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387027Y - 多段变速轮毂变速控制机构 - Google Patents

多段变速轮毂变速控制机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387027Y
CN2387027Y CN 99215634 CN99215634U CN2387027Y CN 2387027 Y CN2387027 Y CN 2387027Y CN 99215634 CN99215634 CN 99215634 CN 99215634 U CN99215634 U CN 99215634U CN 2387027 Y CN2387027 Y CN 2387027Y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atchet
mentioned
sleeve
control
engaging pie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 99215634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程嗣哲
陈佳麟
曾锦焕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ustrial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ITRI
Original Assignee
Industrial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ITRI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ustrial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ITRI filed Critical Industrial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ITRI
Priority to CN 99215634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387027Y/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387027Y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387027Y/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Abstract

一种具有行星齿轮装置的多段变速轮壳变速控制机构,利用若干行星齿轮分别与环齿轮及太阳齿轮连接,驱动件的旋转动力经由一套筒的控制传递至该环齿轮或该齿轮架时,可透过若干行星齿轮该太阳齿轮的作用产生速比变化,再由齿轮架或环齿轮将动力传递至轮毂上,由于驱动若干行星齿轮作动是以套筒的控制动力输入源部分配合另一套筒于固定轴上的作动,控制二组反方向的单项棘爪组的收放,因此仅需控制槽的使用便可控制动力源的输入与太阳齿轮的自由度,由此避免卡槽与控制键的使用过程产生作动干涉,并省略复杂的动力切换机构。

Description

多段变速轮毂变速控制机构
本实用新型是为一种自行车变速机构,特别指一种仅需由一套筒与数组控制槽来进行动力源切换,并且用另一套筒与另一控制槽控制单向棘爪,便可控制太阳齿轮组固定的自行车变速机构。
普通自行车的内变速器机构,其行星齿轮机构的输入件可为一环齿轮或齿轮架,并利用一离合器齿部与该环齿轮或与该齿轮架啮合,以控制动力输入该行星机构的路径,进行控制太阳齿轮的自由度,以得不同的速比。而依据行星齿轮机构的特性,太阳齿轮的转动方向与该齿轮系中的主动动力输入件有关,由不同的动力输入件(齿轮架或环齿)传动时,太阳齿轮转动的方向就不同,若以齿轮架为主动动力件而言,太阳齿轮自由转动的方向便与该齿轮架转动的方向相同,若以该环齿轮为主动动力件时,太阳齿轮自由转动的方向则与该环齿轮转动的方向相反。为了解决行星齿轮系这种运动特性,美国专利5,399,128号专利中为解决太阳齿轮自由回转方向的问题,在每一个太阳齿轮的内缘挖数个卡槽,利用一控制键来卡制太阳齿轮,这种方法并不能保证在每次改变速比时,控制键都能顺利的进入太阳齿轮内缘卡槽,该专利利用相同的原理来进行动力输入件的切换,也无法让切换过程非常顺利。
