樣為半導體基板SB之一部分,並具有向半導體基板SB的主面上突出之壁狀(板上)的形狀。又,鰭片FB為半導體基板SB之活性區域,鰭片FB的下端部分,係以覆蓋半導體基板SB主面的元件分離區域EI包圍。在鰭片FB上,配置「於Y方向上延伸的閘極電極G1」,並以夾著閘極電極G1的方式,在鰭片FB的頂面形成汲極區域LD1及源極區域LS1。汲極區域LD1及源極區域LS1,為n型之半導體區域。
n型電晶體QN,具有閘極電極G1、汲極區域LD1及源極區域LS1。閘極電極G1、汲極區域LD1及源極區域LS1,分別隔著形成於接觸洞內之栓塞PG2,與配線M1電性連接。鰭片FB,係用以形成n型電晶體QN之活性區域。
又,在pMIS區域1C,形成於X方向上延伸之鰭片FC,與其頂部之p型電晶體QP。由閘極電極G2、汲極區域LD2及源極區域LS2構成之p型電晶體QP的配置,例如,係與n型電晶體QN相同。
鰭片FA、FB及FC,係從半導體基板SB的主面,對於主面朝向垂直的方向突出的例如直方體之突出部。鰭片FA、FB及FC,不必然需為直方體,在短邊方向上的剖視時,長方形的角隅部亦可帶有圓弧部。又,如圖28所示,雖然鰭片FA、FB及FC分別的側面,亦可對於半導體基板SB的主面垂直,但亦可具有接近垂直的傾斜角度。亦即,鰭片FA、FB及FC分別的剖面形狀,為直方體或是梯形。在此,鰭片FA、FB及FC分別的側面,係對於半導體基板SB的主面斜向地傾斜。
又,如圖25所示,俯視觀察下鰭片FA、FB及FC所延伸的方向係各鰭片的長邊方向;與該長邊方向垂直的方向,係各鰭片的短邊方向。亦即,鰭片的長度,係較鰭片的寬度為長。鰭片FA、FB及FC,只要是具有長度、寬度及高度之突出部即可,不論其形狀為何。例如,俯視觀察下,亦可具有曲折之配置。
圖26~圖28中,從左側向右側依序並列表示儲存體單元區域1A、nMIS區域1B及pMIS區域1C。圖26係省略元件分離區域EI及各元件上的層間絕緣膜及配線之圖示。在構成「儲存體單元區域1A之半導體基板SB」的鰭片FA頂部形成儲存體單元MC2,在構成「nMIS區域1B之半導體基板SB」的鰭片FB頂部形成n型電晶體QN,在構成「pMIS區域1C之半導體基板SB」的鰭片FC頂部形成p型電晶體QP。
圖27中,由左至右依序表示:圖25之A-A線中的半導體元件之剖面、圖25之B-B線中的半導體元件之剖面、及圖25之C-C線中的半導體元件之剖面。圖28中,由左至右依序表示:圖25之D-D線中的半導體元件之剖面、圖25之E-E線中的半導體元件之剖面、及圖25之F-F線中的半導體元件之剖面。雖然在一個鰭片上並列形成複數元件,但圖26及圖27中,係以一個鰭片上僅一個元件表示。
如圖26所示,控制閘極電極CG2及儲存體閘極電極MG,係以跨越鰭片FA的方式於Y方向上延伸,閘極電極G1係以跨越鰭片FB的方式於Y方向上延伸,閘極電極G2係以跨越鰭片FC的方式於Y方向上延伸。控制閘極電極CG2及儲存體閘極電極MG分別的頂面,係由矽化物層S2所覆蓋。矽化物層S2,例如係由NiSi(鎳矽化物)所構成。又,矽化物層S2亦可包含Pt(鉑)。
如圖26~圖28所示,形成「構成儲存體單元區域1A之源極、汲極區域的擴散區域D1」之鰭片FA的側面及頂面,係由矽化物層S1所覆蓋。矽化物層S1,例如係由NiSi(鎳矽化物)所構成。又,形成「構成nMIS區域1B的源極、汲極區域之擴散區域D2」的鰭片FB之側面及頂面,係由磊晶層(半導體層)EP1所覆蓋。同樣地,形成「構成pMIS區域1C的源極、汲極區域之擴散區域D3」的鰭片FC之側面及頂面,係由磊晶層(半導體層)EP2所覆蓋。
矽化物層S1、磊晶層EP1及EP2的任一者均形成於元件分離區域EI上。矽化物層S1,係由沿著鰭片FA的頂面及側面而延伸的層所構成。
相對於此,由磊晶成長法所形成的磊晶層EP1、EP2,係於沿著Y方向的剖面(參照圖28),具有菱形的形狀。亦即,nMIS區域1B的磊晶層EP1之側面,亦即未接觸鰭片FB的側面,具有底部的側面及頂部的側面。該底部的側面,具有「隨著愈從元件分離區域EI側朝向上方,愈在沿著半導體基板SB的主面之方向從鰭片FB遠離的方式之傾斜」;該頂部的側面,具有「隨著愈從元件分離區域EI側朝向上方,愈在沿著半導體基板SB的主面之方向靠近鰭片FB的方式之傾斜」。該底部的側面上端,係與該頂部的側面下端連接。
換言之,於Y方向,在磊晶層EP1左側的終端部與右側的終端部之間的寬度,相較於磊晶層EP1的上端及下端,係較該上端及該下端之間的中心部那方為大。又,pMIS區域1C之磊晶層EP2,亦具有與nMIS區域1B的磊晶層EP1同樣的形狀。nMIS區域1B的磊晶層EP1,例如係由SiP(磷化矽)或是SiC(碳化矽)所構成;pMIS區域1C的磊晶層EP2,係由SiGe(矽鍺)所構成。
nMIS區域1B的磊晶層EP1係導入n型的雜質(例如P(磷)或是As(砷))之半導體層,其構成n型電晶體QN之擴散區域D2。pMIS區域1C之磊晶層EP2係導入p型的雜質(例如B(硼))之半導體層,其構成p型電晶體QP之擴散區域D3。
如圖26及圖27所示,鰭片FA、FB及FC分別的側面之底部,係以「在半導體基板SB的主面上形成之元件分離區域EI」包圍著。亦即,各鰭片彼此之間,係以元件分離區域EI分離著。在鰭片FA內,從鰭片FA的頂面跨越至底部,形成p型之半導體區域亦即p型井PW1。同樣地,在鰭片FB內,從鰭片FB的頂面跨越至底部,形成p型之半導體區域亦即p型井PW2。又,在鰭片FC,從鰭片FC的頂面跨越至底部,形成n型之半導體區域亦即n型井NW。
在鰭片FA的頂面上及側面上,隔著閘極絕緣膜GF形成控制閘極電極CG2,於鰭片FA的長邊方向(X方向),在與控制閘極電極CG2相鄰的區域,隔著由順電體膜HK1、鐵電膜HK2及金屬膜MF1所構成的堆疊膜,形成儲存體閘極電極MG。在控制閘極電極CG2與儲存體閘極電極MG之間,夾設著該堆疊膜,在控制閘極電極CG2與儲存體閘極電極MG之間,藉由為絕緣膜之順電體膜HK1及為絕緣膜之鐵電膜HK2電性地分離。又,在儲存體閘極電極MG與鰭片FA的頂面之間,夾設著「在鰭片FA上依序堆疊之由順電體膜HK1、鐵電膜HK2及金屬膜MF1所構成的堆疊膜」。該堆疊膜,係以「覆蓋儲存體閘極電極MG的側面及底面」的方式,連續地形成著。因此,構成該堆疊膜的順電體膜HK1、鐵電膜HK2及金屬膜MF1,分別具有L字型的剖面形狀。
閘極絕緣膜GF,係將「由矽所構成之半導體基板SB的突出部亦即鰭片FA的頂面及側面」熱氧化而形成之熱氧化膜(氧化矽膜),其膜厚例如為2nm。又,順電體膜HK1、鐵電膜HK2及金屬膜MF1,係分別由與該實施態樣1相同的材料所構成,而具有與該實施態樣1同樣的膜厚。
如儲存體單元區域1A所示,於鰭片FA的短邊方向(Y方向),控制閘極電極CG2係隔著閘極絕緣膜GF,而沿著鰭片FA的頂面、側面及元件分離區域EI的頂面而延伸。同樣地,於鰭片FA的短邊方向,儲存體閘極電極MG係隔著該堆疊膜,沿著鰭片FA的主面、側面及元件分離區域EI的頂面而延伸。在控制閘極電極CG2及儲存體閘極電極MG分別的主面上,形成矽化物層S2。
又,包含「控制閘極電極CG2、儲存體閘極電極MG、閘極絕緣膜GF、順電體膜HK1、鐵電膜HK2、金屬膜MF1及矽化物層S2」之圖案的側面,係由側壁SW覆蓋著。側壁間隔SW,例如係由氮化矽膜及氧化矽膜的堆疊構造所構成。矽化物層S1,覆蓋著「從包含控制閘極電極CG2的該圖案及上述側壁間隔SW露出之鰭片FA的表面」。
如圖27所示,一對源極、汲極區域係以「夾著包含控制閘極電極CG2的該圖案之正下方的鰭片FA的頂面」的方式,形成於鰭片FA的頂面。源極區域及汲極區域,分別具有:n 型半導體區域亦即延伸區域EX1,以及n 型半導體區域亦即擴散區域D1。擴散區域D1相較於延伸區域EX1,雜質濃度較高且形成深度較深。於源極區域及汲極區域的分別,延伸區域EX1及擴散區域D1係互相接觸,延伸區域EX1係較擴散區域D1,更位在上述圖案正下方之鰭片FA的頂面,亦即更位在通道區域側。
如此,藉由形成具有「具備雜質濃度低的延伸區域EX1對雜質濃度高的擴散區域D1之構造,亦即LDD構造」的源極、汲極區域,可改善具有該源極、汲極區域的電晶體之短通道特性。該源極區域係相當於圖25所示的源極區域MS,該汲極區域係相當於圖25所示的汲極區域MD。
在鰭片FA上及元件分離區域EI上,例如形成由氧化矽膜所構成之層間絕緣膜IL1。又,在層間絕緣膜IL1、控制閘極電極CG2、儲存體閘極電極MG、側壁間隔SW及矽化物層S2分別的頂面上,例如形成由氧化矽膜所構成之層間絕緣膜IL2。層間絕緣膜IL1的頂面,係於與「順電體膜HK1、鐵電膜HK2、金屬膜MF1、側壁間隔SW及矽化物層S2分別的頂面」約略相同的面,受到平坦化。
在層間絕緣膜IL2上形成複數配線M1,配線M1係隔著設置於貫通「層間絕緣膜IL2及IL1」之接觸洞CH內的栓塞PG1,而與儲存體單元MC2之上述源極區域及上述汲極區域電性連接。亦即,栓塞PG1的底面,係直接接觸矽化物層S1的頂面,栓塞PG1係隔著矽化物層S1而與源極、汲極區域電性連接。矽化物層S1擔任降低「在『例如由主要包含鎢(W)之金屬膜所構成的連接部亦即栓塞PG1』與『由半導體所構成之鰭片FA內的源極、汲極區域』之間的連接阻抗」的角色。
在此,雖然係針對接觸洞CH、栓塞PG1及PG2分別具有俯視觀察時之圓形形狀的情形加以說明,但是接觸洞CH,栓塞PG1及PG2之俯視觀察中的形狀亦可為矩形。又,接觸洞CH、栓塞PG1及PG2,於各鰭片的短邊方向(Y方向)上,亦可具有較矽化物層S1、磊晶層EP1及EP2更大的寬度。
