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815988A - 金屬奈米粒子水分散液 - Google Patents

金屬奈米粒子水分散液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815988A
TW201815988A TW106128702A TW106128702A TW201815988A TW 201815988 A TW201815988 A TW 201815988A TW 106128702 A TW106128702 A TW 106128702A TW 106128702 A TW106128702 A TW 106128702A TW 201815988 A TW201815988 A TW 201815988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aqueous dispersion
metal nanoparticle
metal
group
organic compound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612870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653301B (zh
Inventor
新林昭太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迪愛生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迪愛生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迪愛生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81598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81598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5330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53301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2CASTING; POWDER METALLURGY
    • B22FWORKING METALLIC POWDER; MANUFACTURE OF ARTICLES FROM METALLIC POWDER; MAKING METALLIC POWDER; APPARATUS OR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ETALLIC POWDER
    • B22F1/00Metallic powder; Treatment of metallic powder, e.g. to facilitate working or to improve properti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2CASTING; POWDER METALLURGY
    • B22FWORKING METALLIC POWDER; MANUFACTURE OF ARTICLES FROM METALLIC POWDER; MAKING METALLIC POWDER; APPARATUS OR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ETALLIC POWDER
    • B22F1/00Metallic powder; Treatment of metallic powder, e.g. to facilitate working or to improve properties
    • B22F1/05Metallic powder characterised by the size or surface area of the particles
    • B22F1/054Nanosized particles
    • B22F1/0545Dispersions or suspensions of nanosized particl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2CASTING; POWDER METALLURGY
    • B22FWORKING METALLIC POWDER; MANUFACTURE OF ARTICLES FROM METALLIC POWDER; MAKING METALLIC POWDER; APPARATUS OR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ETALLIC POWDER
    • B22F1/00Metallic powder; Treatment of metallic powder, e.g. to facilitate working or to improve properties
    • B22F1/14Treatment of metallic powder
    • B22F1/145Chemical treatment, e.g. passivation or decarburisation
    • B22F1/147Making a dispers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2CASTING; POWDER METALLURGY
    • B22FWORKING METALLIC POWDER; MANUFACTURE OF ARTICLES FROM METALLIC POWDER; MAKING METALLIC POWDER; APPARATUS OR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ETALLIC POWDER
    • B22F9/00Making metallic powder or suspensions thereof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82NANOTECHNOLOGY
    • B82YSPECIFIC USES OR APPLICATIONS OF NANOSTRUCTURES; MEASUREMENT OR ANALYSIS OF NANOSTRUCTURES;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NANOSTRUCTURES
