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921382A - 導電性糊 - Google Patents

導電性糊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921382A
TW201921382A TW107134494A TW107134494A TW201921382A TW 201921382 A TW201921382 A TW 201921382A TW 107134494 A TW107134494 A TW 107134494A TW 107134494 A TW107134494 A TW 107134494A TW 201921382 A TW201921382 A TW 201921382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conductive paste
metal
silver
average particle
particle diameter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713449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中城治之
上田雅行
中谷誠登
細谷一雄
彌永美樹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播磨化成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播磨化成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播磨化成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92138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921382A/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2CASTING; POWDER METALLURGY
    • B22FWORKING METALLIC POWDER; MANUFACTURE OF ARTICLES FROM METALLIC POWDER; MAKING METALLIC POWDER; APPARATUS OR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ETALLIC POWDER
    • B22F1/00Metallic powder; Treatment of metallic powder, e.g. to facilitate working or to improve properties
    • B22F1/05Metallic powder characterised by the size or surface area of the particles
    • B22F1/052Metallic powder characterised by the size or surface area of the particles characterised by a mixture of particles of different sizes or by the particle size distribu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2CASTING; POWDER METALLURGY
    • B22FWORKING METALLIC POWDER; MANUFACTURE OF ARTICLES FROM METALLIC POWDER; MAKING METALLIC POWDER; APPARATUS OR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ETALLIC POWDER
    • B22F1/00Metallic powder; Treatment of metallic powder, e.g. to facilitate working or to improve properties
    • B22F1/10Metallic powder containing lubricating or binding agents; Metallic powder containing organic material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BCABLES; CONDUCTORS; INSULATO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CONDUCTIVE, INSULATING OR DIELECTRIC PROPERTIES