又,藉由以矽化物層S1覆蓋形成源極、汲極區域之鰭片FA,可使源極、汲極區域低阻抗化,且藉此可使儲存體單元MC2的性能提高。
儲存體單元MC2,具有控制閘極電極CG2、順電體膜HK1、鐵電膜HK2、儲存體閘極電極MG、汲極區域及源極區域。控制閘極電極CG2及源極、汲極區域,構成控制電晶體;順電體膜HK1、鐵電膜HK2、儲存體閘極電極MG及源極、汲極區域,構成儲存體電晶體;儲存體單元MC2,係由控制電晶體及儲存體電晶體構成。亦即,控制電晶體與儲存體電晶體,共有源極、汲極區域。又,控制閘極電極CG2及儲存體閘極電極MG的閘極長方向(X方向)之汲極區域與源極區域之間的距離,係相當於儲存體單元MC2的通道長度。
於nMIS區域1B,在鰭片FB的主面及側面上,隔著作為閘極絕緣膜發揮功能的絕緣膜HK,形成閘極電極G1。又,絕緣膜HK係連續地覆蓋著閘極電極G1的底面與側面。絕緣膜HK,係介電常數(相對介電係數)較氮化矽為高的絕緣材料膜,為所謂的高介電係數膜(高介電常數膜)。又,閘極電極G1,係由「覆蓋絕緣膜HK表面的金屬膜MF3」與「在絕緣膜HK上隔著金屬膜MF3上所形成的金屬膜MF4」所構成。金屬膜MF3例如係由TiAl(鈦鋁)所構成,金屬膜MF4例如係由Al(鋁)所構成。又,雖然在鰭片FB與絕緣膜HK之間,氧化矽膜亦可作為閘極絕緣膜的一部分而形成,但在此係未圖示。
於鰭片FB的短邊方向(Y方向)上,閘極電極G1係隔著絕緣膜HK,沿著鰭片FB的頂面、側面及元件分離區域EI的頂面,分別連續地延伸著。又,閘極電極G1的側面,係由側壁間隔SW覆蓋。
又,於X方向上以包夾閘極電極G1的方式,設於閘極電極G1旁的區域的源極區域及汲極區域,分別具有為n 型半導體區域之延伸區域EX2,與為n 型半導體區域之擴散區域D2,而具有LDD構造。擴散區域D2,係跨越「鰭片FB內,與在閘極電極G1旁隔著側壁間隔SW而形成的磊晶層EP1內」而形成。延伸區域EX2,係形成於鰭片FB內。該源極區域,相當於圖25所示的源極區域LS1,該汲極區域,相當於圖25所示的汲極區域LD1。
又,於nMIS區域1B,在鰭片FB上及元件分離區域EI上,與儲存體單元區域1A同樣地依序形成層間絕緣膜IL1、IL2。但是,在層間絕緣膜IL1與層間絕緣膜IL2之間,以覆蓋閘極電極G1頂面的方式,形成絕緣膜IF9。層間絕緣膜IL1的頂面,係與閘極電極G1、絕緣膜HK及側壁間隔SW分別的頂面一同平坦化。層間絕緣膜IL1,係覆蓋磊晶層EP1的頂面,磊晶層EP1的頂面與層間絕緣膜IL1係直接接觸。亦即,在磊晶層EP1的頂面與層間絕緣膜IL1之間,未夾設矽化物層。
在層間絕緣膜IL2上形成配線M1,配線M1隔著設置在「貫通『層間絕緣膜IL2及IL1』的接觸洞CH內」之栓塞PG2,而與源極區域及汲極區域電性連接。在栓塞PG2與磊晶層EP1之間,夾設著矽化物層S3。矽化物層S3,例如係由TiSi2 (鈦矽化物)所構成。
矽化物層S3係形成於栓塞PG2的正下方,亦即,僅形成於接觸洞CH的底部;栓塞PG2旁的區域之磊晶層EP1的頂面,係從矽化物層S3露出。矽化物層S3擔任降低「在『例如由主要包含鎢(W)的金屬膜所構成的連接部亦即栓塞PG2』與『由半導體所構成的磊晶層EP1內之源極、汲極區域』之間的連接阻抗」的角色。
n型電晶體QN,具有閘極電極G1、汲極區域及源極區域。又,在閘極電極G1之閘極長方向(X方向)的汲極區域與源極區域之間的距離,係相當於n型電晶體QN的通道長度。
於pMIS區域1C,在鰭片FC的主面及側面上,隔著作為閘極絕緣膜發揮功能之絕緣膜HK,形成閘極電極G2。又,絕緣膜HK係連續地覆蓋閘極電極G2的底面與側面。絕緣膜HK係介電常數(相對介電係數)較氮化矽高的絕緣材料膜,其為所謂高介電係數膜(高介電常數膜)。又,閘極電極G2係由「覆蓋絕緣膜HK表面的金屬膜MF5」與「在絕緣膜HK上隔著金屬膜MF5上而形成之金屬膜MF6」所構成。金屬膜MF5例如係由TiAl(鈦鋁)所構成,金屬膜MF6例如係由Al(鋁)所構成。又,雖然在鰭片FC與絕緣膜HK之間,氧化矽膜亦可作為閘極絕緣膜的一部分而形成,但是在此係未圖示。
於鰭片FC之短邊方向(Y方向)上,閘極電極G2係隔著絕緣膜HK,沿著鰭片FC的頂面、側面及元件分離區域EI的頂面,分別連續地延伸著。又,閘極電極G2的側面,係由側壁間隔SW所覆蓋。
又,於X方向上以夾著閘極電極G2的方式,設置於閘極電極G2旁的區域之源極區域及汲極區域,係分別具有「作為p 型半導體區域之延伸區域EX3」與「作為p 型半導體區域之擴散區域D3」,並具有LDD構造。擴散區域D3,係跨越「鰭片FC內」與「在閘極電極G2旁隔著側壁間隔SW而形成的磊晶層EP2內」而形成。延伸區域EX3係形成於鰭片FC內。該源極區域係相當於圖25所示的源極區域LS2,該汲極區域係相當於圖25所示的汲極區域LD2。
又,於pMIS區域1C,在鰭片FC上及元件分離區域EI上,與nMIS區域1B同樣地,依序形成層間絕緣膜IL1、絕緣膜IF9及IL2。層間絕緣膜IL1的頂面,係與閘極電極G2、絕緣膜HK及側壁間隔SW分別的頂面一同平坦化。層間絕緣膜IL1,係覆蓋磊晶層EP2的頂面,磊晶層EP2的頂面與層間絕緣膜IL1係直接接觸。亦即,在磊晶層EP2的頂面與層間絕緣膜IL1之間,未夾設矽化物層。
在層間絕緣膜IL2上形成配線M1,配線M1係隔著設置於貫通「層間絕緣膜IL2及IL1」之接觸洞CH內的栓塞PG2,而與源極區域及汲極區域電性連接。在栓塞PG2與磊晶層EP2之間,夾設有矽化物層S3。矽化物層S3例如係由TiSi2 (鈦矽化物)所構成。
矽化物層S3係形成於栓塞PG2的正下方,亦即,僅形成於接觸洞CH的底部;栓塞PG2旁的區域之磊晶層EP2的頂面,係從矽化物層S3露出。矽化物層S3擔任降低「在『例如由主要包含鎢(W)的金屬膜所構成的連接部亦即栓塞PG2』與『由半導體所構成的磊晶層EP2內之源極、汲極區域』之間的連接阻抗」的角色。
p型電晶體QP,具有閘極電極G2、汲極區域及源極區域。又,在閘極電極G2之閘極長方向(X方向)的汲極區域與源極區域之間的距離,係相當於p型電晶體QP的通道長度。
<非揮發性儲存體的動作>
接著,就非揮發性儲存體的動作例,參照圖29而加以說明。
圖29係表示向「寫入」、「刪除」及「讀取」時之選擇儲存體單元的各部位施加電壓的條件之一例的表格。圖29的表格中記載記載,於「寫入」、「刪除」、「讀取」時,分別向「圖28所示的儲存體單元(選擇儲存體單元)MC2之汲極區域」施加的電壓Vd、向控制閘極電極CG2施加的電壓Vcg、向儲存體閘極電極MG施加的電壓Vmg、向源極區域施加的電壓Vs、及向p型井PW1施加的電壓Vb。又,圖29的表格中所示者為電壓的施加條件之適當例,但不並限定於此,而可因應必要進行各種變更。
又,本實施態樣中,將「鐵電膜HK2的極化變為朝向上方,且構成儲存體單元MC2的電晶體之臨限值電壓設為相對較高的狀態」,定義為「寫入」。將「鐵電膜HK2的極化變為朝向下方,且構成儲存體單元MC2的電晶體之臨限值電壓設為相對較低的狀態」,定義為「刪除」。
於本實施態樣的儲存體單元MC2,「寫入」係藉由向儲存體閘極電極MG施加負電壓而進行。亦即,例如,將如圖29的「寫入」欄所示般的電壓,向進行寫入的選擇儲存體單元之各部位施加。藉此,可藉由將「選擇儲存體單元的鐵電膜HK2」朝向上方極化,以進行「寫入」。其結果,構成儲存體單元MC2的電晶體之臨限值電壓會上升。亦即,儲存體單元MC2會成為寫入狀態。
於本實施態樣的儲存體單元MC2,「刪除」係藉由向儲存體閘極電極MG施加正電壓而進行。亦即,例如,將如圖29的「刪除」欄所示般的電壓,向進行刪除之選擇儲存體單元的各部位施加。藉此,可藉由將「選擇儲存體單元的鐵電膜HK2」朝向下方極化,而進行刪除。其結果,可使構成儲存體單元MC2的電晶體之臨限值電壓下降。亦即,儲存體單元MC2會成為刪除狀態。
在「讀取」時,例如,將如圖29之「讀取」欄所示般的電壓,向進行讀取之選擇儲存體單元的各部位施加。藉由將「向讀取時之儲存體閘極電極MG施加的電壓Vmg」,設定為「寫入狀態中之上述電晶體的臨限值電壓」與「刪除狀態中之上述電晶體的臨限值電」之間的値,可判別寫入狀態與刪除狀態。
<半導體裝置的效果>
本實施態樣的半導體裝置中,可獲得與該實施態樣1之半導體裝置同樣的效果。
亦即,藉由形成順電體膜HK1作為界面層,可防止以鐵電膜HK2感應產生的電場在界面層引起介質擊穿。從而,可使半導體裝置的可靠度提高。又,如同使用圖3說明過般,由於係將構成鐵電膜HK2的結晶GR2,以較構成順電體膜HK1的結晶GR1更大的方式形成,故可使鐵電膜HK2的殘留極化增大。藉此,可降低鐵電體儲存體的操作電壓,且可使鐵電體儲存體中的資訊之保持特性提高。亦即,可使半導體裝置的性能提高。
在此,由於在鐵電膜HK2下形成接近鐵電膜HK2底面的順電體膜HK1,故難以在作為界面層之順電體膜HK1的頂面上形成結晶核。藉此,可降低構成鐵電膜HK2的結晶GR2之數量。從而,各結晶GR2可大幅成長。
<半導體裝置的製程>
以下,使用圖30~圖74,說明有關本實施態樣之半導體裝置的製造方法。圖30、圖32、圖34、圖36、圖39、圖41及圖43~圖74,係本實施態樣的半導體裝置之形成步驟中的剖面圖。圖31、圖33、圖35、圖37、圖38、圖40及圖42,係本實施態樣的半導體裝置之形成步驟中的立體圖。圖32、圖34、圖36、圖39、圖41及圖43,係表示沿著「圖31、圖33、圖35、圖38、圖40及圖42的相同位置中之Y方向」的剖面之圖式。上述立體圖中,係省略「井」的圖示。
