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932399A - 媒體排出裝置、記錄裝置 - Google Patents
媒體排出裝置、記錄裝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201932399A TW201932399A TW108102885A TW108102885A TW201932399A TW 201932399 A TW201932399 A TW 201932399A TW 108102885 A TW108102885 A TW 108102885A TW 108102885 A TW108102885 A TW 108102885A TW 201932399 A TW201932399 A TW 201932399A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medium
- receiving tray
- discharge
- media
- upstream
- Prior art date
Links
Landscapes
- Pile Receivers (AREA)
- Forming Counted Batches (AREA)
Abstract
一種媒體排出裝置,其特徵在於具備:排出機構,其排出媒體;第1媒體接收托盤,其接收由上述排出機構排出之媒體;第2媒體接收托盤,其設置於鉛直方向上較上述第1媒體接收托盤更上方,接收由上述排出機構排出之媒體;且上述第2媒體接收托盤可使至少包含媒體排出方向上之上游側端部之上游部位,於接收藉由進出於自上述排出機構朝向上述第1媒體接收托盤之媒體之通過路徑而排出之媒體之進出位置、與自上述通過路徑退避之退避位置之間位移。
Description
本發明係關於排出媒體之媒體排出裝置及具備其之記錄裝置。
對於以印表機等為代表之記錄裝置,有併設供排出之用紙分類之分類機之情形。作為分類機,有具備於上下方向配設複數個紙槽及接收自記錄裝置排出之用紙並送至任意紙槽之用紙搬送部。用紙朝任意紙槽之分類有用紙搬送部上下移動向任意紙槽排出用紙之紙槽固定型及用紙搬送部之位置固定而使複數個紙槽上下移動收納用紙之紙槽移動型。專利文獻1中,揭示有後者類型之一例。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國際公開第2008/032482號
[發明所欲解決之問題]
如上述之分類機,無論哪一類型,即用紙搬送部上下移動之類型及複數個紙槽上下移動之類型之任一者,裝置構成均變為大規模,從而容易導致裝置之大型化與成本提高。 [解決問題之技術手段]
為了解決上述課題之本發明之媒體排出裝置之特徵在於具備:排出機構,其排出媒體;第1媒體接收托盤,其接收排出之媒體;第2媒體接收托盤,其設置於鉛直方向上較上述第1媒體接收托盤更上方,接收排出之媒體;且上述第2媒體接收托盤可使至少包含媒體排出方向上之上游側端部之上游部位,於接收藉由橫穿自上述排出機構朝向上述第1媒體接收托盤之媒體之通過路徑而排出之媒體之進出位置、與自上述通過路徑退避之退避位置之間位移。
以下,概略說明本發明。 第1態樣之媒體排出裝置之特徵在於具備:排出機構,其排出媒體;第1媒體接收托盤,其接收由上述排出機構排出之媒體;第2媒體接收托盤,其設置於鉛直方向上較上述第1媒體接收托盤更上方,接收由上述排出機構排出之媒體;且上述第2媒體接收托盤可使至少包含媒體排出方向上之上游側端部之上游部位,於接收自上述排出機構藉由進出朝向上述第1媒體接收托盤之媒體之通過路徑而排出之媒體之進出位置、與自上述通過路徑退避之退避位置之間位移。
根據本態樣,於具備第1媒體接收托盤與第2媒體接收托盤之構成中,藉由上述第2媒體接收托盤之至少上游部位位移可切換媒體之排出端,即無需採用包含上述第1媒體接收托盤及上述第2媒體接收托盤之所有之托盤上下移動之構成,又,由於無需採用上述排出機構上下移動之構成,故能夠將可分類所排出之媒體之媒體排出裝置以更簡單之構成、小尺寸地且低成本地構成。
第2態樣之特徵在於:於第1態樣中,上述第2媒體接收托盤具備固定設置於較可進退之上述上游部位更靠媒體排出方向下游側之下游部位。
根據本態樣,上述第2媒體接收托盤具備固定設置於較可進退之上述上游部位更靠媒體排出方向下游側之下游部位而構成,即由於無需使上述第2媒體接收托盤全體位移動作,故可避免裝置構成變為大規模。
第3態樣之特徵在於:於第2態樣中,上述第2媒體接收托盤之上述上游部位位於上述進出位置時,上述上游部位所具備之媒體支持面及上述下游部位所具備之媒體支持面皆為相對於水平面朝媒體排出方向向上之相同之傾斜。
根據本態樣,上述第2媒體接收托盤之上述上游部位位於上述進出位置時,由於上述上游部位具備之媒體支持面,及上述下游部位具備之媒體支持面皆為對於水平朝向媒體排出方向向上之相同之傾斜,故可以自然之形狀適當地裝載所排出之媒體。
第4態樣之特徵在於:於第1至第3態樣中任一者中,上述排出機構由夾持媒體而排出之排出輥對構成,於上述第2媒體接收托盤之上述上游部位位於上述進出位置時,該上游部位與上述排出輥對之夾持位置之切線交叉。
根據本態樣,上述排出機構由夾持媒體而排出之排出輥對構成,於上述第2媒體接收托盤之上述上游部位位於上述進出位置時,由於該上游部位與上述排出輥對之夾持位置之切線交叉,故可更確實地使自上述排出輥對排出之媒體載置於上述第2媒體接收托盤。
第5態樣之特徵在於:於第1至第3態樣中任一者中,上述排出機構由夾持媒體而排出之排出輥對構成,於上述第2媒體接收托盤之上述上游部位位於上述進出位置時,上述上游側端部位於鉛直方向上較上述排出輥對之夾持位置更靠下側。
根據本態樣,上述排出機構由夾持媒體而排出之排出輥對構成,於上述第2媒體接收托盤之上述上游部位位於上述進出位置時,由於上述上游側端部位於鉛直方向上較上述排出輥對之夾持位置更靠下側,故可更確實地使自上述排出輥對排出之媒體載置於上述第2媒體接收托盤。
第6態樣之特徵在於:於第1至第5態樣中任一者中,媒體排出方向上之上述上游部位之上述上游側端部之位置,在上述上游部位位於上述進出位置之情形時,較位於上述退避位置之情形更靠近媒體排出方向上游側。 根據本態樣,媒體排出方向之上述上游部位之上述上游側端部之位置因於上述上游部位位於上述進出位置之情形時較位於上述退避位置之情形更靠媒體排出方向上游側,故可使排出之媒體更確實地載置。
第7態樣之特徵在於:於第1至第6態樣中任一者中,上述第2媒體接收托盤之上述上游部位所具備之媒體支持面係以相對於水平朝媒體排出方向向上之傾斜面形成,且上述傾斜面相對於水平之傾斜角,在上述上游部位位於上述進出位置之情形時,大於位於上述退避位置之情形。
根據本態樣,由於上述第2媒體接收托盤之上述上游部位具備之媒體支持面以對於水平朝向媒體排出方向向上之傾斜面形成,且對於水平之上述傾斜面之傾斜角於上述上游部位位於上述進出位置之情形時較位於上述退避位置之情形更大,故於上述上游部位位於上述退避位置之情形時可確保上述上游部位之下側之空間較廣,且可抑制上述上游部位妨礙媒體對上述第1媒體接收托盤之排出。
第8態樣之特徵在於:於第1至第7態樣中任一者中,於上述第2媒體接收托盤之上述上游部位位於上述進出位置時,該第2媒體接收托盤所具備之媒體支持面及上述第1媒體接收托盤所具備之媒體支持面皆為朝媒體排出方向向上之相同之傾斜。
