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823099A - 自行車用內裝變速輪轂 - Google Patents

自行車用內裝變速輪轂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823099A
TW201823099A TW106144108A TW106144108A TW201823099A TW 201823099 A TW201823099 A TW 201823099A TW 106144108 A TW106144108 A TW 106144108A TW 106144108 A TW106144108 A TW 106144108A TW 201823099 A TW201823099 A TW 201823099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hub
bicycle
built
gear
shaft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614410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728215B (zh
Inventor
仁木一喬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島野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島野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島野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82309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82309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2821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28215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MRIDER PROPULSION OF WHEELED VEHICLES OR SLEDGES; POWERED PROPULSION OF SLEDGES OR SINGLE-TRACK CYCLES; TRANSMISSION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CH VEHICLES
    • B62M11/00Transmission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interengaging toothed wheels or frictionally-engaging wheels
    • B62M11/04Transmission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interengaging toothed wheels or frictionally-engaging wheels of changeable ratio
    • B62M11/14Transmission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interengaging toothed wheels or frictionally-engaging wheels of changeable ratio with planetary gears
    • B62M11/16Transmission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interengaging toothed wheels or frictionally-engaging wheels of changeable ratio with planetary gears built in, or adjacent to, the ground-wheel hub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MRIDER PROPULSION OF WHEELED VEHICLES OR SLEDGES; POWERED PROPULSION OF SLEDGES OR SINGLE-TRACK CYCLES; TRANSMISSION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CH VEHICLES
    • B62M25/00Actuators for gearing speed-change mechanis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 B62M25/08Actuators for gearing speed-change mechanis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with electrical or fluid transmitting system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MRIDER PROPULSION OF WHEELED VEHICLES OR SLEDGES; POWERED PROPULSION OF SLEDGES OR SINGLE-TRACK CYCLES; TRANSMISSION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CH VEHICLES
    • B62M11/00Transmission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interengaging toothed wheels or frictionally-engaging wheels
    • B62M11/04Transmission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interengaging toothed wheels or frictionally-engaging wheels of changeable ratio
    • B62M11/06Transmission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interengaging toothed wheels or frictionally-engaging wheels of changeable ratio with spur gear wheel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MRIDER PROPULSION OF WHEELED VEHICLES OR SLEDGES; POWERED PROPULSION OF SLEDGES OR SINGLE-TRACK CYCLES; TRANSMISSION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CH VEHICLES
    • B62M6/00Rider propulsion of wheeled vehicles with additional source of power, e.g. combustion engine or electric motor
    • B62M6/40Rider propelled cycles with auxiliary electric motor