圖30~圖44中,從左側向右側表示依序並列的儲存體單元區域1A及邏輯電路區域1D。又,圖45~圖74中,從左側向右側依序表示並列的儲存體單元區域1A、nMIS區域1B及pMIS區域1C。nMIS區域1B及pMIS區域1C,係構成邏輯電路區域1D的區域。
在此,首先如圖30所示準備半導體基板SB,並在半導體基板SB的主面上,依序形成絕緣膜IF1、絕緣膜IF2及半導體膜SI1。半導體基板SB,例如係由具有1~10Ωcm左右的電阻率之p型的單晶矽等所構成。絕緣膜IF1,例如係由氧化矽膜所構成,例如可使用氧化法或是化學氣相沉積法而形成。絕緣膜IF1的膜厚,為2~10nm左右。絕緣膜IF2,例如係由氮化矽膜所構成,其膜厚為20~100nm左右。絕緣膜IF2,例如係藉由化學氣相沉積法而形成。半導體膜SI1,例如係由矽膜所構成,例如藉由化學氣相沉積法而形成。半導體膜SI1的膜厚例如為20~200nm。
接著,如圖31及圖32所示,使用光微影技術及蝕刻法,加工儲存體單元區域1A及邏輯電路區域1D的半導體膜SI1。藉此,在絕緣膜IF2上,係於Y方向上並列而形成複數「於X方向上延伸的複數半導體膜SI1之圖案」。圖32,係包含「圖31所示的複數半導體膜SI1之圖案」的剖面圖。
儲存體單元區域1A之該圖案的Y方向上的寬度,係較邏輯電路區域1D之該圖案的Y方向上的寬度為大。又,於Y方向上,在儲存體單元區域1A並列的該圖案彼此的間隔,係較在邏輯電路區域1D並列的該圖案彼此的間隔為大。由於之後的步驟,係於Y方向上在接近半導體膜SI1的區域形成鰭片,故可藉由改變該圖案的寬度及間隔,而調整相鄰的鰭片彼此的間隔。
接著,如圖33及圖34所示,形成覆蓋複數半導體膜SI1分別的側面之硬遮罩HM1。在此,例如,在半導體基板SB上使用化學氣相沉積法,在形成具有10~40nm的膜厚之氧化矽膜後,進行異向性蝕刻亦即乾式蝕刻。藉此,藉由使絕緣膜IF2及半導體膜SI1分別的頂面露出,而形成由「殘留在半導體膜SI1側面之該氧化矽膜」所構成的硬遮罩HM1。硬遮罩HM1並未完全埋入相鄰的半導體膜SI1彼此之間。如圖33所示,硬遮罩HM1係以包圍各半導體膜SI1的方式形成為環狀。
接著,如圖35及圖36所示,使用濕蝕刻法除去半導體膜SI1。接著,覆蓋儲存體單元區域1A的硬遮罩HM1,而形成將「邏輯電路區域1D的硬遮罩HM1」露出之光阻膜PR1。接著,藉由進行濕蝕刻,而將硬遮罩HM1的表面部分除去。藉此,將邏輯電路區域1D的硬遮罩HM1之寬度設窄。又,本案中所謂的寬度,係指沿半導體基板SB主面的方向中之圖案等長度。
硬遮罩HM1,係為了在其正下方形成鰭片而使用的遮罩。因此,藉由如上述般設置「儲存體單元區域1A的硬遮罩HM1之寬度」與「邏輯電路區域1D的硬遮罩HM1之寬度」之差異,可設置在儲存體單元區域1A及邏輯電路區域1D形成之鰭片的寬度之差異。
接著,如圖37所示,在除去光阻膜PR1後,於儲存體單元區域1A及邏輯電路區域1D形成覆蓋各硬遮罩HM1之一部分的光阻膜PR2。光阻膜PR2係將「硬遮罩HM1之中,於X方向上延伸之部分」覆蓋並「於X方向上延伸之該部分的端部與於Y方向上延伸之部分」露出的光阻圖案。亦即,於X方向上的硬遮罩HM1之兩端,係從光阻膜PR2露出。
接著,如圖38及圖39所示,藉由將光阻膜PR2作為遮罩使用而進行蝕刻,以除去各硬遮罩HM1之一部分,其後,除去光阻膜PR2。藉此,硬遮罩HM1中,僅殘留於X方向上延伸的部分。亦即,在絕緣膜IF2上,於X方向上延伸的圖案亦即硬遮罩HM1,係於Y方向上複數並列配置著。
接著,如圖40及圖41所示,將硬遮罩HM1作為遮罩,而對於絕緣膜IF2、IF1及半導體基板SB進行異向性乾式蝕刻。藉此,在硬遮罩HM1的正下方,形成加工為板狀(壁狀)之半導體基板SB的一部分之圖案,亦即形成鰭片FA、FB及FC。在此,藉由將「從硬遮罩HM1露出的區域之半導體基板SB的主面」向下挖掘100~250nm,可形成具有從半導體基板SB的主面起算,高度在100~250nm的鰭片FA、FB及FC。
接著,如圖42及圖43所示,在半導體基板SB上,以將鰭片FA、FB、FC、絕緣膜IF1及IF2完全掩埋的方式,堆積由氧化矽膜等所構成之絕緣膜。接著,對於此絕緣膜進行藉由CMP法進行之拋光處理,而使絕緣膜IF2的頂面露出。藉此,形成由該絕緣膜所構成之元件分離區域EI。藉由該CMP步驟,除去硬遮罩HM1。又,在形成構成元件分離區域EI的絕緣膜之前,亦可除去硬遮罩HM1。
接著,如圖44所示,除去絕緣膜IF1、IF2。接著,藉由對於元件分離區域EI的頂面施加蝕刻處理,使元件分離區域EI的頂面向高度方向後退(下降)。藉此,使鰭片FA、FB及FC分別的側面之一部分及頂面露出。
接著,藉由使用離子植入法而將雜質導入半導體基板SB的主面,在儲存體單元區域1A的鰭片FA內形成p型井PW1,在邏輯電路區域1D的鰭片FB內形成p型井PW2,在邏輯電路區域1D的鰭片FC內形成n型井NW。p型井PW1、PW2,係藉由植入p型的雜質(例如B(硼))而形成。n型井NW,係藉由植入n型的雜質(例如P(磷)或是As(砷))而形成。各井,係在各鰭片內的全體及各鰭片的底部之半導體基板SB的一部分擴張而形成。
接著,如圖45所示,形成覆蓋鰭片FA、FB及FC分別的頂面及側面之絕緣膜IF3。絕緣膜IF3,例如可藉由熱氧化法形成,例如係由具有2nm左右的膜厚之氧化矽膜所構成。接著,在絕緣膜IF3上,藉由化學氣相沉積法等將具有鰭片FA、FB及FC分別的高度以上之膜厚的半導體膜SI2堆積後,藉由利用CMP法等將半導體膜SI2的頂面平坦化,而形成具有平坦頂面之半導體膜SI2。其後,在半導體膜SI2上,例如使用化學氣相沉積法而形成絕緣膜IF4。半導體膜SI2例如係由多晶矽膜(矽膜)所構成,絕緣膜IF4例如係由氮化矽膜所構成。即便如上述般對於半導體膜SI2進行使用CMP法之拋光步驟後,半導體膜SI2亦會殘留在鰭片FA、FB及FC分別的頂面上。
接著,如圖46所示,形成覆蓋「儲存體單元區域1A之鰭片FA的一部分之正上方」與「nMIS區域1B及pMIS區域1C」之光阻膜(未圖示)。該光阻膜包含有光阻圖案,該光阻圖案係於儲存體單元區域1A,以「覆蓋在Y方向(圖的進深方向)上並列之複數鰭片FA分別之一部分」的方式形成,並於Y方向上延伸著。於該光阻圖案旁的區域,鰭片FA的頂面係從光阻膜露出。
接著,藉由使用該光阻膜作為遮罩而進行蝕刻,以除去儲存體單元區域1A的絕緣膜IF4、半導體膜SI2分別之一部分,藉此,使儲存體單元區域1A之元件分離區域EI的頂面及絕緣膜IF3的表面露出。亦即,鰭片FA的頂面之一部分及側面之一部分,係從絕緣膜IF4及半導體膜SI2露出。藉此,在鰭片FA上,形成由半導體膜SI2所構成之控制閘極電極CG2。又,藉此,形成由控制閘極電極CG2與鰭片FA之間的絕緣膜IF3所構成之閘極絕緣膜GF。
又,在此,雖然係針對「藉由上述蝕刻及其後進行之清洗步驟,除去覆蓋『從控制閘極電極CG2露出之鰭片FA的表面』之絕緣膜IF3,而露出鰭片FA的表面」之情形加以說明,然而,鰭片FA的頂面及側面亦可維持受絕緣膜IF3覆蓋。
接著,如圖47所示,形成依序堆疊在半導體基板SB上之順電體膜HK1、鐵電膜HK2及金屬膜MF1。在半導體基板SB上順電體膜HK1、鐵電膜HK2及金屬膜MF1之形成步驟,係與使用圖8~圖13說明過的步驟相同。
在半導體基板SB上由順電體膜HK1、鐵電膜HK2及金屬膜MF1所構成的堆疊膜,覆蓋著元件分離區域EI的頂面與的鰭片FA的頂面及側面。又,該堆疊膜,覆蓋著由控制閘極電極CG2及絕緣膜IF4所構成之堆疊圖案的頂面及側面。
接著,如圖48所示,在半導體基板SB上,例如使用化學氣相沉積法,形成半導體膜SI3。半導體膜SI3,例如係由多晶矽膜所構成,其膜厚係較「包含控制閘極電極CG2及絕緣膜IF4之疊層體的高度」為大。接著,藉由CMP法將半導體膜SI3的頂面拋光,藉此使由絕緣膜IF4上的鐵電膜HK2及金屬膜MF1所構成之堆疊膜的頂面露出。
接著,如圖49所示,藉由進行回蝕步驟,使半導體膜SI3的頂面後退。藉此,半導體膜SI3的頂面位置,例如,係設為與控制閘極電極CG2頂面的位置幾乎相等的高度。
接著,如圖50所示,在半導體基板SB上,例如使用化學氣相沉積法,形成絕緣膜IF5。絕緣膜IF5例如係由氮化矽膜所構成,並隔著上述堆疊膜,覆蓋著絕緣膜IF4的側面及頂面與半導體膜SI3的頂面。
接著,如圖51所示,藉由進行乾式蝕刻,將絕緣膜IF5之一部分除去,藉此,使上述堆疊膜的頂面與半導體膜SI3的頂面之一部分露出。亦即,絕緣膜IF5,係在絕緣膜IF4側面頵著上述堆疊膜而以側壁狀殘留。接著,藉由將絕緣膜IF5作為遮罩進行蝕刻,將半導體膜SI3加工。藉此,半導體膜SI3殘留在接近控制閘極電極CG2兩側之側面的區域,而於接近控制閘極電極CG2兩側之側面的區域以外的區域,鰭片FA的頂面係從半導體膜SI3露出。
在控制閘極電極CG2之閘極長方向(X方向)上的一側之側面隔著上述堆疊膜而接近之半導體膜SI3,構成儲存體閘極電極MG。儲存體閘極電極MG,係以與控制閘極電極CG2並列,而跨越複數鰭片FA之方式,於Y方向上延伸著。
接著,如圖52所示,在形成覆蓋「儲存體閘極電極MG及其正上方之絕緣膜IF5」的光阻圖案(未圖示)後,藉由將該光阻圖案作為遮罩使用而進行蝕刻,以除去從該光阻圖案露出之絕緣膜IF5及半導體膜SI3。藉此,於閘極長方向上,儲存體閘極電極MG在控制閘極電極CG2之一側的側面,隔著上述堆疊膜而殘留,控制閘極電極CG2之另一側的側面係從半導體膜SI3露出。
