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908559A - 圓形織機 - Google Patents

圓形織機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908559A
TW201908559A TW107124220A TW107124220A TW201908559A TW 201908559 A TW201908559 A TW 201908559A TW 107124220 A TW107124220 A TW 107124220A TW 107124220 A TW107124220 A TW 107124220A TW 201908559 A TW201908559 A TW 201908559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pivoting
elements
control curve
circular loom
pivot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712422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776921B (zh
Inventor
亞伯 辛德勒
尼可勞斯 偉格
約翰 布蘭斯特
Original Assignee
奧地利商史太林格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奧地利商史太林格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奧地利商史太林格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90855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90855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7692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76921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DTEXTILES; PAPER
    • D03WEAVING
    • D03DWOVEN FABRICS; METHODS OF WEAVING; LOOMS
    • D03D37/00Circular looms

Abstract

一種圓形織機(1;19;41),具有分段痕引導元件,其圍繞圓形織機(1;19;41)的圓形簧片(2;20;42)設置,用於以控制曲線托架(3;21;43)送入分段痕(4a,4b),其中以編織梭口形成裝置(5;23;45)形成控制曲線(6;7;22;44),其分離分段痕(4a,4b)為兩個分段痕束(10a,10b)並向兩個分段痕束(10a,10b)給予相互相對的交替運動,其中藉此在兩個分段痕束(10a,10b)之間打開和關閉編織梭口(11)。編織梭口形成裝置(5;23;45)具有樞轉元件(12,13;30;54;55)和分段痕提升裝置,其中至少一個控制曲線(6,7;22;44)給予每個樞轉元件(12,13;30;54,55)在控制曲線托架(3;21;43)旋轉時進行樞轉運動和提昇運動,並且其中樞轉元件(12,13;30;54,55)由於樞轉運動和提昇運動,給予分段痕提升裝置交替運動。

Description

圓形織機
本發明關於一種具有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的前言的特徵的圓形織機。
通常,從現有技術中已知用於生產織物的圓形織機,其具有圓形簧片,其與圓形織機的主軸同軸佈置。主軸形成圓形織機的主軸線。關於圓形簧片,佈置有分段痕引導元件,其適於將多個分段痕饋送到圓形織機。編織梭口形成裝置將送入其中的分段痕分組成兩個分段痕束並給予這些相互相對的交替運動,從而在兩個分段痕束之間打開和關閉編織梭口。揮動的梭子在打開的編織梭口的軌道上循環,從而將緯紗帶引入編織梭口,從而形成織物。透過編織環移除織物。對於現代的圓形織機,通常有多個編織梭在圓形簧片的相應編織梭口中同時循環。在圓形織機的主軸上,形成一個控制曲線托架,該控制曲線托架具有至少一個圍繞控制曲線托架循環的波浪狀控制曲線,並且在控制曲線托架周圍設置有控制桿,其接合於至少一個控制曲線的一端。由於主軸的旋轉以及控制曲線托架的旋轉,控制桿的端部產生偏轉運動,控制桿的端部藉由控制桿徑向相對地給予至編織梭口形成裝置,由此這些是給予交替運動並且在循環方向上形成波浪狀的編織梭口。以這種方式在循環方向上與主軸平行的波浪狀編織梭口的橫截面基本上對應於凸透鏡的橫截面。如果編織梭口形成裝置具有由半軸保持的用於引導分段痕的凸耳,則通常每個編織梭口形成裝置設置兩個控制桿。如果編織梭口形成裝置具有帶有凸耳的帶,該帶繞兩個偏轉輥偏置,用於引導經帶,則通常每個編織梭口形成裝置僅設置一個控制桿。例如,從文獻IN 159848 A1中已知一種具有帶有半軸的編織梭口形成裝置的圓形織機。例如,從文獻 EP 2 829 645 A1中已知一種具有編織梭口形成裝置的圓形織機,該編織梭口形成裝置具有偏向約兩個偏轉輥的帶。
