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346673A - 圓織機的編織梭口形成裝置以及設有編織梭口形成裝置的圓織機 - Google Patents

圓織機的編織梭口形成裝置以及設有編織梭口形成裝置的圓織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346673A
TW202346673A TW112101447A TW112101447A TW202346673A TW 202346673 A TW202346673 A TW 202346673A TW 112101447 A TW112101447 A TW 112101447A TW 112101447 A TW112101447 A TW 112101447A TW 202346673 A TW202346673 A TW 202346673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connecting rod
weft
crank
forming device
knitting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210144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約翰 布蘭德施泰特
赫伯特 弗斯藤
Original Assignee
奧地利商史特萊能吉賽爾斯雀福特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奧地利商史特萊能吉賽爾斯雀福特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奧地利商史特萊能吉賽爾斯雀福特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34667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346673A/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DTEXTILES; PAPER
    • D03WEAVING
    • D03DWOVEN FABRICS; METHODS OF WEAVING; LOOMS
    • D03D37/00Circular looms
    • DTEXTILES; PAPER
    • D03WEAVING
    • D03CSHEDDING MECHANISMS; PATTERN CARDS OR CHAINS; PUNCHING OF CARDS; DESIGNING PATTERNS
    • D03C5/00Cam or other direct-acting shedding mechanisms, i.e. operating heald frames without intervening power-supplying devices
    • D03C5/02Cam or other direct-acting shedding mechanisms, i.e. operating heald frames without intervening power-supplying devices operated by rotating cam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Loom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有關一種圓織機的編織梭口形成裝置(1),具有元件(2)。元件(2)攜帶緯帶並用於引導緯帶(3、4)進入緯帶組(3a、4a)。元件(2)施加彼此相對的交替運動於緯帶組(3a、4a)以形成編織梭口(5)。編織梭口形成裝置(1)具有曲柄驅動器。曲柄驅動器具有曲柄件(7),尤其是曲柄軸或曲柄盤。連接桿(8)連接於曲柄件。連接桿(8)包含縱向桿(8a)及橫向桿(8b)。第一連接桿軸承(8c)配置於縱向桿(8a)中。第一連接桿軸承(8c)絞接於曲柄件(7)。元件(2)絞接於連接桿(8)的橫向桿(8b)。連接桿(8)具有第二連接桿軸承(8d)。第二連接桿軸承(8d)於線性引導件(9)上可轉動地且可線性滑動地被引導。

Description

圓織機的編織梭口形成裝置以及設有編織梭口形成裝置的圓織機
本發明有關於一種根據請求項1的前言的圓織機的編織梭口形成裝置,本發明亦有關於一種設有此種編織梭口形成裝置的圓織機。