    • H01B1/00Conductors or conductive bodie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ductive material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as conductors
    • H01B1/20Conductive material dispersed in non-conductive organic material
    • H01B1/22Conductive material dispersed in non-conductive organic material the conductive material comprising metals or alloy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1/00Printed circuits
    • H05K1/02Details
    • H05K1/09Use of materials for the conductive, e.g. metallic patter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1/00Processes or apparatus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solid state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02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04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the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e.g. a PN junction, depletion layer or carrier concentration layer
    • H01L21/18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the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e.g. a PN junction, depletion layer or carrier concentration layer the devices having semiconductor bodies comprising elements of Group IV of the Periodic Table or AIIIBV compounds with or without impurities, e.g. doping materials
    • H01L21/28Manufacture of electrodes on semiconductor bodies using processe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H01L21/20 - H01L21/268
    • H01L21/283Deposition of conductive or insulating materials for electrodes conducting electric current
    • H01L21/288Deposition of conductive or insulating materials for electrodes conducting electric current from a liquid, e.g. electrolytic deposition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Dispersion Chemistry (AREA)
  • Spectroscopy & Molecular Phys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Conductive Material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提供一種對於對銀之接合性較低之基材亦具有較高接合性之導電性糊。本發明之一實施形態之導電性糊包含:作為第1平均粒徑之平均粒徑為1~500 nm之範圍內之銀粒子;選自鋁、鈦、釩、鉻、錳、鐵、鈷、鎳、銅、鋅、鋯、鈮、鉬、鉿、鉭、鎢、銦、錫、鎵、鍺及鉍之群中之一種或兩種以上之金屬;以及胺化合物;且上述胺化合物之物質量為上述金屬之物質量以上。

Description

