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934214A - 分解處理裝置 - Google Patents

分解處理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934214A
TW201934214A TW107122466A TW107122466A TW201934214A TW 201934214 A TW201934214 A TW 201934214A TW 107122466 A TW107122466 A TW 107122466A TW 107122466 A TW107122466 A TW 107122466A TW 201934214 A TW201934214 A TW 201934214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temperature
mode
standard
stirring
processing tank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712246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森翔太
小笠原亮太
橫田豊一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森林生物技術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森林生物技術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森林生物技術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93421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934214A/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9DISPOSAL OF SOLID WASTE; RECLAMATION OF CONTAMINATED SOIL
    • B09BDISPOSAL OF SOLID WAS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09B3/00Destroying solid waste or transforming solid waste into something useful or harmles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Processing Of Solid Waste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提供一種能夠抑制消耗電力且生成廢棄物之殘渣較少之堆肥的分解處理裝置。分解處理裝置1具備:處理槽11;加熱部16,其對處理槽進行加熱;溫度感測器29,其測定處理槽內部之溫度;攪拌機構13,其對收容於處理槽內部之處理對象物進行攪拌;空氣供給機構22,其對處理槽內部供給空氣;以及控制部28,其對加熱部、溫度感測器、攪拌機構、及空氣供給機構進行控制;標準模式包含標準攪拌模式,於標準攪拌模式下,控制部係(a)於處理槽之內部溫度為標準第1溫度以下之情形時,將加熱部設為接通,並且將攪拌機構之攪拌方向設為與前一次之攪拌方向相反之方向,而利用攪拌機構對處理對象物進行既定時間攪拌,(b)於處理槽之內部溫度為標準第2溫度以上之情形時,將加熱部設為斷開,(c)使空氣供給機構以反覆進行標準第1時間之接通、及標準第2時間之斷開之方式動作。

Description

分解處理裝置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分解處理裝置。
習知,開發有一種分解處理裝置,其係將廢棄物等廢棄於收納有載持著微生物之處理材的處理槽內,利用微生物使廢棄物分解而生成堆肥。此種分解處理裝置為了提昇廢棄物處理效率,而於處理槽側面配置加熱器,一面將處理槽內部溫度維持於微生物之活動活化之溫度,一面藉由對處理槽內供給空氣而供給利用好氣性微生物進行之發酵所需之氧(例如參照專利文獻1)。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平7-24436號公報
[發明所欲解決之課題]
此處,若處理槽內之溫度過高,則微生物會死亡,若處理溫度過低,則廢棄物不會被分解,因此,存在適當之溫度範圍。又,即便於該溫度範圍內,於供給空氣時,亦會產生因流動之空氣引起之溫度下降,因此,若欲長時間維持高溫,則消耗電力變大。另一方面,即便於該溫度範圍內,若為較低之溫度,則亦存在廢棄物不被完全分解而殘留殘渣之情形。 本發明之目的在於提供一種不會增大消耗電力且能夠生成廢棄物之殘渣較少之堆肥的分解處理裝置。 [解決課題之技術手段]
本發明為了解決上述課題而提供以下者。 一種分解處理裝置,其係具備供收容處理對象物之處理槽、對上述處理槽進行加熱之加熱部、測定上述處理槽內部之溫度之溫度感測器、對收容於上述處理槽內部之上述處理對象物進行攪拌之攪拌機構、對上述處理槽內部供給空氣之空氣供給機構、以及對上述加熱部、上述溫度感測器、上述攪拌機構、及上述空氣供給機構進行控制之控制部,且上述控制部能以包含標準模式在內之複數個控制模式對上述分解處理裝置進行控制,上述標準模式包含標準攪拌模式,於上述標準攪拌模式下,上述控制部係(a)於上述處理槽之內部溫度為標準第1溫度以下之情形時,將上述加熱部設為接通(ON),並且將上述攪拌機構之攪拌方向設為與前一次之攪拌方向相反之方向,而利用上述攪拌機構對上述處理對象物進行既定時間攪拌,(b)於上述處理槽之內部溫度為標準第2溫度以上之情形時,將上述加熱部設為斷開(OFF),(c)使上述空氣供給機構以反覆進行標準第1時間之接通及標準第2時間之斷開之方式動作。
較佳為,上述標準模式包含於上述標準攪拌模式之前進行之標準破碎模式,且 於上述標準破碎模式下,上述控制部係(a)於上述處理槽之內部溫度為上述標準第1溫度以下之情形時,將上述加熱部及空氣供給機構設為接通,(b)於上述處理槽之內部溫度為上述標準第2溫度以上之情形時,將上述加熱部及上述空氣供給機構斷開,於上述加熱部及上述空氣供給機構接通時,使上述攪拌機構之攪拌方向以既定時間週期反轉。