为了顺利的控制太阳齿轮自由度,在美国专利5,322,487号专利中利用两组两阶行星齿轮组,配合两个旋转套筒和固定轴上的凸块,来达到控制太阳齿轮自由度的目的并得到所预期的速比,但由于该行星齿轮及太阳齿轮数量的增加使得整体机构的重量及控制的复杂度增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提供一种可以平顺控制太阳齿轮组固定机构的多段变速轮毂变速控制机构。
本实用新型另一目的在提供一种可以平顺地控制动力输入件切换的多段变速轮毂变速控制机构。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多段变速轮毂变速控制机构,包括:一固定轴,是固定于轮毂中心的长杆体,于近中段位置处设有一适当长度啮合部;一第一套筒,是具有一适当长度的管体,以可轴向移动的方式套置于上述固定轴径上,该套筒近中央处设有环状排列的控制槽;一第二套筒,是呈阶梯状的壳体,以可移动的方式套置于上述固定轴径上,该套筒的各阶段处设有环状排列的控制槽;三太阳齿轮,对应于上述固定轴上的啮合部位置的方式可转动地套合于上述第一套筒上,分别具有不同方向的单向棘爪组,使该三太阳齿轮可分别由上述第一套筒移动位置的控制呈自由转动或被固定的模式;一行星齿轮装置,具有一概呈盘状的齿轮架,以一前端大于上述三太阳齿轮一适当直径大孔套于上述三太阳齿轮外围同中心轴旋转,后端一适当直径小孔套于上述该固定轴近后端位置;及若干行星齿轮,具有一第一阶齿部、第二阶齿部及第三阶齿部,分别用与上述三太阳齿轮啮合,使可沿上述三太阳齿轮做公转运动;及一齿轮架连接体用以与上述该齿轮架前端相结合;一环齿轮,大概呈盆状,与一环齿轮连接体相连接,可与上述太阳齿轮同中心转动地,并以前端内径与上述行星齿轮装置若干行星齿轮相啮合的方式设置;一驱动器,呈柱状体,在内径设有输入啮合部;一轮毂,在前端与后端适当位置设有输出啮合部与第二输出啮合部。
本实用新型的变速控制机构,利用第二套筒的移动及该第二套筒上的控制槽的使用,可以使此动力切换过程平稳顺利,并利用第一套筒的移动及该第一套筒上的控制槽的使用,不仅可以平稳顺利地让所述三个太阳齿轮内的棘爪组与固定轴上的啮合部呈啮合状态或收回模式,以控制所述三个太阳齿轮的自由度,同时使得整体变速机构简化。
本实用新型为达成上述及其他目的,其所采用的技术手段,元件及其功效,兹采较佳实施例,并配合相关图示详细说明如下。
图示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组合剖面图,用以揭示各元件的连接关系;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其固定轴及第一套筒装置的立体图,用以揭示该固定轴及第一套筒装置的形状及组合方法。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中太阳齿轮棘爪组的立体图,用以提示该太阳齿轮棘爪组的形状;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中行星齿轮装置、环齿轮与第二套筒的立体图,用以揭示该行星齿轮装置、环齿轮与第二套筒的组合关系与形状。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中第一输入棘爪及第二输出棘爪的立体图,用以揭示该第一输入棘爪及第二输出棘爪的形状;
图6是本实用新型中第二输入棘爪的立体图,用以揭示该第二输入棘爪的形状;
图7是本实用新型于各速比时,棘爪组的其中一棘爪啮合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于各速比时,棘爪组的其中一棘爪收回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于第一、二、三速比时,第一输入棘爪与第一输入啮合部啮合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于第一、二、三速比时,第二输出棘爪与第二输出啮合部啮合示意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于第一、二、三速比时,第二输入棘爪收回示意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于第四、五、六、七速比时,第一输入棘爪收回示意图;