導電性糊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導電性糊。
近年來,尤其於電子材料領域中,使銀粉等金屬粒子穩定分散而成之導電性糊備受注目。藉由將導電性糊塗佈於基材上進行加熱處理,可容易地形成金屬薄膜,故而對於導電性糊而言,期待接合材料、配線材料等之廣泛利用(例如參照專利文獻1)。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特開2012-119132號公報
[發明所欲解決之問題]
然而,導電性糊有與基材之相容性導致接合性成問題之情形。例如,含有銀粉作為主原料之導電性糊具有對鎳等金屬、氧化鋁、氧化銦錫(ITO)等金屬氧化物、氮化鋁等金屬氮化物、玻璃、矽等半導體材料等材料之接合性較低,而無法將該等用作基材之問題。
本發明係鑒於上述方面而提出,於一態樣中,其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對於對銀之接合性較低之基材亦具有較高接合性之導電性糊。
[解決問題之技術手段]
本發明之一實施形態之導電性糊包含:作為第1平均粒徑之平均粒徑在1~500 nm之範圍內之銀粒子;選自鋁、鈦、釩、鉻、錳、鐵、鈷、鎳、銅、鋅、鋯、鈮、鉬、鉿、鉭、鎢、銦、錫、鎵、鍺及鉍之群中之一種或兩種以上之金屬;以及胺化合物;且上述胺化合物之物質量為上述金屬之物質量以上。
[發明之效果]
根據本發明之實施形態,於一態樣中,可提供一種對於對銀之接合性較低之基材亦具有較高接合性之導電性糊。
以下,參照圖式對本發明之一實施形態之導電性糊進行說明。
於本實施形態中,導電性糊至少包含:
作為第1平均粒徑之平均粒徑在1~500 nm之範圍內之銀粒子;
選自鋁、鈦、釩、鉻、錳、鐵、鈷、鎳、銅、鋅、鋯、鈮、鉬、鉿、鉭、鎢、銦、錫、鎵、鍺及鉍之群中之一種或兩種以上之金屬;以及
胺化合物;且
上述胺化合物之物質量為上述金屬之物質量以上。再者,本實施形態之導電性糊亦可進而含有其他成分。
再者,通常本實施形態之導電性糊可藉由塗佈於基材上並進行加熱處理,而獲得無機性之緻密之焙燒膜。再者,導電性糊中之有機成分係藉由加熱處理而分解消失,故而本實施形態之導電性糊亦可包含有機成分。
以下,對各成分詳細地說明。
(具有第1平均粒徑之銀粒子)
本實施形態之導電性糊包含平均粒徑在1~500 nm之範圍內之銀粒子作為無機粒子。
再者,於將本實施形態之導電性糊應用於例如電子材料領域中之配線圖案形成之情形時,於用於導電體層之銀粒子之燒結體中,主要支配其整體之導電性(電阻)者係銀粒子彼此相互接觸之面之電阻。另一方面,各個銀粒子本身之導電性係次要之要素。因此,平均粒徑為500 nm以下且呈現潔淨之金屬表面的金屬微粒子係藉由其奈米尺寸效應而完成緻密之融合、燒結。即,於奈米尺寸之銀微粒子表面,利用銀原子之表面擴散、移動於相對低溫下亦活潑地進行之現象,於實施低溫燒結處理之期間中,於銀粒子彼此之表面完成緻密之融合、燒結。因利用該機制,故而較佳為使用平均粒徑1 nm以上且500 nm以下之銀奈米粒子。
又,較佳之平均粒徑亦根據所使用之異種金屬之種類而變化,例如,於使用銅及/或鉍作為異種金屬之情形時,銀粒子之較佳平均粒徑大於100 nm且為500 nm以下。此外,於使用錳及/或鈦作為異種金屬之情形時,銀粒子之較佳平均粒徑為1 nm以上且未達5 nm、或大於20 nm且為500 nm以下。
再者,本實施形態之平均粒徑係指於藉由雷射繞射法所測定之粒度分佈(體積基準)中累計值50%之粒徑。
又,通常上述奈米級之銀粒子通常具有粒徑分佈。具有第1平均粒徑之銀粒子較佳為儘可能使用單分散者,具體而言,較佳為使用下述定義之多分散度為0.5~10之範圍內者。
多分散度=(D90-D10)/D50
D10:銀粒子之體積基準之10%累計直徑(μm)
D50:銀粒子之體積基準之50%累計直徑(μm)
D90:銀粒子之體積基準之90%累計直徑(μm)
(異種金屬)
所謂本實施形態之異種金屬,係指與銀不同之金屬,係指用以提高本實施形態之導電性糊對於對銀之接合性較低之基材的接合性之金屬。具體而言,係指用以提高導電性糊對於在電子材料領域中可成為基材,且包含銀作為主成分之導電性糊之接合性較低的鎳等金屬、氧化鋁、氧化銦錫(ITO)等金屬氧化物、氮化鋁等金屬氮化物、玻璃、矽等半導體材料等材料的接合性之金屬。
作為異種金屬之具體例,可列舉:選自鋁、鈦、釩、鉻、錳、鐵、鈷、鎳、銅、鋅、鋯、鈮、鉬、鉿、鉭、鎢、銦、錫、鎵、鍺及鉍之群中之一種或兩種以上之金屬。關於選定該等異種金屬之原因,將於以下敍述。
作為導電性糊中之異種金屬之存在形態,並無特別限定,可作為金屬粒子(金屬粉)而包含,亦可作為金屬氧化物、金屬鹽、有機金屬錯合物等化合物而包含。
導電性糊中之異種金屬之金屬分之質量較佳為相對於銀之質量,設為0.001質量%~5質量%之範圍內。
其次,對選擇上述異種金屬之原因詳細地說明。
《異種金屬之選定》
通常,於使兩種之材料A與材料B接合之情形時,A與B越容易相互擴散,則接合越容易。若於電子材料領域中列舉具體例,則鎳、矽及碳化矽等包含難以與銀相互擴散之元素,故而包含銀作為主原料之導電性糊係對鎳、矽及碳化矽等基材之接合性較低。
