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997996B - 圆织机 - Google Patents
圆织机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0997996B CN110997996B CN201880048141.7A CN201880048141A CN110997996B CN 110997996 B CN110997996 B CN 110997996B CN 201880048141 A CN201880048141 A CN 201880048141A CN 110997996 B CN110997996 B CN 110997996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ivoting
- pivoting element
- warp
- control cam
- cam curv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D—TEXTILES; PAPER
- D03—WEAVING
- D03D—WOVEN FABRICS; METHODS OF WEAVING; LOOMS
- D03D37/00—Circular loom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Looms (AREA)
- Polishing Bodies And Polishing Too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圆织机(1;19;41),包括:经纱带引导元件,其围绕圆织机(1;19;41)的圆筘(2;20;42)布置以供给经纱带(4a,4b);控制凸轮曲部载体(3;21;43),其中形成有控制凸轮曲部(6;7;22;44);织造梭口形成装置(5;23;45),其将经纱带(4a,4b)分离成两个经纱带束(10a,10b),并赋予两个经纱带束(10a,10b)彼此相反的交替运动,由此织造梭口(11)在两个经纱带束(10a,10b)之间打开和关闭。织造梭口形成装置(5;23;45)具有枢转元件(12,13;30;54;55)和经纱带往复手段,其中至少一个控制凸轮曲部(6,7;22;44)在控制凸轮曲部载体(3;21;43)旋转时赋予每个枢转元件(12,13;30;54,55)枢转运动和往复运动,并且其中枢转元件(12,13;30;54,55)由于枢转运动和往复运动而赋予经纱带往复手段交替运动。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圆织机。
背景技术
一般来说,从现有技术中已知用于生产织物的圆织机,其具有圆筘,该筘与圆织机的主轴同轴布置。主轴形成圆织机的主轴线。围绕圆筘,布置有经纱带引导元件,其适于将多个经纱带供给到圆织机。织造梭口形成装置将供给到其上的经纱带分组成两个经纱带束,并赋予它们彼此相反的交替运动,由此织造梭口在两个经纱带束之间打开和关闭。织造梭子在打开的织造梭口中的轨道上循环,并因此将纬纱带引入织造梭口,从而形成织物。将织物通过织造环移除。对于现代圆织机,通常有几个织造梭子同时在圆筘的相应织造梭口中循环。在圆织机的主轴上,形成有控制凸轮曲部载体,该控制凸轮曲部载体具有围绕控制凸轮曲部载体循环的至少一个波状控制凸轮曲部,并且围绕控制凸轮曲部载体布置有控制杆件,这些控制杆件通过其端部之一接合至少一个控制凸轮曲部。由于主轴和因此控制凸轮曲部载体的旋转,控制杆件的端部被赋予偏转运动,该偏转运动被控制杆件完全相反地传递到织造梭口形成装置,由此这些织造梭口形成装置被赋予交替运动,并且在循环方向上形成波状织造梭口。以这种方式在循环方向上平行于主轴线的波状织造梭口的横截面基本上对应于凸透镜的横截面。如果织造梭口形成装置具有由半轴保持的用于引导经纱带的凸耳,则每个织造梭口形成装置通常设有两个控制杆件。如果织造梭口形成装置具有带凸耳的带,该带围绕两个偏转辊偏置,用于引导经纱带,那么每个织造梭口形成装置通常仅设置一个控制杆件。例如,从文献IN 159848A1已知一种具有带有半轴的织造梭口形成装置的圆织机。例如,从文献EP 2 829 645A1已知一种具有织造梭口形成装置的圆织机,该织造梭口形成装置具有围绕两个偏转辊偏置的带。
文献WO 2016/205849 A1公开了一种圆织机,其具有主轴和连接至主轴的控制盘以及多个控制杆件。
然而,在已知的圆织机的操作中,已经证明不利的是,圆织机由于多个控制杆件需要频繁维护,并且由于由多个运动部件调节的机器中的摩擦,这些织机需要大量能量。已经进一步证明不利的是,由于围绕控制凸轮曲部载体布置的控制杆件的数量,已知的圆织机噪音很大且非常消耗空间。由于这个原因,已经进行了最早的努力来最小化控制杆件的数量。这是通过将几个相邻定位的织造梭口形成装置组合成组来实现的,根据配置,这些组由一个或两个控制杆件同时铰接。然而,通过这种方式,虽然控制杆件的数量已经减少,但是由于几个织造梭口形成装置的同时铰接,形成了阶梯状织造梭口,其缺点在于,当沿整个长度观察时,由于阶梯形状,其端部区域将缩短,并且由于可以利用的空间较小,其将为织造梭子提供较小的空间。此外,由于阶梯形状,两个连续织造梭口之间的无效空间将增加,由此在这种圆织机的圆筘中可以同时循环较少数量的织造梭子。然而,较少数量的织造梭口导致圆织机的生产率的降低,从而降低圆织机的产量。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任务是提供一种圆织机,其克服了现有技术的缺点,并且具有高生产安全性和高生产率。
