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827935A - 測量系統及基板處理系統、及元件製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測量系統及基板處理系統、及元件製造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201827935A TW201827935A TW106132892A TW106132892A TW201827935A TW 201827935 A TW201827935 A TW 201827935A TW 106132892 A TW106132892 A TW 106132892A TW 106132892 A TW106132892 A TW 106132892A TW 201827935 A TW201827935 A TW 201827935A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measurement
- substrate
- wafer
- position information
- mark
- Prior art dat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1/00—Processes or apparatus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solid state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67—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andling semiconductor or electric solid state devices during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andling wafers during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electric solid state devices or components ; Apparatus not specifically provided for elsewhere
- H01L21/68—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andling semiconductor or electric solid state devices during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andling wafers during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electric solid state devices or components ; Apparatus not specifically provided for elsewhere for positioning, orientation or alignment
- H01L21/682—Mask-wafer alignment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F—PHOTOMECHANICAL PRODUCTION OF TEXTURED OR PATTERNED SURFACES, e.g. FOR PRINTING, FOR PROCESSING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MATERIALS THEREFOR; ORIGINALS THEREF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 G03F7/00—Photomechanical, e.g. photolithographic, production of textured or patterned surfaces, e.g. printing surfaces; Materials therefor, e.g. comprising photoresists;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 G03F7/70—Microphotolithographic exposure; Apparatus therefor
- G03F7/70483—Information management; Active and passive control; Testing; Wafer monitoring, e.g. pattern monitoring
- G03F7/70605—Workpiece metrology
- G03F7/70616—Monitoring the printed patterns
- G03F7/70633—Overlay, i.e. relative alignment between patterns printed by separate exposures in different layers, or in the same layer in multiple exposures or stitching
-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B—MEASURING LENGTH, THICKNESS OR SIMILAR LINEAR DIMENSIONS; MEASURING ANGLES; MEASURING AREAS; MEASURING IRREGULARITIES OF SURFACES OR CONTOURS
- G01B11/00—Measuring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optical techniques
- G01B11/26—Measuring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optical techniques for measuring angles or tapers; for testing the alignment of axes
- G01B11/27—Measuring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optical techniques for measuring angles or tapers; for testing the alignment of axes for testing the alignment of axes
- G01B11/272—Measuring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optical techniques for measuring angles or tapers; for testing the alignment of axes for testing the alignment of axes using photoelectric detection means
-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B—MEASURING LENGTH, THICKNESS OR SIMILAR LINEAR DIMENSIONS; MEASURING ANGLES; MEASURING AREAS; MEASURING IRREGULARITIES OF SURFACES OR CONTOURS
- G01B21/00—Measuring arrangements or details thereof, where the measuring technique is not covered by the other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unspecified or not relevant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F—PHOTOMECHANICAL PRODUCTION OF TEXTURED OR PATTERNED SURFACES, e.g. FOR PRINTING, FOR PROCESSING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MATERIALS THEREFOR; ORIGINALS THEREF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 G03F1/00—Originals for photomechanical production of textured or patterned surfaces, e.g., masks, photo-masks, reticles; Mask blanks or pellicles therefor; Container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Preparation thereof
- G03F1/38—Masks having auxiliary features, e.g. special coatings or marks for alignment or testing; Preparation thereof
- G03F1/42—Alignment or registration features, e.g. alignment marks on the mask substrates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F—PHOTOMECHANICAL PRODUCTION OF TEXTURED OR PATTERNED SURFACES, e.g. FOR PRINTING, FOR PROCESSING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MATERIALS THEREFOR; ORIGINALS THEREF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 G03F7/00—Photomechanical, e.g. photolithographic, production of textured or patterned surfaces, e.g. printing surfaces; Materials therefor, e.g. comprising photoresists;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 G03F7/20—Exposure; Apparatus therefor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F—PHOTOMECHANICAL PRODUCTION OF TEXTURED OR PATTERNED SURFACES, e.g. FOR PRINTING, FOR PROCESSING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MATERIALS THEREFOR; ORIGINALS THEREF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 G03F7/00—Photomechanical, e.g. photolithographic, production of textured or patterned surfaces, e.g. printing surfaces; Materials therefor, e.g. comprising photoresists;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 G03F7/26—Processing photosensitive materials; Apparatus therefor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F—PHOTOMECHANICAL PRODUCTION OF TEXTURED OR PATTERNED SURFACES, e.g. FOR PRINTING, FOR PROCESSING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MATERIALS THEREFOR; ORIGINALS THEREF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 G03F7/00—Photomechanical, e.g. photolithographic, production of textured or patterned surfaces, e.g. printing surfaces; Materials therefor, e.g. comprising photoresists;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 G03F7/70—Microphotolithographic exposure; Apparatus therefor
- G03F7/70483—Information management; Active and passive control; Testing; Wafer monitoring, e.g. pattern monitoring
- G03F7/70591—Testing optical components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F—PHOTOMECHANICAL PRODUCTION OF TEXTURED OR PATTERNED SURFACES, e.g. FOR PRINTING, FOR PROCESSING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MATERIALS THEREFOR; ORIGINALS THEREF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 G03F7/00—Photomechanical, e.g. photolithographic, production of textured or patterned surfaces, e.g. printing surfaces; Materials therefor, e.g. comprising photoresists;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 G03F7/70—Microphotolithographic exposure; Apparatus therefor
- G03F7/70691—Handling of masks or workpieces
- G03F7/70716—Stages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F—PHOTOMECHANICAL PRODUCTION OF TEXTURED OR PATTERNED SURFACES, e.g. FOR PRINTING, FOR PROCESSING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MATERIALS THEREFOR; ORIGINALS THEREF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 G03F7/00—Photomechanical, e.g. photolithographic, production of textured or patterned surfaces, e.g. printing surfaces; Materials therefor, e.g. comprising photoresists;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 G03F7/70—Microphotolithographic exposure; Apparatus therefor
- G03F7/70691—Handling of masks or workpieces
- G03F7/70775—Position control, e.g. interferometers or encoders for determining the stage position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F—PHOTOMECHANICAL PRODUCTION OF TEXTURED OR PATTERNED SURFACES, e.g. FOR PRINTING, FOR PROCESSING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MATERIALS THEREFOR; ORIGINALS THEREF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 G03F7/00—Photomechanical, e.g. photolithographic, production of textured or patterned surfaces, e.g. printing surfaces; Materials therefor, e.g. comprising photoresists;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 G03F7/70—Microphotolithographic exposure; Apparatus therefor
- G03F7/708—Construction of apparatus, e.g. environment aspects, hygiene aspects or materials
- G03F7/7085—Detection arrangement, e.g. detectors of apparatus alignment possibly mounted on wafers, exposure dose, photo-cleaning flux, stray light, thermal load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F—PHOTOMECHANICAL PRODUCTION OF TEXTURED OR PATTERNED SURFACES, e.g. FOR PRINTING, FOR PROCESSING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MATERIALS THEREFOR; ORIGINALS THEREF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 G03F9/00—Registration or positioning of originals, masks, frames, photographic sheets or textured or patterned surfaces, e.g. automatically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F—PHOTOMECHANICAL PRODUCTION OF TEXTURED OR PATTERNED SURFACES, e.g. FOR PRINTING, FOR PROCESSING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MATERIALS THEREFOR; ORIGINALS THEREF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 G03F9/00—Registration or positioning of originals, masks, frames, photographic sheets or textured or patterned surfaces, e.g. automatically
- G03F9/70—Registration or positioning of originals, masks, frames, photographic sheets or textured or patterned surfaces, e.g. automatically for microlithography
- G03F9/7003—Alignment type or strategy, e.g. leveling, global alignment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F—PHOTOMECHANICAL PRODUCTION OF TEXTURED OR PATTERNED SURFACES, e.g. FOR PRINTING, FOR PROCESSING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MATERIALS THEREFOR; ORIGINALS THEREF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 G03F9/00—Registration or positioning of originals, masks, frames, photographic sheets or textured or patterned surfaces, e.g. automatically
- G03F9/70—Registration or positioning of originals, masks, frames, photographic sheets or textured or patterned surfaces, e.g. automatically for microlithography
- G03F9/7003—Alignment type or strategy, e.g. leveling, global alignment
- G03F9/7046—Strategy, e.g. mark, sensor or wavelength selection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F—PHOTOMECHANICAL PRODUCTION OF TEXTURED OR PATTERNED SURFACES, e.g. FOR PRINTING, FOR PROCESSING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MATERIALS THEREFOR; ORIGINALS THEREF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 G03F9/00—Registration or positioning of originals, masks, frames, photographic sheets or textured or patterned surfaces, e.g. automatically
- G03F9/70—Registration or positioning of originals, masks, frames, photographic sheets or textured or patterned surfaces, e.g. automatically for microlithography
- G03F9/7073—Alignment marks and their environment
- G03F9/7084—Position of mark on substrate, i.e. position in (x, y, z) of mark, e.g. buried or resist covered mark, mark on rearside, at the substrate edge, in the circuit area, latent image mark, marks in plural level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1/00—Processes or apparatus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solid state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67—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andling semiconductor or electric solid state devices during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andling wafers during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electric solid state devices or components ; Apparatus not specifically provided for elsewhere
