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997997B - 圆织机 - Google Patents

圆织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997997B
CN110997997B CN201880050227.3A CN201880050227A CN110997997B CN 110997997 B CN110997997 B CN 110997997B CN 201880050227 A CN201880050227 A CN 201880050227A CN 110997997 B CN110997997 B CN 11099799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ed
shuttle
centre
roller
whe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80050227.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997997A (zh
Inventor
雷恩霍尔德.海罕伯格
菲利普.海罕伯格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ei EnhuoerdeHaihanboge
Original Assignee
Lei EnhuoerdeHaihanboge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EP17184183.6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EP3438335A1/de
Priority claimed from EP17184184.4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EP3438336A1/de
Application filed by Lei EnhuoerdeHaihanboge filed Critical Lei EnhuoerdeHaihanboge
Publication of CN11099799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99799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99799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99799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DTEXTILES; PAPER
    • D03WEAVING
    • D03DWOVEN FABRICS; METHODS OF WEAVING; LOOMS
    • D03D37/00Circular looms
    • DTEXTILES; PAPER
    • D03WEAVING
    • D03DWOVEN FABRICS; METHODS OF WEAVING; LOOMS
    • D03D49/00Details or constructional features not specially adapted for looms of a particular type
    • D03D49/68Reeds or beat-up combs not mounted on the slay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圆织机(1),其具有主轴(2e)、筘(2)、用于供应经纱带(4)的经纱带供应装置(3a)、沿着筘(2)旋转的织梭(12),其中,筘(2)为了导引织梭(12)而具有:‑上部筘圈(2a),‑下部筘圈(2b),‑多个将上部筘圈(2a)与下部筘圈(2b)连接的筘杆(2f),在所述筘杆之间设计有用于供经纱带(4)穿过的间隙(2g),‑用于织梭(12)的两个上部辊子(19;19a、19b)的上部运行面(18),‑用于织梭的两个下部辊子(21;21a、21b)的下部运行面(20),‑上部的经纱带通孔(25),和‑下部的经纱带通孔(26),因此织梭(12)的两个上部辊子(19;19a、19b)和两个下部辊子(21;21a、21b)在织梭(12)沿着筘(2)旋转时不与经纱带接触,其中,织梭(12)具有:‑带有上部纵向侧(30a)和下部纵向侧(30b)的框架(30),‑用于在筘(2)的上部运行面(18)上滚动的第一上部辊子(19a)和第二上部辊子(19b),‑用于在筘(2)的下部运行面(20)上滚动的第一下部辊子(21a)和第二下部辊子(21b),‑至少两个用于在筘(2)的基本上竖直的滚动面(2h)上滚动的轮子(23、24),其中,‑第一上部辊子(19a)和第二上部辊子(19b)和第一下部辊子(21a)和第二下部辊子(21b)分别沿织梭(12)的纵向观察布置在至少两个轮子(23、24;23a、23b;24a、24b)之间。

Description

圆织机
本发明涉及一种圆织机,其具有
-主轴,
-筘,
-用于供应经纱带的经纱带供应装置,
-沿着筘旋转的织梭,其中,筘为了导引织梭而具有:
-上部筘圈,
-下部筘圈,
-多个将上部筘圈与下部筘圈连接的筘杆,在所述筘杆之间设计有用于供经纱带
Figure GDA0002887150440000011
穿过的间隙,
-用于织梭的两个上部辊子的上部运行面,
-用于织梭的两个下部辊子的下部运行面,
-上部的经纱带通孔,所述上部的经纱带通孔使筘杆之间的间隙从上部运行面出发向上延续,和
-下部的经纱带通孔,所述下部的经纱带通孔使筘杆之间的间隙从下部运行面出发向下延续,因此织梭的两个上部辊子和两个下部辊子在织梭沿着筘旋转时不与经纱带接触。
在现有技术中长期已知圆织机。例如,EP 0 786 026 B1描述了一种按照本发明所述类型的圆织机,其中,多个梭子在两股经纱带(或称为经纱细带)之间的所谓梭口或者移动梭口(Wanderfach)中在水平的圆形轨道上旋转。梭子承载纬纱筒,将纬纱带从所述纬纱筒输送至所产生的筒形织物的织物边缘。筒形织物随即可以向上或者向下被拉出并且合并为平的筒形织物。