本发明的圆织机的织造梭口形成装置具有几个枢转元件和引导经纱带的经纱带往复手段,其中每个枢转元件连接到至少两个(优选几个)经纱带往复手段。在控制凸轮曲部载体旋转时,控制凸轮曲部直接地或间接地赋予每个枢转元件围绕枢转轴线的枢转运动以及往复运动,其中枢转轴线基本上径向于主轴线布置。枢转元件根据至少一个控制凸轮曲部的梯度和因此路线,将由于枢转运动和往复运动而产生的交替运动赋予经纱带往复手段,由此织造梭口被打开和关闭。有利地,枢转轴线居中地延伸穿过枢转元件。
在这方面,间接地或直接地旨在表示枢转元件可以直接联接到至少一个控制凸轮曲部,或者枢转元件可以通过诸如杆件、棒或齿轮的连接元件联接到至少一个控制凸轮曲部。
在这方面,基本上径向于主轴线旨在表示枢转元件的枢转轴线也可以朝向径向于主轴线布置的轴线稍微倾斜布置。
结果,根据本发明的圆织机包括织造梭口形成装置,该织造梭口形成装置具有非常简单的设置,并且形成横截面为透镜形状的织造梭口。这样,本发明的圆织机不仅效率很高,而且维护低,运行经济。由于一个或多个织造梭口的透镜形横截面,同时在圆筘内循环的织造梭子的数量可以最大化,或者在相同数量的织造梭子的情况下,在一个或多个织造梭口的端部处,织造梭子和经纱带之间的距离可以增大,由此将降低织造梭子和经纱带碰撞的风险,并且防止了由此导致的经纱带断裂。这样,根据本发明的圆织机可以以比普通圆织机更高的速度操作。此外,由透镜形状的织造梭口带来的优点是,控制凸轮曲部的梯度在织造梭口的端部处可以比阶梯状织造梭口的小,导致运动部件偏转时加速度减小,通过这种方式,根据本发明的圆织机的生产率可以进一步提高,并且运动部件可以得到保护。
由于枢转元件的枢转运动和往复运动,至少一个控制凸轮曲部的路线在循环方向上基本上对应于织造梭口的路线。因此,通过使至少一个控制凸轮曲部交替,织造梭口的路线可以相当容易地调整。
至少一个控制凸轮曲部优选地由凹口、凹槽或突出杆形成。
附图说明
根据本发明的圆织机的其它有利实施例变型将在下面通过附图进行更详细的解释,其中:
图1以示意性剖视图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圆织机的第一实施例变型;
图2和3以示意性侧视图示出了根据图1的圆织机的剖面;
图4和5示出了根据图1的圆织机的枢转元件的详细视图;
图6以示意性侧视图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圆织机的另一实施例变型;
图7以示意性侧视图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圆织机的另一实施例变型;以及
图8和9示出了根据图7的圆织机的枢转元件的详细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以示意性剖视图表示了根据本发明的圆织机1的第一实施例变型。为了简单起见,图1仅示出了从圆织机1的主轴线观察的圆织机1的右侧部分。主轴线与圆织机1的圆筘2同心布置,并且由于空间不足而在图1中未描绘。圆织机1包括所述圆筘2,圆筘2由筘棒32形成,筘棒32通过两个环形筘环33侧向封闭。筘棒32和筘环33在图2和3中描绘。
圆织机1还包括控制凸轮曲部载体3,其与圆织机1的主轴线同轴布置,并且基本上具有中空圆柱体的形状。控制凸轮曲部载体3通过未描绘的辐条抗扭地连接到圆织机1的未描绘的主轴线。在控制凸轮曲部载体3中,形成围绕控制凸轮曲部载体3循环的两个波状控制凸轮曲部6和7。控制凸轮曲部6和7各自由凹口形成,其中控制凸轮曲部6形成在控制凸轮曲部载体3的外护套表面8中,并且控制凸轮曲部7形成在控制凸轮曲部载体3的内护套表面9中。
围绕圆织机1的圆筘2,布置有未描绘的经纱带引导元件,其适于将多个经纱带4a和4b供给到圆织机1。此外,围绕圆筘2布置有多个织造梭口形成装置5,其将供给到其的经纱带4a和4b分离成第一经纱带束10a和第二经纱带束10b,并且赋予两个经纱带束10a和10b彼此相反的交替运动,这两个经纱带束由控制凸轮曲部6和7控制。这样,织造梭口11在两个经纱带束10a和10b之间打开和关闭。在打开的织造梭口11中,未描绘的织造梭子在循环方向上循环,当在圆筘2中循环时,该梭子将纬纱带引入织造梭口11,由此形成织物。有利地,几个织造梭子同时在圆织机1中分别打开的织造梭口11中循环。循环的方向沿着圆筘2延伸。
织造梭口形成装置5具有第一枢转元件12和第二枢转元件13,第一枢转元件12与第一引导件34间隔开并且平行于主轴线被引导,第二枢转元件13与第二引导件35间隔开并且平行于主轴线被引导。织造梭口形成装置5还具有经纱带往复手段,其引导经纱带4a和4b。经纱带往复手段由半轴14和15以及凸耳16和17形成,其中分别将凸耳16刚性地连接到第一半轴14,凸耳17刚性地连接到第二半轴15。第一经纱带束10a的经纱带4a穿过凸耳16,并且第二经纱带束10b的经纱带4b穿过凸耳17。半轴14和15在平行于主轴线的轴线方向上可滑动地安装在形成在圆筘2上的引导件18中。
第一枢转元件12接合控制凸轮曲部6,并且第二枢转元件13接合控制凸轮曲部7。第一枢转元件12各自联接到第一半轴14,第二枢转元件13各自联接到第二半轴15,其中半轴14和15各自可旋转地联接到对应的枢转元件12和13。