較佳為,上述處理槽具備蓋部,上述控制部於檢測出上述蓋部之打開或關閉之情形時,測定上述處理槽內之溫度,於低於上述標準第1溫度之標準第3溫度以下之情形時,進入上述標準破碎模式,於高於上述標準第3溫度之情形時,進入上述標準破碎模式。
較佳為,上述標準模式包含於上述標準攪拌模式經過既定時間後移行之標準暫停模式,且於上述標準暫停模式下,上述控制部係(a)於上述處理槽之內部溫度為低於上述標準第1溫度之暫停第1溫度以下之情形時,將上述加熱部設為接通,並且將上述攪拌機構之攪拌方向設為與前一次之攪拌方向相反之方向,而利用上述攪拌機構對上述處理對象物進行既定時間攪拌,(b)於上述處理槽之內部溫度為高於上述暫停第1溫度且為低於上述標準第1溫度(52)之暫停第2溫度以上之情形時,將上述加熱部設為斷開,(c)上述空氣供給機構設為始終斷開。
較佳為,上述複數個控制模式包含少量模式,上述少量模式包含少量攪拌模式,且於上述少量攪拌模式下,上述控制部係(a)於上述處理槽之內部溫度為上述標準第1溫度以下之情形時,將上述加熱部設為接通,並且將上述攪拌機構之攪拌方向設為與前一次之攪拌方向相反之方向,而利用上述攪拌機構對上述處理對象物進行既定時間攪拌,(b)於上述處理槽之內部溫度為上述標準第2溫度以上之情形時,將上述加熱部設為斷開,(c)使上述空氣供給機構以反覆進行短於上述標準第1時間之少量第1時間之接通及短於上述標準第2時間之少量第2時間之斷開之方式動作,且少量第1時間相對於上述少量第2時間之比率小於上述標準第1時間相對於上述標準第2時間之比率。
較佳為,上述複數個控制模式包含腐熟模式,且上述腐熟模式係(a)於上述處理槽之內部溫度為高於上述標準第2溫度之腐熟第1溫度以下之情形時,將上述加熱部設為接通,並且使上述攪拌機構之攪拌方向以既定時間週期反轉,(b)於處理槽之內部溫度為高於上述腐熟第1溫度之腐熟第2溫度以上之情形時,將上述加熱部設為斷開,並且將上述攪拌機構亦設為斷開,(c)上述空氣供給機構設為始終斷開。
較佳為,於上述腐熟模式經過既定之腐熟時間之後,返回至上述標準模式。
較佳為,上述腐熟時間為96小時。
較佳為,上述複數個控制模式包含乾燥模式,且上述乾燥模式係(a)於上述處理槽之內部溫度為高於上述標準第2溫度之乾燥第1溫度以下之情形時,將上述加熱部設為接通,並且使上述攪拌機構之攪拌方向以既定時間週期反轉,(b)於上述處理槽之內部溫度為高於上述乾燥第1溫度之乾燥第2溫度以上之情形時,將上述加熱部設為斷開,並且將上述攪拌機構亦設為斷開,(c)上述空氣供給機構設為始終接通。
較佳為,於新投入菌床後運轉時間經過30天後,顯示菌床警報。
一種分解處理裝置,其係具備本體部、及能夠相對於上述本體部打開及關閉之蓋部,且上述本體部具備:處理槽,其供收容及攪拌處理對象物;加熱部,其對上述處理槽進行加熱;溫度感測器,其測定上述處理槽內部之溫度;攪拌機構,其對上述處理槽內部之上述處理對象物進行攪拌;吸氣通路,其具有抽吸空氣之吸氣構造;及排氣通路,其將空氣排出;上述蓋部於與上述本體部相對之狀態下,具備:第1空間,其與上述吸氣通路連通,且具備朝上述處理槽開口之第1開口部;及第2空間,其與上述排氣通路連通,且具備朝上述處理槽開口之第2開口部;利用上述吸氣構造吸入之空氣係通過上述吸氣通路被送至上述第1空間,自上述第1空間經由上述第1開口部被送向上述處理槽,自上述處理槽經由上述第2開口部被送向上述第2空間,自上述第2空間通過上述排氣通路向外部排出。
較佳為,上述第1開口部及上述第2開口部具有較上述吸氣通路及上述排氣通路之與上述空氣之流動方向正交之剖面大之面積。
較佳為,上述第2空間中之於下部連結有上述排氣通路之部分之頂面以向上凹陷之方式彎曲。
較佳為,於上述頂面形成有複數個沿彎曲方向相互平行地延伸之條帶狀之凸條部。
較佳為,上述排氣通路具有與上述第2空間連結且自上述第2空間向下方延伸之部分,上述部分於底部具有開口,且上述開口連通至上述分解處理裝置之外部。
較佳為,上述分解處理裝置具備:處理槽,其供收容處理對象物;攪拌軸,其於上述處理槽之內部延伸;及攪拌翼,其安裝於上述攪拌軸;且上述處理槽具有底壁部、前壁部、及後壁部,於與上述攪拌軸正交之剖面中,上述處理槽之上述前壁部與上述後壁部之間之距離隨著向下而變窄,上述底壁部為中心角180度以上之圓弧形狀。
較佳為,上述後壁部鉛直地延伸,上述前壁部以下端與上述後壁部之間之距離變窄之方式相對於鉛直方向傾斜,於上述前壁部與上述底壁部之間形成有角部。 [發明之效果]
本發明可提供一種不會增大消耗電力且能夠生成廢棄物之殘渣較少之堆肥的分解處理裝置。
圖1係對作為處理對象物之廢棄物進行分解處理之廢棄物處理裝置(分解處理裝置)1的前視圖。圖2係廢棄物處理裝置1之沿長邊方向之剖面圖。圖3係廢棄物處理裝置1之沿短邊方向之剖面圖。 廢棄物處理裝置1具有本體部2及蓋部3。以下,將以通常之使用狀態配置廢棄物處理裝置1之情形時之本體部2側設為下、蓋部3側設為上、廢棄物處理裝置1之長邊方向設為左右、廢棄物處理裝置1之短邊方向設為前後進行說明。再者,本實施形態之上下方向為鉛直方向。圖2及圖3係以沿長邊方向之鉛直面切斷所得之剖面圖。
(本體部2) 本體部2具備殼體10、配置於殼體10之內部之處理槽11、及於處理槽11內部之較中央更靠下方左右延伸之攪拌軸12。
(殼體10) 殼體10係由殼體上板10U、殼體左板10L、殼體右板10R、殼體前板10F、殼體後板10B、及殼體底板10D所構成。圖4係本體部2之將殼體前板10F及殼體右板10R卸除後之狀態之立體圖,圖5係本體部2之將殼體前板10F、殼體左板10L及殼體右板10R卸除後之狀態之立體圖,且係分別自不同角度進行觀察所得之圖。
(處理槽11) 處理槽11係收納培養微生物之處理材S且供投入廢棄物N之槽。作為處理槽11之材料,可使用不易腐蝕且易於傳遞熱且不易破損之例如不鏽鋼。
如圖3所示,處理槽11於鉛直剖面中具備後壁部11B、前壁部11F、及彎曲底壁部11W。處理槽11藉由該等後壁部11B、前壁部11F、及彎曲底壁部11W、進而圖2等所示之右壁部11R、及左壁部11L而成為上部開口之箱型。
彎曲底壁部11W於圖3所示之鉛直剖面中係作為以攪拌軸12為中心之圓周之一部分之圓弧形狀、或接近其之形狀,圓弧之中心角大於180°且為270°以下,於實施形態中約為225°。 彎曲底壁部11W之後端位於與攪拌軸12大致相同之水平位置,彎曲底壁部11W之前端位於較與攪拌軸12大致相同之水平位置更靠上方。即,彎曲底壁部11W係自位於與攪拌軸12大致相同之水平位置之後端沿圓周向前側延伸,超過前側之與攪拌軸12相同之水平位置,延伸至較攪拌軸12更靠上方。 彎曲底壁部11W之後端與上下(鉛直)延伸之後壁部11B平滑地連續。彎曲底壁部11W之前端(上端)以與相對於上下(鉛直)方向傾斜之斜面,亦即前壁部11F形成角部11K之方式連續。即,於處理槽11之內部突出有角部11K。 又,換言之,後壁部11B鉛直地延伸,前壁部11F相對於鉛直方向以下端與後壁部11B之間之距離變窄之方式傾斜,於前壁部11F與彎曲底壁部11W之間形成有角部11K。