在常见的圆织机中,织梭(沿旋转方向)具有比通过系统打开的梭口更大的长度,由此梭子在其进入时迫使梭口进一步打开或者在其离开时保持梭口更进一步开放。不利的是在梭子进入梭口时施加在经纱带上的巨大摩擦力。同样地,在梭子从已经关闭的梭口中离开时(并且由于突然地转换至下个梭口),经纱带由于摩擦而受到强烈的应力。在现代的圆织机中,实现了例如每分钟1200纬纱的高纬纱数量(在使用每分钟200转的六个梭子时)和高达每秒13米的旋转速度。由此针对经纱带形成了巨大的负荷,它们尤其可能引起纤维在其边缘处裂开。这些脱离的纤维可能进入织梭的轨道中,由此可能在圆织机中出现编织错误。因此,圆织机在当今几乎只能通过经纱带润滑(用以水稀释的类似于肥皂的溶液润湿以降低摩擦)运行。由于巨大的运动质量,在识别出这种错误时,不能轻易地立即使圆织机停止运转。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由EP 0 253 799 A2已经已知了一种圆织机,其中,经纱带相对于相应的运行面(Laufflaechen)下降,从而避免了经纱带与梭子的运行辊子之间的接触。在这种现有技术中,设置有运行圈(或称为运转圈),所述运行圈具有向内倾斜的用于织梭的四个以45°角布置的运行轮的导引面。由此能够在运行圈上实现与导引面相交的纱线导引槽,经纱可以容纳在所述纱线导引槽中。因此不利的是运行圈或者筘圈以及织梭均需要进行大量的调整,以便在预设的筘高度中实现用于纱线导引槽的充足空间。此外,具有四个倾斜设置的辊子的织梭的设计不能实现梭子的稳定的圆形运动,因此必须在运行圈的内边缘上设置织梭的运行辊子的支撑。然而由此引起了运行轮/辊子的巨大磨损,因此这种现有技术被证明是不实用的。
此外,在现有技术中已知圆织机的大量实施方式,其中经纱带被织梭的辊子滚过。CN 2 575 123 Y描述了这种圆织机。筘杆的上部和下部的端部彼此间隔地布置。然而,这只用于将筘杆固定在筘圈上,因此织梭的辊子通过经纱带导引。在这种现有技术中,竖立的辊子布置在横卧的轮子之间。然而与本发明不同,这种布置不能用于将织梭设计得更窄和更短,以便在不改变筘的外部尺寸的情况下实现经纱带的下降。
此外,在CN 2 575 123 Y中,在筘杆上设置有凸起,所述凸起如在EP 0 253 799A2中那样应该将梭子保持在筘杆中。因此,轮子在所述凸起上的滑动导致轮子和筘凸起的磨损增大。总体上由此得到的在梭子与筘之间的间隙提高了故障和损坏的概率。尽管可以通过从外部固定的筘杆实现筘的改装,但是非常耗费。此外,在这种实施方式中规定的筘杆的可更换性的缺点是,由于织梭而受到的载荷不利地影响筘的稳定性。
EP 0 396 407 A1公开了一种不同类型的圆织机,其中,尽管实现了尤其只具有水平轮子的紧凑的织梭,但为此必须将杠杆从织梭朝中心轴的方向远离地导引,在杠杆的内侧端部上设置有中心辊子轴承。因此,在这种现有技术中,只能通过内侧的对向轴承实现较窄的织梭。然而这由于各种不同的原因(如能量耗费、磨损、稳定性、运行安全性等)是非常不利的,因此这种解决方案被证明不太实用。此外在这种实施方式中,筘杆的高度与径向厚度之间的较大比例非常容易引起振动并且在运行中产生提高的噪声。
在CN 2 808 949 Y、TW M 516 054 U和CN 203 947 253 U中示出了织梭的不同实施方式,然而这些实施方式并不是对于在不改造筘的情况下实现经纱带的下降这方面进行设计的。这些实施方式也不适用于在不改变筘的情况下实现经纱带的下降。
因此,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缓和或者消除现有技术中的至少单个的缺点。本发明的目的尤其在于,以结构上简单的方式这样设计圆织机,从而以尽可能少的对筘的适配、尤其以尽可能少的对筘外部尺寸的适配来防止经纱带被滚过。
该技术问题按本发明通过如下技术方案解决。
在按照本发明的圆织机的织梭中规定,
-至少两个轮子沿框架的纵向观察布置在框架的对置的端部上,其中,
-第一上部辊子和第二上部辊子以及第一下部辊子和第二下部辊子分别沿框架的纵向观察布置在至少两个轮子之间。
通过在按照本发明的织梭中(分别相对于其纵向)将(竖立的)辊子布置在内侧并且将(横卧的)轮子布置在外侧,框架(也称为梭体)可以有利地设计得明显更窄和更短。这具有的效果是,在筘的在织梭上方和下方的预设高度处实现用于形成上部和下部的经纱带通孔的足够的空间。与EP0253799A2的现有技术不同,为此不需要根本地改造筘、尤其是筘的外部尺寸。因此,能够以简单的方式利用在织梭旋转时经纱带下降到上部和下部的经纱带通孔中的优点,而不需要对筘本身进行明显的调整适配。尤其可以有利地规定筘杆的高度与径向厚度的相对于现有技术更小的比例,所述比例实现了相对于梭子的向心力的改善的稳定性并且由此不易引起振动并且在运行中产生较低的噪声。
织梭的设计方案还带来的优点在于,织梭在其旋转时只需对梭口的完全打开做出较少的贡献或者不需要做出贡献。梭口在织梭穿过时可以有利地在梭子宽度上打开。由此同样可以在梭子离开梭口之后在很大程度上避免经纱带减幅振动。在传统的系统(EP 0786 026 B1)中,梭子也就是通过其形状产生了在通过综纩预设的高度上的梭口开口并且因此产生了提高的经纱带应力。在梭子从梭口离开之后,这种经纱带应力跳跃式地降低,这导致经纱带减幅振荡并且干扰了之后的梭口形成。此外,可以降低控制梭口的难度。由于更小的摩擦力,显著地降低了经纱带的撕裂倾向。最终由于在编织过程中对经纱带的更柔和的处理,可以使用更薄的经纱带,由此产生更轻的织物。
在织梭的迄今普遍的实施方式中,在筘圈上滚动的(锥形的)辊子略微地、例如约4mm地在上方和下方伸出织梭的框架。因此需要在外部并且在整个宽度上包围织梭的梭架,以便一方面防磨损地将所述带抬升超过辊子,并且另一方面将所述带从竖立的位置转换为横卧的位置,从而使辊子不会将所述带弯折或者折叠。通过在两侧向内移动的辊子,框架(梭体)可以有利地设计得明显更窄。此外,可以根据实施方式取消梭架或者设置更简单的梭架。传统的具有梭架的系统的缺点是,由于梭子辊子将经纱带按压在筘运行面上,因此梭架沿径向切入这个夹紧区域中。这种擦伤对梭子的辊子磨损具有不利影响并且导致振动和运行中产生提高的噪声。不具有梭架的实施方式的另一优点基于更低的产热,因为经纱带没有如在现有技术(参见例如EP 0 786 026 B1)中那样被梭架转向、扭转和撕裂。