通过驱动圆织机1的主轴,控制凸轮曲部载体3被设定成旋转,由此,由于控制凸轮曲部载体3的旋转,枢转元件12和13沿着引导件34和35并且沿着控制凸轮曲部6和7以被引导的方式滑动,并且由控制凸轮曲部6和7赋予在主轴线方向上的往复运动和围绕枢转轴线的枢转运动,枢转轴线径向于主轴线布置。由于控制凸轮曲部6和7的形状,枢转元件12的往复运动与枢转元件13的往复运动方向相反。由于枢转元件12和13的往复运动,彼此相反的交替运动通过半轴14和15赋予经纱带束10a和10b,由此织造梭口11被打开和关闭。由于枢转元件12和13围绕其枢转轴线的枢转运动,由于枢转元件12和13分别与几个经纱带往复手段的联接,形成了波状织造梭口11,由此连续织造梭子之间的距离可以保持非常小,并且大量织造梭子可以同时在圆筘2中循环。
引导件34和35各自由平行于主轴线延伸的滑动棒形成。在滑动棒上可滑动地安装有滑动元件38和39,其中分别地将第一枢转元件12可枢转地联接到滑动元件38,并且分别地将第二枢转元件13可枢转地联接到滑动元件39。滑动棒有利地刚性地连接到圆织机1和/或圆筘2的框架。滑动元件38和39有利地以空气静力学的方式安装在引导件34和35上。
图2和3以侧视图示出了根据图1的圆织机1的剖面,其中,为了清楚起见,在图2和3中仅描绘了有限数量的织造梭口形成装置。
在图2中,织造梭口11刚刚打开,而在图3中,织造梭口基本上关闭或者刚刚从织造梭口11的关闭过渡到下一个织造梭口11的打开。
在另一实施例变型中,枢转元件12和13通过滑块、辊或磁体安装在控制凸轮曲部6和7中。
相邻安放的第一枢转元件12和/或相邻安放的第二枢转元件13可以通过至少一个引导翼片31彼此联接,或者它们可以在控制凸轮曲部6和7中彼此独立地被引导。图4示出了通过引导翼片31彼此联接的第一枢转元件12,其中两个相邻的第一枢转元件12分别联接到引导翼片31,由此第一枢转元件12以环形链的形式彼此连接。引导翼片31有利地联接到分配给其的枢转元件12,枢转元件12是可枢转且长度可调节的。
此外,还存在几个相邻的第一枢转元件12和/或几个相邻的第二枢转元件13彼此联接并组合成组的可能性。图5分别示出了两个相邻的第一枢转元件12,它们通过两个引导翼片31联接,因此各自形成一对。由于第一枢转元件12至少部分彼此联接和/或第二枢转元件13至少部分彼此联接,实现了这样的优点,即可以实现控制凸轮曲部的梯度的间接传递,并且可以吸收枢转元件12和13围绕引导件34和35的扭矩。为了清楚起见,引导件34和35没有在图4和5中描绘。
此外,还存在圆织机1具有第三枢转元件和第四枢转元件的可能性。第三枢转元件各自可枢转地布置在第一引导件34上,与布置在相同引导件34上的第一枢转元件12间隔开并且平行于第一枢转元件12,并且第三枢转元件联接到相同的半轴14。第四枢转元件各自可枢转地布置在第二引导件35上,与布置在相同引导件35上的第二枢转元件13间隔开并平行于第二枢转元件13,并且第四枢转元件联接到相同的半轴15。有利地,第三和第四枢转元件通过另外的滑动元件可滑动地安装在引导件34和35上。第三和第四枢转元件由此联接到半轴14或15,使得第三或第四枢转元件与布置在相同引导件34或35上的枢转元件12或13一起同步行进。这样,由第三或第四枢转元件、枢转元件12或13以及半轴14或15形成平行四边形。这具有可以省略引导件18的优点。
有利地,在枢转元件12或13和第三或第四枢转元件之间设置有作为附加间隔件的套筒,该套筒分别布置在滑动元件之间的引导件34和35上。这样,获得了这样的优点,即布置在相同引导件34或35上的枢转元件12或13与第三或第四枢转元件之间的距离由套筒保持,并且半轴14或15的应力可以分别进一步减小。
图6以示意性侧视图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圆织机19的另一实施例变型。为了简单起见,图6仅示出了从圆织机19的主轴线观察的圆织机19的右侧部分。主轴线与圆筘20同心布置,并且由于空间不足而在图6中未描绘。圆织机19包括所述圆筘20和未描绘的主轴,该主轴与圆织机1的主轴线同轴布置。
圆织机19还包括控制凸轮曲部载体21,其与圆织机19的主轴线同轴布置,并且基本上具有中空圆柱体的形状。控制凸轮曲部载体21通过未描绘的辐条抗扭地连接到主轴。在控制凸轮曲部载体21中,形成控制凸轮曲部22。控制凸轮曲部22由凹口形成,该凹口以波状方式以变化的梯度围绕控制凸轮曲部载体21循环。
围绕圆织机19的圆筘20,布置有未描绘的经纱带引导元件,其适于将多个经纱带4a和4b供给到圆织机19。此外,围绕圆筘20布置有多个织造梭口形成装置23,织造梭口形成装置23通过控制凸轮曲部22的控制将供给到其的经纱带4a和4b分离成第一经纱带束10a和第二经纱带束10b,并且赋予两个经纱带束10a和10b彼此相反的交替运动。这样,织造梭口11在两个经纱带束10a和10b之间打开和关闭。在打开的织造梭口11中,未描绘的织造梭子在循环方向上循环,当在圆筘20中循环时,该梭子将纬纱带引入织造梭口11,由此形成织物。有利地,在圆织机19中,几个织造梭子同时在各自打开的织造梭口11中循环。循环的方向沿着圆筘20延伸。
织造梭口形成装置23包括沿平行于主轴线的引导件36引导的枢转元件30以及引导经纱带4a和4b的经纱带往复手段。经纱带往复手段各自由循环带40形成,循环带40围绕彼此间隔开的两个偏转辊28和29循环,偏转辊28和29将带40分离成第一股24和第二股25。在另一个实施例变型中,带由综丝形成。还存在带或综丝部分地以刚性形式实施的可能性。