自先前技術可得知,一般用於生產布料的圓織機具有與圓織機的主軸(shaft)共軸(coaxially)設置的圓筘。主軸形成圓織機的主轉軸。圓筘的周圍配置有緯帶引導件,緯帶引導件經配置以饋送緯帶至圓織機。編織梭口形成裝置分配被饋入緯帶群的緯帶,施加彼此相對的運動於緯帶組使得編織梭口開啟及關閉。織梭沿開啟的編織梭口內的軌道(orbit)移動,以將緯帶引進編織梭口而形成布料。於現代的圓織機中,通常有數個織梭同時在對應的編織梭口的圓筘內循環。接著布料被編織環(weaving ring)拉離。
奧地利專利號AT 385 060描述一種圓織機的軸驅動器,軸驅動器被配置為曲柄驅動器,其中內部的部分軸與外部的部分軸被環狀地配置於二列而圍繞機器的主軸。部分軸具有眼孔,眼孔用於引導緯帶。內部的部分軸與外部的部分軸形成部分軸對,部分軸對被曲柄驅動器組件驅動,其中曲柄驅動器組件對內部的部分軸與外部的部分軸施加相對的行程運動以形成編織梭口。
若數個部分軸對共同被驅動,會形成階段式(stepped)編織梭口(後續稱為階段式梭口)。
於較新穎的圓織機中,編織梭口形成驅動器通常藉由徑向凸輪(radial cam)及控制桿(control lever)實現。為了最小化控制桿的數量,通常會使用數個並排的梭口形成裝置而形成數個群組,這些群組同時被一或二控制桿絞接。如此,可形成階段式編織梭口,其優勢包含其端部區域較短,以及僅提供對總長度來說的小的空間給織梭(因為其可用空間小)。此外,因為其階段式的形狀,相鄰的編織梭口之間的死區(dead space)被放大,因此此種圓織機可能僅能允許較少的織梭同時在圓筘內循環。較少的織梭會導致圓織機的生產速度下降,而導致圓織機的產出減少。
歐洲專利申請號EP 3431643 A1描述一種編織梭口形成裝置,其拉抬緯帶的手段係於開啟編織梭口的同時應用抬升動作以及樞轉動作,其中樞轉動作係相對一軸進行,此軸係對於圓織機的主要軸徑向(radially)設置。如此,可形成具有透鏡形狀的(lens-shaped)截面而非階段式截面的編織梭口。然而,使用此方案時,徑向凸輪的滑動塊會受顯著的滑動摩擦影響,而在較高的速度下對圓織機帶來應力限制。
圓織機的效率基本上以其製造速度、產出布料的品質及耗能定義。製造速度的上限係由最大編織梭口形成率或編織梭口的梭口於開啟於關閉狀態之間的交替率定義,其中織梭可於行進梭口(travelling shed)內移動而不與限制編織梭口的緯帶碰撞。
本發明的目的係提供一種編織梭口形成裝置,用以形成透鏡形狀的編織梭口,透鏡形狀的編織梭口較階段式的編織梭口提供更多的空間給織梭,因此可同時克服具有較多樞轉件的方案的各種缺點,以提升製造速度或縮小圓織機的總體截面尺寸。因為編織梭口的透鏡形狀的截面,同時循環於圓筘的織梭的數量可被最大化,或者,對於相同數量的織梭,織梭之間的距離以及緯帶之間的距離可於編織梭口的端部被增加,因此可降低織梭與緯帶碰撞的風險,如此可預防前述問題可能導致的緯帶的撕扯。
對於具有徑向凸輪以及控制桿的一般圓織機,徑向凸輪與偏心滾輪之間的滾動摩擦會導致相對高的能量消耗。本發明於一方面欲提供一種節能的圓織機。
本發明提供一種圓織機的編織梭口形成裝置,其具有請求項1記載的特徵。本發明亦提供一種圓織機,其具有請求項20記載的特徵。本發明的有益實施例被記載於附屬請求項、後續描述以及圖式中。
本發明所提出的圓織機的編織梭口形成裝置具有攜帶緯帶的元件。這些元件引導緯帶進入二緯帶組,其中攜帶緯帶的元件施加彼此相對的交替運動於緯帶組以形成編織梭口。編織梭口形成裝置具有曲柄驅動器以及至少一連接桿,曲柄驅動器具有曲柄件,尤其是曲柄軸或曲柄盤,且連接桿連接於曲柄件。連接桿包含縱向桿及橫向桿,其中第一連接桿軸承係被配置於縱向桿中,第一連接桿軸承係被絞接於曲柄件,以及攜帶緯帶的元件係被絞接於連接桿的橫向桿,其中連接桿具有第二連接桿軸承,第二連接桿軸承於線性引導件上可轉動地且可線性滑動地被引導。
線性引導件較佳地具有引導車廂及引導桿,引導桿會引導引導車廂,其中第二連接桿軸承係被絞接於引導車廂。引導車廂藉由抬升運動將第二連接桿軸承置於引導桿旁邊。引導車廂可例如藉由滾動軸承、空氣靜力或磁力被沿引導桿引導。
為了最小化設置於橫向桿的緯帶攜帶元件的側向動作,第二連接桿軸承被定位於連接桿的該橫向桿的中央係有益的。
較佳地,連接桿的縱向桿及橫向桿係相對於彼此被定位於一角度,使得若第一連接桿軸承位於頂部或底部正中央,則連接桿的橫向桿會是水平的。
若於本發明的編織梭口形成裝置中有至少二連接桿被提供,以及各連接桿具有縱向桿及橫向桿,攜帶緯帶且被設置於橫向桿的元件的側向動作可被最小化。這些側向動作係肇因於側向桿繞著連接桿樞轉時的環狀動作,其中當側向動作越大,第二連接桿軸承與攜帶緯帶的元件之間的距離越大。若提供有複數連接桿,各橫向桿可對應被設置得較短,使得所述側向動作被降低。
較佳的可替代配置中的具有對應縮短的橫向桿的複數連接桿於下被描述。
於第一實施例中,各連接桿的第一連接桿軸承接設於曲柄件的共通絞接點,尤其是共通曲柄栓,以及各連接桿於其第二連接桿軸承處被引導於其自身的線性引導件中。
