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819204A - 墨水收容體及印表機 - Google Patents

墨水收容體及印表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819204A
TW201819204A TW106136323A TW106136323A TW201819204A TW 201819204 A TW201819204 A TW 201819204A TW 106136323 A TW106136323 A TW 106136323A TW 106136323 A TW106136323 A TW 106136323A TW 201819204 A TW201819204 A TW 201819204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ink
flow path
chamber
wall
ink container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613632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木村尚己
工藤聖真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精工愛普生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精工愛普生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精工愛普生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81920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819204A/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Abstract

本發明之墨水收容體具備:墨水收容室40,其可收容供給至墨水噴射頭之墨水;及墨水注入流路部39,其連接在墨水收容室40之外部開口之第1端部39a與在墨水收容室40之內部開口之第2端部39b,可向墨水收容室40內注入墨水;且墨水注入流路部39之至少一部分係藉由安裝於流路壁76a~76c之第1膜46a及第2膜46b密封由流路壁76a~76c劃定之槽77而形成。

Description

墨水收容體及印表機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可收容墨水之墨水收容體、及具備墨水收容體之印表機。
先前以來,存在一種藉由自墨水噴射頭噴射自可收容墨水之墨水收容體供給之墨水而對媒體進行印刷的噴墨式之印表機。又,於此種墨水收容體之中,存在一種可裝卸地安裝於印表機之墨水匣(例如參照日本專利特開2008-183836號公報)。 該墨水匣係藉由對消耗了墨水之使用完者補給墨水而可再使用。具體而言,於墨水匣,形成有墨水注入孔與排氣孔。且,藉由將收容有補給用之墨水之墨水瓶所具備之墨水注入針(墨水注入流路部)與排氣噴嘴分別插入至墨水注入孔與排氣孔,而經由墨水注入針補給墨水。
[發明所欲解決之問題] 然而,將使墨水流入之墨水通路(墨水流路)與排出空氣之空氣通路分開,而進行排出流入之墨水量之空氣之氣液交換時,有於較粗之墨水通路中在墨水通路內進行氣液交換,墨水之流入變得不穩定之情況。 但,形成較細之墨水通路之中空針狀之墨水注入針難以與墨水瓶或墨水匣一體製造。 另,此種問題並未限於可補給墨水之墨水匣及可裝卸地安裝墨水匣之印表機,於可補給墨水之墨水收容體及具備墨水收容體之印表機中,大致共通。 本發明係鑒於此種實情而完成者,其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可容易地製造可進行氣液交換之細長之墨水注入路部之墨水收容體、具備墨水收容體之印表機。 [解決問題之技術手段] 以下,對用以解決上述問題之手段及其作用效果予以記載。 解決上述問題之墨水收容體具備:墨水收容室,其可收容供給至墨水噴射頭之墨水;及墨水注入流路部,其連接在上述墨水收容室之外部開口之第1端部與在上述墨水收容室之內部開口之第2端部,可向上述墨水收容室內注入上述墨水;且上述墨水注入流路部之至少一部分係藉由安裝於上述流路壁之膜密封由流路壁劃定之槽而形成。 根據該構成,由於墨水注入流路部之至少一部分藉由膜密封槽而形成,故藉由定義槽之深度或寬度,可定義墨水注入流路部之粗細。因此,可容易地製造可進行氣液交換之細長之墨水注入流路部。 於上述墨水收容體中,較佳為上述墨水注入流路部具有連接上述第1端部與上述第2端部之複數個墨水流路。 根據該構成,由於墨水注入流路部具有複數個墨水流路,故至少1個墨水流路可成為用以排出空氣之流路。因此,可將使墨水流入至墨水收容室之墨水流路與使空氣自墨水收容室排出之流路分開,故可對墨水收容室穩定地補給墨水。 於上述墨水收容體中,較佳為上述複數個墨水流路中之至少1個墨水流路具有:第1流路部;及第2流路部,其剖面積大於該第1流路部。 例如使墨水流入至墨水收容室時,有複數個墨水流路中墨水擠壓空氣之壓力、與空氣擠壓墨水之壓力均衡之情況。如此一來,有於該等墨水流路內蓄積墨水,墨水不流入墨水收容室之情況。關於該點,根據該構成,由於至少1個墨水流路具有剖面積較小之第1流路部、與剖面積較大之第2流路部,故可將空氣與墨水之壓力之均衡打亂。因此,可容易地將複數個墨水流路分成排出空氣之流路與供墨水流入之流路。 於上述墨水收容體中,較佳為上述複數個墨水流路之上述第2端部於上述墨水收容室內位於相等高度。 根據該構成,由於複數個墨水流路之第2端部之高度相等,故與第2端部之高度不同之情形相比,可容易地製造墨水注入流路部。 於上述墨水收容體中,較佳為上述墨水注入流路部之上述第2端部側位於上述墨水收容室之上部空間,自區劃上述墨水收容室之頂壁向下方突出形成。 墨水收容室於下方積存墨水,上方成為空氣之空間。因此,根據該構成,藉由使墨水注入流路部向頂壁突出並使第2端部位於墨水收容室之上部空間,可容易地經由墨水注入流路部而排出墨水收容室內之空氣。 上述墨水收容體較佳為具有劃定上述墨水收容室之頂壁與側壁,且沿與上述頂壁交叉之方向延伸之上述側壁於使用狀態下立設於上下方向,具有可自外部視認上述墨水收容室內之上述墨水之視認面,於上述視認面,設置有顯示上述墨水之補給量之上限之標準之上限顯示部,上述墨水注入流路部其上述第2端部於上下方向位於與上述上限顯示部對應之位置。 根據該構成,若對墨水收容室補給墨水,則收容於墨水收容室之墨水之液面因流入之墨水而上升。且,若液面到達上限顯示部,則墨水注入流路部之第2端部由墨水堵塞,空氣無法自第2端部進入墨水注入流路部內。因此,可使向墨水收容室之墨水之補給於與上限顯示部對應之位置停止。 上述墨水收容體較佳為進而具備:緩衝室,其沿著上述墨水注入流路部而設置;及連通路,其使該緩衝室與上述墨水收容室連通。 根據該構成,由於沿著墨水注入流路部而設置緩衝室,故可藉由緩衝室而補強墨水注入流路部。因此,可減少墨水注入流路部損傷之虞。 上述墨水收容體較佳為進而具備使上述緩衝室連通於大氣之大氣連通部,且於上述墨水收容體之使用狀態下,上述連通部於較上述第2端部更上方之位置與上述墨水收容室連通。 例如墨水收容室密閉之情形,有因溫度變化等之影響使空氣膨脹而擠壓墨水之液面,而自墨水收容室壓出墨水之虞。關於該點,根據該構成,緩衝室藉由大氣連通部而連通於大氣,且藉由於較第2端部更上方位置開口之連通部,墨水收容室與緩衝室連通。因此,於在墨水收容室將墨水收容至第2端部之高度之情形時,亦可減少自墨水收容室壓出墨水之虞。 上述墨水收容體較佳為於上述墨水收容體之使用狀態下,上述墨水收容室之較上述第2端部更上方之空間藉由上述墨水注入流路部而劃分為第1上方空間與第2上方空間,且進而具備使上述第1上方空間與上述第2上方空間連通之連通路。 根據該構成,於墨水收容室之上方之空間藉由墨水注入流路部而劃分為第1上方空間與第2上方空間之情形時,亦可使藉由連通路而連通之第1上方空間與第2上方空間連通於緩衝室。 上述墨水收容體較佳為於上述墨水收容體之使用狀態下,上述墨水收容室之較上述第2端部更上方之空間之容積大於上述墨水注入流路部之容積。 將收容有補給用之墨水之墨水瓶連接於墨水注入流路部而對墨水收容室注入墨水之情形,若由墨水堵塞墨水注入流路部之第2端部而使空氣無法自第2端部進入,則自墨水瓶向墨水收容室之墨水之流入停止。