附接到第一股24的是凸耳26,每个凸耳26引导第一经纱带束10a的经纱带4a,并且附接到第二股25的是凸耳27,每个凸耳27引导第二经纱带束10b的经纱带4b。由于经纱带往复手段的有利构造,圆织机19只需要控制凸轮曲部22。
枢转元件30接合一个控制凸轮曲部22,并且通过第二股25分别连接到几个带40,其中第二股25可旋转地连接到枢转元件30。
引导件36各自由平行于主轴线延伸的滑动棒形成。滑动元件37可滑动地安装在滑动杆上,其中枢转元件30分别可枢转地联接到一个滑动元件37上。有利地,滑动棒刚性地连接到圆织机19和/或圆筘20的框架。滑动元件37有利地以空气静力学的方式安装在引导件36上。
通过驱动圆织机19的主轴,控制凸轮曲部载体21被设定成旋转,由此,由于控制凸轮曲部载体21的旋转,枢转元件30通过引导件36的引导沿着控制凸轮曲部22滑动,并且由控制凸轮曲部22赋予在主轴线方向上的往复运动和围绕枢转轴线的枢转运动,枢转轴线径向于主轴线布置。由于枢转元件30的往复运动,彼此相反的交替运动通过第一股24和第二股25赋予经纱带束10a和10b,由此织造梭口11被打开和关闭。由于枢转元件30围绕径向于主轴线的枢转轴线的枢转运动,形成波状织造梭口11,由此连续的织造梭子之间的距离可以保持非常小,并且大量的织造梭子可以同时在圆筘20内循环。
还应当注意,同样在图6的实施例变型中,枢转元件30可以通过引导翼片彼此联接,或者这些枢转元件可以成组联接。
图7以示意性侧视图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圆织机41的另一实施例变型。为了简单起见,图7仅示出了从圆织机41的主轴线观察的圆织机41的右侧部分。主轴线与圆织机41的圆筘42同心布置,并且由于空间不足而在图7中未描绘。
圆织机41还包括控制凸轮曲部载体43,其与圆织机41的主轴线同轴布置,并且基本上具有圆盘的形状。控制凸轮曲部载体43抗扭地连接到圆织机41的未描绘的主轴。控制凸轮曲部44形成在控制凸轮曲部载体43上。控制凸轮曲部44由从控制凸轮曲部载体43突出的杆形成,该杆以波状方式以变化的梯度围绕控制凸轮曲部载体43循环。
未描绘的经纱带引导元件围绕圆织机41的圆筘42布置,其适于将多个经纱带4a和4b供给到圆织机41。此外,围绕圆筘42布置有多个织造梭口形成装置45,织造梭口形成装置45通过控制凸轮曲部44的控制将供给到其的经纱带4a和4b分离成第一经纱带束10a和第二经纱带束10b,并且赋予两个经纱带束10a和10b彼此相反的交替运动。这样,织造梭口11在两个经纱带束10a和10b之间打开和关闭。在打开的织造梭口11中,未描绘的织造梭子在循环方向上循环,当在圆筘42中循环时,该梭子将纬纱带引入织造梭口11,由此形成织物。有利地,几个织造梭子同时在圆织机41中分别打开的织造梭口11中循环。循环的方向沿着圆筘42延伸。
圆织机41还包括围绕主轴线径向布置的可倾斜的控制杆件46以及分配给控制杆件46的带47,带47围绕两个偏转辊48和49循环,偏转辊48和49将带47分别分离成第一股50和第二股51。控制杆件46可枢转地安装在圆织机41的框架上,并且各自具有彼此相对的两个端部52和53。在一个端部52(因此被指定为第一端部52)上形成辊63,辊63在控制凸轮曲部44的杆上滚离。另一个端部53(因此被指定为第二端部53)可旋转地联接到带47。
织造梭口形成装置45包括第一枢转元件54和第二枢转元件55以及引导经纱带4a和4b的经纱带往复手段。第一枢转元件54各自形成在第一股50上,第二枢转元件55各自形成在第二股51上,两者均围绕径向于主轴线布置的枢转轴线可枢转。股50和51在主轴线方向上引导枢转元件54和55。
在第一股50和第二股51上还可枢转地布置有第三枢转元件56和第四枢转元件57,它们与枢转元件54和55间隔开且平行。有利地,在布置在第一股50上的第一枢转元件54和第三枢转元件56之间和/或布置在第二股51上的第二枢转元件55和第四枢转元件57之间形成刚性间隔件。
经纱带往复手段由带有用于穿过第一经纱带束10a的经纱带4a的凸耳59的第一半轴58和带有用于穿过第二经纱带束10b的经纱带4b的凸耳61的第二半轴60形成。每个第一枢转元件54可旋转地联接到至少两个第一半轴58,其中至少两个第一半轴58可旋转地联接到第三枢转元件56,形成平行四边形。每个第二枢转元件55可旋转地联接到至少两个第二半轴60,其中至少两个第二半轴60可旋转地联接到第四枢转元件57,形成平行四边形。
因此,布置在带47上的第三枢转元件56与第一枢转元件54同步移动,并且布置在带47上的第四枢转元件57与第二枢转元件55同步移动。这样,获得的优点是可以省略提供用于引导半轴58和60的附加引导件18。
图8和9示出了根据图7的圆织机的枢转元件的详细视图。
相邻安放的第一枢转元件54和/或相邻安放的第二枢转元件55通过引导翼片62彼此联接。图8分别示出了两个相邻的第一枢转元件54,它们通过两个引导翼片62联接,各自形成一对。图9示出了通过引导翼片62彼此联接的第一枢转元件54,其中两个相邻的第一枢转元件54分别通过引导翼片62联接,由此第一枢转元件54以环形链的形式彼此连接。引导翼片62联接到分配给其的枢转元件54,枢转元件54是可枢转且长度可调节的。
通过驱动圆织机41的主轴,控制凸轮曲部载体43被设定成旋转,由此在控制凸轮曲部载体43旋转时,偏转运动被赋予控制杆件46的第一端部52。偏转运动传递到第二端部53,并因此通过控制杆件46传递到带47,由此股50和51各自在主轴线的方向上执行彼此相反的往复运动。这样,往复运动被赋予枢转元件54和55,并且因此也被赋予半轴58和60。由于半轴58和60的往复运动,彼此相反的交替运动被赋予经纱带束10a和10b,由此织造梭口11被打开和关闭。由于枢转元件54和55通过引导翼片62的联接,枢转运动被赋予枢转元件54和55,由此形成波状织造梭口11。