接著,藉由進行蝕刻,將未受到絕緣膜IF5及儲存體閘極電極MG覆蓋的上述堆疊膜除去。藉此,絕緣膜IF4的頂面、鰭片FA的頂面、鰭片FA的側面、元件分離區域EI的頂面會露出。又,未受儲存體閘極電極MG覆蓋之絕緣膜IF4的側面及控制閘極電極CG2的側面會露出。
接著,如圖53所示,形成覆蓋「儲存體單元區域1A、nMIS區域1B及pMIS區域1C的鰭片FB、FC分別之一部分的正上方」之光阻膜(未圖示)。該光阻膜,包含:以將「Y方向(圖的進深方向)上並列的複數鰭片FB分別的一部分」覆蓋之方式形成,而於Y方向上延伸之光阻圖案;以及,以將「Y方向上並列的複數鰭片FC分別的一部分」覆蓋之方式形成,而於Y方向上延伸之光阻圖案。在該光阻圖案旁的區域,鰭片FB、FC分別的頂面係從光阻膜露出。
接著,藉由將該光阻膜作為遮罩使用而進行蝕刻,而將nMIS區域1B及pMIS區域1C之絕緣膜IF4、半導體膜SI2分別之一部分除去,藉此,使nMIS區域1B及pMIS區域1C之元件分離區域EI的頂面及絕緣膜IF3的表面露出。亦即,鰭片FB、FC分別的頂面之一部分及側面之一部分,係從絕緣膜IF4及半導體膜SI2露出。藉此,在鰭片FB、FC分別的上方,隔著絕緣膜IF3,形成由半導體膜SI2所構成之虛設閘極電極DG。
虛設閘極電極DG,係在之後的步驟中被除去,而被替換為金屬閘極電極之膜,並未殘留於完成之半導體裝置。亦即,虛設閘極電極DG,係假性的閘極電極。又,在此,係針對「除去覆蓋『從虛設閘極電極DG露出的鰭片FB、FC分別的表面』之絕緣膜IF3」的情形加以說明。其後,雖省略圖示,係形成覆蓋「虛設閘極電極DG的側面」之氧化矽膜。
接著,如圖54所示,將絕緣膜IF4、IF5、控制閘極電極CG2、儲存體閘極電極MG及虛設閘極電極DG作為遮罩使用,而對於鰭片FA、FB及FC分別的頂面進行離子植入。藉此,在鰭片FA的頂面,形成作為n型半導體區域之一對延伸區域EX1。又,在鰭片FB的頂面,形成作為n型半導體區域之一對延伸區域EX2。在鰭片FC的頂面,形成作為p型半導體區域之一對延伸區域EX3。
至少,延伸區域EX3,係藉由與延伸區域EX1、EX2之形成步驟不同的步驟而形成。延伸區域EX1、EX2,可藉由植入n型雜質(例如P(磷)或是As(砷))而形成。延伸區域EX3,可藉由植入p型雜質(例如B(硼))而形成。
接著,在半導體基板SB上,例如使用化學氣相沉積法形成絕緣膜IF6。絕緣膜IF6例如係由氮化矽膜所構成。絕緣膜IF6,覆蓋著元件分離區域EI、鰭片FA、FB、FC、控制閘極電極CG2、儲存體閘極電極MG、虛設閘極電極DG、絕緣膜IF4及IF5分別的表面。
接著,如圖55所示,將nMIS區域1B露出,並在形成覆蓋儲存體單元區域1A及pMIS區域1C的光阻膜PR3後,藉由將光阻膜PR3作為遮罩進行乾式蝕刻,將nMIS區域1B的絕緣膜IF6之一部分除去,藉此,使元件分離區域EI、鰭片FB及絕緣膜IF4分別的頂面露出。在此,在nMIS區域1B的虛設閘極電極DG及由該虛設閘極電極DG上的絕緣膜IF4所構成之疊層體的側面,形成由絕緣膜IF6所構成之側壁間隔SW。
此時,雖然在鰭片FB的側面亦可形成由絕緣膜IF6所構成之側壁,但圖中係省略在鰭片FB的側面形成之側壁的圖示。之後的步驟中,即便在鰭片FA、FC的側面形成側壁之情形,亦省略側壁的圖示。
接著,如圖56所示,藉由將光阻膜PR3、絕緣膜IF4及側壁間隔SW作為遮罩進行乾式蝕刻,使「在包含『nMIS區域1B的虛設閘極電極DG及側壁間隔SW』之圖案旁露出之鰭片FB的頂面」後退。藉此,從該圖案露出之鰭片FB的頂面,後退至「較元件分離區域EI的頂面高,且較虛設閘極電極DG正下方之鰭片FB的頂面低」的位置。
接著,如圖57所示,將光阻膜PR3除去後,使用磊晶成長法,形成覆蓋「在包含MIS區域1B的虛設閘極電極DG及側壁間隔SW之圖案旁露出之鰭片FB的頂面及側面」之磊晶層EP1。磊晶層EP1例如係由Si(矽)所構成。又,在此例如亦可形成由「SiP(磷化矽)膜或是SiC(碳化矽)膜」所構成之磊晶層EP1。
磊晶層EP1,係如同使用圖28說明過般,為具有菱形之剖面形狀的半導體層,並覆蓋著於Y方向上之鰭片FB的側面。雖然圖57中,磊晶層EP1係覆蓋著X方向上之鰭片FB的側面,但磊晶層EP1亦可覆蓋著該側面。當於X方向上之鰭片FB的側面係藉由氧化矽膜等而覆蓋之情形,考量該側面不由磊晶層EP1覆蓋。
接著,如圖58所示,在半導體基板上,例如形成由氮化矽膜所構成之絕緣膜IF7。絕緣膜IF7,例如可使用化學氣相沉積法而形成。雖然在儲存體單元區域1A及pMIS區域1C,係以覆蓋絕緣膜IF6的表面之方式形成絕緣膜IF7,然而,圖中絕緣膜IF7係與絕緣膜IF6成為一體,而省略儲存體單元區域1A及pMIS區域1C之絕緣膜IF7的圖示。
接著,如圖59所示,將pMIS區域1C露出,並在形成覆蓋儲存體單元區域1A及nMIS區域1B的光阻膜PR4後,藉由將光阻膜PR4作為遮罩進行乾式蝕刻,而將pMIS區域1C之絕緣膜IF6的一部分除去,藉此,使元件分離區域EI、鰭片FC及絕緣膜IF4分別的頂面露出。在此,在pMIS區域1C的虛設閘極電極DG及由該虛設閘極電極DG上的絕緣膜IF4所構成之疊層體的側面,形成由絕緣膜IF6所構成之側壁間隔SW。
接著,如圖60所示,藉由將光阻膜PR4、絕緣膜IF4及側壁間隔SW作為遮罩進行乾式蝕刻,而使「在包含pMIS區域1C的虛設閘極電極DG及側壁間隔SW之圖案旁露出之鰭片FC的頂面」後退。藉此,從該圖案露出之鰭片FC的頂面,後退至「較元件分離區域EI的頂面高,且較虛設閘極電極DG正下方之鰭片FC的頂面低」的位置。
接著,如圖61所示,將光阻膜PR4除去後,使用磊晶成長法,形成覆蓋「包含在pMIS區域1C的虛設閘極電極DG及側壁間隔SW之圖案旁露出之鰭片FC的頂面及側面」之磊晶層EP2。磊晶層EP2例如係由SiGe(矽鍺)所構成。
磊晶層EP2,係如同使用圖28說明過般,為具有菱形之剖面形狀的半導體層,並覆蓋著於Y方向上之鰭片FC的側面。圖61中,雖然磊晶層EP2係覆蓋著於X方向上之鰭片FC的側面,然而,磊晶層EP2亦可覆蓋著該側面。當於X方向上之鰭片FC的側面受到氧化矽膜等覆蓋之情形,考量該側面未受到磊晶層EP2覆蓋。
接著,如圖62所示,在半導體基板上,形成例如由氮化矽膜所構成之絕緣膜IF8。絕緣膜IF8,例如可使用化學氣相沉積法而形成。絕緣膜IF8,係以「於儲存體單元區域1A覆蓋絕緣膜IF6的表面,並於nMIS區域1B覆蓋絕緣膜IF7的表面」之方式形成。但是,在圖中,絕緣膜IF8係與「儲存體單元區域1A之絕緣膜IF6、及nMIS區域1B之絕緣膜IF7」成為一體,而省略儲存體單元區域1A及nMIS區域1B之絕緣膜IF8的圖示。
接著,如圖63所示,覆蓋nMIS區域1B及pMIS區域1C,形成露出儲存體單元區域1A之光阻膜PR5。其後,藉由將光阻膜PR5作為遮罩進行乾式蝕刻,而除去儲存體單元區域1A之絕緣膜IF6的一部分,藉此,使元件分離區域EI、鰭片FA、絕緣膜IF4及IF5分別的頂面露出。在此,在包含儲存體單元區域1A之控制閘極電極CG2、儲存體閘極電極MG、絕緣膜IF4及IF5疊層體的側面,形成由絕緣膜IF6所構成之側壁間隔SW。
接著,如圖64所示,在除去光阻膜PR5後,將絕緣膜IF4、IF5、虛設閘極電極DG、控制閘極電極CG2、儲存體閘極電極MG及側壁間隔SW作為遮罩使用,而對於鰭片FA、FB及FC的頂面進行離子植入。藉此,在鰭片FA的頂面,形成作為n型半導體區域之一對擴散區域D1。又,在鰭片FB的頂面,形成n型半導體區域之一對擴散區域D2。在鰭片FC的頂面,形成作為p型半導體區域之一對擴散區域D3。在此,在nMIS區域1B及pMIS區域1C,貫通絕緣膜IF7、IF8而將雜質打入鰭片FB、FC。
至少擴散區域D3,係以與擴散區域D1、D2的形成步驟不同的步驟形成。擴散區域D1、D2可藉由植入n型雜質(例如P(磷)或是As(砷))而形成。擴散區域D3可藉由植入p型雜質(例如B(硼))而形成。在擴散區域D1、D2之形成步驟中,係以較「形成延伸區域EX1、EX2時進行之離子植入步驟」更高的雜質濃度進行離子植入。又,在擴散區域D3之形成步驟中,係以較「形成延伸區域EX3時進行之離子植入步驟」更高的雜質濃度進行離子植入。
藉此,形成「包含擴散區域D1及延伸區域EX1之源極、汲極區域」、「包含擴散區域D2及延伸區域EX2之源極、汲極區域」、及「包含擴散區域D3及延伸區域EX3之源極、汲極區域」。此離子植入步驟中,擴散區域D2係分別形成於磊晶層EP1與磊晶層EP1下的鰭片FB。又,擴散區域D3係分別形成於磊晶層EP2與磊晶層EP2下的鰭片FC。
於儲存體單元區域1A,源極、汲極區域及控制閘極電極CG2,構成控制電晶體;該源極、汲極區域及儲存體閘極電極MG,構成儲存體電晶體。又,控制電晶體及儲存體電晶體,構成儲存體單元MC2。
在此,雖然在形成磊晶層EP1、EP2後,形成擴散區域D1~D3,然而,擴散區域D2,亦可在形成「例如使用圖55說明過的側壁間隔SW」之後,在「使用圖56說明過的蝕刻步驟」之前形成。又,擴散區域D3,亦可在形成「例如使用圖59說明過的側壁間隔SW」之後,在「使用圖60說明過的蝕刻步驟」之前形成。
接著,如圖65所示,藉由周知的自行對準金屬矽化製程,形成覆蓋「形成於儲存體單元區域1A之鰭片FA的源極、汲極區域」之矽化物層S1。在此,形成覆蓋「鰭片FA的側面及頂面」之矽化物層S1。又,在nMIS區域1B及pMIS區域1C,由於鰭片FB、FC、磊晶層EP1及EP2等受到絕緣膜(保護膜)IF7、IF8覆蓋,故鰭片FB、FC、磊晶層EP1及EP2分別的表面不會矽化物化。矽化物層S1之最頂面的位置,係較「磊晶層EP1、EP2最頂面的位置」為低。