且,若解除墨水瓶與墨水注入流路部之連接,則大氣壓施加至殘留於墨水注入流路部內之墨水,使其流入至墨水收容室。關於該點,根據該構成,由於墨水收容室之上方之空間之容積大於墨水注入流路部之容積,故即使殘留於墨水注入流路部之墨水流入至墨水收容室,亦可減少墨水流入至緩衝室之虞。 於上述墨水收容體中,較佳為上述緩衝室係藉由上述膜密封1個面開放之緩衝用凹部而形成。 根據該構成,由於藉由以膜密封緩衝用凹部與槽,可形成緩衝室與墨水注入流路部,故可容易地製造墨水收容體。 於上述墨水收容體中,較佳為上述膜具有:第1膜,其密封上述槽之一部分而形成上述墨水注入流路部之一部分;及第2膜,其密封上述槽之一部分而形成上述墨水注入流路部之上述第2端部;且上述墨水收容室係藉由上述第2膜密封1個面開放之收容室用凹部而形成。 根據該構成,藉由以第2膜密封收容室用凹部與槽,可形成墨水收容室與墨水注入流路部之第2端部。因此,可容易地製造墨水收容體。 上述墨水收容體較佳為進而具備貯存部,該貯存部於上述墨水收容體之使用狀態下,位於較上述第1端部更下方之位置,貯存自上述第1端部流落至上述墨水注入流路部之外側之墨水;且上述貯存部係藉由劃定上述墨水收容室之頂壁、自該頂壁向上方立設且側方之一部分開口之貯存壁、及密封朝向該貯存壁之側方之上述開口之上述膜而劃定,且朝上方開口。 根據該構成,由於可將漏出至墨水注入流路部之外側之墨水貯存於貯存部,故可減少墨水擴散至墨水收容體之周圍之虞。且,此種貯存部藉由利用密封墨水注入流路部之膜,可容易地形成。 解決上述問題之印表機具備:上述構成之墨水收容體;上述墨水噴射頭,其噴射上述墨水;殼體,其收容上述墨水收容體與上述墨水噴射頭;及操作面板,其設置於上述殼體;且上述操作面板具有顯示部,上述墨水收容體以至少一部分與上述操作面板位於相同高度之方式配置,於經由上述墨水注入流路部而對上述墨水收容室注入墨水之注入狀態下,上述墨水注入流路部之上述第1端部位於較上述顯示部更上方。 根據該構成,由於第1端部位於較顯示部更上方,故與第1端部與顯示部為相同高度或第1端部位於較顯示部更下方之情形相比,可容易地進行使墨水自第1端部注入至墨水注入流路部之注入操作。 上述墨水收容體較佳為進而具備緩衝室,該緩衝室設置於使上述墨水收容室連通於大氣之大氣連通路之中途;且上述緩衝室具有自上述墨水收容室側之上述大氣連通路與上述緩衝室之連接口向上述緩衝室之中心部方向誘導上述墨水之壁。 根據該構成,於向緩衝室流入墨水之情形時,墨水被向緩衝室之中心部方向誘導。因此,可將墨水蓄積於緩衝室,故可減少墨水通過大氣連通路而洩漏至外部之虞,可減少墨水收容體之周圍被墨水污染之虞。
(第1實施形態) 以下,參照圖式對印表機之第1實施形態進行說明。另,本實施形態之印表機藉由對用紙等媒體噴射墨水而於媒體印刷(記錄)文字或圖像等。 如圖1所示,複合機11具備印表機12、及配置於印表機12上並覆蓋印表機12之上側之圖像讀取裝置13,且整體上形成為大致長方體狀。 於本實施形態中,將反重力方向稱為上方向,且將重力方向稱為下方向。且,於圖1中,將作為複合機11放置於水平面上之沿著上方向與下方向之方向作為上下方向Z,將沿著水平面之方向作為寬度方向X及深度方向Y而圖示。即,寬度方向X、深度方向Y、及上下方向Z相互交叉(較佳為正交)。又,有時亦將深度方向Y之一端側稱為前面側或前側,與一端側相反之另一端側稱為背面側或後側,將自前面側觀察之寬度方向X之一端側稱為右側,另一端側稱為左側。 於印表機12之前面側,設置有操作面板17,其具有用以進行複合機11之各種操作之按鈕等之操作部15、及顯示印表機12或複合機11之資訊等之顯示部16。再者,於操作面板17之右側,設置有收容至少1個(於本實施形態中為5個)墨水收容體18(參照圖3)之收容體單元19。墨水收容體18設置於印表機12之殼體20內,於殼體20,以與各墨水收容體18對應之方式形成有至少1個(於本實施形態中為5個)窗部21。 又,於殼體20內,設置有:印刷部23,其使墨水附著於媒體(省略圖示)而進行印刷;及供給部24,其具有用以將收容於墨水收容體18之墨水供給至印刷部23之管等。印刷部23具備:墨水噴射頭25,其自噴嘴(省略圖示)噴射墨水;及支架26,其保持墨水噴射頭25並可沿寬度方向X(掃描方向)往復移動。且,印刷部23藉由自移動之墨水噴射頭25向媒體噴射墨水而對媒體進行印刷。 如此,於殼體20設置有操作面板17,於殼體20內收容有墨水收容體18、供給部24、墨水噴射頭25、支架26等。另,本實施形態之供給部24與墨水收容體18個別對應而設置有複數個,但於圖1中為了簡化圖而僅圖示1個。 如圖2所示,圖像讀取裝置13經由設置於背面側之鉸鏈等之旋轉機構28而安裝。圖像讀取裝置13可相對於印表機12開閉,於圖1所示之閉位置與圖2所示之開位置之間旋動。且,若使圖像讀取裝置13位於開位置,則收容體單元19之外罩29及安裝於墨水收容體18(參照圖3)之蓋子30可開閉。於對墨水收容體18補給墨水之情形時,如圖2所示,使圖像讀取裝置13、外罩29、及蓋子30位於開位置,並將收容有補給用之墨水之墨水瓶31連接於墨水收容體18。 接著,對用以將墨水收容體18安裝於印表機12之構成、及墨水收容體18之配置進行說明。 如圖3所示,收容體單元19具備可安裝墨水收容體18之安裝部33。於安裝部33,於寬度方向X並排安裝有可收容之墨水量不同之第1墨水收容體18A與第2墨水收容體18B。於各墨水收容體18,分別收容有不同種類(例如青色、品紅色、黃色、黑色等顏色、或顏料或染料等著色劑)之墨水。 於本實施形態中,於操作面板17側設置有1個收容量較多之黑色用之第1墨水收容體18A,設置有4個收容量較第1墨水收容體18A少之顏色用之第2墨水收容體18B。另,設置複數個之第2墨水收容體18B之構成相同,對第1墨水收容體18A與第2墨水收容體18B中亦共通之構成藉由標註相同符號而省略重複說明。 如圖3、圖4所示,於墨水收容體18,形成有扣合於安裝部33之爪部34、及供安裝螺絲35螺合之螺合部36。又,於安裝部33,形成有扣止安裝螺絲35之扣止部37(於圖3中僅圖示1個)。 如圖3所示,墨水收容體18於使爪部34扣合於安裝部33之狀態下,藉由一面將安裝螺絲35扣合於扣止部37一面螺合於螺合部36而固著於安裝部33。如此,墨水收容體18以至少一部分與操作面板17位於相同高度之方式配置。 墨水收容體18藉由固著於安裝部33,而成為可使用印表機12之使用狀態、及經由連接墨水瓶31注入墨水之墨水注入流路部39而對墨水收容室40注入墨水之注入狀態。於該注入狀態下,墨水注入流路部39之第1端部39a位於較操作部15及顯示部16更上方。 接著,對第1墨水收容體18A之構成進行說明。 如圖4、圖5所示,第1墨水收容體18A具備:墨水收容室40,其可收容供給至墨水噴射頭25之墨水;及至少1個(於本實施形態中為3個)緩衝室41a~41c,其等設置於墨水收容室40之上方。再者,第1墨水收容體18A具備貯存部42,該貯存部於第1墨水收容體18A之使用狀態下,位於較墨水注入流路部39之第1端部39a更下方之位置,貯存自第1端部39a流落至墨水注入流路部39之外側之墨水。 第1緩衝室41a與第2緩衝室41b以沿著墨水注入流路部39之方式設置於深度方向Y上墨水注入流路部39之至少單側(於本實施形態中為兩側)。又,墨水注入流路部39連接在墨水收容室40之外部開口之第1端部39a與在墨水收容室40之內部開口之第2端部39b,可向墨水收容室40內注入墨水。 第1墨水收容體18A具備收容體盒45,該收容體盒具有1個面(右面)開放之至少1個(於本實施形態中為3個)緩衝用凹部43、及1個面(左面)開放之收容室用凹部44。且,緩衝室41a~41c係藉由膜之一例即第1膜46a密封緩衝用凹部43而形成。再者,墨水收容室40係藉由膜之一例即第2膜46b密封收容室用凹部44而形成。 貯存部42係藉由劃定墨水收容室40之頂壁47、自頂壁47向上方立設且側方之一部(左方)開口之貯存壁48a~48c、及密封朝向貯存壁48a~48c之側方(左方)之開口之第2膜46b而劃定,以朝上方開口之方式形成。即,貯存壁48a~48c藉由位於前方之第1貯存壁48a、位於右方之第2貯存壁48b、位於後方之第3貯存壁48c構成。又,第3貯存壁48c區劃貯存部42與第1緩衝室41a。 接著,對緩衝室41a~41c進行說明。 如圖4、圖6所示,第1墨水收容體18A具備設置於墨水注入流路部39之前側之第1緩衝室41a、與設置於墨水注入流路部39之後側之第2緩衝室41b及第3緩衝室41c。