还应当注意,半轴58和60也可以由例如固定在圆筘42上的附加引导件引导。
还应当注意,针对一个实施例变型描述的元件或元件的功能也可以分别转移到或应用到本文描述的其他实施例变型上。
Claims (13)
1.一种圆织机(1;19;41),其具有:
经纱带引导元件,其围绕圆织机(1;19;41)的圆筘(2;20;42)布置,用于将多个经纱带(4a,4b)供给到圆织机(1;19;41),
控制凸轮曲部载体(3;21;43),其围绕主轴线可旋转,在控制凸轮曲部载体(3;21;43)处形成具有交替梯度的至少一个控制凸轮曲部(6,7;22;44),
织造梭口形成装置(5;23;45),其由至少一个控制凸轮曲部(6,7;22;44)控制并将供给到其的经纱带(4a,4b)分离成两个经纱带束(10a,10b)并且赋予两个经纱带束(10a,10b)彼此相反的交替运动,由此织造梭口(11)在两个经纱带束(10a,10b)之间被打开和关闭,所述圆织机具有至少两个织造梭子,至少两个织造梭子在循环方向上在打开的织造梭口(11)中循环,并且当在圆筘(2;20;42)中循环时将纬纱带引入织造梭口(11)中,由此形成织物,其特征在于,织造梭口形成装置(5;23;45)具有平行于主轴线被引导的枢转元件(12,13;30;54;55)和引导经纱带(4a,4b)的经纱带往复手段,其中每个枢转元件(12,13;30;54;55)连接到至少两个经纱带往复手段,其中至少一个控制凸轮曲部(6,7;22;44)在控制凸轮曲部载体(3;21;43)旋转时直接或间接地赋予每个枢转元件(12,13;30;54,55)围绕基本上径向于所述主轴线布置的枢转轴线的枢转运动以及沿所述主轴线方向的往复运动,并且其中枢转元件(12,13;30;54,55)由于所述枢转运动和所述往复运动而根据至少一个控制凸轮曲部(6,7;22;44)的路线赋予所述经纱带往复手段交替运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圆织机(1;19;41),其特征在于,枢转轴线居中地延伸穿过枢转元件(12,13;30;54;55)。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圆织机(1;19;41),其特征在于,至少两个相邻枢转元件(12,13;30;54;55)分别通过至少一个引导翼片(31;62)彼此联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圆织机(1;19;41),其特征在于,引导翼片(31;62)联接到分配给其的枢转元件(12,13;30;54;55),枢转元件(12,13;30;54;55)是可枢转且长度可调节的。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圆织机(1;19;41),其特征在于,枢转元件(12,13;30;54,55)通过引导翼片(31;62)成对地彼此联接。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圆织机(1;19;41),其特征在于,全部枢转元件(12,13;30,54,55)以环形链的形式连接。
7.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圆织机(41),其特征在于,圆织机(41)具有围绕主轴线径向布置的可倾斜的控制杆件(46)以及分配给控制杆件(46)的带(47),带(47)围绕两个偏转辊(48,49)循环,偏转辊(48,49)将带(47)分离成第一股(50)和第二股(51),其中控制杆件(46)各自具有彼此相对的两个端部(52,53),其中,在控制凸轮曲部载体(43)旋转时,控制凸轮曲部(44)使控制杆件(46)的端部(52)偏转,并且控制杆件(46)分别将所述偏转赋予分配给控制杆件(46)的带(47)的第二股(51),第二股(51)连接到控制杆件(46)的另一端部(53),由此第一股(50)和第二股(51)各自执行相反的往复运动,其中第一枢转元件(54)可枢转地联接到第一股(50),第二枢转元件(55)可枢转地联接到第二股(51),并且其中分别地至少两个相邻的第一枢转元件(54)和分别地至少两个相邻的第二枢转元件(55)通过引导翼片(62)联接,并且所述经纱带往复手段由具有用于穿过第一经纱带束(10a)的经纱带(4a)的凸耳(59)的第一半轴(58)和具有用于穿过第二经纱带束(10b)的经纱带(4b)的凸耳(61)的第二半轴(60)形成,其中第一枢转元件(54)联接到至少两个第一半轴(58),并且其中第二枢转元件(55)联接到至少两个第二半轴(60)。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圆织机(41),其特征在于,圆织机(41)具有第三枢转元件(56)和第四枢转元件(57),其中第三枢转元件(56)可枢转地布置成与第一股(50)上的第一枢转元件(54)间隔开且平行,第四枢转元件(57)可枢转地布置成与第二股(51)上的第二枢转元件(55)间隔开且平行,其中第三枢转元件(56)和第四枢转元件(57)可旋转地联接到半轴(58,60),使得第三和第四枢转元件(56,57)各自与分配给其的第一枢转元件(54)和第二枢转元件(55)一起同步行进。