接著,在半導體基板SB的主面上,依序形成例如「由氮化矽膜所構成之襯膜(未圖示)」與「由氧化矽膜所構成之層間絕緣膜IL1」。該襯膜及層間絕緣膜IL1,例如可藉由化學氣相沉積法形成。層間絕緣膜IL1,具有較「元件分離區域EI上的鰭片FA之高度」與「由控制閘極電極CG2及絕緣膜IF4所構成之疊層體的高度」合計的高度更大之膜厚。其後,例如使用CMP法,將層間絕緣膜IL1的頂面平坦化。
接著,如圖66所示,例如藉由以CMP法對於層間絕緣膜IL1的頂面及絕緣膜IF4、IF5及側壁間隔SW進行拋光,而使nMIS區域1B及pMIS區域1C之虛設閘極電極DG的頂面露出。藉此,由於除去絕緣膜IF4、IF5,控制閘極電極CG2及儲存體閘極電極MG分別的頂面亦會露出。
接著,如圖67所示,實施於pMIS區域1C露出之虛設閘極電極DG的除去步驟。亦即,在半導體基板SB上例如藉由化學氣相沉積法形成硬遮罩HM2後,使用光微影技術及蝕刻法,除去pMIS區域1C的硬遮罩HM2,藉此,使pMIS區域1C的虛設閘極電極DG露出。硬遮罩HM2例如係由氧化矽膜或是TiN(氮化鈦)膜所構成,nMIS區域1B及儲存體單元區域1A的各閘極電極係受到硬遮罩HM2覆蓋著。
接著,藉由濕蝕刻,除去從硬遮罩HM2露出的虛設閘極電極DG。又,在此,雖然亦將虛設閘極電極DG下的絕緣膜IF3除去,然而,絕緣膜IF3亦可殘留。又,除去絕緣膜IF3後,亦可形成覆蓋「除去虛設閘極電極DG而形成之溝的底面」之絕緣膜。
接著,如圖68所示,在該溝內形成:作為閘極絕緣膜之絕緣膜HK,以及作為金屬閘極電極之閘極電極G2。亦即,首先在包含硬遮罩HM2上的半導體基板SB上,例如使用化學氣相沉積法及濺鍍法,依序形成絕緣膜HK、金屬膜MF5及MF4。絕緣膜HK係介電常數較氮化矽膜為高的高介電係數膜,在此雖然係由氧化鉿膜所構成,然而,此外亦可藉由氧化鋯膜、氧化鋁膜、氧化鉭膜或是氧化鑭膜等金屬氧化物而形成。
在此,雖然金屬膜MF5係由氮化鈦(TiN)膜所構成,然而,此外亦可使用氮化鉭(TaN)膜、氮化鎢(WN)膜、碳化鈦(TiC)膜、碳化鉭(TaC)膜、碳化鎢(WC)膜、氮化碳化鉭(TaCN)膜、鈦(Ti)膜、鉭(Ta)膜或是鈦鋁(TiAl)膜等。金屬膜MF6例如係由鋁(Al)膜所構成。
藉由除去pMIS區域1C之虛設閘極電極DG而形成的溝,係受到以絕緣膜HK、金屬膜MF5及MF4所構成之堆疊膜,完全埋入。其後,例如藉由以CMP法除去層間絕緣膜IL1上不需要的膜,使pMIS區域1C之層間絕緣膜IL1的頂面露出,而形成「由埋入到該溝內之絕緣膜HK所構成的閘極絕緣膜」以及「由埋入到該溝內的金屬膜MF5、MF4所構成之閘極電極G2」。藉此,形成包含「閘極電極G2、pMIS區域1C之源極、汲極區域」的p型電晶體QP。
接著,如圖69所示,實施於nMIS區域1B露出之虛設閘極電極DG的除去步驟。亦即,除去硬遮罩HM2,接著,在半導體基板SB上例如藉由化學氣相沉積法形成法硬遮罩HM3後,使用光微影技術及蝕刻法,除去nMIS區域1B的硬遮罩HM3,藉此,使nMIS區域1B的虛設閘極電極DG露出。硬遮罩HM3,例如係由氧化矽膜或是TiN(氮化鈦)膜所構成,pMIS區域1C及儲存體單元區域1A之各閘極電極,係由硬遮罩HM3所覆蓋著。
接著,藉由濕蝕刻,除去從硬遮罩HM3露出的虛設閘極電極DG。又,在此,雖然亦將虛設閘極電極DG下的絕緣膜IF3除去,然而,絕緣膜IF3亦可殘留。又,除去絕緣膜IF3之後,亦可形成覆蓋「除去虛設閘極電極DG而形成的溝之底面」之絕緣膜。
接著,在該溝內形成「作為閘極絕緣膜之絕緣膜HK」以及「作為金屬閘極電極之閘極電極G1」。亦即,首先,在包含硬遮罩HM3上的半導體基板SB上,例如使用化學氣相沉積法及濺鍍法,依序形成絕緣膜HK、金屬膜MF3及MF2。絕緣膜HK係介電常數較氮化矽膜為高的高介電係數膜,在此,雖然係由氧化鉿膜所構成,然而,此外亦可藉由氧化鋯膜、氧化鋁膜、氧化鉭膜或是氧化鑭膜等金屬氧化物而構形成。
在此,雖然金屬膜MF3係由鈦鋁(TiAl)膜所構成,然而,此外亦可使用氮化鈦(TiN)膜、氮化鉭(TaN)膜、氮化鎢(WN)膜、碳化鈦(TiC)膜、碳化鉭(TaC)膜、碳化鎢(WC)膜、氮化鉭(TaCN)膜,鈦(Ti)膜或是鉭(Ta)膜等。金屬膜MF4,例如係由鋁(Al)膜所構成。
藉由除去nMIS區域1B的虛設閘極電極DG而形成的溝,係受到以絕緣膜HK、金屬膜MF3及MF2形成之堆疊膜,完全埋入。其後,例如以CMP法除去層間絕緣膜IL1上不需要的膜,並使nMIS區域1B之層間絕緣膜IL1的頂面露出,藉此形成「由埋入到該溝內的絕緣膜HK所構成之閘極絕緣膜」以及「由埋入到該溝內的金屬膜MF3、MF2所構成之閘極電極G1」。藉此,形成包含「閘極電極G1、nMIS區域1B的源極、汲極區域」之n型電晶體QN
接著,如圖70所示,除去硬遮罩HM3,接著在半導體基板SB上例如藉由化學氣相沉積法而形成絕緣膜IF9後,使用光微影技術及蝕刻法,除去儲存體單元區域1A的絕緣膜IF9。從而,雖然係以絕緣膜IF9覆蓋著nMIS區域1B及pMIS區域1C的閘極電極G1、G2,然而,控制閘極電極CG2及儲存體閘極電極MG會從絕緣膜IF9露出。
接著,藉由進行周知之自行對準金屬矽化處理,在控制閘極電極CG2及儲存體閘極電極MG分別的頂面形成矽化物層S2。矽化物層S1、S2係由互為相同的材料所構成。
接著,如圖71所示,例如使用化學氣相沉積法,在包含絕緣膜IF9上的半導體基板SB上,形成層間絕緣膜IL2。層間絕緣膜IL2例如係由氧化矽膜所構成。接著,藉由CMP法等將層間絕緣膜IL2的頂面平坦化。接著,使用光微影技術及乾式蝕刻法,形成複數貫通層間絕緣膜IL2、IL1的接觸洞CH。又,nMIS區域1B及pMIS區域1C的接觸洞CH,亦貫通絕緣膜IF9。
於儲存體單元區域1A,在接觸洞CH的底部,源極、汲極區域正上方的矽化物層S1的頂面之一部分會露出。於nMIS區域1B,在接觸洞CH的底部,源極、汲極區域之一部分亦即磊晶層EP1的頂面之一部分會露出。於pMIS區域1C,在接觸洞CH的底部,源極、汲極區域之一部分亦即磊晶層EP2的頂面之一部分會露出。
又,於未圖示的區域,形成將「閘極電極G1、G2、控制閘極電極CG2及儲存體閘極電極MG分別的頂面之一部分」露出的接觸洞CH。該等接觸洞CH,未貫通層間絕緣膜IL1。又,在對於半導體基板SB的主面垂直之方向,磊晶層EP1、EP2分別之正上方的接觸洞CH之長度,係較矽化物層S1之正上方的接觸洞CH之長度為小。
接著,如圖72所示,使用周知的自行對準金屬矽化處理,在「於nMIS區域1B及pMIS區域1C之接觸洞CH的底部露出之磊晶層EP1、EP2分別的頂面」,形成矽化物層S3。亦即,在包含接觸洞CH的內部之半導體基板SB的主面上,例如使用化學氣相沉積法形成金屬膜後,藉由進行熱處理,使該金屬膜與磊晶層EP1、EP2分別的頂面反應,藉此在接觸洞CH的底部形成矽化物層S3。其後,除去該金屬膜。
在此,由於在像接觸洞CH這般窄的開口部內,難以用濺鍍法形成金屬膜,因此,係藉由化學氣相沉積法形成上述金屬膜。但是,由於Ni(鎳)膜難以藉由化學氣相沉積法形成,故在此係將容易藉由化學氣相沉積法形成之Ti(鈦)膜形成為該金屬膜。從而,矽化物層S1係由TiSi2 (鈦矽化物)膜所構成。亦即,矽化物層S3係由與矽化物層S1、S2不同的材料所構成。又,於矽化物層S3之形成步驟,Ti(鈦)膜亦可殘留在儲存體單元區域1A之矽化物層S1的正上方之接觸洞CH的底部。
接著,如圖73所示,在接觸洞CH內形成由鎢(W)等所構成之導電性的栓塞PG1、PG2,以作為連接用之導電構件。栓塞PG1、PG2,係分別成為「阻障導體膜(例如鈦膜、氮化鈦膜,或是它們的堆疊膜)」與「位於阻障導體膜上之主導體膜(例如鎢膜)」之堆疊構造。
栓塞PG1,係在儲存體單元MC2的源極區域及汲極區域,隔著矽化物層S1而電性連接。上如述般Ti膜殘留在矽化物層S1上的情形,Ti膜係夾設在栓塞PG1與矽化物層S1之間。栓塞PG2係埋入nMIS區域1B的接觸洞CH內,隔著矽化物層S3而與磊晶層EP1電性連接。亦即,栓塞PG2係與n型電晶體QN之源極、汲極區域電性連接。栓塞PG2係埋入pMIS區域1C的接觸洞CH內,隔著矽化物層S3而與磊晶層EP2電性連接。亦即,栓塞PG2係與p型電晶體QP的源極、汲極區域電性連接。
在對於半導體基板SB之主面垂直的方向上,磊晶層EP1、EP2分別的正上方之接觸洞CH的長度,係較矽化物層S1正上方的接觸洞CH之長度為小。其原因在於:矽化物層S1的頂面對於半導體基板SB之主面的高度,係較磊晶層EP1、EP2分別的頂面對於半導體基板SB之主面的高度為低。
磊晶層EP1、EP2分別的頂面高度較矽化物層S1的頂面高度高的原因在於:藉由以大體積形成磊晶層EP1、EP2,而使n型電晶體QN及p型電晶體QP分別的源極、汲極區域低阻抗化。亦即,由於儲存體單元區域1A之矽化物層S1,係由「阻抗値較半導體層為低的材料」所構成,因此,即便沒有大的體積及膜厚,亦可將儲存體單元MC2之源極、汲極區域充分地低阻抗化。
相對於此,磊晶層EP1、EP2係較矽化物層S1更為高阻抗。從而,為了將n型電晶體QN及p型電晶體QP分別之源極、汲極區域低阻抗化,需要有較矽化物層S1大的體積及膜厚。換言之,藉由將磊晶層EP1、EP2分別的頂面之高度,以較矽化物層S1的頂面之高度為高的方式形成,可將n型電晶體QN及p型電晶體QP分別之源極、汲極區域低阻抗化。