再者,第1墨水收容體18A具備使第3緩衝室41c連通於大氣之大氣連通部50。 如圖6、圖7所示,第1墨水收容體18A具備:連通部51,其使第1緩衝室41a之下端與墨水收容室40之上端連通;及連接部52a~52c,其等以相互連通緩衝室41a~41c之方式連接。連通部51於第1墨水收容體18A之使用狀態下,於較墨水注入流路部39之第2端部39b更上方之位置與墨水收容室40連通。 第1連接部52a連接第1緩衝室41a與第2緩衝室41b。又,第2連接部52b連接第2緩衝室41b與第3緩衝室41c。且,第3連接部52c形成為細微蜿蜒之蛇道狀,連接第3緩衝室41c與大氣連通部50。 具體而言,第1連接部52a連接在第1緩衝室41a之下方部形成於較連通部51更上側之第1貫通孔53a、及形成於第2緩衝室41b之下端部之第2貫通孔53b。又,第2連接部52b連接在第2緩衝室41b之下方部形成於較第2貫通孔53b更上側之第3貫通孔53c、及形成於第3緩衝室41c之下端部之第4貫通孔53d。 另,貫通孔53a~53d以貫通劃定緩衝室41a~41c之左壁54之方式形成。且,第1連接部52a與第2連接部52b設置於左壁54之外面(左面),藉由朝左方開口之槽部、與密封該槽部之第2膜46b而形成。又,第3連接部52c藉由朝右方開口之槽部、與密封該槽部之第1膜46a而形成。 因此,墨水收容室40經由連通部51、第1緩衝室41a、第1連接部52a、第2緩衝室41b、第2連接部52b、第3緩衝室41c、第3連接部52c而與大氣連通部50連通。 接著,對墨水收容室40進行說明。 如圖5、圖7所示,第1墨水收容體18A具有劃定墨水收容室40之頂壁47、與頂壁47於上下方向Z對向之底壁56、與頂壁47及底壁56交叉之前壁57、後壁58、右壁59。且,藉由前壁57、後壁58、右壁59而構成墨水收容室40之側壁。即,側壁以沿與頂壁47交叉之方向延伸之方式設置,於使用狀態下立設於上下方向Z。且,藉由墨水收容室40之頂壁47,區劃墨水收容室40與緩衝室41a~41c。又,右壁59之一部分與前壁57較墨水收容室40更向上方延伸而形成,較頂壁47更上方之部分設為第1貯存壁48a及第2貯存壁48b。 如圖4所示,構成第1墨水收容體18A之收容體盒45為透明或半透明之樹脂製,可自外部視認收容於墨水收容室40之墨水之液面高度。且,於前壁57(側壁之一例),與殼體20之窗部21(參照圖1)對應之區域作為可自外部視認墨水收容室40內之墨水之視認面61而發揮功能。於視認面61,設置有顯示對墨水收容室40補給墨水之標準之下限顯示部62、與顯示墨水之補給量之上限之標準之上限顯示部63。另,視認面61於第1墨水收容體18A之使用狀態下,以沿著上下方向Z之方式設置。且,貯存部42於深度方向Y及上下方向Z,位於墨水注入流路部39之第1端部39a與視認面61之間。 又,上限顯示部63亦可不設置於第1墨水收容體18A。例如,亦可於印表機12之殼體20,藉由透明或半透明之構件將與視認面61對向之窗部21作為透過光之壁形成,並將上限顯示部63設置於窗部21。又,亦可不設置上限顯示部63。即,由於在注入墨水時若墨水注入至第2端部39b則自動停止墨水注入,故即便不確認上限顯示部63亦可進行墨水注入。 如圖5、圖7所示,於頂壁47,設置有連接供給部24(參照圖1)而導出墨水之墨水導出部65。又,底壁56於深度方向Y,以前壁57側較高之方式傾斜而形成。於底壁56,於成為傾斜較低之側之後壁58側之位置,形成有凹狀之過濾器安裝部66。第1墨水收容體18A具備經由該過濾器安裝部66之過濾器(省略圖示)而連接於墨水導出部65之墨水導出路67。於過濾器安裝部66,例如熱熔接而設置有過濾器。且,若於墨水噴射頭25中消耗墨水,則收容於墨水收容室40之墨水經由過濾器安裝部66之過濾器並經由墨水導出路67、墨水導出部65、及供給部24而供給至印刷部23。 於墨水收容室40內,於墨水注入流路部39之下方之位置,形成有至少1個(於本實施形態中為1個)縱肋狀部68。縱肋狀部68於上下方向Z與頂壁47及底壁56具有間隙而形成。再者,於深度方向Y,於縱肋狀部68與墨水導出部65之間之位置,設置有與底壁56交叉之至少1個(於本實施形態中為3個)交叉肋狀部69a~69c。交叉肋狀部69a~69c於深度方向Y相互隔開距離而自底壁56向上方突出。又,交叉肋狀部69a~69c以沿著寬度方向X延伸之方式設置。 交叉肋狀部69a~69c自底壁56向上方之突出高度互不相同。即,交叉肋狀部69a~69c中位於墨水導出部65側之第1交叉肋狀部69a之突出高度最大。再者,第2交叉肋狀部69b之突出高度大於第3交叉肋狀部69c之突出高度。換言之,第2交叉肋狀部69b與頂壁47之間隔較第1交叉肋狀部69a與頂壁47之間隔寬,較第3交叉肋狀部69c與頂壁47之間隔窄。 又,於縱肋狀部68之前後兩側、與交叉肋狀部69a~69c之前側,與右壁59正交而形成有以深度方向Y之寬度自收容室用凹部44之開口側向右壁59側逐漸變寬之方式於俯視呈大致直角三角形狀之延伸部70。 於寬度方向X,縱肋狀部68與交叉肋狀部69a~69c之寬度與收容室用凹部44之寬度大致相等。因此,若於收容室用凹部44接著第2膜46b,則於成為縱肋狀部68及交叉肋狀部69a~69c之左端之接著面亦接著第2膜46b。又,各交叉肋狀部69a~69c之下端自接著面向右壁59側凹陷形成。因此,若於交叉肋狀部69a~69c接著第2膜46b,則交叉肋狀部69a~69c之凹陷形成之部分於深度方向Y使交叉肋狀部69a~69c之兩側之區域連通。 再者,於深度方向Y,於縱肋狀部68之兩側之位置,形成有自底壁56向上方突出之第1突出部71a。再者,於縱肋狀部68與墨水導出部65之間之位置,形成有自頂壁47向下方突出之第2突出部71b。第1突出部71a與第2突出部71b以上下方向Z之寬度自右壁59向收容室用凹部44之開口側(左方)逐漸變窄之方式於前視呈大致直角三角形狀。 接著,對墨水注入流路部39進行說明。 如圖7所示,墨水注入流路部39之第2端部39b側位於墨水收容室40之上部空間,自區劃墨水收容室40之頂壁47向下方突出形成。即,於第1墨水收容體18A之使用狀態下,墨水注入流路部39之第1端部39a位於較第2端部39b更上側(於本實施形態中為鉛直上方)。且,第1端部39a位於較頂壁47更上側,第2端部39b位於較頂壁47更下側。又,所謂墨水收容室40之上部空間,係較墨水收容室40之中央更上側之空間,係較縱肋狀部68之上端、第1交叉肋狀部69a之上端、第2突出部71b之下端中之至少1者更上側之空間。 墨水注入流路部39具有沿著上下方向Z設置之筒部73,且具有連接筒部73之末端(上端)即第1端部39a與第2端部39b之至少1個(於本實施形態中為複數個)第1墨水流路74a與第2墨水流路74b。另,筒部73以自與第3貯存壁48c交叉之第1墨水收容體18A之上表面75向上方突出之方式設置。 第1墨水流路74a與第2墨水流路74b之第2端部39b於墨水收容室40內位於相等高度。且,墨水注入流路部39其第2端部39b於上下方向Z位於與上限顯示部63對應之位置。具體而言,第2端部39b於上下方向Z位於與上限顯示部63相同高度,或上限顯示部63附近。 如圖8所示,於圓筒狀之筒部73內,於深度方向Y之中央位置,設置有沿著寬度方向X及上下方向Z之第1流路壁76a。另,第1墨水流路74a與第2墨水流路74b之筒部73之水平方向之剖面積大致相同。 如圖6、圖7所示,區劃第1墨水流路74a與第2墨水流路74b之第1流路壁76a自第1端部39a至第2端部39b連續設置。又,於深度方向Y,於第1流路壁76a之兩側之位置,設置有區劃第1緩衝室41a與墨水注入流路部39之第2流路壁76b、及區劃第2緩衝室41b與墨水注入流路部39之第3流路壁76c。即,於本實施形態中,藉由一對流路壁(第1流路壁76a及第2流路壁76b、第1流路壁76a及第3流路壁76c),而劃定自筒部73相連之槽77。又,於本實施形態中,於深度方向Y並排設置有沿著上下方向Z之2個槽77。 墨水注入流路部39之至少一部分藉由流路壁76a~76c、與安裝於流路壁76a~76c之第1膜46a及第2膜46b而構成,且由第1膜46a與第2膜46b密封槽77而形成。具體而言,槽77於寬度方向X之兩側分別開口,且藉由第1膜46a密封形成於第1緩衝室41a與第2緩衝室41b之間之部分即槽77之一部分,而形成墨水注入流路部39之一部分。又,藉由第2膜46b密封形成於收容室用凹部44內之部分即槽77之一部分,而形成墨水注入流路部39之一部分與第2端部39b。 