有利地,经纱带可以在筘的上部或下部运行面的上方或下方容纳在上部和下部的经纱带通孔中,从而使上部和下部的(竖立的)辊子在织梭沿着筘旋转时不与经纱带接触。因此,一股经纱带在织梭进入时布置在上部运行面的上方的上部经纱带通孔中并且另一股经纱带布置在下部运行面的下方的下部经纱带通孔中。因此,筘设计为,使得这些股经纱带在织梭运动经过梭口时不被上部和下部的辊子滚过。由此一方面保护了上部和下部的辊子。此外也防止了经纱带的损坏。由此可以有利地显著减少由于开裂而造成的编织错误和碰撞。此外降低了灰尘散播、强度和延展性损失。通过降低载荷还能够制造更轻的织物。最终可以加工容易撕裂的PET带以及原纤化的带和复丝线。此外有利的是,由于织梭的较小摩擦,圆织机升温的程度减小。
在新的设计中可以取消经纱带润滑,由此减少了成本、污物、腐蚀、嗅觉方面的干扰并且也减少了用于清洁圆织机的耗费。通过取消上油处理,由于改善的表面附着力使得接下来的工艺如涂层或者胶合(Laminierung)和印刷更容易。不需要上油处理的织物制造对于食品包装是特别有利的。
为了本公开文献的目的,所有位置和方向的说明、如“上方”、“下方”、“前方”、“后方”、“径向”、“轴向”、“环绕地”、“周向”等均是相对于圆织机中的筘的按规定的使用状态而言的,其中,筘的中心轴、即圆织机的主轴基本上竖直地布置。
上部和下部的经纱带通孔优选被定向(对准)至筘杆之间的间隙处,因此上部和下部的经纱带通孔基本上处于与筘杆之间的间隙相同的周向位置上。上部和下部的经纱带通孔的宽度、即沿上部或下部的筘圈的周向的延伸尺寸优选与筘杆之间的间隙基本上相同。
按照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第一上部辊子和第二上部辊子为了在筘的上部运行面上滚动以及第一下部辊子和第二下部辊子为了在筘的下部运行面上滚动而分别与筘的基本上竖直的滚动面间隔优选至少5mm的水平距离地布置,其中,至少两个轮子分别与筘的上部运行面或者下部运行面间隔优选至少5mm、尤其至少10mm的竖直距离地布置。因此,设置有自由运行的轮子和辊子,它们的特征在于运行中的较小磨损。与之相对,在EP 0 253799 A2中,必须使45°的运行辊子与运行圈的内边缘处的内部凸起滑动式地接触,由此在运行中形成了巨大的磨损。
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作为轮子设置有第一上部轮子和第二上部轮子以及第一下部轮子和第二下部轮子,其中,第一上部轮子布置在框架的上部纵向侧的一个端部上并且第二上部轮子布置在框架的上部纵向侧的另一个端部上,其中,第一下部轮子布置在框架的下部纵向侧的一个端部上并且第二下部轮子布置在框架的下部纵向侧的另一个端部上。
为了获得特别紧凑的织梭有利的是,框架相对于基本上垂直于旋转方向(也就是框架的纵向)延伸的中间平面基本上对称地设计。这种设计能够使织梭的外轮廓与梭口适配,由此大幅降低或者甚至完全避免经纱带与织梭之间的摩擦。
为了以有利的方式使织梭的形状与梭口的走向适配,框架优选具有中间区段、从所述中间区段向前渐缩(逐渐收缩或逐渐变细)的前端部区段和从所述中间区段向后渐缩的后端部区段,所述中间区段具有上部纵向侧和下部纵向侧的基本上水平的走向,其中,中间区段的长度与前端部区段的长度之比为0.6至2、尤其为0.8至1.7,和/或中间区段的长度与后端部区段的长度之比为0.6至3、尤其为0.8至1.5。
为此目的还有利的是,第一上部辊子和第二上部辊子的中心之间的距离为7至25cm、尤其为10至15cm,和/或第一下部辊子和第二下部辊子的中心之间的距离为7至25cm、尤其为10至15cm。在织梭的期望的紧凑尺寸方面优选地规定,第一上部辊子和第一下部辊子的中心之间的距离为4至7cm、尤其为5至6cm,和/或第二上部辊子和第二下部辊子的中心之间的距离为4至7cm、尤其为5至6cm。优选地,第一上部轮子和第一下部轮子的中心之间的距离为3至7cm、尤其为3至5cm,和/或第二上部轮子和第二下部轮子的中心之间的距离为3至7cm、尤其为3至5cm。
优选地,第一上部轮子和第二上部轮子的中心之间的距离为16至34cm、尤其为20至25cm,和/或第一下部轮子和第二下部轮子的中心之间的距离为16至34cm、尤其为20至25cm。
在另一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分别有正好一个轮子设置在框架的每个端部上,其中,两个轮子优选分别基本上居中地布置在框架的上部纵向侧和下部纵向侧之间。因此在这种实施方式中,只设置有两个(横卧的)轮子,其中,所述轮子处于织梭的相对置的(纵向)端部上。
第一和第二上部辊子以及第一和第二下部辊子优选分别设计为锥形的、也就是截锥形的。
按照第一特别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上部的经纱带通孔设计在筘杆的上部凸缘之间和/或下部的经纱带通孔设计在筘杆的下部凸缘之间。在这种实施方式中,上部和下部的运行面设置在筘杆上,所述筘杆在上侧与上部筘圈连接并且在下侧与下部筘圈连接。筘杆在上部凸缘和下部凸缘处分别具有比在上部和下部凸缘之间的筘杆中间区段处更大的径向延伸尺寸(深度)。上部和下部凸缘优选形成沿径向从中间区段向内突伸的筘杆凸起。上部的经纱带通孔从上部运行面出发优选基本上沿竖直方向向上延伸,而下部的经纱带通孔从下部运行面出发优选基本上沿竖直方向向下延伸。在这种设计中,可以设置传统的上部和下部的筘圈,所述筘圈优选分别单构件式地设计。因此这种设计在结构上简单并且因此成本低廉。此外,上部和下部的经纱带通孔被定向(对准)至间隙处是没有问题的,因为通孔连续地过渡为上部和下部的经纱带通孔。优选地,筘杆在上部凸缘和下部凸缘处分别具有30mm至40mm、尤其是基本上35mm的径向延伸尺寸(深度)。而在具有用于轮子的运行面的中间区段处,筘杆优选具有15mm至23mm、优选18mm至20mm、尤其基本上为20mm的径向延伸尺寸(深度)。这种设计特别稳定。上部或者下部的通孔连接在筘杆的中间区段之间的间隙上。在这种设计中,作为上部和下部的通孔,在筘杆的上部或下部的凸缘之间设置空隙。上部或下部的凸缘优选比筘杆的中间区段具有更大的径向延伸尺寸(相对于筘杆的主轴而言),所述中间区段沿竖直方向在上部和下部的凸缘之间延伸并且优选具有用于上部轮子和下部轮子的基本上竖直的运行面。优选地,上部筘圈与上部凸缘的上侧连接并且下部筘圈与下部凸缘的下侧连接。筘杆例如可以固定在上部筘圈或者下部筘圈(也多次地称为筘箍)的固持开口中。筘杆优选单构件式地设计。在运行中,织梭沿着筘杆在周期性地打开和关闭的梭口中运动,所述梭口由经纱带的股形成。在织梭穿过时,经纱带的股布置在筘杆的上部和下部的通孔中,因此经纱带与织梭的上部辊子或者下部辊子无接触地导引。在织梭旋转时,经纱带有利地不会被滚过。