    • B82Y30/00Nanotechnology for materials or surface science, e.g. nanocomposit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KUse of inorganic or non-macromolecular organic substances as compounding ingredients
    • C08K9/00Use of pretreated ingredients
    • C08K9/04Ingredients treated with organic substanc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L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C08L39/00Compositions of 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compounds having one or more unsaturated aliphatic radicals, each having only one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 and at least one being terminated by a single or double bond to nitrogen or by a heterocyclic ring containing nitrogen; Compositions of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 C08L39/04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monomers containing heterocyclic rings having nitrogen as ring member
    • C08L39/06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N-vinyl-pyrrolidon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23COATING METALLIC MATERIAL; COATING MATERIAL WITH METALLIC MATERIAL; CHEMICAL SURFACE TREATMENT; DIFFUSION TREATMENT OF METALLIC MATERIAL; COATING BY VACUUM EVAPORATION, BY SPUTTERING, BY ION IMPLANTATION OR BY CHEMICAL VAPOUR DEPOSITION, IN GENERAL; INHIBITING CORROSION OF METALLIC MATERIAL OR INCRUSTATION IN GENERAL
    • C23CCOATING METALLIC MATERIAL; COATING MATERIAL WITH METALLIC MATERIAL; SURFACE TREATMENT OF METALLIC MATERIAL BY DIFFUSION INTO THE SURFACE, BY CHEMICAL CONVERSION OR SUBSTITUTION; COATING BY VACUUM EVAPORATION, BY SPUTTERING, BY ION IMPLANTATION OR BY CHEMICAL VAPOUR DEPOSITION, IN GENERAL
    • C23C18/00Chemical coating by decomposition of either liquid compounds or solutions of the coating forming compounds, without leaving reaction products of surface material in the coating; Contact plating
    • C23C18/16Chemical coating by decomposition of either liquid compounds or solutions of the coating forming compounds, without leaving reaction products of surface material in the coating; Contact plating by reduction or substitution, e.g. electroless plating
    • C23C18/18Pretreatment of the material to be coated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BCABLES; CONDUCTORS; INSULATO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CONDUCTIVE, INSULATING OR DIELECTRIC PROPERTIES
    • H01B1/00Conductors or conductive bodie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ductive material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as conductors
    • H01B1/20Conductive material dispersed in non-conductive organic material
    • H01B1/22Conductive material dispersed in non-conductive organic material the conductive material comprising metals or alloy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Dispersion Chemistry (AREA)