图13是本实用新型于第四、五、六、七速比时,第二输入棘爪与第二输入啮合部啮合示意图;
图14是本实用新型于第四、五、六、七速比时,第二输出棘爪收回示意图;
图15是本实用新型各速比时各棘动作的一览表。
图号说明:
1----驱动器                   512----第一棘爪组斜边
2----轮毂                     52----第二太阳齿轮
3----环齿轮                   521----第二棘爪组
30----啮合部                  522----第二棘爪组斜边
31----环齿轮连接体            53----第三太阳齿轮
320----第二输入棘爪           531----第三棘爪组
321----输入啮合部             532----第三棘爪组斜边
322----第二输入棘爪斜边       6----第一套筒
330----第二输出棘爪           601----倾斜面
331----第二输出啮合部         61----控制槽
332----第二输出棘爪斜边       621----左覆盖面
4----行星齿轮装置             622----右覆盖面
40----齿轮架                  63----第一弹簧
401----齿轮架连接体           64----第一控制键
402----凸块                   7----第二套筒
403----凹槽                   701----第一组控制槽
41----行星齿轮                702----第二组控制槽
411----第一阶齿部             703----第三组控制槽
412----第二阶齿部             71----第二弹簧
413----第三阶齿部             72----第二控制键
420第一输入棘爪               731----第一覆盖部
421----第一输入棘爪斜边       732----第二覆盖部
430----第一输出棘爪           733----第三覆盖部
431----第一输出啮合部     80----固定轴
50----太阳齿轮组          81----啮合部
501----棘爪组             90----第一纵向槽道
51----第一太阳齿轮        91----第二纵向槽道
511----第一棘爪组
本实用新型多段变速轮毂变速控制机构,内含一行星齿轮装置4,包括有一齿轮架40,齿轮架连接体,及该齿轮架40上若干行星齿轮41,利用该若干行星齿轮41分别与一环齿轮3及一太阳齿轮组50连接,于一驱动件1将动力传递至该齿轮架连接体401或一环齿轮连接体31,透过该行星齿轮装置4的作用,产生速比变化,再由该环齿轮3或该齿轮架40,将动力传递至轮毂2。利用一第二套筒7的移动及该第二套筒7上的控制槽的使用,可以使此动力切换过程平顺化,并利用一第一套筒6的移动及该第一套筒6上的控制槽61和倾斜面601的使用,不但可以平顺地让该太阳齿轮组50内的棘爪组501与固定轴80上的啮合部81呈啮合状态或收回模式,以控制该太阳齿轮组50的自由度,同时可使得整体变速机构简化。该太阳齿轮组50的第一太阳齿轮51、第二太阳齿、第三太阳齿轮53内分别装有一第一棘爪组511、第二棘爪组521、和第三棘爪组531,该第一棘爪组511、第二棘爪组521、和第三棘爪组531为皆为两组不同方向的单向棘爪所构成,用以控制该太阳齿轮组50的自由度。在该第一棘爪组511、第二棘爪组521、和第三棘爪组531两侧分别有第一棘爪组斜边512、第二棘爪组斜边522、和第三棘爪组斜边532,用与第一套筒6斜面作用,而使其呈回模式(容后再述)。