在一种设计简单、可靠的实施方式中,所述上部运行面形成于筘杆的上部凸缘的(通过上部通孔彼此间隔的)下侧或者说下部棱边上和/或所述下部运行面形成于筘杆的下部凸缘的(通过下部通孔彼此间隔的)上侧或者说上部棱边上。在这种实施方式中,织梭的上部辊子沿着筘杆的上部凸缘的下侧运行,所述筘杆基本上沿径向定向地布置在上部和下部的筘圈之间。织梭的下部辊子沿着筘杆的下部凸缘的上侧运动。
为了形成上部凸缘和下部凸缘,所述筘杆优选具有沿径向向内开放的凹处。筘杆的凹处由此形成沿上部或者下部筘圈的周向延伸的轨道,在所述轨道上设置有用于织梭的上部和下部辊子的旋转的上部和下部运行面。
在稳定和成本低廉的制造方面,筘杆优选由板件形成,所述板件的主平面基本上垂直于织梭的旋转方向(也就是上部或下部筘圈的周向)布置。
由于织边上的带嵌入件的摩擦和纬纱应力造成了织物筒沿织梭的运行方向扭曲,由于所述扭曲,筘杆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不是精确地沿径向定向,而是略微沿运行方向设置,也就是在俯视图中略微地、例如以2至4度的角相对于精确的径向定向扭转地布置。
按照一种备选的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上部的经纱带通孔设计在上部的筘圈上和/或所述下部的经纱带通孔设计在下部的筘圈上。上部和下部的筘圈优选分别单件式地设计。在这种实施方式中,上部和下部的经纱带通孔设置在上部或者下部的筘圈上。优选地,上部和下部的经纱带通孔的宽度(也就是其沿上部或者下部筘圈的周向的延伸尺寸)分别基本上相当于筘杆之间的周向侧距离。上部和下部的经纱带通孔由此精确地对准至筘杆的间隙处。这种实施变型方案的优点尤其在于,筘杆能够设计得特别简单。此外有利的是,上部和下部的经纱带通孔的宽度(也就是其沿织梭的周向的延伸尺寸)可以大于筘杆的间隙的宽度。由此实现了在进入和离开时的较小摩擦。
为此目的,可以在上部筘圈上设置朝向其下侧开放的上部切缝并且在下部筘圈上设置朝向其上侧开放的下部切缝。上部切缝和下部切缝优选基本上竖直地布置。在这种实施方式中,上部运行面设计在上部筘圈的下侧上并且下部运行面设计在下部筘圈的上侧上。
为了在织梭旋转时实现用于布置经纱带的足够自由空间有利的是,上部的经纱带通孔在上部筘圈的最大高度的1/4至3/4、尤其在3/8至5/8上延伸,和/或下部的经纱带通孔在下部筘圈的最大高度的1/4至3/4、尤其在3/8至5/8上延伸。
以下根据在附图中示出的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发明。
图1示出按照本发明的圆织机的示意图,所述圆织机具有筘和沿着筘旋转的织梭,纬纱带由所述织梭输出到两股经纱带之间;
图2以俯视图示出图1中的圆织机的局部;
图3示出按照图1、图2的圆织机在织梭区域中的纵剖面;
图4示出按照图1至图3的圆织机从内部观察的局部;
图5示出按照图1至图4的圆织机从外部观察的局部;
图6至图8分别示出用于图1至图5的圆织机的筘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局部;
图9至图12分别示出用于图1至图5的圆织机的筘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局部;
图13至图17示出用于图1至图5的圆织机的织梭的实施方式。
在附图中示出圆织机1,所述圆织机的基本结构在现有技术中长期已知。(例如参见EP 0 786 026 B1或者EP 2 829 645 A1)。圆织机1设置用于使用带(或称为细带)、线、单丝和多丝作为经纱带和纬纱带。
圆织机1具有圆形筘、以下简称为筘2,所述筘围绕在所示的运行位置中基本上竖直地延伸的主轴2e布置。主轴2e通常沿着机器轴(未示出)延伸。
圆织机1具有经纱带供应装置3a,所述经纱带供应装置具有多个经纱带导引元件3b,所述经纱带导引元件设计为长度补偿器,所述长度补偿器分别包括弹簧杆和处于弹簧杆上端部的用于使经纱带4穿过和转向的孔眼。经纱带导引元件3b分散地围绕圆织机1的筘2布置。为了更好的直观性,在示意图中只示出了一个供应装置3a。筘2包括(沿主轴2e的方向观察圆形环绕的)上部筘圈2a和(沿主轴2e的方向观察同样圆形环绕的)下部筘圈2b,在上部筘圈与下部筘圈之间均匀分散地布置有多个筘杆段2d,所述筘杆段在相邻的(在附图中出于直观性原因只部分地示出的)筘杆2f(参见图5)之间具有间隙2g。经纱带4从未示出的经纱带筒被导引穿过经纱带导引元件3b并且进一步穿过筘杆2f之间的间隙2g。
在经纱带导引元件3b与筘2之间,围绕筘2分散地布置有梭口形成装置5。梭口形成装置5包括多个第一综纩(Litzen)6和多个第二综纩7,所述第一综纩和第二综纩在其端部相互连接并且包围上部的转向辊8a以及下部的转向辊8b。每个第一综纩6具有孔眼,经纱带4导引穿过所述孔眼。这些导引穿过第一综纩6的孔眼的经纱带4形成第一经纱带股10。每个第二综纩具有孔眼,经纱带4导引穿过所述孔眼。这些导引穿过第二综纩7的孔眼的经纱带4形成第二经纱带股11。备选地,可以使用孔眼带。在一种实施方式中,由偏心轮控制的杠杆使围绕位置固定的转向辊子环绕的孔眼带或者综纩带向上或者向下地运动(未示出)。由此使得两个经纱带股10、11彼此方向相反地向上或者向下地交替运动,从而打开和关闭梭口9(也称为移动梭口)。梭口9在打开的状态中形成由两个经纱带股10、11定义的空间,(在图1中只示意性示出的)承载纬纱带筒(以下简称纬纱筒)的织梭12在所述空间中沿着筘2在圆形轨道上运动并且在此将未示出的纬纱带从由织梭承载的纬纱筒13中拉出并且引入梭口9中。在综纩6、7处于中间位置时,梭口9是关闭的,在所述中间位置中,第一综纩6和第二综纩7的孔眼处于相同的高度上,由此使两个经纱带股10、11处于相同的平面中或者共同地撑开这个平面。换而言之,闭合的梭口9的平面基本上是第一经纱带股10与第二经纱带股11之间的角平分线,所述第一经纱带股在图1中是上部的经纱带股,所述第二经纱带股在图1中是下部的经纱带股。因此适用的是,第一经纱带股10与所述平面之间的角等于第二经纱带股11与所述平面之间的角。所述平面同时定义了包含经纱带导引元件3b与织圈14之间的几何连接线的平面。