根據本態樣,於上述第2媒體接收托盤之上述上游部位位於上述進出位置時,於該第2媒體接收托盤具備之媒體支持面及上述第1媒體接收托盤具備之媒體支持面皆為朝向媒體排出方向向上之相同之傾斜之構成中,可獲得上述第1至第7之態樣中之任一者之作用效果。
第9態樣之特徵在於:於第1至第8態樣中之任一者中,於上述第2媒體接收托盤之上述上游側端部,設置有限制排出之媒體之上游側端部位置的限制壁。
根據本態樣,由於在上述第2媒體接收托盤之上述上游側端部設置有限制所排出之媒體之上游側端部位置之限制壁,故可抑制媒體自上述第2媒體接收托盤滑落。
第10態樣之特徵在於:於第1至第9態樣中之任一者中,具備複數個上述第2媒體接收托盤。 根據本態樣,於具備複數個上述第2媒體接收托盤之構成中,可獲得上述第1至第10態樣中任一者之作用效果。
第11態樣之特徵在於:於第1至第7、第9、第10態樣中任一者中,側面視上述通過路徑時,上述第1媒體接收托盤及上述第2媒體接收托盤朝向排出方向下游側放射狀配置。
根據本態樣,由於側面視上述通過路徑,上述第1媒體接收托盤及上述第2媒體接收托盤朝向排出方向下游側放射狀配置,故於排出方向下游側,可節約出用於配設上述第1媒體接收托盤及上述第2媒體接收托盤之空間,且可助於裝置之小型化。
第12態樣之媒體排出裝置之特徵在於具備:排出機構,其排出媒體;第1媒體接收托盤,其接收由上述排出機構排出之媒體;第2媒體接收托盤,其設置於鉛直方向上較上述第1媒體接收托盤更上方,接收由上述排出機構排出之媒體;且上述排出機構具備第1輥、及可繞該第1輥位移地設置且於與上述第1輥之間夾持媒體之第2輥,且藉由上述第2輥繞上述第1輥位移,而將媒體之排出端切換至上述第1媒體接收托盤及上述第2媒體接收托盤中任一者。
若上述第2輥繞上述第1輥位移,則由上述第1輥與上述第2輥之媒體之排出方向變化。根據本態樣,由於利用該性質,將媒體之排出端切換至上述第1媒體接收托盤及上述第2媒體接收托盤中任一者,故與使上述排出機構整體上下之構成相比,可以更簡單之構成,小尺寸地且低成本地構成可分類所排出之媒體之媒體排出裝置。
第13態樣之記錄裝置之特徵在於具備:記錄機構,其於媒體進行記錄;第1至第12之態樣中任一者之上述媒體排出裝置,其排出由上述記錄機構進行記錄後之媒體。 根據本態樣,於記錄裝置中,可獲得與上述之第1至第12態樣中之任一者同樣之作用效果。
以下,基於圖式說明實施形態。另,於各實施形態中對相同之構成標註相同之符號,僅於最初之實施形態中說明,於以後之實施形態中省略其構成之說明。
圖1係第1實施形態之印表機之外觀立體圖,圖2係顯示第1實施形態之印表機之媒體搬送路徑之側剖視圖,圖3係顯示於第1實施形態中排出媒體至第1媒體接收托盤之狀態之側剖視圖。
圖4係顯示於第1實施形態中排出媒體至第2媒體接收托盤之狀態之側剖視圖,圖5係顯示退避位置之第2媒體接收托盤之狀態之立體圖,圖6係顯示進出位置之第2媒體接收托盤之狀態之立體圖。
圖7係顯示第2媒體接收托盤之退避位置之側剖視圖,圖8係顯示第2媒體接收托盤自退避位置切換至進出位置之狀態之側剖視圖,圖9係顯示第2媒體接收托盤之進出位置之側剖視圖,圖10係顯示進出位置之第2媒體接收托盤與排出輥對之關係之側剖視圖。
圖11係顯示第2實施形態之向第1媒體接收托盤之排出狀態之側剖視圖,圖12係顯示第2實施形態之向第2媒體接收托盤之排出狀態之側剖視圖,圖13係顯示第2實施形態之向第3媒體接收托盤之排出狀態之側剖視圖。
圖14係顯示第3實施形態之向第1媒體接收托盤之排出狀態之側剖視圖,圖15係顯示第3實施形態之向第2媒體接收托盤之排出狀態之側剖視圖,圖16係顯示第3實施形態之向第3媒體接收托盤之排出狀態之側剖視圖。
又,於各圖中所示之X-Y-Z座標系中X方向表示記錄媒體之寬度方向,即裝置寬度方向,Y方向為記錄裝置內之搬送路徑之記錄媒體之搬送方向,即表示裝置深度方向,Z方向表示裝置高度方向。 於本實施形態中,X-Y平面為水平面。又,X-Z平面及Y-Z平面為垂直面。
<<<第1實施形態>>> <<<關於印表機之概要>>> 於圖1中,作為「記錄裝置」之印表機10係作為具備裝置本體12與圖像讀取裝置14之複合機而構成。另,作為記錄裝置之一例,印表機10以噴墨印表機進行說明,但亦可為雷射印表機等記錄裝置。又,於圖像讀取裝置14包含掃描器或傳真機(FAX)等。
於裝置本體12之+Y軸方向側,設置有操作部16。操作部16具備用於操作印表機10之電源按鍵或印刷設定按鍵、顯示面板等而構成。於裝置本體12之+Y軸方向側中操作部16之-Z方向側,設置有媒體排出裝置18。針對媒體排出裝置18將於下文敍述。
於裝置本體12中媒體排出裝置18之-Z方向側設置有媒體收容部20。媒體收容部20於其內部可收納複數張媒體,且構成為可自裝置本體12之+Y方向側對於裝置本體12插拔。
<<<關於媒體搬送路徑>>> 於圖2中對印表機10之媒體P之媒體搬送路徑22進行說明。於媒體收容部20收容有複數張媒體P。另,作為一例,本實施形態之媒體係指包含A4尺寸或B5尺寸之用紙、照片紙、明信片等尺寸不同之媒體。另,於圖2中標注符號P-1之兩點鏈線表示沿媒體搬送路徑22搬送之媒體P之路徑。
於媒體收容部20之+Z方向側,設置有藉由未圖示之驅動源旋轉驅動之第1饋送輥24。且,第1饋送輥24於將媒體收容部20收容之媒體P饋送至搬送路徑下游側時,藉由與媒體收容部20收容之媒體之最上位者接觸並旋轉,而將該最上位之媒體自媒體收容部20送出至饋送方向下游側。於第1饋送輥24之下游側,設置有饋送輥對26。
於饋送輥對26之饋送方向下游側設置第1搬送輥28及第2搬送輥30。於第1搬送輥28及第2搬送輥30之周圍,複數個從動輥32a、32b、32c、32d以對於第1搬送輥28及第2搬送輥30從動旋轉之方式設置。又,於第1搬送輥28及第2搬送輥30之搬送方向下游側設置搬送輥對34。
於搬送輥對34之搬送方向下游側設置有托架36。托架36構成為可藉由未圖示之驅動機構於裝置寬度方向往復移動。且,於托架36之下部,設置有作為「記錄機構」之記錄頭38。記錄頭38構成為於其下表面設置有複數個噴嘴,可朝向媒體P噴出墨水。又,於托架36之搬送方向下游側,設置有作為「排出機構」之排出輥對40。
藉由第1饋送輥24自媒體收容部20送出之媒體P,經由第1搬送輥28、第2搬送輥30及搬送輥對34被搬送至與記錄頭38對向之區域。且,藉由記錄頭38執行記錄後,將媒體P藉由排出輥對40排出至裝置前面側。
<<<關於媒體排出裝置>>> 一面參照圖3及圖4,一面對媒體排出裝置18進行概述。於本實施形態中媒體排出裝置18具備排出輥對40、第1媒體接收托盤42、及第2媒體接收托盤44。於本實施形態中,第1媒體接收托盤42係如圖1所示般自印表機10之+Y方向側端部向+Y方向側突出。第1媒體接收托盤42構成為隨著朝向+Y方向側逐漸朝+Z方向(向上)傾斜。第1媒體接收托盤42具備媒體支持面42a。第1媒體接收托盤42以可適當地載置排出至媒體支持面42a之媒體P之方式,配置為相對於裝置本體12以適宜之角度傾斜。