如圖7所示,於第1墨水收容體18A之使用狀態下,墨水收容室40之較第2端部39b更上方之空間劃分為較墨水注入流路部39更前側之第1上方空間78a、與後側之第2上方空間78b。即,於墨水收容室40,隔著墨水注入流路部39而設置有第1上方空間78a與第2上方空間78b。 如圖6、圖7所示,第1墨水收容體18A具備使第1上方空間78a與第2上方空間78b連通之連通路79。即,連通路79使以貫通墨水收容室40之右壁59之方式形成之第1連通孔80a及第2連通孔80b連通,且藉由朝右方開口之槽部、與密封該槽部之第1膜46a而形成。另,第1連通孔80a於連通部51開口之第1上方空間78a開口,第2連通孔80b於隔著墨水注入流路部39與第1上方空間78a位於相反側之第2上方空間78b開口。 另,於第1墨水收容體18A之使用狀態下,墨水收容室40之較第2端部39b更上方之空間之容積大於墨水注入流路部39之容積。即,第1上方空間78a與第2上方空間78b之容積之合計大於第1墨水流路74a與第2墨水流路74b之容積之合計。 如圖9所示,第2墨水流路74b具有第1流路部81a、與水平方向之剖面積大於第1流路部81a之第2流路部81b。即,複數個墨水流路中之至少1個墨水流路具有第1流路部81a與第2流路部81b。於本實施形態中,第1流路部81a與第2流路部81b之槽77之深度不同,第2流路部81b之槽77之深度較第1流路部81a之槽77之深度更深。又,於上下方向Z,第1流路部81a位於較第2流路部81b更上方,第1流路部81a之長度較第2流路部81b之長度更長。 如圖6所示,第2流路部81b之上端位於較貯存壁48a~48c更上方,位於較大氣連通部50及墨水導出部65更上方。再者,第2流路部81b之上端位於較連通部51、第1連接部52a、第2連接部52b、貫通孔53a~53d更上方,位於較緩衝室41a~41c之上端更下方。 如圖9、圖10所示,第1墨水流路74a於藉由第1膜46a密封之槽77中,與第2墨水流路74b之第1流路部81a與第2流路部81b對應之部分之深度相同。且,於第1墨水流路74a中,水平方向之剖面積與第2墨水流路74b之第1流路部81a之水平方向之剖面積相同之部分設為第1流路部81a。換言之,於第2墨水流路74b中,上下方向Z之相同位置之水平方向之剖面積與第1墨水流路74a不同之部分成為第2流路部81b。 另,如圖9、圖10所示,於第1墨水流路74a、第2墨水流路74b中,較第1流路部81a更上部(與筒部73連接之側)作為墨水接收部82而水平方向之剖面積大於第1流路部81a地形成。墨水接收部82之底面以向下方傾斜之方式形成,容易向其後之第1流路部81a引入墨水。 接著,對第2墨水收容體18B進行說明。 如圖11、圖12所示,第2墨水收容體18B具備至少1個(於本實施形態中為9個)緩衝室41a~41i、與連接各緩衝室41a~41i及大氣連通部50之連接部52a~52g。另,第1緩衝室41a~第4緩衝室41d、及第7緩衝室41g、第9緩衝室41i係藉由第1膜46a密封朝右方開口之緩衝用凹部43而形成。又,第5緩衝室41e、第6緩衝室41f、第8緩衝室41h係藉由第2膜46b密封朝左方開口之緩衝用凹部43而形成。又,大氣連通部50形成於較頂壁47更上方之位置,且第3緩衝室41c之上側。 第3連接部52c連接第3緩衝室41c與第4緩衝室41d。第4連接部52d連接第4緩衝室41d與第5緩衝室41e。第5連接部52e連接第5緩衝室41e與第6緩衝室41f。第6連接部52f連接第6緩衝室41f與第7緩衝室41g。第7連接部52g連接第9緩衝室41i與大氣連通部50。 如圖13、圖14所示,於左壁54,形成有第3貫通孔53c~第10貫通孔53j。具體而言,於第2緩衝室41b形成有第3貫通孔53c,於第3緩衝室41c形成有第4貫通孔53d及第5貫通孔53e,於第4緩衝室41d形成有第6貫通孔53f。再者,於第5緩衝室41e形成有第7貫通孔53g,於第6緩衝室41f形成有第8貫通孔53h。第7緩衝室41g及第9緩衝室41i、與第8緩衝室41h隔著左壁54而設置,形成於第7緩衝室41g之第9貫通孔53i、與形成於第9緩衝室41i之第10貫通孔53j亦於第8緩衝室41h開口。又,於第8緩衝室41h,設置有使氣體透過且不使墨水透過之氣液分離膜(省略圖示)。 第1連接部52a、第4連接部52d、第6連接部52f、第7連接部52g藉由朝右方開口之槽部、與密封該槽部之第1膜46a而形成。又,第2連接部52b、第3連接部52c、第5連接部52e藉由朝左方開口之槽部、與密封該槽部之第2膜46b而形成。 又,於區劃第2緩衝室41b與第3緩衝室41c之區劃壁83之下端,形成有缺口部84。即,於在區劃壁83接著第1膜46a之狀態下,第2緩衝室41b與第3緩衝室41c藉由形成於左壁54側之第2連接部52b、與形成於區劃壁83之缺口部84連通。 接著,對第2墨水收容體18B之墨水收容室40內之構成進行說明。 如圖12、圖14所示,使墨水收容室40之第1上方空間78a與第2上方空間78b連通之連通路79連接第1上方空間78a之上端與第2上方空間78b之上端,藉由第2膜46b密封朝左方開口之槽部而形成。 接著,對將墨水瓶31連接於墨水注入流路部39,並將收容於墨水瓶31之墨水補給至墨水收容室40之情形之作用進行說明。另,於第1墨水收容體18A與第2墨水收容體18B中補給墨水之情形之作用相同。 如圖6所示,若於成為墨水注入流路部39之第1端部39a側之筒部73連接墨水瓶31,則墨水於第1墨水流路74a與第2墨水流路74b以朝墨水收容室40側下降之方式流動。且,墨水收容室40內之空氣由墨水擠壓而壓力上升。 於第1墨水流路74a流動之墨水流入至墨水收容室40。另一方面,於第2墨水流路74b流動之墨水於第2墨水流路74b之中途位置,被墨水收容室40內之空氣壓擠壓而停止下降。且,第2墨水流路74b內之墨水因流入墨水之墨水收容室40內之空氣壓,被向墨水瓶31推回。例如,於第2墨水流路74b流動之墨水於第1流路部81a下降並於與第2流路部81b之交界線停止下降,且於第1流路部81a被推回。 藉此,第1墨水流路74a成為使墨水自墨水瓶31流入至墨水收容室40之流路,第2墨水流路74b成為使墨水收容室40內之空氣流入至墨水瓶31之流路。即,於墨水瓶31與墨水收容體18之間,自墨水瓶31注入至墨水收容室40之墨水量之墨水收容室40內之空氣流入至墨水瓶31,而進行所謂氣液交換。 且,若墨水之液面上升至第2端部39b,而由墨水堵塞第2墨水流路74b之第2端部39b,則不會經由第2墨水流路74b向墨水瓶31流入空氣。如此一來,施加至墨水瓶31內之墨水之液面之壓力下降,自墨水瓶31向墨水收容室40之墨水之流入停止。 若自墨水注入流路部39取下墨水瓶31,則對第1墨水流路74a內之墨水施加大氣壓。因此,第1墨水流路74a內之墨水流入至墨水收容室40,墨水之液面高度於墨水注入流路部39與墨水收容室40一致。 根據上述第1實施形態,可獲得如以下之效果。 (1)由於墨水注入流路部39之至少一部分藉由第1膜46a及第2膜46b密封槽77而形成,故藉由定義槽77之深度或寬度,可定義墨水注入流路部39之粗細。因此,可容易地製造可進行氣液交換之細長之墨水注入流路部39。 (2)由於墨水注入流路部39具有複數個墨水流路74a、74b,故至少1個墨水流路可成為用以排出空氣之流路。因此,可將使墨水流入至墨水收容室40之墨水流路與使空氣自墨水收容室40排出之流路分開,故可對墨水收容室40穩定地補給墨水。 (3)例如使墨水流入至墨水收容室40時,有複數個墨水流路74a、74b中墨水擠壓空氣之壓力、與空氣擠壓墨水之壓力均衡之情況。如此一來,有於該等墨水流路74a、74b內蓄積墨水,墨水不流入墨水收容室40之情況。關於該點,由於第2墨水流路74b具有剖面積較小之第1流路部81a、與剖面積較大之第2流路部81b,故可將空氣與墨水之壓力之均衡打亂。因此,可容易地將複數個墨水流路74a、74b分成排出空氣之流路與供墨水流入之流路。 (4)由於複數個墨水流路74a、74b之第2端部39b之高度相等,故與第2端部39b之高度不同之情形相比,可容易地製造墨水注入流路部39。 (5)墨水收容室40於下方積存墨水,上方成為空氣之空間。因此,藉由使墨水注入流路部39向頂壁47突出並使第2端部39b位於墨水收容室40之上部空間,可容易地經由墨水注入流路部39而排出墨水收容室40內之空氣。 (6)若對墨水收容室40補給墨水,則收容於墨水收容室40之墨水之液面因流入之墨水而上升。且,若液面到達上限顯示部63,則墨水注入流路部39之第2端部39b由墨水堵塞,空氣無法自第2端部39b進入墨水注入流路部39內。