(攪拌軸12) 攪拌軸12於處理槽11之內部左右延伸。攪拌軸12藉由配置於處理槽11外部之攪拌馬達13而旋轉。
(攪拌翼14) 於攪拌軸12安裝有3片攪拌翼14。但是,攪拌翼14之數量並不限定於3。攪拌翼14固定於沿攪拌軸12之徑向延伸之保持臂15之前端。攪拌翼14為矩形之板構件,相對於攪拌軸12傾斜地安裝。 攪拌翼14之以攪拌軸12為中心之徑向外徑側之端邊與處理槽11之內表面之間只要不接觸,則較佳為間隔較窄。 攪拌軸12、攪拌翼14及保持臂15亦與處理槽11同樣地,利用不易腐蝕且易於傳遞熱且不易破損之例如不鏽鋼製造。
(攪拌馬達13) 攪拌軸12延伸至處理槽11之外部,於延伸至外部之部分直接安裝有攪拌馬達13。在攪拌軸12與攪拌馬達13之間未配置齒輪,因此,容易進行組裝。 再者,由攪拌軸12、攪拌翼14、及攪拌馬達13形成攪拌機構。
(處理槽11之效果) 例如,作為比較形態之普通處理槽於與圖3相同之剖面中,與本實施形態同樣地,由彎曲底壁部、後壁部及前壁部構成。然而,彎曲底壁部為半圓形,即中心角為180°。而且,後壁部與前壁部相互平行且上下(垂直)延伸,相互之間之距離固定。後壁部及前壁部自彎曲底壁部平滑地連續,未形成如本實施形態之角部。
相對於此,於實施形態中,如上述般,彎曲底壁部11W雖為沿圓周之形狀,但中心角為大於半圓形180°之225°。 投入廢棄物N後,廢棄物N由攪拌翼14攪拌並且與攪拌翼14一併旋轉。此時,廢棄物N若夾於處理槽11之內壁與攪拌翼14之間則被破碎。 於實施形態中,由於彎曲底壁部11W之中心角為225°,故與中心角為180°之比較形態相比,廢棄物N與攪拌翼14一併旋轉之角度較大。因此,廢棄物N之破碎量變多。因此,相較於比較形態之處理槽,廢棄物之分解速度變快。
進而,不僅被破碎,而且由於廢棄物N與攪拌翼14之接觸時間變長,故與比較形態相比,廢棄物N被更充分地攪拌,藉此亦使廢棄物N之分解速度變快。
又,前壁部11F相對於鉛直方向以下端與後壁部11B之間之距離變窄之方式傾斜。即,由於前壁部11F傾斜,故處理槽11之水平剖面面積隨著朝向下方而逐漸變小,於前壁部11F與彎曲底壁部11W之交界之角部11K處水平剖面面積變得最小。 若進一步朝下,則供處理廢棄物N之由彎曲底壁部11W包圍之部分之水平剖面面積變大。
即,處理槽11之上部係為了投入廢棄物N而確保充分之開口面積,又,於供進行攪拌之彎曲底壁部11W亦確保用於攪拌之充分之面積,但於彎曲底壁部11W之上端,剖面面積變小。 於進行攪拌之彎曲底壁部11W內如後述般被加熱而促進發酵分解,但由於在彎曲底壁部11W內之上端,剖面面積變小,故與比較形態相比,熱不易釋放至彎曲底壁部11W之外。因此,彎曲底壁部11W內之保溫效果較高,故能夠促進發酵分解並且減輕加熱器16之負載,因而能夠降低電力消耗。
(加熱器16) 如圖4及圖5所示,於處理槽11之彎曲底壁部11W之外表面,安裝有膜狀之加熱器16。 (溫度感測器) 又,於處理槽11,亦設置有測定處理槽11之內部溫度之溫度感測器(於後述之圖6中圖示)。
(處理材S) 與廢棄物N混合之處理材S係鋸屑等木質細片、穀殼、米糠、土等,載持微生物。微生物將所供給之廢棄物N好氣性分解。即,使構成廢棄物N之各種有機物低分子化,最終分解直至成為氣體、水、無機鹽類等。再者,微生物多為預先載持於處理材S之細菌,但亦包含其他絲狀菌、酵母、放線菌等。 再者,於排氣通路21之內部亦內置有沸石等,以將發酵時產生之氨等異味成分去除。
(吸氣通路20) 如圖2、4、5所示,於處理槽11之右側,設置有上下延伸之空氣之吸氣通路20。吸氣通路20之上端20u於本體部2之殼體上板10U開口。 於吸氣通路20之下部之側面安裝有風扇22。當風扇22旋轉時,空氣自設置於殼體10之側面之吸氣口22a流入至吸氣通路20。
(排氣通路21) 於處理槽11之左側設置有呈L字型延伸之空氣之排氣通路21。排氣通路21之L字型中之上下延伸之鉛直部分21a之上端21u於本體部2之殼體上板10U開口。於鉛直部分21a之下端設置有孔21b,於該孔21b連結有排水管24。排水管24延伸至殼體10之殼體底板10D,與設置於殼體底板10D之排水孔24a連結。
又,於鉛直部分21a安裝有可裝卸之裝卸容器25。裝卸容器25之底部設置有水能夠流出之複數個開口25a,且配置有未圖示之過濾器。 雖於下文敍述,但掉落至裝卸容器25內之水分係藉由過濾器去除固形物,通過底部之開口25a自鉛直部分21a之孔21b流向排水管24,且通過排水管24自殼體底板10D之排水孔24a向外部流出。 又,排氣通路21中之自鉛直部分21a之下部向左延伸之水平部分21c自殼體10之殼體左板10L向外部開口。
(控制部28) 如圖4等所示,於殼體上板10U設置有操作部26,於殼體上板10U下設置有控制部28,如圖1等所示,於殼體前板10F設置有顯示部27。 圖6係對包含操作部26、顯示部27及控制部28之廢棄物處理裝置1之控制系統進行說明的方塊圖。
控制部28接收來自溫度感測器29之信號,對攪拌馬達13、風扇22、加熱器16之動作進行控制。
操作部26設置有進行主電源之接通/斷開操作之電源開關26a、及模式選擇開關26b。
顯示部27具備顯示電源接通/斷開之電源顯示部27a、及表示後述之廢棄物處理裝置1之操作模式為何種選擇模式之模式顯示部。模式顯示部具有於選擇標準模式之情形時綠燈亮之標準模式顯示部27b、於選擇乾燥模式之情形時綠燈亮且於乾燥模式結束時閃爍之乾燥模式顯示部27c、及於選擇腐熟模式之情形時綠燈亮且於腐熟模式結束時閃爍之腐熟模式顯示部27d。
(蓋部3) 圖7係蓋部3之仰視圖,圖8係圖7之蓋部3之A-A剖面圖,圖9係圖7之B-B方向之剖面圖,圖10係蓋部3之較圖8之C-C線靠上之部分之立體圖。
蓋部3軸支於本體部2,利用把手31相對於本體部2擺動,藉此能夠打開及關閉。又,蓋部3藉由將軸支於本體部2之部分卸除而能夠裝卸。如此,由於能夠裝卸,故可將蓋部3卸除予以清洗。
蓋部3具備蓋部上板3U及蓋部下板3D,在蓋部上板3U與蓋部下板3D之間設置有第1空間32及第2空間33之2個空間。 於蓋部下板3D,設置有與第1空間32相對之開口部,亦即第1吸氣口32a及第1開口部32b、以及與第2空間33相對之開口部,亦即第2開口部33a及第2排氣口33b。 第1空間32之第1開口部32b與朝第2空間33之第2開口部33a為大致相同之大小,設置於蓋部下板3D中之覆蓋處理槽11之上部之部分。於第1開口部32b及第2開口部33a,分別安裝有過濾器。 第1開口部32b之面積較第1吸氣口32a大,第2開口部33a之面積較第2排氣口33b大。