又,當為了形成矽化物層S3而堆積的金屬膜(鈦膜),殘留在矽化物層S1上的接觸洞CH內之底部時,Ti(鈦)膜會夾設於矽化物層S1的頂面與栓塞PG1之間。
接著,如圖74所示,在層間絕緣膜IL2上形成配線M1。配線M1係由「阻障導體膜(例如氮化鈦膜,鉭膜或是氮化鉭膜等)」與「形成在阻障導體膜上之主導體膜(銅膜)的堆疊構造」所構成。圖3中,為了簡化圖式,配線M1係將阻障導體膜及主導體膜一體化而表示。又,栓塞PG1、PG2亦同。
配線M1例如可藉由所謂單金屬鑲嵌法而形成。亦即,可藉由在層間絕緣膜IL2上形成具有配線溝之層間絕緣膜,並在該配線溝內嵌入金屬膜,而形成配線M1。但是,在此係省略配線M1旁的層間絕緣膜之圖示。
<半導體裝置之製造方法的效果>
接著,針對本實施態樣的半導體裝置之製造方法的效果加以說明。
本實施態樣的半導體裝置之製造方法中,可獲得與該實施態樣1的半導體裝置之製造方法同樣的效果。亦即,由於在鐵電膜HK2與半導體基板SB(鰭片FA)之間形成順電體膜HK1作為界面層(阻隔層),故可防止因以鐵電膜HK2感應產生之電場在界面層引起介質擊穿。從而,可使半導體裝置之可靠度提高。
又,由於本實施態樣中,係如同使用圖3說明過般,將鐵電膜HK2的結晶GR2以較順電體膜HK1的結晶GR1為大之方式形成,故可使鐵電膜HK2的殘留極化增大。藉此,可降低鐵電體儲存體之操作電壓,並可使鐵電體儲存體中的資訊之保持特性提高。亦即,可使半導體裝置的性能提高。在此,由於係將順電體膜HK1形成而作為接近鐵電膜HK2底面的界面層,故可將結晶GR2以較結晶GR1為大的方式形成。
又,本實施態樣中,係於使用圖47說明過的步驟中,使用微波而形成鐵電膜HK2。亦即,係於使用圖12及圖13說明過的第2熱處理中,使用電場在「對於半導體基板SB的主面垂直的方向上」振動之微波進行加熱。藉此,可使在垂直方向上極化的正交晶於鐵電膜HK2內成長。亦即,可防止在鐵電膜HK2內,於垂直方向以外的方向上極化的結晶成長。藉此,由於構成鐵電膜HK2之複數結晶的極化方向一致,故可使鐵電膜HK2的殘留極化增大。
又,藉由使用微波進行第2熱處理,而在400℃以下的低溫進行結晶化,藉此,可在被形成之鐵電膜HK2內,容易地形成正交晶。亦即,藉由在構成鐵電膜HK2的結晶相之中,使正交晶的比率增大,可使鐵電膜HK2的殘留極化增大。
又,藉由在高介電係數膜AM2(參照圖11)上形成金屬膜MF1的狀態下進行第2熱處理,可在鐵電膜HK2內容易地形成正交晶。
如上述般,藉由在鐵電膜HK2內容易地形成正交晶,可提高鐵電膜HK2的極化性能。亦即,由於即便向儲存體單元MC2之控制閘極電極CG1施加的電壓低,亦可使鐵電膜HK2極化,故可實現鐵電體儲存體之省電力化。又,因殘留極化增大,故可使保持特性提高。綜上,可使半導體裝置的性能提高。
以上,係基於實施態樣具體説明本發明人之發明,惟本發明並非僅限於上述實施態樣,在不超出其發明精神的範圍內可作出各種變更,自不待言。
例如,雖然該實施態樣1及2中,係針對由n型電晶體所構成之儲存體單元加以說明,但亦可將該電晶體形成作為p型電晶體。此時,只要將構成電晶體之井及源極、汲極區域等導電型倒過來即可。
又,該實施態樣1之變形例1、2,亦可適用該實施態樣2。
1A‧‧‧儲存體單元區域
1B‧‧‧nMIS區域
1C‧‧‧pMIS區域
1D‧‧‧邏輯電路區域
AM1‧‧‧高介電係數膜
AM2‧‧‧高介電係數膜
CC1‧‧‧CPU
CC2‧‧‧RAM
CC3‧‧‧類比電路
CC4‧‧‧EEPROM
CC5‧‧‧鐵電體儲存體
CC6‧‧‧I/O電路
CG1‧‧‧控制閘極電極
CG2‧‧‧控制閘極電極
CP‧‧‧栓塞(接觸栓塞)
D1‧‧‧擴散區域(擴散層)
D2‧‧‧擴散區域
D3‧‧‧擴散區域
EI‧‧‧元件分離區域
EP1‧‧‧磊晶層(半導體層)
EP2‧‧‧磊晶層(半導體層)
EX1‧‧‧延伸區域
EX2‧‧‧延伸區域
EX2‧‧‧延伸區域
G1‧‧‧閘極電極
G2‧‧‧閘極電極
GE‧‧‧閘極電極
GF‧‧‧閘極絕緣膜
GI‧‧‧閘極絕緣膜
GR1‧‧‧結晶
GR2‧‧‧結晶
HK1‧‧‧順電體膜
HK2‧‧‧鐵電膜
HM1‧‧‧硬遮罩
HM2‧‧‧硬遮罩
HM3‧‧‧硬遮罩
IF1‧‧‧絕緣膜
IF2‧‧‧絕緣膜
IF3‧‧‧絕緣膜
IF4‧‧‧絕緣膜
IF5‧‧‧絕緣膜
IF6‧‧‧絕緣膜
IF7‧‧‧絕緣膜
IF8‧‧‧絕緣膜
IF9‧‧‧絕緣膜
IL‧‧‧層間絕緣膜
IL1‧‧‧層間絕緣膜
IL2‧‧‧層間絕緣膜
LD1‧‧‧汲極區域
LD2‧‧‧汲極區域
LR‧‧‧邏輯電路區域
LS1‧‧‧源極區域
LS2‧‧‧源極區域
M1‧‧‧配線
MC1‧‧‧儲存體單元(選擇儲存體單元)
MC2‧‧‧儲存體單元(選擇儲存體單元)
MCA‧‧‧儲存體單元
MF1‧‧‧金屬膜
MF2‧‧‧金屬膜
MF3‧‧‧金屬膜
MF4‧‧‧金屬膜
MF5‧‧‧金屬膜
MF6‧‧‧金屬膜
MR‧‧‧儲存體單元區域
PG1‧‧‧栓塞
PG2‧‧‧栓塞
PR1‧‧‧光阻膜
PR2‧‧‧光阻膜
PR3‧‧‧光阻膜
PR4‧‧‧光阻膜
PR5‧‧‧光阻膜
PW1‧‧‧p型井
PW2‧‧‧p型井
Q1‧‧‧n型電晶體
S1‧‧‧矽化物層
S2‧‧‧矽化物層
S3‧‧‧矽化物層
SI1‧‧‧半導體膜
SI2‧‧‧半導體膜
SI3‧‧‧半導體膜
SB‧‧‧半導體基板
SW‧‧‧側壁間隔
【圖1】表示搭載有本發明之實施態樣1的半導體裝置之半導體晶片的配置構成之概略圖。
【圖2】表示本發明之實施態樣1的半導體裝置之剖面圖。
【圖3】表示本發明之實施態樣1的半導體裝置之一部分的放大剖面圖。
【圖4】表示於本發明之實施態樣1的半導體裝置,向「寫入」、「刪除」及「讀取」時之選擇儲存體單元的各部位施加電壓的條件之一例的表格。
【圖5】說明本發明之實施態樣1的半導體裝置之製程的剖面圖。
【圖6】說明接續圖5之半導體裝置的製程之剖面圖。
【圖7】說明接續圖6之半導體裝置的製程之剖面圖。
【圖8】說明接續圖7之半導體裝置的製程之剖面圖。
【圖9】說明接續圖8之半導體裝置的製程之剖面圖。
【圖10】說明接續圖9之半導體裝置的製程之剖面圖。
【圖11】說明接續圖10之半導體裝置的製程之剖面圖。
【圖12】本發明之實施態樣1的半導體裝置之製程中使用的微波加熱裝置之概略圖。
【圖13】說明接續圖11之半導體裝置的製程之剖面圖。
【圖14】說明接續圖13之半導體裝置的製程之剖面圖。
【圖15】說明接續圖14之半導體裝置的製程之剖面圖。
【圖16】說明接續圖15之半導體裝置的製程之剖面圖。
【圖17】說明接續圖16之半導體裝置的製程之剖面圖。
【圖18】說明接續圖17之半導體裝置的製程之剖面圖。
【圖19】說明接續圖18之半導體裝置的製程之剖面圖。
【圖20】說明接續圖19之半導體裝置的製程之剖面圖。
【圖21】說明本發明之實施態樣1的變形例1之半導體裝置的製程之剖面圖。
【圖22】說明接續圖21之半導體裝置的製程之剖面圖。
【圖23】說明本發明之實施態樣1的變形例2之半導體裝置的製程之剖面圖。
【圖24】說明接續圖23之半導體裝置的製程之剖面圖。
【圖25】表示本發明之實施態樣2之半導體裝置的俯視圖。
【圖26】表示本發明之實施態樣2之半導體裝置的立體圖。
【圖27】表示本發明之實施態樣2之半導體裝置的剖面圖。
【圖28】表示本發明之實施態樣2之半導體裝置的剖面圖。
【圖29】表示於本發明之實施態樣2之半導體裝置,向「寫入」、「刪除」及「讀取」時之選擇儲存體單元的各部位施加電壓的條件之一例的表格。
【圖30】說明本發明之實施態樣2之半導體裝置的製程之剖面圖。
【圖31】說明接續圖30之半導體裝置的製程之立體圖。
【圖32】沿圖31所示的製程中之半導體裝置的Y方向之剖面圖。
【圖33】說明接續圖32之半導體裝置的製程之立體圖。
【圖34】沿圖33所示的製程中之半導體裝置的Y方向之剖面圖。
【圖35】說明接續圖34之半導體裝置的製程之立體圖。
【圖36】沿圖35所示的製程中之半導體裝置的Y方向之剖面圖。
【圖37】說明接續圖36之半導體裝置的製程之立體圖。
【圖38】說明接續圖37之半導體裝置的製程之立體圖。
【圖39】沿圖38所示的製程中之半導體裝置的Y方向之剖面圖。
【圖40】說明接續圖39之半導體裝置的製程之立體圖。
【圖41】沿圖40所示的製程中之半導體裝置的Y方向之剖面圖。
【圖42】說明接續圖41之半導體裝置的製程之立體圖。
【圖43】沿圖42所示的製程中之半導體裝置的Y方向之剖面圖。
【圖44】說明接續圖43之半導體裝置的製程之剖面圖。
【圖45】說明接續圖44之半導體裝置的製程之剖面圖。
【圖46】說明接續圖45之半導體裝置的製程之剖面圖。
【圖47】說明接續圖46之半導體裝置的製程之剖面圖。
【圖48】說明接續圖47之半導體裝置的製程之剖面圖。
【圖49】說明接續圖48之半導體裝置的製程之剖面圖。
【圖50】說明接續圖49之半導體裝置的製程之剖面圖。
【圖51】說明接續圖50之半導體裝置的製程之剖面圖。
【圖52】說明接續圖51之半導體裝置的製程之剖面圖。
【圖53】說明接續圖52之半導體裝置的製程之剖面圖。
【圖54】說明接續圖53之半導體裝置的製程之剖面圖。
【圖55】說明接續圖54之半導體裝置的製程之剖面圖。
【圖56】說明接續圖55之半導體裝置的製程之剖面圖。
【圖57】說明接續圖56之半導體裝置的製程之剖面圖。
【圖58】說明接續圖57之半導體裝置的製程之剖面圖。
【圖59】說明接續圖58之半導體裝置的製程之剖面圖。
【圖60】說明接續圖59之半導體裝置的製程之剖面圖。