    • B62M6/55Rider propelled cycles with auxiliary electric motor power-driven at crank shafts par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Electric Propulsion And Braking For Vehicles (AREA)
  • Gear-Shifting Mechanisms (AREA)
  • Gear Transmission (AREA)

Abstract

[課題]要提供一種自行車用內裝變速輪轂,能容易地安裝於自行車主體。   [解決手段] 自行車用內裝變速輪轂,具備有:形成收容空間的輪轂殼罩、配置於上述收容空間且可從複數的變速檔位選擇一個變速檔位的變速單元、及配置於上述收容空間且用來驅動上述變速單元的電動致動器。

Description

自行車用內裝變速輪轂
[0001] 本發明是關於自行車用內裝變速輪轂。
[0002] 已知的自行車用內裝變速輪轂是用來切換自行車的變速比。其一個例子的專利文獻1的自行車用內裝變速輪轂,具備有:輪轂軸、被輪轂軸支承的驅動體、及與驅動體連結的輪轂殼罩。該自行車用內裝變速輪轂,進一步具備有:包含從驅動體將旋轉力傳達到輪轂殼罩的複數齒輪的動力傳達機構、用來切換動力傳達機構的動力傳達路線的換檔機構、及經由變速纜線而與換檔機構連結的定位單元。定位單元,配置在驅動單元的內部,該驅動單元設置於自行車的前鏈輪與後鏈輪之間。當騎乘者操作變速槓桿時,變速纜線藉由定位單元拉伸而讓換檔機構旋轉,將動力傳達機構的複數齒輪與輪轂軸的連結狀態切換,伴隨著切換自行車的變速比。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0003]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05-324649號公報
[發明欲解決的課題]   [0004] 自行車用內裝變速輪轂最好能容易地安裝於自行車主體。   本發明的目的是要提供一種自行車用內裝變速輪轂,能容易地安裝於自行車主體。 [用以解決課題的手段]   [0005] 本發明的自行車用內裝變速輪轂的一種型態,具備有:形成收容空間的輪轂殼罩、配置於上述收容空間且可從複數的變速檔位選擇一個變速檔位的變速單元、及配置於上述收容空間且用來驅動上述變速單元的電動致動器。   由於將電動致動器配置於輪轂殼罩的收容空間,所以可容易將自行車用內裝變速輪轂安裝於自行車主體的框架。   [0006] (2)在上述(1)記載的自行車用內裝變速輪轂其中,進一步具備有:產生用來驅動上述電動致動器的電力的發電機構。   因此可省略用來驅動電動致動器的電源。   [0007] (3)在上述(2)記載的自行車用內裝變速輪轂其中,上述發電機構配置於上述收容空間。   因此能藉由輪轂殼罩保護發電機構。   [0008] (4)在上述(2)或(3)記載的自行車用內裝變速輪轂其中,進一步具備有:用來儲存從上述發電機構所供給的電力的蓄電機構。   因此能將電力穩定供給到電動致動器。   [0009] (5)在上述(4)記載的自行車用內裝變速輪轂其中,上述蓄電機構配置於上述收容空間。   因此能藉由輪轂殼罩保護蓄電機構。   [0010] (6)在上述(1)至(5)任一項記載的自行車用內裝變速輪轂其中,進一步具備有:用來控制上述電動致動器的控制單元。   因此能因應各種條件使電動致動器動作。   [0011] (7)在上述(6)記載的自行車用內裝變速輪轂其中,上述控制單元配置於上述收容空間。   因此能藉由輪轂殼罩保護控制單元。   [0012] (8)在上述(3)記載的自行車用內裝變速輪轂其中,上述輪轂殼罩,包含相對於中心軸線的第1端部及第2端部,上述電動致動器,相對於上述變速單元至少局部配置於上述輪轂殼罩的上述第1端部側,上述發電機構,相對於上述變速單元至少局部配置在上述輪轂殼罩的上述第2端部側。   因此,由於能將重量物也就是變速單元配置在輪轂殼罩的收容空間的中央部附近,所以可得到最適當的重量平衡。   [0013] (9)在上述(8)記載的自行車用內裝變速輪轂其中,進一步具備有:配置於上述收容空間且用來儲存從上述發電機構所供給的電力的蓄電機構;上述蓄電機構,相對於上述變速單元至少局部配置在上述輪轂殼罩的上述第1端部側。   因此能藉由輪轂殼罩保護蓄電機構。   [0014] (10)在上述(9)記載的自行車用內裝變速輪轂其中,進一步具備有:配置於上述收容空間且用來控制上述電動致動器的控制單元;上述控制單元,相對於上述變速單元配置在上述輪轂殼罩的上述第1端部側。   因此能容易確保控制單元的配置空間。   [0015] (11)在上述(10)記載的自行車用內裝變速輪轂其中,進一步具備有:用來支承上述變速單元且相對於上述變速單元配置在上述輪轂殼罩的上述第1端部側的第1支承構件;上述電動致動器設置在上述第1支承構件。   因此能穩定配置電動致動器。   [0016] (12)在上述(11)記載的自行車用內裝變速輪轂其中,進一步具備有:用來支承上述變速單元且相對於上述變速單元配置在上述輪轂殼罩的上述第2端部側的第2支承構件;上述發電機構,配置在較上述第2支承構件更靠近上述輪轂殼罩的上述第2端部側。   因此能容易確保發電機構的配置空間。   [0017] (13)在上述(11)或(12)記載的自行車用內裝變速輪轂其中,上述蓄電機構設置於上述第1支承構件。   因此可穩定配置蓄電機構。   [0018] (14)在上述(11)至(13)任一項記載的自行車用內裝變速輪轂其中,上述控制單元設置於上述第1支承構件。   因此可穩定配置控制單元。   [0019] (15)在上述(6)、(7)、(10)至(14)任一項記載的自行車用內裝變速輪轂其中,進一步具備有:用來與外部機器通訊而與上述控制單元電連接的無線通訊單元。   因此控制部可使用從外部機器接收的資訊來控制電動致動器。   [0020] (16)在上述(15)記載的自行車用內裝變速輪轂其中,上述無線通訊單元,至少局部配置於上述收容空間。   因此,能至少局部藉由輪轂殼罩保護無線通訊單元。   [0021] (17)在上述(1)至(16)任一項記載的自行車用內裝變速輪轂其中,進一步具備有:用來通報該自行車用內裝輪轂的狀態的通報單元。   因此讓使用者容易掌握自行車用內裝輪轂的狀態。   [0022] (18)在上述(1)至(17)任一項記載的自行車用內裝變速輪轂其中,上述輪轂殼罩包含:經由與構成車輪的輪圈連結的中間構件而與上述輪圈連結的殼罩主體、及可旋轉地設置於上述殼罩主體的蓋構件。   因此,能將蓋構件從殼罩主體卸下,將配置於收容空間的電動致動器取出。 [發明效果]   [0023] 本發明的自行車用內裝變速輪轂,能容易安裝於自行車。
[0025] 關於上述各實施方式的說明,是本發明的自行車用內裝變速輪轂採取的型態的例子,並非意圖限制其形態。本發明的自行車用內裝變速輪轂,可採取實施方式的變形例、及將不相互矛盾的至少兩個變形例組合的型態這樣的與實施方式不同的形態。   [0026] (實施方式)   第1圖是具備有自行車用內裝變速輪轂10的自行車A的一個例子。該自行車A,是都市型自行車,包含:使用電能來輔助自行車A的推進的輔助機構C。搭載自行車用內裝變速輪轂10的自行車A的構造可任意變更。在第1例子,自行車A不包含輔助機構C。在第2例子,自行車A的種類為公路型自行車、登山型自行車、或越野公路自行車。在第3例子,自行車A包含第1例子及第2例子的特徵。如第1圖所示,自行車A具備有:自行車主體A1、車把桿A2、前輪A3、後輪A4、驅動機構B、輔助機構C、電池單元D、變速操作裝置E、控制部F、及自行車用內裝變速輪轂10。自行車A進一步包含:轉矩感應器及車速感應器(省略圖示)。自行車主體A1具備有框架A12。在一個例子,自行車用內裝變速輪轂10是自行車用內裝變速輪轂。自行車用內裝變速輪轂10安裝於自行車主體A1。在一個例子,自行車用內裝變速輪轂10安裝於自行車主體A1的框架A12。   [0027] 驅動機構B,藉由鏈條驅動器、皮帶驅動器、或軸部驅動器,將人力驅動力傳達到後輪A4。第1圖所示的驅動機構B包含鏈條驅動器。驅動機構B,包含:前鏈輪B1、後鏈輪B2、鏈條B3、曲柄G、及一對踏板B4。   [0028] 曲柄G包含:曲柄軸G1、右曲柄G2、及左曲柄G3。曲柄軸G1,可旋轉地被支承於底部支架,該底部支架設置於框架A12。右曲柄G2及左曲柄G3,分別連結於曲柄軸G1。一對踏板B4的其中一方可旋轉地被右曲柄G2所支承。一對踏板B4的另一方可旋轉地被左曲柄G3所支承。   [0029] 前鏈輪B1連結於曲柄軸G1。曲柄軸G1及前鏈輪B1具有同軸部。