因此,可使向墨水收容室40之墨水之補給於與上限顯示部63對應之位置停止。 (7)由於沿著墨水注入流路部39而設置第1緩衝室41a及第2緩衝室41b,故可藉由緩衝室41a、41b而補強墨水注入流路部39。因此,可減少墨水注入流路部39損傷之虞。 (8)例如墨水收容室40密閉之情形,有因溫度變化等之影響使空氣膨脹而擠壓墨水之液面,而自墨水收容室40壓出墨水之虞。關於該點,緩衝室41a~41i藉由大氣連通部50而連通於大氣,且藉由於較第2端部39b更上方位置開口之連通部51,墨水收容室40與第1緩衝室41a連通。因此,於在墨水收容室40將墨水收容至第2端部39b之高度之情形時,亦可減少自墨水收容室40壓出墨水之虞。 (9)於墨水收容室40之上方之空間藉由墨水注入流路部39而劃分為第1上方空間78a與第2上方空間78b之情形時,亦可使藉由連通路79而連通之第1上方空間78a與第2上方空間78b連通於第1緩衝室41a。 (10)將收容有補給用之墨水之墨水瓶31連接於墨水注入流路部39而對墨水收容室40注入墨水之情形,若由墨水堵塞墨水注入流路部39之第2端部39b而使空氣無法自第2端部39b進入,則自墨水瓶31向墨水收容室40之墨水之流入停止。且,若解除墨水瓶31與墨水注入流路部39之連接,則大氣壓施加至殘留於墨水注入流路部39內之墨水,使其流入至墨水收容室40。關於該點,由於墨水收容室40之上方之空間之容積大於墨水注入流路部39之容積,故即使殘留於墨水注入流路部39之墨水流入至墨水收容室40,亦可減少墨水流入至第1緩衝室41a之虞。 (11)由於藉由以第1膜46a密封緩衝用凹部43與槽77,可形成緩衝室41a~41c(於第2墨水收容體18B中,為緩衝室41a~41d、41g、41h)與墨水注入流路部39,故可容易地製造墨水收容體18。 (12)藉由以第2膜46b密封收容室用凹部44與槽77,可形成墨水收容室40與墨水注入流路部39之第2端部39b。因此,可容易地製造墨水收容體18。 (13)由於可將漏出至墨水注入流路部39之外側之墨水貯存於貯存部42,故可減少墨水擴散至墨水收容體18之周圍之虞。且,此種貯存部42藉由利用密封墨水注入流路部39之第2膜46b,可容易地形成。 (14)由於第1端部39a位於較顯示部16更上方,故與第1端部39a與顯示部16為相同高度或第1端部39a位於較顯示部16更下方之情形相比,可容易地進行使墨水自第1端部39a注入至墨水注入流路部39之注入操作。 (15)由於並排形成第1墨水流路74a與第2墨水流路74b,故與分離形成第1墨水流路74a與第2墨水流路74b之情形相比,可提高墨水注入流路部39之強度。 (16)由於墨水注入流路部39以自墨水收容室40之頂壁47突出之方式形成,故於墨水收容室40中,可於第2端部39b與頂壁47之間形成空間。 (17)第1緩衝室41a及第2緩衝室41b藉由沿著墨水注入流路部39設置,可有效活用墨水注入流路部39之旁側之空間而形成。又,由於設置了緩衝室41a~41i,故可將自墨水收容室40流出之墨水收容於緩衝室41a~41i,可減少墨水自墨水收容體18洩漏之虞。 (18)由於第2墨水收容體18B將連接第2緩衝室41b與第3緩衝室41c之第2連接部52b與缺口部84設置於不同之面,故即使於墨水意外流入至第3緩衝室41c之情形時,亦可使墨水容易地回到第2緩衝室41b。 (第2實施形態) 接著,一面參照圖一面對印表機之第2實施形態進行說明。另,該第2實施形態與第1實施形態之情況的不同點在於墨水收容體18之一部分形狀。且,由於其他方面與第1實施形態大致相同,故對相同構成藉由標註相同符號而省略重複說明。 如圖15所示,第1墨水收容體18A及第2墨水收容體18B具有可通過窗部21(參照圖1)視認之視認面61。即,作為第2壁之一例的前壁57劃定墨水收容室40,且作為可自墨水收容室40外視認墨水收容室40內之墨水之視認壁而發揮功能。 且,於視認面61,於下限顯示部62與上限顯示部63之間,設置有至少1個(於圖15中為3個)刻度89。另,於設置複數個刻度89之情形時,較佳為包含下限顯示部62與上限顯示部63而等間隔設置刻度89。又,設置於第1墨水收容體18A之下限顯示部62、上限顯示部63、及刻度89較佳為於寬度方向X與通過筒部73之中心之中心線A偏離而形成。另,中心線A亦可為通過螺合部36之中心之線。 前壁57之成為墨水收容室40側之內面實施疏水處理。例如,於前壁57之內面,塗佈有矽系防水劑。藉此,容易去掉附著於前壁57之墨水,可容易地視認收容於墨水收容室40之墨水之液面。 如圖16、圖17所示,形成於墨水收容室40之連通部51形成為筒狀。再者,筒狀之連通部51較佳為形成於遠離頂壁47及第2流路壁76b之位置。藉此,可減少墨水沿著頂壁47或第2流路壁76b之邊緣而流入至連通部51之虞。 又,形成於第6緩衝室41f之第8貫通孔53h形成為筒狀。再者,筒狀之第8貫通孔53h較佳為遠離第6緩衝室41f之壁而形成。藉此,可減少墨水沿著第6緩衝室41f之壁之邊緣而流入至第8貫通孔53h之虞。 如圖18、圖19所示,於第1緩衝室41a,設置有分隔連通部51與第1連接部52a之分隔壁90。分隔壁90於第1緩衝室41a,以自形成連通部51之下端向上方延伸之方式形成。且,分隔壁90之上端位於較第1緩衝室41a之上端更下方。因此,第1緩衝室41a之一部分作為自連通部51相連之流路而發揮功能,可不易引起振動所致之氣液交換。 筒部73具有可向墨水收容室40注入墨水之開口(注入口),且形成於劃定墨水收容體18之上端之第1壁之一例即筒部形成壁75a。再者,於筒部形成壁75a,設置有使墨水收容室40內連通於大氣之大氣連通部50。 另,大氣連通部50與筒部73自筒部形成壁75a突出之方向(上方向)較佳為相同。藉由將大氣連通部50與筒部73形成於筒部形成壁75a,可容易地進行將筒部73與大氣連通部50中之任一者閉塞且自另一者通氣之通氣檢查。該通氣檢查係用以確認是否於墨水收容室40、連結墨水收容室40與大氣連通部50之大氣連通路93等不存在洩漏之檢查。 如圖20、圖21所示,貯存部42藉由設置於頂壁47之上方之貯存底壁48d、與自貯存底壁48d向上方立設之第1貯存壁48a~第3貯存壁48c、及第2膜46b而劃定。又,貯存底壁48d區劃貯存部42與第2連接部52b。 於前壁57與筒部形成壁75a之間,設置有複數個(於本實施形態中為2個)第1角部91與第2角部92。換言之,筒部形成壁75a與前壁57經由第1角部91與第2角部92而連接。 具體而言,前壁57沿著上下方向Z設置,劃定墨水收容體18之前端。且,筒部形成壁75a沿著與上下方向Z交叉之深度方向Y設置。前壁57位於較筒部形成壁75a更前側且下側,筒部形成壁75a位於較前壁57更後側且上側。即,於前壁57,筒部形成壁75a側之上端位於較筒部形成壁75a更下側,於筒部形成壁75a,成為前壁57側之前端位於較前壁57更後側。 且,筒部形成壁75a之前端設為第1角部91,且前壁57之上端設為第2角部92。因此,第1角部91為筒部形成壁75a與第3貯存壁48c交叉之角。又,第2角部92為貯存部42之角。第1角部91與第2角部92位於深度方向Y及上下方向Z不同之位置。 如圖16~圖19所示,墨水收容體18具備使墨水收容室連通於大氣之大氣連通路93。本實施形態之大氣連通路93藉由連通部51、第1緩衝室41a~第9緩衝室41i、第1連接部52a~第7連接部52g、第3貫通孔53c~第10貫通孔53j、缺口部84、大氣連通部50而構成。 於大氣連通路93之中途,設置有第4緩衝室41d。且,大氣連通路93具有較第4緩衝室41d更靠墨水收容室40側之第1大氣連通路93a、與較第4緩衝室41d更靠大氣側之第2大氣連通路93b。又,第4緩衝室41d藉由左壁54、下壁94、後側壁95、前側壁96、上壁97、及第1膜46a而劃定。 第1大氣連通路93a藉由連通部51、第1緩衝室41a~第3緩衝室41c、第1連接部52a~第3連接部52c、第3貫通孔53c~第6貫通孔53f、缺口部84而構成。且,第1大氣連通路93a藉由與第4緩衝室41d之連接口之一例即第6貫通孔53f而連接於第4緩衝室41d。即,第1大氣連通路93a於第4緩衝室41d之左壁54,連接於前側壁96及下壁94附近之位置。 第2大氣連通路93b藉由第5緩衝室41e~第9緩衝室41i、第4連接部52d~第7連接部52g、第7貫通孔53g~第10貫通孔53j、大氣連通部50而構成。且,第2大氣連通路93b於下壁94,連接於較第6貫通孔53f更遠離前側壁96之後側壁95附近之位置。 