於第1媒體接收托盤42之+Z方向側設置有第2媒體接收托盤44,即於鉛直方向上較第1媒體接收托盤42更上方設置有第2媒體接收托盤44。另,所謂「於鉛直方向上較第1媒體接收托盤42更上方設置有第2媒體接收托盤44」僅著眼於鉛直方向上之位置關係,具體而言,並不限定於相對於第1媒體接收托盤42將第2媒體接收托盤44設置於正上方之構成,亦包含第2媒體接收托盤44相對於第1媒體接收托盤42非位在正上方之各種形態。即,意味著第1媒體接收托盤42與第2媒體接收托盤44之Y軸方向之位置關係及X軸方向之位置關係不拘。
於本實施形態中,第1媒體接收托盤42係對媒體排出裝置18固定。另,本實施形態之所謂「固定」意指非為於排出媒體P時第1媒體接收托盤42如分類機般上下移動之構成。於本實施形態中,亦可將第1媒體接收托盤42設為可對媒體排出裝置18裝卸以便組裝或更換之構成。
圖3中之標註符號P-2之兩點鏈線表示藉由排出輥對40排出至第1媒體接收托盤42之媒體P之排出路徑,圖4中標註符號P-3之兩點鏈線表示藉由排出輥對40排出至第2媒體接收托盤44之媒體P之排出路徑,圖3及圖4中標註符號S1之一點鏈線表示排出輥對40之夾持位置N1(圖10)之切線。 另,於本實施形態中,於圖3及圖4中以P-2、P-3表示之媒體P之通過路徑(排出路徑)僅為一例,根據排出輥對40之旋轉速度或媒體P之種類、墨水對媒體之噴附狀況等而變化。
於本實施形態中,第2媒體接收托盤44構成為可於進出於自排出輥對40朝向第1媒體接收托盤42排出之媒體P之通過路徑(排出路徑P-2),橫穿通過路徑(排出路徑P-2),接收排出之媒體P之進出位置(圖4)、與自排出輥對40向第1媒體接收托盤42排出之媒體P之通過路徑(排出路徑P-2)退避之退避位置(圖3)之間切換。
<<<關於第2媒體接收托盤之構成>>> 一面參照圖5至圖10,一面對第2媒體接收托盤44之構成進行說明。第2媒體接收托盤44具備媒體搬送方向上之作為「上游部位」之上游側部位44a、作為「下游部位」之下游側部位44b及一對框架44c。於本實施形態中,框架44c配置於第2媒體接收托盤44之X軸方向之兩側部。上游側部位44a以可對於框架44c變化其姿勢及位置之方式安裝(圖5及圖6)。下游側部位44b固定於框架44c而設置。本實施形態中所謂「固定」意味著並非於媒體P被排出時下游側部位44b位移之構成。另,於本實施形態中「固定」設置之構成亦包含將下游側部位44b設為可裝卸於裝置本體12以便組裝或更換之構成。
於上游側部位44a之作為「上游側端部」之-Y方向側端部設置有朝+Z方向突出之限制壁44d。於上游側部位44a形成接收排出之媒體P之上游側媒體支持面44e。於上游側部位44a之+Y方向側端部,於X軸方向中央部設置有缺口部44f。
於下游側部位44b之上表面,設置有下游側媒體支持面44g。於下游側部位44b之-Y方向側端部,與上游側部位44a之缺口部44f對應之位置形成朝-Y方向側突出之引導部44h。引導部44h之上表面形成引導面44j。
於X軸方向延伸之驅動軸46旋轉自在地安裝於一對框架44c。驅動軸46之+X方向側端部連接於傳遞驅動馬達48之驅動力之驅動力傳遞機構50。於本實施形態中,驅動力傳遞機構50係作為一例,由未圖示之複數個齒輪構成,且構成為將驅動馬達48之驅動力傳遞至驅動軸46。另,於驅動馬達48中,作為一例,將使上游側部位44a自退避位置向進出位置移動之旋轉方向設為正轉方向,將使上游側部位44a自進出位置向退避位置移動之旋轉方向設為逆轉方向。
於本實施形態中,於X軸方向空出間隔,一對驅動齒輪52以與驅動軸46一起旋轉之方式固定於驅動軸46。各驅動齒輪52與齒條54嚙合。於本實施形態中,驅動齒輪52與齒條54構成齒條齒輪機構。
於第2媒體接收托盤44之上游側部位44a之X軸方向之兩側部形成有於+Z軸方向側延伸之一對側壁44k。於一對側壁44k,安裝有於X軸方向延伸之旋轉軸56。於本實施形態中,旋轉軸56之一部分固持於齒條54之內側。
於X軸方向延伸之旋轉軸58旋轉自在地安裝於一對框架44c。於本實施形態中,於旋轉軸58之X軸方向中央部,具體而言於X軸方向上與引導部44h之引導面44j對應之位置安裝有檢測桿60。檢測桿60於在第2媒體接收托盤44未載置媒體P之情形時,與引導面44j抵接。
當於第2媒體接收托盤44載置媒體P時,檢測桿60對應於所載置之媒體P之厚度,以旋轉軸58為旋動支點,於自引導面44j離開之方向旋動。當於第2媒體接收托盤44載置經設定之特定張數量時,檢測桿60旋動特定量。該旋動動作藉由未圖示之檢測感測器檢測。
其結果,未圖示之檢測感測器檢測到於第2媒體接收托盤44中載置有經設定之張數之媒體P。且,配置於印表機10內之未圖示之控制部基於未圖示之檢測感測器之檢測資訊,例如於第2媒體接收托盤44中載置特定張數媒體P,即發出第2媒體接收托盤44上之媒體P之積載高度達到上限之警報,或於操作部16之顯示面板顯示信息。又,未圖示之控制部於第2媒體接收托盤44上之媒體P之積載量達到上限之情形時,尚有印刷作業之情形時暫時中斷印刷作業或將媒體P之排出端切換至第1媒體接收托盤42。
另,於上游側部位44a位於進出位置時,於本實施形態中,上游側部位44a之上游側媒體支持面44e之傾斜雖與下游側部位44b之下游側媒體支持面44g為相同之傾斜,但於上游側部位44a位於退避位置時,上游側媒體支持面44e之傾斜較下游側媒體支持面44g之傾斜更緩。因此,如圖17所示般,於積載之媒體束Pt形成彎曲部Pr。當檢測桿60位於抵接於彎曲部Pr之位置時,有無法正確地檢測出媒體束Pt之積載高度之虞,但由於檢測桿60設置於避開彎曲部Pr之位置,故可正確地檢測出媒體束Pt之積載高度。
又,為了正確地檢測出媒體束Pt之積載高度,亦可如圖18所示般設置可按壓媒體束Pt之按壓構件95。按壓構件95設置為可於藉由未圖示之驅動機構按壓媒體束Pt之位置(符號95_1)與自媒體束Pt退避之位置(符號95_2)位移。藉由此種按壓構件95按壓媒體束Pt,可正確地進行檢測桿60對媒體束Pt之積載高度之檢測。 尤其,於噴墨記錄之情形時媒體P吸收墨水而膨潤,由於在媒體束Pt之媒體間可留出空氣層,故有無法正確地檢測出媒體束Pt之積載高度之虞,但藉由如上述般設置按壓構件95,可正確地檢測出媒體束Pt之積載高度。 另,由於伴隨著媒體P吸收墨水之膨潤隨著時間經過而緩和,故亦可不設置按壓構件95,於排出媒體P後經過特定時間後,進行檢測桿60對積載高度之檢測。
另,雖未圖示,但於第1媒體接收托盤42亦可設置檢測感測器。當特定張數之媒體P被載置於第1媒體接收托盤42時,設置於第1媒體接收托盤42之檢測感測器之檢測狀態產生變化。藉此,檢測到於第1媒體接收托盤42載置有特定張數之媒體P,限制對第2媒體接收托盤44之媒體排出動作。具體而言,限制上游側部位44a自退避位置向進出位置之切換動作。藉此,可於將上游側部位44a自退避位置切換至進出位置時,防止上游側部位44a與載置於第1媒體接收托盤42之媒體P干涉。
如圖7至圖9所示,於一對框架44c,設置有第1引導槽62與第2引導槽64。第1引導槽62形成為朝向-Y方向側下降之向下傾斜槽。於第1引導槽62插入旋動軸56。當齒條54藉由驅動齒輪52驅動時,旋動軸56於第1引導槽62內沿第1引導槽62朝Y軸方向移動。
於第2引導槽64,插入引導銷66。引導銷66構成為於第2媒體接收托盤44之一對側壁44k中朝第2媒體接收托盤44之外側方向,具體而言,自+X軸方向側之側壁44k朝+X軸方向突出,自-X軸方向側之側壁44k向-X軸方向突出。