關於曲柄軸G1與前鏈輪B1連結的構造可任意選擇。在第1例子,前鏈輪B1與曲柄軸G1連結成不能相對旋轉。在第2例子,在曲柄軸G1與前鏈輪B1之間設置有單向離合器(省略圖示)。單向離合器,在前轉的曲柄軸G1的旋轉速度較前鏈輪B1的旋轉速度更快的情況,將曲柄軸G1的旋轉傳達到前鏈輪B1。   [0030] 輔助機構C包含:輔助馬達C1、驅動電路C2、減速器C3、及單向離合器(省略圖示)。輔助機構C用來輔助自行車A的推進。在一個例子,輔助機構C,藉由將轉矩傳達到前鏈輪B1來輔助自行車A的推進。轉矩感應器,將與施加在對象物的轉矩因應的訊號輸出。轉矩感應器的檢測對象物例如是曲柄或踏板。在檢測對象物為曲柄或踏板的情況,轉矩感應器則用來輸出與施加在曲柄或踏板的人力驅動力所對應的訊號。轉矩感應器的具體構造可從各種構造選擇。在第1例子,轉矩感應器包含應變感應器。在第2例子,轉矩感應器包含磁致伸縮感應器。在第3例子,轉矩感應器包含光學感應器。在第4例子,轉矩感應器包含壓力感應器。   [0031] 自行車用內裝變速輪轂10構成後輪A4的一部分(中心部)。後鏈輪B2,可旋轉地被後輪A4所支承且與自行車用內裝變速輪轂10連結。鏈條B3繞掛於前鏈輪B1與後鏈輪B2。在藉由施加於一對踏板B4的人力驅動力讓曲柄G及前鏈輪B1前轉的情況,藉由經由鏈條B3、後鏈輪B2、及自行車用內裝變速輪轂10所傳達的人力驅動力讓後輪A4前轉。   [0032] 電池組件D包含:電池D1及電池座D2。電池D1是蓄電池而包含有一個或複數個電池元件。電池座D2固定於自行車A的框架。電池D1可裝卸於電池座D2。電池座D2,藉由電線(省略圖示)而分別連接於至少輔助馬達C1及自行車用內裝變速輪轂10。在將電池D1安裝於電池座D2的情況,電池D1分別電連接於至少輔助馬達C1及自行車用內裝變速輪轂10。   [0033] 變速操作裝置E包含讓使用者操作的操作部E1。操作部E1的一個例子是一個或複數個按鈕。變速操作裝置E,與自行車用內裝變速輪轂10通訊連接,而能將與操作部E1的操作因應的訊號發送到自行車用內裝變速輪轂10。在第1例子,變速操作裝置E,藉由可進行PLC(Power Line Communication)(電力線通訊)的電線或通訊線而與自行車用內裝變速輪轂10通訊連接。在第2例子,變速操作裝置E,藉由可進行無線通訊的無線通訊單元而與自行車用內裝變速輪轂10通訊連接。當操作操作部E1時,將用來變更自行車用內裝變速輪轂10的變速檔位的訊號發送到自行車用內裝變速輪轂10,因應該訊號讓自行車用內裝變速輪轂10動作藉此變更變速檔位。   [0034] 控制部F,分別與自行車用內裝變速輪轂10及輔助機構C通訊連接而可控制至少自行車用內裝變速輪轂10及輔助機構C。在第1例子,控制部F藉由可進行PLC的電線或通訊線,而與自行車用內裝變速輪轂10及輔助機構C的至少其中一方通訊連接。在第2例子,變速操作裝置E藉由可進行無線通訊的無線通訊單元,而與自行車用內裝變速輪轂10及輔助機構C的至少其中一方通訊連接。控制部F的構造可由各種構造選擇。在第1例子,控制部F包含運算處理部及記憶部。在第2例子,控制部F包含運算處理部而不包含記憶部。記憶部設置在與控制部F不同處。控制部F的一個例子是處理器。運算處理部的一個例子,是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處理單元)或MPU(Micro Processing Unit)(微處理單元)。記憶部的一個例子是記憶體。   [0035] 自行車用內裝變速輪轂10,是用來相對於後鏈輪B2的旋轉數使後輪A4的旋轉數變化。自行車用內裝變速輪轂10具備有複數的變速檔位。如第3圖及第4圖所示,自行車用內裝變速輪轂10具備有:輪轂殼罩32A、變速單元10A、及電動致動器24。自行車用內裝變速輪轂10,較佳具備有:導引部20(參考第12圖)、彈壓構件22(參考第12圖)、輪轂軸26A、26B、第1支承構件28A、第2支承構件28B、變速機構30、殼體32(參考第2圖)、發電機構34(參考第7圖)、蓄電機構36(參考第7圖)、及控制單元38(參考第14圖)。   [0036] 如第4圖所示,第1支承構件28A,用來支承變速單元10A而相對於變速單元10A配置在輪轂殼罩32A(後述)的第1端部10B側。第2支承構件28B,用來支承變速單元10A而相對於變速單元10A配置在輪轂殼罩32A(後述)的第2端部10C側。第1傳達部12包含:第1旋轉體40、支軸42、及第4旋轉體44。對第1旋轉體40傳達人力驅動力。第1旋轉體40,設置在與支軸42同軸部且可繞支軸42的中心軸線CX旋轉。複數的第1旋轉體40可旋轉地被支承於支軸42。第1旋轉體40,在支軸42的軸方向配置於支承構件28A與支承構件28B之間。   [0037] 第1旋轉體40包含第1輸入齒輪40A及第2輸入齒輪40B。各齒輪40A、40B的齒數及基準節圓直徑互相不同。第1輸入齒輪40A其齒數較第2輸入齒輪40B更多。第1輸入齒輪40A的基準節圓直徑較第2輸入齒輪40B的基準節圓直徑更長。第1輸入齒輪40A,在支軸42的軸方向,配置在較第2輸入齒輪40B更接近第1輪轂軸26A。在第1例子,第1輸入齒輪40A及第2輸入齒輪40B形成為一體。在第2例子,第1輸入齒輪40A及第2輸入齒輪40B形成為不同個體且互相固定。構成在自行車用內裝變速輪轂10所使用的各齒輪的材料可任意選擇。在第1例子,構成在自行車用內裝變速輪轂10所使用的各齒輪的材料為金屬。在第2例子,構成在自行車用內裝變速輪轂10所使用的各齒輪的材料為合成樹脂。在第1例子,支軸42是不能旋轉地被第1支承構件28A及第2支承構件28B所支承。在第2例子,支軸42是可旋轉地安裝於第1支承構件28A及第2支承構件28B。支軸42為中空形狀。   [0038] 第4旋轉體44將旋轉輸出到殼體32(參考第2圖)。第4旋轉體44包含:第1輸出齒輪44A、第2輸出齒輪44B及第3輸出齒輪44C。各齒輪44A~44C的齒數及基準節圓直徑互相不同。第1輸出齒輪44A的齒數最少。第2輸出齒輪44B的齒數第二少。第3輸出齒輪44C的齒數最多。第1輸出齒輪44A的基準節圓直徑最短。第2輸出齒輪44B的基準節圓直徑第二短。第3輸出齒輪44A的基準節圓直徑最長。在第1例子,第1輸出齒輪44A、第2輸出齒輪44B及第3輸出齒輪44C形成為一體。在第2例子,第1輸出齒輪44A、第2輸出齒輪44B及第3輸出齒輪44C形成為不同個體且互相固定。   [0039] 第1輸出齒輪44A,在支軸42的軸方向,配置在較第2輸出齒輪44B及第3輸出齒輪44C更接近第1輪轂軸26A。第2輸出齒輪44B,在支軸42的軸方向,配置在較第3輸出齒輪44C更接近第1輪轂軸26A。第2輸出齒輪44B,在支軸42的軸方向,配置在第1輸出齒輪44A與第3輸出齒輪44C之間。第3輸出齒輪44C,在支軸42的軸方向,配置在較第2輸出齒輪44B更接近第2輪轂軸26B。   [0040] 第2傳達部14包含:第2旋轉體46、旋轉軸48、及第3旋轉體50。第2旋轉體46與第1旋轉體40連結。第2旋轉體46設置在與旋轉軸48同軸部。第2旋轉體46,在旋轉軸48的軸方向配置於第1支承構件28A與第2支承構件28B之間。第2旋轉體46,可繞旋轉軸48的中心軸線CY旋轉。第2旋轉體46包含第1輸入側齒輪46A及第2輸入側齒輪46B。   [0041] 各齒輪46A、46B的齒數及基準節圓直徑互相不同。第1輸入側齒輪46A的齒數少於第2輸入側齒輪46B的齒數。第1輸入側齒輪46A的基準節圓直徑較第2輸入側齒輪46B的基準節圓直徑更短。第1輸入側齒輪46A與第1輸入齒輪40A連結。第1輸入側齒輪46A,在旋轉軸48的軸方向,配置在較第2輸入側齒輪46B更接近第1輪轂軸26A。第2輸入側齒輪46B與第2輸入齒輪40B連結。旋轉軸48是可旋轉地被第1支承構件28A及第2支承構件28B所支承。   [0042] 第3旋轉體50包含:第1輸出側齒輪50A、第2輸出側齒輪50B及第3輸出側齒輪50C。各齒輪50A~50C的齒數及基準節圓直徑互相不同。第1輸出側齒輪50A的齒數最多。第2輸出側齒輪50B的齒數第二多。第3輸出側齒輪50C的齒數最少。第1輸出側齒輪50A的基準節圓直徑最長。第2輸出側齒輪50B的基準節圓直徑第二長。第3輸出側齒輪50C的基準節圓直徑最短。   [0043] 第1輸出側齒輪50A,在旋轉軸48的軸方向,配置在較第2輸出側齒輪50B及第3輸出側齒輪50C更接近第1輪轂軸26A。第2輸出側齒輪50B,在旋轉軸48的軸方向,配置在較第3輸出側齒輪50C更接近第1輪轂軸26A。