- H01L21/68—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andling semiconductor or electric solid state devices during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andling wafers during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electric solid state devices or components ; Apparatus not specifically provided for elsewhere for positioning, orientation or alignment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 Semiconductors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Epidemiology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Container, Conveyance, Adherence, Positioning, Of Wafer (AREA)
- Exposure And Positioning Against Photoresist Photosensitive Materials (AREA)
- Length Measuring Devices By Optical Means (AREA)
- General Factory Administration (AREA)
- Multi-Process Working Machines And Systems (AREA)
Abstract
用在微型元件之製造產線之測量系統(5001),係與曝光裝置獨立設置。測量系統(5001)具備:複數個測量裝置(1001~1003),分別進行對基板(例如經由至少一個程序處理後且塗布感應劑前之基板)之測量處理;及搬送系統,用以與複數個測量裝置進行基板之移交。複數個測量裝置,包含在第1條件之設定下取得形成於基板之複數個標記之位置資訊的第1測量裝置(1001)、及在第1條件之設定下取得形成於另一基板(例如與於第1測量裝置在第1條件之設定下進行位置資訊之取得之基板相同之批次所包含之另一基板)之複數個標記之位置資訊的第2測量裝置(1002)。
Description
本發明係關於測量系統及基板處理系統、及元件製造方法,更詳言之,係關於用在微型元件之製造產線之測量系統及包含測量系統之基板處理系統、及使用構成基板處理系統一部分之曝光裝置的元件製造方法。
在製造半導體元件等微型元件之微影步驟中,在對晶圓上進行疊合曝光之情形時,經由抗蝕劑塗布、顯影、蝕刻、CVD(化學氣相沉積)、CMP(化學機械研磨)等程序處理步驟後的晶圓,有時會因該程序導致前層之照射區域排列產生應變,該應變可能成為疊合精度降低之主因。有鑑於此點,近來之曝光裝置,具有不僅可修正晶圓變形之1次成分,亦可修正因程序而產生之照射區域排列之非線性成分等的格柵(grid)修正功能等(參照例如專利文獻1)。
然而,伴隨積體電路之微細化,疊合精度之要求逐漸變得嚴格,為了進行更高精度之修正,不可或缺的是增加晶圓對準(EGA)中取樣照射區域之數量、亦即增加待檢測標記之數量。是以,近年係採用可維持產能同時增加取樣照射區域之數量的雙載台類型之曝光裝置。
〔先行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1〕 美國專利申請公開第2002/0042664號說明書
根據第1態樣,係提供一種測量系統,係用在微型元件之製造產線,其具備:複數個測量裝置,分別進行對基板之測量處理;及搬送系統,用以與前述複數個測量裝置進行基板之移交;前述複數個測量裝置,包含取得形成於基板之複數個標記之位置資訊之第1測量裝置與取得形成於基板之複數個標記之位置資訊之第2測量裝置;能於前述第1測量裝置在第1條件之設定下取得形成於基板之複數個標記之位置資訊,於前述第2測量裝置在第1條件之設定下取得形成於另一基板之複數個標記之位置資訊。
根據第2態樣,係提供一種測量系統,係用在微型元件之製造產線,其具備:複數個測量裝置,分別進行對基板之測量處理;及搬送系統,用以與前述複數個測量裝置進行基板之移交;前述複數個測量裝置,包含取得形成於基板之複數個標記之位置資訊之第1測量裝置與取得形成於基板之複數個標記之位置資訊之第2測量裝置;能於前述第1測量裝置取得形成於基板之複數個標記之位置資訊,於前述第2測量裝置取得形成於與前述基板相同之批次所包含之另一基板之複數個標記之位置資訊。
根據第3態樣,係提供一種測量系統,係用在微型元件之製造產線,其具備:複數個測量裝置,分別進行對基板之測量處理;及搬送系統,用以與前述複數個測量裝置進行基板之移交;前述複數個測量裝置,包含取得形成於基板之複數個標記之位置資訊之第1測量裝置與取得形成於基板之複數個標記之位置資訊之第2測量裝置;能於前述第1測量裝置在第1既定條件之設定下取得形成於基板之複數個標記之位置資訊,於前述第2測量裝置在與前述第1既定條件不同之第2既定條件之設定下取得形成於另一基板之複數個標記之位置資訊。
根據第4態樣,係提供一種測量系統,係用在微型元件之製造產線,其包含:進行對基板之測量處理之第1測量裝置;及進行對基板之測量處理 之第2測量裝置,能並行執行前述第1測量裝置之測量處理與前述第2測量裝置之測量處理。
根據第5態樣,係提供一種測量系統,係用在微型元件之製造產線,其包含:進行對基板之測量處理之第1測量裝置;及進行對基板之測量處理之第2測量裝置,以前述第1測量裝置與前述第2測量裝置中之一方進行測量處理後之基板,能由另一方進行測量處理。
根據第6態樣,係提供一種基板處理系統,其具備:第1至第5態樣中任一態樣之測量系統;及曝光裝置,具有基板載台,該基板載台載置以前述測量系統之前述第1測量裝置及前述第2測量裝置之至少一方結束前述複數個標記之位置資訊之測量後之前述基板,對載置於該基板載台上之前述基板,進行取得該基板上之複數個標記中所選擇之一部分標記之位置資訊的對準測量及以能量射束使前述基板曝光之曝光。
根據第7態樣,係提供一種基板處理系統,其具備:由第1至第5態樣中任一態樣之測量系統分別構成之第1測量系統及第2測量系統;及曝光裝置,具有基板載台,該基板載台載置以前述第1測量系統之前述第1測量裝置及前述第2測量裝置之至少一方結束前述複數個標記之位置資訊之測量後之前述基板,對載置於該基板載台上之前述基板,進行取得該基板上之複數個標記中所選擇之一部分標記之位置資訊的對準測量及以能量射束使前述基板曝光之曝光;以前述第1測量系統所具備之前述第1測量裝置及前述第2測量裝置之至少一方進行之前述複數個標記之位置資訊之取得,係對在經由洗淨、氧化/擴散、成膜、蝕刻、離子注入、CMP之至少一個程序處理且為了為了接下來的曝光而塗布感應劑前之基板進行;以前述第2測量系統所具備之前述第1測量裝置及前述第2測量裝置之至少一方進行之前述複數個標記之位置資訊之取得,係對係對藉前述曝光裝置進行之曝光後、前述顯影處理後、且蝕刻處理前之基板進行; 前述第1測量系統及前述第2測量系統之各個對不同基板之前述複數個標記之位置資訊之取得,係與藉前述曝光裝置進行之對不同基板之對準測量及曝光並行地進行。
根據第8態樣,係提供一種元件製造方法,其包含:使用構成第6態樣之基板處理系統及第7態樣之基板處理系統中任一態樣之一部分之曝光裝置使基板曝光的動作;及使曝光後之前述基板顯影的動作。
10‧‧‧滑件
12‧‧‧定盤
14‧‧‧除振裝置
16‧‧‧底座框架
18‧‧‧空氣軸承
20‧‧‧驅動系統
20A‧‧‧第1驅動裝置
20B‧‧‧第2驅動裝置
22a,22b‧‧‧可動件
23a,23b‧‧‧可動件
24‧‧‧可動載台
25a,25b‧‧‧固定件
26a,26b‧‧‧固定件
28A,28B‧‧‧X軸線性馬達
29A,29B‧‧‧Y軸線性馬達
30‧‧‧第1位置測量系統
32‧‧‧讀頭部
33‧‧‧編碼器系統
40‧‧‧測量單元
48‧‧‧除振裝置
50‧‧‧第2位置測量系統
52A,52B‧‧‧讀頭部
60i‧‧‧控制裝置
70i‧‧‧晶圓搬送系
100i‧‧‧測量裝置
200‧‧‧曝光裝置
300‧‧‧C/D
5001,5002‧‧‧測量系統
510‧‧‧EFEM系統
512‧‧‧EFEM本體
514‧‧‧載入口
516‧‧‧機器人
521‧‧‧搬送系統
524‧‧‧裝載用搬送構件
526‧‧‧卸載用搬送構件
5301,5302‧‧‧測量系統控制裝置
1000‧‧‧基板處理系統
MDS‧‧‧標記檢測系
RG1‧‧‧光柵
RG2a,RG2b‧‧‧光柵
W‧‧‧晶圓
WST‧‧‧晶圓載台
圖1係將一實施形態之基板處理系統與用在微型元件之製造產線之其他裝置一起顯示之方塊圖。
圖2係顯示圖1之基板處理系統所具備之測量系統之外觀立體圖。
圖3係顯示除去腔室之天花板部後之圖1之測量系統的俯視圖。
圖4係概略顯示構成測量系統一部分之測量裝置之構成的立體圖。
圖5(A)係省略了圖4之測量裝置之一部分之前視圖(從-Y方向觀看的圖),圖5(B)係以通過標記檢測系之光軸AX1之XZ平面剖面之測量裝置之一部分省略剖面圖。
圖6係以通過標記檢測系之光軸AX1之YZ平面剖面之測量裝置之一部分省略剖面圖。
圖7係用以說明第2位置測量系統之構成的圖。
圖8係顯示以測量裝置之控制系為中心構成之控制裝置之輸出入關係的方塊圖。
圖9係概略顯示圖1所示之曝光裝置構成的圖。
圖10係顯示曝光裝置所具備之曝光控制裝置之輸出入關係的方塊圖。
圖11係與處理1批次之晶圓時之控制裝置60i之處理算式對應之流程圖。
圖12係概略顯示以圖1之基板處理系統進行之X標記、Y標記之位置資訊(座標位置資訊)之測量方法之處理流程的圖。
圖13係概略顯示以圖1之基板處理系統進行之疊合偏離測量方法之處理流程的圖(其1)。
圖14係概略顯示以圖1之基板處理系統進行之疊合偏離測量方法之處理流程的圖(其2)。
圖15係顯示半導體元件之製造程序一例的圖。
以下,根據圖1~圖14說明一實施形態。圖1係將用在微型元件(例如半導體元件)之製造產線之一實施形態之基板處理系統1000,與用在製造產線之其他裝置一起以方塊圖顯示。
基板處理系統1000如圖1所示,具備彼此以線上方式連接之曝光裝置200及塗布顯影機(抗蝕劑塗布顯影裝置)300。又,基板處理系統1000具備測量系統5001及測量系統5002。以下,將塗布顯影機300簡稱為C/D300。此外,所謂以線上方式連接,意指以晶圓(基板)之搬送路徑實質上連結之方式連接有不同之裝置彼此,本說明書中,係以此種含意來使用「以線上方式連接」或者「線上連接」之用語。例如,線上連接有不同之兩個裝置之情形時,能使用機器人臂等之搬送機構,將使用一方之裝置已結束處理之晶圓(基板)往另一方之裝置依序搬送。此外,不同之裝置透過介面部連接之情形有時亦稱為「線上連接」。
測量系統5001,在此處具備於一個腔室502(參照圖2、圖3)內在既定方向相鄰配置之三台測量裝置1001~1003、及統籌管理測量系統5001整體之測量系統控制裝置5301等。測量裝置1001~1003之各個具有控制裝置60i(i=1~3),控制裝置60i之各個連接於測量系統控制裝置5301。此外,亦可不具備 控制裝置60i(i=1~3)而以測量系統控制裝置5301控制測量裝置1001~1003之各個。
測量系統5002,在此處具備於一個腔室(未圖示)內在既定方向相鄰配置之三台測量裝置1004、1005、1006、及統籌管理測量系統5002整體之測量系統控制裝置5302等。測量裝置1004、1005、1006分別具有控制裝置604、605、606,控制裝置60i(i=4~6)之各個連結於測量系統控制裝置5302。此外,亦可不具備控制裝置60i(i=4~6),而以測量系統控制裝置5302控制測量裝置1004~1006之各個。
基板處理系統1000所具備之曝光裝置200及C/D300均具有腔室,腔室彼此相鄰配置。
曝光裝置200所具有之曝光控制裝置220、C/D300所具有之塗布顯影控制裝置320、測量系統控制裝置5301、測量系統控制裝置5302,係透過區域網路(LAN)1500彼此連接。LAN1500亦連接有管理製造產線整體之主電腦(HOST)2000、以及進行處於解析裝置3000及主電腦2000之管理下之各種程序處理(晶圓程序之前步驟之程序處理)的裝置群。圖1中,此裝置群中之蝕刻裝置2100、CMP裝置2200及CVD裝置等之成膜裝置2300係代表性地顯示。此外,於LAN1500亦連接有洗淨裝置、氧化/擴散裝置及離子注入裝置等。
此外,於基板處理系統1000亦可包含主電腦2000、解析裝置3000、蝕刻裝置2100、CMP裝置2200、成膜裝置2300之至少一個。
首先說明測量系統。此處,由於測量系統5001與測量系統5002,雖有作為測量對象之基板為曝光前或曝光後之差異,但由於彼此為相同構成且具有相同功能,因此以下係代表性地說明測量系統5001。圖2顯示測量系統5001之外觀立體圖。測量系統5001從構成基板處理系統1000之其他裝置分離而設置於 潔淨室之地面F上。亦即,測量系統5001,未與曝光裝置200及C/D300以線上方式連接。
測量系統5001具備前述之三台測量裝置1001~1003配置於其內部之腔室502與配置於該腔室502之一側之載具系統510。本實施形態中,載具系統510係EFEM(Equipment Front End Module)系統。以下,將載具系統510亦稱為EFEM系統510。
此外,如後述,本實施形態之載具系統510雖係FOUP(Front-Opening Unified Pod)用,但不限於FOUP,亦可在載具系統510操作能收容一個或複數個晶圓之其他種類之載具(例如SMIF傳送盒)。
以下,以腔室502與EFEM系統510排列之方向作為X軸方向,以在與地面F平行之面內垂直於X軸之方向作為Y軸方向,以與X軸及Y軸正交之方向作為Z軸方向來說明。
如圖2所示,腔室502具有長方體形狀,於其內部之第1空間如圖3所示在X軸方向排列収納有測量裝置1001~1003。圖3係顯示除去腔室502之天花板部後之測量系統5001之俯視圖,此圖3顯示測量裝置1001~1003分別所具有之腔室101i(i=1~3)。此外,測量裝置1001~1003之各個亦可不具備腔室101i。
測量系統5001,由於係複數個測量裝置1001~1003排列於X軸方向,因此可在不增大測量系統5001在Y軸方向之寬度之情形下具備複數個測量裝置1001~1003。在設置測量系統5001等之工廠中,操作者用之通路延伸於Y軸方向,上述之進行各種處理之裝置(蝕刻裝置2100、CMP裝置2200等)沿著該通路配置。是以,為了有效活用工廠之地面F,抑制測量系統5001在Y軸方向之寬度一事係重要的。
又,於腔室502內之第1空間之-Y側配置有能與測量裝置1001~1003之各個進行晶圓之移交的搬送系統521。此外,以下為了說明方便,將第1 空間之-Y側之設置有搬送系統521之空間稱為第2空間。圖2中,粗虛線顯示第1空間與第2空間之虛擬分隔層。
與腔室502之-X側(前面側)相鄰地於地面F上設置有EFEM系統510。EFEM系統510係具備內部設置有晶圓搬送用之機器人之EFEM本體512與安裝於EFEM本體512之-X側(前面側)之載入口的模組機器。於EFEM本體512,在其前面側設有排列於Y軸方向之FOUP用之複數個載入口514(亦可稱為載具載置裝置)。此外,本實施形態中,EFEM本體512雖具有三個載入口514,但載入口之數量不限於三個,亦可為一個或兩個,或亦可為四個以上。此處,所謂FOUP,係以SEMI Standard E47.1所規定之、迷你型潔淨環境(mini-environment)方式之半導體工廠中使用之晶圓用之搬送/保管為目的的載具,係正面開口式匣(cassette)一體型搬送保管箱。圖2及圖3中,於三個載入口514各個之上設置有FOUP520,於FOUP內收容有作為測量對象之至少一片晶圓。
本實施形態中雖圖示省略,但於三個載入口514正上方之潔淨室之天花板附近設有OHT(Overhead Hoist Transport)用之軌道軌。所謂OHT,係於天花板高度之空間行進的無人搬送車,藉由此OHT,FOUP520被搬入至載入口514上。
三個載入口514之各個具有載置部515與開閉載置於載置部515之FOUP520之罩體的開閉機構518(參照圖3)。開閉機構518,設於與載入口514之載置部515所載置之FOUP520對向之EFEM本體512之前方部分,能在將FOUP520內部相對於外部保持氣密狀態之情形下開閉FOUP520之罩體。由於此種開閉機構為周知,因此開閉機構518之構成等之說明省略。
於EFEM本體512之內部,設有為了使晶圓進出而能進出於罩體開啟狀態之三個FOUP內部的晶圓搬送用之機器人516(參照圖3)。此外, 亦可於EFEM本體512之上部,設置用以保持EFEM本體512內部之潔淨度之FFU(Fan Filter Unit,未圖示),將來自空調機之調溫空氣經由FFU送至EFEM本體512內部。此外,亦可將用以使用來自空調機之調溫空氣使晶圓之溫度穩定之緩衝器設於EFEM本體512之內部。
於與腔室502之第2空間對向之EFEM本體512之背面側之部分形成有開口,該開口藉由開閉構件而被開閉。
EFEM系統510之構成各部(機器人516、開閉機構518等)係由測量系統控制裝置5301(參照圖1)控制。
於腔室502之第2空間內部,如圖3所示設置有搬送系統521。且設有:導件522A,522B,分別配置於第2空間內之Y軸方向之一側與另一側,涵蓋腔室502之大致全長地延伸於X軸方向;能沿著導件522A往返移動之裝載用搬送構件524、以及能沿著導件522B往返移動之卸載用搬送構件526。
裝載用搬送構件524,能藉由具有內藏於導件522A之固定件與設於搬送構件524之可動件之線性馬達(使用與內藏有固定件之導件相同之符號而標記為線性馬達522A)沿著導件522A移動。又,卸載用搬送構件526,能藉由具有內藏於導件522B之固定件與設於搬送構件526之可動件之線性馬達(使用與內藏有固定件之導件相同之符號而標記為線性馬達522B)沿著導件522B移動。線性馬達522A,522B係由測量系統控制裝置5301控制。此外,搬送構件524,526亦可使用空氣滑件等而以非接觸方式移動。又,使搬送構件524,526移動之驅動機構並不限於上述之線性馬達(522A,522B),亦可係使用旋轉馬達與滾珠螺桿機構的構成。
導件522A配置於較導件522B高之位置。因此,裝載用搬送構件524係在卸載用搬送構件526上方之空間移動。
此外,上述搬送系統521中,亦可將搬送構件524與導件522A用 於晶圓之裝載與卸載,將搬送構件526與導件522B用於晶圓之裝載與卸載。
又,上述之搬送系統521雖能與複數個測量裝置1001~1003之各個進行晶圓之移交,但搬送系統521亦可具有僅與測量裝置1001進行晶圓之移交之搬送裝置(包含導件與搬送構件)、僅與測量裝置1002進行晶圓之移交之搬送裝置(包含導件與搬送構件)、僅與測量裝置1003進行晶圓之移交之搬送裝置(包含導件與搬送構件)。此情形下,搬送裝置之各個亦可具有裝載用導件與搬送構件、以及卸載用導件與搬送構件,亦可具有兼用為裝載與卸載之導件與搬送構件。
如圖3所示,於測量裝置100i(i=1~3),設有具有在與搬送構件524及搬送構件526之間進行晶圓之移交之多關節型機器人的晶圓搬送系70i(i=1~3)。晶圓搬送系70i(i=1~3),係經由腔室101i之開口而在與搬送構件524及搬送構件526之間進行晶圓之移交。
搬送構件524,係在設定於EFEM本體512與腔室502之邊界附近之晶圓移交位置(裝載側晶圓移交位置)從機器人516承接FOUP520內之測量處理對象之晶圓,並搬送至晶圓搬送系70i(i=1~3之任一者)之與測量裝置100i的晶圓移交位置。測量裝置100i(i=1~3)之上述測量處理對象之晶圓,在本實施形態中係至少結束第1層之曝光進而顯影結束後、已結束蝕刻、氧化/擴散、成膜、離子注入、平坦化(CMP)等晶圓程序之前步驟之程序處理中之必要處理後的晶圓,係為了塗布抗蝕劑而搬入C/D300前之晶圓。
此外,針對相同晶圓,在以測量裝置1001~1003之至少兩個進行測量之情形時,裝載用搬送構件524,從晶圓搬送系70i(i=1~3之任一者)承接以其他測量裝置100i(i=1~3之任一者)結束測量後之測量處理對象之晶圓,並搬送至晶圓搬送系70j(j=1~3之任一者,j≠i)之與測量裝置100j的晶圓移交位置。
搬送構件526,從晶圓搬送系70i(i=1~3之任一者)承接已結束測量之晶圓,往設定在EFEM本體512與腔室502之邊界附近之卸載側晶圓移交位置(前述裝載側晶圓移交位置之下方之位置)搬送。
機器人516,將藉由搬送構件526搬送至卸載側晶圓移交位置之測量處理完畢的晶圓搬入(返回)FOUP520內。
返回圖1,作為測量裝置1001~1003之各個,係使用本實施形態中相同構成之測量裝置。
此外,本實施形態中,雖例示了藉由搬送構件524、搬送構件526等之、用以進行與測量裝置100i之晶圓移交之搬送系統521配置於腔室502之第2空間內,藉由搬送構件524、搬送構件526搬送晶圓之空間結果會成為氣密空間的情形,但並不限於此,亦可將三個測量裝置1001~1003排列配置於地面F上,於此等測量裝置1001~1003(不論是否收容於相同腔室內)併設收容有搬送系統521之氣密室形成於其內部的另一腔室。亦即,測量系統5001亦可不具備腔室502。
又,亦可取代搬送構件524,526而使用能沿著導件往返移動之多關節型機器人。此情形下,晶圓搬送系70i亦可不具備多關節型機器人,只要具備與搬送系統521之多關節型機器人進行晶圓之移交之裝載用晶圓保持部及卸載用晶圓保持部即可。
又,在取代搬送構件524,526而使用多關節型機器人之情形時,EFEM系統510亦可不具備機器人516。此情形下,亦可由搬送系統521之多關節型機器人從FOUP520取出晶圓或將晶圓返回至FOUP520。
此處,詳述測量裝置100i。圖4係以立體圖概略顯示測量裝置100i之構成。此外,圖4所示之測量裝置100i,實際上雖以前述之腔室101i與收容於該腔室101i內部之構成部分所構成,但以下係省略與腔室101i相關之說明。本實施形態之測量裝置100i,如後述設有標記檢測系MDS,以下,標記檢測 系MDS之光軸AX1之方向設為與前述Z軸方向一致,將在與此正交之XY平面內後述可動載台以長行程移動之方向設為與前述Y軸方向一致,且將繞X軸、Y軸、Z軸之旋轉(傾斜)方向分別設為θ x、θ y及θ z方向,據此進行說明。此處,標記檢測系MDS,於其下端(前端)設有筒狀之鏡筒部41,於鏡筒部41之內部,收納有具有共通之Z軸方向之光軸AX1之複數個透鏡元件所構成的光學系(折射光學系)。本說明書中,為了說明方便,係將鏡筒部41內部之折射光學系之光軸AX1稱為標記檢測系MDS之光軸AX1。
圖5(A),係省略圖4之測量裝置100i之前視圖(從-Y方向觀看的圖)一部分後顯示,圖5(B),係以通過光軸AX1之XZ平面剖面之測量裝置100i之一部分省略剖面圖。又,圖6,係以光軸AX1之YZ平面剖面之測量裝置100i之一部分省略剖面圖。
測量裝置100i如圖4所示,具備:定盤12,具有與正交於光軸AX1之XY平面大致平行之上面;晶圓滑件(以下簡稱為滑件)10,配置於定盤12上,能保持晶圓W相對定盤12在X軸及Y軸方向以既定行程移動,且能微幅移動(微幅變位)於Z軸、θ x、θ y及θ z方向;驅動滑件10之驅動系統20(參照圖8);第1位置測量系統30(圖4中未圖示,參照圖6、圖8),測量滑件10相對定盤12在X軸、Y軸、Z軸、θ x、θ y及θ z之各方向(以下稱為6自由度方向)之位置資訊;測量單元40,具有檢測搭載於(保持於)滑件10之晶圓W上之標記的標記檢測系MDS;第2位置測量系統50(參照圖8),測量標記檢測系MDS(測量單元40)與定盤12之相對位置資訊;以及控制裝置60i(圖4中未圖示,參照圖8),一邊控制驅動系統20對滑件10之驅動,一邊取得第1位置測量系統30之測量資訊及第2位置測量系統50之測量資訊,使用標記檢測系MDS求出保持於滑件10之晶圓W上之複數個標記之位置資訊。
定盤12,由俯視矩形(或正方形)之長方體構件所構成,其上面 之平坦度作成非常高,形成有滑件10移動時之導引面。作為定盤12之材料,係使用亦被稱為零膨脹材料之低熱膨脹率之材料,例如銦鋼型合金、極低膨脹鑄鋼、或者極低膨脹玻璃陶瓷等。
於定盤12,在-Y側之面之X軸方向之中央部有一處、在+Y側之面之X軸方向之兩端部各有一處,形成有合計共三處之底部開口之缺口狀之空間12a。圖4中,顯示了該三處空間12a中形成於-Y側之面的空間12a。於各個空間12a之內部配置有除振裝置14。定盤12,係在設置於地面F上之俯視矩形之底座框架16之與XY平面平行之上面上,被三個除振裝置14以上面與XY平面大致平行之方式三點支承。此外,除振裝置14之數量不限於三個。
滑件10如圖6所示,於底面之四角,以各自之軸承面與滑件10之下面成為大致相同面之狀態下安裝有各一個(合計四個)空氣静壓軸承(空氣軸承)18,藉由從此等四個空氣軸承18朝向定盤12噴出之加壓空氣之軸承面與定盤12之上面(導引面)間之静壓(間隙內壓力),滑件10在定盤12之上面上隔著既定之間隙(空隙、餘隙)、例如數μm左右之間隙被懸浮支承。本實施形態中,滑件10,係使用零膨脹材料之一種之零膨脹玻璃(例如肖特(Schott)公司之微晶玻璃(ZERODUR)等)來作為其材料。
於滑件10上部形成有較晶圓W之直徑大些許之內徑之俯視圓形之既定深度的凹部10a,於凹部10a內部配置有與晶圓W直徑大致相同直徑之晶圓保持具WH。作為晶圓保持具WH,雖能使用真空夾頭、静電夾頭、或者機械式夾頭等,但例如係使用銷夾頭方式之真空夾頭。晶圓W,係在其上面與滑件10之上面成為大致相同面之狀態下被晶圓保持具WH吸附保持。於晶圓保持具WH形成有複數個吸引口,此複數個吸引口經由未圖示之真空配管系連接於真空泵11(參照圖8)。又,真空泵11之ON/OFF等係被控制裝置60i控制。此外,亦可將滑件10與晶圓保持具WH之任一方或兩方稱為「第1基板保持構件」。
又,於滑件10設有經由形成於晶圓保持具WH之例如三個圓形開口而上下動、與晶圓搬送系70i(圖4中未圖示,參照圖8)協同動作而將晶圓裝載於晶圓保持具WH上且將晶圓從晶圓保持具WH上卸載的上下動構件(未圖示)。驅動上下動構件之驅動裝置13係被控制裝置60i控制(參照圖8)。
本實施形態中,作為晶圓保持具WH係使用例如能吸附保持直徑300mm之300毫米晶圓之尺寸者。此外,在晶圓搬送系70i具有從上方以非接觸方式吸引保持晶圓保持具WH上之晶圓之非接觸保持構件、例如貝努里夾頭等的情形時,即無需於滑件10設置上下動構件,亦無需於晶圓保持具WH形成上下動構件用之圓形開口。
如圖5(B)及圖6所示,於滑件10下面之較晶圓W大一圈之區域水平地(與晶圓W表面平行)配置有二維光柵(以下單稱為光柵)RG1。光柵RG1包含以X軸方向作為週期方向之反射型繞射格子(X繞射格子)與以Y軸方向作為週期方向之反射型繞射格子(Y繞射格子)。X繞射格子及Y繞射格子之格子線之節距設定為例如1μm。