於第二實施例中,至少一主要連接桿及一次要連接桿被提供,主要連接桿具有縱向桿及橫向桿,次要連接桿具有縱向桿及橫向桿,其中主要連接桿的第一連接桿軸承係被絞接於曲柄件,次要連接桿的橫向桿接設於主要連接桿的縱向桿,以及主要連接桿及次要連接桿於其第二連接桿軸承處被引導於其自身的線性引導件中。
於第三實施例中,N (N = 2、3、…)個連接桿被提供,其中各連接桿的第一連接桿軸承於其自身的絞接點被設置於曲柄件,較佳地於曲柄栓,位於曲柄件的各絞接點與鄰接的絞接點相差360°/N,以及各連接桿被引導於其自身的線性引導件中。
為了形成盡量接近透鏡形狀的編織梭口,攜帶緯帶的元件可進一步被提供為孔眼帶(band)或繩(cord)而圍繞偏轉滾輪,緯帶眼孔被形成於偏轉滾輪的兩側的區域。
相較於一般編織梭口形成裝置,本發明的編織梭口形成裝置可藉由較少的獨立部件更簡易地被製造,但若攜帶緯帶的元件圍繞偏轉滾輪且具有第一群及第二群的孔眼帶或繩(第一群包含配置於彼此旁邊的至少二緯帶眼孔,第二群包含配置於彼此旁邊的複數緯帶眼孔),依然可形成大略為透鏡形狀的編織梭口,其中第一群與第二群的緯帶眼孔被形成於眼孔帶或繩的位於偏轉滾輪的兩側的區域。攜帶同一群的緯帶的元件彼此絞接在一起。
於本發明的編織梭口形成裝置的另一較佳的實施例中,攜帶緯帶的元件包含機器帶(band),機器帶圍繞偏轉滾輪,線(strand)藉由其末端的鉤被插入偏轉滾輪,其中線具有緯帶眼孔。
若攜帶緯帶的元件的偏轉滾輪的轉軸係傾斜的,則緯帶組的緯帶於被饋入編織梭口時將經過彼此而不實際接觸彼此。
若攜帶緯帶的元件扭曲地接設於連接桿的橫向桿(較佳地係夾固於橫向桿),可以得到攜帶緯帶的元件的簡易接設。
因為系統的設計,若連接桿的第一連接桿軸承隨曲柄驅動器運作而位於九點鐘方向或三點鐘方向,連接桿的位置不會到達抬升高度的一半,而是因為行程誤差相對於半抬升高度有所偏移。這會交替地導致不同的距離,且編織梭口於此距離會被關閉(稱為「關閉梭口」)。換句話說,編織梭口交替地變長及變短。若想使用等長的織梭,基本上必須使用較短的編織梭口來選擇織梭的長度。或者,亦可使用交替地較長及較短的織梭。然而,此二種方式皆無法提供最佳化的結果。因此,本發明進一步提供將所有編織梭口等長地配置並維持所有編織梭口的關閉條件於相同距離的方法。
因此,根據本發明,較佳地要於梭口形成裝置上設置補償手段以補償連接桿的行程誤差,或設置連接於連接桿的緯帶攜帶元件。
於行程誤差被補償的梭口形成裝置的第一實施例中,補償手段被配置為齒輪驅動器,齒輪驅動器位於曲柄驅動器的上端(upstream)、驅動曲柄驅動器並具有橢圓齒輪,橢圓齒輪較佳地為橢圓正齒輪(spur gear)或斜齒輪(bevel gear)。具有如正齒輪或斜齒輪的橢圓齒輪的齒輪驅動器具有週期性地交替的傳動比並與曲柄驅動器共同施加均一且近似正弦的抬升運動於攜帶緯帶的元件。橢圓齒輪驅動器係由滾動曲線為橢圓的齒輪所組成。齒輪的滾動點位於橢圓的焦點之一,焦點相對於橢圓中心具有線性的偏心度。偏心度的數值會決定傳動比的變化,且傳動比與曲柄轉動率(crank ratio)有關。
於第二實施例中,補償手段被配置為電性單一驅動器,電性單一驅動器驅動曲柄驅動器並進行補償運動。各單一驅動器可被電子地控制,使其藉由補償運動提供需要的動作。
於第三實施例中,補償手段被配置為曲柄驅動器的分離驅動鍊條,其中分離驅動鍊條具有驅動軸(shaft)及曲柄軸(shaft),驅動軸具有驅動器,曲柄軸具有驅動塊,其中驅動軸的轉軸及曲柄軸的轉軸係被配置而彼此之間相差一修正距離且相對於彼此平行。此實施例的重點特徵在於:驅動軸的轉軸以及被驅動的曲柄軸的轉軸相對於彼此具有平行的距離且僅藉由一驅動器密合地連接於彼此。
於第四實施例中,補償手段被配置為萬向接頭,萬向接頭位於曲柄驅動器的上端並驅動曲柄驅動器,其中萬向接頭的彎曲角被調整使得所得的萬向接頭誤差可補償行程誤差。
本發明亦包含一種具有圓筘及緯帶引導件的圓織機,緯帶引導件被配置於圓織機的圓筘的周圍以饋送緯帶至圓織機,圓織機亦具有織梭,織梭循環於圓織機內以將緯帶引進編織梭口,編織梭口係由緯帶所形成並具有主要驅動器以驅動織梭,其中圓織機包含複數個於上定義的本發明的編織梭口形成裝置,編織梭口形成裝置被配置於圓筘的周圍,其中編織梭口形成裝置係直接或間接地被主要驅動器驅動。
編織縮口形成裝置的曲柄件較佳地藉由齒輪連接主動地與主要驅動器協作,或者透過複數齒輪帶主動地與主要驅動器協作而被轉動,齒輪連接較佳地為斜齒輪連接。