第2輸出側齒輪50B,在旋轉軸48的軸方向,配置在第1輸出側齒輪50A與第3輸出側齒輪50C之間。第1輸出側齒輪50A與第1輸出齒輪44A連結。第2輸出側齒輪50B與第2輸出齒輪44B連結。第3輸出側齒輪50C與第3輸出齒輪44C連結。   [0044] 如第5圖及第6圖所示,連結構件16包含:連結構件52、第1增加連結構件54、及第2增加連結構件56。各連結構件52、54、56,是可朝旋轉軸48的軸方向相對移動地讓旋轉軸48插入的環部。   [0045] 連結構件52,可相對於第2旋轉體46朝旋轉軸48的軸方向移動。連結構件52,可將第2旋轉體46與旋轉軸48連結,而將從第1傳達部12(參考第4圖)所傳達的人力驅動力經由第2旋轉體46傳達到旋轉軸48。連結構件52,在旋轉軸48的軸方向,配置在第1輸入側齒輪46A與第2輸入側齒輪46B之間。連結構件52,具有可與第2旋轉體46連結的連結構造。在第5圖所示的第1例子,連結構造,包含設置在連結構件52的凸部52A,而能與在第2旋轉體46的第1輸入側齒輪46A的側面開口的凹部46C連結。在第2例子,連結構造,包含設置於連結構件52的凹部,而能與從第2旋轉體46的側面突出的凸部連結。連結構件52的數量為任意個。在較佳的一個例子,連結構件52的數量少於第2旋轉體46的數量。例如第2旋轉體46的數量為n個的話,則連結構件52的數量為n-1個。n為2個以上的任一自然數。連結構件52,包含:與第2旋轉體46的第1輸入側齒輪46A的側面相對向的凸輪面52B。凸輪面52B設置成與旋轉軸48的周方向非平行地延伸。凸輪面52B的形狀為螺旋狀。   [0046] 第1增加連結構件54,可相對於第3旋轉體50朝旋轉軸48的軸方向移動。第1增加連結構件54,可將第3旋轉體50與旋轉軸48連結。第1增加連結構件54,在旋轉軸48的軸方向,配置在第1輸出側齒輪50A與第2輸出側齒輪50B之間。第1增加連結構件54,具有可與第3旋轉體50的第1輸出側齒輪50A連結的連結構造。在第5圖所示的第1例子,連結構造,包含設置在第1增加連結構件54的凸部54A,而能與在第3旋轉體50的第1輸出側齒輪50A的側面開口的凹部50E連結。在第2例子,連結構造,包含設置在第1增加連結構件54的凹部,而能與從第3旋轉體50的第1輸出側齒輪50A的側面突出的凸部連結。第1增加連結構件54,包含:與第3旋轉體50的第1輸出側齒輪50A的側面相對向的凸輪面54B。凸輪面54B設置成與旋轉軸48的周方向非平行地延伸。凸輪面54B的形狀為螺旋狀。   [0047] 第2增加連結構件56,可相對於第3旋轉體50朝旋轉軸48的軸方向移動。第2增加連結構件56,可將第3旋轉體50與旋轉軸48連結。第2增加連結構件56,在旋轉軸48的軸方向,配置在第2輸出側齒輪50B與第3輸出側齒輪50C之間。第2增加連結構件56,具有可與第3旋轉體50的第2輸出側齒輪50B連結的連結構造。在第5圖所示的第1例子,連結構造,包含設置在第2增加連結構件56的凸部56A,而能與在第3旋轉體50的第2輸出側齒輪50B的側面開口的凹部50F連結。在第2例子,連結構造,包含設置在第2增加連結構件56的凹部,而能與從第3旋轉體50的第2輸出側齒輪50B的側面突出的凸部連結。第2增加連結構件56,包含:與第3旋轉體50的第2輸出側齒輪50B的側面相對向的凸輪面56B。凸輪面56B設置成與旋轉軸48的周方向非平行地延伸。凸輪面56B的形狀為螺旋狀。   [0048] 第1增加連結構件54及第2增加連結構件56的數量為任意個。在較佳的一個例子,第1增加連結構件54及第2增加連結構件56的總計數量少於第3旋轉體50的數量。例如第3旋轉體50的數量為n個的話,則第1增加連結構件54及第2增加連結構件56的總計數量為n-1個。n為2個以上的任一自然數。   [0049] 在第8圖所示的解除部18,利用從第1傳達部12(參考第4圖)所傳達的人力驅動力,使連結構件52朝旋轉軸48的軸方向移動,藉此將第2旋轉體46與旋轉軸48的連結解除。解除部18,利用從第1傳達部12所傳達的人力驅動力,使第1增加連結構件54及第2增加連結構件56朝旋轉軸48的軸方向移動,藉此將第3旋轉體50與旋轉軸48的連結解除。解除部18具備有:支承部58、作動部60、及驅動軸70。   [0050] 第8圖及第9圖所示的支承部58用來支承複數的作動部60。支承部58包含基礎部58A及軸連結部58B、58C。基礎部58A配置成與旋轉軸48的中心軸線CY平行。基礎部58A沿著旋轉軸48的中心軸線CY延伸。基礎部58A,藉由複數的螺栓H1,固定在第1支承構件28A及第2支承構件28B(參考第4圖)。   [0051] 軸連結部58B設置在基礎部58A的其中一方的端部。軸連結部58B可旋轉地支承著驅動軸70的其中一方的端部。軸連結部58C設置在基礎部58A的另一方的端部。軸連結部58C可旋轉地支承著驅動軸70的另一方的端部。   [0052] 第10圖及第11圖所示的作動部60包含:第1作動部60A、第2作動部60B、及第3作動部60C。各作動部60A~60C設置成沿著旋轉軸48的軸方向。各作動部60A~60C具備有:接觸構件64、保持部66、及連桿68。   [0053] 接觸構件64,包含有第1接觸構件72及第2接觸構件74。第1接觸構件72從保持部66朝向旋轉軸48(參考第8圖)延伸。第2接觸構件74包含:第1部分74A及第2部分74B。第1部分74A從保持部66朝向旋轉軸48延伸。第2部分74B,從第1部分74A的旋轉軸48側的端部朝向第1接觸構件72彎曲。第1接觸構件72的前端與第2接觸構件74的第2部分74B的前端經由旋轉軸48相對向。   [0054] 保持部66,藉由複數的螺栓H2(參考第9圖)固定在支承部58的基礎部58A。保持部66包含:第1部分66A、第2部分66B、第3部分66C、第1導引部66D、及第2導引部66E。第1部分66A,在較驅動軸70更上側藉由複數的螺栓H2固定在基礎部58A。第2部分66B,在較驅動軸70更下側藉由複數的螺栓H2固定在基礎部58A。第3部分66C將第1部分66A與第2部分66B連接。第1導引部66D設置在第1部分66A與第3部分66C之間。第1導引部66D,將第1接觸構件72支承成讓第1接觸構件72能相對於保持部66滑動。第1接觸構件72,可朝相對於保持部66接近旋轉軸48的方向、及遠離旋轉軸48的方向滑動。第2導引部66E設置在第2部分66B與第3部分66C之間。第2導引部66E,將第2接觸構件74支承成讓第2接觸構件74的第1部分74A能相對於保持部66滑動。第2接觸構件74的第1部分74A,可朝接近旋轉軸48的方向、及遠離旋轉軸48的方向滑動。   [0055] 連桿68,將驅動軸70的旋轉轉換成平移運動傳達到接觸構件64。連桿68包含:連結板76及軸接觸部78。   連結板76,將第1接觸構件72與第2接觸構件74互相連結。連結板76包含:基礎部76A、第1突起76B、第2突起76C、及第3突起76D。   [0056] 基礎部76A的形狀,為從第1接觸構件72朝向第2接觸構件74延伸的板狀。第1突起76B,設置在基礎部76A的長邊方向的其中一方的端部。第1突起76B,插入於第1接觸構件72的連結孔72A。第2突起76C,設置在基礎部76A的長邊方向的另一方的端部。第2突起76C,插入於第2接觸構件74的連結孔74C。第3突起76D,設置在基礎部76A的長邊方向的中央。第3突起76D插入於第3部分66C的連結孔66F。連結板76,可將第3突起76D作為旋轉中心相對於保持部66旋轉。連結板76,藉由螺旋線圈彈簧(省略圖示),將第1突起76B朝接近驅動軸70的方向(以下稱為「第1旋轉方向」)彈壓。螺旋線圈彈簧安裝於第3突起76D。軸接觸部78與基礎部76A連接。軸接觸部78可與驅動軸70的軸凸輪面82、84、86接觸。   [0057] 驅動軸70連結於接觸構件64,以將接觸構件64的狀態,從接觸構件64從連結構件16遠離的第1狀態、及接觸構件64接觸於連結構件16的第2狀態的其中一方切換到另一方。驅動軸70,可繞與旋轉軸48的中心軸線CY不同的中心軸線CZ旋轉。驅動軸70配置成與旋轉軸48平行。驅動軸70包含:第1軸凸輪面82、第2軸凸輪面84、及第3軸凸輪面86。   [0058] 第1軸凸輪面82設置在:驅動軸70之中可與第1作動部60A的軸接觸部78接觸的位置。第1軸凸輪面82,可將第1作動部60A的接觸構件64的狀態,從接觸構件64與連結構件52接觸的第2狀態,切換到接觸構件64未與連結構件52接觸的第1狀態。   [0059] 當第1軸凸輪面82與第1作動部60A的軸接觸部78接觸時,藉由第1軸凸輪面82將軸接觸部78推起。因此,連結板76,克服螺旋線圈彈簧的力量而朝與第1旋轉方向相反的第2旋轉方向旋轉,讓各接觸構件72、74的狀態成為第1狀態。當第1軸凸輪面82未與第1作動部60A的軸接觸部78接觸時,藉由螺旋線圈彈簧的力量讓各接觸構件72、74的狀態成為第2狀態。連結構件52的凸輪面52B(參考第8圖),其在第2狀態的凸輪面52B與第2旋轉體46的第1輸入側齒輪46A的側面的軸方向的最大距離,相較於相對軸方向的各接觸構件72、74的前端部的寬度更寬。   [0060] 第2軸凸輪面84設置在:驅動軸70之中可與第2作動部60B的軸接觸部78接觸的位置。第2軸凸輪面84,可將第2作動部60B的各接觸構件72、74的狀態,從接觸構件64與第1增加連結構件54接觸的第2狀態,切換到各接觸構件72、74未與第1增加連結構件54接觸的第1狀態。   [0061] 當第2軸凸輪面84與第2作動部60B的軸接觸部78接觸時,藉由第2軸凸輪面84將軸接觸部78推起。因此,連結板76,克服螺旋線圈彈簧的力量而朝第2旋轉方向旋轉,讓各接觸構件72、74的狀態成為第1狀態。當第2軸凸輪面84未與第2作動部60B的軸接觸部78接觸時,藉由螺旋線圈彈簧的力量讓各接觸構件72、74的狀態成為第2狀態。第1增加連結構件54的凸輪面54B(參考第8圖),其在第2狀態的凸輪面54B與第3旋轉體50的第1輸出側齒輪50A的側面的軸方向的最大距離,相較於相對軸方向的各接觸構件72、74的前端部的寬度更寬。   [0062] 第3軸凸輪面86設置在:驅動軸70之中可與第3作動部60C的軸接觸部78接觸的位置。第3軸凸輪面86,可將第3作動部60C的各接觸構件72、74的狀態,從各接觸構件72、74與第2增加連結構件56接觸的第2狀態,切換到各接觸構件72、74未與第2增加連結構件56接觸的第1狀態。   [0063] 當第3軸凸輪面86與第3作動部60C的軸接觸部78接觸時,藉由第3軸凸輪面86將軸接觸部78推起。因此,連結板76,克服螺旋線圈彈簧的力量而朝第2旋轉方向旋轉,讓各接觸構件72、74的狀態成為第1狀態。當第3軸凸輪面86未與第3作動部60C的軸接觸部78接觸時,藉由螺旋線圈彈簧的力量讓各接觸構件72、74的狀態成為第2狀態。第2增加連結構件56的凸輪面56B(參考第8圖),其在第2狀態的凸輪面56B與第3旋轉體50的第2輸出側齒輪50B的側面的軸方向的最大距離,相較於相對軸方向的各接觸構件72、74的前端部的寬度更寬。   [0064] 第12圖及第13圖所示的導引部20,將各連結構件52、54、56朝向旋轉軸48的軸方向導引。導引部20,包含有限制構造,用來限制旋轉軸48與各連結構件52、54、56的相對旋轉。第12圖及第13圖等所示的限制構造的一個例子,是朝旋轉軸48的軸方向延伸且在旋轉軸48的外周部形成的複數的導引溝20A~20F。   [0065] 第1導引溝20A及第2導引溝20B,用來限制旋轉軸48與連結構件52的相對旋轉。連結構件52包含兩個限制突起52C。其中一方的限制突起52C(參考第12圖),從連結構件52的側面朝向第1導引溝20A突出。其中一方的限制突起52C插入於第1導引溝20A。另一方的限制突起52C(參考第13圖),從連結構件52的側面朝向第2導引溝20B突出。另一方的限制突起52C插入於第2導引溝20B。   [0066] 第3導引溝20C及第4導引溝20D,用來限制旋轉軸48與第1增加連結構件54的相對旋轉。第1增加連結構件54包含兩個限制突起54C。其中一方的限制突起54C(參考第12圖),從第1增加連結構件54的側面朝向第3導引溝20C突出。其中一方的限制突起54C插入於第3導引溝20C。另一方的限制突起54C(參考第13圖),從第1增加連結構件54的側面朝向第4導引溝20D突出。另一方的限制突起54C插入於第4導引溝20D。   [0067] 第5導引溝20E及第6導引溝20F,用來限制旋轉軸48與第2增加連結構件56的相對旋轉。第2增加連結構件56包含兩個限制突起56C。其中一方的限制突起56C(參考第12圖),從第2增加連結構件56的側面朝向第5導引溝20E突出。其中一方的限制突起56C插入於第5導引溝20E。另一方的限制突起56C(參考第13圖),從第2增加連結構件56的側面朝向第6導引溝20F突出。另一方的限制突起56C插入於第6導引溝20F。   [0068] 旋轉軸48包含兩個凹部48A。其中一方的凹部48A,在旋轉軸48的周方向設置於第1導引溝20A與第2導引溝20B之間。其中一方的凹部48A設置於旋轉軸48之中配置第2輸入側齒輪46B(參考第4圖)的位置。在其中一方的凹部48A配置有第1單向離合器88及按壓彈簧(省略圖示)。第1單向離合器88,藉由按壓彈簧將其朝從其中一方的凹部48A突出的方向彈壓。第1單向離合器88,在前轉的第2輸入側齒輪46B的旋轉速度大於旋轉軸48的旋轉速度的情況,則將第2輸入側齒輪46B的旋轉傳達到旋轉軸48,在第2輸入側齒輪46B的旋轉速度在旋轉軸48的旋轉速度以下的情況,則不將第2輸入側齒輪46B的旋轉傳達到旋轉軸48。   [0069] 另一方的凹部48A,在旋轉軸48的周方向設置於第5導引溝20E與第6導引溝20F之間。另一方的凹部48A設置於旋轉軸48之中配置第3輸出側齒輪50C(參考第4圖)的位置。在另一方的凹部48A配置有第2單向離合器90及按壓彈簧(省略圖示)。第2單向離合器90,藉由按壓彈簧將其朝從另一方的凹部48A突出的方向彈壓。第2單向離合器90,在前轉的第3輸出側齒輪50C的旋轉速度大於旋轉軸48的旋轉速度的情況,則將第3輸出側齒輪50C的旋轉傳達到旋轉軸48,在第3輸出側齒輪50C的旋轉速度在旋轉軸48的旋轉速度以下的情況,則不將第3輸出側齒輪50C的旋轉傳達到旋轉軸48。   [0070] 複數的彈壓構件22,將各連結構件52、54、56朝向第2旋轉體46彈壓。各彈壓構件22配置於第1導引溝20A~第6導引溝20F。在第1例子,各彈壓構件22包含配件22A及按壓彈簧22B。配件22A固定於旋轉軸48。按壓彈簧22B的其中一方的端部固定於配件22A。按壓彈簧22B的另一方的端部固定在對應的限制突起52C、54C、56C的任一個。在第2例子,彈壓構件22包含任意的彈性構件。在第3例子,彈壓構件22包含電動的構件。   [0071] 第4圖所示的電動致動器24,配置於收容空間32B且用來驅動變速單元10A。電動致動器24用來使驅動軸70(參考第8圖)旋轉。電動致動器24的一個例子是電動馬達。電動致動器24,藉由電線(省略圖示)而與控制單元38(參考第14圖)電連接。電動致動器24的輸出軸24A,與變速機構30(參考第14圖)連結。   [0072] 第14圖及第15圖所示的變速機構30,將電動致動器24的輸出軸24A的旋轉減速而傳達到驅動軸70。變速機構30包含:第1齒輪30A、第2齒輪30B、第3齒輪30C、第4齒輪30D、第5齒輪30E、及第6齒輪30F。變速機構30,也可是將電動致動器24的輸出軸24A的旋轉增速而傳達到驅動軸70的增速機構。   [0073] 第1齒輪30A,安裝於電動致動器24的輸出軸24A。第2齒輪30B~第5齒輪30E,可旋轉地被第1支承構件28A所支承。第2齒輪30B與第1齒輪30A連結。第3齒輪30C與第2齒輪30B連結。第4齒輪30D與第3齒輪30C連結。第5齒輪30E與第4齒輪30D連結。第6齒輪30F,安裝於驅動軸70的端部,該驅動軸70插入於第1支承構件28A。   [0074] 第7圖所示的發電機構34,配置於殼體32的收容空間32B。發電機構34的一個例子是發電機。蓄電機構36,用來儲存從發電機構34所供給的電力。蓄電機構36,藉由電線(省略圖示)將發電機構34及控制單元38電連接。蓄電機構36用來儲存從發電機構34所發電的電力。蓄電機構36,包含:第1電容器36A、第2電容器36B、及電解電容器36C。第1電容器36A配置於中空的支軸42的內部。也就是將蓄電機構36的第1電容器36A經由支軸42設置在第1支承構件28A。第2電容器36B及電解電容器36C配置於控制單元38的殼體38A的內部。   [0075] 殼體32用來收容:第1傳達部12、第2傳達部14、連結構件16、及解除部18。在一個例子,殼體32包含輪轂殼罩32A。輪轂殼罩32A,包含殼罩主體32C及蓋構件32D。殼罩主體32C,經由與構成後輪A4的車輪的輪圈A42(參考第1圖)連結的中間構件A43(參考第1圖)而與輪圈A42連結。蓋構件32D,可旋轉地設置於殼罩主體32C。