除振裝置14係主動型振動分離系統(所謂AVIS(Active Vibration Isolation System)),具備加速度儀、變位感測器(例如静電容感測器等)及致動器(例如音圈馬達等)、以及發揮空氣阻泥器功能之空氣吊架(Air Mount)等。除振裝置14,能藉由空氣吊架(空氣阻泥器)使較高頻之振動減弱,且能藉由致動器除振(制振)。是以,除振裝置14,能避免在定盤12與底座框架16之間有振動傳達。此外,亦可取代空氣吊架(空氣阻泥器)而改使用油壓式之阻泥器。
此處,之所以除了空氣吊架以外還設置致動器,係因空氣吊架之氣體室內之氣體之內壓高,故控制響應僅能確保在20Hz左右,因而在需要進行高響應之控制之情形時,必須因應未圖示之加速度儀等之輸出來控制致動器 之故。不過,地振動等微振動可藉由空氣吊架來除去。
除振裝置14之上端面連接於定盤12。對空氣吊架,能透過未圖示之氣體供給口供給氣體(例如壓縮空氣),空氣吊架係因應充填於內部之氣體量(壓縮空氣之壓力變化)而在Z軸方向以既定之行程(例如1mm左右)伸縮。因此,藉由使用三個除振裝置14各自所具有之空氣吊架從下方使定盤12之三處個別地上下動,即能任意地調整定盤12及懸浮於其上之滑件10在Z軸方向、θ x方向、及θ y方向各自之位置。又,除振裝置14之致動器,不僅能將定盤12驅動於Z軸方向,亦能驅動於X軸方向及Y軸方向。此外,往X軸方向及Y軸方向之驅動量較往Z軸方向之驅動量小。三個除振裝置14連接於控制裝置60i(參照圖8)。此外,三個除振裝置14之各個亦可具備不僅能使定盤12移動於X軸方向、Y軸方向、及Z軸方向還能使定盤12移動於例如6自由度方向之致動器。控制裝置60i,係根據以第2位置測量系統50測量之標記檢測系MDS(測量單元40)與定盤12之相對位置資訊,以固定有後述之第1位置測量系統30之讀頭部32之定盤12在6自由度方向之位置維持相對於標記檢測系MDS為所欲位置關係之方式,隨時以即時方式控制三個除振裝置14之致動器。此外,亦可對三個除振裝置14之各個進行前饋控制。例如,控制裝置60i亦可根據第1位置測量系統30之測量資訊對三個除振裝置14之各個進行前饋控制。此外,關於控制裝置60i對除振裝置14之控制,將於後文進一步敘述。
驅動系統20如圖8所示,包含將滑件10驅動於X軸方向之第1驅動裝置20A與將滑件10與第1驅動裝置20A一體地驅動於Y軸方向之第2驅動裝置20B。
從圖4及圖6可知,於滑件10之-Y側側面,在X軸方向以既定間隔固定有由磁石單元(或線圈單元)所構成、側視為倒L字狀之一對可動件22a。於滑件10之+Y側之側面,如圖6所示,在X軸方向以既定間隔固定有由磁 石單元(或線圈單元)所構成之一對可動件22b(惟+X側之可動件22b並未圖示)。一對可動件22a與一對可動件22b雖配置為左右對稱,但彼此相同地構成。
可動件22a,22b,如圖4~圖6所示以非接觸方式支承於,構成俯視矩形框狀之可動載台24之一部分且在Y軸方向分離既定距離配置、分別延伸於X軸方向之一對板構件24a,24b之與XY平面實質平行之上面上。亦即,於可動件22a,22b之下面(分別與板構件24a,24b對向之面)分別設有空氣軸承(未圖示),藉由此等空氣軸承對板構件24a,24b產生之懸浮力(加壓空氣之静壓),可動件22a,22b,係被可動載台24從下方以非接觸方式支承。此外,固定有各一對可動件22a,22b之滑件10之自重,如前述,四個空氣軸承18係被對定盤12產生之懸浮力所支承。
於一對板構件24a,24b各自之上面,如圖4~圖6所示,由線圈單元(或磁石單元)所構成之固定件26a,26b配置於除了X軸方向之兩端部以外的區域。
藉由一對可動件22a與固定件26a之間之電磁相互作用,產生將一對可動件22a往X軸方向驅動之驅動力(電磁力)及往Y軸方向驅動之驅動力(電磁力),藉由一對可動件22b與固定件26b之間之電磁相互作用,產生將一對可動件22b往X軸方向驅動之驅動力(電磁力)及往Y軸方向驅動之驅動力(電磁力)。亦即,藉由一對可動件22a與固定件26a,構成產生X軸方向及Y軸方向之驅動力之XY線性馬達28A,藉由一對可動件22b與固定件26b,構成產生X軸方向及Y軸方向之驅動力之XY線性馬達28B,藉由XY線性馬達28A與XY線性馬達28B,構成將滑件10往X軸方向以既定行程驅動且往Y軸方向微幅驅動之第1驅動裝置20A(參照圖8)。第1驅動裝置20A,藉由使XY線性馬達28A與XY線性馬達28B分別產生之X軸方向驅動力之大小不同, 而能將滑件10驅動於θ z方向。第1驅動裝置20A係被控制裝置60i控制(參照圖8)。本實施形態中,係與後述之第2驅動裝置一起藉由第1驅動裝置20A,構成將滑件10往Y軸方向驅動之粗微動驅動系,依據此關係,雖第1驅動裝置20A不僅產生X軸方向之驅動力亦會產生Y軸方向之驅動力,但第1驅動裝置20A不一定要產生Y軸方向之驅動力。
可動載台24具有:一對板構件24a,24b、以及在X軸方向分離既定距離配置、分別延伸於Y軸方向之一對連結構件24c,24d。於連結構件24c,24d之Y軸方向兩端部分別形成有段部。又,在於連結構件24c,24d各自之-Y側段部上載置有板構件24a之長度方向之一端部與另一端部的狀態下,連結構件24c,24d與板構件24a係一體化。又,在於連結構件24c,24d各自之+Y側段部上載置有板構件24b之長度方向之一端部與另一端部的狀態下,連結構件24c,24d與板構件24b係一體化(參照圖5(B))。亦即,以此方式,一對板構件24a,24b藉由一對連結構件24c,24d而連結,構成矩形框狀之可動載台24。
如圖4及圖5(A)所示,於底座框架16上面之X軸方向兩端部附近,固定有延伸於Y軸方向之一對線性導件27a,27b。在位於+X側之一方之線性導件27a內部,於上面及-X側之面之附近收納有由涵蓋Y軸方向之大致全長之線圈單元(或磁石單元)所構成的Y軸線性馬達29A之固定件25a(參照圖5(B))。與線性導件27a之上面及-X側之面對向地,配置有由剖面L字狀之磁石單元(或線圈單元)構成、與固定件25a一起構成Y軸線性馬達29A之可動件23a。於分別與線性導件27a之上面及-X側之面對向之可動件23a之下面及+X側之面,分別固定有對對向之面噴出加壓空氣之空氣軸承。其中,特別是作為固定於可動件23a之+X側之面之空氣軸承,係使用真空預壓型之空氣軸承。此真空預壓型之空氣軸承,藉由軸承面與線性導件27a之-X側之 面間之加壓空氣之静壓與真空預壓力的平衡,將可動件23a與線性導件27a間之X軸方向之間隙(空隙、餘隙)維持於一定值。
於可動件23a之上面上,在Y軸方向相隔既定間隔固定有複數個、例如兩個長方體構件所構成的X導件19。於兩個X導件19之各個,以非接觸方式卡合有與X導件19一起構成單軸導引裝置之剖面倒U字狀之滑動構件21。於滑動構件21之與X導件19對向之三個面分別設有空氣軸承。
兩個滑動構件21如圖4所示,分別固定於連結構件24c之下面(-Z側之面)。
位於-X側之另一方之線性導件27b,雖係於內部收納有由線圈單元(或磁石單元)構成之Y軸線性馬達29B之固定件25b而左右對稱,但與線性導件27a係相同構成(參照圖5(B))。與線性導件27b之上面及+X側之面對向地,配置有雖左右對稱但係由與可動件23a相同之剖面L字狀之磁石單元(或線圈單元)所構成、與固定件25b一起構成Y軸線性馬達29B之可動件23b。分別與線性導件27b之上面及+X側之面對向地,於可動件23b之下面及-X側之面分別固定有空氣軸承,特別是作為固定於可動件23b之-X側之面之空氣軸承係使用真空預壓型之空氣軸承。藉由此真空預壓型之空氣軸承,將可動件23b與線性導件27b間之X軸方向之間隙(空隙、餘隙)維持於一定值。
於可動件23b之上面與連結構件24d之底面之間,與前述同樣地,設有兩個由X導件19與以非接觸卡合於該X導件19之滑動構件21構成之單軸導引裝置。
可動載台24,係透過+X側與-X側之各兩個(合計四個)單軸導引裝置,由可動件23a,23b從下方被支承,能在可動件23a,23b上移動於X軸方向。因此,在藉由前述第1驅動裝置20A將滑件10驅動於X軸方向時,其 驅動力之反力作用於設有固定件26a,26b之可動載台24,可動載台24往與滑件10相反方向依循動量守恆定律移動。亦即,因相對於滑件10之X軸方向之驅動力之反力所導致之振動之產生,係藉由可動載台24之移動而被防止(或者有效地抑制)。亦即,可動載台24,在滑件10之X軸方向之移動時,係發揮配衡質量塊(counter mass)功能。不過,不一定要使可動載台24發揮配衡質量塊功能。此外,由於滑件10僅相對於可動載台24微幅移動於Y軸方向因此不需特別設置,但亦可設置用以防止因將滑件10相對於可動載台24驅動於Y軸方向之驅動力而導致之振動之產生(或者有效地抑制)的配衡質量塊。
Y軸線性馬達29A,藉由可動件23a與固定件25a間之電磁相互作用而產生將可動件23a往Y軸方向驅動之驅動力(電磁力),Y軸線性馬達29B,藉由可動件23b與固定件25b間之電磁相互作用而產生將可動件23b往Y軸方向驅動之驅動力(電磁力)。
Y軸線性馬達29A,29B所產生之Y軸方向之驅動力,係透過+X側與-X側之各兩個單軸導引裝置而作用於可動載台24。藉此,即與可動載台24一體地將滑件10驅動於Y軸方向。亦即,本實施形態中,係藉由可動載台24、四個單軸導引裝置、一對Y軸線性馬達29A,29B,構成將滑件10往Y軸方向驅動之第2驅動裝置20B(參照圖8)。
本實施形態中,一對Y軸線性馬達29A,29B係與定盤12物理地分離,且藉由三個除振裝置14在振動上亦分離。此外,亦可作成能將分別設有一對Y軸線性馬達29A,29B之固定件25a,25b之線性導件27a,27b相對於底座框架16往Y軸方向之移動之構成,而發揮於滑件10之Y軸方向之驅動時之配衡質量塊的功能。
測量單元40如圖4所示具有:形成有底部於-Y側之面開口之缺口狀之空間42a之單元本體42、在基端部插入該空間42a內之狀態下連接於單 元本體42之前述標記檢測系MDS、以及將標記檢測系MDS前端之鏡筒部41連接於單元本體42之連接機構43。
連接機構43,包含將鏡筒部41透過未圖示安裝構件以背面側(+Y側)支承之支承板44、以及將支承板44以各自之一端部支承且另一端部固定於單元本體42底面之一對支承臂45a,45b。
本實施形態中,係使用影像處理方式之FIA(Field Image Alignment)系作為標記檢測系MDS,其係將以例如鹵素燈等照明光源產生之寬頻帶之檢測光束照射於對象標記,使用攝影元件(CCD等)拍攝藉由來自該對象標記之反射光而成像於受光面之對象標記之像與未圖示之指標(設於內部之指標板上之指標圖案)之像,並輸出該等之攝影訊號。來自標記檢測系MDS之攝影訊號,透過訊號處理裝置49(圖4中未圖示,參照圖8)供給至控制裝置60i(參照圖8)。測量裝置100i,能切換(選擇)設定使用標記檢測系MDS之標記之測量條件(亦稱為對準測量條件)。所切換(選擇)設定之對準測量條件,包含用以對檢測對象之標記照射檢測光之照射條件、接收從標記產生之光之受光條件、以及用以處理接收從標記產生之光而取得之光電轉換訊號之訊號處理條件。照射條件及受光條件,藉由控制裝置60i而透過標記檢測系MDS被切換設定,訊號處理條件,藉由控制裝置60i而透過訊號處理裝置49被切換設定。
所切換設定之照射條件,包含例如從標記檢測系MDS所具有之光學系照射於標記之檢測光之波長、光量、及光學系之NA或σ中之至少一個。又,所切換設定之受光條件,包含從標記產生之繞射光之次數及從前述標記產生之光之波長中之至少一個。
例如,能藉由將標記檢測系MDS所具有之波長選擇機構中所使用之濾波器選擇性地設定於來自照明光源之照明光之光路上,而能選擇檢測光 (照明光)之波長。又,藉由控制標記檢測系MDS所具有之照明視野光闌、照明孔徑光闌、及成像孔徑光闌(例如亦包含具備與環帶照明孔徑光闌併用之環帶遮光形狀之遮光部的成像孔徑光闌等)等之設定或光闌狀態,而能設定控制照明條件(通常照明/變形照明)或暗視野/明視野檢測方式、光學系之數值孔徑N.A.、σ及照明光量等。
又,所切換設定之訊號處理條件,包含在訊號處理裝置49使用之波形解析(波形處理)算式、EGA計算模組等訊號處理算式之選擇、在所選擇之各訊號處理算式使用之各種參數之選擇之至少一個。
關於此種能進行對準測量條件之切換(選擇)設定之FIA系,揭示於例如美國專利申請公開第2008/0013073號說明書等,本實施形態之標記檢測系MDS亦能採用相同構成之FIA系。此外,於上述美國專利申請公開說明書亦揭示有,將照明孔徑光闌從具有通常之圓形透射部之照明孔徑光闌變更為具有環帶狀透射部之照明孔徑光闌,進而於與成像孔徑光闌後段之成像孔徑光闌接近之位置配置相位差板,使FIA系(對準感測器)發揮相位差顯微鏡型之感測器的功能,藉此作為其中一個受光條件而對從標記產生之既定次數繞射光賦予既定之相位差。本實施形態中,標記檢測系MDS亦具有調整光學系之焦點位置之對準自動聚焦功能。
返回圖4之說明,於鏡筒部41與支承板44之間配置有概略二等邊三角形狀之讀頭安裝構件51。於讀頭安裝構件51形成有貫通於圖4之Y軸方向之開口部,透過插入此開口部內之安裝構件(未圖示),鏡筒部41安裝於(固定於)支承板44。又,讀頭安裝構件51之背面固定於支承板44。以此方式,鏡筒部41(標記檢測系MDS)與讀頭安裝構件51與支承板44透過一對支承臂45a,45b與單元本體42一體化。
於單元本體42之內部,配置有處理從標記檢測系MDS作為檢測 訊號輸出之攝影訊號而算出相對檢測中心之對象標記之位置資訊,並輸出至控制裝置60i的前述訊號處理裝置49等。單元本體42,係於設置在底座框架16上之從-Y側觀看為門型之支承框架46上,透過複數個例如三個除振裝置48從下方被三點支承。各除振裝置48係主動型振動分離系統(所謂AVIS(Active Vibration Isolation System)),具備加速度儀、變位感測器(例如静電容感測器等)、及致動器(例如音圈馬達等)、以及空氣阻泥器或油壓式阻泥器等之機械式阻泥器等。各除振裝置48,能藉由機械式之阻泥器使較高頻之振動減弱,且能藉由致動器除振(制振)。是以,各除振裝置48,能避免較高頻之振動在支承框架46與單元本體42之間傳達。
此外,作為標記檢測系MDS,並不限於FIA系,亦可取代FIA系而使用例如將同調檢測光照射於對象標記,使從該對象標記產生之兩個繞射光(例如同次數之繞射光、或者繞射於同方向之繞射光)干渉並檢測而輸出檢測訊號之繞射光干渉型之對準檢測系。或者,亦可將繞射光干渉型之對準系與FIA系一起使用,同時檢測兩個對象標記。進而,作為標記檢測系MDS,亦可使用在使滑件10移動於既定方向之期間,對對象標記使測量光掃描於既定方向之射束掃描型之對準系。又,本實施形態中,雖標記檢測系MDS係具有對準自動聚焦功能者,但亦可取代此、或者除此之外進一步地,測量單元40具備焦點位置檢測系、與例如美國專利第5,448,332號說明書等所揭示者相同構成之斜入射方式之多點焦點位置檢測系。
第1位置測量系統30,如圖5(B)及圖6所示,具有配置於定盤12上面所形成之凹部內且固定於定盤12之讀頭部32。讀頭部32,上面與滑件10下面(光柵RG1之形成面)對向。於讀頭部32上面與滑件10下面之間形成有既定之間隙(空隙、餘隙)、例如數mm左右之間隙。
第1位置測量系統30,如圖8所示具備編碼器系統33與雷射干涉儀 系統35。編碼器系統33,係從讀頭部32對滑件10下面之測量部(光柵RG1之形成面)照射複數個射束,且接收來自滑件10下面之測量部之複數個返回射束(例如來自光柵RG1之複數個繞射射束),而能取得滑件10之位置資訊。編碼器系統33,包含測量滑件10在X軸方向之位置之X線性編碼器33x、滑件10在Y軸方向之位置之一對Y線性編碼器33ya,33yb。編碼器系統33,係使用與例如美國專利申請公開第2007/288121號說明書等所揭示之編碼器讀頭(以下適當簡稱為讀頭)相同構成之繞射干渉型之讀頭。此外,讀頭雖包含光源及受光系(包含光檢測器)、以及光學系,但本實施形態中,只要此等之中之至少光學系係與光柵RG1對向地配置於讀頭部32之殼體內部即可,光源及受光系之至少一方亦可配置於讀頭部32之殼體外部。
本實施形態中,第1位置測量系統30(編碼器系統33),針對滑件10在X軸方向及Y軸方向之位置資訊之測量具有共通之檢測點,以此檢測點在XY平面內之位置以例如nm等級一致於標記檢測系MDS之檢測中心之方式,藉由控制裝置60i,以即時方式控制三個除振裝置14之致動器。此三個除振裝置14之致動器之控制,係根據以第2位置測量系統50測量之標記檢測系MDS(測量單元40)與定盤12之相對位置資訊進行。是以,本實施形態中,控制裝置60i,藉由使用編碼器系統33,而能在測量載置於滑件10上之晶圓W上之對準標記時,隨時在標記檢測系MDS之檢測中心之正下方(滑件10之背面側)進行滑件10在XY平面內之位置資訊之測量。又,控制裝置60i,係根據一對Y線性編碼器33ya,33yb之測量值之差測量滑件10在θ z方向之旋轉量。
雷射干涉儀系統35,係使測距射束射入滑件10下面之測量部(形成有光柵RG1之面),且接收其返回射束(例如來自形成有光柵RG1之面之反射光)而能取得滑件10之位置資訊。雷射干涉儀系統35,係使例如四條測距射束射入滑件10之下面(形成有光柵RG1之面)。雷射干涉儀系統35,具備照射 此等四條測距射束之各射束的雷射干涉儀35a~35d(參照圖8)。本實施形態中,係藉由雷射干涉儀35a~35d構成四個Z讀頭。此外,來自雷射干涉儀35a~35d各個之測距射束,照射於在滑件10下面(形成有光柵RG1之面)上具有以編碼器系統33之檢測點為中心之、分別與X軸及Y軸平行之各2邊的正方形之各頂點位置。
本實施形態中,形成有光柵RG1之面亦兼作為來自雷射干涉儀系統35之各測距射束之反射面。控制裝置60i,係使用雷射干涉儀系統35測量滑件10在Z軸方向之位置、在θ x方向及θ y方向之旋轉量之資訊。此外,從上述說明可清楚得知,滑件10,雖不會在Z軸、θ x及θ y之各方向,相對於定盤12藉由前述驅動系統20積極地被驅動,但由於係藉由配置於底面之四角之四個空氣軸承18懸浮支承於定盤12上,因此實際上,滑件10其位置在定盤12上在Z軸、θ x及θ y之各方向變化。亦即,滑件10,實際上在Z軸、θ x及θ y之各方向可相對定盤12移動。特別是滑件10在θ x及θ y之各方向之變位,會使編碼器系統33之測量誤差(阿貝誤差)產生。考慮到此點,係藉由第1位置測量系統30(雷射干涉儀系統35)來測量滑件10在Z軸、θ x及θ y之各方向之位置資訊。
此外,為了測量滑件10在Z軸方向之位置、θ x方向及θ y方向之旋轉量之資訊,由於只要使射束射入形成有光柵RG1之面上不同之三點即足夠,因此Z讀頭、例如雷射干涉儀只要有三個即可。此外,亦可於滑件10下面設置用以保護光柵RG1之保護玻璃,且設置使來自編碼器系統33之各測量射束透射保護玻璃之表面並阻止來自雷射干涉儀系統35之各測距射束之透射的波長選擇濾波器。
從以上說明可知,控制裝置60i,能藉由使用第1位置測量系統30之編碼器系統33及雷射干涉儀系統35,來測量滑件10在6自由度方向之位置。此 情形下,編碼器系統33中,由於所有測量射束在空氣中之光路長極短,且從X讀頭73x照射於光柵RG1之一對測量射束之光路長彼此、從Y讀頭37ya照射於光柵RG1之一對測量射束之光路長彼此、以及從Y讀頭37yb照射於光柵RG1之一對測量射束之光路長彼此均大致相等,因此幾乎能忽視空氣波動之影響。是以,能藉由編碼器系統33高精度地測量滑件10在XY平面內(亦包含θ z方向)之位置資訊。又,編碼器系統33之在X軸方向及Y軸方向之實質之光柵RG1上之檢測點、及雷射干涉儀系統35之在Z軸方向之滑件10下面上之檢測點,由於分別與標記檢測系MDS之檢測中心在XY平面內一致,因此因檢測點與標記檢測系MDS之檢測中心在XY平面內之偏離所導致之所謂阿貝誤差之產生可抑制至實質上能忽視的程度。是以,控制裝置60i,藉由使用第1位置測量系統30,能在無因檢測點與標記檢測系MDS之檢測中心在XY平面內之偏離所導致之阿貝誤差的情形下,高精度地測量滑件10在X軸方向、Y軸方向及Z軸方向之位置。
然而,在與標記檢測系MDS之光軸AX1平行之Z軸方向,在晶圓W表面之位置,並非藉由編碼器系統33測量滑件10在XY平面內之位置資訊、亦即光柵RG1之配置面與晶圓W之表面之Z位置並非一致。是以,在光柵RG1(亦即滑件10)相對於XY平面傾斜之情形時,若根據編碼器系統33之各編碼器之測量值定位滑件10,則其結果,會因光柵RG1之配置面與晶圓W之表面在Z位置之差△Z(亦即編碼器系統33之檢測點與標記檢測系MDS之檢測中心(檢測點)在Z軸方向之位置偏離),而產生與光柵RG1相對於XY平面之傾斜相應的定位誤差(一種阿貝誤差)。不過,此定位誤差(位置控制誤差),能使用差△Z、縱搖量θ x、橫搖量θ y透過簡單之運算求出,將此作為偏置,根據將編碼器系統33(之各編碼器)之測量值對應該偏置量修正之修正後之位置資訊來定位滑件10,即不會受到上述之一種阿貝誤差之影響。或者,亦可取 代修正編碼器系統33(之各編碼器)之測量值,而根據上述之偏置,修正用以使應定位滑件10之目標位置等之滑件移動之一個或複數個資訊。
此外,在光柵RG1(亦即滑件10)相對XY平面傾斜之情形時,亦可以不產生因該傾斜所導致之定位誤差之方式使讀頭部32移動。亦即,在藉由第1位置測量系統30(例如雷射干涉儀系統35)測量了光柵RG1(亦即滑件10)相對XY平面傾斜之情形時,亦可根據使用第1位置測量系統30取得之位置資訊,使保持有讀頭部32之定盤12移動。定盤12,能如上述使用除振裝置14來移動。
又,在光柵RG1(亦即滑件10)相對XY平面傾斜之情形時,亦可根據因該傾斜所導致之定位誤差,修正使用標記檢測系MDS而取得之標記之位置資訊。
第2位置測量系統50,如圖4、圖5(A)及圖5(B)所示,具有分別設於前述之讀頭安裝構件51之長度方向之一端部與另一端部之下面之一對讀頭部52A,52B、以及與讀頭部52A,52B對向配置之標尺構件54A,54B。標尺構件54A,54B之上面,設為與被保持於晶圓保持具WH之晶圓W之表面相同高度。於標尺構件54A,54B各自之上面形成有反射型之二維光柵RG2a,RG2b。二維光柵(以下簡稱為光柵)RG2a,RG2b,均包含以X軸方向作為週期方向之反射型繞射格子(X繞射格子)、以及以Y軸方向作為週期方向之反射型繞射格子(Y繞射格子)。X繞射格子及Y繞射格子之格子線之節距設定為例如1μm。
標尺構件54A,54B,由熱膨脹率低之材料、例如前述之零膨脹材料所構成,如圖5(A)及圖5(B)所示,分別透過支承構件56固定於定盤12上。本實施形態中,以光柵RG2a,RG2b與讀頭部52A,52B隔著數mm左右之空隙對向之方式,來決定標尺構件54A,54B及支承構件56之尺寸。
如圖7所示,固定於讀頭安裝構件51之+X側端部之下面之一方之讀頭部52A,包含收容於相同殼體內部之以X軸及Z軸方向作為測量方向之XZ讀頭58X1、以及以Y軸及Z軸方向作為測量方向之YZ讀頭58Y1。XZ讀頭58X1(更正確而言為XZ讀頭58X1所發出之測量射束在光柵RG2a上之照射點)與YZ讀頭58Y1(更正確而言為YZ讀頭58Y1所發出之測量射束在二維光柵RG2a上之照射點),配置於相同之與Y軸平行之直線上。
另一方之讀頭部52B,雖相對於通過標記檢測系MDS之光軸AX1之平行於Y軸的直線(以下稱為基準軸)LV與讀頭部52A對稱配置,但其係與讀頭部52A相同構成。亦即,讀頭部52B,具有相對於基準軸LV與XZ讀頭58X1,YZ讀頭58Y1對稱配置之XZ讀頭58X2,YZ讀頭58Y2,從XZ讀頭58X2,YZ讀頭58Y2之各個照射於光柵RG2b上之測量射束之照射點,設定於相同之與Y軸平行之直線上。
讀頭部52A,52B,構成分別使用標尺構件54A,54B測量光柵RG2a,RG2b在X軸方向之位置(X位置)及在Z軸方向之位置(Z位置)之XZ線性編碼器、以及測量在Y軸方向之位置(Y位置)及Z位置之YZ線性編碼器。此處,光柵RG2a,RG2b,形成於分別透過支承構件56固定於定盤12上之標尺構件54A,54B之上面,讀頭部52A,52B設於與標記檢測系MDS一體之讀頭安裝構件51。此結果,讀頭部52A,52B係測量相對於標記檢測系MDS之定盤12之位置(標記檢測系MDS與定盤12之位置關係)。以下為了說明方便,將XZ線性編碼器、YZ線性編碼器,使用分別與XZ讀頭58X1,58X2、YZ讀頭58Y1,58Y2相同之符號,標記為XZ線性編碼器58X1,58X2、及YZ線性編碼器58Y1,58Y2(參照圖8)。
本實施形態中,係藉由XZ線性編碼器58X1與YZ線性編碼器58Y1,構成測量定盤12相對標記檢測系MDS在X軸、Y軸、Z軸、及θ x之 各方向的位置資訊之四軸編碼器581(參照圖8)。同樣地,藉由XZ線性編碼器58X2與YZ線性編碼器58Y2,構成測量定盤12相對標記檢測系MDS在X軸、Y軸、Z軸、及θ x之各方向之位置資訊的四軸編碼器582(參照圖8)。此情形下,係根據以四軸編碼器581,582所分別測量之定盤12相對標記檢測系MDS在Z軸方向之位置資訊,求出(測量)定盤12相對標記檢測系MDS在θ y方向之位置資訊,根據以四軸編碼器581,582所分別測量之定盤12相對標記檢測系MDS在Y軸方向之位置資訊,求出(測量)定盤12相對標記檢測系MDS在θ z方向之位置資訊。
是以,藉由四軸編碼器581與四軸編碼器582,構成測量定盤12相對標記檢測系MDS在6自由度方向之位置資訊、亦即測量標記檢測系MDS與定盤12在6自由度方向之相對位置之資訊的第2位置測量系統50。藉由第2位置測量系統50測量之標記檢測系MDS與定盤12在6自由度方向之相對位置之資訊隨時被供給至控制裝置60i,控制裝置60i,根據此相對位置之資訊,以第1位置測量系統30之檢測點相對於標記檢測系MDS之檢測中心成為所欲之位置關係之方式,具體而言,係以第1位置測量系統30之檢測點與標記檢測系MDS之檢測中心在XY平面內之位置以例如nm等級一致且滑件10上之晶圓W之表面一致於標記檢測系MDS之檢測位置之方式,即時控制三個除振裝置14之致動器。此外,只要能控制成第1位置測量系統30之檢測點相對於標記檢測系MDS之檢測中心成為所欲之位置關係,則第2位置測量系統50不能在6自由度之所有方向測量相對位置之資訊亦可。
從前述第1位置測量系統30之說明與上述第2位置測量系統50之說明可清楚得知,測量裝置100i,係藉由第1位置測量系統30與第2位置測量系統50,構成測量滑件10相對於標記檢測系MDS在6自由度方向之位置資訊的位置測量系。
圖8係顯示以測量系統5001之各測量裝置100i(i=1~3)之控制系(及後述之測量系統5002之各測量裝置100i(i=4~6)之控制系)為中心構成之控制裝置60i之輸出入關係的方塊圖。控制裝置60i包含工作站(或微電腦)等,統籌控制測量裝置100i之構成各部。如圖8所示,測量裝置100i,具備一部分與圖4所示之構成部分一起配置於腔室101i內之晶圓搬送系70i。晶圓搬送系70i,如前所述由例如水平多關節型機器人所構成。
【測量系統5002,具備與三台測量裝置100i(i=4~6)及搬送系統521收容於內部之腔室502相同之腔室、以及配置於該腔室之一側之EFEM系統510,與上述測量系統5001同樣地構成。