然而,在已知的圓形織機的操作中,已經證明不利的是,由於多個控制桿,圓形織機經常受到維護間隔的限制,並且由於多個運動部件所調節的機器中的摩擦而需要大量的能量。已經證明不利的是,由於圍繞控制曲線托架佈置的控制桿的數量,已知的圓形織機非常嘈雜並且非常耗費空間。出於這個原因,已經首先努力使控制桿的數量最小化。這是藉由將多個相鄰設置的編織梭口形成裝置組合成組來實現的,這些組件取決於配置由一個或兩個控制桿同時鉸接。然而,以這種方式,控制桿的數量已經減少,但是由於多個編織梭口形成裝置的同時鉸接,形成了階梯式編織梭口,其缺點在於由於階梯形狀而在端部區域中縮短,並且當沿著整個長度觀察時,由於可以使用的較小空間,它將為織造梭提供較小的空間。此外,由於階梯形狀,兩個連續編織梭口之間的死空間將增加,由此較少數量的編織梭可同時在具有這種圓形織機的圓形簧片中循環。然而,較少數量的編織梭口導致圓形織機的生產率降低,從而減少了圓形織機的輸出。
本發明的任務是提供一種圓形織機,它克服了現有技術的缺點,具有高生產安全性和高生產率。
根據本發明,藉由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的特徵部分的特徵解決了所提出的任務。本發明的較佳實施例是附屬項申請專利範圍的標的。
本發明的圓形織機的編織梭口形成裝置具有多個樞轉元件和引導分段痕的分段痕提升裝置,其中每個樞轉元件連接到至少兩個,較佳多個分段痕提升裝置。在控制曲線托架旋轉時,控制曲線直接或間接地圍繞樞轉軸線進行樞轉運動,該樞轉軸線基本上徑向地佈置在主軸線上,並且如對於每個樞轉元件徑向的提昇運動。樞轉元件根據梯度並且因此至少在控制曲線的路線上,由於樞轉運動和提昇運動而給予分段痕提升裝置,由此打開和關閉編織梭口。有利地,樞轉軸線在中心延伸穿過樞轉元件。
在這連接中,間接地或直接地意圖是樞轉元件可以直接耦接到至少一個控制曲線,或者樞轉元件可以藉由諸如槓桿,桿或齒輪之類的連接元件耦接到至少一個控制曲線。
在這連接中,基本上徑向地與主軸意味著樞轉元件的樞轉軸線也可以佈置成朝向主軸徑向地佈置的軸線略微傾斜。
結果,根據本發明的圓形織機包括編織梭口形成裝置,其具有非常簡單的設置並且形成橫截面為透鏡形狀的編織梭口。以這種方式,本發明的圓形織機不僅非常有效,而且還具有低維護和操作經濟性。由於編織梭口/編織梭口的透鏡形橫截面,可以最大化在圓形簧片內同時循環的編織梭的數量,或者在相同數量的編織梭的情況下,編織梭和分段痕之間的距離可以在編織梭口/編織梭口的端部處增加,由此將減少編織梭與分段痕碰撞的風險,並且將防止由此調節的分段痕破裂。這樣,根據本發明的圓形織機可以以比普通圓形織機更高的速度操作。此外,由於透鏡形狀的編織梭口的優點在於,編織梭口的端部處的控制曲線的梯度可以小於階梯式編織梭口,導致運動部件偏轉時的加速度減小,其中藉由此可以進一步提高根據本發明的圓形織機的生產率,並且可以保護運動部件。
由於樞轉運動和樞轉元件的提昇運動,至少一個控制曲線的路線在循環方向上基本上對應於編織梭口的路線。因此,藉由交替至少一個控制曲線,可以相當容易地調整編織梭口的路線。
至少一個控制曲線較佳地由凹口,凹槽或突出桿形成。
圖1以示意性剖視圖示出了根據本發明的圓形織機1的第一實施方式。出於簡化的原因,從圓形織機1的主軸看,圖1僅示出了圓形織機1的右側部分。主軸與圓形織機1的圓形簧片2同心地佈置並且未示出圖1缺乏空間。圓形織機1包括所述圓形簧片2,其由簧片桿32形成,簧片桿32藉由兩個環形簧片環33橫向封閉。簧片桿32和簧片環33在圖2和圖3中示出。
圓形織機1還包括控制曲線托架3,該控制曲線托架3與圓形織機1的主軸同軸設置並且基本上具有空心圓柱體的形狀。控制曲線托架3藉由未示出的輻條旋轉固定地連接到未示出圓形織機1之主軸上。在控制曲線托架3中,形成兩個圍繞控制曲線托架3循環的波浪狀控制曲線6和控制曲線7。控制曲線6和控制曲線7各自由凹口形成,其中控制曲線6形成在控制曲線托架3的外部護套表面8中和控制曲線7形成在控制曲線托架3的內部護套表面9中。
關於圓形織機1的圓形簧片2,佈置有未示出的分段痕引導元件,其適於將多個分段痕4a和分段痕4b饋送到圓形織機1。此外,佈置有多個編織梭口形成裝置5圍繞圓形簧片2,其將送入其中的分段痕4a和分段痕4b分成第一分段痕束10a和第二分段痕束10b,並給予兩個分段痕束10a和分段痕束10b-藉由控制曲線6和7-相互相對的交替運動。以這種方式,在兩個分段痕束10a和分段痕束10b之間打開和關閉編織梭口11。在打開的編織梭口11中,未示出的編織梭在循環方向上循環,當在圓形簧片2中循環時,緯紗帶引入編織梭口11,由此形成織物。有利地,多個編織梭同時在圓形織機1中的分別打開的編織梭口11中循環。循環方向沿著圓形簧片2延伸。
編織梭口形成裝置5具有第一樞轉元件12和第二樞轉元件13,第一樞轉元件12被引導與第一引導件34間隔開並且平行於主軸線,第二樞轉元件13被引導為與第一引導件35間隔開並且平行於主軸線。編織梭口形成裝置5還具有分段痕提升裝置,其分段痕4a和分段痕4b。分段痕提升裝置由半軸14和半軸15以及凸耳16和凸耳17形成,其中,一個凸耳分別剛性地連接到第一半軸14,並且一個凸耳17剛性地連接到第二半軸15。第一分段痕束10a的分段痕4a穿過凸耳16,第二分段痕束10b的分段痕4b穿過凸耳17。半軸14和半軸15可滑動地安裝在圓形簧片2上形成的引導件18中與主軸平行的軸線之方向。