如图1及图2所示,该固定轴80是固定于该轮毂2中心处的长杆体,于该固定轴80径上近中段位置有一啮合部81,该啮合部81用以与该棘爪组501啮合以控制该太阳齿轮组50的自由度。又于该固定轴80长度方向,于该啮合部一端有一第一纵向槽道90,用以装置一第一控制键64以控制该第一套筒6的移动,藉以控制该棘爪组501与该啮合部81呈啮合或收回模式,又于远离该啮合部81一端有另一第二纵向槽道91,用以装置一第二控制键73以该第二套筒7的移动来切换动力输入件。
如图1至图3所示,该第一套筒6是具有一适当长度的管体,以可移动的方式套置于上述固定轴80的径上。该第一套筒6主要是由一左覆盖面621、右覆盖面622、倾斜面601和数个控制槽61所构成,该数个控制槽61以环状方式排列于该第一套筒6周围,当控制槽61因该第一套筒6移动而至该第二太阳齿轮52的位置时,该第二棘爪组521便可通过该控制槽61与该固定轴80上的该啮合部81呈啮合状态,而达到控制该第二太阳齿轮52的自由度,而该第一棘爪组521和第三棘爪组531因为该左覆盖面621和右覆盖面622的遮蔽作用而呈收回模式,若第一套筒6向左移动至该第一太阳齿轮51位置时,该第二棘爪组521因该倾斜面601与该第二棘爪组斜边522作用,使该第二棘爪组521呈收回模式,而该第一棘爪组511通过该控制槽61与该啮合部81呈啮合状态,达到控制该第一太阳齿轮51的自由度,而该第二棘爪组521和第三棘爪组531因右覆盖面622的遮蔽作用而呈收回模式,若第一套筒6向右移动至该第三太阳齿轮53的位置时,该第二棘爪组521因该倾斜面601与该第二棘爪组斜边522作用,使该第二棘爪组521呈收回模式,而该第三棘爪组531通过该控制槽61与该啮合部81呈啮合状态,而该第一棘爪组511和第二棘爪组521因左覆盖面621的遮蔽作用而呈收回模式,而达到控制该第三太阳齿轮53的自由度。该数个控制槽61周围的倾斜面601于该第一套筒6移动时,可藉著第一棘爪组斜边512、第二棘爪组斜边522。或第三棘爪组斜边532,将原来与该啮合部81呈啮合状态的棘爪顶开,而呈收回模式,使该棘爪相对应的该太阳齿轮得以自由旋转。
如图1和图4所示,该行星齿轮装置4是设于上述太阳齿轮组50外圈,包括有该齿轮架40、设于该齿轮架4上的该若干行星齿轮41及该齿轮架连接体401,其中该齿轮架40是大概呈盆体,具有前端一大孔及后端一小孔,其中前端一大孔是以大于上述太阳齿轮组50的外围,而该后端一小孔则套于上述该固定轴近后端位置,使该齿轮架40可与上述太阳齿轮组50同中心轴转动的方式旋转。于该齿轮架40的该前端一大孔之孔径前端是设有一环状的方式排列可与该齿轮架连接体401相套合的数个凸块402,同时并于该齿轮架40后端适当位置处设有一第一输出棘爪430,用与该轮毂2的第一输出啮合部431相啮合,使该环齿轮架3转动时,动力传递至该齿轮架,再藉由该第一输出棘爪430可将动力传递至该轮毂2,而达到驱动的目的。
该齿轮架连接体401是呈一前端径大后端径小的柱状体,在前端径大的部分有一环状排列的凹槽403,用以与上述该齿轮架前端的凸块402相套合。在后端径小的部分的适当位置装设有一第一输入棘爪430,该第一输入棘爪430在正常状态下受弹力构件下,可与该驱动器1的一输入啮合部321呈啮合状态,将动力经由该齿轮架连接体401传递至该齿轮架40。
如图1所示,该若干行星齿轮41是为具有一第一阶齿部411、一第二阶齿部412、及一第三阶齿部413,可沿上述该三太阳齿轮51、52及53作公转运动,其中该第二阶齿部412是以一齿端与上述第二太阳齿轮52,而另一端与该环齿轮3啮合的啮合部30方式设置,而该第一阶齿部411与上述第一太阳齿轮51啮合的方式设置,而该第三阶齿部413与上述第三太阳齿轮53。
如图1及图4所示,该环齿轮3是大概呈盆状,与一环齿轮连接体31相连接,可与上述太阳齿轮组50同中心转动地以内径套设于上述若干行星齿轮41第二阶齿部412上,于该环齿轮3前端内径上设有一与上述若干行星齿轮41第二阶齿部412相对应的啮合部30,同时于该环齿轮3前端外径适当位置设有一第二输出棘爪330,可与一第二输出啮合部331相啮合,使该齿轮架40转动时,动力传递至该环齿轮3,藉由该第二输出棘爪330再将动力传递至该轮毂2,而达到另一驱动的模式。
该环齿轮连接体31是一柱体状,与环齿轮3后端相连接,在该环齿轮连接体31外径适当位置设有一第二输入棘爪320,该第二输入棘爪330在正常状态下受弹力构件下,可与该驱动器1的输入啮合部321呈啮合状态,将动力经由该环齿轮连接体31传递至该环齿轮3。