第2引導槽64整體於Y軸方向延伸設置。第2引導槽64具備:支持部64a,其於上游側部位44a位於退避位置之狀態下,支持引導銷66;角度變更部64b,其自支持部64a朝-Y方向側且-Z方向側延伸,變更上游側部位44a之角度;及進退部64c,其自角度變更部64b朝-Y方向側且-Z方向側延伸。於本實施形態中,角度變更部64b中朝-Z方向側之傾斜角度設定為較進退部64c之傾斜角度更陡。
其次,一面參照圖7至圖9,一面對上游側部位44a之退避位置與進出位置之切換進行說明。圖7係顯示上游側部位44a之退避位置之狀態。於該狀態下,上游側部位44a之上游側媒體支持面44e對於Y軸(水平面)以傾斜角θ1朝向媒體排出方向(+Y軸方向側)於向上方向(+Z軸方向)傾斜。旋動軸56位於第1引導槽62之+Y方向側端部,引導銷66處於被第2引導槽64之支持部64a支持之狀態。
於該狀態下,上游側部位44a位於較排出輥對40之夾持位置N1(圖10)之切線S1更靠+Z方向側。當上游側部位44a位於退避位置時,由於上游側部位44a不會遮擋由排出輥對40排出之媒體P之前進方向,故排出之媒體P向第1媒體接收托盤42排出。
其次,當驅動馬達48之驅動力(向正轉方向之旋轉)經由驅動力傳遞機構50傳遞至驅動齒輪52,齒條54如圖8所示之箭頭A1般朝-Y方向側移動。伴隨著齒條54朝-Y方向側之移動,旋轉軸56亦於第1引導槽62內朝-Y方向側(參照箭頭A2)移動。
藉由旋動軸56朝-Y軸方向側移動,上游側部位44a亦朝-Y軸方向側移動。因此,設置於上游側部位44a之側壁44k之引導銷66亦自第2引導槽64之支持部64a朝-Y方向側移動,且沿角度變更部64b移動(參照箭頭A3)。此時,引導銷66於Z軸方向上自支持部64a沿角度變更部64b朝-Z軸方向移動。其結果,上游側部位44a以旋動軸56為旋動支點朝圖8之順時鐘方向旋動(參照箭頭A4)。即,上游側部位44a之限制壁44d朝-Z方向側位移,與切線S1交叉。
其次,如圖9所示,當齒條54朝-Y軸方向側(參照箭頭A5)進一步移動時,旋動軸56進而朝-Y方向側於第1引導槽62內移動(參照箭頭A6),成為位於第1引導槽62之-Y方向側端部之狀態。於該狀態下,引導銷66穿過第2引導槽64內之角度變更部64b移行至進退部64c,位於進退部64c之-Y軸方向側端部(參照箭頭A7)。圖9所示之上游側部位44a之位置為上游側部位44a之進出位置。
其結果,上游側部位44a進而自圖8之位置移動至-Y軸方向側,成為圖9之狀態(參照箭頭A8)。於該狀態下,上游側部位44a之上游側媒體支持面44e成為對於Y軸以傾斜角θ2朝向媒體排出方向(+Y軸方向側)於向上方向(+Z軸方向)傾斜之狀態。於本實施形態中,傾斜角θ2設定為大於傾斜角θ1之角度。因此,與上游側媒體支持面44e位於進出位置之情形相比,位於退避位置之情形時為更和緩之傾斜姿勢。
於本實施形態中,藉由將上游側部位44a自傾斜角θ1切換成較傾斜角θ1更大之傾斜角θ2而移動,可使上游側部位44a以較保持傾斜角θ1移動更短之移動距離自退避位置切換至進出位置。
如圖10所示,當上游側部位44a位於進出位置時,上游側部位44a之-Y軸方向側端部之限制壁44d藉由位於Z軸方向上排出輥對40之夾持位置N1及較通過夾持位置N1之切線S1更靠-Z方向側,即構成上游側部位44a之上游側端部之限制壁44d成為位於較夾持位置N1更靠鉛直方向之下側。 另,「上游側部位44a之上游側端部(於本實施形態中為限制壁44d)位於較夾持位置N1更靠鉛直方向上之下側」係僅著眼於鉛直方向之位置關係者。具體而言,如本實施形態般,除上游側部位44a之上游側端部雖對於夾持位置N1於Y軸方向偏離但仍於鉛直方向上位於下側之形態以外,亦包含上游側部位44a之上游側端部位於夾持位置N1正下方之各種形態之意味,意指上游側部位44a之上游側端部與夾持位置N1之Y軸方向之位置關係不拘。因此,只要上游側媒體支持面44e為可接收媒體P之範圍,則亦不拘上游側部位44a之上游側端部與夾持位置N1在X軸方向上之關係。
因如上所述,故當上游側部位44a位於進出位置時,上游側部位44a遮擋媒體P之排出路徑P-2(亦參照圖3)。藉此,自排出輥對40排出之媒體P與上游側媒體支持面44e接觸,藉由上游側媒體支持面44e引導至+Y軸方向。另,圖10之標註符號P-2之兩點鏈線為媒體P之排出路徑P-2之一部分,具體而言,僅圖示排出輥對40之附近部分。
另,如上所述,圖3及圖10之排出路徑P-2根據排出輥對40之旋轉速度或媒體P之種類、墨水對媒體之噴附狀況等變化。因此,較佳為設想媒體垂落最顯著之情形時之排出路徑P-2而決定上游側部位44a之進出位置。例如,若對設想使用之媒體種類中之剛性最低之媒體,進行墨水之濡濕最顯著之記錄,設想以最低速排出之情形之排出路徑P-2來決定上游側部位44a之進出位置,則一定能夠使媒體堆疊於第2媒體接收托盤44。 又,如本實施形態般,若上游側部位44a之上游側端部進出至接近排出輥對40之位置,則一定能夠使媒體堆疊於第2媒體接收托盤44。
此處,如圖9及圖10所示,於本實施形態中,進出位置之上游側部位44a之上游側媒體支持面44e之傾斜(傾斜角θ2)設定為與下游側部位44b之下游側媒體支持面44g相同之傾斜。另,本實施形態中所謂相同傾斜並不限定於傾斜角度完全一致,亦容許有媒體P自上游側媒體支持面44e向下游側媒體支持面44g搬送不會被下游側部位44b之-Y方向側端部卡住而能順利地進行之程度之角度偏差。
參照圖7及圖9,上游側部位44a之限制壁44d之位置係上游側部位44a位於進出位置之情形時較位於退避位置之情形於Y軸方向上位於更靠-Y方向側,即,於進出位置與退避位置相比使限制壁44d位於更靠近排出輥對40之位置,可將上游側媒體支持面44e更靠近排出輥對40,故可使排出之媒體P確實地載置於上游側媒體支持面44e。
如圖4、圖6及圖10所示,於本實施形態中,於下游側部位44b之-Y軸方向側端部,形成朝向上游側部位44a之缺口部44f突出之引導部44h。於本實施形態中,引導部44h之引導面44j設定為與下游側媒體支持面44g相同傾斜(傾斜角度)。另,引導面44j之傾斜角度與下游側媒體支持面44g之傾斜角度並非僅完全一致,而是亦容許可順利地搬送媒體P之程度之角度偏差。
於本實施形態中,當於上游側部位44a位於進出位置之狀態下媒體P自排出輥對40排出時,媒體P沿向上傾斜之上游側媒體支持面44e引導至+Y軸方向側。參照圖6,於上游側部位44a位於進出位置之狀態下,下游側部位44b之引導部44h自上游側部位44a之缺口部44f拔出。
於本實施形態中,由於上游側部位44a之缺口部44f構成為切取上游側媒體支持面44e之一部分,故於X軸方向之缺口部44f之兩側部亦形成上游側媒體支持面44e。若媒體P沿上游側媒體支持面44e引導至+Y軸方向側,到達Y軸方向上缺口部44f之位置時,位於上游側媒體支持面44e之缺口部44f之X軸方向兩側之區域一面支持媒體P,一面繼續向+Y軸方向引導。
當媒體P到達上游側媒體支持面44e之+Y軸方向側部時,媒體P之寬度方向(X軸方向)中央部接觸於下游側部位44b之引導部44h之引導面44j。其後,媒體P一面被支持於引導面44j,一面朝+Y軸方向引導。進而,若媒體P朝+Y軸方向側被輸送,則通過引導面44j而被引導至下游側媒體支持面44g。