蓋部上板3U之設置有第2空間33之內表面(頂部分)33c如圖9所示般彎曲,前後較低,中央部較高,亦即以相對於第2空間33向上側凹陷之方式彎曲。又,於內表面33c,形成有複數個相互平行地前後延伸之條帶狀之凸條部。
返回至圖2,根據實施形態,於將蓋部3相對於本體部2關閉時,本體部2之於殼體上板10U開口之吸氣通路20之上端20u與第1空間32之第1吸氣口32a對向,藉此,吸氣通路20與第1空間32連通。 第1空間32之第1開口部32b及第2空間33之第2開口部33a與處理槽11之上部開口部對向。 本體部2之於殼體上板10U開口之排氣通路21之上端21u與第2空間33之第2排氣口33b對向,藉此,排氣通路21與第2空間33連通。 藉此,形成自風扇22連至吸氣通路20、第1空間32、處理槽11、第2空間33、排氣通路21之空氣供給機構。
根據該空氣供給機構,藉由風扇22之旋轉,將外部之空氣吸入至吸氣通路20。空氣通過吸氣通路20之上端20u及第1吸氣口32a而流入至第1空間32。流入至第1空間32之空氣通過第1開口部32b而流至處理槽11內部。 流至處理槽11內部之空氣吸收廢棄物N中所包含之水分等後自第2開口部33a向第2空間33流入。 流入至第2空間33之空氣中之水分於第2空間33之內表面33c冷凝,並沿前後彎曲地設置於內表面33c之凸條部於前後方向流動。 流過之水分通過第2排氣口33b、鉛直部分21a而流入至裝卸容器25,通過裝卸容器25底部之開口25a而自孔21b流至排水管24,流入至排水管24之水分順著排水管24自排水孔24a流出至外部。 流入至第2空間33之空氣通過第2排氣口33b、鉛直部分21a而流入至裝卸容器25,並通過裝卸容器25底部之開口25a流向水平部分21c,從而流出至外部。
如此,使流入至吸氣通路20之空氣暫時流入至第1空間32後自設置於處理槽11上部之第1開口部32b向處理槽11流入。 此處,第1開口部32b具有較吸氣通路20大之面積,因此,可將空氣以較在吸氣通路20中流動之情形時慢之風速送入至處理槽11。 又,空氣自暫時積存於第1空間32之狀態,藉由過濾器使流速降低而以均勻之流速流入至第1開口部32b。 若如此般流速變慢,則減少將處理材S或廢棄物N捲上,從而減少微生物之飛散或氣味之擴散。又,由於流速變得均勻,故氧之供給變得均勻,發酵之偏差減少。
又,流入至第2空間33之空氣中之水分於第2空間33之內表面33c冷凝,並沿凸條部前後流動而於第2空間33之內表面33c之前後端凝聚,因此,容易向下方掉落。 凝聚而掉落之水分通過第2排氣口33b、鉛直部分21a而流入至裝卸容器25,並通過裝卸容器25底部之開口25a自孔21b流至排水管24。流入至排水管24之水分順著排水管24自排水孔24a流出至外部,因此,不會於廢棄物處理裝置1內積存水。因此,無需進行將來自廢棄物處理裝置1之水取出之操作。
(第1實施形態) 其次,對藉由控制部28進行之廢棄物處理裝置1之控制之第1實施形態進行說明。於第1實施形態中,藉由控制部28進行之廢棄物處理裝置1之控制有標準模式、乾燥模式及腐熟模式之3個模式。以下,分別進行說明。
(標準模式) 標準模式係使投入至處理槽11之廢棄物N成為堆肥之通常模式。 若使用者使操作部26之電源開關26a接通,則顯示部27之電源顯示部27a及標準模式顯示部27b點亮。
控制部28將加熱器16設為接通而開始處理槽11之加熱,並且開始利用溫度感測器29測定處理槽11內部之溫度。與此同時,將攪拌馬達13設為接通。藉此,攪拌軸12及攪拌翼14旋轉,開始攪拌處理材S與廢棄物N之混合物。運轉中,攪拌馬達13反覆進行正轉30秒、停止10秒、反轉30秒之週期。又,風扇22與攪拌馬達13連動地接通、斷開。
控制部28於處理槽11內部之溫度達到54.5℃(第2溫度)以上後將加熱器16設為斷開。而且,於處理槽11內之溫度變為52℃(第1溫度)以下後將加熱器16設為接通。藉此,處理槽11內之溫度保持為52℃至54.5℃。
控制部28於處理槽11內之溫度達到54.5℃以上後將攪拌馬達13設為斷開。而且,於處理槽11內之溫度變為52℃以下後,再次將攪拌馬達13設為接通。
控制部28於54.5℃時停止控制。進而,控制部28於停止控制之狀態下,超過54.5℃之溫度已持續10分鐘之情形時,使風扇22轉動1分鐘。藉此,使處理槽11內部之溫度下降並且使廢棄物N中所包含之水分減少。 根據標準模式,處理材S保持為52℃~54.5℃之適當溫度,且一面被吸氣一面被攪拌。 根據實施形態,由於根據處理槽11之溫度控制廢棄物處理裝置1之動作,故可抑制消耗電力。即,根據實施形態,根據加入了因處理槽11內部之廢棄物N(菌床)之發酵而產生之熱的處理槽11內之溫度,對廢棄物處理裝置1之動作進行控制,藉此防止菌床具有熱之狀態下之加熱器16所引起之過熱。其結果,防止過度之電性加熱,因此,可抑制能量之消耗。
(乾燥模式) 乾燥模式係如下模式:例如於進行標準模式或以下將要敍述之腐熟模式後,將所生成之堆肥取出時,將水分進一步去除,製成乾燥之狀態以容易進行作業。 例如,於以標準模式動作中之狀態下,若使用者將操作部26之模式選擇開關26b按下1次,則標準模式顯示部27b之點亮消失而乾燥模式顯示部27c點亮。又,於以腐熟模式動作中之狀態下,若使用者將操作部26之模式選擇開關26b按下2次,則腐熟模式顯示部27d之點亮消失而乾燥模式顯示部27c點亮。
乾燥模式與標準模式不同之方面在於:控制部28於處理槽11內之溫度為52℃而使風扇22開始旋轉後,持續驅動風扇22而並非斷續運轉。即,於乾燥模式下,控制部28於處理槽11內之溫度超過第2溫度(54.5℃)之情形時亦不使風扇22停止而繼續驅動。除風扇22以外,其他與標準模式相同,故省略說明。 只要使用者不對操作部26進行操作,則控制部28使乾燥模式持續5小時後,自動停止廢棄物處理裝置1之動作。 根據乾燥模式,堆肥變乾燥,因此,於處理時,可獲得清潔感,又,容易施用堆肥。
(腐熟模式) 腐熟模式例如係於將藉由標準模式生成之堆肥取出時使堆肥進一步腐熟之模式。例如,較佳為使用熟成模式使於標準模式中生成之堆肥熟成,最後使用乾燥模式使其乾燥而取出。 例如,於以標準模式動作中之狀態下,若使用者將操作部26之模式選擇開關26b按下2次,則標準模式顯示部27b之點亮消失而腐熟模式顯示部27d點亮。又,於以乾燥模式動作中之狀態下,若使用者將操作部26之模式選擇開關26b按下1次,則乾燥模式顯示部27c之點亮消失而腐熟模式顯示部27d點亮。