如图5和图6所示,该第一输入棘爪420、第二输出棘爪330和第二输入棘爪320是由一长部和一短部所组成,在短部一侧分别有第一输入棘爪斜边421、第二输出棘爪斜边332和第二输入棘爪斜边332,斜边421、332或322可与第二套筒的控制槽斜边作用,而使第一输入棘爪420、第二输出棘爪330或第二输入棘爪320呈收回模式(容后再述)。
如图1和图4所示,该第二套筒7为一外观呈大概阶梯分布的壳体,以可移动的方式套于该固定轴80上。于该第二套筒7前端适当位置设有一第一组控制槽701,于中端适当位置设有一第二控制槽702,于后端适当位置设有一第三组控制槽703。该第一组控制槽701、第二控制槽702及第三组控制槽703以环状方式排列于该第二套筒7的周围,于第一组控制槽701左侧内缘、第二控制槽702右侧内缘和第三组控制槽703左侧内缘皆有适当的斜边(图中未示),于该第一组控制槽701左侧有一第一覆盖部731,于第二组控制槽702左侧有一第二覆盖部732,于第三组控制槽703左侧有一第三覆盖部733。该第二套筒7移动于其一极端位置时,上述该第一输入棘爪420可通过该第三组控制槽703与该输入啮合部321呈啮合模式,上述该第二输出棘爪330与该第二输出啮合部331呈啮合模式,此时由该驱动件1将动力藉该第一输入棘爪420传至该齿轮架连接体401与该齿轮架40,动力经过该环齿轮3,再透过第二输出棘爪330传至该轮毂2。当该第二套筒移动至中间位置时,该第一输入棘爪420因该第三控制槽左侧内缘斜边与第一输入棘爪斜边421作用,而使该第一输入棘爪420被第三覆盖部733遮蔽而呈收回模式,上述该第二输入棘爪320通过第二组控制槽与该输入啮合部321呈啮合模式,该第二输出棘爪330与该第二输出啮合部331呈啮合模式,此时由该驱动件1将动力藉该第二输入棘爪320传至该环齿轮连接体31与该环齿轮3,再透过第二输出棘爪330传至该轮毂2。当该第二套筒移动至另一极端位置时,该第一输入棘爪仍然保持收回模式,该第二输入棘爪320仍然与该输入啮合部321呈啮合模式,该第二输出棘爪330因第一控制槽701左侧内缘与第二输出棘爪斜边332的作用,而使该第二输出棘爪330因第一覆盖部731的遮蔽而呈收回模式,此时由该驱动件1将动力藉该第二输入棘爪320传至环齿轮连接体31与该环齿轮3,再透过第一输出棘爪430传至该轮毂2。
藉由上述各构件的组合,可归纳出本实用新型有七段速比的驱动模式(请参阅图7至图14所示),并可由各速比驱动为模式整理出如图15中各棘爪的作用情形(图15中符号“+”为卡合、“×”为强制关闭、而“-”为关闭),其各速比顺序如下:
第一速比是于该第一套筒6移动至最右侧,使该第三棘爪组531与该固定轴80的该啮合部81呈啮合模式而使该第三太阳齿轮53固定,而该第一棘爪组511和第二棘爪组521因第一套筒6的左覆盖面621而呈收回模式,同时该第二套筒7移动至最左侧,使该第一输入棘爪420通过该第三组控制槽703与该输入啮合部321呈啮合模式,而该第二输入棘爪320因该第二覆盖部732的作用而呈收回状态,而该第二输出棘爪330通过第一组控制槽701与该第二输出啮合部331呈啮合模式。此时由该驱动件1将动力传至该齿轮架连接体401与该齿轮架40,透过该若干行星齿轮41与该第三太阳齿轮53的作用,动力经过该环齿轮3,再透过第二输出棘爪330传至该轮毂2。
第二速比是于该第一套筒6移动至中间位置,该第一套筒6的倾斜面601与第三棘爪组斜边532作用,使第三棘爪组呈收回模式于右覆盖面622之上,同时该第一棘爪组511仍呈收回模式,而该第二棘爪组521与该固定轴80的该啮合部81呈啮合模式而使该第二太阳齿轮52固定,同时该第二套筒7亦位于其最左侧位置,使该第一输入棘爪420与该输入啮合部321呈啮合模式,而该第二输入棘爪320呈收回状态,而该第二输出棘爪330与该第二输出啮合部331呈啮合模式。此时动力由该驱动件1传至该齿轮架连接体401与齿轮架40,透过该若干行星齿轮41与该第二太阳齿轮52之作用,动力经过该环齿轮3,再透过第二输出棘爪330传至该轮毂2。