其結果,自排出輥對40排出之媒體P由第2媒體接收托盤44予以支持,具體而言,由進出位置處之上游側部位44a之上游側媒體支持面44e及下游側部位44b之下游側媒體支持面44g予以支持。於本實施形態中,由於在上游側部位44a之-Y方向側端部設置有限制壁44d,故可限制經排出之媒體P於朝+Y方向側向上傾斜之第2媒體接收托盤44中滑落。
此處,若將驅動馬達48之旋轉方向自正轉方向切換成逆轉方向,可使上游側部位44a自進出位置移動至退避位置。具體而言,使上述說明之上游側部位44a之自退避位置向進出位置之移動路徑反向移動,而自進出位置切換至退避位置。作為一例,藉由適當切換驅動馬達48之旋轉方向,可適當切換上游側部位44a位於退避位置之狀態與位於進出位置之狀態。 例如,亦可以將複數張媒體P交替排出至第1媒體接收托盤42與第2媒體接收托盤44之方式,或者將特定張數之媒體P排出至第1媒體接收托盤42及第2媒體接收托盤44之任一者後、排出至另一媒體接收托盤之方式,切換第2媒體接收托盤44之狀態。即,亦可對應於媒體P之排出而適當切換排出端之媒體托盤。
於本實施形態中,於圖4及圖9中,於第2媒體接收托盤44之上游側部位44a位於進出位置之狀態下,將第2媒體接收托盤44之上游側媒體支持面44e及下游側媒體支持面44g設定成與第1媒體接收托盤42之媒體支持面42a相同之傾斜(傾斜角度)。另,於本實施形態中,上游側媒體支持面44e及下游側媒體支持面44g與媒體支持面42a之傾斜相同並非完全一致,亦包含因零件精度或組裝時之安裝誤差引起之角度之偏差。
於本實施形態中,藉由適當切換第2媒體接收托盤44之退避位置與進出位置,可將自排出輥對40排出之媒體P之排出端切換至第1媒體接收托盤42或第2媒體接收托盤44。其結果,無需於每個媒體接收托盤42、44設置排出輥對40,且無需使複數個排出輥對40同步,故可抑制送紙精度、印刷精度下降。除此以外,由於可僅以一組構成排出輥對40,故可以簡易之構成分類所排出之媒體P,可以小尺寸地且低成本構成媒體排出裝置18。
另,有如下情況:排出輥對40與其他搬送輥共用驅動源,於兩面印刷時逆向旋轉。且,於上游側部位44a位於進出位置之狀態下排出輥對40逆向旋轉之情形,排出至第2媒體接收托盤44之媒體P之上游端接觸於排出輥對40,有引入裝置內之虞。此種不良尤其在第2媒體接收托盤44之傾斜角為更陡角度之情形時容易產生。因此,逆向旋轉排出輥對40之情形較佳為將第2媒體接收托盤44切換至退避位置。
或者,亦較佳為設置如圖19所示之擋門構件96。擋門構件96設置為可藉由未圖示之驅動機構在遮擋媒體P之排出路徑之位置(符號96_1)與開啟媒體P之排出路徑之位置(符號96_2)間位移。於圖19之例中,擋門構件96於遮擋媒體P之排出路徑之位置與排出輥對40之夾持位置N1之切線S1交叉。 藉由設置此種擋門構件96,排出至第2媒體接收托盤44之媒體P之上游端接觸於排出輥對40,可防止引入裝置內之問題。 另,擋門構件96亦可為剛體,亦可為具有可撓性者,例如亦可以膜狀之構件形成。
若總結上述說明,則媒體排出裝置18具備:排出輥對40,其排出媒體;第1媒體接收托盤42,其接收所排出之媒體;第2媒體接收托盤44,其設置於Z軸方向上較第1媒體接收托盤42更+Z方向側,接收所排出之媒體P。第2媒體接收托盤44可於至少包含Y軸方向之-Y軸方向側端部之上游側部位44a接收藉由進出於自排出輥對40向第1媒體接收托盤42之媒體P之排出路徑P-2(圖3及圖10)而排出之媒體P之進出位置與自通過路徑退避之退避位置間位移。
根據上述構成,於具備第1媒體接收托盤42與第2媒體接收托盤44之構成中,藉由第2媒體接收托盤44之至少上游側部位44a位移而可切換媒體P之排出端,亦即無需設為包含第1媒體接收托盤42及第2媒體接收托盤44之所有托盤上下移動之構成,又,由於排出輥對40亦無需設為上下移動之構成,故將可分類所排出之媒體P之媒體排出裝置18可以更簡易之構成,小尺寸地且低成本地構成。
排出輥對40以夾持媒體P而排出之排出輥對構成,於第2媒體接收托盤44之上游側部位44a位於進出位置時,該上游側部位44a與排出輥對40之夾持位置N1之切線S1交叉。根據該構成,可更確實地使自排出輥對40排出之媒體P載置於第2媒體接收托盤44。
排出輥對40以夾持媒體P而排出之排出輥對構成,於第2媒體接收托盤44之上游側部位44a位於進出位置時,上游側端部位於較排出輥對40之夾持位置N1更靠近Z軸方向之-Z方向側。根據該構成,可更確實地使自排出輥對40排出之媒體P載置於第2媒體接收托盤44。
第2媒體接收托盤44之上游側部位44a具備之上游側媒體支持面44e,對於水平朝向+Y軸方向以向+Z方向側之向上傾斜面形成,對於水平之傾斜面之傾斜角係上游側部位44a位於進出位置之情形時較位於退避位置之情形更大。根據該構成,於上游側部位44a位於退避位置之情形時可較廣地確保上游側部位44a之下側空間,可抑制上游側部位44a成為妨礙媒體P對第1媒體接收托盤42之排出。
於第2媒體接收托盤44之上游側部位44a位於進出位置時,第2媒體接收托盤44具備之上游側媒體支持面44e及下游側媒體支持面44g及第1媒體接收托盤42具備之媒體支持面42a均為朝向+Y軸方向側向上之相同傾斜。於本實施形態中,由於第1媒體接收托盤42以適合於載置媒體P之傾斜(角度)配置,第2媒體接收托盤44亦與第1媒體接收托盤42同樣之傾斜,故可較佳地載置所排出之媒體P。
第2媒體接收托盤44具備上游側部位44a及較可於退避位置與進出位置之間進退之上游側部位44a更靠+Y軸方向側固定而設置之下游側部位44b。根據該構成,由於第2媒體接收托盤44之全體無需位移動作,故可避免裝置構成成為大規模者。
於第2媒體接收托盤44之上游側部位44a位於進出位置時,上游側部位44a具備之上游側媒體支持面44e及下游側部位44b具備之下游側媒體支持面44g皆為對於水平朝向+Y軸方向並於+Z軸方向傾斜,為相同之傾斜。根據該構成,可以自然之形狀適當地積載所排出之媒體P。
具備引導部44h,其於上游側部位44a位於進出位置時,將媒體P自上游側部位44a具備之上游側媒體支持面44e引導至下游側部位44b具備之下游側媒體支持面44g。根據該構成,可使媒體P自上游側部位44a順利地進入下游側部位44b。
引導部44h引導媒體P之引導面44j成為與下游側部位44b具備之下游側媒體支持面44g相同之傾斜。根據該構成,於媒體P自引導面44j進入下游側部位44b時,可順利地進入。
於第2媒體接收托盤44之上游側端部,設置有限制所排出之媒體P後端之限制壁44d。根據該構成,可抑制媒體P自第2媒體接收托盤44滑落。
印表機10具備對媒體P進行記錄之記錄頭38及排出由記錄頭38進行記錄後之媒體P之媒體排出裝置18。
<<<第2實施形態>>> 於圖11至圖13中,對媒體排出裝置之第2實施形態進行說明。本實施形態之媒體排出裝置68具備第1媒體接收托盤70及複數個第2媒體接收托盤72、74。另,於圖11至圖13中,對於媒體排出裝置68,針對排出輥對40、第1媒體接收托盤70及複數個第2媒體接收托盤72、74以外之構成省略圖示。另,於本實施形態中,第1媒體接收托盤70之構成與第1實施形態為同樣構成,且省略說明。
於本實施形態中,第2媒體接收托盤72與第1實施形態之第2媒體接收托盤44不同,構成為托盤全體於退避位置(圖12中標註符號72-1之兩點鏈線部)與進出位置(圖12中標註符號72之實線部)之間位移。