本實施形態中,測量系統5002,從圖1可清楚得知,雖與測量系統5001同樣地未線上連接於曝光裝置200及C/D300,但亦可線上連接於曝光裝置200及C/D300之至少一方。本實施形態中,雖圖示省略,但於測量系統5002之EFEM系統510之三個載入口514正上方之潔淨室之天花板附近,設有OHT用之軌道軌。藉由OHT將FOUP520搬入載入口514上。又,測量系統5002所具備之三台測量裝置100i(i=4~6)之各個,係與前述之測量裝置100i(i=1~3)同樣地構成。
曝光裝置200,例如係步進掃描方式之投影曝光裝置(掃描機)。圖9係顯示曝光裝置200之腔室內之構成部分一部分省略後的圖。
曝光裝置200,如圖9所示具備照明系IOP、保持標線片R之標線片載台RST、將形成於標線片R之圖案之像投影於塗布有感應劑(抗蝕劑)之晶圓W上的投影單元PU、保持晶圓W並在XY平面內移動之晶圓載台WST、以及此等之控制系等。曝光裝置200,具備具有與Z軸方向平行之光軸AX之投影光學系PL。
照明系IOP,包含光源及透過送光光學系連接於光源之照明光 學系,係使用照明光(曝光用光)IL,以大致均一照度照明在以標線片遮簾(遮罩系統)設定(限制)之標線片R上細長延伸於X軸方向(圖9中之紙面正交方向)的狹縫狀照明區域IAR。照明系IOP之構成,揭示於例如美國專利申請公開第2003/0025890號說明書等。此處,作為照明光IL,例如係使用ArF準分子雷射光(波長193nm)。
標線片載台RST,配置於照明系IOP之圖9中下方。標線片載台RST,能藉由包含例如線性馬達等之標線片載台驅動系211(圖9中未圖示,參照圖10)在未圖示之標線片載台定盤上於水平面(XY平面)內微幅驅動,且能在既定行程範圍驅動於掃描方向(圖9中紙面內左右方向之Y軸方向)。
於標線片載台RST上,載置有於-Z側之面(圖案面)形成有圖案區域以及與該圖案區域之位置關係為已知之複數個標記的標線片R。標線片載台RST在XY平面內之位置資訊(包含θ z方向之旋轉資訊),係藉由標線片雷射干涉儀(以下稱為「標線片干涉儀」)214,透過移動鏡212(或形成於標線片載台RST端面之反射面)以例如0.25nm程度之解析能力隨時被檢測。標線片干涉儀214之測量資訊供給至曝光控制裝置220(參照圖10)。此外,上述標線片載台RST在XY平面內之位置資訊,亦可取代標線片干涉儀214而改由編碼器進行測量。
投影單元PU配置於標線片載台RST之圖9中下方。投影單元PU包含鏡筒240與保持於鏡筒240內之投影光學系PL。投影光學系PL,例如兩側遠心且具有既定投影倍率(例如1/4倍、1/5倍或1/8倍等)。標線片R,配置成投影光學系PL之第1面(物體面)與圖案面大致一致,於表面塗布有抗蝕劑(感應劑)之晶圓W配置於投影光學系PL之第2面(像面)側。因此,在藉由來自照明系IOP之照明光IL照明標線片R上之照明區域IAR後,藉由通過標線片R之照明光IL,該照明區域IAR內之標線片R之電路圖案之 縮小像(電路圖案之一部分縮小像)透過投影光學系PL而形成於與照明區域IAR共軛之晶圓W上之區域(以下亦稱為曝光區域)IA。接著,藉由標線片載台RST與晶圓載台WST之同步驅動,相對於照明區域IAR(照明光IL)使標線片R移動於掃描方向(Y軸方向),且相對於曝光區域IA(照明光IL)使晶圓W移動於掃描方向(Y軸方向),藉此進行晶圓W上之一個照射區域(區劃區域)之掃描曝光,於該照射區域轉印標線片R之圖案。
作為投影光學系PL,例如係使用僅由沿著與Z軸方向平行之光軸AX排列之複數片、例如10~20片左右之折射光學元件(透鏡元件)所構成的折射系。構成此投影光學系PL之複數片透鏡元件中物體面側(標線片R側)之複數片透鏡元件,係能藉由未圖示驅動元件、例如壓電元件等而位移驅動於Z軸方向(投影光學系PL之光軸方向)、以及驅動於相對XY面之傾斜方向(亦即θ x方向及θ y方向)的可動透鏡。又,成像特性修正控制器248(圖9中未圖示,參照圖10),藉由根據來自曝光控制裝置220之指示獨立調整對各驅動元件之施加電壓,而將各可動透鏡個別驅動,以調整投影光學系PL之各種成像特性(倍率、畸變、像散、慧形像差、像面彎曲等)。此外,亦可取代可動透鏡之移動或者除此以外進一步地,於鏡筒240內部之相鄰特定透鏡元件間設置氣密室,並由成像特性修正控制器248控制該氣密室內之氣體之壓力,或亦可採用能由成像特性修正控制器248來位移照明光IL之中心波長的構成。亦能藉由此等構成來調整投影光學系PL之成像特性。
晶圓載台WST,係藉由包含平面馬達或線性馬達等之載台驅動系224(圖9中為了說明方便而以方塊顯示)而在晶圓載台定盤222上被以既定行程驅動於X軸方向、Y軸方向,且微幅驅動於Z軸方向、θ x方向、θ y方向、及θ z方向。於晶圓載台WST上,晶圓W透過晶圓保持具(未圖示)而藉由真空吸附等被保持。本實施形態中,晶圓保持具能吸附保持300mm晶圓。此外, 亦能取代晶圓載台WST,使用具備移動於X軸方向、Y軸方向及θ z方向之第1載台、以及在該第1載台上微動於Z軸方向、θ x方向及θ y方向之第2載台的載台裝置。此外,亦可將晶圓載台WST與晶圓載台WST之晶圓保持具之任一方或兩方稱為「第2基板保持構件」。
晶圓載台WST在XY平面內之位置資訊(包含旋轉資訊(偏搖量(θ z方向之旋轉量θ z)、縱搖量(θ x方向之旋轉量θ x)、橫搖量(θ y方向之旋轉量θ y))),係藉由雷射干涉儀系統(以下簡稱為干涉儀系統)218,透過移動鏡216(或晶圓載台WST之形成於端面之反射面)以例如0.25nm程度之解析能力隨時被檢測。此外,晶圓載台WST在XY平面內之位置資訊,亦可取代干涉儀系統218而改由編碼器系統進行測量。
干涉儀系統218之測量資訊被供給至曝光控制裝置220(參照圖10)。曝光控制裝置220,係根據干涉儀系統218之測量資訊,透過載台驅動系224控制晶圓載台WST在XY平面內之位置(包含θ z方向之旋轉)。
又,圖9中雖省略圖示,但晶圓W之表面在Z軸方向之位置及傾斜量,係藉由例如美國專利第5,448,332號說明書等所揭示之斜入射方式之多點焦點位置檢測系所構成的聚焦感測器AFS(參照圖10)測量。此聚焦感測器AFS之測量資訊亦被供給至曝光控制裝置220(參照圖10)。
又,於晶圓載台WST上,固定有其表面與晶圓W表面相同高度之基準板FP。於此基準板FP之表面,形成有用於對準檢測系AS之基線測量等之第1基準標記、以及以後述標線片對準檢測系檢測之一對第2基準標記等。
於投影單元PU之鏡筒240之側面,設有檢測形成於晶圓W之對準標記或第1基準標記的對準檢測系AS。作為對準檢測系AS,係使用例如以鹵素燈等之寬頻帶(廣帶域)光照明標記,並藉由對此標記之影像進行影像處理而測量標記位置之影像處理方式之成像式對準感測器之一種亦即FIA (Field Image Alignment)系。此外,亦可取代影像處理方式之對準檢測系AS而使用繞射光干渉型之對準系,或者一起使用對準檢測系AS與繞射光干渉型之對準系。
曝光裝置200,進一步地於標線片載台RST上方,在X軸方向相隔既定距離設有一對標線片對準檢測系213(圖9中未圖示,參照圖10),其能同時檢測位於載置在標線片載台RST之標線片R上之相同Y位置之一對標線片標記。標線片對準檢測系213對標記之檢測結果被供給至曝光控制裝置220。
圖10係以方塊圖顯示曝光控制裝置220之輸出入關係。如圖10所示,曝光裝置200除了上述構成各部以外,還具備連接於曝光控制裝置220之、搬送晶圓之晶圓搬送系270等。曝光控制裝置220包含微電腦或工作站等,統籌控制包含上述構成各部之裝置整體。晶圓搬送系270由例如水平多關節型機器人所構成。
返回圖1,C/D300,雖圖示省略,但其具備例如對晶圓進行感應劑(抗蝕劑)之塗布之塗布部、能進行晶圓顯影之顯影部、進行預烘烤(PB)及顯影前烘烤(post-exposure bake:PEB)之烘烤部、以及晶圓搬送系(以下為了說明方便而稱為C/D內搬送系)。C/D300進一步具備能將晶圓調溫之調溫部330。調溫部330通常係冷卻部,例如具備被稱為冷卻板之平坦之板(調溫裝置)。冷卻板例如係透過冷卻水之循環等而被冷卻。此外,亦有利用帕耳帖效果之電子冷卻之情形。
解析裝置3000,係依據來自主電腦2000之指示進行各種解析、運算。舉一例而言,解析裝置3000,例如係根據如後述以測量系統5002取得之疊合偏離之測量結果,進行依照既定程式之運算,算出用以反饋給曝光裝置200之修正值。
本實施形態之基板處理系統1000中,曝光裝置200及C/D300 均具備讀條碼機(未圖示),在晶圓搬送系270(參照圖10)及C/D內搬送系(未圖示)之各個對晶圓之搬送中,係藉由讀條碼機適當地進行各晶圓之識別資訊、例如晶圓編號、批次編號等之讀取。以下為了簡化說明,係省略與使用了讀條碼機之各晶圓之識別資訊之讀取相關的說明。
其次,針對在一方之測量系統5001之三台測量裝置1001~1003中,並行地處理相同批次所包含之複數個晶圓(例如25片晶圓)時之各測量裝置100i之動作,根據與測量裝置100i之控制裝置60i之處理算式對應之圖11之流程圖進行說明。此處,舉一例而言,相同批次之25片晶圓中,測量裝置1001負責測量處理9片,測量裝置1002負責測量處理8片,測量裝置1003負責測量處理8片。此外,亦可將相同批次所包含之複數片(25片)之晶圓分配至測量裝置1001、測量裝置1002、測量裝置1003中之兩個測量裝置。又,如上所述,相同批次所包含之複數片之晶圓之分配可為大致均等,亦可非大致均等。
作為前提,測量裝置100i(i=1~3)之測量對象之晶圓W為300毫米晶圓,且為晶圓處理之前步驟之程序處理(蝕刻、氧化/擴散、成膜、離子注入、平坦化(CMP)等)結束、塗布抗蝕劑前之晶圓。於測量對象之晶圓W上,藉由前一層以前之曝光,而以矩陣狀配置形成有複數、例如I個(一例I=98)被稱為照射區域之區劃區域(以下稱為照射區域),於包圍各照射區域之道線(street line)或各照射內部之道線(1照射區域擷取複數晶片之情形)之上,設有複數種類之標記、例如搜尋對準用之搜尋對準標記(搜尋標記)、微對準用之晶圓對準標記(晶圓標記)等。此複數種類之標記係與照射區域一起形成。本實施形態中,作為搜尋標記及晶圓標記係使用二維標記。
又,藉由測量裝置100i之操作者,預先對晶圓W之對準測量所需之資訊透過未圖示之輸入裝置被輸入,並儲存於控制裝置60i之記憶體內。此處,所謂對準測量所需之資訊,包含晶圓W之厚度資訊、晶圓保持具WH之平 坦度資訊、晶圓W上之照射區域及對準標記之配置之設計資訊等各種資訊。
以下所說明之與圖11之流程圖對應之處理,係以三台測量裝置1001~1003並行且個別地進行。
與圖11之流程圖對應之處理算式之開始,係例如從操作者或主電腦2000指示測量開始之時點。此時,1批次所包含之25片晶圓中、各個測量裝置之負責片數之晶圓,係收納於位在測量裝置100i之腔室101i內之既定位置的晶圓載具內。但並不限於此,亦可與三台測量裝置100i之測量處理並行地將1批次之晶圓之各個依序搬入測量裝置100i內。例如,亦可在控制機器人516、搬送構件524及搬送構件526等之測量系統控制裝置5301之管理下,將既定之FOUP520內之1批次所包含之例如25片晶圓,藉由機器人516逐一依序取出,並藉由搬送構件524,依序搬送至三台測量裝置100i各自之既定移交位置。此情形下,與圖11之流程圖對應之處理算式之開始,係藉由測量系統控制裝置5301對各控制裝置60i及機器人516下達搬送開始之指令的時點。
此外,在曝光裝置200與測量系統5001連接之情形下,亦可從曝光裝置200之曝光控制裝置220而非透過主電腦2000,對測量系統控制裝置5301下達測量開始之指示。
此外,測量裝置100i,係與曝光裝置200及C/D300同樣地具備讀條碼機(未圖示),在晶圓搬送系70i(參照圖8)對晶圓之搬送中,係藉由讀條碼機適當地進行各晶圓之識別資訊、例如晶圓編號、批次編號等之讀取。以下,為了簡化說明,省略與使用了讀條碼機之各晶圓之識別資訊之讀取相關的說明。此外,測量裝置100i之各個亦可不具備讀條碼機。例如亦可於搬送系統521配置讀條碼機。
首先,在步驟S102將顯示測量對象之晶圓編號之計數器之計數值i初始化為1(i←1)。
在次一步驟S104,將晶圓W裝載於滑件10上。此晶圓W之裝載,係在控制裝置60i之管理下藉由晶圓搬送系70i與滑件10上之上下動構件進行。具體而言,係藉由晶圓搬送系70i將晶圓W從晶圓載具(或移交位置)搬送至位於裝載位置之滑件10之上方,並以驅動裝置13將上下動構件上升驅動既定量,藉此晶圓W被移交至上下動構件。接著,在晶圓搬送系70i從滑件10上方退避後,以驅動裝置13將上下動構件下降驅動,藉此晶圓W載置於滑件10上之晶圓保持具WH上。接著,真空泵11成為ON,裝載於滑件10上之晶圓W被以晶圓保持具WH真空吸附。此外,在與測量裝置100i之測量處理並行地將1批次所包含之複數個晶圓之各個依序搬入測量裝置100i內之情形時,係在上述之晶圓裝載之前,既定之FOUP520內之複數個晶圓被逐一由機器人516依序取出,從機器人516被移交至搬送構件524,並藉由搬送構件524搬送至與測量裝置100i之既定移交位置,而移交至晶圓搬送系70i。
在次一步驟S106,調整晶圓W在Z軸方向之位置(Z位置)。在此Z位置之調整前,藉由控制裝置60i,根據以第2位置測量系統50測量之標記檢測系MDS與定盤12在Z軸方向、θ y方向、θ x方向之相對位置資訊,控制三個除振裝置14之空氣吊架之內壓(除振裝置14所產生之Z軸方向之驅動力),定盤12,被設定為其上面平行於XY平面,且Z位置成為既定基準位置。晶圓W可認為厚度是一樣的。是以,在步驟S106,控制裝置60i,根據記憶體內之晶圓W之厚度資訊,以藉由標記檢測系MDS之自動聚焦功能將晶圓W表面設定於能調整光學系之焦點位置的範圍的方式,調整三個除振裝置14所產生之Z軸方向之驅動力、例如空氣吊架之內壓(壓縮空氣之量),將定盤12驅動於Z軸方向,而調整晶圓W表面之Z位置。此外,在測量單元40具備焦點位置檢測系之情形,控制裝置60i亦可根據焦點位置檢測系之檢測結果(輸出)進行晶圓表面之Z位置調整。例如,標記檢測系MDS亦可具備透過前端部之光學元 件(對物光學元件)檢測晶圓W表面在Z軸方向之位置之焦點位置檢測系。又,基於焦點位置檢測系之檢測結果之晶圓W表面之Z位置之調整,能使用除振裝置14使定盤12移動,並藉由與定盤12一起使滑件10移動來進行。此外,亦可採用將滑件10不僅驅動於XY平面內之方向、亦能驅動於Z軸方向、θ x方向及θ y方向之構成的驅動系統20,使用該驅動系統20來使滑件10移動。此外,晶圓表面之Z位置調整,亦可包含晶圓表面之傾斜調整。藉由使用驅動系統20來調整晶圓表面之傾斜,在可能產生因光柵RG1之配置面與晶圓W表面之Z位置之差△Z所導致之誤差(一種阿貝誤差)的情形時,只要執行如上述對策之至少一個即可。
在次一步驟S108,在預先決定之搜尋標記之測量條件之設定下進行晶圓W之搜尋對準。搜尋標記之測量條件,亦可為與在如後述步驟S110所設定之第1條件相同之條件,亦可為考量了晶圓標記與搜尋標記之差異之更適於搜尋標記之測量的測量條件。
在搜尋對準,例如係使用標記檢測系MDS檢測相對晶圓W中心大致對稱地位於周邊部之至少兩個搜尋標記。控制裝置60i,係控制驅動系統20對滑件10之驅動,一邊將各自之搜尋標記定位於標記檢測系MDS之檢測區域(檢測視野)內,一邊取得第1位置測量系統30之測量資訊及第2位置測量系統50之測量資訊,根據使用標記檢測系MDS檢測形成於晶圓W之搜尋標記時之檢測訊號、以及第1位置測量系統30之測量資訊(及第2位置測量系統50之測量資訊),求出各搜尋標記之位置資訊。
此處,搜尋標記之測量,係以檢測器接收從標記檢測系MDS之光學系將寬頻帶光(檢測光)照射於搜尋標記並從搜尋標記產生之預先決定之波長(檢測波長)之光、且為既定次數(例如±1次)之繞射光,依據既定訊號處理條件處理其光電轉換訊號,藉此來進行。
控制裝置60i,係根據從訊號處理裝置49輸出之標記檢測系MDS之檢測結果(將上述光電轉換訊號在上述訊號處理條件下處理而得之標記檢測系MDS之檢測中心(指標中心)與各搜尋標記之相對位置關係)、以及各搜尋標記檢測時之第1位置測量系統30之測量值(及第2位置測量系統50之測量值),求出兩個搜尋標記在基準座標系上之位置座標。此處,基準座標系係以第1位置測量系統30之測距軸所規定之正交座標系。
此後,從兩個搜尋標記之位置座標算出晶圓W之殘留旋轉誤差,以此旋轉誤差成為大致零之方式使滑件10微幅旋轉。藉此,結束晶圓W之搜尋對準。此外,晶圓W,由於實際上係在已進行預對準之狀態下裝載於滑件10上,因此晶圓W之中心位置偏離小到能忽視,殘留旋轉誤差非常小。
在次一步驟S110,作為包含用以對標記照射檢測光之照射條件、用以接收從標記產生之光之受光條件、以及用以處理從標記產生之光而取得之光電轉換訊號之訊號處理條件之至少一個條件的前述標記之測量條件(對準測量條件),係設定從測量系統控制裝置5301所指示之第1條件。
在步驟S110,適於晶圓標記之檢測之能切換之照射條件、受光條件及訊號處理條件之至少一個條件被設定為第1條件。此處,作為第1條件之一例,例如係進行標記檢測系MDS中之照明光之波長之最佳化。又,作為一例,此處,形成於處理對象之晶圓W之晶圓標記,係積層於晶圓W之圖案層(layer)最表層之標記,並不需要限定用以觀察此之特殊觀察光(照明光)之波長,只要以鹵素燈等照明光源所發出之寬頻帶之白色光觀察即可。是以,控制裝置60i,係以在標記檢測系MDS之波長選擇機構選擇使波長530~800nm之光束(白色光)穿透之濾波器之方式,來進行波長選擇機構之設定(控制)。
在次一步驟S112,係在第1條件之設定下,進行對全晶圓之對準測量(全照射區域1點測量,換言之即全照射區域EGA測量),亦即針對98個 照射區域之各個測量一個晶圓標記。具體而言,控制裝置60i,係以與前述搜尋對準時之各搜尋標記之位置座標之測量同樣地,求出晶圓W上之晶圓標記在基準座標系上之位置座標、亦即照射區域之位置座標。不過在此情形下,係將以第1條件所定之寬頻帶波長之檢測光,以設定為預設之光量使用一般照明條件(σ值)透過標記檢測系MDS之光學系照射於晶圓標記,以檢測器接收從晶圓標記產生之既定次數(例如±1次)之繞射光,並將其光電轉換訊號依照設定為預設之訊號處理條件(處理算式)加以處理,藉此取得用於算出晶圓W上之晶圓標記在基準座標系上之位置座標之標記檢測結果。
不過在此情形下,係與搜尋對準時不同地,在照射區域之位置座標之算出時,一定要使用第2位置測量系統50之測量資訊。其理由在於,如前述般,係藉由控制裝置60i,根據第2位置測量系統50之測量資訊,以第1位置測量系統30之檢測點,與標記檢測系MDS之檢測中心在XY平面內之位置以例如nm等級一致、且滑件10上之晶圓W之表面一致於標記檢測系MDS之檢測位置之方式,即時控制三個除振裝置14之致動器。然而,在晶圓標記之檢測時,由於不會有第1位置測量系統30之檢測點,與標記檢測系MDS之檢測中心在XY平面內之位置以例如nm等級一致的補償,因此必須將兩者之位置偏離量考慮為偏置而算出照射區域之位置座標。例如,藉由使用上述偏置正標記檢測系MDS之檢測結果或第1位置測量系統30之測量值,藉此能修正所算出之晶圓W上之晶圓標記在基準座標系上之位置座標。
此處,在進行此全照射區域1點測量時,控制裝置60i,係根據第1位置測量系統30之測量資訊及第2位置測量系統50之測量資訊,將滑件10(晶圓W)透過驅動系統20而移動於X軸方向及Y軸方向之至少一方向,將晶圓標記定位於標記檢測系MDS之檢測區域內。亦即,以步進掃描方式使滑件10在XY平面內相對於標記檢測系MDS移動,以進行全照射區域1點測量。
此外,在測量單元40具備焦點位置檢測系之情形時,係與在步驟S106之說明同樣地,控制裝置60i,亦可根據焦點位置檢測系之檢測結果(輸出)來進行晶圓表面之Z位置之調整。
在進行步驟S112之對全晶圓之對準測量(全照射區域1點測量)時,若滑件10在XY平面內移動,則雖會伴隨其移動,而對定盤12產生偏荷重作用,但本實施形態中,控制裝置60i,係依據第1位置測量系統30之測量資訊所包含之滑件之X,Y座標位置,以偏荷重之影響相抵消之方式個別反饋控制三個除振裝置14,並個別控制各個除振裝置14所產生之Z軸方向之驅動力。此外,控制裝置60i,亦可不使用第1位置測量系統30之測量資訊,而根據滑件10之已知移動路徑之資訊預測作用於定盤12之偏荷重,以偏荷重之影響相抵消之方式個別反饋控制三個除振裝置14。又,本實施形態中,晶圓保持具WH之晶圓保持面(以銷夾頭之多數個銷之上端面所規定之面)之凹凸資訊(以下稱為保持具平坦度資訊)由於係預先透過實験等求出,因此在對準測量(例如全照射區域1點測量)時移動滑件10時,控制裝置60i,係根據該保持具平坦度資訊,以晶圓W表面之包含測量對象之晶圓標記的區域迅速地位於標記檢測系MDS之光學系之焦深範圍內之方式,反饋控制三個除振裝置14,藉此微調整定盤12之Z位置。此外,上述之用以相抵消作用於定盤12之偏荷重影響之反饋控制及基於保持具平坦度資訊之反饋控制之任一方或兩方,亦可不執行。
此外,在能调整標記檢測系MDS之倍率之情形,亦可在搜尋對準時設定為低倍率,在對準測量時設定為高倍率。又,在裝載於滑件10上之晶圓W之中心位置偏離、及殘留旋轉誤差小到能忽視之情形時,亦可省略步驟S108。
在步驟S112中之全照射區域1點測量中,係檢測用在後述EGA運算之基準座標系中取樣照射區域(取樣照射區域)之位置座標之實測值。所 謂取樣照射區域,係指晶圓W上之所有照射區域中作為用在後述EGA運算者而預先決定之特定之複數個(至少三個)照射區域。此外,全照射區域1點測量,係晶圓W上之全照射區域成為取樣照射區域。在步驟S112之後,進至步驟S114。
在步驟S114,係使用在步驟S112測量之晶圓標記之位置資訊進行EGA運算。所謂EGA運算,係在上述晶圓標記之測量(EGA測量),意指係一種統計運算,根據取樣照射區域之位置座標之設計值與實測值之差之資料,使用最小平方法等之統計運算,求出用來表現照射區域之位置座標與該照射區域之位置座標之修正量之關係的模型式之係數。
本實施形態中,作為一例,次一模型式係用於算出自照射區域之位置座標之設計值起之修正量。
此處,dx,dy,係自照射區域之位置座標之設計值起在X軸方向、Y軸方向之修正量,X,Y,係以晶圓W之中心作為原點之晶圓座標系中之照射區域之設計上之位置座標。亦即,上述式(1),係與以晶圓之中心作為原點之晶圓座標系中之各照射區域之設計上之位置座標X,Y相關的多項式,為表現該位置座標X,Y與該照射區域之位置座標之修正量(對準修正成分)dx,dy之關係的模型式。此外,本實施形態中,藉由前述之搜尋對準,由於基準座標系與晶圓座標系之旋轉被取消,因此以下,不特別區分基準座標系與晶圓座標系,均當作基準座標系來說明之。
只要使用模型式(1),即能從晶圓W之照射區域之位置座標X, Y求出該照射區域之位置座標之修正量。不過,為了算出此修正量,必須求出係數a0,a1,…,b0,b1,…。在EGA測量後,根據該取樣照射區域之位置座標之設計值與實測值之差之資料,使用最小平方法等之統計運算,求出上述式(1)之係數a0,a1,…,b0,b1,…。
在決定模型式(1)之係數a0,a1,…,b0,b1,…後,於係數決定後之模型式(1)代入晶圓座標系中各照射區域(區劃區域)之設計上之位置座標X,Y,求出各照射區域之位置座標之修正量dx,dy,藉此能求出晶圓W上之複數個照射區域(區劃區域)之真的排列(作為變形成分不僅線性成分亦包含至非線性成分)。
此外,在已進行曝光之晶圓W之情形,因至此為止之程序之影響,作為測量結果而取得之檢測訊號之波形,不一定針對所有晶圓標記均為良好。若將此種測量結果(檢測訊號之波形)為不良之晶圓標記之位置包含至上述之EGA運算,則該測量結果(檢測訊號之波形)為不良之晶圓標記之位置誤差會對係數a0,a1,…,b0,b1,…之算出結果產生不良影響。
因此,本實施形態中,訊號處理裝置49僅將測量結果良好之晶圓標記之測量結果送至控制裝置60i,控制裝置60i,係使用已接收測量結果之所有晶圓標記之位置來執行上述之EGA運算。此外,上述式(1)之多項式之次數並不特別限制。控制裝置60i,係將EGA運算之結果與晶圓之識別資訊(例如晶圓編號、批次編號)賦予對應關係,而作為對準履歴資料檔儲存於內部或外部之記憶裝置。此外,於對準履歴資料檔亦可包含EGA運算之結果以外之資訊(例如用於EGA運算之標記之資訊)。
在步驟S114之EGA運算結束後,進至步驟S116,將晶圓W從滑件10上卸載。此卸載,係在控制裝置60i之管理下,以與步驟S104中之裝載流程相反之流程,藉由晶圓搬送系70i與滑件10上之上下動構件來進行。此外, 在與測量裝置100i之測量處理並行地將測量裝置100i負責測量之相同批次內之一部分既定片數之晶圓之各個依序搬入測量裝置100i內,並從測量裝置100i依序搬出之情形時,結束測量之晶圓W,係被晶圓搬送系70i移交至搬送構件526,藉由搬送構件526搬送至前述之卸載側晶圓移交位置後,藉由機器人516而返回至既定之FOPU520內。
在次一步驟S118,在將計數器之計數值i遞增1(i←i+1)後,進至步驟S120,判斷計數值i是否較相同批次內之測量裝置100i負責測量之晶圓之數量M大。數量M,在測量裝置1001為9,在測量裝置1002及1003為8。
接著,在此步驟S120中之判斷被否定之情形,則判斷為測量裝置100i對負責測量之所有晶圓之處理未結束,返回至步驟S104,其後反覆步驟S104~步驟S120之處理(包含判斷),直至步驟S120中之判斷被肯定為止。
接著,在步驟S120中之判斷被肯定後,即判斷為測量裝置100i對負責測量之所有晶圓已結束處理,而結束本常式之一連串處理。
從至此為止之說明可知,根據測量裝置100i,在進行對準測量時,針對晶圓W上之I個(例如98個)照射區域之各個,係測量至少各一個晶圓標記之位置資訊(座標位置資訊),並使用所測量之位置資訊(測量結果為不良之晶圓標記之位置資訊除外),透過最小平方法等之統計運算,求出上述式(1)之係數a0,a1,…,b0,b1,…。是以,晶圓格柵之變形成分,不僅線性成分,連非線性成分也能正確地求出。此處,所謂晶圓格柵,係意指將依照照射圖(與形成於晶圓W上之照射區域之排列相關之資料)排列之晶圓W上之照射區域之中心連結而形成之格子。所謂將照射區域之位置座標之修正量(對準修正成分)dx,dy針對複數個照射區域求出,必定是求出晶圓格柵之變形成分。此外,本說明書中,係將晶圓格柵簡稱為「格柵」,或者亦記載為「照射區域(或照射)之排列」。
測量系統5001,能藉由三台測量裝置1001~1003並行進行依照前述流程圖之測量處理。亦即,藉由測量裝置1001~1003,能對分別收納於晶圓載具內之測量對象之既定片數之晶圓、合計1批次之晶圓,以實質上對1批次之1/3片數之晶圓的測量處理時間,對各晶圓之所有照射區域進行至少一個晶圓標記之位置測量,而能將晶圓格柵之變形成分中之不僅線性成分,連非線性成分也能正確地求出。此外,在與測量處理並行地,進行晶圓對各測量裝置100i之搬入及測量完畢之晶圓自各測量裝置100i之搬出的情形時,亦能對搬入一個載入口514之FOUP520內部之1批次之晶圓並行進行處理,能對1批次之晶圓,以實質上對1批次之1/3之片數之晶圓之處理時間,對各晶圓之所有照射區域進行至少一個晶圓標記之位置測量,而能將晶圓格柵之變形成分中不僅線性成分,連非線性成分也能正確地求出。此外,三台測量裝置1001~1003,在將例如1批次內之一片晶圓,以三台測量裝置1001~1003之各個在相同條件下測量處理之情形時,亦可以實質上能得到相同測量結果之方式,使用例如基準晶圓等來調整。