第三速比是于该第一套筒6移动至最左侧位置,该第一套筒6的倾斜面601与第二棘爪组斜边522作用,使第二棘爪组521呈收回模式于右覆盖面622之上,而该第三棘爪组531亦呈收回模式,而该第一棘爪组511与该固定轴80的该啮合部81呈啮合模式而使该第一太阳齿轮51固定,同时该第二套筒7仍保持在其最左侧位置,使该第一输入棘爪420与该输入啮合部321呈啮合模式,而该第二输入棘爪320呈收回状态,而该第二输出棘爪330与该第二输出啮合部331呈啮合模式。此时动力由该驱动件1传至该齿轮架连接体401与齿轮架40,透过该若干行星齿轮41与该第一太阳齿轮51的作用,动力经过该环齿轮3,再透过第二输出棘爪330传至该轮毂2。
第四速比为直接驱动,该第一套筒6仍保持在最左侧位置,使该第一棘爪组511与该固定轴80的该啮合部81呈啮合模式而使该第一太阳齿轮51固定,而该第二棘爪组521和该第三棘爪组531亦呈收回模式于该右覆盖面622,同时该第二套筒7向右移动至中间位置,该第一输入棘爪420因该第三控制槽左侧内缘斜边与第一输入棘爪斜边421作用,而使该第一输入棘爪420被第三覆盖部733遮蔽而呈收回模式,而该第二输入棘爪320通过该第二组控制槽702与该输入啮合部321呈啮合模式,而该第二输出棘爪330与该第二输出啮合部331呈啮合模式。此时动力由该驱动件1传至该环齿轮连接体31与环齿轮3,此时,动力不透过该若干行星齿轮41与该第一太阳齿轮51的作用,动力直接经过该环齿轮3,再透过第二输出棘爪330传至该轮毂2。
于第五速比时,该第一套筒6仍保持在最左侧位置,使该第一棘爪组511与该固定轴80的该啮合部81呈啮合模式而使该第一太阳齿轮51固定,同时该第二套筒7向右移动至最右侧位置,使该第一输入棘爪420因为该第一覆盖部731的作用而呈收回状态,而该第二输入棘爪320仍通过该第二组控制槽702与该输入啮合部321呈啮合模式,而该第二输出棘爪330因第一控制槽701左侧内缘与第二输出棘爪斜边332的作用,而使该第二输出棘爪330因第一覆盖部731的遮蔽而呈收回模式。此时动力由驱动件1传至该环齿轮连接体31与环齿轮3,透过该若干行星齿轮41与该第一太阳齿轮51的作用,动力经过该齿轮架40,再透过第一输出棘爪431传至该轮毂2。
第六速比是于该第一套筒6移动至中间位置,该第一套筒6的倾斜面601与第一棘爪组斜边512作用,使第一棘爪组呈收回模式于该左覆盖面621之上,而该第二棘爪组521与该固定轴80的该啮合部81呈啮合模式而使该第二太阳齿轮52固定,而第三棘爪组531亦呈收回模式于该右覆盖面622,同时该第二套筒7保持在最右侧位置,使该第一输入棘爪420呈收回状态,而该第二输入棘爪320与该输入啮合部321呈啮合模式,而该第二输出棘爪330呈收回状态。此时由该驱动件1将动力传至该环齿轮连接体31,经过环齿3并透过该若干行星齿轮41与该第二太阳齿轮52的作用,动力经过该齿架40,再透过第一输出棘爪431传至该轮毂2。
第七速比是于该第一套筒6移动至最右侧位置,该第一套筒6的倾斜面601与第二棘爪组斜边522作用,使第二棘爪组521呈收回模式于该左覆盖面621之上,同时第一棘爪组511亦呈收回模式,而该棘爪531与该固定轴80的该啮合部81呈啮合模式而使该第三太阳齿轮53固定,同时该第二套筒7保持在最右侧位置,使该第一输入棘爪420呈收回状态,而该第二输入棘爪320与该输入啮合部321呈啮合模式,而该第二输出棘爪330呈收回状态。此时由该驱动件1将动力传至该环齿轮连接体31,经过环齿轮3并透过该若干行星齿轮41与该第二太阳齿轮52的作用,动力经过该齿轮架40,再透过第一输出棘爪431传至该轮毂2。
由上述整体的传动关系可知,本实用新型多段变速轮毂变速控制机构,是利用该第一套筒6的移动,使该太阳齿轮内的该棘爪与该固定轴80的该啮合部81结合而达到固定太阳齿轮的效果,并利用该倾斜面601使该第一套筒6于移动过程时,能顺利将原本呈啮合状态的该棘爪顶上而呈收回模式,并利用该第二套筒7的移动,使该第一输入棘爪420或该第二输入棘爪320能透过该第三组控制槽703或该第二组控制槽702与该输入啮合部321呈啮合状态而顺利达到动力切换状态,而第本机构不只是适用于七速内变,亦可适用于七速以上和七速以下,只需适当地增减太阳齿轮与行星齿轮。

Claims (12)

1.一种多段变速轮毂变速控制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变速控制机构包括:
一固定轴,是固定于轮毂中心的长杆体,于近中段位置处设有一适当长度啮合部;
一第一套筒,是具有一适当长度的管体,以可轴向移动的方式套置于上述固定轴径上,该套筒近中央处设有环状排列的控制槽;