第一樞轉元件12接合控制曲線6,和第二樞轉元件13接合控制曲線7。第一樞轉元件12分別連接到第一半軸14,和第二樞轉元件13分別連接到第二半軸15,其中半軸14和半軸15各自可旋轉地連接到相應的樞轉元件12和樞轉元件13。
藉由驅動圓形織機1的主軸,控制曲線托架3被設定為旋轉,由此,由於控制曲線托架3的旋轉,樞轉元件12和樞轉元件13沿控制曲線6和控制曲線7沿著引導件34和引導件35以引導的方式滑動並且藉由控制曲線6和控制曲線7給予沿主軸方向的提昇運動和繞樞轉軸線的樞轉運動,其徑向地佈置在主軸線上。由於控制曲線6和控制曲線7的形狀,樞轉元件12的提昇運動與樞轉元件13的提昇運動相對。由於樞轉元件12和樞轉元件13的提昇運動,相互相對的交替運動藉由半軸14和半軸15給予至分段痕束10a和分段痕束10b,由此打開和關閉編織梭口11。由於樞轉元件12和樞轉元件13圍繞其樞轉軸線的樞轉運動,形成了波浪狀的編織梭口11由於樞轉元件12和樞轉元件13分別與多個經向提升裝置的連接,由此連續的編織梭之間的距離可以保持非常小,並且大量的編織梭可以同時在圓形簧片2中循環。
每個引導件34和引導件35均由平行於主軸延伸的滑動桿形成。在滑動桿上,滑動元件38和滑動元件39可滑動地安裝,其中分別地,一個第一樞轉元件12可樞轉地連接到滑動元件38,並且一個第二樞轉元件13可樞轉地連接到滑動元件39。有利地,滑動桿剛性地連接到圓形織機1和/或圓形簧片2的框架上。滑動元件38和滑動元件39有利地以空氣靜力方式安裝在引導件34和引導件35上。
圖2和圖3以側視圖示出了根據圖1的圓形織機1的切口,其中在圖2和圖3中,為了清楚起見,僅示出了有限數量的編織梭口形成裝置。
在圖2中,編織梭口11剛剛打開,並且在圖3中,編織梭口基本上是關閉的或者恰好從編織梭口11的關閉過渡到連續編織梭口11的開口。
在另一實施例變型中,樞轉元件12和樞轉元件13借助於滑塊,輥或磁鐵安裝在控制曲線6和控制曲線7中。
相鄰設置的第一樞轉元件12和/或相鄰設置的第二樞轉元件13可以藉由至少一個引導翼片31彼此耦接,或者它們可以在控制曲線6和控制曲線7中彼此獨立地引導。圖4示出第一樞轉元件12藉由引導翼片31彼此耦接,其中,相應的兩個相鄰的第一樞轉元件12耦接到引導翼片31,由此第一樞轉元件12以環形鏈的形式彼此連接。引導翼片31有利地連接到分配至它的樞轉元件12,樞轉元件12可樞轉和長度可調節。
此外,給出了多個相鄰的第一樞轉元件12和/或多個相鄰的第二樞轉元件13彼此耦接並組合成組的可能性。圖5分別示出了兩個相鄰的第一樞轉元件12,它們藉由兩個引導翼片31耦接,因此每個引導翼片形成一對。由於至少第一樞轉元件12彼此部分地彼此耦合和/或第二樞轉元件13彼此部分地耦合,因此實現了可以實現控制曲線的梯度的間接分接和可以吸收圍繞引導件34和引導件35的樞轉元件12和13的扭矩的優點。出於清楚的原因,在圖4和圖5中未示出引導件34和引導件35。
此外還給出了圓形織機1具有第三樞轉元件和第四樞轉元件的可能性。第三樞轉元件每個可樞轉地佈置在第一引導件34上,第一引導件34與佈置在相同引導件34上的第一樞轉元件12間隔開並且平行於第一樞轉元件12並且耦接到相同的半軸14。第四樞轉元件每個可樞轉地佈置在與佈置在相同引導件35上的第二樞轉元件13間隔開並平行於第二樞轉元件13之第二引導件35上並且耦接到相同的半軸15。有利地,第三樞轉元件和第四樞轉元件藉由進一步滑動元件的手段可滑動地安裝在引導件34和引導件35上。由此,第三樞轉元件和第四樞轉元件耦接到半軸14或半軸15,使得第三樞轉元件或第四樞轉元件與佈置在同一引導件34或引導件35上的樞轉元件12或樞轉元件13同步行進。以這種方式,存在藉由第三樞轉元件或第四樞轉元件、樞轉元件12或樞轉元件13以及半軸14或半軸15形成的平行四邊形。這具有可以省略引導件18的優點。
有利地,在樞轉元件12或樞轉元件13與第三樞轉元件或第四樞轉元件之間設置有作為額外間隔件的套筒,該第三樞轉元件或第四樞轉元件分別佈置在滑動元件之間的引導件34和引導件35上。以這種方式,獲得的優點是,佈置在同一引導件34或引導件35上的樞轉元件12或樞轉元件13與第三樞轉元件或第四樞轉元件之間的距離由套筒保持,並且半軸14或半軸15的應力分別可以進一步減少。
圖6以示意性側視圖示出了根據本發明的圓形織機19的另一實施例變型。出於簡化的原因,從圓形織機19的主軸看,圖6僅示出了圓形織機19的右側部分。主軸與圓形簧片20同心地佈置,並且由於缺少空間。圓形織機19包括所述圓形簧片20和未示出的主軸,其與圓形織機1的主軸同軸設置。
圓形織機19還包括控制曲線托架21,其與圓形織機19的主軸同軸設置並且基本上具有空心圓柱體的形狀。控制曲線托架21藉由未示出的輻條旋轉固定地連接到主軸。在控制曲線托架21中,形成控制曲線22。控制曲線22由凹口形成,其以波浪狀方式以變化的梯度圍繞控制曲線托架21循環。