  • Nanotechnology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Polymers & Plastic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Inorganic Chemistry (AREA)
  • Metallurgy (AREA)
  • Spectroscopy & Molecular Physic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omposite Materials (AREA)
  •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 Semiconductor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Manufacture Of Metal Powder And Suspensions Thereof (AREA)
  • 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提供一種金屬奈米粒子水分散液,其含有金屬奈米粒子(X)和有機化合物(Y)之複合物(排除該有機化合物(Y)為聚乙烯吡咯啶酮之複合物)、及聚乙烯吡咯啶酮(Z)。再者,本發明提供一種金屬奈米粒子水分散液,其中該有機化合物(Y)為含有具有陰離子性官能基之(甲基)丙烯酸系單體的單體混合物之聚合物,該陰離子性官能基係選自包含羧基、磷酸基、亞磷酸基、磺酸基、亞磺酸基及次磺酸基的群組中之1種以上。該金屬奈米粒子水分散液,即使在儲存時或運輸時發生加溫、或在凍結後熔化,即被施加熱負荷,也具有優異的分散安定性,且具有對基材之足夠的吸附性、及表面活性。

Description

金屬奈米粒子水分散液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金屬奈米粒子水分散液,即使在儲存時或運輸時發生加溫、或在凍結後熔化,即被施加熱負荷,也具有優異的分散安定性,且具有對基材之足夠的吸附性、及表面活性。
金屬奈米粒子係作為觸媒、抗菌、及導電材料等而使用於工業上。主要的形態為使金屬奈米粒子分散安定化而成的糊或油墨、塗料,可用印刷、塗布、浸漬處理等方法將金屬奈米粒子賦予至對象基材之任意處。
作為使金屬奈米粒子分散的溶媒,已探討有機溶媒、水性溶媒之雙方,可根據將金屬奈米粒子賦予至基材上之目的或製程來選擇,但從減低對環境的負荷之觀點而言,較佳為使用水性溶媒。
如前述的金屬奈米粒子水性分散液所需之基本的性質之一為長期間的分散安定性。一般而言,可藉由增加分散液中之分散劑量而提高,但剩餘的分散劑,有對金屬奈米粒子之表面活性或對基材之吸附性造成不良影響的傾向,且有損及材料原本的機能(觸媒活性、抗菌活性、導電性等)之虞。
作為兼具分散安定性與機能之技術,揭露一種使用分散性能高的高分子分散劑代替增加分散劑量的方法(例如參考專利文獻1),且揭露該發明的金屬奈米粒子之水性分散液,能夠使用作為無電解電鍍之觸媒,具有對基材之吸附性、及表面活性(例如參考專利文獻2)。
在由常溫至冷藏狀態的溫度範圍中,如前述,藉由使用最小限量之高性能分散劑之方法,可兼具長期間之分散安定性與機能。另一方面,根據製品之儲存環境或運輸條件,會假設有金屬奈米粒子水性分散液之凍結或溫度上升。而以往的銀奈米粒子之水性分散液中,如前述的熱負荷所致之不可逆的凝聚、與伴隨其之性能降低係成為問題。因此,為了維持金屬奈米粒子分散液之品質,使用條件係受到限制,同時在儲存或運輸時亦需要溫度管理,管理成本也成為問題。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第4697356號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專利第5648232號公報
本發明欲解決的課題在於提供一種金屬奈米粒子水分散液,即使在儲存時或運輸時發生溫度上升、或在凍結後熔化,即被施加熱負荷,也具有優異的分散安定性,且具有對基材之足夠的吸附性、及表面活性。
本案發明人等為了解決上述課題而仔細研究的結果發現藉由將金屬奈米粒子水分散液以特定的組成構成,可解決上述課題,完成本發明。
亦即,本發明提供一種金屬奈米粒子水分散液,其特徵為含有金屬奈米粒子(X)和有機化合物(Y)之複合物(排除該有機化合物(Y)為聚乙烯吡咯啶酮之複合物)、及聚乙烯吡咯啶酮(Z)。
本發明的金屬奈米粒子水分散液,不會使銀奈米粒子對基材之吸附性、活性降低,且可提升分散安定性。因此,並不會損及作為工業材料之實用性,且即使加溫、或在凍結後熔化,即被施加熱負荷,也可防止特性劣化(凝聚或液體外觀之惡化)。如前述,本發明的金屬奈米粒子水分散液,對於熱負荷具有優異的分散安定性,因此可減低運輸(陸運、海運、空運)、保管上之溫度管理成本。
[圖1]圖1為加溫前(實施例1)與加溫後(實施例1及比較例1)之銀奈米粒子水分散液的紫外可見吸光光譜。
[圖2]圖2為凍結前(實施例1)與凍結-熔化循環後(實施例1及比較例1)之銀奈米粒子水分散液的紫外可見吸光光譜。
[實施發明之形態]
本發明的金屬奈米粒子水分散液係為含有金屬奈米粒子(X)和有機化合物(Y)之複合物(排除前述有機化合物(Y)為聚乙烯吡咯啶酮之複合物)與聚乙烯吡咯啶酮(Z)者。
作為構成前述金屬奈米粒子(X)的金屬,可舉出例如,銀、銅、鈀之單體、或是該等之合金等。又,作為前述金屬奈米粒子(X),也可舉出銀核銅殼粒子、銅殼銀核粒子、將銀以一部分鈀取代而成的粒子、將銅以一部分鈀取代而成的粒子等。該等金屬或合金,可使用1種,也可併用2種以上。該等金屬或合金,只要因應目的適當選擇即可,在以形成配線、導電性層為目的而使用時,較佳為銀、銅,從觸媒機能之觀點而言,較佳為銀、銅、鈀。又,從成本之觀點而言,較佳為銀、銅、該等之合金、一部分取代物、或該等之混合物。
前述金屬奈米粒子(X)的形狀,只要不阻礙在水性介質中之分散安定性,則並沒有特別限定,可因應目的適宜選擇各種形狀之奈米粒子。具體而言,可舉出球狀、多面體狀、板狀、棒狀、及該等組合而成的形狀之粒子。作為前述金屬奈米粒子(X),可使用單一形狀者、或混合複數形狀者而使用。又,該等形狀之中,從分散安定性之觀點而言,較佳為球狀或多面體狀的粒子。
構成前述金屬奈米粒子(X)的金屬,為了在水性之分散媒中,保持長期間安定均勻的分散狀態,其係使用在金屬奈米粒子(X)的表面吸附有作為分散劑之有 機化合物(Y)的金屬奈米粒子(X)和有機化合物(Y)之複合物。前述有機化合物(Y),只要因應目的適當選擇使用即可,從分散安定性之觀點而言,較佳為具有陰離子性官能基的化合物(Y1)。再者,前述有機化合物(Y)為後述之聚乙烯吡咯啶酮(Z)以外者。
前述具有陰離子性官能基的化合物(Y1)係為在分子中具有1種以上之陰離子性官能基的化合物。又,只要不阻礙分散安定性,則亦可使用在分子中具有陰離子性官能基以外之陽離子性官能基的化合物。前述具有陰離子性官能基的化合物(Y1),可使用1種,也可併用2種以上。