一第二套筒,是呈阶梯状的壳体,以可移动的方式套置于上述固定轴径上,该套筒的各阶段处设有环状排列的控制槽;
三太阳齿轮,对应于上述固定轴上的啮合部位置的方式可转动地套合于上述第一套筒上,分别具有不同方向的单向棘爪组,使该三太阳齿轮可分别由上述第一套筒移动位置的控制呈自由转动或被固定的模式;
一行星齿轮装置,具有一概呈盘状的齿轮架,以一前端大于上述三太阳齿轮一适当直径大孔套于上述三太阳齿轮外围同中心轴旋转,后端一适当直径小孔套于上述该固定轴近后端位置;及若干行星齿轮,具有一第一阶齿部、第二阶齿部及第三阶齿部,分别用与上述三太阳齿轮啮合,使可沿上述三太阳齿轮做公转运动;及一齿轮架连接体用以与上述该齿轮架前端相结合;
一环齿轮,大概呈盆状,与一环齿轮连接体相连接,可与上述太阳齿轮同中心转动地,并以前端内径与上述行星齿轮装置若干行星齿轮相啮合的方式设置;
一驱动器,呈柱状体,在内径设有输入啮合部;
一轮毂,在前端与后端适当位置设有输出啮合部与第二输出啮合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段变速轮毂变速控制机构,其中该第一套筒具有一左覆盖面及一右覆盖面,该左覆盖面及该右覆盖面可遮蔽上述该固定轴的啮合部,可使上述太阳齿轮的棘爪组成收回模式。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段变速轮毂变速控制机构,其中该第一套筒环状排列的控制槽周围具有倾斜面,于该第一套筒移动时,可将上述太阳齿轮的棘爪组顶开,使该棘爪组呈收回模式。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多段变速轮毂变速控制机构,其中倾斜面可使该第一套筒移动时,使上述太阳齿轮的棘爪组平顺滑入控制槽,与上述该固定轴上的啮合部相啮合。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段变速轮毂变速控制机构,其中该齿轮架的该前端一大孔的孔径前端是设有一环状的方式排列可与该齿轮架连接体相套合的数个凸块。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多段变速轮毂变速控制机构,其中该齿轮架后端适当位置处设有一第一输出棘爪,可与上述该轮毂的第一输出啮合部相啮合。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段变速轮毂变速控制机构,其中该齿轮架连接体呈一前端径大后端径小的柱状体,在前端径大的部分有一环状排列的凹槽,用以与上述该齿轮架前端的凸块相套合。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多段变速轮毂变速控制机构,其中该齿轮架连接体在后端径小的部分的适当位置装设有一第一输入棘爪,可与上述该驱动器的输入啮合部相啮合。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段变速轮毂变速控制机,其中该环齿轮前端外径适当位置设有一第二输出棘爪,可与上述该轮毂的该第二输出啮合部相啮合,该环齿轮后端连接该环齿轮连接体。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多段变速轮毂变速控制机构,其中该环齿轮连接体是一柱体状,与环齿轮后端相连接,在该环齿轮连接体外径适当位置设有一第二输入棘爪,可与上述该驱动器的输入啮合部相啮合。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段变速轮毂变速控制机构,其中该第二套筒可以做轴向移动,使上述第一输入棘爪、第二输入棘爪、第一输出棘爪或第二输出棘爪可以通过该控制槽与其相对应的该啮合部相啮合。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多段变速轮毂变速控制机构,其中该控制槽旁有覆盖部,可使该第二套筒移动时,遮蔽上述第一输入棘爪、第二输入棘爪、第一输出棘爪或第二输出棘爪,使其呈收回模式。