如圖22、圖23所示,後側壁95以與下壁94交叉之一端(下端)側位於較與上壁97交叉之另一端(上端)側更靠前側壁96側之方式,與下壁94傾斜交叉。即,後側壁95具有與下壁94傾斜交叉之斜壁95a、與上壁97交叉之縱壁95b、及位於斜壁95a與縱壁95b之間之橫壁95c。 因此,劃定第4緩衝室41d之斜壁95a作為自第1大氣連通路93a與第4緩衝室41d之連接口即第6貫通孔53f向第4緩衝室41d之中心部方向誘導墨水之壁而發揮功能。且,斜壁95a以第4緩衝室41d之深度方向Y之寬度之朝向第4緩衝室41d之中心部之上側之寬度較朝向第2大氣連通路93b之下側之寬度更寬之方式傾斜。即,斜壁95a以隨著遠離下壁94而亦遠離前側壁96之方式傾斜設置。 接著,對墨水收容體18之作用進行說明。 如圖24所示,例如使複合機11移動之情形等,有變更墨水收容體18之姿勢之情況。此時,若自第6貫通孔53f向第4緩衝室41d流入墨水,則墨水沿著後側壁95之斜壁95a而向遠離第4連接部52d之方向流動。再者,墨水貯存於藉由縱壁95b、橫壁95c、上壁97、左壁54、第1膜46a劃定之空間。 根據上述第2實施形態,除上述第1實施形態之(1)~(18)之效果外,亦可獲得如以下之效果。 (19)向第4緩衝室41d流入墨水之情形,墨水被向第4緩衝室41d之中心部方向誘導。因此,可將墨水蓄積於第4緩衝室41d,可減少墨水通過大氣連通路93而洩漏至外部之虞。因此,可減少墨水收容體18之周圍被墨水污染之虞。 (20)由於斜壁95a朝第4緩衝室41d之中心部側傾斜而設置,故可抑制墨水向第4連接部52d流動。因此,可有效活用第4緩衝室41d之緩衝功能。 (21)由於可藉由劃定第4緩衝室41d之斜壁95a而誘導墨水,故與分開設置劃定第4緩衝室41d之壁與誘導墨水之壁之情形相比,可容易地製造墨水收容體18。 (22)由於筒部形成壁75a與前壁57經由第1角部91與第2角部92而連接,故於墨水洩漏至筒部73附近之情形時,亦可減少洩漏之墨水流動至視認面61而降低視認性之虞,可減少墨水收容體18之周圍被墨水污染之虞。 (23)由於大氣連通部50與筒部73設置於筒部形成壁75a,故可容易地進行將大氣連通部50與筒部73之開口中之任一者閉塞且自另一者通氣之通氣檢查。 另,上述實施形態亦可如以下所示之變更例般變更。又,上述實施形態與下述變更例亦可任意組合。 ·如圖25、圖26所示,大氣連通部50亦可以沿著深度方向Y延伸之方式形成。 ·如圖27、圖28所示,亦可對1個墨水收容體18設置複數個(於本變化例中為2個)墨水導出部65。於2個墨水導出部65,分別連接有不同之供給部24。又,墨水噴射頭25具備較設置於印表機12之墨水收容體18之數量更多之噴嘴列86。且,供給部24連接1個墨水導出部65與1個噴嘴列86。 ·如圖29所示,亦可於墨水收容體18之筒部73附近,設置可吸收墨水之吸收部87。吸收部87亦可以自形成有筒部73之上表面75延伸至貯存部42側之方式設置。 ·如圖29所示,亦可於墨水收容體18設置扣止安裝螺絲35之扣止部37,於安裝有墨水收容體18之安裝部33設置供安裝螺絲35螺合之螺合部。 ·如圖30所示,窗部21亦可設置於安裝於殼體20之前面之裝飾面板99。即,亦可於裝飾面板99,將與視認面61對向之部分形成為透明,而作為窗部21(透明窗)。該情形時,亦可於裝飾面板99所具有之窗部21(透明窗)上形成下限顯示部62、上限顯示部63、刻度89中之至少1者。於不易經由透明窗觀察墨水之情形等時,亦可將貫通裝飾面板99與殼體20之貫通孔作為窗部21,而如圖15所示般於墨水收容體18形成下限顯示部62、上限顯示部63、刻度89中之至少1者。於將貫通孔作為窗部21之情形時,由於可直接視認墨水收容體18之前壁57,故與將透明窗作為窗部21之情形相比,容易視認墨水之量。 ·筒部形成壁75a與前壁57亦可經由3個以上之角部而連接。 ·於第4緩衝室41d內,亦可與劃定第4緩衝室41d之後側壁95分開設置斜壁95a。 ·誘導墨水之斜壁95a亦可不傾斜。即,後側壁95亦可相對於下壁94垂直交叉。且,後側壁95亦可藉由形成槽,或調整親水性或疏水性而誘導墨水。 ·墨水注入流路部39亦可不具備筒部73。例如,墨水注入流路部39亦可由膜密封自第1端部39a形成至第2端部39b之槽而形成。即,第1端部39a亦可藉由槽與膜而形成。 ·操作面板17亦可具備可顯示與操作之觸控面板作為顯示部16。 ·墨水收容體18亦可為第1端部39a位於較顯示部16更下方。 ·墨水收容體18亦可不具備貯存部42。又,貯存部42亦可由第1膜46a與第2膜46b密封形成於側方中之2個方向(例如右方與左方)之開口而形成。 ·緩衝用凹部43與收容室用凹部44亦可朝相同方向開口。且,亦可藉由1個膜密封緩衝用凹部43與收容室用凹部44。又,墨水注入流路部39亦可藉由1個膜密封形成於1個方向之槽而形成。 ·第1上方空間78a與第2上方空間78b之容積之合計亦可大於第1墨水流路74a與第2墨水流路74b中之一者之墨水流路之容積。另,第1上方空間78a與第2上方空間78b之容積之合計較佳為大於成為墨水之流路之第1墨水流路74a之容積。 ·墨水注入流路部39亦可設置於墨水收容室40之端。即,墨水收容室40之上方之空間亦可不劃分為第1上方空間78a與第2上方空間78b。 ·墨水收容體18亦可設為不具備緩衝室41a~41i與連通部51之構成。 ·墨水收容體18亦可設為不具備視認面61之構成。於視認面61,亦可不設置上限顯示部63。又,於視認面61,亦可不設置下限顯示部62。視認面61亦可為與上下方向Z交叉之面。 ·墨水注入流路部39之第2端部39b側亦可形成於與頂壁47不同之位置。例如,亦可以於右壁59開口之方式形成第2端部39b。 ·第1墨水流路74a之第2端部39b、與第2墨水流路74b之第2端部39b亦可位於上下方向Z之不同位置。此時,較佳為第2墨水流路74b之第2端部39b位於較第1墨水流路74a之第2端部39b更上方。 ·第1墨水流路74a亦可與第2墨水流路74b同樣地設為具備第1流路部81a與第2流路部81b之構成。此時,藉由使第1墨水流路74a所具備之第1流路部81a之下端、與第2墨水流路74b所具備之第1流路部81a之下端之位置於上下方向Z不同,可減少墨水於流路部81a、81b內均衡蓄積之虞。第1墨水流路74a與第2墨水流路74b中之至少一者之墨水流路亦可具備複數個第1流路部81a與第2流路部81b中之至少一者之流路部。又,第2墨水流路74b亦可與第1墨水流路74a同樣地設為不具備第2流路部81b之構成。第1墨水流路74a與第2墨水流路74b亦可彼此粗細(剖面積)不同。 ·墨水注入流路部39亦可設為具有1個墨水流路之構成。又,墨水注入流路部39亦可設為具有3個以上之墨水流路之構成。 ·墨水若為藉由附著於媒體可對該媒體進行印刷者則可任意選擇。例如,墨水亦包含含有顏料或金屬粒子等固形物的功能材料之粒子溶解、分散或混合於溶劑者等,包含水性墨水、油性墨水、中性墨水、熱熔墨水等各種組合物。 ·媒體亦可設為紙、樹脂、金屬、布、陶瓷、橡膠、自然素材(木材或石頭等)、或其等之複合體。又,媒體之厚度亦可設為板、片材、膜、箔等。再者,媒體之形狀亦可為矩形或圓形等任意形狀。即,亦可設為例如紙與樹脂之複合體膜(樹脂含浸紙、樹脂塗佈紙等)、樹脂與金屬之複合體膜(複層膜)、織物、不織布、碟片、電路基板等。 ·印表機亦可為藉由使墨水等液體附著於媒體而印刷文字或圖畫、照片等圖像之裝置,設為串列印表機、橫向式印表機、行列式印表機、頁印表機等。又,亦可設為膠版印刷裝置、印染印刷裝置等。又,印表機至少具有對媒體進行印刷之印刷功能即可,亦可設為亦一併具有印刷功能以外之功能之複合機。再者,印表機亦可為不限於2維之媒體亦可對具有3維曲面之媒體進行印刷之裝置。 接著,對可自上述實施形態及變化例掌握之技術思想於以下追述。 另外,於如專利文獻1之墨水匣中,有藉由大氣連通路而連通於大氣者。但,於此種墨水匣中,有因例如姿勢變化或溫度變化等,使收容於墨水匣之墨水浸入大氣連通路而洩漏至外部之情況。又,於對墨水匣注入墨水時,有墨水灑落而污染周圍之情況。本技術思想之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可減少墨水收容體或周圍被墨水污染之虞之墨水收容體、及具備墨水收容體之印表機。 ·技術思想1 一種墨水收容體,其特徵在於具備:墨水收容室,其可收容供給至墨水噴射頭之墨水;墨水注入流路部,其可向上述墨水收容室內注入墨水;及緩衝室,其設置於使上述墨水收容室連通於大氣之大氣連通路之中途;且上述緩衝室具有自上述墨水收容室側之上述大氣連通路與上述緩衝室之連接口向上述緩衝室之中心部方向誘導墨水之壁。 