腐熟模式與標準模式不同之方面在於:於第2溫度(54.5℃)藉由控制部28將加熱器16、攪拌馬達13、及風扇22設為斷開後,將風扇22設為始終斷開。其他方面與標準模式相同,故省略說明。 只要使用者不對操作部26進行操作,則控制部28使腐熟模式持續24小時後,自動停止廢棄物處理裝置1之動作。
根據腐熟模式,由於風扇22斷開,故即便於將加熱器16設為斷開之狀態下,分解亦進行且處理槽11內部之溫度不斷上升。 此處,若處理槽11內部之溫度過度上升,則微生物亦有可能死亡,而無法持續利用處理材S,必須投入新的微生物。因此,於處理槽11內達到60℃(第3溫度)以上之情形時,使攪拌馬達13起動30秒鐘。藉此,溫度於某種程度上下降。 之後每經過30分鐘便測定槽內溫度,於60℃以上之情形時,使攪拌馬達13接通,於60℃以下之情形時,使攪拌馬達13斷開。藉此,可排除或減少溫度達到60℃以上之可能性。 藉由使用該腐熟模式,處理槽11內之溫度較標準模式上升,因此,微生物活動活躍,可使廢棄物N中之未被分解之殘渣一次熟成。藉此,於使用藉由腐熟模式而腐熟之堆肥之情形時,與僅藉由標準模式生成之堆肥相比,可減低產生發芽障礙之可能性。
(第2實施形態) 其次,對廢棄物處理裝置1之第2實施形態進行說明。第2實施形態與第1實施形態不同之方面在於:藉由控制部28進行之廢棄物處理裝置1之控制模式不同。於第2實施形態中,廢棄物處理裝置1包含(1)標準模式、(2)少量模式、(3)腐熟模式、(4)乾燥模式、(5)暫停模式之5種控制模式。又,伴隨於此,設置於顯示部127之燈之數量亦較第1實施形態增加。
圖11係對第2實施形態之包含操作部26、顯示部127及控制部28之廢棄物處理裝置1之控制系統進行說明的方塊圖。除顯示部127以外,其他與第1實施形態相同,故對相同部分標註相同符號並省略說明。再者,關於圖1、圖4、圖5之顯示部27,於第2實施形態中與圖6同樣地,燈之數量亦增加,但省略圖示。
(1)標準模式 標準模式係使投入至處理槽11之廢棄物N成為堆肥之通常模式。圖12係對標準模式下之加熱器16、攪拌馬達13及風扇22之動作狀態進行說明的圖。若使用者自操作部26選擇標準模式,則控制部28使顯示部127之標準模式顯示部127a點亮。
(A)標準溫度測定模式 標準模式包含於使用者將處理材S投入至處理槽11並將蓋部3關閉時最先開始之標準溫度測定模式。 於標準溫度測定模式下,控制部28使攪拌馬達13之正轉15秒、停止15秒、反轉15秒、停止15秒之合計1分鐘之週期進行4次。與此同時,控制部28利用溫度感測器29開始測定處理槽11內部之溫度。 於處理槽11之內部溫度為50℃(標準第3溫度)以下之情形時,進入標準破碎模式。於處理槽11之內部溫度高於50℃之情形時,不進行標準破碎模式而進入標準攪拌模式。
(B)標準破碎模式 標準模式包含標準溫度測定模式之後開始之標準破碎模式。 於標準破碎模式下,控制部28反覆進行以下之(a)、(b)。標準溫度測定模式開始後,經過1.5小時後,進入標準攪拌模式。 (a)於處理槽11內部之溫度為52℃(標準第1溫度)以下之情形時,將加熱器16及風扇22設為接通。 (b)於處理槽11內部之溫度為54.5℃(標準第2溫度)以上之情形時,將加熱器16及風扇22斷開。 於加熱器16及風扇22接通時,使攪拌馬達13以反覆進行正轉15秒、停止15秒、反轉15秒、停止15秒之合計1分鐘之週期之方式動作。
(C)標準攪拌模式 標準模式包含標準破碎模式之後開始之標準攪拌模式。 於標準攪拌模式下,控制部28反覆進行以下之(a)、(b)、(c)。於最近之蓋部3關閉後之標準模式開始後,經過36小時後,進入標準暫停模式。 (a)於處理槽11之內部溫度為52度(標準第1溫度)以下之情形時,將加熱器16設為接通,並且使攪拌馬達13以沿與前一次之旋轉方向相反之方向旋轉15秒之方式動作。攪拌馬達13於旋轉15秒後停止,直至下一次加熱器16接通為止。 (b)於處理槽11之內部溫度為54.5度(標準第2溫度)以上之情形時,將加熱器16設為斷開。 (c)使風扇22以反覆進行120秒鐘(標準第1時間)之接通及240秒鐘(標準第2時間)之斷開之方式動作。 再者,當將蓋部3打開時,控制部28檢測出該操作。然後,再次返回至溫度測定模式。
(D)標準暫停模式 標準模式包含標準攪拌模式之後開始之標準暫停模式。 於標準暫停模式下,控制部28反覆進行以下之(a)、(b)、(c)。 (a)於處理槽11之內部溫度為28度(暫停第1溫度)以下之情形時,將加熱器16設為接通,並且使攪拌馬達13沿與前一次之旋轉方向相反之方向旋轉15秒。攪拌馬達13於旋轉15秒後停止,直至下一次加熱器16接通為止。 (b)於處理槽11之內部溫度為30度(暫停第2溫度)以上之情形時,將加熱器16設為斷開。 (c)風扇22設為始終斷開不變。
又,控制部28於標準模式開始後經過26天(於在標準模式之前進行腐敗模式之情形時,加上4天之腐敗模式為30天)後,使標準模式顯示部127a之燈閃爍而進行菌床更換警報顯示。 再者,較佳為於投入新的菌床後,將後述之腐熟模式進行至少24小時、更佳為96小時(4天),之後,腐熟模式結束後自動移行至標準模式。因此,於標準模式開始後經過26天後,若加上腐熟模式則成為投入新的菌床後30天後。新的菌床較佳為於30天左右進行更換,因此,進行菌床更換警報顯示。 再者,即便開始菌床更換警報顯示亦不進行強制停止,而繼續標準暫停模式。菌床更換警報顯示係與將電源開關斷開同時地予以重設。
又,若於任一模式之中途打開蓋部3,則控制部28檢測出該操作而再次返回至溫度測定模式。
(第2實施形態之標準模式之效果) 於第1實施形態之標準模式下,攪拌馬達13於處理槽11內之溫度處於52度至54.5度之範圍內時始終反覆進行正轉30秒、停止10秒、反轉30秒之週期。 然而,於第2實施形態之標準模式中,於標準攪拌模式及標準暫停模式下,加熱器16於接通時僅動作15秒,之後便停止。因此,可削減消耗電力,並且使攪拌馬達13壽命延長。
(2)少量模式 少量模式係投入至處理槽11之廢棄物N之量較少之情形時之模式。圖13係對少量模式下之加熱器16、攪拌馬達13及風扇22之動作狀態進行說明的圖。若使用者自操作部26選擇少量模式,則控制部28使顯示部127之少量模式顯示部127b點亮。
少量模式與標準模式同樣地,亦包含少量溫度測定模式、少量破碎模式、少量攪拌模式及少量暫停模式。 少量模式與標準模式不同之方面在於少量攪拌模式下之風扇22之動作。於標準模式下,風扇22為120秒鐘之接通及其2倍之240秒鐘之斷開,但於少量模式下,風扇22為60秒鐘(少量第1時間)之接通及其3倍之180秒鐘(少量第2時間)之斷開。 即,於少量模式下,接通時間相對於斷開時間之比率較標準模式短。