關於圓形織機19的圓形簧片20,佈置有未示出的分段痕引導元件,其適於將多個分段痕4a和分段痕4b供給到圓形織機19。此外,佈置有多個編織梭口形成裝置23圍繞圓形簧片20,其由控制曲線22控制,將送入其中的分段痕4a和分段痕4b分成第一分段痕束10a和第二分段痕束10b,並給予兩個分段痕束10a和分段痕束10b相互對立的交替運動。以這種方式,在兩個分段痕束10a和分段痕束10b之間打開和關閉波浪形梭口11。在打開的編織梭口11中,未示出的編織梭在循環方向上循環,當在圓形簧片20中循環時,緯紗帶引入到編織梭口11中,由此形成織物。有利地,在圓形織機19中,多個編織梭在相應的打開的編織梭口11中同時循環。循環方向沿著圓形簧片20延伸。
編織梭口形成裝置23包括樞轉元件30,其沿著引導件36平行於主軸線引導,以及引導分段痕4a和分段痕4b的分段痕提升裝置。分段痕提升裝置各自由循環帶40形成,循環帶40圍繞兩個彼此間隔開的偏轉輥28和偏轉輥29循環,這將帶40分成第一股線24和第二股線25。在另一個實施例中,帶由綜片組成。還提供了帶或綜片部分地以剛性形式實施的可能性。
附接到第一股線24的是凸耳26,每個凸耳26引導第一分段痕束10a的分段痕4a,並且附接到第二股線25的是凸耳27,每個凸耳27引導第二分段痕束10b的分段痕4b。由於分段痕提升裝置的有利構造,圓形織機19僅需要控制曲線22。
樞轉元件30接合一個控制曲線22並且經由第二股線25分別連接到多個帶40,其中第二股線25可旋轉地連接到樞轉元件30。
每個引導件36均由平行於主軸延伸的滑動桿形成。在滑動桿上,滑動元件37可滑動地安裝,其中,一個樞轉元件30可樞轉地連接到一個滑動元件37。有利地,滑動桿剛性地連接到圓形織機19的框架和/或圓形簧片20。滑動元件37有利地以空氣靜力方式安裝在引導件36上。
藉由驅動圓形織機19的主軸,控制曲線托架21被設定為旋轉,由此由於控制曲線托架21的旋轉,樞轉元件30沿著控制曲線22被引導件36引導並藉由控制曲線22被給予在主軸方向上的提昇運動和圍繞樞轉軸線的樞轉運動,該樞轉軸線徑向地佈置在主軸上。由於樞轉元件30的提昇運動,經由第一股線24和第二股線25向分段痕束10a和分段痕束10b給予相互相對的交替運動,由此打開和關閉編織梭口11。由於樞轉元件30圍繞樞轉軸線繞主軸線的樞轉運動,形成了波浪狀的編織梭口11,由此連續的編織梭子之間的距離可以保持非常小並且大量的編織梭子可以在圓形簧片20內同時循環。
還要注意的是,同樣在圖6的實施例變型中,樞轉元件30可以藉由引導翼片彼此耦接,或者這些可以成組地耦接。
圖7以示意性側視圖示出了根據本發明的圓形織機41的另一實施例變型。出於簡化的原因,圖7僅示出了從圓形織機41的主軸線觀察的圓形織機41的右側部分。主軸與圓形織機41的圓形簧片42同心地佈置,並且因圖7缺乏空間未示出。
圓形織機41還包括控制曲線托架43,其與圓形織機41的主軸同軸佈置並且基本上具有盤的形狀。控制曲線托架43旋轉地連接固定到圓形織機41的未示出的主軸上。控制曲線44形成在控制曲線托架43上。控制曲線44由從控制曲線托架43突出的桿形成。它以變化的梯度以波浪狀的方式圍繞控制曲線托架43循環。
未示出的分段痕引導元件圍繞圓形織機41的圓形簧片42佈置,其適於將多個分段痕4a和分段痕4b饋送到圓形織機41。此外,佈置有圍繞圓形簧片42的多個編織梭口形成裝置45,其由控制曲線44控制以將供給其的分段痕4a和分段痕4b分成第一分段痕束10a和第二分段痕束10b,並且其將相互相對的交替運動分配至兩個分段痕束10a和分段痕束10b。以這種方式,在兩個分段痕束10a和分段痕束10b之間打開和關閉編織梭口11。在打開的編織梭口11中,未示出的編織梭在循環方向上循環,當在圓形簧片42內循環時,其將緯紗帶引入編織梭口11,由此形成織物。有利地,多個編織梭同時在圓形織機41中的分別打開的編織梭口11中循環。循環方向沿著圓形簧片42延伸。
圓形織機41還包括圍繞主軸徑向佈置的可傾斜控制桿46以及分配至控制桿46的帶47,帶47圍繞兩個偏轉輥48和偏轉輥49循環,其分別將帶47分別分成第一股線50和第二股線51。控制桿46可樞轉地安裝在圓形織機41的框架上,並且兩個端部52和端部53之每個彼此相對。在一端部52上-並且因此指定為第一端部52-,形成有輥63,其在控制曲線44的桿上滾下。另一端部53-因此被指定為第二端部53-可旋轉地連接到帶47。
編織梭口形成裝置45包括第一樞轉元件54和第二樞轉元件55以及分段痕4a和分段痕4b的分段痕提升裝置。第一樞轉元件54分別形成在第一股線50上,第二樞轉元件55分別形成在第二股線51上,兩者均可圍繞樞轉軸線樞轉,其徑向地佈置在主軸線上。股線50和股線51在主軸方向上引導樞轉元件54和樞轉元件55。
在第一股線50上和第二股線51上還存在可樞轉地佈置的第三和第四樞轉元件56和樞轉元件57,其與樞轉元件54和樞轉元件55間隔開並且平行於樞轉元件54和樞轉元件55。有利地,在佈置在第一股線50和第三樞轉元件56上的第一樞轉元件54之間形成剛性間隔件和/或佈置在第二股線51和第四樞轉元件57之間上的第二樞轉元件55形成剛性間隔件。
分段痕提升裝置由具有用於穿過第一分段痕束10a的分段痕4a之凸耳59的第一半軸58和具有用於穿過第二分段痕束10b的分段痕4b之凸耳61的第二半軸60形成。每個第一樞轉元件54可旋轉地耦接到至少兩個第一半軸58,其中至少兩個第一半軸58可旋轉地耦接到第三樞轉元件56,形成平行四邊形。每個第二樞轉元件55可旋轉地耦接到至少兩個第二半軸60,其中至少兩個第二半軸60可旋轉地耦接到第四樞轉元件57,形成平行四邊形。