從兼具在水性分散媒中之長期分散安定性、及賦予至基材上後保持金屬奈米粒子表面的活性之觀點而言,作為前述具有陰離子性官能基的化合物(Y1),特佳為含有具有陰離子性官能基之(甲基)丙烯酸系單體的單體混合物(I)之聚合物(Y2),該陰離子性官能基係選自包含羧基、磷酸基、亞磷酸基、磺酸基、亞磺酸基及次磺酸基的群組中之1種以上。
前述聚合物(Y2),可為均聚物,亦可為共聚合物。又,為共聚合物時,可為隨機共聚合物,亦可為嵌段共聚合物。
由於前述聚合物(Y2)具有選自包含羧基、磷酸基、亞磷酸基、磺酸基、亞磺酸基、次磺酸基的群組中之1種以上的陰離子性官能基,故經由雜原子所具有之非共價電子對而具有吸附於金屬奈米粒子(X)的機能,同 時亦對金屬奈米粒子(X)表面賦予負的電荷,因此可利用粒子間之電荷排斥防止膠體粒子之凝聚,且可在水中安定地分散聚合物(Y2)和金屬奈米粒子(X)的複合物。
基於可進一步提升對金屬奈米粒子(X)之吸附與在水分散液的分散安定性,前述聚合物(Y2),較佳為在1分子中具有3個以上之陰離子性官能基者。
又,基於可進一步提升對金屬奈米粒子(X)之吸附與在水分散液的分散安定性,前述聚合物(Y2)的重量平均分子量,較佳為3,000~20,000的範圍。更佳為4,000~8,000的範圍。
又,在前述聚合物(Y2)中,若導入聚乙二醇鏈等聚氧化烯鏈,則會展現電荷所致之斥力,同時亦可利用立體排斥效果所致之膠體保護作用而進一步提升分散安定性,因而較佳。
例如,藉由使具有聚乙二醇鏈的(甲基)丙烯酸系單體、及具有前述陰離子性基的(甲基)丙烯酸系單體等對前述單體混合物(I)進行共聚合,可輕易地得到具有聚乙二醇鏈的前述聚合物(Y2)。
特別是使用具有乙二醇的平均單元數為20以上之聚乙二醇鏈的(甲基)丙烯酸系單體進行聚合而成之前述聚合物(Y2),其將貴金屬,特別是將銀、銅之奈米粒子安定化的能力高,且可成為適當的保護劑,因而較佳。具有如前述的陰離子性官能基與聚乙二醇鏈的聚合物之合成,例如可利用日本專利第4697356號公報、日本特開2010-209421號公報等所記載的方法,而容易地進行。
作為具有前述乙二醇的平均單元數為20以上之聚乙二醇鏈的(甲基)丙烯酸系單體之重量平均分子量,較佳為1,000~2,000的範圍。重量平均分子量若為該範圍,則與金屬奈米粒子(X)的複合物之水分散性變得更為良好。
作為具有磷酸基與聚乙二醇鏈的聚合物(Y2)之更具體的合成方法,可舉出例如將市售之2-甲基丙烯醯氧基磷酸酯(例如共榮社化學股份有限公司製「LIGHT ESTER P-1M」)及市售之具有聚乙二醇鏈的甲基丙烯酸酯單體(例如日油股份有限公司製「Blenmer PME-1000」)使用聚合起始劑(例如油溶性偶氮聚合起始劑「V-59」)進行共聚合的方法。
此時,具有磷酸基的(甲基)丙烯酸酯單體之比率,若定為小於單體混合物(I)中之30質量%,則可抑制未參與金屬奈米粒子(X)之保護的具有聚乙二醇鏈之(甲基)丙烯酸系單體的均聚物等副產物之產生,提升所得到的聚合物(Y2)所致之分散安定性。
前述單體混合物(I),亦可包含具有陰離子性基的(甲基)丙烯酸系單體、具有聚乙二醇鏈的(甲基)丙烯酸系單體以外之第3聚合性單體。此時,第3聚合性單體為疏水性單體時,其使用量,基於可維持良好的水分散性,係相對於具有聚乙二醇鏈的(甲基)丙烯酸系單體100質量份,較佳為20質量份以下,更佳為10質量份以下。還有,第3聚合性單體為非疏水性單體時,並沒有限定於該範圍。
如前述,聚合物(Y2)的重量平均分子量,較佳為3,000~20,000的範圍,但併用具有聚乙二醇鏈的(甲基)丙烯酸系單體時,利用聚合反應得到的聚合物(Y2)將具有分子量分布。由於重量平均分子量越小者越為不包含來自具有聚乙二醇鏈之(甲基)丙烯酸系單體之結構者,而越不會幫助與金屬奈米粒子(X)之複合物分散於水性介質時的分散安定性,因此從該觀點而言,聚合物(Y2)的重量平均分子量更佳為4,000以上。反之,重量平均分子量若變大,則變得容易引起與金屬奈米粒子(X)的複合物之粗大化、容易在觸媒液中產生沈澱,從此觀點而言,聚合物(Y2)的重量平均分子量更佳為8,000以下。
為了將前述聚合物(Y2)的重量平均分子量調整為上述的範圍內,可使用周知文獻例如日本特開2010-209421號公報等所記載之鏈轉移劑,亦可不使用鏈轉移劑而依聚合條件進行控制。
作為在本發明的金屬奈米粒子水分散液使用的複合物,可使用將前述的聚合物(Y2)作為膠體保護劑而製得之與銀、銅、鈀等金屬奈米粒子(X)之複合物。
又,作為在本發明的金屬奈米粒子水分散液使用的複合物之調製方法,可舉出例如下述方法:使前述聚合物(Y2)溶解或分散於水性介質後,對此添加硝酸銀、乙酸銅、硝酸鈀等金屬化合物,並視需要添加錯合劑成為均勻的分散體後,混合還原劑,藉此還原前述金屬化合物,使被還原的金屬成為奈米尺寸粒子(具有奈米級之大小的微粒子)同時得到與前述聚合物(Y2)複合之 金屬奈米粒子(X)的水性分散體。再者,使用錯合劑時,亦可與還原劑同時混合。
本發明所使用之金屬奈米粒子(X)和前述有機化合物(Y)的複合物,從有利於配線、導電層形成之在低溫的融接性、及觸媒活性之觀點而言,較佳為前述金屬奈米粒子(X)的平均粒徑在0.5~100nm的範圍。
還有,金屬奈米粒子(X)的平均粒徑,可利用透射型電子顯微鏡照片進行估計,其100個的平均值為0.5~100nm的範圍者,例如,可藉由前述日本專利第4697356號公報、日本特開2010-209421號公報等所記載的方法而容易地得到。如前述進行而得到的金屬奈米粒子(X),係經以前述聚合物(Y2)保護且其每1個係獨立存在,能以分散在水性分散媒中的狀態得到。
前述金屬奈米粒子(X)的平均粒徑,可藉由金屬化合物的種類、為膠體保護劑之前述有機化合物(Y)的分子量、化學結構及使用量、錯合劑或還原劑的種類及使用量、還原反應時之溫度等而容易地控制,關於該等,只要參考上述專利文獻等所記載的實施例即可。
又,作為前述有機化合物(Y)與金屬奈米粒子(X)之複合物中的前述有機化合物(Y)之含有比率,較佳為1~30質量%的範圍,更佳為2~20質量%的範圍。亦即,前述複合物,在使用於配線、導電層形成、各種觸媒用途之前提下,金屬奈米粒子(X)佔其質量之大部分者係較為合適。
前述金屬奈米粒子(X)經以前述聚合物(Y2) 保護的複合物,在與水性介質(亦即水或與水可相溶的有機溶劑)之混合溶劑中,可分散為0.01~70質量%程度的範圍,且藉由進一步使前述聚乙烯吡咯啶酮(Z)共存在該分散液中,即使加溫、或在凍結後熔化,即被施加熱負荷,前述金屬奈米粒子(X)與有機化合物(Y)的複合物也可維持優異的分散安定性、對基材之高吸附性、及表面活性。
關於藉由使聚乙烯吡咯啶酮(Z)共存而展現如前述的效果之機制,並不明確,但根據與金屬奈米粒子(X)的凝聚機制之相關,可推測為如下所述。因加溫而在分散液中引起金屬奈米粒子(X)凝聚,其原因被認為是因為:溫度上升會導致平衡往有機化合物(Y)自金屬奈米粒子(X)表面脫離的方向傾斜,同時使粒子之布朗運動變活躍,活性表面露出的金屬奈米粒子(X)彼此之間的碰撞頻率提高。另一方面,因凍結而引起凝聚,其原因被認為是因為:金屬奈米粒子分散液凍結之際、分散液中之水結晶化而成為冰之際,會一邊排除對水而言為夾雜物的金屬奈米粒子複合物,一邊引起結晶成長,使金屬奈米粒子複合物極度濃縮。因此認為,為了抑制加溫、或凍結所致的粒子之不可逆的凝聚,使吸附於金屬奈米粒子(X)表面且具備保護的性質之化合物共存於分散液中,係較為有效。