(第2實施形態之少量模式之效果) 於第2實施形態中,如此般包含少量模式。於廢棄物N之量較少之情形時,於使風扇22動作之情形時,與廢棄物N之量較多之情形相比於較短之時間內脫去廢棄物N之水分,因此,可縮短風扇22之動作時間。 於少量模式下,相對於接通之時間,斷開之時間較長,因此,風扇22之驅動時間減少,可抑制電力消耗量。 又,於廢棄物之量較少之情形時,若利用通常模式,則有可能乾燥過度。然而,根據少量模式,風扇22之旋轉時間變短,因此,換氣量減少。即,乾燥之水分量減少而能夠防止過度乾燥。
(3)腐熟模式 腐熟模式例如係於放入新的處理材S時使處理材S腐熟時使用、或者於將藉由標準模式或少量模式生成之堆肥取出時使堆肥進一步腐熟之模式。圖14係對腐熟模式下之加熱器16、攪拌馬達13及風扇22之動作狀態進行說明的圖。若使用者選擇操作部26之腐熟模式,則控制部28使顯示部127之腐熟模式顯示部127c點亮。
於腐熟模式下,控制部28自蓋部3關閉後30秒開始進行以下之(a)、(b)、(c)之動作。 (a)於處理槽11之內部溫度為58度(腐熟第1溫度)以下之情形時,將加熱器16設為接通,並且使攪拌馬達13以反覆進行正轉15秒、停止15秒、反轉15秒、停止15秒之合計1分鐘之週期之方式動作。 (b)於處理槽11之內部溫度為60度(腐熟第2溫度)以上之情形時,將加熱器16設為斷開,並且將攪拌馬達13亦設為斷開。 (c)風扇22設為始終斷開。
再者,當將蓋部3打開時,控制部28檢測出該操作而暫時停止動作30秒,之後再次反覆進行(a)至(b)。
腐熟模式開始後,經過既定時間後,移行至標準模式。如此,根據第2實施形態,由於自動地自腐熟模式切換為標準模式,故無需超出所需而持續腐熟模式,操作性良好並且可抑制不必要之電力消耗。
上述既定時間較佳為24小時以上,更佳為96小時。其理由如下。
圖15係表示投入新的菌床後因有無腐熟模式而引起之pH之推移之差的圖。 圖中, (i)0+0所示之圖係投入新的菌床及廢棄物N,進行標準模式而不進行腐熟模式之情形, (ii)1+0所示之圖係放入新的菌床後將腐熟模式進行1天,放入廢棄物N後進行標準模式之情形, (iii)1+1所示之圖係放入新的菌床後將腐熟模式進行1天,放入廢棄物N後將腐熟模式進行1天,之後進行標準模式之情形, (iv)1+3所示之圖係放入新的菌床後將腐熟模式進行1天,放入廢棄物N後將腐熟模式進行3天,之後進行標準模式之情形。
如圖示般,(i)0+0係經過一段時間後,pH下降。即,表示廢棄物N已酸敗。相對於此,如(ii)1+0、(iii)1+1、(iv)1+3般,於放入新的菌床後將腐熟模式進行24小時(1天)以上之情形時,pH上升。即,進行了廢棄物N之分解。 根據以上所述,較佳為於放入新的菌床後將腐熟模式進行24小時(1天)以上。
圖16係表示一天一次將既定量之廢棄物N投入至垃圾處理機,將腐熟模式進行4天(96小時)後,根據廢棄物N之量進行標準模式或少量模式之情形時之pH之變化的圖。橫軸表示自腐熟模式開始所經過之天數,縱軸表示pH。再者,若進行良好之發酵分解,則廢棄物N之pH約達到8以上,又,進行良好之發酵分解需要環境之pH約為8以上。 圖中, (i)300所示之圖表示一天一次放入300克之廢棄物N,將腐熟模式進行4天,之後進行少量模式之情形, (ii)500所示之圖表示一天一次放入500克之廢棄物N,將腐熟模式進行4天,之後進行標準模式之情形, (iii)700所示之圖表示一天一次放入700克之廢棄物N,將腐熟模式進行4天,之後進行標準模式之情形。
如圖示般,於任一情形時,經過一段時間後,pH均逐漸上升,但開始腐熟模式後第0天之廢棄物N無論垃圾之量多少,pH均為7.5以下,尚未達到廢棄物N之發酵分解正常進行之狀態。到第4天以後,於(i)300 g/天、(ii)500 g/天、(iii)700 g/天中之任一情形時,pH均成為8以上。根據以上所述,藉由將腐熟模式進行4天,可將廢棄物N充分地分解。因此,更佳為將腐熟模式進行96小時(4天)左右之後移行至消耗電力較腐熟模式小之標準模式。藉此,不會進行所需以上之腐熟模式,因此,可獲得省電效果。
(5)乾燥模式 乾燥模式例如係於將藉由標準模式、少量模式或腐熟模式生成之堆肥取出時使堆肥進一步乾燥之模式。圖17係對乾燥模式下之加熱器16、攪拌馬達13及風扇22之動作狀態進行說明的圖。若使用者自操作部26選擇乾燥模式,則控制部28使顯示部127之乾燥模式顯示部127d點亮。
於乾燥模式下,控制部28首先將蓋部3關閉後,經過30秒後, (a)於處理槽11內部之溫度為58℃(乾燥第1溫度)以下之情形時,將加熱器16設為接通,並且使攪拌馬達13以反覆進行正轉15秒、停止15秒、反轉15秒、停止15秒之合計1分鐘之週期之方式動作。 (b)於處理槽11內部之溫度為60℃(乾燥第2溫度)以上之情形時,將加熱器16設為斷開,並且攪拌馬達13之動作亦停止。 (c)風扇22設為始終接通狀態。 而且,於乾燥模式開始後,經過6小時後,將加熱器16、攪拌馬達13、及風扇22設為斷開。
(乾燥模式之效果) 第2實施形態與第1實施形態同樣地包含乾燥模式,因此,例如於將藉由標準模式、少量模式或腐熟模式生成之堆肥取出時,可使堆肥進一步乾燥。而且,藉由進行乾燥模式,從而堆肥變乾燥,因此,於處理時,可獲得清潔感,又,容易施用堆肥。
(6)暫停模式 暫停模式例如係用以於已經完成堆肥後保持菌不死亡之程度之溫度的節能模式。圖18係對暫停模式下之加熱器16、攪拌馬達13及風扇22之動作狀態進行說明的圖。若使用者選擇操作部26之暫停模式,則控制部28使顯示部127之暫停模式顯示部127e點亮。
於暫停模式下,控制部28係 (a)於處理槽11內部之溫度為28℃(暫停第1溫度)以下之情形時,將加熱器16設為接通,並且使攪拌馬達13以反覆進行正轉15秒、停止15秒、反轉15秒、停止15秒之合計1分鐘之週期之方式動作。 (b)於處理槽11內部之溫度為30℃(暫停第2溫度)以上之情形時,將加熱器16設為斷開,並且攪拌馬達13之動作亦停止。 (c)風扇22設為始終接通狀態。而且,於暫停模式時,若打開蓋部,則移行至標準模式。
(暫停模式之效果) 根據第2實施形態,由於包含暫停模式,故不會超出所需地進行不必要之利用加熱器16之加熱或利用攪拌馬達13之攪拌,可降低消耗電力並且可使攪拌馬達13等壽命延長。
N‧‧‧廢棄物
S‧‧‧處理材(鋸屑)
1‧‧‧處理裝置
2‧‧‧本體部
3‧‧‧蓋部
10‧‧‧殼體
10D‧‧‧殼體底板
10L‧‧‧殼體左板
10R‧‧‧殼體右板
10U‧‧‧殼體上板
11‧‧‧處理槽
11B‧‧‧後壁部
11F‧‧‧前壁部
11K‧‧‧角部
11L‧‧‧左壁部
11R‧‧‧右壁部
11W‧‧‧彎曲底壁部
12‧‧‧攪拌軸
13‧‧‧攪拌馬達
14‧‧‧攪拌翼
15‧‧‧保持臂
16‧‧‧加熱器