梭口9的由两个经纱带股10、11定义的空间的尺寸从在闭合的梭口的情况下为零开始连续地随着两个经纱带股10、11的反向运行的运动发生改变。如在图1中部分示出的那样,在两个经纱带股10、11处于其反向运行的转换运动的相反的反转点时,梭口9的空间达到最大。在所述反转点处,通过使反向运行的经纱带股10、11所具有的运动倒转,开始所谓的梭口转换(变换)。通过梭口转换,将最后引入梭口9中的纬纱带固定在织物中,并且可以由下一个织梭12将下一个纬纱带引入梭口中。优选有偶数个织梭12、例如六个或者八个织梭12以彼此相同的距离在筘2中旋转(在图1中为了更好的直观性只示出了一个织梭12)。所产生的筒状的织物向内导引至布置在中心的织圈14,在所述织圈处所述织物被朝向(未示出的)退绕辊(Abzugsrollen)转向。
如可由图1示意性地看出的那样,具有纬纱筒13的织梭12在筘2上运行,也就是相对于主轴2e基本上沿切向17运行。
由图6至图8可以详细地看出筘2的第一实施方式。如已经提到的那样,筘2具有上部筘圈2a、下部筘圈2b和筘杆2f,在所述筘杆之间形成用于供经纱带穿过的间隙2g。此外,筘2具有上部运行面(或称为工作面)18,织梭12的两个上部辊子19在所述上部运行面上滚动。此外,筘2具有下部运行面20,织梭12的两个下部辊子21在所述下部运行面上滚动。两个上部辊子19和下部辊子21竖立地布置,也就是它们的旋转轴基本上水平地延伸。此外,筘杆2f在其内侧形成基本上竖直的运行面22,织梭12的各一对上部轮子23和下部轮子24在所述竖直的运行面22上导引。上部轮子23和下部轮子24横卧地布置,也就是它们的旋转轴基本上竖直地延伸。
如由图6至图8还可以看出的那样,筘2具有上部的经纱带通孔25,所述上部的经纱带通孔使筘杆2f之间的间隙2g从上部运行面18出发向上延续。此外设置有下部的经纱带通孔26,所述下部的经纱带通孔使筘杆2f之间的间隙2g从下部运行面20出发向下延续。
在图6至图8的实施变型方案中,上部的经纱带通孔25设计为筘杆2f的上部凸缘27之间的空隙,并且下部的经纱带通孔26设计为筘杆2f的下部凸缘28之间的空隙。上部运行面18在筘杆2f的上部凸缘27的下侧延伸。下部运行面20在筘杆2f的下部凸缘28的上侧延伸。为了形成上部凸缘27和下部凸缘28,筘杆2f具有沿径向向内开放的凹处29,所述凹处形成了用于织梭12的上部辊子19、下部辊子21、上部轮子23和下部轮子24的连续的轨道。筘杆2f由具有基本上恒定的壁厚的板件构成。板件的主延伸平面在所示实施方式中基本上垂直于织梭12的旋转方向17布置。然而,筘杆2f也可以沿退绕方向(径向)略微地扭转,尤其扭转2至4度。在俯视图中,在本实施方式中形成了一种涡轮的布置结构。由于纬纱应力和纱带嵌入件的摩擦,织物筒沿织梭运行方向被拉伸,由此经纱带并不是精确地沿径向从筘向织圈延伸。
如由图6至图8还可以看出的那样,上部运行面18按照上部辊子19的锥形设计相对于水平面倾斜,其中,上部运行面18沿径向向内降低。相应地,下部运行面20按照下部辊子21的锥形设计相对于水平面倾斜,其中,下部运行面20沿径向向内升高。上部运行面18或者下部运行面20相对于水平面的倾斜角例如可以基本上为10度。
在图9至图12中示出筘2的备选实施方式,其中,上部的经纱带通孔25设计在上部筘圈2a上并且下部的经纱带通孔26设计在下部的筘圈2b上。为此,上部筘圈2a具有上部切缝,所述上部切缝朝向上部筘圈2a的下侧开放。下部筘圈2b具有下部切缝,所述下部切缝朝向下部筘圈2b的上侧开放。在所示实施方式中,上部的经纱带通孔25基本上在上部筘圈2a的高度(也就是竖直延伸)的1/2上延伸。相应地,下部的经纱带通孔26基本上在下部筘圈2b的高度的1/2上延伸。
在图13至图17中示出织梭12的优选实施方式,所述织梭与前述的筘2共同使用。
织梭12在附图中只示意性地示出了针对本发明重要的构件。例如,可以在织梭12上设置筒固持件,用于围绕纬纱筒13的纵轴可旋转地固持纬纱筒13(未示出)。
无论如何织梭12均具有沿旋转方向17长条形地延伸的框架30,所述框架具有上部纵向侧30a和下部纵向侧30b。在框架30上支承有两个上部辊子19,即用于上部运行面18的(相对于旋转方向17处于前部的)第一上部辊子19a和(相对于旋转方向17处于后部的)第二上部辊子19b。此外,在框架30上支承有两个下部辊子21,即用于下部运行面20的(相对于旋转方向17处于前部的)第一下部辊子21a和(相对于旋转方向17处于后部的)第二下部辊子21b。后部的下部辊子21b在所示实施方式中设计为用于沿着筘2驱动织梭12的驱动辊子。织梭12还具有两个上部轮子23,即(相对于旋转方向17处于前部的)第一上部轮子23a和(相对于旋转方向17处于后部的)第二上部轮子23b,所述上部轮子在筘杆2f处、在基本上竖直的滚动面2h上滚动。最后,在框架30上设置有两个下部轮子24,即(相对于旋转方向17处于前部的)第一下部轮子24a和(相对于旋转方向17处于后部的)第二下部轮子24b,用于在筘杆2f上滚动。
如由图13至图17可以看出的那样,第一上部轮子23a布置在框架30的上部纵向侧30a的前端部上并且第二上部轮子23b布置在框架30的上部纵向侧30a的后端部上。第一下部轮子24a布置在框架30的下部纵向侧30b的前端部上并且第二下部轮子24b布置在框架30的下部纵向侧30b的后端部上。第一上部辊子19a和第二上部辊子19b沿织梭12的纵向(也就是沿旋转方向17)观察布置在第一上部轮子23a和第二上部轮子23b之间。相应地,第一下部辊子21a和第二下部辊子21b沿织梭12的纵向观察布置在第一下部轮子24a和第二下部轮子24b之间。因此,在所示实施方式中,上部辊子19和下部辊子21相对于旋转方向17在内侧布置在织梭12上并且上部轮子23和下部轮子24在外侧布置在织梭12上。
框架30相对于基本上垂直于旋转方向17延伸的中间平面32基本上对称地设计,由此实现了织梭12的几何形状与梭口9的走向的精确适配。
在所示实施方式中,框架30相对于旋转方向17具有中间区段33、从所述中间区段33向前渐缩的前端部区段34和从所述中间区段33向后渐缩的后端部区段35,所述中间区段具有上部纵向侧30a和下部纵向侧30b的基本上水平的走向。中间区段33的长度(即其沿旋转方向17的延伸)与前端部区段34的长度之比在所示实施方式中小于1,尤其基本上为0.9。中间区段33的长度与后端部区段35的长度之比在所示实施方式中大于1,尤其基本上为为1.15。
第一上部辊子19a的中心和第二上部辊子19b的中心之间的距离在所示实施方式中为基本上12.5cm。第一下部辊子21a的中心和第二下部辊子21b的中心之间的距离在所示实施方式中为基本上12.5cm。第一上部辊子19a的中心和第一下部辊子21a的中心之间的距离在所示实施方式中为基本上5.5cm。第二上部辊子19b的中心和第二下部辊子21b的中心之间的距离在所示实施方式中为基本上5.5cm。第一上部轮子23a的中心和第一下部轮子24a的中心之间的距离在所示实施方式中为基本上3.5cm。第二上部轮子23b的中心和第二下部轮子24b的中心之间的距离在所示实施方式中为基本上3.5cm。第一上部轮子23a的中心和第二上部轮子23b的中心之间的距离为基本上21.5cm。第一下部轮子24a的中心和第二下部轮子24b的中心之间的距离为基本上21.5cm。