本實施形態之第2媒體接收托盤74於Z軸方向上配置於第1媒體接收托盤70與第2媒體接收托盤72之間。本實施形態之第2媒體接收托盤72、74構成為可分別於退避位置與進出位置間切換。
本實施形態之第1媒體接收托盤70及複數個第2媒體接收托盤72、74配置成放射狀。對配置成放射狀之方面更具體說明。於本實施形態中,第1媒體接收托盤70與第2媒體接收托盤72之間隔設定成隨著靠近排出輥對40而間隔變窄,隨著自排出輥對40遠離而間隔變寬。同樣地,第2媒體接收托盤72與第2媒體接收托盤74之間隔設定為隨著靠近排出輥對40而間隔變窄,隨著自排出輥對40遠離而間隔變寬。
即,各托盤間之間隔設定為靠近排出輥對40之側狹窄,遠離之側變寬。因此,於第1媒體接收托盤70及複數個第2媒體接收托盤72、74中相互鄰接之托盤之間隔由於為朝向排出方向變寬之構成,故可容易地將使用者之手插入各托盤70、72、74之間,且可容易地取出經排出至各托盤70、72、74之媒體P。
圖11係顯示第2媒體接收托盤72、74皆位於退避位置之狀態。於該狀態下,由於第2媒體接收托盤72、74未遮擋由排出輥對40排出之媒體P之排出路徑P-4,故媒體P朝向第1媒體接收托盤70排出,被第1媒體接收托盤70支持。另,標註符號P-4之兩點鏈線表示自排出輥對40朝向第1媒體接收托盤70排出之媒體P之排出路徑。
其次,如圖12所示般,將第2媒體接收托盤72自退避位置切換至進出位置(參照箭頭A9及箭頭A10)。第2媒體接收托盤72自退避位置向進出位置之切換動作係與第1實施形態相同之動作。另,於圖12中標註符號72-1之兩點鏈線部表示退避位置之第2媒體接收托盤72,標註符號72之實線部表示進出位置之第2媒體接收托盤72。
當第2媒體接收托盤72位於進出位置時,第2媒體接收托盤72之至少一部分位於較排出輥對40之夾持位置N1更靠-Z方向側。於該狀態下,當排出輥對40排出媒體P時,第2媒體接收托盤72遮擋朝向第1媒體接收托盤70之媒體P之排出路徑P-4(圖11)。其結果,由排出輥對40排出之媒體P並非載置於第1媒體接收托盤70,而是由第2媒體接收托盤72支持,載置於第2媒體接收托盤72。另,標註符號P-5之兩點鏈線表示自排出輥對40向第2媒體接收托盤72排出之媒體P之排出路徑。
如圖13所示般,將第2媒體接收托盤74自退避位置切換至進出位置(參照箭頭A11)。於本實施形態中,第2媒體接收托盤74構成為藉由未圖示之驅動馬達及驅動力傳遞機構於退避位置與進出位置之間進退。具體而言,作為一例,為與第1實施形態同樣地藉由齒條齒輪使第2媒體接收托盤74移動之構成。另,於圖13中標註符號74-1之兩點鏈線部表示退避位置之第2媒體接收托盤74,標註符號74之實線部表示進出位置之第2媒體接收托盤74。
當第2媒體接收托盤74位於進出位置時,第2媒體接收托盤74之至少一部分位於較排出輥對40之夾持位置N1更靠-Z方向側。於該狀態下,當排出輥對40排出媒體P時,第2媒體接收托盤74遮擋住朝向第1媒體接收托盤70之媒體P之排出路徑P-4(圖11)。其結果,由排出輥對40排出之媒體P並非載置於第1媒體接收托盤70,而是由第2媒體接收托盤74支持,載置於第2媒體接收托盤74。另,標註符號P-6之兩點鏈線表示自排出輥對40朝向第2媒體接收托盤74排出之媒體P之排出路徑。
於本實施形態中,藉由適當切換第2媒體接收托盤72、74之退避位置與進出位置,可將自排出輥對40排出之媒體P之排出端切換至複數個排出托盤之任一者。其結果,可以簡易之構成分類所排出之媒體P,且可以小尺寸且低成本構成媒體排出裝置68。
本實施形態之媒體排出裝置68具備複數個第2媒體接收托盤72、74。於側視媒體P之排出路徑時,第1媒體接收托盤70及第2媒體接收托盤72、74朝向排出方向下游側配置成放射狀。根據該構成,於排出方向下游側,可節約用於配設第1媒體接收托盤70及第2媒體接收托盤72、74之空間,可有助於裝置之小型化。
<<<第2實施形態之變更形態>>> 於本實施形態中,第2媒體接收托盤72構成為托盤整體於退避位置與進出位置之間旋動進退,但亦可取代該構成,採用如下構成:與第1實施形態同樣,於第2媒體接收托盤72設置上游側部位與下游側部位,僅使上游側部位於退避位置與進出位置之間進退。
<<<第3實施形態>>> 參照圖14至圖16,對媒體排出裝置之第3實施形態進行說明。本實施形態於在排出輥對76中設置可繞驅動輥76a位移之從動輥76b,使媒體P之排出路徑變化之方面與第1實施形態及第2實施形態不同。
於本實施形態中,媒體排出裝置78具備排出輥對76、第1媒體接收托盤80、第2媒體接收托盤82、84及從動輥驅動機構86。於本實施形態中,第2媒體接收托盤82、84與第2實施形態不同,且對於媒體排出裝置78固定。於本實施形態中,第1媒體接收托盤80及第2媒體接收托盤82、84亦與第2實施形態同樣地配置成放射狀。
排出輥對76具備作為「第1輥」之驅動輥76a及作為「第2輥」之從動輥76b。作為一例,從動輥驅動機構86具備驅動馬達88、齒輪90A、90B、90C、及搖動臂92。齒輪90A安裝於驅動馬達88之驅動軸,作為驅動齒輪發揮功能。於搖動臂92之一端連接有齒輪90C,於另一端旋轉自在地安裝從動輥76b。搖動臂92構成為可將一端側作為旋動支點而旋動。
如圖14至圖16所示,當驅動馬達88旋轉時,齒輪90A、90B、90C依次旋轉,搖動臂92以一端側為支點旋動。藉由該旋動,從動輥76b繞驅動輥76a旋動。其結果,可適當變更排出輥對76之夾持位置。
於圖14中,排出輥對76之夾持位置設定為N2。標註符號S2之一點鏈線表示排出輥對76之夾持位置N2之切線。如圖14所示,切線S2不與第2媒體接收托盤82、84交叉,且朝向第1媒體接收托盤80延伸。於夾持位置N2被排出輥對76夾持而排出之媒體P沿符號P-7所示之路徑排出至第1媒體接收托盤80。
其次,如圖15所示般使驅動馬達88旋轉,使搖動臂92搖動可將排出輥對76之夾持位置自夾持位置N2切換至夾持位置N3。藉此,排出輥對76之夾持位置之切線自切線S2變化至切線S3。切線S3通過夾持位置N3,向第2媒體接收托盤82之+Z方向側延伸。於夾持位置N3被排出輥對76夾持而排出之媒體P沿符號P-8所示之路徑(兩點鏈線)排出至第2媒體接收托盤82。
於圖16中,將排出輥對76之夾持位置自夾持位置N3切換至夾持位置N4時,排出輥對76之夾持位置之切線自切線S3變化至切線S4。切線S4通過夾持位置N4,不與第2媒體接收托盤82交叉,且向第2媒體接收托盤84延伸。於夾持位置N4被排出輥對76夾持而排出之媒體P沿符號P-9所示之路徑(兩點鏈線)排出至第2媒體接收托盤84。
於本實施形態中,藉由使從動輥76b繞驅動輥76a位移,可使媒體P之排出方向變化。藉此,可將自排出輥對76排出之媒體P之排出端切換至複數個媒體接收托盤80、82、84之任一者。
此處,若設為使驅動輥76a繞從動輥76b位移之構成,則驅動輥76a之驅動軸及對驅動軸傳遞來自未圖示之驅動源之驅動力之機構亦有必要追從驅動輥76a之位移,裝置構成會複雜化。與此相對,於本實施形態中,由於採用使從動輥76b繞驅動輥76a位移之構成,故與使驅動輥76a繞從動輥76b位移之構成相比,可簡化使從動輥76b對於驅動輥76a位移之構成。其結果,可以簡易之構成分類所排出之媒體P,且以小尺寸且低成本構成媒體排出裝置78。