所求出之各晶圓之晶圓格柵之資訊、例如所求出之各晶圓之晶圓格柵之變形成分之資料(決定係數a0,a1,…,b0,b1,…後之模型式(1)之資料),係藉由測量裝置100i之控制裝置60i,作為各晶圓之對準履歴資料檔之一部分發送至測量系統控制裝置5301。測量系統控制裝置5301,將包含所接收之各晶圓之晶圓格柵之資訊、例如所接收之各晶圓之晶圓格柵之變形成分之資料(決定係數a0,a1,…,b0,b1,…後之模型式(1)之資料)的對準履歴資料檔,例如就各晶圓儲存於內部之記憶裝置。
如上所述,由於在測量裝置1001~1003中,並行地將相同批次所包含之25片晶圓測量處理,分別以9片、8片、8片分攤進行,因此測量裝置1001~1003之測量處理係大致同時結束。是以,與將相同批次之25片晶圓以一台測量裝置依序處理之情形相較,可以約1/3之時間結束測量處理。此外,在上述情 形時,較佳為最初開始分攤片數多一片之測量裝置1001之處理。
測量系統控制裝置5301,在1批次所包含之所有晶圓之測量結束後,即將該批次所包含之複數個晶圓各自之晶圓格柵之資訊(對準履歴資料檔)發送至主電腦2000。當然,從測量系統5001發送之晶圓格柵之資訊(對準履歴資料檔)亦包含晶圓格柵之非線性成分之資料。
此外,亦可將測量裝置100i之控制裝置60i透過LAN1500連接於主電腦2000,將晶圓格柵之資訊(對準履歴資料檔)不透過測量系統控制裝置5301而從控制裝置60i發送至主電腦2000。
又,本實施形態中,雖係從測量系統5001發送(輸出)晶圓格柵之資訊,但從測量系統5001發送之資訊(資料)並不限於此,例如亦可將以測量裝置100i測量之複數個晶圓標記之座標位置資訊作為各晶圓之對準履歴資料之至少一部分發送(輸出)。
此外,最初,在1批次所包含之25片晶圓中各個測量裝置之負責片數之晶圓收納於位在測量裝置100i之腔室101i內之晶圓載具內的情形,係在測量結束之時點,各個測量裝置之負責片數之晶圓返回至各個晶圓載具內。因此,測量系統控制裝置5301,必須使用搬送系統521將各個晶圓載具內之晶圓返回至FOUP520內。另一方面,在與三台測量裝置100i之測量處理並行地將1批次之晶圓之各個依序搬入測量裝置100i內之情形時,搬送構件526係從晶圓搬送系70i(i=1~3之任一者)承接已結束測量之晶圓,往前述卸載側晶圓移交位置搬送,機器人516,將該已往卸載側晶圓移交位置搬送之測量處理完畢之晶圓搬入(返回至)FOUP520內。
其次,說明藉由包含曝光裝置200及C/D300之微影系統連續處理多數個晶圓之情形時之動作流程。
首先,藉由C/D內搬送系(例如SCARA機器人),從配置於C /D300之腔室內之晶圓載具取出第一片晶圓(W1)並搬入塗布部。藉此,藉由塗布部開始抗蝕劑之塗布。在抗蝕劑之塗布結束後,C/D內搬送系,將晶圓W1從塗布部取出並搬入烘烤部。藉此,以烘烤部開始晶圓W1之加熱處理(PB)。接著,在晶圓之PB結束後,藉由C/D內搬送系從烘烤部取出晶圓W1並搬入調溫部330內。藉此,以調溫部330內部之冷卻板開始晶圓W1之冷卻。此冷卻,係以在曝光裝置200內不產生影響之溫度、一般而言定在例如20~25℃範圍之曝光裝置200之空調系之目標溫度作為目標溫度來進行。通常,在已搬入調溫部330內之時點,晶圓之溫度雖相對目標溫度在±0.3〔℃〕之範圍內,但藉由調溫部330被調溫至目標溫度±10〔mK〕之範圍。
接著,在調溫部330內結束冷卻(調溫)後,該晶圓W1藉由C/D內搬送系,被載置於設於C/D300與曝光裝置200間之基板移交部之裝載側基板載置部。
在C/D300內,與上述相同之一連串對晶圓之抗蝕劑塗布、PB、冷卻、及此等一連串處理所伴隨的上述晶圓搬送動作依序反覆進行,晶圓依序載置於裝載側基板載置部。此外,實際上能藉由在C/D300之腔室內分別設置兩個以上之塗布部及C/D內搬送系,即能對複數片晶圓進行並行處理,能縮短曝光前處理之所需時間。
載置於前述裝載側基板載置部之晶圓W1,藉由晶圓搬送系270而搬送至曝光裝置200內部之既定待機位置。其中,第一片晶圓W不在待機位置待機,而直接藉由曝光控制裝置220裝載於晶圓載台WST上。此晶圓之裝載,係藉由曝光控制裝置220,以與前述測量裝置100i所進行之方式相同之方式,使用晶圓載台WST上之未圖示上下動構件與晶圓搬送系270來進行。在裝載後,對晶圓載台WST上之晶圓,使用對準檢測系AS進行與前述相同之搜尋對準及將例如3~16個左右之照射區域作為對準照射區域之EGA方式之晶圓對 準。在此EGA方式之晶圓對準時,係將曝光裝置200中之晶圓對準及作為曝光對象之晶圓(對象晶圓)之對準履歷資料檔連同對象晶圓之識別資訊(例如晶圓編號、批次編號)等一起從主電腦2000提供至曝光裝置200之曝光控制裝置220。於曝光裝置200從主電腦2000取得之對準履歴資料中包含以測量系統5001測量之各晶圓之晶圓格柵之資訊,曝光控制裝置220在既定之準備作業後,進行如後述之晶圓對準。此外,亦可不透過主電腦2000,而由曝光控制裝置220與測量系統控制裝置5301進行對準履歴資料等之收發。
此處,在晶圓對準之具體說明前,說明以曝光裝置200將3~16個左右之照射區域作為對準照射區域之EGA方式之晶圓對準的理由。
由測量裝置100i求出之晶圓W之照射區域之位置座標之修正量(上述式(1)之係數a0,a1,…,b0,b1,…),例如用於以曝光裝置200使晶圓W曝光時晶圓對曝光位置之對齊。然而,藉由曝光裝置200以測量裝置100i測量位置座標之修正量後的晶圓W,係如前所述在從測量裝置100i之滑件10卸載後被收納於FOUP520內,該FOUP520藉由OHT等其他之搬送系被搬入C/D300。接著,該晶圓W,在藉由C/D300塗布抗蝕劑後,為了曝光而裝載於曝光裝置200之晶圓載台WST上。在此情形下,滑件10上之晶圓保持具WH與曝光裝置200之晶圓載台WST上之晶圓保持具,假使使用相同類型之晶圓保持具,亦會因晶圓保持具之個體差而使晶圓W之保持狀態不同。因此,縱使以測量裝置100i求出晶圓W之照射區域之位置座標之修正量(上述式(1)之係數a0,a1,…,b0,b1,…),亦無法將該係數a0,a1,…,b0,b1,…全部直接使用。是以,各晶圓保持具會因晶圓W之保持狀態不同而受到影響者,可考量是照射區域之位置座標之修正量之1次以下之低次成分(線性成分),而2次以上之高次成分則幾乎不受到影響。其理由在於,2次以上之高次成分,應可想見主要為因起因於程序之晶圓W變形所導致而產生的成分,係與晶圓保持具 對晶圓之保持狀態無關係之成分。
若基於此種見解,則藉由測量裝置100i花費時間針對晶圓W所求出之高次成分之係數a3,a4,……,a9,……,及b3,b4,……,b9,……,則能作為在曝光裝置200之晶圓W之位置座標之修正量之高次成分之係數直接使用。是以,在曝光裝置200之晶圓載台WST上,僅進行用以求出晶圓W位置座標之修正量之線性成分之簡易EGA測量(例如3~16個左右之晶圓標記之測量)即已足夠。
在曝光裝置200,藉由對準履歴資料所包含之、從以測量裝置100i測量位置資訊後之(將標記之位置資訊用於修正量之算出)晶圓標記中選擇與對準照射區域數量對應之數量之晶圓標記,並將其作為檢測對象,使用對準檢測系AS檢測該檢測對象之晶圓標記,根據其檢測結果與檢測時之晶圓載台WST之位置(干涉儀系統218之測量資訊),求出檢測對象之各晶圓標記之位置資訊,並使用該位置資訊進行EGA運算,求出次式(2)之各係數。
接著,曝光控制裝置220,將此處求出之係數(c0,c1,c2,d0,d1,d2)置換為對象晶圓之晶圓格柵之變形成分之資料所包含之係數(a0,a1,a2,b0,b1,b2),使用以包含置換後之係數之次式(3)所表示之晶圓中心作為原點的晶圓座標系中之各照射區域之設計上之位置座標X,Y相關的多項式,求出各照射區域之位置座標之修正量(對準修正成分)dx,dy,根據此修正量,決定用以修正晶圓格柵之、用以對齊於各照射區域曝光時之曝光位置(標線片圖案之投影位置)之目標位置(以下為了說明方便,稱為定位目標位置)。此外,本實施形態中雖並非静止曝光方式而係以掃描曝光方式進行 曝光,但為了說明方便,稱之為定位目標位置。
此外,曝光裝置200,亦藉由搜尋對準,而取消用以規定晶圓載台WST之移動之基準座標系(載台座標系)與晶圓座標系之旋轉,故不需特別區別基準座標系與晶圓座標系。
接著,曝光控制裝置220,一邊按照該定位目標位置一邊控制晶圓載台WST之位置,且對晶圓W1上之各照射區域以步進掃描方式進行曝光。
接著,在對晶圓載台WST上之晶圓(此時為晶圓W1)之曝光結束前,第二片晶圓W2,藉由C/D內搬送系而載置於基板移交部之裝載側基板載置部,藉由晶圓搬送系270而搬送至曝光裝置200內部之既定待機位置,並在該待機位置待機。
接著,在晶圓W1之曝光結束後,在晶圓載台上交換晶圓W1與晶圓W2,對交換後之晶圓W2,進行與前述相同之晶圓對準及曝光。此外,晶圓W2至待機位置為止之搬送,在對晶圓載台上之晶圓(此時為晶圓W1)之曝光結束為止還未結束之情形時,係由晶圓載台保持曝光完畢之晶圓而在待機位置附近待機。
與上述之對交換後晶圓W2之晶圓對準並行地藉由晶圓搬送系270將曝光完畢之晶圓W1搬送至基板移交部之卸載側基板載置部。
如前所述,藉由晶圓搬送系270而載置於基板移交部之卸載側基板載置部之曝光完畢之晶圓,係被C/D內搬送系搬入烘烤部內,藉由該烘烤部內之烘烤裝置進行PEB。於烘烤部內能同時收容複數片晶圓。
另一方面,結束PEB後之晶圓,藉由C/D內搬送系而從烘烤部取出,搬入顯影部內,藉由該顯影部內之顯影裝置開始顯影。
接著,在晶圓之顯影結束後,該晶圓藉由C/D內搬送系從顯影部被取出,被搬入用於搬入時之FOUP520或與此不同之晶圓載具內之既定収納段。其後,在C/D300,對曝光完畢之第二片以後之晶圓,以與晶圓W1相同之步驟,反覆進行PEB、顯影、及晶圓之搬送。
此外,上述說明中,雖使用二維標記作為晶圓標記,但作為晶圓標記,有時會使用一維標記、例如以X軸方向作為週期方向之線與間隔圖案所構成的X標記、以及以Y軸方向作為週期方向之線與間隔圖案所構成的Y標記。此情形下,有時在X標記與Y標記,藉由標記檢測系MDS測量標記時之測量條件不同。此種狀態雖可能因各種主因而引起,但作為一例,假定為如例如美國專利第5,532,091號說明書等所揭示,為了將次層疊合曝光,而在必須跨形成於晶圓上之複數個層(multi layer)進行對準時,例如Y軸方向之對準,係對前一層(作為基準)進行,X軸方向之對準,係對前一層之一層之前之層(作為基準)進行的狀況。更具體而言,Y軸方向之對齊,係對晶圓W之已形成之圖案之層中形成於最表層之圖案(標記)進行,X軸方向之對齊,係對最表層下之層所形成之圖案(標記)進行。是以,在對準測量時觀察X標記時,係從晶圓W上面透過形成有Y標記之最表層,來觀察形成於該最表層下之層之X標記。因此,用以適切地測量X標記之對準測量條件(照明條件、光學條件、訊號處理算式等),係與用以適切地測量Y標記之對準測量條件不同。
其次,說明針對使用測量系統5001之兩台測量裝置測量晶圓上之I個(例如98個)照射區域之各個之X標記、Y標記之位置資訊(座標位置資訊)的測量方法。圖12係概略顯示此情形時之測量方法中之處理之流程。
首先,在步驟S202,包含晶圓W11(測量對象之基板)之收容 有某批次之複數個晶圓之FOUP,係使用上述OHT等而載置於測量系統5001之載入口514。包含收容於FOUP之晶圓W11之某批次之複數個晶圓,係使用機器人516等而從FOUP依序取出,並使用搬送系統521等而依序搬送至測量裝置100i(i=1~3)中之至少一個。
此外,以下雖將收容於FOUP之複數個晶圓中之一片設為晶圓W11來說明,但相同之處理係對收容於FOUP之複數個晶圓之全部進行。又,以下,作為一例,係針對晶圓W11以測量裝置1001進行X標記之測量後,以測量裝置1002進行Y標記之測量之情形作說明。當然,亦可在以測量裝置1001進行Y標記之測量後,以測量裝置1002進行X標記之測量。
晶圓W11,在以上述方式搬送至測量裝置1001後,在次一步驟S204,在控制裝置601之管理下,藉由晶圓搬送系701與滑件10上之上下動構件以與前述步驟S104相同步驟裝載於測量裝置1001之滑件10上。
在次一步驟S206,測量裝置1001對晶圓W11之X標記之測量條件設定為第1既定條件。以下,為了分別此第1既定條件與前述之第1條件,亦將第1既定條件稱為第2條件。第2條件,係適於檢測形成於晶圓W11上之X標記的測量條件。此處,與前述同樣地,作為對準測量條件(第2條件之一例),係進行標記檢測系MDS中之照明光之波長之最佳化。形成於處理對象之晶圓W11之X標記,係以最表層作為上層之下層(例如,一層下之層)所形成之標記,為了適切地觀察此標記,較佳為使用對構成最表層之物質具有高透射率之觀察光(照明光)。此處,此種觀察光為例如紅色域之光。因此,控制裝置601,係於標記檢測系MDS之波長選擇機構,以選擇使波長710~800nm之光束(紅色光)透射之濾波器之方式,進行波長選擇機構之設定(控制)。
在次一步驟S208,係在所設定之第2條件下,晶圓W11之I個X標記在XY平面內之絶對位置座標係以如下方式求出。亦即,控制裝置601,係 一邊使用第1位置測量系統30(及第2位置測量系統50)測量滑件10之位置資訊,一邊使用標記檢測系MDS分別測量晶圓W11上之I個X標記,根據I個X標記各自之檢測結果與各個X標記之檢測時之滑件10之絶對位置座標(X,Y),求出晶圓W11上之I個X標記各自在XY平面內之絶對位置座標。不過在此情形下,係將以第2條件所定之紅色域之波長之檢測光,以設定為預設之光量,使用一般照明條件(σ值)透過標記檢測系MDS之光學系照射於晶圓標記,以檢測器接收從晶圓標記產生之既定次數(例如±1次)之繞射光,並將其光電轉換訊號依照設定為預設之訊號處理條件(處理算式)加以處理,藉此取得用於算出晶圓W11上之晶圓標記在基準座標系上之位置座標之、標記之檢測結果。又,此時,控制裝置601,係將根據以第1位置測量系統30測量之滑件10在θ x方向及θ y方向之測量值而取得之、第1位置測量系統30在X軸方向及Y軸方向之阿貝誤差、及第2位置測量系統50在X軸方向及Y軸方向之測量值設為偏置,求出I個X標記各自在XY平面內之絶對位置座標。
在次一步驟S210,晶圓W11係從測量裝置1001之滑件10上卸載,不搬出至測量系統5001外部而裝載於測量裝置1002之滑件10上。具體而言,晶圓W11,係在控制裝置601之管理下,以與步驟S204(及步驟104)中之裝載流程相反之流程,藉由晶圓搬送系701與滑件10上之上下動構件從測量裝置1001之滑件10上卸載後,藉由晶圓搬送系701移交至搬送構件524(或526),並藉由搬送構件524(或526)搬送至與測量裝置1002之移交位置。此後,在控制裝置602之管理下,以與前述之步驟S104相同之流程,藉由晶圓搬送系702與測量裝置1002之滑件10上之上下動構件,晶圓W11被裝載於測量裝置1002之滑件10上。
在次一步驟S212,測量裝置1002對晶圓W11之Y標記之測量條件設定為第2既定條件。以下,將此第2既定條件亦稱為第3條件。第3條件係適於檢測晶圓W11上所形成之Y標記的測量條件。此處,係與前述同樣地,作為對準 測量條件(第3條件之一例),係進行標記檢測系MDS中之照明光之波長之最佳化。形成於處理對象之晶圓W11之Y標記係形成於最表層之標記,不需限定用以觀察此標記之特別的觀察光(照明光)之波長,只要係以鹵素燈等照明光源所發之寬頻帶之白色光觀察即可。是以,控制裝置602,係以選擇標記檢測系MDS之波長選擇機構中使波長530~800nm之光束(白色光)透射之濾波器之方式,進行波長選擇機構之設定(控制)。
在次一步驟S214,在以控制裝置602設定之第3條件下,晶圓W11之I個Y標記在XY平面內之絶對位置座標,係以與步驟S208中之X標記在XY平面內之絶對位置座標同樣地求出。此時,控制裝置602,係將根據以第1位置測量系統30測量之滑件10在θ x方向及θ y方向之測量值而取得之、第1位置測量系統30在X軸方向及Y軸方向之阿貝誤差、及第2位置測量系統50在X軸方向及Y軸方向之測量值設為偏置,求出I個Y標記各自在XY平面內之絶對位置座標。
如上所述,三台測量裝置1001~1003,在將例如1批次內之一片晶圓,以三台測量裝置1001~1003之各個在相同條件下測量處理之情形時,係以實質上能得到相同測量結果之方式調整。是以,在次一步驟S216,係藉由測量系統控制裝置5301(或控制裝置602),根據在步驟S208求出之X標記之絶對位置座標與在步驟S214求出之Y標記之絶對位置座標,與上述步驟S114同樣地透過最小平方法等之統計運算(EGA運算),求出上述式(1)之係數a0,a1,…,b0,b1,…。以下,與圖11之流程圖同樣地,在對測量對象之批次內之晶圓之測量處理完畢後,結束一連串處理。
如上述,此例中,能在測量裝置1001以第2條件進行對批次內之所有晶圓之X標記之測量,在測量裝置1002以第3條件進行對批次內之所有晶圓之Y標記之測量。是以,測量裝置1001、測量裝置1002,至對測量對象之批次之 所有晶圓之測量完畢為止,能不變更各個測量條件而分別正確地測量測量對象之標記。
測量系統控制裝置5301,在1批次所包含之所有晶圓之測量結束後,即將該批次所包含之複數個晶圓各自之晶圓格柵之資訊(對準履歴資料檔)發送至主電腦2000。當然,從測量系統5001發送之晶圓格柵之資訊(對準履歴資料檔)亦包含晶圓格柵之非線性成分之資料。
此外,亦可將測量裝置100i之控制裝置60i透過LAN1500連接於主電腦2000,將晶圓格柵之資訊(對準履歴資料檔)不透過測量系統控制裝置5301而從控制裝置60i發送至主電腦2000。
又,本實施形態中,雖係從測量系統5001發送(輸出)晶圓格柵之資訊,但從測量系統5001發送之資訊(資料)並不限於此,例如亦可將以測量裝置100i測量之晶圓標記(X標記)之座標位置資訊與晶圓標記(Y標記)之座標位置資訊作為各晶圓之對準履歴資料之至少一部分發送(輸出)。
此外,測量系統5001中,測量裝置1001對測量對象批次所包含之某晶圓之X標記之絶對位置座標之取得、與測量裝置1002對測量對象批次所包含之另一晶圓之Y標記之絶對位置座標之取得,亦能至少一部分並行進行。在此情形下,能縮短對測量對象批次所包含之測量對象之所有晶圓之測量時間。
又,上述說明中,雖將X標記與Y標記形成於不同之層之晶圓作為測量對象,但X標記與Y標記亦可形成於相同層。此情形時亦同樣地,在適於X標記之檢測之測量條件與適於Y標記之檢測之測量條件不同之情形時,亦可例如以測量裝置1001進行X標記之絶對位置座標之取得,以測量裝置1002取得Y標記之絶對位置座標。
此外,如上所述,由於測量裝置100i具備第1位置測量系統30,因此藉由進行以第1位置測量系統30之測距軸規定之正交座標系(基準座標系) 之原點搜尋,而能將從滑件10之絶對位置、進而滑件10之位置資訊與標記檢測系MDS之檢測結果所求出之、滑件10上所保持之晶圓W上之晶圓標記例如疊合測量標記(登記標記(registration mark))之絶對位置在基準座標系上加以管理。亦即,亦能使測量裝置100i發揮疊合測量器功能。此外,本說明書中所謂「絶對位置」係意指基準座標系上之座標位置。
是以,亦能使測量系統5001之測量裝置100i(i=1~3)之至少一個發揮疊合測量器功能。然而,本實施形態中,測量系統5001之各測量裝置100i,由於係以結束前述晶圓處理之前步驟之程序處理且塗布抗蝕劑前之晶圓作為測量對象,進行前述測量,因此亦能與此測量系統5001之各測量裝置100i對某批次之晶圓之測量並行地,對另一批次之晶圓以測量系統5002執行疊合測量等。
其次,說明使用另一測量系統5002之兩台測量裝置之疊合測量方法。圖13及圖14概略顯示此情形時之重疊測量方法中之處理流程。
首先,在步驟S302,某批次所包含之晶圓(設為晶圓W11)被搬入C/D300,C/D300之塗布部,對已藉由曝光裝置200或與曝光裝置200不同之曝光裝置、例如掃描機或步進機而進行了第1層(下層)之曝光後的晶圓W11進行抗蝕劑之塗布。於抗蝕劑塗布前之晶圓W11,係藉由下層之曝光,將複數個、例如I個(I例如為98)照射區域且與照射區域之設計上位置關係為已知之晶圓標記及疊合偏離測量用之第1標記(正確而言是第1標記之抗蝕劑像(亦適當稱為第1標記像)),與各個照射區域對應地形成。此情下時,I個第1標記像各自之設計上之位置關係亦為已知。
其次,在步驟S304,塗布有抗蝕劑之晶圓W11,經由與前述晶圓W1相同之既定處理過程,裝載於曝光裝置200之晶圓載台WST上。具體而言,晶圓W11,係在以烘烤部進行加熱處理(PB)、調溫部330之調溫等後,裝載於晶圓載台WST上。
其次,在步驟S306,藉由曝光裝置200之曝光控制裝置220,對晶圓載台WST上之晶圓W11,使用對準檢測系AS進行與前述相同之搜尋對準、及將例如3~16個左右之照射區域設為對準照射區域的EGA方式之晶圓對準。
此外,在步驟S302前,如先前所說明,係以測量系統5001之測量裝置100i(i=1~3)求出晶圓W11之晶圓格柵之資訊,並提供置曝光裝置200之曝光控制裝置220。
其次,在步驟S308,係藉由曝光控制裝置220,根據晶圓對準之結果,求出以前述之式(3)表示之各照射區域之位置座標之修正量(對準修正成分)dx,dy,並根據此修正量,決定用以修正晶圓格柵之各照射區域曝光時之定位目標位置。
此外,亦可在步驟302前,不以測量系統5001之測量裝置100i求出晶圓W11之晶圓格柵之資訊,而僅以使用了對準檢測系AS之將例如3~16個左右之照射區域設為對準照射區域之EGA方式之晶圓對準之結果,來決定各照射區域曝光時之定位目標位置。
其次,在步驟S310,一邊以曝光裝置200按照該定位目標位置控制晶圓載台WST位置,一邊對晶圓W11上之各照射區域以步進掃描方式進行第2層(以第1層作為下層之上層)之曝光。此時,曝光裝置200,係使用與晶圓W11上之第1標記像對應地形成有第2標記之標線片(為了說明方便,稱為標線片R11)來進行曝光。是以,藉由此第2層之曝光,對晶圓W11上之I個照射區域疊合標線片R11之圖案區域並加以轉印,且形成以與I個第1標記之位置關係對應之位置關係配置之I個第2標記之轉印像。
其次,在步驟S312,結束第2層之曝光之晶圓W11,經由與前述曝光完畢之晶圓W1相同之處理過程後搬入至C/D300之顯影部內。具體而言, 晶圓W11,係藉由晶圓搬送系270而被搬送至基板移交部之卸載側基板載置部,藉由C/D內搬送系從卸載側基板載置部搬入至C/D300之烘烤部內,藉由該烘烤部內之烘烤裝置進行PEB。結束PEB之晶圓W11藉由C/D內搬送系而從烘烤部被取出,並搬入至顯影部內。
其次,在步驟S314,藉由顯影部內之顯影裝置,將形成有複數個第2標記之轉印像之晶圓W11顯影。藉由此顯影,於晶圓W11上,I個照射區域、且第1標記像與對應之第2標記像之組有I個以既定位置關係形成,成為疊合測量時之測量對象之基板。亦即,以此方式製作作為疊合測量時之測量對象之基板(疊合測量對象基板)。此處,做為第1標記像與對應之第2標記像之組,能使用由例如外盒標記與配置於此內側之內盒標記所構成的盒中盒(Box in Box)標記之抗蝕劑像等。
其次,在步驟S316,係從C/D300取出收容有包含顯影完畢之晶圓W11(疊合測量對象之基板)之某批次之複數個晶圓的FOUP,並使用上述之OHT等而載置於測量系統5002之載入口514。亦即,從C/D300取出之包含FOUP內之晶圓W11之某批次之複數個晶圓,在施以顯影處理後進行之程序處理(蝕刻處理、或蝕刻處理後之成膜處理(包含濺鍍處理、CVD處理、熱氧化處理之至少一個))前先搬送至測量系統5002。包含收容於FOUP之晶圓W11之某批次之複數個晶圓,使用機器人516等從FOUP依序取出,並使用搬送系統521等,依序搬送至測量裝置100i(i=4~6)中之至少一個。
此外,以下雖將收容於FOUP之複數個晶圓中之一片說明為晶圓W11,但相同之處理針對收容於FOUP之複數個晶圓之所有或一部分進行。又,以下,作為一例,係說明針對晶圓W11(疊合測量時之測量對象之基板),以測量裝置1004進行第1標記像之測量,以測量裝置1005進行第2標記像之測量之情形。
晶圓W11,在以上述方式搬送至測量裝置1004後,在次一步驟S318,於控制裝置604之管理下,藉由晶圓搬送系704與滑件10上之上下動構件以與前述之步驟S104相同之流程而裝載於測量裝置1004之滑件10上。
在次一步驟S320,測量裝置1004對晶圓W11之第1標記像之測量條件設定為第1既定條件。以下,為了分別此第1既定條件與前述之第1條件,亦將第1既定條件稱為第2條件。第2條件,係適於檢測藉由第1層之曝光而形成於晶圓W11上之第1標記像的測量條件。此處,與前述同樣地,作為對準測量條件(第2條件之一例),係進行標記檢測系MDS中之照明光之波長之最佳化。形成於處理對象之晶圓W11之第1標記像,係以第1層(第2層(最表層)作為上層之下層(例如,一層下之層))所形成之標記,為了適切地觀察此標記,較佳為使用對構成最表層之物質具有高透射率之觀察光(照明光)。此處,此種觀察光為例如紅色域之光。因此,控制裝置604,係於標記檢測系MDS之波長選擇機構,以選擇使波長710~800nm之光束(紅色光)透射之濾波器之方式,進行波長選擇機構之設定(控制)。
在次一步驟S322,係在所設定之第2條件下,晶圓W11之I個第1標記像在XY平面內之絶對位置座標係以如下方式求出。亦即,控制裝置604,係一邊使用第1位置測量系統30(及第2位置測量系統50)測量滑件10之位置資訊,一邊使用標記檢測系MDS分別檢測晶圓W11上之I個第1標記像,根據I個第1標記像各自之檢測結果與各個第1標記像之檢測時之滑件10之絶對位置座標(X,Y),求出晶圓W11上之I個第1標記像各自在XY平面內之絶對位置座標。不過在此情形下,係將以第2條件所定之紅色域之波長之檢測光,以設定為預設之光量,使用一般照明條件(σ值)透過標記檢測系MDS之光學系照射於晶圓標記,以檢測器接收從晶圓標記產生之既定次數(例如±1次)之繞射光,並將其光電轉換訊號依照設定為預設之訊號處理條件(處理算式)加以處理, 藉此取得用於算出晶圓W11上之晶圓標記在基準座標系上之位置座標之、標記之檢測結果。又,此時,控制裝置604,係將根據以第1位置測量系統30測量之滑件10在θ x方向及θ y方向之測量值而取得之、第1位置測量系統30在X軸方向及Y軸方向之阿貝誤差、及第2位置測量系統50在X軸方向及Y軸方向之測量值設為偏置,求出I個第1標記像各自在XY平面內之絶對位置座標。
在次一步驟S324,晶圓W11係從測量裝置1004之滑件10上卸載,不搬出至測量系統5002外部而裝載於測量裝置1005之滑件10上。具體而言,晶圓W11,係在控制裝置601之管理下,以與步驟S318(及步驟104)中之裝載流程相反之流程,藉由晶圓搬送系704與滑件10上之上下動構件從測量裝置1004之滑件10上卸載後,藉由晶圓搬送系704移交至搬送構件524(或526),並藉由搬送構件524(或526)搬送至與測量裝置1005之移交位置。此後,在控制裝置605之管理下,以與前述之步驟S104相同之流程,藉由晶圓搬送系705與測量裝置1005之滑件10上之上下動構件,晶圓W11被裝載於測量裝置1005之滑件10上。