根據該構成,向緩衝室流入墨水之情形,墨水被向緩衝室之中心部方向誘導。因此,可將墨水蓄積於緩衝室,可減少墨水通過大氣連通路而洩漏至外部之虞。因此,可減少墨水收容體之周圍被墨水污染之虞。 ·技術思想2 如技術思想1所記載之墨水收容體,其特徵在於,上述壁以上述緩衝室之寬度之朝向上述緩衝室之中心部之側之寬度較朝向上述大氣側之上述大氣連通路之側之寬度更寬之方式傾斜。 根據該構成,由於壁朝緩衝室之中心部側傾斜而設置,故可抑制墨水向大氣側之大氣連通路流動。因此,可有效活用緩衝室之緩衝功能。 ·技術思想3 如技術思想1或技術思想2所記載之墨水收容體,其特徵在於,上述壁為劃定上述緩衝室之壁。 根據該構成,由於可藉由劃定緩衝室之壁而誘導墨水,故與分開設置劃定緩衝室之壁與誘導墨水之壁之情形相比,可容易地製造墨水收容體。 ·技術思想4 一種墨水收容體,其特徵在於具備:墨水收容室,其可收容供給至墨水噴射頭之墨水;筒部,其具有可向上述墨水收容室內注入墨水之開口;第1壁,其形成有上述筒部;及第2壁,其劃定上述墨水收容室,且可自上述墨水收容室外視認該墨水收容室內之墨水;且上述第1壁與上述第2壁經由複數個角部而連接。 根據該構成,由於第1壁與第2壁經由複數個角部而連接,故於墨水洩漏至筒部附近之情形時,亦可減少洩漏之墨水流動至視認面而降低視認性之虞,可減少墨水收容體之周圍被墨水污染之虞。 ·技術思想5 如技術思想4所記載之墨水收容體,其特徵在於,於上述第1壁設置有使上述墨水收容室內連通於大氣之大氣連通部。 根據該構成,由於大氣連通部與筒部設置於第1壁,故可容易地進行將大氣連通部與筒部之開口中之任一者閉塞且自另一者通氣之通氣檢查。 [相關申請案之交叉參考] 本案係主張基於2016年10月25日申請之申請編號2016-208865號及2016年12月1日申請之申請編號2016-234266號之日本專利申請案之優先權,該等揭示之全部內容以引用之方式併入本案中。
11‧‧‧複合機
12‧‧‧印表機
13‧‧‧圖像讀取裝置
15‧‧‧操作部
16‧‧‧顯示部
17‧‧‧操作面板
18‧‧‧墨水收容體
18A‧‧‧第1墨水收容體
18B‧‧‧第2墨水收容體
19‧‧‧收容體單元
20‧‧‧殼體
21‧‧‧窗部
23‧‧‧印刷部
24‧‧‧供給部
25‧‧‧墨水噴射頭
26‧‧‧支架
28‧‧‧旋轉機構
29‧‧‧外罩
30‧‧‧蓋子
31‧‧‧墨水瓶
33‧‧‧安裝部
34‧‧‧爪部
35‧‧‧安裝螺絲
36‧‧‧螺合部
37‧‧‧扣止部
39‧‧‧墨水注入流路部
39a‧‧‧第1端部
39b‧‧‧第2端部
40‧‧‧墨水收容室
41a~41i‧‧‧緩衝室
42‧‧‧貯存部
43‧‧‧緩衝用凹部
44‧‧‧收容室用凹部
45‧‧‧收容體盒
46a‧‧‧第1膜(膜之一例)
46b‧‧‧第2膜(膜之一例)
47‧‧‧頂壁
48a~48c‧‧‧貯存壁
48d‧‧‧貯存底壁
50‧‧‧大氣連通部
51‧‧‧連通部
52a~52g‧‧‧連接部
53a~53j‧‧‧貫通孔
54‧‧‧左壁
56‧‧‧底壁
57‧‧‧前壁(側壁及第2壁之一例)
58‧‧‧後壁(側壁之一例)
59‧‧‧右壁(側壁之一例)
61‧‧‧視認面
62‧‧‧下限顯示部
63‧‧‧上限顯示部
65‧‧‧墨水導出部
66‧‧‧過濾器安裝部
67‧‧‧墨水導出路
68‧‧‧縱肋狀部
69a~69c‧‧‧交叉肋狀部
70‧‧‧延伸部
71a‧‧‧第1突出部
71b‧‧‧第2突出部
73‧‧‧筒部
74a‧‧‧墨水流路
74b‧‧‧墨水流路
75‧‧‧上表面
75a‧‧‧筒部形成壁(第1壁之一例)
76a~76c‧‧‧流路壁
77‧‧‧槽
78a‧‧‧第1上方空間
78b‧‧‧第2上方空間
79‧‧‧連通路
80a‧‧‧連通孔
80b‧‧‧連通孔
81a‧‧‧第1流路部
81b‧‧‧第2流路部
82‧‧‧墨水接收部
83‧‧‧區劃壁
84‧‧‧缺口部
86‧‧‧噴嘴列
87‧‧‧吸收部
89‧‧‧刻度
90‧‧‧分隔壁
91‧‧‧第1角部
92‧‧‧第2角部
93‧‧‧大氣連通路
93a‧‧‧第1大氣連通路
93b‧‧‧第2大氣連通路
94‧‧‧下壁
95‧‧‧後側壁
95a‧‧‧斜壁
95b‧‧‧縱壁
95c‧‧‧橫壁
96‧‧‧前側壁
97‧‧‧上壁
99‧‧‧裝飾面板
A‧‧‧中心線
X‧‧‧寬度方向
Y‧‧‧深度方向
Z‧‧‧上下方向
圖1係具備第1實施形態之印表機之複合機之立體圖。 圖2係顯示對墨水收容體補給墨水之情況之複合機之立體圖。 圖3係省略了槽單元之殼體之圖示之複合機之前視圖。 圖4係自右側觀察第1墨水收容體之立體圖。 圖5係自左側觀察第1墨水收容體之立體圖。 圖6係第1墨水收容體之右側視圖。 圖7係第1墨水收容體之左側視圖。 圖8係第1墨水收容體之俯視圖。 圖9係圖6之9-9線箭視剖視圖。 圖10係圖6之10-10線箭視剖視圖。 圖11係自右側觀察第2墨水收容體之立體圖。 圖12係自左側觀察第2墨水收容體之立體圖。 圖13係第2墨水收容體之右側視圖。 圖14係第2墨水收容體之左側視圖。 圖15係第2實施形態之印表機所具備之墨水收容體之前視圖。 圖16係第1墨水收容體之左側視圖。 圖17係第2墨水收容體之左側視圖。 圖18係第1墨水收容體之右側視圖。 圖19係第2墨水收容體之右側視圖。 圖20係自左側觀察第1墨水收容體之立體圖。 圖21係自左側觀察第2墨水收容體之立體圖。 圖22係自右側觀察第1墨水收容體之立體圖。 圖23係自右側觀察第2墨水收容體之立體圖。 圖24係變更了姿勢之墨水收容體之部分側視圖。 圖25係變化例之墨水收容體之左側視圖。 圖26係變化例之墨水收容體之右側視圖。 圖27係自左側觀察變化例之墨水收容體之立體圖。 圖28係變化例之墨水收容體之後視圖與墨水噴射頭之模式圖。 圖29係自右側觀察變化例之墨水收容體之立體圖。 圖30係變化例之複合機之立體圖。

Claims (15)

  1. 一種墨水收容體,其特徵在於具備: 墨水收容室,其可收容供給至墨水噴射頭之墨水;及 墨水注入流路部,其連接在上述墨水收容室之外部開口之第1端部與在上述墨水收容室之內部開口之第2端部,可向上述墨水收容室內注入上述墨水;且 上述墨水注入流路部之至少一部分係藉由安裝於上述流路壁之膜密封由流路壁劃定之槽而形成。
  2. 如請求項1之墨水收容體,其中上述墨水注入流路部具有連接上述第1端部與上述第2端部之複數個墨水流路。
  3. 如請求項2之墨水收容體,其中上述複數個墨水流路中之至少1個墨水流路具有: 第1流路部;及 第2流路部,其剖面積大於該第1流路部。
  4. 如請求項2或3之墨水收容體,其中上述複數個墨水流路之上述第2端部於上述墨水收容室內位於相等高度。
  5. 如請求項1至4中任一項之墨水收容體,其中上述墨水注入流路部之上述第2端部側位於上述墨水收容室之上部空間,自區劃上述墨水收容室之頂壁向下方突出形成。
  6. 如請求項1至5中任一項之墨水收容體,其具有劃定上述墨水收容室之頂壁與側壁;且 沿與上述頂壁交叉之方向延伸之上述側壁於使用狀態下立設於上下方向,具有可自外部視認上述墨水收容室內之上述墨水之視認面; 於上述視認面,設置有顯示上述墨水之補給量之上限之標準之上限顯示部; 上述墨水注入流路部其上述第2端部於上下方向位於與上述上限顯示部對應之位置。
  7. 如請求項1至6中任一項之墨水收容體,其進而具備: 緩衝室,其沿著上述墨水注入流路部而設置;及 連通路,其使該緩衝室與上述墨水收容室連通。
  8. 如請求項7之墨水收容體,其進而具備使上述緩衝室連通於大氣之大氣連通部;且 於上述墨水收容體之使用狀態下,上述連通部於較上述第2端部更上方之位置與上述墨水收容室連通。
  9. 如請求項8之墨水收容體,其中於上述墨水收容體之使用狀態下,上述墨水收容室之較上述第2端部更上方之空間係藉由上述墨水注入流路部而劃分為第1上方空間與第2上方空間;且 進而具備使上述第1上方空間與上述第2上方空間連通之連通路。
  10. 如請求項8或9之墨水收容體,其中於上述墨水收容體之使用狀態下,上述墨水收容室之較上述第2端部更上方之空間之容積大於上述墨水注入流路部之容積。
  11. 如請求項7至10中任一項之墨水收容體,其中上述緩衝室係藉由上述膜密封1個面開放之緩衝用凹部而形成。
  12. 如請求項1至11中任一項之墨水收容體,其中上述膜具有: 第1膜,其密封上述槽之一部分而形成上述墨水注入流路部之一部分;及 第2膜,其密封上述槽之一部分而形成上述墨水注入流路部之上述第2端部;且 上述墨水收容室係藉由上述第2膜密封1個面開放之收容室用凹部而形成。