圖1A、圖1B及圖1C繪示本發明第一實施例的編織梭口形成裝置1的正視圖、側視圖及俯視圖。編織梭口形成裝置1具有複數元件2,元件2攜帶緯帶並用於引導緯帶3、4進入二緯帶組3a、4a,其中攜帶緯帶的元件2施加彼此相對的交替運動於緯帶組3a、4a以形成編織梭口5,其中攜帶緯帶的各元件2圍繞二偏轉滾輪6。攜帶緯帶的元件2可例如被配置為孔眼帶(band)、繩(cord)或線(strand)並具有複數緯帶眼孔2a,緯帶眼孔2a被形成於偏轉滾輪6的兩側的區域。偏轉滾輪6的轉軸6a係傾斜的,使得緯帶組3a、4a的緯帶3、4於被饋入編織梭口5時經過彼此而不實際接觸彼此。於各編織梭口5內,織梭(圖未示)循環於圓織機的圓筘12內,以輸出被夾帶於一滾筒的緯帶至正在被形成的布料的邊緣。複數本發明所提供的編織梭口形成裝置1被設置於圓筘12周圍,編織梭口形成裝置1係直接地或間接地被圓織機的主要驅動器驅動。透過齒輪連接主動地與主要驅動器協作,或者透過齒輪帶(band)主動地與主要驅動器協作,編織梭口形成裝置1的曲柄件7被有益地旋轉。齒輪連接較佳地為斜齒輪連接。緯帶引導件被配置於圓織機的圓筘12的周圍以饋送緯帶3、4至圓織機。織梭被提供且循環於圓筘12內以將緯帶引進編織梭口5,編織梭口5係由緯帶3、4所形成。撇除本發明的編織梭口形成裝置1,此種圓織機係本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習知的,且可被配置為例如描述於歐洲專利號EP 3431643 A1的配置。
編織梭口形成裝置1具有曲柄驅動器以及至少一連接桿8,曲柄驅動器具有曲柄件7,尤其是曲柄軸或曲柄盤,且連接桿8連接於曲柄件7。曲柄件7被曲柄驅動器13驅動。於此實施例中,曲柄驅動器13包含可轉動地被設置的驅動軸13a及斜齒輪13b;斜齒輪13b以可轉動地被固定的方式連接於驅動軸13a,且可被連接於圓織機的主要驅動器(圖未示)。連接桿8包含縱向桿8a及橫向桿8b。第一連接桿軸承8c係被配置於縱向桿8a中。第一連接桿軸承8c係被絞接於曲柄件7的曲柄插銷7a。攜帶緯帶的元件2係被絞接於連接桿8的橫向桿8b。連接桿8亦具有第二連接桿軸承8d。第二連接桿軸承8d於線性引導件9上可轉動地且可線性滑動地被引導。線性引導件9具有引導車廂10及引導桿11。引導桿11引導引導車廂10,其中第二連接桿軸承8d係被絞接於引導車廂10。引導車廂10較佳地係藉由滾動軸承、空氣靜力或磁力被沿引導桿11引導,以產生最小的摩擦阻抗。第二連接桿軸承8d係被定位於連接桿8的橫向桿8b的中央,使得第二連接桿軸承8d的左側與右側設有相同數量的攜帶緯帶的元件2。連接桿的縱向桿8a及橫向桿8b係相對於彼此被定位於一角度,使得若第一連接桿軸承8c位於頂部正中央(十二點鐘方向)或底部正中央(六點鐘方向),則連接桿8的橫向桿8b會是水平的。於圖1A至圖1C的實施例中,前述的縱向桿8a及橫向桿8b之間的角度是90°。攜帶緯帶的元件2係藉由絞接部8e(如插銷)被絞接於連接桿8的橫向桿8b。
曲柄件7的轉動運動被連接桿8的縱向桿8b轉換為連接桿8的線性運動。然而,這只對於第二連接桿軸承8d(其被絞接於引導車廂10)才成立。此外,連接桿8的橫向桿8b圍繞第二連接桿軸承8d進行樞轉運動。橫向桿8b的此樞轉運動導致攜帶緯帶的元件2(被設置於橫向桿8b)的一種特定的側向前後移動,且距離第二連接桿軸承8d(即樞轉點)越遠,此移動越大。位於橫向桿8b的攜帶緯帶的元件2與第二連接桿軸承8d之間的距離決定了樞轉半徑。前述的側向運動是不被想要的,且因此應被最小化。此目的僅有可能藉由維持橫向桿8b的長度為短的達成。然而,因為此長度不能任意地被縮短,而是幾何地關連於攜帶緯帶的元件2的數量及其距離,本發明進一步的一實施例增加連接桿8的數量,進而允許各橫向桿8b的長度被維持為短的。
接著描述本發明編織梭口形成裝置的有利實施例。這些實施例皆設有複數連接桿8,各連接桿8具有對應縮短的橫向桿8b。
圖2A及圖2B繪示本發明的編織梭口形成裝置1的一實施例,其中總共有四連接桿8被絞接於曲柄件7。二連接桿8的第一連接桿軸承8c接設於曲柄件7的共通絞接點,尤其是共通曲柄插銷7a,以及各連接桿8於其第二連接桿軸承8d處被引導於其自身的線性引導件9中。曲柄件7被配置為一曲柄盤。二曲柄插銷7a經配置以距離彼此180°,且其中一曲柄插銷7a位於曲柄盤的正面、另一曲柄插銷7a位於曲柄盤的背面。如圖所示,於此實施例中,連接桿8的縱向桿8a及橫向桿8b經配置以相對彼此偏離90°。連接桿8於曲柄件7的絞接點的直接接設應被理解為:第一連接桿軸承8c直接連接於曲柄插銷7a。連接桿8於曲柄件7的絞接點的間接接設應被理解為:有一主要連接桿8,其具有縱向桿8a及橫向桿8b並藉由其第一連接桿軸承8c(直接)絞接於曲柄件7,以及額外地有次要連接桿8’,其具有縱向桿8a及橫向桿8b,其中次要連接桿8’的縱向桿8a被接設於主要連接桿8的縱向桿8a的次要連接桿絞接點8f,且次要連接桿8’於其第二連接桿軸承8d於其自身對應的的線性引導件9中被引導。因此,次要連接桿8’僅間接地連接於曲柄件7,且被主要連接桿8夾帶。
於圖2A及圖2B所示的編織梭口形成裝置1的一簡化實施例中,次要連接桿8’可被省略,而僅保留主要連接桿8。這可得到一實施例,其中有N(於此範例中N = 2,但N亦可為大於2的自然數)個連接桿8被提供,其中各連接桿8的第一連接桿軸承8c被設置於各連接桿8自身的絞接點,於此即為曲柄件7的各連接桿8自身的曲柄插銷7a,且其中位於曲柄件7的各絞接點與鄰接的絞接點相差360°/N,以及各連接桿8被引導於其自身的線性引導件9中。