金屬奈米粒子複合物吸附於基材的驅動力,主要為基材表面的電荷與金屬奈米粒子複合物的電荷之靜電交互作用。因此,使具有與金屬奈米粒子複合物相 同符號之電荷的添加物共存時,添加物與金屬奈米粒子複合物會對於基材上之吸附點進行競合,而阻礙金屬奈米粒子複合物對基材之吸附。反之,使具有與金屬奈米粒子複合物相反符號之電荷的添加物共存時,將遮蔽金屬奈米粒子複合物彼此之間的靜電排斥力,且誘發金屬奈米粒子複合物之凝聚。因此認為,為了維持分散安定性與對基材之高吸附性,就吸附於金屬奈米粒子(X)且具有保護的性質之化合物而言,使用非離子性的化合物作為添加物,係較為適當。
又,吸附於金屬奈米粒子(X)且具有保護的性質之化合物越是強力地吸附於金屬奈米粒子(X),越難使金屬奈米粒子(X)的活性表面露出以使其在賦予基材後展現導電性或觸媒活性。因此認為,為了維持表面活性,就吸附於金屬奈米粒子(X)且具有保護的性質之化合物而言,對於前述金屬奈米粒子(X)未具有很強的吸附性者,係較為適當。
如上述,為了維持優異的分散安定性、對基材之高吸附性、及金屬奈米粒子(X)之表面活性,就吸附於金屬奈米粒子(X)且具有保護的性質之化合物而言,對於前述金屬奈米粒子(X)具有不會太弱、不會太強的吸附性,且為水溶性、非離子性者,係較為適當。聚乙烯吡咯啶酮(Z)符合此條件。
本發明的金屬奈米粒子水分散液,除前述金屬奈米粒子(X)與前述有機化合物(Y)之複合物之外,也將聚乙烯吡咯啶酮(Z)定為必要成分,而作為聚乙烯吡咯 啶酮的混合方法,並沒有特別限制,但在前述金屬奈米粒子(X)與前述有機化合物(Y)之複合物的水性分散體中添加聚乙烯吡咯啶酮(Z)之方法,係較為簡便且適當。
聚乙烯吡咯啶酮(Z),可添加於藉由前述調製方法得到的有機化合物(Y)與金屬奈米粒子(X)之複合物的水分散液,亦可添加於:使剩餘的錯合劑、還原劑、或作為原料使用的金屬化合物所含之對離子等經過單獨或組合2種以上之超過濾法、沈澱法、離心分離、減壓蒸餾、減壓乾燥等各種精製法的精製步驟而得者;或進一步在精製步驟後將濃度(非揮發分)或水性介質變更而重新調製成分散體者。在以電子電路形成等裝配用途之目的來使用時,較佳為使用添加於經過前述精製步驟之水性介質的方法。
本發明所使用之前述聚乙烯吡咯啶酮(Z)的重量平均分子量(以下簡稱為「Mw」),從即使是經過加溫、或在凍結後熔化的情況也可提供同時保有更優異的分散安定性、對基材之高吸附性、表面活性之金屬奈米粒子水分散液之觀點而言,較佳為1萬~100萬的範圍,更佳為3萬~50萬的範圍。還有,前述重量平均分子量係為利用膠體滲透層析(GPC)法之測定所得到的數值。
在本發明使用的聚乙烯吡咯啶酮,可使用利用周知慣用之方法進行合成而得者,亦可使用市售品。作為市售品,可舉出例如,第一工業製藥股份有限公司製之「PITZCOL K-30」(Mw:40,000)、「PITZCOL K-90」(Mw:360,000)等。
前述聚乙烯吡咯啶酮(Z)的添加量,從即使是經過加溫、或在凍結後熔化的情況也可同時滿足更優異的分散安定性、對基材之高吸附性、及表面活性之觀點而言,相對於前述金屬奈米粒子(X)與前述有機化合物(Y)之複合物100質量份,較佳為0.1~20質量%的範圍,更佳為0.5~15質量份的範圍,更佳為1~10質量份的範圍,特佳為2~8的範圍。
在將本發明的金屬奈米粒子水分散液作為油墨、塗布液而使用於配線、導電層形成用時,水性分散體中之前述複合物的濃度,較佳為0.5~40質量%的範圍,更佳為1~30質量%的範圍。
將本發明的金屬奈米粒子水分散液作為油墨、塗布液來進行配線、導電層形成時,作為將前述金屬奈米粒子(X)和有機化合物(Y)的複合物賦予至基材上的方法,沒有特別限制,只要根據使用的基材之形狀、尺寸、剛柔程度等適當選擇周知慣用之種種印刷‧塗布手法即可。具體而言,可舉出凹版法、平版法、凹版平版法、凸版法、凸版反轉法、柔版法、網版法、微接觸法、逆轉法、氣動刮刀塗布機法、刮刀塗機法、氣刀塗布機法、擠壓塗布機法、含浸塗布機法、移轉輥塗布機法、輕觸式塗布機法、澆鑄塗布機法、噴灑塗布機法、油墨噴射法、模具法、旋轉塗布機法、棒塗機法等。
在將前述複合物印刷、或塗布於基材上來將前述複合物賦予至基材上以進行配線、導電層形成時,可藉由將經印刷、或塗布的基材進行乾燥、燒成,而直 接進行配線、導電層形成,亦可進一步進行無電解、或電解電鍍處理。
又,本發明的金屬奈米粒子水分散液,也可使用作為在利用浸漬處理之通常電鍍處理步驟中所使用之無電解電鍍用觸媒液。在將本發明的金屬奈米粒子水分散液使用作為無電解電鍍用觸媒時,基於確保對被電鍍物之吸附量,而且可使電鍍皮膜與被電鍍物之密合性變良好,金屬奈米粒子水分散液中之前述複合物的濃度,較佳為0.05~5g/L的範圍,考慮到經濟性時,更佳為0.02~2g/L的範圍。
根據上述的方法,而使本發明的金屬奈米粒子水分散液中之前述複合物附著在其表面的被電鍍物,可藉由實施周知的無電解電鍍處理,在其表面以良好的效率形成金屬皮膜。
作為本發明的金屬奈米粒子水分散液所使用之水性介質,可舉出單獨的水、水與可相溶的有機溶劑之混合溶媒。作為前述有機溶媒,只要為不損及複合物之分散安定性、被電鍍物不會受到不必要的損傷者,則可不受特別限制地進行選擇。作為前述有機溶媒的具體例,可舉出甲醇、乙醇、異丙醇、丙酮等。該等有機溶媒,可使用1種,也可併用2種以上。
在前述水性介質中,前述有機溶媒之混合比例,從前述複合物的分散安定性之觀點而言,較佳為50質量%以下,從在電鍍步驟的方便性之觀點而言,更佳為30質量%以下。
作為使用本發明的金屬奈米粒子水分散液而賦予前述金屬奈米粒子(X)和前述有機化合物(Y)之複合物的基材,沒有特別限定,例如,作為素材,可為1種或組合多種之玻璃纖維強化環氧、環氧系絕緣材、聚醯亞胺、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PET)、聚萘二甲酸乙二酯(PEN)、聚碳酸酯、液晶聚合物(LCP)、環烯烴聚合物(COP)、聚醚醚酮(PEEK)、聚苯硫醚(PPS)等樹脂、玻璃、陶瓷、金屬氧化物、金屬、紙、合成或天然纖維等材質而成者,作為其形狀,可為板狀、薄膜狀、布狀、纖維狀、管狀等中之任意者。
本發明的金屬奈米粒子水分散液,藉由用印刷、塗布、浸漬等簡便的方法,將金屬奈米粒子與有機化合物之複合物賦予至基材上,可形成配線、導電層等,而且可適當地使用作為無電解電鍍用的觸媒液。
[實施例]
以下根據實施例詳細地說明本發明。
[試料之分析]
試料之分析係使用以下裝置實施。透射型電子顯微鏡(TEM)觀察係以日本電子股份有限公司製「JEM-1400」進行。紫外可見吸光光譜測定係以ThermoFisher Scientific製「Nanodrop ND-1000」)進行。