因此,本發明者等人選定鋁、鈦、釩、鉻、錳、鐵、鈷、鎳、銅、鋅、鋯、鈮、鉬、鉿、鉭、鎢、銦、錫、鎵、鍺及鉍,作為相當於下述三個條件中之至少一個以上之條件的銀以外之金屬(異種金屬)。
條件1:與基材和銀兩者相互擴散(形成固溶體或金屬間化合物)之元素:
條件2:標準電極電位低於基材,且與銀合金化之元素:
條件3:包含標準電極電位低於基材之第一元素、及標準電極電位處於銀與第一元素之間之第二元素群,且第二元素與銀和第一元素兩者合金化之元素。
具體而言,於將對銀之接合性較低之鎳用作基材之情形時,上述異種金屬中,相當於條件1之金屬為鋁、鈦、錳、銅、鋅、鋯、銦、錫、鉍、鎵、鍺,相當於條件2之金屬為鋁、鈦、錳、鋅、鋯、鉍、銦、鎵,相當於條件3之金屬之組合例如於將第一元素設為錳之情形時,第二元素群為銅、鉻、銦、錫。
以下,對於將鎳用作基材之情形時的以條件1可選定例如鋯之原因進行說明。於圖1中表示Ag-Ni二元系狀態圖,於圖2中表示Ag-Zr二元系狀態圖,於圖3中表示Zr-Ni二元系狀態圖。二元系狀態圖中,橫軸表示以莫耳分率計之組成,縱軸表示溫度。
如圖1所示,銀於鎳中幾乎不固溶。然而,如圖2所示,鋯可與銀形成AgZr及/或AgZr3 等合金(金屬間化合物)。又,如圖3所示,鋯亦可與鎳形成複數種金屬間化合物。因此認為,藉由導電性糊含有例如鋯元素作為異種金屬,而經由例如鋯-銀系合金及/或鋯-鎳系合金,對鎳基材之接合性亦提高。
同樣,以下對於將鎳用作基材之情形時的以條件1可選定例如銅之原因進行說明。於圖4中表示Ag-Cu二元系狀態圖,於圖5中表示Cu-Ni二元系狀態圖。二元系狀態圖中,橫軸表示以莫耳分率計之組成,縱軸表示溫度。
如圖1中所示,銀於鎳中幾乎不固溶。然而,如圖4所示,銅可與銀形成固溶體。又,如圖5所示,銅與鎳完全固溶。因此認為,藉由導電性糊含有例如銅元素作為異種金屬,而經由例如銅-銀合金及/或銅-鎳合金,對鎳基材之接合性亦提高。
又,以下對於將鎳用作基材之情形時的以條件2可選定例如錳之原因進行說明。
於圖6中表示金屬單體中之標準電極電位之一例之圖。
再者,標準電極電位係於參與氧化反應之所有化學種處於標準狀態時,以下式表示。
E0 =-ΔG0 /nF=(RT/nF)lnK
此處,E0 為標準電極電位,ΔG0 為氧化反應之標準吉布斯能量變化,K為其平行常數,F為法拉第常數,T為絕對溫度,n為參與氧化反應之電子數。因此,標準電極電位因溫度而變動,故而於圖6中採用25℃下之標準電極電位。
標準電極電位通常用作表示金屬單體之氧化還原反應之反應性之指標。例如,如圖6所示,錳係標準電極電位低於鎳,即錳與鎳相比而容易被氧化。又,錳可與銀形成合金。因此認為,藉由導電性糊含有錳元素作為異種金屬,而經由銀-錳合金及/或錳氧化物(及鎳氧化物),對鎳基材之接合性亦提高。再者,標準電極電位係表示金屬元素之氧化還原反應之反應性之指標,故而於採用氧化物或氮化物作為對象基材之情形時,以構成之金屬元素之標準電極電位為準選定異種金屬。
本發明者等人藉由上述所說明之方法等,而選定了鋁、鈦、釩、鉻、錳、鐵、鈷、鎳、銅、鋅、鋯、鈮、鉬、鉿、鉭、鎢、銦、錫、鎵、鍺及鉍,作為難以與銀接合之基材、例如鎳等金屬、氧化鋁、氧化銦錫(ITO)等金屬氧化物、氮化鋁等金屬氮化物、玻璃、矽等半導體材料之情況下,相當於條件1、條件2及條件3中之任一條件的異種金屬。
(胺化合物)
本實施形態之導電性糊進而包含胺化合物。此時,導電性糊中之胺化合物之含量係以胺化合物之物質量成為上述所說明之異種金屬之物質量以上之方式設定。再者,導電性糊中之胺化合物之含量表示被覆具有第1平均粒徑之銀粒子及具有第2平均粒徑之銀粒子之胺化合物、與於體系中游離之胺化合物之合計量。
於導電性糊中之胺化合物之物質量成為異種金屬之物質量以上之情形時,於使用極性溶劑、非極性溶劑之任一溶劑作為溶劑之情形時,異種金屬均容易溶劑於體系中。因此,可更有效地表現出藉由含有上述所說明之異種金屬所得之效果(接合性之提高等)。又,可降低接合時之異種金屬之析出溫度,故而亦具有可實現更低溫下之接合之效果。
作為胺化合物之種類,並無特別限定,例如可列舉:己胺、2-乙基己胺、2-(乙基己氧基)丙胺、十二烷基胺、3-(月桂氧基)丙胺、油胺、硬脂胺等一級胺化合物,二丙胺、二異丙胺、甲基己胺、二丁胺、二異丁胺、二環己胺等二級胺化合物,三丁胺、N-甲基二乙醇胺、N,N-二甲基癸胺等三級胺化合物等。
(其他成分)
本實施形態之導電性糊亦可包含用以提高導電性糊之特性之其他成分。
《具有第2平均粒徑之銀粒子》
作為其他成分,例如作為無機粒子,可列舉:具有大於上述第1平均粒徑之第2平均粒徑之銀粒子。再者,本實施形態之平均粒徑係指於藉由雷射繞射法所測定之粒度分佈(體積基準)中累計值50%之粒徑。
作為第2平均粒徑之範圍,只要大於所使用之第1平均粒徑,則並無特別限定,例如較佳為使用0.1 μm~10 μm之範圍內者。
又,同樣地,上述微米級之銀粒子通常具有粒徑分佈。具有第2平均粒徑之銀粒子較佳為儘可能使用單分散者,具體而言,較佳為使用下述定義之多分散度為0.5~10之範圍內者。
多分散度=(D90-D10)/D50(其中,5 nm≦D50≦500 nm)