此外,在图13中可以分别示意性地看出上部和下部的弓形架36,用所述弓形架能够通过纬纱筒13抬升经纱带4。在所示实施方式中,上部弓形架36只在框架30的上部纵向侧30a上延伸,下部弓形架36只在框架30的下部纵向侧30b上延伸。因此,弓形架36可以比现有技术设计得明显更简单。
如尤其由图3可以看出的那样,第一上部辊子19a和第二上部辊子19b为了在筘2的上部运行面18上滚动以及第一下部辊子21a和第二下部辊子21b为了在筘2的下部运行面20上滚动而分别与筘2的基本上竖直的滚动面2h间隔水平距离地布置。至少两个轮子23、24;23a、23b;24a、24b相应地分别与筘2的上部运行面18或者下部运行面20间隔竖直距离地布置。因此使用自由运行的轮子和辊子。

Claims (25)

1.一种圆织机(1),具有主轴(2e)、筘(2)、用于供应经纱带(4)的经纱带供应装置(3a)、沿着筘(2)旋转的织梭(12),其中,筘(2)为了导引织梭(12)而具有:
-上部筘圈(2a),
-下部筘圈(2b),
-多个将上部筘圈(2a)与下部筘圈(2b)连接的筘杆(2f),在所述筘杆之间设计有用于供经纱带(4)穿过的间隙(2g),
-用于织梭(12)的两个上部辊子(19;19a、19b)的上部运行面(18),
-用于织梭(12)的两个下部辊子(21;21a、21b)的下部运行面(20),
-上部的经纱带通孔(25),所述上部的经纱带通孔使筘杆(2f)之间的间隙(2g)从上部运行面(18)出发向上延续,和
-下部的经纱带通孔(26),所述下部的经纱带通孔使筘杆(2f)之间的间隙(2g)从下部运行面(20)出发向下延续,因此织梭(12)的两个上部辊子(19;19a、19b)和两个下部辊子(21;21a、21b)在织梭(12)沿着筘(2)旋转时不与经纱带接触,
其特征在于,织梭(12)具有:
-带有上部纵向侧(30a)和下部纵向侧(30b)的框架(30),
-用于在筘(2)的上部运行面(18)上滚动的第一上部辊子(19a)和第二上部辊子(19b),
-用于在筘(2)的下部运行面(20)上滚动的第一下部辊子(21a)和第二下部辊子(21b),
-至少两个用于在筘(2)的基本上竖直的滚动面(2h)上滚动的轮子(23、24),其中,
-至少两个轮子(23、24;23a、23b;24a、24b)沿织梭(12)的纵向观察布置在框架(30)的对置的端部上,其中,
-第一上部辊子(19a)和第二上部辊子(19b)以及第一下部辊子(21a)和第二下部辊子(21b)分别沿织梭(12)的纵向观察布置在至少两个轮子(23、24;23a、23b;24a、24b)之间。
2.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圆织机(1),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上部辊子(19a) 和第二上部辊子(19b)为了在筘(2)的上部运行面(18)上滚动以及第一下部辊子(21a)和第二下部辊子(21b)为了在筘(2)的下部运行面(20)上滚动而分别与筘(2)的基本上竖直的滚动面(2h)间隔水平距离地布置,并且至少两个轮子(23、24;23a、23b;24a、24b)分别与筘(2)的上部运行面(18)或者下部运行面(20)间隔竖直距离地布置。
3.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圆织机(1),其特征在于,设置有织梭(12)的第一上部轮子(23a)和第二上部轮子(23b)以及第一下部轮子(24a)和第二下部轮子(24b),其中,第一上部轮子(23a)布置在框架(30)的上部纵向侧(30a)的一个端部上并且第二上部轮子(23b)布置在框架(30)的上部纵向侧(30a)的另一个端部上,其中,第一下部轮子(24a)布置在框架(30)的下部纵向侧(30b)的一个端部上并且第二下部轮子(24b)布置在框架(30)的下部纵向侧(30b)的另一个端部上。
4.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圆织机(1),其特征在于,所述织梭(12)的框架(30)相对于基本上垂直于旋转方向延伸的中间平面基本上对称地设计。
5.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圆织机(1),其特征在于,所述织梭(12)的框架(30)具有中间区段(33)、从所述中间区段(33)向前渐缩的前端部区段(34)和从所述中间区段(33)向后渐缩的后端部区段(35),所述中间区段具有上部纵向侧(30a)和下部纵向侧(30b)的基本上水平的走向,其中,中间区段(33)的长度与前端部区段(34)的长度之比为0.6至2,和/或中间区段(33)的长度与后端部区段(35)的长度之比为0.6至3。
6.按权利要求5所述的圆织机(1),其特征在于,中间区段(33)的长度与前端部区段(34)的长度之比为0.8至1.7。
7.按权利要求5所述的圆织机(1),其特征在于,中间区段(33)的长度与后端部区段(35)的长度之比为0.8至1.5。
8.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圆织机(1),其特征在于,所述织梭(12)的第一上部辊子(19a)的中心和第二上部辊子(19b)的中心之间的距离为7至25cm,和/或第一下部辊子(21a)的中心和第二下部辊子(21b)的中心之间的距离为7至25cm。
9.按权利要求8所述的圆织机(1),其特征在于,所述织梭(12)的第一上部辊子(19a)的中心和第二上部辊子(19b)的中心之间的距离为10至15cm。
10.按权利要求8所述的圆织机(1),其特征在于,第一下部辊子(21a) 的中心和第二下部辊子(21b)的中心之间的距离为10至15cm。
11.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圆织机(1),其特征在于,所述织梭(12)的第一上部辊子(19a)的中心和第一下部辊子(21a)的中心之间的距离为4至7cm,和/或第二上部辊子(19b)的中心和第二下部辊子(21b)的中心之间的距离为4至7cm。