根據一個例子,蓋構件32D包含自由輪。輪轂殼罩32A包含:相對於中心軸線的第1端部10B及第2端部10C(都參考第7圖)。電動致動器24,相對於變速單元10A至少局部配置在輪轂殼罩32A的第1端部10B側。發電機構34,相對於變速單元10A至少局部配置在輪轂殼罩32A的第2端部10C側。變速機構30,相對於變速單元10A至少局部配置在輪轂殼罩32A的第1端部10B側。蓄電機構36,相對於變速單元10A至少局部配置在輪轂殼罩32A的第1端部10B側。控制單元38,相對於變速單元10A至少局部配置在輪轂殼罩32A的第1端部10B側。更詳細來說,電動致動器24設置於第1支承構件28A。電動致動器24,當從輪轂殼罩32A的徑向觀察時是配置成與變速單元10A重疊。變速機構30設置在第1支承構件28A且位在變速單元10A的相反側。蓄電機構36設置在第1支承構件28A且至少局部位在變速單元10A的相反側。控制單元38設置在第1支承構件28A且位在變速單元10A的相反側。   [0076] 如第3圖所示,發電機構34,配置在相較於第2支承構件28B更靠近輪轂殼罩32A的第2端部10C側(參考第2圖)。發電機構34包含:包含磁鐵的轉子34A、包含線圈的定子34B。轉子34A,經由位在變速單元10A的相反側且設置在第2支承構件28B的變速機構35,而與變速單元10A連結。在第1例子,變速機構35,將變速單元10A的旋轉增速而傳達到轉子34A。在第2例子,變速機構35,將變速單元10A的旋轉減速而傳達到轉子34A。   [0077] 控制單元38包含殼體38A及控制部38B。殼體38A安裝於第1支承構件28A。控制部38B配置於殼體38A的內部。控制部38B,與電動致動器24(參考第4圖)及變速操作裝置E(參考第1圖)通訊連接。   [0078] 控制部38B包含記憶體(省略圖示)。記憶體預先儲存有控制部38B所執行的程式。控制部38B根據記憶體所儲存的程式,計算出曲柄軸G1的踏頻及自行車A的行駛速度。控制部38B,根據第1旋轉體40的旋轉速度、及第4旋轉體44所包含的齒輪其中任一個的旋轉速度,計算出自行車用內裝變速輪轂10的變速比,來界定現在的變速檔位。變速比與變速檔位的對應關係是預先儲存在記憶體。自行車用內裝變速輪轂10,進一步具備有:用來與外部機器(省略圖示)通訊而與控制單元38電連接的無線通訊單元92(參考第14圖)。無線通訊單元92,至少局部配置於收容空間32B。自行車用內裝變速輪轂10,進一步具備有:用來檢測自行車用內裝變速輪轂10的狀態的通報單元94。通報單元94,至少局部配置於收容空間32B。   [0079] 變速操作裝置E(參考第1圖),當將操作部E1進行升檔操作時,則將包含升檔訊號的變速訊號輸出。變速操作裝置E,當將操作部E1進行降檔操作時,則將包含降檔訊號的變速訊號輸出。變速訊號發送到控制部38B。控制部38B,當接收到包含升檔訊號的變速訊號時,則控制電動致動器24,讓變速比變化成升檔訊號所指定的變速比。在一個例子,控制部38B,控制電動致動器24,讓驅動軸70的旋轉角度從現在的變速比所對應的旋轉角度變化成與升檔訊號所指定的變速比所對應的旋轉角度。控制部38B,當接收到包含降檔訊號的變速訊號時,則控制電動致動器24,讓變速比變化成降檔訊號所指定的變速比。在一個例子,控制部38B,控制電動致動器24,讓驅動軸70的旋轉角度從現在的變速比所對應的旋轉角度變化成與降檔訊號所指定的變速比所對應的旋轉角度。   [0080] 第22圖是顯示自行車用內裝變速輪轂10的連結狀態與自行車用內裝變速輪轂10的檔位數的關係。在一個例子,自行車用內裝變速輪轂10可選擇的檔位數是檔位數1~檔位數6的6檔位。自行車用內裝變速輪轂10的變速比是以檔位數1~檔位數6的順序變小。第22圖中的「連結狀態」,表示各連結構件52、54、56、及各單向離合器88、90與對應的齒輪連結的狀態。第22圖中的「非連結狀態」,表示各連結構件52、54、56、及各單向離合器88、90與對應的齒輪未連結的狀態。   [0081] 如第16圖所示,在調整驅動軸70的旋轉角度讓各作動部60A~60C的接觸構件64成為第2狀態的情況,第1單向離合器88及第2單向離合器90成為連結狀態;連結構件52、第2增加連結構件56、及第1增加連結構件54成為非連結狀態。因此將變速檔位設定為檔位數1。   [0082] 如第17圖所示,在調整驅動軸70的旋轉角度讓第1作動部60A及第2作動部60B的接觸構件64成為第2狀態、且第3作動部60C的接觸構件64成為第1狀態的情況,第1單向離合器88及第2增加連結構件56成為連結狀態;連結構件52、第2增加連結構件90、及第1增加連結構件54成為非連結狀態。因此將變速檔位設定為檔位數2。   [0083] 如第18圖所示,在調整驅動軸70的旋轉角度讓第1作動部60A及第3作動部60C的接觸構件64成為第2狀態、且第2作動部60B的接觸構件64成為第1狀態的情況,第1單向離合器88及第1增加連結構件54成為連結狀態;連結構件52、第2單向離合器90、及第2增加連結構件56成為非連結狀態。因此將變速檔位設定為檔位數3。   [0084] 如第19圖所示,在調整驅動軸70的旋轉角度讓第1作動部60A的接觸構件64成為第1狀態、且第2作動部60B及第3作動部60C的接觸構件64成為第2狀態的情況,連結構件52及第2單向離合器90成為連結狀態;第1單向離合器88、第2增加連結構件56、及第1增加連結構件54成為非連結狀態。因此將變速檔位設定為檔位數4。   [0085] 如第20圖所示,在調整驅動軸70的旋轉角度讓第1作動部60A及第3作動部60C的接觸構件64成為第1狀態、且第2作動部60B的接觸構件64成為第2狀態的情況,連結構件52及第2增加連結構件56成為連結狀態;第1單向離合器88、第2單向離合器90、及第1增加連結構件54成為非連結狀態。因此將變速檔位設定為檔位數5。   [0086] 如第21圖所示,在調整驅動軸70的旋轉角度讓第1作動部60A及第2作動部60B的接觸構件64成為第1狀態、且第3作動部60C的接觸構件64成為第2狀態的情況,連結構件52及第1增加連結構件54成為連結狀態;第1單向離合器88、第2單向離合器90、及第2增加連結構件56成為非連結狀態。因此將變速檔位設定為檔位數6。   [0087] 例如在將變速檔位從檔位數3變更為檔位數4的情況,電動致動器24使驅動軸70旋轉,以將驅動軸70的旋轉角度從檔位數3所對應的角度變更成檔位數4所對應的角度。在將驅動軸70的旋轉角度,從檔位數3所對應的角度變更成檔位數3所對應的角度與檔位數4所對應的角度之間的角度的情況,則讓第1作動部60A的各接觸構件72、74成為第1狀態,第2作動部60B的各接觸構件72、74成為第2狀態。   [0088] 第1作動部60A的各接觸構件72、74為第1狀態時,則藉由彈壓構件22的彈壓力讓連結構件52相對於旋轉軸48朝第1方向移動,將連結構件52的凸部52A插入第1輸入側齒輪46A的凹部46C,或將連結構件52的凸部52A緊壓於第1輸入側齒輪46A的側面。在將凸部52A插入凹部46C的情況,將第1輸入側齒輪46A與連結構件52連結,讓第1輸入側齒輪46A與旋轉軸48相對於動力傳達成為連結狀態。   [0089] 第1輸入側齒輪46A與第1輸入齒輪40A連結。第1輸入齒輪40A與支軸42連結。因此,在藉由人力驅動力讓支軸42旋轉時,第1輸入齒輪40A及第1輸入側齒輪46A也藉由人力驅動力旋轉。第1輸入側齒輪46A,由於相對於動力傳達是與支軸42未連結,所以藉由從第1輸入齒輪40A所傳達的旋轉力,會繞旋轉軸48相對於支軸42旋轉。在將連結構件52的凸部52A緊壓於第1輸入側齒輪46A的側面的狀態,在伴隨第1輸入側齒輪46A的旋轉讓第1輸入側齒輪46A的凹部46C的旋轉位置與連結構件52的凸部52A的旋轉位置一致的情況,則將凸部52A插入凹部46C,將第1輸入側齒輪46A與連結構件52連結。因此讓第1輸入側齒輪46A與支軸42相對於動力傳達成為連結狀態。   [0090] 在第2作動部60B的各接觸構件72、74從第1狀態移往第2狀態的情況,如下述將第1輸出側齒輪50A與第1增加連結構件54的連結狀態從連結狀態變更成非連結狀態。   [0091] 第1輸出側齒輪50A與第2輸入側齒輪46B連結,第2輸入側齒輪46B與支軸42連結。因此,在藉由人力驅動力讓支軸42旋轉時,第2輸入側齒輪46B及第1輸出側齒輪50A也藉由人力驅動力旋轉。在第2作動部60B的各接觸構件72、74與第1增加連結構件54的凸輪面54B接觸的狀態,藉由第1輸出側齒輪50A的旋轉,在相對於旋轉軸48的中心軸線CY的周方向,讓各接觸構件72、74朝相對地讓凸輪面54B與第1輸出側齒輪50A的側面的間隔變窄的方向移動。因此,為了讓凸輪面54B與第1輸出側齒輪50A的側面的間隔變寬,第1增加連結構件54在沿著旋轉軸48的中心軸線CY的方向朝第2方向移動,讓第1增加連結構件54的凸部54A從第1輸出側齒輪50A的凹部50E脫離,讓第1增加連結構件54與第1輸出側齒輪50A成為非連結狀態。因此讓第1輸出側齒輪50A與旋轉軸48相對於動力傳達成為非連結狀態。