D10:銀粒子之體積基準之10%累計直徑(μm)
D50:銀粒子之體積基準之50%累計直徑(μm)
D90:銀粒子之體積基準之90%累計直徑(μm)
《將具有不同粒徑之銀粒子混合之效果》
本實施形態之導電性糊較佳為包含具有第1平均粒徑之銀粒子、及具有大於第1平均粒徑之第2平均粒徑之銀粒子。具有第1平均粒徑之銀粒子進入具有第2平均粒徑之銀粒子間之間隙中,故而空間率減少,銀粒子之填充率提高。又,可降低形成於銀粒子表面之溶劑被覆劑(被覆膜)之量較多的具有第1平均粒徑之銀粒子之使用量。結果為,於將本實施形態之導電性糊用於半導體元件接合用途之情形時,於焙燒後可獲得緻密之接合層,實現較高之接合強度。
又,於將本實施形態之導電性糊用於配線形成用途之情形時,與僅使用具有第1平均粒徑之銀粒子之導電性糊相比,焙燒後之體積收縮減小,故而可形成厚膜,亦可應用於大電流用途。
又,具有第2平均粒徑之銀粒子與具有第1平均粒徑之銀粒子之調配比率較佳為以質量比計設為10:90~60:40。藉此,上述銀粒子之填充率提高,於焙燒後獲得更緻密之接合層。
《分散劑》
作為其他成分,只要不喪失導電性糊之特性,則並無特別限定,例如為了使粒子穩定地分散於分散體中,亦可含有末端具有官能基等之分散劑。藉由含有分散劑,而使分散劑之官能基配位於粒子之表面而妨礙粒子彼此接近,藉此可抑制粒子之再凝集,提高粒子之分散性。
作為分散劑,並無特別限定,例如可使用陽離子系分散劑、陰離子系分散劑、非離子系分散劑、兩性分散劑、聚矽氧系分散劑、氟系等之分散劑。
又,關於本實施形態之導電性糊,為了防止填料之沈澱,亦可含有濕潤分散劑(抗沈澱劑)。藉由添加濕潤分散劑,可一面延遲導電性糊中之填料之沈澱,一面防止沈澱物硬化(硬塊化)。結果為,藉由添加濕潤分散劑,可提高所獲得之導電性糊之保管穩定性。
再者,該等分散劑較佳為形成被覆金屬粒子表面之分子層而提高分散性,但於用以獲得焙燒膜之加熱處理中,於使金屬粒子相互之表面接觸時不成為其妨礙。即,較佳為使用於加熱處理中容易自金屬微粒子表面脫離,最終可蒸散、去除之沸點範圍者。
又,本實施形態之導電性糊亦可含有各種溶劑作為其他成分。本實施形態之導電性糊必須於其塗佈之步驟中維持所需之液黏度範圍,若考慮其操作性之方面,則溶劑可較佳地使用於室溫附近不容易蒸散之相對高沸點之非極性溶劑或低極性溶劑。又,溶劑較佳為以於實際利用導電性金屬糊時,於進行加熱處理之溫度下亦不發生熱分解等之程度而具有熱穩定性。
再者,本實施形態之導電性金屬糊較理想為根據所採用之描繪方法而製備成分別具有適合之液黏度者。例如,於將網版印刷法用於微細配線圖案之描繪時,含有銀粒子之導電性金屬糊較理想為於10~200 Pa・s(25℃)之範圍內選擇其液黏度。另一方面,於利用噴墨印刷法時,較理想為於2~30 mPa・s(25℃)之範圍內選擇液黏度。導電性糊之液黏度係取決於所使用之金屬微粒子之平均粒徑、分散濃度、所使用之分散溶劑之種類,可適宜選擇上述三種因素而調節為目標液黏度。
(實施例)
《異種金屬之溶解性》
對於確認到藉由使用胺化合物而異種金屬容易溶解於體系中之實施例,進行下述說明。
使作為異種金屬之乙酸銅(II)(和光純藥工業製造)、乙酸錳(II)(和光純藥工業製造)及2-乙基己酸銅(II)(三津和化學藥品製造)各者存在於作為無極性溶劑之十四烷(JX日礦日石能量製造)中,結果係不溶解於十四烷。因此,添加作為一級胺之2-(乙基己氧基)丙胺(廣榮化學工業製造)或己胺(東京化成工業製造)、作為二級胺之二丁胺(廣榮化學工業製造)、及作為三級胺之N-甲基二乙醇胺(東京化成工業製造)各者。上述胺化合物之添加量係添加胺化合物之物質量與異種金屬之物質量相等之量。
其結果為,可確認僅於使乙酸錳存在於十四烷中之體系內添加作為二級胺之二丁胺之情形時,異種金屬不完全溶解而僅一部分溶解,而其他組合中異種金屬完全溶解。
《實施例1~14及比較例1》
作為導電性糊之材料,準備下述之材料。
具有第1平均粒徑之銀粒子其1:市售之銀之超微粒子分散液(製品名:獨立分散超微粒子Ag1T:ULVAC股份有限公司製造,平均粒徑5 nm),
具有第1平均粒徑之銀粒子其2:銀微粒子(昭榮化學工業股份有限公司製造,製品名:AG-202,平均粒徑250 nm)、
異種金屬(鹽)其1:2-乙基己酸錳(II)礦油精溶液(和光純藥製造,Mn:8質量%),
異種金屬(鹽)其2:辛酸鋯(IV)(三津和化學藥品股份有限公司製造,Zr:13.5質量%),
異種金屬(鹽)其3:2-乙基己酸鉻(III)(Strem製造,Cr:9質量%),
異種金屬(鹽)其4:2-乙基己酸鋁(III)(Nacalai Tesque製造,Al:8.2質量%),
異種金屬(鹽)其5:2-乙基己酸鈦(IV)(楠本化成製造,Ti:7.7質量%),
異種金屬(鹽)其6:2-乙基己酸銅(II)(三津和化學藥品製造,Cu:18.2質量%),
異種金屬(鹽)其7:2-乙基己酸鋅(II)(和光純藥工業製造,Zn:15.0質量%),
異種金屬(鹽)其8:乙酸銦(III)(和光純藥工業製造,In:39.3質量%),
異種金屬(鹽)其9:2-乙基己酸錫(II)(和光純藥工業製造,Sn:29.3質量%),
異種金屬(鹽)其10:2-乙基己酸鉍(II)(Strem製造,Bi:32.7質量%),