9.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圆织机(1),其特征在于,控制凸轮曲部载体(3)基本上具有中空圆柱体的形式,其中第一控制凸轮曲部(6)形成在控制凸轮曲部载体(3)的外护套表面(8)中,并且其中第二控制凸轮曲部(7)形成在控制凸轮曲部载体(3)的内护套表面(9)中,并且经纱带往复手段(5)由具有用于穿过第一经纱带束(10a)的经纱带(4a)的凸耳(16)的第一半轴(14)和具有用于穿过第二经纱带束(10b)的经纱带(4b)的凸耳(17)的第二半轴(15)形成,其中,第一枢转元件(12)在控制凸轮曲部载体(3)旋转时直接沿着第一控制凸轮曲部(6)并沿着第一引导件(34)以被引导的方式滑动,并且联接到至少两个第一半轴(14),并且第二枢转元件(13)在控制凸轮曲部载体(3)旋转时直接沿着第二控制凸轮曲部(7)并沿着第二引导件(35)以被引导的方式滑动,并且联接到至少两个第二半轴(15)。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圆织机(1),其特征在于,圆织机(1)具有第三枢转元件和第四枢转元件,其中第三枢转元件布置在第一引导件(34)上并且与第一枢转元件(12)间隔开且平行,第四枢转元件可枢转地布置在第二引导件(35)上并且与第二枢转元件(13)间隔开且平行,其中第一枢转元件(12)和第三枢转元件各自可旋转地联接到相同的第一半轴(14),并且第二枢转元件(13)和第四枢转元件各自可旋转地联接到相同的第二半轴(15),其中第三枢转元件和第四枢转元件联接到半轴(14,15)使得第三枢转元件和第四枢转元件与布置在相同的引导件(34,35)上的相应的第一枢转元件(12)或第二枢转元件(13)一起同步行进。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圆织机(19),其特征在于,所述经纱带往复手段各自由带(40)形成,带(40)围绕两个偏转辊(28,29)循环,两个偏转辊(28,29)将带(40)分离成第一股(24)和第二股(25),其中枢转元件(30)经由第二股(25)分别联接到至少两个带(40),其中在控制凸轮曲部载体(21)旋转时,枢转元件(30)直接沿着控制凸轮曲部(22)以被引导的方式滑动通过引导件(36),其中在第一股(24)处形成用于穿过第一经纱带束(10a)的经纱带(4a)的凸耳(26),并且其中在第二股(25)处形成用于穿过第二经纱带束(10b)的经纱带(4b)的凸耳(27)。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圆织机(19),其特征在于,枢转元件(30)通过滑块、辊或磁体安装在至少一个控制凸轮曲部(22)处或之中。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圆织机(19),其特征在于,引导件(36)由滑动棒形成,滑动元件(37)安装在所述滑动棒上。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EP17182491.5A EP3431643B1 (de) | 2017-07-21 | 2017-07-21 | Rundwebmaschine |
EP17182491.5 | 2017-07-21 | ||
PCT/EP2018/065139 WO2019015866A1 (de) | 2017-07-21 | 2018-06-08 | Rundwebmaschine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0997996A CN110997996A (zh) | 2020-04-10 |
CN110997996B true CN110997996B (zh) | 2021-07-27 |
Family
ID=5938402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880048141.7A Active CN110997996B (zh) | 2017-07-21 | 2018-06-08 | 圆织机 |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 Link |
---|---|
EP (1) | EP3431643B1 (zh) |
CN (1) | CN110997996B (zh) |
BR (1) | BR112020000924A2 (zh) |
MX (1) | MX2019015425A (zh) |
TW (1) | TWI776921B (zh) |
WO (1) | WO2019015866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EP4219812A1 (de) | 2022-01-31 | 2023-08-02 | Starlinger & Co Gesellschaft m.b.H. | Webfachbildungseinrichtung einer rundwebmaschine und damit ausgestattete rundwebmaschine |