在次一步驟S326,測量裝置1005對晶圓W11之第2標記像之測量條件設定為第2既定條件。以下,將此第2既定條件亦稱為第3條件。第3條件係適於檢測藉由第2層之曝光而形成於晶圓W11上之第2標記像的測量條件。此處,係與前述同樣地,作為對準測量條件(第3條件之一例),係進行標記檢測系MDS中之照明光之波長之最佳化。形成於處理對象之晶圓W11之第2標記像係形成於第2層(最表層)之標記,不需限定用以觀察此標記之特別的觀察光(照明光)之波長,只要係以鹵素燈等照明光源所發之寬頻帶之白色光觀察即可。是以,控制裝置605,係以選擇標記檢測系MDS之波長選擇機構中使波長530~800nm之光束(白色光)透射之濾波器之方式,進行波長選擇機構之設定(控制)。
在次一步驟S328,在以控制裝置602設定之第3條件下,晶圓W11之I個第2標記像在XY平面內之絶對位置座標,係以與步驟S322中之第2標 記像在XY平面內之絶對位置座標同樣地求出。此時,控制裝置605,係將根據以第1位置測量系統30測量之滑件10在θ x方向及θ y方向之測量值而取得之、第1位置測量系統30在X軸方向及Y軸方向之阿貝誤差、及第2位置測量系統50在X軸方向及Y軸方向之測量值設為偏置,求出I個第2標記像各自在XY平面內之絶對位置座標。
在次一步驟S330,係藉由測量系統控制裝置5302(或控制裝置605),根據相互成組之第1標記像之絶對位置座標與第2標記像之絶對位置座標,求出第1層與第2層之疊合誤差(疊合偏離)。
在次一步驟S332,藉由測量系統控制裝置5302(或控制裝置605),根據I個第1標記像之絶對位置座標與I個第2標記像之絶對位置座標,以例如下述方式,判斷疊合誤差主要是起因於第1層之曝光或第2層之曝光之哪一個。亦即,測量系統控制裝置5302(或控制裝置605),係求出第1標記像之絶對位置座標自設計上之位置座標起之偏離量(△X1i,△Y1i)(i=1~I)與第2標記像之絶對位置座標自設計上之位置座標起之偏離量(△X2i,△Y2i)(i=1~I),針對△X1i、△X2i、△Y1i、△Y2i之各個求出i=1~I之總和Σ△X1i、Σ△X2i、Σ△Y1i、Σ△Y2i。接著,測量系統控制裝置5302(或控制裝置605),在Σ△X1i>Σ△X2i且Σ△Y1i>Σ△Y2i之情形時,即判斷疊合誤差不論係X軸方向及Y軸方向之哪一者均係主要起因於第1層之曝光,在Σ△X1i<Σ△X2i且Σ△Y1i<Σ△Y2i之情形時,則判斷疊合誤差不論係X軸方向及Y軸方向之哪一者均係主要起因於第2層之曝光。又,測量系統控制裝置5302(或控制裝置605),在Σ△X1i>Σ△X2i且Σ△Y1i<Σ△Y2i之情形時,即判斷疊合誤差在X軸方向主要係起因於第1層之曝光,且在Y軸方向主要係起因於第2層之曝光,在Σ△X1i<Σ△X2i且Σ△Y1i>Σ△Y2i之情形時,即判斷疊合誤差在X軸方向主要係起因於第2層之曝光,且在Y軸方向主要 係起因於第1層之曝光。
此外,上述之判斷方法僅為一例,扼要言之,只要測量系統控制裝置5302(或控制裝置605)係根據I個第1標記像之絶對位置座標與I個第2標記像之絶對位置座標,判斷疊合誤差主要係起因於第1層之曝光與第2層之曝光之哪一者即可,其具體判斷方法不論為何均可。
此外,與步驟S330及步驟S332之處理並行地,步驟S328中之I個第2標記像在XY平面內之絶對位置座標之測量已結束之晶圓W11,係藉由晶圓搬送系705而移交至搬送構件526,並藉由搬送構件526搬送至前述卸載側晶圓移交位置後,藉由機器人516返回至既定之FOPU520內。
透過上述之疊合測量方法而取得之晶圓W11之疊合誤差(疊合偏離)之資料、及疊合誤差主要是起因於第1層之曝光與第2層之曝光之哪一個之判斷結果之資料,會反饋至已藉由測量系統控制裝置5302(或控制裝置605)進行了第1層之曝光之曝光裝置與進行了第2層之曝光之曝光裝置200之至少一方。
例如,在疊合誤差之主因為第1層之曝光之情形時,亦可將該等資料反饋至已進行第1層之曝光之曝光裝置。接著,在以該曝光裝置對與包含晶圓W11之批次不同之另一批次所包含之晶圓,進行與晶圓W11之第1層相同之曝光處理時,亦可根據反饋之資料,以與第2層之疊合誤差變小之方式決定定位目標位置。
又,在疊合誤差之主因為第2層之曝光之情形時,亦可將該等資料反饋至已進行第2層之曝光之曝光裝置200。接著,在以曝光裝置200對與包含晶圓W11之批次不同之另一批次所包含之晶圓,進行與晶圓W11之第2層相同之曝光處理時,亦可根據反饋之資料,以與第1層之疊合誤差變小之方式決定定位目標位置。
此外,資料之反饋亦可透過主電腦2000來進行。
又,在步驟S322及步驟S328之至少一方中,在針對晶圓W11上之全照射區域取得2以上之標記之絶對位置座標,且能取得與第1層之各照射區域之形狀及大小相關之第1資訊、以及與第2層之各照射區域之形狀及大小相關之第2資訊之至少一方之情形時,亦可將第1資訊提供(反饋)至已曝光第1層之曝光裝置,將第2資訊提供(反饋)至已曝光第2層之曝光裝置200。此情形下,亦可以第2層之各照射區域之形狀與大小成為所欲狀態之方式控制成像特性修正控制器248,或控制標線片載台RST之速度與方向之至少一方。
此外,上述說明中,雖係根據第1標記像之絶對位置座標與第2標記像之絶對位置座標,求出第1層與第2層之疊合誤差(疊合偏離),但亦可將第1標記像之絶對位置座標之資料與第2標記像之絶對位置座標之資料,作為第1層與第2層之疊合誤差(第1層與第2層之位置偏離)之資訊從測量系統5002輸出。此情形下,亦可將從測量系統5002輸出之資料,提供(反饋)至已進行第1層之曝光之曝光裝置(曝光裝置200或另一曝光裝置)與已進行第2層之曝光之曝光裝置200之至少一方。
又,亦可根據第1標記像之絶對位置座標與第2標記像之絶對位置座標,分別求出相互成組織第1標記像與第2標記像之位置偏離,並將該等位置偏離之資料,作為第1層與第2層之疊合誤差(第1層與第2層之位置偏離)之資訊從測量系統5002輸出。此情形時亦同樣地,亦可將從測量系統5002輸出之資料,提供(反饋)至已進行第1層之曝光之曝光裝置(曝光裝置200或另一曝光裝置)與已進行第2層之曝光之曝光裝置200之至少一方。
此外,在依照圖13及圖14之流程圖之處理算式,對相同批次所包含之所有疊合測量對象基板(晶圓W11),於步驟S322中以測量裝置1004進行了第1標記像之絶對位置座標之測量時,雖係對該疊合測量對象基板,於步驟S328中以測量裝置1005進行第2標記像之絶對位置座標之測量,但對於批次內之一部 分測量對象基板,亦可不進行使用測量裝置1005之第2標記像之絶對位置座標之測量。
此外,在步驟S322求出較I個少之K個第1標記像之絶對位置座標,在步驟S328求出K個第2標記像之絶對位置座標亦可。
從上述之說明可清楚得知,根據以基板處理系統1000進行之疊合測量方法,測量系統5002,能分別測量第1標記像之絶對位置座標與第2標記像之絶對位置座標,並能根據此等絶對位置座標測量疊合誤差。又,能得到前所未見之優異效果,亦即能特定出該疊合誤差主要是起因於下層之曝光或主要是起因於上層之曝光。
此外,上述步驟S330中,由於求出第1層與第2層之疊合誤差(疊合偏離),因此步驟S332只要視必要情形來執行即可。
此外,上述之說明中,雖為了求出第1層與第2層之疊合誤差而使用了疊合偏離測量用之標記(第1標記像、第2標記像),但亦可使用晶圓標記(對準標記)。亦即,亦可從第1層之I個晶圓標記之絶對位置座標與第2層之I個晶圓標記之絶對位置座標求出第1層與第2層之疊合誤差。
又,晶圓標記與疊合偏離測量用之標記(第1標記像、第2標記像),由於形狀、尺寸等不同,因此包含照射條件等之最佳測量條件不同。因此,針對相同批次(測量對象批次)所包含之複數片晶圓,係在前述步驟S320中,取代晶圓W11之第1標記像之測量條件,設定適於測量晶圓上之晶圓標記之抗蝕劑像之測量條件作為第1既定條件,在步驟S322,在第1既定條件下求出其晶圓標記之抗蝕劑像之絶對位置座標。又,針對已取得該晶圓標記之抗蝕劑像之絶對位置座標之晶圓,亦可在前述步驟S326,設定適於測量疊合偏離測量用之標記(第1標記像、第2標記像之至少一方)之測量條件作為第2既定條件,在步驟S328,在第2既定條件下求出該疊合偏離測量用之標記之絶對位置座標。是以, 能以按照圖13及圖14之流程圖之處理之流程,針對測量對象批次所包含之複數片晶圓,亦能對晶圓標記之抗蝕劑像、疊合偏離測量用之標記之任一者進行高精度之位置測量。
又,上述說明中,係在第2層之曝光處理後,以測量系統5002之測量裝置1004取得顯影完畢之晶圓W11之第1標記像(或第1層之晶圓標記)之絶對位置座標,並以測量裝置1005取得第2標記像(或第2層之晶圓標記)之絶對位置座標。然而並不限於此,亦可在第1層之曝光處理後、第2層之曝光處理前,以測量系統5002之測量裝置1004取得顯影完畢之晶圓W11之第1標記像(或第1層之晶圓標記)之絶對位置座標,並在第2層之曝光處理後,以測量系統500之測量裝置1005取得顯影完畢之晶圓W11之第2標記像(或第2層之晶圓標記)之絶對位置座標。在此情形下,第1層與第2層之疊合誤差,亦可以測量系統5002(控制裝置605或測量系統控制裝置5302)求出,亦可以另一裝置(例如主電腦2000)求出。
又,為了進行第2層之次一層之曝光處理,已可在晶圓W11經由各種程序(包含蝕刻處理及成膜處理)搬入C/D300(或另一C/D)前一刻,將晶圓W11搬入測量系統5001或測量系統5002,以任一測量裝置100i(i=1~6之任一者),取得晶圓W11之第1標記像(或第1層之晶圓標記)之絶對位置座標與第2標記像(或第2層之晶圓標記)之絶對位置座標之兩方、或晶圓W11之第2標記像(或第2層之晶圓標記)之絶對位置座標。此情形亦同樣地,亦可以測量系統5001或測量系統5002求出第1層與第2層之疊合誤差(第1層與第2層之位置偏離),或將以測量系統5001或測量系統5002取得之絶對位置座標之資訊提供給另一裝置(例如主電腦2000),並以該另一裝置求出第1層與第2層之疊合誤差(第1層與第2層之位置偏離)。又,亦可將以測量系統5001或測量系統5002求出之1層與第2層之疊合誤差(第1層與第2層之位置偏離)之資訊,或者以測量系統5001 或測量系統5002取得之絶對位置座標之資訊,提供給曝光裝置200或另一曝光裝置。
此外,上述說明中,雖係取得第1層與第2層之疊合誤差之資訊,但並不限於此,亦可取得第m層(下層,m為1以上之整數)與第n層(上層,n大於m,為2以上之整數)之疊合誤差。在此情形,第n層亦可非為第m層之次一層。
如以上所說明,根據本實施形態之基板處理系統1000,係藉由測量系統5001、測量系統5002、包含曝光裝置200及C/D300之微影系統的各個,連續處理多數個晶圓。在基板處理系統1000,測量系統5001對前述測量對象之晶圓之前述測量處理、對已透過測量系統5001結束測量後之晶圓之微影系統之處理(抗蝕劑塗布、曝光及顯影)、以及對已結束微影系統之處理之晶圓的測量處理,係彼此獨立進行。因此,雖有要進行對已透過測量系統5001結束測量處理後之晶圓進行微影系統之處理、對已結束微影系統之處理之晶圓進行測量系統5002之測量處理這樣的限制,但能將整體之處理行程決定成基板處理系統1000整體之產能成為最大。
又,根據基板處理系統1000,能與包含前述之簡易EGA測量及曝光之曝光裝置200對對象晶圓之處理動作獨立地,藉由測量系統5001之測量裝置100i進行對象晶圓之對準測量,而能執行幾乎不使曝光裝置200之晶圓處理之產能降低之有效率的處理。又,作為基板處理系統1000之整體,亦能並行進行曝光裝置200對藉由測量系統5001之測量裝置100i已事前進行了測量處理之某批次晶圓之對準及曝光處理、測量系統5001之測量裝置100i對另一批次之晶圓之測量處理、以及測量系統5002對已結束微影系統之處理之再另一批次之晶圓的測量處理,藉此能執行幾乎不使晶圓處理之產能降低之、有效率的處理。而且,在測量系統5001,將全照射區域設為取樣照射區域之全照射區域EGA,亦能與曝 光裝置200對某批次之晶圓之晶圓對準及曝光之動作並行地,對另一批次之晶圓進行。
又,測量系統5001之測量裝置100i(i=1~3),係在曝光裝置200對晶圓處理前步驟之程序處理(蝕刻、氧化/擴散、成膜、離子注入、平坦化(CMP)等)結束後之相同批次之晶圓的晶圓對準及曝光之動作前(更正確而言,係在對晶圓之抗蝕劑塗布前),進行將全照射區域設為取樣照射區域之全照射區域EGA,針對藉由對準測量而取得之各晶圓,取得包含晶圓格柵之資訊(例如晶圓格柵之變形成分之資料)之對準履歴資料。針對所取得之各晶圓之對準履歴資料,係就各晶圓藉由測量系統控制裝置5301儲存於內部之記憶裝置。是以,曝光裝置200,能有效活用針對使用測量系統控制裝置5301而求出之、包含關於對象晶圓之晶圓格柵之資訊之對準履歴資料,而對該對象晶圓進行晶圓對準及曝光。亦即可以說是,本實施形態之基板處理系統1000中,包含測量系統5001之測量裝置100i(i=1~3)之事前測量處理所取得之、關於對象晶圓之晶圓格柵之資訊(例如晶圓格柵之變形成分之資料)的對準履歴資料,實質上係以反饋方式傳送至(提供至)曝光裝置200。
又,以測量裝置100i(i=1~3)之事前測量處理中之全照射區域EGA所取得之模型式中之高次成分係數,由於在曝光裝置200亦能直接採用,因此在曝光裝置200,僅進行將數個照射區域設為對準照射區域之對準測量而求出上述模型式之低次成分係數,並使用此低次成分之係數與以測量裝置100i取得之高次成分之係數,藉此不僅模型式(1)之低次成分係數(未定係數),高次成分係數(未定係數)亦能確定,能使用此未定係數已確定之模型式(1)(亦即,上式(3))與晶圓上之複數個照射區域之排列之設計值(X,Y),求出各照射區域之自設計上之位置起之修正量,藉此,能取得與以曝光裝置200求出模型式(1)之低次及高次成分之係數時相同精度之較佳修正量。接著,能根據 此修正量與晶圓上之複數個照射區域之排列之設計值,算出各照射區域之曝光時之定位目標位置。是以,藉由按照此目標位置控制晶圓載台WST之位置,而能將各照射區域以良好精度對齊於曝光位置(標線片圖案之投影位置)。藉此,可在不降低曝光裝置200之產能之情形下,提升曝光時之標線片之圖案之像與形成於晶圓上各照射區域之圖案的疊合精度。
又,根據本實施形態之測量裝置100i(i=1~6),控制裝置60i,係一邊控制驅動系統20所致之滑件10之移動,一邊使用第1位置測量系統30及第2位置測量系統50,取得滑件10相對於定盤12之位置資訊、及標記檢測系MDS與定盤12之相對位置資訊,且使用標記檢測系MDS求出形成於晶圓W之複數個標記之位置資訊。是以,根據測量裝置100i,能以良好精度求出形成於晶圓W之複數個標記之位置資訊。
又,根據本實施形態之測量裝置100i(i=1~6),控制裝置60i,係隨時取得第2位置測量系統50之測量資訊(定盤12與標記檢測系MDS之相對位置資訊),以檢測標記檢測系MDS之檢測中心與滑件10相對於定盤12在6自由度方向之位置資訊之第1位置測量系統30之檢測點之位置關係以nm等級維持所欲關係之方式,透過三個除振裝置14(之致動器)即時控制定盤12在6自由度方向之位置。又,控制裝置60i,係一邊控制驅動系統20所致之滑件10之驅動,一邊取得第1位置測量系統30之測量資訊(滑件10相對於定盤12之位置資訊)及第2位置測量系統50之測量資訊(定盤12與標記檢測系MDS之相對位置資訊),根據使用標記檢測系MDS檢測出形成於晶圓W之標記時之檢測訊號、使用標記檢測系MDS檢測出形成於晶圓W之標記時所取得之第1位置測量系統30之測量資訊、以及使用標記檢測系MDS檢測出形成於晶圓W之標記時所取得之第2位置測量系統50之測量資訊,求出複數個晶圓標記之位置資訊。是以,根據測量裝置100i,能以良好精度求出形成於晶圓W之複數個標記之位置資訊。
此外,例如,在不使用所測量之標記之位置資訊進行EGA運算之情形下,根據所測量之標記之位置資訊,進行曝光時之晶圓W(晶圓載台WST)之位置控制之情形等,亦可不將例如上述第2位置測量系統50之測量資訊用於標記之位置資訊之算出。不過在此情形時,只要將使用標記檢測系MDS檢測出形成於晶圓W之標記時所取得之第2位置測量系統50之測量資訊作為偏置使用,修正例如用以使晶圓W(晶圓載台WST)之定位目標值等晶圓W移動之資訊即可。或者,亦可考慮上述之偏置,控制曝光時之標線片R(標線片載台RST)之移動。
又,根據本實施形態之測量裝置100i(i=1~6),測量載置並保持晶圓W之滑件10在6自由度方向之位置資訊的第1位置測量系統30,由於係以標記檢測系MDS檢測至少晶圓W上之晶圓標記,因此在滑件10移動之範圍,能從讀頭部32將測量射束持續照射於光柵RG1。是以,第1位置測量系統30,能在為了標記檢測而滑件10移動之XY平面內之全範圍,連續測量其位置資訊。是以,例如在測量裝置100i之製造階段(包含在半導體製造工廠內之裝置啟動之階段),藉由進行以第1位置測量系統30之測距軸規定之正交座標系(基準座標系)之原點搜尋,即能在基準座標系上,管理滑件10之絶對位置、進而從滑件10之位置資訊與標記檢測系MDS之檢測結果求出之、保持於滑件10上之晶圓W上之標記(不限於搜尋標記、晶圓標記,亦包含其他標記,例如疊合測量標記(亦包含對準(registration mark)標記)等)之絶對位置。
從至此為止之說明可清楚得知,本實施形態之基板處理系統1000,藉由具備測量系統5001,5002,假使曝光裝置200僅具備在既定時間(為了維持被要求之高產能所容許之時間)內進行用以求出晶圓之位置座標之修正量之線性成分之簡易EGA測量(例如使用了對準系AS之3~16個左右之晶圓標記之位置資訊之取得)之功能的情形,亦能使用進行該簡易EGA測量而取得 之晶圓格柵之變形之低次成分、與藉由測量系統5001(或測量系統5002)而在事前求出之例如全點EGA所求出之晶圓格柵之變形之高次成分,高精度地求出晶圓格柵之變形。是以,能藉由測量系統5001(或測量系統5002),使曝光裝置200之格柵修正功能實質地提升。是以,藉由不具有最先進之格柵修正功能之曝光裝置,亦能對晶圓以高產能或不使產能降低地進行高精度曝光。
此外,雖說明了上述實施形態之基板處理系統1000中,在測量裝置100i、C/D300及曝光裝置200具備讀條碼機之情形,但亦可取代讀條碼機,而具備無線IC標籤之RFID標籤之寫入/讀出裝置。在此情形時,係於各晶圓安裝RFID標籤,測量裝置100i使用寫入/讀出裝置就各晶圓將前述對準履歴資料寫入RFID標籤,並且其他裝置、例如曝光裝置200,使用寫入/讀出裝置從對象晶圓之RFID標籤讀出對準履歴資料,藉此能簡單地實現關於前述對象晶圓之對準履歴資料之反饋傳送。
又,雖說明了上述實施形態之基板處理系統1000中,曝光裝置200求出上述模型式之1次以下之低次成分之係數,並使用此低次成分之係數與以測量裝置100i取得之上述模型式之2次以上之高次成分之係數的情形。然而並不限於此,例如亦可從曝光裝置200內之對準標記之檢測結果求出上述模型式之2次以下之成分之係數,並使用此2次以下之成分之係數與以測量裝置100i取得之上述模型式之3次以上之高次成分之係數。或者,例如亦可從曝光裝置200內之對準標記之檢測結果求出上述模型式之3次以下之成分之係數,並使用此3次以下之成分之係數與以測量裝置100i取得之上述模型式之4次以上之高次成分之係數。亦即,從曝光裝置200內之對準標記之檢測結果求出上述模型式之(N-1)次(N為2以上之整數)以下之成分之係數,並使用此(N-1)次以下之成分之係數與以測量裝置100i取得之上述模型式之N次以上之高次成分之係數。
此外,上述實施形態中,測量裝置100i(i=1~3)雖亦求出用 以表現晶圓座標系(與基準座標系一致)中之各照射區域之設計上之位置座標X,Y與該照射區域之位置座標之修正量(對準修正成分)dx,dy之關係的模型式(1)之2次以上之高次成分之係數a3,a4,a5…及b3,b4,b5…、以及1次以下之低次成分之係數a0,a1,a2,b0,b1,b2,但由於以曝光裝置200求出低次成分之係數,因此測量裝置100i亦可不一定要求出低次成分之係數。
此外,本實施形態之基板處理系統1000中,在測量裝置100i之測量單元40具備前述多點焦點位置檢測系之情形,亦可藉由測量裝置100i進行晶圓對準測量與晶圓W之平坦度測量(亦稱為聚焦映射(focus mapping))。在此情形,藉由使用該平坦度測量之結果,而可在不由曝光裝置200進行平坦度測量之情形下,進行曝光時之晶圓W之聚焦調平(focus leveling)控制。
此外,係說明了上述實施形態中,測量系統5001之測量裝置1001、1002、及1003具有相同構成、功能,將相同批次所包含之例如25片晶圓分成例如三個群組,並將各群組之晶圓作為測量裝置1001、1002、及1003各自之測量對象之晶圓,並行進行相同內容之對準測量處理之情形。然而,測量裝置1001、1002、及1003亦可彼此並行地對不同批次之晶圓進行同內容之對準測量處理。例如,亦可將以測量裝置1001測量之批次之後接著以相同曝光裝置(例如曝光裝置200)曝光之批次之晶圓交由測量裝置1002測量,將以測量裝置1002測量之批次之其次以相同曝光裝置(例如曝光裝置200)曝光之批次之晶圓交由測量裝置1003測量。
此外,雖說明了上述實施形態中,從產能優先之觀點來看,係針對相同批次之25片晶圓,藉由測量系統5001之三台測量裝置1001、1002、及1003分攤來負責測量處理且進行並行處理的情形。然而,在測量精度較產能優先之情形,較佳為以相同測量裝置100i(i=1~3之任一者)針對相同批次之25片 晶圓進行上述測量處理。其理由在於,即使係測量裝置1001、1002、及1003具備相同製品之晶圓保持具之情形,亦會因晶圓保持具間之個體差而有吸附狀態微妙不同,而可能因而使測量裝置1001、1002、及1003產生測量誤差之故。考慮到此點,在將相同批次之25片晶圓由測量系統5001之三台或兩台測量裝置100i分攤測量之情形時,亦可例如藉由相同之超平坦晶圓來進行晶圓保持具之平坦度測量等,藉此預先求出起因於晶圓保持具個體差之測量誤差。此外,在不將相同批次所包含之複數個晶圓由測量系統5001之三台或兩台測量裝置100i分攤之情形亦同樣地,亦可預先使用超平坦晶圓來求出起因於晶圓保持具個體差之測量誤差。又,不論是否將相同批次之複數個晶圓由測量系統5002之三台或兩台測量裝置100i分攤測量,均亦可使用超平坦晶圓,預先求出起因於測量裝置100i(i=4~6)之晶圓保持具個體差之測量誤差。
又,測量系統5002之三台測量裝置1004~1006,在將例如1批次內之一片晶圓在三台測量裝置1004~1006分別在相同條件下測量處理後之情形,亦可以實質上取得相同測量結果之方式例如調整基準晶圓等。
又,較佳為事先設計成能由測量系統5001之使用者選擇係以上述之產能優先或以測量精度優先。又,在實際使測量系統5001運轉時,必須考慮各測量裝置100i之運轉效率,不限於測量裝置1001、1002及1003之全部隨時同時空著(處於非運轉狀態)。是以,亦可僅在兩台以上之測量裝置100i同時空著之情形時,將相同批次之晶圓區分至該兩台以上之測量裝置100i。
又,例如亦可將測量系統5001之測量裝置1001、1002、及1003之至少一個作為與其他測量裝置不同功能之測量裝置。例如,亦可將一個測量裝置設為具備進行晶圓表面之凹凸(平坦度)測量之多點焦點位置檢測系的測量裝置,亦可設為晶圓形狀測定裝置。又,測量系統5001,5002之至少一方,亦可具備兩台或4台以上之測量裝置。
又,上述實施形態中,係將相同批次內之晶圓作為測量系統5001之測量裝置1001之測量對象,且亦作為測量裝置1002之測量對象。然而並不限於此,亦可將某批次(例如送至曝光裝置200之批次)之晶圓作為測量裝置1001之測量對象,將另一批次(例如送至曝光裝置200以外之曝光裝置之批次)之晶圓作為測量裝置1002之測量對象。在此情形下,測量裝置1001,係在設定適於測量該測量對象之批次之晶圓上之標記之測量條件(第1既定條件)後,進行測量對象之標記之測量,而測量裝置1002,則在設定適於測量該測量對象之批次之晶圓上之標記之測量條件(第2既定條件)後,進行測量對象之標記之測量。
又,上述實施形態中,在疊合誤差測量時,係將相同批次內之晶圓作為測量系統5002之測量裝置1004之測量對象,且亦作為測量裝置1005之測量對象。然而並不限於此,亦可將某批次之晶圓作為測量裝置1004之測量對象,將另一批次之晶圓作為測量裝置1005之測量對象。在此情形下,測量裝置1004,係在設定適於測量該測量對象之批次之晶圓上之標記之測量條件(第1既定條件)後,進行測量對象之標記之測量,而測量裝置1005,則在設定適於測量該測量對象之批次之晶圓上之標記之測量條件(第2既定條件)後,進行測量對象之標記之測量。
此外,在測量系統5002之測量裝置5006,具有與測量裝置5004及5005之至少一方相同之構成、功能之情形,係能取代測量裝置5004及測量裝置5005之一方或兩方而改使用測量裝置5006。
此外,上述實施形態中,為了極力地提高基板處理系統1000整體之產能,係說明了基板處理系統1000具備:具備複數台例如三台測量裝置1001~1003之測量系統5001、具備複數台例如三台測量裝置1004~1006之測量系統5002的情形。然而,由於測量系統5001與測量系統5002具有相同構成,因此在上述實施形態中,測量系統5001所發揮之作用,亦能由測量系統5002來代替,且測 量系統5002所發揮之作用,亦能由測量系統5001來代替。是以,在即使使基板處理系統1000整體之產能些許降低亦無妨之情形,基板處理系統1000亦可僅具備測量系統5001及5002之一方、例如測量系統5001。在此情形下,在該測量系統5001具備四台以上之測量裝置100時,亦可使其中之兩台發揮前述之實施形態中之測量裝置1001,1002之作用,使剩餘之兩台發揮測量裝置1004,1005之作用。
此外,上述實施形態中,雖例示了使用測量系統5002進行疊合誤差測量之情形,但並不限於此,測量系統5002,除了疊合誤差測量以外,亦可僅單純地取得曝光、顯影後之晶圓之對準資訊(絶對位置資訊、格柵資訊等)。又,在測量系統5002,亦可與在測量系統5001進行時同樣地,將相同批次之晶圓區分至複數個測量裝置100i(i=4,5,6中之至少兩個)。
又,上述實施形態之基板處理系統1000中,測量系統5001,5002,雖均位線上連接於曝光裝置200及C/D300之任一者,測量系統5001,5002之一方、例如測量系統5002,亦可與曝光裝置200及C/D300之一方或兩方線上連接。例如,以C/D300配置於曝光裝置200與測量系統5002間之方式,將C/D300與測量系統5002線上連接。或者,以配置於曝光裝置200與C/D300之間之方式,將測量系統5002,線上連接於曝光裝置200與C/D300之兩方。在此情形,測量系統5002亦可不具備載具系統510。
又,上述實施形態中,測量系統5001,5002之一方亦可不具備複數台測量裝置100i。例如,亦可測量系統5001具備複數台之測量裝置100i,測量系統5002僅具備一台測量裝置。在此情形下,至此為止所說明之以複數個測量裝置對相同批次內之晶圓進行之測量處理(晶圓格柵之測量處理及疊合偏離測量處理等之至少一個),只要使用測量系統5001進行即可。又,在此情形,亦可取代測量系統5002而改使用一般之疊合測量器。