20‧‧‧吸氣通路
20u‧‧‧上端
21‧‧‧排氣通路
21a‧‧‧鉛直部分
21b‧‧‧孔
21c‧‧‧水平部分
21u‧‧‧上端
22‧‧‧風扇
22a‧‧‧吸氣口
24‧‧‧排水管
24a‧‧‧排水孔
25‧‧‧裝卸容器
25a‧‧‧開口
26‧‧‧操作部
27‧‧‧顯示部
28‧‧‧控制部
29‧‧‧溫度感測器
32‧‧‧第1空間
32a‧‧‧第1吸氣口
32b‧‧‧第1開口部
33‧‧‧第2空間
33a‧‧‧第2開口部
33b‧‧‧第2排氣口
圖1係對作為處理對象物之廢棄物進行分解處理之廢棄物處理裝置1之前視圖。 圖2係廢棄物處理裝置1之沿長邊方向之剖面圖。 圖3係廢棄物處理裝置1之沿短邊方向之剖面圖。 圖4係將本體部2之殼體前板10F及殼體右板10R卸除後之狀態之立體圖。 圖5係將本體部2之殼體前板10F、殼體左板10L及殼體右板10R卸除後之狀態之立體圖,且係分別自不同角度進行觀察所得之圖。 圖6係對包含操作部26、顯示部27及控制部28之廢棄物處理裝置1之控制系統進行說明的方塊圖。 圖7係蓋部3之仰視圖。 圖8係圖7之蓋部3之A-A剖面圖。 圖9係圖7之B-B方向之剖面圖。 圖10係蓋部3之較圖8之C-C線靠上之部分之立體圖。 圖11係對第2實施形態之包含操作部26、顯示部127及控制部28之廢棄物處理裝置1之控制系統進行說明的方塊圖。 圖12係對第2實施形態之標準模式下之加熱器16、攪拌馬達13及風扇22之動作狀態進行說明的圖。 圖13係對第2實施形態之少量模式下之加熱器16、攪拌馬達13及風扇22之動作狀態進行說明的圖。 圖14係對第2實施形態之腐熟模式下之加熱器16、攪拌馬達13及風扇22之動作狀態進行說明的圖。 圖15係表示投入新的菌床後因有無腐熟模式引起之pH之推移之差的圖。 圖16係表示測定腐熟模式開始後之廢棄物pH所得之值的圖。 圖17係對第2實施形態之乾燥模式下之加熱器16、攪拌馬達13及風扇22之動作狀態進行說明的圖。 圖18係對第2實施形態之暫停模式下之加熱器16、攪拌馬達13及風扇22之動作狀態進行說明的圖。

Claims (17)

  1. 一種分解處理裝置,其係具備供收容處理對象物之處理槽、 對上述處理槽進行加熱之加熱部、 測定上述處理槽內部之溫度之溫度感測器、 對收容於上述處理槽內部之上述處理對象物進行攪拌之攪拌機構、 對上述處理槽之內部供給空氣之空氣供給機構、及 對上述加熱部、上述溫度感測器、上述攪拌機構、及上述空氣供給機構進行控制之控制部,且 上述控制部能以包含標準模式在內之複數個控制模式對上述分解處理裝置進行控制, 上述標準模式包含標準攪拌模式, 於上述標準攪拌模式下,上述控制部係 (a)於上述處理槽之內部溫度為標準第1溫度以下之情形時,將上述加熱部設為接通,並且將上述攪拌機構之攪拌方向設為與前一次之攪拌方向相反之方向,而利用上述攪拌機構對上述處理對象物進行既定時間攪拌, (b)於上述處理槽之內部溫度為標準第2溫度以上之情形時,將上述加熱部設為斷開, (c)使上述空氣供給機構以反覆進行標準第1時間之接通與標準第2時間之斷開之方式動作。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分解處理裝置,其中 上述標準模式包含於上述標準攪拌模式之前進行之標準破碎模式, 於上述標準破碎模式下,上述控制部係 (a)於上述處理槽之內部溫度為上述標準第1溫度以下之情形時,將上述加熱部及空氣供給機構設為接通, (b)於上述處理槽之內部溫度為上述標準第2溫度以上之情形時,將上述加熱部及上述空氣供給機構斷開, 於上述加熱部及上述空氣供給機構接通時,使上述攪拌機構之攪拌方向以既定時間週期反轉。
  3. 如請求項2所述之分解處理裝置,其中 上述處理槽具備蓋部, 上述控制部於檢測出上述蓋部之打開或關閉之情形時,測定上述處理槽內之溫度, 於低於上述標準第1溫度之標準第3溫度以下之情形時,進入上述標準破碎模式, 於高於上述標準第3溫度之情形時,進入上述標準破碎模式。
  4. 如請求項1至3中任一項所述之分解處理裝置,其中 上述標準模式包含於上述標準攪拌模式經過既定時間之後移行之標準暫停模式, 於上述標準暫停模式下,上述控制部係 (a)於上述處理槽之內部溫度為低於上述標準第1溫度之暫停第1溫度以下之情形時,將上述加熱部設為接通,並且將上述攪拌機構之攪拌方向設為與前一次之攪拌方向相反之方向,而利用上述攪拌機構對上述處理對象物進行既定時間攪拌, (b)於上述處理槽之內部溫度為高於上述暫停第1溫度且為低於上述標準第1溫度之暫停第2溫度以上之情形時,將上述加熱部設為斷開, (c)上述空氣供給機構設為始終斷開。
  5. 如請求項1至4中任一項所述之分解處理裝置,其中 上述複數個控制模式包含少量模式, 上述少量模式包含少量攪拌模式,且 於上述少量攪拌模式下,上述控制部係 (a)於上述處理槽之內部溫度為上述標準第1溫度以下之情形時,將上述加熱部設為接通,並且將上述攪拌機構之攪拌方向設為與前一次之攪拌方向相反之方向,而利用上述攪拌機構對上述處理對象物進行既定時間攪拌, (b)於上述處理槽之內部溫度為上述標準第2溫度以上之情形時,將上述加熱部設為斷開, (c)使上述空氣供給機構 以反覆進行短於上述標準第1時間之少量第1時間之接通、及 短於上述標準第2時間之少量第2時間之斷開之方式動作, 上述少量第1時間相對於上述少量第2時間之比率 小於上述標準第1時間相對於上述標準第2時間之比率。
  6. 如請求項1至5中任一項所述之分解處理裝置,其中 上述複數個控制模式包含腐熟模式,且 上述腐熟模式係 (a)於上述處理槽之內部溫度為高於上述標準第2溫度之腐熟第1溫度以下之情形時,將上述加熱部設為接通,並且使上述攪拌機構之攪拌方向以既定時間週期反轉, (b)於處理槽之內部溫度為高於上述腐熟第1溫度之腐熟第2溫度以上之情形時,將上述加熱部設為斷開,並且將上述攪拌機構亦設為斷開, (c)上述空氣供給機構設為始終斷開。
  7. 如請求項1至6中任一項所述之分解處理裝置,其中 於上述腐熟模式經過既定之腐熟時間之後,返回至上述標準模式。
  8. 如請求項7所述之分解處理裝置,其中 上述腐熟時間為96小時。
  9. 如請求項1至8中任一項所述之分解處理裝置,其中 上述複數個控制模式包含乾燥模式,且 上述乾燥模式係 (a)於上述處理槽之內部溫度為高於上述標準第2溫度之乾燥第1溫度以下之情形時,將上述加熱部設為接通,並且使上述攪拌機構之攪拌方向以既定時間週期反轉, (b)於上述處理槽之內部溫度為高於上述乾燥第1溫度之乾燥第2溫度以上之情形時,將上述加熱部設為斷開,並且將上述攪拌機構亦設為斷開, (c)上述空氣供給機構設為始終接通。