媒體排出裝置78具備:排出輥對76,其排出媒體P;第1媒體接收托盤80,其接收由上述排出輥對76排出之媒體P;第2媒體接收托盤82、84,其設置於Z軸方向上較第1媒體接收托盤80更靠+Z方向側,並接收由排出輥對76排出之媒體P;且排出輥對76具備驅動輥76a與設置成可繞驅動輥76a位移,於與驅動輥76a之間夾持媒體P之從動輥76b,藉由從動輥76b繞驅動輥76a位移,媒體P之排出端切換至第1媒體接收托盤80及第2媒體接收托盤82、84之任一者。
若從動輥76b繞驅動輥76a位移,則因驅動輥76a與從動輥76b所致之媒體P排出方向產生變化。根據上述構成,利用該性質,將媒體P之排出端切換至第1媒體接收托盤80及第2媒體接收托盤82、84之任一者,故與使排出輥對76之全體上下之構成相比,能夠以更簡單之構成,小尺寸地且低成本地構成可分類所排出之媒體P之媒體排出裝置78。
又,於本實施形態中,將第1媒體接收托盤42、70、80及第2媒體接收托盤44、72、74、82、84應用於作為記錄裝置之一例之噴墨印表機,但一般亦可應用於其他液體噴射裝置。 此處,液體噴射裝置並不限定於使用噴墨方式記錄頭,自該記錄頭噴出墨水於被記錄媒體進行記錄之印表機、影印機及傳真機等記錄裝置,而包含將替代墨水而將與其用途對應之液體自相當於上述噴墨式記錄頭之液體噴射頭噴射至相當於被記錄媒體之被噴射媒體,使上述液體附著於上述被噴射媒體之裝置者。
作為液體噴射頭,除上述記錄頭以外,可列舉於液晶顯示器等之彩色濾光片製造所用之色材噴射頭、有機EL顯示器或面發光顯示器(FED)等之電極形成所用之電極材(導電膏)噴射頭、於生物晶片製造所用之生體有機物噴射頭、作為精密移液管之試料噴射頭等。
另,本發明並不限定於上述實施例,在申請專利範圍所記載之發明範圍內可進行各種變形,該等當然亦包含在本發明之範圍內。
2017年1月30日提出申請之日本專利申請號2018-13829及2018年10月22日提出申請之日本專利第2018-198207之全文揭示併入本文供參考。
[併入以供參考的相關案]
10‧‧‧印表機
12‧‧‧裝置本體
14‧‧‧圖像讀取裝置
16‧‧‧操作部
18‧‧‧媒體排出裝置
20‧‧‧媒體收容部
22‧‧‧媒體搬送路徑
24‧‧‧第1饋送輥
26‧‧‧饋送輥對
28‧‧‧第1搬送輥
30‧‧‧第2搬送輥
32a‧‧‧從動輥
32b‧‧‧從動輥
32c‧‧‧從動輥
32d‧‧‧從動輥
34‧‧‧搬送輥對
36‧‧‧托架
38‧‧‧記錄頭
40‧‧‧排出輥對
42‧‧‧第1媒體接收托盤
42a‧‧‧媒體支持面
44‧‧‧第2媒體接收托盤
44a‧‧‧上游側部位
44b‧‧‧下游側部位
44c‧‧‧框架
44d‧‧‧限制壁
44e‧‧‧上游側媒體支持面
44f‧‧‧缺口部
44g‧‧‧下游側媒體支持面
44h‧‧‧引導部
44j‧‧‧引導面
44k‧‧‧側壁
46‧‧‧驅動軸
48‧‧‧驅動馬達
50‧‧‧驅動力傳遞機構
52‧‧‧驅動齒輪
54‧‧‧齒條
56‧‧‧旋轉軸
58‧‧‧旋轉軸
60‧‧‧檢測桿
62‧‧‧第1引導槽
64‧‧‧第2引導槽
64a‧‧‧支持部
64b‧‧‧角度變更部
64c‧‧‧進退部
66‧‧‧引導銷
68‧‧‧媒體排出裝置
70‧‧‧第1媒體接收托盤
72‧‧‧第2媒體接收托盤
72-1‧‧‧符號
74‧‧‧第2媒體接收托盤
76‧‧‧排出輥對
76a‧‧‧驅動輥
76b‧‧‧從動輥
78‧‧‧媒體排出裝置
80‧‧‧第1媒體接收托盤
82‧‧‧第2媒體接收托盤
84‧‧‧第2媒體接收托盤
86‧‧‧從動輥驅動機構
88‧‧‧驅動馬達
90A‧‧‧齒輪
90B‧‧‧齒輪
90C‧‧‧齒輪
92‧‧‧搖動臂
95‧‧‧按壓構件
95_1‧‧‧符號
95_2‧‧‧符號
96‧‧‧擋門構件
96_1‧‧‧符號
96_2‧‧‧符號
A1~A11‧‧‧箭頭
N1~N4‧‧‧夾持位置
P‧‧‧媒體
Pr‧‧‧彎曲部
Pt‧‧‧媒體束
P-1~P-9‧‧‧媒體P之排出路徑
S1~S4‧‧‧切線
X‧‧‧方向
Y‧‧‧方向
Z‧‧‧方向
θ1‧‧‧傾斜角
θ2‧‧‧傾斜角
圖1係第1實施形態之印表機之外觀立體圖。 圖2係顯示第1實施形態之印表機之媒體搬送路徑之側剖視圖。 圖3係顯示第1實施形態中排出媒體至第1媒體接收托盤之狀態之側剖視圖。 圖4係顯示第1實施形態中排出媒體至第2媒體接收托盤之狀態之側剖視圖。 圖5係顯示退避位置之第2媒體接收托盤之狀態之立體圖。 圖6係顯示進出位置之第2媒體接收托盤之狀態之立體圖。 圖7係顯示第2媒體接收托盤之退避位置之側剖視圖。 圖8係顯示第2媒體接收托盤自退避位置切換至進出位置之狀態之側剖視圖。 圖9係顯示第2媒體接收托盤之進出位置之側剖視圖。 圖10係顯示進出位置之第2媒體接收托盤與排出輥對之關係之側剖視圖。 圖11係顯示第2實施形態之向第1媒體接收托盤之排出狀態之側剖視圖 圖12係顯示第2實施形態之向第2媒體接收托盤之排出狀態之側剖視圖 圖13係顯示第2實施形態之向第3媒體接收托盤之排出狀態之側剖視圖 圖14係顯示第3實施形態之向第1媒體接收托盤之排出狀態之側剖視圖 圖15係顯示第3實施形態之向第2媒體接收托盤之排出狀態之側剖視圖 圖16係顯示第3實施形態之向第3媒體接收托盤之排出狀態之側剖視圖 圖17係顯示檢測桿之配置之媒體搬送路徑之側剖視圖。 圖18係具備按壓構件之情形之媒體搬送路徑之側剖視圖。 圖19係具備擋門之情形之媒體搬送路徑之側剖視圖。
Claims (13)
- 一種媒體排出裝置,其特徵在於具備: 排出機構,其排出媒體; 第1媒體接收托盤,其接收由上述排出機構排出之媒體;及 第2媒體接收托盤,其設置於鉛直方向上較上述第1媒體接收托盤更上方,接收由上述排出機構排出之媒體;且 上述第2媒體接收托盤可使至少包含媒體排出方向上之上游側端部之上游部位,於接收藉由進出於自上述排出機構朝向上述第1媒體接收托盤之媒體之通過路徑而排出之媒體之進出位置、與自上述通過路徑退避之退避位置之間位移。
- 如請求項1之媒體排出裝置,其中 上述第2媒體接收托盤具備固定設置於較可進退之上述上游部位更靠媒體排出方向下游側之下游部位。
- 如請求項2之媒體排出裝置中,其中 上述第2媒體接收托盤之上述上游部位位於上述進出位置時,上述上游部位所具備之媒體支持面及上述下游部位所具備之媒體支持面皆為相對於水平朝媒體排出方向向上之相同傾斜。
- 如請求項1之媒體排出裝置,其中 上述排出機構由夾持媒體而排出之排出輥對構成, 於上述第2媒體接收托盤之上述上游部位位於上述進出位置時,該上游部位與上述排出輥對之夾持位置之切線交叉。
- 如請求項1之媒體排出裝置,其中 上述排出機構由夾持媒體而排出之排出輥對構成, 於上述第2媒體接收托盤之上述上游部位位於上述進出位置時,上述上游側端部位於鉛直方向上較上述排出輥對之夾持位置更靠下側。
- 如請求項1之媒體排出裝置,其中 媒體排出方向上之上述上游部位之上述上游側端部之位置,在上述上游部位位於上述進出位置之情形時,較位於上述退避位置之情形更靠媒體排出方向上游側。
- 如請求項1之媒體排出裝置,其中 上述第2媒體接收托盤之上述上游部位所具備之媒體支持面係以相對於水平朝媒體排出方向向上之傾斜面形成, 上述傾斜面相對於水平之傾斜角,在上述上游部位位於上述進出位置之情形時,大於位於上述退避位置之情形。