CN 99215634 1999-07-21 1999-07-21 多段变速轮毂变速控制机构 Expired - Lifetime CN2387027Y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99215634 CN2387027Y (zh) 1999-07-21 1999-07-21 多段变速轮毂变速控制机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99215634 CN2387027Y (zh) 1999-07-21 1999-07-21 多段变速轮毂变速控制机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387027Y true CN2387027Y (zh) 2000-07-12

Family

ID=3400751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99215634 Expired - Lifetime CN2387027Y (zh) 1999-07-21 1999-07-21 多段变速轮毂变速控制机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387027Y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985961A (zh) * 2015-12-28 2017-07-28 株式会社岛野 齿轮和具备该齿轮的自行车用变速机构
CN108216484A (zh) * 2016-12-21 2018-06-29 株式会社岛野 自行车用内装变速轮毂
CN109185403A (zh) * 2018-11-08 2019-01-11 邓碧辉 一种砻谷机行星变速轮机构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985961A (zh) * 2015-12-28 2017-07-28 株式会社岛野 齿轮和具备该齿轮的自行车用变速机构
US10407129B2 (en) 2015-12-28 2019-09-10 Shimano Inc. Gear and bicycle gear change mechanism including gear
CN108216484A (zh) * 2016-12-21 2018-06-29 株式会社岛野 自行车用内装变速轮毂
CN109185403A (zh) * 2018-11-08 2019-01-11 邓碧辉 一种砻谷机行星变速轮机构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299877C (zh) 电动工具
CN1299028C (zh) 多挡变速器
RU2527579C2 (ru) Устройство планетарной коробки передач велосипеда
CN1087818C (zh) 自动变速器
CN104989799A (zh) 往复直线运动转单向圆周运动装置
CN1663873A (zh) 用于自行车轮毂的行星齿轮机构
CN100341745C (zh) 自行车传动装置
CN1959147A (zh) 行星齿轮无级变速器
CN1231388C (zh) 多速轮毂传动装置
CN2387027Y (zh) 多段变速轮毂变速控制机构
CN1693132A (zh) 自行车传动装置档位指示装置
CN1044830C (zh) 农用拖拉机的变速器
CN107791821B (zh) 双行星排混联双模混合动力系统
CN111788114A (zh) 利用变速电机和行星齿轮机构的自行车变速装置
CN1693136A (zh) 对多个输出元件进行组合操纵的自行车控制装置
CN2604335Y (zh) 一种改进的内变速器轮毂轴及其具有其轮毂的内变速器
CN1912422A (zh) 超级建挡自动变速器
CN1190342C (zh) 自行车内变速器
KR101350419B1 (ko) 변속 장치
CN212455381U (zh) 一种双向螺旋变向变速装置
CN110382341A (zh) 多级变速自行车
CN107554681B (zh) 一种变速器及自行车
CN101190704A (zh) 钢球定位多档位内变速器
CN2688533Y (zh) 一种自动排档装置
CN1580610A (zh) 同轴正逆转驱动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