Citations (1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DE4217519A1 (de) * | 1992-05-27 | 1993-12-02 | Strickmaschinenbau Gmbh | Fachbildevorrichtung für Rundwebmaschinen |
DE4400005C1 (de) * | 1994-01-03 | 1995-06-01 | Kaendler Maschinenbau Gmbh | Vorrichtung zum Spannen der Kettfäden vor dem Webfach einer Rundwebmaschine |
CN2496891Y (zh) * | 2001-09-19 | 2002-06-26 | 浙江雁峰塑料机械总厂 | 新型高速小六梭圆织机 |
CN2635688Y (zh) * | 2003-06-18 | 2004-08-25 | 陈自力 | 双曲线槽凸轮 |
CN201276632Y (zh) * | 2008-10-18 | 2009-07-22 | 雁峰塑料机械总厂 | 摆臂式无油小凸轮圆织机 |
CN201534907U (zh) * | 2010-01-13 | 2010-07-28 | 雁峰集团有限公司 | 一种节能型四梭塑料圆织机 |
CN101962846A (zh) * | 2010-10-15 | 2011-02-02 | 吴国平 | 圆织机综框 |
CN201924136U (zh) * | 2010-12-11 | 2011-08-10 | 黄美昌 | 一种沟槽式小凸轮小四梭圆织机 |
CN102162161A (zh) * | 2011-03-31 | 2011-08-24 | 东华大学 | 一种轨道可控制的圆织机沟槽凸轮开口机构 |
CN202323244U (zh) * | 2011-11-02 | 2012-07-11 | 曾华良 | 滚动凹槽凸轮式圆织机 |
CN202830355U (zh) * | 2012-11-05 | 2013-03-27 | 刘波 | 无油润滑棕杆式塑料圆织机 |
CN105378169A (zh) * | 2013-07-24 | 2016-03-02 | 斯塔林格有限责任公司 | 圆织机 |
WO2016205849A1 (de) * | 2015-06-23 | 2016-12-29 | Reinhold Hehenberger | Rundwebmaschine |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IN159848B (zh) | 1983-05-06 | 1987-06-13 | Indupack Ag | |
DE19815821C1 (de) * | 1998-04-08 | 1999-12-02 | Mayer Malimo Textilmaschf | Antriebsvorrichtung für die Teilschäfte von Rundwebmaschinen |
-
2017
- 2017-07-21 EP EP17182491.5A patent/EP3431643B1/de active Active
-
2018
- 2018-06-08 CN CN201880048141.7A patent/CN110997996B/zh active Active
- 2018-06-08 BR BR112020000924-5A patent/BR112020000924A2/pt not_active Application Discontinuation
- 2018-06-08 MX MX2019015425A patent/MX2019015425A/es unknown
- 2018-06-08 WO PCT/EP2018/065139 patent/WO2019015866A1/de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8-07-13 TW TW107124220A patent/TWI776921B/zh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1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DE4217519A1 (de) * | 1992-05-27 | 1993-12-02 | Strickmaschinenbau Gmbh | Fachbildevorrichtung für Rundwebmaschinen |
DE4400005C1 (de) * | 1994-01-03 | 1995-06-01 | Kaendler Maschinenbau Gmbh | Vorrichtung zum Spannen der Kettfäden vor dem Webfach einer Rundwebmaschine |
CN2496891Y (zh) * | 2001-09-19 | 2002-06-26 | 浙江雁峰塑料机械总厂 | 新型高速小六梭圆织机 |
CN2635688Y (zh) * | 2003-06-18 | 2004-08-25 | 陈自力 | 双曲线槽凸轮 |
CN201276632Y (zh) * | 2008-10-18 | 2009-07-22 | 雁峰塑料机械总厂 | 摆臂式无油小凸轮圆织机 |
CN201534907U (zh) * | 2010-01-13 | 2010-07-28 | 雁峰集团有限公司 | 一种节能型四梭塑料圆织机 |