【圖61】說明接續圖60之半導體裝置的製程之剖面圖。
【圖62】說明接續圖61之半導體裝置的製程之剖面圖。
【圖63】說明接續圖62之半導體裝置的製程之剖面圖。
【圖64】說明接續圖63之半導體裝置的製程之剖面圖。
【圖65】說明接續圖64之半導體裝置的製程之剖面圖。
【圖66】說明接續圖65之半導體裝置的製程之剖面圖。
【圖67】說明接續圖66之半導體裝置的製程之剖面圖。
【圖68】說明接續圖67之半導體裝置的製程之剖面圖。
【圖69】說明接續圖68之半導體裝置的製程之剖面圖。
【圖70】說明接續圖69之半導體裝置的製程之剖面圖。
【圖71】說明接續圖70之半導體裝置的製程之剖面圖。
【圖72】說明接續圖71之半導體裝置的製程之剖面圖。
【圖73】說明接續圖72之半導體裝置的製程之剖面圖。
【圖74】說明接續圖73之半導體裝置的製程之剖面圖。
【圖75】說明比較例之半導體裝置的製程之剖面圖。

Claims (15)

  1. 一種半導體裝置,包含: 半導體基板; 第1絕緣膜,形成於該半導體基板上; 鐵電膜,形成於該第1絕緣膜上; 第1閘極電極,形成於該鐵電膜上;及 源極、汲極區域,以夾著該第1閘極電極之方式,形成於該半導體基板的頂面; 該鐵電膜係由第1氧化鉿膜所構成; 該第1絕緣膜,具有比氮化矽更高的介電常數。
  2. 如請求項1所記載之半導體裝置,其中, 該第1絕緣膜,係由第2氧化鉿膜所構成之順電體膜。
  3. 如請求項1所記載之半導體裝置,其中, 該鐵電膜的膜厚,係較該第1絕緣膜的膜厚更厚。
  4. 如請求項1所記載之半導體裝置,其中, 構成該鐵電膜之複數第1結晶的平均粒徑,係較構成該第1絕緣膜之複數第2結晶的平均粒徑更大。
  5. 如請求項1所記載之半導體裝置,其中, 該鐵電膜的頂面之凹凸,係較該第1絕緣膜的頂面之凹凸更大。
  6. 如請求項1所記載之半導體裝置,其中, 該鐵電膜及該第1絕緣膜,係由相同材料所構成。
  7. 如請求項6所記載之半導體裝置,其中, 該鐵電膜主要係由結晶相為正交晶之第1結晶所構成,該第1絕緣膜主要係由結晶相介非正交晶的第2結晶所構成。
  8. 如請求項1所記載之半導體裝置,其中, 該第1絕緣膜之雜質濃度,係較該鐵電膜的雜質濃度低。
  9. 如請求項1所記載之半導體裝置,其中, 在該鐵電膜與該第1閘極電極之間,更形成金屬膜。
  10. 如請求項1所記載之半導體裝置,更包含: 第2閘極電極,隔著該第1絕緣膜及該鐵電膜而鄰接於該第1閘極電極一側的側面,並隔著第2絕緣膜而設置在該半導體基板之該頂面上; 該第1閘極電極、該第2閘極電極及該源極、汲極區域,構成非揮發性儲存元件。
  11. 如請求項10所記載之半導體裝置,更包含: 突出部,其為該半導體基板之一部分,並從該半導體基板之該頂面突出,而朝向沿著該半導體基板之該頂面的第1方向延伸; 該第1閘極電極及該第2閘極電極,分別朝向與該第1方向垂直的第2方向延伸,該源極、汲極區域,係以在該第1方向上夾著由該第1閘極電極及該第2閘極電極所構成的圖案之方式,形成於該突出部的表面。
  12. 一種半導體裝置的製造方法,其特徵為包含以下步驟: (a)、準備半導體基板之步驟; (b)、在該半導體基板上形成非結晶狀態的第1絕緣膜之步驟; (c)、藉由進行第1熱處理,將該第1絕緣膜結晶化之步驟; (d)、於該(c)步驟之後,在該第1絕緣膜上形成非結晶狀態的第2絕緣膜之步驟; (e)、向該第2絕緣膜照射微波而進行第2熱處理,藉由將該第2絕緣膜結晶化而形成鐵電膜之步驟; (f)、在該鐵電膜上,形成第1閘極電極之步驟;及 (g)、在該第1閘極電極旁的該半導體基板的頂面,形成源極、汲極區域之步驟; 該鐵電膜,係由氧化鉿膜所構成; 該第1絕緣膜,具有較氮化矽高的介電常數。
  13. 如請求項12所記載之半導體裝置的製造方法,其中, 該(e)步驟中,以該微波的電場在與該半導體基板之該頂面垂直的方向上振動的方式,向該第2絕緣膜照射該微波。
  14. 如請求項12所記載之半導體裝置的製造方法,其中, 該(e)步驟中,在300~400℃的溫度範圍進行該第2熱處理。
  15. 如請求項12所記載之半導體裝置的製造方法,更包含以下步驟: (a1)、在該(a)步驟之後、該(b)步驟之前,藉由使該半導體基板的該頂面之一部分後退,而形成該半導體基板的一部分,亦即形成從該半導體基板之該頂面突出,並在沿該半導體基板的該頂面之第1方向上延伸的突出部之步驟;及 (a2)、將跨越該突出部上而在垂直於該第1方向的第2方向上延伸之第2閘極電極,隔著第3絕緣膜形成於突出部上之步驟; 該(b)步驟中,在該突出部的正上方形成該第1絕緣膜; 該(d)步驟中,在該突出部的正上方形成該第2絕緣膜; 該(f)步驟中,形成在該第1方向上隔著該第1絕緣膜及該鐵電膜而鄰接於該第2閘極電極的該第1閘極電極; 該(g)步驟中,將該源極、汲極區域,以在該第1方向上夾著由該第1閘極電極及該第2閘極電極所構成的圖案之方式,形成於該突出部的表面; 該第1閘極電極、該第2閘極電極及該源極、汲極區域,構成非揮發性儲存元件。
TW107145127A 2017-12-28 2018-12-14 半導體裝置及其製造方法 TW201941437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253646A JP6920192B2 (ja) 2017-12-28 2017-12-28 半導体装置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17-253646 2017-12-28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941437A true TW201941437A (zh) 2019-10-16

Family

ID=6705989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7145127A TW201941437A (zh) 2017-12-28 2018-12-14 半導體裝置及其製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0818769B2 (zh)
JP (1) JP6920192B2 (zh)
CN (1) CN109979997A (zh)
TW (1) TW201941437A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84585B (zh) * 2021-01-08 2022-11-21 台灣積體電路製造股份有限公司 記憶體裝置與其製造方法
TWI811986B (zh) * 2021-06-18 2023-08-11 南韓商三星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半導體裝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887307B2 (ja) * 2017-05-19 2021-06-16 ルネサスエレクトロニクス株式会社 半導体装置の製造方法
US10879238B2 (en) * 2018-07-31 2020-12-29 Taiwan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Co., Ltd. Negative capacitance finFET and method of fabricating thereof
CN109950316B (zh) * 2019-03-26 2020-03-20 湘潭大学 一种氧化铪基铁电栅场效应晶体管及其制备方法
US11362191B2 (en) * 2019-05-17 2022-06-14 Taiwan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Company, Ltd Semiconductor device and method for making the same
US11195938B2 (en) * 2019-07-30 2021-12-07 Taiwan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Co., Ltd. Device performance by fluorine treatment
US11742407B2 (en) 2019-12-02 2023-08-29 Intel Corporation Multilayer high-k gate dielectric for a high performance logic transistor
US11508753B2 (en) * 2020-02-24 2022-11-22 Taiwan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Company, Ltd. Embedded ferroelectric FinFET memory device
US11257950B2 (en) * 2020-02-24 2022-02-22 Taiwan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Company Ltd. Semiconductor structur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for the semiconductor structure