圖1A至圖1C及圖2A至圖2B所示的編織梭口形成裝置1的特徵在於:攜帶緯帶的元件2被配置為分離的元件,各元件獨立被絞接於連接桿8的橫向桿8b。這形成一完美地為透鏡形狀的編織梭口5。於圖1A至圖1C所示的編織梭口形成裝置1中,攜帶緯帶的元件2被配置為孔眼帶或繩而圍繞偏轉滾輪6且具有緯帶眼孔2a,緯帶眼孔2a被形成於偏轉滾輪6的兩側的區域。於圖2A至圖2B所示的編織梭口形成裝置1中,攜帶緯帶的元件2不會繞過偏轉滾輪6,而是透過元件2的一端連接於連接桿8的橫向桿8b的絞接部8e並且透過元件2的第二端連接於位於維持桿14的接設點14a,維持桿14的尺寸對應於連接桿8的橫向桿8b的尺寸。各接設點14a之間的配置距離與連接桿8的橫向桿8b的各絞接部8e之間的配置距離相同。維持桿14可繞維持桿軸承14b被樞轉,維持桿軸承14b位於間隔件15的一端,間隔件15被配置為例如一桿或一管。間隔件15亦連接於線性引導件9的引導車廂10,且沿線性引導件9被連接桿8夾帶,使得連接桿8的橫向桿8b與維持桿14之間的距離會永久地維持固定。橫向桿8b的樞轉透過攜帶緯帶的元件2被傳輸至維持桿14,藉此維持桿14被樞轉而平行於連接桿8的橫向桿8b。
上述的編織梭口形成裝置1的實施例的一種變化型具有較少的獨立部件但依然可形成大致上為透鏡形狀的編織梭口5。於此種變化型中,攜帶緯帶的元件2並非被配置為獨立可移動的部件,而是被配置為孔眼帶或繩而圍繞偏轉滾輪6且具有第一群及第二群,第一群包含配置於彼此旁邊的至少二緯帶眼孔2a,第二群包含配置於彼此旁邊的至少二緯帶眼孔2a,其中第一群與第二群的緯帶眼孔2a被配置於眼孔帶、繩或線的位於偏轉滾輪6的兩側的區域。
於圖3A及圖3B所示意性地繪示的一實施例的編織梭口形成裝置1的正視圖及側視圖中,攜帶緯帶的元件2包含機器帶16,機器帶16圍繞偏轉滾輪6。線17藉由其末端的鉤17a被插入偏轉滾輪6。
於圖4所示意性地繪示的另一實施例的編織梭口形成裝置1中,攜帶緯帶的元件2被配置為帶(band)並具有緯帶眼孔2a,其中各帶經過偏轉滾輪6並於連接點2b彼此連接以形成無止盡的帶。這些帶進一步被扭曲180°(於2c處),且其扭曲的部位藉由夾固的方式被接設於連接桿8的橫向桿8b的夾固點8g。
如圖5所示,其說明被配置為曲柄臂的曲柄件7的一逆時針進行的360°完整轉動,此完整轉動以時鐘方向(三點鐘、十二點鐘、九點鐘、六點鐘、三點鐘)呈現。於此,若第一連接桿軸承8c隨曲柄驅動器運作而位於九點鐘方向或三點鐘方向,連接桿8的位置不會到達抬升高度H的一半,而是因為行程誤差HF相對於第二連接桿軸承8d的半抬升高度有所偏移。這會交替地導致不同的距離F1、F2,且編織梭口5、5’於此距離F1、F2會被關閉(稱為「關閉梭口」)。換句話說,因為此行程誤差HF,編織梭口5較相鄰的編織梭口5’短。
為了補償此行程誤差,本發明提供補償手段以將所有編織梭口5配置為相同長度,或維持所有編織梭口5的關閉條件於相同距離的方法。
於圖6所示意性地繪示的第一實施例中,補償手段被配置為齒輪驅動器19,齒輪驅動器19位於曲柄驅動器13的上端(upstream)、驅動曲柄驅動器13並具有橢圓齒輪19a、19b。於圖中所示的實施例,橢圓齒輪19a、19b被配置為橢圓斜齒輪(bevel gear)。可替代地,橢圓齒輪19a、19b亦可被配置為橢圓正齒輪(spur gear),其中此二種齒輪的滾動曲線皆為橢圓。具有橢圓齒輪的齒輪驅動器19具有週期性地交替的傳動比並藉此與曲柄驅動器13共同施加均一且近似正弦的抬升運動於攜帶緯帶的元件2。橢圓齒輪19a、19b的滾動點位於橢圓的焦點之一,焦點相對於橢圓中心具有線性的偏心度。偏心度的數值會決定傳動比的變化,且傳動比與曲柄轉動率(crank ratio)有關。斜齒輪19a被中繼軸20驅動,因此係透過齒輪驅動器21被圓織機的主要軸18驅動。
於圖7所示意性地繪示的一實施例的編織梭口形成裝置1中,補償手段被配置為曲柄驅動器13的分離驅動鍊條,其中分離驅動鍊條具有驅動軸S1及曲柄軸S2,驅動軸S1具有驅動器C1,曲柄軸S2具有驅動塊C2,其中驅動軸S1的轉軸及曲柄軸S2的轉軸係被配置而彼此之間相差修正距離K且相對於彼此平行。本實施例的主要特徵為:驅動軸S1的轉軸及曲柄軸S2的轉軸對於彼此具有平行的距離且僅藉由驅動元件C1、C2密合地連接於彼此。藉此,驅動軸S1被例如具有固定傳動比i(i = 梭的數量/2)的齒輪驅動器以及圓織機的主要軸驅動,且會藉由驅動器C1傳輸此均一的旋轉運動至曲柄軸S2的驅動塊C2,接著會因為驅動軸S1與曲柄軸S2之間的修正距離K造成曲柄軸S2不規律的旋轉動作。
曲柄件7的曲柄驅動器13以緊壓配合(force-fit)的方式連接於曲柄軸C2且會對應進行連接桿8的抬升動作,使得連接桿8位於90°(九點鐘方向)及270°(三點鐘方向)時會精準地位於頂部正中央OT(0°或十二點鐘方向)與底部正中央UT(180°或六點鐘方向)之間的中央位置。頂部正中央OT與底部正中央UT之間的距離為抬升高度H,因此,連接桿8的中央位置位於抬升高度的一半H/2。