- 如請求項1之媒體排出裝置,其中 於上述第2媒體接收托盤之上述上游部位位於上述進出位置時,該第2媒體接收托盤所具備之媒體支持面及上述第1媒體接收托盤所具備之媒體支持面皆為朝媒體排出方向向上傾斜之相同傾斜。
- 如請求項1之媒體排出裝置,其中 於上述第2媒體接收托盤之上述上游側端部,設置有限制排出之媒體之上游側端部之位置的限制壁。
- 如請求項1之媒體排出裝置,其中具備複數個上述第2媒體接收托盤。
- 如請求項1之媒體排出裝置,其中 側面視上述通過路徑時,上述第1媒體接收托盤及上述第2媒體接收托盤朝向排出方向下游側配置成放射狀。
- 一種媒體排出裝置,其特徵在於具備: 排出機構,其排出媒體; 第1媒體接收托盤,其接收由上述排出機構排出之媒體; 第2媒體接收托盤,其設置於鉛直方向上較上述第1媒體接收托盤更上方,接收由上述排出機構排出之媒體;且 上述排出機構具備第1輥、及可繞該第1輥位移地設置且於與上述第1輥之間夾持媒體之第2輥; 藉由上述第2輥繞上述第1輥位移,而將媒體之排出端切換至上述第1媒體接收托盤及上述第2媒體接收托盤之任一者。
- 一種記錄裝置,其具備: 記錄機構,其對媒體進行記錄; 如請求項1之上述媒體排出裝置,其排出由上述記錄機構進行記錄後之媒體。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8013829 | 2018-01-30 | ||
JP2018-013829 | 2018-01-30 | ||
JP2018-198207 | 2018-10-22 | ||
JP2018198207A JP2019131397A (ja) | 2018-01-30 | 2018-10-22 | 媒体排出装置、記録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1932399A true TW201932399A (zh) | 2019-08-16 |
TWI674234B TWI674234B (zh) | 2019-10-11 |
Family
ID=6754719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108102885A TWI674234B (zh) | 2018-01-30 | 2019-01-25 | 媒體排出裝置、記錄裝置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2019131397A (zh) |
TW (1) | TWI674234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21013696A (ja) | 2019-07-16 | 2021-02-12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滅菌処理の管理システム、情報処理装置、管理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5845901A (en) * | 1995-11-13 | 1998-12-08 | Gradco (Japan) Ltd. | Parallel moving tray sorter |
JPH09278260A (ja) * | 1996-04-12 | 1997-10-28 | Murata Mach Ltd | 仕分け排紙装置及びこれを用いた画像記録装置 |
US8646903B2 (en) * | 2011-03-24 | 2014-02-11 | Eastman Kodak Company | Printer media output and input tray configuration |
JP6365412B2 (ja) * | 2015-05-26 | 2018-08-01 |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
2018
- 2018-10-22 JP JP2018198207A patent/JP2019131397A/ja active Pending
-
2019
- 2019-01-25 TW TW108102885A patent/TWI674234B/zh activ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2019131397A (ja) | 2019-08-08 |
TWI674234B (zh) | 2019-10-1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JP7334812B2 (ja) | 媒体排出装置 | |
US11128777B2 (en) | Recording apparatus | |
JP6705199B2 (ja) | 印刷装置 | |
JP2003095501A (ja) | シート材搬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
TW201932399A (zh) | 媒體排出裝置、記錄裝置 | |
JP7171242B2 (ja) | 画像記録装置およびその制御方法 | |
US8790026B2 (en) | Image recording apparatus | |
JP5540922B2 (ja) | 画像記録装置 | |
JP5370012B2 (ja) | 画像記録装置 | |
JP6746938B2 (ja) | 印刷装置 | |
CN110091628B (zh) | 介质排出装置、记录装置 | |
JP6528958B2 (ja) | 記録装置 | |
JP6743575B2 (ja) |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 |
JP6288422B2 (ja) | 記録装置 | |
CN112573275B (zh) | 排纸装置、排纸装置的控制方法、处理装置以及记录系统 | |
US20220032662A1 (en) | Post-processing device | |
JP3965582B2 (ja) | 自動給紙装置、該自動給紙装置を備えた記録装置 | |
JP5725223B2 (ja) | 画像記録装置 | |
JP6882712B2 (ja) | 記録装置 | |
JP4258644B2 (ja) | 自動給送装置、該自動給送装置を備えた記録装置 | |
JP2012158463A (ja) | 搬送手段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記録装置 | |
JP2022168390A (ja) | 記録システム | |
JPH05318834A (ja) | イメージスキャナ付プリンタ | |
JP5983916B2 (ja) | 記録装置 | |
JP2008184323A (ja) | 用紙仕分け装置及びそれを備えた画像記録装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