異種金屬(鹽)其11:乙酸銠(II)(東京化成工業製造,Ru:46.6質量%),
異種金屬(鹽)其12:乙醯丙酮釕(III)(東京化成工業製造,Rh:25.4質量%),
異種金屬(鹽)其13:乙酸鈀(II)(和光純藥工業製造,Pd:47.4質量%),
溶劑其1:AF7號溶劑(JX日礦日石能量製造,蒸餾溫度260~278℃)、
自包含上述銀微粒子35質量份、作為烷基胺之十二烷基胺(分子量185.36)7質量份、作為有機溶劑之甲苯(沸點110.6℃)58質量份之平均粒徑5 nm之銀微粒子之分散液、或上述銀微粒子分散液中,將溶劑藉由減壓蒸餾而蒸餾去除,獲得銀微粒子之漿料。將該漿料藉由熱分析裝置升溫至500℃並進行測定,由質量減少率算出銀含有率,結果所獲得之漿料之銀含有率為83.3%。
於上述漿料中添加異種金屬鹽、溶劑,藉由攪拌脫泡裝置(倉敷紡織股份有限公司製造,商品名:KK-V300,自轉:720 rpm,公轉:935 rpm)混合60秒,獲得導電性糊。於使用異種金屬鹽之情形時,算出相對於導電性糊中之銀質量之各異種金屬鹽量,以如下述表1中記載之量進行添加。
關於各材料之量,根據表1所示之配方製作導電性糊。配方1之導電性糊為比較例,配方2~15之導電性糊為實施例。配方1~15之導電性糊係如下述接合性評價之評價方法般,對塗佈於鎳板並焙燒所形成之焙燒膜實施膠帶剝離試驗而進行評價。評價結果亦同樣地示於表1。
《實施例15~30及比較例2~3》
作為導電性糊之材料,準備下述之材料。
具有第1平均粒徑之銀粒子其3:銀微粒子(昭榮化學工業股份有限公司製造,製品名:AG-202,平均粒徑250 nm),
具有第2平均粒徑之銀粒子其1:銀粉(DOWA electronics股份有限公司製造,製品名:Ag-2-1C,平均粒徑1.0 μm),
具有第2平均粒徑之銀粒子其2:銀粉(德力本店股份有限公司製造,製品名:TC-506C,平均粒徑4.0 μm),
分散劑其1:2-乙基己氧基丙胺(廣榮化學工業製造,分子量187.32),
分散劑其2:新癸酸(Hexion Speciality Chemicals製造,分子量172.26),
異種金屬(鹽)其14:2-乙基己酸錳(II)礦油精溶液(和光純藥工業製造,Mn量:8質量%),
異種金屬(鹽)其15:辛酸鋯(IV)(三津和化學藥品製造,Zr量:13.5質量%),
異種金屬(鹽)其16:2-乙基己酸鉻(III)(Strem製造,Cr量:9質量%),
異種金屬(鹽)其17:2-乙基己酸鋁(II)(Nacalai Tesque製造,Al量:8.2質量%),
異種金屬(鹽)其18:2-乙基己酸鈦(IV)(楠本化成製造,Ti量:7.7質量%),
異種金屬(鹽)其19:2-乙基己酸銅(II)(三津和化學藥品製造,Cu量:18.2質量%),
異種金屬(鹽)其20:2-乙基己酸鋅(II)礦油精溶液(和光純藥工業製造,Zn量:15.0質量%),
異種金屬(鹽)其21:乙酸銦(III)(和光純藥工業製造,In量:39.3質量%),
異種金屬(鹽)其22:2-乙基己酸錫(II)(和光純藥工業製造,Sn量:29.3質量%),
異種金屬(鹽)其23:2-乙基己酸鉍(II)(和光純藥工業製造,Bi量:32.7質量%),
異種金屬(鹽)其24:乙醯丙酮釕(III)(東京化成工業製造,Ru量:46.6質量%),
異種金屬(鹽)其25:乙酸銠(II)(東京化成工業製造,Rh量:46.6質量%),
異種金屬(鹽)其26:乙酸鈀(II)(和光純藥工業製造,Pd量:47.4質量%),
異種金屬(鹽)其27:乙酸錳(II)(和光純藥工業製造,Mn量:31.8質量%),
溶劑其2:己基卡必醇(分子量190.28,沸點258℃)。
於上述分散劑中添加具有第2平均粒徑之銀粒子、溶劑,使用攪拌脫泡裝置(倉敷紡織股份有限公司製造,商品名:KK-V300,自轉:720 rpm,公轉:935 rpm)混合30秒。
於混合物中添加具有第1平均粒徑之銀粒子與異種金屬(使用之情形)後,進而藉由攪拌脫泡裝置混合60秒,獲得導電性糊。再者,於使用異種金屬鹽之情形時,算出相對於導電性糊中之銀質量之異種金屬鹽之量,添加下述表2中記載之量。又,於添加包含礦油精溶液之異種金屬鹽時,藉由如下所述之方法,自溶液中將礦油精溶液去除並製成糊狀(漿料狀)而添加。以下表示使用2-乙基己酸錳(II)礦油精溶液之情形時之製備方法。
於500 mL之圓底燒瓶中加入2-乙基己酸錳(II)礦油精溶液30 g、與乙腈150 g,於室溫下攪拌3分鐘並靜置,使2-乙基己酸錳(II)沈澱至容器底部後,將上清液層去除。於將同樣之操作進而實施2次而對於上清液層經去除之漿料中添加己基卡必醇6 g,於50℃、30 hPa下進行減壓濃縮,將殘存之乙腈蒸餾去除,獲得2-乙基己酸錳(II)之漿料。再者,將所獲得之漿料利用250網眼過濾後,使用熱分析裝置(SII NANO TECHNOLOOGY股份有限公司製造,商品名:TG/DTA6200)升溫至500℃進行測定,藉由質量減少率由500℃焙燒後之產物而算出錳含有率,結果所獲得之漿料之錳含有率為16.1%。