於一圖未示的實施例中,補償手段被配置為電性單一驅動器,電性單一驅動器驅動曲柄驅動器並進行補償運動。各單一驅動器可被電子地控制,使其藉由補償運動提供需要的動作。
於一圖未示的另一實施例中,補償手段被配置為萬向接頭,萬向接頭位於曲柄驅動器的上端並驅動曲柄驅動器,其中萬向接頭的彎曲角被調整使得所得的萬向接頭誤差可補償行程誤差。
1:編織梭口形成裝置 2:元件 2a:緯帶眼孔 2b:連接點 2c:扭曲 3、4:緯帶 3a、4a:緯帶組 5、5’:編織梭口 6:偏轉滾輪 6a:轉軸 7:曲柄件 7a:曲柄插銷 8:連接桿 8’:次要連接桿 8a:縱向桿 8b:橫向桿 8c:第一連接桿軸承 8d:第二連接桿軸承 8e:絞接部 8f:絞接點 8g:夾固點 9:線性引導件 10:車廂 11:引導桿 12:圓筘 13:曲柄驅動器 13a:驅動軸 13b:斜齒輪 14:維持桿 14a:接設點 14b:維持桿軸承 15:間隔件 16:機器帶 17:線 17a:鉤 18:主要軸 19:齒輪驅動器 19a、19b:橢圓齒輪 20:中繼軸 21:齒輪驅動器 S1:驅動軸 C1:驅動器 S2:曲柄軸 C2:驅動塊 K:修正距離 H:行程高度 OT:頂部正中央 UT:底部正中央
本發明接著以非限制性的示例性實施例參照圖式更詳細地說明。
[圖1A、圖1B及圖1C]繪示本發明第一實施例的編織梭口形成裝置的正視圖、側視圖及俯視圖。 [圖2A及圖2B]繪示本發明第二實施例的編織梭口形成裝置的正視圖及側視圖。 [圖3A及圖3B]繪示本發明另一實施例的編織梭口形成裝置的正視圖及側視圖。 [圖4]示意性地繪示本發明另一實施例的編織梭口形成裝置的角度視圖。 [圖5]示意性地繪示具有待補償的行程誤差的透鏡形狀的梭口的形成。 [圖6]示意性地繪示本發明一實施例的具有行程誤差補償的編織梭口形成裝置。 [圖7]示意性地繪示本發明另一實施例的具有行程誤差補償的編織梭口形成裝置。
1:編織梭口形成裝置
2:元件
2a:緯帶眼孔
6:偏轉滾輪
7:曲柄件
7a:曲柄插銷
8:連接桿
8a:縱向桿
8b:橫向桿
8c:第一連接桿軸承
8d:第二連接桿軸承
8e:絞接部
9:線性引導件
12:圓筘

Claims (21)

  1. 一種圓織機的編織梭口形成裝置(1),具有複數元件(2),該些元件(2)攜帶複數緯帶並用於引導該些緯帶(3、4)進入二緯帶組(3a、4a),其中攜帶該些緯帶的該些元件(2)施加彼此相對的交替運動於該二緯帶組(3a、4a)以形成一編織梭口(5),其特徵在於,該編織梭口形成裝置(1)具有一曲柄驅動器以及至少一連接桿(8),該曲柄驅動器具有一曲柄件(7),尤其是一曲柄軸或一曲柄盤,且該連接桿(8)連接於該曲柄件,其中該連接桿(8)包含一縱向桿(8a)及一橫向桿(8b),其中一第一連接桿軸承(8c)係被配置於該縱向桿(8a)中,該第一連接桿軸承(8c)係被絞接於該曲柄件(7),以及攜帶該些緯帶的該些元件(2)係被絞接於該連接桿(8)的該橫向桿(8b),其中該連接桿(8)具有一第二連接桿軸承(8d),該第二連接桿軸承(8d)於一線性引導件(9)上可轉動地且可線性滑動地被引導。
  2. 如請求項1所述的編織梭口形成裝置,其特徵在於,該線性引導件(9)具有一引導車廂(10)及一引導桿(11),該引導桿(11)引導該引導車廂(10),其中該第二連接桿軸承(8d)係被絞接於該引導車廂(10)。
  3. 如請求項1或2所述的編織梭口形成裝置,其特徵在於,該第二連接桿軸承(8d)係被定位於該連接桿(8)的該橫向桿(8b)的中央。
  4. 如前述任一請求項所述的編織梭口形成裝置,其特徵在於,該連接桿的該縱向桿(8a)及該橫向桿(8b)係相對於彼此被定位於一角度,使得若該第一連接桿軸承(8c)位於一頂部或底部正中央,則該連接桿(8)的該橫向桿(8b)會是水平的。
  5. 如前述任一請求項所述的編織梭口形成裝置,其特徵在於,至少二連接桿(8)被提供,以及各該連接桿(8)具有一縱向桿(8a)及一橫向桿(8b)。
  6. 如請求項5所述的編織梭口形成裝置,其特徵在於,各該連接桿(8)的該第一連接桿軸承(8c)接設於該曲柄件(7)的一共通絞接點,尤其是一共通曲柄插銷(7a),以及各該連接桿(8)於其該第二連接桿軸承(8d)處被引導於其自身的該線性引導件(9)中。
  7. 如請求項5所述的編織梭口形成裝置,其特徵在於,至少一主要連接桿(8)及一次要連接桿(8’)被提供,該主要連接桿(8)具有一縱向桿(8a)及一橫向桿(8b),該次要連接桿(8’)具有一縱向桿(8a)及一橫向桿(8b),其中該主要連接桿(8)的該第一連接桿軸承(8c)係被絞接於該曲柄件(7),該次要連接桿(8’)的該橫向桿(8b)接設於該主要連接桿(8)的該縱向桿(8a),以及該主要連接桿(8)及該次要連接桿(8’)於其該第二連接桿軸承(8d)處被引導於其自身的該線性引導件(9)中。