  13. 如請求項1至12中任一項之墨水收容體,其進而具備貯存部,該貯存部於上述墨水收容體之使用狀態下,位於較上述第1端部更下方之位置,貯存自上述第1端部流落至上述墨水注入流路部之外側之墨水;且 上述貯存部係藉由 劃定上述墨水收容室之頂壁、 自該頂壁向上方立設且側方之一部分開口之貯存壁、及 密封朝向該貯存壁之側方之上述開口之上述膜 劃定,且朝上方開口。
  14. 一種印表機,其特徵在於具備: 如請求項1至13中任一項之墨水收容體; 上述墨水噴射頭,其噴射上述墨水; 殼體,其收容上述墨水收容體與上述墨水噴射頭;及 操作面板,其設置於上述殼體;且 上述操作面板具有顯示部; 上述墨水收容體以至少一部分與上述操作面板位於相同高度之方式配置; 於經由上述墨水注入流路部而對上述墨水收容室注入墨水之注入狀態下,上述墨水注入流路部之上述第1端部位於較上述顯示部更上方。
  15. 如請求項1至13中任一項之墨水收容體,其進而具備緩衝室,該緩衝室設置於使上述墨水收容室連通於大氣之大氣連通路之中途;且 上述緩衝室具有自上述墨水收容室側之上述大氣連通路與上述緩衝室之連接口向上述緩衝室之中心部方向誘導上述墨水之壁。
TW106136323A 2016-10-25 2017-10-23 墨水收容體及印表機 TW201819204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208865 2016-10-25
JP2016208865 2016-10-25
JP2016234266A JP6825337B2 (ja) 2016-10-25 2016-12-01 インク収容体、プリンター
JP??2016-234266 2016-12-01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819204A true TW201819204A (zh) 2018-06-01

Family

ID=6211346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6136323A TW201819204A (zh) 2016-10-25 2017-10-23 墨水收容體及印表機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6825337B2 (zh)
BR (1) BR112019007952A2 (zh)
RU (1) RU2719198C1 (zh)
TW (1) TW201819204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69299B (zh) * 2018-08-31 2022-07-01 大陸商鴻富錦精密工業(深圳)有限公司 墨水匣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013831B2 (ja) 2017-12-12 2022-02-01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タンクおよび液体噴射装置
JP7073998B2 (ja) * 2018-09-18 2022-05-24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インクタンク
JP7183810B2 (ja) * 2019-01-24 2022-12-06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インク補給容器およびインク補給システム
CN212353289U (zh) * 2020-02-19 2021-01-15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墨罐和喷墨打印机
US20230405995A1 (en) 2022-06-08 2023-12-21 Canon Kabushiki Kaisha Printing apparatus and liquid container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682862B2 (ja) * 2005-03-31 2011-05-11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収容体及びその液体充填方法
CN201784249U (zh) * 2010-06-10 2011-04-06 珠海纳思达企业管理有限公司 一种重新注墨的墨盒
JP5149455B2 (ja) * 2012-07-30 2013-02-20 株式会社ミマキエンジニアリング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EP2982515B1 (en) * 2014-08-08 2018-09-19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Liquid consuming apparatus
JP6476888B2 (ja) * 2015-01-19 2019-03-06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タンク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69299B (zh) * 2018-08-31 2022-07-01 大陸商鴻富錦精密工業(深圳)有限公司 墨水匣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8069717A (ja) 2018-05-10
BR112019007952A2 (pt) 2019-07-02
JP6825337B2 (ja) 2021-02-03
RU2719198C1 (ru) 2020-04-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201819204A (zh) 墨水收容體及印表機
CN107972361B (zh) 墨水容纳体以及打印机
JP5724398B2 (ja) 容器ユニット、及び、液体噴射システム
RU2664337C2 (ru) Контейнер для жидкости и система выталкивания жидкости
US7543925B2 (en) Liquid container
JP6498098B2 (ja) 記録装置および液体収容部材
EP2883704B1 (en) Liquid supply system
JP6992307B2 (ja) インク補給容器
US20170246879A1 (en) Liquid supply device, printing apparatus and liquid ejection system
JP6880662B2 (ja) インク補給容器
JP2016182731A (ja) タンク、タンクユニットおよび液体噴射システム
JP6069964B2 (ja) カートリッジの製造方法、注入キット、及び、注入装置
JP6696142B2 (ja) 液体噴射システム、通気ユニット、液体供給装置
JP6609943B2 (ja) タンク、タンクユニットおよび液体噴射システム
JP2014019130A (ja) カートリッジ
JP2017077652A (ja) タンク、タンクユニット、液体噴射システムおよび液体噴射装置
JP6028827B2 (ja) 液体噴射システム
JP2019043019A (ja) インクタンクおよび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CN107031193B (zh) 液体收容体以及液体喷射装置
CN109291646B (zh) 液体喷出装置
JP7073998B2 (ja) インクタンク
JP5867548B2 (ja) 液体収容容器
US20050088496A1 (en) Ink refilling cap
JP2016168722A (ja) タンク、タンクユニットおよび液体噴射システム
JP2019084833A (ja) 記録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