(合成例1:具有陰離子性官能基的聚合物(Y2-1)之合成)
在具備溫度計、攪拌機及回流冷卻器之四口燒瓶,添加甲基乙基酮(以下簡稱為「MEK」。)32質量份及乙 醇32質量份,並於氮氣流下進行攪拌,同時升溫至80℃。接著,將甲基丙烯酸磷醯氧乙酯(共榮社化學股份有限公司製「LIGHT ESTER P-1M」)20質量份、甲氧基聚乙二醇甲基丙烯酸酯(日油股份有限公司製「Blenmer PME-1000」、分子量1,000)80質量份、3-巰基丙酸甲酯4.1質量份及MEK80質量份之混合物與聚合起始劑(和光純藥股份有限公司「V-65」、2,2’-偶氮雙(2,4-二甲基戊腈))0.5質量份及MEK5質量份之混合物各自花費2小時進行滴加。滴加結束後,每4小時添加2次聚合起始劑(日油股份有限公司製「PERBUTYL O」)0.3質量份,並於80℃攪拌12小時。在得到的樹脂溶液加水,進行相轉移乳化,並進行減壓去溶劑後,加入水調整濃度,藉以得到非揮發分76.8質量%之聚合物(Y2-1)的水溶液。該聚合物(Y2-1)為具有甲氧羰基乙硫基、磷酸基及聚乙二醇鏈者,其重量平均分子量(利用膠體滲透層析進行測定之聚苯乙烯換算值)為4,300,酸價為97.5mgKOH/g。
(調製例1:銀奈米粒子水分散液之調製)
混合N,N-二乙基羥胺的85質量%水溶液463g(4.41mol)、合成例1所得之聚合物(Y2-1)的水溶液30g(聚合物(Y2-1)為23g)及水1,250g,調製還原劑溶液。
接著,將合成例1所得之聚合物(Y2-1)的水溶液15g(聚合物(Y2-1)為11.5g)溶解於水333g,並對其加入將硝酸銀500g(2.94mol)溶解於水833g的溶液,且充分地進行攪拌。對該混合物將上述所得之還原劑溶液於室溫(25℃)花費2小時進行滴加。將得到的反應混合物以薄膜 過濾器(細孔徑0.45微米)過濾,並使濾液於中空絲型超濾模組(DAICEN MEMBRANE-SYSTEMS公司製「MOLSEP模組FB-02型」、截留分子量15萬)中循環,且隨時添加對應於流出之濾液的量之量的水進行精製。確認濾液的導電度成為100μS/cm以下後,停止注水並進行濃縮。藉由回收濃縮物,得到非揮發分36.7質量%之含銀奈米粒子的複合物之水分散液。利用動態光散射法之複合物的平均粒徑為39nm,由透射型電子顯微鏡(TEM)影像估計為10~40nm。
(實施例1)
在調製例1所得之銀奈米粒子水分散液272.5質量份(含銀奈米粒子的複合物為100質量份),加入聚乙烯吡咯啶酮(第一工業製藥股份有限公司製「PITZCOL K-30」、Mw:40,000)之20質量%水溶液20質量份(聚乙烯吡咯啶酮為4質量份)後,均勻地進行攪拌,加入離子交換水,使含銀奈米粒子的複合物之濃度成為10質量%,得到銀奈米粒子水分散液(1)。
[銀奈米粒子水分散液之外觀評價]
作為上述所得之銀奈米粒子水分散液(1)的分散安定性之評價指標,以目視觀察外觀,確認懸浮之有無。又,關於後述的加熱試驗、或凍結-熔化試驗後的外觀評價,也一併確認顏色之變化。
[對基材之吸附性評價與電鍍被覆率之測定]
作為判斷銀奈米粒子之活性的指標,將賦予至基材上的金屬奈米粒子作為觸媒,進行了無電解銅電鍍處理。
作為基材,準備載玻片,將此載玻片浸漬於聚乙烯亞胺(日本觸媒股份有限公司製「EPOMIN SP-200」)之2質量%水溶液1分鐘並取出,進行流水清洗1分鐘後,以鼓風進行瀝水,得到了表面處理載玻片。
接著,作為無電解銅電鍍浴,調製將含有硫酸銅五水合物0.04mol/L、甲醛0.04mol/L、及乙二胺四乙酸二鈉0.08mol/L之水溶液,利用氫氧化鈉調整pH為12.3而成的溶液,準備了將其加溫至55℃者。
將上述之進行了表面處理的載玻片,在25℃浸漬於將上述所得之銀奈米粒子水分散液(1)稀釋為200倍而成者10分鐘,使銀奈米粒子吸附於載玻片的表面。此時,銀奈米粒子有著色,因此對載玻片表面之銀奈米粒子的吸附量越多,載玻片著色越黃。以目視觀察該著色的程度,將後述之未添加添加劑者(比較例1)作為標準,依據如下述的基準進行對基材之吸附性評價。
○:與未添加添加劑者為同等。
△:較未添加添加劑者之著色更淺。
×:幾乎沒有著色,且接近無色透明。
接著,取出吸附有銀奈米粒子的載玻片,進行水洗1分鐘後,在上述所準備的無電解銅電鍍浴一邊進行空氣攪拌一邊浸漬30分鐘後,取出並進行水洗1分鐘,藉此實施了無電解銅電鍍。
根據經無電解銅電鍍的載玻片之照片的影像處理,以明度基準進行白黑二值化,自經電鍍之部分的面積算出電鍍被覆率。自得到的電鍍被覆率,評價銀奈 米粒子複合物的活性。在此,觸媒活性非常高時,電鍍會析出於基材表面全體,若活性降低,則電鍍之析出面積減少。因此,在載玻片之表面整面被電鍍被覆(電鍍被覆率100%)者,係判斷為銀奈米粒子複合物的活性良好。
[加溫試驗]
在50mL螺旋管,加入上述所得之銀奈米粒子水分散液(1)並密封。接著,將其於50℃的恆溫槽加溫14天。在加溫後,與上述方法同樣地進行外觀評價。又,針對加溫前後之銀奈米粒子水分散液(1),在將銀奈米粒子複合物的濃度稀釋為50ppm並測定紫外可見吸光光譜後(參考圖1),觀測到與銀奈米粒子表面狀態相關之電漿子吸收光譜。銀奈米粒子凝聚時,表面狀態與光譜形狀會產生變化,但因為在加溫前後,光譜形狀沒有變化,所以確認為銀奈米粒子水分散液(1)中之銀奈米粒子的分散狀態沒有變化。
接著,準備將加熱後之銀奈米粒子水分散液(1)稀釋為200倍者,並以與上述同樣的方法,測定了電鍍被覆率。
[凍結-熔化試驗]
在50mL螺旋管,加入上述所得之銀奈米粒子水分散液(1)並密封。接著,使其與乾冰片接觸5分鐘而凍結後,在常溫進行解凍。將該進行凍結且進行解凍的操作作為1循環,並重複3循環。將進行凍結且進行解凍的操作,進行3循環後,與上述方法同樣地進行外觀評價。又,針對凍結前與將進行凍結且進行解凍的操作進行3循環 後之銀奈米粒子水分散液(1),測定紫外可見吸光光譜(參考圖2)。由該紫外可見吸光光譜之測定結果,確認為即使重複凍結、解凍,銀奈米粒子水分散液(1)中之銀奈米粒子的分散狀態也沒有變化。
接著,準備將進行凍結且進行解凍的操作進行3循環後之銀奈米粒子水分散液(1)稀釋為200倍者,並以與上述同樣的方法,測定了電鍍被覆率。
[綜合評價]
由以上述進行之加熱試驗及凍結-熔化試驗的結果,評價分散安定性及對基材之吸附性,並依據下述的基準進行綜合評價。
○:在加熱試驗及凍結-熔化試驗中,分散安定性及對基材之吸附性沒有問題。
×:在加熱試驗及凍結-熔化試驗中,分散安定性及對基材之吸附性中之任一者有問題。
(實施例2)
將實施例1所使用的聚乙烯吡咯啶酮之20質量%水溶液,由20質量份變更為10質量份(聚乙烯吡咯啶酮為2質量份),除此以外係與實施例1同樣地進行操作,得到銀奈米粒子水分散液(2)。又,針對得到的銀奈米粒子水分散液(2),與實施例1同樣地進行測定及評價。
(實施例3)
將實施例1所使用的聚乙烯吡咯啶酮之20質量%水溶液,由20質量份變更為50質量份(聚乙烯吡咯啶酮為10質量份),除此以外係與實施例1同樣地進行操作,得到 銀奈米粒子水分散液(3)。又,針對得到的銀奈米粒子水分散液(3),與實施例1同樣地進行測定及評價。