US11309398B2 (en) * 2020-04-01 2022-04-19 Taiwan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Company Ltd. Semiconductor devic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for the semiconductor device
US11322519B2 (en) * 2020-05-28 2022-05-03 Taiwan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Company, Ltd. Semiconductor device and method of fabricating the same
US11335702B1 (en) 2020-11-13 2022-05-17 Renesas Electronics Corporation Semiconductor devic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US11737280B2 (en) * 2021-03-05 2023-08-22 Taiwan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Company, Ltd. Wakeup free approach to improve the ferroelectricity of FeRAM using a stressor layer
US11646376B2 (en) * 2021-09-20 2023-05-09 Renesas Electronics Corporation Semiconductor devic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803845B2 (ja) * 2002-08-20 2011-10-26 独立行政法人産業技術総合研究所 半導体強誘電体記憶デバイスの製造方法
CN100479119C (zh) * 2004-02-16 2009-04-15 夏普株式会社 薄膜晶体管及其制造方法、显示装置、氧化膜的改性方法、氧化膜的形成方法、半导体装置、半导体装置的制造方法以及半导体装置的制造装置
US8946850B2 (en) * 2011-12-06 2015-02-03 Infineon Technologies Austria Ag Integrated circuit including a power transistor and an auxiliary transistor
US20150179657A1 (en) * 2013-12-24 2015-06-25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Semiconductor storage device
US9269785B2 (en) 2014-01-27 2016-02-23 Globalfoundries Inc. Semiconductor device with ferroelectric hafnium oxide and method for forming semiconductor device
DE102014221371B4 (de) * 2014-10-21 2018-04-19 Globalfoundries Inc. Verfahren zum Bilden eines Halbleiterschaltungselements und Halbleiterschaltungselement
EP3128534B1 (en) * 2015-08-07 2021-02-17 IMEC vzw Ferroelectric memory device and fabrication method thereof
US9978868B2 (en) * 2015-11-16 2018-05-22 Taiwan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Co., Ltd. Negative capacitance field effect transistor with charged dielectric material
US20170338350A1 (en) * 2016-05-17 2017-11-23 Globalfoundries Inc. Semiconductor device and method
JP6652451B2 (ja) * 2016-06-14 2020-02-26 ルネサスエレクトロニクス株式会社 半導体装置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07240606B (zh) * 2017-06-08 2020-10-23 湘潭大学 一种铁电场效应晶体管及其制备方法
US10388514B2 (en) * 2017-10-11 2019-08-20 Globalfoundries Inc. Engineering of ferroelectric materials in semiconductor devices by surface potential modulation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84585B (zh) * 2021-01-08 2022-11-21 台灣積體電路製造股份有限公司 記憶體裝置與其製造方法
TWI811986B (zh) * 2021-06-18 2023-08-11 南韓商三星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半導體裝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979997A (zh) 2019-07-05
US20190207009A1 (en) 2019-07-04
US10818769B2 (en) 2020-10-27
JP6920192B2 (ja) 2021-08-18
JP2019121633A (ja) 2019-07-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201941437A (zh) 半導體裝置及其製造方法
JP7407248B2 (ja) 半導体装置
WO2020042253A1 (zh) 半导体存储设备及其制造方法及包括存储设备的电子设备
KR101430855B1 (ko) 절연체 위 금속-반도체 구조체, 이러한 구조체를 형성하는 방법, 및 이러한 구조체를 포함하는 반도체 디바이스
TW201810677A (zh) 半導體裝置及其製造方法
US11183510B2 (en)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semiconductor device and semiconductor device
US11289510B2 (en) Semiconductor device including ferroelectric film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CN107591449A (zh) 半导体器件及其制造方法
US11869766B2 (en) Seed layer for ferroelectric memory devic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TWI776983B (zh) 半導體裝置及其製造方法
US10622371B2 (en) Semiconductor devic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for
US10229998B2 (en) Semiconductor devic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JP7311646B2 (ja) 三次元メモリデバイスおよびその形成方法
US20190164986A1 (en) Semiconductor device and a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US12009425B2 (en) Semiconductor devic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US20220149206A1 (en) Semiconductor devic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