[0092]
10‧‧‧自行車用內裝變速輪轂
10A‧‧‧變速單元
10B‧‧‧第1端部
10C‧‧‧第2端部
24‧‧‧電動致動器
28A‧‧‧第1支承構件
28B‧‧‧第2支承構件
32‧‧‧殼體
32A‧‧‧輪轂殼罩
32B‧‧‧收容空間
34‧‧‧發電機構
36‧‧‧蓄電機構
38‧‧‧控制單元
92‧‧‧無線通訊單元
94‧‧‧通報單元
A42‧‧‧輪圈
A43‧‧‧中間構件
[0024]   第1圖是搭載實施方式的自行車用內裝變速輪轂的自行車的側視圖。   第2圖是第1圖的自行車用內裝變速輪轂的正視圖。   第3圖是顯示第2圖的自行車用內裝變速輪轂的內部構造的立體圖。   第4圖是第3圖的自行車用內裝變速輪轂的正視圖。   第5圖是第4圖的第2旋轉體的立體圖。   第6圖是第5圖的第2旋轉體的正視圖。   第7圖為沿著第3圖的D7-D7線的剖面圖。   第8圖是第4圖的第1旋轉體及解除部的立體圖。   第9圖是第4圖的自行車用內裝變速輪轂的後視圖。   第10圖是第8圖的解除部的正面側的立體圖。   第11圖是第10圖的解除部的底面側的立體圖。   第12圖是第4圖的旋轉軸及連結構件的正面側的立體圖。   第13圖是第12圖的旋轉軸及連結構件的後面側的立體圖。   第14圖是第4圖的自行車用內裝變速輪轂的側視圖。   第15圖是從第14圖的自行車用內裝變速輪轂省略控制單元的狀態的側視圖。   第16圖是檔位數1的情況的自行車用內裝變速輪轂的俯視圖。   第17圖是檔位數2的情況的自行車用內裝變速輪轂的俯視圖。   第18圖是檔位數3的情況的自行車用內裝變速輪轂的俯視圖。   第19圖是檔位數4的情況的自行車用內裝變速輪轂的俯視圖。   第20圖是檔位數5的情況的自行車用內裝變速輪轂的俯視圖。   第21圖是檔位數6的情況的自行車用內裝變速輪轂的俯視圖。   第22圖是顯示變速檔位與連結構件的連結狀態及單向離合器的連結狀態的關係的表格。

Claims (18)

  1. 一種自行車用內裝變速輪轂,具備有:   形成收容空間的輪轂殼罩、   配置於上述收容空間且可從複數的變速檔位選擇一個變速檔位的變速單元、   及配置於上述收容空間且用來驅動上述變速單元的電動致動器。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的自行車用內裝變速輪轂,其中,進一步具備有:產生用來驅動上述電動致動器的電力的發電機構。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的自行車用內裝變速輪轂,其中,上述發電機構配置於上述收容空間。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或3項的自行車用內裝變速輪轂,其中,進一步具備有:用來儲存從上述發電機構所供給的電力的蓄電機構。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的自行車用內裝變速輪轂,其中,上述蓄電機構配置於上述收容空間。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3項中任一項的自行車用內裝變速輪轂,其中,進一步具備有:用來控制上述電動致動器的控制單元。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的自行車用內裝變速輪轂,其中,上述控制單元配置於上述收容空間。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的自行車用內裝變速輪轂,其中,上述輪轂殼罩,包含相對於中心軸線的第1端部及第2端部,   上述電動致動器,相對於上述變速單元至少局部配置於上述輪轂殼罩的上述第1端部側,   上述發電機構,相對於上述變速單元至少局部配置在上述輪轂殼罩的上述第2端部側。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的自行車用內裝變速輪轂,其中,進一步具備有:配置於上述收容空間且用來儲存從上述發電機構所供給的電力的蓄電機構;   上述蓄電機構,相對於上述變速單元至少局部配置在上述輪轂殼罩的上述第1端部側。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的自行車用內裝變速輪轂,其中,進一步具備有:配置於上述收容空間且用來控制上述電動致動器的控制單元;   上述控制單元,相對於上述變速單元配置在上述輪轂殼罩的上述第1端部側。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的自行車用內裝變速輪轂,其中,進一步具備有:用來支承上述變速單元且相對於上述變速單元配置在上述輪轂殼罩的上述第1端部側的第1支承構件;   上述電動致動器設置在上述第1支承構件。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的自行車用內裝變速輪轂,其中,進一步具備有:用來支承上述變速單元且相對於上述變速單元配置在上述輪轂殼罩的上述第2端部側的第2支承構件;   上述發電機構,配置在相較於上述第2支承構件更靠近上述輪轂殼罩的上述第2端部側。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或12項的自行車用內裝變速輪轂,其中,上述蓄電機構設置於上述第1支承構件。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或12項的自行車用內裝變速輪轂,其中,上述控制單元設置於上述第1支承構件。
  1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的自行車用內裝變速輪轂,其中,進一步具備有:用來與外部機器通訊而與上述控制單元電連接的無線通訊單元。
  1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5項的自行車用內裝變速輪轂,其中,上述無線通訊單元,至少局部配置於上述收容空間。
  1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3項中任一項的自行車用內裝變速輪轂,其中,進一步具備有:用來通報上述自行車用內裝輪轂的狀態的通報單元。
  1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3項中任一項的自行車用內裝變速輪轂,其中,上述輪轂殼罩包含:經由與構成車輪的輪圈連結的中間構件而與上述輪圈連結的殼罩主體、及可旋轉地設置於上述殼罩主體的蓋構件。
TW106144108A 2016-12-21 2017-12-15 自行車用內裝變速輪轂 TWI72821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248442A JP6789095B2 (ja) 2016-12-21 2016-12-21 自転車用内装変速ハブ
JP2016-248442 2016-12-21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823099A true TW201823099A (zh) 2018-07-01
TWI728215B TWI728215B (zh) 2021-05-21

Family

ID=6225190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6144108A TWI728215B (zh) 2016-12-21 2017-12-15 自行車用內裝變速輪轂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0822053B2 (zh)
JP (1) JP6789095B2 (zh)