  8. 如請求項5或7所述的編織梭口形成裝置,其特徵在於,N (N = 2、3、…)個連接桿(8)被提供,其中各該連接桿(8)的該第一連接桿軸承(8c)係被設置於其自身的一絞接點,較佳地於該曲柄件(7)的一曲柄插銷(7a),位於該曲柄件(7)的各該絞接點與鄰接的該絞接點相差360°/N,以及各該連接桿(8)被引導於其自身的該線性引導件(9)中。
  9. 如前述任一請求項所述的編織梭口形成裝置,其特徵在於,攜帶該些緯帶的該些元件(2)被提供為分離的複數孔眼帶(band)或繩(cord)而圍繞複數偏轉滾輪,或被提供為複數線(strand)而被插入複數機器帶(machine band),該些機器帶圍繞該些偏轉滾輪,該些元件(2)具有複數緯帶眼孔(2a),該些緯帶眼孔(2a)被形成於該偏轉滾輪(6)的兩側的區域。
  10. 如請求項1至8任一項所述的編織梭口形成裝置,其特徵在於,攜帶該些緯帶的該些元件(2)被配置為分離的複數眼孔帶或繩而圍繞複數偏轉滾輪且具有一第一群及一第二群,該第一群包含配置於彼此旁邊的至少二緯帶眼孔(2a),該第二群包含配置於彼此旁邊的複數緯帶眼孔(2a),其中該第一群與該第二群的緯帶眼孔(2a)被形成於該眼孔帶或該繩的位於該偏轉滾輪(6)的兩側的區域。
  11. 如請求項1至8任一項所述的編織梭口形成裝置,其特徵在於,攜帶該些緯帶的該些元件(2)包含複數機器帶(band)(16),該些機器帶(16)圍繞該些偏轉滾輪(6),該些線(17)藉由其末端的複數鉤(17a)被插入該些偏轉滾輪(6),其中該些線(17)具有複數緯帶眼孔(2a)。
  12. 如前述任一請求項所述的編織梭口形成裝置,其特徵在於,攜帶該些緯帶的該些元件(2)的該些偏轉滾輪(6)的複數轉軸(axis)(6a)係傾斜的,使得該二緯帶組(3a、4a)的該些緯帶(3、4)於被饋入該編織梭口(5)時經過彼此而不實際接觸彼此。
  13. 如請求項2至12任一項所述的編織梭口形成裝置,其特徵在於,該引導車廂(10)係藉由滾動軸承、空氣靜力或磁力被沿該引導桿(11)引導。
  14. 如前述任一請求項所述的編織梭口形成裝置,其特徵在於,攜帶該些緯帶的該些元件(2)扭曲地接設於該連接桿(8)的該橫向桿(8b),較佳地係夾固於該橫向桿(8b)。
  15. 如前述任一請求項所述的編織梭口形成裝置,其特徵在於,該編織梭口形成裝置(1)具有用於補償該些連接桿(8)的行程誤差(stroke error)(HF)的複數補償手段。
  16. 如請求項15所述的編織梭口形成裝置,其特徵在於,該些補償手段被配置為一齒輪驅動器(19),該齒輪驅動器(19)位於該曲柄驅動器(13)的上端(upstream)、驅動該曲柄驅動器(13)並具有複數橢圓齒輪(19a、19b),該些橢圓齒輪(19a、19b)較佳地為橢圓正齒輪(spur gear)或斜齒輪(bevel gear)。
  17. 如請求項15所述的編織梭口形成裝置,其特徵在於,該些補償手段被配置為一電性單一驅動器,該電性單一驅動器驅動該曲柄驅動器(13)並進行補償運動。
  18. 如請求項15所述的編織梭口形成裝置,其特徵在於,該些補償手段被配置為該曲柄驅動器的一分離驅動鍊條,其中該分離驅動鍊條具有一驅動軸(shaft)(S1)及一曲柄軸(shaft)(S2),該驅動軸(S1)具有一驅動器(C1),該曲柄軸(S2)具有一驅動塊(C2),其中該驅動軸(S1)的一轉軸及該曲柄軸(S2)的一轉軸係被配置而彼此之間相差一修正距離(K)且相對於彼此平行。
  19. 如請求項15所述的編織梭口形成裝置,其特徵在於,該些補償手段被配置為一萬向接頭,該萬向接頭位於該曲柄驅動器(13)的上端並驅動該曲柄驅動器,其中該萬向接頭的一彎曲角被調整使得所得的一萬向接頭誤差可補償該行程誤差(HF)。
  20. 一種圓織機,具有一圓筘(12)及複數緯帶引導件,該些緯帶引導件被配置於該圓織機的該圓筘(12)的周圍以饋送複數緯帶(3、4)至該圓織機,該圓筘(12)亦具有複數織梭,該些織梭循環於該圓筘(12)內以將該些緯帶引進複數編織梭口(5),該些編織梭口(5)係由該些緯帶(3、4)所形成並具有一主要驅動器以驅動該織梭,其特徵在於,該圓織機包含複數個如請求項1至19任一項所述的編織梭口形成裝置(1),該些編織梭口形成裝置(1)被配置於該圓筘(12)的周圍,其中該些編織梭口形成裝置(1)係直接或間接地被該主要驅動器驅動。
  21. 如請求項20所述的圓織機,其特徵在於,透過一齒輪連接主動地與該主要驅動器協作而做為一曲柄驅動器(13),或者透過複數齒輪帶主動地與該主要驅動器協作,該些編織梭口形成裝置(1)的複數曲柄件(7)被旋轉,該齒輪連接較佳地為一斜齒輪連接。
TW112101447A 2022-01-31 2023-01-12 圓織機的編織梭口形成裝置以及設有編織梭口形成裝置的圓織機 TW202346673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EP22154152.7 2022-01-31