12.按权利要求11所述的圆织机(1),其特征在于,所述织梭(12)的第一上部辊子(19a)的中心和第一下部辊子(21a)的中心之间的距离为5至6cm。
13.按权利要求11所述的圆织机(1),其特征在于,第二上部辊子(19b)的中心和第二下部辊子(21b)的中心之间的距离为5至6cm。
14.按权利要求3所述的圆织机(1),其特征在于,所述织梭(12)的第一上部轮子(23a)的中心和第一下部轮子(24a)的中心之间的距离为3至7cm,和/或第二上部轮子(23b)的中心和第二下部轮子(24b)的中心之间的距离为3至7cm。
15.按权利要求14所述的圆织机(1),其特征在于,所述织梭(12)的第一上部轮子(23a)的中心和第一下部轮子(24a)的中心之间的距离为3至5cm。
16.按权利要求14所述的圆织机(1),其特征在于,第二上部轮子(23b)的中心和第二下部轮子(24b)的中心之间的距离为3至5cm。
17.按权利要求3所述的圆织机(1),其特征在于,所述织梭(12)的第一上部轮子(23a)的中心和第二上部轮子(23b)的中心之间的距离为16至34cm,和/或第一下部轮子(24a)的中心和第二下部轮子(24b)的中心之间的距离为16至34cm。
18.按权利要求17所述的圆织机(1),其特征在于,所述织梭(12)的第一上部轮子(23a)的中心和第二上部轮子(23b)的中心之间的距离为20至25cm。
19.按权利要求17所述的圆织机(1),其特征在于,第一下部轮子(24a)的中心和第二下部轮子(24b)的中心之间的距离为20至25cm。
20.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圆织机(1),其特征在于,分别有正好一个轮子(23、24;23a、23b;24a、24b)设置在织梭(12)的框架(30)的每个端部上,其中,两个轮子(23、24;23a、23b;24a、24b)分别基本上居中地布置在框架(30)的上部纵向侧(30a)和下部纵向侧(30b)之间。
21.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圆织机(1),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部的经纱带通孔(25)设计在筘杆(2f)的上部凸缘(27)之间和/或下部的经纱带通孔(26)设计在筘杆(2f)的下部凸缘(28)之间。
22.按权利要求21所述的圆织机(1),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部运行面(18)设计在筘杆(2f)的上部凸缘(27)的下侧上和/或所述下部运行面(20)设计在筘杆(2f)的下部凸缘(28)的上侧上。
23.按权利要求21或22所述的圆织机(1),其特征在于,所述筘杆(2f)具有沿径向向内开放的凹处(29),用于形成上部凸缘(27)和下部凸缘(28)。
24.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圆织机(1),其特征在于,所述筘杆(2f)由板件形成,所述板件的主平面基本上垂直于织梭(12)的旋转方向(17)布置。
25.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圆织机(1),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部的经纱带通孔(25)设计在上部的筘圈(2a)上和/或所述下部的经纱带通孔(26)设计在下部的筘圈(2b)上。
CN201880050227.3A 2017-08-01 2018-05-09 圆织机 Active CN11099799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EP17184183.6A EP3438335A1 (de) 2017-08-01 2017-08-01 Riet und rundwebmaschine
EP17184183.6 2017-08-01
EP17184184.4 2017-08-01
EP17184184.4A EP3438336A1 (de) 2017-08-01 2017-08-01 Webschützen und rundwebmaschine
PCT/EP2018/061966 WO2019025043A1 (de) 2017-08-01 2018-05-09 Rundwebmaschine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997997A CN110997997A (zh) 2020-04-10
CN110997997B true CN110997997B (zh) 2021-06-29

Family

ID=6209190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80050227.3A Active CN110997997B (zh) 2017-08-01 2018-05-09 圆织机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EP (1) EP3662100B1 (zh)
CN (1) CN110997997B (zh)
WO (1) WO2019025043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046894B (zh) * 2021-04-21 2022-10-04 西安英利科电气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三维管状预制体织机结构
CN113668123A (zh) * 2021-07-12 2021-11-19 雁峰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塑料圆织机用门圈组件及塑料圆织机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BR8502719A (pt) * 1984-06-08 1986-02-12 Franz Xaver Huemer Tear circular
CN87104791A (zh) * 1986-07-14 1988-01-27 连津格股份公司 圆型织机