CN101962846A (zh) * | 2010-10-15 | 2011-02-02 | 吴国平 | 圆织机综框 |
CN201924136U (zh) * | 2010-12-11 | 2011-08-10 | 黄美昌 | 一种沟槽式小凸轮小四梭圆织机 |
CN102162161A (zh) * | 2011-03-31 | 2011-08-24 | 东华大学 | 一种轨道可控制的圆织机沟槽凸轮开口机构 |
CN202323244U (zh) * | 2011-11-02 | 2012-07-11 | 曾华良 | 滚动凹槽凸轮式圆织机 |
CN202830355U (zh) * | 2012-11-05 | 2013-03-27 | 刘波 | 无油润滑棕杆式塑料圆织机 |
CN105378169A (zh) * | 2013-07-24 | 2016-03-02 | 斯塔林格有限责任公司 | 圆织机 |
WO2016205849A1 (de) * | 2015-06-23 | 2016-12-29 | Reinhold Hehenberger | Rundwebmaschine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MX2019015425A (es) | 2020-07-28 |
BR112020000924A2 (pt) | 2020-07-21 |
TW201908559A (zh) | 2019-03-01 |
CN110997996A (zh) | 2020-04-10 |
WO2019015866A1 (de) | 2019-01-24 |
EP3431643B1 (de) | 2020-09-02 |
EP3431643A1 (de) | 2019-01-23 |
TWI776921B (zh) | 2022-09-1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AU732553B2 (en) | A device for controlling warp threads for the production of leno fabrics on a textile machine | |
US4429722A (en)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weaving fabrics of novel construction | |
CN1997783A (zh) | 织机、特别是用于生产一种具有配列花纹的纱罗织物的喷气织机 | |
CN110997996B (zh) | 圆织机 | |
CZ200452A3 (cs) | Název neuveden | |
US5375627A (en) | Method and weaving machine for producing multi-axial fabric | |
EP1920094B1 (en) | Method and device for forming a leno fabric on a weaving machine | |
US3949788A (en) | Web weaving machine with several heald shafts | |
CN114787436B (zh) | 用于制造绞综织物的圆织机及制造绞综织物的方法 | |
CS254976B2 (en) | Circular loom | |
JPS63135541A (ja) | 環状織機 | |
US5472020A (en) | Multi-axial fabric with triaxial and quartaxial portions | |
TW202346673A (zh) | 圓織機的編織梭口形成裝置以及設有編織梭口形成裝置的圓織機 | |
JP2006169711A5 (zh) | ||
EP3751037B1 (en) | Air-jet weaving machine for producing leno fabrics | |
CN110699846B (zh) | 一种钩编机生产高速带的方法 | |
CS245786B2 (en) | Circle loom | |
CN110725061B (zh) | 一种高效针织机 | |
CN210886453U (zh) | 一种针织机棕片导纱机构 | |
AT15480U1 (de) | Rundwebmaschine | |
CS243555B1 (en) | Knitted fabric production machine | |
US1817292A (en) | Loom harness | |
TW202225510A (zh) | 圓形織機、製造複合編織管狀平織布的方法及複合編織管狀平織布 | |
CZ306172B6 (cs) | Tkací stroj pro výrobu kombinovaných vazeb základní a perlinkové vazby | |
CZ20002212A3 (cs) | Zařízení k ovládání osnovních nití na tkacím stroji pro výrobu perlinkových tkanin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