CN (1) CN108216484B (zh)
DE (1) DE102017129064A1 (zh)
TW (1) TWI728215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7012358A1 (zh) 2015-07-17 2017-01-26 武君 定向传动机构、定向链轮装置及脚踏设备
KR102074833B1 (ko) * 2018-07-10 2020-02-07 한은수 다단 변속장치
JP6722957B1 (ja) * 2019-10-09 2020-07-15 株式会社グロータック 自転車用負荷発生機構及びハブ
DE102022107155A1 (de) * 2022-03-25 2023-09-28 Karlheinz Nicolai Prozessor und Verfahren, insbesondere computer-implementiertes Verfahren, zur Steuerung eines Nabenschaltgetriebes eines Fahrrads mit Hilfsmotor sowie Nabenschaltung mit einem solchen Prozessor
WO2024014431A1 (ja) * 2022-07-11 2024-01-18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変速段推定方法、変速段推定装置、変速段推定プログラム、及び、記憶媒体

Family Cites Familie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855530A (en) * 1997-07-30 1999-01-05 Industrial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Speed-changing transmission hub for a bicycle
EP1030983A4 (en) 1997-11-10 2005-06-29 Frederic Francis Grant AUTOMATIC TRANSMISSION SYSTEMS FOR VEHICLES TRAINED BY HUMANS
CN2387027Y (zh) * 1999-07-21 2000-07-12 财团法人工业技术研究院 多段变速轮毂变速控制机构
JP4073893B2 (ja) * 2004-05-13 2008-04-09 株式会社シマノ 自転車用内装変速ハブ
JP4078331B2 (ja) 2004-05-13 2008-04-23 株式会社シマノ 自転車用駆動ユニット
JP2011126416A (ja) * 2009-12-17 2011-06-30 Ntn Corp 電動補助自転車用リアハブ内装変速装置
JP5300792B2 (ja) * 2010-06-11 2013-09-25 株式会社シマノ 自転車用の補助電源システム
US9428246B2 (en) * 2011-12-09 2016-08-30 Shimano Inc. Bicycle generator and/or shifting device
US8909424B2 (en) * 2012-10-11 2014-12-09 Sram, Llc Electronic shifting systems and methods
DE102013207681A1 (de) 2013-04-26 2014-10-30 Robert Bosch Gmbh Motor-Getriebe-Einheit sowie Radnabenantrieb mit derartiger Motor-Getriebe-Einheit
US9315071B2 (en) * 2013-07-12 2016-04-19 Slipstream Bicycles, Llc Bicycle wheel system
JP2015140039A (ja) * 2014-01-27 2015-08-03 株式会社シマノ 自転車用変速制御装置
JP5778830B1 (ja) 2014-05-29 2015-09-16 株式会社シマノ 自転車用の変速制御装置、電動アシストシステム、および、自転車用の変速制御方法
CA2968322A1 (en) * 2014-11-18 2016-05-26 Vanhawks Inc. Network-enabled bicycles, bicycles interconnected into a mesh network, electronic devices for bicycles and related methods
CN104354828B (zh) * 2014-11-28 2017-02-22 李激初 一种手自一体的自行车自动内变速器、自行车及变速方法
JP6328588B2 (ja) * 2015-05-29 2018-05-23 株式会社シマノ 内装変速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0822053B2 (en) 2020-11-03
CN108216484A (zh) 2018-06-29
TWI728215B (zh) 2021-05-21
DE102017129064A1 (de) 2018-06-21
US20180170483A1 (en) 2018-06-21
JP6789095B2 (ja) 2020-11-25
JP2018100061A (ja) 2018-06-28
CN108216484B (zh) 2020-11-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728215B (zh) 自行車用內裝變速輪轂
US9994284B2 (en) Bicycle assist unit
TWI635021B (zh) Bicycle drive assembly and bicycle with drive assembly
US20070296176A1 (en) Bicycle shift control device that responds to a manually operated switch
CN109969331B (zh) 人力驱动车辆用控制装置
JP6372671B2 (ja) 電動アシスト自転車
TWI737864B (zh) 自行車用變速機及自行車用內裝變速輪轂
JP6857858B2 (ja) 電動アシスト自転車
US11440346B2 (en) Hub assembly and drive train
KR100983985B1 (ko) 자전거용 변속장치
WO2017048717A1 (en) Mid drive assist system for an electric bicycle
JP2017019445A (ja) 駆動ユニットおよび電動アシスト自転車
CN109969336B (zh) 人力驱动车辆用控制装置
CN106660607A (zh) 电动助力自行车
EP4051564A1 (en) Propulsion unit for electric power-assisted bicycle
JP2020142605A (ja) 人力駆動車用の制御装置
WO2023118607A2 (en) Self-powered system for a bicycle
TW202408872A (zh) 用於自行車之具備致動裝置之底托架變速箱
TW202408871A (zh) 用於電動自行車之具備感測器配置之底托架變速箱
TW202408870A (zh) 用於自行車之具備輔助驅動之底托架變速箱
TW202408874A (zh) 用於自行車之具備換檔裝置之底托架變速箱
JP2022034780A (ja) 人力駆動車用の内装変速機および人力駆動車用の変速システム
CN115158527A (zh) 一种电助力自行车自动变速器
TW202239661A (zh) 人力驅動車之電動變速裝置及人力驅動車之變速單元
WO2024013091A1 (en) Transmission assembly for a bicy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