US5056567A (en) * 1989-05-02 1991-10-15 Torll Winding Machine Co., Ltd. Mechanism for guiding shuttles in a circular loom
CN2575123Y (zh) * 2002-08-15 2003-09-24 张珑献 圆织机的梭船及轨道圈结构
CN2808949Y (zh) * 2005-07-18 2006-08-23 旭鑫塑料机械(上海)有限公司 圆编织机之梭船结构改良
CN202017096U (zh) * 2011-04-07 2011-10-26 胡圣桃 一种圆织机新型门圈组合
CN203947253U (zh) * 2014-04-01 2014-11-19 区其安 一种带张力调节的新型塑料圆织机梭子
TWM516054U (zh) * 2015-07-10 2016-01-21 sheng-fa Li 圓編織機織紗梭船之結構改良
CN206204542U (zh) * 2016-11-29 2017-05-31 陈耀武 一种塑料圆织机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AT401065B (de) 1994-10-20 1996-06-25 Starlinger & Co Gmbh Einrichtung zur überwachung der schussfäden an einer rundwebmaschine
EP2829645B1 (de) 2013-07-24 2018-09-05 Starlinger & Co Gesellschaft m.b.H. Rundwebmaschine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BR8502719A (pt) * 1984-06-08 1986-02-12 Franz Xaver Huemer Tear circular
CN87104791A (zh) * 1986-07-14 1988-01-27 连津格股份公司 圆型织机
US5056567A (en) * 1989-05-02 1991-10-15 Torll Winding Machine Co., Ltd. Mechanism for guiding shuttles in a circular loom
CN2575123Y (zh) * 2002-08-15 2003-09-24 张珑献 圆织机的梭船及轨道圈结构
CN2808949Y (zh) * 2005-07-18 2006-08-23 旭鑫塑料机械(上海)有限公司 圆编织机之梭船结构改良
CN202017096U (zh) * 2011-04-07 2011-10-26 胡圣桃 一种圆织机新型门圈组合
CN203947253U (zh) * 2014-04-01 2014-11-19 区其安 一种带张力调节的新型塑料圆织机梭子
TWM516054U (zh) * 2015-07-10 2016-01-21 sheng-fa Li 圓編織機織紗梭船之結構改良
CN206204542U (zh) * 2016-11-29 2017-05-31 陈耀武 一种塑料圆织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BR112020001587A2 (pt) 2020-07-21
EP3662100A1 (de) 2020-06-10
EP3662100B1 (de) 2021-01-27
WO2019025043A1 (de) 2019-02-07
CN110997997A (zh) 2020-04-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3871413A (en) Shuttle arrangement for a circular loom for a tape yarn
RU2182938C2 (ru) Устройство для контроля нитей основы при изготовлении тканей перевивочного переплетения на станке для производства текстильных изделий
US9657416B2 (en) Circular weaving machine
CN110997997B (zh) 圆织机
US4619293A (en) Circular loom
JP2001040543A (ja) 綜絖システム
KR100985574B1 (ko) 안정된 장력 조절구조가 마련된 원형직기
CS355091A3 (en) Device for depositing threads with a plurality of constantly rotating thread guiding elements
CN101194059B (zh) 毛圈织机
GB2123857A (en) Circular loom
US4579149A (en) Circular loom
US4512373A (en) Feeding and guiding means for triaxial fabric forming machine
CN108560117B (zh) 一种综带组件及圆织机
TWI707997B (zh) 織梭
JPS63135541A (ja) 環状織機
CN1876919B (zh) 织造双层织物的织机的引纬装置和装有这种装置的织机
CN107119370A (zh) 织机的经线开口装置
JPH0375652B2 (zh)
TWI776921B (zh) 圓形織機
JP4069047B2 (ja) 無杼織機の仮撚装置
CN218491922U (zh) 一种纺织用双喷储纬器
CN105531412B (zh) 织机用织边部把持装置、织机及织物的制造方法
US6148868A (en) Reed with doglegged blades for water jet loom and weaving method using the same
BR112020001587B1 (pt) Máquina de tecelagem circular
US599539A (en) Island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