因此,佈置在帶47上的第三樞轉元件56與第一樞轉元件54同步地移動,並且佈置在帶47上的第四樞轉元件57與第二樞轉元件55同步地移動。以這種方式,存在獲得的優點是可以省略提供用於引導半軸58和半軸60的額外引導件18。
圖8和圖9示出了根據圖7的圓形織機的樞轉元件的詳細視圖。
相鄰設置的第一樞轉元件54和/或相鄰設置的第二樞轉元件55藉由引導翼片62彼此耦接。圖8分別示出了兩個相鄰的第一樞轉元件54,它們藉由兩個引導翼片62耦接,每個引導翼片62形成一對。圖9示出了第一樞轉元件54,它們藉由引導翼片62彼此耦接,其中兩個相鄰的第一樞轉元件54分別藉由引導翼片62耦接,由此第一樞轉元件54以環形鏈的形式類型相互耦接。引導翼片62耦接到分配至其的樞轉元件62,樞轉元件62的樞轉和長度可調節。
藉由驅動圓形織機41的主軸,控制曲線托架43被設定為旋轉,由此在控制曲線托架43旋轉時,偏轉運動被給予控制桿46的第一端部52。偏轉運動是藉由控制桿46給予至第二端部53並且因此給予至帶47,由此股線50和股線51各自在主軸方向上執行相互相對的提昇運動。以這種方式,向樞轉元件54和樞轉元件55給予提昇運動,並且因此也向半軸58和半軸60給予提昇運動。由於半軸58和半軸60的提昇運動,給予相互對立的交替運動至在分段痕束10a和分段痕束10b上,藉此編織梭口11打開和關閉。由於樞轉元件54和55藉由引導翼片62的耦接,樞轉運動被給予到樞轉元件54和55,由此形成波浪狀的編織梭口11。
還應注意,半軸58和半軸60也可以由額外的引導件引導,例如固定在圓形簧片42上。
還要注意的是,針對一個實施例變型描述的元件或元件的功能也可以分別轉移到或應用到本文所述的其他實施例變型上。
1‧‧‧圓形織機
2‧‧‧圓形簧片
3‧‧‧控制曲線托架
4a‧‧‧分段痕
4b‧‧‧分段痕
5‧‧‧編織梭口形成裝置
6‧‧‧控制曲線
7‧‧‧控制曲線
8‧‧‧外部護套表面
9‧‧‧內部護套表面
10a‧‧‧第一分段痕束
10b‧‧‧第二分段痕束
11‧‧‧編織梭口
12‧‧‧第一樞轉元件
13‧‧‧第二樞轉元件
14‧‧‧半軸
15‧‧‧半軸
16‧‧‧凸耳
17‧‧‧凸耳
18‧‧‧引導件
19‧‧‧圓形織機
20‧‧‧圓形簧片
21‧‧‧控制曲線托架
22‧‧‧控制曲線
23‧‧‧編織梭口形成裝置
24‧‧‧第一股線
25‧‧‧第二股線
26‧‧‧凸耳
27‧‧‧凸耳
28‧‧‧偏轉輥
29‧‧‧偏轉輥
30‧‧‧樞轉元件
31‧‧‧引導翼片
32‧‧‧簧片桿
33‧‧‧簧片環
34‧‧‧引導件
35‧‧‧引導件
36‧‧‧引導件
37‧‧‧滑動元件
38‧‧‧滑動元件
39‧‧‧滑動元件
40‧‧‧帶
41‧‧‧圓形織機
42‧‧‧圓形簧片
43‧‧‧控制曲線托架
44‧‧‧控制曲線
45‧‧‧編織梭口形成裝置
46‧‧‧控制桿
47‧‧‧帶
48‧‧‧偏轉輥
49‧‧‧偏轉輥
50‧‧‧股線
51‧‧‧股線
52‧‧‧端部
53‧‧‧端部
54‧‧‧第一樞轉元件
55‧‧‧第二樞轉元件
56‧‧‧第三樞轉元件
57‧‧‧第四樞轉元件
58‧‧‧第一半軸
59‧‧‧凸耳
60‧‧‧第二半軸
61‧‧‧凸耳
62‧‧‧引導翼片
63‧‧‧輥
下面藉由附圖更詳細地解釋根據本發明的圓形織機的其他有利實施例變型,其中:   圖1以示意剖視圖示出了根據本發明的圓形織機的第一實施例變型;   圖2和3以示意性側視圖示出了根據圖1的圓形織機的切口;   圖4和5示出了根據圖1的圓形織機的樞轉元件的詳細視圖;   圖6以示意性側視圖示出了根據本發明的圓形織機的另一實施例變型;   圖7以示意性側視圖示出了根據本發明的圓形織機的另一實施例變型;和   圖8和9示出了根據圖7的圓形織機的樞轉元件的詳細視圖。

Claims (13)

  1. 一種圓形織機(1;19;41),具有   複數個分段痕引導元件,其圍繞該圓形織機(1;19;41)的圓形簧片(2;20;42)佈置以用於將複數個分段痕(4a,4b)送入該圓形織機(1;19;41),   具有可圍繞主軸旋轉的控制曲線托架(3;21;43),其中在此處形成具有交錯梯度的至少一個控制曲線(6,7;22;44),   具有複數個編織梭口形成裝置(5;23;45),其由該至少一個控制曲線(6,7;22;44)控制-將供給至其的該等分段痕(4a,4b)分成兩個分段痕束(10a,10b),並且給予相互相對的交替運動至該兩個分段痕束(10a,10b),其中藉此在該兩個分段痕束(10a,10b)之間打開和關閉編織梭口(11),其具有至少兩個編織梭,其在循環方向上在該打開的編織梭口(11)中循環,並且當在該圓形簧片(2;20;42)中循環時將編織帶引入該編織梭口(11)中,由此形成有一種織物,其特徵在於,該等編織梭口形成裝置(5;23;45)具有複數個樞轉元件(12,13;30;54;55)和引導該等分段痕(4a,4b)的複數個分段痕提升裝置,其中每個樞轉元件(12,13;30;54;55)連接到至少兩個分段痕提升裝置,其中該至少一個控制曲線(6,7;22;44)在該控制曲線托架(3;21;43)旋轉時給予每個樞轉元件(12,13;30;54,55)直接或間接地圍繞基本上徑向地佈置在該主軸線上之樞轉軸線的樞轉運動和提昇運動,並且其中該等樞轉元件(12,13;30;54,55)由於該樞轉運動和該提昇運動,取決於該至少一個控制曲線(6,7;22;44)的路線給予複數個交替運動至該等分段痕提升裝置。