(實施例4)
將實施例1所使用的聚乙烯吡咯啶酮,變更為聚乙烯吡咯啶酮(第一工業製藥股份有限公司製「PITZCOL K-90」、Mw:360,000),並使其水溶液的濃度成為10質量%,除此以外係與實施例1同樣地進行操作,得到銀奈米粒子水分散液(4)。又,針對得到的銀奈米粒子水分散液(4),與實施例1同樣地進行測定及評價。
(比較例1)
在調製例1所得之銀奈米粒子水分散液加入離子交換水,進行調製,使水分散液中之含銀奈米粒子的複合物之濃度成為10質量%,得到銀奈米粒子水分散液(R1)。又,針對所得到的銀奈米粒子水分散液(R1),與實施例1同樣地進行測定及評價。還有,稀釋該銀奈米粒子水分散液(R1),使銀奈米粒子複合物的濃度成為50ppm,並測定加熱前之紫外可見吸光光譜後,其與添加聚乙烯吡咯啶酮之實施例1者沒有差別。又,測定加熱後的紫外可見吸光光譜後,光譜形狀沒有變化(參考圖1)。
另一方面,進行1循環之將該銀奈米粒子水分散液(R1)進行凍結且進行解凍的操作後,稀釋為50ppm時的液色,係由黃色變化為黑綠色。將變化為該黑綠色之液的紫外可見吸光光譜進行測定後,確認到銀奈米粒子之凝聚所致的電漿子吸收峰之強度減少與長波長側之吸收增加,確認為分散狀態惡化(圖2参照)。
(比較例2~15)
將實施例1所使用的聚乙烯吡咯啶酮,變更為表1所示的添加物及添加量,除此以外係與實施例1同樣地進行操作,調製銀奈米粒子水分散液(R2)~(R15)。又,針對得到的銀奈米粒子水分散液(R2)~(R15),與實施例1同樣地進行分散安定性與活性之測定及評價。
將實施例1~4及比較例1~15所得之銀奈米粒子水分散液(1)~(4)及(R1)~(R15)的添加物與其添加量、及評價結果示於表1。再者,表1中的添加量係表示相對於含銀奈米粒子的複合物(金屬奈米粒子(X)和有機化合物(Y)的複合物)100質量份之添加物的量。
表1中所記載的添加物之詳細係如以下所述。
聚乙二醇:重量平均分子量6,000
聚乙烯醇:聚合度500、皂化度86~90mol%
聚合物(Y2-1):將合成例1所得之聚合物直接作為添加劑使用。
在表1中的加熱試驗後之外觀變化中成為「有」者係表示銀奈米粒子之凝聚,導致有灰色懸浮。又,在凍結-熔化試驗後之外觀變化中成為「有」者係表示銀奈米粒子之凝聚所致的電漿子吸收之變化,導致液色由黃色變色為黑綠色。
由表1所示的評價結果,可確認本發明的金屬奈米粒子分散液之實施例1~4者,即使加溫、或重複在凍結後熔化之操作,即被施加熱負荷,也具有優異的分散安定性,且具有對基材之足夠的吸附性。
另一方面,可確認未添加添加物者(比較例1)及添加聚乙烯吡咯啶酮以外之添加物者(比較例2~15),則因為加溫、或進行在凍結後熔化之操作,而分散安定性降低、對基材之吸附性降低。

Claims (7)

  1. 一種金屬奈米粒子水分散液,其特徵為含有金屬奈米粒子(X)和有機化合物(Y)之複合物(排除該有機化合物(Y)為聚乙烯吡咯啶酮之複合物)、及聚乙烯吡咯啶酮(Z)。
  2. 如請求項1之金屬奈米粒子水分散液,其中該有機化合物(Y)為具有陰離子性官能基的有機化合物(Y1)。
  3. 如請求項2之金屬奈米粒子水分散液,其中該有機化合物(Y1)為含有具有陰離子性官能基之(甲基)丙烯酸系單體的單體混合物(I)之聚合物(Y2),該陰離子性官能基係選自包含羧基、磷酸基、亞磷酸基、磺酸基、亞磺酸基及次磺酸基的群組中之1種以上。
  4. 如請求項3之金屬奈米粒子水分散液,其係於該單體混合物(I)中,含有具有乙二醇的平均單元數為20以上之聚乙二醇鏈的(甲基)丙烯酸系單體。
  5. 如請求項3或4之金屬奈米粒子水分散液,其中該聚合物(Y2)的重量平均分子量為3,000~20,000的範圍。
  6. 如請求項1至5中任一項之金屬奈米粒子水分散液,其中該金屬奈米粒子(X)的金屬種為銀、銅或鈀。
  7. 如請求項1至6中任一項之金屬奈米粒子水分散液,其中該金屬奈米粒子(X)之由透射型電子顯微鏡照片求出的平均粒徑為0.5~100nm的範圍。
TW106128702A 2016-08-25 2017-08-24 Metal nanoparticle aqueous dispersion TWI65330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164721 2016-08-25
JP2016-164721 2016-08-25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815988A true TW201815988A (zh) 2018-05-01
TWI653301B TWI653301B (zh) 2019-03-11

Family

ID=6124505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6128702A TWI653301B (zh) 2016-08-25 2017-08-24 Metal nanoparticle aqueous dispersion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KR (1) KR102283387B1 (zh)
CN (1) CN109478442B (zh)
TW (1) TWI653301B (zh)
WO (1) WO2018038086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198330A (zh) * 2021-06-04 2021-08-03 苏州工业园区德研福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医疗分离纯化的高寿命析柱头膜及其制备工艺
CN113649587A (zh) * 2021-07-14 2021-11-16 上海涂固安高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包含金属纳米颗粒的无机/聚合物复合纳米颗粒及应用
JP7307862B1 (ja) * 2021-08-26 2023-07-12 田中貴金属工業株式会社 金ナノシェルを持つコアシェルナノ粒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373863A (en) 1976-12-13 1978-06-30 Kubota Ltd Method of treating digestion separation liquid
KR100790948B1 (ko) * 2006-05-25 2008-01-03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금속 나노입자의 제조방법 및 이에 의해 제조되는 금속나노입자