EP22154152.7A EP4219812A1 (de) 2022-01-31 2022-01-31 Webfachbildungseinrichtung einer rundwebmaschine und damit ausgestattete rundwebmaschine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346673A true TW202346673A (zh) 2023-12-01

Family

ID=8012309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2101447A TW202346673A (zh) 2022-01-31 2023-01-12 圓織機的編織梭口形成裝置以及設有編織梭口形成裝置的圓織機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EP (1) EP4219812A1 (zh)
TW (1) TW202346673A (zh)
WO (1) WO2023144017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811986A (en) * 1952-11-28 1957-11-05 Sagem Loom
CH648361A5 (de) 1980-07-09 1985-03-15 Setafin Sa Schaftantrieb an einer rundwebmaschine.
US4694866A (en) * 1986-05-05 1987-09-22 Kuo Ching Huang Shedding device for a circular weaving machine
EP3431643B1 (de) 2017-07-21 2020-09-02 Starlinger & Co Gesellschaft m.b.H. Rundwebmaschin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4219812A1 (de) 2023-08-02
WO2023144017A1 (de) 2023-08-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RU2182938C2 (ru) Устройство для контроля нитей основы при изготовлении тканей перевивочного переплетения на станке для производства текстильных изделий
CN1066789C (zh) 用于在两个相互独立的针织区域中生产经编织品的设备
CN87108047A (zh) 双层剑杆织机和双层织造技术
TW202346673A (zh) 圓織機的編織梭口形成裝置以及設有編織梭口形成裝置的圓織機
US5375627A (en) Method and weaving machine for producing multi-axial fabric
CN110997997B (zh) 圆织机
TWI776921B (zh) 圓形織機
JPS6039442A (ja) 円形織機
CN210529150U (zh) 提花机的绞边装置
US5472020A (en) Multi-axial fabric with triaxial and quartaxial portions
JPS63135541A (ja) 環状織機
CN209292609U (zh) 圆绳钩针机
JPH055930B2 (zh)
US1825110A (en) Pile fabric loom
CN107177920B (zh) 一种用于喷气织机的玻纤织物绞织开口装置及工作方法
CN114787436B (zh) 用于制造绞综织物的圆织机及制造绞综织物的方法
EP0684328B1 (en) Improved guide system for the gripper insertion tape in a shuttleless loom
SU646923A3 (ru) Ткацкий рапирный станок
CN111334913B (zh) 一种纺织机械用开口机构
CN103451832B (zh) 纱罗绞边装置
JPH0373661B2 (zh)
JP3380631B2 (ja) 縦型四軸織機の斜糸移送開口装置
JPH0524259B2 (zh)
CN117468161A (zh) 应用于全幅衬纬经编机的送纬装置
CN109355796A (zh) 圆绳钩针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