  2.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圓形織機(1;19;41),其中樞轉軸線中央地延伸穿過樞轉元件(12,13;30;54;55)。
  3.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之圓形織機(1;19;41),其中分別至少兩個相鄰的樞轉元件(12,13;30;54;55)藉由至少一個引導翼片(31;62)彼此耦接。
  4.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之圓形織機(1;19;41),其中該等引導翼片(31;62)耦接到該等樞轉元件(12,13;30;54;55),所分配至其的該等樞轉元件的樞轉和長度可調節。
  5.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3或4項之圓形織機(1;19;41),其中該等樞轉元件(12,13;30;54,55)藉由該等引導翼片(31;62)成對地彼此耦接。
  6.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3或4項之圓形織機(1;19;41),其中所有的樞轉元件(12,13;30,54,55)以環形鏈的形式連接。
  7. 根據前述申請專利範圍任一項之圓形織機(41),其中該圓形織機(41)具有圍繞該主軸徑向佈置的複數個可傾斜控制桿(46)以及分配至該等控制桿(46)的複數個帶(47),該等帶(47)圍繞兩個偏轉輥(48,49)循環,其將該等帶(47)分成第一股線(50)和第二股線(51),其中該等控制桿(46)之每個都具有彼此相對的兩個端部(52,53),其中該控制曲線(44)在該控制曲線托架(43)旋轉時使該等控制桿(46)的端部(52)偏轉,並且相應的一個控制桿(46)將該偏轉給予分配至其的該帶(47)的股線(51),其連接到該控制桿(46)的另一端部(53),由此該等股線(50,51)各自執行相對的提升運動,其中複數個第一樞轉元件(54)可樞轉地耦接到第一股線(50)且複數個第二樞轉元件(55)可樞轉地耦接到第二股線(51),並且其中相應的至少兩個相鄰的第一樞轉元件(54)與相應的至少兩個相鄰的第二樞轉元件(55)藉由複數個引導翼片(62)耦接,並且該分段痕提升裝置藉由具有用於穿過第一分段痕束(10a)的複數個分段痕(4a)之複數個凸耳(59)的複數個第一半軸(58)和藉由具有用於穿過第二分段痕束(10b)的複數個分段痕(4b)之複數個凸耳(61)的複數個第二半軸(60)形成,其中第一樞轉元件(54)耦接到至少兩個第一半軸(58),並且其中第二樞轉元件(55)耦接到至少兩個第二半軸(60)。
  8.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之圓形織機(41),其中該圓形織機(41)具有複數個第三樞轉元件和複數個第四樞轉元件(56,57),其中複數個第三樞轉元件(56)可樞轉地佈置成與該第一股線(50)上的該等第一樞轉元件(54)間隔開並且平行於該第一股線(50)上的該等第一樞轉元件(54),並且複數個第四樞轉元件(57)可樞轉地佈置成與該第二股線(51)上的該等第二樞轉元件(55)間隔開並且平行於該第二股線(51)上的該等第二樞轉元件(55),其中該等第三樞轉元件(56)和該等第四樞轉元件(57)可旋轉地耦接到該等半軸(58,60),使得該等第三樞轉元件(56)和該等第四樞轉元件(57)各自與分配至它們的該等第一樞轉元件(54)和該等第二樞轉元件(55)同步行進。
  9.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6項之任一項之圓形織機(1),其中該控制曲線托架(3)基本上具有空心圓柱體的形式,其中第一控制曲線(6)形成在該控制曲線托架(3)的外部護套表面(8)中,並且其中第二控制曲線(7)形成在該控制曲線托架(3)的內部護套表面(9)中,並且該等分段痕提升裝置(5)是由具有用於穿過第一分段痕束(10a)的該等分段痕(4a)之複數個凸耳(16)的複數個第一半軸(14)和具有用於穿過第二分段痕束(10b)的該等分段痕(4b)之複數個凸耳(17)的複數個第二半軸(15)形成,其中當該控制曲線托架(3)沿複數個第一引導件(34)旋轉時,複數個第一樞轉元件(12)以直接沿著該第一控制曲線(6)的引導方式滑動並且耦接到至少兩個第一半軸(14)並且當該控制曲線托架(3)沿複數個第二引導件(35)旋轉時,複數個第二樞轉元件(13)以直接沿著該第二控制曲線(7)的引導方式滑動並且耦接到至少兩個第二半軸(15)。