KR101375488B1 (ko) * 2006-07-28 2014-03-18 후루카와 덴키 고교 가부시키가이샤 미립자 분산액, 및 미립자 분산액의 제조방법
JP5309521B2 (ja) * 2006-10-11 2013-10-09 三菱マテリアル株式会社 電極形成用組成物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該組成物を用いた電極の形成方法
KR101474040B1 (ko) * 2007-02-27 2014-12-17 미쓰비시 마테리알 가부시키가이샤 금속 나노 입자 분산액 및 그 제조 방법 그리고 금속 나노 입자의 합성 방법
JP5493398B2 (ja) 2009-03-11 2014-05-14 Dic株式会社 金属ナノ粒子用保護剤、金属ナノ粒子分散体及び金属ナノ粒子分散体の製造方法
CN102034877A (zh) * 2009-09-30 2011-04-27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太阳能电池用导电浆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2574206B (zh) 2009-10-20 2014-06-04 Dic株式会社 含有金属纳米粒子的复合物、其分散液以及它们的制造方法
CN104240793A (zh) * 2013-06-08 2014-12-24 北京中科纳通电子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纳米导电银浆及其制备方法
JP5648232B1 (ja) * 2013-06-21 2015-01-07 Dic株式会社 無電解めっき用触媒、これを用いた金属皮膜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03601959B (zh) * 2013-11-15 2016-08-31 三河市京纳环保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高透明聚烯烃塑料用纳米银无机抗菌母粒及其制备方法与它的用途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8038086A1 (ja) 2018-03-01
KR20190020789A (ko) 2019-03-04
CN109478442A (zh) 2019-03-15
CN109478442B (zh) 2020-06-19
TWI653301B (zh) 2019-03-11
KR102283387B1 (ko) 2021-07-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Deng et al. Copper nanoparticles: aqueous phase synthesis and conductive films fabrication at low sintering temperature
JP5332186B2 (ja) 金属ナノワイヤを用いた透明導電膜の製造方法及びそれを用いて製造された透明導電膜
US10000651B2 (en) Metal nanoparticle composite body, metal colloidal solution, and methods for producing these
TW201815988A (zh) 金屬奈米粒子水分散液
EP2492033A1 (en) Metal nanoparticle containing complex, fluid dispersion thereof and production methods for metal nanoparticle containing complex and fluid dispersion thereof
US9595363B2 (en) Surface chemical modification of nanocrystals
KR102035115B1 (ko) 도전성 피막 복합체 및 그 제조방법
CN104903492A (zh) 化学镀用催化剂、使用其的金属皮膜以及其制造方法
TW201237074A (en) Metallic nanoparticle composite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the same
CN109070208B (zh) 金属纳米粒子水分散液
JP2017048366A (ja) 安定化ナノ粒子、及び安定化ナノ粒子の分散、及び適用方法
JP6943050B2 (ja) 金属ナノ粒子水分散液
JP6269909B1 (ja) 金属ナノ粒子水分散液
CN109195731B (zh) 金属纳米粒子水分散液
JP2005314538A (ja) 導電性微粒子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TWI707923B (zh) 金屬奈米粒子水分散液
Ashayer et al. Synthesis of palladium nanoshell using a layer-by-layer technique
TW201817914A (zh) 無電鎳鍍覆方法
TW201731587A (zh) 具有增加穩定性之金屬分散液
JP2012246194A (ja) 層状複水酸化物コロイド分散液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Li et al. Silver nanoparticles prepared by using poly (2‐acrylamido‐2‐methylpropane sulphonic acid) as a surfactant
JP2017165993A (ja) 金属ナノワイヤー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金属ナノワイヤー分散液ならびに透明導電膜
Vasylyev et al. Synthesis of silver nanoparticles in melts of amphiphilic polyesters
JP2023133162A (ja) 導電性組成物及びその製造方法、導電性画像の記録方法、並びに導電性画像
Hossan et al. A generalized technique for the encapsulation of nano‐sized NiO particles by styrene‐2‐hydroxyethyl methacrylate copolymer