  10. 如請求項1至9中任一項所述之分解處理裝置,其中 新投入菌床後運轉時間經過30天後,顯示菌床警報。
  11. 一種分解處理裝置,其係具備本體部、及能夠相對於上述本體部打開及關閉之蓋部,且 上述本體部具備: 處理槽,其供收容及攪拌處理對象物; 加熱部,其對上述處理槽進行加熱; 溫度感測器,其測定上述處理槽內部之溫度; 攪拌機構,其對上述處理槽內部之上述處理對象物進行攪拌; 吸氣通路,其具有抽吸空氣之吸氣構造;及 排氣通路,其將空氣排出;且 上述蓋部於與上述本體部相對之狀態下,具備: 第1空間,其與上述吸氣通路連通,且具備朝上述處理槽開口之第1開口部;及 第2空間,其與上述排氣通路連通,且具備朝上述處理槽開口之第2開口部; 利用上述吸氣構造吸入之空氣係 通過上述吸氣通路被送至上述第1空間, 自上述第1空間經由上述第1開口部被送向上述處理槽, 自上述處理槽經由上述第2開口部被送向上述第2空間, 自上述第2空間通過上述排氣通路向外部排出。
  12. 如請求項11所述之分解處理裝置,其中 上述第1開口部及上述第2開口部 具有較上述吸氣通路及上述排氣通路之與上述空氣之流動方向正交之剖面大之面積。
  13. 如請求項11或12所述之分解處理裝置,其中 上述第2空間中之於下部連結有上述排氣通路之部分之頂面以向上凹陷之方式彎曲。
  14. 如請求項13所述之分解處理裝置,其中 於上述頂面形成有複數個沿彎曲方向相互平行地延伸之條帶狀之凸條部。
  15. 如請求項11至14中任一項所述之分解處理裝置,其中 上述排氣通路具有與上述第2空間連結且自上述第2空間向下方延伸之部分,上述部分於底部具有開口,且 上述開口連通至上述分解處理裝置之外部。
  16. 一種分解處理裝置,其具備: 處理槽,其供收容處理對象物; 攪拌軸,其於上述處理槽之內部延伸;及 攪拌翼,其安裝於上述攪拌軸;且 上述處理槽具有底壁部、前壁部、及後壁部, 於與上述攪拌軸正交之剖面中,上述處理槽之上述前壁部與上述後壁部之間之距離隨著向下而變窄, 上述底壁部為中心角180度以上之圓弧形狀。
  17. 如請求項16所述之分解處理裝置,其中 上述後壁部鉛直地延伸, 上述前壁部以下端與上述後壁部之間之距離變窄之方式相對於鉛直方向傾斜, 於上述前壁部與上述底壁部之間形成有角部。
TW107122466A 2017-10-10 2018-06-29 分解處理裝置 TW201934214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JP2017-197201 2017-10-10
JP2017197201A JP2021013873A (ja) 2017-10-10 2017-10-10 分解処理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934214A true TW201934214A (zh) 2019-09-01

Family

ID=6610069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7122466A TW201934214A (zh) 2017-10-10 2018-06-29 分解處理裝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2021013873A (zh)
TW (1) TW201934214A (zh)
WO (1) WO2019073627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24436A (ja) * 1993-07-08 1995-01-27 Sanyo Electric Co Ltd 厨芥処理装置
JPH09141232A (ja) * 1995-11-15 1997-06-03 Yanmar Agricult Equip Co Ltd 生ゴミ処理装置
JP2004255360A (ja) * 2003-02-28 2004-09-16 Hitachi Home & Life Solutions Inc 生ごみ処理機
JP2005185880A (ja) * 2003-12-24 2005-07-14 Three S Kk 被処理物処理装置
JP2005342618A (ja) * 2004-06-03 2005-12-15 Yanmar Co Ltd 生ゴミ処理機の発酵制御方法及び生ゴミ処理機
JP2006297242A (ja) * 2005-04-19 2006-11-02 Sharp Corp 生ゴミ処理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9073627A1 (ja) 2019-04-18
JP2021013873A (ja) 2021-02-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0701480B1 (ko) 미생물을 이용한 음식물쓰레기 처리장치
TW201934214A (zh) 分解處理裝置
KR102223631B1 (ko) 공기분사노즐 및 퇴비발효기
JPH07313958A (ja) 生ゴミ発酵処理装置
JP3746688B2 (ja) 生ごみ処理機
JP3729088B2 (ja) 生ゴミ処理機
JP2004016899A (ja) 発酵処理装置
JP3782316B2 (ja) 生ごみ処理装置
JP2011194276A (ja) 被処理物の分解処理装置
JP4056667B2 (ja) 有機廃棄物処理装置
JP2004105823A (ja) 有機物の醗酵処理装置
JPH105732A (ja) 生ゴミ処理装置
JPH09299915A (ja) 生ゴミ等の処理装置
JP2002028625A (ja) 生ゴミ処理装置
JP3441269B2 (ja) 生ゴミ処理装置
KR20100032524A (ko) 음식물쓰레기 처리 장치 및 방법
JPH09117740A (ja) 生ゴミ処理装置
JP3400211B2 (ja) 生ゴミ処理装置
JP2002028624A (ja) 生ゴミ処理装置
JP3400210B2 (ja) 生ゴミ処理装置
JP2003039040A (ja) 厨芥処理装置
JP2000061429A (ja) 有機物処理装置
JP3435263B2 (ja) 生ゴミ処理方法
JP3696133B2 (ja) 厨芥処理機
JP2000237720A (ja) 生ゴミ処理機の排気構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