又,雖在上述實施形態中,說明了將以測量系統5001之測量裝置 100i(i=1~3)取得之關於各晶圓之晶圓格柵之變形成分之資料及對準履歴資料檔,由曝光裝置200作為事前測量資料有效活用之情形。然而並不限於此,亦可根據以測量裝置100i取得之關於各晶圓之晶圓格柵之變形成分之資料及對準履歴資料檔,由測量系統控制裝置5301(或解析裝置3000)求出程序控制資料,並將此程序控制資料反饋地發送至主電腦2000。作為從以測量裝置100i取得之資料求出之程序控制資料,可代表性地舉出對CVD裝置等之成膜裝置2300或CMP裝置2200之控制資料等。此外,上述實施形態中,測量裝置100i(i=1~3之任一者)所具備之處理標記檢測系MDS之檢測訊號之訊號處理裝置49,僅選擇作為標記檢測系MDS之檢測結果所取得之檢測訊號之波形良好之晶圓標記之測量結果之資料並送至控制裝置60i。換言之,訊號處理裝置49,亦取得檢測訊號之波形非良好之晶圓標記之測量結果。是以,測量系統控制裝置5301(或解析裝置3000),亦可將亦包含檢測訊號之波形非良好之晶圓標記之測量結果之、所有晶圓標記之測量結果之資料,從訊號處理裝置49加以取得,並根據該等資料求出程序控制資料。或者,訊號處理裝置49,亦可將所有晶圓標記之測量結果之資料送至控制裝置60i,並由控制裝置60i進行作為標記檢測系MDS之檢測結果所取得之檢測訊號是否良好之判斷。在此情形,控制裝置60i,亦可將亦包含未用於EGA運算之晶圓標記之測量結果之、所有晶圓標記之測量結果之資料送至測量系統控制裝置530(或解析裝置3000),測量系統控制裝置5301(或解析裝置3000)根據此送來之資料求出程序控制資料。
此外,上述實施形態中,雖對象為300毫米晶圓,但並不限於此,亦可為直徑450mm之450毫米晶圓,亦可為直徑200mm之200毫米晶圓。由於能與曝光裝置200分開獨立地,以測量裝置100i進行晶圓對準,因此不論係450毫米晶圓或200毫米晶圓,均不會導致曝光處理產能之降低,能進行例如全點EGA測量等。此外,亦可在測量系統5001及測量系統5002之至少一方,測量在一 個測量裝置與其他測量裝置中直徑不同之晶圓。例如將測量系統5001之測量裝置1001用於300毫米晶圓,將測量裝置1002用於450毫米晶圓。
此外,雖說明了上述實施形態之測量裝置100i中,光柵RG1,RG2a,RG2b之各個係以X軸方向及Y軸方向作為週期方向之情形,但並不限於此,第1位置測量系統30、第2位置測量系統50之各個所具備之格子部(二維光柵),只要係以在XY平面內彼此交叉之2方向作為週期方向即可。
又,上述實施形態中所說明之測量裝置100i之構成僅係一例。例如,測量裝置,只要係具有能相對底座構件(定盤12)移動之載台(滑件10)且能測量該載台所保持之基板(晶圓)上之複數個標記之位置資訊的構成即可。是以,測量裝置,亦可不一定要具備例如第1位置測量系統30與第2位置測量系統50。
又,上述實施形態中所說明之第1位置測量系統30之讀頭部32之構成及檢測點之配置等當然僅係一例。例如,標記檢測系MDS之檢測點與讀頭部32之檢測中心,其位置在X軸方向及Y軸方向之至少一方亦可不一致。又,第1位置測量系統30之讀頭部與光柵RG1(格子部)之配置亦可為相反。亦即,亦可於滑件10設有讀頭部,於定盤12設有格子部。又,第1位置測量系統3亦可不一定要具備編碼器系統33與雷射干涉儀系統35,而僅由編碼器系統構成第1位置測量系統30。亦可藉由從讀頭部對滑件10之光柵RG1照射射束、接收來自光柵之返回射束(繞射射束)而測量滑件10相對定盤12在6自由度方向之位置資訊的編碼器系統,來構成第1位置測量系統。在此情形下,讀頭部之讀頭之構成不論為何均可。第1位置測量系統30,亦可不一定要能測量滑件10相對定盤12在6自由度方向之位置資訊,亦可僅能測量例如X、Y、θ z方向之位置資訊。又,測量滑件10相對定盤12之位置資訊之第1位置測量系統亦可配置於定盤12與滑件10之間。又,第1測量系統,亦可藉由用以測量滑件10相對定盤12在6自由度 方向或在水平面內之3自由度方向之位置資訊之干涉儀系統等其他測量裝置構成。
同樣地,上述實施形態中所說明之第2位置測量系統50之構成僅係一例。例如,亦可讀頭部52A,52B固定於定盤12側,標尺54A,54B與標記檢測系MDS設成一體。又,第2位置測量系統50亦可僅具備一個讀頭部,亦可具備三個以上。不論係何者,較佳為能藉由第2位置測量系統50測量定盤12與標記檢測系MDS在6自由度方向之位置關係。不過,第2位置測量系統50,亦可不一定要能測量在6自由度方向之所有位置關係。
此外,上述實施形態中,係說明了滑件10係藉由複數個空氣軸承18而懸浮支承於定盤12上,包含將滑件10驅動於X軸方向之第1驅動裝置20A、將滑件10與第1驅動裝置20A一體地驅動於Y軸方向之第2驅動裝置20B在內,構成使滑件10相對於定盤12以非接觸狀態驅動之驅動系統20的情形。然而並不限於此,作為驅動系統20,亦可採用將滑件10在定盤12上驅動於6自由度方向之構成之驅動系統。此種驅動系統,例如亦可藉由磁浮型平面馬達來構成。此種情形下不需要空氣軸承18。此外,測量裝置100i亦可與除振裝置14分開獨立地具備驅動定盤12之驅動系統。
又,上述之實施形態中,測量系統500雖具備EFEM系統來作為載具系統510,但亦可取代EFEM系統,而設置能沿著Y軸方向保管複數個(例如三個)載具(FOUP等)之載具保管裝置。此情形下,測量系統500,亦可具備與複數個測量裝置100i之各個相隣設置之複數個載入口、以及在載具保管裝置與複數個載入口之載置部之間進行載具(FOUP等)之移交之載具搬送裝置。
此外,上述實施形態中,雖說明了C/D300線上連接於曝光裝置200之情形,但亦可取代C/D300,而將在基板(晶圓)上塗布感應劑(抗 蝕劑)之塗布裝置(coater)線上連接於曝光裝置200。此情形下,曝光後之晶圓係搬入未線上連接於曝光裝置之顯影裝置(developer)。或者,亦可取代C/D300,而由將曝光後之基板(晶圓)顯影之顯影裝置(developer)線上連接於曝光裝置200。此情形下,在另一處預先塗布有抗蝕劑之晶圓係搬入曝光裝置。
上述實施形態中,雖說明了曝光裝置係掃描步進機之情形,但並不限於此,曝光裝置亦可係步進機等静止型曝光裝置,亦可係將照射區域與照射區域合成之步進接合方式之縮小投影曝光裝置。進而,亦可將上述實施形態適用於,如例如美國專利第6,590,634號說明書、美國專利第5,969,441號說明書、美國專利第6,208,407號說明書等所揭示之具備複數個晶圓載台之多載台型曝光裝置。又,曝光裝置,不限於前述之不透過液體(水)而進行晶圓W之曝光之乾式曝光裝置,亦可係例如歐洲專利申請公開第1420298號說明書、國際公開第2004/055803號、國際公開第2004/057590號、美國專利申請公開第2006/0231206號說明書、美國專利申請公開第2005/0280791號說明書、美國專利第6,952,253號說明書等所記載之透過液體曝光基板之液浸型曝光裝置。又,曝光裝置不限定於半導體製造用之曝光裝置,例如亦可係將液晶表示元件圖案轉印於角型玻璃板之液晶用曝光裝置等。
半導體元件,係以構成上述各實施形態之基板處理系統之一部分之曝光裝置,經由使用形成有圖案之標線片(光罩)使感光物體曝光且使曝光後之感光物體顯影之微影步驟而製造。此時,能以良好良率製造高積體度之元件。
此外,如圖14所示,半導體元件之製造程序除了微影步驟以外,亦可包含進行元件之功能/性能設計之步驟、基於此設計步驟製作標線片(光罩)之步驟、元件組裝步驟(包含切割步驟、接合步驟、封裝步驟)、檢査步驟等。
此外,援用與上述實施形態所引用之曝光裝置等相關之所有公 報、國際公開、美國專利申請公開說明書及美國專利說明書等之揭示而作為本說明書記載之一部分。
Claims (48)
- 一種測量系統,係用在微型元件之製造產線,其具備:複數個測量裝置,分別進行對基板之測量處理;以及搬送系統,用以與前述複數個測量裝置進行基板之移交;前述複數個測量裝置,包含取得形成於基板之複數個標記之位置資訊之第1測量裝置與取得形成於基板之複數個標記之位置資訊之第2測量裝置;能於前述第1測量裝置在第1條件之設定下取得形成於基板之複數個標記之位置資訊,於前述第2測量裝置在前述第1條件之設定下取得形成於另一基板之複數個標記之位置資訊。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測量系統,其中,與於前述第1測量裝置在前述第1條件之設定下進行前述位置資訊之取得之前述基板相同之批次所包含之前述另一基板上形成的標記之位置資訊,係於前述第2測量裝置在前述第1條件之設定下被取得。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之測量系統,其中,前述第1條件,包含用以對前述標記照射檢測光之照射條件、用以接收從前述標記產生之光之受光條件、及用以處理接收從前述標記產生之光而取得之光電轉換訊號之訊號處理條件中之至少一個條件。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之測量系統,其中,前述第1測量裝置及前述第2測量裝置之各個具備將前述檢測光照射於前述標記上之光學系;前述照射條件包含前述檢測光之波長、光量、及前述光學系之NA或σ之至少一個。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或4項之測量系統,其中,前述受光條件包含從前述標記產生之繞射光之次數及從前述標記產生之光之波長的至少一方。
- 一種測量系統,係用在微型元件之製造產線,其具備: 複數個測量裝置,分別進行對基板之測量處理;及搬送系統,用以與前述複數個測量裝置進行基板之移交;前述複數個測量裝置,包含取得形成於基板之複數個標記之位置資訊之第1測量裝置與取得形成於基板之複數個標記之位置資訊之第2測量裝置;能於前述第1測量裝置取得形成於基板之複數個標記之位置資訊,於前述第2測量裝置取得形成於與前述基板相同之批次所包含之另一基板之複數個標記之位置資訊。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6項中任一項之測量系統,其中,於前述第1測量裝置在第1既定條件之設定下取得形成於基板之複數個標記之位置資訊,於前述第2測量裝置在與前述第1既定條件不同之第2既定條件之設定下取得形成於另一基板之複數個標記之位置資訊。
- 一種測量系統,係用在微型元件之製造產線,其具備:複數個測量裝置,分別進行對基板之測量處理;及搬送系統,用以與前述複數個測量裝置進行基板之移交;前述複數個測量裝置,包含取得形成於基板之複數個標記之位置資訊之第1測量裝置與取得形成於基板之複數個標記之位置資訊之第2測量裝置;能於前述第1測量裝置在第1既定條件之設定下取得形成於基板之複數個標記之位置資訊,於前述第2測量裝置在與前述第1既定條件不同之第2既定條件之設定下取得形成於另一基板之複數個標記之位置資訊。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或8項之測量系統,其中,前述另一基板,於前述第1測量裝置在前述第1既定條件之設定下結束前述位置資訊之取得後,於前述第2測量裝置在前述第2既定條件之設定下進行前述位置資訊之取得。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至9項中任一項之測量系統,其中,前述第1既定條件中,照射於前述標記之檢測光之照射條件、及接收從前述標記產生之 光時之受光條件、及用以處理接收從前述標記產生之光而取得之光電轉換訊號之訊號處理條件中之至少一個條件,係與前述第2既定條件不同。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之測量系統,其中,前述第1測量裝置及前述第2測量裝置之各個具備將前述檢測光照射於前述標記上之光學系;前述照射條件包含前述檢測光之波長、光量、及前述光學系之NA或σ之至少一個。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或11項之測量系統,其中,從前述標記產生次數不同之複數個繞射光;前述受光條件包含用於取得前述位置資訊的繞射光之次數。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至12項中任一項之測量系統,其中,從前述標記產生波長不同之複數個光;前述受光條件包含用於取得前述位置資訊的光之波長。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至13項中任一項之測量系統,其中,於前述第1測量裝置,形成於前述基板上之第m層(m為1以上之整數)之複數個標記之位置資訊係在前述第1既定條件之設定下被取得,於前述第2測量裝置,形成於第n層(n為大於m且2以上之整數)之複數個標記之位置資訊係在前述第2既定條件之設定下被取得。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4項之測量系統,其中,係輸出形成於前述第m層之複數個標記之位置資訊與形成於前述第n層之複數個標記之位置資訊之各個。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5項之測量系統,其中,形成於前述第m層之複數個標記包含以既定平面內之一方向作為週期方向之格子標記,形成於前述第n層之複數個標記,包含以在前述既定平面內與前述一方向交叉之方向作為週期方向之格子標記。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4或15項之測量系統,其中,輸出根據形成於前述第m層之複數個標記之位置資訊與形成於前述第n層之複數個標記之位置資訊求出之資訊。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7項之測量系統,其中,形成於前述第m層之複數個標記包含第1標記,形成於前述第n層之複數個標記包含與前述第1標記對應之第2標記;前述輸出之資訊,包含與前述第1標記及前述第2標記之位置偏離相關之資訊。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7或18項之測量系統,其中,前述輸出之資訊,包含與前述第m層與前述第n層之疊合偏離相關之資訊。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至19項中任一項之測量系統,其中,與於前述第1測量裝置在前述第1既定條件之設定下進行前述位置資訊之取得之前述基板相同之批次所包含之前述另一基板上形成的標記之位置資訊,係於前述第2測量裝置在前述第2既定條件之設定下被取得。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6、20項中任一項之測量系統,其進一步具備:載具系統,具有能設置收納有複數片基板之載具之至少一個載具載置部;前述搬送系統係在與前述載具系統之間進行基板之移交。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1項之測量系統,其中,相同批次所包含之前述基板與前述另一基板,係在前述複數個標記之位置資訊之取得前,在收納於前述載具之狀態下被搬入前述載具載置部。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22項中任一項之測量系統,其中,以前述第1測量裝置及前述第2測量裝置之至少一方進行之前述複數個標記之位置資訊之取得,係對經由曝光前之感應劑塗布、曝光後之顯影、洗淨、氧化/擴散、成膜、蝕刻、離子注入、CMP之至少一個程序處理後之基板進行。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3項之測量系統,其中,以前述第1測量裝置及前述第2測量裝置之至少一方進行之前述複數個標記之位置資訊之取得,係對前述顯影處理後、蝕刻處理前之基板進行。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24項中任一項之測量系統,其中,以前述第1測量裝置及前述第2測量裝置之至少一方進行之前述複數個標記之位置資訊之取得,係對為了接下來的曝光而塗布感應劑前之基板進行。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25項中任一項之測量系統,其中,前述複數個測量裝置,包含至少一台對前述基板進行與前述第1測量裝置及前述第2測量裝置不同種類之測量的第3測量裝置。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6項之測量系統,其中,前述第3測量裝置係能測量前述基板表面之凹凸資訊之裝置。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27項中任一項之測量系統,其中,前述第1測量裝置具備:能保持前述基板移動之可動載台;移動前述載台之驅動系統;能取得前述載台之位置資訊之第1位置測量系;及檢測形成於前述基板之標記之標記檢測系,且進一步具備:控制裝置,係控制藉前述驅動系統進行之前述載台之移動,使用前述標記檢測系分別檢測形成於前述基板之前述複數個標記,根據前述複數個標記各自之檢測結果與在前述複數個標記各自之檢測時使用前述第1位置測量系而取得之前述載台之位置資訊,求出前述複數個標記各自之絶對位置座標。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8項之測量系統,其中,前述第1位置測量系能取得前述載台之至少3自由度方向之位置資訊。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8或29項之測量系統,其中,前述第1位置測量系,其具有格子部之測量面與對前述測量面照射射束之讀頭部之一方設於前述載台,將來自前述讀頭部之射束照射於前述測量面,且能接收該射束之自前述測量面之返回射束並取得前述載台之位置資訊。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0項之測量系統,其進一步具備:設有前述讀頭部之底座構件;及取得前述標記檢測系與前述底座構件之相對位置資訊之第2位置測量系,前述控制裝置,根據使用前述第2位置測量系取得之位置資訊與使用前述第1位置測量系取得之位置資訊來控制藉前述驅動系統進行之前述載台之移動。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1項之測量系統,其中,前述底座構件,係將前述載台支承成能移動於包含在既定平面內彼此正交之第1、第2方向及與前述既定平面垂直之第3方向的6自由度方向;前述第2位置檢測系,能取得前述標記檢測系與前述底座構件在前述6自由度方向之相對位置資訊。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2項之測量系統,其中,前述控制裝置,在求出前述複數個標記之前述絶對位置座標時,係將使用前述第2位置測量系所取得之前述標記檢測系與前述底座構件在前述既定平面內之相對位置資訊作為修正量使用。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8至33項中任一項之測量系統,其中,前述控制裝置,係使用所求出之複數個前述標記之前述絶對位置座標進行統計運算,以求出前述基板上之前述複數個區劃區域之排列自設計值起之修正量。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34項中任一項之測量系統,其中,前述複數個標記包含對準標記。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35項中任一項之測量系統,其中,前述複 數個標記包含疊合偏離測量用之標記。
- 一種測量系統,係用在微型元件之製造產線,其包含:進行對基板之測量處理之第1測量裝置;及進行對基板之測量處理之第2測量裝置,能並行執行前述第1測量裝置之測量處理與前述第2測量裝置之測量處理。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7項之測量系統,其中,前述第1測量裝置取得形成於基板之複數個標記之位置資訊;前述第2測量裝置取得形成於基板之複數個標記之位置資訊。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8項之測量系統,其中,能於前述第1測量裝置在第1條件下取得形成於基板之複數個標記之位置資訊,且能於前述第2測量裝置在前述第1條件下取得形成於另一基板之複數個標記之位置資訊。
- 一種測量系統,係用在微型元件之製造產線,其包含:進行對基板之測量處理之第1測量裝置;及進行對基板之測量處理之第2測量裝置,以前述第1測量裝置與前述第2測量裝置中之一方進行測量處理後之基板,能由另一方進行測量處理。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0項之測量系統,其中,前述第1測量裝置取得形成於基板之複數個標記之位置資訊;前述第2測量裝置取得形成於基板之複數個標記之位置資訊。
- 一種基板處理系統,其具備: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41項中任一項之測量系統;及曝光裝置,具有基板載台,該基板載台載置以前述測量系統之前述第1測量裝置及前述第2測量裝置之至少一方結束前述複數個標記之位置資訊之測量後之前述基板,對載置於該基板載台上之前述基板,進行取得該基板上之複數個 標記中所選擇之一部分標記之位置資訊的對準測量及以能量射束使前述基板曝光之曝光。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2項之基板處理系統,其中,於前述基板上,形成有複數個區劃區域與前述複數個標記;根據使用前述測量系統之前述第1測量裝置及前述第2測量裝置之至少一方而取得之前述複數個區劃區域之排列資訊、及於前述曝光裝置以前述對準測量取得之標記之位置資訊,控制前述基板載台之移動。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3項之基板處理系統,其中,使用利用前述測量系統之前述第1測量裝置及前述第2測量裝置之至少一方而取得之前述複數個標記之前述位置資訊,求出與前述基板上之前述複數個區劃區域之排列相關之第1資訊;前述曝光裝置,係使用以前述對準測量取得之前述一部分標記之位置資訊,求出與前述基板上之前述複數個區劃區域之排列相關之第2資訊;根據前述第1資訊與前述第2資訊,在進行前述基板之曝光時控制前述基板載台之位置。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4項之基板處理系統,其中,前述第1資訊包含前述基板上之前述複數個區劃區域之排列之非線性變形成分。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4或45項之基板處理系統,其中,前述第2資訊包含前述基板上之前述複數個區劃區域之排列之線性變形成分。
- 一種基板處理系統,其具備:由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41項中任一項之測量系統分別構成之第1測量系統及第2測量系統;及曝光裝置,具有基板載台,該基板載台載置以前述第1測量系統之前述第1測量裝置及前述第2測量裝置之至少一方結束前述複數個標記之位置資訊之測 量後之前述基板,對載置於該基板載台上之前述基板,進行取得該基板上之複數個標記中所選擇之一部分標記之位置資訊的對準測量及以能量射束使前述基板曝光之曝光;以前述第1測量系統所具備之前述第1測量裝置及前述第2測量裝置之至少一方進行之前述複數個標記之位置資訊之取得,係對在經由洗淨、氧化/擴散、成膜、蝕刻、離子注入、CMP之至少一個程序處理且為了為了接下來的曝光而塗布感應劑前之基板進行;以前述第2測量系統所具備之前述第1測量裝置及前述第2測量裝置之至少一方進行之前述複數個標記之位置資訊之取得,係對藉前述曝光裝置進行之曝光後、前述顯影處理後、且蝕刻處理前之基板進行;藉前述第1測量系統及前述第2測量系統之各個進行之對不同基板之前述複數個標記之位置資訊之取得,係與藉前述曝光裝置進行之對不同基板之對準測量及曝光並行地進行。
- 一種元件製造方法,其包含:使用構成申請專利範圍第42至47項中任一項之基板處理系統之一部分之曝光裝置使基板曝光的動作;及使曝光後之前述基板顯影的動作。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6192810 | 2016-09-30 | ||
JPJP2016-192810 | 2016-09-30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1827935A true TW201827935A (zh) | 2018-08-01 |
TWI787204B TWI787204B (zh) | 2022-12-21 |
Family
ID=6176038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106132892A TWI787204B (zh) | 2016-09-30 | 2017-09-26 | 測量系統及基板處理系統、及元件製造方法、及基板測量方法 |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 Link |
---|---|
US (4) | US10777441B2 (zh) |
EP (1) | EP3521932A4 (zh) |
JP (4) | JPWO2018061945A1 (zh) |
KR (4) | KR102239782B1 (zh) |
CN (3) | CN113608418B (zh) |
TW (1) | TWI787204B (zh) |
WO (1) | WO2018061945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16136690A1 (ja) * | 2015-02-23 | 2016-09-01 | 株式会社ニコン | 計測装置、リソグラフィシステム及び露光装置、並びに管理方法、重ね合わせ計測方法及びデバイス製造方法 |
CN111610696A (zh) | 2015-02-23 | 2020-09-01 | 株式会社尼康 | 基板处理系统及基板处理方法、以及组件制造方法 |
JP6649636B2 (ja) | 2015-02-23 | 2020-02-19 | 株式会社ニコン | 計測装置、リソグラフィシステム及び露光装置、並びにデバイス製造方法 |
KR102239782B1 (ko) * | 2016-09-30 | 2021-04-13 | 가부시키가이샤 니콘 | 계측 시스템 및 기판 처리 시스템, 그리고 디바이스 제조 방법 |
CN113748499A (zh) * | 2019-03-01 | 2021-12-03 | 朗姆研究公司 | 集成式工具升降机 |