關於各材料之量,根據表2所示之配方製作導電性糊。配方16及配方17之導電性糊為比較例,配方18~33之導電性糊為實施例。
(接合性評價)
針對實施例及比較例中所獲得之導電性糊,利用下述之方法實施對基材之接合性評價試驗。
對於各鎳板(日本冶金工業股份有限公司製造,純度99%),以特定之量塗佈實施例及比較例中所獲得之導電性糊。其後,使用有風乾燥爐 (ESPEC股份有限公司製造,商品名:STH-120)將塗佈有導電性糊之各金屬板於大氣中、300℃下加熱60分鐘,而使導電性糊燒結。導電性糊之塗佈量係以焙燒後之導電性糊之膜(以下,稱為焙燒膜)之膜厚成為15 μm之方式設定。
焙燒膜對焙燒膜之鎳板之接合性評價係藉由膠帶剝離試驗而實施。由實施例之配方所獲得之焙燒膜係焙燒膜一部分附著於膠帶或焙燒膜未附著,焙燒膜密接於鎳板。另一方面,關於由比較例之配方所獲得之焙燒膜,確認到焙燒膜附著於膠帶,至少一部分焙燒膜自鎳板剝離。
評價結果:◎:無焙燒膜之剝離,○:焙燒膜一部分剝離,×:焙燒膜完全剝離
又,使用一部分實施例及比較例中所獲得之導電性糊,於氮氣環境下,以300℃、10 MPa加壓30分鐘,而使銅板、與自矽側看附有鈦濺鍍/鍍鎳之矽晶片(5 mm2 )進行接合。針對所獲得之接合體,測定矽晶片之剪切強度。
關於調配例及評價結果,示於表1及表2。
[表1]
[表2]
以上,本實施形態之導電性糊係藉由含有選自鋁、鈦、釩、鉻、錳、鐵、鈷、鎳、銅、鋅、鋯、鈮、鉬、鉿、鉭、鎢、銦、錫、鎵、鍺及鉍之群中之一種或兩種以上之金屬,作為滿足條件1:與基材和銀兩者相互擴散(形成固溶體或金屬間化合物)之元素,條件2:標準電位低於基材,且與銀合金化之元素,條件3:含有於標準電位低於基材之第一元素、及標準電位處於銀與第一元素之間之第二元素群,且第二元素與銀和第一元素兩者合金化之元素中的任一個以上之條件的金屬,而對於對銀之接合性較低之基材,亦具有較高接合性。再者,即便為實施例中未進行評價之金屬,亦因滿足上述條件1~3中任一個以上之條件,而發揮與實施例中評價之金屬同等之效果。
又,本實施形態之導電性糊含有具有第1平均粒徑之銀粒子、及具有大於上述第1平均粒徑之第2平均粒徑之銀粒子。具有第1平均粒徑之銀粒子進入具有第2平均粒徑之銀粒子間之間隙中,故而空間率減少,銀粒子之填充率提高。又,可降低形成於銀粒子表面之溶劑被覆劑之量較多的具有第1平均粒徑之銀粒子之使用量。結果為,於將本實施形態之導電性糊用於半導體元件接合用途之情形時,於焙燒後獲得更緻密之接合層,實現較高之接合強度。
以上之說明僅為一例,本發明並不受上述實施形態之構成之任何限定。
圖1係銀(Ag)-鎳(Ni)二元系狀態圖。
圖2係銀(Ag)-鋯(Zr)二元系狀態圖。
圖3係鋯(Zr)-鎳(Ni)二元系狀態圖。
圖4係銀(Ag)-銅(Cu)二元系狀態圖。
圖5係銅(Cu)-鎳(Ni)二元系狀態圖。
圖6係表示單體之標準電極電位之一例的圖。

Claims (6)

  1. 一種導電性糊,其包含:作為第1平均粒徑之平均粒徑為1~500 nm之範圍內之銀粒子; 選自鋁、鈦、釩、鉻、錳、鐵、鈷、鎳、銅、鋅、鋯、鈮、鉬、鉿、鉭、鎢、銦、錫、鎵、鍺及鉍之群中之一種或兩種以上之金屬;以及 胺化合物;且 上述胺化合物之物質量為上述金屬之物質量以上。
  2. 如請求項1之導電性糊,其進而含有具有大於上述第1平均粒徑之第2平均粒徑之銀粒子。
  3. 如請求項2之導電性糊,其中上述第2平均粒徑在0.1 μm~10 μm之範圍內。
  4. 如請求項1之導電性糊,其中上述金屬係於上述導電性糊中,以選自粒子、金屬氧化物、金屬鹽及有機金屬錯合物之群中之一種或兩種以上之形態存在。
  5. 如請求項1之導電性糊,其中相對於上述導電性糊中之銀之質量,上述金屬之質量為0.001質量%~5質量%之範圍內。
  6. 一種焙燒膜,其係藉由對如請求項1之導電性糊進行加熱處理而獲得。
TW107134494A 2017-09-29 2018-09-28 導電性糊 TW201921382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192114 2017-09-29
JP2017-192115 2017-09-29
JP2017-192114 2017-09-29
JP2017192115 2017-09-29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921382A true TW201921382A (zh) 2019-06-01

Family

ID=6590376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7134494A TW201921382A (zh) 2017-09-29 2018-09-28 導電性糊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EP (1) EP3690898A4 (zh)
JP (1) JPWO2019065965A1 (zh)
TW (1) TW201921382A (zh)