  10.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之圓形織機(1),其中該圓形織機(1)具有該等第三樞轉元件和第四樞轉元件,其中該等第三樞轉元件佈置在與該等第一樞轉元件(12)間隔開並平行於該等第一樞轉元件(12)之該等第一導向件(34)上,並且該等第四樞轉元件可樞轉地佈置在與該等第二樞轉元件(13)間隔開並平行於該等第二樞轉元件(13)之該等第二導向件(35)上,其中該等第一樞轉元件(12)和該等第三樞轉元件之每個可旋轉地耦接到相同的該等第一半軸(14)並且該等第二樞轉元件(13)和該等第四樞轉元件之每個可旋轉地耦接到相同的該等第二半軸(15),其中該等第三樞轉元件和該等第四樞轉元件耦接到該等半軸(14,15),使得該等第三樞轉元件和該等第四樞轉元件與佈置在相同的該引導件(34,35)上的相應的該第一樞轉元件或該第二樞轉元件(12,13)同步行進。
  11.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6項之任一項之圓形織機(19),其中該等分段痕提升裝置各自由帶(40)形成,其圍繞兩個偏轉輥(28,29)循環,其將該帶(40)分開為第一股線(24)和第二股線(25),其中樞轉元件(30)經由股線(25)相應地耦接到至少兩個帶(40),其中在該控制曲線托架(21)旋轉時,該等樞轉元件(30)以直接沿該控制曲線(22)引導的方式透過該等引導件(36)滑動,其中在該第一股線(24)處形成有用於穿過第一分段痕束(10a)的複數個分段痕(4a)的凸耳(26),並且其中在該第二股線(25)處形成有用於穿過第二分段痕束(10b)的複數個分段痕(4b)的凸耳(27)。
  12.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9或11項之圓形織機(1;19),其中該等樞轉元件(12,13;30)藉由複數個滑塊、複數個輥或複數個磁鐵安裝在該至少一個控制曲線(6,7;22)處或在該至少一個控制曲線(6,7;22)中。
  13.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7~10項之任一項之圓形織機(1;41),其中該等引導件(34,35;36)由複數個滑動桿形成,其中複數個滑動元件(37;38,39)空氣靜力地安裝在其上。
TW107124220A 2017-07-21 2018-07-13 圓形織機 TWI77692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EP17182491.5A EP3431643B1 (de) 2017-07-21 2017-07-21 Rundwebmaschine
EP17182491.5 2017-07-21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908559A true TW201908559A (zh) 2019-03-01
TWI776921B TWI776921B (zh) 2022-09-11

Family

ID=5938402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7124220A TWI776921B (zh) 2017-07-21 2018-07-13 圓形織機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EP (1) EP3431643B1 (zh)
CN (1) CN110997996B (zh)
BR (1) BR112020000924A2 (zh)
MX (1) MX2019015425A (zh)
TW (1) TWI776921B (zh)
WO (1) WO2019015866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4219812A1 (de) 2022-01-31 2023-08-02 Starlinger & Co Gesellschaft m.b.H. Webfachbildungseinrichtung einer rundwebmaschine und damit ausgestattete rundwebmaschine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IN159848B (zh) 1983-05-06 1987-06-13 Indupack Ag
DE4217519A1 (de) * 1992-05-27 1993-12-02 Strickmaschinenbau Gmbh Fachbildevorrichtung für Rundwebmaschinen
DE4400005C1 (de) * 1994-01-03 1995-06-01 Kaendler Maschinenbau Gmbh Vorrichtung zum Spannen der Kettfäden vor dem Webfach einer Rundwebmaschine
DE19815821C1 (de) * 1998-04-08 1999-12-02 Mayer Malimo Textilmaschf Antriebsvorrichtung für die Teilschäfte von Rundwebmaschinen