EP3948937A4 (en) * | 2019-03-28 | 2023-02-15 | Kla-Tencor Corporation | METHOD OF MEASURING AND CORRECTING MISTALIGNMENT BETWEEN LAYERS IN A SEMICONDUCTOR DEVICE, AND USEFUL MISALIGNMENT TARGETS THEREOF |
US11764111B2 (en) * | 2019-10-24 | 2023-09-19 | Texas Instruments Incorporated | Reducing cross-wafer variability for minimum width resistors |
US11687010B2 (en) | 2020-02-21 | 2023-06-27 | Onto Innovation Inc. | System and method for correcting overlay errors in a lithographic process |
CN111505210B (zh) * | 2020-04-29 | 2021-07-27 | 华中科技大学 | 一种气体传感器芯片一体化微加工装置 |
TWI792785B (zh) * | 2020-12-31 | 2023-02-11 | 南韓商Tes股份有限公司 | 基板接合裝置及基板接合方法 |
JP2022162313A (ja) | 2021-04-12 | 2022-10-24 | 株式会社ニコン | 露光装置、露光方法、デバイス製造方法、及びデバイス |
US12100132B2 (en) * | 2021-10-18 | 2024-09-24 | Kla Corporation | Laser anneal pattern suppression |
JP2023104051A (ja) * | 2022-01-17 | 2023-07-28 | 株式会社日立ハイテク | ステージ装置、荷電粒子線装置及び真空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6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591746B2 (ja) * | 1987-05-22 | 1997-03-19 | 富士通株式会社 | 露光装置における位置合わせ方法 |
JPH042450A (ja) * | 1990-04-16 | 1992-01-07 |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 混成ロット管理方法及び装置 |
JPH05217843A (ja) * | 1992-01-27 | 1993-08-27 | Nec Corp | 縮小投影露光装置 |
KR100300618B1 (ko) | 1992-12-25 | 2001-11-22 | 오노 시게오 | 노광방법,노광장치,및그장치를사용하는디바이스제조방법 |
JP3326902B2 (ja) * | 1993-09-10 | 2002-09-24 |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 パターン検出方法及びパターン検出装置及びそれを用いた投影露光装置 |
JPH07249558A (ja) | 1994-03-09 | 1995-09-26 | Nikon Corp | 位置合わせ方法 |
JPH097924A (ja) * | 1995-06-21 | 1997-01-10 | Nec Corp | 半導体装置の製造装置及び半導体装置の製造方法 |
JP3709904B2 (ja) * | 1996-11-14 | 2005-10-26 | 株式会社ニコン | 投影露光装置 |
SG93267A1 (en) | 1996-11-28 | 2002-12-17 | Nikon Corp | An exposure apparatus and an exposure method |
DE69717975T2 (de) | 1996-12-24 | 2003-05-28 | Asml Netherlands B.V., Veldhoven | In zwei richtungen ausgewogenes positioniergerät, sowie lithographisches gerät mit einem solchen positioniergerät |
US6208407B1 (en) | 1997-12-22 | 2001-03-27 | Asm Lithography B.V.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repetitively projecting a mask pattern on a substrate, using a time-saving height measurement |
JPH11288867A (ja) * | 1998-04-02 | 1999-10-19 | Nikon Corp | 位置合わせ方法、アライメントマークの形成方法、露光装置及び露光方法 |
DE19921243C2 (de) * | 1999-05-07 | 2002-12-05 | Infineon Technologies Ag | Anlage zur Bearbeitung von Wafern |
KR20010085493A (ko) | 2000-02-25 | 2001-09-07 | 시마무라 기로 | 노광장치, 그 조정방법, 및 상기 노광장치를 이용한디바이스 제조방법 |
US20020042664A1 (en) | 2000-05-31 | 2002-04-11 | Nikon Corporation | Evaluation method, position detection method, exposure method and device manufacturing method, and exposure apparatus |
US6218200B1 (en) * | 2000-07-14 | 2001-04-17 | Motorola, Inc. | Multi-layer registration control for photolithography processes |
JP2002064046A (ja) * | 2000-08-21 | 2002-02-28 | Hitachi Ltd | 露光方法およびそのシステム |
JP4798891B2 (ja) * | 2000-09-21 | 2011-10-19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露光装置及びデバイス製造方法 |
JP2002198291A (ja) * | 2000-12-26 | 2002-07-12 | Nikon Corp | 基板、位置計測装置、露光装置および位置合わせ方法並びに露光方法 |
WO2002088677A1 (en) * | 2001-04-26 | 2002-11-07 | Therma-Wave, Inc. | Measurement system cluster |
US20040066517A1 (en) * | 2002-09-05 | 2004-04-08 | Hsu-Ting Huang | Interferometry-base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overlay metrology |
TWI232357B (en) | 2002-11-12 | 2005-05-11 | Asml Netherlands Bv | Lithographic apparatus and device manufacturing method |
EP1420298B1 (en) | 2002-11-12 | 2013-02-20 | ASML Netherlands B.V. | Lithographic apparatus |
US6815232B2 (en) * | 2002-11-26 | 2004-11-09 | Advanced Micro Devices, Inc.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overlay control using multiple targets |
JP4184346B2 (ja) | 2002-12-13 | 2008-11-19 | コーニンクレッカ フィリップス エレクトロニクス エヌ ヴィ | 層上のスポットを照射するための方法及び装置における液体除去 |
EP1732075A3 (en) | 2002-12-19 | 2007-02-21 | Koninklijke Philips Electronics N.V. | Method and device for irradiating spots on a layer |
TWI591445B (zh) | 2003-02-26 | 2017-07-11 | 尼康股份有限公司 | Exposure apparatus, exposure method, and device manufacturing method |
US6838683B1 (en) * | 2003-06-18 | 2005-01-04 | Intel Corporation | Focused ion beam microlathe |
JP4444920B2 (ja) | 2003-09-19 | 2010-03-31 | 株式会社ニコン | 露光装置及びデバイス製造方法 |
JP4760705B2 (ja) * | 2004-03-01 | 2011-08-31 | 株式会社ニコン | 事前計測処理方法、露光システム及び基板処理装置 |
CN100463108C (zh) | 2004-04-23 | 2009-02-18 | 尼康股份有限公司 | 测量方法、测量装置、曝光方法及曝光装置 |
JP3962736B2 (ja) * | 2004-10-08 | 2007-08-22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露光装置およびデバイス製造方法 |
JP4449698B2 (ja) | 2004-10-26 | 2010-04-14 | 株式会社ニコン | 重ね合わせ検査システム |
JP2006245030A (ja) * | 2005-02-28 | 2006-09-14 | Nikon Corp | 計測方法及び計測用パターンを備えた物体 |
JP2006278767A (ja) * | 2005-03-29 | 2006-10-12 | Toshiba Corp | オーバーレイ制御システム及びオーバーレイ制御方法 |
JP5061904B2 (ja) * | 2005-10-28 | 2012-10-31 | 株式会社ニコン | デバイス製造処理装置間の接続装置及び接続方法、プログラム、デバイス製造処理システム、露光装置及び露光方法、並びに測定検査装置及び測定検査方法 |
US8090875B2 (en) | 2005-10-28 | 2012-01-03 | Nikon Corporation | Device and method for connecting device manufacturing processing apparatuses, program, device manufacturing processing system, exposure apparatus and method, and measurement and inspection apparatus and method |
JP5128065B2 (ja) * | 2005-12-06 | 2013-01-23 | 株式会社ニコン | 情報処理装置、デバイス製造処理システム、デバイス製造処理方法、プログラム |
US8411271B2 (en) | 2005-12-28 | 2013-04-02 | Nikon Corporation | Pattern forming method, pattern forming apparatus, and device manufacturing method |
EP1975981A1 (en) * | 2005-12-28 | 2008-10-01 | Nikon Corporation | Pattern formation method, pattern formation device, and device fabrication method |
CN101356623B (zh) | 2006-01-19 | 2012-05-09 | 株式会社尼康 | 移动体驱动方法及移动体驱动系统、图案形成方法及图案形成装置、曝光方法及曝光装置、以及元件制造方法 |
JP5194800B2 (ja) * | 2006-01-26 | 2013-05-08 | 株式会社ニコン | 重ね合わせ管理方法及び装置、処理装置、測定装置及び露光装置、デバイス製造システム及びデバイス製造方法、並びにプログラム及び情報記録媒体 |
JP5077770B2 (ja) * | 2006-03-07 | 2012-11-21 | 株式会社ニコン | デバイス製造方法、デバイス製造システム及び測定検査装置 |
US20080013090A1 (en) * | 2006-03-29 | 2008-01-17 | Nikon Corporation | Measurement method, measurement unit, processing unit, pattern forming method , and device manufacturing method |
JP2007287878A (ja) * | 2006-04-14 | 2007-11-01 | Seiko Epson Corp | 検査頻度算出装置、検査頻度算出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
US8175831B2 (en) * | 2007-04-23 | 2012-05-08 | Kla-Tencor Corp. | Methods and systems for creating or performing a dynamic sampling scheme for a process during which measurements are performed on wafers |
NL1036179A1 (nl) | 2007-11-20 | 2009-05-25 | Asml Netherlands Bv | Lithographic apparatus and method. |
JP4897006B2 (ja) * | 2008-03-04 | 2012-03-14 | エーエスエムエル ネザーランズ ビー.ブイ. | アラインメントマークを設ける方法、デバイス製造方法及びリソグラフィ装置 |
US8994923B2 (en) | 2008-09-22 | 2015-03-31 | Nikon Corporation | Movable body apparatus, exposure apparatus, exposure method, and device manufacturing method |
US8325325B2 (en) * | 2008-09-22 | 2012-12-04 | Nikon Corporation | Movable body apparatus, movable body drive method, exposure apparatus, exposure method, and device manufacturing method |
JP5428671B2 (ja) * | 2009-09-08 | 2014-02-26 | 株式会社ニコン | 露光方法、デバイス製造方法、及び露光システム |
JP5597031B2 (ja) * | 2010-05-31 | 2014-10-01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リソグラフィ装置及び物品の製造方法 |
CN102314091B (zh) * | 2010-07-01 | 2013-07-17 | 上海微电子装备有限公司 | 一种可调节对准系统照明光斑尺寸的光刻机 |
CN103246170B (zh) * | 2012-02-09 | 2015-07-08 | 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上海)有限公司 | 曝光装置及曝光方法 |
JP2013175500A (ja) | 2012-02-23 | 2013-09-05 | Toshiba Corp | 露光装置、及び露光方法 |
KR102057879B1 (ko) * | 2012-06-22 | 2019-12-20 | 에이에스엠엘 네델란즈 비.브이. | 포커스를 결정하는 방법, 검사 장치, 패터닝 장치, 기판, 및 디바이스 제조 방법 |
JP5494755B2 (ja) * | 2012-08-03 | 2014-05-21 | 株式会社ニコン | マーク検出方法及び装置、位置制御方法及び装置、露光方法及び装置、並びにデバイス製造方法 |
US9772564B2 (en) * | 2012-11-12 | 2017-09-26 | Nikon Corporation | Exposure apparatus and exposure method, and device manufacturing method |
CN105453242B (zh) * | 2013-08-14 | 2017-09-22 |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 半导体检查方法、半导体检查装置以及半导体元件的制造方法 |
WO2015165623A1 (en) * | 2014-04-28 | 2015-11-05 | Asml Netherlands B.V. | Estimating deformation of a patterning device and/or a change in its position |
EP3149544B1 (en) * | 2014-06-02 | 2018-10-10 | ASML Netherlands B.V. | Method of designing metrology targets, substrates having metrology targets, method of measuring overlay, and device manufacturing method |
CN111610696A (zh) * | 2015-02-23 | 2020-09-01 | 株式会社尼康 | 基板处理系统及基板处理方法、以及组件制造方法 |
WO2016136690A1 (ja) * | 2015-02-23 | 2016-09-01 | 株式会社ニコン | 計測装置、リソグラフィシステム及び露光装置、並びに管理方法、重ね合わせ計測方法及びデバイス製造方法 |
JP6649636B2 (ja) | 2015-02-23 | 2020-02-19 | 株式会社ニコン | 計測装置、リソグラフィシステム及び露光装置、並びにデバイス製造方法 |
JP6521223B2 (ja) * | 2015-02-25 | 2019-05-29 | 株式会社ニコン | リソグラフィ装置の管理方法及び装置、並びに露光方法及びシステム |
KR102239782B1 (ko) * | 2016-09-30 | 2021-04-13 | 가부시키가이샤 니콘 | 계측 시스템 및 기판 처리 시스템, 그리고 디바이스 제조 방법 |
-
2017
- 2017-09-20 KR KR1020197010449A patent/KR102239782B1/ko active IP Right Grant
- 2017-09-20 KR KR1020217010337A patent/KR102426823B1/ko active IP Right Grant
- 2017-09-20 KR KR1020227025858A patent/KR102625369B1/ko active IP Right Grant
- 2017-09-20 KR KR1020247000711A patent/KR20240011232A/ko not_active Application Discontinuation
- 2017-09-20 CN CN202110890872.XA patent/CN113608418B/zh active Active
- 2017-09-20 EP EP17855900.1A patent/EP3521932A4/en active Pending
- 2017-09-20 WO PCT/JP2017/033954 patent/WO2018061945A1/ja unknown
- 2017-09-20 JP JP2018542468A patent/JPWO2018061945A1/ja active Pending
- 2017-09-20 CN CN201780060674.2A patent/CN109791379B/zh active Active
- 2017-09-20 CN CN202110890873.4A patent/CN113608413B/zh active Active
- 2017-09-26 TW TW106132892A patent/TWI787204B/zh active
-
2019
- 2019-03-25 US US16/363,057 patent/US10777441B2/en active Active
-
2020
- 2020-05-07 US US16/868,952 patent/US11107718B2/en active Active
- 2020-12-01 JP JP2020199604A patent/JP7379314B2/ja active Active
-
2021
- 2021-05-18 US US17/323,180 patent/US11430684B2/en active Active
-
2022
- 2022-07-19 JP JP2022115029A patent/JP7487754B2/ja active Active
- 2022-07-21 US US17/869,912 patent/US11915961B2/en active Active
-
2024
- 2024-03-18 JP JP2024041934A patent/JP2024069525A/ja active Pending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2021047433A (ja) | 2021-03-25 |
TWI787204B (zh) | 2022-12-21 |
US11430684B2 (en) | 2022-08-30 |
CN113608418A (zh) | 2021-11-05 |
KR102625369B1 (ko) | 2024-01-15 |
WO2018061945A1 (ja) | 2018-04-05 |
US20210272833A1 (en) | 2021-09-02 |
KR102426823B1 (ko) | 2022-07-28 |
KR20190047020A (ko) | 2019-05-07 |
KR20240011232A (ko) | 2024-01-25 |
US10777441B2 (en) | 2020-09-15 |
TW202311867A (zh) | 2023-03-16 |
KR102239782B1 (ko) | 2021-04-13 |
KR20220109485A (ko) | 2022-08-04 |
US20200266087A1 (en) | 2020-08-20 |
JP2024069525A (ja) | 2024-05-21 |
CN109791379B (zh) | 2021-08-27 |
JP7487754B2 (ja) | 2024-05-21 |
JP2022159301A (ja) | 2022-10-17 |
JP7379314B2 (ja) | 2023-11-14 |
CN113608418B (zh) | 2023-12-15 |
JPWO2018061945A1 (ja) | 2019-07-11 |
KR20210041133A (ko) | 2021-04-14 |
CN113608413A (zh) | 2021-11-05 |
CN109791379A (zh) | 2019-05-21 |
EP3521932A4 (en) | 2020-05-27 |
US20190287837A1 (en) | 2019-09-19 |
US11915961B2 (en) | 2024-02-27 |
CN113608413B (zh) | 2024-05-28 |
US11107718B2 (en) | 2021-08-31 |
EP3521932A1 (en) | 2019-08-07 |
US20220367224A1 (en) | 2022-11-17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TWI787204B (zh) | 測量系統及基板處理系統、及元件製造方法、及基板測量方法 | |
JP6855012B2 (ja) | 計測装置、リソグラフィシステム、並びにデバイス製造方法 | |
TWI789362B (zh) | 測量系統及基板處理系統、以及元件製造方法 | |
TWI696042B (zh) | 測量裝置、微影系統及曝光裝置、以及管理方法、重疊測量方法及元件製造方法 | |
JP6719729B2 (ja) | 基板処理システム及び基板処理方法、並びにデバイス製造方法 | |
TWI854361B (zh) | 測量系統及基板處理系統、基板測量方法及元件製造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