WO (1) WO2019065965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602004020396D1 (de) * 2004-06-23 2009-05-14 Harima Chemicals Inc Leitfähige metallpaste
JP4852272B2 (ja) * 2005-07-25 2012-01-11 ナミックス株式会社 金属ペースト
JP5521207B2 (ja) * 2009-01-28 2014-06-11 東ソー株式会社 導電膜形成用組成物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導電膜の形成方法
JP5468885B2 (ja) * 2009-12-01 2014-04-09 ハリマ化成株式会社 導電性アルミニウムペースト
JP5750259B2 (ja) 2010-11-30 2015-07-15 ハリマ化成株式会社 導電性金属ペースト
JP2012131894A (ja) * 2010-12-21 2012-07-12 Tosoh Corp 導電性インク組成物、及びそれを用いて製造された電気的導通部位
WO2016076306A1 (ja) * 2014-11-12 2016-05-19 ハリマ化成株式会社 導電性ペースト
JPWO2017094166A1 (ja) * 2015-12-03 2018-09-20 ハリマ化成株式会社 導電性ペーストの製造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WO2019065965A1 (ja) 2020-09-10
WO2019065965A1 (ja) 2019-04-04
EP3690898A4 (en) 2021-06-30
EP3690898A1 (en) 2020-08-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496216B2 (ja) 導電性金属ペースト
KR102158290B1 (ko) 접합재료, 접합체, 및 접합방법
JP7128115B2 (ja) 金属含有粒子、接続材料、接続構造体、接続構造体の製造方法、導通検査用部材及び導通検査装置
US9662748B2 (en) Metal nanoparticle dispersion, method for producing metal nanoparticle dispersion, and bonding method
JPWO2002035554A1 (ja) 導電性金属ペースト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WO2006109410A1 (ja) インク組成物及び金属質材料
JP6037893B2 (ja) 金属微粒子組成物、接合材、電子部品、接合層の形成方法、導体層の形成方法及びインク組成物
JP6855539B2 (ja) 電力半導体接合用焼結ペースト組成物
JP6042747B2 (ja) ニッケル微粒子、その使用方法及びニッケル微粒子の製造方法
JP5468885B2 (ja) 導電性アルミニウムペースト
JP2019067514A (ja) 導体形成用組成物、並びに接合体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17147151A (ja) 導電性ペースト及び半導体装置
TWI690946B (zh) 導電性糊劑
JP6270241B2 (ja) 接合材料及びそれを用いた半導体装置
JP4493942B2 (ja) 酸化第一銅コロイド分散液
TW201921382A (zh) 導電性糊
JP2014175372A (ja) 接合材料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半導体装置、ならびに配線材料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電子素子用配線
JP2021529258A (ja) 焼結ダイアタッチ及び類似した用途のためのナノ銅ペースト及びフィルム
JP2015056392A (ja) 導電性ペースト材料の製造と製造方法
JP2018168226A (ja) ペースト状銀粉組成物、接合体の製造方法および銀膜の製造方法
JP6126426B2 (ja) 接合方法
JP5876996B2 (ja) 傾斜構造の形成方法及び分散液
JPWO2019066081A1 (ja) 複合体粒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複合体粒子組成物、接合材及び接合方法、並びに接合体
JP5687248B2 (ja) 導電性接合材とこれを用いたセラミック電子デバイス
JP6338419B2 (ja) 金属粒子組成物、接合材及びそれを用いた接合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