CN2496891Y (zh) * 2001-09-19 2002-06-26 浙江雁峰塑料机械总厂 新型高速小六梭圆织机
CN2635688Y (zh) * 2003-06-18 2004-08-25 陈自力 双曲线槽凸轮
CN201276632Y (zh) * 2008-10-18 2009-07-22 雁峰塑料机械总厂 摆臂式无油小凸轮圆织机
CN201534907U (zh) * 2010-01-13 2010-07-28 雁峰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节能型四梭塑料圆织机
CN101962846A (zh) * 2010-10-15 2011-02-02 吴国平 圆织机综框
CN201924136U (zh) * 2010-12-11 2011-08-10 黄美昌 一种沟槽式小凸轮小四梭圆织机
CN102162161A (zh) * 2011-03-31 2011-08-24 东华大学 一种轨道可控制的圆织机沟槽凸轮开口机构
CN202323244U (zh) * 2011-11-02 2012-07-11 曾华良 滚动凹槽凸轮式圆织机
CN202830355U (zh) * 2012-11-05 2013-03-27 刘波 无油润滑棕杆式塑料圆织机
EP2829645B1 (de) * 2013-07-24 2018-09-05 Starlinger & Co Gesellschaft m.b.H. Rundwebmaschine
AT517087B1 (de) * 2015-06-23 2016-11-15 Hehenberger Reinhold Rundwebmaschine mit einer Hauptwell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9015866A1 (de) 2019-01-24
CN110997996A (zh) 2020-04-10
CN110997996B (zh) 2021-07-27
EP3431643A1 (de) 2019-01-23
BR112020000924A2 (pt) 2020-07-21
EP3431643B1 (de) 2020-09-02
TWI776921B (zh) 2022-09-11
MX2019015425A (es) 2020-07-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AU732553B2 (en) A device for controlling warp threads for the production of leno fabrics on a textile machine
CZ200452A3 (cs) Název neuveden
TWI776921B (zh) 圓形織機
CN110997997B (zh) 圆织机
US4314588A (en) Loom
WO2007025765A1 (en) Method and device for forming a leno fabric on a weaving machine
US3949788A (en) Web weaving machine with several heald shafts
CS254976B2 (en) Circular loom
JPS63135541A (ja) 環状織機
JPH06299444A (ja) 織 機
TW202346673A (zh) 圓織機的編織梭口形成裝置以及設有編織梭口形成裝置的圓織機
US2830623A (en) Inside selvedge motion for looms
JP2006169711A5 (zh)
US1925044A (en) Loom
CN207130413U (zh) 农用园艺网多层级分段整经装置
US1691195A (en) Loom and method of weaving double-pile fabrics
GB2123445A (en) Circular looms
US2771098A (en) Picking motion for a loom
US2090785A (en) Loom for weaving gauzes
CN106400283A (zh) 用于调整毛巾织机中绒头经纱张力的装置
US305496A (en) Loom foe weaving chenille or axminsteb carpets and bugs
CS243555B1 (en) Knitted fabric production machine
CN114787436A (zh) 用于制造绞综织物的圆织机及制造绞综织物的方法
JPH0524259B2 (zh)
US3000403A (en) Weaving machin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D4A Issue of patent certificate for granted invention pa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